首页范文生物工程学科评估十篇生物工程学科评估十篇

生物工程学科评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2:42

生物工程学科评估篇1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发展,渗透到人类生产生活的诸多领域,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加强,人们对国家科技发展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1]。世界各国都在努力把握机遇,制定和调整发展科技的新战略,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力争在科技的竞争中取得先机,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随着政府对科技的投入越来越大,科技经费的使用也就越来越受到关注。怎样提高科技资源的配置效率成为各国政府和公众关心的重要问题之一。不仅科学界关注科技投入的力度和方向,同时,公众科学素养和参与意识的不断提高,也使得他们希望了解科技经费的使用状况。因此,政府必须向科学界和公众说明科技经费投入的效率以及未来科技经费资助的优先领域等相关问题[2]。作为政府管理科技经费的科研资助机构近年来力图通过分析与评价其资助状况,以显示其资源分配和管理工作是有效的。科研资助机构的主要特点是以学科为单元进行资助活动,以学科为单元开展评估工作。通过关注所资助学科的研究产出和综合影响力,可以把握各学科的整体状况,确定学科未来的发展战略,这也是开展学科评估工作的内部需求;而随着现代网络、通讯、数据库和资料管理等技术的日趋完善,开展学科评估工作的外部条件也逐渐成熟。

在1990年至1997年期间,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australianresearchcouncil,简称arc)对其在数学科学、物理科学、化学科学、生物科学、地球科学、工程与应用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等8大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的24个学科的5年资助工作开展了绩效评估,评价其“分配资源的管理工作”是否有效[3]。与此类似,在1999年至2002年,英国研究理事会(researchcouncilsuk,简称rcuk)下属的英国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研究理事会(biotechnologyandbiologicalsciencesresearchcouncil,简称bbsrc)也对其资助的一些学科开展评估工作,如生物化学工程,结构生物学,可持续农业等,评估侧重在如何保持英国未来的国际竞争力,确定该学科未来十年的发展战略,并且为bbsrc在学科的发展作用中定位,确定政府将来的重点投资方向。以科技实力著称于全球的美国一直非常重视科研的评估工作,美国基础科学研究的主要资助机构——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sciencefoundation,简称nsf)也开展了类似的学科评估工作。他们对其支持的一些重大研究计划,如海洋研究计划,地震减灾计划等多年来的工作进行了回溯性的评估。通过评估帮助国家科学基金会下属的一些机构,向他们提供必要的工具和信息,以使得这些机构最大限度地减少资助决定对科学界产生的负面影响,使之能继续保持像过去那样取得高水平研究成果的能力,并且分析nsf在支持该计划中所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支持重点。

本研究在上述三个国家科研资助机构开展的学科评估工作基础上,对学科评估的目的与范围,组织与结果以及方法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并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学科评估对我国科研管理工作的启示。

2 学科评估的目的与范围

2.1 目的

学科评估的目的从总体上来说,主要是指科研资助机构通过对学科的评估活动最终希望获得学科状况的整体结果,属于宏观层面。从目前已开展的学科评估活动来看,可以区分两种类型的学科评估:一类是诊断性的学科评估,主要通过学科评估来了解学科目前的现状和科研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解决这些问题提出建议。如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开展的学科评估,其目的就是对arc大额类型项目支持下的项目开展研究结果独立评估,考察在这一特定的学科领域进行研究的个人和研究小组的成果及其影响力,既评估arc大额资助项目的产出状况,同时还对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具体的科研管理过程包括同行评议、项目申请等细节问题进行评估,以便进一步加以改进[4];另一类是战略性的学科评估,即以学科评估为手段,了解学科目前的国际发展趋势和本国所处的地位,为学科在未来若干年内的发展确定战略计划。如英国研究理事会开展的学科评估,在对英国“结构生物学”的需求评估中,委员会要求评估工作侧重在如何保持英国未来的国际竞争力[5];而在对“生物化学工程”的学科评估中,其评估目的是建议bbsrc理事会必须适合生物化学工程新的使命,并且建议理事会制定该学科未来十年的发展战略[6]。应当注意,学科评估的这两个目的并不是绝对分开的,通常这两个目的在每个学科评估中都有体现,只是在具体的评估过程中有一个目的占主导地位而已。相对于学科评估的目的,其评估目标则比较具体,主要是指在评估单个学科时的具体目标是什么,属于微观层面。由于学科之间的差异,同一科研资助机构在开展评估活动时可以有一个统一的目的,但对每个具体学科的评估目标则不尽相同。总体来说,学科评估的目标应注重其引导性与概括性,既要包含学科的当前研究和培训概况;也要重视与其它学科的合作关系以及学科的资助模式变化等。

2.2 范围

学科评估的内容直接指向学科本身,即学科的整体产出和综合影响力,以科学分类中的学科作为一个评估单元,通常指的是一类相关的科学研究领域。它并不关注具体的机构和人员,但在学科评估中又离不开机构和人员,它是在相关机构和项目负责人的基础上开展起来的,只是最后将这些结果综合起来分析和考虑。学科评估的范围包含两层涵义,一是指评估的时间范围,二是指评估的学科研究领域范围。如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对“天文和天体物理学”评估的时间范围是选择在1988—1992年之间,涉及到arc资助的21个科研项目。学科研究领域范围包括地球物理学、大气物理学、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7]。而美国科学基金会对“地震减灾计划”的评估范围确定为以下研究领域:结构工程、地理技术工程、建筑和机械系统和与地震有关的社会科学;其评估时间跨越很长,从第一个资助计划(1958年)一直到最近的研究计划,评估小组将其分为四个阶段逐一考察[8]。学科评估的范围界定是开展学科评估的前提条件,一般由评估小组和科学共同体一起协商确定。只有将评估的范围界定清楚了,其后的评估工作才能得以顺利展开。

3 学科评估的组织与结果

3.1 组织

学科评估是科研资助机构为达到了解所资助学科的发展状况和科研管理机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确定学科今后的发展战略等目的而提出来的,因此学科评估的组织一般由科研资助机构主导。科研资助机构邀请一批该学科领域内的国内外知名专家,利用已有的数据积累,采用一定的方式、对若干年来在其资助下的某个学科所取得的研究产出和综合影响力进行评估,并进而对科研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该学科今后的发展战略提出政策性建议。学科评估的组织涉及到大量的人力物力,总体上包括三个阶段:1、基础准备阶段:主要任务是根据学科评估的目标确定评估方案和评估指标;2、数据(资料)收集阶段:根据已确定的评估方案和评估指标,收集准确的相关资料,开展预定的评估活动;3、数据(资料)分析整理阶段:将收集到的数据和信息通过整理分析,形成整体的学科评估报告。

3.2 结果

学科评估工作结束后,评估小组要将结果整理成一份报告递交给科研资助机构,有关部门选取合适的内容向科学界和公众公开学科评估的内容。并及时收集评估对象、科学界和社会公众的反馈意见,根据评估小组所提的建议及时调整科研资助机构的政策和具体的管理工作,提高科学基金管理工作的效率。如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的学科评估报告分为公开文件和保密文件两个部分,公开文件中省略涉及个人或具体项目的陈述;保密文件则有相关的详细信息,只提供给arc的少数相关人员。公开的评估报告也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评估专家组提供的可公开的评估报告,第二部分是arc对评估报告的回应,尤其是针对评估小组提出的政策建议予以逐项答复。因此,评估的过程既是arc了解其资助绩效的过程,也是改进其政策和管理工作的过程。英国bbsrc对学科的评估工作完成后整理成文向公众展示学科取得的成果,以及未来学科发展的重点方向和资助的优先领域。如bbsrc在对可持续农业的评估完成后立即确定了该学科三个重点资助的优先领域:创新农业实践、新型玉米体系和环境管理生态学[9]。

4 学科评估方法科技评估的方法主要分为三类:定性方法(同行评议)、半定量方法(回溯法或案例研究)和定量方法(文献计量方法和经济计量方法)[10]。其中同行评议使用最多,然后是非定量的案例研究,而纯定量方法相对使用较少。在实际的评估过程中还可以是以上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通常对基础研究的评估经常用到同行评议,对一些大型的、有多种评估对象和目标的计划则往往要综合运用多种评估工具和手段。本文所论述的学科评估就需要运用多种评估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4.1 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方法中较常用的一种就是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其特点是简单明了。通过对一定时期内某个学科的经费投入分析,可以了解该学科获得的资助力度。当然,对某个学科的投入是多元的,学科评估主要关心的是政府经费的投入状况。同时,学科的产出比较复杂,它既包括显性的结果如出版物,也有隐性的结果如对科学文化、社会经济进步的贡献等。一般来说,对学科评估简单的产出分析就是用正式发表的论文作为一个指标,在学科评估小组指定的数据库或刊物中,检索出一定时期内在科研资助机构的资助下发表的论文数量有多少。再进行纵向和横向两方面的比较,可以得出该学科在若干年来的发展概况,在全球的总产出中占多大的比例,其国际影响力是增加还是减弱。如bbsrc在对“结构生物学”的评估中,首先分析了英国对“结构生物学”的投入情况,然后对“结构生物学”的产出作了文献计量分析,由城市大学的信息行为和评估研究中心利用研究产出数据库rod和isi,再加上评估小组协商后增加的三种刊物,对英国在1990至1999年发表的论文进行了文献计量分析。结果发现:过去的10年中,英国的结构生物学产出有明显增长,该领域英国对全球的贡献比例从8%上升到12%;其中剑桥、牛津和伦敦大学是该时期内结构生物学研究产出的主力,它们三者的论文在1990年至1999年占了英国总论文产出的40%[5]。

4.2 会议研讨

由于学科评估涉及的科学研究领域一般都比较广泛,对于学科目前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科学家最有发言权,因此召开科学家之间的会议就成为必要。让科学家畅所欲言,发表他们对学科发展的看法,对改进管理机制提出建议,明确学科今后发展的重点和方向。如果是与技术联系紧密的学科,还可以邀请学术界和企业界的专家一起共同研讨,讨论学科的研究成果如何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也可以明确市场的需求,为下一步的研究确定方向。bbsrc在对“生物化学工程”的评估过程中,1998年9月8日由化学工业协会组织,在英国伦敦召开生物化学工程科学家会议,大约有50人参加,都是英国学术界和企业界的生物化学科学家。讨论诸如:生物化学工程研究的目前状态如何?未来发展方向怎样?未来生物化学工程的培训需求怎样?新出现的技术是什么等问题[6]。

4.3 实地走访

通常每个学科都会有自己的重点实验室或者重大仪器设施基地,这些部门是学科发展的基础,也是科学研究资助机构支持的重点,它们的运行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科的发展。因此在学科评估过程中评估小组都会到重点实验室或重大设施基地进行实地考察,分析对它们的支持力度是否合适,研究产出是否达到要求,接下来应该如何对它们进行资助。除了走访本国的重点实验室或相关部门,学科评估中往往还需要走访其他国家的类似实验室或相关部门,以此做一个比较,了解自身的优势以及存在的不足等问题,同时拓宽本国科学家的研究视野,为今后的国际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在对“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的评估活动中,评估小组走访了帕斯、阿德雷德、霍巴特、墨尔本和悉尼等地的相关实验室,对涉及21个不同项目的17位受资助者进行了访谈[7]。bbsrc在评估“生物化学工程”过程中,bath大学的johnhowell教授组织了一批年轻的英国化学/生物化学科学家走访了美国相关的部门,以此比较两国的研究状况和拓宽年轻科学家的视野[6]。

4.4 问卷调查

调查问卷是学科评估中使用最频繁的一种方法,几乎每个学科评估都曾采用过。调查问卷一般是面向大型项目的主持人或相关人员及重点实验室的负责人发放,通过他们了解本学科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如何,科学研究资助机构的资助程序是否合理,经费是否充足,能否及时地开展研究工作,学科发展对于社会的贡献如何,今后的学科发展战略目标是什么等问题。arc在对“大气和海洋地理学”进行评估时,向arc大型项目负责人发放了一份问卷,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普通信息)包括个人和职业信息,如姓名、所在单位、最高学术资格、获得最高学历的时间、开始科研的时间、目前的职位等,也要求列出研究职业中的出版物数目、同时要向他们了解申请不成功的项目并且说明是否从其他什么地方得到资助,以及他们未来的研究方向,今后是否继续申请arc的项目等问题。第二部分主要包括申请到的项目的一些具体信息等内容[4]。

4.5 信息收集

随着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成为人们工作的有力工具。在学科评估中,通过网络可以收集社会方方面面的信息,可以汇集除了本学科领域内的专家以外的一些社会人士对该学科的看法以及发展意见,进一步全面了解学科的状况。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在对“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的评估活动中,为了从更广泛的渠道得到的信息,在《校园评论》上广告,类似的信息还通过电子邮件发给澳大利亚天文学会会员,希望通过这两种方式有更多的人参与讨论和评估[7]。nsf在对“重大海洋研究计划”的评估中,也在互联网上发放问卷,了解诸如以下的一些问题:海洋学重大研究计划已经带来对海洋认识的显著增加吗?海洋学重大研究计划已经为你提供了研究中使用的其他研究设备和设施吗?并且还通过问卷收集各界人士对海洋学重大研究计划的建议措施。

4.6 国际比较

对学科的评估不能只是在纵向进行比较,横向的国际比较往往更加重要。学科评估中不仅要了解本学科在国内的发展状况,同时也要清楚该学科在世界上的整体概况,从中了解学科今后发展的趋势,明确本国在该学科今后的发展占据什么样的地位,进而确定一些优先发展领域,保持本学科在世界上的竞争力。如bbsrc在对“结构生物学”的评估中评估小组经过调查分析认为,在当前的世界上“结构生物学”有三种不同的发展路线,分别是:基于整体基因的方法(结构基因)、基于系统和加工的方法、个体目标(individualtargets)。目前美国、日本和欧洲主要的研究集中在“结构基因”方面,其它的研究方向散见于其他的一些国家[5]。

5 启示

我国目前对科技经费的投入力度越来越大,经费的使用效率也越来越受到关注[12]。如何有效的利用科技经费,使之达到最大的效益产出,更加合理有效地对基础科学进行绩效评估,是科研管理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通过以上介绍的国外科研资助机构的学科评估,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一些重要的启示与借鉴。

5.1 学科评估是提高我国科学基金使用效率的重要手段

科研资助机构通过开展学科评估工作,可以了解学科发展和科研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和建议,有利于提高科研管理工作的效率,使得资助方法和模式更加科学有效,也使得有限的科学基金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益。我国的科研管理部门开展过许多类似项目评估和人员评估的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学科评估针对的是学科整体的发展及基金管理机制等问题,是在整体上把握科学基金资助工作的绩效和管理工作概况,具有项目和人员评估等方式无法触及的角度和深度,是一种值得借鉴的方式。通过学科评估工作可以了解我国科学基金对学科发展所起的作用,以及明确目前的基金项目评审和管理过程是否科学有效等问题,从而提高我国科学基金的使用效率。

5.2 学科评估是制定我国学科规划和发展战略的基础

科学研究必须体现国家的目标和需求[13]。在学科评估中可以了解该学科目前的国际趋势和本国的发展状况以及未来的需求,为制定学科规划的发展战略打下基础,从而引导学科的发展为国家目标服务。目前我国开展的科学研究绩效评估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是过于强调微观的、针对研究人员个人的评价,而宏观的评价不足[14]。学科评估本质上是一种宏观评价,并不过多考虑细节,而是分析学科的综合影响力,注重学科的发展战略等问题。因此,在我国开展学科评估可以拓宽我国科研人员的视野,明确国家的需求和目标,同时也为国家制定学科规划的发展战略打下坚实的基础。

5.3 学科评估可以增加公众对科学和科学基金工作的了解

当今社会科学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日益增加,人们对科学的兴趣也逐渐浓厚。为了使人们更好地了解科学,了解科学基金工作,开展学科评估是一个很好的方式。通过学科评估的工作,向公众展示科学基金在科学研究和学科发展中所起的重大作用,有利于提升公众对科研资助机构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同时,这也是我国政府管理机制民主化的必然要求。我国的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目前不尽如人意,除了其他的因素,与我国的科学宣传和科普工作不力有很大关系。公众对于科学及科学研究一知半解,这也使得目前各种伪科学大行其道,损害了科学的正面形象。通过向公众展示学科评估的结果,一方面让公众掌握当今科学发展的最近进展,另一方面,让公众明确我国科研经费的投入方向及取得的成果,提升公众对科学研究和科学基金工作的支持力度。

5.4 学科评估的前提和基础是相关数据资料信息的积累

学科评估是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既有学科内部的纵向比较,也有横向的国际学科发展比较。而这些比较需要相关的数据和资料等信息,大部分基金项目相关结果的数据和资料是开展学科评估的必要基础。澳大利亚、美国和英国等之所以能够开展大型的学科评估活动,正是由于长期积累的、可开展横向与纵向比较的大量基础数据,而且这些数据能够通过电子系统快速获取。目前我国在科研成果基础数据的积累、获取和共享方面都还存在许多问题,从客观条件上制约了包括学科评估在内的一些绩效评估工作的有效进行[2]。因此,科研资助机构应该加强基金项目申请、评审、结题等相关信息的数据库建设与维护工作,促进数据共享,推动网络化建设,为将来开展包括学科评估在内的各种科技评估工作奠定基础。换言之,开展学科评估也是推动基础数据规范化建设的重要手段。

生物工程学科评估篇2

关键词:学科评估学科建设农林高校项目评价

一、学科建设与学位评估

今天,随着大学规模的增大,学科的规模也在增大,学科建设已成为学校工作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从学科建设的状况上根本反映和体现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学术地位和核心竞争力。大学的优势与特色主要通过学科建设水平来体现,一流的大学必定有一流的学科[1]。教育部先后于2002-2004年、2006-2008年和2012年在全国开展了三轮一级学科的评估工作,第一轮评估分三次进行(每次评估部分学科),共有229个单位的1366个学科申请参评。其中具有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的学科基本上都申请评估;第二轮评估分两次进行,共有331个单位和2369个学科申请参评;第三轮评估一次性在95个一级学科中进行(不包含军事学门类),共有391个单位4235个学科申请参评,比第二轮增长79%。参评单位总体情况见表1[2]。

表1参评单位总体情况统计表

全国高校中,有363所高校的4166个学科申请参评,具有“博士一级授权”学科的参评率为80%。表2各类学科参评情况统计表。

表2各类学科参评情况统计表

该评估指标体系采用“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以客观评价为主”的指标体系,主要构成是师资队伍与资源、科学研究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科声誉等四个一级指标。第三轮评估指标设置突出“质量、成效、特色“,在各方普遍关注的”学生评价、论文评价、科研评价、特色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倡导新的”学科评价质量文化“。

表3本学科参评情况

二、突出学科特色,强化分类指导

高校学科建设大体可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类是经过长期建设已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学科;第二类是经过努力,已基本接近国内先进水平的部分学科;第三类是已有了发展苗头的新兴、交叉学科;第四类是还达不到应有水平的少数一般学科。第一类和第二类一般属于学校的优势、特色学科。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高校发展必须突出自身特色,以特色强校,以特色发展,以特色取胜[3]。特色办学集中反映在学科建设上,学科的特色决定着高校的办学特色。福建农林大学材料工程学院围绕“林业工程”一级学科进行特色建设,发展“木材科学与技术”、“林产化学加工工程”、“生物质能源与材料”二级学科博士点,和“木材科学与技术”、“林产化学加工工程”、“制浆造纸工程”、“生物质能源与材料”4个学术型硕士点。建立起以植物资源化学与生物质材料为特色,以林业工程学科为优势,材料、化工、轻工、家具、新能源多学科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形成了生物质复合材料、生物质能源、生物质工程材料、生物质吸附材料、生物质化学品、生物质清洁生产六个研究方向。构建一个以结构合理、特色明显、整体水平较高的学科体系,进一步彰显福建农林大学林业工程学科优势。

三、挖掘现有问题,提升学科建设水平

从这次学位评估可以看出,全面贯彻落实以质量为核心,树立注重质量的良好氛围,淡化规模为导向的主要思想。因此,我院林业工程重点学科近年来虽然取得一定成绩,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升,研究生数和高水平论文数也有明显提升,同时毕业生已成为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专家以及我省林产加工行业、制浆造纸行业、材料加工行业的业务骨干,但还有不少差距和不足。特别是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含提名)和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一等奖还有待新突破;博士到海外高水平院校(研究机构)开展合作研究偏少;省级以上专业建设、规划教材与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以及教学成果偏少等。因此,学院着力从海外和国内985大学引进优秀博士,通过出台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措施,形成大家齐心干事业、为学科发展做贡献的良好氛围。

四、调整成果评价模式,强调学科的社会服务能力

本次学科评估,邀请大量行业和企业人士及所有参评单位本学科专家对学科的社会声誉进行全面评价,形成了“崇尚创新、重视质量、社会参与”的科研评价新模式。同时,在主观评价部分增加了社会服务和学术道德等内涵。

两年来我院专利授权50多项,但成果转化极少。根据福建省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要求,以提升我校社会服务能力为宗旨,学院大力支持和强调专利成果的转化与应用,鼓励专利成果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着力推进我省竹木加工产业技术升级,以提高竹木利用率、竹木产品附加值、节能降耗为目标,开发新型竹木生物质材料并实现产业化;参与建设部级的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构建自主创新、成果转化、技术推广和创业育成一体化的新型农村科技综合服务体系。学院为牵头单位的“福建省竹加工产业技术创新重点战略联盟”和“福建竹加工产业国家科技特派员创业链”建成国内有重要影响的产业技术创新重点战略联盟和科技特派员创业链,建成快速的竹加工产业科技服务网络系统。通过技术服务企业帮助一些企业、总结一些经验、锻炼提升专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校在我省竹加工产业的统领地位及在全国的影响力。以科技服务的突出成效推动我校“林业工程”重点学科发展。学院在生物质材料方面具有较强的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实力,具备承担重点技术开发项目的能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发明专利,具有持续创新能力。

五、创新学术论文,营造学术论文的良好氛围

这次评估首次采用“定量与定性、质量与数量、国内与国外”相结合的“多维度学术论文评价”方法。就是将论文“他引次数”及“eSi高被引论文数”与最新发表的高水平期刊论文同时纳入评价指标等,创立了学术论文评价的新质量文化。我院“林业工程”学科近两年来发展较快,授权发明专利50多项,600多篇,被SCi、ei收录的论文70多篇,其中Ⅰ区13篇,但论文“他引次数”不多。学院教师普遍使用定性理论分析,基本属于个人观点陈述型和经验总结型,定量模型分析、实证研究和大规模的统计调查研究极为稀少。虽然我院学科建设的研究成果不少,但研究结果基本是具体学科经验的总结;研究方法仅限于表层分析,研究深度不够,得出的研究结论缺乏了更多的实证基础,所进行深刻的理论分析、实证分析和统计调查的研究也不够[4]。因此,营造一个素质精良的科技创新队伍和坚实的学科基础、良好的科研平台基础以及显著的前期科研成效,定能促进我学科建设更上一层楼,并在生物质低碳加工、生物质化学利用和改性、生物质功能材料、生物质工程材料、生物质吸附材料、生物质复合材料等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进一步提升了我院在国内乃至国际上的科技影响力。

六、创新学生质量,开创学生的新视角

此次评估是以改革人才评价方式,强调学生为本,注重在学培养质量与毕业后发展质量相结合的评价理念为模式。引入用人单位对“学生毕业后质量跟踪评价”;新增学生派出留学、交流指标,鼓励对学生培养的投入;引入教育部博士学位论文抽检情况指标,促进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全面提高。为提高学生质量,开创学生新视角,我院加强闽台交流,与台湾虎尾科技大学、嘉义大学、台湾大学等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与英国布鲁内尔大学、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加拿大新布伦瑞克大学(UnB)、加拿大国家林产品创新研究院、英国皇家建筑研究院等国外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与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国内院校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并派博士研究生赴国外高校读书。我院毕业生已成为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专家以及我省林产加工行业、制浆造纸行业、材料加工行业的业务骨干。

综上原因,根据学科发展趋势,巩固原有基础,进一步完善人才队伍,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使其在现有基础上更上一层楼。我院将立足于海西经济社会发展,以高水平大学建设为契机,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基础,以提升学科与研究水平为目标,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类资源,发挥学科特色与优势,加强学科内涵建设,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和师资队伍素质不断提高、高新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水平提升。努力打造福建农林大学材料工程学院“升级版”,基本建成特色鲜明、人才培养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高、社会服务能力强的高水平学院。

参考文献:

[1]马建淮.关于学科建设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1(7):20-21

[2]”2012年学科评估―0829林业工程“,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13.4

生物工程学科评估篇3

1风险分析的柜架

风险分析(riskanalysis)是最近30年间发展起来的一种的系统化、规范化方法,旨在为食品安全决策提供参考。国际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将风险分析定义为“由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3个部分组成的一个过程”。“危害”和“风险”是风险分析的2个基础概念,危害是指食品中存在或因条件改变而产生的对健康不良作用的生物、化学和物理等因素,风险是指食品中的危害因子产生对健康不良作用和严重后果的概率函数。风险分析的内容具体为通过对影响食品安全的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危害进行鉴定,定性或定量的描述风险的特征,在参考有关因素的前提下,提出和实施风险管理措施,并与利益攸关者进行交流。风险分析框架(见图1)形象描述了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整个过程,更进一步的信息请参考Fao/wHo的食品安全分析出版物。

2风险评估

作为风险分析的核心环节,风险评估(riskassessment)是对食品中各种危害的风险高低进行科学评估的过程,包括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暴露评估和风险特征描述4个步骤;风险评估是风险管理,即政府制定和实施食品安全控制措施(包括法规、标准和监督)的科学基础,也是风险交流的重要信息来源与依据。

3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riskmanagement)是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考虑风险评估结果与其他保护消费者健康和促进贸易公平的相关因素,通过与所有利益相关方会商,权衡各种备选政策措施的过程;其目标是形成一系列的食品安全标准、指南和建议。风险管理可以分为4个部分:风险评价、风险管理选择评估、执行评估、监控和回顾。

险交流

根据CaC的定义,风险交流(riskcommunication)是指在风险分析过程中就危害、风险、风险相关因素和风险认知在风险相关各方中(包括风险评估者、风险管理者、消费者、业界、学术团体和其他利益相关方)相互交换或交流有关信息和观点的过程,其内容包括对风险评估结果的解释和制定风险管理政策的依据。进行风险交流的要素包括:风险的性质、利益的性质、风险评估的不确定性以及风险管理的选择。从风险管理的过程来看,风险交流是风险评估结果和风险管理意见的传递及表现形式,也是风险管理的延伸。综上所述,风险评估、风险管理、风险交流3部分相互依赖,并各有侧重,组成了一个相互补充且高度统一的连续、动态整体。风险评估是整个风险分析体系的核心和基础,强调所引入的数据、模型、假设的科学性;风险管理是政府机构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政策和采取管理措施,注重所出的风险管理决策的实用性;风险交流是食品安全利益攸关者之间交换意见的过程,强调在风险分析中的信息互动。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1风险评估的步骤

CaC对风险评估的定义是“对特定时期内因对某一危害的暴露而对生命和健康产生潜在不良影响的特征性描述”。通常包含危害识别、暴露评估、危害特征描述和风险特征描述4个基本步骤(见图2)。具体为利用现有的资料,对食品中某种生物、化学或物理因素的暴露对人体健康产生的不良后果进行鉴定、确认和定量。继危害识别之后,这些步骤的执行顺序并不固定;通常情况下,随着数据和假设的进一步完善,整个过程要不断重复,其中有些步骤也要重复进行。

2危害识别

危害识别是识别可能对人体健康和环境产生不良效果的风险源(可能存在于某种或某类食品中的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风险因素),并对其特性进行定性、定量描述的过程。识别危害因素的主要方法包括流行病学研究、毒理学研究、食源性疾病监测、食品污染物监测等。流行病研究资料是危害与人体健康损害关系最直接、确切的反映,但成本昂贵且数据较难获得,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毒理学研究(特别是动物试验)往往是危害识别的主要依据。

3危害特征描述

危害特征描述是定性和(或)定量的评价与食品中可能存在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因素有关的健康不良效果的性质。一般来讲,在此步骤应建立消费环节中食品危害不同暴露水平与各种不良健康影响可能性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可以用来建立剂量-反应关系的资料类型包括动物毒性试验、临床人体暴露研究以及由疾病调查得到的流行病学数据。大多数情况下是使用毒理学或流行病学数据来进行主要效应的剂量-反应关系分析及数学模型的模拟。合理的剂量-反应关系的建立与分析取决于可得的实验室数据(如剂量水平、毒性或有害反应测量终点等)和所采用的数学及统计学方法。通过剂量-反应模型分析,可获得基于健康水平的推荐量值,如每日允许摄入量(aDi)、暂定每日可耐受摄入量(ptDi)、暂定每周可耐受摄入量(ptwi)和急性参考剂量(aRfD)等;与暴露评估结合还可以对危害因素的暴露边界值(moe)急性估计,量化在特定暴露水平下的风险/健康效应。

4暴露评估

暴露评估是指对于通过食品可能摄入和通过其他有关途径接触的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因素的摄取量的定性和(或)定量评价。暴露评估所需的基本数据为食品中微生物、化学物或物理性危害因素的含量及食品消费量。根据所关注的不良健康影响的不同,膳食暴露评估可分为急性暴露评估和慢性暴露评估,对化学性危害因素的评估通常是考虑慢性暴露(评估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每日暴露状况),对于某些污染物、农残和兽残等则还要考虑急性暴露(主要针对24h内食品中有害因素的暴露情况进行评估)。通过比较膳食暴露结果和相应的化学性危害因素的健康指导值,可确定该危害因素的风险程度。而微生物暴露评估主要是描述在消费当时的食品中致病性微生物的分布及消费量,通常针对一种受污染食品的单一暴露。在消费过程中各类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等)甚至是存放时间都可使致病菌危害水平发生显著变化,因此会增加评估的复杂性。

5风险特征描述

风险特征描述是指根据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和暴露评估这3个步骤的结果,对某一给定人群的已知的或潜在健康不良效果的发生可能性和严重程度进行定性和(或)定量的估计,其中包括伴随的不确定性。对于有阈值的化学物,人群危险性取决于暴露量与aDi、ptDi、ptwi等测量值的比;对于没有阈值的化学物则需要计算人群危险性,即评价根据摄入量估计出所增加的癌症病例数是否是可以接受的(不构成危险)或不可接受的(构成危险)。微生物的风险估计可以是定性描述,如把某种致病菌的风险分为高、中、低3个等级;也可以表述为定量形式,如每份食品中风险的累计频数分布、目标人群每年发生的风险、不同食品或致病菌的相对风险等。风险特征描述还需要说明风险评估过程中每一步所涉及的不确定性,将动物实验的结果外推到人可能存在质和量两方面的不确定性,在实际工作中,这些不确定性可以通过专家判断和进行额外的实验(如人体试验)加以克服。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的应用

风险评估结果可以用于制(修)订食品安全标准和制定其他管理措施、确定国际食品安全监管优先领域、评估监管措施实施效果,并为风险交流提供科学信息。例如,对各种危害因素的评估得出的健康指导值是作为制定食品标准安全指标限值的依据,CaC明确规定在制定食品法典标准时必须以风险评估结果为依据;wHo的SpS协议也规定,各国食品安全标准制订应以风险评估为基础。另外,把风险评估和经济学评估结合起来可确立用于决策的单一模型,这些模型能够将评估结果、健康影响、经济成本和其他成本等转换成可以直接比较的单位(如美元、伤残调整寿命年或质量调整寿命年),以便于对风险管理者决策产生的后果进行更真实的描述。

国内外风险评估工作概况

1国际及其他国家的风险评估工作开展现状

目前国际上正对食品中化学性污染物、生物性污染物、食品添加剂、营养素补充剂等均已建立相应的评估方法。表1列出的是主要的国际专家组织。虽然尚未有专门开展营养素评估的机构,但在2005年日内瓦会议上CaC通过了《建立营养素和相关物质的可耐受最高摄入量的模型》,标志着以科学为基础,制定营养素及相关物质安全摄入量上限工作的开始。各个组织所开展过的评估工作及其工作报告可在其官方网站进行浏览。即使国际组织已经对多种危害因素进行了评估,但鉴于国民健康状况、生产加工工艺及食品消费模式的差异,每个国家都需要开展本国的风险评估工作,才能制定适合国情、保障国民健康的食品安全标准等风险管理措施,并在国际贸易中争取更有利的条件。欧盟、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先进国家与地区都已设置了专门的评估机构(见表2)。美国是最早把风险分析引入食品安全管理领域的国家之一,可以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机构非常多,表中列出了其最主要的几个部门。

2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开展现状

生物工程学科评估篇4

所谓植物配置指的是参照植物的生态习性和园林设计自身的需求,将云林中的不同植物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合理的搭配,借以形成植物群落,实现园林功能。所谓植物造景指的是对植物配置的一种深层次的艺术加工,是充分的了解了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需求之后,配合水体、假山、建筑等对其进行装饰和点缀,最大可能的展现植物的曲线、色彩和形体美感,通过对制度的合理配置、精心挑选以及尽心设计创造出与城市建设整体想统一的园林设计景观,借以满足人们对生态艺术的需求,目的在于创造优美的植物景观,达到园林与景观的和谐统一,创造优雅舒适的生态环境,满足人们的内心需求。

二、园林设计中植物景观的重要性与作用

(一)改善和美化生态环境的作用。

园林设计使人们感受到万紫千红,纷乱迷离的各种美感,是城市规划的靓丽风景,起到了美化城市的作用。除了增添园林艺术的美感,同时,植物也起到了净化空气的作用,在园林中植物可以吸收硫化气体,充分发挥了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是不可替代无可争议的。

(二)促进美育安全防护的作用。

植物可以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面对各种自然灾害,植物都会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不同的植物通过园林设计进行合理的搭配,可以起到防震、防火、方水土流失和配合防空的积极作用。植物作为园林设计中重要的要素,是展现园林美的重要环节。植物的美感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展示了美学价值的同时也具备日常功用,零号的诠释了植物的生态性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满足休憩,陶冶情操的作用。

植物在园林中的构建不仅能够起到供游人观赏的作用,而且也可以对人们的内心需求进行满足,给人恬静的感觉,让人们的心灵尽情的领略自然的美景,将自然美渗透到精神世界和思想中,给人们带来回归自然远离城市的感觉。植物景观在给人带来唯美享受的同时,也起到了拥抱自然的作用,对于身处喧嚣城市的人来讲是重要的精神熏陶。

三、植物造景与植物配置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一)存在问题。

首先,植物在配置上不合理,缺乏生态保护意识。单一的植物不利于展现季节变化的视觉刺激,所以在植物的选择上过分的追求外来的高档物种,没有与地方特色紧密的结合起来,难以展现地域特色,远远偏离园林设计本意。没能起到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的作用,缺乏协调美。另外,设计者由于过分的崇拜国外的风格,因此忽视了植物改善环境这个主导性作用。其次,缺乏品位,急功近利也是严重的问题。把生长良好的书中从自然群落中移植到园林中,不仅不鞥呢起到应有效果,往往还会使得其芳。现阶段,河南看到园林设计者在植物造景和植物设置中体现出来的人文情怀。

(二)解决措施。

首先,要注重对园林设计中科学性的提高,引进外来植物的基础上,还要尽量应用和展现本土色彩浓郁的植物特色。在进行植物配置的时候要注重生态科学理论的指导,充分体现植物自身的特点,并将其放在为要位置来抓。其次,注重植物造景过程中融入本土人文情怀。不能讲观赏效果作为唯一的追求,同时需要充分考虑植物生产的条件以及所适应的环境,要把植物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尽量达到双赢的设计效果。第三,提高园林设计的整体艺术美。园林设计作为艺术与科学的有机统一体,不仅要具备科学性,还必须重视植物景观设计中意境美的体现。设计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出园林的美感,考虑运用植物的不同层次搭配,花色和高度的搭配,呈现出色彩与层次上的增值美。把不同处于不同生长周期的植物错落有致的排列,增加观赏的效果和美感,充分体现植物的交错美。

(三)植物造景与植物配置作为园林设计中一项创造性极强的活动,是园林设计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

对园林设计整体景观的美感有着影响,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对生态环境整体效益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设计者必须对园林设计中先对园林做出系统性的了解,之后再利用植物做出合理通,处理好两方面的关系。一方面是第三方工程咨询机构与被评估项目建设单位之间的关系。要求在批量评估过程中,对待每一个项目建设单位都要一致,客观公正,不能因为答辩排序先后,或相互之间因发挥的效果不同而改变对前后答辩项目建设单位的主观判断。特别注意的是,基金项目的批量平身,更加注重与项目团队间每一个成员,特别是主创团队的深度交流,契合度也是是否能够决定基金投向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与被评估项目单位之间的关系良好的建立至关重要。一方面是第三方工程咨询机构与评估专家之间的关系。要求能够进行最佳沟通,不诱导不引导专家,但当评估专家提问或观点与评估方向有偏差时,要注意及时纠偏,使得专家在同一的评判标准下,能够做出各自独立的判断与决策,批量评估结束,仅做出专家评估结果的汇总,而不推荐集中讨论,交叉影响落定结果。

(四)输出阶段。

所谓输出阶段,一方面是指对于评审结果的汇总分析,在这个阶段,第三方工程咨询机构需要做的是严格对照先前设定的评估准则与评估重点,首先剔除不满足评估要求的,再进行分类汇总,一般采用半数以上原则,进行最后的推荐。部分批量评估选择以专家打分排序,提出推荐的次序,也是一种统计方法。一方面是对于评估报告的撰写。评估报告的撰写要求科学合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论点鲜明,论据充足,逻辑性强,简明扼要的阐述批量评估结果,适时选用图表格式,使报告的表现手法更加生动。在这个阶段,专项资金与基金项目评审基本一致,唯基金项目的评估报告往往附较多案例,表现形式也不拘泥于word文本,可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来丰富报告表现力。

四、相关建议

生物工程学科评估篇5

1教学评估对实验教学的要求从2003年开始,教育部组织有关专家对592所普通高等学校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进行评估,并建立每5年一个周期的评估制度。评估的原则是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在评估指标体系中对于实践教学是这样要求的:“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要注意内容更新,体系设计科学合理,符合培养目标要求;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有实验的课程总数的比例要达到≥80%,且效果好;实验室开放时间长,开放范围及覆盖面广”。从教育部指导评估的两个文件及评估指标体系对实践教学的要求可以看出,随着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传统的那种老师在课堂上讲理论知识,然后在实验室验证课堂所讲内容的做法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和要求了,这就要求我们要对传统的实验教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为了达到评估指标体系的要求,更是为了通过实验教学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我们在大学物理实验——这门涉及所有理工科学生的必修课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并在2005年11月教育部组织有关专家对我院进行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受到了评估专家的好评。

2实验教学中我们所采取的改革措施《大学物理实验》是工科院校独立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学生进入大学后首次接受动手能力系统训练的一门实践课程。按照我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本课程教学时数为51学时,共计上课17次,每次3学时,分两学期完成,第一学期9次实验课,包括1次误差理论和8次实验课。8次实验课中有1次设计性实验和1次综合性实验;第二学期8次实验课,其中包括1次为设计性实验和1次综合性实验,学生共计做16个实验,所有实验均为单人单套设备。从教学计划上看,完全满足评估指标的要求。在保证完成教学计划的前提下,为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尝试:

2.1自主开发综合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是物理实验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性实验要求在两个方面具有综合性,一是在知识点上要有综合性,内容涉及一门课程的两个主要章节以上的多个知识点或两门以上相关课程的综合知识;二是在实验手段上要有综合性,所使用的实验仪器和实验手段应包括物理学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支,如在一个综合性实验中既要使用光学方面的实验仪器,又要使用电学方面的实验仪器;学生需要应用这些不同的知识和不同的实验技能方可完成。为充分体现综合性实验以上两个方面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过反复论证和实践,开发了精确测量金属电阻率这一综合性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__的布局,布局完成后开始布线,并对线路进行补泪滴和电源地的敷铜处理,如图6是布局、布线结果。为了观察pCB的设计效果,在Ultiboard9执行“tool”/“View3D”,便可以观察到pCB的三维实体图,图7是pCB3D视图。

生物工程学科评估篇6

关键词:SpS协定;风险评估;科学证据

中图分类号:F7文献标识码:a

一、风险评估制度概述

(一)风险评估的含义。《SpS协议》即wto《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议》的简称,该协议是根据《农产品协议》第八部分而制定的,也是对关贸总协定第20条第2款的具体化。根据《SpS协议》的定义,“风险评估”的概念分为两种:对于来自于食品的风险,风险评估的定义是,评价食品、饮料或饲料中存在添加剂、污染物、毒素或致病有机体对人类或动物的健康产生潜在的不利影响。对于病虫害,风险评估的定义是,根据可能适用的卫生和检疫措施评价虫害或病害在进口成员领土内传入、定居或传播的可能性,及评价相关潜在的生物学后果和经济后果。具体来说,对来自食品的风险评估只要求对人类或动物健康的潜在负面影响进行评估,而对病虫害的评估要求则要高得多,它要求对疾病的进入、定居或传播的可能性以及相应的潜在的生物和经济后果进行评估。

(二)风险评估的特点。《SpS协定》中的风险评估体现出以下特点:

1、根据风险评估的定义,字面上可以将风险评估的过程看作是一个科学的、价值中立的过程。但实际上,风险评估由于其过程的复杂性、科学知识的不确定性以及方法技术的差异性,导致了这一过程在很多情况下并不完全是一个科学中立的过程。

2、在进行风险评估时,必须要考虑所有的风险。

3、风险评估常常是根据个案的具体情况而进行的。由于各国差异,《SpS协定》并没有规定对于来自不同成员的动植物产品采用统一的检验检疫标准。因此,进口方对于不同成员方出口产品所要求的标准是不同的,在具体采取风险评估时所要考虑的因素也是有差异的。

4、风险评估必须是具体的,不仅对类别或项目,而是对某一具体类型进行评估。同时,“风险评估既可以是对风险进行量化的评估,也可以是对风险的性质进行评估”。

二、《SpS协定》风险评估规则的动态效应

(一)风险评估应当考察的各项要素

1、科学证据要素是评估的核心。《SpS协定》第2条第2款要求SpS措施必须以科学原理为依据,如果没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则不再实施。在风险评估中,最为重要的是“科学”原则,而科学原则具体化地体现为科学证据原则。科学证据原则构成了《SpS协定》最核心的义务,也是所有SpS争端共同关注的焦点。科学证据须满足某些限定性条件,以使其符合《SpS协定》在风险评估方面的规定及精神。主要的条件可以表述为以下特点:

(1)充分性。wto成员方要实行植物检疫措施,应当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并且要“以科学原则为基础”。“充分”是一个关联概念,如它要求在植物检疫措施与科学之间存在足够的关联,即品种测试方法与科学证据之间存在“合理的或客观的联系”,否则则认为没有充分的科学依据。

(2)比例性。科学证据与SpS措施之间必须存在着一种客观的、合理的关联,是否存在这种关联必须依据个案的具体情况确定,包括此项措施的特征和科学证据的质量和数量,并且要求所采取的措施与能够提出的科学证据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不应该根据较少的,或不甚重要的科学证据而采取较为严重的措施。

(3)具体性。作为风险评估所依据的科学证据要有具体性,证据要确实针对所存在的风险。必须对争议措施所涉特定风险进行评估,否则就表明其风险评估对所涉情况不是“十分明确的”。

(4)时间性。在判断一项风险评估是否符合第5.1条规定时,只应当根据风险评估做出时刻获得的证据来进行,而不应考虑风险评估做出后出现的科学证据。

2、科学证据以外的其他因素也具有相当的重要性。《SpS协议》第5条第2款列举了wto成员国在风险评估中应当考虑的具体因素,包括可获得的科学证据;有关工序和生产方法;有关检查、抽样检验方法;特定病害或虫害的流行等等。在实践中,引起的问题主要是:在SpS协议中没有明确提及的因素,即所谓的“科学以外”的因素,如消费者关注、文化或道德偏好以及社会价值判断等,能否在wto成员国确定一项风险是否存在时予以考虑。目前,根据案例分析的结论是肯定的。如在“荷尔蒙牛肉案”中,专家组认为,一项风险评估,是对资料和事实研究的科学审查,不是一项涉及由政治机构作出的社会价值判断的政策实践。其结论是:科学以外的因素不应在风险评估中予以考虑,而是应该在风险管理中予以考虑,即对风险可接受的水平和选择满足该水平的SpS措施而作出的决定。但是,上诉机构了专家组的这一结论,它认为《SpS协议》第5条第2款中列举了wto成员在进行风险评估时应当考虑的因素,但这一列举不是一个“穷尽的”列举。在wto成员国进行一项风险评估时,可以考虑该条款中未列举的因素。就条文来说,只规定了“应当”在风险评估中予以考虑的因素,而没有明确规定是否也能考虑其他因素,从“荷尔蒙牛肉案”上诉机构的这一结论可以看出,上诉机构对《SpS协定》第5条第2款作了扩大解释,即可以考虑其他的诸如消费者关注、社会价值判断等因素。但是,上诉机构的这一结论会不会冲击风险评估的科学性要求,会不会导致wto成员尤其是发达国家对SpS措施的滥用,进而损及SpS协议的规范性和可预见性,这些问题仍有待反思与商榷,也值得发展中国家引起足够的警惕与注意。

(二)SpS措施与风险评估的关系。SpS措施是指《SpS协定》中规定的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SpS协定》第2条第1款规定,各成员有权采取为保护人类、动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所必需的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只要此类措施与本协定的规定不相抵触。该条规定了成员方采用SpS措施的目的,还规定了SpS措施所可以采取的表现形式,其范围很广,包括所有相关的法律、法令、法规、要求和程序,也特别指出了一些标准、方法、程序和要求等。成员方在制定SpS措施时经常必须要考虑进行风险评估,这一点在《SpS协定》中也有所体现。协定第3条第1款规定:“为在尽可能广泛的基础上协调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各成员的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应根据现有的国际标准、指南或建议制定,除非本协定、特别是第3款中另有规定。”该条第3款是一个特殊的规定,指出了在符合一定的条件下,成员方可以采取更高水平的保护措施。同时,协定本身也对该条款中的“科学理由”做出了进一步的说明,且第3款中存在科学理由的情况下需要对有关风险的科学信息进行评估。“依照第5条第1款至第8款的有关规定确定卫生与植物卫生的保护水平”明确涉及到了风险评估的相关具体规则,更加是问题的核心。从协定中涉及风险评估进行的条款中可以看出,风险评估与SpS措施有着很密切的联系,《SpS协定》要求wto成员方不仅要进行风险评估,而且wto成员方必须将其最终采取的SpS措施基于该风险评估做出。

三、风险评估制度价值分析

(一)风险评估适用的缺陷及问题

1、风险评估的认定缺乏科学性。《SpS协定》第5.2条规定“在进行风险评估时,各成员应考虑可获得的科学证据”等,第2.2条要求SpS措施的实施必须具备充分的科学证据。然而,实践中对何为科学证据却不甚明了,对风险评估方法的科学性探讨也不明确,容易导致风险评估的认定缺乏科学性。

2、对风险评估应考虑的其他因素规定不严密。《SpS协定》以列举的方式在第5.2条和第5.3条中规定了风险评估应考虑的科学因素和经济因素,而对科学之外的因素尤其是社会因素是否应加以考虑并未明确,规定不够严密。风险评估若想达到真正科学的程度,就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社会因素作为日益重要的一类因素,同样会影响到风险评估的科学性。仅评估理想条件下的风险显然对现实的指导是不充分的,应考虑在存在诸多影响因素的现实社会中风险存在的可能性。

3、风险评估认定的标准不统一。《SpS协定》第5.1条规定:“各成员应保证其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的制定以对人类、动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所进行的、适合有关情况的风险评估为基础,同时考虑有关国际组织制定的风险评估技术。”该条文在规定风险评估义务时不甚明了,导致适用时产生了问题。依其规定,各成员有保证其SpS措施的制定以风险评估为基础的义务,但如何保证并未做具体的程序性要求。实践中出现了履行最低程序性义务的做法,即成员在证明其已经履行了规定义务时,可提交在该SpS措施制定前或制定时已获得的证据。然而,由于第5.1条并未对此有明确规定,故导致在欧共体牛肉案中专家组和上诉机构对这一问题的结论大相径庭。专家组肯定了最低程序性义务,而上诉机构却认为只要成员的SpS措施与风险评估间存在实体上的合理及客观的关联即可,对程序性义务不做要求。在实体义务上,第5.1条的程序性义务不甚明了,实体性义务也存在认定标准上的不统一。各成员不亲自进行风险评估,如果其他成员或国际组织的风险评估也与其SpS措施存在合理及客观的联系,则该措施也被视为合法。

(二)《SpS协定》下风险评估制度的完善

1、确保风险评估认定的科学性。对于风险评估认定的非主流科学观点,只要是基于特定时期由有资格的受尊重的渠道提供,其本身是对人类及动植物生命健康所做的负责任的科学观点,则采纳此种观点并无不可。另外,对于定量风险评估与定性风险评估,从实践来看,两种风险评估方法均具有科学性,可以分别适用或两者结合适用。

2、明确风险评估考虑的因素。对于在进行风险评估的过程中应考虑的因素,欧共体牛肉案的上诉机构的报告中指出第5.2条的列举并非一个穷尽性的清单。从《SpS协定》的性质来看,它是约束各成员政府行为的多边国际条约,其实质是对政府的授权和限权的规定,所以应严格将政府行为限制在法律明文规定的范围之内。因此,在wto框架下对风险评估应考虑的因素应做出明确的解释或进一步规定,将非科学性因素加以排除,保障风险评估本身的科学性。

3、明确风险评估义务。明确风险评估义务,首先应明确风险评估的实体性义务,明确SpS措施与风险评估间的关系。明确风险评估义务,还应明确风险评估的最低程序性义务。最低程序性义务实际上保证了风险评估是在SpS措施制定和实施时做出。由最低程序性义务导致的成员方的举证责任制度也应加强。无论是实体性义务还是程序性义务,都应明确风险评估是制定SpS措施时必须依据的基础,一项措施要成为正当的SpS措施,必须以科学的风险评估为基础做出。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研究生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叶佐林.wto《SpS协议》中的风险评估问题.南方农村,2004.3.

生物工程学科评估篇7

一、高职涉农专业课程评估的意义

课程建设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建设,也是专业建设的核心要素之一。而课程评估则是检查课程建设水平的重要途径,是保证课程建设顺利实施的重要手段,它对于规范课程建设、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课程评估大体可分为外部评估和内部评估两个方面:外部的课程评估基本就是精品课程的评选;内部的课程评估基本就是学院层面开展的课程评估制度及运行机制。在这两个方面的课程评估工作中,虽然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高职)起到了一个导向和标准的作用,但是,由于精品课程专业性差异较大,教育部的统一的课程评估指标体系不能充分体现各个专业的特点,所以,按照不同专业设置建立起学校层面的课程评估指标体系,就是一件十分必要而紧迫的工作了。

二、高职涉农专业课程评估的研究

关于高职涉农专业课程评估的问题,我主要以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为例,从涉农专业课程的设置、涉农专业课程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及构建涉农专业课程评估指标体系等三个方面谈一下我的初步想法。

(一)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涉农专业课程的设置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是北京惟一一所农业高职院校,根据她的办学宗旨(立足京郊,面向首都,服务“三农”)和办学理念(以德为先全面育人,以实践教学为主体,办学与服务双赢,开放办学不断创新),学院从北京都市农业发展的需求出发,紧紧围绕农业产业结构变化,主动调整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思路。目前,学院涉农专业主要有畜牧兽医、兽医医药、实验动物技术、园艺技术、园林技术、植物保护、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食品加工技术、生物技术及应用、农业经济管理、民俗旅游和都市农业装备应用技术等专业,开设的涉农专业课程主要有宠物养护、养禽与禽病防治、动物疾病诊治、园艺植物育苗技术、园艺植物花果管理技术、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绿色粮油作物标准化生产、果蔬贮运与加工质量监控和农产品营养物质分析等课程,我认为这种专业设置是很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

(二)确定高职涉农专业课程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为确保高职涉农专业课程评估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合理性,在构建课程评估指标体系时,主要应遵循以下五个原则。

1.导向性原则

因课程评估指标体系对课程建设起到一个宏观指导的作用,所以在构建课程评估指标体系时需要密切关注当前形势,结合教育部和省市级课程建设的评估指标、主要观测点及权重分布来设定,充分发挥导向作用。

2.适用性原则

要根据涉农专业课程的特点,结合北京都市型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和农业类行业企业的岗位需求,设置课程评估的各项指标,以使它能够适用于涉农类专业课程。

3.创新性原则

在指标中应将特色和创新纳入进来并赋予一定的分值,以鼓励教师密切关注行业企业的发展动态,不断进行课程改革,在课程建设的内容、形式、途径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以适应岗位需求,形成课程特色。

4.全过程质量监控原则

对课程建设的课程申报、课程建设立项、课程建设中期检查和课程建设验收等环节应采取全过程质量监控,在监控过程中,要及时给予指导,确保高质量地完成课程建设任务。

5.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原则

为确保课程评估的科学性和公正性,课程评估应采取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定性评价主要是评估专家根据课程建设情况认真分析研究后给出评价结论;定量评价则要根据评估指标体系给予量化的分值。二者有机结合,才能更加全面、细致地完成评估工作。

(三)构建高职涉农专业课程评估指标体系

生物工程学科评估篇8

关键词:教学评估;教学生活;教学过程;自我评估

随着高校教学评估的全面展开,特别是首轮高校教学评估大规模和快速度的推进,对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产生了重大影响,也由此引发了高教战线及社会界有关人士的高度关注。2011年,教育部正式下发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进一步肯定了教学评估的意义和作用,系统地提出了包括高校自我评估、院校评估(分为合格评估和审核评估)、专业认证与评估、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控以及国际评估在内的“五位一体”的教学评估制度。两个文件明确表达了政府对评估工作的立场和态度。尽管如此,为使高校教学评估深入推进并切实取得实效,达到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目的,仍有必要回到高校教学评估的原点,探索和追问教学评估的本真,正确分析教学评估的成败得失。

一、为什么只有我国把高校教学评估作为一种独立的评估形式

第一,是高等教育本质及教学地位决定的。众所周知,现代高等学校具有多重功能和职责,培养人才、开展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以及文化传承是每一所高校需承担的重要任务。然而,不论高等学校职能如何变革,人才培养都是其最根本、最核心和最重要的职能,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使命。历史地看,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最早出现的且持续了相当长时间的唯一职能。科研职能和服务社会职能是在其后产生的,并且是由教学活动衍生而成的。在某种意义上说,最早出现的职能也是最重要、最本质与最核心的职能。缺少或者削弱了人才培养和教学职能,高等学校便因此会失去存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根基。

第二,是我国高等学校教学现状决定的。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和教学的中心地位在高校没有得到真正落实,高等教育发展中普遍存在重外延轻内涵、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高校中长期以来存在的三个投入不足没有得到明显改善:领导对教学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不足、教师对教学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足、学生对学习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足。三个投入不足是制约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所在。所以,在我国专门开展高校教学工作评估,不是毫无缘由和头脑发热,更不是别出心裁,它极具现实和针对性,意在根本扭转长期以来重科研轻教学、重外延建设轻内涵发展的被动局面。

第三,是由我国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决定的。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社会服务或者文化传承,都本应该统一于实践和生活之中,不能分割。然而,实践中,为了管理便利,为了提高高等教育活动效率,人们人为地对高等教育进行区分,不同的职能部门从事不同的管理活动。部门之间各司其职,有着非常严格的职能、责任与任务划分,相互之间尽可能减少重叠,也尽可能不去触动或无法触动对方的权限范围。就教学工作来看,在高等学校由教务部门负责,在政府部门由专门司局或处室负责,他们只能在自己权限内部活动,不能越界。高校教学评估就是如此,它是专职高校教学工作的行政部门独立实施的产物。

二、教学评估是否评估和促进了真正的教学

有人认为,高校教学评估是由政府主导的、用统一指标和标准来评判高校人才培养工作,这是一种计划经济和行政命令式观念的产物,是对高校自主办学的干扰和破坏。教学是高校自主行为,评估应该交给第三方机构,或者高校自己开展,政府评估只能带来问题和矛盾,不利于高校学术自由、提升质量和办出特色。如果我们认真分析不难发现,就教学评估所取得的成绩,更多体现在教学工作外部,特别是那些可见的、表面的物理性指标,如教学经费、办学条件、教学设施、物质环境、等出现明显的变化,然而从教育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文化氛围、学术心理环境、创新精神等深层次看,并未因为开展评估而发生明显的改变。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的高校教学评估,并没有真正深入到学生生活,没有真正评估教学。我们的教学评估只是围绕着教学外部展开,远未走进真正的教学生活本身。

三、教学评估如何直抵教学深处,回归学生生活本身

首先,高校教学评估应成为教育教学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的探究者、传播者和创新者。通过评估,使政府、高校、专家和师生有机会全面深刻反思管理、教学与实践,加强思想碰撞与交锋,致力于解决教学理论与实际问题。实事求是地讲,教学评估中,高校是很重视学习、研究与探索的。许多高校不止一次地动员师生员工学习评估方案和评估要求,对照评估方案总结学校教育教学经验,查找问题和不足,明确发展目标和努力方向,提出相应改进措施。这本是好现象,然而很多时候,这种学习和讨论,又具有相当大的被动性、表面性和功利性,其目标是为迎评过关,所缺少的是在深层次上动员师生员工对教学工作的认识和反思,未能触动师生思想灵魂深处的价值观和教学观。

其次,改革评估内容和形式,强化教学过程要素评估。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教学评估过于强调投入要素和产出要素的评价,忽视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投入要素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保障性条件,主要指人、财、物等资源;产出要素主要指经过培养活动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在其身上发生的积极变化,它可以通过学生学业成绩、素质达标率、就业率、社会用人部门评价等反映出来。然而,相比于这些投入要素和产出要素,过程性因素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更为重要,也更为直接,没有过程的高效运行,再好的物质条件、师资、教学计划、环境都不能充分转化为质量本身。所以,教学评估不能仅仅着眼于硬件评价,还要充分重视软件评价,尤其是师生教学过程中的时间投入、精力投入、情感投入、意志投入以及教学创新等。

因此,要注意活生生的教学生活过程的评估。真正的教学质量体现在师生交往的过程中,包括教学过程中师生交流、心理共鸣、教学设计、好奇心的满足、合作的愉快、发现的惊喜、教学模式与方法创新,等等。显然,这些都发生在真实的教学过程之中,具有自然性、生活情境性和不可复制性等特点,没有长期、大量和反复的观察研究,不深入其中,就无法真正评估教学过程及其质量。因此,教学评估要抵达教学过程深处,需要进行必要的改革,使外部评估内化或转化为教学过程的内部评价。(作者单位:大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参考文献:

[1]周远清.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中国教育报,2006-12-12(1).

[2]J"H・纽曼.大学的理想.徐辉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前言

[3]高思平.高校教学评估:回顾与展望.光明日报,2008-2-27(4).

[4]李延保.我国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实践与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181-182.

生物工程学科评估篇9

关键词:风险分析食源性疾病定量微生物

RiskanalysisandFood-borneDiseaseSurveillance&Control

GaoweiweiLiUHongwanGLiwei

(ShanghaimunicipalCenterforDiseaseControl&prevention,Shanghai200336)

[abstract]thispapermainlyintroducesriskanalysisanditsapplicationinthefood-bornediseasesmonitoring.Bysummarilyanalyzingtherelatedriskassessmentworkathomeandabroad,thispaperexpoundstheapplicationprospectoftheriskanalysisinfood-bornediseasesmonitoring.thatriskanalysisinassessingfoodcontaminantsharmlevel,formulatingmeasuresforimplementationoffoodsafety,preventingandcontrollingfood-bornediseases,andbetterprotectinghumanhealthisveryimportant.

[Keywords]Riskananlysis;Food-borneDisease;Quantitative;microorganisms

近年来,风险分析的应用开始逐渐深入到卫生领域。2009年6月1日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简称《食品安全法》)也是我国第一次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把风险分析的概念正式应用到食品安全领域,也对公共卫生的学科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就风险分析在食源性疾病监控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1.食源性疾病的概念和监控现状

1.1概念

世界卫生组织(wHo)把食源性疾病定义为:通过食物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感染或中毒。我国2009年颁布实施的《食品安全法》把食源性疾病定义为: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常见的致病因子有各种致病微生物、真菌及其毒素、天然毒素、寄生虫和有毒化学物等。

1.2国内外食源性疾病监控现状

近年来食源性疾病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各国政府面临的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美国通过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网(Foodnet)、国家法定疾病监测报告系统、公共卫生实验室信息系统、海湾国家弧菌监测系统、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等开展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其他还包括:完整的食源性疾病负担评估、风险分析理论模型的建立及在食品安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构建基于内科医生组织的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食源性疾病症状监测系统、不明原因食源性致死因子研究等。此外,美国还开展了食源性疾病归因资料研究,这也是一项庞大的工程,汇聚了包括来自美国、英国、丹麦等国家的食品卫生专家。

欧盟自1980年起由wHo在欧洲组织实施食源性疾病监控项目。该项目由德国联邦危险性评估研究所(BFR)管理,主要是为完成区域性范围内的目标而设立,为适应社会发展、监控食源性疾病提供信息。自1980年运行以来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青睐,参加成员由最初8个国家增加到52个欧盟国家中的51个。

美国制定食品法律法规政策及相关风险评估工作主要由卫生和人类服务部(DHHS)、农业部(USDa)、环境保护局(epa)完成。2003年美国农业部(USDa)成立了一个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确定风险评估的优先领域,提供实施风险评估的技术指导,加强各机构在风险评估中的合作与交流。美国的食品安全标准都是在进行客观的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制定的。

丹麦拥有较完整的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其监测范围涵盖了“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病原物质监测,尤其是启动了沙门菌监测、微生物溯源技术应用、在特殊病原物或特殊食品中的风险评估等监测项目。

英国每年都发表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监测报告,同时英国也在开展从动物到食品的微生物指纹图谱追踪,还发展了根据每年不同食品所致的发病情况估计该类食品相对危险度的方法。

加拿大建立了食品监督系统(CFi),并由卫生部开展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以提供一个早期检测系统,为评价控制策略提供基础。同时该国还建立了食源性疾病暴发应急预案,采取综合应对措施,以确保所有相关机构在食源性疾病暴发时能迅速动员并应急响应,从而减轻并控制风险。

中国建立了全国性的食物中毒网络直报系统,并在2000年开始了全国性的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各省市,这一网络将进一步扩大到中西部地区。目前,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报告系统也正在不断完善。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人口流动以及战争和自然灾害,食源性疾病不但没有减弱,反而有越演越烈的趋势。食源性疾病可能在局部地区、全国或国际范围发生,它不仅会影响人类健康,有时还会产生巨大的经济影响。2008年首先在中国暴发的婴幼儿食用含有三聚氰胺的奶粉致病事件至少造成26万余人生病,直接经济损失数十亿。因此对食源性疾病的监控亟待加强,并迫切需要寻求更新的监控理念和技术手段,同时还需要世界各国的协同作战。

2.食品风险分析的概念和应用

2.1概念

食品风险分析是包含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信息交流3个组成部分的科学框架,其中风险评估是整个体系的核心和基础。风险分析的根本目标在于保护消费者的健康和促进公平的食品贸易。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CaC)会对风险分析的一系列定义[1]如下:

危害(Hazard):食品中含有的,潜在的将对健康造成副作用的生物、化学和物理的致病因子。风险(Risk):由于食品中的某种危害而导致的有害于人群健康的可能性和副作用的严重性。

风险分析(Riskanalysis):是包含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信息交流3个组成部分的科学框架。

风险评估(Riskassessment):是包括以下步骤的科学评估过程:(1)危害确定,(2)危害特征描述,(3)暴露评估,(4)风险特征描述。其中,危害确定(Hazardidentification):对可能在食品或食品系列中存在的,能够对健康产生副作用的生物、化学和物理的致病因子进行鉴定。危害特征描述(HazardCharacterization):定量、定性地评价由危害产生的对健康副作用的性质。对于化学性致病因子要进行剂量-反应评估;对于生物或物理因子在可以获得资料的情况下也应进行剂量-反应评估。剂量-反应评估(Dose-Responseassessment):确定化学的、生物的或物理的致病因子的剂量与相关的对健康副作用的严重性和频度之间的关系。暴露评估(exposureassessment):定量、定性地评价由食品以及其它相关方式对生物的、化学的和物理的致病因子的可能摄入量。风险特征描述(RiskCharacterization):在危害确定、危害特征描述和暴露评估的基础上,对给定人群中已知或潜在的副作用产生的可能性和副作用的严重性,做出定量或定性估价的过程,包括伴随的不确定性的描述。

风险管理(Riskmanagement):这个过程有别于风险评估,是权衡选择政策的过程,需要考虑风险评估的结果和与保护消费者健康及促进公平贸易有关的其他因素。如必要,应选择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包括取缔手段。

风险信息交流(RiskCommunication):贯穿风险分析整个过程的信息和观点的相互交流的过程。交流的内容可以是危害和风险,或与风险有关的因素和对风险的理解,包括对风险评估结果的解释和风险管理决策的制定基础等;交流的对象包括风险评估者、风险管理者、消费者、企业、学术组织以及其他相关团体。

2.2风险分析的应用

1986-1994年举行的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中形成的实施卫生与动植物检疫措施协定(agreementontheapplicationofSanitaryandphytosanitarymeasures,SpS协定)[2]中强调,食品的安全措施应建立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联合国成员国应确保其卫生和植物卫生措施是采用有关国际组织制定的风险评估方法,并根据本国的具体条件,对人、动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进行风险评估。1995年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FaopwHo)在瑞士日内瓦召开了危险性分析应用于食品标准制订的联合专家委员会,第一次提出在食品安全领域进行危险性分析的新概念[3]。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odexalimentariusCommission,CaC)于1997年正式决定采用与食品安全有关的风险分析术语的基本定义,并把它们包含在新的CaC工作程序手册中。目前,风险分析已被公认为是制定食品安全标准的基础。世界卫生组织在2001年召开的第53届世界卫生大会上重申,要最大可能地利用发展中国家在食源性因素风险评估方面的信息来制定国际标准。

3.风险评估与食源性疾病监控

3.1点评估

概率评估点估计(point-estimate):数据输入为单一的数字,例如平均值或95%置信区间上限值(一般是表示“最坏的情况”,即worstcase分析)。点估计应用比较简便,节省时间,但是点估计的不足在于对风险情况缺乏全面、深入的理解,通常忽略评估信息的“变异性”和“不确定性”。如“最坏情况”评估通常是描述一个完全不可能发生的设想,即所有的情况都做最坏的估计,由此得到的评估结果常常在现实中是不客观的,容易带来对风险问题的错误理解。一般来说,“最坏情况”的评估只是作为最保守的估计。

3.2概率评估

与点评估和简单分布相比,概率暴露评估模型可用来描述食品污染物的暴露风险分布,如对某一特定的健康影响发生的概率;它也可用于描述最终可能用于概率风险评估的暴露分布。在概率分析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了monteCarlo模拟分析[4]的方法,市场上的风险分析软件@risk4.5、CrystalBall等可用于食品中污染物暴露评估模型的构建。在食品污染物的膳食暴露概率分析的模型中,食品消费数据及残留量/或浓度数据均使用分布,并且依据每一个输入的分布,找出与暴露过程相一致的数学模型,用随机生成的一些数值来模拟膳食暴露。即一旦模型和输入的数据被选择了,运用合适的软件系统,就可以设置所需的模拟和重复数据,并且可以利用这个模型对所有可能的结果进行分析和判断,也可对一些与暴露评估相关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定性。

3.3风险评估的应用

3.3.1生物性污染物风险评估

2002年wHo/Fao联合评估专家组完成了蛋和肉鸡中沙门菌的风险评估。鸡肉中沙门菌的风险评估尚未能包括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食物链。评估结果显示,降低被沙门菌污染鸡肉的流行率与人群患病的危险性密切相关,如果将鸡肉中沙门菌的污染率由20%降低到10%,可使人群的感染发病率降低50%。蛋中肠炎沙门菌的风险评估表明,降低鸡群中肠炎沙门菌的流行率可直接降低人群的发病率。模型可同时用于评估改变蛋的储存时间和温度对人群发病的影响。改变烹调方式无助于交叉污染带来的发病危险性,而家庭引起交叉污染是引发疾病的重要来源[5]。

2004年wHo/Fao联合出版了有关即食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风险评估报告。报告指出,摄入一定量单增李斯特菌引起疾病的概率与疾病的三大要素有关:食物、菌株的毒力和消费者的敏感性。评估模型显示,在不同的国家摄入单增李斯特菌菌量导致疾病的危险性差异没有显著性,而不同的加工、操作方式影响了食品的污染途径和餐后致病的危险性。预防和控制食品消费时的污染水平,将对降低李斯特菌病有显著影响,特别是控制好储存温度和时间,将减轻细菌生长带来的危险性。迄今,李斯特菌病患者都与摄入了不符合李斯特菌限量标准的食品(0CFU/g或100CFU/g)有关。单增李斯特菌的风险评估仅关注于即食食品,并且仅调查了超市至消费阶段。危险性特征描述的结果受到模型中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如细菌在食品中的污染情况、污染水平、繁殖情况、人群消费特点以及副作用等与摄入相当数量的单增李斯特菌细胞之间的关系。用于单增李斯特菌评估的定量资料仅限于欧洲食品,对消费特征的描述也仅限于加拿大或美国。

在国内陈艳等[6]人为模拟生牡蛎消费引起副溶血性弧菌(Vp)疾病的危险性,在福建省开展了定量微生物风险评估。结合暴露评估模块的结果与贝塔-泊松剂量反应模型,推测由消费Vp污染的生牡蛎导致疾病发生的危险性,分析结果表明,零售期间牡蛎的未冷藏时间、零售带壳牡蛎体Vp密度的对数值、冷却持续时间和气温等因素与疾病发生的危险性显著相关。采取缩短零售期间牡蛎的未冷藏时间、快速冷却、微热处理和冷冻贮存等控制措施,能够明显降低疾病发生的人数。该研究为我国制定减少Vp对公众健康影响的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此外,Fao/wHo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7],根据流行病资料和动物实验结果采用数学模型估计黄曲霉毒素(aF)的致癌作用强度,即每人每天每公斤体重摄入1ng,每年能在10万人中增加肝癌的病例数。经综合多项研究的结果,得出在HBsag(-)人群中,每人每天每公斤体重摄入1ngaF,每年在10万人群中可增加0.01个肝癌病例,而在HBsag(+)人群中,则可增加0.03个肝癌病例。

3.3.2化学污染物风险评估

JeCFa在广泛收集各国数据的基础上,对丙烯酰胺进行了系统的评价[8],丙烯酰胺非致癌效应的noeL为2ug/kgbw;而根据动物致癌实验的结果,最保守的致乳腺癌的BmDL0.3mg/kgbw。评价结论为:平均摄入量不会产生有害作用,但不排除高消费量发生神经损害的可能。

苏丹红作为一种染料在工业上应用广泛,因其对人体健康具有潜在危险性,我国及欧美等国家严格限制其作为色素在食品中进行添加,但目前在我国和欧美市场上发现了含苏丹红i的食品,这引起了公众的普遍关注。宋雁等人就苏丹红i-Ⅳ在食品中的污染情况、人体暴露情况、人体接触途经及生物标志物、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险性等方面进行评估[9]。

高峻全等人运用总膳食的方法得到了2000年中国成年男子和全国平均膳食中铅、镉摄入量及占暂定每周允许摄入量(ptwi)数据,结论表明中国不同地区膳食铅、镉的摄入量是安全的,只有某些地区的个别样品超过中国食品中铅,镉限量标准[10]。

4.小结

风险分析在科学评估食品中污染物危害水平、制定切实有效的保障食品安全的管理措施、降低食源性疾病发生、更好地保护人类健康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对上述内容开展监测,对于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食品安全法》规定“国家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制度”,确立了我国食品安全管理中对于健康危害的评价采用风险评估的手段,并将这一手段作为一种制度加以规定,充分反映了我国食品安全管理更加强调科学性,也标志着我国采用国际通行的原则和方法开展风险评估研究工作并制定相应规范,将风险评估与管理相结合,使我国的食品标准体系和卫生管理规范与国际接轨。

主要参考文献:

[1]CodexalimentariusCommission,JointFaopwHoFoodStandardsprogramme,proceduralmanual,12thedition,FaoRome,2001.432-444

[2]wto.agreementontheapplicationofSanitaryandphytosanitarymeasures,1994.

[3]Fao/wHo.applicationofriskanalysistofoodstandardsissues.in:ReportofaJointFaopwHoexpertConsultation.Geneva,Switzerland,wHo,1995

[4]ZwieteringmH,vanGerwenSJC.Sensitivityanalysisinquantitativemicrobialriskassessment.intJFoodmicrobiol,2000,58∶213-221

[5]worldHealthorganization,FoodandagricultureorganizationoftheUnitednations.RiskassessmentsofSalmonellaineggsandbroilerchickens,microbiologicalriskassessmentseries1,2002

[6]陈艳,刘秀梅福建省零售生食牡蛎中副溶血性弧菌的定量危险性评估[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6年18(2):103-107

[7]worldHealthorganization.evaluationofCertainContaminants,wHotechnicalReportSeries930Geneva:wHo2006

[8]worldHealthorganization.SafetyevaluationofCertainFoodadditivesandcontaminants,wHoFoodadditivesSeries40,ipCS.Geneva:wHo1998

生物工程学科评估篇10

【关键词】高校专职辅导员绩效评估

【中图分类号】G4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a)-0105-02

2006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专职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作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总书记也曾明确指出,要从思想认识、体制机制、明确政策、培养人才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调动广大辅导员的积极性,提高辅导员工作的水平[1]。体制机制和政策就包括对辅导员工作的绩效评估,通过绩效评估,肯定优秀的,鼓励上进的,鞭策薄弱的,淘汰落后的,力求使辅导员队伍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

1对高校专职辅导员开展绩效评估的必要性

绩效评估,又称绩效考核、绩效评价,它是按照一定的标准采用科学的方法检查和评定组织内部公务员对职位所规定的职责的履行程度,以确定其工作成绩的管理方法,这是一种衡量、评价、影响员工工作表现的正式系统[2]。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肩负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以及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等工作职责。因此对辅导员进行绩效评估是实现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优秀辅导员队伍的有效保证,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维护高校稳定的重要组织保证和长效机制,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绩效评估是明晰高校专职辅导员职责的必要手段

随着学生的需求不断加大,要求辅导员能对学生思想进行教育与引导,对日常事务进行管理,对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拓展、职业规划与就业等加以指导,这对辅导员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通过对辅导员进行绩效评估,有利于辅导员明确工作职责,认真履行义务,仔细检查工作落实的情况,并将学校整体发展和个人发展相结合,在工作中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不断探寻好的工作方法和手段,从而提高工作成效。

1.2绩效评估是优化高校专职辅导员队伍的有效保证

绩效评估是对辅导员思想素质、业务水平、纪律性等所做的价值判断,是以辅导员在工作中所表现出的素质和能力为目标的评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他们工作的优劣,质量的高低,也可起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并能促进辅导员队伍合理流动,逐步实现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进一步优化辅导员队伍。

1.3绩效评估是实现高校专职辅导员升降奖罚的可靠依据

辅导员队伍是学校乃至社会党政管理干部的重要来源,也是学校人才工程的重要后备力量。高校对辅导员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是学校领导者对辅导员队伍管理的客观要求。开展辅导员绩效评估的过程,也是对每个辅导员工作进行检查、指导、考核、督促的过程,是科学有序的管理过程。通过对辅导员的绩效评估,使学校领导能全面准确的了解辅导员的素质、能力、工作状况和工作效果,为辅导员的晋升、评先评优、流动等提供可靠依据,同时也能增强辅导员工作的责任心和调动工作的积极性。

2对高校专职辅导员开展绩效评估的操作程序

为了确保高校辅导员绩效评估工作顺利开展并取得实效,绩效评估工作可从以下几个程序来实施:

2.1设立专门的绩效评估机构

通过设立专门的评估机构,组织和领导评估工作的落实,在评估过程中对评估工作进行全程的监督和管理。在评估监督和管理工作中,为了使被评估者从自己、上司、部属、同事甚至学生及家长那获得多种角度的反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不足、长处与发展需求,使以后的职业发展更为顺畅,增强绩效评估的信度和效度,避免评估的主观武断,学校的评估机构可由学校负责学生工作的最高负责人、学生代表、学生家长代表和辅导员等四部分人员组成,通过采用360度绩效评估,即全方位评估,从各个角度来了解辅导员的工作绩效。

2.2开展评估前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

高校的任何事务如果只表现行政意识,缺乏对教师的内在需要和行为动机,很难有成效。所以在对辅导员进行评估工作之前,要广泛宣传和征求辅导员意见,让他们对评估时间的选择、参与人员组成、指标体系设置、结果处理方式等都有所了解,让他们明白评估的意义和评估的依据,并有权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宣传,吸引辅导员的热情参与和配合,同时学校还需要开展评估前的培训工作,帮助评估人员明确评估理念,树立正确的评估观,掌握科学的评估方法和标准,熟悉考评工作的要求与流程,提高评估者的素质和评估技能,从而降低评估者主观误差的发生。

2.3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估方法

承认教师个人的发展需求,重视被评估者的参与和发展,不再把评估目的和奖惩直接联系,顺应管理理论和心理学理论发展趋势是发展型教师评估的方向。在这种评估模式下,作为学校就要将评估和培训相结合,评估和反馈相结合,将评估指标尽量量化和细化。

辅导员工作的绩效评估就是要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定量为主的评估方法,要进行定期考评,考核其工作业绩和思想政治工作、日常管理、组织领导、学风建设、指导活动、就业服务等;要与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和工作成效相结合,以工作成效为主;实施学校领导评价、辅导员自评、同行互评、家长和学生评价等360度评估法。[3]鉴别出被评者的行为差异,使评估者以最客观的意见作评估,真正实现绩效评估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评估结果的客观公正。

2.4重视绩效评估结果的有效运用

高校应该充分重视评估结果的有效运用,将评估结果作为加薪、晋级、升迁、培训的依据。学校应规定具体的激励或惩罚措施,而且既有精神方面的激励,也有物质方面的激励,绩效评估结果与被评估者的物质利益和个人的发展前途紧密联系,通过激励措施,实现促进个人绩效的目的[4]。鼓励和培养在绩效评估中涌现出的有创新型的优秀辅导员,有针对性地创造条件支持辅导员赴国内外开展学习进修和培训交流活动,着力建设一支专家化的专职辅导员队伍,将辅导员培养成为专家化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职业发展教育指导师、心理辅导师等。

3开展高校辅导员绩效评估时应注意的三个问题

制定高校辅导员绩效评估制度时,高校领导既要考虑到评估的积极作用,又要考虑到评估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和条件限制,所以在绩效评估工作中应注意三个问题:

3.1处理好绩效评估与职称评定的关系

对辅导员的绩效评估和职称评定是两个不同的管理过程,但两者都涉及对辅导员的成绩和贡献进行分析和判断。专职辅导员可按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要求评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或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技术职务。高等学校应根据辅导员岗位基本职责、任职条件等要求,结合各校实际,制定辅导员评聘教师职务的具体条件,突出其从事学生工作的特点。绩效评估的目的在于帮助辅导员改善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为职称评定提供信息和依据,因此要合理运用绩效评估结果,使它更好地为职称评定作好评价标准[5]。并通过绩效评估引导每位辅导员合理规划职业生涯,明确事业定位和发展方向。

3.2处理好绩效评估与工资奖金的关系

通过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是对辅导员工作成绩的认可和鼓励,绩效评估结果与工资、奖金、荣誉等的分配挂钩,是主要的激励因素。但这些激励因素在实际操作时还应该保持谨慎态度,不应建立过分直接和持久的联系,因为除个别特殊情况外,没有为辅导员广泛接受的公平、合理和客观的可比标准。由于高等学校工资制度的特点和奖金来源的不确定性,辅导员绩效评估与奖金发放之间不宜建立过分直接和持久的联系,除对个别有特殊贡献的辅导员给予必要的物质奖励外,评估结果应更多的采用精神激励法,在名誉、培训、进修和职称晋升等方面表现出来。

3.3协调好绩效评估与师资培训的关系

师资培训是帮助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业务素质,促进职业进步的有效途径。辅导员绩效注重工作绩效,以促进职业发展为目的,绩效评估的结果应成为学校根据不同辅导员的特点、工作成绩和有待改进的地方提供不同类型的培训项目的依据,以更有利于辅导员未来的发展[6]。没有评估的管理不是有效的管理,有效的评估可以给学校教师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提供信息反馈。高等学校要积极为辅导员的工作和生活创造便利条件,支持辅导员在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上攻读相关专业学位,鼓励和支持专职辅导员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专门人才。要把辅导员队伍作为后备干部培养和选拔的重要来源,根据工作需要,向校内管理工作岗位选派或向地方组织部门推荐。所以辅导员绩效评估应受到学校最高领导的高度重视,纳入学校常规管理之中,成为师资管理制度的一部分。

总之,客观、公正、及时的考核对辅导员激励有很大的帮助,有效的绩效评估能使辅导员在充分地感到被信任的同时,认识到自身素质与工作要求之间存在的差异,使大家都明白下一步要做什么和怎么做,为学校领导和辅导员之间建立起一个正式的沟通桥梁,促使大家的理解和合作,为建设一支专业化和职业化的高校专职辅导员队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专职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省略.

[2]张彦通.英国高校教师评估理论.比较教育研究,1996(5):23-25.

[3]杨威,王义宁.我国高校教师评估的几个关键问题探析.肇庆学院学报,2004(4):35.

[4]黎小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新思索.中国成人教育,2007(2):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