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项目支出绩效自评报告十篇项目支出绩效自评报告十篇

项目支出绩效自评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6:19:03

项目支出绩效自评报告篇1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magic_smq”为你整理了这篇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自评存在问题整改情况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根据《省财政厅关于省直部门开展2019年度项目支出绩效自评的通知》(黔财绩〔2019〕23号)要求,我单位对2019年项目支出绩效目标完成情况开展自评,针对自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单位进行了积极整改,现将整改情况函告如下:

一、绩效自评情况

2019年度我单位共有1个一级项目,为“省政府发展研究经费”专项。2020年2月,我单位按照《省财政厅关于省直部门开展2019年度项目支出绩效自评的通知》(黔财绩〔2019〕23号)要求,对“省政府发展研究经费”专项2019年度的执行情况和绩效目标完成情况开展绩效自评,自评得分为95.92分,项目支出绩效目标整体完成情况较好。

二、绩效自评存在问题

在绩效自评过程中,我单位的项目支出绩效管理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预算执行进度和效率有待加强。我单位主要从事政策研究及决策咨询机构,为省领导决策服务,专项经费的使用主要用于课题研究。在实际工作中,我单位课题研究报告的交付时间主要集中在年底,尤其重点课题研究报告的呈报基本上集中在第四季度,而大部分课题研究经费支出按课题研究经费相关管理规定,需待调研报告呈报后方能列支,经费支出的滞后延缓了省财政厅规定的预算执行进度。由于上述客观因素的影响,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的预算执行进度与省财政厅的要求存在时间上的错位现象。

二是绩效目标管理和调整有待完善。2019年,由于省委省政府工作任务调整,我单位未完成“省委省政府交办的重大会议及论坛”绩效目标,导致年底未执行完省财政厅核定的所有预算指标。针对上述因客观因素产生的绩效目标变化,我单位未及时向省财政厅申请调整绩效目标,导致绩效目标出现偏差。

三是研究成果数量和质量有待提升。近年来,我单位不断加强课题研究数量和质量管理,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研究报告需开展无数次的论证和修改,经过课题组长、部室负责人、分管领导、主要领导把关,部分课题还需经过专家评审后方能报出。报送的研究报告基本上得到省领导的肯定批示,但直接转化为政策文件的研究成果不够,研究成果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整改措施

针对绩效自评存在的问题,我单位积极采取措施,分别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一是切实加快预算执行进度,提升资金使用效率。2020年我单位将严格按照省财政厅预算执行进度的相关要求,督促业务部室加快项目实施进度,切实加大预算执行力度,提高预算资金使用效率,年底确保全部执行完所有的预算指标,全面完成单位年初制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二是密切关注目标任务开展情况,确保实际工作切合绩效目标。2020年,我单位将严格按照省财政厅预算管理和绩效目标管理要求,紧紧围绕《绩效目标批复表》规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密切关注目标任务开展情况,适时调整自身工作方向和内容,确保绩效目标得到全面贯彻执行。若因客观因素未能完成绩效目标,则严格按照省财政绩效目标调整要求,及时调整年初制定的绩效指标,确保绩效目标顺利完成。

三是加强研究数量和质量提升工程建设,不断提高研究服务水平。下一步,我单位将全面聚焦省委省政府重点工作,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工作大局,充分利用智库优势,大力加强研究数量和质量提升工程建设,不断创新研究方法,提高研究服务水平,紧贴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民生问题,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提供有用管用好用的对策建议,争取将专项经费用出实效,使研究成果产生更强的社会效应。

项目支出绩效自评报告篇2

一、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总体情况

根据《市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考核暂行办法》要求,全面实施了预算项目绩效目标管理,一是落实组织保障,由单位主要领导负总责,一名副局长,3名财务人员具体抓,聘请第三方机构承担会计工作。二是规范过程管理,编制预算时对申报的项目加强审核、合理保障,所有项目必须有明细的资金测算。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加强了绩效运行监控,对执行中存在偏差的项目进行了原因分析和及时整改,确保达到年初绩效目标。项目结束后积极进行绩效评价,强化了结果运用。三是加强基础支撑,出台《市区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预算绩效管理办法》,对全局所有项目财务支出进行规范,从严执行预算。全年开展财务人员培训3次,在文旅官方网站及时公开本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全年预算管理执行到位。

二、自评得分情况及说明

根据预算绩效管理评价考核办法,从组织保障体系、过程管理体系、基础支撑体系及其他考核事项等方面进行了自查自评,在数据准确、资料齐全、佐证充分基础上综合自评得分为99分。

(一)组织保障体系3分,自评得3分。主要依据:落实了专人从事预算绩效管理工作。

(二)过程管理体系88分,自评得87分。

1、事前预算绩效评估管理5分,自评得5分。主要依据:根据“关于编制2021年部门预算的通知”及时通知各股室及下属事业单位填报项目预算绩效评价目标申报表,提供充分的设立依据、测算标准、测算过程以及绩效目标等。无设立依据、设立依据不充分或未按要求设定绩效目标的项目不得纳入预算。

2、预算绩效目标管理36分,自评得36分。

(1)时间要求7分,自评得7分。主要依据: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了项目绩效目标填报并在规定时间内报送区财政局。

(2)质量控制16分,自评得16分。主要依据:部门整体支出绩效目标内容完整,年度主要任务指向明确,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部门职能及事业发展规划等要求。项目绩效目标内容完整。按数量、质量、成本、时效等分类细化、标准合理,一次性通过了区财政局审核当年度绩效目标。

(3)管理规模3分,自评得3分。主要依据:本部门全部项目均纳入了绩效目标管理。

(4)管理模式10分,自评得10分。主要依据:按要求填报了部门整体支出、项目支出绩效目标。

3、事中预算绩效监控管理15分,自评得14分。

(1)管理要求7分,自评得7分。主要依据:按要求开展了区级年初预算执行动态监控并按时报送了绩效监控动态表。

(2)管理范围3分,自评得2分。主要依据:主动对预算项目开展了全程监控,但并未形成规范完整的监控报告。

(3)管理创新5分,自评得5分。主要依据:在绩效监控过程中并未发现问题。

4、事后预算绩效评价管理32分,自评得32分。

(1)整体支出评价8分,自评得8分。主要依据:开展了整体支出绩效自评并按时报送了整体支出绩效自评报告。

(2)项目支出评价8分,自评得8分。主要依据:对重点评价项目户户通运行维护(区级)开展了绩效自评并按时报送了项目支出绩效自评报告。

(3)报告质量4分,自评得4分。主要依据:绩效自评报告格式规范,报告中问题分析全面深入,所提措施建议针对性较强。

5、绩效结果应用12分,自评得12分。

(1)问题整改7分,自评得7分。主要依据:针对在绩效自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已修订了新的旅发资金使用办法,并已送领导审批。同时还对2020年的旅游企业进行了补贴。

(2)结果公开5分,自评得5分。主要依据:按规定在官网上对整体支出及项目支出绩效自评结果进行了公开,公开信息真实全面。

(三)基层支撑体系4分,自评得4分。

1、制度建设2分,自评得2分。主要依据:截至考核年度,本部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均按照财政出台的办法、细则以及机关财务管理制度执行,在机关财务管理制度中含有预算管理方面的内容要求。

2、培训宣传2分,自评得2分。主要依据:在2020年10月26日针对各股室及下属事业单位开展了2021年预算编制工作培训会,并将会议情况在门户网站上进行了报道;将本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自评以及项目支出绩效自评情况在门户网上进行了登载。

(四)其他考核事项5分,自评得5分。主要依据:积极配合各级评价组开展了绩效评价工作,按时提供了自评报告以及相关数据、资料等,并按时报送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考核自评表与相关材料。

三、主要经验和存在不足

一是预算编制测算还不够精确,编制依据和测算深度不够,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实际执行与项目预算绩效存在偏差。

二是预算执行进度不均衡,因年度大项工作任务多集中在年底,故项目资金存在年底较集中支付的现象。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和改进措施

(一)进一步严格执行预算绩效管理进度。

定期做好支出财务分析,及时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通报和预警。加强项目实施进度的跟踪,开展项目绩效评价,加强对绩效管理工作的跟踪督查,做到绩效管理有依据、有奖惩,实现绩效管理规范化、常态化,确保项目绩效目标的完成,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压减年末结余资金规模,提高预算完成率。

(二)进一步科学编制项目资金预算。

结合单位职能职责,按照“保民生、保基本、保运作”原则,科学合理编制本单位资金预算,广泛征求机关干部项目收益群众等意见,确保预算科学合理。

五、建议意见

项目支出绩效自评报告篇3

(一)加强领导,强化责任,为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提供组织保障

1.统筹谋划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市财政局多次召开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专题会议,研究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基本思路和工作重点,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为全面推动预算绩效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2.加强领导,充实人员。一是成立了由市财政局局长为组长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以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二是组建了预算编审中心,定为副县级单位建制,编制10人,与预算科合署办公,负责统筹、协调和组织预算编审与绩效管理工作,为推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了机构、人员保障。三是成立了财政预算编审委员会,将财政预算编制和预算绩效管理一并纳入编审委员会议事范围。3.明确分工,强化责任。一是通过制度明确财政部门与主管部门的职责分工,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二是财政部门内部建立了业务工作规程,预算科(编审中心)主要负责牵头组织、专家库建设与管理和财政再评价,其他业务科室负责组织绩效目标申报、开展绩效目标评审与批复、实施绩效监控、组织财政重点评价、落实评价结果应用等具体事项的落实,形成了既协调统一又相互监督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机制。三是强化责任,财政部门内部实施绩效目标评审和财政重点评价科长负责制,即由业务科室科长任评审、评价组组长,负责组织本科室项目评审、评价工作,结果作为研究和审定预算的参考依据,推进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夯实基础,规范运作,为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1.规范和加强预算绩效制度建设,着力构建管理制度体系。一是搞好顶层设计,市政府研究出台了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明确了市级预算绩效管理的目标、任务和要求。二是市财政局结合实际,制订了包括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方案、专家库管理办法和绩效目标管理工作规程在内的10余项配套制度,为做好预算绩效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2.采取多种方式构建技术支撑。一是建立了涵盖绩效管理类和行业技术类的市级预算绩效管理专家库,专家人数达到了220余人,为业务开展提供了专业技术保障。二是推进与院校合作,建立了与预算绩效管理有关的高校合作机制,财政部门在预算绩效管理课题研究等方面为校方提供经费支持,校方在绩效目标与指标设计、绩效目标评审等方面全力提供智力支持。3.加强业务培训,提升管理水平。市财政局先后举办了3次针对市直部门、市级预算绩效管理专家和财政部门相关人员的预算绩效管理业务培训班,邀请了省财政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领导和专家授课,并将预算绩效目标管理和项目支出绩效评价作为重点内容进行讲解,提升了整体管理水平。

(三)创新方式,严格程序,稳步推进绩效目标管理

1.明确管理程序。一是与部门预算同步,即绩效目标与部门预算同步申报、同步审核、同步批复。按部门预算编制“二上二下”程序,对年度预算50万元以上的支出项目,必须申报绩效目标,对预算执行过程中追加的50万元以上支出项目,要求单位在申请财政资金时申报绩效目标。二是明确阶段工作重点。绩效目标审核主要在“一上”阶段进行,“二上”阶段只对项目资金有调整的绩效目标进行审核。三是两个环节审核。绩效目标审核分初审和评审两个环节。初审由业务科室组织实施,重点对合规性和完整性进行审核,评审工作由预算科(编审中心)具体组织实施,在操作中以专家评审为主,业务科室科长对评审结果负责。四是两个路径批复。由业务科室在“二下”阶段通过两个路径对绩效目标同时批复,一个路径是项目目录及绩效目标主要信息随部门预算批复文件下达到单位,另一个路径是通过预算编审系统批复完整的绩效目标。2.不断扩面增点。襄阳市自2012年启动预算绩效目标管理以来,纳入绩效目标管理的财政资金范围不断扩大,资金数额不断增加。通过稳步推进预算绩效目标管理,预算单位逐渐感受到了使用财政资金的压力,加强了内部管理,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绩效。3.创新评审方式。襄阳市采取专家评审和财政集中评审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开展预算绩效目标评审工作。专家评审的具体做法是:(1)制定评审工作方案。方案明确财政项目支出绩效目标专家评审的范围、方式、工作原则、主要内容等。(2)遴选专家评审项目。项目遴选的重点是部门预算项目金额在50万元(含)以上的新增项目和申请增加资金的项目,以及财政专项资金项目。(3)遴选评审专家。按照评审工作方案确定的评审专家应具备的条件,本着自愿参与的原则组织遴选。(4)专家预审。提前制定项目评审工作方案、项目绩效目标申报表等相关资料的电子文档,按专家和项目分组情况在专家评审会召开前3个工作日发至各专家预审。(5)评审预备会。在专家评审会召开之前组织各评审组召开预备会,听取各专家组成员预审情况汇报,进一步明确工作要求。(6)分组评审。评审会期间,项目单位向评审组介绍项目绩效目标、绩效指标、指标值设计的依据等情况说明,并接受评审组的质询。评审组对项目绩效目标申报表的各项内容进行审核、测算,形成初步评审意见。(7)集中会商。各评审组拟定初步评审意见后,会务组再召开碰头会,对评审期间发现的问题进行集中研究和解答。(8)提交评审意见。各评审组根据评审小组意见和集中会商意见,在评审会结束前按要求整理,供研究和审定项目支出预算时参考。4.提升绩效目标管理工作质量。在绩效目标评审工作中坚持把握好两点:一是强化论证工作,努力做到项目资金与绩效目标相匹配。要求项目实施单位提供预算支出明细与测算依据,便于精细化核算。二是以监控促管理,落实绩效目标。绩效目标管理与绩效监控紧密联系,在具体工作中,我市以监控结果促目标管理科学规范,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四)搞好重点评价,探索评价经验,检验管理成效

1.明确评价方式。市财政局制定了《2014年市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方案》,明确采取重点评价和自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组织开展绩效评价。市财政局是重点评价的主体,对政府和社会关注、与经济发展及民生密切相关的2013年度财政支出项目开展重点评价,市直各部门是自评价的主体,对未纳入本次重点评价范围的财政项目支出开展自评价。2.分类组织实施。按照探索经验、节约成本、提高评价结果公信力的原则,采取了三种形式实施重点评价。一是对于政府和社会关注度高、因子项目多而评价技术难度较大的项目,委托第三方组织实施,如住房保障项目、农业专项等。二是对于社会关注度较高、与经济发展和民生密切相关的项目,聘请预算绩效管理专家组成专家组具体实施,如产业发展专项、旅游专项、计生专项等。三是对于政府定向扶持项目和部门预算重点支出项目,由市财政局科室人员与聘请的预算绩效专家联合组成评价小组具体实施。3.提高财政重点评价质量。每个财政重点评价项目都制定具体的绩效评价实施工作方案,建立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明确评价方法和评分细则。工作结束后,召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报告评审会,重点审核报告文本格式规范性、内容完整性、结论客观性、发现问题的准确性、建议的针对性与可行性等,并将专家评审意见作为改进工作和对评价报告进一步修改完善的重要依据。

(五)注重评审、评价结果应用,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引向深入

1.推进绩效目标评审结果应用。一是将评审结果反馈给预算单位,作为修改预算和绩效目标的依据。二是将评审结果报财政预算编审委员会,作为研究拟定年度财政预算方案的重要依据。三是将评审结果报市政府,作为审定财政预算草案的参考依据。四是将评审结果报市人大预工委,作为审定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的参考依据。2.探索财政重点评价结果应用。一是为了促进评价结果在2015年度预算编制中得到应用,市财政局党委召开专题会议,听取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组织实施情况汇报,通报财政重点评价中发现的突出问题,并就评价结果应用进行研究部署,包括加强项目支出绩效目标管理、规范部门预算编制、调整专项资金分配结构与使用方向等。二是将财政重点评价报告反馈至相关主管部门和项目实施单位用于整改。

二、预算绩效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毋庸置疑,襄阳市在积极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方面取得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效,但预算绩效管理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既有共性问题,也有个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一)监督考核机制尚不完善。尚未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纳入市直部门目标考核范围,主体责任不够明确,不利于财政支出绩效管理长效机制的建立。(二)项目绩效目标管理基础工作薄弱。一是立项调研不够深入。主要是项目实施单位在申报预算项目时,未能深入开展立项调研或组织立项论证,以致出现部分项目不能实施、边实施边调整或实施后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不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二是绩效目标不够明确。主要是项目绩效目标细化、量化程度不够,绩效指标不够科学合理,绩效目标与实施结果难以比对。(三)资金分配与使用不够合理。一是部分专项资金使用过于分散,存在“撒胡椒面”现象,资金的使用绩效不明显。二是部分专项资金用于与项目绩效关联度不高的项目中,未做到专款专用。三是部分资金分配与国民经济、财政收入、人口等方面指标挂钩,未体现财政资金按需分配的原则。(四)项目监管力度不够。一是财务监管力度不够,存在项目资金串项使用问题。具体情况有:有些项目实施单位未设立专账或单独会计科目核算项目资金,存在不同用途资金相互挤占的情况。二是业务监管力度不够。主要指项目主管部门、实施单位业务管理制度不健全、相关制度执行不到位。(五)项目优选机制不够完善。主要是财政预算支出项目库尚未建立,项目优选机制没有形成,项目决策的主观因素偏多。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主管部门未能按要求对申报的专项资金项目和50万元以上的部门预算项目绩效目标组织专家评审并签署意见,项目优选机制在内部尚未建立。二是部分财政专项资金中面向市场主体的资金分配虽然符合审批程序和拨付手续,但未实行竞争性分配,没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项目优选中的作用。(六)项目绩效未完全达到预定目标。一是少数项目未能按计划进度实施,绩效目标也未作相应调整,预定目标未完全实现。二是少数项目实施后未完全达到预期效果。(七)预算绩效管理专家能力有待提高。一是部分专家在预算绩效管理方面理论水平不高,表现在项目绩效目标评审和绩效评价工作中,有时抓不准要点和关键环节;二是部分专家的实践经验不足,表现在对项目绩效指标设计、评价方法选择、评价标准确立、评价依据证据选定等方面不够科学合理。

三、进一步加强预算绩效管理的对策、措施

项目支出绩效自评报告篇4

关键词:绩效评价;财政支出;应用

20世纪,西方国家为了提升政府资金使用效率,掀起了一场以绩效评价为主体的新公共改革运动。发展至20世纪90年代,部分国家开始将绩效评价和科研项目相结合,以解决科研资源分配问题。从结果看,绩效评价的引入,显著有利于科研成果产出,有组织有计划的绩效评价体系对这些国家的宏观科技管理、资源优化配置起到了重要作用。财政部于2011年下发了《关于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政府管理部门开始探索如何以绩效预算管理为契机提升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2014年修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正式从法律层面确定了财政资金预算绩效管理的总体原则,明确了将绩效评价思想应用于预算编制、决算管理的总体思路。农业科研单位作为农业财政项目资金的使用主体之一,如何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提升国家农业科技实力,推动农业产业走出去,绩效评价在一定程度上为科研事业单位管理相关财政项目提供了遵循。

1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的概念

根据财政部印发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指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根据设定的绩效目标,运用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财政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是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质上是绩效评价思想在财政资金支持的项目中使用的具象化,做好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首先要认清绩效评价。绩效评价是一种以支出结果为导向的项目管理模式,要求在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的全过程中更加关注资金使用的产出和结果,促使管理部门尽量少花钱多办事,优化资金使用效率,有利于高效、责任、透明的公众财政资金使用方案的实现。建立绩效预算要深刻分析其核心理念,准确把握绩效预算的特点。1.1树立结果导向意识。绩效评价要求资金使用单元逐级进行评价,将结果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再由资金管理部门根据年度计划和绩效评价结果进行财政预算,使绩效评级成为民众监督政府、行使自身权利的手段。站在项目实施方案的角度,绩效评价从项目立项开始,应展开自我评价,确定项目相应的实施结果,由结果确定项目实施方案以及资金安排。1.2树立整体规划意识。1993年,美国国会通过《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GpRa),明确以绩效评价的方式约束联邦机构的行为。GpRa主要有3个方面,即战略计划、绩效计划和绩效评价。各联邦机构首先对自身职能进行定位,确定发展规划,进而形成覆盖5年的战略计划并每3年修改1次,再加上对应年度的绩效目标进行绩效评价,形成绩效评价的整体框架。各机构的规划能力是决定绩效评价实行好坏的重要前提。1.3树立不断改进意识。从西方国家的实践来看,绩效评价的实行是动态调整的过程,相应的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仍在不断改进。以美国为例,GpRa颁布以后,布什政府推动R&D投资标准(Research&Developmentin-vestmentCriteria),2002年推出项目评价工具(programassessmentRatingtool,简称paRt工具),2010经过多次听证会和意见交流,美国国会正式推出《政府绩效与结果修正法案》(GpRa-ma),针对已经日益加剧的问题进行了全面修正。从GpRa到GpRama,应该认清政府绩效管理是一个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进程。当下,农业科研单位面对数量繁多的农业科研项目,管理资金大,管理任务重,加之社会公众对于财政资金管理要求的提升,建立结果导向的评价机制,以合理规划破解资源分配,形成渐进式改革方案是当务之急。

2正确认识绩效评价在农业科研单位项目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不管是农业科研单位中的管理部门还是资金使用部门,如何利用有限的财政资源做好事、办大事,真正回馈社会公众,提升农业行业科技实力,确保农业产业安全都是重要议题。利用绩效评价的方法体系优化农业科研单位财政资金使用效率、透明度,科学评价农业科研单位成果,树立权利责任对等意识,提升社会公众对农业科研单位的认可,将是争取财政资源的重要凭据。因此,正确认识绩效评价在农业科研单位申请和使用财政资金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是推行绩效评价方法的重要前提之一。以项目资金申报使用为视角,可以将财政资金使用与评价的全过程分为预算编制阶段,项目执行阶段,项目结题评价阶段。2.1优化预算编制的要求。绩效评价为项目预算编制指明方向。农业科研单位要想提升预算编制水平,必须有机融合绩效预算评价体系,树立绩效预算观念,形成先规划、后立项、最后编纂预算的预算编制机制,对接绩效评价的要求。规划从大局出发,长期中期相互平衡,设定目标,为科研项目申报做好布局;立项注重中短期实践性,应有明确的评价指标,且具有公信力的评价机制;编制预算应根据结合可标准化可量化的资源要求和机动部分统筹安排。绩效评价下的预算编制要做到立项有依据,项目可评价,评价可量化,为项目后续执行、监督、评价打下基础。2.2优化项目执行的要求。绩效评价为项目执行提供依据。财政资金是否能够高效率服务社会,创造社会价值,项目执行尤为重要。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传统管理方式主要以管理部门督促为主,如重要时间节点管理、信息公示、约谈管理人员等形式,着重督促资金使用,却忽视资金使用的效益。绩效评价体系则要求立项之初,就建立一套全程监督的绩效评价方案,用绩效目标是否达成代替资金使用百分比,形成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挂钩机制,明确项目执行人责任制。相较于传统管理方式,绩效评价系统充分发挥项目执行人的积极性,更有利于政府投入产出的实现。农业科研单位开展科研活动,承担了大量财政资金的运用,如何实现项目结果与规划相一致,如何激发科研人员的活力,如何变外部高压为内生激励,需要绩效评价系统的运用,科学评价科研项目进展,推动财政资金高效使用。2.3优化项目评价的要求。对财政项目支出开展绩效评价更加科学。2015年5月,财政部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央部门项目支出预算管理的通知》明确指出:项目支出依然存在与政府宏观政策联系不紧密,缺少前瞻性;与部门职能衔接不够,存在交叉重叠现象;缺乏科学合理的立项和分类标准,项目数量多但重点不突出。如何保障项目支出有目的,有计划,成体系是摆在项目管理人员和财政管理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绩效评价体系要求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评价方法,项目设立之初就应建立相对应的项目绩效指标,形成可以动态管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倡可量化的指标方法,随着项目进展,形成动态评价结果,将绩效结果与预算安排挂钩,建立明确的预算调整机制,以确保资金使用的目标性和效益性。农业科研单位应充分认识绩效评价在财政项目支出中的重要作用,用绩效评价思想正确评价项目效果,科学考量资金使用成效,统筹调配相应资源,达成项目目标。

3农业科研单位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应用的思考

虽然绩效评价着重于对财政项目支出结果的衡量,但是结果的好坏取决于项目设立是否合适、项目执行是否合格、项目评价是否科学。农业科研单位运用绩效评价,不能仅停留在对项目资金使用结果的监管,要对项目预算编制、项目执行、项目报告三方面进行配套改革,在农业科研项目财政支出的全过程渗透绩效评价的思想,逐步建立科研项目绩效管理体系,提升财政支出效率。3.1建立绩效预算编制体系。以绩效评价为中心形成绩效预算理念。农业科研项目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点,受地域条件、大气因素等不可控因素影响,同类项目之间也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在组织绩效编制的过程中应注意设立差异性调剂系数。财政项目支出绩效预算应先确定项目任务对应的工作量,对应一定绩效评价指标和标准,然后参照单位工作量对应的财政资源标准,并根据项目执行差异调节系数,相乘得到单个项目所需的资金规模。实践中,项目工作量一般以项目申报专家根据业务开展的需要进行编制,项目审核人员根据同行评议结果进行审核确定。项目差异调节系数也应主要参考专家评议进行确定。单位工作量与财政资源对应指南应由财政预算管理部门统筹决定。2015年7月,财政部下发《财政部关于加快推进中央本级项目支出定额标准体系建设的通知》(财预[2015]132号)文件,正式推进项目支出定额标准体系的建立,是我国项目支出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的重要一步,也为绩效评价打下基础。3.2建立动态绩效评价方法。动态监测是确保项目绩效达标的重要一步。农业科研项目一般周期较长,项目资金执行情况受多种扰动因素影响,应逐步强调利用绩效评价考察进度,淡化资金执行率概念。在绩效评价框架下,首要树立绩效理念,强调结果,根据绩效预算编制以及项目规划动态考察项目执行情况,从督促资金执行转向考察执行效果,逐步弱化资金使用进度硬性要求,强调项目进展效果进度。同时,建立项目实施进度预测机制,与预算编制建立反馈联动,加大预算调整力度和频次,减少资金沉淀,解决结转结余资金规模过大的困境,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依托项目储备以及项目库建设,利用预算盘子做好事、做大事、多做事。3.3加强项目绩效报告制度建设。评价报告是绩效评价思想的集中体现。从实践上看,农业科研单位已经逐步建立起研究所绩效评价报告机制。根据财政部印发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预算单位应按规定提供绩效报告和绩效评价报告,绩效报告涵盖了项目概况、项目资金使用情况、项目组织实施情况,项目绩效情况,绩效评价报告包括了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单位绩效报告情况、绩效评价工作情况、绩效评价指标分析情况、综合评价情况及评价结果、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建议、主要经验及做法及问题建议等等。3.4细化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农业科研项目属于社会公益性的项目,具有明显的外部性。与其他科研项目评价相比,农业科研项目任务目标明确,有确定的技术路线及技术目标,但在对项目开展绩效评价时应对农业科研项目的自身特点进行研究,依据分析结果对评价指标进行设计。2015年5月财政部印发《中央部门预算目标管理办法》,将部门预算绩效目标分为基本支出绩效目标、项目支出绩效目标、部门整体支出绩效目标,确定了“谁申请资金,谁设定目标”的原则,为农业科研单位探索适当的农业科研项目评价体系提供了制度依据。在原有的项目支出绩效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农业科研项目应细化项目类别,兼具共性绩效指标和个性指标,明确绩效评价参考系,探索内外兼具的评审机制。细化项目类别,要以项目结果导向为前提,兼顾理论性研究和技术性研究,将科研项目做好归类;统筹规划指标体系,明确同类项目的共性指标,鼓励科学家提出个性指标,利用好同行评议机制审核绩效指标合理性;绩效评价参考系应以科研项目财政支出的历史数据为依据,迭代计算,周期更新,充分结合历史经验与现实要求,达到约束与激励的平衡;逐步引入外部评审机制,做好内外评审衔接,增强评审的公信力。3.5围绕绩效评价做实项目库。做实项目库是绩效评价顺利开展的重要契机。农业科研单位应严格把握项目出入库标准,做好库内项目的及时清理。项目管理应做到规范性、系统性、时效性、周期性。入库时,要确保项目评审得当,有明确的绩效目标,合适的绩效评价指标,可行的评价方法,确保入库项目形式规范;明确与库内项目的交叉关联关系,优先级差异,保证库内项目的系统性;周期性开展项目清理工作,注意对有实效性限制项目的清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农业科研单位要立足自身科研需要,利用绩效评价方法论,以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框架为基础,探索建立适合自身需求的农业科研项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1]李晓轩.德国科研机构绩效评价实践与启示.中国科学院院刊,2004-06-30,274~277

[2]朱小平.公益性非营利组织绩效预算与绩效评价的理论探讨.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5)64~68

[3]李晓轩.我国国立科研机构绩效评价实践与思考.工作研究,2005,(20)395~398

[4]谷俊涛.财政科技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探索.学术交流.2011,(07)

[5]成同杰.农业科研投入的绩效评价.中国农业会计,2007,(03)

[6]李强.李晓轩.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绩效管理与评估实践.中国科技论坛,2007,(6)

项目支出绩效自评报告篇5

【关键词】绩效预算;预算改革;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地方政府

部门预算改革以来,一些地方政府在试点的基础上开始推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以此为突破口,地方政府绩效预算改革蓬勃发展。广东、浙江、江苏、河北等具有代表性的省和南海等一大批市政府建立了专职机构进行项目绩效评价。以项目支出为突破口,一些市开始对部门支出进行绩效评价,进而对一级政府的支出进行绩效评价。绩效信息从事后的评估开始对事前的预算分配产生影响,无锡市甚至按绩效分配预算。“财政转型引导国家治理转型”(王绍光、马骏,2008),预算改革更是财政制度改革的突破口,活跃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蕴含着地方政府治理制度的一些重要变化:对竞争优先权的支出部门按绩效信息排序,根据绩效信息削减支出部门的预算,地方人大以绩效评价的形式对政府部门进行预算监督,逐步建立结果为导向的财政责任,预算过程变得公开透明等。

为什么地方政府要推行绩效预算改革?该项改革是如何组织实施的?已经取得了哪些成果?还面临着什么问题和挑战?在长达两年的参与式观察、访谈和大量一手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对a省a市绩效预算改革案例进行描述和分析,回答上述四个问题。由于绩效预算改革以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为突破口展开,本文中绩效预算改革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同义语。

一、a市地方政府开展绩效预算改革动因分析

绩效评价是个敏感的话题,财政部门把项目的初步评价结果向各部门单位函送之后,各部门就有了强烈的反应。一些部门单位①不断地向财政部门反馈情况,对绩效评价初步审核结果做出解释,或者要求财政部门对评价结果做出调整。原a地铁老总在省人大小组讨论会上“痛批”十年不变的“只问花钱不看效果”的预算管理及绩效考核机制。“地铁2号线的概算是106亿元,执行概算到结算时是88亿元。省了几十个亿啊,但是到头来,没有一句赞扬的话,还批评你,说你没‘达概’,搞得你心灰意冷。”②

面临巨大的阻力和压力给财政局开展绩效评价带来很大困难,那么财政局为什么还要推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呢?

(一)支出需求膨胀,而支出进度缓慢

a市财政收入大幅增长,但支出比收入增长得更快。2007年,a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23.79亿元,比2006年决算数427.08亿元增收96.71亿元,增长22.6%;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623.68亿元,为年度预算709.72亿元的87.9%,比2006年决算数506.79亿元增支116.89亿元,增长23.1%。而2006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比2005年决算数增长15%;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为年度预算的86.8%,比2005年决算数增长15.6%。预算改革后,尤其是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后,中国普遍出现了钱花不去的现象。a市2007年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数据表明,2006财年有多个项目一分钱都没有花出去,一些项目预算完成率在50%以下,占全部参评项目的四分之一多。基建项目支出进度缓慢的问题比较严重,常常因为征地、拆迁、管线迁改等原因完不成用款计划。农业土地开发项目也是如此,立项审批、预算编制、招投标使拨款较之以往增加了近六个月的时间,加上农业项目的季节性因素,预算执行情况非常差。根据2007年、2008年支出部门的自评报告表明,a市大量预算资金被闲置,预算的分配效率和运作效率非常低下。

一方面预算安排捉襟见肘,另一方面预算到项目的钱却花不出去。“我们局长想通过绩效评价抓资金,来要钱的太多,最后都不满意。通过绩效评价就抓这些项目,对绩效不好的项目或占用资金的项目,就有了理由。钱花不出去,就不给他们做预算。”除绩效评价处工作人员的访谈外,该处官员在初评人员的培训中也有类似的讲话:“去年做了400多个项目,6个专项,抓钱花不掉的问题。”

(二)省级预算改革的影响

由于a省财政厅首先在省内开展评价工作,a市绩效评价受其影响很大。如省厅2004年绩效评价文件是市局绩效评价的依据,市局还在一些文件中说明绩效评价是“参照省厅的做法”。在2007年的评价中,市局将省厅的评分表修改了一下就拿过来用,基本评价过程也和省厅比较类似,只不过模仿之外又有了自己的特点。此外,市局还到南海区、江浙一带的财政部门“取经”。

(三)政治家的支持

a市绩效预算改革受到了市长的支持,市长想通过绩效评价评估各部门执行政策的情况。经过几个项目的试点后,a市直接对部门支出进行绩效评价。2006年制定了《a市政府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办法(试行)》,选择了市政府直属48个部门作为试点,探索开展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市政府为这个办法召开了两次常务会议,市财政局三次征求部门意见,数易其稿,并选择了部分单位进行模拟测算验证。

(四)使命转换

从个人因素考虑,绩效评价处的领导和科员也有动力开展绩效评价工作。a市财政局绩效评价处原为统计评价处,专门负责决策和财政统计工作。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统计评价处企业统计的工作日益萎缩,决算也是阶段性工作,迫切需要开展新的业务。恰在此时,省厅的统计评价处寻找到了新的业务增长点,地位也随着绩效工作的重要性而提高,这启发了市局统计评价处,使之有愿望提出并实施绩效评价。

(五)其他因素

人大介入绩效评价是后来的事情,尽管预算是它的重要权力,但没有证据表明它要求财政部门开展项目绩效评价。支出部门没有一个主动提出对其实施绩效进行评价。专家的建议有可能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试点和推行产生影响,但肯定没有发生在制度化的机制里。其他外部的力量,如国际组织或国内的发展研究基金会,也没有倡议a市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所以,尽管绩效评价遭到支出部门或明或暗的反对、应付,财政局还是顶着压力全面推开。尤其是2006年,财政局直接搞部门绩效评价,部门对此意见很大。2007年,财政局转而对超过500万元的项目进行评价,2008年支出部门和财政部门评价水平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财政部门已经开始着手做2009年度的绩效预算,市人大也要对卫生和教育两个支出部门进行绩效评价。

二、a市开展绩效预算改革的过程考察

2004年,a市财政局成立了绩效评价处(原统计评价处),拉开了绩效评价改革的序幕。

(一)2005年试点

2005年,a市财政局在摸查近年市政府重点支持的财政支出项目的基础上,按照“先简后繁,先易后难,由点及面”的原则,选择“麻雀学校”改造和农村“五通”中“通水、通路”两个专项作为试点,探索开展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工作,迈出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改革的第一步。

(二)2006年部门绩效评价

2006年2月,经市人民政府同意,财政局发文给a市政府各部门、直属机构,对部门的财政支出进行绩效评价。文件下发后,支出部门积极应对,纷纷按要求成立了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开展本单位自我评价工作,在完成自我评价工作后撰写自评报告,并向市评价工作组报送材料。市评价工作组会同专家对各部门的自评结果进行审核,再对几个部门进行抽评,抽评工作9月完成后,形成评价结果,上报市政府。

鉴于部门情况复杂,对部门进行评价需要分类制定标准。市财政局将48个市属部门按照其职责性质、财政资金管理和使用方式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将财政资金基本用于履行职责,确保本部门正常运转的部门,包括市政府办公厅、经贸委等26个部门。第二类是将财政资金用于履行职责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确保本部门及所属单位运作的部门,包括教育局、公安局等15个部门。第三类是将财政资金除用于本部门及所属单位运作外,还用于社会公共项目,对项目资金直接实施分配的部门,包括发改委、科技局等7个部门。

非常有意思的是,这与敦利威(2004,p201-208)对预算的分类几乎一模一样。敦利威区分了机构的四种预算类型:核心预算(corebudget)、官僚预算(bureaubudget)、项目预算(programbudget)和超项目预算(super-programbudget),按照机构预算类型的特点,财政局恰好将政府部门分为核心预算机构、官僚预算机构和项目预算机构。超项目预算机构是将预算转移给下一级政府用。在财政部门发文的附件里,还有《a市政府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a市政府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计分表》两个附件。《a市政府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计分表》包括定量和定性两方面的评分,定量评分有18个共性指标,定性评分有5个指标。定量的共性指标绝大多数仅限于反映预算资金使用和管理情况,没有反映部门职能工作的特点。个性指标是留给部门评价其职能工作的,根据部门的类别,在百分制中分别占了15分、25分和35分。但部门往往不知道如何选择指标评价自己的工作,或者只选择那些对自己有利的指标,个性指标没有对财政支出的实质绩效进行评价。如公安局,他选择了财政局提供的行政、政法全部8项指标,不过是执法办案经费占经费支出比重之类的指标,没有创制我们期望的社会安全方面的评价指标。定性指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部门工作的一些特点,但用5个指标统一评价各部门的工作还是勉为其难。从这些指标体系和实际操作看,财政部门只是对各部门的资金使用是否符合预算程序和规则进行评价。它最关心投入的内容,部门的产出和结果,显然不是其考察的重点。

(三)2007年项目绩效评价

2006年绩效评价改革,支出部门意见很大。市财政局2007年绩效评价工作,参照省财政厅的做法对500万元以上的项目进行评价。2007年发文开展绩效评价工作比较晚,6月1日发文,要求支出部门于6月15日报送自评项目汇总表。除了秘密项目外,符合条件的有448个项目。到8月15日,要求所有支出部门完成自评工作并报送自评材料。8月26日,全部绩效评价人员进行为期两周的封闭式集中评价。在这两个多月里,绩效评价处组织了对支出部门绩效评价人员的培训,并对科技三项费用、再就业、城建信息、城市规划、堤防建设、旅游专项六个专项进行了重点评价。重点评价过程中,评价工作小组要前往项目单位进行现场核实,听取情况汇报,核查资金使用的有关账目,采集相关数据,实地查看了解项目的实施情况。中介机构在重点评价阶段开始参与绩效评价,有两家会计师事务所协助绩效评价处核查账目。这对于绩效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的测试很有帮助,某种程度起到了绩效审计的作用。

在封闭集中评价阶段专家进入绩效评价过程,他们分为政务类、技术类和综合类三类。技术类专家来自于高校或研究机构;政务类专家来自于行政机关内部,如人事、监察、审计等部门,专门审核一些政法机关的项目;综合类专家是财政预算专家,从资金的角度评价项目绩效。专家在绩效评价专职人员初审的基础上进行复审,分别针对项目的特点安排专家。专家审核的内容在项目绩效目标、项目组织实施过程、项目实施预期目标实现程度(行政效能提高)、复审发现的主要问题方面是相同的,但综合类专家还要对项目资金是否存在问题、项目实施与单位职能履行是否相符等问题做出判断,技术类专家要对专业指标是否符合项目特点、项目实施效果等方面做出判断。专家绝大多数判断都是结构化的选择,只有在复审发现的主要问题一栏里才有自由发挥的空间。

专家与专职人员的评价角度不同,但都会给出绩效评价结果。由于他们的评价内容、标准不同,该结果是有可能不一致的。2007年绩效评价将项目分为基建和其他两类,专职人员对不同类型的项目分别运用不同的评分标准打分。其他类与基建类项目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它的绩效目标及完成情况要做政治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的评分。项目绩效按百分制进行评分,再对其做出优、良、中、低、差的判断。60分以下的项目被评为差,60-69分为低,70-79为中,80-89为良,90以下为优。

专职人员根据专家意见对评价结果予以调整确认,在确定了部门所有项目的评价结果后,开始撰写对部门的审核意见。四百多个项目,评分和撰写报告的工作量很大,各小组加快进度,以便赶在部门预算审议之前将评价结果和审核意见反馈到业务处室和预算处。各个小组的审核意见经主管副处长修改敲定后,做好一个部门的审核意见就在oa系统签发一个,经相关业务处室阅览后,由机要室将文件交换到各支出部门。2007年9月中旬,各支出部门纷纷给出反馈意见,来人来电来函解释暴露出来的问题或者提出调整等次要求。绩效评价处工作人员耐心接待,重申评价的权威性和公正性,强调这是专家参与评审的结果。对于一些确实有原因的项目,在oa上调整等次并注明理由。在主观很努力的情况下,绩效评价处也对客观情况造成的障碍表示理解,对一些项目等次予以适当调整。

部门审核意见和重点评价报告共同支撑一个“大报告”,即向市政府提交的2007年度绩效评价工作报告。该报告既要总结支出部门的项目绩效情况,还要总结整体绩效评价工作,向市政府报告评价工作取得什么“绩效”。这代表了财政局的意见,需要经过严格的程序整合各方面的认识。

如果项目绩效评价结果不能对预算决策产生影响,绩效评价的意义也就大打折扣。早在市财政局2006年印发的通知中指出,绩效评价结果作为部门编制下一年度及市财政局审核部门预算的参考依据。2008年制定的《a市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试行办法》进一步明确指出:对绩效优良的项目类别给予鼓励和支持,在预算安排中优先考虑;对绩效低差的项目提出整改意见,情况严重的予以通报,减少或不再安排同类项目的预算。

(四)2008年项目绩效评价

鉴于2007年的绩效评价工作时间过于紧张,在2007年底就开始布置2008年的绩效评价工作。2007年底市财政局就发文要求市直单位填列自评项目汇总表,于1月21日前报送市财政局。市财政局于2008年2月28日前下达自评项目,市直单位于6月10日前向市财政局报送自评材料。绩效评价在探索中越来越有经验,2008年绩效评价采用分类分档的办法抽取了172个项目,既有代表性和针对性,也减轻了各方面的工作量。绩效评价处工作人员分头下到支出部门,指导他们的绩效评价,在封闭集中评价前就对绩效评价和撰写绩效报告进行了指导。2008年7月中旬,a市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就基本完成了项目评价和专项报告的撰写工作。

项目支出绩效自评报告篇6

关键词:绩效预算;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2-0152-030引言

绩效预算是一种以成本-效益分析为基础确定支出标准的价值管理形式,它对于监督和控制预算支出、提高支出效益、防止浪费有积极作用。

绩效预算理念的提出最早萌芽于1907年纽约市政研究局提供的“改进管理控制计划”的报告中,该报告强调“通过对已批准项目的管理,提高资源使用效率”。该理念最早用于实践则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田纳西流域管理局和美国农业部采纳了绩效预算,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部门运作效率。到了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重组政府”运动方兴未艾,借此契机,第一届胡佛委员会在1949年的报告中,完整地定义了绩效预算,从而定下了绩效预算改革的基调,此后,政府预算的“绩效、效率”观念开始深入人心。1999年以来,我国部门预算改革取得了很大进展,各地都在逐步探索中建立了政府采购制度。近年来,我国的理论界和实践者都对绩效预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绩效预算所能带给他们的传统预算模式的改革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不少地方都开展了绩效预算的试点,例如在浙江省、广东省等地开展的绩效预算试点就在形成绩效评价体系以及建立预算约束机制等方面积累了先进的经验,这些都为绩效预算的推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绩效预算是一个全方位的复杂系统,目前我国在绩效预算管理改革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1我国在绩效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工作基础薄弱,分类不科学,缺乏系统、规范的工作程序,绩效预算流于形式针对绩效考评的指标体系还不完善,对专项经费中哪些项目应重点进行绩效考评把握不准,往往是简单的从金额上进行划分,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或丢了西瓜拣芝麻的现象。比如在预算的编制上对金额较大的专项公用经费也要求编制绩效预算,但由于专用仪器设备购置经费、办公设备购置经费等这些专项公用经费支出用途较为简单,因此应以严格执行政府采购制度为重点控制支出而在绩效评审上则显得有些大材小用、力不从心;而对金额较小的经费项目,如科研经费却恰恰应该编制绩效预算,说明这项科研项目应该达到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而由于金额较小而未编制绩效预算,有的由于项目名称相同而错误的要求将几个项目进行合并因此也不便于对每一个项目所要达到的绩效进行说明和考核;不利于预算编制的精细化、科学化,使项目建议书成为一纸空文,无法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而到绩效评审阶段又未以绩效预算的编制为基础进行评审,评审项目随意调整,重结果轻过程,使绩效预算的编制流于形式,缺乏源头控制和过程监督的绩效评审自然成为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1.2预算编制财政监督不严,人大审查批准能力较弱,造成无绩效的预算项目从预算编制的审批程序上来说,首先要上报财政部门进行审核,后经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对新建和大型修缮的基建项目财政厅还要进行项目金额的评审,程序相对来说较为严密。但是,财政部门对绩效预算的编制往往只是简单的从有没有,是不是编了进行审核,由于缺乏实际调研,对绩效预算是否完整、科学、正确无从把握。而人大根据相关法律,拥有多种监督预算的方式,如,听取和审议预算报告,撤销不适当的决定决议、询问、询问质询、特定问题调查、执法检查、视察调查等。但实际工作中,人大运用较多的只是听取和审议预算报告,即使是这样也是需要在充分调研、全面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缺乏正确分类与调研了解的听取和审议只能是主观判断,无论是通过还是拒绝都缺乏正确的依据,人大对预算的审议只能以自律为前提,一旦监督对象缺乏自律,法律监督就难以生效。而且我国人大对预算的决议缺乏单项表决或者预算修正制度,也使得对预算的审批面临要么全部通过、要么全部拒绝的局面,实际上使预算审批往往流于形式。财政部门的项目评审往往是在预算编制之后进行,由于介入时间把握不准,介入时间的滞后,往往会造成部门预算执行的被动性。

项目支出绩效自评报告篇7

关键词:政府卫生投入资金绩效管理指标

2009年以来,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各级政府对医疗卫生行业加大了资金投入。政府卫生投入主要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需求,通过支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设,使人人能够公平合理地享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政府拨入专项资金管理的现行基本模式是:医疗卫生资金在各级财政预算中以单独的类款项存在,医疗卫生机构将全部经济活动纳入预算编制,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与控制。财政补助资金将以绩效目标审核作为安排预算的前提,使用时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此管理模式在程序上相对完善,然而实际运用中,还存在卫生经费投入与民众健康绩效、民众医疗保健满意度的不匹配,也就是政府加大医疗卫生的投入仍没有提高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满意度。因此,要充分发挥卫生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做好政府卫生投入资金绩效管理是必要的手段。

绩效是指既定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取得相应结果的有效性和效率。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绩效”和“绩效管理”开始引入政府公共管理,绩效管理成为提高财政资金分配使用有效性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公共财政框架的构建,财政资金绩效管理成为财政改革的重要内容。按照绩效管理的“3e”原则(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有效性(effectiveness)),可对卫生投入资金实施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追踪问效,通过绩效评价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的科学性、效果性,保证公共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效使用。

一、卫生投入资金绩效管理的内容

目前政府投入医疗卫生机构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基本建设和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承担的卫生公共任务。卫生资源的配置重点是保障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与人民群众需求相统一,因此强调产出或绩效拨款比以投入拨款为基础的模式更有效率。对资金投入项目绩效管理不仅是对卫生投入活动的过程进行评价和监督,更是以政府卫生投入活动的效果为最终目标,其核心是政府卫生投入活动的目标与结果,以及结果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确定绩效管理的内容:政府卫生投入资金绩效目标要制定合理明确;建立科学、规范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对绩效目标管理结果、绩效跟踪情况和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实施考核与评价;强化考评结果的应用,落实整改措施,增强支出责任,压降运行成本,促使政府卫生资金投入公平有效。

二、卫生投入资金绩效管理的思路

(一)完善专项资金投入的制度与规则

做好政府卫生投入资金的专项管理,首先要从项目管理的各环节入手,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项目立项必须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卫生事业发展的技术经济政策;其次对专项经费拨付与使用形成科学的运作流程,对开支范围、核算方法和经费补助将实现的目标,做到事前控制;最后在项目建设过程、完工验收后要通过绩效评价体系进行跟踪问效,确保以制度规范进行全过程的监督和控制。

(二)对政府卫生投入资金实行全面绩效预算

绩效管理良好的开端就是要做好全面合理的绩效预算。绩效预算是一种以目标为导向,以项目成本为衡量标准.以业绩评价为核心的一种新的预算管理模式。绩效预算的明显优点主要有两点:一是易于横向比较。同一水平的医疗卫生机构完成同样任务,资金如果存在较大差距,可对差异进行分项比较,则低效或无效资金的使用部分就会显现出来。二是便于纵向比较。在专项资金使用跟踪过程中,定期将预算执行情况与预算的计划目标和时间节点进行对照,查找问题,及时调整偏差。绩效预算实行目标管理的流程一般为:医疗卫生机构建立项目数据库,按照轻重缓急原则,选择下一年度优先进行的项目,可自行成立绩效评价工作组、明确项目负责人,收集绩效评价数据和材料,对项目首先自评。在编制下一年度收支预算时,同时根据自评结果编制项目立项报告,在立项报告中对项目进行具体的可行性论证,将申请资金的理由、预算资金构成以及未来能达到的绩效等作详细论述。财政专家将根据立项报告对项目进行评审,通过后,财政拨款才正式下达。通过绩效预算,大大提高了政府卫生资金使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三)强化政府卫生投入资金监督机制

在财政部等五部委《关于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政策意见》别强调“要加强对政府卫生投入的管理监督。政府卫生投入资金要依法接受人大、审计部门和社会的监督”。有效的监督是保障政府卫生投入资金安全使用和发挥效益的关键。因此以政府审计为主导的监督体系至关重要。医疗卫生机构要结合实际工作,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完善内部审计制度,以政府审计、社会审计为主导,将审计监督全覆盖于项目实施过程中。审计结论应向政府和人大报告,向社会公众公开,使政府资金投入、分配和使用置于公共监督之下。这都将加大社会对公共资源使用的监管和督察力度。通过建立问责制,落实经济责任,也有效防范医疗卫生机构违规使用资金的行为。

(四)财政卫生支出项目绩效评价指标的使用

对卫生支出项目的绩效评价,包括对项目的合规性、效果性、效率性、可持续发展及公众满意度综合分析评价。按照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操作性与经济性相结合原则,选择相关的评价标准,制定合理的评价指标。结合不同项目性质,可研发运用个性指标及绩效标准。在使用绩效评指标时,应结合项目实施部门提供的项目申请书(含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支出预算表)、项目实施方案、项目完工报告以及部门年度预决算。

三、合理选择绩效评价指标

近年来我院根据以上绩效管理思路,合理运用绩效评价指标对拨入医院的各类财政性资金进行绩效跟踪评价,都较好地完成了绩效目标任务,使政府投入的卫生资金在医院基础设施建设、科研发展、病人救助等方面充分发挥了效益。现以医院专科建设,使用财政补助资金为例,介绍绩效评价指标的使用。

(一)合规性指标

实际到位率:医疗卫生机构实际收到的专项资金÷预算安排到位资金总额×100%

资金流失率:被截留、挤占、挪用等资金总额÷医疗卫生机构实际收到的专项资金×100%

资金使用率:该项目专项资金实际支出÷全部专项资金实际支出总额×100%

预算完成率:项目实际支出资金÷实际到位资金×100%

财政资金投入乘数:(项目投入金额合计-财政投入金额)÷财政投入金额。指因财政资金而能带动的全部资金倍数,反映出财政投入外自我创收的能力。

通过以上指标评价资金到位及使用情况,可以对具体项目实施和卫生专项资金使用的合规性进行评价,资金使用部门可深入分析是否因项目资金未及时、足额拨付到位或资金流失等情况影响项目实施进度及项目效益的发挥。及时采取措施,保证对专项资金从拨付、使用到最终决算都得到全程监督和控制。

(二)效益性与效果性指标

效益性与效果性指标应是指标体系的重点,一般可以从五个方面对产出的效益进行衡量:对医疗产出的影响、对科教产出的影响、对经济效益的影响,对社会效益的影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于项目性质的不同,可选择投资回收期、机器设备使用效率、教学效能、各级别科研项目数量、科研论文数量、资产收益率、应急突发事件能力、服务费用等指标搜集数据分析评价。

医疗卫生专项资金支出能够实现多大程度目标可通过效果性指标反映,代表性指标为专项资金目标实现率:专项资金实际实现目标÷专项资金预定实现目标×100%

需强调的是根据专项资金支出的目标性质,有些项目的效益与效果用单一指标难以全面表示,可使用综合指标进行计算。在各分目标单一指标的基础上,再按各分目标的重要程度加权平均,最终以综合指标反映。如重点专科建成后本地区病人可得到及时救治,降低转诊率,有效解轻病人医疗负担,医疗机构通过人才培养与医疗技术提升,弥补该学科空白,创造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假设项目预定实现的目标为新增固定资产情况、人才培养、项目对新医疗技术创新、新技术应用到临床等贡献能力、医疗新项目开展病人受益情况、病人满意度等6项,总分100分,可根据分目标设置6个参数,前面五项权数为15%,病人满意度的权数为25%,项目考核专家对该项目的评分分别为88、93、96、91、95、92,综合计算该卫生专项资金目标实现率为92.45(88×15%+93×15%+96×15%+91×15%+95×15%+92×25%)。

(三)持续影响与发展指标

可持续性评价可在项目建成投入运行后,按照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要求,对既定的绩效目标是否按期实现,决策程序是否具有可重复性、项目是否可持续保持产出较好的效益等作出评价分析。可持续性包括:项目效果的持续性、医院发展需求的持续性、人才培训的持续性、社会效益的持续性、环境保护的持续性等。

(四)社会评价指标

政府卫生投入支出的社会效益是长期的、间接的,很难用价值来衡量和评价。可使用定性指标,如受益单位或公众满意率、患者投诉发生率等。通过社会评价指标促使医疗卫生机构一切以人民群众利益为主导,将保护人民群众权益等真正融入到日常运作中,并保持良性循环。

四、结束语

对政府卫生投入资金做好绩效管理及评价,使仅对资金投入的关注转移到对投入效益与目标实现的关注。医疗卫生机构根据投入资金绩效管理所形成的相关项目论证信息、考评报告及自评报告进行研究分析,可以合理准确地做出项目计划进一步安排,提高政府资金管理决策水平,使有限的卫生资源得到效益最大化。同时也会建立健全政府对卫生投入的引导机制,积极吸引社会有效资金进入医疗卫生领域,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卫生投入体系,做好保障人民健康的战略投资。

参考文献:

[1]陈工.加快构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J].中国财政,2008;8

[2]万青.财政科技支出项目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0;7

[3]张馨,袁星侯.绩效预算改革探析[J].财政研究,2005;10

项目支出绩效自评报告篇8

一、了解和认识美国的财政支出管理绩效评价

(一)美国的绩效评价体现于完善的预算法规制度1921年国会通过的《预算与会计法案》是美国较早颁布的专门规范财政预算的一部法案。根据此法案,联邦政府设立预算局和会计总局,负责预算的草拟和会计核算,实行以单式预算为主的预算制度。后因支出规模的不断膨胀和支出项目的日趋复杂,1968年改单式预算为统一预算。统一预算由基本预算、预算差额、联邦未偿还公债和未偿还贷款账户构成。在《预算与会计法案》框架指导下,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每一预算执行期(一般5年)或每一个财年都要制定预算法案和拨款法案,指导预算制定和执行。与预算法案的政策性和复杂性不同,拨款法案的内容明确而细化。各项行政机构和政策项目的拨款账目组成拨款法案的基本单位和绝大部分内容。美国公共支出绩效评价制度是随着政府绩效评价的需要而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包括《政府绩效与成果法案》(“GpRa”)、《总统管理议程》和项目评价体系等方面。《政府绩效与成果法案》明确政府绩效评价的目的、战略规划、年度绩效计划和报告、管理责任和机动权、试点方案等方面的内容。赋予政府绩效管理的法律地位,督促绩效评价的实施,规定由总统管理与预算办公室(omB,officeofmanagementandBudget)负责政府绩效评价工作,所有联邦政府机构必须向其提交绩效管理战略规划。管理与预算办公室在各部门的年度绩效计划的基础上编制总体的年度绩效计划,并提交给议会审议。年度绩效计划是联邦政府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部门的预算安排应与其绩效目标相对应;联邦政府机构须向总统和议会提交年度绩效报告作为绩效评价结果的反馈,将实际绩效结果与年度绩效目标进行比较,年度绩效报告必须在下一个财政年度开始后的6个月内提交。

(二)美国的绩效评价体现于慎密繁杂的预算审核程序

1.准备总统预算。自1921年预算法案颁布以来,联邦政府预算的运作周期都以白宫的总统预算报告为起点。所谓“总统预算”,就是“美国联邦政府预算”的民间称呼。按法案规定,总统需要在规定时间里(往往是每年二月份的第一个星期一前),将准备好的下一财年联邦行政机构的预算报告正式提交给国会。联邦预算由财政部、管理与预算办公室和经济咨询委员会(eCC,economicConsultingCommittee)三个部门共同完成。各行政机构不能直接向国会提交预算报告,必须由总统统一集中汇报。这一“统一集中”的过程由管理与预算办公室辅助实现。虽然在过去近90年里,这一制度安排和组织结构几经调整,但管理与预算办公室始终充当着“自下而上”的总统预算上报下传过程中核心枢纽的角色。

2.预算初审。在预算正式颁布前,管理与预算办公室将致信给各行政机构长官,说明预算需求的政策要求,随后各行政机构的预算编制陆续展开。从这一阶段开始,联邦预算绩效管理的脚步已经跟进。管理与预算办公室将与各行政机构展开协调合作,其重点放在各机构新财年预算内容应该包括哪些议题与项目上,同时,也会向各行政机构派出专业人员辅助进行部门预算的编制。管理与预算办公室在其后的两个月中将对这些预算内容进行审核、修改,审核的关键依据主要包括行政机构预算是否符合总统政策导向的要求、支出的目标和项目是否有违法律法规、支出是否具有绩效、是否符合预算约束等等。管理与预算办公室将全部预算汇总为报告,交付给总统及其负责经济政策的高层助手进行讨论、确立以及修正。根据法案,总统有权决定预算报告的形式、内容和细节。同时,管理与预算办公室还将预算请求的修改结果告知相应的各行政机构。行政机构可向管理与预算办公室就预算内容、项目、预算数额等问题提出上诉,要求重新考虑或修改预算安排。管理与预算办公室与有异议的行政机构展开协调,若达不成一致意见,则将争议交由总统决断。

3.国会审核。总统将预算报告提交给国会两院后,国会预算审核过程正式开始。这一由立法机构主导的预算决策过程是由1974年预算法案确立的,旨在分享总统预算权、掌握切分“财政蛋糕”的权力,平衡国会内各委员会利益等。在美国这是一个极为繁杂而又漫长的审核、讨论、谈判和讨价还价的过程。作为国会每年协调拨款、税收等与预算相关的立法行为的重要程序,国会预算审核过程的核心是每年度应当通过的预算决议案。审核的方式主要以听证和辩论为主。两院的预算委员会将结合总统预算报告、各行政机构预算细节报告、国会预算办公室年度报告的修改版本以及各授权委员会的评估建议等综合内容,通过听证等方式进一步进行审议,对总统预算和国会预算报告进行修改调整,最终以各自预算委员会表决通过的方式形成预算方案的报告,并以“共同决议案”(ConcurrentResolution)的方式提交给全会审议。

(三)美国的绩效评价体现于严格的预算监督和执行力美国联邦预算和州预算在其审定过程中体现了严肃性,国会组织相关单位听证、两党间对预算法案的辩论、国会与总统(州长)之间相互监督审核等,都体现了对预算法案的慎密、科学和预算资金安排使用的有效,这些程序有时也会向媒体公开,体现审核程序的公开透明。一旦预算法案经总统(州长)签批后,任何个人和单位无权追加、调整和变更预算,除非在非常时期的紧急事务,可由总统向国会提出追加申请。

1.国会辩论。国会辩论其实就是对预算法案内容的事前监督。分属两党的拨款委员会主席和首席成员就拨款法案发表本党看法,对预算法案的程序进行修正,其文本按顺序逐段审核。拨款修正案的内容往往是对某一具体机构或政策的拨款计划进行调整(包括专项调整)的建议,若需增减额度,必须明确指出将作为冲抵的其他拨款计划;如果转用,一定要限制在同一项目内。此外,还有其它方面的严格要求,如预算的增减是否符合议事规则和程序的要求,是否与法案内容密切相关,是否严格遵循支出限额等。如果修正案违背这些规则,任何议员都可提反对意见,得到全会确认后将不再被考虑。

2.预算的修正。接收总统预算报告后,国会预算与管理办公室将结合总统预算中设定的基线或财政指标,适当调整《预算与经济展望》年度报告的内容,再次向两院预算委员会和拨款委员会提交修改版本的报告。此外,国会预算办公室还将提交分析总统预算建议的报告,必要时还可提交维持盈余或削减赤字的收支政策建议报告。按国会规定,参与协调会议的成员都必须在两院版本的范围内展开协调、再次修正。国会两院自身都无权对拨款法案的协调版本再次修正。

3.预算法案的延续。新财年的常规拨款法案具有严格的时限要求,须在每年10月1日新财年开始前完成,才能保证新财年内的政府支出有法可依。一旦某些常规拨款法案无法在这个期限内顺利通过,等待常规拨款法案拨付财政资金的行政机构很可能面临因缺少预算授权而终止活动的窘境。美国有政府机关因不能维持正常开支而关门的事件,皆因预算拨款法案一再延期,不能被授权审议通过而造成。在新财年开始之前,如仍存在未完结的常规拨款法案,国会和总统(州长)就可根据府会关系、经济与财政形势等情况,决定是否着手准备初步的延续拨款法案。

4.支出项目的追加。在某一财年中若出现常规拨款项目内容不能覆盖特定项目或者支出要求时,国会往往采取一个或数个追加拨款的方式予以解决。追加拨款往往针对不可预期的财政需要(如自然灾害救济与重建的支出)或者支持新政策项目的支出以及支持原有政策项目需要的增长支出。

5.审计监督。每个财年结束后,财政部和总统预算与管理办公室共同编制反映预算收支执行情况的决算报告,经联邦审计总署(Gao)审核,国会批准后即成为正式决算。审计总署负责审查联邦预算的执行结果与国会通过的法案是否相符,并对各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

(四)美国绩效评价体现于较完善的核算考核体系美国政府绩效评价始于20世纪初,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完善,已经确立形成以1993年国会颁布的《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以审计总署和总统管理与预算办公室为评价主体,以政府各部门和项目支出为评价对象,以量化的数据和可靠的证据为评价标准的一整套较为完善的绩效评价系统。

1.项目评价体系(“paRt”,programassessmentRat-ingtool)。在2003年的政府预算中,为将绩效与预算决策正式统一,管理与预算办公室引入项目评价体系,作为对联邦项目投入的一项要求,并对每个联邦项目产生的结果进行分级。“paRt”的评价目标旨在为联邦政府项目分级提供一个持续的途径,它依赖客观数据,通过对项目的目标及设计、战略规划、项目管理及项目结果的判断,从而确定项目的整体有效性。一般来说,项目测评由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组成:一是工作量或产出量测评(workloadmeasures/outputmeasures),主要侧重计算所从事工作与提供服务的数量,通过数量的对比体现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二是单位成本或效率测评(u-nitcost/efficiencymeasures),侧重考察每单位产量和工作量的资金耗费程度,体现政府部门工作的经济性。三是结果测评或有效性测评(outcomemeasures/effectivenessmeasures),主要是通过一些量化指标,对绩效考核的目标完成程度、服务需求得到满足程度以及预想效果进行量化式的评价。四是服务质量测评(servicequalitymeasures),主要是以价值为基础,通过客户意见反馈,观察和分析客户需求与期望实现的程度。此项评价方式带有或多或少的主观性。五是公众满意度测评(citizensatisfactionmeasures),这种评价方式主要通过问卷式调查、节目访谈等形式,反映公众对政府主导的项目建设、社会管理、政府各部门提供的服务质量等的满意度进行测评,虽带有主观性,但它却是衡量政府公共部门绩效考评中一项重要的指标。六是综合测评(comprehensivemea-sures),这种评测方法旨在寻求一种对项目的全面评价考核结果,比如某一项目对社会效益、对居民幸福度的提升、对环境的影响等。

2.绩效评价的具体实施。根据《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的规定,美国政府绩效评价分部门评价和项目评价(“paRt”)两部分进行实施:(1)部门评价。先由各部门编制战略规划、年度绩效计划,并根据执行情况编制年度绩效报告,再由管理与预算办公室和国会对部门提交的年度绩效计划和年度绩效报告等进行评价。(2)实施项目评价(“paRt”)。“paRt”只是联邦政府用于指导预算执行效果的一种方法和工具,各部门可根据业务性质和项目类别,分别制定符合项目管理要求的评价具体方法。通常“paRt”的设计由4个部分近30个问题组成(问题数目依项目类型而各异),分为项目目标、战略规划、项目管理和项目成果,各部分权重依次是20%、10%、20%、50%。对每一个问题,采用“是/否”的表格形式,同时有一个简短的叙述性解释和相关的证据来支持答案,并且答案必须以事实为依据。“是”表示整体绩效的潜在高水平,“否”表示没有足够的证据,或项目没有取得应有的绩效。项目绩效被分为五个等级:有效、基本有效、将近有效、无效和成效未知。

(五)美国地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行政管理上实行联邦—州—县—市四级管理体制,各州的预算管理工作与联邦政府并不完全同步,联邦政府的《绩效与成果法案》也没有对各州政府绩效评价工作提出具体要求,所以州政府的绩效评价工作也各有特点,差异较大。在此主要介绍马里兰州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方面的一些经验和做法。马里兰州的绩效评价工作开展较早,其评价工作的效果相对较好。首先,州财政局在其非常严格的预算编制阶段就已经开始介入绩效评价。州预算和管理部门规定:政府每个部门及每个项目都必须制订详细的资金使用计划,政府资金只能在规定范围内使用,由地方检察官负责专门监督各部门预算的使用和管理情况。各部门要定期汇报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向和效果,并根据各部门提交的报告,进行共同讨论,在必要时对资金使用进行适当调整。其次,该州为提高政府支出绩效,从1997年开始实施“结果管理”工程(mFR,managingForResults)。2005年,州预算和管理部(DBm)按照“以人为本”的总体原则,以建设一个“每个人生活、成长、工作和获得成功的好地方”为主要目标,制订了全面、系统的州政府结果管理计划。该计划从教育、卫生和环境、公共安全、商业、财政等方面制定了明确、合理的绩效总目标和具体目标,并为每个目标制定详细的评价标准,要求每个部门在财政年度终了后,严格对照部门绩效目标进行自我评价,撰写结果管理评价报告。评价报告必须包括项目使命、目标、任务、绩效讨论、绩效数据等一系列内容,同时对部门、项目绩效和环境结果做出说明。评价报告还将作为下年度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第三,该州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直接体现在年度预算报告中,这样一些政府部门在执行预算项目时,同时考虑项目的绩效评价。关于这个市的绩效评价,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各部门2012年度的预算都要把前两年的预算安排数列在同一张表中进行比较,算出增减变化的比率(percentChangeRatio),相应地有一段文字描述,讲述增减变动的原因。二是充分利用较为成熟的评价指标体系,按照不同的行业和部门,分行(产)业和项目进行评测,而且评测情况进行三个年度之间的比较,利于发现问题,提出改正意见。三是评价指标体系更侧重于居民健康状况和实际生活水平的改善、幸福度的提升等,在实际评价工作中,这些方面所占的权重分值都很高(见表)。

(六)美国绩效评价的特征

1.代表性。作为民选的立法机构,就要充分代表选民意愿进行立法行动。充分的代表性是美国立法机构存在的根基。在美国国会的拨款过程中,两院议员都能以参与各委员会、全会讨论修正案以及全会投票等法定方式来表达对拨款决策的不同看法。与此同时,参众两院在程序、政治风格上的差异,在确保普通选民利益表达的同时,也较为充分地反映了各州利益、政党利益以及一些利益群体的诉求。正如前文所言,美国国会作为全美多元利益表达的论坛这一定位,在预算拨款过程中其角色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2.审慎性。作为多元利益表达的代表性立法机构,在立法过程中一定会发生各种利益之间的冲突,甚至可能陷入僵局。面对多元利益的竞争,要维持预算法案顺利通过,并体现其合理与公正,就必须审慎立法。在美国国会的预算拨款立法过程中,国会相关规则设置了相当反复回转的立法程序,安排了多次深思熟虑、在不同层次和范围内审议立法的程序环节,这些都保证了立法过程在表达多元利益的同时,足够审慎。与此同时,国会还通过电视直播、网络等方式公开审议过程和相关的阶段性文件,增加透明度,在更为广泛的范围内保证对立法的审慎与负责。

3.复杂性。美国预算法案的起草、审议、通过等全过程以及国会各委员会的规则若要详细描述,汗牛充栋方可为之。如此庞大、繁杂、严密的预算拨款机制,连美国学者和民众都陷入困惑与不解之中。表面看,这种预算支出管理机制不但没有效益,反而有浪费人力和时间的嫌疑,但仔细分析便会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即美国财政支出管理在审核中花费如此长的时间、动用如此复杂的审核程序,就是使支出项目的合法性、合规性、经济性、实际效益等原则性问题在审议和评估程序中就得以解决,而不是在执行中发现问题再进行处置,正所谓“慢工出细活”。特别是国会两院的陈述、听证、质询、反复审议等复杂的程序,使得任何理由不够充分的支出项目都不可能“蒙混过关”。

4.制衡性。预算审核相互制衡,个别人为因素被完全挤出。从预算审核的整体分析,总统与国会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权力分享与制约关系,这是由美国宪法决定的。宪法设计者的理念就是不能让枪杆子和钱袋子集中在一个人手里,而从预算法案的审核过程看这种理念完全得以体现。总统提交预算请求,国会随后相应提出自己的预算规划来监督总统预算请求;国会通过的拨款法案最终要有总统签署方可生效,总统也有权采取其它方式在拨款立法执行过程中施加影响。两个定位与动机不同的权力机构被宪法分别赋予管辖同一事物的权力,相互制衡、限制的同时必须加以协调合作。具有不同利益代表背景和政策倾向的两院在协调过程中相互限制、相互适应。这种预算管理制度对国家财政支出的安全运行扮演了很好的约束和监督角色,可严格控制财政支出,较为有效地减少赤字。但凡事有利则有弊,分权制衡也为提高预算立法的效率制造了障碍。

5.专业性。预算拨款法案在美国可称得上是相当复杂的立法事务,需要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立法人员参与其中。事实上,美国国会在委员会、议员个人以及辅助机构等方面已经体现出这种专业化的特点。就委员会而言,由于历史路径等原因,美国国会在职能上将管辖预算拨款事务的权力拆分给预算委员会、授权委员会以及拨款委员会,其中拨款委员会作为拨款立法的核心机构,在预算法案审核过程中进行专业性把关发挥关键作用。这种拆分使各委员会对应其专属的事务负责审核把关,如按照国防、行政、教育、国家安全、经济管理、城市管理、社会保障等事务来划分各专业委员会,这样各委员会都具有专业化的信息支持保证,能提供专业性的信息咨询服务。

(七)美国财政支出管理中的问题美国财政法案的起草、审核和执行无疑是众多西方议会制度中较为成熟且成功的个案,但不可否认,美国国会拨款法案也揭示出国会政治的某些弊端与不足,值得思索。一是象迷宫一般的预算制定路径和审核中参与者的多元性,充斥着各种利益动机。就美国联邦财政拨款的现实看,拨款决策在总体上满足着国家利益的需求,但在细节上却频现不同群体政治利益的身影,吞噬着比重有限且总量客观的国家财政资源,增加了民主代议制的成本。二是美国国会政治的碎片化倾向可被视为是其分权制衡发挥到极致程度的必然后果,也是多元利益博弈的制度安排,体现在预算法案起草、审核和执行中就是存在着多个同时发挥影响的竞争性参与者,意味着无尽的冲突与妥协,其立法效率与效果都将随时沦为利益之争的牺牲品。任何一个参与者的利益不能得以实现的情况,都将导致拨款程序的停滞,其碎片化程度可见一斑。

二、美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对建立我国地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借鉴

美国“以结果为导向,以提高绩效为核心”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建立了涵盖国会、政府、部门、项目、公众各层次的绩效评价体系,从总体上看,这种建立在法制化基础上的政府绩效评价,同时兼有与预算法案相比拟的严肃性,符合美国旨在建立精简、廉洁和高效政府的自身持续性要求,为提高联邦政府各部门的管理绩效起到了很好的支持作用,其做法和经验对我国特别是甘肃目前正准备着手建立绩效评价和绩效预算体系很有借鉴意义,也对开展此项工作有诸多方面的启示。

(一)强化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和监督管理重要性的认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作为公共财政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在我国实践时间短,各省尚处于试点阶段。建立与公共财政框架相适应的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是一个复杂、渐进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认同和积极参与。各级政府、财政部门、预算单位和社会公众都要充分认识到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重要性,认识到开展绩效评价是财政部门和项目单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是实现财政资金由过去“重投入、轻产出”,“重分配、轻管理”,“重数量、轻质量”的粗放式管理模式向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转变的主要方式和途径,是财政部门把握宏观经济走势,贯彻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重成本、讲核算,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需要。政府部门要带头树立绩效管理理念,将绩效管理全面纳入部门财务工作,将所属部门的财政支出绩效与事业发展挂钩。财政部门要加强绩效评价的社会宣传,让社会公众了解政府绩效目标的实现情况,让纳税人知道政府应履行的职能和提供服务的效果,推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政务公开,为建立公众满意的“责任政府”和“阳光政府”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要有法规制度作保障真正严格的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在实际执行中难度较大,项目单位需要对财务管理进行自我改进、自我约束、自我监督,同样地,要使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真正发挥其应有的管理和监督作用,参与绩效评价的自觉性更多地要靠法规和制度作保障。美国《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政府自我评价绩效的必要性,为绩效评价的实施奠定了法律基础,使绩效评价有明确的目标,也有法律强制性,政府各部门自然会强化主动开展绩效评价的意识。甘肃目前正处于绩效评价工作初创时期,绩效评价的法制化进程还比较慢,但财政部门要推动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就要尽量做到程序合法化、工作制度化、规范化。要加强绩效评价制度建设,逐步建立和健全绩效评价工作的政策制度,将绩效评价工作变成一个指令性、经常性、制度性的工作。要强化人大、纪检、监察、政协等部门对政府预算和部门使用财政资金的监督,充分发挥人大和政协的监督作用。在条件成熟时,要建议通过人大立法来规范和推动我省的绩效评价工作。

(三)按财政支出职能不同构建不同类别的绩效评价指标绩效评价的目标、方法和指标必须与中国的国体政体相适应,要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使考核指标既能体现评价的目标,又能为简便易行的可操作性提供条件。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指标既要考虑不同项目之间的专业性,又需兼顾相似项目之间的通用性与可比性,美国以财政项目支出职能为分类标准的做法就能达到这一要求。我国财政支出分类体系中的按财政支出功能分类的方法与这种分类方法比较接近。目前我国现有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按支出的功能科目来构建,将绩效评价指标按公共服务、教育、科学技术、文体传媒、医疗卫生、农林水、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经济建设等分类构建指标库。甘肃省在制定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指标时,可以考虑按目前的以财政支出功能分类的方法,将多个预算部门发生的、同一类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指标统一起来,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的结果具有横向的可比性。可考虑按项目支出经济科目来分类构建指标库,以构建多层面、立体、交叉的指标体系。如基本建设支出,很多部门都会涉及这一支出项目,如果各个部门制定的这一支出项目的评价指标各不相同,则会使得评价结果失去横向可比性。在评价指标设置上,既要有适合所有财政支出的共性的评价指标,以衡量不同受益单位和资金管理部门管理和使用财政专项资金的能力,又要有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而单独设计的个性化的评价指标,以反映特定项目利用财政专项资金的运作情况及其效果。同时,还应根据项目的规模、性质,设计不同层次的指标以反映宏观和微观的评价需要。指标设置要根据不同的专项资金情况,综合考虑专项资金成本、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等因素,通过科学分析和计量,保证指标的严肃性、科学性和可行性,使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有据可依。

(四)统一组织、分工合作制定评价指标美国政府绩效评价由部门评价和项目评价两部分组成,其中最重要的是部门评价,先由部门编制战略规划、年度绩效计划和年度绩效报告,再由管理与预算办公室对年度计划和年度报告进行评价,有效地对各部门绩效情况进行监督。甘肃绩效评价工作主要由财政部门牵头,但绩效评价工作的真正主体应该是政府各部门、各行业主管部门、各企事业单位和具体项目承担单位,这些部门和单位构成使用财政资金的真正主体。没有各部门的配合,绩效评价工作很难推进。同时,若不考虑行业特点,由财政部门单独制定的评价指标也无法被各评价主体所接受。管理与预算办公室就是美国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指标制定的组织与协调单位。以支出项目功能为分类标准,就需要由财政部门统一组织各预算单位制定评价指标。同时,由于项目支出的复杂性,往往同一类支出项目在不同的部门也具有不同的特点,完全统一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也许并不能反映不同部门项目支出的个性特征。因此,可以考虑由财政部门与不同的评价主体进行合作,在统一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再制定一些反映不同部门特点的补充性的绩效评价指标,这种补充性的绩效评价指标必须纳入财政预算绩效评价部门的规划与统一管理之中。

(五)改进管理手段,实现绩效评价的网络信息化财政支出绩效监督本身的效率问题需要借助于以电子计算机网络为主体的财政监督信息化建设来解决。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财政监督管理,可以大大降低监督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提高财政管理水平。一方面,要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依托,加快建立财政部门内部、各级财政部门之间以及财政与各预算单位之间的信息化网络系统,为财政支出绩效监督信息的高效传递和及时反馈提供技术平台。另一方面,要加强财政应用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开发。美国在实施绩效评价中,采取了一系列简单而有效的评价方法,如“paRt”、计分卡等,这些方法的结果都是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汇总和分析后得出,这些管理手段为绩效评价工作的顺利实施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美国政府还将各部门、各项目的绩效评价结果进行汇总,建立绩效评价数据库,并在网络上予以公布,接受公众的全面监督,其公开性和社会参与度越来越高,有效提高了各部门的绩效管理意识和社会公众的参与度。甘肃要尽早全面推进绩效评价工作,必须加快评价方式和方法的研究,尽快建立评价指标和标准体系,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信息、电视、广播等公共媒介,加快绩效评价信息资源的传递,实现资源共享,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完善评价工作体系。同时,要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管理手段,建立绩效评价数据库,并将绩效评价结果采取一定的方式予以公开,主动接受社会公众监督,以更有效地推进绩效评价工作,真正提高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效果。

项目支出绩效自评报告篇9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ldjysy”为你整理了这篇残联专项资金项目绩效再评价整改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开远市残疾人联合会专项资金项目绩效再评价整改报告

为贯彻落实《红河州财政局关于印发<红河州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推进方案>的通知》(红财发〔2020〕27号)精神,按照《开远市财政局关于印发<开远市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推进方案>的通知》(开财字〔2020〕181号)的要求,进一步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快建立预算安排与绩效管理有机结合机制,规范财政支出行为,进一步提升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云南中天正和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接受开远市财政局委托,于2020年9月至2020年10月对开远市残疾人联合会2019年专项资金开展绩效再评价。通过开展一系列绩效再评价工作,绩效再评价结论为:开远市残疾人联合会2019年专项资金项目按计划完成,项目实施达到预定效果。根据开远市残疾人联合会上报自评报告和抽查的情况,综合项目的决策、过程、产出、效益及资料报送进行了量化打分,开远市残疾人联合会2019年专项资金项目绩效再评价得分92.07分,评价等级为“优”。但是也存在部分问题,针对绩效再评价报告中提出的问题和建议,我会及时召开会议进行研究,提出整改要求,具体整改报告如下:

1.开远市残疾人联合会将健全项目资金的监督检查机制及措施,定期或不定期对资金进行检查、监督,保证资金安全。

2.项目实施单位及时、合理使用资金,最大限度的发挥资金的使用效果,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3.项目实施单位按年初预算安排合理的安排项目进度,按照相关规定程序及时兑付各项资金。

4.提高对财政绩效管理的认识,提高自评管理水平;理解绩效工作的相关规定,熟悉绩效评价工作流程;依据年初预算,合理、科学的设定自评指标体系,制定项目实施方案。

项目支出绩效自评报告篇10

为了加强对财政专项承担者对财政专项的合理使用,确定财政财政专项的落实,必须要对财政专项的目标做一个评价标准,来推动政府职能的改变,强化财政专项的管理与监督,加强财政专项支出的分析和预测。只有我们建立一个合理有效地绩效评价体系,才能引导资金进入一个最优水平,提供政府对财政专项使用的管理经验,提高财政专项使用决策水平提供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

科研事业单位;财政专项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一、科研事业单位财政专项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的设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管理体制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深化改革,助推财政专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不断完善,并且成为一个重要的改革内容,已经在全国范围内被大力推广,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财政专项的绩效评价的范围更加宽泛,所涉及的领域也越宽广,事业单位的财政专项资金作为财政专项绩效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势必成为财政专项绩效评价特别关注的内容。建立健全财政专项绩效评价机制,提高绩效考核财政专项管理的水平,是财政专项管理体系改革的必然要求。当前,在科研事业单位财政专项投入较大,看中的是投资,存在短期行为,而忽视了项目评估和管理,也就造成了专项资金投入和专项支出不对等的局面,更甚至财政专项资金被非法套取,流出了科研专项之外,忽略了专项资金应该具备的用途,忽视了专项资金的使用中的权利和责任,致使投入与产出的效率过低。为改变这种现状需要建立一套能够针对科研事业单位财政专项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并且相应的完善绩效评价的各项法律法规和制度,通过成立专门的机构,推动科研事业单位财政专项的绩效评价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

二、构建科研事业单位财政专项绩效评价基本框架

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绩效评价制度的启示,根据我国目前财政专项绩效评价状况,结合较为完善的财政专项绩效评价体系、也根据在实践中取得了的经验,经过仔细分析和加工,把科研事业单位的绩效评价体系框架分为三个部分。

1.财政专项绩效评价的组织实施阶段(1)绩效评价应遵循的原则①统一领导和权责统一原则。财政专项绩效评价应该由各级政府统一领导,并由各级财政部门统一组织管理。财政专项绩效评价应当明确各级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的权责关系,达到财政专项绩效评价工作责权利相统一。②科学规范和兼顾灵活原则。财政专项绩效评价务必要严格执行规定的程序,按照科学的步骤,采纳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但在项目评价过程中也不可死板教条,也要根据项目实际情况,经过专家组的调研和分析做出评价。③公平、公正、公开原则。财政专项绩效评价应当依据公平、公开、公正的要求,依法依规进行公开,并接受监督。④分级分类和绩效相关原则。财政专项绩效评价由各级财政部门、各预算部门根据绩效评价的具体对象的特点分类组织实施。财政专项绩效评价应当针对具体专项资金及其产出绩效进行,绩效的评价结果应当能够清晰地反映投入专项资金和产出绩效之间的紧密结合关系。(2)财政专项绩效评价的主体和职责各级财政部门和各预算部门作为财政专项绩效评价的主体。①各级财政部门的职责:首先是制定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拟定年度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计划;建立健全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指标标准库和行业标准数据库;其次是实行动态化管理,就是绩效评价要与部门预算项目库对接,更好的组织和实施专项的绩效评价,对预算部门出具的绩效评价的自查报告进行督导,并对报送备案的自评报告进行核实,根据核实结果再组织预算部门自评情况再评价,能够多方位的起到监督、指导预算部门和下级财政部门绩效管理工作;最后是其他应由财政部门负责的工作。②预算部门的职责:首先是制定预算部门财政专项绩效评价的实施细则,编制本预算部门财政专项绩效评价的目标,联合财政部门制定绩效评价评价指标;其次是监督检查所属单位绩效评价的工作,根据财政专项的绩效评价结果,提出整改意见,指导所属单位问题及时整改,完善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等相关制度;最后是其他应承担的绩效管理工作。(3)财政专项绩效评价的对象和内容财政专项绩效评价的对象是纳入政府预算管理的财政专项资金项目,并且着重评价一定金额以上、具有明显社会影响力和经济影响力的项目。财政专项绩效评价的内容包括五个方面:①专项资金投入和支出情况;②绩效评价目标的设定情况;③绩效评价目标制定的制度、采取的措施;④绩效评价目标的实现程度及效果;⑤绩效评价的其他内容。(4)财政专项绩效评价的目标财政专项绩效评价目标是绩效评价的对象设想在一定时期内达到的产出和效果,由预算部门在申报项目预算时填报。财政专项绩效评价目标存在以下的特点:①财政专项绩效评价目标应当符合的要求:项目导向正确,财政专项绩效评价目标要符合当今社会发展计划和国民经济发展要求、符合各部门职能和事业发展规划,还要把握财政专项的方向、范围和效果。财政专项绩效评价目标应进行定量和定性表述,一方面要尽可能的进行定量研究,不能进行定量研究的,尽量利用定性分级分档进行研究。②财政专项绩效评价目标主要内容包括预期能够为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的质量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能够为社会带来的社会绩效、环境绩效益、经济绩效等;绩效评价主体和绩效使用人的对结果的满意程度。③财政部门应当会同专家组对预算部门申报的绩效评价目标进行审核,如果符合各方面的要求,就可进入下一步预算编审流程;如果不符合各方面要求,财政部门有权让预算部门整改。④财政专项目标一但确定不能够随意调整。如果有特殊情况需要调整,那么就根据绩效评价实际情况,向上申报经过评审同意后,方可调整。⑤财政专项绩效评价目标确定后,在项目任务书中加以阐述,成为预算部门项目实施行为和项目绩效评价的依据。

2.财政专项绩效评价的过程(1)财政专项绩效评价的依据、指标和标准①财政专项绩效评价的主要依据国家层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各级政府层面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和方针,如《预算管理法》、《会计法》及《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依据财政部门制定的财政专项绩效评价管理制度;依据预算职能部门职责及中长期发展规划;其他方面依据相关行业标准、行业规划、行业政策及专业技术规范;在项目报送任务计划书时列出绩效目标,财政部门会同其他部门对项目设计及目标的达到做一个有效的评审,在源头上就进行一个绩效评价的审核,为财政专项在完成之后的绩效评价做一个铺垫。②财政专项绩效评价能够使用财政专项绩效评价指标作为评价的载体,去衡量财政专项绩效目标考核实现的程度。财政专项绩效评价指标设置包含多方面的原则,首先是相关性原则,所设置的指标应当与绩效评价的目标直接相关,能够准确反映目标的实现程度;其次是重要性原则,应当优先使用最具评价对象代表性、最能反映评价要求的核心指标;再次是可比性原则,对同类评价对象要设定共性的绩效评价指标,以便于评价结果可以相互比较;最后是系统性原则,应当将定量与指标相结合,能够系统反映财政专项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可持续影响等;经济性原则,应当通俗易懂、简便易行,数据的获得应当考虑现实条件和可操作性。③财政专项绩效评价标准是衡量财政专项绩效目标完成程度的尺度,绩效评价标准具体包括:计划标准,是指以预先制定的目标、计划、预算、定额等数据作为评价的标准;行业标准,是指参照国家公布的行业指标数据制定的评价标准;历史标准,是指参照同类指标的历史数据制定的评价标准;其他经财政部门确认的标准。(2)财政专项绩效评价的方式和方法①财政专项绩效评价方式分为财政部门组织评价和预算部门自我评价。被评价部门应首先按绩效评价要求完成本部门绩效评价工作。财政专项绩效评价工作主体可委托中介机构或专家等第三方实施。但第三方要由财政部门审核其组织参与绩效评价的工作能力,并指导其开展工作。②财政专项绩效评价方法主要采用专家组评议法、关键绩效指标法、成本-效益分析法、两案例比较法、最低成本法等。专家组评议法就是由各方面专家组成专家团队,对事物所涉及的各个层面和领域,对事物的存在的特性等进行分析和验证,并对事物的未来依据现有的经验进行分析的方法。专家组评议法也称综合评议法,就是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来综合评定一项工作的价值或重要性的方法。涉及方面较多一方面可以通过定性指标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定量指标的计算加以验证。

关键绩效指标法是通过系统科学的方法,对特定项目的关键要素进行提炼归纳,确定最关键指标在进一步分解,从一般到综合,确定某几个关键目标作为关键业绩评价的指标体系和程序方法。关键绩效指标通过与项目有关的能够可以定性和定量加以采集到的数据,对关键参数进行组织、抽样、分析、计算、再分析,以此能够衡量流程绩效。关键绩效指标法是一种目标式量化管理指标,它能够把战略目标分解为可操作性的工作目标,这种可操作性的目标则是是绩效管理的基础。关键绩效指标法能够从纷繁芜杂的项目数据中抓住重点,也可以使部门主管明确部门的主要责任,从而达到绩效考核评价目标的有效性。成本效益分析(Cost-benefitanalysis)是通过投入和产出来评估项目价值的一种方法。成本效益分析法作为一种有价值的经济决策方法,将成本收益法则运用于政府部门的投资决策之中,谋求在投资决策上能够以最小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成本效益分析法:提出若干实现该目标的方案,运用一定的技术方法,计算出每种方案的成本和收益,通过比较方法,并依据一定的原则,选择出最优的决策方案。但在财政专项过程中,作为承担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及政治效益的身份下,单独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法显得比较片面,这也是和企业经营的绩效评价所不同之处。目标管理(managementbyobjectives,mBo)最早出现在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写得《管理的实践》一书中,他在本书中提出了“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理论”,认为“企业的目的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在财政专项评价体系中,目标管理法具有很大的用途,首先在项目审批立项时,经过专家组的多轮的评审和推理,项目所要取得成果和创新都经过了验证,那么在项目支出的绩效评价时我们只要利用预算指标和实际指标的完成的情况进行比较就可以很简单的对项目情况进行评价。这是目前最为适合易用的方法之一。

3.绩效评价工作的工作程序(1)财政专项绩效评价务必遵循规范的工作步骤,一般意义上包括项目组织、实施评价、绩效评价报告和绩效报告反馈阶段。组织实施阶段:①财政部门会同项目预算单位根据绩效评价实施重点及财政专项要求确定评价对象②,财政部门或预算部门在实施具体评价工作前应下达评价通知,评价通知内容应该包括评价目的、评价依据、评价主体人员构成和评价要达到的效果和目的。③组建财政专项绩效评价专家团队。由财政部门或预算部门会同其他部门专家,选取专家组长,一起协商制定评价方案。绩效评价工作可委托相关专业专家、会计或评价中介机构等第三方实施,财政部门或预算部门应当对第三方资质和工作质量,并指导其开展工作。④绩效评价专家组依照设定好的评价方案对评价对象进行绩效评估,评价方案中应包括评价内容、评价人员、评价方法、评价标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如图2(2)实施评价的主要内容包含:财政专项所涉及资料收集;查看所收集的财政专项数据资料信息的真实性、相关性和完整性;利用适当的绩效评价方法,严格遵守评价方案中设置的评价标准、评价方法,指标体系及定性定量的研究方法,综合的对评价对象进行分析,确保得到绩效评价的结果属实可靠。(3)财政专项绩效评价专家组通过对特定对象的评价之后,对特定对象依据流程完成绩效评价报告,评价报告反馈给被评价部门并进行沟通存在的异议,有异议的地方再进行核实,补齐相关资料等,确定属实的再进行报告的调整。最终绩效评价报告反馈给财政部门审定。

4.财政专项绩效评价报告内容财政专项绩效评价报告内容包括:(1)项目基本情况;(2)项目单位绩效报告情况;(3)绩效评价工作情况;(4)项目绩效指标分析情况;(5)综合评价及评价结论;(6)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建议;(7)其他。

5.绩效评价的结果及其应用绩效评价结果可按照得分情况分为为优秀、良好、中等、较差和差五个等级。作为财政专项绩效评价主体的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应当重视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及时把绩效评价结果整理、分析、归纳和反馈,得到的经验和不足一方面有效的安排后期的预算;另一方面可以改进预算管理。根据财政专项绩效评价结果的分析,对财政专项管理制度执行好的预算部门予以鼓励和宣传,作为模范带头单位带动其他的单位;对财政专项管理制度执行较差的,应当根据情况能够整改的,责令其限期整改,如果整改到位则不予追究,如果整改不到位或不进行整改的,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等国家有关规定追究责任,并且依法调减项目预算,甚至收回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结果如果需要公开的,应当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有关规执行。

三、科研事业单位财政专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1.财政专项绩效评价设置指标的原则(1)相关性原则。设置与财政专项绩效评价目标直接联系的指标,来体现对预期目标的完成情况。(2)重要性原则。选择财政专项绩效评价的指标时,应当首先选用那些最核心、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指标。(3)可比性原则。对同一类型的财政专项评价的对象,建立相对统一的指标体系,易于评价结果的相互对比。(4)科学性原则。应当设置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组合的指标体系,这样的设置能够产生更为科学的评价结果。(5)可行性原则。指标设置时应考虑可行性,数据的获得应当考虑现实条件和可操作性。

2.建立不同的财政专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1)财政专项综合绩效评价指标是对财政专项规模、财政专项结构、产生效益和财政管理水平的综合、宏观评价,因此可根据这四个方面来设置相应的指标:①财政专项规模类指标,是反映国家或地区的整体财力水平、财政的调控能力、财政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等的指标。如财政支出占GDp比重、财政经费自给率、财政收入增长率、人均财政支出水平、税收收入依存度等。②财政专项结构类指标,反映的是财政专项结构是否合理,是否满足了当前社会、经济的重点需求。如一般公共服务支出、教育支出、住房保障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等分别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③财政专项效益类指标,反映的是财政专项所产生的综合效益,效益类指标包括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等等。如在社会就业、收入分配、环境保护等方面可分别设置就业支出变动与就业率变动的比率、财政支出与基尼系数的比例、环保支出与环境污染治理率的比例等。④财政管理类指标,是用于衡量财政制度、政策、体制等实施效果的指标。如政府间转移支付、财政预算管理、财政支出管理、财政监督管理等制度落实情况及其效果。(2)部门、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部门和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除了在评价对象的选择上有所区分,其他方面均具有很强的相似性,因此在指标的选择上也大致相同。他们侧重于对财务管理和自身工作业绩的评价,指标设置应重点围绕以下两方面:①财务管理指标这类指标主要反映该部门或单位在财政支出过程中的财务管理水平。如预算完成指标,包括资金拨付率、资金使用率等;行政成本指标,包括实际行政成本与标准定额的比率等。②工作业绩指标这类指标是反映政府各部门或各单位对年初确定的计划、目标的完成情况以及年终所实现的业绩等的指标。例如计划完成指标,如就业率、平均大气污染指数、保障房套数等目标的完成比例。(3)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指标设置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现的是财政资金所投资项目的实施效果,一般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指标:①资金保障指标,是反映项目资金到位及支出进度的指标,例如资金到位率、项目资金支出率等。②经济效益指标,包括项目实施后的盈利能力、清偿能力的指标以及项目实施过程中体现经济性原则的指标,例如投入产出率等。③社会效益指标,是指项目产生的对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的指标,例如群众满意度、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失业率等。④项目管理指标,反映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种行为是否合理、合法、合规,例如项目立项是否科学、合理,各项手续是否齐全;项目的最终结果对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项目支出过程中的支出内容是否与项目相关,会计核算是否合法、合规等。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标准体系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标准体系是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好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下一步我们将要解决的是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标准体系。评价标准的基本类型。标准体系是衡量财政支出活动的依据,通过将指标实际值与标准值进行对比,来确定评价指标的得分。从国内外的绩效评价研究和实践来看,一般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标准分为四种类型:(见图3)(1)计划标准,它的评价标准是预先制定的绩效目标、计划等。通过对比实际发生情况与预期计划、目标,找出差距并作为评价依据。(2)行业标准,它的评价标准是国家公布的行业指标数据。是通过对比实际发生值与国家公布的行业指标数据,通过比较之后找出的差距,来作为评价依据。(3)历史标准,顾名思义用的是同类指标的历史数据作为评价标准。它是通过对比实际发生值与平均历史数据,找出差距并作为评价依据。值得注意的是,历史标准的采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当前环境与历史环境有较大差异时,不适合采用历史标准作为评价标准。(4)经验标准,它的评价标准是在相关专业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家经过研究后得出的有关指标的标准。通过对比实际发生值与经验标准值,找出差距并作为评价依据。评价标准的取值首先确定标准值的档次,一般为了使评价标准更加科学、细化,可分为五个档次,优秀、良好、中等、较差、差。当指标较为简单时,也可以划分为有、没有;好、中、差等分类较少的档次。其次按照确定的档次确定各档次的标准值。按照评价指标可否计量的特性,评价标准的标准值也分为两种,当可计量时表现为数值,它是在大量数据的基础上运用数理统计学方法所测算出来的数值。当不可计量时则表现为一定的评语,它可以通过聘请专家的经验或问卷调查的形式总结得出。最后确定各档次的标准区间。定量指标标准区间的确定是依据上一步每个档次的标准数值,将加权平均值作为来衡量相关项目的绩效评价情况。科研事业事业单位的绩效评价目前缺乏的是构建一套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利用合理的指标和评价方法,采用合理的评价程序,对财政专项的情况出具一个绩效评价报告。在绩效评价主体推动下,将绩效评价的结果进行反馈和上报,总结经验和不足,达到财政专项在预算和决算阶段更加切合实际,最终使这种方法广泛应用于今后事业单位绩效评价的工作去。

参考文献:

[1].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2]文新三.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

[3]张涛、刘兴云.财务分析与绩效评价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4]杨玉霞.中国预算改革及绩效评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

[5]白文杰.省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6]云南省财政厅.云南省财政支出建设项目绩效评价多目标树图研究与应用[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

[7]郑方辉,李文彬,卢扬帆.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与报告[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2

[8]毛太田.地方政府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

[9]上海金融学院城市财政与公共管理研究所.城市公共财政绩效评价实践与探索[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