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学工作感想十篇大学工作感想十篇

大学工作感想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6:26:06

大学工作感想篇1

年通过劳动局招聘,我来到社区从事社区保障员的工作。我到了社区后我就对以前的想法有了一个很大的转变,社区并不是平房,工作者也不是老大妈。接下来在前辈们的热情指导下对社区的大体情况作了个了解,并具体地进行了工作分工——分管企业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和社区治保工作,以及调解工作。后来又在工作需要的情况下担任了社区残疾人协会会长和团支部书记的职务。

通过近两年的社区工作经历,给我总的感觉是这项工作极度需要“用心与居民沟通”,要把自己放在居民的角度去考虑一些问题。当然我刚进社区的时候没有一点社会经验,为人处事总是自我为大,处理事情总是想当然,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我的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困难。为此,社区里的前辈们总是告诫我,耐下心,才能真正处理好社区的日常事务,老百姓是相信我们才来找我们的,为他们服务是我们必须要做到的。

我深刻意识到,作为一名年轻大学毕业生,理论水平高,文化素质好,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是自己的优点,我必须把这一优点最大化的发掘出来。而缺乏工作经历,不会与老百姓打交道,不懂串门走户走访群众调查研究,更不好意思找群众谈心拉家常,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更是自己的不足。刚到社区的时候,我发现社区的电脑只是用于日常的打字和打印用途,没有发挥其现代化的信息通讯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工作效率地提高。由于大学我学的是计算机专业,深知信息网络化和办公电子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而近几年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使得社区建设也正全面开展,快速推进,针对社区的现有硬件设备,我联系和参与了社区网站地建立和维护,一些通知和社区新闻及时上网,让居民们足不出户就能够得知社区的最新动态,使得社区事务更加公开化和现代化,更加贴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对各项工作的电脑报表进行了再次优化,工作效率得到了飞速提升。

人总是在不断学习和受挫中得到成长的,我也不例外。而社区更是锻炼人的意志,增强人的品性的地方。通过和退休工人打了一年多的交道,我体会到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句古训的精妙之处,老年人需要被认识,被尊重,老年人内心深处非常希望得到社会和家人的理解、认识和尊重;特别害怕有

人刺伤他们的自尊心,以至把他们当成累赘。那么在处理退休人员的各项事务中就要遵循一个原则——尊重和理解,理解在什么时候都是万岁的。记得有一次,发放退休人员医保卡。有位退休工人的医保卡上的名字打印错误了,我对她作出解释,这是上级银行在制卡的时候搞错了,我们可以帮助去调换,但是需要您的身份证。这位退休工人笑着把身份证交给了我:“让你们办事,我放心。”在居民的信任中,我对这项社区工作也更加热忱,为居民办好事、办实事的压力也更加重了,但是我依旧会坚持自己的理想,发挥自己大学时的所学,更加努力地为社区居民服务。

大学工作感想篇2

abstract:theideologypoliticalworksaretakeperson'sthoughtastheobjectwork,itisstudiesperson'spoliticalthinkingandthebehaviorplanofaction.wemelttheblazingsentimentthenotetotheideologypoliticalworksprocess,willenablethethoughtwhich,thesentiment,thewishmustexpressintherichlycolorfulmanifestationtoobtainthesublimation,willthuscausetheideologypoliticalworkstheobjectwillreceive“US”theinfection,“friendly”induction,“really”comforting.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情感教育大学生

Keywords: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affectiveeducation;Universitystudent

教育心理学家发现教育过程越来越富有情感性,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充分认识情感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殊功效,努力把情感教育切实渗透、贯穿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使其真正发挥出应有的效力,引导、促进、激发大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作用

其一,情感教育对个体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的调节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总是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知觉和记忆来进行选择加工的。情感在这里相当于一个检测机构,随时都在注意着信息的流动,它能促进或阻止人的行为发生和思想政治教育运作的过程,这是因为情感体验所构成的恒常心理或当下的心理环境,都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加工起组织或协调的作用。

其二,情感教育对个体的思想道德形成的导向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个人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教育者可以通过情感教育传达积极的情感,抑制受教育者的消极情感。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积极引导受教育者树立远大的理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经常进行以“五爱”为基本要求的社会主义道德的情感教育。

其三,情感教育对个体的心理健康的引导作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今天,人们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也在不断加大。尤其是高校大学生,由于生理因素,心理发展还很不成熟,而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心理所承受的冲击就可想而知,这就需要广大教育者,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者对他们进行情感教育,引导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及时恰当的情感教育,能使个体产生正确的情感情绪,积极地工作、学习,并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体的潜能。反之,就有可能陷入绝望、自暴自弃等压抑的状态,造成心理障碍,影响正常的工作、学习、生活,甚至危及个人的生命。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加强情感教育,帮助个体正确把握和理智控制自己的情感,调节自己的情绪,引导个体心理健康成长。

二、现阶段情感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缺失的表现

首先,忽视了大学生的情感需要。大学生低龄化现象日趋普遍,他们是在“小皇帝”、“小祖宗”的溺爱思想下养成的,有较强的依恋心理。同时又是在应试教育下成长的,成绩成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人格问题和情感问题也就容易被忽视。所以大学生产生的各种思想感情与期望会转移到自己的老师身上,需要教师不断去倾听他们的心声。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忽视大学生特殊的情感需要,认识不到大学生强烈的主体独立意向。而大学生的情感需要如不能满足,就会引起他们消极、失望的情感体验,阻碍自身对教育的接受。

其次,忽视了大学生的情感培养。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结构、人们的人生价值观念以及生活方式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而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还仅仅是理论的灌输,忽视对大学生情感方面的培养,以至在大学生在实际行动中缺乏情感的共鸣,缺乏激发学生情感教育的手段和方法。

最后,忽视了大学生的情感升华。我们目前的情感教育却主要着眼于“小情、小爱”,忽视了情感的升华。这些不利于大学生形成健全的情感、健全的人格、内心高尚的情感世界以及不利于外化为更好的行为习惯。

三、思想政治工作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其一,加强情感教育是新时期学生情感健康发展的需要。现在的学生虽然知识很丰富,但感情淡漠,缺乏感动之心、体谅之心。这说明理性认知与情感体验并不是同步发展的。由于忽视了人的情感,不仅使人际关系产生大量失和现象,而且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所以,人在情感方面的发展需要给予特别的专门的关注。

其二,加强情感教育是完善学生品德的重要条件。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情感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能推动品德认识转化为品德行为,发展为道德信念。所以只有融认知、情感、操作三位于一体,才能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风尚。

其三,加强情感教育有益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性面对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状况以及淡化的情感,有目的的、有针对性的对在校的大学生实施情感教育会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也符合这个时代亟待解决的问题,也使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具有现实意义。

四、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实施途径

首先,增强情感教育的针对性,尊重学生的情感需要这里所谓的针对性就是要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根据目前大学生的多元化的需要,情感教育也应着眼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尊重他们需要,满足其合理需要,对于不合理需要,或者批评教育使其主动取消,或者教育说服使其放弃。

其次,注重情感教育方法的多元化,促进学生接受教育在教育过程中,要以知育情、要以情育情、以情感人,及时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发挥情感教育的感染性,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和学生实现情感共鸣。

最后,提高情感教育的引导性,帮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衡量教育是否有效的一个标志,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落实的归宿,也是我们情感教育达到一定效果的保障。情感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者的启发、引导、情感沟通、以情动人,进而促使学生寻求自我教育的方法,再通过老师的教导与社会教育的灌输,培养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能力,帮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

参考文献:

[1]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m].北京: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

[3]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大学工作感想篇3

一、幸福感语境概述

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均衡性决定了幸福感问题的相对性,进而也就不存在所谓的单一的幸福感和考虑幸福感的单一模式。幸福感的中国语境从早期的需求满足理论至特质理论来进行分别分析,可以看出个人的天赋性情和人格特质两者会影响幸福感程度,幸福感的产生是受到了个人的需求满足、人格特质和社会生活事件等影响。当前,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幸福感的追求也越来越强烈,对幸福感的研究和探讨逐渐成为学术理论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前沿问题。

二、研究方法及结果分析

(一)研究工具

使用工具为本研究编制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投入量表和大学生心理幸福感量表。在此分述如下:

1.基本资料调查内容。为了尽可能多地掌握有关详细资料、摸清大学生思想动态,我们设计了大学生基本资料调查表,主要了解大学生的背景信息,包括性别、年级、学院、担任干部、参加社团、参加思想政治服务、工读、居住、上网、看电视情形等。

2.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投入量表。本量表包含课业投入、课外投入、同学互动、师生互动、校园利用等五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分别有6、5、6、6、5题,共计28题。采Likert六点量表型式,受试者指出对题项叙述符合的程度,从总是、经常、有时、偶而、很少到从未,分别给予6、5、4、3、2、1分。经由预试分析,课业投入、课外投入、同学互动、师生互动、校园利用五个因素的解释量,分别为14.47%、12.04%、15.31%、12.86%、9.39%,各题目的因素负荷量介于.42至.82之间,五个因素累积解释变异量为64.06。全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96,五个分量表依序为.86、.82、.89、.89、.79。可见本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3.大学生心理幸福感量表。本量表包含友好关系、利他行为、健康活力、成长自主、生活目的五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各有5题,共计25题。采Likert六点量表型式,受试者依个人实际状况指出对题项叙述符合的程度,从非常符合到很不符合,分别给予6至1分。经由预试分析,友好关系、利他行为、健康活力、成长自主、生活目的五个分量表的解释量,分别为15.54%、15.26%、13.98%、12.92%、12.38%,各题项的因素负荷量介于.49至.83间,五个因素累计解释变异量为70.05%。全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94,五个分量表依序为.90、.84、.88、.86与.91。可见本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二)资料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以平均数、标准差来探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投入、心理幸福感各个层面的概况,并考验心理幸福感对思想政治工作投入的预测力。

1.大学生幸福感分析。整体心理幸福感单题平均数为4.35,五个层面分别为:友好关系4.71、利他行为4.12、健康活力4.31、成长自主4.41、生活目的4.16。可见,大学生的整体心理幸福感及五个层面均为中高度。五个层面高低程度依次是:友好关系、成长自主、健康活力、生活目的、利他行为。相依样本变异数分析结果F=155.50,已达.001显著水准。事后比较分析显示:友好关系>成长自主>健康活力>生活目的、利他行为。生活目的和利他行为没有显著差异。可见,大学生的心理幸福感以友好关系为最高,而以生活目的、利他行为为最低。显示学生在生活目标及利他行为方面尚有努力的空间。

2.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投入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投入的现况如表二所示。整体思想政治工作投入单题平均数为3.48,五个层面分别为:课业投入3.69、课外投入2.86、同学互动4.25、师生互动3.05、校园利用3.55。事后比较分析显示:同学互动>课业投入>校园利用>师生互动>课外投入。可见,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投入以同学互动为最高,而以课外投入为最低。从样本背景资料来看,担任班级干部、参加社团、参加思想政治工作服务的学生都只占约三分之一,两者是相符合的。背景资料亦显示有约三分之一在校内外工读,研究者推断这是否因学生课后忙于打工而无法投入课外活动。本研究个案大学则以课外投入最低,这值得高等院校从事学生事务辅导工作加以重视。

3.结果讨论。本研究发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投入因性别、学院、担任班级干部、参加社团、参加思想政治服务及居住情形而有显著差异。最值得注意的是参加社团、参加思想政治服务已达中度效果量,是最主要的影响变量。另外,同学互动和校园利用对思想政治工作最具积极作用,师生互动对负向情感最具预测性。

另外,大学生的整体幸福感及思想政治工作投入五个层面均达到中高程度。然而比较五个层面,在生活目的和利他行为方面仍稍偏低,还有努力的空间。因此,高等院校应该透过各种途径和机会,如安排导师时间、开设课程以及举办辅导活动,指导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生活及生涯规划等能力,使其生活有目标、有意义,并辅导学生表现有利同学、学校及社会的行为。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对策建议

(一)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幸福与理想是密不可分的。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每一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为理想而奋斗的过程其实就是追求幸福的过程。每个人的理想由于他们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地位的不同而存在着差异。有的人追求高官厚禄,认为升官发财是他们的幸福;有的人向往成名成家,精神充实、活得尊严是他们的幸福;有的人崇尚享乐,吃喝玩乐、花天酒地是他们的幸福。可见,不同的人生理想会有不同的幸福观。只有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才能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二)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

当前,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表示质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心开始动摇,出现一定程度上的信仰危机。不少人为了生存不得不放弃理想、信仰、规则,而陷入了一种现实主义和存在主义的奋斗与焦虑中。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必须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要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和使命感,在树立远大理想的同时,纠正对幸福认识的误区。

(三)培养学生感知幸福的能力

学校应该注重把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结合起来,多组织一些校园和校外活动,让大学生多接触社会。大学生自己也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去制定具体目标,一步步地去实现。理想应当与实际结合,尤其是在毕业找工作时,不要起步就要求高,而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就会消极而丧失信心,要脚踏实地的一步步地努力实现理想,并从奋斗中获得幸福感。

(四)增强大学生对社会的信心

社会要提供一个相对公平正义的环境。孔子说过“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维护并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是为了促进并实现个人在心理方面和谐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让个人幸福得到实现的重要的外部保障。当前我国社会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理想观念的丧失、教育方式的落伍、党员干部的腐败大大降低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信心,以及社会的一些不公使大学生的心态从愤怒到无所谓再到麻木,这对于他们的生活观和价值观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需要开展和创新社会的管理模式,尽量提供公平公正的社会氛围,让大学生们在良好的环境下心情舒畅、乐观向上地成长,自我满足感和自豪感也会大大提高。

大学工作感想篇4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情感教育 情理统一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生命线”作用。当代的大学生,思想活跃,性格单纯,生理和心理逐步趋于成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同时,由于现在的独生子女较多,心理承受力较差。近几年来,单亲子女和下岗贫困家庭的学生越来越多,使许多学生承受着心理压力。如果只是单纯地说服教育往往起不到理想的作用,甚至有时会适得其反,应该从情感上去感化他们,用真诚的爱心去呵护他们。因此,运用情感教育的手段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一、情感教育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必要性

1.情感教育是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和先导

思想政治工作主客体都是人,如果主客体之间在思想感情上融洽,就会产生互相理解、支持、帮助等诸多“情感效应”。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有效地进行,情感教育是基础。这就要求我们管理者必须重视情感教育,尊重学生希望被理解的心理,与他们平等相处,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同时,在教育中注重情感的交流,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学生的家庭、教室、寝室及活动场所,让他们敞开心扉,允许他们倾诉,用情感的力量鼓励他们,从思想深处产生奋发向上的愿望。

2.情感管理有利于建立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

古人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见,“人和”历来被人们所重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有着平等的人格价值和人格尊严,这决定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在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中才能收到效果。如果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没有情感交流,受教育者不愿听,不入耳,更不入脑,甚至造成反感,产生逆反心理,思想政治工作就不能收到成效。

3.情感教育是老师与学生联系的桥梁与纽带

加强同学生的交往与联系,不仅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提高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和预见性,还可以增强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形成集体凝聚力。为此,教师要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让他们把老师看作是自己人,知心人,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共同见解就会增多,在相互间的内心世界就会架起感情的桥梁。

4.情感教育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疏导方针的先决条件

要使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疏导方针真正落在实处,就必须在真实地了解学生思想活动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循循善诱,耐心说服教育,帮助学生实事求是地认识和处理问题,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而这一切都必须以情感管理为基础和先导。实践证明,情感教育在疏导过程中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管理工作必须把行为管理和思想感情疏导结合起来,既要狠抓行为管理,又要进行思想疏导,做到标本兼治,才能从根本上把管理工作做好。

5.情感教育是促进思想政治工作顺利开展和最终目标实现的有效途径。

情感教育是大学生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互动中做出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也会激励学生的各种动机和兴趣。如果学生情感反映的是一种积极的感受,就可以导致一种积极向上的良好互动反映;而若反映的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则会给思想政治工作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因此,了解学生的情感,并施之以情感上的教育,将会积极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最终目标的实现。

二、情感教育在学生实际思想工作中的运用

1.要了解学生

高校学生来自四面八方,情况各异,除了要把握和处理好普遍的特点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要深入细致地了解每一位同学的性格特征,包括他们的家庭条件、经济状况、个人经历、成绩高低、能力大小、兴趣爱好和生活习惯等都要进行详细地了解和掌握。通过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因人而异,对症下药,扬其长,避其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要关心学生

学生离开父母和亲人,进入新的学校,新的环境,开始新的独立生活。刚开始,由于想家、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会产生失落、自卑等情绪,他们会不适应大学生活。所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一味地灌输,进行正统的或流于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而是要多关心学生,关心他们的学习,关心他们的生活,关心他们的心理,正确引导和疏通他们的思想,真正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营造一个好的、积极的、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

3.要亲近学生

要经常地、主动地在课余时间多和学生接触,与他们交谈,谈生活,谈学习,谈人生,谈家庭观、婚姻观、恋爱观;谈政治和当前形势,讨论或辩论一些问题,无所不谈,无事不聊,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去启发、引导他们,与他们畅谈人生和未来。在接触过程中,应该平心静气、互敞心扉像朋友似地真诚相待。通过与学生的接触交流,纠正他们的思想偏差,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转贴于

4.要尊重学生

首先,要看到学生的长处和优势,并且在学习和工作中充分利用和发挥他们的长处和优势,根据他们热情好动、精力充沛、表现欲强的特点,为他们提供各种条件和场所,让他们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在遇到学生的违纪行为和错误时,要正确对待,认真分析原因,客观公正地处理。以说服教育和疏导为主,从思想上分析原因,找准违纪和犯错误的根源,真正纠正行为上的错误。

5.要树立自己的人格魅力

(1)要有学识

当代大学生需要的是知识和能力,而知识和能力的主要来源则是教师。所以,作为高校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独到的见解,较强的的语言表达能力,要能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知识如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从心里佩服你、欣赏你、信服你,和你在一起或听了你的课,能够学到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这样的老师,学生会愿意亲近,甚至会主动和你接触交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起来就会十分顺利了。

(2)待人要和善

当代大学生独生子女占大多数,是家里的“娇子”“宠儿”,所以普遍具有争强好胜、自尊心强的性格特点。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待他们要亲和友善,既要像父母又要像朋友,即使是学生犯了错误或违了纪,都应当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要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自己的错误,真正体会到他的行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样他(她)才会服你,听从你的教诲,你的所有教育包括理论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形势教育、知识教育等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在这种宽松和谐的环境中来开展。

(3)办事要公道

在处理学校问题上,必须要做到公道。比如学生成绩必须实事求是、真实可靠;学生评优(包括奖学金的评定)一定要严格按照条件评出;操行成绩的评定一定要按照规定公开、公平,该加则加,该减则减;在推荐学生就业时,更要做到公正,既要让学生能够发挥出他们的才能,又要让用人单位满意。总之,在处理学生问题上,公开、公平、公正,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4)要选拔好学生干部

大学生与中学生的最大区别就是自己管理自己。充分利用学生干部来管理好每个班,这也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因此,在选拔学生干部时,最好采用公开选举、竞争上岗,既要得到老师的认可,又要能服众,一定要将那些思想素质高、有一定管理和组织能力、学习成绩较好、工作认真负责、踏实肯干、能基本处理好各种关系和问题、能热心为同学办事的人选拔到学生干部岗位上来,既发挥了他们的才能和特长,锻炼了他们,不断提高他们的能力,又能让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三、情与理的辩证统一

对学生实行情感教育,并不是说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要放弃原则性,而是应将坚持原则性和实行人情感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情感是思想政治品德结构中最容易“泛化”的因素,所以“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动之以情,方能晓之以理”,“情到理方至,情阻理难通”,情感一经产生,便能促进并巩固这种情感有联系地认知。“理”是思想政治品德的核心,没有“理”的支撑,“情”就会变成盲目的激情。不能把情感教育变成片面的个人感情的联系,企图依靠人际情感来规范对学生的行为,不仅无法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甚至会导致教育对象对社会主导价值的观念的否定,引发个体价值观念的崩溃,不仅不能穿透学生的精神世界,引起情感共鸣,甚至会引发学生的逆反情绪。因此,教师和管理者一方面要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坚持原则性,对学生大的错误和原则性错误,该在大会上公开批评或处分的就要公开批评处分,以维护学校纪律,警戒全体同学。另一方面必须以情感人,切实做好受批评处分学生的思想工作。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批评教育,不应是简单的否定和谴责,而应当是设身处地地分析,是满腔热情地评点。即使对那些错误性质严重,必须给予某种处分的学生,也不应当只有冷冰冰的原则而没有丝毫的同情。

总之,情感教育是学校管理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学校的思想工作者,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积极探索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情感管理的规律和特点,不断改进情感管理的方式和方法,通过情感管理这座桥梁,把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李传华.中国思想政治工作全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6.

[2]芮明杰.思想、心理、行为思想政治工作学探索[a].重庆出版社,1990,8.

[3]赖廷谦.思想道德修养[m].四川民族出版社,2000,7.

大学工作感想篇5

关键词:大学生;思政教育;艺术性

中图分类号:G6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9-142-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门具有高度艺术性的科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艺术性是由其性质、对象和任务决定的。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性质与艺术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使大学生产生积极力量的“精神产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是教育者知、情、意、行辨证统一的发展过程,它不仅有理智的科学思维,而且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内容和艺术特点。从人的心理本性角度来说,情感是人意识中稳定的条件反射的形成物,它以不同形式下激情和意志的构成为反映基础,体现其艺术性。为什么一部好小说对读者产生较大的吸引力,一部好电影中的一个个动人场面会使观众心理上产生阵阵共鸣?为什么一次发自内心的富于情感的促膝谈心,一句句温暖体贴的话语,一束束信任鼓舞的目光会在被教育者内心深处留下难忘的印象,给他带来前进的力量?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富于激奋人生、追求理想、恪守信仰的教诲,饱含真善美情感的感染,构成了认识和情感的合金,引起了人的意识能动的变化,以及其富有特色的艺术个性与内含。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对象与艺术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针对的是大学生的思想。人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的思想情感又是随着自身情绪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而大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尚未完全成熟,正处于容易波动的阶段。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以研究大学生的各种思想、情绪及其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为主要目的和艺术特点,并遵循这一规律,采取艺术的说服、启发方法,促使各种思想矛盾向好的方向转化,以达到化消极为积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目的,这也是艺术教育方法。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必须研究大学生的思想和情感之间的联系,大学生的理想、信仰的形成和发展,固然是长期实践和教育的结果,但在这个过程中,情感显然有特殊的能动作用。情感触动的作用就在于它是认识与信仰的必要媒介。特别对于那些后进学生,他们的思想转变更需要强烈感情的冲击,没有情感和认识的能动结合,就很难敲开他们的心扉。只有用炽热的情感,通过富有艺术个性的教育方式,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激起波浪,才能促进被教育者的思想转变。这种强烈的情感,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血”和“肉”,也是艺术性教育方法的魅力。

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大学生认识与改造世界的能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需求引起动机,高尚的社会性动机,就是他们的积极性,而这种根源于大学生的生存发展及享受需要的积极性的产生与强化,受制于学生们的态度、情感和意志。情感越强烈,态度越坚定,意志越坚强,则积极性越高越持久。所以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不断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在教育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有积极的内容,还需要用艺术的方法对其加以推动。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怀有满腔的热情,才能鼓舞他发挥创造力。激发人们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和事业的热忱,这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一个基本要求。同时,实践也一再证明: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在感情上的融洽,彼此的信任、尊重,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的基础和前提。某种道理只有首先在情感上引起对方的共鸣,才能在行动上被对方接受,“动之以情”,才能“晓之以理”。学生的抵触情绪不排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就不会太佳。倘若采取压服、训斥、挖苦等违反人之常情的做法,那也只能是压而不服,或口服心不服,达不到教育目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重视感情“投资”:即深入到大学生中从而更好地了解他们的思想和情绪的变化,不断缩小与学生们的心理距离;平等相待,尊重他们,“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坦诚相见,信任学生;关心他们的生活,体贴学生;接受他们的批评并不断地鼓励他们。有了这种感情“投资”,才能在实际工作中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演奏出感人肺腑、动人心弦的乐章。而大学生们的感情变化是十分微妙的,加强感情投资就要处处讲究艺术。如方法的选择,节奏的把握,态势的形成,气氛的利用,应用的自如,色彩的丰富等等。由上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在这里,智力活动离开了严格的科学领域即离开了逻辑学和数学的领域,成为一门用饱含感情的巧妙变化的信息,启迪心灵的艺术。这种艺术具体表现在它的工作方法中,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有的策略和技巧,丰富多彩,妙用无穷。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艺术性还表现在它必须借助于生动活泼的文化艺术形式,采取大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方法,寓教于乐,寓教于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中。要办好校园文艺娱乐活动中心、图书馆、俱乐部、文化室等,开展学习研讨、读书讲演、知识竞赛、心理咨询、社会调查、影评书论、文艺演出、体育锻炼等活动,充实、丰富大学生们的业余生活。只有充分发挥艺术性,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凝聚力、吸引力、感染力,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满生机并卓有成效。

参考文献:

[1]田建国.高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C].中国教育报,2005-01-25.

[2]胡建渊.推进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C].光明日报,2005-02-16.

[3]丁虎生.高度重视大学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C].光明日报,2005-03-23.

大学工作感想篇6

1.1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Bandura,1925-)认为,模仿学习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通过模仿学习,主体建立习惯化的行为反应模式。班杜拉提出了“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的概念,认为替代强化包含了个体在观察他人时所看到的积极结果或消极结果。因此,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当某个个体看到他人由于恶作剧行为而受到社会群体的认同、嘉奖或瞻仰的时候,就会有表现出恶作剧行为的可能性。

班杜拉的三元交互决定论从环境因素、个体认知因素和个体的行为因素的交互决定关系来研究人的行为因果模式,认为人的个体因素和人的行为相互影响、相互决定,人的个体因素与人所处的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决定,人的行为和人所处的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决定。班杜拉强调个体的认知因素对其行为具有主动影响;个体的行为不仅是个体内部因素的驱动所致,也是环境和行为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班杜拉的认知理论强调个体并非绝对地受环境的影响,而是认为个体通过自己选择环境和选择其所希望达到的目标,从而主动去掌控自己的未来。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对解释个体的行为动因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所强调的榜样的作用应用到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在一个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里,我们要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少数民族“四有新人”,为社会主义社会多民族大团结、大繁荣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树立良好的榜样。在做好正面的引导、疏导工作的同时,积极地培养未来的少数民族干部,为和谐稳定的边疆作出贡献。

1.2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有55个少数民族,人口达到1亿多,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41%左右,我国国土面积的64%都是民族自治地方,边疆大部分地区都是少数民族居住区。”囿于地理条件、经济水平、民族历史和文化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社会文化有着多层次、多元化的特点。在少数民族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民族价值取向呈多元化趋势。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尤其是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网络社会的到来,少数民族地区与外界的社会、经济、文化交往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密切。

“在我国2.2万公里的陆地边境线上,有1.9万公里都是在民族地区,居住在边境的边民大多数都是少数民族群众。”随着高考扩招等一系列教育改革,在众多一线城市、二线城市毛入学率已经达到90%以上,大学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再加上国家通过“少数民族骨干计划”等优惠政策,很多少数民族学生走入大学校园接受高等教育。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再一次强调:“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该文件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但是,由于各种敌对势力的诱导,有极少数少数民族群众被利用。因此,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紧迫的任务。如果高校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培养上是成功的,那么,这些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少数民族毕业生在回到少数民族地区、参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就会起到为周围的少数民族群众树立良好的榜样作用,他们就能够用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民族观、国家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来影响周围的少数民族群众,成为社会主义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为社会主义民族大团结大繁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反之,如果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做到位,就极易可能任其发展为一种消极的力量,其负面影响不可低估,因此必须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和思考。

2切入点:以情感教育理论为视角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一系列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提高教育对象的政治觉悟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然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或德育工作往往采用自上而下的“灌输式”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独白式”的方式开展,这种方式很难应用到具有各自文化背景和具有较强少数民族意识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去。例如,“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很难对具有宗教信仰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2.1情感教育理论

在心理学上,情感是指人对客观存在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所产生的态度的体验,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在哲学上,情感是人主观地对其所感受对象的体验,反映了人的需要是否得到了满足。情感具有生物自然本性,同时也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情感受社会生活制约、在社会生活中形成。认知观点将情感建构为认知的结果。通过不同的信息处理加工方式,情感对认知有着驱动作用和组织作用。在情感刺激中,认知评价情感发生与否、发生何种情感和发生的情感的强度。情感对认知具有动力作用、选择作用、诱导作用和生理准备作用。

首先,在动力作用方面,由于情感产生于人的需要,需要使得人在社会中形成了一定的欲望、愿望,成为人心理活动或外部行为的动机,从而确认认知目的。如果认知主体在情感的作用下能够持续发展其主观能动性,就会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使得认知不断发展、促进认知目标的实现。其次,在选择作用方面,一切认知活动均为认知主体在选择的过程中进行和完成的,认知主体对客体的选择恰恰依赖于其情感需要。再次,在诱导作用方面,强烈的情感对认知主体具有极大的诱惑性,当认知主体对事物产生兴趣时,就会在情感上作出调整,积极地接受情感的指引,全身心地完成某项活动。最后,在生理准备方面,那些精神分裂症患者、情感障碍患者发作的原因就在于其认知功能的损害。由此可见情感在主体认知方面的重要作用。

总之,情感贯穿于认知活动的全程,对认知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情感就没有认知。良好的情感教育能够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认知符合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指导和安排、向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当少数民族大学生一旦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民族大团结大繁荣的民族政策从认同、拥护到情感依赖,就会对社会主义社会多民族大团结、大繁荣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起到促进作用。

2.2注重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情感投资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以自上而下的灌输为主,这就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很难落到实处,也很难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所接受,于是很有必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来迎接特殊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给我们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带来的挑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去思考、行动。

2.2.1把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主体特点

马克思曾指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做事,他就什么也不可能做。”这句话点明,包括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内的任何个人的行为的发生都是为了满足其自身的需要,如果人自身的需要被忽视,导致其在生理、心理上没有得到应得到的关怀,人就不可能将其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极致。一旦少数民族大学生正确的需要得不到满足、错误的需要得不到转换,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会面临主体接受上的内部障碍。故此,把握住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主体特点,有针对性地满足其需要,也是有针对性地开展有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

一般而言,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自自然环境相对恶劣的地理位置偏远、经济发展落后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如果又受到独特的民族、宗教文化背景的影响,这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会在思想上和文化观念上同其他大学生有着相对的特殊性。在非民族院校的大学校园里,这些特殊性一般主要表现在性格孤僻、不爱参加集体活动、少数民族意识强烈、学业基础差、竞争意识差、心理素质相对较差、综合文化素质相对较弱等特点。

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解决他们的具体困难结合起来,从多方面去满足他们的需要。

2.2.2注重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情感投资

“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塑造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而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而细腻的心理变化过程,必须遵循心理变化的一般规律。也就是说,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情感越融洽,心理沟通越微妙,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越好。情感作为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乃是人的需要和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反映。一般而论,情感对人的行为具有近乎决定性的作用。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那样:‘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

尽管少数民族大学生与其他少数民族大学生之间,以及与汉族大学生之间在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方面有一些差别,但是他们有人类所共有的情感,任何一位少数民族大学生都有可能在教育工作者的关爱下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的是教育工作者采用何种方法、何种态度与之交流、沟通。一般来说,情感是人际交往的基础,也是促进教育者与接受教育者和谐交往的催化剂。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情感教育的积极作用,必将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为此,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环节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定要事先掌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行为特点、文化背景、生活环境,从而避免在施教过程中的盲目性、机械性、缺乏针对性。同时,也只有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注入了大量的情感因素,才能体现出教育工作者的人性化和教育工作的人文关怀精神,最终实现教育目的。

大学工作感想篇7

马克思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是由客观事物引发的,又会在人的行为中表露出来。通过仔细观察人的行为变化,了解人的心理活动,把握人的思想动态,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预见性和科学性。思想政治工作要深入人的内心,尤其是利用社会心理学知识,才能了解和理解人的思维活动,从而走进人的心理。如果不掌握一般的心理知识,思想政治工作就难以具有生命力。

1 心理学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牢牢把握群众的心理感受和心理体验,运用民歌民谣、街头剧等形式教育人、鼓舞人、激励人、凝聚人。如陕北民歌《骑白马》,一句“有心回家看看姑娘,呼儿嘿哟,打鬼子就顾不上”,将国家存亡与儿女情感联系在一起,让人同时体味到八路军的人格与人性。又如《黄河大合唱第五乐章:河边对口曲》,通过黄河岸边,两位老汉的对唱,把家仇国恨进行回放和再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而达到全民动员的目的。所有这些,都是心理学在群众发动中具体而成功的应用。

2 心理学的动机和需要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

把人们的一切思想和行为引导到正确的出发点上来,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全面了解一个人的政治历史、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基础上,首先要做的工作。思想和行为的出发点,也就是心理学上的动机。心理学认为,动机是指引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人的各种活动是在动机的指引下,并向着某一目标进行的。例如,一个干部像孔繁森那样对待群众和工作,是因为他有效仿榜样的动机;动机具有指向功能,在它的推动下,个体的行为总是指向一定的目标或对象;动机还有维持和调整功能,当活动产生以后,人们是否坚持进行这种活动,同样要受到动机的调节和支配。懂得动机产生的本质和功能运动机制,有助于思想政治工作者深入了解和分析人们活动的各种动机,从而根据正面引导的方针,采取不同方式,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动机,使活动收到预期的效果。心理学认为,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需要是人对某种客观要求的反映,它可以来自有机体内部,也可以来自个体周围的环境。如人饿了需要吃饭,这就是由机体内部的要求引起的;父母“望子成龙”,引导孩子好好学习,积极向上,这种需要是由外部要求引起的,因此,需要是人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重要源泉。

马斯洛对自我实现的需要的定义为,指实现个人的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或潜能,并使之臻于完善。懂得这一点,思想政治工作者就能自觉地引导人们在低级需要得到满足后去追求高级需要,有意识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使人们树立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并为之奋斗终身。这是因为从实质上看,崇高理想对人的激励作用很大,是鼓舞人们前进的重要精神支柱。人们是依靠崇高理想投身于创造历史的洪流,并推动历史前进的。崇高理想使人具有为之奋斗的最高价值目标,并具有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及克服重重困难的勇气。

3 情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引导工具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实现成功的社会引导总是与有效的情感激发相联系的,它表现为从情感的角度唤起对象,并运用情感的力量感染对象。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富于情感的沟通最容易产生影响。富于情感的沟通方式首先要求引导者对自己所传播的引导信息有着真切而强烈的感情,情绪感染是人际间情绪同化的反应。心理学家认为,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映,其内容包括刺激情境、主观体验、表情、神经过程等。人的情绪和情感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是由一定的刺激情境引起的。各种自然景观、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事件以及人体内种种生理状态的变化等都是刺激情境。但人的情绪和情感并不直接决定于客观对象,而是决定于人对环境、事件的解释或评估。对同一种对象的解释或评估不同,所产生的情绪和情感也就不一样。一个人对情绪和情感状态的自我感受就是主观体验。没有主观体验,人就不知道自己是否产生了情绪和情感,不知道欢乐和忧愁,不能体会幸福与苦恼,不懂得爱和恨。在多种情况下,情绪和情感固然是由客观事物引起的,但客观事物本身并不直接决定情绪和情感,它对情绪和情感的决定作用是以需要为中介来实现的。凡是符合人的需要的客观事物,就会引起肯定的情绪和情感,如饥者得到食物会感到高兴,渴求知识的人得到一本好书会感到满意,生活中遇到知己会感到欣慰,看到助人为乐的行为会感到敬慕,找到志同道合的伴侣会感到幸福。反之,凡是不符合需要或妨碍需要满足的客观事物,就会引起消极的情绪和情感,如失去亲人会引起悲痛,无端遭到攻击会产生愤怒,工作失误会出现不满和苦恼,看到某些不道德的行为会感到气愤等。那些与人的需要没有直接关系的客观事物,对人既无益也无害,是中性刺激物,一般不引起情绪和情感。懂得这些心理学道理,思想政治工作者才会对受教育者的各种各样的情绪和情感从本质和根源上进行分析,善于疏导消极的情绪和情感,在符合人们需要的客观情境中努力培育积极的情绪和情感,促使人们时时以积极向上的情怀去为建设和谐社会而努力工作。

4 医院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更加关注人的思想

大学工作感想篇8

关键词:中国梦;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推进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6-08-05

一、中国梦视角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挑战

1.学生理念上问题

高校大学生理念上的问题,将会对中国梦视角下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阻碍,推动中国梦精神,首先需要高校大学生具有一颗赤诚的爱国心。因此,纠正学生理念偏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家发展以及民族大义是关键[1]。

2.学生成长性格问题

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从学生自身性格方面入手,为学生制订有针对性的教育计划,引导学生积极健康的成长,并且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然而,现阶段的高校大学生大部分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备受家长宠爱,难以融入大环境中,个性极强,集体荣誉感比较弱。在当代大学生这样的性格特点下,以中国梦为核心,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些困难。这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所面临的第二个问题,为了促进中国梦视角下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从学生个人性格方面进行培养,让学生逐步认识到国家发展与个人之间的关系[2]。

二、中国梦视角下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1.将中国梦思想引入到思想政治课堂,转变学生理念

第一,中国梦相关的资源在思想政治课堂上的应用是一时的,高校需要编制出特殊的教材,通过对高校大学生逐步的教育,让学生一步步地进入到国家建设氛围中来,积极地推进中国梦建设。

第二,在科学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展需要与科技社会相互结合,才能够实现高校学生思想的转变与学习的创新。如对学生进行时事政治事件的学习与引导等活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停留在历史事件精神的领会中,还需要借助新媒体、多媒体等多种科技信息渠道,实现对国内、国际政治信息的了解,认识国家发展局势,以新思想、新思路武装自我。

2.以中国梦为核心创设思想政治活动,提升学生责任感

当代高校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较差,无法在中国梦的指导下,将国家发展作为己任,缺乏一定的吃苦耐劳精神。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以中国梦为核心创设思想政治相关的活动,切实地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环节中,真正激发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主要通过两个阶段来实现:第一,社会责任感的内化阶段。当代青年人的社会责任感内化是指,帮助青年人明确责任感,理清每一个青年人在社会中、民族中乃至国家中的位置,认清社会责任感与自身的关系。第二,社会责任感的外化阶段。而社会责任感的外化是在责任感内化的基础上,指导青年人付出行动,对社会负责。一方面通过道德规范来约束其行为,另一方面需要通过道德行为感染学生,使其深刻地认识到自己身上的历史使命。

3.以中国梦为核心,引导大学生创新

创新是国家发展的直接动力,当代大学生拥有先进的思想和丰富的知识基础,是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队伍。以中国梦为主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助力国家科技发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节中,为学生举办一些创新性的活动,如大学生创业大赛、大学生走进国产科技园区参观等。

综上所述,当代高校大学生个人主义较强,集体荣誉感以及社会责任感较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以开展,需要借助中国梦主题,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对学生思想理念进行纠正,帮助学生养成社会责任感,鼓励学生创新,为国家发展做出应有的努力。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促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大学工作感想篇9

【关键词】心理教育;主体意识;个性;情感;合理需要

高等教育的目标是造就适应21世纪的优秀人才,为社会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为达到这个目标,高等学校就必须顺应形势需要,推动教育改革的发展。具体到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而言,就是要求我们必须针对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存在的一些现实的情况,实施人文关怀和人性化教育,尤其是要注重对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新的客观事物对大学生的心理也不断产生影响和冲击。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及时捕捉学生心理变化的新规律,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原理去观察、认识、分析、解决大学生的思想、观点、立场和行为。

一、启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

主体意识,是指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主体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观念表现。学生的主体意识愈强,他们参与自身发展、在学习活动中实现自己的本质力量的自觉性就愈大,从而也就愈能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主体自身的能动力量,不断地调整、改造自身的知识结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学生的主体意识愈强,他们对自身发展的责任往往也愈大,从而对自身提出的需求也就愈高。当今时代是一个瞬息万变、信息急剧膨胀、各种思想纷至沓来的特定时代,这对于思维敏捷、思想活跃的大学生来说往往会由此引起深层次的思考,形成诸多“热点”,在思想上产生飞跃式迷惘,认识出现多元化倾向。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站在时代的高度,从新形势下的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不但要有敏锐的目光和扎实的科学理论功底,施以适当的方式方法,还要努力去研究大学生认识的心理过程,从认识心理的规律出发,纠正大学生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加以科学的引导,以实现大学生内心信念的科学转移。因此,在日常的学生思想工作中,应当注重启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教育大学生以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要求指引自己的行为,不断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努力发展开放性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二、发展学生的个性,提升学生的信念

个性是一个人的独特性。个性就其心理特征来说一般包括四方面内容:第一是兴趣爱好;第二是气质;第三是能力及天资;第四是性格。个性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遗传的基础上,受到社会环境、后天教育的影响,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和表现出来的。个性对人的发展而言极其重要,因为人总是按照个性的本来面目投入社会并从事形式多样的事业。而教育的本质即在于促进人的个性的完美,这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需要,因此,高等教育的改革必定要能体现并注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有利于大学生个性发展的环境。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则应当注重大学生的个性差异与个性发展,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信仰。信仰和理想是人的精神需要,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未来的憧憬、向往和追求,“人活着不是单靠事物,还靠支撑起灵魂的信仰。”当代大学生应该站在代表人民利益的社会主义制度这一边,自觉维护绝大多数人的长远、根本利益,不断审视自我、控制私念、改造行为、规划未来,经得起挫折和失败,在任何复杂的情况下、在任何艰难的历程中不动摇信念。只有我们的学生树立了强烈的时代责任感,我们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

三、尊重学生的情感,理解学生的感受

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感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情感是心理的动力因素,是以个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和对客观事物表示爱憎好恶的内心体验。对于个人和集体而言,情感具有强烈的驱动力、凝聚力。它是打开心扉的钥匙,是沟通心灵的桥梁,也是德育成功的前提。大学生的情感丰富但又变化不定,他们追求新奇事物,喜欢激动人心的场面,在正确引导下,可以为真理、正义而英勇献身,做出惊天动地的壮烈行为,也可以由于盲目的狂想,感情冲动干一些蠢事。情感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情感执行着信号和调节的机能,操纵着人心灵大门的启闭,对接受外来的教育影响起着过滤和催化作用。我们常说,思想政治工作要进行“灌输”。然而人不是容器,也不是被动接受者,人可以拒绝“灌输”,也可以主动接受“灌输”。能否灌输进去,能接受多少灌输,在教育过程中这和学生在感情上的投入息息相关,如果学生不愿和领导或辅导员老师说心理话,认为说了也不解决问题,心门紧锁,那么,思想政治工作就难以奏效。因而,做思想政治工作时,应把工作对象当做活生生的具有丰富情感的人来看待,推心置腹,以诚相待,把工作做到“心坎上”,引起对象的情感共鸣,即“动之以情,以情感人”。

四、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激发学生的热情

需要是人生的生理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头脑中的反映。当人的需要有了可以达到满足的条件时,就产生一种满足这种需要的主观愿望和动机,进而产生为实现这种主观愿望而进行的行动。因此,需要是人行为的基础和根源,而动机是人从事某种活动的直接原因。所以,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应切实了解并认真解决大学生的需要,这对转变学生的思想,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为此,必须坚持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的原则,即要求围绕人的主导需要开展工作,解决问题。要了解学生的需要状况,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转第153页)(上接第142页)下,合理地满足其正当需要,把工作做到实处,解决对象的实际问题。对于暂时无法满足的合理需要,要制订计划,创造条件,逐步解决,从需要入手开展工作,就可以使思想工作直接与人的行为动力相联系,达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效果。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塑造人的重要工作,对人的认识也与对其它事物的认识一样,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不同深度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不仅要从情感变化、语言流露、行为表现中进行了解,还要善于洞察和分析大学生思想深层的心理活动,认真地学习心理学,掌握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方能使思想政治工作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蒋晔.分层教学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J].崇文教育,2003,(3).

大学工作感想篇10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日常管理;工作方法

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既是一门软科学又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学校日常管理从广义上来讲是指包括教育、教学和后勤服务等等的管理;狭义的日常管理是相对教学活动而言,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以外的管理的总称”。文中的日常管理是狭义上的。它是一项繁琐、细致、长期性、持久性的工作。而辅导员是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也是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人,在高校里辅导员扮演着政治上的引导者、思想上的教育者、行政上的管理者和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播者等多重角色。因此,辅导员在学生日常管理工作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运用心理学原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日常管理的本质和核心,是对人的管理,而不是简单的对事的管理。管理人主要是管理人的思想,而人的思想要靠教育、靠引导、靠规范、靠转化和调动。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思想观念的形成是人在实践基础上的切身体验和思维活动的结果,是伴随着认识、情感、情绪、意志的转移而完成的。所以,人的知、情、意等心理因素是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先导,并直接影响思想道德观念的转变,关系着人的内心政治、思想、道德等信念转移的方向和程度。可见,如何捕捉学生的心理变化规律,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原理去观察、认识、分析,解决其思想、观点、立场和行为,确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进而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就成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又一重要途径。

(一)遵循认识规律,引导个人认识

当代大学生处于时代瞬息万变、信息急剧膨胀、各种思想纷至沓来的特定时代,这对于思维敏捷、思想活跃的大学生来说往往会由此引起深层次的思考,形成诸多“热点”,在思想上产生飞跃式迷惘,认识出现多元化倾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站在时代的高度,从改革开放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实际出发,不但要有敏锐的目光和扎实的科学理论功底,施以适当的方式方法,还要努力研究大学生认识的心理过程,从认识心理的规律出发,纠正大学生认识上的偏差,进行科学引导,以实现大学生内心信念的科学转移。

(二)适应需要动机,激发人生追求

大学生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大体上可分为两类:即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对在校学生来说,最突出的需要就是生活上的需要(主要是饮食需要)、求知需要、健康需要、求助需要、荣誉需要、文艺娱乐和体育锻炼的需要、恋爱的需要等等。只有正确对待学生的多种需要,并承认其合理性,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有坚实的思想基础。应该看到,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思想问题,往往是由于我们没有正确对待学生的某些需要,对学生提出的某些需要表现出厌烦、冷漠的态度,甚至认为学生多事,强调客观理由太多,太强调个人利益,这种思想有碍于学生正当需要的解决,甚至会激发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我们首先要学会调节平衡,做好需要的转化工作。对不合理、不切实际或者合理、但又一时不能满足的需要,要以党的政策、法令和规定加以限制和否定,使学生的需要保持平衡,有所抑制。因为人的需要从低级向高低不断发展,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思想政治工作也是如此。其次,思想政治工作者还要善于把学生的知识需要、成才需要转化为大学生的自身需要,形成群体的内在动机,把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发挥到为四化而奋发努力学习上来。第三,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及时正确引导学生个人与集体需要发生矛盾时,能把社会需要转化为个人的实际行动,使个人行为与集体的需要协调一致,而不为一时利益所束缚。

(三)实施情感渗透,升华理想信念

情感是心理的动力因素,是以个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和对客观事物表示爱憎好恶的内心体验。对于个人和集体而言,情感具有强烈的驱动力、凝聚力。它是打开心扉的钥匙,是沟通心灵的桥梁,也是德育成功的前提。强烈的情感可以舒展情怀,净化心灵、催人奋进、形成较强的意志。当代大学生的情感是复杂、动荡、微妙的。他们常常因自己的需要和愿望得到满足而欢欣鼓舞,也会因一时得不到满足而悲观失望。他们的情感一般易于外露,喜怒哀乐溢于言表,但有时也表现为内向性和闭锁性,这是由于他们自我意识的发展,自尊心、自信心很强,不愿望把内心秘密和真实思想轻易向别人吐露。

如果学生不愿和领导或辅导老师说心理话,认为说了也不解决问题,心门紧锁,那么,思想政治工作就难以奏效。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感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情感操纵着人心灵大门的启闭,对接受外来的教育影响起着过滤和催化作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情感心理过程的规律,注意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进行情通理顺、顺情入理的教育。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以高尚、炽热的情感,真心实意去关心、感化、激发、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克服消极情感,发挥情感在生活实践中积极作用。同时应对学生充满爱心,争取以情感叩开学生的心扉,努力进入他们的精神天地,从而引导大学生在理智上不断升华理想、信念的境界,确立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的志向和抱负;在情感上不断升华对祖国和民族的自豪感、责任感和对学校班级集体的荣誉感、义务感,把能为祖国和集体贡献一份力量作为人类追求的最高目标;在审美上不断升华对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和仪表美的追求和修养,以健康、稳定、高尚的情感去塑造自己的人生。只有通过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才能较深刻地了解德育对象的情感、情绪倾向和状态,才可能启动情感、引导爱憎、培养意志,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四)重视意志品格,塑造完美个性

意志是人们自觉克服困难、完成预定任务的心理品格,是心理因素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人的能动性的突出表现。大学生属较高的社会知识层次,他们由于知识量逐年增加,实践能力日益增强,意志品格水平也不断提高。在学习竞争和社会生活中意志相应得到锻炼。但当代的大学生多数是在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应试教育的氛围下,他们的人生道路比较顺利,受挫折少。进入大学,他们的自我意识迅速增长,参与社会的意识逐年提高。面对社会急剧发展所带来的各种刺激,面对大学生活的新特点,他们的心理定式被打破,意志脆弱的心理缺点有所暴露。当学习遇到困难、人际交往出现障碍、竞争遭受失败、恋爱受到挫折时,一些学生就会茫然失措,无所适从,从而产生失落感和困惑感。尤其是当挫折强度较强或时间较长时,如意志不强,不能及时对自己进行适应性调整,就可能由失落化为自卑、失望,甚至心灰意冷,精神上出现萎靡不振,心理上产生严重障碍,导致轻者休学、退学,重者出走、自杀。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遵循心理规律,重视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一要通过系统而有效的教育和实践,帮助大学生增强努力学习、刻苦锻炼、讲究道德、追求完善的自觉性,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乐于奉献的果断性,在困难面前百折不挠、锐意进取的坚持性和在情感与理智发生冲突时的自制力等,使其成为意志坚定的一代新人;二要通过用正确的思想道德理论指导学生,用英雄模范和先进人物的事迹鼓舞学生,用教育者自身的人格力量感召学生,使其追求的方向明确、目标具体。

二、强化班级常规管理,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班级管理工作的效率

学生是班级的主人,在班级管理中应发挥其主体作用。就是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思想上理解管理,感情上认同管理,行动上参与管理,从消极被动地接受管理转变为积极主动地参与管理。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工作的最直接体现就是班委工作。学生干部是辅导员的参谋助手,他们与同学学习、生活在一起,能真实的反映学生的愿望、要求、存在的问题等,在班级管理中既可以帮助辅导员管理好班级,又可以帮助辅导员组织和开展各种活动。辅导员在对班干部的选拔与任用上要最大限度的发扬民主,广泛征求学生意见,建设好班委队伍,提高班级管理效率。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风

学习是学生的根本任务,而大学的学了老师引导外,更多的是靠自学,所以辅导员要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工作,努力促进班级良好学风的形成。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1、德育与学习要双赢。通过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例如经常召开主题班会,向学生分析当前社会形势和竞争的激烈性,让他们充分地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

2、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对症下药。通过和任课老师以及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找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例如:了解学生的真正内心想法,帮助他们找到学习和兴趣的结合点。

3、根据学期考试成绩组建班级学习小组。学习小组可以互相讨论学习中的收获和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成绩较弱的同学提高成绩。

(三)建立融洽、信任、互助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辅导员应利用各种机会,采取不同的方式,努力与学生建立一种融洽、信任、互助的师生关系。例如:经常参与学生的文体活动,与学生们共同分享快乐,增强师生之间的感情,在节假日通过网络与学生交流,经常关心鼓励他们。对于部分心理状态不好的同学,与其进行了长期交流。了解学生们的实际困难,如家庭条件差,学习压力大等问题,通过做思想工作,从精神上和物质上给予帮助使他们尽快消除压力。让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变得轻松愉快,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我想,情是辅导工作中的情感力量;义是辅导员的桥梁,情深义重、情义兼善的辅导员一定能受学生的欢迎。

(四)营造良好的班级、寝室文化氛围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地理环境的好坏和自然条件优劣对人的活动有重要的影响。教育环境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所处的并对人的教育产生一定影响的外部环境。而班级、寝室的文化氛围无疑是最微观和最直接的教育环境。它也对学生有重要的影响,积极、和谐、健康的班级、寝室文化氛围能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因此创设宽松和谐的班级、寝室文化氛围是培养学生优良品德的好途径。这种文化是一种隐性的文化,优美清新的学习环境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整齐清洁的居住环境可以形成文明的生活方式……良好的班级、寝室文化氛围对学生有一种价值导向功能,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形成尊敬师长、团结互助、勤奋好学的良好风尚。良好的文化氛围也可以起到规范制约的作用,有利于班级正常的教学、生活、管理秩序的维护,有利于良好的生活秩序、班风和学风的形成。优秀的班级文化还能够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的积极性、能够增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自觉性。

(五)做好任课老师与学生的桥梁

与任课老师相比,辅导员对本班学生状况有更细致、更全面的了解。作为辅导员,要想提高全班学生的整体素质,一定要充分发挥好桥梁作用,把全班学生对学习方面的需要和愿望及某些特殊情况:如单亲家庭出身,最近有哪些学生有思想波动等及时反映给任课老师以便利用教师群体力量,全方位对他们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从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而任课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和期望辅导员也应该及时掌握并适时传达给学生,使学生更好地配合任课老师的教学工作,从而形成一种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所以这就要求辅导员一方面要积极主动地去征询任课老师的意见,另一方面又要耐下心来倾听学生的心声,多做疏导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双方达到真正的理解和支持,从而使任课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变得更为顺畅,更为融洽,进而激发起任课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极大乐趣。

三、要善于分析和不断总结

学生工作是非常琐碎的,作为辅导员,应该理清思路,善于分析和不断总结,否则就会陷入一大堆忙不完的琐事当中,焦头烂额,不见成效。这样,肯定顾不上自己学习,必然导致工作效率的降低。作为日常管理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只要细心去观察,全面分析,摸清特点,抓住规律,注重经验和理论积累,重视将实践成果转化为理论成果或学术成果,是能够把工作搞得按部就班,有条有理的。

以上主要论述了辅导员老师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做好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希望通过这些能够提高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水平,最终能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生活上自理、学习上自学、行为上自律、决策上自立、品德上自修、评价上自省、心志上自控、情感上自强”,做到知行相统一、真正适应社会需要、综合素质高的现代人才。

参考文献:

[1]姚朋远.在日常管理和生活服务中培养学生知、行的统一[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2,4(4).

[2]王彦.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思考[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1).

[3]杨学文.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健康成才[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