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与现状十篇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与现状十篇

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与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5:14

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与现状篇1

>>“一带一路”中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研究“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东盟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思考职业教育发展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思考“一带一路”战略视阈下吉林省旅游职业教育对外开放刍议“一带一路”背景下浙江省海洋旅游发展研究江西省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现状与对策研究江西省高等职业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一带一路”背景下咸阳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一带一路”战略下兵团职业教育发展的新举措职业教育耦合“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机遇、挑战与策略愿景与行动:“一带一路”战略下的职业教育发展逻辑“一带一路”战略下职业教育的机遇与挑战职业教育要抓住“一带一路”的开放红利“一带一路”背景下湖北高等教育的机遇与挑战基于“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初探“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菲律宾职业教育扶贫政策及启示“一带一路”背景下,甘肃、青海两省丝路旅游联动发展前景研究“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民族教育发展的新思考“一带一路”背景下西安高等院校旅游与翻译产学研基地的建设与发展研究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3]秦海峰.江西印发“实施方案”将全面参与“一带一路”建设[eB/oL]..

[4].“一带一路”战略与职业院校发展[eB/oL].http:///models/adefault/news_detail.cspx?artid=60991&cateid=1539.

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与现状篇2

关键词:心理情景剧;高职院校学生;自信心

一 运用心理情景剧技术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自信心教育的原因

1 高职德育教育目标要求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

自信心是一个人自己相信自己的愿望或预想一定能够实现的一种心理状态。它对于每一个人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是一个人成才的必备心理素质及成功的先决条件。由于在社会上高职院校长期以来被视为“二流学校”,高职学生被视为“二流学生”,自信心对高职生来讲尤为重要。本文认为高职学生自信心不足这一弱点对培养能够担当重任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是不利的,应该引起高职教育的高度重视。

根据我国高职教育的指导思想,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而学生的这些综合素质的提高有赖于心理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此,高职教育工作者有必要、有责任积极探索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帮助高职学生解决实际心理问题,克服自卑,树立自信。

2 心理剧在我国的兴起与发展促进了心理情景剧的诞生与广泛应用

心理剧(psychodrama)是由维也纳精神病理学家莫雷诺(moreno)在20世纪30年代创立并发展起来的,是一种基本的团体治疗方法。它是在团体指导者的引领、支持和帮助之下,通过团体成员作为主角、配角和观察员的创造性的参与表演的过程,使团体成员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使情绪得以表现、释放,并且提升自己的洞察力,获得对问题和自身的更深的理解,进而发展出健康、积极、富有建设性的新行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心理剧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方法从国外传入我国。我国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许多专家、学者和广大教育者将其理论与技术不断进行研究和实践,并应用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理情景剧是在心理剧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一种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如广泛流行于高校的校园情景剧(是在心理剧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一种校园文化教育形式)、应用于企业管理中的企业心理情景剧等。目前,这种情景剧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新方式正广泛流行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许多高校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都广泛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心理情景剧活动,使心理情景剧技术在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水平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3 高职学生自信心状况不容乐观,需要运用新技术帮助引导和改善

有关研究表明,当代高职院校学生自信心状况不容乐观,基本情况如下:

笔者在2001年至2002年曾经对辽宁省6所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素质状况进行了16pF的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26份,回收率为85.5%。通过与国内普通高校学生的比较分析,发现高职院校学生在个性心理特征上,整体具有开朗、外向,热情、富于情感,善于与人合作等优点。同时又都具有缺乏自信心,缺乏独立精神、独立工作能力差,学识相对浅薄、抽象思维能力不强、缺乏创造性,不善于谋略等弱点。尤其是自信心不足,不善于克服困难。

江西省“构建高职高专学生自信心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组通过近3年来对在校高职学生进行大量的问卷调查发现,在这几年的高职学生中,自信心程度高的仅占6%,自信心程度一般的占19%,自信心程度偏低的占50%,自信心程度较低的占20%,自信心程度太低的占5%。同时,伴随高校的扩招,高职缺乏自信心的学生比重呈上升趋势。

根据当前高职学生自信心不足的实际状况,有必要采取新的教育方式来帮助他们克服心理素质的不足,修复其自卑心理弱点,使其树立自信。

二、运用心理情景剧培养高职院校学生自信心教育的实践探索

1 与校团委联合,围绕自信心教育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笔者在实践中通过与校团委联合,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将自信心作为高职院校学生校园文化活动计划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运用校园心理情景剧,扩大学生参与、体验、分享心理情景剧的范围。由于学生表演的都是发生在他们身边的、熟悉的事,因此他们从中体验到心理上的细微变化,也领悟到其中的道理,让更多的学生增强了自信心、改善自身形象、克服了自卑、改变了心理惰性、磨练了战胜困难的毅力、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如,笔者曾带领和引导学生表演过许多反映自信心主题的校园心理情景剧,通过这些心理情景剧的表演,学生的情绪更加稳定、乐观、开朗、积极了。学生普遍反映他们看问题更加客观了,对周围事物的认识更符合实际了。对生活更有热情、更有信心了。

2 建立心理社团,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心理社团的建立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因此,笔者在教育实践中,联合校团委、学生处建立了学生心理社团,以校心理咨询室为根据地,招募学生成立了心理社团组织机构,并充分发挥了学生心理社团的作用。如,带领和指导心理社团的学生定期制作社团小报,开展校内调查访谈,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和心理实际状况,自己编写剧本,导演排练心理情景剧。每排练一期心理情景剧,都是学生和指导教师共同揣摩剧本,锤炼台词,并邀请校内有关部门领导和教师光临指导。收集与寻找素材、编写剧本、导演、招募与筛选演员、表演、拍摄以及后期制作、归纳总结,都基本上是由学生自己完成的。这样的锻炼使他们进一步增强了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也正是这种强烈的责任感激发了学生去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动力,形成了个体心理发展的良性循环,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3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将心理情景剧应用于课堂教学中

积极开展教学改革,针对新生坚持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在课堂教学中有机融入心理情景剧,并根据课程内容,结合高职学生特点,围绕自信心教育主题设计教学方案。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顺利适应高职学习生活,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实现从高中到大学的转轨,科学定位自己,提高职业技能,掌握本领,圆满完成高职学业,成为真正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4 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宗旨,运用心理情景剧增强学生自信心

一些高职学生求职者缺乏正确的认知心理,不能正确评估自己,性格怯懦、阅历浅薄,在求职择业、“自我推销”时,缺乏自信心、瞻前顾后、勇气不足、人云亦云,没有主见。在择业的人生关头,不敢也不善推销自我,丧失许多成功的机会。根据高职学生这些心理特点,笔者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宗旨的思想,结合学校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运用

心理情景剧对学生开展了自信心教育活动,使学生克服自卑,勇敢面对现实,正确评价自我,主动加强职业技能训练,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2002年以来抚顺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各专业不断派出代表参加市、省和国家各类职业技能大赛,他们敢于竞争,争做强者,获得了许多优异成绩。在这些技能大赛中,笔者、参赛指导教师都能够利用培训和参赛的准备过程,对学生进行及时赛前辅导。笔者与参赛教师一道有计划地运用心理情景剧模拟比赛过程,组织参赛学生进行模拟预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在学校营造了勇于竞争,积极训练职业技能,加强提高就业竞争力,刻苦钻研学习的氛围。

三 运用心理情景剧培养高职院校学生自信心教育实践探索中存在的不足

1 心理情景剧处于尝试阶段,需要有心理学专家的技术性指导

心理情景剧符合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以一种艺术的形式反映学生内心冲突和情绪波动,其特点在于生动、有趣、渗透性强,比单纯的说理见效快,且更易于被学生所接受,笔者作为指导教师,却存在着许多疑难和困惑,如,招募与筛选参与者、素材的选择、剧本的编写与运用、后期的效果评估等都缺乏科学性。心理情景剧由于是个新鲜事物,缺乏成熟的理论、经验和应用模式。所以,此项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还难以有所突破,有时不能达到预想的教育效果,解决学生的深层次心理问题还不够。

2 借助心理情景剧关注特殊学生自信心教育不够充分

高职生源一部分是来自边远地区、贫困地区,他们远离家乡,在生活习惯、语言和观念上与本地的学生都有很大差异,经济状况比较困难,内心冲突更为明显,往往出现适应不良、抑郁沮丧、自卑封闭、偏激敌意等心理问题。所以,如何为这类学生提供和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情景剧活动,需要进一步认真思考和研究。

3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教师业务水平不够高,不能够有效、正确和科学运用心理情景剧技术,出现剧本制作不精、滥用心理情景剧技术、为了搞活动而走形式的不良现象。因此,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心理情景剧的教育功能,效果不够显著。

4 运用心理情景剧技术延续性差,学校教育延续机制不完善

一些教师比较浮躁,心理情景剧技术的运用在一些学校往往出现虎头蛇尾、新鲜一时、热闹一阵,就淡漠的现象,人们也逐渐缺乏创作、参与和开展心理情景剧活动的热情。心理情景剧重视分享和体验,但是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喜欢新鲜、充满好奇,但容易厌倦,往往在开始表演心理剧的时候充满兴趣,可有些学生只喜欢表演的过程,忽略了内心的体验,往往难以达到效果等等。而有些教师为了应付教学改革工作差事儿,为了迎接上级检查,开展的临时性心理情景剧活动多走形式,持久性不强,全校齐抓共管就更少。因此,心理情景剧作用远远没有发挥出来,高职院校内教育延续机制还不够完善。

5 重视新生程度有余,关注毕业生不足

只关注新生,对每年新人学的学生进行专业心理量表测试,对测试结果显示可能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分类统计,心理健康教师、心理咨询员跟踪关注。然而,对大二、大三学生有侧重点的关注和指导就停止了,特别是对毕业生的关注就更没有了。

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与现状篇3

论文摘要:构建一套适合专业特点的实践教学体系是高职院校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更是提高办学效益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都比较薄弱,培养的毕业生无法满足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通过对高职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现有实践教学现状进行分析,从实践教学目标确定、实践教学计划制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实践课考核改革、实训室和实习基地建设、实训教材编写和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解决高职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现有实践教学体系与行业需求不匹配的问题。

论文关键词:高职;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途径

高等职业教育应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1]要达到这一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目前国内旅游职业教育情况看,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与旅行社管理等专业的职业教育相对比较成熟,拥有较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而许多高职院校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尚未形成。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已被高职教育教学评估列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要求在今后的工作中着力加以解决。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就业市场上同样有所反映,从总体情况看,高职院校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在规格、水平、质量等方面与社会需求的不匹配情况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因此,为高职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构建一套适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不仅可以保证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更是促进高职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持续发展和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关键。

一、高职实践教学的含义和特点

高职实践教学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方式,它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相对于理论教学独立存在又与之相辅相成。实践教学主要是有计划地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巩固和深化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基本技能,由校内实验室的教学实验、实训的仿真和模拟训练及校外生产企业的现场实习和岗位实践等环节组成。高职实践教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综合性

实践教学依托于理论教学,在教学形式和内容上是多样化综合的,包括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如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社会实践等。

(二)开放性

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由此不难看出,高职实践教学是开放性的教学。实践教学的目的和主要任务也决定了实践教学不是一个封闭的教学体系,它必须向行业、向社会开放,必须关注行业和社会的需求,及时吸收最新的技术和工艺成果并在教学过程中体现。

(三)双向性

实践教学的开展不仅以学校为主体,还注重行业和企业的参与。行业、企业既向学校提供专业实训、实习的场所,又参与专业建设。实践教学计划制订、实训教材的编写、实践教学的实施等,都需要行业和企业的参与。比如,学生在景区岗位的实习、实训,其指导老师往往是景区的经营管理人员。

(四)领先性

教学内容符合一线企业需求,用实用和先进的技术进行教学工作是高职教育的基本属性,也是高职教育的命脉。因此,高职实践教学是将新理论、新技能等来源于生产实际的实用技术引入学校教学中,按照职业资格要求,按照生产实际的规范等对学生进行培养与训练,并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为学生储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用先进、高新、超前的实用技术来训练和培养学生,具有很强的领先性。

二、高职实践教学在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它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面向一线服务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在教学上,高职的理论教学应以“够用”为标准,而其实践教学则应在教学体系中明显突出于理论教学。从培养目标来看,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技术性、应用型人才,侧重对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职教育最重要和最显著的特征。而实践教学是实现对学生进行实践技能培养的最主要途径,是高职教育能否真正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需要的应用性专业技术人才的关键。

三、高职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现状

经调查,我国目前高职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普遍比较薄弱,与其他旅游类专业如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旅行社经营管理相比无论从设备设施还是师资队伍各方面比都相差甚远。其实践教学体系的现状是:

(一)不重视高职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套用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

由于我国旅游管理专业设立较早,招生规模也比较大,大多数高职旅游院校都比较重视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和投入,使得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相对比较成熟,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对于与设立较晚,招生规模又较小的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很多高职院校都只是利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师资和实训设备,套用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来开展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而不愿意增加对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设备的投入,导致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与旅游管理专业几乎一样,根本无法突出景区开发与管理的专业技能,这就使得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即使在景区就业也无法很好地胜任景区的经营管理岗位。

(二)不重视市场调研,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缺少针对性

目前大多数院校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的实践课程设置与旅游管理专业非常接近,几乎没有几门能够体现景区专业特色的实践课程。此外,即使有些院校针对景区专业设置了一些专业实践课程,但由于缺乏市场调研,无法很好地掌握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很多课程都已经老化或脱离了景区发展的现状和实际,导致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还未走出校门就已经被市场所淘汰,不具备任何实用性,无法受到景区的青睐和关注。

转贴于

(三)实践教学师资严重缺乏,实践教学水平低下

由于很多高职院校不重视对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大多数实践课程是由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教师或一些从事景区专业理论课教学的教师承担,这些老师大多缺乏景区开发与管理的相关专业技能,实践教学沦为空谈。这样的师资队伍现状严重制约了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而实践教学水平低下使得高水平技能训练项目开发工作无法开展,综合性实训项目严重缺乏,产学研的开展和技术推广与服务工作受到制约,景区专业学生得不到高水平的指导,难以培养拔尖人才。

(四)实践教学设施不健全

由于缺乏对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的专业建设投入,很多高职院校的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设施都是借用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设施,即使有一些专业实训室,也因资金的缺乏而难以维持正常的保养和维修,大多成了可看不可用的摆设,根本无法满足实训课程的教学。

四、高职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途径

针对高职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现状,结合近年来景区发展对专业人才的技能需求,应当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高职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一)明确专业实践教学目标

实践教学目标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它决定着实践教学的方法和内容。作为行业导向性、应用实践性很强的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它的实践教学目标应来源于旅游景区行业的要求。基于此,应当对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进行如下界定:以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全面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专业基本技能和设计创新技能等,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在旅游景区、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业务和管理工作。

(二)按市场需求定位培养目标,制定实践教学计划

高职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是一项对实践能力有较高要求的特色性强的专业,其教学计划的内容必须注重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实践教学的体系和内容还必须充分考虑旅游景区行业发展的实际,以行业需求(包括能力类型、结构等)作为体系构建的依据。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要注意与景区的岗位技能相结合,实现学生与景区的零距离对接。在专业教学实习的安排上,要与景区的用人时间接轨,既方便景区接纳学生见习,又方便专业课教师将实训课堂带入景区,使学生能真正走入景区,从而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完成实践课程的学习。

(三)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相应的实践教学模式

在实践教学模式方面,应结合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构建与学生能力培养相适应的实践教学模式,可采取以下几种形式:

1.实训性实践教学。即教师根据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景区参观、考察,然后回到课堂采取案例分析讨论、课堂模拟演示等多种形式的实际训练,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际业务能力。

2.专业见习。在一段时间的理论教学之后,按照实践教学计划,组织学生到知名景区进行景点讲解实训,同时调查了解景区部门岗位,让学生接触旅游景区经营管理的实际,对学生进行企业化氛围熏陶,使学生对旅游景区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3.阶段性实训。主要利用黄金周前后时间安排学生在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了解和熟悉旅游景区的经营体制、运行模式、管理方法及景点导游讲解的技能。

4.毕业实习。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以就业方向为指导,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安排学生在旅游景区进行不少于半年的毕业实习,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积累相关经验,为其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改革实践课的考核制度

考核评价应该紧紧扣住培养目标,重点应放在对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和岗位职业技能考核、评价上。[2]笔者认为,实践教学实践课程的考核应与理论课区别开来,不能以一份试卷来判定学生的技能水平。建议采用学生自我考评、教师考评、企业考评、实习作业相结合的方式,并主要以学生实践表现为依据来确定其实践课的成绩。此外,还可根据实践课程的性质分阶段、分步骤、按等级地制定量化考核标准体系,以便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

(五)建设条件先进的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

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是高职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开展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必备场所。首先,学校要加强校内实验、实训室的建设,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实训设施设备,并新建配合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课堂实训使用的实训设备。校内实训室建设成功后,还要建立专门的管理制度,配备专门管理人员,同时培养一定数量的、功能齐全的实训教学师资队伍,使实训设施设备真正起到作用,为实践教学服务。此外,学校还应重视产学合作,结合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实际,与相关的行业、企业及政府部门,开展全方位、全过程、多层次的互动互利、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建立高质量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力保障。

(六)校企合作编写有针对性的实训教材

学校应根据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计划进度,针对实践教学课程,组织行业专家和校内“双师型”教师,结合行业对人才的技能需求,编写针对性的实践教学教材和讲义,建设并完善实践教学教材体系,保证实践课程教学内容与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匹配。[3]编写实训教材应结合高职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来设置实践训练项目,项目训练内容应突出专业技能的操作;此外,还应针对学生的实际特点组织易于被学生所接受的实践教学内容,避免因难度过大而使学生难以达到训练效果或因太简单而达不到训练目的。

(七)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旅游教学中要加强实践环节,让学生更多地深入社会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提高能力,增长才干,锻炼意志。[4]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的建设则是顺利开展实践教学的关键。因此,建设一支高技能水平的、稳定的实践教师队伍是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得以完成的保证。一方面,可以邀请旅游景区中高层管理人员担任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利用他们丰富的行业经验指导学生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鼓励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的专业课教师利用假期去旅游景区挂职锻炼,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及操作规程和服务标准,从而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更新实践教学内容。

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与现状篇4

关键词:产业集群背景;高职院校;物流行业专业;教育现状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5.020

物流行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现代经济的发展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场所,需要结合当前时展的背景予以不断创新,基于产业集群背景下的市场发展特点,灵活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为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当前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教学活动中,却普遍存在着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学生实践场所匮乏等问题。文章将结合高职院校物流行业专业教育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相关发展对策,希望能够对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学生的发展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1产业集群背景下对物流行业人才的需求特点

产业集群背景下,各项资源得到不断优化,各个企业对人才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而人才也逐渐成为了限制物流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结合当前产业集群背景下的物流行业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出,对人才的需求主要包含需要较多的高技能物流管理人才,需要沟通能力较强的高素质物流人才以及需要熟悉行业发展环境的物流人才等。

1.1需要较多的高技能物流管理人才

当前物流行业的发展速度较快,但是相较于其他行业,物流行业中的高技能物流管理人才明显较为匮乏。物流行业中多为文化水平较低、技能水平较差的货物运送人才,这种行业发展氛围下,物流行业中的错误发生率相对较高,不利于整体物流行业的发展。

产业集群背景下,物流行业更加注重高技能物流管理人才的引入,将更多的现代信息技术软件融入到物理企业管理活动中,结合物流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资源优化与配置,制定适合于物流企业发展的管理制度,进而能够更好的适应产业集群背景对高技能物流管理人才的实际需求,为客户带来更为优质、更为完善的物流服务体验,也为物流行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2需要沟通能力较强的高素质物流人才

语言沟通作为当前服务型产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对企业的发展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是由于物流行业中普遍存在着物流工作人才素质较低的问题,物流工作人员沟通能力较差,时常会由于自身的粗心以及责任心不强,造成物流货物丢失等方面问题,为物流企业带来了一定的损失,也会直接影响物流行业的整体形象,不利于物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物流行业是一个环环相扣的发展模式,语言沟通不当则会造成物流服务中断等问题,如果问题较为严重,还可能会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所以需要沟通能力较强的高素质物流人才,尽量能够通过语言的沟通与协调,保证各项物流活动的有序开展,最大限度降低物流企业所需要承担的风险与损失。

1.3需要熟悉行业发展环境的物流人才

物流行业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符合产业,物流行业的自身特点也影响着物流行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产业集群背景下,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需要更多熟悉行业发展环境的物流人才,结合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灵活采用各类物流知识开展工作,提升物流企业的整体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

2产业集群背景下高职院校物流行业专业教育现状

产业集群背景下,高职院校物流行业专业教育主要展现出物流人才培养缺乏科学定位,学生实践活动较为匮乏以及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等方面问题。

2.1物流人才培养缺乏科学定位

高职院校物流行业专业教育中,学校与教师应当结合产业集群背景下企业的实际发展要求、用人要求进行教学设计,明确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方法,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但是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存在着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缺乏科学定位的问题,课堂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没有结合产业集群背景下的物流发展环境以及学生的未来发展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2.2学生实践活动较为匮乏

实践是检验学生学习质量、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方式,是“教学做”合一思想的重要展现方式,但是当前很多高职院校中存在着较为关注物流专业学生理论课程知识学习而忽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不利于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在高职院校物流行业专业教学活动中,一些高职院校也没有结合当前的产业集群背景下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使得学生存在着毕业后难以满足用人单位实际要求的问题,不利于高职院校物流行业专业学生的未来发展。

2.3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教师的个人专业水平、实践能力等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物流知识学习能力与技能掌握能力,但是当前很多高职院校中,却普遍存在着教师数量不足、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等问题。很多教师在毕业后直接参与教学活动,自身的物流专业教学经验不够丰富,缺乏实践体会,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活动也会索然无味,更无法培养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学习体系,难以保证物流专业课堂教学的质量。

3产业集群背景下高职院校物流行业专业未来发展对策

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与现状篇5

关键词:职业教育管理现状问题解决对策

观其现状,当前我国的高职教育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新时期,所以,如何做好高职教育的管理工作是相关从业人员至关重要的义务与责任。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兴衰与否直接关系到我国教育能否稳定、快速并持续发展,由此可见,重视起职业教育,革新传统教育思想观,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就我国职业教育管理现状进行分析,还存在着诸多有待完善的问题,如若不及时解决,势必会成为阻碍其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便基于此进行了论述分析,并提出了有效的解决策略,希望借本文内容,能够促使我国的职业教育管理真正完善可靠。[1]

一、职业教育管理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阐述

1.当前职业教育管理体系还有待完善

长久以来,都是由政府部门对职业教育的体制模式进行管理及操作的,所以一直应用的是一种单向式、封闭式的管理模式。处于这种管理模式背景下,企业、社会以及市场同职业教育之间的合作积极性便不是很高。正因为政府长期对职业教育进行垄断式管理,这便促使部分企业对职业教育学校的人才培养重视程度不够,这对于职业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发展而言,并无益处。[2]

2.社会及政府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尚有欠缺

因为受到传统思想教育观的影响,促使社会中的普遍人群对于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职业教育。如此一来,便出现了职业教育生源匮乏,学生就业不理想,就业范围过于局限的现象。此外,政府对于职业教育所投入的资金有限也成为了影响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原因。

3.高职院校的学生素质往往偏低

由于职业学校的生源大多来自高考失利或是文化水平较低的学生。通常来说,这些学生对于学法缺乏积极性与能动性,思想和行为也较为叛逆。不可置否,这也是促使职业教育管理困难的重要因素之一。[3]

二、职业教育管理现状问题中的有效解决对策阐述

1.政府应当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支持

由于长期以来政府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过少,所以导致职业教育的师资力量过于薄弱,这也是造成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不上来的重要原因。所以,如果想要改变这一现状,政府应当加大对职业教育资金方面的投入,强化师资队伍,改善教学设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例如说,职业学校可以利用政府投入的资金建立新的学生宿舍或教学楼,改善学生们的学习环境及生活环境,使学生们可以更加专注的投入学习。除此之外,职业学校也可以将这笔资金用来改善教学设备,将现代化的电子设备运用到教学钟来,促使学生们可以真正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顺应社会现实需求。[4]

2.政府及社会企业应当改变对职业教育错误的认知,充分重视职业教育

长久以来,由于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力度、宣传力度均有欠缺,这便导致了普遍人群对职业教育不认可的现象。所以,政府及社会企业应当职业教育错误的认知,充分重视起职业教育。例如说,政府可以在一些高中开展对职业教育的宣传讲座,或者播放职业学校的宣传片,让更多的教师、学生或者家长改变传统错误认知,充分重视起职业教育。

3.调整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结构,革新传统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可以说,职业学校是否拥有一批综合素质能力强的教师队伍,直接决定着该校的职业教育水平。客观而言,优秀的职业教育教师不仅应当具备非常优质的专业素养,还应当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以及新教学思维的适应能力等等。下面便对职业教育教师队伍需要具备的素质要求分别做以论述:其一,职业学校的教师必须具备非常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因为唯有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过硬,才能够确保学生对于专业技能知识的掌握水准达到国家所制定的要求标准;其二,职业学校的教师应当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造出更为适应当前时代背景的教学模式。观其现状,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所以教师对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协作学习、任务驱动或者分层次教学法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能动性,有效培养其创新精神;其三,教师还需要具备非常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这里所谓的职业道德不仅仅是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的尽职尽责,还包含有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将学生培养成一名遵纪守法、有思想、有道德的人,是每一名职业教育教师都应尽到的义务和责任。由此可见,调整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结构,革新传统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是强化职业教育管理的重要途径之一。[5]

三、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社会,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如果希望职业教育获得真正广阔的可持续发展空间,还应当针对以其管理策略做以分析。职业教育唯有不断加强自身体制管理,逐渐引入新的有效管理模式,才能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本文便论述了当前职业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希望相关管理人员能够认识到这些问题,并依照解决对策加以改进,从而真正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名梁,谢勇旗.职业教育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及其管理策略[J].职教通讯,2011(21).

[2]黄志敏,徐捷.职业教育专业校外实训机制探索:基于工学结合理念的分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08).

[3]丁钢.职业教育和谐发展的统筹投入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02).

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与现状篇6

关键词: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师素质

高职护理教育是为医院提供护理栋梁的教育活动,其培育模式是能力型、运用型以及职业型人才培育模式。近年来,因为护理观念以及护理技术的飞速发展,护理教育与临床护理工作的对接状况不尽如人意,致使学生在进入医院后不能将自身所学完全展示出来,医院不得不对学生进行再教育,增大了护理成本与人力资源成本。所以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探讨高职护理教育与临床护理的对轨现状与应对措施,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高职护理教育旨在培育复合型医卫人才,假如单单灌输护理理论,而忽视学生的实践操作,那么可能会事与愿违。

一、高职护理教育与临床护理对轨的现状分析

1.一些教学内容跟不上时代

与部分发达国家高职护理教育相对比,我国护理教育无法紧跟时展的潮流和步伐。对当前应用的《基础护理技术》中所牵涉的护理操控实施调研后得知,教材中大部分内容在临床中都较为落后,而且许多高新技术没有编录入教材中。杨新月对基础护理教学状况的调研表明:课程中所牵涉的80类操控中在临床医学中并无“用武之地”,比例达到8.75%;有25个项目由别人来操控,比例达到34.25%;由护士独自操作的项目有48个,比例达到65.25%。刘溢斯等专家对护理技术在临床的运用状况进行调研后得知:有12类护理操控技术在临床的运用和研发并未编录入基本的护理教学材料中,有7类护理技术在临床医学中并未运用。

2.教学模式滞后

尽管当前大部分院校都开始运用多类教辅用具,例如:电脑、多媒体,以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并提高学生对护理课程学习的热情,努力向应用型、有趣型的方向转化,然而以往的单项呈现式教学手段依然占了极大的比重,与发达国家的护理学校开始运用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式还有着很大的距离。如:启发式教学法、问题式学习法、个案研究法、视听法等先进的教学方法的运用状况也不尽如人意,亟待强化。学生在转入临床工作后普遍感觉学校的护理课程太过琐碎和呆板,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教师素质不尽如人意

调查数据表明,中国当前的高职护理老师都是由临床护士转化而来,大部分都是近年来的应届护理本科毕业生或者医学专业应届生以及医师,而兼备临床处理技能以及护理教育经验的老师却如凤毛麟角。这类从医学院走出来的老师,临床能力匮乏,而且因为学习压力大,临床实际操作的机会不多,未能把握护理教育的前沿理论,导致教师素质不尽如人意。

4.实训室设施落后

近年来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人数激增,然而因为一部分院校的实训室等基础教学场所未能跟上医改的步伐,使越来越多的学生正在丧失实践操作的机会。当前,一部分高职学校已开始重视该类困境,引入了一批前卫的设施,但对提升未来的临床操作质量助益不大。此外伴随招收的学生的数目激增,致使实训场所吃紧,学生平均实训机会锐减。

二、推动高职护理教育与临床护理无隙连接的措施

1.编纂并第一时间订立个性化教学材料

提升学生的实际作业能力是高职护理教育的重中之重,而编纂个性化教学材料是培育实际能力的跳板。为了能够让教学材料与临床护理工作紧密联系,可招聘有临床经验的医疗机构的护士长以及护理学家,构建一个教程考评小组,通过对国内国外的前卫护理观念以及临床护理的经验进行调研,一同编纂融合当前前卫护理观念并与临床护理工作联系紧密的个性化教学材料。

为了确保教学材料的与时俱进,考评小组应第一时间、定时地对教学材料进行斟酌、调节和修正,为教学材料输入新理论,使教学材料符合护理教育的本质。

2.打造优质的护理教学办法

护理科目是一类运用性强的科目,它包括护理知识以及临床护理技能,老师在讲授中应依据教程的特征挑选相异的教学办法,如:讲授法、目标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合作教学法等等。不论挑选哪类办法,均要以素质教育为前提,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培育学生的技能和对护理事业的热爱之情。

(1)集中理论讲授法。护理科目中有关护理知识的版块,老师应腾出教学空间并利用多媒体进行讲授。在讲授护理知识时老师应摒弃以往的“硬性灌输”教学模式,增强与学生的互动。老师应引导学生,让学生参与场景交流或分成小组对护理知识进行探讨,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打造愉悦、轻松的课程氛围,提升学生学习的热情。

(2)小组探讨讲授法。对临床护理理论,可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探讨。将学生分成几个组后,以临床实例为前提,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操作,并利用发散性思维举一反三,分成小组探讨,解析问题并尝试着解决问题,之后挑选一位学生(通常是组长)对实际操作流程进行阐述。

老师在学生探讨时,应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够畅所欲言,随机提出疑问,先让学生间互相探讨,之后老师再进行归纳。

这类教学模式能够发挥学生的特长,有利于学生形成排除问题、解决疑难的能力,并提升学生的表达技能。课程讲授时老师与学生可以围成一圈,这样便于与学生交流,氛围愉悦,也激发了学生表达自身想法的欲望。

(3)情景教学法。护理专业中牵涉多类护理技术,学生必须通过实训来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准。实训中不可以只呆板地进行操控锻炼,还需要虚拟临床场景,让学生利用学过的理论解析临床病例,并利用学过的护理技术为“病患”解决疑难。一段时间的实训后学生对护理工作已然相对熟稔,并学会在临床护理中应关心病患的身体状况、心理状况,并结合病患的特征进行临床护理处置,为其将来的工作奠定基础。

(4)角色扮演法。护理科目还牵涉人文科学,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动用角色扮演法:由老师给出病例,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扮演护理角色,并查找有关材料。上护理课时学生扮演不同的医疗角色,扮演完结后让学生间进行互动考评,之后由老师归纳本堂课所学内容。

学生通过扮演不一样的角色,可以学会换位思考,并揣摩各个角色的心理状态,有助于学生培育同情心,并逐渐形成对护理工作的使命感。

护士在中国是不可或缺的技能型栋梁之才。高职护理学校,其办学的初衷就是为医疗机构培育一批专业能力过硬、道德素质较高的复合型护理人才。为了让护理专业的学生在跨进医疗机构后能够真正发挥出其应有的水准,并平稳渡过转换期,高职学校应重视护理教育与临床护理的对轨,并通过一些先进的教学手段促成护理教育与临床护理的无隙连接。

参考文献:

[1]房兆,孙慧,邵红英.高职护理教育与临床护理发展的适应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2.

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与现状篇7

关键词:高职景观设计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景观设计学科的蓬勃发展以及国内设计市场对景观设计人才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各地高职院校开设了与景观相关的专业或课程,教学重点和特点各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开设的《景观设计》课程更有其一定的特殊性,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景观设计课程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虽然在近年的项目化教学改革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对培养学生的应用性专业能力有着实质性的提升,但在教学的过程中,仍有问题出现。本文拟对高职院校景观设计专业课程的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高职院校实际及景观设计的市场走向,提出对高职院校景观设计专业课程教育改革的一些设想。

景观设计专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历程:

景观设计师的职业称谓最早是由美国景观设计学之父奥姆斯特德于1858年提出的。1900年在哈佛大学开设了景观设计课程,正式确立了景观设计学的学科地位。

20世纪20年代,我国部分高等院校就开设过各园林专业的课程,这就是景观设计专业的雏形。50年代初期,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与清华大学营建系曾合作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园林专业,标志着我国景观设计学科的形成。此后,一些高等院校相继设置了园林专业,我国的园林景观专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在这个领域,以前称之为“园林”或“风景园林”,以后引入美国的称法叫“景观建筑”(Landscapearchitecture),后来又叫“环境景观设计”,也有称为“环境设计”或“景观设计”。景观设计专业教育如同上述混乱名称一样较为混乱。林业院校的园林系偏重绿化、城建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偏重建筑、规划、艺术院校的环境艺术专业偏重小品、造型等,目前城建和理工院校已不设风景园林专业,只有少数高等农林院校和美术学院具有相对完整的景观专业学科体系,高职院校的景观设计课程的设置亦有待改革,从目前景观设计涉及的范围来看,应该是上述三种专业的综合甚至有更高的要求。景观设计专业应该有明确完善的教学大纲,尽可能与国际接轨。

环境艺术专业《景观设计》课程现状

环境艺术专业中的《景观设计》课程目前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多,容量大,前期知识铺垫不够。《景观设计》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作为一门不可或缺的主干课程,但是在前期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很少进行前期教学内容铺垫,学生一进入该门课程,就直奔主题,直接讲授相关理论重点,学生对知识的吸收较为缓慢,理解不够透彻,直接造成在接下来的项目教学过程中,对方案设计的思路不够完善,方案无新意,设计理念不强等缺点,学生接受难度较大。

二.课程目标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高校景观设计专业招收以艺术类专业学生为主,因此,在课程目标设置上也偏重学生艺术修养的提高,多以艺术作品的标准来衡量学生景观设计专业水平。这种课程教学目标和社会对景观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是脱节的。景观设计作为一门多学科的综合性艺术,艺术性只是景观设计的一部分,现代社会对景观设计的要求更侧重其自然属性和人文价值,追求景观中人文和自然和谐统一。因此,景观设计课程的目标设置不能单一化,要紧密结合社会审美需求及社会实际应用。

三.学生综合知识和自学能力有待提高。景观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学科知识比较广泛。大多数学生已经从小养成了灌输式的学习方法,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自学能力较差。学生的自主学生意识有待提高,需要多吸收课外知识,改变自身的学习方法。

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方法

一.确定教学目的,明确课程定位

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景观设计专业人才。在教学目标的设定和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始终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减少难以理解的空洞理论,增加实践训练的课时,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习时间和实践机会。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景观概念,懂得景观设计的规律及方法,能够设计出完整的方案,绘制出相应的图纸,流畅的表达设计要领,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个小型方案的设计。明确课程定位,确定教学目的后,才能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

二.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多而杂,因此,课堂效率的提高,是决定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能力的提高的关键。应该针对景观设计学习内容的不同,合理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

在课堂案例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法,向学生展示优秀的景观设计方案、景观漫游动画等,在展示的同时,边分析边讲授,加强学生的理解,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2.实地考察教学法

带领学生进行实际案例考察,考察的范围包括所在地区的各城市景观,在考察过程中,由教师实地讲解分析,分析对比,加深学生的理解,并在考察后要求学生进行整合分析,形成汇报ppt,在课堂中进行分析汇报。

3.项目教学法

由教师给出相应实际地块,并带领学生进行现场实地考察后,给出相应的设计条件,由学生完成该地块的景观设计。这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在于,学生在前期考察后对该地块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现状分析,对周边环境了解较为透彻,对人文要素,设计要素都有较为深入的分析,容易上手,方案设计容易深入,不浮于表面。

4.体验式教学法

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三.课程内容的筛选与精简

选择各种类型的景观设计,进行系统教学,由浅入深,分层次、分阶段教学。教学专题主要由四部分组成:

庭院景观设计;2.居住区景观设计;3.广场景观设计;4.村落景观设计。学生分成几个项目小组,协作设计,自主创新。

经过以上对教学改革发面的思考,本人已经将其应用于实际教学之中,实践检验,这些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学生在专业技能上有所提升。但是仍然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继续进行深入探讨、反思。深化高职教学改革,需要各高职院校教师不断进行探索创新,实实在在进行实践教学,总结经验,以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优秀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丁绍刚我国高等农林院校园林专业的现状与教学改革初探《科学教育家》200806

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与现状篇8

摘要:通过对民办高校武汉工商学院58名辅导员进行调研发现,武工商辅导员职业生存状态总体处于中等水平。经从辅导员管理机制、辅导员发展与提升、辅导员职业感受等方面对武工商辅导员职业生存状态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后,提出应建立辅导员科学管理机制,营造良好职业生存状态发展环境;提高辅导员职业能力与素养,增加良好职业生存状态发展筹码;培育辅导员敬业精神,建立良好职业生存状态发展愿景,以期实现民办高校辅导员以饱满的职业生存状态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促进民办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生存状态科学管理机制职业能力内在敬业精神

一、武工商辅导员职业生存状态调研结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经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前期调研以武工商58名辅导员为主要调研对象,在文献研究与理论与实际工作结合的基础上,编制“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生存状态调查问卷”。

问卷由三个主要版块构成:(1)关于辅导员管理机制调查:主要包括辅导员日常管理、工资待遇、考核机制、激励机制等调查。(2)关于辅导员发展与提升调查:主要包括辅导员能力素质、专业提升、发展空间、晋升渠道等调查。(3)关于辅导员职业感受调查:主要包括辅导员人际关系、职业认可、职业感受、职业规划等调查。问卷采用五分量表法,1=非常不符合,2=基本不符合,3=说不清楚,4=基本符合,5=非常符合。调研采取面对面发放问卷的方式,共计发放问卷61份,回收有效问卷58份,有效回收率为95%。

同时针对武工商辅导员及辅导员的管理者――书记、学工领导等人群设计开放式问卷,采用访谈法进行深入访谈。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武工商辅导员职业生存状态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具体体现为辅导员薪酬待遇与责任不对等,管理机制不合理;发展与晋升空间有限、渠道不畅;职业感受内外认可度不高,工作缺乏热情与自豪感。

(一)辅导员管理机制不合理。

据调查,武工商被访的辅导员中有89.66%的认为学校对于辅导员的日常管理是严格的。调查显示,重行政少人性、重制度轻人文、重管理少沟通、重限制少支持的辅导员管理制度是造成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生存状态不佳的主要影响因素。武工商DS学院党总支书记指出:“学校辅导员管理制度不健全,机制缺乏灵活性,管理过于粗放,总体上需提高的地方有很多。”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主力军,其肩负教育、服务、管理学生等多重重任,尤其民办高校辅导员工作内容繁杂,工作时间与空间拓展性较强,工作见效周期长且成果无形化,严格的行政与量化的管理制度,不利于辅导员积极工作心态与良好职业状态的形成。如具体到组织学生班会次数、日常工作日志篇数、与学生谈心次数等数据化的考核制度,易使辅导员疲于应付刚性的事务性工作要求,且易产生工作不被信任的情绪,致使工作积极性逐渐消极,影响辅导员的工作热情与职业生存状态。

(二)辅导员发展空间有限。

目前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只能从技术职称和行政职务两个方向努力。技术职称方向,评定职称涉及科研成果与教学课时。因辅导员日常忙于思政教育及日常事务工作,且相对于专业教师而言,缺乏对口学科背景及代课经历,申请代课犹如钻山塞海,致使最终在评定职称时显得步履维艰。行政职务方向,因高校行政职务数量有限,辅导员人数与行政职务数普遍呈现僧多粥少的状态,通过调查访谈,有辅导员反映行政职务的晋升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非个人因素影响,无疑进一步加大行政职务晋升的难度。因此,武工商75.86%的被访辅导员不认为辅导员工作有很大的发展空间,74.14%的被访辅导员认为辅导员晋升渠道不畅。武工商wF学院党总支书记指出:“武工商辅导员目前大多处于职业发展的瓶颈期,晋升制度不够合理通常,致使辅导员前途发展不明确,缺乏前进的动力。”可见武工商辅导员发展空间有限,发展路径不畅。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我国民办高校辅导员选留普遍呈现年轻化趋势,且一些辅导员非思政专业等科班出身,未系统接受过思政理论专业知识的学习,在实际工作中运动政治理论的能力略显不足,加之上岗前未接受系统的思政、教育管理学、教育心理学等相关内容的岗前培训,在实际大学生思政工作中,多凭借薄弱的人生阅历与自身已有知识开展,缺乏科学与有效的方法。此外,出于辅导员工作的特性,学生管理工作负荷较大、日常事务性工作繁杂,致使时间与精力碎片化,自身专业知识或提升学术科研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部分民办高校存在辅导员职业忠诚度不高的问题。

当前民办高校辅导员普遍呈现职业忠诚不高的情况,主要表现为自我职业认可与职业自豪感较低,工作缺乏成就感,致使辅导员职业忠诚不容乐观。武工商51.73%的被访辅导员表示在社交中对自己的工作不会感到非常自豪。60.34%的被访辅导员表示有其他发展机会,会考虑换工作。在以教学为第一要务,科研是最高标准的当代高校场域,作为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育人队伍中坚力量的辅导员,时常因工作缺乏专业与技术性被学校及领导甚至社会忽视,在高校的地位明显低于教师,在学生中缺乏威信,在高校中存在感较低。加之辅导员权责不明晰,凡是与学生相关的工作都是辅导员的工作,学校各职能部门均可向辅导员安排工作,繁杂的事务工作与低落的存在感致使辅导员群体内心形成较大的心理落差,造成辅导员职业忠\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生存状态。

二、武工商辅导员职业生存状态改善路径探究

改善辅导员职业生存状态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职业生存状态的改善是一个相对较漫长的过程,改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这就需要高校与辅导员双方共同努力,为辅导员职业生存状态的改善群策群力,实现民办高校辅导员以饱满的职业生存状态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促进民办高校教育事业更好地发展。具体而言,要建立辅导员科学管理机制,为创造良好的职业生存状态发展环境;提高辅导员职业能力与素养,增加良好职业生存状态发展筹码;培育辅导员内在敬业精神,建立良好职业生存状态发展愿景。

(一)建立辅导员科学管理机制,创造良好职业生存状态发展环境。

上海市科教党委书记李宣海曾指出:“如果我们只是片面强调辅导员要有奉献精神、强调队伍的稳定性,而不是真正地在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上下功夫,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建立辅导员科学的管理机制,在创造民办高校辅导员良好的职业生存状态发展环境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1.学校管理应注重柔性化管理。“柔性”管理是相对“刚性”管理而言的。与主张严格用各种规章制度规范与约束教职工、严厉奖惩、从严治校的“刚性”管理不同,“柔性”管理以人为中心、以情为主线,借助非强制性管理与非权力性影响力,依靠教师群体的价值认同与凝聚力进行管理。需要指出的是,柔性管理不是否定或排斥制度,而是用价值、信念与情感协助制度,在制度的实施过程中体现人文关怀。出于教师工作独有的“示范性”,要求教师的言行举止、师风师德的育人气息体现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做到对学生言传身教。刚性的规章制度管理对强调自我修养的教师而言,恰似一把把无形的枷锁,深感禁锢与束缚。尤其对处于学生工作一线的高校辅导员而言,日常工作繁杂,生活压力沉重,长期积累的压抑心理与负面情绪无处释放。学校更应注重柔性管理,引导辅导员发自内心认同并遵守制度。在辅导员日常管理中以尊重为基础,以理解为纽带,重视人文生命关怀,将辅导员的消极体验转为幸福体验,改善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状态。

2.学校管理应建立多元评价体系。研究发现,辅导员群体不断增强的焦虑与压力主要来源于薪酬过低与评价机制不合理。在物质层面无法满足基本需求的教育大环境下,同时要迎合不合理的评价,辅导员群体常常会选择改变自己的教育行为或教育策略,尽管他们认为这样做并不符合教师职业崇高的德育初衷,长此以往,辅导员就会失去工作热情与积极性,导致职业生存状态不佳。因此,构建以促进辅导员良性发展为目的的科学、发展性评价体系迫在眉睫。建议学校在对辅导员进行评价时,侧重发展性目的的评价。合理权衡查课、走访学生宿舍、与学生深入谈心次数等机械数据统计所占的考核评价比重,更多地关注辅导员的潜力与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优缺点的总结、建设性工作的过程评价。如引导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后学生的进步,疏导心理有问题学生后学生的改变,注重科研水平沉淀后的科研成果等,避免让有实力、有潜能的辅导员整日困扰于到课率、谈心率、班会率等事务性数据工作。当然,对辅导员进行评价时,需要遵守严格的程序,以保证评价的有效性和权威性。

3.学校管理应搭建畅通晋升平台。通过调查发现,辅导员职业生存状态不佳大多因为职称评定标准单一、职业晋升渠道不畅。建议民办高校可制定辅导员校内职级制,根据辅导员理论基础、职业能力、工作实效、科研水平等参考因素,设定辅导员职级五级至一级,类似对应实习教师、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等教师职称。这样即便在党政管理岗位晋升名额有限的情况下,也能通过自身的努力得到相应的待遇保障,改变辅导员工作缺乏畅通晋升的局面,改善民办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生存状态。如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俞涛所述:“辅导员应该有自己的‘码头’。”要有一套与自己岗位特点相适应的工作水平评估体系,没有水平的评估和在评估基础上的认定,就会让辅导员干了多年之后还在原地踏步,有“码头”,有认定,才能真正改变辅导员的现状,使优秀辅导员脱颖而出。

(二)提高辅导员职业能力与素养,增加良好职业生存状态发展筹码。

“绣花要得手绵巧”,辅导员应树立终身学习意识,重视职业知识与技能的沉淀积累,以不断提高职业能力与素养,为良好的职业状态增加筹码。

1.民办高校应搭建交流平台,加强辅导员队伍培训。面对日益壮大的辅导员队伍,民办高校可组织建立辅导员协会,以提供职业技能培训、进行学术交流、印刷发行刊物等为主要职能。如通过协会定期e办不同研讨方向或专题的“辅导员沙龙”,建立学习型辅导员团队,促进民办高校辅导员间的学习交流与思维互动。同时,实现辅导员的职业发展培训常态化。民办高校应将辅导员培训纳入学校师资与人才培养计划,享受专业教师同等待遇,对辅导员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培训,激发民办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热情,提高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满足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的被认可感与成就感。

2.辅导员个人应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注重专业知识的积累与沉淀,不断提高自身职业能力与素养。“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民办高校辅导员应长期保持学习理念,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学习职业领域最新研究理论成果,积极与同行交流探讨,丰富职业需要的知识储备。同时,“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民办高校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应善于总结升华自身长期的工作经验,对职业领域问题进行反思与理论研究,积极参与科研立项,形成文字研究理论成果。再次,努力将工作当中形成的亮点打造成自己的品牌,开拓自身在各项学生工作当中的专长,并积极参与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等活动,以赛促学,以赛显能,沉淀职业能力与素养。

(三)培育辅导员内在敬业精神,建立良好职业生存状态发展愿景。

辅导员敬业精神能激励辅导员努力工作,为职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具有高度敬业精神的辅导员会更加热爱本职工作,职业生存状态会更佳。培育民办高校辅导员内在敬业精神,是改善其职业生命质量、建立良好职业发展愿景的重要途径,对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民办高校应提供环境保障,为辅导员敬业精神的培育创造土壤。首先,民办高校应肯定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重视辅导员在大学生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对优秀辅导员定期进行评选与表彰。定期了解辅导员工作的近况、所遇困难并予以指导与帮助,体现出对辅导员人文关怀的工作氛围,增强民办高校辅导员的社会认同感,为辅导员敬业精神提供政治及精神保障创造敬业土壤。同时,民办高校应切实为辅导员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保障。马克思指出:“人们所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切实提高民办高校辅导员的政治、生活保障,是辅导员敬业精神培育的基石,只有让辅导员工作没有基本生活的后顾之忧,才能让辅导员真正做到爱岗敬业,扎扎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

2.辅导员应坚定职业信仰,培育敬业精神。辅导员作为在平凡中寻找自身价值的教师职业,注定不能满足金钱与权力的欲望,更多的是需要一颗善良的心和坚定的职业信仰,投入教育事业。尤其作为大学生人生导师与指导者,应切实坚定职业信仰,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秉持厚德育人的品德修养,以敬业爱生为教育理念,关爱学生、倾心育人,以独特的人格魅力特质吸引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体验到职业的内在快乐。同时应与时俱进,在信息海量、知识更新速度快速的当今时代,利用各种渠道学习先进教育理念、科学管理方法,思忖教育的发展,为辅导员敬业精神的培育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杨晨光.让优秀人才在辅导员岗位上有奔头[n].中国教育报,2013-03-19.

[2]蒋丽琳,覃干超.高校辅导员柔性管理机制构建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1).

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与现状篇9

关键词:高职教育;中外高职教育发展;研究现状;前景与展望

职业教育理论研究较少从人口结构变化、就业压力、教育市场需求调整、学校内外部环境压力方面进行综合性研究,本文主要围绕中外高职教育办学主要特色与发展影响因素展开探讨,希望对国内高职教育发展有一点借鉴意义。

一、国外高职教育研究现状

自1862年以来,美、英等发达国家政府对职业教育资金上支持力度较大,企业也相继提供经费,保障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另外,普通教育中加强职业教育,允许学生跨学校选修。推行终身化职业教育,组建终身职业教育体系。授予职业技术学位,推行多级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课程设计模式聘请行业专家确定职业能力与目标,然后由学校制定教学大纲,重视学生反馈能力培养,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学方式灵活,使学生掌握终身受益的先进实用职业技术理论、方法和技能。主要特色表述为:(1)完善的政策支持与经费体系;(2)校企分工与合作(双元制);(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4)职业教育终身化;(5)健全的学位授予体制;(6)课程模式前沿化。

二、国内高职教育研究现状

主要特色表述为:(1)政策支持与经费分离;(2)培养模式摸索化。我国目前已启动实施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但是以“学生学费为主”的投入机制难以解决,提高预算内教育经费比例,成为高职教育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由于市场竞争激烈,职业院校迫于生存压力,不断探索各自发展模式,目前的几种职业教育模式主要为:(1)以独立职业院校为主的教育模式,这是当前最主要的高职教育模式,其主管机关是各级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2)就业培训模式为主的模式和契约合作的模式;(3)区域经济发展为主的模式;(4)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包括订单式。

三、高职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1.学校外部环境压力问题。主要表现为:专业结构错位严重、人口结构变化和就业压力较重、教育市场需求受瓶颈制约、个人就业意愿与能力弱化、同行竞争激烈、社会观念歧视严重。

近年来,各专业大类发展规模极不平衡。在校生规模可分为三个层次:(1)财经、电子信息、制造、文化教育;(2)土建、医药卫生、艺术传媒、交通运输、旅游;(3)法律、农牧、生化、资源、环保等。专业布局冷、热专业相差百倍,就业分布主要集中于制造、教育、公共管理、建筑4大行业;劳动力市场总体上供大于求,供求状况差异显著。

未来20年是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最为丰富的时期,但同时也将会是面临劳动就业压力持续增大的时期,就业形势在前10年尤为严峻。预计2020年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教育发展将主要集中在高中阶段及其以上教育阶段,目前国内高中入学率偏低,依然是教育体系中的“瓶颈”。

毕业生择业观与职业指导与职业规划等脱节,较多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就业艰难。同业间竞争制约职业院校的发展。同业间在办学规模、学校布局、教育教学质量、办学条件、招生比例、经费投入、招生手段和方法、专业设置等方面相互攀比、相互制约。

社会对职业院校歧视严重,社会群体无奈才选择等职业教育。由此,职业教育步履维艰,职业教育和普教比例难以协调。

2.学校内部环境压力问题。主要表现为:管理与发展困难重重、人才培养模式老化、招生规模扩大导致教学资源紧张、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沟通与协调障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错位、学校组织氛围与文化薄弱、预警能力弱化。

高职院校面临诸多困难,如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边缘化、人才培养规格边缘化、改革与发展矛盾重重、内涵发展目标与招生任务矛盾、教师评价体系职业与专业化转换矛盾、生源复杂,低质量与教学矛盾。虽然大部分职院大力改革,但是从中专升入大专,专业师资严重缺乏,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难以确立;办学投入不足,缺乏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专业设置“一边倒”现象,忽视学习者未来岗位的需要以及对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职教与普教脱节、各成体系,缺乏统筹协调性发展的问题依然难以解决。

四、结论与前景展望

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与现状篇10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背景分析;社会背景;行业背景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9255(2012)01-0073-04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协调发展,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一种教育类型,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从工业经济到知识经济的变化,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从培养“机器上的齿轮和螺丝钉”式的传统应用型人才,转变为以培养创新为灵魂的新一代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升级换代”,则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率先实现从规模发展转变到追求其内涵发展,而科学地开发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关键环节。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应该从不同方面来进行背景分析。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行业发展的背景是课程开发应该考虑的重要因素;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也是能动的个体,课程开发应该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可接受性等方面的因素;课程开发也应该从教学的维度来分析,高等职业教育所开发的课程应该使教学更易操作,而且操作更有实效。

一、社会背景分析

教育作为人类一种特有的社会现象与社会活动,它的发展本身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或重要标志,同时又促进社会的变革与进步。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也为课程的开发提供了条件。教育担负着培养

劳动力的任务,是社会再生产的必要条件,也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社会再生产主要依靠劳动力再生产来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最基本的途径是教育和培训。教育与社会再生产的关系主要是通过教育来培养、训练生产所需要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级各类专业人才来体现的。教育正是通过向各种生产部门输送接受培训的熟练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来促进社会的发展,实现经济的增长。同时,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教育以极为简约的方式同时也以极为广泛的形式传递人类已有的科学知识,高效地扩大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从而提高劳动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且,教育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受到社会文化的制约。社会文化构成教育生长的土壤和条件,教育唯有适应社会文化环境才能生存与发展。

生产力的发展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根本动力和动因。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只有适应社会发展和要求,才能体现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社会价值。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的要求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应该考虑的首要因素。

现代科技革命和科技发展与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因此,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影响最为直接,也最有力度。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直接因素,一方面对培养社会所需要

的人才提出掌握科学知识的要求,另一方面又为课程的发展更新提供了条件。总之,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开发一定要适应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应该超前于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20世纪以来,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多次课程改革,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并把高等职业教育当作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是富有成效的。

二、行业背景分析

无论是为了增加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实用性还是灵活性,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都必须从行业的角度来分析。早在20世纪60年代德国就创建了应用科技大学,这类大学定位于满足行业需求、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并立足于应用研究和开发,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宗旨。与之相类似的是,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大多为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要而产生的,其特点是:地方特色鲜明,服务角色清晰,地方产业发展导向明确。高等职业院校根据地方经济结构及其发展趋势,结合本校的教学、科研实际,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和开发课程,主要为地方或行业培养大批急需的应用型人才,积极主动地为地方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服务。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劳动组织形式的急剧变革,使得原有的学科专业与行业间的界限被打破,产生了许多复合型、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智能岗位,这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必须考虑的因素。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必须依托行业,牢固树立为地方服务的意识,按照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来做全面的分析。高等职业院校一般具有一定的行业背景,高等职业院校与行业之间存在着“双向”而非单向的联系,且互为服务对象。这里所说的“双向”是指不仅学校按照市场要求培养行业所需的应用人才,而且行业对院校发展有着刚性的指导、制约职能,并承担着相应的支持、服务义务。高等职业院校基本上是按地区规划、为特定地区经济发展服务的,因此,地方企业状况及其对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支撑力度,直接关系到高等职业院校的生存和发展以及高等职业院校竞争能力的强弱。显然,地方企业的特色、数量及前景等行业背景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影响是显著的。

行业背景不仅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提供了人才需求的数量和范围,而且也提供了所需人才的能力要求。行业背景提供了人才标准和质量规格,从而使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有了明确的目标。高等职业教育是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教育,是同生产密切结合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以培养技能为核心的教育,要使高等职业教育真正完成它的使命,就必须从生产的实际需要出发,通过对专业所对应岗位生产程序的分解,确定从业者的能力要求,完成对学生专业能力标准的设计,从而开发相应的课程。同时,行业背景对培养对象能力的要求是动态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产品的更新换代,产业对于操作者的能力要求也在不断地变化和调整。

高等职业院校与行业结合是开发课程的有效途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必须打破高等职业院校与行业之间的界限,要尽量依靠行业来进行课程开发。要真正使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符合工作岗位要求,就必须让各行业的专业人员参与到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去。要保证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内容跟上科学技术的发展,各个行业就必须给高等职业院校提供最新的技术动态。同时,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也应该走进企业,了解行业发展的最新情况,把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带到企业,与行业前线的工程师、技师一起切磋;同时,也要把企业中的最新技术带回学校,作为课程开发的重要资源。

三、学生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背景分析也应该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和个性发展等因素。

(一)可接受性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应考虑学生的现有能力水平,遵循可接受性的原则。可接受性是指开发的课程内容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一定的努力才能掌握,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最近发展区”对课程开发应该遵循可接受性原则做出了最好的诠释。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由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的。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认为,重要的不是到今天为止已经完结了的发展过程,而是那些现在仍处于形成状态的、刚刚在发展的过程。

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提出说明了学生发展的可能性,把握“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学生的发展。针对学生实际,开发符合最近发展区原理的课程,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要分析学生,就是要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已有的知识与能力状况。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只有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才能被他们理解、接受。同时,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科技迅猛发展、各种传媒的激增,特别是网络的普及,学生从小获得的信息量大大增加,因此,在课程开发时,要考虑学生认知发展的时代特征,适当增加课程的信息量,充实现代生活、生产和科技发展方面的新知识。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主要是就智力而言的,其实在学生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存在着“最近发展区”,把握好“最近发展区”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背景分析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个性发展

个性是人性在个体上的具体表现。它既反映人性的共同性,也反映其差别性。“从广义看,个性是由生理、心理、社会性诸方面一系列稳定特点所构成的;从狭义看,仅指心理特点而言,它是以世界观为核心的一系列个性特征的结合。”[1]自教育产生以来,人们世世代代所追求的教育目标,就是促进人的发展,也就是发展人的个性。

人的发展,人的个性的发展,是人自身的目标,也是社会的需要。然而,在长期的阶级社会中,人的个性难以达到应有的理想发展水平。社会发展的程度越高,对人的个性化的程度要求也越高;同时,它又为人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无限的可能。有鉴于此,马克思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即主张让每一个人的个性都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并把它作为人们共同追求的一项根本的教育目标。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后期,著名的教育家黄炎培先生就提出把“谋个性之发展”列为职业教育的目的之一。他说:“余向论教育之旨,归本人生。其义惟何?一曰治生,二曰乐生。”[2]职业教育并非“特殊”的教育,职业教育的理论反映了教育的一般规律,用科学的教育方法,使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与乐趣,发展其能力,同时尽其对社会的义务,这就是职业教育的宗旨。同样,高等职业教育的宗旨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张扬人的个性。那么,高等职业院校应该从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力量和发展人的个性出发,来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

四、教学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如果不深入教学领域,不仔细探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这样开发的课程很难有效果。一般来说,除了少量的学科课程外,绝大多数应用性课程都要求学生在工作情景中按照实践的方式来学习,因而其教学模式强调训练、问题解决和任务完成等。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以系统专业理论知识为内容的学科课程是其重要的构成部分,对这部分课程来说,采用认知主义教学模式是合适的。然而,高等职业教育如果把认知主义教学模式摆到核心地位,是有失偏颇的。目前,高等职业教育过于强调理论知识,而且应当在实践中学习的内容,由于教学设施、经费不足等原因也采用了课堂讲授等方式来传授,从而促成了认知主义教学模式的核心地位的形成,使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成为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而不是完成工作任务的实践能力。如果高等职业院校只重视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而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容易使应用型教育陷入学术型教育的模式,最终偏离应用型教育的轨道。另外,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广泛使用认知主义教学模式,必然造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脱离,不利于在理论与实践的整合中培养学生的工作实践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是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把学习者视为主动的工作者的情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情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情景学习理论为基础,并且把这两个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而成的。”[3]情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彻底摆脱技能与认知发展的二元论困境,是寻求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在融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情景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建构主义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主张教学应以实践为先导,以任务为本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在新的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应当允许教学过程有一定的弹性,应当强调学生自己对知识、技能的主动建构,应尽可能在真实的专业环境中进行,教师应提供并鼓励对学习内容的多重观点和表征,应当鼓励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调节,加强自我意识。传统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非常强调学生的服从与接受,这是流水线生产观念影响的结果。知识经济时代的劳动者应该是具有一定创造性的自主型劳动者,因为在现代化的生产过程中,需要劳动者灵活地应用相关理论解决问题,而不是机械地执行命令。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应该注意教学环境的真实性,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强调学习结果的弹性,鼓励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调节,加强自我意识。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361.

[2]黄炎培.兴学与垦荒[J].教育与职业,1924(58):49-50.

[3]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16-219.

analysisontheBackgroundoftheCourseDevelopmentin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

YanQuan

(instituteof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JingchuUniversityoftechnology,Jingmen448000,China)

abstract: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isanewtypeofeducationemerginginthetransformationofhighereducationfrom“eliteeducation”topopularizededucationwiththedevelopmentofscienceandtechnology.Coursedevelopmentisthekeytorealizetheconnotationdevelopmentof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todevelopthecourses,weneedtoanalyzethebackgroundintermsofsociety,industry,students,teachingandsoon.

Keywords: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coursedevelopment;analysisonbackground;socialbackground;industrialbackground

(上接第56页)

参考文献:

[1]宋寒松.渎职案平均个案损失接近贪污案17倍[eB/oL].[2007-05-24].news.省略/a/20070524/000400.htm.

[2]陈连福,何家弘.渎职侵权犯罪侦查实务[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2.

[3]高铭暄.刑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2:129-130.

[4]张明楷.刑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150.

[5]D.L.a.BakerLaw[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9:203.

problemsinDefiningCause-effectRelationshipofthemalfeasanceCrimesandCountermeasures

HUSheng-you,CHenGuang-ji

(wuhumunicipalpeople’sprocuratorate,wuhu241000,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