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新闻心得体会十篇新闻心得体会十篇

新闻心得体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5:16:03

新闻心得体会篇1

一、心系群众、服务基层

要作心系群众、服务基层的表率。权力和责任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权力越大,责任越大。在工作中,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彻底清除以“官本位”意识为代表的剥削阶级权力观,牢固树立确立“干部就是服务”的理念,强化服务意识,改变服务意识淡薄的状况,不与人比官位,只比能力、比贡献,把掌权看作是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把对党和人民负责有机结合起来,正确掌握和行驶权力,真正做到“权为民用,责为民尽,利为民谋,绩为民创”。

二、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要作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表率。在工作中,必须解放思想,以开拓进取、积极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要勇于站在时代潮头,始终把握时展的脉搏,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观念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相适应。注意吸纳和借鉴代表社会进步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经验、新成果,不断给公司建设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要勇于冲破旧的思维定势和习惯做法,保持清醒头脑,不能陶醉于过去的成就,把历史荣誉资本,背上包袱,捆在手脚,停滞不前。要勇于在继承中创新发展,敢于否定自我、超越过去,不断实现新的跨越,创造新的辉煌。

三、审视形势,强化管理

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正确审视形势,深刻认识强化管理的责任感和自觉性。一是防止应付敷衍,解决认识不到位。1.严格按照公司学习制度,保证学习时间,学习任务到位,使理论学习由“软指标”变为“硬任务”。2.在加强自身学习的同时,全力以赴去抓部门人员的学习,并将自身学习和部门人员学习的情况作为衡量自己政绩的重要内容和依据。3.要抓好各项学习制度的检查督促和落实,使部门人员都可以有效自觉地学习。二是防止浮于表面,解决深度不到位。1.牢牢把握学习原著这个重点。要切实纠正以学辅导材料代替学原著这种本末倒置现象。把对马列著作和邓小平理论原著的学习放在首位,通过逐篇学习,真正弄懂弄通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和精神实质。2.要牢牢把握提高这个重点。切实剔除学习为“完成任务”、为应付上级检查、为装潢门面等错误思想,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待理论学习。从而,使自己真正成为党放心、群众信赖的能够担当起带领群众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排头兵”。三是防止倚轻倚重,解决结合不到位。1.

在思考问题,作重大决策,必须考虑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否符合邓小平理论,是否经得起历史检验。应强调带着问题学理论。这样,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不迷糊,在重大决策上少走弯路或不走弯路。2.要做到学与用结合。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让实践去检验,才能不断完善和不断发展,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同时,我们的工作也只有在正确理论的引导下,才能做得更好。为此,一定要把学习理论同解放思想、同转变观念同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同部署工作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理论学习的成果直接转化为促进我们的工作乃至推动经济和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3.要做到深浅结合。要首先摸清大家的理论水平状况,掌握每个人的理论根底,有针对性地采取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不断激发大家学习理论的兴趣,保证学习蔚然成风。

四、根据变化,提高意识

根据内外环境深刻变化带来的新情况,新课题和当前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等方面,认清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形势、新变化,看到有利条件和挑战及希望和面临的危机,进一步提供大局意识。

五、解决问题,构建和谐

新闻心得体会篇2

全县新闻记者思想作风整顿会议召开,安排部署全县新闻记者的作风整顿工作,目的是通过作风整顿活动,提高我县新闻记者的整体素质和工作水平。作风是一个政党、政府、机关和一个单位的政治原则、指导思想、价值观念在工作方法上的反映和体现,它不仅表现在个人身上,而且通过一种群体的表现,形成一种风气和精神风貌。作风整顿是我们党加强领导、管理队伍,提高执政能力的一项经常性工作。

近年来,我县新闻报道各项工作都在健康快速向前推进,许多方面都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称赞。这主要是我们保持了昂扬向上、团结奋进的精神状态和求真务实、争创一流的工作作风。但是,还应看到我们许多工作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在机关和基层单位的领导干部和职工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思想观念不新,发展意识不强,满足现状。少数同志工作作风浮飘,想的多,做的少,读的多、落实少,工作不扎实,抓落实力度不够;缺少机遇意识和发展责任,发展只求小打小闹,畏缩不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二是少数同志存在着大局观念不强、单位利益至上的问题。少数干部工作中考虑的往往不是大局利益和长远利益,而是单位利益,甚至是个人利益;对待上级的要求和安排,推三阻四,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三是部分同志的精神状态中存在问题。有个别同志说话不思考,信口开河,只求组织照顾,却从来不想着组织交给的任务完成的如何。以上几条不能完全反映我们存在的问题,但涵盖了存在问题的主要方面和主要现象。虽不是每个人都存在这么多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影响大,危害性大,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否则任其蔓延,将影响工作,滋长歪风,我们要在这次活动中认真检查整顿,加以改进。

通过全县新闻记者思想作风整顿会议召开以后,我认识到要想当一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就必须遵守作风建设的各项要求,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进取意识,大力发扬奋发有为的工作作风,确保真抓实干。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自己饱满的工作激情,把心思凝聚到教育事业上,把功夫下到抓贯彻落实上,迎难而上,迎造出一门心思干事业。在自己的岗位上大展才智,释放出自己的最大能量,以追求一流的豪情壮志和责任感,用最大的努力去争取最好的业绩。

    二、要脚踏实地地做好本职工作,模范地履行一个新闻记者的职责。最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体现在自己的日常工作和学习上。无论自己从事什么工作,都要树立高度的责任和敬业精神,尽心尽力把工作做好。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计较个人得失;要克服华而不实,飘浮虚荣的工作作风,要做老实人,办老实事,对工作勤勤恳恳,求真务实。

新闻心得体会篇3

--浙江大学学习有感

转眼,短暂的浙江大学新闻舆情培训已经结束,我又回到了忙碌的工作岗位,但是培训时的点点滴滴,依然历历在目。丰富的课程内容,让我受益匪浅;最美乡村的实地考察,让我流连忘返;美丽的人间天堂,让我心旷神怡;同学们的才华横溢,让我明白自己需要更加发愤图强。

一、回看培训的课程,我求知若渴。

名校名师的授课,丝丝入扣,每一堂课都精彩纷呈。一是对共产党的党章、党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党章中的每段内容、每个观点都是以科学理论为基础,内涵丰富,寓意深刻,认真学习党章党史,是每名党员的基本要求。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原本枯燥的学习过程充满了吸引力。二是认识到大数据时代,政府治理需要创新。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引领了社会生产新变革,创造了人类生活新空间,拓展了国家治理新领域,我们应该走在信息技术的前沿,创新政府工作方式,去更好地服务人民。三是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人生智慧。再次感受到了五千年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易经乾卦"龙之六态"对人生智慧的启示。四是新闻舆情应对水平进一步提高。别开生面的模拟新闻会,让大家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新闻会的紧张气氛,也学会了面对媒体出难题时基本的应对策略。五是学习了两微一端的运用与管理。微博、微信和客户端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具体运用到工作中,我们知之甚少。通过老师的讲解,我学会了如何运用两微一端做好宣传工作。五天的课程,信息量大,涉及面广,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自己知识的匮乏,激起了我求知若渴的欲望。

新闻心得体会篇4

一、通过此次学习使我更进一步认识到新闻宣传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类社会已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期,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在当今快速发展社会里,随着改革开放不断的深化,中国成为越来越受世人关注的开放式国家,我国经济发展格局和形势走向倍受世界关注。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现代化高科技的传播信息工具,使得世界没有了距离,信息的传递准确而又快速,媒体的关注无孔不入。社会各界媒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地关注着我们的政府及部门,他们的镜头、画面、文字能直接反映我们的形象、声誉,影响着公众对我们的信任。作为关乎人们生命健康特殊商品的药品管理部门,直接关系到公众的生命安全,更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能引起媒体的极大兴趣。让公众了解我们,宣传我们的职责,使公众理解我们的所作所为,减少误解,增强政府公信力,维护部门形象,作为药监的每一员都责无旁贷!

二、通过学习让我更进一步地意识到自身的不足。这次学习启迪了思维,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充实和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与业务能力,提高工作的理解力、执行力和创新力;通过学习也是对自己以往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的梳理,经过各知名老师的指点,自身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深刻地意识到以往的视野是多么狭窄。以往的宣传往往从自我思维出发,站在自身的角度来说药监,没有充分地了解民意,没有从全社会的角度全方位地看待我们自身言行,不能深入地从公众的角度来理解我们的宣传意义,就难以充分地考虑公众需要怎么样的药监,我们的宣传也就很难进入公众的视野。(二)、错误地认为只要自己认真地干好工作,要宣传干什么?干好自己本职工作是职责所在,再满世界去宣传,岂不是自吹自擂?其实“好酒也怕巷子深”,给公众提供再好的服务首先要让公众愿意接受,最好的服务也要用最好的方式表达。(三)、在公众还不十分了解我们的职能,在我们的行为得不到群众的理解,甚至是误解时,不能以主人翁精神积极主动去引导舆论的导向,也就不能及时向社会充分地展现我们的职能而取信于民众。甚至于事后的解说有越描越黑的趋势,疲于解说的宣传给民众似画蛇添足之感。(四)、自身的知识面狭窄,语言词汇量远远不能满足写作的需要。不能把我们精彩的打假除劣行动娓娓叙述,不能把美好的人物形象跃然于纸上,不能把我们的法律政策更全面更具体更形象生动地刻画入民心,时常是词不达意心有余而力不足,干巴巴的文字不能引人入胜吸人眼球,以至于只有自己心里的感动而没有积极宣传的行动。

三、通过学习让我进一步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工作能力和方法。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应用,通过学习结合实际,立足岗位创优,把所学的东西转化为谋划宣传工作的思路、正确策划宣传的措施、促进工作取得实效的本领和能力,提高工作效率,达到向全社会展示我们部门,让广大的民众了解我们的职能,这才是学习的根本目的。通过学习,深深的感受到我们肩负重任,构建和谐社会人人有责,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一)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习后使我认清了这次培训的重大意义、认清了自己岗位的重要、认清了自身的不足和努力方向,拓宽了视野,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站在更高的角度去思考自己的职责,全方位多视角去展现药监形象。俗话说“名誉是人的第二生命”,一个行业一个部门要稳步立足于社会,少被公众曲解,不被社会排挤,我们行业的每一员都有责任和义务向全社会正确、公开、诚信地宣传我们的社会行为。维护自身形象,营造有利的氛围,取信于民,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我们的工作,发挥我们的监管职能,取到事半功倍之效。(二)、增强主人翁的意识,积极主动引导舆论。对于突发事件或是被公众不了解的职能行为,与其事后澄清解说,不如在第一时间坦诚、真实、透明地向公众公开我们的决策和目的,把我们为维护公众安全所采取或将要采取的措施和行动毫无保留地展现在群众的视野里,争取时机正面宣传,以免不利因素先入为主地误导公众。适时地开展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政策的宣教活动,提高群众对我们事业的理解水平,有利于全社会共同参与来维护民众的饮食用药安全。(三)选择最恰当的表达方式,提高宣传效果。俗话说“一句话能让人跳,一句话能让人笑”,好话被说坏了,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我们应当把握适当的时机,找出最恰当的挈入点,调整最合适的语气,选择最容易被接受的方式,讲时效、有高度、有深度、有新意诚恳地向百姓公开我们的政务行动,传递我们的信息,消除公众疑虑,赢得百姓信赖,构建和谐的社会氛围。(四)加强学习,提高自己文化知识水平。要想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我们药监,首先要对自己的行业有全面的了解,事件情况要全面把握、甚至要了如指掌,这就要自己平时勤于钻研业务,精于行业知识,勤于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学习政治理论、时事政策和相关知识,不断锻炼自己的

语言表达能力;不时收集情况,善于思考,精于积累,查阅资料,参看文献,悟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还要紧跟时代步伐,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及时了解时事通晓新时期政策,对一些时代的新名词术语要能灵活应用。每篇稿件及材料从谋篇布局,到遣词造句都得十分认真,写出的文章才能具有说服力,才能让大众接受我们。

一个人的声音微不足道,一个人的力量很渺小,一个人的知识面很有限,一个人的语气也不一定适合所有大众的口味,如果我们行业的每一个人都动起手来,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多样形式,易于被大众接纳的适合各人喜好的方式方法,多途径多渠道广泛地宣传我们药监,那么就会形成一股洪亮的声音,唱响我们的主旋律,弘扬药监文化,向全世界展现我们行业独特的风采。

新闻心得体会篇5

精彩导读:坚持“三个一切”,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就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坚持“三个一切”,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就要坚持深入基层,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服务群众”这是这次三个一切主题教育活动的核心,也是每一个共产党员工作的行动纲领。“三个一切”是的延续,是党执政为民的具体诠释。

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对1840年以来中国170多年历史进行概括时指出,“我们伟大的人民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伟业”;在阐述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根本点时强调,“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些表述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尊重,体现了我们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生存发展的根本,体现了我们党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的宗旨信念。而我们党90年壮阔历程有力证明,只要在我们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中,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持续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使人民群众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利益,党就会取得永不枯竭的力量之源,就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坚持“三个一切”,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就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做好群众工作。人民群众是历史前进和社会变革的最终决定力量,是实践的主体。广大党员干部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权益。

坚持“三个一切”,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就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坚持“三个一切”,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就要坚持深入基层,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党和人民的喉舌,做好“三个一切”是重中之重。做为媒体工作者,始终做到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为宗旨,以认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和不断开拓创新的工作作风,切实做到“三个一切”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取得实质性的效果,努力建设党和人民满意的文化队伍,为党的建设和国家的发展做出文艺工作者应有的贡献!

新闻心得体会篇6

1.谈谈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四求先行的认识。

2003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把它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200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审议并一致通过,大会一致同意将科学发展观写入。

21世纪,中国的发展进程不可避免地遭遇到如下的6大基本挑战:①人口三大高峰(即人口总量高峰、就业人口总量高峰、老龄人口总量高峰)相继来临的压力;②能源和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③加速整体生态环境“倒U型曲线”的右侧逆转:④实施城市化战略的巨大压力;⑤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并逐步解决三农问题;⑥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和国际竞争力的培育。上述这些成为严重制约中国未来发展的挑战,只能在实现国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统帅下,才能得到真正有效的克服。

从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出发,科学发展观的体系具有三个最为明显的特征:

(1)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发展度”。发展度强调了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动力特征,即判别一个国家或区域是否是在真正地发展?是否是在健康地发展?是否在理性地发展?以及是否是在保证生活质量和生存空间的前提下不断地发展?

(2)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协调度”。协调度强调了内在的效率和质量的概念,即强调合理地优化调控财富的来源、财富的积聚、财富的分配以及财富在满足全人类需求中的行为规范。即能否维持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平衡?能否维持效率与公正之间的平衡?能否维持市场发育与政府调控之间的平衡?能否维持当代与后代之间在利益分配上的平衡?

(3)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持续度”。持续度即判断一个国家或区域在发展进程中的长期合理性。持续度更加注重从“时间维度”上去把握发展度和协调度。

建立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所表明的三大特征,即数量维度(发展)、质量维度(协调)、时间维度(持续),从根本上表征了对于发展的完满追求。

福建省委在八届三次全会上提出了建设两个先行区——科学发展的先行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区,并且提出其实践方向——四求先行。

解放思想求先行的意义在于,当前的解放思想主要是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来展开,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解放思想,就是要进一步在观念上解决要不要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同时,不断探索促进科学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新举措,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落实在工作中,就是要以科学发展的态度不断解决我们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解放思想,勇于创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勇于探索新思路、新举措,敢于承担责任。

“四求先行”把以人为本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体现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认识上的一个高度,诠释了发展与为民的关系,就是要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和着力点,突出了发展为人民的目的。把发展落实到人,这是最难的,也是最现实的、最需要解决的。长期以来,地方政府为GDp提高破坏了环境、资源,企业为自己发展伤害了消费者的健康,太湖污染、矿难、毒奶粉、苏丹红事件等等,从反面说明了以人为本的重要性。

好字当头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好”,不仅要求发展有量的积累,而且要求发展有质的提升;不仅要求经济工作的好,而且要求各项工作的好,是把经济建设与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有机结合地起来,达到整体性、系统性的好,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持续和运作,持续,就是持之以恒、一如既往、一以贯之,这是先行的保障,是先行的基础;运作,就是行动,就是工作能力、方式方法和具体步骤。持续运作求先行,就是立足实际,持续努力奋斗,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四求先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解放思想求先行,以人为本求先行,好字当头求先行,最后都要落实在持续运作上。

2.从出版工作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谈谈学习体会。

(1)坚守出版的文化理想、文化价值,推进文化繁荣,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是出版社科学发展的前提。

出版首先是一项文化工作,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传播世界优秀文化,培养和引导健康向上的阅读方向、审美取向和价值体系。营造健康和谐的社会文化环境,坚守出版的文化价值,推进文化繁荣,自觉抵制低级庸俗的出版倾向,积极传播和积累有益于提高民族素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出版工作的任务。一段时期内,市场上出现了一些曲意逢迎某些读者的不健康的阅读情趣和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图书,被管理部门下令停止流通,这些图书的出版单位也被停业整顿,教训是深刻的。即便在转企改制以后,出版社仍然要一如既往,坚持正确的出版导向,勇于承担社会道义和社会责任。福建人民出版社是一个以出版社科图书为主的出版社,意识形态属性较强,出版的图书有相当部分要送审报批,特别要强调保证出版安全,保证在以下方面不出问题:①民族宗教问题,特别是涉及伊斯兰教的问题;②问题;③国家统一和问题;④内容导向问题,特别是涉及国家、社会基本政治制度问题,暴露社会阴暗面的问题;⑤重大选题备案问题;⑥买卖书号、违规出版问题;⑦历史观问题,特别是涉及对重大历史事件,以及有定论的人物事件的重新评价。

(2)科学地确定出版社的特色定位,按照产品线组织出版资源,是出版社科学发展的战略步骤。

实行企业运作和按照产品线组织出版资源是当今发达国家出版业发展的主要模式。图书产品线更被看作是出版企业的核心能力、价值链和市场定位的综合体,有利于品牌建设,提高竞争力。近年来,随着“走出去”步伐的加快和出版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产品线建设被列为出版企业发展战略的当中关键一环。在这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们在选题论证会上,就出版社定位和产品线进行初步论证。今后,我们将在进一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梳理产品线,加强产品的集中度,明晰选题发展方向,持续性开发,耕耘好优势板块,逐步培育图书品牌。当前,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正不断向各行业蔓延,在国内外的困难形势下,我们将不盲目扩张品种和规模,多做有效品种和市场,对仍有市场空间的品种,通过专业化,把品种做精、市场做深;对市场占用率大、余地不大的品种,通过多元化,拉长产品线,使产品内容和服务得到整体提升。

(3)坚持创新出版,是出版社科学发展的动力。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而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和灵魂,没有创新也就没有发展。出版作为高智能的文化产业,创新是其最根本的属性,也是出版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标志。编辑工作本身就是创新性劳动,从选题的策划、组稿、编辑、制作、营销宣传等各个环节,创新无一不贯穿始终。可以说,出版社只有永续不断地创新,出版社员工只有牢固树立创新观念、掌握创新方法、形成创新习惯,才能孕育勃勃生机,才能实现持续发展。迪斯尼作为全球经营最为成功的文化产业之一,虽历经百年而不衰的成功秘诀就在于其强大而持续的创新能力。它在成功打造唐老鸭、米老鼠等一系列动画形象外,又以我国古老传说《花木兰》为原型,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二次创造”,点石成金,出品了动画大片《花木兰》,结果风靡全球,行销世界。

(4)打造精品,是出版社科学发展的途径。

实施精品战略,既是一个出版人的文化使命和职责,也是一个出版社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以品牌赢市场,以精品求发展,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精品出版行为必须持之以恒,使精品图书在深度和广度上得以开掘,不断拓展延伸,进而形成品牌图书,品牌图书的出现意味着出版社个性形象的彰显、特色定位的成熟。商务印书馆策划和出版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系列,前后长达半个多世纪,最终成为中国学术出版的标志性出版物,正是其持之以恒打造精品的典范,进一步凸显了商务印务馆学术著作出版的特色定位。清华大学出版社的计算机图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考研和社科类图书、中华书局的典籍类图书、金盾出版社的实用科技类图书等,都已成为一种品牌为广大读者所熟悉。由此可见,出版社在打造精品、培育品牌图书的过程中,也成功地把自己推在了品牌出版社的位置。

(5)营造和谐的企业文化,是出版社科学发展的保障。

企业文化是出版企业的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是一种精神、一种使命、一种氛围、一种作风,是思想、智慧和创造力的振荡器。打造和谐的企业文化,是我们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建设和谐文化精神的具体行动,是出版社加强自身建设的内在要求。作为和谐社会的一个细胞,我们在出版社内部要自觉地树立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营造和谐氛围,建立和谐机制,创造和谐环境。今年我们提出了“我们崇尚敬业精神,专业的、创新的,我们是一个团队”的企业精神,希望能用这种精神来要求和鼓励我们,上下同心,同舟共济,凝聚力量,多出好书,多出人才,促进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当前,出版业正处于改革的特殊时期、矛盾的多发和突发期,要用和谐的理念统领企业发展,用和谐的思维来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在出版社内部建立起真诚、大气、信任、相互欣赏和方便沟通的良好人际关系,促进人的心理和谐,从而保障出版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新闻心得体会篇7

【关键词】新闻媒体;核心竞争力;职业道德;度量

关于新闻媒体核心竞争力的理解,有制度创新论、综合实力论、优势资源整合论、企业文化论等等。这些观点的提出源自于不同的理论视角,各有其内在的理性逻辑与合理之处。然而,当深入探究国内外优秀新闻媒体成长的历程,反思新闻媒体运行的规律与特殊性之后,认为以往研究仅将注意力聚集在上述视点之上,而忽略更具本原意义的问题――伦理道德品质。缺少了职业道德向度的新闻媒体核心竞争力构建,难以真正具备不可模仿的特色。

一、新闻媒体核心竞争力构建的职业道德向度

新闻媒体核心竞争力是指新闻媒体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支撑新闻媒体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的,不易被竞争者效仿的独特能力。而新闻媒体的职业道德是指新闻媒体运行之中的道德伦理,是新闻媒体在提供新闻产品和社会服务中,在处理内外部各种利益关系中应当遵循的道理和规则,还可以指在新闻媒体经营管理实践中的道德知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良心、道德准则、道德行为活动的总和。

根据新闻媒体职业道德的内涵,职业道德对于新闻媒体行为的规束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求新闻媒体在提供新闻产品和社会服务中遵循一定的职业道德规则;二是要求新闻媒体应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一方面,就是要求新闻媒体以“应当”的方式进行活动,使新闻媒体的行为实现从“突然”向“应然”的转变。当新闻媒体接受了特定的职业道德规则并在自身内部形成尺度后,就会从这种尺度出发,以扬弃的观点看待现实,从现实中创造出“应当”的活动来。推动新闻媒体不断地创新以满足社会的多元需求,从而实现新闻媒体发展自身、服务社会的目的。另一方面,要求新闻媒体正确理解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及活动的意义,新闻媒体对社会和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与态度,管理者与员工的关系等问题。职业道德品质促使各方正确认识这些问题,要求新闻媒体尊重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基于整体视角考虑和把握不同层次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实现新闻媒体利益相关者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由以上两方面的分析可知,拥有职业道德品质的新闻媒体重视伦理道德规则的践履,重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及价值实现。这将使新闻媒体在内部提升凝聚力,在外部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利益相关者的广泛支持,进而生成新闻媒体的可持续竞争优势。可以说,新闻媒体的职业道德品质是具有独特价值性的战略资源是新闻媒体核心竞争力构建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向度。

二、职业道德品质――新闻媒体核心竞争力的发动机

新闻媒体职业道德品质是新闻媒体依据一定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准则进行新闻产品生产和社会服务所形成的新闻媒体道德人格。对于新闻媒体而言,职业道德品质意味着新闻媒体在从事新闻传播等各项活动时,在处理与利益相关者关系的过程中,恪守和践行较高的道德标准。新闻媒体通过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展现自己的独特品格。而新闻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作为一种蕴涵于新闻媒体内质之中的隐性能力,其构成要素一般应涵盖新闻媒体的战略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市场竞争能力等。

新闻媒体的职业道德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内在机理可以从以下方面予以论证:

1.职业道德生成新闻媒体的战略能力。根据战略管理论的观点,考察一个新闻媒体的管理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否真正进入了战略管理阶段,主要看这个新闻媒体是否具备了战略能力,能否在新闻传播产业发展的相对稳定期和动态变迁期对新闻媒体的发展战略进行恰当的定位,为新闻媒体创造出众的战略价值。如果新闻媒体拥有为社会所认可的,重视新闻媒体社会责任践履、尊重新闻媒体各相关利益主体利益需求的职业道德观念和价值伦理理念,就能在新闻传播产业发展的相对稳定期,引导新闻媒体的员工,特别是新闻媒体的战略管理者,自觉地选择符合新闻媒体长期利益的发展战略。并在战略的组织实施过程中,自觉地表现出符合新闻媒体利益的管理行为,从而使新闻媒体的竞争力发展和战略力累积得以保持持续性与一致性。在新闻传播产业发展动态变迁时期,新闻媒体所拥有的尊重与维护多方利益主体利益需求的职业道德品质亦能使新闻媒体获得利益相关者的尽力支持,有助于新闻媒体准确地把握新闻传播产业发展变迁的基本动向,对新闻媒体发展的前景作出前瞻性的预见,主动适应后备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需求的战略性转变,提升新闻媒体对变动着的市场环境的适应程度。

2.职业道德激发新闻媒体的创新能力。创新与核心竞争力的成长是相伴共生的,新闻媒体卓越的职业道德品质有利于激发作为新闻媒体主体的员工的创新热情和潜能,进而有效地提升新闻媒体的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新闻媒体职业道德品质对新闻媒体创新的支持机制,主要源自于如下两个层面:一是源自于新闻媒体所固有的超越自身利益的新闻媒体使命和目标定位。就是说,当新闻媒体能有效确立起追求进步、国家富强、人类生存质量提高的共同“善”的价值目标和价值信念,将新闻媒体成员个人目标和新闻媒体使命结合在一起,凝成“道德共同体”,就能有效消除新闻媒体组织内的离散因素,高度促发与释放员工的工作热情与创新潜能。二是源自于新闻媒体的职业道德管理。新闻媒体工作是相对独立、复杂而智力密集型的工作。因此,新闻媒体道德伦理化的管理方式会加快其核心竞争力生成的进程。同时,亦有利于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因为管理的道德伦理化和民主性对员工而言是一种精神激励,能有效张扬他们的主体精神,满足他们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而自我实现的本质特征是潜力与创造力的发挥,自我实现的需要满足能产生创造的动机,激发员工的创造热情,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创新潜能。

3.职业道德提升新闻媒体的组织能力。新闻媒体的组织能力是一种通过新闻媒体的组织过程,促进组织效率提高的能力。当新闻媒体的组织结构和信息传递机制的设置合乎职业道德理念的要求时,如邀请多方利益主体参与决策,尊重决策过程的差异,追求能实现利益相关者整体利益最大化的决策等,这种决策程序与过程的演绎将会在新闻媒体内外的利益相关者之间创造信任、忠诚及努力。同样,在新闻媒体设置的组织管理制度中,如果其中蕴涵了职业道德理念和合理性,那么这些制度才会促进新闻媒体组织效率的提高。制度作为刚性的规范,具有较强的约束力。然而,对于新闻媒体来说,制度的强约束力并非只源自于它与强力的结合,更主要的却在于制度本身所具有的正确的职业道德理念和其合理性。“道德的合理性是构成制度化规范的强制性内在根据”。因为只有具有职业道德合理性的制度,才可能得到新闻媒体员工内心的真正认同,进而使外在的制度规范转变为员工内心的职业道德律令,使制度的外在性约束内化为员工的自律,成为他们行动的内在根据和自觉信念。

4.职业道德孕育新闻媒体的市场竞争能力。职业道德品质作为新闻媒体的无形资产,能生成持久的“磁场”效应,同时又是凝结新闻媒体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职业道德品质之于新闻媒体的意义在于其代表着较高的诚信度和美誉度,它能使新闻媒体获得超乎一般资产收益的超额收益。以作为新闻媒体职业道德品质核心的公信力来说,新闻媒体公信力一旦形成,将会对管理机构、社会公众、员工产生亲和力和认同感。良好的公信力不但吸引观众与读者,也将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优秀的员工甚至管理机构的政策倾斜,使得新闻媒体的资源、发展空间和发展机会得到改善。秉承诚信宗旨的新闻媒体,正是因为有了自己的良好公信力并以此为依托充分展示新闻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才得以在新闻产业市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反之,那些缺失职业道德品质与理性,社会公信力低下的新闻媒体因其遭遇的社会信任危机而无可避免地陷入现实及未来发展的困境。

参考文献

新闻心得体会篇8

【关键词】新闻传播转型;核心价值

不同发展时期,新闻传播的核心价值体系会有所不同。当前,新媒体正在迅速普及,使得一些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传媒等传统媒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如何能在新闻传播转型中坚守新闻的核心价值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新闻传播转型中新闻核心价值观流失的原因

1.不重视新闻报道的内容

当前很多记者不重视新闻报道的内容,随意传播内容,导致传统的新闻采访业务正逐步被边缘化。还有一些记者不尊重事实,报道一些自己认为能吸引眼球的报道,这些不但无法体现新闻的真实性,也会消除新闻传播的社会责任感,导致核心价值观的流失。显然,这种不重视报道内容及弱化新闻采访的做法已经成为一种恶性潮流,当前“新闻报道的内容没有核心,记者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不站在读者的立场考虑,有的还会报道一些比较恶俗的内容……”以及“人们看到新闻后,一些低俗的言论……”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这也是新媒体发展初期必然发生的一种结果,也正是因为这种结果才导致新闻传播违背事实发展规律。当前,不论是专业的学者或是社会人群,他们都忽略了新闻传播的核心价值,他们一味地把新闻媒介形态的一些发展、变化规律和新闻传播的特性规律混为一谈,这会制约新闻核心价值的有效坚守。

2.用自己的观点来代替真实的新闻内容

在新闻传播转型初期,记者报道新闻的理念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他们通过自己的观点代替真实的新闻内容,使得新闻传播更加趋于观点化,很多记者不注重对新闻内容的有效采访,也不常深入到基层去发掘一些新闻内容,而是将新闻内容的编辑看得非常重要,他们认为只要自己编辑的新闻内容新颖、独特、有亮点,就会吸引很多的读者,当前这种用自己编辑的观点来代替新闻内容的现象很普遍。而在大学新闻传播教学中,也出现了类似的观点,即新闻传播采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记者如何编辑这些采访的内容。也不能说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这是对新闻传媒长期分析所得到的结论,这个观点真实反映了当前我国新闻信息传播的现状,它对社会各界的影响不容小觑,它还会使广大人民群众对新闻核心价值的理解和坚守有一定的误导和影响作用。这些观点强调的是事后的编辑,忽略了报道前的深入采访,对新闻传播的核心价值有较大的影响作用。

3.过分转发新闻信息致使传播责任缺失

人们对新闻信息肆意转发并任意发表自己的观点、意见,这些是致使传播责任缺失,进而导致新闻核心价值流失的原因。在新闻传播转型中,传统的新闻报道模式,即先采访、核实内容、再核实内容的真实性原则被摒弃,记者在报道新闻时,只是注重新闻内容是否新颖独特,而忽略了新闻内容的真实准确性。在新媒体背景下,对新闻内容转发并自己的一些意见、观点等成为一种新的趋势,人们也不在意新闻内容是否真实准确,只要能够刺激到他们的心理,促使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他们就认为这样的新闻内容是好的,这会导致恶俗新闻快速传播,从而致使新闻核心价值流失。有很多媒体机构,他们不注重新闻的质量,也不管社会赋予他们的责任,而只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去传播、转发,或是刻意去报道一些虚假新闻,正是这些虚假的新闻内容,导致新闻的核心价值流失。

二、新闻传播转型中核心价值坚守的有效措施

1.正确把握变与不变两者之间的统一协调关系

当前,在新媒体发展的背景下,我们更应该坚守自己的理念,不可完全摒弃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要将传统中可取的东西跟新型的传播方式有效结合,正确坚守新闻中的核心价值。新闻只有遵循媒介发展的规律,秉承真实、根本、坚守、创新等原则,正确把握好变与不变两者之间的统一协调关系,才能确保新闻传播的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推动我国新闻媒体健康、稳定地发展。上面提到的几个原则,无论是对于传统的新闻媒体还是新型的新闻媒体,都同样适用,而新闻媒介的发展必然离不开新闻信息和新闻传播的时空,所以在新闻传播转型中,必须要坚守新闻传播的根本,还必须要确保新闻内容的真实有效性。新闻传播的根本,主要强调的是新闻的精神实质、内容信息以及它所包括的传播价值理念等,这些不但是新闻的根本,也是新闻所必须要具备的责任意识。同时还必须坚守创新,当前的人们对新闻信息的需求越来越高,因此必须要注重新闻的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促使新闻内容有效传播,才能坚守新闻的核心价值体系。

2.加强新闻理想的正确构建

当前,不管是从事新闻多年的传媒人,还是在学校就读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大学生,他们的新闻理想都太过遥远、不现实,特别是一些资历较浅的媒体人。新闻理想指的是新闻从业人员对新闻职业的想象、憧憬和希望,他们认为新闻职业是一种神圣的职业,也正是这种新闻理想,才使得他们更加执着地追求自己的新闻生涯。新闻的职业理想不但决定了人们对新闻职业的选择意向,也会影响到人们的选择结果,据相关数据显示,在想要从事新闻行业的年轻人中,有高达70%的人不是因为新闻职业本身而选择新闻行业,他们也没有所谓的新闻理想,他们大多是为了生活、出名等去从事新闻事业的,所以他们对新闻的核心价值认知很片面。良好的新闻理想,能确保新闻核心价值的有效坚守,因此在新闻传播转型初期,更应该加强新闻理想的有效构建,使得那些热爱新闻事业的人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新闻事业中去,并以一种正确的心态去报道新闻,去传播新闻的核心价值。

3.坚守新闻职业道德

无论是传统媒体的传播还是新时期中新型媒体新闻的有效传播,都必须坚守新闻职业道德,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新闻核心价值的有效传播。最近几年,虚假新闻随处可见,这些都是新闻职业道德缺失的表现,针对这种现象,我们需要认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当前对新闻从业人员的教育形式有很多,但人们在从事新闻职业后,没有有效巩固自己的职业道德,他们在工作上不够自觉,这也是造成职业道德缺失的重要原因。所以,不但要加强工作人员职业道德的培养,还应该通过一些教育活动,切实有效地将职业道德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去。

(2)促使新闻事业有效变革,打破传统新闻专业分配的格局。当前从事新闻行业的人大多是招聘的编制外人员,他们的工作任务往往比在职人员要重很多,但是他们的工资是最低的。很多年轻人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面临生活压力、工作压力,这使得他们容易丧失职业道德,去做一些违背道德规范的事情。

(3)新闻传媒从业人员应该尊重传媒的发展规律,积极发挥新闻报道的积极作用,定期加强自身的编辑写作能力,正确有效地传播新闻的核心价值体系。总之,在新闻传播转型初期,新闻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守非常重要,因此必须要结合新闻核心价值缺失的原因找出有效策略,促使新闻核心价值的有效传播,进而推动我国新闻传媒行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克勋.新闻传播转型中的核心价值坚守[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5,(6):158-163.

[2]肖海鹰.新闻传播转型中的核心价值坚守[J].科学导报,2015,(20):127-127.

新闻心得体会篇9

[关键词]中国新闻娱乐化

在《娱乐至死》里,波兹曼指出,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遍观我们目之所及的媒体,似乎已经到了娱乐至上的时代。新闻媒体的地位已经不再如从前,高高在上,而是处于和受众平视甚至仰视受众的地位,新闻变得柔软,温和,开心、娱乐。吸引受众,拉动媒体的经济收益,双赢的局面让媒体和受众都欢欣鼓舞。但媒体为吸引眼球也作出了一些极端的事情,一个栏目根据马加爵的案件制作了一期案件重现的节目,其马加爵的扮演者称其扮演的马加爵会很“精彩”,这样的新闻形式也激起了民愤。因此,新闻娱乐化的功过对错,有值得分析讨论的空间。

一、新闻娱乐化产生的原因

关予新闻娱乐化的成因分析,归根究底最终都会落脚到市场上面。原因也很简单,当供应大于需求,选择成为可能或惯例,那么竞争就必然存在,这是自然界的法则,也是我们当今社会运行的法则。而且媒体是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机制的产物,取悦受众是其天然本性。

同时,受众希望实现与媒体的接近,媒体为实现吸引受众的目的就最大限度地满足这种权利。受众具有新闻娱乐的“本能”需求。好奇心理、猎奇心理等等都是人们的本能兴趣。在满足受众的需求的同时,注意力经济也就随之产生了,拥有的注意力越多,获得利润的可能就越大。如西方发达国家媒体在市场激励下为追求更多利润,采取各种各样的手段来吸引受众,于是新闻娱乐化成了了大家争相竞逐的香饽饽。

概括地说,媒体在市场的引导下追求更多的利润,而受众是利润的来源,因此吸引更多的受众成为关键,而人们的兴趣、爱好差别不一,恰对于娱乐的需求成为人们最大的共同之处,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也选择了新闻娱乐化。

二、新闻娱乐化的利弊分析

从对新闻娱乐化成因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新闻娱乐化中包含了积极的东西,也存在因逐利导致的很多问题。

1.新闻娱乐化的利

为新闻界带来了一种易于为大众接受的新闻处理方式。我国传媒有着悠久的政论传统,新闻传媒也已经习惯于传者为中心的传播机制,传媒的教育、宣传等功能得到了极大的发挥,但是新闻一直给人们一种刚硬,死板的感觉,不易为大众喜欢。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传媒开始走向市场、走向竞争,传媒开始从高高的政治讲坛上走下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走到普通的老百姓中去。新闻娱乐化开始在百姓的生活中出现,新闻传播者中心的传播机制逐渐被受者中心的传播机制代替。在这一过程中,传媒有必要发掘新闻的娱乐化因素,在表达方式上尽量从受众接受心理出发,加强贴近性,增加趣味性。

2.新闻娱乐化的弊

新闻娱乐化使新闻业逐渐走向“媚俗”,现在的新闻媒体过度专注于吸引大众眼球,将炒作当做所向披靡的利器,如果说纯粹的娱乐新闻娱乐些无可厚非,但是严肃的政治、法制、经济和社会新闻被炒作或者是通过以猎奇的手法演绎后,就形成了新闻过度娱乐化、低俗化的情况。

新闻过度娱乐化可能导致新闻媒体的公信力下降。大众传媒承担着社会舆论监督,树立社会典型,宣传教化,文化传承及娱乐大众等社会功能。新闻从业者也因为为公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等得到了大众的尊敬。但是因为新闻媒体为了最求最大化的利润把娱乐化作为自己的核心,那就会因此发生新闻扭曲、失实的情况。

使大众对于世界的理解趋向简单、肤浅。新闻媒体在人们面前构建了一个片面、单一的世界,使接受信息的受众对世界的理解趋向单一。新闻媒体的工作人员为了迎合人们的娱乐需求,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将猎奇、惊险、稀奇古怪做为报道的重点,娱乐新闻充斥了了人们的信息生活,人们的注意力不再重视国际的变化和发展,不再重视自然的变化和发展,人们喜欢新闻快餐,不愿意对事物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导致受众对于世界的理解开始简单和肤浅。

三、把握好新闻适度娱乐化的对策

1.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和新闻基本规律。新闻报道不同于一般的娱乐报道,它有着重要的社会作用,肩负着引导社会舆论的使命。新闻的传播规律是真实性、准确性、权威性和可信性。在新闻娱乐化的情况下,一定要坚持新闻的传播规律和基本原则。规范过度的新闻娱乐化倾向。

2.强化新闻媒体的意识。新闻在为受众接受和喜爱的同时,也一定要提高精品意识,提高新闻的人文含量,加强新闻的深入报道,引导受众对事物进行深入的思考。

3.提升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新闻从业者的素质决定了新闻媒体的层次,只有提升了新闻从业人员素质,使他们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达到一个高度后才能使新闻媒体的内容不断提升,具有人文精神。

4.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相关行政部门的执法力度。无规矩不成方圆,因此要规范新闻媒体就需要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只有这样才能长远保证新闻媒体的健康发展,同时有关行政部门的执法人员也需要严格执法,保证有关规定能落实到位。

总之,新闻娱乐化的现象值得我们正视,它既不是大逆不道的妖魔,也绝非使媒体得到认可的灵丹妙药,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媒体和受众正确认识娱乐化的现象,采取积极地措施,使我国的新闻媒体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振华.我国电视新闻娱乐化的弊端和发展对策.大家,2009.11.

[2]李玫.浅析我国新闻娱乐化.新视野,2005.2.

[3]岳大伟,李静涛.新闻娱乐化现象初探.新闻知识.

新闻心得体会篇10

新闻传播领域中这种扭曲现象的出现除了与前述利益驱动等因素相关,也与主流媒体未能很好地发挥其作用、用广大受众愿意接受进而欣赏的方式进行新闻传播也有很大关系。流毒甚广的新闻八股和一成不变的传播范式导致人们厌烦接受、拒绝接受的情形比比皆是。套话满篇的新闻传播所制造的沉闷气氛使得主体客体之间的交互作用消减了,新闻效果难免大打折扣。伊格尔顿认为:“如果意识形态想要有效地发挥作用,它就必须是快乐的、直觉的、自我认可的。一言以蔽之,它必须是审美的。”这也是为什么新闻传播在当下亟须呼唤美学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二、新闻传播表现方式及审美价值取向

新闻传播在表现方式上是可以有很多技巧的,视角的选取,挖掘的深度,标题的设计,修辞的运用……同样一个新闻事件,其叙事方式可以千差万别。虽然新闻以客观公正真实为准则,但由于新闻叙事的主体是人,其主观性色彩就必然有所呈现。新闻叙事不是新闻事件本身,而是对新闻事件的还原,在这个过程中,叙事话语渗入了叙事主体的立场(态度)、视角、认识和情感,这使得“叙述者无法跳出自身语言框架、认知模式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印记”。新闻叙事无法避免的“加工”包含着对事件的选择、重组等内容,赵毅衡认为“叙述文本的任何一部分,都是叙述者加工后的产物”。既是加工,就会存在加工者(传播人与传播机构)的价值观念、认识水平、情感意向和加工工艺(譬如语言的运用能力)对叙事的影响。一般来说,新闻叙事是否能够体现普世价值的人文关怀,是否能够透过新闻事件发现事物的本质内核,是否具有褒善惩恶的情感意向以及是否能够在叙事文本中体现美感的写作功底,都对新闻叙事能否精彩呈现和发人深思、引发共鸣等新闻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

由于新闻传播者在某种意义上具有一定的话语权威,所以,新闻传播者肩负的文化使命和承担的社会责任非常之大。传播者自身的价值观念、文化素养、情感诉求和敬业精神等无不通过新闻叙事影响着广大受众。唯有正心诚意地开掘新闻题材,认真思考和善于运用新闻题材,选好角度,抓住要害,才能使新闻叙事富于美感,“加工”出深刻感人的新闻精品。新闻视角其实折射的是传播者的审美价值取向。比如灾难性事件的新闻叙事,是以受灾群众为中心,以悲悯情怀展现其不幸遭遇从而引发全社会的高度关注?还是以政府救灾工作为中心显示官员的救灾功绩?虽然两者都是新闻焦点,视角不同、侧重不同对受众的心理影响却大不一样。在重大灾难面前,新闻采写应当更多地以人为本,高度关注受灾群众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体现强烈的人文关怀,传播主体的情感与新闻叙事对象的情感融合在一起,悲其所悲,痛其所痛,这样的新闻不仅能够感染人,还增强了新闻在道德层面的厚重感,受众从中可以获得悲悯、同情、崇高这些带有悲剧美学色彩的心理感受。2008年汶川地震,中央电视台几乎不间断的跟踪报道就非常成功。对生命的尊重,对苦难的同情,对灾民的关注,对大爱的呼唤,种种体现人文关怀的新闻叙事,牵动了亿万国人的心并给人们上了一堂净化灵魂、迸发爱心、提升生命境界的道德课,这就是新闻的美学力量。

深度挖掘体现的是传播者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深度,这其中也包括对新闻对象的态度和所作的功夫。越是有深度的新闻叙事,越能体现传播的美学力量。美联社记者海伦•奥尼尔那篇著名的人物特写《伊娃的礼物》,描述了一个先天失明的80岁老妪晚年重见光明的新闻事件,为了这篇特写,海伦用了大量时间与伊娃共处,对伊娃重见光明后的心理状态作了细致的观察,把老人晚年的孤寂和乍见光明无所适从的心态用生动的笔触描摹得感人至深,人们如欣赏艺术作品般从中获得审美愉悦。

新闻传播的美学力量也体现在文本方面,新闻叙事既要清清楚楚真实客观,又要追求“诗意的栖息”,让叙事生动起来。比如标题的设计,修辞的运用,叙述结构的安排等等,都需要一定的技巧,而所有这些都与传播者的叙述功力密切相关。缺乏技巧,好的新闻可能表现得平淡乏味;而滥用技巧,又可能转移人们对事件本体的认识。富于美感的新闻传播可以适当运用技巧,用活泼生动的传播语言给人们带来强烈的现场感、动态的视觉感受,整个传播过程条理清晰,简单明快,爱憎分明,析理深刻,富于音节美、韵律美、色彩美,受众从这种“有意味的形式”中获得最大程度的审美享受。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