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应急管理制度十篇应急管理制度十篇

应急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6:33:30

应急管理制度篇1

各乡镇、街道年内要全部成立或明确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相应调整充实工作人员,严格做到有领导管事、有机构办事、有人员干事、有经费保障。乡镇和街道的党政办公室可加挂应急办牌子,确定相关责任人员。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要成立社区、村应急管理办公室,落实应急管理工作责任人。各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接受属地政府的统一领导。

二、加强基层应急预案编制管理

首先,扩大预案覆盖面。到年底,所有街道、社区、乡村和各类企事业单位基本完成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实现应急预案全覆盖。其次,提高预案质量。努力做好职责清晰、简明扼要、便于操作,注重征求群众意见,让群众参与编制。第三,加强预案管理。建立健全管理办法,科学规范应急预案制定、审批、备案、修订程序,明确关联单位预案之间的关系、衔接、配套工作。

三、加强应急预案日常演练工作

各专项预案、部门预案原则上每年要演练一次,能够实战演练的要实战演练,不能实战的要进行桌面推演。各单位预案3年左右要修订一次,特别是消防、卫生、安全等涉及民生问题的预案,应不断调整充实新的内容和手段。各预案牵头部门要将演练计划及时报区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区应急办负责做好督查推进工作。各乡镇、街道,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高度重视,切实组织好、落实好应急演练,在演练中检验预案、锻炼队伍、磨合机制、教育群众。同时,根据应急实践中暴露出的问题,及时修订完善应急预案,增强基层预案的针对性、操作性和实用性。

四、加强基层风险防范建设

一要开展隐患排查。对各类危险源、危险区域、危险因素以及矛盾纠纷定期进行全面排查,不留死角,不留空白,切实掌握各类隐患情况,并实行分类管理。二要切实加强整改。坚持边查边改,短期内能整改的,立即采取措施消除隐患;情况复杂短期难以完成的,要制订可行方案限期整改;自身难以完成整改的,要及时向上级政府或有关部门报告。三要加强监管力度。各基层组织和单位要认真履行安全管理主体责任,对重点部位特别是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危险品仓库、“城中村”、“棚户区”以及“多合一”建筑等,要加强监管,及时发现和解决苗头性问题,及早消除风险隐患。四要加强信息报告和预警。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基层单位要按要求及时向上级政府、有关单位和救援机构报告。街道办事处和乡镇政府要建立和完善24小时值班制度,居(村)委员会及社区物业管理企业要加强值班工作,确保信息报送送渠道畅通。要建立完善预警信息通报与制度,构建覆盖全面的预警信息网络,及时预警信息。

五、加强应急处置和善后工作

基层组织和单位作为突发事件的第一处置者,要着力抓好三个关键环节工作。一是抓好先期处置,做到快速高效。突发事件发生后,基层组织和单位要立即组织应急队伍,以营救遇险人员为重点,开展先期处置工作。见事早、行动快,做好先期处置,将事件解决在萌芽状态,为整个事件的成功处置赢得宝贵时间,从而控制事态发展,防止发生次生、衍生事件。二是抓好协助处置,做到配合有力。先期处置未能有效控制事态时,基层组织和单位要组织好自身应急队伍和群众,在现场指挥部领导下,积极配合专业救援队伍做好协助处置工作。基层要发挥人熟地熟的优势,帮助做好现场取证、道路引领、后勤保障、秩序维护等大量力所能及的工作。三是做好突发事件后的新闻宣传工作,统一扎口,规范报道程序。四是抓好恢复重建,做到秩序井然。应急处置结束后,基层组织和单位要在当地政府统一领导下,协助有关方面做好物资发放、救助抚恤、心理疏导、环境整治、保险理赔、事件调查和重建规划等善后处置工作。在遭受较大灾害后,要组织群众自力更生、重建家园。

六、加强基层应急保障能力建设

一是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在农村,要结合新农村建设,搞好村镇规划,合理避让隐患区域,做好病险水库及河堤海堤的除险加固,加强抗御本地区常发突发事件的基础设施、设备及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在社区,要重点加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在学校,重点做好教室宿舍等安全加固和疏散通道畅通工作,确保食堂、宿舍等设施达到安全和卫生要求。二是加强基层综合应急队伍建设。整合现有力量,以基层警务人员、医务人员、物业保安和企事业单位应急队伍为主要依托,吸收卫生、城建、国土、水利、林业管理等基层人员和有救援经验的志愿者参加,组建基层综合应急队伍,配备必要装备,强化培训演练,提高综合应对能力。三是加快推进技术平台建设。通过公用通信网络推进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向街道、社区、乡村延伸,努力构建全覆盖的应急管理信息网络。进一步完善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为及时开展应急处置提供信息支持。四是加强应急救援装备建设。按照“先急后缓、注重实用、资源共享”的原则,建立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互为补充良性互动的应急装备投入机制,切实提高我区应急救援装备水平。公安、消防、农林水、卫生等队伍作为我区应急救援的主要力量,要根据需要,进一步加强专业抢险救援设备建设,全面提高我区急救救援工作水平。

七、切实加强对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

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涉及众多部门,任务艰巨,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狠抓落实。一要建立奖惩严明的工作责任制。各乡镇、街道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全面负责辖区内各类突发事件的预防应对工作,整合应急资源,明确应急管理各个环节的主管部门、协作部门、参与单位职责,真正实现预案、队伍、信息、物资、防范处置“五联动”。要建立奖惩严明的工作责任制,制定科学规范的评价评估指标体系,加强督查考核。

应急管理制度篇2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的应急预案,系指安全生产事故预案。应急预案管理应按照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为主的原则,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监督、指导应急预案的制定、培训、演练和宣传教育等工作,协调相关应急预案的衔接关系,对应急预案所涉及的资源和保障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三条应急预案必须经制定单位组织论证和审查,并经实施应急预案有关单位认可,由制定单位,印送与应急预案实施有关的单位。

生产经营单位制定的应急预案应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应急预案的适用范围;(2)事故可能发生的地点和可能造成的后果;(3)事故应急救援的组织机构及其组成单位、组成人员、职责分工;()事故报告的程序、方式和内容;(5)发现事故征兆或事故发生后应当采取的行动和措施;(6)事故应急救援(包括事故伤员救治)资源信息,包括队伍、装备、物资、专家等有关信息的情况;(7)事故报告及应急救援有关的具体通信联系方式;(8)相关的保障措施;(9)与相关应急预案的衔接关系;(10)应急预案管理的措施和要求。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制定的应急预案应当报送上一级政府及其安监部门备案;政府各部门制定的应急预案应当报送同级人民政府及其安监部门备案。

第五条生产经营单位所属各级单位都应当针对本单位可能发生的安全生产事故制定应急预案和有关作业岗位的应急措施。生产经营单位所属单位和部门制定的应急预案应当报经上一级管理单位审查。

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和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和民用爆破器材生产、经营、储运单位的应急预案,以及生产经营单位涉及重大危险源的应急预案,应当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报安全监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

生产经营单位涉及辐射、城市公用事业、道路交通、火灾、铁路、民航、水上交通、渔业船舶水上安全以及特种设备、电网安全等事故的应急预案,依据有关规定报有关部门备案,并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抄报安全监管部门。

第六条应急预案制定单位应当对与实施应急预案有关的人员进行上岗前培训,使其熟悉相关的职责、程序,对本单位其他人员和相关群众进行培训和宣传教育,使其掌握事故发生后应当采取的自救和救援行动;生产经营单位还应当对从业人员进行岗位应急措施的培训;应急预案所涉及的有关单位对应急预案中明确的与其相关的职责应当组织落实。

第七条应急预案在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适用范围、条件,有关应急资源情况,以及与相关预案的衔接关系等发生变化时,或发现存在问题时,应当及时修订。

应急管理制度篇3

(湖北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摘要:首先对地方政府应急管理绩效评估制度的概念进行了清楚的界定,分析了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应急管理绩效评估制度建设的中存在的问题,认为有必要首先从制度上保障地方政府应急管理绩效评估的重要地位,提出主要从评估制度、评估反馈与申诉制度、评估激励制度等三个方面培育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度环境,为评估顺利进行提供制度平台。

关键词:地方政府;应急管理;绩效评估;制度环境

中图分类号:D631.43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3.017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青年研究项目“政府应对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绩效评估研究”(项目编号2012Q068)

作者简介:陈娟(1980-),女,湖北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应急管理,政府绩效管理。

收稿日期:2014-11-28

1地方政府应急管理绩效评估制度界定

从应急管理和绩效评估的关系来看,绩效评估属于地方政府应急管理的重要管理手段之一,因此,地方政府应急管理绩效评估制度是地方政府应急管理制度体系中的组成部分之一。该文所指的地方政府应急管理绩效评估制度囊括了中观层面的“体制”、微观层面的“具体制度”或“机制”的内涵。

“体制”也是一种“制度”,根据管理学中对“体制”的界定,即“体制”指的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和管理权限划分及其相应关系的制度,也可以是指“组织形式的制度,限于上下之间有层级关系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地方政府应急管理绩效评估体制需要明确绩效评估管理机构及管理权限的划分,评估管理机构和评估对象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地方政府应急管理绩效评估机制属于比较微观的“制度”,根据地方政府现行应急管理体制、地方政府管理实际发展需要以及社会发展需要,设计有助于提高地方政府应急管理绩效的评估工作程序,也既是一套组织实施绩效评估的规范性、系统性、制度性的工作办法。良好的绩效评估机制能够有效保障地方政府应急管理绩效评估实践活动能够持续进行,提高地方政府应急管理能力。

2地方政府应急管理绩效评估制度建设现状

国务委员、国务院秘书长马凯在《求是》中指出,“要建立健全应急管理绩效评估制度,将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置工作作为领导班子综合考核评价的内容,并层层落实到基层单位、岗位和人员。要建立并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对有失职、渎职、玩忽职守等行为的必须依法追究责任。”

2006年1月正式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提出,“要对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起因、性质、影响、责任、经验教训和恢复重建等问题进行调查评估。”可见,该预案对突发公共事件评估做出了概括性的规定,提出了原则性的要求,不过内容比较简略,缺乏可操作性依据。之后,各省(市、自治区)至各级地方政府都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2007年11月1日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确定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基本制度和法律地位,规定了关于评估以下几类:第一,事前的风险评估。包括对突发事件发生概率和预期损害的评估,对应急管理部门处置事件能力的评估。属于日常应急管理工作的评估;第二,事后对损失的评估。对损失的评估与事件本身的评估和事件应急处置的评估有联系;第三,对事件本身和对事件应急处置进行调查评估是政府的法律责任,是政府应急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从2008年起,许多省市都陆续试行应急管理工作考核,把对应急管理工作考核纳入到政府工作考核体系中。不同省市颁布的“应急管理工作考核办法”实质上也即体现出绩效管理与评估的主要理念和方法。尽管各地已推行和试行了相应的考核办法,但是,从实践层面上来看,地方政府对应急管理绩效评估的重视度发展不平衡,应急管理绩效评估工作的启动和推进主要还是取决于地方政府领导人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并且绩效评估工作随意性较大,持续性、评估的深度和力度、规范性都缺乏制度保障。因此,真正顺利推进应急管理工作绩效评估实践和发挥应急管理绩效评估的效用并非易事,有必要首先从制度上保障地方政府应急管理绩效评估的重要地位,加强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内在制度建设,如评估制度、评估反馈与申诉制度、评估激励制度等,为评估顺利进行提供制度平台。

3地方政府应急管理绩效评估的制度环境培育路径

绩效评估制度化建设是保障绩效评估顺利进行的评估基础,为评估顺利进行提供“制度平台”,以法律的形式要求地方政府及相应部门进行绩效评估,做出一系列旨在推动应急管理绩效评估的方案和举措。根据该研究对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制度的界定,将其划分为宏观制度、中观体制和微观机制三个层面,宏观制度是体制制度和机制制度的主要依据,是根本性的规则,机制设计需要围绕基本制度和实践情况进行设计和调整。事实上,地方政府应急管理绩效评估制度体系是政府应急管理制度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相比较而言,它更加偏向于评估体制与机制的设计,因此,可以认为无论是地方政府应急管理绩效评估体制还是机制,都囊括在地方地方政府应急管理绩效评估制度体系中。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育良好的地方政府应急管理绩效评估制度环境。

3.1规范地方政府应急管理绩效评估实施程序

地方政府应急管理绩效评估实施程序是一套保障绩效评估客观、公平、公正实施的运作机制,该机制可以使应急管理绩效评估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具体而言,规范地方政府应急管理绩效评估实施程序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明确评估目的。清晰定位地方政府应对应急管理绩效评估的价值取向,引导地方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以民为本”、“持续改进”、“提高效能”等先进价值取向指导实践。绩效评估目的应该以上述价值取向为导向,从更具体的角度清晰定位地方政府应急管理绩效评估目的,才能使评估工作真正起到应有的激励和约束作用。第二,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类型及级别区分评估的主体,组建评估管理机构。评估的主体包括评估的组织者和实施者。由评估的组织者指定评估的实施组长及评估工作人员。组长人选应该具有相当能力和资历的人员,通常为相关部门的领导或相关领域的专家。根据事件的影响范围、实际评估工作需要和经费条件等选择小组成员,小组成员可以选择事发地人民政府、相关部门、相关单位的领导或工作人员、相关领域专家以及群众代表。群众代表可以从事发地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或政协委员、工会、妇联、专业协会、红十字会、慈善协会等组织人员中选择。另外,应该尽可能采取多种主动措施推动事件受害者和涉及者有序参与到评估中来。当然,还可以选聘第三方评估机构,由社会中介机构具体实施。但是在选择第三方评估机构时,需要严格审核第三方评估机构的资质条件,通过正当、公平的流程选择合适的评估机构。第三,清晰分类地方政府应急管理绩效评估的对象。应急管理绩效评估对象从工作性质划分可以分为常态的应急管理工作评估和非常态的应急管理工作评估,也可以根据应急管理全过程划分为应急准备阶段工作评估、应急响应过程的工作评估以及应急恢复与重建工作的评估。应急准备阶段工作的评估更多的属于常态的应急管理工作的评估,应急响应过程和应急恢复重建工作的评估更多是针对非常态的应急管理工作评估,其应急管理绩效评估的结果反映了地方政府应急能力的高低水平。第四,科学设置地方政府应急管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地方政府应急管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设计是整个评估程序中最核心的部分,然而,突发公共事件复杂多样,即使相同类型的突发事件都具有独特性,因此,制定一套通用的地方政府应急管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全面地、有效地评估政府各部门的应急管理工作存在较大难度。可以依据《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应急预案,制定一个用于框架参考的评估指标体系,同时,提出一种设计评估指标体系的理论参考思路。概括而言,评估指标体系设计主要包括划分评估指标体系的层次和维度,区别要素指标、证据指标和量化指标等指标类型,明确评估指标遴选原则和筛选方法等。第五,明确地方政府应急管理绩效评估实施方案。一般而言,绩效评估方案需要明确以下内容,即“评估周期;信息收集方式;评估的标准;评估本身的布局和内容;解决评估者和被评估者争端的程序;记录评估结果的安排;指导该方案的引入、执行及继续的安排。”第六,规范呈现和使用地方政府应急管理绩效评估结果。地方政府应急管理绩效评估的结果应该通过规范化的评估报告的形式呈现出来,应该对评估报告的内容和格式进行一定的要求。还应该对地方政府应急管理绩效评估结果的使用予以明确的说明。一般而言,绩效评估报告应该作为应急管理绩效问责的依据和政府部门绩效考核的依据;并且应该进行系统的备案,在适当的时候作为其它类似事件评估的参考依据;最后,评估报告的重要内容应该于适当的时机向社会公众公开。

3.2完善地方政府应急管理绩效评估反馈与申诉制度

绩效评估反馈是指将绩效评估的结果通过一定的方式反馈给被评估对象的动态环节,对被评估对象的行为产生影响,是绩效评估工作最后的、最关键的环节。作为一种双向沟通与交流的特殊形式,会影响应急管理绩效评估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

从我国应急管理工作考核试点情况来看,不同地方政府应急管理工作考核结果使用存在差异,一般都是作为表彰、奖励、批评、整改等依据。一个完整的沟通过程必须只有确认被评估对象接收并理解了考核的结果,绩效评估结果才算真正传达给被评估对象。但是,地方政府应急管理绩效评估结果反馈给被评估对象的方式比较简单,通常采用的是上级通报下级的单向沟通方式,评估对象难以及时和全面地了解自身应急管理工作的完成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评估改进性目标难以实现。

应急管理绩效评估申诉制度是指“评估对象对评估结果有异议,或者认为评估主体行为不当、评估程序有瑕疵,在评估期间或评估结束后的规定时限内向申诉处理部门提出申诉,要求重新评估。”应急管理绩效评估申诉制度的完善有利于促进评估的公平和公正,减少由于评估主体行为不当造成的不良影响,提高评估对象的满意度,保障评估的有序开展。

地方政府应急管理绩效评估反馈与申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一方面可以促进评估主体和评估对象之间的相互沟通,确保评估目标的有效实现,提高地方政府应急管理绩效水平和应急能力;另一方面可以监管评估主体滥用权力,保证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3.3建立地方政府应急管理绩效评估激励制度

管理学中,激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过程,任何组织、包括企业组织和公共部门都会设置激励制度,将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结合起来,提高个人效率和组织效率。因此,绩效评估激励制度在地方应急管理中担任着重要的作用,是保障地方政府应急管理绩效评估有效推动的必要环节,与地方政府应急绩效管理后序环节密切相联,关系到地方政府应急管理的绩效水平,也关系到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及公务员对绩效管理的态度和认同程度。

地方政府应急管理激励制度建立的基点是提高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改变官僚作风以及长期以来人浮于事的不良工作作风。尽管政府借鉴企业绩效管理理论和工具进行政府绩效改革,不过政府部门设置激励制度相对于企业而言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特殊性。第一,政府部门的产出没有经济市场。企业经营产品或提供服务的目标比较明确,主要以利润为主要导向,能够通过经济收益来衡量其效益。然而政府部门“既没有经济收益表现,也没有量化的计算方式。”在衡量政府部门提供的产品或公共服务时更为复杂。第二,政府部门所追求的价值取向是多元的,包括经济、效率、效果、服务、质量、公平、回应性、责任等,有时这些价值取向甚至是矛盾的。或许会在提高效率的同时无法兼顾公平,这要求政府部门明确激励目标并有效引导公务员行为。第三,企业的监督更多是内部的。政府应急绩效管理要求内部监督的同时,更强调外部监督,防止公务员权力滥用或误用,因而应急管理激励制度要求更民主、公开和科学。

激励制度是地方政府应急绩效管理的直接要求,政府应急管理激励制度的建立基础具有两重性,即提高公务员工作积极性和提高应急管理能力。激励制度的建立要求建立科学的人事匹配系统、应急管理目标系统、建立行之有效的奖惩机制和完整的公平系统。以客观的绩效评估结果为依据,分清绩效不佳是客观原因还是主观原因,通过奖惩有效结合最大限度的改善绩效。

参考文献

1马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应急管理工作[J].求是,2009(8)

2张欢.应急管理评估[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

应急管理制度篇4

为完善我矿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应急抢险工作,保证应急抢险物资装备发挥其应有作用,有效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发生,特制定本办法。

一、岗位职责

1、积极参加应急抢险培训和应急抢险工作,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拖延、编造理由不参加。

2、在应急抢险过程中应听从指挥,不能擅自做决定去抢险,严格规范自己的抢险行为。

3、要如实汇报并记录抢险事项和过程,并做好抢险工作总结。积极向上级汇报更好的应急抢险工作的建议。

4、应急抢险物资装备为应对突发事件而准备,在应急抢险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必须保证应急抢险物资装备在日常的完备有效,不得随意使用或挪作他用。

5、应急抢险队对现有的应急抢险物资装备负有储存和妥善保管的责任对抢险物资装备应定人、定点、定期管理。

6、对于具备应急抢险器材箱的队组应明确应急抢险器材箱钥匙所在不得随意挪动,保证在突发事件时应急抢险器材箱可以顺利开启。

7、各个抢险物资装备责任人应按规定定期对物资装备进行检查、维护、清洁、保养性运行,及时更新有效期以外或状态不良的物资装备、补充缺失的物资装备。如发现较为严重问题时,应及时上报,并将检

查、维护、清洁情况记录在案。

8、加强对应急抢险人员的培训教育,使应急抢险人员掌握应急抢险物资装备的正确使用和维护保养方法,确保应急抢险物资装备在日常情况下的完备有效。

9、不得随意对应急抢险物资装备进行拆解维修。

10、安全科经常对应急抢险物资装备存储、检查、维护、擦拭、记录情况进行督导,促进对抢险物资装备管理水平的持续提高。

11、对于工作不到位现象,安全科会同养护科,有权根据相关管理规定对责任人进行处罚,对于由于工作失误而造成的后果按我局相关管理规定执行。

二、管理制度

(一)安全消防制度

1.门卫人员要坚守岗位,对进库人员和车辆进行严格登记。担负着

库区防火、防盗、防破坏的重任,必须在现场按时交接班登记,不准脱岗,上班不准从事与工作无关的事,严格执行巡逻制度,并做好记录,库区要实行夜间值班制度。

2.库房要建立义务消防组织,有明确分工,库区各部位实行防火责

任制,严禁烟火,各个防火标志要悬挂在醒目位置,库区要配齐各种消防设施、器具并定期检查、维修,保持完好,库房料场禁止明火取暖。料场、仓库间应留有消防通道,及时清理各种易燃杂物,发现火灾及时鸣笛并打119电话报警,通知本单位负责人

积极组织人员扑救。

3.库房电路电源避雷设施的各种电器要有专人负责,要按规程操作,

经常检查维修,库内灯泡不得大于60瓦,风雨天要加强巡查,防止电器事故发生。

4.运输和装卸机械要专人专机,经培训合格持证上岗,物资的装卸,

搬运和堆码,要按规程作业,要轻起轻放,严禁野蛮装卸和三违,确保人员、设备物资安全。

5.保管员离开库房时要做到人走、窗关、灯闭、门落锁。

6.库房根据季节做好防雷电、防洪、防风、防冻措施,消除各种自

然灾害和事故。

(二)设备、物资保管保养制度

1、设备、物资的保管要依据物资的类别、性质和要求安排适应的存放仓库、场地,做到分类存放,定点堆码,合理布局,方便收发作业,安全整洁。

2、设备、物资分区、分类堆码,按机型和规格型号系列化摆放,货架上的物资要上摆轻下摆重,顶上摆放的不常用,库内副货位和棚内存放的物资要下垫,露天存放的物资要上盖下垫,并持牌标明品名、规格、数量。

3、易燃、易爆、剧毒物资和化学试剂要专库存放,专人保管,剧毒物资要装箱,加锁保管。

4、性质相抵触的物资和腐蚀性的物资应分开存放,不准混存。

5、加强物资保管和保养工作,做到“六无”保存,即无损坏、无丢

失、无锈蚀、无腐烂、无霉烂变质、无变形。

6、库存物资要坚持永续盘点和定期盘点,做到帐、卡、物、资金四对口,盘盈和盘亏,损坏物资要如实上报,并查明原因,报领导审批,保管员不得以盈补亏来将盘盈和损坏物资自行处理。

7、代保管物资应和在帐物资同等对待。

8、库内、厂院卫生整洁,做到货架无灰尘、地面无垃圾、料场无杂草、无积水。

9、定期对机械装备进行检查、维护、清洁及保养性运行。

(三)物资发放制度

1.保管员要坚守岗位,态度热情,随到随发,发料迅速、准确,服

务周到。

2.严格领发料手续,保管员发料时,要严格按照规签发的领料单或

让售单的物资品名,规格、数量发放,实发物资论件的不得多发或少发,小件定量包装的尽量整包发放,料单和印签齐全。

3.严禁白条发料,遇特殊情况者要经过主管领导审批,但三日内必

须补办手续,。

4.发料要一次发清,当面点清,凡已办完出库手续,领用单位不能

领出的,或当月不能领出的设备及大宗材料,保管员应与领料人做好记录,双方签字认可,办理代保管手续。

5.凡规定交旧领新或退换包装品物资必须坚持交旧领新和回收制

度。

6.保管员发料要贯彻物资“先进先出”有保存期的先发出,不合格

物资不出库的原则。

7.保管不得以任何理由,在发料时以盈补亏,刁难领料人员补单,

应急管理制度篇5

 

一、公路隧道突发事件的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公路隧道突发事件有关研究多是从工程学、行政管理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如[1]林杉.高速公路隧道交通流模型与应急交通控制预案研究[D].长安大学,2012.[2]李怀玉,高翔,李浩宁,翔宇.山西:公路隧道交通事故应急处置及救援[J].道路交通管理等。在林杉的《高速公路隧道交通流模型与应急交通控制预案研究》中,从工程技术的标准对公路隧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进行探讨。行政管理学有关的文章有李莉的《公路隧道行政管理研究》,在该文章中从行政管理学的角度对公路隧道的提出相关建议。查阅中国知网中文数据库,目前从法学研究与公路隧道突发事件相关的文章有卜一的《道路交通事故突发事件应对法律问题研究》,在该文章中突出分析道路突发事事件应对立法、执法以及司法的问题,并提出完善道路交通事故突发事件应对法律意义上的建议。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隧道灾害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尤其在公路隧道运营管理和防灾救灾预案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早。在项目研究方面,有关公路隧道火灾应急方面的科研项目;澳大利亚的Deed:Roadtest;欧洲的eUReKaeU499;Firetun,Darts,Safe-t,L-SURF以及SoLit;美国的mtFVtp等。专家学者在公路隧道突发事件应急方面也提出1了相关论述,如Brian等提出隧道应急救援计划时需考虑隧道事故侦知系统设施及应急通报的方式,应变反应小组的成员,分级指挥及控制概念需清晰规范,相关单位的权责界定,人员和装备等可运用的资源,应确定救援及疏散的程序与路径等内容;David就隧道事故应急救援指挥权的确立和转移进行了分析,构建了隧道事故救援的指挥机制。

 

二、突发事件应急制度的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1.突发事件应急制度概念的梳理

 

(1)突发事件

 

我国立法和学界对于“突发事件”有不同的理解。立法上,《突发事件应对法》认为“突发事件”主要是指突然发生的,需要立即采取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学术界有的学者认为,公路隧道突发事件包括自然原因所引起的自然灾害和人类活动过程中违反国家法律法规造成的人身财产损失,但分析交通运输部【2009】(226号)《公路交通应急预案》对公路隧道突发事件的解释,认为突发事件的发生并不以人为因素为前提。2

 

(2)应急制度

 

应急制度的研究经历了三个时期。萌芽时期,2003年以前,关于应急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灾害管理研究方面。目前可以检索到最早研究应急管理的学术文章是魏加宁发表于《管理世界》1994年第6期的《危机与危机管理》,该文较为系统地阐述了现代危机管理的核心内容;快速发展时期,2003年抗击“非典”事件暴露了我国应急制度存在的不足,随即国内学者针对该问题作了相关研究,例如,马建珍的《浅析政府危机管理》从整体角度对政府的应急管理进行反思和总结等;质量提升时期,2008国内各种自然灾害频发,对应急管理制度提出更为严峻的要求,相关研究也更加成熟。

 

2.突发事件应急制度的研究现状

 

目前关于突发事件应急制度主要是从法学、经济管理学、工程学等学科进行研究,但是基于本文将从法学方向对公路隧道突发事件进行研究,故下文中将主要分析法学类突发事件应急制度的研究现状。

 

第一,在论文方面,关于突发事件的研究有可以做以下几个分类:

 

(1)从法学角度进行的研究

 

a.环境法学方面的研究.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学术关于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的法律制度研究已经细化、具体、深入至各个阶段,由此得出的研究成果也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研究成果已经比较成熟。在这方面的文献也比较多,例如[1]林广伦.我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2]聂春艳.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法律制度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3]李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等。在聂春艳的《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法律制度研究》研究当中,对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制度作了概述,同时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方面对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法律制度提出建议。此外,在环境法学还有一类是研究水资源污染突发事件的文章,例如[1]刘星宇.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法律制度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2]魏俊杰.我国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急机制法律问题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3.等。在魏俊杰的《我国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急机制法律问题研究》一文中,从立法、执法、救济进行论证的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急机制的建设,如立法中要完善立法体制、执法中执法体制的保障制度、救济中的环境问责机制等。刘星宇的《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法律制度研究》一文中,与魏俊杰的文章写作方式类似,他主要是从立法、执法、司法的角度分析我国海洋环境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问题。

 

b.从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方面的研究。在该方面研究的文献也比较多,如[1]赵颖.突发事件应对法治研究.中国政法大学,2006.[2]孟大川.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法治理念与法律制度[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0.[3]王明强.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法治建设[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2.等。在赵颖的《突发事件应对法治研究》研究当中,梳理了突发事件应对与法治关系及其变迁,同时探讨突发事件应对法治的基本原理,突发事件应对法治的主要制度和内容,并且提出我国突发事件应对制度应顺应人类社会法治发展的总体趋势,同时立足国情采取多元的、功能等价的法治观。在孟大川的《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法治理念与法律制度》一文中,从法治理念和法律制度的角度论述论述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雨天”法案体系,建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行政征用法律制度、行政救助法律制度、行政指导和行政监督法律制度。

 

c.从诉讼法学方面的研究。廖乃莹的《我国核事故应急法律问题研究》是诉讼法学在突发事件应急制度研究的代表。在该论文中,对核事故应急国际立法的深入研究,指出相关国际条约存在着法律制度不够健全,国际应急救援规定存在局限性等问题,同时指出出国际立法对我国的启示。如在充分借鉴国外部分核电国家的立法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应该积极参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立法活动,构建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完善核应急监管体制,健全核防范法律机制等。

 

(2)从经济管理学角度的研究

 

从经济学研究突发事件的文章并不太多,查阅中国知网中文数据库项下的经济管理学类,查到与之相关的文章就2篇,即禹桂枝.完善河南省食品安全应急制度的对策与措施[J].决策探索(下半月),2011.[2]陈立忠.建立公路抢险应急制度[n].法制日报,2011-10-12003.

 

(3)从工程学角度的研究

 

这方面与公路隧道突发事件应急制度有关的文章的文章较多,但多是从公路隧道施工技术标准和管理技术的角度来研究,与从法学研究公路隧道突发事件应急制度属不同学科领域,故从工程学角度研究公路隧道突发事件应急制度只做简单的介绍,如在张长林,薛保贵,程仁德的《公路突发事件应急能力评价模型研究》,该论文旨在构建公路应急能力评价模型,利用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对公路应急制度建设加以完善,提出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指标权重、模糊综合评价方法(FCe)等方法,对各指标的应急能力评判,以期形成公路应急能力评价体系及构建的评价模型。

 

第二,在专著方面:有韩大元、莫于川主的《应急法制论》(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应松年主编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法律制度研究》(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以及马怀德《应急管理法治化研究》(法律出版社)等。分析马怀德的《应急管理法治化研究》一书,3该书围绕突发事件应对这一核心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如何实现应急管理的法治化。一部分文章对《突发事件应对法》进行思考,呼吁以《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颁布实施为契机,推动我国的应急法治建设。一部分论文对完善社会预警和应急管理法律制度进行了思考,对我国的公共应急体制、政府突发公共事件管理机构、应急预案、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危机预控、行政规划中的公众参与、重大突发事件的国家救助制度、社区危机管理机制等前沿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应急管理法治化研究》下篇是应急法制的个案研究,主要研究了SaRS危机对中国社会与经济的影响及法律应对机制,重点就SaRS危机管理过程中公民人身权和财产权保护以及行政指导措施的运用等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并提出了解决对策,这对于正确认识逐步完善和深入研究我国应急法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二)国外研究现状

 

突发事件应急制度在国外可被表述为危机管理。而危机管理理论研究者赫尔曼(美)先生认为,“危机是一种情景状态,其决策主体的根本目标受到威胁,在改变决策之前可获得的反应时间很有限,其发生也出乎决策主体的意料。斯蒂芬.菲克著作的《危机管理——对付突发事件的计划》一书,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基本理论进行了地系统地阐述,并对许多案例进行了分析,具有较强的实用性。罗伯特.希斯的《危机管理》一书开创性的用简单的几何图形来形容一次完整的危机应对过程的4R模型,即减少、预备、反应和恢复,为接下来应急处理的过程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

 

在突发事件应对立法过程中,不同的国家也采取了不同的立法模式,美国是制定专门的紧急状态法,将各类突发事件的应对都分门别类的作出相关规定,再通过专门的环境立法对应急法律制度予以完善。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都制定了相对完善的应急法律体系,如美国在宪法指导下于1976年制定了《全国紧急状态法》。除此之外,发达国家在应急机构建设、应急反应程序、善后处理等问题上也走在了世界前列,对于国外成熟的理念和经验我国应该根据国情进行适当的借鉴,以期完善我国突事件应急法律制度的薄弱领域。

 

三、结语

 

本文以公路隧道突发事件应急法律制度为核心,从公路隧道突发事件和公路隧道突发事件应急制度角度出发,从学者观点、专著、文献等几个方面对其研究及发展现状进行梳理。发现从法学层面以公路隧道突发事件应急制度为题的研究仍是空白状态,在应急产业成为当下经济发展新目标的形势下,从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及法学研究的要求来看,研究公路隧道突发事件应急法律制度都是十分必要的。

应急管理制度篇6

关键词: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4-0267-02

近年来,自然灾害、安全事故、重大疫情、人为破坏、环境污染等突发事件频发,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灾害,造成很大的损失,同时,对国家和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管理水平和处置能力带来了较大的考验和挑战。因此,建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制度,改革应对突发事件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突发事件应对方式,提高政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水平和能力是当前一项重要的任务。

一、突发事件的概念及其特征

(一)突发事件的概念

突发事件通常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突然发生,危及公众生命财产、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乃至影响到国家利益和全球稳定,需要政府立即采取应对措施加以处理的公共事件[1]。突发事件这一概念,在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解释是欧洲人权法院做出的,即“一种特别的、迫在眉睫的危机或者危险局势,影响全体公民,并对整个社会的正常生活构成威胁”[2]。在国内,关于“突发事件”比较权威的解释是2007年11月1日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的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二)突发事件的特征

1.发生的瞬间性和不可预测性。所谓“突发事件”最主要的特征是集中在“突发”二字上,从发生时间来看,突发事件具有瞬间性。突发事件从发展速度来说,进程极快,从预兆、萌芽、发生、发展、高潮到最后结束,周期非常短暂,有时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速度爆发的,而且事件的蔓延程度难以预料,具有不可预测性。如地震、海啸等。

2.后果的严重性和威胁性。一般来讲,只有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件才被称作是突发事件。比如一个国家或地区突然发生自然灾害,造成一定数量的人员伤亡,一定数量的财产损坏,对社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突发事件有可能对社会的正常运转构成威胁,这种威胁既可能是局部的破坏,也可能是根本性的毁坏。或者给人类造成巨大损失,或者给国家造成巨大灾难,或者给社会组织带来崩溃的威胁,必须采取特殊的对抗措施才能恢复秩序[3]。

3.处理的紧迫性和时机性。突发事件由于是突然发生的,人们对其的到来完全没有准备,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后果肯定是非常严重的。但是,突发事件是事物内在矛盾由量变到质变的爆发式飞跃过程,是通过一定的时空契机诱发的,而这个契机又是偶然的。也就是说,某个事件的产生总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是一个酝酿的过程,有其必然性。因此,应对突发事件要把握好时机,提前有针对性地制订各种应急预案,采取行之有效的处置办法,最大限度地减少人财物的损失,最大程度降低其破坏的严重性。

4.处理过程的复杂性和艰难性。现实中处理突发事件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涉及到方方面面,是很复杂的一项工程。例如,一个城市发生了自然灾害,政府要启动应急预案,由于参与应急救援的单位来自不同部门,在沟通、协调、职责及文化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这时突发事件应急指挥中心首先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能否在第一时间调度相关部门紧急出发赶赴现场。事实上,处理突发事件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既要快速反应,又要及时处理。而大多数灾害事件的影响因素、演变过程和后果估计都十分困难,如火灾、爆炸时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泄漏,伴随着建筑倒塌、交通堵塞等情况,将增大环境的复杂程度。有毒有害物质不仅浓度高,数量大,扩散可能持续数小时,甚至几天,被污染的对象包括空气、水域、地面、植物、食物等,而且污染的形态、程度不一,增加了处置的艰难性。

二、对突发事件实行应急管理的必要性

目前,世界上发生的突发事件越来越复杂,除了传统的自然灾害、生产事故、交通事故灾难之外,还有恐怖主义、环境污染、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公共设施瘫痪、全球性传染病蔓延等危机事件层出不穷,威胁着人类生命安全和社会的正常秩序。从某种程度上说,突发事件造成的公共危机已超越军事危机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的重大因素。社会危机的破坏性不仅体现在财产损失、生命伤亡或社会秩序的动荡,也破坏了政府的合法性,以至于影响着政府公共管理的水平能力,甚至直接影响公众对国家和政府的信任度和支持度。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应急管理”、“危机管理”在国外尤其在发达国家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国内是在2003年爆发“SaRS”之后才意识到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重要性。近10年来,国家开始建立和启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预案,加强相关机构组建和制度建设,使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由事件发生后的被动应对转向从事前预防到事中控制到事后提高水平的全面危机管理的过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逐渐成为政府公共管理的一个重要领域。具体来说,为应对突发事件进行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的管理控制过程,有效地预防和处置各种突发事件,针对突发事件采取预防、响应和恢复的活动与计划。应急管理的主要目标是预警紧急事件,应急救援,控制灾害发生与扩大;减少损失和迅速恢复正常状态,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由于应对突发事件需要政府采取与常态管理不同的紧急措施和程序,超出了常态管理的范畴,所以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又是一种特殊的政府管理形态,即非常态管理。在应对突发事件的过程中,政府因其责任、地位和能力之所在,需要发挥其主导作用,不仅要组织动员各种力量和资源共同应对危机,而且要统一指挥、协调、处置各项应急事务,依此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

三、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主要对策

(一)建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制度

突发事件的发生可能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应对突发事件首先要制定科学的应急管理制度,采取有效的应急处理方法,把突发事件带来的各种损失及其破坏程度降到最低程度,保障人民生产生活安全和社会秩序正常运行。这是政府进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首要任务。其中,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是一项重要的制度。2013年,为规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增强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国家颁布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共9章34条。该法规定应急预案,是指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基层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为依法、迅速、科学、有序应对突发事件,最大程度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而预先制订的工作方案。适用于应急预案的规划、编制、审批、、备案、演练、修订、培训、宣传教育等工作。应急预案管理遵循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分级负责、动态管理的原则,应急预案按照制定主体划分,分为政府及其部门应急预案、单位和基层组织应急预案两大类[4]。作为地方政府,应根据国家《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和要求,修改和完善本地《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如2012年8月,镇江市出台《镇江市突发事件应急联动处置办法(试行)》,对突发事件应急联动提出了总的要求和处置方法。地方政府制订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预案应符合科学性、及时性、规范性的原则和要求,要制订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等,有针对性地启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和处置办法。

(二)借鉴国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经验

20世纪末期,全球重大突发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危害性明显增加,对国际社会产生了严重影响,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各国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发展态势是:由单项应急向综合应急管理转变;由单纯应急向危机全过程管理转变;由应急处置向加强预防转变。同时,政府、企业、社团组织和个人在危机全过程管理中都有明确的责任。发达国家的经验:一是最高层政府机构作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决策核心。西方国家都把应急管理作为政府管理职能的一个重要内容,均由行政首长担任最高指挥官和最终决策者,以及一个高层政府机构作为应急管理的决策核心。如美国危机管理体制是以总统为核心,以国家安全委员会为决策中枢,国会负责监督的综合性、动态组织体系。二是建立统一指挥、协同有序的应急管理机制。发达国家应急管理的关键是在一个核心枢纽机构的指挥协调下,各机构和部门纵向能对接,横向能联动。注重地方应急管理系统与中央应急管理系统的对接以及本地、本部门应急管理系统与其他部门应急管理系统的联动。因此,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各级政府要建立政府应急办和相关议事协调机构及联席会议制度,从横向、纵向行政管理系统形成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框架和制度,提高政府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管理水平,为地方经济社会顺利发展保驾护航。

(三)改革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机制

现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机制都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国家和地方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水平的有效发挥。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机制进行改革十分必要,需要国家自上而下的变革,又要地方紧密配合。一方面,国家要从体制方面进行自上而下的变革,理顺关系,畅通信息;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要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就是说,要在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下,建立健全社会预警机制、社会动员机制、社会快速反应机制和应急处置机制等,在全社会形成“预警―动员―快速反应―应急处置”的系统机制和整体联动,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四)创新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方式

创新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方式的关键在于将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职责应对活动统一赋予综合应急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责中,从而真正实现突发事件预防、应对和恢复的综合性、全方位的应急管理[5]。一是对突发事件进行早期发现和预警,实现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避免突发事件的扩大化。二是当突发事件发生后,尽快启动应急预案并付诸于实施,以最快的速度、从最大的范围集中所需的各种资源,保证有序、有效地处置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减小各种损失[6]。三是强化综合应急管理部门的应急管理职责,确保其应急协调的权威性。目前,结合政府行政体制改革,把政府应急管理机构作为政府机构改革的一部分,理顺各部门的应急管理职责。以强化综合应急管理部门的应急管理职责,确保其应急协调的权威性,规范其应急管理工作的责任[7]。四是建立综合重大事件情报信息和应急指挥平台,有效实施应急管理。建立集情报收集、传输和分析为一体的应急管理情报体系,将现有的分散于地震、民防、气象、防汛、疾控中心、应急联动中心等突发事件应急情报信息整合成统一的情报信息,并转变成有效的应急指挥、决策情报信息,以减少专业管理环节,为政府及时有效实施综合应急管理提供基础和保障,提高政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水平和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明强,岳晓.透视混沌理论看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的建设[J].湖北社会科学,2003,(1).

[2]李岳德,张禹.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立法的若干问题[eB/oL].中国民商法律网.

[3]韩大元,莫于川.应急法制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42.

[4]国务院办公厅.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的通知.〔2013〕101号文件,2013年10月25日.

[5]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我国应急管理行政体制存在的问题和完善思路[J].中国发展研究,2008,(3).

应急管理制度篇7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保障国家应对突发事件,坚持预防为主、协调配合,以完善工业应急预案为基础,以提高工业产品应急保障能力为重点,全面加强工业应急管理工作,最大程度减少、控制或消除工业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失,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工作目标:到2015年,工业应急管理政策法规得到进一步完善,覆盖重点工业领域和企业的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建成,工业产品应急保障能力显著增强,防范和应对工业突发事件的水平明显提高,应急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工业应急管理与国防动员衔接更加紧密,形成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区域合作、企业参与的工业应急管理工作格局。

二、加强工业应急体系建设

(三)健全工业应急管理工作体系。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全国工业应急管理工作,按规定承担国家相关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和国家烟草专卖局分别负责军工和烟草行业应急管理工作,按职责分工处置相关突发事件。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本地区工业应急管理工作,推进区域应急联动机制建设。工业企业负责应急工业产品生产,履行应急社会责任。各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加强与同级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等应急管理部门以及有关国防动员管理机构的联系,充分发挥工业行业协会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

(四)健全工业应急管理法律体系。贯彻国家关于应急管理的法律法规,研究和起草应急预案编制和管理、工业产品应急保障、工业产品应急征用等方面的法规和规章,逐步完善工业应急管理法律体系。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不断健全地方工业应急管理法规和规章。

(五)健全工业应急预案体系。编制工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和工业产品保障应急预案,完善相关应急预案,不断健全覆盖重点领域和企业的工业应急预案体系,加强预案间的衔接。加大对地方和企业预案编制工作的指导,加强预案动态管理,建立预案备案制度,不定期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单位的预案演练,及时修订相关预案,不断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六)健全工业应急防范体系。要加大工业行业自身存在的风险隐患,如生产原材料等监测力度,及时发现并发出预警信息,采取有效防范手段,避免引发工业突发事件。要做好工业行业防范由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外部因素带来的风险隐患,特别要加大对重要工业设施设备,处于洪涝、地震、泥石流等高风险环境的生产厂房,民爆产品生产和有关尾矿库等重点对象的普查力度,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辩识、评估及控制。加强部门间和企业间的协调配合,健全管理制度,制定防范措施,消除风险隐患。加快建立工业行业风险隐患普查、控制、治理的长效机制。

(七)健全工业应急管理培训体系。积极推进工业应急管理培训机构、培训师资队伍、培训课程与教材等基础建设。加大工业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训力度,积极开展工业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应急管理能力培训,加强工业企业重点岗位员工应急知识和技能培训。鼓励和引导部属高校结合实际将工业应急管理纳入相关专业教学内容。鼓励工业行业协会发挥优势积极开展工业应急管理培训。

三、增强工业产品应急保障能力

(八)实施工业产品应急保障能力建设规划。工业产品应急保障是应对突发事件保障工作的重要内容。依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结合应对相关突发事件应急工业产品需求,编制并实施工业产品应急保障能力建设规划,统筹推进工业产品应急准备、生产和供给能力建设。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结合实际将本地区的工业产品应急保障能力建设纳入地方工业发展规划,有条件的地方可编制本地区的工业产品应急保障能力规划。

(九)开展应急工业产品动态储备。动态储备是指生产能力储备和社会储备。对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峰值需求大、正常储备难度高的应急工业产品,各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根据需求,引导相关企业利用现有生产条件开展能力储备。对处置突发事件需要的经常性工业产品,各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根据需求,支持有能力的企业和社会组织开展工业产品储备。

(十)推进应急工业产品信息共享。开展应急工业产品情况调查,建立基础数据库。加强部门间、地区间和单位间的应急工业产品的信息共享机制建设。鼓励通过举办应急工业产品展示交易活动、建立定期通报制度等形式促进信息交流和共享。

(十一)加快发展应急产业。应急产业是新兴产业。要以救援与运输装备、应急能源与动力装置、应急通信与信息设备、医药与防护用品、反恐装备与安防系统等为重点,编制当前鼓励和支持发展应急产品目录。加快制定应急工业产品相关标准。鼓励企业对现有产品开展适应性改进,满足应急需要。实施应急工业产品应用示范工程,促进应急工业产品推广。加快应急创新成果产业化,推动形成一批应急产业发展聚集园区。

四、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综合水平

(十二)加强突发事件预测预警和信息报告。不断健全工业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制度。充分利用国家各类监测平台以及工业经济监测网络和预警预测体系,建设工业突发事件预警系统和应急平台体系。借助现有公众媒体和各种专业手段,建立预警信息通报和制度。工业突发事件发生后,事发当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按规定及时、准确地向当地政府和上级工业主管部门报告。

(十三)提高企业应急管理能力。健全企业应急管理制度,明确应急管理机构或确定专(兼)职工作人员,将应急管理纳入企业发展规划和经营生产全过程,结合实际制订各类应急预案,增强第一时间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快建立有关中央管理企业与地方政府处置突发事件协调机制。

(十四)建立工业产品保障应急联动机制。建立部门间应急工业产品需求与生产供给联动机制,必要时可成立相应工作组织。按照就近、就急的原则,加快区域间应急工业产品联动机制建设,开展相关试点工作。探索建立应急工业产品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动员生产联动机制。加强工业产品应急保障和工业国防动员的联动和衔接。完善应急工业产品调用机制,积极推进应急工业产品物流体系建设。

(十五)全力做好应急处置。工业突发事件发生后,事发当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按职责分工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及时向可能受到影响的地区、单位、个人发出预警信息,采取措施控制次生、衍生灾害事件;同时,按属地管理原则,在本级人民地方政府的领导下全力做好应急处置工作。对保障应对突发事件,各单位要在现有应急物资管理体制下,加强与处置突发事件牵头部门衔接,根据需要启动工业产品保障应急预案,做好应急工业产品生产调度和供给。处置突发事件要充分发挥专家咨询组的作用。建立突发事件工业损失评估制度,制定工业损失评估规范,及时开展评估工作并掌握相关情况。

五、保障措施

(十六)加强工业应急管理组织领导。各单位要把工业应急管理放在重要位置,主要领导全面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健全工业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责任制,强化监督检查,做好预防和准备、监测和预警、处置和救援、恢复和重建等各个环节的组织工作。

(十七)加大工业应急管理投入。根据我国应急体系建设的需要,逐步完善应急工业产品动态储备机制。各单位要将应急管理日常经费纳入本单位年度预算。鼓励企业通过上市等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工业应急产业投入。积极推进建立应急工业产品有偿使用机制。

(十八)加大工业应急技术改造。以现有应急保障能力为基础,通过实施必要的技术改造,切实提高应急工业产品的保障能力。以生产安全、产品质量等工业领域可能引发突发事件的薄弱环节和隐患为重点,加大改造力度,不断提高防范标准。鼓励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开展工业应急管理相关技术研究,健全工业应急科技支撑体系。

(十九)加强工业应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工业应急管理人才培养力度,加强专业人才队伍体系建设,表彰为工业应急管理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加快建立由相关部门和行业专家组成的应急管理专家咨询组,为工业应急管理提供决策咨询。逐步建立专业特色突出、布局配置合理的专(兼)职应急工业产品保障后勤支援队伍。

应急管理制度篇8

全面贯彻落实博乐市党委经济工作会议、博乐市八届人大二次会议精神,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理念,紧紧围绕博乐市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发展目标,全方位推进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完善应急管理预案体系及考核评价机制,推进应急管理示范点深层次建设,夯实应急管理基础,加强应急管理知识宣传普及,不断提高全社会风险防范和抗风险能力,促进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二、主要工作任务

(一)全面加强应急管理机制建设。巩固应急机构建设成果,继续按照“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总体要求,进一步理顺应急管理体制。各乡镇场、街道、市直各部门要根据人员变动及工作需要及时调整和充实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制订应急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并认真加以落实,对辖区应急管理工作定期进行研究和部署。各乡镇场、街道要加快应急管理专兼职工作人员的配备,在工作经费及相关补助等方面予以保障;要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业务例会制度,着力提高基层应急管理办事机构业务能力,切实承担值守应急、信息汇总、综合协调、指导督促职责。各乡镇场、街道以及各专项指挥部要完善协调联络机制,与驻地军队、武警部队、农五师团场(连队)加强信息沟通。市、乡(镇、场、街道)两级应急办要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专家组(技术指导组)工作机制,严格应急管理工作情况定期向专家通报制度,发挥专家组(技术指导组)作用,经常性组织开展应急管理专家调研活动。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完善突发事件监测预警、物资储备、避难场所建设、信息、征用补偿、责任追究等各项配套制度措施。

(五)加大救援队伍建设及物资储备,提升应对处置能力。按照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推进博乐市综合应急救援大队向“一队多用、一专多能、多灾种救援”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方向发展;市环保、住建、交通、水利、农业、林业、畜牧、卫生、农机等部门结合行业特点进一步完善应急救援队伍管理办法,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各乡镇场、街道要着力提高基层突发公共事件先期处置能力,建立应急救援队伍训练培训机制,定期组织开展培训,对应急救援队伍实行动态管理,应急救援队伍变动情况每半年报市应急办备案。市应急办制订和下发应急物资管理报备办法,加强对全市应急物资进行整合和管理,市交通、水利、林业、畜牧、卫生等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应急资源普查统计制度,建立应急资源台账,创新储备制度、方法和措施,合理确定储备品种及规模,实行动态管理,及时补充和更新,同时建立跨部门、跨行业的应急物资协同保障和高效调运机制,确保满足调度使用。要进一步完善企业代储应急物资制度,健全政府、企业、社会力量相结合的应急管理资金保障机制。

(六)全面推进应急示范建设。制订博乐市应急管理示范创建方案,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鼓励乡镇(街道)、学校、社区、企业积极参与示范创建,配备必要人员、装备,加大相关基础设施投入,建成标准化基层应急管理示范点,逐步推动应急管理工作深入开展。

三、保障措施

应急管理制度篇9

档案是中华民族珍贵的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具有清晰确定的原始记录作用。档案资料一旦受到破坏或损毁,将会对我国珍贵的社会记忆产生无法弥补的损失,正是基于此,我国档案界对档案安全保护工作十分重视。当前,我国社会处于突发事件高发期,自然灾害频发,社会矛盾日益突出,使档案馆的档案安全保存工作面临巨大的风险和威胁。加强我国档案馆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保护我国珍贵的档案资源免受各种突发事件的威胁,是当前我国档案事业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加强我国档案馆应急管理理论研究,从非常态视角出发,构建我国档案馆应急管理体系,是保护我国档案资源安全,推动我国档案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

1档案馆应急管理研究基点

1.1档案馆应急管理对象的科学界定探讨档案馆的应急管理的前提是对档案馆应急管理的对象———突发事件加以科学界定。本文将突发事件界定为一切能威胁或破坏档案安全、档案馆工作人员安全和干扰档案馆工作秩序,具有突发性、紧迫性、危害性的事件。根据突发事件的发生原因不同,档案馆突发事件可以分为人为因素造成的档案馆突发事件与自然灾害因素造成的档案馆突发事件。根据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大小,可以把档案工作中各种事件分成两类,一类是常规事件,另一类则为突发事件。而在档案馆突发事件中,又根据不确定性的大小依次分为档案馆危机性突发事件(档案馆非常规突发事件)与档案馆常规性突发事件。

1.2档案馆应急管理创新理念档案馆的应急管理应该秉承全程应急管理、协同应急管理与智慧应急管理的创新理念。全程应急管理理念,是档案馆应急管理业务过程所秉承的理念,从纵向拉伸了档案馆应急管理业务流程的“链条”,将档案馆对突发事件的风险管理环节纳入应急管理业务流程中,真正实现“前端控制”。协同应急管理理念从横向扩充了档案馆应急管理涉及的范围,使档案馆系统内外的应急管理相关的人、财、物、信息等实现最优配置,从而使应急管理效果倍增。档案馆智慧应急管理,是全程应急管理和协同应急管理实现的手段和方法,从根本上解决全程管理、协同管理过程中对于资源获取、管理和协调方面的瓶颈问题。三种理念从三个不同维度优化了档案馆传统应急管理观念,三力合一,共同推进档案馆应急管理工作向前迈进。

2档案馆应急管理现状与困境分析

当前,我国档案馆应急管理环境面临“内忧外患”。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灾害频发多发的自然环境以及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与媒体环境等“外患”给档案安全保护带来诸多风险。与此同时,档案馆应急管理环境也存在诸多“内忧”。客体事件频发,严重威胁档案安全;档案馆应急管理主体应急管理能力有待提高,对各种可能破坏档案载体的有害气体不知晓、缺乏突发事件来临时的应急抢救技术、对已经初露端倪的危险源不能感知等等。根据对我国档案馆应急管理实践的调查与访谈,探究其内在原因发现,理论层面,档案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理论支撑力度不够;制度层面———必要的顶层设计缺失;实践层面,档案部门应急管理工作受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3档案馆应急管理体系框架构建

3.1框架构建的理论依据档案馆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应急管理周期的变化规律是档案馆应急管理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基于熵理论,档案馆作为开放系统,始终存在着自身熵增加与负熵的引入这样的相互矛盾运动,在不利环境影响下,系统熵值增大到系统无法承受,系统就进入混乱无序状态,从而突发事件全面爆发。档案馆采取应急管理措施,逐渐减少系统的熵值,档案馆系统从混乱无序再次变为井然有序状态,从而达到一个新的平衡。档案馆的突发事件从发生完全结束可以被看做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其中每个阶段突发事件的表现形式、危害各不相同,笔者将其生命周期划分为潜伏期、爆发期、持续期和消退期,而对应于突发事件的生命周期,应急管理周期也对应于应急准备、应急响应、应急处置和应急恢复四个周期,可以明确各阶段的应急任务,为在档案馆应急管理实践工作中开展全程的减灾、备灾提供理论依据。

3.2框架内容应急管理体系是由管理维、技术维、资源保障维组成的三维模型。第一,管理维:“一案三制”的再度认识。刚性的档案馆应急管理体制、灵活的档案馆应急管理机制、健全的档案馆应急管理法制和完备的档案馆应急预案体系共同决定了管理维。第二,技术维: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档案馆作为保存社会原始记录的“重地”,更需要结合传统的档案安全保护技术与现代的高精尖的信息技术来保证档案馆从突发事件的预防,到突发事件来临时的应急抢救,再到修复还原等全程应急管理的实现。高新信息技术的不断应用,必然会给档案馆带来应急管理创新理念。因此,档案馆应急管理不仅需要“战略”提高,更需要“战术”支持,必须重视相关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第三,资源保障维:应急管理能力提高的强大支撑。档案馆的应急资源即人力资源、财政资源、物资资源以及信息资源,是提高档案馆应急管理能力的基本保障和强大支撑。档案馆应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的提升,最根本的是应急管理体制的深层次改变。首先,完善档案馆应急管理组织结构设计。加强顶层设计,建立“统”“分”有度、“实”“虚”结合的专业独立的档案馆应急管理机构;利用法规制度,明确界定档案馆应急管理机构职能与权力,从制度上保障实践中应急管理工作的高效运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是“软件”,通过规范、翔实的工作流程与规范,体现应急管理相关法律制度与应急预案的思想,使档案馆应急管理职能与任务得以实现,使应急管理法制与体制“具体化、动态化与规范化”。预测预警机制、应急决策与抢救机制、信息传播机制、恢复重建机制与激励机制是影响我国档案馆应急管理运行的主要机制。应急管理法律法规是各种强制性的规范、程序,以及各项规定和指南,是应急管理机制和体制实现的保障,保障应急管理机制的有效、有序、有力运行。应急预案是档案馆应急管理纲领性文件,是档案馆应急管理工作的“龙头与抓手”,体现档案馆应急管理秉承原则和理念,档案馆多层次、全方位应急预案体系,为档案馆应急管理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基于“五力模型”的档案馆应急管理体系实现策略

从风险管理、知识管理、技术管理、文化管理、差异化管理等五个不同维度提升档案馆应急管理的五种能力———防范力、智慧力、硬实力、软实力与抗逆力,实现档案馆应急管理水平的阶跃式发展,从而达到保护我国珍贵档案资源安全的目标。基于“全程应急管理”理念,需要加强档案馆风险管理,从业务流程角度完善档案馆应急管理工作,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防范力”;基于“协同应急管理”理念,档案馆应加强应急管理知识共享与应用,从资源管理角度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智慧力”;而实现“智慧应急管理”理念,则必须从实现方式与手段角度探讨加强信息技术在档案馆应急管理中的应用,提高“硬实力”;鉴于作为组织的档案馆持续发展的需要,必须从组织文化角度,探讨提高应急管理“软实力”———文化力的途径;基于档案馆应急管理绩效的需求,必须考虑档案馆的应急管理差异化,从而以低成本高效率的提高档案馆的应对突发事件的“抗逆力”。五个途径共同推动档案馆应急管理体系的实现,即“五力模型”。

4.1重视应急风险管理———提升档案馆应急管理“防范力”首先,构建基于脆弱性评价的档案馆风险评估。档案馆的应急管理工作需要真正实现“源头治理”,加强档案馆常态安全工作的“风险管理”,设置档案馆突发事件发生的“安全栅”,阻止危险源向突发事件的转化。通过对档案馆的自然环境危险源、档案馆内生风险源、外生非自然风险源等风险源和“硬件”设备的物理脆弱性、管理脆弱性以及技术脆弱性等综合分析,从而得出档案馆每种风险源的风险值,根据数值顺序确定档案馆自身的各种风险等级顺序,从而利于档案馆对症下药,在有限的安全管理与应急管理经费条件下,合理制定预防规划和策略,优先控制与应对风险等级高的危险源,经济有效的防范档案馆突发事件的发生。

4.2开展应急知识管理———提升档案馆应急管理“智慧力”将知识管理应用到档案馆的应急管理工作中,是提高档案馆应急管理“智慧力”的重要手段。根据野中郁次郎的SeCi模型,将档案馆应急管理知识分为常态显性应急知识、常态隐性知识与长非常态显性知识与非常态隐性知识。档案馆的应急知识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根据“K9知识链”体系,结合档案馆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流程,档案馆的应急知识管理也可以划分为9个环节。对档案馆的应急知识的管理是既与档案馆业务流程相融合,又非与业务流程环环对应,是既伴随档案馆的应急管理实践,而又凌驾于实践之上的管理过程,经过“pSCa闭环”,实现了应急知识的增值。档案馆基于知识管理的应急管理信息系统构建,有利于我国档案馆共享应急知识管理成果,协同提高应急管理水平。

4.3加强应急技术管理———提升档案馆应急管理“硬实力”首先,实现应急管理工作“端口前移”,必须加强档案馆突发事件防御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以尽早发现各种安全隐患,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一方面,完善档案馆环境安全监控技术;一方面,加强档案馆数字信息容灾技术在档案馆的应用。其次,加强档案馆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包括模拟介质档案灾后应急抢救技术与数字档案及网络的应急恢复技术。最后,完善档案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平台建设支撑技术也是新的技术环境下档案馆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应用物联网技术助推档案馆应急管理智能化,同时云计算协助档案馆实现应急管理资源共享。

4.4做好应急文化管理———提升档案馆应急管理“软实力”在档案馆应急管理工作中,仅依赖完备的应急法律、制度,完备的应急预案与严格的应急管理程序,会使整个应急管理体系欠缺了弹性,利用文化的力量———“文化力”可作为应急管理制度与技术的重要补充。档案馆应急管理文化是档案馆防灾避险的安全文化的一个分支。档案馆应急文化培育是应急核心价值观念潜移默化的在档案馆工作人员中渗透,逐渐被接受以形成自觉文化的过程,需要自下而上的培育与自上而下的总体规划相结合,并真正成为组织文化的一部分。

4.5强化应急差异化管理———提升档案馆应急管理“抗逆力”我国自然灾害分布区域差异化显著,不同地区面临的自然、社会灾害不同,各个地区的档案馆应该根据各自所在区域的地理、气候特点,分级、分区域有重点的进行灾害的防御,“同中求异”,施行差异化管理是提高档案馆应急管理能力的重要思路,应真正实现应急管理研究差异化、应急管理资源准备差异化、档案馆应急管理能力评估差异化。差异化管理本质上是精致管理,不仅容易调动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可以大幅缩减工作成本,提高管理效益,成就各个档案馆的共同价值。

5档案馆应急管理评价体系构建

应急管理制度篇10

 根据赣政办字〔2013〕126号《关于印发赣县创建基层应急管理示范点工作方案的通知》,我镇于2013年5月开始筹划“***镇应急管理示范点创建工作”,截止当前,镇应急办各项工作都如期开展,运行正常,现将创建工作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成立领导机构、办事机构。

镇党委会议讨论研究,成立了***镇创建基层应急管理示范点工作领导小组,镇长张继山同志任组长;党委组织委员吴玉梅、副镇长曾振华、镇综治办副主任刘乔森三位同志任副组长;镇财政所所长谢江山、镇派出所教导员谢长霖、镇水管站站长朱开椿、镇民政所所长曾纪福、镇安监员彭浪平、镇林管站站长张才亮、白鹭湾社区主任刘华七位同志任组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事机构),负责创建的具体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吴玉梅兼任,具体办事人员为彭浪平、刘华、朱长明、郭小兰、李惠萍等同志。

二、精心谋划,广泛征求意见制定应急管理工作方案。

我镇通过“三送”干部下村组、聘请有关专家召开座谈会、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征求意见,制定了符合我镇实际情况,相对合理、完善的《***镇创建基层应急管理示范点工作方案》,经镇党委会讨论通过并报县政府办审批。

 

三、合理配置,切实提高应急整体能力。

为了更好地开展各项工作,领导小组精心部署,合理规划,整合我镇辖区公安、消防、水利、民政、安监、气象、卫生、教育等部门在基层的应急资源,实现资源共享、队伍联动、装备物资统一调配,避免条块分割、各自为政、重复建设,切实提高应急整体能力。

四、统一调度,确保创建过程中各项工作如期推进。

自启动创建以来,领导小组根据创建工作标准的要求,建立各项工作“倒排工期表”,全力推进组织机构建立、应急预案制定完善、建章立制、应急队伍组建等各项工作,每月对建设进展情况进行自检自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并由专人负责将每月的自查情况于每月26日前报县政府应急办,创建工作于11月顺利完成。

五、注重实效,紧密结合我镇和谐平安乡镇建设工作。

1、办公制度健全。制定了***镇应急管理日常值班制度、办文制度、信息报送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经费管理制度、志愿者队伍管理制度等,制度上墙,严格执行,确保日常运转正常;

2、应急预案合理。根据我镇实际情况,建立了《***镇应急管理预案(总)》和应对防汛抗旱、消防火灾、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动物疫情、公共突发事件、食品安全、安全生产事故等十个应急预案,严格执行“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要求,科学、合理、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

3、应急救援队伍精干。资源整合以后,从镇村干部、公安民警、城管中队、民兵预备役、卫生院、消防中队等部门中选调精干人员编入***镇应急管理救援志愿者队伍,签订志愿救援服务承诺书,建立救援队伍管理制度,确保救援队伍战斗力。

4、广泛开展专业培训。自启动应急管理创建工作以来,我镇先后组织开展学习了消防安全培训班、消防器材使用培训班、地震灾害理论学习培训班和火灾紧急疏散演练、地震灾害紧急疏散演练等,切实提高了应急救援队伍的业务素质和民众在紧急情况下开展自救的能力。

应急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系统性的工程。为提高我镇应急管理工作水平,2014年我镇将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进一步规范应急管理工作机构建设

按照县应急办的要求,开展相关类别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逐步建立完善应急管理的各类专业工作机构,加强人员调配,做到机构到位、人员到位、工作到位。同时,通过整合资源、明确任务、强化职责,真正形成“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和高效运转机制。

二、不断健全和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切实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修订和完善工作,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预案体系。一是在完善专项和部门应急预案的同时,继续加强对各部门应急管理工作的指导和督促检查,切实做到有组织、有计划,形成相互衔接、完整配套的应急预案体系。二是实行预案动态管理。根据我镇的社会形势和中心工作的变化对已制定完成的预案实行动态管理,扎实推进各类预案的组织实施和应急演练,并针对演练中出现的问题,不断修订和完善,提高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三、继续加强预测预警和信息报告工作

突发事件的早发现、早报告、早预警,是及时做好应急准备、有效处置突发事件、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前提。一是加大风险隐患排查力度。进一步明确风险隐患的监管主体,把风险隐患排查监管工作作为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基础性工作切实抓紧抓好,加大对全镇公共危险源、安全隐患、不稳定因素的排查力度,建立各职能部门隐患排查及治理档案,健全重大隐患公告公示、督办整治、整改制度,努力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和降低事件发生后的影响程度。二是加强应急值守和信息报告工作。切实落实各有关部门的应急值班和信息报告制度,明确任务主体,强化责任意识,坚持日常应急值守,认真做好信息的查询、研判、跟踪和汇总工作,并及时预警信息,确保突发事件信息得到及时、准确上报和妥善处置。

四、大力推进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坚持“专群结合”的原则,按照“一专多能、一队多用”的要求,充分发挥城管中队、公安民警、民兵预备役、镇村干部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的骨干作用,继续加强各类应急抢险救援队伍建设,改善技术装备,强化培训演练,确保在紧急状态下能拉得出,打得赢,并建立应急救援专家队伍信息库,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专业特长和技术优势,形成统一高效、上下联动、协调一致、保障有力的应急救援体系。

五、努力建立健全应急保障长效机制

按照合理布局、资源共享的原则,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对我镇现有专业救援队伍的装备进行补充、完善,重点装备骨干应急救援队伍。同时,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储备必需的防灾救灾应急物资,规划建设必要的应急公共设施和备用系统,保证应急处置工作的顺利有力开展。

六、深入开展应急科普宣教工作

进一步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宣传力度,多层次、多角度进行应急管理科普宣传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采取多种形式推进“平安乡镇”创建工作,切实提高应急能力。同时,深入开展应急预案和安全知识学习培训,大力普及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和技能,使群众了解和掌握自救、互救及配合政府救援的正确方法,提高居民应急管理综合素质,从而全面提升我镇应急管理工作综合水平。

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县应急办的关心指导下,我镇应急管理工作将更上一个台阶,为实现“实力、宜居、平安、生态”新***的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