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班级文化论文十篇班级文化论文十篇

班级文化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5:55:37

班级文化论文篇1

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班级文化建设有其共同特征和同一目标。但是每一个年级又必然有其阶段性的特征和任务。因此各个级部在落实学校整体规划时,绝不能大而化之,对上疲于应付,对下随意安排,必须根据自己阶段的特有目标任务来确定具体的阶段目标、工作重点、实施步骤等。只有这样才能将班级文化建设落到实处,起到实效,既能忠实的执行学校规划,又能对班级层面起到领导作用。只有这样工作才能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渐入佳境,成果频出。

比如,高一年级主要针对新班整合、入学教育、学习常规、习惯养成等,在诸如模式构建、制度设计、学生主体意识培养、物质静态文化形成等方面重点展开工作。高二年级在前一年的基础上要更加重视模式的优化、制度的落实、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精神动态文化形成、综合能力的培养等,亦即要更加重视在实施过程中拓宽范围、提升水平、深入内部。高三年级由于要面临高考,应该突出建设重点、强调与学科知识融合,为学生减压释负,让学生体验快乐。绝对不能将班级文化建设与备战高考对立起来,认为会占用时间而将其束之高阁。而且在每个不同的阶段,级部要组织相关的研讨会、成果汇报等,对本阶段的实施情况进行回顾,总结正反经验、反思优劣得失,推广可供借鉴的做法,改正普遍存在的问题,为制定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提供可参考的依据和经验。

二、班级要针对自身情况办出特色

这对班主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方面,班主任在思想认识上站位要高,在组织引导上目标要明,在具体实施中策略要多。另一方面,班主任要根据本班的具体情况构建适合本班的模式,设计适合本班的制度,更要根据生物班和普通班、文科班和理科班,在学科划分、成绩要求、能力水平、学生爱好等诸多方面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实施策略以适应不同班级、不同爱好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不同需要,为其提供各具特色的平台。

班级文化论文篇2

班级文化反映的是班级这个特定的社会组织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一种渗透在班级一切活动中的理念与灵魂。班级文化是班级师生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形成班集体凝聚力和良好班风的必备条件。它是以班级为主要活动空间,以师生为主体,以班级物质环境、价值观念和心理倾向等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简单地说,所谓班级文化,就是指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班级师生通过教育、教学与管理活动,创设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班级文化建设不但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与实践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塑造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以良好的文化氛围感染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笔者结合长期的班主任工作实践,探索班级文化的内涵、作用以及营造积极的班级文化的途径,旨在体现交流与借鉴之功效。现阐述如下:

一、班级文化的内涵与作用

从社会学角度看,任何文化都包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观念精神文化三个层次。班级文化当然也不例外。它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的基础上形成的,是班级集体运转过程中创造的有关成员在思想、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的文化现象的总和。

从班级的物质文化看,它主要是班级集体所占有使用的各种基础设施和客观的学习、生活环境。它是班级文化中的表层形式,是其他层次文化的存在基础。如班级中的电视、墙报、图书角、多媒体等一切物质形式的教育措施。

从班级的制度文化看,它包含着班级内部的组织结构、规章制度和成员间的人际关系结构。它建立在物质文化基础上,有制约着精神文化,处于中间层。而最高层次的班级精神文化则是班级成员的科技文化素质,有关的学习、文艺、体育、卫生等的文化活动,以及思想观念的文化综合。特别是班级的思想观念文化,如班集体的价值观、信念和目标等,构成了班级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以上三个层次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班级文化的内涵。体现在具体中则是班级集体成员的态度、行为和风格。长期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使我充分认识到:班级文化一经创造形成,又反过来对学生的行为起凝聚、激发、引导和控制作用,使学生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作风发生很大的变化。其作用具体表现为:

1、创造共识环境

一个班级能否造就蓬勃向上的生机与活力,关键在于班级成员的创造性、主动性发挥如何,靠班主任的强制性命令与指挥是无法达到的,它必须建立在“共识”的基础上。老师的期望、同学的激励,把学生的荣誉与班级集体的荣誉联系起来,使他们能以主人翁的态度进行学习与工作。主人翁地位的实现和巩固,又呼唤学生强烈的义务感与责任感,使班级内部产生出一种精神振奋、朝气蓬勃、刻苦进取的良好风气。这样一种氛围胜过任何强制命令和指挥,将学生的被动行为转化为一种自觉行为。

2、建立激励机制

根据人的需求理论,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事业心和成功欲。班级文化恰是在具体的环境条件下,将学生所具有的这种事业心、成功欲转化为学生共同追求的具体的班级奋斗目标和行为准则,形成一种精神支柱与动力,并能通过一定的结构和运作方式,将作为个体的学生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一种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班级可以利用这种聚合作用,为班级共同的奋斗目标而努力,从而建立班级内部激励动力机制。

3、引导规范行为

班级如同一个社会群体,都有一定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这种规范的形成,单凭繁文缛节的规章制度等“硬”约束是难以完全凑效的,必须凭借一种信念,经过潜移默化之后,在学生心理深层形成一种定势,构造出一种响应机制,只要外部诱导信息发生,即可得到响应,并能迅速地转化为预期行为。这种无形的规范,形成有效的“软约束”。它能削弱由强制性“硬”约束所可能引起的逆反心理,从而使班级上下左右达成统一、和谐和默契的关系。

4、塑造班级形象

班级文化内化为学生的心理定势后,必然会通过学生的外在行为、态度和情感表现出来,时时处处会体现在班级外在的形象和风貌上。这样,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也找到了依托并得到了最终的落实。

从建设班级文化的角度来看,我们从事班级管理工作,必须把班级学生群体当作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是若干事件的堆砌,必须深切地了解学生共同生活的班级环境(包括目标导向、行为规范、组织制度等的班级文化),了解他们在这个班内部的发展规律,通过班级中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营造一种“和谐、上进”的心理氛围,帮助和激励每一个学生都获得发展。

二、建设积极班级文化的途径

无论从班级文化的作用来看,还是从班级建设的需要来看,建设积极的班级文化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重要意义。关键是通过什么途径,从何处着手开展?近年来,笔者有意识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初步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设置班级奋斗目标

班级集体的精神状态和学习风气,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内容和“灵魂”。作为班主任,心中应有十分明晰的“蓝图”:从德育工作的要求和学生实际出发,制订好三年工作计划,且每一阶段又有不同的目标和要求,以利于操作和实践。而班级不同层次不同阶段奋斗目标的设置,对形成班级集体的精神状态,无疑是十分关键的。

开学初,向全体学生提出总体要求,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确立个人和集体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同时,结合校训和班级实际,明确提出自己的班训:“今日新星,明日精英”,作为学生长远目标与准则。其次,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一定时期的班级现状,确立短期目标,并设计班级标语和口号。(班主任工作)如当学生出现学习焦虑或成绩处于低谷时,我们的口号是“一份耕耘,有时未必一份收获,但长期耕耘,则必有收获”;为了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学生们设置了“用你行动的彩笔绘出班级的灿烂,用班级的光辉引你走向美好”等等标语;面对学生的骄傲情绪和忽视学科学习基本功的现象,我们提出了“我们所知的很小很小,我们未知的很大很大”、“学习的最大敌人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知识”,提醒学生不要满足于已有的成绩和已知的知识,应该夯实基础,踏实前进,等等。

这些目标性很明确的标语和口号,其精神一旦融入学生的心灵,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心理状态和精神风貌就大为改观。这些班级口号,作为班级和学生的奋斗目标,在学生成长过程中不断有意识地加以调整和引导,使学生在不断完成一个一个小目标时最终实现“成人成才”的大目标。

2、实行制度管理

班级的规章制度和组织制度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中间层和重要保障,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

首先,在班级的制度建设方面,重要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因此,在学生学习《中学生守则》和校纪校规的基础上,以民主讨论的方式制定班级规章制度。每个学期初,共同讨论起草《班级公约》,提出共同遵守的几条制度和原则(每个学期各有侧重),而这些制度必须是可落实的、可操作的,并能具体量化为指标,易于学生遵循和检测,并进而落实为自觉的行动。同时,在班级中建立监督机制——检查委员会,以保证制度的正确落实。因此,有了这些制度和指标,学生行为的正确与否,就可以交给班委和学生们去评判、督促,学生开展自我管理也就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了。

其次,班级组织结构是班级制度文化的重要内容。班级管理必须着力调整完善班级内部的组织结构。其中,如何发挥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作用,人人参与管理,是班级内部结构调整的核心。在推行班委竞选制之外,我在所带班级中还推行了班务公开制、值周班长制和值日班长制。同时在班委的协调和带动下,值周班长和值日班长制的建立和运行,有利于充分展示和锻炼每位学生的组织管理才能,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在班级中的积极负责态度,在管理他人中学会管理自己,在为集体和他人的服务中学会负责和互相协作。真正做到“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

3、实行民主教育管理

以情境激发或讨论型主题班会来实行民主教育管理,即指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不同时期的德育要求,设计特定的情境,让学生互相辩论,开展活动,统一思想,逐渐形成正确观点,从而解决学生思想、生活、学习等方面的问题。

如:一段时间,有些学生大手大脚花钱现象严重。我开展了“我该花多少零用钱?怎样花?”的主题班会,并且邀请家长参与,请家长现身说法,谈自己工作(赚钱)养家的艰辛、责任和体会,使学生深受教育。大家踊跃发言,各抒已见,最后达成共识。从此,学生吃零食的现象大为减少。又譬如,一段时间自己要外出开会,时间较长,于是我们开展了“当班主任不在的时候”的主题班会,同学们设置了各种学习和生活的场景,模拟和表演班主任不在时自己的表现,最后集体评议,扬优去劣,使学生经受了一次行为视范的洗礼,较好地实现了自律教育。我们还开展了“废纸、环境、我”、“朋友、朋友”、“寸草心”、“心怀感激”等情境主题班会,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这种体现民主教育精神的主题班会,素材新颖多样,从实际生活出发,针对性强,避免了老师空洞的说教,学生热情高涨,参与性强,具有很大的吸引力,通过活动和讨论,强化了学生的自我教育。

4、优化班级心理气氛

班级是通过教育和教学活动,把老师和学生联系在一起的一个微型社会。它由两类基本的人际关系构成: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构建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增进相互了解,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良好师生关系的核心是老师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建立一种开放性平等式的师生关系,随时发现并表扬赞赏学生中存在的闪光点,培养学生的荣誉意识和自信能力。我们采用了个别谈心、班会、书信、周记等形式,加强师生交流,理解并帮助学生解决暂时遇到的困难,疏导学生一时的困惑,允许学生行为的反复,在不断的反复和督促其改进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和谐的生生关系,是每个学生内在的精神需要。在班级集体中,同学之间应当相互宽容、相互尊重、互助互爱,培养起理解、宽容、尊重他人的个性品质和善于谦让的人际协调能力。在学生遇到人际矛盾时,从指导学生解决人际冲突的一些原则和方法人手,探索养成和谐人际关系的途径。比如结合具体事例的分析讨论,让同学们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明白一些道理,或者通过心理辅导课,让学生从知、情、意诸方面得到如何处理和协调人际关系的教益。特别是要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正确地评价他人。

5、建立正确的班级舆论导向

班级舆论是班级中占优势的为多数同学赞同的言论和意见。正确的班级舆论起着一种导向和激励约束作用,通过肯定和否定,鼓励和制止,可以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纠正错误行为,在班级内部产生一种精神力量,激励每一个成员表现出努力向上、争取先进的积极态度,使班级呈现蓬勃的朝气。

利用学生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的最丰富生动的事例和材料,进行及时有针对性的讲评、讨论,能有力地调动起学生内心的积极情感,教育效果特别好。同时,通过班级内部的考核评比的激励机制,督促、鼓励学生不断上进,“见贤思齐”。这些考核评比必须全方位地涵盖德、智、体和学习、生活、工作等各方面,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学校每学年配合德育和教学工作开展的各项竞赛活动,是对学生进行集体荣誉感教育和倡导良好的班级舆论的最佳契机,因此,每次活动做好活动前的动员、活动时的组织、活动后的点评是非常重要的。此外。我们在班级中还开展一系列的竞赛活动,包括:学生行为规范达标竞赛、象征性赛跑、“未来之星”、学科擂台、单项先进评比等项内容,比较完整全面地反映了学生在各方面所达到的水平,从而鼓励先进、督促后进。同时,由值日班长每天一小结,值周班长每周一大结,每月一阶段考核,及时反馈每一位学生的优缺点,经常性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努力创建健康文明的班级舆论,造就“比学赶帮超”的良好风貌。

6、创建良好的班级文化环境

班级文化物质环境,包括教室卫生环境,电视、投影等教学设施,张贴在四周墙壁上的标语,学习园地、用于评比竞赛的各种图表、班级公约和班务栏等,以及班级集体所获得的各种荣誉、奖状等。

班级文化论文篇3

关键词:高职班级文化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新的类型,经过多年的发展,发展非常迅猛,学校的主要精力放在专业建设、教学教改、招生就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并向内涵建设推进。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一项内容。据统计,目前,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达到1300余所,并涌现出一批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它们办学特色鲜明,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同时,部分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还比较滞后。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有的脱离高职培养目标;有的未能彰显高职特色;有的校园文化与专业建设严重脱节。这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不匹配的。

班级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次级系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本文从班级文化建设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班级文化内涵及内容

国外学者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对班级文化进行了研究探索,美国学者杰克逊1968年开始提出“隐性课程”这一概念。我国学者吴立德、吴康宁、李学农等从二十世纪末对班级文化及其建设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关于高职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则是近几年开始关注的问题。

(一)班级文化的含义。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即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及各种制度等。广义的班级文化是指班级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所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狭义的班级文化就是精神文化。

班级是一种组织,班级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班级的建立不意味着班级文化的建立。作为组织文化,首先,班级文化必须有共同的目标和愿景;其次,组织成员详细沟通这个愿景,并消除阻力;组织成员共同参与;规划执行流程。班级文化是班级组织发展到高水平的标志。

因此班级文化是在班主任(辅导员)的引导下,以共同的目标和愿景为引导,通过班级全体学生共同努力所创造的满足全体成员发展需要的独特的班级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它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是班级的灵魂,是微观的校园文化。

(二)班级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1.物质文化层面的建设。班级物质文化是通过眼睛能直接观察到的东西,它是精神文化的外在表现。教室的设置、宿舍的设置、班级网络阵地等是其外在表现,尽管是表面的东西,但它很重要,它最直接体现班级的外在形象,影响班级的精神风貌,左右班级的外部评价。

2.制度文化层面的建设。制度文化是夹在表层和深层之间的文化,是班级文化的进一步深化,不是浮在表面的东西,表面通过眼睛不能看到,要深入进去才能看到。主要表现在班级的规章制度建设上,规章制度是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精神文化层面的建设。精神文化是深层文化、核心文化,是不能通过眼睛看到的,它只能被感受到。主要表现在班级共同的目标愿景、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等。

4.行为文化层面的建设。因制度和观念等引发出来,从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言谈举止和精神面貌,是行为文化。

二、班级文化建设的举措

(一)班级文化建设要牢固树立文化意识,改变错误观念。

意识到并重视文化才是班级文化建设的第一步。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有什么思想,就有什么行动。

改变思想上认为班级文化无足轻重的观念,如果没有文化意识,那么班级文化建设就无从谈起,就不可能建设良好的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文化的前提是要求班主任和全班同学都要有文化意识,必须认识到建设班级文化很必要,认识到班级文化的重要作用。不能认为班主任有文化意识就可以了或者认为高职学生已经有了文化意识不需再进行引导的观点。

改变班级文化建设伴随班级建立自然会有班级文化的自然论。班级文化的建立是积极自主的建设过程,必须是有意为之的。

改变班级文化建设一劳永逸论。班级文化是班级全体同学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形成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性格各异,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各不相同,要在一个集体中学习生活配合很好,短时间内难以办到。学生今天入校,明天或后天这个班级就很有文化,这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文化建设要一步一个脚印,按照由表及里、由外到内循序渐进地进行,一个班级的班风要经过一个学期甚至一个学年才能定型,一个班级的考风要经过数次考试才能显现,一个班级的班风要经过长期的碰撞磨合才能定格。即使班级文化形成了,也需要与时俱进,常抓不懈。在班级文化建设上,想要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都是不现实的。

(二)班级制度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层面的建设。

教师引导学生在全体成员集体表决的基础上,根据班级的实际制订一系列的班级规章、制度、公约和纪律等,认真组织实施,坚持“依法治班”。班级制度要突出精神风貌、价值观念、作风态度等具有文化气息的条款,给制度以灵魂,共同发挥规章制度的强制作用和激励作用。

班级物质文化建设要以教室文化、宿舍文化、网络文化为抓手,形成良好的环境,做到润物无声。班级行为文化要以日常管理为抓手,持之以恒,同时用多个尺度衡量学生,树立学生典型,引导学生的行为养成。

班级精神文化建设要以学业生涯为抓手,引导班级树立共同的奋斗目标,培养集体意识,形成良好班风。

(三)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融入优秀企业文化。

高职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把优秀企业文化融入班级制度、教室文化、宿舍文化建设中,有利于高职学生了解熟悉企业文化的精髓,纠正认知上的偏差,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魏书生.魏书生文选[m].桂林:漓江出版社.

班级文化论文篇4

笔者在班级管理中力图给学生营造一个公平的环境。班干部的产生;助学金的评定;奖学金的评定;三好学生、优秀团员、优秀团干等荣誉的评定,都得有个规范,绝不是老师说了算的事。那样会造成谁和老师关系好,谁就有好处的恶劣班级环境,是绝对要不得的。笔者在班上实行了操行考核方法,开始引起了很多学生的不理解,甚至有学生来笔者面前提意见,但笔者坚持推行操行考核方法,即把学生一学期的表现从学习、考勤、活动、担任干部、参加社团、参加活动、寝室卫生、好人好事等方面,以分数的形式进行量化,最后以总分排名直观地表示该学生一学期在校的综合表现。笔者认为用数据说话,可以杜绝包庇班干部的现象,在学生竞选班干部时笔者就告诉他们,当笔者的班干部一定要学习好,学习不好优秀也拿不到。在操行考核方案中就有一条:补考和舞弊的班干部不再担任职务。班干部都能高标准地要求自己,一学期下来都是学习成绩拿得出手,工作能力也是一等一的。如班长是考试成绩第一名、操行考核总分第一名;副班长是考试成绩第二名、操行考核总分第二名。这样的成绩足以让他们在同学中站稳脚,工作起来也有较高的威信。

二、合理引导是班级精细化管理的关键

对大学生尤其是刚步入大学的学生,要经常及时合理的规范引导。第一,团委举行全校学生干部培训,提升学生们的觉悟,让他们增加明辨是非的能力,判断自己所作所为。第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笔者指导班干部举行过圣诞晚会、歌唱比赛、辩论赛等班级活动,增强学生们与他人沟通的能力,扬长避短,从团队中得到他人的帮助,并增强每个人的荣誉感。第三,要培养班里每个成员的集体荣誉感。一个班集体是一个生命体,需要有灵魂,没有灵魂的集体是一把散沙。每次在开学初,辅导员都应该在例行班会上向学生们提出个人荣誉与集体荣誉的重要性,从而统一人心,从思想上约束学生的行为;并让学生明白,他们的言行不仅代表个人,更是代表一个班集体,做事始终从集体利益出发。在操行考核方案中笔者专门列出一条,好人好事给予加分。凡是给系里做事、参加学校举行的各种讲座、捡到钱物等都可以加分。比如有个学生开学初军训时,捡到五元钱,就去食堂买东西吃了。在笔者实行好人好事加分后,学生捡到钱和饭卡都会上交,有两次捡到100元钱,学生都能毫不犹豫地上交,说明学生的素养在提高。每周的宿舍卫生检查,每个寝室都认真对待,寝室长尤为负责。一个人如果没有荣誉感,那他会认为做任何事都没有意义。笔者就在班上强调这种荣誉感,追求个性和自由不代表不需要他人的认可和肯定。每周的班会课上,笔者都要表扬,文明寝室、各种比赛的获奖证书和奖品都现场发放,给学生们营造了一个好氛围,让他们体会到努力了就会得到肯定的。第四,扩展班委会作用平台,营造精细化管理环境。在学生民主选举和推荐基础上扩展班委会作用平台,细化分工指责,强化监督力度,为班级精细化管理营造“自主、开放、立体”的管理环境。确立了以班长、团支书负责制下的班务管理制度,由他们组织、安排相关事务,直接向班主任负责,建立一支强有力的班干部队伍,是实现学生自主管理,实行班级精细化管理,使班级各项工作走上良性循环的重要保障。班干部是辅导员的左膀右臂,班干部素质的高低,就决定了班级工作进展是否顺利。因此,辅导员一定要重视对班干部的培养和扶持,把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作为班级建设的关键,走学生自主管理之路。

三、及时纠正是班级精细化管理的核心

班级文化论文篇5

1.开展基于区域特色的小学班级物质文化建设(1)建设墙面与角落名人文化墙面布置是基于区域特色的小学班级物质文化的重点。比较适合在墙面展现的是B市名人文化。如可以在教室两侧的墙面上张贴B市古今名人挂像,像“闻鸡起舞”的祖狄、郭晶晶等体育冠军以及文学家、作家等,挂像下边配以简单的文字介绍。同时,还要充分利用教室的四个角落,开展班级角落文化的创设,可以设置一个图书角,其中包括介绍B市名人成长历程的书籍,供学生参阅,这就是角落名人文化。(2)建设室内板报和班级刊物红色文化和历史文化室内板报是小学生喜欢关注的室内环境中的又一个重点,每个班都可以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利用室内板报来展示B市红色文化和历史文化。比如,可以在板报中用适合小学生的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以连载的方式,讲述B市的革命战争故事和历史名胜,并配上简单的画面。创办班级报刊作为室内板报的拓展,班级报刊可以开辟不同的专栏,专栏的内容可以是英雄人物和文物古迹的介绍、由B市红色文化和历史文化改编成的电影、文学作品赏析,还可以是小学生书写的感受等。

2.开展基于区域特色的小学班级精神文化建设(1)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构建良好的班风班风是班级成员的整体精神风貌,是班级精神的重要体现。基于区域特色的小学班级精神文化的建设要围绕B市历史名人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历史文化开展多元化的班级活动,形成优良班风,培育班级精神。比如,结合班级环境的布置开展区域特色文化系列主题班队会,针对一些不利于良好班级精神建立的行为倾向开展班级辩论赛,召开每天一次的通过树立榜样和正面宣传好人好事来引导班级舆论的十分钟班队晨会,以及开展关于区域特色文化的知识竞赛、读书分享活动,还有诸如红歌比赛、小拉练等文体活动等。(2)明确学习目标,培养良好的学风学风是班级成员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包括学生在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方面的特征。学风建设最突出的中心是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以及强烈的学习动机。因此,基于区域特色的班级精神文化建设,首先要构建科学合理的班级目标,然后引导学生明确个人目标,从而让学生有清晰的学习目的,树立目标与理想意识,进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如结合红色文化、历史文化说明学习的必要性,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利用名人文化说明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基石,良好的习惯来源于个人的自律与自强,从而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发挥榜样的力量,树立正确的班级价值观班级价值观是指班级全体成员所推崇的基本理念,是班级精神的又一重要体现。正确的班级价值观能够使小学生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言行,使班级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基于区域特色的班级文化建设中,班级价值观的树立,要求班主任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通过塑造榜样的方法,引导小学生树立既简单易懂又激动人心的价值观。比如,把热心为大家服务的小学生称为“身边的小名人”、把学习中不畏困难的小学生称为“学习上的小英雄”、把讲礼仪和守规范的小学生称为“践行文明的好孩子”、等,通过这些做法,让小学生明确理想、奋斗、追求、文明、自律、自强、勤勉、奉献、民主这些是为人称赞的基本品格,要朝这个方向不断地努力。

3.开展基于区域特色的小学班级制度文化建设(1)让学生参与班级制度的建立,变“他律”为“自律”班级制度的建立,可以采取在班主任的指导下,让全班学生思考并提出制度议案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全班学生再展开讨论、补充修改,最后表决通过后再实施。通过这个程序,可以让每个学生意识到,自己不再是一个被动的班级制度的约束者,班级制度也不再是一个压制性、强制化的东西,而是由自己的意见转化而来的,是使自己更有效地学习和生活的保障,从而让学生从内心理解、认同并自觉遵守班级制度。也只有这样,才能引导班级成员从“他律”走向“自律”。(2)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体现民主的班级管理作风小学生都有表现的欲望,在班级管理中可以给每个学生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比如可以采取班干部轮换制,也可以多增设一些岗位,让每一个学生在实际的角色体验中感受班级管理的酸甜苦辣,并且真切的感到班级是自己的家园,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经验,成长自我。

二、基于区域特色的班级文化建设策略的建议

1.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树立普遍性和差异性兼顾的理念普遍性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小学生会形成和表现出一些不同于其他年龄阶段的独特的心理特征,这也是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共性特征。差异性是指低、中、高不同年级的小学生,由于其年龄阶段差异,在心理发展上也会表现出一些各自不同的特征。基于区域特色的班级文化建设,从主题的确立,到形式的选择,都既要考虑到小学生的普遍性心理特点,也要考虑到不同年级的小学生的差异性特点,做到共性与个性的兼顾。

2.要充分体现小学生的自主性,树立班级成员全员参与的理念基于区域特色的班级文化建设要在班主任的指导下,让小学生充分参与进来,从具体内容的选取,到过程的设计与操作实施,都要给每一个小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使基于区域特色的小学班级文化建设过程成为每一个小学生学习知识、锻炼能力、体验创造、享受成功的过程。

3.对班级文化的各个要素进行整合,树立系统性和整体性的理念一种整合是横向整合,指对基于区域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的三个层面即:班级物质文化、班级精神文化、班级制度文化元素进行整合,使之成为一个相互关联、相互呼应的有机整体;另一种整合是纵向整合,指在基于区域特色的班级文化建设中,对其建设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元素进行整合,使之成为一个不断发展、持续深入的有机整体。这两种整合使基于区域特色的班级文化建设表现出整体设计的理念,使各种形式的班级文化在形式上相互关联,内容上互相呼应。

4.要符合小学阶段的培养目标,树立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小学阶段的培养目标是为小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健全发展打基础。因此,基于区域特色的小学班级文化的建设要充分考虑到对小学生各方面素质发展的促进。既要考虑到对小学生智力的开发,更要考虑到对其和谐个性的养成、良好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育有促进作用。

5.要不断提升班主任的素质,树立促进班主任专业发展的理念小学班主任的专业发展是指其在专业理念、专业能力上的不断成长。基于区域特色的班级文化建设过程,首先要对每一个参与建设的班主任进行关于班级文化理论的专业培训,使之树立全面、科学的区域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理念,在此基础上,对其建设过程进行持续地监控与评估,最终通过基于区域特色的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使其具有娴熟的建设班级文化的专业技能。

班级文化论文篇6

1.1来自社团建设的竞争压力

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另一支重要力量,是党开展爱国教育的思想和舆论阵地。然而,随着社团建设在高校建设中的地位越来越高,社团活动大有取代班级活动之势。据不完全统计,大一学生中,参加社团的人数比例约为80%~90%,大二约为40%~50%。大一、大二是大学四年期间学生活动最为集中的两个学年,大部分同学更倾向于参与社团活动而非班级活动。此外,学生活动经费及团委活动经费更多地投放在学生会等大型社团组织身上;班级组织在缺少财政支持的情况下,往往出现自掏活动经费的窘状。

1.2自媒体发展给社交带来新变化

“90后”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自媒体是这一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互联网和自媒体加快了信息传播速度,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大学生的交往行为方式,网络人际交往即非直接交流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方式。随着移动通讯的发展,尤其是3G/4G技术的推广,手机成为互联网的新入口。以QQ、微信为代表的即时通讯工具、以QQ空间和微信朋友圈为代表的自媒体工具正冲击并逐渐改变着大学生的社交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学生组织活动的方式。

2班级重建的思路

2.1大平台下的大班级建设

平台招生给予学生更大的在专业选择上的自,是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创举,必将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在此情况下,班级重建可以依据这一思路,开展大班级建设,即将班级建立在学科平台之上,而不随着专业分流的变动而变动。建立在学科平台基础上的班级,将有更多的班级成员,从而能够筛选出更多担当愿意强烈并且有能力参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也有利于解决班级在开展活动过程中面临人手不足、活动影响力过低的窘境。

2.2推动教学楼专业化建设

在目前高校普遍推行的走班制上课模式下,班级同学除上课时间外很难有其他时间和空间进行深入交流。推动教学楼专业化建设旨在打破这种局面,通过将相同类别的专业课集中在某一幢教学楼,并在教学楼单独开辟专业讨论室的方式,酝酿以专业为纽带的班级氛围,给予班级建设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有力保障。以浙江工商大学为例,可以将全校所有经济学相关课程安排在经济楼,将所有英语类相关课程安排在外语楼等。

2.3增加专业性实习实训教学活动

平台招生的目的是将专业选择权还给学生,以便让每位学生接受与自己意向最为符合的专业,有利于更好地将大学生的个人兴趣与专业方向相结合,从而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高校在推行平台招生的同时,还应该加强本科生实习实训教学,将大四学年的实习实训时间划分到整个大学期间,并有针对性地联系校外相关单位建立操作性强的实习实训基地,有相关资源的高校还可以聘请相关行业经验丰富的从业人员作为高校学生的实务导师(目前,浙江工商大学已推行实务导师制度),为大学生更多地接触专业就业情况创造机会。

2.4班级建设应当结合校园文化生态

班级文化论文篇7

1.为互动德育提供平台。①建立提供互动的网络平台。建立家长QQ群,建立班级微博,在BBS上开设班级子板块,供学生、家长实名或者匿名留言。②但是由于学生学习的原因,这种常见的互动手段主要提供的是家校互动,师生互动更多的只有在周末开展。为了弥补这些常见手段的不足,我在办公室专门准备了“班主任信箱”,供学生随时交流。③开设“班级心语”专栏。每周由一个同学负责记录本周发生的重大事件和对学生有影响的事情,记录下大家的心情,并且在每个同学手中传阅,让大家共同分享自己的心情。

2.让墙壁会说话。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干净整洁的教室和寝室已经是学习环境的最低标准了。现在很多班级都在墙上贴了各种励志标语。这些标语刚贴出来的时候确实能短暂地激励学生。可是新时代的学生,对传统的说教的话语己经有了一定免疫力了。我们要想办法在墙壁上说出更多“更新”的话。学生现在对什么感兴趣呢?大家都说90后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我就抓住他们的这个心理特点,在设计教室硬环境时,以小组为单位对布置方案公开招标,再对标语进行招标。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并且产生了很多非常好的布置方案。布置方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会按照每个阶段学校的要求和班级教育的主要目标,定期进行重新招标。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同时,还能放松他们的心情。对于教室后面每个同学的书柜也属于墙壁布置的一部分,在班级的统一规划的基础上,每个同学都可以有个性的布置自己的书柜。大家都会兴高采烈的欣赏其他同学的布置,感受到其他同学的追求和特点。

3.自然物语。繁重的高中学习生活,让学生很少有机会走出户外,特别是很多女生,又不愿意进行任何体育活动,连学校组织的广播操都经常找借口请假。而长期生活在钢筋混泥土中的城市孩子少了一份对自然的眷念,容易导致心胸不开阔,精神压力过大,没有生活寄托,轻视生命等问题。于是我要学生在走廊上养了很多植物,在班级合适的角落养了小金鱼之类的动物。并且实行责任包干,每个小组要对自己的认养的动植物精心呵护,全程负责,并且定期记录自己的“自然物语”,将自己在养护动植物过程中的感想记录下来。通过长期的自然物语的活动,不仅教室环境得到了极大的美化,学生的压力也得到了释放。在一次以《珍惜生命》为主题的班会中,很多学生都提到了自己在养护动植物过程中感受到的生命的脆弱和可贵,表示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珍惜自己的亲人和朋友。

4.同桌联盟。经过全班同学共同协商,我们规定:每次考试的进步前十名的同学可以自主挑选同桌,并且同桌之间签定《同桌互助同盟协议》。协议规定:同桌之间必须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督促,如果互相产生负面影响,将随时解除同桌关系。挑选同桌看起来是对考试成绩的奖励,但是其实也是进行德育的好机会。通过每个同学挑选的同桌,可以看出他们每个人的性格特征,看出他们每个人对事情的看法和认识,更是一个学生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过程。在一次挑选同桌的过程中,有个男生成绩非常优秀,可是他主动邀约了几个同学,大家都拒绝了他的要求。他很无奈地找到我,向我寻求帮助。平时从不认为自己生活习惯是个大问题的男孩儿,竟然主动列举了很多自己生活中的细节问题,并且下定决心,表示一定会改正。

5.友好寝室。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全寄宿制中学,学生除了在教室学习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时间是在寝室度过的。在寝室这样一个相对放松的环境,学生之间更容易互相影响,很多思想和言论更容易快速传播。如何及时纠正他们的不正确行为和思想,班主任首先要获取的就是学生在寝室的真实表现。如果你直接去问学生,那可能完全无法得到你想要的信息,所以必须有技巧。我的做法就是结成友好寝室。结对的方法并不是自由组合,而是抽签产生,这样利于同学之间更多的了解。我要求友好寝室直接定期不记名的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由于是不记名的,而且学生有正确的是非观,所以部分学生在寝室的不正确的行为都会被友好寝室的同学直接提出来。然后我再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去调查,效果就会好很多。

二、实施成果

1.班级硬环境得到改善。通过定期的墙壁布置招标,很多有创意的设计脱颖而出。再加上教室里的植物和动物的衬托,整个班级显得温馨、紧凑、富有活力。每个走进我们教室的老师都是感叹不已!

2.形成了自觉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氛围。以前,几乎所有同学都不好意思指出别的同学的缺点,更认为跟老师反映情况是对不起同学的行为。通过长期的坚持,大家都真正明白了:如果有人愿意指出你的问题,才是你真正的朋友。每个人都应该主动争取到其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3.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得到增强。每次考试前后,都是学生心理情绪波动最大的时候。很多同学在考前都会出现焦虑甚至是以身体不适为理由逃避考试。考试之后,成绩不理想的同学也是垂头丧气,无精打采。每个班主任都要在安抚学生心理上付出很大的精力,甚至会担心部分学生学生做出过激的行为。可是通过班级动植物的养护,大家对挫折、打击、风雨都有了更深的认识。

4.在各种活动中学生表现突出。形成了好的班级文化氛围,有了同学之间无时无刻的帮助和关心,每天生活在充满生机的环境中,学生的学习成绩自然不会差。我所带班级的学习成绩一直在年级同类班级中名列前茅。除了学习成绩,班级在参加学校其他活动时都表现突出。在军训、广播操比赛、运动会、板墙报比赛等活动中,学生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三、思考

班级文化论文篇8

一、以爱为流动儿童安家,重视“家文化”

流动儿童是指“6至14周岁(或7至15周岁),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有学习能力的儿童少年”[1]。受社会、家庭、学校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他们承受着来自各方的压力,存在方言障碍、学业负担沉重的问题,有自卑、猜疑、封闭等心理[2]。家庭的经济社会地位等相关因素也会导致流动儿童产生不安、焦虑、自卑、恐惧等心理,进而影响到心理健康。这些不健康的心理容易在流动儿童与他人交往,特别是与同伴交往的心态中体现出来,如:不愿意与人交往,害怕与人交往[2]。对流动儿童而言,班级就是除了家以外的另一个“家”,教师和同学就是除了父母以外接触时间最长的“家人”。将班级文化打造成“家文化”,对流动儿童的成长有着极大的影响。鉴于流动儿童在新环境中所遇到的系列问题,望通过家文化建设过程逐步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

班级是学校教育和教学最基本的活动单位,是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接触的地方,其中班级文化是班级的核心与灵魂。它是一种风尚,一种文化传统,一种行为方式,看似无形却无处不在地影响着学生。班级文化作为群体文化,是班级成员共同价值观念和心理意识的集合体,能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家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由此形成的家庭观念以及家庭伦理关系深刻地影响和规范着人们在社会当中的言行举止。这些观念和伦理关系久而久之就积聚成为一种文化,我们谓之“家文化”。“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关怀、接纳和共生,其灵魂是爱。班级“家文化”创建的价值在于让流动儿童以及当地儿童携手融为一家,让流动儿童在这个城市、这个班级体会到家的温暖,以此更快地增强对陌生城市的适应性,促进自身更好地发展。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教育理念正在回归人、回归教育的本质、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怀、接纳和共生势必成为当今时代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关怀中接纳,接纳中共生。由诺丁斯的关怀理论所引发的关怀教育就是要师生之间架起关怀的桥梁,学生彼此体验关怀的温暖。教师要切实地尊重和信赖学生。学生之间的关怀类似兄弟姐妹的关怀,渗透在生活和学习的细节中。当地儿童不经意间表现出的关爱也会让流动儿童有家的温暖,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表达爱,如何彼此关爱,在家的氛围中浇灌并享受关爱,关怀的同时彼此接纳。家文化理念下的班级接纳不管高低贵贱、聪明愚笨,都是被无条件接纳的,这种无条件源自师生的关怀与包容。流动儿童所需要的正是家文化理念下的班级中所倡导的接纳与被接纳,家文化的接纳是双向选择,仅仅班级、城市儿童以及教师接纳了流动儿童是不行的,还需要流动儿童同样地接纳他们。彼此接纳才能在关怀与接纳中共生,共生的过程亦是彼此磨合的过程,在爱的氛围中磨合成为一家人。本着“不抛弃,不放弃”的思想进行交往、合作、协商,教师、流动儿童、当地儿童与班集体达成不离不弃的共识,彼此相互依赖,共同成长。

二、和谐班级氛围,彰显“家文化”

班级氛围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个体各方面的发展。家文化要求塑造和谐的班级氛围,基于流动儿童的特殊性,让流动儿童在体验中切实获得家的感觉,在和谐的班级氛围中,感受到家文化的熏陶与呵护。让流动儿童以及当地儿童两个群体携手融为一家,以此更快地增强流动儿童对陌生城市的适应性,促进自身更好的发展,正是家文化的价值所在,也是和谐班级氛围的价值所在。

和谐的班级氛围,顾名思义,即美的班级环境、均衡协调的班级气氛和情调。班级环境和情调的塑造表现在班级物质环境、精神以及制度建设中。物质环境建设即可见的教室的装饰;制度建设即班级制定的成文的规范条例用以规范班级管理;精神建设即需要感觉的文化气氛和情调。整个和谐班级氛围是以物质环境为依托,制度为保障,在班级精神熏陶下通过班级主题活动体现的。而制度、精神以及主题活动渗透又会通过物质环境的创设展现出来,它们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1.班级精神

班级精神是班级家文化建设的核心,主要指班级成员认同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行为方式等,主要表现在班魂、班名、班训、班歌等的制定及能够凝聚班级团队意识、反映班级精神的活动过程。班级精神的力量主要是通过班级创设的氛围、形成的价值观感染和影响班级成员,是内隐的,深层次的,看不到的,部分内容则会通过物质环境建设体现出来。为流动儿童有效融入新教育而设计班级精神,需要围绕家文化这个核心进行。如将班魂确定为“相亲相爱”、“不抛弃不放弃”等等,让流动儿童和当地儿童能感觉到自己将要为班级兄弟姐妹承担相应的责任;班名设计,突出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浓浓的兄弟情,如“爱之家”、“温馨港”、“乐之园”等,让人听了就容易产生归属感的名字;班训设计,旨在激励流动儿童和当地儿童为了做到对彼此的“不抛弃和不放弃”要倍加用心和努力;班歌设计,最好可以让孩子自己作“词”作“曲”,重点并非强调专业化,而是儿童共同的参与,具有特殊意义和价值。

2.班级制度

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想要守护班级兄弟姐妹,就要拥有能够守护的力量。而钢铁般意志的磨练必须要有相应的规章制度来约束,纪律和章法向来是良好精神风貌的保障,规章的制定通过让儿童群体自己合作制定为主、教师参与为辅的方式进行。此后,继续针对相应问题不断修改完善。制度文本的制定要有针对性,即主要侧重于流动儿童与当地儿童的合作事项、彼此谦让照顾等角度拟定。更多的是从家的角度设定规章,也可看作是“家法”,但区别于常规意义上的家法。不以否定形式呈现,要以鼓励的、肯定的语气陈述规章。比如,“作为兄弟姐妹我们要彼此谦让”,而不是“同学之间不能打架斗殴”。前者所采取的形式“我们”是主体,是儿童自愿的、主动的、积极的,而非后者是规训的、被动的、消极的。语气要柔中带刚,不失语言魅力。

3.班级主题活动

班级活动设计体现并反映关怀、接纳和共生的意义与价值,围绕“家”、“爱”等主题展开。活动密切结合流动儿童的身心特点,以流动儿童为主体,借助“在地”儿童群体帮助,帮助流动儿童重拾自信,增强对学校以及班级和学习的适应性。在活动过程中,师生真诚、平等地交往,彼此尊重与感恩。教师要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真正地理解学生、关爱学生,要能与学生平等地展开对话。比如,在“我的兄弟姐妹”主题活动中,教师要了解各类儿童的心理,结合平时的观察和交往,尽可能引向活动目标,渗透家的情感关怀。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也是平等而自然的。对于流动儿童的发展尤其是对其社会适应性而言,与当地儿童的交往更为重要。在上述主题活动中,可以通过让孩子描述班级成员的优缺点,回顾班级成员令大家感动的故事,讲述他们之间的生活点滴等,以此增进了解,深化情感。流动儿童与在地儿童的交往中各自取长补短,发挥优势,真诚交往、彼此关心、宽容理解,自觉站在对方立场想问题,懂得微笑、倾听和赞美,体验彼此成长中的快乐。

4.班级物质环境

班级精神形成、制度建设及主题活动开展,除依靠无形的文化氛围感染儿童以外,还需要实体的、有形的、看得见的文化实体刺激儿童的视觉,让儿童在这种内外兼并的环境中坚定“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自然而然形成“班级是我家”、“兄弟姐妹相亲相爱,不离不弃”的价值观。物质环境的创设,以多角多区为主要形式,比如,班级精神形成中,班魂是无形的,但班名、班训和班歌都可以以文本的形式呈现在教室的一角,让大家除了无形氛围的体验之外感受到视觉的冲击力;班级公约、章法同样以文本的形式粘贴在教室的另一角;主题活动中儿童的所感所想,以作品的形式陈列在指定区域。为了映衬家的温馨感,所用文本的色彩与形式要多样化,以体现热诚、和平的色彩为主。比如,班歌的文本可以配用音符标注,色彩尽量绚烂,班歌形式可以裁剪成为儿童心目中“家”的形象,或者是儿童认为有归属感、温暖、安心、踏实的标志物。班级活动需要流动儿童和在地儿童共同完成,教师尽量创设合作的环境和情景,以增进彼此的信任,同时也增加彼此磨合的机会。

三、融洽教学关系,形塑“家文化”

班级的构成要素中,儿童、教师是以主体形态出现,家长也不能游离于教学之外,彼此之间的关系构成了教学中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的融洽与否,直接影响和谐班级氛围以及“家文化”建设的成效,为此,“家文化”建设当中,融洽的教学关系至关重要。

1.改善师生关系

和谐师生关系一直是我们倡导的。这种和谐建立在民主的、平等的以及尊重的基础上。目前,随着对内尔·诺丁斯(noelnoddings)“关怀伦理”的关注,出现了关心视角下的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需要以尊重为前提,用爱去浇灌和呵护。家文化中,教师与学生,承担的是家长与孩子的角色,我们一直强调尊师爱生,但更需要的是尊生爱师。“尊”与“爱”是可以兼得与并存的。不管是尊师爱生还是尊生爱师,良好的沟通必不可少。沟通强调某种预期结果的达成。为此,教师要转换角色、确定规则、放弃权威适当调整教学[4]。

2.增进生生情感

在中小学,同伴是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接触最为紧密的群体,Sieber[5]认为同伴之间的互助所产生的多样性学习资源获取方式,是从少数的、单一的好朋友中所不能弥补的。这就为同伴群体作用的不可替代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当地儿童与流动儿童本身来自不同的环境,他们各自受不同家庭文化的熏陶,接受不同的家庭教育,家庭经济地位及社会地位的差异也导致他们基础素质以及性格的差异。流动儿童为此也出现了系列问题,所以,利用同伴关系来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提升个体在社会、情绪性智力等方面的能力是有必要的。

3.紧密家长和教师关系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教师,教师是孩子后天成长的引路人,二者的关系对个体成长至关重要,尤其在流动儿童与当地儿童的交流与融合中作用更为明显。为此,家长与教师要相互配合,建立良好的紧密合作关系。首先要彼此尊重,教师对待家长要客观公正;其次是彼此信赖,教师和家长做到彼此信任,才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更好地了解孩子。此外,孩子了解到教师与家长的亲密关系,也会不自觉地增进对教师的信赖,这是连锁效应;最后,要求彼此联系规律化,教师可通过开家长会、主题班会、节日活动等邀请家长参与。此外教师可定期做家访,跟家长紧密联系,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成长过程。

此外,家文化的建设有赖于社会、家庭、社区以及学校的配合。基于多方合作,共同营造适合儿童的生活环境,共同关注流动儿童,帮助流动儿童更好地融入新环境,融入新学校,融入新教育,是值得我们今后继续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祁丽玲.常州市流动儿童少年教育问题研究.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8.

[2]周春.农民工子女的人际交往障碍及其对策研究-以上海市松江区中学为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3]张紫晨,主编.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语文卷.沈阳:沈阳出版社.1991.

班级文化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41-1413(2012)01-0000-01

摘要:从生理学物理学等角度阐述音乐对人的影响,并引用大量的例子来论证班级音乐文化的建立的重要性,从而希望我们教育工作者重视音乐艺术在教育工作中的作用,让音乐的认识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并服务于教育教学。

关键词:音乐文化;教育;班歌;道德感;审美感;世界观

班级音乐文化是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音乐的班级是苍白的、松散的、缺乏生机的集体,从而也会导致各种问题的发生。作为教育手段,音乐有着无限的魅力被教育工作者所利用,在培养学生成人成才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学生从幼儿园到高中学习的各个时期都设立了音乐或音乐欣赏的课程,其重要性可见一斑。那么音乐为何有如此效果呢?

首先从艺术的功能角度来讲,她就有着认识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其教育功能甚至还蕴含有“治疗”功能。

音乐能促使学生神经系统的发育完善,能够调节血流量和神经系统的活动功能,有利于学生的记忆、理解、想象思维等各种能力的发展,能直接影响人的情绪和行为,如“四面楚歌”的典故,刘邦就是利用音乐的功能来实现瓦解项羽所部军心的目的,从而更加有利地制胜战局。

我们知道,音乐有各种不同的节拍、节奏,人体也具有各种生理节奏,如脉搏、呼吸等,它们之间相互配合,音乐就可以调节生理节奏。节奏鲜明的音乐能振奋人们的情绪,如进行曲,一般都具有鲜明的节奏,听之可以使人兴奋、激动、热血沸腾;节奏舒缓、旋律悠美的乐曲,则能使人情绪安静和轻松愉快。

从物理学角度讲,声音是声波的振动,而音乐则是一定频率的声波有规律的振动,它作用于人体内各个振动系统使之产生有益的共振,使得各器官运行协调一致。这种协调一致,一方面有利于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优美的音乐声波作用于大脑,提高神经的兴奋性,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从而使人精力充沛,洋溢青春活力。

因此,我们就可以用音乐来改善和调节人体的生理和心理功能,让人释放情绪,身心愉悦,达到精神轻松愉快的状态,而有了此状态,就是健康的、最佳的,做起事来就会有条理、有灵感,学习就会有好效果,与人相处也会更加和谐有度。

下面我们来谈一下作为班级音乐文化的重要核心――班歌。创作时,其内容可以融涵班级的理念,寄托班级学生美好心愿和崇高的理想。好的班歌给学生以团结积极向上的力量,让人振奋,有势不可挡的锐气,如红军长征途中,即使在最艰苦的境地也会重视音乐的作用,再苦再难的艰苦岁月也有歌声、笛声、口琴声、篝火晚会等文艺形式的存在,所以,音乐所散发的魅力我们不可忽略,把它作为班级文化的一部分,让其发挥其特有的威力不失为明智之举。

我目前在郑州市信息技术学校任教,是大专一零三班的班主任,我校在学生德育工作方面做的相当成功,本人所在的班级秩序稳定,团结活泼,尊重他人,学习氛围浓厚,是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班集体,是“河南省先进班集体”,我和我的班级团队联手创作了班歌《荣光啊,一零三》,我们来看一下:

荣光啊,一零三李德义词曲

(大专103班歌)

我们共有一个美丽的家,

环境优雅,

我们爱她

我们爱她。

我们共有一个慈祥的妈妈,

宽厚博大,

我们爱她,

我们爱她。

紧紧依偎在她温暖的怀抱,

幸福的汲取着知识的营养。

我们手挽手,

我们肩并肩,

传承着商都灿烂的文化。

荣光啊,一零三,

荣光啊,一零三,

我们用班规,

我们用校纪,

我们用勤奋,

我们用智慧,

我们把您美妙乐章奏响,

我们把您美妙乐章奏响。

从歌词的内容来看,折射出了河南悠久的古商城文化,增强了学生地缘的自豪感和传承文明的使命感,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那么具体到学生当前,就要从热爱自己的班级做起,从自己做起,从团结协作做起,从遵守班规校纪做起,把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并发扬光大,奏响美妙之乐章。

每每全班学生一起唱起这首歌,大家心情振奋,热血激荡,油然滋生起爱班爱校爱国的自豪感和使命感。他们很荣幸成为这个班级这个学校这个国家的一员,有责任和义务捍卫她的荣誉并为其争光。当然其时而轻快抒情时而雄壮豪迈的旋律更是强化了歌曲的思想和主题,有力地烘托了班歌的气氛。

歌曲是美妙的,几乎没有谁会排斥唱歌或听歌。她与人有着天然的情结,胎儿在母亲的腹中会随着音乐而动,所以才有胎教音乐,幼儿园的小朋友也会随着音乐而翩翩起舞,兴奋不已。好的歌曲是经典文学和美妙旋律以及优秀歌者的综合艺术,她能拓宽人的眼界,洗礼身心,筑建学生的高尚情操。

在学生中间开展大唱健康积极向上好听的歌曲是很巧妙的一种教育行为,让全班每位学生各种渠道搜集,老师参与把关精选一批好歌在班级普及学唱,只要有时间就唱,既活跃气氛又能在愉悦中得到深思和升华,培养其良好的道德感、审美感和世界观。有许多学生会以为没有时间或不方便读大量的书,觉得很累,那么让他们借助喜欢的美妙音乐来达到读书的效果也不失为一个策略,

一首好歌,其经典美妙的歌词也会成为其生活沟通的常用词汇,其思想更是升华每一个心灵的绝妙教材,比如《真心英雄》中的“不经历风雨怎见得彩虹”,《团结就是力量》中的“团结就是力量”,《爱拼才会赢》中的“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等,既是我们日常沟通的词汇,也是我们生活中激励自己的号角,也早已成为我们教育学生的常用言词。著名男高音歌唱家阎维文演唱的《母亲》中的字字句句,无不饱含着伟大母亲对我们付出的一路艰辛,无不震撼着每一个忙碌或麻木的灵魂。《感恩的心》中富于禅味儿的歌语,无不抚慰和激励着一个个脆弱甚至就要倒下的生灵。

由此可见,我们不应该忽视音乐的力量。这种力量,或许在短时间内并不显著,但那潜藏的能力终将表现出来。

班级文化论文篇10

【关键词】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学生成长;影响

中图分类号:G5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5-0150-02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1]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是当前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世界教育的主题。作为培养学生人格的阵地之一——班级文化,它对学生人格的影响可能持续一生。

一、班级特色文化建设的方略

(一)营造“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

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全体成员的群体意识、舆论风气、价值取向、审美观念等精神风貌的反映,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良好的班级文化使人身居其中,处处感到集体的温暖,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互相鼓励、互相关怀,师生之间民主平等、爱生尊师,这种氛围使人心情舒畅,产生一股令人振奋、催人向上的力量。这种凝聚力一旦形成,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把师生团结起来,共同为班级的发展而努力。这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富有意义的班级活动等措施来实现。

(二)建设“富有特色”的物质文化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实验班级把这些班级精神文化内容通过物质的形式体现了出来:教室前黑板上方张贴班风;教室后黑板上方悬挂班训、上方正中悬挂着班徽;教室右边,是学生书画作品展示;教室后边的墙壁上是同学们出的墙报,其中有一块固定版面是班歌。通过精神文化的物质化,能让同学们随时警醒自己,自己应该为班级的发展而努力。另外,我们也在班内尽量创设一种积极向上的人文气息: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相互宽容、相互鼓励。

(三)建立“自由、民主、科学”的制度文化

制度是一种行为准则。一个班级要有良好的班级文化,跟一套完整的制度是分不开。在班级集体中,我们把那些以规章制度、公约、纪律等为内容的,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形态称为班级制度文化。“自由、民主、科学”的班级制度文化建设,不仅能为学生提供评定品格行为的内在尺度,还会使每个学生时时都在一定的准则规范下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朝着符合班级群体利益,符合教育培养目标的方向发展。

二、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影响学生成长的特质

(一)持久性

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是持久的,并不只是短暂的。一种良好的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在最初的阶段会直接给予学生以影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生活阅读的丰富,以及他们认知水平的提高,这种起初的影响会持久的影响学生,可能是几个学期、几年,甚至变为学生的终生兴趣与爱好,乃至发展成自己的毕生事业。这主要是因为文化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持久的,文化对一个人的影响会渗透于人的认知、情感与行为当中。当文化变成人生活的一部分时,变成人的认知、情感与行为中的素养时,这种特色文化自然会对人产生持久影响,这种持久性会以显性与隐性两种方式同时存在。

(二)渐进性

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是渐进的,并不只是即刻的。虽然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可能会产生即刻的效果,但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更是渐进的。这种渐进性主要表现为,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是需要时间积累的;也许开始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不是很明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建设的班级特色文化会逐渐地影响学生,在学生身上的这种影响会逐渐地显现。因为文化对人的影响是缓慢的,这需要一个过程,需要经历时间与个人认知上的发展后,这种影响才能逐渐影响人的认知、情感与行为。

(三)启发性

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具有启发性。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具有启发性。主要是指,建设的一定班级特色文化可能会对某些学生的认知、情感或行为产生某种启发,开启他们的心智,带给他们一些点悟,进而可能会使某些学生生成深度爱好与认知,使对这些学生的影响进一步发展,变成他们的持久兴趣与特长。这是因为在学生最初幼小的心灵里,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发展成熟,他们需要一定的合理、健康的文化思想引领,否则他们可能会误入歧途。建设一定的良好班级特色文化,是教师精心准备的,是符合学生发展身心需求的。当学生接触到这样的特色文化后,这些特色文化中的某些因素会影响学生,使某些学生对这些文化产生兴趣与引导,进而萌发为他们的欲望与动机,产生启发性。

三、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影响学生成长的表征

(一)塑成学生“追求理想”的价值取向

学生具有个人和班级共同的理想信念是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的要求之一。中小学学生作为社会中的特定群体,其价值观念己经有所萌芽或可能初步形成,但还具有可变和不确定性因素。“在心理学中,一般认为体验是指人对情绪或情感状态的自我感受。”[2]优良的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可以形成学生的体验,可以促使学生形成“追求理想”的价值取向,也可以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一定合理的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可以塑成学生个体和班级群体的“追求理想”的价值取向。

(二)建立“健康”班级人际关系

健康的班级人际关系,是学生个体和班集体健康成长的基础。只有在健康的班级人际关系中,学生个体才能和谐相处,健康成长,由此班集体也才能合作共同发展。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特色文化活动,能够培育健康向上、平等友爱、团结互助的班级文化氛围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班级人际关系,有利于发挥班级舆论功能的导向作用和班级文化的团结凝聚力。团结合作、互助友爱的健康人际关系,是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在需要和外在诉求。

(三)培养学生的个性化与特长化

一方面,班级特色文化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是有差异的。古人云:“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3]但学生的这些个性与差异是他们的财富,是他们发展的基点。“正是在分享别人的不同观点的基础上,自己的观点被相对化、重新审视并获得新的发展契机。”[4]另一方面,班级特色文化可以发展并生成学生的特长。“生成来源于历史的积聚和自身不断重复努力”,“生成就是习惯的不断形成与更新,这是一个秉承自持的重要过程”[5]当学生生活、学习于班级特色文化环境中,他们会与这些特色文化产生种种互动与碰撞,久而久之,这些特色文化中的某些因素会生成他们的特长。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

[2]彭耽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436-437.

[3]《国语·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