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社区扶贫工作总结十篇社区扶贫工作总结十篇

社区扶贫工作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5:39:14

社区扶贫工作总结篇1

XX社区位于马衙街道的西北面,与池州市教育园区相交,北与碧山社区(池州学院)接壤,东、南面与大路村毗邻,西与平天湖风景区相接,宁安城际铁路、铜九铁路横贯东西,芜大高速纵穿南北,南接318国道,西连牧之路,交通便捷。社区成立于2012年6月,是马衙街道第一批成立的城市社区,辖区有安徽省人口职业学院、池州市职教中心以及塘南、塘北、河东、河西、余村、周湾、朱嘴和碧姜8个居民小组,总面积7.8平方公里,总人口5759人(含在校学生),其中常住人口456户,1759人,党员47人,社区党支部下设4个党小组(河西党小组,河东党小组,俞村党小组,石岭党小组)。根据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统一部署,XX社区有条不紊地推进了脱贫攻坚工作。

一、精准识别

XX社区建档立卡贫困户40户,通过逐年动态调整后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6户,113人,已脱贫41户101人(其中2014年脱贫5户、2015年脱贫3户、2016年脱贫9户、2017年脱贫14户、2018年脱贫10户),剩余5户12人,拟于今年脱贫。贫困户的主要致贫原因为因病、因残和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其中,因残 17户,因病致贫6户,自身发展动力不足12户,缺劳力9户,因学2户。

二、精准施策

1、积极帮助贫困户就业情况。一是积极帮助贫困户介绍就业,充分利用我社区地理区位优势,积极与池州学院、人口健康职业学院联系帮助贫困户充分就业,如贫困户余海青妻了包雪英在池州学院从事清洁工 ,年收入有1万多元,贫困户汪骏在池州学院年收入在1.5万元以上;二是安排公益性岗位就业,将工作需要与帮助贫困户增收相结合,开发了防火员和护林员2个公益性岗位(俞重起护路员;汪骏防火员),安排贫困户俞重起担任社区防火员,汪骏兼任社区护林员。特别是在今年区委区政府“三业”工程利好政策下,我们多渠道让贫困户充分就业、积极创业或特殊群众抱团发展,取得良好的成效,目前,我村贫困户就近就业的26人,发展产业21户,公益岗位2人,自主创业2户(汪大型户养殖生猪,俞伯能户经营小超市)。

2、扎实开展金融扶贫,为5户贫困户(郭汉珍、汪骏、汪金虎、吴有财、俞义书)办理深度参与艺河智能坝分红,户均可分红1200元;为9户贫困户(孙有珍、董双枝、俞海青、汪九莲、朱洪勇、汪旭东、胡兰花、吴新根、俞重起)办理了参与安徽邦鼐机电科技有限公司分红,年户均可分红3000元;

3、认真开展健康扶贫,我村积极协助街道卫生院做好贫困人口免费健康体验,为12户贫困妇女联系开展了“两癌”筛查工作,2019年为方茂庭、汪骏等7位贫困户大病患者办理了新农合、351、180报销手续和民政救助。

4、积极开展教育扶贫,2017年以来共帮助3名困难儿童办理幼儿资助,3名小学生2名初中生办理教育“四免”,

名高中生办理国家助学金,3名高职院校学生办理雨露计划,

名大学生办理了贫困大学生资助。

5、深入开展产业扶贫,2016年至今帮助贫困户办理核发产业扶贫资金6批次,计16.89万元的种、养殖业和其它特色农业产业以奖代补资金,其中2016年6.55万元、2017年4.97+2.24+0.53=7.74万元,2018年2.3万元(31户)、2019年1户(汪大型养猪)0.3万元。

为21户贫困户办理了在相关企业入股分红,其中,9户在华池实业有限公司入股分红,分别为姜宝霞、朱美书、汪庆华、俞伯能、吴良玉、汪青山、郭汉宝、葛爱华和李珍凤等户年均分红800元;5户贫困户(汪小喜、汪昌根、吴纳新、汪力行和何胜利)在马衙存兵家庭农场分红,户均增收1200元;7户(汪有志、俞伟国、郭银宝、方茂庭、芦世成、李胜景和董嫩莲)在池州市金鸡山庄有限公司,户年均增收1200元。

三、精准帮扶

全社区46户贫困每户都确定机关事业单位干部作为帮扶责任人,其中,马衙街道机关干部3人,税务局马衙分局5人,同时每个贫困户确定一名社区两委作为帮扶联系人,共同帮扶贫困户,做到因户因人施策,帮扶责任人每月深入贫困户家走访不少于一次,到目前为止,对照脱贫攻坚“十大工程”我社区每个贫困户都有明确的帮扶措施。

四、基础设施建设和集体经济发展

2016年以来,在上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我们有效利用自有资金并积极向有关部门争取项目资金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集体经济发展。投入42万元硬化村庄道路1.5公里,其中项目资金15万元;投入3万元对塘北大塘进行了清淤;投入5万元对五星水库进行了整修,投入资金 万元为居民架设自来水54户,实现全居安全饮用水全覆盖。2019年根据区街道的统一部署,开展了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争取项目资金 元,实施农村改厕50口,小区物业管理和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同时千方百计增加集体经济收入,一是稳定经济适用户管理收入(年收入在3万元左右),二是依托街道委托管理的门面房等资产(含竹园徽韵农家客栈)扩大经营租赁收入,年收入在3万元以上。2018年投入12.5万元建设了标准化的为民服务中心社区站,提升了便民服务水平。

五、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略。

社区扶贫工作总结篇2

国务院扶贫办从2012年开始启动实施“中国社会扶贫创新行动”,总结社会扶贫创新案例的经验,宣传社会扶贫创新者的事迹,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支持、推动扶贫开发的良好氛围。经过广泛征集案例和组织专家认真评审,共评选出100个社会扶贫创新案例。

这100个优秀案例,较为充分地体现了新时期我国社会扶贫工作的新特点和新亮点:一是社会扶贫参与主体的多元化。从所征集的案例来看,社会扶贫的形式多样、参与主体多元。不仅有传统意义上中央国家机关、派等开展的定点扶贫和东西部省区间的东西扶贫协作,以及大量企业以帮扶形式所开展的企业扶贫,而且随着我国经济主体和社会主体的多元化,众多的社会组织和民间团体也开始参与社会扶贫事业。社会扶贫参与主体的多元化还体现在,许多社会扶贫项目的实施者不再是单一的主体,而是不同主体的共同参与。例如,在大多数的东西扶贫协作案例中,虽然协作平台是由双方政府建立的,但是参与到协作行动中来的主体则不限于政府部门,而是包含了政府部门、企业、行业协会等多个主体。它们彼此之间通力合作,各司其职,使得协作行动内容更加丰富,成效更加显著。

二是社会扶贫工作机制的多重创新。在许多社会扶贫案例中,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户不再简单扮演扶贫项目被动接收者的角色,而是成为项目的参与者,参与到项目资金使用的决策和项目资金管理中来,显著激发和增强了贫困农民的发展意识以及贫困地区的组织化程度和集体行动能力。例如,在社区驱动型发展(CDD)项目中,贫困社区和贫困农户成为扶贫项目的提出者、实施者和管理者,从理论和运行规则上都确立了农民在社区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即一切项目活动都是以农民的最终决策权为依据,同时农民需要在社区发展的规划、实施和监督中最广泛的参与。

三是注重社会扶贫效果的可持续性。越来越多的社会扶贫者不满足于“送温暖”、“救济式”的扶贫行动,而是更加注重实效,在扶贫方案的设计和实施中,更加立足于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的自立能力,更加关注社会扶贫效果的可持续性。

四是注重发挥自身优势,追求实效。所征集案例的一个共同特点是,所有的机构都能结合自身的优势,采取能发挥自身优势的扶贫方式和扶贫手段,以高效的方式参与行动,注重取得实效。

会上,广东省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双到”扶贫开发、交通运输部定点扶贫阿坝州、上海市对口帮扶云南、华润集团共建希望小镇、湖南省开源集团参与武陵山片区扶贫开发、浙江省丽水市来料加工扶贫、清华大学教育扶贫和四川省嘉陵区融入儿童视角综合扶贫等8个案例单位代表分别介绍了经验和体会。

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郑文凯在书面讲话中指出,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始终注重社会扶贫的创新。上世纪80年代,社会扶贫提出了定点扶贫,90年代提出了东西扶贫协作,新世纪前十年注重了动员企业扶贫。根据中央要求,新阶段在把定点扶贫、东西扶贫协作、企业参与扶贫作为推进扶贫开发有效模式的同时,也需要根据新的形势,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共同采取行动,推动社会扶贫继续创新。近年来社会扶贫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呈现出举国重视、各方协作、全面行动的良好态势,“大扶贫”的工作格局得到巩固和拓展。各地社会扶贫涌现出很多新典型、新经验、新做法,值得认真梳理总结、宣传推广。

郑文凯强调,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社会扶贫工作大有可为,通过开展“中国社会扶贫创新行动”,收集整理一批成功的社会扶贫创新案例,推广其中的有效模式,有助于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支持、推动扶贫开发的良好氛围,形成社会扶贫独特的创新意识,切实推动社会扶贫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巩固、完善、发展大扶贫格局。做好社会扶贫工作要准确把握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要科学整合多方力量,要注重政府主导与市场主体的有机结合,大胆推进社会扶贫体制和机制创新。各级扶贫部门要积极主动与各职能部门联系协调,为社会各界参与扶贫提供各种切实的帮助。

社区扶贫工作总结篇3

今天,我们召开省直机关定点帮扶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总结省直机关定点帮扶工作的成绩和经验,分析当前扶贫开发和定点帮扶工作形势,进一步提高对定点帮扶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加大帮扶工作力度,推动省直机关定点帮扶工作扎实开展。

年以来,省直各定点帮扶单位始终把定点帮扶工作作为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作为构建和谐、促进民族团结、联系服务群众、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思想上高度重视,组织上加强领导,工作上狠抓落实,通过帮思想、帮管理、帮资金、帮项目、帮信息、帮技术等灵活多样的帮扶手段和内容,使定点帮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新阶段扶贫开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年,省直各帮扶单位共派出蹲点挂职干部977名,落实帮扶资金3018.65万元(含物资折价),帮助引进项目274个,引进资金1.55亿元,在全省39个县、110个乡镇、220多个贫困村中,实施了物资捐赠、小学援建、校舍修缮、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建设、暖棚建设和种养业扶持、实用技术培训、贫困生资助等项目。共修缮校舍38所,资助贫困生2023人,举办各类培训班281期,培训农牧民3.38万人(次),帮助劳务输出5900人。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贫困村人均收入从年的795元,提高到年的1055元,有46.7万群众解决了温饱问题。同时,省直各帮扶单位把定点帮扶与宣讲中央、省委1号文件活动相结合,抽调人员认真宣讲1号文件精神和党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深入乡村开展形式多样的帮扶活动。年以来,省直定点帮扶单位共抽调宣讲干部5530名,在宣讲1号文件活动中为贫困农牧民办实事7000多件。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的认识到定点帮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一是认识不到位。个别单位把定点帮扶视作兼职工作,有的甚至认为是单位的负担;有的单位把定点帮扶简单地理解为捐款捐物,只是过年过节慰问一下。二是制度不落实。有的帮扶单位调查研究不够,帮扶方案的确定缺乏针对性;有的帮扶单位考虑自身困难多,工作落实不力。三是一些贫困地区的基层组织同帮扶单位衔接沟通不够,只把希望寄托在资金的投入上,组织发动群众依靠自身力量脱贫的主动性不足。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加以解决。

进入新世纪后的七年,是我省扶贫开发工作力度最大、贫困农牧民受益最多、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时期。扶贫开发解决了110.8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为全省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进步和构建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我省农牧区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扶贫开发形势仍然相当严峻,任务极其艰巨。

我省是全国经济欠发达的省份之一,贫困是我省最大的省情,与贫困做斗争是我们面临的最重要、最艰巨、最紧迫的任务。全省尚有86.6万群众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占农牧民总数的24.8%,全省常年返贫率在13%,比例仍然过高。我们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全社会关注扶贫、参与扶贫、合力扶贫的大扶贫理念,团结带领全省各族群众为消除贫困做出长期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党政机关定点帮扶是我国扶贫开发战略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阶段扶贫开发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必须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扎实工作,把定点帮扶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一、进一步深化对党政机关定点帮扶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党政机关单位参与扶贫开发,是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执政为民,不仅要落实在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上,也要落实到机关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上,落实到关心群众的生产生活上。关心群众的生产生活,首先要关心贫困群众的疾苦。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一方面大力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另一方面高度重视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大扶贫开发的力度。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年,为集中力量在上世纪末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国家实施了“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本世纪初,又组织实施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年,省委、省政府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下发了《关于定点扶贫与整村推进相结合开展工作的安排意见》,要求帮扶单位定点联系到县,扶贫到村到户,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积极为贫困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谋利益。

党政机关单位定点帮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点在农村,难点在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机关单位定点帮扶的县、乡、村,都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社会事业相对滞后、群众生产生活困难的地区。帮助贫困人口尽快解决温饱问题,实现稳定脱贫,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事关贫困群众的切身利益。参与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对于影响和动员组织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显得尤为重要。机关单位多数承担着指导或带动全行业发展的任务,同时也肩负着支持贫困地区加快行业发展的重任。贫困地区也是机关单位了解掌握情况、分析研究问题、制定相关政策的试验地,加强与贫困地区的联系,有利于机关单位直接倾听基层群众的呼声,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有利于及时调整政策,促进工作开展。社会扶贫能否取得重大突破,能否加快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步伐,关键要看各级机关的示范带动作用,特别是党政机关单位的表率作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党政机关单位要切实担负起引领、带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扶贫开发的历史重任。

党政机关单位定点帮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和谐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关系,表现在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三个层次的和谐。贫困现象的存在,贫富差距的扩大是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贫困产生的心理失衡,会导致少数群众与社会的不和谐;贫困心理引发的社会行为会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贫困现象的长期存在,会造成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和开发,使人与自然的和谐遭到破坏。定点帮扶是社会力量关爱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参与扶贫开发,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具体体现和重要手段。

党政机关单位定点帮扶,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重大举措。实践证明,机关单位干部定点挂职扶贫,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基本国情、省情,增强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可以近距离体验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艰苦奋斗精神,从群众中吸取思想营养,锻炼提高做群众工作的本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机关干部只有到基层去实践,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在实践中提高,发挥其能力水平。尤其是年轻干部,在加强政治理论和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了解基层情况,增强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培养过硬的工作作风,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定点挂职扶贫不仅为我省党政机关干部施展才智、锻炼成长提供了一个广阔舞台,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级党委和政府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提高。

二、切实加强省直机关定点帮扶工作

(一)明确指导思想。党政机关定点帮扶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全社会关注扶贫、参与扶贫的大扶贫理念,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救济式”、“输血式”、“造血式”扶贫相结合,围绕“减少贫困,增加收入,缩小差距,构建和谐”的扶贫开发总体目标,瞄准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结合整村推进、劳动力转移培训、产业化扶贫等扶贫开发重点工作,通过资金投入、项目引进、人才支持、技术导入、信息提供等有效的措施和手段,尽力解决贫困群众生产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推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进程,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努力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到年“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的奋斗目标。

(二)加强组织领导。党政机关单位参与定点帮扶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同时也是本部门、本单位的一项工作任务,应当纳入业务范围,摆上重要位置,切实抓紧抓好。帮扶单位的主要领导必须从实现最广大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出发,切实加强对定点帮扶工作的组织领导,做到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要建立定期联系制度,保持经常的沟通渠道,主动了解定点帮扶地区的情况,积极献计献策,帮助解决扶贫开发中的实际问题。要努力创新工作机制,改进工作方法,增强工作实效。

(三)健全激励机制。通过健全机制,使定点帮扶工作与单位荣誉和个人进步联系起来,以此来促进工作落实。省委组织部、省直机关工委和省扶贫办,已决定将省直帮扶单位定点帮扶工作的成效纳入省直机关精神文明单位、省级精神文明单位、省级文明单位标兵、全国文明单位的推荐评选条件;对基层挂职扶贫满一年,经派出单位和挂职单位双方认定后,可以算作基层工作经历,挂职期间的表现作为干部提拔任用的依据,对表现优异、工作突出的挂职干部可以优先提拔。这些激励机制的建立,有利于充分调动帮扶单位的工作积极性,对推动定点帮扶工作来讲很有必要。有关部门要组织力量对省直机关单位定点帮扶工作进行检查,对评选出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对工作不积极、不主动、表现差的单位进行通报。省扶贫办每年要拿出一部分资金奖励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并通过各种形式大力宣传帮扶单位的先进事迹和工作成效。

(四)落实定点帮扶制度。制度是开展工作的保证,只有制度得到有效落实,定点帮扶工作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一是落实调查研究制度。帮扶单位的主要负责同志,每年要抽出一定时间到定点乡村进行实地调查,了解掌握情况,帮助帮扶村查找贫困根源,理清发展思路,研究脱贫对策,并依据帮扶县扶贫开发规划,结合单位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扶贫规划和帮扶计划。二是落实挂职扶贫制度。把定点帮扶工作与培养锻炼干部相结合,选拔优秀干部特别是中青年后备干部到贫困地区挂职锻炼。加强对挂职干部的管理和工作指导,关心、爱护和支持挂职干部的工作,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并教育挂职干部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艰苦奋斗,严格自律,扎实工作,认真履行挂职扶贫干部的各项职责。三是落实帮扶资金整合使用制度。帮扶资金使用坚持“统一规划,集中使用,渠道不乱,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以整村推进为平台和载体,整合各方面资金,在帮扶村实施综合开发,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四是落实项目资金管理制度。帮扶单位要强化项目和资金管理,严格执行项目论证审批、公示公告、招投标、竣工验收、绩效考核和后续管理等制度。

三、想方设法解决贫困群众存在的实际困难

贫困地区需要资金、需要技术、需要理念、需要人才,归根到底就是需要实实在在的帮助。党政机关单位参与扶贫开发,必须想方设法解决贫困群众存在的实际困难。

一是在扶贫与扶志相结合上下功夫。我们有的贫困地区的农牧民“等、靠、要”思想严重,帮扶单位要与当地政府联合起来一起扶志,也就是扶贫先扶志。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富裕要靠勤奋来创造,社会主义新农村要靠新型农民去建设。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因此,帮扶单位要多宣传勤劳致富的典型,多宣传科技知识和农村适用技术,结合新农村建设抓好农牧民的培训,帮助贫困群众更新观念,拓宽致富门路,坚定艰苦奋斗改善生活的信心。

二是紧紧围绕扶贫开发重点工作,在帮扶上下功夫。整村推进、劳动力转移培训、产业化扶贫和异地扶贫,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战略布局,是源于实践、符合贫困地区实际的经验总结,是实现贫困地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统一的有效途径。因此,定点帮扶必须突出重点,才能在提高扶贫效益上取得突破。各定点帮扶县政府和扶贫部门一定要积极协调帮扶单位围绕年度扶贫重点开展帮扶工作,将帮扶资金进行有效整合。基层扶贫部门要主动与帮扶单位进行沟通和协调,积极汇报工作,衔接项目,形成工作合力,提高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创造性。

三是在解决贫困群众实际问题上下功夫。省直机关定点帮扶工作要定点联系到村,扶持到户,多角度、多方位、多层面为贫困农牧民脱贫致富提供有力支持。要围绕整村推进重点工作,突出六个方面的建设,即: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贫困人口素质的社会事业建设,增加群众收入的产业建设,改变村容村貌的文明新风建设,规范有序的民主政治建设和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要根据帮扶村实际,在考虑资源优势、市场需求、群众技能等综合因素的基础上,坚持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并重,按照因地、因村、因户制宜的原则,帮助贫困群众合理确定到户项目。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服务、培训活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致富信息服务和技能技术培训,使贫困群众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增强发展信心,提高素质技能,加快帮扶村富裕劳动力的转移和输出。要引导贫困农牧民调整产业结构,培育主导产业,引进龙头企业,建立经济合作组织,搞好配套服务,提高农牧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加农牧民收入。要积极推进科技扶贫工作,立足不同生态地区的自然资源和比较优势,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努力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培育特色产业和新型农牧民。

社区扶贫工作总结篇4

这次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是一次重要的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八七”扶贫攻坚以来的主要成效和经验,安排部署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开好这次会议,对于我们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八七”扶贫攻坚取得的主要成效和经验

自年国家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按照脱贫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我省各级党委和政府认真落实开发式扶贫的方针,以解决温饱为中心,以实施扶贫“三大工程”为重点,不断加大扶贫攻坚力度、着力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积极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多方拓展贫困群众增收渠道,初步形成了全社会关心、参与扶贫开发工作的格局,逐步走出了一条适合我省扶贫开发实际的路子。贫困农牧民从中得到了实惠,扶贫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贫困地区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农牧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到年底,14个国定贫困县和38个省定贫困乡工农业总产值达到48.07亿元,经济总收入达到26.6亿元,分别比年增长137%和134%。贫困地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比年增长150.1%。

(二)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初见成效,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年至年,全省贫困地区累计兴修水平梯田111.4万亩,建设雨水集流窖,7万余眼,建设人畜饮水工程745项,解决了100.79万人、441.87万头(只)牲畜的饮水问题;建成牧区“四配套”户23452户,建设围栏草场766.58万亩,牲畜暖棚162.63万平方米;新建和改建县乡村公路4290公里,108个乡、2022个村通了公路;架设农电线路8369公里,182个乡、952个村通了电;202个乡、1778个村实现了通邮。

(三)移民安置和劳务输出工作力度加大,贫困群众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先后在海西的国有农场开发利用闲置耕地,搬迁安置贫困人口6000多户、3万多人,大多数移民户实现了“一年安家,两年基本解决温饱”的目标。每年组织劳务输出20余万人,务工人员年人均创收1000元左右。通过劳务输出,越来越多的农牧民群众增加了收入,增强了市场意识,提高了劳动技能。

(四)着眼贫困地区的长远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有了新的进步。贫困地区新建中小学122所,基础教育有了稳步发展。新建村卫生室1911个,覆盖率为78%,缺医少药的状况有所改善。实施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群众精神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经过7年扶贫攻坚,按原定解决温饱的标准,全省累计有55.23万人解决了温饱问题。进入新世纪,为加快农村脱贫步伐,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年)》,扶贫开发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按照《纲要》的总体要求,我省也制定了—年扶贫开发规划,确定了工作目标任务和措施,全力组织实施。经过努力,三年共解决了52.63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25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都在6%以上。扶贫开发促进了我省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为人民生活基本达到小康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扶贫开发的实践中,各地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探索,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

第一,明确任务,落实领导责任制是搞好扶贫开发工作的关键,各级党委、政府在思想认识上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事关发展全局的重大政治任务来抓。各地将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组织协调各方面力量开展扶贫攻坚,层层建立目标责任制,集中全力抓落实,从组织上保证了扶贫攻坚的顺利实施。

第二,加大扶贫资金投入,严格资金管理,是搞好扶贫工作的保证。年以来,全省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55.9亿元,年平均投资5.6亿元。省、州(地、市)、县各级财政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尽力保证资金投入。积极组织贫困地区群众投工投劳,为扶贫开发注入了活力。注重各类扶贫资金的配套使用,加强对扶贫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

第三,改善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是解决温饱的基础,也是贫困地区持续发展的基础。按照“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方针,实施扶贫“三大工程”,改变了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公路、电力、人畜饮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第四,社会帮扶是扶贫开发工作的有效形式。年以来,中央办公厅等国家机关、部委为我省8个贫困县投入资金1391万元。全省有1341个机关单位、1万多名干部在1751个村开展定点包扶、联户帮扶活动,共为贫困地区引资1.15亿元,兴建扶贫项目414个。辽宁省在对口帮扶中向我省14个国定贫困县援助的各类款物合计达到1.56亿元。社会各界也积极采取智力扶贫、科技扶贫、电力扶贫、水利扶贫、交通扶贫等多种形式,齐心协力解决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加快了扶贫攻坚进程。

第五,发展社会事业、提高人口素质是改变贫困现状的根本途径。在坚持优先发展经济的同时,积极发展科技、教育、卫生和文化事业,重视实用技术的推广和对农牧民的科技培训,扶贫开发与计划生育、地方病防治工作和努力提高人口素质有机结合,有力地推动扶贫工作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第六,充分发挥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主体作用是提高扶贫开发效率的决定因素。外部的支持只有与内部的艰苦努力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在政府帮扶和全社会的关心支持下,贫困地区干部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坚持从实际出发积极寻找和探索脱贫致富的路子,自强不息、苦干实干,为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新阶段我省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进入新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扶贫开发工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年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对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做出了安排部署,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同时,也就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巩固扶贫成果,尽快使尚未脱贫的农村人口的解决温饱问题,并逐步过上小康生活提出了明确要求。党的十六大之后,省委、省政府认真分析了我省面临的新形势。认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关心和支持下,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扶贫开发工作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应当清醒地看到,由于我省自然条件严酷,社会发育程度低,发展基础差,因此,同全国相比,面临的最大实际仍然是贫穷落后,特别是扶贫开发的形势十分严峻,任务相当艰巨。

一是贫困人口比例高,扶贫的任务重。按照新的贫困标准,年底我省还有76.44万人处于绝对贫困状态,有68.9万人处于低收入状态,这两类人口有145.35万人,占全省农牧民人口的44%。

二是自然条件恶劣,脱贫的难度大。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南高寒牧区和十年九旱的东部干旱山区,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恶劣,约13万多人缺乏就地生存发展的条件,属于生活在自然环境恶劣地区的特困人口。东部干旱山区人均只有0.9亩梯田,人多地少。青南牧区50%的牧户无“四配套”防灾基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弱。

三是经济结构单一,增收的渠道窄。贫困地区大多是单一的种植业或畜牧业生产结构,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大,牧业县接近或超过90%。农牧民增收解因的路子不宽,发展经济的制约因素较多。

四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支撑发展的物质基础差。贫困地区还有1个县、38个乡、1259个村、4.22万户不通电;

112个乡不通路;18个乡433个村不通邮;87.74万人、337.41万头(只)牲畜饮水困难。

五是贫困人口素质低,自我发展的能力弱。贫困地区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事业落后,青壮年人口中文盲、半文盲多,牧区学龄儿童入学率低。有些地区地方病严重,导致人口生理和智力素质低下。加之自然环境封闭、长期贫困等因素,群众的思维方式、经营理念和生产手段还比较落后,生产力发展缓慢。

六是扶贫开发中创新不够,工作有待加强。一些地方扶贫开发的思想观念、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以及领导方式还不适应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需要,扶贫开发工作创新不够,政策措施落实不力,发展资金缺口较大,贷款难的问题也比较突出。总的来看,我省当前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数量不少,解决的难度很大。由于生产生活条件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初步解决了温饱的群众还不稳定,巩固温饱成果的任务相当艰巨。今后几年如果这些人口还不能解决温饱,或者还在温饱线上徘徊,地区差距、贫富差距将会继续扩大,贫困地区群众的小康生活就无从谈起,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将会受到严重影响。

在新世纪,我省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扶贫开发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新阶段扶贫开发有许多新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这个阶段的扶贫开发是在“八七”扶贫攻坚取得明显成效的基础上进行的,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有新的物质基础和新的工作起点;新阶段的扶贫开发在扶贫范围上由过去的贫困户延伸到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扶持对象更加明确;新阶段的扶贫标准有了新的调整,扶贫的目标已由过去单纯解决贫困群众的吃饭穿衣问题,转变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生产、生活、生态条件全面改善,进而向小康迈进。这些新变化使新阶段的扶贫开发任务更加艰巨,工作更加繁重,对此我们要有清醒地认识。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做好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有许多有利条件。首先,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在工作中积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各地也创出了切合当地实际的脱贫致富路子。其次,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全省贫困地区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随着交通、通讯、能源和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和退耕还林(草)、退牧还草、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建设等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我省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和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差的状况将得到明显改善,同时,也为农村牧区调整产业结构、转移富裕劳动力、改善外部发展环境带来了新的机遇。第三,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并采取措施促进农牧民增收,中央财政对农村的投入逐年加大,为我们争取国家的更多支持,加快贫困地区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第四,中央将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扶贫开发事业的支持,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大力支持,贫困地区干部群众脱贫致富的愿望日益迫切。只要我们上下一心,共同努力,新阶段扶贫开发的任务就一定能够完成。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清醒认识扶贫开发在我省的长期性、艰巨性和特殊重要性,紧紧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把扶贫开发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新路子,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进一步做好新时期的扶贫开发工作,加快贫困地区发展步伐,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为达到小康创造条件。新阶段我省扶贫开发工作总的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稳定解决温饱和持续增加收入为中心,以消除贫困、建设小康为目标,以贫困村为主战场,以贫困户为主攻对象,贯彻开发式扶贫方针,全面实施扶贫开发规划,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全面推进贫困地区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总的目标是,贫困地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不低于6%,到2007年,除社会救助人口外力争使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人均纯收入达到800元以上,到年达到1000元以上,基本稳定解决温饱问题,为全面建设小康奠定基础。

三、解放思想,努力探索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新路子、新途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给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了新的目标、新的任务和新的要求。我们要主动适应新的形势,大胆解放思想,坚持与时俱进,调整工作思路,制定新的措施,采取新的办法,加快扶贫开发进程,为全面实现解决温饱的目标创出一条新路。

第一,突破思想障碍,提升贫困村发展经济的内驱力。从世界现代经济发展史看,物质资源匮乏并不能阻挡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从落后走向发达,关键在于人的思想观念落后还是先进,在于是否有发展的内驱力。要加快脱贫步伐,最主要的就是突破思想障碍,加强思想扶贫。新阶段扶贫开发必须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作为先导,以思想的解放促进经济的发展、人口的脱贫。贫困群众既是扶贫开发的受益者,又是扶贫开发的主力军。要通过多层次、多角度、多渠道、多形式,特别是算账对比、现身说法等办法,加强对贫困群众的教育、示范和引导,帮助他们摒弃一切禁锢和制约经济发展的旧观念、旧意识、旧习性,让他们的思想活起来,办法多起来,进一步拓宽脱贫致富的思路和视野,坚定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在国家的支持下,更多地依靠自身的力量,加快发展,走出贫困。

第二,实施整村推进战略,全面落实扶贫开发规划。实施整村推进是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一项新措施。整村推进把扶贫开发的对象直接瞄准最贫困的地区和人群,以贫困村为重点,整合各类扶贫资源,集合各方扶贫力量,对扶贫开发重点村分期分批实施综合治理、配套建设、产业开发,整体改善贫困村的生态、生产和生活条件,逐步实现稳定解决温饱的目标。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实施整村推进战略,紧紧围绕《省—年扶贫开发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全面抓好落实。对现有的扶贫重点村,分轻重缓急,每年选定一批,逐年组织实施,分批分期整村脱贫。规划、项目、资金都要服从和服务于整村推进的需要,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加大对重点村的扶持力度。党政机关帮扶也要立足于重点村,为整村推进提供支持。通过整村推进,不断总结积累经验,运用典型引路,更有力地指导整村推进的顺利实施,确保新阶段扶贫目标的实现。

第三,坚持项目、资金、培训、帮扶到材,覆盖到户。把扶贫工作做到村、做到户,是实现新阶段扶贫开发目标的关键。行政村是农村最基层的组织,家庭承包经营是农村基本的经营形式,只有把项目、资金、帮扶与村、与家庭经营结合起来,才能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做到真扶贫、扶真贫。要以扶贫项目、资金投放、科技培训、优惠政策、帮扶措施等为重点,逐个分解到村到户,落实到村到户。特别是扶贫项目,要坚持以贫困户增收为目标,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选准项目,明确期限,落实到每个村、每个贫困户。科技培训要适应贫困户实施项目的需要,把培训资金、培训对象落实到村到人。机关干部定点帮扶、党员帮助贫困户、社会捐助等活动也要入村到户,从资金、项目、技术、信息、管理等方面直接为贫困户服务。

第四,因贫制宜,因村施策,分类指导。贫困地区条件各异,差别较大,贫困户致贫的原因也不尽相同,必须结合实际,实行分类指导。在工作重点上,总的要从过去追求“饱肚子”向“挣票子”转变,以增收为核心,实现全面发展。对绝对贫困人口,着眼于解决人的基本生存需要,扶持引导他们发展种养业,弥补口粮缺口,维持生计。在这个基础上。积极发展投资小、周期短、见效快、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项目,逐步脱贫;对缺乏生存条件的,采取多种途径就近就地安置,缓解资源压力;对低收入贫困人口则应着眼于稳定解决温饱,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不断提高生存质量和生活水平。同时,帮助贫困村解决饮水难、行路难、用电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增强防灾抗灾能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在扶持方式上,对有经营能力,缺资金、缺技术的贫困户要在项目、资金、技术上给予扶持和指导;对经营能力弱,又缺资金、技术的,采取“借母还仔”、“借种还粮”等办法,扶持他们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对缺少劳动力的,由帮扶干部、农村党员帮助耕种、收割和管理;对患有重大疾病或因天灾人祸致贫的,采取救助的办法;对五保户、因残致贫的,主要通过政府救济、社会救助来解决。

第五,捆绑使用扶贫资金,部分切块到县。资金总量不足是制约全省扶贫开发的重大问题。为了用好有限的资金,实行资金统筹安排,把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和扶贫贴息贷款资金捆绑起来,集中投放使用。从今年起,除省上安排的扶贫重点项目外,从扶贫资金中拿出三分之一直接切块到县,以利于发挥县的作用,更好地安排组织实施扶贫项目,加快整村推进。今后还将逐年增加切块到县资金的比例。调整扶贫资金使用重点,财政扶贫资金主要用于贫困地区发展种养业和科技扶贫、贫困人口劳务技能培训;以工代赈资金主要用于修建乡村道路、建设基本农田和小型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扶贫贴息贷款主要用于能够带动贫困户增收的种养业项目、农畜产品加工和农村牧区小型基础设施项目。通过资金的优化配置,发挥扶贫资金的作用,提高扶贫资金效益。

第六,建立新的扶贫工作机制。为适应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需要,从今年起,全面推行“省负总责,一级抓一级,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扶贫工作新机制,明确各级党委、政府的扶贫工作职责、目标和任务,建立严格的目标考核体系,对扶贫开发和帮扶工作的成效进行综合评价。特别是县一级党委、政府,直接负责扶贫目标、项目、资金的落实,责任更加明确,把责权利一致起来。省上对工作成效突出的地区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或无故完不成任务的给予批评,直至追究相关责任。这种新的扶贫工作机制,有利于调动和发挥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积极性,有利于社会力量和项目资金的整合,有利于扶贫开发规划的顺利实施,全面推进扶贫开发工作。

四、突出重点,把扶贫开发的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

根据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思路和目标要求,今后几年要突出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找准脱贫致富的路子,千方百计增加贫困人口收入。解决贫困问题,关键靠发展。贫困地区一定要把发展经济、增加收入作为新阶段扶贫开发的中心任务。根据我省农牧区经济结构现状,仍然要把农牧业作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来抓。要面向市场,加快农牧业结构调整。种植业生产要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条件下,大力发展杂交油菜、脱毒马铃薯、反季节蔬菜、食用菌、中藏药材和球茎类花卉等特色产业,逐步扩大种植规模。畜牧业生产,要抓住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的机遇,大力发展草业,积极推广舍饲圈养,突出抓好“西繁东育”、“自繁自育”和羔羊育肥,加快牲畜出栏。同时抓好奶牛生产和生猪养殖,使养殖业成为贫困地区脱贫增收的支柱产业。要积极扶持发展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促进特色农畜产品的加工、转化和增值。围绕农畜产品的精深加工,着力培植和发展一批科技水平高、效益好、辐射能力强的加工型龙头企业。要加快乡镇企业的发展。把发展乡镇企业同小城镇建设、中心集镇建设结合起来,重点发展农畜产品加工、商业、运输、饮食、旅游等劳动密集型乡镇企业。牧区要以畜产品的转化加工、中藏药材的种植加工和生态制品为重点,在人口相对集中和靠近季节性畜产品交易市场的小城镇兴办乡镇企业。通过促进二、三产业发展;拓展贫困农牧民的增收空间。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积极争取中央的支持,在减免税收方面重点向贫困地区倾斜。

(二)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

的生产生活条件。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力度,对改变农牧民靠天吃饭的局面,实现农牧区较快发展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首先要解决水、电、路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问题。水利建设要以人畜饮水和发展农田、草原节水灌溉为重点,力争两年基本解决贫困地区的人畜饮水问题,东部干旱山区到年人均建成2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公路建设资金尤其是以工代赈资金要向东部干旱山区和青南牧区适当集中,到年使农业区大多数贫困村通等级公路,牧业区多数牧委会通简易公路。充分利用水能、风能、太阳能和沼气资源,解决燃料不足和照明用电问题,7年内实现户户有电用。通过有线和无线相结合的办法,争取7年内解决青南牧区县至乡、东部地区乡到村的通话问题。加快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7年内使贫困村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达到90%以上。文教卫的基础设施建设要与行业、部门的发展项目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学校危房改造,改善乡村医疗卫生条件。其次,要积极发展以暖棚建设为重点的设施农牧业。东部农业区以109国道交通沿线为重点,多种棚式一起上,建设暖棚经济带,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牧区以牲畜暖棚为重点,到年户均建成牲畜暖棚120平方米,进一步加强防灾体系建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第三,要抓好贫困地区的生态建设,把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与农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与发展集约化经营的种养业结合起来,与农牧民增收结合起来,巩固退耕还林(草)成果,扩大退牧还草规模。省委、省政府决定加大资金整合力度,今年为农牧民群众办10件实事,主要推进水电路和文教卫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办实事计划,重点覆盖了贫困地区,各地要积极配合省几个牵头部门抓好办实事计划的落实,使贫困地区生产、生活、生态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三)抓好异地扶贫和劳务输出工作,扶持贫困群众异

地致富。对缺乏基本生存条件的农牧户继续实施异地搬迁,相对集中安置,改善生存环境,创造发展条件,切实做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要把异地扶贫开发工作与推进城镇化、转移农牧业人口结合起来,加强政府引导、尊重群众意愿,积极探索就近就地调庄移民的新路子。就近就地移民要与小城镇的建设结合起来,为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广阔的空间。要积极做好贫困地区的劳务输出工作,把劳务输出作为一项产业来扶持,多渠道转移富余劳动力,鼓励和引导更多的劳动力到城镇就业和跨区域流动,发展壮大劳务经济,实现减人增收。要制定具体扶持政策,鼓励、支持贫困群众进城出省务工经商。州、县政府要落实劳务输出组织机构,组织和引导劳动力有序流动,提供信息服务,保障合法权益。牧区要结合生态移民,帮助群众向县城和中心集镇转移,把一部分有文化、有经济头脑的劳动力输送到外地谋生,开辟新的致富途径。

(四)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促进贫困地区社会全面进步。提高群众的综合素质,特别是科技文化素质,是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措施,也是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要切实加强基础教育,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措施,加快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步伐,抓好职业教育和青壮年扫盲工作,普遍提高贫困人口受教育程度。到年,25个国定、省定贫困县中未实现“两基”的18个县要实现“两基”,已实现“普九”的县“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5%。健全和完善扶贫培训体系,在全省农牧区实施大规模的科技培训和技能培训。培训内容要以农牧业实用技术、劳动技能和市场营销知识为重点,切实增强农牧民实施扶贫项目的能力、驾驭市场的能力和应对风险的能力。把改善基本医疗条件、培养公共卫生意识和习惯作为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和长期任务,采取有力措施,不断提高贫困村的医疗卫生水平,防治各种传染病和地方病的蔓延和发生,增进农牧民的身体健康。积极扩大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力争到年在贫困地区建立起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牧区卫生服务体系、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特困医疗救助制度,努力解决农牧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问题。建立农牧区特困群众救助制度,采取以解决口粮为主,少量现金补助为辅的救助方式,切实保障农牧区18.7万特困群众的基本生活。对贫困农牧户子女上学实行适当资助,每年从财政扶贫资金中拨出专项资金建立资助基金,与社会捐助资金、银行贷款配套使用。突出抓好贫困地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加强优生优育的服务工作,努力减轻人口增长给贫困家庭和扶贫工作带来的压力。加大科技扶贫力度,抓好先进适用农牧业技术的引进和推广,组织有针对性的配套科技服务,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五)加强资金管理,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扶贫资金是完成各项扶贫任务的有力保证。要建立健全扶贫开发项目建设管理责任制,实行扶贫开发项目行政领导责任制、法人负责制、建设单位质量终身负责制、公示和招投标制、监理制、检查验收制等。扶贫资金实行专户管理,专项下达,专款专用,强化监管,提高扶贫资金管理使用的透明度。金融部门要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服务质量,用足用好国家扶贫信贷优惠政策,使扶贫资金真正起到扶贫的作用。为加强对扶贫项目和资金的管理,省政府办公厅最近出台了《省扶贫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各地要认真贯彻执行。各级纪检、监察和审计部门要加大对扶贫资金的检查和审计力度,确保项目资金按计划足额落实到位,防止资金被截留和挪用。我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扶贫资金是一条“红线”,这条“红线”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准逾越,今后如发现截留、挪用扶贫资金的,要坚决追究主要领导和主管领导的责任。

(六)动员社会力量,形成扶贫合力。动员全社会帮扶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是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一大特色和优势。搞好社会扶贫工作,要狠抓定点扶贫工作的落实。各级党政机关定点扶贫单位要落实帮扶干部,制定帮扶计划,落实帮扶措施。省内各级的定点帮扶工作要落实到贫困乡村和贫困农户。帮扶不单要物质支援,而且要重视干部交流、市场建立、信息服务、人才培训、科技推广、产品销售和劳务输出等。要进一步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尤其要重视发挥非政府组织和民间组织在扶贫开发中的作用。要切实做好辽青对口扶贫协作工作,全方位加强对口扶贫协作,巩固壮大扶贫成果,拓宽协作领域,加深合作程度,提高合作效益。要积极扩大与国际组织在扶贫开发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争取国际组织对我省扶贫开发的帮助和支持。

五、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健全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

扶贫开发是关乎贫困群众生存和发展的大事,是我们党在贫困地区实践“三个代表”的具体行动。各级党委、政府都要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来抓,拿出足够的领导精力,集中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千方百计推进新阶段的扶贫开发工作。

(一)要切实落实扶贫工作责任制。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在省,关键在县。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必须把扶贫开发作为中心任务,以扶贫开发工作统揽全局,负责把扶贫开发的政策措施真正落实到贫困村、贫困户。要继续实行扶贫工作党政“一把手”负责制,把扶贫开发的效果作为考核贫困地区党政主要负责人政绩的主要依据。贫困县党政主要领导和主管扶贫工作的领导要相对稳定,一张蓝图干到底。

(二)明确各级职能部门的扶贫工作职责。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战略能否顺利推进,关键取决于各级党委、政府的协调和领导,取决于各职能部门的相互配合和综合推进。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领导和协调,统筹考虑;整合扶贫资源和项目,动员各方面力量,真正形成扶贫开发合力。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把扶贫开发纳入本部门工作规划,统筹安排,主动配合,切实担负起本部门的扶贫开发责任,发挥好项目实施中的服务、指导和监督职能。

(三)完善新阶段扶贫开发目标管理和考核体系。根据扶贫开发总体规划下达年度目标任务,建立以解决贫困人口温饱数、贫困人口收入增加水平、扶贫资金使用效益为核心指标的目标考核体系。采取重点考核与一般考核相结合、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对扶贫开发的工作进行综合评价,严明奖罚。

(四)加强扶贫开发机构和扶贫开发队伍建设。贫困县要重视和加强扶贫机构和扶贫工作队伍建设,使之与新阶段的扶贫开发工作相适应。凡有扶贫开发任务的县每年都要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的扶贫开发工作经费,保证扶贫开发工作正常运行。各级扶贫办作为党委政府扶贫工作的专门机构,一定要增强责任意识,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更好地履行职能。

(五)加强贫困地区基层组织建设。全面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选准、配强脱贫致富带头人。鼓励在外创业的优秀党员回到贫困村担任党支部书记,缺乏合格人选的贫困村,可从县、乡机关党员干部中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积极推广未就业的大学生担任村干部的经验,为基层党政组织注入新鲜血液。认真落实“三培双带”,利用各种培训手段,每年对贫困村党支部书记集中培训一次,提高村党支部书记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

社区扶贫工作总结篇5

一、活动主题、目标和范围

(一)活动主题:奉献一份爱心,点燃一盏希望。

(二)主要目标:以“奉献一份爱心,点燃一盏希望”为主题,通过发动全镇社会各界广泛、自愿参与,为我镇贫困户扶贫开发等募集资金;募捐款主要用于贫困人口的危房改造、大病救治、困难家庭大学新生救助,公益设施建设。

(三)活动范围。在全镇范围各行各业、社会各界全面开展。

二、组织协调

为加强我镇“县2015年‘扶贫日’系列活动”的组织协调,由镇社事办牵头,会同党政办、经发办、财政所、社事中心、项目办、农技站、镇团委、国土所、联通营业部、派出所、交警三中队、计生服务站、官兴农商行等单位统筹做好活动的组织筹备工作,各有关单位要抽调精干力量具体负责活动筹备和组织实施工作。

三、活动形式和内容

(一)召开全镇动员会议。9月下旬,结合《县2015年“扶贫日”系列活动方案》有关精神,召开镇2015年“县2015年‘扶贫日’系列活动”动员会议,对今年开展“爱心扶贫”活动进行动员部署(各部门责任分工请见附件)。(社事办主办,党政办协办)

(二)开展爱心募捐活动。10月15日、16日,镇机关、各村(社区)、镇属各企事业单位、个体户,组织发动干部职工、爱心人士、社会组织、企业自愿参与“奉献一份爱心、点燃一盏希望”献爱扶贫募捐活动。(参加单位:镇机关单位、各事业单位、社区、镇内中小民营企业)(社事办、各单位、社区)

(三)开展“爱心救助在行动,善举结对惠万家”活动。从10月1日起至2016年1月6日,发动和引导我镇机关党员干部职工、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和企业开展“一帮一”、“多帮一”或“一帮多”爱心结对共建帮扶活动,努力帮助我镇困难家庭解决最迫切、最现实的实际困难。通过活动,同步建立“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帮扶平台”建设,努力发挥网络信息平台使用效应,联动社会力量及慈善资源,促使全镇形成常态化的大救助机制。

(四)开展走访帮扶贫困户活动。9月1日至农历年底,镇上所有领导、党员干部职工都要到贫困户走访、慰问2次以上。填报扶贫工作日志,行程专项扶贫方案。积极组织爱心企业、个体户、爱心人士到扶贫村、组、户走访慰问,了解困难群众生产生活,关心群众疾苦,尽力落实帮扶项目。社区、各村、各单位要组织党员、干部职工、社会组织到贫困村、困难户开展特殊党日活动以及访贫慰问、送温暖献爱心等系列活动。

(五)开展“认领、认建、认捐”工作。结合实际,上报1至3户人口多、无劳动力、贫困程度深的特困户(或因大病因伤亡致贫户),上报1至3个急需解决又未列入十三五规划和下步扶贫规划的扶贫项目(主要包括:人行便民桥、村组通车路桥、微型饮用水库(塘)、人畜饮用水渠、村小学附带项目、村集中场所附带项目、便民路、断头路、出山路等)。经特困户自愿申请救助、同意公布其家庭情况的,通过上网公示、呼唤爱心救助,让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申出援助之手,定向自认、自领、自捐,真正体现出社会帮扶的特色。

(六)开展“社区服务日”活动。以社区综合服务管理中心示范点为平台,广泛开展以“奉献一份爱心、点燃一盏希望”为主题的社区献爱心活动,帮助社区老人、困难家庭等社会特定群体。

四、活动组织和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镇社会扶贫暨扶贫日系列活动领导小组,由办公室、社会事务办会同相关单位和各村(社区)按照分工执行实施。各部门、各单位要指定专人负责具体工作,建立联络员制度,发挥职能作用,切实承担责任分工,建立上下联动、部门协助工作机制,确保整个系列活动圆满完成,达到预期效果。

(二)加强宣传发动。各部门各办各村要认真做好社会扶贫暨扶贫日系列活动宣传报道工作,要大力运用网络平台,如微信、微博等新型媒介慈善信息,组织新闻媒体进行系列采访报道,重点报道各类扶贫济困先进典型事迹,大力宣扬乐善好施优良传统,不断拓展参与群体,努力营造政府搭台、社会参与的良好活动氛围。

社区扶贫工作总结篇6

这次全市扶贫宣传工作会议,是经市办党组研究决定召开的。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20*年全市扶贫宣传工作,表彰先进单位和个人,安排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扶贫宣传工作,开展宣传信息工作业务培训,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增强责任,提高素质,推动全市扶贫宣传工作再上新台阶。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20*年扶贫宣传工作回顾

20*年,全市扶贫部门把扶贫宣传纳入业务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作为扶贫系统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来抓,各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缓解贫困、缩小差距、促进和谐为目标,采取有力措施,继续加大扶贫宣传工作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简报等宣传媒介,大张旗鼓地宣传扶贫开发工作,及时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做法和典型事迹,为大力宣传党的各项扶贫开发政策和营造全社会参与扶贫开发工作的良好氛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扶贫宣传信息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年全市扶贫系统在市以上媒体和刊物发表扶贫宣传稿件和调研文章836篇,其中国家有关媒体、刊物39篇,省级有关媒体、刊物2*篇,市级590篇;调研文章79篇,宣传信息757篇。省级以上用稿总量较上年有所增加,且扶贫系统干部自撰自写的稿件占主体,在全省扶贫系统宣传调研用稿中我市再次名列第一,实现了“三连冠”。同时,《市扶贫开发简报》扩大了信息容量,更加注重动态性、典型性、经验性等方面内容的宣传报道,办刊期数达23期,办刊水平有所提高;扶贫开发信息网站内容丰富、更新及时、管理规范、运行安全,全年累计点击量突破16万人次,日点击人数达到400多人次,已成为社会各界和公众了解我市扶贫工作的一个重要窗口。回顾总结一年来的工作,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领导重视,组织领导到位。全市扶贫部门从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扶贫宣传调研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其纳入与扶贫业务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作为发挥参谋职能、凝聚社会资源、打造扶贫文化、锤炼干部队伍的重要抓手来抓。各级都成立了宣传调研工作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亲自担任组长,明确了分管领导和骨干宣传员,形成了“领导重视、专班负责、人人参与”的扶贫宣传调研工作格局。竹溪县扶贫办高度重视扶贫宣传工作,成立了由办主任任组长的扶贫宣传工作领导小组,各科室安排了具体人员负责,做到有人管,有人抓落实。4月份,该办组织机关有关人员参加了全县新闻信息宣传报送通讯员培训班,并聘请了一名特约信息员,建立了扶贫信息网络,加强了通讯员队伍建设,使扶贫宣传工作更具针对性、实效性。

二是任务明确,工作责任到位。年初全市扶贫系统会议对20*年扶贫宣传工作进行了表彰,对20*年扶贫宣传调研工作明确了基本思路、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并将宣传调研纳入对各县市区扶贫办和市办全体干部职工20*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明确任务,考核兑现。房县和郧西县扶贫办为充分调动全办干部职工的热情,制订和完善了宣传工作计划和奖励办法,年初根据每个同志的岗位责任和基本素质,将宣传任务明确到每一名干部,并纳入年终岗位责任考核,严格考核兑现,鼓励全办干部职工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多角度、多层次挖掘扶贫典型,报道扶贫工作动态,展示扶贫开发成果。郧西县全年共有135余篇通讯稿件被国家《老区建设》杂志、《湖北扶贫简报》、《*日报》、《*论坛》、《*扶贫简报》、《*扶贫开发信息网》和电视台等新闻媒体采用,其中在市级以上媒体上采用达135篇,为该县扶贫开发工作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是重点突出,推进措施到位。市县紧紧围绕全市扶贫工作的主线,突出政策宣传、工作宣传,狠抓重点和难点问题调研,不断提高扶贫工作影响力和感召力,努力为同级党委、政府当好决策参谋。在宣传内容上,重点突出政策宣传、动态宣传、经验宣传和问题调研,及时宣传了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方针政策,报道了党委、政府扶贫工作的决策部署,总结了一批先进典型,开展了一批课题调研,形成了《郧西县实施回归工程,惠泽贫困群众》、《*市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调研与思考》、《关于我市新阶段扶贫资金投入使用情况的调研报告》等一批调研成果,并先后被省市刊物采用,部分调研成果得到了及时转化,为服务决策、推动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4、争取主动,营造氛围到位。今年,市人大将扶贫开发工作情况纳入专项视察内容,组织4名专职常委、16名县市区人大代表,历时1个月,深入到8县市区的23个乡镇、30个村,先后对78个扶贫项目进行了视察,市人大三届第22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的专题报告,与会人大常委对全市扶贫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及推进方式给予了高度评价,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意见建议,市政府及时拿出了整改报告。丹江口市、郧西县、郧县、竹溪县人大也分别组织了扶贫专项视察活动,让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了解扶贫开发工作的形势、任务,更加关注与支持扶贫开发工作,并通过他们来宣传、推介扶贫开发工作,为开展扶贫开发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收到了较好效果。

5、完善机制,激励引导到位。坚持以创新激励机制为手段,通过调动广大干部职工参与扶贫宣传的积极性,形成齐抓共管、全员参与的工作局面。一是实行目标考评机制。将扶贫宣传调研工作纳入对各县市区扶贫办、市办各科室及宣传组成员的年度工作责任目标考核范围,明确了具体任务目标和考核方式标准,年终考核兑现。二是实行定期督办通报机制。加强了系统上下沟通,及时反馈情况,引导各单位针对性做好扶贫宣传工作,以此达到相互促进、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三是实行奖励激励机制。在全市扶贫系统会议上,市办对20*年度扶贫宣传工作先进单位和10名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对20*年用稿情况进行了通报。按照“分级负责、分级筹资、分级奖励”的原则,市扶贫办、竹山县扶贫办、房县扶贫办、茅箭区扶贫办等单位,对干部职工发表的稿件都进行了奖励兑现。通过这些激励机制,有效地调动了干部职工参与扶贫宣传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

过去一年扶贫宣传工作取得的成绩是领导高度重视的结果,是全系统干部职工积极参与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办党组向全系统干部职工特别是在座各位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是少数单位重视不够,人员不落实,措施不到位,宣传组织领导工作还不够主动。二是工作开展不平衡。市办内部科室之间和县市区扶贫办之间工作不平衡,在各级媒体上用稿不平衡。三是稿件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有影响力、高质量的稿件不多,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问题总结不够,经验典型的挖掘深度不够,对当前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研究不够。

二、充分认识做好扶贫宣传工作的重要性

扶贫宣传是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完成新阶段扶贫开发任务的重要保证。做好扶贫宣传工作是发挥好决策参谋职能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是凝聚社会扶贫资源的重要抓手、是打造扶贫文化的有效途径、是锤炼干部队伍素质的良好载体。扶贫开发进入新阶段以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全党指导思想的确立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以及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目标的确立,对新阶段扶贫开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做好扶贫宣传调研工作的意义更加重大。

(一)做好扶贫宣传工作有利于广大贫困地区干部群众掌握党的方针、政策,能够让全社会进一步了解贫困地区的状况和贫困群众的呼声。落实国家扶贫政策,提升扶贫工作成效,争取社会各方支持,离不开扶贫宣传工作。扶贫宣传是贯彻落实党和政府各项扶贫方针政策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全社会了解扶贫、认识扶贫、参与扶贫的重要手段。通过宣传扶贫政策和“兴建创”的思路,可以扩大群众知情权,引导群众参与扶贫项目的建设和管理;通过推介扶贫开发工作中的好典型、好做法,可以反映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体现出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根本宗旨,更好的引导和激励广大干部群众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做出新贡献;通过总结宣传扶贫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可以争取领导支持,争取政策投入。同时,中央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拉动内需的举措,国家实行新的扶贫标准、扩大扶贫政策覆盖范围,贫困地区必将在政策环境、资金投入、项目争取等方面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也要求扶贫部门适应新形势,顺应贫困群众的新期待,进一步做好扶贫宣传工作,引导贫困地区群众抓住机遇,振奋精神,鼓足干劲,加快建设步伐;调动各种因素,整合各种资源,创造工作平台,为推动全市扶贫开发工作进程和全面实现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目标提供更有力、更有效的服务,努力把扶贫开发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二)做好扶贫宣传工作有利于进一步理顺思路、更新观念、创新机制,促进扶贫开发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宣传调研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是密切联系群众,制定扶贫政策的重要基础,是深入实际、联系群众、了解和反映社情民意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是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关键性措施。扶贫部门作为政府主管扶贫开发工作的行政机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为党委、政府当好决策参谋。能否参在点上、谋在关键,取决于我们调查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取决于我们认识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市委、市政府把扶贫开发确立为全市三大历史性任务之一,说明已经把扶贫开发工作提升到一个更高的位置,要求把扶贫开发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切入点来抓,这是对扶贫部门提出的新要求和新考验。扶贫开发任务越重,扶贫宣传鼓劲工作越要跟上。扶贫部门必须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更新观念,改进和加强扶贫宣传工作,不断提升工作水平,扩大宣传效果,更好地发挥宣传调研工作的鼓劲、助威、探路作用,服务和促进全市扶贫开发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做好扶贫宣传工作有利于及时总结交流实践中创造积累的新经验,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提高工作成效。扶贫宣传是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和交流扶贫开发经验的重要平台。通过扶贫宣传,有利于坚定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搞好扶好开发的信心和决心;有利于及时反映扶贫开发的新思路、工作的新举措,着力营造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氛围;有利于及时总结推广各县市区在扶贫开发实践中创造积累的新鲜经验,进一步提高我市扶贫开发的成效。各县市区紧紧围绕扶贫开发重点工作,因地制宜,积极探索,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抓住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思路清晰,措施有力,效果明显。开展扶贫宣传,就是为了引导干部群众增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好地宣传动员群众、引导教育群众、帮助服务群众,增强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是为了在继承和发扬成功经验和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大力推进工作创新,形成新思路,探索新办法,开辟新途径,取得新成效。

(四)做好扶贫宣传工作有利于进一步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和参与扶贫开发工作,营造社会各界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扶贫工作是党和政府的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也是一项社会性的工程。我市是国家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居民与农民之间发展差别大,贫困面大,低收入人口存量多,扶贫开发的任务十分艰巨。政府力量仍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扶贫开发的主要力量,社会力量已经成为扶贫开发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宣传是一种沟通的桥梁,宣传是一种回报的方式,宣传更是一种推动的力量。用事实说话,用真情感人,通过深入不断地加大对农村贫困状况的宣传、对扶贫工作过程的宣传,对社会帮扶工作的宣传,可以吸引社会更多的人来关注扶贫事业,参与扶贫事业,支持扶贫工作,为深入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动员更多的资源、凝聚更大的力量、形成更好的合力。实践证明,在公共传媒高度发展的今天,宣传工作在扩大扶贫工作影响,动员社会各界关注贫困地区、支持扶贫事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烟草局之所以能够十几年如一日地帮扶我市,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郧西县和竹溪县的干部群众通过各种渠道表达了感激之情,留住了国家烟草局的心,与他们建立了真感情。

社区扶贫工作总结篇7

打赢脱贫攻坚这场仗,就必须深刻领会脱贫攻坚会议精神,准确把握,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撸起袖子加油干,只有这样,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脱贫攻坚的心得体会汇总,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脱贫攻坚的心得体会汇总一

今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去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消费扶贫是帮助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的一种扶贫方式,是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今年3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我省要培育建设一批消费扶贫平台,通过消费扶贫助力贫困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在今年6月30日第十个“广东扶贫济困日”到来之际,全省各地区各部门要贯彻落实好相关决策部署,紧紧抓住消费扶贫这个重要抓手,以更大的力度和创新举措,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一、政府、社会、企业和贫困户四方共同发力、形成合力

消费扶贫的特点就是政府、社会、企业和贫困户四方共同发力、形成合力,通过市场手段,有效打破贫困地区农产品“产、供、销”壁垒,促进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帮助贫困户增产增收,构建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进而形成一个“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的扶贫格局。

广东人民素有从善帮扶的传统。要广泛动员爱心企业、社会组织、公民个人以及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工会组织、干部职工积极支持、参与消费扶贫,发挥各自优势,履行社会责任,通过“以购代捐”“以购代帮”等形式,引导企业到贫困地区建立“菜篮子”基地,进一步扩大对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规模,提高持续消费力。银企配合商务部门开展“提信心、惠民生、促消费”活动,支持发放扶贫消费券、电子消费券,引导社会各界踊跃参与消费扶贫。充分调动贫困户的生产积极性,激发自主发展的内生动力,培养市场竞争意识,大力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以此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层次的产品消费需求,从而为致富增收带来经济收益。

二、加大力度扶持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

消费扶贫与产业扶贫息息相关,发展扶贫产业是实现贫困户脱贫之根本。要立足于广东贫困地区自然环境、蔬菜种植、畜牧养殖等自然条件以及自身优势打造扶贫产业,引导更多产业项目落户贫困地区,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通过产业帮扶提升贫困地区和人口的“造血”能力。

结合我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富民兴村规划,大力发展种植产业及养殖产业等,坚持“农业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帮扶模式,促进产业升级。以农产品加工和农村“双创”为重点,帮助搭建全产业链,打造形成从农户种植到合作社规模化种养殖,再到大型企业深加工,最终供应给平台和销售市场的链条,真正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积极拓展农业保险覆盖面,加大对贫困农户农业保险的政策性补贴力度,支持贫困户发展产业的扶贫小额信贷发放,适当延长受疫情影响还贷困难贫困户的还款期限。

促进贫困地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引导贫困户开展诸如农副产品认种认养、微田园生产等服务,兴办乡村民宿,打造各具地方特色的旅游服务品牌。结合打造“粤美乡村”旅游品牌,深入挖掘贫困地区自然生态、历史文化、地域特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民族手工艺品、传统农耕文化等资源,做好名人故居、古道古树的修复保护工作,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升级。针对粤东粤北贫困山区红色资源丰富的特点,弘扬红色文化,发展红色旅游。

三、通过标准化提升贫困地区农产品供应水平和质量

消费端的搭建是消费扶贫的一个环节,长期持续的消费有赖于贫困地区农产品和服务提升水平和质量。大力推动绿色消费,必须实现绿色发展,加快贫困地区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绿色化体系建设,通过标准化逐步健全生产标准、产品标准和质量可追溯体系,通过在品牌标识、包装设计方面的改进,以贫困地区的生态优势、绿色信誉促进绿色消费。

依托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华南农业大学、各地市的农技站等,对贫困地区、贫困户进行技术帮扶,把农业技术、社会力量“引进来”,切实推进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全方位提高农民技能,提升贫困地区农产品供应水平和质量,推动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进入珠三角乃至整个粤港澳大湾区。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提高农产品供给的规模化组织化水平,增强农产品持续供给的能力。同时,根据各地基础条件和区位环境,引导贫困户实现差异化发展,防止产业、项目同质化恶性竞争。

四、着力拓宽扶贫产品线上线下销售渠道

消费扶贫一头连着贫困地区和人口,一头连着广阔的消费市场。必须积极探索完善“互联网+线下零售”销售模式,拓宽扶贫产品销售渠道。

线下推广方面,深入实施广东“消费扶贫直通车”工程,将产自贫困地区的优质农产品通过展销的形式,优先推广到机关、部队、学校、企业、社区、园区、商场,帮助农产品开拓市场,实现增值超值。广泛组织各地搭建消费扶贫交易博览会推介平台,设立消费扶贫专馆、专区、专柜及推广快递进村等,为社会各界购买扶贫产品、参与消费扶贫提供便利条件。

线上平台方面,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平台,通过微博、微信、直播、抖音、众筹等形式,减少交易环节,降低流通成本,提高销售效率,助力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可借助中国社会扶贫网、广东移动岭南优品、东西优选网和阿里巴巴“村淘”、腾讯“为村”等平台,开设精准扶贫优质产品网店,形成稳定的线上销售渠道。借助“农特产品+直播+电商+助农”模式,提高扶贫产品知名度,提升品牌价值。培训提高贫困人口使用网络的能力,为贫困户及村民讲解电商知识,帮助他们及时了解市场需求、掌握市场信息,克服抗风险能力弱、容易跟风种养、销售渠道信息不通等问题。

五、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我省贫困地区仍然存在道路交通建设滞后、村容村貌需要改善、贫困户素质亟待提升、脱贫返贫风险高等问题,农产品运不出去、旅游消费引不进来,严重制约消费扶贫的效果。各级政府要加大扶贫财政投入,合理利用扶贫资金,加大珠三角地区通达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扶贫产业生产基地,完善边远山区物流仓储基础设施,铺设流通服务网点。深入实施环境改造工程,改善村容村貌、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让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乡村民俗、传统民歌、传统技艺等重新回到公众视野,发展乡村旅游,满足消费者回归自然、感受田园生活、体验乡村文化的需求。

精准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乘着实施“粤菜师傅”“南粤家政”“广东技工”三大工程的东风,推动珠三角地区职业教育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让更多的贫困农户学子接受职业教育,提高技能素质。要巩固脱贫成果,健全完善贫困人口监测预警机制,对脱贫贫困户进行动态监测,确保脱贫户不返贫。加强对扶贫企业和贫困群众规范管理、教育,坚持诚信守法、品质为先,严肃查处消费扶贫中的欺诈行为和打着消费扶贫旗号敛财牟利行为,树立良好口碑,形成消费扶贫长期效应。

脱贫攻坚的心得体会汇总二

3月6日,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越来越近,面对疫情造成的不利影响,要保质保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亟需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深度贫困区脱贫靶向再发力。青海省是党中央明确的“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经省级核查,剩余的17个贫困县、170个贫困村符合摘帽退出标准。针对深度贫困区脱贫,应采取更集中的支持、更有效的举措靶向发力,在新增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新增涉农资金方面倾斜支持,优先安排公益性基础设施项目、社会事业领域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增加金融对深度贫困地区的支持,坚决攻克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强化当地因病致贫等特殊贫困群体的精准帮扶。资产收益扶贫措施主要向因病致贫返贫家庭倾斜,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动态化精细化管理,确保病有所医、残有所助、生活有兜底。

基层社会治理施政显实力。疫情延缓了脱贫攻坚的步伐,一些地区出现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受阻等具体问题。如何把疫情带来的影响降到最小,巩固脱贫攻坚战成果,成为当下青海省脱贫工作重中之重。近期以来,青海省着力加快建立同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经济社会运行秩序。根据各地区情况,从就业政策、岗位供给等方面,制定补贴、社保费阶段性减免、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就业补贴等政策落地细则,帮助企业稳岗减负,降低求职者就业成本。同时继续强补“两不愁三保障”,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支持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解决好青海特色扶贫农畜产品滞销问题,以实际行动履职尽责,坚决打赢决战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产业发展精准帮扶再用劲。产业扶贫既是促进贫困人口较快增收达标的有效途径,也是巩固长期脱贫成果的根本举措。立足贫困地区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实施产业扶贫,能够有效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虽然青海省在围绕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实现基层地区精准脱贫方面取得较大成效,但同时也面临着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与精准脱贫成效存在不稳定性等问题。因此,要实现当地产业帮扶脱贫就需要努力克服疫情影响,落实分区分级精准防控策略,集中精力加快推进脱贫攻坚,特别是要组织好产销对接,开展消费扶贫行动,利用互联网拓宽销售渠道,多渠道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加大因地制宜发展资源经济,支持贫困村对村级集体未承包到户的土地等资源,集中开发或引进企业联合开发集体经济增收项目,增加贫困村的“造血”功能。

各方协助多措并举固成果。脱贫攻坚不是某一个部门、某一个地方的事,而是需要各方力量相互配合,互补短板,方能如期脱贫;脱贫攻坚也不是短期的、临时性的事务,需要持久追踪,巩固成果,方能避免返贫。持续扎实做好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支援等工作,继续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整合一切可以整合的资源,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向脱贫攻坚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已是当前的重要政治任务,是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的重要保证。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接续推进青海省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需进一步把产业发展作为脱贫攻坚与生态建设、乡村振兴的关键衔接点,充分运用乡村振兴的手段和要素,合力攻坚、顽强作战,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脱贫攻坚的心得体会汇总三

目前,全国还有52个贫困县未摘帽、2707个贫困村未出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未全部脱贫。虽然同过去相比总量不大,但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最难啃的硬骨头。现在到年底只剩下6个半月左右时间,一分一秒都显得珍贵,与时间赛跑,与贫困较量,啃下最硬的骨头,攻下最后的堡垒,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收官之战。

挂牌督战,补齐短板、夯实基础。今年5月四川凉山州支尔莫乡阿土列尔村的84户贫困户,陆续搬进了位于县城集中安置点的新家,从此,他们走出了“悬崖村”。类似的“悬崖村”决不止这一个,异地搬迁决非“盖房”和“搬家”那么简单,更不意味着扶贫的终止,是“授鱼”到“授渔”的开始,如“悬崖村”搬进了新家之后,当地政府为搬迁群众提供就地就业岗位,引导劳动力外出务工等,而且充分利用悬崖上的村庄发展旅游业,让搬迁群众长远受益。从全国而言“三保障”突出问题虽然基本解决了,但稳定住、巩固好还有大量工作要做。要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不仅是数量,还在于质量,不仅在当前,更在于长远,这就要求在冲刺关头要实行严厉的挂牌督战,做好扫尾和后续运行工作,“输血与造血”并举,补齐短板,夯实脱贫基础。

拉长农业“产业链”,促脱贫防返贫。产业扶贫是实现贫困人口脱贫的重要出路,也是防止返贫的长远之策。一方面要立足于主业,做大做强产业,如有富硒资源的地方,大力发展富硒水稻、蔬菜、茶叶等,有养蜂优势的地方,大力发展养蜂业......突出主业,打造品牌。另一方面要多业发展,如,将特色农产品实行储藏、加工等,提升农产品价值,利用好山美景、大棚植物园、生态农业工厂发展旅游业,革命老区瑞金,按照“以红为主,以绿衬红、红绿融合”的发展思路,打造乡村旅游示范点,不断推进“旅游+现代农业”的融合发展,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产业是棵“大树”,不断的延伸让其“成林”,为脱贫、防止返贫装上安全罩、筑牢防护网,使贫困群众能脱贫更能致富。

用更多的“金点子”,拓展增收致富“新路子”。在脱贫攻坚冲刺阶段,既要有顽强拼搏的“勇”,又要有沉着应战、决战决胜的“智”,动脑筋想办法用妙招,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如,解决贫困劳动力就业问题,不仅是出外务工,而且还要加快就地解决,办好扶贫车间,提高生产效益;既要盯着工厂,又不能放弃“农场”,根据不同的群体,不同的需求,安排不同的岗位。又如,推广新品种,不仅要鼓励种,还要提供技术服务,不仅要“产”,也要帮助“销”。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一些领导干部参与“直播带货”,收到良好的效果,“小直播”显示出大智慧,为脱贫致富拓展出新路子。

打赢脱贫攻坚战既要实现全部脱贫,又要阻断致贫返贫,还须做好与乡村振兴战略对接。必须进一步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争分夺秒,攻克脱贫攻坚最后堡垒,取得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脱贫攻坚的心得体会汇总四

2020年6月8日,赴宁夏考察调研。这是全国两会之后他的首次国内考察。当天下午,先后来到吴忠市红寺堡镇弘德村、黄河吴忠市城区段、金星镇金花园社区,了解当地推进脱贫攻坚、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促进民族团结等情况。每个考察点都寄寓着他的深情牵挂。

与宁夏的故事要追溯到1997年。那一年4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同时也是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组长的第一次来到宁夏。此后,他一直关注、牵挂着这片土地。从1997年到2020年,24年里他4次考察宁夏,对宁夏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其中蕴含的脱贫攻坚致胜之道更是值得广大党员干部认真研学。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2016年在宁夏考察时,强调,“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近年来,全国各地认真学习贯彻关于产业扶贫的重要论述,遵循市场规律,精准施策,发挥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形成产业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户参与生产、实现就业、分享产业红利,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贡献了重要力量。事实证明,发展产业既是带动群众就业、促进群众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路径,更是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最有力最可靠的支撑,各地在推进脱贫攻坚工作时,一定要着力发展产业,努力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移民搬迁是脱贫攻坚的一种有效方式。1997年7月15日,“闽宁村”在一片戈壁上破土动工。“闽宁”,是为永宁县的生态移民点取的名字,也是“闽宁协作”开花结果的一个见证。正如所说,移民搬迁是脱贫攻坚的一种有效方式。自闽宁村正式奠基至今二十多年,当初荒芜的戈壁变成了接纳6万多生态移民的闽宁镇,水电路衣食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年来,各地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方式,努力让生活在“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那些地方的群众搬迁到适宜生产生活的地方,有效加快了脱贫攻坚进程。事实证明,易地扶贫搬迁是“挪穷窝”与“拔穷根”的治本之举。因此,各地在推进脱贫攻坚时要运用好易地扶贫搬迁这一重要方法,同时全方位解决人往哪里搬、钱从哪里筹、地在哪里划、房屋如何建、收入如何增、生态如何护、新村如何管等问题,确保移得出、稳得住、住得下去。

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必须长期坚持下去。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强调,“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必须长期坚持下去。”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大战略,是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大举措。“闽宁协作”在戈壁滩上结出的丰硕成果就是对此的有力证明。2020年5月17日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也将东西双向开放协同并进作为了西部大开发的目标之一,对接下来的帮扶政策进行了阐明。因此,党中央、国务院一定要支持西部地区拓展区际互动合作,鼓励西部地区积极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战略,加快推进重点区域一体化进程,让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长期坚持下去。

从昔日的苦瘠之地到今天的塞上江南,宁夏的发展是始终的牵挂。牵挂背后蕴含的脱贫攻坚致胜之道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明了方向、鼓足了干劲,广大党员干部必须认真学习、全面贯彻,以非凡的意志和智慧,奋力书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脱贫攻坚的心得体会汇总五

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传统工艺具有带动贫困地区群众就近就业、居家就业的独特优势,是助力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连续出台文件,大力推进文化扶贫,振兴贫困地区传统工艺,并选取确定了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等10个第一批“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目前,由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扶贫办共同支持地方建设的此类工坊已超过2000所,带动非遗项目2200多个,培训近18万人,带动50万人就业,其中有2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

实践证明,“非遗+扶贫”已成为一条很好的脱贫路径,正在有效促进非遗资源丰厚的贫困地区人口增产增收。特别是以传统工艺类非遗为主的产品,植根于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在带动就业与脱贫方面有着独特优势。比如贵州省雷山县麻料村,曾是当地闻名的“银匠村”,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村民们大都外出务工,“银匠村”成了“空心村”。近两年,通过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村里以“合作社+工坊+贫困户”模式,运营银饰锻制和非遗旅游。现在,很多村民又拾起了祖传手艺,“空心村”重新变回了“银匠村”,并成功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非遗+扶贫”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要变成稳定持久的生产力,仍需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特别是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很多“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也受到巨大冲击,不仅游客数量锐减,产品销售也出现困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化和旅游部会同商务部、国务院扶贫办计划在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联合举办首届“非遗购物节”,通过引入各大电商平台,解决非遗产品销售难题,打通文化扶贫的“最后一米”。

为了办好“非遗购物节”,很多地方正在加强对传承人的电商知识培训,以便他们更好地利用网络平台。同时,在“非遗购物节”统一标识下,各大电商平台也迅速行动,包括阿里巴巴、京东、苏宁、拼多多在内的多家网络平台,已分别从时间段、定位、优惠政策等方面予以助力。满族剪纸、苗族银饰、彝族刺绣、壮族织锦、临夏砖雕……不少贫困地区的非遗产品,正在借助电商平台,进入现代消费的“主战场”,打开就业致富的“新天地”。

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这也是一场难得的“非遗盛宴”。大家可以在非遗购物体验中,共享非遗保护成果、共同参与非遗保护,并以实际行动支持“非遗+扶贫”,为脱贫攻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社区扶贫工作总结篇8

根据**区委《中共**市**区委办公室**市**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我区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的实施意见》(**办发〔〕6号),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扶贫工作精神,促进我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经局党组研究,结合单位工作实际,

制定《**区国家税务局挂钩扶贫工作方案》,本方案适用于2012年度及今后的挂钩扶贫工作。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扶贫工作部署,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的方针,全面实施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战略,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健全责任制度,完善扶持措施,整合资源,全力以赴,加大对挂钩扶贫点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切实为扶贫点解决实际困难,实现扶贫开发目标,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二、领导小组

组长:叶伟发局长

副组长:何金玲副局长

易泰山副局长

李越利副局长

阮洪业副局长

唐延安纪检组长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局办公室,由梁勇生同志任办公室主任,郑茂春同志为挂钩扶贫联络员。今后若因人员变动,其工作由下一任职人员相应负责。

三、主要任务

(一)深入扶贫点开展调查研究,对需要扶贫人员进行排查。目前,经过排查,有十七名贫困人员被列入扶贫对象。

(二)春节前夕到扶贫点进行献爱心、送温暖活动。

(三)帮助扶贫点开发有特色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发展能够带动全村脱贫致富的生产经营性项目。

(四)发挥单位的各种优势,帮助扶贫点协调解决基础项目建设。

(五)整合本单位资源帮助解决其他实际问题。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全体干部职工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切实增强政治责任感,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对扶贫工作的认识,做到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不搞形式主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到切实为贫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上,从思想上端正对贫困群众的认识,认真开展各类扶贫项目,为挂钩扶贫点脱贫致富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二)强化措施,落实责任。在对扶贫点调查研究在基础上,结合单位实际,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列入单位年度工作计划,落实责任领导、责任人、责任股室,确保扶贫工作落到实处。

社区扶贫工作总结篇9

各位领导:

根据20__年度县委中心组理论学习活动的安排,我就我县“十一五”以来扶贫开发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和基本经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十二五”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重点工作作如下发言,不足之处,请各位领导给予批评指正。

县“十一五”期间被列为全省52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以来,我县扶贫开发工作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国家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历史性战略机遇,把尽快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进而实现脱贫致富作为扶贫开发的首要任务,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牢固树立“大扶贫”的工作理念,紧紧围绕“整村推进打基础、产业开发调结构、劳务输出抓增收、易地开发建新村”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努力提高扶贫开发水平,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综合开发,全面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十一五”扶贫开发取得的主要成效和基本经验

—我县扶贫开发项目总投资(不含群众投工献料折资)为1521(文秘站:)4.34万元,其中省级财政扶贫资金7139.8万元,占总投资的46.9%;部门整合资金5314.73万元,占总投资的34.9%;社会帮扶资金2759.81万元(含物资折款),占总投资的18.2%。通过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有力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通过发展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群众的综合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通过对农民住房的改造、劳务输出、科技培训,贫困人口的观念意识得到了根本的转变,通过农村适用技术培训和推广,科技成果在种植、养殖、加工业等被广泛运用,贫困人口得到了实惠,经济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一)主要成效。一是贫困状况得到缓解。实施“十一五”扶贫开发工作以来,大量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部分村组整体基本解决温饱,贫困状况得到缓解。据不完全统计,—累计基本解决1.6万人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二是贫困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幅度提高。通过扶贫项目的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人畜饮水、农村电力、乡村道路状况等有了明显改善,为解决温饱奠定了基础。三是贫困地区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农业产业结构逐步得到调整和优化,各项社会事业有所发展。“十一五”期间是县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较快的时期,经济总量普遍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农业产业结构逐步得到调整和优化,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增强。,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968元,比的1152元增加816元,增长71%。全县贫困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卫生和办学条件明显改善,缺医少药状况得到缓解。四是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扶贫开发不仅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而且改变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大部分地区“等、靠、要”的思想逐步消除,安居自满、小富即安、封闭保守、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逐步被商品观念、市场观念、科技观念所代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进一步增强。五是全社会齐帮共扶,多渠道、全方位开展扶贫。中直、省直各扶贫挂钩单位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号召,以送资金、送物资、送科技、送医药、支教等方式对我县进行帮扶,将救济式的输血扶贫朝着开发式的造血扶贫转变,为全县扶贫开发注入新的活力。六是异地致富见成效,劳务扶贫经济向产业化发展。通过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缓解了贫困地区人地矛盾突出的问题,提高了劳动者整体素质,增强了外出务工就业的机会,平均每年可增加现金收入近1200万元,务工人员人均增收0.5万元。通过劳动力转移培训输出,实现了“走出一人,搞活一片,富裕一家”的目标。七是易地开发扶贫缓解了人地矛盾。易地开发扶贫坚持“量力而行,注重实效”,“就地、就近、小规模集中和插花安置为主”的原则,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地实施。—累计完成转移安置1100人,使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

(二)基本经验。一是理清思路,为扶贫开发工作明确目标。县扶贫开发工作紧紧抓住“一体两翼”这一主线,以贫困村为主战场,贫困户为对象,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坚持“项目到村、资金到户”的方针,立足县情,发挥

资源优势,不断创新扶贫机制。一是投入方式的转变,由原来政府全额投资逐步转变为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投资,逐步形成大扶贫的工作格局。二是做到三个结合。借整村推进重点扶持贫困村建设的东风,做到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产业培植相结合、与劳务输出相结合,大力推进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是指导工作做到早计划、早安排、早部署、早行动。四是在整村(乡)推进工作中,上下应齐心协力,做到项目由县扶贫办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标准、统一指挥、统一采购、统一验收。五是在具体实施项目上,做到项目有规划、项目实施村群众干部有积极性、项目实施有目标任务、实施的项目有公告公示。二是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力求做到解决温饱和巩固温饱同时推进。县多年扶贫开发的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才能逐步增强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才能培育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造血机能并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扶贫开发的任务不仅是要尽快解决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而且要帮助初步解决温饱但温饱不巩固的贫困人口增加经济收入,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稳定脱贫。县从贫困地区的实际出发,确定了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发动和组织贫困地区群众积极参与扶贫开发项目的实施。一手抓解决温饱,一手抓巩固温饱,实现了解决温饱人口和巩固温饱人口同步增长,贫困地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普遍有所增强。三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县在制定扶贫政策措施时,从少数民族众多,区域之间,尤其是南北发展差距大的实际出发,注重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增强针对性和指导性。把少数民族集中、贫困面大和贫困程度较深的北部四个乡作为扶贫开发的重点,进一步完善扶贫措施。四是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广泛动员各方面力量投入扶贫攻坚。县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把扶贫开发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把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紧密结合起来,形成扶贫攻坚的合力。在政府加大扶贫开发投入,认真组织实施好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项目的同时,动员组织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群众团体积极参与挂钩扶贫,提要求、下任务。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开展各种形式的扶贫济困活动。五是严格监管,确保扶贫资金管理和使用规范运行。在新阶段的扶贫工作中,严格执行《云南省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政扶贫资金报账制管理办法(试行)》和《财政扶贫资金回补报账制》。进一步规范扶贫资金和项目管理,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执行扶贫项目资金公告、公示制,切实加强扶贫资金管理,使扶贫资金充分发挥效益。六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合力扶贫的氛围。县扶贫宣传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州有关扶贫开发的文件精神,深入开展扶贫宣传,创造良好的扶贫开发舆论环境,营造全社会合力扶贫的氛围,促进扶贫开发,构建和谐社会。以来,以《怒江报》和《扶贫动态》为主要阵地,紧紧围绕党的扶贫方针、政策、重大决策,开展整村推进、产业开发、易地搬迁、劳动力转移培训等项目的宣传工作。重点宣传在扶贫开发实践中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成效、新经验,宣传全县广大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当前,我县扶贫开发已经进人最为关键的时期。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农村低保工程的实施,为少数民族地区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给边疆和民族地区的扶贫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虽然我县扶贫开发工作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由于自然、社会、历史的原因,集少、边、穷为一体的边境民族贫困县,经济发展水平仍然比较低,扶贫攻坚的任务依然很繁重,与其它地区贫困问题具有不同于一般贫困地区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一)自然条件恶劣,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尤为突出。我县大部分贫困群众居住于高寒阴湿地区,自然条件严酷,山高坡陡、岩石、地形复杂、气候多变、自然灾害多、耕地资源少、质量差,贫困人口人均基本生产资料占有量少,进一步拓展生产生活空间十分有限,发展后劲严重不足。长期以来受人口增长,自然灾害频繁的影响,特别是多年来不合理的耕作、毁林开垦种地等不合理开发,使贫困地区本来脆弱的生态遭到更严重的破坏,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土层日趋瘠薄,自然灾害更加频繁。如我县的四个扶贫攻坚乡坡度在25度以上的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85%

以上。植被破坏严重,水资源逐步枯竭,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和日趋减少的耕地资源、水资源、林地资源给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极大影响。

(二)社会发育滞后的制约性仍较强。20世纪50年代以前,一些民族的社会发育处于原始社会残余形态阶段、奴隶社会阶段和封建社会阶段。这些民族中除个别民族的部分人口在党和政府集约性强力投入的推动下,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彻底改变外,少部分民族还保留或遗留着较多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科学文化素质低,信息闭塞,与现代社会的效率观念、生活形成有巨大反差。在这些地区开展扶贫工作极其艰难。如:我县的大部分村组都属于“直过区”范围,是从原始社会残余形态阶段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现实现象。

(三)四个扶贫攻坚乡扶贫工作难度很大。县四个扶贫攻坚乡是我县少数民族集聚,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生存条件严酷,各种灾害频繁,加之长期不合理利用和人为破坏,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土层瘠薄,畜牧草场退化,紫荆泽兰等有害植物危害日趋严重,不仅危及畜牧业生产,还带来严重的生态问题。农民唯一的经济收入来源畜牧业逐步萎缩,基础设施落后,经济结构单一,致使贫困农民抗灾能力脆弱,返贫率极高。灾后返贫率大多在40%以上,个别重灾地方甚至高达70%以上。因此,实际解决这些贫困地区扶贫问题的工作难度高于其它任何一个乡镇。

(四)解决温饱和巩固温饱成果的“双重”任务艰巨。末,我县贫困人口还有6.6万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50.8%。这些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生态环境恶劣、人均资源匮乏、社会发育程度低的地区。此外,解决温饱不稳定,平常年景返贫率多在15%以上,灾年有些地方高达33%以上。“大灾大返贫,小灾小返贫”的现象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五)基础设施等突出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加上资金投入有限等,稳产高产基本农田少,水利、交通、能源设施落后,大部分群众仍未摆脱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部分村组不通电、不通公路、不通广播电视、人和大小牲畜饮水困难等。因此,加强基础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奠定稳定解决温饱和发展基的任务十分艰巨。

(六)扶贫资金总量投入不足。与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相比,扶贫资金来源少,总量投入不足,且部门之间条块分割,有限的扶贫资金没有形成合力,使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在国家财力还不宽裕的情况下,资金投入上已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但由于地方财政十分困难,扶贫项目地方配套资金很难落实,广大群众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不足,扶贫任务还很艰巨。

(七)扶贫难度不断加大。我县的绝对贫困人口,自然生存条件更差,发展机会更少;低收入人口解决温饱的标准低,不稳定,经不起灾害的打击和市场的波动。虽然扶贫攻坚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是,

局部地区的扶贫工作所面临的问题也发生了变化:(1)贫困面小了,扶贫攻坚的难度大了。新时期扶贫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剩余贫困人口分布越来越分散,扶贫对象由一些较大的地域变成分散的村组和农户,扶持对象更为具体。(2)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虽然有较大改善,但不平衡问题相当突出。(3)市场环境的变化,给扶贫开发带来了新的困难。(4)农产品销售使农户很难靠农业生产来提高收入。

三、“十二五”扶贫开发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重点工作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开发式扶贫扶贫方针,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作为工作重点,把帮助扶贫对象增加收入、缩小发展差距作为主攻方向。紧紧围绕“整村推进打基础,产业开发调结构,劳务输出抓增收,易地开发建新村”的扶贫工作思路,因地制宜地实施“整村推进”和易地搬迁工程,积极开展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和产业化扶贫项目,进一步推进村级农村互助资金和小额信贷扶贫,竭力缓解各类返贫现象。通过不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努力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基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条件。

(二)基本原则。一是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原则。二是坚持优先解决温饱与实现稳定脱贫相结合的原则。三是坚持产业带动原则。四是坚持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有效衔接的原则。五是坚持自力更生与国家扶贫、外部援助相结合的原则。六是坚持进村入户的原则。七是坚持提高贫困户收入与提高贫困劳动力素质相结合的原则。八是坚持扶贫开发与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原则。

(三)“十二五”扶贫开发重点工作

20__年-2015年县扶贫项目规划总投资53119.6万元。争取省财政扶贫专项资金投资35184.6万元,其中整村推进投入14500万元,易地扶贫开发项目投入__30万元;茅草房改造工程投入5560万元,产业发展项目投入3234.6万元,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投入460万元。群众投工投劳折资17935万元。(详见县20__-2015年扶贫攻坚工程规划资金汇总表)

1.整村推进工程。规划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290个,总投资20300万元,其中财政扶贫专项资金投入14500万元,群众投工投劳折资5800万元。根据项目点的实际情况,主要对村间道路硬化、人畜饮水、通电工程、通路工程、能源建设、广播电视、文化活动室及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种养业等进行扶持。

2.易地搬迁工程。规划实施易地搬迁3810户11600人,项目总投资19.50万元。户均建盖面积不低于100㎡的一层安居房,按照每平方米造价500元,每户投资5万元计算,3810户共需投资19050万元,其中每户争取省级补助3万元,每户群众自筹或投工献料折资2万元。同时完善水、电、路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3.茅草房改造工程。规划实施茅草房改造工程5560户,户均建筑面积不低于70平方米。项目总投资8340万元,其中省补资金5560万元,群众投工投劳折资2780万元。

4.产业发展工程。项目总投资4969.6万元,其中省补资金3234.6万元,群众投工投劳折资1735万元。

(1)贫困村互助资金5年100万元/年=500万元;

(2)信贷资金5年100万元/年=500万元;

(3)产业开发:

——核桃种植16000亩,投入财政扶贫专项资金112万元;

——草果种植8000亩,投入财政扶贫专项资金192万元;

——漆树种植8000亩,投入财政扶贫专项资金16万元;

——花椒种植4000亩,投入财政扶贫专项资金9.6万元;

——龙竹种植4000亩,投入财政扶贫专项资金40万元;

——油茶果种植25000亩,投入财政扶贫专项资金375万元;

——生猪养殖25000头,投入财政扶贫专项资金1250万元;

——发展山地养鸡160000只,投入财政扶贫专项资金240万元。

社区扶贫工作总结篇10

一、工作措施

通过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识别出的贫困村和贫困户,我镇结合各村实际及区域特点,扎实认真开展扶贫开发工作。

    (一)成立领导组织,夯实扶贫责任。我镇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加大了对扶贫工作的领导,将扶贫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扶贫工作。成立扶贫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主要领导作为帮扶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并明确分管领导,落实具体人员,确定工作目标,完善工作机制。各扶贫村也成立了由支部书记任组长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聘请村里有威望的老党员、老干部、有文化的年青人、妇女干部以及关心公益事业的农民群众参与扶贫开发、资金监督和项目实施。

(二)制定扶贫计划,落实扶贫措施。按照“六个到村到户”精准帮扶要求,选派51名干部帮扶人员,并积极和驻村单位衔接,共同为各贫困村、贫困户制定了帮扶计划,明确帮扶责任人,实行“一对一”帮扶,确定帮扶具体目标、任务,做好了帮扶台账、帮扶措施和脱贫计划等工作。要求每个帮扶责任人每周至少入村到户1次,认真摸清帮扶对象基本情况,找准帮扶办法,完善帮扶明白卡,制定帮扶脱贫计划,按照“不脱贫不收队”的工作要求进行帮扶。

(三)积极争取项目,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安全饮水工程项目的实施,全镇22个行政村4.7万人全部用上了放心水;积极争取涉农项目,通过连续多期的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和千亿斤粮项目实施,共改造中低产田近50000亩,新修田间生产道路120公里,开挖排水沟158公里,整修桥涵900余座,打井700余眼;大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全面实施镇村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累计新修乡村道路100多公里;投资200多万元对政府前街进行升级改造,开挖、疏通排水沟3公里,升级更换路灯120盏,更新绿化树600多株;由区交通局投资,硬化贫困村道路4公里,实现两条通村公路硬化;投入资金70余万元用于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项目,新修排水管网4565米,太阳能节能路灯69套;区电力公司对全镇22个村全部实施了农网改造。

   (四)大力发展扶贫产业,促进贫困户到户增收。依托漯河市郾城区陈桥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扶贫产业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XX镇政府在镇中心路宓桥村西南地流转土地180亩,引进商薯19号新一代国审红薯苗50万棵进行种植,实施土地整理180亩。对红薯种植统一管理、销售,统一生产环节,统一原料供应,统一生产技术规程,带动全镇红薯产业化发展,通过出售红薯和三粉产品实现经济效益,采取入股分红、提供就业等形式助推贫困户脱贫。

    (五)加强思想宣传教育,助推“精神脱贫”。通过标语、广播等形式大力宣传国家的扶贫政策方针,发动镇村干部、帮扶责任人定期对贫困户进行走访,了解贫困户思想动态,让贫困户切实感受到中央、省、市、区集中力量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心和力度,提高干事创业积极性,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勇气,同时转变“等、靠、要”的慵懒思想,变被动脱贫为主动脱贫。

    (六)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形成兜底扶贫合力。针对因病、因残、因学致贫的贫困人群,协调残联、卫生、民政、教育、劳动等部门,进行兜底解决,2016年积极配合区扶贫办对全镇因病致贫贫困户进行了免费体检与慢性病鉴定;针对因缺技术、资金致贫的贫困人群,依托远程教育和人社部门的农民工培训加强对其技术培训和指导,协调金融机构为其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针对因缺劳力致贫的贫困户,通过健全社会保障、强化社会救助,帮助贫困户实现脱贫。今年以来,先后通过大病救助、低保、危房改造、公益性岗位(安置3人)就业安置两免一补、“雨露计划”等对不同类别的贫困户给于了具体帮扶,切实解决了一批贫困群众的实际困难。

    二、保障措施

    (一)落实目标责任机制。镇党委、政府是扶贫开发的工作主体、责任主体、实施主体、管理主体。镇扶贫开发工作领导组一是做好帮扶措施督促落实、扶贫信息统计、推进扶贫项目实施、监督管理、信息反馈等工作;二是定期研究重大问题,对扶贫开发工作做出总体评估和年度安排;三是建立完善“领导包片、部门包村、干部包户”的扶贫工作制度,全面落实扶贫责任、目标、措施、资金“四到位”制度。

    (二)严格工作考核机制。一是建立精准脱贫指标体系,锁定总任务、总目标,制定脱贫目标,倒排时间,分解任务,做到“目标倒逼进度、时间倒逼任务、结果倒逼责任”。二是建立定期考核制度,加强对干部驻村帮扶工作进展情况的跟踪、重要指标的监测、工作成效的评估。三是将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年终目标考核,对工作成效实行季度督查、年度考核,每年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通报。

    三、存在问题及下步打算

我镇在区、镇、村三级的共同努力下,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贫困现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仍面临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一是产业发展不足。XX镇作为传统的农业乡镇,产业结构单一,投入产出比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二是部分贫困群众有“等、靠、要”思想。部分贫困群众主动脱贫意识不强,对拿到低保待遇等要求迫切,而对参与合作社等产业扶贫项目积极性不高,还有个别贫困群众,年轻力壮,但懒惰成性,只想享受国家有关社会福利待遇,从根本上不能解决其长期贫困的问题。

下步工作中我们将着重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巩固扶贫成果,完成区定目标任务,使我镇扶贫开发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

一是抓好整体统筹推进。把扶贫开发同特色产业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有机结合,拓宽致富门路,增强“造血”功能。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各种产业扶贫带动新模式、新路子,充分利用辖区内青山农场、颍河湾科技园转移就业,充分利用扶贫开发基地大力实施红薯、辣椒、蔬菜、烟叶种植和畜牧养殖、玉米高产创建等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