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语言在文化中的重要性十篇语言在文化中的重要性十篇

语言在文化中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2:48

语言在文化中的重要性篇1

关键字:语言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语言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近年来,在大学语言课程的教学活动中,语言文化意识的培养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一直都是学校和教育者努力实现的课题。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整体,每种语言都是它背后民族历史文化的缩影。语言帮助文化有效地传承,文化在某些方面也影响着语言的发展。文化和语言又可以互相补充,相辅相成。文化是语言的基础,语言同时为文化指明了发展方向。在教学过程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非常重要,因为就算是一个成绩优秀的学生,当他用所学的语言同外国人交流的时候,还是会常常感觉到力不从心。其实由于文化意识的淡薄而引起的误会,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教师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们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时候,对所学语言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打好基础,增强敏感性和预见性。教师的终极目标就是让学生们拥有熟练的社会交际能力,在不同的场合能够把自己掌握的语言文化应用自如。培养这种能力的前提就是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注重语言技能的训练,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跨文化语言交际的重要性分析

跨文化交际可以理解为与自己语言和文化背景有差异的人进行交际的活动。由于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着不同的风俗、文化、语言以及社会发展状况,所以在跨文化的交流中,容易造成按自己的习惯方式讲话,容易造成沟通上的误会和冲突。跨文化交际不仅可以解决这些不必要的麻烦,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让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地了解全球时事,瞬间和世界各地的朋友建立联系,更可以直接去我们喜欢的国家观光、旅行。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不同国家、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可以进行更广泛的跨文化联系。只有做到跨文化交际,我们才有机会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才能把我们国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展现给世界人民,才能真正消除一些民族对我们的怀疑和看法,还原一个真实的中华民族。

在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改革开放体制功能的影响下,跨文化交际变得尤为重要。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企业和跨国企业及外商的交流、谈判的机会越来越多,文化上的差异导致语言沟通出现问题,进而影响了生意合作的例子时有发生。为了避免这种不必要的损失,我们要运用跨文化交际解决这个问题。当一个商人对谈判对象的语言文化了如指掌的时候,他的谈判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在国家领导人进行双边会晤,或者两国代表进行政治谈判的时候,如果出现因不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而曲解对方意思的情况,那无疑是给国家形象抹黑。作为国家政治谈判代表或者专业翻译人员,了解对方的语言文化,增强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才能在谈判中应对自如,展现我国的风采和自信。

三、语言教学和跨文化交际之间的关系

语言教学和跨文化交际之间,可以用一种递进的关系来表示。首先,在高校语言教学中,往往都有很重的教学任务。教学任务下的传统教学模式就是要让同学们掌握所学语言的词汇、语法以及句型,以理论知识来面对阶段性的考试。虽然口语练习也是教学中的一项任务,但是如果想真正掌握好一门语言,学好这门语言最基础的理论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因为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一直都是衡量一个语言学者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尺。语言背景、文化的学习,交际能力的培养,都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作为后盾才能真正实现。

任何一种语言都是一段历史的缩影,都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积淀。文化和语言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因为语言就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一部简史。想要精通一门语言,就一定要对这门语言的背景和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语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把语言教学和语言背后的文化教学充分融合,才能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门语言。

语言本身就是用来交流的,教师在进行语言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习语言的理论知识,还要结合语言的文化背景提高学生运用所学语言的交际能力。在和外国朋友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常常会因为不熟悉对方的语言文化而闹笑话。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意识。

四、跨文化交际在语言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依据语言教材基础上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我们所学的语言教材中,除了词汇、语法的基础知识以外,还蕴藏着很丰富的语言文化。教师就是要利用这些资源,使同学们在学习理论基础的同时,增加跨文化的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只有做到这些,才能真正了解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才能在交流的过程中注重这些差异,避免出现交流障碍。

(二)开展第二课堂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教师可以利用丰富、有趣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化的学习,借此来提高语言交际能力。教师可以给学生们讲西方著名的故事,让学生对故事进行赏析,说出他们所发现的文化之间表达的差异。教师也可以在外国特殊节日的时候,在课堂上给同学们讲述节日的背景、由来和一些特殊的小故事。我认为最有效、最实际的课外教学方法就是在班级张贴一面英语墙,教师每天都在英语墙上给同学写一个外国文化小故事、小寓言等等,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也让他们了解了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

例如,可以在英语墙上贴上这么几个小故事。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句话来源于美国的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十九世纪,美国的一些酒吧为了招揽生意,会给所有客人提供免费的午餐――小薄饼。但前提是要买啤酒,才会有免费的午餐赠送。人们为了讽刺当时的餐馆,才写下了这句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后来这句话常常用来教育人们,不劳而获地索取是不存在的。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要形容一个人非常谨慎或者是所处的环境十分微妙的时候,常常会用“如履薄冰”这个成语。如果把它直译你就要闹笑话了。因为在西方,说一个人小心谨慎应该用“像踩在鸡蛋上一样”来形容。这个单词的本意是指小孩子小心走路时摇摇晃晃的模样,所以把它用来形容小心谨慎是非常形象的。

(三)创造第二语言环境下的语言实践联系。由于很多学习语言课程的学生在未来即将踏入翻译或者对外贸易的工作岗位,作为教师,应该加强学生商务英语跨文化交流的学习,给他们介绍一些贸易谈判时语言文化差异的注意事项。

例如,可以给同学举这样的例子。西方倡导个人主义,人们都非常独立、自主。在与贸易谈判对象初次见面的时候,要十分注重西方礼仪。当对方对你进行某方面夸赞的时候,无论你自己是否赞同,你都应该愉快地回答“谢谢”。中国人的语言习惯是,当别人夸赞自己的时候,要谦虚地说“哪里、哪里”。但是西方人认为,你这样回答对他是极为不尊重,容易初次见面就给对方留下不好的印象。问候以后要与对方进行拥抱表示友好,而不是中国传统的礼仪方式――握手。在谈判的过程中,要时刻注视对方的眼睛,并不时点头示意赞同。因为在西方,交流的时候一定要注视对方的眼神,如果眼神飘忽不定,他会认为你对他很不尊重,没有仔细听他说话。

(四)丰富课堂教学手段,进行多方面跨文化综合能力的培养。课堂上,教师可以给同学们放映西方著名的电影,让同学们可以从电影中学习到西方独特的语言文化,这样做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还可以把学生带入到真实的语境学习中去。教师还可以在备课的时候准备幻灯片或者动态动画,通过对比,给学生们展示语言文化的差异。在一些语言与肢体动作的配合上,教师可以亲自示范给学生们看,并让学生模仿学习。

在美国经典电影《阿甘正传》中,阿甘的妈妈说“人生就像是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你打开的巧克力是什么滋味的。中国观众听到这句话,一定会感觉到有点疑惑,人生比作巧克力的这个比喻是什么意思呢。要了解这些就要从西方文化入手,西方的一盒巧克力一般都是20块或者24块装,每一块巧克力的味道都不相同,有苦、有甜、有酸。但是过去的巧克力包装上没有标志提示你是什么口味的,所以只能通过自己打开亲自品尝后才能知道。这个比喻使用得极其恰当、形象,这句关于“巧克力滋味”的话也流传至今,传承给我们生活真正的意义。

五、结语

我国语言课程的教育趋势正朝着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培养语言文化意识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相结合的教育方向上前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拥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结合殷实的教育理论,真正把跨文化交际的学习实践到课堂中去。在语言教学的时候,老师既要注重语言基础知识的传授,也要兼顾文化差异的传播,以此引导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教师只有真正做到这些,那么语言课程在大学课堂中的课改教学目标才能真正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语言在文化中的重要性篇2

一、跨文化交际的本质

(一)跨文化交际与语言

语言是一种非常有趣的东西,其中蕴含的秘密是现代人一直探索的重点。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语言可以一种有效的共同讯息,帮助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交换自己的意见及看法,其重要价值逐渐被人们重视,并对其开展了重点研究。经过大量的分析发现,人类在进行语言的学习中,仅仅接触一些语法、词汇、语音等,无法满足在社会生活中的需求。了解必要的社会形式及文化,明确底层结构和人类生存的共性,明确各民族的文化结构差异,才能有效发挥语言的应用价值。

(二)跨文化交际的双向交流

由于世界文化交流范围不断扩大,人们对英语的使用已从研究领域拓展到了知识教学及语言技能应用教学。语言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文化的载体,其应用能力多涉及知识、文化知识等多个方面。所以,做好跨文化交际能力,实际上就是对英语使用有效交流能力的一个概述。受传统文化影响,轻视文化内涵,重视语言形式的片面教学法已不适应当前的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应重视文化及文化信息因素,使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差异的特性,培养学生新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所以,在英语教学工作开展中,需发挥多媒体设备的优势,通过介绍英美影视剧、记录片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英美文化。加之现代社会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学生可以通过上网浏览查询欧美报刊的方式,接触纯真的英语,从相关资源中学习西方文化、习俗及其交流方式,从而了解他们的普世价值观、人生观,为自己构建西方思维,从而强化自身对跨文化交流的认识。

二、跨文化交际主体文化身份

(一)语言与文化身份

一个人拥有了语言就拥有了这种语言所承载和表现的世界。语言是人与世界的本质关系。因此,语言是一种世界观,人通过语言而形成对世界的态度,看法或观点。人永远以语言的方式拥有世界,人活在语言中,人以身份出场,语言是寻找文化身份最本质的要素。文化和身份具有本质上的联系,密不可分。文化身份是由社会官僚机构认同或成员自我认同所形成的该文化群体的成员身份。通过对本概念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某种文化成员在文化传播中对本民族文化的归属认同感十分强烈,他们将本民族的语言、所行、所思和所感等通过自身的文化尽善尽美地表达而出,提高自身对个人生存的依赖程度。文化认同是通过语言实现的。“文化身份”的产生源于文化,由于语言具有很强的文化属性,因此语言是文化身份的重要标志。一个社会群体成员所使用的语言与该群体的文化身份有一种天然的联系。通过日常的交际语言交流以及肢体语言交流,就能够在第一时间表明自身的身份;不同的文化群体成员通过应用本民族语言交流,也可以提高自己的自信程度及民族归属感等。

(二)英语的本土化和中国英语背后的文化身份

跨文化交际的出现,带动了英语教育体制的发展,激发了众多非英语使用国家对英语学习的浪潮,促进了英语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发展。英语逐渐成为国际交流中的重要语言,其应用价值正不断扩大。通过对社会语言的分析,不同种族之间语言的不断接触将导致语言的本身发生变化,面对文化多元化的世界,现阶段的英语文化就呈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其多元化的身份也逐渐被显现出来。这种具有地方特色的语言正在改变英语本土文化的发展方向。这些基于本土英语使用国家而进行改变的英语语言,是融合了世界不同地域语言文化的精华而逐渐产生的,这些新式英语往往受到不同国家、种族、文化的影响,对英语的语言、发音等进行了改变,这同时也体现了一个国家在独立发展中对自我语言文化的保护及渗透。这种新式英语的出现强调自我民族价值观,要求在使用英语中突出本国的发展文化。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学习英语的人员也相对较多。作为世界英语变体大家族中的医院,将汉语的文化特征渗透到英语中就成为表现中国语言文化的重要方式。在英语使用中,我们依旧强调自身汉语作为母语的重要性,通过规范英语,利用其对中国发展的变化进行描述,进而在跨文化交际中传达中国的文化特征。

三、母语在跨文化英语教育中的作用

(一)语言迁移

为了展现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在进行跨文化英语教育中,应打破以传统英语文化为核心的观念,改革教育方式。通过基于本族母语文化及国际交流层次方面开展教学,强化语言迁移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对双语教学模式进行广泛研究。语言迁移研究始于20世纪40、50年代的美国。受到母语文化知识结构、语言运用形式的影响,学习者喜欢在第二语言学习的时候将已经学会的母语相关习惯带进第二语言的学习中。在母语带进的过程中就出现早期对比分析假说、中期心灵主义迁移最小论、近期认知学迁移制约伦等几个节段。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指出,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中一定有迁移。外语学习中竭力避免母语的迁移作用是不现实的,也是无效的。因为母语作为原有的经验,是新语言学习的一种认知上的准备,不可避免地参与到新的语言学习中。Stern(1992)把母语知识的迁移和干扰看作是外语学习的一种前提。ellis(1994)把迁移看作是二语学习者为了弥补二语知识匮乏而采取的一种学习策略。由此,人们对母语对外语学习的迁移作用的认识逐渐走向理性和客观。

(二)英语习得中母语的正迁移

学习不同种族的语言有利于文化交流,不论是何种语言的学习,二者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相似及关联。其中最为重要的表现就是基于本族文化的英语语法体系的建立。其中“普遍语法”原则与“参数理论”的出现将双语学习带入了一个新的高潮。语言的使用存在共性,任何一个民族在本族母语的学习中都会涉及“普遍语法”的使用,所以在英语学习中,通过自身获得语言共性经验,将其运用到英语学习中,可以有效强化自己对英语语言的掌握及理解能力。所以,强调语言共性的使用,将有效提高英语的学习效率。

四、结语

语言在文化中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英语语言学多维视角文化研究文化内涵交流技能

引言

英语语言最重要的是就用于日常的交流与共同,由于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思维习惯之间的差异,使得对于英语语言的表达以及语言文化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障碍,这也就是英语语言学研究的重要方面,了解英语语言的内核以及精确的意思表达,了解相互之间的语言文字转换,提高英语语言的实际沟通与交流的效果,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准确使用英语语言,才开始了真正了解英语语言作为社交工具的作用,也才能更好的缩短相互之间因为文化差异而带来的矛盾,也才能实现中国文化与英语文化之间的融合,实现英语语言的工具性作用。

一、英语语言学多维视角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对英语语言学的研究,实际就是对于以英语为主导语言的综合性文化的研究,不仅是对英语词汇、表达、语言逻辑的研究,更重要的是依托于英语语言而表现出来的英语文化的意识形态,这些就是深刻影响着英语语言的综合体系的架构的因素,也将是英语语言研究的重要方向,形成了英语语言学多维视角研究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1.英语语言学研究多维视角的必要性:英语语言作为一种世界层面的交流性语言工具,是一种世界性的社会经济行为沟通的=桥梁,因此必须要深刻的把握英语语言的准确表达以及英语语言的汉语化转换,这是现代经济文化社会必然要求,也是语言工作者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同时英语语言不仅表现在日常的沟通与交流过程,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以经济文化为载体的一系列的语言形式,如电影、歌曲、国家政策、经济文化交流等形式,也深刻的反映着英语语言的内在表达思维以及文化惯性,因此必须要坚持对于英语文化研究的多维视角,从以英语为表现形式的各种英语符号展开对于英语语言的研究,才能全方位、系统化的把握英语语言的含义,实现对于英语语言的掌握。

2.英语语言学研究多维视角的可行性:虽然英语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是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要想深刻全面的研究英语文化的所有内涵,并与中国文化全面对应,从难度上是不可行的,但是由于英语语言的表现形式如同中国文化一样,具有鲜明的多样性,因此从研究实效性来讲,可以通过英语语言为载体的各种形式,构建出英语语言学的大体框架,然后从框架的内部再慢慢的加以补充以及全面说明。不仅可以通过英语语言条件下的历史、政治、地理、人文等方面进行整体的把握,同时还可以进一步的将电影、文学作品歌曲、风俗习惯等作为英语语言研究的突破口。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多角度、多宽度的英语语言研究,就可以真正实现对于英语语言的整体把握,实现对于英语工具性效果的正确运用。

二、多维视角下的英语语言学研究

在语言研究上,我们不能只从一个方面进行研究,容易造成对于英语语言的单一、过错性认识,需要多方面的进行系统化的认识,然后进行系列化的总结与融合,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的实现对于英语语言的全面掌握,也才能从英语语言的具体表现的环节上,实现对于语言的解释性认识,提高对于英语语言与汉语语言之间的融合与交流。

1.从历史的角度研究英语语言学:任何语言都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对于历史的准确把握,将会对英语语言的特殊意义以及英语的表达思维研究,提供具有说明性的依据。在研究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把握特殊的历史事件,同时还要积极的把握特殊历史时期的社会形态的变化,将历史的变化与语言的变化结合起来,重要的是将英语文化与语言结合起来,同时结合英语语言中对于英语历史的表述与评价,得到英语语言背景下的英语思维模式变化以及价值观的变化,这些都是英语语言所要传递的问题,也将是英语语言在英语历史研究中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是实现英语语言研究在历史方向突破的关键。

2.从经济的角度研究英语语言学:经济关系以及经济发展将会带动英语语言的发展,而经济政策以及经济手段的开发也是英语语言的具体变现形式,对于人们的生活状态以及社会关系的构成具有很大的影响,反过来也在不断的影响着英语语言的发展,因此在研究英语语言的同时,必须要紧密的与经济环境结合起来,从经济社会的变化以及经济关系的发展,来研究英语语言的发展变化,将会更加深刻的反映着英语语言独特的表达习惯以及社会性思维的模式,将会对英语语言的研究起来一个方向性的指导。同时在经济交流的过程中,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也促进英语语言类型的发展,是形成英语语言分支的重要原因。

语言在文化中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英语教学语言与文化交际能力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培养的只是纯语言能力,而对于所学语言的文化内涵不够重视,忽视了语言形式的意义和在实际场合的应用性,忽视了语言的文化教育,导致学生交际能力方面有所欠缺。因此,深入研究语言的社会文化因素,培养学生对所学语言的文化意识,进而转化成为自身的文化能力,是今后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语言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的习俗、制度、宗教、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的制约和影响。古德诺夫(H.Goodenough)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中是这样论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的: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的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和w.e.La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由此可见,离开特定文化背景的语言是不存在的,要想真正掌握一门语言,必须了解产生、使用这种语言的特定的文化背景。否则,就不可能真正掌握这种语言,而明确这一点对英语教师和英语学习者来讲尤其重要。

二、中西文化的差异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例如:“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wolfinsheep’sclothing;“同舟共济”,英语为inthesameboat;“破土动工”,英语为breakearth;“三思而后行”,英语为thinktwicebeforeyouact;“蓝图”,英语为blueprint,等等。但是,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因而对不同的事物和经历有着不同的编码、分类;不同的民族因其发展的特殊历史过程也产生了本民族自己的历史典故、传说轶事;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也导致了他们独特的笃信、崇尚和忌讳心态。例如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习语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相关的习语如God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也有Gotohell(下地狱去)这样的诅咒。

三、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发展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交际能力应包括五个方面:四种技能(听、说、读、写)加上社会能力(即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合适交际的能力)。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曾提出过交际能力的四个要素:即语法性、可行性、得体性和现实性,后两个因素直接和文化有关。但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培养的只是纯语言能力,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对文化意识没有给予足够重视,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交际能力。由于文化差异的影响,学生只能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不能正确理解所听、所读的材料,导致他们难以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所写的内容也因此而不够得体、恰当。外国人一般都能容忍我们所犯的语法或语音错误,但对文化错误却常常耿耿于怀,因为这些错误不符合他们的交际习惯,在习俗上不能接受。语言知识只能指导人们表达出形式上正确的句子,而语用能力则指导人们表达出恰当、得体的话语。因此,外语教学目的最终应是培养语言应用能力,交际能力离不开对所学语言国家文化的了解,学习一种语言必然要学习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

四、文化教育的方法

文化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作为教师可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进行多方位文化渗透教育,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能够主动、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

(一)正确使用注释

教材中对涉及到具有文化特异性的内容加以注释和讲解。但是学生对于这些内容理解很困难,有时还会引起理解偏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化难为易,可以利用一些事例进行讲解,有针对性地把这些零散内容进行系统化让学生易于接受,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

(二)应用归纳教学

教学中可以将日常生活交往中的中西文化差异进行总结归纳,这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可将中国人与英语国家人士初交时谈话的禁忌归纳为四个词:i,waRm,where,meal。i代表income;第二个词中w代表weight,a代表age,R代表religion,m代表marriage。由此而引出“七不问”:不问对方收入,不问体重,不问年龄,不问,不问婚姻状况,不问“去哪儿”,不问“吃了吗”。这样可使学生对与英语国家人士交谈的禁忌有更清楚的了解,实现语言交际的现实性和得体性。

(三)把文化教学融入语言教学

把外国文化内容作为语言教学材料,介绍外国文化中的异国习俗、典故、历史、风土人情等。这些内容学生们很感兴趣,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英语教学。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同时进行。例如:让学生收集一些英语故事,将这些故事进行分类。将有些故事当作课文进行讲解,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和主动学习的习惯。另一方面将这些故事作为阅读材料,通过大量的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四)让学生体验异国文化

体验教学是很重要的学习方法,但通常情况下条件不会允许。我们可以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可以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录像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向学生推荐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以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组织英语角、英语晚会、英语兴趣小组等,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加深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教师一定要注意英汉两种语言及文化的对比教学,不断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因素,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不失时机地向学生灌输一些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英语。

参考文献:

[1]齐筠.语言,文化及英语听力教学.外语学刊,1998,1.

[2]罗传伟.跨文化意识与外语教学.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3.

[3]刘书英,张光明.增强跨文化意识,提高外语交际能力.外语研究,2002,6.

语言在文化中的重要性篇5

我们发现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中国文化缺失的现象,学生普遍认为自己用英文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不足。可喜的是,学生对用英语教授中国文化持积极态度,认为有必要培养这种能力。现将部分结果作重点说明。问题1调查受试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59%的受试表示在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时感到困难,27.8%的受试表示很困难。从问题16的答案中我们了解到造成这种困难的原因是学生的词汇量小,难以用英语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另外,部分学生感觉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不是很全面,交谈上几句之后就无话可说了。问题5调查教材中有关中国文化的比重。83.3%的受试认为他们所使用的教材中涉及中国文化的内容不多。笔者又对《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中涉及文化的内容进行了统计,结果发现在全套四册80篇文章中,有39篇是介绍英美文化的,介绍中国文化的文章仅为2篇,占2.5%。问题8和问题9是关于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老师讲授中国文化和英美文化的比重。结果显示,84.4%的受试认为教师在课堂上会经常讲解一些西方文化的知识;64.4%的受试认为教师在课堂上会经常讲解一些有关中国文化的知识,但是大部分是用汉语。当被问到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更愿意学习中国文化还是英美文化时,36.7%的受试表示愿意学习中国文化;22.2%的受试表示无所谓。2.2%的受试表示愿意学习英美文化;27.8%的受试表示无所谓。这个调查结果说明了两点问题:第一,学生的文化意识薄弱。50%的受试对学习中西方文化抱以无所谓的态度。从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学生认为外语学习只是单纯地学习语言知识或语言技能,例如,增加词汇量、培养阅读技巧、提高写作和听力水平等,文化学习不是学习的重点。但是,语言和文化相辅相成。假如教师只是单纯地传授语言知识或技巧,学生虽能够掌握这门语言的形式或结构,但不能用它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正如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所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2]所以语言教学必须有文化教学,用文化教学来促进和丰富语言教学。第二,结果反映出愿意学习中国文化的人数要多于愿意学习英美文化的人数,说明学生对学习中国文化的认同度要高于对学习英美文化的认同度。这种强烈的意愿为我们开展中国文化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基础,也为学习的最终成效提供可靠保证。在访谈中当被问到如何提高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时,学生所给的建议包括:教材中应适当添加有关中国文化的内容;教师应在课堂上多讲解有关中国文化的知识,让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在组织课堂活动时,教师可以采用中西文化对比的方式,通过主题描述、图片描述等活动增加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机会,以文化交流来促进语言教学和第二语言习得。以上的调查研究反映出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存在中国文化缺失的问题。那么,大学英语教学中是否应该融入中国文化呢?或者融入中国文化是否会干扰大学英语教学呢?下面,笔者从跨文化交际的平等性和母语文化教学促进语言教学这两个方面论述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文化的必要性。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的必要性

1.跨文化交际平等性的需要

语言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语言能力,还要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知识的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就是一种反映人们语言交际能力的活动。跨文化交际是指拥有不同文化感知和符号的人使用同一种语言进行交流的互动活动。它是一个双向活动,既包含人们对目的语文化的输入和吸纳,又包含对母语文化的输出和传递;它也是一个文化融入的过程,要求交际双方既要接受新文化,又要保持原文化的精华。但是,目前在跨文化交际方面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就是东西方文化交流和传播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表现在:西方文化(强势文化)在交流中“逐渐取得优势”,而东方文化(弱势文化)则有失去自身的特色,被人同化的危险。[3]我们不能因引进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就忽视母语文化,造成跨文化交际的不对等或不平衡。为了使跨文化交际成为真正的、有意义的对话活动,交际双方必须坚持平等的原则。这种平等性要求我们既要尊重目的语文化,也要重视母语文化;既要输入目的语文化,也要输出母语文化。在中国人学习英语的特殊环境下,我们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意味着学习者在交际过程中不但应该具备语言能力,了解外国文化,而且应该具备用外语表达中国文化知识的语用能力。为了培养这种能力,学生在英语课堂上不但要学习语言知识和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更要熟练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文化。两种文化只有达到平等交流,二语习得者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提高。正如Kramsch(2000)认为“在谙知母语文化、习得目的语和了解目的语文化的基础上能有效地在几种语言与文化之间斡旋是综合交际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4]为了更好地输入母语文化,帮助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克服各种语用失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外语教师要利用母语文化的正迁移作用,把目的语文化和学习者自身的母语文化联系起来,加强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平等互动。

2.母语文化教学促进外语教学

对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我们一致认为: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因此,对目的语文化知识的讲解被认为是外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第二语言学习者应该要意识到目的语使用的语境,即目的语文化。mcKay(2003)声称文化在两个方面影响语言教学:语言学和教学法。在语言学方面,文化对语言的语义和语用产生影响;在教学法方面,文化影响教材的选择等。[5]目的语文化对目的语语言教学的促进作用已是不言而喻,但是,在大学英语课堂上融入中国文化会不会影响或弱化英语教学呢?外语文化教学和母语文化教学这对看似矛盾对立的关系能不能很好地相容,共同促进语言习得呢?下面,笔者主要以二语习得中的两个重要假说:情感过滤假说和输出假说为理论基础,论述用英语讲授中国文化能促进学生习得英语。1)情感过滤假说影响语言教学和语言习得的因素除了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外,情感因素也很重要。Stern(1983)指出情感对语言学习的影响就像认知因素对语言学习的影响一样不可忽视。[6]Krashen把情感因素看成是可以调节的过滤器,促进或阻碍语言的输入。他的情感过滤假说认为“情感过滤是阻止语言习得者完全吸收所获得的可理解性输入的一种心理障碍”。[7]根据这一假说,情感因素影响学习者能否能获得更多的语言输入以及输入能否被语言习得机制吸收。Krashen也认为输入只有在情感过滤较低时才能更好地被理解,学生才能较快地习得语言。但是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当教师要求学生进行语言输出时,大多数学生因为焦虑度过高而不敢讲英语。为了让学生多讲英语,讲好英语,外语教师要积极创建轻松惬意的课堂语言学习环境,降低学生的情感焦虑,让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入顺利地进入学习者的语言习得机制,逐渐内化成隐性的语言能力。调查反映出中国学生对学习汉文化的认知度要高于对学习英美文化的认知度。当教师用英语讲授中国文化时,学生学习汉文化的情感动力也就大于学习英美文化的情感动力,相应的情感障碍会降低,阻碍少了,更多的可理解性输入可以顺利地进入语言习得机制,被内化成学习者的隐性知识或被作为永久性知识储存,最终转化成语言能力。所以说,从情感过滤假说的角度看,教师用英语讲授中国文化,更多的可理解性输入可以进入学习者的语言习得机制,为习得语言提供量的保障。2)输出假说语言输出可以很好地检测二语习得者的语言能力。Swain认为语言输出可以从三个方面促进二语习得,即它的三个功能。[8]第一,注意/触发功能。输出目的语时,学习者会注意或识别可能出现的语言问题,并对相关的输入予以注意。第二,假设验证功能。学习者把输出视为尝试新的语言形式和结构的方式,语言输出的过程实际上是检验目的语的使用情况。第三,元语言功能。学习者通过使用目的语来思索目的语本身,以此来理解目的语。另外,从认知理论的角度看,输出能够推动学习者对语言进行深入加工,引起学习者注意产出的语言形式,这种有意识的实践可以帮助学习者提高最终潜意识运用语言的能力。根据输出假设,教师应积极创造增加语言输出的环境和机会,帮助学生克服语言输出的心理障碍,增加语言输出量。教师在设计语言输出活动时应注意语言输出活动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如果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用英语讨论大家都熟悉的中国文化,学生在心理上不会存在太多的情感焦虑,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原有知识或生活体验,主动地用英语表达。这些熟悉的话题会为学生增加语言输出的机会。语言输出的机会一旦增多,学生在输出目的语时就会注意自身的语言问题,逐渐修正不符合目的语规则的语言,提高输出的准确性。另外,在语言输出的过程中,语言在不断的使用和产出中成为一种自动的熟练技能,这样使用语言的流利性就会提高。语言输出还会帮助学习者提高语言后续输入质量。根据学生的语言输出,教师会及时调整对学生的语言输入,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可理解性输入。因此,在大学英语课堂上融入中国文化为学生进行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出提供了机会和语言输出材料,这种输出反过来又影响外语教师后续的语言输入,帮助学生获得符合自己知识水平和语言能力的输入。

三、结语

语言在文化中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文化素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作者简介]王春燕(1972-),女,甘肃民勤人,常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翻译与文化、英语教学。(江苏常州213164)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常州大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立项课题“大学英语教学中专业翻译能力培养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JY11020041)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9-0114-02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文化教学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开始受到外语界的普遍关注。国家也对大学生掌握目的语民族的社会文化知识,提高综合文化和人文素养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2007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要求》)中明确规定要提高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科技与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今时代也需要大学生成为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而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不尽如人意,许多学生把近一半的时间用来学英语,通过各种等级考试,但却不能得体地与外国人交流,其社会文化能力远远低于他们的语言能力。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从跨文化视域下对大学英语教学进行深入的探讨,以期在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互融合、并驾齐驱的教学模式下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文化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学习一种外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还要了解该民族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他们的社会文化;了解如何用语言来反映他们社会的思想、习惯和行为。

1.文化与语言密不可分。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萨丕尔指出:“文化可以解释为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而语言则是思想的具体表达方式。”语言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表现与承载形式,不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也就无法真正学好该民族的语言。文化语言学研究表明,语言中储存了一个民族所有的社会生活经验,反映了该民族文化的全部特征。语言的学习和应用不可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

Stern根据文化的结构和范畴把文化分为广义的大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和狭义的小文化(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两种概念。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下的文化知识学习主要是指小文化,尤其是对跨文化交际产生直接影响的交际文化知识的掌握。外语教学中的交际文化知识可概括为价值观、社会习俗、历史与宗教四个方面,其中价值观又是文化内容的核心,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在社会交往中,文化错误比语法错误更严重。沃尔夫森(n.wolfson)指出“在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音和语法方面的错误比较宽容。与此相反,违反说话规则则被认为是不够礼貌的。因为本族人不大可能认识到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可见语言得体性比语法正确性更重要。

2.文化导入是《要求》的要求。《要求》中明确规定: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要求》在课程设置中提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当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在大学英语指导性的纲领文件中明确要求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新的教学模式以英语语言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旨在强调实用性教学,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开始受到外语界的普遍关注。

3.文化素养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前提。交际能力概念最早由美国社会语言学家DellHymes在1972年发表的《论交际能力》一文中提出。他认为交际能力有四个参数:语法性、适合性、得体性、现实性。在Hymes看来,一个人的交际能力不仅应包括语法知识和语言能力,而且还应包括心理、社会文化和使用概率等方面在内的一种判断能力。Canale和Swain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一个既具有语言学基础又符合教学实际的交际能力模式,交际能力包括语法能力(语音、词法和句法等知识生成语言的能力)、社会语言能力(掌握社会文化使用规则和语篇规则,在一定的社会语境下得体使用语言的能力)和策略能力(运用语言和非语言交际手段达到交际目的补偿能力)。Canale和Swain的交际能力构建模式对外语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针对外语教育与外语人才培养也提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一新兴模式,赵爱国、姜雅明构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包括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行为能力三个方面。文秋芳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包括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交际能力由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及策略能力构成;跨文化能力包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及灵活性。概言之,交际能力是一个人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特定的交际技巧为媒介,运用可能的语言知识实现沟通的能力。文化知识和语言知识同等重要,在英语教学中强调语言知识的同时重视交际功能所要求的文化知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并重才能真正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既是社会和市场发展的宏观需要,也是学生个人发展的微观要求。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杂性和多面性要求我们要采用不同的途径和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提高教师素质,改变教学模式。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关键之一是抓师资队伍建设。面对新的挑战我们应采取出国培训、文化讲座、理论研讨、学术交流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支具有较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只有教师具备了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教学。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而且有助于调动教师授课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学活动中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相互渗透、同步进行,可使教学内容和形式由原来的枯燥、单调转向生动、丰富、趣味盎然。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改变“就语言而教语言、为考试而学语言”的传统做法,以语言教学为主,文化教学为辅,寓文化教学于语言教学之中,切实提高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和交际能力。

2.调整课程设置,选取配套教材。外语教学离不开教材,教材是学习者语言信息与文化信息的重要来源。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要求外语教材既应符合英语语言学习规律,又能包含丰富的文化语境知识。及时更新全国高校都在普遍使用的大学英语课本,以任务为中心而不是以练习为中心,增加有关西方社会风俗、习惯和行为模式的内容。材料应是目的语中具有代表性的,反映时代最新发展的,而且能给学生以清晰的有关外国文化或双语文化异同的概念。这类教材应以多元文化为导向,以多国文化背景为材料,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的。同时调整大学英语课程,开设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概况等课程,系统地传授知识文化,以选修学分的方式增设语用学、语言与文化、跨文化交际等课程,让文化导入体现在外语教材中,贯穿于外语教学中。

3.利用网络资源,感触真实语境。多媒体网络环境为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创造了相当有利的条件。网络不仅具有巨大的语言和文化学习资源,更是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大平台:网络电台播报、欧美影视节目、电子报刊、外国网站图片、旅游餐饮动漫等真实反映社会各方面的原汁原味的材料使学生置身于一个相对真实的文化环境,最大限度地感触外国真实的文化语境,了解外国人真实的日常生活,积累有关异域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知识,提高文化理解能力。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资源,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调动尽可能多的教学媒体、信息资源构建有意义的学习环境,促进和支持学生的学习活动。

4.阅读经典名著,拓宽文化视域。阅读经典名著是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涵养道德品质,开阔视野,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提高精神境界的重要途径。大学英语教学往往注重书本知识,而对引导学生大量阅读西方文学、宗教文化等经典著作重视不够,学生知识结构狭窄制约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正确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一些英美经典文学作品,在阅读过程中体会著作中的人生观、价值观,了解异域文化的各个层面,掌握与英美文化有关的非语言交际的方法和手段。对我国学生来说,阅读是最可靠最丰富的文化知识的来源,广泛的阅读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对于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形成合理的跨文化态度和开放、宽容、客观的跨文化心理。

三、结语

跨文化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要从加强教学理论研究、提高师资质量、丰富教学资源、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完善测试体系与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一场综合性的变革。正如《要求》中提出的教学模式的改变不仅仅是教学活动或教学手段的转变,而是教学理念的转变,是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一般的语言知识与技能,又更加注重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的转变。只有认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同等重要,将语言知识学习与五项技能训练放到文化教学的大背景中进行,才能实现交际实践能力的提高,从而达到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外语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昌义.Hymes交际能力理论的反思[J].外语学刊,2003(2).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文秋芳.英语口语测试与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杨盈,庄恩平.构建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J].外语界,2007(4).

[5]赵爱国,姜雅明.应用语言文化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6]Canalem.&Swainm.theoreticalbasesofcommunicativeapproachestosecondlanguageteachingandtesting[J].appliedLinguistics,1980(1).

语言在文化中的重要性篇7

论文摘要:语言能力和社会文化知识是交际能力的组成部分,语言学家提出的不同交际模式中都包括这两种成份,社会文化知识被认为可以使语言学习者言行得体。本文认为,除此之外,它还可以帮助语言学习者理解更多的语言输入,增加学习者的语言输出,进而可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能力。最后得出结论: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1前言

自从社会语言学家dell.hymes提出交际能力模式(communicativecompetence)之后,外语教学中的文化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没有社会文化知识,语言学习者就不能把自己的语言知识用于交际。brembeck说,教外语不教文化是培养语言流畅傻瓜的最好方法。〔1〕hymes之后,swain及canal又提出了更为详尽的交际能力模式。不管是hymes的交际能力模式,还是swain及canal的交际能力模式,文化都是一个重要的成份,社会文化知识使语言学习者得体地运用自己的语言能力。其实,社会文化知识对交际能力的作用不仅限于此,它还可以帮助语言学习者获得及提高语言能力,因为社会文化知识不仅可以帮助语言学习者理解更多的语言输入,还能增加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输出机会,而语言输出及语言输入对学习者语言能力的提高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外语中的文化教学有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2文化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更多的语言输入

2.1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三大理论都强调语言输入的重要性。〔2〕行为主义观认为,语言学习就是强化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系的过程。当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高度自动化时,语言就算是习得了。后来乔姆斯基提出了语言习得的逻辑问题,即语言输入质量低,但语言学习者能输出高质量的语言,同时语言学习者输出的语言不能在语言输入中找到,也就是说语言学习者能创造性地使用语言。为了解决语言学习者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之间的不对称,乔氏提出了普遍语法。普遍语法是由一系列的原则和参数组成,原则是所有语言共有的,参数是原则适用于具体语言时作出的调整。参数如何调整要取决于所接触的语言,如果接触的是英语,参数就做出适应于英语的调整。普遍语法是潜在于人脑中的,它需要激活才能指导语言学习,然而普遍语法的激活需要语言输入。认知语言学理论分为两派,一种认知语言理论把语言习得看做是语言环境和学习者内在机制之间复杂的相互影响的产物,两者在语言习得中居于同样重要的地位,在语言学习者内在机制的限制之内,语言输入对语言习得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另一种认知语言理论认为,言语交往对语言学习极为重要,因为它可以使二语特征更明显地呈现给语言学习者,同时也强调言语交往中语言输入的重要性。

2.2文化知识有助于学习者对语言输入的理解。尽管对语言输入在语言习得中的作用有不同的认识,主要的语言习得理论都强调语言输入的重要性。随着科技的发展,语言输入不再匮乏了:在家可以通过互联网浏览英语报纸,还可以收听voa、bbc等英语广播,这些英语广播还为英语学习者开设了特别英语节目。国内也有英文媒体,比如《中国日报》、cctv9,还有《二十一世纪报》等等。还有好多高校都聘有外教。这一切都为英语学习者学好英语提供了大量的语言输入条件。学习者听懂输入的语言材料,有利于语言学习。krashen认为,教室比非正式语言学习环境好〔3〕……因为初学者很难在自然语言环境中获得可理解的语言输入,但很可能在教室中获得。他认为被理解的语言输入更有助于学习者学习语言。语言的理解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过程,语言心理学家认为,语言的理解方式有两种,〔4〕一种是自上而下的理解,一种是自下而上的理解。前者认为高层信息会影响低层信息加工,一个句子的上下文会影响句子中单词的辨认,因为在自上而下的理解方式中,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或知识对说话者说话的内容会有某种期望,这种期望会帮助学习者辨认听到或看到的单词,甚至把没有发出的音给补出来,把发错的音修改过来:

thestategovernorsmetwiththeirrespectivelegislaturesconveninginthecapitalcity.

假设说话的人在说到legislatures时咳嗽了一下,没有把第一个/s/这个音发出来,听的人仍然感觉到这个音发出来了,这叫做因素的恢复。这里听话人语言外的经验或知识起了作用。这里的语言外的知识或经验就是文化知识。没有文化知识,听话的人就只能用自下而上的理解方式来加工语言信息了。

自下而上的理解方式是指语言信息的加工开始于最低层,且不受高层次信息的影响。所谓的最底层开始就是从因素开始的。这样做,只要有一个关键的音素没听清,就可能影响一个词甚至一个句子的理解:

amilitarymeetingwashadinpentagon.

如果说这句活的人由于某种原因没有吧“/p/”发出来,不了解美国文化的人可能听不懂这句话,因为他是从每一个因素出发来加工这句话的。但要是听话的人了解美国文化,他就可能把“/p/”补出来,因为他知道“pentagon”是美国的国防部,是开军事会议的地方,他是可以从大背景出发来加工这句话的,他有可能在听到“military”时就期望着“pentagon”出现了,这个词一出现就可能帮助他推断出“entagon”是“pentagon”,进而听懂整个句子。也就是说,文化知识能培养学生的因素恢复能力。

由此可见,社会文化知识对学生理解语言输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文化教学可以增加学生的语言输出,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3.1merrillswain〔5〕认为,语言输出有三大功能。第一个功能是注意/引起注意,就是引起语言学习者注意的功能。学习者在输出目的语时遇到的语言问题能使他们注意到他们不懂或是不全懂的知识,这些语言问题就可能成为学习者下一步学习的内容,并通过加大语言形式学习的力度,为学习者所掌握。bialystok就认为,语言形式上的训练会使语言学习者将学习过的显性知识转换成隐性知识。〔6〕第二个功能是假设检验。merrillswain认为,语言输出实际上就是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所作假设的一个验证,然后根据得到的反馈加以修正。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学习者基于中介语或母语对二语做出一些假设,验证这些假设是否正确要靠输出,因为输出(书面或是口头)是学习者将其内在知识外现的一个过程和结果,只有内在知识外现,别人才能接触到学习者的语言,知道是对还是错,进而对其进行修正。merrillswain引用了pica及其同事的话:“(语言学习者)修正他们的输出,......验证他们有关二语的假设,用新的结构和形式做实验,并创造性地利用他们的中介语资源。”

merrillswain还认为,修改了的,重新加工过的输出可以被看作是代表了学习者中介语的前锋,即最新进入学习者中介语的成分。〔7〕第三个功能是元语言功能。merrillswain认为,学习者通过语言输出验证自己对二语的假设时,学习者是在猜测某事该怎么说或怎么写。正是这种输出体现了怎样使用语言,思考语言怎么使用的元语言功能。这种输出还可以让学习者控制内化这种元语言功能。大多数交际过程中交际者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语义表达上,但确有些交际过程,交际者的意图集中于语言形式上,用语言谈论语言形式。实际上这种交际是教室英语的一部分,好多英语学习者都在用语言谈论什么,什么用英语怎么说。尤其在英语角或跟外教谈话时,这种功能也时有出现。

3.2输出还有助于促使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换。krashen〔8〕在谈到第二语言学习环境时,把语言知识的获得途径分为习得和学习。习得指的是在自然语言环境中无意识获得的语言能力,而在课堂上有意获得语言能力的途径叫学习。前者获得的知识叫隐性知识,后者获得的知识叫显性知识。krashen认为这两种知识是不可以转换的,显性知识只能起监控的作用,交际中使用的是隐性知识。krashen这种观点被称之为无接口理论(non-interfacehypothesis)。seliger,stevick,bialystok,mclaughlin等人提出了接口理论(interfacehypothesis)。〔9〕seliger的弱接口理论认为,显性知识可以缩短习得过程,加快习得速度,从而帮助语言习得。后者提出的强接口理论认为,显性知识经过充分的练习,可以转换为隐性知识,也就是说,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可以经过练习而用在交际中,而练习包括输入(听力联系,阅读练习),也包括输出(口语,写作)。因此语言输出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至关重要。

3.3社会文化对语言输出的作用。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没有文化,语言就成了没有实在意义、空洞抽象的符号,学生的显性知识不能在输出中得到练习,不能转化成隐性知识,不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因此,外语学习者要想大量输出语言,必须有足够的社会文化知识作依托。有了丰富的社会文化知识,语言学习者才有思想要交流,语言输出才有可能,语言形式才能在不断的输出中变得熟练起来,学习者的中介语资源也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接近目标语,语言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4结语

社会文化知识对外语学习者来说至关重要。一方面,文化知识可以使外语学习者得体地使用自己的语言知识;另一方面,文化知识可以帮助学习者理解更多的语言输入,使学习者的中介语更接近目标语,同时还有助于学习者增多语言输出量和输出机会,使课堂上学习到的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这从另一个侧面表明文化知识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除了帮助学习者有效地和来自目标语文化中的人沟通(书面的和口头的)之外,还有助于学习者提高语言能力。中国外语学习者的文化知识的获得主要依靠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包括目标语文化教学和母语文化教学,因此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的重要性需要人们重新考虑!

参考文献:

[1]王振亚.以跨文化为目的的外语教学[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

[2][5]rodeliss.thestudyof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shanghai:sflep,1997

[3][8][9]rodeliss.understanding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shanghai:sflep,1997

语言在文化中的重要性篇8

论文摘要:语言能力和社会文化知识是交际能力的组成部分,语言学家提出的不同交际模式中都包括这两种成份,社会文化知识被认为可以使语言学习者言行得体。本文认为,除此之外,它还可以帮助语言学习者理解更多的语言输入,增加学习者的语言输出,进而可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能力。最后得出结论: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1 前言 

自从社会语言学家dell.hymes提出交际能力模式(communicative competence)之后,外语教学中的文化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没有社会文化知识,语言学习者就不能把自己的语言知识用于交际。brembeck说,教外语不教文化是培养语言流畅傻瓜的最好方法。〔1〕hymes之后,swain及canal又提出了更为详尽的交际能力模式。不管是hymes的交际能力模式,还是swain及canal的交际能力模式,文化都是一个重要的成份,社会文化知识使语言学习者得体地运用自己的语言能力。其实,社会文化知识对交际能力的作用不仅限于此,它还可以帮助语言学习者获得及提高语言能力,因为社会文化知识不仅可以帮助语言学习者理解更多的语言输入,还能增加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输出机会,而语言输出及语言输入对学习者语言能力的提高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外语中的文化教学有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2 文化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更多的语言输入 

2.1 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三大理论都强调语言输入的重要性。〔2〕行为主义观认为,语言学习就是强化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系的过程。当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高度自动化时,语言就算是习得了。后来乔姆斯基提出了语言习得的逻辑问题,即语言输入质量低,但语言学习者能输出高质量的语言,同时语言学习者输出的语言不能在语言输入中找到,也就是说语言学习者能创造性地使用语言。为了解决语言学习者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之间的不对称,乔氏提出了普遍语法。普遍语法是由一系列的原则和参数组成,原则是所有语言共有的,参数是原则适用于具体语言时作出的调整。参数如何调整要取决于所接触的语言,如果接触的是英语,参数就做出适应于英语的调整。普遍语法是潜在于人脑中的,它需要激活才能指导语言学习,然而普遍语法的激活需要语言输入。认知语言学理论分为两派,一种认知语言理论把语言习得看做是语言环境和学习者内在机制之间复杂的相互影响的产物,两者在语言习得中居于同样重要的地位,在语言学习者内在机制的限制之内,语言输入对语言习得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另一种认知语言理论认为,言语交往对语言学习极为重要,因为它可以使二语特征更明显地呈现给语言学习者,同时也强调言语交往中语言输入的重要性。 

2.2 文化知识有助于学习者对语言输入的理解。尽管对语言输入在语言习得中的作用有不同的认识,主要的语言习得理论都强调语言输入的重要性。随着科技的发展,语言输入不再匮乏了:在家可以通过互联网浏览英语报纸,还可以收听voa、bbc等英语广播,这些英语广播还为英语学习者开设了特别英语节目。国内也有英文媒体,比如《中国日报》、cctv9,还有《二十一世纪报》等等。还有好多高校都聘有外教。这一切都为英语学习者学好英语提供了大量的语言输入条件。学习者听懂输入的语言材料,有利于语言学习。krashen认为,教室比非正式语言学习环境好〔3〕……因为初学者很难在自然语言环境中获得可理解的语言输入, 但很可能在教室中获得。他认为被理解的语言输入更有助于学习者学习语言。语言的理解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过程,语言心理学家认为,语言的理解方式有两种,〔4〕一种是自上而下的理解,一种是自下而上的理解。前者认为高层信息会影响低层信息加工,一个句子的上下文会影响句子中单词的辨认,因为在自上而下的理解方式中,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或知识对说话者说话的内容会有某种期望,这种期望会帮助学习者辨认听到或看到的单词,甚至把没有发出的音给补出来,把发错的音修改过来: 

the state governors met with their respective legislatures convening in the capital city. 

假设说话的人在说到legislatures时咳嗽了一下,没有把第一个/s/这个音发出来,听的人仍然感觉到这个音发出来了,这叫做因素的恢复。这里听话人语言外的经验或知识起了作用。这里的语言外的知识或经验就是文化知识。没有文化知识,听话的人就只能用自下而上的理解方式来加工语言信息了。 

自下而上的理解方式是指语言信息的加工开始于最低层,且不受高层次信息的影响。所谓的最底层开始就是从因素开始的。这样做,只要有一个关键的音素没听清,就可能影响一个词甚至一个句子的理解: 

a military meeting was had in pentagon. 

如果说这句活的人由于某种原因没有吧“/p/”发出来,不了解美国文化的人可能听不懂这句话,因为他是从每一个因素出发来加工这句话的。但要是听话的人了解美国文化,他就可能把“/p/”补出来,因为他知道 “pentagon”是美国的国防部,是开军事会议的地方,他是可以从大背景出发来加工这句话的,他有可能在听到 “military”时就期望着“pentagon”出现了,这个词一出现就可能帮助他推断出“entagon”是“pentagon”,进而听懂整个句子。也就是说,文化知识能培养学生的因素恢复能力。 

由此可见,社会文化知识对学生理解语言输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 文化教学可以增加学生的语言输出,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3.1 merrill swain〔5〕认为,语言输出有三大功能。第一个功能是注意/引起注意,就是引起语言学习者注意的功能。学习者在输出目的语时遇到的语言问题能使他们注意到他们不懂或是不全懂的知识,这些语言问题就可能成为学习者下一步学习的内容,并通过加大语言形式学习的力度,为学习者所掌握。bialystok就认为,语言形式上的训练会使语言学习者将学习过的显性知识转换成隐性知识。〔6〕第二个功能是假设检验。merrill swain认为,语言输出实际上就是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所作假设的一个验证,然后根据得到的反馈加以修正。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学习者基于中介语或母语对二语做出一些假设,验证这些假设是否正确要靠输出,因为输出(书面或是口头)是学习者将其内在知识外现的一个过程和结果,只有内在知识外现,别人才能接触到学习者的语言,知道是对还是错,进而对其进行修正。merrill swain引用了pica及其同事的话:“(语言学习者)修正他们的输出,......验证他们有关二语的假设,用新的结构和形式做实验,并创造性地利用他们的中介语资源。”

merrill swain还认为,修改了的,重新加工过的输出可以被看作是代表了学习者中介语的前锋,即最新进入学习者中介语的成分。〔7〕第三个功能是元语言功能。merrill swain认为,学习者通过语言输出验证自己对二语的假设时,学习者是在猜测某事该怎么说或怎么写。正是这种输出体现了怎样使用语言,思考语言怎么使用的元语言功能。这种输出还可以让学习者控制内化这种元语言功能。大多数交际过程中交际者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语义表达上,但确有些交际过程,交际者的意图集中于语言形式上,用语言谈论语言形式。实际上这种交际是教室英语的一部分,好多英语学习者都在用语言谈论什么,什么用英语怎么说。尤其在英语角或跟外教谈话时,这种功能也时有出现。 

3.2 输出还有助于促使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换。krashen〔8〕在谈到第二语言学习环境时,把语言知识的获得途径分为习得和学习。习得指的是在自然语言环境中无意识获得的语言能力,而在课堂上有意获得语言能力的途径叫学习。前者获得的知识叫隐性知识,后者获得的知识叫显性知识。krashen认为这两种知识是不可以转换的,显性知识只能起监控的作用,交际中使用的是隐性知识。krashen这种观点被称之为无接口理论(non-interface hypothesis)。seliger,stevick,bialystok,mclaughlin等人提出了接口理论(interface hypothesis)。〔9〕seliger的弱接口理论认为,显性知识可以缩短习得过程,加快习得速度,从而帮助语言习得。后者提出的强接口理论认为,显性知识经过充分的练习,可以转换为隐性知识,也就是说,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可以经过练习而用在交际中,而练习包括输入(听力联系,阅读练习),也包括输出(口语,写作)。因此语言输出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至关重要。 

3.3 社会文化对语言输出的作用。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没有文化,语言就成了没有实在意义、空洞抽象的符号,学生的显性知识不能在输出中得到练习,不能转化成隐性知识,不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因此,外语学习者要想大量输出语言,必须有足够的社会文化知识作依托。有了丰富的社会文化知识,语言学习者才有思想要交流,语言输出才有可能,语言形式才能在不断的输出中变得熟练起来,学习者的中介语资源也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接近目标语,语言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4 结语 

社会文化知识对外语学习者来说至关重要。一方面,文化知识可以使外语学习者得体地使用自己的语言知识;另一方面,文化知识可以帮助学习者理解更多的语言输入,使学习者的中介语更接近目标语,同时还有助于学习者增多语言输出量和输出机会,使课堂上学习到的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这从另一个侧面表明文化知识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除了帮助学习者有效地和来自目标语文化中的人沟通(书面的和口头的)之外,还有助于学习者提高语言能力。中国外语学习者的文化知识的获得主要依靠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包括目标语文化教学和母语文化教学,因此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的重要性需要人们重新考虑! 

参考文献: 

[1]王振亚.以跨文化为目的的外语教学[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 

[2][5]rod eliss.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shanghai:sflep,1997 

[3][8][9]rod eliss.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shanghai: sflep,1997 

语言在文化中的重要性篇9

关键词:文化导入大学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促进作用

一、前言

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媒介,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影响和制约着言语交际。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反映文化的特点和习俗;文化影响着语言的演变和发展。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往往只重视语言输入和输出本身,却忽略了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造成语言学习效率低下,由此造成的语用失误阻碍了跨文化交际的有效进行。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变长期以来存在的“哑巴英语”的现状,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实现跨文化交际。这就要求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不仅强调语言知识的学习,更要重视文化知识的导入,将文化导入融入到语言教学中,增强学生的语用学意识,提高教学效果。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它凝聚着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人类社会的特征。文化随着人类群体范围划分不同而体现出差异。不同的文化背影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方文化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着相当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最大的区别在于思维方式的不同。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注重逻辑和分析,而中国文化的思维模式注重直觉整体性。表现在语言思维方式上,西方语言思维惯性是“线型思维”,中国人的语言思维惯性则是“环型思维”。具体到语句上,英语强调句式完整,汉语强调内容达意。倘若用现代哲学中的“对立统一”规律来概括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则可概括为中国人重“内”,而西方人亲“外”。中国人习惯动态地观察分析事物,西方人则从静态中观察分析。中国人善于把握整体,注重平衡,从整体中推导出个体;西方人化整为零,注重分析,善于从部分中分析整体。中西方语言差别的一个明显标志在于汉语重神似;西方语言重形似,句式严整,结构紧凑。

文化在语言学习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中西方的文化存在着很多差异,这就使得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重语言层面的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语言学家RobertLado指出:“一种语言既是一种文化的一部分,又是该文化其它组成部分的主要表现手段,影响到双方的文化传统。”语言和文化息息相关,这就决定了语言教学所承载着语言和文化教学的双重含义。

三、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切入点和策略

吕必松说:“从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的角度研究语言,就必须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因为语言理解和语言使用都离不开一定的文化因素。”[3]在英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导入,就是对语言和文化不断加深理解和认同的过程。文化导入的方法与途径是多种多样的,笔者从词汇和多媒体教学两个方面提出自己的观点。

1.词汇教学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英语词汇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沉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词汇教学的难点是词语的文化内涵。petertrugill在《社会语言学》一书中指出:“一个社会所用语言中的词汇体现出该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主要差别。”鉴于此,词汇学习不仅是一种语言学习,更是一种文化习得。

宋永培先生曾说:“语言的基础是词汇,核心是词义,因而词汇与文化的关系应当深入到词义与文化的关系中去说明。”[4]词语具有民族性或文化色彩,同一词汇在不同的文化背景里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意义,甚至刚好相反。例如,表示色彩(如blue,green,red,yellow,white等)和有关动物(如cat,dog,dragon,lion,sheep,tiger等)方面的词汇在中西方文化里就存在很大的差异,有着不同的联想意义和象征意义。“He’dbeenfeelingblueallweek.”意为“他整个星期都郁郁不乐”,这里blue理解成“忧郁的;愁闷的”之义。而redflag指“使人生气的东西”,red带有感彩,表达人愤怒的心情,seered就不难理解其“大怒,大发脾气”之义了。cat在中国是受人喜爱的动物,在西方却不受欢迎,特别是黑猫被认为是邪恶的象征;如英语中有这样一条谚语:acathasninelives.意思是猫有九命,泛指某人或某物的生命力很强,这与黑猫可变九次不无联系。而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拍摄的动画片《黑猫警长》至今还为人津津乐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之后,就能在语言输出,特别是日常交流过程中避免或较少出错。

以上这些例子均体现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词汇的学习受其文化的影响。在词汇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适当地培养学生的文化差异意识,导入相关文化,有助于学生准确理解和领悟词汇意义,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语言情境下正确地使用词语,跨越文化差异的障碍。这种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导入文化的方法策略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用能力的重要途径。

2.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技术是一种把图、文、声、像等表现信息的媒体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将多媒体各个要素进行有机组合,完成一系列随机的交互式操作的信息技术。“多媒体的关键特性主要包括信息载体的多样化、交互性和集成性三个方面”(邓星辉,2003)。[2]多媒体信息载体的多样化体现在集图、文、声、像于一体,扩大了教学信息空间,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材料,使得课堂内容生动、具体、富于感染力。

多媒体教学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上意味着将不同的教学材料、教学手法结合在一起,用于师生之间更好地交流。利用多媒体教学,学生面对的不再是教师的一支粉笔、一本书,而是生动的画面和真实的声音素材,学生的兴趣自然会被调动起来,达到良好的获取信息的效果。利用这种超文本资源教学技术,多角度、全方位、多感官地创设真实的文化语境,让学生处于作品所反映的真实社会生活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文化信息,为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更全面的知识提供保障。

笔者调查了所教的学生对多媒体教学的看法,有90%以上的学生认为比传统教学方法更能吸引他们,引发他们的学习动力。这种新的教学手段所呈现的材料内容丰富,涉及的题材广阔,集知识性与娱乐性为一体,从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将抽象化具体,通过画面的呈现降低了思维难度,加深了记忆,变枯燥为生动,使所授知识变得浅显易懂,直观形象,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从而掌握知识更加迅速。

四、文化导入的重要性及意义

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语言、文化习俗,每种语言都反映着一种特定文化,任何形式的语言都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不了解某种语言的社会文化,便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这种语言。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e.Sapir在《语言论》一书中就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1]语言和文化是两个重合的圈,要学语言就要学文化。只有在特定社会和文化环境中,语言才真正有意义。古德诺夫(H.Goodenough)说:“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语言在文化氛围中存在就决定了语言的学习离不开文化的学习。在文化背景下学习语言才是有意义的。

如果忽视西方文化知识的导入,语言知识的教学范围也会相当的有限。文化是外语教学的重要内涵,语言学习过程同时也是文化学习过程。Brown(1986)曾经指出,文化是联系语言和思想的有机整体。大学英语教师要重视文化导入,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中西方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教师在英语语教学中有必要导入对文化的阐释,这样学生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基础上学习英语,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教学实践证明,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结合得越密切,学习者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就越强。因为语言内容是实现言语的前提和手段,文化则是确保语言有效得体使用的养料。在与西方人的交往过程中,语言使用不够得体所出现的文化错误比语言错误更为严重,可能会引起交谈双方的误解、谈话的终止,甚至是关系的破裂。跨文化交际出现障碍是由于不了解文化差异所造成的,可见文化导入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英语教学中重视文化导入,不仅能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语言学习兴趣,更能为其跨文化交际储备足够的动力供给。

五、结语

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镜像折射。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层面,窥见这个民族绚丽多姿的文化形态。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不仅是词汇语法表层结构的知识灌输,更应该注重语言作为传递思想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言谈、社会语言及沟通的能力才能适应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为此教师须将中西方文化的差别所反映出语言的差异自然而然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的同时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提高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总之,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强调语言的文化导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参考文献:

[1]Sapir,e.Language,anintroductiontotheStudyofSpeech[m].newYork:Harhcourt,Brace.&Company,1921.

[2]邓星辉.基于多媒体视角下的外语教学.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9).

语言在文化中的重要性篇10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中西文化;交际分析

一、语言学中的文化因素

(一)语言以文化为基础

分布在世界上的各个国家都拥有属于自己的语言,且每个国家的语言总是独立于其他国家语言的。换言之,每个国家或者民族的语言在世界上具有独树一帜的一面。首先,语言产生于与这个民族特有的历史文化相关的因素之中。每一个民族都是在不断地、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属于自己的民族的文化,这个民族文化的形成与这个民族所在的地域、环境具有密切关系,正是因为各个民族或者地区的这些因素具有不同特征才在客观上导致了民族语言所具有的的不同特征。其次,每个民族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了方便本民族的人们共同沟通思想而产生的。任何语言的产生都是为了满足某个民族或者地区的人们的共同把的沟通需要。从来没有一个民族的语言的产生只是为了产生而产生,而是为了这个民族或者国家之内的人们的普遍需要而产生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任何民族的需要总是建立在这个民族生活需要的基础上而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民族语言。最后,一个民族或者国家的语言总是浸透着这个民族或者国家的特有情感。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民族语言或者国家的语言总是与这个民族的民族文化具有密切关联的。

(二)语言顺应着文化发展的方向

民族文化发展的方向是指,在一个民族之中总是具有属于这个民族的特有的文化,这个民族特有的文化具有属于这个民族的独有的特征。实际上,民族文化总是在发展变化的,正是在这种发展变化之中民族文化才有提升的可能。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是需要随着世界形式的发展而不断进步与发展的。首先,文化发展的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言发展的形式。前已述及,语言的发展是建立在文化发展的基础上的。只有文化不断发展才能为语言发展提供合理性的基础,这是由语言发展的根本特征所决定的。语言如果不顺应着文化发展的方向,则任何语言的发展都是没有生命力的,终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次,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着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但语言不是文化唯一的表现形式,作为一种文化表现形式,语言具有与文化相似的特征。但是恰恰是文化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力量在制约着、规范着语言的发展形态。没有文化对语言的规范作用,语言往往会发展为不符合这个民族或者地区的需要的一种语言,这是与语言发展的初衷背道而驰的,也是不符合语言发展的科学规律的。最后,文化发展的方向在实质上就是语言发展的方向。从根本上来说,语言既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又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文化具有更综合性的意义,也就是说,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更能代表一个民族的整体的精神面貌。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是由一个民族的文化所决定的。只有一个民族的文化才能代表这个民族的真正的精神状态。所以,文化具有更综合的意义。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也就是语言的发展必须也不得不顺应着文化发展的方向。

(三)文化对语言的纠偏作用

文化从来不是以一种形式对语言的发展施加影响的,也当然不是一种力量来作用于语言的发展的。首先,语言在内容上具有文化的影子。任何语言总是建立在特定的文化内容上的,也就是说,任何语言总是由一定的内容来组成的。比如语言的词汇、新型流行语这些都属于语言的内容的一部分,但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的发展往往与民族文化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作为语言内容的部分往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文化往往可以及时纠正语言发展过程中不属于文化内容的部分。往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会出现一些与传统文化相悖的语言内容,这种情况下就依靠传统文化对语言实行一种纠偏作用,也只有文化的力量才能实现这种纠偏。其次,语言的发展总为文化的发展铺垫道路。前已述及,语言的发展是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态。认识到这一点,实际上也就能够正确认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很多情况下,一个民族或者地区的文化需要用特定的语言来表达,也就是说,只有靠一定的语言才能把文化的东西表达出来,这是由语言与文化的特定关系所决定的。所以语言的发展必须顺应着文化,而文化的表达恰恰在很大程度上又是语言的表达的组成部分。从这个角度来说,语言与文化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最后,往往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文化的因素又起着重要的作用。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无时无刻不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尽管是无形的,但恰恰有时候是决定性的。综上所述,文化对语言的纠偏作用是贯穿于语言发展的始终的。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交际原因

(一)文化背景的不容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往往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分别属于两个民族,也就是说属于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比如,往往来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往往是由中国人来充当教师,而教授的学生往往是外国人。所以,对外汉语教学中,尤其注意文化的传授。首先,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很难拥有相似的文化品位。基于文化背景的复杂性,往往来说,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总是分别属于不同的文化属性,所以基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对外汉语教学者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文化背景的介绍与融通。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正是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才会在实际上导致语言学习的困难。其次,只有把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介绍给学生才能从根本上把语言的学习目的传达给学生。从很大程度上来说,语言学习是一种文化的学习,只有语言学习者把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搞清楚,那么语言学习者实际上也就对这种语言具有了相当程度的熟悉了。最后,基于语言学习的文化背景学习实际上是语言学习的精髓,在以往的对外汉语教学中,任何语言学习者与语言教育者都是基于一定的文化背景的介绍而进行教学的。这是正确的语言教学方式,更是对语言学习者有益的教学方式。

(二)增强语言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语言学习从来不简简单单地是一种语言学习,而更深层次地是一种文化沟通。必须明确只有把文字背后的文化力量让学习者彻底掌握才能更加激发语言学习者的学习热情,也才能从根本上完成语言学习者的主动学习。首先,介绍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是增强语言学习者学习动力的重要手段。在很多情况下,语言学习者由于不理解自己所学语言背后的文化逻辑导致学习效率的低下以及学习热情的下降,这是由于不知所以然所导致的。学习知识从来不能止步于仅仅知道这是什么而更加要具体地深入地理解为什么。尤其是学习一门语言更加要树立这种观念。其次,在很多情况下,教学者接受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往往可以完成两种文化背景的沟通。从社会学上来说,任何地区的人们总是会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人性形似所提出的并发展的。尽管在语言教学中,尤其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往往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但必须注意教师与学生的文化背景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就是源于人类本性的相似性。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注重介绍语言的文化背景实际上就是在把两种文明或者两种文化背景做一个沟通,正是在这种沟通之下,语言学习者才会增强其学习语言的热情。

(三)培养学习对象的语言应用能力

任何语言的学习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把语言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换言之,不能应用的语言是一种哑巴语言,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只有注意中西文化交际的重要性才能在很大程度上把语言的应用能力提高上去。首先,语言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作用于社会生活。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提高学生对汉语的运用能力实际上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只有让学生彻底掌握汉语的应用能力,汉语才能对社会生活产生实际上的作用力。当然,语言对社会作用力的体现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需要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所以,教师培养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这是对学生长远的语言学习具有更大好处的。其次,只有在把中西方文化背景介绍清楚之后,语言学习者才能从根本上学习到语言背后的力量。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语言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的沟通过程,所以在学生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培育学生的这种运用语言的能力,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从长远来说,就是文化沟通能力的提高,这是对学生的长远的发展具有相当大的好处,也是学生日后在社会上更加具有竞争能力的重要方面。

三、对外汉语教学文化交际的主要途径

(一)增强师生互动的效果

任何一种课堂教学要想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也就是说,真正地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就取得良好的知识,都离不开课堂上师生的互动。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只有在课堂上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才能正确把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度。首先,师生课堂互动实际上就是一种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学相长在教育学上指的是教师在教授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也能够从学生身上汲取到对自己教学有益的方面。也就是说,在课堂上师生互动的过程中,不仅仅是教师教授学生知识的过程,实际上教师也在学习知识。其次,只有增强课堂互动才能够真正让课堂活跃起来。从语言学的根本特征上来说,任何语言要想学好,都必须要把语言交流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尤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师生课堂互动更能够增强师生之间的互相理解。只有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能够增强才能够真正实现其之间的文化沟通。基于语言学的基本特征,只有在课堂上就注重语言的运用与交流才能真正实现语言学习的目的。课堂互动效果从来不是一种想当然的过程,而是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只有在长期的有效的课堂互动效果中,师生之间才能实现良好的互动。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

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都不是仅仅注重语言学习的一方面。从语言学习的基本特征上来看,语言学习的综合能力当然地包括听说读写。对外汉语教学永远不能停留在一种教学形式上,只有多种能力共同培养才能真正实现语言教学的目的。首先,教师要不断摸索培养学生汉语综合能力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学习语言能力而言,不能只注重一方面语言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就必然需要综合的教学方法这是由教学的基本特点所决定的,也是由基本的教学规律所决定的。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汉语的薄弱之处,也就是说,往往在教学过程中最容易暴露学生学习汉语的短板,只有教师把这些短板充分考虑到实际教学中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的目的。最后,综合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注重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必然需要相关的学习动力的激励,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变化教学方法,当然这种变化也是随着教师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来进行的,只有教师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才能真正实现对学生教学的目的。从教育规律来看,教师只有遵循学生学习知识的基本规律才能实现教学能力的提高,这二者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

(三)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

其实,从语言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上来讲,任何语言学习都是要依靠语言学习者自身的主动学习来实现的,也就是说,只有语言学习者自己能够养成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才能主动地去进行语言学习,对外汉语教学也不例外。首先,往往来说,学生由于不能正确认识到语言学习的正确方法,往往来说,学生需要老师的指引与正确引导,这是由学生学习阶段所决定的,任何情况下,学生只有遵循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真正实现学习语言的目的。其次,教师必须认识到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必须注重文化差异的比较。换言之,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有真正认识到学生只有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才能实现真正的语言学习目的才是十分重要的。所以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当然包括让学生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最后,为了学生学习语言的长远发展考虑,教师必须认真总结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所出现的不良的语言学习习惯,有时候无论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是不良的语言学习习惯都容易形成一种长期的惯性,而且这种惯性一旦养成就不容易纠正。养成良好的汉语学习习惯也是中外两国文化交际更加有效性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张蔚,徐子亮.基于扎根理论的对外汉语新手教师教学焦虑研究[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6(3).

[2]张晓东,古芳瑜.对外汉语中“巴不得”与“恨不得”的比较教学[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