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中西文化差异的表现十篇中西文化差异的表现十篇

中西文化差异的表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5:11

中西文化差异的表现篇1

关键词:中西语用原则差异文化表现

一、引言

荷兰学者GeertHofstede在他的《文化与组织》一书中把文化称为“心灵的程序”和“心灵的软件”。他认为,文化之于人犹如程序之于计算机。计算机的运行依靠软件,程序怎样写,计算机就怎样写。文化就像事先写好的程序一样,决定人的行动。人若想脱离自己的文化而行动,就像计算机不按软件运行一样困难。Kluckhohn和Kelly更简明地指出:文化是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式样的原则,既包含显性原则又包括隐形原则;具有为整个群体共享的倾向。在语用学中,Grice提出的合作原则(Cp)和Leech的礼貌原则(pp)是两个最基本的准则。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是言语交际中交际双方应该遵守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则。在日常会话中,礼貌原则往往与合作原则相互联系、交叉使用。

二、语用学知识

Leech指出:“语用学是研究如何在言语情景中获得意义的学问。”语用学的研究内容归纳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研究说话人的意义,即说话人如何通过特定的话语表达特定意图;另一个是研究听话人的意义,即听话人如何对说话人发出的话语从字面到语境涵义进行理解。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之间的某些差异反映在语言上,看上去对应的汉语词和英语词容易引起误解。汉语和英语的语言交际模式,例如问候、告别、称谓、称赞他人和接受称赞、隐私、禁忌、提出请求等都有所不同。因此,了解和掌握中西文化言语情景并正确顺应交际双方的文化语境,对于能否达成成功的跨文化交际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文化与交际

文化不仅是交流的内容、传递的信息、学习的知识,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也应包括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宗教、价值观念、社会组成、风俗习惯、社会所处于的发展阶段和社会制度等。文化影响着交际,交际受到文化的制约。正如Smith所说,“来自不同名族和国家的人的语言不同,交际模式不同;交际模式是生活方式的体现,也是文化的体现。……交际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对于文化与交际这一关系的认知,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合作原则

1.定义

“合作原则”是由美国著名语言哲学家Grice提出的。他认为,在人们交际过程中,对话双方似乎在有意无意地遵循着某一原则,以求有效地配合从而完成交际任务。

2.准则

合作意味之遵守某些隐性的会话准则,即,

a.量的准则:

a)所说的话应该满际所需的信息量。

b)所说的话不应超出交际所需的信息量。

B.质的准则:

a)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

b)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C.关系准则:说话要有关联。

D.方式准则:说话要清楚、明了。

a)避免晦涩。

b)避免歧义。

c)简练。

d)井井有条。

这四条准则中的前三条与人们在交谈时“说什么”这个问题有关,第四条则与“怎么说”这个问题有关。简而言之,合作原则便是要求每个参加交谈者在整个交谈过程中所说的话符合这一次交谈的目标或方向。正是交谈者的这种合作使得他们能够持续地进行有意义的语言交际。

3.语言交际上的差异

从理论上讲,言语交际双方总是遵守合作原则、相互配合的,他们努力使自己的话语能为对方所理解,以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在实际交流过程中,由于语境的影响或某种现实需要(如出于礼貌),人们有时会违反合作原则。中西方的差别在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合作原则的取舍会有很大差异。请看下例:

情景:一次英语课上,英语教师表扬一名中国学生。

教师:“你的英语说得非常流利。”

学生:“哪里,哪里,我还差得远呢!”

以上是中国人接受表扬时典型的回答方式。但是这名学生的回答却让一名不了解中国文化的英语教师非常沮丧。他们之间的跨文化的接触以失败结束。原因何在?我们知道面对别人的恭维与赞扬,中国人常常会采取自我否定的方式,或表现得不露声色。中国人反对过于张扬个性,主张内敛、谦和。这一做法恰恰违反了质的准则。而西方重个性发展,接受恭维与赞扬,证明自己的努力有成果。所以在听到学生流利的英语表达后,教师首先考虑的是质的准则,从而对学生大方赞赏,并希望学生能愉快地接受,但是学生却没有和教师遵循同样的准则,学生的自我否定暗示了他不同意老师的判断。

4.非语言交际上的差异

正如Levinson在讲述Grice观点中提到,“这些会话准则仅仅描述会话中通常发生的情况,而决不是什么人类行为道德准则”。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导致在具体行为上,人们对合作原则的取舍也存在很大差异。例如:一位美国人邀请他的中国朋友下午5点去他家共进晚餐,中国人按照自己的习惯晚来了半小时,这一行为却让美国人难以接受。究其原由,我们可以从中美不同的时间观来寻找答案。美国奉行的是单向计时制和量的原则,在这种文化中,人们以线性的方式做事,即常常在一个时间内只做一件事情,强调日程和计划,做任何事情都严格遵守日程安排,安排的时间结束,无论是否完成须马上停止,不能影响下一项安排。而在奉行多向计时制的中国,人们把时间看成是分散的,趋向于在同一时间内做几件事。认为个人的参与和交易的完成比时间表更重要。不太重视预约,约好了时间可能由于各种原因到时不来。这位中国人没有按约定的时间准时赴约,这一做法违法了量的准则。

关于中西方行为上的差异,再举一例:中国人特别讲究饮食,请客吃饭也是重在饭菜本身:数量多,价格贵,营养价值高,烹饪精致,则表明主人非常好客,反之不然。桌上的饭菜剩得越多,说明主人越是热情好客,能让客人酒足饭饱,满意而归。这一行为同样违法了量的准则。

五、礼貌原则

1.定义

Grice提出了合作原则,以及人们不遵守合作原则而产生会话隐涵,但他并没有指出人们为什么要违反合作原则。Leech在后来的研究中从修辞学、语体学的角度提出了礼貌原则,认为礼貌是用来显示尊重他人在公开场合下自我形象的途径。

2.准则

礼貌原则可以看作是合作原则的补充,Leech的礼貌原则分为六大准则,即,

a.策略准则

a)使他人受损最小;

b)使他人受惠最大。

B.宽宏准则

a)使自身受惠最小;

b)使自己受损最大。

C.赞扬准则

a)尽力缩小对他人的贬损;

b)尽力夸大对他人的赞扬。

D.谦虚准则

a)尽力缩小对自身的赞扬;

b)尽力夸大对自身的贬损。

e.求同准则

a)尽力缩小自身于他人间的分歧;

b)尽力夸大自身于他人间的一致。

F.同情准则

a)尽量缩小自身对他人的厌恶;

b)尽量夸大自身对他人的同情。

以上各项的含义相当,只是说话的着重点不同。此外,策略与慷慨准则、赞扬与谦逊准则,分别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讲应如何对待别人,后者讲应如何对待自己。求同准则讲不宜直接表达与对方相异的看法,同情准则强调注意表达与对方共同的心情。

3.语言交际上的差异

礼貌是人类社会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礼貌语言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和修养。礼貌原则作为规范人们言行的准则,受到文化的制约。不同的文化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规范方面存在差异,因而对礼貌就有不同的礼貌衡量准则及表达方式,对礼貌原则在理解和使用上也表现出迥异。

中西方两种文化有着不同的礼貌评判标准和实现方略。汉文化重视谦虚准则,而西方文化则突出赞扬准则。谦虚准则要求人们尽量减少对自己的表扬,尽量贬低自己。西方文化则认为欣然接受对方的赞扬可以避免损害对方的面子,因而是礼貌的。因此,西方人对恭维往往表现出高兴与感谢,采取一种迎合而非否定的方式,以免显露出与恭维者不一致,令人难堪。中国人则大都习惯否认,提倡“谦虚”和“卑己尊人”,但这种做法却会给西方人带来面子威胁。不同的文化心理和礼貌方式影响到英汉两种语言的跨文化交际。如果把一些汉文化认为极礼貌、极客气的词语带入英语会话,如:“请光临寒舍”等,只能使以英语为母语的受话人感到莫名其妙。这样做虽然遵守了谦虚准则,但却会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

4.非语言交际上的差异

由于不同的文化根源,在日常行为方式上,中西方对礼貌原则也有不同的理解。请看下例:在王平的生日宴会上,她的一位美国朋友mary送给她一个包装精美的礼物。王平开心地接受了礼物,然后把礼物放到了一边,并表现出对礼物的喜爱,这让mary很困惑。原因何在?我们知道,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汉文化推崇“尚同”或“恭敬不如从命”的礼仪,从而尽量满足对方愿望,力求和谐一致,尊敬对方的“面子”和身份。但英美文化的赞扬准则和求同准则体现了有话直说的文化观念。王平没有打开礼物,却对其大方赞赏,这让mary误认为她对礼物不满意或不重视,只是说些不真实的好听话。mary所期望的是王平能当面打开礼物,再对礼物发表看法。

六、结语

人类语言是丰富多彩、纷繁复杂的,而交际目的、交际场合及交际的参与者等因素也是动态变化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都不是什么伦理方面的道德规范,它们只不过是解释会话含义的工具。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建立是服务于一个共同的目的使谈话得以顺利进行,但从两者的理论概念上看又各有其侧重点;合作原则旨在使谈话内容浅显易懂;礼貌原则则旨在使谈话方式更易于让人接受。合作原则尽量使人们以最简捷的方式达到交流的目的,而礼貌原则注重于排除交流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障碍。礼貌原则的最初形成目的旨在完备合作原则,所以两者存在互补关系。但是随着此两种原则在语言实践中的不断发展和运用,在很多场合的对话中我们为了遵守其中一原则而不得不刻意违反另一原则。从这种现象上看,两个原则之间也是相互对立的。无论是对立也好,互补也好,从根本上而言都是为了顺利地实现交际者的交际目的。了解各语用原则的内容、功能、其局限性,以及不同文化里对各语用原则的不同理解,学会灵活采用相对应的语用策略,有助于在交际中做到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Grice,p.LogicandConversation.inp.ColeandJ.L.morgan(eds.)SyntaxandSemantics.newYork:academicpress.Vol.,1975:41-58.

[2]Hall,e.t.BeyondCulture.GardenCity,n.Y.:anchorpress,1976:16.

[3]Leech,G.principlesofpragmatics.London:Longman,1983:82.

[4]Levinson,S.C.pragmatics.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3:103

[5]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4):10-17.

中西文化差异的表现篇2

【关键词】日常交际中西方文化差异尊重差异

一、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越发自信地“走出去”同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增多。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或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的差别。由于文化有其各自孕育的土壤,历史渊源,,文化环境的发展和社会认知状况。各自的文明和文化反映了不同的风俗习惯,思考模式,行为准则。正是这种不同和差异才使得在中西方文化交际者无法在交际中正确地认识彼此,导致交际出现障碍即文化鸿沟,甚至阻碍中西方进行正常沟通和理解。

二、中西方日常交际用语中的差异

任何地域或者国家都拥有不同的语言文化习惯,它们随着各自的历史背景文化环境和社会状态而孕育变化发展,因而在语言表达上发挥着各自文化习惯和作用影响。本文就中西方日常交际用语方面中所存在的的差异为主题进行简要分析。

(一)称谓语的差异

在中西方日常交际中,一个最显而易见的差别就表现在称谓用语上。中西方姓名的排列顺序截然相反。中国人起名的顺序是先姓后名,西方人则是先名后姓。因而为表示两个人关系亲密,中国人习惯性地用他们后方的“名”来称呼对方们,而这个称呼顺序在西方人看来是不礼貌的,不合适的。

另外,汉语中还有许多表示尊称和谦称的词语,以表谦逊含蓄之意。如汉语中称自己的妻子为“内人”,称自己的儿子为“犬子”而称别人的的妻子为“贤内助”,称别人的儿子为“令郎”。而西方人则更直白简短的称呼为mywife/myson;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称呼某人时偏向表示个人身份和地位,往往会要求在姓的后面加上其社会职位或头衔等,如“”、“杨经理”、“刘医生”等称呼。但是,像“Chairmanmao”、“managerYang”、“DoctorLiu”等不符合英美人的称谓习惯。相反在西方,人们一般就用“mr.”、“mrs.”、“miss/ms”加上姓称呼或直接用“Sir”、“Lady”来称呼。

(二)寒暄用语的差异

寒暄语的方式和习惯不但受过去传统的文化风俗习惯的影响,而且受当代的社会变化和时代潮流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发展,形式多样。在中国,过去熟人见面寒暄时通常会问对方吃了吗;然而在现在,被认为最礼貌最动听的流行问候语是“你瘦了!”若将这些过去流行的问候语直译成英语“Didyoufinishyourdinner?”意味着邀请对方去吃饭,或表示要与对方交朋友或约会的愿望。再如,“你去哪儿啊?”这句话在汉语中同样只是打招呼的用语,无伤大雅,而这些过去流行的问候语也已不再适用于其他的国家;在西方,人们会认为询问者在打探他们的隐私。这些随和亲切的中国式问候语会让西方人十分敏感,不免有些难看和尴尬,反而无法拉近与他人的距离。

在西方,人们之间的打招呼问候似乎比较泛泛,打招呼语一般比较简短直接,如“Hi!”、“moning!”、“Howareyou?”等;而现在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将有时会觉得刻板的天气话题转为激动人心的体育赛事如“worldCup”、“nBa”等来与对方互动。中国人在寒暄时,为拉近彼此距离,通常会在彼此年龄,家庭,工作讯息相互交换过程中达到交流的目的。相反,在西方,这些问题信息都被视为个人隐私,外国人对此十分敏感更不适宜作为打招呼时的谈资。

(三)告别习惯用语的差异

受社会文化习俗和民族性格的影响,使得中西方的告别习惯用语也有所不同。在中国,当客人即将离开主人家时会推辞说:“不必远送”“请留步”,主人回应说“慢走”,“路上小心”“早点休息”之类的客套话。同样地,西方人常常说:“ihopewecangettogetheragainsoon.”(“希望我们下次很快相聚。”)“在中国的告别礼仪中,人们往往把道别的原因归于对方。”例如,中国人到别人家里做客,告别时多半会说:“我已经打扰你多时,应该走了。”(“i’dbetternotbotheryouandleavenow.”)。而西方人多半找出与自己有关的理由道别,如:“i’llhaveabigtesttomorrow.imustgonow.”(“明天我还有场考试,我该走了。”)或“替我向你的家人问好。”(“Sayhitoyourfamilyforme.”)。

(四)餐桌上用语的差异

在各国的餐桌上,有各式各样的餐桌礼仪和用餐用语习惯。在中国,客人在去亲朋好友家之前都会准备大大小小的礼品,并且还要考虑他们的好恶,场合,甚至礼物多少,不然会视为不礼貌没有礼节的表现;而在西方,人们不用受礼节约束,简单的一束花或者一瓶红酒都主人感到开心。

中国人热情好客,但无论菜多么丰盛,嘴上总要谦虚的说:“招待不周。”西方人待客尊重个人意志,而不是一味地礼让;当主人给你添菜时,如:“wouldyoulikemorebeef?”(“再来点儿牛肉吧?”)可以直截了当地回答:“Yes,please!”或“no.thankyou.”用餐时,一般主人会说:“Helpyourself”(“请随意用餐。”)

三、总结

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走到一起,交际必然会出现问题,双方必须正视必然存在的差异,在彼此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主动了解克服交际障碍是跨文化交际取得成功的关键动力。而这不仅可以提高个人的文化修养;使其学会懂得和尊重不同国家地域同本民族文化的差异;促进国际间的文化多元化发展和繁荣;更加推动全球化经济,科技的相互交流,相互促进,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冰.浅谈文化差异对口语交际的影响[J].商业经济,2010,(20).

中西文化差异的表现篇3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中西方文化;差异

1前言

全球化促进了“跨文化交际”的发展,“跨文化交际”一词最早在美国著名人类学家霍尔的《无声的语言》中出现,指文化背景各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活动。不同的民族因独特的社会历史环境和地域环境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民族文化,这些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体现在思维方式、交流方式、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给“跨文化交际”带来的天然的屏障与阻碍。文化价值观和行为文化特征是国际间“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内容,结合当前“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误解和冲突,接下来笔者将从思想观念和日常生活两个方面出发多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做一详细分析,并探寻有效解决文化交际冲突的方法途径。

2中西方思想观念上的差异

2.1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西方在对待事物的理解和看法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内在的表现在中西方思想观念的差异。我们中国的思维方式在注重直接感受的基础上实现从一般到具体的认识过程,而西方的思维方式恰恰相反,西方的认识过程是从具体到一般的过程。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还体现在认识的模式上,中国素来重视“天人合一”,即人的发展与自然和谐统一,整体性思维中国认识世界的基础;西方在自然科学的指导下,建立了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的关系,保护个人的利益和自由、独立发展等西方观念体现出了西方的个体性思维。

2.2价值观念的差异

有学者提出“跨文化交际”的核心是价值观念,要想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真正发展,必须正确认识中西方价值观念上的差异。在家庭观念上,中国传统的家庭有浓厚的家族观念和血脉观念,家庭内部长幼有序、辈分有别。但是在西方的家庭中,儿女18岁后就离开父母,对父母也不承担赡养的职责。在对待个人隐私上也存在很大差异,中国人注重团结和坦诚,隐私观念比较薄弱,而西方人比较注重个人隐私的问题,贸然问一名西方女子的年龄,会引起西方女子的极大反感。

2.3法律观念的差异

法律是在文化土壤中盛开的鲜花,不同的文化催生了不同的法律精神,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还体现在法律观念的差异上。中国注重“以和为贵”和“家和万事兴”,打官司在中国人的意识里是有伤和气和不光彩的事情,制定法律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国传统的纲常伦理,由于缺乏明确的公共意识,法律的执行也要依靠道德的规范。西方的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比较浓厚,法制精神已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西方法制化国家里有一个著名的例子,一所大型商场因建筑不恰当形成旋风致使老人摔倒,商场被告上法庭,老人获取了高额赔偿金。

3中西方日常生活中的差异

3.1风俗习惯的差异

在跨文化交际中要十分重视中西方文化在风俗习惯上的差异,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尴尬和误会。“狗”在中国的语言环境下多用于贬义,影射坏人、笨蛋或背叛的人,如“狗东西”、“狗屁不通”和“走狗”。但是西方的语言环境下,从“aluckdog”中即可看出与中国的“狗”意象就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再如中西方在数字使用习俗的也存在很大差异,中国人喜欢偶数,例如“好事成双”“十全十美”等都寄予了中国人的美好愿望,而在西方国家了人们偏爱奇数,认为单数是吉利的数字。

3.2交往习惯的差异

跨文化交际加深了国际之间的交往和交流,强调了把握中西方交往习惯的差异的重要性。首先在称呼上,中国重视“长幼有别”,所以不能直呼长辈的姓名,而在西方亲属之间直呼姓名是亲切和礼貌的表示。其次在见面问候时,中国人为了表达自己的关心之意,常常说“你去哪里?”或“你吃饭了吗?”,而面对西方人“你去哪里?”明显冒犯了他人的隐私,“你吃饭了吗?”西方人会误解为你要请他吃饭。最后再告别用语上,中国人注重表达自己的关心和感激,例如在告别时说“多谢您的指点,学生我受益匪浅!”,而西方在告别时多说“Happytalkingtoyou!”来表达自己对他人的欣赏之意和交往过程的评价。

3.3教育方式的差异

教育方式直接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教育方式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中国对孩子进行教育的目的着眼于未来找到一份高薪、稳定的工作,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在这一教学目标的指导下,片面注重学生的成绩高低,忽视了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此外,中国孩子缺少必要的社会教育,造成社会使用能力比较低。目前,中国教育不断进行素质教育的改革,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西方的教育重视孩子多元化的发展,希望通过教育培养出具有自由民主精神和探索精神的人才,在教育目标和教育方式上与中国的教育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3饮食文化的差异

“民以食为天”,中西方在饮食文化上的差异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中国具有悠久的饮食文化,对食物强调“色、香、味、意、形”俱全。中国人习惯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吃“团圆饭”,中国人的饮食工具“筷子”成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形象代表。西方人在饮食上追求简单和营养,十分重视进餐礼仪。西方人出于卫生的考虑,在进餐是实行分餐制,以“刀、叉、匙”为饮食工具。

4在中西方文化差异下实现跨文化交际的途径

4.1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加深中西方之间的沟通了解

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加深中西方之间沟通和了解,是在差异下实现共同发展的根本途径。文化没有贵贱之分,跨文化交际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实现世界人民之间的平等交流和共同发展,在文化交流中,我们中西方要相互尊重对方的文化,尊重对方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对话,最终实现世界文化的多元化。

4.2在坚持入乡随俗的原则上提升和完善自我

“入乡随俗”是跨文化交际过程避免出现误会和尴尬的有效方法,实现“入乡随俗”的前提是了解西方的文化和风俗习惯,即通过交流和学习不断完善和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有效的语言交流要考虑特定的语境和交流环境,如见到中国朋友仍旧以“你吃饭了吗?”的形式打招呼,见到西方人则说:“Howareyou!”此外,跨文化交际者要汲取世界文化营养,不断提升自身的社交知识和社交技能,扫除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阻隔和文化障碍。

5结语

综上所述,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交往习惯、饮食文化等方面,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加强沟通交流和完善自身文化素养是扫除文化差异障碍的有效途径。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中西方的文化不断交流和碰撞,跨文化交流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和共融,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最终也将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逐渐消失。

参考文献:

[1]董芳.跨文化交际背景下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J].理论观察,2012(4)

[2]邵彤.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表现[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3]黄耘.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J].南方论坛,2010(3)

[4]陈星伊.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4)

中西文化差异的表现篇4

【关键词】文化差异高职英语教学文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2C-0133-03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交际工具,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特色。所以,要想习得一个国家的语言,就要先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才能够更好地学习语言。英语学习也一样,只有了解英美国家文化背景,更好地掌握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才能避免因文化差异带来的理解偏差和学习障碍,让学习者真正掌握一门语言。本文试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探讨如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引入文化教育,帮助学生克服因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增强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存在的影响

(一)文化差异阻碍了跨文化交际

随着科技的发展,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和密切,全世界成为一个共同的“地球村”。跨文化交流已经成为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然而,文化差异已经成为跨文化交际的一道障碍,消除彼此之间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各国共同面临的难题。在有些行为习惯上,中西方也会有很大区别。比如,中国人会轻拍小孩子头部,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喜爱和友善。但是在西方,这种行为被认为具有恶意,会引起别人的反感,从而使得整个交流不顺畅,进而无法进行。

(二)文化差异阻碍了运用语言进行交流

高职英语教学目标就是能够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实际上,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往往重语法,轻交流;重考高分,轻英语语言的环境,导致出现一些学生“高分低能”现象。特别是中西方存在的文化差异,致使学生问了一些不该问的问题,说了一些不该说话,如你结婚没有啊,一个月有多少薪水等等,闹了一些笑话,引起了不必要的误解。因此,加强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运用英语语言进行交际。

二、高职英语教学中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

(一)方面的差异

在世界上很多地区,宗教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已经融入各个国家各民族文化体系,并对人们的行为方式、日常生活等产生深远的影响。我国传统宗教是道教和佛教,而西方人主要信仰基督教。在西方国家形成了较多与宗教有关的风俗习惯,例如饭前等时间段进行祷告,遇到困难时向“主”祈祷说“Godhelpme!”在中国不少习俗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多拜神如祭拜先人牌位、菩萨、财神、土地神等风俗都属于这种情况。

(二)道德标准与个人价值观的差异

1.个人荣誉与谦虚谨慎。在西方国家,人们尤其崇拜通过个人的努力,一步一步从社会的底层奋斗,慢慢地爬到社会的顶层的人。个人会为自己所取得的成就而感到自豪,而且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中国文化提倡谦虚谨慎,从来不主张个人荣誉的炫耀。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或不惑。“Yourenglishisverygood(你的英文很好)!”“no,no,myenglishisverypoor(不,我的英文很差).”这种谦虚在不太了解国人文化的西方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它不仅否定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这种过于谨慎的中国式谦虚在西方国家是行不通的。

2.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西方国家社会盛行的是个人主义,强调以自我为中心,独立自主,崇尚个人自由,自己为自己负责,不受约束。在弱肉强食的社会,想要生存下来,就需要每个人都自我努力,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不习惯关心、过问他人事情,认为如果接受了他人帮助,就说明自己没有本事,没有用。而中国文化则崇尚无私奉献,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以帮助他人而引以为豪。先国家后集体再个人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三)思维方面的差异

1.思维表达的逻辑顺序。国人的思维表达方式是先整体后部分,先大后小。而西方人则恰好相反,他们思维方式是先部分后整体,先小后大,如信封的地址写法:“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青秀区”用英语则写成QingxiuDistrict,nanning,Guangxiprovince,China。

2.模糊性与准确性。西方人喜欢将一日三餐breakfast、lunch、supper分得清清楚楚,体现了西方思维准确性的特点。中国人则喜欢模糊表达,例如“你吃饭了吗?”这里的“饭”根据具体说话的时间来推断出是早餐、餐或晚餐。

(四)社会关系的差异

1.组成家庭结构。在中国,家庭结构的组成比较复杂,几代同堂被认为是很幸福很温暖。整个社会非常重视血缘关系、家庭,亲情观念很强。在家庭中,父母会抚养孩子长大成人,为他们操心一辈子。子女则把赡养父母、侍奉父母,看作自己应尽的责任、应尽的义务。在美国,家庭结构的组成比较简单,主要由父母和孩子构成。子女只要一成年,就会脱离父母,独立自主。等到子女独立后,经济上就和父母脱离了,也不会赡养父母,更加不存在几代同堂了。

2.称谓。西方英美国家英语中的称谓和汉语相比就要少很多。除dad、mum、grandpa、aunt、uncle、cousin等几个常用称谓外,其他的很少使用。如cousin一词,对应的是表姐、表妹、表兄和表弟等中文意思。在中国,把表亲关系区分得非常严格,既要分出年龄大小,还要说出性别。在西方国家,小孩子可以直接呼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名字,这在中国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是极其不礼貌且有违情理的。

对老师的称呼,西方国家的人们通常称“mr.John”、“prof.John”等。而中国人却称呼“刘老师(teacherLiu)”、“张老师(teacherZhang)”等。其实,英语中的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并不是称呼。因为这种文化上的差异,直接造成了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刘老师=teacherLiu。西方国家一般都用miss,mr,mrs,ms等来称呼人。由此可看出,一个简单的称谓语,由于文化差异也会引起不同的感受。

(五)社会风俗、礼仪的差异

1.打招呼。在中国人见面时习惯于这样打招呼:“吃饭了吗?(Haveyoueatenyet?)”“上哪去?(wherearcyougoing?)”在我们看来这种打招呼用语是有礼貌的。如果我们这样跟西方人这样说话,他们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饭或干涉他们的隐私。极有可能引起对方的不快:“it'snoneofyourbusiness。”(你管得着吗?)西方国家通常以天气如“aniceday,isn’tit?”“howareyou”等打招呼。

2.隐私权。、家庭情况、夫妻生活等都是很秘密的事情,属于个人的隐私,如果问及这方面的问题,西方人对此会比较反感,认为是刺探别人隐私,听了会反感,而中国人初次见面时会问对方年龄、婚姻、工作、收入等问题以示关心,如“姑娘,今年多大了?结婚没有啊?”这些问题在中国人听起来是一种关心,一种问候。中国人聊天时谈及他人的生活很正常,天经地义。由此可见,隐私问题是中西方文化差异中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3.感谢。“谢谢”一词在我们中国家庭成员之间很少使用。如果说了“谢谢”,听起来会总觉得怪怪的,或者让彼此之间的关系有了距离感。而在西方国家,“thankyou”一词适用于一切场合,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所有人之间,包括父母与子女之间。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哪怕是送上一杯水,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you”,在西方这是最起码的礼节。当别人问你是否要吃点什么的时候,国人一般表现都较谦虚、内敛,回答是“不用麻烦了,随意”等。按照西方国家风俗,想要就直接说“Yes”,不想要就说“no”。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较为内敛含蓄和西方人直接坦率的不同性格。

4.送礼。中国是个礼仪之邦,崇尚礼尚往来。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等重要日子往往都要送礼。国人和西方国家对送来的礼物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态度。国人先推辞一番说不要,然后把礼物放在一边,表现是不得已无可奈何地接受的样子,等客人都走后才打来看是什么东西。如果当面打开并表现得喜形于色,可能会被别人认为这个人贪财。在西方国家,无论喜欢与否,对别人送出的礼物,都要表示感谢,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接受,表现出友好的态度。

5.女士优先。在西方国家,女士优先是西方社会活动中的重要礼仪规范。女士优先的礼仪要求男性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尊重、照顾和保护女性。而中国则是以尊老爱幼、尊师为传统礼仪。当尊老和女士优先的原则发生冲突时,中国人选择的是尊老而不是女士优先。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在乘坐公交车时如果一个长者为一个年轻女子让座,那是不可思议的。

三、高职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教育的主要措施

(一)鼓励学生最大量阅读

如果要理解另一国家、民族的风俗习惯、价值观等,作为学生就很有必要了解西方文化特别是英美文化,从而尊重文化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介绍阅读材料的文化背景知识,讲解文化内涵;教师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广泛阅读西方原版英语文学作品,特别是名著。透过文学作品中可以了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能生动地反映该国家民族的风土人情、社会习俗等文化背景知识等。同时还多读报刊和时事评论文章等,如推荐学生阅读《时代周刊》,从中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文化素养,拓宽文化视野,而且还提高了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不定期举办中西方文化知识讲座

学校可以以班级、专业或者系部为单位来举行相关的中西文化知识讲座。目前高职英语教学所用教材主要以学生所熟悉的题材为主,而涉及西方文化的比重还相对偏低,因此教师可以不定期举办文化知识讲座,对有关中英文化差异方面内容进行适当补充扩展。例如,在讲到颜色词的时候,红色在中西方有截然不同的含义,在中国红色代表吉利,是褒义词;而在西方确是危险的信号,是贬义的。教师可以广泛收集相关资料,把颜色词作为一个专题知识讲座,让学生对颜色词有更深的了解。通过这种形式的讲座,促进学生英语知识的掌握和提高。

(三)开辟第二课堂

1.唱英文歌,看英语电影电视等。英语教师可以多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有故事的歌曲给学生唱,通过在唱歌中了解歌曲的来龙去脉,同时又得到了文化熏陶。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在看英语电影和电视时,注意观察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情况。

2.组织英语角,举办英语晚会,英语演讲比赛等活动。这些可以为高职学生提供面对面用英语交流的机会,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有目的地培养高职生对文化差异的敏锐性。

(四)明确英语教师在文化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学习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不仅仅是学习西方国家的语言,更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等,进而达到中西文化顺畅交流。在这个文化教育的过程中,英语教师就发挥着主导作用。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在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背景下理解学习英语,努力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其次,理性地看待西方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减少学生不必要的对自己文化的妄自菲薄和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最后,让学生通过中西文化差异对比,认真学习英语语言,积极主动地充当好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角色。(下转第144页)(上接第134页)

总之,中西方文化存在着很多差异,英语教学中不仅要注意语言教学,还应该重视文化差异对英语语言学习的影响。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要把英语教学与文化教育密切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贾梦霞.论英语教学要重视文化教学[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1)

[2]邹应猛.浅谈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差异及对策[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7)

[3]张显.大学英语教学中应对文化差异策略之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6

[4]马兰.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大学英语教学[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4)

中西文化差异的表现篇5

对于中西方国家来讲,由于地域文化、生活习俗以及思维模式等的差异,导致中西方文化存在很大差别。但由于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深,中西方国家之间的交流不断增多,与此同时,人们对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做好英美文学作品的汉译工作,必须以中西文化差异为视角,正如我国当代语言翻译大家王佐良先生所说:“翻译理论的研究,必须考虑文化与语言两个方面。”基于此,对中西文化差异视角下的英美文学作品汉译进行思考分析极为重要。本文在中西文化差异视角下对英美文学作品汉译进行思考。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为相关人员进行英美文学作品汉译提供借鉴和参考。

中西文化差异的表现

1.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

价值观指的是一个人对某事物整体把握之后作出的心理评价。西方人的价值观主要重视个人,主要倾向于英雄主义。在西方的文学作品中,英雄救国或者是英雄在逆境中孤军奋战的作品特别受欢迎,譬如佐罗、蝙蝠侠等都是美国经典的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中国人最重视集体主义的构建,中国的文化主流便是“为人民服务”,代表作品则是以雷锋、焦裕禄等为原型的红。但这些作品在欧美国家则不受欢迎。因此,对于英美文学作品汉译的工作者来讲,必须重视由于价值观差异所引起的翻译差异。

2.中西文化风俗文化的差异

风俗文化是各民族内在的集中体现,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生活中所形成的社会习俗。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风俗文化,全世界具有很多的民族,因此在世界范围内存在很多不同的民族风俗文化,这使得翻译不同风俗文化的文学作品时存在很大的困难。

中西文化风俗文化的差异,使得翻译人员在翻译英美文学作品时遇到很大的困难。譬如中西方语言中同一文字具有不同的意义,在进行翻译时,单纯对词语进行翻译,会使文章存在偏差。因此,对英美文学作品汉译的工作者来讲,必须重视由于风俗文化差异所引起的翻译差异。

3.中西文化思维模式的差异

对于文学作品来讲,其表现的重要依据便是思维模式。思维模式指的是一个人的行为、物质以及精神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中西文化的差异最主要在于思维模式的不同。从文化来讲,极小的思维差别便可能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实际上,思维模式对文化影响极大,由思维模式差异造成的文化差异不可忽略。在西方文化中,更多重视逻辑思维,更多侧重于对事物进行分析,从而得出自己的见解,然后对这一见解进行反复试验验证。在中国文化中,则更多表现在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更多侧重于中庸之道。在中国文化中,万物都被认为有可取之处,因而中国文化属于中性共性优化决策理论。对于中西方来讲,其思维模式已融入骨髓,因此其创作的文化存在极大的差异。因此对英美文学作品汉译的工作者来讲,必须重视由于思维模式差异所引起的翻译差异。

基于中西文化差异视角下的英美文学作品汉译

1.西方文化作用下的英美文学作品赏析

在英美文学作品中,既受到基督教思维的影响,又受到古希腊以及古罗马文化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影响。所以对于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者来讲,要对西方文化背景有相关了解。只有了解了相关文学作品的文化背景,才可以更透彻地了解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情感。

在古希腊以及古罗马的传说中,存在很多的传说,这些传说主要表达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期望以及说明善恶有报的哲理。受这些文化熏陶,英美文学作品中也存在很多的神话故事,这些神话都有很深厚的情感表达。譬如,英美主要文学作品《维纳斯与阿多尼斯》,作为莎士比亚的长诗的主要代表作,便是基于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题材进行创作的。

《圣经》作为基督教的巨作,对英美文学作品影响巨大。英美文学作品很多都取材于《圣经》,譬如《失乐园》,弥尔顿的代表作以及拜伦的《该隐》均来自于《圣经》的《创世纪》。特别是《圣经》中的一些名词,比如所罗门、犹大之吻等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应用广泛,如果对其不了解,翻译人员便很难对其翻译。

因此,翻译者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要充分了解古罗马古希腊文化,要充分了解基督教,了解《圣经》。

2.中西文化差异视角下的英美文学作品汉译

在所用语言中,英语作为一门世界通用语言,地位最重要。与此同时,英美文学作品地位变得举足轻重。英美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西方文学史上最具代表性。翻译英美文学作品,从本质上讲,属于文化传递。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主要是为了明确作品内涵,了解作品的意境,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在进行英美文学作品翻译时,由于影响因素多,如果不充分了解英美文学作品内涵,不了解西方文化特点,在进行英美文学作品汉译时,并不能选择合适的语言进行表达。现今,很多翻译人员采用单字或者是单个词语的翻译模式,对于词语的意境描述不足,无法让读者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境。这样翻译出的文学作品缺乏生气、文字也比较枯燥。这将降低翻译的质量,影响英美文学作品的价值,也降低了读者对该文学的认知度。

现今,基于中西文化差异视角下的英美文学作品汉译有两种翻译模式,即异化和归化,也就是意译和直译两种模式。但这两种英美文学作品翻译模式也不存在独立性,在具体的英美文学作品翻译中,都是两者相互结合,共同进行英美作品翻译的。

譬如,张谷若先生在翻译《德伯家的苔丝》的时候,便采用了异化与归化互为补充的模式。比如对这句话的翻译:themay-daydanceforinstance,wastobediscernedontheafernoonundernotice,inthedisguiseoftheclubrevelor“club-walking”asitwastherecalled.(tessofthed'Urbervilles)。

译文为:譬如现在所讲的那个下午里,就可以看出五朔节舞的旧风以联欢会(或者像本地的叫法,游行会)的形式出现。

同时张谷若先生还对五朔节舞作了注释,即五朔节舞是一种英国风俗,在五月一日的时候,吹奏乐器,吹响号角,并用树枝和野花进行门面装饰,还在草地上竖立五朔柱,人们为五朔柱舞蹈,然后选取最好的舞者作为五朔后。

(1)归化翻译。归化翻译指的是将源语本土化,将目标语或者是译文的读者视作归宿,翻译的语言模式采用目标读者惯用的表达方式,也即是说,让作者向读者靠拢,从而提高译文可读性,又助于读者了解译文。

归化翻译主要有省译、解释以及替换等方式。在“Spring,thesweetspringisthepleasantking”中,郭沫若便将其翻译成“春,甘美之春,一年之中的尧舜”。其中king一词本来不存在特殊含义,尧舜意义深远,郭沫若先生通过尧舜形象地表达了春天的美好。这便是归化翻译。

(2)异化翻译。所谓异化翻译指的是读者向作者靠拢的模式,也就是说读者对外来语进行迁就,接受其表达模式的翻译方式。异化翻译的特点在于:能够保留异域的民族文化,译文的异国情调更加浓郁。异化的翻译模式有音译、注释以及直译等。

譬如对“BluetoyotaCamry,it’sallisaw”的翻译。在这句话中,toyotaCamry代表的是丰田公司的凯美瑞品牌,如果采用归化模式进行翻译,则译文变成为“我只看见辆丰田凯美瑞款的蓝色汽车”,很繁琐,但采用异化翻译策略,译文便成为“我只看见辆蓝色丰田凯美瑞”就很简洁。

结论

由于中西方存在不同的地域文化、生活习俗以及思维模式等,因此中西文化存在差异。在翻译西方文学作品,特别是英美文学作品时,如果不考虑中西文化差异,译文意思可能造成极大反差。所以,在进行英美文学作品汉译时,必须考虑中西文化差异。本文首先介绍了中西文化差异,包括价值观、思维模式以及风俗文化的差异,其次对中西文化差异视角下的英美文学作品汉译进行思考分析,指出两种翻译模式,即异化和归化。

参考文献:

[1]姚璋:《刍议中西文化差异下的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英语广场(下旬刊)》2012年第11期,第52-53页。

[2]李萍:《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下的英美文学作品翻译》,《华章》2013年第27期,第156-157页。

[3]李金涛、孙艳洁:《归化与异化――以〈楚辞〉典籍英译为例》,《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

[4]迟庆立:《文化翻译策略的多样性与多译本互补研究》,学位论文,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

中西文化差异的表现篇6

关键词:茶艺英语;中西文化;问题;思维方式;情感;差异性;翻译策略

茶艺英语翻译由来已久,它展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化输出。随着中国入世,中华茶文化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也日渐频繁,国家对茶文化的教育培育与宣传也更加重视,基于茶文化交流的茶艺翻译逐渐兴盛,使得中国茶艺文化为更多人所关注。

1中西文化差异对茶艺英语翻译的影响分析

中西文化差异显著,从茶艺英语翻译的角度来看,这种差异化表现就更为突出,它对茶艺英语翻译所带来的影响应该从以下4个方面来看。

1.1生活观念差异

语言源的差异性主要来自于人们的生活观念,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生活观念,他们对于语言的塑造能力及方向也不尽相同,因此,迥异的生活观念就造成了各色文化差异,茶艺英语就是其中之一。茶艺源于东方社会,而它与英语的融合即是与西方文化的融合,这种东西方文化的直接碰撞必然会带来诸多差异性。从生活及东西方人性格习惯来看,东方人含蓄内敛,生活观念略显拘束,所以他们在茶艺英语翻译过程中更加注重意译。而西方人性格直白,情感热烈,对东方茶文化永远保有一份神秘感,所以西方人的茶艺翻译更加倾向于直译。举例来说,中国人会说“茶壶里煮饺子———有嘴儿倒不出”,它用来讽刺那些口齿不灵,反应木纳的人。而在西方,以英语为母语语言的英国属于岛屿国家,地处偏僻但商业文明发达,语言文化历史深厚,所以它在表达茶文化语言环境时则更加直白,比如“ateahound”就是专门用来讽刺某些在舞会、茶话会以及各种公共社交场合中公开对女士大献殷勤的花花公子。这其中英国人直接用到了“hound”(猎犬)这个词,它也表示卑劣的、不断侵扰他人的人,可见英语对茶艺英语的表达非常直截了当。

1.2历史文化差异

中国人对茶的喜爱可以说深入骨髓,他们不但饮茶,还会研究茶文化和一切与茶有关的历史故事,可以说在中国的每一品茗茶背后都有它的传奇历史典故,常常人们在品茶之余也能徜徉于悠远历史之中,回味无穷。就比如说“西湖龙井”,它的典故就出自于乾隆年间某一品茶治好了太后的久病,因此,它也被称为“贡茶”,从此名扬天下。这些奇妙有趣的故事也让茶艺英语翻译变得更加复杂,因为西方人很难理解这些茗茶背后的历史典故,所以他们的翻译可能就难以形神兼备。在英语国家中,最有名的典故就是“afternoontea”(下午茶)。在17世纪的英国皇室,下午茶文化传遍欧洲,它还衍生了“teabreak”等等习惯用语,这些茶艺英语历史典故让人们理解了更多的中西方茶文化内涵,使茶艺英语翻译文化发展更加兴盛。

1.3风俗习惯差异

风俗习惯与语言源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它们都能代表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礼仪、风尚与习俗,它们也都是在历史发展中逐渐沉淀的,且对社会绝大多数人群产生了一种约束力,促成集体习惯的最终形成。在中国文化中,茶文化多将儒教、道教与佛教文化相互衔接,讲究静心养性,所以中国人多喜欢品茗清茶,中国人也愿意在品茶、闲谈交流之余来增进情感,所以,就有了“茶余饭后”这一成语。相比于中国饮茶语言文化的悠闲,英国饮茶语言文化则更趋向于精致细腻,例如teacaddy(茶叶罐)、teatray(茶盘)、teaparty(茶话会)等等。而在英语中更有teawagon(用茶车)这一名词,它是指那种可以推到客厅或户外,供客人集体享用的移动茶几,这也体现出了茶艺英语在西方地域中所体现出的小资文化情调。

1.4思维方式差异

思维方式也决定了语言源的发展进程,中西文化存在地域差异影响,因此,他们在茶艺英语翻译方面也存在思维方式角度差异,这种思维方式角度不同来自于地域差异,也来自于文化背景差异。在茶艺英语中,单词与字符能够根据语言的思维习惯来或自由、或固定组合起来,形成人们常见的语言语态形式,就这一点来看,中文与英语在茶艺语言表现方面就有较大不同,它主要体现在文字符号的排列组合与表达形式上。比如说,我国就非常崇尚由整体扩散到局部,由大及小的思维方式。在进行茶艺英语翻译过程中,应该通过中文习惯来确定整体句法结构展开细节局部处理,再根据西方英语思维中所奉行的个体主义来反其道而行之,即由小及大来将茶艺英语翻译出来。它的翻译流程主要从点着手,再逐渐延伸到整体,实现茶艺英语的整体翻译过程。可以见得,在中西方文化差异下,他们的思维方式与角度也都是镜像相反的,不同的中西方文化习俗差异为茶艺英语翻译带来不同影响,但他们殊途同归,都能达到最终的翻译目的[1]。

2茶艺英语翻译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茶艺英语属于专业术语翻译范畴,它的翻译不仅仅要体现多种语言的规范性,也要注重翻译的有效性。考虑到中西方文化的切实影响,现实茶艺英语翻译是存在许多阻碍的,例如以意译变形为主的茶艺专业术语信息缺失问题,也存在某些翻译信息的严重不对称,这些都极大影响了茶文化在中西方文化领域与茶艺领域的传播过程。

2.1茶艺专业术语严重缺失

我国是茶叶的故乡,茶艺文化资源极其丰富,许多茶叶的命名都有其极为深刻的寓意与典故,极具底蕴。不过在英语茶艺翻译过程中,就由于中国语言文化内涵的过于深厚而暴露出英语翻译术语的严重缺失感,许多茗茶名称不得不以拼音代替命名,比如西湖龙井茶就被翻译为“Xi-huLongjingtea”,普洱茶被翻译为“pu‘ertea”。这种翻译完全不能体现出这些茗茶背后的精彩典故,更不能体现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文化寓意表达上相当欠火候,不能词情达意。

2.2东方意蕴表达困难

在铁观音的茶艺表演过程中,就有投茶环节,它在中文中被称之为“乌龙入宫”(铁观音属于乌龙茶中的一种),它的英语茶艺翻译为“oolongcomingintothepalace”。而铁观音在其泡茶表演过程中被称之为“高山流水,春风拂面”,这其中高山流水暗指提茶壶高处冲水,体现茶艺表演者技艺精湛;春风拂面则是用壶盖刮去茶汤表面的泡沫,让茶水更加清澈剔透。但在英语茶艺翻译中,它被翻译为“Flushinghighandpurringlow,andthewindblowingface.”从上述两句中英文茶艺翻译对比也可以看出哪一种在意蕴表达上更加迎合茶文化格调,显然英语在翻译方面缺乏凝练,无法体现茶道中那种清新高雅的意蕴[2]。

3基于中西文化差异的茶艺英语翻译策略研究

客观讲,中西方文化差异是无法消除的,那么在茶艺英语翻译过程中就应该强调更多技术表现及情感表达元素的发挥,用它们来弥补中西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鸿沟,实现中西方之于茶艺文化的顺畅交流。

3.1基于技术表现的茶艺英语翻译策略

3.1.1强调对专业术语的有效研究首先在茶艺英语翻译过程中必须明确对一切茶文化用语的有效规范,应该从茶叶的名称方面来细致划分翻译技巧。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所以如果从翻译皮毛来理解并运用茶艺英语,就很可能失去对文化传播的初衷。还以普洱茶为例,我国普洱茶分为“普通陈年普洱”和“31年陈年普洱”,在翻译过程中就要加以区分,例如“普通陈年普洱”就要翻译成“agedpu’ertea”,而“31年陈年普洱”则要翻译为“31-Yearpu’ertea”。再比如说针对台湾阿里山的普通乌龙茶与冻顶乌龙茶,在英语中它们都被统译为“oolongtea”,但是在茶艺英语翻译中,它就应该被翻译为“taiwanalishanoolongtea”、“Dongdingoolongtea”更为合理。3.1.2强调直译与意译的相互衔接考虑到中西文化是存在固定文化模式的,所以他们在语言信息的表达与传递上无法达到精准无误,体现在茶艺英语翻译中就存在了严重的不平衡状态问题,即两种语言之间的互相干扰。为了在茶艺英语翻译中维护中国语言文化特色,可以将“明前茶”意译为“theprecedingdragonwelltea”,这就表明“明前茶”必须要在清明前采摘,且暗示气候条件影响对所采摘茶叶的品质影响相当巨大。另外,茶艺英语翻译中也应该意译的将红茶翻译为“blacktea”而并非“redtea”,这是因为红茶在加工过程中颜色会逐渐变深为深红色,趋于黑色,所以它才被称之为“blacktea”。综上所述,英语茶艺翻译中应当将意译与直译融合起来,根据茶叶的文化历史来形成有效翻译衔接,其目的也是为了传情达意,让东西方文化及人群都能接受并深刻了解茶文化。

3.2基于情感表现的茶艺英语翻译策略

对茶艺英语翻译的策略释出也要基于情感表现来阐述,比如说在茶艺表演语言翻译中,形容茶的味道应该选择那些含有丰富感情与韵味的词汇。举例说,在形容茶汤味道浓厚时要用的词汇应该是body,而形容茶汤明亮时所要运用到的词汇就应该为bright,形容茶汤爽口时可以用到point,这些词汇虽然普通,但是在英语表达中却拥有它们异于表面的其它层次意味。比如“point”,在英语表面直译意味中,它就表示“点”,但它在英语中也有爽口的意味,比如说它可以形容茶为“afewpoint”,表示这茶喝起来有些爽口。通过这些普通的词汇来表达丰富的情感,这也是茶艺英语翻译文化中对情感及韵味的细腻独到表现[3]。

4结语

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不容忽视,但茶艺文化翻译却要尽量消除这些差异,形成相互之间的流畅文化交流沟通。因此,本文提出了一些在茶艺英语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技术要点,它可能基于翻译技巧,也可能基于情感表达,但无论如何,它们都搭起了茶艺英语翻译过程中中西方语言文化交流直译与意译的桥梁,让茶文化知识拥有了更多的传播渠道和更广阔的传播空间。

参考文献

[1]张杨.中西文化差异对茶艺英语翻译的影响[J].福建茶叶,2016(7):117-118.

[2]陈敏.英语翻译教学中的中西茶文化比较[J].福建茶叶,2016(8):368-369.

中西文化差异的表现篇7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英语教学文化导入教学效果

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滋生于人类生活的整个过程,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受到经济、政治、地域及历史等因素的影响,文化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从这个意义上,有的学者将文化上升到思维方式的层面,将其看成是一个民族有别于另一个民族的东西,所以文化的差异,不仅是文化本体和文化形态或产品的不同,更是一种模式的差异。

一、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

1.哲学渊源层面上的差异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哲学思想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的,更注重和顺应自然节奏,遵循自然规律,同时也形成了守旧复古、循规蹈矩、求实中庸的思维方式,而不善于对自然的探索和科学的追求。西方哲学的源头在古希腊,强调天人相分,以求实求知为主旨,西方民族的个性自由、民主精神得到了充分发展,同样形成了可以不受任何约束地探索自然的品质。

2.思维模式层面上的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推崇朦胧、写意、含蓄,强调在和谐中体悟达观。西方人的思维方法从最初就把着眼点放在大本大原问题上,注重由一般到特殊的演绎逻辑推理。中国人习惯从整体中看个体,善于把握整体,合二为一,注重平衡,异中求同;而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则表现出逻辑片面性,强调理性,习惯从个体中看整体,喜欢化整为零,一分为二,注重分析,同中求异。

3.价值观与交往行为方面的差异

西方人所持有的是独立的自我观,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西方人在交际交往中注重个人隐私和独立,总是从个体的立场出发,强调个性。而中国人所持有的是依附性的自我观,这种自我观没有相对稳定独立性,因此中国人非常重视参与,以及个体与团体的关系,注重集体荣誉感。

二、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语言和文化是共生的、互依的,两者息息相关。语言不但是文化重要而突出的组成部分,而且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文化的载体,同时还是文化的产物。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在词汇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英汉语中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词汇,如动植物词汇、颜色词汇、地名词汇、数字、习语等,通过对比分析英汉部分词汇的文化内涵,展示中西方文化差异。

西方人重理性和逻辑思维,汉民族重悟性和辩证思维。通过让学生了解这种思维习惯上的文化差异,体会其对语言表达方式的影响,进而学习英语语法,减少Chinglish(中国式英语)的错误。

在传递文化知识的同时,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以英语思维模式学习英语,排除母语文化和母语思维的干扰,按西方人的观念和思维进行有效的交际。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广泛收集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如各类报刊、文摘、杂志等。通过大量的阅读,学生可以开阔眼界,有助于在深层次上对异域文化有所了解,教师可以借助此幻灯片、娱乐电影等,增加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

三、英语教学应注意中西方文化差异比较,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交际能力不但包括对语言形式的掌握,而且包括对语言使用社会规则的了解和熟识。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遵循语言分析和文化比较相结合的原则,注意对比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要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的语言不但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而且在交际规则上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学英语的学生不但要了解而且要深入学习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交际规则、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的知识。与此同时,教师还必须不断引导学生加强对本国文化的学习,使他们逐步提高对本国文化的认识,在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基础上把握二者之间的差异,从而达到准确理解和正确、灵活运用英语的目的。

1.分析和掌握文化差异的本质

语言不可能脱离文化而存在。虽然语言因文化不同而不同,但我们只停留在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表面现象上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深入学习文化差异的本质,才能达到准确的理解。如果英语教学只是简单地罗列一些文化差异现象,而没有深入到差异的本质并对学生作出解释,学生就不可能做到对西方文化的融会贯通,只能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阶段。所以讲清“为什么”是十分必要的,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将表面某些零碎的差异现象系统化,并引导和帮助学生分析这些看似零散的差异现象的内在联系,然后通过分析差异现象找到其本质。如此循序渐进地学习,学生才能逐步学会适时、适宜地把握语言环境,熟练运用各种交际手段。

2.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现今,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认识到,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在教授英语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是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能力或素质,它至少包括三方面的能力:语言能力(LinguisticCompetence)、语用能力(pragmaticCompetence)和跨文化能力(interculturalCompetence)。其实,跨文化交际学的本质就是一种文化比较,关注的核心就是文化差异,因此其研究成果就是帮助学生找出造成语言表面形成差异的深层原因,从而在英语教学中指导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搞好英语日常教学的基础上,教师要有目的地在教学中渗透一些交际文化背景知识。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辅的课外阅读,或组织观看英语原声电影,运用网络将相关的社会文化内涵渗透到学生心中,让学生尽可能地触摸到原汁原味的英语世界。同时,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练习机会,在课堂上用纯英语教学,创造一些英语听说氛围,通过创造模拟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反复练习,形成良好的英语语感,增强学生在实践中的应对能力。

在英语教学中忽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教学将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影响学生交际应用能力的提高。教师唯有注重提高学生对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背景、社会知识的了解,才能真正让学生在语言学习运用中立于不败之地,最终达到英语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JohnC.Condon&FathiS.Yousef.anintroductiontointernationalCommunication[m].Bobbs:errlleducationalpublishing,1997.

[2]Scollon,R.&Scollon,S.w.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aDiscourseapproach[m].Blackwell,1995.

[3]thomas,elliottBerry.ValuesinamericanCulture:StatementsfromColonialtimestothepresent[m].theodysseypress,inc.,1966.

中西文化差异的表现篇8

一、自我表现。

由于中国和西方国家在传统文化上存在了很大的差异,因此,在自我的表现方面表现出了很大的不同。中国人在自我表现上一直持保守的态度,不习惯主动,大多数人总是去尽力压抑自我天性的释放。中国社会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一直遵守着宗教礼法,君主制度等,这些条条框框都大大限制了人们思想的自由发展,对人们的自我发展起到了严重的抑制作用,使得人们无法完全的去发展自我、实现自我。甚至是当今社会,大多数中国人为人做事都习惯性的采用谦卑的态度,不轻易将真实的自我展现出来。而西方社会在近代都一直保持着一种较为开放的态度去接受和面对世界的变化,人们将个性的发展放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希望每个人的个性特点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二、文化差异。

主要表现在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国的思想主要表现为儒家思想,即孔子所主张的谦、信、恭,为人做事主张谦虚恭谨、和善忍让。而西方国家却大大相反,处理事情以己为先,先考虑自身利益。在文学方面,也可看出中西方文化巨大的差异。中国文学讲究主谓关系,文章主旨强调以意会来把握,所写文章必须有头有尾,层次分明,起承转合,来龙去脉必须按顺序发展交代清楚,注重整体的完整性,中国大部分的文学作品都存在上述特点。西方文学作品则表现的较为随性,写作时可从任意一个中间局部开头,人物描写不仅仅从外形表达出来,包括人物面部表情的变化,包括睫毛颤动等细节刻画,而且更加注重内心不可见的独白描写和心理描写。

三、教育差异。

近年来,中西方教育文化的差异一直是我国的热门话题。教育差异是两个民族之间文化差异的一种体现。不同的种族,不同的文化,必定会产生出不同的教育体制。不得不承认,西方国家无论是教育体制,还是教育方法都领先于中国。西方教育的主旨就是培养孩子的自我创新能力和培养他们独特的个性。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没有过多的课业压力和考试压力,学生处于开发自我兴趣爱好的阶段,高中和大学的时候才开始学习相关文化知识,其好处在于欧美国家,大部分学生从事的事业都与自己兴趣爱好相关。他们在萌芽时期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才能,后期则致力于培养兴趣爱好。这种教育方法与中国教育大相径庭。中国的教育更偏向于应试教育,致使学生从小学开始就要面对大量的作业和考试。许多父母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将孩子小小年纪就送去补习班学习自己毫不感兴趣的课程。成绩至上的思维方式,使中国学生过分注重成绩,而轻视生活、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试教育培养了学生的考试能力,然而这种能力、制度却带来了更多弊端。近些年我国的教育问题一直都备受重视,相信经过改革,我国的教育制度会更好地适应我国的发展现状。

四、差异。

中西文化差异的表现篇9

摘要:因中西方文化差异,表达与认同礼貌方式不一致,影响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本文通过分析中西方礼貌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阐述了礼貌原则对跨文化交际的指导意义,加强对文化认同的认识,跨越文化交际障碍,以达到所期望的效果。

关键词:礼貌原则;对比;跨文化交际;差异

中图分类号:G1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9-0236-02

一、中西方礼貌差异

在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享有不同的文化系统和礼貌用语系统,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国家有不同的礼貌表达方式,由于文化障碍所导致的信息误解,使得交际中经常出现礼貌用语的语用失误。其根源在于不同的文化对于礼貌原则的理解和遵循程度不同。

(一)中西方两种文化有着不同的礼貌评判标准。我国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之称,长期以来提倡“礼”的精神思想。“谦虚”是中国人的美德,中国人的“谦虚”主要体现在“卑己尊人”上,这是中国特定文化环境下“礼”在交际中的具体体现。但对来自拥有不同文化的国家的人来说,难免会引起误会。比如:在面对别人的恭维与赞扬时,中国人往往会说:“哪里哪里,做得还很不够”,或表现得不露声色,主张内敛、谦和。而西方人重个性发展,强调个人奋斗,乐于接受恭维与赞扬,证明自己的努力有成果,对恭维往往表现出高兴与感谢,采取一种迎合而非否定的方式,同时他们会对中国人的反应感到不解,甚至认为中国人不诚实。这正是中西方文化差异、价值取向与思维方式不同在语言上的映射。

(二)中西方持有不同的自我观。西方人持有独立自我观,这种自我观具有相对独立和固定的内核。他们在交际中注重个人隐私和独立,总是从个体主义立场出发,强调个人面子。认为尊重个人自由权利和独立是礼貌,反之则是不礼貌。而中国人所持有的是依附性自我观,这种自我观没有相对稳定的内核,他人和自我关系相对不是那么清晰、分明,自我内核依照自我和他人关系而定,只有当自我被放在适当社会关系中才会有意义。

为了表达对他人的关心,中国人在见面时会询问对方的一些自然情况,这在我们看来是拉近彼此距离,是一种亲切和热情的表现,体现了中国文化群体取向,是和谐人际关系的必要机制,更是一种礼貌行为。然而西方人则崇尚个人价值,尊重个人自由、权利和独立,讲究隐私权。比如,一般初次给留学生辅导汉语课程在彼此做情况介绍时,有些留学生会表现出一种隐私受到侵犯一样的状态。这正是因为西方人更重视个性发展,对汉语文化的集体意识不解,在交际中往往是从个体主义立场出发,强调个人的自由权利为礼貌,而中国人重视个体与团体关系,注重集体荣誉感,在交际中往往从集体主义文化观出发,强调群体面子为礼貌。

(三)不同文化有不同礼貌原则,每一种礼貌反映它所代表的文化和一个民族特征,礼貌原则规范着人们言行举止,融洽彼此间关系。交往行为的共性使得各民族言语交际规律中存在许多共有原则,但由于交往行为只是与交际文化密切相关,所以各民族非语言行为规律也存在着很大差异。如,在见面握手礼节中,中西方之间就存在文化差异:中国人握手时往往以身体微微前倾为礼,西方人很少有这一动作,认为这一动作显得过于卑贱。中西方握手礼节形式的差异反映出两种文化的价值观念不同。

因此礼貌体现文化特征。汉文化现代礼貌被认为源于古代汉语中的“礼”,礼的观念在当时对维护社会和谐安定起到重要作用,并逐渐成为孔子思想核心,成为中华民族潜意识。现代礼貌虽不是维护社会等级行为法则,但作为不分差别供人们效仿行为规范,它与古代‘礼’有着密切联系。“礼貌”在某种意义上是对‘礼’的一种衍生与扩展。而西方人重视用语言来体现个体、用语言来体现上帝所赋予他这个个体的存在。

二、中西方礼貌文化认同

(一)文化认同是跨文化交际的语用原则,是执行礼貌原则的前提。只有寻求文化认同,才能更好地利用礼貌原则为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服务。中西方礼貌差异在于双方植根文化沃土不同,汉文化提倡谦虚受千百年来儒家思想所影响。中国人把礼貌一贯看成是道德修养问题,培养道德人格,强调严于律己,宽厚待人。认为善于自我修养才能礼貌待人。而西方文化强调个人和个人价值,提倡个人自信和实事求是态度。因为中西方在直率概念和语言间接程度上有一定差异,英语文化属于低语境文化,语言通常会直接、直率、肯定。汉语言文化是高语境文化,往往使用间接隐含语言来沟通,对此西方人迷惑不解。这些不同背景下语言间接程度的差异增加了中西方人际交往的困难。

(二)在礼貌原则指导下,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社会人际交往中努力渴求自己能够被别人接受。我们在承认礼貌普遍性同时还认识其相对性,拥有不同文化的国家和民族,礼貌判断标准存在很大差异,这些差异是在社会、历史、人文、地理等多种因素影响下逐步形成,正是这些因素,使不同文化背景人们对礼貌原则运用和侧重有所不同。

(三)跨文化交际中有许多潜在障碍。从语用学角度看,遵循礼貌原则是有效推进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手段。然而礼貌原则受到许多因素制约,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特点,如何有效运用礼貌原则达到成功的言语交际和沟通,取决于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认识。了解和理解这些文化因素的差异,才能最大限度地克服这些差异制造的交流障碍,进而剔除本民族文化的糟粕,吸收外来的精华,促进文化重组。

(四)依据礼貌具有的文化特性,进行文化对比,这样有助于促进对不同文化的正确了解与和平友好交往,排除民族优越感、模式化,排除文化偏见干扰。实事求是地揭示隐含在交际行为中文化误解的那些因素,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取得文化认同,使不同文化在相互交流中减少摩擦,以求得交际双方相互理解,求同存异,创造进行相互交往的共同基础,不断融合,共同发展,以达到自然和谐的交际效果。

综上所述对跨文化交际中礼貌差异作了初步分析,探讨了中西方礼貌文化特性差异与两种文化价值观差异的问题。为推进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努力达成不同文化的认同,以便跨越文化交流的障碍,增进中西方跨文化交际和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赵永新.汉语语言文化对比与对外汉语教学.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2]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3]周思源.对外汉语教学与文化.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中西文化差异的表现篇10

一、东西方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翻译的影响

1.思维方式的差异

思维方式不同是产生东西方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思维方式不同会导致语言使用习惯、语法结构等不同。英语的句法结构中,更加注重主、谓、宾的地位,而汉语中更加注重动词的地位以及句子的结构。这就像东西方人的价值观念不同一样,西方人追求自由,个性独立,而中国人则追求中庸,不做“出头鸟”;西方提倡个人英雄主义,他们认为个人在历史中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寻求个体之间的差异,而中国认为个人在历史中发挥的力量是有限的,推动历史发展的是人民。英美文学翻译者要充分了解东西方文化思维方式的差异,才能翻译得更加恰当。

2.的差异

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文化具有巨大的推动力和影响力。在东西方众多的文学作品中,如影随形,方面的词汇在西方文学作品中随处可见。东西方在上存在着巨大差异,中国人大多信奉佛教、道教,西方人则多信奉基督教与天主教,这在东西方国家所使用的语言词汇上有明显的体现,比如汉语中会出现“方丈”“和尚”等词语,而英语中则会出现“牧师”“修女”等词语。由此可见,英美文学翻译者应该充分了解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准确恰当地翻译。

3.东西方生活环境的差异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拥有多样的动植物种类。西方国家地理环境与我国地理环境既有相似又有不同,二者都有着独特的地理地貌,因而产生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环境,能够对人类语言产生重要影响。地理环境是人类语言产生的物质基础,人类语言的产生有赖于地理环境,不同的生活环境创造了不同的人类语言。我国是文明古国,以发达的农业闻名,时至今日,我国仍然是享誉全球的农业大国。我国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这为农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我国又是内陆国家,人民生活在陆地上,因此对土地十分热爱。而英国四面环海,所以英国人热爱大海,对大海有深厚的情感,拥有十分发达的海洋文化。

4.人文风俗的差异

东西方地理环境、发展途径、饮食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同,造成了人文风俗的巨大差异,主要体现在人们的社会交际上。我国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思想保守,行为守旧,重视人际交往中的礼仪,而西方国家受启蒙教育与多次思想解放运动影响,表达方式直接,行为方式开放,社交礼仪也较为开放。在英美文学翻译中,社交礼仪的表达通常是口语化表达,较容易理解。英美文学翻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不能忽略人文风俗的差异,只有注意到这些细节,才能令翻译作品更加完整。

二、解决东西方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翻译影响的策略

1.了解西方《圣经》文化

众所周知,西方世界里希腊神话与《圣经》非常著名,西方文学作品中也普遍涉及,希腊神话与《圣经》对西方人的思想和意识形态影响深远,对文学作品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英美文学翻译者要深入了解希腊神话与《圣经》,熟知其中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知识,这样才能在进行英美文学作品翻译时准确理解原作,翻译出文字背后的隐含意义以及原著作者的思想情感与创作意图。

2.重视东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带来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翻译行业也不断快速更新。很多英美文学翻译者并不重视东西方文化差异在英美文学作品翻译中的体现,这样做是错误的。翻译工作的追求是使翻译文字无限接近原著文字,能否表达出原著作者的意思是评价翻译者水平的重要因素。但在翻译过程中,巨大的文化差异是汉英两种语言之间无法跨越的鸿沟,对于不了解另一国文化的读者,很难通过译者的直译文本理解某些内容。因此,英美文学翻译者要重视东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带来的影响,平时要注重丰富自己对英美文学的知识储备,对英美文学作品的社会背景、社会文化、生活方式、文化风俗等多方面内容进行深入理解和体会,提升自己对英美文学作品的文化素养与感知能力,在英美文学翻译过程中,迅速处理关于文化差异的内容,提高翻译质量。

3.了解英语谚语、俚语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