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电力相关的知识十篇电力相关的知识十篇

电力相关的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29:23

电力相关的知识篇1

关键词:电力企业;经济管理;法律知识;运用

1我国电力企业发展及其经济管理现状分析

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在社会生产、人民生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中国经济和社会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电力企业也经历了几次调整和改革。1949年建国后,中央政府成立燃料工业部,管理全国煤炭、电力和石油行业。之后体制变迁成为能源部。1993年,能源部撤销,电力工业部成立。1998年,电力工业部撤销,组建国家电力公司。国家电力公司成立标志我国电力工业管理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改革使电力行政管理职能移交到国家经贸委等综合管理部门,行业管理职能移交到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国家电力公司实施商业化运营、法制化管理。2002年,国家制定了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改革方案,重组电力公司管理的发电资产、电网资产。改革后,各地区发电企业都参加统一竞价,同时实行新的电价机制,此后逐步实行输配电分开,在售电环节上引入相应竞争机制。

2电力企业经济管理中的法律风险

由于电力行业的诸多特殊性,电力企业除了要面临其它企业常见的法律风险之外,还要面临一些其它的特有的法律风险。

(1)电力企业所要面临的特有的法律风险及其危害

电力企业要面临其特有的法律风险具有广泛性、诱惑性、依附性、转化性、隐蔽性、动态性相对客观性等特点,一般包括:对外法律风险和对内法律风险。

电力企业对外法律风险包括:投资、承包法律风险;交易法律风险;上市公司的法律风险;借贷、税收、担保法律风险;资产管理法律风险;环境保护法律风险;知识产权等法律风险。

电力企业对内法律风险包括:人力资源管理法律风险和消防、卫生、安全管理法律风险。

电力企业的法律风险将会给企业带来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企业的经济损失和社会的经济损失,另外,企业无形资产损失也会受到破坏,而且法律风险一旦转化为法律事件,相关责任人还要承担相应刑事责任。

(2)法律风险产生的原因

电力企业法律风险产生的原因可以分为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对于企业内部的原因,首先是电力企业中的计划经济的惯性思维比较严重,对于面向市场和自主经营的认识不够成熟。其次,电力企业中的法制建设工作依然薄弱,在制度和法律审核上把关不严。再次,电力企业管理者预防法律风险和依法经营的的意识不强。第四,某些管理者存在侥幸心理企图钻法律空挡。第五,生产或工程设计不科学而在技术上出现问题。第六,监管工作疏忽、预防措施不严。

外部原因主要是企业的产权、公司运营、法律关系复杂,国际化程度高,另外,改革尚处在探索阶段,法律也在与时俱进的完善中,跟不上法律完善的脚步就有可能出现违法行为。

3电力企业如何在经营管理中运用法律知识防范法律风险

目前,我国整体法律意识和企业经营环境不断健全和完善,电力企业面对各种各样的竞争和风险,如何在经营管理中运用法律知识防范法律风险是摆在眼前急待思考的问题。

(1)电力企业应该制定出完备的法律风险管理战略,重视法律风险评估

法律风险管理战略是企业在全面的考虑到发展战略、管理能力、竞争状况、资源配置等因素的基础上,制定的出具有统帅性和纲领性并且要在企业内部统一执行的战略性内容。其中包括预防性法律风险管理措施和突发法律风险事件管理预案。具体来说电,力企业要在经济管理流程的设计上确保一定数量和资质的法律顾问和法务人员参与其中,并使其作用体现在公司经济管理的每一个细节。电力企业在做出重大经济经营决策的时候,要主动邀请法律专家参与,并使其对企业重大经济管理活动的合法性和可行性进行系统、彻底的法律论证,最后提供一个书面的法律论证报告,让法律风险的事前评估工作成为电力企业经济活动最重要的步骤。

(2)电力企业应从经营管理制度上保证企业的经营决策合法

电力企业的内部规章制度,前提必须在国家的法律范围内制定。电力企业要跟据国家最新完善出台的《公司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完善企业内部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程序,坚持合法经营、合法管理,发现规章制度方面的漏洞要及时处理,使企业在正常的轨道上不断坚持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对于企业经济管理方面的规定要做到具体细致、考虑周全,比如合同管理、诉讼管理、招投标管理等,对于它们的操作流程和执行方式的规定都要确保全面到位。这样可以使企业在内部和外部都受到法律制度的严格规范和制约。总得来说,要建立以事前防范为主、避免事后补救、严密监控过程的内部规章制度。

(3)电力企业的法律风险防范体系要及时建立和不断完善

电力企业要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并且要与现代企业制度、企业文化、员工培训合理的结合起来,把法律风险防范体系当作企业内部经济管理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企业经济管理体系没有法律缺陷和漏洞。企业法律相关内容的费用支出要做出明确的财务预算,从资金上积极支持法律风险控制的健康发展。在日常管理中要严格建立企业主要领导负责制,使其与企业法律顾问、法律事务部门相联系,共同参与法律风险防范体系的监督和完善工作。

4结束语

电力行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事业,如今市场化运作的发展方向有利于电力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在这种条件下,电力企业应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提高法律意识,运用法律知识提升企业在经济管理中的优势。

参考文献:

[1]赵煜.电力企业现代管理[J].中国电力教育,2010(03)

[2]赵维霞.我国电力企业管理现状浅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0(07)

[3]杨国兵,蒋宇冰,方圆圆.建章立制曲突徙薪――发电企业法律风险防范[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9(12)

电力相关的知识篇2

关键词:电气工程;电机学;关联性;课程建设

作者简介:张宇娇(1979-),女,江苏丹阳人,三峡大学电气与新能源学院输电线路工程系主任,讲师;

黄雄峰(1980-),男,湖北大冶人,三峡大学电气与新能源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122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4-0050-03

一、“电机学”现状及问题

三峡大学电气与新能源学院的“电机学”是面向本科三年级开设的一门电气工程类专业基础课程,承自二年级的“电路与工程电磁场”课程,又与研究生学习阶段的“电磁场数值仿真”等课程密切相关。但是,多年来,电机学教学存在着知识体系风格相对封闭,没有有意识地突出电机学与相关课程、学生培养、教师协调合作和学科支撑等方面的关联性,学生在学习电机学时,不能自觉地运用已经学过的电路、工程电磁场的知识,理解电机学中的概念、掌握电机分析理论和方法。同时,由于工程背景知之甚少,学生对电机学中各种电机的特点,参数变化对性能的影响等等没有感性认识,缺乏长久的学习动力。而研究生在“电磁场数值仿真”课程学习中,也不能主动地将电机作为课程中的主要应用实例。而电机学及其相关课程的教学中,没有充分依据电机学及相关课程的概念原理和基本技能要求从工程实际中发掘教学实例,各门课程之间缺乏充分磋商、协调配合,造成了电机学及其相关课程的关联性降低。

由于电路、工程电磁场、电机学、电磁场数值仿真等课程各自都在强调知识结构的严密性,忽略了各课程间的联系,学生只是被动去掌握各门课程的知识和技能,却不能在课程中灵活应用已学知识和技能,对概念和知识的理解被局限在各门课程框架内,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各门课程的衔接统筹,本科与研究生教育的协调,已经受到一些高校的关注。西安交通大学提出了“2+4+X”的培养模式,[1]核心是通过打通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之间的隔离,强调培养内容上的拓展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实现不同层次教育阶段的平滑过渡和有机衔接,从而构建以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为主体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新体系,多规格多层次多模式培养高层次人才。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提出了电类基础课程的系统关联化建设的想法和方案,[2]并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从系统的观点,按照统一整体观重新设计相互关联的课程,如电路、电磁场、信号、电子技术基础等。同时,对各课程实验进行整合,实现跨课程可持续性实验的开发。

因此,从关联性分析入手,使学生既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也能将其熟练运用到电机性能分析,实现“电机学”与电气工程中其他相关课程的平滑过渡和衔接,对电气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通过“电机学”关联性课程建设的探索,将大大加强“电机学”及其相关课程的统一规划建设、师资队伍培养及协调发展,并对相关学科建设可起到促进作用。图1是“电机学”关联性现状与预期示意图。

二、“电机学”关联性分析

1.与相关课程的相关性

“电机学”的课程内容涵盖磁路分析、变压器原理、直流电机、交流电机(感应电机、同步电机)、永磁电机与开关磁阻电机、控制电机、电机绝缘、电机发热和冷却等章节。这些章节绝大多数涉及电路中的很多内容,如回路法、节点法、相量法、自感与互感的概念、三相电路、磁路的概念、谐波分析法等;要用到电磁场中的电磁感应定律、感应电压(反电势)计算、磁路的计算、自感和互感的计算、电磁能量计算、电磁力计算、涡流、损耗等内容,这些知识点在电机学中都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出来。由于计算机的应用与普及,电磁场、温度场等多物理场数值计算被引入“电机学”教学之中,为电机性能分析和校核提供了更为精确的计算工具,并为研究生的“工程电磁场”课程提供了大量的仿真实例。

2.与课程建设的相关性

“电机学”及其相关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决定了在这些课程的建设中应充分考虑它们的关联性。“电机学”及相关课程的建设,与从事这些课程教学的教师、实验技术人员息息相关,师资队伍实力提高和协调配合是实现“电机学”及其相关课程关联性建设的关键。而相应的学科关联性建设是“电机学”及其相关课程建设的有力补充、支撑和保障。学生既是“电机学”关联性课程建设的受益者,又是关联性课程建设的检验者。因此,关联性课程建设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这些将在本文第三部分进行介绍。图2是“电机学”相关性分析示意图。

三、“电机学”关联性课程建设方案

1.“电机学”关联课程的多样化教材建设

电机学中大量地应用了电路、工程电磁场的概念、知识和分析方法,同时电磁场数值计算也为电机磁场分析和性能分析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也更体现工程教育的背景。首先,在纸质教材中,可引入相关电路、工程电磁场知识背景的链接,或者在讲解理论、公式时,介绍其所体现的电路和工程电磁场的原理,力求使学生明白公式的出处,从而自觉地学会利用已有的知识,加深对电机学中的概念、理论和公式的理解。另外,引入解析解和有限元法等计算方法获得的计算结果,与相应的电机学基于磁路的分析方法相互印证和比较,使学生了解电磁场计算对电机分析的重要性,也开拓他们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思路。在电路和“工程电磁场”课程例题或习题中,适当增加体现电机原理的工程类题目,在“电磁场数值仿真”课程中,增加电机电磁场数值分析的例题和习题,挺高学生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和软件技术的日益进步对丰富传统教学方式和纸质教材建设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多样化的电子教材成为纸质教材的有力补充。在现代教育技术中,多媒体教学发挥着越来越多的作用,电机学电子课件可以和其他相关课程相关章节之间进行链接,从而方便地将不同课程知识关联起来。充分利用其他相关课程的资源,使课堂教学得以丰富和完善。

互联网技术为电机学及其相关课程教学形式的丰富提供了理想的平台,各课程网站可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如习题难题解答、视频、动画等教学素材,而网站中相关课程内容知识链接可使学生迅速将不同课程间相关知识点及相互的继承关系联系起来,便于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2.电机学软件的开发中突出关联性

开发电机学软件,从工程实用背景出发,可包含电机设计和电机电磁场分析软件,[3]这些软件可使学生在实际工程环境中将学到的电路、工程电磁场和电磁场数值仿真知识与电机学贯通融合。在运行这些软件时,学生可通过帮助弹出电路、工程电磁场、电磁场数值仿真和电机学中相应的理论和公式,在工程实际应用中掌握相互关联的理论,并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笔者开发了电机设计软件和电机多物理场分析软件,通过这些软件,加强学生对电机学及关联课程的掌握。图3是电机设计软件界面及相应帮助信息。

3.“电机学”及其相关课程实验改革中的关联性

电机学本科实验以三相变压器参数测定、连接组测定和传统电机如(直流、异步、同步电机)的参数测定、运行特性测试为主,多属于验证性实验。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更多新型电机如永磁电机、开关磁阻电机和横向磁通电机等的出现,为电机学实验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如“测定永磁同步电机转子中内嵌永磁体的剩磁”实验,作为新型电机的参数测定,需要“工程电磁场”和“电磁场数值仿真”课程中的相关知识;而电路实验课程中,也可开设单相变压器参数测定和性能测量,为“电机学”打下基础。三峡大学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已有意将电路、模拟电字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协调统一设置,体现这些电工电子基础课程实验的关联性,[4]因此,在更为广泛的相关课程范围内,从关联性观点出发,整合实验项目和内容,将有助于包括“电机学”及其相关课程实验在内的电气工程类实验课程的协调发展。

4.师资队伍和学科建设是关联性课程建设的保证与支撑

关联性课程建设,不是单一课程建设,涉及到各专业多门课程中对多种形式的教材、教学网站等资源、教学软件开发和各层次实验的统筹安排和协调配合。这对参加具有关联性课程建设的教师而言,要求更高。这些教师不仅需要对自己讲授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规律非常熟练,而且要深入了解其他相关课程,特别是各个课程的关联性。在本文第三部分中详细讨论了“电机学”及其相关课程在多样化教材建设、教学软件开发和实验课程建设的关联性,可以看出,从关联性角度进行课程建设,需要承担相关课程各教学环节的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熟悉和了解各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经过充分讨论和磋商,找出各课程的关联内容和关联方式,巧妙制定各课程各种教学环节中的教学内容关联方法,并通过教师的努力加以实现。这些工作量大,需要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的相互协作,因此,强有力的领导集体、切实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资源保障措施必不可缺。充分调动参与关联性课程建设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稳定和扩大师资队伍,并不断通过协调和磋商,及时解决课程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推动关联性课程建设的协调发展。

在关联性课程建设中,相关学科的学科建设同样起到了支撑作用。“电机学”及其相关课程涉及电气工程一级学科中的“电机与电器”和“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等二级学科,这些学科的研究成果,可以提供工程实际应用范例,总结新的原型例题,开发新的开放创新实验,可丰富“电机学”及其相关课程各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同时,参加学科建设,参与科学研究,明确教师的发展方向,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同样对教师队伍起到稳定作用,同样可以促进课程建设。

5.充分发挥本科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研究生助教的作用

本科生往往不具备工程实际背景,因此,对知识的掌握都是在个别点上,不易融会贯通。因此,通过本科生对“电机学”关联性课程的学习和软件的使用,逐步培养本科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建立“电机学”及关联课程的整体系统知识体系。研究生由于参加实际的工程问题研究,如对电机进行设计、优化、控制和故障监测,积累了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其从事助教工作,可以将自己的工程背景知识传给低年级同学,使本科生在学习“电机学”及关联的课程时,可通过实例掌握电机学及相关课程的系统知识。

四、结论

本文针对三峡大学电气工程专业的“电机学”教学中存在的知识体系相对封闭,不利于学生将所学各相关课程知识融会贯通等问题,分析了“电机学”及其相关课程如电路、工程电磁场和研究生电磁场数值仿真课程的关联性,提出了在“电机学”关联性课程中开展多样化教材建设、教学网站建设及共享资源制作、教学软件开发的关联性课程建设方案。探讨了师资队伍和学科建设对关联性课程建设的重要性,通过关联性课程建设,提高学生对“电机学”及相关课程的掌握程度,加强学生的工程背景知识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学校举行“2+4+x”人才培养模式讨论会[eB/oL].http:///jxxx/2006-10/1160446199d11067.shtml.

[2]姚樱英,范承志,等.探索电类基础课程的系统关联化建设[C].高等学校电路和信号系统、电磁场教学与教材研究会第八届年会.桂林,2012.

电力相关的知识篇3

关键词:知识建构;概括;升华;小学科学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03(2015)09-0050-04

小学科学课程为学生提供了探究自然科学的机会,但每周1课时的教学时间限制了探究活动的开展;“螺旋上升式”教材编写方式,导致内容有宽度而无深度等问题。一个较新的方法是将科学、技术、社会三门学科整合在一起,形成StS课程,进行每周4-5课时的统整教学。整合后的StS课程可以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围绕某一个主题学习,结合多学科的知识深入探究,防止学科知识的割裂和知识点的重复。

知识建构(KnowledgeBuilding)是一种新建构主义理论。与传统的基于过程的教学不同,知识建构理论强调的是基于原则的教学设计,从观点、社区、工具三个方面阐述了12条原则,其中,一条核心原则是强调观点的概括与升华。在源自日常生活的问题情境中,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对多样化、复杂的“观点”进行概括和总结,不仅仅是简单罗列观点,而且引用他人观点和权威资料来丰富和提炼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和学生可以收集相互关联的观点,放入一个升华短文中,加以概括,提出更复杂且相互联系的社区观点。

在StS课程的教学中,运用知识建构理论可以更有效地实现“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本学期的探究活动围绕“电”展开,通过观点的“概括”与“升华”,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电”出发,建构出有关的知识体系与设想,如不同发电方式、我国发电能源结构、国外发电方式、对我国发电能源结构的建议和大胆的设想等,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对“电”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促进交流协作。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围绕研究主题“电”,了解不同发电方式的优缺点、我国发电方式能源结构等。

(2)初步形成“电”的系统化认知,认识到电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

(3)能够进一步理解知识建构学习,熟练使用知识论坛的阅读、改进、发展等功能。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自主开展基于知识建构的探究学习,积极运用多种研究方法,通过与老师、同学的交流积极主动地合作,不断提出和完善个人观点,共同建构社区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更加关注与“电”相关的现实问题,增强环保意识和安全用电意识,并落实到平时的实践行动中。

二、教学平台

知识论坛(KnowledgeForum)是知识建构理论的支撑性工具。学生可以将自己的隐性知识外化到知识论坛中,辅以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成个人观点。学生通过知识论坛提供的阅读、发展观点和支架等功能,提炼和完善自己的观点;在小组内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小组成员讨论后将观点进行综合,实现个人观点向小组观点的转化。在多元化观点的基础上,知识论坛提供“升华”功能,联系多样化观点,总结出更综合、更统筹的观点,形成班级观点。在此过程中,论坛内还提供了形成性评价的工具,帮助诊断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反馈到正在进行的活动中。

三、教学对象

南京市白云园小学六年级(2)班有28名学生,其中,男生13人,女生15人。在计算机操作方面,学生的打字速度达到了基本要求,熟练掌握使用计算机编辑文本、浏览网页等基本操作。在论坛使用方面,学生在“电”这个主题之前已经接触过知识论坛,会使用知识论坛浏览、发表、修改、引用和联系观点。在自主学习方面,学生能够自发地提出问题,并与他人进行讨论,合作探究学习。在对主题感知方面,“电”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有关“电”的现象、知识或经验。

四、教学过程

知识建构理论强调从真实的观点、现实的问题出发。“电”作为现代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能源,学生在生活中早已通过感知接触过“电”并形成了初步的经验。教师引导学生从身边真实的情景――灯泡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自主探究,集体建构,逐步建立关于“电”的系统性认知以及“电”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在现有认知水平上实现知识的创新。

五、个人观点的提出

1.问题情境

教学初期,教师通过“点亮小灯泡”的实验创设学习情景,对学生进行集中教学,让学生初步感知“电”的现象,熟悉并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以后的学习探究作铺垫。

2.初步提出个人观点

教师在课程初始创设的学习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开始在生活中寻找有关“电”的现象:有的学生提出“鸟站在电线上为什么不会触电”的问题;有的学生注意到干电池、发电机等与“电”有关的物体;有的学生简单描述了有关“电”的现象,如闪电、灯泡发光等;还有的注意到不同的发电方式,如:水力发电、火力发电、潮汐发电等。学生将这些观点和问题及时记录在知识论坛中的“对电的了解”和“最初的问题”两部分,以便学生观点的交流和分享。

3.筛选并确定研究内容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每个学生都要提出自己的观点。在教师的引导下,与学生对观点进行分类汇总,确定了研究内容分为“电从哪里来”、“电的流动”和“电与生活”。在“电从哪里来”中,确定了对闪电、火力发电、水力发电等不同的发电方式的探究。教师还带领学生参观火力发电厂,向专业人士请教,听讲座来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4.观点推进

确定探究闪电后,学生开始从教师提供的网站、文本资料或书籍入手,详细了解闪电的形成过程。与之前简单描述闪电现象不同的是,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在课堂讨论中表述自己的观点,还会利用示意图形象、具体地解释闪电的形成。

对于研究潮汐发电的学生,在阅读资料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提取其中的重要信息;学生整理后,提出“潮汐发电和水力发电工作原理相似”的观点,并画出示意图,详细解释了潮汐发电的工作原理;最后,提出要对问题“为什么潮汐发电现在还没有大规模使用”进行深入探究。

教师通过“点亮灯泡”的实验创设情境,引入到有关“电”的研究主题,引导学生从真实的问题出发,允许多样化观点的存在。学生经过与同伴、教师的讨论,从多样化的观点中确定了自己的研究主题,并在知识论坛中写下对研究主题最初的了解,形成个人的最初观点。学生通过阅读他人的观点,引用与自己观点联系密切的观点;同时在教师指导下仔细阅读权威资料,并将其中的关键字词、语句进行归纳,融合到自己的观点中,推进个人观点。

学习初期,学生并不知道如何概括资料和观点,只是将查找到的资料复制到知识论坛中,作为个人的最初观点;随着探究的深入,学生意识到要通过阅读材料,概括出材料主旨,并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成观点,才能继续探究,推进个人最初的观点。在提出个人最初观点到个人观点推进的过程中,学生实现了从最初的简单罗列观点和问题,到引用他人观点来丰富自己的观点,再到概括权威资料,融合到自己的观点及提炼观点的跨越。

六、小组观点的形成

在学生感兴趣的研究问题中,有些学生开展了对干电池进行探究。于是,学生在知识论坛中提出对干电池的了解后,以小组的形式,通过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干电池的发电原理,最后在论坛中提出小组的观点。

1.设计实验

确定对干电池的发电原理探究后,学生认为要了解干电池的内部结构,于是,学生选择对一个废日的干电池进行解剖;学生将解剖后的干电池与电池的内部结构图对照,认识了电池的内部构造。为进一步探究电池的工作原理,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实验一般流程,提出自己的假设“电池里的酸性物质与锌片反应而产生电”。为验证这一假设,学生将实验搬到课堂上,利用教师提供的实验器材,将锌片放入白醋中并测量其电流,结果测量出了微弱的电流,证明了假设的正确性。

2.深入探究

小组演示实验后,学生开始提出问题:“为什么用白醋而不是其他的物质”、“锂电池、充电电池的工作原理是什么”、“与非酸性物质反应能否发电”以及“为什么干电池只能用一次而充电电池可以在充电后重复使用”等。小组成员对于能给出确定答案的问题在课堂上及时解答;对于不确定或不知道的问题会记录下来,以便课后查阅资料,进行下一步的探究和解答。

学生提出个人观点后,教师将观点相同或相似的学生分到一个小组。在小组内部,小组成员先提出自己的观点;组内成员进行讨论,质疑,查资料;最后,将观点进行汇总,确定一个研究主题并提出小组的综合观点。

实验前,干电池探究小组的成员提出个人的观点,组内总结概括一个探究的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过程中,学生对实验进行解说,学生所有的解释都是在理解原理、概括材料、抽取关键词的基础上进行的。实验结束后,全班学生对小组成员提出问题,有的问题是对实验本身提出的问题;有的是其他相关的问题,这使小组的观点与其他的观点形成关联,促进观点的升华。除了进行小组实验,学生还可以通过示意图对某一原理进行解释,如学生画出示意图并向全班同学详细描述水力发电的过程。

在个人观点向小组观点转化的过程中,对权威资料的阅读与概括促进了观点的综合。学生对其他小组提出质疑之前,必须先阅读其观点和有相关的理论依据之后,再提出自己的问题或观点。因此,学生掌握的不仅仅是自己研究问题的知识,还对其他观点的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加强了观点间的联系,拓宽了知识面。

七、班级观点的建构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究后,学生对各种发电方式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让学生围绕主题“我国发电能源结构是否合理”,来探究我国的发电能源结构的合理性、国外发电方式及对我国发电方式的建议等。

1.组内交流

学生最初接触的发电方式是火力发电,在小组内学生根据在发电厂的参观经历、专家讲座以及权威资料,提出有关火力发电的个人观点,如“火力发电污染环境”。在此类观点的启发下,学生对火力发电的污染物产生了兴趣,发现火力发电的污染物主要有二氧化硫和粉尘等,还发现火力发电对人的呼吸道会造成伤害,但也发现火力发电相较其他的发电方式有“费用低”、“受环境制约较小”等优势。每个小组将组内观点汇总,画出思维导图便于课上交流。

2.班级交流

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小组的观点,其他同学可以对小组的观点提出质疑,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除了将火力发电与不同发电方式进行对比之外,学生还参考国外的发电方式提出“美国天然气资源丰富,可大力发展天然气发电;以色列大面积沙漠,可大力发展太阳能发电”的观点,提出新能源、清洁能源的概念。

3.新的观点

将我国发电方式与国外其他发电方式比较后,大多数学生认为我国发电能源结构不合理。于是,教师要求学生提出自己的建议和设想,有的学生考虑到火力发电是以煤炭为原料,认为“中国的煤炭总有一天会用完,所以,我的设想是逐步减少火力发电”,建议“把小型和中型的发电厂合并到大型的发电厂,这样可以减少一半的资金,并投资在减少污染上”;有的学生认为可以充分依靠自然条件发电,如利用雷电,“可以引取自然的雷电,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或者借鉴国外技术,使用清洁能源;还有学生提出“宇宙太阳能发电”,不过受技术条件的限制,这种发电方式还只是一个设想。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建议进行记录和总结,让每个学生的观点都得到了认可。

4.制作作品

教师征求学生意见设计ppt作品,将对不同发电方式的探究结果以作品的形式呈现出来。将学生的观点进行汇总,推进个人、小组观点向班级观点转化,并将ppt作品放在校内展示。

在对“我国能源结构是否合理”的探究过程中,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借鉴他人观点,提出更加精炼、全面的个人观点。小组在汇总个人观点时,从最初的将每个人的观点罗列,到对观点进行筛选,提出质疑,去掉没有理论依据的观点,合并相同或相似的观点,再将各个观点中的关键词提取出来加以总结概括,形成小组观点的思维导图,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全班学生进行讨论,及时记录他人提出的问题,继续探究与自己观点相关的问题。学生在阅读其他人的观点之后,简要提出火力发电的优缺点,并提出自己的设想,以创新的思维方式提出自己的新观点。课程接近尾声之时,教师组织学生设计ppt作品,将小组观点进一步推进为班级观点,同时,加强学生各个观点之间的联系,达到升华观点的目的。学生提出的新的探究问题也将在知识论坛中留下痕迹,方便学生课下继续深入探究,拓宽知识面。

八、总结

以知识建构为理论基础,通过学习“电”,学生在概括能力、加强观点间联系和知识创新三个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1.提高学生归纳与概括的能力

学习初期,学生通过简单地复制和粘贴资料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描述闪电现象。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仔细阅读和理解权威材料、实地考察、讲座中选择自己需要的知识支撑观点;在小组和班级的讨论中,借鉴他人的观点,提取其中的重要信息,与自己的观点进行整合,用实验、示意图、思维导图等多种方式呈现观点,并用自己的语言论述观点,对闪电形成过程借助于示意图的方式来阐述,提高了学生理解、概括材料的能力。

2.加强观点间的联系,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

从个人观点到小组观点再到班级观点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地阅读和借鉴他人的观点,丰富自己的观点,使每个人的观点相互联系;同时,学生通过探究将深层次的知识点联系在一起。最终形成班级作品时,学生对本主题的相关问题已经有了系统化的认知,形成了知识体系,如学生对干电池发电原理的探究,涉及到的问题不仅包括干电池的内部结构、发电原理,还包括对不同种类电池发电原理的探究、以及对干电池的成分是否一样提出质疑。

电力相关的知识篇4

【关键词】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探索;应用

中图分类号:F40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的发展探索

1.1建设目标

在新的科学技术不断出现的今天,现代电子学、计算机技术都得到了飞速发展,并迅速被传统的电工学科领域所吸收。这使得电工学科理论上和技术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就职于电工行业的人员明显感受到了只知道传统的电工理论和其运用的知识已经无用。所以世界各

国电气工程都普遍关注到了如何才能培养新的电气工程人才这一问题。这门学科主要综合了微电子,计算机,电力电子,传感器技术,检测与转换,控制等多项技术性学科。可以说,

它是强弱电的结合,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的结合,软硬件的结合,元件与系统的结合,运行研制的结合。其发展目标在于坚持贯彻拓宽面向,加强基础,增强素质,提高能力的建设思路,用知识能力,素质互相协调,共同发展,改善培训课程的体系,培养一些高素质的人才,

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在改革建设师资的基础上,总结出一套人才培养的模式方案,课程体系内容、方法和手段,工程的能力等一系列具有竞争力的优势。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1.2建设的思路

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使命感、责任感。电气工程也为现代化的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的发展目标是培养能够操作电气工程相关的系统运行,电力电子技术,信息的处理,自动控制,试验的分析,研制的开发,经济管理和电子的计算机运用技术领域,做到宽口径复合型的高级工程技术型的人才,以深厚的知识做基础和宽阔的知识面,应变能力要非常强,学习能力良好和创新能力。

电力工程与自动化的实践

2.1要明确发展的目标,优化人才体系现代科学的发展趋势是综合化,整体化,要求做到文理渗透,理工管结合,学科互补,在这种趋势的影响下就要求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工作人员,必须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技术能力为目标的较宽的专业教育,还应该做到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所以基于该专业的人才培养基本要求而言,要体现知识结构中的通识的自然科学,经管,人文社科,外语,计算机、体育等课程外,还要设有体现一级学科的电气工程特色,强弱电结合的三大知识系类的培训工作。计算机与信息处理系列的应用发展,包括程序设计语言,计算机基础,软件技术基础,检测技术,微机原理及其应用,单片机原理,计算机的信息网络等。电机和佃农系统的基本建设,电力工程基础,电机学,自动控制原理等。这些

都是有关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建设的前提与理论基础,可以促进相关思想的建立,理解专业体系和进一步的专业研究都有重要作用。

2.2推动生产建设的改革与发展,提高生产效率与生产质量在现代化生产中,强调符合技术的应用,提高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员工工作的实践性,在以工程为背景的前提下,把理论和实际相联系,对知识加深掌控,清楚认知学有所用。与此同时,不断提高外语学习能力,引导员工在设备的实际现场进行实践学习,这样更直观的方式使他们记忆深刻,理解透彻等。

另外,员工培训质量的监控体制要不断完善,培训质量要提高。

2.3发挥实践的重要性,培养开发员工的创新能力创作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一种综合的能力,怎么样才能开发员工的创作力呢?另外,有关专业实践培训,是一种全新发展模式,其目的就是增强员工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将原本专业的基础实验分成了认知,

基础,提高,创新这四个阶段,使得员工能够结合电工电子的测量和实验技术,电子工程实践,微机控制和eDa实验,单片机的应用综合技术,电子线路的综合设计等等综合的设计加以实验训练。提高工作实验和实践的能力,专业实验的目的就是培养员工的工程的实践能力,科研和创新的能力,按照能力培养的目的可以将课程实验分成电机实验,微机控制实验,电力传动实验,微机控制实验,电力电子实验,电力传动实验,还有独立专业综合实践。可编程控制的pLC综合实践,微电保护实验,电力自动化实验等等。建立相关的实验基地进行电子创新和晶振实验室,做到让员工把学到的知识进行总结创新的积极性。基础的设施包含了电脑,信号发生器,示波器,稳压电源,等等,eDa开发系统,DSp开发系统,单片机开发系统等,这样增加了员工的创新科技活动,提供了实验条件,科技活动可以巩固员工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增强了他们掌握知识的能力,加大他们的知识面,大大提高了创新意识,

也帮助了他们在遇到问题时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挖掘了员工的潜能力。

2.4建设出实践学能力强、管理能力强的复合型领导体系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以人为本”,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知识和技能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不但能做到动口也能动手,要壮大这样的领导型队伍。企业的领导队伍大多注重管理方面,所以对实际操作经验来讲相对比较缺乏,所以让他们能够培养出适应企业发展与生产建设的人才

是不太现实的,考虑到企业领导的日常工作较为繁重,所以在淡季期间可以安排员工进厂实际训练,交流专业,参与到更多优秀企业的实际技术开发中,并且还可以鼓励员工申报相关的一些专业课题项目,快速的让他们将知识和技能结合在一起。经过不断的努力相信在几年

的时间里可以逐步提升员工知识水平与创新能力。

2.5生产管理的质量监控体系要做到完善要做到生产运行管理和日常工作的质量监控体系的完善,二者有机结合。主要体现在:完善生产运行管理的相关制度,使得生产的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不但使生产遵循企业本身的发展需要,还要符合社会对员工发展的实际需求。要依据员工个性拟定并执行制度、规划,要逐渐加强对生产情况的监控工作,努力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要做到生产双向考勤制度的日常化。做到领导听课,员工反馈。动

态的生产管理评估。对全程进行考察,从生产初期到生产末期,都进行检查。全面开展师徒制,这样可以加快年轻员工的成长,传授更多技术知识。要开展各种教研室活动,例如公开研讨,报告会,论坛研究等,改革管理手段与管理制度,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

电力相关的知识篇5

各门课程的衔接统筹,本科与研究生教育的协调,已经受到一些高校的关注。西安交通大学提出了“2+4+X”的培养模式,核心是通过打通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之间的隔离,强调培养内容上的拓展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实现不同层次教育阶段的平滑过渡和有机衔接,从而构建以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为主体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新体系,多规格多层次多模式培养高层次人才。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提出了电类基础课程的系统关联化建设的想法和方案,并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从系统的观点,按照统一整体观重新设计相互关联的课程,如电路、电磁场、信号、电子技术基础等。同时,对各课程实验进行整合,实现跨课程可持续性实验的开发。因此,从关联性分析入手,使学生既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也能将其熟练运用到电机性能分析,实现“电机学”与电气工程中其他相关课程的平滑过渡和衔接,对电气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通过“电机学”关联性课程建设的探索,将大大加强“电机学”及其相关课程的统一规划建设、师资队伍培养及协调发展,并对相关学科建设可起到促进作用。图1是“电机学”关联性现状与预期示意图。

二、“电机学”关联性分析

1.与相关课程的相关性

“电机学”的课程内容涵盖磁路分析、变压器原理、直流电机、交流电机(感应电机、同步电机)、永磁电机与开关磁阻电机、控制电机、电机绝缘、电机发热和冷却等章节。这些章节绝大多数涉及电路中的很多内容,如回路法、节点法、相量法、自感与互感的概念、三相电路、磁路的概念、谐波分析法等;要用到电磁场中的电磁感应定律、感应电压(反电势)计算、磁路的计算、自感和互感的计算、电磁能量计算、电磁力计算、涡流、损耗等内容,这些知识点在电机学中都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出来。由于计算机的应用与普及,电磁场、温度场等多物理场数值计算被引入“电机学”教学之中,为电机性能分析和校核提供了更为精确的计算工具,并为研究生的“工程电磁场”课程提供了大量的仿真实例。

2.与课程建设的相关性

“电机学”及其相关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决定了在这些课程的建设中应充分考虑它们的关联性。“电机学”及相关课程的建设,与从事这些课程教学的教师、实验技术人员息息相关,师资队伍实力提高和协调配合是实现“电机学”及其相关课程关联性建设的关键。而相应的学科关联性建设是“电机学”及其相关课程建设的有力补充、支撑和保障。学生既是“电机学”关联性课程建设的受益者,又是关联性课程建设的检验者。因此,关联性课程建设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这些将在本文第三部分进行介绍。

三、“电机学”关联性课程建设方案

1.“电机学”关联课程的多样化教材建设

电机学中大量地应用了电路、工程电磁场的概念、知识和分析方法,同时电磁场数值计算也为电机磁场分析和性能分析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也更体现工程教育的背景。首先,在纸质教材中,可引入相关电路、工程电磁场知识背景的链接,或者在讲解理论、公式时,介绍其所体现的电路和工程电磁场的原理,力求使学生明白公式的出处,从而自觉地学会利用已有的知识,加深对电机学中的概念、理论和公式的理解。另外,引入解析解和有限元法等计算方法获得的计算结果,与相应的电机学基于磁路的分析方法相互印证和比较,使学生了解电磁场计算对电机分析的重要性,也开拓他们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思路。在电路和“工程电磁场”课程例题或习题中,适当增加体现电机原理的工程类题目,在“电磁场数值仿真”课程中,增加电机电磁场数值分析的例题和习题,挺高学生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和软件技术的日益进步对丰富传统教学方式和纸质教材建设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多样化的电子教材成为纸质教材的有力补充。在现代教育技术中,多媒体教学发挥着越来越多的作用,电机学电子课件可以和其他相关课程相关章节之间进行链接,从而方便地将不同课程知识关联起来。充分利用其他相关课程的资源,使课堂教学得以丰富和完善。互联网技术为电机学及其相关课程教学形式的丰富提供了理想的平台,各课程网站可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如习题难题解答、视频、动画等教学素材,而网站中相关课程内容知识链接可使学生迅速将不同课程间相关知识点及相互的继承关系联系起来,便于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2.电机学软件的开发中突出关联性

开发电机学软件,从工程实用背景出发,可包含电机设计和电机电磁场分析软件,这些软件可使学生在实际工程环境中将学到的电路、工程电磁场和电磁场数值仿真知识与电机学贯通融合。在运行这些软件时,学生可通过帮助弹出电路、工程电磁场、电磁场数值仿真和电机学中相应的理论和公式,在工程实际应用中掌握相互关联的理论,并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笔者开发了电机设计软件和电机多物理场分析软件,通过这些软件,加强学生对电机学及关联课程的掌握。图3是电机设计软件界面及相应帮助信息。

3.“电机学”及其相关课程实验改革中的关联性

电机学本科实验以三相变压器参数测定、连接组测定和传统电机如(直流、异步、同步电机)的参数测定、运行特性测试为主,多属于验证性实验。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更多新型电机如永磁电机、开关磁阻电机和横向磁通电机等的出现,为电机学实验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如“测定永磁同步电机转子中内嵌永磁体的剩磁”实验,作为新型电机的参数测定,需要“工程电磁场”和“电磁场数值仿真”课程中的相关知识;而电路实验课程中,也可开设单相变压器参数测定和性能测量,为“电机学”打下基础。三峡大学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已有意将电路、模拟电字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协调统一设置,体现这些电工电子基础课程实验的关联性,因此,在更为广泛的相关课程范围内,从关联性观点出发,整合实验项目和内容,将有助于包括“电机学”及其相关课程实验在内的电气工程类实验课程的协调发展。

4.师资队伍和学科建设是关联性课程建设的保证与支撑

关联性课程建设,不是单一课程建设,涉及到各专业多门课程中对多种形式的教材、教学网站等资源、教学软件开发和各层次实验的统筹安排和协调配合。这对参加具有关联性课程建设的教师而言,要求更高。这些教师不仅需要对自己讲授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规律非常熟练,而且要深入了解其他相关课程,特别是各个课程的关联性。在本文第三部分中详细讨论了“电机学”及其相关课程在多样化教材建设、教学软件开发和实验课程建设的关联性,可以看出,从关联性角度进行课程建设,需要承担相关课程各教学环节的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熟悉和了解各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经过充分讨论和磋商,找出各课程的关联内容和关联方式,巧妙制定各课程各种教学环节中的教学内容关联方法,并通过教师的努力加以实现。这些工作量大,需要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的相互协作,因此,强有力的领导集体、切实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资源保障措施必不可缺。充分调动参与关联性课程建设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稳定和扩大师资队伍,并不断通过协调和磋商,及时解决课程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推动关联性课程建设的协调发展。在关联性课程建设中,相关学科的学科建设同样起到了支撑作用。“电机学”及其相关课程涉及电气工程一级学科中的“电机与电器”和“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等二级学科,这些学科的研究成果,可以提供工程实际应用范例,总结新的原型例题,开发新的开放创新实验,可丰富“电机学”及其相关课程各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同时,参加学科建设,参与科学研究,明确教师的发展方向,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同样对教师队伍起到稳定作用,同样可以促进课程建设。

5.充分发挥本科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研究生助教的作用

本科生往往不具备工程实际背景,因此,对知识的掌握都是在个别点上,不易融会贯通。因此,通过本科生对“电机学”关联性课程的学习和软件的使用,逐步培养本科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建立“电机学”及关联课程的整体系统知识体系。研究生由于参加实际的工程问题研究,如对电机进行设计、优化、控制和故障监测,积累了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其从事助教工作,可以将自己的工程背景知识传给低年级同学,使本科生在学习“电机学”及关联的课程时,可通过实例掌握电机学及相关课程的系统知识。

电力相关的知识篇6

关键词: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多媒体技术;个体意识

一、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方式缺乏时效性

伴随着我国电子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社会和企业对于电子技术人才的要求日趋增高,要求学生不但具备较强的技能知识,还要拥有电子技能的应用能力。但就目前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来看,大部分教师不能根据技术发展更新教学方式,无法及时利用创新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电子技术应用的积极性,进而间接影响学生电子技术基础课内容应用能力的培养。在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仍采用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其教学过程完全按照教学设计项目进行,教学手段缺少灵活性和实用性。落后的传统教学方式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现代化的需求,使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无法发挥自身学习的主观性和能动性,缺少基础课程学习的动力和兴趣,进而使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原本的教学价值和意义缺失[1]。电子技术基础教学方式缺乏时效性,使电子技术课程缺乏新意,相关应用实验和实践活动也失去技能培训的效果,限制了学生对基础课程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缺乏实践教学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技术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但从目前电子技术教学来分析,大部分教师将电子技术学科当作理论课程开展,将大部分课程时间和精力都放在理论知识传授上,实践教学有所欠缺[2]。主要表现为对综合性、设计性、实用性较强的实验项目的安排较少,且缺少实践场所,以致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涉及应用的部分被忽略。实践教学薄弱,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策略

(一)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各种半导体器件及其构成的电子电路使学生掌握电子技术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但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内容难度大、信息量多,以致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对此,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教学内容,通过引入电子技术学史、运用实物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带进“情境”中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例如,在教授半导体和二极管、三极管相关课程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提前设计好的课件为学生播放半导体的含义,让学生先对课程知识点进行初步认识。接下来教师可以利用相关的工具和材料,如耳机、线圈、二极管等,创设一个“制作收音机”的情境,让学生更加立体地了解知识点的应用,激发学生课堂兴趣和参与度的同时,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从而更有效地完成教务任务和教学内容。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创新教学方法

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为教育领域的教学模式创新带来全新动力,多媒体技术作为计算机信息的具体呈现形式,包含图片、文字、数据、音乐等丰富的资源,应用到电子技术教学中能将电子技术课程复杂的内容更加直观地体现出来,并能通过计算机技术实现虚拟的实验活动,从而达到更加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的效果。应用多媒体技术幻灯、录影、动画等辅助手段进行教学创新,能拓展电子技术课堂的信息量,丰富课程主体内容,为电子技术课程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3]。例如,模拟电路的学习,教师可以利用视频进行电路运行演示,也可以进行电路搭建过程的演示,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电路相关理论知识和具体操作流程。教师还可以利用视频课件对电路符号和电器使用原理进行介绍,让学生充分理解电路相关的背景知识,强化对电路知识的记忆。另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播放具有创造性的故事和事例,如听诊器的创造、电灯发明的过程等,从而为学生进行电子创造提供驱动力,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理论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电子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基础课程,其实验活动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环节,只有将学科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使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深入理解理论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更加高效地完成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学校要重视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为学生配备更加完备的实验仪器和材料以满足学生实验需求,保障实践活动课程能顺利进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相关知识内容的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比如,共集电路的制作、充电器的制作、开关的安装、触发器测试等活动,不但能满足学生知识的实践诉求,还能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和兴趣,从而实现更有效的培养方法。另外,学校要加强学生实践技能培训,利用与企业合作的模式为学生动手操作提供机会和场所,从而提升学生实践经验和操作能力。通过有效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论证,并通过实践发现自身学习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具备更加完善的知识结构和理论体系。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开展相关技术竞赛,鼓励学生利用自身创造能力进行技能比拼,使学生的创新技能得到具体的应用,并在相互竞争的环境中,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从而达到良好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育活动开展的意义。

(四)关注个体意识,展开针对性教学

社会的发展使当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更重视个性的自由发展,电子技术教育作为综合性学科,在进行教学创新过程中要更加重视学生性格特点和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能力的机会,从而更有效地改善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问题。教师在进行个体化针对性教学时,首先,要对学生的基本能力和学习进程进行了解,充分掌握学生的爱好和习惯,并根据不同学生学习的能力和进度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其次,教师可以利用小组形式进行个别辅导,如学生学习电路设计课程内容时,不同小组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存在差异性,教师可根据不同小组的情况为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内容,利用适合小组成员能力的问题,锻炼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师科学地引导和纠正,使学生不断完善自身的学习思路,达到因材施教的高成效教学成果。因材施教小组教学的开展能充分为学生能力发展和思维发展提供教学平台,让学生在更具科学化的学习指导中实现能力的提升。

电力相关的知识篇7

【关键词】机电;专业;应用;课程改革

近几年,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不断深化改革,高等职业教育强调的是培养具有一定职业素养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这样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等职业的数学课程要结合专业需求,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重点。在教学中,我们只有结合专业需求,适应专业课程改革的需要,才能使学生掌握专业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方法,提高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从而更好地解决和处理专业的一些疑难问题,为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更好地奠定基础。

1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分析

1.1人才培养目标我院机电工程系现在开设的专业有: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它们的培养目标的共同点是: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具有较宽泛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专业技术、实际操作或管理能力,能够在生产、建设、经营或技术服务第一线运用高新技术创造性地解决技术问题的高层次技术应用人才。1.2学生特点分析1.2.1数学基础薄弱高职类院校的生源主要分为:统招生、对口生(中专、技校转段的)和单招生,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等相关的一些数学能力较差,数学基础薄弱,很难理解数学课中的一些理论性较强的数学概念和理论的推到,对于一些技巧性很强的数学概念、数学理论的推倒就更难接受了。1.2.2专业水平好虽然高职院校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比较薄弱,但他们也有其自身的优点,比如:他们的思想比较活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专业技能较强,高职院校学生有一半甚至更多来自于中专或者技校,他们在中学时期就已经受过良好的专业教育,他们是既有着专业知识又有着一技之长的专门技能型人才,这些学生对数学知识在专业上的应用、数学知识的实际意义有着浓厚的兴趣。

2对机电相关专业的调查分析

我们通过对机电类相关专业的专业课教师进行座谈,交流,并大量翻阅专业课教师选用的各类专业教材,同时,参考大量的文献资料,并到相关企业进行调研,了解学生就业岗位群对数学知识需求,总结归纳出了专业课程所需的高职数学知识点。2.1函数在《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液压传动》和《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中主要用到了函数的相关知识,包括:幂函数、三角函数、反三角函数等基本初等函数和复合函数的计算与图像。比如,在《机械制造技术》中的刀具的进给量、刀具耐用度与切削速度;《液压传动》中总效率、实际流量与压力之间的关系曲线。2.2导数涉及到“导数”的专业课程有:《电工技术》、《电子技术》、《电力拖动与变频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和《液压传动》,比如:在《电工技术》中的电压、电流、电动势、微分电路、电磁、最大功率、非线性电阻电路、变压器、电路的暂态分析、磁通量等部分用到了导数;在《电子技术》中的半导体、可控整流电路、集成运放、等效电路、微分电路中广泛地用到了导数的相关知识;《传感器与检测技术》中的电阻应变片的工作原理、半导体中。2.3极限涉及到的“极限的”专业课程有:《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比如,《电子技术》中深度负反馈放大电路电压放大倍数的估算、RC串并联选频电路的计算;《电工技术》中非线性电阻电路和计算一阶电路的全响应方程都用到了极限的知识。2.4积分涉及到的“积分”专业课程有《电工技术》、《电子技术》、《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和《工程力学》等等。

3基于服务专业进行教学改革

电力相关的知识篇8

关键词:微课;锅炉;可行性

1引言

“电厂锅炉”是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和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的的核心专业课。锅炉是热力发电厂三大主机之一,在电厂发电不可或缺的最重要的设备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对锅炉本体及其辅机的工作原理、结构、运行、相关热力系统的相关知识有较为熟练的掌握,不但为后续课程“热力发电厂”、“火电厂集控运行”做好准备,也为日后的电厂工作打好基础。因此,“电厂锅炉”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对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2电厂锅炉课程的特点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电厂锅炉课程的特点

“电厂锅炉”是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和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的核心专业课,进行本课程的学习,需要学生先修完“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这三门专业基础课,对上述基础课的掌握程度会直接影响本课程的学习效果。本课程的内容包括锅炉本体、辅机的相关工作原理、设备结构、运行维护、锅炉燃料相关知识、热力计算,将理论基础课所学内容融入到电厂锅炉设备中去,内容丰富,知识点多,即有理论又有实践,教师需要在有限的学时内将大量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也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将之前学过的专业基础课知识与新知识联系起来,消化吸收,能达到融会贯通,活学活用。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学生在学习电厂锅炉课程的过程中,除了要学会相应的知识,还要学会一定的技能,培养一定的职业能力,所以本课程的教学还加入了锅炉运行值班员和集控值班员等职业资格证书对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要求。

(二)电厂锅炉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多但学时少。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改革,“电厂锅炉”课程的教学学时也在变化,由以前的124学时缩短为96学时。随着课时数的减少,要完成教学任务,就要对教学内容有所取舍,除了主干内容,边缘知识就得删掉,而且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也不可能给学生补充更多的电力生产中的不断出现实际例子,比如近期的电厂生产事故分析,这对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是很有用处的。而且当有些知识点涉及到专业基础课知识时,也不能再为了部分掌握不好的学生而带领大家一起简单回顾了。还有就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厂锅炉方面的新技术也是不断出现,但在有限的学时里,完成教学计划已经捉襟见肘,就没有时间给学生补充一些专业相关的前沿知识了。

2.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可选教材少,且内容更新慢。现有的锅炉方面的高等学校使用教材,大部分都是针对本科教育的,而对于高职教学来说,项目化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手段,但目前可选的项目化教材很少,而且教材里设置的工作任务与生产实践相距较远,内容跟新的也比较慢,相应教材的缺乏,对于教学工作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掣肘。

3.生源素质下降。随着高考人数的逐年减少,以及各高校的扩招,学生整体素质呈下降趋势。特别是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原本生源就是学习成绩相对较低,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扩招后情况更加严重,学生整体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都在下降,而且基础知识越来越薄弱,学习态度也不够端正,这样就造成了课堂上的听课效果不好,当然对知识掌握也就不到位,而没有一定的知识做基础,实际动手操作时显然也不能达到要求。

4.教学资源缺乏。对于以培养职业能力为重点的高职教育,实际动手操作环节是必不可少,而且十分重要的。对于“电厂锅炉”课程来说,要培养学生生产实践中的操作能力,最重要的还是要有仿真平台,在仿真平台上操作,可以让学生真正的认识的电厂的生产过程。但目前有多种类型火电厂机组仿真平台的学校还是少数,特别是高职学校就更少,对实践教学来说很不利。

3微课及其特点

(一)微课的本质

“微课”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它是将教师针对某个知识点开展的短小却较完整的教学活动录制成可直接播放的视频资源[1]。微课的内容除了有相应的知识点,还包括与该知识点相关的课件、知识点相关多媒体资源、习题、测验、教师点评,是一种对传统教学进行补充、延伸和扩展的新型教学模式。

(二)微课的特点

(1)短而精。微课的“微”字很明显的表现出了这种教学方法的特点之一就是时间比较短,通常时长在5――8分钟,最长不超过10分钟,大多数人通常都能在这个时间段内保持注意力集中,但传统教学的45分钟时长内很多学生并不能始终保持注意力集中。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围绕一个知识点教学,内容少,但重点突出,展示方法生动多样,做到短小精悍。

(2)可选择。学生根据自己在传统课堂教学时听课的效果,可以有针对性在微课中选择自己课上没有听懂的知识点来重新学习,也可以用微课来进行复习,知识点的顺序自己选择,决定权都在自己,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便捷性。微课学习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可以自由选择,而且一节微课视频的大小只有几十兆,便于传播。

(4)注重互动,便于反馈。微课的强互动性,使得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改善和提高自己的传统课堂教学内容。

4将微课教学应用于“电厂锅炉”课程的可行性

根据微课的特点来看,针对“电厂锅炉”课程特点以及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把微课应用到本课程的教学中来。首先,教学学时少而不得不在课堂上舍弃的一些知识点可以做成微课,作为学生的知识补充。而项目化教学中知识导入部分,也可以做成微课,供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时使用,由于微课制作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本课程针对高职高专的项目化教材缺乏及内容更新慢的问题。关于生源素质降低的问题,微课这种短小精悍,展示方式丰富多样,随时随地能自主选择的便捷学习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w习兴趣,特别是对底子差的学生,会有很大的帮助。还可将一些电厂生产过程中的操作实例以微课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这样能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仿真实训平台等教学资源缺乏的问题。综合看来,将微课教学应用于“电厂锅炉”课程的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是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的。

电力相关的知识篇9

一、高职生的物理现状分析

中职生在初中阶段对物理知识的掌握不是很牢固,物理科目几乎是所有高职学生的学习短板,他们的物理基础知识相对较弱,这必将影响高职学生对电工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而目前的高职学校中,很多学校对物理课的重视程度不够,有学校甚至干脆把物理科目从高职学校的课堂完全剔除。这两方面的原因都会影响到高职学生对电工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物理知识的薄弱和学校物理课程的不被重视使学生产生了知识学习的短板,学生的新知识无法建立在原有知识之上,难以形成完整的体系和结构。虽然说中职电工是物理学的一门实践性分支学科,是为蓝领储备后备人才的专业,但是我们不能否认高职物理需要建立在物理基础知识的理论基础之上,学生不仅要懂得相关的实践性操作,更要懂得相关实践操作的理论支撑。学生在中职电工的实践过程中只有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才能算是很好地掌握了电工的知识。物理知识在学生的知识体系中的缺失将会影响学生中职电工知识的结构,这样的学习就像“塔无基,水无源”,难以稳固和长久,作为中职教师要重视把物理基础知识教给学生,让学生在掌握了相关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再去学习电工,对电工进行实践,这样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过程就会变得相对容易和轻松。

二、搭建物理与电工互通的桥梁

基于物理在中职电工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在中职物理与电工学习之间必须搭建一座互通的桥梁。只有这样,中职电工才能在原有的物理基础知识的结构上重新建立起来,让学生从旧知识引入新知识,符合知识建构的规律。(1)中职学校应该重视物理和中职电工之间的联系,在中职开设一定的物理课,帮助学生消除初中学习时物理学习的短板,让学生在掌握原先学习的物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新知识进行有效的学习。尤其是物理科目中的力学和电学的部分一定要给学生安排一定的课时,并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设置一定的测评方式,通过有效的测评方式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2)教师要意识到中职电工和物理教学的紧密联系。在中职电工的学习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对学生学习有帮助的物理知识一定要重视起来,在教学中可以多花一些课时量,帮助学生把基础打牢,对相关的物理知识不能仅停留在理论概念掌握的阶段,而应该和具体实际操作相结合,不是仅停留于初中时期的物理实验,教师可以把物理的相关知识和电工实践操作结合起来,让学生明白学习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知识迁移

电力相关的知识篇10

关键词:电工电子技术;电气工程训练;教学质量

高职院校实际教学的过程当中,要对电气工程整体的设计过程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掌握,做到对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的全面应用,对推动电气工程技术与电气工程训练教学效果的提升有很大的作用。另外对于相关的技术实施全面的管理,将相关的电工电子技术全面应用到有关的教学当中,提升相关教学工作的优势,运用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从而能够增加学生的专业知识技术和专业技能技术,使得相关的技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当中,能够更加的被社会所需要,推动社会的快速发展。

一、电气工程训练与电工电子技术教学现状分析

(一)电气工程训练现状电气工程训练在实际的电气工程教学的过程当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运用电气工程训练,能够增加学生对于相关的电气工程的实验装置、设备、工程技术等维护管理和实际操作的能力,这也是能够增加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的一项非常重要的途径。在相关的教学过程当中,增加电气工程专业的训练课程,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亲自接触一些实践环境,并且对于相关的操作和实验步骤有着基础的认识。电气工程训练内容一般包含电工电子技术、用电安全常识等实践操作和基本知识等。目前电子工程的相关训练课程整体的安排是非常不合理的,缺少相关的实践内容,这样才能够让学生达到学以致用。

(二)电工电子技术教学现状电工电子技术整体的发展速度非常的快,在相关的工业发展的过程当中也受到广泛的应用。现阶段,电工电子技术和我国非常多先进技术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在设置专业的课程时,需要将电工电子技术作为主要的教学重点。而电工电子技术的相关实践教学不光能够增加学生自身的探索精神,还能够培养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但是目前的电工电子技术的相关实践教学过程当中,其整体的教学内容非常的不合理,实践和理论学习安排的不科学,在相关的教学过程中,其生产实践和教学内容整体的结合程度非常的低,并且缺少一定程度的先进性。

二、提高电气工程训练与电工电子技术教学效果的建议

(一)因材施教实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在相关的实践教学过程当中,由于学生的学习的基础不同,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有着一定程度的差异。因此,在实际的教学活动当中,需要秉持着因材施教的主要教学原则,进而增加学生自身的学习效率。运用因材施教的方式,对于一些实践操作水平低、理解能力低的学生给予重点的鼓励和支持,通过更加科学的引导,增加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并且要求学生需要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从而设置一个将要实现的目标。在相关的理论教学过程当中,需要和实践操作进行结合,提升学生进行学习的兴趣,另外,这样的教学原则还能够缓和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创建一个和谐的课堂,增加教学的效果。

(二)优化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电工电子技术的相关教学内容一般包括三个方面,首先,电路知识和相关的分析方法,主要包含电路瞬态过程、直流电路、单向交流电路过程等。其次,电机和其控制部分的相关知识,例如异步电动机、变压器结构、磁路知识等。最后是电子技术,其主要包含半导体器件知识、组合逻辑电路、数字电子技术等当面的知识。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增加教学质量,重视设计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的培养工作,积极开展创新性的电工电子技术的教学。在教学时,可以选择使用、演示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式进行有效结合的方式,从而对教学的氛围进行改善,然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进而增加教学质量。

(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为了能够实现实践教学的主要目标,圆满的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需要积极调动学生自身的教学兴趣,并且培养学生自身的创新能力,让学生能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当中,因而,需要保证教学整体的灵活性,在实际教学的过程当中,实践和理论知识进行结合,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增加教学的质量。创建不同的考核标准,防止在相同的标准之下会对一些学生的信心和积极性产生挫伤。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获得一些成就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创建一些奖励机制,对于优秀的学生予以奖励,通过创建奖励制度,从而调动学生进行实践和学习的兴趣。

(四)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从相关的教学过程当中能够发现,学生对于电路能实施分析,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当中,就能够展现出学生的基础知识非常的差,另外,还存在着一些基础实践操作和基础知识出现完全脱离的现象[2]。因此,在实践教学的过程当中,让学生亲自制作一些原件,例如设计印刷电路板,安装焊接等。在经过详细的检查之后,由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然后由学生进行调试,这样能够方式出现实践和理论相差过大的情况出现。在增加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还能够提升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