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医院统计员工作总结十篇医院统计员工作总结十篇

医院统计员工作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5:45:16

医院统计员工作总结篇1

[关键词]会计;统计;管理工作

1 医院会计、医院统计的含义

医院会计是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一项重要性的基础性工作,与其他行业会计一样,也是以货币为计量,反映和监督医疗卫生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医院会计主要反映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并对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活动和财务收支进行监督。

医院统计也是统计学的一部分,医院统计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方法,研究数字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推断,从而掌握事物客观规律的学科,是认识社会和自然现象数量特征的重要工具。正确的统计分析能够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性,作到胸中有数,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提高工作质量。

2 医院会计、医院统计在医院财务管理中的作用

医院会计主要的工作是三项:

(1)是做好会计基础工作,为收集、处理、利用和提供会计信息提供可靠保证。

(2)是做好会计人员培训工作,提高其综合素质。主要包括知识更新、专业技能、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培训。

(3)是做好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防范财务风险。主要包括:①建立合理的会计工作组织体系。②建立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③建立财产管理制度。④建立货币资金管理制度。⑤建立会计嵇核和复核制度。⑥建立费用支出管理制度。⑦建立会计档案管理制度。⑧建立内部审计制度。通过这些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医院做到收支有标准、用钱有计划、管理有条例、分析有资料、办事有手续,实现财务完全公开化。

医院统计是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医院统计是运用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准确、及时、系统、全面地反映医院工作数、质量效果的活动。医院统计是在收集整理有关统计信息的基础上,反映医院疾病防治工作情况,描述医院医疗服务活动的内在规律,分析和评价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益,指出医疗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长期实践证明,医院只有依靠统计手段,才能真正实现管理的科学化与定量化。为医院管理者了解情况、作出决策、指导工作、制定和检查计划执行情况提供统计依据。

3 医院会计、医院统计在医院财务工作中的相互关系

医院会计、医院统计在核算方式上都采取权责发生制作为核算依据,作为计算的原则。

医院的平时财务工作与医院统计工作是分不开的,是紧密相联的,如:

(1)药品的消耗,药品成本的核算,虽然在医院会计上有药品消耗计算公式,但计算的准确性如要验证,还要细化到药品的单个品种的统计中,进而汇总数字,以进一步核对会计方面计算的准确性。

(2)在卫生部的网络直报中,医院统计的数字要统计出来,仅依据会计报表等会计方面的数字是不能完整上报的,①如人员信息,包括人员的职称、从事的专业类别、医师执业类别、学历、学位、所学专业等,还有职工总数、卫生技术人员、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等数字;②医疗设备的调查,包括设备名称、设备代号、产地、生产厂家、设备型号、购买日期、购进时新旧情况、购买单价、理论设计寿命(年)、使用情况、急救车是否配备车载卫星定位系统(GpS)等,都离不开统计方面的数字;③业务数字,如实有床位、实际开放总床日数、实际占用总床日数、出院者占用总床日数总诊疗人次数、入院人数、出院人数、急诊抢救总人次数、住院危重病人抢救人次数、入院与出院诊断符合人数、人院与出院诊断不符合人数、住院病人手术人次数、住院手术前后诊断符合人次数、住院手术前后诊断不符合人次数、院内感染例数、住院病理检查人数等要求业务病案信息方面提供。

从以上分析,医院会计、医院统计在医院的财务管理中是有机的统一体,是相互联系的,是开展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强有力的保证。

4 改变医院会计、医院统计二者在医院管理方面的方法

4.1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会计、统计人员在知识方面的培训:通过自学、单位送出去学习、业务知识相关的学习等方式,首先要保证自身专业知识的过硬,然后结合工作的需要,从事会计工作的要学会统计方面的知识,从而提高在统计方面的分析能力,从事统计业务工作的,要其学习会计方面的业务相关知识,从而增强其在会计方面的专业知识,这样,对于二者各自工作的开展,对于提高工作郊率是很有益处的。

4.2医院会计、医院统计岗位的轮转。二者的岗位设置,医院管理部门应如会计岗位一样。会计人员的工作岗位可以采取根据工作需要临时调换和有计划地定期进行轮换,以促进会计人员全面熟悉业务,不断提高业务素质。所轮换的会计人员,必须符合或基本符合新的会计工作岗位的具体任职条件。暂时未能达到要求的,应创造条件限期达到。工作中较长时间仍不适应岗位工作或严重失职的人员,都应根据工作需要及时进行个别调整;对按规定考核认定不合格被吊销《会计证》的人员,应调离会计工作岗位,并安排符合条件的会计人员,逐步实现会计工作岗位轮换。岗位轮换应根据每个会计人员的工作表现,适应能力和取得专业技术任职资格情况等进行调整,实行“能者上庸者下”的竞争机制,打破终身制。医院的统计人员可以参照医院会计人员轮转一样,在搞好自身专业的同时,多学习点会计方面的业务专业知识。

5 加强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促进医院会计、医院统计的高郊的有机的结合

医院统计员工作总结篇2

关键词:统计会计医院关系措施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医院财务工作也开始运用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效率和工作质量,构建完善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许多会计和统计的信息都需要录入到信息管理系统中,而医院的绩效考核、各项经济工作、职称评定、工资涨幅等都与统计和会计有关,需要提供大量可靠的统计和会计信息。因此,正确认识统计与会计的关系,采取科学措施促使二者相结合,提高医院财务工作质量。

1统计与会计在医院财务工作中的关联性

统计和会计就是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收集医院经济活动的信息资料,并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理,为医院财务管理工作提供信息来源。会计工作中常常使用到统计方法,比如说,会计核算工作就需要运用到大量的统计方法。再比如说:在会计信息的收集中,需要运用统计方法辨别信息的真实性。而在统计工作中,也同样需要运用到会计方法,比如说:进行经济业务指标的统计中需要运用会计工作获取大量资料。所以说,统计和会计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只有合理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保证财务工作质量,为医院发展提供真实可靠地财务信息。

1.1统计方法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

统计研究的是事物的总体特征和数量关系,其数学计算和分析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会计工作中。比如说,在医院会计资料的整理中,应用统计的数学分析方法迅速分门别类的整理好会计资料。医院的会计资料一般是分科室的,而各个科室的费用又非常复杂,会计资料数据繁多,面对这纷繁复杂的数据,必须运用统计方法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理和汇总,迅速计算出各科室的财务状况,完成各科室的会计核算。再比如说,医疗器械和药品的购买中,运用统计方法进行预算分析,尽量减少浪费,促进医院各项经济业务的正常运转。同时,医院进行会计分析时,运用统计指数为基础进行因素分析。

另外,随着新医改的日益深入,财务管理工作越来越重要,医院必须重视市场调查和预测,运用统计方法进行市场发展趋势的调查,得出较为准确的分析结果,使其成为医院决策的重要信息依据,促使医院管理者做出科学的决策,推动医院可持续发展。

1.2会计方法在统计工作中的应用

会计工作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借助专门的技术手段,对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管理活动。对于医院来说,其会计工作主要是管理医院的资金流动情况,采用复式记账的方法进行财务管理和记录。医院的日常会计核算主要包括病人的人均费用、药物费用、器械收入费用等,这些都需要采用同级方法进行核算。在统计工作中,资金核算、资产负债核算等都需要用到大量会计计算符号和公式。

在医院财务工作中,会计和统计是相互融合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的有机融合有利于医院医药分离核算制度的落实到位。伴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医药分离核算是今后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比如说:在药品的分类统计中,需要明确区分药品的收入和支出情况;在会计核算中,也需要将支出和收入情况分列。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统计与会计有机结合,提高财务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障制度。

2统计与会计相结合的措施

统计与会计的相结合是未来医院财务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医院领导要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相关性,仔细分析当前医院财务管理情况,并分析统计与会计相结合存在的障碍因素,采取合适措施促使二者的结合,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2.1改善医院部门设置,调整会计人员和统计人员的职能

将统计人员归属到财务部门,推动会计工作与统计工作的有机融合。明确会计人员和统计人员的职能和权限,并根据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需要,使统计人员和会计人员都承担一部分的会计核算和统计工作。统计人员与会计人员的互相配合有利于避免医院人员的重复安排,保证良好顺畅的信息交流,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效率。会计人员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会计信息和数据,并将分析结果上报给医院中高层管理部门,为管理层做出科学决策提供信息支持。比如说:会计人员在处理员工工资信息时,可以运用统计知识对工资信息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工资变动的规律和原因,绘制工资变化图,从而为医院资金调度提供重要依据。

2.2提高统计和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在财务部门构建学习型小社会,推动统计人员和会计人员相互学习,统计人员学习会计专业知识,掌握专业会计记账方法。会计人员学习统计分析知识,提高统计分析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工作效率,高效、高质完成财务管理工作,为医院决策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和统计信息支持。统计人员和会计人员都要懂得会计专业知识和统计专业知识,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统计报告与会计报告之间的误差,最大限度实现二者之间的一致性,从而促进医院管理层做出科学发展决策。

2.3完善医院财务信息管理系统

各大医院纷纷着手财务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努力通过信息化管理提高财务管理效率和质量,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财务信息管理系统是统计与会计相结合的重要方法,对于加强医院信息收集和数据分析具有重要作用。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加强会计和统计核算处理,加强医院各项经济业务的预测分析、资金监督和控制。

3结语

总之,医院领导要看到会计和统计之间的关联性,并挖掘医院财务管理的内涵和工作重点,在医药分离核算发展趋势下深化财务管理内涵,在实际工作中挖掘会计与统计的融合,为财务部门会计统计核算一体化努力。

参考文献:

医院统计员工作总结篇3

摘要本文从提升医院统计的地位和作用、增强统计数据的时效性、准确性和操作性、提高统计人员业务素质三方面讲述了如何提高统计工作质量,使之更好的为医院管理服务。

关键词医院管理统计质量提高

当今,我国医疗改革不断深入推进,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都要求医疗管理必须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而要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则离不开高质量医疗信息的支持。因此,提高医院统计工作质量,在现代医院管理和医疗建设中尤为重要。医院管理要从以下几点做好统计工作。

一、提升医院统计的地位和作用

医院统计作为统计工作的一个分支,是医院管理层制定各项计划的基础,它包括医院的医疗动态、医疗服务质量、住院患者医疗费用等等问题。我们应充分发挥医院统计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

1.坚持用《统计法》指导和规范统计工作。我国颁布的最新《统计法》对统计工作的作用、内容以及方法都作了明确的规定。统计人员要认真学习领会《统计法》规定要求,遵循以《统计法》为基本开展工作,强化依法统计的意识,始终站在贯彻国家法律法规的高度来落实卫生统计工作,坚持用《统计法》规范工作内容、程序和方法,使统计工作更加适应医院发展。

2.建立责任明确、协调顺畅的工作机制。医院统计是一项技术性、政策性强,协调多的工作。要适应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统计工作必须建立一套完备的工作机制。医院可以建立在院长直接领导下的信息科和质量管理委员会,配备统计、信息员和病案、医疗质量管理人员,形成以信息科为核心,以科室为辅助,以点带面的信息管理网络。工作中要依据统计工作制度,明确工作职责,提出工作目标,完善奖罚制度,使统计工作在一个良好的工作轨道上前进发展。

3.主动作为,高效为决策者和管理层服务。现代医院管理需要准确、科学的统计数据来支持。统计人员要根据职能要求和形势需要,在做好日常数据搜集、监测和汇总的同时,树立管理意识,主动对医院整体数据进行分析,针对医院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归纳总结,合理评价分析,向决策者和管理层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意见,促进医院科学发展。医院信息系统HiS的应用,为统计人员参与管理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可操作性平台。通过信息简报、专题分析、综合评价等形式,将问题和信息反馈给不同层次的管理者,以此提高统计信息的利用度。

二、增强统计数据的时效性、准确性和操作性

统计的根本在于数据的及时、准确、真实。如果数据不真、不实,医院决策者将无法做出科学、正确的判断,必然会对医院整体发展规划产生误导。确保数据的及时、准确、真实,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1.最大限度减少人为因素。统计人员要树立质量意识,坚持贯彻实事求是的原则,坚决反对和制止弄虚作假,减少人为因素对数据的影响。结合职务、职称晋升把统计工作与个人绩效挂钩,增强统计人员的责任心,使统计人员认真细致进行统计,并且对生成的每一份数据高度负责,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准确、全面及时。

2.坚持关口前移原则。医院的主要数据分别通过医生站和护士工作站等录入,每天都有新情况,变化无规律。数据录入是否及时准确,直接关系到统计数据的质量。因此,要及时改进并监督源头统计工作,把纠错工作关口前移到科室原始数据的录入与核查上,督导科室医生、护士工作站信息录入员认真履行原始数据录入和核查双重职责,把错误消灭在原始数据录入的关口上,把医院信息核查与纠正工作做在科室数据汇总之前,不断提高统计效率。

3.规范完善原始记录。医院统计数据主要来源于门诊挂号、住院登记、病房医生工作站、护士工作站。如果其中的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则直接影响统计分析的准确性。因此,一定要规范操作,统一原始记录、基础登统计表格的填写要求,如要求医生书写疾病诊断一律遵循

规定标准,并利用各级查房进行检查和指导。建立健全原始记录填写、上缴、查阅、归档、保存等制度,使统计资料收集管理做到系统化、科学化。

三、提高统计人员业务素质

统计人员身兼多职,工作岗位不固定,业务素质参差不齐,是影响医院统计工作发展的主要因素。统计人员由非专业人员改行、业务上没有接受系统培训、缺乏协调管理和综合分析能力等问题,严重束缚了统计工作的服务范围和内容。因此,要提高统计工作质量,就必须要提高统计人员业务素质。

1.统计人员要熟练掌握统计分析方法。能否提供高质量的统计分析报告是统计人员综合能力的体现。科学管理离不开准确的数据和科学的分析,统计分析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会直接影响统计结果,进而影响到管理者决策的方向。因此,统计人员要加强学习和交流,拓宽知识面,善于在工作中不断积累工作经验,丰富自身综合分析能力,让信息服务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实用性。

2.统计人员要提高自身统计分析能力。医院各科室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这些原始数据表现只是数字的加减,并不能反映各科室工作内在性质和规律,这就需要统计人员通过对医院信息系统中的数据进行整理和纵横向对比,合理地运用统计知识,综合成每月、季度、年度的统计分析报告。统计人员综合分析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统计分析报告质量的好坏。由此可见,综合分析能力是统计人员必备素质,医院统计人员要积极学习借鉴同行好的统计分析报告,从中积累和丰富工作方法;并培养和树立多观察与多思考的意识,留心每一个数据,清楚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使统计分析能切中要害,有的放矢。

3.统计人员要注重实践锻炼。要把工作过程转变为学习提高的过程,做到重视信息交流,积极加强与临床科室的联系,针对工作的疑点、难点,及时向科室了解、咨询,对统计数据做到心中有数。并将工作中遇到的疑点问题记录下来,及时进行研究解决,避免工作出现差错。同时注意把处理重点数据的程序、方法、原则记录下来,以便今后遇到类似问题时能参考借鉴。再者,统计人员在工作中要善于思考,及时总结探索经验,在不断创新中提高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戴云洁.抓数据源头确保统计质量.中国医院统计.2008.15(2):169.

医院统计员工作总结篇4

关键词:新时期;卫生系统;会计;集中核算

引言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文件精神,以县级医院为核心,各卫生医疗机构相结合,组成紧密型一体化医疗共同体(简称医供体)。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对财务管理及数据提出了更高要求,以满足决策者的决策需求,同时在财务管理规范化方面,要求医疗卫生机构具备完善的财务管理流程,能够确保资金收支流程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会计集中核算通过专职人员和电算化系统能够提高运转效率和专业性,具有确保资金收支严格符合财会制度的优势,是在统一资金管理口径下完成的集中核算,从而能够从时效性、完整性等方面满足新时期医疗卫生系统财务管理的要求。

一、会计集中核算的意义与运作模式

(一)应用意义

在卫生系统实行会计集中核算能够集中汇总资金收支业务,实现账务处理和财务管理的集约化,通过设立专门的集中核算机构能够实现医疗卫生资金在结构层面的优化,从而提高医疗卫生资金的使用效率及规范性。会计集中核算能够起到盘活闲置资金、提高库存资金利用率,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降低了医院运行整体支出。卫生系统会计集中核算在提高信息化程度和质量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等财会法规对会计集中核算进行了统一的规定,确定了集中核算的规范性和总的依据。通过集中核算会计信息系统的运用,在医疗卫生系统内部能够实现财务数据的交互式共享,能够在医疗卫生系统内部建立起畅通的沟通渠道,确保财务管理制度和规范的有效实施。卫生系统会计集中核算能够实现财务管理人员的统一调配,能够提高会计核算人员工作效率。医供体是为整合县域内各医疗卫生单位组建总医院,在总医院运作模式下,对下属单位人、财、物实行统一调配、统一使用、统一管理、统一分配。在人力资源管理结构上,下属医院的财务管理人员直接在总医院办公并由总医院管理。在这种管理模式下,会计集中核算能够形成独立的运作体系,从而杜绝了下属医院对财务管理的不利影响,确保了财务核算的透明度和运作质量。

(二)运作模式

卫生系统会计集中核算,是指各医疗卫生单位的财务核算工作,在总医院下的卫生系统会计核算中心集中管理,统一开设银行账户,实行分户核算,分户监管,资金使用权和审批权仍在各单位,各单位保留部分会计人员或只设报账员。下属医院在核算流程中主要承担原始凭证收集、填制及初步审核,并将原始凭证提交会计核算中心进行会计凭证集中核算,对具备关联和映射业务关系的报销凭证进行分类处理,实现会计凭证的批量管理和处置。在这个流程中,通过共享能够实现从基层医院向总医院的信息流转,会计核算中心利用会计数据编制报表,对数据进行分析,反映出经营情况。下属医院通过会计核算中心能够获取财务数据分析结果,对本单位会计信息进行总体掌握,为财务决策提供依据和支撑。现阶段,大部分卫生系统会计集中核算的实施主要通过集中核算中心和相应制度的建设,实现集中核算体系的落地。对下属医院的财务管理架构采取有限的改革,重点在于取消下属医院财务部门的独立核算职能,但是在业务决策方面仍然保有下属医院的独立性。在这种运作模式下,需要通过相对畅通的财务管理流程和相对完善的集中核算平台,实现基层财务原始数据的收集、汇总、核算与分析,从数据源头确保真实性。在内部控制层面,会计集中核算需要同预算管理、合同管理有机结合,强化资金管理和统一支付,在制度上提高卫生系统会计集中核算的标准化程度。会计集中核算的运作模式需要集约化的内部组织管理。在现阶段集中核算实践中,通常将核算内容与流程进行拆分和细化,实现会计集中核算的模块化管理和“流水线”管理。可以将核算业务区分为内部报销、固定资产管理、税务核算等等多个核算模块,这些核算模块都承担着集中核算总流程中的部分功能,通过不同模块的有机组合与搭配,就能够实现不同的财务核算流程。通过不同财务管理模块的内部优化,能够避免个别环节调整对总体流程造成的连锁反应,将影响控制在模块内部,从而提高了整个会计集中核算体系的稳定性和整体性。

二、卫生系统会计集中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会计财务意识淡薄

一是对会计集中核算优势特点认识不足。卫生系统会计集中核算落地后,与之前的财务审批与核算流程相比,具有更加鲜明的透明性,容易在实际应用中导致部分下属医院感到不适应。下属医院领导层,认为资金支付受限,同时基层财务管理人员群体中,财务人员认为资金收支是由会计核算中心负责的,而自己只是对资金收入的缴存进行初步审核与管理,没有认识到卫生系统会计集中核算的优势,可见下属医院在管理会计财务方面意识较为淡薄。二是对财务管理与实物管理结合认识不足。由于管理会计财务意识较为淡薄,会计集中核算与固定资产管理无法实现有机结合,账务管理与实物管理脱节严重。下属医院在固定资产购置过程中,无法及时向会计核算中心上交采购报销凭证,造成固定资产已经交付,但是无法对采购凭证进行集中核算处理,这就会导致下属医院账目与实物不相符。同样的,在财务信息反馈流程中,会计核算中心获取财务信息容易存在真实性和时效性问题。三是管理会计财务意识淡薄主要是由于下属医院缺乏专业的专职会计人员。在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之后,下属医院专职会计人员由总医院统一管理,在总医院会计核算中心统一办公造成部分下属医院报账员缺乏专业财务知识,并且报账工作只是绝大部分报账员工作的一部分。

(二)缺乏有力的内部监管

一是会计核算中心对下属医院监管不到位。卫生系统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下属医院普遍认为总医院才是财务风险防控、承担财务管理责任的主体,从而在内部监管方面产生松懈思想,导致内部监管弱化甚至缺失。另外,会计集中核算模式下会计核算中心需要处理大量的财务凭证和数据,在人员配备和自制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很容易将会计人员变成记账人员。在会计核算中心工作的人员被大量的财务数据限制在总医院,很少有时间能够到下属医院了解情况,在财务凭证处理和资金收支的时候并不能结合下属医院业务和经营情况,对财务票据是否真实、是否合法合规进行验证,导致会计集中核算监督功能无法得到有效发挥。在这样的情况下,内部监管的缺失就会导致个别下属医院通过虚开发票等多种违法违规手段套取资金形成小金库。在实际经营活动中,容易产生不合理资金支出,这部分支出无法通过正常流程在会计核算中心报销和账务处理,因此就为虚开发票、虚假报账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和动力。二是在专款专用方面监管不到位。由于集中核算模式下会计核算中心需要管理多种类型的多笔专项资金,难以对每一项专用资金进行细化、专门的跟踪管理。在大部分情况下,会计核算中心只是将下属单位流转过来的资金收支单据入账,对于专项资金的用途、用款进度和相应的专门要求并不了解,在专项资金的使用方面缺少内部监管。这种缺乏内部监管的情况还存在于固定资产管理流程之中。在卫生系统会计集中核算体系下,会计核算中心没有能力每年对下属医院固定资产进行全面盘点,这就在固定资产账实相符方面缺失了内部监管,这样就会导致资产流失,甚至是在审计过程中出现盘亏的情况,这是卫生系统会计集中核算存在的较为严重的内部风险之一。会计集中核算体系下,会计核算中心对下属单位情况缺乏了解是造成内部监管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部分医疗卫生机构在这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但是总体来看,会计集中核算缺乏内部监管这一问题尚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例如在往来款项处理方面,会计核算中心对资金往来情况无法做到全面跟踪了解,个别下属单位出于各种原因又不能及时保障,这就导致很多往来款项经过较长的记账周期之后形成呆账并最终被核销,一定程度上再次造成了资产流失。

(三)权责划分不明确

一是会计责任主体不明确。现阶段,在新时期卫生医疗系统改革的背景下,很多医疗机构会计集中核算改革仍然处在探索与尝试阶段。在这一阶段对于法律法规的掌握和应用还不够成熟,同样法律法规对这种新的核算方式也没有专门的针对性规定,这就容易导致在合规性方面存在问题,特别是容易产生权责划分不明确的问题。例如在卫生系统实施会计集中核算过程中,下属医院的专职会计人员由总医院统一管理,下属医院领导层容易产生承担会计责任的顾虑。这种较为普遍的顾虑事实上需要明确会计集中核算产生责任应当由总医院负责人承担,还是由下属医院负责人承担。二是财务管理权限不明确。除会计责任风险,在财务管理方面的权利同样存在划分不明确的问题。权力划分的不明确,容易导致下属医院财务管理权限的不明确,最终导致下属医院在资金使用和支出审批方面主动性不足。在这种情况下,下属医院难以主动作为,在经营与管理方面缺乏积极性,直接影响到医院整体的发展趋势和盈利水平,间接影响到医疗卫生人才以及病患资源逐渐流失,最终产生难以估量的远期损失和消极后果。

三、卫生系统会计集中核算的优化措施

(一)统一思想认识,定期培训教育

卫生系统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在组织架构等方面具有与其他行业不同的特点。在卫生系统有效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就必须统一思想认识,认识到行业的特殊性,深刻了解卫生系统会计集中核算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及时转变思想、加强财务管理、优化财务流程。会计核算中心必须转变思想,不能把自己作为单纯的账务处理中心,在加强集中核算会计人员管理同时,还需要不断强化自身管理职能。通过管理职能和管理思维的强化,会计核算中心应当实现对下属医院会计人员和会计工作的垂直管理和监督监控,对于集中核算流程中的会计人员要及时指出日常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指导会计人员及时改正,提高集中核算全链条的运行效率。卫生系统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关键在于执行统一的业务标准。这就需要会计核算中心定期组织培训教育,及时宣贯集中核算需要落实和履行的制度和程序,从而有效提高会计集中核算的质量。会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直接影响到会计集中核算的质量和效率,会计核算中心应当对会计人员业务水平进行考评,通过考评与筛选定期淘汰不符合要求的员工。对会计人员的培训不应只涵盖会计集中核算工作,还应当通过培训使会计核算人员对下属医院经营情况和运行特点有所了解。

(二)完善相关制度,强化内部监管

在会计集中核算模式下,制度建设尤为重要。单位层面要制定内部授权审批制度规范业务活动行为,对业务活动不同环节审批人、责任人、经办人等角色予以明确,从而有效控制经济活动各个环节风险。此外,还需要合理设置内部控制关键岗位,明确划分职责权限,实施相应的分离措施,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工作机制。强化内部监管不仅要完善集中核算管理制度,还需要在技术层面提高监管水平。通过建立高水平、高效率的网络版财务数据平台,能够最大化地实现财务数据共享,有利于卫生系统内部财务管理人员的沟通。采用了大数据技术的财务管理平台不仅能够将财务凭证自动分类,便于集中核算会计人员处理账务,还能够通过财务数据分析、财务报表的编报为总医院和下属医院财务管理部门提供业务参考、提高会计集中核算运行效率和工作质量。具有较高信息化程度的财务信息系统还能够对违法违规的资金支出进行评判和预警,进一步提高了内部监管的效率和质量。在总医院模式下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安排专业人员负责,真正做到不兼容岗位相分离,消除各种不良问题影响,提高医疗单位审计工作水平。与此同时,单位领导应充分重视审计工作,完善审计工作体系,保证单位审计工作有序落实,将对医疗单位健康发展有着深远意义。

(三)明确职责权限,完善核算内容

在完善制度、强化内部监管的同时,需要对会计集中核算流程上各个环节需要承担的职责、需要授予的权限进行明确。针对集中核算的不同环节,要确保岗位分离、有效规避风险。尽管实行了会计集中核算,下属单位仍然要加强财务管理能力。集中核算实行后,总医院必须在法律法规框架下明确下属医院财务管理部门与会计核算中心之间的权责划分,特别是在会计事务处理以及内部监督等方面明确职责,最终实现下属医院与会计核算中心相互监督,确保会计集中核算的真实可靠。明确职责权限的同时,需要进一步完善会计集中核算内容。集中核算内容不应只关心下属医院经济往来和经营活动的客观记录,还需要从核算内容上丰富管理内容。在会计集中核算过程中,有必要加强原始凭证的复核,通过数据汇总和票据整理对下属医院经济活动的规范程度进行分析研究,确保会计集中核算事项与内容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结语在新时期,卫生系统会计集中核算正随着医疗卫生改革的深入不断改进与变革。集中化管理已然成为提高医疗卫生机构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而在这一途径中,会计集中核算是不可避免的。在这种模式下,不断对集中核算进行优化完善、最大限度控制风险,才能够提高医疗卫生机构经济效益,确保卫生系统长远、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强九.乡镇卫生院会计集中核算内部控制问题及建议[J].商讯,2020(14):57+59.

[2]刘娥.浅谈卫生系统财务集中核算的利弊及改善措施[J].经贸实践,2019(04):153–154.

医院统计员工作总结篇5

目前,医疗市场日趋激烈,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管理越发显得重要。医院的管理,离不开医疗信息的提供。医疗信息包括各种医疗动态、医疗服务质量、住院患者医疗费用以及患者欠费问题等。因此,统计信息在医院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现代社会已处于信息时代,医学技术和现代化科学的飞速发展及现代医院管理的不断拓宽与走向市场,医院管理信息已成为现代化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医疗统计信息是医院管理信息的基础与关键。医院管理者的水平高低,很重要的一方面在于他们掌握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医院的管理者通过对诸多统计信息的分析,来确定和调整医院的发展方向,可增强医院的竞争能力,使医院在现代竞争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处于新形势下的医院要强化经营管理,促进自我生存和发展,必须充分发挥统计信息功能,有效开发和利用统计信息,使其在医疗管理行为中发挥较好的引导作用。

1医院统计信息是科学管理医疗工作的依据

作为医院的管理者,必须掌握:

(1)本院在国内、省内、市内所处的地位、所辖区域人群的健康状态和疾病分类结构及变化趋势;高效、经济、适宜的预防、诊断和保健措施,以确定重点学科和重点科室的建设,增强对高危人群、高发、疑难疾病的投入,适应就诊病人需要,这样既可以创造社会效益,也可为医院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2)了解本地区卫生事业的发展及卫生资源的分布利用情况,掌握本地区主要的社会问题和人民群众对卫生服务的需求及就医人员结构,这是医院科学管理和正确决策的主要依据,是医院编制单位业务建设规划,并解决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设备配置技术引进等问题的依据。而只有通过对医院统计信息的分析才能得到这些相关信息。因此,把医院统计信息作为决策依据可以提高决策的准确性,避免或减少决策失误。

2医院统计信息是医院制定量化管理的数据资源保证

现代化医院离不开科学的决策,科学的决策离不开及时、准确、全面的统计数据,医院统计信息能够迅速反映医院管理的动态变化指标和历史全貌,为制定医院量化管理指标和计划监控方案的实施过程,总结项目工作经验教训,提供可靠的、权威的数据资源保证。

所谓量化管理是将医院各种业务活动,用定量指标来进行控制和制约。医院应对每个科室要完成的业务指标和经济指标以及德、能、勤、绩等进行量化。如果完不成所规定的经济指标和业务指标或得不到相应的分值,就会在个人所得收入中给予一定的扣除;如果各项指标均完成得较好或者得到的分值比较高,则各科室主任可得到院长的奖励,职工可以得到奖金。这样不仅能克服医院的短期行为,还能广泛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做到医院既有短期计划又有长期目标,使医院真正能沿着惯性轨道正常、持续发展。

3注意统计信息,加强医院质控工作

医院管理质量水平高低反映了医院总体医疗水平的高低,是关系医院生成与发展的头等大事。利用医院统计信息资料可以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改进措施。根据医院制定的总的质量管理目标,把床位周转率、出入院诊断符合率、平均病床工作日、治疗有效率、平均住院日等质量指标分解到科室,医院定期通报、分析各科质量指标完成情况,并可根据年终统计结果进行考核,与科室经济利益挂钩。通过统计信息进行终末质控和环节质控,确保医疗质控工作的顺利进行。

4通过统计信息,准确把握医疗服务市场

按常规医疗统计方法,对医院历年病人来源状况做出详细调查,根据这个调查资料可对医疗市场现有和未来的相关因素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按照人群健康,消费习惯和就医行为的差异,将具有不同需求的消费群体按其需求的项目、档次、价格等化分成若干区域和方面,进行市场分析,从而发现潜在市场,采取相应措施,锁定医院的服务半径和目标市场,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推算掌握疾患人群、亚健康人群和健康人群市场。

5利用医疗统计信息,促进病案书写质量提高

病案是以文字形式记录患者疾病的病史、症状、体征和治疗诊断、治疗的医疗文书,是科、教、研、防等的宝贵信息资源。因此,病案书写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各科室各项工作指标的统计和医疗统计数据质量,影响iCD编码。倘如由于医务人员在病案方面的疏忽,不仅影响疾病编码的准确性,还容易引起医疗纠纷的发生。

6做好医院信息工作的几点措施

医院统计信息从数量上客观、真实地反映医院在医疗、医技、后勤、图书、人员、设备、建筑、财务和疾病等各方面的活动过程,是领导评价、总结工作、研究问题、制定政策和计划的重要依据,也是管理、监测各项活动的重要手段,是现代医院管理的重要资源,统计信息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医院质量管理决策的成败,由此保证信息质量的准确、完整、无误是统计工作人员的重要职责。因此,为了认真做好医院统计信息的开发利用,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健全医院信息网络。医院应设立专门的信息统计机构,健全医院信息网络,从整个医院管理的角度对医院信息统计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2)健全信息统计管理制度。一是必须认真贯彻执行《统计法》,根据法律、法规的要求,结合本单位具体情况制定出同本医院工作相适应的《医院统计工作制度》;二是健全原始数据核对制度和方法,确保统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三是有效地建立信息定期反馈制度,把信息数据科学合理地运用到决策管理上来。

(3)提高信息统计工作人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作为信息统计,不仅是对档案资料进行统计,还需通过对统计信息的汇总、分析,判断事物的发展趋势,加强对未来发展的预测工作。因此,现代化医院要求信息统计人员必须是复合型人才,具有医疗卫生和专业统计两方面的知识。要有对工作的强烈事业心和高度责任感,实事求是、扎扎实实、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不仅要在加强统计业务知识的基础上具备丰富、广搏、多学科知识,较高的政策水平、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要有开拓创新精神,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显露出的新苗头、新矛盾,捕捉时机,不局限模式、时间等外在因素,及时、准确、迅速地对这些情况进行分析、预测,才能适应工作需要,充分发挥统计信息在现代化医院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公明,王邹平,耿丽.医院卫生统计工作的功能与管理[J].中国医院统计,2004,11(3):266

[2]戴瑞珍,李实,谭礼萍,信息统计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医院统计,2005,3(1):60

[3]于承浩,张晓婧,张爱硪.统计信息在现代医院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医院统计,2002,9(2):99

[4]曾庆会.加强医院统计分析为医院管理服务[J].中国医院统计,2007,14(1):70

医院统计员工作总结篇6

关键词:如何做精神病医院统计工作

随着当今现代医学的发展,统计管理尤其重要,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医院管理体系是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对管理者来说非常重视。精神病医院统计工作是对精神病医院实行科学管理、监督整个精神病医院活动运行过程的重要手段,是领导评价、总结工作、研究问题、制定政策和计划的重要依据,也是政府和社会公众对卫生信息的需求。结合我院当前工作现状,应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健全统计体制,完善运行规范,形成一套合理有效的统计工作管理模式,真正体现统计的“信息”、“咨询”、“监督”三大职能,为医院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一、当前我院的统计工作现状

   长期以来,在我院的经营决策过程中,统计工作存在如下问题:一是领导不重视统计工作,统计报表由财会或业务人员代报统计报表,难以发挥统计工作的作用。长期以来,在领导的印象中,统计不过是把财务报表和其它科室的数据简单汇总就行了,所以不重视统计这项工作,有的甚至把统计报表交给财会人员代报。事实上财会人员只负责财务部分,对于财务以外的统计指标一是不太关注,二是没有过多的精力去仔细分析研究。这样的现状,势必导致统计的作用难以真正发挥。二是统计手段落后,直接影响统计数据的及时、准确性。现在各级统计部门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现代化数据采集和上报的流程,而其它部门的统计手段相对落后,比如我院的统计手段就不先进,统计方式还停留在过去的纸质报表的基础上,更谈不上网络报表和信息的共享。三是统计专业人员业务水平和素质不高。卫生统计工作具有广泛性、复杂性、社会性、多学科性的特点。统计人员不仅应当具有统计专业知识及现代精神病医院管理知识,还应具备医学专业知识及计算机应用技术,但是事实上,现在的卫生统计人员业务水平和素质并没有紧跟上时代。就拿我院来说,目前只有一名统计人员,既没有从事统计工作的从业资格证,也不了解精神病医院的系统管理知识,更没有计算机应用技术。四是统计信息服务意识不强。统计人员并没有意识到其自身对精神病院的管理和决策的作用,对数据不作深入分析和研究,这样势必弱化统计的信息服务功能。

二、新时期做好精神病医院统计工作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适合本院的统计管理体制及运行方式

   针对这些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当前的精神病院应建立健全适合本院的统计管理体制及运行方式,具体如下:

   1.加强统计工作,设立专业统计人员。精神病医院应把政府统计部门、卫生主管部门的要求同本院的实际相结合,设独立的统计机构,对统计人员提出高要求,要求统计人员运用统计数据,对本院的经济运行情况作出全面的分析研究,作为领导者经营和决策的重要依据。

   2.明确本院报表报送的时间、内容、方式及各科室的职责。只有源头数据的客观真实,才能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只有按时间上报,才能保证信息的及时性;只有把统计内容全部上报,才能保证信息全面性。所以我认为精神病院必须明确报表报送的时间和内容。统计报表反映的是一个调查单位的整体经济运行情况,所以各科室要明确自己的职责,不要出现提供数据时的相互推诿,影响整个单位的数据汇总。上报方式一定要现代化,也就是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如果上报方式仍停留在过去的水平,那么报送时间的及时性就难以保证。

    3.建立适合本院实际需要的统计指标体系。

   目前我院的统计指标主要有:门诊工作动态、药房工作动态、住院情况、化验室工作动态等。指标相对较少,我认为要想真正发挥统计的信息功能,应当建立适合本院实际的统计指标体系。从患者的入院到整个住院间的情况、从本院工作人员的学历到现状、从本院的收入到支出、从本院的现有医疗水平到新技术疗法的推广等等,设立统计指标体系,是为了更全面地提供本院的经济运行情况,从而保证整个体系的良性发展,在新时期的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统计人员通过资料发现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深入分析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途径。比如通过对工作效率指标的分析,加强患者平均住院日和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的管理;通过对医技科室质量指标的分析,了解精神病医院大型设备的使用情况,掌握精神病医院的经济效益。

  (二)加强统计队伍建设,提高统计人员素质。在过去,统计人员的主要工作是填制上级布置的报表。简单的工作任务,使领导层在安排统计人员时,把业务素质不高的人员选配在统计岗位。时过境迁,目前面对市场经济之波澜,有些统计人员虽是科班出身,却因统计工作的简单化,工作方法滞后,成为缺少创意的少有作为者,面对新时期所赋予的新任务,他们难以适应。卫生统计工作具有广泛性、复杂性、社会性、多学科性的特点,要求统计人员要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拓展知识面,提高自身素质和政策水平,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统计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精神病医院管理知识、卫生经济知识和疾病分类等方面的知识。所以应通过引进人才,招聘有一定专业水平的统计人员,来充实卫生统计队伍,才能发挥统计的职能作用。

(三)以科技为手段,加快统计信息网络建设。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网络已经覆盖各行各业,并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精神病医院应充分运用现代科技管理水平和计算机技术,广泛收集信息,加快信息处理、传递和反馈速度,进一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加快统计信息的传递与应用。目前,政府统计部门的信息网络和精神病医院的信息网络建设都很快,但现在还是两条互不交叉的平行线,即使有交叉也只停留在报报表的单向交流上。如果精神病医院与政府之间真正实现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精神病医院所需的大量信息,能从统计渠道取得,政府统计服务于社会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精神病医院统计的功能也会增强,地位也会提高。

医院统计员工作总结篇7

关键词:医院;统计人员;职业技能;工作效率

中图分类号:C81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9-0000-01

随着智能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医院的信息管理和信息统计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医院统计人员的职业技能影响着医院信息统计的效率,同时也影响着医院工作开展的效率。因此医院统计工作人员的职业技能已经成为影响医院统计工作开展的关键因素,结合实际的医院统计工作人员工作的实际情况本文对医院统计人员的职业技能展开了详细的分析和讨论。

一、医院统计人员的职业技能概述

1.医院统计人员的职业技能的含义和内容

职业技能顾名思义就是某个职业的特有的技术能力,医院统计工作人员的职业技能就是医院的各项信息的收集、记录、整理等工作人员,医院部门和科室结构复杂,人数众多,这本来就给正常的统计工作带来了障碍,而且医院的日常统计工作不仅事关病人和医疗工作者的治疗进程,而且还关乎病人的隐私,这使得在信息化时代下必须要在保证医院统计人员的工作效率的情况下,提升统计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确保信息的保密工作必须要做到位。总的来说医院统计工作者的工作主要是对医院日常各项工作数据的记录和处理,该工作开展的主要目的就是:用这些数据展现医院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同时也方便外界及时对医院的工作实施监管,提升医院的整体工作效率,使之能够更好地为社会和大众提供服务。

2.提升医院统计人员职业技能的意义

尽管医院的统计工作者不能像医生一样救死扶伤,为患者解除病痛,但是统计工作在实际的医院管理和医院正常工作开展中具有非常巨大的实际价值和意义。提升医院统计工作人员的职业技能有三个方面的含义,首先就是有助于医院正常的工作开展,提升医生的工作效率,这主要是医生可以通过调查病人的病例和治疗过程,准确、迅速地判断病情,及时缓解病人的病痛,其次就是对于医院的管理工作来说,医院统计工作人员的努力能够使得医院的管理工作更加顺利、有序地开展,进而实现医院资源的信息化管理,提升医院信息资源的管理效率,同是也提升了医院的整体运营效率,最后就是对于外界的监管来说,完整、真实的医院信息统计和整理为外界对医院正常监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证据信息,同时也是为了最大程度地保证患者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因此医院统计人员的职业技能在医院开展正常事务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实际价值。

二、提升医院统计人员的职业技能的方法和措施

1.医院统计工作人员应该充分了解统计工作的相关知识

数字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提升了统计学在国家学术领域的地位,成为各行各业信息管理和信息应用的核心模式。但是统计学并不像大多数人想象的那么简单,关于统计学的专业知识也非常广泛,而且医院的数据信息量非常大,如果医院的统计工作人员不能掌握基础的统计学知识和原理的话,正常的工作开展将会受到很大影响,因此提升医院统计人员的职业技能首先就是必须要提升医院统计工作人员的统计学知识水平,提升他们对统计学知识和信息的了解范围和程度,这样医院统计工作人员的统计技术和统计能力才会有所提升,进而提升医院信息的统计效率,统计才能够真正更好地为医院和病患服务,但是这需要医院不仅需要定期对医院的统计工作者进行培训,而且也需要及时更新自己的统计设备,采购和选用一些具有先进技术水平的统计工具,在减轻医院统计成本的同时提升医院统计的效率。总之提升医院统计工作人员的统计相关知识是提升医院统计工作人员工作效率的关键,也是第一步。

2.提升医院统计工作者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信息时代的到来推动了我们国家信息技术革命,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模式,对于医院统计人员的工作来说同样如此,因此对于医院的工作人员来说提升医院统计人员的职业技能必须要提升医院统计工作者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最基本的比如对word,office等基本的办公、统计软件的应用,而技术含量比较大的比如,函数、SpSS\SaS等的应用等都可以快速提升信息技术的管理和应用效率。医院的信息数据量非常大,而且处理和分析起来比较麻烦,只有按照这样的模式将这些数据信息分类整理、归纳,才能够保证信息的完整性,而且当需要时,这些信息能够迅速、准确被调出,相关的信息也能够在计算机的帮助下被抽取、应用,这对于医生的正常工作确实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提升医院统计工作者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最主要的就是能够在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提升工作质量。

3.灵活处理医院信息数据、表格内容,满足多方面的信息需求

不同的医院工作人员对同样的信息需求不同,要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就必须要求医院统计工作人员充分考虑到所有人的需求,将信息完整地录入信息存储系统中,这是医院信息统计工作人员的基本职业技能要求,但是传统的信息录入表格和信息数据的表现形式都过于死板,尽管已经包含了基本的信息数据,但是仍然不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因此要提升医院统计人员的职业技能就必须要灵活处理医院信息数据、表格内容,比如统计工作者可以根据每个病人的不同情况设定不同的记录模式和信息记录方式,而不是所有的人都用同样的信息登记表格,这样做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证患者信息记录的完整性和信息的实用性。

三、小结

提供本文的分析和研究可以看出医院统计人员的职业技能对于医院的正常运行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医院的信息管理和信息运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尽管我们国家的医院统计工作者的职业技能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还有很多需要改进和进一步提升的地方,但是相信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不断推进,国家和社会对医院信息统计工作的重视将会不断提升,我们国家医院的统计工作者的职业技能必然会得到提升,医院统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也会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苗芳芳.谈医院统计人员的职业技能[J].中国医院统计,2012,19(4):305-306,311.

医院统计员工作总结篇8

关键词:医院;全面预算管理;预算编制

一、目前医院预算管理的现状

1.只有总体预算,没有具体量化。医院的钱怎么花(也就是资源投入的先后顺序),缺乏清晰的定位和明确的战略。预算只是流于形式、偏离航道。2.只是条块管理,没有总体统筹。1万元以上的支出要上院务会讨论通过,院领导日常工作量加大。且起不到统领全局、控制不合理开支的作用。3.没有把绩效考评与预算执行结果相挂钩,无法调动职工执行全面预算的自觉性与热情。同时,也无法考评预算执行的结果。

二、预算管理实施的必要性

1.上级部门的要求。2015年12月,财政部、国家卫计委联合下文指出:财务和预算管理是公立医院经济工作的核心,要求:2016年底,所有公立医院要建立并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制度;2018年底,全面预算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预算约束作用逐步强化。2.医院应对医改及发展模式转变的要求。分级诊疗政策将导致病源下沉,药品零加成则直接降低了医院的收入。同时,政府要求公立医院持续提高服务质量、提高就诊体验的系列措施则会直接增加医院的服务成本。在这样的背景下,公立医院的发展和生存都会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靠提高服务数量和增加床位数来获得发展已经不能持续,必须由“数量、速度、粗放”向“质量、效益、精细”转型,预算管理作为实施医院精细化管理的有效工具,提到议事日程。

三、全面预算管理的具体实施

预算管理是在既定经营目标下,通过预算对内部各部门、各单位的各种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分配、控制、考核,从而有效组织和协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预算管理需要相关业务部门的深度参与,而不仅仅只是财务部门的活动。它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要顺利实施、持续深化,需要在组织机构、人员配置、制度设计上给予保障。1.成立组织机构。由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管理办公室、预算单元三级组成。预算管理委员会是预算管理的决策机构,职责是建制度、定目标、派任务、听报告。一句话———决策。预算管理办公室是常设办事机构,一般设在财务部门,由医务科、护理部、人事科、设备科、后勤科室、信息中心等主要职能部门组成。负责拟定相关的制度、程序和政策,做好预算编制的准备工作,指导预算单元编制预算,审核、汇总预算草案。职责就是———组织、协调、推动、关注、考核、有效管控。预算单元是预算管理的被管理机构,包括各个临床、医技核算单元、行政后勤科室,所有的成本中心、利润中心都是预算单元。负责组织编制本部门及归口管理项目年度预算,严格执行已批复预算,做好本部门预算执行、分析、改进和其他预算工作。2.人员保障。一是财务部门要设置专门的预算管理岗位,负责预算管理日常工作,包括预算编制、汇总、审核、分析、考核等工作。预算岗位可以由一个人承担,也可一人多岗。预算岗位应该由医院财务部门能力较强的人员担任,熟悉医院运行的特点,熟悉医院财务工作要点,具有相应的会计专业素养。二是各预算单元也应该配置预算员,负责本单元预算的草案、预算执行情况通报、日常预算分析,接受预算管理办公室的领导和工作安排。预算员可以兼职,最好同单元内的其他经济管理岗位合并,例如物价员、成本核算员、绩效核算员、医保专管员等。三是预算管理组织体系。3.预算编制。医院预算包括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两大块,收入的预算可以实行由上而下,支出预算是预算编制的重点和难点。医院支出预算即因事花钱。医院预算管理委员会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将支出划分几大块,比如:人员经费,药品,卫生材料,基建工程,设备购置、后勤维修、水电费,职工培训费,差旅费等项目,然后根据医院预算管理委员会拟订的医院发展战略目标和年度工作计划,制定出人员经费占比、药品占比、卫生材料占比、工程占比、设备购置占比、日常公用经费占比,细化、量化分解到各预算单元及职工,这能更有效地提高预算执行效率。(1)支出预算的编制。每年10月初预算单元依据近三年的支出结合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由归口管理部门遵照“谁管什么事,谁负责这块费用”的原则,编制下年度预算。比如:专用设备先由科室上报到设备科,再由设备科负责初审后汇总上报预算管理办,后勤部门负责通用设备、水电暖和家具类、零星维修及大型基建工程预算的编制,信息中心负责办公设备(计算机、打印机、耗材等)预算的编制。医务科负责医务人员的培训、进修等支出的预算编制,需要提供医院进修计划、进修人员遴选办法、进修人次、进修费用定额标准,然后编制出工作量、费用双纬度的支出预算。护理部负责护理人员质量管理、进修、培训等支出的编制。并详细列明培训人员学历、职称、拟培训时间、培训费用、人次。人事部门负责职工工资,财务部门负责绩效奖励、药剂部门负责药品费,具体编制方法同医务部门进修费用,实行量与费用双纬度。11月初预算管理办公室将预算单元上报的预算汇总,同时依据医院总体规划及年度工作目标采取费用总量控制编制预算,上报医院预算管理委员会。并定期向医院预算管理委员会提交预算执行情况分析报告,帮助决策者提高科学管理依据。12月医院预算管理委员会遵循“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的原则,对计划年度内医院财务收支规模、结构和资金渠道作出预计,审核通过预算,并下达。医院下年度的支出严格按照预算执行,做到:“预则立,不预则废”,对超预算、必须的支出要经医院预算管理委员会讨论通过。(2)完善预算考核体系。医院要成立预算考核小组,制订考核指标,如计划完成指标、费用执行指标、效果执行指标等,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考评,将考核的结果与科室绩效挂钩,对预算执行好的科室给予物资和精神的奖励,从而达到调动科主任和职工的积极性的目的。对预算执行不好即超支的科室给予罚款,并在院行政会上通报批评,要求科室会同财务部门找出原因,提出整改办法。医院要利用现有的oa系统,搭建数据共享平台,将财务系统与HiS、eRp等系统数据相对接,形成集预算编制、预算审批、预算执行、预算调整、预算分析、预算考核为一体的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医院精细化管理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韩斌斌.关于医院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思考.中国卫生经济,2016(12)

[2]梁新佳,陆岩.公立医院预算管理制度的不足与改进.中国医院,2016(12)

[3]徐娴.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构建的探索.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7(1)

医院统计员工作总结篇9

关键词:考勤;医院管理;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93

在我国,多数中小型医院都是采用传统的方式记录医院员工考勤情况,这种方式存在它的弊端,例如准确性较差,透明度弱,受主观因素影响过大等等,传统的考勤管理方式不仅增加了医院的人力资源成本,同时考勤信息容易出现疏漏[1]。为此,本研究小组开发了基于网络的考勤管理系统。

医院考勤管理系统采用JaVa语言和oracle数据库进行设计和开发。本系统能够为医院管理提供一个规范化、制度化的平台,可以实现信息化管理模式,具有极大的实用性,改变了科室长期以来的半手工管理模式,建立了完整的业务流程,把人员的信息管理、科室的管理、考勤数据储存在计算机中[2],利用系统的查询和统计功能使管理者可以准确、快捷地掌握员工的出勤情况,增加了管理的科学性,提高了工作效率。

1系统结构设计

1.1系统业务逻辑层。系统采用了Soa(Service-orientedarchitecture,Soa)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搭建webService服务器,用于实现对数据库的读写操作,前台的所有数据存取,均通过调用webService服务完成,这样减少了系统之间的耦合性,简化了业务流程[3]。

图1系统结构图

1.2JoYo-Builder快速开发平台。系统采用JoYo-Builder快速开发平台,JoYo-Builder快速开发平台是由湖北思远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开发,运行在ie浏览器中的可视化软件开发工具。平台封装了常见控件,内置了基本功能函数,例如数据库的增删改查操作,这样,软件开发变得非常容易方便。不用写复杂的代码,直接通过控件的排列,然后再设置属性和事件即可完成。对于复杂的业务逻辑,则通过调用webService来实现。

1.3后台数据库。系统的实现离不开数据,合理的数据库结构设计可以提高数据存储的效率,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为软件开发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部分数据表如下:

1.4HiS接口。为了保证医院信息系统的兼容性和扩展性,用户信息与HiS进行对接,系统之间的交互采用Soap(Simpleobjectaccessprotocol,Soap)协议。系统采用中间件技术屏蔽硬件平台的差异性和操作系统与网络协议以及各个系统接口的异构性,使应用软件能够比较平滑地运行于不同平台上[4]。这种体系结构的好处在于层次清晰,与不同的HiS系统对接更容易。下面是调用webService服务进行用户名与密码验证的部分代码:

Listlist=vUserDao.getUser(username,userpwd);

if(!list.isempty()){//读取用户信息

StringsoapString=myJsonConvert.objectListtoJson(list);

rs.setReturnState(ReturnState.SUCeSS);

rs.setReturnData(soapString);

}else{//用户名密码错误

rs.setReturnState(ReturnState.FaiLeD);

rs.setReturnmessage(Returnmessage.eRRoR);

}

returnrs;

2系统角色

2.1角色功能。考勤管理系统用户拥有不同的权限,权限所对应的功能和可用的菜单是不同的,权限设置见表2:

2.2系统考勤流程。上报考勤之前,考勤员首先要核对本科室人员信息,如果有调科,轮转,或者借调情况,及时填写人员变动申请,人事管理部门进行审核。在每月规定的上报时间,才能上报上月的考勤数据。考勤数据由科室负责人审核再提交人事管理部门。系统自动汇总考勤数据,管理员可以打印出考勤报表[5]。如下图所示:

图2考勤流程图

3主要功能

3.1人员管理。人员管理包括以下方面:(1)人员基本信息管理:人员基本信息的列表、添加、修改、删除、及查找;(2)人员身份分为定科人员和轮转人员两种;(3)人员部门变动时,身份为轮转的人员,发生调科不需要审核,定科人员调科需要审核,调出由人员所在部门发起并填写记录;(4)系统支持自定义考勤范围,人员变动时要填写转入的科室,转出时间为原科室的最后一天,转入时间为新科室的第一天。系统默认临床科室定科人员部门变动由医务处审核,病区定科人员部门变动由护理部审核。

3.2考勤上报。考勤上报包括以下方面:(1)考勤范围管理,考勤员的增删改,考勤员拥有一个或多个部门的考勤范围;(2)月份定义:填写月份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月内的法定假和星期,此间考勤上报允许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3)考勤员只能上报上个月的考勤数据,填报数据时,系统会根据逻辑规则,自动进行数据检查,不符合逻辑规则的数据,不允许上报;(4)考勤员上报考勤由科室负责人审核再提交人事管理部门。

3.3查询统计汇总。查询统计汇总包括以下方面:(1)每月统计各类病事假的统计;(2)不同类别人员的出勤率;(3)科室变动情况汇总,统计人次;(4)每月考勤汇总数据;(5)每月各类休假情况汇总数据,各部门出勤情况统计;(6)人员变动情况。

3.4系统管理。系统管理包括以下方面:(1)系统用户管理,分配角色,分配群组;(2)科室管理,科室编辑,删除,新增;(3)角色权限管理,角色权限定义;(4)系统菜单管理。

4系统特色与创新

本考勤管理系统的整个规划设计过程着眼于医院的实际业务流程,从而确立系统各个模块之间的关系,完成设计。系统操作简单,业务流程清晰易懂,数据统计方便,利用数据库存储考勤数据,检索方便、速度快、管理者通过考勤系统查阅汇总报表,掌握考勤情况。员工考勤管理系统的设计可以减少医院人力成本,使医院的管理过程更加系统化、制度化,为医院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孔翊翌,盛帼昕.大型综合性教学医院员工考勤制度管理浅析[J].中国医药管理杂志,2008(08):603-605.

[2]李石山,孙韶光,王新海.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7-62.

[3]岳昆,王晓玲,周傲英.web服务核心支撑技术:研究综述[J].软件学报,2004(15):429-430.

[4]Shmuelio.architecturesforinternalwebservicesdeployment.in:apersp,ed.proc.ofthe27thint’lConf.onVeryLargeDataBases.Roma:morganKaufmannpublishers,2001:641-644.

[5]陈雪峰,张玲.计算机在医院考勤管理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00(04):18-41.

作者简介:瞿怀荣(1982.07-),男,江苏扬中人,中级职称,工程师,本科,研究方向:医疗信息化;通讯作者:王春雷,男,工程师,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柴守霞,女,讲师,研究方向:外科护理学;熊东飞,男,工程师,研究方向:信息管理。

医院统计员工作总结篇10

摘要:目的:了解医务人员对付出与获得不平衡的感知情况,测量其对激励机制满意度的影响,为探索适宜的激励机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一般调查问卷、付出-获得不平衡(eRi)量表,对武汉市某三级综合医院共535名医务人员进行抽样调查。结果:医务人员总体满意度不高,满意度居前3位的分别是医院发展前景、医院管理制度、医院运营状况,居后3位的分别是员工工资福利、奖金分配、科研教学工作;根据eRi量表的测量结果,存在付出-获得不平衡感(eRi>1)的人数占总人数的42.24%;超负荷的人数占总人数的53.08%。结论:医院应该采取有效措施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改善付出-获得不平衡和工作超负荷状况,提高医务人员满意度。

关键词:医务人员激励机制付出-获得不平衡超负荷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及其之后的相关配套政策中指出,要完善分配激励机制,有效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在改革的浪潮中,医院也不断总结经验,观念也从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意识到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将成为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本文旨在研究某三级综合医院医务人员的付出-获得不平衡感及其对激励机制满意度的影响,为医院构建合理的激励机制提供参考。

一、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随机抽取600名医务人员参与问卷调查,占医务人员总数的70%,回收问卷564份,每份问卷内容中有5个缺失的问卷视为无效,有效问卷535份,有效率94.9%。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见表1。

2.调查方法

调查问卷包括一般性调查和付出-获得不平衡量表两个内容。

一般性调查从现有激励机制的要素来设计,包含医院发展前景、医院管理制度、员工工资福利、奖金分配、继续教育和员工培训、个人发展前景、科研教学工作、医院管理部门工作效率、医院整体工作效率、医院运营状况10个方面。

付出-获得不平衡量表采用德国Siegrist教授提出的付出-获得不平衡(theeffort-rewardimbalance,eRi)量表,以测量工作中付出和回报之间的关系,eRi量表在世界范围内都得到了广泛使用,有较高的信度。本研究采用的是经台湾学者翻译的中文版eRi量表,该中文版量表也被大量实验检测证明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适用于中国人群。

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包括单因素方差分析及pearson卡方检验。

二、结果

1.医务人员付出-获得不平衡情况

eRi量表包含:付出(effort)、获得(reward)、超负荷(over-commitment)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前6题测量付出,中间11题测量收获,后6题测量超负荷,共23题。按照里克特选项(likert5)的赋值方法,前17个条目的赋值是1-5分,后6个条目的赋值是1-4分。e代表付出的得分,R代表获得的得分,由于付出和调查条目数的不同,加入一个C为调整系数(分子的条目数与分母的条目数之比=6/11=0.5455)。付出-获得不平衡指数的计算方法为:eRi=e/(R×C),以eRi=1为临界点,得分大于1,则表明研究对象有付出大于获得的不平衡感觉。

测量结果显示,低付出高获得的平衡组(eRi<1)的304人,占总人数的56.8%,临界组(eRi=1)的5人,占总人数的0.9%,高付出低获得的不平衡组(eRi>1)的226人,占总人数的42.2%,经检验,不同年龄和工作岗位的付出-获得不平衡情况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医务人员满意度的总体情况

满意度调查部分采用了五级里克特量表法(likert5),答案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五个维度,从“非常满意”到“非常不满意”赋值分别为5-1分,平均值越高说明满意度越高,均数3.40为满意的最低得分标准,超过3.40的为满意,不超过3.40的为不满意,具体情况见表3。

对数据进行检验,测量结果显示年龄、工作岗位、学历与满意度之间存在着相关性,见表4。

3.医务人员付出-获得不平衡对激励机制满意度的影响

按照付出-获得不平衡指数把调查对象分为三组,低付出高获得组、临界组、高付出低获得组,分别计算每组对象的满意度各维度得分,各组医务人员的激励机制满意度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5。

三、讨论

1.医务人员付出-获得不平衡情况突出

付出-获得不平衡量表测量的是对付出与获得的公平感,而非实际的付出与获得。根据公平理论,当员工觉得付出得不到相应的回报,从而感到不公平,则会产生心理紧张,并采取措施恢复平衡。一般采取的方式有:改变自己的投入或产出、向上级反映改变参照对象的投入或产出、改变对投入或产出的知觉、辞职。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医务人员中42.2%有付出-获得不平衡感,这种不公平感普遍存在。从年龄结构上来看,35岁以下年青人的不平衡感更加强烈,35岁以下及36-40岁人群的付出-获得不平衡感人数比重分别为47.4%和51.22%,远高于40岁以上的人员;从工作岗位上来看,医生和护士群体中,有付出-获得不平衡感的比重分别为45.16%和46.44%,远高于医技人员。

近年来,医务人员离职现象严重,他们或期望寻求更高的工作回报,或因工作压力过大更换职业,人才的流失与他们对付出和获得不公平的感知密切相关。同时,付出与付得的不平衡感会引起紧张情绪,危害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

2.医务人员对激励机制的满意度较低

医务人员对激励机制的总体满意度不高,医务人员满意与不满意的各占5项,其中满意度排名前三位的是医院发展前景、医院管理制度、医院运营状况;排名后三位的是员工工资福利、奖金分配、科研教学工作。

从年龄结构上看,比起年龄大的职工,年轻职工对激励机制的满意度更低;从工作岗位上看,比起医技岗位,医生和护士对工资福利的满意度更低。

3.付出-获得不平衡对激励机制满意度的影响

工作满意度测量的是医务人员对于工作项目的态度,是一种心理感受,能够从工作中获得相应的报酬才能产生满意感。付出-获得不平衡与激励机制满意度各维度之间都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付出大于获得不平衡组的医务人员满意度要低于付出小于获得的平衡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