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教学管理制度十篇教学管理制度十篇

教学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6:33:27

教学管理制度篇1

关键词:教学质量保障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管理理念

中图分类号:G6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9-0012-01

所谓教学质量,主要指教育所提供的成果或结果满足教育目标系统所规定标准的程度。所谓质量保障,指的是为使人们确信某一种产品或服务能够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所必需的全部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所谓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指的是为保持和改进高等教育质量,并提供质量证明和担保的所有政策与过程。

一、完善高校教学管理体制

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体制是学校管理体制的组成部分,包括权力分配、职责分工、C构设置等方面。它必须建立在国家宏观的教学管理体制的基础之上。

(一)完善教学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

(1)整体优化原则。设置高校管理机构要从整体出发,条块结合。各机构既要体现各自分工,同时还要进行互相合作。

(2)精简高效原则。教学管理机构是由人组织起来的,机构设置要简,人员配置要精,同时还应随着情况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便适应新情况。

(3)责、权相应原则。明确规定各机构的权力界限和责任范围,拥有权力而不承担责任,就不能完成既定的任务,甚至会瞎指挥。

(4)能级适应原则。在确定管理机构时,要按照能级原理划分职权范围,按职权配备相应干部,以便最大限度增强凝聚力和号召力。

(5)相对稳定原则。机构建立后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不到万不得已不要立或者撤并,避免出现影响工作连续性现象发生。

(6)因校而异,因校制定原则。不要仅仅局限于某一种形式和规范,做到因校而异,因校制定。

(二)完善教学管理的各项制度

1.教学规章制度

建立各种规章制度,有助于协调各种关系,规范人们的行为,从而达到提高管理效能的目的。

2.教学例会制度

所谓教学工作例会,指的是非开不可,同时也是常规性的会议。

(1)教学工作例会。教学工作例会通过以固定间隔期限召开,一般在学期初通报总体目标,部署重要工作;在期中交流教学情况以及期中考试情况,并研讨有关教学问题;在期末,主要安排期末考试工作。一般情况下,以每月召开一次教学工作例会为宜。

(2)教务秘书(干事)工作例会。教务秘书工作例会通常由各系教务秘书参加,交流教学情况,及时解决教学问题,部署近期教学工作。教务秘书工作例会通常每周一次,一般定在每周一下午较为合适。

(3)教务处工作例会。教务处工作例会主要是教务处各相关工作人员交流工作进展情况。教务处工作例会通常每周一次,一般定在每周一上午。

3.各类检查制度

从检查方法来看可分为常规检查、抽样检查结合、专题检查、口头检查、书面检查等。从检查内容来看,可分为全面检查和专题检查。从检查主体来看,可分为领导检查、相互检查和自我检查等。

二、更新教学管理理念

坚持人本管理的理念,将有利于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和教学管理的质量。可见,为了保障教学管理质量,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必须贯彻人本管理的理念。

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教师“教”的水平和学生“学”的能力,共同决定着教学的质量。因此,保障教学质量,必须高度认识学生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的意义。落实好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创新教学模式、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已成为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工程之一。

2.强化系统化管理

高校的教学质量管理,需要运用系统的思维和方法来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管理的效率,取得最佳的管理效果。具体来讲,针对高校教学系统的特点,高校教学管理中系统理念的运用应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更新教学理念,创建“学习型组织”。构建学习型组织,加强高校教师自身的继续教育与持续学习,是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保障教学质量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2)加强教学的考核评估工作。任何一个系统,只有通过信息反馈,才能实现有效的控制,从而达到预期目的。从系统论的视角出发,教学评估必须针对所有可能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来展开,才能保证教学质量评估的客观、公正和高效。

(3)处理好突出重点和整体提高的关系。高校的教学管理必须具有开放性,以重点带动一般的方式提高整体教学水平。总之,做好高校教师教学管理工作,要树立系统的理念,为高校的教学管理建设提供更好的服务。

3.树立教学管理的就业理念

高校的目标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只有其所培养的学生找到工作,为市场所接受,才能提高高校的产品――大学生的市场认可度。可以说,树立教学管理的就业理念,就是坚持教学质量的市场导向,就是向社会提供“质量合格的产品”。

教学管理制度篇2

本文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制度作了概述,探讨了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途径。认为,对于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要做到:制度内容要注意调动人的积极性,符合院校发展状况和适用对象的实际情况,保持制度的稳定性,注重完善制度体系,充分展开民主讨论,保证制度能体现大众意愿。在教学管理制度的实施中,要通过多渠道宣传形成氛围,倡导制度适用者自律,严格执行制度,针对遵章守矩者和明知故犯者,可制定奖惩政策,赏罚分明。

【关键词】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实践

在教育政策改革下,我国高职院校近年来普遍持续扩招,学生数量的增加使教育规模扩大,高职院校的教学压力也因此越来越大。教育管理制度是用于规范教育工作者的行为准则,其制定不仅需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国家法制政策,还需要符合高职院校自身教育特点,才能有效帮助院校建立正常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在我国,高职院校建设相对较晚,但起步发展很快,如何依据院校自身特色建设并完善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一、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制度概述

依照教学职责划分,教学管理可分为学籍管理、教学组织管理、专业与课程建设管理、教学运行管理、实践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管理等多个项目。各管理项目中规范与准则的有机整合构成一所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其在高校教育实施中的应用能有效发挥指导作用和规范作用。具体表现如下:第一,教学管理制度具有约束力,其有关提倡或禁止的要求可以给教育参与者明确的行动导向;第二,教育管理制度具有强制性,违反管理制度需要承担相应责任,这能有效调整教育参与者行为活动,帮助他们纠正错误;第三,教学管理制度能让教育参与者在复杂的教育流程中达成共同认识,有利于院校建立有效教学秩序,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管理效率;第四,要求师生遵守管理制度也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之一,利于培养教育参与者特别是学生成为遵纪守法的公民。因此,高职院校需重视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以建立起良好的教育软环境,为优质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二、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的理论研究

1、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依据

制度的建设需要遵循客观规律并符合大环境的法律法规方能有效实施。在我国,教育教学规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是建设教学管理制度需要遵循的重要理论依据和法律依据。高职院校需以上述依据为基础,以自身教学环境为特色进行制度建设。其具体内容的制定和设立可参考以下资信依据:一是由国家制定的关于教育的相关方针和政策法规,如《高教法》;二是各级行政单位制定的教学管理文件,如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教学要求文件、教学评价文件等。三是其他高职院校现有教学管理制度或既往制度建设经验。既往学院或现有高职院校可能办学体制不尽相同,但其管理制度及经验能够对自身建设起到指导作用,值得借鉴和参考。四是高职院校自身教学管理实践经验,特别是经验中已经形成的有效规范,可作为建设管理制度重要参考内容。

2、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原则

为国家源源不断的提供高素质人才是高职院校的最终教育目的,对此高职院校始终致力于构建稳定教学秩序、增强教师队伍素质、提高教学效率。想要以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的方式实现上述教学目标,高职院校需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以制度规范代替人际沟通来维持教学管理制度,全力提高院校内部机构管理效率是其它制度有效实施的重要前提。第二,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系复杂,为提高教学管理质量,制度的建设应横向结构体系合理,纵向结构体系深入,同时做到管理要求精细化,以提高教学管理制度的规范质量。第三,规范明确具体是设立管理内容需坚持的基本原则之一,制度要求既不能空洞教条,也不能含糊不明,而是需要有明确的可操作性来规范教学行为。第四,制度建设要体现出对教师执教和学生学习的激励。第五,一个院校的教学管理制度是各级、各项制度有机整合的统一体,因此制度建设要坚持整体性原则和系统性原则,避免制度杂乱无章,影响效力发挥。

三、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实践

1、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

明确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依据和建设原则后,高职院校即可根据自身教育环境特点来对制度进行制定。首先,制定管理制度旨在为教育服务,因此内容制定要注意培养人的积极性。除广泛收集教师、学生的意见外,还要组织相关人员就制度制定展开深入讨论,规范的最终确立需要以参与者认识基本统一为重要前提,以确保制度思想基础牢靠。其次,制定管理制度时,除要求制度符合院校发展状况外,也要考虑制度适用对象的相关情况,如认知水平、心理发展等。第三,学校的教育实际是变化发展的,但在一定时期内高职院校的内部结构又是相对稳定的,可以说院校是发展和稳定的统一体,这就要求制定教学管理制度不可朝令夕改,应保证制定的制度内容在一段相对稳定的时间内可以实现教学有序,当教育形势发生变化时,再适当修改或增减。第四,教育管理制度内容繁杂且交错,不同管理领域中的制度内容既各有侧重,又有内在联系,相互影响,制定教学管理制度除注重完善制度体系,还需要强化制度规范性,杜绝随意性。第五,为提高制度实施有效性,管理制度的制定要防止专权独断,不可由领导或其他个人独断裁决,应走群众路线,发动各方制度适用主体展开民主讨论,尽量保证制度能体现大众意愿,为日后教学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奠定基础。

2、教学管理制度的实施

教学管理制度的实施是制度建设的最终实践环节,在这一过程中,为促进教学管理制度积极作用的有效发挥,高职院校领导需教育员工树立坚定信念,以自我为榜样认真贯彻各项管理要求,具体实施方法如下:第一,多渠道宣传教学管理制度内容,一方面让广大师生员工明确行动要求,另一方面在校内形成集体舆论,以激发个人责任感,让高职院校在职人员各项行动都具有行为准则和规范,从而打造一个良好的制度实施氛围。第二,倡导制度适用者自律,同时在自己以身作则的基础上养成彼此约束、彼此监督的良好风气,将教学管理制度内容真正落实到每一位执行者的身上。第三,制度一旦实施,需严格执行,针对遵章守矩者和明知故犯者,可制定奖惩政策,赏罚分明,以此来对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约束。在这一过程中,院校领导应起到重要的带头作用,上行下效,院校领导必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求自我在前,要求他人在后,以此来端正制度适用者的实践态度,推进制度有效制定与落实。

四、小结

综上所述,教育管理制度是以实现教育目的为既定目标来设立的,想要提高教育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和适用性,制度建设需坚持以教育为主线,在充分开展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践来制定和实施。同时,教育管理制度建设还需要紧跟时代步伐,坚持与时俱进,努力在尝试中获真知,在实践中得发展。

作者:吴虹王庭之单位: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卓璧湖.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研究[J].科教导刊-电子版(上旬),2014(8)23-23

[2]崔英杰.目标管理视角下高职院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以加强教风学风建设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5(8)25-26.

教学管理制度篇3

1.明确岗位职责

院系二级教学管理中的“系部”一级,其主体主要包括:系领导、各专业负责人、各教研室负责人、系办负责人、教学秘书、教务员、教学干事、教师、实验员、学生工作办公室负责人、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等。

系部按照学院的教学工作计划,负责组织实施系级教学管理工作。系级管理者对系部的发展承担主要责任,享有相对独立的人事管理权、经费管理权、教学管理权、学生管理权等。系部的主要教学管理职责是制定本系学科建设规划,制定合理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组织实施专业建设及示范(重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及精品课程建设、共享性教学资源建设,组织开发校企合作教材;制定师资队伍培养计划,组织实施“双师型”、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组织教师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教育教学改革,组织教师开展业务、技能竞赛;具体实施校企合作教育,开展订单培养、学生顶岗实习,积极推进并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组织好学生的实训、实习,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学生职业技能竞赛;加强日常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及学生管理工作,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努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系级的管理工作是围绕教学开展的,教学管理涉及系部的各个层次,是个全员参与的管理工作。由于目前系部专职的教学管理人员的编制有限,为了保障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教学管理工作效率,需要对系部各岗位人员特别是系级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进行明确的划分。只有明确岗位职责,才能各司其职,保证整个系的教学管理工作有序、高效运作。

2.健全并完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

系部教学管理任务繁杂,而管理人员岗位编制较少,因此,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岗位职责,是做好系教学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但是,系级教学管理又不是完全独立的,是全院教学管理体系中的基础性环节,许多教学管理工作必须与学院、特别是教务处的管理工作相互衔接。因此,系教学管理工作的基本制度和规范应由学院统一制定,以便使院、系两级教学管理工作能够顺畅衔接。除此之外,系部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实施项目或管理项目如:订单培训、顶岗实习、技能竞赛、档案管理等,建立系部的教学管理实施细则或工作规范,使系部各项管理工作有依据,增强工作的操作性和执行力。

通过整章建制,建立工作规范,使系部日常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从而改变过去系部管理中存在的“以言代法”“工作推着干”的粗放经验型管理,实现系部管理的制度化建设。

二、过程管理规范化建设

工作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要遵循一定的程序或流程,必须有记录作为证明。工作有证据是工作完整、善始善终的体现,也为经验的固化和传承提供了重要依据。

教学管理文件记录着学校和系部的日常工作过程,在日常的教学管理实践中,通过对文件进行分类管理并制定相应的工作标准、工作流程,实现了工作过程管理的规范化。例如:把文件分成管理文件(管理制度体系中的依据性文本,包括:学院文件、专业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等),运行文件(工作过程记录文件,包括:批复、通知、计划、方案、总结等),监察文件(调研报告、处理意见书等)三类文件,在运行过程中实施科学管理,最后分类存档、妥善保存,用这种方法使工作有记录,并得以顺利进行。通过实施工作过程按程序、按计划、按标准•521•执行,工作过程文件详细的记录了每项工作的进展情况。工作过程程序化,使得工作过程变的简单,工作过程有证据,使得各项管理工作规范化;工作管理文件按规定存档,使得系部教学档案管理常态化,极大地提高了系部管理的工作效率。

三、数据统计常态化建设

学校管理工作纷繁复杂、千头万绪,很多工作都离不开数据。学生人数统计、学生成绩统计分析、订单培养情况统计、顶岗实习情况统计、教师业务量统计、科研工作统计等,都要以数据来体现,具体数据就构成了系部教学管理质量量化考核的参考。总之,数据对系部科学规范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对统计数据的分析,能够正确的反映系部教学管理现状,从而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有助于推动系部管理工作持续改进。

几年来,为了减少出现数据记载的不全面、不准确、不及时等情况,对系部数据统计工作建立工作规范,把数据统计工作上升到系部科学管理和规范管理高度。把与数据有关的相关工作都用统计表格的形式加以固化,做到及时记录、按时统计、定期更新,按期留存,实现日常工作“结果有数据”,为系部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和实现可持续化发展奠定基础。

四、结语

教学管理制度篇4

一、教材供应范围和种类

1、教材供应对象为学院在读的学生及任课教师。

2、教学计划中的各门课程的教学用书和讲义、配套教学参考资料、自印教材等,均由教务处教材科负责组织供应。

3、其他部门或个人不得向学生推销教材。

二、教材选购和预订办法

(一)选购和预订教材的原则:

1、基础课教材应优先选用获部级或部委级的优秀教材和推荐教材其次选用规划统编教材,一般不能选用其它教材。

2、专业及专业基础课教材,一般以各专业出版社出版的、纳入国家教材统一征订的教材为主,除特殊情况外,一般不使用其它教材。

3、上述条件不能满足,可考虑采用非统一征订正式出版的教材。

4、在确实购买不到较适用的教材的情况下,方可考虑自编教材。

5、选用教材要首先考虑原用教材,以保持教材的稳定性,减少库存,遇特殊原因,不使用原来教材改版的,须提出报告说明理由。

(二)预订程序

1、每年6月与12月分别办理秋季和次年春季教学用书的选订。

2、按照春秋季教学用书征订目录选订教材,各系部(院)填写教材订购申请单后,经教务处教材科审核后汇总,办理预订。

3、为做好教材预订工作,教材科应掌握有关课程的教材库存数,以避免多订、错订。

4、确因计划变更或其他原因,不能通过预订而须即时采购者,应及时提出选购教材报告,及时解决。

5、教材一经选定一般不得变动,特殊情况须经系部(院)主任同意,报教务处审批后执行。

6、由于人为原因而重订、错订造成的教材积压浪费,由责任人负责推销或赔偿经济损失。

7、参编教材认购数量以使用两年为限,不得向学生硬性摊派推销各种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

三、自编教材管理办法

1、凡确实征订不到或必需补充的教材,方可考自己编印。

2、首先由系部(院)教研室打报告,确定编写责任者、审稿责任人、使用年限、编写大纲、完成编写的大约时间等,经系部(院)主任同意、教材科审核后,提请教务处长批准,方可执行。

3、编写及审稿责任人必须具有中级以上职称,且从事该课程一线教学两年以上。

4、编写教材要严肃认真、严防盗版。若出现因盗版而产生的法律纠纷,一律由编写责任人负责。

5、自编教材编写完成后,教研室组织同专业或相近专业教师对编写教材进行审议评价,认为该教材有职业教育特色或在同类教材中的处于优秀水平,编写责任者方能将编写教材,报学院教材科组织印刷。

6、交稿时须附有系部(院)主任及教研室的审核意见和印刷标准清样,须注明教材主编人、打印稿校对人、印刷份数及使用时间等项目。

7、翻印教材或书稿中有部分摘录其他书籍中的文字或图表者,原始资料一律由编写人提供,提供的材料文字等必须清楚、准确无误,便于操作。

8、印刷好的自编教材在相应的专业班级使用两届(含两届)以上后,学生反映效果良好,经学院教材建设指导委员会审核同意后,推荐到有关出版社出版发行。

9、编写教材、讲义(含实验、实训指导书)酌情给予一定的资助。

10、对部分出版社发来的编写教材邀请函,教材科将及时把所有信息反馈到有关系部(院),支持我院教师参加有特色高质量的教材编写工作,获得参编资格的人员到教材科填表登记备案,但坚决杜绝挂名教材和包销教材。

四、教材发放和收费办法

(一)学生领取教材的规定

1、新生报到时,必须预交一定数额的教材款,毕业或中途退转学时多退少补。

2、学生以班级为单位,每学期开学前到教材库领取教材,开学第一学期凭学生交款发票人数统一领取。

3、领取教材时要当场检查,点清书种和册数,发现不符,当场解决。发现有缺页,可在一周内调换。

4、学生丢书和给别人代买的教材,一律先到院财务交款。

5、学生发生休学、退学等情况,不准许退购教材。

(二)教本的发放与领取

1、任课教师凭课程表到教材库领取教本和配套教学参考书,并在教师领用教材本上做好记录。

2、同版本教本一般只领取一次,如有破损可以旧换新。

3、校内自编教材,教研室参编成员每人发给一本(套)。

4、非任课教师不能以任何理由领用教材,需用时可向对应处室借用,不另发给。

五、教材库管理制度

1、教材库必须保持整洁、干净、卫生。

2、闲杂人员一般不得在教材库逗留,不得将有关教材私自借出。

3、教材库教材应按专业上架,排放整齐。

4、领用教材人员应自觉遵守教材库管理制度,不得在教材库随便翻阅书架上的教材。

教学管理制度篇5

一、教材供应范围和种类

1、教材供应对象为学院在读的学生及任课教师。

2、教学计划中的各门课程的教学用书和讲义、配套教学参考资料、自印教材等,均由教务处教材科负责组织供应。

3、其他部门或个人不得向学生推销教材。

二、教材选购和预订办法

(一)选购和预订教材的原则:

1、基础课教材应优先选用获部级或部委级的“优秀教材”和“推荐教材”;其次选用规划统编教材,一般不能选用其它教材。

2、专业及专业基础课教材,一般以各专业出版社出版的、纳入国家教材统一征订的教材为主,除特殊情况外,一般不使用其它教材。

3、上述条件不能满足,可考虑采用非统一征订正式出版的教材。

4、在确实购买不到较适用的教材的情况下,方可考虑自编教材。

5、选用教材要首先考虑原用教材,以保持教材的稳定性,减少库存,遇特殊原因,不使用原来教材改版的,须提出报告说明理由。

(二)预订程序

1、每年6月与12月分别办理秋季和次年春季教学用书的选订。

2、按照春秋季教学用书征订目录选订教材,各系部(院)填写教材订购申请单后,经教务处教材科审核后汇总,办理预订。

3、为做好教材预订工作,教材科应掌握有关课程的教材库存数,以避免多订、错订。

4、确因计划变更或其他原因,不能通过预订而须即时采购者,应及时提出选购教材报告,及时解决。

5、教材一经选定一般不得变动,特殊情况须经系部(院)主任同意,报教务处审批后执行。

6、由于人为原因而重订、错订造成的教材积压浪费,由责任人负责推销或赔偿经济损失。

7、参编教材认购数量以使用两年为限,不得向学生硬性摊派推销各种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

三、自编教材管理办法

1、

凡确实征订不到或必需补充的教材,方可考自己编印。

2、

首先由系部(院)教研室打报告,确定编写责任者、审稿责任人、使用年限、编写大纲、完成编写的大约时间等,经系部(院)主任同意、教材科审核后,提请教务处长批准,方可执行。

3、

编写及审稿责任人必须具有中级以上职称,且从事该课程一线教学两年以上。

4、

编写教材要严肃认真、严防盗版。若出现因盗版而产生的法律纠纷,一律由编写责任人负责。

5、

自编教材编写完成后,教研室组织同专业或相近专业教师对编写教材进行审议评价,认为该教材有职业教育特色或在同类教材中的处于优秀水平,编写责任者方能将编写教材,报学院教材科组织印刷。

6、

交稿时须附有系部(院)主任及教研室的审核意见和印刷标准清样,须注明教材主编人、打印稿校对人、印刷份数及使用时间等项目。

7、

翻印教材或书稿中有部分摘录其他书籍中的文字或图表者,原始资料一律由编写人提供,提供的材料文字等必须清楚、准确无误,便于操作。

8、

印刷好的自编教材在相应的专业班级使用两届(含两届)以上后,学生反映效果良好,经学院教材建设指导委员会审核同意后,推荐到有关出版社出版发行。

9、

编写教材、讲义(含实验、实训指导书)酌情给予一定的资助。

10、

对部分出版社发来的编写教材邀请函,教材科将及时把所有信息反馈到有关系部(院),支持我院教师参加有特色高质量的教材编写工作,获得参编资格的人员到教材科填表登记备案,但坚决杜绝“挂名教材”和“包销教材”。

四、教材发放和收费办法

(一)学生领取教材的规定

1、新生报到时,必须预交一定数额的教材款,毕业或中途退转学时多退少补。

2、学生以班级为单位,每学期开学前到教材库领取教材,开学第一学期凭学生交款发票人数统一领取。

3、领取教材时要当场检查,点清书种和册数,发现不符,当场解决。发现有缺页,可在一周内调换。

4、学生丢书和给别人代买的教材,一律先到院财务交款。

5、学生发生休学、退学等情况,不准许退购教材。

(二)教本的发放与领取

1、任课教师凭课程表到教材库领取教本和配套教学参考书,并在教师领用教材本上做好记录。

2、同版本教本一般只领取一次,如有破损可以旧换新。

3、校内自编教材,教研室参编成员每人发给一本(套)。

4、非任课教师不能以任何理由领用教材,需用时可向对应处室借用,不另发给。

五、教材库管理制度

1、教材库必须保持整洁、干净、卫生。

2、闲杂人员一般不得在教材库逗留,不得将有关教材私自借出。

3、教材库教材应按专业上架,排放整齐。

4、领用教材人员应自觉遵守教材库管理制度,不得在教材库随便翻阅书架上的教材。

教学管理制度篇6

一、教学管理与制度化管理的联系

正因为目标管理对管理者的要求相对较高,且在目标的设定中总是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使得目标管理在付诸实施的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在实践过程中有很大的局限性。于是,管理学者们顺应管理学的不断发展,根据不同发展时期对人性的不同认识,提出了相应的管理方式。教学管理过程中除了有明确的目标,还要制定规范化的管理模式,也就是所谓的制度化管理。

制度化管理的实质在于以理性的、科学确定的制度规范为组织协作行为的基本约束机制,主要依靠外在于个人的、科学合理的理性权威实行管理。教学管理制度就是保障教学系统有效运行的组织形式和行为规范。用外延方式来下定义,教本文由收集整理学管理制度是教学管理体系(组织结构)和教师教学的行为准则(教学常规)的总和,它包括教学思想管理、课程计划管理、教学过程管理、评价与考试管理、教研科研管理和教学行政管理等。

二、实现教学“制度化管理”的策略

(一)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虽然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总目标是明确的,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的工作目标是各有差异的。学校进行教学研究必须以校为本,即要从学校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出发,通过全体教师共同研究,达到解决问题、提高质量的目的。通过制度化的建设,在学校形成一种崇尚学术、崇尚研究的氛围,这是保证教学改革和教学专业化发展的最有力的内在机制。高校必须紧密结合各院系的专业特色和各职能部门的分工,各院系必须切实实施学校教学管理的相关制度和规范,积极协调教学目标实施中的问题。(二)建立“依制管班”的教学机制

班级管理工作是整个学校教育工作的基础,因为班级是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基本单位,是组成学校这个有机体的不可缺少的细胞。学校的各科教学、思想品德教育以及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开展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一般都是以班为单位进行的,即使是举行全校学生参加的集会或大型活动,也要通过各班做好大量的组织工作。因而,能否搞好学生管理工作将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人和培养人这一宏伟工程的质量。

(三)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

教师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状况,直接影响着民主化教学意识的养成,教育本身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密切配合。为此,学校必须改变以往“家长式”的管理方式,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由教师、学生、学生家长、教育专家或社会知名人士组成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使广大教师可以通过一种法定的形式和正常的渠道参与学校管理工作。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功能,达到共同管理、共同转化学生思想、促使学生进步的目的,从而为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奠定基础。

(四)建立“促进教师成长”的考评制度

教学管理制度篇7

第一条为了规范我县小学教育教学业务管理,全面提高小学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现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l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28号)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意见》(桂政发〔*〕192号)《国家教育部(原教育委员会)颁发的小学管理规程》、《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小学校常规管理规定》的精神,结合我县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中“教育教学业务”主要指小学内部的教学工作、德育工作、科研工作、学生管理、教师培训等方面的业务。

第三条小学的工作重点是教育教学工作。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都要服从和服务教育教学工作。

第四条本办法适用县内城区小学、各乡镇中心小学、各村小学及社会力量办学的小学。

第二章管理体制

第五条根据我县小学校点数量多、分布广的特点,小学教育教学业务管理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县教育主管部门直接管理各中心小学,中心小学直接对县教育主管部门负责;县通过乡镇中心小学管理各村小学和社会力量办学的小学,各村小学和社会力量办学的小学直接对中心小学负责。

第六条县对小学的教育教学业务管理机构或部门有:县教育局教育股、教育局秘书股、教育局教研室、教育局电教站、教育局仪器站等,由教育局教育股协调管理。

第七条乡镇对小学教育教学业务管理的机构是乡镇中心小学。乡镇中心小学是县教育部门领导的教育机构,同时又是协助县教育部门对本乡镇村小学教育教学业务实施管理的事业机构;是本乡镇小学教育教学业务管理的中心,同时也是本乡镇小学教育教学研究的中心,对本乡镇村小学教育教学业务具有组织、指导、协调和质量监控的职能。乡镇中心小学校长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

第八条县、中心小学、村小学三级要根据小学教育教学业务管理体制的改革,进一步建立健全小学管理制度,确保全县小学教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对认真履行职责的优秀校长、优秀教师应予奖励。

第三章工作职责

第九条小学各学校在教育教学业务管理方面的主要职责如下:

(一)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严格按照国家教学课程计划开齐课程,上足课时;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加强和改进课堂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

(二)建立健全学校教育教学业务管理制度,保持良好教学秩序。严格执行课程表、作息时间表。确保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正常运转,完成各项教育教学任务。

(三)健全学籍管理制度加强学籍管理。认真执行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学生入学、转学、休学手续完备。逐步取消留级制度严格控制学生辍学,巩固和发展“普九”成果,促进全县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

(四)积极组织开展校内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广泛开展校内听课评课活动,努力探索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规律,总结推广教育教学改革的成功做法和经验。

(五)严格贯彻执行县颁布的教学常规,督促教师扎扎实实做好每一个环节的教学工作,通过多种形式测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六)切实加强学生教育和管理,积极开展学生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法制观念和安全保护意识,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德育工作要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

(七)应重视体育和美育工作。认真上好体育课、音乐课、美术课。学校应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美育要结合学生日常生活,提出服饰、仪表、语言、行为等审美要求,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八)积极参加县级、乡镇组织开展的课堂教学改革研讨、教学经验交流、教学质量调研等活动;积极协助县级教研室部门和本乡镇中心小学在本校开展教研活动。

(九)加强本校教师的教育、管理和培训,大力抓好教师的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积极鼓励和督促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和其他形式的学历培训,提高教师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

(十)各乡镇中心小学,每学期的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要上交教育局教育股,教研计划和总结要上交县教研室。各村小学的工作计划和总结要上交本乡镇的中心小学。

(十一)积极完成县教育部门和乡镇中心小学布置的其他工作任务。

第十条乡镇中心小学在教育教学业务管理方面,除了要履行以上的职责外,还要履行如下职责:

(一)发挥办学示范作用。乡镇中心小学要依法依规办学,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在教育教学管理、教育科研、教学改革、师资培训、校园安全卫生、“两基”巩固提高等方面成为本乡镇小学办学的示范,带动全乡镇小学的发展,促进全乡镇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发挥小学教研中心作用。小学教研以乡镇中心小学为中心,全乡镇小学教研活动由中心小学组织实施。在中心小学校长统一领导下,由中心小学教研组牵头,组织全镇小学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课、教学观摩、教学竞赛、课题实验、经验交流、教学基本功训练、专题研讨等教研活动。中心小学校长、辅导员等领导应有计划地深入各小学听课、指导学科教学和学校管理.

(三)发挥小学教师进修培训基地作用。乡镇中心小学是乡镇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基地.乡镇中心小学负责制定并实施本乡镇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计划,并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师参加培训进修,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四)加强小学生学籍管理。建立全乡镇适龄儿童档案,掌握全乡镇每学年适龄儿童人数,严格控制学生辍学。己入小学的儿童,在中心小学造册建立学籍档案,并于每年9月底前报一份到县教育局教育股备案。

(五)负责本乡镇小学教育教学业务管理、“两基”档案收集和管理等工作。

(六)协助和配合乡镇政府履行义务教育办学责任,促进本乡镇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做好组织发动学生入学、维护学校治安和安全、校舍建设等有关工作。

(七)在县教育部门的指导下,负责小学毕业考试命题和组织考试等工作,配合做好小学教学质量调研工作。

(八)完成县教育部门布置的其他工作任务。

第十一条县教育局、教研室、电教站、仪器站在小学教育教学业务管理方面的主要职责如下:

(一)加强对乡镇中心小学的领导、管理和指导。

(二)检查督促各乡镇小学贯彻教育方针,执行国家课程计划,抓好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

(三)检查督促各乡镇各小学抓好学额巩固工作,严格控制学生辍学率,巩固和发展“普九”成果,促进全县小学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四)指导各乡镇中心小学组织开展全镇性的教研活动,总结推广成功的做法和经验。

(五)督促各乡镇中心小学加强对本乡镇各小学的教学常规管理,督促各学校和各学科教师按照教学常规要求做好各项教育教学工作。

第十二条县教育局的有关股室要根据新的小学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大力加强对小学教育教学业务指导与管理。

第四章管理制度

第十三条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评价制度。学校要建立德、智、体、美全面评估教育质量的科学标准,要通过多种形式评测教学质量,不得以考试成绩排列班级、学生的名次和作为衡量教学质量、评定教师工作的唯一标准,充分发挥评价的促进发展的功能,使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教学发展与提高的过程。

第十四条教育教学工作调研制度。县每学期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小学教育教学调研不少于1次;乡镇每学期开展全乡镇的调研不少于2次。调研前要制订出具体的调研方案,调研结束后要撰写出调研报告,并送交教育局、教研室分管领导和各乡镇中心小学校长。

第*条校本教研制度。学校应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划与措施。鼓励教师参与教学改革,从改革实践中不断发展。各小学每周要组织教师进行业务学习、集体备课、教学研究等活动不少于2小时(中心校每周星期一、三下午4∶00-5∶30,村小学每期星期一下午放学后,为活动时间),教师要做好业务学习笔记。各中心小学每学期要集中全镇各村小学的教师开展业务学习或教研活动不少于2次。每学期要组织不少于2次校际教研活动。

第十六条小学生专题教育活动制度。各小学每学期开展学生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专题教育活动各不少于1次。每次活动要事先做好方案,事后做好总结并形成书面材料。

第十七条教学常规检查评比制度。全县的教学常规检查每三年1次,抽查每年1次;乡镇每学期抽查1次;学校每学期抽查2次。三级常规检查,事前均要制订出方案,检查结束后要撰写检查总结,并表彰先进的集体和个人,推广成功的做法和经验。

第十八条课堂教学听课评课制度。县教育局各股室干部每年深入学校听课不少于20节。教研室教研员、中心小学业务辅导员每学年深入学校听课不少于80节,学校领导每学期不少于20节,学校教师每学期不少于15节,听课后要进行评课。

第十九条课堂教学改革研究课制度。县级每学年举行全县的课堂教学改革研究课活动不少于2次(由教研室小学组统筹安排);乡镇级不少于3次;校级语文、数学不少于10次,其他学科不少于1次。每次研究课事先都要制订出方案,定出研究专题,事后撰写活动总结。

第二十条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制度。县级的小学教育教学经验交流会每年不少于1次(可结合有关会议进行);乡镇内经验交流会每学期不少于1次;校级经验交流会每学期不少于2次。

第二十一条教学质量检测制度。根据我县在自治区立项的a类重点课题“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调查研究”的要求,县每学期组织1次部分年级和部分学科的教学质量检测。每次检测必须精心组织,严格要求,深入分析,总结表彰。

第二十二条教育教学评比活动制度和优秀班主任、教学能手、教坛新秀评选制度。教学评比活动指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比赛、论文评比、优质课(含班会课)评比、说课评比等活动。县级每学期不少于1次;乡镇级自行举办的活动,每学期不少于1次。每三年进行一次优秀班主任、教学能手、教坛新秀评选。每次活动事先要制订出方案,活动结束后进行总结表彰。

第二十三条教育教学果奖励制度。修订完善《*县小学教育教学成果奖励方案》,按照方案的要求,每年表彰奖励1次教育教学成果显著的集体和个人,总结推广先进的做法和经验。

教学管理制度篇8

关键词:教育教学管理创新

如今,教育改革面临着极大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任何一个教育组织都十分重视教学管理,因为它与教学成绩一样,都是学校生存的命脉,创新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也是提高学校知名度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学校教育组织必须依靠它来赢得社会、政府、家长和学生对学校的信任、理解和支持。一所质量高的学校绝不是只靠着有几位著名教师、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或者教育经费充足,而是由于学校管理的整体水平和全体教职工共同创造的结果。从中可以看出,教育教学管理的创新是刻不容缓的。

一、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创新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1、教育管理者的创新素质

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一个过程,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不断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保持教育思想观念的不断变革和及时更新,这是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发动机”,操作这台发动机的正是学校的管理者。因此,学校的管理者是学校教育教学制度创新的关键。

学校管理者支配和引导着学校各个群体的行为,他们是否具有创新素质将直接制约和影响学校的发展和走向。如果一所学校没有一位富于创新的校长,做事情前怕狼,后怕虎,保守求稳,那学校也只能永远望它校之“项背”了。学校管理者必须敢于否定学校旧有的、束缚人性张扬的条条框框,大胆进行教学管理制度创新,这是教育事业发展对学校管理者提出的理性要求,也是取得成功的要素之一。

2、学校内部的创新氛围

目前学校要在比较理想的水平上开展创新教育,还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队伍的总体素质特别是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尚不能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教育创新是一种具有高度自主性的创造性教育活动,它不是教育管理者独自单方面的行为,而是必须由全体教职工积极参与的一种整体性、目的。它依赖于全体教职工的真诚投入,依赖于不同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意见的交流与撞击。我们必须努力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开放和宽容的创新氛围,创造一种以创新为内涵的校园人文环境,给教师以自由想像的时间和空间,给教师以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在教师的相互沟通、相互刺激、相互诱导中,提高工作乐趣,激发创新潜能。

二、创新教学管理制度必须遵循两个原则

1、以人为本

现在多指是指经营者或管理者的一种领导方式或理念。学校管理正是如此,要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注重个体的差异发展、注重群体的和谐发展,从而达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有活力、善创新的教师队伍是教改向纵深发展的前提,也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任何一项创新活动都离不开人的参与。

2、民主管理

改革和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没有民主的管理,就没有民主的教育;没有制定政策时的民主,就没有执行政策时的严格。一所学校,如果只有少数领导干部的积极性,而没有全体教职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那么这所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将难以开展。有关研究资料表明,教师群体对于民主、平等、尊重的情感需要,对于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较其他社会群体有更强烈的追求。因此,在新的教学管理制度建设过程中,教育管理者应充分发扬民主,实施合作式、民主式管理,为教师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从而满足教师群体的心理需求,使每一名教师都成为自觉的创新主体,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局面,逐步达到人与学校、人与教育、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三、确立整合思想,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机制

科学管理水平和管理机制直接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发展水平,科学合理而富有特色的管理制度则会极大地强化激励的有效性。新的教学管理机制必须致力于有效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民主化要求。其基本特点是:管理体系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管理组织从单一控制型转变成综合支持型,管理模式由刚性向弹性转变,管理方式由过程型向目标型转变,管理方法由行政化、控制为主向民主化、引导为主转变,管理手段由单一化向多样化、网络化转变。

1、完善教育教学管理系统,形成有效组织保障

完善教育教学管理系统是确保学校开展正常工作的根本任务。上海有一所小学,2000年归并了6所村校,成为一所拥有近1700名学生,130多名教师的大型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无疑使原先“垂直式”的管理方式增大了管理的难度,影响了管理效率。在此情况下,校长结合学校实际,确立整合思想改革了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取消了副校长、教导主任等层级,改为条线负责制。把学校常规工作按学科及学校管理的需要,分成若干个条线,每个条线设一个负责人,管理该条线的人和事,并全权负责该条线工作的实施。条线负责人上对校长书记负责,下对教职员工和学生负责,与此同时,接受校长书记和师生员工的监督和评价。从而形成了校长书记――各条线负责人――教职员工的三级管理网络,学校内部管理由垂直管理变为扁平式管理,确保了学校常规管理能落实到处,构建结构完整、环环相扣、体现整体优化的教学管理工作系统。

2、创新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形成弹性管理模式

教学管理制度篇9

关键词:教学管理;管理制度;合法性危机

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题。为提高教学质量,国家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引导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很多学校结合自身实际也制定了比较完善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但是,深入研究发现,这些制度并没有如预期的那样有效地促进教师教学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努力仍然陷入重重困境[1]。那么,为什么很多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没有发挥提高教学质量应有的效力呢?很多学者从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性、执行力和科学性等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过相关研究。根据新制度主义的观点,作为一种制度的教学管理制度要想在实施过程中获得应有效力,其本身首先要获得制度相关客体/主体的认同和接受,取得应有的合法性,否则就会陷入合法性危机,影响制度实施效果。本文从制度合法性角度,探讨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合法性危机的内涵、表现、原因及消解问题,以期为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

一、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合法性危机的内涵

马克思•韦伯最早从行政管理角度阐述了合法性概念,并认为合法性是习俗、利益关系等纯粹情绪动机或纯粹价值合乎理性的动机之外,统治得以巩固、稳定的不可或缺的更为重要的资源[2]。按照韦伯的观点,合法性既包括适合法律法规要求,也包括适合社会文化习俗要求,还包括适合重要人物的要求。制度合法性本质上是指制度在社会上或组织中获得了公众的广泛认同。学校管理制度的合法性指学校内部的利益相关者对学校管理制度发自内心的认同程度[3]。制度合法性危机与制度合法性相对应,是指由于公众对已颁布的管理制度产生了认同危机导致其难以有效地贯彻落实的一种现象,包括理性认同危机和情感认同危机两个层面。理性认同危机具体可分为手段危机、主体危机、价值危机、程序危机,其决定了制度“合不合法”的问题;情感认同危机则指利益相关者在心理、情感上对制度的认同危机,其决定了制度“有无效果”的问题。一般很难区分认同危机是在理性层面还是在感性层面,人们大多只关注对某一制度一个总体认同程度。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合法性危机是指学校制定和实施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不被师生所认同和接受,导致制度效率低下,甚至产生负功能的现象。教学管理制度合法性危机可以表现在单一的某个规章或条款上,也可以表现在一整套教学管理体系上。由于内心没有真正认同和接受,利益相关者往往对教学管理制度采取消极接受或策略化遵守行为,这导致制度表面上仍在运行,而实质上已名存实亡。

二、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合法性危机的表现

1.教学组织松散化

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合法性危机首先表现为教师对其“口服心不服”或“口不服心也不服”等行为上,在具体形式上就表现为组织“松散现象”的此起彼伏,随处可见。如学校领导与教职员工之间缺乏必要的信任关系,隔阂逐渐增大;教学管理干部与普通教师之间彼此对立,彼此相互指责;二级部门之间各自为阵,以局部利益为重,缺乏有效的合作;管理部门和教学部门相互埋怨,缺乏默契与合作。这种长期的组织松散问题最终必然导致组织“离心离德”,内部凝聚力下降,师资队伍不稳定,有利于学校基本职能发挥和教学质量提高的良好育人环境难以营造,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和共享价值观难以形成。

2.教学工作边缘化

从内心里没有认同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和教学管理相关制度,教师在教学上投入的时间、精力和情感越来越少,教师把教学工作当作副业,且慢慢习以为常或理所当然。虽然很多学校制定了像《教师教学规程》、《教师课堂教学基本规范》之类的教学基本制度,对教师的课前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和课后教学评价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规范,可是照本宣科、随便对付的课堂教学仍然很常见,教学工作逐渐被边缘化。学校的教学管理队伍虽然日益庞大,但敷衍了事,不务正业的“懒政”现象也比较普遍,把教学管理工作也逐步边缘化了。由于缺乏实质上的工作重心,学校内部的教师与教学管理者之间的相互指责和埋怨越来越多。

3.教学研究原子化

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可以促进显性知识的迅速传播和隐性经验的明晰化,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但是由于教学管理制度僵化,学校教师被迫独立地从事着机械重复的劳动,观念封闭,视野狭窄,只能关注眼前和局部利益。例如,现在许多学校实施以工厂理念为基础的“绩效管理”,促使教师把教学和教学研究工作仅仅当作获取“工分”的一种手段,教师之间的教学合作研究机制难以形成。普通教师很难对学校管理制度及管理者的行为产生影响,而往往以容忍、冷漠、被动方式来表达其态度,无法体验到教学工作的乐趣及教学研究工作的意义。在教学研究和投入上的这种对制度的消极态度影响了制度作用的有效发挥。

三、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合法性危机的原因

1.制度制定:制度文本与教师期待错位获得合法性的制度必须保持适度灵活性,体现服务于师生的价值取向,保证程序上公开公正,机会上平等地对待不同利益相关者。根据合法性要求,学校现有的很多教学管理制度本身质量较低。具体表现在:(1)程序危机。制度在制定时没有坚持程序上的公开公正,往往缺乏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的过程,忽视教师的参与。(2)利益危机。制度常常为部分利益集团所左右,利益和资源分配方案偏向部分利益相关者,广大教师的合法利益经常受损。(3)价值危机。很多制度坚持消极的x理论假设,在价值上固守控制思维,抛弃了服务师生的管理价值取向,管理的机械化和考核的过度量化使教学管理制度也从“促进教师工作的强有力手段”异化为“控制教师工作的极可怕的魔杖”[4]。(4)规范危机。一些学校把教师教学活动的整齐划一和一致规范作为教学管理追求的最高境界,在管理过程中要求一种绝对的规范性,这极大地挫伤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这些制度在程序、利益、价值和规范上的不合理性会引起教师的反感和厌倦,与教师内心期待发生极大错位。

2.制度执行:制度表达与制度实践背离制度执行和扩散是利益相关者不断互动博弈的动态过程,其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具有高度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1)人情危机。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因照顾某些人情关系,而妥协退让,因人而异,执行不到位。(2)妥协危机。制度既是约束行动者的规则,也是激发行动者的使能器,因此制度在执行过程中既要约束行动者的行动范围,也会受到多方行动者谈判妥协的影响。(3)竞争危机。由于当前学校组织边界受到外界各种力量的不断侵蚀,学校越来越行政化、庸俗化和物质化,教学中心地位日益受到多方力量的挑战,与之相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自然也受到来自与社团活动、社会服务活动和科研活动等方面制度的竞争。(4)道德危机。按照制度的本源表达,学校管理者应是营造良好制度环境的主体而不是获取制度利益的主体。但是由于利己主义和机会主义行为倾向,管理者往往利用信息优势钻制度“漏洞”,管理者与教师界限的模糊也很会使教学管理人员集“裁判员”与“运动员”身份于一身,利用双重身份实施败德行为。因此,现实中的教学管理制度在执行过程中经常受到人情、竞争、妥协及道德危机的影响,制度的本源表达和制度的实践效果往往相背离。

3.制度变迁:制度稳定与制度变革矛盾教学管理制度需要保持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才能为教师教学活动和行为选择提供相对稳定的预期,增强教师对教学管理制度的信念认同。但是由于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学校教育教学内外部环境经常性的急剧变革,很多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调整相当频繁,缺乏必要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这必然导致学校广大教职员工对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缺乏稳定的预期和认同。

4.制度资源:依附资源与契约资源分异学校教学管理制度之所以能够被广大师生所接受、认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学校管理者拥有相当丰厚的合法性资源[5]。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后,物质激励措施开始在学校管理中越来越普遍化,同时教师与学校间的依附关系转变为契约关系,教师流动、离职现象逐渐成为一种常态,而目前学校的规章制度依然是以数字量化资源和身份依附资源为基础。由于精神激励法所能发挥的作用越发有限,学校过度依赖物质激励。因此,现实中教师-学校关系的变化导致制度实施资源产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但制度实施理念和方式仍然固守传统,这必然导致制度在实施过程遇到抵制。

四、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合法性危机的消解

1.理念转变:保证制度文本的合法性现代教学管理必须适应世界教育发展新形势,用基于知识经济的现代教育管理理念替代基于工业模式的传统教育管理理念;从传统的基于控制主义的监控思维向基于互动主义的服务思维转变,明确服务于师生教与学是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宗旨;从自上而下的单向式、专制式制度制订程序向上下互动的双向式、民主式制度制订程序转变,保证制度决策的公开透明性;在坚持师生利益第一的基础上,从以部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为主导转向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各方合理利益的诉求;以人为本,从过分强调教学管理规范的效率性和统一性向适度保持教学管理的灵活性与和谐性转变。

2.决策变革:保证制度执行的适当性很多学校在执行教学管理制度时,由于过度集权,有关制度利益的决策权实质上多数掌握在个别重要的人物,如校长、副校长和教务长等人身上。决策权的过度集中降低了制度执行过程对人情、妥协、竞争和败德等行为侵蚀和影响的抵抗能力。因此,学校在构建科学、合理、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时,还必须设计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运行体系和教学管理民主决策机制,保证教学管理人员在制度执行中从人治管理转变为法治管理,从全能管理转变为有限管理,从权力管理转变为责任管理,从人治手段转为法治手段,真正实现教学管理行为的民主化、法治化、科学化,强化制度执行效果。

3.变革引领:保证制度变迁的连续性中国正经历政治、经济、科技、社会文化的重大转型,为适应全球竞争需求,国家层面的教育教学频繁改革和科学技术推动的教学理念及手段急剧变革已是新时期我国面临的新常态。在外部制度和技术环境的强大压力下,学校内部的各种制度包括教学管理制度的调整也就不可避免。为了保持教学管理制度的相对稳定性和预期性,学校必须加强调查研究,认识教学管理变革的新常态,提高变革预见性,不是被动适应管理变革,而是主动引领管理变革;通过完善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保证内部教学秩序和机构的相对稳定性;使教学管理制度变革从激进式向渐进式、从集权方式向民主方式、从断裂式向连续性、从单一调整向体系优化转变。

4.环境优化:保证制度资源的匹配性由于政治、经济体制等大制度环境的变化,计划经济时代与身份依附关系相关的教学管理硬性合法性资源的合法性效力正在实际管理过程中逐渐丧失。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和国家现代治理能力及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的新形势下学校必须不断建构和优化内外部制度环境,从重物理环境向重文化环境转变,在制定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规制性制度的同时,更要加强良好的价值观念、信念体系、认知模式的建立与典型化,重视规范性制度和文化-认知性制度等正式或非正式制度的补充和调节作用,强化软性合法性资源的构建与管理,实现软硬资源的合理匹配和相互补充。

作者:张侨单位: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旅游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富安,靳敏.崇尚教学学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现实选择[J].中国大学教学,2010(11).

[2]余华.管理主义合法性危机的反思与超越[J].求索,2008(7).

[3]曹云亮.高校管理制度合法危机现象探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2(4).

教学管理制度篇10

关键词:大学教育;管理制度;价值矛盾

前言:

大学即为我国的高等教育机构,其作为引导我国教育水平提升的核心力量,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发挥出了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而如何实现大学教学水平的提升,也日益成为了社会各界所广泛关注的内容。教学管理制度作为提升教学水平的主要途径之一,其不仅可以实现对学校内部管理水平的提升,从而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也将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产生影响,以此来对学生以及教师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在大学教学管理制度中,根据各个学校的发展方向以及目标不同,其所存在的管理制度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但目前我国的大多数大学教育管理制度都存在或多或少的价值矛盾,这不仅反映出了学校当前的发展现状,同时也将对其日后的发展产生阻碍。

1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价值矛盾

1.1宏观层面:

在对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历史研究中,可以发现无论在哪一时期,其都体现出了较为显著的“规制取向”特点,其不仅展现出了我国当前政府的权威地位,同时也展现出了当前的社会价值,尤其是针对政府部门的行政价值。简而言之,政府作为社会利益的主要代表者,其通过对相关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的制定,以此来实现对大学内师生及其员工的综合控制与规范,这不仅缺少了对大学教育特性的关注,同时也将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大学内的教师及学生[1]。大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其具有知识理性以及社会理性,而由于目前我国的大学过于重视社会理性,从而使人们逐渐忽视了对知识理性的重视程度,十分不利于大学的综合发展,同时其也成为了教学管理制度中的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出现了冲突性的矛盾。

1.2微观层面:

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价值矛盾还体现在微观层面上,尤其是针对社会的行政价值以及教育价值之间的矛盾。一直以来,我国的大学教学管理制度都主要由校内的行政管理部分负责管理和相关制度的制定,这将充分体现出学校内的管理思想,并严格遵循了学校内管理人员的主要意志[2]。而大部分管理人员在制定的过程中,都忽视了对人才的培养以及教育价值,甚至将更多的关注放在对学生的管理以及对其行为的有效规范,从而体现出了管理者的权威地位,这不仅造成了广大师生的参与兴趣降低,同时也将造成校园内的部分个性化教学以及学习受到了阻碍。在此过程中,不断被限制的教学价值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造成了大学内的人才质量也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甚至出现了部分师生由于缺少真正的学习追求而产生了消极心态,构成了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中的价值矛盾[3]。

2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价值矛盾的消解及其影响

在我国的诸多大学内部,都实施了外控型矛盾消解模式,其主要是通过对社会理性的强调和高度重视,从而进一步体现出社会价值,尤其是在社会价值中位于首位的政治价值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的行政价值,其认为大学应当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并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进行完善和调整[4]。同时要求大学师生都应当严格遵循政府相关部门的基本要求,并在制定范围和区域内开展教学活动。这不仅会导致师生的基本活动受限,同时也将使其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甚至产生了不良的消极心理。这种消极的消解模式也为我国的大学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首先,大学内相关组织的行政属性较为突出。大部分大学内的管理组织以及领导组织等,都过于依赖政府等相关机构,这造成了其当前的“规制取向”现象日益严重,甚至失去了教学活动原有的价值以及主动性,丧失了原有的教育属性及目标。其次,大学生的依附性人格较为突出。因此,学校管理应当建立多元化的管理制度模式,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对其价值矛盾的消解。在管理制度的建立中,不仅要体现出管理理念的积极转变,同时也需要实现对管理权力的合理使用,从而形成在规范控制下的自由性教学。一方面,大学必须建立科学化的管理制度,以此来实现对学生以及教学工作开展的有效规范。在此过程中,应当从根本上提升师生之间的管理意识,减少约束感的出现。另一方面,应当注重管理制度中的弹性尺度,过于严格的管理虽然有利于良好教学环境的形成,但同时也将对师生的自由思想产生阻碍。通过柔性管理制度模式的建立,可以有效消解当前大学教学管理制度中的价值矛盾,并为师生营造良好的个性发展空间。

结语:

综上所述,对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价值矛盾研究,已经逐渐成为了当前教育事业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问题,而其也将成为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机构国际地位的主要途径之一。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主要从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价值矛盾与价值矛盾消解及其影响两部分进行了分析,并简要阐述了当前大学教学管理制度中所存在的主要价值矛盾,以此来为诸多教育机构提供一定的理论性支持,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综合发展,为我国国民综合素质水平的提升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家长.我国大学的使命价值理想与现实的矛盾[J].理论界,2012,11(10):186-188.

[2]高宝嘉.适应现代大学教学管理理念的制度构架及实践途径[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2,07(06):30-33.

[3]钟勇为,高宇.大学教学文化冲突:征象与应对———亚文化的视角[J].教师教育研究,2015,1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