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民工调查报告十篇农民工调查报告十篇

农民工调查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6:42:57

农民工调查报告篇1

二、农民工在城市中生活状况

2、外来务工青年的精神生活跟同龄的城市青年相比有较大差距,他们缺乏务工青年自己的文化和教育活动阵地。据我们了解到的务工青年一般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工作上,其余的一般就是聚在一起聊天,打牌、看电视,他们一般不关心时事新闻。虽然很多人都想去看些文学、技能介绍等方面的书,但苦于没钱或没时间,只得去买些地摊上的书,或者干脆趁休息时间跑到书店看免费的书。

4、务工青年法制观念和知识也很薄弱。据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务工青年通常与用工单位口头协商工资待遇,只有不到44%的人签订了用工合同。用工单位为他们缴纳失业保险金和工伤医疗保险的寥寥无几。当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有33.2%的人感到孤立无助,只有13.3%的人想到去找工、青、妇、组织。

5、由于工作不稳定,外来务工青年的子女上学也成了大问题,他们的孩子不得不打游击,很多务工青年子女就读的外来务工子弟学校,既无法跟城市学校相比,又无法跟他们家乡的学校相比。

三、农民工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待遇问题

(一)从失业保障方面看,城市居民在失业期间有失业补助,而农民工却没有。

农民工靠的是熟人拉线,为他们提供岗位;靠运气,不要因生大病、受重伤而失去工作。他们在失业期间多是靠积蓄,或向他人借钱,或是贷款、卖血,也有一部分人不得不回农村老家,重操旧业。从医疗方面看,很多农民工失业以后仗着年轻,身体好,硬挺着而不去医院看病,遇到重病、大病,绝大部分是自费,用工单位通常在不得已的情形下只垫付很小一部分费用。从住房方面看,农民工是无法享受福利分房或在政府提供补贴的情形下买商品经济房的。有些农民工合伙租住于城乡结合部的农居点,一间房住二三十人,房租每人每月平摊几块钱,铺地铺,雇佣某家属做饭,在公共食堂吃饭;有些建筑工人住在工地附近的工棚里,拥挤不堪,采光和通风条件差,卫生情况不言而论。在保险方面,据了解,很多工厂对农民工只有工伤保险,但有年龄限制,如18岁以下50岁以上的农民工没有工伤保险,即指童工和超龄老龄农民工不在保险范围内。童工和超龄工的工资比其他农民工工资低,而他们却干着同样的活,建筑承包公司等以更廉价的方式剥取他们的劳动力。这使得农民工也分了层次,童工与超龄工的处境更是困难,他们属于非法用工,更不在法律的保护之内,但他们又不得不在外打工维持家里的生活。特别是50岁以上的农民工,从50年代经历过来的人,家里几乎有两三个孩子,至少有一个孩子在上学,上有老,下有小,只有在外打工钱来得快,像养老保险、工伤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就更不必提及了。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目前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是近乎缺失的。

(二)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原因。

据了解是多方面的,通过对社会保障部相关人士的访谈以及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1、社会保障严重滞后的根本原因是农民工在城镇的边缘性这个特殊社会地位,户口是关键。虽然政府已经取消了原来旧的户籍制度,但太多利益户口仍在发挥着作用。没有城镇户口就不能平等地享受城镇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不是正式城镇职工只是临时的工人就不能平等地享受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待遇。这种过渡性的结构状态还没有相应的保障制度实施保障,这便使得农民工处于社会保障的真空地带。没有相应明文规定的农民工社会保障条例的出现,农民工就难以享受社会保障权益。

2、社会保障立法不健全。许多对农民工的优惠政策和社会保障基金没有得到落实。通过我对市人才市场的调查与观察,没有一家专门为农民工服务的人才市场,严格地说,是没有一个为农民工提供合法程序,签署正式雇佣关系的契约机构。只有农民工自发形成的农民工市场在公路旁边,在小卖摊旁边等待雇主,随时还要遭受城管的驱赶,据说是因为他们影响了市容,给争创文明城市抹黑。同时,部分用人单位对法律保障缺乏正确的认识,隐瞒企业受保人员的真实情况,更有甚者拖欠农民工工资,强行对农民工实施暴力,危害他们的人身与财产安全。

3、农民工自身社会保障意识较差,增强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我曾问过一位农民工,为什么不去争取自己的正当权益。他说大学生太天真,太学生气了,社会很复杂,能有工作已经很不错了。他们农民工团体意识较差,带有浓厚的小农意识色彩,怕闹事,眼光短浅,只要用人单位给某些领头农民工一点好处,利益诱惑,其他人便不了了之。

四、调查建议:

通过这次调查,发现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任重而道远,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现实意义非常重大。十七大的召开,将给我们更高的启示,为解决这个问题指明方向。作为党员干部,我们更应该多参与社会实践,关注农民工的疾苦,为解决他们的问题献言献策。

1、改善农村组织、生产结构。要投入农业结构改革,改变靠天吃饭的传统,增加其他副业或手工业,使农民可以有多方的出路。加强农民工教育,充分利用职教资源加强农民工职业教育和培训,加大新农村文化的建设力度。切实去了解农民工的思想动态,积极引导、扶植他们去就业,为他们提供学习的机会,创造学习的条件,是任重道远的,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举措。总之,提高基层人员的素质是重点,提高农民的文化、认识是主要工作。

2、政府应该从各部门抽调人员,专门成立一个组织,专门针对农民工身上所发生的问题。

3、完善法律制度,但同时加强宣传效率,让农民工也能明白其简易程序,用法律维护自己什么权益。

农民工调查报告篇2

一是国际上对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下降,出口生产企业订单减少,企业遭遇困难,不得不裁员,由于城市生活费用较高,被解雇的农民工大部分选择返乡。二是受楼市低迷影响,建筑业、搬运业等务工的民工大都失业返乡。三是受待遇低下的打击,不少民工在城里居无定所,职业稳定性差,合法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障,生活压力加大,萌发回乡念头。四是受惠农支农政策影响,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提高,面对就业压力,许多农民工选择返乡从事农业。五是一些农民工经过数年拼搏,积累了一定规模的资金,掌握了一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重返家乡进行二次创业。

二、面临的问题

一是直接影响农民增收,降低农民生活质量。外出务工收入一直是我县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金融危机下农民工失业返乡和就业不稳定,直接导致农民工资性收入明显下降,影响了外出务工人员及其家庭的生活水平。

二是增加了就业压力。失业返乡人员增多,而我县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却非常有限,这将使就业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特别是返乡农民工中年龄偏大、无技术特长的人员再就业难度更大。

三是农民工子女教育受影响。返乡农民工子女很多在外就读,适应了务工所在地的学校环境、教学模式,因父母失业被迫返乡,环境的改变、教学模式的不同,将使孩子的心理和受教育的质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处理不好,将导致孩子休学、辍学。

四是社会稳定存在隐患。很多农民工外出打工后,农村联产承包的土地已转包、出租,自己不可预期地提前返乡已无地可种,无田可耕,造成生活、生产困难,特别是有些家庭,其收入几乎全部来源于外出务工,失业后返乡待业将使家庭收入锐减,生活陷入困境,可能会做出危害社会团结和谐的过激行为,同时有部分农民工因无所事事,极易聚众,滋事生非,将对社会治安造成一定危害。

五是带来权益保障等社会公共服务问题。外出务工人员失业返乡后,可能有土地、山林承包流转权益,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房建设等诸多权益诉求,给我县公共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

六是培训条件有待改善。作为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主要承担者—**县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其实训场所面积仅3000平方米,目前只有电车、针织、钳工等10个比较简单的实训室,技能要求高、设备投入要求硬的专业如数控、模具、机电一体化、机械加工等则因设备缺乏无法开展培训工作。

三、应对返乡农民工问题已采取的措施

一是成立了农民工返乡就业服务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政府分管领导和劳动保障、农工部、工业园管委会、农业、扶贫办、财政、教育、就业、社保等有关职能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领导小组全面指导协调我县返乡农民工就业工作,确保全县就业形势基本稳定。

三是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台帐。此项工作由村劳动保障协管员摸底调查,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指定专人及时录入信息系统,县劳动就业局负责数据汇总及业务指导。台帐数据做到半月一更新,便于及时了解掌握第一手有关农民工返乡回流及再就业等情况,同时也给县委、政府做出有关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五是积极实施农民工小额贷款扶持政策。对符合条件的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农民工最高提供5万元担保贷款,享受50%的利息。据统计,我县2008年共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583万元,有力支持了返乡农民工实现本地创业。

六是建立求职登记及用工需求档案。县就业局及时对有就业意愿的失业人员进行免费登记,并每月三次前往各个企业了解用工需求缺口,及时实现供需对接。

四、应对返乡农民工问题下一步工作建议

1、建立返乡农民工调查预警机制。

一是继续做好返乡农民工调查工作。准确掌握、全面统计失业返乡农民工的数量、年龄结构、文化程度、职业技能、务工区域、务工行业、家庭状况、就业意愿、参训需求、心态变化、利益诉求以及生产生活困难等方面的情况,防止可能出现的各种不稳定隐患,重大情况及时向上报告。二是建立劳务输入地与输出地联动机制。及时掌握农民工歇岗、待业、失业及返乡等情况,准确了解用工地劳动力供求信息,准确把握农民工群体动向,互通情况,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农民工就业、权益保障等工作。三是建立应急处置机制。相关部门制定预案,及早部署,相互配合,上下联动,确保不发生,确保社会稳定。

2、实施返乡农民工就业帮扶行动。

一是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失业返乡农民工就业。二是结合新农村建设工作,组织各单位党员干部进村入户,开展一对一帮扶工作。三是创建创业信息平台,向返乡创业者公布各项行政审批、核准、备案事宜及办事指南,及时提供法律、法规、政策和各类市场信息。四是搭建用工信息平台,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用工信息,引导返乡农民积极就业。五是定期或不定期在县城、工业园、乡镇等地举办招聘大会。

3、加大资金投入,努力改善培训条件。

一是加快兴建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公共实训基地,争取我县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实训大楼早日开工建设。二是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建设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宿舍,以解决农村劳动力培训无学员宿舍的局面。三是全面完善培训设备。有先进的实训设备,才能有现代化的公共实训基地。目前,我县正在完善电工电子与自动化专业实训设备。

4、积极开展就业培训。

能否对外出返乡务工人员进行有效的培训,将是解决他们当前乃至今后就业的重要基础。按照市场缺什么就培训什么,农民工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的要求,遵循就近、有针对性、分层次、与企业联动等原则,把失业返乡农民工全部纳入政府公共培训范畴,切实加大农民工的培训力度,不断增加农民工技能储备,提高其就业能力。

5、鼓励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

一是资金上鼓励扶持。建立和完善金融贷款担保体系,加大对回乡投资创业项目的财政、金融支持,缓解资金短缺问题。二是对回乡创业人员在用地、税收、服务等方面开绿灯。三是引导返乡农民工投身新农村建设,发展农副产品加工、规模化养殖种植、特色化农业等,通过发展产业,实现脱贫致富。

农民工调查报告篇3

据调查统计,全县农村总人口数为469006人,农村劳动力(男16-50,女16-45周岁)总数为254831人,其中男141628人,女113203人。外出务工劳动力数65683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5.8%。其中县外务工人员17101人,占外出务工人数的26%;县内务工人员48582人,占务工人员数的74%。县内务工人员中,在本镇(街道)务工人员28936人,占在县内务工人员数的59.6%,占外出务工总人数的44.1%。务工人员中,有工作岗位,春节后继续上岗的43206人,占务工人员数的65.8%。属季节性务工,农忙时在家,农闲时临时打工的17873人,占27.2%。有岗位和季节性临时打工人员合计占打工人员总数93%。春节前,因失岗或自愿离岗而返乡的农民工总计4604人,占总数的7%,至调查时,此类人员中已经就业上岗人员3116人,占67.7%。

二、农民工返乡的主要原因

全球金融危机使得我县部分企业从去年10月份开始出现生产减停和裁员问题。但根据我局对返乡农民工的动态监控、定期直报、企业裁员报批等情况,我县没有出现因金融危机造成的成规模的农民工返乡现象。本次调查显示,我县农民工返乡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春节期间集中返乡,回家过节。春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绝大多数企业放假。农民工不管是长期务工或季节性打工,都选择回乡过春节,这是农民工返乡的主要原因。所有外出务工的65683人中,因为春节原因返乡的61079人,占93%。

二是因企业裁员失岗或自动辞职离岗。部分农民工因所在企业生产减停、裁员、长期放假,不得不返乡。部分对所在岗位不满意,欲另择岗位或来年另有从业打算的,一般选择在年末之时离岗。本次作为重点统计的此类人员4604人。占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7%左右,比**年(**年统计失岗返乡人员3594人)增加1010人,增长28%。

三是少数农民工自愿离岗返乡。主要是回乡自主创业、回村从事种养业、或因年老不再务工、年轻人回乡结婚等原因辞职离岗返乡。统计此类人员648人,占1%,此类人员无求职意愿。

三、目前我县返乡农民工就业形势

我县农民工就业的特点是务工地点较近,一般在本县或在XX、XX、XX、XX、XX、XX等周边县市,少数远途务工的大多在XX、XX、XX、XX、XX等地。就近就地实现转移的占50%以上,由于多数离家较近或就工务工,求职就业选择相对灵活。异地远途务工人数少,失岗返乡农民工无明显增多。根据我局春节前对全县企业空岗情况调查统计,全县大中小企业自报空岗3200个,目前我县尚未出现无岗就业的状况,虽然我局在节后组织了为期一周的招聘洽谈会和送岗位下乡活动,但仍有部分岗位无人应聘。因此,我县农民工就业未凸现压力。

一是因为失岗而返乡的农民工无明显增多,因此对就业岗位的需求没有显著的增加。绝大多数农民工虽春节回乡,但未失岗,节后继续上岗从业。

二是企业发展迅速,提供的就业岗位显著增加。全县新建企业、扩产项目增多,镇域企业、民营经济、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增加了一大批新的就业岗位,仅人力资源市场提供的就业岗位,今春就比去年同期多2100多个。

三是房地产业迅速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一方面,虽遇经济危机房地产业相对低迷,但已具规模尚在苏醒拓展的建筑市场为一大部分农民工提供了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县城及各镇(街道)建成的一大批商业经营房及门店投向社会,吸引了部分求职人员转向自主创业,并吸纳了许多求职人员就业。

四是企业用工行为进一步规范。去年以来,我们认真实施《XX县失业预警机制》和《关于规范企业裁员行为的意见》,强化监察执法,企业用工进一步规范。同时,随着企业用人观念的转变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部分大中企业积极保障职工利益,虽然出现阶段生产减停,但能给职工发放生活费,有的实行“干一休一”等方式轮休,立足长远,规避困难时期的裁员,为职工保留了就业岗位。

五是就业渠道畅通。春节前后,我局积极筹备,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广告,张贴标语进行宣传,深入企业调查摸底,于节后召开了大型春季招聘洽谈会和送岗位下乡活动,促进了求职人员与用人单位的对接。同时,劳动力市场坚持全天候、无休日办公,登记求职人员,推荐聘人岗位。就业办与各镇(街道)保障所使用就业网络平台实现就业信息互联,求职人员网上直报。通过全县村村聘用的劳动保障事务协理员,实现城乡就业县、镇(街道)、村三级联网互通,方便了农民的就业。去年以来,我局在包村过程中,还积极发挥部门职能,将服务农民工就业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深入开展调查摸底,组织实施“送政策、送岗位、送温暖”等活动,服务农村劳动力就业。

目前,全县返乡农民工就业已处尾声。调查数字显示的返乡未就业人员1488人,但其中有求职意愿的840人。近期,经过人力资源市场介绍就业或个人自行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人员有433人。还有极少数求职人员对现有的聘人岗位或工资待遇不满意,还有部分农民工,特别是年龄偏大的或家庭妇女,根据家庭及个人特点,不愿从事固定岗位,选择到劳力自由市场找活打短工。在进行返乡农民工就业状况调查的同时,我局还同时在县电视台和劳动就业网了公告,对未就业人员,由县劳动就业办公室帮助联系就业,公告在黄金时段循环播出一周,但至今无人员联系。目前,县人力资源市场还有企业委托聘任岗位500多个。

四、下步重点解决的问题

虽然面对金融危机就业工作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随着我县城市化、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和企业规模的拓展,加之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就业环境相对宽松,政府无需刻意制造“饭碗”。但统筹城乡就业工作显露出的一些问题,还需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一是多渠道多形式加强对求职就业人员的技能培训。缺乏就业技能或技能素质偏低仍然是制约求职人员就业的主要因素。因此,必须强化对城乡求职人员的劳动技能培训,确保人人有技能。对已有一技之长的,开展技能提升培训,落实对口岗位;对缺少技能的,根据企业需求开展定向培训,推荐岗位;对有就业意愿外出务工的,培训后颁发职业资格证书,持证求职。同时,建立境外务工培训服务体系,培训输送境外务工人员。近期,我们将免费对600名培训合格人员颁发职业资格证书。为做好就业培训工作,我们建议政府加大投入,进一步加强对统筹城乡就业培训基地的设施配套和师资队伍建设,以发挥好劳动技校和基层企业定点培训基地的作用,开展好定向培训、订单培训和委托培训,为企业提供技能型、适用型人才。

二是加强就业服务网络建设。完善县、镇(街道)、社区、村庄四级互联就业网络,所有就业岗位归口汇总,通过网络互联直到村庄,利用网络送岗位下乡。同时,对求职务工农民工及个人资料,由村协理员、社区、镇(街道)到县就业办,从下到上反馈汇总数据,网络与企业对接,向企业推荐。我们还将通过建立务工求职农民工管理档案和全县企业用工数据档案,随时掌握农民工在岗位就业状态和下岗失业情况、企业用工情况,确保企业用人与求职就业密切有序衔接。为促进农民工就业,我们建议做好与部门包村工作的结合文章,让各部门包村组摸清所包村农民工就业情况的底子,并落实帮扶就业措施,积极帮助农民工找岗位,促就业。

农民工调查报告篇4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意向;影响因素;建议

从1984年中央1号文件允许农民自备口粮进城、中国农民迈进城市务工的第一步算起,到今年已近30走过个春秋。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农民们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务农生活,开始走向城市生活。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农民工作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融入了城市。目前,中国农民工总数大约为2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2亿人左右。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显示,1980年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体,数量超过1亿人。新生代农民工所显示的主要特征开始逐渐成为农民工群体整体上的重要特征。新生代农民工具有的文化水平高,生活意识和城市同龄人相近,具有强烈的家庭责任感和创业动机的特点和上两代农民工明显不同。然而,在新生代农民工中普遍存在劳动合同签订率低、社会保险参与率低、工资水平总体偏低等的现象又暴露出新生代农民工们的不够吃苦,易好高骛远等等缺点。同样,工伤及职业病多、加班多、劳动争议多等现象也暴露出了城市和农民工融合过程的种种弊端。新生代农民工和传统农民工表现出明显的不同之处不得不让城市重新思考农民工群体的社会定位。劳动供给和就业行为于第一代农民工的明显不同,对社会保障进一步的需要和突出的市民化问题改变着城市对农民工的看法。然而,置于历史的特定时间段内作考量,化解“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所积累并仍在持续发展的诸多突出矛盾,本质就是统筹化解由城市(镇)化及农业劳动生产力提高所共同带来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就业和生活的难题,让他(她)们分批转变为“新生代市民”。让“新生代农民工”实现身份转换,抽象地说先要打破城乡社会二元分裂结构。2010年中共中央第一号文件明确提出“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总理在北京考察工作时说,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年轻农民工,让他们逐步融入城市生活。这些都引起社会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更大关注。

一、相关概念

(一)新生代农民工

民工潮在中国大地出现至今,农村大致走出了三代农民工。第一代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出生的。这代农民工25岁以前基本是在农村度过的,掌握了熟练的务农技能,但是他们文化程度较低,所以对工作的要求也不高,只要务工收入能达到他们的最低期望值就行。第二代人出生在1970—1979年。这部分人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有两个不同点:一是文化水平有所提高;二是他们对农业技能的掌握程度不如上一代农民工。而他们的家庭模式最具有代表性,一般是处于两地分居状态,妻子在家务农和抚养子女,丈夫在外打工挣钱。第三代人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与前两代人相比,这代人的文化程度有了明显提高,大多数人拥有九年义务教育以上学历,达到高中或职高学历不占少数。这使得他们对工作的期望值相对较高。但由于是直接从学校到社会,大多数人缺乏务农经验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他们所受的教育又没有达到与城市人同等的水平,这决定着他们的工作状况往往比期望的要差。

这就是本文所讨论的新生代农民工,相应的把第一、二代农民工看成传统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的提出,是针对与传统意义上农民工的区别而提出。对于传统农民工而言,外出务工的原因主要是农业劳动收入边际效益递减的推力。但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而言,还有城市生活的拉力。他们已经逐渐成为中国劳动力供给的主流,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城市经济发展的一支绝对“生力军”。传统农民工中的大多数人进城打工基本出于挣钱的目的。但新生代农民工显然已经不再满足于此。对他们而言,城市同时意味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意味着发展前途。同时,新生代农民工具有强烈的家庭责任感,他们对家庭的重视程度比传统农民工明显要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家庭模式基本上分为了两种,其一为夫妻两人在城打工,孩子由在家乡的老人照顾。其二为全家迁移到城市生活。新生代农民工们希望通过进城务工经商,告别祖祖辈辈“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传统农民工往往怀有深厚的“乡土情结”,进城打工只是他们谋生的手段,挣了钱他们最终要回到农村去。新生代农民工中很多人不会务农,对土地也没有很深的依赖,他们已经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农民,也难以再适应传统的农村生活,他们比父辈更希望能在城市立足,在城里拥有一份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从这点上看,新生代农民工具有典型的“第二代移民”特点。他们对城市的亲切感和熟悉度明显高于了乡村。他们的人生态度达到价值观人生观,小到消费观,择偶观城市同龄人也很相近。但是,面对身份不被城市人口接纳和对乡村的不认同感,身份和最终归属问题是新生代农民工普遍面临的迷惘和困惑。

本文定义的新生代农民工是指上文中的第三代农民工,这些在计划生育政策下出生、成长的新生农民工,本文把新生代农民工定义为出生在1980年之后,户籍为农村,在城市中打工经商的外来务工人员。

(二)创业意向

创业意向(entrepreneurialintention)是潜在创业者是否从事创业活动的一种主观态度,是对人们具有创业者特质的程度以及对创业的态度、能力的一般描述,是创业行为最好的预测指标。:“创业是一种意向外化的表现。”因此预测意向就能预测行为。至于行为的出现,取决于时机成熟与否和各种诱因。由于建立一个新企业的决策可以被视为一种深思熟虑的个体行动或者有计划的个体行为,因此个体的创业意向对个体的创业行为具有很强的预测效力。在此假设基础上,个体创业意向研究比研究创业者和非创业者之间的差异更具理论和实践意义。

创业意向由bird于1988年首次提出,他将创业意向概括为“将创业者的注意力、精力和行为引向某个特定目标的一种心理状态”,并且认为由灵感激发的创业想法必须通过创业意向才能实现。同样从意向的内涵出发,krueger(1993)将创业意向定义为指创办一个新企业的承诺度。同时他认为创业承诺度越高,创业意向越强。基于krueger的基本思想范巍和王重鸣(2006)认为,创业意向是“潜在创业者对从事创业活动与否的一种主观态度,是人们具有类似于创业者特质的程度以及人们对创业的态度、能力的一般描述。”thompson(2009)在批判与总结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观点。他认为,创业意向只是成为初期创业者(nascententrepreneurs)的必要条件,即成为一个初期创业者不是创业意向的必然结果,但初期创业者必然拥有创业意向。区分拥有创业意向的个体与初期创业者的关键点在于,拥有创业意向的个体到达哪一阶段才能称之为初期创业者。

创意意向和“前组织现象”(pre-organizationphenomenon)并不相同。所谓“前组织现象”,是指在组织作为一种正式形态出现之前,所表征出的种种迹象。相比之下,“创业意向”(entrepreneurintentions)应该是明确、稳定和先行的。bagozzi认为,态度、信念、个性和人口特征与创业有一定的相关,“创业意向”是创业行为的最佳预测指标(bestpredictor)。正如katz研究发现,当某一行为是罕见、朦胧和未知发生时间的那么“行为意向”就变得特别重要。

综上,本文将创业意向定义为潜在创业者对创办新企业或实施创业行为的一种多方面的主观心理准备状态及其程度。这些方面主要包括潜在创业者对自身素质(包括创业知识和创业潜能)的评估以及对外在因素(包括创业合作伙伴的可靠性、创业资金的充足性、市场的需求性以及社会支持情况)的主观评估情况。

二、调研过程

(一)编制问卷

由于中国背景下农民工创业意向的相关研究较少,没有关于新生代农民工创业的权威调查问卷,所以只能自主编写问卷和采访提纲。

1.问卷制定

在参考了大量关于创业意向的文献资料后,我们初步将问卷分成了三大部分内容,分别为个人信息、打工经历和创业意向。并从这三部分分别着手,制定相关因素编设调查问题。在经历过问题制定,问题选择,问题改进,问题补充,细节处理后,以一些必要相关的个人信息为基础,以未来发展及个人创业意向为重点的调查问卷最终确立。问卷共43题,9道题为个人信息部分,主要包括籍贯,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等。17道关于打工经历部分,主要包括从事过的行业,打工年数,现阶段工资,对现从事工作的满意程度等。17道关于创业意向部分,主要包括创业在资金的来源,创业规模,创业行业类型,对投资了解情况,相关鼓励政策的了解情况等。

2.采访提纲制定

围绕着问卷的主要信息和补充内容,我们采访提纲分为了三个主要部分。分别为打工经历,现在情况,创业想法三个部分。打工经历(6个小问题)着眼于个人信息和曾经的工作经历,旨在个人的基本信息收集。现在情况侧重于取样对象对现在工作的满意度和基本的日常生活,共有两大题6个小问题。创业想法调查的是关于创业意向,创业方向和创业困难等相关情况,共有3大题8小题。访谈旨在近距离的了解农民工,补充问卷问题固定不灵活机变的不足,使样本更加有效全面。

(二)取样过程

我们分别在哈尔滨、苏州、徐州、镇江、南通、扬州等地进行了取样工作。取样对象包括建筑工地,各类工厂,饭店宾馆,商场,菜市场,理发店等地。采取自发自愿的现场答卷。此次调研的主要取样对象为30岁以下,户籍农村,现工作在城市的外来务工人员。他们基本上过着工作地点和住宿地两边跑的打工生活,一般工作在每天10个小时左右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整个取样过程中共发出问卷403份,回收分卷399份,回收率99%。有效问卷为382份,有效率达94.7%。新手代农民工具有以下特点,1)男女比例持平,2)年龄上偏年轻化,3)大部分为未婚,4)受教育水平高,5)工作时间相对较短。

同时,我们也进行了访谈工作。访谈工作由两人一组,其中一个负责提问,另一个负责记录整个访谈过程。在访谈过程中,严格按照访谈提纲进行。通过面对面的交谈,更加直接的了解他们的现在生活状况、家庭背景和对生活工作的满意度,并细致的询问了他们对创业流程、投资环境、资金借贷等方面的了解情况。在结果中,我们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具有以下特点:1)受教育水平高,97.6%的被试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2)男女比例基本持平。被试中,男性达到49%。女性达到51%。3)对现在的生活状况不满意程度高。在调查中,只有10%左右的农民工满意现状。4)变更工作速度快。大部分的被试表示自己最长从事一种职业的时间不超过两年。

(三)统计分析

数据分析主要采用专业统计软件包spss18.0统计手段,主要包括:相关分析、方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回归分析。

三、结果分析

(一)访谈结果

1.创业意向现状

在访谈中,我们访问的6名被试全部都具有自主创业的想法。而且,有67%的被试“表示经常会这样想”。在创业形式的选择上,50%的被试选择了做个体零售,而没有被试选择开办工中国论文联厂或开公司。在创业意向上,近期有强烈行动意向的比率比较低,只有16.7%。大部分的被试认为自己现在还没有条件自主创业,想等到以后创业条件更加充足了之后再采取行动。

2.创业动机

新手农民工普遍具有强烈的创业动机。其中最大的创业动机是赚钱和为家人营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占到了100%。其次,在于对现在自己为别人打工的现状的不满,希望自己可以做老板。再次,是希望能有自己的事业,更好地融入到城市。最后,是自我实现,在动机中的比率是33.3%。

新生代农民工具有强烈的创业因素。但是,他们对创业采取实际行动的比率并不高。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创业的因素有很多,我们把它们分为客观环境因素和主观自我因素。在客观环境因素中,资金对于创业者的影响最大,达到了100%。其次为身边创业的实例和家人朋友对自己创业的态度,最后为政策的支持。在主观自我因素中,创业经验和人脉占了主要地位。其次,管理和经营经验对创业者来讲也是至关重要的,占到了67.7%的比例。影响相对较小的是市场和创业的相关知识。

4.访谈个例

个案1:来自河北石家庄今年26岁的陈先生现在和父亲在黑龙江打工。只完成了初中学历的他目前在一家建筑工地做瓦工。2000多元的月收入大部分用于资金积攒。长期的工地生活使他并没有太多机会了解事实资讯,身边的工友是他最经常的交往对象。每天高强度的体力消耗,日复一日的枯燥工地生活,让他对自己的现状很不满意。陈先生表示:辛苦的世代农村生活使他强烈地想融入城市。谈及未来他希望能经营一家小型建材公司,主要经销适合普通居民使用的实惠的房屋材料,自己当老板。虽然,他对创业的相关信息还不十分了解,但是他表示,如果能有机会参加创业知识培训,他是十分愿意尝试的。他希望政府能更加关注对农民工创业知识的普及问题,给像自己这样的人,提供平台。

个案2:今年22岁的李小姐,选择的就业地是在家乡附近的哈尔滨。现在在一家咖啡厅做服务员,目前的月收入是1200左右。因进城时间不长,现还没有太多存款。但身边的同为服务生朋友的创业想法给了她动力。李小姐说,看到身边的朋友不断离开咖啡厅,经营自己的小饰品店,小餐馆等,她十分希望自己能像他们一样,做老板。谈到具体的打算,李小姐还不能详细地为自己做出规划。不过,对未来乐观的她,希望在将来和朋友经营一家小仓买。现在她最想要学习到的是目前国内对个体创业所实行的政策,更多学习经营仓买的经验。她表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城市立足。

个案3:今年23岁的陈先生出生于扬州农村,现在在苏州工作。作为导游的他曾经在家乡和朋友合办过一家服装店,也经营过一家冷饮厅。他说开朗的性格让自己有了一个较大的朋友圈,并经常和朋友在一起交流讨论,有困难的时候,也多是向朋友寻求帮助。虽然现在的工资并不理想并且大部分用于储蓄,但他希望将来能通过自己的切身经验在苏州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餐厅。他认为和别人相比,自己的两次经商经验会带来更多优势。但现在的工资并不理想并且没有足够的储蓄,他希望政府能再放宽一些农民工的贷款政策,为农民贷款提供适当的优惠。

个案4:今年24岁,中专学历的郑先生有相对优越的家庭条件,父辈的打拼不仅为他留下了充足的资金储备并且建立了良好的人脉关系。谈及未来,他坦言,相对良好的基础教育使自己十分向往外面的世界,对城市有着强烈渴求。同时,丰富的信息来源,良好的资金储备更让自己看到了创业优势。出生于农村的他希望自己能脱离农村,在城市建立自己的家庭,融入城市生活。现虽在一家家居城打工,薪水也并不理想,但日渐丰富的工作经验让自己信心十足。父辈的指导,同辈的帮助都为自己将来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使自己对创业有着较全面的认识,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一家属于自己的家具店。

(二)问卷结果

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意向分布图

个体创业意向强度得分从0到3不等。对背景信息的各个选项进行创业意向强度的均分统计,初步反应各个背景条件对创业意向的影响情况。就上面数据反应的来看,男性的创业意向强度均分高于女性。受过高中和高等教育的创业意向强度均分高于其他。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从事零售批发业的创业意向强度均分在同组中最高。其他背景条件组的均分差别不是很大。

四、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意向的影响因素及分析

在2010年1月底,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新生代农民工”这一概念。自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总理又再次提到了“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好农民工在城镇的就业和生活问题。”之后,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帮助农民工创业的相关政策,社会也提高了对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情况的关注度。同时,新生代农民工具有受教育水平高,有强烈学习欲望,追求并靠拢城市生活,具有创业意愿等特点,这些特点也表明了新生代农民工具有相当鲜明的主观创业特征。本次调研着力于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两个方面检验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创业的因素。

(一)个体因素

1.性别因素

在男女比例上,新生代与老一代不同。老一代农民工中男性员工占62.1%,女性员工占37.9%,男性比例明显较高。新生代农民工中,男性占46.8%,女性占53.2%。男女比例基本持平,女性比例略高于男性。而在创业意向上男性则高于了女性。

2.受教育程度

与上一代大多是文盲半文盲的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多数人都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更多的人接受了职业培训。这不仅使得他们具有一定文化知识,也使得他们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可以通过报刊、书籍以及网络获取大量的知识和信息来为自己服务。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在新生代农民工中受教育水平越高创业意向越强烈。在诸多因素中,教育的作用最为明显,人力资本水平越高的农民工,其留在城市的意愿就越强。而留在城市的愿望越强烈就越容易触发农民工们在城市创业的愿望。农民工自身素质的提高为农民工创业奠定了基础。

3.创业经验

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显示其与城市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对于城市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在调查中我们可以发现,97.3%的新生代农民工表示愿意自主创业。新生代农民工不同于传统农民工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他们都有融入城市的要求,有在迁入地永久生活的愿望,他们有着与父辈们不同的就业观和生活观。97.55%的人都不愿意再返回家乡。农民工创业素质体系应当包括优秀的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心理和创业能力四项基本要素。在创业经验中使得这些素质不断提高,因此,创业经验越丰富的农民工越愿意从事创业活动。

(二)环境因素

1.家庭经济状况

尽管新生代普遍比较年轻,但有86.9%的人寄钱回家,同样具有强烈的家庭责任感。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新生代农民工中,有56.7%认为他们出来打拼事业的原因是为了家庭。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家境不好的农民工具有强烈的创业意愿。同时,家境相对优越的新生代农民工的创业意愿明显偏高。积累乐的大量资金和在打工同时熟悉了的某一行业的生产、管理、业务等流程的一些基本的管理方法,并且还拓展了人脉关系能为自己的创业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而优越的家庭环境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这些条件,所以也便产生了家境相对优越的新生代农民工的创业意愿明显偏高这种情况。

2.身边创业实例

新生代农民工干着工人的活,却是农民的身份;农村是他们想尽量回避的字眼,而城市却不能完全接纳他们。身份和最终归属问题是新生代农民工普遍面临的迷惘和困惑。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新生代农民工主要交往对象为朋友同事的占到了84.1%,信息来源是朋友和同事的占到了13.2%。由此,我们发现,在新生代农民工中朋友同事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而他们的创业选择也会深刻的影响身边的农民工们。

3.从事职业种类

据有关部门对在外打工的农民工创业现状的调查,被调查者中80%的人认为创业最缺的是资金。在打工的同时,熟悉了某一行业的生产、管理、业务等流程,知道一些基本的管理方法,并且还拓展了人脉关系,为自己的创业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小本经营,以服务业和零售为主这类农民工创业投入资金少,技术含量比较低,是一种比较低级创业。据统计,像早餐店,烧烤店这样的店子中有60%是农民工创办的。因为投资少,风险小,文化程度要求不高,这种创业成为了农民工创业的首选。

(三)无关因素

相比之下,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地,年龄,是否为独生子女,婚姻状况,从事职业种类的多少,是否有务农经历等因素对创业意向并没有产生重要影响。

1.年龄

和传统农民工群体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年龄领域局限在18~30岁之间。同时,源于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和成长经历的相似性使得不同年龄的他们有着相似的生活态度和创业意向。新生代农民工整体都表现出了超过传统农民工的强烈的创业热情和融入城市生活的希望。

2.就业地

和传统农民工比较相似,新生代农民工的创业选择基本上分为两种,一种是如北京广州这些劳动需求量大的城市,另一种是选择离家比较近的中小城市。新生代农民工对自己农村身份的不认同和对城市的向往都决定了他们强烈的创业诉求。总体上看,南方省市的农民工比北方要强烈,但是相比并不明显。

3.是否为独生子女

新生代农民工出生在20世纪80,90年代后,届时计划生育政策已经在全国推行,一般的新生代农民工家庭中子女数量为两个左右。同时,年龄上并不显著地差距作用使得这个因素表现并不明显。

4.婚姻状况

在新生代农民工中,70%左右为未婚。和未婚农民工相比,已婚的新生代农民工的创业意向相对强烈。但是,这不能简单的归因于婚姻状况。已婚农民工相对年龄大,在城市生活时间较长,储蓄相对多,人际关系和工作经验相对丰富,这些因素对创业意向的影响更明显,影响程度也远远超过了婚姻状况。总的看来,新生代农民工婚姻状况上的不同并没有对他们的创业意向产生显著的影响。

5.从事职业的丰富度

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变化频繁,人均工作时间为3.76年,而人均从事过的工作达4.12个,即每人平均变换工作的时间不到一年。改变工作的主要原因排在前三位的是:找到了更高收入的工作(87.17%)、和原单位主管或经理之间的矛盾(53.37%)、为了与男(女)朋友或夫(妻)在一起(或更近一点)(34.97%)。另一方面,他们在换工作时,只有31.29%的人与以前从事相同的工种,这即意味着以前工作所积累的人力资本,在换工作以后,不再拥有。所以他们换工后,工资水平并没有明显增加,从事的仍旧是简单的劳动密集型作业。非常遗憾的是,有要求仍旧从事原工种意愿的仅为54.6%,远小于追求工资提高的意愿98.16%。在仅可选择一项的情况下,83.44%的人选择高收入、14.72%的人选择原工种,剩下的人选择项为“无所谓”。综上,我们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更改工作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对当前工作的不满,而并非由于满足自我的职业追求。一般情况下的工作变更既没有给农民工带来丰厚的薪资也没有积累新的工作经验,所以无论对创业的资产积累还是经验积累都没有积极作用。

五、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创业的相关建议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对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意向影响最为明显的是因素分别是性别,受教育程度,创业经验,家庭经济条件,身边的创业实例和现阶段从事的职业六个因素。经过分析之后,我们将建议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其一为学识能力的提高。意在提高受教育程度,创业经验这两个对新生代农民工有着切实影响的因素。其二为社会环境的营造。旨在保障农民工的利益,解决社会归属感问题。保护现有进行创业的农民工,保持和发展在农民工群体中的示范作用。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帮助农民工更好的积累和创造财富,切实解决农民工创业中遇到的对创业知识,创业政策的不了解和资金成本问题。

(一)积极完善农民工创业培训和技能培训体制

“想学习”是在调查访谈中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新生代农民工均有强烈的学习愿望,他们认识到只有知识和技术才能真正把他们送进城市的殿堂。88.96%的调查者表示如果有机会愿意继续读书,68.71%的人表示他们愿意业余时间多学点知识。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在新生代农民工中有49.0%想学习创业知识,有.31.0%选择了职业技能。

1.发展职业技能培训,夯实创业基本素质

设施和科技人员,整合社会资源,创新培训机制,以本地区产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为导向,校企结合,开展招标培训,将农民创办的乡镇企业员工培训纳入“蓝色证书”工程范围。通过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能够全面提升农民工的创业素质和能力,使其有能力胜任创业。当然,这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为此,要求党和政府从长计议,配套政策措施,把建立农民工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落到实处。

2.发展创业知识培训,提升创业能力素质

众所周知,农民工返乡创业可以实现自主就业、持续就业,是化解农民工就业难的重要途径,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路径,是加快创业型农村建设的助推剂。同样,南亿认为,农民工创业首要是把握创业机遇能力的培养等。机遇总是存在的,就看你能不能识别它、把握它了。二是抵御风险能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机会只是代表一种可能性。你可能成功也可能让你失败甚至血本无归。农民工创业财富有限,承担失败后果的能力有限。三是选择适合创业项目能力,即创业机会与创业者的匹配性。要培训农民工正确评估创业机会的市场价值。四是经营能力。抓住某一项目机会,并将它转变为创业实践之后,就转入项目运作阶段。

(二)建构更加完善的农民工创业政策支持体系

1.以城镇为中心,搞好小城镇发展规划

加速城镇化步伐,做好硬件建设,在县城和中心小城镇逐步进行创业园区和商品流通、专业批发市场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及改善投资硬环境,使小城镇成为农民工办企业的聚集地。积极发展交通、电信等基础设施。加快小城镇建设,为农民工返乡搭建创业平台。

2.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服务意识

强化政府效能建设,转变工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简化投资手续,提高服务水平,克服部门关卡多、办事难等问题,强化市场、技术信息的服务职能,真正树立起小政府大服务目标,努力为农民工创业者提供各种便捷的服务,树立良好的区域形象。

3.解决农民工创业资金来源

当前,各级政府专门针对农民工回乡创业的配套扶持政策较少,对农民工返乡创业认识不足,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缺相应的优惠政策和必要的支持引导。虽然一些地区制定了一些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的政策,但许多政策不够具体,实用性和有效性差,缺乏政策的吸引力。有些地方往往只是在创业前邀请、引进,而在创业过程中及创业后,缺少关注和帮扶。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尽管一些地方加大了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支持,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许多政策是为了缓解一时之需,缺乏长效机制的构建,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回乡人员创业。建立和完善贷款风险管理制度,继续采用信用证制度、农户联保贷款制度、各种抵押制度,并大力推进”农村信用工程”的建设。试行农民承包土地抵押,可以探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发展基金,以企业会员制为基础的农村信贷担保资金等。

(三)提供更加舒适的城市生活环境

1.建立起新生代农民工的基础性社会保障体系

让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当中能够有一个基本的生存底线是必须做的事情。新生代农民工不仅理应享受到同城市职工平等的“三险”而且应当享受到廉租房保障待遇。

2.建立起新生代农民工的权利保护体系

第一,进行最低工资立法。最低工资制度可以保障劳动者最低生活需要、防止不公平竞争和贫困。标准最低工资,在集体劳动关系不发达,国民收入分配不合理等背景尤其重要。第二,制定企业民主管理条例。《劳动合同法》虽然规定企业规章制度制定要经过民主程序,但如何履行民主程序、非公企业的职工代表大会如何组成以及如何发挥作用等问题,法律仍没有相应的规定。工会可以建议人大通过地方立法的形式规范企业民主管理的制度和程序,促进企业民主管理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第三,大力推行集体谈判和集体协商制度。作为代表劳动者利益的工会组织,可以在现行的法律框架内,大力切实有效推行集体谈判和集体协商机制,将劳资冲突在制度框架内进行解决,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劳资冲突。

参考文献:

[1]苗青,姚春序.创业意向模型构建的思考[j].人类工效学,2009,(4):51-53.

[2]钱永红.创业意向影响因素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144-152.

[3]吴红宇,谢国强.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利益诉求及角色变迁——基于东莞塘厦镇的调查分析[j].南方人口,2006,(2):21-31.

[4]简丹丹,段锦云,朱月龙.创业意向的构思测量、影响因素及理论模型[j].心理科学进展,2010,(1):12-169.

[5]深圳新生代农民工生存状况调查报告.人民网[eb/ol].http:.cn.

[6]吴漾.论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j].东岳论丛,2009,(8):57-59.

[7]李强,龙文进.农民工留城与返乡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9,(2):46-66.

[8]肖陆军,陈亚东.论农民工创业素质体系建构[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2):81-82.

[9]龚黎莹,胡锻.农民工创业问题的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07,(6):20-22.

[10]陈园.农民工创业的动因研究:基于博弈均衡的视角[j].农业考古,2010,(3):57-59.

[11]李翔.多维度构建农民工创业帮扶机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1):21-23.

农民工调查报告篇5

一、××乡的基本情况及农民外出务工现状

××乡位于泽州县西南部山区,全乡总面积62.94平方公里,辖27个行政村,30个自然村,人口10459人,其中劳动人口约4560人。多年来,面对山大沟深、土地贫瘠,以及交通不便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乡党委、政府坚持把劳务富民作为加快全乡经济发展的一条主线,多途径进行人力资源开发,把全乡潜在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变成了现实的经济优势,使广大农民摆脱了自然条件的束缚,走上了奔富裕达小康道路,从而也极大地促进了全乡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到今年底,全乡生产总值完成6500万元,财政总收入达67.4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478元。

从调查情况看,××乡农民外出务工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打工经济初步形成,规模日益扩大。通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乡每年外出务工人员基本稳定在3000-3500人左右。据调查,从业种类大致可分为五种:餐饮业200多人,占外出务工人员的6.7%;商业100多人,占3.3%;殡葬300多人,占10%;运输400多人,占13.3%;打零工1500多人,占外出务工50%;其他人员500多人,占16.7%。以村为来看,发展条件相对较差的李河、安岭、白背三村外出务工人员所占全村总劳力的比重较大:李河村232口人,就有157人在外务工,其中以干零工和其他较多;安岭村有234人,仅搓背就有44人,占全村劳力的一半左右;白背村有124人,就有55人在外务工。外出务工以每人每年收入5000元计算,总收入超过1500万。这样,仅外出务工一项,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就可多增加1500余元。可以说,打工经济已经成为加快××发展的重要产业。

2、农民素质不断提高,造就了一批适应××发展的有用人才。“解放思想,外出打工,勤劳致富,回报家乡”。广大农民通过外出务工,从中学到了知识,增长了见识,把外面新鲜的事物带回了家乡,极大地促进了××的发展。白背村农民白海廷曾在市内艺海广告公司打工多年,培育了敏锐的市场意识,积攒了一定资金,他针对家乡沿沁河一带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资金和人才问题多年来一直处在无人问津状态的实际,率先成立了集餐饮、住宿、旅游观光于一体的旅游服务公司,经济效益可观,由此带动了东磨滩村家家户户搞旅游开发,既增加了收入,又促进了磨滩风景旅游区的快速发展。安庄村农民崔大要曾在市内朝阳市场开了家小饭店,经过几年的经营,手头有了一定的积余。家乡发展“黄梨产业”的战略,对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回乡后,他投资近万元发展黄梨产业,开始了“二次”创业,目前已发展梨园20多亩。

3、一批农民在外出务工中发家致富,辐射带动作用增强。经过多年的外出务工,××乡一批头脑灵活,敢闯敢试的农民已经率先发家致富。比如,现年57岁的武城村农民张廷红,1987年就开始进城打工,从事饮食业多年,已由刚进城时的夜市经营地摊,发展到现在50多平方米的小餐馆,生意一直红红火火,每年都向工商、税务部门缴纳几千元,而且自己盈利也相当可观。曹河村农民李广东,进城打工15年,从在某公司站柜台开始,到开办摩托车维修部,再到荣做北京华麟油晋城总,实现了“三级跳”。如今,昔日的打工仔已经成为了一个大老板。东风村农民张永军14岁时就只身一人来到城里,看过自行车,卖过冰棍、澡票,后来从事搓澡按摩,一干几十年。靠搓澡娶了媳妇,购买了房子,去年又花十多万元购置了小汽车,跑起了出租生意。同时,经他介绍在市区从事搓澡的××人就有100多人。多年来,正是这样的一些身边人、身边事教育了××乡的广大群众,进而辐射带动了更多的农民外出务工,形成了“一带十、十带百、百带千”的局面。如今,××乡外出务工的队伍不断壮大,“农忙种田,农闲打工”正在成为广大农民的生动实践。

二、××乡农民外出务工的具体做法

××这种“打工经济”格局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好的措施和做法?调研中我们找到了答案。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版权所有

一是政策调动。××乡农民历来就有外出务工的传统。对此,乡党委、政府因势利导,牢固树立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就是创造财富的理念,努力在全乡营造“外出一人,致富一家”良好氛围,积极鼓励广大农民群众外出务工。乡里制定出台了相关务工措施和政策,每年定期召开两次外出务工人员专题会议,年初针对外出务工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讨论研究;年终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评选,表彰一批对家乡贡献大、勤劳致富、成绩明显的优秀外出务工人员。同时,乡党委、政府每年还要召开××乡在外人士座谈会,恳请他们为本乡农民工寻找、创造和提供就业机会。这些举措,都对农民外出务工人员起到了积极的激励和鼓舞作用。

二是多管齐下。就是因人而异,合理引导,积极优化农民外出打工途径,努力为广大农民创造就业岗位。近年来,针对广大农民外出务工“由亲投亲、无亲靠友”的自发状态,乡党委、政府积极加大组织力度,通过乡村两级组织,通过××在外工作人员,托关系、找门路,为广大农民尽可能地创造就业机会。现任乡党委书记李晋中,经常通过亲朋好友为××农民联系就业岗位。三年多来,经他介绍外出务工的农民多达30余人。据统计,今年外出务工农民,通过乡镇、村组织介绍的有500多人,占总外出务工人数15%;经在外工作人员介绍的有800多人,占总外出人数的22%。

三是全力扶持。针对外出务工农民没有务工项目,缺少致富资金,以及家中老小无人照顾等一些实际困难,乡党委、政府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等媒介以及其它各种渠道,为他们提供致富信息;同时积极与乡农村信用社联系协调,帮助外出务工农民解决小额贷款,为他们解决资金困难;对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庭实际困难,要求各村组织人员进行帮助,做好后勤工作,切实解决外出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安下心来、全力以赴在外打工,谋求更快、更大发展。

三、几点建议

××的实践充分证明,打工经济是山区乡镇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它给全县的农民增收工作,特别是山区乡镇的农民增收提供了许多好经验、好做法。应该说,近年来,发展打工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已经在我县广大山区乡镇形成了共识,大都开始了积极的探索,有了一个较好的开端。但从总体上来看,打工经济对全县来讲,规模还不是太大,还没有成为促进泽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因此,结合××的实际,借鉴我县其他乡镇以及外地的成功经验,做强做大全县打工经济,我感到有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素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说到底是人的素质的竞争。做强做大打工经济,首要的是要提高农民素质。从××以及其他乡镇来看,农民外出务工,尽管“搓澡的、卖饭的、出租摩托车的、打墓的、抬材的”等五花八门、各行各业都有,但大多从事的是比较简单的体力劳动,而且空间很狭小,不利于长远发展。同时,在调研中我们也感受到了农民需要知识,需要技术的迫切心情,以及无一技之长的困惑。为此,我们必须切实加大培训力度,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素质,着重提高外出务工农民的思想素质和操作技能。在这方面,我县的一些乡镇也探索出了一些好经验,如李寨乡的素质教育,柳口镇的农民夜校等。在今后工作中,我们要聘请专业教师,切实加大职业教育力度,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掌握“一技之长”;要进一步充分利用好各村农广校资源,在农闲、春节等时节组织外出务工技能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技能水平;积极和用工单位联系和合作,有针对性地对外出务工农民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通过这样的一些措施,使广大外出务工农民走得远、站得住、能致富,实现农民工由单纯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

农民工调查报告篇6

一、基本情况

据统计,20**年市本级人社部门处理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42件,清欠农民工工资1557万元,涉及农民工1680人。处置欠薪群体性事件18件,涉及农民工1239人。

二、基本特点

(一)拖欠工资主体主要集中在建筑业

从市本级投诉人的从业行业看,建筑业投诉涉及1520人,占投诉涉及总人数的90.48%。建筑业以体力劳动为主,行业进入的门槛低,适合于文化程度偏低的青壮年农民工,这个行业也是拖欠农民工工资最严重、最普遍的行业。

(二)投诉涉及人员劳动合同覆盖率低

20**年,**市本级接到投诉的涉及人员基本上都没有具体的劳动合同,没有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发生劳务争议时很难提供必要的依据作为工资发放的依据。

(三)群体性案件发生的比例较高

在市本级受理的被拖欠工资的案件中,群体性的欠薪案件发生比例较高,20**年共立案42件,造成群体性事件的有18件,占所处理案件总数的42.86%。建筑行业农民工,以乡土地缘为纽带形成各个作业班组,一旦发生拖欠农民工工资情况,乡土人情往往会使得他们趋向于走在一起,共同讨薪。极个别人员采取堵路、泼汽油、到政府部门游行等极端方式讨薪,从而酿成群体性事件。群体性案件容易导致社会矛盾和暴力冲突,是造成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产生原因

(一)农民工维权意识不强。农民工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不少人缺乏相应的法律知识。由于农民工求职心切,在受雇用时不知道要与老板签订书面的合同,常常仅是以口头形式和老板约定相关合同。一旦发生纠纷,农民工不能提供合法有效的证据,在法理上很难取得有利对待。

(二)建设单位(业主)、施工单位的资金链出现问题。20**年受银行信贷政策调整及国家限制购房政策的影响,部分建设单位和企业融资困难,流动性资金不足,直接导致农民工工资被拖欠。

(三)建筑工程项目层层转包、违法发包情况严重,个人承包者无能力支付导致拖欠农民工工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建筑工程应当发包给具有相应资质条件的承包单位,并要求企业将工资直接发放给农民工本人,严禁发放给包工头或其他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和个人。目前,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单位一般都是以包代管,将工程劳务发包给包工头,一个工程项目经过3-5次的转包普遍存在。由于包工头资金不充裕,承担风险的能力差,一旦出现包工头之间因结算存在争议或资金不及时到位,或者施工企业将工程款交给包工头,让包工头发放农民工工资,但包工头卷款逃跑工程等情形,都会导致拖欠农民工工资。

(四)承包建设者为了扩张经营规模,承揽与自身管理能力不相适应的工程。工程项目的拨款要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和手续,而且只能按照合同规定的节点拨付工程款。建筑公司采取层层分包、转包的方式要求包工头垫款施工。在承建单位资金不充足的情况下,只能拖欠包工头的工程款,包工头又将风险转嫁到农民工身上,形成恶性欠薪的循环。

四、对策及措施

(一)广泛宣传,营造和谐劳动关系的氛围。各级政府和机关部门应高度统一思想认识,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作为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在街道、社区、网络、电视媒体等方式宣传,内容紧贴企业主和劳动者关心的内容,引导企业严格遵循《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提高企业管理者的法律意识,切实保障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二)建立劳动者维权援助制度,提高劳动者增强维权意识。建立完善劳动者维权免费法律援助制度。各级政府应当增加就业培训的投入,举办各种针对务工的各种就业培训及法律普及培训,增强劳动者的法律素质,提高劳动者的维权意识。同时还应当尽可能的收集相关就业及工作信息,以及在就业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的应对措施,特别是当工资遭受拖欠时,一定及时找相关工会或劳动部门解决,如不能及时取得应得的工资,应当及时向人民法院起诉,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三)高度重视,整治非法挂靠、违法分包行为。一是成立工程专项治理整顿领导小组,制定整治方案,分步实施。二是调查摸底,造册登记。对辖区内在建工程的基本概况、在建企业情况、违法违规事实等一个不漏登记在册。特别是弄虚作假,骗取工程的;不具备与工程建设相符的施工能力,经多次督促整改仍无改观的;有严重违法、违纪行为的等要详细登记,表述清楚。三是明确职责,查处到位。只要认定为转包和违法分包的,一律视为无效。若情节严重的,可以处以罚款、没收违法所得、责令停业整顿等措施。四是严格工程项目的审批管理,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项目企业不再审批新建项目。五是严格工程招投标和工程担保管理,对没有按期完成清欠任务以及发生新拖欠的建设单位、施工企业,各部门一律停止其新项目的招标投标。

(四)建立健全企业信用机制。要建立健全严格的信用管理机制,完善各行业特别是建筑市场不良信誉记录机制和市场退出机制。逐步建立健全企业劳动保障诚信公示制度。对各个企业实行工资支付重点监控制度,对容易发生拖欠工资行为的重点企业和单位,专项登记造册,专人跟踪监控;被监控的用人单位要每月定期向劳动保障监察机构书面报告劳动用工、工资支付、劳动合同管理、社会保险等情况向劳动保障部门申报,由劳动保障部门按照合法、科学的评定标准进行评定,对劳动保障诚信示范企业和企业劳动保障失信行为通过一定的信息平台予以公示,对多次拖欠工资或拖欠数额巨大的用人单位要在政府网络和新闻媒体公布,向社会曝光。

(五)明确职责,建立健全拖欠工资齐抓共管机制。加强政府各职能部门的联动配合,形成齐抓共管态势。劳动保障监察部门是劳动执法的主体,但是劳动执法并不是完全独立的,需要其它执法部门和职能部门的配合,劳动保障监察工作涉及面广,复杂多变,仅靠劳动监察部门的力量,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因此要加强与各部门的协调,坚持多沟通、多联系、多配合,使各部门在工作中增加理解,相互配合,充分发挥多职能部门的作用,推动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如:建设行政部门要按照标准严格把好建筑施工企业进入建筑市场关,杜绝不够资质、没有经济实力的建筑企业承建工程,严肃查处建筑工程非法转包、分包、挂靠等违法行为。对建筑施工企业发生拖欠劳动者工资等违法行为导致集体停工、罢工或集体上访等事件的,实行“一票否决”,不得以任何形式参加新项目的投标,并给予相应的企业资质处罚;取消或降低资质等级;经贸、招商等部门要对新办企业严格审查,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无故克扣、拖欠工资的企业,不予办理工商执照年审等。

农民工调查报告篇7

根据市政协年度工作安排,最近,我们就农民饮用水改造工程的实施情况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我们先后到××镇、××镇以及部分行政村、农民家庭,以实地察看、听取工作汇报、座谈讨论等方式,深入了解实施农民饮用水改造工程的具体情况。现将有关情况综合如下:

一、基本情况

解决农民饮用水困难,改善农民饮用水条件,是一项涉及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为此,市政府于20__年发出文件,计划从20__—20__年,用三年时间解决全市20.78万人的饮用水困难和饮用水安全问题。建立了以分管农业副市长为组长的农民饮用水改造工程领导小组,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和要求,落实相关职能部门具体负责实施。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配备专职人员;有关乡镇、街道也成立相应的组织,并与市政府签订了目标责任书。三年来,市和乡镇两级政府精心组织,积极实施,扎实推进,做了大量工作,取得良好的成效。

1、突出重点,确保质量

确保质量是农民饮用水改造工程的根本目标之一,为此,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实施过程中努力把好三道关。一是工程质量关。由于饮用水改造工程数量多、规模小,而且建设的地理环境较差。因此,市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饮水办)坚持做到建设总体方案统一设计,技术服务统一指导。即从建设前的实施方案到建设过程中水源工程、水厂建造、供水管网、净化和消毒设备等,每一环节都给予统一规范,确保工程质量。二是水质关。首先是对水源水质进行检测,其次是根据水质状况,因地制宜地选择净化设备。第三是组织设备操作员进行培训和技术指导。此外,根据实际情况对个别水厂安装了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膜处理设备,经过膜处理的水,水质比目前城区水厂的还要好。三是考核验收关。首先是出台管理制度,20__年9月,出台了《××市农民饮用水工程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其次是加强管理监督,市饮水办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工程实施情况进行日常检查、监督;再次是严格管理考核,每年对完成的工程项目,市饮水办会同相关部门进行考核验收,一旦发现问题,立即发出书面限期整改意见书。据了解,至今已发出意见书20张,所有问题都得到妥善解决。

2、政策引导,加大投入

和任何其他工程建设一样,资金投入也是农民饮用水改造工程必需的物质支撑。为此,政府从政策上给予明确,按照“群众出一点、村级筹一点、乡镇贴一点、市里补一点”的思路,每年,政府投入800万元,今年又增加投入800万元,共计投入3200万元;各乡镇、街道也按一定的比例进行了配套投入,有力地保障了工程的顺利实施。与此同时,实施农民饮用水改造工程也是深受农民群众欢迎的一项实事工程,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农民群众也积极出资支持工程的实施,特别是山区的农民群众,尽管生活水平不高,收入不多,有的村每户出资额达500元。此外,市政府还在工程用地、用电、供水企业税收等方面都出台了优惠政策,为工程建设和正常运行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深入宣传,有序推进

为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积极有序地推进农民饮用水改造工程,除了以召开工作会议、培训、编发工作简报等基本方法来推进工程以外,政府充分发挥电台、报社、电视台等媒体的作用,为工程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先后拍摄制作了电视专题片“实施农民饮用水工程,确保群众饮水安全”、采写了专题报道“引来清泉润万家”和“农民饮用水工程惠及十八万群众”,起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4、农民叫好,成效明显

实施农民饮用水改造工程后,效果十分明显,农民群众拍手叫好:一是改善了饮水条件,解决了饮水困难。如××镇××村,是我市平均海拔最高的村,全村20多户人家的用水常年都要到山沟里去挑,自从实施饮用水改造工程以后,用上了清洁、卫生、安全的自来水,再也不用去山沟里挑水了,也不怕天旱雨少了。二是提高了生活质量。如××镇,自从去年完成农民饮用水改造工程后,有了充足、

方便的生活用水,90%以上的家庭建起独立的卫生间和浴室,还有部分村民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三是有助于农民生产活动,提高了农民收入。××湖自然村有不少村民开办了“农家乐”,以前由于用水困难,生意十分难做,收入也不高。如今,有了自来水,生意越做越好,收入明显提高。二、存在问题

虽然农民饮用水改造工程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仍然碰到不少的具体问题和困难。而且一旦工程建设完成后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要保证工程正常运行,也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通过分析梳理,调查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资金保障难度大。实施农民饮用水改造工程主要涉及的都是一些以山区为主的欠发达地区,极大多数行政村的村级集体经济比较薄弱,个别村的班子战斗力相对较弱,而农民群众的收入更是相对较低。象××镇××村的集体经济,年收入只有15万元,而实施饮用水改造工程预算需96万元,由于实际建造中使用了优质输水管,工程实际投资估计高达80万元,资金缺口成了最大的难题。据调查了解,全市还有23个村未完成,绝大多数都是受资金制约而进度缓慢,个别村难度较大。此外,据××村的村干部反映,该村共有在册人口2530多人,但绝大多数的村民都外出打工或工作在外地,平时居住在村里的,实际仅有600多人,这对以后收缴水费必将带来一定难度,由此,即使工程建造完成后,正常运行费用的保障也是一个不小的难题。

2、工程建成后长效管理机制尚未有效建立。一方面,对乡镇水厂、村级供水站的管理及技术指导,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落实具体的管理部门和管理职责;另一方面,日常的管理人员还没有充分到位,特别是村级供水站的日常管理问题,有的供水站虽然使用了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膜处理技术,但如何保养和正确使用好这一净化、消毒设备,部分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3、水源条件相对较差。据调查了解,农民饮用水改造工程中的水源,大多是山塘小水库,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水源安全隐患,而且还缺乏具体、明确、有效的保护措施。还有少数村的水源保障率也不是很高,如果遇到严重的干旱,供水仍有一定的困难。

三、工作建议

调查认为,实施农民饮用水改造工程,不仅是解决农民饮用水的问题,而且就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革命,是对农民生活方式的一种革命,其实际意义非常深远。因此,我们提出如下几点工作建议:

1、广开思路,多渠道、多途径筹措建设资金。随着农民饮用水改造工程的逐步推进,越是进度慢的村其资金的压力越大,对此,除了政府进一步加大补助和扶持的力度以外,还要鼓励和帮助有关村开展多渠道的资金筹措工作,如向××及省等上级相关部门争取专项资金,或者通过相关的工作,向企业争取慈善捐助和社会各界的扶持等,尽力保证工程建设的需要。

农民工调查报告篇8

关键词:西部农民工;社会适应性;现状;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C9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农民工的社会适应性是指农民工对城市适应的程度与水平。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是对变化了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的城市新环境做出反应的一个过程,城市农民工适应城市生活这个转化过程,决不仅仅是一个户口“农转非”问题的解决,它包含着农民工自身的生活消费方式、闲暇生活方式、社会交往方式、工作方式、思维方式、价值标准和接受现代化传播和教育的程度等各种因素的内在变化,只有当这个变化过程演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社会转型意义上的第三元——农民工,才会成为过去,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市民。西部地区是全国农民工最大的输出区域之一。随着民工返乡潮的再次出现,就地就近改变传统的农民身份,转为城市市民,已成为一种方向和趋势。重庆市是城乡统筹改革试验区,是西部乃至全国最大的农民工输出地以及就近农民工进城打工,转换成城市市民的地区之一。本研究以重庆、昆明、兰州为主要样本区、就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性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社会适应性概念界定及其分析维度的构建

适应性是一个见仁见智的概念,本研究的“适应”主要采用社会学视角的一般理解,即为是基于个体的主动行为,而这种主动行为是个体理性行动与周围环境互动所形成的结果。其依据为王康主编的《社会学词典》中对“适应行为”的解释是:“指个人适应社会环境而产生的行为。个人通过社会化,明了自己的社会权利与义务,形成了与社会要求相适应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性格,就会在社会交往与社会行动中采取符合社会要求的行动。”[1]而对社会适应行为的最早展开研究的美国心理学家利兰以及后来的科恩,他们都认为,社会适应性是个体在与社会生存环境中交互作用中的心理适应,即对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应对。

同时,本研究以人的现代化和现代人素质两方面的理想类型(idealtype)作为参照,来考察进城农民工是否适应了现实样态。那么,理想的适应现代城市社会的新型市民应该是什么样呢?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把人的现代化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能够接受新经验,对创新持开放态度;具有提供和坚持意见的能力;具有民主倾向;计划性强,时间观念较强;对人本身的能力较有信心;普遍的信任感;信奉并愿意遵循公平待人的原则;相信科学技术的作用;接受现代教育,追求新机会。同时,现代人素质就是指现代人作为活动主体所具有的修养、能力和才干,也就是人在生活、工作及社会活动中所具备的一切自身方面的条件。[2]王红波认为现代化的人的素质构成主要包括下列五个方面:1.健壮的体魄与全面发展的体能2.合理的知识结构与现代的思维方式3.积极的进取精神与强烈的竞争意识4.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与勇于开拓的精神5.顽强的意志品质与良好的心理素质。[3]衡量人才素质应有三个基本标志:第一,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精通本行业专业技能,为社会创造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和财富。第二,具有饱满的创新激情,勇于迎接高新技术革命挑战,积极参与日趋激烈的经济竞争,实现自身的奋斗价值。第三,具有凝重的社会忧虑意识,时代使命感和人格魅力较强,善于营造有效的工作氛围,能团结周边人员,增强群体的核心竞争力。[4]郑晓江认为21世纪的现代人必须具备很高的社会交往能力;竞争与合作的能力;具备获取、筛选、处理信息的能力;具备高度的文化科学素质,具备发展创新、开拓进取的精神,具备高度的法制观念和道德观念。[5]尚生贵认为21世纪的合格公民,应该是一个具有高附加值的现代人,就是通过自身不断的学习和自我完善、具备为社会多做贡献的能力和素质。做一个高附加值的现代人,必须做到:第一,要不断地吸取知识。第二,自我参与,勇于实践。第三,做到脑、笔、手的结合——用脑来策划社会的进步。[6]归纳以上研究可以发现:现代人的素质是指现代人应该具有健康的人格和体魄;具备与现代文明发展相协调的科学文化素质与心态;具备与新环境中的人的良好社会交往能力;具备较强的获取、筛选、处理信息的能力;具备较强的学习新知以保持与社会发展同步的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据此,通过归纳分析,本课题拟以经济适应、生活方式适应、社会行为适应、心理适应、再学习适应以及社会支持系统作用程度六方面为维度,以考察城市农民工适应现状及其影响农民工适应的因素有哪些为目的,自制问卷,进行抽样调查,收集数据。问卷结构设计如下:

表1西部地区农民工社会适应性的调查问卷六个维度

维度子维度

经济适应总收入与支出平衡;发展性计划的支出

生活方式适应生活安排方式(包括时间分配、效率、交通、通讯等);三金一险

社会行为适应城市人际关系的建立(包括朋友交际的城乡人数比例、朋友交往的性质等);就职的适应(就职的方式、劳动方式、劳动保障等);城市社会参与度

心理适应移民的动机;城市认同度;自我新形象满意度

再学习适应职业技能的学习与适应;学习习惯的形成;信息生活的达成(获取信息方式与内容)

社会支持系统作用政府支持;制度政策支持

经济适应方面主要考察农民工用于发展性计划的支出。发展性计划支出主要指个人为长期在城市生活做准备所需要开支和为了增加收入所参与的学历教育、培训、学习交流活动(看电视、读报、求教等)开支的总费用。具体地讲,发展性支出首先是指在定向移民的明确引导下,为能在城市长期生活直至定居城市的长远目标而做出的消费行为,如投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住房公积金、住房等经济消费行为。其次是指为了增加收入所参与各种活动的经济消费行为,其实质是广泛意义上的受教育的开支。

个人生活方式与习惯改变上的适应方面主要考察生活安排方式与生活保障两大因素,其中生活安排方式又主要从农民工时间分配、效率、交通、通讯等方面来描述。

社会行为适应方面主要考察城市人际关系的建立、就职的适应与城市公民生活的达成(社会参与度)三大因素。城市人际关系的建立主要以朋友交际的城乡人数比例、朋友交往的性质来衡量;就职的适应则从就职的方式、劳动方式、劳动保障与反职业歧视等方面来描述;城市公民生活的达成主要是考虑其城里和乡下的社会参与度。

心理适应方面主要考察进城动机、对城市人与城市社会的认同与城市自我新形象的满意度评价三大因素。进城动机主要以移民定向来描述。

二、调查的工具与抽样

1.调查工具

自编《西部地区农民工社会适应性的调查问卷》作为调查工具。该问卷在参照个案访谈的结果基础上,严格按照初稿、预测与修改、专家审读与修订、试测、修正定稿的过程进行,最终成型。正式问卷采用“四点计分量表”方式编制,由经济适应、生活方式适应、社会行为适应、心理适应、再学习适应以及社会支持系统作用度六个维度组成,共有53个题项。

2.调查对象的选取

针对抽样调查对象的整体特征构成,鉴于本研究定位在西部农民工,另考虑到经济发展、地理位置、经济成本以及抽样调查的实际情况等原因,最终选取了西部三个较大城市重庆、昆明和兰州作为本次调查的目标城市,共抽取了846名农民工进行了问卷调查。主要从原居住地、性别、年龄、婚姻、打工时间、文化程度、工种、与土地的联系等诸多方面进行了信息收集与整理。废卷判定标准为:1、缺失值大于7;2、正反测谎题误差超过1。3、回答明显不真实。获取了有效问卷共为673人。

表2抽样的样本地域构成情况

重庆兰州昆明总数

样本数490141215846

有效问卷数440105161673

注:本研究报告视以下情况为废卷处理:1、缺失值大于7的问卷;2、正反测谎题误差超过1的问卷。3、发现回答者不真实的问卷等。

表3被试基本构成情况

人数比率总计

性别男40861.3666

女25838.7

年龄18-27岁20121.5670

28-37岁18317.3

38-47岁22033.9

48岁以上568.3

文化程度文盲284.2670

初中以下42263.0

高中18327.3

大学以上375.5

工种工厂14721.9671

建筑16825.0

餐饮、商场等服务业17225.7

个体619.1

经管426.3

其他8112.1

三、调查过程与数据处理

在调查过程中,课题组采用深入农民工公寓,进入施工工地,到农民工工作的公司或者企业,采用集中调查问卷和集居地拦截式相结合的方式,配合小组访谈以及个案访谈的方法,最终在西部三个城市完成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历时三个月,44名调查员参与。调查中,将传统的问卷调查与视频采访结合在一起,对有代表性的农民工进行了摄影摄像,确保数据的可靠性。

在数据处理上,采用国际通用的SpSS16.0统计软件,保证了数据统计与结果分析的可靠性与合理性。具体处理方法是(1)以平均数、标准差等量数对西部农民工整体社会适应水平和在各维度水平进行描述性统计,探讨西部农民工社会适应的现状。(2)以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独立样本方差分析对农民工社会适应在来本市打工年限、代际、土地关联性、流动类型、工种、文化程度等各属性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探讨当代西部农民工社会适应状况的影响因素。(3)对农民工社会适应与再学习能力、社会支持等各属性进行积差相关分析,探讨当代西部农民工社会适应状况与这些潜在影响因素的关联性。

四、研究结果与发现

(一)西部地区农民工社会适应现状的整体概况

1.社会适应各维度的整体特征

表4社会适应问卷各维度的整体特征分析

有效数据平均数标准差最大值最小值

经济适应6362.380.994.001.00

个人生活方式与习惯的适应6542.450.503.861.14

社会行为的适应6472.360.443.631.25

心理的适应6482.610.503.891.00

再学习的适应6582.600.533.831.00

注:各维度得分是其包含的各题总分再除以其题项数

表4显示,西部农民工各方面处于中等适应程度(2.36-2.61,中等适应得分为2.5)。相对而言,适应良好的主要有心理适应和再学习适应,适应较差的则是社会行为适应和经济适应。

2.社会适应各子维度整体特征

表5社会适应各子维度的整体特征

有效数据平均数标准差最大值最小值

发展性计划支出6362.380.994.001.00

生活安排方式6562.440.544.001.17

生活保障:三金一险6712.531.174.001.00

城市人际关系的建立6652.530.914.001.00

就职的适应6582.640.624.001.00

城市社会参与度6701.950.684.001.00

进城动机6652.280.854.001.00

对城市人与城市社会的认同6542.800.594.001.00

城市自我新形象的满意度评价6722.730.644.001.00

职业的改变及其劳动技能的学习6702.541.024.001.00

学习性习惯的形成6692.890.664.001.00

信息生活的达成

6652.390.664.001.00

表5显示,首先,西部农民工的发展性计划支出的平均数为2.38(最大值为4,最小值为1),这显示农民工在发展性计划支出上具有中等偏低水平,进一步讲西部农民工的经济适应性为中等偏低水平。

其次,生活安排方式的得分为2.44,而在生活保障方面为2.53,均为中等适应程度;但后者标准差较大(1.17),说明在生活保障方面农民工适应存在较大差异。

第三,城市人际关系的建立为2.53,就职的适应为2.64,均为中等适应水平;城市公民生活的达成该项得分最低,仅为1.95,大大低于平均适应2.5。

第四,进城动机为2.28、中等偏低水平;对城市人与城市社会的认同为2.80,对城市自我新形象的满意度评价上为2.73,均为中等偏高水平。可见,农民工移民城市的愿望和实践不太强烈,而对城市人和城市社会的认同以及对自我形象的满意度上则具有较高适应得分。

最后,职业的改变及其劳动技能的学习上为2.54,呈中等水平;学习性习惯的形成得分最高,为2.89,表现出较高适应性;信息生活的达成为2.39,呈现中等偏低水平。

从表5得出,适应相对较好的(前3位)有“学习性习惯的形成”、“对城市人与城市社会的认同”、“城市自我新形象的满意度评价”,适应较差的(前3位)有“城市社会参与度”、“进城动机”、“发展性计划支出”。

(二)农民工社会适应性的影响因素

在西部农民工的基本概况和社会适应现状描述的基础上,课题组分别从来本市打工的时间、代际、与土地的关联度、流动类型、工种、工作性质、文化程度、婚姻、年龄、收入、学习能力和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等共计7项因素来分析对农民工社会适应性的影响。

1.来本市打工的时间

表6社会适应各方面在来本市打工年限上的差异比较m(SD)

0-2年3-5年6-9年10年以上Fp

经济适应2.15(1.06)2.41(0.99)2.60(0.86)2.16(0.93)6.632

个人生活方式与习惯的适应2.51(0.65)2.45(0.68)2.52(0.64)2.49(0.65)0.474.701

社会行为适应2.42(0.44)2.32(0.45)2.37(0.50)2.41(0.45)1.937.122

心理适应2.57(0.44)2.54(0.52)2.70(0.52)2.65(0.51)3.267.021

再学习适应2.66(0.50)2.54(0.54)2.60(0.55)2.61(0.52)1.871.133

由表6可知,经济适应与心理适应在来本市打工年限上存在显著差异。经LSD检验得出:在经济适应上,3-9年的明显比0-2年或10年以上的更适应,打工超过10年的农民工,其经济适应性又有下降趋势,其得分与刚开始来本市的得分相当;在心理适应上,整体适应水平均较高,其中6-9年的明显比0-5年的更适应。

2.代际关系

表7社会适应各方面在代际上的差异比较m(SD)

新生代第一代tp

经济适应2.16(1.16)2.30(0.91)-1.270.206

个人生活方式与习惯的适应2.49(0.71)2.54(0.63)-0.580.563

社会行为适应2.31(0.54)2.35(0.41)-0.726.469

心理适应2.72(0.43)2.53(0.50)3.875

再学习适应2.64(0.47)2.59(0.57)0.851.396

本研究的农民工采用大多数研究的定义,按照年龄段和是否有务农经验的标准,将农民工划分为第一代农民工和新生代农民工,其中新生代农民工(有的研究称为第二代)为年龄上小于等于29岁(1980年以后出生的)并且从未务过农,第一代农民工则是超过29岁并且在家务过农的农民工。根据此分类本研究调查所得新生代农民工128人,第一代农民工355人。由表7可知,心理适应在代际上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新生代明显比第一代更适应。

3.与土地的关联

表8社会适应各方面在务农年限上的差异比较m(SD)

没有1-2年3-4年5年以上Fp

经济适应2.14(1.11)2.58(0.97)2.50(0.86)2.27(0.90)6.779

个人生活方式与习惯的适应2.48(0.68)2.47(0.68)2.35(0.67)2.56(0.62)1.980.116

社会行为适应2.39(0.55)2.48(0.45)2.25(0.43)2.33(0.39)5.482.001

心理适应2.74(0.46)2.70(0.51)2.40(0.56)2.50(0.46)15.455

再学习适应2.64(0.47)2.60(0.49)2.39(0.62)2.65(0.55)5.167.002

由表8可知,经济适应、社会行为适应、心理适应与再学习适应均在务农年限上存在显著差异。经LSD事后检验得出:在经济适应上,没有务农经验的适应性显著低于有过务农经验的农民工,务农1-4年的比务农5年以上的更适应,呈倒U趋势;在社会行为适应上,务过农0-2年的明显比务过农3-4年的更适应,务过农1-2年的明显比务过农3年以上的更适应;在心理适应上,务过农0-2年的明显高于务过农3年以上的;在再学习适应上,务过农3-4年的明显低于其他情况。

4.流动的类型

借鉴相关研究,根据农民工农忙时回家的频率,本研究将农忙时总是回家和经常回家的视为“候鸟型”农民工,偶尔和从不回家的视为“定居型”农民工。

表9社会适应各方面在流动类型上的差异比较m(SD)

候鸟型定居型tp

经济适应2.34(1.00)2.29(0.99)0.505.614

个人生活方式与习惯的适应2.48(0.65)2.51(0.68)-0.403.687

社会行为适应2.36(0.46)2.44(0.46)-1.915.056

心理适应2.64(0.50)2.47(0.48)3.824

再学习适应2.60(0.53)2.60(0.52)0.082.934

由表9可知,心理适应在流动类型上存在显著差异,社会行为适应在流动类型上存在边缘显著差异(p=.056)。表现为:在社会行为适应上,定居型的明显比候鸟型的更适应;在心理适应上,候鸟型明显比定居型的更适应,候鸟型农民工的心理适应高于中等适应水平。

5.从事的工种

表10社会适应各方面在工种上的差异比较m(SD)

工厂建筑服务业个体手工业经营管理Fp

经济适应2.42(0.99)2.18(0.95)2.52(0.89)2.52(1.02)3.022.029

个人生活方式与习惯的适应2.45(0.64)2.49(0.66)2.68(0.59)2.47(0.75)1.968.118

社会行为适应2.37(0.49)2.39(0.46)2.45(0.40)2.40(0.45)0.564.639

心理适应2.61(0.50)2.58(0.48)2.63(0.48)2.85(0.51)3.269.021

再学习适应2.61(0.49)2.65(0.48)2.37(0.62)2.52(0.53)4.870.002

由表10可知,经济适应、心理适应与再学习适应在工种上存在显著差异。经LSD事后检验得出:在经济适应上,从事工厂建筑、个体手工业、经营管理类农民工经济适应普遍为中等适应水平,而从事服务业农民工明显比其他工种更不适应;在心理适应上,经营管理的明显比其他工种更适应;在再学习适应上,个体手工业明显比其他工种更不适应。描述统计结果还初步显示,从事个体手工业的农民工,除经济适应、再学习适应以外,其他方面的适应性均有高于其他工种的趋势。

6.文化程度

表11社会适应各方面在文化程度上的差异比较m(SD)

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大学Fp

经济适应2.25(0.90)2.37(0.95)2.38(1.03)2.08(1.20)1.336.262

个人生活方式与习惯的适应2.49(0.67)2.47(0.63)2.51(0.68)2.56(0.72)0.294.830

社会行为适应2.28(0.38)2.39(0.45)2.45(0.51)2.55(0.58)4.590.003

心理适应2.39(0.50)2.58(0.44)2.75(0.51)2.95(0.39)23.105

再学习适应2.53(0.62)2.62(0.52)2.56(0.46)2.93(0.39)5.850.001

由表11可知,社会行为适应、心理适应与再学习适应在文化程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经LSD事后检验得出:在社会行为适应上,小学及以下的明显比其他的更不适应,初中的明显比大学的更不适应;在心理适应上,小学及以下的明显比其他的更不适应,初中的明显比高中和大学的更不适应,高中的比大学的更不适应;在再学习适应上,大学的比其他的更适应。整体表现为,学历越高,社会行为、心理和再学习方面均越适应。

7.学习能力与社会支持系统作用度

本研究还发现,学习能力和社会系统支持对农民工社会适应性有一定影响。

①学习能力与个人生活方式与习惯的改变(适应)之间呈显著的低的正相关(r=0.399),表明学习能力越强的农民工,个人生活方式与习惯的适应也就越高。学习能力与社会适应的其他方面均无关联(r=0.053-0.089)。

②社会支持系统与经济适应之间呈显著的极低的负相关(r=-0.125);社会支持系统与社会行为适应之间无关联(r=-0.030);社会支持系统与个人生活方式与习惯的改变(适应)、心理适应、再学习适应之间呈显著的低的正相关(r=0.247-0.346),表明觉得自己得到社会支持多的,其个人生活方式与习惯的改变也能更好地适应,其心理上适应性强,也相应表现出更多的再学习现象。

五、研究的主要结论与讨论

(一)主要结论

1.西部农民工社会适应性的整体特征

(1)西部农民工心理适应和再学习适应较为良好,社会行为适应和经济适应相对略差些。个人生活方式个体差异较大。

(2)在经济适应方面,农民工的发展性计划支出属于中等略偏低水平。

(3)在个人生活方式与习惯改变上的适应方面,生活安排方式的适应性属于中等略偏低水平,而生活保障的适应性属于中等略偏上水平、但存在较大个体差异。

(4)在社会行为适应方面,建立城市人际关系和就职的适应性均属于中等略偏上水平,参与城市公民生活的适应性却远远低于中等水平。

(5)在心理适应方面,进城动机上的适应性属于中等偏低水平,对城市人与城市社会认同、对城市自我新形象满意度评价的适应性均为较好水平。

(6)在再学习适应方面,职业改变和劳动技能学习的适应性为中等水平,学习性习惯形成的适应得分为较好水平,达成信息生活的适应性为中等偏低水平。

(7)从各子维度的分析上大体来看,适应较好的(前3位)为“学习性习惯的形成”、“对城市人与城市社会的认同”、“城市自我新形象的满意度评价”,适应相对较差的(前3位)为“城市社会参与度”、“进城动机”、“发展性计划支出”。

2、影响西部农民工社会适应的主要因素

(1)经济适应的影响因素有:①来本市打工时间,打工3-9年的明显比0-2年或10年以上的更适应;②与土地的关联度,没有务农经验的适应性显著低于有过务农经验的农民工;③工种,从事服务业农民工明显比其他工种更不适应。

(2)个人生活方式与习惯的适应的影响因素有:①学习能力,能力越强相对越适应;②社会支持,自评得到社会支持多的越适应。

(3)农民工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有:①与土地的关联度,务过农0-2年的明显比务过农3-4年的更适应;②流动类型,定居型农民工明显比候鸟型的更适应;③文化程度,学历越高越适应。

(4)农民工心理适应的影响因素有:①来本市打工时间,打工6-9年的明显比0-5年的更适应;②代际,新生代农民工明显比第一代农民工更适应;③与土地的关联度,务农时间越长,其心理适应性越低,其中务过农0-2年的明显高于务过农3年以上的;④流动类型,候鸟型农民工明显比定居型的更适应;⑤工种,经营管理的明显比其他工种更适应;⑥文化程度,学历越高越适应;⑦社会支持,自评得到社会支持多的越适应。

(5)农民工再学习适应的影响因素有:①与土地的关联度,务过农3-4年的适应性明显低于其他情况;②工种,个体手工业明显比其他工种更不适应;③文化程度,大学比其他学历更适应;④社会支持,自评得到社会支持多的越适应。

(6)代际对农民工的适应性也有较大影响。在经济和生活方式适应方面,新生代比第一代农民工适应性低,而在心理和再学习适应上,新生代比第一代农民工适应性高,无论是新生代还是第一代农民工其社会适应性呈中等偏低适应水平,两者之间区别不明显。这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对于经济目的和传统的生活方式追求上已经发生了偏转,关注更多的是其归属问题和对再社会化的知识技能学习的追求,然而新生代农民工和第一代农民工在社会行为适应上虽然都呈现偏低水平,但其行为选择的动机上,估计已经发生变化,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7)土地的关联度对农民工的适应性也有较大影响。在经济适应上,没有务农经验的适应性显著低于有过务农经验的农民工;在社会行为适应上,务过农0-2年的明显比务过农3-4年的更适应;在心理适应上,务农时间的长短与适应性基本呈负相关,务农时间越长,其心理适应性越低;在再学习适应上,但务过农3-4年的适应性明显低于其他情况。土地对于农民工有着特殊感情,有过务农经验的对于收支更有计划性,其发展性支出更具有方向性,与没有务农经验的农民工相比,务工农的农民工在经济上更具适应性,但没有务过农的,在对于城市生活的心理适应方面则明显比务农多年的农民工高得多,他们认为自己属于城市的一份子,基本不存在多少融入困难,他们同样具备城市性和现代化的各种符号,在社会行为适应和再学习适应方面,务农3-4年的农民工明显低于其他情况,也就是在城市生活几年后,突然觉得自己对城市生活很陌生,反而会滋生一种不适应的感觉。

(8)流动类型对农民工的适应性影响较大,候鸟型农民工在经济和心理适应上比定居型农民工高;在生活方式适应和社会行为适应上,定居型农民工比候鸟型农民工高;再学习适应上,两者基本无差别。候鸟型农民工与土地的联系更紧密,其经济适应性较高,但是其心理适应显示较高,估计是有由于候鸟型农民工有土地的依赖及其保障的原因所致。定居型农民工则在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上接受城市居民的同化,较习惯城市的生活和行为行事规则,表现出更强的行为适应性。两者都具有再学习的需要,流动类型对其基本不存在影响。

(9)文化程度对农民工的适应性影响较大,除经济适应外,其他适应性方面与文化程度呈正相关,表现为文化程度越高适应水平越高。

(二)讨论

其一,研究结论中,西部农民工总体特征是心理与再学习适应较好,而社会行为与经济适应较差。这与以前对沿海地区农民工适应性研究的结论的不一致。分析其原因,认为,西部农民工的适应性现状有其地域特征:就临家乡打工,情感的接纳,生活交友的方便等原因,令其心理适应性增强;再学习适应研究,未见前期有此研究角度,缺乏对比,但西部农民工的调查结论,说明了两点:其一是反映了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学习型社会的本质特征,不管你是主观,还是被动,不管你是社会的佼佼者,还是普通劳动者,只要你是在现代社会中适应生存,就必须具备有这样的能力,否则就被会淘汰。其二是再学习适应既是适应性内容之一,又是农民工适应城市生活的首要条件,本研究选择的样本是在本市打工一年以上的农民工,样本总体年龄上的成熟度,提升了该方面的适应性的增强。值得我们重视的是:社会行为与经济适应的后,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改观,势必会影响农民工的完全的长期稳定的适应,西部地区的政府与农民工个体都必须正视、应对与解决该问题。

其二,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行为适应性、个人生活方式、心理适应性、再学习适应都比第一代农民工、候鸟型农民工要强。这个调查结论证明了研究者的推测。但是,结合访谈调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由于不愿再回到农村,也不能适应农村的工作及其生活方式,再加之新生代农民工其经济适应能力先天不足,户口等因素的潜在影响,普遍反映在城市找不到自己的根,表现出强烈的不安全感、无归宿感,需要引起我们高度关注。

其三,文化程度越高,除经济适应外,其他方面也越适应。这也证明了在人的社会适应方面,学历及其学力的重要性。再次证实了知识能力就是力量的古老真理。

其四,本研究是社会学范畴内对“社会适应”概念共识理解的基础上,以人的现代化和现代人素质两方面的理想类型(idealtype)作为参照目标,来考察西部进城农民工是否适应了的现实样态。而不是就事论事,或者以现行“城市居民”为目标参照,这就避免了考察标准的不足。由此,本研究创新地提出了五个方面的适应内容,特别是首次提出了将“再学习适应”作为农民工调查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维度,值得同行讨论批评。另外,在经济适应方面,首次提出“发展性计划的支出”的考察(调查显示,农民工此项适应较差)、在个人生活方式适应方面考察了三金一险的情况、在社会行为适应方面考察了城市参与度、在心理适应方面考察了进城动机等,都有一定的内容创新。

参考文献:

[1]王康.社会学词典[m].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

[2][美]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m].殷陆军,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3]王红波.浅谈现代人的素质构成与现代体育的作用[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4]赵忠新.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2,(3).

农民工调查报告篇9

一、深入开展自查工作

1、基础工作检查。主要检查家庭成员及就业基本情况台账和访户记录表是否齐全,将台账数据与上报数据核对确保二者一致。

2、重点检查调查表填报是否准确,封面信息是否填写完整,调查表保存是否完整,人口卡片在季度调查时是否更新,表头信息是否录入,是否存在不进行调查用上期数据代替的情况。检查方法是将前两个季度数据与上报数据每一项指标进行核对,确保调查表与上报数据一致。

三、自查数据质量结果

此次自查工作通过采取上下联动、点面结合的方法,对全县7

个农民工调查网点的基础工作进行了深入自查。自查结果表明,总体上看基础工作开展较好,能够按时上报基础台帐,调查质量较好。但是,也从自查中发现一些问题,问题如下:

1、填写不规范,部分农户对于纸质调查问卷存在减少填写的情况,能简化就在尽量简化,怕麻烦,不愿完整填写整张调查问卷,有不规范现象。

2、调查不够详细,在季度农户人员调查中,存在按上月过录情况,没有仔细询问调查,只果大致知道情况,匆忙填写。

3、调查员对业务知识不熟悉,存在理解指标不到位情况,对于相近指标,不清楚不理解不熟悉,混淆意思。

三、问题存在的原因

1、部分居民配合程度下降,由于工作比较繁琐,所以辅调员出现了调查应付的现象,不愿如实了解和反映劳动力季度变化情况。

2、部分调查户不稳定,因疾病、工作地点、家庭变故、知识水平低等等原因造成调查数据质量下降,影响数据衔接。

四、采取的措施 

1、继续加大培训力度,认真学习理解指标解释,增加访户次数,增进与调查户之间的感情交流。 

2、强化工作措施,按照总队的有关规定,对照方案,严格落实各项要求、制度。

3、组织调查队专业人员培训程序操作,以便提高业务能力,同时进行各乡镇辅调员进行再培训,以便更加熟悉业务知识,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推动我县专项调查工作再上新台阶。

农民工调查报告篇10

荆州市委确立了“农民工集聚到哪里,党建工作就延伸到哪里;农村优秀人才流向哪里,党组织就跟踪培养到哪里”的新思路,积极解决农民工群体党建工作中面临的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

(—)延伸工作领域,构建农民工党员信息网络。

全面调查摸底,准确掌握农民工群体结构分布情况。2002年和2004年,荆州市先后两次组织开展了大规模农民工群体党建工作调研活动,发放问卷调查表3.5万份,走访11个大中城市农民工2733人,召开农民工和农民工党员座谈会28场次,基本掌握了全市农民工的分布特点和流动情况,对外出务工经商农民工的思想、就业和生活情况有了比较深入准确的了解。从年龄上看,全市农民外出务工经商以18-45岁年龄段人员为主,其中25-35岁青年男女居多;从文化程度上看,高中毕业生居多;从流向上看,主要流往沿海发达地区,在广东、浙江、江苏、北京、上海、武汉等省市务工经商者居多;从职业上看,主要从事制衣、建筑、电子产品生产、酒店餐饮服务等。

开展结对联系,对农民工群体中的优秀分子进行跟踪培养。农民工群体中蕴藏着大量优秀分子和后备力量。针对农民工分布广、流动性大的特点,全市各地实行县、乡镇、村三级党组织领导成员与农民工结对并跟踪培养,村支部侧重与农民工中有一技之长的能人结对;乡镇党委与农民工中的管理层人员结对;组织部门与农民工中的相关人才结对。市委、市政府领导与农民工中杰出人才结对。通过结对联系,全市共有1459人被确定为重点培养对象,一批优秀农民工及时纳入了党组织的视野。

建立健全档案,及时掌握农民工党员动态情况。全市以县(市、区)为单位,建立了农民工党员信息库,将外出务工经商党员的工作岗位、学历情况、技术特长等有关信息输入微机,集中管理,每年结合党员年报进行信息维护。各乡镇党委建立流动党员档案,通过电话、手机短信或者信函方式,与外出农民工保持经常性联系,及时掌握农民工党员的动态信息。

(二)实施“安家工程”,打造流动党员组织平台。

异地建“家”。去年5月,松滋市在外出务工经商党员相对集中的广东省东莞市建立了第一个外出务工经商党员党支部。今年,石首、洪湖、公安、监利等县市在北京、武汉等地建立流动党员服务站,选派党务工作干部担任服务站站长,由地方党委解决工作经费。目前,在外建立党支部10个,流动党员服务站25个,下建102个党小组和165个“流动党员之家”,网络外出务工经商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8480人。

入住新“家”。对工作单位较为固定、本人又有要求的党员,他们主动做好服务工作,将其组织关系转到输入地的企业或社区党组织,“入住”到输入地。近3年来,全市共转出农民工党员组织关系483人。

联姻找“家”。对相对分散的农民工党员,他们主动与输入地党组织联系,和输入地党组织联合进行管理,让流动党员在输入地参加组织活动。乡镇、村党组织在农民工党员外出一个月内将其详细情况寄发给当地党组织,实行交人、交权、交责任,在一些党建工作基础好的地区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此外,荆州市还开通党建网站,通过因特网与外出农民工党员实现信息互动、资源共享,使农民工党员在异地也感受到党的温暖。

(三)创新党建活动方式,推进农民工群体党员先进性建设。

创新农民工入党机制,不断注入新活力。为了方便农民工递交入党申请,他们打破传统递交入党申请渠道单一化模式,农民工优秀分子入党申请书既可以递交给户口所在地党支部,也可以递交到流入地党组织;既可以递交到家乡党组织设立的流动党支部,还可以递交到由培养人指定的党支部。在入党考察上,通过直接考察、委托考察、鉴定考察和情景考察四种方式,全面掌握了解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工作和生活情况。近年来,共培养发展农民工党员1095人,社会各方面反响较好。

创新教育和管理模式,不断增添新动力。针对农民工生存压力大、文化生活少、知识渴求强烈等特点,他们从充实内容入手,在农民工相对集中地开展了农民工党员寓教于乐活动,每年一次互相交流的茶话会,让农民工党员在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中受到教育,提高素质。在管理体制上,主动理顺输出地与输入地党组织联动共管体制,灵活有效地实施管理,对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党员掌握基本情况,寓教育管理于服务之中。

创新服务项目和内容,不断增强党组织凝聚力。一是延伸外出务工经商党组织前台服务。一些务工经商党组织走上前台,为广大农民工进行维权服务,撑起了权益“保护伞”。二是拓展家乡党组织联动服务。劳动、计生、公安等部门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办证时实行零费制和限期制,并以劳动力市场为基础,组建城乡对接的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地就业需求信息,引导农民工劳动力有序流动;民政部门加强福利院建设,解决外出农民工家庭老人赡养问题;教育部门兴办寄宿制学校,使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子女都能安心接受教育。三是开展农民工党员和农民工相互服务。

(四)请回外出能人,搭建农村人才经济舞台。

将有培养前途的农村青年送出去,借地育才;把优秀农民工党员请回来,委以重任。荆州市充分发挥这批优秀农村人才的素质优势和资本优势,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和新活力。

乡情亲情感召。每年春节期间,以乡镇为单位,举办“回归之夜”迎春茶话会,邀请全国各地的农民工党员参加,大家一起面对面进行情感交流,共话家乡发展。一些县市领导干部还利用外出招商引资机会,走访慰问一批创业有成的农民工。各乡镇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加强与农民工的感情联系和交流,他们在亲情、乡情的感召下,自愿回乡任职创业。

优惠政策吸引。各县、市、区汇编了《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投资指南》,建立投资项目信息库,储备以农业和加工业为主的项目560个,方便返乡农民工根据自身优势选择创业方式。还出台了吸引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回村任职和创业的一些规定。

激励保障留人。荆州市委对回乡创业且表现突出的优秀农民工,作为乡土人才跟踪培养管理的重点对象,由组织人事部门定期联系,了解他们的生活、工作和创业情况,帮助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市委和有关部门每两年组织一次表彰活动,近几年有200多名农民工党员受到表彰,其中1名被授予“荆州市十佳基层党组织书记”称号。市委还将优秀村支部书记纳入社会保障体系,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2初步效果:拓展了新时期农村党建工作的内涵和外延,促进了流动党员先进性的保持和激发,拓宽了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新途径,培养了维护社会稳定的新生力量。

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荆州市的农民工群体党建工作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效。

拓展了新时期农村党建工作的内涵和外延。荆州市在外出务工经商党员相对集中地建立流动党组织,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实施外出农民工党员“回归工程”,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找到了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子。这些实践和探索,扩大了党建工作覆盖面,丰富了农村党建工作的外延,较好地解决了长期以来制约农村党建深入开展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并将农村党建与人才队伍建设和经济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协调发展。

促进了流动党员先进性的保持和激发。在农民工党员集聚地建立党组织后,通过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广大农民工党员感受“家”的温暖,产生恋“家”情怀,主动亮明身份,实现了从“埋头致富”到“带头致富”的角色转变。今年以来,荆州市委组织部在北京、广东两地服务站和务工经商党支部,举办了“建设外地、回报家乡,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主题教育活动,务工经商党员和积极分子纷纷集聚两地,踊跃汇报思想情况和创业成果,了解家乡发展变化,共同发出了为家乡建设献计出力、彰显先进性本色的倡议书。

拓宽了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新途径。大批农民走出家园,开阔眼界,转变观念,了解市场,提高技能,积累了资本和技术。外出务工经商农民工作为新一代经济能人回到家乡,带回了资金、技术、信息和全新的经营管理理念,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产生了“输出劳动力,引回生产力;输出生产者,引回经营者”的效应。松滋市新建成的城东工业园区,已落户企业11家,其中有7家企业为农民工创办或者领办。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面,通过回乡创业农民工的带动,荆州市私营农庄发展到511家,建起了114个专业村、833个专业组织,涌现了2.1万个专业户。

培养了维护社会稳定的新生力量。外出务工经商农民工出于生存压力、经济交往、安全保障等多重需要,突破传统地缘、血缘、业缘关系,在更大范围内以“老乡”为纽带逐渐联合起来,形成了具有广阔地域空间和广泛动员能力的社会组织,共同面对社会歧视和种种不合理的用工规定。在农民工集聚地的服务站和党组织,正确引导,把农民工的临时性、小规模、松散型的群众组织经过党员干部的引领和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团结、凝聚到党的周围,对于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3几点思考:加强农民工群体党建工作的一条主线、两个关系、三项基础性工作和四个方面探索创新。

加强农民工群体党建工作,是促进劳务经济健康发展、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现实要求,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动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有效载体,也是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迫切需要。

加强和改进农民工群体党建工作,必须紧紧抓住一条主线。新时期农民工群体党建工作,必须以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要促进农民工所在经济体发展。要针对部分企业主怕分散精力、怕增加开支、怕削弱权力的心理顾虑,改进农民工群体党建工作方式方法,团结和带领广大农民工为所在经济体发展献计出力。二是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吸引农民工党员回乡任职创业,发展壮大农村党员队伍,优化村干部队伍结构,为加快农村小康建设步伐提供人才保证。

加强和改进农民工群体党建工作,必须妥善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要妥善处理好党员属地管理和流动管理的关系。必须加强农民工党员输出地与输入地党组织之间的联系,明确责任主体,切实解决好制约联动管理的每个具体问题。二是要妥善处理好外出务工党员和回乡创业党员的关系。只有重视外出务工党员的教育管理,提高其素质,增强其创业本领,吸引其回乡任职和创业才有意义;只有做好回乡创业党员的跟踪服务工作,为他们发挥先进性作用搭建好创业舞台,让他们安下心、留得住、干得好,党员回乡才有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