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一数学个人总结十篇高一数学个人总结十篇

高一数学个人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8:17:07

高一数学个人总结篇1

高一教师数学期末个人总结一

本学期,我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本学期在学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我不仅圆满地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任务,还在业务水平上有了很大的提高。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检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训工作更上一层楼。这半年的教学历程,是忙碌的半年;是充满艰辛的半年;这也是收获喜悦的一学期.现将有关方面总结如下:

1、热爱并忠诚于人民的教学事业,教学态度认真,教风扎实,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2、认真备课。

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3、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现在学生普遍反映喜欢上课数学课。

4、每周坚持集体备课,保证每次都有收获,真正为提高高一级的数学成绩而努力。要求所有老师用电脑备教案,尽量并且实现资源共享共同研究、共同进步。在教学上,坚持教学研究,共同讨论,同时,多听课,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

5、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启发式教学,坚持向45分钟要质量。

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教学过程重视知识与技能,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精神。

6、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

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通过互联网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

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7、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

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8、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目前的考试模式仍然比较传统,这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模式要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次上,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学生能

力的培养,坚持采用分组探究式数学教学模式,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高一教师数学期末个人总结二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的数学教学,完成了必修1

2的教学。本学期教学主要内容有:集合与函数的概念,基本初等函数,函数的应用,空间几何体,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直线与方程,圆与方程等七个章节的内容。现将本学期高中数学必修1

、必修2的教学总结如下:

一、教学方面

1.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

在课程改革中,教师是关键,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与参与是推进课程改革的前提。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对课改有所了解。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教学的目的、教学目标、教学的指导思想以及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安排。继承传统,更新教学观念。

高中数学新课标指出:“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高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

要方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讲授仍然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但要注意的是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师生互动”。

2.合理使用教科书,提高课堂效益。

对教材内容,教学时需要作适当处理,适当补充或降低难度是备课必须处理的。灵活使用教材,才能在教学中少走弯路,提高教学质量。对教材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教师应认真理解课标,对课标要求的重点内容要作适量的补充;对教材中不符合学生实际的题目要作适当的调整。此外,还应把握教材的“度”,不要想一步到位,如函数性质的教学,要多次螺旋上升,逐步加深。

3.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注意问题的提出、探究和解决。

教会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方法。以问题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究、归纳、总结。引导他们更加主动、有兴趣的学,培养问题意识。

4.在课后作业,反馈练习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课后作业和反馈练习、测试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抓好这一环节的教学,也有利于复习和巩固旧课,还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完一课、一单元后,让学生主动归纳总结,要求学生尽量自己独立完成,以便正确反馈教学效果。

5、分层次教学。

我所教的两个班,层次差别大,1班主要是落后面的学生,初中的基础差,高中的知识对他们来说就更增加了难度,而2班也是两极分化严重,前面16个学生的基础扎实,成绩在中等以上,而后面的30个学生的成绩却处于中下以下的水平,因此,不管是备课还是备练习,我都注重分层次教学,注意引导他们从基础做起,同时又不乏让他们可以开拓思维,积极动脑的提高性知识,让人人有的学,让人人学有获。

二、存在困惑

1.书本习题都较简单和基础,而我们的教辅题目偏难,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学生完成情况很不好。课时又不足,教学时间紧,没时间讲评这些练习题。

2.在教学中,经常出现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完不成的现象,更少巩固练习的时间。勉强按规定时间讲完,一些学生听得似懂非懂,造成差生越来越多。而且知识内容需要补充的内容有:乘法公式;因式分解的十字相乘法;一元二次方程及根与系数的关系;根式的运算;解不等式等知识。

3.虽然经常要求学生课后要去完成教辅上的精选的题目,但是,相当部分的同学还是没办法完成。学生的课业负担太重,有的学生则是学习意识淡薄。

三、今后要注意的几点

1.要处理好课时紧张与教学内容多的矛盾,加强对教材的研究;

2.注意对教辅材料题目的精选;

3.要加强对数学后进生的思想教育。

总之,作为一名刚教高中的新教师,对教材的不熟悉,对重难点的突破,对考点的把握,对学生的方法指导,对高中教学的经验都是一个很大漏洞,我将把握好每一天,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

高一教师数学期末个人总结三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1)、(2)两班的数学教学。本学期教学主要内容有:集合与函数的概念,基本初等函数,函数的应用,直线与方程等内容。现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教育教学

1.合理使用教科书,提高课堂效益。

对教材内容,教学时需要作适当处理,适当补充或降低难度是备课必须处理的。灵活使用教材,才能在教学中少走弯路,提高教学质量。对教材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教师应认真理解课标,对课标要求的重点内容要作适量的补充;对教材中不符合学生实际的题目要作适当的调整。此外,还应把握教材的“度”,不要想一步到位,如函数性质的教学,要多次螺旋上升,逐步加深。

2.在课前预习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前预习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在课前做不做预习,学习的效果和课堂的气氛都不一样。为了抓好这一环节,我常要求学生在预习中做好以下几点,促使他们去看书,去动脑,逐步培养他们的预习能力。

(1)、本小节主要讲了哪些基本概念,有哪些注意点?

(2)、本小节还有哪些定理、性质及公式,它们是如何得到的,你看过之后能否复述一遍?

(3)、对照课本上的例题,你能否回答课本中的练习。

(4)、通过预习,你有哪些疑问,把它写在“数学摘抄本”上,而且从来没有要求学生应该记什么不应该记什么,而是让学生自己评价什么有用,什么没用(对于个体而言)少数学生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也有一定的灵活性。这些要求刚开始实施时,还有一定困难,有些学生还不够自觉,通过一个阶段的实践,绝大多数学生能养成良好的习惯。

3.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的主要渠道。作为数学教师改变以往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显得至关重要,而应采用组织引导,设置问题和问题情境,控

制以及解答疑问的方法,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从而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同时,我也考虑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要因材施教,发掘出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尽量做到基础分流,弹性管理。在教学中我采用分类教学,分层指导的方法,使每一位同学都能够稳步地前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于问题我没有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让他们在交流中掌握知识,在讨论中提高能力。尽量让学生发现问题,尽量让学生质疑问题,尽量让学生标新立异。

4.在课后作业,反馈练习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课后作业和反馈练习、测试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抓好这一环节的教学,也有利于复习和巩固旧课,还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完一节、一课、一单元后,让学生归纳总结,要求学生尽量自己独立完成,以便正确反馈教学效果,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把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调动起来,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组织者。

二、教育创新

大家都知道中学数学的教学内容为初等数学的基础知识,这些基础知识源远流长。不可能再有什么知识层面的创新了。更不可能要求学生发明创造什么新的初等数学的结论。因此,我个人认为数学教育创新应该着眼于学生建构新的认知过程,用数学的

语言就是——“认知建模”。而这过程的创新应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勤于思考:

创新的前题是理解。我们知道,数学离不开概念,由概念又引伸出性质,这些性质往往以定理或公式呈现出来。对定理、公式少不了要进行逻辑推理论证,形成这些论证的理路需要思维过程。为此,我们首先必须让学生对学习的对象有所理解。因为数学知识的获得主要依赖紧张思维活动后的理解,只有透彻的理解才能溶入其认知结构。

这就需要拼弃过去那种单靠记往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的数学结论,然后套用这些结论或机械地模仿某种模式去解题的坏习惯。而要做到理解,就需要勤于思考。对知识和方法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如:为什么要形成这个概念?为什么要导出这个性质?这个性质、定理、公式有什么功能?如何应用?勤于思考的表现还在于对认知过程的不断反思、回顾,不断总结挫折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避免墨守成规,勇于创新。

2.善于提问:

学生在数学课堂中通过观察、感知学习的对象以后,要学会分析,要有自己的见解,不要人云亦云,要善于挖掘自己尚不清楚的问题,多角度,全方位地探究,并提出质疑。作为一个中学生,不见得也毋须什么问题都能自己解决。我们倡导的只是能对

学习的对象提出多角度的问题,尤其是善于提出新颖的具有独特见解的问题。我认为会提问是创新的一个重要标志。

3.解决问题:

学数学离不开解题,解题是在掌握所学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运用。解题可以训练技巧,磨炼意志。在解题过程中,首先应判断解题的大方向,大致有什么思路,在引导学生解题的探索过程中,要注意联想,要学会用不同的立意、不同的知识、不同的方法去思考,并善于在解题全过程监控自己的行为:是否走弯路?是否走入死胡同?有没有出错?需要及时调整,排除障碍。这样长期形成习惯后,往往可以别出心裁,另辟解题捷径。

这种思维品质也是创新的重要标志。为了让学生达到这个境界,必须让学生明确不要为解题而解题,要在解题后不断反思、回顾,积累经验,增强解题意识,提高能力。从他们的经验中我体会到数学的核心——问题;总结出解决问题的途径——问的是什么、有什么、还有什么、是什么;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勤于思考、善于提问、解决问题。

高一教师数学期末个人总结四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又过了一学期。这是忙碌的一学期,也是充实的一学期,收获的一学期。在学校教务处的安排下,这一学期由我负责高二(203)、(205)两个班的教学工作。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订了教学计划,使教学工作有计划,

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在考试中203班数学成绩在普通班中取得了第二名,205班数学成绩超过重点班200班,达到全年级第二名,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现将本学期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充分的课前备课

上好新课的前提是备好课,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拟定教学方法尤为重要,因此,我把备课当作关键的关键。本学期,我加强了理论学习,特别是报名参加了省级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习,受益匪浅,学习了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练习法,读书指导法;而课堂教学常用方法包括讲授式的教学方法,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训练与实践式教学方法,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通过学习,这也为我增加了不少自信。我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在学期初上新课前,认真研究教材、教参、教案,试题,吃透知识,力求每一课都备的完美。课后,我认真反思,对每节课进行了再备课。

二、高效率的课堂教学

上好课就要抓好每一次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我注重理清知识的条理和逻辑,坚持每个知识点讲清楚,分析透,通过多种方式将课本知识化难为易,不给学生吃夹生饭,增加情景教学,努力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学习了课堂教学常用方法包括讲授式的教学方法,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训练与实践式教学方法,基于

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后,在课堂上我有意识选择去实践些教学方法。

根据数学课程的特点,实施较多的是讲授式的教学方法和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比如概念性课题,一般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我在上选修2-3《排列与组合》这一课时,就采用了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新课引入通过提出问题1:我们班级50名同学中选出5名同学参加数学竞赛有多少种选法?这是什么方面的问题。学生作答,得出能描述的是只需要选出来,不需要研究顺序,故而是一个组合问题。问题2:如果竞赛选手获奖后要求拍照纪念,共有多少种排座方式,这个是什么问题?你能举出其他例吗?引导学生阅读教材。问题3:那么需要研究顺序的问题就是排列问题,又该如何去求呢?从而较自然的引导学生了解排列数公式与组合数公式。在知识点讲授完后对先天作业进行讲评,同时增加了一问:探究什么问题与顺序有关,什么问题又与顺序无关是解决排列组合问题的关键。最后课堂上布置相关习题指导学生练习,学生完成得很好。

三、完善的课后反思

看过一句这样的话“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学期初我虚心地向数学组长张建辉老师取经学习,学习他的教法和课堂处理艺术,同时也得到了很多同行的指导,比如卓志波老师的课堂提问效果很好,比如彭一秋老师的

黑板板书真的狠棒,杨立群老师的阶梯式作业布置很有特色,都值得我好好的学习借鉴。我上完每节课后都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逐渐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以期实现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提升。

总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学期来,我的教学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个人的教学也有了一点提高,但是与现代教学质量的要求还有不小的距离,自身尚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在教学工作中课堂语言不够生动等问题,这些问题尚需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改进和完善,以达到更高的高度为学生更好的服务。

高一教师数学期末个人总结五

人生倏忽兮如白驹之过隙,本学期,我担任高一(11)的数学,我内心深处时时充盈着感动。是领导的关怀,同事间的互助,师生间的灵犀,让我感到了生活的意义,感到了生命的美好,也给了我在单调机械的工作中坚持下去的理由和信念。我感动着这一切,所以我也努力工作着,回报着。

转眼间,一年过去了,在这一年的工作有成功与失败、有欢笑与泪水。这一年是我人生中最亮丽的一年,是几年教学中收获最多的一年,虽然这一年的工作还有缺憾、还有不足,但绝对是

我成长最快的一年,是我经验积累最多的一年。现就这一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收获

1、备课:这学期的备课在去年的基础上去繁就简,简化了知识上的抄写,强调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语言的组织、教学环节的过渡;依据中考要求、学校招生考试试题难度要求,简化了去年过繁、过深的知识传授,尽量将教学难度降到合适的要求,并充分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记忆;根据学生实际,简化了过多、过细的教学内容,重点强化重点知识的讲解,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的学习方法,从而减轻了学生的记忆负担。

2、教学方法

今年,我积极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课内比教学”活动,另外在与教学不相冲突的情况下,尽量多听课,多听有经验教师的评课,多总结别人的优点,并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加以借用。在教学中,我还十分注意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学习他们管理学生的方法、学习课堂教学的语言、学习教学过程的组织、学习各种课型的的授课方法、学习课件制作的经验,努力使自己的教学逐渐成熟。

3、课堂管理

通过一年的带班,自己最深刻的体会学生管理真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怎样使自己管理学生严而有度、活而不乱,怎样使课堂教学轻松的氛围中进行,都是自己今后还应努力的地方。

二、工作反思和改进

1、狠抓学生管理:通过这一年的工作实际和观察,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师对学生的管理、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处关系休戚相关。教师对学生管理严格、教师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会直接影响教学氛围、教学成绩。在今后应逐渐总结、不断学习,努力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以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

2、完善常规教学:常规教学识教学工作的重点、核心,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克服教学中的不规范行为,使自己的教学更加完善。针对今年的教学实际,在今后教学重要注意对学生的了解,注意学生的实际,把握教学的难度和深度,做到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不能急于求成,应避免求全求细。

3、变换教学模式:在今年的教学中,我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一厢情愿的认为讲的次数多了学生自然就懂了,忽视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切实不断变换教学方式:讲解、讨论、探究、记忆、练习等方式的灵活运用,避免教师的直接灌输。

4、提高教学水平:作为一名高中教师,仅仅只满足于平时的课堂教学达到要求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能走得出去、拿得出手,不仅要征服学生,还要能征服听课的教师、评委。在今后的教学中,自己还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总结先进的教学经验,努力形成符合学科教学特色的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早日登上一个新台阶。

5、工作细节有待改善

高一数学个人总结篇2

关键词:专业结构;产业结构;适应性

一个地区的区域产业结构与该地区高校专业结构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高校的专业结构决定了人才的培养结构,不同的专业设置培养了不同方面的人才,进而影响着产业结构调整的质量和速度;另一方面,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制约着高校的专业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决定了人才的类型,只有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才能更好地创造生产力,促进社会的进步,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有价值的人才,高校的专业结构不得不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而有所调整。

1.辽宁高校规模与结构发展概况

(1)辽宁高校规模发展概况

自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辽宁省的高校教育发展较快。1985年,辽宁省普通高等院校的数量是62所,到2010年,辽宁省的普通高校数量增至112所。招生数从1985年的34076人上升到了2010年的252234人,教师数则从19046人发展到了57404人。1980年,每一万人中大学生仅有18人;而2010年,每一万人中大学生的数量却增至206.8人。此外,高校的类型也趋于完善,涵盖面广,向多类型、多层次发展,囊括了农林、医药、财经、师范、政法等多种类型。总的来说,近30年来,辽宁省高校的发展规模有了显著的增长。

(2)高校专业结构发展概况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辽宁省高校专业种类覆盖面日趋完整,各专业招生人数大部分呈现规模递增趋势,2010年,辽宁省高校专业达到11类,分别是管理学、经济学、农学、医学、文学、教育学、法学、工学、理学、历史学、哲学,仅本科类的专业布点数达到了300多个。高校总的招生人数达到252234人次(不包括师范类)。

2.辽宁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近五年来,辽宁省三次产业均有了不同幅度的增长,2005年,三次产业生产总值分别为882.41亿元、3869.4亿元、3295.45亿元,而到2010年,三次产业分别增长至1631.08亿元、9976.82亿元、6849.37亿元。2010年,辽宁省生产总值为18457.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占8.8%,第二产业占54.1%,第三产业占37.1%,而三次产业贡献率分别为3.2%、61.6%、35.2%。从表2-1中我们可以看到,自2001年到2010年,辽宁省第一产业贡献率呈现逐渐递减趋势,与之恰好相反,第二产业的贡献率则呈现逐渐递增的趋势,第三产业则保持相对稳定,略有减少。由此可见,辽宁省产业结构转变基本上由第一、二、三产业向第二、三、一产业转变,未来几年,第二产业依然是辽宁省经济中比重最大的部分。

表2-1辽宁省三次产业贡献率单位:%

年份生产总值产业类型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工业第三产业

20011008.042.237.449.8

20021008.647.542.643.9

20031006.551.043.242.5

20041006.457.047.536.6

20051006.553.048.240.5

20061002.153.646.644.3

20071002.757.452.839.9

20081004.360.156.535.6

20091002.060.750.037.3

20101003.261.654.735.2

注:产业贡献率指各产业增加值增量与GDp增量之比。

数据来源:辽宁省2011年统计年鉴

3.辽宁高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关性分析

为寻求高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相关性,笔者选取2005—2010年辽宁省第二产业的生产总值以及2005年—2010年辽宁省高校各专业的招生人数作为分析数据,运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对此进行分析。之所以选择第二产业的生产总值是因为第二产业的生产总值在辽宁省的经济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最大,产业贡献率最高。而选择高校各专业的招生人数作为分析数据是因为各专业的招生人数不但可以反映高校专业的结构,而且能够影响的产业中人才的供给结构,从而对产业的生产总值产生影响。因此,通过高校各专业的招生人数与第二产业的生产总值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可以很好地体现产业结构与高校专业结构的相关性。

pearson相关系数用来衡量两个数据集合是否在一条线上面,当两个变量都是正态连续变量,而且两者之间呈线性关系时,表现这两个变量之间相关程度用积差相关系数,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越大(相关系数趋向1或者-1),相关性越强;相关系数越接近于0,相关度越弱。

我们通过多元统计分析中的SpSS软件,并运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法对辽宁省2005年到2010年的统计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由此可以得出辽宁省高校11所大学科招生人数与第二产业生产总值之间的关联性矩阵,如表3-1所示。

表3-1辽宁省各专业招生人数与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相关矩阵

第二产业生产总值

高校招生人数pearsonCorrelationSig.(2-tailed)n

哲学.469.3496

经济学.730.0996

法学-.912*.0116

教育学.317.5406

文学.718.1086

历史学-.081.8796

理学.785.0646

工学.921**.0096

农学-.831*.0406

医学.958**.0036

管理学-.525.2856

从表3-1中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辽宁省近6年第二产业的生产总值与法学、工学、农学、医学有着很强的相关性,与经济学、文学、理学有着较强的相关性,与哲学、管理学有着中等强度的相关性,与教育学弱相关,而与历史学的相关性极弱。而根据我们现有的认识,三大产业的划分与我国高等教育科类设置有如下关系:农学属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包括理学和工学,第三产业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医学和管理学。

与第二产业关联性最强的专业是理学、工学,而辽宁省近六年来工学和理学与第二产业的相关性并不是最强的,仅仅排在第二位和第五位,相关系数分别是0.921和0.785。相反,原本与第二产业相关性不大的医学、农学和法学却表现出了很强的相关性。由此可见,辽宁省的工学和理学依然比较薄弱,需要进一步地发展,辽宁省高校专业结构没有很好地迎合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较差,高校的专业结构与人才培养结构存在着一些较显著的问题,高校的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有很大的优化空间。

4.辽宁省高校专业结构面临的问题

我国高校从1999年开始扩招,2002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15.3%。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研究,如果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则可以将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他认为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时,高等教育就进入了大众化阶段。然而我国的高等教育却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化。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量与质统一的概念。量的增长指的是适龄青年高等学校入学率要达到15%─50%;质的变化包括教育理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方法、入学条件、管理方式以及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变化。从量的方面讲,毫无疑问,我们已经达到了大众化的水平,而从质的方面来看,我们的大众化还是大打折扣的。以辽宁省为例,辽宁省的高等教育就高校专业结构方面就存在着一些不足和缺陷。

(1)专业结构与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契合程度不高,培养的人才不足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

辽宁省的经济发展中比重最大的部分是以工业代表的第二产业。自2005年以来,辽宁省第二产业的生产总值占三次产业总生产总值的50%左右,2010年,辽宁省第二产业的生产总值为9976.82亿元,占总生产总值的54.1%,第二产业的产业贡献率(产业贡献率指各产业增加值增量与GDp增量之比)达到61.6%。而辽宁省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员仅有641.5万人,仅占三次产业总人口的27.7%。对于这一点,我们还可以将其与第二产业发展比较好的广东省、浙江省、福建省进行对比。2010年,广东省第二产业就业人数2266.60万人,占三次产业总人数的39.40%;浙江省第二产业就业人数1810.36万人,占三次产业从业总人数的49.79%;福建省第二产业就业人数636.54万人,占三次从业总人数的37.4%。很显然,辽宁省第二产业人才资源存在着很明显的劣势。出现这种情况的最主要的原因是辽宁省高校的专业结构不合理,高校的专业结构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求契合程度不高,培养的人才不足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

(2)专业重复设置、同构化现象普遍存在,特色专业不明显。

在扩招的氛围下,辽宁省的招生规模自1999年以来逐步扩大。很多高校迫切想成为综合性大学,根本不顾自身的办学条件,只重视专业数量上的增长,专业设置与其它学校重复过多,造成全省专业设置重复率大,忽视了专业的本质建设,从而导致专业的底蕴不足,该专业培养的学生也无法迎合社会的需求。而这些专业最明显的就是表现在管理学、文学、经济学等文科类专业,主要原因是这些专业不需要配备大量的实验设备和专业的实验室,设置成本比较低。

(3)高校专业划分过细,专业口径偏窄。

辽宁省高校专业设置包含11类,分别是管理学、经济学、农学、医学、文学、教育学、法学、工学、理学、历史学、哲学,11类下设置的专业数达到约640种,而2010年辽宁省本科院校开设的专业数达到了300多种。专业划分过细,专业口径过窄导致了专业复合程度低,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在一方面,高校培养的人才存在着过剩,导致一定程度的失业;另一方面,许多与第二产业相关的岗位却因为没有足够的人才而无法快速地发展。

5.辽宁省高校专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

由于高校专业结构的不合理,高校所培养的人才相似度太大,复合度太低,也就无法实现人才真正意义上的作用。根据上述的分析,笔者认为辽宁省高校的专业结构的调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对人才需求进行调查和预测

高校专业的调整不仅仅需要高校和学生的努力,而且需要政府、企业以及其他社会机构共同参与。因此,可由辽宁省省教育厅带头,联合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以及其它社会机构对社会中各个行业进行调查,充分了解经济发展过程中人才需求的规格、数量和质量。对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的岗位、工资、福利进行调查,并对各专业的就业率进行统计分析,从而为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提供真实完备的信息。此外,根据经济增长的趋势,对人才的需求作出预测,测算出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量、需求结构,并统计分析人才需求的持续时间、是否存在需求周期,形成一个比较准确、不断完善的人才需求预测系统,从而为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提供信息指导,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或者不完善导致高校专业设置和建设的盲目性。

(2)积极探索建设交叉型、边缘型专业,培育优势、特色学科

各级高校要根据自身的条件对专业进行设置、调整。将优势与特色学科的打造与高校的激励机制结合起来。通过激励机制不断地实现优势与特色学科的建立与完善。此外,要将优势与特色学科的建设融入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学校的文化氛围中去,从而避免专业重复率过高、同构化严重的现象,实现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的传承和发扬。有条件有能力的高校可以打破传统的学科壁垒,在不违背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规律的基础上开设跨学科的专业,设置试点,研究不同学科的互补领域,建立交叉型、边缘型的学科机制,培养具备多专业能力的人才。建立健全多学位制度和主辅修制度,逐步形成高校人才培养多元化的格局。

(3)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和水平,增强高等工科教育对区域经济的贡献能力

从前文分析中看出,辽宁省近六年来工学和理学与第二产业的相关性并不是最强的,仅仅排在第二位和第五位,而近年来辽宁高校工学的招生数量每年呈递增趋势。辽宁高校工科专业的办学质量急需提高以满足第二产业迅速发展的要求。目前高校工科学生的培养质量与水平同工业化发展的需求相距甚远。要大力加强学生工程教育,满足现实中大量需要的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实践和创新成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两个关键问题。要鼓励、支持工科高校教师、学生跨学科组成合作团队,深入企业第一线,建立以解决工程问题为核心的培养体系。(作者单位:沈阳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林蕙青.学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6.

[2]赵本全.调整和改进高等学校本科的专业设置与专业结构[D].南京:河海大学,2005.

高一数学个人总结篇3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资源配置;人才培养质量;相关性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5.09.028

〔中图分类号〕G2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5)09-0150-06

〔abstract〕thepaperanalyzedthecorrelationbetweentalentcultivationqualityandresourceallocationofuniversitylibrary.itisfoundthatthereexistssignificantcorrelation.theregressionanalysisindicatedthatlibrarieswillhaveagreatercontributiontotalentcultivationofuniversitieswhenuniversitylibrarieshavemoredatabases,acquisitionexpensesfordocumentresourcesarehigher,havemorestaffsandper-studentdocumentsarehigher.therefore,policiesmustbemadetomotivateuniversitiestoincreaseinputinlibrarieswiththepurposeofadvancingtalentcultivationqualityofouruniversities.

〔Keywords〕universitylibrary;resourceallocation;talentcultivationquality;correlation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它与师资和教学设备并称为高校三大支柱,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它的工作是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俄罗斯大学评估中,教学文献、科学文献、检索文献、手册、科技期刊储备数、使用文献的人员比例、图书馆的座位数都列为了评估内容[1]。在我国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中,生均图书和生均年进图书量是教学条件与利用评价指标的主要观测点之一。19世纪70年代,哈佛校长艾略特就把图书馆比喻为“大学的心脏”,在美国人看来,在培养人才和做出科研成果上,图书馆所起的作用不亚于教授[2]。在我国,高校图书馆对人才培养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显见和突出的,曾经的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认为,教育不只在学校,还在学校之外的许多场所,第一是图书馆[3]。在蔡元培“兼容并包”的思想影响下,把北大图书馆当作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收藏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具有现实社会政治意义的图书,他本人和等人认真阅读图书馆所藏的马克思主义书刊,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显而易见,高校图书馆具有人才培养的功能,其中图书馆资源配置的水平是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研究图书馆资源配置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有助于发挥图书馆人才培养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具用非常现实的意义。

1国内外研究现状

11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主要从定性研究的方法探讨高校图书馆与人才培养的关系。李玉兰等人认为图书馆在大学人才培养支撑体系中主要提供空间服务支持、学科服务支持、个性化服务支持和虚拟社区服务支持[4]。李宝梅[5]、何平[6]等人从提高大学生思想品质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大学生心理和身体素质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探讨了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成才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张逸新等人运用层次分析法,研究并建立了适合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工科高科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结构的数学模型,给出了适合各读者层面的文献资源建设配置的规律[7]。

12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有学者早在40多年前就开始呼吁高校图书馆评价要与图书馆对高校教育结果的影响联系起来[8]。LangG(1996)认为对图书馆的评估不应局限于财务预算和馆藏数量等方面,而应尝试测量图书馆对大学生教育结果的影响[9]。

早期国外的研究从投入――产出的理论框架考察图书馆资源与学生学业之间的关系,如nicholsRC(1964)通过研究发现高校图书馆的资源数量(以学生人均图书量为测量指标)、图书馆规模大小与学生的GRe成绩之间没有显著关系[10]。astinaw(1968)测量了高校图书馆书籍总量、生均图书量与学生的GRe成绩之间的关系,通过控制学生个人特征,结果证明学校图书馆的资源与学生的教育结果之间存在较弱的正向关系[11]。RockDa(1970)等人的研究也得出相似结论[12]。

后来的学者更多的是从图书馆资源利用与学生学业水平以及学生受教育结果进行了研究。如HiscockJe(1986)在《对于图书馆的利用是否有利于学业成绩》一文中提出,学术图书馆要通过学生对图书馆资源的利用与其受教育结果之间存在正向关系来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13]。whitmiree(2002)使用《大学学生就读经历问卷调查》(CSeQ)[14]方法及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CeS)的统计数据,通过多元回归分析考察对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源与服务和其受教育成果产生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没有得到一个积极的正向关系[15]。

Harukinagata等(2003)考察学生对于图书馆的利用与他们学习成就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学生利用图书馆情况与其利用图书馆获得的益处之间、其利用图书馆获得的益处与学习成就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得出图书馆对其有贡献的结论,将whitmiree的研究又向前是推进一步[16]。

香港浸会大学图书馆学者ShunHanRebekahwongt和tDwebb,通过统计8701名毕业生在2007-2009两年间借阅纸质图书和音视频资源的借阅数据,考察了他们图书馆利用与其平均绩点之间的关系,结论是借阅率与平均绩点之间有着显著的正相关系[17]。

13对现有研究的评述

通过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研究,本文认为国内学者主要从宏观的角度定性分析高校图书馆对人才的培养影响;国外一些学者从微观的角度以实证研究的方法考察图书馆资源与学生的学业水平之间的关系,选用图书馆资源评价指标较少,而更多的学者是通过实证研究考察图书馆资源利用与学生最终学位水平之间的关系、图书馆资源利用对本科生教育结果的影响。现如今国内外有关图书馆资源配置(多指标)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定性研究尚未来见到报道,本研究以2014年武书连大学排名100强的65所大学为研究对象,选取图书馆资源配置的7项指标,从定性研究的方法来分析国内高校图书馆资源配置与人才培养质量的相关性,为高校图书馆资源优化配置提供实证依据,从而为提升图书馆服务的质量与水平,充分发挥大学图书馆的育人功能提供参考。

2测度指标、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21测度指标

211图书馆资源配置指标

本文参照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指标》(意见修改稿),综合借鉴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按照全面性、客观性、导向性、可操作性和可获得性等原则,选择馆藏总量(纸质)、文献资源购置费、生均文献量(纸质)、馆舍面积、数据库、职工总数、硕士学历以上职工人数7个指标作为图书馆资源配置指标。

212人才培养质量指标

人才培养质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依照数据的可获得性、权威性和可靠性等原则,选择社会认可度较高的武书连大学排名中研究生培养和本科生培养得分作为人才培养质量指标的独立变量,人才培养总得分来自研究生培养得分和本科生培养得分之和。

本文中的所有测度指标和参照标准,如表1所示。

22研究方法

221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是研究变量间密切程度的一种常用统计方法,相关系数是描述两个变量关系强弱程度和方向的统计量[18]。本文使用相关分析验证指标选取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222多元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是通过试验和观测来寻找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在于了解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和相关程度[18]。本文使用一元回归来考察人才培养质量与图书馆资源配置单一指标间函数关系,使用多元回归来考察人才培养质量与图书馆资源配置多指标间的函数关系。

23数据来源

根据上述图书馆资源配置指标和人才培养质量指标的说明,本文选取2014年武书连大学排名100强中的65所大学作为研究对象,65所大学的数据来源主要从以下方面收集。一是图书馆资源配置指标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数据主要来自65所大学图书馆主页的基本概况,各大学主页公布的在校生人数,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委员会网站公布的2013年高校图书馆基本数据[19]。二是人才培养质量指标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数据来自2014年武书连大学排名中的研究生培养得分和本科生培养得分,人才培养总得分来自研究生培养得分和本科生培养得分之和。

3研究结果及分析

31测度指标间相关系数分析

本文运用SpSS160对7项图书馆资源配置指标与3项人才培养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在10项指标的两两相关中,大部分在001水平表现出显著正相关。7项图书馆资源配置指标与3项人才培养指标之间,在001水平全部表现出了明显的正相关性,数据库与人才培养3个指标的相关系数最大(研究生培养得分为0756、本科生培养得分为0763、人才培养总得分0769),其次是文献资源建设费与3个指标的相关系数(研究生培养0753、本科生培养0714、人才培养总得分0752),其他图书馆资源配置指标与人才培养的3个指标也都表现出了较强的相关性,说明大学图书馆资源配置对人才培养提供着重要的知识信息保障作用。

在人才培养质量指标研究生培养得分和本生科培养得分之间,相关系数在001水平高达0931,表现出强烈的相关性,说明本科生培养质量高的大学,其研究生培养质量也高。

在图书馆资源配置指标中,大多表现出高度相关,符合两两间的逻辑关系。如馆藏总量与文献资源购置费、生均文献量、馆舍面积、数据库和职工人数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01水平分别为0592、0584、056、0508、0694和0598,数据库与文献资源购置费、馆舍面积与职工总数在001水平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了0684和0594。但馆舍面积与生均文献量、数据库之间没有表现出相关,生均文献量与职工人数之间也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

32一元回归分析

上述相关分析表明图书馆资源配置与人才培养呈很强的相关性,因此可以进一步建立回归方程来表明图书馆资源配置与人才培养质量相关的函数具体形式,以一元回归方程来考察两者单一指标间的函数关系,运用SpSS160进行一元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在以研究生培养得分为因变量的1~7方程中,研究生培养得分指标与馆藏总量(0060)、文献资源购置费(0012)、生均文献量(0159)、数据库(0081)、职工总数(0121)和硕士学历以上职工人数指标(0382)的系数通过了001的高水平显著检验,数据库的决定系数R2最高,可以解释研究生培养得分的572%,其次是文献资源购置费的决定系数R2,可以解释研究生培养得分的563%。在以本科生培养得分为因变量的8~14方程中,本科生培养得分指标与馆藏总量(0028)、文献资源购置费(0005)、生均文献量(0059)、数据库(0034)、职工总数(0058)和硕士学历以上人数指标(0156)的系数也都通过了001的高水平显著检验,其中数据库的决定系数R2最高,可以解释本科生培养得分的582%,其次是文献资源购置费的决定系数R2,可以解释本科生培养得分的509%。由于馆舍面积指标的数值与人才培养指标的数值差距太大造成的,本文中对馆舍面积指标的数值取自然对数进行一元回归,在001水平与人才培养指标表现出显著性,但决定系数很低(研究生培养得分102%和本科生培养得分135%),说明馆舍面积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不如上述其他几个指标影响大。

33多元回归分析

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很多,图书馆的资源配置仅是其中的影响因素之一,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上述一元回归的结果已证明了这一点。为进一步考察图书馆资源配置的多个指标共同作用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本文采用多元回归的方法,建立了多元回归方程,如表4~6所示。

从表4以研究生培养得分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结果来看,数据库(0043),文献资源购置费(0006)2个指标的回归系数通过了001高显著水平的检验,硕士学历以上职工人数(0133)指标的回归系数在005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检验,3个指标的联合解释量达到了722%,其中数据库指标的解释量最大为572%,说明电子资源对研究生的培养起着最重要的影响作用,研究生对电子资源的依赖性更强;在图书馆资源配置指标中,数据库、文献资源购置费和硕士学历以上人数3个指标对研究生培养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表5以本科生培养得分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结果来看,数据库(0020)的回归系数通过了001高显著水平的检验,文献资源购置费(0002)和职工总数(0019)的回归系数在005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检验,馆藏总量(0008)在01水平产生了显著,4个指标的联合解释量达到了748%,其中数据库指标的解释量最大,为584%,说明电子资源对本科生的培养也起着重要影响。在图书馆资源配置中,上述4个指标在对本科生的培养质量中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

从表6以人才培养总得分作为因变量的回归结果来看,数据库(0061)、文献资源购置费(0007)、职工总数(0081)3个指标的回归系数均通过001的显著水平检验,生均文献量(0073)指标回归系数也在005的水平上表现为显著,4个指标的联合解释量为762%,其中数据库指标的解释量最大,为592%,上述4个指标对人才培养质量有着显著的正效应,投入得越多,人才培养质量越高。

从以上多元回归结果来看,无论是对研究生培养或是本科生培养,数据库和文献资源购置费都有着较大的解释量,说明这2项指标对人才培养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馆藏总量对本科生培养质量产生显著效应,但影响甚微,而对研究生培养没有产生明显的显著效应。研究生比本科生更需要知识服务能力强的馆员,硕士学历以上职工人数指标的回归系数在005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检验说明这一点;对于本科生的培养而言,职工人数指标则对其培养质量产生了显著效应。因此,高校图书馆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针对研究生和本科生的不同需求,应提供不同的资源和服务,文献[7]的研究结果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4结束语

本文从资源配置角度探讨高校图书馆资源配置与人才培养质量相关性,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得出如下的研究结论和建议。

(1)高校图书馆资源配置与人才培养质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增加图书馆资源投入会对人才培养质量产生积极的影响。图书馆资源的共同作用大于单个指标的作用,数据库,文献资源购置费、职工总数和生均文献量4项指标与人才培养质量(总得分)呈现高度相关性,对人才培养质量总得分的联合解释量达到了0762,解释力很强,其中数据库对人才培养质量影响最大。因此,数据库资源越多,文献资源购置费越多、职工人数越多、生均文献量越大,图书馆对人才培养质量贡献也就越大。研究结果证明了图书馆资源配置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性,充分说明了图书馆在大学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2)在图书馆资源配置的指标中,数据库和文献信息购置费对人才培养质量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数据库指标表现得更加明显,人才培养总得分、研究生培养得分和本科生培养得分的一元回归和多元回归的结果已证明了这一点。说明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对电子资源的利用率越来越高,因此为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图书馆在文献资源配置的过程中,要加大数据库配置的数量,文献信息购置费要有充分的保障。

(3)馆藏总量对人才培养质量产生的影响不太明显。在图书馆资源多指标的共同作用下,馆藏总量仅在01水平与本科生培养得分表现显著,与研究生培养得分和人才培养总得分没有表现出显著性,说明馆藏总量对人才培养质量影响不太明显;生均文献量在005水平上与人才培养总得分表现出显著相关,而与研究生和本科生得分都没有表现出显著关系,研究结论与nicholsRC(1964)[10]、astinaw(1968)[11]、RockDa(1970)[12]等人的研究结论一致。于萍在研究高校科研得分与图书馆馆藏总量之间的关系时得出这样的结论:图书馆馆藏量的弹性系数最小,对科学研究得分影响力最小,说明图书馆馆藏总量已经很充足,不需要再加大投资[20]。

(4)研究生和本科生对图书馆资源的需求有所差别。上述表明数据库和文献信息购置费对研究生和本科生培养质量产生显著效应,这一点是相同的,但在其他指标上有所区别。如馆藏总量虽然仅在01水平与本科生培养得分表现显著,但与研究生培养得分没有表现出一点显著,说明研究生更需要专业的图书,图书馆的图书规模对他们的学业成就没有太大影响;而本科生阅读的范围比较大,需要阅读更多的图书来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图书馆馆藏规模对他们的成长还是有所影响的。本科生需要比较多的员工来为他们取得学业成就提供服务,因此在多元回归时职工人数指标产生了显著效应;研究生比本科生更需要知识服务能力强的馆员,硕士学历以上职工人数指标的回归系数在005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检验说明这一点。于萍也认为图书馆职工人数的弹性系数较大,加大对职工的投入会对科学研究得分有较大的影响,应招聘高学历和高素质的馆员[20]。因此,针对研究生和本科生对图书馆资源需求的不同,应分别配置不同的资源比例。

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图书馆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本文从本文从资源配置角度探讨高校图书馆资源配置与人才培养质量相关性,希望所得出的结论能为优化图书馆资源配置,充分发挥图书馆在大学人才培养中的支撑作用提供了实证依据。高校应加大对图书馆的投入,发挥图书馆的人才培养职能,提升其在大学中的地位。同时还希望有学者结合我国对人才培养的特点,探讨我国高校图书馆资源利用与人才培养质量的关系,加强图书馆学理论研究,推动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继凡.一流水平大学,必须有一流大学图书馆[J].大学图书馆学报,1996,14(5):59-60.

[2]黄嘉惠.新中国高校图书馆文化发展及其对人才培养的影响[D].长沙:湖南大学,2009.

[3]周进良.蔡元培与图书馆――兼论蔡元培高等教育思想在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实践[J].图书与情报,2005,(4):115-117.

[4]李玉兰,吕俊杰,彭晓东.图书馆在大学人才培养支撑体系中的作用[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2):118-119.

[5]李宝梅.论高校图书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J].中国高教研究,2004,(10):93.

[6]何平.从素质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看我国大学图书馆建设[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6(4):31-34.

[7]张逸新,徐挺,吴信岚.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理论模型[J].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6):625-629,632.

[8]吴英梅.国外高校图书馆对学生学业影响的评估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3,57(5):11-14.

[9]LaneG.assessingtheundergraduatesuseoftheuniversitylibrary[J].College&ResearchLibraries,1966,27(4):277-282.

[10]nicholsRC.effectsofvariouscollegecharacteristicsonstudentaptitudetestscores[J].Journalofeducationalpsychology,1964,55(1):45-54.

[11]astinaw.Undergraduateachievementandinstitutional“excellence”[J].Science,1968,161(3842):661-668.

[12]RockDa,CentraJa,LinnRL.Relationshipbetweencollegecharacteristicsandstudentachievement[J].americaneducationalResearchJournal,1970,7(1):109-121.

[13]HiscockJe.Doeslibraryusageaffectacademicperformance?[J].australianacademicandResearchLibraries,1986,17(4):207-214.

[14]Collegestudentexperiencesquestionnaire[eB/oL].http:∥cseq.iub.edu/pdf/cseqwhole.pdf,2014-11-06.

[15]whitmiree.academiclibraryperformancemeasuresandundergraduateslibraryuseandeducationaloutcomes[J].Library&informationScienceResearch,2002,24(2):107-128.

[16]Harukinagata,akiratoda,piviKytmki.Studentspatternsoflibraryuseandtheirlearningoutcomes[eB/oL].http:∥eblip4.unc.edu/papers/nagata.pdf,2014-11-06.

[17]wongShunHanRebekahandtDwebb.Uncoveringmeaningfulcorrelationbetweenstudentacademicperformanceandlibrarymaterialusage[J].CollegeandResearchLibraries,2011,72(4):361-370.

[18]卢纹岱.SpSSforwinows统计分析(第3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267,477.

高一数学个人总结篇4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学体育态度体育行为徐州地区

2007年4月29日“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启动,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标,用3年时间,使85%以上的学校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使85%以上的学生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掌握至少两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生活习惯。现在已经过去5年,面临升学压力的高中学生,体育生活是否已经得到重视,高中体育工作是否摆到应有的位置,高中生体育课程、体育活动是否得到保证?体育态度是指个体对体育活动所持有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表现。它是个体在长期的社会环境影响下,从一定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中习得的,一旦掌握就会对个体的体育参与行为及其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调查分析高中生体育态度、体育行为现状及两者的相互关系,从中探讨高中生体育生活的影响因素,发现高中生体育生活中存在的现实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发展高中生体育生活的对策就显得尤为必要。

1.研究对象与方法

笔者随机抽取徐州市十所高中(徐州一中、徐州七中、邳州运河中学、邳州二中、邳州四中、新沂一中、新沂二中、新沂三中、睢宁高级中学、树人中学),各校均随机抽取120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徐州市高中生的体育态度与体育行为现状进行研究。

2.结果与分析

2.1体育态度概念

体育态度是个体对体育活动所持有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表现,它是个体在长期的社会环境影响下,从一定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中习得的,一旦掌握就会对个体的体育参与行为及其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

2.2高中生体育态度的分析

2.2.1高中生体育态度的总体分析

参照许多学者的《锻炼态度量表》,依据体育态度的认知评价、体育态度的情感体验和体育态度的行为倾向三个方面制定三个(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为倾向)分量表,采用李克特五级评分计分方法进行研究。对高中生体育态度的总体量化分的统计,结果见表1。

表1高中生总体体育态度分值表

认知评价均值第一,且占认知评价总分值的86.6%。情感体验和行为倾向均值相近,情感体验均值占情感体验总分值的75.4%。行为倾向均值占行为倾向总分值的73.5%。表明高中生体育态度的认知评价处于优良水平,高中生体育态度的情感体验和行为倾向处于良好水平,所以高中生体育态度总体处于良好水平。

2.2.2男、女高中生体育态度的分析

对男、女高中生体育态度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为倾向量化分进行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2。

表2男、女高中生体育态度分值检验表

男、女高中生体育态度的认知评价p

2.2.3不同年级高中生体育态度的分析

对高一、高二、高三学生体育态度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为倾向量化分进行统计(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3。

表3不同年级高中生体育态度的分值检验表

高一与高二的学生在体育态度的认知评价上(p>0.05),差异不显著;在情感体验上p0.05,行为倾向上p>0.05,差异都不显著。高一与高三的学生在体育态度的认知评价上p

2.3高中生体育行为的分析

2.3.1高中生每周体育活动次数的调查分析(体育课、早操、课间操除外)

高中生在每周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体育课、早操、课间操除外)的选择上,一次也不或选择一次的为50人,占总人数的4.4%;选择两次的为375人,占总人数的32.8%;选择三次的为473人,占总人数的41.4%;选择四次及以上的为244人,占总人数的21.4%;统计结果表明:大多数高中生(3次及以上)每周都去参与体育活动,只有很少的高中生(一次也不或者1次的为50人,占总人数的4.4%)很少参与体育活动。统计结果是很让人欣喜的。

2.3.2高中生每次参加体育活动时间的调查分析(体育课、早操、课间操除外)

高中生在通常每次进行体育活动的时间(体育课、早操、课间操除外)的选择上,选择0~20分钟的为222人,占总人数的19.4%;选择20~40分钟的为455人,占总人数的39.8%;选择40分钟~1小时的为326人,占总人数的28.5%;选择1小时以上的为139人,占总人数的12.2%。统计结果表明:大多数高中生每次进行体育活动的时间都能在半小时左右,每次锻炼效果有保障。还有一部分高中生(选择0~20分钟的为222人,占总人数的19.4%)每次进行体育活动的时间较少。

2.4高中生体育态度与体育行为的相关分析

对高中生体育态度与高中生每周体育活动的时间统计总合(每周次数×每次时间)进行双变量相关分析,结果见表4。

表4高中生体育态度与体育行为相关检验表

检验结果如下:高中生体育态度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为倾向与高中生体育行为没有显著性相关(p>0.05)。高中生体育态度与体育行为不一致,体育态度只是体育行为的心理准备,并不能决定体育行为。

3.建议

3.1由于高中生对体育的认识不够,很多高中生没有形成正确的体育态度认知评价,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高,建议全社会都要重视高中生体育态度认知评价的培养,家庭、学校、社区要发挥各自的优势采取必要的方法和策略提高高中生的体育态度的认知水平,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体育态度认知,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体育运动。

3.2由于高中生面临高考的压力,学习时间紧,参与体育锻炼的机会不多,体育活动带给自己的愉悦感受就相对较少,建议全社会重视高中生的体育生活,切实关注高中生的身心健康,把对高中生体育的重视和智育的重视放在同等的位置加以考虑,这就要求全社会共同努力,协调一致地采取相应的方法和步骤,其中要考虑体育和高考升学制度的结合,完善高考升学制度,还高中生真正有效和宽松的体育生活环境,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中体会乐趣、体会成功、放松身心,培养他们对体育的情感体验。

3.3除了高考升学压力抑制了高中生体育活动的意向外,体育教学内容没有吸引力、教学形式单一,课外活动没有很好地开展都是值得反思的地方。学校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体育教师要把课上得生动,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注重培养学生体育态度的行为意向,把学生引导到体育活动中。

参考文献:

[1]苗志刚.辨识体育态度及其在形成过程中的致力点[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03(4):47-49.

[2]武泉华.太原市高中学生体育态度现状的研究[J].山西师大教育硕士论文专刊,2004(6):231-233.

[3]卓威.江苏省新沂市高中学生体育态度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5).

高一数学个人总结篇5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总结

1、启发性总结。启发性总结,就是在学生掌握了课堂讲授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启发性问题作结。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得的知识得以条理和升华,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在课堂结尾时,教师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问题,不作解答,留给学生课余时间去思考、印证,以造成悬念,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从小培养孩子热爱数学的兴趣。如在学习“圆周率”后,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一些老木工经常说:“一尺圆三寸”,这句话在数学上有什么样的道理?如果按照我们今天学习的计算方法,要做一个直径为1米的木桶,需要木板的总宽度约是多少?这样,既巩固了本节课乃至本阶段的学习内容,又让学生把数学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重大时事等紧密结合起来,避免了单一枯燥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发展思维能力。

2、概括性总结。这种总结方法是绝大多数教师采用率最高、最常见的一种方式。每节课结束时,为了让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本节课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准确简练的语言,对该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提纲契领的说明,并对教学重、难点和关键问题加以概括、归纳和总结。这样可给学生留下系统、完整的印象,在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巩固新知识的同时,还能为学生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提供基础和动力。这种总结方式,多用于新授课。在一节数学课里,或者为了形成某一个数学概念,或者为了确立某个法则、性质,或者为了讲授某种数学方法,课堂总结时,将新授内容归纳、概括、梳理,实有必要。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快速、精炼地再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起到深刻理解、巩固、强化知识的作用。如,在教学几种专用名称百分率问题时,其名称和公式较多,有成活率、缺勤率、废品率、烘干率、含水率、命中率等等,它们分别又有各自的计算公式。如何交给学生一条“绳子”,让学生把零散的知识“捆”起来,轻松地“背”着走呢?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共同总结出“求谁的百分率,就用谁除以相关的总数量。”概括性总结,要简明扼要,画龙点睛。这样做,既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能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3、悬念性总结。文学作品中的“悬念”,可引人入胜,激趣。数学课的总结,也可以通过巧设悬念,拨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特别是前后联系非常密切的教学内容,可考虑设置悬念。例如,一位教师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教学中,给学生一道只有条件、没有问题的不完整的题目:“某班有男生26人,女生24人。”让学生思考,根据这样的条件,可以提出哪几个问题。学生提出了六个问题:男生占女生人数的百分之几?女生占男生人数的百分之几?男生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女生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男生人数比女生多百分之几?女生人数比男生少百分之几?对前两问,让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中间两问让学生书面列式集体订正;对后两题告诉学生放在下节课研究,还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均放在下节课研究。这样做使一题多变做到了适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为下节课做了铺垫。

高一数学个人总结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总结

1、启发性总结。启发性总结,就是在学生掌握了课堂讲授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启发性问题作结。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得的知识得以条理和升华,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在课堂结尾时,教师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问题,不作解答,留给学生课余时间去思考、印证,以造成悬念,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从小培养孩子热爱数学的兴趣。如在学习“圆周率”后,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一些老木工经常说:“一尺圆三寸”,这句话在数学上有什么样的道理?如果按照我们今天学习的计算方法,要做一个直径为1米的木桶,需要木板的总宽度约是多少?这样,既巩固了本节课乃至本阶段的学习内容,又让学生把数学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重大时事等紧密结合起来,避免了单一枯燥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发展思维能力。

2、概括性总结。这种总结方法是绝大多数教师采用率最高、最常见的一种方式。每节课结束时,为了让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本节课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准确简练的语言,对该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提纲契领的说明,并对教学重、难点和关键问题加以概括、归纳和总结。这样可给学生留下系统、完整的印象,在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巩固新知识的同时,还能为学生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提供基础和动力。这种总结方式,多用于新授课。在一节数学课里,或者为了形成某一个数学概念,或者为了确立某个法则、性质,或者为了讲授某种数学方法,课堂总结时,将新授内容归纳、概括、梳理,实有必要。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快速、精炼地再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起到深刻理解、巩固、强化知识的作用。如,在教学几种专用名称百分率问题时,其名称和公式较多,有成活率、缺勤率、废品率、烘干率、含水率、命中率等等,它们分别又有各自的计算公式。如何交给学生一条“绳子”,让学生把零散的知识“捆”起来,轻松地“背”着走呢?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共同总结出“求谁的百分率,就用谁除以相关的总数量。”概括性总结,要简明扼要,画龙点睛。这样做,既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能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3、悬念性总结。文学作品中的“悬念”,可引人入胜,激趣。数学课的总结,也可以通过巧设悬念,拨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特别是前后联系非常密切的教学内容,可考虑设置悬念。例如,一位教师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教学中,给学生一道只有条件、没有问题的不完整的题目:“某班有男生26人,女生24人。”让学生思考,根据这样的条件,可以提出哪几个问题。学生提出了六个问题:男生占女生人数的百分之几?女生占男生人数的百分之几?男生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女生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男生人数比女生多百分之几?女生人数比男生少百分之几?对前两问,让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中间两问让学生书面列式集体订正;对后两题告诉学生放在下节课研究,还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均放在下节课研究。这样做使一题多变做到了适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为下节课做了铺垫。

高一数学个人总结篇7

【关键词】高中数学数学学习影响因素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9.063

事物的发展既受到外因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内因的影响,高中数学教师在采取有效的措施,很好的促进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把握好不同因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推动学生的数学学习,要求教师对内外因都进行分析。本文从不同的方面对影响高中学生有效进行数学学习的因素进行分析。

一、阻碍高中学生数学学习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人们推动事物发展的一个重要过程,高中数学教师千方百计的想要使学生获得更多知识点,取得优异成绩,就要对影响学生数学学习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而目前阻碍有效学习的因素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阻碍学生数学学习有效性的内因分析

1.浮躁的心理状态。

人们往往在着急、没有主见等情况下,会出现浮躁的心理。影响高中学生有效进行数学学习的一种心理就是浮躁心理。受高中数学在高考中重要性的影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难以有效的进行个人心理疏导,尤其在学习中出现学习效率不高的情况下,学生更容易浮躁,而二者往往又会形成不良循环。浮躁的心理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组织性与计划性,浮躁的心理使学生难以静下心来认真分析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即使原本学生的数学成绩较为优异,一旦出现浮躁心理,也会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2.与教师的教学难以保持一致。

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学习也是如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有遵循学习的规律,才能取得成功。而目前高中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不注重与教师的教学保持一致的情况,成为影响学生学习有效性的一个严重障碍。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知识点,这是最基本的学习规律。而一些学生却破坏了这一规律。例如: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会出现难以跟上教师教学进程的现象,学生不是积极的采取措施跟上教师的教学步骤,而是逐渐落后于教师的进程,自然,学生的数学学习逐渐就落伍了,有效进行数学学习的环境被破坏。

(二)阻碍学生数学学习有效性的外因分析

1.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方面做的不足。

结合学科的特点做有效的学习活动,是学好学科知识与提升学科能力的重要基础。就数学学科的特点而言,教师引导学生对知识定进行归纳总结,并运用总结的知识点去指导运算活动,是十分必要而关键的。而目前高中数学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点的过程中缺乏系统性,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点方面存在不足。这就使学生一方面在认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难以将知识点纳入整体的知识框架中,片面的掌握知识点,对学生运用知识点分析与解决问题都产生了局限性。另一方面,难以有效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也不利于学生形成有效的知识框架,零散的掌握知识点也会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畏难心理。

2.案例局限于教材。

数学的生活性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因此,教师在现代教学中越来越注重案例的导入,越来越注重从生活的视角对学生进行引导。本人在进行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教师使用的案例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局限于教材。例如:教师在讲解排列组合等相关的知识点时,往往列举教材上花圃的摆放方法,当然,这对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等都有帮助,而案例也存在局限性过强的因素,一旦脱离学生较为熟悉的几个案例,学生就难以通过应用知识点进行有效分析。这一问题也应该引起教师重视。

二、克服阻碍因素的有效方法

通过上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目前影响学生有效进行数学学习的因素,既有来自于学生本身的因素,也有来自于教师等多方面的因素,教师与学生只有客观对待,并积极加以补救,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几项应对措施:

(一)帮助学生克服浮躁的心理状态

针对学生在高中阶段数学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浮躁的心理状态的情况,应该在教师的帮助下及学生个人的努力下,积极的营造良好的学习心理。其中一个对抑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浮躁心理十分有效的方法,就是提升学生学习的计划性。课堂上,学生有计划的听讲,保证扎实掌握课堂上讲解的知识点及引导学生掌握的学习方法。课余时间学生也要有计划的展开复习,这样学生逐渐在进步,自然就不会再慌张,浮躁的心理自然得以克服。

(二)把握好课堂教学

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难以跟上教师的教学步骤,主要是由于学生难以有效把握课堂教学导致的。因此,学生一定要从思想上认识到课堂教学的重要性,紧跟教师的教学步骤努力掌握知识点与学习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使个人的数学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升。当然,学生听讲不能机械的听,应该建立在思考的基础上,这样才能跟上教师的思维步骤。

(三)教师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在每一节课教师对学生讲解知识点完毕之后,教师都会对当堂课讲解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对知识点进行的该种形式的归纳总结,对学生有效掌握教师当堂讲解的知识点十分有利,而想要使学生从整体上对学习的知识进行把握,还需要教师有意识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w纳总结。学生个人的总结水平是十分有限的,同时也难以很好的从联系的角度去总结知识点,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逐渐养成对知识点进行总结的意识,同时学生的总结能力也逐渐提升。

(四)引入丰富多样的案例

高一数学个人总结篇8

一、“比较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比较思想”的运用有助于发现知识中暗藏的规律。从哲学上来看,规律是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的,发现事物中的规律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在数学学习中亦是如此,不能把数学的学习仅仅停留在练习和模仿上,要学会灵活、变通地发现数学知识中隐含的规律,这样才能使解题省时、省力。例如在教师讲解“平均数”这一课中,就可以把这样三道应用题联系起来。

第1题为“三年级(2)班的同学被分成3组做纸花,第1个小组有16个人,总共做了256朵花,第2个小组有14个人,总共做了210朵花,而第3个小组有15个人,总共做了255朵花,请问全班同学平均每个人做了几朵花?”

第2题为“三年级(2)班的同学被分成3组做纸花,第1个小组有16个人,平均每个人做了16朵花,第2个小组有14个人,每个人平均做了15朵花,而第3个小组有15个人,平均每个人做了有17朵花,请问全班平均每个人做了几朵花?”

第3题为“三年级(2)的同学被分成3组做纸花,其中第1个小组有16个人,每个人平均做了16朵花,第2个小组有14个人,每个人平均做了15朵花,第3个小组有15个人,每个人平均做了17朵花,请问每组平均做几朵花?”

这三道题看似相同,但是在学生进行独立练习时往往会出现错误,这就有必要使学生明白这三道题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这3道题虽然都是求平均数,都是使用“总数/总份数=平均数”这个公式,但是其中也有区别。第1题给出的为部分总数,只要把其加起来就可以算出,而第2题和第3题的总数需要先求出部分的总数,然后再把其加起来,才能得到总数。另外,在第1题和第2题中,总份数就是总人数,但在第3题中,总的份数是班级分的小组数,由此可见,只有正确把握数学中的“比较思想”,发现知识的规律,掌握区别和联系,才能对知识有更深的把握,不至于混淆、出错。

二、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理运用“比较思想”

(一)把“比较思想”运用到数学解题中去

“比较思想”作为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它不仅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实际的生活也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比较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小学教育更关注对学生全面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思想”,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例如在这样一道应用题中,“把一个40cm长的绳子围成长方形,如何让它的面积达到最大?”这时,教师可以利用“比较思想”让学生用各自事先准备的绳子围长方形,并分别记录下自己长方形的长和宽,并计算出面积,最后利用“比较法”找出面积最大的长和宽的情况,最终让学生在自己的实践中得出结论,找出规律。

(二)在数学基础知识中,发现比较素材

小学数学课程中有很多关于比较的素材,如果这些素材能够被合理利用到解题和答题当中去,无疑会使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例如“小于”、“大于”、“多少”等概念都涉及“比较思想”。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概念,让学生清楚比较的对象和比较的结合等,这种方法在代数和几何教学中常常被用到,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比较能力。

(三)结合抽象概念运用“比较思想”

高一数学个人总结篇9

关键词区域经济;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优化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219(2015)02-0013-05

服务区域经济是高等职业教育重要职能。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结构的协调是高等职业院校发挥服务区域经济职能的重要前提。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以下简称苏城院)成立于2006年,8年来学校从江苏区域经济特点出发,不断调整专业结构,目前基本形成了满足区域经济要求且相对稳定的专业结构。

一、苏城院专业设置状况分析

(一)专业设置及变动

苏城院2011和2012年招生19个专业(其中,有一个专业分两个方向),2013年招生23个专业(其中,有一个专业分两个方向),增加了软件技术、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环境工程技术、工业分析与检验、物联网应用技术5个专业,停招了1个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

从专业分布来看,苏城院的23个专业中,没有明确指向第一产业的专业,明确指向第二产业的专业有7个(其中,建筑业4个,制造业3个),占比30.43%;明确指向第三产业的专业14个,占比60.87%;其他专业2个,占比8.70%。

(二)专业招生状况

2013年苏城院23个专业共招生1964人,比2012年增加了291人,增长率为17.39%,在生源趋紧的条件下,招生人数的增加显示苏城院获得了考生与家长的认可,办学声誉进一步提高。

在2013年招收的1964人中,从专业指向来看,明确指向第二产业的专业招生800人,占当年招生总人数的40.73%;明确指向建筑业的招生人数为697人,占比35.49%;其余为指向制造业,占比5.24%。而2012年明确指向第二产业的专业招生587人,占比为35.09%;明确指向建筑业的招生人数为440人,占比26.30%;其余为指向制造业,占比8.79%[1]。苏城院招生专业及人数在第二产业内的分布情况见表1。

第三产业是一国经济中最为活跃的一个部分,国家统计部门将第三产业划分为14个产业开展统计。苏城院的招生有14个专业明确指向第三产业,共招生838人,占当年招生总数的42.67%,苏城院面向第三产业的专业共涉及8个行业,具体行业分布见表2。

通过表1和表2可知,2013年苏城院的业设置中有60.87%的专业指向第三产业,但这些专业的招生数只占该年度苏城院招生数的42.67%;指向第二产业的专业虽然只有7个,占比30.43%,招生数却达到40.73%,并没有明显的向第三产业倾斜。

二、区域内专业设置状况比较分析

(一)总体分析

至2013年江苏省共设立高职高专院校82所,基于2012年的招生数据分析苏城院专业设置与招生数分布的合理性。

由于全省招生数据过于庞大,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单用2012年在宁高职高专招生院校的招生数据与苏城院2012年的招生数据进行对比,具体数据对比见表3。为了更好地看清苏城院分行业招生占比与在宁高职招生单位分行业招生占比的差别,制作图1。

由表3和图1可知,苏城院与在宁高职招生院校分行业招生比例分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总体趋势基本一致,部分行业存在放大和收缩,体现出苏城院的专业设置与招生相对集中,利于做大做强相关专业。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明确指向建筑业专业招生数占比远远高于建筑业产值占比,这和2000年以来持续十几年的房地产热有不可分割的关系。结合表3发现,在宁25所高职院校面向建筑业的招生总体趋热,招生占比为11.59%,远高于建筑业6%的产值占比,而苏城院面向该行业招生占比又远高于在宁25所高职院校面向建筑业的招生占比水平。结合表1发现,这一趋势在2013年进一步加强,招生占比高达35.49%,蕴含较高风险,随着近年来房地产业的降温,建筑业将会受到冲击,毕业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也会受到影响。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文网专业写作职称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二)分专业招生数分析

苏城院2012年招生的19个专业中,招生人数最多的前10个专业,见表4。其中,建筑工程技术、物流管理、机电一体化技术、工程造价、会计专业是在宁高职院校招生人数最多的前5个专业。

分析表明,苏城院的专业设置与专业招生数分布与在宁高职院校总体招生数分布有共同之处,也有自己的个性一面,反映出苏城院已在逐渐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

对表4的数据分析发现,2012年苏城院明确指向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的招生占比明显低于对应产业的产值占比,体现出对制造业与批发零售业的人才培养数量不足。结合表3发现,整个在宁高职院校对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的人才培养均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其原因有待进一步分析与研究。对比表2,2013年苏城院对制造业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弱化,批发零售业的人才培养力度有所加强。

(三)新增专业分析

2013年,苏城院新增了软件技术、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环境工程技术、工业分析与检验、物联网应用技术等5个专业,从区域内来看,新增的环境工程技术在南京高职院校中属首次开设,其余4个专业其他高职院校均有开设,不属首设。同时,新增的5各专业招生状况并不理想,具体招生情况,见表5。

在宁高职院校2011-2012的招生数据表明,除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招生数持续增长外,其余3个专业招生数都在减少,考虑到2012年与2011年相比,招生总人数有所下降,可以认定除电子商务外的2个专业的招生情况基本稳定,苏城院新增专业区域内招生情况见表6。

对比表明,苏城院新增的5个专业在区域内招生状况基本稳定,专业本身社会认可度没有问题。

三、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吻合度分析

(一)总体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能否较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是检验高职办学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苏城院的专业设置结构与江苏区域经济结构对比,见表7[2]。

为了更清晰地把握苏城院专业设置与江苏省区域经济的吻合度,制作图2。图2显示苏城院招生分行业占比与江苏省区域内分行业占比两组数据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说明苏城院的招生分行业占比与区域经济结构基本吻合,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是苏城院作为一个招生个体的理性选择,毕竟一所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不可能涵盖区域经济生活的所有方面。

(二)新增专业与区域经济新增长点的吻合度分析

江苏省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制造业中增长最快的6个产业分别是医药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具体增速见表8[3]。

2012年,面向第三产业的投资获得大幅度增长,全年服务业投资增长21.4%,在15个服务业行业中,投资保持增长的有14个,其中,金融业增长77.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73.2%,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增长63.6%,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长50.3%。

苏城院2013年新增的5个专业,环境工程技术、工业分析与检验等2个专业的新设,是苏城院从自身办学条件出发,对区域内制造业增长而产生人才需求的应对;软件技术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增设体现了对第三产业增长的关注。

四、结论与建议

分析表明,苏城院在近8年的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稳定且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结构,一些专业已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可,重视第三产业的人才需求与培养,建立比较有效的专业增减机制,新增专业契合经济的未来发展;重视考生与家长的专业需求,能够及时调整招生计划;办学过程中能够扬长避短,重视与其他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差别化。但也存在对制造业专业与人才培养重视不足,面向第三产业专业实力不强,社会认可度不高,新设专业创新性不足等问题。

(一)结合自身特点构建重点专业群,提升专业竞争力

苏城院的专业设置已经面向第二、第三产业18个行业中的10个行业,专业门类比较广泛,存在的问题是专业竞争力存在差异,从而造成专业招生人数的分布不均。

1.发展制造业类专业群,提高制造业人才培养能力

学校应在现有专业的基础上,结合江苏区域经济特点,构建重点专业群,提升专业竞争力。如,可以在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基础上构建自动化生产专业群;在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基础上构建化学与化工类专业群,进一步可发展生物制药类专业群,提高学校对江苏区域内产值占比高达41.40%的制造业人才培养能力。

2.跨系部整合,发展面向第三产业的专业群

苏城院目前设有传媒艺术系、城市科学系、建筑工程系、信息工程系、财经系、外语系、公共管理系等7个系及公共课管理部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师资资源丰富,专业背景多样。学校应该打破系部之间藩篱,构建面向第三产业的跨界型专业群。如,构建有财经系主导,跨越多系部的市场营销专业群,与建筑工程系共建房地产营销专业,与城市科学系共建化妆品营销专业,财经系可自主开发金融与理财产品营销专业等。构建以传媒艺术系主导的艺术设计专业群,包括艺术设计(装潢设计、园林设计、人物形象设计、广告设计、产品造型设计)等专业。

(二)扩大招生规模,构建合理专业招生结构

苏城院目前有两个规模较大的专业群:一是建筑类专业群,2013年招生697人;二是物流管理专业群,2013年招生615人。两个专业群的招生总人数占学校招生总人数的66.80%。这样的招生结构压缩了其他专业的生存空间,其他14个专业的招生总人数为652人,只占学校招生总人数的33.20%,平均每个专业招生46.57人。

苏城院受办学条件限制,招生规模一直不大,使得专业招生结构调整空间不大,存在做大做强专业及专业群与风险过于集中的矛盾。但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加,可以扩大专业招生结构的空间,培养出若干实力强大的专业群,专业招生结构也将会趋于合理。

(三)加强招生宣传,提高学校及专业的知名度

2013年,苏城院虽然完成了招生总计划,但有多个专业没能完成计划招生数。这些专业近几年在专业、师资等方面建设成果丰硕,而2013年的招生却意外滑坡,主要原因在于招生宣传力度不够。

目前,苏城院参加教育厅组织的在各市开展的现场招生宣传,并建有招生网站。但是,这两种传统的宣传手段显然不能满足考生与家长对学校专业的认知需求。在招生过程中,要利用一切可用的网络推广工具,宣传学校及专业;同时,也要广泛关注网络中关于学校及专业的问题及反馈,在网络中树立学校及专业的良好形象。

(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十二五”规划课题《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吻合度研究》,编号:12Sew-Y-023,主持人:徐永兵)

参考文献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文网专业写作职称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高一数学个人总结篇10

关键词:excel;考务管理;函数;数据透视表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7.079

教学管理与教学质量评价是推动学院管理水平的重要组成环节之一,而教务工作所涉及的数据类别多,数量大,单纯依靠人工进行数据处理,易出差错。虽然随着计算机应用于各行各业中,目前各高校教务管理大都使用专业的管理系统,如CRp校园管理信息系统;URp高校教务管理系统等,然而,实际结合具体工作仍然不避免地需要操作者掌握一些必要的软件操作技术。比如经过这类系统导出的数据,形成excel格式文件,需要二次加工。本人结合多年教务的管理经验,就工作中遇到各类问题进行总结,归类,结合工作表格的结构原理,列出excel在考务管理中常用的几个技巧与大家分享。

1函数的应用

在重修考试报名中的具体应用:学院下发的重修申请表内容包括所申请课程的课程名、申请人学号,专业等信息。学生报名只上交纸制报名表即可。但报名结束后,报名人数众多,利用学校下发纸质报名表上的信息统计重修上课安排以及重新考试安排过于繁琐。所以笔者利用excel自制重修报名表,然后将每个班报名数据进行汇总形成总表,再进行重修安排操作。

1.1Countif函数的应用

该函数的语法规则如下:

countif(range,criteria)

笔者主要用于在重修报名结束后,将纸质的重修报名表输入成重修上课以及考试安排所需的电子表格。纸质的重修报名表如图1,包含基本的学生和课程信息。而在考试以及上课安排中需要汇总课程信息,用countif函数迅速得到汇总数据。

打开excel表,新建重修统计表,表中输入相应信息:学号,姓名,课程,学分,合计。在学生对应的报名重修课程表中标注“是”,如图2。

在合计2处运用countif(C2:C7,“是”)就可以快速得到单科课程的报名人数,在合计1处运用countif函数,countif(a2:H2,“是”)统计每人的报名课程数,确定其能否在学期内学有余力,修够计划学分。

1.2if函数的巧应用

该函数的语法规则如下:

iF(logical_test,value_if_true,value_if_false)

表示计算结果为tRUe或FaLSe的任意值或表达式。

这个主要介绍通过iF函数快速比对数据是否一致,在统计数据工作中,经常可能需要甄别数据录入是否完整准确,通过手工比对效率不高并且容易出现错误,而通过iF函数设置比对条件,快速而准确。例如比对两列(a,B)学号是否一致有无错漏,运用iF函数,列出表达式(a2=B2,“t”,“f”),可以快速显示t或者f,一目了然数据是否完整。

2数据透视表的应用

数据透视表(pivottable)是一种交互式的表,可以进行某些计算,如求和与计数等。所进行的计算与数据跟数据透视表中的排列有关。

学生重修后,经统计生成一个excel表,对表中格式进行整理,统一,需要按照科目,任课教师整理考虑考试安排,由于学生报名多,课程杂,特别是在毕业班重修中,课程可能涉及多个年级,所以在安排考试时候,容易出现学生考试地点重复或者学生考试时间重复等的情况,所以安排重修考试后,核对考试安排是否有问题是一项繁琐而重要的工作,通过数据透视表可以快速查验一个考场内单一学生考试科目是否重复,能够在最大限度节约教室资源。根据考场安排情况,得到各考场的课程,学生情况,如图3。

然后以学号和课程列生成数据透视表,以学号作为行字段,数据项为课程,拖入数据透视表,选择计数项为课程,如图4。

既可汇总出单一同学在该考场是否会重复考多个课程。如果汇总中显示“1”,则说明该同学只有一个课程在该考场考试,如果汇总显示“2”则说明该同学有两个课程在该考场考试,同理,将同一考试时间内多个考场数据按上面的方法汇总可以得到同一考试时间是否有学生在多个考试地点有考试,这个就可以及时矫正冲突,保证考试的有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