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流动资金贷款管理十篇流动资金贷款管理十篇

流动资金贷款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9:35

流动资金贷款管理篇1

【关键词】相关规定;流资贷款;影响

一、执行《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将对大型煤炭集团营运资金造成的影响

(一)《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相关规定

《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2010年第1号)第一章第六条规定“贷款人应合理测算借款人营运资金需求,审慎确定借款人的流动资金授信总额及具体贷款的额度,不得超过借款人的实际需求发放流动资金贷款”。测算相关公式如下:营运资金量=上年销售收入×(1-上年销售利润率)×(1+预计销售收入年增长率)/营运资金周转次数。

其中:营运资金周转次数=360/(存货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应付账款周转天数+预付账款周转天数-预收账款周转天数)

应收账款周转次数=销售收入/平均应收账款余额

预收账款周转次数=销售收入/平均预收账款余额

存货周转次数=销售成本/平均存货余额

预付账款周转次数=销售成本/平均预付账款余额

应付账款周转次数=销售成本/平均应付账款余额

新增流动资金贷款额度=营运资金量-借款人自有资金―现有流动资金贷款―其他渠道提供的营运资金

(二)规定分析

通过对上述计算公式的分析可以看出,银监会对企业流动资金贷款需求的计算比较公正客观,基本能够得出企业正常的流动资金贷款需求额度,但对以下问题有所忽视。

1.较少考虑资金储备

企业若要健康、可持续发展,充足的资金是首要保障。有条件的企业往往会在账面上保持一定额度的相对闲置的营运储备资金,用于应对突发事件、利于捕捉商机、抢抓发展机遇,而银监会的流动资金贷款需求计算公式显然未对企业保持部分相对闲置营运储备资金的需求做过多考虑。

2.较少考虑企业自有资金的合理布局

煤炭企业自有资金的使用主要是正常的生产经营和项目投入。快速发展的煤炭企业考虑融资成本往往会将主要自有资金用于项目投入,由此产生的生产经营资金缺口选择融资成本较低的流动资金贷款进行补充。而银监会的流动资金贷款需求计算公式显然未对企业控制财务费用、合理的资金分配做充分考虑。

(三)对运行良好的大型煤炭集团的影响

根据对山西省重点企业尤其是煤炭企业的资金状况分析,大型煤炭集团在市场中的地位相对强势,仅依靠占用上下游客户资金即可满足正常的生产经营需求。

而大型煤炭集团的实际情况为由于资源整合、重点工程建设等重点工作挤占了煤炭集团的大量流动资金,煤炭集团既得的流动资金贷款也存在较为严重的短债长投问题,流动资金并非如测算结果那般宽松。

截至2009年末,大型煤炭集团流动资金贷款余额均较大。若金融机构严格执行《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则煤炭集团无法从银行取得流动资金贷款,原有的流动资金贷款也存在到期无法转贷的问题。煤炭集团若在短期内归还流动资金贷款,则资金筹措存在问题。煤炭集团的资金储备短期内亦会不再充足,一旦市场形势发生变化,就有可能威胁到资金链条安全。

二、趋势分析

经向相关合作金融机构咨询,大家普遍认为国家规范贷款审批、使用,为大势所趋,亦是国内金融政策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必然。本次银监局加强流动资贷款管理不会是阶段,而是规范管理的方向。经了解,按照《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的测算公式计算,山西省内五大煤业新增流动资金需求基本为负数。故山西省内金融机构对执行《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多持观望态度,并对相关测算公式的合理性产生质疑,亦向我们表示会通过不同渠道向银监会反映,以期流动资金贷款问题得到合理解决。

根据上述情况笔者认为,执行《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将是必然,其相关规定有可能进行调整,但短期内难以完成。另据了解,近期银监会批准了银行私募资金、保监会批准了保险资金进入融资市场、银监会批准了邮储银行的专项融资,加上已相对成熟融资渠道的企业债、中期票据,现在可供选择的除银行贷款外的融资渠道日益丰富。通过上述信息笔者认为,国家在逐步关紧银行贷款融资这扇大门的同时,又为这些优质煤炭企业敞开了另一扇更为广阔的资本市场融资的大门。

三、相关建议

一是建议有财务公司的煤炭集团加快对成员单位资金调控管理步伐,提高集团内部资金调控能力,部分置换外部银行流资贷款,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流动资金贷款管理篇2

一、商业性贷款的特点

商业性流动资金贷款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点。贷款投放企业后,即成为了企业流动资金的一部分,参与其生产经营,用于购进物资、支付运行成本和费用,再通过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实现现金回笼,完成由货币实物货币的形态转变。最终,企业实现资本转化增值,银行收回贷款本息,它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流动资金贷款按照用途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根据企业正常生产经营计划和各项资金占用平均额度核定的周转性流动资金贷款,属于常量贷款,我行的商业性流动资金贷款主要是解决企业这部分的资金需求;另一种是临时性流动资金贷款,用于满足企业周转性流动资金临时性不足的贷款需求。对于周转性流动资金贷款,一般都是依据企业未来一年的生产经营计划测定的,实行由借款人在贷款期限内周转使用、按期付息、到期还本的管理方式。

商业性中长期贷款主要用于支持客户固定资产项目建设,实行的是项目管理,在项目建设期(宽限期)结束、客户开始投产经营的当年,就进入到贷款偿还期,还款周期比较长。偿还中长期贷款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企业提取的折旧、摊销和当年净利润等。

二、现阶段商业性贷款期限管理中的突出问题

(一)贷款约期与企业生产经营周期不符。贷款约期与客户生产经营周期不符会带来两方面影响,一是贷款期虽满,但企业经营周期尚未结束,资金没有实现或没有全部实现回笼,仍以实物或在途资金的形式参与经营周转,形成贷款到期日客户没有足够货币资产偿还贷款的情况。二是贷款期设定过长,掩盖贷款风险。个别贷款约定期限不合理,由于企业经营不善等原因,贷款风险实际上已经产生,但由于贷款期限约定较长,从表面上看贷款仍在正常期限内,一定程度上掩盖了贷款的风险。

(二)贷款投放节奏不合理,造成按期还款困难。贷款发放过程中,如果采取一次放款或连续集中放款的方式,将会导致贷款集中到期,给企业还款带来压力。由于企业经营资金回笼一般都是在一定时段内连续回笼,在某一时点上,客户回笼资金有限,如果贷款约期过于集中,企业将无法全部归还到期贷款,造成贷款逾期。

(三)到期贷款催收不及时,造成贷款逾期。一般情况下,贷款本息收回应按规定向借款人发送通知,由借款人主动归还或按约期于还款日从借款人账户中划收。在贷款收回过程中,银行下达企业还款通知是重要的一环,银行应全面了解企业的经营及现金流回笼情况,并结合还贷金额,在恰当时机下达催收通知,提示企业提前准备资金归还贷款。但由于银行疏于管理,没有及时催收贷款,或催收贷款、采取措施的最佳时机已过,没有收回贷款,导致贷款形成逾期。

(四)对符合展期条件的贷款未及时办理展期,造成贷款逾期。对符合展期条件的贷款进行展期,也是我行规避贷款风险的有效途径,对借款人因周转暂时出现困难等正当理由不能按期足额归还的贷款,可以向银行提出展期申请,银行应在贷款到期前完成各项流程,但目前部分行存在一个误区,认为贷款展期容易出现风险,不愿受理客户的展期申请或受理不及时,导致贷款逾期。

(五)新老贷款衔接不畅,导致企业资金出现断档。在企业正常经营期内,周转型流动资金以货币或实物形态被企业长期占用,贷款归还后,企业将会出现新的流动资金缺口,需要继续融资加以补充,如果后续资金没有及时补上,就会造成资金断档,给企业的持续经营带来影响。一般情况下,在收回老贷款前,银行应做出是否继续支持的决定,对同意继续支持的,应该提前做好准备,在上笔贷款进入还款期前,完成下轮贷款的调查签批等工作,做好新老贷款衔接工作。当前,个别存在着后续贷款受理不及时、办贷效率不高的情况,导致新老贷款衔接不畅,给企业的经营带来了影响。

(六)项目贷款还款计划落实不到位,贷款按期收回存在潜在风险。项目贷款在贷款宽限期结束后,便进入了还款期。当前,个别企业在项目投入运营初期,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实现预期效益,现金流量不充足,客观上存在着还款困难情况。但是银行方面也存在着催收不及时、应对措施少、操作手法不当的现象,致使还款计划落实不到位。

三、加强商业性贷款期限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结合实际确定用款计划。对于客户申请的周转性流动资金贷款,开户行要在贷款审批后结合贷款调查报告拟定的信贷支持方案,充分掌握客户生产经营计划,实事求是地与客户协商确定贷款的分批使用计划。贷款使用计划确定的主要依据是客户未来一年生产经营计划及未来一年各个月份的经营性现金流入量。贷款到期月份的经营性现金流入量是确定客户当月可用于偿还贷款资金额度的重要参考数据,以此来限定目前应发放贷款的最高额度,再结合客户生产经营计划适当调整,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发生贷款到期后没有足够的现金流偿还贷款问题。贷款分批使用计划确定之后,开户行要及时申请资金规模,严格按照计划渐次发放贷款。对于没有办理最高额担保手续的,要建议客户分批次办理担保手续,尽量避免因一次性办理贷款担保手续、分批次发放贷款而减少客户实际使用贷款时间等问题。

对于客户申请的临时性流动资金贷款,以及粮食收购贷款,开户行仍然要按照封闭管理的要求,在客户临时性资金需求事项结束或粮食收购贷款形成的库存粮食加工销售后及时收回贷款。

(二)提前拟定信贷支持计划。要准确理解和掌握商业性贷款企业流动资金使用特点,不能机械照搬粮食购销企业收购贷款“购贷销还”的期限管理方式和贷款支持模式,必须提前拟定计划,提前进行相关准备工作。一般情况下,商业性流动资金贷款到期前3个月,开户行要专题检查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重点就贷款偿还的可能性、偿还的资金来源、贷款偿还的时间批次及额度,与客户进行深入沟通,并掌握客户下一步经营计划和融资意向,作出

相应的信贷支持计划。对生产经营正常、能够按期偿还贷款、拟继续予以支持、符合贷款条件的贷款,开户行要提示客户提前申请新贷款,并提前做好相关资料搜集以及办理贷款担保手续的准备工作。原则上,新贷款申请应于原有贷款到期前3个月逐级报达有权审批行,以便审批行及时安排贷款的调查审批事项。通过提前进入新贷款报批程序,不仅有利于客户统筹规划资金用途,有计划地用回笼货款分批次归还原有贷款,还能够给客户充足的时间办理贷款担保等相关手续,便于我行及时、渐次发放新审批的贷款,保证企业生产经营和信贷支持的连续性,有利于信贷资金的效益性和安全性。对于符合展期条件、拟同意予以展期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也要参照上述要求在该贷款到期前一个月逐级报达有权审批行。对不予继续支持或不符合展期条件的贷款,要及时研究信贷退出办法,采取措施有计划的收回贷款本息。

流动资金贷款管理篇3

论文关键词:两法一指引,企业集团,监管当局

一、企业集团的特点

企业集团是多个法人企业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通过资产等联系纽带,以实力雄厚的企业为核心组建的具有多层次的组织结构及多种经济功能的大型法人企业联合体,其基本特征为:

(一)组织形式为多法人联合体。企业集团内部各成员单位都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实体,它们在产权关系、契约等力量的作用下联结成为一个企业集团。

(二)组织结构具有多层次、立体型的特点。企业集团多是通过兼并、控股、参股、联营等方式形成的。企业集团是以母子公司为主体的,从这个角度上说,企业集团的多层次结构表现为母公司、子公司、孙公司等一系列的多层次结构,企业集团少的有二、三层,多的则达六、七层,从而形成立体型的企业网络。

(三)以资本联结纽带为主,多种联结纽带并存。资本纽带使各成员单位间建立起最为持久稳固的关系,同时也是其它联结关系的基础。在资本纽带的基础上,相互建立起人事纽带、技术纽带、信息纽带以及文化纽带等多种联结纽带,使各企业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四)采取多元化经营。企业集团形成的动因之一就是为了抵御日益增加的市场风险监管当局,提高竞争能力,获得更多的市场营销机会。因此,企业集团在其形成过程中成为了具有生产、流通、科研开发、多角化经营和国际化经营等多功能的综合体,目前世界各国企业集团大多采用相关多元化经营。

(五)产业与金融相结合。企业集团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许多企业集团以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为核心,还有许多企业集团资金融通的需要,经批准在企业集团内部建立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财务公司,就是产业与金融相结合的一种形式,产业与金融相结合是今后企业集团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趋势。

二、“两法一指引”的推出和实施

(一)“两法一指引”的和实施

中国银监会分别于2009年7月18日和7月23日下发了《项目融资业务指引》和《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两个文件,随后又于7月30日了《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两法一指引”)。2010年2月20日,中国银监会宣布,《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实施。至此,包括此前已经的《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项目融资业务指引》在内,这标志着统称为贷款新规的“两法一指引”开始进入全权实施阶段。

(二)与原有制度的对比

“两法一指引”前正式实施的贷款类管理制度主要有三个,其中最主要的是人民银行1996年的《贷款通则》[2],以及银监会2008年的《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和2007年的《银团贷款业务指引》。

《贷款通则》出台后,各行都根据其规定,制订了相应的贷款管理办法,我们比较研读了中国建设银行《固定资产管理办法》、中国工商银行《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并对两家银行的规定与本次的《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项目融资业务指引》进行了对比,主要的不同点有:

1、账户管理

“两法一指引”的《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第十八条规定“贷款人应在合同中与借款人约定对借款人相关账户实施监控,必要时可约定专门的贷款发放账户和还款准备金账户”;第二十三条规定“合同约定专门贷款发放账户的,贷款发放和支付应通过该账户办理”。建行《固定资产管理办法》中规定“借款合同生效后,借款人即可办理贷款开户手续,并按借款合同约定的用款计划,一次或分次将贷款转入在建设银行开立的专用存款账户,在此账户中支用贷款。”工行《固定资产管理办法》中对开立专用存款账户没有特别要求,且从实际情况来看,建行各分支机构在操作中也未非常严格执行专用存款账户的管理规定。

2、受托支付管理

“两法一指引”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受托支付管理”监管当局,《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单笔金额超过项目总投资5%或超过500万元人民币的贷款资金支付,应采用贷款人受托支付方式”;《项目融资业务指引》中规定“贷款人应当按照《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关于贷款发放与支付的有关规定,对贷款资金的支付实施管理和控制,必要时可以与借款人在借款合同中约定专门的贷款发放账户”,其实质就是单笔金额超过项目总投资5%或超过500万元人民币的贷款资金支付,也要求采用贷款人受托支付方式。《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中规定具备所列条件之一[3]的贷款资金必须采取贷款人受托支付。而类似规定在工行和建行的办法中未作具体要求,两家银行的办法中对贷款用途也仅规定了一些原则性的条款,如建设银行规定“不得将建设银行固定资产贷款作为资本金、股本金和自筹资金使用”,工行规定“借款人应按项目工程进度和借款合同约定用途使用借款。”

三、“两法一指引”对企业集团的影响

企业集团具有与单个企业显著不同的特点,“两法一指引”的和实施将对其带来不同于一般单个企业的影响:

(一)放慢企业集团扩张速度

企业集团新建、扩建项目贷款大部分符合《项目融资业务指引》中规定的项目融资,即企业集团大部分新建、改扩建项目贷款需要遵循《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项目融资业务指引》的规定。而这与大部分企业集团近年来以较少资本金撬动大量银行贷款进行新建、改扩建、企业集团成员单位资产负债率较高的现状不符,如严格执行新规定,就需要项目资本金按时到位,相应的可能放缓集团公司的扩张速度。

(二)增加企业集团整体财务费用

“两法一指引”正式实施后,从短期和单笔贷款来看,因按需提取,可能会部分起到节约财务费用的作用,但其严格的“打酱油的钱不能买醋”的专款专用要求,将迫使各单位申请更多的贷款资金,降低资金流转效率,从长期来看,会增加各家单位的财务费用。

(三)造成一定的融资困难

“两法一指引”中要求贷款人必须有充足的资金来源才能取得贷款,因此,各家单位“借新还旧”类的流动资金贷款今后将更加困难,对于一些未核准项目来说,取得项目搭桥贷款也将变得比较困难。特别是在融资环境恶化的情况下,企业集团取得贷款将更加困难。

(四)流动性风险进一步加大

“两法一指引”实施后,对于缺乏流动资金的企业集团来说监管当局,如各家单位不能及时将款项支付到收款方,可能造成资金链条的断裂,直接影响生产经营活动。

(五)削弱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力度

国资委和银监会近年来要求中央企业强化资金集中管理的精神相违背。国资委要求强化中央企业资金集中管理,鼓励成立财务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承担着“归集内部资金、服务集团发展”的功能定位,其运营资金均来自集团内成员单位。“两法一指引”实施后,一旦贷款人受托支付方式广泛应用,企业包括融资资金在内的所有资金就将分散在各银行回笼、周转,大大削弱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的力度。

(六)预算管理需更精准

“两法一指引”中提出的按需提取的原则,以及必须向贷款行提供相应单据才能支付的要求,与原有的贷款资金一次性提取相比,对各单位的预算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应的也要求企业集团的预算管理要更上一个台阶。

四、企业集团可采取的应对措施

(一)整合企业集团现有的内部资源

企业集团应对企业集团内部的单位、账户、资金进行彻底稽查,整理现存的网络外账户和资金,将原有的分散的账户和资金尽可能的进行整合。此外应建立账户管理和资金集中的长效机制,对新账户的开立、贷款资金的发放建立严格的报告制度,遇有新的贷款账户开立,优先考虑由企业集团所属财务公司提供资金支持或者组织银团贷款。

(二)统一企业集团融资管理

《项目融资业务指引》第十九条规定“多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参与同一项目融资的,原则上应当采用银团贷款方式。”企业集团应统一整个集团一定量贷款额以上的融资安排,在增加与银行谈判筹码的基础上,争取成为银团贷款的牵头行[4]和行,即将集团公司融资管理权统一上收,成员单位所有的融资需求由特定的融资管理部门统一调配,每一份贷款合同的签订均需经过审批,在合同条款里争取对成员单位和集团公司整体有利的条件。

(三)加快企业集团信息化建设

企业集团应积极探讨通过内部财务公司作为银团贷款行的可行性,并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财务公司作为第一行,自主选择商业银行作为辅助行,共同完成贷款支付、监管。通过信息化建设监管当局,财务公司实现部分承担银行原有的贷款贷后管理职能的目标,也减少监管当局对贷款资金由财务公司上收后可能流向不明的担忧。

(四)拓展多种融资渠道

企业集团一方面应从融资来源上下功夫,考虑除银行借款外的其他融资,如公司上市、发行信托计划等;另一方面深挖负债融资潜力,争取长期、稳定的融资来源。

(五)做好筹融资预算

企业集团应着手进行筹融资规划,尤其是新建项目,必须提前做好与项目进度相应的筹融资计划,安排好提款进度,保证项目不因贷款资金未及时到位而影响进度。

(六)与各家银行总行沟通协调

《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和《项目融资业务指引》均规定“贷款人应依照本办法制定固定资产贷款管理细则及操作规程”,“贷款人应依据本办法《项目融资业务指引》和《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定流动资金贷款管理实施细则及操作规程。”因此大型企业集团应积极与工、农、中、建、交等商业银行总行就其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和操作规程事宜进行沟通,及早获得银行方面的信息,以便对症下药的找出应对措施。

(七)争取监管当局的理解

企业集团应积极向监管当局和国资委呼吁考虑企业集团整体的生存发展,正确理解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的作用和意义,不要将企业集团的资金集中管理简单等同于贷款资金挪用,积极争取监管当局同意由企业集团下属财务公司协助贷款行进行贷款资金的监控,财务公司在其中担任“监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项目融资业务指引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2009

2、龚庆.根据三办法一指引完善贷款管理,经营管理,2009

3、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2008

4、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银团贷款业务指引,2007

5、中国人民银行.贷款通则,1996

6、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固定资产贷款评审管理办法、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固定资产贷款项目评估办法,1989

流动资金贷款管理篇4

一、“贷款新规”带来的影响

(一)有利于节约企业财务成本,加快资金运转。过去商业银行营销的一个策略是请求企业配合银行借贷并放在银行账户上,以获得资产和利润的扩张,而企业在需要资金时也会根据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需要提供“符合要求”的报表,银企之间实际上形成了一种“默契”。而“贷款新规”要求的“实贷实付”将打破这种“默契”,使银企关系回归到市场经济的契约轨道上来。借款企业根据“实贷实付”的原则,将实施“量入为出、量用为借”的信贷理念,即需要多少资金才能借多少钱,用多少资金即支即划,过去企业把信贷资金放在账上闲置的现象将一去不复返,借款人也因此节约相应的利息支出和财务成本。

(二)有利于遏制贷款资金挪用现象,提高贷款质量。近年来,贷款挪用甚至进入股市、楼市在部分商业银行中时有发生,给银行造成巨大声誉损失的同时,也加大了信贷风险,甚至还形成了不良贷款。事实上,借款人按照贷款约定用途使用贷款是信贷发放的最基本前提条件,也是贷款协议和诚信申贷的基本出发点。离开了这个基本前提,信贷投放越多,贷款损失的风险就会越大,就越会偏离贷款有效投放的基本命题。“贷款新规”提出“实贷实付”的贷款资金支付模式将促使商业银行实施更为精细化的贷款用途管理,它将贷款直接划入交易对手账户的做法,能有效遏制信贷资金挪用问题,确保信贷资金真正进入实体经济,防止违规流入股市或楼市。在遏制资产泡沫的同时,银行的信贷风险也将得到更为有效的控制,有利于建立防范不良贷款的长效机制。

(三)有利于银行整合业务流程,提高风险防范能力。从近年来不良贷款损失的情况看,一笔贷款管理不善就可能造成巨大损失。“贷款新规”的实施,不仅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贷款管理流程、贷款支付方式等影响重大,而且将对银行业机构的绩效考核机制、同质化的市场定位等都会产生深刻而持续的影响。“贷款新规”要求的“实贷实付”原则将改变商业银行“重放轻管”、“重贷轻管”的现象,改善贷后管理不到位的问题,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二、基层农发行执行“贷款新规”中存在的问题

(一)短期贷款需求测算与借款人申报金额存在差距。产生差距的原因,一方面,由于贷款企业的盈利能力与其在银行融资有很大的正相关性,如果贷款企业以往没有在金融机构融资,而融资测算依据其上年度销售收入来测算流动资金缺口,必然与其实际需求存在偏差;另一方面,个别民营企业有可能为了规避成本或是为了获得贷款而虚编财务报表,如果根据其财务报表上的指标来测算其流动资金缺口,也将导致与其实际需求有较大差距。

(二)现行审批制度制约短期贷款采用“受托支付”方式。流动资金贷款采用“受托支付”存在支付笔数多,金额小的情况,而农发行现行信贷审批和资金汇划方式导致整个贷款流程、资金支付流程较长,实际操作中对于流动资金采用“受托支付”困难较大。农发行现行一般的贷款流程是:“贷前条件落实后,基层行逐级向上级行申请贷款计划,贷款计划批复后,由基层行向贷款审批行申请发起贷款Cm2006流程;贷款审批行经过调查、审查、签批等5个环节完成合同签批流程后,基层行根据签批意见与企业签订借款合同:随后基层行根据企业提款申请在Cm2006中发起借据流程,再次经过调查、审查、审查复核、有权签批人签批4个环节完成借据签批;最后企业填制借据,农发行会计入账提款。”整个贷款支付流程较冗长,再加上农发行网点规模小,客户交易对象往往在他行开户,企业发起大额跨行支付需提前一天向农发行申报大额支付计划,否则将因资金准备不足无法汇出。上述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延误,都可能导致资金不能按期支付,现行制度下对流动资金采取“受托支付”将可能影响到企业的资金使用。

(三)“派生存款”减少,短期内影响基层行综合收益。由于贷款直接支付至借款人的交易对手,借款人不能把信贷资金控制在自己的账户上,原有的贷款“资金池”被打破,派生存款减少,对基层行存款业务影响较大。原先的“派生存款”将流向哪里呢?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因农发行网点少、结算不方面,企业存款可能流动到网点多、客户基础好的其他国有大型银行。另一种情况是即使存款仍在农发行内部转移,也将在不同分支机构间流动,向区域位置好、结算便利的行集中。这势必要求基层行的存款营销方式必须改变,过去“实贷实存”下将存款、贷款一网打尽,争取到一个客户就可以同时获得存款、贷款“双增”的情况将不再适用。

三、基层行执行“贷款新规”的对策

(一)加大行内外宣传培训与辅导力度。积极营造贷款新规良好的内外部实施环境。一方面加强客户关系管理,充分评估“贷款新规”对客户关系带来的影响,包括可能出现的风险,对重点信贷客户、优质客户指派专人进行培训,加强对客户的沟通与宣传解释,使广大客户了解“贷款新规”并没有提高获得贷款的门槛或使程序变得繁琐,而是提升金融服务水平的重要举措;另一方面加强内部员工辅导,组织针对性较强的岗位培训,防止员工因新规采取了严格的监管制度、加大了责任追究和处罚力度而产生“惧贷”心理。

(二)合理测算流动资金贷款需求。基层行在贷款环节应按照《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明确流动资金贷款需求量主要是基于借款人日常生产经营所需营运资金与现有流动资金的差额确定。在实际估算过程中,应参考《贷款需求量的测算参考》的公式,结合客户性质、实际经营情况、未来发展状况,综合考虑新设法人、小企业融资、季节性生产、订单融资等多种情况,合理预测各项资金额度。

(三)严把贷款支付审核环节,加强资金使用的延伸监控。对贷款发放,资金支付等环节,农发行已经下发了较为完善的支付办法和审核制度,基层行应该严格执行,以“贷款新规”的规则、流程为准绳,合规操作,确保贷款资金按照监管办法要求进行支付,最大程度地发挥支付审核对贷款资金流向的控制功能,促进“贷款新规”的有效实施。同时,应加强对贷款资金使用的延伸监控,确保贷款资金用途合规。尤其是对集团客户分借统用、统借分用以及通过财务公司统一对外支付的情况,基层行应通过支付后追踪资金动向,实物是否按期交易,对贷款资金实行延伸监控。

流动资金贷款管理篇5

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股票市场的在我国并不是一个新问题,可以说,在股票市场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这一问题总是以或明或暗的形式不断出现。最近,这一问题又被旧话重提,在界引起了新的争论。我们认为,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都是进行资源配置的场所,人为地限制资金在两个体系之间的流动不符合效率原则,因此,信贷资金入市是必要的。问题的关键在于选择适当的信贷资金入市方式。

我们认为,无论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来考察,还是从我国证券市场平稳发展方面来考虑,允许信贷资金入市都是一种必要的政策举措。

对商业银行而言,信贷资金入市的必要性在于:

第一,它有利于增加信贷资金的运用渠道,可以为商业银行开辟新的盈利途径。

第二,允许信贷资金入市有利于规范信贷资金流入股市的渠道和方式,克服银行信贷资金向股市流动的盲目性和无序性。在信贷资金流入股市问题上,我国一直存在着现实状况与规定悖逆的不正常现象。一方面,有关法律法规严禁将银行信贷资金用于炒股;另一方面,现实中却又有大量信贷资金通过各种方式流入股市。而且,由于信贷资金入市绝大部分属于暗箱操作,因此除了少量的券商股票质押贷款有据可查外,没有人能确切知道流入股市的信贷资金数量。有人估计,2000年流入股市的银行贷款就达1000亿元左右。既然严格的法律规定亦难以堵死信贷资金流入股市的暗道,而且各种暗道的存在使银行对信贷资金向股票市场的流动完全处于一种无法监控的状态,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已经没有必要固守原有的法律和政策限制,而应使信贷资金入市公开化和合法化,变信贷资金流入股市的各种暗道为明道。这样对规范信贷资金向股市的流动,减少银行贷款向股市流动的盲目性和无序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允许信贷资金入市有利于减少银行资产业务风险。我国之所以禁止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股票市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出于对银行信贷资金安全性的考虑。我们一直认为,股票市场风险很大,而银行信贷资金的绝大部分是来自各项存款,特别是来自居民的储蓄存款,如果允许信贷资金入市,则一旦运用银行贷款进行的股票投资失败,不仅会使银行形成大量不良资产,而且也会损害存款人的利益。应当说,上述看法有一定道理,但问题在于对商业银行而言信贷资金入市的风险有没有想象的那么大?答案应当是否定的。而且从另一个角度来,允许信贷资金入市还有利于银行减少资产业务风险。一是因为过去信贷资金入市的风险主要源于信贷资金流入股市的盲目性和无序性,而如果允许信贷资金进入股市,变银行贷款流入股市的各种暗道为明道,就可实现信贷资金向股票市场的规范和有序流动,并使银行可以对信贷资金流入股市的时间、规模、途径和方式等进行有效监控,这相对于过去的那种信贷资金向股市的盲目流动而言,不是加大了银行的风险,而是减少了银行的风险。二是因为股票市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即投资者可以将持有的股票随时在股票市场上卖掉,换取现金。既然如此,与工商企业的设备贷款相比,银行以股票为对象所发放的贷款也具有较高的流动性。换言之,银行对股票市场主体贷款的风险并不高于一般工商企业贷款。如果考虑到银行可以要求借款人提供股票作为质押品、而股票的流动性又远高于其他抵押物的情况,则允许信贷资金入市就更有利于增强银行资产的流动性,从而更有利于降低银行的风险。三是因为允许信贷资金入市,并不意味着银行可以不加选择地对股票市场主体发放贷款,相反,如同对一般工商企业贷款一样,银行可以在贷款对象、贷款时机、贷款方式、贷款数量和贷款期限等方面进行严格论证和自主选择,从而把贷款风险控制在最小限度以内。可见,对信贷资金入市的风险应当辩证地看待。在很大程度上,允许信贷资金入市实际上是减少银行风险的一种有效措施。

对我国证券市场而言,信贷资金入市的必要性也是显而易见的。第一,允许信贷资金入市有利于提高我国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证券市场作为市场条件下资源配置的重要场所,其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取决于市场的规模和交易的活跃程度,而要扩大市场的规模,并保持市场交易的活跃,其前提条件又是必须维持一定的市场资金存量和流量。允许信贷资金入市的意义正在于可以为我国证券市场提供增量资金来源,从而可以对提高我国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产生重要。特别是在我国股市低迷、股票市场融资功能削弱,而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货币市场又资金过剩的情况下,允许信贷资金入市更可以改变两个市场的不均衡状况,从而对提高我国金融市场的整体运行效率发挥特殊作用。第二,允许信贷资金入市有利于减轻股市波动,促进我国股票市场的规范运行。如前所述,在信贷资金流人股市问题上,我国一直存在着现实状况与法律规定悖逆的不正常现象。由于大量银行贷款暗中无序流入股市,监管部门又要依法对信贷资金入市予以查禁,因此,在这种监管者与被监管者的博弈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股市的剧烈波动。当监管者放松监管或监管不力时,大量信贷资金就会通过各种渠道进入股市,在市场上兴风作浪,推动股票价格的猛烈上涨。而当监管部门加大对违规资金的查处力度时,原来流人股市的信贷资金又会大量从市场撒出,从而导致股价的剧烈下跌。这种现象已经为2000年以来我国股票市场运行的实践所证实。允许信贷资金入市则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因为,允许信贷资金入市后,银行贷款流人股市的渠道和方式得以透明化和规范化,信贷资金向股市的流动成为公开、合法、有序和可以由银行加以控制的流动,原来信贷资金向股市的非规范和无序性流动将不存在,这就可以避免由信贷资金的流出流人所引发的股市过度波动,有利于股票市场的平稳运行。第三,允许信贷资金入市有利于监管当局对股市进行宏观调控。目前我国股票市场的运行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依靠政策来调节,即当股市过度高涨时,有关部门就会推出“利空”政策,以此阻止股市的过度繁荣;而当股市长期低迷时,有关部门又会抛出“利好”政策或措施,以求刺激股票价格的回升。这种主要依靠政策进行调节的不仅不利于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而且也使股市的宏观调节缺乏经常性和连续性。因此,笔者认为,为了保证我国股票市场的平稳运行,当务之急是建立起经常性的、依靠经济手段对股票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的机制,而这一机制的核心就是在允许信贷资金入市的前提下建立股票信用交易制度。因为,建立股票信用交易制度后,中央银行便拥有了调整保证金比率这一调控股市的有效手段,它可以根据股票市场的运行状况,通过及时调高或调低保证金比率来有效控制银行贷款流入股票市场的数量,防止股票价格的过度波动,这对股票市场的长期稳定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信贷资金入市无论对商业银行还是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平稳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寻求信贷资金入市的合理而又安全的渠道,以便降低信贷资金入市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在我国目前的金融分业经营条件下,由于银行不能直接进行股票的买卖,因此信贷资金入市只能采取间接方式。具体说,可供选择的信贷资金入市途径有以下几种:

1.允许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进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1999年人民银行先后下发了《证券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管理规定》和《基金管理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管理规定》,这为银行信贷资金通过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间接入市提供了一条合法的通道。此后,中国人民银行又相继批准了多家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进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通过交易主体的相互交叉,使两个市场达到了一定程度的相互渗透。实践证明,这条通道的打开,不仅使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效率得以提高,而且使券商和基金管理公司的资金实力得以增强,各项业务的开展更加顺利。同时,这一举措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资本市场的运行效率,增强了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为持续快速注入了新的活力。当然,同业拆借由于具有期限短的特点,因此这种方式只能解决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的短期融资需求。

2.对券商实施股票质押贷款。2000年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证监会联合了《证券公司股票质押贷款管理办法》,允许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以自营的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券作抵押向商业银行贷款,从而为证券公司自营业务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信贷资金通过这种方式入市,无论对券商还是对商业银行都十分有益。对券商而言,股票质押贷款可在较大程度上满足其相对长期的资金需求,适应了其资产结构调整的需要,增强了券商的经营灵活性与资产的流动性,使一批符合条件的综合类券商在竞争能力、经营实力和抗风险能力等方面得到不断增强。对商业银行而言,在整个系统稳健运行的条件下,股票质押贷款业务的开展则可以推动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调整和金融服务的创新,给商业银行相对充裕的资金找到新的运用渠道,从而增强银行资金的流动性,提高银行资金运用的效率。此外,由于证券公司的信誉一般要高于普通工商,作为抵押品的股票又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因此,商业银行通过这种方式将信贷资金间接投入股票市场,其风险比之一般工商企业贷款的风险要小得多。

3.推出除券商之外的股票质押贷款,即开办个人股票质押贷款和企业股票质押贷款。如果个人和一般企业可以通过股票质押获得资金,则其一部分可用于住房、汽车等大宗消费,以及用于实业或不动产投资;另一部分资金将进入证券市场,这种乘数和放大效应将大大增加证券市场的资金供给量,推动证券市场的发展,鼓舞新老投资者的信心,也为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流入市场开辟新的途径。同时,由于能够用于质押的股票一般均业绩优良、成长性较好,因此,全面开放股票质押贷款后将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市场的理性投资。而券商通过为个人股票质押贷款提供中介服务,也可以获得新的利润来源;此外,如果能使在本公司开户的投资者用其所持股票进行质押获得贷款,也将大大增强券商对客户的吸引力。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对个人和企业开办股票质押贷款业务,可以为其资金提供更为宽阔的运用途径,从而可以更有效地缓解信贷资金运用效率低和大量闲置的,增强银行的盈利能力。特别应当指出的是,与银行的其他信贷业务相比,股票质押贷款具有很强的变现性,这对于注重资产流动性的商业银行来讲,无疑具有莫大的吸引力。银行将会由此进入新的领域,拓展新的生存空间,分享资本市场发展的成果,获取资本运作的收益。对中央银行来说,则可以通过对股票质押比率、贷款利率、贷款期限等关键性指标的调整,来有效调控通过这个渠道流人股票市场的信贷资金数量,最终实现调节市场运行、分流储蓄、缓解通货紧缩的目的。

4.商业银行为券商提供除自营之外的其他业务贷款,如投资银行业务贷款等。就性质而言,证券公司是企业,而且属于资本密集型的金融企业。作为企业,证券公司与一般工商企业只有业务类型和经营范围的区别,而不存在企业本质的不同。所以,证券公司应该与一般工商企业一样成为商业银行的贷款对象。如券商开展企业重组并购等投行业务时需要大量资金,如果可以向商业银行申请专项贷款,就可以缓解券商资金实力不足的问题,有利于券商业务的开展。

流动资金贷款管理篇6

最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取消了存贷比不超过75%的监管约束,本文试图分析取消的原因,及政策调整对地方中小银行产生的影响,并就如何适应政策变动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取消;存贷比;监管;地方中小银行

2015年10月1日,最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开始实施,其中删去了商业银行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75%的监管约束,将其调整为流动性风险监测指标,自1995年起存在了20年之久的存贷比刚性限制正式解除。

一、取消的原因分析

近年来,我国金融体系正在发生着深刻地变革,金融脱媒不断深化,存款保险制度已推出,利率市场化改革已近完成。对单家银行而言,实施存贷比监管约束,是为防止过度放贷,保证其流动性,但在资产运用与资金来源日趋多元化的现实下,存贷比高低与单家银行的流行性好坏并无对应关系。银行机构资本金再多,也不能用于信贷投放,只能靠吸收存款以促进信贷增长,存贷比监管已越来越难以适应金融体系现实需求。

(一)难以适应逆周期宏观调控需求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各国央行达成一个共识,货币宏观调控应该是逆周期调控,在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需要银行体系持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投放,而存贷比监管约束限制了信贷的持续稳定增长,与逆周期调控相悖。

(二)难以适应银行差异化发展需求

存贷比指标简单地将信贷投放与存款对接起来,存贷比监管约束导致银行必须依靠存款经营,无法促进银行差异化发展。银行为不突破监管红线和满足考核要求,短视行为在所难免,一到月末就会突击揽存,导致存款余额大幅波动,2014年监管部门即使设定了存款偏离度指标,存款余额变动依然较大。

(三)难以适应利率市场化

存贷比监管约束下,存款是各家银行的生命线,存款利率上浮空间刚放开时,大多数银行采取一浮到顶措施,与贷款定价的千差万别形成了鲜明对比,也背离了央行放开利率管制的政策意图。

(四)难以真实反映银行流动性

随着银行业务结构的变化,存贷款份额均在下降,存贷比指标的设计过于简单,难以准确反映覆盖银行表内外各项业务的流动性真实情况,为更真实地反映银行流动性,我国银监会已采纳巴塞尔协议Ⅲ建议,将流动性覆盖率加入到了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中。

二、对地方中小银行产生的影响分析

(一)资产业务

近年来,大量的“投资主体”,如民间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民间融资登记服务公司、小微金融服务平台、投资公司等出现,投资渠道多元化和新兴金融业态对资金形成分流,导致银行存款增长缓慢,信贷投放也相应受到限制。存贷比监管取消后,解除了这道“紧箍咒”,有利于地方中小银行信贷投放得以进一步释放,资产业务更具主动性。

(二)负债业务

在法定存贷比监管约束下,“存款立行”是各家银行时刻强化的经营理念,拉存款贯穿全年的工作重点,尤其是地方中小银行受存贷比75%的限制更明显,为不触及监管红线,月末、季末,年中岁末,想方设法拉存款,冲时点。存贷比监管取消后,地方中小银行存款压力大为缓解,可用同业负债替代一般性存款,负债主动性得以明显提升。一些地方中小银行已在全国银行间本币交易市场成功发行同业存单,通过同业负债替代一般存款,为下一步推出新的业务品种、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面向个人、企业发行大额可转让存单,提升负债管理水平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经营业绩

一是成本得以有效控制。当前实体经济下行压力依然不减,不良贷款双升,资金成本增加,利润普遍下滑,相比全国大中型银行,地方中小银行存贷比更紧张相应存款压力更大。存贷比监管取消后,地方中小银行灵活性增强,改变了以往“以存定贷”格局,可以在做大资产业务时不需考虑存款问题,或根据负债的来源与成本来考虑资产的运作与规模,或根据资产情况去决定负债来源与成本。二是经营模式进一步优化。取消存贷比监管约束后,地方中小银行信贷投放规模扩大,资产配置得到优化,盈利空间放大,银行利润表受益。在流动性监测指标符合要求,有利于持续稳健经营情况下,地方中小银行可根据自身业务开展情况进行有效的资产负债管理,贷款余额完全有可能超过存款余额,推动经营模式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传统存贷汇向综合金融转变。

三、相关建议

(一)负债管理精细主动化

存贷比监管取消后,对地方中小银行而言,存款仍然是最主要的负债资金来源,在“互联网+”时代,存款管理应向精细化转变,通过营销、增值服务、支付结算和融资便利等多种手段对存款进行维护和管理。同时,应强化主动负债理念,创新负债工具,畅通主动负债渠道,如推进非保本理财存款、非银同业存款、同业存单和大额可转让存单等,实施主动负债管理,缓解以往传统负债存在的被动选择、竞争性强和成本高等问题。通过分散负债来源,优化负债结构,以资产匹配负债等方式,控制负债成本和稳定负债构成,提高负债质量。

(二)资产配置渠道多元化

存贷比监管取消后,地方中小银行应改变片面依靠做大存贷款规模的经营理念和业务模式,将更多的精力由吸储转移至资产管理,以实现资产拉动负债的精细化管理。一是做好传统的信贷业务,发挥地方中小银行的优势,立足本土,坚持稳增长与调结构并重,在保持合理贷款增速的同时,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积极服务好“三农”和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二是发展同业投资业务,拓展合作渠道,发掘新的利润增长点,尝试开展同业理财投资、资产支持证券、集合资产管理计划等多种业务,获取绝对收益。三是做强债券投资业务,已加入货币市场的机构应积极发挥自身优势,适时根据收益率曲线走势,灵活进行债券配置和交易操作,提高债券投资综合收益。四是拓展理财业务,以满足客户财富管理需求为目标,积极研发保本与非保本,风格稳健、品种丰富的理财产品组合。

(三)流动性管理全面化

存贷比监管取消后,资本充足率指标能够约束时点资产规模,但对资产负债期限错配问题,以及低风险资产业务规模的控制,需要采取流动性比例、流动性缺口率和净稳定资金比例等指标来进行约束。地方中小银行应统筹考虑流动性管理和盈利目标,不断完善流动性风险的管理组织架构和全面流动性风险应急预案体系,建立多层次的流动性组合:一是加强日常备付管理;二是以短期稳健投资为主,考虑收益率及当前市场消化能力,增加投资同业理财等灵活资金运用形式;三是投资国债等高流动性资产,提供充足的质押融资能力。在流动性风险管理方法上,除保留传统的指标法,可启用现金流模型和压力测试等现代的计量方法。

作者:马庆波单位:云南民族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流动资金贷款管理篇7

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它是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等引起的风暴。它的蔓延导致全球主要金融市场不同程度地出现流动性不足的危机。

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原理与运作机制

(一)资产证券化的定义

现在国内使用较普遍的定义是:资产证券化是将金融机构或其他企业持有的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可预见的、稳定的现金流的资产,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对其风险与收益进行重组,以原始资产为担保,创设可以在金融市场上销售和流通的金融产品(证券)。证券化的实质是融资者将被证券化的金融资产的未来现金流收益权转让给投资者。

(二)资产证券化的流程

资产证券化这一操作程序包括如下步骤:(1)发起人确定证券化资产,组建资产池;(2)设立特设信托机构(SpV);(3)资产的真实销售;(4)进行信用增级;(5)资产证券化的信用评级;(6)发售证券;(7)向发起人支付资产价款;(8)管理资产池;(9)清偿证券。

(三)资产证券化的原理

资产证券化的原理包括一个核心原理和三个基本原理。核心原理是现金流分析原理,三大基本原理是资产重组原理、破产隔离机制和信用增级原理,是资产证券化核心原理的深入。

1.现金流分析原理

资产证券化的核心原理是现金流分析原理。资产证券化是以可预期的现金流为支持发行证券进行融资的过程,可预期的现金流是资产证券化的先决条件。

2.资产重组原理

资产重组是资产的所有者或支配者为实现发行证券的目标,根据资产重组原理,运用一定的方式与手段,对其资产进行重新配置与组合的行为。

3.破产隔离机制

破产隔离机制是资产证券化交易所特有的技术,它使基础资产原始所有人的其他资产风险、破产风险等与证券化交易中基础资产的风险隔离开来,风险也不会“传染”给资产支持证券持有者,资产的卖方对己出售资产没有追索权,在卖方与证券发行人和投资者之间构筑一道坚实的“防火墙”。

4.信用增级原理

信用增级是使发行的支持证券能够避免与基础担保品相联系的损失或其他风险的过程。为了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并降低发行成本,利用“信用增级原理”来提高资产支持证券的信用等级是资产证券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三、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对我国金融机构影响的辩证分析

(一)研究背景

我国资产证券化的起步较晚,但在监管当局的大力推进和金融机构的积极参与下,我国资产证券化经历了一场从无到有,并快速发展和不断突破的过程。短短的10年时间,中国的商业性房贷额增长了百倍(详见图1,图2),已经从1998年的400多亿元,飙升到2007年6月末的4.3万亿元。

(二)我国金融机构实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意义

1.扩大商业银行住房抵押贷款资金来源目前我国各类政策性住房资金的金额不过1600亿元(其中800亿元为住房公积金存款,主要用于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根本无法满足住房开发与建设的需求,同样也无法满足居民的住房消费需求,巨大的资金缺口把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推上了日程。

2.增加信贷资金的流动性使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更灵活、增加信贷资金的流动性是资产证券化产生的初衷。由于银行吸收的存款大多期限较短,而住房抵押贷款的期限相对较长,这就造成资产与负债在期限上的不匹配,一旦银行发生大量的现金需求而长期贷款不能快速变现,银行就会陷入流动性困境。因此依靠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来提高银行资产的流动性是行之有效的。

3.提高商业银行的资本利用率根据巴塞尔资本协议,金融机构需在资产风险等级加权平均的基础上确定资本充足率,建立风险资本储备金。住房抵押贷款是一种期限长、流动性差的信贷业务,监管部门对该业务规定的风险权重也较高。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能够使银行有效降低资产结构中高风险资产的比率,以较少的资本获取较大的利润。

4.丰富金融市场投资品种目前中国的利率水平较低,大量的资金要寻找投资渠道。但是中国金融市场上的投资品种还比较少,主要有国债、公司债券、股票和基金等,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可以为金融市场提供风险低、收益稳定的较长期的证券。

5.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分散风险作用

(1)房产抵押贷款证券化有利于分散利率风险。房产抵押贷款期限通常都不短,一般是10~20年,甚至是30年,利率波动的可能性比较大,利率波动对住房抵押收益的影响也会很显著。目前房产抵押贷款银行实行的是单一品种的浮动利率贷款,商业银行随时可以根据央行的利率变动而相应上浮或下调利率,购房者为此也承担了较大的风险。一旦央行出于紧缩经济的考虑而提高利率,购房人借贷的意愿必然陡降。银行对房产抵押贷款的呆账率激增。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房地产资产证券化,这样一来,银行将贷款一次性出售获得收益,利率风险则随同贷款一起转移了出去。

(2)流动性风险可以通过房产抵押贷款证券化进行分散。银行多为长期贷款,但是居民储蓄是构成可贷资金的绝大部分来源,而居民储蓄中又以活期存款为主,这种揽存的短期性与放贷的长期性不匹配,就是所谓的“短存长贷”矛盾。从长期来看,它很容易导致银行陷入资金周转不畅的困境,出现流动性不足的危险。通过房产抵押贷款证券化,银行将贷款出售迅速回笼资金,就可有效化解这种风险。

(3)降低信用风险要诉诸房产抵押贷款证券化。银行在发放贷款时,面临着借款人违约或未按时履约的可能性从而给银行带来损失。房产抵押贷款的对象是广大的个人消费者,他们对经济波动的承受能力非常弱,一旦经济发生不利变动,停供和坏账就会接踵而至。

(4)降低提前偿还风险仍需要房产抵押贷款证券化。借款人由于收入的变动或是预期利率的变化而提前偿付贷款,不可预期的现金流入就会增加进银行。增加的现金流入会提高资产负债管理的难度。通过房产抵押贷款证券化,使表外融资成为了可能,故可以化解风险,提高资本利用率。

(三)我国金融机构实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难点

一是主观意愿不强。分散风险是抵押贷款证券化很重要的一个作用。从目前情况看,房产抵押贷款总体上来说是一种比较优质的贷款,违约率极低(约为0.5%),因此,大多数银行基于利润的考虑,并不情愿将这类贷款出售来进行证券化处理。因而房产抵押贷款证券化对当前中国的商业银行而言,不是很迫切,这也增加了我国推行房产抵押贷款证券化的难度。

二是信用评估中介的发展滞后。根据国外经验,只有由国家出面,建立全国统一的担保机构对证券化资产标的进行担保或保险,再通过权威评估机构的认证,mBS的信用等级才能得以保障。

三是存在提前还款风险,指借款人可以随时偿还全部或部分抵押贷款的余额,而导致现金流量的不稳定和再投资的风险。一般地,抵押贷款的发放人都允许借款人可以随时偿还全部或部分抵押贷款,这相当于给予了借款人一个“提前支付期权”。

四是利率风险,指由于利率的变化而使发放抵押贷款的机构或者证券持有者所遭受损失的风险。它是房产抵押贷款证券化交易中,最难以规避与管理的一种基本风险。五是信用风险,指在金融交易活动中,交易一方的违约给另一方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四、防范我国金融创新风险的措施

(一)完善对基础产品和客户的持续管理

加强对衍生和原生产品联动关系的研究无论是原始还是包装过的金融产品,最根本的是要加强和完善对原始产品和客户的持续管理。有效的金融创新需要风险严格可控的基础金融产品的支持。具有衍生特征金融产品的价值依赖于原生资产价值的变化,但金融创新令许多衍生品价值与真实资产价值的联动关系被削弱。我国目前正在进行资产证券化的试点工作,在推进过程中有必要对衍生与原生产品的联动关系加以研究,防止“假设”因市场环境变化而累积市场风险。

(二)采取多种形式,加强金融监管

在次贷危机中,美国金融体系中的多个环节都存在着监管缺失,因此加强监管非常必要。首先,注重规制导向监管与原则监管相结合。次贷危机反映出美国规制性监管模式的滞后性和不灵活性,汲取美国的经验教训,我们必须坚持以规制性监管为基础。其次,实现规制监管与原则监管的有机结合,针对不同监管事项、不同监管领域实施不同的监管原则。最后,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

(三)建立金融创新体系

健全创新机制金融创新是一个涉及到多方面因素和环节的系统工程,根据我国目前的情况,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各类金融机构要设立专门的金融创新组织机构,负责组织、领导、指导、管理和协调内部各部门、各分支机构的创新活动以及与社会有关部门的沟通与联系,对潜在的风险状况提出有预见性的方法和控制对策。其次,认真搞好创新的规划工作。在充分把握和跟踪国内外金融创新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条件和许可,明确创新目标,规划创新程序,确定创新重点。最后,建立创新评价机制和奖惩机制。

(四)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及时修补和完善存在的制度漏洞

首先,建立由董事会、高层管理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组成的风险管理系统。其次,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系统,识别、评估和控制金融风险,对风险进行早期预警。在关注员工专业素质的同时要更加重视员工的道德水平,防范道德风险。

流动资金贷款管理篇8

关键词:财务费用控制管理

财务费用是指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而发生的费用,包括汇兑损失(减汇兑收益)、利息支出(减利息收入)以及相关的手续费等。新企业财务通则中规定,企业应当建立成本控制系统,强化成本预算约束,推行质量成本控制方法,实行成本定额管理、全员管理和全过程控制。目前,企业为了筹集资金、扩展业务,需要向银行借款或发行债券等等。筹集资金所发生的利息和手续费,在企业各项费用支出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因此,现代企业要通过分级管理、科学预算和制度控制等方法控制财务费用,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一、财务费用控制原则

(一)把握好控制的尺度

不投入就没有产出,因此要研究如何合理支出,以求达到同样的产出尽量少投入。要尽可能的将费用审批的权利下放到业务前端,如直接主管,他们对业务最熟悉,最了解情况,给予一定的费用审批权限便于抓住转瞬即逝的市场机会,达到“开源”的目的。另外,控制也指向资源重点投入,预算时要按支出项目的优先级排序,先把资金用在重点领域。

(二)先开源后节流

如果一个公司收入没有大幅度的增长,一味地控制费用,公司财务将无法长期正常运作,因为费用从某一方面讲是一种投资,因此,控制费用是必要的,但前提一定先有收入的增长,而后才能谈如何节省开支,收入增加了,企业才能有足够的资金进行投资或偿还贷款等。

(三)加强财务费用的多方位、全过程控制

财务费用控制要贯穿于企业资金流通的全过程,即从资金预算到资金最终的使用情况都要进行控制。企业要重视资金流通的每一个环节,并且采取零存款和“资金不落地”的管理模式支付贷款、灵活采用长贷、短贷相结合的贷款方式、对现金流量统一调度管理、充分运用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资金沉淀、利用短期融资券方式降低贷款利率等多种方法控制财务费用。

二、财务费用控制方法

(一)根据资金需求选择适当的贷款周期

由于长期贷款利率较高,短期贷款利率较低,企业要根据用款多少灵活将长贷和短贷相互结合以便减少筹资费用,而不是全部以中长期贷款方式筹集资金。,对于款项需求较小的项目应以短期贷款为主,支付大额款项则应采用中长期贷款为主。当企业有周转资金后可以及时归还短期贷款,即使周转资金不是很充足或没有周转资金,也可在短期贷款到期后将其转为中、长期贷款,以便尽可能减少贷款期限,合理安排各种期限贷款结构。通过合理安排融资结构,尽量缩短贷款期限,降低贷款总体利率,从而达到减少利息支出、降低财务费用的目的。

(二)合理控制账存现金余额和贷款时间

企业要在岁末年初根据本单位的全年资金支出计划编制年度资金预算,并在此基础上认真、准确地编制月度资金预算。在确保公司按时、足额还款的前提下,尽量做到在一个时间段集中支付几次,根据资金需求量确定贷款量,实现“零存款”和“资金不落地”的管理模式。此外,还要根据用款时间提前确定好贷款时间,确保用款时资金能及时到账,使资金得到高效利用,有效地控制账存现金余额。

(三)降低现金流动成本,适时进行风险监控

企业要建立健全的货币资金安全管理、银行帐号管理和支票密码管理等相关货币管理制度。此外,企业要及时进行银行票据归档整理,货币资金流通量核算和与银行对账,并随时核算各银行账户的货币资金存量,根据资金存量调整存、贷款数额,降低资金流动成本,从而确保公司货币资金收支平衡、存放安全。

(四)对现金流量统一调度管理,合理控制货币资金沉淀

对企业货币资金实行集中调度管理,做好公司现金集中存储与调度,在年预算、月结算、周使用和日安排中都要掌握现金流量,随时控制基层部门货币资金存量。将基层部门的货币资金存量控制在合理水平,充分利用企业临时剩余的资金,尽量减少公司临时周转的流资贷款,节约利息费用支出。从而实现单位的现金流量统一调度与控制。

(五)充分运用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资金沉淀

大型项目一般在竣工决算时都留有5%-10%的质保金,质保金通常在竣工一年以后才支付,在这一年中企业将会积累部分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资金,主要为折旧资金和利润沉淀,因此企业及时结算收入,控制非经营性支出,根据营运资金数量的波动确定项目的贷款金额,统筹安排每月的折旧、利润等营运沉淀资金,只需贷进不足以补足资金存量的差额,不必全额贷款质保金。

(六)购买短期融资券,降低贷款利率

短期融资券是指企业依照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和交易并约定在一定期限内(最长不超过365天)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该债券实质上是一种短期非承诺票据。它以企业的信用作为还款保证,发行对象是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机构投资人,不对社会公众发行,在银行间供养市场交易,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使企业不再单纯依赖银行贷款。短期融资券的利率是根据市场利率情况而确定的,一般会比同期贷款平均低2-3个百分点,有利于企业降低财务费用。

总之,财务费用控制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时刻绷紧财务费用控制这根弦,建立起财务费用的长效机制。要采用零存款和“资金不落地”的管理模式支付贷款、灵活采用长贷、短贷相结合的贷款方式、对现金流量统一调度管理、充分运用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资金沉淀、利用短期融资券方式降低贷款利率等方式多管齐下,在整个企业形成财务费用控制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谭军伟,韩宝红.对企业降低财务费用途径的初探.《会计之友》2008第13期

[2]解秀玉.企业财务费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企业经济》2003第5期

[3]黄丽英.浅议财务费用在现金流量表中的列示.《财会月刊(a会计)》2004第11期

[4]王玉杰.控制企业财务费用的点滴经验.《啤酒科技》2007第9期

流动资金贷款管理篇9

[关键词]价格上涨;商业银行;赢利方式

[中图分类号]F830.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024(2008)02-0160-03

[作者简介]毛一峰,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学生,研究方向为金融经济。(湖北武汉430074)

一、我国价格水平上涨的情况分析

2007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持续上升。1月达2.2%,2月达2.7%,3月达3.3%,4月由于食品特别是粮食价格涨幅略有回落,Cpi为3.0%,5月起,猪肉价格一路走高。紧接着,牛奶、畜禽蛋产品、植物油、粮食等接连调价,以它们为原料的餐饮业、食品加工业的价格应声上涨,5月,全国Cpi指数攀升到了3.4%,创下此前27个月以来的新高。在猪肉价格达到历史最高点的8月,Cpi达到6.5%,创下近11年来的新纪录,9月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升了6.2%,比8月份的同比升幅下降了0.3个百分点。到了11月,Cpi再创11年新高,达到6.9%。

由于国际原油价格、粮食价格依然保持上涨态势,加之资源和劳动力成本的上涨、国内流动性过剩格局短期内难以根本转变等因素,我国的通胀压力仍在不断加大。

二、价格上涨对商业银行赢利的冲击

(一)社会整体对商业银行赢利影响

2007年以来,为了加强银行体系的流动性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和投资合理增长,防止和抑制价格的持续上涨,央行货币政策作了适时调整,不断调整利率,加强货币信贷总量调控,使用各种工具调节信贷增长。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2007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货币政策从“稳健”直接改为“从紧”,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这些都会使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总量和流向发生转变,使一些区域和一些行业的信贷风险增加。这种政策的推行将会使一些长期依赖银行贷款维持生产经营的企业、投资过热的行业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地区资金供求紧张,生产难以为继,形成新的贷款逾期风险和损失。同时,资金总量的控制使一些发展前景很好的行业、贷款信誉度优良的企业不能得到充足的资金进行扩大再生产,使这些行业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受到影响,影响它们的还贷能力,造成银行利润的流失。20世纪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期我国发生通货膨胀时,国家信贷政策紧缩,造成部分贷款硬损失就是例证。

(二)企业对商业银行赢利的影响

1.通货膨胀压力下,企业资金使用意义发生质变,产生对银行赢利的影响。

物价上涨时期,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虽然资金在循环周转过程中所回收的货币资金绝对数量增加了,大于当初所投入的货币量,但在物价持续上涨的环境下,名义货币的增加量并不能弥补企业原材料等上涨幅度。本质上来说,剔除货币贬值因素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后,企业所实现的资金的增加是一种“虚增”,实际上企业可能是产生了亏损。再加上这种亏损的企业,在物价上涨时期还要增发职工的奖金和福利,这就会使企业用于生产的资金缺口越来越大,为了维持生产,企业就不得不向银行借款。此时,银行发放的贷款其实质并不是为企业生产规模扩大所提供的资金,而仅仅是补充泄漏了的生产周转资金,以维持企业的简单再生产,因此,这类贷款的风险往往是很大的,对银行贷款的回收和利息的收取造成影响,进而影响银行的赢利。

2.企业流动资金需求急剧上升,经营性收入的减少导致信贷风险,影响银行的赢利。

银行流动资金贷款是银行为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流动资金不足而发放的贷款,特点是贷款期限短,周转性强,融资成本较低,是企业使用最为频繁的贷款。固定资产贷款是以企业的固定资产购置、技术改造、技术引进和技术开发等的不同资金需求为对象而发放的贷款。银行的流动资金贷款和固定资金贷款的配比关系与企业的流动资金和固定资金的配比关系是一致的。企业经营性资金中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的比例关系是由企业的经济性质、生产特点、技术等要求决定的。在资金密集型的企业中固定资金的比重大于流动资金的比重,而在劳动密集型企业中,流动资金的比重是大于固定资金的。在正常的经济背景下,银行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形成合适的比例关系。但是,在价格水平普遍上涨的情况下,无论是资本密集型企业还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在贷款增加额中都表现为流动资金的比重急剧上升。这样,造成了流动资金与固定资金配比的失衡,这种失衡从长远看将会对企业的扩大再生产和技术进步产生巨大的影响。与此相联系的是,在价格上涨背景下,由于生产性资金缺口扩大,因此,经营性收入就会减少,企业通过自身发展归还银行贷款的能力就会降低,所借银行的资金一方面除了逾期不还外,另一方面则会向其他单位或者个人借款,这样就形成了一条资金链,一旦资金链条断裂,就会造成银行逾期贷款增多,风险增大,造成对银行赢利的影响。

(三)银行自身因素对赢利的影响

1.物价上涨导致银行遭受债权、债务的双重利益损失,造成银行利润的流失。

一般来说,通货膨胀会使债务人受益,债权人遭受损失。银行是一个特殊的企业,它是集债权和债务于一身的经济实体,从理论上银行可以把作为债权人的损失转嫁到作为债务人的收益上去,使损失和收益相抵。但是,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我国的商业银行承受着双重损失。从债权方看,第一,贷款利息的收取往往是按企业借款时所签的合同利率计算的,而企业到期归还贷款时,贷款利率已较大幅度提高,银行组织资金的成本上升了很多;第二,在通货膨胀下,虽然企业资金需求量大增,但国家的信贷政策一般是紧缩、限制性的,可是组织资金政策却是鼓励性的,这一反差使银行资金利用率下降,利息收入减少。从债务方看,在通货膨胀时期,国家一般要提高存款利率,以组织更多的社会闲散资金,推迟市场购买力的实现,其中对未到期的储蓄存款利息还实行分段计息办法。而与此同时,未到期贷款的利息却是按原始合同执行的。因此,造成许多银行的存贷实际利差出现倒挂,信贷资金营运效益下降。这还只是假设贷款全额收息状况下的情况。实事上,通货膨胀下,企业欠贷、欠息的状况比正常时期更加严重,信贷营运实际效益更低。

2.通货膨胀压力下,信贷产品流动性差的缺陷进一步加剧,影响银行赢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业银行通过自身的努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突破狭窄的业务范围(贷款业务主要是对工商业发放短期的流动资金贷款,贷款形式则是与商品交易相联系的票据贴现),大规模地介入固定资产投资和项目贷款领域,极力发展信用卡业务、住房贷款业务和汽车金融业务等,个人消费信贷等中长期贷款迅猛增长,这有利于银行贷款范围扩大,利润增长点增多,扭转银行业务萎缩的局面,确保了商业银行的迅速发展。但是,这类贷款一般是中长期贷款,从贷放到收回需经历相当长的时间,并且流动性差,在通货膨胀压力下,银行调度资金的能力就会急剧下降,经营风险就会显现,其中包括个别贷款对象情况的变化导致贷款转化为不良贷款的风险,银行资金紧张支付能力不足而引起的流动性风险等。这些都会对银行的赢利造成影响。转贴于

三、通货膨胀压力下商业银行赢利的途径

(一)实施反通货膨胀策略,优化信贷结构。信贷结构的优化必须要在充分把握当前经济形势的前提下,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与时俱进,开拓思路,因地制宜,真抓实干,协调推进。

1.要认真贯彻关于合理控制基本建设等中长期贷款的窗口指导意见和监管要求,按计划和政策导向掌握好项目贷款的发放。集中有限的项目贷款增量,重点支持列入规划的重大项目的启动与建设,同时继续加强对产能过剩与潜在过剩行业的信贷总量控制和结构调整。

2.创新金融信贷手段,挖掘信贷市场,增强信贷资金供给能力。当前经济形势下,对信贷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信贷工作要开拓创新,不断挖掘信贷市场,适量增加信贷资金投放,最大限度满足当前经济形势下对资金的合理需求。尤其是在巩固原有传统业务品种,形成规模优势的同时,建立有效的信贷业务创新机制,从实际出发,本着方便客户、防范风险的原则,加强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树立业务品牌。

3.积极发展多元化融资产品。改变信贷品种结构单一的状况,积极发展贸易融资、重组贷款、搭桥贷款、备用贷款、同业间银团贷款等多种间接融资方式。同时,商业银行在发展中要实现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均衡发展、批发业务和零售业务的均衡发展、传统业务和新型业务的均衡发展,要顺应综合化经营趋势,积极探索新的利润增长点,提升新产品的研发能力和新业务的开拓、营销、整合能力,最终提升综合竞争能力。

(二)建立劣质贷款客户退出机制,以提高贷款的质量。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企不分,以为企业有政府作后台,不会倒闭,因此,发放的大量贷款不实行及时跟踪监控和退出,结果给银行造成大量的呆账贷款。控制信贷风险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及时把握信贷的退出机会。对中小型客户一般不发放长期性贷款和担保承诺,只提供有限度的生产经营性流动资金贷款。在贷款到期后,中小型客户继续融资必须重新提出申请,银行保留是否继续提供融资的主动权,同时,鼓励客户使用透支户口,保持银行信贷退出能力。商业银行要优化贷款的产业结构,根据国家产业政策来决定贷款的投向,坚持贷款自主权,不受地方政府干预的影响。对于大型客户来说,要考察、判断这家大型企业或集团公司财务状况,达到既不影响维护客户关系的目的,又要保持对信贷风险强有力的控制,一是要考察企业的资产与负债比例状况;二是考察其有无持续稳定的现金流。一经发现有上述问题,应果断采取退出的决策。

(三)深入分析通货膨胀对行业经济的影响,加强行业风险防范。行业是生产相同性或者相似性产品的企业组成的一个群体,在通货膨胀压力下,受影响较大的行业里必定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会遭受经营风险,这种风险的区域性范围很大,并且损失也比较大,如果银行把信贷资金投放到这类行业中,其风险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商业银行要加强对整个行业的经济分析,把分析角度从单个企业扩展到整个行业,高度关注国家的产业政策,关注行业的发展前景。首先,要借助人民银行金融机构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和景气监测系统,建立行业信贷风险监测及分析制度,进一步完善信贷管理,全面准确地分析和预测重点贷款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前景,从而及时有效地规避和减少行业信贷风险。其次,与经委、统计、税务、审计等多个职能部门建立信息通报和交流制度,从而拓展企业信息来源渠道,提高企业信息的透明度,尽可能降低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风险和损失。在国家产业政策重点和优先扶持的行业中选择优秀的企业作为自己的信贷客户,这样,从大的方向把握信贷方向,稳定银行的利润。

(四)商业银行要把握资金投放的节奏。根据监管部门的调控目标,把握好投放节奏,确保贷款的均衡合理投放,一是要根据经济发展情况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对信贷资金需求进行预测,积极开拓优质信贷市场,提高贷款收益率,缓解流动性过剩带来的压力;二是保持信贷的适度增长,确保贷款的均衡合理投放,避免大起大落,既要使贷款增长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要保证贷款的增长符合监管部门的信贷增长调控目标,要加快贷款周转速度,通过加快贷款的周转速度实现贷款累放量而不是余额的大量增加,提高贷款投放的效率,来满足优质客户的信贷需求,以此来达到商业银行的贷款收益。

(五)建立信贷二级市场。在通货膨胀压力下,当银行信贷风险产生时,通过贷款在二级市场上的流通和转让,可提高贷款变现能力,增加银行资金的流动性,这样商业银行便可在保证资产质量的前提下,增加固定资产投资贷款,积极参与项目投资,扩大住房贷款等个人消费信贷的规模,充分运用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以达到增加银行利润的目的。同时,当银根紧张时可在二级市场出售这些资产,及时变现,保证支付的需要。而且,如果银行对未来宏现经济形势和个别贷款对象的预测不很乐观时,也可在二级市场出售相关的贷款资产,以转移贷款风险,这有利于商业银行转移风险,降低不良资产率,减少商业银行的损失。

(六)完善风险管理体系。作为商业银行自身,要着力构建全面、独立、具有前瞻性的风险管理体系,完善风险定价机制,提高综合收益水平,重视风险文化建设,全面提升风险防范能力。同时,要强化资本的补充与管理机制,强化资本约束,使资本完全覆盖风险,实现业务风险与收益的匹配和均衡,实现在严格资本约束下的理性增长。此外,要进一步完善合规体系和合规文化建设,梳理和优化各项制度和业务流程,着力打造流程银行,逐步形成集约化和多元化良性发展格局。

(七)把握人本原则,培养高水平的风险管理队伍。首先,要培养银行从业人员的道德品质和稳重的工作作风,培养谨慎的工作态度,这是抵御和防范风险的第一道防线,也是最重要的一道防线;其次,对银行从业人员进行心智技能的培训和锻炼,提高他们在复杂的环境下抵御风险的能力;第三,完善信贷追究制度。明确信贷工作岗位责任制,凡是给贷款造成损失的,对相关责任人应有一定的经济处罚,情节严重、损失巨大的应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以此来加大贷款责任追究制度的实施力度。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建立一个有利于培养、发现、吸引和留住人才的环境,实现由感性型、经验型、操作型的风险管理向理性、知识型、专家型的风险管理者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孙雪锋.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分析及对策[J].经济视角,2007,(8).

[2]詹向阳.论中国不良债权债务的化解[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流动资金贷款管理篇10

存在的问题

一是流动指标管理难。当前农村信用社存在流动性比例、核心负债依存度、流动性缺口率、超额备付金率、存贷比、流动性覆盖率、速动比例等关键流动性风险指标超标状况。

二是流动负债管理难。表现是资金来源缺乏,储蓄率下降,居民储蓄倾向降低,民间资金借贷造成“储蓄脱媒”现象,负债管理难度增加,存款集中度高,存款稳定性差等。

三是流动资产管理难。不良贷款占比高,信贷资产质量较差,部分流动性资产变现难,业务流动性成本高,与流动性风险敞口不匹配等。

四是流动应急管理难。存在流动性风险监管不足,缺少应急资金渠道,缺乏流动性指标监测工具,系统内未建立能够计量、监测和控制流动性风险的系统,没有统一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等。

对策及建议

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意识。农村信用社要牢固树立风险第一的思想,处理好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关系。加强信息化预警,完善流动性风险指标设置,县级联社定期组织风险管理培训,强化风险管理意识,建立流动性考核体系,严格执行存贷款指标日均考核要求等,建立流动性监测体系,制定监测流动性缺口指标、进行现金流分析等。

构建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设立专门的流动性管理部门来加强风险管理体系建设,通过有效采集、处理相关数据,实施对资金流向、流量的变动情况实时监控,对立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预警和应急预案等制度,明确内部流动性风险管理职责,包括“三会一层”,风险管理部门的分工职责,建立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

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强化信贷管理,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减少信贷资产沉淀,增加有效资产的流动性。规范贷款操作、审批流程,加大不良贷款责任追究力度,执行不良贷款风险预警制度,改变轻放重管的管理模式,采取积极有效的清收不良贷款措施,将不良贷款压缩在规定比率之内,增大流动比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