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中数学个人总结十篇高中数学个人总结十篇

高中数学个人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8:17:07

高中数学个人总结篇1

高中数学教师个人期末工作总结(1)

时光飞逝,转眼间一学期已经结束,我的教学工作已落下帷幕,这一学期我担任的是高一年数学的教学工作,由于是新课改年段,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回想学期的工作,感觉有成功也有不足,现本人就从政治思想方面、教育教学方面和工作考勤方面做如下总结:

一、政治思想方面:

本学期,本人认真学习新课改的教育理论,认真钻研课标,不断学习和探索适合自己所教学生的教学方法,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同时本人积极参加校本培训,并做了大量的探索与反思。并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以适应教育的发展,时刻以做为一个优秀数学教师应该具备的条件来要求自己,努力做到更好。

二、教育教学方面:

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把握住重要的课堂45分钟。为了上好每一堂课,我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做到全面的备课

新课改使得原来简单的写写教案,列列知识点就算是备课的方法再也不能适应新时期的教学的要求了,所以我们的备课要认真做到如下三个方面:

⑴、备教材: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吃透,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⑵、备学生: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⑶、备教法: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2、努力营造活跃的课堂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固然重要,但活跃课堂,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显得更为重要,所以我努力做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注重层次。

3、注重抓好后进生转化

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包括辅导学生课业和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本学期在对后进生转化工作上,注意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先全面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争取准确的找出导致“差”的原因。并在情感上温暖他们,取得他们的信任。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在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时,注意阳光语言的使用,使他们真正意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或自身存在的缺点,通过自身的努力尽快的赶超其他同学

三、工作考勤方面:

本人热爱自己的事业,从不因为个人的私事耽误工作的时间。并积极运用有效的工作时间尽力将自己的分内工作做得更好。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教学工作中难免有缺陷,例如,对尖子生的培养方面做得还很不够,我将在后面的工作中做得更好。

新课改的形式下,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多方面全方位的提高自己的素质,使自己成为新形式下学生喜爱、家长放心、学校肯定的合格教师。

高中数学教师个人期末工作总结(2)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1、2两班的数学教学,完成了必修1、2的教学。本学期教学主要内容有:集合与函数的概念,基本初等函数,函数的应用,空间几何体,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直线与方程,圆与方程等七个章节的内容。现将本学期高中数学必修1、必修2进行教学总结。

一、教学方面

1.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

在课程改革中,教师是关键,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与参与是推进课程改革的前提。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对课改有所了解。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教学的目的、教学目标、教学的指导思想以及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安排。继承传统,更新教学观念。

高中数学新课标指出:“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高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讲授仍然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但要注意的是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师生互动”。

2.合理使用教科书,提高课堂效益。

对教材内容,教学时需要作适当处理,适当补充或降低难度是备课必须处理的。灵活使用教材,才能在教学中少走弯路,提高教学质量。对教材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教师应认真理解课标,对课标要求的重点内容要作适量的补充;对教材中不符合学生实际的题目要作适当的调整。此外,还应把握教材的“度”,不要想一步到位,如函数性质的教学,要多次螺旋上升,逐步加深。

3.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注意问题的提出、探究和解决。

教会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方法。以问题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究、归纳、总结。引导他们更加主动、有兴趣的学,培养问题意识。

4.在课后作业,反馈练习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课后作业和反馈练习、测试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抓好这一环节的教学,也有利于复习和巩固旧课,还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完一课、一单元后,让学生主动归纳总结,要求学生尽量自己独立完成,以便正确反馈教学效果。

5、分层次教学。

我所教的两个班,层次差别大,1班主要是落后面的学生,初中的基础差,高中的知识对他们来说就更增加了难度,而2班也是两极分化严重,前面16个学生的基础扎实,成绩在中等以上,而后面的30个学生的成绩却处于中下以下的水平,因此,不管是备课还是备练习,我都注重分层次教学,注意引导他们从基础做起,同时又不乏让他们可以开拓思维,积极动脑的提高性知识,让人人有的学,让人人学有获。

二、存在困惑

1.书本习题都较简单和基础,而我们的教辅题目偏难,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学生完成情况很不好。课时又不足,教学时间紧,没时间讲评这些练习题。

2.在教学中,经常出现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完不成的现象,更少巩固练习的时间。勉强按规定时间讲完,一些学生听得似懂非懂,造成差生越来越多。而且知识内容需要补充的内容有:乘法公式;因式分解的十字相乘法;一元二次方程及根与系数的关系;根式的运算;解不等式等知识。

3.虽然经常要求学生课后要去完成教辅上的精选的题目,但是,相当部分的同学还是没办法完成。学生的课业负担太重,有的学生则是学习意识淡薄。

三、今后要注意的几点

1.要处理好课时紧张与教学内容多的矛盾,加强对教材的研究;

2.注意对教辅材料题目的精选;

高中数学个人总结篇2

[关键词]旅游人力资源旅游教育纵横分析优劣势

一、西安旅游从业人员分析

1.从业人员的纵向分析

据统计,截至2002年底,西安市国际旅游从业人员总数达22691人,比1988年增长了近乎一倍,年平均增长4.9%1)。其中星级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分别占总从业人员的58.2%、20.8%和2.5%,合计占行业人员总数81.5%,为旅游行业人员流向最集中的部分。西安旅游人才主要来源于基层、院校毕业生或外系统进入。从总体上看,西安旅游人力资源已有一定的规模,从纵向分析,呈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见图)。

1978年~1988年,西安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增长迅速,其中1986年~1988年年增长率竟达41%。从业人员总体规模快速扩张与改革开放后西安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密切相关,是旅游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与西安旅游经济发展的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后的迅速崛起时期相呼应。

1989年~1998年,西安国际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处于波动性缓慢增长期,年增长率仅有1%。受1989年国内影响,西安入境旅游业该年跌入低谷,从业人员也相应缩减。到1990年,旅游经济有所恢复,从业人员也相应增长,但直到1992年还保持着低水平的增长态势。1992年~1998年之间,从业人员数量波动大,总数下降趋势明显,年均下降8.4%,这与这一时期西安旅游业处于内部结构调整和产业素质提高有关。由于1995年亚洲金融危机和1998年国内水灾的影响,入境旅游业有所回落,这两年从业人员总量也分别下降到1992年后历史最低水平。

1998年~2002年,从业人数由12868人增长到22691人,年平均增长15.2%,增长速度较快,这与西安入境旅游高速发展时期基本一致.旅游经济快速发展,自然导致从业人员的迅速扩张。这一段旅行社、星级饭店从业人员发展趋势也与总人数变化态势相吻合,规模扩张快。

2.从业人员的横向比较

西安国际旅游从业人员1988年~2002年年增长率4.9%,而北京、广州和昆明分别为6.4%、14.5%和15.6%,在四个城市中,西安增长率最低。相应地西安入境旅游人数年增长率为5.2%,入境旅游收入年递增13%,在四个城市中,西安增长率也最低。而且从2002年从业人员总量比较来看,北京为西安的7.5倍、广州更为18.6倍;就是国际旅游业略逊于西安的昆明,其从业人员总数也是西安的1.1倍多。这说明西安入境旅游业从业人员总量不足,已经影响到西安入境旅游业持续发展。从2002年从业人员行业结构来看,西安星级饭店从业人员在其总从业人员中所占比重高于广州,而低于其它两个城市;西安旅行社从业人员所占比例高于北京、广州,而低于昆明;景点(区)管理人员所占比重高于广州,低于其他两个城市;车船公司从业人员所占比例低于北京、广州,仅高于昆明。若从与行业规模成比例要求,西安国际旅游从业人员中星级饭店从业人员、景点(区)管理人员和旅游交通从业人员明显偏少,需要补充。

3.旅游人才供给存在的问题

从西安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来看,旅游人力资源存在以下问题:

(1)层次不合理。现有旅游从业人员中不少是近年从院校毕业的学生,整个旅游从业人员年龄结构偏轻、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从业人员总体学历偏低、专业技术人员少、专业技术职称低、中高级人才严重不足。对西安主要旅游部门抽样调查显示,大专以上学历从业人员平均不足20%,高中(含中专)及以下学历占到80%以上。要赶上发达地区旅游行业人才学历结构目标,专科学历以上者为30%,其中大学本科学历者15%、研究生学历者5%,显然还有很大差距。

(2)专业结构不理想。从专业构成看,多数从业人员非旅游科班出身,而是半路出家,没有受到系统规范的专业教育或培训。据抽样调查显示,旅游饭店和旅行社的总经理级管理人员分别仅有30%和20%的人所学专业为“旅游类”或“外语类”专业。行业大多数管理人员岗位与所学专业不一致,他们的经营管理知识和技能主要来自长期实践的积累,较少来自学校的系统培养。这就使管理上不可避免带有一定从经验出发的痕迹,制约了行业总体管理水平的提高。

4.旅游人才需求分析

据国际经验,人均产值达到1000美元,该国旅游业将会旺盛发展,2003年我国已跨入这一行列。且国内居民收入的前景进一步看好,闲暇时间的增多和消费意识的变化,西安国内旅游发展前景将难以限量。其在今后5年内的发展速度,将会超过渐近成熟期的西安入境旅游业,其在整个旅游业总产值中所占份额,也将出现越来越数倍于入境旅游业的局面。因此,尽管人员需求具有动态性、多样性,但可以肯定,从业人员增长主要出现在国内旅游业领域,入境旅游和处于起步阶段的出境旅游因对外开放,从业人员会有一定量的涨幅,但主要表现为原有从业人员的流动。

从行业结构看,旅行社人员数量相对饱和,主要是素质的提高,缺的是中高层次人才。饭店由于员工流失率高,加之基数大,所以仍是旅游行业的增员大户,尤其是本科层次的中高级管理人员和特种技术人才,高素质服务人员也有相当数量的需求。新兴旅游业态专业人才,如旅游信息管理人才、电子商务人才、大型会展管理服务人才,休闲度假项目策划服务人才等则十分缺乏。

从地区需求结构看,西安市区的中、低档旅游人才及一般的服务人员相对饱和,高级管理、特种人才还有一定市场缺口。郊区尤其是郊县科班出身的旅游人才缺口很大,旅游人才缺乏在空间上主要表现在基层单位和条件较差地区紧缺。

二、西安旅游教育发展与人才供给

1.纵向过程分析

西安旅游教育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纵观发展历程呈现如下特征:

(1)西安旅游教育的整体规模日趋稳定,单体规模发展较快。20世纪80年代初,西安旅游职业学校成立,国家旅游局投资与西安两所大学共建旅游专业,揭开了西安旅游院校教育规范化发展的序幕.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从中等职业教育、专科(高职)、本科到研究生教育四个层次,具有一定规模的旅游教育体系。据统计,到2002年底,共有旅游院校17所,其中高校7所,增长较快;中等职业学校10所,与1989年持平,趋于稳定。2002年每校平均在校生比1989年增长了370%,远远高于旅游院校总量的增长速度21.4%,可见,总体规模扩张趋慢,单个旅游院校的规模发展较快,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旅游院校综合实力的增强。

(2)旅游专业在校学生总数变化趋势与在校职专生、大学生总数变化态势高度一致,尤其是前两者,均随年代呈波浪形增长。原因是在大部分时间内,在校的职专生在总数中所占比例大于50%,有时甚至接近80%,所以二者发展的共性更大一点。高校扩招之后,职专生源数量下降,加之旅游服务业吸引力越来越弱,学校虽多方努力,但随着高校扩招的继续,抑制不了下降趋势,在2002年职专在校生大幅回落,高校在校生大幅上升,二者持平。三者前期发展趋势的统一是我国计划体制下教育政策高度一致的产物。

(3)旅游专业学生总数、大学生和职专生数变化明显带有阶段性,基本与旅游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吻合,尤其与客流量的变化相吻合,仅涨落略滞后于旅游经济的发展。

①缓慢发展时期(1989年~1994年)。1988年西安旅游教育已初步形成体系,有三所大学的旅游系承担全省旅游行业高层次的教育培训和国家旅游局及西北地区的旅游培训任务。旅游院校由14个减为6个,主要是中等职业学校缩减了8个,总体规模缩小。虽旅游专业在校学生数有所增长,但年增长率只有5.1%。因西安旅游业这一段处于非常规发展时期,处于低级开发阶段,需要从业人员少。

②波动性增长时期(1995年~1999年)。西安旅游院校总数由6个增长为9个,高校因合并数目减少了3个,职专校数增长了6个。旅游专业在校学生总数突破5000人,年增长率为15.5%。这一段主要是中等职业学校扩展较快,而高校在这一段无论总体还是单体规模均处于停滞不前的地步。高校在校学生数下降,但由于其在总人数中所占比例小,总量仍保持较快增长趋势。因为总体上这一段国内旅游业发展迅速,从业人员需求量增长,职专生主要就业于此领域,所以发展快;国际旅游处于调整提高阶段,业内竞争激烈,对人员素质要求提高,数量需求稳定。高校生主要就业于国际旅游业,因其发展趋缓,在校大学生数也处于停滞不前状态。

③快速发展时期(1999年~2002年)。旅游院校总体趋于稳定,而在校学生数量增长迅速,年增长率为26.3%,呈直线上升趋势,尤其是高校在校生增长较快。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因高校扩招生源锐减反而在2001年大幅下降。从1999年开始高校生连续3年猛增,到2002年在校学生数量在总人数中所占比例与职专生平分秋色。主要是这一段国际国内旅游均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对从业人员的数量和素质要求提高,加之国家重视旅游教育、高校扩招等因素,使得其飞速发展。

(4)旅游教育存在的问题。由于西安旅游院校中不少是转轨而来,对旅游行业了解有限,对行业人才需求把握不准,专业教育难免会出现与实际脱节的现象。培养目标不明确、定位不准,本科教育“理论化”,专科教育“本科化”,职业教育“普教化”,使得毕业生动手操作能力较差,不符合行业用人要求。企业员工教育培训的内部结构比例不协调,存在着重理论知识培训,轻实际操作培训;重业务培训,轻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教育等现象。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西安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从层次结构看,随着大学扩招,职专学校生源萎缩,西安旅游教育结构在2002年略显不协调,处于塔尖的研究生比例过低,处于塔底的职中、高职生比例也有缩小趋势,不符合旅游业人才需求“金字塔”型的合理结构。能招收旅游博士生的高校仅有一所,每年仅招几名学生;招硕士生的虽有4所,但每年招生总数也只有近30人,旅游专业研究生教育远不能满足旅游大发展对中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由于高校扩招,旅游本科生的供给相对宽裕,加之本科旅游教育高度集中在旅游管理、导游专业,特别是民办院校均以旅游自学考试专业为方向,专业同质现象严重,毕业生就业压力很大.而开设旅游规划、饭店工程、会展专业的院校很少,电子商务更是空白,人才缺乏。高职、旅游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相对多元化,但因生源数量和质量逐年下降,高职毕业生相对紧缺,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可以说西安旅游教育供给是两头不足,中间饱和,甚至在一定时间内还存在结构性过剩。

2.旅游教育横向比较

(1)整体规模比较。从旅游院校总量来比较,截至2002年底,西安市共有旅游院校17所,而北京市拥有旅游院校多达105所、广州50所。西安旅游院校总数与昆明市持平,在四大城市中最少。从最能反映整体规模水平的在校学生总量来看,2002年西安旅游专业在校学生总数1.1万人,而北京市在校学生总量最多,是西安5.5倍;广州近乎西安的2倍;西安旅游专业在校学生总数仅高于昆明。可见,西安旅游教育整体规模适中,与西安入境旅游业在四城市中所处地位相当。

(2)发展速度比较。从旅游院校总量增长来看,12年间西安旅游院校总数增加了11所,约每年增加一所;而北京院校总数约每年增加4所,广州约每年递增两所,就是昆明市旅游院校总量发展速度也高于西安,西安旅游院校总数的增长速度是四个城市中最慢的,但西安高校数量增长超过了北京,职校数量发展速度也高于昆明市。

从学生数量增长来看,12年间西安旅游专业在校学生总数增长了8.6倍,其中高校生增长了13.1倍,是职校生增长倍数2倍多;而北京市在校学生总数增长了3.6倍;广州旅游专业在校学生总数增长3.4倍;昆明市在校学生总量增长了7倍。西安旅游专业在校学生总量增长速度高于其他三个城市;西安旅游专业高校生总数增长率仅次于昆明,而远远高于北京和广州。旅游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发展方面,西安也是高于其他三个城市,其中昆明增长最慢,这表明西安旅游教育发展速度较快。

高中数学个人总结篇3

关键词:高职高专;学生体质测试;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3-0023-03

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健康水平是学校体育最主要的任务。2002年,教育部、体育总局印发了《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试行方案)》(以下简称《健康标准》)及《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试行方案)实施办法》。《健康标准》测试的目的是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的“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合作”的精神;进一步了解学生健康状况,提高学生的体质,为学校开展体育工作提供指导性意见;促进学生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和体质健康水平;认真上好体育课,增强学生体质,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百所示范性高职高专院校之一,在广东省也是名列前茅的大专院校,在全国高职高专中具有典型代表性。笔者采用对学生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等方面进行体质测试的方法,对该校学生做了体质调查,旨在了解高职高专学生的健康状况,并将测试结果与国家大学生体质测试标准之间的差距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找出影响高职高专学生体质健康的主要因素,为正确指导学生体育锻炼方式提供依据,确保学校体育教学健康持续发展。

研究对象、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2006~2008级各专业的在校生(成人教育与培训班学生除外),具体如表1所示。

(二)研究内容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三届学生均测试身高、体重、肺活量、台阶测试、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6项。统计抽查样本的体质测试数据(身高和体重、肺活量、握力、台阶试验、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求出平均值作为我校大学生体质测试结果,并与三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相关项目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三)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健康标准》、统计学及有关体质健康调研的论文和期刊为本次统计分析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测试法对2006~2008级学生进行体质指标测量,包括形态指标(身高和体重)、机能指标(台阶试验、肺活量)和素质指标(立定跳远、握力体重指数〈男〉、坐位体前屈〈女〉)6项指标。测试仪器为教育部权威部门认定的电子测试仪器(尤西姆公司生产)。测评指标及权重评价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三个方面进行,其中,身高和体重用来评价身体形态(权重值为0.1o);肺活量(权重值为0.20)、台阶试验(权重值为0.30)用来评价身体机能;立定跳远(权重值为0.20)、男生握力体重指数(权重值为0.20)、女生坐位体前屈(权重值为0.20)用来评价身体素质,具体如表2所示。

统计分析法将2008~200年测试的2006~2008级学生的体质指标测试结果,依照《健康标准》及2007年3月颁布的新标准进行统计分析,具体如图1所示。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身体形态的指标测试统计结果与分析

身高是反映人体纵向发育的指标,也是直接反映人体形态的指标;体重是直接反映人体的骨骼、肌肉、脂肪及内脏器官发育状况的指标。进行身高、体重测量,能够直接反映学生的生长发育水平,评价大学生的身体匀称程度和营养状况。

从三个年级学生的身高体重评价表中可见(如表3~5所示),虽然我校超重与肥胖的学生较少,但体重正常的学生仅占总人数的1/4~1/5,半数以上的学生体重偏低,且与男生相比,体重偏低的女生比例稍高;同时,有16%~24%不等的男女学生处于体重偏低、营养不良的状况。

(二)身体机能的指标测试统计结果与分析

身体机能是人体组织器官和各系统表现出的生命活动能力,台阶指数是一项简易评价心血管机能水平高低的指标,指数越大,心血管功能越好。肺活量指数是相对于体重的肺活量数,反映肺的容积和扩张能力,能比较客观地评价人体肺功能的优劣,是评价人体呼吸系统机能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

台阶试验统计(表6、7)显示三个年级的男女生处于良好与及格的人数比例均超过75%,不及格人数不超过2%。其中,2008级不及格人数比例最低,及格以上的人数比例高于其他两个年级,2006级男女生测试优秀人数相对较多,2007级男生与2008级女生测试良好人数较高,这说明参加测试的我校学生整体上具有良好的心肺功能。

相对台阶试验统计而言,肺活量评价的统计结果(表8、9)比较喜人,三个年级学生优秀人数比例均超过60%,其中,2006级男生优秀人数最多(占72.1%),2008级女生优秀人数最多(占79.5%),2008级男女生及格以上的人数比例总体上均好于2006级和2007级。2008年进行体质测试时,正值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增加耐力素质项目练习与期末考核),测试结果充分说明了这次体育教学改革对学生身体机能产生的积极影响。

(三)身体素质的指标测试结果统计与分析

学生体质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自身身体素质的优劣,身体素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后天的体育锻炼意识、锻炼程度所决定的,一般而言,锻炼意识强的学生身体素质自然较好。进行立定跳远、握力、体前屈测量是对大学生上下肢肌肉力量、身体协调能力及身体发育水平和谐度的评价。

立定跳远测量人体下肢肌群的爆发力能力。握力体重指数(男)、体前屈(女)是对人体下肢肌肉力量和身体协调能力的测试。该项测试结果(表10~13)分析如下:2006~2008级男女生这两项测试的及格、良好人数比例均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女生立定跳远测试略不明显),其中,男女生立定跳远及格人数比例分别从85.2%和64.8%,下降到30.3%和20.3%;从比例分布可知,立定跳远项目测试显示2006、2007级学生大部分处于及格边缘,而2008级男女生不及格人数分别为60.3%和38.3%;男女生立定跳远、握力体重指数(男)、体前屈(女)优秀人数比例略有上升趋势,女生立定跳远项目最为显著,由9.2%增长至31.1%,但总体优秀人数比例偏少。

以上身体素质测试统计数据说明,三届在校生的上下肢力量素质现状不容乐观,整体优秀人数偏少,且三个年级学生该项素质有明显下滑迹象,其中,2008级男女生的立定跳远成绩为测试所有项目中最差的一项。这提示我们在体育课堂教学及课外活动中应加强学生上下肢力量练习,加强练习方法的讲授。

(四)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总评评价分析

分析我校学生体质测试结果总体评价表(表14~16)可知,我校三个年级学生不及格人数比例一直保持在3%以下,尤其是2008级有进一步减少的趋势;测试结果令人喜悦,但三个年级均表现出及格人数增多,良好人数减少的趋势,2008级男生表现最为明显,与2006级相比,良好人数由78.3%下降至37.3%,及格人数由13.2%提高到58.5%;与男生相比,2008级女生这种趋势不太明显,但优秀人数比例较往届有所提高。

综上所述,我校学生身体形态普遍体重较轻,超重及肥胖人数少,但体重正常人数也偏少;身体机能测试结果显示,多数学生耐力水平处于及格及良好层次,肺活量指标为整个测试中结果最优的一项,男女生优秀人数比例分别达到72.1%和68.2%;力量素质指标是测试中最差的一项,男女生不及格人数分别占60.3%和38.3%;测试结果总体呈正态分布特征,大部分学生处于及格与良好范围,三个年级的女生均好于男生,2008级学生整体得分水平有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是力量素质测试数据普遍偏低。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从身高及标准体重总评价统计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我校学生超重及肥胖人数少,身体形态普遍处于较低体重范围,随年级变化趋势不明显;男女生中营养不良人数比例均超过15%,体重正常范围人数偏少。

2.从身体机能的指标测试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我校学生表现出普遍较好的心肺功能。台阶测试结果呈正态分布,多数学生处于及格与良好范围,肺活量测试结果优秀人数较多(较其他项目测试而言),且两项测试不及格人数比例均不超过3%,无明显随年级变化趋势。

3.身体素质的指标测试统计结果显示,三个年级学生普遍力量素质偏弱,其中,2008级女生立定跳远1/3以上人数不及格,男生不及格人数占60.3%,握力测试(男)与体前屈(女)相对好些,但此项测试显示出整体下降趋势,2008级表现尤为明显,女生的测试结果普遍优于男生。

4.从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总评评价结果上看,总体呈正态分布特征,大部分学生处于及格与良好范围,及格人数增加,良好人数减少,三个年级女生的情况均好于男生(优秀及良好人数较男生多,不及格人数较男生少),2008级学生整体得分水平有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是力量素质测试的数据普遍偏低。

(二)建议

1.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学生对主动参加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要加强对体育与健康关系的宣传和引导,指导大学生强化体育参与意识,不断吸取健身知识,理解体育锻炼的价值与意义;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把体育运动作为生活内容的一部分,增强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2.在我校体育课程改革方面,建议加强一年级体育必修课程中身体素质练习内容的比重,尤其是上下肢力量练习,可通过体育游戏的形式安排并控制运动负荷与运动量。尽可能地在允许的范围内开设体育俱乐部,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在二年级以后继续以体育课外活动的形式参与体育锻炼,达到以体育运动强身健体的目的。

3.不合理的膳食生活习惯、错误的健康观念及审美观是导致部分学生营养不良或体重较轻的主要原因,因此,建议学校应对学生开展膳食营养与健康方面的理论知识讲座,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

4.加强对体质测试的重视,建立体质健康档案制度,以学年为单位,向学校和体育部提供体质测试的原始数据和统计分析数据,并将测试数据与分析结果汇总成分析表格或结论性的总结报告,以使学校领导和教师了解每一学年度全校学生体质健康的基本情况,为学校及时了解与关注全校学生身体健康的总体状况提供相关的统计数据,为学校的教育改革服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S].2002.

[2]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学生体质标准[S].2007.

[3]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编委会.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4]张明立.常用体育统计方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86.

[5]邢文华.体质测量与评价[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85.

[6]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7]韩晔.大学生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相关性研究[J].体育学刊,2008,15(5):61-63.

[8]杨贵仁.《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9]马蕲,刘昊.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选测项目分析[J].体育学刊,2006,13(5):142-144.

[10]王林,彭军武.《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测试指标的可行性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2):256-258.

[11]王锐,王宗平.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的诠释与探究[J].体育学刊,2004,(5):90.

[12]陈晓荣.对我国高校体育现状及未来发展对策的思考[J].上海体院学报,2003,(1).

高中数学个人总结篇4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投入;个体因素;组织因素;环境因素

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分析,学习投入度(learningen

gage-ment)可以概括为如下两个重要特征:首先是在就读过程中,学生投入到学习中的有效程度;其次是学生对于自身学习状况和学校所提供学习支持条件的满意程度。本次研究吸收了前人研究中已有的做法,并结合具体实际,设计具体的问卷并组织调查研究。

一、组织问卷调查与统计

(1)问卷的发放与回收。为了保证研究对象的全面性和多样性,本研究采用非概率抽样中的方便抽样方法,选择了河南科技学院的100名大学生,涉及到信息工程、生命与科技、经济与管理、新科、化学化工、食品工程、人文、资源与环境管理、机电、动物科技、园林和外语12个学院。对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共100名同学进行调查,采用匿名形式发放问卷100份。回收得到的问卷中有效问卷95份。(2)问卷的数据录入与分析。用excel工具对数据进行了录入,在录入的过程中进行了多次信息核对以确保录入信息的准确性,采用统计学工具excel对数据进行分析。在数据分析的过程中,由于样本太少,造成年级、专业是否对口的数据量小,而没有对其进行分析。

二、研究结果分析

(一)学习成绩、学习努力度、自习情况内在一致性与问卷信效度分析结果

表1学习成绩、学习努力度、自习情况同侧效度分析

从上表分析出学习努力度、自习情况与学习成绩呈正相关。学习成绩与学习努力度、自习情况是同侧效度高的三个变量,从而确保本次研究具有较高的效度。

表2学习努力与上自习情况内在一致性分析

从上表看出学习努力度与自习情况存在内在一致性,确保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

(二)个体因素与学习投入度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1.性别与学习投入度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在被测试的学生中共有男生62人,女生33人,男生占总人数的65%,女生占总人数的35%。男生中每学期的学习成绩多数80分以上的有26人,占男生人数的41%,占总人数的27%,而每学期多数在70~80之间的有30人,占男生人数的48%,占总人数的30%,这说明绝大多数的男生的成绩是中等的,多数不及格的男生有6人,占男生人数的10%,占总人数6%;而女生中每学期的学习成绩多数80分以上的有23人,占女生人数的70%,占总人数的24%,每学期多数在70~80之间的有9人,占女生人数的28%,占总人数的10%,多数不及格的女生人数有1人,占女生人数的3%,占总人数1%。从男女的学习投入度分析,在所测试的男生中学习比较努力的有15人,占男生人数的24%,而每周经常上自习的有18人,占男生人数的30%;女生中学习比较努力的7人,占女生人数的21%,而每周经常上自习的有9人,占女生人数的27%。从总体来看在所测试的样本中男生的成绩与女生的成绩相比,成绩优秀的女生比成绩优秀的男生所占比例高,而成绩良好的男生比成绩良好的女生所占比较高,成绩多数不及格的男生比女生所占比例高。男女生学习投入度比例相差不大,但女生投入到学习中的有效程度显著高于男生。本数据的分析结果与《教师工作投入度:结构与影响因素研究》中的性别对教师工作投入度的结果是相符合的,这种结果的出现可能与女生的性格和细心程度有关,有待以后投入更多的研究。

2.性格与学习投入度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性格中的主动性表现可能成为影响大学生学习投入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所测试的大学生群体中,擅长在大庭广众面前大胆发言的人,性格是相对活泼的。调查发现不管是不是擅长与人交往,学习比较努力的人数与经常上自习的人数没有显著差距,即性格中的主动性表现对大学生的学习投入度的影响是不显著的。目前学术界关于性格对投入度的研究还相当少,没有找到有关性格对投入度的影响的相关研究。

3.兴趣与学习投入度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表3兴趣对学习投入度的影响分析

已有研究表明,兴趣不仅影响学习效率和学生所回忆内容的数量,而且能影响学习过程和学习策略,从而极大地影响学生学习的质量。兴趣促使学生不只是满足于文章的表面含义和结构还会使学生积极探寻其深层含义。从上表可以看出,对自己所学专业感兴趣的大学生对学习的投入显著多于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的学生,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投入度有显著的影响,这与《学生的学习投入对学习兴趣的影响研究》中兴趣与学习投入之间的关系相一致。

(三)组织因素与学习投入度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1.院系类别与学习投入度相关性分析结果。在所调查的95名大学生中经管学院的学生20人,占总人数的21%,在这些样本中有95%的大学生成绩都是优秀的,25%的人学习是很努力的,15%的人是经常上自习的;调查的样本当中信工学院的学生有24人,占总人数的25%,在这些样本中有25%的人学习是很努力的,17%的人是经常上自习的;生科学院的学生有12人,占总人数的13%,在这些样本中有25%的人是学习很努力的,17%的人是经常上自习的。因此,院系的类别对大学生学习投入度的影响并不显著的。

2.大学生对学校激励制度的满意度与学习投入度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实际调查发现认为学校激励制度公平的同学学习投入度高些,而持不公平态度的同学学习投入度低。对组织激励制度的满意度对大学生的学习投入度有显著的影响,对激励制度满意的大学生的学习投入度显著高于其他群体的学习投入度。

(四)环境因素与大学生学习投入度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1.宿舍文化与大学生学习投入度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本文结果发现,宿舍文化与大学生学习投入度有一定的相关性,与关于组织文化的研究的结果是相一致的,这对以后提高学生学习投入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人际关系与学习投入度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在所调查的95人当中有65人是与班级同学关系比较融洽的,占总人数的68%,而在这些人当中有33%的人是学习很努力的,10%的人是学习不努力的;30%的人每周经常上自习,19%的人每周很少上自习;与同学关系一般的有30人,占总人数的31%,在这些人当中有23%的人学习比较努力,60%的人学习努力度一般,22%的人每周经常上自习,30%的人每周很少上自习。经常与任课老师进行学习交流的学生有30人,占总人数的31%,这些人当中43%的人学习比较努力,不努力的学生占0%;43%的人每周经常上自习,10%的人每周很少上自习。与老师从不进行学习交流的学生有27人,占总人数的29%,这些人当中22%的人学习比较努力,19%的人学习不努力;22%的人每周经常上自习,33%的人每周很少上自习。

从本次的调查中可以看出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学习投入度有一定的相关性,良好的人际气氛对教师工作投入的活力、奉献和专注具有一定的预测力,表明人际气氛越好,教师工作投入的活力、奉献和专注越高。这对本文的研究也给予了一定的支持。

三、研究结论及对策

在个体因素中,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别与学习投入度呈正相关,性格与学习投入度不相关;在组织因素院系类别、组织制度、对激励制度满意度因素中,学生对激励制度的满意度与学习投入度呈正相关,而院系类别与学习投入度不相关;在环境因素中,宿舍文化、人际关系与学习投入度呈正相关。

1.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端正其学习态度。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是影响学习投入度的主要因素。从这两方面出发,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端正其学习态度,让他们意识到在大学里学习依然是很重要的,从行动和心理上激发大学生去投入学习,从而提高投入到学习中的有效程度。

2.完善学校的激励与考核制度。激励制度与学校学习氛围是影响学习投入度的主要因素。针对这一点各大高校可以通过制定更完善更细致的激励制度,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感受到学校措施对每一个学生都是公平的,比如奖助学金、三好学生、文明学生、学习标兵等的评定以及考核方式、德育评定方式等,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意识到通过努力一定可以获得一定的奖励。在以后的大学生教育中,完善而公平的激励制度对学习投入度的提高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3.营造良好的宿舍文化与融洽的人际关系。对当代大学生来说环境因素包括很多方面,其中宿舍文化和人际关系是影响大学生学习投入度的重要因素。加强大学生的宿舍文化建设,促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形成一个合理的作息制度,进而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投入度。人际关系对大学生学习投入度也有很大的影响,可以通过学习交流会拉近他们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自觉感受到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性,进而提高学习投入度。所以在高校为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投入度采取措施时,应把环境因素也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当然对于不同的高校,影响大学生学习投入度的环境因素不同,在采取措施前要进行一定的调查。

参考文献

[1]盛建森.教师工作投入:结构与影响因素的研究[J].心理与发展教育.2006(2)

高中数学个人总结篇5

集聚人才体制机制的内涵,首先是要通过对人才发展体制的优化或改革,形成有利于集聚人才的良性机制(这个机制是“普适性”的,而不是“特殊性”的),运用这个机制,通过各种平台和枢纽来“择天下英才”,引天下精英,这是第一个层面的内涵,是前提,是路径;其次是“用之”,无论人才在高校、科研院所,在产业(企业)、政府机构,还是在产学研社会组织,都要建立、形成有利于用好人才的良性机制(这个机制也是“普适性”的,而不是“特殊性”的),要“以用为本”,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让人才活力增强,创造增多,为中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做出最大的贡献,这是第二个层面的内涵,是目的,是结果。

中国人才集聚的研究,首先要回答全国及各地人才集聚的状态(即“集聚度”)如何?其次要回答这些集聚的人才作用发挥如何?第三要回答全国及各地人才集聚的能力(或曰“集聚力”)如何?要分析、研究不同的体制、机制对人才集聚、对人才使用的不同影响,以及目前中国及各地人才集聚、人才使用中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第四要提出优化人才集聚、用好人才的体制机制路径。本文仅就第一个问题中的城市人才集聚度给出研究结果。

一、人才集聚度指标及模型

(一)人才集聚度概述

1.人才集聚度的概念

人才集聚度是考量人才资源及其所携带的人才资本、技术、研究成果在区域、产业、行业等空间分布的集中性、聚合性程度的指标,是衡量区域、产业、行业等空间、领域人才发展状态和水平的重要标志。这是人才集聚的静态概念。

2.人才绝对集聚度与人才相对集聚度

(1)人才绝对集聚度。人才绝对集聚度是人才集聚的总量,显示了人才资源及其所携带的人才资本、技术、研究成果在区域、产业、行业等空间分布的规模效应。(2)人才相对集聚度。人才相对集聚度是人才集聚的分量,显示了人才资源及其所携带的人才资本、技术、研究成果在区域、产业、行业等空间分布的质量效应。

(二)人才集聚度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人才集聚度评价指标分为,体现规模要素的人才绝对集聚度指标,体现质量要素的人才相对集聚度指标。

其中,人才绝对集聚度指标包括高端人才集聚指标(两院院士、中科院百人计划、国家、杰青基金、长江学者、百千万人才等部级人才数),高学历人才总量,人才资本总量,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大中型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新兴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团队数,研发人才总量,国家产业化计划项目数,专利(发明专利)申请授权量及有效专利拥有量等指标。

人才相对集聚度指标包括从业人员中高学历人才占比,从业人员人均人才资本,从业人员中R&D人员占比,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占比,人才学历结构,人才资本结构,专利授权占比、发明专利占比,人才贡献率等指标(城市人才集聚度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三)人才集聚度评价模型

1.模型的选择

区域人才集聚度评价模型如下:

其中,JJD为区域人才集聚度,Bju为一、二层级的各项指标(指数),Qju为分别对应一、二层级指标(指数)的权重。ju分别为第一、二层级的指标数。第一层级指标数ju为10项,第二层级指标数ju为43项。

2.权重的确定

利用构建的区域人才集聚度评价指标体系对区域人才集聚度进行评价时,各指标对区域人才集聚度评价的作用各不相同。为了体现各个评价指标在评价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程度,必须对每个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系数。合理地确定区域人才集聚度各评价指标权重对区域人才集聚度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指标的权重是评价过程中各个指标相对重要程度的一种主观与客观度量的反映。

本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区域人才集聚度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指数权重加以确定。

3.数据处理的原则及方法

由于人才集聚度各项指标数据的量纲不同,因此,要对这些指标进行综合集成,所有指标数据都必须进行无量纲处理。本研究报告主要采取指数化方法。

指数法的计算公式为:

Xi为指数,xi为原始值,x0i为最大值。

二、中国城市人才集聚度评价

为了增强研究的针对性和参考性,我们采取的区域人才集聚度分类,主要参照的是以自然地理为特征的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四大板块,以行政管理区为特征的省域,以及主要区域中心城市。本文对城市人才集聚度的评价,按照32个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来展开。

(一)32个城市人才集聚度排名

32个城市人才集聚度数据除特别说明外,均采用2011年底人才经济数据及其衍生数据。

1.32个城市人才综合集聚度排名。32个城市人才综合集聚度测算显示,广州、深圳、南京名列前3名,武汉、杭州、成都紧跟其后,期间差距较小;而自西安之后,与前6名存在较大差距(见表2)。

2.32个城市人才分项集聚度排名。在32个城市的10个分项集聚度中,南京、广州各占据3个首席,深圳占据2个首席,厦门、南宁各占据1个首席。其中,深圳在专利及产业化方面遥遥领先,与第二名及以后拉开的差距很大,显示了深圳自主创新的绝对优势(表略)。

(二)32个城市人才集聚度聚类分析

对32个城市人才集聚度的聚类分析,在区域人才集聚度的二级指标层面展开。

将32个城市的人才集聚度水平划分为五个类别,并分别对应五个类别码,即强(a)、较强(B)、中(C)、较弱(D)、弱(e),每个类别所对应的人才集聚度指数见表3。

1.32个城市高端人才集聚度聚类分析。32个城市高端人才集聚度的3项二级指标中:两院院士总数南京第一,排名第二的武汉仅为南京的58.2%,排名第三名的西安仅为南京的48.2%,其他城市均不到南京的三成;国家人才总量武汉第一,杭州、南京、成都依次为武汉的91.1%、75.6%、71.1%,合肥、西安为武汉的53.3%、51.1%,其他城市均不到武汉的一半;聘请外国专家人才总数广州第一,南京、深圳依次为80.7%、77.8%,其他城市均不到广州的一半(表略)。

2.32个城市人才资源总量集聚度聚类分析。在32个城市人才资源总量集聚度7项二级指标中的第一位次,广州、南京各占2席,深圳、武汉、西安各占2席。广州在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总量、成人高校在校学生数方面占据优势,在此方面具有集聚优势的还有深圳、成都;南京在受过研究生教育的劳动力总量、每万从业人员在校大学生数方面占据优势,在此方面具有集聚优势的还有广州、武汉、深圳、南昌、太原;深圳在受过高中中专及以上教育的劳动力总量方面占据优势,在此方面具有集聚优势的还有广州、成都;武汉在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方面占据优势,在此方面具有集聚优势的还有广州、南京、西安;西安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学生数方面占据优势,在此方面具有集聚优势的还有郑州、武汉(表略)。

3.32个城市人才资本总量集聚度聚类分析。在32个城市人才资本总量集聚度4项二级指标中的第一位次,深圳、广州、南京、乌鲁木齐各占1席。深圳在人才资本总量方面占据优势,在此方面具有集聚优势的还有广州、成都;广州在高级人才资本总量方面占据优势,在此方面具有集聚优势的还有深圳、成都;南京在高端人才资本总量方面占据优势,在此方面具有集聚优势的还有广州、武汉、深圳;乌鲁木齐在人才资本在总人力资本占比方面占据优势,在此方面具有集聚优势的还有太原、南京、武汉(表略)。

4.32个城市专门人才总量集聚度聚类分析。在32个城市专门人才总量集聚度5项二级指标中的第一位次,深圳占据3席,成都、宁波各占1席。深圳在R&D人员全时当量、总人力资本、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家人才团队数方面占据优势,在此方面具有集聚优势的还有杭州、广州、成都、南京、宁波;成都在医生数(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方面占据优势,在此方面具有集聚优势的还有广州、昆明;宁波在规上工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团队数方面占据优势,在此方面具有集聚优势的还有杭州(表略)。

5.32个城市人才专利及产业化集聚度聚类分析。在32个城市专门人才专利及产业化集聚度8项二级指标(专利申请量、发明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发明专利授权量、从业人员人均发明专利申请量、从业人员人均发明专利授权量、规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中的第一位次,全部由深圳占据,显示深圳在这方面的绝对优势。在专利授权量方面具有集聚优势的还有杭州,在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方面具有集聚优势的还有长春、广州、成都、南京、西安、武汉等城市(表略)。

6.32个城市人才学历结构集聚度聚类分析。在32个城市人才学历结构集聚度4项二级指标中的第一位次,由南京占据2席(从业人员中受过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占比、人才队伍中受过研究生教育的占比),显示了南京在人才高学历结构方面的优势,在此方面具有集聚优势的还有武汉;乌鲁木齐占据1席(从业人员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占比),在此方面具有集聚优势的还有太原、南京;拉萨占据1席(人才队伍中受过高等教育的占比),在此方面具有集聚优势的还有乌鲁木齐、呼和浩特、贵阳、银川等西部省会城市,说明西部省城人才队伍的学历结构还是比较好的(表略)。

7.32个城市人才资本结构集聚度聚类分析。在32个城市人才资本结构集聚度的5项二级指标中的第一位次分布与学历结构类似,由南京占据2席(从业人员人均高端人才资本、人才资本中高端人才资本占比),显示了南京在高端人才资本结构方面的优势,在此方面具有集聚优势的还有武汉;乌鲁木齐占据2席(从业人员人均人才资本、从业人员人均高级人才资本),在此方面具有集聚优势的还有太原、南京、武汉;拉萨占据1席(人才资本中高级人才资本占比),在此方面具有集聚优势的还有乌鲁木齐、呼和浩特、贵阳、银川等西部省会城市,说明西部省城人才资本结构也还是比较好的(表略)。

8.32个城市人才专利结构集聚度聚类分析。在32个城市人才专利结构集聚度3项二级指标中的第一位次由南宁占据2席(发明专利申请量在专利申请总量中的占比、发明专利授权量在专利授权总量中的占比),显示了南宁在人才专利结构方面的优势,在此方面具有集聚优势的还有哈尔滨、长春等城市;由宁波占据1席(发明专利授权量在发明专利申请量中的占比),在此方面具有集聚优势的还有杭州、哈尔滨、深圳等城市(表略)。

9.32个城市专门人才结构集聚度聚类分析。在32个城市专门人才结构集聚度2项二级指标中的第一位次,由南京和厦门分享(从业人员中R&D人员占比、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占比),显示了南京在R&D人才结构方面的优势,显示了厦门在专业技术人才结构方面的优势。在此方面具有集聚优势的还有西安、深圳、杭州等城市(表略)。

10.32个城市人才效能集聚度聚类分析。在32个城市人才效能集聚度2项二级指标中的第一位次,由广州和大连分享(人才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人才资本使用效益),显示了广州在人才贡献方面的优势,在此方面具有集聚优势的还有宁波、杭州、深圳等城市;显示了大连在人才使用效益方面的优势,在此方面具有集聚优势的还有宁波、广州、长沙等城市(表略)。

三、人才集聚度相关性因素分析

将中国城市人才集聚度评价结果与区域人才发展的外部指标(包括人才投入、人才发展平台、人才生活环境等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以得到区域人才发展外部指标(指数)对城市人才集聚度的影响度。

(一)城市人才集聚度与城市人才发展外部因素的相关性

1.城市人才集聚度与外部要素一级指标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

以本研究得到的城市绝对人才集聚度指标“高端人才总量”“人才资源总量”“人才资本总量”“专门人才总量”“专利及产业化”,相对人才集聚度指标“人才学历结构”“人才资本结构”“专门人才结构”“人才专利结构”“人才效能”等10个一级指标指数为因变量,分别与城市人才发展外在因素的人才投入、人才平台、人才生活环境3个一级指标指数(源于桂昭明、王辉耀著《中国区域人才竞争力报告(no.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6月第一版,第39页,第42页)为自变量的30组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回归使用excel(2007,专业版)自带软件。

2.城市人才集聚度与外部要素二级指标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

以本研究得到的绝对人才集聚度指标“高端人才总量”“人才资源总量”“人才资本总量”“专门人才总量”“专利及产业化”,相对人才集聚度指标“人才学历结构”“人才资本结构”“专门人才结构”“人才专利结构”“人才效能”等,10个一级指标指数为因变量,分别与省域人才发展外在因素的人才投入一级指标下的2个二级指标指数(人才教育投入、人才科技投入)、人才平台一级指标下的6个二级指标指数(人才经济平台、人才投资平台、人才科技平台、人才教育平台、人才外商贸平台、人才产业平台)、人才生活环境一级指标下的4个二级指标指数(居民生活水平、财政收支水平、医疗卫生环境、子女教育环境、城市人居环境、城市文化环境)共14个二级指标指数(源于桂昭明、王辉耀著《中国省域人才竞争力报告(no.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6月第一版,第196页,第198-199页,第203-205页)为自变量的140组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回归使用excel(2007,专业版)自带软件。

(二)城市人才集聚度与城市人才发展外部指标相关性的比较

1.城市人才集聚度与人才发展外在因素一级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基于城市人才集聚度与人才发展外在因素(一级指标)之间的回归分析所得结果,按照相关系数大于0.75且通过F检验(p-value<0.05)的原则选留了10组数据,归纳整理见表4。

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通过F检验(p-value<0.05)的城市人才集聚度一级指标中,只有4个绝对人才集聚度指标(人才资源总量、人才资本总量、专门人才总量、专利及产业化)和1个相对人才集聚度指标(人才效能)与城市人才发展的外在因素高度相关,而且所有的5个人才集聚度都与“人才平台指标”和“人才生活环境指标”这2个外在因素高度相关,“人才投入指标”仅与人才效能相关。这说明“人才平台”和“人才生活环境”这2个外在因素(一级指标)是影响城市人才集聚度的主要因素。这一结论提示城市人才发展的决策者们要高度重视有利于城市人才发展的平台建设和为人才营造、提供良好的城市人才生活环境。

2.城市人才集聚度与人才发展外在因素二级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基于城市人才集聚度与人才发展外在因素(二级指标)之间的回归分析所得结果(126组数据),按照相关系数大于0.75且通过F检验(p-value<0.05)的原则选留了20组数据,归纳整理见表5。

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关系数大于0.75且通过F检验(p-value<0.05)的18组相关性分析数据中,二级指标自变量有10个平台指标(其中教育平台4个,经济平台3个,投资平台2个,科技平台1个),10个生活环境指标(其中城市文化环境3个,子女教育环境2个,居民生活水平2个,医疗卫生环境2个,财政收支水平1个)。这一结果再次说明“人才平台”和“人才生活环境”中的这9个外在因素(二级指标)是影响城市人才集聚度的主要因素。同时,“二级指标自变量”的10个生活环境指标中,“城市文化环境”占了3个,这说明城市文化环境对人才集聚的特殊影响。这一结论再次提示城市人才发展的决策者们要高度重视有利于城市人才发展的平台建设和为人才营造、提供良好的城市人才生活环境特别是城市文化环境。

相关性分析结果还表明,在相关系数大于0.75且通过F检验(p-value<0.05)的20组相关性分析数据中,与人才发展外在因素高度相关的城市人才集聚度指标有12个是绝对人才集聚度指标(其中人才资本总量3个,专门人才总量2个,人才资源总量1个,专利及产业化1个),有8个是相对人才集聚度指标(其中人才学历结构3个,专门人才结构3个,人才资本结构2个,人才效能2个,专利结构1个)。这一结果说明人才发展的外在因素主要影响城市绝对人才集聚度,同时也在影响着城市相对人才集聚度(人才集聚度结构),这与省域人才发展的外在因素主要影响省域相对人才集聚度的结论是不同的。这一结论提示城市人才发展的决策者们要高度重视城市人才数量的集聚,发挥城市人才集聚的规模效应和辐射效应。

相关性分析结果还表明,与城市人才集聚度相关性最高的是城市“人才资源总量”与“人才教育平台”这组指标,其衡量自变量x(人才教育平台)与因变量y(人才资源总量)之间的相关程度大小的相关系数(multipleR)高达0.991966(在20组数据中最高),说明自变量x解释因变量y的程度的复测定系数(RSquare)为0.983996,表明用自变量可解释因变量变差的98.4%(在20组数据中最高),衡量拟合程度大小的标准误差为0.036206(在20组数据中最小),方程回归效果的显著性(<0.05)为5.81248e-07(在20组数据中最高)。这说明城市“人才教育平台”是人才集聚城市时考虑的首选因素。这一结论提示城市人才发展的决策者们要高度关注为人才提供优质、周到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服务对于人才集聚的重要性。

高中数学个人总结篇6

关键词:小学生,思维能力,测验编制。 分类号G449.5

1 问题提出

思维是智力和能力的核心。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研究儿童青少年思维能力的发展与培养,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思维能力的有效评估是思维能力发展与培养研究的前提。目前思维能力测验较少,虽然国外有一些著名的测量量表,如《比纳智力量表》和《韦克斯勒智力量表》,但并非针对思维能力而设置的题目,而且只适合于个别施测;《瑞文推理测验》只测查了推理能力。国内也有学者编制了一些思维能力的测验,如小学儿童的假言推理测验,思维发展水平测验,但是要么材料单一,测查了思维能力的某一方面,要么测验时间太长,不便于操作。基于此,编制了适用于小学1-4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测验,该测验可以作为小学低年级思维能力的测查工具。为儿童思维训练的效果提供评定依据。也可以使教师对学生思维能力发展水平有一个较客观的认识,是思维能力团体测验的有益探索,并具有一定的教学指导意义。

2 测验编制过程

2.1 确定思维能力测验的分项目

思维能力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多形态、多联系的复杂系统。思维能力的各个成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一个完整的结构。根据系统理论、能力理论和思维理论。我们提出了思维能力的结构是由思维内容、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构成的有机整体,对思维能力的测量必须同时考虑这三方面的因素。另外,思维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思维材料的不同。思维主要可以分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抽象思维是以概念为思维材料,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来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思维形式。其思维方法主要包括: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比较与分类、科学推理(包括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类比推理)等。因此,抽象思维能力的结构主要包括分析综合能力、归纳能力、演绎能力、抽象能力、概括能力、比较分类能力:形象思维是以表象为思维材料而进行的思维,其思维方法主要包括想象、联想、空间转换。因此,形象思维能力的结构主要包括想象、联想、空间转换等。根据上述对思维能力的理解,考虑到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本思维能力测验采用了图形、文字和数字三种丰富的材料。包括6个分测验,即比较分类(14)、归纳推理(12)、演绎推理(12)、空间认知(12)、类比推理(12)和抽象概括(13),共75道题目,为操作方便,全部采用“四选一”的选择题形式。

2.2 测验题目的筛选

测验题目在山西省三所小学随机选取被试242人进行试测,有效回收问卷为231份。利用区分度和鉴别指数两个指标。对测题进行初步的项目分析。利用各个题目与总测验的相关系数作为区分度的指标,相关显著则说明可以代表要测量的内容,相关不显著说明该项目缺乏鉴别力,预测测验中相关不显著的题目有11个题目:5,15,17,23,38,67,68,69,71,73,75。

鉴别度指数法,即比较高分组(27%)和低分组(27%)的每一项目的通过率。鉴别度指数用高分组和低分组通过率的差值来表示,即D=pH-pL,D值越大,项目的区分度越高。将被试按照测验的总分从高到低排序。找出高低分组上下27%处的临界分数,46分和58分为临界分数,高分组和低分组的t检验结果显示。删除在0.05水平上没有差异的项目:2,3,4,6,7,43,52,53,55。

2.3 正式测验

思维能力测验初始题目一共55道题。在三所小学进行施测,发放问卷816份,有效问卷793份,缺失为23份。一年级202份(男103人,女生99人),二年级224份(男117人,女107人),三年级165份(男81人,女84人),四年级192份(男109人,女83人)。思维能力测验采用团体施测,测验时间为30分钟,每人发一份试卷和一张答题纸,统一指导语,统一收卷。

2.4 数据的统计处理

对测试的结果用SpSS12.0和Liser18.2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分析

3.1 项目分析

3.1.1 难度分析

用项目的通过率来表示,即项目回答正确的比率。本文把测验的难度分为5个等级,p

由表1可见,比较分类测验中,难度系数在0.3-0.9的项目占该分测验的92.9%:归纳推理测验中,难度系数在0.3-0.9的项目占该分测验的88.8%;演绎推理测验中。难度系数在0.3-0.9的项目占该分测验的88.8%;空间认知测验中,难度系数在0.3-0.9的项目占该分测验的83.3%:类比推理测验中,难度系数在0.3-0.9的项目占该分测验的92.3%;抽象概括测验中,难度系数在0.3-0.9的项目占该分测验的25%,总测验中。难度系数在0.3-0.9的项目占总测验的85.3%。最难的题目和最易的题目较少。整个测验难度属于中等难度偏易。各分测验对不同年级的通过率见表2所示。

从表2可见,小学儿童在各个分测验和总测验上的通过率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呈现升高的趋势。

3.1.2 区分度分析

采用鉴别力指数法来考察项目的区分度。鉴别度指数法,即比较高分组(27%)和低分组(27%)的每一项目的通过率。鉴别度指数用高分组和低分组通过率的差值来表示,即D=pH-pL,D值越大,项目的区分度越高。按照美国心理测量专家ebel提出的鉴别力指数评价项目性能的标准,将鉴别力指数分为

比较分类测验中。D>0.2的项目占该分测验的57.2%:归纳推理测验中,D>0.2的项目占该分测验的88.9%;演绎推理、空间认知和类比推理的测验中。所有项目的鉴别力指数都大于2;抽象概括测验中,D>0.2的项目占该分测验的50%;总测验中,D>0.2的项目占整个测验的83.6%。按照鉴别力指数评价的等级标准,整个测验的区分度较好。

3.2 信效度分析

3.2.1 内部一致性和分半信度

量表的信度可以考察测验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和

分半信度。总测验的克隆巴赫Cronbachα系数为0.892,具有良好的信度。各个分测验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和分半信度系数如表4所示。

3.2.2 各分量表和总量表的相关系数

结构效度可以用各个分量表和总量表的相关系数矩阵来考查。见表5所示。

各个分量表之间的相关系数较低(除空间认知外),在0.45-0.57,但分量表和总量表的相关较高,说明总量表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3.2.3 验证性因素分析

对思维能力的结构进行了验证性因素分析,数据结果很好的拟和了模型。用Liserl8.2对测验的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参数估计如下图1所示,从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拟合指数来看,模型拟合的很好。各个拟合指数见表6所示。

从表6中,可以看出模型拟合的非常好(nFi、CH、iFi、GH和nnFi>0.95,RmSea

3.2.4 测验的年级特征

小学生思维的发展随年龄的增加而呈现上升趋势,从测验的数据可以看到这种趋势,结果见表7。

从测验的原始数据来看,分测验中,归纳推理、空间认知、类比推理、抽象概括能力均随年级的升高呈现上升的趋势。二年级学生的比较分类能力要比三年级高,而三年级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要比四年级高。从总测验来看,思维能力测验的总分呈现上升趋势,说明该测验有较高的效度。

3.2.5 测验和瑞文推理的相关

在进行思维能力测验的同时,也实施了瑞文推理能力的测试。瑞文推理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推理能力的测验,本文用瑞文推理来作为本测验的效标关联指标。结果见表8。

总测验和瑞文推理的相关系数为0.70,除了空间认知外,其他几个分测验与瑞文推理的相关都在0.50以上,说明该测验跟瑞文推理具有较好的效标关联效度。

4 讨论

4.1 思维能力测验的编制结果分析

从本测验测试的山西省三所小学1-4年级793个学生的问卷分析来看,整个测验的信效度基本达到测量学的要求。总测验中。难度系数在0.3-0.9的项目占总测验的85.3%。最难的题目和最易的题目较少。由于个别项目题目较易(抽象概括、比较分类),总测验的难度中等偏易,尚未达到正态分布,这是需要改进的地方。

整个测验题目中,有83.6%的题目具有较好的区分度,根据测量学的要求,已经达到优良的水平。测验的各个分项目的相关较低。和总测验的相关较高,相关系数在0.71-0.88之间。对6个分测验作了验证性因子分析,数据表明模型拟合的很好,思维能力测验的成绩随着年级的升高。测验的总分也在增加,具有明显的年级特征。本测验编制的结构效度良好。总测验的分半信度为0.83,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9,各个分项目(除空间认知)的分半信度和内部一致性系数较好,分别为0.50-0.66,0.53-0.71,由于空间认知分测验题目少。且只测查了其中的几个部分。并且题目没有明显区分空间认知的几种能力,而是综合起来考查,将空间意识和空间转换结合起来,将图形组合分解能力和图形特征抽象与概括结合起来,所以这一部分还有待于进一步修正。由于测验采用了“四选一”的选择题形式,无法排除被试有猜测的嫌疑,这也是选择题型无法避免的一点。

4.2 小学生思维能力的结构及发展

思维能力是一种综合的能力。主要表现在比较分类能力、归纳推理能力、演绎推理能力、空间认知能力、类比推理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比较分类能力是小学生最重要的思维能力。是学生最先发展的思维能力。推理是从已知信息得出推论和评价,这是一种认知性的任务。归纳推理是思维的主要认知形式和重要的思维能力,根据Sloutskv的标签属性模型。儿童特殊归纳推理的能力是以7-8岁为分水岭,也就是小学二年级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是一个分界点。演绎推理更多出现一种假言推理和三段式推理,学生在演绎推方面,不如归纳和类比推理,这与本文测验编制的测量结果是一致的。抽象概括能力是探索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能力,本测验中主要是通过对于概念和种属关系来测试的。材料均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空间认知能力是对思维能力的重要衡量,本测验主要是采用字符或者图形的表象转换、图形组合分解能力、空间意识来测查的。

高中数学个人总结篇7

一、课堂导入,教师设计主导问题,让学生明确方向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成功的导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但有些教师在情境引入中让学生看东说东、看西说西,尽情挥洒,花费十几分钟时间还不能进入主题,学生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从情境中提取各种信息本没有错,错的是没有方向、浪费时间。因此,情境导入要求教师及时引导,从情境中提取出为新知服务的主导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讨论、交流,明确学习方向。如“认识几分之一”教学,教师拿出几个苹果创设情境,此时,如果放手让学生畅所欲言,学生很容易说苹果好吃不好吃、喜不喜欢吃、苹果价格是多少等问题,很难进入本节课学习的主题。所以,这时候,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设计主导问题,让学生思考、解答,直奔主题。

把这些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到几个,请你用一个数表示,填入括号内。

把6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到()个苹果。

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到()个苹果。

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到()个苹果。

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到()个苹果。

前三个问题学生很容易解答,最后一个问题,学生都知道是半个苹果,但要求用一个数表示学生就犯愁了。教师偏让学生尝试,学生饶有兴趣,开动脑筋,想出各种表示方法。这时教师引导: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表示“半个”的一种新的数叫作分数――[12],它是怎样得到的?如何书写?表示什么?我们一起探究。这样教学,让学生生“疑”,从学生的“疑”处入手,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产生求知欲望,自然贴切引出新知,为新知的学习创设了良好的氛围,使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既突出了主题,又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二、课堂展开,教师提供系列问题,让学生深入思考

新课程改革以后,课堂教学要求教师让学生主动探索、自主获取新知,这一愿望是美好的,但现实做起来很难。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难以从有限的文本材料中获取新知,抑或即使获取新知也是肤浅的,缺少深入思考。因此,为了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课堂教学时,教师应该开发文本材料,为学生提供系列材料或系列问题,促使学生深入思考、自我感悟。如“认识百分数”教学,学生会说出具体情境的百分数意义,但没有深入思考,作为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以银山小学六年级体育达标率80%为例)

师:谁能说出这80%的意义?

生:银山小学六年级体育达标人数是总人数的80%。

师:是不是银山小学六年级正好100个学生,达标80个?

生:不一定。

师:那你说说这80%是怎么来的?

生:[达标人数总人数]。

师:是不是直接得到80%?

生:不是。

师生完善:[达标人数总人数]。

师:既然是“达标人数”除以“总人数”转化过来的,请你假设举例,“达标人数”和“总人数”可能是多少?

生(举例以后回答):[45],[810],[3240],[4860],[80100],[160200],[12001500]。

??:这些分数都相等吗?

生:相等。

师:既然相等,为什么不用[45]表示,而要用80%表示呢?

生(疑惑):对啊!平时不是说能约分的要约分吗?[45]比[80100]简单多了,为什么要用[80100]表示?

这时候,就看教师如何进行引导,让学生明白“引出百分数的必要性”。

师:请看下面一组材料。下面是几个学校六年级体育达标汇总情况,你能比较好差吗?(先出示前三列数据)

[学校六年级

人数达标

人数达标人数是总人数的几分之几分母是100的分数百分数大洋

小学400370[370400][92.5100]92.5%巾山

小学366355[355366][97100]97%银山

小学54[45][80100]80%托阳

小学7366[6673][90.4100]90.4%临海

小学981911[911981][92.9100]92.9%汛桥

小学246225[225246][91.5100]91.5%杜桥

小学200180[180200][90100]90%]

有的学生说化成小数进行比较,有的学生说把分子化成相同进行比较,有的学生说通分进行比较。

师:通分是一种常用的方法。现在就请大家通分进行比较,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学生无从下手。教师不断催促,学生还是抓耳挠腮无法完成,个别学生窃窃私语:“我们会二三个分数通分,不会七个分数通分。”

师:大家讨论一下,有没有解决办法?

学生讨论很热烈,教师也参与其中。这时,几个胆大的学生对教师说:“老师,我们以前学过,可以把几个分数化成一个指定分母的分数,您能不能确定一个分母,我们都把这些分数化成您指定的分母。”

师(面向所有学生):刚才有同学说,我们可以确定一个分母,然后把所有分数都化成指定分母的分数,大家说这个方法行不行?

生:行!

师:既然老师可以确定,那么大家自己也可以确定一个数。大家再讨论一下,确定一个什么数做分母比较好?

学生通过讨论,认为确定100做分母比较好,转化方便。

师:那为什么不以10或1000做分母呢?

生:10有些小,1000有些大,100不大不小比较合适。

师:分母化成100以后就便于比较,这种固定的格式就叫作百分数,我们一起完善表格。(完善上面表格的后两列内容)

概括板书:

[百分数]

师:大家把达标人数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都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不管你在临海、上海,还是北京,人家一听就能比较那所学校体育达标好,达标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几又可叫作百分比(百分率),也叫作达标率。再如我们穿的衣服,大家看看标签,含棉多少都用百分数表示就方便比较,如果你写成[4050],我写成[1315],就要通过计算才能比较,不方便。

师: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要化成百分之几了吗?能不能把80%约分?

生:知道了,不能约分。

教师通过一个百分数设计一系列问题,层层递进,一环紧扣一环,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如果让学生自己学习,学生很难明白百分数的实际意义,搞不懂为什么要把分母转化为100、百分数能不能约分等问题。教师呈现系列材料,让学生犯难,再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得出解决办法,最后结合实例说明采用百分数的必要性。学生从模糊到清晰,自己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牢固建立百分数的概念,弥补了学生自己独立学习的不足。

三、课堂练习,教师逐步引申发展,让学生巩固提升

课堂练习是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重要载体。所以,每节课都要让学生进行一定量的练习。如果仅仅让学生做课本上的几道习题,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可能不成问题,但要深入理解、发展能力就有难度,因为课本上的习题形式比较单一、层次不够分明。因此,要想发挥习题的多种教学功能,教师要认真钻研习题,挖掘习题的智力因素,巧妙设计问题,一题多用,使习题真正达到巩固知识、深化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如“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教学,我们设计这样的一道习题。

计算下图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6分米][4分米][4分米][8分米]

教师设计这样练习的目的,一方面,应用、巩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另一方面,训练学生找准相对应的底和高,提高计算的准确率。

如果仅以此教学,就没有用透习题功能,没有充分发挥这道习题的作用。那么,还可以怎样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呢?

思考一:平行四边形有相对应的两组底和高,这两组底和高的乘积相等吗?你能根据这道题目写出等式吗?

4×6=8×h

思考二:你能根??这个等式计算另外一条底上的高的长度吗?

思考三:如果没有出示图形,仅仅告诉你:一个平行四边形相邻两条边分别是4分米和8分米,一条边上的高是6分米,你能计算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

学生就要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确定高6分米应该与什么数相对应,画在哪里,从而才能准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这样做,引申挖掘,充分发挥习题的功能,促使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深刻性,发展学生比较、分析、思辨等能力。这样层层递进、深入思考,学生自己是很难想到的。只有教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一题多变,才能培养学生的灵活解题能力。

四、课堂总结,教师盘点课堂表现,让师生不断进取

课堂总结包括学习内容的总结、学习方法的总结和课堂表现的总结等内容。通过对学习内容的总结,让学生及时回忆、复习,达到巩固知识、学了能记住的目的。通过对学习方法的总结,让学生谈谈如何学习这一内容,并将此方法迁移到对其他内容的学习中,从而达到学了会学的目的。通过对课堂表现的总结,指出表现好的方面和表现不好的方面,表扬表现出色的学生,促使他们今后做得更好,达到学了还要学的目的。有的教师一讲到底,下课了匆匆收场,没有时间总结,不管是从教学角度,还是从管理角度,都是不妥的。有些教师虽然进行课堂总结,但只重视对学习内容的总结,而忽视了其他两方面内容的总结,也是有缺陷的。如“认识几分之一”这节课可以进行这三方面的总结。

1.这节课学了什么内容?(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一如何得到的?(把一个东西平均分成几份,表示1份就是几分之一)

进一步概括,巩固对概念的理解。

2.我们如何学习的呢?你能将这一方法运用到其他内容的学习上吗?

师生讨论得出:通过对不同材料的操作抽象得出[12],再将同一材料进行不同分法得出不同分数,然后进行系统比较、分析、概括。让学生明白操作的重要性,也使学生体会到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对学习数学的作用,促使他们将此方法迁移到其他内容的学习之中。

3.这节课你觉得自己表现怎么样?你觉得哪些同学表现比较好?你觉得老师表现怎么样?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让学生畅所欲言,回顾自己的表现,明确缺点,彰显优点。然后教师表扬得到同学肯定的部分学生,用激扬的语调大声说:相信这些同学下节课会比这节课表现更棒。还有什么比得到同伴的肯定更令人鼓舞的呢?平时虽然表现一般但本节课表现出色的学生也得到了同学、老师的肯定和表扬,多么令人兴奋。这样总结,能激励他们下节课有更好的表现。得到表扬的学生能把每节课都当作前进的里程碑,不断奋发向上、锐意进取。当然,教师也要不点名地指出课堂中表现不好的一些行为,希望这些学生能得到警示,下次改正。最后,教师要对同学们能指出老师的不足之处表示感谢,并决心下节课改进。

高中数学个人总结篇8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师引导;学生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3-0163-02

新课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要求学生将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变为主动参与的过程。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他们在探究数学奥妙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从而更加主动的投入学习。当然,这离不开老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从各方面,特别是学生做题后总结解题经验去发现提高学生素质的问题,从而加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分析近几年的数学高考试卷,题目背景设计新颖、解题内在联系密切、思维方法也更加灵活,对学生能力要求很高。这正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注重学生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关注了学生获取知识过程,并不断地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因此,如果教师仍然以过去的题海战术指导学生学习,将出现事倍功半的结果。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提高数学素质,不断培养他们的数学能力呢?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完一道数学题后引导学生总结解题经验,经常反思自己的解题,才能有利于对问题分析、归纳、类比,提高解题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而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目的。下面我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谈谈高中数学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解题后总结解题经验,提高他们的数学素质。

1.教师有意识地选用一些学生容易错解或错题

学生在解完一道题后有必要进行审查自己的解题是否忽视了隐含条件、混淆了概念、运算是否正确等。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选用一些学生容易错解或错题,引导学生总结解题经验,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解题后思考的重要性。

例如:设点F(2,0),动点p到y轴的距离为d,则满足条件|pF|-d=2的点的轨迹方程是――【正确答案:y2=8x和y=0(x

这道题让学生做时极易出错。原因是根据题意可直接得到顶点的距离与到定直线的距离相等,所有p点的轨迹为抛物线,而忽略了p点到y轴的距离应为|x|,而不是x,极易漏掉y=0(x

教师在这样的解题后引导学生总结解题经验:具体思考我的答案这样正确吗?一方面要仔细地检查:如果有掺杂,应将其剔除;另一方面又要检查有无"漏网之鱼",应迅速将其捉回。

2.同一道数学题的多种不同的解法

对于同一道数学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研究,引出多种不同的解法,通过不同的观察,让学生的思维向不同的方向,不同层次发展,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解法一、二是将数列的前n项和看作一个函数,其探究了数列的本质---离散函数,它同样具有函数的最值性,于是可以运用求函数最值的方法来求解数列前n项和的最值;解法三,方法四是根据数列自身的本质特点的通项看待数列的前n项和,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把握数列本质――函数,抓住其自身特点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进行教学指导。这四种解题方法就是数学中"一题多解"。学生可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分析、思考,联想到数列、函数等知识,让他们进一步体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思维空间更广阔,解题更有灵活性。

3.富有创造性的全方位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学生很难掌握的知识点,面对这些疑难问题,我们更应究其数学本质,更好地了解其来龙去脉,使问题能够迎刃而解。

对于周期函数这类较为特殊的函数,它强调的是对上一个环节的重复,在整个定义域上,它是最小正周期的一个重复,我们只要知道最小正周期的作用法则,整个定义域便可一目了然。关键是重在探索,贵在归纳,利在发展。

高中数学个人总结篇9

关键词区域经济;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优化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219(2015)02-0013-05

服务区域经济是高等职业教育重要职能。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结构的协调是高等职业院校发挥服务区域经济职能的重要前提。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以下简称苏城院)成立于2006年,8年来学校从江苏区域经济特点出发,不断调整专业结构,目前基本形成了满足区域经济要求且相对稳定的专业结构。

一、苏城院专业设置状况分析

(一)专业设置及变动

苏城院2011和2012年招生19个专业(其中,有一个专业分两个方向),2013年招生23个专业(其中,有一个专业分两个方向),增加了软件技术、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环境工程技术、工业分析与检验、物联网应用技术5个专业,停招了1个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

从专业分布来看,苏城院的23个专业中,没有明确指向第一产业的专业,明确指向第二产业的专业有7个(其中,建筑业4个,制造业3个),占比30.43%;明确指向第三产业的专业14个,占比60.87%;其他专业2个,占比8.70%。

(二)专业招生状况

2013年苏城院23个专业共招生1964人,比2012年增加了291人,增长率为17.39%,在生源趋紧的条件下,招生人数的增加显示苏城院获得了考生与家长的认可,办学声誉进一步提高。

在2013年招收的1964人中,从专业指向来看,明确指向第二产业的专业招生800人,占当年招生总人数的40.73%;明确指向建筑业的招生人数为697人,占比35.49%;其余为指向制造业,占比5.24%。而2012年明确指向第二产业的专业招生587人,占比为35.09%;明确指向建筑业的招生人数为440人,占比26.30%;其余为指向制造业,占比8.79%[1]。苏城院招生专业及人数在第二产业内的分布情况见表1。

第三产业是一国经济中最为活跃的一个部分,国家统计部门将第三产业划分为14个产业开展统计。苏城院的招生有14个专业明确指向第三产业,共招生838人,占当年招生总数的42.67%,苏城院面向第三产业的专业共涉及8个行业,具体行业分布见表2。

通过表1和表2可知,2013年苏城院的业设置中有60.87%的专业指向第三产业,但这些专业的招生数只占该年度苏城院招生数的42.67%;指向第二产业的专业虽然只有7个,占比30.43%,招生数却达到40.73%,并没有明显的向第三产业倾斜。

二、区域内专业设置状况比较分析

(一)总体分析

至2013年江苏省共设立高职高专院校82所,基于2012年的招生数据分析苏城院专业设置与招生数分布的合理性。

由于全省招生数据过于庞大,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单用2012年在宁高职高专招生院校的招生数据与苏城院2012年的招生数据进行对比,具体数据对比见表3。为了更好地看清苏城院分行业招生占比与在宁高职招生单位分行业招生占比的差别,制作图1。

由表3和图1可知,苏城院与在宁高职招生院校分行业招生比例分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总体趋势基本一致,部分行业存在放大和收缩,体现出苏城院的专业设置与招生相对集中,利于做大做强相关专业。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明确指向建筑业专业招生数占比远远高于建筑业产值占比,这和2000年以来持续十几年的房地产热有不可分割的关系。结合表3发现,在宁25所高职院校面向建筑业的招生总体趋热,招生占比为11.59%,远高于建筑业6%的产值占比,而苏城院面向该行业招生占比又远高于在宁25所高职院校面向建筑业的招生占比水平。结合表1发现,这一趋势在2013年进一步加强,招生占比高达35.49%,蕴含较高风险,随着近年来房地产业的降温,建筑业将会受到冲击,毕业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也会受到影响。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文网专业写作职称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二)分专业招生数分析

苏城院2012年招生的19个专业中,招生人数最多的前10个专业,见表4。其中,建筑工程技术、物流管理、机电一体化技术、工程造价、会计专业是在宁高职院校招生人数最多的前5个专业。

分析表明,苏城院的专业设置与专业招生数分布与在宁高职院校总体招生数分布有共同之处,也有自己的个性一面,反映出苏城院已在逐渐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

对表4的数据分析发现,2012年苏城院明确指向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的招生占比明显低于对应产业的产值占比,体现出对制造业与批发零售业的人才培养数量不足。结合表3发现,整个在宁高职院校对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的人才培养均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其原因有待进一步分析与研究。对比表2,2013年苏城院对制造业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弱化,批发零售业的人才培养力度有所加强。

(三)新增专业分析

2013年,苏城院新增了软件技术、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环境工程技术、工业分析与检验、物联网应用技术等5个专业,从区域内来看,新增的环境工程技术在南京高职院校中属首次开设,其余4个专业其他高职院校均有开设,不属首设。同时,新增的5各专业招生状况并不理想,具体招生情况,见表5。

在宁高职院校2011-2012的招生数据表明,除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招生数持续增长外,其余3个专业招生数都在减少,考虑到2012年与2011年相比,招生总人数有所下降,可以认定除电子商务外的2个专业的招生情况基本稳定,苏城院新增专业区域内招生情况见表6。

对比表明,苏城院新增的5个专业在区域内招生状况基本稳定,专业本身社会认可度没有问题。

三、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吻合度分析

(一)总体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能否较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是检验高职办学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苏城院的专业设置结构与江苏区域经济结构对比,见表7[2]。

为了更清晰地把握苏城院专业设置与江苏省区域经济的吻合度,制作图2。图2显示苏城院招生分行业占比与江苏省区域内分行业占比两组数据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说明苏城院的招生分行业占比与区域经济结构基本吻合,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是苏城院作为一个招生个体的理性选择,毕竟一所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不可能涵盖区域经济生活的所有方面。

(二)新增专业与区域经济新增长点的吻合度分析

江苏省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制造业中增长最快的6个产业分别是医药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具体增速见表8[3]。

2012年,面向第三产业的投资获得大幅度增长,全年服务业投资增长21.4%,在15个服务业行业中,投资保持增长的有14个,其中,金融业增长77.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73.2%,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增长63.6%,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长50.3%。

苏城院2013年新增的5个专业,环境工程技术、工业分析与检验等2个专业的新设,是苏城院从自身办学条件出发,对区域内制造业增长而产生人才需求的应对;软件技术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增设体现了对第三产业增长的关注。

四、结论与建议

分析表明,苏城院在近8年的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稳定且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结构,一些专业已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可,重视第三产业的人才需求与培养,建立比较有效的专业增减机制,新增专业契合经济的未来发展;重视考生与家长的专业需求,能够及时调整招生计划;办学过程中能够扬长避短,重视与其他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差别化。但也存在对制造业专业与人才培养重视不足,面向第三产业专业实力不强,社会认可度不高,新设专业创新性不足等问题。

(一)结合自身特点构建重点专业群,提升专业竞争力

苏城院的专业设置已经面向第二、第三产业18个行业中的10个行业,专业门类比较广泛,存在的问题是专业竞争力存在差异,从而造成专业招生人数的分布不均。

1.发展制造业类专业群,提高制造业人才培养能力

学校应在现有专业的基础上,结合江苏区域经济特点,构建重点专业群,提升专业竞争力。如,可以在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基础上构建自动化生产专业群;在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基础上构建化学与化工类专业群,进一步可发展生物制药类专业群,提高学校对江苏区域内产值占比高达41.40%的制造业人才培养能力。

2.跨系部整合,发展面向第三产业的专业群

苏城院目前设有传媒艺术系、城市科学系、建筑工程系、信息工程系、财经系、外语系、公共管理系等7个系及公共课管理部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师资资源丰富,专业背景多样。学校应该打破系部之间藩篱,构建面向第三产业的跨界型专业群。如,构建有财经系主导,跨越多系部的市场营销专业群,与建筑工程系共建房地产营销专业,与城市科学系共建化妆品营销专业,财经系可自主开发金融与理财产品营销专业等。构建以传媒艺术系主导的艺术设计专业群,包括艺术设计(装潢设计、园林设计、人物形象设计、广告设计、产品造型设计)等专业。

(二)扩大招生规模,构建合理专业招生结构

苏城院目前有两个规模较大的专业群:一是建筑类专业群,2013年招生697人;二是物流管理专业群,2013年招生615人。两个专业群的招生总人数占学校招生总人数的66.80%。这样的招生结构压缩了其他专业的生存空间,其他14个专业的招生总人数为652人,只占学校招生总人数的33.20%,平均每个专业招生46.57人。

苏城院受办学条件限制,招生规模一直不大,使得专业招生结构调整空间不大,存在做大做强专业及专业群与风险过于集中的矛盾。但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加,可以扩大专业招生结构的空间,培养出若干实力强大的专业群,专业招生结构也将会趋于合理。

(三)加强招生宣传,提高学校及专业的知名度

2013年,苏城院虽然完成了招生总计划,但有多个专业没能完成计划招生数。这些专业近几年在专业、师资等方面建设成果丰硕,而2013年的招生却意外滑坡,主要原因在于招生宣传力度不够。

目前,苏城院参加教育厅组织的在各市开展的现场招生宣传,并建有招生网站。但是,这两种传统的宣传手段显然不能满足考生与家长对学校专业的认知需求。在招生过程中,要利用一切可用的网络推广工具,宣传学校及专业;同时,也要广泛关注网络中关于学校及专业的问题及反馈,在网络中树立学校及专业的良好形象。

(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十二五”规划课题《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吻合度研究》,编号:12Sew-Y-023,主持人:徐永兵)

参考文献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文网专业写作职称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高中数学个人总结篇10

关键词:excel;考务管理;函数;数据透视表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7.079

教学管理与教学质量评价是推动学院管理水平的重要组成环节之一,而教务工作所涉及的数据类别多,数量大,单纯依靠人工进行数据处理,易出差错。虽然随着计算机应用于各行各业中,目前各高校教务管理大都使用专业的管理系统,如CRp校园管理信息系统;URp高校教务管理系统等,然而,实际结合具体工作仍然不避免地需要操作者掌握一些必要的软件操作技术。比如经过这类系统导出的数据,形成excel格式文件,需要二次加工。本人结合多年教务的管理经验,就工作中遇到各类问题进行总结,归类,结合工作表格的结构原理,列出excel在考务管理中常用的几个技巧与大家分享。

1函数的应用

在重修考试报名中的具体应用:学院下发的重修申请表内容包括所申请课程的课程名、申请人学号,专业等信息。学生报名只上交纸制报名表即可。但报名结束后,报名人数众多,利用学校下发纸质报名表上的信息统计重修上课安排以及重新考试安排过于繁琐。所以笔者利用excel自制重修报名表,然后将每个班报名数据进行汇总形成总表,再进行重修安排操作。

1.1Countif函数的应用

该函数的语法规则如下:

countif(range,criteria)

笔者主要用于在重修报名结束后,将纸质的重修报名表输入成重修上课以及考试安排所需的电子表格。纸质的重修报名表如图1,包含基本的学生和课程信息。而在考试以及上课安排中需要汇总课程信息,用countif函数迅速得到汇总数据。

打开excel表,新建重修统计表,表中输入相应信息:学号,姓名,课程,学分,合计。在学生对应的报名重修课程表中标注“是”,如图2。

在合计2处运用countif(C2:C7,“是”)就可以快速得到单科课程的报名人数,在合计1处运用countif函数,countif(a2:H2,“是”)统计每人的报名课程数,确定其能否在学期内学有余力,修够计划学分。

1.2if函数的巧应用

该函数的语法规则如下:

iF(logical_test,value_if_true,value_if_false)

表示计算结果为tRUe或FaLSe的任意值或表达式。

这个主要介绍通过iF函数快速比对数据是否一致,在统计数据工作中,经常可能需要甄别数据录入是否完整准确,通过手工比对效率不高并且容易出现错误,而通过iF函数设置比对条件,快速而准确。例如比对两列(a,B)学号是否一致有无错漏,运用iF函数,列出表达式(a2=B2,“t”,“f”),可以快速显示t或者f,一目了然数据是否完整。

2数据透视表的应用

数据透视表(pivottable)是一种交互式的表,可以进行某些计算,如求和与计数等。所进行的计算与数据跟数据透视表中的排列有关。

学生重修后,经统计生成一个excel表,对表中格式进行整理,统一,需要按照科目,任课教师整理考虑考试安排,由于学生报名多,课程杂,特别是在毕业班重修中,课程可能涉及多个年级,所以在安排考试时候,容易出现学生考试地点重复或者学生考试时间重复等的情况,所以安排重修考试后,核对考试安排是否有问题是一项繁琐而重要的工作,通过数据透视表可以快速查验一个考场内单一学生考试科目是否重复,能够在最大限度节约教室资源。根据考场安排情况,得到各考场的课程,学生情况,如图3。

然后以学号和课程列生成数据透视表,以学号作为行字段,数据项为课程,拖入数据透视表,选择计数项为课程,如图4。

既可汇总出单一同学在该考场是否会重复考多个课程。如果汇总中显示“1”,则说明该同学只有一个课程在该考场考试,如果汇总显示“2”则说明该同学有两个课程在该考场考试,同理,将同一考试时间内多个考场数据按上面的方法汇总可以得到同一考试时间是否有学生在多个考试地点有考试,这个就可以及时矫正冲突,保证考试的有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