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读书经验交流材料十篇读书经验交流材料十篇

读书经验交流材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4:14:12

读书经验交流材料篇1

关键词:质感感官通感空间传达

中图分类号:tB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10-0074-02

科技信息的不断发展,多元化的信息载体出现后,虽然电子书在传播方式的便捷性和广泛性等方面更具优势,但纸质书在质感上有着其无法取代的独特性。质感在表现书籍的整体美感,体现书籍的个性特征,构建书籍审美空间、提高读者对书籍的感受性体验等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质感的产生与体现

1质感的产生

质感即物质的真实感,是人对物品呈现状态的物质感受。书籍质感:通俗来说就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身体感官所感知到的视听嗅触味一系列的感官体验。材料作为物质,它是书籍形态构成的基础也是质感产生的媒介。我们拿到书的一瞬间就与书籍发生碰触,并处于持续的直接体验中。书籍的外观材料,或粗糙或细腻,装帧风格,或淡雅或庄重,色彩图文或绚丽或简约,翻阅书籍,纸张碰触发出的沙沙声响等多重质感都会直接展示于读者的视、听、触等多感官感受中。材料保证了书籍质地感觉的产生,工艺强化了其存在。

2材质体现的质感

纸张开始用于印刷之前,书籍材料也经历了甲骨、玉版、石头、竹木到帛的发展。材质的选择是书籍设计者表达设计意图的最基本依据,每种材料都具有自己的材料语言,不同的材料会呈现不同的质地感觉。纸张,不仅是构成书籍形态的重要物质载体,同时,在营造书籍质感氛围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种类的多样性、物理性能的差异性都成为了影响书籍质感氛围营造的重要因素。其材料本身的厚度、光泽度、纤维肌理等都不相同,因此,呈现出丰富多样的质感表达。例如:新闻纸因其表面纸纤维明显,会呈现轻微的毛质感。牛皮纸因其纸面呈光滑的暗黄色,纸张较厚重,容易营造朴实、温暖的质感氛围。

随着材料的不断发展,书籍材料的运用也更加多样化,非纸质材料的出现与恰当的应用也极大丰富了书籍质感的表现空间。比如纺织品、木材、金属等材料在书籍设计中被综合应用起来,呈现出不同的视觉质感与触觉肌理,极大丰富了阅读体验。例如:吕敬人先生创造出的―本新形态的《马克思手稿影真》,将装裱后的信纸用铜钉连接镶嵌在木板上,木板和皮带上雕刻出的文字图像用于封面。信纸的“手稿”感,木板的自然厚重感,铜钉的时代感,多种材料质感的对比,不仅增添了书籍的美感,也为读者创造了多种感觉体验空间。

材质是构建书籍形态的承载物质,不仅形式要追随内容。同时,材质也是构建书籍艺术的重要元素,独立的美感形式和审美价值为书籍营造了特定的质感空间。设计者应重视对材料的选择与应用,不断地探索和丰富书籍设计的表现空间。

3工艺强化的质感

印刷术的发明对人类书籍设计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将书籍的内容文字通过印刷技术完美地在纸张上承印出来,使得信息的传播有效流畅。印刷方式,油墨的色泽度、气味、图案的清晰度都会直接影响读者的视觉感受,印刷的品质会直接关系到书籍质感的呈现。

为了提高书籍的品质与艺术性,强化书籍整体的质感与手感,工艺的应用必不可少。例如,在封面对书籍名称的主题文字进行压凸,对内页插图进行局部烫金烫银处理,以此来打破书籍的平淡感,凸显层次感。从而,触动人的触觉神经,诱导手感阅读。以书籍《海底100天》为例,本书以海底探险为主题内容,精湛的制作工艺将书的主题质感呈现得淋漓尽致。书籍封面的主题文字和中间的圆圈符号采用烫金工艺呈现,圆圈上的装饰纹样用击凸起鼓制作出浮雕效果,鼓起的纹样增强了触摸感。封面圆圈中间模切的舷窗设计将乌贼形象镂空,将读者引入船舱,呈现出阴阳变幻的质感变化。

除此之外,为了达到特殊的效果,还会采用闪粉、植绒、拉页、UV等手法,也会在书口处做文章,根据书籍的特定材料用特殊的裁切方式,营造出粗糙的毛边书质感,书籍设计师朱赢椿的《不裁》便是代表,整本书的设计上选材质朴,书芯由3种不同颜色,不同质地的纸张混合装订而成。书籍翻口的设计引导读者在阅读中手眼其用,边读边裁,翻口由光边转换成了毛边,整本书呈现出毛边本的装帧形态,阅读伴随着质感变化而完成,增加了阅读的趣味。印刷制作工艺是强化凸显书籍质感的有力手段,同时,工艺的应用应掌握一定的度。如果对材料的选择和对材料的处理方式相一致,便是好的设计。

二质感的传递及其情感表达

1通感与质感传递

人体的感觉器官分工不同却又相互联系,对同一事物的感受力是多样化多方式的,每个感觉器官并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通共存的。当单个器官在感受物体时,其他感觉也会回应其表现,彼此合作,相互交流,此种表现称为“通感”。通感(synaesthesia)一词源于希腊语,syn意为“一起”、“融合”之意,而aesthesia就是感觉之意,通感也是心理学和语言修辞学中的术语,指在艺术文学创作音乐表演中各感觉器官不分界限的相互沟通交流,比如:颜色可以有温度,声音可以有形象,冷暖可以有重量,气味可以锋芒。

通感即五官感觉的综合感受力,当面对一个艺术作品时,人们会调动五官进行审美行为,口、手、耳、鼻、眼在审美活动中相互作用,发生挪移,产生五种不同的感觉。审美活动中,美感的产生有时还借助于调动人的联想与想象力,各种感觉器官相互交叉,产生特殊美感。

现代书籍设计大家杉浦康平先生提出的“五感”理论与通感相契合,“五感”构成了现代书籍的生命。五种感觉的递进过程就是读书的过程,读者拿到书首先看到的是书籍的封面图文色彩,即视觉感受,打开书的瞬间触感便产生了,翻阅书,纸张发出的沙沙声作用于人的听觉,文字印刷的油墨气味进入到人的嗅觉中,当这些感觉发生后,读者进入到味觉即“品书”。这一系列的审美活动中书籍的质感呈现是多元化的,各感觉器官相互作用。一种感觉的产生会带动其他感官审美,诱导读者的联想与想象,引发和传递不同的情感交流。

2视觉质感传达的书籍审美

我们对外界事物的形态,大小,表现特征等认识大部分是由视觉传达。视觉质感就是眼睛感受事物,物体通过眼睛所传递给人的质地感觉。有时,我们不需要亲手去触摸物体就能感受到其表现肌理特征。在审美的过程中,我们在不断地积累触觉经验,通过人们不断的感知和体验,形成了对物体触觉的概括,从而植入于我们的记忆中。比如当我们看到羽毛会自然地想到其轻薄柔软的质感,看到木板会知道它是厚实僵硬的。

书籍不仅是知识传播的载体,也是特殊的商品,销售过程中就具备了视觉传达的功能。书籍置于货架等待人购买的过程中,其外部形态,材质设计等信息都会通过视觉传达给消费者。书籍的视觉质感是指书籍的材质运用,色彩构成,形态等综合构建带给人的一种整体感受。人们看到书的瞬间就体验了书籍的审美,它是人对书籍的一种直接感受。―本好书能够在读者接触阅读过程中给人带来心理愉悦。书籍的材质运用,色彩选择,主题表达等首先都会通过视觉进入到人们的感官感知中。好的书籍设计应该是在视觉上首先就能吸引人们的眼球,让人感受到其内在魅力,建立读者进行细细“品书”的兴趣,激发人的联想和想象,发生情感交流。

3触觉肌理引发的情感交流

触觉质感是指人们通过手和皮肤触摸材料而感知和体验到的材料的感受。广义上的触觉即人手碰触物体而产生的触摸感觉,通过手去感应物体表现的温暖冰冷,细腻粗糙、长短大小。触觉肌理还有其独特的相反两面性,材料所呈现的触觉肌理不仅能产生令人愉悦的舒适感,还会产生令人不悦的不适感。

书籍所选用的材料与书籍最终所呈现出的质感紧密相连。书籍的触感来源于材料的质地肌理和所能触摸到的制作工艺,触觉感受的差异会带来不同的信息传递,以此引发的情感体验也不尽相同。比如温润的碧玉表面会呈现光滑的质感,会给人带来舒适流畅的手感体验,而钢铁表面呈现的斑驳粗糙感,会给人以艰涩的反感,从而与人难以产生喻悦的情感交流。

设计者应对材料的特性全面认识,把控其个性,设计有效的触觉肌理。材料最终呈现的触觉肌理应能让读者“移情”,当读者的触觉感受投射于物体中时,触发人的联想与想象,从而,伴随产生特定情感,发生交流。例如原研哉先生在长岛东奥会的节目单设计中选用特殊的白色松软纸张,将封面文字进行压凹处理,制造出凹凸的质感来映衬其想表现的“雪”,当读者触摸到书籍封面的凹凸手感时自然会联想到雪地里留下的脚印,以及白雪皑皑的场景,唤起人们心中对雪的期待和喜爱之情。

三质感的引导创新

1准确传达书籍内涵

书籍质感的表现并不是一味地让书籍变得华美精致,而应是用材料质地表现的美感来准确昭示书籍的精气神,让书籍呈现的质感与书籍内涵达到契合。一切设计的目的都应为本体服务即为书籍本身与读者服务,任何工艺材质的运用都不应脱离书籍的内在,应是对其本质直接准确的昭示,以便读者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效地获得传达的信息。当读者体验到身体感官所传递的感觉与文字传达的内容相得益彰时便达到了一种精神上的和谐。此时,书籍传达的信息与材料质地带给读者的感受便在流畅的交流中完成,这也便是质感设计所表达的正确性引导作用。

2创新书籍形态空间

书籍设计的不断创新发展,材料种类的多样化,制作工艺的科技化使得书籍质感的营造更加丰富有效,同时,也拓宽了设计师的表现空间,促进了书籍形态的创新。设计师们应更加重视对书籍材料的选择与表现,了解材料特性、把握材料设计语言、熟悉工艺制作流程,将艺术与工艺恰当有度地结合起来,努力创新书籍的形态空间。与此同时,书籍质感的呈现不应是单一质感的表达,而应重视不同材料的结合应用,营造多重质感,塑造多维度的书籍空间,立体书的出现为书籍空间形态的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吕敬人先生曾这样说过:“好书会因为书的内容主题第一时间吸引读者然而令读者见到书抚翻品读,聚心会汲的则是书籍设计家为他们创造的享受美感”。不断地创新阅读空间和制造美感是设计师们永恒的使命。

3正确引导读者思考

书籍质感的设计要求设计者用理性的思维来选择恰当的材料与工艺表现特定的质地感觉。书籍质感的设计在完成对书籍内涵的表达使命时,还应能够给读者带来更深层次的心灵体验与感悟,它应正确地引导读者对书籍生命的思考。读者不仅要从著作者的学识和智慧中汲取营养,同时,设计者的设计语言对书籍生命的表达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与想象,引导读者对书籍生命的思考,从中获得更多的阅读体验,给心灵带来美好的震撼与洗礼。

读书经验交流材料篇2

一、环境浸润策略――建立生活经验与阅读环境的通道

1.巧用走廊布置风景线

在环境创设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季节特征以及当前教育活动等,利用幼儿园走廊、楼梯等公共区,将一些幼儿百听不厌的经典故事和幼儿喜爱的儿歌、谜语、古诗、语言游戏等喷绘成色彩鲜艳的各种形状,让幼儿在饭后散步时教师引导、解读故事,家长接送孩子时亲子阅读等,有的制作成既有立体感又便于更换内容的小火车、花朵、海洋鱼等形式,让幼儿进行火车接故事、词语开花等游戏,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小小的楼梯台阶也成为特色环境布置的利用之处,教师把量词说一说、运动员与运动项目的匹配、各种节日及安全知识的宣传等等,都展示在小小的楼梯台阶上,成了幼儿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开辟专区创设班级墙

为了体现生活经验的早期阅读,各个班创设了班级特色墙,教师充分发挥各自的才能,每个班都设计了各不相同的特色板块,并每月更换内容,从幼儿的角度,以幼儿的眼光来创设。采纳和吸收幼儿的建议,请幼儿、家长参与收集资料,创设班级特色墙,给幼儿提供参与活动的机会,满足幼儿自我表现的欲望,树立自信心。平时注重过程性评价和改进,每月由教师相互进行班级特色环境检查,找出亮点之处供大家借鉴,提出改进建议以求不断调整和完善。

3.特有空间成立阅览室

为了引导幼儿喜欢阅读,要为幼儿创设好阅读的环境,幼儿园专门设立了一间阅览室,在阅览室里铺上地毯,摆上小靠垫。幼儿可以一个人坐在地上靠着靠垫看书,也可以两个人一起阅读。阅览室里的书袋位置和幼儿差不多高,便于幼儿随时取放图书,随手就能拿到。每周为各班都定期开放一次,让幼儿自由取阅,有时还让幼儿大带小一起阅读,同时,阅读区的图书做到经常更新,教师对每次阅读情况进行记录,以此拓宽幼儿的阅读视野。

二、专题研讨策略――打通生活经验与早期阅读的界限

1.生活经验唤醒:基本理念主题研讨

通过“我看幼儿园早期阅读”主题教学研讨,针对早期阅读内容、目标、如何体现生活化、生活化早期阅读的方案等问题开展交流活动。

通过学习和研讨、交流,让教师了解早期阅读的教育含义,学习幼儿园早期阅读的选材与设计,针对自己对教学实践的理解,彼此探讨对“生活化早期阅读教学”的想法,在现有的教学上获得新的启迪和触动。

2.生活经验激活:材料组织专题研讨

幼儿园区角活动是幼儿非常喜爱的游戏活动,在语言区中能够让幼儿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积极参与,自主游戏,获取经验,在游戏中愿意说、主动说,从而体验成功的快乐,为了充实语言区材料,我们开展了全园教师语言区材料制作评比活动。

秉着“环保、实用、安全、创新和可传承性”的原则,制作要求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有利于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和培养幼儿的阅读习惯,材料对幼儿有支持性和启发性的教育价值,每位教师都各尽其能,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挖掘环保材料和本土化资源,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精心设计和制作了深受幼儿欢迎的语言区活动材料。设计中有侧重于启迪智慧的,有侧重于交流感情的,还有侧重于学习讲述的。这些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生动形象的设计作为教育资源,凝聚了教师大量的创造性劳动,承载了教师的期望和智慧,有助于培养幼儿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大胆讲述的良好个性。通过这样的评比活动,不仅丰富了幼儿园语言区的材料,激发了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也让教师在语言区游戏材料的设计制作上得到了锻炼。

3.生活经验互动:案例分析问题研讨

从教师在教育教学、一日保教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入手,针对生活化的早期阅读的开展,进行案例研讨,寻找最佳教育策略。教师通过对幼儿的观察、调查与访谈,并收集早期阅读教育信息等,反思当前的教育行为,分析幼儿的行为动机,阐述自己的观点,通过一个个实例,如,金娟美老师的《图书角的小小修补匠》等,通过剖析、反思、互相启迪,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三、活动优化策略――激活生活经验与早期阅读的联系

1.“甜嘴巴广播”:渗透阅读

幼儿园开设了“甜嘴巴广播”栏目,利用每周二和周四的午间环节,有计划地结合时事新闻、节假日、季节特征、常规教育等,整合幼儿的生活信息和日常活动,由主持人教师精心为大家准备谈话内容,并和一些幼儿现场互动交流,同时还讲述一些好听而有意义的故事,请有才干的幼儿为大家进行诗歌朗诵表演等。在这样一个舒适、优雅的环境中进行阅读,幼儿感到阅读是一件很舒适快乐的事情,自然而然就会萌发阅读兴趣。

2.“生活化晨谈”:整合阅读

我们生活的周围是一个五彩斑斓,取之不尽的资源库。幼儿园内四季分明、种类繁多的植物,多种多样的大型玩具,独特的环境创设,园外繁华的商场、热闹的马路、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节日文化等都是我们的活教材。

3.“童话剧表演”:展示阅读

我们发现,故事表演是幼儿百看不厌、百演不烦的语言游戏和个性彰显的必要途径。幼儿会在活动时自由组合、共同协商,分配角色,很投入地表演。惟妙惟肖的表演和充满童趣的表现,让幼儿园语言的特色更浓、言语表达的氛围更加活跃和宽松。这样的形式也很容易带动平时不爱讲话的胆小的幼儿情不自禁地参加到游戏中。因此,我园各班每周开展一次表演游戏活动,一个个经典的童话故事在自主宽松的氛围中让幼儿大胆地参与表演,如《拔苗助长》《三只蝴蝶》《小蝌蚪找妈妈》等,期末,各班又将这些故事搬上了舞台,这些真善美的故事通过舞台呈现更容易得到幼儿的喜欢,也比说教更能起到教育效果。

四、习惯培养策略――内蕴生活经验与早期阅读的意识

1.“阅读讲座”:求合力

幼儿阅读习惯的养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的影响,只有家长形成亲子阅读正确的认识,才能开展好亲子阅读。我们针对科学的亲子伴读理念及如何选择适合幼儿的童书对家长进行讲座,开展了“让阅读点燃智慧让书香浸润童心”家长学校讲座活动,让家长了解什么是早期阅读,早期阅读的一些误区,各国对早期阅读的重视,我们幼儿园的具体做法,以及家长对生活化早期阅读的开展所需要配合的事项,最后还推荐了一些好书目录,让家长谨记“按部就班、量体裁衣”,多大的幼儿看多大的书,让家长对阅读有的放矢。同时建议家长要保障亲子共读的时间和空间。

2.“家教心得”:促交流

在亲子阅读中,为了让家长记录自己的感言和孩子阅读的趣事,见证亲子阅读的成长足迹。我们发动家长撰写阅读心得,记录教育孩子的真实故事、心得体会、育儿经验、困惑感悟等,评选出优秀家教小故事,通过家长栏、幼儿园网站班级在线、家长会、幼儿园园报等形式进行分享交流,供大家学习。

3.“自制图书”:激兴趣

为给幼儿创造丰富的多元阅读材料,让幼儿爱读书,努力营造一个丰富、有趣的阅读情境,大班组的家长们开展大图书制作比赛,大家利用各种废旧、环保的材料制作大图书,选择的故事内容是幼儿喜爱的,有亲子共同创编的、改编的或仿编的,图书的画面内容是家长与幼儿一起进行绘画、拼贴制作的,通过在亲子制作过程中让幼儿一起参与,有利于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享受亲子合作的快乐。投放在班级中,让幼儿通过分享阅读,激发幼儿对图书的兴趣,体验分享的快乐。

4.“漂流阅读”:同分享

为了保证幼儿每天有阅读时间和阅读内容,幼儿园发动家长,以班级为单位,一起收集一些有教育价值的、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书籍,装在精致的塑料袋中,每周以相互借阅的形式,带回家亲子共读,引导幼儿读好书,乐读书。通过漂流书活动,让幼儿在家人的陪伴下参与阅读,培养阅读能力,增进亲子情感。同时培养幼儿节俭、有好东西一起分享、懂得爱护同伴的图书的好习惯。

五、回归生活经验的阅读教学创新实践成效

1.教师层面:幼儿中心意识彰显

(1)教师通过对早期阅读的理论培训、外出学习、操作技能培训、互相观摩等,把握了生活化早期阅读教育的理念,在实践中掌握了早期阅读教育活动的设计、组织和评价等一系列方法和策略,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育活动案例。

(2)教师能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充分挖掘其潜力,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经验,提高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使幼儿的语言发展得更快、更好,真正体现生活化的教育。

2.幼儿层面:生活阅读能力提升

(1)通过生活化早期阅读的实验研究,提高了幼儿对阅读的兴趣,开阔了幼儿的视野,幼儿爱看书了、爱提问了、爱讲述故事了,并能在不同的语境和场景中,能用较恰当的语言表达。使幼儿自己能从阅读中感受到快乐的趣味,为幼儿今后的终身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通过早期阅读的实验研究,培养了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大大提高了幼儿的阅读技能。

(3)幼儿阅读兴趣的提高,进一步优化了幼小衔接工作。现在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家长普遍反映,幼儿能更快地适应小学教育。特别是倾听能力、理解能力、持久性和稳定性的增强,对小学的语文学习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3.家长层面:育人方式切实转变

改变了家长的教养态度,改善了家庭的读书环境。早期阅读活动的开展,为家庭的阅读教育提供了一些可供借鉴的范例,促进了亲子阅读活动的开展和质量的提高。同时,家长和孩子共同阅读的时间多了,民主教育的氛围也逐渐建立,使家长更多地认识到幼儿是一个平等的个体,应尊重他们的意志和合理要求。新型的学习型家庭的建立使广大家长和孩子都得到了新的体验。

总之,回归生活经验的幼儿早期阅读,提高了幼儿自主阅读的能力,拓展了教师的教学策略,转变了家长的育人方式,同时为幼儿园的特色创建工作奠定了基础。但也存在一些后续性思考,如,怎样在不同年龄中开展回归生活经验的早期阅读,活动内容与目标的匹配,体现生活化课程的适宜性。如何将回归生活经验的早期阅读有机地整合到各领域中,使其有机地渗透与融合,优化课程模式,我们还需要作深层次的理性和实践探索,以取得更有价值的成效。

参考文献:

[1]林剑萍.幼儿早期阅读研究与实践[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读书经验交流材料篇3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凡是没有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的人,是不可能顺利地掌握知识的”。阅读兴趣的培养一方面能使幼儿交流的范围从面对面的口语交流到通过图画、文字符号实现间接的交流,另一方面通过阅读能使幼儿突破现实的限制,走向想象的世界,使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的范围得以扩大。也就是说,幼儿可以在早期阅读中建立起一种自我纠正、自我调适的阅读技巧,这不仅有利于幼儿获得较高的阅读水平,而且对于他们进入学校进行书面语言的学习有很好的作用。以下是我从事幼教工作的实践感悟,谨供同行们参考。

一、创设阅读环境,激发阅读兴趣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觉得,对幼儿来说,书籍是学习语言的重要载体。即便是读书很重要,也要阅读的丰富性及层次性。首先,丰富阅读材料的形式,除了图文结合的图书外,投放画报、儿童连环画、卡通画、儿童百科全书、卡片等多种材料。其次,阅读材料的内容更加丰富;除了为幼儿提供古今中外经典的童话神话故事外,还为孩子投放历史故事、科学知识类图书。考虑幼儿的兴趣和特点,选择的阅读材料的内容涉及的范围增大。第三,材料的来源尽量丰富,集体阅读教育的材料、自由阅读活动的材料,教师准备的,幼儿自己熟悉的,喜欢的图书。第四,材料的难度有层次性:书架上始终有幼儿熟悉的、不太熟悉的和不熟悉的三种层次的图书,一段时间后,保留幼儿熟悉的图书,同时增加程度相同而内容不同的图书,以保持不同水平幼儿的阅读兴趣。

二、营造阅读氛围,体验阅读快乐

我认为,让幼儿成为环境创设的主人,必须让幼儿产生阅读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幼儿早期阅读能力。在实践中,我把幼儿讨论时的发言记录下来,进行打印,进行展示,使幼儿产生阅读和创作的欲望。在适当的场所,还可以选择一些幼儿喜爱的经典作品,如《月亮》、《白雪公主》等,创设真实的故事情境,让幼儿有身如其境的感觉。通过一阶段的实践,我觉得幼儿总是百看不厌,百说不厌,同时,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也自然而然得以提高。

三、组织阅读活动,渗透阅读内容

在阅读教育的过程。我着重强调阅读教育的贴近性,也就是将阅读教育目标落实到每一位幼儿身上,并通过多种手段,开展多类阅读活动。

1.联系原有的生活经验。幼儿先前的知识经验会影响他们目前的阅读理解,将阅读材料中的内容与幼儿原有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提一些幼儿熟悉的,与幼儿生活有联系或密切相关的问题,可以引发幼儿对阅读活动的兴趣。当幼儿可能拥有了一定的与阅读材料中的情节相类似的经验时,教师可以要求孩子把书以外的生活和书中的内容联系起来,引发幼儿换位思考。

2.充分利用图画、多媒体进行阅读活动。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看图是幼儿喜爱的活动,因此阅读活动中多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对于提高幼儿阅读兴趣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可以利用幼儿熟悉图片、乐于接受图片、乐于通过图片学习的特点,在进行阅读活动时,给文字配上形象生动的小图片,使幼儿手口一致地阅读,这种方法可以缓解幼儿由于惧怕文字而降低阅读兴趣的问题,对幼儿的阅读活动起到“拐杖”作用。

在阅读活动中利用幻灯、投影、录像等手段,进行教学活动,目的在于激发幼儿兴趣,拓宽信息渠道,全面深入理解阅读内容。多媒体教育手段具有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特点。它直观生动的形象,使幼儿身临其境、深受其感。在动态、立体的信息传递中,幼儿调动视觉、听觉和感觉,更充实地把握阅读内容。

四、游戏穿插其中,注重阅读过程

大家都知道,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游戏活动最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孩子天生是个玩家,只要给他玩的空间,就能玩出很多的名堂,甚至玩出一个“天才”来。儿童生活不能缺少游戏,它是一种最好和最自然的活动形式。在教学中,我有选择地给幼儿安排有适当难度的游戏,这些游戏,要具有适度挑战性,形象地说,就是让孩子“蹦一蹦,摸得着”。当孩子经过自己的努力,将游戏做好时,不仅相应的能力会得到提高,而且还会逐步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建立适度的自信。在做完这些游戏时,我会找一些相关的阅读资料,和他们一起分享,让没有“退热”的游戏环节,再一次燃起幼儿阅读的兴趣。

五、指导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

家庭环境和父母阅读习惯对孩子阅读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我们指导家长经常和孩子一起分享读书的快乐,定时定内容地去指导幼儿阅读图书。另外,在家里也为孩子创设一个自由读书的空间,让孩子随手可以拿到自己喜爱的书,使每个幼儿的阅读能力在自身的水平上获得进一步提高。

那么,在阅读上要培养儿童哪些良好习惯呢?

1.爱惜读物的好习惯。如给书包书皮,不在书上乱涂乱画,对书进行简单的修补,有秩序地安放自己的书报,不遗失自己的读物等。

2.专心致志读书的好习惯。如看书时全神贯注,不边看书边听广播,不边看边玩,不因外界干扰而分心等。

3.使用工具书的好习惯。如遇到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不轻易放过,习惯地到字典、词典里去查找,直到弄明白为止等。

4.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如边看书边用统一的符号在书上图、点、勾、划、抵、注、读书卡片;读书摘记、读书笔记等。

5.用眼卫生的好习惯。如不在强光下及光暗处看书看报,不在车上及不躺在床上看书看报,看书时眼离读物一尺,不过近也不过远,看1小时后注意休息等。

读书经验交流材料篇4

【关键词】课外阅读作文教学提高能力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话言简意赅地向我们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书读得多,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文章就会写得好,笔下就会生花。在平时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很多学生或没有材料可写,或表情达意不够流畅、准确、生动,归根到底是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和语言经验。基于这样的实际,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通过加强课外阅读,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从而提高写作能力。下面就结合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

1.重视营造读书氛围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对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所学的材料的兴趣"。可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至关重要。对此,我主要是通过在班级中营造读书氛围,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首先,我通过引导收集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营造氛围。通过引导,学生搜集了"书犹药也,善读则可以医愚。""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等多个热爱读书的名人名言。学生收集名言后,我还组织学生交流,并选择代表性的名言请书法好的学生写出来,张贴在班级墙上。其次是动员、引导学生从家中带来自己喜爱的书充实班级图书柜,在班级中创设一种浓厚的"书香"氛围和"书林"境界,让学生产生一种追求读书的神圣感。

再次,利用家长会的机会,由学生向家长汇报从课外阅读中得到的收获,请家长介绍自己引导孩子进行课外阅读的方法和经验。实实在在的人和事,打动了广大家长,他们自觉地为孩子创造阅读环境。如:让孩子拥有自己独立的房间、自己的小书架等,父母带头读书、读报,做孩子阅读的榜样,主动与孩子讨论书中的问题。

此外,坚持引导学生定期去图书馆看图书、借图书,定期更换从家中带来的与大家"共享"的书籍。并且每周安排2-3节课时间去阅览室看书。

2.重视教给读书方法

要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还需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这里,我主要是结合教材,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方法,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以课内促课外""以课外补课内"。如,我告诉学生拿到一本书后首先得问问自己:我想从中得到什么?接着快读目录,以得到一个总的概要。然后找到你想研读的内容,边看边想,在读中自悟,在读中自得,不懂之处画上符号。待阅读全书后再理清条理,思考不懂的问题。最后,欣赏品味精彩片段,体悟写法。

我校学生有人手一册配合课程标准,引导课外阅读的《亲近母语》,书中精选、精编了题材、体裁多样的文章,对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有很大好处。我有计划地利用阅读课的时间,组织学生运用课上学到的方法进行阅读,每周一个单元,并结合共性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读书方法和收获。此外,还积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相关的其他书籍,或上网查阅资料解决遇到的问题,激发起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以及大量阅读的渴求,真正达到活跃思维、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的目的。

3.重视读写结合,提高读书效益

"不动笔墨不读书",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应该把读书笔记作为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效益,我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积累本,并自己给一个名字,坚持要求学生摘录所阅读文章的好词、好句、好段,写读书笔记,或写阅读感受。通过几年的训练,学生的词汇量增加了,写作素材丰富了,作文水平也提高了。

其次,重视仿写训练。主要是指导学生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用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或者真实的感受,借鉴别人的某些写法,写出富有个性的文章。例如,《亲近母语》(适合五年级读)中有一组题为"知己"的文章,共三篇,从不同角度、不同国度向我们描述了邂逅知音的快乐与幸福。在学生读懂原文,体会到文章主要内容,弄清文章所表达的中心后,指导学生学习文章中语言的运用以及表达方法的突出特点,找出自己生活中与范文相类似的事进行仿写,写出自己实际生活中的真情实感,从而达到逐步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目的。

读书经验交流材料篇5

【关键词】国外高校图书馆管理

前言

图书馆建设与管理一直是我国高校十分注重的一项工作,经过多年来不懈的努力与实践,国内高校图书馆在硬件管理方面与国外高校差距大大缩小,但具体到管理重心、管理组织结构、管理信息化与网络化,以及图书馆特色管理等方面,国外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的优势依然明显。国内高校应当加强对国外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分析与借鉴,取其所长,补己之短。

一、开展“人本”化服务式管理

图书馆的早期管理对象是图书,管理人员往往将图书作为知识的载体而实施相应的管理。在书籍数量越来越多、种类日渐庞杂的当今社会,传统的以图书为管理重心的管理模式下的图书无序化状态越来越严重,传统的图书管理模式遇到了瓶颈。突破传统图书馆管理瓶颈的路径是转移管理重心,欧洲、日本等国始终将保障阅读自由、提供人性化服务作为图书馆的核心管理理念,而我国高校图书馆在此方面上存在差距。

(一)国内高校要保障阅读自由

美国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工作是在美国图书馆协会、美国图书出版者理事会联合发出的《阅读自由声明》下开展的,其高度重视学生阅读书籍的选择,更加重视阅读的自由。

美国高校始终坚持阅读自由的图书馆管理模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这正是国内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进一步发展所亟须学习和借鉴的精神与理念。国内高校要将大力普及知识作为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基本出发点与最高管理目标,时刻将阅读自由作为所有图书馆管理计划的制订、管理方案的执行与图书馆建设及规划工作的主要衡量指标。实际管理过程中,首先要做到保证所有的学生、教师无障碍地阅读不同专业和不同类型的书籍,为所有教职员工与学生提供公平、开放的知识获取平台。

以阅读自由为前提的人性化服务可以开阔高校师生眼界、促进知识吸收与交流,更有利于我国大学生与国际接轨。

(二)高校图书馆应强化服务质量管理

日本高校图书馆内,读者的地位是很高的,管理者们将图书馆内的读者作为第一服务对象,所做的所有管理工作都是为了为读者提供最优质、最满意的服务。因而,日本高校的图书馆为了为读者创造舒适的阅读环境,将图书馆内的卫生、布局、桌椅、灯光的调整做到最好;为了更方便读者查找资料和有效阅读,将图书馆内的图书摆放、书架布局、书架到桌椅之间的距离设置到最佳。

日本高校图书馆在服务质量管理方面的优势不胜枚举,我国高校应当借鉴它的这种优质服务主导管理工作的管理模式,为读者提供最佳的阅读体验。图书馆的每一层楼都可以专设投币式复印机等设备,方便有需要的读者更为自由地复印资料;为了缩短读者寻找图书和资料的时间,图书馆可对不同类型的图书及资料做醒目的荧光标记,帮助读者更快找到需要的资料;图书馆内部的珍贵资料需要更为周全的保护,因而在控制图书馆温湿度和卫生状况的同时,向读者提供资料的复印件以及网络资料。

人性化的服务不仅能够极大地方便读者查找资料、节省读者时间、提升阅读效率,还能潜移默化地帮助高校师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全面优化管理组织结构

德国汉堡大学、累斯顿工业大学与法国奥里昂大学图书馆是管理组织结构优化的佼佼者。这些高校在完善管理设施、强化各项功能、优化图书馆环境的同时,真正将图书馆作为高效的学习与交流中心,学生与教师可以在此处自由学习或者进行学术研究,纵观上述各大高校图书馆发展现状,优秀的组织结构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是不可或缺的,国内高校在此方面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

(一)争取政府及社会支持

德国、法国的高校图书馆的建设都受到了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政府部门在其中的推动作用必不可少。我国高校可借鉴国外高校图书馆发展经验,发展高校图书馆在高校内部与社会公共范围的双重效用,根据学校及当地实况逐步向外界开放,并向政府部门提交可行性强、科学合理的建设方案,争取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提供图书及设备采购经费支持。

(二)合理区分图书领域

国内高校可借鉴累斯顿工业大学等高校图书馆设立案例,设立综合性的图书馆的同时,根据高校特色专业及其他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及教育特点,设立不同的专业馆,有条件的高校还可设立手写本、珍贵图书藏馆。除综合馆与写本、珍贵图书藏馆之外,专业性的图书馆设在各学院、专业楼内,方便读者利用信息资源和师生开展知识交流与学术研究活动。

(三)充分利用计算机系统

国内很多高校图书馆虽然引入了计算机管理系统,但并未实现全面的计算机管理。参考德法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国内高校图书馆应当进一步强化采编、流通、阅览等各个环节的计算机管理模式。高校应当购置多台计算机,在查阅处等多个读者有信息查询需要的地方设立计算机设备,以便读者入馆查找图书、翻阅期刊、休息时更便捷地查找所需信息、满足多方面和多层次的阅读需要。

三、发展信息网络化服务管理

美国高校图书馆在信息网络化管理方面做得相当成功,为读者提供了便捷的链接和信息搜索指引路径,信息网络中所提供的内容也十分详尽。

(一)国内高校图书馆信息网络发展方向

国内高校可充分借鉴美国部分高校图书馆成功的管理经验与建设经验,强化图书馆内部电子期刊、电子数据库的引入与建设、改造,强化图书馆主页学科导航等栏目的管理,将传统的查询项目丰富到电子资源查询、网络资源查询等多个方面,方便读者在同一个界面更为轻松、便捷地查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学科资源,另外,国内高校应当强化互联网资源内部的学科导航的设置与管理工作,为广大读者设置有极强专业性、详细分类的学科导航部分内容,例如,可学习斯坦福大学图书馆导航系统中的化学部分导航管理经验,将化学部分图书资料内容细化为无机化学、分析化学与综合化学等多个专业领域,依照不同的专业顺序将网络资源分类后以阿拉伯数字排序,为广大读者提供更为实用、有趣、独特的历史信息和学科资料。

(二)国内高校图书馆信息化优化内容

若高校图书馆规模较大、分类较多,可借鉴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管理经验,设立多个分馆,提供实用性强的检索工具,在图书馆的主页设置数据库、课程指南、电子资源、文献管理软件介绍、研究指南与帮助信息等多个模块,读者可注册以便发表评论、提供建议。

图书馆可在主页上注明图书馆管理员的即时通讯方式,以便读者遇到困难之时方便地得到帮助;安装与图书馆分类及管理模式相适应的导航软件,主要负责不同学科图书资料查找的引导工作,读者可通过导航工具自行查询网络资源、文献管理指南、引文检索、期刊类型、图书资源。

耶鲁大学图书馆的信息网络非常值得国内院校学习和实践,在设置精选电子资源与文献指导、网络资源、期刊、图书查询帮助信息的同时,还设置了相关学科的查询链接,不同图书馆的资源链接以及学院间图书馆的链接,大大方便了读者查找图书资料,最大限度实现了资源共享。

国内高校图书馆可借鉴斯坦福大学的细化管理经验,对馆藏文献的主页导航菜单进一步细化,具体到软件、参考、专利、期刊、论文、数据库与图书等类,并设置专门的服务导航,方便读者自行选择不同种类、不同层次的服务。也可建立知识分享网络,方便读者在阅读和查找所需图书资料的同时,向教师和同学推荐、分享精彩的或查找难度大的图书资源。

此外,我国高校图书馆应当建立读者评价与建议平台,形成读者与图书馆管理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例如,可在图书馆网页设置专门的评价与建议板块,方便读者评价、讨论和提出建议,便于分析图书馆管理成果、制定图书馆后期管理计划与工作方案。

四、鲜明的图书馆特色管理

分析德国、法国高校图书馆内部设置特点,不难发现各大知名高校的图书馆内都有其鲜明的、旗帜性的特色存在。笔者认为,不同类型的高校可以结合自身教育方向与教育模式,发展和建设独特的图书馆特色。

(一)发展特色型图书馆

累斯顿工业大学的图书馆是在德国当地的一所知名艺术图书馆的基础上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不凡的出身为这所高校的图书馆奠定了充满艺术气息、饱含丰富图书资源的基础。

虽然不是每一所高校的图书馆都有一个资源丰富、名气非凡的前身,但是每一所高校都有其独特的教学氛围与知识交流环境,国内高校可借鉴德国等地高校的管理特点,发展手写本收藏等特色领域;每个高校的专业设置都不尽相同,国内高校可分析自身特有的学科特点,根据学科及专业设置现状设立图书馆类型和领域分区,特色专业则可大力搜集各类最新的图书资料,以丰富馆藏。

(二)教授讲稿收藏与整理

图书是死的知识载体,而教授讲稿则是鲜活的教材范本。国内高校可借鉴累斯顿工业大学等国外高校图书馆教授讲稿搜集与阅览管理经验,根据学生建议与教师资历选择性收藏讲稿,有条件的高校可在图书馆内设立专门的讲稿阅览室,内部展现历年的教授讲稿,教师、学生可自由阅读和复印,有助师生近距离感受课堂上知识的展现过程。

(三)教材图书馆细化管理

有条件的高校可设立专门的教材图书馆,教材图书馆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可大大推动各系部、专业的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活动。条件不充足的高校可借鉴汉堡国防大学的建设经验,不设立专门的教材图书馆,但可以建设综合性较强的教材阅览室,参考相关课程的教师意见,提供充足的参考资料与教材资料,为校内读者建立有效的预约渠道,校内教师则可以更加方便地长期借读内部图书资料。

结语

国内高校图书馆建设与管理工作需要进一步借鉴国外知名高校的图书馆先进管理理念、技术与模式,积极开展“人本”化服务式管理,全面优化管理组织结构,发展信息网络化服务管理,实施特色图书馆管理与建设,这是将图书馆发展成高校自主学习与学术交流中心的重要前提,也是图书馆全球化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发展和建设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肖希明,郑燃.国外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数字资源整合研究进展[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3):26-39.

[2]贾东琴.基于战略的大学图书馆组织结构变革模式分析[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3,22(1):10-17,51.

[3]王亚凤,颜惠.开放存取背景下高校图书馆iR版权涉及问题研究[J].情报杂志,2011,30(5):183-186.

[4]赵伯兴,方向明.云图书馆环境下低利用率文献合作储存对策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3,39(3):40-48.

读书经验交流材料篇6

一、为幼儿提供阅读的材料。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宝库”。对幼儿来说,书籍更是学习语言的重要载体。在学前阶段,幼儿所接触的书面语言一般是他们已知道的东西的文字代码。从幼儿认识书面语言这一特点出发,在早期阅读活动中,我们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有的放矢地为幼儿提供大量的有具体意义的、形象的、生动的阅读材料,并摆放在幼儿容易拿到的地方,让幼儿自由地选择阅读材料,自主地进行感知、体验、探索。例如:在每次阅读活动前,教师在活动区、图书角里要提供相应的新图书,新图片,并向幼儿介绍图书、图片的名称和内容,以激发幼儿阅读的欲望和兴趣。在阅读活动结束后,可开展角色游戏活动,让幼儿挑选最喜欢的角色进行表演,或者讲出自己最喜欢的一段故事情节,发展幼儿的想象力。

在为幼儿提供阅读材料时应注意三点:1、图画色彩鲜明、容易吸引幼儿的注意。2、与幼儿生活有关,图画内容简单具体有趣,能让幼儿有兴趣看下去,并让幼儿有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机会。3、文字正确优美、朗朗上口,句型短而重复。通过半年的实践,我认为"帮我早读书"教材是比较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早期阅读材料。这套教材图文并茂、语音规范、语义浅显、知识面广,幼儿通过听声情并茂的录音磁带、看色彩鲜艳的画书、读朗朗上口的文字,通过游戏和生活,逐步将口语符号与文字符号联系起来,自然地过渡到早期阅读。

二、提供阅读的机会和场所。

皮亚杰认为:幼儿的发展是在与主客体交互作用过程中获得的。幼儿与客体环境的交互作用愈积极、主动,发展就越快。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能进一步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使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接受书面语言。早期阅读活动重在为幼儿提供阅读经验。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渗透阅读内容,为幼儿提供阅读机会和场所就显得十分重要。我们要根据幼儿教材,利用一切机会和场所,将季节的变化、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幼儿的日常生活等与阅读教育相结合,让幼儿充分享受书面语言,潜移默化地接受有关方面语言的知识,通过不断的感知内化,积累阅读经验。

三、建立互动的阅读关系。

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的组成,不只是一个地点、一本书。人,才是引导幼儿学习“与书对话”的关键,整个阅读行为最为重要的一环就是人。

良好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是早期阅读教学活动的重要构成因素,幼儿阅读兴趣的产生,阅读能力的发展离不开与阅读交往的相互作用。因此,我们与幼儿建立了“师生互动”的阅读关系。在轻松、愉快的亲密气氛中,读些书给幼儿听听,引导他们选书、看书、读书;引导他们发问、讨论、思考;引导他们进行绘画、表演、歌唱、做游戏等阅读延伸活动。并通过“生生互动”的形式,让幼儿之间相互合作、交流。通过这些努力,发展了幼儿的阅读技能,使幼儿产生了阅读的愉悦、快乐之感。

我们还十分注重家长的参与,通过“亲子课堂”的形式,帮助家长和孩子建立了一种互动的阅读关系。许多研究表明:父母越早开始、越经常和孩子一起读书,孩子对文字的理解能力、写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知识面就越广。家庭环境及父母阅读习惯对孩子阅读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影响。在有空闲的时候,我们的家长常常会给自己的孩子朗读一两个小故事:能和孩子一起看看幼儿读物。有的家长还很善于引导自己的孩子,在讲完故事后一起交流感觉;提一些问题让孩子动动脑筋;或者一起扮演角色进行表演等。我们的家长和幼儿之间的关系变的更加亲密、和谐。

通过建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家长幼儿互动”的阅读关系,幼儿的语言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发挥。他们表现出了更强的自信心和自主精神,阅读真正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读书经验交流材料篇7

从此,我特别留意学生的作文,寻找同学们怕写作文的真正原因。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分析,我知道了同学们怕写作文的原因:第一,语言积累较少;第二,缺乏生活经验;第三,缺少身临其境的体验;第四,作文要求的“框架”限制了同学们思维的生发。因此,我们的起步作文,应讲究与生活的联系,让老师帮助自己创设生活情境,增加自己的阅读量,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并且认真学习写作方法――这是好的策略。当同学们悟进去之后又写出来了,以后写什么形式的作文都容易了,往往还可能会有所创新呢!

一、阅读要厚积

激活“英国阅读年”的英国教育部长布朗奇说:“每当我们翻开书页,等于开启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阅读是各种学习的基石。在我们所做的事情中,最能解放我们的心灵的,莫过于学习阅读。”这句话告诉我们阅读也是写作的基石。

叶圣陶先生认为阅读语言文字材料,可以实现六个“获得”:获得间接经验作为写作材料;获得作者的思想、道理,形成观点可供思索和立意;获得作者的感情以陶冶情操;获得认识事物的方法,以便自己会观察、会思考;获得表达方法,布局谋篇、铺陈比兴有所借鉴;获得语汇有了语言积累。

同学们学习语文时,机械地记下教师所教的语言或写作知识,不是真正获得了语文能力;只有在大量的阅读中,不断获得、不断积累,才能把教师的“招数”变成自己的能力,是所谓“厚积薄发”吧。

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同学们从课本上学到了一些知识,进行过一些训练,但毕竟阅读面还是比较狭窄的,这也从某种程度上制约着同学们写作水平的发挥。所以,同学们要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在实践中自主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开发自己的潜能,发展个性。同学们可以这样努力:增加阅读量,丰富语言积累,增强习作兴趣。

我们要做好课内的阅读,拓宽阅读面,增加课外阅读量。认真阅读课本中介绍到的其他作品,并且要求自己在规定的时间内阅读完。将课内的阅读延伸到课外,既能弥补课堂学习的有限性,又能巩固课内的基础知识,同时丰富自己的词汇,培养自己的阅读兴趣,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著名诗人郭沫若主张学生应多读名著。因为名著的内涵丰富而深刻,影响力大,当你植根于经典名著的土壤,一定能增强自己的写作兴趣,激发自己一吐为快的欲望。

同学们还可以开展以下活动,把班级自主建设成为一个“阅读的班级”:

晨间一句话新闻讲演活动。培养自己听、看、记、说、读、写、思、议等能力。

开展古诗诵读活动。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大量阅读古诗文对于增强自己的文化积淀大有好处。

开展名著精读活动。名著是文化宝库中的精华。同学们读经典,穿越时空,与古今中外的大师对话、与圣贤交流,可以培养自己对文学的情感,在和书本拥抱、跟人类崇高的精神交流之中体验生命的价值。

建一道作文风景线。在走廊上建一个展示作文的平台,每周把同学们的好作文展示在长廊上,供全体师生去阅读、欣赏、评点,以此激发同学们的写作欲望。

二、写作是薄发

要写好作文,单有较丰富的语言积累是不够的,还有个如何运用语言的问题。如何去“薄发”呢?

写读书笔记。这是同学们的思维过程、练笔过程,也是词语积累、生活素材积累的一个重要手段。阅读之后,同学们可以就作品蕴含的思想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写读后感,或摘录好词好句,等等,以此进行随意练笔。

借鉴仿写。以所阅读的文章为例,仿照文中精彩的句子、段落来练习写作。句子修辞手法的运用、开头结尾的呼应、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环境描写的烘托等等,都是可以揣摩、模仿、借鉴的。

叙写活动。指用文字记录下同学们所喜欢的活动。同学间的交流、活动,自然会伴随着对话,这对话是随意而真实、自由而开放的。同学们在有意或无意中获得了个性体验、感悟,于是,将活动及活动中同学们的言语、表现用文章的形式记录下来,也是一种很好的写作训练。

想象创新。同学们所处的年龄,正是想象力最丰富的阶段。想象创新时把储存的有关表象连贯起来思考、辨析、取舍、构思,再形诸于语言文字,创造出新的形象来,作文时就可文思活跃,写出较有新意的文章来。

读书经验交流材料篇8

关键词:农村中学课外阅读培养阅读习惯

阅读能力影响着一个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对学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交际能力等各方面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一个学生的成长更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我校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从近几年的抽测和中考语文成绩来看,较之往年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与学校语文组近几年一直进行学生课外阅读研究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在指导学生进行有效课外阅读的教学中,我校语文教师都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经验,给了我很多的启发,在此,我谈谈自己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中的一些经验和做法,以期互相交流,共同提高。

一、拓宽渠道,丰富阅读材料的来源

我校是农村中学地处偏远山区,经济不够发达,学生的阅读环境不佳。据我们课题组成员的调查表明,每个家庭的藏书(除教材外)户均低于2册。报刊、杂志、名著、散文、诗歌等各类书籍户均册几乎为0。拥有的主要是作文大全、宝典之类。更有甚者,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课外阅读叫“读闲书”,认为课外阅读影响学习。为了纠正这个错误认识,取得家长的支持,我利用家长会的时间对家长进行了动员,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提高家长的认识。学校的其他语文老师也通过不同的形式向家长进行宣传,以便于为学生的阅读创造条件。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的图书总量也在不断提高,我校的生均图书占有量达到了23册,极大地缓解了学生图书需求不足的矛盾。但是,学校配备的图书也存在种类单一,内容单调,与学生的生活有距离等问题。因此,学生实际的图书占有量并不能满足教学及学生的实际需要。

鉴于这种情况,我采取学生自购、交换阅读的方法,来扩大图书的来源,并向学生推荐一些阅读材料(所购图书不完全相同,主要为《读者》《意林》《青年文摘》《散文百家》等,因为这类综合性杂志内容丰富,营养全面,且有一定思想深度,对学生的情感熏陶和思维训练有重要的作用)有位名人说过:两人各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每人仍然只有一个苹果,两人各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每人就拥有两种思想。我觉得图书也是这样,每人把自己的书籍与他人交换阅读,就会拥有更多书籍,坚持下来,数量一定是很大的。

另外,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我充分利用学校的微机室,与信息技术老师一起,建立了学校的“网络图书馆”,将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分门别类地归纳,然后定期提供给学生进行阅读。

我们通过以上几种措施,形成了“学校图书馆为主,学生自购交换为辅,网络图书补充”的模式,拓展了图书的来源渠道,解决了学生的阅读材料单一,内容单调、陈旧的问题,使学生的人均阅读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帮助学生“有效阅读”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中全无一点尘。”这是明代的于谦抒发自己读书感受的一首诗,表达了自己对读书的快乐感受,引人共鸣。但是,由于多种多样的原因,尤其是电视、网络等新兴电子媒介的兴起,传统的纸质阅读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学生对传统的阅读方式的态度是“想说爱你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敬而远之,兴趣缺乏。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先后采用了读书交流会、知识竞赛、人物评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在阅读《水浒传》时,我先讲述了一百零八妖魔下界的故事,当学生有了初步的兴趣后,搭建学生展示的平台――给学生专集、同题擂台等方式,使学生的热情空前高涨,形成了一股“水浒热”。

另外,对阅读材料的选择,作为老师,我们是慎重的。虽然每个人的口味不同,但考虑到对学生的思想熏陶,思维训练等能力的培养,做到“文道统一”,使学生的阅读口味不至于“偏食”、“挑食”,保证“营养均衡”,因此,在向学生推荐作品时,我总是反复斟酌,力求文质兼美,同时涵盖面广。

三、阅读习惯、方法的指导培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爱好与习惯,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可以大幅度提高阅读的效率。因此,帮助学生甄别方法,培养阅读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

1.不动笔墨不读书。

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边读书边勾画、批注的习惯是阅读能力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它可以有效地使学生的阅读得以巩固。因此,在阅读中,就应该对学生的阅读时动笔的习惯加以培养。例如,规定特定的符号标示读书时的困惑之处,精彩之处,共鸣之处,并加以简单的评析。同时,填写好阅读记录。

2.阅读与写作相结合。

在一定时期布置学生特定的阅读内容。同时,根据特定的阅读内容确定作文训练的话题,使学生真正言之有物。其实,前面的阅读记录就是为了学生的写作做准备的,在阅读记录中有对写法的归纳(当然,教师宜做相应的引导),然后让学生“依样画葫芦”,从而从中揣摩写法。

在学生阅读时,指导学生将好句、好段、典故、成语故事分门别类做好积累,如按照爱国类、情感类(亲情类、友情类、爱情类)、励志类、坚强类、生活哲理类等,给所积累语段做好分类标签。这样的材料仓库比较好检索。同时要求学生定期翻阅交流,以便于巩固。我也定期从学生的阅读中寻找作文素材,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把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起来。同时指导学生对积累的好词、好句、好段进行合理引用,也可以根据需要作修改后引用,总之,只要能恰如其分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就行。

3.为学生的阅读搭建展示的平台。

学生埋头苦读,阅读的成果得不到展示,就会使学生阅读兴趣不断流失。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当看了一部优秀的作品,一个有趣的故事,一部精彩的电影时,都有一种与人分享的冲动,渴望畅谈自己的看法,一旦得到别人的认同,则喜不自胜。同样,学生阅读需要交流,也渴望成功的喜悦,希望有一种认同感。但一直以来,学生的写作一直只有一个读者――老师;学生的阅读的成果,只能是“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无声无息,久而久之,学生怎会有阅读的兴趣?2003年,我给学生结集过一本《小荷诗集》的小册子,没想到此举点燃了许多同学阅读和写作的热情,这是因为我给了他们一个展示的平台。阅读是需要氛围的,古人所谓的“红袖添香夜读书”说的实际上就是读书的氛围的问题,但氛围的营造需要教师的苦心经营,教师可以通过搭建多种平台,让学生展示,做法可能各不相同,但殊途同归,结果一定是一致的。也许你的平台是读书交流会,而他的平台是新闻会,抑或你的平台是名著推荐会,或者是人物品评会,等等。

读书经验交流材料篇9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2-0180-02

阅读能力是当今社会个体一项重要的学习能力。正是有了阅读,人类才拥有了揭开社会文明新篇章的能力,而世界教育潮流逐渐向终身学习的趋势发展,人们越发地认识到阅读能力是一个人进行学习、发展的基础能力。随着国外幼儿早期阅读研究的蓬勃发展,近年来我国幼教界的专家学者也纷纷热切关注着幼儿的早期阅读,而幼儿早期阅读日益成为幼教界研究的热点问题。美国最新的研究资料表明:一个人阅读能力的蓬勃发展是在3~8岁这个时期;这一时期是孩子学习基本阅读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所以家长与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这个时机,充分发展儿童的阅读能力。

一、绪论

1.幼儿早期阅读的内涵

幼儿早期阅读是当今国内外密切关注的热点研究之一,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就在幼教界开展了早期阅读的研究与教育。当前随着幼儿早期阅读研究的深入,逐渐认识到早期阅读的重要性,并对其优劣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所以将幼儿早期阅读定义为:幼儿早期阅读,是指幼儿园、家庭通过为婴幼儿提供与视觉刺激有关的材料(图书、图片、录像带、碟片、电视、多媒体、幻灯、符号、标志等),让婴幼儿接受有关材料的信息,在观察、思维、想象等基础上对材料内容进行初步理解和语言表达,发表自己的观点、见解,倾听成人讲述的一种认知过程[1]。

由以上的概念可知,幼儿早期阅读是0~6岁的儿童依靠图像文字与色彩,以及成人形象性的讲读来理解书籍意思的阅读过程。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张明红副教授也将早期阅读定义为:早期阅读是婴幼儿凭借色彩、图像、成人的语言以及文字来理解以图画为主的婴幼儿读物的所有活动[2]。

2.家庭阅读环境的内容

家庭阅读环境主要包括物理环境与人文环境。在家庭物理环境环境中,是家庭中是否有适合幼儿身材的专用书架或者书桌。在大多数家庭中是有书桌和书架的,但是多是成人用的,并不适合学前儿童用,太高或者太大,对儿童而言,是不合用的。因此,建议有幼儿的家庭应准备一些适用幼儿的早期阅读用的书房、书橱与书桌。这样,孩子们有固定的阅读环境,就会愿意去读书。在家庭人文环境中,是看看家庭中有无良好的阅读氛围。家长本身就没有阅读的习惯,并且不真实阅读,就会对幼儿的阅读活动缺乏热情与耐心,与孩子的共读的时间就会相对较少。有研究表明,像北京这样文化发达的大城市中,能经常与儿童共同读书的家庭比例还不足20%。幼儿最初的阅读兴趣是在与大人一起读书的过程中产生的,因此成人的阅读行为潜移默化地会影响孩子的阅读行为。

二、家庭阅读环境下幼儿早期阅读的意义与价值

1.有助于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与良好的阅读习惯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使人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的最好内在驱动力,是幼儿学习过程中必不可缺的强大动力所在。对于幼儿早期阅读而言,孩子的年龄越小越需要直接的兴趣来激发他们阅读兴趣与动机。阅读习惯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习惯是一种相对稳定而且被自动化的行为方式与倾向,一旦形成就会伴随幼儿的终生。我国2012年以来一直主张用素质教育来培养我们的孩子,各位专家学者纷纷认识到儿童如果养成一系列的学习习惯与生活习惯,将会受益终生,并且能成为个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能很好地促进幼儿在学习生活中不断进步发展。

在家庭阅读环境下进行幼儿早期阅读,就是家长要利用孩子的生理心理特征,努力培养幼儿愿意读书、喜爱读书的阅读兴趣,努力把阅读活动建立在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上,促使孩子喜爱阅读活动、产生积极的阅读态度,使他们爱读书、常读书。家长还要注意培养幼儿正确的阅读习惯,让孩子爱护图书书籍,在光线适宜的地方读书,保持良好的读书姿势。

2.有助于为幼儿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环境是幼儿时期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在家庭中进行早期阅读教育,就是要幼儿在很小的时候在家庭中接受良好的阅读刺激,促进他们阅读能力快速发展,养成良好的阅读兴趣与阅读习惯。所以,父母在家庭中要致力于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可以提供包含较多阅读信息的教育内容与进行良好的阅读刺激。家长在营造阅读环境的同时,在物质方面要提供幼儿可以使用阅读的图书与材料,并且要努力营造家庭阅读氛围,另外家长要提高与幼儿共同阅读的频率,自身也要做好榜样作用,喜爱读书,这样孩子就会受到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将读书学习视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活动。

3.家庭阅读环境下幼儿早期阅读的本质在于使幼儿获得初步的阅读体验与经验

在家庭阅读环境中,家长对幼儿进行早期阅读教育,能为幼儿正式进入学校之后的阅读做准备。这些阅读准备表现在:第一,能培养幼儿对书籍与阅读活动的兴趣。幼儿在阅读的时候就能大量的接触各种图书,从中体验阅读的快乐,理解书中的故事,学习神奇奥妙的科学知识,享受五彩的艺术世界,从而产生对阅读的热爱之情。第二,通过这样早期阅读,能为幼儿建立起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对应关系,理解无论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都能表达个人的思想,是人与人交流的交际工具。幼儿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能理解书面上的言语信息,慢慢的学习各种语音知识,同时在自己说话的时候能运用新学习的词汇与句子。第三,让幼儿获得初步的读、写经验与阅读的基本技能。学前时期是儿童语言发展、获得阅读经验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他们要培养起基本的阅读技能,获得丰富的读、写经验,这就要求父母要培养孩子的阅读技能,比如如何翻书,按照行进行慢慢的阅读这样的阅读习惯。

三、家庭阅读环境下幼儿早期阅读的指导策略

1.家长应改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幼儿早期阅读观念

幼儿早期阅读与成人读书、看报的阅读是不同的,是家长培养的一种阅读兴趣与阅读习惯,能为幼儿入学后的正式阅读作准备,能扩大幼儿的视野。家长应该改变对早期阅读的观念,可以树立以下几种新的教育观念。

首先,幼儿早期阅读重在阅读的过程。成人阅读是充斥了很多的目的性,主要是为了获得有用的知识与材料;但是,幼儿的阅读主要是用直观形象的图画材料或者多媒体视频,趣味的、生动的、色彩鲜艳的动画形象来理解内容,从中获得阅读的乐趣。同时,孩子们在阅读图书的经验中,将图画语言与口头语言对应起来,进而读懂图画书的内容。因此,成人培养幼儿早期阅读不要过于关注他们学会多少的字词,而是要他们在阅读的过程培养良好的阅读兴趣与阅读习惯。

其次,幼儿早期阅读是区别于单纯的识字、认字活动的。幼儿早期阅读并不是单纯的认字活动,通过阅读,幼儿不仅仅能认识文字符号,还能获得相关的识字经验,也就是说,在阅读的过程中孩子们认识到文字是一种语言符号,具有发音与意义,是我们日常交流的工具。事实上,幼儿从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意识到周围环境中文字的存在,比如周围商店的名字、广告牌子,并且他们通过“涂鸦”,使用这样特殊的“文字”来表达自己思想与想法。所以,幼儿的图画书阅读是一种听说读写的启蒙活动。

2.家长要重视亲子阅读

亲子阅读是父母与孩子一起按照早期阅读的理念与要求,亲子共同阅读,在这个过程中,父母给予幼儿必要的帮助与指导。亲子阅读,是家长与孩子共读一本书是一种情绪上的享受,也是培养幼儿阅读能力很好的方法。

亲子阅读能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兴趣与习惯。父母与孩子共同读书,不仅能拉近亲子关系,还能拉近幼儿与书籍的距离。家长若能坚持在闲暇的时间与孩子进行亲子阅读,并鼓励孩子读完书后提问题,日积月累地坚持下去,幼儿就能潜移默化地养成喜爱读书的习惯,将读书当做生活必不可缺的一个部分。同时,亲子阅读,能使幼儿在温馨快乐的气氛下从父母那里获得最基本的阅读技巧与技能,比如学会翻书,了解书本的基本结构,懂得要从上到下的阅读,这样能有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于行为。

3.家长要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早期阅读环境

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早期阅读习惯,家长要致力于为孩子创设好的阅读环境,应从创设物质环境与心理环境两个方面进行。家长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就是要给幼儿提供一定的阅读空间,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等等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促进幼儿阅读能力的快速发展。父母应该利用家庭的阅读氛围让孩子感受到书籍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个人都潜移默化地接受着书籍的影响。所以,家长应为幼儿准备一个固定、通风良好而且光线充足的阅读学习环境,一张适合幼儿而且专用的书架与课桌,还有一定数量而且内容丰富的书籍。另外,在日常家庭生活中,父母要多多为幼儿提供阅读的机会,比如家长带孩子到户外,可以指导他们学习各种店铺的招牌与广告语,认识文明礼貌用语和交通标志,这样做可以不断地扩大幼儿的阅读范围,而且也让他们获得更多的社会生活经验。另外,我们要为幼儿准备适合幼儿发展的书籍与图画。幼儿的思维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他们对图案清晰、色彩鲜艳以及情节故事性的绘本读物非常喜爱,所以我们大人可以选择图画较多但有少数汉字的书籍给他们,甚至可以带领稍大些的孩子到书店,让他们自己去选择自己喜爱的图书。

在创设心理环境方面,温馨的家庭氛围与浓厚的学习氛围是幼儿成长的重要动力。在幼儿阅读遇到困难的时候,父母要与他们交流,对其进行耐心的鼓励,及时对孩子的进步进行表扬,这样会激发幼儿的阅读热情,产生美好的阅读愿望。同时,家长也可以把大自然、大社会作为一个教育课堂,多多让幼儿阅读这样的“无字书”。同时,父母可以经常带他们外出参观旅游,去各种类型的公园与博物馆,这样既可以让幼儿欣赏各种自然的风光景色、丰富其生活经验,又可以体会体验书中所描写的情节内容,加深对书中内容的理解,这就是做到古人说的“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家长也可以经常带幼儿去书店或者图书馆,这样温馨安静的读书环境下,能促使幼儿产生对书籍的热爱之情与对知识的渴望。

参考文献:

读书经验交流材料篇10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爱读书。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因此,教师首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儿童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

1、以身作则。课外时间,我经常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诵读古诗,这对孩子是一种无声的教育。阅读时,老师所流露出的热情、趣味和欢乐之情,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学生在浓浓的读书氛围中,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从而自觉地进行阅读活动。我还经常给学生讲自己童年是怎么学习的,并给学生绝对肯定的启示是:阅读非常有趣。这犹如一副良好的催化剂,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一旦兴趣培养起来不仅眼前受益,还将伴随整个人生。

2、树立榜样。榜样的作用极大,孩子的模仿性强,根据学生敬佩英雄、崇拜名人的特点,我常常给他们讲一些名人名家爱读书的故事,鼓励他们热爱书籍,从书籍中汲取知识。平时,我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老舍、叶圣陶、冰心等名人热爱读书的一些故事,这种“名人效应”所产生的力量也是不能低估的。

3、好书引读。由于小学生善于形象思维的特点,可选择有精彩画面的书给学生看,让学生猜猜里面写什么。学生易被吸引,就会热情地去阅读,这样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但也要注意读书要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只有适合孩子的口味,孩子才会对书感兴趣。

4、收获激情。教师要及时给学生奖励,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爱读书的情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猎取知识,在博览群书中采集各种类型的信息材料,使学生逐渐把读书作为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二、寓教于法,使学生会读书

课外阅读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要以课内带课外,课外促课内的方法,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而课外阅读书籍的种类不同,且题材丰富,文章的内容深浅不一,学生理解能力也高低有别。为了防止只追求故事情节,忽视文章中心及语言描绘,我注重以下几种阅读方法指导:

1、指导学生用读书方法。曾国藩曾指出读书之法:“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阅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读”法。精读就是要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地理解,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停下来,做上记号,以便查工具书或向人请教,弄懂了再继续读;略读速度较快,常常一目几行,意在了解大概内容;浏览的速度就更快了,主要用来浏览报纸、搜集信息资料,常常只看看标题。阅读初期,一般以精读为主,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以后,以上三种读书方法可交叉进行,一般内容略读或浏览精彩的部分精读。

2、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要求。低年级摘抄词句、仿句练习;中年级摘录佳句、精彩片段、名人名言等;高年级摘录时要注明出处,写读后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3、指导学生进行仿句、仿段、仿篇的练习。如阅读介结竹子的文章,可引导学生为各种竹子编写标签,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或为文章内容“空白”处作扩充、填补,不但训练了学生阅读能力,还进行创造想象力的训练。

三、寓教于活动,使学生读好书

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这已是共识。但光一遍又一遍地死读,只能让学生感到乏味、疲劳,以至昏昏欲睡,应该巧妙,寓教于活动之中,醉翁之意不在酒,旨在“哄”他们读好书。

1、讲。我班坚持每日5-10分钟的听说训练,时间可安排在早会或课前,让学生轮流上台,交流课余时间阅读中摄取的语言材料,让大家或说一新闻,或晓一趣事,或背一古诗,或得一好词佳句,或明一道理,变枯燥的读写为有趣的乐事,学生兴趣盎然,视野开阔,语感增强,更令人欣喜的是,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得到源头活水,逐步达到厚积薄发,说话妙语连珠,写文章意到笔随。

2、办。组织学生自办手抄小报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手抄小报的内容广泛:国家大事、校园生活、环保教育、科学世界等。学生根据需求,独立命题、编辑材料,设计版面,并配以彩色插图。如围绕“北京奥运”这一内容,学生就办出了《向往奥运》、《奥运连着你我他》等。

3、赛。为了使孩子的读书热情持之以恒,我利用各节日定期举办故事会、古诗朗育会、辩论会、手抄报比赛、征文比赛等读书交流活动。也可进行快速阅读比赛、读书知识竞赛、读书报告会等,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4、展:(1)剪贴展览。学生在广泛读报纸、杂志或其他书籍时,会发现其中具有保存价值的材料,指导学生把这些材料剪下来,找一个本子,分类贴上,积累资料,每月在班上评展一次,以激发学生周而复始地进行下去。(2)摘抄展览。如果在遇到用得准确、生动的词语或形象具体、含义深刻的句子,或精彩的片段,这些含义深刻的格言、警句,特别是在不能摘剪贴的情况下,可让他们用日记本摘抄下来,也可以定期在班上班上交流展评,看谁最好。同时,对那些优秀的读书笔记、剪贴本、摘抄本,获奖的手抄报、征文等学生作品在教室中的学习园地里专门设“精品欣赏屋”供学生欣赏,既鼓励那些读好书的学生继续坚持下去,又勉励那些读书落后的学生,达到两全其美的效果。

四、挖掘书源,让学生有书读。

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明的信》中对读书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必须如蜜蜂采蜜,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只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且枯燥。学校、家庭、社会都要积极为学生创设阅读条件,保证孩子们有书读,有“许多花”来“酿蜜”。

1、家长要配合。通过家长会、家访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对丰富学生的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要求家长多带孩子到书店、图书馆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图书。一般说,低年级学生以拼音读物为主,中高年级学生逐渐过渡到纯文字。选择读物要做到:①内容要健康,因为不好的阅读材料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②符合儿童年龄特点。③类型要多样。古诗、儿歌、童话、寓言、小说、历史故事、科普知识等都应涉及,阅读面要广。总之,家长要努力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