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化学学科研究方法十篇化学学科研究方法十篇

化学学科研究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21:20

化学学科研究方法篇1

关键词:教育科学 量化研究 文献研究 思辨研究 质化研究 

 

教育学科理论和体系的建构,依然是今天教育研究者的一项重要使命。教育学学科界限的模糊性,决定了其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则是教育科学理论建构的根本有效路径。 

 

一、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及其分类 

 

如果将教育学科归为社会科学范畴的话,那么,社会科学研究中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即量化研究、质化研究和文献研究方法,理应成为教育学科研究中的重要研究方法和手段。而思辨研究依然会是教育学科研究中一种不可或缺的研究方法,因为教育研究者面对的是一个有意义的、价值关涉的教育世界,教育学科所蕴含着的人文精神和人性特质,使它与人文科学有着天然的联系。 

因此,教育科学研究方可归纳为四大基本类别:量化研究方法(实验法、定量调查法、数理分析和测验等)、质化研究(人类学方法、定性调查法、个案研究法)、文献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思辨方法(注重纯粹的逻辑推理的一种哲学思辨)。虽然,量化研究与文献研究、定性调查法等一样,都具有一定的科学属性,具有可积累性、可修正性等特征;都强调对资料数据的科学收集和有效占有,通过严密可靠的数据资料为寻求事物间的规律性联系和科学性结论提供必要的事实和依据(当然,量化研究通过观察、调查和测量所得出的相关数据属于第一手资料,历史研究和比较研究中的数据则主要来自于文本,属于第二手资料),但由于研究技术、手段、方法的差异性,决定了它们属于不同的研究方法类型。 

 

二、量化研究的广泛使用是教育科学研究日趋成熟精细的标志 

 

广义上的实证研究包含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学者张红霞认为,实证研究可以是定量的,也可以是定性的。比如,个案研究如果能把每一步操作都详细地记录下来,就可以认为具有一定程度的可重复性。而我们这里所指的量化研究属于狭义上的实证性研究,即主要以实验、调查、测验和数理分析等自然科学研究方法进行的实证性研究。实证性研究作为社会科学的一种研究范式,倡导将自然科学实证的精神贯彻于社会现象研究之中,主张从经验人手,采用程序化、操作化和定量分析的手段,使社会现象的研究达到精细化和准确化的水平。 

20世纪初,德国学者梅依曼和拉伊力倡把教育研究从哲学思辨传统中脱离出来,走科学化、实验化的路径,要求通过科学的验证来发现和陈述事实,提出只有通过实验与观察,在有意识地简化要素条件下研究教育现象中各种复杂的因果关系,教育学才能成为一门科学。 

一个多世纪以来,社会科学的各种理论、方法与技术蓬勃发展,研究方法日趋精细,并陆续引入教育研究领域,促使教育研究呈现出不同的取向和形态。从西方教育科学的发展历程看,教育科学对实证研究方法的借鉴、吸收是其发展和成熟的重要标志。教育研究者通过对教育实践中各种数据的调查、分析,通过对文献研究、质化研究、思辨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对教育实践中的众多实然问题给予问答,并进行了理论上的有益探索。 

以教育管理学的发展为例,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伴随着教育管理理论的兴起,教育管理科学论成为美国教育管理研究的一个主流性理论学派。“教育管理科学论将自身奠基在逻辑实证主义的基础上,强调教育管理研究立场的价值无涉,强调教育科学理论的描述、解释和预测功能,强调教育科学理论的可应用性、可操作性,强调量化研究,重视测量、数据统计,强调观察、实验的重要性,偏爱用图标和模型说明问题”。尽管教育管理科学论在20世纪70年代后遭到了教育管理主观论和价值论的挑战,然而,纵观今天美国和欧洲的教育研究,量化研究方法依然占据着研究方法的重要地位。 

马尔科姆·泰勒在分析了欧洲2000年出版的最具代表性和影响性的17种英文高等教育专业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后得出结论: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占主导的只有三类研究方法,分别是:文献分析(37%)、多变量分析(26%)以及访谈(17%),这三种研究方法占到文章数的80%之多,即文献研究方法、量化研究方法、质化研究分别占据了发表文章的37%、26

%和17%。马尔科姆还认为,这种现象并不奇怪,因为在所有的社会科学研究中,像文献评论、问卷调查和访谈这些方法都非常普遍。 

从我国教育研究的现状看,国内主要教育类期刊上发表的文章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大多是马尔科姆所指的诸如概念分析、批判和现象学等思辨类型的研究方法,而关于量化研究方面的文章内容比较单一,比如,调查问卷类文章主题主要集中在学生经验方面,诸如大学生就业、创业、学习等。有学者在分析《教育研究》所发表的文章后指出,它共登载的165篇研究论文中,主要以思辨、历史文献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完成的论文为主,占86.7%,其中思辨类论文达115篇,又占有绝对优势(70%)。采用“定量方法”或自然科学方法完成的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和数理分析研究论文共计22篇,仅占13.3%。 

 

三、量化研究的运用与效用范围 

 

在教育领域中,量化研究要求研究者事先建立假设并确立各种关系变量,通过概率抽样的方式选择样本,使用经过检测的标准化工具和程序采集数据,同时将事物在某一时刻凝固起来,对数据进行分析、验证,建立不同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必要时使用实验干预手段对控制组和实验组进行对比,进而检验某种关于事物客观规律的理论假设。在研究过程中极力排除研究者本人对研究的影响,尽量做到价值中立。由于量化研究所具有的客观性,以及具有明确、具体的操作程序、可验证性和可重复性等特征,它在宏观研究、因果分析、规律性和趋势性问题的分析、描述、预测及验证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马尔科姆对高等教育文章研究方法特点的总结看,采用量化研究的文章主要集中在系统政策、课程设计、高等教育评估和评价、学生经验等研究层面和主题方面,关于教学质量、院校管理等研究则较多采取了混合研究方法。由此可见,教育科学中的量化研究适用于下述研究。(1)适合于宏观研究。即比较适合于教育政策、教育规划和教育预测方面的研究,适合在宏观层面上对事物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和趋势性的特征预测,通过教育现象的平均情况和抽样总体的代表性,以求发现问题或提出解决问题的新视角。(2)适合于对教育现象进行数量化的因果分析和相关分析,发现趋势性的因果规律和相关规律。例如,研究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与gdp之间的数量关系、专业结构与经济结构的相关性分析等。(3)适合于课程改革、教育评估和评价、学生发展等方面的评价、描述和预测性研究。通过观察、实验、测量,将数据加以分析和归纳,发现和推断具有代表性的、可推广的特征和模型。(4)能够证实或证伪已形成的理论假设,并不断地修改或完善已有的理论假设。比如,学习心理领域的许多理论就是通过验证或证伪方法发展起来的。

信度和效度是关系到量化研究结论准确和普遍意义的关键性要素,而无论是观察、实验、测量、数据统计,还是用图标和模型说明问题,其设计和研究难度都比较大,对研究者有很高的技术要求。因此,研究者除了需要具有严谨规范的求实精神、较强的演绎归纳分析能力外,还需要对研究问题能够给予合理假设,需要具有一套完备的操作技术,包括抽样方法、资料收集方法(如问卷法、实验法)、数字统计方法(如描述性统计、推断性统计)等。研究者不仅要找到一个合适的样本或者选题值得进行大样本调查,同时在问卷设计、样本选择、信度和效度检验、分析工具、分析深度、合作沟通等诸多方面都应具备科学的态度和较高的专业水准。 

 

四、基化研究的优缺点辨析 

 

实际上,教育科学中的量化研究虽然强调事物的“量化”,即通过对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客观材料,从而归纳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但其根本意义依然在于寻求一种规律性认识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只是量化研究更追求和强调科学的程序、手段和步骤,依靠对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和相关关系进行调查、测量、计算和分析,以达到对事物“本质”的一定把握。一般来讲,在研究阶段上、对问题的认识程度上,定性是定量的基础,定量是定性的更高阶段。从这个意义上看,量化研究方法有以下优点。(1)量化研究方法符合教育研究的根本目的。“教育研究可以定义为对数据(用于分析和研究的各种数字、文字、图象或其他形式的资源)的系统收集和分析,其目的是对教育的方方面面进行有效的概括、预测、干预和说明。”(2)量化研究有利于数据资料的有效积累,有利于对研究问题的深度解决,有利于克服教育研究中的主观性和各种偏见。如果我们想对大学的教学改革评头论足,必须比较全面深入地了解研究型大学和普通大学的教学现状,否则难以令人信服,而这很难通过思辨或文献等方法来完成目的。大学教学的实际状况和学生对教学质量的真实想法,只有通过

问卷调查等量化研究方法才能够真实地得以反映。以张红霞、曲铭峰的《研究型大学与普通高校本科教学的差异及启示——基于全国72所高校的问卷调查》为例,该文章通过对研究型大学与普通高校本科教学的差异性的问卷调查,通过大量调查数据的整理分析,客观真实地为我们揭示了不同类型高校的大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情况和影响满意度的相关因素。其得出的结论有些出乎我们的意料:研究型大学(北大、清华除外)的教学质量问题普遍严重;教学经费不足是质量问题的首要原因。由于研究者客观中立的研究立场和科学求实的科学态度,由于问卷内容的严谨规范和数据资料的真实可靠,尽管结论令人意外,但却很难否认该结论的真实性。(3)量化研究能够通过清晰易懂的图表、数字或简短的文字说明事实、实质和趋势。比如,马丁·特罗通过相关数字对高等教育精英阶段、大众化阶段(毛入学率15%以上)和普及化阶段(50%)作出了科学论段,形象说明了高等教育不同发展阶段的数字特征。 

量化研究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量化研究除了对研究者的技术性有较高要求外,还需要研究者秉持一种客观中立的立场,尽量坚持价值与事实的适度分离。但是,当研究者因某些原因想用自己的研究支持某种观点时,就有可能产生偏见,这势必会影响结论的真实性。虽然研究者应坚持价值无涉这一原则,但真正将价值与事实分离却很难做到。(2)作为量化研究中的一种重要研究手段——问卷调查法,其抽样误差总会客观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使研究的总体效度受到影响。问卷调查和结果往往会受到经费和人为因素的干扰,而且,大多数问卷往往比较浅显,不能深入到引出应答者真实意见和情感,也就不能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以《大学生自主创业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一文为例,研究的主题是关于大学生自主创业现状的调查,但调查的人群却只有在校大学生,调查内容主要反映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创业意向与家庭背景关系、大学生赞成创业或不赞成创业原因、大学生创业知识等问题方面,而有些结论与问题内容不构成必然关系。比如,结论对策中的“政府应优化大学生创业的社会环境”与问卷内容无法呼应。(3)基于访谈法的量化研究结果的效度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访谈者的观察能力、反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4)发现趋势性的因果规律和相关规律具有相当大的难度。研究者在对复杂教育现象进行数量化的因果分析和相关分析时,不同变量的选择会对结论产生极大的影响,而且,如政策等变量因素在实证研究和数据预测中很难得以体现。预测与实际的不符使人们在很大程度上对宏观预测的科学性提出质疑。比如,关于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预测方面,20世纪90年代相关实证性预测文章对我国2010年的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的最大胆的预测也没有超出1000万人,而2008年我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已经超过2700万人。在对教育现象的相关分析中,有些相关分析显得比较牵强,令人难以认同。有时从一项相关研究的结果中获得有关原因和结果的推论是困难的。当变量a和b相关时,研究者不能明确地推断出是a引起b,还是a和b是由第三个变量c引起的。 

要培育专业教育服务机构,完善教育中介组织的准入、资助、监管和行业自律制度,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专业学会、基金会等各类社会组织在教育公共治理中的作用。这些方针和政策,为教育科学研究工作、为教育科研机构的转型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化学学科研究方法篇2

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的科学方法体系,不仅包括相关的化学知识科学体系教育,还包括培养学生的科学学习方法、养成科学的学习习惯、树立科学的学习态度.通过在高中化学教材中渗透科学学习方法,落实素质教育,从而为培养科学型、综合性化学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高中化学教材中的科学方法体系的建设意义重大.首先,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的科学方法体系的建设顺应了新课改的需求.新课改要求高中化学课程侧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深化学生对化学知识本质的认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而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的科学方法体系的建设顺应了新课改的需求,对于推进高中生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形成化学知识体系具有深远的影响.其次,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的科学方法体系的建设提高了高中化学教学质量.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的科学方法体系体现了科学的教学思路和手段,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化学本质的理解具有积极的引导意义,而且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有利于综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科学探究能力,从而提高高中化学教学质量.

二、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的科学方法体系具体分析

1.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的科学方法体系之科学事实方法

(1)观察法.通过调动学生的感官,或者是借助相关的机器仪表来观察研究相关的对象.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所涉及的观察法包括观察化学实验、模型、化学图表等.比如,对于“化学反应中的热量”的学习,在生石灰与水的反应实验中,让学生触摸试管壁,引导学生在观察过程中进行科学探究,观察从现象到本质、从特殊到一般的化学反应过程,有利于积累学生的化学经验.

(2)实验法.在实验法的运用上侧重于实验建议、信息提示以及思路启发和技术支持等,增强了学生实验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增加了学生合作以及探究的机会.比如,在实验的设计和内容的呈现方式上,巧妙地渗透了科学实验的对比思想和控制变量的思想,如溶液、胶体在光照下的现象对比,溴水在加入四氯化碳溶液前后的现象对比等.

(3)调查法.通过采取科学合理的调查方法,记录、整理并分析调查结果.比如,对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的学习,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咨询、实验等获取感性认识,并进一步上升为理性认识,使学生的体验有效转化为经验.

(4)模拟法.可以引导学生从宏观的角度来认识微观世界,从而形象具体地了解所学的化学知识.比如,以动画模拟的方式开展教学,化教材中一些抽象的知识为具体内容,拉近所学知识与学生的距离,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

2.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的科学方法体系之理性思维方法

(1)综合分析法.通过对各个方面因素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整合,得出一定的经验或者结论,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高中化学知识.比如,对于“化学反应的速率”的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不同的化学反应其速率不同,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其表达方式,知道反应的快慢受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条件的影响,进行综合的分析,从而得出有效的结论.

(2)归纳演绎法.一般来说,归纳法是从特殊事实到一般理论的具体应用,而演绎法是从一般理论到特殊事实的演化过程,归纳与演绎是完全相关的思维推理方式.比如,对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就是采用的归纳演与绎法.

(3)类比分析法.通过对相似或者同类事物的比较,分析它们的共同之处以及各自特点,找到内在的联系以及本质特征,从而深化对事物的认知.比如,对于“制备乙酸乙酯可能的合成路线”的学习,可以通过对若干个合成路线的类比分析,启发学生从制备原理、方法精简、原料来源、耗能多少等角度去学习工业上制备乙酸乙酯的方法.

化学学科研究方法篇3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科学方式;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8-0061

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教育观念也在不断的改变,科学方法教育已经成为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早在1989年,国家教委就提出过:“在化学教学中,必须要重视科学方式的教育。”由此可知,初中化w中实施科学方式教育,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可以不断发展初中生的化学素养。以下便是笔者作为初中化学教师根据多年的经验总结出的一些科学方式:

一、利用化学史感悟科学教学方法

自然科学的思想和研究方法是在科学家们长期的科学实践中,逐步摸索、积累、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人类智慧的体现。他们的思想方式、研究方式和创新思维,具体表现在他们探寻自然世界的足迹之中,使化学的发展史可以完整地呈现科学发现的整个过程,给化学科学方式教学提供了大量生动、有趣和丰富的材料,使学生可以更好、更系统地领悟科学方式。

初中化学课本中有许多化学家,如拉瓦斯、道尔顿、凯库勒、门捷列夫、阿伏伽德罗、卢瑟福等,他们所运用的科学研究方式和奇妙的实验构思,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科学教学方式的素材。比如,卢瑟福的原子结构行星模型便体现出了粒子散射实验,使人类对原子结构又有了新的认识。而卢瑟福所运用的实验、模型的科学方式便会使初中生记忆犹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利用化学史感悟科学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学习之中模仿和运用,用化学发展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从中汲取自身所需的营养,逐渐发展自身的化学思维,掌握化学方法的精髓之处。

二、依据学生的实际认知特征进行科学方式的教学

初中化学是学生初步接触化学的阶段。教师要从学生学习和运用科学方式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必须要遵循由感性到理性、宏观到微观、定性描述到定量表述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也可以呈现出科学方式自身的层次性。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时,不单要让学生理解科学的知识体系,还要让学生深刻感知其研究的过程。这样理解了科学知识过程之后,才可以逐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和化学素养。此外,教师必须注意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不可以对学生以科学研究的标准要求学生,否则便会起到相反的负效果。

初中生学习化学的过程可以说是在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下进行的,主要是依靠教师的教学引导,也就是潜移默化的教学影响进行渗透。特别是在学生刚接触化学阶段,如果将科学方式直接传授给学生,便成为死记硬背的方式,对于学生来说很难达到理解的程度,逐渐会使学生觉得化学科目难以学习,会失去原有的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前要依据所学内容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要善于为学生营造情境,让学生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学习到科学方式,进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深入的了解和运用科学方式,真实地掌握到科学方式的精髓之处。教师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渗入科学方式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掌握化学知识的同时掌握到科学方式。在学习化学概念和理论时,掌握其各个知识点的关联之处,达到通过知识教学渗透科学方法教学。

三、透过实验探究加强科学方式教学

在实验教学中进行渗入是科学方式教学的重要途径,实验中经常会用到多元化的科学方式,进行实验的过程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实验探究会使科学探究更加具体化,也是化学教学中较为常见和重要的探究方式。

比如,在学氧化碳和水的实验时,可以对燃烧的条件进行探索、紫色的石蕊小花为何会变成红的进行探索,实验探索便呈现了实验条件控制的方式。因此,科学方式的培育必须在详细的实验活动中进行,这样学生才可以运用科学的方式进行探究、实验、分析和感悟,进而对科学方式的认识可以从原来的不知到了如指掌,引导学生将这些科学方式内化为自己的学习方式,达到化学教学的目的,使学生的综合素养不断提升、综合学习能力不断提高。

四、总结

综上所述,如果教师可以有效地在课堂中实施科学方式进行教学,便可以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方式,进而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因此,科学方式作为思维和行为的方向,其中蕴藏了巨大的知识价值,它可以将科学知识内化为能力,使化学教学和社会发展速度相符合,达到了教师可以科学地教学,学生可以科学地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英锋,翁志青,张有来.在化学习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6).

化学学科研究方法篇4

【关键词】教学改革;物理化学;实验

1物理化学教学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目前,物理化学实验课教学中存在大量问题,申请人曾经针对学生做过问卷调查,结果令人吃惊,约有60%的学生认为大多数物理化学实验“没有任何实际价值”、“把简单的实验弄得很复杂”或者“没新意,不感兴趣”。通过相互沟通,申请人发现学生产生这种想法的主要原因是实验内容过于陈旧,且缺乏实际应用价值。以其中电导滴定实验为例,实验内容没有把电导滴定的优势及意义充分体现出来:1)对于简单的酸碱中和滴定,完全可以用指示剂法完成,不仅快速准确,而且能够快速计算出结果,可是电导法则需要统计数据并用电脑绘图后,才能计算出结果,相对繁琐。2)如果被滴定的溶液是有颜色的或有浑浊的,则可以使用电位滴定法完成,相对电导也很简单。因此,学生们普遍认为以“酸碱电导滴定”作为电导滴定实验的主要内容“舍近求远”、“劳而无功”、“大材小用”。作为一名长期在教学第一线工作的教师,作者对于学生的这种看法非常担忧,因为“没有实用性”的课程,不仅不会让学生对实验课产生兴趣,甚至会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这些都属于课程建设中的不足之处,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非常不利。分析其根本原因,是实验内容与当前的科学前沿“脱节”导致的。因此,对于陈旧的实验内容的改革,是势在必行的。

2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在物理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探索

针对上面提出的问题,我们认为必须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应用于物理化学实验教学中。这种教育方法,并非是通过政策法规将教学与科研硬性粘连在一起(这只会适得其反),而是必须建立在教育者较高的教学水平与科研水平的基础上、并充分发挥教育者自身综合素质,自主的将教学与科研有机的、良性的融合在一起。只有将实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才可使大学化学的教育紧跟科学发展的步伐,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掌握国内外最新最前沿的实验方法,增加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所以,我们拟根据当前比较新颖且实用的技术,设计若干适合本科生操作的实验内容,添加到大学《物理化学实验》中。具体应做到如下几点:1)充分调研国内外物理化学前沿领域的相关研究,结合物理化学理论课中涉及的知识点、尤其是重要知识点,针对性的设计或改进物理化学实验内容,使其具备新颖性和实用性,同时兼顾本校物理化学实验室的实验条件等。2)根据所设计的实验内容,选择合适的试剂、并针对性的设计新颖合理的实验装置。同时充分考量试剂的毒性和仪器的危险性,兼顾实验室、教师、学生以及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安全等。3)根据实验内容、试剂及实验装置,确定合理的实验流程。同时充分考虑实验流程的合理性和连贯性,兼顾本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自1991年Decher重新提出层层组装技术(Layer-by-layer)以来,该技术作为一种通用的、便捷的组装多层膜的方法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齐伟等人[1]充分利用了自身学院的教学条件,将这种技术引入到化学实验课的教学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循环伏安法是一种常用的电化学研究方法,胡万群等人[2]用简单有效的方法制作电极,并用于测量一些喜闻乐见的实际样品(包括湖水、雪碧、芬达、可口可乐等),课堂教学效果明显。作者和合作者们在基于学校的教学条件和本科生的基本素质,也做了一些探索性的研究工作:设计了一个“沉淀电导滴定法测定BaCl2・2H2o中钡离子的含量”的实验[3],并在《应用化学综合实验》课程中面向本科生开放;将便携式投影仪用于本科实验教学[4];将电子目镜和普通生物显微镜组装,用于观察和研究磁性微粒在外磁场作用下靶向移动的速率[5]。

3改革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可以为物理化学实验设计或改进新颖、实用的实验内容,既紧跟当前国内外科学前沿领域、又结合物理化学理论课中涉及的知识要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首先,对教科书的内容进行充实与完善。因为教科书中的内容原本就是前人当时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学术总结,科学技术以其为基础不断进步和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更新颖、更有效、更精确的成果被展现出来,需要教师能够适时的将其编入教科书中,为学生证明文明的进步、诠释科学的真谛,功在千秋,如傅献彩等将2002年最新的科研成果[6]编入到《物理化学(第五版)》教材中。第二,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展现当今科学发展的最前沿领域,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刺激学生开动脑筋,自主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这对培养新世纪创新性人才是极为重要的。第三,实现青年教师的自我培养。当代大学中的青年教师队伍壮大,多为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一般为理学博士或在读博士,具有较强的独立科研能力和高昂的教学热情,非常适合于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尤其是和他们研究相关的成果在课堂中展现出来,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增加了青年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信心,提升教学水平,快速的实现从单一的科研型人才向教学科研型人才转变的过程[7]。

4结论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对物理化学实验的内容进行改革或改进,旨在教授学生实验原理和实验技能的同时增进学生对当前国内外科研领域的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兼顾了学校、实验室和教师的现状,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齐伟,朱永和.明胶和氢氧化铁胶体在玻璃基底上的层层组装:介绍一个综合性设计实验[J].大学化学,2012,27:65-67.

[2]胡万群,张汉昌,邵伟.pH传感器的制作及应用:介绍一个开放设计实验[J].大学化学,2012,27:62-64.

[3]王林,李晓舟.沉淀电导滴定法测定BaCl2・2H2o中钡离子的含量[J].首都教育学报,2012,11,116.

[4]李晓舟,王林.“便携式多媒体教学系统”的设计及在化学实验课中的应用[J].首都教育学报,2012,10,102.

[5]李晓舟,王林,廖仁梅.光学显微镜表征磁性微粒靶向移动的可视化教学研究[J].科技视界,2012,5:21-22.

化学学科研究方法篇5

【关键词】游戏游戏化学习初中科学教学

1游戏化学习内涵

游戏化学习,主要是指在学习过程中采用游戏化的方式来学习知识。把游戏和学习结合在一起,主要是让学习者融入虚拟的游戏环境中,把学习的困难通过虚拟的游戏环境变为简单,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把游戏和学习的乐趣相互融合,忽略学习的枯燥,让学生在游戏中热爱学习、享受学习。在游戏化学习过程中,要强调教师、学生、教学工具、教学环境这四个方面各自的转变和作用。

1.1教师,从以往前台的讲解转变为幕后的组织,承担着游戏化学习的指导和设计;

1.2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的学习知识,成为游戏化学习的主角,需要主动地去接触和实施游戏来获取知识;

1.3教学工具,从以往的黑板教学为主转变为以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的先进科技教学,为教学提供更多思路和方法;

1.4教学环境,从以往枯燥乏味被动学习环境转变为自由有趣的主动学习环境,为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2游戏化学习实施目标、分类和准则

2.1实施目标

游戏是一种极富内涵的娱乐方式,从生活中的游戏到电子游戏,从单机游戏到网络游戏,娱乐始终是游戏的一个主题,但是从游戏中获取的东西却不仅仅于此,游戏让人们的生活更加有趣,让人们在生活和游戏中发现未知和新知。游戏化学习是一种方式,更是一个思想,要彻底解放学习者的压力,解决学习者的困难,就需要引导学习者由被动变主动,由枯燥变有趣,让学习者在游戏化的学习环境中,获取真知。

2.2实施分类

游戏化学习设计分为课内和课外。

2.3实施准则

两种游戏化学习方式可以很好地把学生的学习时间利用起来,前者需要教师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游戏环节辅助教学,后者需要利用优秀的游戏学习软件,引导学生合理游戏,这些工作都还任重而道远,其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3初中科学游戏化学习设计

下面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利用游戏化学习的两种类型,分别举例说明如何进行具体的游戏化学习教学设计,以促进初中科学教学改革深入和创新。

3.1课内游戏化学习设计——课堂游戏设计

在课堂教学中,通常需要教师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或是问题进行解释,但是直接得出结果并不能让学生形成深刻的印象,也不利于学生认识和理解科学实验中的本质,这个问题是困扰初中科学教师的常见问题之一。下面通过游戏化学习的方式来加强学生对二氧化碳性质的认识。

例1:在学氧化碳性质的实验中,除了知道一些基本的性质外,教师通常还会做一个实验,即把二氧化碳通到澄清石灰水中后,澄清石灰水并没有按照常规变为浑浊,学生一般遇到这个问题时无从入手,而教师如果直接去帮助学生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明显这种知识的传授并不深刻,达不到实验目的。

游戏设计内容:把全班分为几个小组,每组设置一个组织者,进行对抗游戏;游戏设计的取胜者为找到实验失败原因多者的团队,奖励可依条件设置,而结果必须以实际的实验来检验实验失败的原因;游戏需要设定时间限制;要求每个小组必须在组织者的领导下,人人参与;

游戏过程:以把全班分为五个小组为例,其实际的操作为有以下四种:

(1)缩短二氧化碳通入时间,观看是否变浑浊;

(2)将试管洗刷干净后通入二氧化碳,观看是否变浑浊;

(3)重新配置石灰水通入二氧化碳,观看是否变浑浊;

(4)稀释盐酸后通入二氧化碳,观看是否变浑浊;

(5)控制反应速度后通入二氧化碳,观看是否变浑浊。

游戏结果:如果通入二氧化碳后变浑浊,则说明找到其中原因之一,五个小组,其中有一个小组找到5个原因,三个找到4个原因,一个找到3个原因。

游戏总结:在整个游戏过程中,每个团队都表现出了不同的特性,有些思路不够,有些联想不足,不过通过教师对每个团队分别指导和提示,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并且依次进行了实验演示。通过具体的实验—联想—实验—再联想的方式,让学生本着科学的实验研究精神去了解知识的本质,提高了学生的求知能力,也让学生能够深刻记忆和理解实验内容,认识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特点。

3.2课外游戏化学习设计——游戏软件设计

课外游戏化学习设计主要依赖于游戏软件的设计和开发,但是目前此类软件太少,相关的教育软件开发公司还不成熟,而要依靠初中教师自身对初中科学学习进行相关游戏设计和开发,可以利用flash的强大小型游戏开发模式,开发和设计小型的游戏化学习环境,利用游戏情节把科学知识点有效串联起来,融会贯通,学习者在每一个场景利用相关的科学知识来解决问题,攻克游戏。

例2:游戏以“小Q”为主人公,故事情节为“密室脱逃”,把每一个密室设置成一个游戏场景,通过攻克密室中的疑难问题,来脱逃密室。以脱逃密室为游戏的主要目的,大大调动了游戏者的兴趣,在每个场景中,串联相关知识点,以情景论述、模拟实验、寻找物品、原理探秘四个环节构成,下面以一个具体的场景来讲述“密室脱逃”的具体设计。

情景论述设计:“小Q”带着一只小狗“汪汪”进入一个密室,“汪汪”很快嗅到一股气味,气味越来越大,而且“汪汪”在嗅气体后生命值不断下降,此时需要主人公“小Q”要在规定时间内查明气体从何冒出,以及冒出的是何气体;

寻找物品:“小Q”需要在房间内找出冒出气体的物品;

化学学科研究方法篇6

abstract:thecommercializationofresearchfindingsisourcountrystratagem,butit'sevaluationfactorisnotadaptedtosubjectdevelopmentwhichiscoreofcollegesanduniversities.thepaperadoptedfuzzydecisionevaluationmethod,whichisbasedonsubjectdevelopment,introducesappropriatefactor,andfinallyverifiestheevaluationmethod.itcanprovidearelativebalancedappraisalandguidepracticalwork.

关键词:学科发展;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糊决策;评价方法

Keywords:subjectdevelopment;commercializationofresearchfindings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fuzzydecision;evaluationmethodology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1-0210-03

0引言

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已作为国家战略大力开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而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在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一体化技术创新体系中,高等院校要成为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生力军,加大为国家、区域和行业发展服务的力度。在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体系方面,研究人员采用了不同方法开展了相关研究,柴国荣等运用Delphi法和相关分析法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检验[1];刘威等运用anp方法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的评价研究[2];尹航等采用熵值法建立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后评价模型[3];石善冲等采用综合分析法开展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方法研究[4]。而针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特点,评价因素多,不确定多,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同时存在,具备显著的模糊性,这使得一些学者开始采用模糊评价方法研究科技成果转化评价体系,如阎为民等建立“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模糊评价指标体系”[5],白利娟等以陕西高校为例开展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研究[6]。但是这些方面的研究中评价因素仍然局限于科技成果转化本身,并没有从学科发展这一大学建设的核心的视角开展研究,使得评价因素不全面,无法使得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真正与高校自身发展完全融合,形成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形成内生动力,从而

持续促进高校科技与国家、区域经济及行业发展协同发展。本文根据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特点,运用模糊决策方法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开展综合评价研究,基于学科发展的视角开展分析研究,合理选取评价因素,为形成具有实效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提供重要的借鉴。

1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模糊性

事物形态和类属的模糊性是现实世界广泛存在的一种特性,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负责的系统工程,建立在对多个相对独立的因素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进行评价。这些影响因素有的以具体量化标准实现比较,但也有很多以好、较好、一般或高、中、低等类似的定性方式进行评价,很难进行具体而准确的量化,我们称之为具有模糊和非定量化特征的因素,研究的对象正是由于概念的外延的模糊而造成的不确定性,我们称之为模糊性。而模糊数学就是研究和处理模糊现象的方法,经过数学处理,使其具有量化的表达形式,从而为决策提供可以进行比较和判别的依据,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对于各高校具体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用模糊综合评判发发所得出的结果,即可直接用于决策,也可作为重要依据,供最终的决策者参考[7-10]。

2基于学科发展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评价因素

学科是大学承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基本单元,学科发展是大学建设的核心,是构筑和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大学学科三大功能对立统一,从不同角度彰显大学学科的价值。人才培养可以为学科培育和储备学科新人;科学研究成果是学科成熟和发展的支点,是目前我国大学学科建设中最受关照之处;服务社会是学科价值的最直接体现,是学科得以持续发展的动力[11]。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要取得持续性的发展,必须要建立在有利于学科发展的基础之上,也就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高校学科发展必须实现融合发展,而融合发展的基础是其评价体系与高校学科发展核心要素吻合。因此,高校对各技术团队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评价与目前社会对成果转化唯经济效益的单一评价方式有所区别,高校更关注于科技成果转化的质量,也就是说,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需要产生经济社会效益,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行业技术进步、区域经济发展,同时,科技成果转化还要形成深远的学科影响,具备较高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水平,有利于自身科技创新能力的增强、自身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基于上述研究,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应当从一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2.1产业化成效(U1)

科技成果转化最终将要形成经济和社会效益,取得较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对于高校学科持续发展具有直接的益处。产业化成效中应当分两个方面的因素进行评价:①经济效益。由于团队的直接成果转化或者技术开发形成的成果在企业中产生的经济增量。②社会效益。产业化成果与国家和区域战略需求的契合度,以及产业化后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的贡献度。

2.2获得重大项目支持(U2)

国家和地方高度重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有很多应用类项目直接面向高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获得政府项目支持本身就是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评价方式之一,同时对项目的发展,对产学研的延续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评价体系中应当考虑高校的成果转化项目所获得的计划类重大项目支持情况:①国家类项目支持情况。包括产学研共同合作的应用类项目和成果转化项目等。②省部级项目支持情况。包括省部级的产学研和成果转化项目支持情况。

2.3人才培养(U3)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学科发展的首要保障是人才保障。高校开展科技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才培养提供重要的支撑和保障。因此,在对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时必须考虑在高校科技转化的同时,对于学校人才培养的贡献度:①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包括领军型科技人才的培养和科技创新团队的培养。②学生培养。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应当充分发挥研究生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在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的过程注重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③社会人才培养。在产学研合作的过程,通过各种形式帮助合作单位提升各类专业和管理人才的素质和能力,体现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

2.4重要科研产出(U4)

科研产出包括科研获奖、科技论文、专利等方面,这是现行高校评价体系中的重要指标,是判断高校学科强弱的量化指标。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是否能促进这些方面的产出,将决定科技成果转化是否对学校学科发展具有实质性贡献,使得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不同于一般的科技成果转化,在形成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促进大学科研水平提升,学科实力增强,回归大学的本质。目前体制下,科研产出主要包括:①科研获奖。主要包括国家三大类奖项和省部级一等奖等高水平科研获奖。这是大学学科特别是科研方面获得认可的集中标志性体现。②。工科领域主要包括三大检索论文,特别高分区的论文,同时也需要关注被引频次。③专利申请和授权。专利是世界上最大的技术信息源,从一个方面反映了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形成创新型的成果对于学科发展来说至关重要,专利是一个重要体现。

2.5反哺基础研究(U5)

对于完整的科技创新体系而言,科技成果转化的延续是要去反哺基础研究,瞄准世界科学的前沿,开展国家急需的战略性研究、探索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的前瞻性研究,涉及国计民生重大问题的公益性研究,全面提升学科实力,进而成为今后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成果的重要源泉。对基础研究的反哺。相关内容是否形成了新的基础研究的延续[12,13]。

3运用模糊数学方法进行综合评价

设定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五个评分段。所考虑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指标有部分评价因素有量化的指标和参考,可设定模糊评价的量化区间。例如重大项目和科研产出中,可设定每个评分段的具体数量。

例如,某高校群体的科技成果转化评价因素的数据评语集为:

U1={较好,很好}

U2={很好,很好}

U3={较好,很好,较好}

U4={较好,很好,较好}

U5={较好}

各分数段评分的隶属度[14]:

权重分配:

q1={0.5,0.5}

q2={0.5,0.5}

q3={0.3,0.4,0.3}

q4={0.3,0.4,0.3}

q5=1

总体权重分配:

q0={0.2,0.2,0.2,0.2,0.2}

得单因素评价结果:

x1=q1·R1

=(0.50.5)■

=(000.250.50.25)

x2=q2·R2

=(0.50.5)■

=(0000.250.75)

x3=q3·R3

=(0.30.40.3)■

=(000.150.40.45)

x4=q4·R4

=(0.30.40.3)■

=(000.150.40.45)

x5=q5·R5

=(000.250.50.25)

x0=q0·R0

=(0.20.20.20.20.2)■

=(000.160.410.43)

最终得到该群体的测评结果:

F=(000.160.410.43)20406080100=85.4分

4结论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要实现与高校学科融合发展,必须使得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评价体系与学科发展要素相适应。从学科发展的视角,运用模糊数学方法进行模糊决策,完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方法,这对高校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速成果转化工作发展,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有效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柴国荣,许崇美,闵宗陶.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及应用研究[J].软科学,2010,24(2):1-5.

[2]刘威,陈艾菊.基于anp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2008,6:192-194.

[3]尹航,孙希波,傅毓维.基于熵值法确权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后评价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10:20-25.

[4]石善冲,韩款.基区域(行业)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方法研究[J].科研管理,2000,21(2):75-81.

[5]阎为民,周飞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模糊评价方法[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6,18(6):129-133.

[6]白利娟,汪小梅.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的陕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分析,2006,7:46-48.

[7]汪培庄.模糊集合论及其应用[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社,1983.

[8]吴望名.应用模糊集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9]肖位枢.模糊数学基础及应用[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2.

[10]叶茂林.科技评价理论与方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1]翟亚军.大学学科建设模式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12]王晓红,陈浩.1999-2006年我国各省市高校科研效率的实证研究——基于科技成果指标变化的对比分析科[J].科研管理,2011,32(4):94-101.

化学学科研究方法篇7

关键词:方法;教育科研;教育科研方法;发展趋势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条件下,基础教育及中等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质量提高得如何,不仅与国家政策有关,而且一个非常关键的是教师,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科学研究水平状态如何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因此,本文试从历史变迁的角度探讨教育科研究方法,从而希冀对教师的科研水平的提高有所裨益。

一般认为,教育科学研究属于社会科学研究范畴,它是在教育领域中进行的,由教育工作者对教育对象、教育实际问题进行研究以揭示其规律,并探索运用教育规律改造教育的途径、方法和措施的实践活动。

它既是一种知识体系(思维方式),又是一种行为规律(行为方式),既是一种理论上的方法体系,又是具体实践的行为策略。教育科研方法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客观层面,即教育科研方法论;二是中观层面,即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三是具体的操作性方法。

一、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历史变迁

教育研究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才取得今天较为成熟的地位。在中外教育史上,不同教育思想与流派之间的争辩、包容、深化和拓展,在推动教育理论的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教育科研方法的逐步成熟与深化。从整个教育历史发展的长河来看,两千年来教育研究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四个大的历史阶段:萌芽期,发展期,形成体系结构期,多元化时期。

(Ⅰ)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萌芽期:“经验――描述”研究阶段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萌芽期大致可追溯到教育学在古代社会产生至17世纪形成独立学科这一时期。随着教育实践活动的发生和发展,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也随之诞生。这一时期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主要特点是“经验――描述”。在这一时期,教育研究主要依据是观察和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虽然有简单的逻辑推理,但总的说来,当时的教育研究方法是笼统的、直观的,带有明显的朴素性和自发性。这是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古代时期的自然科学和技术水平还很低,人们对方法的追求比较笼统和模糊。该时期教育研究方法的思想成就体现在中西古代教育观与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的逻辑学以及夸美纽斯的教育理论中。

(Ⅱ)教育科研方法的发展期:“哲学――思辨”研究阶段

17世纪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近代科学产生以后,教育研究进入了以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在这一时期,教育研究从经验的描述上升到理论的概括,教育学研究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心理学开始成为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教育心理化运动开始。该时期教育研究的思想成就突出体现在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之中。

在《教育学》中,赫尔巴特从实践哲学和心理学出发,导出其教育目的论和教育方法论。他继承了夸美纽斯以来的形而上学的传统,把定性研究方式确立在哲学思维层次上。赫尔巴特不仅给“经验――描述”研究阶段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而且创造了“哲学――思辨”研究阶段的辉煌成就,更启迪了其后“科学――实证”研究的新时代。

(Ⅲ)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形成体系期:“科学――实证”研究阶段

19世纪下半叶在自然科学取得许多突破性进展的历史背景下,教育学爆发一场深刻的革命,一些教育学家倡导在一般科学方法的框架内进行教育研究。教育研究引入了实验方法,试图从思辨研究转向实证研究。这一转向导致原有研究范式的危机,教育科学应运而生。这一时期,新兴科学快速发展,学科内部分工日益精密和专门化,数学和数理逻辑得到广泛应用。正是应科学研究发展的要求,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Ⅳ)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多元化时期:“规范――综合”阶段

20世纪的教育研究呈现出多元化局面。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社会危机,使人们开始怀疑曾经是无往而不胜的科学主义,重寻失落的人文精神。“价值多元化”的口号,成为当代众多教育理论流派得以共存的基础。与此同时,教育研究的深入发展,推动了教育研究方法从哲学方法论中分化出来,成为专门的研究领域,以教育研究方法本身为研究对象,它意味着教育研究的深化。

涂尔干(emileDurkheim)的《教育与社会学》继承并强化了孔德的实证科学观。而1921年德国的克里兹施玛尔在《哲学教育学的终结》一书中,则宣判了哲学教育学的死刑。其后,以斯普朗格为代表的“精神科学教育学”,继承了施莱尔玛赫以来的德国浪漫主义哲学传统,在教育学领域反对将人片面化、畴形化和工个化,呼吁教育要造就出具有完整精神和充满创造力的人。此后,解释学、新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等都对所谓“科学化”思潮进行过责难和批判。

纵观教育研究的历史发展,既是传统研究范式在自然科学方法的冲击下逐渐解体的过程,又是人本主义研究范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深化的过程,教育研究的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

二、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

随着近20年来教育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这些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宏观层面: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多元化

1.每一种哲学理论将对教育研究方法的产生深远的影响

哲学与教育学科的关系源远流长,处于前期学科的教育思想是古代哲学家对于教育问题所作的思考;成为独学科的教育则力图摆脱被哲学直接包含的“母子式”关系,寻求自己独特的研究领域和有别于哲学式思辨的研究方法;当代哲学与教育学科一方面处在科学大厦中的不同层次,另一方面各自内部都发生分化,相互之间有着多种不同方式的交叉。

2.横断科学理论

横断科学主要指系统科学与数学,它诞生于20世纪数学有重大突破、七十年代系统科学形成之际,是当代科学发展中新生成的一个学科群,已构成了人类认识的一个新层面。被称为系统学科的科学,迄今为止主要有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及广义进化论,它们都以世界存在事物的基本结构形式“系统”为共同的研究对象,从不同的侧面揭示系统的构成、结构,揭示演化、系统的内容关系,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等。恰恰是在整个学科群意义上它才被称为横断科学,因为其研究对象是事物存在的结构形式而非实质内容。系统科学提供拓展和重构当代教育研究问题领域与对象观的新视角,提供从整体上研究教育内部结构的新思维原则,提供分析教育与环境关系的“结构与功能”新思维模式。

3.教育理论

任何教育研究,往往都是从一种概念框架开始的,这种框架在如今常被称为范式,是一组观念、价值和规则,它支配着探究的行为、解释资料的方法以及看待问题的方式。研究者不同的教育观念,会极大地影响其教育研究的倾向性。教育理论是教师从事教育研究最为重要的和直接的理论基础。

(二)教育研究方法的中观层面:注重生态化、现场化与跨文化研究

近20年来,教育科学研究出现了生态化倾向。所谓生态化倾向,就是强调在真实的自然与社会的生态环境中研究教育规律,提高教育的外部效度,提高教育科学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

教育科学研究的生态化倾向直接导源于实验室实验的局限性。实验室实验能够按照严格的设计程序,操纵自变量,对教育科学研究起到了积极作用。教育本身是一个多因素组成的复杂的完整的系统,运用实验室实验,操纵有限的变量,必将把一些有意义的变量给控制掉了,外部效度明显降低。所以教育科学研究必须要走出实验室,到现实的生活中进行研究。

教育科学研究的现场化是指在教育的现实环境中研究教育与人发展的规律。随着生态化的发展,人们认识到只有冲出实验室围墙,到现实的生动的教育现场冲去进行研究,才能使教育研究内外部效度达到统一,于是在具体研究中就愈加重视现场研究。

所谓跨文化研究是将同一课题应用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在此基础上,探讨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共同规律,或从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对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影响的一种方法。

(三)教育研究具体方法方面:注重研究的综合化、现代化和数量化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综合化趋势主要是指强调采用多种方法和从多学科角度去探讨教育现象及其规律。

教育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很多,并且每种方法各有其利弊,单纯使用某一种方法,容易失去重要的有价值的信息,其研究结果难以全面可信。

教育研究方法现代化主要是指研究技术设备和手段的现代化。目前教育科学研究已大量采用录音、录像、照相等手段。这些现代化的技术设备可以帮助我们准确记录收集的资料,并且可以反复的观看和分析,所得资料客观,分析资料准确。还有一些现代化设备,诸如单向玻璃的儿童观察室和多台固定的摄像机的综合运用,能够准确而迅速地记录儿童的复杂行为,使研究更为客观真实。

教育科学研究越来越注重数学方法作为工具。对研究结果进行数量化分析,有助于教育研究的科学化。一方面,多元分析方法使教育科学多因素研究得以实现。另一方面,计算机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使教育科学研究大样本、多数量、多层次的研究成为可能。

作为一门学科的研究方法DD教育科研方法有着其它科学研究方法的共性,也有它自身的个性。作为一名教育科学的工作者,我们非常有必要了解教育科研方法的历史变迁及趋势,以促进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秉德主编.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2、裴娣娜著.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3、叶澜著.教育研究及其方法【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4、周昌忠.西方科学方法史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5、威廉・维尔斯曼(美)著.袁振国主译.教育研究方法【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6、张景焕等编著.教育科学方法论【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

化学学科研究方法篇8

一、体育科学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对立的哲学根基

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是科学研究范式的两种主要模式,是研究事物的一种方法论,对研究者讲是研究过程中针对同一问题或多个问题采取的不同研究方法。随着科学研究的?l展,心理学学科领域中有专家提出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是心理学的两种“范式”,或者被某些学者称之为心理学的两种“文化[7]”。体育学科发展尚没有如此汹涌,但其学科研究过程中混合研究越来越多,争鸣也越加凸显。究其原因主要是源于两者不同的哲学根基,哲学精神和方法论。

(一)本体的回归与探讨

质化研究体现的是以现象学、释义学和社会建构论思想为基础的哲学基点,量化研究则是以实证主义精神为基准点,两者在本体论基点上有所差异。从本体论角度来审视,量化研究更权重于研究者主体对客体的独立态度,把个体的内心世界波动等同于物质的外在发展,一切事物发展均可量化。与之相反,质化研究则更加注重个体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发展,关注小众事件、小群体、小样本事件,认为事物都是可以建立的独立体,把生活体验与经验的习得纳为个体发展的结论。

回归到事物发展的本原与基质,早期的释义学代表狄尔泰提出,自然科学采取的是抽象的、脱离具体情境束缚的研究模式,研究对象主体本身没有内心情感波动和个人意志的磨练,消除主体本身的内心情感。后期的释义学发展过程中认为,理解是架起人与地域文化融合的“视域桥梁”,认为理解受地域和人文知识的影响。心理学家瑞尼指出在释义学影响下,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其他学科均出现了新的研究方法……与量化研究对照,这些新的研究方式被称之为质化方法[8]。不同时期的学者和专家审视世界的观点是各异的,对于现代主义者而言,世界简简单单的就存放在哪里供大家观察、思考、探究、论证,而后现代主义者则认为世界本源并非是真实的,需要重新建立起新的“语言”、“物质”、“精神”等词语,并非需要拿本有的镜子来述明,也许原有的镜子就是错的。拨开两种不同范式研究的方法论,既然生活在社会中难免会面对社会中不同文化的建构、数据信息的汇总、研究主体与客体的互动等,研究问题是我们看待世界的方法观和认识观,我们并不能从方法论的起源乞求问答出孰是孰非,相反我们看到的是两者在本源上互为弥补和补充,两者并没有隔离。

(二)精神的悖离与驳论

后实证主义者亚历山大认为科学的思维是建立在经验环境和形而上学环境之间科学体上运行的,也就是说科学研究实则是两种研究双向的结果,在这里表述出研究范式的迥异,也可来理解为一条路径是沿着立足于经验环境的获得,对经验社会的再总结与在归纳以及界定,另外一条路径则是以一般性理论分析为出发点,从实证角度再次论证与结果的统一性。从后实证主义精神角度审视,亚历山大提出了几大观点:(1)认为所有的数据资料都是理论内燃生成的;(2)经验的习得不能够算是以实证研究为基准;(3)通常来讲,一般性的理论不具有怀疑的,更不具有批判主义;(4)只有当出现其他理论框架来应对新经验的验证时,科学信念或精神才会得以改变[9]。体育科学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也是遵循哲学母学科体系进行发展,当下体育科学研究方法学问题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对先前学者的质疑反驳、对研究问题假设悬定、对实证主义精神倾向、对实证方法的偏好、对统计方法的再探讨等[10],发展相对于哲学研究方法精神有些滞后,需回归到母学科中对其哲学方法论精神悖离再次探讨。

(三)方法的对立与超越

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以不同的哲学思想和哲学理念为基础,体现出截然不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实际运用角度来看,不管是质化研究还是量化研究其都需要建立在经验习得的基础上,不同的是两者对事物研究采取的方法论和流程不一样,区别在于两者对事物怎么观察以及观察后作何解释。从科学研究的实战角度来评判,当下学科的交融与互补,科学研究范式的多样化等均是时下最引人入目的事情。于此,从混合研究谈两者的超越就非常有必要。从量化研究科学研究范式的流程讲,前期需要铺垫一个假设,假设需要研究者完全保持中立的态度,这难免会导致预先假设人文理论在某些层面造成的缺失,会影响理论假设的有效性和真伪性,倘若理论假设有失真现象,那么再详尽、再细致的研究手段获取到的结果可能会带来学术上的污染,会影响我们对真知的判断。与之相反,混合研究的兴起是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两者对立的超越,混合研究可以弥补量化研究预先理论假设的质性缺失,同时可以填补量化研究主体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短板”;对质化研究而言,混合研究的兴起填补质性研究过程中一般性研究数据处理、描述事件的分布状况,帮助质性研究解决特质性结论迁移到一般性、普适性话题中,进而将结论普适化和一般化。两者互为补充,互为结合,促生混合研究兴起,标志着科学研究范式的进步与发展。

化学学科研究方法篇9

俄罗斯学者叶梅利亚诺夫说:“今天已无须证明,在社会人文科学的所有概念中,对于研究和理解人而言,没有哪一个概念能比‘文化’概念更重要了。”可见文化的重要性,因此文化是任何社会科学门类的重要话题之一;同时,文化的内容之丰富、内涵之深刻、范畴之广泛,为各社会学科提供了宽广的研究空间。人类学、心理学与传播学在人类文化研究上的应用日益发展,各种基于文化的交叉学科理论和方法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各地区思想、习俗、制度以及共享的价值观念,对不同学科角度的文化研究理论和方法进行总结对于文化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有重要意义。

一、文化研究的学科起源

“文化研究”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是兴起于欧美的关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思潮与研究模式,这一研究模式实现了文化的跨阶层和各学科交叉研究,它是以工业社会中的文化现象为研究对象,结合了社会学、文学理论、媒体研究、文化人类学等进行交叉研究[1-2]。文化研究的起源、所涉猎的问题和研究方法是多学科视角的交叠,而不是限定于某一学科领域。一方面文化本身受到多个学科的共同关注;另一方面文化研究是探讨文化与其他社会活动领域的相互关系,其目的是要对这一系列关系进行合理的诠释,因此文化研究必须与其他学科研究紧密结合,特别是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

从文化研究所探讨的内容与范围来看,许多方面都与人类学、心理学、传播学有关,接下来本文将从人类学、心理学与传播学这三个角度来分析文化研究的方法。

二、多学科的文化研究的方法

(一)人类学的文化研究

1.文化人类学的基本观点。“文化是我们关于我们自身的故事。”[3]文化人类学研究的目的是解释人类文化的异同,探求人类文化发展的共同规律,特别是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三种关系:(1)人与自然的关系,尤其是涉及生计、工艺和物质文化的关系。(2)人们之间的关系,尤其涉及社会制度、组织、习俗和社会文化的关系。(3)人与自身心理的关系,特别是涉及知识、思想、信仰、态度、行为和精神文化的关系。

2.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文化人类学采用直接来自人际环境的资料,属于“第一手”的资料,因此与其他社会学科相比,拥有明显的方法论优势。文化人类学家通过野外考察,亲身融入人们的日常活动,观察人们在饮食、交流、娱乐等日常行为,真真切切的感受生活并从他们的角度来理解生活。

文化人类学又包括三个学科: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社会文化人类学。考古人类学是通过发掘人类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对远古人类文化进行研究[4]。考古人类学家以一种更加广阔的视野把文化遗迹进行整合性的思考。在考古人类学家看来,文化的演进过程是关注的重点,而并非简单的对远古社会进行描述或者分类。语言人类学家主要是对语言的结构以及它的各个部分之间连贯的沟通系统进行研究;此外,不同语言是如何演化发展、如何分布;语言受到什么因素影响,年龄、性别、族群本质及社会阶级等因素如何影响语言;人类的思维方式受到语言怎样的影响,人类的信仰与价值观对语言表达方式有什么影响等都受到关注。社会文化人类学是从民族学和民族志两个方面来研究人类社会与文化的传承问题。民族学主要研究现存文化的种类及其演化过程,是社会文化人类学中最大的分支,系统与比较的方法是民族学中最重要的方法;民族志是以收集各民族的文化资料为基础,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整理达到对各个社会的文化及其过程进行描述和记述的目的。在研究过程中,二者密不可分,必须相互结合。

(二)心理学的文化研究

1.心理学文化研究的基本观点。随着心理学的发展,“文化”逐渐进入心理学家的视野,受到心理学家的广泛关注。文化心理或文化行为是心理学的基本概念,表征人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特定文化的反应,即特定文化中的人内在固有的对刺激的解释和以此为基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或方式。文化进化和发展中不同的文化有不同进化程度或不同等级,这也是文化进化过程的基本特征,这一过程也是客观的,文化是一种自变量,行为是因变量。

2.心理学的文化研究的方法。心理学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来研究文化。既有实证方法,也有解释学方法;既有量化方法,也有质化方法[5-6]。

(1)主位与客位研究。主位研究方法是指研究者亲自介入研究对象的实际生活来了解其文化行为,客位研究方法是指研究者从一个特定的文化外部去研究其成员的行为[7]。主位研究方法实际上是研究者亲身走入研究对象的生活环境,体会他们的习俗、观念,这强调了调查对象作为信息提供者的作用,研究者使用的描述概念使调查对象更生动、更富有意义,使得研究更为客观。在客位研究方法中,研究者与对象的交谈了解其内心世界,这样的方法强调了研究者的作用,研究者可以使用对自己有利的概念、捕获自己需要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对概念进行整理分类,可以促进研究工作的深入进行。

(2)跨文化研究。跨文化研究有时也被称为全文化研究,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被试,对与文化相关联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做假设检验,研究两种及两种以上的文化背景因素对心理及行为特征变量的影响[8]。跨文化比较研究通常假设一种文化背景下的某个心理变量的得分显著高于另一种文化背景下的心理变量得分。跨文化验证研究虽不及一般的文化研究应用广泛,但此研究对于考察在一种文化中发展出的心理测量工具在其他文化背景研究下的适用性、等值性、作用及意义有着重要作用。

(3)解包研究。此研究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研究变量的差异,测量变量差异产生的原因变量。“文化”在通常意义下被认为是非具体化变量,而在解包研究中,“文化”将以某些更具体化的变量的形式出现,以便于能在统计意义上解释文化差异的程度。这些更具体的变量被称作背景变量,背景变量的统计差异就解释了文化差异,为了使得所有的文化差异都能得到解释,研究将会不断引入新的背景变量。

(4)生态学水平研究。与大多数跨文化研究不同,生态学水平研究将假设检验研究的分析单元从个体被试转向了国家,文化得分则是个体被试的得分总和或均值。在对研究结果进行解释时,生态水平研究反映的是总体水平的关系,而并不反映个体水平的关系。

(5)人种学研究。人种学研究指研究者从客位角度对一个民族的文化习俗、特性进行研究,此方法包括大量观察与实地工作,可获得丰富的研究资料。此方法要求研究者与所研究的群体生活在一起,周密地观察、记录、参与“他文化”的日常生活,获得该文化群体的习俗、传统、观念及生活方式,正确地感受、认识“他文化”。在完成田野工作后,细描、说明所观察和体验到的“他文化”,并将自己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与另一种文化进行对比。

(三)传播学的文化研究

1.文化传播学的基本观点。文化传播学是研究人类文化传播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是文学、文化性和传播学等学科的交叉学科[9]。

2.文化传播学研究的方法。传播学主要分为欧洲批判学派和美国经验学派两大流派。这两大流派的主要的差别在于传播学研究方法上的分歧:欧洲的批判学派认为传播学的研究应坚持人文主义,而美国经验学派更倾向于实证主义。人文主义者认为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应该有着不同于自然学科的独特研究方法。实证主义者则更愿意将自然学科的研究方法应用到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因果性的说明。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实证研究主要分两类:质化研究和量化研究。质化研究方法包括民族志研究、田野研究、个体访谈、集体访谈、案例分析等;量化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法、纵向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等,其中的具体方法与社会学、心理学上运用的方法多有重合。

梅琼林认为在传播学史上,人文主义和实证主义两种不同的方法论始终纠缠在一起,在冲突中走向融合,也在融合中持续冲突,并在这两种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建构了现代传播学的理论体系[10-12]。

化学学科研究方法篇10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研究问题

一、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研究的总体情况

1.研究文献逐年递增

通过CnKi在体育学科内以“传统体育”为关键词进行搜索(这个关键词的搜索结果可以同时涵盖“民族传统体育”、“民间传统体育”、“传统体育文化”、“传统体育产业”等关键词的文献),共检索到文献3128,基金资助项目占所有出版文献的8.4%。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172篇,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软科学研究项目27篇、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基金资助12篇,省级及其它项目资金资助53篇;论文自1997年逐年递增(表1);出版专著24部。以“武术”为关键词共检索到文献8675篇,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96篇、863计划1项、973计划1项、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软科学研究项目8篇、全国教育科学规划8篇、共255项。近5年来平均每年发表1000篇。

表1近10年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研数量统计

2.研究方向上武术研究为主流,各领域都取得一定进展

从理论体系的成熟程度以及理论发展的状况而言,武术有一套较为成型的理论与体系。武术研究的研究领域涉及体育教育、训练、竞赛、体育产业、文化等等方面,产生了相当的研究成果,拥有一大批稳定的专家群体,在全国建立了比较稳定的教学、研究机构和学术组织,其相关的学术活动也日益频繁,有关武术方面的专著和出版物层出不穷。目前,武术这一研究方向有脱离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并自成一门学科的趋势。

3.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的理论研究

理论的研究大多从学科本位出发进行研究,找寻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的本体,并试图对其进行本质性的把握,通过逻辑推理建立起学科体系。研究集中在对民族传统体育学的概念,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范畴、价值、功能、研究方法的等方面,现在看起来收效并不大。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对象涉及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现象和规律,其基本内容可包括:民族传统文化与民与民族学、社会学、文化学、哲学、伦理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研究。

4.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的研究

高校不仅具有人才培养的重任,也有文化传承的责任。1998年,国家教育部颁布新修订的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将武术专业拓宽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后,目前共近40所高等院校设立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培养目标、对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课程结构等多个方面。学者们认为:“课程设置基本上是武术专业,其他的课程也只是作为选修课且课时量很少,这种设置既不合理也不科学,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普及与提高来讲没有实际的效果,自然也就谈不上形成自成体系的学科理论了”。因此,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既要考虑社会需要,学科发展需要,又要考虑学生的基础与个性发展的需要,还要考虑其他地域特色问题及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问题。

5.民族传统体育的项目研究

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发与研究是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亮点。学者们对传统体育项目开展的现状调查,如何更好的与学校体育接轨,不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发与保护,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商业开发等方面进行研究。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研究中,多以文化人类学与体质人类学的为理论依据,采用实验法、问卷法、访谈法、质的研究方法等进行研究。

6.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

民族传统体育以其鲜活的生命特征承载着民族情感、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但由于大部分传统体育文化本身的脆弱性以及现代西方体育文明的强烈冲击,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面临巨大挑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集中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梳理与探讨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化、全球化、和谐社会建设、传统文化思想、奥运文化的关系;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功能、传播、发展趋势、发展策略;区域、民族特有体育文化的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研究;民族节庆文化等。

7.民族传统体育的其它研究

民族传统体育研究不仅涉及到社会学研究的诸多方面,在体育产业领域及医疗卫生、全民健身领域、竞技体育领域也受到广泛关注。研究包括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现状、政策与法制、路径与方法;民族传统体育特色旅游;民族传统体育与医疗保健;民族传统体育与休闲体育;民族传统体育国内外比较等。

二、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常规性选题较多,新颖性不够

从1999到2010年年学校体育方面发表的文献来看,研究选题呈现出常规性选题较多,多学科交叉性选题和新理论性选题较少。更多的选题依然分布在武术及传统体育文化领域,而一些重大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战略,民族传统体育国际视野,民族传统体育的实质,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战略等方面的一些高层次和有深度的课题则较少。

2.研究方法较单一,综合运用方法不足

综观学校体育学科文献,采用最多的研究方法依次是:文献资料法、社会调查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方法、实验法、质的研究方法等。总体呈现出研究方法运用比较单一,综合运用方法,特别是新的一些学科的方法运用更少,方法论上缺乏突破,也反映了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研究文献的质量。

3.基础理论研究较多,应用、开发性研究较少

多数研究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思想、理念的探讨与梳理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收集整理为主,而民族传统体育保护与传承的路径及方法措施、法制研究、与学校体育相结合的研究等研究却较少。

4.作者单兵作战较多,合作研究较少

从研究作者群体来看,民族传统体育研究作者单兵作战较多,广泛开展合作研究较少。不少作者可能为了晋升职称,随机选题,独自研读,进行文章的撰写,而能够打破学科壁磊、打破区域限制,广泛进行合作研究则较少。有组织、有计划的研究课题较少,科研力量比较分散,尚未形成一支有组织的科研队伍。

三、结论

从总体上看,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研从学科理论、武术项目研究、专业研究、文化学、社会学、体育产业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缺乏对当代民族传统体育全景式、整体性的深度思索,缺乏纵深的学理性分析,具有开创性和前瞻性的研究成果偏少,应用基础和开发性研究相对薄弱。

参考文献:

[1]邱丕相,马剑.武术学科的科学化历程与面临的挑战[J].体育科学,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