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跨文化交际英语论文十篇跨文化交际英语论文十篇

跨文化交际英语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6:20:58

跨文化交际英语论文篇1

1、覆盖面广

国际旅游、求学、公干等项目人数剧增,出入境人数创历史新高,与去年同比增加37%。仅春节和黄金周,出境人数就赢超过150万人次。跨国公司、合资公司使外企供职和聘用外籍人士成为常态。我国经济实力的增长,承接大型的国际高峰会议,aLpC、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海世博会、apeC会议等,覆盖范围广,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时代需要

跨文化交际能力与商务英语的使用,已经成为社会主流文化之一,是衡量现代人才的重要标志,它是时代的产物,应市场的需要而生,应社会的需求而发展。媒体文化、商务交流等已经成为跨文化交际的主要范畴。因为,懂英语、说英语、写英语和用英语的能力是现代人才的重要素质。英语交际能力和沟通能力是最为常见的要件,不可或缺。

二、跨文化能力视阈下的商务英语教学路径分析

1、丰富教学大纲,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正名,教学有理有据

在传统的商务英语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基本素质,侧重于英语的学习,即听说读写的能力。教材编写方面、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课程设置、以及教师给定的教学重点内容等等,皆以英语培养为主,以交流为辅,往往忽略了文化背景因素。从这个层面上讲,传统商务英语教学是落后于社会发展需求的。将跨文化能力素质提升明确纳入到商务英语教学大纲之中,提升教师的敏感性,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从根本上给与跨文化交际能力正名,明确目标,端正认知,才能完成教材编写、课程设置、文化内涵的培养、跨文化敏锐性的训练等一系列后续问题的改变。否则只能说起来举足轻重,做起来松松垮垮,甚至无视眼中,跨文化能力只能纸上谈兵,或者沦为空谈。

2、突出文化导向,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加筹,教学有章可循

语言与文化息息相关,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中的语言,脱离了文化,语言就只是符号。文化视阈下的语言才赋予了语言灵魂和家园。结合二者方能使二者彰显各自的特点,发挥特长。将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到重要位置,是对商务英语教学的挑战,是革新的重要举措。语言一直在英语教学中立于不败之力,几十年的教学经验丰富,而跨文化的技巧尽管与语言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但从文化积淀和授课技巧角度而言,则远远不够。要将语言和文化合二为一,要多方借鉴,多元发展,突出文化导向,设定情景,加大商务英语训练力度,灵活多变,不断研究、丰富和实践,为跨文化交际的商务英语教学提供参考。

3、注重科学研究,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助力,教师训练有素

尽管跨文化研究起步较晚,但是由于我国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已经初见起色。在国际上,我国的商务英语影响力度和科研成果,远远不及美国。就亚洲而言,也与日本不可同日而语。在借鉴跨文化交际研究中,我国应该顺应时代潮流,在国际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体验商务英语技巧,建立跨文化商务英语教学模式,培养一支业务精、能力强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是商务英语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要创造教师境外交流的学习机会,公派年轻教师融入英语国家,感受文化、体验文化、诠释文化、传授文化。要善于挖掘中国的外教人才,为他们提供平台,以实现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和差异互补。

4、功夫在诗外,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拓展,理论联系实际

跨文化交际英语论文篇2

论文关键词: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能力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必要性的论述,分析了影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因素,提出了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些措施。

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及独特的文化传统,其中包括人生价值观、风俗习惯、社会礼仪等,这一切就构成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英语教学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英语知识和语言技能,而且还要使他们了解英语所依附和产生的英语文化。目前,中国对各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才的迫切需求使得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不可避免地成了当前外语界的主要任务。怎样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呢?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含义

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ecommunication)指本族语言者与非本族语言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涉及到不同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社会环境以及由此所形成的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

二、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过程中遵守着不同的交际原则,这些交际原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它们蕴含着文化意义。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遵循什么样的交际原则上,常常会受到他们所依附的文化背景的干扰。

1.价值观念的差异:每个社会都有其自身的价值体系,它影响着生活在该社会的人们的思维模式及交际原则。比如说中国人提倡集体主义,相反,西方人更强调个人主义。例如英语某些单词既有褒义色彩,又有贬义色彩,由于中西两种价值观的不同就有了不同的看法。如ambitious一词,我们常取其贬意,表示野心勃勃,而美国人多取其褒义,表示有雄心壮志。

2.礼仪习俗的差异:社会习俗是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沿袭下来的一种生活方式,习俗文化一般包括称呼、问候、道谢、打电话、告别等。例如,中国人常用“吃饭了吗?”作为吃饭前后打招呼的常用语,如按字面译成“Haveyoueaten?”外国人听起来就觉得很奇怪,有时会误以为你要请他吃饭。

中国学生学英语没有学习母语的那种环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语言的同时一定要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

三、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由于世界上每一种文化都具有其他文化所没有的特质,任何一种文化都不能替代另一种文化本身的功能。全球化带来的跨文化交际遇到文化障碍是必然的。胡文仲教授认为:只注意语言的形式,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因此,要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最佳效果,我们不仅要掌握语言本身的规律,而且还需要了解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四、在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1.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文化素养。英语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效果。许多英语教师对传授语言知识,讲解语法结构驾轻就熟。但涉及到跨文化交际能力时,就会感到自身的文化知识不够丰富,语用能力不强,因而对英语语言文化教学有畏难情绪。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英语教师应到国外进修学习,亲临所学语言的民族文化氛围,耳濡目染,亲身感受英美国家的语言与文化差异。

2.作好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应适当穿插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诸如这些国家的历史、地理、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及风土人情等等。要让学生明白,在交际中,不能死死抱住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习惯。因为,即使使用的语法词汇都正确,也会导致交际的失败。

跨文化交际英语论文篇3

国际商务活动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体或者交易者之间的交往都带着地区和民族的文化特色,因此,跨文化交际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十分显著,其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种:首先是交际语言因素,包括词义、语序和句法结构三方面。词义方面,英语词语对上下文语境依赖性较大,含义相对广泛,词义受上下文限制,而汉语词语对上下文语境限制较小,含义较窄,相对具体、固定、严谨。如“10cans to acarton”和“Can we ship the goods in tin?”中can既可以是名词“罐子”,也可用作情态动词表示“能够”。语序方面,由于英汉语表达语序大不相同,翻译时要注意调整。如aver-age annual economic growth rate的翻译应为“年平均经济增长速度。”句法方面,英语句法结构较严谨,汉语则相对松散,主要表现在主语和谓语的使用。英语句中主语一般不可缺,谓语动词有时态、语态和语气的变化,中文则相对灵活,主语可省。如“evidently some mistakes were made andthe goods have been wrongly delivered.”可省略主语译为主动句“很明显,出了差错,发错了货。”

其次是社会文化因素,主要体现在地域和宗教习俗差异方面。英国西临大西洋,西风从大西洋吹来,温暖和煦,因此英国有Zephyr(西风)汽车,而中国西面接壤陆地,东面临海,西风只能带来寒冷,东风才温暖,故而“东风汽车”成就中国一汽;英国是个岛国而中国是大陆国家,因此spend money like water就成了“挥金如土”。此外宗教对中西方影响都很深远,如上帝用6天创世,第7天休息,“7-up”七喜成了众所周知的饮料品牌;但由于宗教形象差异性较大,龙在东方人眼中是膜顶朝拜之物,《圣经》却将撒旦描述为agreat dragon,因此亚洲的“四小龙”译成了“fourtigers”。

最后是思维方式因素。中国人习惯螺旋形地展开叙述,喜欢用宽泛和模糊语来陈述传达信息,如“可能,基本上,有关部门,适当的”等模糊词语用来表达“可以感觉到,但不能解释的话”,让听众做出自己的理解和判断,便于说话者有更多机会纠正错误;西方人则是习惯线性思维,喜欢清晰简明的表达方式。因此在商务翻译活动中明确双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性,把握尺度,翻译才会有效。如用“the jobis difficult,and we have made great certain efforts”谈论某个项目成果时,“certain efforts”为一模糊词,若要表明“工作已经产生一些影响”则应译为“we have made positive ef-forts”,国外合作伙伴就明白“哦,工作有效”。

二、商务英语翻译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一)语言文化能力培养

语言能力培养应从词法和语法两方面进行。词法能力的提高首先从中英商务词汇积累开始,尤其是一词多义的词汇和相关专业术语,即普通商务词汇和专业商务词汇的积累。译者应广泛阅读各类型的中英文商务材料,如商务报刊、商务杂志、商务简报、商务合同等,积极参加商务活动,获得一手资料,实践中积累丰富词汇;其次要培养良好的汉语文化功底,以提高运用准确词汇进行翻译的能力。汉语文化功底的培养应从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入手,提升自身文化内涵修养,还要学习商务礼仪,掌握各类中文商务文体写作以及商务谈判和商务报告等商务活动中的典型词汇、句型和文本,提高商务素养;最后要学习掌握商务翻译常用技巧,如直译、意译、音译和增译等,结合商务英语语言特色灵活掌握常用被动句、无主句和虚拟语气等句式的翻译技巧,提高翻译效率。

语法的主要任务是描述句法结构、语义结构和二者关系,译者对语法的准确掌握有助于提高翻译准确性。语法能力的培养应充分融入各门英语课程学习中,学习者要有意识地对学习资料进行语法句法研究,以提高翻译准确性。翻译实践中要重视培养句法能力,准确分析语序和句法结构,充分理解语句内涵。如“Unless the terms or context ofthis contract otherwise provide,this contract shall be inter-preted in accordance with Schedule a,and each of theterms used herein shall have the meaning ascribed to it inSchedule a(Definition and interpretation)or Schedule B(Special terms)as the case may be.”首先分析句法结构,找出句子主干“contract shall be interpreted...and eachshall have the meaning...”其核心意思便一目了然,“合同应根据...解释,每一条款定义见...”,接着根据核心意思自问“合同根据什么解释?什么条款?定义在哪?”再次进行分析,就会找到“in accordance with Schedule a”,“usedherein”,“in Schedule a(Definition and interpretation)orSchedule B(Special terms)”,可具体为“合同应根据(条款a)的解释,(此处所用)每一条款定义见(条款a)或(条款B)”,最后结合上下文,将as the case may be译为“以适使用者为准”,整段翻译为“合同应根据条款a的解释,此处所用每一条款定义见条款a(定义和解释)或条款B(特别条款),以适使用者为准”。

(二)社会文化能力培养

中国人学习第二语言往往更注重学习语言知识,忽略文化。不同民族之间的语言交流实质上是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译者要平衡文化和语言二者的重要性,避免重语言轻文化的倾向,培养对英语国家文化的敏感度和洞察力。

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双方都会从各自文化角度考虑问题,从而忽视对方的文化和风俗习惯。为促进交流的圆满成功,译者在理解说话者的真实意图和掌握相关文化背景基础上,要利用增减灵活转化来提高处理文化信息的能力。如“饭菜不好,请多包涵”可译为“these are the best disheswe are able to prepare,please make yourself at home”。再如翻译时添加文字补充说明外国人不熟悉的名称和中国历史事件,例如-cultural revolution((1966~1976)),秦始皇Qin Shi Huang(First emperor of Qin dy-nasty)(秦朝的第一个皇帝),帮助对方理解相关背景,更好地沟通交流。肢体语言是生活口语交际的补充,是使用最广泛和最丰富的表达方式,同一肢体语言行为在不同文化中含义不同,呈现的意义大不相同。如英语国家中说话时人们彼此凝视和目光交流意味着诚实;而在中国谈话时盯着对方眼睛带来傲慢,咄咄逼人的感觉,让人觉得粗鲁和不礼貌。因此,译者需观察学习肢体语言,掌握肢体语言相关知识,促进沟通交流。跨文化交际不是盲目追崇对方,而是尊重不同文化价值和习惯,促进文化融合,促进相互理解。在商业活动中,若不妥善处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会造成摩擦和冲突,甚至影响企业合作。因此在商务英语翻译中要遵循这一国际通用规则,尊重文化差异,在不损害双方利益的基础上求同存异。

(三)思维能力培养

译者由于易受母语思维影响,翻译时习惯性套用本族语思维方式,否定翻译能比较典型地反映中西方思维差异。如将中文“我认为他不同意这项条款”译为“i think hedoesn’t agree with this clause”,译者没能正确把握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用中式思维对译“我认为”为“i think”,应将否定放在句首,进行全部否定而非部分否定,“i don’t thinkhe agrees with this clause.”才是正确翻译。再如英译中“You can’t be too careful to handle in transit due to thegoods is fragile”应为“鉴于商品易碎,在搬运过程中,越小心越好。”而不是“鉴于商品易碎,在搬运过程中,不能太小心”。

译者要克服固定思维模式缺点,应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首先比较英汉语思维方式,认识其共性和差异性,并在翻译、写作和口语中注意差异特征。其次阅读英文原版材料,如政治报告、科技论文的文献等,培养英语的思维习惯。还要多听、多模仿简洁、地道、典型的英语国家著名演讲材料。多听和多读有助于自我训练,培养英语思维方式,在翻译时可以模仿此类句子和表达相关,逐步意识并分辨中英表达与思维习惯的差异,潜移默化接受并使用英语思维方式,最后通过实践进行举一反三,发展独立思考能力。如“我们的价格是按照成本加运费报的,所以保险请你们自己办理。”译文可有以下几种:“Since our price is based on CFR,you have to takecare of the insurance”;“our price is quoted on CFR basis,and consequently,the insurance is to be covered by yourselves”;“Since our price is determined on the basis of CFR,the insurance premium shall be on your account”.这几个译文都传达相同的意义,翻译时要逻辑思维清晰,灵活改变句子结构但不改变句子原意,勇于实践才能在商务翻译中获得良好的效果。

三、结语

跨文化交际英语论文篇4

语言学习中的文化学习既是学习手段,也是学习目的。文化学习包括文化知识的学习,也包括情感态度的调整和行为的变化。我们在学习英语时,总希望对外语的运用尽量能像英语国家的人一样准确、流利和自然。但是,由于学习者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了解不多,而且在实际交流中喜欢套用汉语的观念和习惯去理解对方,因此经常会出现交流障碍。如果想将英语变成熟练的交际工具,就必须深入了解中西文化差异;要提高文化敏感性和消除文化差异带来的负面影响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由此可见,跨文化交际背景下语言文化的导入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换句话说,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文化知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约定俗成的。由于中西文化是在不同文化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所以人们的思想、信仰、习俗等都存在相当的差异。我们在学习英语时不可避免地体会到这些差异。然而在我国长期的英语教学之中,大多数教师和学生都习惯地认为,只要我们掌握了基本的语法、一定量的词汇、语音语调知识,就等于掌握了英语。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往往把精力集中在语言知识的传授上,而忽视了文化背景知识对语言学习的重要作用,培养出来的学生尽管掌握的词汇量很大,语法知识也很好,但缺乏在不同的场合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学生常常出现造句准确但使用失当的现象。在听、说、读、写各个方面也受到制约。为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对所学语言教材的全面了解,在英语教学中应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这不仅能使学生克服“母语的干扰”,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把英语学“活”,从而达到英语教学之目的。而且也有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语言文化修养。

在英语学习中,跨文化交际障碍是学习者普遍遇到的问题。产生障碍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1.对英语国家文化中的俚语或习语缺乏感性认识

阅读有关文章时,每当遇到一些俚语或习语,学习者便不知所云。这可能是由于学习者平时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较少,常用本族文化去理解,即无法找出上下文关系,严重影响其对文章的理解,常表现为阅读速度慢、曲解原文意思。

例如:“itisawisefatherknowshisownchild.”这是一句英国谚语,出自莎士比亚的剧本themerchantofVenice的第二幕第二场,是剧中一仆人Launcelot对阔别多年的父亲oldGobbo说的:

Launcelot:Doyounotknowme,Father?

oldGobbo:alack,sir.iamsand-blind,iknowyounot.

Launcelot:nay,indeedifyouhadyoureyes,youmightfailoftheknowingme:itisawisefatherthatknowshisownchild.

从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Gobbo因自己的眼睛快要瞎了,无法认出眼前的孩子。Launcelot对此的解释是:长久的离别,即使是聪明的父亲也未必能认出自己的儿子。在上下文中,这种理解入情入理;若按字面直译为:“只有聪明的父亲才知道自己的孩子。”不仅表达略嫌拙笨,而且有悖常情:当着父亲的面,儿子评价说父亲不属聪明之列,显得唐突。因此,上句可译为:无论怎样聪明的父亲也不见得都了解自己的孩子。倘若学生在平时英语学习时未摄入英语中这些特有的俚语或习语,那么在阅读时就会碰钉子。

2.对中西文化中共有事物缺乏正确认识

同样的一件事物,由于文化背景差异,看法大相径庭。中国人轻视狗,因而有“走狗”、“狗东西”、“赖皮狗”、“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等说法。而在西方国家,人们则欣赏狗的勇敢和忠诚,对狗的赞誉也屡见于习语和谚语中,并把人比做狗。例如:“waterdog”(水性好的人)、“topdog”(权威人士)、“iamanolddog.”(我已经老了。)、“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everydoghashisday.”(人人皆有得意时。)等等。在英语学习中若不留心这些差异,就会导致文化冲突。

3.混淆了中西两种文化中的社会文化意义

众所周知,每个民族都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背景(culturalbackground),这种文化背景存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人们的一言一行,无不受到它的制约。如,汉语中习惯将称呼“王老师”、“张护士”称为“teacherwang”、“nurseZhang”,英语国家的人感觉不可思议。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miss,mrs.等。再如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如果我们对母语是英语的长辈称“UncleSmith”、“auntBrown”,对方听了会觉得不太顺耳。英语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且后面不带姓,只带名,如“Unclepeter”。

二跨文化交际背景下语言文化的导入

针对上述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采取什么措施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交际技能是一个值得关心的话题。在教学中,文化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

1.文化背景介绍

教师概括介绍与所阅读文章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扫清文化差异带来的障碍,帮助学生理解深层的文化内涵。如:当理解“asayoungman,youshouldgetmidastouch.”一句时,大多数学生会直译为:“作为年轻人,你要得到迈达斯的触摸。”教师需要给学生做相关文化背景介绍:迈达斯是传说中的佛里几亚国王,酒神狄奥尼索斯赐给他一种力量,使他能够把他用手触摸的任何东西变成金子。这个故事与中国人熟悉的点金指的神话传说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midastouch”是个习语,意思是“挣钱的本领”。该句正确的翻译应该为:作为年轻人,你要有挣钱的本领。

2.文化信息对比

外语学习不同于母语习得,学生学习外语一般是在他们已经掌握了母语之后才进行的,这时,学生已经在大脑中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语言符号系统,这种原有的知识对外语学习有很大影响。一方面,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新的语言知识;另一方面,它又干扰新的语言知识的获得。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很好地利用学生原有的语言知识,结合日常教学把两种语言经常加以对比,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对所学语言国家文化特征有所了解,而且能够培养他们自觉地汲取目的语言中各种文化信息的习惯,从而提高他们使用外语的准确性和得体性。结合日常外语教学进行文化对比可以在各个层面进行,例如可以在词汇、语用、习俗、语篇、文体等各个层面进行文化对比。

3.创造语言文化环境

鼓励、引导学生多接触英美原版的资料,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文字、声音、图像等生动展现目标文化的各个方面,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全面感受目标文化。例如可以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的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等,也可以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获取更多的英语文化信息,还可以鼓励学生与英语为母语的人面对面交谈,让对方把自己亲身体会到的跨文化交际障碍告诉学生。

合理、有序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是帮助学生发展交际能力的辅助手段。学院可成立英语协会、开辟英语角、举办英语演讲、英语配音等活动,模拟现场,在实际运用中学好英语。

跨文化交际英语论文篇5

关键词:大学英语;非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642.0?摇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071-02

一、引言

伴随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不断发展,跨文化和跨国界的交往日渐增多,但由于各国文化背景和社会习俗不同而产生的文化距离和问题依然存在。因此,善于跨文化交际的人才更能适应全球化的需求。为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许多高校开设了跨文化交际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尤其需要体现在大学英语教学上,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母语和外语即是跨文化交际的桥梁,所以我们有必要同时培养学生掌握本族语和外语的文化知识与能力。本文结合整合理论,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具体探讨了如何整合大学英语课程与跨文化交际课程。

二、培养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Byram(1997)提出跨文化能力,他认为跨文化能力指人们在国际交往中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对异族文化的了解程度,以及在跨文化交流中求大同存小异的能力问题。诸多学者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等同于跨文化能力。胡文仲、高一虹(1997)对高校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课程内容有相关论述,他们认为跨文化交际教学涉及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交际习俗与礼仪、社会结构与人际关系和价值观念,这能为跨文化教学的设计提供参考。(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4)《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规定课程设置要体现个性化,考虑不同起点的学生,保证学生在大学期间的英语语言水平稳步提高以满足他们各自不同专业的发展需求,并将选修课分为三类:语言技能课程、语言文化课程和专业英语类课程。这三类课程与跨文化交际课程相辅相成,它能培养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并给优秀的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提供提高英语综合能力的平台。这使得在大学英语课程群中开设跨文化交际类选修课程有理可依。给非英语专业学生教授大学英语课程的同时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是非常必要的,它能使学生学习语言的同时学习文化,真正成为能活学活用英语的人才。跨文化交际课程对学生的影响首先是它能促进英语语言知识和能力的学习,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作品能在输入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促进语言技能的发展。同时,跨文化交际课程能培养学生对异族文化宽容的态度,提高人文素质。使学生能在文化体验中调节对待文化差异的态度和行为,理解产生差异的原因,养成欣赏和接受差异的积极态度,并学会处理文化定式和文化差异。

三、整合理论

课程整合是使分化了的学校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部分形成有机地联系,成为整体的过程(黄甫全,1997)。对此我们了解了整合理论,就是把不同的课程或科目,通过一系列系统的学习计划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构成具有整体效益的课程,在此课程中实现不同课程的独特价值和共同价值。我们把这一理论用于本文研究中,将跨文化交际课程作为非英语专业的选修课,使得大学英语系列课程与跨文化交际课程形成整体效益,因为它们的教学内容是相辅相成的,教学目标的方向是一致的。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英语的语言水平,又能增加学生对异国文化的了解,更能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敏感性和人文素质。这样的整合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我国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需要,能满足社会对跨文化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四、具体措施

到底如何将大学英语课程和跨文化交际课程合理有效地整合,本文主要从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探讨。在教学内容上,教材可涉及跨文化交际概述、本土文化、外国文化、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人际关系、价值观念等。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适合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特点。英语专业学生需要系统地学习跨文化交际课程知识,比如文化维度,高低语境等。但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为了让他们容易接受和理解、精通跨文化交际带来的好处,选择的教学内容要体现出跨文化交际的典型性和普遍性。就教学目标的整合而言,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使得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4)。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涉及跨文化思维能力、跨文化适应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它要求学生具有国际视野,熟悉中外文化和对外交往礼仪,按国际惯例从事国际活动,处理各种关系,有英语沟通和完成工作的能力(王立非,2009)。非英语专业的跨文化交际选修课并不要求学生系统地学习跨文化知识,我们要求他们能阅读和欣赏以跨文化交际为导向的英语作品,并在阅读和分析这些作品的基础上提高学习语言的兴趣、语言基本功、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增强对中西文化的了解,这些都是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走向国际化应该具备的能力。英语专业的跨文化交际课程设置一般贯穿整个本科阶段,非英语专业学生通常只学习两年英语,我们可参照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课程群和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水平和需求开设适合他们的选修课,如跨文化概论、英语演讲、商务沟通、国际商务礼仪、国际商务文化等。开设时间建议在大二上学期,因为这时学生已经熟悉了大学英语的学习方法又正是学生准备四六级考试的时期,而四六级的考题又往往会涉及很多跨文化交际的知识。这能使跨文化交际选修课的开设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达到整合。就教学方法来说,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教学内容还要教会学生怎么学习,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提供机会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多元的文化环境,提高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由于学生没有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教师可以详细介绍与补充相关文化背景。在课堂活动的设计上提高学生知识和兴趣并重,使得整个英语学习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为一体,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多媒体教学等。

从上文对大学英语课程和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整合,我们看出跨文化交际成为大学英语教学体系的选修课是可行和必要的。它既可以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同能力,又可增强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在大学英语课程中,融入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社会对国际复合型人才需求的必要措施。

参考文献:

[1]Byram,m.Linguisticandinterculturaleducationforbildungandcitizenship[J].themodernLanguageJournal,2010,94(2).

[2]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英语组编.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4]黄甫全.国外课程整合的发展走势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1997,(3).

跨文化交际英语论文篇6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

一、引言

在我国的外语教学中,一直存在着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脱节的现象。在视听说课堂上如何有效开展文化教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就成为很多教师研究的课题。本文所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如何利用视听说课优势,发挥它内容丰富真实的特点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根据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交际者的习惯得体地、合适地使用语言的能力,包括语言能力、非语言能力、跨文化理解能力和跨文化适应能力等方面。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口语能力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2000)指出,外语教学的原则之一是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英语教学中,则指正确且恰当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其中包括交际能力和文化能力。本文中论及的“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两个方面。前者指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的掌握,后者指运用语言知识进行交际的能力;“文化能力”则主要涉及社会和文化的行为和事实,具体为“熟悉、了解外国文化知识”,“理解外国文化中的价值观”,认识并“正确评价中外文化的差异”,能够“灵活地应付与处理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三、视听说教学的现状及分析

长期以来,文化因素在视听说教学中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在英语教学中,许多英语教师一直采用“语法-翻译法”,把语言当成一套孤立的符号系统来传授,词汇和语法几乎成了英语教学的全部内容。其结果是许多学生学了十多年的英语,却无法应付简单的日常英语。而在“直接法”、“听说法”等教学模式中培养出来的学生,运用语言的准确性和流利程度虽有所提高,但在真实的语言交际中却常常犯语用错误,造成交际障碍甚至误会。由于不重视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学生对相关文化知之甚少,无法顺利进行文流。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对学生英语学习的观察,笔者将语言失误原因分析如下:

1.缺乏对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认识。

长期以来,我国的英语教学一直强调对语言系统的教学,即强调对语言系统知识、语音、语法及词汇的教学,忽视了文化的导入,致使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价值观不了解,从而导致语言运用上的错误。比如对“老人”的用法,很多学生一提到老人,就会想到oldpeople,殊不知西方人并不喜欢用old这个词,而是用seniorcitizen,theelderly,或婉称distinguishedgentlemen,theseasoned。

2.缺乏言语交际的环境。

传统的口语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学生只是简单、机械地背诵句型,缺乏言语交际训练,在英语学习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即使对一些固定的表达形式或习惯用语了如指掌,但一旦真正使用时,由于总是使用书面文体,对于母语国家比较常见的口语表达很陌生。比如“what’sup?”“notreally.”“tough”。

3.缺乏对语体的认识。

语言形式的选择受许多因素的制约。对话双方关系,讨论话题的内容、背景,交际方式等都影响对话形式的选择。Hughes(1989)曾指出:“选择错误的语域,是外国人学习另一种语言时最常犯的错误。”传统的语言教学和应试教学让学生经常死记硬背,结果学生难以灵活地运用语言。在言语交际中,他们往往不注意对方的身份、说话的氛围和场合,不注意使用恰当的语体而导致交际上的不得体。例如,对熟人、朋友使用过于礼貌的语言,或对陌生人及在正式场合使用过于随便的表达方式等。

四、在英语视听说课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有所侧重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视听说课程的特点就是使用多媒体,而多媒体信息量大和速度快的优势可以帮助教师传递大量的信息,给学生提供各种训练方法和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由于英语视听说课中的语言输入多为真实自然、丰富鲜活的口头语言,使学生能接触和感受英语语流的节奏、重音和语调,因此往往能在经意或不经意间成为语音教学的课堂。这也正符合《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1989)所提出的“语音教学不是一门孤立的课程”的要求。

2.利用本课程的“视”、“听”、“说”的结合的特点和优势,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Krashen指出,听话从本质上说是输入信息,听的过程是接受和解码的过程;说话属于输出信息,说的过程是编码和传送的过程。两者互为基础,相互促进。

根据视听说课程的特点,笔者通常在视听前中后安排问题,从而进行任务型教学,并对将要听到的内容进行有效预测。在视听时,学生的任务是获取并理解新的信息,同时要完成检验理解能力的练习。在视听后,我们可以安排多种形式的口语活动,包括问题问答、内容总结、复述、话题讨论、角色扮演、观点辩论等。这三部分活动将视、听和说有机结合,即说为视听做准备,听又为说提供了语言素材和知识积累,听和说就可以相互促进。语用能力包括理解和表达两方面,而听是理解能力,说即表达能力。通过创造模拟场景,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其语用能力。

3.利用视听语言材料,有效地开展文化教学,培养学生的主体文化意识和跨文化知识。

主体文化是指母语文化,与客体文化一样,也是交际能力的一部分,是提高交际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跨文化交际中若不能回答外国人关于主体化的问题,会带来种种不便。跨文化交际中话题是受双方制约。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主体文化意识的培养,即与本国有关的传统文化、现代文化、民族及民族信仰、婚俗文化、饮食文化、社会制度、文化古迹等,从而有效避免交际中出现的冲突。

文化知识的传授着眼于分析视听材料中交际话语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尤其是人们的话语中体现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审美情趣等深层文化方面的内容。在视听说课堂,我们能听到各种情景、各种场合中,各种身份的人所进行的有关各种话题的对话。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关注材料中的文化知识;同时,在完成视听理解活动后,让学生对材料中涉及的文化知识点进行复述、总结,或开展文化对比讨论,等等,从而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印象,达到通过听说训练导入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

4.关注和改善学生的心理素质,激发学生学习语言文化的兴趣。

影响学生口语表达的消极情绪有很多因素,比如说自卑、缺乏自信、怕出错、焦虑。教师要采用轻松、多样的教学方式组织课堂教学,营造宽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对学生要诚挚地关怀和帮助,适时地表扬和鼓励,善意地纠错,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进行语言文化学习的内部动机,使学生有进步感和成就感。

五、结语

尽管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现在已受到广泛的重视,但是在日常教学中,还存在着需要探讨的问题。视听说课程是一门综合语言技能课,教师应注意课程特点,将语言技能文化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融合在一起,实现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Hughes,a.testingforLanguageteachers[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9.

[2]Heaton,J.B.writngenglishLanguagetests(2nded)[m].newYork:Longman,1988.

[3]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4]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1998.

[5]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6]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跨文化交际英语论文篇7

论文摘要:经济的全球化对商务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培养一大批既有扎实商务知识又精通各国文化习俗的专业人士。本文从具体分析各类文化的差异入手,讨论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以适应时展的要求。

随着全球化和社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同世界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各国之间的商务活动也变得频繁,对商务人才的需求逐步增加。我们发现,现代社会发展到今天,它需要的不再是只会说英语的人才,而是需要既懂得国际商务运作规则又能成功地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涉外交流活动的高层次商务英语人才。因为不同国籍、不同肤色、不同社会背景的人,在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一些文化差异的问题。在商务交际的过程中,如果人们不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对文化的误解很有可能会导致摩擦的发生,甚至会造成交易的失败。很多英语已经有了很好基础的人,在与外宾交往中还是感觉力不从心,不能深入了解对方和对方的需求。如果没有深入了解西方的文化习俗,就会感到自己陷入了瓶颈中,无法前进。

一、商务英语与商务英语教学

商务英语在国际上作为“专门用途英语”的一种,以其实用性和应用性的特征而独树一帜。随着教育部对商务英语本科专业设置的批复,我国的商务英语教学和研究又迎来了一个高潮。温家宝总理在针对中国教育现状的讲话中指出:教育要与社会需求接轨,我们培养的应该是社会需要的人才。因此,商务英语教学无论从广义还是从狭义出发,都要基于以实用为主的原则,改变以往纯语言学习的局面,要语言与文化并重,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对人才的要求。

二、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商务英语的培养目标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语言能力、策略能力、语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商务知识。而在我国高校的商务英语教学中,依然把重点放在英语技能和商务知识两个方面,忽略了文化教学,跨文化交际技能和商务英语结合较少,或者根本没有结合。这种单一教学模式往往使学生误认为会说英语,懂得商务知识就能顺畅地进行跨国商务活动,从而造成学生缺乏跨文化交际意识,缺乏跨文化交际能力。

著名语言学家thomas这样说过:“语法错误从表层上就可以看出来,听话者很容易发现这类错误,这种错误一旦发现,听话者便会认为说话者缺乏足够的语言知识,因此可以谅解。语用失误则不会像语法错误那样被看待,若一个能说一口流利外语的人出现语用错误,他可能被认为缺乏礼貌和不友好。他在交流中的失误便不会被归咎为语言能力的缺乏,而会被归咎为粗鲁和敌意。”所以,作为英语教师,我们一定要使学生意识到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语用错误比起语法错误要致命得多,使他们了解汉英语言之间的差异,增强其“跨文化敏感性”,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各类文化差异分析

(1)社交语用错误,导致误解。社交语用错误指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而犯的语用错误,牵涉哪些话该讲,哪些话不该讲,哪些属于个人隐私,人际关系的远近,人们的权利和义务等,与人们的价值观念有关。利奇曾说:语用原则基本上是共有的,但它们的相对重要性却由于文化的不同而相异。有些东方文化(如中国、日本)一般比西方国家更看重谦虚的原则。比如,一个售货员把汉语中招呼顾客用语“您要点什么”套用到英语中,去招呼说英语的顾客“whatdoyouwant?”对方就会感到这位中国售货员缺乏礼貌。而合适的问题应是“whatcanidoforyou?”或者“mayihelpyou?”一位访美女学者在宴会上听到别人称赞她的衣服“that’salovelydressyouhaveon.”她不会用“thankyou”作答,马上按汉语习惯说“no,no,it’sjustaveryordinarydress.”结果闹了笑话。

又如:接待外宾时,外宾用thankyou表示感谢,可接待员却说:it’smydutytodoso.殊不知,一句Youarewelcome就能解决问题了。到机场接一位重要的客人,不能照汉语习惯:您一路辛苦了(Youmustbetired)。对方定会生气地以为你说他身体不行,对你心怀不满。以上几个例子,都是属于一种文化干扰,即学习者不知不觉地将本民族的习惯或文化模式套用或强加到所学语言中去,产生理解的偏误,直接导致交际的失败。

(2)审美习惯差异,导致误解。不了解对方与己不同的审美观、审美习惯,会起到恰恰相反的效果。比如,有一家宾馆为了吸引外宾,在做广告时煞费苦心,把宾馆作了一番描绘。其中有这样的句子:“十里蛙声不断,九溪曲流潺潺”。按照我们的审美习惯,这无疑是一个十分幽美、娴静的环境,是人向往的去所。然而,英美人讲究的是privacy,他们讨厌吵闹声,包括这里的蛙鸣声。因此,可想而知,这家宾馆的外宾定会寥寥无几了。再如中国人称为“龙”的传人,它历来是权力、力量、吉祥的象征,而在英语文化中,“dragon”乃一种恐怖的怪物“mythicalmonsterlikereptile”。

(3)对颜色和图案的偏好不同,导致误解。在国际贸易中,商品的装潢颜色很有讲究。意大利喜欢绿色,巴西人忌绿色,日本人忌黄色,泰国人忌红色,比利时人埃及人忌蓝色,土耳其人忌花色,欧美等国忌黑色。如果不了解这一点,不尊重这一颜色偏向,你就卖不出商品,当然也赚不了外汇。又如,日本人认为荷花图形不吉祥,因此,在设计商品装潢画面时如果能投其所好,就会有利于扩大出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对体态语理解不同,导致误解。不同民族的人使用相同或相近的体态语,却表达着不同的语义。比如世界上绝大多数民族点头称“是”,但也有一些民族摇头称“是”。比如欧洲的阿尔巴尼亚国和亚洲的尼泊尔国,点头就表示“不”,摇头表示“是”。

又如,美国人用拇指和食指连成一个圆圈,表示oK,而欧洲人将这种手势视为猥琐下流的动作。美国人两眼正视对方,眼光直接接触,表示感兴趣,波多黎各人则不正视,避开对方眼光,以示尊重,而非洲尼日利亚人甚至把正视别人看成是对人不敬的表现。

再如,我们熟知的oK手势,在美国人看来表示“行、可以”,而在法国人眼中表示毫无价值的“零”,在日本则代表“钱”。所以,我们在交流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某些非语言手段的非普遍性,以及独特的民族性和地区性,以便尽量避免造成歧义。

另外,体态语也是随着文化的改变而改变的。比如,在中国,年轻的同性朋友挽着胳膊在马路上走,被看成是朋友之间关系密切,而在美国,则有可能被误认为是同性恋者。

四、如何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①在学生的教材中应当加入有关西方社会的风俗习惯和行为模式的内容,多开设一些历史、人类学以及社会学等方面的课程。

②教师在课堂上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用意识”,还可通过给学生观看英语录像、讲座、电影,阅读现代文学作品,充分发挥外籍教师的作用等渠道以达到目的。

③课堂上多组织学生就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文化习俗的区别进行讨论,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能力。

④课外多鼓励学生与母语是英语的外国人进行交流,多阅读一些有关跨文化交际方面的书籍,并且广泛阅读一些文学作品或故事剧本,提高其对文化差异的理解。

跨文化交际英语论文篇8

关键词:问候语 礼貌原则 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策略 

 

问候语作为人类社会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其主要功能就是运用礼貌的语言行为来维护社会秩序,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避免交际中不必要的误会与冲突,实现成功交流的目的。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习俗影响问候的不同表达形式。 

一、中英问候语差异对比 

(一)分类及内容差异 

1.祝愿式问候。这类问候表达的是说话人一种良好祝愿,在中英两种语言中都有其表现形式。例如我们所熟悉的“您好”“新年好”、“merrychristmas”等。但由于语言不同、文化习俗不同,不同语言中问候语也会有不同的表达形式。英文中有“goodmorning”(早上好)适用于早上起床后至午饭间这段时间,在正式、非正式场合均可使用,但它与中文的“您早”并不对应,“您早”在中国多用于起床后至早饭前这一短暂时间,“早睡早起”是中国人的养生之道,行为准则之一,因此“您早”在汉语中还蕴含有赞扬之意,如上午10点见人还说“您早”,则多有挪揄之意了。 

2.关心式问候。关心式问候一般体现说话人对对方身体或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关心。受文化差异的影响,关心式问候在不同语言中表达形式大不相同。我们常以中国普通老百姓日常问候语“吃了吗”、“去哪儿”、“忙不忙”为例,这是极为普通而又随便的问候语,问与答的双方都不把它当成正式的问题,纯打招呼而已。对外国人来说不是这样的,在英语中这两个问题都涉及个人的隐私,是不能这样发问的。 

3.交谈式问候。有时候人们打招呼是以对方正在干着的事情为话题,通过提问的方式来进行的,这类问候形式在汉语中非常普通。我们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详的“出去啊?”,“上班去?”“散步啊?”,诸如此类的问候话非常的多,一天中我们不知道会说多少次、听到多少次这样的话。同样的问题在英语中则不宜发问,这跟语言发展的传统密切相关的,中国人人情味浓,较关注他人的生活或工作状况,而西方人多把生活或工作的某些情况视为个人隐私,他们的习俗是避开这类话题。 英语和汉语问候语内容上的差异说明这两种语言的人在礼貌语言策略选择上的差异。人们习惯上认为,英语民族的人比较矜持,除了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们不喜欢相互表现得很亲昵。而且,对他们大多数人来说,“whereareyougoing?”或“whatareyoudoing?”这类听起来有干涉意味的话是不合适的,因此不能作为问候语接受。这一点也许可以说明为什么英语问候语内容具有中性特点,例如谈论天气或其他与个人没有直接关系的事物。另一方面,中国人一般高度重视社会关系,在相互问候的时候往往表现出对他人的关心。“你在忙什么?”这类询问用作问候语,英语民族的人听起来可能觉得奇怪,但在汉语中已经成为常规礼貌用语。 

(二)句子结构上的差异 

英语和汉语的问候语在句子结构上也有差别。例如,在问候过程中谈论天气时,说汉语的人往往使用“天气真好!”和“天气真糟!”这类感叹句来表达对好天气的喜悦和对坏天气的诅咒,而说英语的人则比较喜欢用“fineday,isn’tit?”这类附加问句。说汉语的人在问候的时候经常使用重复来增强亲切感,例如“你好你好”和“再见再见”,而说英语的人则喜欢在问候语中使用缓冲词语来减轻言外之力,例如“canihelpyouatall?” 

(三)人称代词使用上的差异 

英语和汉语问候语的差异也可见于人称代词的使用。首先,汉语第二人称代词有两种形式,即“你”和“您”,后者更为礼貌,而英语只有一种形式,即“you”。不过,在英语问候语中,人称代词比汉语用得广泛。试比较第二人称代词在这两种语言中的使用情况: 

1)howareyou?2)howisyourwork? 

跨文化交际英语论文篇9

[论文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容,从事国际商务英语翻译的人员尤其要注意跨文化交际中本国和异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注意文化信息等值,防止在国际商务英语翻译中原文文化信息的丢失与扭曲,要想方设法使这些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去除。

自从我国在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的国策以来,与世界各国进行贸易往来不断加强,对精通国际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作为沟通各国经济交流和商务活动的语言工具—商务英语,已成为一门新型的跨学科的综合性的专业学科。商务英语涵盖了相关不同领域的专业英语,例如财经英语、会计英语、金融英语、法律英语、外贸英语、广告英语等等。商务英语研究的对象可以分为两类:一般商务用途英语(eGB尸:englishforGeneralBusinesspurposes)和专门商务用途英语(eSBp:englishforSpecialBusinesspurposes)。商务英语的特点是它为国际商务活动这一特定的专业学科服务的专门用途英语。它既有英语语言的共同特征,即基于英语基本语法、句法结构和词汇,又具有独特的语言现象和表现内容,研究其语言现象,探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以掌握其翻译时的特殊性和规律性。

一、跨文化交际与国际商务英语的翻译

世界各国的商人都有其自己的本民族语言及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各国商人的相互商贸往来即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有着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商人们在交流时便需要克服彼此之间的文化障碍,以共同达到各自的目的。在各国经济、文化、军事等交往中,英语是首选语言。英语的词汇量丰富,它不断吸收各国语言词汇,具有多样性、易变性,因此人们在进行商务英语翻译时须特别关注本国文化与异国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义信息和文化信息的差异,尽可能做到文化信息等值或对等。

奈达博士在谈到翻译问题时说:“要真正出色的做好翻译工作,掌握两种文化比掌握两种语言甚至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运用在特定的文化中才具有意义。”翻译家让.德利尔教授也说过:“代码转译是确立词的一致关系;翻译是寻求信息的等值。”“词义等值”、“语言等值”等是“代码等值”的同义词;“意义等值”、“语境等值”、“信息等值”等是“翻译等值”的同义词。

上述这些权威的观点对目前商务英语翻译仍具有指导意义。一个国家或民族千百年形成的文化根深蒂固,不会也不可能完全被另一种文化所取代,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应该十分重视文化因素,特别注重文化信息的传递,尽可能做到文化信息的对等。具体到翻译就必须在译入语中找寻“对等语”。

例如我国在评比企业的等级时不少企业为自己是“国家二级企业”而自豪,但有的广告却把“国家二级企业”译成“StateSecond-classenterprise"。在英语中“Second-class”含有"belowastandard;inferior"(低于标准的;劣质的)这里有“差的”含义,与中文原意有很大的差异,不如译成“Stateleveliienterprise”更贴切些。

语义信息等值和风格信息对等是商务英语翻译中最起码的对等。在这基础上,假使原文具有某种文化信息,翻译人员必须尽可能把原文中的这种文化信息最大限度地在译入语中体现出来,原文中的文化信息与译入语的文化信息等值是商务英语翻译中的一种深层次的对等。在具体商务英语翻译实践中,语言翻译转换过程中这种文化信息的扭曲、丢失是经常可以看到的。例如在翻译:“我们希望产品的图案和色彩能照顾到欧洲人的心理。”有译者译成“wehopethatthedesignandcoloroftheproductswouldsuiteuropeanpsychology.”这句译文的偏差出在理解上,译者把“心理”译成“psychology".粗一看似乎也没什么不对,因为在汉英词典中也是这么对应的。但通过细细推敲原文,我们会发现此句中的“心理”更有一种人的“偏爱”和“情趣”的含义,而“psychology”这个词则侧重于指“心理学”或“人的心理过程”,两者是有很大区别的。

再比如:“本协议及附件用中英文书就,两种文字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有译者译成“thisagreementandappendixarerenderedinChineseandenglish.Bothlanguageshallpossessthesamelegalvalidity.”这里译者把“两种文字”译成“bothlanguages”值得探讨,通过仔细分析原文,这里的“两种文字”应理解为“用两种文字写成的文本”,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哪种“文字”享有更高法律效力或更低法律效力。因此译文似应改成:thisagreementandappendixarerenderedinChineseandenglish.Bothtextsshallpossessthesamelegalvalidity.

二、文化差异和语义差异引起的商务英语翻译中文化中文化信息不等值的几种情况

世界各国每年至少有数万种商品被介绍到全球市场(其中多数被介绍到美欧市场),但这些商品有五分之四销路不佳,究其原因,盖因许多广告正文错误叠出,有拼写错误,也有句法错误,.还有用词错误及文化错误,出现“胡译”、“死译”等,所有这些错误都有损企业形象和产品的销售,“国际营销的成功之路是建立在错误营销和广告战役中失败的废墟之上,他们中大多数失败是由于跨文化交流的错误”。这些交流的错误和失败或者是由于忽视文化差异,或者是对文化差异的无知造成的,因此为避免这些差异引发的失败,商务英语翻译人员就要探究了解这些差异的起因,力争在翻译时尽可能避免。

比如,有人把“白酒”译成“whitewine",乍一看似乎没什么不妥,但在英语中,"wine”一般指以水果汁为原料酿造的酒,如applewine,cherrywine,如果在“wine”之前没有添加某种水果的名称,则专门指葡萄酒,有人把“老白干”译成“olddrywhitewine",但是既然指液体的酒,用dry(干)显然是矛盾的。其实在英语中,dry还可以解释“不含糖分的”,"drywhitewine”的汉译应是“千白葡萄酒”,而“老白干”似应译成"whitespirit”或“strongliquor"。

又比如在翻译“亚洲四小龙”时,有人把它翻译为“FourasianDragons”这样翻译似乎不妥.虽然在国人的心目中“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人们常以自己是“龙的传人”而自豪,汉语成语中常有“龙飞凤舞”“龙凤呈祥”“龙腾虎跃”来表达正面的含义,封建社会中至高无上的皇帝被视作“真龙天子”,但是在西方神话传说中,“龙”却是一种邪恶的动物,在中世纪,“龙”(dragon)被视作罪恶的象征,圣经中恶魔撒旦被认为是“下hegreatdragon",这样,我们在翻译亚洲韩国,我国台湾,香港和新加坡这四个在上世纪七、八+年代创造经济奇迹的国家和地区时,似应译成“Fourasiantigers”较为妥当。

上述错误之所以出现盖因对文化差异的无知或无视所导致,商务英语的翻译人员似应从地理位置引以的文化差异,对事物认识的文化差异,颜色的文化差异等处引起重视,不同国家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有时造成原文文化信息不易翻译到译入语中,等值的标准有时也较难完全做到,通常文化差异会引起以下几种不对应的情形:

1.原语中的指称对象在译入语文化中不存在或少见或不被重视

几十年来世界各国发明并推出的新药层出不穷,如penicillin,aspirin,amoxicillin等,由于我国药学界也无相应的中文产品和术语,于是只能采用音译法来分别译成“盘尼西林(青霉素),阿司匹林、阿莫西林”,用的久了,人们也就习以为常了。

又如国人这些年穿的名牌鞋子“耐克”(nike),nike原是希腊神话中胜利女神的名字,西方人会从这一品牌联想到吉祥与胜利,但中国人却不会有这样的联想,因为中国人没有这样的文化背景,如果我们把其音译为“娜基”,在国人的心目中也不会有什么联想,但译成“耐克”就大不一样了,人们穿鞋子总喜欢它能结实耐穿,取名“耐克”会使人产生一种联想,即这种鞋子耐穿牢固,“克”有“克服困难,克敌制胜”的意思,这是翻译人员在翻译时根据其音节和鞋类产品应该具有的特点而独具匠心的一种译法,但也不得不承认翻译中文化信息的丢失现象,因为原商标“nike”所具有的文化信息对中国消费者来说不会像西方人那样想起了nike女神,同样汉语中的“鸳鸯”常被用来指代夫妇,但译成“mandarinduck”则不会使洋人产生类似的联想。

2原语文化在语言中有明确的指代,而译入语则须另行处理

中国文化传统讲究六六大顺,八一八(发一发),但在英语中666却是魔鬼的象征,“八”也不具有发(财)的内涵,而西方人看中的却是“7”这个数字,比如有一种碳酸饮料叫“seven-up",在译成中文时似不应译成“七上”,因为这会使人联想起汉语中的成语“七上八下”,于是把它译为“七喜”则较为合适.

又如国产“雄鸡牌闹钟”原译为“Goldencockalarmclock",“雄鸡”在我国是一种吉祥的动物,‘一唱雄鸡天下白”,以“雄鸡”作为闹钟的商标比喻闹钟早上像雄鸡一样唤醒沉睡的人们。但在英语中cock也可以指男人的性器官,cockup在英国理语中则有“一团槽糕”的意思。这种效果恐怕是生产厂商和出口商都不愿意看到的,如果把其改为“金鸡牌”闹钟,译为"Goldenrooster”则会使中国消费者和国外客户都能获得类似的美感。

3.原语和译入语中同一个指称对象是由字面意思完全不同的词语取代

加拿大翻译家让.德利尔教授在其撰写的《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法》这本着作中提出这样的观点:“代码转译是确立词的一致关系;翻译是寻求信息的等值。”在书中他还指出“词义等值”、“语言等值”等是“代码等值”的同义词;“意义等值”、“语境等值”、“信息等值”等是“翻译等值”的同义词。他的观点对商务英语翻译实践仍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原文与译文语义信息的对等语义信息是基础,没有语义信息就不会有风格信息或文化信息。因为风格信息和文化信息必须通过语言的的基本含义体现出来。语言是信息的载体,假使语言没有传递信息,风格信息和文化信息也就谈不上了。一般来说风格和文化都是通过语义信息所反映出来的。语义信息包括表层语义信息(surfacestructuresemanticmessage)和深层语义信息(deepstructuresemanticmessage)。表层语义信息一般是指话语或语篇的字面意思。例如英语中的“drygoods”应和汉语的“纺织品”(textile)对应,而不能译成“千货”,“干货”则应译成"drygrocery"。

又比如中国人历来推荐“东风”,古人诗句中有“东风送暖”字样,诸葛亮借的是“东风”,上世纪五十年代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的是“东风”牌汽车,而在英国人的心目中,“西风”(zephyr)是温暖和煦的,这是因为大西洋在英国的西边,西风从大西洋上吹来,在英国有一首专门颂扬西风的诗歌《西风颂》(odetothewestwind):it’sawarmwind,thewestwind,fullofbirds’cries译成:“那是温暖的风—温暖的西风,伴随着百鸟欢唱”,由于英语中西风含有特殊的文化信息,我们出口到英国的商品,在商标上就应考虑入乡随俗。

三、如何在商务英语翻译中进行文化信息的调整

各国各民族之间存在文化差异是一种客观现实,作为商务英语翻译人员便应了解这些差异的存在,通过适当的翻译达到文化信息灵活等值,要做到这一条,就必须在本国文化和外国文化当中找一个切合点,就要把两种语言的文化进行比对,具体体现在在译入语中找寻“对等语”这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翻译人员必须对文化上的差异进行适度调整,以实现文化信息上的对等,上文提到的把“亚洲四小龙”译成“Fourasiantigers"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文化信息传递的目的基本上达到了对等。对下列这些情况,文化上的差异似应作出调整,a:原文指称对象有可能引起读者的曲解。日:原文指称对象乍一看好像毫无意义,C:译入语出现“语义过载”现象使读者不易理解,指称对象是词语句子及文章反映出的客观世界:英语和中文译文所指事物往往类似,反映出客观外界的相同事物或相同现象,体现出相同的语言功能,然而,东西方人有着不同的人文,地理,哲学,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差异,跨文化交际中这种差异肯定存在,从而使文化翻译的可译性产生一定的障碍,语言文化的这种特殊性使得中文的某些词语在英语中只能找到部分的对应语,有时根本就找不到对应语,反之亦然,例如“五保户”,“五七干校”等中文词语在英语中存在“意义空缺”,故其文化负载沉重,翻译时必须进行文化信息调整,通常翻译界对汉英词语指称意义的翻译一般采用四种方法,即直译法,意译法,音译法,音译与意译结合法。

1.直译法

直译法指的是在不违背译入语文化背景的前提下,在译入语中完全保留原文语言词语的指称意义,由汉语直译成英语的例子有:一国两制(onecountrytwosystems)铁饭碗(ironRiceBowl)、纸老虎(papertigers)、丢脸(toloseface)等等。由英语直译成汉语的例子有:ironcurtain(铁幕)、chainreactions(连锁反应)等等,有时为了保持原文符号意义的完整传递,可采用直译加注的办法,例如:“拳头产品”(fistproducts),有学者认为,如果把它翻译成“competitiveproducts"、"qualityproducts”或“keyproducts”恐不能充分表达原文含义,如直译成“firstproducts”又担心外国人看不懂,于是采用“直译加注’,的办法,比如‘·拳头产品”直译成“afistproduct",然后再加注“afistproduct,literally,likeaclenchedfist,usedtorefertotheproductwhichisexcellentandoccupiesadominantpositionamongsimilarproducts(拳头产品,字面上的意思是像握紧的拳头,用来指过硬而又有竞争力的产品)通过这样的直译加注,即对词语的指称意译做了清晰的说明,又很好地保留了原文的语言风格,传递了近似的语言文化信息。

2.意译法

意译法指的是翻译人员在受到译语社会文化差异的局限时,舍弃原文的字面意思,力争译文与原文的大意相符合和主要语言功能相似的一种方法。由于地理、风俗、历史等差异、各民族的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词汇、句法结构和表达方式、直译有时晦涩难懂,有时会引起歧义,有时则不能充分传达原文的神韵,由此我们只能采取意译,意译保留了原文的特点和形式,一般来说意译可有两种形式:直接意译和转换意译,直接意译是指将源语言在词典中的意思译为目的语。例如:talkshopallthetime(三句话不离本行),alandofhoneyandmilk(鱼米之乡),四川成都的“紫薇酒店”译成英语为“户RimeHoteL",紫微星在中国星相学中其星宿排名居首位,而英语pRime含有“首位的、首要的、最好的、第一流的”意思,因此这可看作是成功采用意译法的典范。

转换意译是指翻译人员不按词典中词汇的解释释义来翻译源语言,而是在了解了该商品的特点并考虑到本国消费者消费心理习惯后采用另一个译名来取代原名原意,使其与商品的特点有关联,例如:walkman(随身听),safeguard(“舒肤佳”香皂)、whisper(护舒宝)、Coca-cola“可口可乐”饮料),Benz(“奔驰”轿车),这种译法如使用得好,可以使人顾名思义,联想到产品的特点及性能,从而引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3.音译法

音译法指的是用音位为单位在译文中保留源语言的发音以便根据“名从主人”的原则,以突出l}文主要语言功能的一种翻译方法,常见的有“humor(幽默)、logic(逻辑)、sofa(沙发)、nylon(尼龙)、sonar(声纳)、whisky(威士忌)、Sony(索尼)、Casio(卡西欧)等等。

音译法看似简单,却也有很多讲究,翻译人员在下笔之前似应反复斟酌比较,比如“Benz“奔驰”轿车)本来是译成“本茨”的但后来采用谐音联想法,译成“奔驰”显然要比“本茨”好得多。

音译商标也须有一定的技巧,其原则是尽量简短,省去某些非重读音节,比如将“Rolls-Royce”译成“劳斯莱斯”,而不是译成“罗尔斯.罗迈斯”。

如果是中文商标译成英语,有两种情况:一是谐音造词,二是按照汉语拼音,这里须注意如用汉语拼音做商标,最好事先查一下英汉词典,看看英语中是否有与该拼音一模一样的词、如有,应该搞清它的词义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与该商品是否适宜?例如,我国曾有一种“芳芳”牌的化妆品系列被译成“FangFang",但“Fang”这个词在英语中的意思却是(“毒蛇的“)毒牙、(“犬、狼等的”)尖牙。

4.音译和意译结合法

音译和意译结合指的是在英译.中保留原文的发音同时又体现出原文的指称意思,是一种兼顾音译和意译、谐音又谐意的方法。例如“X-ray”译成中文是“爱克斯光”,“爱克斯”是字母X的音译,“光”是ray的意译,又如“Cambridge”译成“剑桥”,"UncleSam"(山姆大叔”,指芙国政府或美国人),newDelhi(新德里,印度的首都),ice-cream(冰淇淋)等等。

跨文化交际英语论文篇10

关键词招呼语语用调查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s.2016.02.092

0引言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因此,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习者在实际交际中语言运用的能力,即语用能力。在人类的语言活动中,无论是哪个国家,见面打招呼都是人们使用最频繁最普遍的言语行为之一。招呼语起到了建立人际关系的作用,为接下来的社会交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此,对英语招呼语的分析和研究,是了解高校大学生语用能力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1英语招呼语的概述

英国学者Firth(1972)对招呼语的研究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重视。他指出招呼语是“一种传递非表面信息和符号系统,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高度约定俗成的行为,遵循一些定型的常规。”关于招呼语的研究的侧重点和角度各有不同,但大多数都是以malinowski(1923)有关应酬交际(phaticcommunion)的理论为出发点的。大多研究者都认为招呼语至少具备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在交际中表友善的言语行为;二是程式化程度较高;三是语义含量较低。

Duranti(1997)对招呼语作了较系统的分析,他归纳出了招呼语具有以下六大特点:(1)临界性;(2)共同视角的建立;(3)毗邻对形式;(4)形式和内容的可预测性;(5)内在时空单元的建立;(6)对交际对象的认可。

ervingGoffman认为招呼是礼仪化的行为,具有建立或结束人际关系的功能,是交际开始的认定和标志。Laver(1981)认为,招呼语是一种礼貌行为工具,其使用受到礼貌规范的影响。Laver提出了“关于英国招呼语和告别语选择的制约因素分析框架图”,他考虑到了年龄、亲疏程度、社会等级、社交场合等因素都会对招呼语的使用产生影响。

2本研究的调查设计

本研究的调查学生来自普洱学院2015级英本1班、2015级应用英语班及2014级酒店班。为使研究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我们按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两个板块进行数据的分析。为保证问卷的真实可靠性,调查利用课堂教学时间,现场发放问卷,笔者讲解做题说明,并强调该问卷是匿名的不计分数,让学生自行完成,教师现场指导和督促。英语专业发放问卷66份,回收有效答卷66份,回收率为100%。非英语专业发放问卷52份,回收有效答卷51份,回收率为98%。

问卷一的设计参照李克特量表(Likertscale)的五分级制,通过“很常用”、“常用”、“有时用”、“很少用”、“从不用”五个级别,来考察中国学生英语招呼语类型的使用频度。为了便于统计和分析,我们将“很常用”和“常用”合在一起定为高频率;“有时用”定为中频率;而“很少用”和“从不用”定为低频率。第二部分由8个多项选择题组成。每题描述一个打招呼情景,然后给出2~4个选项。要求被试选出在该情境下最合适的答案。

3调查结果分析

借助统计软件SpSS15.0,我们对问卷结果做了统计分析,发现大学生英语招呼语使用情况存在以下特点及问题:

3.1使用招呼语问答形式单一

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非英语专业还是英语专业的学生,使用的招呼语类型较为单一,高频率使用的招呼语仅为以下几种(见表1)。

3.2对一些地道的招呼语方式了解甚少

在问卷中,笔者特意选取一些英美国家经常会使用的一些招呼形式,但是问卷结果表明学生掌握的招呼方式太少,对一些地道的真正在英美国家常用的问答方式了解甚少(见表2)。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欧美国家一些实际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招呼语的问答形式使用非常少,在访谈中很多同学提出对“Hellothere.”“wow,lookatyou.”“Justhanginthere”Can’tcomplain等句型不太了解其用法,甚至很多同学提出从未接触过此类招呼语。这一点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也表现得非常明显。

3.3英语称呼语选用不当

在问卷的第二部分即情景选择题中,学生们对英语国家的称呼语选用不当。

题①“williamJeffersonClintonisyourgoodfriend,whatwouldyouaddresshim?”选择“william”的专业及非专业学生仅占45%和47%;而选择“Clinton”的竟分别高达18%和17%;此外,选择“Jefferson”的分别为23%和16%。结果表明,学生对英语名字的构成不熟悉。在英美国家,姓名大多有三部分构成,即名(Firstname)、中间名(middlename)以及姓(lastname)。中间名在很多场合省略不用,而非正式场合或是熟人朋友之间常直呼其名,但是直接称呼别人的姓是很不礼貌的,姓通常要与mr.、mrs.、miss、ms.等词连用。

题②“YoumeetyourenglishteacherDr.Smithoutsidetheclassroominthemorning,whatwouldyousay?”的回答中,选择“morning,Dr.Smith”的专业和非专业学生比例分别只有56%和31%,其余学生均选择了“teacher”作为称呼语,而事实上,在英语里,同时,在英语中,teacher,lecturer,engineer之类的词只用来表示职业,而不能用作称呼。

题③“whatwouldalittleboyaddressmrs.Green,a70-year-oldprofessor?”一题中,只有45%和49%的专业和非专业学生选择了“mrs.Green”,选择“Granny”的分别高达55%及51%。

3.4礼貌方式及程度选择不当

在调查结果中我们发现,学生的礼貌方式及程度选择不当。学生受母语文化的影响,将“礼仪之邦”的思维方式带入外语中,从而使学生对礼貌等级把握偏离。

题④“Zhangtongisasecretaryinacompany.ShewenttotheairporttomeetmissGreenwhoshenevermetbefore.Howwouldshesay?”中,专业及非专业学生中只有42%和35%的学生选择了比较亲切自然的方式“excuseme,wouldyoubemissGreen?”而其余同学都选择了“excuseme,wouldyoupleasetellmeifyouaremissGreen?”在访谈中,学生提出他们认为后者比较礼貌。

题⑤“HowwillyougreetprofessorSmithassoonashefinisheshislecture?”专业和非专业学生分别有33%和19%选择了“Howdoyoulikeyourstudents?”其余同学都选择了“Youmusthavebeentired”和“Youmusthavehadatiringjob”。

在与陌生人的对话中,学生们也都倾向于使用他们认为比较礼貌的方式。题⑥“inthestreet,amanwantstosmokeacigarette,buthehasnomatch.Howwouldheaskastranger?”这一情境中,选择“Gotamatch,mate?”的专业占36%,非专业占10%,大多数同学都认为应该使用“wouldyoubesokindastogivemeamatch”的方式才更为礼貌。

题⑦“missLi,thesecretary,wantstotalktohermanager,mr.Smith.whatwouldshesay?”选择“iamterriblysorrytotroubleyou,mr.Smith.”的专业学生占28%,非专业学生占25%。事实上,这种表达方式非常生硬而且疏远了双方的关系,远远不如“Canihaveawordwithyou?”亲切。

3.5招呼语的内容及形式缺乏适切性

在招呼语内容的选择上,中国学生也表现出一些特征。如题⑧“onthewaytothecinema,ZhangLisawprofessorSmithwalkingtothecinema,too.whatwouldZhangLisay?”专业组只有24%的学生选择了正确答案“Goodevening,professorSmith.”其余同学都选择了“whereareyougoing?”“areyougoingtothecinema?”之类的询问行踪的招呼形式。而专业同学的正确率也仅为22%。

3.6英语专业学生的语用失误略低于非专业学生

我们把题型二里的选择题的错误率做了平均计算得出结果:从称呼语、礼貌级别、内容形式三个方面统计语用失误率。英专学生分别为:51.3%、54.3%、60.3%;而非专业学生的语用失误率依次为:57.7%、63.25%、68.3%。可以发现,英语专业学生的语用能力略高于非英语专业学生,但是两者的语用失误率都很高,英语专业学生的语用能力与非英语专业的没有显著性差别(见图1)。由此看出,学生语言能力并非与语用能力成正比,英语专业学生与非专业学生之间语用能力的差异并不显著。这一点也透露出有关L2语言能力与语用能力的另一种可能性,就是语言能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反而会对语用能力产生制约,使得语言能力较强的学生在真实的语用交际中过分考虑其语言的语法正确性,反而牺牲了语用的恰当性。当然,这一点还有待进一步的后续研究来证实。①

4问卷结果的原因分析

4.1文化迁移

文化迁移是指由文化差异而引起的文化干扰。它表现为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或外语学习时,人们下意识地用自己的文化准则和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和思想。②文化迁移往往导致交际困难、误解,甚至仇恨。在社交语用能力方面,主要是由语言学习者的文化观、跨文化观、价值观、信仰、社会距离、彼此权利义务等与本族语者产生差距而形成的。

4.2中西文化背景下礼貌原则的语用差异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往往都会遵循约定俗成的礼俗规范。但是,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必定会产生不同的礼貌规范。而人们潜意识里都会以本国的礼貌规范去衡量交际行为。Leech的礼貌原则具体如下: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扬准则、谦虚准则、赞同准则和同情准则。在借鉴了Leech的礼貌原则基础上,顾曰国归纳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五条礼貌原则:(1)贬己尊人准则;(2)“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称呼准则;(3)文雅准则;(4)求同准则。中西方在礼貌原则上的差异,也自然会影响人们的在语言形式上的选用。

5结语

高校英语教学培养模式亟需改变,加强语用能力培养应为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首先教师要改变以往“重语言轻语用”的观念,在教学中纳入语用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跨文化交际意识;二是在教学材料的选用方面,应尽可能的选择真实的语料,而不是为了训练某个语法点而刻意编造的生硬的材料;三是要注重语言环境的创设。学校及教师要通过多种网络学习平台、课内外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语言学习的语境和氛围。只有同时加大以上方面的教学改革力度,高校的英语教学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跨文化意识的复合型人才。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