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培养思维品质的方法和途径十篇培养思维品质的方法和途径十篇

培养思维品质的方法和途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2:42

培养思维品质的方法和途径篇1

关键词:数学素质教育创新精神数学气质数学活动教学模式

数学素质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在这个领域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数学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成为当前数学教育工作者积极探讨的研究课题。笔者仅就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内容、途径和方法以及数学教学与整个学校创新教育工作的关系,谈谈自己的看法,以供同仁商榷。

一、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几个方面

1.注重学生数学气质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

前苏联研究中小学生数学能力个别差异的心理学家克鲁切茨基指出:“数学气质是一种复杂的个人的心理形成物。”它通常表现为“力求把周围的现象数学化,总是处处注意现象的数学的侧面,注意空间的数量的关系、联结及各种函数的依存关系”。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力求现象数学化,应是这种所谓数学气质的实质所在。它对于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如:有这样一道辨析题,三十六口缸,九只船来装,只能装单,不能装双,问如何装。一个有数学气质的人(当然包括有一定数学经验),可立即领悟到这是把一个偶数表示成奇数个奇数之和的数学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用数学的眼光去注意事物之间的数学现象,探索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学生会逐步形成数学气质,从而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浓厚的好奇心,对问题的敏锐感,强烈的探究愿望和坚持性,敢于质疑问难、挑战未来的勇气。这正是具有创新意识的人的典型的个性心理特征。

2.注重学生数学兴趣的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动力。

数学兴趣是学生的一种力图接近、探究了解数学知识和数学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它不仅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且还使学生在集中精力获得知识的同时,努力地去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成为创新的动力因素。数学由于其高度的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结论的确定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等特征,决定了数学教学的难度,往往使学生视如畏途。在数学教学中,都是要从教学素材中选取通俗生动的事例,采用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兴趣的形成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而成为创新的动力。

3.注重数学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品质。

数学教学既是一种数学知识的传授活动,也是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活动――数学活动。传统的数学教学偏重于前人的经验,使学生在数学教学中成为接受前人所发现的数学知识的容器,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应通过对数学符号组合的分析、图形的证明、计算的变化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在逻辑理解、抽象概括,对称欣赏、表象创造、变化联想等方面,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直觉性和独创性等创新思维的优良品质。为此,应该鼓励学生摆脱那种习惯性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鼓励学生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进行聚合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直觉思维。

4.注重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对中学生而言,数学能力就是学习数学(再造性)的能力。即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迅速而成功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它主要表现为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等三大方面。在数学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并向“创造性”数学能力转化,就必须注重数学活动的教学,使学生的数学中形成和发展学习数学的能力,并力争参与社会实践,解决具有社会意义内容的实际问题,促使其创新能力的形成。

二、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途径和方法

1.具有创造性地教和学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渠道。

创新的教学离不开教学的创新。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的课堂教学是主渠道。要使这条主渠道顺利畅通,必须改变旧的传统思想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把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作为数学素质教学的重要内容;必须摈弃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科学探究性的教学模式和创造性培养的教学模式,如尝试自学――探究型、引导――探索型等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进行创造性地教和学。

2.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数学课外活动是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根据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爱好,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3.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条件。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创造这样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心理舒畅的情景下愉快地学习,从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创造思维和想象。

三、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纳入整个学校的创新教育体系之中

1.数学是构成学科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是进行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纳入整个学校的创新增长率体系之中,才能构成创新教育的巨大合力,达到提高学生方面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2.数学教学要与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相结合。

学科教学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完成数学教学的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还要根据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创新品德,即在创新过程中要有崇高的理想信念、神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无私的奉献精神、和谐的团队协作精神。

3.数学教学要与其他学科教学相结合。

学科教学是进行创新教育的主阵地,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通过各学科知识的学习,使得多学科知识融汇贯通,多种能力、方法和手段的得以综合,可为创新策略的建立和丰富打下良好的基础。

4.数学教育要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培养思维品质的方法和途径篇2

【关键词】数学解题学生反思能力

解题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必由之路,但不同的解题指导思想就会有不同的解题效果,养成对解题后进行反思的习惯,即可作为学生解题的一种指导思想。实践表明,培养学生把解题后的反思应用到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养成检验、反思的习惯,是提高学习效果、培养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解题的各个环节中进行反思,就能更好的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各方面的培养起到积极的意义。

一、反思解题规律,可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的本质认识,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是从某些具体的数学内容和对数学的认识过程中提炼上升的数学观点。它在认识上被反复运用,带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是建立数学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指导思想。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紧密联系,它们对数学知识的学习、理论的掌握、问题的解决有重要意义。因此,在解题反思时,对解题过程中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反思无疑是有意义、且是必要的。

在高中学习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后,有这么一个题:已知sin(300-a)=a,则cos(1200-a)=。这样一个问题,即使是高三复习时仍会有很多学生利用两角差的三角函数公式去解决,过程会比较复杂。但是如果直接将两个角看做是两个整体,然后直接找这两个角之间的和、差关系,然后转化为诱导公式,不难解决。

在上述问题中,用到了迁移和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它们是中学数学最常用的思想方法之一,学生应该做到牢固掌握和灵活运用.这样做,使学生认识到灵活简捷的解题方法是通过反思而发现的.

二、反思解题方法,可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它对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开阔解题思路非常有益。因此,探讨解题的多样性,是解题反思的重要内容之一。如在学完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后,我给学生这样一道题:

(X+Y)2-(X-Y)2。先让学生独做,再让学生思考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做,然后学生交流。从而得出:

解法一:用完全平方公式分别展开),原式=X2+2XY+Y2-(X2-2XY+Y2)=X2+2XY+Y2-X2+2XY-Y2=4XY。

解法二:把(X+Y)与(X-Y)看成一个整体,用平方差公式做,原式=[(X+Y)+(X-Y)][(X+Y)-(X-Y)]=[X+Y+X-Y][X+Y-X+Y]=2X×2Y=4XY。

两种解法所用公式不同,但通过学生自我探索,互相交流,得出不同的解题思路,这对学生进一步认识两个公式的本质特征和灵活运用这两个公式,以及培养学生的解题策略是大有好处的。

必须指出,不能只是追求解法的数量,而应对每一种解法进行深入的分析,提炼解题思路,并且引导学生体会各种解法的特点及优劣,所提供的解法也都是要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一题多解的教育功能。

三、反思解题途径,可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解题途径,往往是在思考问题时慢慢形成的一种解题的策略,它对于学生能否解好这个题目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很多时候学生在形成解题途径的过程中思维会有不够严密的现象,使解题中产生错误。

如在初中学到等腰三角形时,有这么一个题目: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是300,则顶角为。

学生在作图时,往往就只会产生一种情况,就是高在三角形内的时候,而且这种情况是很多学生非常熟悉的等边三角形,所以很容易得出结果是600。这就是对解题途径的构建不严密造成的结果,所以当指导学生在作图时注意高的做法时,有部分学生就会想到三角形高的特殊性(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都在三角形内,而高有可能在形内、形外、形上)。

四、反思解题结论,可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学生往往经过努力解完题后就心满意足,感觉题目解完就万事大吉了,却不知就这么错过了提高的机会。比如高中数学学习了等比数列的前n项求和公式后,课后习题中:求和:Sn=1+2x+3x2+4x3+...+nxn-1。

这一题需要利用推导等比数列的前n项求和公式的方法--错位相减法--来解,当学生掌握这种方法后,能熟练运用,但是在运用时不管上述x的取值情况,直接利用这个方法来解决,导致结果出现问题--分母中出现了未知量x,而如果当x=0时,这个结果是错误的,但是题目中并未知x的取值,所以必须要进行分类讨论。而此时如果有反思习惯的学生,就会对自己做出的结果进行反思,而且也不容易发现出现的问题。

当然在教学中起着主导地位的教师要帮助学生反思自己听课是否认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集中注意力,是否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在数学活动中是否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意志力和毅力够不够强,如发现自己的题解错了,是否自觉去纠正;当学习遇到困难时,是否能坚持到底,等等。教师要适时地给予学生鼓励和鞭策,以使其养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反思习惯,便可以促进自己数学认知结构的优化和思维能力的提高,也能更好地发展和提高自己的智能和潜能。

运用反思过程中形成的知识组块,可提高学思思维的敏捷性;反思还可提高学生思维自我评价水平,从而可以说反思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途径。研究发现,数学思维品质以深刻性为基础,而思维的深刻性是对数学思维活动的不断反思中实现的。数学在锻炼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方面有特殊的作用,而这种锻炼老师不可能传授,只能是由学生独立活动过程中获得。因此,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要求作业之后尽量写反思,对学生来说是培养能力的一项有效的思维活动。不会反思的学生,往往数学能力较低,他们只会做"结构良好"的题目,以获得对问题的答案为目标,不会提问。因此,培养学生反思解题过程是作业之后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培养思维品质的方法和途径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体会

在新教材教学中我们应在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以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地探讨和研究。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在蓬勃发展的教育改革中充分展示教师的魅力呢?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深刻领会新教材的基本理念,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充分利用新教材良好的可接受性,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要要立足学生终身发展以及参与未来竞争的需要,切实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育人为本的观念,适应时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有我们的教学观念与新教材基本理念相吻合,熟悉进而研究新教材和新的教学方法,从而逐渐过渡到熟练地驾驭新教材,才能变挑战为机遇,更好地使用新教材,使新教材充分发挥其作用。为我们的教书育人提供必要的前提和保障,做到更好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不辜负家长对我们的殷切期望。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和探索的倾向。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对所学知识加以关注和研究,因此,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应通过多种手段、多种方式、多种途径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大家感受到数学中充满了美,数学也是一门生动活泼的科目,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围绕过程与方法,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数学学习是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必须要有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知识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贯穿始终在新教材的教学中,我们应紧紧围绕这一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和交流,获得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克服现实教学中的教师拼命讲可是学生不理会的尴尬局面,做到教师乐于去教,学生愿意去学的大好局面,师生各得其所。通过这种开放性课题的研究,学生既提高了数学语言的运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获得了新的知识,增强了合作意识,发展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创设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真正体会出:没有对常规的挑战,就没有创造。

二、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严谨活泼的课堂氛围

更多地采取讨论、辩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问题可由学生来提出,结论由学生来探究,方法由学生来摸索,结果由学生来评价,甚至可以让学生上讲台讲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挑战知识权威,使学生解放思想、开阔视野,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精确把握新教材的精髓,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着眼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养成,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新教材的实践中,我们应精确把握其精髓,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深入地探索和研究,并结合近几年教改中涌现的激励式、探究式、发现式、情趣式等优秀的教学法,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新教材的特点,有选择地加以吸收利用。

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

1.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2.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

创新教育,不是脱离教材的活动,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将它们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保障了求异思维的广度、新颖程度和科学性。

四、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具体做法如下:a、培养学习兴趣。b、学生培养自学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可自学能力的培养,首先应从计算开始,初一学生计算能力较差,没有良好的计算习惯,教师必须从示范做起。其次,要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要对重要的教学名词、术语,关键的语句、重要的字眼要重复读,并指出理解的方法,同时还要标上自己约定的符号标记。对于例题,让学生读题,引导学生审题意,确定最佳解题方法。在初步形成看书习惯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在重点、难点和易错处列出计算题纲,设置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纵向深入和横向拓展地计算数学课外材料,还可利用课外活动小组,组织交流,相互启发,促使学生再次计算,寻找答案,弥补自己先前计算时的疏漏,从而进一步顺应和同化知识,提高计算水平和层次,形成计算―讨论―再计算的良性循环。

五、引导学生培养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的内在实质是分析、综合、推理、应用能力,外在表现是思维的速度和质量。

1.思维速度的训练。

初中生而言,思维速度的训练主要依靠课堂,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利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训练学生的思维速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如讲解完新课后,安排课本中的练习作为速算题;也可精编构思巧妙、概念性强、覆盖面广、有一定灵活性的判断题、选择题、简答题进行专项训练,以提高快速答题的能力。

2.思维质量的训练。

思维质量的训练,除利用课堂教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展开解题思路的讨论,剖析各种题解方法的特点,选择简捷而有创造性的解题思路,以便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拓展学生思路时要尽可能考虑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

3.逆向思维的训练。

培养思维品质的方法和途径篇4

一、创设思维情境,诱发学生的创造欲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和发展,动机的形成,知识的获得,智能的提高,都离不开一定的数学情境。所以,精心设计数学情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亚里士多德曾精辟地阐述:“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数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化过程。好的问题能诱发学生学习动机、启迪思维、激发求知欲和创造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起的,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思维过程,创设思维情境,使学生在数学问题情境中,新的需要与原有的数学水平发生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

二、善于调动学生内在的思维能力

1.要培养兴趣,让学生迸发思维。教师要精心设计,使每节课形象、生动,并有意创造动人情境,设置诱人悬念,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求知的欲望,还要经常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自己所熟悉的实际问题。

2.要分散难点,让学生乐于思维。对于较难的问题或教学内容,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分解、减缓坡度、分散难点、创造条件,让学生乐于思维。

3.要鼓励创新,让学生独立思维。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品质;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多赞扬、肯定,促进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发展。

三、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对造就一代开拓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数学教学中可通过典型例题的解题教学及解题训练,尤其是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及多题归一等变式训练,达到使学生巩固与深化所学知识,提高解题技巧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独创性的目的。

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求异创新的发散思维,实现和提高思维的流畅性。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学生可以从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拓解题思路,使不同的知识得以综合运用,并能从多种解法的对比中优选最佳解法,总结解题规律,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使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增强。

一题多变,培养学生的转向机智及思维的应变性,实现提高发散思维的变通性。把习题通过变换条件、变换结论、变换命题等,使之变为更有价值、有新意的新问题,从而应用更多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获得“一题多练”“一题多得”的效果,使学生的思维能力随问题的不断变换,不断解决而得到不断提高,有效地增强思维的敏捷性和应变性,使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和发展。

多题归一,培养学生的思维收敛性。任何一个创造过程,都是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的优秀结合。因此,收敛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学生收敛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而多题归一的训练,则是培养收敛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很多数学习题,虽然题型各异,研究对象不同,但问题的实质相同,若能对这些“型异质同”或“型近质同”的问题归类分析,抓共同的本质特征,掌握解答此类问题的规律,就能弄通一题而旁通一批,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从而摆脱“题海”的束缚。

四、找准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突破口

心理学家认为,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是培养和发展数学能力的突破口。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它们反映了思维的不同方面的特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不同的培养手段。

1.思维的深刻性即是数学的性质决定了数学教学,既要以学生为基础,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刻性。

2.数学思维的敏捷性主要反映了正确前提下的速度问题。因此,数学教学中,应当时刻向学生提出速度方面的要求,使学生掌握速算的要领。

3.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应当增强数学教学的变化性,为学生提供思维的广泛联想空间,使学生在面临问题时能够从多种角度进行考虑,并迅速地建立起自己的思路,真正做到“举一反三”。

4.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首先应当使学生融会贯通地学习知识,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培养思维品质的方法和途径篇5

一、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

“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良好的智力品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在数学教学中理性知识的本质属性就是一种思维形式,通过对概念、性质、定理的剖析,比较其属性的异同,理清其形式的过程及前因后果,即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如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在学习时首先分析性质的前提条件:(1)一条直线;(2)与线段垂直;(3)经过线段的中点,从而可引出结论的成立。再分析:(1)一条直线过线段中点是否是中垂线;(2)一条直线垂直已知直线是否是中垂线。通过对性质条件的分析加深理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学生的发散思维的培养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说:“发散思维是对一个问题进行所有可能途径的思考。”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题目的本身多加研究。根据教学实践可知,研究的形式为:

1.可交换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看命题是否成立,如果成立可给出严格的计算来证明过程,或通过反例进行证明,通过练习往往孕育出新的发展;

2.保留条件和结论,逐步发展命题的结论;

3.保留结论,减弱命题的条件,看结论是否成立;

4.交换命题条件和结论,看是否推出的结论唯一;

5.研究命题的推广;

6.命题存在的图形形成数式的背景;

7.针对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寻找与命题相关的系列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例如,已知三角形两边相等,求证两角相等这一命题,从条件出发直接论证比较困难,而由结论出发即可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1)证两底角相等可证三角形全等。这就需要添加辅助线构造出两个三角形,因此可作底边的垂线或由两底角顶点向两腰作垂线证明;

(2)可作顶角的平分线由两边夹角证明;

(3)根据三边相等可证三角形全等,作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证明。

总之,在解题中尽管提出许多由已知通向未知的途径,但并不是每条途径都行得通,也可能将提出的各条途径付诸于解题时推动应有效应,结论得不到证明,会碰到许多困难,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题目的性质、条件、感性材料、理性知识等方面的因素联系在一起,做出分析、思考,探求各种逻辑关系,从而得出正确结果,由发散思维过渡到定向思维。

三、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

实践可知,初中数学学科本身提供了大量的逆向思维材料,如互逆定理、互逆公式、互逆运算、互逆转换、互逆对等,在解决此类问题时,大部分数学题目都可以用逆向思维的方法加以解决,这就为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提供了可能。在教学中可通过实际范例,充分利用素材进行逆向思维的培养。如:“求证: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此命题可以转化为:(1)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的线段有什么性质?(2)将四边形改为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结论有什么变化?(3)当一般四边形的对角线如何变化时,顺次连接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为矩形、菱形、正方形?通过条件的转化促使学生进行逆向思维,使其逆向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

物理学家牛顿曾说:“没有大量的猜想,就不会有伟大的发现。”猜想性思维并不是神秘莫测的,它是思维活动在有关问题的意识边缘持续的活动。当功能处于最佳状态时,旧神经联结的突然间通行形成新的联系的表现。为帮助学生在解题时进行猜想性思维训练,解题时要让学生对题意大胆分析,对解题途径进行大胆猜想,以探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例如:若方程0中至少有一个方程有实根,求实数m的范围。此题若直接用方程的判别式讨论相当复杂,若引导学生联想到它的反面,即方程都无实根去求解,可使学生思维开阔,轻松地解决问题。

五、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是指具有创见性的思维,它是思维高级过程。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创造性人才。摆脱传统的应试教育,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其创造能力,已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如下途径:(1)创设情境,激发创造性思维。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2)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创造性思维。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活动往往从动作开始,切断思维和活动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发展。因此在教学活动,要注意有目的地多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调动学生手、眼、口、脑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掌握方法,促进思维发展,唤起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解决问题。(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培养创造性思维。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同一个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且善于说明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积极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另辟蹊径去解决问题。(4)启发学生联想、想象,培养创造性思维。

培养思维品质的方法和途径篇6

【关键词】思维品质数学教育课程改革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激发与引导学生的思维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数学教育价值的有效手段,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非常重要。。

课程改革后,数学教材强调“知识结构”与“学习过程”,制定三维目标,其别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就在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通过掌握知识、技能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才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数学知识随着时间推移有些可能会遗忘,但思维品质的培养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培养思维品质是数学教育的价值得以真正实现的最好的途径。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大多是从初中升上来,到职业学校就读五年,取得大专文凭。由于没有升学压力,很多学生进入职业学校之后,随着环境的变化,学习没有动力,目标不明确,在思维习惯上有较大差距,成绩显下降趋势,尤其是像数学这样的文化课学习,本身基础较薄弱,尤感吃力。究其原因:在初中学习时,老师与学生都面临升学压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知识的传授,对知识反复巩固和练习,学生记忆比较牢固,因而老师有明确的要求,学生面临升学的压力,为了考试而学习,有一定的学习动力。而随着进入职业学校的这部分中等水平学生,他们本身的主动求索,创新思维品质比较缺乏,没有了老师时刻的督促,没有了升学压力,缺乏外部动力,所以很自然的学习出现了下滑现象。而他们年龄在十六七岁,处于青年初期,正是身心急剧发展、变化和成熟时期,职业学校要求学习的内容专业性更强,内容更丰富,校园生活更加丰富多采,这种巨大的变化对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表明,从初中二年级开始,学生的思维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到高中一、二年级,逐步趋向成熟。作为职业学校教学教师,应抓住学生思维发展的飞跃时期,利用成熟期前可塑性大的特点,做好思维品质的培养工作,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理论认为:思维是人脑对事物本质和事物之间规律性关系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思维是认知的核心成分,思维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整个知识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因此,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提高思维品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问题的研究者和解决者,是主角,而教师则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给予帮助,起着组织和引导的作用。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呢?我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探索:

一、采用一题多解形式进行教学,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探索性、灵活性、独创性无疑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求知欲是人们思考研究问题的内在动力,学生的求知欲越高,他的主动探索精神越强,就能主动积极进行思维,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引趣、激疑、悬念、讨论等多种途径,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以帮助学生走出思维低谷。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较灵活的题目,在课堂上通过讨论交流,大家采用多种方法,从各个不同角度和不同途径去寻求问题的答案,学生会产生解题兴趣,课堂气氛也更活跃,这种一题多解解决题目的过程更是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有很好帮助。

求证:已知x,y≥0,x+y=1,求x2+y2的取值范围。

解答此题的方法较多,下面给出两种常见的思想方法,以作示例。

解法一(函数思想)由x+y=1,得y=1-x,则

当cos4θ=1时,x2+y2取最大值1。

此题还有诸如对称换元法、运用基本不等式、解析几何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常见方法。

例如:求不定积分∫(x+1)2dx.

解法一(直接积分法)

通过这样类型的一题多解,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提高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渗透了一些教学方法,体现了一些数学思想。在数学教学中,若将经典例题充分挖掘,注重对例题的研究深入、透彻,对教学目标和要求的把握更准确,同时也让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并逐渐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一题多解可以拓宽思路,增强知识间联系,学会多角度思考解题的方法和灵活的思维方式。

二、多设计开放性问题,多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提炼数学问题,探索性、创造性地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次数学课我安排了这样一道问题解决题:

某公园的门票每张30元,15人以上(含15人)的团体票八折优惠,那么不足15人时,怎样购票最省钱?

做这题时,先是鼓励学生讨论,经过交流,很多同学找到了12人这个分界点。不足12人就按实际人数购买门票,12人以上(包括12人)但不足15人按15人买团体票,比较优惠。本身这道题目并不难,与生活实际问题相关。那有学生就问,买多的票呢,怎么处理?怎样最省钱呢?有同学提出买多的票可以去倒卖黄牛票,还有同学提出不足12人也可买15张团体票啊,多出的票也可以倒卖黄牛票啊,其他同学听到都乐了,直说很有经济头脑嘛,课堂上气氛很活跃。学生对问题的结论进行发散,思维是开放性的、活跃的,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开动脑筋,想法灵活,对于他们的创新思维,发散思维培养有很大好处,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钻研精神和求知欲。

三、加强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当今世界数学教育的改革热点是讨论“如何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教育不仅要注意具体的解题技能方法,更应注意数学知识发生过程中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优良数学品质。

教学中应重视知识的形成、发现过程。数学本身是一门演绎性很强的学科,职业学校数学教材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本着学生可接受的原则,教材编排比较浅显易懂,其中的都是在知识点掌握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增强学生的逻辑性思维发展。而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真正做到“议一议”,“想一想”,学生的思维活动落到实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钻研教材、精心设计、重新组织教学内容,教学中应改变驾轻就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让启发式教学进入数学教学活动,克服学生思维的被动性,选择自觉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启发引导他们去思考、创造,逐步养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由于认识到思维品质培养的重要性,我将继续探索下去,以求获得更多的收获。

参考文献:

(1)《数学教育学》田万海著浙江教育出版社

(2)江丕权,李越《教学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培养思维品质的方法和途径篇7

一、初中生数学计算能力的现状分析

计算器的运用使学生计算能力日益下降。

当今世界计算机的使用日益广泛,教材当中也出现了用计算器解决一些计算问题。然而计算机也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运算方便的同时,也把学生练习计算的机会给抹杀了。特别是现在的计算器内有方程和方程组的计算程序,只要收入方程,马上答案就可以出来,所以学生在思想上也不是很重视。但是,在测试中又不能使用计算器,学生很不适应,以至于经常会出现一些比较低级的运算错误,所以计算器的运用使学生计算能力日益下降。

教师对新课改的理念的片面理解。

教师对新课改理念理解片面,使得我们的计算教学“重算理,轻算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三个方面对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目标作了具体的阐述,不仅使用了“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刻画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而且使用了“经历、体验、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从而更好地体现了标准对学生在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由此,广大一线教师纷纷转变教学理念,抛弃了原来的填鸭式讲解和机械练习,代之以大量的情境再现、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在理解算理上大做文章,但却忽视了对算法的总结与巩固,走向了计算教学的另一极端──“重算理,轻算法”。

二、初中生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的探究

加强思想上的重视,规范书写过程,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针对考试,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讲清楚试题中每一题中每一步的评分标准,要舍得化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把一道题解答完整,并认真批改,及时纠错;而最重要的就是要严格要求每一次作业中的书写过程,认为不过关的坚决要求重写,慢慢养成习惯,杜绝平时因时间不够而重答案轻过程。另外学生在思想上的忽视反映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扎实,由此产生的运算错误的原因常常是概念模糊,公式、法则遗忘、混淆及运用呆板的结果。数学基础知识是数学能力发展的基础,“无知者无能”,没有数学知识的人不可能有数学能力。所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是培养学生运算能力和掌握数学技能的基础。

夯实基础,注重过程,吃透概念和定理。

培养思维品质的方法和途径篇8

【关键词】创新教学;途径和方法;转变观念;学生主体;革新教学手段;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

中图分类号:G416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012年9月15日,同志在参加全国科普日活动时强调,全社会要弘扬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群众基础。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新课改的基本要求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创新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本人结合思想品德教学实际,就创新教学的基本途径和方法,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求同仁共勉。

一、转变观念,加强教师的自身素质修养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必须拥有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为切实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修养,社会和学校要与时俱进,定期举行教师进修培训,听领导专家讲座,举行问题研讨,观摩榜样学习,推荐典型引路......一切以学生的和谐发展为目的,从理论到实践,将教师从传统的教育观念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树立正确的创新观。这样,教师在教学中就会教之以创新,引之以创新,导之以创新,学生则会创新的学、创新的思、创新的悟,创新得以发展。

二、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指导性作用

"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新课程标准》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长期以来,传统教学模式常常使我们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缺少对学生的一份尊重,一份关怀。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创造性的、宽容的、理解的教育氛围,以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让学生敢于说话、敢于表现。在教学中,教师教学观念民主,尊重人格,平易近人,热情教学,树立服务意识,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激发灵感,完成创新思维实践。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思想素质,智力能力,独立性和自主性的作用,把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会学习"作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促进学生的认识、情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积极开发教育资源,促进智能发展

新课标下的思想品德教材内容生活化,结构开放,教师要积极开发教育资源,"用活"教材,创造性教学。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是坚持以学生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只要是符合课标要求、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课本内的生活,是我们学习的广阔空间,也是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源头活水。各种课外活动、第二课堂、社会调查等,都是培养与发展学生创造性的有效途径。通过活动,让孩子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用心灵去感受世界,用认知去认识世界,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效果。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一定要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鼓励学生自觉参与合作,参加社会实践,接触生活,激发求知欲,自由思考,大胆想象、灵活变通,独立探索、主动获取知识,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智力和创造力得到不断发展。

四、打破常规教学,努力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使人们在学习途中忘我无畏,可以产生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和劲头。兴趣,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靠后天培养的。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成功轨迹的起点是他永恒的兴趣对电脑网络的痴迷。杨振宁博士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可见,兴趣是创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想尽办法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将引人人胜的寓言,脍炙人口的诗歌,言简意赅的歇后语,饶有情趣的民谣,美妙动听的音乐,启迪智慧的谜语,幽默省人的漫画以及国内外重大问题和学生关注的热点等融入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每上一节课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萌动的创造意识。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五、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促进创新思维发展

创新从本质上说,就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从表现来看,就是突破原来的观点和定论。思想品德课的内容一般比较抽象,条条框框原则性强,如果老师只是照着书本讲,让学生死记硬背教科书上的结论、观点,学生学起来显然是索然无味的,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想,制约了学生的思维。针对这一实际问题,我们要注意把课堂教学与课堂研究讨论相结合,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质疑。这样,再抽象的内容,经过课堂讨论,学生也会"津津有味"。正如《新课程标准》中所指:"讨论是最常用的学习、交流活动形式。讨论活动能使儿童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等"。学生标新立异发现问题,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是创新意识的一种萌芽。但是,标新立异必须坚持求"真"的态度,在学生提出问题之后,教师要注意正确引导。只有遵循"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思维方法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六、创新教学手段,努力提高教学效益

培养思维品质的方法和途径篇9

关键词:创新意识;发散思维;质疑能力

关于教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同志曾指出:“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为此,培养创新意识,是当前中学教育改革的出路,也是关键,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树立新理念、掌握新方法,达到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新时代教学工作的关键,也是衡量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成效的关键。

一、在创新型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以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人类社会的进步其实是慢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源头是对当前状态的质疑,对于教学实际也是一样,就是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设置问题是关键,创设情境是核心,做到以疑导思,以思释疑,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学中设置疑问,可根据学生自身认识发展规律、思想品德知识的内在联系,营造问题情境,启迪学生思维。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设疑建议引导学生在认真阅读教科书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疑问,并相互讨论,回答他们自己的疑问,以掌握知识、培养创新意识。设疑主要步骤是:第一,引导学生提出疑问。在教授新课程时,让学生在阅读教科书的前提下,书面提出课程的框节及疑问。老师对学生的疑问给予不同的点评,由此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其开拓思维,积极思索。第二,鼓励学生解决问题。对学生提出的疑问,鼓励学生自己去解决,经过独立思考、分析,会让学生发现自己在理解教材和实际问题上还存在偏差点,促使其积极探索,弥补不足。第三,发动全班同学集体解决普遍性问题。对于普遍性的问题,教师可以组织班级集体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发表不同看法,相互争论。讨论结束后,教师适当归纳,得出正确结论,从而最大限度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二、在创新型课堂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在教学实践中,教材仅仅是引导学生认识自身发展、开展生活学习、构建思想人格的一种范例而已,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允许学生发散思维、标新立异、探究创新,勇于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及实践中,老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敢于使用“头脑风暴法”,敢于大胆地、口无遮拦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观点,课堂上,我们不仅仅要鼓励学生“胡思乱想”,敢于提出更多的问题、看法,更要大胆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去“胡言乱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角色转换情景,让学生大胆地走上讲台,面对全班同学说出他们想说的话语,讲出他们想讲的心声,这需要勇气,更需要知识的积累和丰富实践的有机组合。如此,就能有效地改变教师讲得多,学生被动听的灌输式应试教育方式,从而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此外,教师应该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每位学生都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这样,为了能在讲台上得到大家的认可,课前他们会积极主动地寻找话题,整理所学的知识,查找各种资料,这种便可以变被动为主动,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老师应该表演的角色是一位倾听者,一位可以平等对话的朋友,这样就能点燃学生心头的创新之火,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和心理障碍,让学生充满信心,体验创新的快乐。

三、创设和谐的环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在硬件和软件双方面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动力系统和智力系统,让其处于兴奋状态,能够最大限度地让学生的认识活动和意向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学生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思维极度活跃,自然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学生思路便会十分开阔。

总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途径十分广泛,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实际中,教师要结合实际,科学探索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

参考文献:

[1]逯平.从美、趣、情角度入手,活跃思想品德课课堂.职业教育,2013(8).

[2]郭茂生.培养中学思想品德教师的历史责任担当意识之对策.教育教学论坛,2013(44).

培养思维品质的方法和途径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想象力创造思维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人的想象能力比他所拥有的知识更为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正是想象力推动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也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以说,人类如果没有想象,就不可能创造出璀璨的文学。当前语文教学中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人类想象力的产物,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能力,也就是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创造思维培养的同时,要努力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

一、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存在着诸多弊端:

一是教学方法僵化。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多采用“讲解――分析”的模式,把血肉丰满的课文肢解成七零八碎的知识拼盘,给学生的学习增加了很多的困难和障碍,阻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是本末倒置,不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大量时间耗费在无意义、无必要甚至是错误荒唐的练习之中;再加上对学生课外阅读进行限制,造成学生阅读面窄,学生的国内外名著阅读量少,缺乏文学素养。

三是忽视了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考试中习惯采用所谓的标准答案,使得广大小学生的思维趋于僵化,扼杀了学生的创造精神。

下面一个很形象的案例,可以反观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想象力的扼杀。在一堂语文课上,老师给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雪化了以后是什么?”一位同学站起来富有诗意地回答:“雪化了以后是春天!”没想到老师一本正经地说:“错了。正确的答案应该是――雪化了以后是水了。”这位语文老师用了物理学的答案来解释文学上的问题,恰恰说明了部分语文老师语文教育目的的无知。“雪化了以后是什么?”答案应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学生的体验、学生的理解。对乡村学生来说,雪化以后可能是松软的土地、泥泞的道路,可能是绿油油的麦田、忙碌的春播;对城市学生来说,雪化了以后可能是油亮的柏油马路、穿梭的车辆,可能是公园里青翠的草坪。只有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才能挥洒出富有灵性的语言、富有个性的想像,才能拓展与丰富自己的见识。

二、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意义

加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条重要途径。语文是一门想象时空极大的学科,在教学中更应抓住各种契机,采取各种手段,着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具备了较好的想象能力,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所学文章的内容及其表现方法,而且能够有效地培养良好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较强的创造能力。正是有了想象,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说,想象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学生只有拥有了丰富的想象力,才能在未来的成长过程中思维纵横驰骋,不断探索人类的未知世界。

三、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教学方法

一是运用教材,启发想象力。

想象主要来源于现实,但语文教材是生活的反映,是作者想象能力的一种展示。语文教材中精选了许多语言生动、感情充沛、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文质兼美的课文,教学时,可借助于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唤起学生内心的想象,把课文中的人、事、景、物变成可以看到、听到、闻到、触到的客观世界中的种种事物,从而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二是引导质疑,展开想象力。

语文教学中可通过提出问题,为学生质疑创设条件,激发他们激越亢奋的创造情绪。教师要设计好有意义的课堂提问来引导学生解开束缚、打开思路、不断创新。提问是语文教学的常规武器,精心设计的提问应该是富有启发性的。学生的想象能力,就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发的,提出问题不是单向的,不仅教师要有目的性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而且教师提问如果能够让学生产生思维上的矛盾,往往会使学生得到超常发挥。

三是延伸课外,丰富想象力。

要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不能只限于课堂和课本。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深入生活、观察生活;要经常带领他们到大千世界去接触、去思考、去学习、去受影响,并有的放矢、随时点拨。此外,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多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