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初一生物知识点总结十篇初一生物知识点总结十篇

初一生物知识点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8:16:15

初一生物知识点总结篇1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一、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

二、调查的一般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三、生物的分类

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四、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1、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3、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分、温度等

【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

探究的过程、对照实验的设计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

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5、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6、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

7、如果将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重,在一般情况下数量做大的应该是生产者。

8、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9、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

10、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11、生物圈是的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12、生态系统的类型: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13、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注意DDt的例子(富集)课本26页。

第二单元生物和细胞

一、显微镜的结构

镜座:稳定镜身;

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分;

镜臂:握镜的部位;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其两面是不同的:光强时使用平面镜,光弱时使用凹面镜。

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

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细准焦螺旋。

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

二、显微镜的使用

1、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注意玻片的移动方向和视野中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

2、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

3、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

三、观察植物细胞:实验过程

1、切片、涂片、装片的区别p42

2、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支持、保护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保护

细胞质:液态的,可以流动的。细胞质里有液泡,液泡内的液泡内溶解着多种物质(如糖分)

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液泡:细胞液

3、观察口腔上皮细胞实验(即:动物细胞的结构)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细胞质:液态,可以流动

4、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5、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不同点: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和液泡,动物细胞没有。

四、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

五、细胞中的物质

有机物(一般含碳,可烧):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这些都是大分子

无机物(一般不含碳):水、无机物、氧等,这些都是小分子

六、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对物质有选择性,有用物质进入,废物排出。

七、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是细胞内的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产生氧。

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动力工厂发动机。

二者联系: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二者区别:叶绿体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线粒体分解有机物,将有机物中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八、动植物细胞都有线粒体。

九、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

1、多莉羊的例子p55,

2、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的载体Dna

3、Dna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

4、基因是Dna上的一个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断

5、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

不同的生物个体,染色体的形态、数量完全不同;

同种生物个体,染色体在形态、数量保持一定;

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染色体数量要保持恒定,否则会有严重的遗传病。

6、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

十、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

十一、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1、生物的由小长大是由于:细胞的分裂和细胞的生长

2、细胞的分裂

(1)染色体进行复制

(2)细胞核分成等同的两个细胞核

(3)细胞质分成两份

(4)植物细胞:在原细胞中间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

动物细胞:细胞膜逐渐内陷,便形成两个新细胞

十二、新生命的开端---受精卵

1、经细胞分化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细胞各自聚集在一起才能行使其功能,这些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聚集起来所形成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2、不同的组织按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器官。

动物和人的基本组织可以分为四种: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四种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构成,并且以其中的一种组织为主,形成器官。

3、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成在一起构成系统。

八大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

4、动物和人的基本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和人体

5、植物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6、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营养器官:根、茎、叶;

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7、植物的组织: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等

十三、单细胞生物

1、单细胞生物:草履虫、酵母菌、、衣藻、眼虫、变形虫

2、草履虫的结构见课本70页图

3、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有利也有害

十四、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病毒

1、病毒的种类

以寄主不同分: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

2、病毒结构: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1、蕨类植物出现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而且还具有输导组织、机械组织,所以植株比较高大。

2、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

3、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在于:①有些可食用;②有些可供药;③有些可供观赏;④有些可作为优良的绿肥和饲料;⑤古代的蕨类植物的遗体经过漫长的年代,变成了煤。

4、苔藓植物的根是假根,不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而苔藓植物的茎和叶中没有输导组织,不能运输水分。所以苔藓植物不能脱离开水的环境。

5、苔藓植物密集生长,植株之间的缝隙能够涵蓄水分,所以,成片的苔藓植物对林地、山野的水土保持具有一定的作用。

6、苔藓植物对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十分敏感,在污染严重的城市和工厂附近很难生存。人们利用这个特点,把苔藓植物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7、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结构简单,是单细胞或多细胞个体,无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细胞里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大都生活在水中。

8、藻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可以作为鱼的饵料,放出的氧气除供鱼类呼吸外,而且是大气中氧气的重要来源。

9、藻类的经济意义:①海带、紫菜、海白菜等可食用②从藻类植物中提取的碘、褐藻胶、琼脂等可供工业、医药上使用

10、种子的结构

蚕豆种子:种皮、胚(胚芽、胚轴、胚根)、子叶(2片)

玉米种子:果皮和种皮、胚、子叶(1片)、胚乳

11、种子植物比苔藓、蕨类更适应陆地的生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能产生种子。

12、记住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

1、种子的萌发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自身条件: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已度过休眠期。

2、测定种子的发芽率(会计算)和抽样检测

3、种子萌发的过程

吸收水分营养物质转运胚根发育成根胚芽胚轴发育成茎、叶,首先突破种皮的是胚根,食用豆芽的白胖部分是由胚轴发育来的

4、幼根的生长

生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

根的生长一方面靠分生区增加细胞的数量,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

5、枝条是由芽发育成的

6、植株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氮、磷、钾

7、花由花芽发育而来

8、花的结构(课本102)

9、传粉和受精(课本103)

10、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子房果实受精卵胚

胚珠种子子房壁----果皮(与生活中果皮区别)。

11、人工受粉

当传粉不足的时候可以人工辅助受粉。

12、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衰老和死亡。

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1、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1)水分在植物体内的作用

水分是细胞的组成成;水分可以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态;水分是植物体内物质吸收和运输的溶剂;水分参与植物的代谢活动

(2)水影响植物的分布

(3)植物在不同时期需水量不同

2、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成熟区有大量的根毛。

3、运输途径

导管:向上输送水分和无机盐

筛管:向下输送叶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

4、叶片的结构

表皮(分上下表皮)、叶肉、叶脉、

5、气孔的结构: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气孔张开;保卫细胞失水收缩,气孔关闭。

白天气孔张开,晚上气孔闭合。

6、蒸腾作用的意义:

可降低植物的温度,使植物不至于被灼伤

是根吸收水分和促使水分在体内运输的主要动力

可促使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在体内运输

可增加大气湿度,降低环境温度,提高降水量。促进生物圈水循环。

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1、天竺葵的实验

暗处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夜,目的: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

对照实验:将一片叶子的一半的上下面用黑纸片遮盖,目的:做对照实验,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产生淀粉。

脱色:几个小时后把叶片放进水中隔水加热,目的:脱色,溶解叶片中叶绿素便于观察。

染色:用碘液染色

结论:淀粉遇碘变蓝,可见光部分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光合作用概念: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叫光合作用。

3、光合作用实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4、光合作用意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氧气来源、能量来源。

5、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

用来构建之物体;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6、呼吸作用的概念: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呼吸作用。

7、呼吸作用意义: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能量,一部分是植物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如:细胞分裂、吸收无机盐、运输有机物等)不可缺少的动力,一部分转变成热散发出去。

第五章绿色植物是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1、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氧气,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2、呼吸作用与生产生活的关系:中耕松土、及时排涝都是为了使空气流通,以利于植物根部进行呼吸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要分解有机物,因此在储存植物的种子或其他器官时,要设法降低呼吸作用,降低温度、减少含水量、降低氧气浓度、增大二氧化碳浓度等都可抑制呼吸作用。

3、光合作用与生产生活关系:要保证农作物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条件,尤其是光。合理密植。使作物的叶片充分地接受光照。

4、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见课本131)

5、光合作用(130页)和呼吸作用(125页)公式

第六章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1、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

草原、荒漠、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

2、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植被覆盖率低,森林资源和草原资源破坏严重

3、我国森林覆盖率16.55%,

4、我国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

初一生物知识点总结篇2

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已经注意到低坡度教学在技校教学中的应用,并对此作出对策分析。但目前的学术成果中针对“大教学”比较多,针对具体课程的研究还比较少,本文特此对技校物理课实施低坡度教学进行探索。

一、做好准备工作,为搞好衔接打好基础

1.搞好入学教育。这是搞好衔接的基础工作,也是首要工作。入学教育提高学生对初中和技校衔接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紧迫感,消除松懈情绪,初步了解技校物理课学习的特点,为其他措施的落实奠定基础。主要应做好以下四项工作:一是给学生讲清技校物理教学在整个技校教育中所占的位置和作用。二是结合实例,采取与初中对比的方法,给学生讲清技校物理内容体系特点和课堂教学特点。三是结合实例给学生讲明初中和技校物理在学法上存在的本质区别,并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学法,指出注意事项。四是请高年级学生谈体会、讲感受,引导学生少走弯路,尽快适应高中学习。

2.摸清底数,规划教学。为了搞好初中和技校衔接,教师首先应摸清学生的学习基础,然后以此规划自己的教学和落实教学要求,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在教学实际中,一方面,可通过摸底测试和对入学成绩的分析,了解学生的基础,另一方面,认真学习和比较初中和技校物理教学大纲和教材,以全面了解初中和技校物理知识体系,找出初中和技校知识的衔接点、区别点和需要铺路搭桥的知识点,以使备课和讲课更符合学生实际,更具有针对性。

二、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搞好初中和技校衔接

1.立足于大纲和教材,尊重学生实际,实行低坡度教学。在教学中,应从学生实际出发,采取“低起点、小梯度、多训练、分层次”的方法,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逐层落实。在速度上,放慢起始进度,逐步加快教学节奏。在知识导入上,多由实例和已知引入。在知识落实上,先落实“死”课本,后变通延伸用活课本。在难点知识讲解上,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实际出发,对教材做必要层次处理和知识铺垫,并对知识的理解要点和应用注意点做必要总结及举例说明。

2.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建立知识网络。初中和技校物理有很多衔接知识点,如力学概念、热学知识与电学知识等,到技校,它们有的加深了,有的研究范围扩大了,一些在初中物理成立的结论到技校物理便不成立了。因此,在讲授新知识时,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识,复习和区别旧知识,特别注重对那些易错易混的知识加以分析、比较和区别,以达到温故知新、温故而探新的效果。

3.重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方法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技校物理较初中物理抽象性强,应用灵活,学生对知识理解要透,应用要活,不能只停留在对知识结论的死记硬套上;要求教师向学生展示新知识和新解法的产生背景、形成和探索过程,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方法的本质,提高应用的灵活性,而且使学生学会如何质疑和解疑的思想方法,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4.重视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技校物理概括性强,题目灵活多变,只靠课上听懂是不够的,需要课后进行及时消化,认真总结归纳。这就要求学生善于自我反思和自我总结。为此,在教学中,应抓住时机积极培养。在单元结束时,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章节小结,在解题后,积极引导学生对以下方面进行反思:解题思路和步骤;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解题方法和解题规律,由此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习惯,扩大知识和方法的应用范围,提高学习效率。

5.重视专题教学。利用专题教学,集中精力攻克难点,强化重点和弥补弱点,系统归纳总结某一类问题的前后知识、应用形式、解决方法和解题规律。并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点,有意识地渗透物理思想方法。

三、优化教育管理环节,促进初中和技校良好衔接

1.重视运用情感和成功原理。唤起学生学好物理的热情。搞好初中和技校物理衔接,除优化教学环节外,还应充分发挥情感和心理的积极作用。在教学中应注意运用情感和成功原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习物理兴趣。应深入学生当中,从各方面了解关心他们,特别是后进生,帮助他们解决思想、学习及生活上存在的问题,同时,给他们多讲物理知识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讲祖国四化建设需要大批懂技术的劳动者,使他们提高认识,增强学好物理的信心。在提问和布置作业时,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多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其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热情。

2.重视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技校物理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大挫折多。为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使他们善于在失败面前,冷静地总结教训,振作精神,主动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并努力争取今后的胜利。平时多注意观察学生情绪变化,开展心理咨询,做好个别学生思想工作。

3.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学习质量的优良程度与学生心理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心理素质及非智力因素涉及面很广,对技校物理教学影响较大的有:学习目的、学习兴趣和愿望、学习习惯和方法、个人意志和毅力等。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热情地鼓励学生上进,端正学习动机,增强学习信心,激发求知欲望。同时,应鼓励学生克服学习困难,刻苦努力,发奋图强,始终处于学习的最佳状态。

4.知识的反馈和落实。通过建立多渠道的反馈途径,及时收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对教学的意见,为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调整教学,提高教学针对性提供依据。知识落实的思路为:以落实低坡度教学为中心,实行分层落实,做到提优补差。主要措施是:平时练习层次化,单元结束考查制度化,做到章节会,单元清。

四、加强学法指导

初一生物知识点总结篇3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概念图

新课标的出现,将传统的教学模式彻底.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按照新课标进行高效率教学是值得教师思考的课题.概念图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帮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概念图,能够促使学生掌握物理基础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概念图的定义

概念图分为概念构图和概念地图两大类.概念构图更加重视制作概念图的过程,而概念地图则是重视概念图的成果.概念图能够为学生提供具体的物理知识,将课本上的知识通过图片、视频影响等方式进行表达,这不仅使学生对物理知识具体概念有了深入了解,还能够使学生真正理解物理知识并实际运用.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概念图制作方式比较

1.传统模式.在上个世纪中期,概念图由国外学者提出并加以运用,由于当时科技发展的限制,概念图都是通过手绘来进行完成,一般学者在制作概念图时仅仅需要纸笔.传统模式的优点是绘图方式比较简便,缺点是手绘概念图需要极高物理知识素养并且耗时长.

2.现代模式.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手绘概念图已经临近淘汰,就像工程施工图一样,科技发展之前设计师都是手绘图纸,现如今设计师绘图时都利用CaD等绘图软件来完成,概念图也是如此.由于现代概念图软件的出现,使绘图人员更加方便简洁地进行绘制,计算机绘图有着传统绘图模式无法比拟的优点,绘图软件不仅能够精准绘图,还能减少绘图时间,使概念图内容更加丰富,唯一的缺点就是使用者需要一定的计算机基础.

三、概念图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性

1.针对性.由于物理知识繁多且复杂,所以在绘制初中物理概念图时要突出物理知识的要点,有针对性地对于知识要点进行绘制概念图.此外,还要针对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物理知识水平和自身认知范围进行概念图的绘制.

2.发展性.由于初中物理知识都是一环套一环,所以在绘制概念图时一定要注意将知识要点的连接部分做好标注,随着以后初中物理知识的深入再将原有概念图进行拓展,使概念图具有一定的发展性,为今后的学习提供一定的发展空间.

3.多样性.虽然物理知识的所有要点都是固定的,但是根据概念图的多样性能够将侧重点和知识要点进行改正,使其不被课本上的知识所限制.根据学生的需要和现有物理知识程度绘制概念图,能够发挥概念图的作用,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率.

4.简洁性.物理知识是非常繁多复杂的,初中物理课本上虽然只是一小部分,但是仍然对初中生是一个难题,概念图具有简洁性的特征,能够将初中物理繁多复杂的知识点通过简洁的概念图方式进行传递.简洁明了的概念图,容易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使概念图发挥到最大效果.

四、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概念图的策略

1.明确知识要点绘制概念图.在绘制概念图时,要明确物理知识要点,不能盲目地将所有课本上的知识点都绘制在概念图中,概念图要求简洁明了,能够使学生轻易了解基本知识要点.在绘制概念图时,一定要明确知识要点的选择,根据知识要点和学生的实际物理知识情况进行划分,教师利用概念图稍加引导,使学生在理解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

2.整理知识,师生共同完成概念图.教师要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利用概念图来进行初中物理教学,并且要让学生自行绘制概念图.教师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使学生能够总结归纳知识要点,通过知识要点来回顾课堂中所学知识,利用物理的逻辑性进行概念图的绘制,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感情,还能够使学生具有自主归纳总结物理知识的能力,学生自行绘制的概念图其根本作用和意义是教师绘制的概念图无法比拟的.

3.利用概念图巩固知识.教师利用概念图对其中的知识要点进行归纳总结,重新将课堂中的知识要点复习一遍,并能够通过概念图的知识节点延伸到其他知识要点,这样使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基础概念和物理规律有全方位了解.

总之,在新课标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概念图,能够使学生理解物理知识,了解物理规律.利用概念图的多样性、简洁性、针对性和发展性解决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革命性创新.

初一生物知识点总结篇4

一、注意初高中教学的衔接 

初中物理教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使学生了解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学和原子物理学的初步知识以及实际应用,因此,初中物理教材内容多是简单的物理现象和结论,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定义与解释简单粗略,研究的问题大多是单一对象、单一过程、静态的简单问题,易于学生接受;教材编写形式主要是观察与思考、实验与思考、读读想想、想想议议,小实验、小制作、阅读材料与知识小结,学生容易阅读。 

高中物理教学则是采用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对物理现象进行模型抽象和数学化描述,要求通过抽象概括、想象假说、逻辑推理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研究解决的往往是涉及研究对象(可能是几个相关联的对象)多个状态、多个过程、动态的复杂问题,学生接受难度大。高中物理教材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表述严谨简捷,对物理问题的分析推理论述科学、严密,学生阅读难度较大,不宜读懂。在教学方法上,初中物理教学以直观教学为主,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呈现的是一个个具体的物理形象和现象,所以初中学生物理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之上;而在高中,较多地是在抽象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呈现的是经过抽象概括的物理模型,所以高中学生物理。根据教育心理学理论“当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存在着较大梯度,或是形成拐点时;当学生对知识的接受,需要增加思维加工的梯度时,就会形成教学难点。所以要求教师对教材理解深刻,对学生的原有知识和思维水平了解清楚,在会形成教学难点之处,把信息传递过程延长,中间要增设驿站,使学生分步达到目标;并在中途经过思维加工,使部分新知识先与原有知识结合,变为再接受另一部分新知识的旧知识,从而使难点得以缓解。”所以,高一物理教师要研究初中物理教材,了解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和教材结构,知道初中学生学过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水平以及获取这些知识的途径,在此基础上根据高中物理教材和学生状况分析、研究高一教学难点,设置合理的教学层次、实施适当的教学方法,降低“台阶”,保护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 

二、教学中要坚持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原则。 

   正如高中物理教学大纲所指出教学中“应注意循序渐进,知识要逐步扩展和加深,能力要逐步提高”。高一教学应以初中知识为教学的“生长点”逐步扩展和加深;教材的呈现要难易适当,要根据学生知识的逐渐积累和能力的不断提高,让教学内容在不同阶段重复出现,逐渐扩大范围加深深度。例如,“受力分析”是学生进入高一后,物理学习中遇到的第一个难点。在初中,为了适应初中学生思维特点(主要是形象思维),使学生易于接受,是从日常生活实例引出力的概念,从力的作用效果进行物体受力分析的,不涉及力的产生原因。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高一在讲过三种基本力的性质后,讲授受力分析方法时,只讲隔离法和根据力的产生条件分析简单问题中单个物体所受力;在讲完牛顿第二定律后,作为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再讲根据物体运动状态和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单个物体所受力;在讲连接体问题时,介绍以整体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的思路。这样从较低的层次开始,经过3次重复、逐步提高,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物体的受力分析思路与分析方法。 

三、讲清讲透物理概念和规律,使学生掌握完整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物理思维能力 

    培养能力是物理教学的落脚点。能力是在获得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在衔接教学中,首先要加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要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使学生知道它们的由来;对每一个概念要弄清它的内涵和外延,来龙去脉。讲授物理规律要使学生掌握物理规律的表达形式,明确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单位,规律的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了解概念、规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如:运动学中速度的变化量和变化率,力与速度、加速度的关系,动量和冲量,动量和动能,冲量和功,机械能守恒与动量守恒等,通过联系、对比,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通过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要努力创造条件,建立鲜明的物理情景,引导学生经过自己充分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从直观的感知进入到抽象的深层理解,把它们准确、鲜明、深刻地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尽量避免似懂非懂“烧夹生饭”。 

四、要重视物理思想的建立与物理方法的训练 

   中学物理教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是: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简化建立物理模型,在一定范围内研究物理模型,分析总结得出规律,讨论规律的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例如:平行四边形法则、牛顿第一定律建立都是如此。建立物理模型是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建立形象思维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对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过程的讲解,使学生领会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通过规律的应用培养学生建立和应用物理模型的能力,实现知识的迁移。 共2页,当前第1页1

   物理思想的建立与物理方法训练的重要途径是讲解物理习题。讲解习题要注意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指导,有计划地逐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讲解习题时,要把重点放在物理过程的分析,并把物理过程图景化,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物理习题做示意图是将抽象变形象、抽象变具体,建立物理模型的重要手段,从高一一开始就应训练学生作示意图的能力,如:运动学习题要求学生画运动过程示意图,动力学习题要求学生画物体受力与运动过程示意图,等等,并且要求学生审题时一边读题一边画图,养成习惯。 

    解题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学生解题时的难点是不能把物理过程转化为抽象的数学问题,再回到物理问题中来,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中要帮助学生闯过这一难关。如在运动学中,应注意矢量正、负号的意义以及正

确应用;讲解相遇或追击问题时,注意引导学生将物理现象用数学式表达出来;讲运动学图象时,结合运动过程示意图讲解,搞清图象的意义,进而学会用图象分析过程、解决问题。 

五、要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与能力。 

    独立思考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学习物理要重在理解,只是教师讲解,而学生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就不可能很好地消化所学知识,不可能真正想清其中的道理掌握它,独立思考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在高一阶段首先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独立钻研教材,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多的给予学生自己思考、讨论、分析的时间与机会,使他们逐步学会思考。 

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其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阅读是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高一阶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从指导阅读教材入手,使他们学会抓住课文中心,能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阅读物理教材不能一扫而过,而应潜心研读,边读边思考,挖掘提炼、对重要内容反复推敲,对重要概念和规律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忆,养成遇到问题能够独立思考以及通过阅读教材、查阅有关书籍和资料的习惯。 

    为了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在定义概念和总结规律时,可以直接阅读教材中的有关叙述,并加以剖析,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在讲评作业或试卷时,对由于概念混淆不清或不理解,以及对物理概念表达不清而造成的错误,要结合教材的讲述加以分析,使学生意识到这些知识在教材上阐述的是一清二楚,应该认真的阅读教材。可以选择合适的章节采用自学、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为了提高学生阅读兴趣与效果,教师可以根据教材重点设计思考题,使学生有目的地带着问题去读书,还应设计些对重点的、关键性的内容能激起思维矛盾的思考题,引起学生的思维兴趣和思维活动。 

3、培养学生养成先预习再听课,先复习再作业,及时归纳作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首先要上好高一开学第一节的绪论课,教师对学生提出要求;每节课布置课后作业时,讲明下一节授课内容,使学生心中有数以便进行预习;实验坚持写预习报告,无预习报告不能做实验。要求学生能够逐步做到不论多忙,也要在课前先预习教材。一章学完主动地整理所学知识,找出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由于教材的编写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把完整的知识体系分到各章节中,如果课后不及时总结,掌握的知识是零碎而不系统的,就不会形成“知识串”,容易遗忘。要指导学生课后及时归纳总结。总结有多种方法,如每单元总结、纵向总结、横向总结。不论哪种方式总结都要抓住知识主线,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抓住典型问题的解答方法和思路,形成一定的知识框架。本届高一从第一章开始就要求学生独立进行单元总结,并逐份批改、提出建议,选出好的全班展览,同时教师提供一份总结以作示范。 

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1)通过课堂提问和分析论述题,培养学生根据物理概念与规律分析解答物理问题、认识物理现象的习惯,要求学生“讲理”而不是凭直觉。 

(2)通过课堂上教师对例题的分析和学生分析、讨论、解答物理题,使学生注重物理过程的分析,养成先分析再解题的习惯。 

(3)严格做题规范,从中体会物理的思维方法,养成物理的思维习惯。 

5、强调科学记忆,反对死记硬背。 

记忆是学习任何知识包括学习物理知识的基础,也是物理创造性的源泉。现在学生不重视知识的记忆,或是什么都不记,或是死记硬背,许多学生到了高三才发现高一、高二时学的知识没有记忆造成的困难。所以,从高一开始就要要求学生重视记忆,尤其是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记忆;要引导学生科学的记忆。准确的记忆是正确应用的基础,理解是物理记忆的关键,对比联系是记忆的有效方法,将所学知识与该知识应用的条件结合起来,形成条件化记忆才能有效地用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要指导学生深入理解概念和规律的物理意义,明确其本质,在此基础上,将易混的概念和规律放在一起加以比较,找出区别和联系,再行记忆。当掌握了一定量的知识后,要进行整理,把零散的孤立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形成一定的物理思维过程。 

初一生物知识点总结篇5

【关键词】初中物理总复习多媒体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1)22-0140-01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课程中的广泛应用,呈现出美妙的视觉效果,色彩鲜明,层次清晰,增强了学生的直观感觉,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应用多媒体技术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那么本文就对在初中物理总复习课中如何合理地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了分析。

一初中物理总复习课程教学模式

在初中物理总复习中应用多媒体技术,首先要了解初中物理总复习课程的教学模式和复习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初中物理复习课程和多媒体技术有效地结合起来,提高复习效率和教学质量。

1.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在初中教学课程中对知识的归纳总结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初中物理课程也是如此。在总复习过程中,归纳总结是一个重要的部分,通过对学习的知识进行复习整理,增强学生对旧知识的重新掌握,避免学生由于长时间地学习新知识而导致的对旧知识的淡忘。这样可以使学生复习起来更加系统化,并能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提高学生复习的质量。

2.课题的训练

在初中物理总复习过程中往往出现复习课程内容多,尤其是对物理实验题、计算题的复习和训练,导致时间紧张,无法完成正常的复习任务。初中物理总复习课程中的关键就是通过讲解物理题让学生掌握物理原理提高做题的正确率,所以,讲解典型的物理题型可以使学生更快地掌握解题方法,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二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物理总复习课中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仅作为一项辅助工具来提高教学质量,但若利用好了多媒体技术就会使教学过程简易,主题丰富。所以要在初中物理总复习中更好地利用多媒体技术,就要全面地了解多媒体的功能并能熟练操作,与初中物理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

1.多媒体技术的特点

应用多媒体技术首先是课件清晰,简明易懂,更容易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其次可通过多媒体技术运用图片、声音和动画等手段更好地表达教学内容,并非通过传统的挂图和简单的幻灯片呈现出来,能够更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教学效果更佳。最后通过应用多媒体技术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增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感性认识。

2.应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初中物理总复习课的质量

应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更好地解决在初中物理复习中出现的问题,有效地提高初中物理复习的进程和效率。虽然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技术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就总体而言,应用多媒体技术是利大于弊的,对于初中物理总复习课来说,在复习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助推作用。

第一,运用视觉感觉强的多媒体课件。在应用多媒体技术配合初中物理总复习课程,通过制作视觉冲击力较强的课件,不但可以增强学生对课件的吸引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对课件内容的学习兴趣。

第二,通过简单的课件进行物理实验题的讲解。在初中物理总复习课中,物理实验题是考试的重点。那么,通过什么形式使学生更加容易懂得物理原理,绘制出正确的物理实验图是问题的关键,而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通过运用多媒体制作出的效果图能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能够更快地吸收知识,提高对物理知识的学习热情。

第三,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物理计算题的讲解。在初中物理总复习课中,物理计算题的复习是最为枯燥的内容,老师通过在黑板上的计算,让学生照搬原理进行计算,这种方式通常达不到课程复习的效果。如果应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计算题的复习,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有益的。老师通过制作简易的计算题课件,运用多媒体进行讲解,因为在初中物理复习中物理知识都是学生已学习过的,学生对于计算题多有一定的解题技巧,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和学生共同完成复习内容。在多媒体上显示题目和要求和学生一起来做,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使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解题技巧,并对解题方法印象更加深刻,更加容易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

总之,多媒体技术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但其中却有很多原因不能将多媒体技术和教学内容完美地结合起来。本文通过针对初中物理总复习课中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进行了浅显的分析,对于物理教学可能有很大帮助,使物理教学课程更加丰富,从而真正达到师生共同学习的效果。综上所述,通过对初中物理总复习课中对多媒体的应用,可以使整个复习过程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度过,降低学生学习的疲劳感,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老师也摆脱了唱独角戏的局面,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的学习环境中。所以,把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初中物理总复习课程中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郑坤.浅谈如何善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J].福建电脑,2010(10)

初一生物知识点总结篇6

关键词:中考物理复习有效方法

中考总复习是初中毕业生特别重要的学习阶段,在这个阶段能找到好的学习方法、解题技巧在考试时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就几年来在指导学生中考物理总复习阶段的一些做法从五个方面做一下阐述。

一、仔细研读考试说明,着力辨清中考方向。考试说明特别重要,每当考试说明一下来,我会将其整理后复印给每位学生,让他们做到有的放矢,不做额外功,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同时也避免了考生拼命做题,陷入题海,造成盲目复习,效率不佳的困境。考试说明是由广西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召集有关专家和一线资深教师,即中考命题人将今年中考命题详尽要求加以说明的重要文件。包括内容有:1.考试目的2.命题的指导思想3.命题的基本原则4.考试范围5.考试内容及要求6.考试形式与时间7.试卷结构。简单概括就是:中考考什么?怎样考?考试范围是什么?考试难度怎样?难题出在什么地方,因此研究考试说明对于每位任教老师和考生都应该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同学们要认真学习中考说明,对大纲中158个知识点的层次要求(99个知道、37个理解、22个会,各知识点的具体要求可从大纲中找到)同学们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复习时就能

二、吃透物理课本,打牢基础知识。课本是复习的根本,中考试题有很多的题目都源自课本,因此认真阅读物理课本,对于提高中考成绩非常关键。分析近年来物理中考试卷各大小题的得分情况,发现学生中认真阅读物理课本的人不多,课本是知识的源泉,考题中不少题目都来自课本,有的是把课后习题重新包装一下,有的是用课本上的插图。尽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试题在历年中考占整卷的70%之多,但许多同学在这里失分还是相当严重的,因此,认真梳理课本知识是十分必要的,梳理知识就是要作好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基本公式的掌握、基本规律的应用这三大环节。

1.抓住主线,知识连网初中物理可分为五条主线:力学、热学、电学、声学、光学。这五条主线都是由点、线连成的知识网络。

2.同类知识,归纳成线对同一类的知识要善于比较归纳、分析,起到复习一个知识点,掌握一个知识面的效果。如复习物质的密度时,可总结出如下规律:(1)通常固体的密度最大,液体的密度次之(水银除外),气体的密度最小,固体中,金属的密度一般比非金属的密度大。(2)同一种物质,由于状态不同,密度也会不同。(3)每种物质在一定状态下都有一定大小的密度,但有些不同的物质的密度值是相等的,如铝和大理石等,鉴别这些物质时,仅凭比较物质的密度并不是绝对可行的,还必须结合物质的其它特性来进行辨别。(4)物质密度的大小与其温度的高低有关。固体、液体的密度均已指明是在常温常压下测得的结果,而气体的密度指明是在0℃和标准大气压下测得的结果,气体的密度除与气体的温度的高低有关外,还跟气体的压强有关。(5)表中所列均为物质的密度,不是物体的密度,两者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6)密度的单位是复合单位,有kg/m3、g/cm3,要知道通过这样的归纳小结,可加强对密度概念的理解,提高应用与计算能力。物质的比热、晶体的熔点、燃料的热值、液体的沸点都可用类似的方法归纳、总结。

3.相似知识,分析比较对于相似的知识,可以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区别,尤其是名称相近的概念,如压力和重力、内能和热量、像和影??,同学们极易混淆,区别它们的关键不是分别进行复习,而是应进行比较,只有这样的多方面比较,才能对它们理解更准确、更深刻。

4.相反知识,对比复习对于相反的知识,也可以将它们放到一起进行对比复习,只要你掌握了其中一个过程的性质,就会通过对比掌握另一个过程的性质。

三、学会分析归纳,善于总结解题方法规律

解题是物理学习过程及中考复习的重要环节,不解题只看书是学不好物理的;当前应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应付各种考试,导致“题海泛滥”,认为做题越多见识越广,越能应付中考,这是很片面的。其实,平时每位同学都曾做过大量的习题,复习阶段主要不是重复做多少道题,重点应放在多分析、多思考,认真分析解题思路和方法、总结解题的规律上。

四、精做考题训练,增强解题技能。

1.打破程序来解题,明确难题的位置,采用“先易后难,先大后小,先低后高,先同后异”的方法做题,中考题难题位置是固定的,命题人不会任意改变,选择题倒数1、2题,填空题倒数1、2题,实验探究题的表述题,计算题。遇到难题或估计会较费时的题目先不做,绕过去,将中低档题做完,再攻克难题,我们的原则是先抱西瓜,后捡芝麻,先要大分,后取小分,实在想不出可以以第一感觉作为答案。

2.解题过程:“审题要慢,做题要快”审题慢是指对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未知条件、隐含条件、限定条件等信息要认真捕捉加工,找出思路,认真解题,会做的题必须拿到分,在明确题意的情况下,加快做题速度。

3.考试题做完后,必须认真检查。检查顺序是选择题、计算题、实验探究题、填空题、作图题,确保会做的题不丢分。

要想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没有一定量的训练是不可能,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练,熟能生巧,见多才能识广,在做题过程中,寻找方法,总结规律,摸清思路,提高能力,这是通向成功的必经桥梁。通过训练、测试,一方面能检测自己的掌握情况,同时也能找到自己知识的薄弱环节,从而让训练更具有针对性,提高复习的效率。

总之,物理知识内容多、复习时间短,初中物理总复习成为提高学生成绩的关键。如何采用有效的策略,指导学生复习,提高初中物理总复习效率成为广大教师要深入研究与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肖晨.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件,提高初中物理总复习课效率[J].课件与教材,2012.

[2]赖贞.初中物理总复习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初一生物知识点总结篇7

关键词:问题导学;乡镇初中物理;教学模式

初中物理教学一直是初中教学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特别是对来自于乡镇的学生来说,要学好这门完全陌生的课程,显得更有难度。教师如何在乡镇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正视乡镇学生水平普遍低于城市学生的现象,以及关注乡镇初中学习物理时遇到的阻碍问题,从而找出更符合乡镇学生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1.目前乡镇初中生学习物理普遍存在的问题

(1)死记硬背,不会灵活运用原理。乡镇学生普遍比较勤奋,普遍习惯性通过死记硬背去掌握知识。然而物理这门综合课程,在新大纲中更多强调的是学生在理科上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乡镇学生相对缺乏灵活运用原理学习掌握物理知识点和解答物理题的能力。

(2)受“封闭灌输”型模式教学影响,思维固化。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乡镇物理教学模式趋于“封闭灌输”型,侧重于以完成“应试”为任,一味的照本宣科,填塞知识给学生,限制了学生思维发展能力。这样的知识灌输式教育,使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固化,思考方式过于局限、单一,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物理的兴趣。

(3)实验器材缺乏,乡镇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弱。乡镇学校普遍缺乏物理教学实验器材,导致很多教师都不重视实验教学,从而造成乡镇学生在实验操作上和推理总结上能力受限。学生若是缺乏基本的实验技能,就不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也不会正确地推理总结,写出实验报告。这样下去,对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推理演绎能力的培养有消极的影响。

2.遵循“问题原则”,针对性教学

针对乡镇初中生学习物理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来说,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物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激情以及掌握好这门综合课程的能力,是教师需要考虑的。而“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正是着眼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提升能力,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实际上这也是教师用来帮助乡镇学生掌握物理教学内容,通过问题进行学科学习的方法。

3.提倡“问题―方法”导学方式,保持学生学习热情

通过“问题”引入学习物理知识,从中发现学习方法,针对性解决问题。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挖掘这些生活中的素材,通过以生活中的素材设计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教授“凸透镜成像”时,可以通过渐进式的提问,启发学生思考,慢慢将物理知识以这样解决问题的形式传递给学生,而非强硬式的知识灌输。教师可以首先提一个问题,“透镜分为几种?”“凸透镜、凹透镜。”再接着问,“凸透镜有什么特点?”接着拿一个凸透镜,放在阳光下,使阳光经透镜聚焦于火柴或一张白纸。通过实验出来总结凹凸镜的特点,接着再慢慢切入凸透镜成像规律讲说。这样有针对性的“问题―方法―推理总结”的导学模式,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科学研究物理方法,既可以有效地传递物理知识,又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4.鼓励“问题导学”教学,促进学生合作学习

在课程实验教学中,教师更应该推行“问题导学”指导模式,指引学生合作做实验,合作推理总结学习,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又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物理的乐趣,还能让学生更加容易地掌握学习的知识点。

5.结论

总之,在教授乡镇初中生物理知识时,教师应该采用鼓励合作学习方式,问题导学方法和启发探究性的方式,树立乡镇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自信心和培养学生正确的物理思维。“问题导学”物理教学对初中生物理学习的肯定,保护学生学习物理的稳定情绪有一定作用。教师对“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积极应用,通过鼓励自主探索,能帮助学生顺利地把握物理规律并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建华.初中物理“问题导学”教学初探[J].中学物理,2013(2).

初一生物知识点总结篇8

关键词:细节教学;初中化学教学;知识点

在初中阶段的化学教育教学中,化学知识体系包含许多概念和原理等。在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初中生的学习规律和学习特点,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积极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积极性。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当结合细节教学与知识教学之间的联系,促使初中化学教学质量和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1.注重实验教学,通过观察指导,促进知识教学

在初中化学教育教学中,实验教学是较为重要的内容,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辅助资源。通过开展实验教学,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还能够促使其学习兴趣得到一定的培养[1]。例如,在初学阶段,为了让学生了解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教师可以利用两个简单的小实验(敲碎饼干和点燃纸片),促使学生通过观察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之间的不同点。经过实验学生可以发现,敲碎的饼干仍然是饼干,味道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形状发生了变化,而燃烧后的纸片就变成了灰烬。从而得出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是物理变化,而性质发生变化并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的结论。借助适当的实验演示能够促使学生直观地观察到二者的区别,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2.加强对知识点的辨析,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在初中化学知识体系中,很多知识点在概念形式上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细节的不同导致其整体内涵完全不同。因此,在初中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学工作者应当引导学生注意对知识点中关键词的辨析,促使其形成严谨的思维。例如,在“化合物和单质”相关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让学生明确二者在概念上的区别,对化合物、单质、纯净物、混合物之间的不同形成一定了解,即明确单质与化合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是纯净物,再通过组成元素等判定其是单质还是化合物。

3.加强对问题的剖析,明确问题细节

化学是一门较为严谨、精练的自然科学,在初中化学知识点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有对相关知识进行相应的解读,把握知识点中的细节,才能对其形成深刻、准确的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以“溶解度”相关知识点为例,由于溶解度是初中阶段学生学习化学过程中难度较大的知识点,所以在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溶解度定义中的关键细节出发,对其加以分析,将其分成四个部分,即一定温度条件、溶剂的量为100克、饱和状态、溶质的质量。在对定义进行剖析后,学生就能够快速地理解溶解度定义的核心,从而掌握这个概念。

4.加强对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的教学

由于化学知识体系中许多知识点存在联系,因此,在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紧扣知识点的细节联系,加强对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的教学,促使学生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拓宽学生的视野。以“盐的概念”相关知识为例,教材中对盐的定义是含有酸根离子和金属离子的化合物。然而实际上,单纯依据这个概念很难判断一些物质是不是属于盐类,如硝酸铵(nH4no3)、氯化铵(nH4Cl)。因此,在这类知识点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将这个定义进行外延,即含有酸根离子、金属离子的化合物均属于盐类物质,或者是含有酸根离子、铵根离子的化合物均属于盐类物质。通过定义外延,知识点的内涵没有改变,再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学生就可以正确地理解知识点[2]。

5.加强对知识点的归类和总结

在初中化学知识体系中,知识点较为繁杂,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总结、归纳和整理,明确相似知识点之间的区别,着重关注重c知识。例如,在“物质构成的奥秘”中,学生需要对原子、离子、元素、单质、化合物等概念进行归纳分析,明确不同概念之间细节上的不同,从而发现其中的关键与核心,以便正确理解和记忆。

6.加强知识点细节训练

在完成阶段学习后,应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训练,以此来巩固所学知识。在细节训练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问题辨析的方式或创新解答的方式扩展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加深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和记忆,明确相似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能够灵活运用各类知识点。

综上所述,由于化学的学科特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细节教学来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同时,由于初中化学知识体系中的知识点较为零碎,学生需要进行整理、分析、理解,才能实现内化。所以在初中化学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从细节教学出发,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各知识点。

参考文献:

[1]杨军.细节教学与初中化学知识教学的有机结合[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版),2015(28):286.

初一生物知识点总结篇9

【关键词】内初班物理总复习教学方法

内初班物理总复习是学生迎接最后考试的最重要、最关键的一次“总练兵”,也是国家检查验收内初班教学成果的“总动员”,更是考试前和广大师生向党和人民汇报学习的“总集训”。因而总复习同样要依据教学大纲精神,针对内初班学生的思想、学习的实际情况去反映内初班物理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内初班与本地班的总复习不一样,因为他们的语言理解能力远不如本地班学生。

英国教育学家罗素说过:“一切学科本质上应该从心智启迪开始。教育语言应当是导火索、冲击波、兴奋剂,要有启人心智,激人思维的功效。”可见语言的重要性。一则富有情感、充满美的语言拨动学生的心弦,可起到为学生助跑、加油的作用。在教学中适当的运用评价,这就像滋润学生心田的春雨是激发学生前进的原动力,又是学生成长进步的阶梯。

内初班学生都具有不同于本地班的素质和生活环境,都有自己的爱好、长处和不足。学生的差异既包括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的不同特点,因此,内初班每个学生发展的速度和轨迹不同,学习的目标也就有一定的个性。学习要依据学生的不同背景和特点,正确的判断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及发展潜力,为每个学生提出适合其发展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建议。这就要求教师应注意根据内初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风格的差异,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进行总复习。

总复习不仅仅是要对课本知识进行逐章学习,做各种练习题,更重要的是老师要引导学生“站”到高处,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总览整个初中物理教材。要依据内初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规律,从各章节物理知识的联系中,在对比中和理论联系实际中去分析,提炼和综合,从而使内初班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与理解进入一个更高的层次。

1.“运动和力”要贯穿于总复习全过程

伟大导师列宁说:“宇宙间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什么也没有。”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变化规律的科学。运动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课本中所阐明的“整个宇宙就是由运动着的物质组成,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所以,运动和力的观点是马列主义哲学对待自然和自然科学的基本观点。例如:光的传播、物体的热胀冷缩、双金属片的弯曲、温度计液柱的升降、液体和气体的对流、晶体的熔解与凝固、蒸发与沸腾、热能的本质、电荷之间及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通电导体在磁场中的运动、感应电流的产生……都涉及运动和力的问题。再如:通电导体在磁场中由静止到运动,它的运动状态的改变说明导体受到了磁场给它的作用力,导体中电流方向改变或磁场方向发生改变,导体受力及运动方向都要发生改变。我们正是通过这些现象的变化规律,认识了导体的受力运动规律,导体在力的方向上的运动所具有的机械能是消耗了电能获得的。人们依据这个原理制造出了电动机。

所有这些运动和力的现象,使我们认识了力是物体、分子和电子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物理现象是各种运动的表现,也是物理规律的直观形式。我们正是通过这许多物理现象去认识各种运动规律,掌握物理规律的。让内初班学生深刻认识到,就是人们的生活也离不开由物质组成的各式各样的物体,离不开物体的运动和物质的变化,离不开力,没有物质就没有人类。没有力,人类也无法生活。最终使内初班同学们知道,认识运动和力的归宿是能。学过的机械能、热能和电能都离不开运动和力的本质,人们认识运动和力,就是为了掌握这些能,最终为人类服务。适宜的引导才能使内初班学生深入理解。

2.相似概念找区别

概念名称相似,主要指物理概念名称中有相同字眼的概念。例如:惯性与惯性定律、压力与压强、实像与虚像、电阻与电阻率……所有这些有相同字眼的概念,内初班学生极易混淆,特别是内初班同学汉语刚起步,一定要解释清楚。澄清的唯一途径是明确指出它们的重要区别,而不是分别复习每个概念,这样才能使内初班学生更正确、更深刻掌握这些相似概念。例如:实像是实际光线相交,在光屏上能成像;虚像是光线反向延长线相交,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显然,只有提示了这样的区别内初班学生才能更准确、更深刻的理解实像和虚像。

3.相似公式看意义

初中课本中所涉及的物理公式都是由三个或四个物理量所组成。每一个物理公式都表示一个物理概念或物理规律,不是单纯的数学关系。对待物理公式首先要掌握具有相同表达形式的物理公式是定义式,还是决定式。例如:表示功率的公式:p=w/t、p=Fv、p=iU、p=i2R和p=U2/R。第一式是定义式,其它各式都包含在这一式之中。或者说第一式是共性式,其它各式是用在不同场合,不同条件下的特殊式。w=i2Rt和Q=i2Rt是用相同的物理量表达不同的物理过程,就必须指出它们的不同意义。最后,就是具有类似形式的,完全不同的物理公式化,F浮=p液gV液和p=p液gh液,要在理解意义的基础上,不要弄混,牢牢记忆,才能使内初班学生澄清这些物理概念。

4.相似实验抓本质

例如:在演示水在低压下的沸腾。就要向学生指出它们的本质区别是:沸腾后的烧瓶由于抽气,瓶内空气分子数量减小,故压强减小。沸腾后的烧瓶上浇冷水,空气分子数理没有减少,但由于冷水降温、气体体积收缩,分子运动速度减小,使压强减小。通过对比看本质,自然使同学们了解到装置相似,条件不同,达到目的却是相同的,即减小压强。这也就告诉同学们,要达到同一目的,可以走不同途径,在生产、工作和生活中也是如此。要求内初班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要灵活掌握,并能用到实践中去。

5.相同概念要归纳

各种不同物质一般有各自一定大小的密度、比热容;不同的晶体有不同的熔点,不同物质沸点不同;不同的燃料有不同的燃烧值;不同的导体有不同的电阻等。例如:让内初班学生在复习、查看物质密度表时,应通过对比、归纳出如下规律知识:①通常固体密度最大,液体次之(水银除外),气体最小。②一般金属的密度大于非金属的密度;金属中铝的密度最小。③液体中水银的密度最大,它比常见的金属铜和铁的密度还大。④海水的密度大于普通水的密度。纯水的密度为1.0×103千克/米,认为是普通水的密度;冰的密度为0.9×103千克/米。⑤每种物质都有一定大小的密度。但是其中铝和大理石、冰和蜡、煤油和酒精的密度值相等。对于这些物质,如果只知道密度值,是不能立即判断它们所表示的是哪种物质。⑥氢的密度值最小,仅是水密度的十万分之九,是空气密度的百分之七。所以节日的彩色气球都充以氢气,使其能在空气的浮力作用下升空。⑦如果物质密度用g/3做单位,就要比用千克/米做单位的密度升值大1000倍。在实际换算上:如固体和流体的密度是g/3做单位时,就要去掉103,只保留前面数字。气体密度用g/3做单位,就需要在后乘上103。如空气密度为1.29千克/米泉市1.29×10-3g/3。经过这样的归纳总结,大大加强了同学们对密度概念和物质密度的认识与理解,提高了运用与计算能力。物质的比热、熔点、沸等特性都可进行类似的归纳、总结,使内初班学生对单位换算牢牢地掌握。

6.测量实验,必须掌握

在物理学中,有许多实验是属于测量系列的或是属于同一物质有多种物理性质的。例如:内初班学生必须掌握的测量有:

(1)长度的测量;(2)质量的测量;(3)体积的测量;(4)力的测量;(5)温度的测量;(6)电流强度测量;(7)电压的测量;(8)密度的测量;(9)物体在液体中受到浮力大小的测量;(10)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测量;(11)比热容的测量;(12)电阻的测量;(13)小灯泡电功率的测量。这些测量都是属于测量系列知识,每个同学都必须掌握。

7.除以上以外,还要培养内初班学生物理计算、分类记忆规律

例如:(1)力的计算;(2)压强的计算;(3)密度的计算;(4)功、功率和机械效率;(5)热的计算;(6)电流定律的计算;(7)各种综合计算等。

8.培养内初班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综合思维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的物理问题是帮助内初班学生全面掌握物理知识,训练内初班学生发散思维和分析综合问题能力的重要内容,是引导内初班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初级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行物理教学目的教育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育的好方法和好途径。例如:有一个质量为m千克的小钢球沿着一光滑的斜面滚下,接着又在一光滑的水平面上继续滚动。请通过或指出:①小球在a点受的重力示意图。②小球在B、C点受力的示意图。③小球滚到a、B和C三点时的速度大小比较和方向示意图。④小球在B、C两点所受的力都等于多少牛顿?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⑤比较小球在这三点的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大小关系。(图略。)通过这个问题可以考查学生如下知识:小球在斜面上受的重力方向、惯性、牛顿第一定律、重力与质量的关系、二力平衡、势能与动能的转换、机械能守恒、还要画图等。在电学上也可以设置这类综合题。

9.培养内初班学生物理与相关学科的联系

相关学科主要指数学、化学和生物。数学是解决许多物理问题的工具,所有的物理公式都是数学关系式,了解数学关系是理解公式的物理意义的首要前提。

化学课中提到的物理知识还有不少,象酸碱盐溶液中正负离子导电,原子结构知识等,都可以有机地结合到物理总复习之中去。

生物课也有一些知识体现在物理课中。例如:生物课中讲眼球、视网膜成像,就是在讲凸透镜成像。类似的联系知识,都有待于教师去查阅和挖掘。

总之在物理总复习中,能联系与物理有关的数学、化学、生物课中的有关知识,必将进一步丰富和巩固内初班学生的物理知识。这种联系复习,能更有效地发挥总复习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体现内初班总复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初一生物知识点总结篇10

关键词:初高中物理教学时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

尽管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高中物理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设置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必修模块,但是这并没有彻底解决这一坡度。高中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心理,以及物理这一学科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抽象能力、运用数学的解题能力都比初中有更高的要求。学生能否在尽量短的时间内适应高中的学习,顺利地跨过这个学习台阶,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降低初高中物理的学习台阶,是一个需要多方合作、统筹安排的系统工程。我们要从高中物理教学方面想办法;要从初中物理教学方面想办法;要从教材、学生方面想办法;也要从教法、教师方面想办法。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效果显著。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物理教学衔接的指导意义

皮亚杰认为:“结构是在构建中形成的。”换句话说,任何结构都不能与构建相分离。知识结构的形成也是如此,人的认知结构发展变化的机制主要表现为动态的平衡过程。动态平衡是通过有机体内部两种相反的自我调节行为――同化与顺应来实现的。这两种相反的自我调节行为是个体认知发展的两个彼此密切联系的主要过程。同化是指个体将感受到的刺激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或图式的过程,也就是使客观事物适应原有的知识结构。而随着认知的发展,人的同化形式逐渐复杂。在个体接受新刺激、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中,新的经验常常会和原有的知识经验发生矛盾。在这种情形下,人的认识就要适应环境和客观事实。顺应就是使人的认识适应环境和客观事实,通过修改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而建立新的知识结构的过程。同化与顺应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说它对立是因为同化让事物服从原来的知识结构,顺应是人认识适应客观事实。统一是由于同化和顺应都是人们认识周围世界、学习新的知识、主观与客观相互作用的过程。同化与顺应这一对矛盾促使人们学习新知识,扩大知识面,并在大脑中建立新的知识结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知识,顺利达到知识的迁移。高中教师应该了解学生在初中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并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问的联系与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顺利地利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

二、注重初高中物理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许多事例表明,学生能够比较自觉地同化新知识,但往往不能自觉地采用顺应的认知方式。在需要更新或重建认知结构的物理新知识学习中,我们应及时顺应新知识更新认知结构。例如我在讲授“力的合成”这一内容中,设计了两个演示实验,目的是强化同化与顺应过程,使学生在大脑中建立起一个稳固的知识结构。第一个实验(在实验中以gf为力的单位,这样有利于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首先,选择一个50g的砝码,然后用两个弹簧秤拉起这一重物。两个弹簧秤挂在物理支架上。调整两个弹簧秤的相对位置(这是事先设计好的),使其夹角为90°,并且两个弹簧秤的指针分别指在30G和40G的位置上。这就是说,互成90°的一个为30gf,一个为40gf的两个力拉起来一个弹簧,指针都指在50G的位置上,也就是说两个互成120°的50KG的合力为50gf。从上述实验中学生可以看到,第一个实验中两个力的合力不等于70gf,而等于50gf,第二个实验中的两个力的合力不等于100gf,而只等于50gf。这与学生以前的知识结构中代数和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这就对学生大脑中原有的知识结构产生了一个强烈的冲击,使学生认识到力的合成是一个全新的知识,需要一个新的知识结构来表示这种关系。同时,学生的好奇心和客观事实使学生开始动脑筋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促使学生去顺应客观事实建立新的知识结构,学生开始在顺应过程中去观察、探索、学习。他们在这顺应客观事实的过程中发现,如果用在初中所学的力与有向线段的对应关系这一知识结构来表示几个有一定关系的力,在第一个实验中两个分力与合力的关系是两个分力的平方和等于合力的平方,这样两个分力与合力所对应的线段恰好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在第二个实验中的两个分力与合力所对应的线段就会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接着再根据各力所在的位置和方向会使他们自然而然地想起几何图形中的平行四边形,当把力对应在平行四边形上时,就会发现这个平行四边形是由这两个分力为邻边组成的,合力是这个平行四边形其中的一条对角线,这样学生就得到力的合成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

现在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学生在得到这一法则所经历的同化与顺应过程。首先是实验给出了与以前代数和不同的结果,实验事实与学生头脑原有的知识结构发生了冲突,它促使学生不得不寻求新的理论来顺应这一实验结果,使得学生的思维服从实验事实,平行四边形法则就是顺应客观事实的结果。在顺应过程中学生学到了新的知识,在大脑中建立了一个新的知识结构。在顺应客观事实的同时,同化过程也起了重要作用,力与线段的对应关系是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知识结构,把分力与合力之间的关系用几何图形表示出来就是同化的结果。同化的过程同时也加深了知识的深度,由原来的一个有向线段表示一个独立的力,变为由几个有向线段表示几个有一定相互关系的力,并且使学生加深了对这种对应关系的理解(力与线段的对应关系在力的合成这一问题上是十分重要的),为继续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加强实验和模型教学,激发兴趣搭建“阶梯”

1.加强直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有许多聪明的,天赋很好的学生,只有当他们的手和手指尖接触到创造性劳动的时候,他们对知识的兴趣才能觉醒起来。”通过实物演示的直观教学使抽象的物理概念与生活实例联系起来,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物理兴趣,使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了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教师要有目的地设置一些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使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探究。比如,在学习万有引力这个知识内容之前,学生只是了解地球的引力――重力。在本课开始,教师应该将宇宙中卫星的运动方式展示给学生,并提出“为什么这些卫星会围绕地球做规律的运动”这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冲突中产生求知的欲望。同样,在马德堡半球实验、钱毛管实验中教师都可采用相同的办法,引发学生的求知兴趣。

2.重视模型教学,搭建学习“阶梯”。

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使问题简单化,经常只考虑其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因此应建立物理现象的模型,使物理概念形象化。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针对这种情况,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掌握物理概念,设法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以简单的月亮环绕地球的运动为例,如果不引入质点这个模型,月地之间的距离就无从算起,运动轨道也就多得数不清。就高中物理来说,无一处不是在研究物理模型,其一是研究对象的理想化,如质点、弹簧振子、单摆、点电荷等;其二是研究过程的理想化,如匀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简谐振动等。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模型去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正确的模型毕竟是人类对事物一定层次认识的反映,但在通向真理的征途上起着阶梯的作用,对高一学生来讲,这个阶梯非常重要。

3.注重实验教学,引导自主探究。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实验教学,特别是探究性实验的教学。共同必修模块1,2中已将不少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先做实验,然后共同讨论,从分析实验数据入手,寻找物理规律。在寻找规律的过程中,教师应自觉地进行“角色换位”,扮演学生角色,多用学生的心态和眼光去审视所学内容,与学生一样成为知识的探索者。

在探究的基础上,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优化整理,帮助学生完善、巩固认知体系。在上述引发学生求知兴趣的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自主探究:为什么会出现以上的现象。然后,教师可适当地启发,从而顺理成章地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将学生的粗糙、肤浅、片面的认识进行归纳、总结,使知识之间的联系更紧密,真正达到认知的“同化”。

总之,我们用演示实验为学生提供了可观察的事实,让学生积极地观察、思考、探索,在主观与客观的相互作用中锻炼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了一个新的知识结构。

四、始终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组织教学

在运用同化与顺应理论时,教师一定要在完成知识目标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千万不要放过任何可以锻炼学生思维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接触新问题的时候,必然会受到自身经验与知识的限制,会遇到一些困难,所以高中物理教学必须始终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教学。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精心的设计,使得学生顺利地解决问题。教师的平等合作观念,也会给学生营造一个愉快、放松的环境,有利于学生思路的展开,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有利于学生顺利完成知识的构建。

物理教学的重要目的就是学生掌握某一规律并能应用这一规律去解决问题。但是学生从认识这一规律到理解这一规律、掌握这一规律,再到应用这一规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个过程梯度高、难度大,在教学中我们切不可跳跃式前进,应该一步一步走,步步升高;切不可过高估计学生的学习能力,要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积累经验、丰富知识。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将知识发生和发展的逻辑过程,通过教师的教学,转化为学生的思维过程,从而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学生的思维过程是最重要、最本质的。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师就必须强化提问、板演、作业练习等教学反馈手段。在“渐进”的基础上,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尤其是那些错误的思维过程,以此提高思维训练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如在作业或练习批改中,教师应关注学生中出现的各种解题思路;讲评时教师可给出多种典型的正确或错误的解法,剖析它们的思维过程,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思维模式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维程序和一般性的思维方式,但是要有效解决一个具体的物理问题,还必须掌握一些特殊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例如:解决力学中连接体的问题时,常用到“隔离法”;对于不涉及系统内力,系统内各部分运动状态相同的物理问题,用“整体法”解答比用“隔离法”简便。刚从初中升入高中的学生,常常是上课听得懂课本看得明,但一解题就错,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物理知识理解不深,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阅读物理课本时我们不能一扫而过,而应潜心研读,挖掘提炼,包括课本中的图像、插图、阅读材料、注释也不放过。更重要的是阅读教材时,我们要边读边思考,对重要内容要反复推敲,对重要概念和规律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忆。

2.指导学生听课。

上课时学生要全神贯注听教师的讲解,听同学的发言;要听各知识点间的相互联系,听公式、定律的适用范围,听解题的方法和思路。自己懂的要耐心听,不懂的要仔细听,还要动手做好笔记。

3.指导学生课后及时归纳总结。

教材的编写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把完整的知识体系分到各章节中,如果课后不及时总结,掌握的知识是零碎而不系统的,就不会形成“知识串”,且容易遗忘。总结也有多种方法,如:每单元总结、纵向总结、横向总结。不论运用哪种方式总结,我们都要抓住知识主线,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抓住典型问题的解答方法和思路。

实践证明,尽管高一物理难学难教,但教师只要把握高一学生物理知识储备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能力的特点,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注意以学生为主体,以发掘物理思想过程为核心,以强化反馈为手段,面对实际,讲求实效,注意高一物理与初中物理内在的延续性与阶梯性,就能很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全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顺利实现初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机衔接,从而提高物理教学质量。这对学生以后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解题习惯和分析方法是十分有益的。

参考文献:

[1]张宪魁,李晓林,阴瑞华.物理学方法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

[2]蔡丽珍.新课改下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问题[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8,(5).

[3]陈菊.初高中物理教学的恰当衔接[J].陕西教育(教学版),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