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散步教学设计十篇散步教学设计十篇

散步教学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3:50:22

散步教学设计篇1

本篇采用“非指示性”教学设计中的灵活型样式来设计,该设计适用于各种文体。灵活型教学形式突出随机性、灵活性和创新性,根据文本特点、学生特点和课时特点等,随机做出应变,不拘泥于完整型或简约型的具体教学形式,不管哪种灵活型设计,都体现了“非指示性”教学设计的共性特点:站在学生学的角度(而非教师教的角度)来设计,运用归纳法(而非演绎法)来设计,各个环节之间由低到高,呈现步步提升的台阶形态(而非在同一个平面上简单重复)。因此学生会学得比较有趣和有效。而对于教师来说,可以教得比较简单和轻松,因为它不太讲究教的巧妙或深奥(不会突然从中间一段切入教或从最后一段切入教),不用挖空心思去想各种复杂的技巧。万一遇上自己来不及仔细备课,或者一下子找不到更好的教学方式来教课文,那这种方式马上就可以用起来,所以这种灵活型的“非指示性”教学设计也可以称为“应急教学设计”或“懒惰教学设计”;而从学习效果来说,可以称为“保险教学设计”乃至“高效教学设计”。下面这种形式是灵活型中较为典型的,姑且称之为“六读教学法”,基本环节和步骤为:教师激趣导入;初读,说感受;再读,说感知;三读,说精彩;四读,赏精彩;五读,提问探究,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六读,积累新词佳句;一句话总结课文学习;教师推荐课外阅读篇目。

【设计展开】

一、教师激趣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散步》。(稍停)请问各位,从小到现在,你散步过吗?(估计每人都有散步的经历)今天再来学习名为“散步”的文章,相信大家学完后会对“散步”有更深的感受和更多的思考。

二、初读,说感受

每人初读课文,说说读后感受。教师先引导,主动说明学习的任务、要求和时间:请每人放开声音,自由朗读,边读边用心感受,然后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的初读感受,尽可能真诚、细腻、个性化(三个要求逐级提升),先把这句话写在备用纸上,细化、深化自己的感受;时间5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先在小组内交流,边交流边相互评判,说说达到了三级要求中的哪一级。然后教师随机抽点每个小组中的一位向全班介绍,介绍时或说自己的,或说本组中最典型的(三级要求都达到),边说边自评和互评。

之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感受:读着这篇课文,我心里感觉既轻松,又温馨,轻松是因为课文的语言清爽干净,温馨是因为全文涌动着亲情之美和心灵之美。

最后教师介绍这一环节的学习意图(起始课或借班上课时用):刚才让各位初读课文,说说感受,是要培养纤细的感受力,这是语文素养最基本的标志之一。正如课标对初中生提出的要求之一:“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三、再读,说内容

每人再读课文,说说内容。读前教师先引导,主动说明任务、要求和时间:请每人以默读的方式再读课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课标要求“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全文共580字,1分多钟就要读完。读后说说本文写了什么内容,可以用下面的句式来回答:“我”……,母亲……,“我”和妻子……,一家人表现得……。让人家知道“我”做了什么事,母亲做了什么事,“我”和妻子做了什么事,一家人表现得怎么样。要求简洁、准确、全面(三级要求逐级提升)。时间3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相互启发,并按三级要求相互评判,形成小组的最佳答案;然后由小组长向全班介绍,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形成班级的最佳答案。

之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学生说到位了就不再简单重复):“我”劝母亲出去散步,母亲顺从了,并在遇到走大路和走小路的分歧时主动依从孙子,“我”和妻子在不好走的地方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一家人表现得相亲相爱、和谐幸福。

最后教师介绍这一环节的学习意图(起始课或借班上课时用):刚才让各位再读课文,说说内容,是要培养整体的感知力,这也是学习语文最基本的素养之一。课标对初中生提出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

四、三读,说精彩

每人三读课文,说说精彩之处。读前教师先引导,主动说明任务、要求和时间:请每人以略读的方式三读课文,边读边在你认为精彩的句子或词语下面用铅笔画上横线,并选择其中的三处,写下你的评语,先评价语言表达特点,再评价语言表达效果。要求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让人看了信服。时间5分钟左右。

散步教学设计篇2

【关键词】发散性思维产品设计教学应用

思维是人类进行社会活动的重要基础,一个好的思维能够促使你尽快有效地完成社会活动。对于从事艺术设计的人们来说,尤其是正在学习产品设计专业的学生,更加需要开阔的思路和无拘无束的想象空间来指导学习和设计。发散性思维是一种突破传统思维模式、从不同角度和方向多方位去进行思考的一种能力,对于产品设计的学习和应用有莫大的帮助。

一、发散性思维在产品设计教学中的作用

发散性思维是人类更新思考方式、改变固有思维模式的创新思路,是对设计专业学生能力的一种培养,也是在产品设计教学中对个人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在产品设计教学中运用发散性思维,其最终目标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模式,开发学生的创造力。通过在设计中运用发散性思维,学生能够真正打开思路,想其所想,让各种新奇的想法不断迸发,从而培养学生对产品设计活动的积极态度,帮助他们发展设计技能,让学生从思想上和能力上成为符合时代需求的设计人才,同时能够让学生在设计实践上得到锻炼,挣脱只停留在理论层面的枯燥学习,让书本上的基础概念和自己的创意想法得到有机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表达能力,明确了设计思维目标,让设计思维的成果有了着陆点。

二、发散性思维在产品设计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传统的中国应试教育对学生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影响在当今大学生从小到大的学习中或多或少存在着,大学生们习惯于按部就班地顺应着传统的学习模式,缺少对设计的思考能力。发散性思维针对学生固有的单一思考方法,通过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和看待问题,让他们运用多种手法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例如在产品设计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向学生进行反方向思考的教育,引导学生对钟表进行思维发散。钟表在传统意义上就是计时报时的工具,但能够计时报时的只有钟表吗?钟表的材质就一定是铜、铁、木质的吗?可以让学生不断进行反问,从而打开自己的想象力,利用多种材质进行设计,可以是泡沫、布等软质材料,也可以是玻璃、水晶等硬质材料。通过对钟表本身的造型进行设计,改变其单一的计时报时功能,增加其储物、装饰等能力,做到“一物多用”,新颖独特。通过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产品进行思考,从产品的内部和外部了解规律、掌握规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发散性思维在产品设计中加以应用,提高学生学习设计的能力。

鼓励学生进行联想也是发散性思维在产品设计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的应用方法。由于人们都生活在社会实践中,对各种物品在脑海中都有一定的影像联系。在产品设计的初期,对要设计的产品进行一定程度地联想是比较常用的方法。根据思维联想找到产品与物品之间的联系,再加以变形、美化,一个创新的产品就诞生了。例如巴掌椅子的制作,就是联想到人的手掌对心灵的一种呵护功能和保护功能,同时手掌的掌心比较宽大,五指长短不一,又增加了丰富的层次感。因此运用手掌的造型制作椅子既能改变椅子靠背的单一造型,满足各种坐姿的需求和休息功能,又能从心理上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增添了生活的情趣。

三、发散性思维在产品设计教学中的应用评价

通过在产品设计教学中运用发散性思维,学生的思维方式得到了很大的转化,产品设计在创意上有了突破,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动手能力也得到了有效提高。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设计对象,对产品进行定位,对设计概念加以理解,融入丰富的设计元素,多画设计草图,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多种材质进行表达,最终完成设计作品,一步步帮助学生在设计中运用发散思维,打破固有思维定式,挑战新的思维模式。在设计作品成果说明部分,教师可以进行主观丰富的评价,从产品本身的设计引入这类产品的市场信息反馈、消费者对产品的试用评价,从而深化设计理念,进一步帮助学生在思维方式上进行延伸,让思维能力贯穿整个产品设计过程。

总之,发散性思维的运用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学生“模仿”、“借鉴”的传统思考方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路。产品设计专业的教学本身不是为了设计产品而进行的,而是为了打开学生的想象空间,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最终设计出充满创意的作品,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汪鑫,廖敏.在产品设计课程中培养学生设计思维与设计能力的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10(9).

散步教学设计篇3

作为计算机相关专业核心基础课程,离散数学在国内外大学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均受到充分的重视。近年来,计算机专业离散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受到国内各高校关注,更多地注重应用信息技术辅助于教学过程,并结合计算机学科背景、计算机专业应用开展教学,如在教学中引入数学实验或数学建模、网络精品课程、双语教学,以及近年来的mooC课程等。同时,众多的学校也在教学思想、方法上进行改革,包括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程序设计、应用案例、数学建模以及数学文化等。这些教学改革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针对目前计算机专业教学面临的就业问题、学科专业创新思维培养、课程教学学时限制等,离散数学课程教学还存在一系列需要探讨的问题。注意到,这些教学改革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信心,强化学习过程。但根据我们多年的教学实践,从离散数学课程的理论性强、抽象程度高的特点以及学生学习该课程时的基础等方面分析,这些教学改革措施实施并不容易,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可能出现本末倒置的情况。特别是网络课程学习、动画辅助教学等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这是有离散数学课程特点决定了的。我们认为要从计算机专业学科体系高度出发思考如何进行研究性教学,要抓住计算机学科发展规律、离散数学课程特点,以增强学生理论知识、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理解计算机科学核心思想和方法为目标进行教学改革。本文在分析各类教学改革措施基础上,探讨新时期下离散数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

二、离散数学教学模式

基于现有的研究基础与教学实践经验,笔者认为,要达到离散数学的主要教学目标,需要进一步探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如何通过应用案例有效地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如何有效训练学生计算思维?如何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选择教学实验?针对目前国内高校计算机专业体系安排以及教学学时压缩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难度较大的现实,笔者认为,离散数学教学内容应该以数理逻辑、集合论以及代数结构、图论为主,同时注重如下几方面的教学内容的设计:应用案例、计算思维训练、“本原性学科问题”导学设计等。离散数学采取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计算机辅助教学方式结合的教学模式是最佳选择。前者强调有益于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思考的教学过程,后者强调可以适当使用多媒体方式展示有大量文字信息的内容给学生,以节省时间,让学生快速地了解教学内容。特别地,基于历史上学科发展过程的视角的“本原性学科问题驱动”教学模式是一种适宜于离散数学课程的教学模式,主要基于如下两方面的思考:一方面,离散数学课程一般在低年级开设,学生对计算机专业还没有深入的理解,如果仅仅是提供离散数学课程中逻辑性、抽象性非常强的概念、性质给学生,会使得学生在思维与方法上脱离计算机科学专业而导致其学习兴趣不强,从而影响后续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学习。在新的就业形势下,有必要开展新的教学模式研究。另一方面,教学经验表明,学生对课程相关主题的研究历史(相当程度上也是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历史)和研究具体过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从而启发我们,是否可以将学科本质问题或学科相关主题的研究或发展历史过程与离散数学课程的理论教学结合起来?希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仅能看到成熟的离散数学成果,也能够看到原始问题,看到计算机学科本质、计算机学科发展过程,能够真正理解为什么要学、学什么以及怎么学的问题,能够积极主动了解、理解或甚至参与学科相关问题的提出、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类似于计算机科学家或数学家的研究活动过程。因此,研究与设计来源于历史、可以反映研究过程并适合于课程教学的离散数学本原性学科问题是很必要和重要的。

三、离散数学教学内容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计算机专业离散数学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数理逻辑、集合论、代数结构以及图论,而国外大部分计算机专业离散数学课程主要包括数理逻辑(证明方法)、集合、图论、离散概率以及组合数学部分基础或算法分析等内容,少数还讨论数论。国内有少部分高校采用国外教材从而在教学内容上与后者一致,前者更合适国内计算机专业教学体系,并能更好地衔接研究生考试。整体上,国内高校离散数学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上是比较统一的,适合国内绝大部分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实际情况。

1.应用案例设计

应用案例教学在离散数学教学中已受到相当程度的重视,但如何选择案例仍然值得研究。教学案例应该是能够很好地融合到理论学习中,学生通过课堂教学、课外自学逐步了解、理解案例的理论背景以及学科思想与方法。但限于当前学生学习任务重,自学时间少,具体分析讨论的案例应该精而少。例如,笔者近年教授的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专业方向是信息安全,便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案例:图论应用案例描述:软件水印因为其种类繁多、检测和分析困难而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尤其是抗攻击能力较好的动态图软件水印特别受到关注。动态图水印是由Collberg和thomborson提出的一种基于图论的软件水印技术,DGw的基本思想是用一个图的拓扑结构来表示水印数据,当输入一个特定的序列后可以触发后该拓扑结构在程序运行时动态创建,从而提取出图的拓扑结构得到水印数据。实现动态图软件水印的基本步骤略。相关问题:①分析图基础概念与图的拓扑结构定义;②定义图结构与水印映射关系;③图的遍历;④设计一种图结构与映射关系,使得动态图软件水印拥有更高的数据率,从而获得更好的隐蔽性和鲁棒性;⑤定义图的Catalan数。该案例具有如下特点:①是计算机科学领域当前研究前沿热点;②可以扩展到遥感影像数字水印,这有着学校特色与交叉学科优势;③本案例主要涉及到图论多个知识点,并可以扩展到代数结构部分,是理论知识与应用融合的典型案例。

2.计算思维训练

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计算机专业学生对计算思维的学习要求更高,这更有利于理解与应用计算机理论、方法与技术,更有利于开展创造性工作。离散数学课程的特点决定其在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过程中将起到重要作用。例如,传统离散数学教学中,在介绍图论起源即K?nigsberg七桥问题时,常常仅作为历史故事以及从建模角度引入图论,而从计算思维角度,考虑从解决问题的层次进行分析,将清晰、抽象地描述该问题,并特别地该问题的解决方案表示为一个信息处理的流程。这样,在保证相当充分且必要的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展现给学生的是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科学最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计算思维,并增强学习兴趣。

3.本原性学科问题示例

下面是一部分“本原性学科问题”示例。①从数学到命题逻辑:介绍亚里士多德、布尔、弗雷格以及罗素等对数理逻辑发展所做的工作;②符号逻辑代数:学习了解布尔、维恩以及皮尔斯等在符号逻辑的提出、发展到成熟的过程;③哈夫曼编码:介绍哈夫曼提出哈夫曼编码的历史背景与详细过程,以及其应用模式;④网络与生成树:主要基于凯莱的工作介绍树的提出、分析模式,特别是凯莱定理的提出与证明;⑤代数学中的抽象:拉格朗日、柯西、凯莱为早期群理论所做的工作;⑥七桥问题与欧拉回路:基于早期欧拉的论文完整呈现历史上七桥问题的提出到求解的完整过程;⑦icosian游戏于哈密尔顿回路:呈现icosian游戏中的离散数学思想。

四、结论

散步教学设计篇4

一、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

求知欲是一种心理现象,它包括对科学知识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对未曾料想到的现象出现的惊奇,对尚不理解的事物的探索。学生的求知欲强了,学习兴趣也就浓了。要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就要创设一些问题情境,这种问题的设计必须符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它最好是发散思维的或者是立体思维的问题。它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由被动听课变成主动求索,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例如,在讲授“二战”时,同学们都认识到:作为法西斯的罪魁祸首,二战头号战犯希特勒对世界人民犯下了不可饶恕的滔天罪行。这样就可以设计出问题:如果没有希特勒,二战会不会爆发?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这里可以引导学生就此展开辩论,在双方激烈争论的基础上达成共识:二战能否爆发,主要应从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考虑:1.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是二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在20世纪20年代,随着德、日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它们对英、法、美主宰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日益不满。2.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对二战爆发起了催化作用。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德、日建立了法西斯,形成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因此“大危机使世界走向战争”。3.法西斯蓄意发动侵略战争是局部战争扩大为全面战争的主要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局部战争逐步演变而成的。4.英、法、美等国纵容法西斯侵略的绥靖政策,无疑助长了法西斯侵略扩张的嚣张气焰,加速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作为欧洲战场,德国本身在一次大战结束后受到了协约国的不公正对待导致国内矛盾激化,民族仇恨心理上扬,多种迹象预示着二战终究会爆发,而不管希特勒是否存在。接着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个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起重要作用,但个人却不能改变历史发展规律,只能起到加速或减缓历史发展进程的作用。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并且加深了对历史现象的认识。

二、设疑问难,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学贵有疑,“疑”是一切发现和创新的基础,鼓励学生“质疑”是增强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北宋的张载说过:“学则须疑”,“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朱熹也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教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生在读书过程中,发现疑问并能独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就能不断发展,学生提疑、问疑的过程,是思维活跃的过程,没有这个过程,就没有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时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大胆质疑,从而养成探索解决问题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呢?这就要求设计的问题必须做到:1.问题的设计要有适宜性,使设计的问题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既有一定的思维量而又能使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2.问题的设计要有探索性,通过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分析,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3.设计的问题要有艺术性,设计问题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融知识性和艺术性为一体。

例如,在讲授《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的扩展和争夺》中“如何认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的历史地位”时可设计出如下问题:1.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就人类社会发展来看,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2.这一历史进步的代价是什么?3.殖民地半殖民地是否因列强的侵略而自行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为什么?4.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怎样才能战胜处于优势地位的侵略者?然后引导学生就以上问题展开讨论,大胆设想,使学生在讨论和联想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从而形成对这一问题的正确而公正的认识。

三、多角度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散步教学设计篇5

[关键词]《散步》;文本解读;文本设计;师生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3)33-0091-03

近日,再备《散步》,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就像一位老朋友迎面而来,给我一个温暖如春的拥抱。10多年后再读文本,感慨良深。

一、导语设计不可“曲高和寡”,要在亲切自然中营造语文“场”

一读《散步》,感觉文中所写事情虽小,但这个温馨的画面,让人怦然心动。我的年龄和作者相似,都是承上启下的一代,父母渐老,想尽孝却是物质给予重于精神关怀;儿子尚幼,爱的天平不知不觉地偏向了他。所以,这篇文章让我在感动之余也心生愧疚。散步看上去很平常,但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能一家人一起散步的经历却不多;现在的学生,在校有学习任务,在家要看电视、玩电脑,和家人散步就更鲜见了。那么如何拉近文章和学生的距离呢?因此,我决定用谈话的方式自然引入,带领学生来一次心灵的散步。以下是我的导入过程:

师:同学们有过散步的经历吗?

学生(兴奋,大声):有!

师:和家人散过步吗?说说印象深刻的情景或感受。

生1:那次我去妈妈单位接妈妈,我们就走回家,过马路时,妈妈拉着我的手,很紧,好像怕我丢了似的,我感觉妈妈的手很粗糙,抓得我很疼。

师:我想,你的心更疼吧,因为妈妈太辛劳了。

生2:我的父母最近老是为一点小事争吵。那天去超市买东西,爸爸走在最前面,妈妈走在后面,我在中间,三个人拉得很远,我感到很心酸。于是,我拉住爸爸,等上妈妈,我一手挽住爸爸,一手挽住妈妈。晚风很温柔地吹着,那天,我感觉爸爸妈妈话多了起来,我们不时发出笑声。这种久违的感觉很好。

生鼓掌。

师:多感人的场景,散步中包含着爱,一种看起来淡若水,品起来却浓于酒的爱。今天,我们就随着作家莫怀戚去进行一次心灵的“散步”。下面请几位同学轮读课文。(配音乐《春野》)

从学生自己的生活说起,能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容易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进入到教学的情境和氛围中去。“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第斯多惠语)所以,理想的导语犹如一把奇妙的钥匙,能打开心扉,能营造情感相通、心理相融的语文“场”,而这“场”的形成,则应基于教者对文本的适度把握,基于教者对学生基础的准确定位。

二、品读细节不可“浅尝辄止”,要引导学生与文本深度对话

二读《散步》,重点研究其细节。本文有三处重要细节值得细细品味。

一是发生分歧时的场景和“我”的心理活动。二是文章结尾部分,“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三是文章中的两处景物描写。品读细节,绝不能“浅尝辄止”。

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研读课文,找出打动你的句子,仔细品读,体会感情。

要求:结合字词、句子、段落,可抓住句式、修辞等,体会其对表现出人感情、作品主题的作用。并有感情地朗读。

以一示例引入: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酷冬。”

赏析角度:1.关键词:“我的”表现这是一份至亲之情;“熬”表现了“我”对母亲的担心,为母亲挺过冬天后的庆幸。2.体会人物心理:母亲在这个酷冬受尽了煎熬,我真替她担心呀,好在春天来了,我要好好陪陪母亲,让她感受到春天的温暖。3.作用:全句表现了“我”对母亲的关心之情,为下文写分歧时“我”难以决定作铺垫。

(在此过程中,注意随机点拨,引导学生思维不断深入。重点点拨上文分析到的三处细节)

预设下列问题,引导学生与文本深度对话。

一是发生分歧时的场景和“我”的心理活动。面对小分歧,“我”为什么会如此慎重?请把“我”当时的心理补充完整。你在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吗?

二是最后一句。本文只出现了四个人,一个家庭,为什么作者是“整个世界”呢?(教师可以把“家”板书大些,给学生以由“小家”体现“大家”的直观的感受)

三是景物描写处。此处有两个层次的指导。过渡一:你能抓住关键词,读出景物特点,读出人物感情吗?过渡二:同学们,这两处散步场景,有什么不同吗?

我努力想通过这样的设计,引导学生与文本深度对话。“解读文本,分析文本,只有从文本中提出问题才能进入文本,不从文本中提出问题,远离文本,对文本的核心价值,不但没有深化之功,相反有歪曲之嫌。”在引导学生与《散步》深度对话时,我抓住了三点:一是让学生走进作者心里,站在作者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朗读课文;二是抓住文本中的作者的矛盾,这些矛盾之处,其实是作者内心独具匠心、含义深刻的地方;三是抓住文本中一些重复的词、句进行揣摩。文本正因为有了深度解读,才愈加意味深远。当然,解读文本不能一味拔高,脱离实际;也不能受应试教育影响,出现功利化现象,要求学生学了就要会用,要求“立竿见影”式地“迁移”。

三、提炼主旨不可“生搬硬套”,要尊重文本、尊重学生生活实际

三读《散步》,我所获得的感悟不仅仅是“尊老爱幼”,我的心灵会随着作者娓娓的叙述而荡漾,让我在亲情、人性、生命等方面受到熏陶。当我读到“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个酷冬”时,我分明感受到作者对母亲的关爱是切肤之爱,可以想象,那个酷冬,母亲在痛苦中煎熬时,作者又何尝不在担心,不在企盼,不在受着煎熬呢?在这里,爱是关心,是担心,是盼望。当我读到解决分歧时,我被作者慎重的态度所感动了,那种责任感正是我辈所缺少的。在这里,爱就是牺牲自我,就是那沉甸甸的责任。当我读到文章最后,品味“好像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时,这个很有象征意义的描写不正告诉我们,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整个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到这里,我对于爱的理解又深了一层,爱就是希望整个世界和谐。我想到自己,虽懂尊老爱幼,心中也有爱,可总羞于表达,总在粗心中使爱淡去,我又悟到:心中有爱不难;把爱表达出来,才是真爱呀!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对文本的解读不能“生搬硬套”“人云亦云”。“如果我们让模式凝固起来,把它变成僵死的条条框框,不考虑各种具体情况而生搬硬套,那就限于程式化了。程式化是形式主义的表现,它同科学化现代化无缘。要科学方法,要模式,但不要程式化,这就是我们的结论。”教师是文本解读的引领者,但不应该是主宰者。要尊重学生的“个体阅读”体验,即个性化的文本意义建构。“文本解读的实质就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多方参与,相互作用,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的过程。”

我想,我们的教学设计应建立在教者对文本的适度解读基础上,应建立在对教学对象的准确了解基础上,应建立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多元对话”环境的基础上。总之,第二次备《散步》,收获颇多。

参考文献:

[1]张艳慧.文本解读过程中的对话教学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散步教学设计篇6

关键词幼儿散文学习方法教学

幼儿散文是用凝炼、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写成的,供幼儿学习叙事、记人、状物或写景的文学作品。幼儿散文可以通过某些片断的生活事件来表达一定的所思所感,一人、一事、一草、一木均可成为散文的题材。当前,幼儿散文在幼儿园的语言教育活动中普遍存在着幼儿难学、教师难教的状况。散文教学也走入了种种误区:如:片面强调幼儿会读会背,然而散文抽象概括的语言要背就必然会抹杀幼儿的兴趣;又如片面强调散文中词汇的丰富,然而散文中的词汇更多的是朦胧的、可意会而不可解释的,往往会让你越教越糊涂……

如何改进这种现象?新《纲要》理念指导我们要从研究教师的教转向幼儿如何来学,我们从观察幼儿学习散文的兴趣点、分析幼儿学习散文的特点出发,进行了系列的实践与探索,形象生动的总结了幼儿散文学习五步曲。

一、从直观的经验中进入散文

散文活动会把幼儿一开始就带入到一个抽象的概括的语言环境中,而与幼儿的经验是不相符合的。幼儿的经验来自生活,而直观的生活经验更能让幼儿与散文产生共鸣,更容易让幼儿有话可讲,有兴趣来讲。因此,我们必须丰富幼儿的有关经验,让幼儿在直观的经验中进入散文,这是幼儿学习散文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那么怎么来帮助幼儿从直观的经验进入散文呢,这就需要老师来观察、来了解幼儿已经具备哪些经验,还不具备哪些经验,并且能根据散文内容的需要来做细致的分析,作出对应的铺垫。主要有以下3种情况:

1、散文内容描写的对象幼儿是否有经验。在散文学习前,教师要观察了解幼儿对散文内容描写的人物或事物是否有经验,如果没有经验,那么我们就应该作好铺垫。

例如:在中班散文活动《芽》中,活动前,我们先试探一下幼儿对芽这个事物是否熟悉,结果发现大部分人不清楚,有的幼儿甚至认为芽是指的牙齿。我们就在课前做了经验的铺垫,带孩子来到花园里找嫩芽儿。结果孩子一下就来了兴趣,很快的就进入了散文的学习。

2、散文中新词汇的量是否适合幼儿接受。有的散文中,新词汇量很多,如果一下子要让孩子接触那么多新词汇,又要帮助幼儿理解,幼儿会产生畏难情绪,如果老师一个一个做解释,那会破坏散文的整体感受,影响幼儿的学习。碰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就要做词汇的前期丰富,对于幼儿来说,一个活动中,能接触三~四个新词汇就已经足够,那么教师就要选择那些不一定要在集体活动中学习的新词汇在课前提前丰富。

例如:在中班散文活动《芽》中,出现了5个新词汇,其中有一个词语“雨露”,我们就放到了早晨来园后教师有意的带孩子观察树叶上的露水,解释阳光雨露是促进植物生长的关键。幼儿很容易就掌握了,如果在课堂中又讲不清楚。这样不仅化解了散文学习的难度,也便于让幼儿理解散文。

3、散文中游戏是否是幼儿熟悉。我们常会设计不同的游戏让幼儿来反复感知、体验、跟诵散文。这些游戏如果都是幼儿不熟悉的,那么不但不能给幼儿的学习带来乐趣,相反会带来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们尽可能选择幼儿熟悉的游戏。这样可以把重点关注到散文上,而不是游戏规则上。

在幼儿学习散文前,根据不同的需要做好经验的铺垫,帮助幼儿从直观的经验进入,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在动态的情境中感知散文

散文有一种特殊的美,能让读者从其有限的篇幅里体味出言尽意远、耐人寻味的美丽情愫。幼儿必须通过反复感知才能与作者的情感、情绪、心灵感受、生命体验产生共鸣,产生对话,由此接受和喜爱。众所周知,幼儿的思维是形象性思维,因此直观具体的情境刺激更能吸引幼儿,把幼儿带入散文所要表达的情境之中,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因此,在动态的情境中感知散文,是幼儿进入散文后的第一感觉,也是一种直觉,是幼儿学习散文的第二步。我们知道,散文所承载的很多信息,不是靠教师直接的“告诉”幼儿或理性的讲解,而更为主要的是以情激情,以情感人,让幼儿在倾听的过程中感悟、体会。此时,教师如能创设一个有音乐、有朗诵、有画面的动感情境,把孩子带入散文的意境中,让孩子从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来感知散文,让幼儿的原有经验和文学作品碰撞,获得自己的理解,产生自己的想法。如果教师急于走过程,而不能让幼儿反复的、充分的感知的话,往往孩子的主动学习的兴致就会被破坏,起不到相应的效果。

例如:大班散文诗《夏天》:树叶打着卷儿……风来了,雨来了,打闪了,雷公公跑来了!……柳叶、小花滴着水珠,像刚洗完澡。……诗人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抒发在炎热的夏天里微生物对风、雨的渴望。

我们把优美的散文绘制成色彩鲜艳的投影片、多媒体课件、录制成配乐散文录音,这种目有所见,耳有所闻的方法,一下子就让幼儿带着愉悦、好奇之心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美妙意境之中,为幼儿感知散文提供了多方位的刺激。

三、在宽松的交流中理解散文

通过反复感知,幼儿对散文有了自己的初步感受,然而要对作品进一步理解,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因此,幼儿学习散文的第三步就是在宽松的交流中理解散文。这里的交流可以说是教师引导下的交流,在这一步中,教师可以设计几个关键问题,或者关键词抛出来让幼儿展开讨论,帮助幼儿正确的理解散文所要表达的意义。

例如:在中班散文活动《芽》中,我们首先设计了这样2个关键词:“胆怯”“勇敢”,让幼儿来交流、模仿自己对这2个词的理解,最后老师抛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芽会从胆怯的小姑娘变成勇敢的小女孩呢?”每个孩子生活经验不同,你一句我一句,通过相互交流很快就理解了散文所表达的情感,就是阳光、春风、雨露帮助芽勇敢长大。

这里还强调了宽松的交流氛围,因为散文中有些词语很难用语言来直接描述,我们一定要放宽要求,可以让孩子用自己的话,用动作,用比喻来说出自己的理解,只要意思接近,不可强求统一。例如:刚才提到交流“胆怯”一词,一个女孩就做出一个胆怯的表情,非常容易意会。因此,宽松的交流环境可以释放孩子的紧张心理,让孩子放松的表达,更加深了对散文的理解。

四、在趣味的游戏中跟诵散文

语言活动的目的就是要在言语训练中让幼儿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从而发展幼儿的言语能力。因此,散文学习要引导幼儿通过语感实践反复朗读,反复体会为什么用这样的语言文字,而不用那样的语言文字,从而懂得这样运用的“所以然”。根据幼儿的学习特点,我们认为幼儿散文学习中在趣味的游戏中跟诵散文,是最适合幼儿语言训练的一个步骤。《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因此,在散文跟诵方面我们尝试游戏化教学。根据每个具体的作品内容设置相应的游戏情境和游戏情节,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跟诵作品,学习词汇,达到活动目标。

例如:在大班散文诗《雪花》活动中,我们设计了“高山、房顶、大地”的场景,让幼儿扮演高山、房顶、大地的角色,随着音乐的伴奏下,用动作、体态自由表现,自然的跟诵。又如:在散文诗《芽》中,我们设计让幼儿分别表演太阳、春风、雨露、芽等角色,分别跟诵对话语言,幼儿完全置身于角色游戏当中,丝毫不觉得跟诵是件枯燥的事情。

跟诵散文一定要以游戏贯穿始终,既激发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又促进了幼儿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充分发展。千万不可教师读一遍,幼儿跟读一遍,这样只会让孩子学的无味,教师教的很累。

五、在简单的迁移中创编散文

《纲要》中指出,幼儿的散文学习有创编要求,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要求,如:小班学习创编词,中班学习创编句子,大班可以学习创编段等。在幼儿欣赏、理解、熟悉作品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参照散文作品的框架结构,在保留个另段落的基础上,利用迁移性的原则,调动幼儿个人的经验进行扩展想象,依照散文的结构进行简单的迁移,创编出自己的散文词、句、段等,拓展原作品意境。可以说,在简单的迁移中创编散文是幼儿散文学习的第五步,是拓展、提升的环节。在这一步中,我们觉得要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散文结构是否适合幼儿创编。哪一个地方可以创编,可以创编到什么程度,等,教师都要做好一定的了解,对幼儿创编能达到的效果要有一个心理预期,不是说拿到什么散文都要求有这个环节,应该有选择性、有针对性的引导幼儿创编。

例如:中班的散文《芽》,整个散文优美,词句精练,并且有角色的互动,适合让幼儿感受欣赏,就不适合幼儿创编,教师不能强求课堂教学的完整性增加这个环节,否则只会起到画蛇添足的效果。

其次,创编内容是否简单。是否是幼儿通过简单的迁移就能够做到的,孩子的经验是有限的,直观的,因此教师选用的创编点应该是简单的,由简单入手,适当累加,便于引导孩子进行经验的迁移,帮助幼儿获得成功感。

例如:散文诗《绿色的眼镜》,《春天是一本彩色的书》等,内容与幼儿的生活息息相关,幼儿通过自己简单的迁移就可以达成,容易获得满足。

最后,已有框架结构是否熟练。幼儿创编散文必须建立在对已有结构熟悉的基础上进行,如果对创编结构已经达到熟练程度,那么就可以引导孩子迁移经验,进行创编。但如果原有的节奏没有掌握,那么就谈不上还能举一反三,进行迁移。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在一个散文活动还没有让幼儿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就让幼儿仿编,导致无效,只能起到形式主义的反作用。我们说,一节课不求完整,但求有效,教师一定要让幼儿在熟悉样本的基础上,帮助拓展,展开创编环节。

例如:在大班散文《蒲公英》教学中,教师如果整堂课只给幼儿欣赏了2遍,没有跟诵环节,也没有一个示范,就要求按照图谱提示来又画又编,最终导致幼儿只有一个答案,就是:“我不会”。

幼儿散文学习五步曲,它只是我们进行散文教学实践的一些经验和思考,它并不是一种模式,我们觉得教师更需要灵活的取舍,灵活的运用。在幼儿学习散文的五步曲中,我们更强调的是重视幼儿的生活经验,重视文学作品的本身魅力,重视幼儿的感知学习,重视幼儿的体验行为,重视幼儿的审美情趣等。如果你把握好了这些,我想,也就解决了散文教学中的“幼儿难学、教师难教”的难题。

参考文献

1.黄云生.儿童文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散步教学设计篇7

幼儿散文是用凝炼、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写成的,供幼儿学习叙事、记人、状物或写景的文学作品。幼儿散文可以通过某些片断的生活事件来表达一定的所思所感,一人、一事、一草、一木均可成为散文的题材。当前,幼儿散文在幼儿园的语言教育活动中普遍存在着幼儿难学、教师难教的状况。散文教学也走入了种种误区:如:片面强调幼儿会读会背,然而散文抽象概括的语言要背就必然会抹杀幼儿的兴趣;又如片面强调散文中词汇的丰富,然而散文中的词汇更多的是朦胧的、可意会而不可解释的,往往会让你越教越糊涂

如何改进这种现象?新《纲要》理念指导我们要从研究教师的教转向幼儿如何来学,我们从观察幼儿学习散文的兴趣点、分析幼儿学习散文的特点出发,进行了系列的实践与探索,形象生动的总结了幼儿散文学习五步曲。

一、从直观的经验中进入散文

散文活动会把幼儿一开始就带入到一个抽象的概括的语言环境中,而与幼儿的经验是不相符合的。幼儿的经验来自生活,而直观的生活经验更能让幼儿与散文产生共鸣,更容易让幼儿有话可讲,有兴趣来讲。因此,我们必须丰富幼儿的有关经验,让幼儿在直观的经验中进入散文,这是幼儿学习散文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那么怎么来帮助幼儿从直观的经验进入散文呢,这就需要老师来观察、来了解幼儿已经具备哪些经验,还不具备哪些经验,并且能根据散文内容的需要来做细致的分析,作出对应的铺垫。主要有以下3种情况:

1、散文内容描写的对象幼儿是否有经验。在散文学习前,教师要观察了解幼儿对散文内容描写的人物或事物是否有经验,如果没有经验,那么我们就应该作好铺垫。

例如:在中班散文活动《芽》中,活动前,我们先试探一下幼儿对芽这个事物是否熟悉,结果发现大部分人不清楚,有的幼儿甚至认为芽是指的牙齿。我们就在课前做了经验的铺垫,带孩子来到花园里找嫩芽儿。结果孩子一下就来了兴趣,很快的就进入了散文的学习。

2、散文中新词汇的量是否适合幼儿接受。有的散文中,新词汇量很多,如果一下子要让孩子接触那么多新词汇,又要帮助幼儿理解,幼儿会产生畏难情绪,如果老师一个一个做解释,那会破坏散文的整体感受,影响幼儿的学习。碰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就要做词汇的前期丰富,对于幼儿来说,一个活动中,能接触三~四个新词汇就已经足够,那么教师就要选择那些不一定要在集体活动中学习的新词汇在课前提前丰富。

例如:在中班散文活动《芽》中,出现了5个新词汇,其中有一个词语“雨露”,我们就放到了早晨来园后教师有意的带孩子观察树叶上的露水,解释阳光雨露是促进植物生长的关键。幼儿很容易就掌握了,如果在课堂中又讲不清楚。这样不仅化解了散文学习的难度,也便于让幼儿理解散文。

3、散文中游戏是否是幼儿熟悉。我们常会设计不同的游戏让幼儿来反复感知、体验、跟诵散文。这些游戏如果都是幼儿不熟悉的,那么不但不能给幼儿的学习带来乐趣,相反会带来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们尽可能选择幼儿熟悉的游戏。这样可以把重点关注到散文上,而不是游戏规则上。

在幼儿学习散文前,根据不同的需要做好经验的铺垫,帮助幼儿从直观的经验进入,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在动态的情境中感知散文

散文有一种特殊的美,能让读者从其有限的篇幅里体味出言尽意远、耐人寻味的美丽情愫。幼儿必须通过反复感知才能与作者的情感、情绪、心灵感受、生命体验产生共鸣,产生对话,由此接受和喜爱。众所周知,幼儿的思维是形象性思维,因此直观具体的情境刺激更能吸引幼儿,把幼儿带入散文所要表达的情境之中,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因此,在动态的情境中感知散文,是幼儿进入散文后的第一感觉,也是一种直觉,是幼儿学习散文的第二步。我们知道,散文所承载的很多信息,不是靠教师直接的“告诉”幼儿或理性的讲解,而更为主要的是以情激情,以情感人,让幼儿在倾听的过程中感悟、体会。此时,教师如能创设一个有音乐、有朗诵、有画面的动感情境,把孩子带入散文的意境中,让孩子从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来感知散文,让幼儿的原有经验和文学作品碰撞,获得自己的理解,产生自己的想法。如果教师急于走过程,而不能让幼儿反复的、充分的感知的话,往往孩子的主动学习的兴致就会被破坏,起不到相应的效果。

例如:大班散文诗《夏天》:树叶打着卷儿……风来了,雨来了,打闪了,雷公公跑来了!……柳叶、小花滴着水珠,像刚洗完澡。……诗人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抒发在炎热的夏天里微生物对风、雨的渴望。

我们把优美的散文绘制成色彩鲜艳的投影片、多媒体课件、录制成配乐散文录音,这种目有所见,耳有所闻的方法,一下子就让幼儿带着愉悦、好奇之心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美妙意境之中,为幼儿感知散文提供了多方位的刺激。

三、在宽松的交流中理解散文

通过反复感知,幼儿对散文有了自己的初步感受,然而要对作品进一步理解,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因此,幼儿学习散文的第三步就是在宽松的交流中理解散文。这里的交流可以说是教师引导下的交流,在这一步中,教师可以设计几个关键问题,或者关键词抛出来让幼儿展开讨论,帮助幼儿正确的理解散文所要表达的意义。

例如:在中班散文活动《芽》中,我们首先设计了这样2个关键词:“胆怯”“勇敢”,让幼儿来交流、模仿自己对这2个词的理解,最后老师抛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芽会从胆怯的小姑娘变成勇敢的小女孩呢?”每个孩子生活经验不同,你一句我一句,通过相互交流很快就理解了散文所表达的情感,就是阳光、春风、雨露帮助芽勇敢长大。

这里还强调了宽松的交流氛围,因为散文中有些词语很难用语言来直接描述,我们一定要放宽要求,可以让孩子用自己的话,用动作,用比喻来说出自己的理解,只要意思接近,不可强求统一。例如:刚才提到交流“胆怯”一词,一个女孩就做出一个胆怯的表情,非常容易意会。因此,宽松的交流环境可以释放孩子的紧张心理,让孩子放松的表达,更加深了对散文的理解。

四、在趣味的游戏中跟诵散文

语言活动的目的就是要在言语训练中让幼儿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从而发展幼儿的言语能力。因此,散文学习要引导幼儿通过语感实践反复朗读,反复体会为什么用这样的语言文字,而不用那样的语言文字,从而懂得这样运用的“所以然”。根据幼儿的学习特点,我们认为幼儿散文学习中在趣味的游戏中跟诵散文,是最适合幼儿语言训练的一个步骤。《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因此,在散文跟诵方面我们尝试游戏化教学。根据每个具体的作品内容设置相应的游戏情境和游戏情节,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跟诵作品,学习词汇,达到活动目标。

例如:在大班散文诗《雪花》活动中,我们设计了“高山、房顶、大地”的场景,让幼儿扮演高山、房顶、大地的角色,随着音乐的伴奏下,用动作、体态自由表现,自然的跟诵。又如:在散文诗《芽》中,我们设计让幼儿分别表演太阳、春风、雨露、芽等角色,分别跟诵对话语言,幼儿完全置身于角色游戏当中,丝毫不觉得跟诵是件枯燥的事情。

跟诵散文一定要以游戏贯穿始终,既激发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又促进了幼儿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充分发展。千万不可教师读一遍,幼儿跟读一遍,这样只会让孩子学的无味,教师教的很累。

五、在简单的迁移中创编散文

《纲要》中指出,幼儿的散文学习有创编要求,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要求,如:小班学习创编词,中班学习创编句子,大班可以学习创编段等。在幼儿欣赏、理解、熟悉作品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参照散文作品的框架结构,在保留个另段落的基础上,利用迁移性的原则,调动幼儿个人的经验进行扩展想象,依照散文的结构进行简单的迁移,创编出自己的散文词、句、段等,拓展原作品意境。可以说,在简单的迁移中创编散文是幼儿散文学习的第五步,是拓展、提升的环节。在这一步中,我们觉得要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散文结构是否适合幼儿创编。哪一个地方可以创编,可以创编到什么程度,等,教师都要做好一定的了解,对幼儿创编能达到的效果要有一个心理预期,不是说拿到什么散文都要求有这个环节,应该有选择性、有针对性的引导幼儿创编。

例如:中班的散文《芽》,整个散文优美,词句精练,并且有角色的互动,适合让幼儿感受欣赏,就不适合幼儿创编,教师不能强求课堂教学的完整性增加这个环节,否则只会起到画蛇添足的效果。

其次,创编内容是否简单。是否是幼儿通过简单的迁移就能够做到的,孩子的经验是有限的,直观的,因此教师选用的创编点应该是简单的,由简单入手,适当累加,便于引导孩子进行经验的迁移,帮助幼儿获得成功感。

例如:散文诗《绿色的眼镜》,《春天是一本彩色的书》等,内容与幼儿的生活息息相关,幼儿通过自己简单的迁移就可以达成,容易获得满足。

最后,已有框架结构是否熟练。幼儿创编散文必须建立在对已有结构熟悉的基础上进行,如果对创编结构已经达到熟练程度,那么就可以引导孩子迁移经验,进行创编。但如果原有的节奏没有掌握,那么就谈不上还能举一反三,进行迁移。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在一个散文活动还没有让幼儿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就让幼儿仿编,导致无效,只能起到形式主义的反作用。我们说,一节课不求完整,但求有效,教师一定要让幼儿在熟悉样本的基础上,帮助拓展,展开创编环节。超级秘书网

例如:在大班散文《蒲公英》教学中,教师如果整堂课只给幼儿欣赏了2遍,没有跟诵环节,也没有一个示范,就要求按照图谱提示来又画又编,最终导致幼儿只有一个答案,就是:“我不会”。

幼儿散文学习五步曲,它只是我们进行散文教学实践的一些经验和思考,它并不是一种模式,我们觉得教师更需要灵活的取舍,灵活的运用。在幼儿学习散文的五步曲中,我们更强调的是重视幼儿的生活经验,重视文学作品的本身魅力,重视幼儿的感知学习,重视幼儿的体验行为,重视幼儿的审美情趣等。如果你把握好了这些,我想,也就解决了散文教学中的“幼儿难学、教师难教”的难题。

参考文献

1.黄云生.儿童文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散步教学设计篇8

基金项目:教育部湖南省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十二五”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项目(11464015)、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4JJ6035)、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14B147),实验教学改革项目(2013SYG032)。

当前,社会各行业对软件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虽然我国高校软件专业毕业生很多,但大部分进入企业后的毕业生主动或被动定位为“码农”,往往因跟不上产业的迅猛发展与技术的快速更新而倍感压力,简单的认为软件行业是“青春饭”行业,进而选择辞职转业;与之相对应的是,许多软件企业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甚至不愿聘用毕业生。实际上,企业真正缺少的是能够快速理解软件架构及编码核心思维并能根据新技术、新潮流创新求变的人员,这类专业人才必然要具有良好的思维能力与数学素养。离散结构课程是软件工程专业基础课,一般由计算机学科专业的教师负责教学,其作用有别于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公共数学课程。然而软件工程专业本科学生往往意识不到离散数学与软件科学之间的关系,误将其看作公共数学课,学习兴趣不高、主动性较差,更谈不上将课程内容与软件科学领域实践相结合[1]。针对这种情况,部分软件工程专业教师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改革思路:大幅压缩理论课教学,大力加强实践教学,把一些经典的应用案例及解决模式传授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大量练习套用所学模式解决常见技术问题。但一段时间的实践证明,该理念易于使软件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倾向于技术培训与强化训练,偏离了软件工程专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客观认识离散结构课程的教学目标并实施该课程教学的综合改革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一思路与举措

结合笔者近年来的教学实际,借鉴国内多位名师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经验,下面介绍笔者以思维与应用有机结合为核心理念(“思维———应用”)进行教学综合改革的思路与具体举措。

1研究优化教学内容

目前,国内出版的高等院校离散数学类教材,一般包含四个部分:集合论、数理逻辑、代数系统和图论,也有部分计算机专业的离散数学教材把二元关系从集合论中剥离开来,单独作为一部分。国内教材的特点是数学性强,结构明确,侧重概念、定理、推理与证明,但实例较少[2-4]。而国外经典离散数学教材,以Discretemathematicsanditsapplications一书为例[5-6],结构为:逻辑、集合、函数基础、算法整数矩阵基础、数学推理、计数、高级计数技术、关系、图、树、布尔代数、计算模型。其特点是:一方面概念的引入、定理的诠释高度数学抽象,学生短时间内难以入门;另一方面侧重于实际问题的引入,实例多而精彩,但体系庞大不易把握。因此,国内外教材各有其优越性。为此,教研组选择了邵学才、叶秀明等编写的《离散数学》作为理论课教材[7]。该教材知识点清晰,概念的引入,定理的描述推导相对浅显易懂,便于学生掌握。并且把该教材集合论基础理论部分、函数部分定为学生自学内容,删节了代数系统的环和域的理论部分;实例部分则由教研组综合比较国外系列教材,共同研究具体实践案例。

2精选教学案例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既要保证学生对离散数学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又要培养学生使用离散数学思维解决软件工程领域实际问题的意识,这就对教学案例的选取有较高要求。鉴于文献[8]的研究,以下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部分精选案例。

(1)集合论、二元关系

此部分内容中集合论的知识较容易理解(自学),但涉及到“关系”知识点时,由于新的概念、定义较多,学生往往接受困难。针对该知识点,教学中的首要目标是让学生把握关系的实质,选用的实例多用来说明关系在软件工程领域中的应用。

以常见关系数据库SQLServer为例,使学生意识到关系的本质就是一些n元组的集合,而且关系的运算本质可转化为矩阵运算(注意:矩阵运算是先期线性代数课程的重要知识点),因此举实例时,可以先介绍矩阵运算在加密解密、信息压缩等方面的应用,激发兴趣,而后介绍相关矩阵运算的计算机编码实现技术。进一步为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本章的重要知识点,判断关系传递性的warshall算法设置为课外实验题。

(2)数理逻辑

数理逻辑研究的核心问题是逻辑命题及系统推理。离散数学课程介绍了数理逻辑的基本内容,但是其众多数学符号、定义、定理往往使学生陷入枯燥繁复的数学知识学习中[9]。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应用”意识,在此部分教学中,我们选择了布尔检索、专家系统原理等实例。逻辑联结词是数理逻辑中的基本知识点,就其本身概念来说,属于易于掌握的知识点,合适的实例能使学生认识到该课程在软件工程领域中的实际应用。布尔检索技术目前广泛用于网络资源、web页面搜索中,大多数学生都使用过baidu、google等搜索引擎。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设计了布尔检索实例:先引入布尔检索概念中,联结词anD用于匹配包含两个检索项的记录,联结词oR用于匹配两个检索项之一或者两项均匹配的记录,而联结词not用于排除某个特定的检索项。进而设置了如下问题供讨论:

问题:用布尔逻辑搜索北京市或上海市非985大学主页。答案:((BeijingoRShanghai)anDUniVeRSitieS)not985(需要注意,anD运算级别高于oR)。该实例教学将布尔检索中的这些概念紧密地与数理逻辑中的合取、析取、否定联结词知识点联系起来,加深了学生对逻辑联结词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以数理逻辑思维重新认识信息精确化定位检索的实践。

(3)图论

图论是离散数学的重点,并且是数据结构等课程的基础,与计算机、软件工程科学的联系较明显,易于调动学生联系其与软件工程的意识。但是,图论内容抽象、难度大,对低年级学生来讲,难以过渡到用相关算法在计算机上编程模拟实际问题。我们选用的理论课教材实例也多为趣味性问题,如旅行售货员问题、代价最低网络通路等问题。尽管如此,我们设置了一些课外实验课题供学生选做。

二研究改进教学方式

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与传统的计算机专业相比,基础理论课时更少,再加上课程具有逻辑性强、抽象且难度大的特点,对本课程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重点介绍笔者采用现代技术改进教学方式的主要举措。

1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

首先,重视多媒体教学资源设计。离散数学课程的特点是概念、性质多,传统的板书效率低、教学效果差,而多媒体课件的醒目、美观、可塑性能扬长避短。关于这部分的内容我们综合采用各位名家的教育理念与经验[10-12]。除了做到常规的要求(标题简洁明了、条理清晰等)外,在概念的引入、讲解中,重视图文并茂,适量演示学生易接受的应用实例及实践技术。

其次学院与深度合作企业建设了“高校智能移动学习云平台”以下简称“移动云平台”。教研组实时向云服务器加载精选的电子教学资源(包括多媒体教学课件、扩展的教学视频资源,如:慕课moC资源等),更新实践案例库,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网上教学资源,弥补课堂教学时效有限性。实践证明,“移动云平台”的搭建及运用方便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间的交互,有利于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和协同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2注重研讨式教学

离散数学中基本概念、性质、定理较多,而且连贯性不明显,单纯地讲解,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习热情。而通过设置少量的研讨课题,开展课堂研讨式教学,并列入考核指标体系,可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研讨式课堂教学中,以小组单位,所有学生都能直接参与到所设置问题的讨论中,回答问题或提出质疑,相互交流意见,有助于调节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考虑到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还可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让师生参与讨论,增进师生、同学之间的交流。

三配套考核模式

传统的考核模式一般是粗放式“1+1”模式。随着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我们尝试了配套的精细化“1+1”考核模式,细化了平时成绩,强化了对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的考核,详见表1。

其中,能力测试主要对学生进行随堂考试,对有一定综合性的理论知识或思考题进行解答;课外实验设计成绩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原理分析正确,程序逻辑清晰,代码符合规范,实验报告完整等。下面重点阐述我们在课外实验设计教学环节上所作的一些改革。

目前离散数学不提供上机实验课时,如果仅仅让实例停留于上课时的讲解演示,无法进一步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动手能力[13-14]。因此,我们编写了课外实验设计指导讲义(根据知识点分布,我们目前共设置了12个课外实验题目),并在“移动云平台”加载了对应的电子版,供学生自由选做其中3个(注意:每个知识点仅选一题),并在期末考核中占20%。以下仅列出部分实验设计题库简表:

其中,图论部分实验设计对于计算机专业低年级本科生来说偏难。但是考虑到图论是后续课程数据结构的基础,数据结构课程将涉及到这些算法与编程实现,所以将其选编入课外实验中,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课外选作。上述课外实验设计题目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增加,以期形成与时俱进的实践题库。

2011级5个教学班的大部分同学至少选作两道题,均提交了源代码、实验报告的电子文档。小部分同学提交了较多课外实验报告,文档、代码水平较高,这部分同学的综合成绩普遍处于优秀级。另外,对于学生做好毕业设计也有潜在效果,教研组老师所指导的30名学生的毕业设计完成效率高,质量较好。体现了课外实验对于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的作用。

总之,借鉴国内名家的教育理论与教学经验,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配套的考核模式等方面对吉首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综合改革之离散结构的教学综合改革举措进行了探讨。实践证明,教学改革举措的稳步实施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课程的教学效果,对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加强了学生从思维到实际应用的意识,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是适应软件产业对人才需求趋势,培养“思维———实践”高层次软件工程人才的具体实践,是教育部湖南省吉首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十二五”综合改革试点的有机组成。

参考文献

[1][11]韩春燕,朱志良,姜慧研,刘益先.软件工程专业离散数学的教学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1(11):68-70.

[2]左孝凌,李为鑑,刘永才.离散数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2.

[3]左孝凌,李为鑑,刘永才.离散数学[m].上海科技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

[4][7]邵学才,叶秀明.离散数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5]KennethH.Rosen.离散数学及其应用(英文版5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6]KennethH.Rosen.Discretemathematicsanditsapplications(4thedition)[m].mcGraw-Hillcompanies,inc,USa,2002.

[8]师雪霖,尤枫,颜可庆.离散数学教学联系计算机实践的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8(20):113-115.

[9]何锋.离散数学教学中的命题符号化难点讨论[J].计算机教育,2007(9):38-40.

[10]赵青杉,孟国艳.离散数学多媒体课件的开发与应用[J].计算机科学,2004,33(11):304-305.

散步教学设计篇9

关键词:散打;课程目标

中图分类号:G85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5-0671-03

散打经过28年的探索与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既富于时代性又保持了一定的民族特色。但竞技散打发展至今,其普及程度多仅限于省(市)散打队、武术馆校、体育院系武术专业等,学校普及率相对极低。而学校从来就是武术活动和发展的重要场所,特别是高等院校。然而,散打要真正进入高校,就必然面临课程目标的设置问题,这也是散打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的起点,是指导高校散打教学的重要依据。

本研究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从学校体育的基本理论出发,对高校散打的课程目标构建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体现民族传统体育特有的教育价值,更好地推动散打在高校的普及和发展,也为进一步向中小学推广提供实践上和理论上的参考。由于国内目前在武术课程方面研究较少,散打课程研究基本空白,因此,本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本文通过对从事高校散打教学的教师、专家矣学生的调查,全面了解高校散打教学的现状。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的需要,系统检索与查阅等有关高校武术教学、散打和体育课程方面的资料。

1.2.2问卷调查法在查阅文献资料、调查目前高校散打开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专家访谈意见,本课题设计了《高校散打课程目标调查问卷》。该问卷共19个题目,均采用5级记分制。效度检验通过发放“内容效度专家调查表”的形式进行,信度检验采用了“克隆巴赫系数”,经检验,本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1.2.3数理统计法在对散打课程目标的问卷的调查结果中,在SpSS软件包上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其它采用常规数理统计。

1.2.4逻辑分析法本课题在研究中运用了演绎、分析和综合等逻辑方法,对武术散打课程目标的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结论与分析

2.1高校散打课程目标构建依据

2.1.1依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国家教育部于2002年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高校在制定体育课程目标时应当遵守的纲领性文件,同样也是构建高校散打课程目标的重要依据。首先,《纲要》明确了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体育素养。在构建散打课程目标时,同样要把促进学生的健康放在第一位,要注重学生健康体魄的%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