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跨文化交流论文十篇跨文化交流论文十篇

跨文化交流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5:54:35

跨文化交流论文篇1

企业间跨文化交流的因素有很多,拿中西企业的国际商务活动来说,首先,不同文化有着不同的时间观念。在北美文化中,时间就是金钱,但是在亚洲文化中,时间观念比较宽松。所以,在来自中西两方的人员进行经济活动时,同时也是文化交流时,就会出现一定的矛盾。比如,美国人喜欢追求速度和效益,所以就会尽量减少谈判的时间。而中国人更喜欢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从而喜欢花较长的时间去了解对方。在这种情况下,双方无法理解对方的行为,就会产生一定的矛盾。其次,空间观念不同。西方人有较强的空间领域感,而中国人则喜欢和伙伴共享空间。所以,在西方人家里做客时,如果向主人提出参观卧室的请求就会被认为是无礼。并且在晚上9点以后,除非有紧急商务事件,西方人不喜欢被别人拜访。所以,如果没有注意到这些问题,就很容易发生文化交流的冲突。再者,人情和法制观念不同。在贸易合同的处理上,西方人与中国人有着明显的差异。美国人在与中国人谈判时,常常会准备较为详细的法律文件,但是中国人常常会觉得文件内容过于繁琐。这是因为美国人主要从法律角度来看待自己与经济伙伴之间的关系,而中国人则从人情的角度来看待彼此间的关系。所以,这种差异很容易给中西文化交流带来困难,从而妨碍不同文化的人员之间的沟通合作。总之,由于文化传统的不同,文化的差异会给跨文化交流带来极大的困难。

二、如何加强跨文化交流

1.提高对跨文化交流的认识

想要更好的进行跨文化的交流,就必须要提高对跨文化交流的认识。在国际经济贸易的趋势下,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进行跨国贸易往来。因此,企业只有提高对跨文化交流的认识,才能在商务活动中,与其他跨国企业进行良好的沟通,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益。首先,企业领导人必须重视起跨文化交流的问题,从而做好企业员工的跨文化管理。其次,企业领导需要向员工传达跨文化交流对企业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企业员工对跨文化交流的认识。再者,企业管理者要注重跨文化人才的培养,从而通过与这些人才进行沟通,加深对跨文化交流的认识。另外,也可以使用跨文化人才对企业员工进行文化差异的培训,进而使员工全面的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提高员工对跨文化交流的认识。总之,企业只有认识到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才能做好跨文化的交流。

2.树立平等的文化观念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在各自的环境下形成的,所以,虽然不同文化之间存有差异,但是却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因此,想要加强跨文化的交流,首先要树立平等的文化观念,不能因为别人的文化与自己的文化不同,就对别人的行为举止表示不满。从本质上来说,跨文化交流的目的在于互相了解,互相帮助,从而促进人类的共同发展。所以,树立平等的文化观念,克服狭隘的民族中心论,才能加强彼此间文化交流。比如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和日本的关系一直处于劣势,但是在进行经济往来时,企业却不能抱有民族观念来对合作伙伴表示不满,这样只会使得商务合作难以进行。总之,没有哪国文化是绝对优越的,想要与他国企业进行合作,就一定要本着平等的文化观念,来加强彼此间的跨文化交流。

3.追求文化的融合

随着国际经济贸易往来的日益频繁,跨国企业想要在他国发展,就一定要追求文化的融合,从而加强企业间的跨文化交流。首先,企业要做好当地文化的调查,从而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经营者的心理,顺利进行跨文化的沟通,进而为企业间的合作提供保障。其次,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不能一味的迁就他国文化,还要向对方介绍自己的文化,从而使本国文化在渗透到他国文化中,达成文化的融合。再者,追求文化的融合时,要尊重外来文化,考虑到不同文化间存在的排外情绪,从而保证积极健康的跨国文化交流。最后,不同文化的人有着自己固有的行为方式,既不能拿本国文化来衡量异国文化中的人们的行为方式,也不要将自己的观念强加于他人。总之,在追求文化融合的过程中,一定本着“求同存异”的态度和原则,来加强企业间的跨文化的交流。

4.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是加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首先,可以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然后利用这种差异来进行有效的交流。比如企业间在进行文化交流时,可以在取长补短的基础上,打造双方都乐于接受的、有利于公司持续发展的企业特色文化。其次,在看到文化差异的负面问题时,同时应该看到文化差异带来的积极的影响。也就是说,应该客观的看待和理解文化差异,从而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加强彼此间的跨文化交流。再者,为了实现企业的跨文化管理,企业应该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进行系统的文化培训,从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使得企业员工为加强企业间的跨文化交流做出一定的贡献。总之,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高,可以有效加强企业间的跨文化交流。

三、结语

跨文化交流论文篇2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学;实证研究;外语教学;中国

一、引言

跨文化交际学兴起于上世纪50年代末的美国。上世纪80年代初,外语教学界将跨文化交际引入国内,研究侧重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差异及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其中理论研究占据主导位置,量化研究文章匮乏。据胡文仲统计,至2002年,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基于数据统计的文章只占总数的5.6%。然而十年后据我们尝试性统计,实证研究文章的比例有所改变。本文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查阅了1990-2012年“哲学与人文科学”及“社会科学Ⅱ辑”分类下的涉及跨文化的文章,并以发表在外语核心期刊上的文章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国内跨文化交际的主流情况进行分析,就其数量、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展示其研究现状、取得成果及存在的问题。

二、国内跨文化交际实证研究的数量

跨文化交际是一门边缘学科,具有多学科的特点,因而研究方法多变,并具有很强的实证性。然而自其引进国内以来,研究方法更偏于论述与思辨,研究成果带有显著的“内省”特点,而缺乏尤其以数据为支持的实证性研究。1999-2002年间,胡文仲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文史哲、教育和社科项下,共查到涉及跨文化交际的文章1066篇,其中基于数据统计的文章只有6篇,占总数的5.6%。

然而时隔十年,其数量已有较为可观的改变。据本文尝试性统计,1990-2012年“哲学与人文科学”及“社会科学Ⅱ辑”分类下的涉及跨文化的文章共13668篇,其中实证类研究1150篇,约占总数的8%。1990-2012年期间在外语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涉及跨文化的文章共157篇,实证类研究的文章共25篇,约占总数的16%。其中,约3/4的实证文章发表于2002年以后。由此可见,新世纪以来,跨文化交际的实证性研究逐渐被国内主流期刊认可。

在实证研究中,可以使用定量研究的方法,也可以使用定性研究的方法。“对于那些内涵复杂的、还没有或鲜有被研究的研究对象适合采用定性实证研究的方法”。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中国,跨文化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实证研究的数量,尤其是量化研究的数量确实难以提高。随着跨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方法也自然趋于多样化。

三、国内跨文化交际实证研究的方法

正如上文讨论,跨文化交际这一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证性。因此,国际主流研究者主要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因为量化研究的结果更易于通过复制研究得到验证。彭世勇曾总结国际主流学者在跨文化研究中常用的统计方法,多变量分析、方差分析、回归分析和因子分析。

首先,从理论视角上讲,研究者们最广为采用语用学和外语教学的理论来进行研究。而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社会语言学理论也为国内的跨文化交际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论框架。而其它理论如社会文化理论、翻译理论和词汇学等也被一些学者所采用。

其次,在我国的跨文化实证研究中,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定量方法逐步被主流期刊所认可,而问卷调查则占国内研究方法的最大比例。测试试卷(胡超,2005)、语篇补全测试(DCt)问卷调查(陈彦会,2011)、问卷调查(李媛、范捷平,2007)都是问卷调查研究的实例。其它方法如对比教学(王玉萍、秦建华,2011)、及语料库检索(纪玉华、吴建平,2008)等也被运用到跨文化交际的量化研究中。

最后,主流研究者更多地将大学生设为被试对象。然而近年来一些研究者选择混合人群作为研究对象,来增大研究的适用范围。而这种尝试则需要更科学的研究设计和复杂的理论指导。

四、国内跨文化交际实证研究的内容

跨文化交际学在兴起的30年以来,研究内容变化迅速,这与其相邻学科的发展有关。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人类学、社会(语言)学、社会心理a学、传播学、文化学、哲学及民族交际学等。其研究内容也是多样化的。在实证研究方面,美国的跨文化研究涵盖文化比较、文化适应与跨文化训练、诸多专题如以色列的多元文化、海军中纪律处分是否平等、白人学生种族主义态度的结构、香港回归后香港人的身份认同等。

我国的跨文化研究与国际主流研究既有重合之处,也有不同侧重。总体来讲,我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更偏重于外语教学。这可能是因为国内跨文化研究的任务主要由外语教学研究学者承担。然而,就本文所获得的数据而言,在实证研究中,外语教学已不是唯一热点。与跨文化能力培养相关的研究近年来也被国内主流刊物所关注和认可。就近30年在外语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跨文化实证类文章讲,其内容大致可分八类。跨文化能力培养、外语教学与语用研究均为近年来研究热点。而话语分析、定型、翻译和非言语行为也被跨文化研究者所关注。

而国内的跨文化研究跨语言,尤其是英汉之间的研究占绝大多数。近30年在外语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跨文化实证类文章中,仅有两篇涉及德语文化研究,其余均为英汉对比研究。由此可见,国内对多语种及我国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化的研究仍有待发掘。

五、结语

本文通过对1990-2012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上有关跨文化交际的文章整理,发现我国跨文化交际实证研究具有以下特点:从数量上来讲,论述与思辨类文章仍占据国内主流研究的大部分,然而实证性文章所占比例在新世纪后逐步提高。在研究方法上,问卷调查、对比教学、语料库检索等量化研究方法占据主流,新世纪以来逐渐与国际接轨。关于研究内容,跨文化能力培养与外语教学是目前的实证研究热点,而语用、话语分析、定型、非言语行为、翻译及其它内容也被主流学者们所关注。

值得一提的是,本文没有对所有国内期刊中涉及跨文化交际的文章逐个进行调查,不能说对文中所涉及文章的调查完全代表国内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情况,但是,从国内人文社科类学术刊物的总体情况来看,本文所得结论基本成立。因此,应该说这一调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参考文献】

[1]李炯英.中国跨文化交际学研究20年述评[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25.6.86-90.

[2]胡文仲.论跨文化交际的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2.323-327.

[3]Heinze,thomas.2001.QualitativeSozialforschung:einführung,methodologieundForschungspraxis[m].muenchen:oldenbourg.

[4]彭世勇.国际跨文化交际主流研究与实证方法[J].中国外语,2008.5.96-103.

[5]胡超.大学生跨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报告[J].中国外语,2005.3.60-64.

[6]陈彦会.跨文化冲突语境下的面子协商行为的定量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5.35-38.

[7]李媛,范捷平.跨文化交际中的模式固见发展变化动态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2.123-127.

跨文化交流论文篇3

关键词:口译跨文化交际重要性

随着世界全球化的发展,来自不同的国家、社会和民族的人们有更多机会互相交流沟通。虽然大多数人们用英语作为交流的工具,但是他们有时仍然发现在交流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障碍,自己话语的意思很难清楚地表达出来。特别是当一个口译员为重要会议或者政党工作时,他作为一座沟通的桥梁,也会常常面对这样的交流障碍,也称文化障碍。如何帮助口译员处理好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这个问题?一些专家和学者一直致力于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幸运的是他们的一些研究结果在某种程度可以帮助口译员上消除文化障碍所带来的影响。实际上,跨文化交际的研究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只有不到40年的历史。

在美国,跨文化交际的研究与人类学、心理学和交际学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在欧洲它则与语言学联系紧密。与西方国家相比,跨文化交际在中国的发展只有不到20年,并且主要是英语老师、语言学家和有些心理学家去研究它。[1]

口译员不仅仅要从书本里学习有关跨文化交际的理论知识,还要特别注意它在实际中的运用。他的工作不仅是困难和复杂的,而且很重要和兼负责任。本文通过分析因文化障碍造成误解的例子帮助口译员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意识,而且试图找出消除文化差异导致的交流问题和提高口译员口译质量的有效方法。

一、跨文化交际的定义

胡文仲教授认为跨文化交际简言之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

1.跨文化交际的起源

毫无疑问的是人们会想对有关跨文化交际先有个大概的了解。首先,他们会试图去追溯跨文化交际的起源。根据胡文仲教授的研究成果,跨文化交际起源于美国。

美国作为跨文化交际的发源地有其内在的原因。因为它是最大的移民国家,大多数移民来自欧洲、非洲、亚洲,等等,这些人给美国带来了他们本身的传统文化和风俗。当他们互相交流时,文化障碍出现了,并且有文化障碍导致的冲突非常难处理。所以,当地学者更深入研究跨文化交际。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黑人为了自身的权利和平等地位斗争运动的展开,美国其他的民族也逐渐意识到他们应该维护他们原有的文化和增强自己的民族意识。[1]

2.跨文化交际的研究成果

在过去的20年中有关跨文化交际的理论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第一部有关跨文化交际理论的论文集internationaland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annual出版于1983年。近年来我国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情况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开设跨文化交际学课程的院校大幅度增加,跨文化交际教材相继问世,例如,许力生主编的《跨文化交流入门》(2004)和《跨文化交际英语教程》(2004)、杜瑞清等编的《跨文化交际学选读》(2005)。[2]同时有关跨文化交际研究的论文也层出不穷,以跨文化交际的研究作为基础平台,从介绍跨文化交际知识、语言与文化关系以及外语教学中渗入文化因素等方面入手,形成有关跨文化交际的一个系列论文集,极大地推动了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和发展。

二、跨文化交际与口译

1.跨文化交际意识的重要性

当谈到跨文化交际的时候,人们首先会想到跨文化交际意识,因为跨文化交际意识在跨文化交际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没有这样的意识,口译者就不会明白他在各种各样的文化氛围的环境里工作。在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时候,有两个方面是必须注意的。一是口译者在做口译的时候必须意识到在不同文化间译文是否存在引起文化冲突的可能性。对于口译者来讲,跨文化意识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译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一种认知标准和调节方法,或者说它指的是口译者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和判断能力。[2]

例如,一个美国人来到日本,做一项商务访问。在汽车上,日本人问他是否到过日本,对日本有什么印象。他说他到过日本,是1945年来的。这时的口译有两种选择,一是照实一字一句地译,另一种是绕过敏感的战争历史影响,表达成为“我以前到过日本,但现在与以前大不相同了,发展变化很快”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后者的翻译显然灵活机动,而前者的翻译无疑在暗示这美国人当年作为占领者到过日本,他的对手怎么可能欢迎他,译得再准确也不能称为高质量的口译。[3]

二是口译员政治敏锐性的培养。在外交事件中,口译者的翻译代表了这个国家明确的政治立场,因此他的译文必须要表达出清晰准确的政治观点。例如,台湾事务是我国当前政治生活中最敏感的问题,在翻译中涉及台湾的用语必须十分慎重,必须严格掌握“一个中国”的原则,注意避免可能产生“两个中国”或‘”的任何用语。“”应译为“taiwanquestion”,不宜译为“taiwanissue”。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终将与祖国统一,这是天经地义的事。解决是中国的内政,不容任何外人干涉。台湾作为一个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而“issue”这一词的含义是“amatterthatisinisputebetweentwoormoreparties”因此,台湾“问题”应用“question”,而不能用“issue”。[4]

2.跨文化交际与口译的关系

现今,人们意识到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并且他们相信越深入地了解文化间的不同,他们就可以更好地与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一个口译员要想得出高水平的译文,他就必须了解跨文化交际与口译之间密切的关系。

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文化的背景。口译员必须知道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并且有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为口译是一个口头转述的过程,是一个把一种语言的信息快速和准确传达给另一不了解这种语言的人。作为不同文化间的交流的活动,口译拥有它自己的特点。因为口译员所面对不仅是两种语言,而且是两种文化,没有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他就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一般来说,不论口译员使用什么样的语言,他应选择简洁和常用的词语,能让听众比较容易地明白译文。虽然英语是现今全球一种普遍通用的语言,但口译员还必须注意选词是否恰当。例如:各个不同民族的人语用习惯大不相同,如对于坦率、自信的美国人,口译者尽量避免用about,might,some等词语;对于办事讲计划、节奏不快的北欧人,译时应放慢语速,用清晰详细的字句效果最佳;对日本人各种级别的称谓不同;对重修养讲礼仪的英国人主动采用politeform,等等,这些均为跨文化交际中口译者跨文化意识的表现(徐冰,1997:45)。[5]

谈到跨文化交际,就不能不涉及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

三、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方法

培养口译员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有效方法是什么?不同的学者有各种不同的建议,但是他们都一致认为口译员必须充分了解自己本国的文化,以及能够熟练地运用母语,不然他就没有办法了解别国的文化,成为一个出色的口译员。除此之外,还要能够熟练地运用目的语,以及深入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

1.对本国文化的了解

语言的习得离不开其所处的文化环境之中。意大利哲学教授恩贝托・埃珂认为两种不同的文化相遇,由于相互间的差异,会产生文化间的冲撞。在这点上,有三种可能性:征服、文化掠夺、文化交流。[6]无论是征服还是文化掠夺都对两种文化间的交流造成巨大的障碍,甚至有可能误解和扭曲彼此间的文化内涵,因此作为一个口译员,为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他就必须先了解好本民族的文化,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化修养,认识到本土文化的优秀性。例如英汉口译员,加强汉语言文学的修养成为了必修的功课,因为世界共同的文化正在形成与发展中,此时如果口译员有意识地输出中国文化的优秀因子,这不仅有利于中国自己,也有利于全世界的人类,使中国在世界语境下的文化交往更能被他民族所理解和接纳,减少文化间的冲突,增强中国文化的地位。而且口译员还要避免在口译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采用汉语思维方式和符合汉语习惯的表达方式,导致产生一些语用性错误。在中国文化中,龙是古代帝王的象征,龙的图案在建筑中象征尊贵与庄严。在民间,龙也是吉祥之物。而在西方文化中,龙是传说中的有翼的鳄鱼。[7]口译员在碰到这样的情况时,就应该特别注意了,不能单用一个“dragon”了事,而要加上特别的注释,以便听众能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中龙的概念,避免产生误解。

2.深入了解西方文化内涵

要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口译员需要的不仅仅是掌握大量的词汇和流利的口头表达语言,还需要了解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是反射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语言学习不能独立于文化学习之外,而且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神寄托。西方国家的历史由来已久,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氛围和内涵,口译员想要了解和熟悉目的语国家的历史风情、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民族心理等,就必须学习相关的文化内容,从而开阔他们的视野,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语言习得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以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著名的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说过,“读书使人渊博,交谈使人机敏,写作使人严谨”。因此在学习外国文化的过程中,阅读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因为它能诱发口译员的求知欲望,使得他们的思想逐渐成熟,开阔他们的视野,以及丰富他们的生活。而且文化知识的积累是一个很长的过程,主要也是通过阅读去实现。通过这些方式,他们能了解外国人的日常生活以及外国的风俗和礼节。

观看电影和连续剧是了解的外国文化另一个方式。换句话说,电影和连续剧反映了文化的发展和演变。通过外国的电影和连续剧口译员可以从更多细节方面去了解外国的文化底蕴,易于克服由文化冲击所带来的不利因素。例如一个对美国社会的大部分领域,包括文化、风俗、法律等方面都有详细了解的口译员来说,成功完成一场高质量口译的几率就会大得多。而且用观看电影和连续剧学习外语这样的方式相对别的学习方式来说就比较轻松,寓教于乐的形式也受到许多口译员的喜爱。

3.参加一系列的文化活动

在传递信息和传播文化方面,各类的媒介起到了毋庸置疑的重要作用。通过阅读外国报纸、杂志,观看影视作品成为学习了解外国文化的渠道。然而,在亲身参与一系列的文化活动中,口译员能有更深的体会,也利于培养自己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这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包括文化沙龙、文化年等。沙龙是法语Salon的译音,原指法国上层人物住宅中的豪华会客厅。从十七世纪,巴黎的名人(多半是名媛贵妇)常把客厅变成著名的社交场所,戏剧家、小说家、诗人、音乐家、画家、评论家、哲学家和政治家等,志趣相投,聚会一堂,欣赏典雅的音乐,一边就共同感兴趣的各种问题抱膝长谈,无拘无束。后来,人们便把这种形式的聚会叫做沙龙,并风靡于欧美各国文化界。文化沙龙是小会议或汇聚人们能谈论文化、文学、艺术等,口译员将有机会与来自不同的国家的外国人接触并且能够参与到交流活动之中,直接深入地了解外国文化。

文化年是一个新的国际交流的活动形式,由中国和法国首创。中法文化年是由法国政府与中国政府合作举办的一系列大型文化交流活动,根据两国政府的协议,2003年10月至2004年7月率先在法国举办中国文化年活动,2004年10月至2005年7月则在中国举办法国文化年活动。两国的文化年涉及了多领域的广泛交流,举办的大小项目达到300多个,涉及文学艺术、教育、科技、广播电视、图书出版、青年、体育、民族、宗教、建筑、环保、旅游等方面,活动能让中国和法国人民知道关于彼此的文化,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加入这种文化活动,口译员能够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以及从更多细节方面去了解法国的文化。参加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口译员便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别的国家的文化,也能更好地体会不同文化间的差异。

四、结语

本文提到了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意识、跨文化交际与口译之间的关联及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而且文章通过分析由于文化障碍造成口译中的失误案例,力求消除由于不同文化导致的交流问题和帮助口译者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谈论到如何学习外国文化和加深对跨文化交际的理解,比较各种不同的文化,以及结交外国的朋友也是较为有用的方式。口译者与外国文化接触得越多,他们就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的文化,进而提高口译的质量。

然而,在学习外国文化中,有一点必须提及,圣雄甘地说:“我不想自己的屋子四面是墙,门窗紧闭。我希望八方的文化之风自由自在地吹拂在我的房院周围;但我绝不会在其中摇摆不定。”[4]那意味着,即使口译员身处不同文化之中,他也不能失去对自己国家文化认知的标准而轻易地被其他文化左右。意识到跨文化交际在口译中的重要性,分析由于文化不同导致的交流问题,加上不断增长的口译经验,口译员的译文质量必定会有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胡文仲.趋势与特点:跨文化交际研究评述[J].中国外语,2006,(3).

[3]赵军峰,蒋楠.论口译者的跨文化意识[J].中国科技翻译,1998,(2).

[4]过家鼎.注意外交用词的政治含义[J].中国翻译,2002,(6).

[5]徐冰.译海无涯苦求索:中国著名口译专家访谈录[J].中国翻译,1997,(1).

跨文化交流论文篇4

关键词:创新型城市建设;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多元文化不断融合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时展的突出特点和迫切需求,是当代人必备的交际素质。作为人类文化最高体现和重要结晶的城市,尤其是作为国家创新型试点的沿海城市,唐山市居民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和提高势在必行。跨文化交际是指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同一种语言(母语或目的语)进行的口语交际。能够拥有和你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正常有效沟通的能力就是跨文化交际能力,通俗来说就是如果你和外国人打交道,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得体地去交流。跨文化交际能力由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两部分构成: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策略能力,跨文化能力包括对语言的敏感性、文化差异的宽容性和交际行为的灵活性。

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尤其是非语言专业学习者的跨文化措施研究,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进行了诸多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国外学者注重跨文化能力的研究――研究对象多样化、研究层次深度化,从thomas在应用语言学杂志上发表了关于跨文化语用失误的文章,掀起了语用失误与跨文化研究的浪潮、Furstenberg提出以网络为媒介的文化学习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积极功效、o’Dowd指出集态度、知识、技能为一体的电子邮件方式进行跨文化交流等研究。国内学者专注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重点研究跨文化教育的发展――探讨如何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口语、写作方面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如张红玲提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特别是写作交流项研究、宁天舒进行书面语和口语一体化的聊天室会话分析研究、赵辉关于涉外行业国际工程技术人员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研究等。但现有跨文化交际研究尚存在有待改进之处,如研究对象范围狭窄,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效度不够,实证性研究缺乏等,尤其是基于创新型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居民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较少,处于经验摸索阶段,此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存在广阔的探索空间。

唐山作为京津唐城市产业群和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城市之一,大力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以促进城市的转型升级和区域特色化发展。本文基于唐山创新型城市建设发展的社会文化需求,借鉴国内外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先进经验,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利用云技术的网络信息优势,整合学校、政府、企业和国际合作力量等多方优质资源,进行城市居民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研究。从宏观上提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加大调控力度,对于居民跨文化交际能力良好风气的形成给予政策和资金的双向支持,以提升居民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从微观上探讨基于云技术的居民构建跨文化交际自主学习模式、交互式协作学习等方面的对策。

一、政府相关部门加大宣传、引导、督促、监管力度,微观上居民重视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并积极参与。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志愿者行动和有偿服务形式招募it行业高技能人才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强的外语人才构建云技术的跨文化学习交流网站、进行在线答疑辅导,同时通过报刊、电视、电台、网络等多种媒介加大宣传和监测评价力度。

二、构建居民自主学习模式。利用已有的英语学习网站和针对城市居民不同水平及需求运用云技术自主开发的中外文化学习网站,拓展文化知识、增强文化素养、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城市居民可以自身的水平和经验在网络上选取相关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和在线交流活动,如学习圣诞专题晚会、体态语言的差异和禁忌语等相关内容,以达到强化文化差异敏感度、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标。

三、创设真实的语言情景。利用云技术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居民提供真实的文化信息输入如音像、影视资料,并为居民提供可参与的国际合作项目,生动地展示英语国家的文化历史和风土人情,营造跨文化交际的氛围,促使其直观地感受并体验文化魅力。因为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语言的学习最终以语用为目的,就必然通晓目的语的文化内涵,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在地道的目的语的环境下进行磨练与升华。

四、组织居民在线跨文化交际。交际能力包括听说读写为基础的语言能力和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合适交际的社会能力。组织城市居民在开放式的真实环境中进行平等的跨文化交流活动,拉近居民与跨文化交际间的距离,激发其主观能动性,让居民在轻松愉快的语言氛围中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提高语用能力。居民可实际操作的活动如键友交流活动、网上聊天、电子论坛、视频会议、新闻讨论、博客微信、虚拟环境实时交流等。

跨文化交流论文篇5

关键词 大学英语 跨文化交际 改革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多地与来自世界各国的人进行联系,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们是学习英语的主力军,他们在毕业后就要运用英语进行工作或者在相关行业工作,因此,大学英语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既要使大学生们不但能够用语言与外国人进行交流与沟通,同时能够理解该国的文化和习俗,不至于在交往中产生误解和纠纷。这就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跨文化交际的内容,提高学生在实际交往中的能力。

1 跨文化交际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意义

跨文化交际指的是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通俗来说就是如果你和外国人打交道(由于存在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得体地去交流。本文中所论及的跨文化交际主要指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和我国之间的跨文化交际。

大学英语教学要以跨文化交际为重点。王佐良先生说:“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很多人认为学习语言就是学习他们的语法单词,学习说好这门语言的规律,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了解这门外语的文化背景,是很难达到有效的交流这样一个学习语言的目的的。大学生在经过多年英语学习之后,掌握的词汇和语法知识已经远远超过交流所需的量,但真正能利用外语进行交流的学生却是凤毛麟角。这就要求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不能只侧重笔试的成绩,而要以学生能否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流为侧重点,大学英语教学要以跨文化交际为重点。

2 提高高校教师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必要性与方法

2.1 提高高校教师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必要性

英语教师是进行跨文化交际教育的主体,除了教授学生语言知识外,还应传播所教授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的背景知识。因此,教师本人应该具备这些知识,并且掌握传播这些知识的工具和方法。但如今的大学英语课堂,还是以教师讲,学生记为主要教学方式,考试也是以记忆课本上的内容为主要方式,即使是考试得高分的学生在日常交际中也经常出现错误或不知如何表达,而其实很多教师对跨文化交际的概念也不是很清楚,很多人都只是以教材为依据进行相关文化的讲解。然而,可以说,在当前全球化经济贸易日趋广泛的影响下,各行各业都要求加强对英语国家文化,尤其是对政治经济生活方面的了解,高校毕业生也是这些行业的骨干分子,因此提高高校教师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必要性已经提上日程。

2.2 提高高校教师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方法

(1)引入跨文化教学,加强平时自我学习;(2)提高本土文化修养,理解多元文化现象;(3)发挥教师合作精神,实践跨文化交流。

3 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必要性与方法

3.1 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必要性

学生从小在应试教育的指挥下,在学习英语时,重视音标、单词和语法的记忆,句子结构的分析和语篇的理解。到语言能力提高到一定程度后,在进行真实的语言交流时,就会出现很多文化障碍,很多课本上没有学过的东西阻碍了成功的交际。很多人认为只要在交际中注意礼貌礼仪就不会出现麻烦,但礼貌礼仪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表达方法,如果一味地用本国的常识和风俗去套用,就会出现套错的现象,出现交际障碍。在不同的场景下与不同的人打交道要用不同的说法,仅仅学会单词语法,而不会灵活运用,是达不到交际的目的的。所以,必须要树立起大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3.2 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方法

(1)在课堂上导入本土文化,很多教师和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英语对应语都不是很熟悉,在与外国人的交际过程中只好使用音译法,从而产生误解。学习如何用英语表达中国特色的社会现象是跨文化交际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师生都应该加大对本土文化的重视力度。

(2)搜索相关中西方文化方面的电影和视频进行教学,可以以不同方法欣赏,边看边讨论或看完讨论或看完表演等,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不同情境下的相关用语,或同一场景下的各种不同的说法。这需要学校提供相关设施。

4 结束语

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跨文化交际教育需要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要进行教育教学的改革,教材的改革,教育理念的改革以及教师培训的改革等。教学主管部门应该在教学大纲和教材的选择上进行改革和试点,逐步推进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内容的推广;组织专家学者编写出适合不同层次需要的,以不同国家文化背景以及语言文化的对比为资料的新型教材,来适应外语教学改革的需要;加大对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在教育理念、教学目的、评估手段和方法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和创新,从应试教育逐渐转变为能力教育,以适应未来职业的需求;增加教师培训、师资培养的计划,鼓励英语教师多参加培训,多进行海外交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总之,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教育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推动下会逐步得到重视,这同时也是职业及社会的需求,希望这种需求会逐渐转化为整个外语教学界的改革,并不断使之进一步扩展。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196.

[2] 王海英.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61- 62.

[3] 吕吉瑛.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的问题[J].Crazy english teachers:27-30.

跨文化交流论文篇6

论文摘要:随着跨文化交际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跨文化交际对英语专业学生的影响显而易见。然而,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也不容忽视。因此,如何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目前教育工作者们理应密切关注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跨文化交际的作用及其课堂教学反馈说明跨文化交际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重要作用。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使得来自世界各地人们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不断增加的文化间的交流要求涉外人员不仅具各娴熟的外语语言知识,还要熟悉对象国的风俗习惯、思维模式及日常禁忌。因此,跨文化交际己成为对外交往中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因为它关系到交往的成败,甚至会导致民族间的误解或隔阂。过去人们一贯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对外语专业的学生的来说十分重要,因为他们是中外交流的桥梁。然而,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对外开放,非英语专业毕业生直接参与涉外活动的频率大大增加,本文主要就跨文化交际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作用进行探讨。

    二、跨文化交际的作用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和语言符号系统、不共享同一交际能力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互动交往(samo-var,2004)。尽管它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跨文化交际已成为外语学科研究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从1951年发展至今,跨文化交际己有近60年的历史了。如今,跨文化交际已经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科学体系,正逐渐成为一门成熟完整的学科。在国外,跨文化交际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尤其是在美国,现在己有多所大学开设了跨文化交际这一课程。然而,在我国,虽然跨文化交际的发展也有20多年的历史了,但是,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开设并不十分广泛。在我国,现阶段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开设对象主要集中在英语专业本科学生,而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对跨文化交际的知识了解甚少,然而毕业后他们在工作岗位上直接接触不同国家人士的机会却在与日俱增,某种程度上来说,甚至超过了外语专业毕业生。因此,如何提高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值得当前教育工作者们密切关注的问题。

    由于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等环境不同,不同的人就会形成不同的文化,这就使得中国和其他众多国家在文化交际方面必然存在着差异。英语学习过程中,注重对文化差异的对比研究,尤其要注重交际过程中两种语言之间文化差异的对比研究,不仅能够避免交际过程中的言语障碍,达到交际的目的,同时还会使语言学习充满了新奇与挑战,提高学习动力。如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人们的思维方式会各不相同,因此他们会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中国人遵循一贯谦虚谨慎的作风,倾向谦虚的思维方式,常用”不行,差远了”来回应别人的恭维;西方人则喜欢实话实说,他们会欣然接受别人的赞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进行进一步的交流。中国人比较关心细节,关注周围的一切事物,常使用劝告的表达方式,会告诉他人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西方人倾向自由,喜欢独立自主的生活方式,对于这种中国式的关切有时不但不领情,还会产生反感造成交流障碍。再如,打招呼时,中国人一般比较关注对方的处境或动向,会问”去哪儿?”,”吃过了吗”,‘,您是上班还是下班?”等等(可译为where are you going? have you eaten?),而西方人则认为这完全是个人隐私,所以会感到困惑、茫然,甚至会引起误解。因此他们见面打招呼时会说一些不会涉及实质性内容的话语,如”hello/hi", "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night!", "how are you!", "how do youdo?", "it’s a lovely day, isn’t it?”等等,纯属客套的lb]候语。因为”have youeaten?"对方可能会认为这不仅是一种问候,同时也是一种邀请。"whereare you,going?"更可能会引起对方的不快或反感,他们会想"it’s none ofyour business."同时,汉语里的寒暄有时还表示对对方的关心,如”你今天气色不好,病了吗?,好久不见,你又长胖了。”,中国人为此并不生气,会认为这是一种关心,而西方人听到’’you are fat, you are so thin’,则会感到尴尬,认为很不礼貌。所以说,语言与文化在社会环境中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底座。二者相互依靠,密不可分((fraise,2000)。因此,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入文化的概念和思维方式,即引入跨文化交际意识与知识,不但有益于学生的外语综合知识的习得,而且也会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开放包容、积极乐观、独立自主的性格,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根据我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年7月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修订),”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跨文化交际己成为英语学习的主要内容,跨文化交际知识在我们的语言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同时也说明各高校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必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先进通讯方式的普及,跨文化交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频繁。从仁世纪80年代起,以可口可乐公司、美国花旗银行、商业联盟保险公司、ibm公司、雀巢奶品公司等为代表的全球大型跨国公司相继设立了专门的跨文化交际培训机构,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作为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必修课。同时,在外交官、跨国工作人员、和平组织志愿者的培训中,跨文化交际能力课程也是重要的一部分(庄恩平,2006)。由此可见,跨文化交际己经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技能之一。

   三、跨文化交际的课堂教学与反馈

    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得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英语基础知识和跨文化交际知识已日趋重要,这不仅对英语专业的学生如此,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更是不容忽视。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更多地选择了在公司或企业就职,他们有的从事技术工作,有的从事研发工作,有的搞营销,有的搞人事管理等等。工作性质各有不同,然而不管哪项工作,都离不开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一定的英语知识已经不足以满足日后工作的需要,显示其优势。因为就职于公司或企业的人,不仅要掌握先进的技术,还要有很好的交际能力。交际能力的高低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自己的职业发展与前景。随着经济一体化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往越来越密切,这就意味着中国人将不可避免的要扩大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人交往,在这个交往过程中,每个专业的同学在发挥自己专业特长的同时也要注意各国的文化特色和一定的交际原则。假如你是位技术工作者,你就不可避免地会与拥有这项先进技术的国外工作者进行交流,或参加某项活动,那么此时你就应遵循一定的交际原则,如怎样问好,如何友好地进行交流,采用何种方式进行交流,交流过程中要注意哪些细节、哪些礼仪等等,交流的顺畅与否会直接影响日后的合作。因为不同国家的人会有不同的习俗和文化,如何避免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文化交际的差异是当代大学生必不可少的技能,也是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提出的新要求。

    目前,为了提高本校学生的竞争实力和综合能力以满足社会对跨文化交际人才的需要,我校特对非英语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开设了《跨文化交际课程》

    起初,同学们对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并不很高,期望值不大。在他们看来,自己现在己经通过了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这就足以证明自己己经掌握了足够的英语语言知识,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检验的就是大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能通过测试的同学,说明其英语水平相当不错,综合能力也很强,对于一般的交流不成问题。所以,他们认为这门课程对他们英语能力的提升空间并不大,选读《跨文化交际课程》纯粹是为了几个学分。然而,随着课程学习的循序渐进,学生不断地发现自身在外语交流与沟通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听说读写方面竟然都出现瓶颈。例如: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除讲解一些交际知识和外国文化知识外,还会结合社会实际案例组织学生课堂讨论,无论是课堂上口头表达,还是课后是书面论述,都让学生看到了不足之处和学习方向。他们的外语学习欲得到了激发。过去所表现出来的自满厌学情绪现在完全被渴望求知所取代。第一次做书面作业时,有的学生不以为然,有的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所写的文章不错,传达了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可是,经过老师课堂上从跨文化角度对中英写作特点进行比对分析后,他们翻然醒悟。自己的文章原来是破绽百出一立意不清、组织不严、结构有误、用词不当,语句不顺,逻辑性差。不仅不足以传达所要表达的意思,而且很容易产生歧义,造成误解。对照所学内容,分析病因,他们发现自己所写的英语文章之所以不地道是因为自己在语篇的组织过程中没有形成英语思维习惯,从而文章不够连贯,篇章结构散乱,整篇文章缺乏洋味。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们逐步意识到自己能力的不足,感觉到英语知识的无限和自己英语能力、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限,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跨文化交际课程已深得人心,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他们强烈要求1)提前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2)延长该课程的学时,以此来帮助更多的学生更早地接受跨文化交际知识,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结语

    随着世界经济的渐渐复苏,我国对外交往的幅度也会不断增强,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也要有超强的能力。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跨文化交际课程》是一门理论加实践的综合课程,是训练实际应用能力的课程。理论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改善自己的思维模式,培养自己的英语思维能力;实践的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通过有趣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锻炼其主动参与意识,从而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跨文化交际课程》还培养了学生礼貌待客、文明出行、尊敬他人、规范礼仪。

跨文化交流论文篇7

关键词:大学公共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策略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与国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国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越来越多,然后交流并不是简单的语言沟通,更多的是思想和文化的碰撞,想要与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背景文化的人民进行充分的交流,就必须充分的了解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习俗,避免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生冲突。能够进行跨国际交流的人才是新时代社会发展所急需的人才,因此,加强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对培养国际性综合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对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

(一)加强目的语语言学习

语言是人们进行沟通和交流的主要工具,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任何阶段都要切实加强语言教学。不同的国家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文化和语言,每种语言的语法、规则都有所不同,学生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充分掌握语言的语法特点,就很容易在学习他国语言的过程中受到本土文化的影响,忽略他国文化同我国文化的差异,进而在同他国人民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就可能出现矛盾与误会。因此,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外语词语的意思,要引导学生站在其他国家的角度,使用其他国家的语言习惯和规则运用,加深对他国文化的理解。[1]

(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就是要跨越不同的文化同其他人进行交流,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学生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和对方的文化背景差异,并在交流过程中时刻注意。在大学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将深层文化和形式文化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他国语言和文化的时候能够由浅入深地理解,逐步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

(三)发展跨文化技能

教学过程所能教授的内容毕竟有限,在大学英语阶段,更多的是对学生跨文化技能的培养,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克服惯性思维,能够以英语国家的思维方式和交流习惯进行交流,减少交流过程中的障碍。[2]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有效措施

(一)将语言和文化教学相结合

任何一个地区语言的形成都与当地的文化息息相关,同样语言习惯也成就了一定的文化背景,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对当地的文化深入了解之后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语言,才能更好地进行交流。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要将文化背景因素渗透到语言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对单词和语法的死记硬背,通过融入文化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学生对所学语言的理解水平。

(二)采用影片教学的形式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学教学方式也逐渐多样化起来,在课堂上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教师可以将与课程相关的影片进行剪辑,导入到课堂中,利用电影桥段向学生讲解其中包含的文化习俗,通过对相关影片的观看,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到其他国家的生活方式、语言交流习惯等,有助于对其他国家文化的深入理解。[3]

(三)课堂讨论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和核心,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听讲和练习的状态,其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较差。随着教育改革新目标的提出和市场对人才标准的变化,教师需要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转变教学过程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相互之间的讨论、分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为主,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引导者,同时鼓励学生尽量使用外语交流,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语言能力,创建辩论的平台,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增强学生的交际能力。除了上述提到的几项措施,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不同国家的文化对比,让学生在对比中感受到差异,加深理解。另外,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采用微课等新形式,丰富学生的课余学习形式。[4]

三、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急需拥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综上所述,通过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可以切实提高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文化理解,提高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进行交流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董秋芳.论大学公共英语教育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3):82.

[2]曹慧.论大学公共英语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2015(6):216.

[3]段艳丹.论如何在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J].成才之路,2014(6):309.

跨文化交流论文篇8

【关键词】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策略

前言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在打开国际市场局面,为世界经济贸易交流创造更优更好的交易平台的同时,也为各国之间的社会活动交流营造了良好的市场氛围。在此基础上,世界各国之间跨文化、跨国界以及跨民族的商务交流贸易也愈发显得频繁起来。而商务英语作为各国彼此商业贸易交流常用到的通用语言,在促进国与国之间贸易交流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于具备专业商务英语才能的人士而言,他们要求在具备专业基础英语知识、交流能力以及传达能力的同时,还需要够对贸易对象本土的政治制度、风土人情、民俗习惯以及法律体系等方面具备良好的了解和认知,也即是需要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本文对于商务英语中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策略的研究,对于提高英语商务人士提升自我跨文化交际能力具备一定的理论实践参考价值。

一、商务英语与跨文化交际能力概述

1.商务英语。商务英语是商务和英语的结合体,在具体的概念理解上,不能够单纯的将其归为商务或者英语行列。而结合商务英语的具体价值体现,可以发现,商务英语更多的是一种以商务为目的,以英语为媒介,展开的一种贸易交流能力。因而,在具体的概念界定上,可以将商务英语理解成为,是一类服务于商务贸易的英语语言,且商务约占据着整体60%的比重。

2.跨文化交际能力。结合跨文化交际的定义内容,对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定义可以发现,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是一种体现在不同文化背景人们交流过程中的能力,具体来看,主要包括了语言能力、知识结构、策略能力、使用能力以及行为能力等五个方面。具备良好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应当能够对目标语言本土文化、风俗、习惯、政治以及环境等各方面具备良好的认知,且能够在具体的交际过程中做到问答入流、反应灵活且言行恰当。

3.商务英语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商务英语相关内容的展开,究其根本还是为了能够促进贸易交流双方贸易协议的达成,实现利益的共享或者是资源的分配。但结合实际国际贸易来看,单纯具备良好的商务英语语言表达能力,并不能够在商务贸易过程中达到预期的商务交易目标,反而可能会在具体的谈判交流过程中频频闹出笑话。在此过程中,也就逐渐体现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商务英语中的价值所在。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要求相关人员在具备良好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能够对不同国家地区文化、风俗、政治与环境等各方面具备良好的认知,并能够灵活运用。因此,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提高英语商务人员在国际商务贸易环境中的适应和生存能力,营造良好愉快的交流谈判环境,促进经济贸易合同协议的达成和双方利益互换的实现。

二、商务英语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存在的问题

1.跨文化意识构建不清。商务英语的学习,从表面上来看,更多可能呈现出来的是对语言表达的学习,包括单词、语法以及句式等多个方面,而忽视了对文化的了解和认知。因而,对于绝大多数的学生个体而言,他们在学习商务英语的过程中,将目光过多的集中在对商务英语基本语言表达的学习,而忽略了学习商务英语的根本目的,更没能够清晰的认识到商务英语的本质所在。具体也就表现为,很多学生为了能够说一口流利的商务英语而学习,或者是单纯的为了能够在一次次的商务英语学习测验中取得好成绩而学习,忽略了对自我跨文化意识的构建。长此以往,也就难以真正实现商务英语学习的根本价值,形成了本末倒置的学习现象。

2.语言基础相对薄弱。商务英语作为一门外语,本土学子对其的学习,基础相对薄弱是常见的学习问题,但也是影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原因所在。例如,在基本的语言表达这一方面,Groundfloor在英国指的是第一层的意思,Firstfloor则指的是美国所说的二楼,也就是Secondfloor;在词语信息表达这一方面,若是将白象大骨面的商标单纯的翻译成为whiteelephant,那就会很容易被西方国家所排斥,因为在他们的文化认知中whiteelephant多指的是一些好吃懒做的家伙;在日常交际这一方面,若在外国见面打招呼,还是采用中国见面的常用语“你想要去哪儿?”这种问法,难免让人感觉你问了他人的个人隐私,属于不礼貌行为。这些都属于商务英语跨语言交际能力的基础部分,而由于学习意识认知的不足,过多的将目光集中在语言表达上,导致在具体商务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也就难免存在着基础薄弱的问题。

3.学习途径相对单一。这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在互联网平台上,学习者能够根据自我的学习需求,有目的性的找到任何自己想要获得的知识和内容,进而具有针对的自我提高。但结合当前商务英语学习者整体状态表现现状分析来看,一方面受到所在学校整体教学氛围、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理念相对较为陈旧的影响,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被有效的融入新型切具备可操作执行价值的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内容;另一方面则受到学生自我自主学习意识不足的影响,在日常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没有能够树立一个良好的自我学习意识,对自我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点定向培养价值认知不清晰,导致目前学生的商务英语跨语言交际能力学习提高途径也就处于一个较为单一的尴尬局面。学生自我的商务英语跨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任重而道远。

4.实践运用意识不足。单纯的在商务英语学习过程中为了学习而学习,想要提高自我的商务英语跨语言交际能力,无疑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任何理论知识的学习,究其根本,就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在实践中进行展开,都是为了实践做准备。商务英语的学习也不例外,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商务英语学习对学习者最高的学习要求标准,其实根本所在,就是需要商务学习的学习者,能够将商务英语的学习内容不断的融入到商务英语交流贸易的过程中,进而实现对自我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不断提高。但结合当前商务英语学习现状来看,受到学习者自我意识的影响,在具体的商务英语学习过程中,大多数学生普遍缺乏良好的实践运用意识,致使商务英语的学习仍是停留在理论层面,实践效果远远达不到预期。

三、商务英语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策略

1.清晰构建跨文化意识。认知层面的提高,才能够为行动上的实践,提供坚定不移的方向支持。因而,在提升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过程中,对自我跨文化意识的清晰构建重中之重。结合当前学着普遍暴露出来的意识问题,在清晰构建跨文化意思上主要可以通过以下两点:(1)明确商务英语学习的意义所在。树立正确的商务英语学习态度,认识到商务英语的学习并不是单纯的语言学习,更多的还会涉及到对目标国家区域文化、风俗、政治以及人文等方面的了解和掌握,是一次文化交流碰撞的过程。(2)构建良好的自我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意识。在认识商务英语文化价值的基础上,以自我的跨文化意识培养作为导向,充分的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商务英语学习者的具体要求,以要求为导向对自我的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不断的提升。

2.夯实语言知识基础。对于商务英语而言,语言知识基础可能指的是基本的商务谈判语言技巧、英语语法句式知识等方面的内容,但结合跨语言交际能力对商务英语学习者的要求来看,商务英语学习者在具备这些基础知识之外,还需要能够对目标国家地区的基本信息有着较为全面的了解与掌握。具体来看,夯实语言知识基础可以主要从以下两点着手:(1)夯实商务英语知识基础。首先,要具备基本的商务能力,包括语言技巧、谈判方式以及合同签订等多个方面。其中,要具备基本的英语知识储备,积累丰富的词汇、语法以及句式知识。(2)夯实文化认知基础。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以电影、旅游、书本或者互联网等作为媒介,拓展自身对目标国家地区的基本认知,减少文化、表达以及认知误区。

3.拓宽自我学习渠道。商务英语跨语言交际能力的提升,需要学习者能够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通过日常的学习和生活积累大量的知识与经验,以实现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实现自我突破与爆发。因而,也就需要学习者能够充分的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摆脱渠道狭隘对提高自我商务英语跨语言交际能力提高的影响,积极的拓宽自我的学习渠道。具体也就可以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1)充分利用现有的互联网渠道。互联网能够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交流学习的低障碍化,通过互联网可以积极的学习他人的经验、了解跨语言交际能力体现形式、参加相关的培训课程,甚至是直接参与到商务英语交流中,拓宽自我学习渠道。(2)借助于学校、老师、朋友或同学,拓宽自我的资源收集渠道,借助于他们的力量收集自己想要的信息、资料,甚至是机会。

4.增强实践运用能力。理论价值的实现终究还要落实到实际。在增强自我实践运用,来提高商务英语中的跨语言交际能力这一方面,可以主要从以下几点着手:(1)积极把握涉外企业或者跨国公司提供的实习、兼职或者商务活动机会,通过切实的感受商务英语交流氛围,来快速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借助学校平台,积极报名参加学校组织的国外体验式教学活动,通过短期的国外生活工作,来深刻体验国外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习惯,进而以切实的文化差异认知来实现对自我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3)通过参加志愿者的方式,来增加自我与国外商业人士的交流机会,以实际的交流来作为提高自我跨语言交际能力的基础。

四、总结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商务贸易只会越发显得频繁,对于商务英语的跨语言交际能力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作为商务英语的学习者和运用者,在提高自我商务英语跨语言交际能力的过程中,必须要认识到商务英语语言的学习是文化的学习过程,也是文化的交流过程。因而,在具体的自我提高过程中,需要以跨文化意识作为导向,在商务英语专业知识储备的基础上,拓宽自我学习渠道,在实践中不断实现对跨语言交际能力的自我提升。

参考文献:

[1]沈学恩.基于跨文化交际视角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实践[J].中国商论,2017,(15):190-191.

[2]邓婧.基于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J].海外英语,2017,(08):57-58.

[3]刘宁.商务英语本科专业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探究[J].中国市场,2016,(51):143-144.

[4]王菲菲.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性调查研究[D].扬州大学,2016.

跨文化交流论文篇9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协作学习

一、引言

经过在中国的外语教学和研究领域近三十年的讨论、研究和实践,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已逐渐成为英语教育的重要目标和要求之一。跨文化交际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担负起了培养和提高学生跨文化敏感度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任。目前,从高职高专到本科,乃至研究生阶段,均出现了跨文化交际课程。经笔者的不完全统计,截止2014年4月,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课教材已出版超过50种。尽管这些教材各有不同,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均作为主要内容进行大篇幅的讨论。可见这一课程与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密切关系。本文以跨文化交际课中的具体课例为基础,探讨如何在协作学习模式下更好地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敏感度和意识,培养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解读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理解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对这一概念从不同侧面进行了论述。Ruben(1976)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至少七项内容;Kim(1991)提出了一个以适应能力为核心的更为系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观。Dodd(1995)综合前人的观点列出了一个多达二十余项的单子;perry和Southwell指出(2011:455),许多学者都曾对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一术语下过定义,虽然没有一个定义被普遍接受,但是学者们所下的定义和所作的理论概括都承认跨文化能力指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有效恰当地交往的能力。在跨文化研究领域,国内外学者们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成分已达成一定共识。虽然措辞不一,但所包含的要素可归纳为认知(知识)、情感(态度)和行为(技能)三个层面的能力(imahori&Lanigan,1989;Byram,1997;earley&ang,2003;Lustig&Koester,2007;贾玉新,1997;毕继万,2005;张红玲,2007)。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已逐渐成为我国英语教育的重要目标和要求之一。这一趋势,在我国高等学校英语教学和专业建设的重要指导性文件中有明确体现。2000年《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提出了要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有关英语专业规范的介绍也要求学生:掌握英语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与海内外人士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胡文仲教授(2013)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并非一门或几门课程就能完成,它必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外语专业的诸多课程都需要从跨文化的角度来教”。可见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不可忽视。

三、协作学习模式下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协作学习模式简介

协作学习(CollaborativeLearning,CL)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协作完成某个给定学习目标的教学形式。学习者之间以融洽的关系及相互合作的态度,对同一问题用各自的观点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Johnsonetal.(Johnson,1999)将协作学习的基本要素分为五个部分:(1)积极的互相依赖;(2)面对面互促交流;(3)个人与小组的职责;(4)人际与小组交流技能;(5)小组组织工作。

这种模式以学习者为中心进行教学,强调学习者的自我实践、个体责任、资源共享和社交技能等。协作学习更有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形成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有利于学生培养良好沟通及对差异的包容能力。从某种程度说,协作学习模式本身就是一种培养交际能力的途径,将其运用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中,可谓相得益彰。

(二)跨文化交际课例介绍

如前文所提到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所包含的要素可归纳为认知(知识)、情感(态度)和行为(技能)三个层面的能力。我们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也就是培养跨文化交际所必需的认知(知识)、情感(态度)和行为(技能)。

这里笔者以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几则课例为基础,探讨一下如何在协作学习模式下从认知(知识)、情感(态度)、行为(技能)三方面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跨文化交际认知(知识)的培养

区别于英美文化概况等文化课程,跨文化交际课的认知(知识)并不只局限在对异文化的政治经济状况、宗教传统、风俗习惯等知识的了解,也不仅限于让学生获得某一文化中的具体事例和具体的行为方式。而是让学生能学会从自己的文化视角观察、理解和分析任何一个新文化现象,培养在多元文化交流中的文化敏感性和理性的跨文化意识。正如许力生所说(2000),我们的跨文化能力研究和跨文化教育常常脱离中国文化的背景。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沟通需要交际双方都能发出属于自己文化的声音,同时又能够最大限度地相互接近和理解。所以,加深对自身文化的认识,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第一步。

基于这一理念,在讨论跨文化交际领域主要理论体系――各种文化价值观体系和行为模式体系的理论的章节中,笔者将学习重点放在了让学生从自己的文化视角去观察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差异,用这一认知框架对不同文化进行比较和分析。具体教学过程为: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各小组共同讨论教材价值观理论内容,如edwardt.Hall的高低语境文化(high-lowcontextcultures)、Hofstede的文化维度(culturaldimensions)以及Kluchhohn的文化取向(culturalorientations)。在交流对理论理解的基础上,由教师提供一系列子主题:言语行为中体现的价值观差异、人际关系中体现的价值观差异、教育模式中的价值观差异、广告营销中的价值观差异、同一文化价值观的动态变化等。各小组选择一个子主题进行课外小组调查。借用互联网信息分享,小组成员通过内部分工完成相关视频、文本材料的搜集,分析显性现象下隐含的隐性价值观差异。并将各自的调查综合,用ppt形式在课上汇报。各小组互相就各自汇报内容做交流。

团队的合作使学生加深了对价值观差异的了解,增强了识别差异的意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对自身文化价值观的重新认识。同时在协作学习模式下,小组成员有各自明确的分工,又在此基础上相互积极地依赖,锻炼了合作技巧、沟通技能等。

2.跨文化交际情感(态度)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态度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否愿意与外国人进行交际。仅仅愿意交流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用什么态度去交流。外语学习中的跨文化交际态度是指对待持有与自己不同价值观念、遵守不同行为规范、采用不同意义系统的人们的态度。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现在的学生被大量西方英语国家的交际方式、文化习俗和价值观念所包围。跨文化交际课中除了让学生认识文化差异,还应引导学生持有正确的跨文化交际态度。

出于这一目的,笔者在进行民族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刻板印象(stereotype)和偏见(prejudice)等概念教学时,也采用了协作学习的模式,引导学生审视自身的文化态度。具体教学过程为:将学生分小组,分别讨论上述概念的理解。并由各小组选取感兴趣的概念,针对这一概念设计问卷。各小组问卷由教师参与修改后,在课堂和学校范围内进行问卷调查。各组学生通过内部分工,完成问卷调查、结果统计、数据分析等环节。通过总结调查结果,审视自身和在校学生的文化态度,并做出分析和评论。

通过协作学习,各组成员在互相配合下完成了个人较难完成的问卷调查任务。这样的形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了协作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合作技能。通过各组的实际调查和汇报交流,学生加深了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认识到民族中心主义思想和成见的普遍存在,并从自身出发,意识到了正确跨文化交际态度在实际交际中的重要性。努力消除偏见,摆脱仰视和歧视任何一种文化的态度,培养文化相对论思想和跨文化意识。

3.跨文化交际行为(技能)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行为(技能)层面主要是指交际者的各种能力,如语言能力、非语言能力、变通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心理调适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在异文化环境中做事的能力等(胡,2013)。知识和态度是技能形成的基础,将它们转换成行为技能才具有实际意义。在以上提到的各种能力中,语言能力比较具体,可通过讲课等方式习得。传统的英语教学也一直以语言能力的提高作为教学标准和目标。而其他一些能力的培养,很少在英语学习中谈及。除了传统教学注重听说读写技能的缘故,另一原因可能在于这些能力很难在课堂中教授,而主要是在实际生活和交际中培养。虽然课堂不能呈现真实的跨文化交际环境,我们可以将一些理论总结并结合大量案例阅读和分析,让学生获取二手经验,作为今后跨文化交际的行为指导或技能指导。课堂外也可鼓励学生参与真实跨文化交际,并分析总结交际心得。

笔者在关于与陌生人交际的焦虑/不确定因素管理(anxiety/uncertaintymanagement)、文化休克(culturalshock)和逆向文化休克(reverseculturalshock)等概念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了让学生走出课堂,以小组为单位,制定采访内容,寻找采访对象。面对面采访在中国学习、工作或是短期旅游的外国人,让他们提供跨文化交际成功或失败的真实案例,并编辑成册,作为共享分析材料。

通过协作的小组模式,学生一方面克服或降低了自身的交际焦虑,另一方面也提高了组内成员间的互相信任和有效合作。利用个人的社交网络或单凭自身的社交能力找到被采访者,也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交际能力。这一任务,除了能搜集实际的跨文化交际案例,对于学生本身,与外国人的面对面访问,也是亲身参与真实跨文化交际的体验。通过一手的跨文化交际感受,加深了对书本概念的理解,培养和提高潜在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结语

语言―文化―交际组成了一个庞大的人类活动系统。外语教学不能脱离文化和交际形成单一的语言形式的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越来越被重视的今天,如何真正有效地让学生认识这一能力,并有意识地培养、提高这一能力,成为外语教学的重大任务之一。

在跨文化交际课中利用协作学习模式,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知识的建构。小组协作增强学生交际意愿和交际信心的同时,学生的实际跨文化交际能力也能得到更有效提高。当然在小组协作模式中如何围绕教学主题设计合理的小组活动,全程对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对教师来讲也具一定的挑战。

参考文献

[1]Ruben,B.D.assessingcommunicationcompetenceforinter-culturaladaptation[J].GroupandorganizationalStudies,1976:334-354.

[2]Kim,Y.Y.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Competence:asyste-m-theoreticview.inS.ting-toomey&F.Korzenny(eds.)Cr-oss-CulturalinterpersonalCommunication[m].newburypark:Sage,1991.

[3]Dodd,C.H.Dynamicsof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m].London:williamsBrown,1995.

[4]perryL&SouthwellL.Developinginterculturalunderstandingandskills:modelsandapproaches[J].inter-culturaleducat-ion,2011,22(6):453-466.

[5]imahorit&Laniganm.Relationalmodelof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competence[J].internationalJournalofintercu-lturalRelations,1989,13(3):269-286.

[6]Byram,michael.teachingandassessinginterculturalCom-municativeCompetence,multilingualmattersLtd,1997.

[7]earley,p.C.,&ang,S.Culturalintelligence:individualinterac-tions[m].Stanford,Ca:StanfordUniversitypress,2003.

[8]myronw.Lustig&JoleneKoester.跨文化能力:文化间人际沟通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9]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10]毕继万.第二语言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J].中国外语,2005(1):66-70.

[11]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12]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14]高教司.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15]胡文仲.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外语教学中如何定位[J].外语界,2013(6):2-7.

跨文化交流论文篇10

关键词:跨文化;翻译;归化;异化

【中图分类号】G640

一、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映像,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1921)曾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各种做法和信念。”因此,翻译作为不同语言沟通的媒介,“不仅是一种语言符号的转换,即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它更是一种文化转换的模式(郭建中,2000)”。这就要求翻译者不仅能够熟练驾驭不同的语言,还要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现象。

二、跨文化交际与翻译策略

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相关理论从“意识”“态度”和“知识”等几个基本层面出发,强调交际者应具备对本民族以及其他民族文化的感知与了解。跨文化交际的成功有赖于对不同文化模式的了解,唯有保持对文化差异的敏感,以平等的态度看待文化的多样性,掌握各民族文化的内涵,才能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有效且恰当地交流。

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一种方式,文化因素对其影响不言而喻。文化间的共性与联系为翻译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基础,而文化的个性和差异则为交流带来了障碍。面对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如何在翻译中恰当地处理目的语文化与来源语文化的冲突,主要有两种手段,即“归化与“异化”。

三、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一)归化策略

“归化”是指翻译过程中主要以目的语文化或读者为归宿,使语言本土化归化,反对引入新的表达法,从而消除文化差异,避免多义或歧义。

尤金・奈达曾提出“功能对等”理论,认为翻译就是交流,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来源语的信息,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奈达这一理论实际上就是翻译的归化策略,强调在翻译中改造外来文化,以目的语的文化习惯为标准,使译文读者能像来源语读者一样完全明白和理解原文的真实含义。

归化翻译策略可以使译文尽量接近读者,读起来更加通顺,而且还会给读者带来亲切感,更易于接受不同的文化。但是风格的转变,会使读者无法真切地领略异国文化的原貌,因此来源语所承载的很多独有的文化内涵无法原原本本的呈现出来,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化间的交流。另一方面,归化策略在使用时一旦陷入民族中心主义,在某种程度上会迫使来源语迎合目的语的文化价值观,从而破坏文化多样性,以往在强势文化的翻译中较多采用这种方法。

(二)异化策略

“异化”是指翻译过程中以来源语或原文作者为归宿,保留原文的语言风格和隐含的文化因子,输入新的表达法,使目的语和读者感受差异、接纳差异。

王建开(2003)认为,不同的文化在保持各自的特点时才有吸引力,译文应体现“和而不同”,才会有深层次的、思维方式的交流。尤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际的日益频繁,异化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

然而,在异化的过程中,如果只注重对文化的包容与吸收,可能会忽视译文的可接受性,同样不利于跨文化交际。过度的异化甚至会造成文化转向,在跨文化交流中厚彼薄己,造成对目的语文化的冲击,这种现象对弱势文化来说尤其需要注意。

四、翻译策略的选择

归化与异化作为实现跨文化交际的不同翻译策略各有利弊,在使用上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选择,但总的来说要注意把握以下两个原则。

首先,译者需要正确的跨文化意识来指导翻译工作。

译者要认识到,翻译是一个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不仅是搭建语言文字的桥梁,更多的是实现文化的沟通与理解。文化差异是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进行语言转换的同时要注意潜在的文化差异所造成的交流障碍。罗进德(2000)认为,译者仅仅把握两种语言的语法、字词和句式结构的使用方法还是不够的,还要了解研究诸多语言背后的文化,并且要在正确翻译观的指导下知道在每一具体情况下如何处理文化差异、文化障碍。这种能力是通过对各种跨文化现象的研究逐步培养起来的,因此具备这种跨文化意识是对译者的基本要求,对翻译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跨文化意识强调的是平等对待来源语和目的语两种文化,不能有主观偏向性。翻译过程中对来源语文化的体现不能建立在违背目的语文化的基础之上,也不能因为维护目的语文化而排斥来源语文化。文化的交流沟通建立在互相承认共存的基础之上,翻译的目的就在于使不同文化相互学习了解,共同进步。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方面,一面当然力求其甚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风姿”(转引自马鹏俐,2011)。由此可见,两种文化都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和研究,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消融文化冲突进而实现共同发展。

其次,文本和受众是选择异化还是归化的依据。王东风(2000)曾说过,翻译策略的选择最终还是要视原著的文体和翻译的目的而定。文本的不同决定了译本有着不同的使用途径。同样,不同的读者对译文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不同水平、年龄和身份的读者对译本的把握程度、用途需求存在差异,同一种译本不能照顾到所有层面的受众,这一点也需要译者在选择策略时仔细斟酌。

五、总结

跨文化交际的目的是破解不同价值观、人生观,以建立跨文化的共识,促进文化沟通,追求以新文化、新价值标准为中介并使彼此都能接受,避免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最终促成交际成功。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一个纽带,也是体现跨文化交际的一个平台。文化差异的存在要求翻译要采用多种方法和根据多元标准来进行语言的转换,同时翻译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使得我们了解到更多的文化差异,从而进一步指导之后翻译的发展和提高。我们在翻译选择翻译策略时,不仅要传递文字本身的含义,还应将附加在文字上的文化信息传递出去,并根据不同的目的和受众进行合理的调整,这样才能在翻译时减少文化冲突,达到更高层次的跨文化沟通与理解。

参考文献

[1]e.Sapir.Language:anintroductiontothestudyofspeech[m].newYork:Harcourt,Braceandcompany,1921

[2]郭建中.文化与翻译[C].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3]王建开.东边日出西边雨―诗歌翻译中的跨文化视角[a].中国翻译,1997(4)

[4]罗进德.谈谈误译的文化背景[a].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