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通讯实习计划十篇通讯实习计划十篇

通讯实习计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6:19:54

通讯实习计划篇1

台北市教育局为加强教师计算机基本概念的理解与实际操作能力、提升教师运用网络获取教学资源的知识技能、革新教学模式以及促进教学方式多元化,每年办理各类资讯素养研习课程,以期每位教师均能具备资讯素养能力,进而达成资讯科技融入各科教学的目标。台北市教育局规划开设的课程内容及参与对象,分别叙述如下。

(1)基础课程:如计算机基本概念、计算机简易维修、窗口应用、计算机辅助软件教学及光盘教学应用等基础课程,由各校根据校内教师的教学所需开办。

(2)进阶课程:如网页制作、多媒体影像处理、交互式网页程序设计、Cai软件应用及多媒体激光视盘制作等课程,由各级资讯重点学校及台北市教师研习中心办理,对象为各校资讯种子教师。

(3)资讯科技融入各领域教学研讨:应用各种计算机软、硬设备资源制作教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由各级资讯重点学校及台北市教师研习中心办理,对象为各校资讯种子教师。

(4)行政人员及资讯专业培训课程:如校长、教务主任等行政人员运用资讯素养能力及知识经济等课程,资讯组长或系统管理师专业资讯能力培训课程,由台北市教师研习中心办理。

教师资讯研习办理情形统计表详如表1

2.教师基本资讯能力评价

为了让每位教师了解参与各项资讯相关研习的成效,通过公正客观的评估方法,快速正确了解各项研习成效,以提供台北市教育局未来推动资讯教育的参考,及作为教师未来参加各项进阶资讯研习的依据,台北市教育局自2001年开始进行教师基本资讯能力评价,其评价的项目有文字处理(word)、电子表格(excel)、因特网应用(ieandoutlookexpress)、多媒体制作(powerpoint)及窗口操作系统(windows)五科,每科各有初级、高级两种评价等级。通过任意三科评价即表示该教师具备基本资讯能力。本评价活动实施对象为台北市各级学校教职员工,至2003年度通过率为97.13%。

3.亲子免费上网三小时研习

自台北市教育局积极推动资讯教育以来,校内教师与学生均已会上网。为了让学生家长也能同步成长并重视家庭的资讯教育投资,特规划亲子免费三小时上网训练计划,提供学生、家长或小区人士学习成长之机会,缩短家长与亲子间的数字落差。规划开设课程内容如下。

(1)基础班。教导如何上网查询数据及收发电子邮件。市府网站、市教育局网站及学校网站应列为学习者练习之对象。

(2)进阶班。教导上网查询技巧及电子邮件设定,包括网站首页设定、网站的浏览及如何下载数据等。

研习课程参与对象为学校学生、家长(优先录取)或小区人士等,均可免费报名参加。亲子免费上网三小时研习课程办理情形详如表2。

4.强化教师运用资讯科技融入各领域教学的能力

在现今资讯化的社会中,学生获得讯息的来源已经多元化,并且因特网上存在着丰富而多元化的资讯,其特性是没有时间、空间的限制,而且操作很方便。因此,资讯科技的设备,变成教师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辅助教具,而对于资讯工具及其运用的知识技能更是资讯化社会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及教学方式。

具体做法如下:

(1)强化资讯科技融入各科教学的能力。

(2)因应九年一贯教学实施,培养教师运用资讯科技统合各领域资源的教学能力。

(3)办理资讯科技融入教学进阶研习与教学观摩。

通讯实习计划篇2

我国台湾地区的信息产业发展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从上世纪90年代以后,紧随美国提出的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计划,台湾加紧了对本地区信息化的推动,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取得了不俗的业绩。下面我们选取国际上调查频率稳定,并且有权威性的国际组织和机构所进行的信息化评价情况,观察台湾的排名,以了解台湾的信息化发展水平。

(1)世界经济论坛(weF)的networkedReadinessindex(网络准备指标)。从2001年开始对全球82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排名。其测评的内容包括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整体环境、信息化准备程度、信息化应用程度三方面。台湾2003年在82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9,2004年在102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17。

(2)英国经济学人下属eiU的e-BusinessReadinessindex(电子化准备指标)。从2000年开始对全球6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排名。其测评的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法规与政策的完备性、商业环境整体效率、电子商务社会文化多元性、e化服务可得性等。台湾2003年和2004年在60个国家和地区的排名都是第20。在其中的信息技术的联接度和e化服务的可得性两项中,排名为世界第3。

(3)国际数据公司(iDC)的informationSocietyindex(信息社会指标)。从1996年开始对53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排名。其测量的内容包括电脑基础环境、互联网基础环境、通讯基础环境、社会基础环境。台湾2003年排名第20,2004年排名第24。iDC的评比显示,台湾的通讯基础环境排名为全球第3,互联网环境为第14。

通过下面的一些最新数据,可以对台湾信息化的发展水平有更为直接的印象。截至2004年9月,台湾商用互联网账号总数(不包括学术及政府网络用户)已达1033万户,其中宽频网络用户337万户,移动网络用户385万户。经常上网人数突破900万,达905万。网络应用普及率为40%,企业联网普及率已达81%。

台湾资策会人士认为:台湾整体信息与通讯应用基础建设已达到比较先进的水平。市场竞争环境、信息通讯网络的基础建设及信息通讯服务产业的发展都有长足的进步。无线上网人数、家庭宽频普及率与电讯产业的竞争程度等排名都跻身于全球前10位。

2、政策推动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台湾当局就已经非常重视信息产业的发展。1979年成立由官方与民间共同出资的财团法人——资讯工业策进会。20余年间该组织在推动资讯通讯产业相关政策的制定、信息技术的跟踪与研发、推动信息产业发展、培育新兴产业等方面都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2003年,台湾信息通讯产业的产值已达到640亿元新台币。

1993年,美国在全世界率先推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台湾随后也推出本地区相似的计划,并成立主管机构,推动台湾的信息化发展。先后成立了“‘行政院’‘国家’资讯通信基本建设专案推动小组”(简称nii小组)、“‘行政院’资讯发展推动小组”(简称院资推小组)及“‘行政院’产业自动化及电子化推动小组”(简称iaeB小组)。后为提高整体性及业务效率,于2001年将上述三个机构合并,改为“‘行政院’‘国家’资讯通讯发展推动小组”(简称niCi小组),自此该机构成为专职推动台湾信息产业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的机构。其推动信息化的目标是:①电子化政府:建立畅通及安全可信赖的资讯环境,政府机关和公务人员全面上网;公文电子交换全面实施;600项政府申办服务上网;户籍和地籍誊本全免;政府资料公开,全民参与。②产业电子化:健全产业自动化及电子化应用环境;建构高效率供应链管理网络,达成最佳化供需机制,协助企业建立全球运筹营运体系,提升产业竞争力。③网络化社会:丰富网络内容,加强文化及自然资产数字化应用;偏远地区普设资讯公共服务站,缩小数字差距;建立数字学习环境,让人人容易上网学习;提供个人化的保健、医疗服务。④基本建设:整备知识经济发展所需的资讯通讯相关法规环境;上网人口比例达到50%,其中宽频上网达70%;提升资通产业技术与发展环境,建立可靠的网络安全机制;普及全民资讯教育;建立智慧型运输系统,便捷交通;提高侦防能力,防止网络犯罪;掌握国际资通标准,促进国际合作。

进入新世纪后,台湾推动信息化的措施主要包括:知识经济发展方案,该方案由“行政院”经济建设委员会提出,“行政院”2000年8月通过。计划推动期5年,从2001年1月起至2005年12月止。

方案的目标包括下列5点:

(1)全岛研发经费占GDp的3%,其中30%来自政府部门,70%来自民间部门。

(2)技术进步对经济成长的贡献达75%以上。

(3)政府及民间投入教育经费总和占GDp的70%以上。

(4)知识密集型产业产值占GDp的60%以上。

(5)宽频网络配值率及使用费与美国相当。

方案共有5项发展策略:

(1)由民间主导产业发展,政府的角色着重于建立环境与排除营运障碍。

(2)以建立创新与创业机制及推广资讯科技与互联网应用为动力,通过知识的运用,加速研发及商品化,创造新兴产业,使既有产业利用知识降低成本,增加附加值以提升竞争力,推动知识运用,创造市场需求,带动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3)从基础建设、法制、人才供应及行政面,同时进行检视,以构建知识经济优良发展环境。

(4)政府再造应与企业再造同步进行,以产生相辅相成效果。

(5)采取措施消除知识差距,以使全民共享运用知识所带来的成果。

该方案认为台湾地区已具备初步发展知识经济的基础,希望经由方案的推动,在未来10年内达到先进国家和地区的知识经济水平。

2001年,基于资讯通讯科技所带动的技术变革,“行政院”niCi小组规划完成“‘国家’资讯通信发展方案”,12月“行政院”正式通过实施。该方案系以台湾电子化为发展愿景,希望运用资讯通信科技,建立高效能政府,以提升产业竞争力,构建资讯化优质社会。

而2002年的“数位台湾”计划,是推动台湾走向信息化社会的集大成计划。2002年“行政院”科技顾问组将“‘国家’资讯通信发展方案”中的电子化政府、产业电子化、网络化社会、基本建设等4大领域,扩大为“数位台湾”计划。同年5月,“数位台湾”计划被正式纳入“挑战2008:‘国家’发展重点计划”十大重点投资计划之一。3、“数位台湾”计划的信息化前景

3.1总目标

其目标是运用资讯和通信科技,建立高效能的政府,提升产业竞争力,建构高品质的资讯社会与创造智慧运输环境,以加速带领台湾迈向知识新经济,打造台湾成为亚洲最e化的地区之一。计划各年度目标如表1所示。

表1“数位台湾”计划分年目标计划指标名称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

宽频上网户数(万)200300380460530600

e化商务排名(weF指标)181614121110

e化政府排名(weF指标)776665

资讯社会排名(weF指标)15129865

e化政府民意满意度(%)305060657075

“数位台湾”计划的整体预期效益可区分为经济面、政府服务面、资讯应用面与基础建设面等四大层面。

(1)经济面:通过“数位台湾”计划的推动,创造两万个就业机会,e化服务业总营业额达3000亿元(新台币,下同),协助弱势企业扩增整体营业额400亿元,产业e化率达60%,电子商务交易额占GDp比率达15%。

(2)政府服务面:提供600项上网服务,5年内公文交换率达到55%,e化政府民意满意度达75%。

(3)资讯应用面:除前述表格中的信息化社会与e政府指标外,电子商务应用程度将达到全球前10名。

(4)基础建设面:上网人口总数比率达50%;其中宽频上网人口比率达到35%,南北主要骨干频宽达1150Gbps,国际海缆频宽达250Gbps。

“数位台湾”计划为滚动式计划,在实施的过程中逐年检讨修正。2004年6月该计划调整为“600万户宽频到家”、“e化生活”、“e化商务”、“e化政府”及“缩减数位落差”等5大架构、58项子计划。详见下页表2(因篇幅原因,只列至二级计划)。

表22004年“数位台湾”计划核定的新架构

宽频到户600万户

推动无线宽频网络

建置发展网络协定ipv6

宽频到家建置安全的资讯通信环境

“内政部”自然人凭证发证计划

建置及营运、岛内及海外pKi互通机制

建立资、安产品验认证机构或实验

数位学习“国家”型科技计划

数位典藏“国家”型科技计划

数位娱乐计划

网络文化建设发展计划

e化生活故宫文物数位博物馆建置及加值应

数用计划

位不动产资讯中心

台网络健康服务推动计划

湾推动e化交通

计产业协同设计电子化计划

划农业产业知识管理应用计划

e化商务中小企业知识管理应用计划

电子商务国际合作及交流计划

企业经营服务e网通

政府整合服务单一入口

线上政府服务e网通

e化政府公文交换G2B2C计划

政府机关视讯联网系统计划

开放政府数位资讯

防救灾紧急通讯系统整合建置计划

缩减城乡数位落差

缩减数位缩减产业数位落差

落差协助国际缩减数位落差

3.2推动成果

(1)基础建设:2003年底台湾宽频用户数已达304万人,自然人凭证发放突破23万张,辅导中小企业宽频e化达1125家,应用pKi安全机制的企业超过2000家,并正式开放ipv6影音平台。

(2)e政府:完成许多系统/平台建置、线上服务等工作,大幅提升电子化程度与行政效能;2003年,美国布朗大学评鉴e政府,台湾居世界第五。

(3)e商务:带动岛内重点产业共600家厂商投入新台币10亿元,世界经济论坛评鉴台湾居世界第六。参入并推动产业协同设计,建置农业知识管理入口网站等多项专业知识库,以及中小企业知识管理相关网站,以提升台湾农业与中小企业的知识积累、管理、传承、流通与应用的能力。

(4)在资讯社会推动方面:2003年完成2881项,超过1万小时的线上教材。培训专业人才,发放45000张医疗凭证iC卡,在上百个偏远地区建置公共资讯服务站及资讯服务网站,并推动数位广播电视共同转播系统与mHp,以促进数位娱乐发展。

(5)完成建置智慧运输走廊路况动态资讯系统雏形,协助建置重点都市交通控制系统,补助重点都市购置智慧型大众运输工具并促进交通管控与服务改进,提升交通资讯中心的服务能量。

4、m台湾计划

2004年8月,“行政院”为因应第三次it革命,将个人电脑、internet和移动通讯结合而形成“服务无所不在的网络”,从政府、企业、家庭到个人,在任何地点,运用任何设备都可联网,随时随地方便取得资讯,以此提高工作效率、增进生活便利,以大幅改善生活品质。又鉴于国际市场整合移动电话网络及无线区域网络的趋势,以及台湾无线区域网络设备产量及手机用户普及率均为世界第一的优势,台湾“行政院长”在新十大建设中提出“m台湾计划”,打造“行动台湾,应用无限,跃进新世界”的愿景,使台湾从e化进步到m化。计划以“宽频管道建置分项计划”及“行动台湾应用推动分项计划”两大工作项目进行,前者以“内政部”为指导单位,后者以“经济部”为指导单位,以370亿元新台币为预算,分5年(2004~2008)时间进行推动。

(1)基础建设方面:以都会区或特殊地区为主要推动区域,再渐次普及全岛。由当局结合业者需求,以公共建设经费建设计6000公里宽频管道,提供固定网络、有线电视及移动电信业者等承担、铺设光纤。

(2)行动服务:在创新行动应用方面,完备基础建设,建立行动化便民服务。累计完成建置10个行动城市、15个行动专区,并建立10项特定政府单位(工业区、会议中心等)行动服务。

(3)行动生活:从民间出发,创造便捷民生,构筑优质化民众生活。主要分为“m——民生”,“m——社区”,“m——娱乐”,及“m——照护”等四项。累计完成建置15个示范生活圈,25个m化社区,15个m化娱乐服务示范应用点及30个m化照护专属机构。

通讯实习计划篇3

一、结合本部门的情况,制定新的招收新干部的要求,确保招收高素质的新成员进入学习部。 

由于刊物审稿工作的要求有所提高,下学期对与新干部的要求明显要严格,初步计划如下: 

1、招干分两批次:一是学习部日常工作成员的招收。主要侧重于其团体合作精神及管理能力的培养。二是《旭日》、《军训专刊》审编成员以及学校学生会各类大型活动报道的通讯员的招收,采取考试面试的形式以保证人员的写作水平,并与办公室(他们更了解每次活动情况)合作成立编委小组,提高文稿方面的质量。 

2、要求各院系学习部有专门的通讯员,和我部成立通讯小组,负责活动的通讯报道。 

3、邀请学校记者团干部对我们的干部进行写作和通讯报道方面的指导和培训,提升内部写作水平。 

4、加强新成员的培训与能力培养,使其尽快适应部门工作环境。并加强各院系新一届部长与我部新成员的沟通。 

二、加强学风建设,严肃考纪考风,展示我校广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展现当代大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学习部一直本着服务大家的宗旨,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学习氛围。端正学风,强化纪律观念,调动大家的学习热情,培养全院学生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较强的自学能力,更好地发挥本部责能, 

三、《军训专刊》的征稿、审稿、排版以及出版系列工作 

《军刊》的工作将是下学期又一大工作重心,汲取XX年的《军刊》的经验,我们务必作好充分准备,争取一开始军训的同时马上开始《军刊》的宣传及征稿工作,责任落实到位,坚持以各系部长和本部门成员为小组直接到班进行大力宣传,以保证所征集的稿件有更好的质量。 

四、《旭日》征稿、审稿、出版系列工作 

《旭日》工作一直是本部门的中心工作,下学期,我们将继续对《旭日》的稿件内容质量把好关,并对其内容及排版进行进一步改进,保证文章内容文明健康、新颖有特色,使得《旭日》逐渐成熟化,更加有创意。 

《旭日》的质量问题是至关重要的,“杜绝抄袭,支持原创”依然是我们的征稿原则,务必严把质量关。为此,我们在下学期会着重加强内部干部写作水平的培训,同时合理进行人手分工,责任到位。 

五、院运会的审稿小组工作 

    以院运会审稿工作为锲机,加强新旧干部的沟通与交流,提高新一批学习部成员的办事能力及管理能力,继续保持校与院系学习部间的和谐关系,增强友谊,建立友好的工作关系。其次,以各院系学习部部长为主要审稿人员,内部成员为辅助工作者,保证运动会的稿件数量及质量,并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使得稿件审查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六、加强例会监督力度,保证每次例会以高质量召开,并保证工作落实到位。 

根据本部门例会制度,对例会时间及质量作出明确规定,加强本部与各院系部门交流,工作任务安排到位,达到预期效果。收集各系部门例会工作汇报表,了解各院系学习部对会议内容的明确程度和近段时间的工作计划、成绩、总结及相关报道,作出汇总存档。 

七、规范资料管理制度 

秘书组要规范管理资料文件(包括部门制度、征稿启示、月结表、会议记录、工作计划及总结、学生干部档案表等),形成一定的历史资料为新一届学习部工作提供经验教训,作参考。学习部档案分为:章程制度、活动策划、工作总结等。 

八、通讯录的更新 

新的一个学期,通讯录也要进行一次全面的更新,目的是保证每一次例会能按时按质的进行以及能够迅速安排工作任务。同时,也继续实行“一对一责任制”工作原则,提高工作效率。 

九、举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有了本学期的文明修身演讲比赛的经验,我们决定再举办一次由学习部组织的大型活动,提高各干部的工作组织能力及协调能力。其次,根据各院系特点,落实任务,初步计划以几个系为单位联手合作开展活动,加强院系间的沟通。 

通讯实习计划篇4

论文摘要:信息经济时代澳大利亚教育部出台了一个宏观地涵盖各级各类教育与培训的总行动计划;本文对此计划的目标框架,学习策略和进程作了介绍。

1998年12月。澳大利亚政府出台了《信息经济的策略框架》(strategicframeworkfortheinformationeoooomy)。《框架》的第二条明确规定:对澳大利亚公民要进行适应信息经济时展的理念教育与技能培训。澳大利亚联邦教育、培训和青年事务部部长大卫·坎普同时指出:“科学和技术正日益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为适应信息经济的飞速发展,迎接新世纪的严峻挑战,澳大利亚公民必须寻找一切机会转变观念、更新知识、提高技术水平。

为响应政府的这一号召,澳大利亚教育网络咨询委员会erc(theeciucatiannetworkaus-traliareferencec}mussiam)组织相关的效育和培训机构,特别是委员会下设的信息经济工作小组iewg(rnfo}rnationeoananyworming}p),起草并修改完善了《信息经济的教育与培训行动计划)(azaeducationandtrainingactiomplanfourtheinfoaxration}),并得到了联邦教育、培训和青年事务部〔ielya(ijep-armnentofeducation,trainingandyouthaffairs)的认可。x.000年3月,教育部支持该行动计划出台作为指导性文件二并同意了基础教育的行动计划“‘在线学习“’(learninginanonlineworld)。职业教育的行动计划’“为信息经济而学习”(fleaableleaningfortheinforrnatiariecorbo-my)和高等教育的行动计划“更新更高(thewayforward)也得到了相关部门的认可。

(信息经济的教育与培训行动计划)是一个宏观地涵盖各级各类教育与培训的总行动计划,旨在提供共同的目标框架、学习策略和进程,以便所有承担教育与培训的部门各自努力达到国家的共同目标。

该行动计划强调教育与培训结构的改革和创新,同时要求在总的框架下,所有相关行业和部门要做到如下三点:

1.制订规划、采取措施以保证所有公民拥有适应信息经济时代生活、工作、终身学习的技术和技能;同时确保为澳大利亚的信息经济培养大量的信息和通讯(ict)人才。

2.转变行业观念,充分认识信息经济对教育、培训和研究将产生深远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影响。

3一重新审视商业的运作方式,以保证在国际国内的竟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教育与培训行动计划成功与否,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是否摆在优先考虑的地位。

1.给教育和培训机构的教师、培训者、研究者及所有的工作人员提供专业发展机会,以帮助全民适应社会的改革与进步;

2.给教育、培训机构、研究所及图书馆提供价格合理的先进信.息和通讯硬件,并提供长期可靠的技术支持;

3.在网络资源开发、网上信息、网络运行管理方面增进教育与培训、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

4,政府为教育和培训机构制订适应信息经济和知识社会的综合政策;

5.出台相应的管理条例,以保证澳大利亚的教育和培训与国际环境接轨。

教育与培训行动总计划涉及五个相关的行动领域:人的素质;硬件保证;资源建设与网上服务;政策保障:网上管理与监控。每个领域同等重要,它规定了自己的目标和措施。

行动领域一:人的素质

1.目标:

(1}所有公民能熟练运用现代技术提高创新能力,管理者、决策者、领导者能充分认识信息通讯技术在其行业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提高适应信息经济的领导和管理能力。

(2}培养足够数量的拥有信.息通讯技术知识和研究能力的专业人才,以适应信息通讯及其它行业的需要。

(3}教育与培训机构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教师、培训者、研究人员要率先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运用到教学和研究的实践当中。各级管理和决策者们要提高适应新形势的领导和管理水平。硬件供货商和维护者同样要迅速掌握先进技术。以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

2优先措施:

(1)在教育和培训机构的所有课程中开设“信息通讯技术ici"’综合课程;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扩大教育与企业的合作;

(2)检查、监控教育和培训机构中现有人员的信息通讯技术水平;

(3}鼓励专业发展的措施,不断推出新的模式,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中的绝大多数工作者能熟练地把现代技术运用到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学习过程之中;

(4}鼓励运用信.息通讯技术研究有效的专业发展,鼓励研究运用现代技术和提高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

行动领域二:硬件保证

1.目标

所有教育和培训机构的硬件提供者必须提供低价格、高质量的先进信息通讯技术设备,包括用户终端和大容量的网络设备,以支持有效的教学模式,使澳大利亚达到世界级的研究和培训地位;鼓励教育与培训部门内部的竞争,同时为国内外企业提供竞争的机会。

2.优先措施

为教育与培训机构提供价格合理、适应未来发展需求的带宽支持在线学习、教学和科研。教育和培训机构要:

(1}监控本系统带宽的供应和需求,包括成本因素和国际价格比较;

(2)监督资金和立法到位,以保证硬件供货商在国际竟争中以合理的价格经销带宽;

(3)及时提供教育和培训机构的最新信息,以保证硬件投入的最佳配置;

(4}调查适应未来发展的带宽的最低要求,以及未来教育和培训机构硬件配置和数量的标准:

(5)调查研究资金投入和硬件维护的方式,探讨教育培训机构、信息通讯行业和服务商之间的合作关系,为硬件和带宽建设创造新的模式。

行动领域三:资源建设与网上服务

1.目标

(1}澳大利亚教育和培训机构要拥有先进的技术和能力提供网上资源和服务以支持新的学习、教学与研究模式和课程体系的不断改革与创新以及更好更有效的服务与管理。

(2)澳大利亚要拥有先进的技术和能力建立强大的网上教育和培训服务系统,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同时宣传澳大利亚独特的民族文化,并利用网上信息出口创汇。

2,优先措施

在网上资源建设和眼务方面,教育和培训机构要加强系统内部的合作,同时加强与其它行业的合作。教育和培训机构应该:

(1)通过项目资助、联合开发和其它方式推动澳大利亚网上教育和培训资源的建设;

(2}保证澳大利亚网上教育和培训资源的质量,包括技术标准、信.息管理标准和知识产权管理;

(3)建设澳大利亚教育网(ednaon-line),作为澳大利亚教育培训资源和服务的公共网关;

{4}调查企业战略的发展,预测澳大利亚网上资源建设的发展潜力,包括国内和国际的注册用户,制定充分利用网上资源的措施;

(5)鼓励网上资源的创新发展研究和网上资源与教育学关系的研究。

行动领域四:政策保障

1.目标

澳联邦、州和区域政府出台统一政策,认可教育和培训机构在澳大利亚向信.息经济转轨过程中的关键地位。

2.优先措施

教育和培训机构要制定跨区域的政策,由联邦教育、就业、培训和青年事务部(mceetya)认可。并继续支持教育和培训系统研究信息经济问题的唯一全国性组织—澳大利亚教育网络咨询委员会(erc)的工作。

行动领域五:网上管理与监控

1.目标

政府出台相关的管理和监控规定,诸如知识产权、通讯、网上资源、域名、电子交易及数据保护等,以推动信息经济的发展。这些管理规定将对教育和培训行业的组织和管理,以及教与学的实施产生积极的影响。

2.优先措施

(1)制定和执行在教育和培训机构中合法使用信息通讯技术的计划;

(2)制定和实施未来通讯战略,以提醒教育和培训工作者注意当前和今后将要出现的影响信.息通讯技术使用的管理问题;

(3)确立与政府管理规定中相关领域的特殊地位,如版权和通讯;

(4)通过澳大利亚教育网络咨询委员会(erc)继续研究网上管理的若干问题。

在国家总的行动计划指导下,澳大利亚各州根据本地教育的实际情况,纷纷制定了相应的教育发展规划,如昆士兰州就出台了《2010年教育发展战略草案)。《草案》明确指出:教师不再仅仅是传统课堂中知识的传授者,而应该掌握熟练的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实现有效的学习过程。同时,信息技术在学校的管理中应发挥重大的作用。州教育权威机构并承诺:

1‘提供足够的计算机供学生学习;

2‘提供足够的计算机供教师教学与科研;

3.提供计算机网络系统供教师学生和教育机构交流,并获取广泛的信息资源;

4.提供丰富的网上课程;

通讯实习计划篇5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是一所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本科独立院校。作为具有it特色的学校,通信工程专业是我校建设最早、最具特色的拳头专业。经过近9年的本科教育及快速发展,不断探索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大胆实施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改革。2010年本专业被纳入广东省特色专业建设点立项建设。

一、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通信工程专业是一门技术含量高、发展快、综合性及实践性强的专业。目前国内通信专业逐年扩招,院校之间、专业之间及学生就业之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而我校通信工程专业要在强手如云的众多高校中占有一席之地,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和竞争力,就必须以特色显示活力,以特色保证质量,以特色增强竞争力。因此如何体现特色,首先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探索与中兴通讯nc学院校企合作模式,研究信息通信技术快速发展对应用性人才的需求,在专业定位上紧跟通信技术的发展,以3g为切入点,结合现代交换原理、光纤通信、计算机通信网等课程构建全程现网的专业知识体系结构,培养适应通信技术快速发展的工程应用型人才。

二、特色专业人才培养几点思考及实践

1.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专业方向课的工程实训

2009年我校与中兴通讯nc学院采用校企合作签署合作协议,联合共建nc(networkcommunication)网络通信实训基地,相应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并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修订后的人才培养方案将专业课与现代通信技术紧密结合,突出现代交换原理、光纤通信、3g移动通信、计算机通信网及网优网规的工程系统训练。图1为本专业学生所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图。图2为相应的课程体系及学分比例图。调整后的课程体系对理论教学进行了相应的优化,理论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从原来62.5%降到57.9%,而实践教学得到强化,学分比例从原来的21.5%增加到目前的26.1%,尤其是专业实践课采用现网设备进行教学,与工程紧密结合,突出专业特色,很好地贯彻了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2.专业课与实际工程结合,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通信人才

以3g移动通信课程为例:在教学过程中,以td-scdma的网络建设流程和设备运作为教学主线,将td-scdma核心技术及3g网规网优等技术融入到课程教学环节之中。重点讲解移动通信及td-scdma技术原理、关键技术、网络规划和优化、td-scdmarns产品数据配置、维护及故障处理等方面知识。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以任务为驱动力,例如以某市无线网络规划为任务,为学生讲解网络规划的流程、链路预本文由收集整理算、网规勘察的内容、技术要求及勘察工具、用规划工具进行系统仿真、生成仿真结果并进行分析,最终调整规划方案以达到规划目标。课程的教学改革真正将专业课的理论实践教学与实际工程相接轨,达到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培养职业素养的目标。

3.通过教学研究、教学改革及教材建设促进教学水平整体提高

在教学质量工程中,教学研究及教学改革是基础,也是关键。近2年本专业申报广东省、学校质量工程项目、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共10项,实施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等一系列课程改革。编写现代交换原理教材1部,修订通信原理、程控交换、光纤通信、3g移动通信实验讲义4本。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试手段等方面的实践和探索。以通信原理教学改革项目为例,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例如第一节课的教学,首先要告诉学生这门课要学什么及与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及课程的衔接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在教学方法上,灵活运用传统教学方法,比如调制系统的学习,从五个角度比较不同调制系统的调制原理、解调原理、调制效率、功率谱及抗噪声性能的不同点,分析不同系统的有效性及可靠性指标。在学习复用技术时,采用提出问题、自学引导、问题讲解、得出结论的方式巧妙地让学生理解不同复用方式的应用范围、各自的特点及关键技术。在学习编码技术时,通过为什么要编码、如何编码解码、不同编解码的优缺点分析将各种信源编码及信道编码清晰地展现给学生。通信原理的实验教学也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将原来的全部验证实验改为验证+仿真+设计的方式,包括pcm编解码与fsk调制解调验证实验、hdb3编解码及psk调制解调的matlab仿真实验,采用fpga及vhdl语言实现循环码编解码电路的设计实验。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实践成效。

4.师资队伍是建立良好教学和科研服务体系的有力保障

通信行业具有实践性强、更新快的特点,而高校教师普遍存在偏重理论教学、教学内容与实际工程需求脱轨的情况。因此要想培养具有工程实践型的应用人才,需要教师必须跟上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依托我校与中兴通讯nc学院签署的合作协议,每年本专业都会送相关专业教师到中兴通讯进行实习或专项进修。近3年,本专业已派遣教师学习td_scdma原理与设备调测、cdma网络优化与规划、sdh光传输、数据通信、程控交换、下一代网络(ngn)等课程;聘请中兴通讯nc学院一线技术人员为本专业的兼职教师;定期与中兴通讯展开先进通讯网络技术的研习讨论,针对当前研究领域的热点难题进行学术交流。同时本专业鼓励教师参加各项科研活动,近2年成功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市科技项目11项,逐步建立起一支理论水平高并具有一定工程素养及科研能力的创新师资队伍。

5.通过实习基地建设真正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能力

近2年本专业总共与9家通信设备制造商、运营商及产业链上的工程公司签署了实习基地建设协议。比如学生完成现代交换原理、光纤通信、3g移动通信及数据通信专业课的学习后,可以自愿报名参加中兴通讯nc学院组织的nc助理工程师认证,并为认证通过的学生提供通信产品的开发、调测、维护、网规网优等方面的顶岗实习及就业机会。其他几家实习基地每年都会接收本专业的学生参与到其通信产品的设计、生产及维护工作中去。学生在企业实习不仅熟悉了企业的运作,了解了企业文化,还通过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提高了专业技能、丰富了实践知识。另一方面,企业也进行了人才储备,解决招聘人才的成本,达到双赢的目的。

三、结束语

通讯实习计划篇6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系统终端机研制

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系统是新时代的通讯手段,是以往的交流通讯方式的改革和创新,是高科技不断发展的成果。和以往的通讯方式比较起来,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系统更为便捷、高效率、应用广泛性的特点。

1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系统的设计内涵

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系统是语音交流形式的主要体现,其主要是利用计算机网络的搭建和运作,建立便于交流和沟通的体系构建。把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各个系统的数据线路,和通讯应用设备进行连接和运作。其包括在主要计算机设备终端的计算机器通的连接,计算机设备终端与客户的应用端的连接等等。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系统的终端是由各个科技的成果有效利用而完成。有效的把各个机体的数据线路与计算机的终端、客户的终端进行连接,有利于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系统通讯效率的增加,达到语音通讯的效果最大化。例如,脉冲编码配置的方法的应用,利于通讯内容的完善保存和信号强度的增加,满足人们的通讯需求,建立全新的计算机发展方向,完整我国的通讯体系。

2计算网络电话通信系统的设备组成

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系统的组成具有多样化和专业化的特点。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系统的组成是由客户的终端数据接线位置,a/D的数据终端电路系统、计算机单片构造、amBe语音装置、计算机终端电源配置系统、等等设备的构建。详细见图1。

通过图片可以看出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系统的组成是相互协调性存在和运作的,其中计算机网络通讯设备的网路系统主要基石,向计算机主体导入并连接到各个数据的介入口,产生一些列的数据网络分布,包括单片系统和铃流电、a/D线路、电源设备、监测路、amBe电路等等之间的构建和运作,最终组成了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系统。

3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系统终端机研制的有效发展

3.1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系统终端机研制人才的培养

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系统终端机研制有效发展,首先国家应该把对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人才的教育投入放在首要位置。首先国家应该加大对计算机网络人才教育的投入。其次国家应该不断完善我国当前的计算机发展计划,倡导计算机网络学校的建立,包括中等职业计算机学校和高等计算机学校的建立,增加计算机教育的多样性,增加学生与计算机的接触率。就交教育学校而言,学校应该把计算机网络课程放在首要的教育位置,不断丰富计算机的专业内容,以计算机教育的专业理论为基础,丰富通讯工程内容的学习、构建新颖化的网络教授体系等等。

3.2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系统的课堂教学

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学习主要装专业构成包括,文化基础课、计算机理论课、电路和数据分析课、电子原理分析课程、数字电子通讯课、计算机程序应用、web课程。wap开发课程等等,由于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学习内容具有你多元化的特点,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时,应该充分发挥计算机学习的扩展性,在学习良好的装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多设置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实践课程,例如,教师可以充分拿出一节课来让学生进行wap的租住开发和设计,让学习行业能够充分发挥发、自主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日后步入社会的自主工作能力的提高。其次,教师也可在进行计算机网络教学时,展开学习课程的项目规划。例如在进行计算机的课程学习时,教师完全可以充分利用以往的教育案例,包括工程案列,让学生在实际的应用中,提高学生对工程案例的重点掌握,有利于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教师在进行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系统教学时,构建有效的课程体系安排是基础,其次教师也应该丰富教学的灵活性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字数构建小组式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小徐教学的优势,发挥不同个体的计算机技能,提高开酸碱课堂学习的效率,激发学生兴趣。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系统的课堂有效教学,是学生掌握计算机课程的主要方式。因此教师要不断增强自身的教学能力,优化课程的学习模式,为学生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

4结论

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系统的应用,是社会通讯不断进步的体现。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系统的不断发展,是以往通讯手段的革新和发展,极大的丰富当代人群的通讯方式。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系统的的存在,规避了传统短话线路繁琐的现象,降低力电话的资金输入,完善了计算机的通讯格局,对于社会的经济和科技的发展都具有重大影响。因此,应该把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系统放在发展首要位置,并进行不断的推崇和利用,促进先进网络信息技术的换代更新,加大社会计算机通讯的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强蔚,徐玉滨,等.aD73311模/数转换器在数字语音编码中的应用[J].哈尔滨大学学报,2013,38:780-800.

[2]analogDevicesinc.aD73311Datasheet.2015.

[3]张念淮,江浩.USB总线接口开发指南[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3:26-35.

作者简介

马明良(1979-),男,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人。大学本科学历。毕业于重庆经贸管理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

石元兴(1973-),男,青海省乐都县人。中专学历。毕业于西安电校。主要研究方向为通信网络。

通讯实习计划篇7

关键词:微机组装与维护;项目式教学法

一、项目式教学法的优势

项目式教学法是建构主义理论体系的一种教学模式,是通过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的培训方法。体现了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思想,通过整合贴合实际职业环境的项目或者学习任务,构建一个开放性和探究性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一)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项目式教学转变了学生学习的方式,教师布置完项目任务后,大部分时间由学生自己查资料、定计划、分工合作完成任务,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增强,通过实际项目的训练和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力。

(二)能有效提高教师的知识和技能。

教师需要在分析职业工作过程、描述职业行为的基础上,基于实际教学内容,紧紧围绕工作任务的完成需要来选择和组织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开阔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内涵,进一步增强自己的业务素质。

(三)能有效地为企业输送人才。

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学校的教学内容往往落后于企业的实际需要,教材内容会滞后于生产发展,这是一个客观存在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采用项目式教学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按照基础性的学习理论,结合企业的实际项目来组织项目课程,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项目课程的功能,从而能高效地培养面向社会职业岗位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项目式教学法的应用尝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笔者在《微机组装与维护》的教学过程中,运用项目式教学法,以培养面向社会职业岗位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制定工作任务、完成资讯问题、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完成评价表以及总结、布置作业等,增强课程内容与实际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能够让学生在模拟真实企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培养的学生与企业能更好地衔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制定工作任务。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以及大众对计算机的需要日益增长,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高科技产品。随之而来的微机组装与维护技术也已成为当今it行业从事硬件工作岗位的销售员、系统维护员和硬件工程师必须掌握的一项职业技能。因此,在《微机组装与维护》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以此为课程目标,通过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密切合作,请企业的工程师参与教学内容的编制,了解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基于计算机组装、维护、检查与维修实际工作过程整合、系统化内容,在分析职业工作过程、描述职业行动领域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设计了以下的工作任务:①计算机部件识别与选购;②计算机硬件组装与技术规范;③计算机操作系统安装;④计算机系统安全防护;⑤计算机系统维护与优化;⑥计算机系统克隆;⑦故障检测、维修与操作规范。

以上每项学习任务都突出了工作任务与知识的练习,都有一个任务描述,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在学习每一个任务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同时注重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关联,培养符合职业岗位规范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二)完成资讯问题。

根据上面制定的工作任务,明确任务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和目标,制定相应的资讯问题,提出若干个与工作任务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教材的知识、教师的ppt、上网查资料、讨论等,完成相应的资讯问题,掌握完成任务表需要的知识。

例如:针对第一个工作任务,可以设置以下资讯问题:①试述计算机的基本组成。②微机主机由哪些部件组成?常用的输入/输出设备有哪些?③试述主板、CpU、内存、显卡、硬盘、光驱的分类、组成和主要技术指标。④如何识别各个主机部件。⑤试述键盘、鼠标、显示器的分类和主要技术指标。通过对资讯问题的解答,让学生了解完成这一个工作任务所需要用到的相关知识。

(三)制定计划。

根据工作任务,在完成资讯问题的基础上,学生分组,讨论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在此过程中,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修改和完善相应的计划,从而保证计划能够较顺利地完成,为接下来项目的实施打下基础。

例如:针对第二个工作任务,可以制定以下计划:计算机硬件组装前的准备工作;装机前的注意事项;装机工具;装机步骤;制定计划的说明。

(四)实施计划。

按照上面制定好的计划,组织项目的实施。在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充分地做好引导者的角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小组成员的讨论,请教老师,问同学,自己找资料,想尽办法,尽可能完美地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同时,尽可能贴近现实,给学生创造一个较为真实的环境,比如在讲到关于计算机故障维修的任务时,可以结合机房的实际情况,例如:机房计算机出现“系统无法启动、缺少系统文件、自检响铃、文件丢失、蓝屏”等故障时,可以让学生根据所学习的知识,找出故障点,排除相关故障,参与到机房的管理中,积累关于计算机维修方面的知识,为以后的就业积累相关的经验。

(五)完成评价表。

评价是对完成项目情况的总结与反思,发现不足并改进。在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的同时,更加强调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评价标准上,主要评价学生是否达到项目教学的目标要求,并关注学生在项目教学中的进步程度,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职业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完成了每一个项目之后,通过明确的评价机制和多元化的评价手段,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出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情况以及掌握职业能力的情况。通过各小组之间的相互比较,相互竞争,取长补短,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这门课笔者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之间互评、教师评价三种方式进行综合评价。其中,教师评价是最主要的。针对不同的项目,教师评价大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查(见上表)。

(六)完成作业。

完成评价之后,项目已经基本完成,这时,笔者会提供一些作业,主要是习题和知识点延伸的问题。它有两个作用:一是帮助学生复习所学习的内容,巩固基础知识;二是让有能力的学生完成任务的拓展和延伸,吸取更多、更广的知识。

三、对项目式教学法的一点思考

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首先,“项目式教学法”的教学模式克服了传统教学法学生被动学习和教师“灌输式”教学的缺点,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得以提升,自信心得到提高;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明显增强。其次,这种教学方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不断地提高自我的综合素质。教师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确定项目内容、任务要求、工作计划,设想在教学过程可能发生的情况以及学生对项目的承受能力等。再次,在项目教学法中,教师的角色是向导和顾问。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教师应及时给予不同程度的帮忙和指导。

但是,在实施“项目式教学法”的过程中,还有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地方。比如,一些任务可能由于时间的限制,无法当堂完成,要推迟到下一节课,影响了任务的连续性和课程的进度;课堂上,由于学生人数过多,教师可能无法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任务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和评价;在进行每一个课程任务时,由于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或学习态度问题,有小部分学生无法按时完成相应的任务,从而导致整个小组任务推迟完成或者无法完成。

(作者单位:广州市轻工高级技工学校)

参考文献:

[1]马成荣.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及项目课程设计[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姜大源.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理论、策略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通讯实习计划篇8

2012年可以被定义为微公益元年。借助新技术和新平台的发展,以个人为单位的微公益,也在凝聚国民慈善共识的同时,释放着愈发强烈的“正能量”。

2013年1月6日,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宣布,腾讯网络捐款平台网友爱心捐款总额突破1亿元。尽管,与2012年中国慈善捐款约700亿的总额相比,这个数字并不庞大,但对于转型中的中国公益事业而言,却充满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5年间,腾讯公益完成了从无到有的成长与积累,而1亿元的节点绝不仅仅是一个数字,在腾讯公司主要创始人、首席行政官、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执行理事长陈一丹看来,这更是网民公益时代到来的标志。

尽管,网络捐款平台并非腾讯首创,但有如企业Dna的公益意识却出现在其发展中的每一个节点。

2002年12月,腾讯将筹措的电脑捐赠给广东省清新县贫困山区的一所小学。这是腾讯的第一次公益行动,没有太多的目的和想法,只是希望借助公司的力量去帮助一些人。

在参与线下公益实践的同时,腾讯也开始思考如何将互联网公司的自身属性与传统公益事业进行融合。

2007年6月16日,腾讯公益频道悄然上线,而这一天正值腾讯上市三周年的日子。10天后的6月26日,腾讯公司又捐资2000万,发起成立了中国互联网行业第一家公益基金会――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

2008年的两次重灾成为腾讯,乃至中国公益事业的转折点。在“5・12地震”发生后的短短一个月内,腾讯公益通过网络捐款平台便筹集了2300万的捐款。然而,当紧急救灾过后,公众捐款的热情却急转直下,这也成为中国公益事业所遭遇的普遍尴尬。

基于单一事件的爆发性捐款的不可持续性,从长远来看阻碍着公益事业的发展。相比之下,在公益制度和文化更为成熟的香港,其个人捐款占九成以上,其中大部分来自稳定的每月或者每季度捐赠。如何让公益成为一种常态,一种习惯,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这一系列的问题也引发了腾讯公益的思考。

在汶川地震一周年时,腾讯公益正式推出旨在培养网友常态捐赠习惯的腾讯月捐计划。2010年,此项计划便吸引了超过50万网友的参与,这一数字在2011年更是达到100万。如今,腾讯月捐计划已经成为腾讯公益的核心产品。

“公益不只是救灾和救急,更应是社会的一种常态,一种习惯,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腾讯月捐倡导‘每月十元、透明公益’的理念,可以培养网友随手做公益的习惯,也希望藉此推动公益理念的普及。”陈一丹如是说道。

在迎来“亿时代”的同时,腾讯公益也将开放全产品,团结各行各业的企业和机构组织,携手全社会,共同打造面向网民公益时代的“全平台公益”。

陈一丹表示,“全平台公益”的,绝不仅仅是词语的位移,更是腾讯向全方位公益实践的发展过程中更为立体的要求和愿景。“公益与互联网融合的全平台公益,一方面把公益的基因融入到广大网民中,让网民在体验网络活动或生活体验的同时,轻松自然地为公益出力。我们希望推动互联网公益事业的深度融合,将救助者跟捐助者,做事情的公益组织、热心团体都能够在这个平台上融合。”

打造透明公益

尽管,“亿时代”的到来验证了国民公益意识的成长,但诚信缺失却是摆在腾讯和中国公益事业面前的挑战。

一项来自腾讯公益的调查也验证了公益诚信度所遭受的尴尬:在对近4000名网民的调查显示,阻碍用户参加月捐计划的因素,除了经济制约以及没有网络支付的习惯外,也包括了“担心款项流向不明”、“不相信网络与项目组织”等内容。显然,缺乏社会信任已经成为中国公益事业发展的重要瓶颈,而公益透明则是重建信任过程中的当务之急。

长期以来,国内公益一直在“不透明”阴影的笼罩下备受质疑,而郭美美等事件的发生,更加剧了公众对公益事业参与度和信任度不断降低的窘境。

公益,这个公民社会原本不可或缺的组成也因此开始变得步履维艰。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腾讯月捐所倡导“每月十元,透明公益”的理念,似乎成为中国互联网公益探索中的突破。

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秘书长翟红新介绍,目前腾讯月捐的信息反馈机制包括了月捐成果动态展示、公益项目月捐报告、公益网个人中心和携手爱心网友实地探访和项目监督。其中,公益项目的月捐报告是重要一环。腾讯基金会要求参与月捐的公益机构,至少匹配一名工作人员负责项目期间的信息反馈工作。公益机构每月向腾讯基金会提供公益项目月捐报告,腾讯基金会则除了将其在各个公益项目的专属页面中外,还要求参与筹款的合作机构每月将与捐赠者相应的公益项目报告,直接发至捐赠者的QQ邮箱。腾讯基金会还为参与月捐的网友设立了公益网个人中心。捐赠者可以凭借个人QQ账号进入公益网个人中心,查询自己的捐赠信息以及相应的公益项目财务报告。而月捐徽章、公益成长体系的标识等也将在公益网个人中心显示。捐赠人在捐赠成功后,可以根据各募款机构在腾讯公益网中公布的程序申请索取发票。

“透明公益”的理念和完善的信息反馈系统,在帮助捐赠者了解参与公益事业对于社会的实际意义,建立与公益机构信任的同时,这种公信力也为腾讯月捐吸引并留住了超过300万的捐赠者。

“关于项目的评估,其实是通过一些硬性指标来衡量的,是否有完善的项目团队?流程是否完善?这些都是我们考察的基本条件。同时,我们也有明确的要求,必须要有推动透明和反馈的专职人员。除了硬性指标,更多地还要通过网友的力量进行监督。所谓的透明,网友的选择就是最大的透明,假的东西是永远不能长期存在的。”翟红新如是说道。

公益的创新力

一直以来,创新始终是腾讯所执著的思维,而在互联网技术与传统公益事业深度融合的思索中,腾讯公益也在不断融入创新的元素。

如今,创新思维也体现在腾讯公益不断改变的形式之中。除了月捐计划外,腾讯公益还发起了腾讯乐捐、筑力计划、腾讯微爱、筑德行动、立体救灾和筑梦新乡村等多项公益项目与行动。

“我们要找到适用每一个人的方式,所以要用做产品的模式做公益,比如说怎么做好QQ这个产品,如何既要商业化,又不损害用户的核心价值,我们在这方面很有经验,但是应用于慈善,还是要探索。”陈一丹举了一个例子:早在2007年,腾讯月捐计划尚未之时,为了吸引用户的参与,腾讯公益建立了成长体系,以迎合用户习惯。“就好比QQ秀一样,之所以QQ秀能受欢迎,正是因为人与人交流中增加了这样一个展示用户形象的界面和渠道。设计用户的公益成长体系也是一样,可以让大家感受到对自我的认可,也能得到大家的认可,这种是良性的循环。”

如今,腾讯公益还与更多腾讯产品相合作,借用多种渠道宣传公益。不久前,很多网友会发现其QQ登录框中所显示的图片,正是在街头利用废纸作画的微博红人老奶奶的作品。陈一丹表示,这正是将产品与公益相结合的最好体现。“结合核心产品的应用性和效果性去做公益,这样不会突兀,却能得到正面的效果。”

通讯实习计划篇9

作为一种新型的课程表现形式,网络课程在高职教育中越来越显现出它独特的优势,但是在以传统课程为主导的高职院校的教学运作过程中,网络课程必须与传统课程恰当融合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本文所指的传统课程并非是指学科体系下的课程,而是指区别于网络课程的,其开发及实施过程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思想的学习领域的课程。传统课程的优势在于其实施过程中学习场景的真实性、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面对面的交流,但囿于其教学实施过程的时效性(即不可重复性)及课时量的限制、教学资源获取方式的限制等,往往不能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的差异对知识构建过程的不同需求,以致达不到其理想的教学目标。受教学改革思潮的影响,目前的网络课程的建设已经综合考虑了网络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像传统教学一样吸纳了现代教育理论(如建构主义理论、设计导向的教育思想等)。网络课程作为一种课程形式,也逐渐具备了“课程”所应具备的各种特征,使用者通过这种形式课程的学习可以达到课程规定的目标(虽然这样的说法有一定的局限性)。网络课程的优点包括:充足的、获取途径灵活的信息资源;灵活的不受时间限制的参与方式;方便的交流平台;体现以学生个人为主体的学习策略设计;多种多样的检查、评价。但由于其团队效果不足、教学过程有一定的松散性等原因,决定了它在高职教育中必然取代不了传统课程。

网络课程与传统课程的融合可以从课程设计、课程实施两个方面进行,但只有在明确课程实施过程中这两种课程所具备的特点之后才能到在课程设计阶段综合考虑这两种课程形式的融合模式。

一、网络课程与传统课程在课程实施环节的对比

对于行动导向的教学组织,其教学过程要根据工作任务的完成过程来确定。对普适性的工作过程一般有六个步骤,即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价。下面从分析这六个步骤的实施特点来说明网络课程与传统课程的互补性,相互融合的必要性。

1.资讯阶段

资讯即信息的获取,目的是为制定完成工作任务的计划和决策搜集必要的信息。设计良好的网络课程有充足的资源,并可进行动态的补充和完善,而且充分考虑了信息的筛选、整理以及信息使用的指导。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网络课程,还考虑了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即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来获得知识的意义)这个特点,从而建立了系统化的资源库,并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学习途径,减小了因为学生个体的差异而造成的知识构建的困难。传统课程往往受制于教学场所、课时以及获取信息的途径等,或因为学生个体差异而无法在资讯方面取得满意的效果;如果将资讯阶段放在课外,又缺乏一定的约束性,并不易获得教师的指导帮助,没有有效的交流平台。由此可知,传统课程在资讯方面有明显的弱点,而如果在教学计划中将资讯阶段设置成网络课程形式,无疑将提高资讯的效率,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2.决策及计划阶段

决策及计划需要小组协作、教师指导来完成。传统课程的小组协作、教师指导可以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面对面的环境中进行,具有极高的效率及有效的时间约束和关系约束,能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及特长,更好地培养团队意识。但是这种协作与指导只能在课堂上的有限时间内有效进行,如果由于某些原因没能取得最终成果,则课程的进行会变得比较困难。而网络课程由于其网络平台具备良好的交互性,小组成员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突破了时间上实时性(同时交流)的限制,使交流可以更加深入、广泛,使得决策及计划有了更宽泛的平台。但由于网络课程中小组成员之间非直接接触而导致的团队成员个体的责任意识及相互配合、协调意识被削弱(这是因为没有了众目睽睽的监督),可能会延长决策及计划的完成时间。网络课程与传统课程有效结合可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利用课堂上有约束的高效交流制定初步的决策、计划,即使暂时未达成最终意见,再利用网络课程充足的信息资源获及灵活的交流方式完善决策、计划,最终再次利用传统课程形式完成决策及计划。注意,这样的安排可能需要灵活的课时调整。

3.工作任务的实施和检查阶段

对于学习领域的课程,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必须关注六个要素,即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工作手段、工作组织、工作产品和工作环境――工作任务的实施及检查不可能脱离这六个要素。传统课程的优势在于可对实际工作进行真实的模拟(或者就是真实工作过程的再现),将工作任务的六个要素真实地表现出来。并且在整个工作过程实施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便捷的交流、紧密的接触,成员之间的感情培养、团队协作的直观表现,更能反映与企业生产过程一致的场景。当教学条件无法满足真实环境的传统课程的要求时,采用计算机虚拟的形式或许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例如发电厂运行、变电站运行、调度运行以及电路设计等都可采用合适的仿真平台,利用网络课程形式来进行),值得注意的是这类课程仍是传统课程形式,并不能因为使用了计算机而将之归结为网络课程。

网络课程的优点在于非常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资源及学习策略,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快速构建,避免了学生个体差异带来的不利影响,但是它缺乏团队协作所必备的许多因素。因此,工作任务的实施和检查阶段应该选择以传统课程为主,有些对团队协作要求较弱的,利用虚拟场景可完成的任务则可利用网络课程完成。

4.评价阶段

“评价”是对整个工作任务从计划到实施的整个流程的评价,包括计划自身是否完善、计划的执行情况、产品的质量、工作过程的组织情况、工作中个人的表现情况等等。传统课程的“评价”环节与其工作任务的实施一样都面向真实的场景,小组成员在工作任务实施过程中已经经过充分的交流,各成员的表现及意见的表达都一览无余,因此能在短时间内形成最终意见;网络课程由于缺乏成员之间直接接触的交流,因而其“评价”环节难以实现(仅凭在网络交流平台上留下的只言片语以及网络测评结果来评价具有生产性质的工作过程是不现实的)。

二、传统课程与网络课程的融合设计需要考虑的问题

对于学习领域的课程,网络课程与传统课程两种课程形式的融合设计应该在从“学习领域”到“学习情境”的转换过程中进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设计合适的学习任务和多种辅助手段帮助学生获得必需的知识并构建个体的知识体系。以此为出发点,结合前面分析的学习领域课程实施过程中网络课程与传统课程的特点,从如下两个方面考虑融合设计问题。

1.依据学习领域的特点确定采用的课程形式

德国的李索普和胡辛佳(Lisop/Husinga)将学习领域分为三种类型:基础性学习领域、迁移性学习领域和主体性学习领域(高职教育通常完全包括这三种学习领域)。对于基础性学习领域,按照其定义――目的在于获取基础的理论定向知识,使学科专门化的重点内容与学习者的社会化过程、个性问题及其经验实现一体化,奠定必要的知识关联及对其反思,实现与科学性原则的链接――可知,该学习领域更注重理论知识的构建。其实,在高职教育中,学生所学的内容既包括基础知识又包括系统知识,因此不可能完全拒绝传统的学科体系的内容,而允许学科体系的学习领域存在,即为学习“理论基础知识”而设置的学习领域的存在。从前面的分析可知,这种学习领域更适合网络课程的形式,当然有时也需要采用传统课程形式作为补充。

迁移性学习领域,目的在于通过选择典型的传统和现代劳动组织的情境进行教学,获取工作实践知识,要求必须在对现实工作进行模拟的基础上组织学习,使情境性原则的应用成为可能。它对工作环境要求严格,故更适合传统课程形式。

主体性学习领域,目的在于除掌握客观具体的技能与专门知识以外,经验与反思、利益与冲突以及文化与社会的因素在这里都成为重要的内容。它对工作环境要求实际上更为严格,也是适合传统课程形式的。

当然,学习领域本身并不能直接与课程形式对接,这里所说的适合某种课程形式只是初步的选择趋向,不是指具体的实现。

2.依据学习情境的特点确定课程形式

在确定了学习领域之后,是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情境的设计可以直接与课程形式选择进行关联。

学习领域课程的设计者认为,学习是在特定情境下,学习者借助外界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实现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支柱。可以这样理解:“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而“情境”、“协作”、“会话”是“意义构建”借以实现的的基础。从选择课程实施的角度(而不是从整体设计的角度)来看,我们只需关注其中的“情境”、“协作”、“会话”即可。

“情境”学习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协作学习,注重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由前面分析可知,网络课程更擅长信息资源的获取,所以当需要大量获取信息资源时可适当采用这种课程形式;若需要获取的信息资源不是很多,采用传统手段可以方便实现,则采用传统课程形式。但是这种信息资源仅限于图、文及视频资源,对于实景的信息则只有传统课程才具备。

“协作”学习使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而且是一个交往与培养社会能力和民主价值观的过程。我们已经知道,网络课程的“协作”是建立在虚拟平台上进行的,是在在学习者分散在不同地理位置,不方便集中学习时进行的。当课程对紧密接触的“协作”没有特定要求时,可采用网络课程形式。反之,当课程对紧密接触的“协作”有强制要求时,则需要采用传统课程形式。

“会话”可帮助学习者从其他同伴的多种解释中认识认知的灵活性、获得知识迁移能力,并对所学知识进行意义建构。与“协作”相似,采用传统课程或网络课程形式的影响在于“会话”实现的途径。我们并不能说网络课程不擅长“会话”,但从交流的效果来说,它确实不如传统课程。

通讯实习计划篇10

【关键词】电力通讯管理信息系统作用控制技术

中图分类号:F407.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前言

1、电力通讯行业设计与实现管理信息系统的现实意义

自从电力通讯行业采用管理信息系统以后,电力通讯行业的很多方面都得到全面的提升,系统可以准确的记录下并分析整个通讯网络的运行状况,将获取并分析处理之后的信息进行有效的传输,可以对整个电力通讯网络的实时运行状况进行准确记录􀀁管理信息系统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支持电力通讯各项组织计划工作的开展,电力通讯在进行相关组织工作的开展之前,要进行必要合理的技术,保障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要准确的了解各个部门的人力、物力以及部门间的协调情况,单靠人力去落实这些工作,费时费力且容易出现问题,管理信息系统却可以及时的获取组织工作开展前所需的各种实时信息,且能保证信息的准确性与可靠性,管理信息系统在较大的程度上优化了电力通讯企业的各项组织和管理工作,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中,单纯的依靠人去开展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管理工作的执行情况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管理效果并不好,甚至存在业务数据上的虚假,运用管理信息系统,多种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得到提升,每个员工的具体工作表现也在系统中有相应的记录,为电力通讯行业更加科学完善的组织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准确的数据支持,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优化了电力通讯企业管理者的管理和决策工作,管理者需要对本企业的管理状况,乃至整个电力通讯行业的发展形式做出了解分析时,通过系统就可以较为全面的掌握自己所想了解的企业的实际运行状况,新的指令,管理条例以及发展战略的颁布也可以通过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确保了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及时和准确性。

2、电力通讯管理信息系统的组成

就电力通讯行业来说,管理工作的开展涉及到的内容相对较多,科学完善的电力通信管理信息系统要包含很多子系统,才能实现管理信息系统各项功能和优势的正常发挥,建立起管理信息系统下的图档管理子系统,实现对电力通讯工作开展中业务管理和设备管理提供支持工作,优化设计出多个管理图层;对于电力通讯的各种设备种类较多,数量较大,针对这些不同的设备,建立起管理信息系统下的设备管理的子系统,可以通过系统查询及时的获取各个设备的运行状态,电力通讯行业的客户数量大,客户信息多,采用管理信息系统下的客户档案子系统,转变传统的人力管理客户资料的情况,可以在客户信息录入、查询等各项工作的开展中大大的提高工作效率。可以依据电力通讯企业的组织架构和部门划分,组建起管理信息系统下的各项业务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对所开展的所有业务,通讯企业的各项内部管理工作的集中规范化管理,使得企业内外各项信息的获取及时有效,在电力通讯管理信息系统中建立辅助决策的子系统,实现针对当前光缆网络的布局的全面分析,来分析网络布局的合理性,容错能力的高低以及信息系统需要优化改进的地方。

二、管理信息系统在现代电力通讯中的作用

自从现代电力通讯行业使用管理信息系统以来,对该行业的方方面面都有了提升。它准确的记录和分析出了通讯的运行工况,并且将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的传递,还将整个电力通讯的实际运转进行记录。

1、支持了电力通讯组织的计划工作

电力通讯在开展工作之前都要先进行合理的计划,做到有序的开展。在做计划之前就要全面的了解部门之中的人力物力,以及其他协调部门相关情况。只有对整个实况了解并掌握,计划的工作才能够有效的开展。如果仅仅依靠人去了解那些繁琐的环境,是相当费时费力的。引进了管理信息系统,就可以并提交全面的了解各个方面的运行现状。而且,数据还是真实可靠的。为此,这个系统能够支持电力通讯的计划工作。

2、强化电力通讯的组织管理

过去都是依靠人去管理生产,管理执行情况,不但费时而且还存在一些虚假情况。现状采用管理信息系统,无论是生产还是销售都通过真实的数据显示出来。管理系统最这些都做了记录,为电力通讯行业的组织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每一个员工的具体表现,都在该系统中记录着。为此,要看该行业中的人员管理还是物料管理,只需要通过这个系统就可以了

解的一清二楚。

3、支持电力通讯组织的领导工作

领导要对电力通讯进行了解,只需要通过管理信息系统就能够全面掌握实际的运行情况。当然,领导要一些新的指令,也可以通过这个系统出去,该系统会准确无误的传送者的手中。

4、加强了电力通讯的控制能力

因为一个电力通讯行业涉及到的物品种类是比较繁杂的,涉及到的人和事更是方方面面的。这样错综复杂的行业,仅仅依靠人来管理和控制还是比较麻烦的。这些年来,一直处于混乱状态,顾得了这头就顾不了那头。但是,管理信息系统就能够加强电力通讯的控制能力。因为该系统能够同时监控多个点和多个地方,并通过计算机显现出来。那么管理者只需要通过计算机就能够全面了解整个电力通信的情况,并作出下一步安排措施。

三、电力系统中应用到的控制技术

随着当前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精确的控制技术被不断应用到电力系统中来,下面笔者就控制理论技术的内容展开讨论。

1、神经网络控制

神经网络控制技术是集非线性控制技术、并行控制技术、强鲁棒控制技术特点的现代控制技术,并且具有很强的自学习能力。神经控制技术是将众多神经元按照特定的结构组合起来,并将信息蕴含在链接权值上,而且可以学习算法的需要进行这些值的大小,从而实现复杂线性关系的控制。在当前,理论界对神经控制的探讨集中在控制系统建模以及算法的优化方面。

2、模糊控制技术

模糊控制技术是现代控制理论中较为简单的部分,而且在工程中的应用较多,十分容易实现,在建模过程中,可以实现对各种数据的实时控制,具有很明显的优越性,这种方法的应用领域很多,我们日程生活中用到的很多小家电中都可以使用模糊控制,在电力控制系统中,模糊控制主要应用在智能电网这一块,对控制目标设定好几个阀值,并根据目标处于的状态进行实时控制。

3、专家控制技术

这种控制技术在电力系统中应用十分广泛,能够实现对电力系统的警告控制、特殊状态的识别、紧急状况下的应变处理、系统数据的回复以及适当的模态分析,此外在切负荷方面、系统规划方面、电压无功控制方面以及故障点的隔离方面均有很大效果。在当前专家控制还存在很大的局限,需要在动态安全分析以及通信接口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4、最优化线性控制技术

这种控制理论技术是当前现代控制理论中十分重要的技术,也是在线性控制范围内的最好的控制方法,目前最优化线性控制理论在远距离输电线路输电能力的改善方面以及智能电网改善动态品质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此外,这种控制方法在风里发电机上电励磁的解决方案上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5、综合智能控制技术

顾名思义,综合智能控制技术就是讲现代控制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结合起来,并在电力运行系统中,应用专家控制技术以及神经网络控制技术,并杂糅进模糊控制技术。这种技术往往解决大型电力系统,但是多种控制技术的共同应用对控制模型的建立工作以及控制的实施工作带来了很高的难度。

【参考文献】

[1]王飞.关于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问题的探讨[J].广东科技,2011年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