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术后康复训练十篇术后康复训练十篇

术后康复训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29:31

术后康复训练篇1

关键词:乳腺癌根治术康复训练效果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6-0047-01

乳腺癌是妇科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严重影响到女性的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据国内医疗卫生部门统计,近年来国内乳腺癌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并且趋向于年轻化,是导致女性死亡最为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1]。目前,国内在乳腺癌患者的治疗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为根治术并辅以化疗、放疗,根治术后患者的肢体功能将受到较大的影响,日常活动不同程度受限,必须引导患者掌握康复训练的基本知识与技巧,从而提高患者的肢体活动功能,促进患者生存质量的提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取本院2011年1月-8月收治的乳腺癌患者65例,均为女性,年龄29-74岁,平均(52.1±2.6)岁。本组病例中,左侧乳腺癌37例,右侧乳腺癌28例。手术方式:乳腺癌根治术24例,改良根治术41例。

1.2方法。本组病例均于术后第1d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五指同时屈伸、握拳运动。术后2-3d,开始进行腕部、肘部屈伸动作。术后4-5d,患者练习使用患肢洗脸、刷牙,就餐时使用患侧手持碗、杯等。术后6-8d,患者练习患侧手掌扪对侧肩部、同侧耳廓等动作。术后9-10d,切口缝线拆除后,患者开始锻炼患侧肘关节的屈曲、抬高,手掌置于对侧肩部,初次锻炼可以使用健侧手掌托扶患侧肘部,缓慢抬高患侧上肢,直至与肩平。术后14d,患者开始进行综合康复训练,训练项目主要包括:双手左右大幅度摆动、摆臂运动、上肢上举、双上肢交替上举、双手十指在脑后叠加、煽动臂膀运动,以及两肘在面前开合,并早保持两肘高度一致,并向后大范围展开。以上康复训练项目6-8次/d,3-5min/次,由病房护理人员负责指导,并且监督患者康复训练的完成情况。对于个别严重疼痛或不敢运动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加以耐心的解释与说明,使得患者理解乳腺癌根治术后进行康复训练的重要性,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相关工作。

2结果

通过规范、系统的根治术后康复训练,本组病例中,患侧上肢功能完全恢复40例,生活自理22例,总有效率为95.4%。

3讨论

在乳腺癌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取根治术须切除患侧的乳腺、胸大肌、胸小肌、腋窝淋巴结与结缔组织。由于根治术的切除范围较广,患者在术后不能及时进行康复锻炼,将会严重影响到患侧上肢功能的恢复,给患者的工作、生活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乳腺癌根治术后,由于术中创伤较大,加之患者的胸部包扎时间较长与刀口疼痛,多数患者在术后不愿意自主进行患侧肢体功能康复训练。而乳腺癌患者根治术后,及早对于患侧上肢进行规范、系统的康复锻炼,不但可以促进患侧肢体的血液淋巴回流,而且对于促进患侧肢体功能的恢复也具有积极的意义[2]。因此,在乳腺癌根治术后,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详细讲解进行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加强对于患者的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从而使得患者积极配合护理人员的指导,自愿进行术后康复训练,为尽快恢复患侧肢体功能赢得时机。

目前,在国外医学界中普遍认为乳腺癌患者在根治术治疗后,应及早进行患侧功能的康复训练,在腋下切口处瘢痕组织尚未形成前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可以有效防止腋窝周围肌肉萎缩、瘢痕挛缩与关节强直,而且避免了挛缩瘢痕组织压迫患者的腋静脉,使得腋静脉的回流受阻明显减轻,患肢活动也有利于促进了患者全身的血液循环,增加淋巴回流,减少水肿等症状的发生机率,从而有效改善患肢上肢的功能。因此,在乳腺癌患者根治术后,必须加强患者住院期间的护理,护理人员应正确指导患者进行术后康复训练,选择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方案,对于保证患侧上肢功能的康复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乳腺癌根治术后康复训练中,应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体力与切口愈合状况等,指导患者循序渐进的进行康复训练。在康复训练过程中,患者应注意要防止动作过大、过猛而影响伤口的愈合,又要注意动作不宜过小,以免影响到康复训练的实际效果。护理人员应为患者制定一份详细的康复训练计划表,每天记录患者康复训练的情况,逐步增加患侧上肢功能锻炼的动作与活动量,加量时一般不增加新的动作,争取患侧上肢功能的尽早恢复。在患者出院后,护理人员应嘱咐患者继续坚持患肢功能康复训练,可以重复住院期间进行的各项康复训练动作,特别是扶墙抬高上肢运动必须保证每日坚持,以保证患侧上肢与肩关节活动范围早日恢复正常。为了保证各项康复训练动作的协调、轻松、自然,护理人员还应指导患者在出院坚持以下几项康复训练:①上肢旋转运动:患肢上肢自然下垂后,五指伸直、并拢。自身体前方缓慢抬高患肢直至最高点,从身体外侧恢复原位。注意在患侧上肢高举时,应尽量保持伸直,避免弯曲,保证动作的连贯性;②上肢后伸运动:患者应注意保持抬头挺胸。同时,患者在出院后,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为自己制定提、拉、抬、举物体等各种负重锻炼,以增强患侧上肢的力量,促进患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综上所述,乳腺癌根治术后,由于患者的创伤较大,加之术后疼痛感与胸部包扎时间较长,患者不愿自主进行康复训练,护理人员应加强对于患者的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为患者制定行之有效的康复训练计划,指导患者在术后循序渐进的进行康复训练,以促进患侧上肢的血液与淋巴液回流,松解与软化瘢痕组织,在有效减少了患侧上肢出现水肿与功能障碍的同时,逐步提升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早日恢复生活自理,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术后康复训练篇2

随着医疗技术及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人工髋关节置换(totalHipReplacementtHR)是治疗老年髋关节损伤疾病的常用方法,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护理对手术的效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若护理不当或功能锻炼方法不正确,容易造成关节功能障碍,如假体松动、脱出、深静脉血栓形成等。所以,术后正确的护理方法至关重要。

1术后前3天的康复锻炼

1.1保持正确的。保持患肢的外展中立位,患者平躺在床上,术侧肢体下方垫软枕使髋关节稍屈曲,两大腿间放置三角枕,双膝关节及足尖向上,必要时患肢穿防旋鞋,绝对避免患髋内收内旋。

1.2足上勾和下踩动作练习。平躺在床上保持膝关节伸直,足尽量向上勾,保持姿势5秒,放松10秒,继续往下踩,保持5秒,每隔2小时重复20次。

1.3下肢按摩。自患侧足背开始向心性按摩,每次按摩10分钟,每2小时一次。

1.4健侧下肢活动练习。平躺或半坐在病床上,练习踝关节,膝关节,髋关节,根据病人的感觉来决定运动量的多少。

1.5患肢运动肌肉力量练习包括三种方法。等长收缩,等张收缩和等速肌力。手术后3天内,建议病人做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

1.5.1股四头肌练习。平躺在床上,绷紧大腿肌肉,膝关节伸直,将膝关节向床的方向压,感觉用最大力时,保持姿势5-10秒,放松5秒,重复10次,尽量每小时做5-10次。

1.5.2臀肌锻炼方法。夹紧臀部,坚持5秒,放松5秒,每小时5-10次。

1.5.3腓肠肌练习。膝关节伸直,踝关节先跖屈,再让踝关节呈背屈位。

2术后第4-7天康复练习

继续以上三种肌肉力量练习,还可增加以下练习:

2.1术后使用Cpm治疗机来锻炼关节。

2.2被动活动髋关节。

2.2.1利用绷带或健侧腿的力量被动活动髋关节。绷带长2米,打圈后一端套在患侧足底,另一端握在双手,利用双手的力量将下肢抬离床面。也可将健侧踝关节托住患侧踝关节,然后用力往上抬,抬到最高处时保持5-10秒。

2.2.2将毛巾被叠成小圆卷,垫在患侧膝关节下,使髋·膝关节处于屈曲状态,保持30分钟,每天重复3次。

2.3膝关节训练。患侧膝下垫枕,让患侧膝部向下用力压,小腿往上举,抬离床面做伸膝动作,保持10秒钟,缓慢放下,重复10-20次。

2.4抬臀练习。术后第4天开始,双手握住床上方的吊环挺起上半身,臀部抬离床面,保持10-15秒,重复5-10次。

2.5卧位到坐位训练。注意髋关节无旋转,屈曲不超过90°。

2.6无痛范围内加强患侧髋关节周围肌群的力量性练习。

2.6.1股内收肌训练。病人仰卧,治疗师将手放在患侧予以向外的力量,病人用力抵抗,保持5秒,注意避免患肢超过人体中线。

2.6.2股外展肌训练。同法将手放在患肢股外侧予以向内的力量,病人用力抵抗,保持5秒。

3手术后第2周康复锻炼

3.1屈髋练习。在无痛范围内进行主动的患侧髋膝屈伸能力锻炼。

3.2在无痛范围内加强患髋周围肌群的力量性训练。

3.2.1股四头肌训练,助力下直腿抬高过渡到主动直腿抬高练习,抬高度数30°。

3.2.2髋外展肌训练:足伸直,患肢中立位向外侧伸展,再回到身体中立位。患肢保持足伸直,膝关节和足趾向外。

3.3继续加强床边转换训练。

3.4站立训练。克服性低血压后,在床边练习健腿支撑站立平衡,保持健腿单独支撑,患腿不负重着地。

4术后第3周的康复锻炼

4.1空踩自行车活动,仰卧位下做双下肢空踩自行车活动,患髋屈曲度数小于90°。

4.2髋关节训练。病人站立手扶床栏,患侧膝关节屈曲,抬高患腿,膝关节低于臀部,膝关节向前,身体不要向前;下肢伸直向后移到身体后面,身体不要向前弯。

4.3步行训练。在助行器辅助下进行步行训练。

5术后第4-6周的锻炼

5.1下肢肌力训练。

5.1.1股四头肌训练渐进抗阻练习。仰卧位,双下肢伸直,主动抬高患腿至30°,保持10秒,缓慢放下,主动完成直腿抬高练习的基础上,在患肢踝关节处增加一定重量的沙袋,增加股四头肌收缩时阻力,提高肌力。

5.1.2髋外展肌训练。病人足伸直,患肢中立位向外侧伸展,再回到身体中立位,患肢保持足伸直,膝关节和足趾向外,患肢向外侧伸展时,在患腿外侧适当施加阻力,提高外展肌群的肌力。

5.2为提高步行能力可从助行器逐渐过渡到扶拐杖。

6术后第7-12周的锻炼

6.1上下楼梯练习。上楼时先健肢再患肢,下楼时先将双拐移到下一台阶,再移患肢,移健肢,减少患髋的弯曲和负重。

6.2俯卧位练习。伸直膝关节,后伸髋关节,每日3次,每次完成15个动作。

6.3侧卧位练习。身体向腹侧倾斜成60°,外展髋关节以锻炼臀中小肌,身体向背侧倾斜时可锻炼阔筋膜张肌。

6.4直腿抬高。在小腿上用一沙袋,提高直腿抬高阻力,延长锻炼时间,提高肌肉耐力。

6.5单腿平衡练习,术侧单腿站立,开始双手支撑保持平衡,逐渐减少双手的用力,最终术侧下肢单腿站立1分钟,且对侧骨盆不下沉,这种练习每日10-15次。

6.6髋关节屈曲练习。站立位,双手扶栏杆,逐渐下蹲屈膝屈髋,感到下蹲困难时,持续数秒,然后站立,松弛数秒后再下蹲,反复练习。

6.7站立位外展练习。站立位,双手扶栏杆,两腿分开患侧感到紧张时,保持数秒,然后松弛5秒,重复练习。

7术后髋关节的保护技术

为防止人工髋关节的脱位,在康复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7.1手术后6个月内禁止手术侧髋关节内收,内旋,不要把患肢架在另一条腿上,3个月期间平躺时,两腿间安放枕头以保持两腿分开,尽量避免患侧卧位。

7.2手术后3个月防止髋关节屈曲超过90°,禁止下蹲取物和坐在能使髋关节弯曲超过90度的低椅或低床上,需借助一些辅助设备完成日常活动。

术后康复训练篇3

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4月-2011年4月行乳腺癌根治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术后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进行功能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在出院前以及术后随访6个月时对康复训练的掌握情况,术后并发症情况等。

结果:相比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对康复训练内容的掌握情况较好,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对乳腺癌术后患者进行功能康复训练能够大大改善患者的患侧肢体功能,提高术后生活质量。

关键词:乳腺癌功能康复训练肢体功能系统评价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220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8-0201-01

手术治疗是目前临床医学上治疗乳腺癌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虽然根治效果较好,但各种手术方式往往都会对患者的患侧肢体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常常会使得术后患侧肢体发生一定的功能障碍,对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及心理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1]。如何正确有效的指导患者在术后进行康复训练是提高医院医疗质量的关键。本次研究,笔者就对我院部分乳腺癌术后患者进行功能康复训练,取得了较为令人满意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了较多有效的依据。现将部分研究资料整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研究选择我院2010年4月-2011年4月行乳腺癌根治术患者80例,均为女性,患者年龄26~58岁,平均年龄(44.6±5.9)岁。选择病例时应该排除患者关节病以及神经疾病的患者。研究在征得患者及其家属同意的情况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肿瘤位置、入院时间以及病理状况等方面相比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1.2研究方法。对照组患者术后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患者入院后由责任护士按照相应的操作程序为患者进行一定的健康教育以及康复训练的指导。整个康复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均由责任护士进行,医生与患者不参与。

观察组患者进行功能康复训练。①患者入院后由护理人员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功能康复训练的原理以及方法,以此来取得患者的配合,方便后期治疗。②护理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以及所收集到的相关资料对患者做出正确评估,确定功能康复训练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制定完善的康复训练计划。③为了使得康复计划更加容易理解、记忆和执行,护士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训练内容制成卡片。根据患者术后身体情况的不同,各阶段的康复训练应该在医生为患者的身体进行检查后,由护士在床边为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指导,同时讲解项目训练的目的以及注意事项。④根据术后康复训练的不同阶段将康复训练制作成康复操的形式,并将相关注意事项标注在其中,在患者出院时一并给予患者,方便患者在家中进行训练。

1.3观察指标。研究主要比较两组患者在出院前以及术后随访6个月时对康复训练的掌握情况,术后并发症情况等。对于康复训练的掌握情况主要分为3个等级。优:患者能够复述80%以上的训练内容以及训练方法;良患者能够复述50%~80%的训练内容以及训练方法;差:患者能够复述的训练内容以及训练方法不足50%[2]。

1.4统计学处理。研究选用合适的统计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分析结果采用均数以及标准差的形式进行检验,p

2结果

相比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对康复训练内容的掌握情况较好,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随着现在医学的不断进步,护患关系已经逐渐转变为患者主动配合治疗,患者的知情配合对于疾病的护理具有重要的意义[3]。有关研究表明,患者家属背后的支持能够明显增强患者的自信心,对于乳腺癌患者,家庭内部的支持能够为其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提供机会。另有研究表明,乳腺癌术后患者渴望能够得到正确有效的康复训练[4]。

本组研究,我院给予观察组患者功能康复训练,对患者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上肢功能锻炼,这样可以有效的促进患者患肢的功能恢复,提高术后生活质量。功能锻炼并结合一定的按摩可以使得毛细血管扩张,促进体积内部的血液循环,消除肢体肿胀,同时还有利于皮肤的愈合,减少术后瘢痕的增生,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患者的功能训练必须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分阶段进行,在主治医生的指导下一步完成训练,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研究在为患者进行功能康复训练时,将医生的指导、护士的监督、家属的支持以及患者的主动配合相结合,充分的调动了患者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提高了患者的康复训练效果,改善了乳腺癌术后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海燕.乳腺癌病人家庭支持和自理行为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研究.1999,14(4):195―196

[2]林松森,杨冬花,段林生.乳腺癌根治术患者的问卷调查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2,6(10):1457

术后康复训练篇4

【关键词】胶质瘤;术后;康复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胶质瘤是颅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国内统计占颅内肿瘤的35.2%~61%,平均49.7%[1]。美国癌症协会2001年统计约占全年所有新发肿瘤的1.4%和肿瘤死亡人数的2.4%[2]。康复是指综合和协调地应用各种方法对残疾者进行训练和再训练,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重新参加社会活动[3],其中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是方法,提高生活自理能力、重返社会为最终目的。患者要重返社会,就必须获得最大程度的肢体功能恢复和最大限度的生活自理能力。为此,我科根据患者情况制定实施了针对性的综合康复措施,使患者恢复情况良好,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患者,男性,56岁,右桥脑胶质瘤7年余,40d前行手术、放疗、化疗综合治疗后仍有右侧面部麻木、行走不稳,为求进一步康复入院。入院时专科评估:自主,轻度蹒跚步态,双眼粗测视力正常,右侧面部浅感觉减退,右侧鼻唇沟略浅,伸舌略右偏;左侧肢体肌力3-,双侧上下肢肌张力1+,腱反射正常;左侧肢体协调差,指鼻试验、跟膝腱试验较费力完成;精神差,不善言谈。

2康复措施

2.1心理康复

2.1.1心理指导,加强心理干预患者刚入院时,向患者及其家属重点介绍康复环境,以消除陌生感,同时安慰患者及其家属,直到他们调整好心态,积极参与治疗。患者因康复治疗时间长,易产生恐惧、消极、悲观、烦躁的心理反应,随着立即痊愈的希望破灭后,患者往往陷入绝望和担忧的状态中,表现为少言、淡漠、缺乏主动性,日常生活过分依赖他人,强化患者角色,对治疗缺乏信心。针对这种心理状态,康复师要善于启发诱导患者正确对待疾病,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给患者及其家属讲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有关的健康宣教资料,加强心理疏导。康复训练中,应及时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变化,针对早期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尽量将心理指导贯穿其中,以免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4-5]。患者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提高其语言交流能力和生活质量,树立生活的信心,从而尽早回归家庭,回归社会[6]。

2.1.2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良好的医患关系可以使患者摆脱不良因素的干扰,始终处于接受配合康复的最佳状态,既提高了康复效率和质量,又有利于患者疾病的康复。可利用每次康复治疗的机会与患者进行心理交流,可以是生活上的关怀,更多的则是对疾病相关的康复及自我锻炼方面的健康教育。通过短时、多次的接触交流,使患者感受到康复人员对其病情十分了解,对其康复十分关注,从而增加患者对康复师的亲切感和信任感[6]。

2.2功能锻炼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康复计划,康复师每日于康复室和床边指导训练,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2.2.1康复功能训练计划的制定及实施根据患者肢体肌力及平衡功能差的情况,为患者行运动疗法,制定相应的锻炼科目,比如指鼻运动、骑自行车、肋木等,并遵循运动强度逐渐增加的原则,以不引起患者劳累为宜,并且在每阶段的功能训练过程中,根据患者情况,及时调整训练科目,旨在更好地促进疗效。运动疗法着眼于肢体的运动功能障碍,通过抑制异常运动模式、调节肌张力、进行平衡及步态训练等方法,提高肢体的运动、平衡及协调功能,即全身运动水平[7]。在训练过程中,康复师要全程陪同,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率及血压,有不适时立即停止训练,并且注意训练过程中的休息与放松,比如在训练科目更换间隙休息3~5min,同时为患者进行肢体的按摩推拿。在患者训练过程中,康复师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利用语言和非语言交流对患者进行鼓励。根据患者的爱好,训练过程中还可播放患者喜爱的轻音乐,创造良好的治疗气氛,提供人性化的康复环境,以促进治疗效果。

2.2.2肢位的摆放根据患者左侧下肢肌力较低的情况,为患者制定合适的卧位姿势。卧位姿势包括:①患侧卧位。此姿势是所有卧姿中最重要的[8]137-138。患侧卧位头部应在上颈段屈曲,躯干稍向后转,患上肢前伸,前臂旋后,腕被动背伸。肘关节伸展,下脚是迈步位,健腿髋、膝屈曲,患腿保持伸髋,稍屈膝。②健侧卧位。躯干与床面成直角,患下肢向前屈髋、屈膝,并完全由枕头支持,注意足不能内翻悬在枕头边缘。③仰卧位。应尽量少用,头部置枕不宜过高,患上肢前伸、伸肘、腕背伸和伸指,使骨盆向前,防患腿外旋,患下肢伸直,应避免用枕头在膝或小腿于支持[8]137-138。正确的姿势处理能预防褥疮和肢体挛缩的发生,还可以有效预防肩痛、肩手综合征、肩关节脱位异常模式的产生。

2.2.3床上被动运动与主动运动相结合当患者病情稳定,即可早期进行肌肉按摩及上下肢关节的屈、伸、内旋、外展等被动运动,每日可进行被动运动1~2次,20~30min/次,指导患者进行主动运动,如Bobath握手、床上桥式运动、床上移行和床上翻身,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训练患者自主翻身,并指导患者床上坐位平衡训练,并逐步进行站立平衡、行走训练等。

2.2.4aDL训练病情稳定后即指导患者进行aDL训练。随着康复的开展,aDL时间循序渐进延长,同时结合协调性训练,设计简单易行的康复训练,如:手部保健球、写字等,以及训练穿脱衣服、使用餐具等。为激发患者的训练兴趣,还可采取投球、拨算珠、套圈、搭积木、抓木钉、沙板磨等日常功能训练。每日aDL训练时间逐渐延长至上、下午各1h。

2.3癫痫的防治康复训练中要严密观察,做好防范及抢救措施。遵医嘱,预防性使用抗癫痫药物。有癫痫发作史的患者应用抗癫痫药物,可在患者房间床旁加床挡,备开口器、舌钳等,必要时使用强效镇静剂。康复训练中一旦发现癫痫发作,首先应解除呼吸道阻塞,保持呼吸道通畅,用镇静剂如安定10mg或鲁米那0.1g肌注制止抽搐;同时充分给氧,防止脑组织缺氧。如有舌坠,应用舌钳将舌拉出,并使患者头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误吸而发生窒息。气管内分泌物增多,应充分吸痰,有大小便失禁者,要及时更换床单,保持床铺干燥整洁。

3治疗结果

经过82d的康复训练,病人肢体肌力达5级,肌张力正常,协调功能明显改善,日常生活可基本自理,能独立步行10余分钟,复视明显改善,且精神好,能积极主动地与人交流。

4讨论

胶质瘤术后功能受限给患者所带来的身体上和心理上的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在癌症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90%以上的患者有各种心理反应,如烦躁、焦虑、恐惧、情绪低落、悲观失望,最后出现抑郁,这些不良心理可加重化疗副作用,对疾病的发展及预后有不良影响。脑胶质瘤术后病人常存在语言或(和)肢体功能不同程度的障碍,常与肿瘤的生长部位、手术方式和损伤以及术后出血、脑水肿、血性脑脊液的刺激密切相关。病人多因言语不利而不愿说话,多因活动不便而不愿活动,为此,康复训练过程中必须为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心理康复疏导。为使患者的功能状况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在充分了解患者的治疗方式和康复评估后,制定针对性的综合康复措施,同时避免康复过程中的并发症。整个康复治疗的过程中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明显增强,可能与进行作业疗法治疗时产生维持关节活动度、抑制异常运动模式、提高平衡及协调功能、改善心理及认知状态等作用相关[9]。康复锻炼应从人力、物力角度出发,均不宜采用一般临床治疗中的“替代治疗”模式,而应该更侧重于“自我训练”模式,康复人员应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性,引导、鼓励、帮助和训练患者发挥其身体残余功能和潜在功能,使患者最终能在一定程度上或完全照顾自己,为患者重返社会积极创造条件。癫痫的发作可能与术中脑叶牵拉和术后低钠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等有关,一旦发生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紧急情况立即给予有效的抢救措施,以保证患者安全,减少或控制并发症的发生。

5小结

患者经系统的康复后肢体功能明显好转,aDL明显改善,说明右侧桥脑、桥臂胶质瘤患者术后早期介入综合康复措施,有利于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参考文献:

[1]刘伟国.脑胶质瘤综合治疗进展[J].实用肿瘤杂志,2004,19(6):462-464.

[2]GreenleeRt,Hill-HarmonmB,murrayt,etal.Cancerstatistics,2001[J].CaCancerJClin,2001,51(2):144.

[3]陈促武.康复医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

[4]周次雄,苏晓琳,杨晓钟,等.心理护理对脑卒中抑郁症患者接受康复干预及其疗效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

复,2004,8(16):3008-3009.

[5]许金兰.脑卒中伴运动性失语病人语言康复训练的护理进展[J].护理研究,2005,19(9):1797-1798.

[6]连秀李,黄云英,陈桂明.脑部疾病患者家属参与早期康复新联模式探讨[J].当代护士,2006(11):37-38.

[7]朱裕祥,译.脑卒中康复[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77.

[8]王刚,王彤.临床作业疗法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术后康复训练篇5

[关键词]人工膝关节置换;康复训练;指导应用

[中图分类号]R512.91[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

当正常的膝关节由于正常解剖结构被严重破坏(多为膝关节病/炎引起)不能行使正常的功能及活动时很疼痛,医生根据病情可能会考虑通过手术方法去除坏损的关节,把给过精密设计和制造的人工膝关节来换去原来病损的膝关节,这种手术称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人工膝关节由三个部件组成:一是股骨假体,二是胫骨假体,三是髌骨假体。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要早期行康复训练指导,以预防膝关节周围组织水肿,粘连。否则手术效果会事半功倍。我院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对45例膝关节进行置换,早期适时的康复训练指导,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本组45例,男,7例,女38例,年龄58-76岁,平均67岁,左膝,28例,右膝,13例,骨关节炎13例,类风湿关节炎30例,损伤性关节炎2例,双膝关节11例。

2护理:

2.1心理护理,患者多数因膝关节疾病引起疼痛,不能耐受才来手术的,心里期望值很高,高龄患者手术后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不适,往往导致患者情绪低落,产生康复训练欲望低下,缺乏主动性。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耐心解释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并让患者明白,术后功能恢复的效果,一半在于精湛的手术,一半取决于病人的努力。鼓励患者稳定其情绪,调动积极性,使患者接受治疗和护理。主动进行康复训练。

2.2术后康复训练:术后早期(1-3天),此期以被动活动为主,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形成和防止组织粘连为目的。

术后伤口处放置引流管,保持负压,观察引流的性状,量,色泽。随时和主管医生保持联系,沟通。调节负压的大小。避免血肿的发生,24-72小时内拔除。在休息时膝关节保持伸直位,避免膝关节睡着时的弯曲状影响到手术康复训练的效果。

2.2.1术后第一天,.被动活动患者屈膝主动性差的,开始应用Cpm机被动运动,每隔1-2小时锻炼3-5次。初次活动范围为0℃到45℃,共练6-8小时,以后每隔一天增加活动范围5-10℃,出院前至少达到105℃。做Cpm训练时要尽量放松,不要绷紧腿部肌肉以免受伤。主动活动[1]股四头肌锻炼:绷紧大腿肌肉,尽量伸直膝关节,保持5-10秒,10分钟内完成20次。[2]直腿抬高:延续〈1〉的动作,并将下肢抬离床面,保持5秒钟,然后慢慢放下。[3]屈伸踝关节:慢慢的将脚尖向上勾起,然后再向远伸直使脚背绷直。每次做2-3分钟,每小时做2-3次,持续做从手术后立即开始直到完全康复。而且使小腿及膝部肿胀消退为止。[4]旋转踝关节:每天3-4次,每次重复5遍。[5]膝关节伸直练习:在患者的脚跟下放置一小垫子保持脚不与床面接触,努力绷紧大腿肌肉并伸直膝关节,保持5-10秒,直到患者感到大腿肌肉有些疲劳。在医生的指导下尽早活动膝关节,避免膝关节周围组织粘连影响手术效果。常规雾化吸入,鼓励排痰,以预防肺部感染,嘱患者多饮水,多食粗纤维和多维生素类食物,防止便秘。

2.2.2术后4-14天:(1)床垫支持下的屈膝锻炼:把足部在床头滑动,使膝部曲到不能再屈为止,在最曲的位置,维持5-10秒钟,重复多次,直到感到腿部疲劳或膝能全曲为止。(2)坐位支持下屈膝锻炼:坐在床旁或坐在椅子上,使大腿有依靠,把健足放于手术足后跟处作支持,慢慢屈膝,至到最曲为至,然后维持5-10秒钟,重复多次,直到感到腿部疲劳或膝能全曲为止。(双膝置换的不适用)(3)坐位无支持下屈膝锻炼:坐在床旁或坐在椅子上,尽量屈膝一直到足部可放在地上,把上身尽量前倾,以增加屈膝度数,维持5-10秒,再伸直膝部,这动作可重复几次,直到腿部感到疲劳或膝部可弯曲为止。

2.2.3术后14天以后进一步的锻炼

(1)有支持的屈曲膝锻炼:仰卧位,把一块毛巾包在踝部的前面,由双手抓住,屈膝时逐步柔和的拉紧毛巾,向后拉来帮助屈膝的度数,维持5-10秒钟,重复数次,直到疲劳。

(2)站立位屈曲膝锻炼:在步行器、拐杖或墙壁帮助下直立后伸屈膝到极限,然后维持5-10秒钟,在伸直膝部,先使后脚跟着地,然后在曲,重复数次,直到疲劳。

(3)有助力的膝部锻炼:可在踝部加少许重量在做〈2〉的锻炼,一般在术后在4-6周进行,先用一磅到2磅的重量,逐步增加重量直到恢复力量。

(4)使用锻炼自行车座,调整车垫位置直到伸膝位时,逐步刚刚够及踏脚。先向后踏,感觉很舒服时,在向先踏,逐步增大脚阻力(约4-6周后),每两日一次,每次向前踏15分钟,逐渐增加到每日3-4次,每次20-30分钟。

(5)靠墙膝部锻炼可背靠墙壁,逐步下滑,甚至膝部能屈曲,在站立,重复动作,每次5-10下,每日两次。

(6)锻炼的疼痛与水肿:锻炼活动后,可能会有疼痛及水肿发生,可用冰袋包于毛巾中冷敷,在抬高患肢。

(7)正确应用拐杖或助行器的方法:使用时首先要在直立时感到舒服及可维持平衡,然后先把助行器或拐杖前移少许距离,在把手术膝伸直向前移动,脚跟着地,身体在前移时,膝部及踝部弯曲,整个足部可平于地板上,膝部及髋部会屈曲,向前移动开始下一部的步伐。

(8)上下楼梯,开始要用扶手支持,每次只跨一阶,楼级距离不要大于14厘米,上楼下用健足,下楼先用患足。

(9)术后家中的需要:一座椅,座便器和楼梯上安装可靠的扶手二把马桶升高③浴室准备可靠的把手和椅子四座椅上准备一个舒适的垫子,有安全的靠背和扶手,准备一个脚凳,以便患肢休息。伍穿衣棒、穿袜帮助器,和一跟长柄鞋拔,穿脱鞋袜时,不要过度弯曲膝关节。

3结果:

术后随访3-12个月,按HSS膝关节平分标准,优:任何时候均无疼痛,完全能对抗阻力,屈膝无畸形,行走直立无限制,稳定,能上楼梯,活动度好38例。良:行走时偶有疼痛,能部分对抗阻力,行走2500米-5000米,能上楼梯但需支具,屈膝小于5度,轻度不稳0度-15度,活动可7例,差:不能行走的无。

4讨论对于膝关节手术的病人只有精湛的手术技术加上术后系统的康复训练指导,才能使患者的关节恢复有效的功能,减少并发症。从而提高术后病人的生活质量。以上综合的术后康复训练指导,是很有效的方法结果满意。值得推广借鉴。

参考文献

[1]戴闽.实用骨科治疗与康复[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苗凤珍,韩淑杰,王凤霞.膝关节置换术后[J].骨科疾病护理健康,2006.1(1):218.

[3]王青,陶松年.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功能康复[J].临床骨科杂志,1999.2(4):268.

术后康复训练篇6

这段时间是手术后的最痛苦时间,手术后要首先用药,然后用长石膏从脚部固定到大腿膝盖处,此时要膝盖处要屈膝60°~70°,踝关节成中度跖屈位,脚尖要向下压,因为手术后跟腱是比正常状态短,所以这样的腿部脚部姿势能够保证不牵扯缝合的跟腱,但是踝关节不能跖屈过度,即为脚尖不能下压过多,不然会导致皮肤及肌腱缝合处纹理压力增大,不利于皮肤和跟腱愈合。

这段时间主要是躺在床上休息,减少下地活动,确实要下地活动需要拄拐下地,患肢不着地,站立时间不超过10分钟。

手术后1-2天:

手术后1-2天我们仍然要多躺在床上,此时脚部怎么放是我们比较头疼的问题,你会发现无论脚部用什么姿势摆放都会特别的难受,这段时间我们仍然要少下地。

每天定时的用冰袋冷敷手术部位,给伤口消炎去肿,康复训练主要以侧抬腿、直抬腿和后抬腿为主,配合进行脚趾的活动,这样做主要是防止大腿肌肉萎缩,以及保持足趾的灵活性,脚趾的活动是不牵扯跟腱的,所以大家可以放心大胆的做。

抬腿训练可以每次坚持10秒钟,每组20下,每天进行3次。

足趾训练可以每次活动20下,以活动5次为一组,每天进行5-10组。

手术后第3-4天:

这段时间我们一般要进行一次换药,因为这时候的伤口愈合了一点,为了防止带血的纱布感染导致不愈合,我们要换药一次。

这段时间的康复训练主要是坚持前面的训练,另外可以进行大腿的肌肉肌力训练,方法是用意念来绷紧、放松大腿肌肉,保持大腿位置不变,这种方法需要大家自己去感受,就是静态肌力训练,大家可以多感受,不用担心拉扯到跟腱,这段石膏期只要不受外力影响,我们的训练都不会伤害到跟腱。

静态肌力训练可以每次绷紧肌肉5秒钟,每组10下,每天进行5次左右。

手术后第1周:

这段时间我们要坚持以上训练,在一周时间时进行第二次换药,确保手术缝合部位不被感染、保持干燥,换药结束后仍然进行长腿石膏固定,确保脚部不受外力牵扯。

手术后第2周:

到了第二周,在坚持以上训练的基础上,要进行伤口拆线,这时候一般都是在家里,需要到附近的医院挂号拆线,拆线很简单,只要相对靠谱的医院都可以进行,拆线后要用纱布包好缝合处,然后仍然用长腿石膏固定腿部。

手术后第3周:

到了第三周,我们要把长腿石膏换成短腿石膏,短腿石膏保持脚踝处角度和姿势不变,把膝盖以上的石膏部位去掉,我们可以到医院换成短石膏,也可以自己在家把长腿石膏锯成短腿石膏,只保留膝盖以下的石膏即可。

此时的康复训练在坚持以上训练的基础上,增加膝关节的训练,首先要每日用热毛巾热敷膝盖部位,长时间的固定导致膝盖的活动能力下降,热敷后我们可以进行膝关节活动训练。

训练可以坐在床上,把患肢以膝盖为支点弯曲,不断地练习抬起小腿,直到腿部与地面平行为止,然后再次弯曲,主要是恢复膝盖的功能,每次以抬腿20次为1组,每天进行10组。

手术后第4周:

在进行以上训练的基础上,我们每天把石膏取下来,用热水或者中药进行泡脚,最好是用桶泡,能够泡到跟腱部位,这样能够活血化瘀消肿,然后泡完后对跟腱部位进行按摩,并适当的活动下脚踝,但是角度要控制好,脚背和脚尖适当的向上抬一抬,甚至要用手向上扳一扳,这时跟腱基本已经长好,可以慢慢的进行恢复。

手术后第5周:

继续进行前面的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增加滚筒训练、滚瓶子、踩沙袋、夹毛巾等训练,也就是找一个圆形筒状或者瓶子放在脚下,用脚适当用力踩住瓶子来回滚动,这个训练方法对增加脚踝跖屈角度和适当拉开跟腱有很大的作用。

方法是:每天脱下石膏,筒或者瓶子最好在20厘米长度以上,直径为10厘米到15厘米,每次活动在20-30分钟左右,每天进行3次。

手术后第6周:

这个阶段我们就可以脱掉石膏了,然后穿跟腱靴,跟腱靴网上或者医院有得卖,或者我们可以自制跟腱垫,用硬质纸盒裁剪成脚后跟垫,约20个纸片高度约为4厘米,然后就可以拄拐行走,慢慢的找到平衡后可以去掉拐杖,慢慢的走路,每天撤去一片脚后跟垫,直到20天左右把所有的垫子撤掉,这样会给脚踝一个适应的过程,慢慢的恢复脚踝的背伸、跖屈角度。

手术后第7-8周:

这个阶段我们通过每天的滚瓶子滚筒训练,以及跟腱靴跟腱垫走路训练,角度已经慢慢的有所恢复,跟腱也慢慢的被拉开拉长,此时可以配合进行推墙训练。

推墙训练就是双手推墙,脚成弓步,伤脚弓起向墙靠,健脚向后拉,或者反过来健脚向前弓,伤脚向后拉直,这样能够帮助矫正、练习角度,恢复踝关节的背伸、跖屈角度,每次来回变换推墙5分钟,每天10次。

手术后第9-12周:

这个阶段就要全脚掌着地行走了,要完全恢复踝关节的活动能力,重点练习小腿肌肉力量,加固跟腱的强度,可以进行双脚提踵训练,伤脚蹬床训练,双脚提踵单脚落地训练,这个阶段主要是小腿肌肉的恢复,所以我们在进行以上训练时要感受到小腿肌肉发力,这样才能够起到训练效果。

双脚提踵就是两只脚一起抬脚后跟,伤脚蹬床就是用伤脚的前脚掌蹬床,而小腿肌肉绷紧用力,双脚提踵单脚落地就是要两只脚一起抬脚后跟然后伤脚单独支撑落地,以上动作每天训练3-5次,每次20分钟左右。

手术后第13-24周:

这个阶段我们走路基本已经正常或者趋于正常,此时要重点练习加强小腿力量,可以练习单腿提踵,并适当的进行慢跑、快走等运动,这样可以帮助小腿找回肌力,恢复小腿肌肉。这段时间基本就可以正常工作了,运动员可以小运动量的进行恢复运动。

手术后第25周以后:

术后康复训练篇7

关键词:康复训练运动性肩袖损伤肩关节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203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184-01

肩袖是由冈上肌、冈下肌、肩胛下肌以及小圆肌四块肌肉组成,在肩关节的运动当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与稳定作用,肩袖损伤后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肩部疼痛以及手臂外展活动受限[1]。与传统手术相比,此种方法具有损伤较小、疼痛较轻以及术后恢复较快等特点,并且患者在术后能够及早进行康复训练。随着微创手术的发展,术后的康复治疗也得以快速发展,术后早期的康复训练能够大大减轻各项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2]。本次研究,笔者就对我院部分运动性肩袖损伤微创术后患者进行术后早期康复训练,效果较好,现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我院2010年2月-2011年2月确诊收治的60例运动性肩袖损伤微创术后患者,其中男34例,女26例,患者年龄21-54岁,平均年龄(38.2±2.0)岁,病程2-6个月,所有患者均有一定程度外伤史。研究在征得患者及其家属同意的情况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术后采用常用常规的药物辅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进行康复训练。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入院时间以及病理状况等方面相比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两组患者术后均采用常规的药物以及脉冲磁疗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制定康复计划并进行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术后第一天即开始进行康复训练,康复训练共分为4个阶段,每个阶段2-4周。

第一阶段:制动康复训练,患者肩关节紧贴胸外展位固定制动3周。术后第一天开始进行肘关节屈伸练习,手和手腕的钟摆、划圈及握力训练。术后一周开始进行肩周肌长收缩练习以及各个关节的被动活动。进行20-25下,2-3次/d,训练后进行20min冰敷。

第二阶段:保护性康复训练,患者在无痛范围内进行肩关节的被动活动以及主动助力活动训练,活动可以采取滑轮、滑车、棍棒以及肩梯等工具进行,肩关节的训练必须要确保在肩平面以下。进行不同角度的肩周肌长收缩训练以及闭链练习,姿势训练教育,并且逐步开始aDL在无痛范围内的训练。每次进行20-25下,2-3次/d。

第三阶段:增强肌肉康复训练,增加肩关节主动活动范围的训练,在保持肩关节无痛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去完成肩关节在所有平面内的最大范围的运动,训练可以采取肩滑轮以及肩关节工具辅助进行。术后12周后开始进行肩外展训练,使得各肩关节的活动能够恢复到正常水平。加强对肩袖肌以及肱二头肌等肌肉的抗阻训练,对于肌肉的训练的轻度应该逐渐加强,循序渐进的进行。同时要注意进行姿势矫正教育以及对肌肉耐力的训练,提升肩关节的稳定性。每次进行40下,2-3次/d。

第四阶段:肌肉运动功能恢复训练,患者应该继续进行肌肉的抗阻训练,尤其加强肱二头肌以及肩袖肌的肌肉训练,增强两种肌肉的张力。同时注意进行肩关节的协调性以及灵活性训练,适当进行负重、投掷、上举以及技巧训练。2-3次/d,每次60min左右。

1.3评价指标。研究分别于术后4、8、12、16周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

1.4统计学处理。研究选用合适的统计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分析结果采用均数以及标准差的形式进行检验,p

2结果

术后4周两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相比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12、16周观察组患者的肩关节恢复情况相比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肩袖损伤不仅会对自身的功能结构产生破坏,手术各项炎症以及组织水肿都会对患者肩关节功能的重建产生较大的影响。采用常规的药物以及脉冲磁疗进行治疗,虽然对患者的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具有一定的帮助,但效果只是短期的,长期使用的效果较差[3]。运动性肩袖损伤患者的肩关节功能恢复应该贯穿患者整个围手术期,在进行康复治疗前应该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手术方式以及患者的目标制定完善的康复计划并逐步实施,以此来提升手术治疗的效果,促进患者肩关节功能的早日恢复。

本次研究,笔者采用分阶段康复治疗训练,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安排不同阶段的训练项目,使得患者的肩关节功能能够逐步的恢复。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两组患者的肩关节疼痛、主动前屈等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但观察组各项数据改变均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根据运动性肩袖损伤的临床特点,为患者制定完善的康复计划并按照计划进行康复训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的促进患者肩关节功能的恢复。

参考文献

[1]崔芳,王惠芳,王予彬等.康复训练对运动性肩袖损伤微创术后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1):37-39

术后康复训练篇8

【关键词】康复训练;前交叉韧带;关节镜

关节镜手术作为一种新技术,较为安全实用,具有并发症少、恢复快、微创等良好特点[1]。而通过康复训练的实施,能够进一步巩固手术治疗的效果,对患者肢体的功能康复非常重要。本文针对44例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患者,对康复训练的治疗进行了实施,得到满意疗效,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6年8月至2009年7月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44例患者,包括30例男性和14例女性。患者年龄20-57岁,平均年龄37.4岁。44例患者含有外伤史,包括15例坠落伤、14例运动损伤、15例车祸伤。其中14例右膝,30例左膝。随机将其分成参照组(20例)和康复组(24例),且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有一定的可比性。

1.2方法

1.2.1第一阶段:术后1-2周①对患者进行指导,实施缝匠肌、股四头肌的长收缩锻炼,增加肌力,对肌肉萎缩进行预防,对后续训练创造基础。完成准备工作后,患者患肢在床上平放,维持5-10s,练习缝匠肌等长收缩,之后放松,每20遍为一组进行重复训练,每天练习5-10组。②术后第四天对关节器进行被动锻炼,使髌骨在早期的被动活动中增加伸膝训练,对髌上囊粘连进行预防,有利于恢复关节活动度。每次15分钟,每天训练次数为3次左右。③支具伸直位固定一周后,对患者被动屈膝活动进行指导,对膝关节内外翻等状况进行预防。

1.2.2第二阶段:术后3-12周对患者的膝关节主动屈伸活动、患肢肌力锻炼进行强化,股四头肌收缩每日练习500次,200次直腿抬高,维持更长时间对抬起的力度、角度进行逐步增加。持双拐负重下地在术后2-4周后进行,同时对负重进行增加。由小到大对主动屈伸活动急进行训练,床边自然下垂,对伸直动作进行练习,半蹲屈伸膝练习的增加在术后7-10进行,同时对弯曲角度进行增加,每次30次,每天练习3次。8-10周对下蹲屈曲练习进行增加。之后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对功率自行车抗阻力练习进行实施。

1.2.3第三阶段:术后13周-6个月在运动过程中,对膝关节的稳定性练习进行强化。通过医生的指导,对自行车、各种器械的恢复性锻炼进行实施,注意急停动作的发生和频率、剧烈运动等事项。

1.2.4术后随访医生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患者的病情进行门诊复查,同时通过随访,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复诊,并能够对患者的恢复效果进行功能评分。

1.3统计学处理运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对全部结果进行分析,x2检验,p

2结果

44例患者成功完成治疗后,均接受了医院的随访。借助患者膝关节屈曲度的对比,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对比,可以得知与参照组相比,通过康复训练的康复组的治疗效果更为优越。康复组与参照组患者术后膝关节屈曲度比较,见表1。

3讨论

对于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患者而言,对关节的稳定性进行改善,不断增强关节的感觉功能,以促使正常运动水平的逐步恢复显得非常重要[2]。在此过程中,就要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在不同阶段的手术过程中对系统的康复计划进行制定,可有效促使患者功能的有效恢复。其中不仅要重视膝部训练的加强,还要对早期知觉下的各种运动觉、位置觉训练进行强化,同时促使患者运动的逐步协调。患者借助无痛运动的训练,能够对自身功能进行定位、适应、认知,而大脑皮层映像在关节生理活动恢复中能够得到不断的加强,进而使患者关节本体的感觉得到较好恢复,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术后康复训练篇9

关键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康复运动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中图分类号:R687.4/R4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533(2012)18-0047-03

aprospectivecohortstudyontheeffectofcomprehensiverehabilitationtrainingaftercementlesstotalhipreplacement

ZHenGYing1,YUBo2,QUQiang2,QiQi2,YuYan-yan2,ZhuJin-jie3,Chenwen-hua2

(1.DepartmentofRehabilitationmedicineofBaoshanCommunityHealthServiceCenter,ZhabeiDistrict,Shanghai200071,China;

2.DepartmentofRehabilitationmedicineofShanghaiFirstpeople’sHospital,JiaotongUniversity,Shanghai200080,China;

3.ShangahaiYangguangRehabilitationCenterofDisabledassociation,Shanghai2016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effectofcomprehensiverehabilitationtrainingonthedailylifequalityofpatientsandtheirHarrisafterthecementlesstotalhipreplacement(tHR).method:FiftytHRcasesweredividedintotherehabilitationgroupandcontrolgroupwith25casesmatchedwithageandgendereach.inrehabilitationgroup,healtheducationandnolessthan6weeksofcomprehensiverehabilitationwereintroducedwhilethecontrolgrouponlyreceivedtheroutineguidance.Result:themodifiedindexofBarthelandthescoresofHarrisintwogroupshadbeenimprovedbetterthanthosebeforeoperation.ButthedailylifequalityandthepatientHarrisinrehabilitationgroupweresignificantlyimprovedthanthoseofthecontrolgroup(p

术后康复训练篇10

【关键词】关节康复活动训练器;肘关节骨折

【abstract】inordertoexploretheapplicationeffectofjointrehabilitationtrainingdevicetoimprovetherangeofmotionoftheelbowjoint,48caseswererandomlydividedintotreatmentgroupandcontrolgroup.twogroupsweretreatedwithphysicaltherapy,inthetreatmentgroup,thepatientsinthetreatmentgroupweretreatedwithjointrehabilitationtrainingafterthejointmobilization.theresultsshowedthat:thetreatmentgroup,thepassiveflexionandextensionactivitiesweresignificantlyimprovedcomparedwiththecontrolgroup,thedifferencebetweenthetwogroupswa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0.05).anddrawnaconclusion:thejointrehabilitationtrainingdevicewiththejointmobilizationofjointmobilizationhasasignificanteffectonthetreatmentofelbowjoint.

【Keywords】jointrehabilitationtrainingdevice;elbowjointfracture

肘关节骨折是临床较常见的疾病,占所有骨关节损伤的首位。骨折治疗常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或石膏外固定,恢复的周期比较长,并且需要较长时间的制动和休息。固定是促进骨折愈合的关键,但制动容易导致关节功能活动障碍包括:关节僵硬、肌肉萎缩、肌力下降、肌腱粘连等,我科从2014年2月至2015年6月对48例肘关节骨折后手术内固定及石膏外固定所致关节活动障碍患者,其中24例采用关节康复活动训练器配合关节松动术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4年2月至2015年6月期间,我科共收治48例肘关节骨折后采用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或石膏外固定。固定时间2―3个月,平均2.5个月,其中肱骨髁间骨折17例、尺骨鹰嘴骨折15例、肱骨髁上骨折1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各24例。其中治疗组男18例,女6例;年龄16~55岁,平均(35.5±7.5)岁;对照组男13例,女11例;年龄15~50岁,平均(32.5±3.4)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伤后就诊时间、骨折状况、病情程度等方面的情况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关节康复活动训练器的使用方法:两组患者均先进行物理治疗(热敷或蜡疗20分钟)再进行关节松动术,每日1次,每次30分钟;治疗组在关节松动术后再采用关节康复活动训练器对肘关节功能活动障碍者进行功能康复,使用前先对肘关节的活动范围进行康复功能评估,并对设备进行仔细检查(螺丝、旋钮、绑带扣等是否完好),再根据其主动屈伸活动范围调整设备的角度档位。每次牵伸到达患者感轻度到中度酸胀感位置时保持3-5分钟,待患者酸胀感减弱或无酸胀感时再旋转旋钮增加角度致患者再度出现轻度到中度酸胀感位置时保持3-5分钟。以此重复,每次30分钟,一天3次,两次间间隔至少1小时以上。治疗时如身体出现肿胀或刺激症状,应立即暂停。两组患者治疗2个月后进行mayo肘关节评分及Rom评定

1.3关节活动度评定标准优:关节活动度>135°;良:关节活动度60°-120°;差:关节活动度<60°。

2结果

48例患者主、被动屈伸肘关节活动范围,治疗组优20例、良4例;对照组优10例、良14例;两组均有所改善,两组组内自身康复前、后活动范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主、被动屈伸活动范围较对照组改善明显,两组之间康复治疗后活动范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关节康复活动训练器充分运用人体运动学和生物力学原理对患者进行持续性静态牵伸治疗,患者可以在家中自己操作治疗,使用方法简单灵活,携带便利,可以边听音乐、看书、看电视、聊天或操作电脑等,边治疗,分散了患者的注意力。解决了因手法治疗时间短(持续性静态牵拉20分钟以上才会引起肌肉的蠕变)效果不满意,关节康复活动训练器远离轴心,减少了尖锐性疼痛,更进一步的直接有效的进行了软组织拉伸。单纯手法治疗是尖锐性疼痛,短时间轻暴力的手法治疗对增加关节活动度效果明显,但长时间可导致关节二次损伤。关节松动手法配合关节康复活动训练器治疗肘关节术后功能活动障碍效果优于只做单纯关节松动术者,适合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