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海洋科学与技术专业十篇海洋科学与技术专业十篇

海洋科学与技术专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5:14

海洋科学与技术专业篇1

我是xxx大学的一名应届本科毕业生,专业是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我希望能到您单位做渔业销售的工作,在此特向贵单位作。在即将踏出校门,投身社会的时刻,我心潮澎湃,踌躇满志,而贵企业现代化的经营理念,广阔的发展空间,都深深地吸引着我。

大学四年,我既注重基础课程的学习,又重视对能力的培养。在校期间,我抓紧时间,刻苦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基础理论课的学习。同时,我也有计划地抽出时间去阅读各种书刊、杂志,力求尽可能地扩大知识面,紧跟上时代的步伐。学习之余,走出校门,我尽量去捕捉每一个可以锻炼的机会,与不同层次的人相处,让自己近距离地接触社会。在学习方面,我积极主动,充满热情,学习和接受能力强;在工作方面,我认真负责,踏实肯干,尽心尽职,组织协调能力出色;在待人处事方面,我热于助人,以信为本,真诚待人。

对于一个刚要本科毕业的年轻人,对于一个企业,发展是最重要的。而发展就需要我们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一个人离开学习,就不可能有发展;一个企业离开学习,同样也不可能发展。而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则是应聘贵企业的最重要的理由。我渴望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展露自己的才能,更热切期望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我希望能够加入贵企业。我会踏踏实实的做好属于自己的每一份工作,竭尽全力的在工作中取得最好的成绩。

随信附,期望贵企业能择优选才,给我一次面试的机会,我定将不胜感激。

静候佳音!

此致

敬礼

海洋科学与技术专业篇2

关键词:海洋经济 海洋高等教育 创新 互动发展

海洋是广东省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势资源。近几年来,广东省海洋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2007年广东省海洋产业总产值5160亿元,增长9%,连续12年领跑国内;海洋运输、海洋油气、滨海旅游等产业增长态势强劲:海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省形成了以海洋交通运输,海洋渔业、滨海旅游和海洋油气为主体,海洋船舶制造、海洋电力、海洋生物制药等产业全面发展的新格局,海洋开发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进一步拓展。海洋经济已成为广东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广东省是全国海洋与水产科研院校最密集的地区之一,海洋科技人才队伍居全国第二位。拥有广东海洋大学和广东省水产学校两所培养海洋与水产科技人才的专门院校以及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等多所中央驻粤从事海洋与水产科研工作的机构,还有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汕头大学等设有海洋与水产相关学科的高校。

尽管海洋科研教学单位密集,但广东省所拥有的科技智力优势尚未能转化为经济优势,科技和人才问题仍是制约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必须充分拓展高等教育的服务功能,围绕海洋经济发展实现高等教育创新,构建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双向发展的互动机制,把科技人才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真正使高等学校这个知识宝库成为推动海洋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发动机”。

1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1.1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完善海洋高等教育体系

教育不仅要在规模和数量上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而且要与所在区域的产业结构状况相适应。广东省的海洋高等教育应围绕全省提升海洋产业层次、优化海洋产业结构的战略要求,对教育结构进行整体优化。

在类型结构方面,要充分发挥省内高校和海洋科研院所的人才和设备优势,培养海洋开发高级人才,逐步形成海洋综合型高校、各专业高校、普通高校海洋类学科专业、在职培训协调发展的海洋高等教育体系,为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储备人才资源。

在层次结构方面,从广东省海洋事业发展的实情出发,海洋高等教育应以本科为主,按需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海洋开发中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领域第一线急需的应用型人才;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培养海洋开发高级专业人才和提供开发海洋的尖端技术。

在科类结构方面,首先要面向广东省海洋支柱产业。传统产业、基础产业改造升级的需要,建设一批与广东省海洋产业结构相对应的应用性技术类学科专业,如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海洋油气工程等专业,以现代科学技术提升传统的学科专业,如海洋渔业科学技术、轮机管理等学科专业,把它们建设成为支撑广东省科技进步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其次,要瞄准世界海洋高科技前沿领域,建设一批重点学科、一流学科和有区域特色的优势学科,在水产养殖、食品科学与加工、海洋生物工程、电子信息技术等应用领域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等方面抢占制高点,为广东省海洋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智力储备及奠定技术基础i第三,要注重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与海洋人才结构所呈现的广泛性与多样性特征相适应,海洋类学科专业的结构应涵盖农、工,理、贸,文等多学科专业,使它们成为迅速提升广东省产业层次的支点和高校学科专业的生长点。

1.2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突破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对广东省海洋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质量要求海洋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全面适应21世纪海洋经济和科技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全面发展人才。为此,海洋高等教育必须以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为突破口,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模块的课程结构和教学环节的创新,二是适时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创新,三是从招生到就业指导全过程的全面质量管理的创新。为此,应把为地方海洋经济,科技、文化及各项事业的发展培养一大批具有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作为广东省海洋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即从封闭的培养模式向开放的培养模式转变、从过分专业化的单一的培养模式向多样化的培养模式转变、从专业规格化的统一的培养要求向突出个性的因材施教的培养要求转变。这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既符合海洋经济发展对人才多样化、多层次的要求,又能反过来为海洋高等教育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2深挖高校创新潜能,为建设“海洋强省”提供科技支撑

2.1扩展服务功能

海洋高校及综合性高校的海洋类学科专业不仅应成为培养海洋开发人才的基地,而且还应成为生产,科研,技术服务的综合实体。一是开展技术服务。海洋高等教育凭借着专业师资队伍力量雄厚,设施设备齐全,除发挥育人功能外,还可以发挥海洋科技开发,技术辐射、生产经营、咨询服务等功能,为经济社会更好地服务。通过服务锻炼队伍,反馈信息,检验和壮大学术成果,进而提高学科专业的造血功能,提高人才培养和科研能力,二是开展教育与培训服务。主要包括为海洋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提供继续教育为广大海洋从业者开展现代海洋科学知识和技术培训:开展二、三产业岗位培训,为广东省渔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服务等方面。

2.2促进海洋科技园的发展

发达国家的大学广泛地参与知识产业的发展,围绕大学形成许多高新科技产业园区,如美国的硅谷和128号公路,日本的筑波科技城、英国的剑桥科技园等。大学的海洋科技园是产学研综合体,它不但是高校面向社会和市场的重要窗口,而且是培训高新技术人才的基地,是高等教育与区域海洋经济互动的纽带。海洋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不仅要求海洋高等教育面向经济主战场,多出成果,而且要通过技术开发和孵化使其成为产品:为了实现高技术产业化,还需要资金和科学管理,然而这恰恰是高校自身的弱势,因此今后必须积极吸引社会的参与,特别要重视与有雄厚经济实力的知名企业联合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

2.3积极探索高校与企业合作的新机制

改革传统的计划管理体制,引入市场机制,探索产学研一体化、体现机制创新的新模式。实行高校、企业,政府和中介机构联动,按“多方投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原则,动员金融、高校、企业,社会等多方面融资,引进外国风险资本。高校借助于自己的地域优势、学科优势,通过共建、联合办学、签订长期全面合作协议、项目合作、技术转让等多种形式参与

合作,能在海洋经济发展中提高自身的科技显示度。

2.4提高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高校科技成果的积累与转化必须以社会及海洋产业对科学技术的需求为首要前提和牵引,有重点地加快海洋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进而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同时,通过成立专门从事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的成果推广机构,成立一系列为社会、产业服务的发展研究机构和工程中心,为社会、产业发展提供高层次、全面的服务,促进高校科研水平的发展和创新。

3加快政府管理创新,构建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发展的互动平台

3.1建立有利于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科技互动发展的新机制

重点支持广东省内海洋高校的建设,使其充分发挥在海洋人才培养和科技开发中的龙头作用和示范作用。支持的重点应从原来单纯的政策倾斜向推动海洋高等教育和科技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方向转化,建立海洋经济、科技与教育领域共同参与海洋事业人才培养与再教育的渠道和机制,使培养的人才能更加主动适应海洋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此外,要建立海洋经济,科技与教育界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地方海洋事业发展重大决策咨询的组织与机制,增强海洋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后劲。

3.2从战略发展的高度整体推进海洋经济的发展

应从广东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度设计开始,构建成海洋经济、科技与教育集成体系,互动发展的格局。宏观上,以“科技兴海”和“海洋强省”的总体战略目标为基础,设计海洋经济,海洋科技与海洋高等教育等战略统筹集成的体系,明确战略分工及战略互动的结合点:在微观上,以海洋重点产业为导向,统筹兼顾与科技领域中的重大项目、教育领域中的重点学科的战略互动,带动海洋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推动海洋经济健康发展。

3.3加快海洋科技信息网的建设

当前,信息缺乏已成为技术创新的主要障碍之一。有专家估计,信息高速公路建成后,知识对经济的贡献率可能由20世纪初的5%~20%上升到90%。建立由政府牵头、迅速建立起面向市场、面向全国乃至全球的海洋科技信息网络,以促进高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的相互沟通,相互合作。

3.4积极筹集海洋开发资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未来的海洋开发竞争,实质上是海洋高新技术的竞争。只有依靠科技进步开发海洋,才能推动海洋资源利用从低效益向高附加值转化,实现海洋经济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化。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具有成本高,风险大,效益高的特点,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并以产权或资本为纽带,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促进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4弘扬创新海洋文化,引领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协调发展

4.1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海洋传统文化

我国传统的海洋文化是沿海地区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积淀而成的一种滨海地域文化,是人们认识,开发和利用海洋的实践中形成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统一体。其内涵极其深厚。高校历来是继承先进文化、传播先进文化,创造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高校本身就是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文明连接的桥梁。充分发挥高校的这种桥梁作用,是时展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因此,广东省高校尤其是沿海地区高校应充分发掘利用当地的优秀海洋文化资源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自觉把海洋文化融入大学文化体系当中,寻找一条与优秀海洋文化相融合、塑造校园文化精神的途径,帮助师生正确认识本土的历史环境的优势和障碍,领会人类海洋文明的博大精深,培养师生热爱校园、建设家园,振兴家乡的感情,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责任心。

4.2加强海洋文化研究

海洋文化中无形的方面,如价值观、人生观等,是其深层的内蕴,不能自发形成,需要通过深层次的研究来加以倡导。高校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高校专门的研究,对海洋文化的深层内涵进行阐释,从而为海洋文化注入新的活力,而高校又能以海洋文化的研究开发为载体和渠道,加强与外界的联系与合作。

4.3开展以海洋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

地方高校主要是为本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输送人才的,在全面推进文化素质教育,让学生广泛吸收中外文化营养的同时,应开展多种形式的以海洋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宣传和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在与海洋旅游文化,海洋商业文化、海洋企业文化的联合开发、友好合作中增添校园文化活力。

4.4发挥高校的文化幅射功能,引导海洋文化健康发展

海洋科学与技术专业篇3

1.我国海洋经济人才培养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海洋教育事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许多高校纷纷设立了海洋科学、海洋工程等方面的专业,建立了众多研究开发中心或重点实验室。目前,我国从事海洋科学研究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中,涉及海洋科学专业本科教育的学校已达18所,海洋科学类专业年招生人数约800~1000人。形成了由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和职业高等教育不同类型构成,具有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和专科教育等不同层次结构的海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从事海洋教学和科研的人员已达数万人,其中拥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占28.8%,拥有中级和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各占30.6%和24.9%;获得博士学位的占9.0%,获得硕士学位的占20.5%,具有大学本科或大专学历的共44.1%[1]。但是,除高校和科研院所外,海洋人才中高级职称科技人员仍然稀缺。以国家海洋局为例,专业技术人才中有技术员以上职称的计4686人,占事业单位职工总数的53.2%。其中,高级、中级和初级职称比例为1∶1.8∶1.5[3]。目前,海洋科学专业本科招生人数比扩招前增加了约2~3倍,但远低于其他理工科专业本科生、研究生扩招数量。对中国这样一个海洋大国来说,区区数千人的海洋科学专业学生是难以与之相称的[4]。

2.宁波市海洋人才的现状分析

目前,宁波市拥有宁波大学海洋学院、宁波大学海运学院、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宁波海洋开发研究院等一批海洋科研机构,拥有海洋与渔业领域重点实验室9家、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8家[5,6],分布在海洋化工、海洋装备、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物流、海洋工程、海洋能源矿产等领域,拥有海洋高层次科技人才约2000人[5,6]。在宁波高校中,海洋经济人才约有500人,数量不多,其中专业分布呈现单一、不平衡的特点,以理工居多,占总数的3/4以上;从年龄上看,以中青年为主,其中31~55岁占到2/3强,30岁以下和55岁以上各占15%左右;在职称分布上,以中、高级为主,其中正高级占15%,副高级占40%,中级及以下占45%;在学历结构上,以硕士为主体,占总人数的2/3,此外博士约占20%,学士约占10%。

宁波海洋经济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问题

根据调查分析,目前宁波海洋人才队伍建设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对海洋经济认知度较低,重视程度不足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宁波高校教师群体中关注新闻媒体海洋经济报道的人数占70%以上,但了解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人数仅占42%。在何为海洋经济的调查中,有2/3以上的受访者难以全面回答海洋经济的范畴,有半数以上的受访者对宁波发展海洋经济的优势和劣势并不了解。上述调查结果表明,高校教师对于海洋经济的认知度普遍较低。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目前宁波发展海洋经济存在的一个窘境,即广大基层人员对海洋经济的认知程度与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要求相距较远,难以匹配。从而也反映出目前在宁波高校中,海洋经济发展受重视程度仍然不足,尚难建立起从上至下的完备的发展体系。

2.人才引进政策竞争力不足

西方发达国家以其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强大的科技为后盾,在海洋经济人才竞争中占据绝对优势。而国内各省市也采取各种政策吸引人才,特别是“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其他城市都在积极抢夺人才竞争的制高点。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影响宁波高等海洋经济人才建设的因素主要包括:待遇、职业发展、工作和生活环境、区位优势以及家属子女保障等。在调查中发现,对现有人才政策环境看法认为良好和较好的仅占49%,而认为一般及以下的高达51%,其中差和较差的占23%,这是一个相当高的比例。可见,我们的人才政策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在对现有政策认知态度,能更好地解释这个问题。调查中我们发现,有31%的人认为“政策未能与时俱进”,16%的人认为“政策分散,不易操作”,27%的人认为“政策未得到根本落实”,还有25%的人认为“政策优惠幅度不够、吸引力不强”。

3.师资力量薄弱,专业结构不合理

目前在宁波乃至整个浙江省的涉海高校中,高层次、高水平的学科专业领军人物比较缺乏,特别是国际化人才、掌握核心技术人才、高新技术领军人才更少。面向海洋高技术产业的专业人才以及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均比较缺乏,民营科技企业,高层次研发和管理人员匮乏的矛盾比较突出,人才培养的层次也相对较低。此外,涉海类专业结构不尽合理,并且分布狭窄,主要还是集中在传统的海洋产业,而新兴产业建设不足,并且现有学科中多以工科和理科为主,经济、管理、法学等学科相对薄弱,尚未建成与海洋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高新技术类专业和应用型专业以及品牌专业、特色专业。

4.人才流失严重

人才流失的危害很大,小则对危及一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大则影响一个地区的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调查中发现,现有宁波市人才状况的满意度并不理想,其中满意和较满意的分别占总数的23%和36%,认为一般及不满意的分别占28%和13%。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目前宁波地区海洋经济人才由于不满意而造成的人才流失状况还是比较高的。

5.海洋科教和研发平台建设有待加强

良好的科教和研发平台,是保障海洋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与国内某些海洋经济大城市相比,宁波市的海洋科研平台数量偏少,且专业化程度较低。例如青岛市拥有28家海洋科研机构,各类海洋专业技术人才5000余人,高级海洋专业技术人才1704人,占全国同类人才的30%;海洋领域的博士生导师281人,两院院士17位(不含外聘);拥有各类海洋科学考察船20多艘,其中千吨级以上的远洋科学考察船7艘。“十一五”期间国家“863”计划海洋领域课题,约有46%由驻青岛国家实验室科研人员承担[7]。与青岛相比,宁波市不论在海洋科技人才总量、高层次人才数、海洋科教院所数量,乃至海洋科考船等硬件水平上,均有非常大的差距,亟待加强。

思路与对策

1.深化海洋文化宣传,营造海洋人才战略

环境海洋经济发展离不开海洋文化的积淀,文化积累可以培育人才成长环境,也可以创造吸引人才的环境。(1)抓住历史优势,宣传宁波海洋文化。宁波有着长久的港口历史[8],港口文化在宁波传统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影响。要把握好历史优势,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宁波海洋历史宣传,强化宁波海洋文化大市的形象培养,对于宣传海洋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抓住当代优势,宣传宁波海洋文化。宁波是公认的海洋经济大市,现代化的世界级大港已是宁波最具影响力的名片之一,同时与之配套的还有在国内遥遥领先的石化、造纸等临港工业。抓住大海港的优势,推进海洋文化的宣传,利于强化宁波海洋经济大市的形象宣介,也利于吸引更多海洋人才来宁波发展。(3)抓住历史机遇,宣传宁波海洋文化。作为浙江省海洋经济核心示范区,宁波应牢牢抓住海洋经济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历史机遇,注重以核心区为重点的宣介工作,通过举办海洋经济洽谈会、人才交流会等形式,宣传海洋文化,吸引更多人才参与到核心示范区建设中。

2.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制定海洋人才发展政策

建立新的用人机制,为高层次人才充分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环境是当务之急[9]。(1)完善涉海人才使用制度。建立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公平、竞争的人才使用制度。在人才使用上重实绩、重贡献、重能力,打破论资排辈、缺乏激励的用人制度。加大对紧缺专业人才和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使人才资源有一定的储备。还要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提供待遇上的政策倾斜。在人才引进上,也可采取柔性引进、技术引进等方式解决人才紧缺问题,提高单位的创新能力。(2)改革涉海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在海洋经济和专业领域的定向招生制度。以产学结合的模式,加大我市海洋经济紧缺急需人才的培养力度,探索校地联合培养,鼓励企业在职员工修读高校海洋专业工程硕士。促进高校与社会、企业合作,推动产学研合作深入开展,促使企业介入高校学科专业建设,确保高校人才培养、科研服务的社会适应性。发展海洋类继续教育,深入开展岗位培训、预备劳动力培训[6]。(3)建立涉海人才激励机制。积极转变分配方式,研究制定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建立向重点、关键岗位及优秀人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建立不同序列的差额岗位工资制度,激发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加大资金投入,实施多级互动,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强海洋人才科研创新的资金支持,强化海洋人才开发基金保障,加大对优秀海洋科技人才的奖励力度。(4)推进涉海人才市场配置。积极发展人才市场,推进海洋人才资源的市场配置进程。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创新人才市场管理体制,实现管理办公分离、政企分开和责权利的统一,努力形成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行业协会严格自律、中介组织提供服务的运行格局。完善人才市场服务网络,充分发挥人才市场的辐射、带动和示范作用。按照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推动人才市场的联合互动,积极营造有利于海洋人才合理流动的社会环境,充分发挥海洋人才的作用。

海洋科学与技术专业篇4

华南理工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系创建于1958年,现具有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专业二级学科博士点和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一级学科硕士点,培养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本科生,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轮机工程、水声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以及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专业博士研究生,为我国船舶工业、国防建设、海洋资源开发、交通运输等行业和部门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是华南地区唯一可以系统培养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学科。

专业特色:船舶与海洋工程系是全面应用信息技术从事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物及相近领域的设计、研究、制造、规划、经营与管理等的工程学科,长期以来奉行“厚基础、严要求、重能力、强适应”为办学宗旨。

师资设备:船舶与海洋工程系非常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现有专职教师18人,教授7人(其中6人为博士生指导教师、1人为华南理工大学“百人计划”特聘教授)、副教授6人、讲师5人,84%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形成了老、中、轻相结合,知识与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在校本科生近200人,硕士研究生近40人,博士研究生近20人。在本科教学中不仅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训练、计算机和外语能力的培养,还积极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多次在各种国内、校内大学生科技比赛中获奖。设有华南理工大学船舶海洋工程科学与技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基地。

船舶与海洋工程系具有华南地区最大的船模拖曳水池实验室、海岸与近海工程实验室、船舶与海洋工程先进材料研究中心,并正在筹建水声工程实验室,可以进行船舶快速性、耐波性、船体节能装置、新型推进器、船舶与海洋新型材料、河道整治、工程泥沙及河流动力学、潮汐河口整治、海洋环境测量、防浪掩护与波浪对建筑物的作用等的试验工作,并积极开展产品研发、成果转化、科技服务等方面的工作,设有广东省甲级船舶设计资质的船舶与海洋工程研究所、广东省船舶与海洋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广州现代产业技术研究院船舶技术研发中心。

海洋科学与技术专业篇5

第四桶金: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类专业

重点大学推荐:上海交大、西安交大、北京交大、西南交大、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东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河海大学、长安大学等。

二本院校推荐:重庆交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辽宁工业大学、山东建筑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山东理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等。

打开谷歌地球。在我国辽阔的版图上依稀可见无数公路、铁路及航海线路的痕迹,它们贯穿于每座城市之间,是连接你我、沟通彼此的桥梁与纽带。“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到2015年末。基本建成国家快速铁路网和国家高速公路网,完善环渤海、长江三角洲、东南沿海、珠江三角洲和西南沿海港口群布局,加快内河航道网、民用机场、油气管道和城市交通设施建设,推进综合交通枢纽发展,形成以“五纵五横”为主骨架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总里程达489万公里,不愧是大手笔。

如果让你列举几种交通运输工具,相信每个人都能毫不费力地说出n多种,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都是信口拈来。确实,近年来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就像坐上了“和谐号”动车组一样――日行千里,现已初步形成了以铁路、公路、水运、空运和管道五种形式有序结合的交通运输系统,交通运输业正以“神八”速度向前奔跑着,这也给交通运输类专业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金牌专业】交通运输类

谈及交通运输,旗下“艺人”不仅众多,且星光璀璨,不乏交通工程、交通运输这些每年都炙手可热的“大牌”专业,也有航海技术、轮机工程、物流工程、飞行技术、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救助与打捞工程等深藏不漏的实力派专业。交通运输类专业口径宽、内容涵盖广等。也就是说。无论是天上飞的、地上跑的,还是海里游的,统统都在它的麾下。

“大牌”最有范儿,先说“大牌”吧。交通运输专业是一门研究旅客货物运输线路、站港土木建筑及相关技术设备组成,交通运输发生、构成和运动规律的理论及其应用的综合性学科。在课程设置上,各个学校略有不同,但一般都会开设交通运筹学、交通工程学、交通管理与控制、路基路面工程、交通工程设施设计、交通环境污染与控制、交通运输组织学等主干课程。打住,别嫌累,之所以这么做,为的就是同学们将来到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交通运输企事业单位等从事交通运输工作时能够游刃有余,挣足面子。

“大牌”固然耀眼,“小牌”也可圈可点。随着我国经济一体化和计算机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物流业的发展,使物流业迅速成为拥有巨大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的新兴产业。物流工程专业每年的报考热度也跟着水涨船高,该专业以物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与资源优化配置、物流运作过程的计划与控制以及经营管理的工程领域。它与交通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业工程、计算机技术、机械工程、环境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等领域关系密切。现代物流被企业界称之为“尚未开发的新大陆”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加速器”,有“第三利润源泉”之说。目前,该类专业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特别是物流规划咨询、物流外向型国际、物流科研这三种人才在业内最为缺乏。可以预见,随着“十二五”时期物流相关产业发展逐步进入快车道,该专业的毕业生们一定会“钱”途远大的。

【金刊提示】

交通运输类对学生有着严格的要求,如数学、物理成绩要好,处理繁琐的计算、复杂的图纸时要有足够的耐心,还要具备一定的绘画基础及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图形表达能力等。同学们选择院校时应注意,行业院校如石家庄铁道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等主要面向行业内就业,就业很有优势;综合通大学和理工科院校,由于学校的历史背景不同,培养方向和就业定位有一定的行业取向,报考时要注意区分。

第五桶金:能源产业

能源类专业

重点院校推荐: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

二本院校推荐:天津理工大学、天津商学院、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北京工业大学、河北工业大学、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大连水产学院、辽宁科技大学、河北工业大学、沈阳工业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佳木斯大学、西安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等。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作为一项约束性指标已被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这表明未来几年国家将更加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在清洁能源产业方面定会加大力度。新能源研发之路其修远兮,高校们并没有“袖手旁观”,在今年新增专业中,能源类专业成为一大亮点,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东北大学、河海大学、重庆大学、江苏大学等高校纷纷开设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节能”“新能源”等俨然成了时下的“热词”。在国际油价持续上涨的大背景下,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横空出世正引领世人进入一个崭新而辉煌的时代,冲破能源枯竭的桎梏,能源动力类、核工程类专业毕业生的金光大道已经悄然铺就。

【金牌专业】能源动力类、核工程类

动画片《怪物电力公司》讲述了一个变收集人类世界小孩的惊叫声来为怪物世界提供能源,化解能源危机的有趣故事。事实上,人类也正经历着与怪物世界同样的能源变革,而为这场变革提供人才支撑的正是能源动力类旗下的能源与动力工程、风能与动力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等专业,以及核工程类旗下的核工程与核技术、核安全工程、工程物理、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等专业。

先侃侃能源与动力工程这个专业吧,它最早是由动力机械衍生而来的,目前拥有热能工程、流体工程、低温与制冷工程、热动力工程、汽车工程、热能动力及控制工程等多个研究方向,大学阶段主要接受热能工程、传热学、流体力学、动力机械、动力工程等方面课程的学习。对于这个专业可能有些人存在不少误解,以前有个讽刺的说法是说能源系培养出来的毕业生都是烧锅炉的,又脏又累。事实上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有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确实是锅炉,但这个方向的真正目的是设计、制造出更加完美的锅炉。这些锅炉主要用于大型炼钢厂炼钢或者作为大型核电站的核燃料发生器。

提起核能,可能很多人谈“核”色变,会立刻联想到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所造成的灾难性后果。其实,核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般恐怖,人类完全可以安全有效地利用核能,为人类造福。当然,前提必须是

“有艺在身”,核工程与核技术就是这样一门由基础学科、技术科学及工程科学组成的综合性学科,它涵盖的知识面宽、知识密集、技术超前,自动化程度也比较高。选择该专业的同学除了需要具备扎实的物理、数学基础以外,还要有敏锐的逻辑思维能力。此外,计算机作为现代科学的一门辅工具,也是必须掌握的。大学期间,同学们不仅要学习核工程、核技术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工程实践的技能和本领。据不完全统计,当今世界几乎16%的电能是由441座核反应堆生产的,而其中有9个国家的40%多的能源生产来自核能。可以说,在当今能源稀缺的情况下,作为一种清洁无污染的高效能源,核能是人类最具希望的未来能源。

【金刊提示】

能源与动力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等都属于工学类专业,录取时有的院校会参考考生的物理和数学成绩。

第六桶金:海洋经济

海洋类专业

重点院校推荐: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河海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海南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

二本院校推荐:青岛海洋大学、河北工业大学、淮海工学院、盐城工学院、浙江海洋学院、广东海洋大学、天津科技大学等。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占全球总面积的71%,实施海洋战略是强国的必由之路。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从辽宁的“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天津滨海新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到江苏的沿海开发战略、浙江的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再到福建的海西经济区、广西的北部湾经济区,沿海省份虚位以待,它们或借海洋经济实现转型,或发展科技进行产业升级,在保护海洋生态的同时实现经济增长,共同拼接海洋经济的蓝色版图。

海洋经济因海而生,目前主要包括海洋运输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造船业、海洋新材料业、海洋石油化工业、海水综合利用业、海洋矿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渔业、海水养殖与农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服务业等产业。中肯地说,海洋经济蓬勃发展正当时,不断拓展的经济发展空间正日渐成为国家新的经济增长极。

【金牌专业】海洋工程类、海洋科学类

瓦良格号航母的改造点燃了中国的航母梦,加之,近来愈炒愈热的南海问题,相信很多同学心中都有一个梦,那就是强我国防,壮我国威,而海洋工程类专业,特别是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将是你实现梦想的阶梯。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侧重于船舶与海洋结构物的设计,强调制图和建造。大学期间,要学习物理、数学、力学、船舶及海洋工程原理的知识,掌握船舶与海洋结构物的设计及船体制图方法,熟知船舶与海洋结构物的建造法规。开设该专业的高校大多位于沿海、沿江地区,为学生们提供了较为便利的实践机会。

海洋科学类专业主要包括海洋科学、海洋技术、海洋管理、军事海洋学等专业。这些专业主要研究海洋的自然现象、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以及如何开发利用海洋。研究主要分为对海洋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和地质过程的基础研究,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海上军事活动等应用研究。现代海洋科学的研究体系大体可分为基础性学科研究和应用性技术研究两部分。四个基础分支学科有海洋物理学、海洋化学、海洋地质学、海洋生物学。应用性的学科有海洋工程、海洋水文气象预报、航海海洋学、渔场海洋学、军事海洋学等。近年来,随着海洋事业的发展,海洋科学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状况较好。报考此类专业的同学除了数学、物理基础知识需要较扎实外,还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毋庸置疑,海洋是国家发展战略中不可忽略的重要资源,是国家“十二五”时期的一个重要命题。海洋经济发展之船已经抛锚起航,唯缺舵手扬帆远航,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愿意成为一名肩负光荣与使命的神圣舵手吗?

海洋科学与技术专业篇6

关键词:高校跨区域研究院运行模式发展情况

中图分类号:G644文献标识码:a

一、高校异地研究院现状

近些年来,政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性被广泛认可和接受,并在全球众多国家得到应用。在政产学研合作中,政府、企业、高校与研究机构,各有不同的利益诉求。为平衡利益诉求,最大化发挥各自在政产学研合作中的能力与作用,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新的合作模式或组织形式。

研究院的出现是政产学研结合的一种有效制度模式创新,通过研究院这个平台,政府、企业、学校与科研院所,可以开展有效的合作使各自的利益诉求作用与能力得到较大的发挥,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研究院类型的划分,根据不同标准有不同结果。以主要职能为分类依据,可分为产学研型研究院、教学性研究院、专业型研究院;按所属区域可分为,本地研究院与跨区域(异地)研究院;按主办单位为依据,可分为高校独立建设研究院、校地共建研究院与校企共建研究院。

校地共建跨区域研究院,简称高校异地研究院,主要是指地方政府与异地大学合作,以大学为主要依托单位共建的产学研合作载体。国内现有的高校异地研究院已呈现遍地开花之趋势,例如华中科技大学(东莞)工业技术研究院、清a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浙江大学苏州工业技术研究院等。本文以天津大学青岛海洋技术研究院为例,分析大学主导型异地研究院的发展。

二、天津大学青岛海洋技术研究院建设背景

天津大学始建于1895年,前身是北洋大学,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是“985”首批重点建设的大学。党的十提出海洋强国战略后,双方聚焦蓝色产业与科技的融合,结合青岛蓝谷发展历史机遇,联合共建了天津大学青岛海洋技术研究院。

2013年5月,天津大学与青岛市人民政府签署全面合作框架协议,开启市校全面战略合作。2014年1月,天津大学与青岛蓝谷签订研究院共建协议,标志着天津大学青岛海洋技术研究院正式落户蓝谷。

天津大学青岛海洋技术研究院位于青岛蓝色硅谷核心区创业中心一期,占地约20亩,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总投资5.18亿元。研究院重点建设青岛海洋工程研发中心、蓝色人才培养与培训基地、海创众创空间、海洋工程公共研发平台、天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青岛分中心、校企联合研究中心等六大中心。重点开展海洋工程装备、海洋探测与监测、海洋资源综合利用、海洋生物工程等领域的科技研发和产业化,力争打造国际一流的海洋工程领域研究机构。

三、天津大学青岛海洋技术研究院建设机制

(一)机制体制

为便于研究院灵活运行,并加速学校蓝色科研成果产业化,天津大学青岛海洋技术研究院采用“事业+企业”双轨制运行机制,采用“一班人马,三块牌子”的组织机构形式。

一是天津大学的常设院级机构。天津大学校长办公会决定成立天津大学青岛海洋技术研究院,作为天津大学驻青岛科研机构。研究院院长、副院长等高级管理层由天津大学直接委派,负责管理研究院日常事务。

二是青岛市政府设立的事业单位。青岛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同意设立天津大学青岛海洋技术研究院事业单位,研究院实行自筹自支、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运行模式。

三是独立法人公司。研究院注册了天津大学(青岛)海洋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为其下属的全资子公司,研究院院长为公司总经理。

(二)管理体制

研究院在管理体制上实行“三会一院长”的管理体制,即理事会、董事会、院务办公会以及院长一体制。

一是,理事会是由天津大学、青岛市科技局、蓝谷管理局共同组建,负责事业单位体系内部事务。研究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理事会是研究院最高的权力机构。研究院涉及到事业单位的事项,都需经理事会同意。这种组织模式是一种企业式的组织管理模式,实行的是市场化运行,但本质上仍属于事业单位。

二是,董事会是由天津大学与研究院共同组建的,负责天津大学(青岛)海洋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的内部事务。涉及到公司的事项都需经董事会同意。

三是,院务办公会是由研究院各部门与高级管理层组成的,属于事业单位体系。其与理事会的区别,主要在于办理事项的大小。由于理事会成员涉及各个单位,组织会议较为复杂。故设立院务办公会,负责研究院内日常事务的管理。

四、建设成效

(一)建设强有力的人才队伍

对于一个研究机构来说,人才是第一位的。在人才上,研究院主要做了两方面工作:一是吸引高水平的人才集聚研究院;二是人才的科学培养和使用。目前,天津大学青岛海洋技术研究院共入驻各类科研人员110余人,其中天津大学来青、973首席、杰青、长江等高端人才20余人。

研究院先后打造了青岛高端领军人才科研工作室、海智工作站、专家工作站等,以引进更多的高层次人才,进一步提升了研究院的科研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目前,入院教授中已有两位获批青岛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专项,一位获聘青岛市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委员会委员。研究院人才队伍已形成稳定的增长态势,各项科研任务已全面展开。

(二)成功搭建各类科研平台

天津大学青岛海洋技术研究院根据发展目标及功能定位,成功搭建了各类科研平台。

第一,研究院被认定为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专业领域分中心,未来将承担青岛海洋工程领域技术转移及科技成果转化评估工作;

第二,研究院牵头组织申报的“青岛市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被青岛市科技局批复成立,以推动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整体升级,促进产业链聚集发展,助推国家海洋强国战略;

第三,海洋信息工程研究所已入选市级“海洋信息工程实验室”,重点开展海洋长距离通信研究;海洋电力新能源高新技术研究所入选青岛市“低碳分布式能源与微网工程实验室”,重点开展海洋新能源开发、利用及微网控制技术等研究。

第四,天津大学与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共建的“海洋观测与探测联合实验室”项目已启动入驻。入驻团队将在海上移动平台、光纤传感器、通讯网络三方面展开产业化研究。

(三)大力引进科技项目

科技项目是整个研究院的核心是发动机,也是整个产学研流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在青岛科技局“大院大所引进”专项的支持下,研究院共组织申报山东省重点产业技术、青岛市科技惠民专项、青岛市孵化器创业专项、蓝色硅谷核心区创新创业专项项目等12个省市级科技项目,并承接了10余个区级科技项目,获批由山东省科技厅与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共同设立的“问海计划”科技专项项目2项。

研究院充分利用密切联系市场和生产第一线的便利,积极开展以应用型技术为主的科技项目研究,并把科技成果申请成为专利,积极推进成果产业化,目前已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专利1项。

(四)密切联合当地企业,依托平台孵化科技创新企业

研究院始终以发挥天津大学学科优势、服务青岛地方经济、助推岛城产业升级转型、带动创新创业为己任。自落户以来,积极对接当地企业,主动为企业寻找技术瓶颈、解决技术难题。共组织各类技术对接会、成果会、行业研讨会等10余场,直接对接青岛企业160余家,并集中力量推动与即发集团、国信海天等40余家企业的校企合作,与青岛天兰环境公司达成校企联合研究中心的合作意向,为企业升级转型加油助力。目前,研究院已与中国石化公司齐鲁石化分公司等多家企业签订科技服务合同。

研究院承担建设“海创・众创空间”、国家海洋技术转移分中心等部级平台,并以此为契机、以市场为导向,以校内优势学科为基础,孵化培育了青岛旗高扬环境科技有限公司、青岛天大朗诚海洋技术有限公司等12家科技型企业,这批企业正逐步在海洋及河道污水治理、近海环境数据监测等领域为青岛做出积极贡献。

五、结束语

有能力在某一区域设立研究院的大学,大多是一流大学或某些学科领先的知名高校。这些研究院的设立,可以提升区域城市和行业的能力,有利于地方的综合发展;也可加快高科技机构与高素质人才的聚集,形成科研与人才高地。天津大学青u海洋技术研究院将围绕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建设国际一流的海洋工程领域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与人才培养基地,汇聚创新资源和创新团队,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科技前沿,开展海洋工程领域自主创新工作。

参考文献:

海洋科学与技术专业篇7

关键词:海洋工程装备;机械制造专业;课程教学;海洋元素

2012年,国务院正式《“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将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列入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领域中,并清晰地描绘出海洋工程装备产业今后的发展路线图,明确了海洋战略的重大意义。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海洋工程相关的人才储备严重不足,为解决海工领域人才的迫切需求和人才培养的短缺存在尖锐矛盾,2012年经浙江省教育厅批准,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海洋装备方向进入一本招生。面对这一新兴的多学科交叉专业,这对我校来讲是机遇更是挑战:专业如何建设、课程体系如何设置、怎样培养出走向海洋工程装备领域的高端人才等,都是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在课程体系建设、课堂教学以及实践教学中做了一些研究和工作。

一、调整传统的机制

专业培养计划,融入海洋工程主干课程在充分研究国内外海洋工程与科学相关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前提下,保留了传统的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与海洋工程相关专业的共性课程,比如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有限元分析等;保留了传统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特色主干课程,比如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先进制造技术、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数控技术、数控加工、模具设计等课程;增加了体现海洋工程与科学的海洋水动力学基础、海洋装备设计与集成两门必修课,以及海洋新能源技术、海洋工程材料学、海洋试验技术、海洋环境保护四门专业方向课程。该课程体系的设置,在保留原有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特色外,增加了体现海洋工程、船舶设计和海洋科学的海洋属性,拓宽了机制专业建设和学生就业的口径,培养了海洋型机械类复合人才。

二、整合教学内容,将海洋工程案例引入机制

专业相关课程课堂教学中充分调研目前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制造中的主要和前沿技术,精选海洋工程装备关键零部件设计、制造和控制技术,分门别类进行归纳,专业各门课程之间及时开展教学法活动,补充教学内容,完善多媒体课堂教学课件的制作,将涉及的相关信息有机地融入到课件中来,注意与课本知识的有机结合,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各门主干专业课程在海洋工程方面的运用。

三、在实践教学中强化海洋工程特色,加深学生对海洋工程技术的理解

实践教学环节是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至关重要的环节,实现高级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由之路和有效途径。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专业综合创新实践环节充分体现海洋特色。比如毕业设计环节,就有针对船用螺旋桨叶片采用Re逆向技术和Cam技术相结合的毕业设计选题;比如我校增设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综合创新实践环节,将海洋工程装备设计、CaD技术、模具设计、数控工艺与编程、Cam技术、机械优化设计、有限元分析等课程进行综合应用和实践,课程教学目标是通过“产品设计—模具设计—数控加工—装配”的流程,运用现代CaD软件进行产品设计和模具结构设计、工程计算和仿真分析,熟练运用Cam软件进行数控加工的工艺规划、刀路仿真、程序编制;能够编写工艺文件,进行零件毛坯、工装、刀具等工艺准备,进一步掌握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和机械工程制造技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实际动手能力,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工程素养。

四、建设具备海洋装备特色的机制专业还需注意解决的几个问题

1.师资培养问题:在建设具有海洋装备特色的机制专业课程体系时,引入了六门海洋工程主干课程,这些课程还需要富有经验的老教师担任主讲教师,我校现有的教师队伍尚不具备这些课程的讲授能力。我校办学依托的是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师资力量充沛,有专门的海洋学院,我们聘用了经验丰富的教师授课,授课的同时,也培养了我校青年教师。另外,我校将招聘国内海洋工程专业的博士生任教,解决师资力量短缺问题。

2.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对于新复合型专业建设,实践教学设备和场地的短缺不容忽视,解决的方法是:对于有条件的课程,巧妙地将海洋元素有机融入产品设计、加工实践环节中,比如推进器的叶轮设计和制造;对于没有条件的实践性课程,我们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了解和研究国内外的海工装备展,通过网络和多媒体教学弥补由于实验场地和实验设备的短缺。

五、结论

总之,鉴于我国复杂的周边海洋局势以及我国海洋中长期发展战略的确定,具备海洋工程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将日益得到重视。结合高校办学模式和本专业学生就业的需要,在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中引入海洋工程主干课程,在本专业教学实践中有机地融入海洋元素,将海洋工程元素融入实践教学环节,加深学生对海洋工程装备相关知识的掌握。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开阔了学生视野,增强了其专业技能,而且适应了国家的发展需求,培养了具备海洋工程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将有力保障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创新发展战略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实施。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创新发展战略(2011-2020)[Z].2011.09

[2]工业和信息化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Z].2012.03.

[3]刘璇,宋秋红,曹守启.融合海洋特色的先进制造技术案例式教学改革实践[J].黑龙江教育,2015,(3):1-2.

[4]李强,施骞,孙仲健.海洋工程大类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J].吉林教育,2009,(04):26-27.

海洋科学与技术专业篇8

[关键词]通信工程;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环节

0引言

大连海洋大学是我国北方地区唯一的一所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涉海高等院校,为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适应辽宁省及全国沿海省市对海洋渔业通信工程发展的需要,发展区域经济,满足我国和全省经济建设对海洋渔业通信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建设,通信工程专业自2003年开始招生。在开办的这十二年时间里,我们下大力气,狠抓专业建设规范,注重教学质量。随着本专业师资力量的逐步增强,我们对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发展规律的深入研究把握,对专业定位的认识逐步统一,大连海洋大学通信工程专业的特色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逐步清晰明确。

1培养目标

大连海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是从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特点和学科特色出发,合理配置学校的教学资源,在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和航海技术的学科交叉基础上设立的专业。学校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立足辽宁,面向黄、渤海,辐射全国,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为国家水产和海洋事业服务,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面宽,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敬业、专业、乐业、创业的复合性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战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任务和要求,加强海洋渔业通信方面的特色教育。在多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经多方调研,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并逐步完善了通信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熟练掌握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络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并具备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知识,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从事固定通信、移动通信及船舶通信等现代通信系统及设备的研究、设计、开发与应用的,具有海洋、渔业科学背景的人才。

2课程体系的改革和优化

课程体系主要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课程结构,是教学思想、教育理念的具体化,也是实现创新能力培养与综合素质提高的保证。课程设置是否科学,教学内容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创新能力的培养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按照我校建设“蓝色大学”理念,构建了通信工程专业蓝色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方案坚持“加强通识教育、拓宽学科基础、凝练专业方向、提升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人才培养原则,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构建课内、课外一体化的培养模式,依照“浅蓝、蔚蓝、湛蓝、深蓝”的蓝色课程体系,用蓝色课程元素来承载水的精神与海的文化,延伸至涉海涉水教学内容要素。(1)浅蓝(通识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外语、大学计算机基础、高等数学、大学物理、体育等),公共选修课(军事理论、健康与安全教育、选修课),公共集中实践环节(军训)。通识课程虽然不一定与通信专业有直接联系,但它是培养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科学的思维、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健康的心里的人才,为进一步学习提供方法论的不可缺少的课程。基于学校开展课程建设的“双百工程”,从公共选修课着手,打造了蓝色海洋类、人文与社科类、艺术与体育类、自然科学与技术类共100门校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其中蓝色海洋类公共选修课有利于进一步加深学生的海洋知识背景。(2)蔚蓝(学科基础课)包括复变函数、电路理论、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技术、数字信号处理、微机原理与应用、电磁场与电磁波、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通信原理等。学科基础课是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必须具有的基本知识结构,为专业课程提供有效的支撑,使学生具备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工程应用能力,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开拓创新精神,为学生后续学习专业方向课打下坚实的基础。(3)湛蓝(专业课)包括专业必修课(电子线路仿真、电子线路CaD、移动通信、计算机通信、DSp技术与应用)、专业方向课、专业任选课(C++高级语言程序设计、随机信号处理、电视原理与技术、现代通信系统仿真技术、计算机网络安全、嵌入式系统开发技术、数据结构C、扩频通信、通信工程专业英语)。通过对其他高校相同专业的大量调研,反复论证比较,通信工程专业设立两个专业方向:通信工程(程控交换技术、船舶通信、光纤通信)、计算机通信(数字通信、多媒体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专业依托海洋信息技术,在船舶通信、船舶导航、海洋渔业3S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尝试,同时,紧随时代的发展,对部分课程进行压缩和调整,开设一些学生喜爱的,又能与现实接轨的课程,如扩频通信、嵌入式系统开发技术等选修课。(4)深蓝(专业集中实践环节)包括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电子线路仿真课程设计、电子线路CaD上机、高频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现代通信系统仿真技术上机、通信原理课程设计、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设计、通信工程专业教学实习、通信工程专业实习、通信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等。专业集中实践环节对培养通信专业逐步树立工程观念、提高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3强化实践环节,培养提高创新能力

通信工程专业将实践环节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案,构建了多层次、全程化实践教学体系,较好地保证了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坚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实践教育与创新教育结合,对构成实践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整体设计,所有的实践环节围绕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展开,把实践环节分成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科技创新五个模块,模块之间衔接紧密、层层推进,为学生从入门到提高再到创新夯实基础。

3.1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模块主要依托辽宁省海洋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提高实验动手能力为主线,以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和方法、融会贯通科学知识、促进创新思维为主要教学目标。加强基础课、主干课实验;实验内容优化配合,避免重复或脱节;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比重,形成基本实验、选做实验、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组成的立体化实验结构;对含有实验的课程,加大实验教学在整个课程考核中的比例;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在2013版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中都有体现。针对不同课程的特点,有选择地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仿真实验环节,以缓解实验设备和空间的紧张情况,有效扩展实验空间和时间,节省资金。

3.2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着眼点是把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初步掌握设计的程序和方法。一般以单门课或课程群为主选择题目,它是毕业设计的初级阶段。课程设计教学中压缩验证性课题,增加能够体现设计型、综合型和创造性的课题。在课程设计教学设计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选题,自行讨论方案,自己组织实施,给予学生自我发挥的余地,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学生个性的发挥和创造能力的锻炼创造条件。

3.3实习

以校内外实习基地为平台,以使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建立工程意识和锻炼实际操作技能为主要教学目的,并且通过接触社会,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目前,通信工程专业校外实习基地2个(人民4810厂,北京尚观科技有限公司大连分公司),合作的企事业单位有18个(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等),同时学校也正在积极运作与通信公司合作。到企业参观实习和请企业技术专家来校讲座,通过参观和专家公开课的形式,使学生对企业文化、船舶通信及导航设备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和本行业领域的前沿技术等有所了解,有利于学生学习目标的确定和职业素质的提高。

3.4毕业论文(设计)

以学院各类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为平台,学生通过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在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能力、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信息资料检索和收集能力、论文撰写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上有较大提高。为切实保障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加强:①精心设计备选题目,组织开题报告。学生选题后,在指导教师指导下,查阅文献和撰写文献综述,并精心组织好开题报告,以保证毕业论文的先进性、可行性;②加强毕业论文的中期检查,以保证毕业论文在有限的时间内按质按量完成;③建立毕业论文答辩规范和质量标准,在毕业论文答辩期间开展“毕业论文检查周”活动,有效提升了毕业论文的质量。④学校出台了《大连海洋大学本科生学位论文学术规范检测暂行办法》,针对毕业的本科生的学位论文进行了学术不端行为的检测,有效地杜绝了学术不端行为。3.5科技创新以各类兴趣小组和科技社团、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科研实验室为平台,学生通过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科学研究等活动,使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和提高。低年级的学生专业基础还比较薄弱,鼓励他们参加兴趣小组或者科技社团,以增加学生对创新的认识,提高学生对创新的兴趣;高年级的学生参加各种校内外的竞赛,使学生在竞赛过程中自主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目前,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在教师有针对性的训练下,参加了“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大唐杯”全国大学生移动通信技术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等,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4结语

大连海洋大学通信工程专业作为涉海高校的“非特色”专业,在复合性应用型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和挖掘自己的优势资源,发挥地方特色、行业特色;在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身心素质培养的同时,主动适应国家和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新需求,抓住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核心,对通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整,使之更好地符合学校的定位与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松松,郭显久,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22):51-52.

[2]刘冬,石焕玉,等.通信工程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5(29):72-73.

[3]江海,田春艳.机械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装备制造技术,2010(3):159-160.

[4]焦冬莉,李晋生,等.应用型通信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9):128-130.

海洋科学与技术专业篇9

关键词: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课程设置海洋特色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不仅是人类全面认识、开发和保护海洋的世纪,更是培养高水平海洋科学人才的世纪[1]。中国是一个具有漫长海岸线的发展中大国,随着世界经济逐步向海洋扩展,国内经济亦朝着海洋大国的方向加速前进。随着3S技术(GiS、RS和GpS)的发展,传统海洋科学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如海洋卫星、各类浮标、海底观测网和沿海台站组成的全球海洋立体监测与数据获取系统等,使得海洋数据以海量、实时、动态、多类、多源等形式产生,这种变化要求空间信息技术与传统的海洋科学技术紧密结合,国内迫切需要面对海洋信息的各类专业人才[2]。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是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的特设专业,无指导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因此各开办院校根据实际,结合服务国家、地方和行业的经济发展,进行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和课程体系的建设。上海海洋大学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是学校根据国家海洋大国发展战略和学校的办学目标,明确了基于海洋事业需求的专业定位,进行了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和课程体系的建设[2]。

1.课程设置整体规划

2010年,上海海洋大学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开始招生,到2014年第一届毕业生毕业,培养方案运行一个周期,2014年重新修订、优化培养方案,明确了专业的培养目标为: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和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具备良好的外语运用能力,掌握海洋信息技术及大型数据库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海洋地理信息系统及相关的分析方法、设计方法和实现技术,具备大型数字工程设计和管理能力,能够对海洋、城市、农业、社会、经济等各类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网络化传输、可视化表达、智能化决策的复合型人才。

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对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进行分析、综合,最后确定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两条主线:

(1)以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和数据库原理为核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课程。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中,对计算机能力有明确要求,要求培养掌握大型数据库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大型数字工程设计和管理能力,能够对各类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网络化传输、可视化表达、智能化决策的复合型人才。结合本专业特点,围绕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目标,确立计算机教学课程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课程的知识和能力要求结构如图1所示。

图1计算机类课程知识和能力要求结构图

图1中所有课程均包含一定量的实验,除以上课程外,还包括程序设计实践、JaVa课程设计和数据库实践三门纯实践课程。

(2)以地理信息系统为核心的空间海洋信息处理能力课程。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是海洋特色鲜明的跨学科专业,专业课程设置以计算机软件技术为基础,地理信息系统课程为核心设置了多维空间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应用相关的课程,课程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图2空间海洋信息处理课程群关系图

先修课程:引入海洋的概念,并从宏观角度介绍现有的海洋探测技术、数据的传输技术等。同时在通信课程的基础上,引入物联网的概念,让学生掌握现有的数据传输方式。

多维空间信息的获取:空间信息导论讲述现有空间数据的获取途径及处理流程,并掌握采用传统的全站仪、经纬仪等测量仪器的数据采集方法;同时GpS和遥感原理与技术,讲述通过卫星、航空遥感、测量船、海底观测网等方式,快速大面积地获取基于空间信息的海洋大数据;全球定位系统的数据获取方式,从海、陆、空全方位介绍多维空间信息的获取。

多维空间信息的处理:介绍空间实体――空间数据――空间信息――获取知识的处理流程;通过介绍空间数据库的原理与设计掌握空间数据的主要特征,以及其存储形式,为后期的应用奠定基础;同时,通过空间决策与支持、空间建模与数据分析和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的应用,让空间数据发挥作用,为其从数据到知识建立实时、精确和形象的桥梁。

多维空间信息的应用:GiS系统开发加深对GiS开发实践的理解和认识,增强学生使用aRCGiS的二次开发实践应用的能力,数字工程原理与方法利用数字技术整合、挖掘和综合应用地理空间信息和其他专题信息的系统工程,将相关地球信息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和智能化。

2.课程之间的衔接

空间信息与数字专业课程专业面宽,从表面上看两条主线好像无关联,但它们是紧密结合、相互渗透的,故在撰写、修订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时需要慎重,注意其中的关联,避免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课程内容要求的基础之间出现断层(鸿沟)。具体如下:

(1)清晰界定课程中的边界,消除重复交叉内容,做好衔接。

以空间信息技术为特色,进一步整合优化课程体系模块,对不同层次的多门课程及不同课程组间的相近内容进行合理重组,既注重知识结构上的承前启后和衔接,又避免内容上的重复。

(2)实验内容的重新规划、制订。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重新整合现有实验设备、软硬件资源,合理安排各课程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从全局安排各课程的实验内容,重视各课程之间的衔接、交互。

(3)传统理论与现代技术的结合。

拓宽知识面,增加授课信息量,注重传统理论与现代技术的结合,课程教学效果成败的关键不在于学生认识和记忆了多少理论,而应注重正确引导学生真正掌握海洋地理信息系统和海洋信息技术及相关的分析方法和实现技术。随着信息科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迅速发展,对于许多经典理论的认识需要补充、修正或以新的观点审视。

(4)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重讲清基本概念和方法,比如强调空间多维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应用,而不是过于强调数学公式的推导和证明。在空间类课程教学内容中使用aRCGiS软件,要求学生掌握强大的地图制作、空间数据管理、空间分析、空间信息整合、与共享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结语

上海海洋大学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2010年开始招生,2012年在上海等地区按一本专业招生,2014年经过四年的培养,第一届毕业生参加毕业答辩并获得工学学士学位,就业情况良好,就业率高于上海海洋大学平均值。该专业经过六年的探索,培养方案基本合理,课程设置经过多次修订,基本满足专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冯士i,王修林,高艳.适应新形势,加快海洋科学教育的发展[J].中国大学教学,2002(增刊1):23-25.

[2]何世钧,张书台,袁小华,等.基于海洋发展战略需求的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计算机教育,2014,10:75-77.

[3]张明华,唐宁,邬群勇,等.“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新办专业建设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10(2):42-46.

[4]满旺.不同院校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核心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探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2(8):13-16.

[5]丰江帆,兰文富.大类招生背景下的GiS专业人才培养[J].信息系统工程.2013.2:154-155.

海洋科学与技术专业篇10

关键词:蓝色经济区高职教育发展

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产业发展情况

2011年1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中第二章第四节提出了蓝色经济区发展的两步目标:“到2015年,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基本建立,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到2020年,建成海洋经济发达、产业结构优化、人与自然和谐的蓝色经济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是打造和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任务。2011年到2015年,蓝色经济区地区生产总值由21395.1亿元增长到29447.3亿元,海洋生产总值由8029亿元增长到12193亿元。2015年,蓝色经济区海洋产业生产总值占全省GDp的19.6%,海洋经济已成为我省转型发展新的增长点。

发展如此迅速的半岛蓝色产业对为其提供技术支持、技能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的高职院校以及本科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既需要港口、船舶、装备制造等硬件设施,又需要硬件设施发展所需的技术、服务软件和人才;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既要有水a养殖、滨海农业等方面的基础人才,又要有海洋能源矿产、现代海洋化工方面的高科技人才;既需要农工产业的技术型产业人才,又需要为产业服务的物流、旅游、金融和电商方面的服务型人才。

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高职教育发展现状研究分析

(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高职教育发展现状调研

2016年年底高职院校74所,蓝色区域内33所,蓝色区域内高职院校数量占全省数量的45%。蓝色区域内有国家示范类院校4所: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威海职业学院、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4所:烟台职业学院、东营职业学院、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山东省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11所:潍坊职业学院、山东水利职业学院、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山东经贸职业学院、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山东外贸职业学院、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山东商务职业学院、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见表1)

(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高职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高职院校的区域分布情况和专业设置的基本情况。33所高职院校青岛有6所,其中国家示范类院校1所,国家骨干院校1所,山东省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3所。日照有高职院校3所,其中国家示范类院校1所,山东省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1所。威海有高职院校4所,其中国家示范类院校1所,山东省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1所。烟台有高职院校7所,其中国家骨干高职院校1所,山东省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3所。潍坊有高职院校9所,其中国家示范类院校1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1所,山东省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2所。东营有高职院校3所,其中国家骨干高职院校1所。滨州有高职院校1所,其中国家骨干高职院校1所。从高职院校的地区分布来看,主要分布在潍坊、烟台和青岛这些经济相对发展较快地区,而且教育水平相对较高。威海、日照、东营和滨州院校相对较少,但水平也比较高。总体上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高职院校分布相对较合理,而且办学水平较高。虽然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七市集中了全省45%的高职院校,还集中了19所优质院校,但是我们却没有成立一个全域的高职教育集团,去实现区域资源共享和区域教育共同发展。目前我们只有西海岸职教集团和山东省国际商务职业教育发展集团,这两个集团正处于初步建设阶段。各个院校基本是各自为营,单打独斗,专业重复建设,优势不明显,特色不突出,造成区域教育资源浪费,也造成了区域内高职教育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局面。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区域内的33所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大类、旅游大类、教育与体育大类、财经商贸大类、食品药品与粮食大类、农林牧渔大类等(详见表1)。我们会发现这些专业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为半岛蓝色经济区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技能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的。33所高职院校中开设财经商贸类专业的有29所,占总数的87.9%,其中开设电子商务和市场营销专业的院校分别有21所。33所高职院校中开设旅游类专业的有20所,占总数的60.6%,其中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院校有18所。33所高职院校中开设教育与体育类专业的有19所,占总数的57.6%,主要集中在语言文化类中,19所院校中有14所开设商务英语专业。33所高职院校中开设交通运输类专业的有19所,占总数的57.6%,主要集中在水上运输类专业和港口运输类专业中,19所院校中有13所开设空中乘务专业。33所高职院校中开设食品药品与粮食类专业的有14所,占总数的42.4%,主要包括食品加工技术、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检测技术、食品药品与监督管理、食品营养与检测等专业。33所高职院校中有10所开设生物与化工类专业,占总数的30.3%,主要包括应用化工、海洋化工、化工装备、石油化工、化工生物技术、食品生物技术等专业。33所高职院校中有9所开设资源环境与安全类专业,占总数的27.3%,主要包括油气储运技术、油气开采技术、石油工程技术、钻井技术、环境工程技术、测绘地理信息技术等专业。33所高职院校中有7所开设装备制造类专业,占总数的21.2%,主要包括海洋工程技术、船舶电气工程技术、船舶机械工程技术、船舶工程技术等专业。33所高职院校中开设农林牧渔类专业的有4所,占总数的12.1%,主要包括水产养殖和畜牧兽医专业。33所高职院校中有1所开设水利类专业。

从2016年我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统计与分析,以及2015年年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立起来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看,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已经能为海洋装备制造、海洋运输物流、现代海洋渔业提供部分技术人才和智力支持。例如青岛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申报了海洋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并于2013年成立“蓝色工程学院”,培养海洋生物、石油化工方面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烟台职业学院优化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获得中央财政资金支持470万元;日照职业技术学院更是借着国家示范校建设的契机进一步发挥了水产养殖技术专业、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和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的优势,与蓝色经济区的大型企业密切合作,培养高质量的技术性人才;滨州职业学院于2014年成立了海洋学院,开设航海技术、轮机工程技术、港口与航运管理三个专业;青岛远洋船员学院于2015年建设了国际航运业务管理专业、船舶电子电气技术专业、轮机工程技术专业等青岛市市校共建高职院校重点专业,并新建“物联网应用技术”、“电子商务”、“商务英语”专业;作为专门为海洋产业服务的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威海海洋业学院和山东海事职业学院不断根据实际需要完善航海、港口和船舶等相关专业的教学与实训。

通过这些我们不难发现为一二产业服务的第三产业服务业培养人才的专业却没有明显的改善。虽然旅游类、教育与体育类、财经商贸类专业始终在专业设置中占有优势,但其专业课程设置并不能满足现代蓝色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例如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院校有18所,保守预计每年有10000名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但仍不能满足旅行社一行业的岗位需求;而且旅游类专业主干课程依然是传统旅游学认知、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旅游政策和法规、旅行社经营和管理实务、酒店管理实务等,能够开设海洋旅游、海洋文化、邮轮服务的院校寥寥无几,即使能够开设也是作为选修课程来了解,这是不能满足新形势下海洋旅游发展需要的。在开设财经商贸类电子商务专业的21所院校中只有威海海洋职业学院是专门针对海洋产业方向的电子商务,专业重复开设造成资源浪费。21所院校开设的金融专业依然是传统的国际金融或金融保险,更没有设计到涉海的方面。教育与体育类专业主要集中在英语、日语、韩语的教育上,单商务英语就有14所院校开设,而法语、德语、俄语、泰国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阿拉伯语也就只有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和山东外事翻译职业学院开设,学生多输送到国外,并不能满足蓝色经济区经济发展所需。可见为海洋第三产业发展培养服务类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确实应该丰富内涵,使专业发展体现地区特色,高效服务于地区经济发展。

三、结论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批复与实施,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逐渐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海洋发展和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截止2015年年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基本建立,海洋产业的生产规模已跃居全国首位。发展如此迅速的半岛蓝色产业对为其提供技术支持、技能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的高职院校以及本科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32所职业院校适应地区产业发展的变化,为促进高职教育的整体发展成立了山东省国际商务职业教育发展集团,加强了为海洋装备制造、海洋运输物流、现代海洋渔业服务的专业建设,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立起来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中的一二产业服务,但为第三产业服务业培养人才的专业却没有明显的改善。笔者认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可以借鉴长江三角洲地区高职教育转型发展的经验,加快为第三产业服务的专业建设,实现为各产业服务的专业群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雷久相.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6).

[2]孔爽.服务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高职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基于长三角高职教育发展的经验分析[D].山东财经大学,2013(05).

[3]王亚凤.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5(06).

[4]王文娟.高职院校海洋类专业设置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2(10).

[5]高宏斌.蓝黄经济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