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预付卡管理办法十篇预付卡管理办法十篇

预付卡管理办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6:43:14

预付卡管理办法篇1

为了更好地发挥预付卡在便利公众小额非现金支付、扩大消费方面的积极作用,防范预付卡被利用进行洗钱套现等违法违纪活动,切实保护持卡人的合法权益,按照规范发展、从严管理的思路,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制定并《支付机构预付卡业务管理办法》,《办法》自2012年11月1日起施行。

购买记名预付卡或一次性购买不记名预付卡1万元以上的应实名

预付卡分为记名预付卡和不记名预付卡。前者是指预付卡业务处理系统中记载持卡人身份信息的预付卡;后者是指预付卡业务处理系统中不记载持卡人身份信息的预付卡。《办法》规定,单张记名预付卡资金限额不超过5000元,单张不记名预付卡资金限额不超过1000元。

《办法》要求,个人或单位购买记名预付卡或一次性购买不记名预付卡1万元以上的,应当使用实名并提供有效身份证件。发卡机构应当识别购卡人身份,核对有效身份证件,登记身份基本信息,并留存有效身份证件的复印件或影印件。

《办法》还要求以银行转账方式购卡和充值。单位一次性购买预付卡5000元以上,个人一次性购买预付卡5万元以上,或办理一次性5000元以上预付卡充值业务的,应当通过银行转账等非现金结算方式,不得使用现金,以增加购卡和充值透明度。

“通过以上规定,在发行、购买、充值等环节落实实名要求,有利于防止预付卡被用于洗钱、套现等活动。”央行有关负责人解释说。

不记名预付卡不得赎回,小额公交领域不记名预付卡除外

《办法》规定,记名预付卡应当可挂失,可赎回,不得设置有效期。不记名预付卡不挂失,不赎回,有效期不得低于3年。

这位负责人表示,单次购买不记名预付卡金额在1万元以下时,由于未达到实名制度要求,因此,发卡机构在发行、销售环节无法记载任何关于购卡人、持卡人的信息。“若允许持卡人赎回不记名预付卡,发卡机构在持卡人办理赎回时无任何信息可供核对,也无法记录赎回人的任何个人信息,这或将导致不记名预付卡沦为洗钱、套现的工具。”

不过,考虑到部分预付卡主要应用于公共交通领域,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在现实中确实存在赎回小额不记名公共交通领域预付卡的合理需求,《办法》规定,对余额在100元以下的公共交通领域不记名预付卡,允许按约定赎回。

禁止用信用卡购买预付卡和为预付卡充值

《办法》禁止使用信用卡购买预付卡和为预付卡充值。

这位负责人认为,这么做可以有效防范预付卡套现和信用卡套现风险互相传递。“根据对预付卡市场的调查了解,为逃避对常规套现方式的监管和打击,用信用卡购买预付卡或充值、再通过地下交易市场变现已经成为套现新手法;尽管《办法》通过限额发行、实名购卡和限期赎回等方式增加了信用卡套现难度,但有必要从源头上切断预付卡和信用卡之间的‘以卡购卡、以卡充卡’行为,彻底杜绝信用卡在预付卡领域套现行为的发生。”

此外,从行业实践看,部分预付卡发卡机构已从风险防范的角度出发,自觉关闭了其售卡系统中客户使用信用卡购买预付卡的功能。

不允许预付卡广泛用于网络支付渠道

《办法》规定,预付卡不得用于网络支付渠道,但三种情形例外,一是缴纳公共事业费;二是在发卡机构拓展的实体特约商户的网络商店中使用;三是同时获准办理“互联网支付”业务的发卡机构,其发行的预付卡可向持卡人在本机构开立的实名的网络支付账户充值,但同一客户的所有网络支付账户的年累计充值金额合计不超过5000元。

这位负责人坦言,不允许预付卡广泛用于网络支付渠道,主要是考虑现有网络商户的风险管理法规制度和监管体制尚未健全;网络支付账户与银行账户绑定,二者可以进行资金转移,在这种情况下,预付卡在网络商户使用将由于其匿名性而滋生套现、洗钱等问题。

预付卡管理办法篇2

论文关键词预付费会员卡消费者法律

近些年来,预付费式会员卡由最开始的高端消费领域,如豪华酒店、高尔夫俱乐部、高端会所等,逐渐发展到美容美发、餐饮、洗车等各行各业,消费者手中的卡更是五花八门,然而消费者的烦恼也正是缘于这一张张小小的卡片。拥有众多的会员卡俨然成为了时尚,现实情况往往一旦消费者预先存款办理了会员卡,消费时就可能面临承诺服务的缩水、原本应当享受的折扣变质、甚至商家卷款逃跑等意想不到的情况。

一、预付费式会员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合同条款不明问题

预付费式会员卡消费中的合同条款问题一直是“卡”住众多消费者的关键。商家在对消费者发放预付费式会员卡时通常采用简化条款或格式条款,并没有签订正式的书面合同,仅靠会员卡后的几行小字规定相关内容,这些内容还多为排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条款,诸如“本卡一经售出,概不退卡”,“本卡自发卡之日起一年内有效,过期作废”“使用本卡消费时,若遇质量问题只换货不退货”“使用本卡消费时不另行开具发票”“本公司拥有此卡最终解释权”。

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会员卡的办理过程是消费者在商家登记簿上登记自己的个人信息之后就算办理完成,商家一般不会提供一份规范的合同来保证对消费者的承诺,明确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消费者在办理预付费式会员卡后享有哪些权利?承担哪些义务?这些问题都必须要明确,否则一旦发生纠纷,将无法找到相关依据。

(二)霸王条款问题

合同条款的不明确,进而演化出霸王条款的问题。例如,许多商家的活动或会员卡后都标有“本商场(本店)拥有对本次活动(本卡)的最终解释权”“会员卡遗失不补,余额不退”或类似条款。

(三)退卡、转让问题

商家通过发售预付费式会员卡预先收取一笔消费费用,积累资金,为其后的商业经营提供流动资金,解决资金周转的困难,同时,又确立了稳定的客户关系。因此,各大商家对预付费式会员卡乐此不疲,在向消费者推销时往往夸大宣传,消费者办卡后若因为搬家、兴趣转移、服务下降等原因要求退卡或转让时常被商家以消费者单方违约等各种理由拒绝。

对于转让问题,目前主要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办卡时商家明确表示“本卡仅限本人使用,不得转让”;二是无明确约定,仅在办卡时口头承诺持卡者拥有转让权,但在实际中却无法兑现。会员卡从本质上看是一种有价证券、债券证券,有价证券的性质就是具有流通性,因此,会员卡应当是可以转让的。

(四)个人信息安全问题

办理预付费式会员卡时,商家往往会要求消费者登记个人信息,如个人姓名、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家庭住址等,而这些信息又与消费者的隐私保护密切相关。《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7条规定“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个人信息等个人隐私显然属于人身权利的范畴,既然个人信息安全属于消费者权利,那么商家就负有相应的保密义务。如果商家泄露消费者的个人信息,消费者可以要求其承担一定的违约或侵权责任。

(五)最低充值金额问题

许多商家在对已发放的预付费式会员卡中余额不足需要充值的情况下,都设置了最低充值金额的门槛,这个最低标准少则200,多则上万。例如,ume影城会员卡充值起步价为800元,太平洋影城会员卡充值最低200元,某美容美发店会员卡最低充值额200元等等,不胜枚举。

从法律层面上看,商家设置最低充值金额违背了交易中的公平及诚实信用原则,也违背了消费者的真实意愿,本质上是强迫交易的行为。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消费者有权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或自由,有权选择是否消费,消费什么和消费多少。

二、我国对预付费式会员卡的规制

(一)现有法律法规

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与国家工商总局联合颁布《会员卡管理试行办法》,规定发售总金额超过1000万元人民币的,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审批;发售总金额不超过1000万元人民币的,由中国人民银行一级分行审批,报总行备案。但由于人民银行职能的调整,中国人民银行不再具备对会员卡的审批监管职能,2007年11月《会员卡管理试行办法》废止。

目前,我国没有专门针对预付费式会员卡消费模式的法律法规,只是在一些法规、政策、规章中,可以找到某几条针对预付费式会员卡这样的代币支付工具进行规范的条款。2000年7月,人民银行在《关于对购物卡性质认定的函》(银办函[2005]519号)中指出“代币票券”的基本要素。2001年1月,国务院纠风办、经贸委和人民银行联合下发《关于严禁发放使用各种代币券卡的紧急通知》,再次全面叫停代币票券发售、使用活动。前不久,在商务部颁布的《零售商促销行为管理办法(草案)》第15条倒是有关于积分优惠卡的规定:零售商开展积分优惠卡促销活动的,应当事先明示获得积分的方式、积分有效时间、可以获得的购物优惠等相关内容。消费者办理积分优惠卡后,零售商不得变更已明示的前款事项,增加消费者权益的变更除外。但是草案中仍然没有提到预付费式会员卡问题的解决途径。因此在遇到预付费会员卡消费问题时,只能使用《合同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具有普遍性的法律,如若发生侵权则依据《侵权责任法》处理,无法对商家进一步处罚和规范,只能一事一议。

(二)地方规范措施

1.上海——首推《合同示范文本》

2011年,《上海市美发美容、沐浴行业预付费消费卡买卖合同示范文本(2011版)》正式向社会推广使用。针对预付费式会员卡买卖过程中容易产生纠纷的问题设置了相应条款,具体有:要求经营者关闭、转让、合并、搬迁门店的,应做好会员卡善后处理工作;明确会员卡过期后可以延期;规范消费卡内余额不足,支付当次消费的处理方法;合理设定退卡的相关责任;首次明确会员卡遗失可以挂失;消费者在购卡后可以享受一定期限的价格保护等。

2.厦门——发售购物卡券须由银行担保或第三方监管

厦门市贸发委等7部门于2008年10月联合《关于加强零售业购物券(卡)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发售购物券(卡)须由银行担保或第三方监管,一旦发生意外,如发售企业因经营亏损、倒闭,或挪用资金导致购物券(卡)无法兑现,可通过银行担保和银行托管账户资金,对持券(卡)人进行偿还。同时,《通知》对购物券(卡)券面进行了规范:券(卡)必须标示售券(卡)单位全称、履约担保银行或托管银行、购物券(卡)名称,券(卡)号、面额、使用方式,以及消费投诉电话。商家发售购物券(卡)还必须向市贸发委进行备案,备案企业的名称在相关网站公示。

3.重庆——推《美容美发业预付消费合同(示范文本)》

2012年2月,重庆市工商局、市美容美发行业协会联合制定的《美容美发预付消费合同(示范文本)》在全市美容美发行业全面推广。合同示范文本规定:交付预付费用7日内,未使用预付费用的,可无条件解除合同;接受免费体验或使用服务的,不影响行使无条件解约权。同时,还规定了美容美发店卡超过使用有效期的,消费余额可延期,可重新激活使用;消费卡内余额不足支付当次消费的,可现金不足并享受原折扣。此外,合同示范文本还在违约责任中明确,经营者因关闭、转让、合并、搬迁等事宜,应以双方协定方式,提前15日告知消费者,并做好卡内余额的善后处理;因经营者原因导致合同解除的,要全额退还卡内余额。

三、对我国预付费式会员卡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市场准入制度

目前,发行预付费式会员卡的大部分经营者如美容院、健身房、餐饮门店等,在登记注册时和别的公司并无差别,没有因为其发售了预付费式会员卡而有额外规制,这就使得一些潜在的不法商家可以以较低成本侵害消费者权益。建立市场准入制度,可以由商家事先向各级工商部门申请,由各级工商部门核定其经营资质、规模、注册资本和发行额度等,符合标准的才能发行预付费式会员卡。没有经过审批或提供虚假材料的,要给予一定强度的处罚。

(二)保证金制度与银行监管并行

对发售预付费式会员卡的商家,可依据发行总额按照一定比例征收保证金,保证金不得挪用。保证金由银行实行监管,若保证金数量不足时,银行可要求商家不足差额或提供相应担保,否则可要求商家停止发售会员卡。

(三)售卡资金划拨

针对售卡资金可借鉴美国做法,将其看做会员卡总户头存款,由银行监管。商家因消费者实际消费产生消费额或因正当商业需要欲事先动用会员资金时,应向银行申报并陈述理由,由银行审核划拨。如果商家欲动用会员资金进行投资,银行可以允许其在一定限度内从事低风险或无风险投资。一旦会员所缴付的预付金存入银行账户内,银行就应适时对商家是否拖上使用进行监管,发现异常可采取冻结帐户内资金、启用发行保证金等措施保护消费者权益。

(四)推行合同示范文本

为了避免商家利用格式条款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提高交易效率,工商部门和各行业组织可以联合制定统一的预付式消费的合同文本,对预付式会员卡消费的具体使用方法、收费方法、有效期限、违约责任等加以明确规定。对合同示范文本的适用要采取备案制度,这样一旦出现消费纠纷,可以依据书面合同有效解决。

预付卡管理办法篇3

在消费领域具,预付卡作为一种预收款的支付工,给消费者和商家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许多副作用,比如消费者个人信息的泄露、商家挪用预付费产生的破产风险、服务质量的下降以及预付卡消费合同的不公平等问题纷纷出现。尽管,对于预付卡的基础法律研究已经具有了初步成果,但是仍然还停留在基础阶段。关于预付卡的有效法律管理文件还不够健全,法律规制有待完善;理论研究的法律建议不够具体明确,缺乏操作性。在结合最新国内法律法规的出台和国外相关法律规制的经验,对我国预付卡的使用管理和纠纷解决都将是未来一段时间的研究重点。

关键词:预付卡;基础法律关系;缺陷及完善;法律保障;操作性

一、当前对于预付卡消费纠纷的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即将修改,现处于讨论阶段,其中增加了一条关于“预收款”的规定,对于预付卡要怎样管理,还要看消费者保护法修改的具体结果。2012年09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2012年第9号令:《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试行)》已经2012年8月24日商务部第68次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2年11月1日起施行。这是在预付费消费卡领域出台的第一部正式的部门规章,也是此领域第一部有法律约束力的法规。可以说,这部规章是众多专家学者和相关实务部门近几年来的理论研究和执法司法经验总结凝聚的成果。

近几年在理论界对于商业领域预付费消费卡的研究有不断升温的趋势。一方面,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商业机构融资需求不断扩大以及消费者对于此类预付卡缺乏清醒的认识,导致社会上预付卡消费者投诉不断激增;另一方面,由于此种消费模式发展迅速,问题出现突然,国家在2012年九月份之前还没有出台任何一部有强制约束力的法律法规来规范这一领域。因此,一时之间,对于预付卡的理论研究不断涌现,工商、商务和消费者保护协会等实务部门也不断进行探索,致使在预付卡研究领域出现许多阶段性的成果。

1.基础法律分析

自从预付卡消费模式进入中国,纠纷投诉不断,随之而起的是对预付消费的各种学术理论研究。在过去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于预付卡消费的基础法律分析已经基本明晰。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预付费消费的定义、特征、种类,预付费消费的起源、发展及起到的作用以及预付费消费中出现的主要不规范现象及原因。

首先,预付卡的定义、特征和类型的研究。虽然学术界各位学者对预付卡概念的表述不尽相同,但是关于其内涵争议不大,基本具有统一意见。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的刘迎霜认为“商业预付卡是指商业企业或发卡机构发行的在一定范围内流通的具有一定面额的可代替人民币的卡或券、票,具有有限的流通领域和一定的信用索取权特征。”中国人民银行、监察部、财政部、商务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和国家预防腐败局联合的《关于规范商业预付卡管理意见》中指出“商业预付卡以预付和非金融主体发行为典型特征”,并把预付卡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专营发卡机构发行的,可跨地区、跨行业、跨法人使用的多用途预付卡;另一类是商业企业发行,只在本企业或同一品牌连锁商业企业购买商品、服务的单用途预付卡。”银联数据服务有限公司李晓玲在其《关于预付卡市场发展的一些思考》中提出“预付卡是指客户先付款、后使用的一种卡产品。与现金相比,预付卡携带方便,如果有密码,预付卡还会更安全”。还分析预付卡特征:与银行卡相比,它不与持卡人的银行账户直接关联,一般匿名购买,日常使用非常方便,还常常能获得发行机构提供的各类优惠。她在本文中继续指出,预付卡主要分封闭式预付卡和开放式预付卡。封闭式预付卡是指仅能在单个商户或者通过特定网络连接的多个商户内使用的预付卡,是一种行业储值卡。开放式预付卡则是指能在银行卡组织的受理网络上使用的预付卡。

其次,预付费消费的起源、发展及起到的作用。中国政法大学李军素在其论文中提到“在我国大陆,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繁荣,与外资外商合作密切,预付卡也被引入我国,以增强外资外商的竞争力。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利益驱动,内地经营者也纷纷效仿,从而使预付卡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且增长迅速。预付费消费当前几乎遍及我国各个消费领域。”而预付费消费的发展上,电子和信息技术创新为预付费消费提供了完善的技术条件;预付费消费也是经营者激烈竞争的产物。而且预付费消费为消费者和经营者都带来了利益。对于消费者,首先在预付费消费中获得的是便利。其次,在经营者正规经营的前提下,消费者可以通过办预付卡或能获得一定的折扣和优惠。对于经营者,首先可以通过预付卡的优惠活动,吸引更多消费者。其次,经营者可通过此举快速融资。再次,预付费消费可以建立更高的客户忠诚度。

最后,预付费消费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天津市工商局预付消费卡课题组在《关于规范预付卡消费市场的思考》一文中指出六个问题:服务信誉难保证、合同不公难问责、处处设限难兑现、产品质量难保障、商家变脸难追偿和发生纠纷难解决。此外还分析了原因:经营管理不规范,行业整体诚信水平不高;法律法规不健全,市场处于无序状态;行政监管乏力,维权处于被动地位;行业管理职能弱化,自律体系不健全。天津商业大学李江华把预付式会员卡消费的现存问题分为三类:预付式会员卡消费的合同条款问题;预付式会员卡消费的隐私权问题;预付式会员卡消费的商家欺诈问题。兰州大学郭梁凯认为原因在于:立法方面,缺乏针对性的法律法规;监管方面,行政部门乏力;市场经济方面,双方信息不对称,信用机制缺失;消费者方面,自我保护意识较差。

2.法律规制探索

相对于在此领域中基础法律关系研究的逐渐明晰与统一,而在对预付卡法律纠纷的预防与规制建议则出现相互争鸣的局面。在现有关于预付卡相关法律问题的研究中,有的学者从关于预付卡相关的法律服务制度入手,着重研究了我国目前预付卡相关法律服务制度的不足与缺陷,提出的一定的立法建议。比如中国政法大学韩军素在其硕士论文《浅论我国预付费消费的法律规制》中就提出制定一部《预付费消费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作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补充来专门规制预付费消费。暨南大学的王育民在他的论文《电子预付卡发行主体的法律风险防范》中则以电子预付卡为切入点,重点研究了电子预付卡的优势与不足,提出建立了市场准入制度、发行总额控制制度、担保措施、合同备案制度和监管措施五种措施来防范发行主体的法律风险。兰州大学的郭梁凯在他的《预付费消费权益保护的案例分析》中则以典型案例为研究点,分析了预付卡消费这种新型的消费模式,分析其优缺点,并提出了一些降低预付卡消费法律风险的措施。另外,吉林大学的郑兴旺在他的硕士论文《预付费服务合同问题研究》中则从预付卡合同入手,对预付卡合同的性质进行了研究,发现现行预付费合同存在格式条款缺乏公平(霸王条款),个人隐私难以得到保护,办卡后转让困难等问题,并对这几问题出现原因进行分析,对这几个问题的解决提出了一些建议。总体上来说,现有关于预付卡相关法律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预付卡及相关合同性质特点,以及对其有规范作用的法律法规的缺陷及完善方面。

(二)国外研究

预付卡是美国支付工具中最新出现的一种。

目前美国关于预付卡并无专门法律或法规,而是通过多部相关联邦法律或州法律从多方面共同施加影响来进行规制的,而且由于立法的模糊性,某些法律对于预付卡是否适用仍存在争议。在联邦层级,涉及《联邦存款保险法》(theFederalDepositinsuranceact)、《1978年电子资金划拨法》(electronicFundtransferact)及其施行法e规则(Regulatione)以及《2009年信用卡业务相关责任和信息披露法案》(CreditCardaccountabilityResponsibilityandDisclosureactof2009)。于2010年2月22日生效的《2009年信用卡业务相关责任和信息披露法案》(简称《信用卡法案》)旨在对信用卡经营机构的行为予以进一步规范,涉及与礼品卡相关的消费者保护问题。

美国对于预付卡的规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采取分散监管的方式,美国对商业预付卡进行监管的机构主要是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联邦贸易委员会、联邦储备管理委员会、财政部等。在发行主体方面,由于更为关注金融体系运行安全,仅就经许可的非银行机构及其分店、点、经销点的关系作出规定,以防止发卡人滥用预付款,保证其还款能力;在资金使用方面,严格限制非银行机构收到的消费预付款的用途;在消费者保护方面,规定了预付卡的使用期限和信息披露制度。

马克·弗雷特在2008年10最后修订的文章《预付卡市场与监管》(FederalReserveBankofphiladelphiapaymentCardsCenterDiscussionpaperno.04-01)一文中引用美国运通公司电子储蓄价值卡业务的首席顾问里纳森女士的观点,认为美国预付卡领域的法律还非常不完善,目前还不清楚适用于其他金融产品的联邦和州法是否和怎样适用于各种不同形式的预付卡。里纳森女士认为采取统一的使用与各种类型的预付卡是不当的。

莎拉·休斯在2009年发表的文章《联邦工资、礼品、预付卡发展: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存款保险适格和2009年信用卡法案》(theBusinessLawyer,Vol.65,p.261,november2009)一文中认为2008年11月对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存款保险工资卡的适格性范围基本指导的修订和2009年颁布的信用卡法案是预付卡领域的最新的主要发展。并指出2009年《信用卡法案》是联邦政府第一次试图规范礼品卡。它取代了州法,建立了区别各异的州法之上的联邦标准,此外,此法案授予联邦储备系统管理委员会对礼品卡、通用预付卡、电子礼券进行规范管理,还授权财政部制定全面的规章对储蓄价值卡的发行、销售、回赎和国际运输进行管理。

总之,预付卡在美国作为一种新型的交易工具,对其的法律监管还在随着预付卡本身的发展而在不断完善之中。但相比较我国预付卡领域法律监管的几近空白相比,美国的经验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多的借鉴。

二、存在问题

1.现有法律法规不够全面细致;法规效果有待检验

首先,去年九月份商务部出台的《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试行)》主要还是主要针对集团企业、品牌商、规模企业的办卡用卡的制度规制,而针对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甚至小业主等这些跟普通消费者经常打交道的行业领域却没有提供充分的法律保障。上述部门规章能否以及如何适应于这些普通商家,有待探讨。如何在这些领域提出一套规范消费预付卡的管理措施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次,《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试行)》颁布不到一年,正式实施才几个月。其中规范公司企业商家的各种制度,如资金存管制度、登记备案制度、单用途卡购卡章程协议以及企业对单用途卡的日常管理制度,其实施状况与效果有待实际考察。在未来的至少一年内,研究者可以针对部分典型行业与商家,进行一线现场采集数据,以问卷调查或采访等形式来了解商务部关于单用途预付卡规章的实施情况,并就其实施困难之处探索出现实的解决路径。切实为这一难得出台的部门规章的实施保驾护航,在更为广泛的层面上推动其对此领域的规范作用。

2.立法建议或批判不够具体明确,缺乏实际操作性;

现有对于预付卡相关法律问题所提出的立法建议仅限于较为抽象的概括型的建议,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较少。例如,有学者对预付卡相关法律问题进行研究后,提出要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预付费消费者有权知悉转移至经营者的预付资金使用动向。但此建议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得到落实?现实中,消费者在预付费后,商家根本不会向消费者透露预付资金的使用动向,即使消费者过问,商家也会以投资是与消费者无关的活动为理由而拒绝向消费者透露。在此情况下,如何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对于此问题则鲜有学者进行回答。再如,一些学者提出经营者在签订预付费消费合同时,不得与消费者的利益相对抗,并且不得向不相干的第三人透露消费者相关信息。此种建议只是说明经营者在签订合同中“不得如何如何”,但并未具体说明采用何种措施才能切实确保经营者履行其义务,以及在经营者违反其义务时,消费者应当采取何种救济措施。从以上二例可以看出,现有对于预付卡相关法律问题的研究所提出的立法建议或批判不够具体明确,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实际操作性。

3.缺乏最近时期纠纷数据分析和新型案例研究;

预付卡管理办法篇4

关键词:预付式消费;法律问题;解决途径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1-0223-02

1预付卡的定义和性质

要用法律规制预付式消费,就必须明确预付卡的定义。根据日本法律的定义:预付式证票是指记载有金额或物品数量或用电磁的方法记录金额或物品数量的证票。在美国称预付卡为价值贮存卡(stored-valuecards),一般涵概绝大多数取代现金为目的的、小额的、经常易的支付卡。我国现行法律没有对预付卡有明确的定义。笔者认为,所谓预付卡消费是指经营者凭借向不特定的消费者发售会员卡,消费者在消费前预先支付费用取得会员卡,并凭会员卡进行消费,进而结算的一种消费行为。

预付式消费的法律特征如下:

(1)预付式消费是在服务行业中产生的一种消费,消费者作为客户,为特定的服务目的而向经营者支付一定的金钱,购买经营者的商品、劳务或技术,经营者作为服务者则向消费者出售自己的服务项目,两者之间的买卖关系已经构成服务消费合同。

(2)预付式消费也是一种格式合同,格式合同的最大特征在于预先创设并能重复使用,预付费消费中经营者正是为了吸引不特定多数的消费者而以优惠条件发放会员卡的形式来与消费者达成协议。

2预付式消费存在的法律问题

(1)预付卡发行的主体不明确。

我国法律、法规、规章对预付卡发行主体的规定很模糊。1999年3月1日起施行的《银行卡管理办法》第七条规定:“借记卡按功能不同分为转账卡(含储蓄卡,下同)、专用卡、储值卡。借记卡不具备透支功能。”第十条:“储值卡是发卡银行根据持卡人要求将其资金转至卡内储存,交易时直接从卡内扣款的预付钱包式借记卡。”可见在我国现行法规中,预付卡是借记卡的一种,银行有发行预付卡的权能。然而,其他金融机构或商家是否能发行自己的预付卡?这个问题尚未得到解决。按照国家严格的金融管理制度和政策倾向,商家不能实行“自家发行”。但是,就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来看,预付卡在工商业,尤其是百货、餐饮、饭店、娱乐行业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单由银行发行显然不能满足市场发展需要。

(2)双方的权利义务无法确定的问题。

在购卡人与持卡人为一人的情况下,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形成合同关系。从预付卡的实际发行程序来看,预付卡均采用交钱拿卡的发行办法,双方不签订书面合同文本。消费者只要购买了预付卡,合同关系即告成立。缺乏明确的约定和书面记载,双方的权利义务及相关责任并不明确,一旦发生纠纷,持卡人难以有力举证。

(3)预付卡退卡难的问题。

许多消费者在办理了预付卡之后,有可能面临这样一个问题:自己不想再使用此卡时,卡内的资金应如何取出?现实生活中,发卡方常常会以消费者单方面违约为由,或者依据格式条款,拒绝退还卡内的余额。发行预付卡的经营者即使满足《合同法》94条(法定解除的情形),往往也不会主动配合办理退卡手续,持卡人利益无法保障。

(4)缺乏法律法规监管,消费者缺乏有效的救济途径。

目前,现行的法律法规对预付式消费没有明确的规定,只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规定:“经营者以预收款方式提供商品或服务的,应当按照约定提供。未按约定提供的,应按消费者要求履行约定或者退回预付款。”但是,这条规定过于宏观,操作起来很困难,这就造成了法律对预付式消费的监管还处在“真空”状态。

3解决的途径

(1)建立明确的法律法规,完善相关监管机制。

由于预付卡法律监管方面的缺失,使得一旦发生消费争议,只能套用《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一般规定进行调解或处理,无法对经营者作出实质性的处罚,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切实保障。有学者已经提出,要彻底完善预付卡的规制问题,借鉴国外法律的相关经验,制定我国的《预付卡管理条例》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必须建立明确的法律法规,结合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进行有效规范和治理,至于具体的立法规制,可以采取另立新法或者修改既有法律的形式。

(2)关于发行主体的合法地位。

首先,要明确预付卡发行的合法性问题。我国现行金融法规对除银行以外的其他金融机构、企业是否具有发行预付卡的资格、权能没有明确规定。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以及预付卡的大量发行,这种严格的金融监管制度已经不可取。笔者认为,除了银行之外,国家还要通过立法来明确其他发行方的合法地位目前,在相关金融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发行的模式。即银行作为享有发行权的主体,同时又可商家的发行委托。银行与商家之间建立委托关系,需要发行预付卡的商家为被人,银行为人。同时,商家应该在银行预存一笔保证金,以保证预付卡的兑现。实际发行的商家通过银行与相对人――预付卡购买者者发生关系,银行向商家索取一定的费用。

另外,鉴于我国目前金融监管体系并不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尚不成熟,发行方式应采用申报审批制,由发卡人按照法定条件和程序向特定的主管部门提出申请,获得审批后可投放市场。

(3)加强政府监管。

有关管理部门应建立对预付费式消费票证发行机构的登记、申报制度,由企业股东为企业发售预付费消费卡所引发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定期对发卡机构进行检查,对违法违规行为给予严厉制裁;对已收取的预付款进行严格监管,建立专门帐户,防止因经营者抽逃资金、停业或破产等原因使消费者权益遭受损失。工商部门要严格市场准入,积极推行预付式消费合同示范文本,防止以不平等格式条款损害消费者利益,对违法违规行为实施严厉制裁。

(4)加强行业协会应管理。

相关行业协会应当主动承担责任,制定行业规范和标准,督促经营者承担法律规定的义务和有关社会责任,帮助经营者建立并执行各项自律制度。在国外,会员制消费方式最关键的是要以商业信用作为保证,而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有效的信用机制,也没有具体的法规对这种消费方式来进行规范,预付费消费给消费者带来的风险。面对当前商家信用缺失的状况,可建立信用档案,对曾有诈骗行为或倒闭的经营者建立“黑名单”,取消其再次发售预付卡的权利。

参考文献

[1]黄萍.预付费式服务消费中的法律问题[J].社科纵横,2008:93.

预付卡管理办法篇5

【中图分类号】F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5-0086-2

一、公务卡制度建设的总体构想

坚持公共财政改革的方向,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以银行卡和电子转移支付制度为媒介,实现预算单位使用银行卡支付旅行费用,差旅费,招待费和其他日常支出和零星采购支出;银行卡付款信息进入金融领域的动态监测系统的管理,以减少单位的现金支出,完善现代国库制度,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动态监测。

制度基础:是公务卡的消费支付及资金清算,信息传送等运作建立在国库单一账户制度的基础上,不能将资金提前转出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即财政资金在最终支付到收款人之前,必须保留在国库之中,这也是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根本要求和核心内容,实施范围:明确为预算单位日常公务支出,包括差旅费、会议费、招待费等日常公用支出和零星购买支出等。监控要求:是强调必须满足财政动态监控需要,所有公务卡公务消费信息必须纳入财政动态监控系统管理。

二、公务卡制度构建的基本原则

公务卡制度改革要以为预算单位强化服务和加强金融监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施改革必须坚持以下四个原则:

1.使用方便:方便预算单位支付结算,以银行卡和电子转账系统的为媒体,减少传统的以现金方式结算的繁琐管理和使用环节,进一步提高财务管理效率。

2.操作规范: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规范操作,即统一公务卡管理使用办法、统一银联信用卡管理使用办法,统一预算单位与开证银行的协议服务文本、统一单位财务管理方法和统一公务卡管理平台。

3.信息透明:公务卡查询、报帐、还款需要经过国家统一的公务卡管理平台进行,提高公共支出的透明度。

4.强有力的监控:公务卡所显示的的公务支出信息,经开卡银行的支持系统全部输入给政府财务信息系统管理平台,实现公务支出的动态监控。

三、公务卡制度建设目标与实施

按照省级公务卡改革的总体要求,市一级应该推行公务卡改革的总体目标是,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行改革。具体实施步骤是:第一年,市本级选择部分单位先行试点,鼓励具备条件的县(区)开展试点;第二年,市本级所有单位全面实施改革,所有具备条件的(县)区均应实施改革试点;第三年,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街道均应实施改革试点,全市各级各部门全面实施公务卡改革。

四、公务卡制度主要内容及流程

根据公务卡改革相关政策,结合市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管理的模式及调研情况,设计市本级公务卡使用及报销还款流程如下:

1.公务卡的模式选择

基于国家财政部要求对公共资金的进行动态监测和全过程监督,以及我市财政部门与各银行有完善的集中支付和信息输入反馈系统,及我市大部分预算单位的财务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在国库集中支付改革7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预算单位大都建立了较完善的规章制度,且我们已基本建立了管理政府公务支出信息的公务卡管理平台系统,实现了与银行系统的对接,公务卡显示的的公务支出信息可以实时由开卡银行传递到公务卡管理平台,保证了公共资金的安全完整和有效使用。因此,我市的公务卡改革更适合个人卡零余额模式。

2.公务卡的性质

公务卡可以用于公共消费支出,也可用于个人支付结算,其实质是指定用于公共消费支出的个人信贷卡,由个人保管卡和设置密码,法律责任应持卡人负责。公务卡主要用于公共事务的支付结算,也可以用于个人业务的支付结算,但是不能办理财务报销业务,预算单位不负担由于个人消费支付结算产生的责任。公务卡制度的建立对公共消费支出的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减少非法假发票的发生,还进一步提高预算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

3.公务卡的日常管理

办理对象:一是预算单位在编。在岗的正式工作人员;二是遇单位工作人员调出,离职,退休等原因,应办理终止其公务消费及报销的相关手续,将相关变动信息重新维护到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中。三是长期聘用人员等确有公务消费,是否办理公务卡,由单位根据其财务管理规定决定。

办理方式:公务卡由预算单位统一组织本单位工作人员向发卡行申办。公务卡申办成功后,由发卡行将持卡人姓名和卡号等信息统一导入省财政管理信息系统。

卡种选择:公务卡统一使用中国银联标准信用卡,公务卡原则上仅用于办理人民币支出结算业务。

信用额度的设定和免息期透支额度:市本级公务卡拟采用贷记卡(信用卡)形式,具有透支功能,在透支额度内不需要预先存款即可刷卡消费。每张公务卡信用额度为2—5万元人民币,在此范围内,由预算单位根据银行卡管理规定和业务需要,与发卡行协商设定为满足工作需要,原则上每张公务卡的信用额度应不少于2万元。

免息期:公务卡属于贷记卡,可以先透支后还款,享受免息还款期。由于刷卡消费的时间有先有后,所以享有的免息期长短不同。根据市本级实际情况及银行对于信用卡免息期的相关规定,市本级拟设置20—56日的免息还款期。

银行选择

为还款和清算的及时性和便捷性,原则上将把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所在的国库集中支付银行作为单位的公务卡发卡银行。

对账管理

发卡行应按月向预算单位提供公务卡报销信息对账单!按月向持卡人提供公务卡对账单,并按照与持卡人约定的方式,及时向持卡人提供公务卡账户资金变动情况和还款提示等重要信息。如持卡人对公务消费交易发生疑义,可按发卡行的相关规定等提出交易查询。

公务卡支付管理

可消费的资金范围

根据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有关要求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市本级对于公务卡消费的资金范围确定为:实行了公务卡改革的预算单位财政授权支付业务中原使用现金结算的公用经费支出,包括差旅费!会议费!招待费和零星购买支出等。凡具备刷卡条件的,要在公务卡的信用额度内刷卡支付,减少现金使用。预算单位原使用转账结算的有关支出是否改为公务卡结算,可由单位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

消费的凭证要求:持卡人在公务卡信用额度内进行公务消费刷卡支付时,须取得银行卡刷卡消费凭证、发票等财务报销凭证。如持卡人所在单位对于公务支出有事前审批要求的,持卡人应事先按要求履行相关审批手续。

信用额度的管理:特殊情况下公务卡信用额度不能满足公务支付需要时,持卡人可通过单位财务部门提前向发卡行申请临时增加信用额度,增加的额度数和使用期限等具体事项。

提现管理:持卡人在执行公务中原则上不允许通过公务卡提取现金。确有特殊需要,应当事前经过单位同意未经批准提取现金发生的相关费用由持卡人承担。

五、公务卡财务报销管理

1.财务报销流程

持卡人办理公务卡消费支出报销业务时,应当按照所在单位财务部门要求填写报销审批单,并附发票等报销凭证及公务卡刷卡凭证,按照单位规定的财务报销程序报请审批。单位财务人员通过财政管理信息系统,根据持卡人提供的姓名,交易日期,流水号和消费金额等信息,查询核对公务消费的真实性,审核确认后批准报销。

对于经批准后报销的公务卡消费支出,单位财务人员通过省财政管理信息系统打印/还款明细表,签发财政授权支付指令,送交单位零余额账户开户行办理资金支付。发卡行根据财政管理信息系统提供的还款明细表于收到支付指令的当日,将资金分解到公务卡账户,并将还款结果反馈预算单位。

为减轻预算单位财务人员工作量,市本级将采用批量还款方式,即一张支票可同时向多张公务卡还款。即从单位零余额账户直接将报销款项划入发卡行为预算单位开设的银行内部过渡性账户,再由发卡行根据财政管理信息系统提供的还款明细表,将资金分解到公务卡账户。

2.还款时间要求

持卡人使用公务卡消费结算的各项公务支出,必须在发卡行规定的免息还款期到期五个工作日之前,到本单位财务部门报销。因个人报销不及时造成的罚息!滞纳金等相关费用,由持卡人承担;因持卡人所在单位报销不及时造成的罚息!滞纳金等费用,由单位承担。

3.监控要求

发卡行应当按财政部门要求,及时!全面!准确反馈公务卡明细消费信息。

4.报销原则

按现行审批程序和手续报销,不改变预算单位现行的报销审批程序和手续。预算单位应及时办理公务消费支出的财务报销手续,避免出现罚息和对个人资信的影响。

5.退货处理

预付卡管理办法篇6

关键词:预付式消费;消费者权益保障;合理化构思

近年来,“预付式消费”在我国百货零售、电子通信、美容美发、健身洗浴、洗衣服务等领域盛行,在这种消费模式下,商家往往以购买不同等级会员卡、储值卡等预付费消费卡可享受不同档次的优惠、折扣来吸引消费者,有利于企业回笼资金和锁定客户,同时也能让消费者获得实惠,在市场经济成熟国家是一种普遍流行的商业模式。而在我国消费市场中,预付费消费陷阱众多,纠纷呈多样化发展,消费者相关投诉呈上升趋势。反映出预付式消费中消费者权益保障制度与法规不健全、消费者维权困难等问题。

一、预付式消费的本质及特点

预付式消费也称提前消费,消费者为了特定的服务或商品向经营者预先交付一定的费用,以省去每次付款的繁琐,并获取一定的优惠和折扣。在消费者获得所需要的商品或服务后,经营者有权直接从预存的款项中扣除相应金额。预付式消费本质上作为性质独特的合同,在我国现行法上无对应的法律名称,属于无名合同。这种“预付费消费合同”除了以会员卡、储值卡、现金券等有形物为主要形式外,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还发展出“电子钱包”、芯片卡、电子账号等无形化的形式。

预付式消费有其自身的特点。预付式消费在实际操作中多以格式条款的合同形式出现。经营者大多在会员卡、储值卡等背后印有“逾期作废”、“恕不退款”等霸王条款,并预先准备好,重复使用,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预付式消费建立在消费者与经营者的信赖基础上,经营者一次性收取足额费用,后分次对消费者履行义务,消费者并没有一次获得应得的商品或服务,而是依赖于经营者诚信经营、行业自律、法律规范来实现自身期待的应得利益,丧失自,处于弱势地位。

二、消费者权益遭受侵害的情形及原因

2013年度消费投诉分析报告显示预付式消费申诉持续增长,消费者维权困难。预付式消费中消费者权益遭受侵害的情形可归为:(1)办卡容易,退卡难(2)办卡前后差别对待,预期效果差,服务缩水(3)店家易主不认原卡,消费者持卡消费遭拒绝(4)经营者破产倒闭,携款消失,卡上余款打了水漂等。(5)消费者个人信息易遭泄露等。消费者陷入预付式消费卡办理过程中的“套中套”,权益遭受侵害,维权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消费者层面

消费者的法律意识和防范意识淡薄。大多数消费者仅听经营者片面的推销之词,在不完全了解经营者应负义务、信用度以及种种条款的“真面目”的情况下,就轻易与经营者缔约办卡。办卡通常没有正式合同,经营者仅鼓吹自家优惠、折扣等倾向于消费者的信息,而忽略不提“余款不退”、“使用期限”、“限制条件”等“霸王条款”。1消费者对纠纷处理、权益维护和经营者应负义务等如何落实并不了解,也缺乏经营者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证据,极容易陷入预付式消费卡的“套中套”。

2、经营者层面

预付卡的发放在一定意义上有利于经营者融资,改善资金短缺,也有利于扩大内需,固定客户源。对于大、中、小经营者而言,是当下常见而热门的营销、融资手段。2然而就目前而言,经营者发卡门槛较低,规范不健全,除规模型发卡行为外,经营者小范围发卡行为依旧较为自由、无标准。尤其是小规模的商家,内部管理、经营能力和品牌信誉等方面均不成形且有待考量,加之发卡门槛较低甚至没有限制,小规模商家或不法经营者任意发卡以谋求利益的行为极有可能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

3、监管部门层面

预付式消费尚存很大的监管漏洞。预付卡消费涉及领域广泛,经营者层次不一,在监管过程中需要相关部门联合监管,共同维护正常的商业秩序。商务、工商、税务等监管部门目前并没有联合起来针对预付式消费及其纠纷,作出严谨的规范,进而修补监管漏洞,也没有确立预付式消费监管部门以填补监管空白。

4、法律规范层面

现行法律中关于预付式消费的规范并不健全。尽管商务部在2012年11月1日实施了《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试行)》,然而该《管理办法》并不成熟,过于笼统3。对大规模、大型商业预付卡的备案、发行与服务、资金管理、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方面做出初步规定,而对于多见于商家和消费者之间的预付式消费并无过多法定性规定。

三、预付式消费中消费者权益保障构思

1、法律规范层面

首先,从法律规范方面应尽快制定专门的关于预付式消费的法律法规,并修改已有法律法规,明确界定预付式消费,贯彻“分级对待”,区分不同性质以及不同规模,规范各层次的预付卡的发行程序、发放条件和权利义务等。借鉴国外立法经验,可将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缔结的合同归为消费合同,细分出预付式合同,并重点对预付式合同进行详细规范,以填补预付式消费法律空白。同时,应对《消费者权益保障法》预付式消费纠纷方面进行归类补充。力图使预付式消费中,消费者、经营者和监管者均有法可依。

2、消费者层面

消费者应提高自身权益保障的法律意识,在购买预付式消费卡时要仔细阅读合同的各项条款,尤其要重点阅读服务标准、服务时间及售后服务等条款,并注意保留消费凭证。预付卡期间如遭受不法侵害,可以同时拨打110和12315举报、投诉,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其次,消费者应理性消费,不轻信于经营者口头承诺,对商家的信誉及其负有的义务应了解清楚,并重视书面合同。

3、经营者层面

预付卡日益成为重要的商业促销、融资手段,由于其便捷、优惠等优点也得到消费者的喜爱和普遍选择。因此,经营者应诚信经营,提高经营管理能力,有效利用预付款项,形成良性的资金循环,助力企业或商铺长效发展,提高服务水平和商品水平,更好地让利消费者,进一步提高抗风险能力,影响消费市场稳定繁荣,保证预付卡市场有序健康发展,以减少预付式消费纠纷,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创造双赢局面。

4、监管部门层面

明确监管部门,细化监管职责,逐步建立起分工明确、快捷高效的监管机制。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牵头,对预付式消费行为依法统一监管。不仅应对发卡门槛予以分级限制,更应对发卡商家权利义务严格规范,公示预付卡标准模式范本,缩小经营者设立“霸王条款”的自主空间。设立预付式消费纠纷投诉平台和投诉热线,专门受理消费者该方面投诉,为广大消费者提供高效便捷的维权途径。

此外还应设立预付款资金托管部门,将预付款的一部分托管给专门部门,严控商家自由提取该款项,稳定资金流动,维护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便于其自主选择退卡退款。并对违规商家予以不良信用登记,定期向公众公示。在资金和信誉两个层面双重制约发卡的经营者,以达监管的目的。(作者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叶百晶.试论预付式消费合同中的格式条款[J].今日科苑,2010(6).

预付卡管理办法篇7

一、改革的进展情况及成效

根据上级统一部署,我县及时召开公务卡银行及预算单位宣传动员会议,提高了各单位对公务卡改革重要意义的认识。为保证公务卡改革工作顺利实施,立足我县实际,制定出台了《县级预算单位公务卡管理暂行办法》(财字[2012]28号)和《实施县级预算单位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财库字[2013]4号),并对相关的预算管理和会计核算制度进行了修订和完善,为公务卡改革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积极与市县信息中心结合,加快公务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为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公务卡改革实施以来,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正轨,并且取得了明显效果。截止2014年四月份,我县共办理2327张公务卡,县直预算单位国库集中支付授权资金已全部纳入到县本级公务卡改革范围中,使用公务卡消费累计支出达500余万元。公务卡的使用,一是使每一笔支付都能实现“有据可查,有迹可循”,支付信息和还款信息实时反馈到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大大提高了公务支出的透明度,堵塞了财政监督管理漏洞;二是现金使用量明显降低,既减少了借支现金的中间环节,降低了资金管理风险,又为预算单位用款带来极大的便利,促进了工作效率的提高;三是增强了预算单位调剂资金的灵活性,预算单位可以利用商业银行的免息还款期限,在一定时间内无偿使用资金,从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从我县公务卡改革运行情况看,在认识、制度、技术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认真分析研究,加以解决。

1、认知方面存固定思维,部分单位用卡积极性不高。通过我局改革前期的宣传动员,县直单位都按照要求办理了公务卡,但也有单位只是财务人员办理了一张卡。造成发卡率较低的主要原因就是对公务卡这种现代化结算方式不熟悉、不习惯、不放心,认为现金交易才是最安全的,认知度的落后,对公务卡的普及推广带来了一定影响,因此刷卡数量金额相对较少。

 2、相关配套制度的缺失,影响公务卡的正常运行。一是预算单位的相关配套制度还不够完善。改革后,由于没有统一的预算单位用卡管理制度,我们只能让单位参照市级对口单位的制度制定本单位的管理制度,但部分制度不健全的单位就存在有得过且过的思想,未制定相关管理制度,造成本单位财务部门难以进行事前控制,有时就会出现支付已经发生,但因授权额度不足而不能正常还款的问题。这就要求预算单位必须进一步完善严格的支出审批制度,综合考虑单位工作的实际需要、授权支付额度、银行免息还款期限等因素,合理确定持卡人在一定时期内的支付限额,避免在用卡、报销、还款过程中出现脱节和漏洞。二是现行的公务卡制度对一些具体问题的处理没有明确规定。比如当单位授权支付额度不足以向公务卡还款时,是否可以用直接支付计划还款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各级改革办法中都没有作出明确规定。

3、poS机的分布和用卡知识的普及工作还有所欠缺,降低了公务卡的使用频率。一是从我县近几年的发展情况看,各家商业银行的poS机分布已基本覆盖了大、中型商户,但一些小型、零散的商户,由于受思想观念、经营规模、成本费用等因素的影响,安装使用率不高,成为制约公务卡使用的因素之一;二是poS机安装使用成本问题。上级有关部门虽然出台了公务卡使用有优惠条件,但大部分商家还是对刷卡购买的商品价格进行加价,这也增加了预算单位的办公成本;三是公务卡操作知识的普及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改革之初,我局虽然结合各发卡银行对单位财务人员进行了培训,但大部分单位财务人员未对本单位持卡人进行培训,有的只是对单位持卡人进行了简单说明,致使许多持卡人因不懂公务卡的操作知识、不了解公务卡的功能和作用而将其束之高阁,成为了休眠卡,从而降低了使用频率。 

4、预算单位的自有资金没有统一的规定,目前我县的预算单位自有资金由国库股管理。

三、乡镇公务卡改革工作计划

我县现在有11个乡镇单位,下步我们将按照省市文件要求,将乡镇所有预算单位的财政性资金纳入到公务卡改革范围之内。确定在8月底前完成乡镇预算单位公务卡改革任务。计划采取以下措施:

1.五月底前召开会议,制定并下发乡镇预算单位公务卡管理办法及强制结算目录。

预付卡管理办法篇8

关键词:国库集中支付;零余额账户管理;内控制度

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而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和使用“零余额账户”。自2003年开始,湖南省先后试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其改革的重点就是建立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支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预算单位按照规定经财政部门批准,开设“零余额账户”用于财政授权支付。“零余额账户”的实施,使得所有预算资金得以集中控制在国库单一账户,从而克服了传统的因重复和分散设置账户而导致财政资金活动透明度不高、财政收支信息反馈迟缓、大量资金滞留在预算单位、资金使用效率低、截留、挤占、挪用等一系列弊端,强化了财政监督,保障了财政资金规范安全高效运行,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从源头上预防了腐败发生。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零余额账户管理也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改善的方面。加强零余额账户管理,建立和完善零余额账户内部会计控制,对保护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以及业务工作的正常运转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一、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定义

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以下简称零余额账户)是指预算单位经财政部门批准,在国库集中支付银行开立的,用于财政授权支付,并与国库单一账户清算。该账户无余额过夜,故称零余额账户。

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只能用于办理支付业务,单位的自有收入、经营收入、往来收入等非财政性资金,不得进入本单位零余额账户。

二、零余额账户作用

零余额账户的性质决定了其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和财政支付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实现财政集中支付的桥梁。首先,零余额账户是连接国库单一账户与商品或劳务供应商账户的纽带,国库单一账户对商品或劳务供应商的支付。财政支付的实质是预算资金从国库单一账户转移到商品或劳务供应商账户,在零余额账户模式下,这一资金转移是通过零余额账户的支付与清算活动实现的,预算支出先由零余额账户向商品或劳务供应商账户支付,然后国库单一账户向零余额账户支付清算,完成整个支付过程。其次,更为重要的是,零余额账户是实现对预算资金最终付款控制的必要的技术手段,是我国国库单一账户制度保证预算资金在实际支付时才流出国库单一账户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零余额账户的零余额特性,使得所有预算资金得以集中控制在国库单一账户,从而克服传统的因分散、重复设置账户而导致的预算资金大量滞留于预算单位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弊端。从这一意义上说,对零余额账户的有效管理是实现改革目标的关键。

此外,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实行财政集中支付后,预算单位原有的在商业银行开设的存款账户都将被取消,而零余额账户可以作为这些传统账户的替代,一方面兼顾预算单位的传统支付习惯,使预算单位可以依据预算管理权限向零余额账户发出支付命令,履行支付义务,保证为执行预算而采购商品或劳务时做出的支付承诺按时兑现;另一方面也能够体现在国库单一账户制度改革中,保持预算管理体制赋予预算单位的管理权限及其会计主体地位不变的改革要求。

同时,推行零余额账户管理,还有利于预防腐败。在实行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管理单位的现金流的基础上,积极推行公务卡结算制度,即公务消费先透支后由单位通过零余额账户还款,其资金流向、项目、数额等更清晰可控,公务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不合理的“三公”经费支出,降低增长速度。公务卡能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公共财政管理,有利于减少和控制不合法、不合理的公务支出;有利于控制支出项目和数额,避免浪费和腐败。

三、授权支付使用零余额帐户控制的内容

(一)财政授权支付程序控制

1、财政授权支付控制包括转账支付和现金支付都必须在核定的额度内办理支付。

2、预算单位办理财政授权支付时,通过“金财网”详实填写财政资金支付凭证的各项内容,经复核后,打印加盖印鉴交银行。银行在与财政国库支付计算机系统的有关信息和预算单位预留印鉴核对一致后,通过单位零余额账户办理转帐支付(支票、汇票、银行卡等形式)或提取现金,并按日或实时办理资金清算。

3、需通过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办理煤、电、水等公用企业性收费的,预算单位在接到煤、电、水等公用企业提供的收费通知单核对无误后,开具财政资金支付凭证,交银行依照上述规定办理支付。

4、每月终了10日内,一级预算单位分预算科目类、款、项汇总所属各级预算单位上月零余额账户支出情况(含电子文档)报财政部门国库管理局,并将已提取未支用的现金数额单独反映。

(二)授权支付岗位分工明确控制

1、单位应当建立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业务的岗位责任制,单位办理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业务,应当配备合格的人员,明确相关部门和经办人、审核人等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办理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

2、单位应当对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业务建立严格的授权批准制度,明确审批人对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业务的授权批准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规定经办人、审核人办理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业务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

3、审批人应当根据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授权批准制度的规定,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不得超越审批权限。

4、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的程序办理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支付业务。

(三)零余额账户现金用款的管理控制

1、行政事业单位负责按照财政部门预算管理使用资金,加强财务管理,做好会计核算工作。

2、单位应配合财政部门对本单位预算执行、资金申请与拨付和账户管理等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及时报送有关报表。财政只要下达了授权支付额度月计划,单位应按授权支付额度到账通知书及时登记增加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确保财政资金使用的准确率。

3、对通过国库集中支付网络打印和报送的各项凭证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负责,保证国库集中支付计算机管理系统终端的正常和安全运行。

4、单位应当指定专人定期与财政、银行核对零余额账户,每月至少核对一次,编制零余额账户调节表;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授权支付账面余额与银行对账单调节相符。如调节不符,应查明原因,及时处理。

(四)加快公务卡改革进程,进一步加强了零余额账户的监管力度。

为进一步深化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规范单位授权支付业务,减少现金支付结算,提高支付透明度,加强财政监督,方便预算单位用款。国家新出台了一系列公务卡制度,标志着公务卡改革已进入一个历史性的时期。公务卡是行政事业单位在从事公务商务消费活动及在内部财务管理方面采用银行卡结算的方式,持卡人可在信用额度内先消费后还款,主要用于支付单位购买办公用品、用于单位会议宣传、书报订阅等小额零散、不便用支票结账的费用。公务卡结算制度是对现行的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制度的延伸和补充,更加有利于预算单位、财政部门、审计部门对零余额账户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实行监控。

1、现金流量大大减少,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率,公务卡的推行使员工出差、培训等公务活动可用公务卡先行透支消费,免却了很多繁琐的借还手续和现金收付,安全、方便、快捷。

2、规范透明,堵塞管理漏洞。传统公务消费财务报销环节易出现凑票报销,多开、虚开报销发票的现象,公务卡的推行旨在取代现金结算,使消费环节更加规范透明、容易核查,从而堵塞了管理上的部分漏洞,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和减少公务人员违法违规行为,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控制。

(五)零余额账户票据及有关印章的管理控制(e-D)

1、单位应当加强与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相关的票据的管理,明确各种票据的购买、保管、领用、背书转让、注销等环节的职责权限和程序,并专设登记簿进行记录,防止空白票据的遗失和被盗用。

2、单位应当加强银行、财政预留印鉴的管理。财务专用章应由专人保管,个人名章必须由本人或其授权人员保管。严禁一人保管支付款项所需的全部印章。

3、按规定需要有关负责人签字或盖章的经济业务,必须严格履行签字或盖章手续。

4、单位应当建立对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业务的监督检查制度,明确监督检查机构或人员的职责权限,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检查。

四、授权支付零余额帐户使用中发现的问题

1、技术支撑不够强大。信息系统是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技术支撑。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需要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而现行的操作系统缓慢、易掉,按照改革方案确定的制度规范和业务流程,建立起完善快速度的信息系统。

2、公务卡消费环境还有待完善,使用范围较小,短时间内尚不能规范操作。当银行信用卡业务还没有在各个领域普及以前,公务卡的使用效率受到了限制。而公务卡使用的范围本身主要就是一些零星支出,不便于转账结算的业务。包括日常培训费、交通费、办公用品等日常支出。公务卡消费对于这些零星支出来说无疑存在一种漏洞,有些支出只能通过“现金支付,先开支后报销”。

3、思想观念守旧,传统的货币消费观念和支付方式根深蒂固,部分职工不习惯刷卡消费,对银行信用卡的便利性不甚清楚,对其安全性不太放心;认识不深,有的甚至误认为使用了公务卡会对单位原报销程序产生负面影响。持卡人疑虑较多,积极性不高,导致用卡频率较低。

五、进一步完善零余额账户监管控制的建议

完善零余额账户监管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不仅要求各有关部门转变观念、统一认识、密切配合,还需要加快预算编制方法、相关法律制度、组织机构、技术支撑等配套改革和建设,从各方面为新制度的顺利实施创造有利条件。针对上述改革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出建议如下:

1、切实加强零余额账户资金管理,确保资金运行安全高效。财政资金安全高效运行是支付中心工作的核心,为确保财政资金安全,支付中心应与有关部门协调争取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严格按照相关制度规定,细化并合理安排岗位分工,严格资金审核、拨付程序,切实加强对资金支付的审核,加强印鉴、票据使用管理,强化会计核算,完善对账制度,创建科学规范、监督制衡、管理有序的财政资金内部管理工作环境。二是切实加强对授权支付的实时监控。要求银行严格控制预算单位提取现金数量。实时监控中发现问题,应及时制止,严禁大量提现。三是大力推行公务卡制度。目前,我省公务卡尚处在试点阶段,应加快推行公务卡制度,使公务消费最大限度使用公务卡,减少预算单位提取现金数量。

2、尽快实施财库行横向联网,健全统一管理的信息系统。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实行零余额清算后,财政与人行国库和银行之间的资金往来急剧上升,核算工作量也成倍增加,迫切需要进一步完善信息网络,减少财政拨款和退库款项的在途时间和划转环节,提高工作效率,保证财政资金的安全完整,实现数据一次录入、多方使用、资源共享,为政府资金的安全高效运行和国库监管提供高科技保障。同时,建立覆盖财政部门、预算单位、人民银行、银行的综合信息处理系统,保证用款计划的编制、调整、审批、报送的网上操作,财政支付管理实行网上审核、网上支付、网上清算、网上反馈,并实现财政部门、预算单位、银行三方的自动对账和多渠道监控各预算单位的零余额用款额度进行监管。

3、继续加大部门预算改革推进力度。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都是财政预算管理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总过程中的不同阶段,预算编制在前,预算执行紧随其后。预算编制范围、方法和支付方式的确定,对预算执行都有决定性影响。必须进一步加快部门预算、综合预算改革的推进速度,精细化编制预算,在预算编制环节即可控制授权支付的额度,提高预算的可执行性,使预算执行部门在监督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时有据可依。

4、加强零余额帐户改革的宣传和培训。预算单位从授权支付账户中大额取现,项目混用现象频频发生等许多情况都是因为预算单位会计对零余额业务不甚了解,需要财政部门加大对这方面的业务培训和宣传。加大国库改革的宣传力度,提高单位对改革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参与意识。同时应采取授课、现场指导等方式,对改革单位财会人员就零余额账户的有关政策、支付业务操作流程、会计核算等内容进行培训,使会计人员全面熟悉业务操作流程,督促他们照章办事,减少不合规情况的发生。对行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机制,提高行对零余额业务的重视程度,积极配合财政和预算单位开展工作。

参考文献:

[1]湖南省财政厅《国库集中收付改革资料汇编》2003

[2]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国库集中支付实务》2004

[3]湖南省财政厅《国库集中收付改革资料汇编》2006年4月

预付卡管理办法篇9

一、公务卡制度出台背景

我国2001年开始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通过设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规范财政支出运行机制,使资金支付由“中转”变为“直达”,财政通过动态监控系统能够实时监控预算单位支付情况,显著提高了财政资金支付管理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但改革后预算单位现金支付问题仍然存在,一些预算单位大量提取和使用现金,规避财政监管,不利于规范管理和加强监督,制约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改革,且成效不大。为此,财政部开始研究实施公务卡制度改革。公务卡是指预算单位工作人员持有的,主要用于日常公务支出和财务报销业务的信用卡,公务卡是具备财务管理功能的一种银行卡,公务卡制度的直接作用是将传统现金支付结算改为用公务卡支付结算。因公务卡具有“雁过留声、消费留痕”的特点,被国际公认为是解决现金支付问题最有效的工具和手段。

目前,绝大多数中央部门、省级预算单位、部分市县级预算单位实施了改革,公务卡发卡数量达750多万张。公务卡结算提高了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效率和监管水平;同时由于公务卡结算报销需凭消费poS单办理,大大降低了虚开发票带来的财务风险,减少了公务支出中的不合法开支。

二、当前公务卡制度推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用卡观念有待进一步转变

一些预算单位对公务卡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因而对公务卡结算方式积极性不高。单位中只有少数职工和中层以上干部办卡,有些职工根本不知道公务消费必须使用公务卡,有些办了公务卡却没及时开通,而开通了公务卡却没有使用,导致公务卡出现了大量“休眠卡”和高注销率,造成资源浪费。有些人认为虽然使用公务卡刷卡消费很方便,但必须在规定的25天至56天期限内还清公务卡消费,否则会记录个人不良信用,还要收取罚息,如果由于工作繁忙或由于报销审批手续繁琐,公务卡消费报销时间很容易超过25天,因此不愿使用公务卡。对此,要进一步加大公务卡使用的宣传力度,强化业务培训与指导,增强持卡人的使用意识与安全意识,确保每个持卡人都愿用卡、会用卡、用好卡。

2、用卡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由于金融业发达程度不够,以及各地区的发展不平衡,国内一些中小城市和小商家的刷卡网点较少,迫使持卡人不得不利用公款到高档场所进行高消费,无形中助长了奢侈浪费之风。而县市及乡镇普遍存在商家无poS系统的情况,造成县市以下各预算单位在消费环节上严重不便。一些特殊行业单位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不受理银行卡,如火车站售票点等。虽然政府推行公务卡改革可以带动发卡市场建设,但如果相应的受理市场建设不能及时跟进,持卡人用卡不方便,会相应增加现金持有量,进而制约公务卡制度的发展。

3、公务卡信息系统建设滞后

目前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网络向纵深推进,基层预算单位已基本实行网络支付,而国库集中支付系统横向联网不健全。虽然财政部门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与银行、预算单位建立了横向联网,但未实现公务卡消费信息与国库集中支付系统、预算单位财务系统、银行支付系统的无缝对接,公务卡消费信息不能及时反馈到国库集中支付系统,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无法进行实时监控,公务卡的使用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预算单位的现金支付结算,而在强化财政部门动态监控和预算单位财务管理的效用上被打了折扣。

4、公务卡的法律地位尚不明确

目前,公务卡的使用主要是依靠财政部2007年印发的《中央预算单位公务卡管理暂行办法》运行,而没有比较规范的文件确保公务卡的法律地位。各预算单位缺乏公务卡使用的相关制度和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法律地位的不明确,使公务卡在实际应用中很可能触犯相关管理规定。

5、公务卡不能从根本上抑制腐败

公务卡结算模式依旧停留在技术防腐的初级阶段,且技术防腐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电子化的公务卡可以明白无误地记录并标示出消费的时间、地点和金额等公款消费信息,故以往现金结算暴露的凑票报销的漏洞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弥补,但对虚开报销发票的现象,公务卡同样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如公务员在公款消费后,同样可以要求经营者为其开具超过实际消费额的发票,然后在用公务卡进行支付后要求对方将差额部分退还。公务卡刷卡属于准现金交易,只需经营者的简单配合,仍然有空子可钻。公务卡只是改进财政管理体制、推行阳光财政手段之一,并不能成为抑制职务腐败的万能卡。

6、持卡人信用得不到保证

公务卡既可用于公务消费,又可用于个人消费,如果持卡人因个人消费没有及时偿还,预算单位需要协助银行对持卡人进行追偿,这会给单位带来一定麻烦。当持卡人调动、离职或其他特殊原因离开本单位时,如果持卡人透支公务卡没有及时偿还,单位还会承担一部分连带责任,进而影响单位在银行方面的信誉。另外,信用卡一旦丢失、被盗、被伪造或持卡人密码不慎泄露,就会存在较大的信用风险。

三、完善公务卡制度的思考

预付卡管理办法篇10

近年来,预付式消费在百货零售、美容美发、休闲健身等行业盛行,由消费者预付一定的费用,延期消费其服务和产品,以获取一定的优惠。在这一消费方式火爆的背后,消费障碍、服务打折、关门停业等种种乱象丛生。

预付式消费越来越普及,但因举证难、维权成本高等问题,使得预付式消费纠纷难以得到很好解决。

预付卡过期不能用?

预付式消费,是指消费者以预付款方式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的消费活动,消费者在交钱后,凭借购物卡、纸券、密码、图形等形式,分期分次消费。

商家在向消费者介绍预付式消费时,说辞诱人,承诺会有各种优惠,但是当消费者预先交了钱,再消费时,就会遇到一些怪现象。

消费者李女士办了一张洗浴游泳储值卡,卡里还剩200多元金额。今年2月,李女士带孩子去游泳时,发现服务台贴出一张提醒会员尽快消费的提示。商家表示,因到期拆迁,会员卡在2016年5月31日以后,就不能继续使用了。

对于商家的说法,李女士有些气愤,也有些不解,她说:这样的规定太霸王条款了!如果商家免费发放给消费者购物券,商家说到了一定期限后,消费券不能继续使用,还可以理解。但购物卡里的金额也是消费者预付的钱,商家随意就说,这个卡不能继续使用了,太让人费解。

李女士遇到的现象较为普遍,很多行业推出的购物卡背面,一般都有注意事项,印有有效期、过期作废等规定。这些规定不禁让消费者担心:如果不能及时消费完卡里的金额,消费者相当于把钱拱手送给了商家。

商家玩失踪

消费者魏女士的经历则更典型。

去年,魏女士曾在小区内的干洗店办理了一张洗衣储值卡。而就在上个月,魏女士突然收到商家发来的一条群发微信,内容大致是干洗店要搬家,让顾客尽快把洗好的衣服和鞋等物品取走。

当时魏女士在外第出差,当她过了4天去取衣服时,发现干洗店已经人去楼空。魏女士拨打储值卡上的电话试图联系干洗店时,发现根本没人接听电话。魏女士还发现,像她一样被套走钱和衣服的顾客还有不少,有顾客的卡里还有上千元,损失更惨重。

记者调查了解到,类似玩失踪的商家一般经营规模较小,主要集中在擦鞋、洗车、洗浴、美发等行业。由于玩失踪的小店普遍未到工商部门办理注销手续,直接停止营业,工商执法人员根本无法与店方取得联系,难以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

预付消费的三大欺诈

预付消费由于在商家提供服务前是经双方同意的,因此是正常的消费,商家的这种做法本身无可厚非。但一些商家圈完钱就关门跑人,则属于欺诈行为,属于不正当竞争。由于相关法律缺失,对于发卡单位的资质、发行规模等没有具体的限制,使得经营者诚信缺失的行为难以得到有效约束,导致预付卡销售处于无序状态。

从《中国质量万里行》近年来所受理的投诉看,预付消费存在的消费欺诈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欺诈一:人去楼空。用非常优惠条件吸引消费者办卡后,商家以关门、搬家等方式“玩失踪”,事前不告知会员,也不退还剩余金额,导致一些消费者花了钱,却没有享受应当享受的服务。

欺诈二:服务缩水。消费者办完卡后,商家服务缩水,承诺的服务不兑现。不少消费卡在最后一条有时会标注“解释权归办卡单位所有”,这一“所有”往往就成了服务变相的借口,而消费者想退卡商家却不退钱,“预约服务”变成了“霸王条款”。

欺诈三:设定范围。有的经营者对预付消费设定限制范围,办卡时千方百计让消费者掏钱,一旦套住了消费者,各种各样的要求随之而至,如是办理的消费卡只能在固定的项目中使用,又如在一定的时期内设置最低消费额度。而对于过期作废的储值卡余额,经营者则不予退还。

为此,不少与会法律界人士建议,政府部门应统一监管,或以立法的形式规范和加强事前监管。

消费者多陷入维权难困境

先付款再消费的方式让消费者陷入被动境地,无法预知商家在经营中的变故和服务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一旦遇到商家倒闭、经营者“跑路”、经营者更换导致消费卡作废等欺诈、侵权行为时,消费者很难挽回损失。

通过预付式消费这种商业模式笼络资金,是目前很多中小企业常用的手段。

记者发现,在预付费消费过程中,消费者面对权益受损时,大多都束手无策。

“我之前花几百元办了一张洗车卡,没多久商家就‘跑路’了。我当时想,作为律师,我该怎么维权呢?后来发现我只有一张卡,不仅举证难,而且为了这几百元,向消委会投诉或诉讼等方式维权又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确实是件挺麻烦的事情,也就没有跟进。”身为律师的罗振辉讲述了自己的亲身体会。

目前,很多预付式消费现象突出表现在单个卡面值比较小,但涉及面广、总体金额比较高。这种情况导致消费者基于时间成本、维权成本等,往往能妥协就妥协。预付费虽是民事行为,但其中可能存在变相融资的性质,其中的边界很难界定,如果不是大面积投诉,则很难追究其刑事责任。

地方立法加强事前监管

记者了解到,2012年11月,商务部实施了《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试行)》,但在实际操作中,因缺乏统一监管,导致该办法中提到的担保等措施很难依法实施。

对此,有律师曾提出,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在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全面建立对预付式消费提供机构的登记申报制度,加强行政干预;对主体资质、注册资金要求、使用范围、预收预付总额、单张面值限额等做出具体规定,强化市场准入,达到一定数额的、要实名登记、还要引入第三方存管机制。同时,还应建立行业信誉档案,制定诚信“红黑名单”数据库,及时消费指引和警示提示,从源头上遏制预付式消费领域中不法行为的产生。

预付式消费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应予以肯定。实际上,预付式消费在日本和加拿大已很成熟。在日本,预付式消费只是一种个案,因为他们有一套规范和制度约束,比如规定了提高经营者的准入门槛,进行资金担保,一旦出现问题可用保证金优先进行补偿;另一个是返回权,消费者交完钱,在一定时期内可以退。这些好的经验都可以借鉴。不过,预付式消费遍布教育行业、美容美发等很多领域,而这些行业的监管分散在各个部门,容易导致监管缺位。

专家建议,将预付式消费监管统一到一个部门,比如说市场部门或者工商部门,加强事前监管,可以避免事后维权的尴尬。同时,有关部门应出台政策加强监管商家行为,消费者在办卡、购买优惠券时,要理智慎重,提高维权意识。

消费提醒

为了保证您的利益,《中国质量万里行》特别提醒消费者,进行预付消费,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消费者选择预付消费项目时一定要清楚了解该项目的具体服务内容,不要相信商家的口头承诺。一般商户都会要求顾客签订合同以维护双方利益,此时就应该看清楚合同的条款并要求商家将各具体服务内容及约定清楚具体列明;

其次,消费者要按照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消费额度,量入为出。一般商户为了自身利益,都规定了预付费是不能退款的,所以切忌不顾实际,盲目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