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教育思想体系十篇教育思想体系十篇

教育思想体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21:20

教育思想体系篇1

[关键词]创新;思想教育;话语体系;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课程,贯穿着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当前的大学生都是90后,思想意识较为先进,此时再采用传统老套的教学方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自然很不理想。为此,笔者建议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应该不断创新话语体系,说真话、实话、生活话,以此来促使学生对思想政治产生兴趣。

1、说短话

现如今很多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学时,要么就是照本宣科,要么就是用一串一串的专业术语进行长篇大论的演讲,而这些都是很难引起学生对思想政治产生兴趣的。只有以简短明了的话语来讲明理论,实现言简意赅的语言效果,才有利于学生接受。对于教师而言,口头表达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其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有人说,将简单的事情讲复杂,是水平低的表现,而将复杂的事情讲简单,则是水平高的表现。也就是说,若能够长话短说、简洁明了的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和思想,就是最好的教学语言,就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2、说明白话

之所以说思想教育中要说明白话,是因为当前很多教师往往将简单的事情讲的很复杂,话讲不明白,不说学生听的一头雾水,甚至教师自己都未必知道自己在讲什么。这种现象并不少见,但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弊端。一个优秀的思想政治家在进行思想教育时,会用道理深刻、话语明白的方式讲解出来,所说的话清晰明了,通俗易懂,易懂的程度要能使8岁的孩子都能听明白,这才是最理想的话语表达方式。

3、说管用的话

目前在思想教育的话语体系中存在一个很明显的弊端,就是空话、套话、官话较为泛滥,很多时候,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所讲的话语完全天衣无缝,且听起来非常合情合理,但事实上仔细分析,这些话语完全没有精神意义,都是场面话和一些空泛的大道理,并不能起到实际的教育作用。因此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需要从应该创新话语体系,有什么话讲什么话,并且要讲自己的话,讲当时代的话。不要刻意追求高深的思想境界,就以自然真实的语言讲解一些小道理,使被教育者在小道理中认识到深刻的大道理。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和理论都是源自生活,在传达思想时自然也要贴近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传播真理,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目的。

4、说带问题意识的话

只有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思想教育的过程就是要让人们能够意识到思想中的不足与问题,并加以改进,接受新的正确的思想知识。因此问题可以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先导。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要树立问题意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直面问题,研究问题,回答问题,推动思想问题解决。思想产生于问题之中,反过来又能阐明问题。其价值作用就在于科学地回答问题。我们要从群众需要出发,与热点面对面,同群众心贴心,善于回答疑惑,耐心解答疑问。回答胜于回避,一味回避是掩耳盗铃。只有直面问题,做出有的放矢的回答,才能解疑释惑。问题中蕴含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广阔空间。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分析解决问题,当然甚好;尚无解决之策,只要能提出问题,发现问题,也非常好。因此,我们要以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深刻研究、对现实问题的洞察把握,以理性的思维和独到的视角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要找准思想政治教育与实际的结合点,以敏锐的眼光发现问题,以辩证的态度提出问题,以科学的方法分析问题,以正确的理论指导解决问题。

5、说事实的话

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自我封闭,自我循环,把思想政治教育搞成脱离实际的概念堆砌,搞成照本宣科的刻板说教。要从实践破题,用实践立论,拿实践论证。实践最有说服力,事实是最硬的道理。要善于用客观事实说话,用典型案例说话,用切身感受说话,把抽象变形象,把概念变事实。运用真理的力量,逻辑的力量,析事明理,使道理鲜活不苍白,生动不呆板,亲切不生硬,增进对教育的理解和认同。

比如,理想信念教育要取得实效,不能空对空,要用鲜活事实教育师生。有位专家这样讲过,到古巴才知道,搞社会主义不开放不行;到朝鲜才知道,搞社会主义不改革不行;到俄罗斯才知道,搞社会主义乱改革不行;到印度才知道,不搞社会主义不行,因此,必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6、说有故事的话

思想政治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撞击。讲故事可以用生动的情节诊释情感,用最直白的语言传递信息,用质朴的方式碰撞心灵,拉近教育双方的心理距离。要增加亲近感,减少反感;增加感悟,减少灌输;增加情趣,减少刻薄;增加感同身受,减少居高临下。思想政治教育要创新话语体系,把讲道理与讲故事结合起来,讲好讲活讲深人生故事、讲好讲活讲深中国故事、讲好讲活讲深世界故事,用生动故事讲深刻道理,润物无声、春风化雨,激励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达到沁人心脾的效果。

7、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改革中,关于话语体系的改革要实现说短话、说明白的话、说管用的话、说带问题意识的话、说事实的话、说有故事的话。其实简单来说,就是要说一些能够打动人心、易于被人接受的真话。只有不拘泥与形式,不束缚于思想,积极创新,与时俱进,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教育思想体系篇2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2-0154-02

中央16文件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自此,高校实践育人在全国各地得到全面推进和不断拓展,并进入下一个全新的深化发展阶段。如今,面临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势新任务,时代潮流会赋予实践育人以新的内涵,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并不断创新发展。

一、高校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必要性

(一)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观点

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旧哲学的显著特征。人的实践活动都有一定的目的性,同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有目的的活动,它在带有实践性的同时带有很强的目的性,这个过程往往伴随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包含丰富的信息和内容,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载体。

实际上,大学生实践教育是与课堂理论教育相对应而存在的一种教育模式,是教育者为实现预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在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完成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任务而借助或采取的,以社会实践为主要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的一种手段。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终也应该回归到实践,达到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

(二)实践育人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实践育人是根据社会需要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一种新型育人方式。随着新时期育人理念、育人模式和育人实践的转变,高校实践育人构建了社会、学校、学生三方互需、互惠、互连的育人共同体,在这个育人过程中,高教实践育人有效地促进了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促进了高校的改革发展和功能实现,促进了社会繁荣昌盛和国家创新发展。

“高校实践育人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行合一观,以育人为根本出发点,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和教育活动规律,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新型育人方式。”[2]开展实践育人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而这些理论基础的来源就是课堂上的知识以及别人的经验,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讲的间接经验,通常实践教育不像理论课教育过程那样死板,教育方式也不像理论课那样单一和循规蹈矩,通常实践教育比起以教室课堂为单位的理论课教育更加丰富多彩,因而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参与的热情。而以实践为主要途径的实践教育最终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不仅让学生养成一定的理论修养,同时能够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荣使命,坚定理想信念,从而不断地更好地服务国家、集体和人民。

(三)实践育人是育人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是培养与输送人才的重要基地,因此,在一定意义上,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决定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与成败。”[3]实践育人是我国高校育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指导下的育人理念创新和育人实践探索,与党的教育方针、我国教育的本质以及人的成长规律有着紧密的联系。当今社会各个方面的变化发展使得实践育人在高校中的被重视程度节节上升。这里关于社会实践的论述也正好说明了党中央号召整个高校重视实践育人的重要性,同时将实践育人提到了与理论课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两者共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

二、实践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对大学生开展实践教育作出了重要的指导。首先明确了大学生实践教育实质上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能否落实到实际中来的重要一环。其次,《意见》中还指出,在高校开展实践育人活动不仅有助于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同时对于大学生走出象牙塔,深入民间,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在实践中增长才干、锻炼能力、培养品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生实践教育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课堂教育的补充和延伸,是高校教育育人的有效途径,是高校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至关重要。同时也得到了全国高校的积极响应和广大在校学生的热烈欢迎。

(一)助推力: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

思想政治素质是大学生素质结构中最核心、最根本的部分,思想政治素质是否合格是衡量大学生人格成熟与否的关键。在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中,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培养的,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就是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就如同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能充分补充课堂上所没有的东西,是存在于课堂教学之外的一种重要教学手段。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学校教育都是以课堂讲授为主,而课堂讲授大部分都是理论的东西,学生学到的是间接经验,长此以往,学生很容易被束缚了手脚,也容易活在书本中,而不了解真实的外面社会。而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操作,必然就要进行实践,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可见,参加实践教育,提高自身素质,已经成为广大在校大学生的迫切需要。在实践教育中由于不像课堂理论教学那样“事故”少,因而不免会出现一些各种各样的猝不及防的具体现实问题,此时考验学生真实实力的时候到了,能否将课堂所学运用到实际中来,就要看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而在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充分理解了理论课的内容,同时真正将其付诸实践,在实践中,得到了直接经验。所以,当其再次遇到这些问题时,也能够做到从容不迫,得心应手。在新的历史时期,知识经济的崛起和素质教育的拓展,对青年学生实践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践教育成为青年大学生必备的人生经历和成才的重要途径。

(二)指向标:树立正确的“三观”认知

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无论从客观现实的层面,还是主观意图的层面都对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如果眼光客观一些,更现实一点,那么不难发现,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是由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给了他们一个更好地推广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及其制定的国际经济法则的契机。而另一点就是从主观意图来理解经济全球化,西方发达国家借助这个契机,依仗其相对于发展中国家遥遥领先的经济实力、科技水平对发展中国家图谋不轨,尤其从网络的出现开始,发达国家在思想意识领域开始侵入我国,“西化”“分化”中国的图谋日渐明显,而网络等新兴技术的出现又为其阴暗图谋蒙上了一层伪装的面纱,并使得“分化”中国的图谋呈现出各种各样的表面形式。而关注我们自身,大学生群体是一个还未涉世或者涉世未深的群体,而同时又是使用网络的主要群体,更同时处在一个很容易被欺骗被蛊惑的年纪,所有这些国内外的情况都给高校实践教育带来了严重的挑战。上述这些问题深刻地影响了我国高校学生的校园生活,并不可避免地渗透到大学生的精神领域,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思想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孵化器: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

各种价值观的并存与冲突,需要大学生在实践教育过程中摸索和寻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新时代精神的契合点。大学生实践教育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锻炼综合能力,全面提高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强学校与社会联系、促进共同发展的桥梁和纽带。大学生实践教育活动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能够有效地引导青年学生走与工农相结合,与实践相结合的成才之路,通过社会调查、劳动锻炼、科技服务、技术培训、产品促销等活动形式,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在实践教育中亲眼看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艰难和成就,亲耳听到英雄模范人物的经历和事迹,亲身参加生产劳动以及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就能够唤起强烈的心理共鸣,理智地确定自己成才的社会坐标,促进理想和信念得以在更高层次上升华,引导大学生在多样化的实践教育中深入社会、认识国情,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高校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具体要求

实践育人的形式有多种,主要有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勤工助学活动等形式,在加强实践育人时,要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当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在实践教育中树立劳动意识

高校要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生产劳动,使他们在劳动中学习和掌握基本生产知识和技能,把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际联系起来,做到学以致用,同时认识劳动的意义,树立劳动意识,把劳动看作是最光荣的,体验工人的思想感情,培养热爱科学技术、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二)在社会调查中提高思想觉悟

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活动,能够深入认识社会,对社会有客观准确的认识,了解中国的国情、民情,了解改革和建设的实际情况,从而加深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在社会调查中,大学生会发现一定的问题,会看到我国社会与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更重要的是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自身思想觉悟。

(三)在志愿者服务中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青年志愿者活动是一项要求志愿者本身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活动。”[4]高校应该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服务包括义务劳动、文化培训、时事政策宣传、科技咨询服务、医务保健服务、技术攻关、科学普及等。高校通过组织大学生志愿者服栈疃,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集体主义精神,使大学生自觉树立群众观点,践行群众路线。

(四)在勤工助学活动中树立自立意识

“大学生的勤工助学活动可以分为校内勤工助学活动与校外勤工助学活动。”[5]校内勤工助学活动主要包括图书馆、食堂、宿舍、教学楼等工作形式,校外则主要是兼职教师、兼职销售员等工作形式。勤工助学活动是大学生从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社会需要出发进行的一些有酬劳动。通过组织大学生开展勤工助学活动,可以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生活自主、经济自立的观念,提高独立生活、独立工作能力,使大学生养成劳动的好习惯,树立自立意识。

【参考文献】

[1]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件.

[2]杨贤金.高校实践育人的探索与创新[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5.

[3]杨立志.全方位全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理论体系及其构建[J].济南大学学报,2012(04).

[4]何军等.和谐社会视野下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创新与实践[J].思想教育研究,2007(03).

教育思想体系篇3

>>浅议建构主义教育思想观的理论与艺术教育实践的特征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及英语口语教学的研究借鉴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促进教学改革的路径研究危机传播的理论体系建构与研究展望价值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论旨趣、内涵和时代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理论体系建构的若干问题探析新建构主义的理论体系和创新实践军事思想的理论体系研究论调查研究思想的理论体系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比较研究《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浅析职业教育学理论体系建构的反思与展望公允价值会计理论体系初探继往开来的价值理论体系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中的基本概念及理论体系刍议西方自然主义教育家愉快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建构主义教育思想对小学英语教育的启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研究性学习评价体系的改革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体系构建的实证研究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在小企业发展中的应用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中国>政治>价值主义教育思想理论体系建构研究价值主义教育思想理论体系建构研究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摘要:教育中到底什么最重要?教育的价值到底是什么?这是每个教育者都无法绕开的话题。价值主义教育思想其实就是为了研究教育的根本问题――即教育的最终用途。本研究从价值主义教育思想的核心概念出发,辨析“教育价值”与“人的内在价值”的真正含义,从而探讨价值主义教育思想理论体系的框架,由此进一步完善价值主义教育思想理论体系。关键词:价值主义;教育价值;人的价值

一、价值主义教育思想的核心概念教育价值

价值主义教育思想其实是为了研究教育的根本问题――即教育的最终用途。由此可见,教育价值是价值主义教育思想的中心。所谓教育价值,就是指教育活动的有用性或者说是“效用”,是人们有意识的掌握、利用、接受及享有教育时,对教育活动有用性的看法和评价。在审视和判断教育的价值时,人们总是以一定的利益和需要为根据的。

(二)人的内在价值

教育既有现实价值又有理想价值,既有个人价值又有社会价值,既有内在价值又有外在价值。虽然价值主义教育思想并不完全排斥教育的使用或功绩的一面,但是我们不能过度地张扬它的使用性和功绩性,正如卢梭在《爱弥儿》中说:“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2,这便说明教育最重要的应该是尊重人的生命价值。价值主义教育思想理论主要提倡教育促进个人实现其内在价值。所谓个人的内在价值是指人的潜在价值,它包括个人的知识、能力和德性,在它未发挥出来之前,是创造社会财富的潜在力量,相对于人生价值的实现是一种潜在价值3。

二、价值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论框架价值主义教育思想理论体系的出发点是坚持学生的内在需求驱动,满足学生的生存与发展性需求。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4,其中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属于生存性需求,其他三者属于发展性需求。从马斯洛需求理论出发,从宏观角度看,大学生的成长需求同样分为生存性需求和发展性需求,从微观角度看,大学生的成长需求,包括思想引导、心理疏导、人际交往、学习指导、社会实践以及就业择业等涉及学生成长各个环节的需求。因此,价值主义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要关注学生自身的成长,将关于学生自身需求的内容融入其学习的各个环节,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价值主义教育思想理论体系的主要内涵是关注学生的生命、生存以及生活三个方面。

首先,价值主义教育思想理论强调教育要提升学生生命与生存的价值。生命价值是个体生命对于个体自我及社会需要的满足,它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生命价值观是个体对待生命及其价值的基本观点和看法,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理想。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处在此阶段的青年一方面处于变化、探索、生机勃勃之中;另一方面又处于多种忧虑、问题的压力之下,这在现今的社会里显得更为突出5。因此,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刻不容缓。

其次,价值主义教育思想理论提倡教育要切实走入学生的生活,解决学生的社交、学业、社会实践等方面的需求。同时,还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将爱岗、敬业等核心价值观要素的解读与解决学生的择业问题、生涯目标问题结合起来,始终为学生的成长成才谋福利,将学生的生活融入学习课程之中。价值主义教育思想理论体系的落脚点是激发学生实践的兴趣,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和谐发展。

大学生思想观念尚未成熟,对于感性的直观事物更易接受,价值主义教育思想理论将学生生活中的要素融入课程之中,不但增强其吸引力和感染力,而且利于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它提倡用“简、易、微”的活动激发学生实践的兴趣,要让有关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成为“人人想参与,人人可参与”的身边事。

(四)价值主义教育思想理论的实践者是学生,教育应该让学生觉得“能做主”。

黑格尔曾说:“现代世界的原则就是主体性的自由。”在当代社会,我们可用“以人为本”来阐释这层含义。学校是发现人、培育人、成就人的地方,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也应是教育的主体,唤醒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是学生完成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必要条件。学生价值观的培育应是双向互动,而不是单向说教;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而不是让学生被动接受。

第一,价值主义教育思想除了要融入到严谨的课堂教学中,更要体现在丰富生动的课余生活上,在课余生活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生命教育渗透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教育过程中要坚持“将舞台还给学生,将机会让给学生,将成长留给学生”的原则,以学生为本,鼓励学生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在自我服务、自我教育中收获成长,体会幸福;第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包括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创新创业等具体实践,使学生在发挥主体作用的过程中,从对生命的感性认识到自觉的理性思考,将生命的价值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参考文献:

[1]卢梭著李平沤译[m].上海:商务印书局,2012.

[2]杨超.现代德育人本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154-156.

[3]马斯洛著许金生,刘锋等译.自我实现的人[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7.

[4]刘建荣,陈延斌.当代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调查[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02).

教育思想体系篇4

【关键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

1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现状

1.1研究生数量剧增,研究生思想呈现多元化和复杂化的趋势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2015年在校规模已达170万人,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到2020年预计将达到200万人。研究生群体的构成复杂,来源广泛,招生来源、年龄结构、生活阅历、研究方向呈现出的多样性,使得研究生的思想认识较本科生更为复杂和多元;且研究生的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实验和撰写论文等工作学习不易集中的教育特点,给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1.2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误区,体制机制不健全

目前,在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上存在着两种误区:一是,认为研究生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优秀的综合素质、稳定的自制能力、成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他们已不再需要接受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了。二是,认为研究生与本科生一样,却忽视了研究生的群体特征,只是将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纳入本科生思政教育工作体系中,具体教育内容和工作方式没有针对性和系统性,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缺乏创新。

2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的创新思考

2.1创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体制和机制

2010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高校要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全校紧密配合、研究生自我教育的领导体制,要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统一部署、统一实施、统一检查和评估[1]。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科的常务负责人可以由学生工作部部长或副部长兼任,成员由各院系分管研究生事务的院党委副书记和行政科员组成。这样,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心转移到了各个院系,并在院系党委或院系团委的组织指导下开展工作,最终实现研、本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化、一体化,保证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完整、有效地开展。

2.2创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

2013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其中明确要求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研究生全过程,切实要将立德树人作为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为建设人才强国提供重要的基础保证[2]。现阶段,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要包括专兼职研究生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导师以及研究生骨干四支力量,让这四支力量充分发挥优势、形成合力。

2.2.1专兼职研究生辅导员

主要负责研究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工作。由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年轻教师、优秀博士生组成。建立科学高效的培训体系,将研究生辅导员的培训纳入到学校师资培训整体规划中,并完善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机制;鼓励研究生专职辅导员在条件成熟时学历晋升、课程进修和教学实践,支持他们把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专业去建设,作为职业去发展,作为事业去追求,不断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完善研究生辅导员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建立规范有效的评优奖励制度。注意树立典型,加大宣传力度[3]。

2.2.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扎实的理论功底,丰富的综合知识,能够利用集中授课的平台对在校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熏陶。要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贴近研究生生活,采用讲座、座谈、参观、网络、走访等灵活的教育形式,来稳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这一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2.2.3研究生导师

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实行导师负责制。教书和育人是导师的两大基本职责,要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首要责任人的作用,组织特色而又有实效且以导师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心的各种活动,加强导师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构建研究生导师育人的有效机制,明确导师的责任与义务,鼓励导师参与到研究生党团和班集体建设及各类活动当中,紧密结合教学和科研实践,培养研究生的良好学风和学术道德,树立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理想。

2.2.4学生党员干部

(1)加强研究生党建工作。高度重视在优秀研究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加强研究生党员的培训教育,提高党性修养,强化党员意识,不断增强研究生党员的发展质量。在坚持把研究生党支部建在班级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在教研室、课题组、社团、宿舍等建立党支部,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建立研究生党支部学生干部的选拔、培养制度。加强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培训力度,创新培训载体,不断增强党支部书记的党务工作能力。(2)加强共青团组织、研究生会等团学组织和班级建设。加强学校、院(系)各级党委对共青团和、研究生会等群众组织的领导,发挥他们在教育、团结和联系研究生方面的优势,针对研究生的特点,打造理论学习、科技创新、文化交流、实践服务等富有思想性和教育性的各类活动,为广大研究生成才服务。另外学校应在经费、环境、机制上为他们提供服务和支持,使研究生会真正成为广大研究生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舞台[4]。

2.3创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2.3.1加强研究生系统的理论教育

了解研究生的思想和实际,实现网络教育、实践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有机结合。一是,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覆盖面广、时效性强、自由度高的优势和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德育工作,建立有关政治理论、形势政策、道德伦理、社会风尚等方面的网上栏目,提供专家和老师的咨询服务,充分发挥网上论坛的力量,就学生关心的问题和热点进行讨论,从而把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大、做细、做及时;二是,可以利用研究生社会化程度较高,民主参与意识较强,基础知识较完备以及独立思考能力较强的特点,加强研究生自我教育,如举行学术诚信的宣誓活动,通过学生演讲、辩论、征文、签名等形式开展的各类主题活动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收到预期的结果。

2.3.2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模式

(1)建立“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开设网上党(团)校、形势与政策、理论辅导、法制和道德教育、心理咨询、学生生活服务等栏目,并开辟相应的专栏,建立交互性对话,充分拓展言论空间从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站要突出服务性,及时呈现研究生学习、生活的校园活动、热门话题、就业信息等。(2)建立思政工作者的博客、微博: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寓于博客、微博中,引导研究生积极参与,及时了解思想动态,帮助研究生解决思想困惑。同时加强对BBS、博客、微博的管理。应谨慎地对待研究生经常访问的本校论坛以及各大门户网站论坛上出现的帖子,要对其内容的真实性、正确性给予客观公正的分析,并加以正确的引导。(3)充分发挥手机短信即时、迅速的特点,获得学生的实时动态。同时,高校可以开发手机短信群发系统,设定“校园生活服务频道”、“公寓管理服务频道”、“就业信息服务频道”等免费短信平台,进行事务性的通知和大范围行为引导,实现手机短信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结合,推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微观化、细致化,从而使手机报成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补充。

2.3.3加强研究生心理素质教育和服务工作

建立和完善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监测的制度和咨询体系。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状态普查,及时了解研究生群体的心理状态,建立研究生心理健康档案,加强导师对研究生不良心理变化、特殊情感波动和就业困惑的疏导作用[5],及时对心理健康存在严重问题的学生进行必要的干预和治疗。加大学校心理健康咨询队伍的建设和经费投入,通过软硬件设施的建设,满足研究生的心理咨询和辅导需求,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正确地看待成功与失败,增强心理调适能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国家人才战略和民族昌盛的重大问题。因而建立健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把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把专题活动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文体活动相结合,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导师、管理干部和研究生干部的作用,从而全面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Z].教社政[2010]11号.

[2]教育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Z].教研[2013]1号.

[3]王光彦.突出重点把握关键努力推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J].中国研究生,2012(2).

[4]刘文婷,刘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6).

教育思想体系篇5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需要高校常抓不懈。在继承以往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的基础上,高校应当不断改进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与机制,多项并举,使大学生从被动接受向主动接受转变,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涉及面比较广,涵盖理想信念教育、马克思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等方面,帮助与指导大学生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健全与完善人格、崇尚科学精神、端正择业与就业观念等。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中,高校应当做到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成长成才教育相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想教育与社会主义发展现实教育相结合,坚持外部多种力量主导与大学生自我教育主体相结合。高校需要切实加强和改进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中心,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等方面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一、掌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人的思想观念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要通过后天的培养与熏陶。当代大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观念的形成,需要教育工作者进行培养与塑造,帮助他们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坚定马克思主义,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自觉抵抗外界各种不良思想和风气的影响。当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分配方式调整、就业形式多样化等方面的变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问题和困惑明显增多。因此,我们需要掌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寻求解决策略。对于大学生在政治信仰、社会道德观念等方面普遍存在的某些偏激认识和不良倾向性问题,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做深入地剖析、积极地寻求解决策略。大学生正值身心发展突变期,各方面由不成熟趋于成熟,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强,然而辨别事物好坏的能力不强,自我控制能力弱,情绪容易冲动,进而容易受到外在不良风气的影响。因而,我们要掌握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核心目标,探究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求、操作性强、实效性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二、充分发挥高校相关组织机构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引领作用

高校党委、组织部、宣传部、共青团委等有关部门应当充分发挥组织管理优势,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指引方向和创造条件。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在突出位置,积极探索和组织内涵丰富的党、团活动,让大学生增强党性理论与知识,认识国情、认识社会、接受教育,增强服务社会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1、加强大学生基层组织建设

加强学生党支部、团支部、学生会、学生社团和班级等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它们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高度重视学生新团员、新党员的发展工作,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把优秀大学生吸纳到共青团和党的队伍中来。对大学生党员要加强党员先进性教育,使他们严格要求自己,提高党性修养,充分发挥他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骨干带头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丰富学生党、团支部活动,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其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强堡垒;加强对大学生社团的指导和管理;着力加强班级集体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活动,发挥团结、组织、教育学生的职能。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专兼结合、以专职为主体、以兼职为辅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保障。高校党委应当把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选拔、培养、管理、考核、激励和保障机制,从政治信仰、思想道德、学习状况、日常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关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创新工作形式,加强与大学生的沟通,例如通过网络QQ、电子邮件、手机电话和短信等方式与大学生加强联系。注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测量与疏导,尤其是关注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心理疾病,例如贫困学生、内向学生、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等,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高校团委、宣传部门应当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公益、体育、艺术、娱乐等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要善于结合传统节庆日、重要纪念日、重大事件等,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主动参与活动中,受到“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教育。

4、认真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高校有关部门应当认真组织与开展大学生军训、志愿服务、生产劳动、社会调查等活动,使大学生从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具体可以从开展各种献爱心活动,环境保护活动、送“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社区服务等活动。例如,河北北方学院作为一所地方综合性本科院校,近年来,组织开展了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志愿者“双服务”活动,创新大学生素质教育模式,在促进大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的同时,尽可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同时,河北北方学院立足张家口,充分发挥学校多学科专业的优势,积极开展医疗义诊、法律咨询、农技推广、环境保护、义务劳动、献爱心、顶岗支教等方面的社会实践活动,开辟第二课堂,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以多种形式服务张家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三、继续发挥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进、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建设。结合国内外形势与政策,教师应当做到把传授理论知识与思想教育引导相结合,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相结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育效果。

1、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倡导人文关怀,关注并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要,增强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体性,净化他们的思想,挖掘他们的潜能。树立和谐教育的理念,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方式、方法等实现相互协调与有机统一,从而形成和谐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机制,运用和谐的方法来培养和谐发展的人。[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灵活运用理论教育、实践教育、比较教育、典型教育、自我教育、激励教育等多种教育思想。根据大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多与学生亲切对话与交流,用鲜活的材料,生动的形式,提高教育效果。

2、深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正确认识和处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中面临的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新等关系,切实增强教学的科学性、时代性、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不断提高和道德境界的不断升华。在教学内容上应将理论生活化,用生动的案例代替枯燥的教条;以学生的兴奋点为中心,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诉求;在不能改变课程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进行切入角度的裁量,挖掘教学深度,突破课时的局限性。[2]积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网络技术、多媒体设备,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提供新工具。改进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考试管理,实行开卷与闭卷考试相结合、期末考试与平时考查相结合。考试内容要多联系社会实际,重点考核学生对基本原理和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命题形式以开放式的论述题为主,进行主客观命题方式的组合。

四、增强大学生提升思想政治素质的自觉性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是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包括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活动、大学生接受教育与自我教育的活动。充分调动大学生主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与知识的积极性,积极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之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让大学生认识到: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服务对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为了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例如教育与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献爱心送温暖活动、志愿服务等活动,从中让大学生自觉培养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鼓励大学生扩大思想道德实践与交往领域,通过网络、报纸、人际交往等传播媒介扩大道德实践交往领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不断提高辨别道德真伪、好坏的能力,主动接纳良好的社会道德意识和观念、加强道德自律,让大学生不断“崇德近善”。

【参考文献】

[1]王芳,邢亮.开放式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J].教育探索,2011(3)123-125.

教育思想体系篇6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跟进体系心理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0(a)-0171-0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塑造人灵魂的系统工程,学生只有学会如何主动地去学习,如何掌握一项过硬的技能;如何正直做人,如何展现真实的个人魅力,如何积极生活,如何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这样才能全面发展,向上成长。

根据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总体上表现出以下几个突出特点:性格外向张扬、积极表现自我突出自我、有明确的个体目标、有独立的主观意识。随着世事变迁、万物更新,我们所处的时代和科技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当代大学生受到国外文化、价值观念的巨大冲击;因特网的全球化使用也对我国当代大学生产生了潜移暗化的影响;而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莘莘学子的思想政治观念和价值取向。因此,我们大胆提出了针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路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跟进体系。

大学生思想教育跟进体系分为4个阶段:预防、诊断、干预、反馈;并且“诊断―干预―反馈”形成一个循环,让大学生在不断地“诊断―干预―反馈”过程中形成一个健康、积极的政治思想。

1预防阶段

此阶段旨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确引导大学生思想意识,面向对象的是所有大学生。主要采用的方式有以下3种。

1.1建立稳健的理论基础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不仅承担教育的责任,还应肩负教化、培养、塑造的重要使命,建立起强大健全的思想政治理论基础。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情况与教育现状因材施教,并结合当代大学生几个突出的性格特点(性格外向张扬、积极表现自我突出自我、有明确的个体目标、有独立的主观意识),不断地更新和完善课堂教学方式。

1.2社会实践是提升思想政治的必经之路

大学生切实可行的社会实践包括以下几类:调查报告、理论讲解、志愿者活动等。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和开展社会实践,不仅对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参与度有所帮助,而且对社会相对脱节的大学生来说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1.3开展网络道德宣传和法制教育

在科学技术和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更应加强对网络道德的监管和法制教育的宣讲。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班会等手段,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当代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的监管和法制教育的宣讲。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客观地对待虚拟网络世界,合理地使用互联网和手机,提高对不良信息的认识,增强对不良信息的辨别能力,主动拒绝不良信息。

2诊断阶段

在此阶段,旨在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思想的诊断,筛选出思想方面出现偏差的一部分学生,以便及时发现预防阶段未能解决的问题,防止简单问题变复杂、变严重。此阶段面向的对象是所有大学生。

固定诊断时间为每年3月、6月、9月、12月中旬。另外,每月辅导员还应对所有大学生进行简单的思想状况诊断,做到“无遗漏、无偏差”,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

诊断方式可参考量表编制、测试方法、统计方法。对诊断结果,可进行项目分析、因素分析、信度分析,力求诊断的准确性、真实性。在诊断阶段,一旦发现有思想出现问题的学生,要采用正确恰当的手段进行及时干预。

3干预阶段

对大学生出现的思想问题一定要及早发现,尽早处理。对于处于萌芽状态的思想问题,相对容易处理,并且处理所付出成本和造成的影响也相对较小。然而有些思想问题,一开始可能是微不足道、不易察觉的,一旦疏忽大意、不及时处理,就有可能酿成大错,更甚者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关键是要对这些问题未雨绸缪。具体干预方法可参考以下4种,各种方法可自由组合使用,不同情况要有不同的处理方法。

3.1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如何取得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那势必需要有一支高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做这项工作的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更要有责任感、使命感和爱心、耐心,熟悉并善于应用心理学和教育学等方面知识,并且在学生中拥有较高的威望,或者可以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3.2带入感情的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论理,更要带入感情,这样才能让被教育者放下心理防备,逐渐消除教育主客体心理上的距离感。当代大学生性格外向张扬,积极表现自我、突出自我,有明确的个体目标,有独立的主观意识,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让大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从这个意义上讲,动之以情比晓之以理更为重要。所以,带入感情的教育方式是走进其思想世界、做好其思想工作的基础。

3.3及时分析并记录大学生思想动态变化

教育工作者应及时、准确地建立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动态信息跟踪数据库,包括学习状态、思想行为表现、生活状况、课余兴趣爱好等方面。对每一个学生的基本情况都详细记录在案,并进行动态更新,及时监测,建立预警机制,便于思想政治工作者有选择地重点跟踪需要帮助的学生。

3.4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和学生组织的重要作用

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情况,把对其选拔、培养、发展的过程中当作是进行更为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并且,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党支部的建设,把党支部建到每个班上,使其成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强堡垒。同时,要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使大学生表现出到强烈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提高其发奋学习的自觉性。

4反馈阶段

学院思政教育科设立学生思政信息总站,设立网络交流互动平台,定期参与学院思政信息站的活动并对学院开展活动进行指导服务,处理与协调学生反馈的问题。大学生思想动态情况上报流程如下。

4.1收集学生思想动态

通过同学交流、师生座谈、调查走访、网络监测等形式对学生思想动态情况进行关注。

4.2整理学生思想动态情况

信息员每月15日、30日分2次撰写学生思想动态情况报告上交至学院思政信息站,思政信息站每半月整理一次该学院学生思想动态情况,并形成综合性学生思想动态情况报告。

4.3上报学生思想动态

学院每月15日、30日前分2次向学生工作部上报学生思想动态情况,如遇学生突况随时上报。

反馈阶段并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结束,反馈结果出来后,应根据结果是否理想,斟酌是否再次进入“诊断―干预―反馈”的循环;该循环可反复进行,直到诊断结果为理想状态或正常情况。

当代教育工作者应当把培养大学生的纵向思维习惯作为首要任务,使其能够用理性的思维去追溯历史、进行深刻反思。将当代大学生培养成为拥有发展眼光的潜力股,把民族、国家的问题视为世界的问题,从根本上破除历史残留的禁锢和偏见。

参考文献

[1]张中伟.和谐社会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D].合肥工业大学,2009.

[2]闫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研究[D].继续教育研究,2008.

[3]周恒,h家政.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4.

[4]熊湘江.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初探[J].常德师范大学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98-99.

教育思想体系篇7

1.1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新教改实施以来一直遵循着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培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结合人文关怀内容体系,恰到好处的符合新教改的教学要求。通过对思想政治教学中,案例分析和理论知识内容的不断学习,正确认知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促进高校学生自行对自己的价值观进行有效判断。老师充分尊重学生对课上知识内容的理解和判断,给学生足够的自我认知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对政治课程事件内容的学习,对自我的想法形成参考价值。如:在学习矛盾辩证统一这一教学内容时,积极引导学生明白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要正确的看待事物的发展状态,以辩证统一的原理对待问题,以此来促进学生在保持理性价值判断的前提下,促进其个性的快速发展。

1.2实现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水平

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课程中进行人文关怀渗透,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教学。引导方式、教学方法。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渗透,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知的表达。老师首先要使学生感受到人文关怀下的教学环境,对学生学习上的关心和肯定,使同学们了解人文关怀对他人的服务价值。让学生更加愿意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精神渗透,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实现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提高学习的教学水平。

二、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容体系渗透方法

2.1注重思想政治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多元化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本身理论针对性较强,对于论点的学习内容较多。这就要求老师要注重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多元化渗透,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形式。如:在讲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时,老师要求学生积极展开讨论,通过自己对社会的认知,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都会有哪些。并说出每个小组的制定的内容的思想来源,有效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关注度。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通过分析我国的国情,在自主学习的状态下,自主关心现实社会中的百姓生活和社会需要。最后老师再进行总结并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学生不仅能够对所学内容记忆深刻,也对人文关怀精神进行有效地思想实践。

2.2倡导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针对高校学生这一生源群体而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可以让高校学生更早的融入到社会认知状态。根据思想政治的实践活动开展,有效践行人文关怀内容的教学渗透。老师在办学条件允许的范围内,积极开展社会志愿者实践活动。如:关注弱势群体,下乡支教。让学生在贫困山区亲身感受教学环境的前提下,给孩子上课。通过对小学生的耐心讲解,感受老师教学过程中的辛苦。感受贫困山区孩子对知识的渴求欲望,从而发奋读书回报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停留在课堂,让学生能够充分的参与到实践中来,对人文主义精神的内容渗透效果更加显著。

2.3老师自身教学过程中对人文关怀内容的引导作用

教育思想体系篇8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构成要素

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语研究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础理论研究中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话题。学界前辈同仁从不同研究视角剖析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内涵、类型、功能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发展的路径,在话语的基础理论、研究范围、实践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研究成果。但就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而言,目前学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学术观点,不同的研究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有着不同的认识,甚至根据相同的材料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

学术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构成研究的现状检视

目前,学术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构成要素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四部分说。这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论体系可以从话语内容体系、话语转译体系、话语自觉体系和话语共生体系四个方面来建构。[1]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要素结构主要包括话语主体间性、话语内容、话语语境、话语预设和话语交往五个要素。[2]

二是五部分说。这是何理(2015)在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时提出的,他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要素结构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主体、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客体、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方式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语境五个部分。[3]

三是七部分说。该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是由话语主体、话语语境、话语客体、话语内容、话语媒介、话语言说方式以及话语效果七个基本要素构成的有机系统。[4]

综上所述,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基本构成展开了深入的探讨,从而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在某些具体认识上,观点没有得到统一。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构成要素争鸣的主要焦点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论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概念的异同。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四部分说”是针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论体系”;“五部分说”是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七部分说”是针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那么,到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论体系”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有没有区别呢?笔者认为这三个概念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不能混为一谈。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论体系是相对于话语体系的应用而言的,其建构包括话语内容体系、话语转译体系、话语自觉体系和话语共生体系四个部分[5]。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则侧重于话语的产生过程和结果,它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密不可分,主要包括话语主体、话语语境、话语客体、话语内容、话语媒介、话语言说方式以及话语效果七个要素[6]。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界定范围仅限于课堂中的话语,“是指话语主体将体现党和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质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的语词,按照一定的话语方式建构起来的、以教材文本为载体的有机整体”[7]。

笔者认为,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构成是从理论的角度还是从过程、结果的角度主要取决于对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的理解,因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所以必须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来进行界定。“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8]。根据这一概念,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就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按照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遵循一定的语言规范、规则和规律,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中说(写)出的,与其成员进行交流沟通和知识建构过程所形成一系列环节的有机整体。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论体系应该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之前的必备工作,是整个话语活动展开的基础,不应单独划分。思政课话语体系的建构只针对大学生,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从教育对象范围上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包含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

二是话语间性、话语预设、话语交往能否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构成要素。话语间性、话语预设、话语交往是邱仁富(2013)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论》一书中所提出的三个概念,其中话语间性是指“不同话语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主体间沟通过程的话语关系。话语间性具有两层含义,前者指不同话语之间的逻辑关系,表征为话语之间内在的关联、理论渊源的共同性、历史文本的比较性、话语的共生、理论自觉参照性等。后者则侧重于多元化话语使用过程中,或同一话语在主体间沟通过程中的关系问题”。话语预设是指“话语交往过程中彼此都已经相互了解,或者说在一定场域中已达成‘共识’的不言自明的东西”。话语交往是指“主体间以什么样的话语方式进行对话和沟通,以便达到最佳效果”[9]。

笔者认为,考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落脚点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生成和运用过程的各个环节,而非话语交往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关系,话语关系的研究应该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规律探讨的内容。因此,话语间性不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构成要素。话语预设是话语交往的必要前提,没有这些“不言自明的东西”和“共识性的大家都知道的东西”,话语交往行为就成了空中楼阁,无法发生。话语预设是话语主体开展话语活动重要的前提,直接影响到话语交往的实际效果,从作用的角度分析,话语预设仅仅是话语生成运用过程的影响因素,不是话语体系的构成要素。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运用过程实质上就是话语的交往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以“话语”为主要材料的交往活动,话语交往贯穿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至于在活动的过程中,采取什么样方式沟通能够达到最佳效果应该属于话语言说方式讨论的范畴,因此,话语交往也不是话语体系的构成要素。

三是话语言说方式与话语媒介能否同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构成要素。吴琼(2007)认为话语言说方式与话语媒介都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构成要素,两者同属于策略层面。何理(2015)则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方式包含话语的组合方式、表达方式和传播方式,话语媒介是传播方式的一种,不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构成要素。话语言说方式与话语媒介可否概括为一个构成要素是学术界争论的关键所在。笔者认为构成要素是体系中的基本要件,具有单一性,但这些构成要素可能是一个个体、零件,也可能是一个合体,自身具有可分性。话语方式的选择就是这样的情况。不同的话语语境、话语内容和话语客体都会影响话语方式的选择。因此,话语方式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出多种类型。何理根据话语的逻辑结构,将话语方式分为话语的组合方式、表达方式和传播方式,话语言说方式实质上是话语表达方式的一种,而话语媒介作为话语方式的一种表达途径,与其他方式一样都是话语主体为达到预期教育目的的一种手段和工具。因此,话语言说方式与话语媒介作为话语方式不同的类型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组成部分,但不能单独构成一个要素。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构成的新探讨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制定者和实施者。他们以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为准则,对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学术文本阐释、说明、整合、提炼与创新,并结合教育对象的特点,实现学术话语向日常话语的转化,形成具有时代价值和符合社会成员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借助一定的媒介,将这一套话语内容传播给话语客体,达到灌输党和国家意识形态,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目的。广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包括国家、社会组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狭义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仅仅包括一定话语媒介中的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核心,话语主体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直接决定话语体系的性质。他们通过确定话语目标、设置话语议题、组织话语内容、选取话语方式、选择改造话语环境等环节,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价值取向、内容构成、表现形式和逻辑结构,主导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二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客体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接受者和受动者,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相对应,是话语主体的言说对象和教育活动的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活动中处于受动、被支配的地位,具有“客体性”。但是,话语客体作为有思想、有情感、有意志的人,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过程中,不仅对话语主体具有自主的审视能力,而且对话语主体传递的话语内容具有选择性的接收、内化和整合能力。因此,话语客体不是完全被动的,也具有主动性。

三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是指话语主体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话语客体的思想实际,对话语材料进行整合、提炼和创新所形成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等信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涉及的范围,蕴含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其实质是对话语客体给予什么样的思想导向、价值干预和精神影响的问题,话语内容也是联系话语主体和话语客体的信息纽带。从逻辑本源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外在表现,两者具有一致性。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应用话语体现理论说服力的活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有效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直接相关。话语内容的设计要实现理论话语与实践话语的有效结合,要从传统的学术话语、政治话语、文件话语、权力话语中走出来,使政治性话语与生活性话语相融合,宏观话语内容与微观个体话语内容结合起来,真正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四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语境是指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活动运行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一样都是一个复杂的总和系统。广义的话语语境是指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活动运行的一切社会因素,包括社会文化状况、大众传媒、家庭、学校等;狭义的话语语境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形成的,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能够得以有效传播和被接受,话语主体与客体得以有效交往和互动的言语场域。话语语境贯穿于话语产生、发展、结束的整个过程,话语理解渠道的畅通不仅取决于符号本身和话语主体,而且也受制于话语环境。“任何一种话语(理论)既是有效的,又是无效的,这取决于它的语境适应力”[10]。话语体系的生成受语境的制约,但是话语主体不是被动地、机械地接受语境的影响和制约,而是可以积极通过话语表情、手势、形体等肢体语言乃至声音、影像的结合营造出一定的氛围,合乎规律地创造新的话语情境,以利于话语体系的生成和发展。

五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是指话语主体为了实现教育目标,传播话语内容,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活动中所采取的各种方法和形式。同样的话语内容,运用不一样的话语方式,表达的意义不尽相同,产生的效果也可能迥异。因此,话语方式的恰当运用对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以及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过程中,要根据教育目标的不同要求,话语内容的不同特点以及话语客体思想问题的性质、存在方式、产生的原因等情况,选择恰当的方式和方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依据不同的需要、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按照教育对象的不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可分为灌输式话语、宣传式话语、说服式话语、学术交流式话语等;按照话语传播的途径不同,话语方式可分为学术理论式、课堂教学式、大众传媒式、新媒体网络式等;按照话语的表现方式不同,又可分为文本话语和实践话语两种。

六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效果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运用测量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展开过程及其实际效果进行质的评判和量的估价的活动。效果评价的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设定的目标是否达到,话语内容是否合适,话语方式是否恰当,话语主体与客体的互动是否正常,话语情境的营造是否到位,话语客体的思想政治素质表现是否提高等。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效果的评价是探求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规律的基础,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活动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评价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效果时要注意将显性效果与隐性效果、直接效果与间接效果、近期效果与远期效果结合起来。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各个构成要素是彼此联系、相互匹配、协调发展的。话语主体在话语体系中占有核心地位;话语客体是话语主体认识和话语实践的对象,是话语内容的意见反馈者、效果检验者,话语内容是承载思想政治理论信息的载体,决定着话语体系的性质和方向,是话语主体和话语客体交流的中介;话语语境贯穿于话语产生、发展、结束的整个过程,对话语体系的内容、方式、语义等有制约和限定作用;恰当的话语方式直接关系话语活动的实际效果;而话语效果的评价,能够帮助话语主体及时调整教育计划,最终圆满完成教育任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传播、沟通与理解正在是这些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中实现的。

本文系北京物资学院2015年度校内培育基金项目“有效性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话语体系的构建及应用研究”(项目编号:GJB20155004)和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工业大学)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邱仁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论体系的建构[J].思想理论教育,2009(13):31-35.

[2]邱仁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基本结构和功能[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5):50-52.

[3]何理.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要素结构[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05-115.

[4]吴琼.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结构及其功能[J].思想理论教育,2014(7):55-59.

[5][9]邱仁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28,47-57.

[6]吴琼.“文本”到“人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7.

[7]何理.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内涵探要[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05-108.

[8]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0.

教育思想体系篇9

关键词: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084-02

同志指出“要使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近年来,国际国内形势的多变性和学生思想状况的不稳定性,对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适应新情况、新任务和新特点,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不断创新,培养和造就大量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扎实技能的优秀人才,使学生能够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同命运、与人民同奋斗,这是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确保我国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树立“以学生为本”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更新

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要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构建反映时代精神的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另一方面必须与受教育者的现实需要相结合,考虑受教育者的实际思想水平和接受能力,把教育者的精心施教与受教育者的主动接受统一起来,才能构成完整的教育过程。传统教育的观念崇尚“师德尊严”,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进行的。今天,这种教育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与形成。“以学生为本”的基本内涵就是把教育和大学生的幸福、尊严、自由、终极价值联系起来,使教育真正成为促进人的完善和全面发展的教育[1]。“以学生为本”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以学生所处的时代背景,以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为标准来制定,而不是以教育者的愿望为前提,以传统道德观为标准来制定:强调德育内容要体现时代性,符合学生的需求,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从学生的特点出发,符合学生实际。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坚持以学生为本,就是以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重视满足大学生内在的需求,调动和激发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之形成良好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高尚的道德品质[2]。因此,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将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以学生满意不满意,认可不认可,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标准。

二、建立学校、家庭和学生互动教育体系是适应当代大学生特点的需要

教育是在育人环境中进行的,高校育人环境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有重要影响。因此,构建一个优化的育人环境是高校共同任务。但是,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育人处于较封闭的状态,比较注重学校内部环境的建设,而缺少与其他环境的互动发展的理念,未能充分利用有效的资源,共同为培育学生发挥积极作用。

(一)确立三方教育体系,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作为当代大学生呈现着显著的特点:自傲与自卑并存;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挑战意识与恐惧心理并存;强烈的自我意识与淡薄的合作精神并存;弱小的心理承受力与强大的压力并存。正因为以上特点与家庭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加强学校教育的同时,较好的融入家庭教育有着积极的作用。高校和家庭在培养学生的总目标上一般说是一致的,即希望他们成才,成为社会有用的人。由于家长学校对“合作”、“协调”缺乏理解、达不成共识,就常常会导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的“内耗”、产生“负效应”[3]。从而弱化教育效果、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学校教育是互动环节的内在动力,家庭教育是互动环节的外在动力,学生是互动环节的纽带。

(二)建立和完善制度,共同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所以要从高校、家庭和大学生互动关系着手达到资源的有效利用,建立大学生在校情况信息档案,实现学生与学校以家庭知情为目标的互动,运用网络建立学校、学生、家庭教育平台,学校把学生的个人信息(包括学习情况、参加社会工作情况、奖伐、社会实践实习等)公布在网上,网站还可以设立家长园地、教师信箱目进行交流从而实现学校、学生和家庭的立体互动。同时建立学校与家庭联系制度,包括双方的联系方式、面晤、写信等。实现学校与家庭共同培养学生的目标。

三、加强大学生的诚信与责任意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

(一)大学生责任意识在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居于重要地位

责任是伦理学的重要范畴,也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规范。当代美国著名哲学家忧那思曾指出,“当代论理学的核心问题就是责任问题”。责任源于人类生存和生活的需要,也是社会物质关系、精神关系和文化形态的反映。因而,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形成与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和自身努力密切相关。责任意识在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居于重要地位。社会因素主要是社会经济关系、政治制度、文化形态、传媒影响、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等方面;心理因素主要是指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心理和生理的健康程度及社会公众心理对大学生的影响等;个人努力主要体现在个体刻苦学习、不断进取、积极实践、勇于创新等方面。

(二)加强大学生责任教育,全面发挥高等学校育人功能

教育是通过多种教育手段,让受教育者明确自己的责任,认识自觉履行责任的重要意义,增强自己的责任心,树立责任权威,努力形成人人讲责任,个个负责任,以自觉履行责任为荣,以逃避责任或对责任打折扣为耻辱的良好的社会风气,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对大学生进行责任教育,就是要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民族责任、道德责任、职业责任、家庭责任、个人责任的教育,从而确立责任意识,增强责任心,提高责任能力,使之成为高度责任感的“四有”新人。加强对大学生的责任教育,形成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真正树立起对民族、对国家、对社会、对事业、对家庭、对自己的责任意识,从而全面发挥高等学校的育人功能。

四、保持“零距离沟通”机制是其他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基础

在新形式下,必须桌眼于创新机制,只有科学化、规范化的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忘掉”或“应付检查写材料”的纯形式主义的问题。所谓“零距离沟通”机制的实质是与大学生保持最密切的接触。零距离沟通机制是其他机制的基础。

“零距离沟通”机制就是深入大学生,真正了解大学生所思、所需、所求、所爱、所恨、所想。事实证明,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有真正了解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和支持,才能创造出有效的形式和方法。当代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比我们设想的要多要复杂,到学校不久的大一学生会说“大学校园人际关系很复杂”。大学生对评奖、评优、入党很敏感。反感“拉关系”、“暗箱操作”、倾听大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就能很好的获得学生的理解和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也不会脱离实际、脱离学生。按照“从学生中来”了解问题,到“学生中去”解决问题的原则,下到学生寝室、食堂、教室、图书管、网吧,去观察、体会、对话、沟通和交流。“坚持学生利益无小事”凡涉及学生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把学生的言论情绪作为第一信号,把学生的呼声作为第一考虑,把学生是否满意作为第一标准。

今天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是靠一般的号召就可以解决问题的。学生面临的问题有共性的一面,也有个性的一面,更多的问题则是体现在个性化特点上。因此,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建立“零距离沟通”机制,使之成为他们的由衷需要、喜闻乐见和卓有成效的具体教育内容系列,从而产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

参考文献:

[1]周荣敏,雷延峰.高校教育生态和谐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2):14.

教育思想体系篇10

关键词:教材体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点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1-02.081

从2006年秋季开学,全国普通高校的大学一年级新生接到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的第一本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如今,这门课程已经完成六轮教学和四次修订,作为《基础》课的一线教师,教学中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基础》课对大学生尤其是大学新生的成长的关键作用。

《基础》课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重点,以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为基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架构了科学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对大学新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

它严谨的内容体系和逻辑的理论框架突显了创新的特点,已经成为大学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基础,更是对大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支撑。通过六个学期的教学和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我深深感受到全书在整体构建上的独到之处对实际工作的重大指导意义。

一、突出理想信念教育

从教材体系上看,把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上。全书共八章,第一章就是关于理想信念的主题教育。包括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的意义,现阶段我们的共同理想,在实践中如何志存高远并把理想转化为现实。

这部分内容是在完成了绪论部分的关于大学新阶段的认识和基本了解之后的第一项专题教育,之所以放在第一章,首先就是凸显它的突出地位,其次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忽略了理想和信念教育,造成了很多大学生缺乏远大理想,只讲求个人实际,淡忘了自身的历史使命。

《基础》在理想信念方面课程设计的宗旨在于帮助大学生扬起人生风帆,坚定崇高信念,追求远大理想。这是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的核心,也是有志青年奋发向上的不竭动力。

在当代中国,我们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我们的共同理想,同时这也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的奋斗目标,是当代青年学生必须具备的理想信念。

作为刚刚进入大学的青年学生,由于中小学时期过多关注考试和成绩,使得很多人淡忘了自己的目标和理想、使命和责任,导致学习上缺少动力,生活中缺乏目标。

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第一门课,《基础》课必须担当起帮助大学新生转变自身角色、适应大学生活和树立理想信念的特殊使命,既要教育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明确历史使命、坚定政治方向、明白做人道理,又要用知识的力量引导学生、用情感的力量感染学生、用人格的力量影响学生、用丰富的社会实践锻炼学生,是大学生成长为国家发展和社会建设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理想信念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大学是青年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大学生而言,理想信念在个人成长中起着导航的作用。

在《基础》课教材中,通过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和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三个部分,让大学新生初步了解理想信念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它对于青年人的成长的有力推动作用和对未来发展方向的引领作用。

同时帮助大学生分析科学的理想信念和错误的理想信念对于个人成长的不同效应,教材结合当代中国改革、发展和建设的实际,论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对于其科学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重大意义。无论是个人的成长还是国家社会的进步,理想信念都是巨大的力量之源。

理想信念为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无穷的动力,更为个人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社会空间。

二、突出民族精神教育

当前,高校是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教师要充分发掘蕴含在各类课程中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教育资源,把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贯彻到知识传授中,并逐渐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

《基础》课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特别突出了以爱国主义为主要内容的团结统一、勤劳勇敢、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倡导当代大学生能够树立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社会和谐、人心凝聚的思想和精神,并引导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也是一个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和精神气质,它也常常反映着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和精神风貌。

一个民族在生存和发展中的自强和自信,不仅表现在与各民族交往中渴望得到其他民族的尊重,同时还表现在珍惜和维护自己民族的荣誉和尊严方面,把祖国的荣誉和民族的尊严放在首位。弘扬民族精神,能够做到以热爱祖国、建设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国家利益、荣誉和尊严为最大耻辱。

当前,我国大力倡导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此,高校专门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使大学生充分了解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建立和建设新中国的奋斗中所表现出来的革命气概,并懂得中国共产党是民族精神的继承者和创造者。

我们要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引导当代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弘扬优秀传统,发扬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长征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优秀的革命传统和时代精神,使这些精神财富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力量源泉。

三、突出爱国主义教育

《基础》课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课程设计宗旨在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之情、确立报国之志、掌握报国之才、践履兴国之行。爱国主义是人们忠诚、热爱、报效祖国的一种集情感、思想和意志于一体的社会意识形态,它是团结凝聚国家和民族,推动历史发展的强大的精神力量,也是调节个人与国家、民族关系的基本政治道德规范。

爱国主义既是一个基本的道德规范,更是一项重要的政治原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应履行的职责。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坚持与时俱进。

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要积极探索爱国主义教育效果实现的最佳途径,坚持以人为本,做到优良传统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思想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思想实际,在充分运用课堂教学教育和丰富课余生活的同时,勇敢接受信息时代下高科技的挑战,探索利用网络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新方法。

《基础》课教学应该突出把课堂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战场、主渠道和基本环节,充分发挥理论教学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功能和作用。同时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把第二课堂作为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成果巩固和加强的主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之余,注意采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增加与教材配套的教育资源来辅助教学。

同时结合各地实际,有效利用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和教育基地,在重大节日、纪念日期间开展以爱国主义为内容的主题活动,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突出法律意识教育

《基础》课法治教育的内容主要以弘扬社会主义法律精神、增强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提升社会主义法律修养为基本任务,让大学生明确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内涵、法律体系的基本构成、法治观念的形成、法律思维的培养和法律权威的树立,让课堂学习成为大学生学习法律制度、实践法律规范的开端,并以此为契机,引领学生关注国家法治建设和法治现状,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逐步形成法律思维方式,维护法律权威。

《基础》课的法律意识教育,主要结合教材的整体布局,分布在四章之中:一是在第五章的维护公共秩序中,突出了道德和法律在维护公共秩序中的重要作用,介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道路交通安全法》、《集会游行示威法》和《环境保护法》等法律规范对于社会生活秩序的重要保障作用;二是在第六章的职业生活和家庭生活这部分,介绍了职业活动中的法律规范和婚姻法,阐明了法律规范对于职业生活的秩序和家庭生活的和谐的重要作用;三是在第七章独立完整地介绍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法学基本理论;四是在第八章中全方位地介绍了我国的基本法律制度。

如果从章节上来看,完整讲述法律内容的部分只有第七和第八两章,但是在全书的结构中,共有四章涉及法律内容。把道德和法律融汇在一起,这是教材体系改革的一个重要创新点,也使得道德和法律的内容不再是截然分开的两部分,而是有机地统一在一起。

在对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中,也不再过分强调法律的严苛和道德的无力,相反,教材把重点放在了目标和手段的关系的协调上,强调要实现良好的公共秩序、职业秩序和家庭秩序,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即一手抓道德,一手抓法律,把法治和德治融于一体,才能实现我们社会的和谐。

在《基础》课教育目标的设定上,并不是以学生知晓多少法律知识作为衡量的指标,而是以学生法律意识的强化和提升作为标准,因此在教材的编写上,把法学理论单独成章,旨在强调法律精神的弘扬、法制观念的形成、法律行为的塑造,在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同时形成法律思维方式。

教材把法律常识中的法律制度编为一章,除了根本大法,主要的实体法和程序法都写进去,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法律体系,基本法律制度,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做好铺垫。

《基础》教材的使用者是大一新生,面对着这一特殊群体,教材从如何尽快适应大学新生入手,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展开思想政治教育。

帮助他们选择高效率的学习方式科学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消除新环境下产生的困惑和迷惘,在教会学生必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同时,还教会学生运用理论解决现实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引导他们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成长成才中运用道德和法律的观念指导自己的行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作为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在精准把握教材主旨的基础上,把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融合起来,在教学中从教学大纲中找寻与学生实际最贴合的切入点,并运用典型案例、实际数据,诠释教材中的理论要点,用教材中的理论透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引导学生认识社会、感悟人生、规划未来。

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学生实际、学校实际和教师自身实际,改进教学方式,采用更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让《基础》课成为大学新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政治理论课。

参考文献

[1]靳翠梅.浅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绪论教学设计[J].教育界,2011(21)。

[2]董天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反思[J].教育教学论坛,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