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外交部发言人级别十篇外交部发言人级别十篇

外交部发言人级别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6:41:01

外交部发言人级别篇1

关键词:雅思口语测试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启发

随着“留学热”、“出国热”现象的不断升温,越来越多的考生加入了海外语言考试的大军。以往托福(toFeL)一统天下的局面已被打破,与其分庭抗礼的另外一种测试体系――雅思考试,日渐受到中国学子的青睐。外语培训市场也是异常红火,各式各样的雅思辅导班应运而生,各大城市甚至出现了要提前数月报名才能预约到考位的现象。考生争先恐后地报名应考源于雅思在国际上的认可度。时至今日,雅思成绩已得到全世界6000多个教育机构的认可,就连哈佛大学这样的名校也承认雅思成绩。

雅思考试(internationalenglishLanguagetestingSystem,简称ieLtS)是由剑桥大学地方考试委员会、英国文化委员会、澳大利亚高校国际开发署共同设计和实施的国际性考试。该考试系统主要测试来自非英语国家,准备到英语国家(主要是英联邦国家)学习或工作的考生的语言水平。雅思考试由听、说、读、写四部分组成。所有的考生参加同样的听力和口语测试,而阅读和写作则要求考生按照是接受高等教育还是参加非学历培训或移民来选做学术类和普通培训类的试题。本文主要探讨雅思测试中的口语考试,以及它对英语口语教学的借鉴和启发。

一、雅思测试的理论基础

语言测试的演变和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前科学时期、心理测量―结构主义时期、心理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时期、交际法语言测试时期。后三个时期也分别对应了三种语言测试模式:结构主义模式、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模式和交际语言测试模式。

在前科学时期,外语测试的形式主要是主观题,最常见的题型有造句、翻译和作文。进入20世纪后,结构主义测试开始盛行,而托福考试则是其典型代表。该模式以多项选择题为主,考查面广、具有良好的评分可信度。20世纪70年代初期,社会语言学家提出了语言交际能力的概念,即不仅要能按语法规则造出正确的语句,而且要有在不同语境中恰当使用这些句子的能力。这一时期多采用综合题,如完形填空(cloze)、综合改错等。在此之后,语言测试进入了交际语言测试阶段。交际语言测试与其他语言测试最大的区别在于:它不只测试语言知识,还着重测试运用语言的能力。交际语言测试通常从听、说、读、写方面来考查语言技能,各题项以测试任务为中心,重视考生各项技能的综合应用。在该理论模式下,雅思测试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

二、雅思口语的测试形式

雅思口语考试时间约为15分钟,采取的是直接型口试中最典型、最有效的形式――面试,即考生与考官进行一对一的现场交流。考试全程录音以备监督检查。雅思口试注重考查考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这不仅体现了语言测试的交互性,而且充分反映了交际语言测试理论的精髓。

测试由介绍和简单交谈、考生详细描绘和双向讨论三部分组成。在第一部分,考官介绍自己并核实考生的身份;考官就一些熟悉的话题向考生提问,如个人信息、家庭、工作、学习、兴趣爱好等。整个问答过程持续4―5分钟。该部分内容较简单,可以缓解考生紧张的情绪,使其能以轻松的心态进入后面的测试。第二部分主要是考生个人详细描述。考官发给考生一张提示卡,要求考生就卡上话题尽行详细阐述。卡片上涉及的话题一般可分为四大类,描绘人、地点、物体和事件。考生在发言之前有1分钟的准备时间。正式发言时间为1―2分钟。随后,考官会提问1―2个相关问题结束此部分。在第三部分,考官通过提问请考生讨论与第二部分主题相关的更为抽象的话题。此部分讨论为4―5分钟。

由此可见,雅思口语测试的特点之一就是三个部分难度逐渐加大。在第一部分考生回答一般性的问题。第二部分,考生就提示卡的内容谈论某话题,主要考查学生就某一特定话题进行描述或讲述能力。考生和考官在第三部分讨论一些更为抽象的观点和概念。此部分主要关注考生回答抽象问题,阐明观点的能力,要求考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着自己的英语水平。

口试的另一特色在于考试中所涉及的话题都是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如谈个人兴趣、爱好、家乡,中国的名胜古迹、名人,等等。可见,测试题并非偏题、怪题,而是和考生生活相关的话题。和考查语音、语法相比,它更重视学生是否能恰当地使用语言完成交际任务。此外,考生应试时准备的时间短,符合日常交际的实际情况和规律,可以反映出考生的应变能力和交际能力。

三、雅思口语测试的评分标准与方法

根据语言交际测试理论,语言运用可以分为九个等级:0/1级:不能使用者;2级:不连贯使用者;3级:极度受限者;4级:勉强使用者;5级:一般使用者;6级:胜任的使用者;7级:良好使用者;8级:优良使用者;9级:精通者。雅思测试也采取了相同模式的九级评判标准。听、说、读、写皆适用。

雅思口试的评分方法按九个等级,四个亚指标进行。评分标准总分部分九个等级依次为:9分:成绩极佳;8分:非常良好;7分:良好;6分:及格;5分:适当及格;4分:水平有限;3分:水平极有限;2分:不能交流;1分:不能通过。四个亚指标为流利和连贯,词汇量,语法的变化和准确性,以及发音。考官按这四项标准分别评等级分。考试过程中,雅思口语测试把每个评分单项细化成9个等级,并将每个等级的目标能力详细划分,考官对应不同等级分别给出分数,每项的评分标准最低为1分,最高为9分。考官对各个单项分别打分,四个单项分的平均值即为口试的最后得分。

该评分方法注重考生语言信息的传递、语言表达的得体性和交际任务的完成情况。雅思口语测试评分方法将传统的印象法(主要考查交际目的的达成与否及总体印象)和分析法(重在评价语言基础知识和使用情况)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的评分方法既有客观细致的评分依据,便于考官对号入座,同时又兼顾了考官主观上对考生口语表达的总体印象的评价。这样的评分方法更具科学性,评分可信度和效度也大大增强。

四、雅思口语测试对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启发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通过上文对雅思口语测试的形式及评分标准等的分析可以看出,测试着重考查和评价考生运用语言达到的具体的交际目的和效果,而非重在评估语法、词汇等语言知识。因此,口语教学的重心应集中在交际性上。

然而口语课堂上的训练大多是强调内容和语言形式的机械性操练,即为了掌握某一特定语言形式而进行的吐字发音,是操练意义上的“说”。这种“说”是以形式为中心的练习,无信息差距,无交际目的和需要,控制语言材料,强调准确性。显然,操练层面上的“说”是基础,但仅仅停留在该层面是不充分的。真正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是交际意义上的“说”。它是以内容为中心的表达,有信息差距,有交际目的和需要,不控制语言材料,强调流利性。为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将上述两种“说”有机结合起来,并将侧重点放在交际的“说”上,积极创设多种情境,给学生提供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口语表达中去的机会。课上可以采用对话编排、角色扮演等活动来训练和发展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二)加强目标语文化和本民族文化的介绍和学习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二者相辅相成。外语教学的最主要任务就是培养跨文化交际的人才。因此,仅仅传授给学生语言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让学生对目标语国家的文化有所了解。文化教学已经成为外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英语口语课上的文化导入和学习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学生对西方国家的文化传统、风土人情、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有所了解。在熟悉西方文化的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将其与本民族文化进行对比,找出异同。如此一来,学生便可以根据不同的语境有效使用恰当得体的语言进行日常交流,这样也大大减少了学生由于文化的差异而导致的交际失败。

在教授西方文化的同时,还要向学生介绍母语文化。在跨文化交流中,很多外国友人对中国的传统文化颇感兴趣。然而当他们询问起孔孟之道、中秋佳节、功夫等时,大学生往往给不出令人满意的答案,这会给交际带来负面影响。此外,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每一位中国人都有责任和义务把中华文化传播到国外,将其发扬光大。因此,加强母语文化的学习也应该引起师生足够的重视。

(三)培养学生使用语言交际策略的能力

Selinker(1972)最早提出了“交际策略”这一术语。交际策略是指语言学习者对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掌握有限,为达到交际目的,弥补其语法或词汇知识的不足而有意使用的补救措施。交际策略是交际能力的一种体现,它反映出语言使用者如何调动有限的准确性和适宜性知识以达到交际目的?因此,交际策略的应用有助于提高二语学习者的交际能力?

学生无论是在口试环境中,还是在日常交际中,都会因词汇缺乏、语法知识欠缺等问题影响本人的情绪和交际的效果。教师在口语课上教授学生交际策略的使用,可以帮助学生克服表达上的困难,增强自信心。例如,当学生遇到词汇表达困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释义、举例说明、使用近义词或同义词等间接表达途径使对方明白其所指。当交际遇到阻碍时,学生可以要求对方重述、解释或提供正确的表达,也可以运用手势、脸部表情、声音模仿等非语言策略来表达意义。此外,教授给学生一些交际套语也是必要的。恰当地使用套语(如well,youknow)可以为说话者赢得一定的思考时间,意思表达的也更自然流畅。交流时遇到一些不熟悉的话题或无法用英语表达清楚的词句时,学生也应该学会适时地回避。

五、结语

雅思口语测试的内容贴近生活,通过问答、描述、谈论等形式考查考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其评分方法和标准更具科学性,有较高的效度和信度。英语教师可以从雅思口试中得到启发,并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使用交际策略的能力,注重文化的导入,切实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

参考文献:

[1]武和平.从托福模式到雅思模式的嬗变――兼谈我国外语测试改革[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7,(2).

[2]杨爱英.雅思语言测试系统的理论基础[J].黑龙江教育,2007,(10).

[3]谭伟红,伍志伟,刘佳.雅思口语30天备考[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6.

[4]易兴霞.ieLtS口试对英语口语教学的启发[J].外语界,2000,(2).

外交部发言人级别篇2

(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外语系,山东青岛266071)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社会越来越需要大量应用型的英语交际人才。如何通过合理的英语口语考试来促进口语水平的提高,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分析大学英语口语考试的特征,构建英语口语交互式考试模式,使交互式测试理论更好地应用到实践中,从而推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

关键词: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口语考试;交互式考试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11—0066—02

一、英语口语测试的特点

英语口语测试的特点首先是直接(直接测试),即通过直接的方式让考生在测试时展示语言技能。

其次是主观(主观测试),测试成绩由评分人员通过主观判断决定,并受其主观因素的影响。口语考试考查的是考生的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评分人员评判测试成绩受其语言水平、对评分标准的理解和情感因素等影响,如不同的评分人员可能产生不同的判断。对同一考生的表现,在不同的时间,评分人员可能产生不同的判断结果。因此,确保评分的客观性和一致性是英语口语测试的重要问题。

常模参照性测试(norm-referencedtest)与尺度参照性测试是两种应用广泛、发展成熟的测试模式。尺度参照性测试是指在测试时,先规定一个标准参照物,然后考查考生是否达到这一标准。由于口语测试是个别化的主观型测试,使用尺度参照性测试要比采用常模参照性测试具有更好的评分客观性和一致性。

英语口语测试不能像其他测试那样实行统一考试,而是需要对考生进行单独测试或是以组为单位进行测试。为了保证测试的客观性,口语测试需要大量的试卷供考生随机抽取。因此,传统的口语测试工作量大,持续时间长,这是制约大规模口语测试实行的主要因素。

二、大学英语口语互动测试原理的形式、内容和评分

(一)测试形式

交互式英语口语测试(oraltestofinteractiveenglish)是一种口语考试方式,要求每个班级分成若干组,每组由中教、外教考官各一人和6名应试者组成,每组考试时间规定为30分钟左右。每组考试由一位主考按正常要求及程序和6名应试者进行,另一位考官坐在附近旁听,在整个过程中只负责听和记录。考试结束之后,两位考官交换彼此给予每名应试者的分数和评分意见。在考试过程中,对应试者的全部口试进行录音,以备本次考试后,由第三方的考官通过录音进行评分。三方的加权形成应试者最终的成绩。虽然传统的口语考试制订了一套非常详细的评分标准和要求,但毕竟每位考官在给出成绩时都带有自己的主观感受,这样安排可以使两位考官评定成绩时的主观感觉尽量一致,尽可能避免对同一批应试者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

(二)考试内容

口语考试由中、外教在考试前联合命题,并且有多套考题,由考生在考试开始前10分钟抽取,并做相应准备。每套考题大体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考生自我介绍,然后,考官提出与考生生活和经历密切相关的问题。设计这部分考题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放松,以进入良好的考试状态。

第二部分是朗读题。朗读内容是学生本学期所学课本中的内容。

第三部分是问答题,是考试的重点,主要考核考生话语轮换(turn-talking)的能力以及进行交际时所用的会话策略,如交际出现困难时修补话语(DiscourseRepair)、协调意义(negotiationofmeaning)、请求核实意义或重复(RequestsforConfirmationorRepetition)等。考生应根据所给的文字或图片信息,做出回答。

第四部分被称作两名考生的合作项目(pairwork)。让两名考生通过协商,根据所抽到的考题内容谈谈他们如何共同去做这件事、到哪里、干什么等等。要求考生尽可能积极参与,发表意见,互相讨论,并争取达成共识。

(三)口语测试标准

交互式大学英语口语考试评分标准是以国家通用的语言水平测试标准为基础制订的,分为三个类别六个等级(按百分制计算)。第一个类别(80~90分以上)包括两个等级,获得这两个等级的考生被称为“能有效使用语言者”;第二个类别(60~80分)包括两个等级,称之为“能独立使用语言者”;第三个类别(60分以下)包括两个等级,属于“能基本使用语言者”。根据具体情况,每一个等级还可以左右浮动。

三、交互式语言教育理论在英语口语测试中的应用

(一)语言交互的概念

教育心理学探讨的是教师的教学策略如何影响学生的交互以及互动与学生发展、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互本质上反映了教学过程的本质。交互式英语口语考试反映了语言学习的“互动”的概念。

前面讲到,考试的第一个环节是考生做自我介绍,考官的问题都是与考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轻松的交流可以使考生自然而然地进入考试状态。第三个环节是问答题,当一名考生在表述自己的观点时,另外几名考生在聆听,聆听的过程就是交流、交互的过程,从其他考生的陈述中揣摩自己应该如何作答、是否能恰当地表达和陈述观点、能否解答这些无法预料的问题等,这些也是考官考查考生语言表述能力和交互能力的有效方式。

(二)人性化的概念

近年来,人性化、以人为本成为语言教学实践中越来越受关注的焦点。随着外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性化的教学理念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学习策略的关注,对形成性评价的强调等,都表明英语教学理念正在从“以教材为本”、“以统一标准为本”、“以考试为本”的被动机械思想转向更多地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

交互式口语考试模式最大的人性化体现在考前对考官的培训上。在培训中有一项内容叫“难点透析(trouble-shooting)”,即碰到紧张的考生,考官如何帮助他们克服紧张心理。培训手册上是这样表述的:心理紧张是年轻考生们特别容易出现的问题。如果一个应试者在自我介绍阶段就紧张不语,考官要将注意力转移到另一名考生身上,以给前面这名考生几分钟缓解情绪的时间,然后向他提出一个依靠本能可以回答正确的问题,以帮助其稳定情绪。除此之外,培训手册中还对考官的坐姿、眼部交流、手势语、语调及说话的音量等细节做了明确的规定,目的都是指导考官通过自己的态度和语言行为让考生进入最佳状态,发挥出最佳的语言运用技能。

(三)真实性、实用性和功能

交互式大学英语口语考试的任务设置和实施过程都体现了语言学习过程中语言的真实性、实用性和功能性的原则。其自我介绍部分围绕应试者本人的兴趣、生活经历和自我体验而展开;最后一部分是应试者两人之间的“pairwork”,可以测试应试者能否用所学的语言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体现了语言形式和语言功能相结合的理念。对于参加交互式英语口语考试的应试者来说,在目的语的自然语境中,才是应试者和考官之间、应试者和应试者之间的一次真实而有意义的思想交流。口语考试是应试者自由表达思想的过程,也是一个让学习者充分展现自我、实现自我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宫力.开创新时代交互式英语教学新模式[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李睿泽.局域网中交互式英语教学模式实践研究[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09(4).

[3]李早霞.大学英语文化体验教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外交部发言人级别篇3

全球化要求当代大学生具备较强的英语交际能力,但仅仅具备语言交际能力不能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由于跨文化意识、相关文化知识缺乏最终导致交际失败的案例屡见不鲜。据调查,近年来我国大学生除了语言能力有所提高外,“社会文化能力相比以前没有显著改善”[1]。1990-2010年间,我国学者王振亚[2](1990),钟华[3]、樊葳葳、秦傲松(2001),高永晨[4](2006),李清源[5]、魏晓红、陈洪特(2007),何常丽[6](2010)等对一、二本院校的非英语专业本科,英语专业本、专科学生进行的调查研究也表明:学生的非语言能力显著低于语言能力,且其社会文化能力的各组成部分发展不均衡,即对普通文化(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的掌握好于高级文化(社会文化知识)。此外,针对学生在跨文化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付永钢、李天行(2003)对大学生、研究生(含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在时间观念、会话原则、非语言行为、文化意蕴浓厚的词语方面存在相当严重的问题,极大地影响了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7]。以上研究均表明,我国大学生的英语社会文化能力状况堪忧。在对社会文化能力与语言能力发展的相关性的研究中,刘宝权(2008)对上海外国语大学(一本语言类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进行社会文化能力与tem-4成绩相关性研究,显示文化测试成绩与tem-4听力部分有较高相关度,高于词汇、写作、翻译等其他部分[8]。但这些调查数据主要来自于一、二本院校的非英语专业本科,英语专业本、专科学生及研究生,却很少涉及众多三本独立院校的学生。因此,本研究结合独立院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特点,改编利用付永钢、李天行(2003)《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调查问卷》[7]和王振亚(1990)《社会文化测试卷》[2],以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为例,调查研究独立院校大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发展现状,并进一步探索学生的听力水平与其社会文化能力的相关性,以期对独立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有所启示。

二、社会文化能力的概念

社会文化能力,包含社会文化知识和知识运用技能,它以社会文化知识为基础,最终体现在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过程的运用中。人类学家将文化分为三类:高级文化,大众文化和深层文化。为了便于社会文化能力测试,本研究采用学者王振亚的分类,将社会文化分为普通文化和正式文化[2]。普通文化,即日常社会习俗,涵盖日常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反映了深层文化对人们的日常交往行为的制约。正式文化,则包含历史、地理、政治、文学常识等文化知识,与高级文化范畴相同。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抽取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非英语专业(财务管理、会计学、计算机专业的三个班级)二年级下期本科生113名,其中男生31人、女生82人。

(二)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由两部分组成:社会文化能力测试卷和听力测试卷。社会文化能力测试卷改编自《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调查问卷》[7]和《社会文化测试卷》[2]。该测试卷包含个人信息和社会文化能力测试题。个人信息包括:学号(便于与听力成绩匹配)、性别。社会文化能力测试包含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和英语国家文化知识三个部分。语言交际部分含15个对话情景题,要求学生判断是否得体,内容涉及人际交往行为,如赞美、邀请、请求、道歉、拒绝等;非语言交际部分涵盖中西文化差异较大的肢体语言、社交规约、会话原则、时间观念等内容,共15个选择题;英语国家文化知识部分主要涉及历史、地理、政治、词汇文化含义等知识内容,共15个选择题。该测试卷共45题,每题1分,共45分。听力测试卷采用2012年6月Cet真题听力部分的前25个选择题,每题1分,共25分。

(三)研究实施和数据收集

两项测试于2014年3月在三个班的课堂实施。社会文化能力测试采用闭卷、限时(20分钟)完成。共发放113份,回收有效卷109份。文化测试完成后,进行听力测试,听力结束后立即回收试卷,评阅并记录分数。共发放113份,收回有效测试卷107份。两项测试均有效且匹配的试卷共102份,有效率为90.27%。全部数据采用SpSS18.0处理。

四、结果与分析

(一)社会文化能力水平

1.社会文化能力总体水平

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测试成绩总体呈正态分布,最高分29.00,最低分11.00,平均分20.42,标准差3.447。由此可见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测试成绩较低,反映出该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较弱。

2.社会文化能力各部分得分情况

学生社会文化能力各部分得分情况:语言交际部分成绩最好,最高分14.00,最低分5.00,平均分9.44;非语言交际部分成绩最差,最高分9.00,最低分1.00,平均分4.58;文化知识部分成绩居中,最高分13.00,最低分3.00,平均分7.99。三个部分的平均得分率分别为62.94%、30.52%、53.27%,表明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好于非语言交际能力和英语国家文化知识水平,其中非语言交际能力最差。

3.失误题项原因分析

社会文化能力测试的三部分中,学生在语言交际部分的请求、赞美和寒暄表达失误率较高;在非语言交际部分,肢体语言、社交规约、时间观念上失误严重;在文化知识部分,政治常识和词汇的文化意义失误率也较高。学生在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部分失误的主要原因有三。(1)受汉语文化负迁移影响,学生将我国高语境文化中的交际习惯(如委婉、谦虚、隐晦)直接移用到英语低语境文化中。如语言交际部分的第3题“李明有事要报告给部门主管Smith先生,于是他走到Smith先生的办公室,进门之后问:‘Canihaveawordwithyou,mr.Smith?’”,65.71%的学生认为“may”才是标准答案,can不够委婉,然而在英语文化氛围的企业中,部门主管与员工之间的等级观念并没有中国企事业单位内的等级观念强,在上下级间正常的工作事务中“can”更适合,“may”则过于谦逊。(2)不理解英语文化有文化观念。如语言交际部分第7题“一天,年近五十的布朗夫人在学校作报告,身着一条新裙子,她的一个学生对她说:‘Youlookniceandyoungerwearingthisdress.’”,该表达违背了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年龄的忌讳,尤其是对已经上了年纪的女士,绝不能谈及其年龄,语句中“younger”暗示你之前看起来“old”。而英语人士不愿意被称为老人,在他们眼中老人意味着独立能力丧失、没有活力、思想陈旧。对于女士而言,“old”更意味着美貌丧失、丑陋、没有吸引力。他们崇尚独立、竞争、创新,赞美新生,这一观念恰恰与中国的“尚古”、“尊老”的文化观念相反。语言深深地烙上了文化的印记,理解语言还需理解语言所包含的文化。(3)学生不了解英语国家社交规范也是导致交际失误的重要原因。如非语言部分的第13题,“在英语国家,打电话时,是否应先询问对方的名字?”竟有70%以上的学生选择“是”。如果学生在与英语人士的交往中先问对方姓名,会使人觉得粗鲁、不懂礼貌,导致尴尬,甚至交际失败。同样,第7题“当你在英语国家作报告时,听众在报告开始和结束时鼓掌向你表示欢迎或感谢,你应如何回应?”75%学生选择了“鼓掌并说谢谢”,而该行为在英语文化中被认为是不谦虚的行为。不同文化有不同的社交规范,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对方文化的社交规范十分必要。在文化知识部分,失误题项显示,学生对英、美两国的政治知识了解较多,而对其他英语国家如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等则了解较少,这与英语课程所选篇章主要为英国和美国相关内容有关。在词汇的文化意义上,不了解词汇文化意义以及盲目猜测是导致学生选择错误的主要原因。如该部分的第14题“在西方文化中,把某人比作‘鸭子(duck)’,意思是这个人。a.胆小,B.聪明,C.可爱”,84.67%的学生选择了a或B。而duck除了有鸭子的字面意思外,用于人时还是友好的称呼。学生对词汇的学习还主要局限于指示意义,对其丰富的联想意义尤其是文化意蕴掌握不佳。

(二)性别对社会文化能力测试成绩的影响

由于抽取班级中女生所占比例较大,因此对调查后数据进行分层抽样,从中随机抽取男女生各30名。男生的社会文化能力测试成绩,最高分29.00,最低分11.00,平均分21.98;女生的测试成绩最高分25.00,最低分14.00,平均分19.77,且男生成绩的标准差3.879高于女生成绩的标准差2.980(见表3)。这说明男生的社会文化能力参差不齐,而女生的社会文化能力较平均,个体差异不大。男女生的社会文化能力存在一定差异,但这种差异是否显著?对男女生社会文化测试成绩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男生和女生的社会文化能力测试成绩存在显著差异(t=2.515,df=58,p<0.05):男生的社会文化能力测试成绩显著高于女生的社会文化能力测试成绩(mD=209)。为进一步分析男生社会文化能力在哪一方面显著高于女生,对男女生社会文化能力测试三个部分的成绩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男生的非语言交际部分成绩与女生非语言交际部分成绩存在显著差异(t=2.624,df=58,p<0.05):男生的非语言交际部分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在该部分的得分(mD=1.494)(见表5)。以上数据说明男生的语言学习视野较开阔,对非语言交际更敏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也较好。而女生在英语学习中更关注语言本身,视野较狭窄,对非语言交际和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关注不足。既然男生的社会文化能力显著好于女生,是否其听力成绩也随之更好?男女生听力成绩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男女生听力成绩不存在显著差异(t=0.952,df=58,p>0.05)。虽然男生在社会文化测试的非语言交际部分表现更优,但在听力测试中与女生并无显著差异。可见非语言交际能力与听力能力之间相关度不高,同时也体现出,目前的Cet-4听力测试部分主要考察学生的语言能力,对非语言交际能力涉及较少。

(三)听力成绩与社会文化能力测试成绩的相关性

皮尔逊r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听力成绩与社会文化测试成绩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但听力成绩与语言交际部分成绩之间存在中等程度的正相关关系(r=0.57,p<0.05),且听力的短对话、长对话和篇章各部分成绩分别与语言交际部分成绩呈中等程度的正相关关系(r=0.453,p<0.05;r=0.351,p<0.05;r=0.499,p<0.05)。而听力短对话、长对话、篇章各部分的成绩均与非语言交际、英语国家文化知识部分成绩无显著相关。这表明听力成绩与社会文化能力整体相关性较弱,但与其中的语言交际部分关联性较强。这也证实了Cet-4的听力部分主要考察学生的语言能力,而对非语言交际能力和英语国家文化知识考察力度不大。然而,在实际的语言交际过程中,必然伴随非语言交际,如手势、体距、交际规约,以及对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使用。为了更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近年来“Cet-4考试中交际文化考点比重也逐年上升”[9],但考试改革仍任重道远。

五、结论及教学启示

外交部发言人级别篇4

【关键词】日语翻译;语言文化;差异问题;研究

随着当前国际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加之众多相关的研究者对语言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些都使人们深刻的意识到文化与语言之间所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语言不单单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也是文化的一种载体。各种不同的语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包括文字、语法以及文化特征等方面。翻译是一门很重要的学术能力,成功的翻译不但可以加强两个国家之间的文化沟通,也可以成功的增强两国之间的友好交往。所以说,一名称职的翻译者不单单需要了解自己国家的语言和文化,还需要了解对方国家的语言和文化。

一、日语中的文化特征

每一个民族自己语言的发展,都与其生长的环境、发展的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些特定的民族在一些特定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会发展起自身语言,而正是这些语言,切实的反应出了这个民族的品格、文化特征,以及这个民族的历史故事以及文化传统等。日语也不例外,它也是在日本这个民族成长、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并且随着日本这个民族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的,具体体现出了日本民族的历史与传统文化。

(一)日语的表达方式比较含蓄

通过对日语的文学典籍、文学作品以及日常对话等材料的分析与研究后,不难发现的是,在日本这个民族中,人们在说话的时候是十分含蓄、暧昧的。例如,日本人想要拒绝别人的时候,不会直截了当的说“だめです。”,而是会用“それはちょっと…”来委婉的拒绝别人,以避免尴尬。

(二)日语的语言交流比较模糊

在日本这个民族中,他们在日常交流的过程中,说话用词都会比较委婉,不会把要说的话直接挑明,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使得他们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会给人一种模糊不清的感觉。

(三)日语的称呼用词十分尊敬

日本这个民族,是一个社会等级观念十分浓厚的民族。在他们的国家里,整个社会都有着十分分明、清晰的等级观念。例如,男女、长幼等级等等,都有着十分清晰的社会等级观念,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使用一些与身份相符的敬谦词汇。

(四)日语的男女用语十分清晰

在日本这个民族中,男士的社会地位较之女士的社会地位来说更高,受这种观念的影响,男士在日常生活中的用语一般就会比较强硬霸道,而女士的日常用语相对来说就会柔弱一些。

二、汉日翻译中如何有效体现文化特征

(一)翻译中要注意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

结合我国传统文化来说,广大民众在日常交流的过程中,都比较喜欢耿直的说话方式,表现出来的整体特征就是直来直去,开门见山。然而,日本这个国家在日常交流的过程中,和我国人民所展现出来的特征全然不同,他们在日常交流中喜欢含蓄、委婉的表达出自身的想法及意愿。这样一来,就要求汉日翻译的工作人员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在翻译的过程中要注重对语言表达方式进行适当的转变,即将平时耿直的说话特点转变为翻译时较为含蓄的说话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很好的将日语中所要表达的深刻含义准确的表达出来。

例如,日语中有和汉语“请~”相同意思的“~てください。”,但在实际的生活中,这种说法有强加于人的感觉,一般请求别人帮忙的时候,都会采用比较委婉的表达方式,即“~てくださいませんか”,意思是“您能为我~吗?”。

另外,日本人在说话的过程中,通常会在所说的一句话后面加上一些语气助词,如“が”或“けど”等,并省略后面想要表达的话,就会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一种言外之意的感觉。所以在翻译过程中,可以将这些语气词适当的省略或者合理的翻译出一部分来。当然,这个翻译的前提是不会影响到所要表达的含义。

(二)翻译中要注意谦敬的称呼用语

和我们了解到的一样,日本这个民族的等级观念十分强烈,这就决定了日本人在日常交流的过程中,也要对称呼、敬谦表达进行合理的应用。与什么样的人进行交谈,或者与什么样的人共事,在这些过程中需要运用的敬谦词语都是约定俗成的。这样一来,便使得汉日翻译的工作人员要注重分析各种场景与内容。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将文本或对话中的各个不同的时间、地点以及场合弄清楚,与此同时,还需要对长辈、晚辈之间,上级、下级之间的关系进行合理的掌握。例如,在介绍别人时,要用礼貌表达“こちらは~です。”,而在自我介绍时要使用“~と申します。”的自谦表达方式。因为这些都将直接影响到汉日翻译工作的成效。

(三)翻译中要注意区分男女性别

日本是个传统观念十分浓厚的国家,男性和女性的社会地位也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即男性在家中居于主导地位,是一家之主,多数的事情都需要他们来决定,而女性则一般是主内的更多一些,具有贤妻良母的优良品德。如此一来,男性和女性在日常生活中的用语自然也会有所不同。女性一般会采用温柔、委婉的语言,而男性一般会采用一些霸道、强势的语言。尤其是终助词和感叹词的使用,女性一般使用如“わ、ね、かしら、あら”等柔美的词汇,而男性使用的则是感觉比较粗俗的“さ、ぞ、ぜ、おい”等词。正是这些不同的语气词语的使用,让人可以深刻的意识到人物的性别。

三、汉日翻译中日本语言文化的必要性

语言是各个国家之间运用次数最多的交流工具,然而,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往往会存在不同语言的情况,这样一来,为了更好的发展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就必须要有翻译存在。当然,翻译的工作不是对两国的语言了如指掌就可以胜任的,文化的不同也会影响语言的交流,生硬、直接的翻译方式可能会阻碍关系的发展。只有了解了两国的深层次的语言文化底蕴,才能将两国语言所要表达的内容,准确完整的翻译出来。所以,为了更好的做好汉日翻译,相关的工作人员应当在不断加强两国语言方面造诣,提高翻译的综合能力和水平的同时,更要深入了解两国之间语言文化的差异,只有这样,翻译者才能翻译出更加生动、形象的作品或文章,以达到深入交流的目的。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当前跨文化交际和翻译的过程中,要想成为一名称职的翻译者,不单单需要对本国的语言习惯和文化传统有着系统的掌握,还需要对对方国家的语言习惯和文化传统有着深刻的了解。这是因为,翻译不只是一个语言上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它还与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为了更好的实现汉日翻译事业的顺利发展,就需要广大翻译工作者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不断的发展和创新。

【参考文献】

[1]陈家兴.日语翻译面对的语言文化差异问题探究[J].办公室业务,2013(23).

外交部发言人级别篇5

一、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国际背景

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已使英语获得了国际通用语的重要地位。联合国有关文件提出,世纪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技能为母语、一门外语和计算机操作能力;由于历史原因和互联网的广泛利用,英语成为各种国际场合的主要工作语言,也成为国际科技交流的主要语言(据统计,国际上%以上的学术论文是用英语发表或宣读的,各学科的主要学术期刊也以英语为主),同时也是国际互联网的主要应用语……

纵观各国外语教学的发展,外语教学改革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以满足人的发展需求为目标的、强调语用的交际教学理念和实践得到普遍认可。欧盟在上个世纪年代由个国家的专业研究机构和大学合作制定了纲领性的外语教学文件(european  Framework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从理念、目标和评价等各个方面对外语教学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文件体现了国际上语言学、外语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最新发展,强调以发展语言应用能力为根本目的的交际性教学思想。我国的周边国家和地区在进行基础教育外语教学改革和外语教学大纲设计中也基本采用了这种思路(如香港地区年版的中学英语教学大纲)。

.在高中外语课程的设置上采用了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方式,例如,日本将高中课程设置为英语一、英语二和口语一、口语二以及阅读与写作课程。其中英语一和口语一为高中阶段的必修课程,而英语二和口语二为选修课程,阅读与写作也为选修课程。韩国也是同样,高中一年级英语为必修课程,从高中二年级起开设英语阅读、写作和会话等选修课程。一些欧洲国家则在高中阶段为学生开设出不同语种的第三外语选修课程。选修课程的开设为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和不同兴趣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重视外语教育对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基本素养的培养作用,强调外语在加强各国人民理解和沟通中的作用;强调外语对于各国文化交流和国际文化多样性的作用。

.教学资源的扩展促进教学模式的改进。多媒体的教学资源使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得以实现。

.评价改革形成潮流,各个国家对语言应用能力的评价与检测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特别重视研究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力求使评价更好地促进和激励学生学习,促进教师教学,全面和公正地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评价。一些新的评价和检测方法正在得到实验和推广。

二、我国高中英语教学的现状

我国高中英语教学自年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首先是高中英语课程得到了普及,高中英语教学大纲经过年的修订,进一步促进了英语教学的改革,提高了对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要求,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和国家经济和科技建设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年,西南师范大学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在教育部基教司的指导和支持下,对全国高中英语教学进行了调查。此次参加调查和测量的重点与非重点中学共所,学生达,人。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基础教育的英语教学有了明显的进步,与年的全国英语教学测试调查相比,平均分有了一定的提高,特别是非重点中学的英语成绩有了显著的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是,目前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是突出的,主要表现如下: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还普遍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教学多以教师讲解词汇和语法知识为主,语言输入量偏小。教学中忽视对学生提取信息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忽视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单一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和被动的学习方式难以使学生形成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难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的高中英语教学大纲为所有高中学生设计一个目标和要求。年的高中英语教学大纲设计了一级和二级两个不同的目标要求,但是由于高考的压力,所有的学校和所有的学生都基本按照一种课本、一个进度、一个目标和一个要求开展教学,无法满足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和个性发展需要。此外,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和文化发展极不平衡,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常常对有些地区和学校偏高、偏多、偏难,但对其它的地区和学校则又偏低、偏少、偏易。

.高考外语科目虽然近年来逐步改革,从重语言知识转向重语言能力,加强了对学生听力和阅读能力培养的导向,但是同一标准的一次性考试无法扭转应试教育的倾向,必然导致高中英语教学改革步履艰难。

.近年来,各地高中英语教学改革的要求越来越迫切。有些地区和学校已经进行了多项教学改革实验,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有了较大的转变。在条件较好的高中,教师的业务水平、学校的教学条件、课程的资源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的英语水平已有明显的提高。现行教材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已不能适应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和语用能力的需要。

三、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为每个学生创设未来发展的平台和机会。高中课程应在为每个学生打好共同语言能力的基础之上,使他们能够按照个人的能力、个人的潜力、个人的特长与志趣以及未来的职业倾向和长远发展的目标来规划自己的人生,做出自己的选择,使高中阶段的英语课程成为具有体现扩展性学习、提高性学习、个性化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特点的学习过程,为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表现提供充分的机会和条件。高中英语课程在设置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同时,又按照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设置相应的教学级别以及相应的语言水平测试级别,为学生提供相对客观的监测语言水平的标准。

四、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与年版《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关系

年月出版的《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是按照小学三年级至高中三年级的整体思路设计的,当时国家关于高中课程改革的整体思路尚未出台,因此,其高中部分的课程标准基本是按照与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分级目标的课程模式进行设计的。虽然在高中阶段体现了一定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但是没有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性和个性发展的机会。因此,课程标准研制组根据教育部关于高中课程改革的整体思路,这次又重新对高中课程进行设计,力求体现实现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的原则。以学分制的方式设置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同时又与英语语言的水平级别相联系,形成了新的高中课程的设置模式。高中英语课程的改革将以新制订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为准。

第二部分 高中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及内容结构

一、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特点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既立足于我国高中外语教学的现状,又充分考虑进入世纪后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前景和我国对外开放、综合国力增长的需求,力求使课程标准做到理念先进、可操作性强、体现时代性的要求。

.第一次在高中英语教学指导文件中明确了外语课程的人文性和

  

工具性特征,提出:“外语教育是全民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高中英语是提高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重要课程”。在高中英语教学目标的描述中,提出了对学习策略、文化意识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级别要求,使语言学习目标的内涵更为全面和丰富。

.既体现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整体性和基础性,又适应高中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成长需要。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设计了必修和选修两大系列的课程,以学分制为基础、以模块为基本教学单元,使课程体现多样性、开放性和可选择性。

.明确提出高中阶段英语教学重点从三个方面发展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用英语进行恰当交流的能力;用英语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

.根据英语学习的规律和社会对英语的要求,提出基础教育英语水平级别证书制度的设想。

二、高中英语课程的基本结构

.基本框架

高中英语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分别由若干个模块组成。其基本框架图如下:

附图

高中英语课程基本框架图(详见《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正文中表)

.必修课程

原则上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习英语必修课,共个模块,计个学分。高中英语必修课程的内容将在培养学生基本的听、说、读、写的综合技能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学生思维与表达能力的发展,注重语言的输入量,必修课程由综合英语和阅读与表达两个部分构成。两部分课程的课时比例为:。

.选修课程

高中英语课程设计为学生提供了若干模块的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对未来发展的设计进行选修,分为两个不同的系列课程,即B系列和C系列课程。B系列课程为顺序选修课程,应在完成a系列课程后顺序选修。B系列课程的内容和结构与a系列基本相同,在继续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的同时,重点发展学生的阅读与表达能力。选修课程共设个模块,计个学分。

C系列课程分为三种类型的课程:语言知识与技能类、语言应用类和欣赏类,其目的是为培养学生的专项语用技能,发展特长与爱好,满足兴趣和需求而开设的,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或就业,特别是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各校可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学生的发展需求有目的和有选择地设置C系列课程。以下课程仅为建议性课程。

语言知识与技能类可以包括:英语语法与修辞、英汉初级笔译、英语应用文写作、英语报刊阅读、英语演讲与辩论等。

语言应用类课程可以包括:文秘英语、科技英语、社科英语、初级旅游英语、初级经贸英语、计算机英语等,

欣赏类课程可以包括:英语文学欣赏入门、英语影视欣赏入门、英语戏剧与表演入门、英语歌曲欣赏。

第三部分 原有大纲与新课程标准的比较

说明:年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是以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供试验用)》的版本为基础修订的,其修订工作是在新课程标准制定过程中进行的,参加修订的人员同时是新课程标准研制组的核心成员。因此,年版的高中大纲吸收了一定的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目前该大纲尚未普遍实施;年供试验用的高中大纲到目前为止只在个别试验区使用,未在全国广大地区推广。因此,实际上全国广大地区的高中教学仍遵循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的理念和要求。

第四部分 征求意见的重点

希望专家和学者就以下问题提出意见与建议: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强调了英语课程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征,提出了高中阶段英语教学要重点从三个方面发展学生的语用能力:用英语进行恰当交流的能力;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这一表述以及教学重点是否恰当?你对此有何看法?

附图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将推行学分制,实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的课程模式,您认为其意义如何?在实施过程中会出现哪些问题?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七至九级教学目标的描述是否恰当?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提出在高中阶段实施国家认定的英语分级水平测试,设、、三个级别的考试和相应的证书;高校自行确定所录取学生的英语水平级别;学生可在高中阶段通过级别考试获得级别证书,并凭相应的级别证书申请不同大学和不同专业的入学资格。您认为此设想是否可行?

.您认为目前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改革方案及其实施能否有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

外交部发言人级别篇6

关键词:维果茨基;中介;语言;最近发展区

一、社会文化理论

以Vygotsky为代表的社会文化理论认为知识的建构应在社会和文化的环境下,以语言和社会活动为中介,强调社会环境在人心理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阐明认知与发展的关系。Vygotsky(1994)用文化历史发展观研究人的心理,开创性地揭示了心理发展的两条基本规律:其一是人所特有的被中介的心理机能不是从内部自发产生的,而只能产生于人们的协同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之中;其二是人所特有的新的心理过程结构最初必须在人的外部活动中形成,随后才可能转移至内部,成为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结构,即内化的过程。

二、社会文化理论下认知发展的理论基础

2.1中介。中介是社会文化理论中最核心的概念。维果茨基认为,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由生物因素决定的低级心理机能(包括听觉、视觉、自然记忆等)会被保持并发展成更复杂的由社会文化因素决定的高级心理机能(包括逻辑记忆、有意识的注意、概念思维等)。在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过程中,社会文化环境是首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低级心理机能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是通过高级文化工具(语言、计算和逻辑等)的中介作用来实现的。符号中最重要的是语言,语言是人类拥有的最普遍、最强大的工具。它是人类用来连接世界、彼此以及自身的中介。通过符号工具人类调节和有意识地控制生物因素所赋予的心理机能。

2.2内化。维果茨基认为,在儿童的发展中,这种从社会的、集体的、合作的活动向个体的、独立的活动形式的转换,从外部的、心理间的活动形式向内部的心理过程的转化,其实质就是人的心理发展的一般机制――内化。内化是个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环境之间交互的形成,并改造内部心理机能的过程。正是通过内化,人与人之间的活动以及人与文化产品间的活动才转化为大脑内部的活动。

2.3语言和思维。维果茨基(1962)指出,语言对认知发展具有两大功能:其一是在文化传承中成人将生活经验和思维,解决问题的方法经由语言传递给儿童;其二是儿童以学得的语言为工具,用于适应环境和解决问题。基于此义,他认为,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是前者为因,后者为果,即语言具有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功能。从社会文化的观点来看,思维源于合作性的对话,当这些对话被内化为“内在的语言”时,即从外部的活动向内部的心理过程转化,学习者就能够用“言语思维”独立地去表达那些起先只能在成人或知识更丰富的同伴帮助下才能表达出来的意义。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和对话,学习者获得新的处理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模式。

2.4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认为,儿童存在两种发展水平:“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前者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指在成人指导下或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时儿童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这两个发展水平的界说,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其意指认知发展真实水平与认知发展的潜在水平这两者之间的距离。维果茨基认为教学不要面向儿童的昨天,而要面向儿童的明天,也就是说教学应当走在发展前面,引导发展。

三、社会文化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从不同的视角解释语言的习得与发展,打破了传统的第二语言习得的局面,为外语教学带来了种种启示,对在课堂上培养学生通过使用语言来学习语言的能力以及交际能力有着深远的知道意义。

3.1社会文化环境与外语教学相结合

教师应把语言课堂看成是外语教学的社会环境,努力营造与现实世界相吻合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使用语言的情景和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目的语的文化环境中,在语言的交流中学习和使用语言。通过社会情境的营造,学习者带着不同的先前经验,进入所处的文化和社会情境进行互动,通过学习者之间的合作、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增进对知识的理解。

3.2发挥中介的作用

社会文化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类的高级心理机能通过中介来实现,语言是最重要的中介工具,第二语言习得也是一个中介参与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中介概念可以研究如何提供搭手架。此外,学习者之间的对话与学习者和教师之间的对话一样有效果。通过同伴调节学习,学生从与同伴的交流中有效地为彼此提供帮助。而有些非语言的文化产品,如学生档案袋也可以作为中介工具,促使学生建立学习目标,选择有效的策略。

3.3采用交际教学法

交际法强调语言的意义和运用,置语言的流畅运用于首位,要求学生在学习初期就流畅的表达思想,重视言语活动而非语言练习,重视言语的流畅而非语言的准确,语言练习和背诵等从掌握语言形式进而使用语言表达思想,并不等于己经发展了听说能力,尤其是口语能力。而且在交际之中,习得语言可以实现言语活动与思维活动的直接联系,从而实现活用式掌握外语。

3.4教学中实施动态评价

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最近发展区存在个别差异和情境差异,即不同个体之间最近发展区有所不同;在不同情境中,同一个体也可能有不同的最近发展区。过去人们把学生发展水平仅仅看作静态的“点”,而最近发展区概念的引入,把学生的潜在水平和现实水平之间的距离作为评价的对象,现在学生发展水平是一个变动的“区段”。因此,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充分了解需要教师用发展的观点,了解每个学生所处的发展阶段,评估出学生成绩的可修正度,采取持续动态的测量方法,让学生发挥潜力,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取得更好地教学效果。

社会文化理论与其他心理语言学及二语习得理论的根本区别是社会环境和心理语言过程不再被看成是两个分开的现象,考虑社会交互和语言发展的关系,对二语习得者来说,语言发展产生于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在社会交往中二语学习者积极参与意义建构,并通过该过程习得第二语言。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应引入社会文化理论,有效的促进学习者第二语言的习得。

参考文献

[1]Lantolf,J.p.þe,S.(2006)SocioculturaltheoryandtheGenesisofSecondLanguageDevelopment[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90-102.

外交部发言人级别篇7

摘要:本文以笔者担任的汉语口语课堂教学为个案,旨在探索汉语作为外语的口语教学中,词汇的教学及掌握,策略和方法。笔者以自己对来华智利交换生的汉语教学实践为基础,以初级口语中的词汇教学为实际案例,同时结合汉语初级口语课堂和词汇教学的理论,探讨口语课堂中词汇教学的重要性和策略。

关键词:初级口语、词汇教学、偏误、语境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稳固提高和汉语热在全球的持续升温,选择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或第三语言的外国学生越来越多,而国外目前却普遍存在着汉语师资缺乏、课时少,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和学校的要求。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政府组织和各大高校的合作与交流的加深,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选择到中国来进修汉语。其中,部分学生是以个体的形式来到中国高校,学校以学生的汉语水平为划分,通常一个班是由来自各个国家的学生组成,即所谓的“联合国班”;还有一大部分学生是通过当地政府组织或所在高校与中国高校的合作,以团体的模式来到中国进修汉语,且学生的规模在日益增加。因此,在当今国别化教学呼声高涨的背景下,对后一种来华汉语进修生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创新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

笔者个案中的来华学生均是智利交换生,且都是来自智利首都圣地亚哥一所大学的大三学生。该班一共八名学生,男生、女生各为四名,来华学习时间为一年,汉语水平均为初级。因为这八名学生在本国高校所学专业为财经类,所以作为交换生,来到了中国西部的一个内陆城市,成都的一所财经高校。

在这个汉语交换生班中,笔者担任的教学为听说课,即口语教学。该门课程无特定教材,教学中心和重点以学生精读课上所用的《成功之路》(起步篇)为基础和范围。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对外汉语教学中一些教学理论,总结了一些在初级口语课堂中教授词汇的策略及技巧,以便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词汇,并逐渐扩大词汇量,在口语课堂中积极有效并高频率的使用。

二、初级口语课堂

口语是听、说、读、写四种语言交际技能之一。口语教学应该不同于一般的综合课堂的教学,它对学生的语言交际技能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即学生不仅要能听懂、读懂、写出来,还要说出来、并且愿意说、喜欢说,将所听到的、读到的都能以说的方式展现出来。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克拉申提出的“i+1”原则被认为是教学中一个基本的和重要的原则。其原则强调,二语习得依赖于学习者得到的可理解输入。这就是说,输入的东西应该大部分是可理解的,小部分是新知识、新的语言形式,再按自然习得次序,这些新的部分又会在下一阶段的学习和输入中被掌握[1]。然而,笔者认为,“i+1”原则对口语教学,特别是初级阶段的口语教学尤为重要。因此,在初级阶段的口语教学中,应该充分把握这一原则,掌握学生的习得规律,并发挥它的优势和作用。

三、初级阶段词汇教学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学习掌握一种语言的重要内容。在整个对外汉语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词汇的学习都始终被列为重点。在初级阶段的词汇教学中,教学应具有阶段性,一般以实词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词语为主要对象,使学生有意识的掌握其基本意义和主要用法[2]。

初级阶段的词汇教学必须考虑到学生的接受及记忆能力,不能一味强调多和快,教给学生的都是一些日常生活中最常接触到的人和事物的名称[3]。随着学生汉字书写能力、识别能力的逐渐加强,对词汇的要求可以逐渐提高,有关额外补充的词汇量,可以分为两方面:一种是有意识补充的,即和课堂新知识和所练习话题相关的词汇,这是教师在备课时认为有必要增加,并进行了充分准备的相关词汇,而且在课堂上能尽量是每一位学生都接受并掌握。另一种则是课堂上个别学生随即提出的某一些词,对于这部分词不能花太多时间,只需要大致讲解,让感兴趣和有疑问的学生知道就行。

四、初级口语课堂与词汇教学协同进行

初级口语课堂教学有着阶段性特点,而且大多数对外汉语研究者认为,初级口语课堂应以语音为主,词汇、语法教学在语音教学的基础上进行。词汇教学是语言教学的基础之一,它虽然不是初级阶段汉语教学的核心,却是重要内容之一。因此,笔者认为,初级口语教学中,词汇和语音应该都处在优先位置,并与口语课堂的教学协同进行。

之所以会提出这样想法,是因为在个案中的教学活动中,笔者发现了一些值得探索的问题。由于历史原因,西班牙曾入侵智利,使得智利成为其殖民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统治着智利,西班牙语便成为了智利的官方语言。正因为个案中的学生均是智利人,他们在课堂学习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具有特殊的共性,这对研究国别话汉语教学有着重要的价值,也给教学的新模式提供了进一步探索的必要。由于学生的母语背景相同,民族文化大致相同,教师可以更有针对性的备课,选择一些跟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相关词汇和操练话题。再在词基础上,进行词汇的扩展教学。该班学生在前期学习中,由于汉语水平不高,口语表达能力不强,词汇量的积累不够,在课堂交流中会借助他们的母语来表达其意思,偶尔会出现课堂上三两学生刚开始用着汉语练习,说着说着就换成了用西班牙语交流。因此,在初级口语课堂中,提早加入词汇教学,填补口语课堂中词汇量不足的空缺,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方法。

但是,由于口语教学与词汇教学都具有其特有的阶段性,那么,在初级阶段应该给学生输入什么样的词汇,输入的词汇量又是多少,以怎样的方式在口语课堂中有效地输入,这些都将是我们要去探索和解决的问题。虽然在初级汉语阶段,有相对应的初级词汇,以及初级汉语水平应该掌握的词汇量,但是初级口语课堂对词汇的要求并不同于初级汉语水平对词汇的要求。笔者认为,在初级口语课堂中,应该对大纲要求的词汇进行一个加减法,针对不同的汉语学习对象和实际情况,进行有效地加减,这是很有必要的。那么,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应该怎样去做这个加减法,以及以怎样的方式将所教词汇输入给学生?

五、词汇教学个案分析

下面以《成功之路》(起步篇)中的一课为例,该篇课文的词汇重点是交通工具及交通方式,语法重点是连动句。因此,在口语课堂中,重点便是对课文中的词汇进行巩固练习,以及操练对连动句的使用。精读课文中出现的词汇有:“骑”、“自行车”、“公共汽车”、“挤”、“出租车”、“走路”、“怎么”、“来”、“去”、“回”等。在口语课中,笔者又加入了:“跑步”、“摩托车”、“公交车”、“打的”、“地铁”、“火车”、“轮船”、“飞机”等。首先,以上新加的词是日常生活中容易接触到的词,虽然它不在课文的词汇中出现,但是却跟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再次,学生所到地方为成都,除了轮船一词,其它新加入的词在成都更是极为普遍。比如“摩托车”,学生课上学完以后,一出教室就能马上接触到这个词的实物,接受起来会更快更有效。而对于“公交车”和“打的”二词,虽然课文中已经出现了“公共汽车”和“出租车”,但是在成都,人们更喜欢使用“公交车”和“打的”来进行交际,而口语课堂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所以此二词在课堂教学中有必要对其做加法。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教授这几个词的顺序上应该注意,”公共汽车”和”出租车”是课文中首先出现的词,所以应该首先教给学生,等学生掌握并能用“坐”来搭配后,再扩展到“公交车”和“打的”,因为如果将”坐出租车”和”打的”一同教授的话,学生很容易混淆,产生“坐打的”、“打的出租车”这样的偏误。对于“轮船“一词,虽然成都没有轮船,但是智利西临太平洋,轮船是常见的交通工具,因此也有必要对该词进行加法处理,使学生理解并能使用。

六、智利学生的偏误分析

智利学生在口语课堂上常出现的一个偏误是易将一句话的主语缺失或误加。例句“我喜欢苹果,他喜欢香蕉。”智利学生在口头操练时,常常说成“喜欢苹果,喜欢香蕉。”刚开始不明白为什么会学生集体性的出现这种偏误,后面在对汉语和西班牙语的比较中发现,在人称代词作主语的句子中,汉语的主语不会由其他成分来充当和代替,而西班牙语中,动词可以通过不同的屈折形式来代替作主语的人称代词,所以当人称代词作主语时,西班牙语中常常省略主语。即便教师给学生指出偏误所在,由于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学生也一时不能意识到差别。学生在学习一段时间后,通过对西班牙语和汉语的比较,意识到汉语中的主语不能省掉,却又会出现将规则过渡泛化的情况,在不应该加主语的地方,重复加上主语。解决这一偏误的途径一方面可以通过汉西语法的对比来解释,另一方面同样可以通过扩大词汇量的教学来实现。在口语课堂上增加必要的词汇后,可以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借此来增加学生在口语课堂上的开口率,提高操练频率。

七、词汇教学中的语境设置

在输入必要的词汇后,怎样将这些词汇自然融入口语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运用这些词汇,这就需要一些课堂上的处理。首先设置一些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创造交际的气氛与环境,给学生一种操练的现场感。通过这样的设置,把交际的实景引入到口语课堂,并将新加入的词汇嵌入话题的操练中,让学生能更好地完成语言能力到交际能力的转换。虽然课堂口语教学与现实交际本身有着一定的距离,但根据教学对象的合理安排与调整,可以缩短这种距离,使课堂教学内容与实际语言运用接近,甚至互相交融。

在一定的操练后,让学生改编之前的对话。学生愿意在了解一般用语并做了一些句型练习后,用自己的生活实景完成对话内容。这一阶段的重点,就是将口语课堂上的词汇教学进一步地深入。先将扩展的词汇进行整理,然后将之前课堂上操练的话题进行改编,改编后的会话嵌入更多的扩展词汇,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课堂上操练。这样的改编处理使学生能通过课文提供的会话片段得到用语与情景的提示,同时又利用课堂中新输入的词汇和自己的生活实践“借题发挥,畅所欲言”。

八、结语

以上,笔者结合个人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从初级口语课堂的教学为基点,设想将词汇教学并入初级口语课堂,并加大词汇教学的力度,以此来扩大学生的词汇量。针对智利学生在初级口语课堂上的偏误,指出汉西两种语言在人称代词做主语时的差异。而这个差异的分析,也进一步帮助笔者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更加系统有效地实施教学,尽量去避免学生在这一知识点上的偏误,使口语操练更加顺利。在词汇教学中,创造贴近真实的语境能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达到扩大词汇量的目的。最后,希望这些尚待解决和完善的问题,能够对对外汉语初级口语课堂中的词汇教学研究提供一些有用价值。(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新学院)

参考文献:

[1]周小兵.对外汉语教学入门(第二版).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109

外交部发言人级别篇8

关键词:语言;交际工具;重要性;全民性

语言是一种交缘性的社会现象,是人类为了达到沟通思想、相互了解、统一意志、协调行动进行社会生产生活而创造的一套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无论是“一声笛罢不知处,两不交谈意已传”的默契,还是“交谈既清雅,琴吹亦凄凝”的雅致,都只因“一声笛”、一言语而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一、语言为人类所特有的交际工具

《礼记·曲礼》有云:“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在古人看来,禽兽之类的动物也是有语言的。然而,动物的“语言”,实际上是各种动物之间传递信息的特殊的方式,它们是动物与生俱来的本能。动物的这种“语言”与我们人类的真正意义上的“语言”有着天渊之别。其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功能开放性。所谓的功能开放性,是指人类语言与动物交际方式间存在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差别。动物传递的信息是极其固定有限的,而人类的语言是开放的,无论是哪种具体语言,都能传递无限的信息,只要是人能想到的,都可以用语言来表达。动物有自己的信息传递方式。孔雀以华艳夺目的羽毛著称于世。雄孔雀之所以常在春末夏初开屏,是因为它没有清甜动听的歌喉,只好凭着一身艳丽的羽毛。人类语言的开放性则体现在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不断产生新词,吸收外民族的词语,一些社会现象的消失,语言中相应的词也隐匿或消失,动物的语言没有这种变化。

第二,构造灵巧性。人类语言构造灵巧,主要靠任意性、离散性和层级性三个要素。任意性是指语言的形式和内容之间不存在象似性,没有必然联系。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儿作出的解释为:“概念和音响形象的结合叫符号。用符号这个词表示整体,用所指和能指分别代替概念和音响形象。能指和所指的联系是任意的。”[1]p102正如我们每个人的姓名,它只是一个代号,与我们本身构造无任何联系,你可以叫“张三”,别人也可以。如果当初“人”被称为“狗”,“狗”被呼作“人”,那么现在我们听到的成语可能就是“狗模狗样”、“狼心人肺”之类的了。离散性是指“语言单位之间有明显的界限,传递信息的话语可以拆分成构成单位,而且这些单位可以在其他场合下使用,构成传递信息的话语。”[2]p38例如“读书好”,又可以拆分组合为“读好书”和“好读书”。层级性是指语言由语音层与符号层两层组成。下层是语音层,包括两级基本单位:音位和音节。上层是符号层,包括四级基本语言单位:语素、词、短语和句子。

第三,语言习得。动物的交际形式,尽管个别可能是学习的,但多半是种类遗传的。而人类的语言,则受社会习惯的制约,不同的人群由于约定俗成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语言。语言与人种无关,一个人说什么语言,不取决于他的肤色等遗传特征,而取决于他在什么样的人群社会成长,语言环境是人掌握语言的决定因素。

二、语言的重要性居人类众多交际工具之最

人类使用的交际工具不只是语言,手势、身势等也是常用的交际工具。然而,语言是这些交际工具中最为重要的。手势、身势等均属于非言语交际的方式,非言语交际的种类又可包括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言与环境语言等。首先,体态语又称“肢体语言”。它是“一种流动的元素,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中。在每一次碰撞中采取新的形式,就像某一容器里的水,但性质始终保持不变。”[3]p1体态语是我们内心愿望和反应的表露。李白有诗云:“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诗人在这里所说的“摧眉折腰”,就是垂头、低眉、弯腰等一系列贬低自己、讨好别人的动作。可见,“腰部位置的高低反映人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的积极与消极。”[4]p126李白不愿如此,正表明了他高洁的情操。其次,副语言也称“辅助语言”,它包括发声系统的各个要素:音质、音幅、音调、音色等。语言有真有假,副语言如语调、面容等作为思想感情的表现却较为真实,因为往往是不自觉的。且说“笑声”,就暗藏乾坤:单从声音特点来看,笑有很多种:哈哈大笑、嘿嘿地傻笑、嗤嗤地窃笑、咯咯地欢笑、嘻嘻地媚笑、哼哼地奸笑等。每一种笑声,也反映了人的不同心情,反映了人的独特性格。如曹雪芹所著《红楼梦》中“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泼辣货”王熙凤,用“粉面喊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迎”来形容她是再合适不过的了,放诞的笑声足可将人物精明能干、惯于玩弄权术、“五辣俱全”的性格表露无遗。最后,环境语言包括空间信息(空间取向、座位安排、拥挤等)、时间信息与室内装饰等等。正如一则笑话所言:“外国人过马路看红绿灯;中国人过马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过,与红绿灯无关。”这种情况不能完全取决于两国人的素质的差异,也与两国的人口国情与时间观念有关。但是,无论人类的交际工具多么丰富,都无法取代语言与人类交际的重要地位。因为其他的交际手段,要么携带的信息有限,要么适用的交际领域有限,要么使用起来要凭借其他条件。而语言可以负载的信息量几乎是无限的,几乎适用于一切生活领域,而且只要具有正常发音的生理条件和必备的神经心理条件,就可以自由使用它。与人类其他交际工具相比,语言使用起来最方便,使用范围最广,功能最强。

三、语言是全民的交际工具

第一,从语言产生的社会大环境和发展前景来观察认识,语言产生于没有阶级的原始社会,社会上连阶级都没有,语言作为社会的产物更谈不上有阶级性了。在无产阶级社会,其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自然也体现着无阶级性。

第二,从创造者和语言的服务对象看,语言不是由特定阶级创造,也不是为特定的阶级和阶层服务的。语言是伴随着人类同时产生的,语言是人类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创造的,并在生产劳动中根据社会交际的需要逐渐地加以完善的。语言是人类社会统一使用的交际工具,一视同仁地为社会全体成员服务,不是为特定的阶级或阶层服务的。在语言面前,无论男女老幼,无论贵族贫民,都有自由地使用语言、表达思想的权利。语言只是一种工具,可以用来表达思想,表达你的看法,但它本身没有阶级色彩。

第三,从语言自身结构来观察,语言也是没有阶级性可言的,因为构成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系统,都是是没有阶级性的。比如语音中的音素、音位、元音、辅音之类,词汇中的词语、语法中的结构单位、结构规则等等,都谈不上有阶级性。

莫里哀曾说:“语言是赐于人类表达思想的工具”;巴尔扎克称:“言谈是衣着的精神部分,用上它、撇开它,就和戴上或摘下装饰着羽毛的女帽一样”;海涅亦叹:“言语之力,大到可以从坟墓唤醒死人,可以把生者活埋,把侏儒变成巨无霸,把巨无霸彻底打垮”。总言之,人类社会离不开语言,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参考文献

[1]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张先亮聂志平.语言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赛弥.莫尔肖.体态语言大全[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

外交部发言人级别篇9

活动范围:来宾市武宣县师范附小及周边社区

语言是心灵的窗口,是人类交际的工具。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第五条就有“说话文明,讲普通话,会用礼貌用语。”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习惯,是形成良好班风校貌的基础,是建设和谐校园、社区的重要保证。为此,2005年9月以来,武宣县师范附小结合周边社区,坚持开展以“一句文明语”为裁体的德育活动,形成了四大版块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订方案,规范活动标准把创新风活动和文明语言行成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把“一句文明语”定为“阳光语言行动工程”,建立“阳光语言红旗手”标准。如:班级阳光语言红旗手标准为:在班级中,待人有礼貌,说话文明,讲普通话,会用礼貌用语,友爱同学,平等待人,尊敬师长,见面行礼,主动问好,诚实谦让,热情大方,不打架、不骂人,不说脏话,不讲谎话,知错就改;上课专心听讲,大胆发言,不懂就问;发言先举手,回答问题声音响亮。校级阳光语言红旗手标准为:在符合班级阳光红旗手条件的基础上,增加热爱学校,与别班同学相互交流,答应别人的事要努力做到;不打扰别人的工作、学习和休息。社区小公民阳光语言红旗手标准为:在符合校级阳光语言红旗手条件的基础上,增设热心社会公益,热爱社区,孝敬长辈,关心父母身体健康,主动帮助父母做事,听从父母和长辈的教导,外出或回家时要打招呼。

2.以点带面,推动活动进程活动初始,把“阳光语言红旗手”的标准公布上墙,建立试点机制,在个别班级、小组开展小型活动,积累成功经验推广全校。学校全面活动大致分为五个阶段(层次):(1)动员、发动学生通过网上、书刊或日常交流收集文明用语,如:“你好!你真行。谢谢你的帮助。打扰你了,请原谅。”等,自制文明用语小册子,并加以运用到自己日常的口语当中。同时以“阳光语言红旗手”的标准自律自警。选出自己最喜爱的一句文明用语。(2)班级组织活动,组织本班学生讨论对收集、运用文明用语的看法。交流自己最喜爱的一句文明用语。班级设立文明用语专栏,组织任课教师对全班学生进行评议,推出班级“阳光语言红旗手”。(3)班际活动。班级与班级之间的相互交流,组织班主任、科任教师代表、班级阳光语言红旗手座谈会,交流成功经验,畅谈“一句文明语”给学生、学科、班级管理带来的喜人效果。如:我班曾有一个男生,由于受到家庭、社会的影响,养成了专横、好斗、粗口话成章的恶习。我曾多次找他谈心,也狠狠地批评过他,但收效甚微。自从班上开展了“阳光语言红旗手”后,第一个星期我要求他会对老师、家长、同学说“你好!”“对不起,请原谅”。第二个星期,我又要求他会说“谢谢你的帮助。”“别客气,这是我应该做的”,并发动同学凡是听到他说一句就夸他,我也对他及时给予表扬,这样给他竖起了信心,陋习也慢慢地改掉。现在已是两次被评为“阳光语言红旗手”的好学生了。(4)学校活动。设立文明用语专栏,宣传“一句文明语”成果,举办学习讲座或学习成果交流会。让“班级阳光语言红旗手”在校会上作中心发言,推广先进经验,评选“校级阳光语言红旗手”。(5)社区参与。召开班级、学校、家长、社区联席会议,请社区干部对全校师生谈“一句文明语”给家庭、社区带来的好处,推选“社区小公民阳光语言红旗手”,在社区生活宣传栏予以表彰。

3.扩大辐射,整合渗透各个层面把“一句文明语”渗透到各个学科教育,渗透到家庭、社区。加强“校、家、社”的沟通。印发资料,大力宣传“讲文明话、做文明事”的好处。经常走访家庭、社区居委会,聘请校外监督员,把“一句文明语”活动延伸到各个层面,收到良好的效果。如:老街天井窝有一对婆媳,近年关系一直不好,相处紧张,大事小事常闹不休,经常是恶语相伤,互不相让,弄得左邻右舍都不得安宁,成为社区不和谐家庭的钉子户。学校、社区开展的“一句文明语”像春风化雨般正悄悄地滋润着每个家庭,该家的小孩回家常跟妈妈、奶奶说谁被评为班级“阳光语言红旗手”、谁又被评为校级“阳光语言红旗手”,并叫她们也说文明语,再配合老师的劝说,现在婆媳关系已不再紧张,恶语伤人的话没有了,这件事在社区被传为佳话。

4.评效果,不断激活活动热情以“阳光语言红旗手”为动力,把“一句文明语”不断推向深入。认真完善各级“红旗手”的考评制度,把好评定、记载、存档三关,表彰典型事例。把“红旗手”定为评定三好生、优秀学生干部的硬件之一。授予“阳光语言红旗手”奖章,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外交部发言人级别篇10

到目前为止,对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影响因素的研究时间不长、为数不多。但是我们仍可以按照不同的影响因素将文献分类评述。

1.大学生自我特征对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的影响这类文献通常把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归结于大学生自身的性格特征、交往能力、职业规划,张慧(2011)通过对湖北省的实证调研发现,大学生村官的人际交往与村官的个人因素有关,如性格特征、交往能力、毕业院校、职业规划等,其中大学生的性格特征特别是性格的成熟度对大学村官的人际交往影响最大。她认为“从大学生‘村官’个体的角度来看,他们大部分是刚刚毕业的学生,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出‘学生气’,还停留于根据自己的喜爱来选择交往对象的阶段。”③所以在村官上岗之前要对其进行适当的培训,让大学生对村官岗位有一定的认识,树立正确人际交往观念,提高自身人际交往能力。余迎(2012)基于对淮北市杜集区的实证研究,得出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大学生村官的自我认知和交往方式相关,他认为“大学生村官和当地村民之间的人际交往,就是通过相互之间的顺应和不顺应,以及在顺应与偏离之间的平衡,来达到彼此之间的传播平衡的。不管是入乡随俗还是坚持自己,这样两种状态在大学生村官身上并不互矛盾,只要他们能在这两种状态中找到一种平衡。”④

2.政策环境对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的影响这类文献通常把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归结于政策的地方落实情况如工作借调、培训效果等,如林美如(2011)认为村官的人际适应与组织部门的培养和管理现状、政策落实情况、期满出路相关。她认为“完善大学生村官的多方保证机制,优化大学生村官的管理服务体系”有利于大学生村官的人际适应。

3.社会环境对村官人际关系的影响这一视角的文章注重于社会舆论、城乡结构、父母态度、村民态度等社会支持因素对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的影响。赵锦山(2008)在对山西省大学生村官的个案研究中发现村官人际关系与城乡二元结构、社会资本、心理需求层次、社会互动等因素相关。特别社会舆论与大学生村官人际满意度有着强关系。对于个体大学生来说,当周边的舆论对其支持时,大学生村官的人际满意度更高。再如周汝文(2011)认为,大学生村官的人际适应与社会资本相关,特别是父母的支持对大学生快速适应农村生活,融入农村有很大帮助。通过对既有文献的梳理我们发现,以往对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的研究以实证研究为主,但范围基本上局限于一个省或市,样本总量不大。本研究亦采用实证研究,但本研究在全国范围内取样,涉及31个省,抽样4528。此外,在以往的研究通常注重大学生村官自身特征如性格特质、毕业院校类别、交往能力、职业规划等;政策的地方落实情况如工作借调、培训效果;社会舆论如媒体环境;他人的态度如父母态度、村民态度;而忽略村落本身的环境。本文探究村落环境与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的相关性,并探讨村落环境各维度对大学生人际关系各维度的影响力的大小。

二、资料来源及研究设计

1.资料来源与概况本研究的数据资料来源于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机制研究”[12JZD043],该项目就全国31省向4528名大学生村官发放问卷并收回有效问卷4252张。

2.研究框架(图)

3.研究假设假设1村落环境与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相关性显著。假设2在村落环境所有维度中,语言环境对大学生村官与村民人际关系的影响最显著。假设3在村落环境所有维度中,村长和村支书的工作作风对大学生村官与上级人际关系的影响最显著。

4.研究方法⑴访谈法。先期对全国12个省(直辖市)、36个市(县)的36名优秀村官,72名普通村官进行了个别访谈,对108个村的村民、村干部进行了集体访谈以及对108个乡镇的国家干部进行了集体访谈。分别采用了关键行为事件访谈法、集体访谈法、个别访谈法等。⑵问卷调查法。在对先期访谈录音整理的基础上,对访谈材料进行筛选、编码,形成问卷,向31个省发放问卷共回收问卷4528份,删除无效问卷276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3.9%。⑶数据分析法。在问卷回收后,对其进行编号整理。本研究主要采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分析。本研究将使用如下的数据分析方法。①加权平均方法。村落环境大分为物质状况和人文状况,物质状况分为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环境,人文状况可以分为语言环境、村长和支书的工作作风、宗族或家族势力。这五个维度同样选取各问题来测量(详见表2-2)。对题目进行重新编码,使自变量与因变量等级方向一致。再在各维度中,对问题分值加权平均,得出每个维度的分值。(问卷采用李克特量表,题目设计中,1为非常不符合,5为非常符合)。在与上级的人际关系维度上,我们用问题“我感恩上级对我工作的支持”,“领导很放心把事情交给我处理”来测量,在与村民的关系上,通过SpSS19.0因子分析降维,我们选取问题“答应了村民的事情我尽量会去做”,“我能与群众打成一片”,“我很乐意处理里的琐事”来测量(问卷采用李克特量表,题目设计中,1为非常不符合,5为非常符合)。在各维度中,对问题分值加权平均,得出每个维度的分值。②描述性统计。描述样本的基本情况,如年龄、学历、性别及其所占的比例。③独立样本的t检验。检验性别与大学生人际关系各变量的差异性。④单因素方差检验。检验不同学历、年龄对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各变量的差异性。⑤person相关分析。探究村落环境和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相关性及显著性。⑥回归分析。本研究采用回归分析法来探究各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并比较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力的大小。

三、数据分析

1.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本研究的样本来自31个省4528名被试者,本研究最终进入数据分析的统计数为4252,具体见表。从表2可以看到男女村官的比例不是很大,女性只是略多一点,而且大多数村官的年龄在21~25,26~30两个年龄段。学历层次大多数为本科,这符合大学生村官的实际情况。大学生村官作为一种新生的职业,基本上以新生代的大学生为主。

2.差异性分析⑴性别与各变量的差异性分析。表4显示了不同性别的大学生村官在人际关系各变量上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异。通过分析我们发现,F值和t值的显著性水平都大于0.05,因此可以认为在95%的置信区间,对与上级的人际关系和与村民的人际关系都没有显著差异。⑵年龄与各变量的差异分析。表5显示了不同年龄的大学生村官在大学生人际关系各变量上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异。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显著性水平都大于0.05,这说明在95%的置信区间,不同年龄的大学生村官对与上级的人际关系、与村民的人际关系均不存在显著差异。⑶学历与各变量的差异分析。表5显示了不同学历的大学生村官在大学生人际关系各变量上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异。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显著性水平都大于0.05,这说明在95%的置信区间,对于与上级的人际关系和与村民的人际关系没有显著差异。

3.相关性分析本节主要分析村落环境各变量和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各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这里主要运用spss的person简单相关系数来分析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由表7可知,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语言环境、村长村支书的工作作风、宗族或家族势力与大学生村官与村民的人际关系在0.01的水平上显著相关,且度呈正相关,其中语言环境与大学生村官与村民的人际关系相关度最高,达到35.8%。在大学生村官与上级人际关系方面,村落环境的五个变量也均在0.01的水平上相关性显著,且自然环境、宗族或家族势力与上级人际关系呈负相关,经济发展水平、语言环境、村长村支书工作作风与上级人际关系呈正相关,其中经济发展水平与上级人际关系两者相关度高达36.1%。这里主要运用SpSS的person简单相关系数来分析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但这样的分析有一定的缺陷,因为相关分析解释的是变量之间相互的联系。但它无法说明因果关系,即无法明确哪个是因变量,哪个是自变量。故我们在做相关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各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4.村落环境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因果关系分析我们在剔除非相关变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来分析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用spss19.0做回归分析,整理所得下表8:⑴村落环境对大学生村官与村民人际关系影响性分析。以村落环境中村落经济发展水平、自然条件、语言环境、村长和支书的工作作风、家族或宗族势力为自变量,大学生村官与村民的关系为因变量做回归分析。整理得出模型1,模型的R方为0.129,调整R方为0.128,也就是模型1的整体拟合度为12.8%。村落环境的各因素对大学生村官与村民的人际关系均在0.01的水平上影响性显著,且均为正影响。其中语言环境的影响性最高,经济发展水平次之。故假设2成立。语言环境对大学生村官与村民人际关系之间的影响力达到33.4%并呈正影响(beta值为0.334),即语言环境提高1个单位,大学生村官与村民人际关系提高0.334个单位。也就是说,语言越一致,越容易沟通,大学生村官与村民的人际关系就越趋向于融洽。语言对于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很多学者都有论述,“如美国社会学家米德(mead,GeorgeHerbert)在结合了库利、托马斯等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符号互动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行动是有社会意义的,人们之间的互动是以各种各样的符号为中介进行的,人们通过解释代表行动者行动的符号所包含的意义而做出反应。符号是指所有能代表人的某种意义的事物,比如语言、文字、动作、物品甚至场景等。语言是所有符号中最丰富、最灵活的一个符号系统,通过口头语言、身体语言(包括表情与体态)等人们可以传达各种意义,实现人们之间的复杂交往。”⑤该理论无疑强调了语言作为一种符号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作用。再如时蓉华(2005)把人际交往看成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的那种对于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共享和理解过程。“其中语言符号主要是指人们语言沟通时所运用的字、词;而非语言符号是指人们身上所承载的非言语类的符号,主要指肢体语言。该观点主要强调的是,这种互动双方或多方共同享有和理解的过程。”

由此可见,语言作为一种互动的符号,在大学生村官与村民对事物的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结合我国实际,在我国大多数村落中的村民仍用方言进行沟通,特别是南方地区和少数民族边远地区,方言不但种类多,而且差异极大,有些地方不但有自己独特的口头语言,甚至还有自身独特的书面语言,外来村官很难听懂读懂。不同的语言符号造成了大学生村官与村民的隔阂,这是阻碍大学生村官与村民达成人际和谐的重要因素。消除这种障碍因素最好的办法无疑是聘用当地的大学生村官。这也是制定村官政策所要考虑的一点。

村落经济发展水平对大学生村官与村民人际关系之间的影响力达到15.7%(beta值为15.7),村落经济越发达,大学生村官与村民人际关系就越可能融洽。这同样能用社会交换理论来解释,经济越发达的村落,对管理、专业技术知识的需要越强烈,故通常对大学生村官呈欢迎的态度,而大学生村官的知识和管理技能的确也能为村民带来“社会报酬”;而在村落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村落经济通常还以农耕经济为主,没有支柱的产业,简单的农耕经济使村官无用武之地,而村民往往会认为,村官的出现不但没有带来实惠,反而占用了资源。从而导致村官与村民之间的人际不和谐。其次,根据拉德克里夫•布朗的社会网络理论人们更倾向于与同质性的人交往,即与自己年龄、地位、思想、受教育程度、生活方式相似的人交往。经济越发达的村落,往往更开放、受教育程度越高,与城市的生活方式越相似,村官与村民之间差异也越小,村民与村官容易相互接受。⑵村落环境对大学生村官与上级人际关系影响性分析。以村落环境中村落经济发展水平、自然条件、语言环境、村长和支书的工作作风、家族或宗族势力为自变量,大学生村官与上级的关系为因变量做回归分析。整理得出模型2,模型的R方为0.215,调整R方为0.214,也就是说模型2的整体拟合度为21.4%。由模型可知,经济发展水平、村长村支书的工作作风、宗族或家族势力对大学生村官与上级的人际关系在0.01的水平上影响性显著。自然环境与语言环境在0.01的水平上影响性不显著。其中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性最高,村长村支书的工作作风次之。故假设3不成立。

村落经济发展水平,这个看似与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无关联的因素,却能在大学生村官与上级人际关系上达到33%的正向影响力,即村落经济发展水平提高1个单位,大学生村官与上级的人际关系提高0.33个单位。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村落经济越发达,村官与上级人际关系越好。这种情况的产生,可能是因为,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村官经济待遇、福利等也比欠发达的地区要好,这使经济发达村落的村官比较重视所在的职位。而在现行体制下,上级对村官的晋升、考核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影响,这使得村官尽力搞好与上级的关系。其次,“根据布劳的社会交换理论,人是理性的,人们进行的任何行为都以获得“社会报酬”为基础的,是具有目的性的。所以个体之所以相互交往,是因为他们都从他们的相互交往中通过交换得到了某些需要的东西。”⑦在经济发达的村落,上级通常需要大学生村官这种新生事物。因为经济发达村落往往已经摆脱了简单的农耕经济,村落里通常有一到两个支柱产业,使村落管理出现复杂化、专业化趋势,就更需要素质较高的大学生村官辅助上级进行管理。通过大学生村官的辅助,上级能得到想要“社会报酬”,也更乐意与大学生村官处好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