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证明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6:46:40

社保证明篇1

社会保险证明样式(参考)

证明

×××单位员工×××,男,(身份证号:××××××××××××××××××),自××××年××月至今在我处办理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缴费正常,未有间断。特此证明。

××××年××月××日

社保证明篇2

(一)提供给参保单位和个人的参保缴费证明的情况

一是目前天津市提供的缴费证明有单位和个人两种样式。可以在信息系统模块中直接打印,操作比较简单,内容格式固定,存档也比较方便,但是信息量小,没有缴费基数、缴费单位名称等常用信息,也不能显示特定时间段的缴费情况,以及个人所在缴费单位的变更情况。所以,单位和个人在证明上述这方面的一些需求无法满足。二是由于自助查询机打印出来的内容含有历年按月显示的缴费基数,操作也比较便捷,有这方面需求的参保人员要求分中心在上面盖章作为缴费证明,因为打印纸张是热敏纸,不易保存。所以,应参保人员要求,复印查询机打印的内容,并对复印件进行复核无误后,盖章确认作为缴费证明,满足了群众的需求。另外,在劳动保障网上提供的缴费情况和享受待遇情况查询服务,设置打印功能,参保人员所在地分中心核对后盖章确认,作为缴费证明和待遇证明。三是公检法部门和有关行政部门开具证明信息内容涉及信息系统中记载的各项内容。由于司法部门调查取证的内容信息量多而且详细,需要在信息系统中多个模块中查询才能满足要求,目前系统直接打印的表格难以满足需求,只能手工填写表格。所以,由市中心档案部门统一对口办理,便于掌握证明的规范口径标准。

(二)一些个人提出的社会保险权益记录证明的特殊需求难以满足

一是开具未参保证明。主要情况有:本地人转入个别外地城市时要求转入人员提供本地人转往外地后享受外地社会保险补贴、本地人享受低保、本地失地农民享受补贴,外地人在本地打工未参保又转往别处、外地人在本地打工未参保在外地发生工伤事故需要工伤鉴定等情况。由于要求提供证明的人员身份情况复杂,要求提供的理由各不相同,经办机构鉴别核实人员身份和提供理由有一定的难度,市中心没有统一提供此项服务。二是目前只是对参保个人提供养老待遇证明。在社会保险待遇证明其他方面的需求方面,例如医保报销、社保卡就医信息、工伤报销等情况,也没有统一要求。三是有关行政部门和单位要求查询核实参保缴费和享受待遇等权益证明情况。由于向参保人员索要参保缴费和享受待遇等权益证明的单位和部门,例如房管部门、民政部门、街道、工会、公证处等,不能鉴定证明的真伪,希望经办部门协助核实证明内容情况是否属实。对于此项需求,由于批量太大,只是解决个别情况。

二、进一步完善提供缴费证明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开发程序,规范内容,方便操作

为满足参保单位和个人在社会保险权益记录证明方面的需求,本着既规范信息内容,又方便分中心操作的原则,可以考虑在现有缴费证明打印程序的基础上,开发程序,增加相关权益记录证明的信息内容。例如增加缴费基数信息(按月、年显示)、缴费单位名称(与缴费基数信息相对应)、按时间段统计显示的功能、可选项显示打印的功能等。这些特定的信息内容在程序中直接打印出来,既能满足参保人员的需求,又能规范所能提供的权益记录内容,操作也方便快捷。

(二)增加新的权益记录证明服务项目

一是提供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缴费情况的查询和证明的服务内容。二是提供参保人员享受社会保险待遇证明。鉴于社会保险各险种待遇项目较多,结合经办工作的实际情况,建议分阶段逐步提供社会保险待遇证明。例如可以考虑提供医疗保险住院和门诊就医报销金额证明,目前这两种情况有较多的需求,下一步再研究考虑提供工伤、生育保险待遇领取情况等其他社会保险待遇的证明。三是采取协助调查核实的方式解决提供未参保证明的问题。由于只是个别省市和单位要求当事人员提供未参保证明,要求提供的理由的合理合法性和当事人员的身份情况,鉴别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建议采取由相关单位发出协查函件,我方提供核实证明的方式解决。鉴于信息系统跨区查询参保缴费情况不够详细全面,建议此项业务由市社保中心相关业务部门统一办理。

(三)与其他查询服务项目相结合多方位提供服务

社保证明篇3

为贯彻落实人社部“一网通办”的要求,按照省人社厅统一部署,2019年8月,河南省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养老保险业务功能在我市正式上线。新系统采用“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经办、业务流程驱动”的经办模式,参保单位或参保人员通过河南省社会保障网上服务平台和经办机构大厅两种方式申报、查询业务。新的经办服务模式,进一步提升了全市的养老保险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一、Ca证书是新系统办理业务的要求。新上线的河南省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开通了网上服务平台功能,参保单位通过使用Ca数字证书登录,在网上服务大厅系统办理参保业务和信息查询打印,实现一网通办,不需要到各经办机构服务大厅进行排队办理业务,大大方便了办事企业和群众。根据新系统办理业务需求,目前全省各地都在积极推行网上办理。

二、提供Ca数字化证书服务情况。目前在河南省Ca数字证书的单位有河南嘉华、华测电子认证和河南信息化发展三家公司,具体业务由各家公司自行推广,直接联系企业,最终参保单位根据自身业务需求,以及提供服务情况进行自主联系选择。我们不做推荐,无合作关系。

三、Ca数字证书的收费情况。使用Ca数字证书办理业务的参保单位,每年向为其提供服务的公司缴纳200元使用费。在今年疫情期间,为推行不见面服务,三家服务公司均免费提供一年服务。具体缴费和使用,由参保企业直接和服务公司联系缴纳、开通,属于企业行为,社保经办机构不参与其中。

社保证明篇4

关键词公证;法律制度;诚信

公证机构是由国家专门设立,具有独立的主体地位,依法行使国家公证质权、代表国家办理公证事物、进行公证证明活动的司法证明机构。公证机构是稳定社会秩序的一项重要的司法机构,采取真实、合法的原则对民事行为给予相关证明,同时公证结果具备法律效应。公证制度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信用保障法律制度,诚信是公证制度的基础,也是公证机构得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可以说公证机构对我国社会和人民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公证制度是一项重要的信用保障制度。如今,诚信成为社会、法律都在追求的道德品质,在1804年《法国民法典》就将诚实信用确认为法律规范,在我国,诚信也渐渐的成为法律的代名词。公证制度是国家为预防纠纷、减少诉讼,从而保护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而专门设立的一项司法证明活动,同时也为保证法律的有效实施、稳定社会经济民事活动的秩序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信用保障制度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公证制度的存在便是在保护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各项合法权益的同时使他人合法权益不受到损害,使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在公平、依法、公允的环境下进行民事活动和经济活动。

一、公证机构

公证机构是依法行使国家公证职权、代表国家办理公证事物、进行公证证明活动的司法证明机构。由国家专门设立,具有独立的主体地位,包括14项基本业务:证明合同、委托、遗嘱;证明继承权;证明财产赠与、分割;证明收养关系;证明亲属关系;证明身份、学历;证明出生、婚姻状况、生存、死亡;证明文件上的签名、印鉴属实;证明文件的副本、节本、译本、影印本与原本相符;对于追偿债款、物品的文书,认为无疑义的,在该文书上证明有强制执行的效力;保全证据;保管遗嘱或其他文件;代起草申请公证的文书;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和国际惯例办理其他公证业务。公证机构要本着真实合法、法定与自愿相结合、回避和保密的办事原则,禁止为不合法、不真实的事项出具公证书。公证处并没有等级之分,但根据规定,公证处要接受相关政府的管理和监督。

二、诚信与公证之间存在的关系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华夏民族最崇尚的品质,已传承了数千年。不论是生活还是工作,诚信是人和人相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是一个法制社会,诚信是法律行使的关键核心也是公证机构工作人员必须依照的准则。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都需要法律的保障,而诚信是公证的基础,也是公证最大的价值所在。公证在法律方面起着非常大的作用,不论是证据还是法律要件方面,由此可以看出公证企业和个人的重要性。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公证机构受到企业和个人的关注,市场也越来越大,相反的说,也表明社会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对于诚信的缺失现象日益加重。近年来,缺乏社会诚信导致的负面新闻屡见不鲜,在少数人得到可观利益的背后是对诚信的背叛,同时受到企业和人民对公证机制产生怀疑和指责。公证制度本就是一项信用制度,它有着改变社会风气的力量,公证机构是一个社会中诚信和公信力的传播和源泉,也是人们最能接受和采纳的重要形式。没有诚信又何谈公证呢。诚信本是道德规范,但由于道德行为的约束力较差,渐渐的被人们所忽视。诚信不仅是人与人相处的基准线更是保障双方权益的平衡点。近年来,诚信更偏向于法律化,成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民法通则》的第四条中表述:“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守信的原则。”所谓诚实守信原则,就是指公民在从事民事活动时,将诚实守信放在首位,进行一系列的民事活动或者经济活动。在许多国家民事法律中,诚实信用应经不再是原则的确定,法律的诚信化在国际上得到广泛的承认,并作为依据。

三、完善公证法律制度对公证诚信制度的构建

完善法律制度,建立诚信的公证法律制度,使其成为我国各项经济民事的有力保障。公证机构是稳定社会秩序的一项重要的司法机构,采取真实、合法的原则对民事行为给予相关证明,同时公证结果具备法律效应。公证是一项比较特殊的活动,它本身就具备着预防的功能,在我国的司法和国际法律上都起着非常大的作用,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文明古国,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仅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的重要原则,也是我国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进行经济民事活动的主要依据。随着经济的发展,公民对于自身的隐私权和公权都非常重视,这就使得公证成为人们讨论的热门话题,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前进,我国的公证制度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也使得对公证诚信制度的构筑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公证制度缺乏相应的法律完善

在一些西方国家,公证制度在法律中的相关条款占在40%以上,而我国公证制度只占相关法律条款的6%。通过对各国公证制度的研究,并没有发现明确的将公证制度确定在某个方案中,也就造成了公民制度缺少法律对其的保障。公证制度虽然由国家设立,但社会并没有将公证制度作为预性司法制度,不论是社会还是公民都没有引起对民权民事保障的意识。公证制度对于民事民权的保障有限。公证制度缺乏相关的法律完善,对于公证程序带来一定的难度,公证结果也得不到相应的保障,要真正做到有理可讲,有法可依的公证法律制度。公证制度如果不能得到法律制度的有效保障也就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和意义。针对公证制度相关法律的完善,国家和社会乃至公民都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公证制度地位的不明确

随着社会的发展,公证制度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公证部门还没有发展成熟,在事业单位中也多表现为不确定性。我国要立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使公证制度得到不断的完善,也要确定公证制度的明确地位。

(三)提高公证员素质

由于引进和培养法学教育的落后,80年代初,我国公证员素质普遍较低,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前进,对公证人员的要求仍然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缺乏明确的严格的素质要求和职业要求,也就造成了我国公证人员素质无法得到提升,从而影响了公证制度的质量,减少社会、公民对公证制度的信赖和尊重。部分公证员是半路出家,对于公证制度也并不是全然了解,知识结构过分单一,自身素质与职业要求相距甚远。更有一部分公证员在利益的诱惑面前违反职业操守,出现假证、错证的违法行为,对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带来了极坏的影响。所以,对于公证员的选拨一定要做到严格系统的选拨制度,应具备《公证法》第十八条的任命规定:公道正派,遵纪守法,品行良好,将专业性、全面性,当然还有诚实守信放在首位,不断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从而提升公证制度的总质量,增强社会及公民对公证制度的信赖。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彻底贯彻公证人员以诚信为荣的意识。

(四)规范的证据收集制度

证据的收集是为了证明法律行为,法律意义的文书。在证据的收集过程中,一定要有相关程序做保障,制定规范的证据收集制度是为了从根本上避免错证及假证的出现,为公民的权益带来有效的保障。公证制度对于证据的收集一定要强调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这些对公证结果起着重要的影响,决定着公证的走向。公证人员应当本着合法、真实的基本原则,在保护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情况下不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使公民在公平、依法、公允的环境下进行经济民事活动,从而降低和避免民事纠纷和法律诉讼,规范的证据收集制度是公证制度重要的组成部分,可见,定制规范的证据收集制度是非常重要的。

(五)有效的查证制度

查证相当于数学中的验算,它的存在起着相当大的作用,也是公证制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从近年来,我国出现的缺乏诚信的负面新闻来看,社会信用度并不高,甚至有虚假证明的存在。公证的核心就是真实性、合法性。而证据材料是否真实就需要一定程度上的查证制度,避免给公民、法人、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公证制度的不完善为公证人员在证据收集中产生一定的难度,制定有效的查证制度,开通一条查证渠道,在为公证人员工作带来便捷的同时提高公证制度的工作效率和总质量,为公民的合法权益提供保障。

(六)严格的责任制度

虽然公证处接受相关机构的管理和监督,但社会上一些缺乏诚信的负面新闻屡见不鲜,大大降低了公民和企业对公证制度的信任,严格的责任制度可以有效的提高公证质量,严格的对公证人员和公证制度进行监督,明确责任人,可以指定一套明确的赏罚制度,对于严格要求自身的公证人员进行物质或非物质的奖励,提高工作人员的信心和工作积极性。而对于那些违反相关规定的工作人员要对其进行惩罚或者责任追究,赏罚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要让公证人员明白身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严格的责任制度也能对公证人员的职业道德产生约束,提高公证人员的自身素质和职业能力。

(七)确定法定公证的范围

对于公证的范围要有一定的明确。在法国,对公证的事项归结为五大类:第一类为确定类,也就是确认亲属之间的关系;第二类是遗产的分割;第三类是对于不动产买卖、出租、抵押等相关的公证;第四类是赠与类公证;第五类是关于抵押权和质权的变更和设立等类公证。确定法定公证的范围,有利于明确责任制,帮助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对公证制度的认识和了解。

(八)加强公民的公证意识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国民物质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升,但由于公民的公证意识薄弱,我国民事纠纷,民事诉讼也日益增多。在这种环境和条件下,公证制度就显得十分重要,作为信用保障制度中的组成部分,公证制度的存在是为了让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在公平、公允的环境下进行经济民事活动,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从而降低和避免民事纠纷、减少诉讼,加强公民的公证意识,是对国家公证机构的工作肯定,也是保护自身利益的有效途径。正确引导公民对公认识保障民事民权的重要性,加强公民的公证意识,并大力支持公证机构的工作。

四、结语

社保证明篇5

关键词社会治理缺失对策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

我国在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中第一次提出“社会治理”概念,标志着我们党执政理念的新变化,社会治理的提出对提高我国社会的治理能力具有重大意义。何谓社会治理呢?社会治理即社会主体(国家、社会群体、民众)在社会活动中通过法制规范行为、明确权责、保障各主体权益的社会和谐的管理活动。

社会治理是社会不断进步,人类不断文明,人民权益得到充分体现的一种社会治理模式。我国提出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正是适应时代变化的一种全新观念。同时,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也提出了生态文明。这是我国社会治理不断迈向先进治理国家的重要体现。社会治理理论强调多元的分散主体达成多边互动的合作网络体系,社会治理其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成员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解决社会问题,提高社会生活质量,达到社会和谐,民富国强。

但在此之前,我国长期以来受封建统治思想影响,提出的管理国家、社会的思想是社会管理思想。社会管理是政府和民间组织运用多种资源和手段,对社会生活、社会事务、社会组织进行规范、协调、服务的过程。管理者认为,社会管理就是要用两个法宝,即管和理,先管后理。强调政府的宏观调控,强调政府管理的主体性,缺少社会各阶层的管理,缺乏公共服务。这种管理思想虽然对国家的有序运行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表面看来,各职能部门各施其职,各尽其能,但在处理具体社会事务中却非常明显地体现出了利益的倾向性,而缺失社会的正义性、公共性和发展性。在社会的组织管理中尝到了权力带来的利益的甜头,对权利情有独钟,爱不释手,缺乏监督,以至于,贪腐严重的境地。在社会管理中往往采取管、卡、压、审等方式,政府职能部门通过权力来掌管社会,而且权力过大过细,造成管得多,漏洞多,有利的管得多,少利的管得少,无利的无人管的现象。即使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也深受其管理思想的影响,管理者认为:只有靠强有力的权力才能管理好社会。事实上,在这样的管理思想下,各种公共问题层出不穷。如:社会治安问题、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司法执法问题、生态环境问题、腐败问题等已严重影响整个社会的正常运行。

社会管理思想已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出现越来越多的无法解决的问题,针对社会管理出现的种种问题来看,造成社会治理缺失的原因主要有:1、对人类社会发展趋势认识不清,管理思想滞后于社会发展,采用的是社会管理思想而不是社会治理思想。2、缺乏社会治理统一规划,缺乏各职能部门的责权利的明确区分,职责出现交叉现象和管理盲区。3、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忽视社会各利益团体的作用,认为政府是万能的,认为自身能解决所有问题。4、对权利过分依赖,忽视政府的服务功能。5、政府缺乏监督,社会中利益强势一方占优势地位,各方地位严重失衡。

社保证明篇6

【关键词】社会责任报告;可靠性;第三方审验;调查问卷

中图分类号:F2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937(2015)05-0047-05

一、引言

近年来可持续发展和企业社会责任得到全球范围的重视,在政府、社会大众的压力以及企业对自身的严格要求之下,许多上市公司披露了社会责任信息,并付出了一定成本。但该信息是否能为利益相关者提供可靠的信息,发挥其有用性是值得探究的问题,社会责任信息的有用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可靠性和质量。国外学者对此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Hammondandmiles(2004)认为社会责任信息可靠性的评价方法与标准十分缺乏,他们将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按照预先制定的报告要素特征进行编码,同时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实地访问,让专业质量评价机构、学者检查打分,得到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指数。结果发现,英国4个有代表性的信息质量评估组织构成的专业质量评价者对可靠性的定义比公司更严格;标杆和奖励机制是社会责任披露的重要驱动因素。Sillanp■(1998)提出,鉴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机会主义及欺骗行为的普遍存在,经过鉴证的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有助于得到利益相关者的信任,提高信息可靠性。Davenport(1978)建议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报表像财务报表一样受到独立审计。通过社会责任信息审计,可以提高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可靠性,公司会知道相关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标准,也会掌握如何编写,如何衡量以及哪些是合适的行为和活动指标,哪些不是合适的指标的规范。公司社会责任报告就会具有较少的欺骗性,以向利益相关者提供更加可靠的信息。

目前国内有一部分学者致力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和可靠性方面的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是宋献中和龚明晓(2007),他们采用内容分析法和信息质量特征的概念框架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年报中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的质量和可靠性进行了整体评价。此外大部分研究是采用指数法对报告披露状况进行评价,专门对可靠性进行研究的极少。社会责任信息的可靠性一直以来都是理论界的研究难题。随着我国对公司社会责任的日益重视,社会责任信息可靠性研究的重要性将日益凸显。为了更深入地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可靠性,本文通过分析企业自身在社会责任报告中对可靠性的说明及审验情况,并通过对企业的问卷调查和访谈探究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可靠性水平。

二、社会责任信息可靠性的含义

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2006年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第三版(G3)对社会责任信息可靠性的定义为:编制报告时使用的信息及各个步骤,其收集、记录、编排、分析及披露的方式应当可验证,并可确保信息的质量及实质性。其具体描述为:报告中的信息及数据,应当有内部控制或文件记录为依据,供编制者以外的个人复核。没有证据支持的绩效,不应在可持续发展报告中披露,除非其为重要信息,而报告应明确解释一切有关该等信息的疑问。有关证明报告决策过程的方式,应当使主要决定的依据(例如决定报告内容、边界、利益相关方参与的过程)能够验证。在设计信息系统时,报告机构应预先考虑到系统能够验证,并作为外部审验过程的一个环节。

一份可靠的社会责任报告应当首先具备真实性,即报告内容和数据准确无误,一份错误的社会责任报告可能使投资者作出错误的决策;其次是所披露报告的中立性,一份报喜不报忧的社会责任信息报告难以让利益相关者信服其是公允无偏的;最后是可验证性,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利益相关者的分散性,验证社会责任报告的成本是较高的。目前,由利益相关者可信赖的独立的第三方进行验证是目前国际上解决可靠性问题的一个通行方法。

三、我国上市公司自身对报告可靠性的说明及第三方审验情况分析

根据研究目的,本文选取600家a股上市公司2010―2012年度社会责任报告样本,为了使研究更有意义,在选取时倾向于独立社会责任报告的公司或是规模更大的公司,并且倾向于在报告中有对自身社会责任信息可靠性说明的公司,这样能对相关说明情况研究得更为深入。

(一)社会责任报告中的可靠性说明情况分析

GRi于2006年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第三版(G3)明确要求,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开头醒目处需要说明企业保证报告信息可靠性的方法及措施。我国没有对企业此方面提出强制要求,所以相关说明情况参差不齐。本部分就企业自身对其社会责任信息的可靠性说明来粗略地评价与衡量企业社会责任的可靠性等级。因此提出假设:在我国相关规范没有强制要求对其自身社会责任信息可靠性作出说明或是保证的情况下,企业如果能自愿在社会责任报告中对其信息的可靠性进行说明或是保证,那么他们的社会责任信息可靠性要大于那些没有说明的公司。虽然企业自身对其可靠性的说明不能保证其报告信息是否真的具有可靠性,但鉴于我国衡量社会责任信息可靠性的方法与手段匮乏的现状,暂且认为,有可靠性说明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可靠性,大于没有可靠性说明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有详尽可靠性保证方法说明或由外部审验来保证其可靠性的报告的可靠性,大于只有一般可靠性说明的报告。

本文将600家样本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可靠性说明分为四个层次,即优秀、良好、一般和没有。“优秀”的可靠性说明是既对报告的可靠性进行申明,又陈述了保证信息可靠性的方法和措施或可靠性的验证方法及结果。例如中国远洋既对企业自身保证社会责任信息可靠性的方法和措施进行了说明,又请外部第三方进行了信息可靠性方面的审验,同时对信息可靠性的持续改善进行了保证和申明。其具体表述如下“为保证报告可靠性,中国远洋创造性提出了建立和运行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16步法并建立严谨的社会责任报告编制流程和沟通机制,运用18个评审和改进步骤,从指标数据收集、素材收集、报告框架、报告编写、报告初稿、报告修改、报告送审、内部审核、专家委员会审核、外部审核和相关方沟通全过程完成报告质量控制流程。”“中国远洋本着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审慎可持续发展报告,并将提高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可靠性作为改进永恒的主题,不断完善。”“中国远洋建立可持续发展报告可靠性和质量保证机制,通过系列的审核、审计、审验和评价,促进可持续发展报告不断改进。”“良好”的可靠性说明为对报告的信息可靠性进行了说明,但缺少具体的保证方法及详细措施。例如中石油、中国中丝、中国人寿、北京银行等企业在社会责任报告开头或结尾处申明“本公司董事会及全体董事保证本报告内容不存在任何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并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完整性承担个别及连带责任”,但缺乏具体的保证措施和方法。“一般”则是指社会责任报告中可靠性说明陈述不明确的企业。例如中国铝业的“报告使用数据来自公司正式文件和统计报告”或如神华集团的“本报告所引用2011年的数据为最终统计数,如与年报有差异以年报为准”等对其信息可靠性陈述模糊而不明确的说明。“没有可靠性说明”则是指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没有任何关于报告可靠性的说明。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可靠性说明差异很大。1.5%的企业为“优秀”;16.17%的企业为“良好”;28.17%的企业为“一般”;54.16%的企业则没有任何关于报告可靠性和编制依据的说明。

本文还统计了各组企业资产对数的平均数(见表1),结果显示,可靠性说明好的企业资产规模明显大于可靠性说明较差的企业。

(二)第三方审验情况分析

笔者对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第三方审验及鉴证进行了统计和分析。从表2可看出,本文选取的600家样本中有68家经第三方机构独立审验,仅占11.33%。14个社会责任报告审验机构包括一些国际认证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和行业协会等。

还有些企业有第三方专家的证言和评价,但本文对此类专家评价不做统计与分析,因为一般情况下他们无法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是否真实可靠发表意见。本文对第三方审验和鉴证报告是否包含对信息可靠性进行分析作了统计。具体统计见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出,由于第三方机构提供的审验服务不同,或是企业自身的原因,68家企业中只有29家对社会责任信息的可靠性进行了分析,在这29家企业中,第三方独立审验机构提供的服务也不尽相同。例如,挪威船级社(DnV)提供专门针对社会责任信息可靠性的审验服务,把可靠性分为四个级别:优秀、良好、一般和不合格,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各个生产环节都有着严格的评估;必维国际则是对社会责任信息编制人员进行采访和监督,通过一系列标准流程得出社会责任报告是否具有可靠性,不划分可靠性的级别;普华永道、瑞士通用公证行(SGS)、毕马威华振、德勤、安永、立信、中瑞岳华则不单独对社会责任信息可靠性作出评价,而是表述“社会责任报告没有在任何重大方面不公允”。

四、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可靠性的实际调研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和实地访谈的主要目的是从侧面调研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可靠性,以在网上发放调查问卷为主,实际走访部分企业为辅的调研方式进行,调查问卷的问题设置巧妙地避开了诸如“你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是否具有可靠性”这样粗鲁直接并且无效用的问题,而是采用从侧面询问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生产过程和原始出处是否可靠等问题,并且问题的设置参照了GRi指南第三版中的可靠性测量标准。

(一)问卷设计和分析方法

本次调查问卷的设计包括导言和正文两个部分。论文结构属于半结构式,介乎于结构式和开放式两者之间,问题包括两种类型: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正文的内容包括受试者的背景信息和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可靠性的调查,问卷题型包括是非题、多选题、主观开放型题等。问题主要根据GRi《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第三版中关于社会责任报告信息可靠性部分综合考虑,提炼分析出14个能够从侧面反映信息可靠性的问题,研究社会责任报告中信息生产的各个流程是否具有可靠性,具体的数值如何得来,由什么部门进行详细的统计并上报等。

为了确保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本文先随机选择20个样本对受试者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并与一些受试者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然后请受试者帮助对不易理解的问题进行了修改和调整,并对预测的试卷进行了统计与基础分析,最后完成问卷的设计。在保证问卷准确无误的情况下,再用最终的问卷选择130个样本进行了第二次调查。调查对象主要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部门或是负责人,所选择的公司均为我国a股上市公司,选择样本时更倾向于规模较大且独立社会责任报告的公司。另外,还针对问卷中的一些问题,选择部分受试者进行了实地访谈。

(二)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1.问卷回收情况

此次问卷调查是在第三部分已收集的样本公司的基础上,采用电子邮件传送网上调查问卷链接(调查派和问卷星)、通过邮件发送电子版调查问卷与发放纸质问卷三种形式,共发放调查问卷150份,回收问卷59份,有效问卷57份,有效问卷总体回收率为38%,回收有效问卷所占比率符合标准。

本次问卷调查的有效回收问卷中,75.44%的受试者为男性,其中年龄在30岁到50岁的为67.46%。受试者担任的职位情况为,48.09%为社会责任报告编制部门的负责人或工作人员,20.25%为社会责任编制小组,31.66%为企业负责对外的客服人员和其他部门人员。其中,从统计数据中得出,规模较大、社会责任披露指数较高、独立社会责任报告且有第三方审验或评价的企业问卷回收率明显高于那些规模较小、社会责任披露指数不高、不独立社会责任报告且没有第三方审验或评价的公司,回收率达60.07%。(见表4)

2.社会责任信息的可靠性调查

是否设立单独的社会责任报告编制部门,由专门人员负责并且按时保质地完成信息的采集和加工工作对社会责任信息的质量和可靠性有影响,独立的编制部门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社会责任报告质量和可靠性的提高。在调研的企业当中有54%的企业没有专门设置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部门,约46%的企业设置了专门的社会责任报告编制部门。可见约有一半以上的企业付出足够的成本和人力在社会责任信息的编制和采集上,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有一定的保障。例如中远洋这样的企业设有专门的社会责任报告编制部门,此部门人员的主要职务就是收集信息、编制报告。别的企业为了节省成本,以及保证各个部门的全力配合,一般会组成一个类似“编制报告委员会”的临时部门,这些成员的构成一般由公司各个部门的中层以上干部组成,即主要职务不是编制报告,而是各部门的内部事务,等到特定时期组成这样一个小组来负责当期的年度信息采集以及报告,这样就能保证各个部门的全力配合,因为小组中有各部门的管理者。

企业是否建立明确的社会责任信息组织管理体系对信息的质量和可靠性有重要影响。由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信息收集涉及到众多的部门,因此需要建立起一个清晰的组织管理体系,才能确保社会责任信息的采集、处理及报告的可靠性。在调研访谈的企业中,有88%的企业没有自己的社会责任信息组织管理体系,且从调查问卷开放性问题的结果可以看出,愿意透露其社会责任组织管理体系的企业少之又少。只有中国远洋为了保证其社会责任信息的可靠性,提出了建立和运行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16步法并建立严谨的社会责任报告编制流程和沟通机制,运用18个评审和改进步骤完成报告质量控制流程。中国远洋完善的社会责任组织管理体系体现在它的社会责任报告中,其社会责任报告披露指数达到0.84的高分。不过从调研统计可以看出,我国大部分企业在社会责任组织管理体系方面还是处于较低甚至是空白的水平。

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中涵盖了部分预测数据,“预测”即意味着有不准确的可能性,所以研究报告预测数据也是研究报告是否准确可靠的一个关键部分。G3中规定,报告信息应足够准确和详尽,供利益相关方评估报告机构的绩效,保证其报告的可靠性。对经济、环境、社会主题及指标的预测可以不同方式说明,从定性回应到详细的定量衡量。确定可靠性的特征应因不同信息的性质及使用者而异,如定性信息的可靠性主要取决于机构在适当的报告边界内展示信息的清晰度、详尽度及平衡度,而定量信息的可靠性还可能取决于收集、编排及分析数据所用的具体方法。报告应当达到何等程度的可靠性,部分取决于信息既定的用途。

调查结果显示,在调查的企业当中有72%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含有预测数据,只有28%的社会责任报告不含预测性的数据。企业的活动对社会的影响难以计量,通常需要进行预测。鉴于此,笔者通过开放性的问题来调查企业如何保证其预测数据的可靠性。在参与调查的企业中,对本问题的回答大部分采取了模糊的态度,如有的企业这样回答:“本公司的预测数据都是基于往年度的实际结果和专家的分析而得出的,具有可靠性”;有的企业则采取回避的方式来回答:“预测数据的可靠性不便于准确评估”或是“本报告的预测数据都是基于公司内部正式文件和统计而得出的,对其可靠性无法给予确切保证”;还有许多企业对本开放性问题没有作答。从结果可以看出,企业对预测数据的可靠性把握不大。

当企业在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时,会遇到部分不太确定的信息和数据,但此部分数据G3中明确规定企业需要披露,所以编制人员在决定如何在报告中披露此项信息也是评估此报告是否具有可靠性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G3中规定企业应该确保报告披露的信息可以验证,以确定报告内容是否真实可靠,保证报告信息适当地应用了报告原则。报告中的信息及数据,应当有内部控制或文件记录为依据,供编制者以外的个人复核,保证其可靠性。没有证据支持的绩效,不应在可持续发展报告中披露,除非其为重要信息,而且报告应明确解释一切有关该等信息的疑问。因此,当编制人员在编制报告时遇到不确定的信息时,如果此信息是G3中强制要求披露的,那么应该尽量核实清楚以后再作披露;如果此信息不是G3中规定强制披露的,并且无法确定其可靠性,那么为了保证报告的可靠性,应该选择不给予披露;如果编制人员在不确定其报告中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时,选择大概披露或是臆测披露此部分信息,都会影响到报告的可靠性。

调查结果显示,当企业遇到不确定信息和数据时,只有14%的企业选择不披露该项信息,44%的企业选择大概披露该信息,而32%的企业选择核实清楚以后再披露,10%的企业选择其他方法。而G3指南中明确要求,除非此项信息非常重要,否则编制人员在遇到不确定信息时禁止披露。综上所述,只有14%的企业遵守了G3指南的要求。

五、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研究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自身的可靠性说明、报告的第三方审验情况,并运用调查问卷、实地调研以及和企业相关人士访谈的方法,探究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可靠性水平。通过分析数据得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可靠性水平有待提高。从企业自身来看,对社会责任信息可靠性进行详尽说明、就报告的可靠性提供保证的企业不多,但我国规模较大的企业还是独立了社会责任报告,并且为保证其可靠性付出了一定的成本。从外部审验来看,600家样本公司中只有68家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经第三方机构独立审验,与国际平均水平40%还有不小差距。从审验报告看,68家经第三方机构审验的报告中只有29家包含了信息可靠性方面的审验,可见我国社会责任报告审验中也很少涵盖可靠性的审验,一是由于信息可靠性难以鉴定;二是由于企业在社会责任信息方面付诸的成本还明显不够。最后本文通过调查问卷和实地访谈的方式调研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可靠性,调查问卷的问题设置巧妙地从信息采集和生产环节入手,探究企业社会责任信息从原始采集生产到最后登报披露的各个环节是否准确可靠。研究得出,信息的各个生产流程的可靠性还有待提高,可靠性水平无法保证即无法保证社会责任报告的决策有用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投资者将越来越多地关注和使用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为其投资决策提供支持和依据。因此,可以通过加大政府和社会公众对社会责任的关注以及提高社会责任的披露质量,最终得以提高社会责任信息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保罗B.w.米勒,保罗R.班森.高质量财务报告[m].阎达五,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钟宏武.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指南[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3]刘骏.会计信息质量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4]宋献中,龚明晓.社会责任信息的质量与决策价值评价――上市公司会计年报的内容分析[J].会计研究,2007(2):37-43.

[5]吴丹红,杨元.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主体、质量和行为特征研究[J].会计之友,2014(29):19-13.

[6]李正,向锐.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界定、计量方法和现状研究[J].会计研究,2007(7):3-11.

[7]黎精明.关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研究[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8-13.

[8]李多,吴永立.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石化行业上市公司数据分析[J].会计之友,2014(33):46-49.

[9]ShameekKonar;marka.Cohen.DoesthemarketValueenvironmentalperformance?[J].theReviewofeconomicsandStatistics,2001,83(2):281-289.

[10]Bowan,edwardH.Strategy,annualReportsandal-

社保证明篇7

关键词:社会危险性逮捕条件机制

审查逮捕是国家赋予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法律监督职能,是刑事诉讼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合理适用逮捕措施可以保证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滥用逮捕措施则会损害公民的合法权利。随着修改后刑事诉讼法的贯彻实施,社会危险性条件作为逮捕制度的消极因素,是逮捕制度的核心所在。如何正确把握逮捕社会危险性条件,寻求刑事诉讼程序与保障人权的最佳契合点,本文作以粗浅探讨,以期对司法实践有所裨益。

一、逮捕条件中的社会危险性概述

(一)社会危险性的含义。我国《刑事诉讼法》第79条规定:“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取保候审尚不足以防止发生下列社会危险性的,应当予以逮捕:1.可能实施新的犯罪的;2.有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或者社会秩序的现实危险的;3.可能毁灭、伪造证据,干扰证人作证或者串供的;4.可能对被害人、举报人、控告人实施打击报复的;5.企图自杀或者逃跑的。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十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或者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曾经故意犯罪或者身份不明的,应当予以逮捕。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违反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规定,情节严重的,可以予以逮捕。概括而言逮捕需具有三方面的限制条件:证据条件;罪责条件;社会危险性条件。上述三个条件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的整体,只有当三种条件同时具备才能做出逮捕决定,反过来说,即使犯罪嫌疑人符合前两个条件,但是缺少社会危险性条件的情形下,属于没有逮捕必要,不能做出逮捕决定。

(二)司法实践中对于“社会危险性”审查的判断标准。

犯罪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危险性的体现,因此嫌疑人在犯罪时所表现的目的、动机、心理状态,以及犯罪的手段、方式、地点、对象、中止、未遂、被胁迫等情况,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危险性的可能,对一些犯罪动机比较恶劣、手段比较残忍、后果很严重的犯罪嫌疑人,其社会危险性是不言而喻的,而对一些过失犯罪、胁从犯、中止犯,以及有防卫过当、避险过当情形的嫌疑人,其社会危险性是较小的。

二、当前审查逮捕的社会危险性条件所存在的问题

我国立法对“逮捕的社会危险性”虽加明确,但司法实践中,逮捕社会危险性条件被严重虚置,逮捕率居高不下,逮捕这一刑事强制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被异化为替代侦查、进行刑罚处罚的手段,由此产生了许多问题,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一)审查逮捕案件质量不高。所谓审查逮捕案件质量不高,指虽然犯罪嫌疑人实施了犯罪行为,在并不必要采取逮捕这一强制措施的情况下而不适当的做出逮捕决定。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构罪即捕。强调保障诉讼顺利进行,把捕人当作刑事诉讼必经程序。2.以捕代侦。证据不能证明有犯罪事实而捕人。3.以捕代罚。把捕人当作刑罚。

(二)严重侵犯犯罪嫌疑人人身权利。逮捕作为最为严厉的刑事强制措施,其直接剥夺犯罪嫌疑人的人身自由,虽然在做出逮捕决定时刑诉法规定讯问犯罪嫌疑人以及听取辩护律师的意见,但是在现行的司法条件制度下,许多犯罪嫌疑人根本没有聘请律师,还要求犯罪嫌疑人有如实供述的义务,并且不享有真正意义上的沉默权,这就变相要求犯罪嫌疑人自证其罪,对其是否采取逮捕措施,是否确有逮捕必要,还是由承担控诉职能的公安、检察机关决定。这些显然侵害了犯罪嫌疑人的人身权利。

(三)浪费司法资源。根据诉讼效率原则,应当尽量以最小的司法资源投入来实现刑事诉讼的目的。不顾犯罪嫌疑人是否具有社会危险性而简单的做出逮捕的决定必然会增加羁押场所的压力。这不仅增加诉讼成本、浪费司法资源,还违背诉讼经济原则,增加司法成本。

三、完善逮捕条件中社会危险审查措施

针对刑事诉讼法所明确规定的逮捕的社会危险性条件,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如何使之得到具体贯彻实施,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转变理念,全面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一是应树立逮捕权是监督权的理念。适用逮捕措施是法律监督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刑诉法规定的逮捕权和侦查权分离的应有之义,从法理的精神来讲,逮捕权除保障诉讼顺利进行外,更重要的是保障人权。法律规定逮捕权由检察机关行使,就是为了更好的监督侦查,保障人权;二是树立在适用逮捕措施上的“慎捕”的理念,当宽则宽,该严则严。逮捕是一把双刃利剑,一方面是打击犯罪的有力武器,另一方面它又是以限制人身自由为代价的一种最为严厉的强制措施。刑诉法明确规定了适用逮捕的三个条件。这说明,逮捕并非刑事追诉的必经程序、必过关口,而只是为防止出现逃跑、串供或者毁灭罪证等妨害刑事追诉的情况发生及发生其他社会危险性而设置的一种例外性的强制措施。

社保证明篇8

关键词:刑事诉讼;证人保护制度;完善建议

证人是刑事诉讼活动的重要参与人,证人证言是我国刑事诉讼中八类证据之一。证人出庭作证对于准确、及时地查明犯罪事实、正确应用法律、惩罚犯罪分子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司法实践中我国刑事诉讼中证人出庭率较低,严重影响刑事诉讼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的实现。证人不出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证人基于自身以及家人的安全、利益等考虑。“证人最关注的可能是自己的生命、健康、和财产权益不会因为作证而受到损害,实证研究已经证明了这点”。[1]

我国刑诉法明确规定了证人应当出庭作证的情形、强制出庭的制度等。规定证人出庭的义务就应当给予证人一定权利。丹宁勋爵讲过:“没有一种法律制度有正当理由能够强迫证人作证,而在发现证人作证后受到侵害时又拒绝予以救济。”[2]因为“证人参加刑事诉讼,并不是因为与诉讼中的利益相关,而是帮助法院审理案件,他与法院形成了一种法律关系。在证人履行义务后,法院也应履行对证人的义务——保护证人”。[3]我国刑诉法和刑法规定了证人保护的条款,“但是由于没有落到实处,证人的安全问题依然是证人作证首要的顾虑”。[4]

一、我国刑事诉讼证人保护制度现状

《刑法》第三百零七条、第三百零八条分别规定了妨害作证罪、打击报复证人罪,对妨害证人作证和打击报复证人的行为规定了罚则。《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一条规定了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保障证人及其近亲属的安全;第六十二条规定了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犯罪等案件(以下称四类案件)的证人、鉴定人、被害人因在诉讼中作证使其本人或其近亲属的人身安全面临危险时的五项具体保护措施;第六十三条规定了证人因履行作证义务而产生的相关费用给予补助。

上述条款构成了我国证人保护制度的基本框架:一是明确了保护主体,是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二是明确了保护对象和范围,为证人、鉴定人、被害人本人及其近亲属;三是明确了四类案件中证人保护的五项具体措施;四是明确了对证人经济补助及补助来源。

二、刑事诉讼证人保护制度的不足

我国有关法律虽然从实体法和程序法上都做了关于保护证人的规定,但是实体法保护方式具有事后性,即只有在证人及其亲属实际已受到打击报复后法律才会介入,“缺乏预防性保护,导致证人在受到威胁时求助无门”。[5]“这种事后性的保护,在社会上很难起到积极效果。理想的保护模式应当是防患于未然,使得证人在决定出庭作证的时候能够打消顾虑,确信自己的人身安全时刻处于被保护状态,而不是单纯地依靠事后处罚的方式。”[6]

程序法上的证人保护所明确的保护范围和保护措施较少且过于原则,不便于实际操作。具体来讲有以下方面:

(一)具体职责及分工不明确。对公检法三家的在具体实践中,究竟应由哪一个机关接受保护申请,哪一个机关具体实施保护措施,各机关在不同的诉讼阶段分别承担哪些职责等法律均没有明确规定。因为没有具体到位,为实践中推卸责任提供了

口舌。[7]

(二)保护范围较为狭窄。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有具体保护措施的证人保护的范围限定在四类案件,但是严重刑事犯罪不只有这四类犯罪。

(三)保护程序不够详细。仅就法律明确的这四类案件来讲,案件中证人、鉴定人、被害人或其近亲属面临人身安全到什么程度才算有保护的必要,什么情况有资格申请获得保护,保护程序该如何启动,如何确定采取何种保护措施等均无详细规定。

(四)法律规定了证人出庭作证应当给予的直接补助,证人作证应当给予必要的补偿,这是各国诉讼中的通例。[8]但是证人因作证而受到人身的、财产的或精神的损害等是否应当得到补助及由何机关补助没有规定。

三、刑事诉讼证人保护制度的完善

鉴于我国目前证人保护制度存在不足之处,笔者认为,我国现行的证人保护制度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一)明确保护主体的具体职责及分工。既然刑诉法已明确公、检、法为证人保护主体,就要在当前法律框架内探索证人保护工作的具体职责及分工。首先,应当明确的是公、检、法三家进行证人保护,应当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使证人保护工作顺利进行。其次,应当确立公、检、法各自在证人保护制度中的具体职责和定位。公安机关作为侦查机关以及刑罚和强制措施执行机关,应当确立其在证人保护制度中的具体执行作用。笔者认为,应当在公安机关内部设立专门的证人保护机构来独立完成证人保护工作。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对证人保护活动具有全程监督权。检察机关应当在内部设立证人保护监督机构,完成证人保护监督工作。法院作为审判机关,其主要是配合、协助做好证人保护工作,在庭审前对需要保护的证人配合公安机关实现匿名作证以及保密等制度,在庭审中应采取措施,为证人提供安全的庭审环境。

(二)细化证人保护范围。应当细化、扩大证人保护的范围,但不是任何刑事案件中的证人都需要采取保护措施,而应当根据案件性质及证人实际可能遭受的威胁危险程度综合考虑,同时根据具体证言对案件的重要程度最后确定证人保护范围。

(三)规范证人保护程序。证人保护工作是刑事诉讼程序的重要环节,贯穿于刑事诉讼的全过程。针对不同的阶段的证人保护工作,均应当规范程序,统一执行标准。

第一,保护程序的启动。证人要受到保护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即其因参与诉讼有可能遭受犯罪行为的侵害。[9]由证人或其亲属向案件所处阶段的办案机关或部门提出保护申请,办案机关或部门认为需要实施保护的,应对保护措施、等级、期限提出初步意见,由检察机关证人保护监督机构批准,启动保护程序。紧急情况下,可由执行机关先行保护,再报检察机关审批。

第二,保护任务的执行。证人保护的执行一律由公安机关进行。检察机关审批决定后,填写证人保护批准书,批准书应当注明保护措施、等级、期限等内容,交由公安机关执行。在证人保护过程中,如需变更保护,由检察机关证人保护监督机构审批决定。

第三,保护措施。我国刑诉法第六十二条有具体的保护措施,包括对证人身份保密、采取隐蔽作证方式、禁止特定人员接触和人身保护。我们也可以借鉴法治发达国家的做法,丰富我国证人保护措施,如法庭待审时提供安全的场所、儿童照护援助等。

第四,保护程序的终止。保护期满,保护程序自动终止。对于刑事证人的保护时间期限,通常认为是在刑事生效判决作出并予以执行后撤销保护。但是在实践中,应当具体案件具体分析,应以证人保护必要性是否确已消除作为基本参考点,证人的保护必要性彻底消除时才可取消相应的保护措施。

(四)建立保护责任追究制度。为保障证人保护权不被滥用和保护措施的切实到位,证人保护措施的执行情况必须接受监督,对保护不利的相关责任人应当进行处理。证人及其近亲属向相关部门提出保护不利的控告和申诉时,检察机关应当受理并依法开展调查,对保护不负责任、措施不当等行为,要及时予以纠正;对证人保护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履行职务时因渎职造成证人及其近亲属人身安全、财产权利受到重大损害的,要依法追究相应责任。

(五)确立经济补偿制度。我国现行刑诉法规定证人出庭获得的是补助而不是补偿,无法保证证人获得能够完全抵消其因出庭而产生的必要费用,这也可能影响证人出庭的意愿。[10]目前,亟需进一步明确补偿标准、补偿时效、补偿具体发放机关等系列配套措施。

综上,证人出庭关系着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的实现,探索具有我国特色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要在现有法律的基础上完善我国证人保护制度。这既是现代司法理念的要求,又是缓解我国司法困境、确保案件公正审理的现实要求,也是惩罚犯罪、保障人权这一刑事法律宗旨的题中之义。

注释:

[1]吴丹红:《刑事诉讼证人拒证原因探析》,载《证据学论坛》第三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版,第449页。

[2]【英】丹宁勋爵著:《法律的正当程序》,等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32页。

[3]何家弘主编:《证人制度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146页。

[4]何家弘主编:《证人制度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47页。

[5]何家弘主编:《证人制度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181页。

[6]王永杰著:《从讯问到询问——关键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第49页。

[7]何家弘主编:《证人制度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180页。

[8]何家弘主编:《证人制度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6月第一版,第48页。

[9]王永杰著:《从讯问到询问——关键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第119页。

[10]王永杰著:《从讯问到询问——关键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第255页。

参考文献:

[1]王永杰著:《从讯问到询问——关键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

[2]何家弘主编:《证人制度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6月第一版。

[3]吴丹红:《刑事诉讼证人拒证原因探析》,载《证据学论坛》第三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版。

社保证明篇9

这是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证局组建以来召开的第一次工作会议,今天召开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证工作会议。也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刚才,同志对年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证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对今年的工作进行了安排安排,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措施到位,完全同意。希望同志们结合工作实际,认真抓好落实。

全市各级人事和劳动保证部门紧紧围绕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近年来。切实履职尽责,发明性地开展工作,为推动发展、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维护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一是就业工作效果突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一系列稳定和扩大就业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部级守业型乡村创建工作,全力保证了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二是社会保证制度建设实现重大突破。紧紧抓住国家政策调整机遇,扎实推进养老、医保、失业、工伤、生育等平安制度建设,每年都有新亮点、新突破,形成了覆盖城乡的社会保证体系。三是人才队伍建设效果显著。以市场化机制配置人才,积极培养适用人才,为市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四是人事制度改革迈出新步伐。公务员管理、事业单位改革、工资制度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改革稳步实施,新的人事管理制度基本建立。五是劳动关系更加和谐。通过依法维权、落实政策和强化监管,劳动关系协调机制进一步健全,劳动者权益得到更好保障。这些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人事、劳动部门的奋力拼搏、真抓实干,凝聚着全市上下特别是人事和劳动部门广大干部职工的心血和汗水。此,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证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亲切问候和崇高敬意!

再讲几点意见。下面。

一、认清形势。

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人事和劳动两大职能的全面整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证工作直接关系着改革发展和社会和谐大局。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证事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必需进一步认清形势,坚定信心,不时开创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证工作新局面。一是国家政策的调整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证工作带来了难得机遇。党的十七大以来,随着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执政理念的深入贯彻落实,以保证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得到全面加强,党和国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证工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证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尤其是近两年来,中央在应对金融危机、稳定就业局势、保证民生方面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拿出了大量补贴资金。省上也根据全省实际情况,连续出台了新农保全覆盖和企业漏保职工参保政策。同时,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支持青海等省藏区发展的政策等。这些政策措施在为我做好工作发明了很多有利条件的同时,也要求我必需抓住有利时机,吃透上级政策和精神,研究确定新的工作思路和办法,让广大群众享受到更多的发展效果。二是面临的挑战和压力为做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证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证工作受到国家重视、社会关注的水平之高前所未有,而面临的挑战和考验也十分巨大。就目前来看,国正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深入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稳步推进的关键时期,人力资源社会保证工作面临着新形势。市经济社会发展克服种种困难,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如何在劳动力供需矛盾仍然突出的情况下有效推动就业,如何在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的新形势下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证体系,如何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时期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如何在转变政府职能的进程中做好公务员队伍建设,如何在利益诉求更加多元化、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的新发展中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这些既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更是对全市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证部门及广大干部职工能力、智慧和水平的考验。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证部门必需充分认识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冷静分析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积极应对,有所作为。三是良好的工作态势为做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证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近年来,各级劳动和人事部门认真贯彻中央省市的一系列决策安排,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各项工作都取得了较好成绩,人才队伍不时优化、人事改革稳步推进、社会保证日益完善、就业守业局面稳定、劳动关系顺畅和谐,一些工作还走在全省前列。新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证部门组建后,整合了职能,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工作活力会越来越强,发展空间也越来越大,这是今后工作上台阶上水平的重要基础。

新形势提出了新要求,总之。新机构承载着新使命,新起点充满了新期待,希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证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正确掌握当前形势,正确认识职责使命,坚定信心,顺势而为,努力推动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证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突出重点、狠抓落实。

开好头、起好步非常重要。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证部门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十二五”期间把全力打造“幸福之城、生活之城”奋斗目标,以“民生为本、人才优先”为主线,突出“就业守业、社会保证、人才强市”三个重点,立足当前,着眼久远,努力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沛、社会保证更加健全、人才保证更加有力、人事制度更加完善、收入分配更加合理、劳动关系更加和谐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证工作新格局。

(一)以落实政策为重点。市的就业形势仍然严峻,外出务工人员回流、毕业大学生返乡等因素带来的就业压力依然突出,要实现新增2.5万个就业岗位,坚持就业局势基本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为解决好就业问题,国家和省上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政策,这些政策涉及领域广泛,内容丰富,针对性和实效性强,必需抓住机遇,不折不扣地抓好落实,最大水平释放政策效应。要认真落实支持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稳定就业;要继续加强对失业或无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和择业教育,促进就业;要认真落实守业资金扶持和税费减免政策,支持守业。总之,就是要通过积极、认真地落实好国家、省、市的各项相关政策,达到扩大就业的目的

(二)以扩大覆盖面为重点。市社会保证水平不时提高,覆盖范围不时扩大,体系建设逐步完善,社会保证工作效果显著。但是覆盖范围依然较小,制度性缺失还依然存在因此,要继续加快社会保证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各项社会平安制度,采取有效措施,继续扩大覆盖面,争取在社保范围上实现新突破。同时,提高社会保证统筹层次和分散风险互济能力,重视参保人员之所需,逐步建立和完善各项社会平安关系转移和接续制度,着力解决阻碍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分割问题,探索实行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平安制度。健全多渠道筹资机制,落实用人单位和个人缴费义务,加大社会保证投入,依法加强经费管理。扎实做好新农保工作,巩固效果的基础上,稳步提高参保率。

(三)以深化人事人才工作为重点。坚持“统一指导、分级调控、分类管理”原则,努力形成充溢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管好现有人员,规范招录机制,严格控制财政供养人员人数增长。继续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有效提升公务员管理工作水平,进一步健全《公务员法》配套法规和制度。继续做好公务员考录和培训工作,不时提高公务员队伍的政策执行力和行政服务管理能力。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时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使用、流动、激励机制,加强柔性引才引智工作。尽快出台政府雇员制度和总师制度的意见,建立政府部门多元化用人机制,提升政府机关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四)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为重点。积极探索建立干部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干部职级与待遇挂钩的相关政策,重点解决乡镇基层干部职级待遇偏低的问题。完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全面推行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探索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工资奖金激励制度。加强企业职工工资分配宏观调控,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进一步完善最低工资制度,探索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证机制。探索和建立农村劳动力收入增长促进机制。

(五)以维护权益为重点。推动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充分利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劳动监察部门要抓好劳动合同签订工作,保证劳动者工资待遇和各项平安待遇“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加快建立便利的人事劳动争议仲裁“绿色”通道,及时处置重大劳动争议和集体劳动争议,快速、有效化解矛盾。探索、建立和完善解决企业拖欠职工工资的新方法、新途径,防止因拖欠工资而引发各类群体性上访事件,努力维护社会稳定。

三、强化领导。

任务艰巨,今年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证工作依照新体制运行的关键一年。工作繁重,各地、各部门务必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统筹布置,扎实推进,切实把各项工作抓好落实、抓出成效。

(一)高度重视。作为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牢牢抓在手上,时刻放在心上,积极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证工作发明有利条件。对一些重大措施和重要任务,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定期听取汇报,组织推进落实,及时协助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二)落实责任。关键是抓好落实。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明确责任,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层层分解目标任务,并逐项落实到人,做到明确任务、明确责任、明确时限、明确要求。同时,要把督促检查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建立健全督查落实的长效机制。

社保证明篇10

第二条旅游局分级设立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以下简称“质监所”)负责旅行社质量保证金(以下简称“保证金”)赔偿案件的审理。

第三条各级质监所在审理保证金赔偿案件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法规为准绳公正办案,保护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二、各级质监所在办案过程中,应当先进行调解。调解无效的,应当依法进行审理。

三、各级质监所在办案过程中,不受任何组织和个人的非法干涉。

第四条下列情形适用保证金赔偿案件的审理:

一、旅行社因自身过错未达到合同约定的服务质量标准的;

二、旅行社服务未达到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

三、旅行社破产造成旅游者预交旅行费损失的。

第五条下列情形不适用保证金赔偿案件的审理:

一、旅行社因不可抗力因素不能履行合同的;

二、旅游者在旅游期间发生人身财物意外事故的;

三、本办法第四条规定情形之外的其他经济纠纷;

四、超过规定的时效和期间的;

五、司法机关已经受理的。

第二章管辖

第六条各级旅游质监所对旅行社保证金赔偿案件应先受理,后按投诉对象移送有管辖权的质监所处理。

第七条国家旅游局质监所管辖下列旅行社的保证金赔偿案件:

一、中央部门开办设立的国际旅行社;

二、经营出境旅游业务的国际旅行社;

三、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旅行社保证金赔偿案件。

第八条地方各级旅游局质监所管辖本局收取并管理其保证金的旅行社的保证金赔偿案件。

在省(区、市)辖区内有重大影响的保证金赔偿案件,由省级旅游局质监所管辖。

第九条质监所发现受理的案件不属于本所管辖的,应当移送有管辖权的质监所,受移送的质监所应当受理。受移送的质监所认为受移送的案件依照规定不属于本质监所管辖的,应当报请上级质监所指定管辖,不得再自行移送。

第十条上级质监所有权审理下级质监所管辖的保证金赔偿案件,也可以把本所管辖的保证金赔偿案件交下级质监所审理。

下级质监所对它所管辖的保证金赔偿案件,认为需要由上级质监所审理的,可以报请上级质监所审理。

第三章审理

第十一条保证金赔偿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属于本办法所列保证金赔偿适用范围;

二、请求人是旅游合法权益直接受到侵害的旅游者和其合法人;

三、有明确的被投诉旅行社,具体的要求和事实根据。

第十二条请求人应当向质监所提出赔偿请求书。赔偿请求书应当写明下列事项:

一、被投诉旅行社的名称、导游姓名;

二、请求人的姓名、性别、国籍、职业、年龄及团队名称、地址、电话;

三、赔偿请求和根据的事实、理由与证据。

第十三条质监所接到赔偿请求书,经审查,符合本办法受理条件的,应当及时作出受理决定;不符合本办法受理条件的,应当在接到赔偿请求书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通知请求人不予受理的理由。

第十四条质监所作出受理决定后,应当及时将《旅游投诉受理通知书》送达被投诉旅行社。被投诉旅行社在接到通知书后,应当在30日内作出书面答复。书面答复应当写明调查核实过程、事实证据、责任及处理意见。质监所应当对被投诉旅行社的书面答复进行复查。

第十五条被投诉旅行社接到质监所《旅游投诉受理通知书》,可以与请求人自行协商解决纠纷,但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将有关和解情况报送质监所。

第十六条质监所处理赔偿请求案件,能够调解的,应当在查明事实,分清责任的基础上在30日内进行调解,促使请求人与被投诉旅行社互相谅解,达成协议。

第十七条质监所对调解不成的案件,可以分别作出以下处理:

一、属于请求人自身的过错,可以决定撤销立案,通知请求人并说明理由;

二、属于请求人与被投诉旅行社的共同过错,可以决定由双方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双方各自承担责任的方式,可以由双方当事人自行协商确定,也可以由质监所决定;

三、属于被投诉旅行社的过错,可以决定由被投诉旅行社承担责任。可以责令被投诉旅行社向请求人赔偿损失;

四、属于其他旅游服务单位的过错,可以决定转送有关部门处理。

第十八条质监所作出的处理决定应当用《旅行社质量保证金赔偿决定书》通知请求人和被投诉旅行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