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三生教育心得体会十篇三生教育心得体会十篇

三生教育心得体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5:15:17

三生教育心得体会篇1

王元海

我校开展了“三生教育”,加强生命意识的教育。

通过“三生教育”的学习,作为一名教师,让我懂得了“三生教育”的概念是学校德育范畴的概念,其包括“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让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和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关心自己和家人。”也懂得了“三生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成人、成才,着力开启学生心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健康水平、培养学生的爱心、感恩之心和责任感、正义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一脉相承。

如今,许多学生的生命意识淡漠,缺乏对生命应有的热爱,尊重与珍惜,生命是一个过程,一个悲喜交加的过程,它让我们尝到了酸、甜、苦、辣、咸的不同味道,有的人经受不了打击,承受不了它的负重,从而放弃了脆弱的生命。其实,面对生命,我们要不屈服、不放弃;面对灾害,要坚强勇敢,团结互助;在困难和挫折中,要磨砺生命的意志,展现生命的意识,展现生命的光辉。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开展了“三生教育”手抄报,在班级中展示,让学生对“三生教育”认识得更全面,更深入。同时,在上语文课时,我也把“三生教育”贯穿到教学中。如,在上《伤仲永》一课时,讲以了人要会学习、会生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有了提高,对待学习态度也不同了,家长和学生都不重视后天的教育,不懂如何生存。其实,学习就是为了生存,学无止境,这就诠释了世间的旧事物,总是不断的被新的被新事物所代替,因此要懂得后天的教育。

三生教育心得体会篇2

通过“三生教育”的学习,作为一名教师,让我懂得了“三生教育”的概念是学校德育范畴的概念,其包括“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让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和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关心自己和家人。”也懂得了“三生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成人、成才,着力开启学生心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健康水平、培养学生的爱心、感恩之心和责任感、正义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一脉相承。

如今,许多学生的生命意识淡漠,缺乏对生命应有的热爱,尊重与珍惜,生命是一个过程,一个悲喜交加的过程,它让我们尝到了酸、甜、苦、辣、咸的不同味道,有的人经受不了打击,承受不了它的负重,从而放弃了脆弱的生命。其实,面对生命,我们要不屈服、不放弃;面对灾害,要坚强勇敢,团结互助;在困难和挫折中,要磨砺生命的意志,展现生命的意识,展现生命的光辉。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开展了“三生教育”手抄报,在班级中展示,让学生对“三生教育”认识得更全本文来源:面,更深入。同时,在上语文课时,我也把“三生教育”贯穿到教学中。如,在上《伤仲永》一课时,讲以了人要会学习、会生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有了提高,对待学习态度也不同了,家长和学生都不重视后天的教育,不懂如何生存。其实,学习就是为了生存,学无止境,这就诠释了世间的旧事物,总是不断的被新的被新事物所代替,因此要懂得后天的教育。

三生教育心得体会篇3

主题班会是学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和有效载体,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也是提高班级凝聚力、提升班主任工作能力、有效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通过相关制度建设,将“三生教育”有关内容融入主题班会,把主题班会作为“三生教育”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这样既能提升“三生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知识内化,还可通过主题班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践行,有效推进“三生教育”,提升学生工作科学化水平.

1充分认识“三生教育”的重要意义,创造积极的德育环境

随着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社会竞争实质就是人才的竞争,只有拥有一流的人才,才能在竞争中取得主动权.同志指出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要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同志也强调指出,国家兴盛,人才为本;人才培养、教育为本.开发人才资源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德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能自觉地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勤奋学习,勇于探索,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现代人才.这一目标要求有一个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良好的德育环境.

“三生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也就是要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达到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的目标过程.”[2]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树立正确生活观念,确立正确的生活目标,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和人类幸福生活的教育.“三生教育”以生命、生存、生活教育为内容,以提升人的主体性并以人为中介的教育方式,为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创造了一个积极的德育环境.

2构建科学实施“三生教育”主题班会的基础条件

2.1对学校的要求

对学校的要求主要是指“三生教育”主题班会培训制度建设.制度是一切理念得以有效实行和持续性的保障;主题班会是落实“三生教育”必不可少的方式,是对“三生教育”教学的有效补充.开展“三生教育”主题班会,可以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继承传统,开拓创新,突出特色,丰富校园生活,增强班级凝聚力,促进优良的班风、学风建设,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是,要确保“三生教育”主题班会达到预期目标:首先必须建立起切实可行的“三生教育”主题班会培训制度,并将制度与学校“三生教育”课程教学和其他教学活动相结合,以制度为保障,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对培训内容、培训对象以及培训的方式等进行统一的安排,由学校组织进行统一培训.这样,才能使理念和实践得以结合,相得益彰,确保“三生教育”在高校得以更好的推广和有效实行,从而使更多的学生受益.要强调的是,在“制度”中,不能只是简单的内容规定,而应包含有实施过程的检测和考核制度以及事后的质量监督制度.

2.2对辅导员和班主任的要求

2.2.1重视理论学习,掌握“三生教育”真正内涵.

有学者认为:“实施‘三生教育’至少在三个主要方面可以提高教师的自觉性:一是端正教育的价值取向,尤其是提高对‘生命性’教育的价值取向的认识;二是树立对学生一生负责的态度;三是增强学校教育与社会联系的意识.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实施‘三生教育’对师生来讲,实际是同步成长的过程,因为它的许多内容对很多人来讲都是崭新的.”[3]

要使主题班会成为高校“三生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和平台,首先必须保证主题班会的组织效果,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辅导员和班主任对“三生教育”的认知水平、接受程度和对主题班会组织的掌控能力.如有的学者所说:“作为承担着学校德育工作的班主任老师,只有蹲下身来,紧扣时代脉搏,把握好学生的心理需求,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主题班会成为学生发表见解、交流思想、针砭时弊、升华自我的舞台;才能真正实现我们的主体性德育目标,让我们的学生在思想碰撞、道德提升中茁壮成长.”[4]所以,提高教师的“三生”教育认知度,深化主题班会主题对“三生”内涵的把握,科学建构培训内容,才能使“三生教育”主题班会开出实效,开出针对性.

2.2.2牢牢把握“参与式”理念.

主题班会的组织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有研究者已经将其进行了比较完善的归纳和总结,笔者在本文中不再进行叙述,值得一提的是,在组织主题班会的过程中,要非常注重参与式理念.教育的主体是人,应当以人为本,以人的志趣情感,思想入手切入教育的内核,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挖掘其潜在效能.在组织主题班会时,班主任要尽量激励每一位学生投入到班会活动中,并让全体学生参与整个班会的构思、筹备和展示的全过程,进而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思想的交流、撞击和对接,产生深刻的体验与情感的共鸣,让学生们意识到主题班会不仅仅是他们所等待的一场“盛宴”,更是他们思想成长、道德发展最美的风景线,因而能够很自然地将主题班会中提出的德育要求自觉内化为自己的信念.[5]

参与式理念强调学习者将已有的经验,与同伴合作、交流,一起寻找、分析、解决问题的途径,以提高师生的批判意识和自主发展能力.比如将班会的场地安排成几个组围桌而坐,或者是一个大圈,再加上一些温馨的小装饰品,比如花和盆栽等.在开展的时候可以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头脑风暴,案例分析等方法,营造一种轻松、舒适的氛围.过程中还可穿插文艺节目表演、小游戏等调动同学的情绪和氛围.相反,如果班主任只是“走过场”,或一人全权包办,那么,再好的主题,再出彩的构思,结果要么是学生对主题班会毫无印象,要么是班主任辛苦操劳学生却毫无“感觉”.这样的组织形式是得不到学生认可的,更实现不了其中想要达到的教育意义.

3高校“三生教育”主题班会的实施原则

3.1分层开展———知识学习的有效提升

高校大学生群体正处在对人生和社会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渴望探索的年龄,他们在乎个体价值的体现,也关心社会价值的取向,希望将二者融为一体,但是,大学生也处在容易迷茫和对自我产生怀疑的阶段,在日常的学习活动中,他们想要学到知识,也想要了解到有关人生的许多纷繁复杂的意义,“三生教育”是大学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补充.对于高校学生,可以把主题班会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把理论信息从深、实传递给学生;实践教学可分校级、系级、班级三个层次开展,重点可放到班级这个层次,采用文体宣传教育等多种形式作为在实践教学中的亮点.通过这些途径,可以把三生教育作为第一课堂知识学习的有效补充,也可对高校有关生命、生存、生活教育内容的辅助和提升.除了主题班会以外,还可通过选修课、听报告、参加公益活动、社会实践、主题班会活动、课堂讨论、分组辩论、影视评析文学作品、案例分析等,以正面积极的教育内容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融合为核心,倡导大学生清晰的认识生命的可贵,生活的可爱以及生存的乐趣,从学校层面关注大学生“三生教育”实施的有效程度,从而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出身心健康、乐观向上的人才.

3.2以生为本———从学生的个体角度出发

“三生教育”主题班会组织的人本性原则决定了以生为本的这一理念,主张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极力张扬学生主体.学生主体地位和作用在以生为本的主题班会中获得了充分的尊重.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是权力赋予的,而是在自己积极参与各项学习活动中自主生成的.世界和意义的建构需要学生主体的创造,需要自我的建立,学生主体正是在自我和存在的过程中生成的.这一原则使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性充分彰显于人的“自我”创造过程中,学生群体也在这一过程中由能动生成了主体.

“三生教育”建立在对学生生命个体的关心和关怀的基础上,力求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和文化育人等方式,在大学教育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着力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人、成才,着力开启学生心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健康水平,培养学生的爱心、感恩之心和责任感、正义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开展素质教育.因此,不管是在主题班会的组织形式还是内容选择上,应该加强学生个体的实践环节,促进知行统一,彻底改变单一灌输式、简单说服式、被动接受式、整齐划一式的方法,提倡启发式、互动式、渗透教育式、分类分层式的方法.例如,在“何为生命”的主题班会中,可以用“生命是什么”、“生命责任”、“生命哲学”、“生命哲学的价值取向”等几个内容要点.同时,还要设定清晰的目标,委婉的提出一些建议:如“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经历陈述自己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学生能够对不同的生命哲学观进行观点比较”等等.通过这些途径,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各个环节中来.

3.3引导成长———面向未来

三生教育心得体会篇4

【关键词】三生教育;初中教学;重要性

三生教育的科学内涵

三生教育是以学生为本,是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紧密联系、融为一体的系统教育,之间互为条件、密不可分、相辅相成,通过实施三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最终实现能为自身、为家庭、为社会、为人类缔造幸福生活的人生价值。

1.1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和发展生命。尊重生命是基础,珍爱生命是关键,发展生命是目的。生命教育就是要让每个学生懂得生命的可贵,让他们知道,母亲生育了我们、养育了我们,极不容易。十月怀胎、分娩过程所经历的痛楚,是做子女难于想象的。所以,我们要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因为它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它承载着家人、朋友的真挚的爱,那种想活就活、想死就死的念头是一种对亲友极不负责的表现。要让学生认识人类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认识个体生命和他人生命,认识生命的生老病死的过程,认识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生命存在和发展规律,最终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1.2生存教育

生存教育是关键。生存的概念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危机状态下的生存,涉及生存意识和逃生、救护知识。生存意识属于人生观和心理问题。逃生救护知识适宜于专题讲座和模拟演练的方式进行。二是生活条件极其恶劣,人们只能处在最低要求的状态和由此产生的意识和行为。三是一般意义的生存,也就是人的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生存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使学生认识生存及提高生存能力的意义,把握生存规律,提升生存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强化生存意志,树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正确生存观。通过生存教育,要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的有效知识和技能,建立适合个体的生存追求,学会判断和选择正确的生存方式,学会应对生存危机和摆脱生存困境,善待生存挫折,形成一定的劳动能力,能够合法、高效和较好地解决安身立命的问题。

1.3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使学生认识生活的意义,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树立正确的生活观。要使学生理解生命的终极意义就是追求幸福生活。要帮助学生确立为个人、家庭、国家和人类的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的理想。要让学生理解生活是由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和公共生活等组成的复合体。要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学习生活技能,提高生活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爱心和感恩之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要帮助学生形成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的生活追求。要教育学生学会正确的生活比较和生活选择,理解生活的真谛,能够处理好收入与消费、学习与休闲、工作与生活的关系。生活是“三生”的核心,人生在具体时空中表现为生活,生活的总体就是人生,对生活起指导作用的人生观,是解开“三生”之谜的金钥匙。

2三生教育”在初中教育阶段的重要性

初中阶段的学生,心理学家将一年龄段称为“心理上的断乳”时期。这时期的学生感觉特别敏锐发达,思维特别活跃,开始对各种事物提出疑问,并试图去探索和解答,形成自己的看法和判断,这些生理变化又引发了一系列心理变化。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在生理、心理的健康发展,三生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在三生教育中开展各种活动进行生命教育,告诉学生世界因生命而精彩,要珍爱生命;无论遇到多大挫折,都不会轻易放弃生的希望;当他人生命遭遇困境需要帮助时,尽自己所能伸出援助之手;懂得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内涵,应让有限的生命焕发光彩,不断延伸生命的价值。

3三生教育在初中教育阶段的教学方法

实施三生教育,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关键、社会教育是保障,必须坚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统一的基本途径。我校把三生教育列入必修课,开设三生教育课程,保证学时,真正使三生教育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具体做法如下:

3.1引导学生全面系统地认识三生教育

通过对三生教育基本内容进行学理分析,由此来认识三生教育的地位与作用,以学生为本,对刚入学的新生进行了“生命、生存、生活”的系统的教育。有教育人士说过,在人的自然生命不断成长完善的过程中,培养人的生存能力,是每一个人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生存中所需要的每一项技能,都是通过教育来获得的。当前,不少中学生的生存能力较弱,生存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学习有关自护、自救知识和技能,有利于远离危险与侵害,从而使生命得以维持和延续,同时又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初中是学生独立性和依赖性并存交错的时期。他们一方面已产生独立感和成人感,但另一方面,对自立带有不少片面的理解,对父母、老师以及他人有着很强的依赖性。生活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确立正确的生活目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的教育。

3.2充分利用课程资源,从简单到复杂、从概念到事例,深入浅出地、通俗易懂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帮助

我校选用“三生教育”的教材编写得很好,知识覆盖面广,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介绍了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融入了大量生动感人的事例,学生理解和体会起来不觉得吃力,很容易接受。例如在教学《珍惜生命与爱同行》一课时,创设了两个情景。第一个情境:2008年8月的5.12汶川大地震中一幅幅悲壮而惨烈的图片。看到这些图片,学生和教师都沉浸在一种悲壮的氛围中。第二个情境:播放了媒体《生命的列车》,并让学生轻轻扑在桌子上闭上眼睛,然后想象自己和同班同学被困在一个小山洞里,山洞就要倒塌,只有一个人有离开的机会。而老师则随着媒体中的悠扬口哨声,轻轻朗诵着“不久以前,我读了一本书,书中把人生比作一次旅行。人生一世,就好比搭车旅行……”媒体播放完后,抬起头来的学生们都已热泪盈眶,有的女同学甚至泣不成声。当问到“你会把生的希望留给谁?”时,没有一个学生回答是自己,都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他人。而在模拟写遗言时,很多同学都写到“爸爸、妈妈:请原谅我的不孝,我无法报答你们的恩情……”通过两个情境的设置、音乐的烘托和教师激情的渲染,把学生的情绪、情感一步一步推向了高潮。这是一堂成功的三生教育课,它不仅仅是说教,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生命的对话。

3.3充分利用社会新闻资源,理论联系实际,有效地引导学生来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他们树立社会责任感

教材是一本有字书,社会生活却是一本无字书,它本身就是一本内容极其丰富的“活教材”,使用好这本活教材,会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利用课余时间,组织部分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把生命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学生对自己、他人生命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增强爱心和责任感。以培养自信、乐观、顽强、自律、宽容、合作为主线,结合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发展需求,构建沟通学生心理的桥梁,采取预防与疏导相结合的办法,进行个别咨询与辅导,开设心理咨询室,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节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4多与家长联系,利用好家庭中的有利因素,沟通亲子关系,排解亲子矛盾,帮助学生树立家庭责任感

有家庭责任感是初中生必备的思想品质,一个有家庭责任感的人,长大才有社会责任感,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能有所作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每一个人应具有家庭责任感,,应培养初中生关心家庭中发生的事,主动为家庭分忧解难,体谅父母的疾苦,让学生知道每一个家庭成员不论年龄大小在家庭中都应承担着不同的责任,每一个人在享受家庭温暖的同时,也要为家庭生活美满幸福贡献一份力量。让初中生具体做到主动承担家务,当家庭遇到困难时要尽量分忧解难,不向父母提出过分要求等。多与家长联系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予表扬,从而带动在家庭中表现不好的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家庭责任感。

3.5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把生命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学生对自己、他人生命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增强爱心和责任感。以培养自信、乐观、顽强、自律、宽容、合作为主线,结合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发展需求,构建沟通学生心理的桥梁,采取预防与疏导相结合的办法,进行个别咨询与辅导,有条件的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节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6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

三生教育最根本的就是要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让他们先学会做人,即按照做人的基本道德规范去为人处事,严以律己,做一个合格的中学生。同时,为了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号召同学们互相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发现安全隐患及时反映,让那些诸如抽烟喝酒、打架斗殴、乱涂乱画等不良行为得到有效的遏制。近年来,学校强化“三生教育”展开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比如,歌咏比赛、书法比赛、象棋比赛、乒乓球比赛和篮球比赛等,进一步落实“三生教育”的课程化,丰富了课程的形式和内容,形成“学生天天有活动,人人有特长”的良好局面。通过强化三生教育,学生的行为习惯有了较大的转变,举止言谈规范了,自我保护意识增强了。

3.7善于学习和借鉴其他学校的成功的教学经验,在课堂内外开展一些探究学习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感悟,自我完善和提高

经常与其他学校的教师进行教学经验交流,虚心向他们学习和借鉴成功的教学经验,也是迅速提高教学技能的一种好办法。此外,还可组织学生参与课外尝试活动,亲身体验,如针刺疼痛的感觉;学踏板车摔倒了,自己站起来,不叫痛,继续滑。等等(当然,跳楼等危险动作是不能尝试的)。通过实践才能感受到生命的可贵,在活动中真正体验生活,磨练自己的意志。

4结论

三生教育是一项具有重大现实和历史意义的教育活动,是一项长期、艰巨的战略任务,是一项博大精深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为之付出艰辛的努力,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三生教育”只有开始,没有结束;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它将贯穿于初中教育的始终。

参考文献

三生教育心得体会篇5

帮助残疾学生正确看待“三生”(生命、生存和生活)是特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三生教育”是关照主体人生的教育,旨在帮助残疾学生认知生命,提高生存发展能力,从而获得幸福快乐的生活。“三生教育”,在教育目的上关注残疾学生的生命意识;在教育方法上,强调残疾学生的主体性参与;在教育智慧上,用爱触摸残疾学生的心灵深处。

关键词:

三生教育;教育目的;教育方法;教育智慧

“三生教育”指对残疾学生进行的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三生教育”将认知教育、体验教育、感悟教育相结合,是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统一的系统工程。它追求的是,通过生命教育,使受教育者认知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通过生存教育使受教育者认知生存,提高实用能力、生存能力、发展能力;通过生活教育使受教育者认识生活、热爱生活,为获得幸福生活而努力。在“三生教育”中,首先应关注人的生命和价值。对残疾学生的教育,只有关注生命,才能走进学生心灵,亲近学生主体,使教育多一些人文关怀,多一些诗意,多一些对生命的敬畏以及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少一些对生命的漠视,让残疾儿童成长得更自由、更快乐。

一、在教育目的上,增强关注残疾学生的生命意识

特殊教育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生命教育。生命教育主张对残疾学生施加正面的积极影响,渗透生命和生活的理念,让残疾孩子认识到生命的宝贵,引导他们欣赏生活的多彩,做到尊重自己、尊重他人。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有一扇门,你只要找到进入孩子内心的那把钥匙,奇迹就会发生。让残疾学生了解生命、保护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升他们的生命质量,丰富他们心灵世界,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在教育方法上,强调残疾学生的主体性参与

生存、生命、生活离不开个体在家庭、学校、社会中的参与。残疾学生最终要独立走向社会,因此教师必须改变原来的教学方法,转变旧的思维方式,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热情,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将自己的生命价值与意义表现出来。笔者就曾遇到很多忽略学生主体性的事例。某些家长因为对残疾孩子失去信心,就不让孩子接受教育。我们千方百计地去寻找这些孩子,说服家长,让他们来学校学习。笔者遇见过一位盲生,双目失明,看不到丰富多彩的绚丽世界。父母疯狂地、无目的地求医,却四处碰壁,整日无奈与叹息,最终放弃了求治,只好认命,将孩子关在家里,很少去过问和关心他。这时,我们应说服家长鼓励孩子走出封闭的世界,让他们珍爱生命,帮助其认识到自己的生活也可以丰富多彩。另外,有些孩子在家里孤独惯了,没人陪伴,到学校里会有千百个不适应。所以,教师在第一、二学期不能给孩子太多的压力,能在生活上自理自立,这就是孩子很大的进步。教师应多鼓励,多喝彩,让他懂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价值:“哇!自己也会独自上厕所了,自己真伟大,要有勇气活下去!”这是生命教育的基础,树立了孩子的信心,今后的成长就有了动力。很多事实证明,只要给残疾学生以教育和就业的机会,尊重与信任他们,发挥他们的潜能,残疾学生就完全可以成为人类财富的创造者。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充分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尊重他们个人的发展意愿,让其主动地参与到生活中去。

三、在教育智慧上,懂得用爱触摸残疾学生的心灵

特校教师应把职业融进自己的生命和生活中,用爱去呵护残疾学生。这种爱不仅仅是有关爱和保护学生的意识,教师更要懂得在适当的时机和场合表达这份爱,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例如,聋孩子的早恋是令教师头疼的问题,由早恋引起的,甚至怀孕事件也时有发生。早恋现象,被许多家长和学校德育工作者视若洪水猛兽。对此,我们要做的就是进行生命教育,帮助学生从生理科学的角度来认识生命。预防学生早恋时,教师要解放思想,在性教育问题上,不能含糊,不能遮遮掩掩,要从科学的角度进行科学的讲解,不要给“性”蒙上神秘面纱,否则诱发学生对性的不当兴趣,就适得其反了。因为这也是残疾孩子生命的一部分,要帮助他们正确地看待这些问题。再比如预防残疾学生的偷盗问题。我班有一名同学看到别人吃零食,因为自己家里穷,没钱买,便偷了钱。我知道后去教育他,他怎么也不承认。后来我逐渐明白,孩子也大了,有了自尊心,所以就转而用“心”和他谈话,交知心朋友。最终,他懂得这样做是不对的,所有这些都是我们特教老师要用心“经营”的生命教育。

三生教育心得体会篇6

一、“三生教育”的内涵及关系

从根本上来说,“三生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提高其生存能力,丰富其生活知识,使其最终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从本质上来看,它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从内容上来讲,“三生教育”中,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密不可分,相辅相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生存教育是前提,生活教育是保障,生命教育是核心。也就是说,通过生存教育使学生提高生存能力,掌握生存规律,为其全面发展提供必备的前提条件;通过生活教育养成良好的生活性情,完善学生的生活情趣,为其完满生活打好基础,为其全面发展做好保障;通过生命教育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关爱生命、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生命教育应当贯彻始终,它既是“三生教育”的初衷也是其最终目标,是人之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

二、从“三生教育”看当前我国成人教育价值取向存在的问题

在“三生教育”观照下,当前我国成人教育的价值取向存在着过分偏重社会需求,对人本身的发展重视不够的问题。杜以德先生曾指出:纵观现代成人教育发展的历程,基本上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为中心的。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成人教育由于过分关注社会的发展使人之发展社会化,导致了对人的发展的冷落和偏移。成人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柱,为社会服务本无可厚非,但实际情况是,成人教育过分偏重社会需求,成人教育领域实用功利主义盛行,人文精神水平下降,成人教育的价值取向出现对人本身的发展重视不够的问题和现象。具体表现为:生存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单一化,生活教育偏于物质化,生命教育几近缺失化。

(一)生存教育单一化

生存教育单一化主要是指目标和内容上呈现单一化。我国成人的生存教育在目标上以技能的提高为唯一标准,缺少心理能力培养和情操陶冶的目标体现;在内容上又以成人的外在技能提高为主,忽视内在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为只注重培训成人的言说能力,生产技能等职业技能,忽视道德素养,心理智力,兴趣爱好以及创造性能力的培养。这种生存教育的目的和内容只是教会人单纯掌握“何以为生”的知识和本领,却放弃了“为何而生”的思考和追问,使得成人的生存教育在人类知识越来越丰富的形势下,目标和内容却越来越单一,导致成人在工作之余的学习和受教育变成被迫和不得不进行的一种负担和压力。生存教育目标和内容的单一化,使得成人教育单纯以完成技能传授为任务,而技能的提高又单纯以获得学历或者资格证书为唯一标准,这就从根本上失去了成人真正生存的意义所在,失去了对成人生存价值的关怀,造成了受教育者“意义”世界的缺失。这种目标和内容上的单一化还使得学历和文凭越来越被畸形地关注,也使得成人为了在现实社会中谋求好工作,好收入,通过成人教育混文凭,混学历的功利性追求戴上了合理的“为了生存”的帽子,导致成人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懒散被动,思想不集中,精神不投入的行为,最终也促使成人教育越来越流于形式,消极而无实效。

(二)生活教育物质化

目前成人的生活教育呈现物质化的表象,只注重满足成人对物质的崇拜和占有的欲望,一些传统意义上的做人的标准,道德准则被丢弃在生活内容之外,最终使人们不再追求事物本质对其生活的意义,而只是把自己的生活的意义投射到物质的占有和追求上。这种物质化使得成人在随着经济蓬勃发展生活的完美倍受关注的环境下,将物质生活的丰裕作为其衡量生活标准的主要标杆。“知识就是金钱”根植于成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促使他们为了单纯满足物质条件而接受教育和学习,精神世界的改善不是随后而至,而是一味地被淡忘。生活教育偏于物质化使得成人教育功利化,成人的精神生活,个性成长,道德信仰被漠视,最终模糊了成人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目标。成人读书,接受教育几乎都是为了谋得一份好工作,以便获得功名利禄从而过上丰裕的物质生活。但是随着物欲的满足,人们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幸福,只会感到无聊和空虚。只有精神世界的充裕才能使人得到幸福的饱足。成人生活教育的物质化最终失去了培养人的终极目标和意义追求,失去了教育的终极意义。这种生活教育只能浅显教会成人生活的基本知识,而不能提供给成人追求个人、团体、家庭、民族和人类幸福的具体方法,从而使成人教育沦为“使人为之物”的教育。

(三)生命教育缺失化

当前我国的成人教育作为对成人提高自我,突破自我的主要教育途径,却对成人的自然生命和价值生命教育淡化和漠视。我们可以看到,对生命教育的缺失使成人难以通过成人教育获得多方面的滋养,不能发展和完善自己的生命世界,体验丰富的学习人生来满足生命的成长。生命教育的缺失导致成人对价值生命陷入迷茫,甚至导致对自然生命的轻视,意识不到自己的生命存在对于他人和社会的意义,更不会去尊重他人的生命。生命教育的缺失化使得成人教育最初“教化人生”的本义变得日益功利性和机械性,使得成人失去了生存的惬意,人的欲望、精神及其自由受到限制,人的开放性、创造性被僵化和扼杀,人的生命的超越性难以体现。也将必然导致成人教育显现出一种可悲的境遇:“那种饱含着对智慧的追求,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对人的自由、公平和生存尊严的教育已经远离我们,被淹没在功利主义、机械主义和实利主义的冰水之中”。

三、“三生教育”观照下我国成人教育价值取向的应然

“人类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多种多样;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的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的发明者和创造者的理想家,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的表述体现了教育应以人为本的思想。“三生教育”正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关注个体的生命价值、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的教育。在它的观照下,成人教育的价值取向应以“以人为本”为宗旨,关注成人的生命、生存、生活教育,使人逐渐完善并享受学习的幸福。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以全面的生存教育为保障

虽然由于受社会发展的局限性和时代进步的阶段性以及我国国情的约束,目前我国成人的生存教育呈现单一化,人们不得不为了生存而提高生存技能,掌握更高的职业水平来适应环境的变化与科技的进步。但是,站在长远发展的角度上,我们更应该立足于发展全面的生存教育,为人之全面发展提供基本保障。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成人生存教育也应该得以扩展、分化,并在不同层面上展开,逐步达到全面。黄全愈在《生存教育在美国》中提出,生存教育包括体能、技能和智能的教育。体能是指生理方面的生存教育,智能多指心理方面的生存教育,体能是基础,技能是保障,智能是前提。他的这种生存教育主要是针对青少年而言。对成人来讲,全面的生存教育应该从培养人各种生存能力的角度强调,它不单单指教会成人懂得生存规则或者掌握某项职业技能,而且要教会包括社交能力,生理、心理的承受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实践的能力,创造的能力等各种能力。只有以全面的生存教育为保障,强调生存能力的提高,注重人本身的主体性发挥和创造性的实现,才能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促进成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以丰富的生活教育为目标

成人生活教育应该是使成人能够切身体会得到的,感受得到的教育。它要求结合成人的生活经验,以满足成人的物质需求为前提,以满足成人的精神享受为关键,逐渐丰富其内容。

1.闲暇时间增多要求成人生活教育内容不断丰富

社会生产力进步,生产技术以及工艺得到迅速改进,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工人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工作时间缩短,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加,促使成人工作者自我发展和提高以及丰富精神生活的需求增加。为了有效利用闲暇时间,使成人的生活更充实,有意义,成人教育需要为他们提供更多更好的社会文化生活教育的机会和条件。

2.人口老龄化要求成人教育丰富生活内容

我国社会已成为老龄化社会。如何使人的老年生活健康,并富有意义,使人在准备退休时仍保持体力和智力继续参与社会生活,学习和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要求成人教育不断丰富其生活教育内容。

3.精神生活的需求要求成人教育丰富生活内容

城市化、现代化、信息化在给整个社会的发展带来进步的同时,也为个人的家庭生活的丰富提供了实现条件。如何实现家庭和个人更好地生活,开始成为生活教育的重要内容。精神生活亟待满足要求生活教育内容丰富多彩,例如,需要提供生活艺术方面的咨询以及使家庭幸福的技巧咨询等等。

(三)以良好的生命教育为核心

三生教育心得体会篇7

关键词:学校体育教育健康教育影响因素

1.引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了贯彻和实施这个重要决定,新课标提出了坚定不移地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指出了将体育与健康相结合,为增进学生健康,应尽可能地为学生现在的身体锻炼和将来的健康维护服务。

2.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健康教育是青少年学生发展的需要。从学前到初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健康教育可以净化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为他们走上社会打下牢固的基础。

(2)健康教育是教改的需要。一个健康的人应当智力发达、情绪稳定,既有健康的身体,又有健康的心理。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天,我们必须突破封闭、僵化、保守、落后的教育模式,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开拓进取、自强自力、艰苦创业的精神,帮助学生增强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3.影响学校健康教育的因素

(1)学校缺乏系统科学的健康教育。健康教学内容尚未统一,严重影响到健康教育在我国学校中的普及和水平的提高。当前我国学校体育理论课中的健康教育的讲授内容主要是体育锻炼对增强体质的作用,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学校体育卫生、健康教育、运动损伤的处理和身体运动的自我感觉与监督等,有关学生心理障碍与心理健康指导的知识内容甚少,远远不能适应学生身心全面、协调、健康发展的需求。

(2)从事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极为薄弱,尤其是教育学、心理学、医学知识精通的教师非常缺少。

(3)多数学生对现代健康的概念缺乏全面的认识,片面认为身体强壮,没有病就是健康,既导致对健康教育缺乏相应的兴趣和学习动力,又严重影响到身心健康。

(4)学校领导重视不够、任课教师缺乏积极性、学生学习不主动这一系列情况都阻碍了健康教育更好地向前发展。

4.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途径

(1)要树立现代健康观和现代体育观。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而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界定的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是生理方面、心理方面和社会方面都处于一种安宁完全的状态。”具体地说,一是身体不虚弱,没有疾病;二是心理要健康;三是社会适应能力强,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新的健康理念,给学校体育带来一场革命性变化,它破除只注重生理健康的倾向,树立全新的健康教育观,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2)体育课要突出学生身心健康教育的特点。新制定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在教学目标方面明确和充实了五方面的内容:一是发展身体的目标;二是认知和发展能力的目标;三是心理健康与个性发展的目标;四是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五是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能力的目标。新大纲反映了新的教育理念,贯彻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体现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突出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如何通过体育课堂教学来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良好的品质呢?

首先,要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生动活泼的体育学习氛围,使学生的不愉快情绪能得到宣泄,沉重的心理负担与精神压力得到减轻与解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体育教学的主人。在课程教学总目标的指导下,指导学生自定学习目标,自选学习内容,自主进行学习。教师加强指导,使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得、享受体育,在良好的课堂气氛中获得愉快和成功的情感体验。

同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教材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或抓住课堂上出现的某些偶发事件,教育学生怎样面对现实,如何控制情绪,从而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心理调节能力与应激能力等。

三生教育心得体会篇8

一、“三生教育”的内涵

“三生教育”是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简称,是由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统合而成的一个复合概念。生命教育是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提出的、且在中国教育界上世纪90年代广泛流行的一种教育思想;生存教育则是流行于西方的“成功教育”的另一种说法,是市场经济下的必然产物,如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干事埃德加•富尔就出版了其专著《学会生存》;生活教育则起源于胡塞尔在其专著《欧洲科学的危机和先验现象学》中指出的欧洲科学危机的出路是必须回归“生活世界”,其后杜威、陶行知也都专门论述过生活教育。云南省提出“三生教育”的命题,把生命、生存、生活三者联系起来组成一个理论体系,可以说是教育的一个新的方向,是在教育中贯彻“以人为本”思想。其中,生命教育主要是让受教育者认识生命(不仅是认识自己的生命,还要认识他人的生命或是自然界中其他生物体的生命),在此基础上尊重生命、珍爱生命,进而发展、完善生命;生存教育则是帮助受教育者学会生存,学会在自然界中生存,亦在人类社会中生存;生活教育则旨在帮助受教育者和谐的生活、处理好生活事务、继而追求个人、家庭、团体乃至民族、国家、人类的幸福。[2]生命教育是基础、生存教育是根本、生活教育是方向、是目标。我们应该看到,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各具特点,但又相辅相成、相互渗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以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为核心的“三生教育”立足于帮助个体健康成长、成人、成才,旨在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人生观。

二、“三生教育”与新课改“三维一体”课程目标的关系

“三维一体”课程目标提出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同样重要的目标维度。“三生教育”与新课改“三维一体”课程目标是相通的,是以实践去贯彻“三维一体”课程目标,为更好地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目标指明了途径。

1、生命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基础

情感不仅指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还包括爱、快乐、审美情趣等丰富的内心体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还包括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等;价值观作为一个比较宽泛和抽象的概念,它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以及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横向上看,这三个要素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们描述了人的情意领域的完整画面;而从纵向上看,这三个要素具有层次递进性,它们构成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情意发展连续体。[3]当代中国,在“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的影响下、在高考的指挥棒下,社会、家庭、学校更多的是关心知识等智力因素的发展,而忽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非智力因素的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自杀已经成为我国15-34岁青少年人群非正常死亡的首位死因,且自杀的低龄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另外,漠视他人生命、伤害他人的案件也屡屡见报。在生活竞争激烈的情况下,青少年生命的脆弱感和无助感日益增加。青少年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问题不容再忽视!生命教育的提出正是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对于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的青少年,开展生命教育能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培养学生积极、乐观、正面的生活态度,使其懂得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增强学生对生活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2、生存教育,丰富了“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使受教育者确立健康的生命意识之后,进一步使其确立合理的生存方式,学会生存。生存能力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基本能力。目前,多数孩子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太阳般的生活,什么事情都由家长代办,但是家长的溺爱对他们的成长是不利的。要想适应社会,必须具备相应的生存能力,为此需要使其学会如何生存、如何适应环境。因此要培养青少年在不同环境下的生存能力,培养独立精神和自理能力,使其学会独立生存;培养团结精神和协作能力,与人宽容理解、和睦相处,学会在集体中生存;培养进取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其学会在压力下生存;培养遇事冷静与自我保护的能力,学会在危急状况下求生存;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抗挫折能力,学会在逆境中生存。当今的中小学生是在顺境中成长的,经不住任何风吹雨打,遇到一点困难就会陷入消极的状态中,因此尤其要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让中小学生学会正视挫折,锻炼自己的抗挫折能力,乐观面对人生。

3、生活教育,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生活教育,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而使受教育者快乐地生活。不论是斯宾塞的“教育的真正目的就在于为完满的生活做准备”,还是杜威的“教育即生活”都说明了教育和生活的密切关系。我国大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反对教育脱离生活,强调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教育要回归生活,不仅是新课改的精神,也是“三生教育”理念的呼唤。人的生活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生活不仅是个人的生活,还是家庭的生活、社会的生活、国家的生活。生活教育要帮助受教育者处理生活事物,和谐生活。这就要求教育方式多样化,要关注和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建立积极的学习意识与有效的学习方式;要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培育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要关心学生的交往生活,特别是要积极引导学生融入社会生活。课程必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将教学内容纳入学生和自然的关系、学生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及学生与文化的关系中,形成学生在习得书本知识的同时,形成对待生活世界各种问题的良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三生教育”进一步加深了对教学观念的认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5]它主张实现的是教学方式的变革,要求转变教师观念,确立现代教学观。在实施新课改九年后的今天,不少教师仍然存在这样的观念: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学就是教知识;教学就是教师为分数而教、为升学率而教……正是这种教学观,助长了教师“一言堂”,助长了“应试教育”。“三生教育”的提出,无疑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教学观的认识:

1、用爱心贯穿教学全过程

温总理在北京三十五中听课后强调指出:“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夏丏尊在《爱的教育》一书中谈到:“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6]“教育如果没有爱,实在不能算是教育;而教师如果没有爱,也实在不能算是称职的教师。爱是学生基本的心理需要,是儿童生命成长和发展的原动力。师爱的力量是巨大的,这一点是毋庸质疑的。教师和蔼的态度,亲切有神的目光,真诚的信任和鼓励,是学生乐学的动力。但是直到今天,仍有些老师把“上课”当成完成工作任务,上课就是讲讲课本上的知识。仍有些教师按照考试分数,把学生们按“优生”“差生”区分开来。对“优等生”额外的关照,对“差生”放任自流。对于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事业”的教师们,我们应该把爱的阳光洒向每一位学生。作为老师,我们应该给予每个学生同样的爱心,而不应按“分数”区别对待每个学生;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学生不是知识的接收器,他们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一个个有着独立认识和情感的生命体;作为教师,我们还应该认识到我们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去教学,而是多留意学生个性的发展,多一些欣赏,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2、教学是动态的,应适应时代变化、社会发展的要求

教学不是静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教师不能“走老路子”,用“老方法”,而应该结合时代的背景、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优化教学。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结构。3、教学要注重教学生学会学习传统的教学,基本上是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基本上采用单一的传递、讲授、灌输的方式。学生被动的接受“是什么”的知识,对“为什么”和“怎么办”的知识知之甚少。夸美纽斯说过:“教学是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7]在当今信息瞬息万变的社会,教师们应该认识到这种艺术就是要发展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使学生成为“策略的学习者”。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会收集、处理和运用信息,并用于分析、研究和处理各种问题。

4、教学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多是教师“手把手”地教学生,即典型的“请你跟我做”的模式。这种教学方法,把学生看作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也不可能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新课程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和“三生教育”理念都体现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其在教学中的体现,即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老师树立学生是课堂学习主人的观念。教师要激励和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即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教学情境),并提供充分的条件,促使学生尝试、探索、观察、实践,让他们动口、动手、动脑、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生教育心得体会篇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党建“三讲三心”明德教育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自觉追求。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在高校党建工作中,切实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思想,积极探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思想,开展党建工作有重要意义。

一、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众所周知,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确保该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价值作为一个关系范畴,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满足与被满足的关系。人们在创造和实现价值的过程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价值观。价值观往往表现为信念、信仰、理想、追求等形态,一定的价值观是处于一定经济和社会关系之中的人们的利益需要的反映,它决定着人们的思想取向和行为选择。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利益需求,因此必然会产生不同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作为国家、集体、公民个人,都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落在实处。作为大学生党建工作者,需要通过学生党员思想教育、实践教育,将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融入到党建工作中,培育符合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合格党员。

二、当前大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

在校大学生是青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党员则是在校大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做好新阶段高校党建工作,积极在广大青年学生中发展党员,不仅对改善党的队伍结构、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非常必要,而且对培养国家社会主义接班人也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随着高校学生党员队伍的不断壮大,在当前复杂的社会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学生党员队伍质量有待提高。在高校党建工作中,尽管对党员发展对象的教育紧密围绕党的要求和宗旨进行,但存在相当部分基层支部在学生党员发展中把关不紧,使得部分入党动机不纯,功利思想突出者加入党员队伍,降低了队伍质量。近年来,随着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思想多样化增多,就业压力加大,申请入党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就是为了找工作方便,而不是从信仰上追随党组织。

第二,党建工作队伍质量有待加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者的主要来源是辅导员,而辅导员队伍整体偏年轻化,且存在相当大一部分辅导员并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这导致高校党建工作者的“非专业”化,无法完全保证党员发展的高标准高要求。同时,辅导员工作面广、量大,时间上的困难使得自身表现出较强的工具性,影响了学生党员的教育力量,难以迅速准确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到党建工作中。

第三,党建工作制度落实有待完善。高校在党员发展过程中,逐步发展完善了党员发展的群众座谈制度、公示制度、积极分子考察制度、党群联系人制度等,将积极分子考察作为党员教育工作的起点,为培养合格党员夯实基础。但学生被发展为预备党员后,部分基层支部放松对预备党员的考核制度落实,影响了预备党员政治学习和思想道德素质的进一步提升,弱化了先锋模范作用和为群众服务的意识。

三、将锦城德教育融入党建工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概念,发展至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其精髓。理论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归根到底是要践行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它只有内化为人们的自觉意识和内在品质,并在社会生活中体现出来,才是有效的、有用的。作为党建工作者,在学生党建工作过程中,结合四川大学锦城学院“三讲三心”明德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基层教育,是一项符合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举措。

三生教育心得体会篇10

在面向全体学生实施职业道德教育中,学院根据民办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和生源层次,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为指导思想,实施“孝、宽、诚、责、毅”“五字”职业道德基础教育,打造了职业道德基础教育工程,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收到较好效果。

一、“五字”教育的目的意义

(一)创新载体,贴近学生,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

“五字”教育提出的目的之一,是立足学生实际,提高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进入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经历过三种“碰撞”。一是社会与学生的“碰撞”。由于社会各界经常给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贴上“差生”标签,以及把高职学生一辈子定位为“蓝领”的陈旧观念,一些学生总是抬不起头来,当他们走向社会时,目光中不但缺乏坚毅和自信,甚至还有些畏缩。“碰撞”的结果,往往是学生信心和阳光的缺失。二是家长与子女的“碰撞”。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学生则由于高中阶段的先天不足,对家长的期盼不理解或心有余而力不足,造成相互之间的隔阂和分歧。结果往往带来学生感恩之心与爱心的缺失。三是憧憬与“伤痕”的“碰撞”。带着抱怨或失望来到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尽管对大学生活也有憧憬,但看到教室这道曾经的“伤痕”,憧憬往往稍纵即逝。结果是对未来职业理想和人生追求的勇气的缺失。这三种“碰撞”,是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独有的“历练”,给学校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带来诸多困难,传统的德育措施难以收到好的成效。因此,民办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必须创新载体,贴近学生实际开展。“五字”教育,正是在此深入剖析的基础上提出的职业道德教育新载体,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二)探索规律、筑基固本,提高学生做人的基本道德品质

职业道德教育一般可分为基础性教育和职业指向性教育。基础性教育注重品质的养成,具有普遍性;职业指向性教育注重特质的养成,具有行业性。职业道德大厦的根基在于做人的品质,而这也是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短板。不少用人单位也普遍感到,现在的学生职业道德缺乏根基,经不起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像水中浮萍。学院实施“五字”教育,根本目的在于遵循职业道德教育规律,针对弱点,筑基固本,加强学生职业道德基础品质的培养,提高学生做人的基本道德素养。

二、“五字”内容体系构架

“五字”内容体系是在道德品质层面,从文化入手,综合现代职业道德特色要素,把传统理念与现念、把文化要素与知识要素相统一,构建的既有相对独立性,又辨证统一的教育内容体系。孝——百善孝为先,孝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之根。现代企业将孝心纳入企业文化范畴,强调在家庭和睦的同时企业得到健康发展。职业道德基础教育从孝心入手,可以增进学生对亲人、对社会、对党和国家的爱心。宽——宽猛相济能成事。成功的事业来源于宽广的胸怀,众人的扶持与理解。企业道德建设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建立人与人之间和睦融洽的关系。民办高职院校应让学生学会“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把自己溶进团队,为团队建设做贡献。诚——诚实守信是做人之本,也是企业立身之本。民办高职院校学生要坚持诚实守信的基本道德观念,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为将来从业夯实道德基础。责——责任胜于能力。企业需要有责任心的员工。要让学生珍惜今天,懂得对自己负责,把社会与学生“碰撞”带来的对社会认同度的偏差,转变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奉献祖国的高度使命感和责任心。毅——毅力,是一个人完成学习、成就事业的“砥柱力”,是职业道德基础教育的必修课。成功人士与众不同的是他能从一个个困境中走出来。我们要让学生在经历憧憬与“伤痕”的碰撞之后,重拾阳光、重拾信心,培养现在学业和将来从业所需要的坚强意志。

三、“五字”教育平台的构建与保障机制

(一)“五字”教育平台的构建

“五字”教育平台是打造“五字”教育工程的载体。从系统整合入手,把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实践教育、新生入学教育、就业指导等教育进行有机整合,搭建“五字”教育的三个平台,使“五字”教育得到有效实施。

1.理论教育平台

通过理论教育平台,让学生认识“五字”、掌握“五字”,树立信心践行“五字”。一是成立“五字”讲师团,实施“新生入学教育第一课”工程。由系主任、教师、辅导员、心理工作者、机关工作人员组成的“五字”讲师团,在新生入学教育第一课上宣讲“五字”,使学生一进校就能认识与理解“五字”。二是把“五字”融进课堂教学。把职业道德基础教育融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就业指导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夯实理论基础;进入专业实训课,强化课内外实践,加强教育与职业的融通,使学生加深对“五字”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加强教育的研究和探讨。近年来,完成了江苏省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第四媒体环境下民办高职学院理想信念调查与分析》课题研究;以《民办高职院校职业人文素质培养》为题申报了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三是组建学生骨干“思想道德宣讲团”进行自我教育。积极开展“五字在班级”、“我与五字”等宣传教育活动,促进学生“五字”教育的内化过程。四是自编学习资料,制作“五字”教育网页。自编了“五字”教育《学习参考资料》,优秀传统文化《警言一百句》和反映学生学习成果的《五字训》,并制作了“五字”教育网页,促进学生自学、自我提高。五是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建立了院、系、班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干预网络,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调适,树立起对未来的信心,提高掌握“五字”、践行“五字”的自觉性。#p#分页标题#e#

2.实践教育平台

通过实践加强对“五字”教育的亲身体验,提高践行“五字”的自觉性。一是实施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围绕职业目标践行“五字”。开设了职业生涯选修课,购置了职业生涯规划软件,要求每一位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围绕未来职业目标践行“五字”。二是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全院3800多名学生是南京市注册志愿者。校外36个“德育实践基地”让学生在社会大熔炉中进行“五字”锤炼;校内56支“爱心小分队”活跃在需要帮助的同学们中间。三是开展责任体验活动。在班级设立“第八个班委”岗位,让每位学生在校期间都有一次当班干部的机会;在学生党员中开展“帮助一名同学,负责一项工作,带动一个宿舍”的“三个一活动”,让学生在承担任务中进行“五字”锻炼。四是实施“五字”精品活动评比,激励“五字”实践活动的开展。先后涌现出“一封家书”、“一道菜”、“我与‘五字’”、“三大典礼”等十余项“五字”实践精品活动,有力推动了学生践行“五字”。

3.学习借鉴平台

通过学习借鉴平台,实现典型引路。一是学院建立了院长“通令嘉奖”制度,表彰做出突出贡献的学生,树学习标兵。二是开展学生最喜爱的十佳教师评选,宣讲教师奉献、学生成长的典型。三是组织杰出校友回校作报告,以亲身经历讲述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体会。四是成立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进行自我评比、自我检查、自我教育。

(二)“五字”教育的保障机制

1.党政齐抓共管

院党委和院行政高度重视职业道德基础教育,制定了《“五字”教育实施意见》。学院党政把“五字”教育摆在年度工作计划的重要位置,今年又把“五字”教育写入“十二五”规划,坚持长期组织实施。

2.实施教学联动机制

制定了《教学联动实施办法》,明确了领导、机关、教师、学生工作干部各自在“五字”教育上的任务和分工。思想统一,认识到位,行动一致,努力做到在教学、管理、服务工作中贯穿育人主线,齐心协力做好职业道德基础教育工作。3.培养队伍打好基础在对“讲师团”、“学生思想道德宣讲团”、辅导员重点培训的基础上,对全院师生员工进行宣传教育,形成了专、兼结合的“五字”教育工作队伍。

四、“五字”教育的创新性

(一)创新教育理念

探索教育规律、提出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性和职业指向划分。通过确立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性教育和职业指向性教育的理念,进一步理清了教育的思路,“五字”教育找准了教育的切入点。

(二)创新教育内容体系

立足做人品质,确立职业道德基础教育核心要素。“五字”教育内容体系的构建,是在道德品质层面,从传统文化入手,综合现代职业道德特色要素,把传统理念与现念、把文化要素与知识要素相统一。它们既有相对独立的内容体系,又是辨证统一的整体。

(三)创新教育载体和机制

整合教育资源,确立教育的基础架构与基本方法。“五字”教育是人才培养工作的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理论教学、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教育的有机整合,搭建了理论教育、实践教育、学习与借鉴“五字”教育的三个平台;通过实行党政共同规划、教学联动实施,组织队伍培训,形成了“五字”教育的保障机制。

五、“五字”教育成效

在学院党委和行政的领导下,经过探索实践,学院在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提高了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接受度

对民办高职院校学生有了较清楚的“画像”,对他们进行职业道德基础教育的方法重点有了认识,教育的针对性和接受度有了显著提高。家长们说,孩子到了正德后懂事了,有理想了。

(二)提高了“学会做人”的基本道德素养

学生们把宽以待人、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良好品德体现在平常学习和生活中。在宿舍互相关心、和睦相处,共同营造温馨家园的氛围。全院1545间学生宿舍,其中内务卫生免检的宿舍就有619间。2010年,再次被授予“江苏省高校文明宿舍先进单位”。校园内拾金不昧蔚然成风,六年来拾得手机542部,钱包400多个,折合现金58万多元人民币,全部交还给失主。

(三)提高了“快乐学习”的认知度

六年来,共有2583名学生转入本科院校学习,每年的“专转本”比例均在25-30%左右。同学们说,学习是件快乐的事情。从孝敬父母来看,学习是快乐的;从取得的学习成果来看,更是令人快乐的。

(四)提高了“知行合一”、掌握技能的自觉性

在职业规划的引导下,学生有了专业学习目标,自觉性得到提高。在第五届江苏省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中,5名学生获奖,其中章奥同学荣获一等奖,并被授予“十佳职业规划之星”荣誉称号。2006年以来,学生获得全国性比赛奖项58项,获得省级竞赛奖项150多项。

(五)提高了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六年来,学生年内就业率平均在98%以上,毕业生以较高的个人品德素养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如宝洁公司、中电集团五十五研究所、中国人民总参谋部六十研究所等33家国际和国内著名企事业单位都有我院毕业生,其中部分单位已建成学院的毕业就业实习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