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国土工作思路十篇国土工作思路十篇

国土工作思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4:28:29

国土工作思路篇1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是冲刺全国百强的决战之年。我局将突出一个中心(服务决战进百强)、抓实两项保障(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强化三项要求(依法行政、依规办事、依效评绩),全力服务发展、保障发展、推动发展。

(二)工作措施

一是创新工作方式,保障科学发展用地。今年我市纳入市政府考核重点建设项目16个,省政府考核重点项目11个,已签约市级招商项目105个,总用地需求近800公顷。围绕全市重大项目和工业园区建设,我们将加大对上争取用地指标力度,拓展建设用地空间,着重从五个方面保障重点项目建设用地需求:一是争取省国土厅支持我市提前使用2014、2015年度低丘缓坡地综合开发利用155公顷指标,及时编制新一轮低丘缓坡地综合利用实施方案;二是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确保验收,并积极申报新一轮增减挂钩项目,编制实施方案;三是依托省级重点项目直接向省国土厅争取政策支持;四是加大低效和闲置土地清理处置力度,盘活存量,释放土地潜力;五是进一步严格供地标准的审核把关,向内部挖潜,注重提升用地效益。

二是强化资源保护,坚守耕地红线。一是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确保全市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用途不改变。二是实施好土地整理项目,不断提升耕地质量,组织实施5个省级投资土地整治项目4.52万亩,完成投资10200万元;争取落实2013年土地整治项目3.5万亩、项目资金9155万元。

三是加强规范化建设,强化矿产资源管理。加紧完善矿产资源的储量监管、规费征收、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部门联动执法、诚信考核等制度建设。强化规划龙头作用,加大矿山企业的关停并转力度,鼓励矿山企业建立采选加一体化体系,延伸矿山企业的产业链,提高矿山企业集约化水平和抗风险能力,为矿产资源更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四是严格执法,有效遏制违法违规行为。坚持严字当头,科学执法、公正执法、阳光执法,坚决遏制国土资源领域违法违规反弹。抓好2012年度土地、矿产卫片执法检查,加大违规用地常态巡查处置力度,促进全市国土资源管理秩序健康发展。

国土工作思路篇2

一、主要工作成效

(一)土地管理工作

一是耕地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认真做好省级投资庙首土地整理项目建设工程施工的监督指导工作,项目工程已经结束,实现了新增耕地17.43公顷的目标,待省厅验收。总投资1666.6万元、可新增耕地38.34公顷的国家投资三溪等两乡(镇)土地整理项目已获批准,积极开展了项目施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巩固基本农田保护工作成果,强化保护责任,投资4万元增设了7块砖混结构的大型固定农保标牌。同时,通过积极努力,省国土厅已拨付100万元灾毁耕地复垦资金,用于“7·10”洪灾造成的水毁耕地的复垦。

四是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成果通过了省国土厅验收。积极做好第二次土地大调查的各项前期工作,结合我县实际拟订了第二次土地大调查方案及经费预算方案,为全面启动打下良好基础。

五是研究制定了《旌德县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实施办法(试行)》,报经县政府批转实施,为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政策依据。

六是积极做好各类建设用地报批工作。共组织上报省、市政府五个批次城、镇、村建设用地,面积45.84公顷,其中耕地7.8公顷,为招商引资、城市建设和重点工程提供了用地保障。共上报县政府审批农民个人建房一个批次,面积1.53公顷。

(二)地矿管理工作

一是受理采矿权申请6件(其中延续采矿登记4件,变更采矿登记2件),收取采矿权价款33.97万元,采矿权使用费0.33万元。

二是制定下发了《关于按季申报缴纳矿产资源补偿费的通知》,改进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工作方式,确保按季足额入库,共征收资补费24.28万元。

三是“7·10”洪灾后,通过主动汇报,积极争取,省国土厅拨付我县30万元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费,为进一步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了经费支持。

四是编制了《xx年年旌德县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认真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积极督促指导版书、俞村两个乡镇做好地质灾害点搬迁避让工作,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分解落实工作任务,制定工作措施。为确保县政府下达给我局的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年初,将所承担的工作任务进行了认真细致地细化分解,研究制定了具体的工作落实措施,明确工作重点和完成期限,确定分管领导和责任股室。要求各股室各负其责,积极配合,优质高效地完成各项工作。同时,按季度对主要工作作出安排,明确工作任务和时限要求,确定承办单位、协办单位和具体责任人,促进了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位。

(二)做好本职工作,积极服务“两区”开发建设。今年是我县加快推进新城区和开发区建设年,我局尽职尽力地做好本职工作,积极地服务于“两区”开发建设。一是提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超前谋划开发建设过程中所要涉及的具体工作,积极为“两区”开发建设出谋划策,提出建议,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二是抽调精干业务力量到“两区”建设指挥部工作,全力以赴地参与开发建设的各项工作,主动向上争取政策支持,认真做好土地测绘勘界,切实做到“人员有落实、政策有依据、技术有保障”。三是严格依法按程序、按规范做好土地征收工作。完善征地程序,规范征地行为,提高征地工作透明度,与有关单位密切配合,对被征地农民进行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争取他们对“两区”建设的理解与支持,确保“两区”建设顺利进行。共完成城东区710.6亩的征地勘界任务。

(五)深入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巩固整顿规范工作成果,将整治与矿业权市场建设结合起来,与公安、安监等部门到各矿山开展联合执法检查,继续打击矿产资源开发中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积极协助安监部门做好矿山安全生产工作。对全县窑厂、河道采砂和洗砂情况进行了全面地调查摸底;对白地镇洪川村庄坞石煤矿矿区范围及周边区域乱采滥挖矿石的行为进行了调查,并下发《关于严格乱采滥挖矿产资源的通告》;对蔡家桥镇三合村无证开采行为给予了及时制止。共取缔无证开采3起,整合兼并矿山2个,制止乱采乱挖2起,促进了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维护了正常的矿业秩序。

国土工作思路篇3

   一、主要工作成效

  (一)土地管理工作

   一是耕地保护工作不断加强。完善了国家投资三溪等两乡(镇)土地整理项目的规划设计方案,积极开展了项目施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项目区土地权属调查和登记工作已经完成。巩固基本农田保护工作成果,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基础资料,强化保护责任,开展了XX年年度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履行情况自查工作。认真做好庙首展旗山庄土地置换复垦项目建设工程的监督指导工作,项目工程已完成复垦区平整。

   二是坚决执行经营性用地“招拍挂”制度,严格执行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规范完善了工业用地招拍挂和经济园区入园企业供地程序。共挂牌出让6宗土地,面积178.82亩,总价款727万元;拍卖出让1宗土地,面积74.58亩,总价款4126万元。

   三是认真学习贯彻《土地登记办法》,进一步加强土地登记规范化建设,提高土地登记质量,共办理国有土地登记发证215宗,面积238.28亩,集体土地登记发证74宗,面积14.4亩,国有土地使用权抵押登记8宗,面积217.25亩。

   四是积极做好第二次土地调查的各项前期工作,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结合实际编制了实施细则和年度工作经费预算方案,落实了30万元启动资金,初步确定了城区地籍调查实施单位,为全面启动做好充分准备。

   五是推进全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初步规划方案已经编制完成。完成了全县农用地产能核算工作。

   六是认真抓好建设用地报批工作,组织上报省政府一个批次城镇建设用地,面积43.4公顷,其中耕地4.93公顷,为招商引资、城市建设和重点工程提供了用地保障。上报县政府审批农民个人建房一个批次,面积1.14公顷。

   七是扎实开展了全县建设用地调查摸底及供后管理检查工作,对已批农转用土地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和未充分利用的土地进行了全面细致地调查,共清查出闲置土地7宗,面积43.1亩,对闲置土地的单位逐宗发放了催建通知书。

   (二)地矿管理工作

   一是受理采矿权申请9件,其中延续采矿登记5件,变更采矿登记3件,新设采矿登记1件。征缴采矿权价款70.83万元,采矿权使用费0.19万元。

   二是严格执行《关于按季申报缴纳矿产资源补偿费的通知》精神,共征收资补费7.35万元。

   三是认真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编制了《2010年旌德县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积极督促指导版书、俞村两个乡做好地质灾害危险点搬迁避让工作,做到主汛期无一人在原址居住。启动了云乐乡大岭脚市级搬迁避让项目,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一是抽调精干业务力量参与国道205线改造建设工作,克服人员少、任务重、时间紧等实际困难,较好地完成了征地分户测量、地上附属物登记造册和征地拆迁补偿等工作。二是严格依法按程序、按规范做好“两区”开发建设和城西路改造的土地征收工作。完善征地程序,规范征地行为,提高征地工作透明度,完成了征地勘界任务,维护被征地农户的切身利益,各项补偿费足额发放。

   (二)强化国土资源信访和执法监察。集中开展了农村土地征收征用重信重访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对重信重访进行认真梳理、登记造册,落实领导包案责任制,确定专人负责信访工作,信访件坚持做到及时处理、及时答复,从源头上制止了群访、重复访事件的发生。上半年,共收到来信5件,来访8起,全部得到处理和妥善解决。同时,进一步加大国土资源动态巡查力度,完善了城建、国土、城管联合执法机制,确定每周四三家联合巡查一次,每月末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及时解决相关问题。通过动态巡查,共发现违法用地13起,全部及时制止。制定下发了《旌德县国土资源执法监察信息员工作考核细则》,努力形成体系健全、协调联动的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网络。今年以来,村级信息员共报送各类信息32条,其中涉及违法用地的举报信息7条,较好发挥了“国土耳目”作用。

   (三)扎实开展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回头看”。成立了“回头看”工作领导组,制订了切实可行的《旌德县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回头看”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回头看”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开展了矿产资源违法违规行为的全面清查,以萤石矿、建筑石料等资源开发作为重点,组织安监、公安、环保等部门对我县28家矿山企业、6个地质勘查项目、矿业权灭失或以往有过采矿活动、可供进一步勘查开采的矿产地等区域,进行了拉网式全面清查,逐矿区、逐矿山、逐矿权填报了《安徽省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回头看”行动矿山排查表》,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进一步规范采矿权人的开采活动。经查,我县部分矿山未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或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2家矿山采矿许可证已过期,2家矿山营业执照为个体工商户,不符合国土资源部《矿业权出让转让管理暂行规定》,上述问题已下发通知限期改正。

共3页,当前第1页1

   (四)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编制下发了《2010年旌德县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坚持完善了县领导与局领导地质灾害防治包片负责制。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对3处省级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了汛前调查,提出具体防治意见,对17个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了巡查,指导监测人记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记录本》。指导协助各乡镇政府编制地质灾害防治应急预案,发放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宣传资料。同时,督促版书乡政府、俞村乡政府加快白杨岭和下周家地质灾害危险点搬迁避让工作进度,落实包户责任人,完成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函告乡政府两处搬迁点汛期不得有任何村民居住,目前,搬迁避让工作已进入扫尾阶段。成立了市级云乐乡张村大岭脚滑坡隐患点搬迁避让工作领导组,完成了摸底调查、搬迁户统计、影像资料收集等前期工作,搬迁安置方案和经费预算等相关资料已上报市政府。

   (五)开展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宣传。在“3·19”矿产资源宣传日、安全生产月,“6·25”全国土地日期间,丰富宣传内容,拓宽宣传渠道,将宣传面向基层,深入到群众,以设立咨询台、发放宣传材料、发送手机短信、张贴宣传标语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开展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宣传活动,进一步增强全民的国土资源保护意识。与县委组织部等六部门联合下发了《旌德县村级干部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知识宣传教育培训活动实施方案》,按要求、按步骤开展了宣传培训工作。

   (六)推进干部队伍建设和各项基础工作。一是加强基层国土中心所规范化建设,建立了局领导班子成员联系国土中心所工作制度,加快国土所软硬件建设步伐。二是妥善解决了老体制的遗留问题,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将地产管理所和土地收储中心改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三是加强队伍自身建设,年初对全系统干部职工进行了集中教育培训,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四是作为国家土地督察南京局的工作联系点,按时上报有关我县基本情况和土地管理利用情况的汇报材料,积极配合做好工作调研,认真查找存在的不足,确定了联系点建设具体工作目标,努力发挥督察联系点应有的作用。五是深入扎实地开展了“实施两大工程、推进跨越发展”主题教育活动,按要求、按步骤开展了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推进年活动,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上半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市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通过全局上下的共同努力,各项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与形势发展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一是土地资源供需矛盾相当尖锐,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的刚性需求将会持续,破解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的难题任重道远。二是国有土地收储运营工作有待加强,经营性用地“招拍挂”出让工作力度还需加大,盘活存量土地的能力有待提高。三是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观念还需进一步深化,粗放型利用土地仍然存在,清理和处置闲置建设用地的任务艰巨。四是矿产资源开发秩序要在整顿的基础上加大规范的力度,地质灾害危险点搬迁避让工作进度还要加快。五是要加快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进度,确保完成年度工作任务。六是基层国土所的办公条件仍然简陋,工作经费十分紧张。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解决。

 

 

2010年下半年工作思路

 

   下半年,我局将继续紧扣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重点和市国土局的工作部署,进一步转变观念、强化职能、改进作风,切实履行好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维护权益、服务社会的职责,为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持续有力的资源保障和优质高效的服务,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进一步强化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健全完善基本农田保护信息网络,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做好保护标牌的更新与维护,确保保护标牌的完整性。建立基本农田数据库,提升基本农田科学管理水平。

   二、完成县乡两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严格依照规划把好项目用地预审关。加强农村宅基地规范化管理,积极申报白杨岭等地质灾害搬迁点建设用地置换项目。

   三、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当好参谋,献计献策,加强协调,加大力度,积极服务“两区”开发建设和城西路改造工程。统筹安排各类建设用地,优先考虑全县经济建设中重点建设项目和符合产业政策导向的建设用地需求。

   四、大力推进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完成庙首土地整理项目工程验收;按要求认真做好国家投资三溪等两乡(镇)土地整理项目施工的监督指导,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积极开展县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实施工作,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加强监管和协调,完成“7·10”水毁农田的复垦工作。

   五、扎实开展好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收集上报基本农田划定调整资料,完成城区地籍更新调查,完成本区域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农村土地外业调查)。

   六、认真贯彻落实土地督察南京局和县座谈会精神,作为南京督察局的联系点,积极主动地接受其监督检查,抓住这一契机,推动各项工作。根据健全土地执法监管长效机制、建立建设用地批后跟踪管理制度、开展农村土地管理示范村建设的工作目标,制定土地督察联系点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共3页,当前第2页2

   七、以办理“关于加强矿产资源管理”的议案为契机,全面完成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整顿规范的各项任务。严格执行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加强矿业权出让管理,规范矿业权出让行为。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储量动态监测,按季足额征缴矿产资源补偿费。积极配合做好矿山安全生产工作。

国土工作思路篇4

一、总体工作思路

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贯彻节约集约用地方针,充分发挥国土部门职能作用。加快土地规划修编,深化征地制度改革,切实保护耕地,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着力在集体建设用地、农民建房、土地开发整理、地质灾害危险点治理工作中有所创新和突破,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效的政策引导和资源保障。

二、主要措施

(一)加快修编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从“十五”规划实施来看,我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城镇建设规模控制过死;二是项目建设预留地过少;三是基本农田保护率过高;四是总体规划与城市建设规划矛盾突出,在项目建设中,有近50%的用地都涉及到规划的调整问题。因此,要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小城镇建设,当务之急应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通过规划的修编和调整,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资源保障。目前,我局已着手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对全县的土地资源进行全面更新调查,并建立相关数据库,力争在今年6月底前完成,为规划修编、摸清土地家底打好基础。

(二)进一步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工作。我县农保工作有一个较好的基础,全县已签订县与乡、乡与村、村与组(农户)基本农田保护责任状,落实了保护面积、责任人、保护人。但我县在建设用地与农保的矛盾仍然存在,必须继续加强耕地保护,尤其是基本农田保护工作。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确保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每年对基本农田保护工作进行考核评比,对成绩突出的乡镇、村和农户,予以表彰奖励。二是严格审批项目用地,凡用地红线图在基本农田保护区的一律不予通过。对省以上重点项目以及特殊行业用地确需选址在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则按照法定程序调整总体规划,并补划同筹数量和质量的基本农田。三是加强农村村民建房用地规划管理,严禁零星占用土地建住宅,引导农民建房向规划的中心村集中。

(三)深化农村征地制度改革。近年来,我县在征地过程中,在关心农民利益方面做了积极努力,对失地农民提供低保,对其再就业实行优惠政策,但仍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进一步深化征地制度改革势在必行。下一步,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依照法律规定制定符合实情的征地补偿标准,目前正在制定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工作,制定成果将逐级上报省政府公布实施。二是修改和完善征地程序,建立土地征收的协商机制和司法裁决机制,把征地过程纳入规划化和法制化轨道。三是制定完整的切实可行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四是对经营性项目用地,必须通过市场与农民集体和承包农户平等谈判协商后,并通过招拍挂方能取得土地使用权。

(四)开展农村住宅示范小区建设。只见新房、不见新村,或只见新村不见新貌是目前我县农村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运用规划控制、政策鼓励、示范引导农民合理建房,力争3~5年时间,使农村大部分村居面貌得到较好改变。

1、编制村庄规划,统一安排住宅建设用地。建议有条件的乡镇,每年选择1~2个群众积极性高、有一定人口规模的村,划定农村住宅示范小区用地,主要是利用空闲地、荒杂地及存量地,可免收相关规费。县、乡建设主管部门协调好住宅小区的总量、布局,提供农村住宅通用图集和技术服务,引导村民按图纸施工建设,保持徽派民居统一风格。

2、鼓励旧村改造,鼓励零星户、自然村向中心村、集镇集聚,鼓励集中建设农村村民住宅小区,县政府可专门制订相关配套的优惠政策,按照“政府引导、统一规划、群众自愿、属地运作”的原则予以实施。在城郊结合部地段,可与房地产开发项目捆绑,通过招拍挂方式运作,把村民安置住宅建设作为招拍挂必备条件之一。

3、城关镇总体规划范围内的一、二级土地中,原属于集体所有的农村居住用地和生活保障用地,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转为国有土地划拨使用,核发《国有土地使用证》,在补缴国有土地出让金后,可以上市交易。

(五)切实抓好土地开发整理。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是通过开发整理新耕地,从根本上弥补各项建设对耕地的占用,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有效途径。针对我县荒地资源较多、坡坎多、中低产田以及徽水河沿岸滩地多的实际情况,全面组织开发整理,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宜农则农、宜渔则渔、宜桑则桑,力争在“十一五”期间,较好完成土地开发整理任务。

主要措施:一是成立县土地开发整理机构,有关乡镇确定专人负责,将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纳入目标考核。二是制订奖励扶持政策,县从土地出让金收益拿出30%作为奖励资金;坚持谁开发,谁收益原则;实施多渠道投入政策,采取向上争取一点,财政拨一点,乡镇集体拿一点,农户投工投劳筹一点办法;新增耕地面积的耕地开垦费按1000~1500元/亩由开发人取得。三是县国土局具体负责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从规划、申请、立项、施工到监督检查,竣工验收,全程搞好服务。四是走因地制宜,综合开发整理的路子,将土地开发整理与滩地改造相结合,与落实村庄规划相结合,与改造中低产田相结合。

目前,庙首土地整理项目已经省级批准实施,该项目省级总投资716万元,计划在2007年底完成。继续抓好三溪土地整理项目的立项申报工作,力争进入国家项目笼子,总投资达1800余万元。通过两个项目的实施,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努力建成农业产业化的示范基地。

(六)加大对出让金收缴与管理力度。近年来,全县出让金征收额稳步提高,但不少企业用地因种种原因仍要求政府缓交或减免,从各乡镇看,年出让金征收幅度从零到几万元不等,企事业单位用地,银行抵债土地上市及企业之间转让土地等仍有很大的征收空间。根据出让金的收缴及使用规定,以及“工业反哺农业”的整体趋势,可通过以下措施加强收缴与管理:一是严格按照《划拨用地目录》,从严控制出让金减免范围。二是国土部门加大征缴力度,依法征收土地出让金。对按现行政策不该使用划拨供地的企事业单位,进行一次全面的清查登记,建立台帐,制订处置方案,报请县政府研究同意后实施。如:对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要求补交出让金,可采取按下限计缴,分期缴纳等优惠政策。对党政机关使用的划拨土地,凡已改变用途或转让出租使用的,必须依法办理出让手续,或政府依法收回此类土地,通过招拍挂公开推向市场,重点是沿街、主干道的门面房。三是实行征缴与使用相结合,下达各乡镇考核指标,凡各乡镇征缴数,原则上全额用于各乡镇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

(七)抓紧抓好重点地质灾害危险点治理工作。我县是地质灾害易发县之一,全县约200个地质灾隐患点。为进一步加强重点地质灾害危险点治理,根据《全省重点地质灾害危险点治理方案》,我县已有3个重点危险点列入省批准同意实施避让搬迁或工程治理计划,2006年安排版书白杨岭,2007年安排白地洪川和俞村下周家,以彻底消除其地质灾害隐患。

国土工作思路篇5

一、加强理论学习,思想上、政治上和加快发展上始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

该同志能认真搞好政治理论学习,在思想上、政治上坚定不移地与党中央和上级党组织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各项工作的开展,自觉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政绩观,注重培养和塑造个人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襟怀坦白,对党忠诚。能加强政策法规学习,提升贯彻执行政策法规和融入加快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刻苦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创新管理手段,提高科学决策能力和现代化管理水平。特别是近年由该同志牵头负责的灌云县国土资源信息系统建设和从国土资源部、省测绘工程院引进的“土地调查之星”示范项目及网络rtk高科技试点项目,均获得成功并被广泛运用于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受到国土资源部和省国土资源厅的高度评价。

二、敬业尽职尽责,出色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该同志多年主管县国土资源局基础业务和土地经营、重点工程、重大项目等工作,对所主管的各项工作,都能以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认真抓好组织实施,并取得了突出的成效。地籍管理工作于2004年、2005年和2006连续三年被评为先进单位受到省国土资源厅表彰,2006年还被省国土资源厅授予地籍管理“双强县”称号。地价评估、土地更新调查和城镇地籍测量等工作始终位于全市国土资源系统前列。由该同志牵头主抓的行政服务大厅,自2006年底开始运行以来,深受社会各界好评,为国土资源部门树立了良好的窗口形象。该同志在主管国有土地储备及土地市场经营工作期间,能在抓好土地经营、盘活存量土地、推进旧城改造、加快新城区建设、激活房地产市场的同时,每年还为县财政贡献数千万元土地收益,并牵头承办和完成了县委、县政府下达的人民西路、西环路、国土路、小鸭河综合整治等多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担任主要领导后,在认真抓好各项工作组织实施的同时,该同志都能率先垂范,身体力行,真正做到指挥在一线、督查在一线、落实在一线、实干在一线。几年来,该同志几乎没有休息过一个完整的节假日和单休日,在保障和服务全县重点项目、重大工程用地,全面推进西环路、国土路和人民西路工程建设以及搞好土地市场运作等方面,该同志都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作者而受到县委、县政府的表彰。:

国土工作思路篇6

今天的会议也十分重要。刚才,刘震同志代表水土保持司作了一个比较全面、系统、详尽的工作报告,既回顾总结了一年来调整水土保持思路、加大水土流失防治力度、深化水土保持改革所取得的成效和经验,又对今年及今后一段时期的水土保持工作进行了全面的部署。北京、重庆、山西、江西、陕西、广东等六省、市的典型发言,内容丰富,经验宝贵,有新意,有特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介绍了利用新的机制和措施,加大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力度和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的做法和经验,听了很受启发。概括起来,这些发言的特点一是思路好,二是做法好,三是措施好,四是效果好,五是经验好。去年以来,各地积极调整思路,深化改革,真抓实干,使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又上了一个新台阶,许多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效十分显著,这是水土保持战线广大同志们认真实践水利部党组新的治水思路,励精图治,拼搏进取,扎实工作,共同努力的结果。

下面,我就当前形势下进一步调整水土保持思路应重点把握的几个问题,讲几点意见。

第一,充分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进入新的世纪,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和植被恢复,尽快改变生态恶化的局面,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对此,**中谈到生态建设时,特别强调指出"要注意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汪恕诚部长多次强调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依靠大自然的力量充分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加快植被恢复和生态系统改善。这些指示精神为我们开展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指出了方向,明确了思路调整的重点。为抓好贯彻落实,去年水利部专门下发文件,强调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依靠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恢复植被,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一次重大的战略调整。过去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偏重于人工治理,对依靠大自然的力量恢复生态重视不够,尽管做出了许多艰苦的努力,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治理进度缓慢,很难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成果表明,我国的水土流失防治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很多地区生态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近几年沙尘暴频繁发生,就是水土流失严重、生态恶化的重要信号,按现在的治理速度和投入水平,仅仅依靠人工治理,要在短期内改变这种状况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调整工作思路,依靠大自然的力量,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通过大面积的封育保护,加强管理,才有可能尽快改善生态环境。

当前各地要把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作为一件大事来抓。一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我国水土流失的严重性、防治的艰巨性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紧迫性,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充分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注意处理好依靠自然力量和进行人工治理的关系,在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发动群众积极治理水土流失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封育保护,促进大面积的植被恢复。二要积极进行探索,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水利部决定今年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第一批试点工作,如何开展,在什么地区合适,效果如何等都需要经过探索,逐步积累经验,然后再大范围推广。各地要结合当地实际,开展试点,丰富工作内容。要重点抓好有关封育保护法规和规划的制定,加强部门协调,搞好效益监测等工作,明确不同类型水土流失区的修复模式,探索出一条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的新路子。三要尊重自然规律,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来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方针,控制人为破坏和对自然的侵害,减少对自然的过度干扰和索取。当前要抓住退耕还林、生态移民、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经济快速发展等一切有利于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与保护的机遇,大力转变传统的农牧业生产方式,为生态的自我修复创造条件。

第二,要始终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提高农民收入上。多年的水土保持实践表明,治理水土流失成败的关键取决于治理区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是否得到有效解决。凡是在治理过程中,从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使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取得实惠的地方,群众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就高,治理的成果就能巩固,生态建设的目标就能实现,反之,就会失败,得不偿失,劳民伤财。长期以来,人们为了解决温饱问题,过度向大自然索取,结果打破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导致生态恶化。当前,虽然温饱问题已经得到解决,但我们仍然面临发展生产和保护生态的双重压力。因此,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一定要针对导致生态破坏、水土流失恶化的主要原因和关键问题,标本兼治,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奏效。一是在工作方法上决不能就水保论水保,就生态论生态。我们的工作要着眼于生态,但着力点要放在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上。这些年在长江上游和黄河中游的重点治理工程中大搞坡改梯、坡面水系建设,在黄土高原推广淤地坝等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种植经济林和经济作物,推广沼气,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解决了群众的实际问题,进而协调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使治理区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二是在更高层次上进行水土整治,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生产力,以较少的土地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在综合治理中,要建设必要的高标准农田,配套水利设施,国家的补助资金也要多向这方面倾斜。高标准农田也不一定只种粮食作物,要根据当地情况和群众要求,宜粮则粮,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牧区要建设基本草场,能形成特色经济的地方就大搞特色产品基地等等,保证群众有粮吃、有钱花,并能得到稳定发展,以此调动群众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实现生态系统的保护。三是尊重群众意愿,因地制宜,因水制宜,采取符合当地实际的水土保持措施,治理水土流失。制定规划时就应当征求群众的意见,采取群众愿意接受的措施,解决群众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实施起来群众的积极性高,治理效益好,成果容易巩固。

第三,加强水利水保工程建设,搞好小流域综合治理,充分发挥水利在生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抓关键性措施。要围绕治理区水土流失成因,在坚持综合治理的同时,进一步加大水利水保工程建设力度,合理开发、高效利用水资源,从根本上改善治理区农业生产条件,为农业结构调整和群众增收致富奠定坚实的基础。要协调好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在水和生态建设的结合点上做文章。在黄土高原地区,要加强以淤地坝为重点的坝系工程建设,上拦下保,减少泥沙下泄,淤地种粮,退耕还林还草,促进林草上山;在长江上游地区,要搞好坡改梯、退耕还林和灌排兼备的坡面水系工程建设;在草原区,要通过加强水源及节水工程建设,发展人工草场和草库伦,促进围栏封育和草原保护;在内陆河流域,要合理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保证生态用水,防治土地沙化,恢复绿洲生态。

同时,水利系统各部门要围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形成合力。制定水资源规划和开发利用水资源要充分考虑生态用水,在安排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建设项目、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和节水灌溉项目时要尽可能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相衔接,以提高水利资金的使用效益。在水能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要把农村水电建设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以小水电代燃料,解决农村能源问题,促进大面积封育保护,减少植被破坏,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第四,加强部门间的协调与配合,搞好水土保持基础工作。水土保持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多行业、多部门。加强综合协调,归口管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是法律赋予水利水保主管部门的职责。尤其是在当前全社会广泛关注、各行各业共同参与生态建设的新形势下,各级水利水保主管部门一定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积极当好政府的参谋,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努力创造一个统一规划、部门配合、相互协调、共同治理水土流失的良好氛围。

一要抓好水土保持综合规划。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坚持工程、生物和农业技术三大措施并举,坚持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兼顾,充分考虑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合理安排生态用水。规划要广泛征求有关部门和当地干部群众的意见,形成共识,统一目标,使规划真正代表群众意愿,符合当地实际,科学合理。规划经当地政府批准后,纳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作为统一实施的依据。

二要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在统一规划指导下,加强部门协作,分工负责,避免重复投资、重复建设。同时要发挥各级水土保持委员会的作用,定期和不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协调解决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三要重视和加强基础性工作。制定好标准、规范等,为相关部门、行业开展治理提供依据,同时要搞好宣传和技术推广工作,以优质服务赢得部门和行业的支持。对各类开发建设项目的管理工作,既要严格按程序审批,又要注意简化手续,做到程序少、服务好、管得住。要经常与有关行业主管部门沟通情况,取得理解和支持,这几年各地在执法工作中加强部门协作,积累了不少好经验,效果很好,要继续坚持。同时,要积级探索新的合作方式和途径,形成合力。

四要加强水土保持监督监测工作。要加强水土保持监督检查工作,注意发挥人大监督、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的作用,对不符合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要求的各类生产建设活动,要依法督促其履行水土流失防治义务,同时严肃查处违法案件,查处一件,教育一片。要加强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不仅要掌握全国的水土流失动态,而且要掌握全国生态建设的效益情况,对有关部门和社会开展的生态建设也要进行监测,凡是符合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标准的都应列入统计内容,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第五,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不断改革体制和创新机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必将对现行的水土保持管理体制、投入机制、产权制度、监督管理形式、组织治理方式等产生重大影响,我们必须根据当前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加快水土保持的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政策创新,为促进水土流失治理、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必要条件。一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水土保持投资多元化机制。实行国家投资、集体投资和个人投资相结合,内资、外资和有偿、无偿资金相结合。要积极为投资者创造条件,保障其合法权益。国家用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资金要作为引导资金,尽可能与其他渠道的资金捆绑使用,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用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多渠道增加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投入。二是继续推行土地承包、股份合作、租赁和拍?quot;四荒"使用权等多种形式的水土流失治理责任制。特别是加强对"四荒"治理开发的管理,既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又要兼顾治理开发者的经济利益,不允许造成新的水土流失。要积极培育和支持大户治理,资金上给予支持,技术上给予指导,政策上给予优惠,通过大户带动群众治?quot;四荒",提高经济效益,保证生态效益,使"四荒"的治理开发再上一个新的台阶。三是加快水土保持建设管理体制的改革步伐。结合水土保持的实际积极推行"三制",既要有利于项目的建设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工程质量,又不能完全照搬大型基建项目实行"三制"的做法,要不断探索符合水土保持实际的推行"三制"的途径和方法。为了适应农村税费改革和即将取消"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的形势,要大力推广云南省的做法,在所有项目建设区实行投工、投劳承诺制。在项目建设前,要先征求项目区群众的意见,在国家扶持的基础上,群众需要对投工、投劳作出承诺,做到一事一议,要尊重群众意愿,不能强求。

最后,我就今年水土保持工作和会后的落实,再强调两点:

一是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目标和思路已经明确,当前关键在抓落实。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一定要加强对水土保持工作的领导,把水土保持作为水利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目标责任制,部里确定的任务要结合当地实际认真加以落实。当前要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抓思路调整的落实,根据中央的治水方针和水利部党组新的治水思路,理清当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思路;二抓国家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重点工程的落实,加强项目建设管理,用好国家的资金,加大项目检查力度,保证质量效益;三抓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体系和监督执法体系,加强对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管理,严格执行水土保持方案报告制度。

二是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加强调查研究,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强调指出: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水土保持关系到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关系到广大群众的脱贫致富,水土保持部门的同志们要深入学习六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经济建设和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从国家和人民利益出发,勤政廉政,扎扎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水利部把今年作为水利工作的转变作风年、调查研究年,汪恕诚部长在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对此提出了具体要求,各级水土保持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一要认真分析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针对生态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和水土流失区群众急需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真正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二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方式,精简会议和文件,改进文风和会风,提高质量,注重实效。三要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工作程序,增加决策的透明度,提高工作效率和依法行政水平。

国土工作思路篇7

【关键词】农民市民化对象活劳动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

在比较分析中西方农民市民化之路之前,有必要先澄清一个前提。尽管中国农民的市民化之路需要观照当下伴随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实现,甚至是跨国的、虚拟的实现,西方再生产出的市民的“较好”的生活状况。但是,“西方农民市民化之路”中的“市民”是生成中的“市民”,不能以“当下市民”偷换“生成中的市民”。经历“西方农民市民化之路”,“最后……整个社会必然分化为两个阶级,即有产者阶级和没有财产的工人阶级”①。

学会“内部批判”,警惕“外部反思”

国民经济学的原点“把劳动、资本、土地的互相分离,工资、资本利润、地租的互相分离以及分工、竞争、交换价值概念等等当做前提”②,说明了生产需要三个要素:劳动、资本、土地,尤其“劳动的第一个客观条件表现为自然、土地,表现为他的无机体”③。在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亚细亚所有制形式中,人与自然、土地是融为一体的。在历经农民市民化、乡村城市化以及资本主义从萌芽到确立的过程后,劳动和劳动的客观条件(资本、土地)相互分离,劳动者失去双重对象:“狭义的生活资料”、“劳动的生活资料”④。也就是国民经济学家所看到的国民经济学的原点。

“西方农民市民化之路”就始于其无机的身体(土地)被侵犯。例如,英国的大土地所有者遣散了他们曾经的侍从;再如,从15世纪后期延续到19世纪的圈地运动,大片敞地被圈起变为私人土地。结果大量的活劳动力被抛到劳动市场上。他们的活路,或是出卖自己的劳动能力,或是行乞、流浪甚至抢劫。他们最初力图走后一条路,但有产者和富人把持的政府用一系列血腥立法把农民逼得只能走前一条路,从被侵犯到最终被完全剥夺,农民彻底丧失了自己无机的身体,变成“被剥夺光的、丧失客观条件的自由工人”。所谓自由,本质上就是不能积累;自由工人,本质上就是作为不能积累的活劳动,这样,资本完成了它生成的历史,农民也走完了他的市民化之路。

“中国农民市民化之路”实际上始于21世纪,在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由严重短缺变成相对过剩、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生存和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之后。“中国农民市民化之路”当然也始于土地,首先是要改变“农民在生产中对土地的一切固定的依赖关系”。21世纪以来,中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基本可概括为“集体土地所有制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笔者根据2013年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的相关内容,分析该土地制度下“中国农民市民化之路”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

2013年1号文件指出,“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创新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和基础”,并立足于“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提出四种“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创新”的方法: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集中经营,解决承包地块细碎化问题;引导农户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生产要素,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努力提高农户集约经营水平,加快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鼓励农民兴办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多类型合作社,大力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集体经济的新型实体—农民合作社;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促进龙头企业集群发展。

“生产的第一个客观条件表现为自然、土地”。2013年1号文件提出的四种推进现代农业的方法都必须变动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所以在推进现代化农业时应确立一个向经营方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交易的实际主体。

在“西方农民市民化之路”中,农民被赶出土地,但是就一般状况来说,并不是资本一开始就直接获得了土地,而是出现一个获取地租收益的食利阶层。“土地所有者的权利来源于掠夺。”(萨伊)“土地所有者的收入既不用劳力也不用劳心,可说是自然而然地落到他们手中的,并且用不着任何洞察力和计划。”“不管土地的产品怎样,地租随着土地的肥力而变动:不管土地的肥力怎样,地租随着土地的位置而变动。”(斯密)“最终的结果是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间的差别消失,以致在居民中大体上只剩下两个阶级:工人阶级和资本家阶级。”⑤

当下中国,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流转过程中出现收益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以安徽省为例,“2000~2011年12年中,房地产税费增幅有10年高于当年地方政府收入增幅,在地方政府收入中占比逐年攀升,从2000年的8.7%提高到2011年的55.75%,房地产税费成为地方政府收入最重要的来源。土地出让收入成为推动全省地方政府收入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⑥

所以在“中国农民市民化之路”过程中,有“权力的资本化与资本的官僚化”倾向,地方可能出现官僚资产阶级集团。⑦曼德尔也注意到苏联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官僚集团,他说“官僚集团是一头多面怪兽,它既有经济根源,又有制度根源”。针对这种情况,借鉴“西方农民市民化之路”中的资本批判,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权力—资本”批判。

利用后发优势,缩短“从农民到人”的旅程

既然国民经济学“把劳动、资本、土地的互相分离,工资、资本利润、地租的互相分离以及分工、竞争、交换价值概念等等当做前提”⑧,那么,他们也就无法区分农民和市民的不同,认为他们不过都是劳动的提供者而已。对于他们来说,工人作为工人、作为生产的劳动前提,土地所有者作为土地所有者、作为生产的土地前提,资本家作为资本家、作为生产的资本前提,就是一种“原初的自然状态”。在这种“原初的自然状态”中,工人完全丧失其对象,成为劳动的动物,只得到维持劳动所必需的东西。而土地所有者和资本家成为享有特权的、闲散的神仙—处处高踞于工人之上,并对工人发号施令。⑨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视角下,显然不存在这种“原初的自然状态”,“农民市民化”并不是“人之为人”的目标和追求,市民作为现在的存在,有自己的过去,更有自己的未来。也就是说,市民还不是“人”,“人”只是在生成。因为在马克思的人学中,“人”并不是指现存的个人,而是指共产主义之后的社会中的个人。人与其劳动的客观条件即自然真正一致,人因实现其类本质—劳动而实现“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

在马克思的人学中,首先必须对人提供生活资料,即维持工人本身肉体生存的手段。在西方农民市民化过程中,这种生活资料随着劳动的改变而完全丧失,人在这个意义上就完全失去对象性。其次是获得“劳动的生活资料”的劳动,自然界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在其中活动、工人的劳动从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⑩西方农民市民化过程中,这种生活资料随着劳动的改变而越来越强大,与主体劳动(活劳动)相对立。

“活动而发生的变更”,以及随着活动的变更而发生的人的改变和自然的改变,在马克思那里,体现为三个阶段:第一,人与自然之间低水平合一,人与人之间是以依附于土地为中介的人的依赖性。第二,劳动者完全丧失自己的主体本质,私有财产获得这种主体本质,自然变更为与劳动者完全对立的劳动的客观条件,人与人之间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第三,单个主体劳动自我否定生成社会主体劳动,“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劳动作为人的类本质得以实现,人复归其社会性,人与自然获得一致,人与人一致。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视角下,中西方农民市民化之路显著不同。西方农民市民化之路中,“贪欲以及贪欲者之间的战争即竞争,是国民经济学家所推动的仅有的车轮。”而中国农民市民化之路最低纲领是农民增收、共同富裕,指导思想是科学发展观。

2003年7月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在讲话中正式提出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阐发了人与自然的同一、人与人的同一,最核心的价值判断是追求社会历史进步的原则,其中的“科学”二字,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的“历史科学”。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党和国家把“三农”提到了空前的位置,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必须首先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从2004年到2013年,党和国家每年都用一号文件强化惠农政策,采取对农民实行三补、全面取消农业税、构建强化农业基础的长效机制、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建立健全的土地承包经营流转市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等措施,提出四种“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创新”的方法。这正是一条通向马克思关于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的第三个阶段,通过大力发展机器体系下的现代农业,实现“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实现人的类本质—劳动。

“从农民到人”,这是一条两步并成一步走的道路。马克思的“跨越卡夫丁峡谷”不是为了“跳过”或“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而只是为了使落后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从农民到人”的“顶层设计”要想顺利进展,不仅要大力发展机器体系下的现代农业,更要彰显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内涵。

科学对待自由主义思想,构建“农民之为人”精神家园

“西方农民市民化”过程就是主体完全丧失自己的对象性存在的过程,主体既丧失自己的物质财富,也丧失自己的精神家园。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以前的所有各种生产方式中“人不是同自己的生产条件发生关系,而是人双重地存在着:从主体上说作为他自身而存在着,从客体上说又存在于自己生存的这些自然无机条件之中”。概括地说,就是主体与自己的对象是一体的。

在“西方农民市民化”过程中,这种“主体与自己的对象是一体的”关系或者说生产方式逐渐解体。“中国农民市民化之路”则根本不同。

党的十报告把“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之一,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2013年1号文件重申“中国农民市民化”前提条件是“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依法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并给出了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方案和时间界限。

中国农民与集体土地权益命运相系、与自己的祖国命运相系,他们把这些看作是属于自己的、看作是自己的、看作是与他自身的存在一起产生的前提;把它们看作是他们本身的自然前提,这种前提可以说仅仅是他们身体的延伸。“中国农民市民化”在整体上不可能产生“完全丧失对象性存在”的市民,不可能产生仅仅作为“活劳动能力”存在的工人,恰恰相反,他们正是要在这个过程中获得自己完全的对象性,“中国农民市民化之路”中,与机器体系下人的劳动能力大力发展相适应的是倡导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自由和自由主义的自由完全不同,本文不作具体阐述)。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视角下,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理论在马克思的理论中处于核心地位。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研究了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则根据人的自由发展的程度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和人的自由发展的社会。未来的社会就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

“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就是“人对自己对象性的完全占有”,正与“西方农民市民化”过程中主体完全丧失自己的对象性相对。“完全占有”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包括物质方面、政治方面、社会方面和精神方面四个维度,四个维度兼具的文明状态就是生态文明。既然财产仅仅是有意识地把对象看作是自己的东西这样一种关系,把自身与对象看作是合为一体,即合一的一种关系,那么,全面而自由发展状态的人既拥有物质财富,也拥有政治财富、社会财富和精神财富。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中国农民市民化”直接指向物质财富、政治财富、社会财富和精神财富。物质财富方面,在全面发展农村生产的基础上,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政治财富方面,主要在加强农民民主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和农村法制建设,引导农民依法实行自己的民利;社会财富方面,主要在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事业投入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农村的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以期实现农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愿望;精神财富方面,主要在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体现农村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作者为上海电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上海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

【注释】

①②④⑤⑧⑨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9页,第52页,第142页,第143页,第150页,第49页,第123~124页,第5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740页。

⑥徐继英,邓业轩:《房地产业发展对地方政府收入的影响分析—以安徽省为例》,http:///,2013-07-24/2013-08-13.

国土工作思路篇8

【关键词】农民工;社会保障;新路径;土地换保障

“十一五”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城市化道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构筑和谐社会,农民工群体的社会保障更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解决好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有助于打破中国城乡二元体制结构,实现城乡协调统一,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

一、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思路

在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基本思路上,当前理论界还存在着较大分歧和争论,目前主要有三种思路:一种是仍然将其划归于农村社会保障范围之内;一种是将其归于城镇社会保障范围之列;另一种是另起炉灶,推出相对独立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构一种作为过渡形态的“三元社会保障模式”。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到底是归属城市还是回归农村,还是创新一种新的保障机制,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实际上农民工纳入农村社会保障或纳入城镇社会保障在实践上都遇到很多现实阻碍。从农民工社会保障现状分析得知,由于农民工双重的身份性,一方面乡镇财政资源的有限性和土地保障功能的虚化及农村社会保障缓慢发展,制约了农民工进入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步伐;另一方面以单位为核心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由于城市社会保障机制滞后,企业因为社会责任弱化导致的用工制度不规范及作为理性“经济人”的抵触、以及农民工较强的流动性而引起执行上的困难、农民工在经济收入上的窘迫、自身可支配经济资源的有限性所导致参保的理性规避等诸多原因,将农民工纳入城镇社保体系在现实可行的条件下依旧困难重重。因此除上述三种思路外还有学者没有明确提出归口,积极探讨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提议应从我国国情出发,根据农民工的特点及最迫切的利益需求,优先建立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和大病统筹医疗制度,构建以最低生活保障为核心的农民工社会救助机制,规范企业用工制度,建立农民工的工资保障制度,抓紧制定有关农民工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和法规,探索适合农民工特点的与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相衔接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依照分类分层保障的原则积极稳妥地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积极地寻求多种路径来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成为大多学者的共识,让社保对农民工来说不再是“镜中月,水中花”,能真正意义分享到应有的各种社会保障。事实上“农民工力争一只脚踏在收益低、预期确定、保证生存起码需求的土地保障上,另一只脚踏在收益高些、风险大、非生存起码需求的非农收入上”,[1]农民工在城乡之间流动,具有双重收入来源,存在的经济基础很特殊:一方面脱离了农业生产逐渐市民化,在城市则可以在非农行业就业,另一方面,农民工与农村仍然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在农村留有一份土地,在城市谋职的风险性以及社保的严重缺失等所导致返乡的极大可能性,宁愿抛荒也不愿意放弃这惟一的保障,仍把土地作为最后的退路。因此,笔者认为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是个循环渐进的过程,上述几种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思路都忽视了现阶段农民工怎么从土地这个社会保障向现代社会保障系统转换的问题研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研究员崔传义认为研究这个问题是有战略意义的,这个问题解决得好,会大大有利于农民向城镇的转移,有利于城市化、工业化的实现,有利于全面小康社会的顺利建成。

二、“土地换保障”——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新路径

在《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规定中指出,农民外出务工期间,所承包土地无力耕种的,可委托代耕或通过转包、出租、转让等形式流转土地经营权,但不能撂荒。农民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制或限制,也不得截留、扣缴或以其他方式侵占土地流转收益。[2]这就给流转土地经营权进一步提供了政策依据。事实上,在国家近年出台系列减免农业赋税及加大农业投入和农业补贴等有利于农民增收的农业政策下,许多农民工外出打工,留在家里的土地就委托给亲戚邻友耕种或者转包、出租给其他人,从中取得一笔收益,但收益不多,只是当家用补贴。对经济收入较低的农民工来说,觉得有利可图就将土地出租出去,钱一点是一点,总好过撂荒。那么如何将农民工在原属地的农地更好地利用起来,并且将社会保障联系起来就是个难题了。国家行政学院社会保障权威专家龚维斌在“完善社会保障与和谐社会建立”的记者专访中就提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发展既要借鉴国外的经验,也要立足国情,构建一个‘低保障,低水平,广覆盖,重实效、可持续’的社会保障机制。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会在社会保障中的作用,挖掘和利用传统社会保障资源。”这就给农民工怎么从土地这个社会保障向现代社会保障系统转换的问题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提倡“土地换保障”制度的学者们都不约而同地把寻求农民工社会保障路径的探索视觉转移到现在农村惟一有较大增值价值和财力功能的就是土地,从开发和挖掘农村传统的社会保障资源来寻求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困境的路径,最终目的为建立针对农民工独特身份和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铺路,从而推进市民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土地换保障”通过土地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创新,填补了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空缺,成为一种切实可行的制度安排,是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创新路径,很好的解决了土地社会保障功能的延续,为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建立提供了启动资金。农民工因为土地使用权的转让,获得了相应的收益,从此代替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和实现从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换,逐步实现市民化,并且推进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和规模经营发展。

三、“土地换保障”方案设计中运行载体的缺失浅析

(一)“土地换保障”方案设计中运行载体的缺失分析

从“土地换保障”的基本思路和操作步骤来看,“土地换保障”的实质或核心是承认农民在让出承包土地或被征用土地的情况下,应当获得某种补偿,并且这种补偿应当被用来为其建立社会保障。那么这样一种用社会保障替代土地保障的方案设计到底有没有充分现实依据呢,陈颐同志进行深入研究对农民工选择“土地换保障”这样一种从土地社会保障向现代社会保障系统转换的方案设计进一步补充了相关依据,论证了“土地换保障”方案设计的可行性。[3]另外,曾详炎等同志在可操作性上进一步研究,认为在这个制度安排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注意一些问题,如会遇到初始永佃权的定价问题,可能出现的侵占农业生产资金问题、土地市场评估成本问题、地区之间地价与社会保障水平不平衡问题以及土地私有化问题等,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对策。[4]然而笔者发现其中还没有学者注意到运行载体的缺失问题,在方案设计中提出具体运作办法时有学者认为,对放弃农村土地使用权的农民工,可直接参加农民工社会保障,并以农村土地使用权折算为一定年数的个人帐户积累额,促进农民工从传统土地保障到社会保障的平稳过渡。[5]另外有学者提出,农民工到城镇就业或进入城镇定居而无力耕种土地的时候,让出其原先承包的土地,由转包者按国家统一标准替转让者缴纳一定数量的经济补偿,使其参加相应的社会保障。当然这部分经济补偿也可先交付国家财政,但国家必须做出相应的政策调整,承诺将这部分农民纳入城市和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6]由此可以看出,“土地换保障”整个运行过程中交易中介机构的研究是缺失的,有的只是笼统指出由国家责任强制为其纳入社会保障,有的直接由土地经营权的转包者支付农民工参保费用。我们知道,农民工只在乎现期收入,他们参保的意识非常薄弱。对他们来说,增加他们的收入最为切实,所以他们就可能会同承包者私下商量好将社会保障的提取费用直接转化为货币经济补偿,这就要求国家赋予有关监督机制的制约。而如果设立国家的监督机关来监督承包者从转让农民工土地使用权获益中提取农民工社会保障费用的行为,则加大了“土地换保障”制度的成本支付,这就提出了在实行“土地换保障”方案中其运作载体的缺失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二)“土地换保障”的运行载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由集体经济组织转制而来的股份合作社

根据孙雷、陈波羽中的研究,他们在针对失地农民设计的“土地换保障的逻辑框架”中指出失地农民通过放弃土地使用权获得经济补偿后,一部分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失地农民办理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险,一部分作为失地农民的货币收入,成为市场人的物质基础,另一部分则用作对失地农民的培训,使得他们具备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基本技能。可见这里代表耕地所有权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则成为交易的中介机构,作为失地农民与征地方交易的中间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被征用耕地的交易获得的收益,用来支持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7]由此可以推广到“土地换保障”中针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建立,引入代表农民工土地使用权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交易中介机构。这个思路也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要有党和国家的强力推动,更需要发挥农户、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的政策精神。另外笔者认为为避免由村集体包办,应与现行的中国行政机构体制改革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以及正在农村推行村务公开的民主管理制度相配套,特别是农村集体组织从农民工土地转让费当中用于社会保障的费用提取应该向村民公开,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农民更多地参与和监督村里的事务。保证集体经济组织运行应有的效率与公正。

而原有农村社区集体经济产权模糊、人格化的出资者主体缺失、决策独断、监督不善、分配随意等种种制度性缺陷直接影响到保护集体经济组织及成员利益,研究表明迫切需要从产权制度改革上破除。现阶段农村社区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以村、组为对象,在制度安排上多采取股份合作制的形式。从转制后的组织形式看,其定位不同,既有股份合作制企业,也有股份制公司,以及股份合作社。有学者进一步研究,现阶段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的定位,以及转制后的实际功能和作用都与政府行为有直接关联。两者要在今后的改革和发展中相互调适。其中第一条指出转制后的组织功能就与社区成员的社会保障管理有关,是按照公共产品供给非歧视性原则,对于集体资产所有者的社会保障成本,政府应给予一定的扶持,并全额承担“城中村”或“村改居”成员的社会保障费用。[8]另外深入到股份合作制中土地股份合作的研究,土地股份合作的形成是在村委的引导下若干农民自愿组织,组成合作社,农民将自己的土地使用权向合作社入股,由合作社统一经营和管理,实行“土地入股,集约经营,独立核算,按股分红”。其股份合作社在年底取得的收入扣除必要的成本费用后按股分红,同时合作社按每股每年提取风险基金和发展基金。农民工进城务工,也可以通过股份合作形式将自己在原属地的土地使用权向合作社入股,这样一来他们对土地的承包经营权不仅长期不变,而且还有股权收益,吃了“定心丸”,也自然安心进城从事二、三产业。[9]将上述两个研究成果结合起来研究,笔者认为可以按照“土地换保障”的思路,通过由集体经济组织转制而来的股份合作社在土地与农民工的现代社会保障两者之间架起联结通道,股份合作社在农民工向合作社入股期间在按每股每年强制提取风险基金和发展基金的基础上强制提取一部分基金作为农民工建立现代社会保障的启动资金,保证其进城后最基本的社会保障。

当然,由于中国各地经济水平不一,这种股份合作的土地流转形式主要出现经济较为发达,大部分农民已转移到从事非农产业的沿海地区和发达内陆地区,如广东、江浙、辽宁、山东、湖南等地。而广大中、西部贫困地区由于受到地域、经济水平等因素制约了土地的流转,也就很难形成土地股份合作这样一种土地规模经营方式。因此在考虑原属地在较为贫困,并且零星分散的小规模经营比较严重的中、西部地区的农民工在实施“土地换保障”中架构其运行载体时,笔者认为有待于政府(下转第24页)(上接第22页)大力扶持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并且政府在其介入的作用成分相对发达地区对股份合作社要多一些,值得我们更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何晓星.论“一个国家,两种保障”[J].经济体制改革,2005,(4).

[2]刘锋.国务院明确:不得以农民进城务工为由收回承包地.参见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4244958.html

[3]陈颐.论“以土地换保障”[J].学海,2000,(3).

[4]曾详炎,王学先,唐长久.“土地换保障”与农民工市民化[J].晋阳学刊,2005,(6).

[5]董理.我国农村非农产业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探悉[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1,(5).

[6]王斌.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模式构想[J].专题讨论,2004,(6).

[7]孙雷,陈波翀.土地换保障: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9).

国土工作思路篇9

1、加强用地保障工作,服务*跨越发展。按照“集中指标保重点、一般项目靠挖潜”的原则,积极争取建设用地指标,重点保障县重点项目用地。按照“早、快、大、好”的要求,加快用地预审,搞好用地对接,做好用地审查申报工作。做好重点产业支撑项目的用地报批工作,尽可能多的使用省以上用地计划指标。

2、积极搞好土地置换工作加快进行土地置换项目的立项、复垦等工作,争取通过土地置换解决一大批建设项目用地。

3、全力支持邯黄铁路建设和煤炭资源勘查工作。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安排部署,全力支持邯黄铁路建设,保证铁路建设前期工作顺利实施。加快推进*县区域煤炭资源项目工作,认真做好协调、勘查配合、青赔、安全工作。

4、强化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严惩土地违法违规行为。积极适应土地管理和调控的新政策,加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队伍建设。切实加大对乱占滥用耕地、基本农田和非法占用耕地发放宅基地等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对土地利用情况加强动态巡查和遥感监测,及时发现、制止和查处土地违法行为。

5、搞好乡镇国土资源所体制改革,根据省编委文件要求,乡镇国土资源所机构编制上收到县人民政府,按区域、人口、面积、资源分布以及地理环境和位置情况下设国土资源所,明确人员,核定编制,按照“凡进必考”的原则,严把进人关。积极向上申请专项改革资金,确保在2009年上半年国土资源所体制改革工作圆满完成。

6、力争用2-3年的时间处理好历史遗留问题工作。目前农村和城镇宅基地纠纷、历史遗留等问题很多,处理起来也很复杂,所以我们本着客观、公平、尊重历史的原则利用2-3年的时间争取全部清理完。

7、积极为企业跑办土地,支持全县重点项目建设,建议县政府成立征地办公室,多方面争取上级指标。

8、积极贯彻落实土地管理和调控政策,加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队伍建设。切实加大对乱占滥用耕地、基本农田和非法占用耕地发放宅基地等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

9、继续开展系统“作风建设年”活动,切实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在巩固上半年活动成果的基础上,大力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按照“提质、提速、为人民、促发展”的要求,继续抓好效能建设。使全系统干部职工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作风、提高效能,为做好国土资源工作提供作风保障。

国土工作思路篇10

关键词:无人机;土地综合整治;土地综合整治测量;土地综合整治监管

土地综合整治是国土资源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有力支撑,对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加速农业、农村现代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2]。据初步了解,目前全国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达到l万多个,国家、省、市、县投入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资金每年达到1000亿元[3,4]。无人机低空遥感技术作为航空遥感中的一支新生力量,刚刚从军用领域扩展到民用产业,是一种新型的低空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快速获取系统,具有高机动性、低成本、小型化、专用化、快速、实时对地观测众多的优点,可弥补卫星遥感受气候条件影响大、影像获取周期长、影像分辨率不够等弊端,有望进一步拓展应用到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各个环节[5,6,7]。本文立足无人机低空航摄技术的技术特点,结合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实际需求,就无人机低空航摄技术在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中的一体化应用模式进行研究。

1解决思路

按照项目的进程,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可以分为选址、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工程施工、工程验收和工程监管6个工作环节[1]。根据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工作环节,无人机低空航摄技术可以按照如下解决思路一体化应用于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全过程[8,9,10]。

2工程试验

2.1实验区概况

为探索无人机低空航摄技术在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中一体化应用的可行性,按照图1中提出的解决思路,选取了一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区作为实验区。试验区内耕地分布集中、水资源丰富,地势平坦,平均海拔约30m,土地综合整治区域面积约35平方公里。

2.2试验过程

按照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进程,整个试验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用图测制阶段。

2011年10月,采用“两外两内”的技术路线应用无人机低空航摄技术获取了整治区内地面分辨率0.14米的航拍影像。在像控测量的基础上,进行空三加密,制作0.14米高分辨率正射影像(Dom)。在立体下采集35平方公里的1:2000地形图,并将内业采集的线划图叠加Dom作为外业调绘底图,按照边调绘边上图的流水化作业模式,完成了整个测区35平方公里1:2000DLG合格产品的生产,如期地移交规划设计部门开展土地综合整治设计。鉴于无人机姿态不是很稳,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规划设计中对道路、沟渠的高程精度要求较高,为确保成图的精度,对区内道路、水沟等野外补充采集高程点。

(2)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竣工测量阶段

2012年4月,在土地综合整治施工完毕后,采用无人机低空航摄技术,按照规划设计测量阶段航飞的技术参数,再次获取整治区相同分辨率的航摄影像,并成功地测制了35平方公里满足《湖南省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竣工测量的要求》的1:2000地形图,制作了0.14米分辨率的Dom。

(3)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工程量提取分析阶段

基于土地整治规划设计和竣工测量两个不同时相的Dom,采用面向对象的思想,在eRDaSobjective模块下分别设计了基本农田、水利设施、田间道路、防护树木种植等工程量的自动化提取方案,应用于本项目中各项工程量的提取,并采用目视解译方法对自动化提取的结果进行了少量的人机交互处理,得到最终的工程量。将最终提取的结果按类别逐层输出为.shp格式,并利用特征信息转换功能,将每个类别的属性参数写入所输出矢量文件的属性表中,在arcgis软件中进行工程量统计分析。

2.3试验结果分析

(1)测图效率分析

如表1所示,与传统全野外数字化测图模式相比,采用无人机低空航摄技术一体化模式大大提高了土地综合整治前期地形图测量和竣工图测量的效率。本文的方法缩短了成图的周期,降低了人工的劳动强度。

(2)设计效果分析

由于Dom影像数据应用到了规划设计中,一改以往单纯地基于地形图进行规划设计的弊端,向设计人员直观地再现土地综合整治区的原貌,降低了设计人员读图需要的时间,促使项目的设计更加地合理、客观、科学,进而提高设计的质量。

(3)竣工成果分析

与传统全野外方式相比,采用本文的工作模式进行竣工测量,除了能提供竣工测量图外,还将提供清晰的正射影像,进一步丰富了传统竣工测量的成果,为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后期的科学管理提供数据基础。

(4)工程量提取精度分析

为验证工作量提取精度,在项目区内施工前后分别采用传统的方式进行实地调查、测量、记录,提取了基本农田、水利设施、田间道路、防护树木种植等工程量。结果表明,采用传统方法和采用无人机技术提取的工程量高度吻合,但采用无人机技术的工作效率,远远高于传统方法,解决传统方法定位难、丈量难、记录难和分析难的问题。因此,应用无人机低空技术辅助进行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工程监管在技术上和经济上是可行的。

3结语

基于无人机低空航摄技术在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中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能够提高规划设计测量和竣工测量中的测图效率,能够提高设计的质量,降低设计人员的工作强度,丰富竣工测量的成果;同时基于高分辨率的无人机影像能够快速提取土地综合整治工程量,用于辅助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工程量监管,从而提供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监管工作的水平,有效避免因监管不到位而导致的重大损失,促使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监管工作走向科学化、标准化、精细化的轨道。

参考文献

[1]高向军.土地综合整治理论与实践[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4.

[2]孟宪素,李少帅.遥感技术在土地综合整治复垦开发项目监管工作中的应用实践[J].资源与产业,2009.4,11(2):66-70.

[3]高世昌,王长江.中国土地开发整理监管工作回顾与展望[J].资源与产业,2009.8,11(4):51-54.

[4]刘晓丽,.3S技术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监管中的应用[J].吉林农业,2010,(11):147-148.

[5]韩霁昌,成生权,张红凯.测绘如何在土地整理中发挥作用[J].中国土地,2003,(7):39-41.

[6]李忠仁.测绘在土地开发整理中的应用[C].重庆市测绘学会2005-2006年学术论文集,2006:447-449.

[7]汤江龙.土地开发整理中的测绘技术及应用[C].华东六省一市学术交流会,南昌,2007.6:105-109.

[8]郭云开.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的遥感评价方法研究与应用[D].中南大学,2008.1.

[9]吴云东,张强.立体测绘型双翼民用无人机航空摄影系统的实现与应用[J].测绘科学技术学报,2009.6,V26(3):161-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