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心理健康教案十篇心理健康教案十篇

心理健康教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4:11:49

心理健康教案篇1

今年6月1日上午,宜君县教育局在宜君县第一中学主持了师德教育评议,而就在当日下午,该校几名老师竟将高二年级一男生殴打致伤,一女生拉架时被吓得晕倒在地摔伤。

6月1日下午,体育课站队时,高二学生石某因为头晕蹲在后排地上。韩老师让他单独站在一边,不一会儿石某又蹲了下去。老师觉得石某是故意和自己作对,遂走到石面前,在其脸上打了几耳光。挨打后,石还被要求站在原位。

很快下课了,韩老师要求石某归队,石站在那儿不动。韩老师走过去顺手在他脸上打,石还手,两人便打了起来。这时,在操场上打球的4名老师跑过来,石见状,拔腿就跑,但没跑出多远,就被体育老师给逮住了。几名老师围住石某对其脚踢拳打。一位女同学李某见此情景,一边喊老师住手一边上去拉架,不料其中一老师抡拳过来,她吓得双腿发软倒在地上,头落地时刚巧碰在一块石头上。看到女学生昏倒在地,老师们这才住手。

近年来,校园里偶有象这类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发生。个别老师因为学生的一点过失,罚学生吃苍蝇,强迫学生互相打耳光,有的甚至往学生脸上刺字……这些极端现象的发生,不能不引起人们对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

教师被称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广大教师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和高尚的道德行为赢得了社会的尊重。但也毋庸讳言,社会竞争压力增大,一些社会不良现象蔓延,不能不对教师的内心世界产生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据中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某省168所城乡中小学2292名教师进行的检测,有32.18%和16.56%的教师有轻度和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其中不少被检测教师自卑心态严重,嫉妒情绪、焦虑水平也偏高。

其实我们知道,上述那些被炒得沸沸扬扬的所谓“师德事件”,就全国一千万中小学教师来说,犹如一大锅粥里掺杂着几粒老鼠屎。可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老鼠屎”尽管只有几粒,却损害了整个教师队伍的形象;这“老鼠屎”尽管只有几粒,但是对于那些受害的学生及其家长来说,是百分之百地遭到了灭顶之灾。

发生这些不该发生的事情,对有的教师来说确实是出于师德原因。他们法制观念淡薄,民主意识欠缺,道德水平低下,不爱自己的职业,讨厌自己的学生,从而想方设法竭尽所能,对学生进行体罚、变相体罚以及心理虐待,让学生在他们手下没有好日子过。

可是对有些教师来说,情况却不是这样。他们对自己的职业其实很热爱,对自己的学生其实很热爱,对工作其实很负责。他们有时也会咬牙切齿、凶神恶煞地对待学生,但在他们内心体验到的却是一种“爱之深,恨之切”的情感,他们在恨铁不成钢的极度焦虑下体罚学生,就像父母恨铁不成钢而体罚子女一样。严格地说,体罚学生,就是违反教育法律,就是违反师德规范,就是师德不良。但是,公平公正地说,他们内在的师德并不坏,那为什么他们的外在行为却表现为师德不良呢?

据一些研究分析,教师心理问题增多,主要由压力增大所致。近年来,教育改革不断挑战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一方面,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不断推陈出新,对教师原有的思维方式、教育观念和方法带来巨大冲击;另一方面,竞争机制引入教师队伍,诸如教师聘任、末位淘汰、按绩取酬等新的用人方式和分配方式的推行,给一向平静的学校带来了活力,同时也在教师心里产生了不安全感,如果不能及时调适,就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情绪。

心理学研究表明,凡是对他人高度负责的角色,都要经受相当多的内心冲突和不安。教师除了脑力劳动强度较高之外,还要对社会、对家长、对年轻一代的成长高度负责,每天都要接触带有情绪色彩的活动,体验情绪上的紧张与痛苦,尤其是在目前形势下,教师的教学任务重,升学压力大,学生不听话,工作超负荷,待遇不高,家长和领导的期望却越来越高。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由此而产生的不良情绪长期得不到化解,日积月累,恶劣情绪最终会以“零存整取”的形式突破心理承受的极限而爆发。这种不良情绪向何处排遣?避强欺弱是人的本能,人们便选择了相对而言的弱势群体──学生。这时候,体罚和变相体罚就可能发生了!

有的教师虽然不会体罚学生,但面对经常发生的教育应激源,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出现急躁、焦虑、应激时的过度紧张、过敏性反应等,都是对外部环境的强烈而紧迫性刺激的不适应反应。有这种不适应情绪表现的教师,不习惯于工作变化,对于上一堂观摩课,调一次课,换一个班级作班主任,遇到一两个调皮的学生,都会情绪不安。这种不安的消极情绪长期累积,对自身和学生带来的隐患,有时连他们自己也始料不及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中小学生健康成长,需要教师为其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宽松的人际环境,如果教师自身出现心理问题,不仅会使其陷入内心的痛苦,而且会将他的不良情绪和人格缺陷传导给受教育者,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伤害。实际工作中,由于一些教师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遇到问题容易小题大做,反应过激,处理方法简单粗暴,甚至体罚打骂学生。教师的一时冲动,甚至危及学生一生。济南市有两位三年级小学生,课余玩闹时掀了女同学的裙子,班主任让两个小家伙站在全班同学面前,愤怒地将其斥责为“流氓”。两个八九岁的小孩子从此经常遭到同学的讥笑。

心理健康教案篇2

一、心理视频案例的选择

为了有效实现视频案例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价值,教师必须对之慎重选择。

1.视频案例的选择原则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所选取的视频案例,既要满足播放的软硬件支持、清晰度等要求,又要达到心理案例的常规标准。为此,选择视频案例因遵循以下原则:(1)典型性,即所选择的案例应具有突出的代表性,能反映心理事件与所适用的心理原理的对应关系。(2)真实性,即所选的案例必须真实,才能令人信服,引起学生的共鸣。当然,在制作视频案例时,应对当事人的姓名、年龄、面貌等做适当处理,以便保护当事人的隐私。(3)问题性,即案例要带有一定程度的矛盾和冲突,包含需要解决的问题。(4)时效性,指选择的案例能够反映时代特色,是学生最关心的热点问题。

2.心理视频案例的选择

(1)利用已有的视频材料。教师可以从公开发行的电影电视、网络节目中挑选合适的案例材料,这些视频几乎都是基于真实的案例制成的,具有现实性、客观性。例如,中央电视台的《心理访谈》是一档现场个案访谈栏目,讨论了许多关于亲子关系、青春期困惑、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有当事人的自我陈述,有讨论,有专家的分析和点评,是非常合适的视频案例材料。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有选择性地使用。

(2)用情景剧的方式自制案例。心理辅导的文本案例较多,教师可以利用这一资源优势,组织学生编写脚本,以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心理小品或小话剧为主,通过情景重现和角色模拟将这一案例中的心理问题或者冲突场景呈现出来。现在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电脑等设备在生活中日渐普及,视频制作、编辑软件越来越“傻瓜”,教师和学生们的多媒体制作技能也越来越高,这些软硬条件的具备为师生自导、自演、自拍、自制心理视频案例提供了方便。

二、视频案例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实施

视频案例的运用分三个阶段进行:课前准备、课堂操作、课后延伸。

(1)课前准备。分为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根据上述原则选好视频案例。每个学生也要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第一,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作全面而重点的预习;第二,针对预习内容思考学习的知识点是什么、这些心理知识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哪些问题、本人如果在现实中遇到这些现实问题应如何运用这些心理知识加以分析和解决。

(2)课堂操作。视频案例可以用于导入或讲授新课,甚至是课后拓展延伸。无论是哪种教学设计的运用,教师都要就本视频案例的内容要求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进行师生互动。互动的内容主要是:第一,对案例有何看法?第二,视频中的主持人或嘉宾或当事人是如何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第三,从视频播放中能学到的最有用的东西是什么?互动的形式可多种多样,从实践来看,笔者主要采用如下形式:第一,“沙龙型”,围绕案例的主题展开讨论,对案例进行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弄清其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最后总结应如何运用所学分析和解决案例难题的规律性知识;第二,“记者招待会”型,由学生当“记者”向教师发问,再由教师解答,通过一问一答使学生了解案例的精神实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法庭辩论”型,把学生分为正、反两方,由教师或者一部分学生当“专家”,通过双方辩论,把双方所持的观点暴露出来,教师作好记录,最后由教师作总结性评判,并指出各自的优缺点,使学生提高思维能力;第四,“演讲”型,由学生登台演讲,阐述自己所持的观点及其理由,其他同学加以评判,通过比较别人的观点与自己的观点,从中提高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教师应用几分钟时间作画龙点睛式的总结。总之,教师的总结与评述主要是看学生讨论的思路是否合理,分析方法是否科学,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否正确。

(3)课后延伸。有些学生对播放过的视频案例饶有兴趣或仍不甚明了,这就有必要进行深入交流。交流的形式可多种多样,比如电子邮件、电话,或者约定地点进行面对面的交谈。既可以师生交流,也可以是学生间的交流,只要学生有兴趣交流下去,教师就要不厌其烦、创造条件,直至弄明白并有收获为止。也可以通过作业、写小论文等形式,对案例讨论的意见进行系统归纳与总结。

心理健康教案篇3

一、填空题(合计

23

题)

1.

良好班集体中蕴含的心理教育功能有激励功能、

情感功能、

培育功能。

2.

教师的归因偏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教师自我的归因偏差,

二是教师对学生的归因偏差。

3.

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

发展性目标、

防治性目标。

4.

根据讲授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的不同,

讲授知识法可以分为讲解、

讲述、讲读、

讲演四种方式。

5.

心理健康活动课堂活动形式有:

角色活动、

表演活动、

游戏活动等。

6.

学习辅导应包含的两个方面的涵义是:

开发学生自身的学习潜能和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心理上的困惑。

7.

学生心理健康测评标准有描述性标准和解释性标准。

8.

一个完整的心理咨询过程可大致分为判定问题、

探索问题、

解决问题、

反馈跟进四个不同阶段。

9.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由最低层次到最高层次依次为:

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爱和归属需要、

尊重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

10.

学校心理健康测评的功能包括:

指导功能、

发展功能、

诊断功能、

咨询和治疗功能。

11.

校长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及其成员的管理包括决策、

计划、

实施、

监督和评价等要素。

12.

学校心理健康活动课程的目标是提高人的心理素质。

13.

Guilford

认为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有:

流畅性、

变通性、

独创性、

精密性。

14.

心理健康教育室的组成结构包括:

心理咨询室、

心理测量室、

团体健康教育室、

心理阅览室、

心理松弛室、

办公兼接待室。

15.

班主任常用的心理咨询方式主要有:

个别咨询和__团体咨询。

16.

心理健康活动课程的形式是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要形式,

而且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形式组织活动。

17.

学习辅导主要包括:

学习动机辅导、

学习情绪辅导、

学习能力辅导、

学习行为辅导。

18.

创造性思维特点有:

流畅性、

变通性、

独创性、

精密性。

19.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

形成、

维护、

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基础。

20.

心理教育活动课的基本活动途径有:

认知式、

情境式、

行为训练式。

21.

对心理辅导活动课程的评估主要是对课程设置、

心理辅导课专职教师、

课程效果的评估。

22.

一项完整的测评工作由测量和评价两部分组成。

23.

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主要有:

教育、

引导、

辅导。

二、名词解释(合计

13

题)

1.

创造性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

运用一切已知信息,

产生出某种新颖、

独特、有社会意义或个人意义的产品的智力品质。

2.

访谈法是指研究者与被调查者面对面以口头交谈的方式,

直接收集资料的一种调查方法。

3.

心理评估是以心理学的方法和工具,

对个体或群体的心理状态,

行为偏移或障碍进行描述、

分类、

鉴别与诊断的过程。

4.

教育机智是指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及能根据新的、

意外的情况迅速地做出反应,

果断地采取恰当教育教学措施的一种独特的心理素质。

5.

自我表露是指教师通过与学生分享其个人成长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经历来

推动学生认识自我、

发展自我。

6.

心理测验是采用某种可以将心理现象量化或划分范畴的测验或量表来取样,然后对所测查的对象进行描述。

7.

课堂心理氛围是指班集体在课堂上的情绪、

情感状态。

8.

归因是指根据有关信息、

线索对人的内在状态或依据外在行为表现推测行为原因的过程,

也就是把他人的行为或自己的行为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

9.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

心理发展特点,

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10.

行为矫正法是对学生自我改善、

自我改变的努力给与奖励与惩罚,

目的是帮助学生消除成长中的不良意向、不妥行为,

帮助其形成有助于个人成长的行为,树立良好的形象。

11.

面质是指心理咨询教师对学生的认知方式及思维习惯提出挑战与异议的过程。

12.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是指教师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提高学生的心理机能、

发挥学生的心理潜能、

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13.

自我效能是班杜拉提出的一个概念,

用以阐述人的动机行为不仅受到行为结果的影响,

而且受人对结果的期望

这一认知因素的影响。

三、简答题(合计

16

题)

1.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原则是什么?

答:

科学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

经济实用性原则;

保密性原则。

2.

学生心理档案使用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1)

使用心理档案要严格保密,

不能对学生产生任何负面影响。

(2)

心理档案资料不能作为评定学生操行的依据,

也不能存入学生的人事档

案中。

(3)

一般情况下也不宜向学生本人公开和随便查阅。

(4)

某些测验结果如果解释不当,

也会对学生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

(5)

建立档案的最终目的,

应与心理卫生教育、

咨询、

教育科研工作配套使用。

(6)

档案资料仅具有参考价值,

并非百分百之可靠。

3.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

答:

(1)

精心设计场景,

创设参与情境;

(2)

整合教学目标;

(3)

注重行为指导;

(4)

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

(5)

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

4.

心理健康活动课程的课堂教学方法主要有哪些?

答:

心理健康活动课程的课堂教学方法主要有:

(1)

讲授法(1.5

分)

(2)

讨论法(1.5

分)

(3)

自我反省法(1.5

分)

(4)

角色扮演法(1.5

分)

(5)

训练法(1.5

分)

(6)

实践活动(1.5

分)

(7)

测验法(1.5

分)

(8)

作业法(1.5

分)

5.

对心理测验分数的解释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

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

一个人的任何一个测验中的分数,

都是他的遗传特征、

测验前的学习与经验,

以及测验情景等方面影响的结果;

(3

分)

(2)

确切解释应根据常模及信效度资料;

(3

分)

(3)

应把测验分数看成一个范围,

而不是一个确切的点;

(3

分)

(4)

对来自不同测验的得分不能直接加以比较。

(3

分)

6.

心理健康测评原则有哪些?

答:

(1)

客观性原则(2

分)

(2)

科学性原则(2

分)

(3)

系统性原则(2

分)

(4)

发展性原则(2

分)

(5)

教育性原则(2

分)

(6)

综合性原则(1

分)

(7)

伦理性原则(1

分)

7.

班主任怎样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呢?

答:

(1)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3

分)

这种和谐关系的建立,

需要在以下方面努力:

真诚、

接纳、

尊重、

理解、

倾听、探讨、

分享。

(3

分)

(2)

营造健康的心理物质环境。

(6

分)

8.

心理健康教师需要具备的人格特点有哪些?

答:

教师需要具备的人格特点有:

(1)

正确的价值观(3

分)

(2)

合理的职业动机和浓厚的职业兴趣(3

分)

(3)

个性和志趣方面(3

分)

如成熟、

敏感性等。

(4)

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3

分)

主要表现在有诚挚的同情心,

乐观的主导心境;

稳定的情绪、

坚强的意志;

正确对付应激;

自信、

自制、

宽容;

谦虚、

好学、

不断进取等。

9.

目前采用的学生自杀预防策略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答:

(1)

自杀倾向的早期发现(2

分)

(2)

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2

分)

(3)

建立自杀预防热线(2

分)

(4)

开设自杀预防讲座及课程(3

分)

(5)

建立危机预警系统(3

分)

10.

班主任教师的心理健康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0.

答:

(1)

认知正常,

胜任工作;

(2)

坚定的职业理想或职业信念;

(3)

良好的职业道德;

(4)

良好的职业兴趣;

(5)

良好的人格特征;

(6)

正确的工作动机;

(7)

坚强的意志;

(8)

稳定的情绪和理智的态度。

以上每点

1

分,

都回答出来加

4

分。

11.

简要说明心理健康活动课程的设计过程?

答:

(1)

确定目标及其意图;

(2)

确定活动内容;

(3)

确定活动方式。

以上每点

3

分,

三点都答出加

3

分。

12.

简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主要有:

(1)

全面渗透、

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2

分)

(2)

创设良好心理发展环境的方法(优化环境法)(2

分)

(3)

发展优先,

防重于治的方法(2

分)

(4)

心理辅导的方法(2

分)

(5)

心理咨询的方法(2

分)

(6)

心理评估的方法(2

分)

13.

如何正确对待和使用心理测验?

答:

对心理测验的正确态度有:

(1)

心理测验是研究儿童心理行为保健和疾病防治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和工具。

(3

分)

(2)

心理测验作为一种研究或测量工具尚不完善,

主要是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

(3

分)

(3)

每一种心理测验都有明显的局限性,

主要取决于测验的编制理论、

目的、方法和时间。

(3

分)

(4)

心理测验只能从某些角度,

在一定条件程序上反映问题,

不可过于迷信,更不可把测验结果看成绝对真理。

(3

分)

14.

自我认识辅导如何实施?

答:

(1)

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水平(3

分)

(2)

如何认识自己帮助学生了解达到正确认知自我和把握自我的途径(3分)

(3)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概念(3

分)

(4)

指导学生依据自己的特点管理自己的生活和学习(3

分)

15.

青春期常见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主要有哪些?

答:

(1)

过度关注自我;

(2)

情绪的两极化;

(3)

性别角色混乱;

(4)

人格冲突;

(5)

人际关系冲突;

(6)

性心理问题。

以上每点

2

分。

16.

简述学校心理健康活动课程的设计过程?

答:

(1)

确定目的及其意图;

(4

分)

(2)

确定活动内容;

(4

分)

(3)

确定活动方式。

(4

分)

四、论述题(合计

4

题)

1.

结合实际说明,

教师应具备哪些自我心理保健能力?

1.

积极认知的能力;

2.

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

3.

心理训练和放松能力;

4.

形成良好、

稳定的教育心境;

5.

勇于改变、

自我成长的能力;

6.

建立有效的心理支持系统。

2.

结合实际说明,

如何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程序是:

1.确定心理档案的内容。

(6

分)

学生心理档案的内容应包括两大方面:

一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资料;

二是反映个体心理状态和心理特点的资料。

具体来说,

主要有:

基本情况、

心理测评资料及建议、

心理咨询活动记录、

心理档案的记录形式等。

2.选择合适的测评工具进行施测。

(6

分)

一般通过几种途径来获取准确信息,

一是通过标准化的测验,

二是自编问卷调

查,

三是非测验法

3.对结果进行整理、

分析、

解释和记录等。

(6

分)

主要包括对结果的统计与解释,

提出教育培养建议,

撰写测评报给,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档案。

结合实际,

酌情加

1-6

分。

3.

论述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联系和区别?

1.联系:

(1)

心理品质教育是德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分)

(2)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有些渠道是共同的;

(4

分)

(3)

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德育的重要基础。

(4

分)

2.区别:

(1)

理论基础有区别;

(3

分)

(2)

具体目标有区别;

(3

分)

(3)

教育内容有区别;

(3

分)

(4)

方法上有区别。

(3

分)

4.

试述合格家长应该具备的品格和素质。

(1)

树立高尚的品德,

培养良好的行为举止;

(2)

培养热爱生活、

豁达开朗的态度;

(3)

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4)

转变教育观念;

(5)

了解孩子,

正确对待孩子的发展;

(6)

要信任自己的孩子;

(7)

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心理健康教案篇4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一是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二是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领导

学校将组成由朱文良校长为组长的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并逐渐形成以政教处、团委、各班班主任以及思想政治课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调查、摸底。学校将以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我校学生的心理状况,摸清学生中较为突出的心理问题,为今后的教育工作指明方向。

(二)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

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学校将每学期开展一至两次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参加的对象包括在校学生和家长,以期通过讲座,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扰。

(三)组建心理健康小组

学校团委将在学生中组建心理健康小组,对参加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使他们能够成为信息员、小教员。

(四)办好学习园地,使之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

(五)加强对班主任的培训,提高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能力,使之能在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中有针对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六)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中,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形成全员育人的氛围。

心理健康教案篇5

关键词:大学—小学互惠合作;绘本阅读;师范生;心理健康教育

教党〔2018〕41号文《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要基本形成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强调要丰富教育教学形式,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手段,有效改进教学方法[1]。目前高校传统的教育模式虽然包含了心理讲座、游戏、情景剧等各项活动,但创新性不足,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较低,缺乏连续性和深度。学生可能一时有所感触和体会,但较难产生深刻的、持续性的效果。总之,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不能完全满足大学生的需要,面对大学生心理问题复杂化、多样化,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迫切需要有所创新。阅读是人类获取信息的重要途经,它可以使人明智、聪慧,陶冶人的情操。有研究表明,阅读对缓解个体焦虑、抑郁情绪,促进自我和谐、心理健康的形成,获得一定社会支持有积极作用[2][3]。鉴于这种必要性和可能性,笔者尝试探索一种大学生与小学生一起成长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即以绘本阅读为切入点,采用互动式分享阅读的方式,以大学—小学互惠合作的实践教育模式,实现师范生心理健康和教师综合素养的发展,同时促进小学生阅读兴趣和身心健康水平的提升。

一、教育模式:大学—小学互惠合作模式

实现教育部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要求,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的一名合格的专业教师,应该热爱基础教育事业,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能认识教育活动本质,具有现代教育观念,能够掌握小学生发展阶段特点和成长规律,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拥有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具有很强的创新精神与实践动手能力,具有较好地组织、设计与实施教学活动的能力。高校师范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现状以及培养目标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培养手段的多样性。这里大学—小学互惠合作模式,就是建立大学与小学的合作共同体。在教育愈加开放,也更加注重实践的今天,学校要善用社会资源,加强学校与社会的合作。社会是学校教育的实践场所,学校的教育要能在社会里实现,教育的目标才能真正落实。因此,学校和社会是密不可分的。作为未来从事基础教育工作,将要为人师表的高校师范生,不管心理素养还是能力上,他们都需要一定的实践机会。大学与小学合作是促进教师发展的重要策略,是当前教师教育变革的重要主题。走近真实的小学教育场域中,回到教育实践本身,促进大学与小学的共同发展,在真实情境中实现小学教师的发展,实现基于实践的理论建构是大学永恒的职责与追求,如此也才能真正理解实践、解释实践、为实践服务[4]。本研究中指导教师将培训并指导师范生如何进行绘本教学,培训合格的学生定期到定点小学进行绘本阅读教学实践,寒暑假也会给当地社区适龄儿童讲绘本。如此,师范生获得了真正站上讲台进行教育教学和课堂管理的机会,小学生也能进行更多更丰富的阅读活动,形成了大学生与小学生共同成长模式。整个过程中,每个师范生将经历四个程序:被指导-体验-再被指导-反思。即在师范生进行绘本教学实践前,指导老师会组织进行集体备课、讨论,师范生在班级进行教学时老师随班指导,并在每一次课结束后进行个人反思及集体交流并总结经验,之后教师再进行指导形成机制,如此,使师范生在心理素养和能力上获得持续、深刻的提升。

二、理论基础

(一)阅读疗法

“书,犹药也,善读者可以医愚。”阅读疗法通过有选择的读物来辅助医学心理疾病的治疗或通过有指导的阅读帮助解决个体的问题。它以叙事理论、认同理论和认知治疗理论为基础来帮助个体改变不良认知、情绪和行为等。既可以帮助个体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又能促进其心理健康的成长[2]。基于阅读疗法的理论指导,在绘本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先甄选出优秀的绘本,然后和师范生一起进行赏析、探讨和交流,领悟其蕴含的积极心理,如此,对绘本的阅读达到多元而深度的认识。之后师范生又到小学中进行实践,再一次感受绘本的魅力,促进绘本对自己的积极影响的内化。

(二)互动式分享阅读

绘本是一种独特的儿童文学形式,它是图和文的结合,通过图和文相互交织、相互补充来完成故事的讲述。绘本兼备图画之美和文字之魅,同时它又涉及多元的主题。它是符合儿童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的读物。互动式分享阅读指成人和儿童共同阅读一本有童趣、符合儿童认知特点的读物,双方就书中的内容开展互动式讨论,共同分享阅读的体会,儿童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以复述、表演、绘画等多种形式表达阅读的感受。在阅读的过程中,成人不止是一个故事的讲述者,更是一个平等的参与者,一个倾听者、分享者,孩子的任何感悟、任何感想都应该得到积极关注和引导[5]。在绘本阅读教学实践的培训中,我们指导其与小学生运用互动式分享阅读的方式进行绘本阅读。它是一种利用绘本进行多元教学的立体式阅读方法,运用绘本进行与绘本内容相关概念和事物延伸的活动,是多元智能与绘本教学的结合,充分挖掘绘本教育价值,让绘本阅读显得更加生动丰满。对师范生和小学生来说都是一种积极的阅读体验。

三、绘本阅读指导与实践方案

提升师范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绘本阅读指导与实践方案分为五个步骤,如图1。这五个步骤中既有理论指导,又有实践体验,还有个人反思,环环相扣,形成了一个完善的、可持续的心理育人模式。

(一)甄选适合的阅读材料

指导老师提供一系列的阅读资源,如纸质绘本与书籍以及大量的电子绘本,同时还督促学生去学校图书馆、省市图书馆和书店等阅读儿童文学书籍,有自己喜欢的或是认为好的书籍可以推荐给社团。指导老师会通过全面考虑绘本的图文内容、儿童理论上认知发展特点及儿童的现实状况及需求,最终甄选出优秀的带读书籍,以使带读更具有针对性。

(二)培训学员

学员的招募、培训、实践等都有完善的流程可遵循,在参与带读之前,指导老师会对新手们进行专业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有:第一,讲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科学育人观,如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观察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以及儿童发展及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儿童心理健康辅导的方式方法;第二,介绍什么是儿童视角,什么是绘本以及绘本的结构;第三,辨析错误的阅读观,讲授如何带孩子一起阅读,即互动式分享阅读方式等等。

(三)去定点学校或社区给小学生带读绘本

培训合格的学生带着绘本阅读课去定点学校,每班每周一次课,以小组带读或整班带读方式进行,运用互动式分享阅读方式、苏格拉底式哲学提问等方式进行。学生的带读初期会有指导老师旁听,事后进行督导。寒暑假,师范生们也会给所在社区儿童或自己的弟弟妹妹读绘本。

(四)交流带读中的困惑,总结带读技巧,并集体备课,准备下周的带读

每周固定时间指导老师开展绘本带读沙龙,所有学员聚集在一起,交流各自的带读情况,探讨带读中的问题,比如学员们会谈到,自己带读时觉得很紧张怎么办?自己带读时总会有很多时间剩余怎么办?某小朋友比较内向,不愿表达或比较外向,攻击性强怎么办?某小朋友阅读时总是很着急,不愿意听别人说怎么办?……指导老师和其他学员会一起交流探讨,结合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知识,就自身感受分享好的建议和技巧。同时,沙龙的下半场,学员可就下周要带读的绘本进行探讨。由某一学员带领大家一起欣赏绘本,然后再示范自身会怎么给小学生带,其他社员也会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甚至有时会谈到自己身上的小经历。对于带读,我们提倡营造自由、尊重的氛围;同样地,对于沙龙氛围,我们也始终坚持自由、尊重、互帮互助、一起进步的原则。

(五)整理带读手记,运营微信公众号

每次带读结束,师范生们将自己的带读日志整理好,并发到微信公众号,以供更多群体阅读。在这种梳理过程中,师范生们不仅能积累带读经验,也是自我调节的过程。其他同学在这种新媒体环境下多元化学习方式下,也将受益良多。图1绘本阅读指导与实践流程

四、绘本阅读指导与实践对师范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促进

(一)多元的绘本故事带给师范生丰富的心理体验,助益其身心健康

如绘本作家彭懿所说,不仅仅儿童可以读绘本,成人也可以读。一本好的绘本,不同的年龄可以读出不同的体会[6]。如读《阿秋和阿弧》时,可能会被故事中玩具小狐狸和小女孩之间的友情感动到哽咽;《猜猜我有多爱你》也令大部分学生读来如春风拂过,清新而温暖,久久不能忘怀;再如读《风中的树叶》时,学生在带读之前,自身先走进秋天,拾捡各种落叶,剪贴各种作品,绘本让他们深刻体会到大自然的美;还有读《菲菲生气了》时,学生的情绪都跟着故事里菲菲的情绪也上下波动,最后又也跟着菲菲一起平静了下来,享受着一家人又在一起的生活。研究显示阅读疗法对大学生自我和谐有积极影响,对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及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有效的。在绘本阅读指导与实践中所挑选的这些绘本故事涉及到道德感、美感、情绪管理、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自我调节等各种心理模块,有些是师范生们经历过的,又或者未曾体验过,或是渴望经历的,现在读来都对人生有了更丰富的体验和积极的认识,对身心健康助益良多。

(二)师范生更加热爱阅读,充实快乐

要使小学生爱上阅读,自身先要热爱阅读。而在享受了阅读的魅力和乐趣之后,师范生变得愈加热爱阅读,且种种阅读活动,使师范生的业余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充实快乐。有学期总结时师范生表示,“在团队里虽有辛劳有疑惑,但更多的是意想不到的快乐和美好,回忆起来都觉得感动。”

(三)师范生形成了良好的职业认同,更有自信和前进的动力

师范生们在校期间要考教师资格证,毕业时将参加各种教师招聘考试,才能走上基础教育的岗位,而学生们一开始比较茫然,也有些焦虑,无从下手。在绘本带读的实践中,这丰富的绘本带读实践,能切实提高师范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和管理能力等,进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在与小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师范生对自身职业也有更清晰的认识和良好的职业认同,这有利于他们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积极追求健康的人生。有学员表示:“入学以来自己一直在为今后成为一名老师做准备,学习各种技能、理论知识,然而当真正站在讲台上的时候,这些真的会有用吗?所以我很庆幸在校期间,能够有机会去学校带读,真情实景的锻炼了我的教学能力。也让我站上讲台时的我越来越自信而从容。”

(四)在探讨和理解儿童的心理行为过程中,师范生不断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形成健康的人格

面对绘本故事或是现实中儿童的行为,在教师指导和集体探讨中通常会做一定的剖析。比如《大卫,不可以》中,大卫时常破坏规矩,把家里搞得一团糟。这其实是所有小孩都渴望的,所有小孩都希望能随心所欲的玩,同样,我们自身也不例外。在探讨这一绘本时,学生分享自己的童年经验,这是就自我认识和接纳的过程。

(五)提升了师范生合作、探究、社会参与和奉献的意识与能力

每一次的带读活动,从带读设计到带读实践到反思都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包括绘本剧等一些拓展活动一定都是学员们的共同努力。有学员表示:“在作为社长的这一年中,绘本剧《小黑鱼》是我第一次组织的活动。这期间,改剧本、排练、选服装,这一系列的过程,让我从中提升了组织能力。我需要召集成员扮演角色、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也让我提升了合作能力。”教育心理学指出,合作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主动求知的能力,而且发展学生合作过程中的人际交流能力,进入小学带小学生阅读绘本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即使遇到刮风下雨,学生们也都按时到达,而小朋友的每一点进步都让他们雀跃不已,这是师范生良好地社会参与和奉献意识的体现。(六)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注意力、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情绪管理能力得到一定提升有研究表明,互动式分享阅读能提高小学生的情绪控制能力、阅读兴趣,且对其阅读和口头表达有积极影响[7]。应试教育下,孩子们课堂上被不断地灌输知识,课后作业负担沉重,他们作为孩子应有的天真无邪和灵活聪慧受到了一定的束缚,在这种轻松愉快的阅读气氛中,师范生和儿童不以学习为外显目的,共同观察、探讨和分享一本图画书的方式有利于使孩子们的天性得到充分发挥,创造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态度等得到良好的发展。

五、结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的心理健康更是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必须重视的话题。因此,在职前教育过程中,要打破传统的单一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创新师范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真正激发师范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切实提高师范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以绘本阅读指导与实践为载体的心理育人模式结合了师范生的实际特点和培养需求,尝试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着手,从外显学习和内隐学习两个角度切入,与小学互惠合作,通过有深度和浸润式的活动,既提升了师范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做到了“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参考文献:

[1]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Z].教党〔2018〕41号.

[2]肖燕秋,姚仁斌.阅读疗法对大学生自我和谐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670-672.

[3]高文凤,宫梅玲,王连云,等.50名大学生阅读治疗前后SCL-90评定初步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06):418-420.

[4]刘秀江,张琦.大学与中小学合作:教师发展学校建设的现象学探析[J].教育科学研究,2011,(03):16-19.

[5]吴念阳.绘本是最好的教科书:跟着儿童心理学家读绘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6]彭懿.图画书阅读与经典[m].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6.

心理健康教案篇6

我们知道,学习困难生学习成绩差、经常迟到旷课、影响课堂纪律、往游戏机房跑、彻夜未归;家庭贫困生在学习的同时,总是要考虑自己下学期的学费、住宿费问题;少数民族学生刚入校,对周围的环境会非常不适应,无法跟上学习,更无法融入集体,而且民族问题亦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因此,在辅导员老师眼中这些学生是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是最需要关心、关注的。很多辅导员在工作中思考的问题也基本上是围绕着这些同学,但我们发现很多辅导员都忽视了一个最重要、最需要关注的群体,那就是平时成绩优异、表现好的“优等生”。事实上,根据心理学数据分析,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过程中,最经受不住打击、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就是这些被老师、家长认为最放心的“优等生”。下面我们就用几个案例来告诉大家,“优等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何不容忽视?

案例一:小怡是一名大一新生,她学习认真,对老师也很有礼貌,辅导员看她平时表现还不错、学习成绩也很好,就让她担任了班级的学习委员。但是在一次心理测试中,辅导员发现小怡有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有自杀倾向。通过与小怡的深入交谈,辅导员发现小怡同学已经参加过两次高考,但是两次的高考都没有考到自己理想的大学,所以心情一直很低落、内心非常压抑,而且小怡的父母对她的期望也非常高,希望她能考上名牌大学,现在两次高考都没有考上,小怡觉得非常对不起自己的父母,更没脸见亲朋好友。在交谈的过程中,小怡情绪比较激动,而且十分紧张,有时候一着急说话就有些结巴,最后在抑制不住内心紧张、激动的情绪下,小怡痛哭了起来。

分析:小怡对自己有非常高的要求和期望,所以当第一次考上的大学并不理想时,她选择了二次高考。小怡对自己要求过高、理想过高、过于追求完美、过分在意外界的评价,所以当经历了两次失败后,小怡就很难接受这个事实,更不知道如何去面对自己的父母和亲人。由于无法面对自己的失败,小怡产生了紧张、激动、焦虑等不安情绪,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在小怡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叫期望越大,失望越大。造成小怡有极大心理压力的不仅在于她对自身的要求,更源自她的父母和社会。如果不是心理测试,辅导员也不会及时了解小怡的问题,如果没有发现小怡的问题,后果将不堪设想。

案例二:在读大学的时候,小刚非常认真刻苦的学习,为的就是能证明自己的实力,获得一等专业奖学金。每天,小刚都会出入自习教室和图书馆,课间还会抓着任课老师问问题。经过一年的努力,小刚获得了二等专业奖学金。在大家看来这已经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成绩,但是小刚却认为自己想要获得的是一等奖学金,而不是二等奖学金,他发誓下一学年自己一定要获得一等奖学金,把这一学年获得一等奖学金的同学比下去。为了能早日实现自己的目标,小刚把自己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学习上。为了学习,小刚拒绝了一切朋友。慢慢地,小刚与周围同学疏远了,每天都是一个人走在校园里。突然有一天小刚觉得自己特别的孤独无助,心情也特别的烦躁,他想找一个人来倾诉,但是环顾四周,周围已经没有同学和朋友,小刚非常沮丧。

分析:在学习的过程中,小刚对成绩、名次看得非常重,他认为不是第一就是失败,只有第一才是判定自己学习好坏的标准,只有第一才是自己实力的有力证明,只有拿到第一,才算是“优等生”。第一的目标让小刚产生了强烈的好胜心,虽然说好胜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现象,它能够促进小刚不断的努力学习,争取更大的进步,但是当小刚的好胜心太强的时候,产生了消极作用,好胜心使小刚产生一种非要压倒对方不可的思想,从而把自己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这件事情身上,忽视了周围其他的事物,最终导致小刚缺少正常的课余活动和人际交往,严重影响了自己与同学间的友好关系,对其自身也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

以上这些案例告诉我们,我们不可以只将视线放在那些学习困难生、家境贫困生及少数民族生身上了。在我们的大学校园里,像小怡、小刚这样的“优等生”无处不在,在这些“优等生”的身上暴露出了很多问题:①②(1)过分追求完美、对自己及别人期望过高;(2)过分在意外界的评价;(3)骄傲、自大、自负,以自我为中心,无法听取别人的意见;(4)争强好胜;(5)仅仅重视学习;(6)缺乏独立的自理能力;(7)过于敏感,无法接受挫折与失败;(8)不会交往,不合群,不快乐。

可见,“优等生”身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而且这些心理问题正在对他们的健康成长造成极大的障碍,这是一个无庸置疑又必须正视的客观事实。为了让这些“优等生”能走出这种心理困扰,辅导员在做工作的时候应该注意几点:①③

(1)关注各方面的变化。关注“优等生”的学习、生活及情绪等各方面的变化。通过一些细微的变化,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这些“优等生”生活规律的变化,学习成绩和情绪的波动都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心理。同时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家庭因素也对这类学生的心理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大学的扩招导致就业市场竞争的加剧,再加上他们本身对自己期望较高,这样更增加了他们心理压力和焦虑的程度。针对这些变化与波动,作为辅导员我们应该仔细分析他们波动产生的原因,并对他们进行引导。

(2)心理辅导。对“优等生”进行长期的心理辅导。很多“优等生”都比较敏感,所以在对其进行心理辅导的同时,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既要尊重他们,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又要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困扰。针对“优等生”的才能给予一定限度的鼓励与肯定的同时,针对他们的不足也要进行适度的教育批评,慢慢消除他们的自大或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对于已经存在心理问题的“优等生”,辅导员应该倾注更多的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并引导他们求助心理咨询中心,由心理咨询师对其进行专业的心理辅导,以对他们不同的心理问题做到对症下药,从而减轻并消除这些心理问题。

(3)引导进行自我评价。引导“优等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评价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很多“优等生”由于经常被光环笼罩着,往往只看到自己的优点而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同时也只看到别人的缺点而看不到别人的优点,这样他们就不能正确的评价自己和他人,这样就会导致他们在与同学相处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正确的引导这些“优等生”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评价,看到自己优点的同时也要意识到自己的缺点。

(4)鼓励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大学的校园活动丰富多彩,有院学生会、校学生联合会以及学生社团等等。这些社团有其存在的意义与重要性,首先可以培养同学的个人兴趣爱好,提高个人技能;其次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共同合作来完成活动的组织,这样可以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为他们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再次在活动过程中增加了学生们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提高他们与人交往的能力。但是多数的“优等生”没有意识到参加这些活动或社团的好处,他们认为作为学生只要把自己的学习成绩搞好就可以了,参加那些活动都是浪费时间,影响学习。此时我们就应该对他们的这些思想进行一定程度的干预与教育,让他们认识到在搞好学习成绩的同时也要培养自己其他方面的能力了,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这样对他们的将来会有很大的帮助。

(5)与家长进行沟通。经常与“优等生”家长进行沟通,加强对“优等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当今社会,很多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习问题。正是由于家长错误的教育方式,使得“优等生”对学习有了错误的理解。所以无论是辅导员还是家长都应该有一定的忧患意识,不要认为“优等生”学习成绩好,其他方面就可以熟视无睹。辅导员与家长要共同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疏导学生的不良情绪,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从而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在发现学生在行为举止上有异样的时候,辅导员与家长之间应加强沟通,共同配合解决“优等生”的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教案篇7

心理健康

第一课

新学期的打算

教育目标:

教师: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学习目标的意义和作用;指导学生学会合理的制订个人的学习目标,使它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

学生:了解制订目标的意义和作用,学会设计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目标,自觉地为实现目标而努力。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学会合理的制订个人的学习目标,使它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

教学难点:

学会设计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目标,自觉地为实现目标而努力。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利用疫情防控期间,在这里上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目是《新学期的打算》(请同学把课题写在本子上),那么,同学们在新的学期,你们都有什么新的打算,在学习上有新的计划和目标吗?今天我们讲为什么要制订学习目标以及如何制订学习目标。

二、

讲授新课

同学们先听老师讲解我国著名乒乓球运动员王涛和体操运动员桑兰的故事。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著名乒乓球运动员王涛吗?知道体操运动员桑兰吗? 王涛从5岁开始学打乒乓球。

13岁时,

一个人离开北京到新疆去学习打球,

家里的人怕他年龄小,

受不了,

想帮他调回来,

王涛却说:“我一定要打回北京!”

这个目标激励着他,

经过刻苦训练,

几年后,他终于以精湛的球技人选八一队,

靠自己打回了北京。

桑兰在一次训练时,

不幸摔伤,

下半身不能动了。

这对一个体操运动员来说,

无疑是严重的打击。

但她很坚强,

她说:

“我相信科学的发展一定能让我站起来!”

这个目标给桑兰极大的希望,

使她乐观地学习和生活。(共享图片)

教师:同学们,王涛和桑兰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目标在人的心中是多么重要,它能给人以动力,唤起人们的极大热情,从而坚定不移地去获取成功。我们在学习上也要给自己订出恰当的目标,使自己的学习行动更加自觉、刻苦,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三、

课堂活动

1、

议一议,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两个问题:(共享图片)

(1)

王涛和桑兰的目标是什么?

(2)

你给自己制订新学期的学习目标了吗?

教师:请同学们思考以上两个问题,然后选派代表在全班发言。

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学习目标对促进自己学习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2、

画一画

同学们准备三张白纸。请学生给白纸编号,即白纸1

号、白纸2号及白纸3号。

教师:请同学们在白纸1号上随便画什么都行。(一分钟后)请你在白纸2号上画一只小企鹅。(一分钟后)请你在白纸3号上画一只黄嘴巴、黑身子、白肚皮的小企鹅。(共享图片企鹅)

目的是让学生懂得无目标、有目标及有明确目标进行学习,其学习结果大不一样。

3、

写一写

教师:请你将自己制订的学习总目标及阶段目标写出来。

目的是让学生懂得,总目标是在小目标的实现活动中得以实现的道理。(新学期开学的目标)

教师:为了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请写出你的具体做法。

四、

教师总结

教师:通过本课学习,同学们认识到学习目标对自己学习进步的重要作用,并学会了制订学习目标的操作方法。希望同学们在新学期一开始,就为自己订出一份学习目标,并征求老师和家长的意见,以便得到他们的帮助和监督,使自己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五、

课外活动

把自己制订的学习目标拿给爸爸妈妈看,并征求他们的意见。

附:小学生新学期学习目标计划如何制定?

首先,应该先纠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态度决定一切!”心态是取得成功的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拥有好的心态,就会拥有好的成绩!

在这学期里,要加强自己不擅长的科目,在语文上,除了把课文中的内容、知识掌握好以外,还应多读一些课外书,如名人名著等。还要再想些办法提高自己的阅读、写作能力,不能只想课内不观课外了。数学,不能只明白课本上的习题应怎么做就够了,如果要学好它,就必须在课外再花一些时间来钻研和多做一些试题等。

上课仔细听讲,弄懂每一个问题,作业即使完成,追求质量和速度,回家做好预、复习工作。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好每一次的笔记,认真对待每一次的口头作业,只有基础扎实了,才可以累计更多。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科学安排时间,没有合理的安排,再好的计划也会付之东流。所以,在新学期里,最要学会的就是要合理安排学习、娱乐、休息的时间,要把每一点一滴宝贵的时间都抓紧。

个性化设计

心理健康教案篇8

案例二:某节体育课,体育教师带领女生进行形体练习,这个运动项目很受学生的喜爱,但有一位学生的行为引起了教师的注意,这位女生在进行形体训练时表现得无所谓,动作马虎,不到位,教师问及原因,此生说:“我不想练习,因为我不想身材好看,我不想引起别人的注意,我不想美丽,我只爱我自己。”可课后她却偷偷地自己练习。

上述两个事例是我在这几年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发生和发现的问题,通过这两个事例可以看出这两位学生都属于心理健康不良状况。目前在广大的中小学生中,心理健康不良的现象很多。当今社会发展迅速,而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由于家庭的溺爱,孩子任性、自私、自负、害怕挫折、遇事缺乏耐心等现象比比皆是。但是他们又是祖国的未来,社会发展的栋梁。我们作为一名体育教育工作者,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是迫在眉睫的问题,这也是目前我们体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新课题。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时,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我在体育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探索:

一、教师应具备较高心理素养水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于其中,其自身必须具备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首先,教师必须不断加强对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理论的学习,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深入研究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研究新课标,使自己的教育心理理论水平得到更新和提高,能胜任新形势的教学任务与要求。一个心理健康的体育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修养、师德修养,有较强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能真诚地接纳学生,理解和尊重学生,在教学中能创设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

二、改善师生关系,优化课堂心理环境,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新型的师生关系,首先,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是正常的人与人的交往关系。其次,师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第三,学生应该得到足够的表现自己的机会,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的机会。

体育课有其自身的特点,它能使教师学生广泛接触,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把自身的个性特点、心理健康状况、身体素质状况充分暴露出来。教师在教学中,对每个学生的情况要做到心中有数,充分注意师生交流的时机和过程,使情绪情感互相感染,造成心理上的共振,情感上的共鸣,做到认知上相近,情感上相融,心理上互动,创造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良好的人际关系背景下,师生之间的积极关系所带来的积极情感、合作支持的态度和良好的情绪气氛,都将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促进师生积极进取,自由探索,有所创新,使学生能创造性地应对环境的变化,增强心理素质。

三、课堂教法灵活,突出心理健康教育

1.开发学习动力系统,产生良好心理定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促进学生乐学的先决条件,是学生主动参加学习活动的最大动力。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转变思想观念,积极和最新的教育观念接轨,可通过目标设置法、创设情境法,价值寻求法、沟通法、冷却温暖法、规则法、诱导感染法、自我暗示法等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动机,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从而改变或改善学生的体育态度,从中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产生良性心理定势。

2.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主体意识有内在需要的趋向,当满足这种内在需要时,人会产生愉快的体验。我们在教学中应贯彻“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地位”的思想,应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学习欲望,启发诱导学生多动脑,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为什么而学?学了有什么用?怎样学才能学得快学得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如,课堂上不妨让学生轮流带准备活动,放松活动,提前给学生一个内容,让学生自己设计这个内容的活动方法与组织,上完一节课后,下一节课应该上什么内容,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方法,从而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主体地位,抛弃盲从心理、依赖心理和屈从心理,同时,通过自身尝试,克服恐惧心理和紧张情绪,锻炼自我能力,增强心理适应能力,使其学习心理处于活跃的状态。

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

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效果的差别是显而易见,一个动作做得好坏,一个动作学会没有、学得怎样都展现在师生面前,学生通过比较容易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具有乐于接受他人批评和建议的心理倾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经常分析和检查自己,了解自己的缺点,从而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要求。

1.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分析学习失败的原因,帮助学生建立成功的学习情感,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功体验,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心理学研究表明:凡是伴随着使人满意、愉快情感体验的学习活动,其活动常常受到强化;而不满意的情感体验则使活动受到抑制。教师应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并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有针对性地对他们提出力所能及的要求和目标,为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和自己能力的提高,就会即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又激发和维持坚持参加体育活动的内部动机。比如,选择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如对身体胖的学生安排一些力量练习,对瘦小的学生安排一些灵敏性练习,使他们在各自的运动项目中显示出自己的优势,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树立成功的信念。

心理健康教案篇9

2021年中学生“5·25”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提出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交往和升学就业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或问题。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为进一步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升我校中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根据桂教思政[2021]9号《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开展2021年全区大中小学生“5·25”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活动的通知》文件精神,经研究,我校决定开展2021年中学生“5·25”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活动。

二、活动主题

百年党史育新人,奋发图强赋“心”篇

三、活动目的

以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预防工作为主线,开展我校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学生热爱生命、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爱党爱国思想道德素质协调发展。

四、组织安排

1.活动组长:

2.活动副组长:

3.活动策划与筹备:

4.活动评委组:

5.活动后勤工作组:

6.摄影组:

五、活动时间

2021年5月25日起至本学期末

六、活动对象

七年级、八年级全体学生

七、活动内容

1.全面开展生命教育主题班会。我校结合实际,以班级为单位全面开展生命教育主题班会。通过生命教育主题班会,积极引导学生分享、总结对生命意义的体会和成长感悟,使学生正确认识生命,懂得生命的可贵,珍惜生命。教会学生如何建设和提升自己的生命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让每一个生命变得更有意义。

2.制作心理危机应对图文小贴士。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指导学生制作心理危机应对图文小贴士。将优秀作品通过校园网、微信公众号、班级QQ群等向学生和家长推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心理危机,提升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营造健康向上、自强不息的校园心理氛围。

3.举办“护蛋行动”活动。以规定的材料制作保护鸡蛋的装置,将其从固定高度自由坠落而使鸡蛋不破碎,以此加强学生动手的能力和从中感悟生命的脆弱。

八、活动流程

1.2021年5月25日中学生“5·25”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启动仪式。

2.2021年5月25日全面开展生命教育主题班会。

3.2021年5月25日-6月15日以学校为单位制作心理危机应对图文小贴士。

4.2021年6月8日举行“护蛋行动”成果展。

心理健康教案篇10

关键词中学生;考前;心里健康;案例分析

中学生面对大考,尤其是高考或中考,总会有不少的考生会出现紧张和焦虑等心理异常症状。心理异常轻者影响答题准确率,重者会导致心理崩溃而无法正常参考。基于此,调节考前心理是极其必要的。

一、考前焦虑不安

症候群:

进入毕业班的学生,一次一次的练习,一次一次的考试,一次一次的排名,使学生面临疲惫,烦燥,紧张和多种压力,再加上学生的求胜心切,焦虑自然产生。

症结剖析:

(一)伙伴竞争过激型。看到别人学习着急,恐怕超越自己,越是这样想,越觉得自己在知识的掌握程度上有所欠缺,自信心减弱,自卑作祟,整天焦虑不安。

(二)家庭压力型。进入毕业班后家长不能对学生进行辅导,就一味地施加压力,进行各方面的限制,使自己的孩子脱离自由,完全在束缚下生活,而且父母定的目标又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限度的,超之则焦虑。

(三)自我控制能力弱型。突发事件引起心理起伏不定,任何事件不能冷静处理,经常被一些琐碎小事困扰而引起的焦虑。

减压对策:

(1)少攀比。对于伙伴的学习成绩不要过于在意,尤其是看到伙伴比自己强时,千万不要把这种差距放大。应当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来看待与同学的差距。如果自己比别人强,不要骄傲,反之,如果自己比别人差就暗自努力追赶。少想多做是比较现实的。

(2)对于来自家庭的压力,建议考生应和家长沟通,或者让家长与老师沟通。此时老师应提示家长不要给孩子过重的压力,尤其是不能给孩子过高的要求。这就首先要求家长要消除紧张情绪,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不管孩子在模拟考试中的成绩如何,教育他胜不骄、败不馁,不能在责备孩子,以免给孩子施加难以承受的压力。

(3)考生自己要排除外界的干扰,相信自己的水平和实力,同时又要树立心中的大学目标,胆大心细、从容不迫。在临考前的十几天,是考生心情最不稳定的时候,此时考生应放弃与同学间的竞争思想、放弃名次观念。特别是学校停课后,考生容易产生急躁情绪,此时如果感到不想复习,不妨松弛一下,精神得到放松,水平更容易发挥。

二、精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下

症候群:

临考前的学生都要面临背水一战的关键时刻,而这个时刻又是决定一生命运的时刻。为了在考试的独木桥上挤过去,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在耗费着大量精力,也有许多同学会把自己搞得昏昏沉沉,倍感精力不足。殊不知,这样的紧张战术对于应付大考并不能起到积极作用。相反,劳逸结合,调整身心才是知识与成绩达到完美结合的关键。

症结剖析:

从校方来说,压榨式教学是当前全国各地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几乎所有中学生,尤其是高三学生,学校对这些学生往往“特殊照顾”,几乎把一天24小时都为学生安排上了任务。从早上睁眼开始,早自习、早读、课堂训练、课下训练等,紧紧围绕着每个考生。与其说有作息时间不如说没有,因为高三学生着不多只“作”不“息”。从学生自身来说,来自于各方的压力使他们很难踏实的学好某一门功课。比如正在学着数学,而心里可能会想着英语单词还没背过。这样无法静心的学习,其学习效率是极其低下的。

减压对策:

首先,调整作息时间,使之具有规律性。

在大考前,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是十分必要的。同学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去适应学校的作息制度。当然,学习习惯也是因人而异,有的人习惯于早起,因为他们觉得早晨学习效果好;有的人习惯于晚睡,他们认为晚上学习效果好。我个人以为,早晨是人们一天中最清醒、最活跃的时段,这也是我多年工作经验的总结。道理是显而易见的,早晨醒来,身心得到充分的休息,此时的记忆力也是最好的。然而,“打夜战”的同学就不行了,本来已经紧张了一整天了,到了本该困乏的时候,还在继续透支自己的精神和体力,其学习效率又怎能提高呢?其实,学校的作息制度都是比较科学的,同学们应当尽量去适应它,最终形成一种规律。

其次,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并认真执行。

在大考前,有不少人因为考前焦虑而不能静下心来复习。笔者做过调查,有的同学在学习这一科的同时,心里总是想着另一门,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的都学会。总怕自己哪一科会考砸。结果呢?什么都学不好,因为用心不专。对于学生来说,有计划学习要比无计划的盲目学习效果好得多。至少我们有了计划,就相当于有了奋斗目标。这个目标可以是短时间的小目标,也可是长时间的一个大目标。简单的说就是要制定一系列的学习目标,包括周计划和每天的具体计划,甚至应该具体到每个小时,每一分钟都应该干什么。确实,每一门功课都该学,每一科作业都该做,但我们的精力是有限的。只要我们认准一天或一节课要做哪些事,就一门心思的去做,不要想其它,这样才能学得踏实,记得牢固。同时,能一门心思的按计划复习,自然就不想其它的事了,而此前的焦虑心态也会得到缓解。所以,结合合理的作息时间,制定适合自己的、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是培养健康身心,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重要保障。

三、考前悲观,不振作

症候群:

在大考前,有不少同学总会为自己做“最坏的打算”。在学习不能集中时,他们会随意为自己的未来做一些不理想的设计。比如想象着考试严重失利,考一个极糟的分数,然后随着这个思路继续瞎想。从报考志愿的艰难,到升学的困扰,总觉得自己将难过万重山。在这种悲观情绪笼罩下,学习劲头无法振作起来。

症结剖析:

悲观的情绪来自于扭曲的心理态度。其实每个人都有这样一种毛病,总是首先为自己做最坏的打算。这种不切实际的瞎想将会使本来紧张的焦虑心理更加严重。青少年时期正是思想活跃的阶段,这个阶段极容易陷入想象或联想,甚至是空想。空想过后,悲观情绪自然袭来,于是乎,我们便不能再静下心来踏实复习。

减压对策:

首先,不要让悲观围绕自己,应当适时“想入非非”。

在大考前,由于学习压力太大,有些同学常常担心自己的学习成绩不理想。于是,他们整天闷闷不乐,让悲观笼罩自己,对于学是静不下心来。即使是在老师讲课时,也会有这样那个的想法出现在脑海中,精力不能集中,一个个“悲惨结局”接连在大脑中显现。其实,这种悲观情绪更容易让我们难以静心学习,相反,它会让我们时时刻刻提心吊胆。在忧虑中度过,焦虑情绪自然也会加强。因此,克服悲观情绪是缓解焦虑的基础。

笔者做过一个调查,一半多的同学有或轻或重的上课走私现象,大考前这种现象更加严重。也就是说,面对大考,完全把精力集中在学习的同学只是少数。那么,同学们在走私时净想些什么呢?根据调查,笔者发现了一些具体问题。总得来说,多数人考虑的都是自己的未来。也就是给自己的未来勾画一个“蓝图”,这个“蓝图”也因人而异。一般情况下,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往往想得比较悲观。他们天天担心考试时发挥失常,然后考不上理想的大学。相反,学习成绩差的同学却常常“想美事”,他们总是想着临考时突然超常发挥,进而幸运的步入理想的大学。虽然过于悲观和过于乐观都不现实,但是,在缓解考前焦虑方面,“想美事”比想坏事更实用些。这一点事实也可证明,那些成绩差的,整天“想入非非”的同学他们的确考试压力比较小,在他们身上几乎找不到考前焦虑症。基于此,笔者奉劝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千万不要天天让坏事侵染头脑,因为那样会使本来就焦虑的心态更加严重,相反,我们也想一些“美事”,就相当于自我安慰了,这样急躁、焦虑的心态也会趋于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