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对职业教育的感想十篇对职业教育的感想十篇

对职业教育的感想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7:12

对职业教育的感想篇1

关键词:职业情感教育;价值;目标;中等职业学校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7740(2009)07―0067―03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现代职业社会的日趋完善,劳动者作为生产要素中最活跃的成份,作为职业社会中生存与发展的主体,他们的整体素质如何,职业能力怎样,己经越来越广泛地影响到整个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也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考察当前职校生的素质状况,分析未来职业社会对人的能力需求,我们获得了这样的认识:中等职业学校所应强调的素质,应该是职业素质,其内容除己经被大家广泛认同的职业认知因素、职业能力因素之外,还应包含职业情感因素。职业情感作为中等职业学校所应负载的重要教育内容,作为职业素质的有机架构之一,应该引起职教界的积极关注。

职业情感指的是个体对于自己所选择或所从事的职业是否能满足自身社会性需要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我们都知道,个体所从事的作为其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叫职业。它的概念比起具体的岗位或工种要宽泛一些,因为在同类职业中,往往还可以包含若十个工种或岗位。过去,职业学校往往囿于专向性课程和单工种技能,强调“专业思想”教育和“爱专业”的情感日标,忽视或拒斥同类职业内的适应性与相近职业间的可迁移性,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适应日前快速多变的社会生产需要,最终也使得“爱专业”的情感无可依傍。因此,我们提出的职业情感,它建立在广泛的社会情感、劳动情感以及自尊感、价值感的基础之上,又包含了相对狭隘的专业情感,是对某类职业相对稳定的、综合性的内心体验。职业情感教育,就是要在教育的指导和促进下,使个体的职业情感发生积极的变化,对待职业的态度趋于稳定和成熟。

一、加强中职生职业理想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所谓职业理想,简单来说是指人们对未来的专业、工作部门、工作种类以及事业成就大小的向往和追求。它应该建立在个人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兴趣和职业激情的基础上,只有三个圆重叠的部分,才可确立为自己的职业理想。

有人说,现在找工作赚钱就行,尤其是在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的情况下,没有必要再谈职业理想了。这种看法是不对的。实际上,在任何情况下,一个人都应该有一个长远而又切实的职业理想。

1.加强职业理想教育是职业学校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

职业学校创业指导有关教育任务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和创业意识、创业精神教育。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不了解、不喜欢自己即将从事的职业的学生,在接受职业道德、创业意识、创业精神教育时能有什么实效。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如果学生对即将从事的职业缺乏向往和追求,就不可能珍惜在校的学习生活,不可能为了胜任即将从事的职业而自觉提高自身素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当今时代,一个提高自身素质的基础和自觉性欠缺的劳动者,不但无法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中发挥作用,也很难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生存发展。

刚入学的新生不喜欢所学专业,往往是社会上鄙薄职业教育的影响,是对即将从事的职业不真正了解。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谆谆告诫:“不是上了大学,才能成为人才,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方面的。”“在全社会弘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风尚。”是职业指导的重要依据。职业院校应通过职业指导,让学生了解繁花似锦的职业大千世界,了解所学专业对应的职业群,看到各行各业都有各领的成功者,理解“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就是最好的职业”,形成对即将从事的职业的兴趣,并在此基础上确立实事求是的职业理想。

2.加强职业理想教育有助于帮助中职生科学合理地设计职业生涯

职业理想是一个人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设计的动力因素。一个人有了职业理想,才有了明确的人生奋斗目标。美国的戴维・坎贝尔说过:目标之所以有用,仅仅是因为它能帮助我们从现在走向未来。卢梭也说过:选择职业是人生大事,因为职业决定了一个人的未来。中职生只有明确了职业理想,才会为职业目标的实现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并付诸实施。从这个意义上说,职业理想教育有助于帮助中职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设计,有利于促进他们成长、成才。

3.加强职业理想教育能够帮助中职生顺利就业并乐于从业

纷杂的社会职业中,不同的职业理想将引导人们选择不同的职业,一个合理而恰如其分的职业理想能以巨大的感召力指引人们正确进行职业选择,唤起人们从业的热情和勇气,在成就事业的征途上奋力拼搏。一个人一旦在心中确立了自己的职业理想,就会为具体的目标去积极地准备,努力奋斗。由此看来,职业理想教育在中职生就业、从业过程中可以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二、职业情感教育的目标与基本途径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当意识中的自我与实际上的经验产生分歧时,个体就会经历不协调状态。教育和心理治疗就是通过精神上的积极关注、情感上的融洽和谐,使人在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建立起相关,重新获得协调。职业学校的学生在面对职业选择、接受职业准备教育时,绝大多数都会经历“不协调状态”。我们实施职业情感教育,就是要帮助他们逐步建立起职业悦纳感、职业道德感和职业审美感这两项职业情感目标,让校园中的理想自我与职业社会中的现实自我融为一体,获得新的陇调。

(一)职业悦纳感

情感教育说到底,就是“爱”的熏陶和濡染。职业情感教育也不例外。它的初始任务,就是要帮助人们形成对所从事职业的情感上的亲近与悦纳。

从学校的角度看,职业学校的重要德育内容之一,就是要培育职校生爱工作、爱劳动、爱事业、爱职业的真挚情感。从某一具体职业(或专业)的角度看,爱的情感则更加丰富、细腻,渗透或体现在某一职业的各个方面。对于一个富有职业情感的人,职业的特点就是他的生活特点,职业的需要就是他的工作需要,职业范围内的一切内容都是他自觉关注的对象,有关职业的一切变化都和他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我们认为,这种“物我同一”的相容性、互动性,这种“唇齿相依”的顺遂感、一体感,就是职业悦纳感的基本表现。

职业悦纳感是指个体对自身的多方面条件是否能适应某一职业、对某一职业是否能符合自身兴趣爱好而产生的内心体验。它是超出于职业兴趣的一种更为稳定、持久理性的情感状态。其培育途径主要有:

1.在新生入学之初,有计划地组织提供职业能力倾向测试与咨询,为学生的职业情感发展提供初始的参照依据。

2.《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程的提前开设,并辅之以定期开展的就业形势与政策教育。

3.在各专业课程之外,尝试开设与职业相关的“专业知识”课程,以促进对相关职业的诸如职业延革、职业价值、职业资格职业待遇、职业保健、职业法规等知识的了解和认识。

4.文化、专业课程围绕职业规范、职业特点及其它职业文化积极开展相互渗透,努力增强课堂内的职业化气息。

5.在班集体建设与班务活动中,注重体现与本职业相关的教育主题、文化风格与象征性的物化环境。

6.建立并保持与本行业的先进模范人物、专业权威人士的密切联系,注重情感交流。

7.利用每阶段社会实践、下厂实习、社会服务、校内执勤等实践活动,创设情境,展现特色,体验情绪。

(二)职业道德感

职业道德感是个体对自身及他人的行为、举止、思想、意图是否符合职业道德需要而产生的内心体验。职业道德感不同于一般所说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指社会分工体系中,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其特定的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准则的总和,它属于道德认知的范畴。而职业道德感则是与职业道德行为相伴相生的情绪感应,是品质习惯的内省与理智、外律交互作用的结果。

情感教育专家朱小蔓教授说过:“道德感不是被动地接受社会道德规范对它的约束,而是作为‘自为的存在’本体内蕴藏着向善的欲求。这种欲求满足的强弱使主体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自认为达到了善的要求,会产生自豪、愉悦感;反之,则会产生内疚和自责,从而激励自己不断追求。”在职业活动中,职业道德感所表现的“向善的欲求”,既有其内在的衍生依据,也有着外力强化的作用。

职业道德感的重要特征是它的践履性。一方面,职业道德感以主体的践履行为作为最终的实现形态。职业道德教育的成效,只有从受教育者在职业生活、职业行为中的道德表现来把握;职业道德情感的形成水平,也只有从个体长期、稳定的职业道德行为中来判断。另一方面,职业道德感专注于对职业行为进行有效调控。在职业活动中,道德感具有信号功能。个体职业道德情感的表露,可以使他人了解自己的需要、态度、思想和心理状态,从而接受、配合自己的职业道德行为;也可以使自己更好地知觉和体验他人的职业情感需要和反应,达到分享他人情感、及时修正自身职业道德行为的目的。

职业道德教育应该遵循职业道德感的形成机制,把握其基本特征,把教育旨归从认知、明理,延伸到激情和导行。职业道德情感培育的方法很多,根据我们的实验情形归纳,基本途径不外乎以下几种:

1.创设道德训练情境。情境是人为创设的充满特定情感的空间,是唤醒或激化情绪、促进道德内化的有效教育时空。职业学校的校园布置,应该体现现代职业社会的共有道德观念。职业学校的教室专业实习室、专业实训工场,应该创设出对应某一职业的训练情境。从物化的职业环境,到特定的规范、制度、程序,到师生共同营造的职业文化氛围,使职校生时刻都处于特定职业道德规范的无形约束与衡量之中。

2.树立职业道德榜样。加强师德教育,使全校教工首先成为教师职业的榜样。对专业教师还应在体现本专业的特有职业规范上提出明确要求。树立本班、本专业职业道德规范执行最好、最自觉的学生榜样。宣传、学习社会上相应职业的劳模、先进典型,开展沟通与交流。

3.强化职业道德舆论。发挥集体舆论,特别是班委会、团支部的作用,激励和引导所有集体成员,巩固、发展合乎职业道德的良好行为和习惯,对违背职业道德的人和事进行批评与帮助。长期坚持,渐成习惯,成为班级风气的主导。对道德感或职业道德行为特别淡漠的人,要结合心理辅导与矫正,做好细致的说服转化工作。

4.开展道德教育活动。职业学校开展的各类活动,应特别注重渗透职业道德的规范和要求。应特别注重活动本身所体现出来的可操作性、主体实践性和道德感悟性。在主题班团活动、校园执勤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体育运动会、技能比武活动、技术考核活动、文化艺术活动中,都要有所设计和要求,以潜移默化地培育、濡染职业道德感。

5.丰富职业道德体验。要及时、充分地肯定学生在职业道德行为中的出色表现与点滴进步,尽量让他们更多地直接感受正面的情感体验,品尝成功与进步的愉悦情绪。对出现的问题也应及时、恰当地作出处理,使违背了职业道德、做了错事的学生内心产生懊悔和自责,以帮助其建立直觉的道德感,不断强化其职业道德意志。

教育是使人学会生存而且生存得更好的事业。渗透在中等职业教育全过程、全领域的职业情感教育,不仅能帮助职校生克服职业学习与职业训练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负性情绪,扫除情感障碍,学会在职业社会中的生存,而目能使他们在由生理成熟向社会成熟的过渡中,高质量地完成由表象到内质、由冲动到理性、由兴趣到更多“自知自为”的职业准备,并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为自身职业情感的进一步适时迁移与扩张奠定稳固的基础,使之能持久地获取高激励、高成效的回报。

参考文献:

[1]蒋乃平,杜爱玲.职业理想教育与职业生涯设计[J].教育与职业,2003,(1).

[2]滕人轶,姜秀英.基于目标导向的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设计[J].学生工作,2004,(8).

[3]马征杰,翟宝清,青云,等.陕西理工学院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与思考[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93-94.

[4]刘永忠,薛宇红,刘飞清,等.化工类专业教学改革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化工高等教育,2005(1):13-19.

[5]黄林楠,蒋菊,魏有兴.关于毕业生质量调查的分析研究[J].前沿,2005,(1):116-120.

[6]陈军,董丁戈.职业生涯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6-10-12.

对职业教育的感想篇2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教学目标

作者简介:邱秋云(1968-),女,广东省潮州市人,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广东科贸职业学院立项研究课题“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研究”(编号:GDKm2011-18)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7-0029-02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高职教育重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强调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其教学的特色与要求决定了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将实践教学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既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又有利于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

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思政课教学目标具有高度一致性

(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必须正确把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办学特点。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使命,对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培养的人才,除具备职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实操技能,还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其首要任务是“教育”,通过教育使学生的人性得到提升、能力得到发展,既贯彻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培育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也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职业能力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其次是“职业教育”,通过职业教育使学生获取职业岗位所需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高职教育既要注重学生当前就业的需要,又要着眼于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既要教育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和如何获取知识及技能,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也要教育学生正确处理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动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发展变化的职业要求,为学生持久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育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为培养符合职业岗位要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高职院校重视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二)高职教育思政课的教学目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1]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更进一步明确要求:“高等职业学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加强实践育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因此,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政课,其教学的主要目标在于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掌握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形成良好的法治理念;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而思政课着重在于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为其具体的教学目标。因此,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思政课教学目标具有高度一致性,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对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具有现实意义。

二、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作用

(一)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作用

高校思政课特别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这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效的一个做法,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效途径。16号文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证明,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实践教学既加深学生对课堂所学理论的理解,学会运用理论分析现实问题,又反过来强化对理论的认知,进而内化为自己的信仰。思政课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和养成教育,引导大学生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并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熏陶,认识得到升华,觉悟得到提高,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二)在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目标

针对高职学生理论思维能力相对较差而动手能力相对较强、高职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特点,为了实现高职教育思政课的上述目标,应针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在重视课堂理论教学的同时,应该增加更多的社会实践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亲身体验,通过探究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在现实中得到验证,促进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领会,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除追求上述目标外,还应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要求,主动服务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形成具有鲜明高职特色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为此,高职院校要注重从校企合作切入,聘请企业专家指导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工作,共同设计实践教学项目、实施方案,将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课实践相融合,凸显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特色,使思政课实践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会与人沟通、学会与人合作、学会遵守规则、学会承担责任、学会面对挫折,等等,培育学生高尚的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念。

三、高职教育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的探索与实践

(一)强化职业道德品质培养,突出德育目标

诚信敬业是企业对员工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能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践能力强,思想道德品质好的高端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应突出以爱岗敬业、诚信守法为重的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1.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人们的价值观多元化、看待问题视角多样化,学生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他们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对未来职业生涯有所设计,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我价值,也怀着对未来职业生涯的一些困惑和迷惘。有的学生缺乏自我认知,对所要从事的职业缺乏自信心,吃苦耐劳精神不足,功利化价值取向明显。因此,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专业实训、顶岗实习,精心设计、统筹安排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大力开展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如实岗训练、职业规划设计、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等,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社会价值,明确自己在今后职业生活中的地位、权利和义务,激发学生为事业而努力奋斗,培养学生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生活态度和职业精神,树立起符合社会整体利益和自身长远发展进步的职业价值观。

2.加强诚信教育,夯实职业道德基础。诚实守信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也是影响大学生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因种种原因,社会上存在各式各样的诚信缺失现象,毒害人的灵魂,吞噬人的良知,高校校园也深受其害。考试作弊、拖欠学费、毕业生推荐材料弄虚作假等信诚缺失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令人深感不安。因此,高职院校要重视并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首先要在校园营造诚信氛围,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使学生受到校园诚信氛围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其次,思政课要充分发挥教育作用,尤其要发挥思政课实践教学作用。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得到来自企业、社会等外力的鼓励、教化,引导和帮助学生在面对各种各样的利益关系中,能进行理性的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使心灵得到熏陶和感化,避免受到利益的困扰,培育学生的职业道德情感,训练学生的职业道德行为,增强诚信意识,提高道德认知,培养学生的诚信素质。

3.加强企业化的职业道德教育,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立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立足于企业岗位对人才素质的全面要求。高职院校在重视技能培养同时,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文化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使学生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同时,具有进入企业就能立足、生存和发展的综合职业素质。职业道德教育目标的实现,虽离不开课堂的理论教学,但通过在工学结合、校企互动中进行教育,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形成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职业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因此,学校要通过工学结合,科学搭建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实习相互支撑的平台,将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课实操、实训,顶岗实习结合起来,使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更加贴近专业培养目标。当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时,企业的规章制度能规范、约束学生的思想与行为,这对于促进学生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等都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在提前体验将来从事职业的具体生活,满足了学生的内心需求,也使学生在体验未来职业生涯过程中深刻感受职业道德的意义。

(二)重视学生全面发展,突出能力目标

当今社会,科技发展迅速,科技的社会化和社会的科技化特征日益显现,职业的内涵发生着深刻变化。科技的发展不仅要求劳动者具有更高的职业技能,也要求劳动者具有更高的综合素质。社会的发展对大学生的技能与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不仅要满足当前学生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要满足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职教育必须适应时代不断发展的要求,以有利于促进学生思想健康成长和人生顺利发展为重要追求目标,强化学生发展能力的培养,着力培养学生内在的素质和思想行为的能力,满足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思政课的教育,不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教学帮助学生将书本理论知识向现实实践的转化。实践不仅是一个学以致用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实践中,学生能接触到企业的生产过程、工作流程等信息,不断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实操技能,学生的表达能力、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得到锻炼,使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因此,高职教育思政课实践教学应结合高职学生特点,围绕市场需求和学生发展这条主线,全面考虑学生今后发展所需要的综合素质,有效地培养他们的综合职业能力,包括掌握知识与领会思想的理解力;学会认清是非的分辨力;学会在价值多样与各种机会中找到适合自身特点与发展需要的选择力;学会在竞争中调试自身心理的平衡能力;学会在各种人际关系中良好相处的协调力;培养学生不断学习与自我发展的竞争力等,[3]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现代化素质的、全面发展的、有竞争力和发展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学生的自身发展提供保证和基础。

(三)注重人文关怀,突出情感目标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法处理人际关系”。[4]这一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地区间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教育公平、政治公正等社会问题日益突出;不同意识形态竞争加剧,社会矛盾凸显,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社会的发展使职业竞争更趋激烈,竞争改变着大学生的人生态度和价值选择,也使学生倍感压力。面对竞争压力和社会矛盾,难免会出现思想上的波动、政治上的鲁莽和行为上的失范等现象,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重视情感教育,促进大学生心灵的完善与和谐,对促进大学生自我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不仅是知识传递与能力培养的过程,也是心灵间交流的过程。思政课的教学,既是传授知识的认知过程,也是开启学生心灵的情感过程。它伴随着人的知、情、意、行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实践是知行转换的关键环节。在知行转化过程中,情感承担着“催化剂”和“调节器”,[5]发挥着特殊而又重要的中介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积极探索将情感融于教学过程中,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状况,了解掌握学生喜欢什么、接受什么、厌恶什么,并给予必要的、正确的引导,激发、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积极开展情感体验教育,通过组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检验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促进学生将理论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助人的乐趣,感受别人指导、帮助的体会,学生的情感得到体验,使学生懂得关心别人、理解别人,学会与人相处,真正认识到人的价值。通过教师春风化雨般的引导,激发学生追求真、善、美,培养良好的情绪情感,发展高尚的思想品质;激发学生自我成才的内在动力,树立成才的理想和成功的信心,培育学生健全人格,塑造其健康的内心世界和正确的行为方向,形成良好的个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组编.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03.

[2]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Z].教职成[2011]12号,2011-10-12.

[3]李萍,林滨.试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三个基本维度[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9).

对职业教育的感想篇3

【关键词】高职贫困生思政教育问题

中图分类号:G448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到2009年,全国独立设置高职院校1215所;招生数达313.4万人,与本科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在校生964.8万人,高等职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中贫困生的比例也日益增多。加强高职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意义重大,刻不容缓。高职院校中的贫困大学生可以说是高校中的“双重弱势群体”,一方面,经济拮据使他们成为高校中的弱势群体;另一方面,由于中国传统“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对高职生产生一定的偏见,而目前较多用人单位又片面追求高学历,强调实践经验,高职贫困生面临着社会地位低和更为严峻的就业压力。因此,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高职贫困生含义的界定

所谓高职贫困生,是指国家招收的高等职业院校中由于家庭经济困难,难以支付教育费用,或支付教育费用很困难并且个人的基本生活费没有保障的高职学生。这些费用主要是学杂费,包括学费、住宿费、教材费和学习用品费等。其次是生活费,包括伙食费、衣物更新费、日常用品费、交通费等。

高职贫困生分为一般高职贫困生和特困生,“支付教育费用很困难的”是一般高职贫困生,“无力支付费用的”是特困生。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南方与北方、东部与西部的生活消费水平不同,因而判断贫困生的标准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高职贫困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经济压力巨大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货膨胀压力的加大,高职学费和生活费的逐年上涨,给高职贫困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学习和生活上都面临许多困难。他们每天吃着最便宜的饭菜,有时仅以馒头充饥,一些高职贫困生处于营养不良的状态,严重影响了身体的发育。经济的拮据,使他们无力购买换季的必要衣物,常年就那两三件衣服;他们无力购买一些必要的学习用品,更无力参加自考、函授等学历提高班和各类培训班,从而对自身学习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他们也不敢参加需要花钱的同学聚会和社会实践活动等,严重影响了他们的人际交往和人际沟通能力。

2.心理压力普遍存在

高职贫困生和本科贫困生相比,生存处境、自我评价差。未被本科院校录取,生活贫困,严峻的就业形势等使他们自认为低人一等,因此,高职贫困生心理压力普遍存在。另外,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是由中专学校升格或专科学校转制而来,举办高职教育的时间不长,社会知名度和信誉度不高。再加上目前社会对高职教育整体的认可度不高,对高职教育的作用地位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因而,贫困生往往比一般学生更内疚压抑。

3.学习困难不容忽视

职业院校录取在普通本科院校之后,录取分数线低,考上职业院校的高职贫困生要么高考失利,要么本来学习基础就差,一般以后一种情况居多。因此上职业院校对他们来讲,并没有本科院校学生的那种成就感。另外,从学习基础、英语水平看都比本科院校的学生差得多。虽然高职贫困生学习努力刻苦,但是由于学习基础薄弱,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比较吃力。再加上经济的贫困,在其他同学开始收集各种证书,储备就业资本的时候,高职贫困生却为了生计,要参与勤工助学、校外打工等赚取生活费,课程学习受到了严重影响。

4.诚信观念缺乏

高职贫困生中欠费的大有人在,有些高职贫困生把父母千辛万苦凑齐的学费拿到学校,不是考虑先交学费,而是用于上网、买手机、请客等个人消费。有个别高职贫困生,为了得到更多的经济资助,故意夸大经济困难情况,开具虚假证明等,欺骗学校,挤占他人的资助资源,品行极为恶劣,诚信观念严重缺乏。还有一些高职贫困生为了获得奖学金,不是通过自身平时努力学习,而是通过考试作弊等手段获得优异成绩,诚信缺失。

5.感恩意识淡薄

有一部分高职贫困生对父母、亲人的关心和帮助相当漠视,感恩意识淡薄。父母千方百计凑足学费,而部分高职贫困生到校后却不断强调还要“复读”,不甘心上高职院校,还想上本科院校。老师劝其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将来一定会有所作为,从而回报父母,回报社会。他们却不以为然,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我行我素,得过且过。面对国家、社会、他人的帮助,一些高职贫困生表现的很冷淡,他们从来不说感谢的话,没有感谢的行为,反而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很少想到通过自身的努力,回报社会,回报他人。

高职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之思考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简称16号文件)指出: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要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完善资助困难大学生的机制,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如何按照党中央的要求,把解决高职贫困生的经济困难问题同加强高职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帮助高职贫困生在得到经济资助的同时,思想和心理也得到健康发展,成为摆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非常现实而又亟需解决的问题。结合高职贫困生所表现出来的思想现状和心理问题,对加强高职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作一些思考。

1.物质帮困

物质帮困是高职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高职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固然很重要,但仅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不与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相结合,也是难以奏效的。高职贫困生的许多思想上的困惑都是源于经济上的贫困,为此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通过奖学金、贷学金、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减免学杂费等途径加强对高职贫困生经济上的资助,这是对高职贫困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

2.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

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爱国是每个人都应当自觉履行的责任或义务,履行爱国的责任或义务,是对祖国母亲的报答。高职院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加强对高职贫困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让高职贫困生了解到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与民族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不可分割,因而强化他们的民族使命感和主人翁责任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3.心理健康教育

对高职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关注高职贫困生健康成长的教育过程,要结合高职贫困生的心理特点,努力为他们创造一个温馨、宽松和尊重的教育环境,并在教育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自我调试能力。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和个别心理辅导咨询等形式,普及心理知识,让高职贫困生了解健康的心理知识,正确认识自己,正视社会现实,学会情绪调节的方法,提高情绪调节的能力。

4.“三观”教育

“三观”教育是高职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三观”教育就是帮助高职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工作者应针对高职贫困生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的错误认识,利用课堂教学、党团组织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等途径,采取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个别教育与集体教育相结合的方法,教育高职贫困生如何做人,如何把正确的人生观教育渗透到他们的成才观、幸福观、荣辱观、苦乐观等具体教育之中,认清人生的意义,树立远大理想。

5.“三自”教育

“三自”教育是高职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三自”教育就是对高职贫困生进行自立、自强、自信教育。引导高职贫困生进行自我教育,发挥高职贫困生的主体地位。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教育高职贫困生懂得贫困不可怕,也不是贫困生的错,但是对于贫困所持的态度却取决于贫困生自身。要教育高职贫困生客观勇敢地面对现实,全面地认识自我,既要看到自己的劣势不足,也要看到自己的优势长处。无论遇到什么困难,要对自己充满信心,理智面对,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困难和挫折,自立、自强,在逆境中奋发成才。

6.诚信观念教育

诚信教育是高职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诚信是道德的基石,是做人的根本,“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则衰”。对高职贫困生进行诚信教育,让他们坚信“及时还贷光荣,违约失信可耻”。首先,可以在贷款前后进行信用观念教育,签署“诚信承诺书”,在学生中开设诚信课程,举办诚信讲座,学习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诚实守信的楷模,使学生树立“无信寸步难行”道德观念。其次,可以建立高职贫困生个人信用档案。最后,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校园文化建设在高职贫困生诚信教育中的作用。

7.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既是道德教育,也是情感教育和人性教育。首先,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对高职贫困生的感恩教育,把感恩教育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加强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其次,以课堂教育为学生感恩教育的主渠道,将感恩教育的内容渗透到“两课”的教学中,推动感恩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工作。最后,要发挥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部门、党团组织和学生社团在感恩教育中组织和教育学生的作用,同时,教育工作者要以身作则,加强自身修养,以良好的感恩品质潜移默化地影响高职贫困生,形成“知恩图报”的校园文化氛围。

8.幸福观教育

高职贫困生主观体验的幸福感程度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生活、情感和未来的预期。因而,对于高职贫困生进行幸福观教育尤为重要。首先,要使高职贫困生对幸福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其次,要使高职贫困生明确金钱并不等于幸福快乐。最后,要使高职贫困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2010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郭明义,将自己工作28年里的29万元收入中的12万元全部捐献了,并且各种奖金、补贴、慰问金、慰问品和奖品也都全捐了。郭明义的幸福观就是一种助人为乐的高尚伦理之乐,是值得提倡和学习的,也是完全符合幸福快乐的科学原理的。总之,对高职贫困生进行幸福观教育有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心态,健康快乐成长。

高职贫困生问题是我国经济体制转型时期出现的新问题,给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同时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一步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机遇。21世纪对人的要求已不仅仅局限于知识文化水平,而是越来越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高职院校在对贫困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坚持正确的育人导向,让学生能够掌握一技之长,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投入社会竞争,做生活的强者。

参考文献:

[1]周文斌.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新探[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4).

[2]柒文英.感恩教育——高职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切入口[J].怀化学院学报,2007(4).

[3]陈红媛.论人文关怀视野下高职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3).

[4]蒋龙余,顾健.高职贫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J].教育与职业,2010(11).

对职业教育的感想篇4

关键词:墨子;教育思想;职业教育;教师;启示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161-02

墨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一位伟大的教育思想家,尤其他的教育思想对我国现今职业教育的发展仍然起到了积极的启示作用。墨子在他的教育思想中,采用了与儒家相对立的“叩则鸣,不叩必鸣”的教育思想。这一教育思想的提出,对职业教育有较为重要的影响,对现今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不叩必鸣”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

墨子生活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动荡的时期。私学的不断兴起促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社会的教育思潮不断碰撞。儒家提出“叩则鸣,不叩则不鸣”的被动施教主张,墨子对于这一主张并不赞成,他提出应该是“叩则鸣,不叩必鸣”的主动施教主张。首先是因为墨子对人的品性的理解所以主张主动施教。墨子为教育者在品性形成这一过程中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所以他提倡教育者应该主动去施教让受教育者能够形成良好的品性。第二是因为墨子对人类认识的理解。他认为:“知,材也。”每个人都具备认识事物的能力,但是在这个认识的过程中,人类的认识能力和范围又是有限的,所以墨子认为传授知识和求知是每个人享有的权利同时也是义务。自己懂得的道理和知识应该同他人分享。第三是因为墨子所主张的“兼爱”思想。墨子传道授业就是希望能够培养“兼士”和“贤士”为社会作贡献。他认为对君主实行上说接受教化,对百姓进行教育,那么就能国富民丰。基于以上的原因,墨子作为教育者就使得他必须采取主动积极的态度,采取“不叩必鸣”的教育思想。

二、“不叩必鸣”教育方法的内涵

“不叩必鸣”所表达的含义是:即使人们不来请教,也应该主动上门去教授,积极向人们宣传、推行自己的主张和所获得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不叩必鸣”所提倡的是教育者的主动性和主导性。作为一名教师,具有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在学问上应该做到学生即使不请教,但也要对其进行施教。在“不叩必鸣”的教育思想中,它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积极主动。这个教育方法就要求老师应该具备奉献精神和较强的责任感。在这个教育方法中,它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从当前的教育思想来看,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这一教育方法的提出则是对老师的主导地位加以了肯定。

三、职业教育提出“不扣必鸣”教育思想的必要性

墨子的职业教育思想对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具有较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影响。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在不断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碰到了困境。我国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社会存在着重视普通教育,轻视职业教育的现象。第一,由于传统观念“学而优则仕”的影响,社会上存在着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导致职业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不高,甚至整个社会对职业院校的认可程度并不高。社会中重视高学历人才而看不起甚至忽视精技能的现象比比皆是。第二,职业教育的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是被调剂到职业教育专业中,由此逐渐对自己失去信心。在招生方面,总是先将高分学生录取到普通教育,然后低分学生才可以录取到职业教育。在这个招生过程中,更是降低了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在社会中更是打上了“二流”学校的标记。第三,学生在选拔的过程中,在知识理论的掌握上和普通教育的大部分学生存在着差距。职业教育学生大部分对知识理论的掌握存在欠缺,社会的异样目光更是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压力。慢慢地学生就开始也对自己失去了学习的信心。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是学习职业教育学生失去学习动力的主要原因。第四,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在不同程度上也受到社会不和谐因素的影响,甚至出现了以一种消极的态度去对待学生。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本身也是作为教师这一职业群体出现,那么就应该同样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同。但目前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不认同也让教师的认同感降低。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或多或少也存在着责任感缺失的问题。学生进校时本身的素质和对知识理论掌握的情况就不理想,社会的偏见使学生学习的动力减弱,教师对学生的教授过程中逐渐也失去了教授的信心,有的教师就出现了想听就听、想学就学、不学就算的思想,这就导致学生并没有学到真正的知识,甚至出现了一个恶性循环,社会不认同加深,学生、教师都逐渐对学与教失去信心。

四、“不叩必鸣”教育方法对从事职业教育教师的启示

第一,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应该主动宣传和善于引导。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不是一时半会儿就形成的,这是一个传统的、长期的、固有的态度,正因为如此,作为一名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才更应该具有积极主动性,主动向外界宣传,改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态度,而不是等待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转变。墨子提出“不叩必鸣”的教育思想配套采用的是“上说下教”、“强说人”的方式。作为现代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我们也可以通过现代的方法对职业教育进行宣传以试图改变对职业教育传统和固有的消极态度。首先,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可以将职业教育的理念对社会进行广泛宣传。这种宣传可以对社区居民、对普通高中学生、以及家长进行宣传,让他们都充分了解,职业教育不仅仅是局限于对孩子的知识技能教育,同时也包含职业培训等内容,而不是一个狭窄的概念。其次,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可以主动到社区为社区居民做一些必要的职业培训。最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态度影响着教学工作的开展。作为职业教育的教师,我们应该学会引导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教师不能被社会的偏见、世俗的歧视所压倒,应该对所从事的职业教育充满着信心,不要用一种消极的态度去面对、去教授学生。在对学生的教授过程中,我们应该对学生充满信心。职业教育的教师应该是争取更多的资源,整合更多的资源将职业教育发展成为更适合社会需要,大力宣传职业教育思想,引导社会民众和学生更多地了解和接受,使职业教育在社会教育中健康成长。第二,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应该积极探索,主动提高自身水平。在当今社会环境下,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的素质、能力也被赋予了时代的要求。首先,职业教育需要的教师应该在教育过程中,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观察和研究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接受能力和心理状态的差异,对学生学习授予不同的教育内容。学习职业教育的学生,在起点上就已经和普通教育的学生有差别,作为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帮助每个学生实现其价值,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是教师的责任。教师应该提高自己的自身的观察和研究的能力,善于总结和归纳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其次,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对其本身就有较为严格的标准。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我们都要求职业教育的教师应该是双师型教师。因为双师型教师不仅可以保证学习职业教育的学生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提高较为有用的实际操作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研究理论教学和对学生的学习特点研究,同时还要参加实践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第三,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应该增强责任感,主动奉献。责任感也是“不叩必鸣”所提倡的必备素质。教师转变自身对职业教育的态度必须是要通过对职业教育这一事业赋予的使命来实现。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应该肩负起转变这一传统观念的使命,将职业教育的发展作为自己事业发展的前进动力。作为一名教师,传道布施是首要责任。尽管学生在招生过程中不是最理想的,但是我们应该对这些学生负责,尽可能为他们查缺补漏的同时还能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到他们希望学到、能够为他们生存提供的必要技能和知识。而不是学生不愿意学就听之任之,放任不管。对于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来说,对学生的教育责任感应该是比普通教育教师的责任感更强,因为肩上不仅担着对学生的责任,更是担着社会对职业教育态度的责任。双师型教师的标准提出,就使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更加应该具备奉献精神。双重的任务,双重的工作量,就让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更为辛劳,同时也意味着奉献。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责任感增强是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较为积极的作用,责任感强调的仍是教师主导地位。责任感、奉献精神是与“不叩必鸣”的教学思想相互照应的。

“不叩必鸣”是墨子提出的一种教学思想,同时也是作为教师的一种责任和奉献。作为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应该努力践行这一教学思想,这不仅能够让学生得到满足,同时也能够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幼林.论墨子的教育思想以及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0,(12).

[2]赵苓妃,覃兵,游小娟.墨子职业教育思想探析及启示[J].职教论坛,2009,(11).

[3]胥玲玲.墨子职业教育思想初探[J].黑龙江史志,2008,(8).

对职业教育的感想篇5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院校;存在问题;创新途径

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职业院校的教育对培养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作为我国国民教育的组成部分,社会环境和社会对科技人才的需求影响着我国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根据新时期中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职业院校必须针对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所存在的问题,如:教育方式、实效性差、学生厌学等等,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对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思维以及新途径进行探讨和研究。

一、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以及所存在的问题

1、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

职业院校在生源上要比普通院校差,传统观念和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和压力都很大,特别是在一年级的学生中,普遍存在着“没有前途、混日子”的思想。职业院校的学生往往感觉自己是新新人类,思想政治老师传统的思想观念不是他们的思想,从而不去理睬思想政治教师所传授的思想。

(1)学生的学习特点。首先,学生的学习基础比较差,职业院校要经过三年的时间把他们培养成合格的高职生,任务很重,责任很大,难度很大。其次,学生选择专业以及学校对专业培养的目标存在着比较模糊的观念,在专业知识难度逐渐增加的情况下,导致学生对专业课失去了兴趣。再者,大多数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目标能够清楚定位,重视对自身素质的培养,但是也有很大部分的学生只重视考取更高层次的院校,进而忽视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影响了专业知识的学习。

(2)学生的思想特点。根据职业院校的调查显示:学生感觉压力很大,很难发泄的占6%,学生感觉缺乏目标,迷茫盲目的占7%;学生感觉生活充满生气,丰富多彩的占34%;学生感觉前途未知,心情烦闷的占20%;学生以为将来的生活要刻苦学习的占22%;认为学生生活混文凭的占11%。职业院校和高等院校相比,学生对生活缺少明确的目标,对生活和前途感到迷茫和困惑。缺乏自信心和毅力,尤其对待政治教育表现的很冷淡,跟风或者不参加青年志愿者和党团的活动,学生本身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缺乏社会公德意识,只考虑自己个人的利益。很多学生排斥集体活动和公益劳动,不愿意接受约束,对集体荣誉感相当缺乏。

(3)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职业院校的学生自卑心理很严重。职业院校的学生属于专科,学生和家长不认同职业院校,高考的分数也很低,导致了学生对前途和生活失去了信心,没有太多的期望,同时对学习也失去了兴趣,造成了比较大的心理压力,违反纪律的事情经常发生,同时对老师的教育也有抵触情绪,一方面想得到老师的爱护,学校的关心以及社会的肯定,另一方面在遇见困难和问题的时候,表现烦躁冲动,容易走向极端。为了发泄自己的不满和引起他人的关注,制造一些恶性事件和破坏行为。[1]甚至有的学生容易冲动,自控力相当差。

2、网络带给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

目前网络技术的发展,也为职业院校带来了挑战。职业院校对网络信息源的下降,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难上加难。现在职业院校的学生具有很高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网络使职业院校的学生加快了信息量的吸收,网络深深地吸引了职业院校学生的目光。网络上各种各样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对职业院校的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然而职业院校的学生由于其本身特有的特点,对网络上的信息不能辩析真伪、优劣。严重导致了职业院校的学生深陷网络不能自拔。网络上的色情瘟疫、拜金主义以及享乐主义、暴力等对职业院校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严重的危害性。因此网络为我国的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敲响了警钟,提出了挑战。

3、职业院校存在着教育理念上的偏差

当前很多的职业院校在教学和管理模式上参照的是普通院校的教学方法,没有更好的理清职业院校的教育理念,只是强调培养技术人才或者是从事生产第一线的管理者。因此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对技术指导过分重视。其次,职业院校和社会从本质上就没有认可思想政治教育。再者,职业院校对学生的教育缺少创新的能力,对学生的培养没有自己的特色,加上职业院校的经费少,使学校的发展受到了限制,不能及时了解市场信息,面对社会的需求不能及时做出反应,导致了职业院校的教育体制出现了僵化,忽视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学校的管理缺乏科学方法。

4、学生自身的价值取向影响了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职业院校的学生由于社会、家庭、学校的各种原因,导致了学生盲目的分裂社会与个人利益,他们对自己的个人利益很重视,往往忽视了社会的发展,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对自己原有的思想和行为不会认真的去改变,缺乏发展和学习的乐趣,使自己的观念倾向于狭隘的境地,因此不会去通过更新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来超越自己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2]

二、坚持与时俱进,开展创造性的职业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当今,我国科教兴国实现的重要力量之一就是职业院校的学生,他们的道德思想状况直接影响职业院校的办学成功性。我国民族的复兴跟社会主义建设的后继有人具有很大的关系。开创创造性的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与时俱进,对于人才强国和科教兴国战略进行全面实施,确保小康社会的建设,实现深远的社会意义。职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以理想、信念为教学的指导思想,重点是爱国主义教育。把建设思想教育作为基础,全面促进学生成才就业,根据实事求是、以人为本、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原则,结合实际,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和吸引力。把应用人才作为培养的具体目标,使学生能够在德、智、体、美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1、改进和加强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学理念

培养我国高、中等职业技术人才的重要园地是我国的职业院校,职业院校要想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就需要改进和加强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且在学校工作中,把思想德育放在首位。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是道德教育,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因此职业院校要坚持以人文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可持续的发展学生的潜能,增强他们的政治思想,实现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3]

2、职业院校要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水平,坚持社会实践和政治理论相结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引导学生深入的了解、服务社会,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思想政治课。因此职业院校要对思想政治课进行优化,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让政治思想教育达到进课堂、进网络、进公寓、进学生的头脑的“四进”作用,同时结合自身的特点,引导学生自愿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以及在各种假期中开展卫生、文化、科技等专业性能的比赛,同时,有条件的可以支持下乡活动。对历史纪念日、重大的节假日等充分利用起来,进行弘扬传统文化、节日、纪念日文化,进行集体和爱国主义教育。积极地开展寓教于乐、文、活动的各种文体团活动,使学生能够在社会、学校以及各种团体中,充分体验奉献的乐趣和感动,增强他们的道德水准。

3、职业院校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必须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相结合的理念,以情感动学生,以理信服于学生

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引导、关心、帮助学生最好的教育渠道,职业院校的十七八岁学生正处在思想成长阶段,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以及个人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很容易影响到他们的思想,因此要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帮助他们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要引领学生看清事实和困难,循循善诱、以理服人来对他们的心理问题进行开导和引导、疏导。帮助他们在学习成长阶段能够为以后的道路打下基础,帮助他们处理好人际关系。充分理解、了解学生的健康生活,为学生办实事,解决难题。改善他们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对就业加强指导和服务。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根据他们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加强心理咨询和健康教育的工作,使学生们能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4]

4、职业院校要建立激励与约束、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有效地工作机制,必须要坚持管理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合到管理学生中去

职业院校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力度,改进学习方法,充分发挥思想管理作用,才能长期有效的管理学生。管理和教育密不可分,管理制度能够激励人的进取精神,激发人的潜能,职业院校要充分尊重学生,对学生真心呵护,才能体现管理制度的核心精神,把管理制度建立在信任和了解的基础上,给学生充足的发展空间。要用尊重、关爱去唤醒学生的内心和潜能,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加强和改进对学生的管理,要完善和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并很好的落实各种规章制度,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生活加以约束,使他们能够自觉地遵守社会公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职业院校的规章制度,要对学生内部的潜能起到积极的调动作用,使学生能够达到自律,并且和他律相辅相成。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索管理制度的新方法、新手段以及新方式。加强管理人员的素质建设,使管理人员能够达到业务精、作风正、政治强的要求,增强学生管理队伍的水平,使他们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5、职业院校要探索新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和方法,必须要坚持创新,对优良的传统加强继承管理

目前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和信息科技,使学生们接触了很多的新鲜事物,增加了他们的信息量和思维上的敏捷度。职业院校只有不断的探索和创新,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时代感,从实际出发对学生突出的问题和规律进行研究,掌握学生思想观念的发展和形成,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重点加以确定。对学生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5]

三、结语

加强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进职业院校的德育工作,对《职业教育法》和相关的法律法规要贯彻落实,根据的《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方针,对职业院校德育工作要坚持和探索,与时俱进,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发展性和时代性,不断地改进工作方法,使思想政治工作真正的发挥作用。

【注释】

[1]孙亚忠.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教育与职业,2007(9).

[2].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力培养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光明日报,2005-01-19.

[3]姜映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思考.江苏教育,2004(3).

[4]何思平.“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生思政教育需创新的现代意识.经济师,2009(4).

[5]李军锋.论思想政治教育如何保持与时俱进[J].神州,2013(06).

对职业教育的感想篇6

关键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F27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3-0021-02

思想政治工作对于我国的国有企业而言,是社会发展至新阶段的一项重大挑战。如何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的党建工作,充分发挥执政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是包括中国移动设计院在内的众多国有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面对现实社会和人民群众以及移动通信行业广大员工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国有企业非但不能削弱党群工作,更应彰显党组织在企业的核心作用上的张力。对于沦为“计时工具”的富士康“十二连跳”之类的员工管理难问题,给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移动设计院黑龙江分公司尝试从企业党群工作的新问题中去寻找出路。企业党群工作作为企业软实力,在职工队伍中大力灌输企业经营理念,企业精神,丰富企业文化建设,陶冶职工情操,增强职工的自信心,丰富职工的文化生活;及时扑捉职工的亮点,以此激励职工积极进取,充分激发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和创造活力,引导职工把个人利益,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有机结合,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凝聚力。为强化和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正规化水平,能够提供思想政治工作保证。

总书记曾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在企业中,企业职工的思想状态是影响企业生产效率的关键因素,因此必须注意把职工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做到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企业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一、坚持以人为本,更新思想政治工作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对于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传统的观念认为其就是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就是按照道德要求对职工进行应该干什么和不应该干什么的规范教育,并且这种教育是一种事后教育。这种观念很大程度上是把“人”当作“物”来管理。在当前,这种观念已经不合时宜。为此,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在观念上进行更新,切实把职工当作企业发展的主体、当作有情感、有思想的人来进行教育,加大情感投资,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情味,引导职工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思想上的对流、心理上的交融。

因此,黑龙江移动设计院力求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做好以下几点。一要对职工待之以礼。要树立民主和平等的观念,摆正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位置,以平等的人格、诚恳的态度、礼貌的做法,一视同仁地对待职工,尊重职工的权利、个性和情感,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二要对职工知之以心。要充分了解职工群众的具体情况,耐心倾听职工群众的心声,架起双方心灵沟通的桥梁,增进相互间的了解和理解。尤其是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工作任务紧张繁重的情况下,要更加理解职工的需求、处境和心情,时时处处为职工群众着想。三要对职工动之以情。要做到关心职工思想政治上的进步、学习工作上的提高、生活上的改善和身心上的健康,把党组织的关怀、企业的关爱、领导的关心送到职工群众中间,增强职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四要对职工联之以利。要坚持义利统一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全面谋划好职工群众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努力维护好职工群众的现实利益和眼前利益,妥善处理好特殊利益和个别利益,在主动关心、普遍关心的基础上,加强思想教育和正面引导,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氛围。

二、坚持以人为本,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

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多表现为对受教育者单方面说教,思想政治工作都往往以居高临下的姿态,甚至过分强调服从意识,缺乏真诚的双向感情沟通。在今天,这种传统的思想工作方法已不适宜,甚至会适得其反,加重受教育者的对立情绪。因此,黑龙江移动设计院力求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探索创新工作方法。力求做到下几点。

1.无设防的双向交流

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弊端突出表现在交流方向的单向性,即工作者向受教育者单方面的说教,告知对方应该怎样和不应该怎样。这种方法已经不合时宜了。双向交流的优势就是使双方在平等的氛围中实现以心交心,达到双方的彼此了解,使受教育者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自然而然地接受教育,同时还可以增进彼此的感情,融洽工作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双向沟通必须是无设防的,否则彼此心存芥蒂,交流成了互相试探、彼此猜疑,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根本无从谈起。并且,这种无设防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是从教育工作者首先做起,因为他们是教育工作的施动者,承担着要完成教育工作的任务。

2.注意即时教育

以往企业对职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很多情况下是事先设定时间、地点和主题,召集特定职工召开一次会议,台上工作者大讲特讲,台下职工聊天谈心打瞌睡应有尽有,职工对会议精神没领会、没体会,好像会议精神不是针对自己似的,教育工作效果可想而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改变以往的这些做法,实行即时教育。比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利用与职工个别谈心、在餐厅共进午餐、节假日慰问等时机,与职工展开双向交流,借机向职工灌输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企业的大政方针、发展方向、蓝图等;或者深入企业生产的第一线,及时发现问题,在与职工现场处理问题的同时进行灌输诸如责任意识等方面的思想,达到教育的目的。当然,即时教育比传统的会议形式要辛苦得多,耗时得多,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身具有足够的责任意识和不畏辛苦得精神。

对职业教育的感想篇7

关键词:职业素质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当前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指导思想,具体地说,高职院校的各项育人工作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让学生毕业后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人。在职业素质的丰富内涵中,除了专业技能主要依靠专业教学完成外,其他的内容则更多依靠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来完成。因此,构建以职业素质培养为中心的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是摆在每位教育管理者面前的一个课题。

一、以职业素质培养为中心的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重要意义和理论思考

职业素质是指人们从事相应的工作所具备的个性心理品质,是从事专门工作的人自身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具体表现为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技能、职业习惯等。职业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现代社会里,职业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职业活动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一个人不经过学习,不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不注意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就很难谋生,更谈不上实现人生价值,因此,在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提高学生择业就业的竞争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立业创业的创造能力。

“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是高职办学的指导思想,是高职院校各项工作必须遵循的原则和目标。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必须服务于学生的就业,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仍有两个主要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一是职业导向性不明显。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仍是按照传统的学生教育管理的模式进行,忽略了企业和职业对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实际需要,减弱了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的职业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学生教育管理面太宽,重点不突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事无巨细,容易“胡子眉毛一把抓”,每天忙碌辛苦,收效甚微,没有把握住中心。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必须在全面做好学生教育管理各项工作的同时,更加注重把握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点,这个重点就是抓住学生教育管理中那些与学生就业和职业密切相关,符合企业对人才职业素质需求的内容,不断强化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理想等教育,切实增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针对性。

二、以职业素质培养为中心的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论纲

构建以职业素质培养为中心的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重点是,在实施大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注重职业导向,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为目标。简单地讲,就是把职业素质中可以通过教育管理工作完成的部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职业素质培养放在中心位置。实施以职业素质教育培养为中心的高职院校学生教育模式的目的是,增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针对性,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力图全面,却又顾此失彼、重点不明的状况。因此,我们在构建模式时,必须围绕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着眼于学生职业发展,把握住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中与职业素质有关的关键点,从而构建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新模式。

构建以职业素质培养为中心的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就是要围绕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情感、职业规范、职业心理、创新和创业素质等,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模块化,有的放矢地开展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1.着力加强与学生人生规划和职业发展相关的职业理想教育。

对于职业理想教育,我们可以分阶段、按年级实施,贯穿于大学学生教育管理的全过程,每个年级进行有侧重点的教育和辅导。第一阶段(一年级):适应与定向期;第二阶段(二年级):职业认知期;第三阶段(三年级):职业抉择期与目标实现期。一年级,抓住新生入学这一契机,高职院校要及时帮助学生树立起坚定正确的职业理想,在入学教育中,通过专业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就业定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其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指明方向。二年级,在进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学校还应对学生有意识地进行职业道德的培养,提供各种各样的实训机会,帮助学生规划自己的学业和职业生涯。三年级,结合毕业设计帮助学生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通过顶岗实习来培养自己的职业情感,并通过定向指导使学生在现实与理想中明确职业选择方向,逐步形成顺应社会发展和时展的职业理念。

2.着力加强以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内容较广,但敬业是企业对员工职业道德的最基础要求,也是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点。职业道德教育关键是敬业精神的教育和培养,敬业精神就是要珍视和忠实于自己的职业,具有很强的职业自豪感和责任感,立足本职、扎扎实实地为社会作贡献的精神。在具体教育途径上,职业道德教育应该遵循道德教育的一般规律,以教师教学和校内外实训基地为主要载体,将其融汇于教学和实践中,即通过教师自身形象和实践现场、职业现场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到树立敬业精神,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的目的。

3.着力加强与员工职业态度和敬业精神相关的职业情感教育。

职业情感是员工面对职业所表现到的态度、兴趣和行为表现等,是职业意志、职业行为的集中表现。对于高职院校的职业情感教育,应重点培养学生热爱集体的意识、感恩意识、公共参与意识、主人翁意识和认真负责的职业态度等。就学校而言,职业情感教育的起点是对学生进行学习情感教育和专业情感教育,要通过经常性开展专业和主题教育,引导学生珍惜学习机会,端正学习态度,热爱所学专业,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大学学习中,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充满信心。

4.着力加强与遵守企业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相关的职业规范教育。

职业规范素质是员工纪律意识、组织意识的集中体现,主要包括员工应遵守行业职业规范,严守工作机密,严格执行工作流程、工作制度、行业管理规定,自觉遵守职业道德等。职业规范教育应贯穿于大学生整个学习生涯,重点加强学生法制规范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纪律意识;严格加强高校内部管理,规范学生事物处理程序,严格处理学生各类违纪行为,让学生明白制度规定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根据企业对员工的需要,在学校内部强化相关教育,比如企业员工点名制度、佩带胸牌制度等,都可以在学校实施。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到企业实践、调研和邀请企业家或员工到学校讲演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企业的规章制度和对员工的行为规范内容,以便学生及时调整和规范个人行为,尽早树立良好的职业规范意识。

5.着力加强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高尚人格相关的职业心理教育。

职业心理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会调适不良的就业心理,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准确自己的职业定位,克服自卑、焦躁等不良心理,积极态度、自信地面对社会选择;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使其以良好的心态面对职业发展过程中的成功和挫折,特别是培养自信心、承受力、意志力、适应力、耐挫力等心理素质。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切实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职业导向性。

6.着力加强与未来职业发展有关的创新素质和创业素质教育等。

创新素质的培养,应从学生成才和未来发展出发,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创造性人格塑造的内容融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重视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鲜明的个性。创业素质是创业者开始创业实践前所经历的物质与精神力量的聚集,它对创业起着决定作用,创业素质教育是职业素质教育的方向,也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向。主要包括,一是加强创业心理教育和创业素质的训练,认识到创业的艰难,形成谦虚、豁达、宽容、坚韧不拔的个性心理品质;二是加强创业意识教育,由创业需要、动机、意向、志愿、抱负、信念等组成,是人们从事创业活动的强大内驱力;三是创业能力教育,学校应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开拓创新能力、经营管理能力、人际协调能力。

7.着力加强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合作与交流,形成人才培养的闭环。

学校应加强与社会用人单位的交流合作,及时获得反馈信息,改进培养办法,从而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新模式的显著特点是注重企业参与和职业导向,不仅要根据企业和职业的需要及时调整学生教育管理的内容和教育方式,在教育效果评价上也要注重企业评价,注重企业参与。总之,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以职业素质培养为中心的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是增强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实效性的有益探索,需要全体学生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做好此项工作。

参考文献:

[1]王正义,赵学玮.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探究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10,VoL24,(10).

[2]施锡栋.围绕素质教育构建高职生教育管理系统.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12,VoL1,(1).

[3]侯济民,冯静.以就业为导向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探讨.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9,VoL17,(3).

[4]刘东风,钱群雷.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模块化理论及其实现途径研究,2009,(30).2009.10.21.

[5]周月友.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的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科技创业月刊,2010,(1).

对职业教育的感想篇8

关键词:高职教师;职业情感调查;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2-0189-02

1 教师职业情感的理论构建

教师的情感是教师在教育职业中表现出来的具有支撑作用的内在品质,它是以情感为表征,以爱为核心成份的教育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艺术以及教育风格等因素组成的综合体。依据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和戴维・麦克利兰的“成就动机理论”,其内容主要包含:职业认同感、职业成就感、职业敬业感、职业动机、职业理想及和谐的师生关系。

2 高职教师职业情感的调查和分析

2.1高职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性别差异分析从表1我们可以发现,男女教师在职业认同感、职业成就与和谐师生关系这三个维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是在职业理想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即男教师的职业理想得分显著的高于女教师。职业动机维度上,男女教师存在显著性差异;从表2我们可以发现,绝大多数女教师都选择了职务职称的提升这个动机,并且人数显著的多于男教师选择的人数,在收入水平提高动机、受人尊重动机、教学能力增强动机、学生获得更好发展动机、自我完善动机上,男女教师之间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2.2高职教师职业情感的年龄差异分析从表3我们可以发现,年龄不同的教师在职业认同感、职业理想上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F=1.913,p=0.131>0.05;F=1.670,p=0.177)。但是在职业成就感、和谐师生关系上,年龄不同的教师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屏(F=3.832,p=0.012,F=5.150,p=0.002),对职业成就感进一步通过事后检验发现,30-39岁教师的职业成就感最强,其次是40-49岁的教师,最后是50岁以上的教师:对和谐师生关系进一步进行事后检验发现,30-39岁年龄阶段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最好,其次是40-49岁的教师,最后是50岁以上的教师。

有关职业动机,本研究是采用多选的方法。对职业动机进行X2分析,具体见表4。结果发现,在职业动机的选择上,不同年龄阶段的教师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2.3 学历不同的高职教师职业情感差异分析(表5,6)经过学历对教师职业情感的影响作了调查分析发现,不管学历是本科及以下、硕士还是硕士以上,他们在职业认同感、职业成就以及和谐师生关系这几个方面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F=0.345,p=o.709>0.05,F=0.403,13=0.670>0.05:F=0.187,p=0.830>0.05),但是在成就理想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F=5.246,p=0.007

3 高职教师职业情感调查结果原因分析

从调查可知,性别上,男教师的职业理想明显高于女教师;年龄上,中年教师在职业成就感和师生关系上最佳;学历上,硕士研究生的职业追求最强。调查表明,高职教师基本热爱自己的职业,对职业具有一定的情感。调查也发现,由于教师长期缺乏职业成就感,学校对教师的培训更多地为了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和更好地培育学生,而忽视教师自身生命在其职业生涯中的意义与创造性劳动的快乐,对职业情感在教师发展中的作用重视不足。高职教师面临着很多压力。这些压力使得她们身心疲惫,很多教师因此陷入职业倦怠的负面情绪中。长期的不良情绪导致一些教师心理不健康:悲观、易怒、情绪暴躁等,对工作得过且过,无任何激情可言。当教师越来越多地沉溺于琐碎而庸常的日常教育生活之中,当他们发现自己的教育生活状态有些疲劳而单调乏味之时,教师个体的生命状态是低迷的、低质量的。造成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3.1来自社会关注方面的压力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社会对高职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大i另外,高职教师要求“双师素质”,教学任务繁重,加上人事制度、住房制度、工资改革、在职进修、职称晋升、教研科研等方面压力,高职教师的职业压力不断加剧,教师的职业倦怠也随之加大。

3.2来自教学改革方面的压力高职教育的理念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市场需求变化日新月异,服务要求越来越高,为适应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高职教育的出路是教学改革。教师只有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这造成极大地工作压力。

3.3来自教师自身方面的压力由于我国高职教育近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师资力量相对较弱,现有的师资主要来源于三个渠道:大部分中老年教师是原中专升格高职留下的人员,虽然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但他们的教学理念需要转变,知识结构、教学方法和手段需要更新;青年教师主要来源于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以上的毕业生,并且大多为非师范院校科班出身,即便是师范类毕业的教师,所受的师范教育也与目前所在的高职院校的教学背景大相径庭。许多青年教师基本没有经过教育实习阶段,企业实践经验缺乏,加上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这些情况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也影响了青年教师的工作情绪;还有一部是从企业直接引进技术骨干,虽然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教学方法缺乏,也给他们造成极大身心压力。

3.4来自学生素质方面的压力高职院校招生的分数线较低,生源质量较差。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得过且过的思想,学习目的性不强,生活上自由散漫,厌学现象比较严重,“教学相长”难以实现,造成教师的自我实现需要与现实的“壮志难酬”,教学工作缺乏“成就感”。

3.5来自个体差异方面的压力对于青年教师,由于经验不丰富、资历浅,在岗位聘任、职称评定、奖励等方面论资排辈,受到排挤,这些挫伤了不少青年教师的积极性,也使其产生浮躁、急功近利的心态。在内部管理上,青年教师往往没有决策的参与权,民主意识不强,主人翁地位和责任意识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缺乏归宿感,进而产生困惑。对于高职女教师,由于受传统文化影响,“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文化背景,女教师承担着多重的社会角色与身份,家庭观念较强,心理状况比男教师较差,缺乏居安思危的意识等使女教师承受着比男教师更为沉重的工作、生活和精神负担。以至于一些女教师在其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中失去了和谐,发展的链条出现了断裂。导致发展链条出现断裂与发展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是高职女

教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心理困惑。

因此,如果教师不能从作为生涯历程的教育生活中找到生命的意义和感觉,那么,他们的日常教育生活就可能成为生命中不能不承受的一种沉重的压力和负担,势必出现职业倦怠。

4 高职教师职业情感的培养策略

4.1唤醒职业情感意识,学会体悟职业乐趣首先,教师要意识到积极的职业情感不仅仅是为了学生和学校的发展,更是为了教师本人能拥有更充实、更有意义、更幸福愉快的生活。常言道:“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如果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职业生活之中,以饱满的热情对待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教师的收获一点也不比学生少。因为教师的劳动对象是一个个有思想、有人格、有智慧、有潜力的人,他们在接受教师影响的同时也在启发教师的智慧,完善教师的人格。教师在教学中的探索和创造、感情的真诚付出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也扩展了自己的知识,提升了自己的能力。实现自身的价值。其次,要引导教师正确认识职业特性和意义。教师只有认识到自己的工作价值和意义时,才会更加喜欢这份工作。也只有在做自己喜欢的工作时,才很少感到疲倦、紧张与失望,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教师职业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它是谋生的手段,但绝不是其职业意义的全部,它应是精神享受大于物质回报的职业。

4.2营造和谐师生关系,享受学生成长乐趣和谐的师生关系体现为一种亲近、融合、协商和激励性关系。在这种关系氛围中,师生双方都生活在一种相互理解、尊重、关怀、帮助、信任的和谐气氛之中,学生时时都能感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他们会把教师当成慈祥的长者、知心的朋友、学习的伙伴,愿意遵循教师的教诲。与此同时,当教师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欢乐和希望之时,教师也会得到学生的尊重和爱戴。当教师从学生对自己的积极评价中,从学生所取得的成绩中看到了自己的工作成效时,就会产生愉悦感和成就感。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会使教师更加享受职业与学生成长的乐趣,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4.3开展教学实践研究,培养教师职业情感研究表明,教师的职业情感是决定教师能否促进学生个人人格健康发展,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的重要因素,所以教师良好的职业情感也就成为教师职业特殊性的具体表现。而情感形成的关键是个体必须要有个人自己的“体验”,要有发自内心的思考判断。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该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如果教师缺乏自觉研究教学工作和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能力,把现有的教学状态当成理所当然的存在,那么教学就变成简单的重复和机械性操作,无任何新鲜感和乐趣可言。因此,各业务管理部门和学校要注重培养和激发教师研究与创新的热情,调动教师自我反思与实践的积极性。

4.4健全评价激励机制,营造和谐校园环境高职院校自身需要不断地创新和发展,全社会也要通过扩大宣传,增强社会对高职教育的重视,提高高职教育的竞争力,从而有利于高职教师社会地位的提升。对于青年教师,通过加强政治学习、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等途径,激发青年教师的主体精神,培养他们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关心青年教师物质生活,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健全青年教师导师制,加强青年教师职业技能培训,鼓励青年教师学历学位进修,使得优秀的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对于女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学会自我设计女性成才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内在的主观能动性。面对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高职女教师还需要更新教育观念。应树立男女平等的观念,抛弃传统的旧观念,克服依赖男人的思想观念,根据自己的专业,自己的兴趣特长,形成具有自己风格的教育教学模式。要勇于参与竞争,在职称晋升、竞聘上岗、教学竞赛等活动中要勇于参加,通过参与,不仅有机会获得成功,更可以使高职女教师在各种活动中成熟、成长、坚强起来。

公正、机会均等的合理竞争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对于青年教师、女教师而言,需要全社会营造一个自由、宽松、平等的生态环境。

对职业教育的感想篇9

职业观是指人们对自身职业的认知态度,它是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职业方面的体现。其内容主要包括职业认知、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技能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等。职业观直接决定人们的择业意向,从业态度和创业效果等。随着整个社会经济转型发展,当代大学生职业观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职业价值认知表现出主观主义倾向职业的价值不仅是指职业本身是否有用,还包括个人及社会对其作用的认知、选择和需求。一方面,受传统职业思想影响,大学生在择业时,通常认为只有公务员才是体面的选择,而私营企业和灵活就业只是临时无奈的屈就;另一方面,受社会经济增长远远超过劳动所得增长趋势影响,大学生在择业时,盲目地追求高工资、优福利和较稳定的岗位,甚至出现等不来高薪工作就不就业的现象。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这就意味着大学生到普通岗位就业将成为人力资源配置的常态,社会上出现的一些现象充分反映了当下大学生对职业认知存在一定误区。

(二)大学生职业理想凸现功利倾向,社会责任意识缺失职业理想是人们对未来从事的职业的憧憬和向往,是对职业带给自己的生存需求、个性满足和社会责任的希望和预想。然而,各种道德失范现象在社会各领域日趋严重,是非不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职业观,导致他们在就业过程中更加强调个人价值和发展需要,而忽视了职业的社会价值,社会责任感严重缺失。

(三)大学生职业道德修养无法满足社会要求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体现着职业的行为规范和习惯传统,是实现职业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保证。我国市场经济仍处于转型阶段,一些负面因素仍影响着人们的择业观。目前,大学生对职业和企业缺乏忠诚度、跳槽频繁(甚至“不辞而别”)、缺乏诚信、团队合作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欠缺等问题已成为企业用工不得不面对的一种常态现象。对比大学生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应具备哪些素质及能力”选择时,大多数学生都将“品德”排在非常靠后的位置,而用人单位则将其排在前三位。这种差距充分表明当代大学生职业道德意识离职场要求存在很大距离。

二、感恩教育实施途径

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党的十再次将就业提到民生之本的高度,强调要加强大学生职业观教育,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实习就业工作。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学说对培养大学生正确职业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以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为例具体说明感恩教育实施途径。浙江旅游职业学院自2007年便开展了以“知荣辱,懂感恩”为主题的感恩教育,效果显著,并受到了院党委和社会各界媒体的高度重视,在改善学风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已形成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一)烘托感恩教育氛围,营造和谐校园文化近期目标:通过做感恩作业、观感恩电影、读感恩文章、做感恩报告等活动,培养“举止文明、知恩报恩、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的学生团队,营造“环境育人、文化育人、书香育人”的和谐校园。中期目标:通过认知月、孝敬月、尊师月和博爱月等四大模块活动,推进“立德明志、知礼明理、勤练善思、巧学活用”的学风建设,推进学院“励志唯实博爱精致”的校风建设。长期目标:以感恩教育为抓手,结合专业培养目标,让学院学子更加富有爱心,让教师更加富有激情,让教育更加富有活力,实现“促师生齐心、展旅院风采、塑旅游人才”的学院愿景。

(二)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养成学生自我教育

1.怀抱感恩心。以“感恩·责任·自信”为主题,通过知恩、感恩和报恩教育为学生补好感恩课,营造感恩氛围,使学生始终怀抱感恩心。重点在入学新生始业教育中开展系列知恩活动,如感恩主题班会、寝室形象设计大赛、“朋辈计划”实施等。学生内在素质培养是我们开展感恩教育所追求的,也是感恩教育开展的重要衡量标准。上述感恩教育活动是道德提升性的教育,针对性较强,组织实行得好,同学们在感恩教育活动中对镜自修,深刻自省,从细微之处入手,从内心深处深化,思想道德意识和整体素质在感恩教育活动中得到提升。“懂得感恩使我会努力地学习,我要自己养活自己”“因为懂得感恩我知道早晨要早起,因为我怕辜负了我的父母”“觉得感恩教育活动的开展使自己感觉如果不给感恩的人电话就‘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好像欠了别人什么’”。像这样的质朴而又发自肺腑的感悟不计其数,流露出对亲人、朋友和老师的感恩。这是一种素质,一种境界。

2.塑造自信心。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素质能力教育为学生树标引航,健全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塑造自信心。很多大学生基本处于自负与自卑之间,而真正的自信并没有得到体现。真正的自信是人们能够表现出理智和成熟,心态比较平和,并能够准确认知自我,懂得借助各种资源完善自我,实现自己的目标。是一种能够在没有亲自感受之前不轻易判断事物好坏,而是积极尝试和接触并做出科学判断的心态,这种心态的培养是需要长期的修炼和自我反省和自我超越的。通过以上活动的开展,会让学生更坚信自己的决定,一旦坚定选择后便会充满激情、勇敢尝试,不管付出多少努力、经历多少失败都会坚持自己的选择。

3.承载责任心。通过专业教育、安全与诚信教育及主人翁教育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加强学风建设,提高职业素养,使学生学会承载责任心。在感恩活动期间,学生能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违纪事件大大减少,迟到和旷课现象大大减少。班级学风良好,学习氛围浓烈,学习秩序井然,早晚自修学习氛围浓厚,纪律良好,和过去相比有了较大的改观。在为经济困难学生募集捐款的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从自己的生活费中节省开支,慷慨捐款。同时各班还自发地积极组织同学参加献血活动,为社会其他需要救助的人士贡献微薄之力。

(三)构建感恩教育体系,健全感恩评价机制

1.感恩教育嵌入思政教育规划,与学生实践紧密结合。一方面,学校充分发挥教育主体优势,将感恩教育同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首先树立正确的感恩观;另一方面,感恩教育须重实践、重体验,学校应根据“90后”学生个性特征,循序渐进地展开。在新生始业教育中重点围绕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等开展主题活动;高年级可结合行业和职业发展需要开展有益的集体活动,让学生融入集体、融入社会,在实践中不断锻炼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将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作为感恩教育的重点,让学生体会良好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的重要性。

2.形成感恩教育合力,建立健全评价制度。在建立健全感恩教育评价制度时,要充分体现把思想引导与利益调节、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统一起来的原则,在实践中把握这些原则,为感恩教育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一是占领网络文化高地。政府应进一步加强感恩文化的倡导和推崇行动力度,充分利用网络,将网络塑造成为弘扬感恩文化的主旋律。高校也可通过建立感恩教育主题网站、微博,畅通学生互动交流平台,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感恩活动,并从中受到教育。二是评选校园感动人物,树立身边先进典型。发现和挖掘校园中感恩典型,经学生推荐、校方考核等严格评选程序确定校园感恩标兵,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感恩模范就在身边,激发大学生的感恩激情,主动接受感恩教育。

三、感恩教育对培养大学生职业观的意义

(一)感恩教育是职业观培养的理想路径通过开展内外结合的感恩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内,就是要从学生的思想入手,从挖掘人内心入手,把人潜意识的东西激发并使之释放出来,把已经释放的东西固化下来并最终成为一种习惯和自觉行为。在我们的感恩教育活动中,我们的思想动员工作,我们的座谈会、谈心会、心得体会都是从内在入手的表现。外,就是从实践入手,用实实在在的、可量化的、可看得见的东西来刺激人的行为,使人在切身感受中进步和成长,并最终成为一种素养、一种习惯、一种无意识的行动。我们鼓励学生给家长写信、打电话、晚自修、迟到和旷课礼仪检查、看感恩电影、做感恩报告等都是用显而易见的方式来感染和促进受教育者,使他们内心受到触动、思想得到提升、人性得到升华。

(二)感恩教育是树立正确职业观的基本手段学风建设是学生树立正确职业观的首要保障。事物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人的个性发展也具有不平衡性,同样在学院的学风建设中也存在薄弱环节。只有把薄弱环节抓好了,学风才会彻底好转。为此,针对学生学风建设工作进行深入调研和研究,将良好的学习与生活氛围融入感恩教育中,使学生在无形中主动发现问题,及时改正。实践表明,不仅学生寝室卫生情况大有改观,而且早晚自修学习氛围很浓,有的班级还自发结成小组以竞赛的精神复习备战英语考试。我们的思路是,好的我们要继续保持和发扬,不好的我们要整改和提高,绝不允许瘸腿走路,在抓薄弱模块中切切实实地把我们学院的学风抓上去,全面促进学院的学风建设。

对职业教育的感想篇10

关键词高等教育职业道德职业道德修养途径方法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x.2017.02.027

abstractBasedontheanalysisofuniversityyoungteachersoccupationmoralstatusonthebasisofin-depthstudyofthereasonsforthelackofoccupationmorality,andputforwardsomecountermeasurestopromoteteachers'occupationmoralconstructionandimprovethelevelofcollegeyouth,toprovideareferencefortheconstructionofcollegeteachers.

Keywordshighereducation;professionalethics;professionalethics;waysandmethods

“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是学生成长和成才路上的重要引导者,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不仅要拥有丰富、专业的知识,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古人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从中可以看出,自古以来,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责任不仅仅囿于“言传”,还必须要有更高层次“身教”。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教师是学生接触最密切的人,其一言一行都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道德观。近些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快速,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也越来越多,为了更好地配置师资资源,高校也扩大了青年教师人才的引进,使得高校青年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在此背景下,如何加强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问题,逐渐引起学界的关注,不少学者从各维度进行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富有成效的建设策略。

1当前高校青年教师群体职业道德建设状况

教师职业道德又称“教师道德”或“师德”,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遵循的道德准则和必备的道德品质,对形成教师的职业心理与职业理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职业道德是社会职业道德的有机组成部分,从道义上对教师的思想、感情、态度和作风进行了规范。教师职业道德包括职业理想、职业责任、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技能、职业良心、职业作风和职业荣誉等八个要素,各要素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个严谨的教师职业道德结构模式。在教学实践中,青年教师应以宏观的视野看待师生关系,尊重学生求知的自由,坚持以学生为本位来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同时,青年教师也要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和总结,通过自身学习来开拓眼界、完善自我,提高自己的身心修养,真正做到为人师表。[1]

高校青年教师学历层次高,知识结构新,思想活跃,富有激情与热情,接受新事物能力强,竞争意识较强,敢于创新。然而,由于缺少相对丰富的人生阅历、社会阅历、从业经历及挫折磨砺,不少青年教师的理想信念比较模糊,政治鉴别能力与是非甄别能力不强,因而职业认同感低,对职业道德的认识与理解不够深刻,爱岗敬业意识淡薄;治学态度不够严谨,轻视理论学习,缺乏对教育教学的深入探索精神,具有急功近利、好高骛远的功利心态。[2]由于青年教师的年龄与学生相仿,师生之间沟通交流比较容易,关系也更加和谐、融洽,不过,由于青年教师自我角色定位不够清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责任感和使命感不强,导致教师人格难以得到有效养成。从高校视阈来看,高校没有针对青年教师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道德建设,“一刀切”的职业道德建设要求,缺少层次化,不符合道德建设规律。[3]同时,高校所制订的师德标准过高,过于强调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对青年教师提出的职业道德建设要求可行性不强。此外,职业道德建设内容比较空洞,与教学实践性联系不强,缺乏实践性和应用价值。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不合理,过于看重教学、科研成果,对于师德师风建设情况关注较少。[4]

2高校青年教师群体职业道德欠缺原因分析

2.1外部原因

如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快速,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沟通交流日益密切。同时,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也更加广泛,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大大缩短。网络上一些消极负面东西的传播,不可避免地会给高校青年教师带来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到其自身的职业道德建设。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出现了重经济轻政治、重物质轻精神、重实惠轻道义等消极思想,导致道德滑坡、职业行为失范等问题经常可见,这对人们的价值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5]青年教师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强,其职业道德也面临严重的冲击。[6]高校是各种文化的集散地和产生、发展的平台,而青年教师又站在前沿,东西方文化碰撞、多元文化交锋,都会影响青年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一些意志薄弱和分辨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不强的青年教师,容易产生盲目崇拜西方生活、重视物质享受与金钱利益,从而丧失了价值判断能力,迷失了自我,甚至沦为阶下囚。2010年,教育部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职业道德建设的意见》,从政策和制度方面,对新时期加强和改进职业道德建设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明确,一些高校也据此制定了本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然而,从实践来看,还存在贯彻落实不到位,教师职业道德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2.2内部原因

一是高校管理层过于重视教学和科研,对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缺乏足够的重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高校历来都对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和拔尖人才培养非常重视,而对于师资队伍建设则很少重点关注,在职业道德建设和德育工作等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严重不足。二是政策导向存在一定的偏差,师资队伍管理激励机制不健全。由于缺少系统性的职业道德建设规范,高校青年教师在践行教书育人职能行为时,也没有明确的师德标准可参考。三是高校对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力度偏弱,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片面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对于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则很少关注,也没有专门负责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队伍。即使有的高校开展了针对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但方法陈旧,缺少针对性,没有做到以青年教师为本,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甚理想。高校人事分配、薪酬管理等制度与职业道德建设要求不配套,未将职业道德建设与薪酬、绩效等挂钩,缺少对青年教师职业行为的激励和约束。

2.3自身原因

高校青年教师大多毕业于非师范类专i,在以往的学习生涯中,未接受系统的专业教师教育培训,而且,很多都是毕业就走上工作岗位,从“学生”到“教师”转变太快,缺少实践环节,导致青年教师难以对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产生感同身受的体验,自然也就无法从根本上引起重视。青年教师自身素质良莠不齐,部分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不高,缺少明确的信仰,无法有效抵制社会上的消极现象。在出现思想困惑和矛盾的时候,往往习惯自己解决,甚至导致思想偏颇、钻牛角尖。高校青年教师接受的文化教育比较先进,思想也比较激进,强调个体独立性和个性张扬,而且受时代影响,容易接受西方的一些理念、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对社会责任义务认知与担当能力不强。

3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群体职业道德修养的几点建议

3.1提高教师职业道德认识和职业道德情感

高校青年教师对于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将直接关系到群体职业道德建设的效果与质量。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高校青年教师要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则必须要深刻理解教师职业道德原则、规范,并将其内化为自身自觉的行为准则,贯彻融入到教育教学中。只有提高青年教师对职业道德的认知水平,才能使教师明辨职业活动中的是非善恶,增强其自我管理的能力和抵制不良思想侵蚀的能力。此外,加强高校青年教师群体职业道德修养,还要采取多元策略,来陶冶教师的职业道德情感。教师职业道德情感是基于职业道德而产生的一种高尚的情感,拥有职业道德情感的教师,才能做到爱校爱教爱生,并从情感上接纳他们,将自己的情感与教育教学、学校、学生紧密连接在一起,从而做到以恭敬之心爱岗敬业,为教育之优乐而优乐,恪尽职守、严纪律人。教师职业道德认识和职业道德情感培养的结果,就是促进高校青年教师师德修养提高。

3.2青年教师要重视教育法规的学习并依法执教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人性化、社会化和法制化日益明显。高校青年教师应加强对教育法规的学习,在教育教学中切实做到依法执教。要根据素质教育要求,做到以学生为本,加强违规行为的自我辨识,从而建立和谐师生关系。高校青年教师应加强自我道德建设的重视,不断提高自己的特质修养和个性魅力,树立高尚的职业目标和人文目标,在实践中,努力做到德才兼备、谦逊幽默、自然文明,从而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和感化。

3.3磨炼教师职业道德意志

教师职业道德意志与职业道德信念一样,都是加强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保障。职业道德意志就是教师在从教中坚持师德素质培养的信念。如果青年教师职业道德意志坚定,即使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或者在面对各种诱惑与不良影响的时候,都能自觉地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加强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过程中,职业道德意志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特别重视。如果缺少了职业道德意志,那么即使有了道德行为,那也将是无根之木。职业道德信念体现了教师对道德理想、道德人格、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的信任和坚持程度,是教师个体道德认识、情感、意志所铸成的“合金”,也是开展教学的重要依据和保证。

4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教育教学实践中,提高青年教师群体职业道德修养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为了促进这一目标的顺利达成,青年教师就得积极投身到教育实践,只要在教育实践中,才能逐步提高道德认识,积累情感体验,坚定道德信仰。投身教育实践是促进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提升的根本途径,并且还是检验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唯一准则。所以,作为新一代青年教师,只有真正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才能在教学活动中自觉地融入职业道德,真正实现传道授业解惑。

参考文献

[1].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北京日报,2011-04-24.

[2]楚颖惠,刘京娟.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21).

[3]温双文,关丽.新时期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思考[J].工会论坛,2010.

[4]赵国付,张亚锋.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探析[J].宿州学院学报,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