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滚翻教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4:11:31

前滚翻教案篇1

关键词:类动作共性特征;差异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410(2017)04-0025-03

差异化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从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开展差异性教学活动,以促进每个学生主体性的个性化发展。应该讲,大家在理念上是认同的,对于其对学习所起的积极作用是赞同的,但课堂教学中,该如何具体实施,一线教师存在诸多疑惑。下面以水平二“前滚翻交叉转体180°”一课为例,谈一谈差异化教学在体育课堂中的具w实施。

一、差异化教学案例描述

1.本课的教学基础

三年级学生具有丰富的前滚翻动作体验,能熟练地做出前滚翻成蹲撑动作;同时,对于交叉转体180°动作,能做到转体方向正确,重心稳定。由教材分析可知,该动作是指经前滚翻成交叉蹲撑,再接转体180°而形成的一个组合动作,前滚翻成交叉蹲撑是完成该组合动作的关键。因此,只要学生能在垫上滚翻中,掌握好两叉的时机,并形成交叉蹲撑,学生就能完成前滚翻成交叉蹲撑动作,进而与“转体180°”结合,并做到衔接自然,学生就能掌握前滚翻交叉转体180°动作,达成本课学习目标。

2.案例描述

鉴于以上分析,该课基本部分教学如下。

(1)共同性发展环节

教师提问:“怎样将前滚翻与交叉转体180°进行组合呢?”学生带着问题看教师示范和前滚翻成交叉蹲撑的图示,明确通过“前滚翻成交叉蹲撑”动作可以将两个单个动作进行连接,并知晓空中两叉时机的重要性,在认知上建立概念。

其次,通过刺猬滚(垫上团身滚动)的练习,帮助学生体会两叉动作,在建立动作表象的同时,进而与前滚翻、交叉蹲撑、转体180°结合,形成前滚翻交叉转体180°动作。学练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语言提示,并通过改变滚翻面、变换交叉腿等环境、任务因素,来帮助学生学习,实施差异化教学。

最后,引导学生完成自评互评,5次中至少完成3次算成功(标准:前滚翻、空中交叉腿成交叉蹲撑、转体方向正确)。

(2)独特性发展环节

教师示范两腿开立接前滚翻交叉转体180°动作,引导、启发学生通过改变开始、中间、结束动作等环境、任务因素,来完成多种形式的前滚翻交叉转体180°动作。学练中,教师巡回指导、语言点拨,激励学生勇攀高峰。学生自主尝试,寻找适合自己的动作,积极展示自我。

二、差异化教学案例分析

曾继耘在《关于差异教学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一文中对当代差异教学思想的核心内涵进行了描述,其认为差异教学突出强调了三点:第一,为了差异发展;第二,从差异出发;第三,开展有差异的教学。

本课的教学,以前滚翻交叉转体180°的学习为载体,通过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教学,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长足的发展。笔者认为,本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差异教学思想的核心内涵,具体表现为:

1.为了差异发展

差异发展是人的共同性发展与独特性发展的统一,二者共同构成了学生个体发展的全貌。其中共同性发展主要表现为基础性而非理想性的发展,所反映的是个体发展的最基本要求,是个体发展的“底线”。而人的发展的独特性主要指拓展性或补偿性的发展,是对学生优势发展领域的拓展或对学生弱势领域的补偿。

(1)类动作共性特征的掌握是个体发展的底线

①类动作共性特征的解读

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就形成一类,具有不同属性的事物就分别形成不同的类。运动技能所包含的具体动作很多,分析这个庞大的动作体系,可以发现很多动作具有相同的属性,可以形成具有相同属性(或称之为共性特征)的类动作。具象到前滚翻交叉转体180°上,是以学生已知的“前滚翻成蹲撑”为基础,通过改变前滚翻的落地动作(结束动作变为交叉蹲撑),形成前滚翻交叉蹲撑,再与其他动作进行联结(转体180°),而形成了一个具有特殊动作结构特征的组合动作。该动作具有的特殊动作结构特征为该类动作的共性特征。因为,只有具备该共性特征的动作,才能称之为前滚翻交叉转体180°动作。如单膝跪撑经前滚翻成交叉蹲撑,再接转体180°,虽然在开始动作上有变化,但其所具有的特殊动作结构特征并未发生变化,因此该动作仍然是前滚翻交叉转体180°动作。需要指出的是,类动作,不再指向某一具体的动作,而是被抽象、概念化,并成为具有该类动作共性特征的一类动作的统称。

②类动作共性特征的掌握是个体发展的底线

将同一类动作的共性特征作为该类动作的本质特征来予以把握,有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认识和掌握该类动作的本质特征。更为重要的是,课堂教学中,只有当学生掌握了该共性特征,我们才能说该学生学会了该动作。因此,类动作的共性特征是所有学生所要达到的最基本要求,可以认为是个体发展的底线。

本课在共同性发展环节中,刺猬滚是为了帮助学生体会空中两叉的时机,服务于前滚翻成交叉蹲撑的学习;接下来学生尝试前滚翻成交叉蹲撑,并与转体180°结合,要求两腿空中交叉、成蹲撑、转体方向正确,以此来发展学生的前滚翻交叉转体180°能力。所有的教学都围绕该类动作的共性特征展开,包括评价环节中成功指标的确定,力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达成最基本的要求。

(2)丰富的动作表现形态是个体独特性发展的载体

类动作共性特征的掌握是个体发展的底线,同时,其在不同环境、任务中运用,可以形成难易度不同的多种具体动作,为个体独特性发展提供了载体。

教w中,学生能掌握前滚翻交叉转体180°动作了,但教学并未止步,因为具有该共性特征的动作还有很多,如本课教学中涉及的改变开始、中间、结束动作等,而这些动作的改变,首先其仍然是前滚翻交叉转体180°动作;其次,对于学生进一步掌握前滚翻交叉转体180°动作,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的学生间存在着发展速度的差异,不同的改变,基于学生的已知,难易度是不一样的。学生需要通过自主选择、反复学练、尝试,来进一步拓展优势发展领域或补偿弱势领域,最终形成适合自己的动作,形成个体独特性发展。因此,丰富的动作表现形态为个体的独特性发展提供了载体。

教育的一项基本职责便是兼顾学生共同性发展与独特性发展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差异发展。本课基于前滚翻交叉转体180°的共性特征展开教学,兼顾了学生发展的共同性和独特性,使得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了发展。

2.从差异出发

课堂教学中,学生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两种,一是起点水平上的差异,其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或前提;二是终点水平上的差异,其是差异发展的体现。

(1)起点水平上的差异

本课教学中,由学情分析可知,三年级学生具有丰富的前滚翻动作体验,能熟练地做出前滚翻成蹲撑;同时,对于交叉转体180°动作,能做到转体方向正确,重心稳定。学生在运动技术上虽然具备了这样的基础,但由于在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差异,其在课堂中并非表现为一致性。

案例1:学生a前滚翻翻过去了,但两腿没有在空中交叉,而是顺势成蹲撑动作,再成交叉接转体180°。我上前问道:“你的动作流畅吗?”“哎呀,我忘了,腿应该空中就要交叉!”学生摸着脑袋说道。于是这位学生又翻了一遍,这次交叉时机非常好。正当我要竖起大拇指时,他的转体方向又搞错了,我说道:“转体方向应该向后脚的方向扭开,你转错了。”学生比画着想了想说:“要领我知道,就是滚过之后,突然身体不知往哪转了。”“那你先慢下来,等熟练了再加快速度。”经过我的提醒后,该学生以后的多次练习,都能正确地完成该组合动作。

从案例1可以看出,学生在前滚翻技术上的差异虽然不大,但由于其在认识等方面的差异,依然对运动技术的学习产生了影响,仍然需要教师的提醒、关注,因为学生原有的个体差异是教学活动的起点。

(2)终点水平上的差异

本课教学中,学生在终点水平上的差异是明显的。首先,在共同性发展环节,虽然共同性发展是个体发展的“底线”,但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教师的个别指导,学生在掌握“底线”的发展上亦是不一样的,如教师通过滚翻面的调整,来适应不同差异水平学生的学习,力求在“底线”的发展上体现出动作完成度的由易到难。

其次,在独特性发展环节,由于学生的认知、技能等方面的差异,最后的发展表现为更多的不一致。如有的学生,教师虽然提出了拓展的要求,但其能力较差,依然只能停留在共同性发展的“底线”目标上;而有的学生,则只能在其中的一个方面做出改变;也有学生能在多个方面做出改变。改变的多少,体现了动作稳定度的由易到难,最终表现为学生的差异化发展。

3.开展有差异的教学

开展有差异的教学,意即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并组织灵活的、弹性的、动态生成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主选择、差异共享中,实现个体的差异发展。

newell认为,任何动作的发展都是受个体、环境、任务影响的,任一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影响到技能的形成。为了设计有利于促进“前滚翻交叉转体180°”动作发展的学习活动,我们通过对任务、环境和个体三个主要因素的分析,设计了围绕该动作共性特征的约束矩阵,以及以约束为基础的任务分析表(表1)。

鉴于表1,我们可以变化任务难度来选择许多组合,使得活动的任务与环境因素达到最佳组合。同时,根据学生个体的特征,可以设计适应其发展的身体活动,使得差异化教学成为可能。

如本课在共同性发展环节,虽然围绕个体发展的“底线”进行,但教师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的调整了教学手段。如案例2:女生a能够完成组合动作,但每次都需用手撑垫后才能形成交叉蹲撑,且重心不稳。这是由于滚翻速度不够造成的。我走过去对她说:“我们底下加块垫子,从高处往低处滚,增加滚翻动力试试!”……男生a整套动作非常娴熟。看到这孩子,我喜悦于他的表现,又好奇于他是否还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你做得真棒,还想挑战其他难度吗?”男孩满脸自信:“我要!”我给他底下加了一张垫子说道:“从低处往高处滚,但动作不能变形哦。”两位学生经过数次练习,最终都漂亮地完成了前滚翻交叉转体180°动作,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案例2中,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通过器械面的变化,实施有差异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动作,促进其发展。而这样的组合,在表1中还有很多,如通过改变开始动作(蹬撑顺序、蹬地脚等)来促进学生的独特性发展。如案例3:某位学生大声说道:“老师,我可以同时改变开始动作和中间动作吗?”“当然可以,做给我看看!”他的开始动作是单膝跪地,中间动作两腿先打开再成交叉,整套动作衔接自然,而且滚翻速度非常快。我给了他一个“赞”,并继续引导道:“将脚与手之间的距离拉开,试试看,如何?”

案例3的学生,其在“蹬地脚”“空中两叉”同时做出改变的情况下,依然能完成动作,非常棒。针对其滚翻速度快的特点(滚翻动力来源足),教师有针对性的提出改变“蹬地点和支撑点远近关系”的要求,促进其进一步的发展。

以约束为基础的任务分析,为教学提供了一个素材库,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灵活地、弹性地、动态生成有差异的教学活动,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结语

体育教学虽然面对的是多个不同基础的个体,但他们都具有这个年龄段个体所共有的发展特征,因此,只有教学内容既能满足这个年龄段学生共同发展的需要,又能满足虽处于同一发展阶段却有着不同发展基础的个体的需要,才能实现差异化的教学。本课将前滚翻交叉转体180°的共性特征作为教学内容,正符合这样的要求。更为重要的是,本课的教学是值得肯定的一次差异化教学尝试,因为,基于类动作共性特征展开的教学,能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开展有差异的教学,最终达成促进学生差异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前滚翻教案篇2

关键词:教学环境;突变;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410(2016)10-0021-02

体育课堂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是在空旷的室外运动场上进行的。周边的物理环境、上课的体育器材设施以及课中学生的心理变化,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体育课堂的正常教学。

一、天气突变,及时改变教学内容

案例描述:教学内容为前滚翻。课前教师与体育骨干将场地布置妥当,随着课程的进展,天气突然起了风,而且是越刮越大,小垫子满场飞,根本无法练习前滚翻。

应对策略:教师立刻集结回收垫子,改前滚翻课为“抗洪抢险接力跑游戏”。模拟顶风运送沙袋(小垫子)抗洪抢险情景,培养学生身负器材抗阻力奔跑的能力以及爱国主义精神。分成四个小组,每组八人,每人一个小垫子,背负小垫子顶风跑20米折返,以此类推,先完成的小组获胜。

评析反思:(1)教师必须具备随机应变的教学能力。本案例,没有经验的老师,也许会安排学生继续练习前滚翻,想办法让学生压住垫子。但是练习效果会大打折扣,还会因为风大造成学生迷眼睛,垫子刮跑,在地上滚翻等情况。为此,及时根据教学环境的改变而变通教学内容是良好的决策。(2)教师日常做好可能突发的环境变化的教学预案,设计好多套应对措施。例如本案,教师还可以设计顶小垫子跑、拉着小垫子跑、用小垫子运送伤员等练习。变不利的气候环境为可利用的教学环境,顺利完成教学。

二、畏难情绪,及时改变教学条件

案例描述:教学内容为女生山羊“分腿腾越”。这节课是第二次课,在第一次课,助跑跳起撑羊的基础上,越过山羊。准备活动过后,我首先做了一个标准的“分腿腾越”示范,然后和体委站在山羊前侧方保护,让学生依次越过。1分钟过去了,2分钟过去了……任凭我如何鼓励,如何示范,学生竟然没有一个敢跳的。顿时我的教学陷入尴尬境地。

应对策略:教师迅速集结学生,亲切询问大家为啥不敢跳,“我害怕,我胆小,山羊太高了”……于是我把山羊的高度由120厘米,降低到90厘米.原来的庞然大物,瞬间变矮了许多,胆子大的学生跃跃欲试,首先成功越过去,接着在互相鼓励下全班都越过去了。跳过几次后,我及时上升高度,我首先做了一个拉远跳板的完美跳越过羊动作,稳稳地落在垫子上,模仿奥运会体操运动员做了一个漂亮的举手展示,顿时掌声响起。在我的动作感召下以及同学们的鼓励加油下,当堂95%的学生跳过了标准高度的山羊。

评析反思:(1)本案例的教学硬环境――山羊,是困扰教学的关键。体育教师必须掌握体育器材的特性和锻炼价值,让学生心理上没有恐惧感(特别是第一堂课),建议上体操类课程时,适当降低器材的高度宽度等,逐渐引导学习,切忌让“高大上”的器材“吓到”学生。(2)教师平时多加强自身体育技术技能的功底练习,提高运动技能。本案例,笔者的一个完美的示范,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体育教师身怀绝技的教学艺术魅力是体育教学环境中必不可少的社会心理环境因素之一,它将是事关课堂教学质量的助燃剂和催化剂。

三、“吃不饱吃不了”,及时改变教学手段

案例描述:教学内容男生“鱼跃前滚翻”。本次课的学习任务是在第一次课的基础上越过低障碍物的鱼跃前滚翻,分四个小组,每个小组学生越过跳箱帽的练习。我巡回指导纠正,发现素质好、胆子大的学生越过跳箱帽非常容易,而有些胆子小的学生还不敢越过跳箱帽,造成了“吃不饱吃不了”的教学现状。

应对策略:我迅速集结学生,按照学习情况和运动能力,把学生分成无障碍物的鱼跃前滚翻练习、越过一个跳箱帽的鱼跃前滚翻练习、越过两个跳箱帽的鱼跃前滚翻练习和越过学生横拉与髋部齐高的校服牵拉的鱼跃前滚翻练习的新四个小组,学生可以随着技术的提高逐步挑战更高的高度。我边指导边示范,跃起的高度不比学生差,将课推向了高潮。结果本来需要四次课才能达到的学习目标,第二次课就完成了。

评析反思:(1)创设激发学生练习兴趣的教学场景非产关键。本案例,笔者及时发现学生练习的差异,立即采取分层教学法,分别创设不同高度的练习情境,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练习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动作的差异点,及时、科学、正确调整教学手段,艺术布置练习的学习环境。(2)一线教师必须平时多钻研教材教法,领会各项运动技术的教材重难点和教学的重难点,才能在课堂上从容面对教学环境的突况,得心应手地展开教学。

四、外界干扰,及时改变教学组织

案例描述:教学内容八年级复习校园特色操,准备参加校园健身操大赛。上课伊始,我站在领操台上集体纠正练习动作。不多时,陆陆续续,操场上多了好多班级。口令声、音乐声、口号声,声声入耳。严重干扰了我的正常教操。

前滚翻教案篇3

一、学习目标:激发运动兴趣,提高奔跑能力,培养见义勇为的精神

案例一:《见义勇为捉小偷》。

1.教师向学生讲解见义勇为捉小偷的动人故事,以故事导入练习。2.扮演角色练习:把班级里耐力跑水平较高的学生分在一组,扮演“小偷”其他同学扮演见义勇为的好少年。3.活动方法:“小偷”跑离15秒后,好少年开始“追捕”,路线不限。4.活动要求:必须确保安全,不影响其他班级上课。5.激励方法:在10分钟内将“小偷”全部捉获为胜。

评析:以上是一个耐力跑的教学片段。教师以创设“见义勇为捉小偷”为情景,开展耐力跑的游戏性活动,改变平时的计圈跑、定时跑的形式,克服单调枯燥的教学组织形式,从而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并通过情景教学达到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目的。

二、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

(一)了解学生已有经验,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

案例二:前滚翻学习

1.教师在开始教学时,问学生在生活中我们可能会应用哪些滚翻。学生可能有几十种不同的回答,如摔倒时、躲避危险时、游戏时、身上着火时、从山坡上滚下时等等。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答案,从而认识滚翻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意义。2.然后,教师选择了几种会运用到前滚翻的情境让学生尝试练习,并要求找出身体采用什么样的姿态容易进行滚翻动作。3.让学生了解滚翻动作技术的结构,不断启发学生滚翻过程中快速团身滚动的意识,有些学生还可能发现在不同的情境中滚翻的动作是有差异的。

评析:在学习前滚翻动作时教师把动作要领告诉学生,然后进行示范,这是以往所有的体育课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也采用依样画葫芦的办法来学习如何进行滚翻,并以老师讲的要领为标准。这样的学习,学生只会机械地模仿,学习索然无味。而这一节课则采用了不一样的做法。教师精心设计一个滚翻动作在生活中运用的情境,让学生从生活中找答案,把体育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直接体验,让知识内化,让学生感到“体育就在身边”、“生活到处有体育”,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滚翻动作的知识、技术、技能,促进学生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进而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创设合作探究情境

在一些教材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尽量使教学内容保持一定的思维价值,促使学生被动地去“主动”思考,推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必须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讲究方法的灵活性。如果教学总是沿着教师指出的确定前提出发,经过合乎规定的学习过程,再得出确定的结论,势必造成学生思维的直线性,妨碍了学生思维品质的优化。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更多自主的空间,鼓励学生合作探究。

(三)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地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或教师设置一些特定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质疑,产生探究的欲望,主动去发现问题。如在教直道快速跑时,先让学生回想在数学课中所学到的直线知识,再设计直线和非直线的两种路线,让学生发现两种路线距离的长短和消耗体力大小,使学生从中悟出直道跑时路线一定要跑得直的道理。

(四)创设困难磨练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景和提高要求,加大困难度等方法,让学生承受一定的生理、心理负荷,来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勇敢顽强、努力拼搏的精神是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目标之一,但在一些特定的条件下,反而造成某些过于自信的人不愿直面挫折,不敢接受失败的心理,因而也往往采取更为冒险的行为,将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如果任其这样继续下去,会引起心理扭曲,造成肢体伤害,这时教师可以帮助他们认真分析原因,潜心锻炼,或许可以取得更大的成功。

(五)创设评价情境

在教学中注意创设外在和内在的评价情境,及时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质量,如在进行排球教学活动时,针对某个学生的学习认知活动进行评价时,让同班同学参与评价(外在评价),通过多元化参与式评价,可以查明学生在掌握一定知识、技能和技巧以及智力活动与实际活动方面的进步,学生的努力程度和实际学习结果,也可以学生本人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内在评价),来分析取得成绩的主观因素。通过内外评价,不仅可以真实地反映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分析能力。

三、创设体育游戏教学情景

“体育游戏”教学法就是利用体育游戏的趣味性、普及性、竞争性、娱乐性、智能性和知识性等特点,将体育游戏运用于体育教学中,使学生在和谐的气氛里从事体育锻炼,并成为学生乐于接受的娱乐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快乐体育思想在教学中的不断推行,将“体育游戏”教学法运用于排球技术教学,一方面适合排球运动起源于游戏的本质;其次它适应了当前体育课程改革中强调“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整体健康为课程目标,淡化运动技术和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另一方面也符合了快乐体育思想的基本内涵,即:强调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情感教学心理学原理的实践应用》.卢家楣.上海教育出版社.

[2]《人际关系心理学》.郑全全,俞国良.人民教育出版社.

[3]《心理学》.张世富.人民体育出版社.

[4]《理清观念明确方向》,《体育教学》.编辑部.体育教学,200.

前滚翻教案篇4

关键词:心理障碍;教学方法;鱼跃前滚翻

一、学生在学习鱼跃前滚翻过程中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1)学生对鱼跃前滚翻动作的认识不足。学生对于该动作基本理论知识的认知不全面,从而在学习中会觉得动作复杂,不自信的意识导致其不能正确认识自身的条件,继而产生心理障碍,害怕进行动作。

(2)保护措施不够充分。在动作教学过程中,能够提供有效全面的安全保护措施,有利于学生更好更快地进行学习,也帮助学生正确地掌握动作。同时,能够增强学生的信心。但由于鱼跃前滚翻这个动作本身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在教学的同时提供全方位的保护,难度是相当大的。面对存在的保护措施不够到位等问题,学生心里不可避免地产生害怕等心理障碍。

(3)教师严格的教学要求。在教学上一些教师往往片面地提升要求,对学生造成心理压力。另外,教师一味地要求学生加快完成其教学要求,忽略了某些学习能力薄弱的学生,从而导致教学要求超出了部分学生承受范围,致使他们出现负面情绪,并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同时也使学生因基础功不牢固,不能顺利衔接动作,进而对动作的学习产生抵触、害怕等心理障碍。

二、有效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的方法

(1)掌握鱼跃前滚翻基础理论知识。进行鱼跃前滚翻的教学前,教师要做好详细的教学备案,把动作进行合理的分解。针对每一个分解动作,教师要进行全面、形象的讲解,从易到难,腾空的动作从低层次到高层次,逐步指导学生掌握好动作的要诀,让学生不断进行练习,熟练掌握每一个基础动作,最后完成整个动作。动作分解教学具体可分为如下步骤:①让学生在原地上练习垂直向上的动作,从最简单的动作来放松学生的情绪。②让学生练习双臂远撑前滚翻,练习的同时让学生相互之间讲述体会,并将要注意的问题提出来,进行交流。③腾空动作的练习由低位向高位逐步推进,以帮助学生克服腾空产生的恐惧心理。④让学生在教师指定的教学场所上练习起跳动作,使身心逐渐适应动作要求。⑤在教师的保护下完整进行鱼跃前滚翻动作,找出完成该动作的难点在哪里,以便教师帮助克服解决。⑥教师给学生讲解保护措施、注意事项,然后进行分组好练习动作。不仅有效营造了团结互助、互相关心的和谐氛围,而且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应从传统的鱼跃前滚翻教学认知里脱离出来,改变思路。通过改变环境条件(利用一些垫子作为障碍物),比如撤掉障碍物等,引导学生跃过障碍把前翻滚的动作完成到位。同时,利用这种创新型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认识到鱼跃前滚翻并不是特定的、竞技的规则化动作,以此逐步推进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有效激发学生的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及时给予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情绪动向,通过表扬、鼓励等方式暗示学生,增强其自信心,保证整个学习氛围处于轻松愉快的状态;还要大力营造学生之间团结互助、相互关心的和谐氛围。

三、结语

鱼跃前翻滚教学的重难点就是如何让学生克服内心的恐惧。这要求教师以全新的视角,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教学思路。教师通过改变教学方式,再让学生对教师设定好的基本动作不断进行练习,熟练掌握每一个基本动作。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地运用教学技巧,引导学生学习,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完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彬.浅析体操教学中学生的心理障碍成因及解决方法[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2,(4):25―26.

前滚翻教案篇5

一、从学与教的实际情况出发——循序渐进

体育教学中,一切都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生原有的体育知识技能情况进行教学,在全面掌握学情的基础上考虑学与教起点,才能实现学生的有意义学习。循序渐进学习的本质是从简到繁,从易到难,让学生一步一步走,使学生更能掌握动作技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案例《后滚翻》教学讨论:

兼职体育教师:×老师,今天我上三年级体育课,内容是后滚翻,用的是你教我的教法,可教学效果不理想,不知为什么?

专职体育教师:那你有没有在教后滚翻时,先复习前滚翻,了解一下学习前滚翻的情况,看学生掌握的如何?如果学生前滚翻掌握的不好,后滚翻就可能学不好。

兼职体育教师:没有,那我再试试!

事后了解,原来班级学生还没有学过前滚翻,所以后滚翻教学效果不好。

只要教师对学情的充分了解和运动动作技能形成规律的掌握,就能以学为中心,找准学与教的起点,有的放矢地采取教的方式方法,促进学与教的有效性。

二、在教的起点上找到学生学的起点——教学相长

体育教学中,学生都有非常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种心理态势,把教与学的起点放在教会和引导学生会学的上面,举一反三,拓展运用能力,发展创新思维。

案例《游戏:钻山洞》教学片段:

师:今天我们做游戏:钻山洞,你们愿意做吗?

生:“不愿意!”“原来做过了!”“没劲!”……

师:那今天我们先练习一次,让我看看老师教的方法以及你们学得怎么样,然后pK一下,能想出跟老师不一样的钻山洞的游戏方法和规则吗?

生:好!大家在热烈地讨论着……

师:下面请各小组表演汇报!

生:“老师,你看我们做的‘钻山洞’是圆形的!”“我们在钻‘汽车山洞’”……

教师在教会学生一种“钻山洞”的游戏方法、规则基础上,以教导学,然后启发激励学生自由组合设计,要求各小组创编出新的游戏方法。结果出人意料,学生发挥小组合作的智慧,想出了十几种新的方法,学习起来兴致盎然,学生的思维、运用知识能力大为提高,体现了教学相长的思想。

三、在学生学的起点上发现教的起点——以学促教

体育教学中,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都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当学生已经能够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进行练习时,就要让他们自己去学习活动,然后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中随机生成的问题为起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使传统体育教学教在前、学在后的思维习惯,变为学在前、教在后,“以学促教”,教是对学的进一步提升。

案例《原地正面投掷》教学片段:

师:今天我们学习原地正面投掷纸球。你能用自己的方法投得比别人远吗?同时活动时散开,投时不对准别人,注意安全……

生:哇!只看见投的方法五花八门,有投、抛、抡等……

师:你能学学伙伴的新方法,把纸球投得更远吗?

生:“好”!

快乐地找自己的伙伴,交流模仿。“手用点力”“手挥快一点”……

师:老师想学你们的好方法,示范投掷的几种动作,请你们评价一下,哪一种投掷的方法好?

生:“第一种好!”“第三种好!”……

遵循“先学后教”的策略:第一学生先学,但这个“先学”不是师一声令下,学生四散胡闹。要考虑到:(1)改造投掷物(纸球、布球等),激发兴趣。(2)活动前向学生提问题:你能用自己的方法投得比别人远吗?(3)活动的安全。学生边思考问题,边散开活动。学生的练习方法多种多样,方向距离各不相同。在惊叹学生的想象创造力的同时,老师要细心观察,发现课堂中生成的情况,考虑针对性的教学策略。第二同伴互教。自找伙伴练习,学别人的好方法,发挥兵教兵的作用;请好的同学表演,评价模仿,挖掘学生集体智慧。第三教师教,针对学生投掷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讲解示范几种主要的掷远方法,正误对比,让学生分析判断采用哪种掷远方法取得的效果最好,使学生有选择性的学。

通过对以上几个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必须熟悉学习起点,动态地分析钻研教材,围绕教材的重难点来设计展开教学流程,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把握好学习起点可以使教学起点更有针对性,有效克服教学中的浅层性、无效和低效问题。体育课堂有效学与教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学习起点和课堂的教学起点之上,并使两者完美的结合,最终找到教与学的平衡点。

前滚翻教案篇6

一、目标追求

提出一个富有吸引力、具体的奋斗目标,组织大家去追求。该目标可以是建议性的、探索性的,也可以是创新性的。如,中学女生体育课难上,一位老教师在每学期期末的体育课理论试题中总要出一道这样的题目:假如你是体育教师,将如何设计一堂生动活泼的女生课?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想象,提出了许多新奇有趣的方案,大大启发开拓教师的思路,从而使女生体育课有了特色。

二、发现引导

创新贵在发现,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创新萌芽,把他们的随意创新转变为有意创新。学生经常自发开展游戏创新活动,教师要做有心人,细心观察,发现肯定,热情支持,积极引导,精心培育。如在小场地开展投掷垒球(或沙包)教学有困难时,可以把儿童玩纸炮的游戏引入课堂,引导学生手执一张对折成对角的牛皮纸当“弹”,练习上步投掷,助跑就用原地高抬腿跑来代替,由于练习密度大、安全,并且还会发出清脆响亮的啪啪声,学生在“声、形”中越练越有劲。在做完整动作练习时,把牛皮纸揉成团,限制了投出后的飞行远度,减少了危害性,创造性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自动发展

教师主动创造一种宽松、自由、民主、融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经常进行自主锻炼、自我控制、自我管理,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真正做到自觉积极、生动活泼、欢乐愉快,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会得到开发。

四、成功表现

引导学生制定创新的目标,预先设定效果的表现形式,使大家都得到表现自己的机会。如教师在让学生学会前滚翻后,可积极鼓励学生创新多种多样的前滚翻,基础好的学生做出了鱼跃前滚翻、侧手翻接前滚翻,一般的学生翻出了连续的前滚翻、直腿前滚翻,甚至有些学生做出了多人拉手的前滚翻等颇有新意的动作。在教学中,当基本教材完成后,有意识地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做自己最喜欢的、尚需进一步熟练掌握的或者是创新的、自由练习,这对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十分有利。

五、自我实现

前滚翻教案篇7

摘要:通过加强学生的身体练习与思维训练的结合,对改进与提高学生掌握动作的技能进行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加强思维训练,对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发展学生体育锻炼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为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体育教学思维训练探索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活动并不能产生思维成果,他们思维表现更多的是记忆显现性思维。因此,应该充分发挥体育课堂形式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和优点,在体育教学中充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从实际出发,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前滚翻分腿起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复习前滚翻的动作,然后就前滚翻分腿起的动作进行示范和讲解。接下来让学生进行几次练习,结果绝大多数的学生感到完成动作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在结束时,不是站不起来,就是站起来两腿有弯曲。于是我就请学生思考和比较:前滚翻和前滚翻分腿起两个动作完成难易的关键在什么地方。我再借助动作的图解,让学生找出在做两个动作时,身体重心的变化。结果学生发现:前滚翻时,人的身体重心起伏不大,而前滚翻分腿起,人的身体重心有较大的起伏,尤其是在结束姿势时,重心有较明显的提高。然后我再请学生想一想,怎样用已学过的力学的原理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学生的议论,我因势利导地给她们指出两点:一是如何增加一个动力,帮助提高身体重心;二是如何在动作结束时有一个适当降低身体重心的姿势。动力的获得可通过两个方面:一是在动作开始时增加两腿向前蹬地的力量,使身体有较快的向前滚翻的速度;二是在滚翻至身体坐垫时,两手及时靠近胯前推垫获得。两手推垫的时机和位置一定要恰到好处。如果两手推垫过早或位置离身体较远,推垫的结果不是动力,而是一个向后的阻力。如何适当降低动作结束时的身体重心,就要求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做好折体,并加强髋关节的柔韧性练习。经过启发式的讲解,学生对动作的要领加深了理解。然后在练习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肌肉的感受。通过学生间相互观摩指正,最后学生都能很好地完成前滚翻分腿起的动作。

二、培养学生勇敢果断的品质

在进行单杠支撑后回环的教学时,有很多学生在学习中掌握不好动作。这中间除了一些心理上的恐惧感外,主要还是对动作的技术原理不清楚,我就启发学生的思维,想一想物理课中学过的力偶原理。我就用力偶转动的原理来分析支撑后回环的动作原理。两腿积极前摆和上体的主动倒肩是力偶中的一对方向相反的力。腹部贴杠是身体在回环的过程中有一个支撑点。在动作练习时,如回环力量不够,就必须做好两腿经后摆后的有力前摆和上体的积极主动的倒肩。如在回环时,身体落下,就必须掌握两腿经向后预摆后腹部要及时贴杠。然后在学生练习时,要求他们先想一想教师的示范动作和动作的要领,再接下来做动作。我加强对学生练习的保护与帮助,并及时用简短的语言提醒形学生,如“摆、贴、倒、抬、翻”。这样学生在学习中能较快掌握动作要领,并且进一步改进动作。原来一些存有恐惧心理的学生,看到其他学生能顺利完成动作,对他本人也是一种促进,我就及时鼓励他们大胆去做,特别注意要做好保护和帮助。在他们动作完成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勇敢果断的品质。

三、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

在进行原地双手头上投掷实心球(以下简称投实心球)时,发现不少学生存在着实心球飞行的抛物线太平、不能运用全身的力量进行投掷等现象。针对高中学生的实际,在理论课的教学中讲解斜抛运动原理。根据斜抛运动的远度公式决定实心球投掷远度的主要因素是投出手的初速度和出手的角度。我首先请学生思考一下,从持球的预备姿势开始到球出手这一段工作距离内,影响出手的初速度的因素是哪几个方面。学生经过讨论分析得出的结论:必须给实心球一个最大的作用力,产生一个最大的加速度。而加速度又受工作距离和工作时间的影响,它与工作距离成正比,与工作时间的平方成反比。由于人的生理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作距离,这就告诉我们,在身体充分做好持球预备姿势(超越器械)后,一定要加快挥臂的速度,只有充分运用自下而上的发力,缩短用力时间,才能提高投实心球的初速度。其次我给学生简要讲述投实心球的出手角度问题。根据斜抛运动的远度公式看,出手角度α为45°时,投掷远度S最大,但出手点和落点必须要在同一水平面上。在实心球投掷中,实心球的出手点高而落点低,出手点与落点的连线与水平线之间有一个夹角β,通常叫地斜角,它与投掷的远度成反比。因此,实际上实心球投掷的出手角度不是45°,而是45°-1/2β。当学生了解这些道理之后,在实践课时我就要求他们动脑筋做练习,譬如投掷前身体要形成反弓、手臂尽量伸直、蹬地收腹挥臂要快、目视前上方、向前上方投掷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在学生练习时加强个别辅导,提醒他们投掷前颈部要放松等。为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投掷实心球的出手角度和时机,根据他们的身高,在投掷线的前上方设置一条两边有高低的绳子,帮助他们形成较好的投掷角度和时机。在教学实践中我经常针对学生的实际分别要求他们加强力量、柔韧、协调性的练习,进一步体会和提高动作。通过教学学生普遍感到练习时心中有数,效果好。同时也为进行其他的投掷项目教学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力

前滚翻教案篇8

关键词:小学;体操教学;体能素质;微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2410(2017)06-0029-03

小学体操类教材包含支撑、悬垂、滚翻、腾跃等多种形式的内容,对学生多种身体素质的发展能够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当前的小学体操教学除面临“安全”风险的压力,教材本身的特点也影响了课堂运动负荷的安排,使通过本项目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优势不能充分体现。针对这一问题,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在小学体操教学中开展了一系列旨在发展学生体能素质的微创新,力争突破当前小学体操教学面临的困境,为广大同行开展教学提供参考。

一、小学体操教学在发展学生体能素质上出现的常见问题

1.体操教学内容对发展学生某些体能素质存在“先天不足”

小学的体操类教学,着重发展的是学生的身体协调性、灵敏性、柔韧性、空间感觉等能力和素质。对于力量、速度、耐力等身体指标的发展比较欠缺,对于影响心肺功能发育也帮助不大。

另外,在进行体操项目的教学时,由于体操类教学内容具有动作难度大,学生不易掌握的情况,因此容易忽视发展学生体能。在课堂教学时,一个简单的动作需要大量的时间去反复练习,才有可能被学生掌握,所以在进行这些内容的教学时,教师过多地关注学生学习、掌握技能的情况,从而忽视对学生体能素质的发展。

2.体操教学方法的陈旧单一对发展学生体能素质产生“连带效应”

广大的一线体育教师已经充分认识到学生体能素质的下降,大家也在体育课上尽可能地利用“课课练”形式安排一些素质练习。但在体操教学中如何平衡体操技能教学与发展体能素质的关系,在如何让技能教学与素质练习很好地融合方面,不少教师还存在诸多困惑,还在苦苦寻找适宜的方法。根据笔者的走访与观察,很多体育教师在进行体操教学时,主要运用的方法依旧依靠教师的讲解示范、学生的分组练习,学生学习的形式单一、内容枯燥,虽然最后学生掌握了动作,但锻炼的效果很小。

3.体操教学设计的“划片”意识对发展学生体能素质产生分裂行为

当前的体操教学和体能素质锻炼大多数情况都是“两张皮”,而未能将二者之间的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本质联系充分的挖掘出来。体能素质锻炼融合在体操学习之中,既能够达到体操技能学习、掌握和提高的目的,同时也能够通过合理的体操技能练习达到体能素质增强的目的。对此,笔者认为,身体素质练习一方面要能够与不同年龄段学生体能素质发展的敏感期一致,同时还要充分考虑运动技能学习和提高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发展运动技能学习所需要的素质。

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在运动技能的教学上有所欠缺,为教技能而教技能,缺乏为技能学习奠定必要的身体素质基础的意识,这样对运动技能教学效果会有一定的影响。大部分教师在教学时主要的精力都在技术教学上,很少有教师考虑学生体能素质基础,课上也把精力都用在了如何让学生学习动作上,从而忽视与之相关的体能素质。

二、小学体操教学中发展学生体能素质微创新方法

1.整合法微创新

微创新思路:在体操教学中应有针对性地、有重点地发展专项身体素质。在小学体操课专项身体素质练习中,应选择那些简单、有效的训练手段,这些手段必须在动作方向、幅度、速度、肌肉用力的大小、性质与体操动作相类似,选择某些基本技术动作或者将某些基本技术动作编成组。譬如,在侧手翻、手倒立等教学中应加强上肢、肩带、腰背肌力量练习和肩关节的柔韧性练习,通过压肩、转肩、倒立推手、快速侧手翻、快速靠墙摆倒立等的练习有助于提高手翻和头手翻所需要的身体素质。在屈伸起一类动作中,主要发展腹直肌、背阔肌、肱二头肌等肌肉的力量。通过仰卧二头起,悬垂举腿等练习,可促进肌肉的发展。

微创新案例:跪跳起教学。此项动作的技术特点与项目所需主要身体素质是协调、灵敏、力量等体能素质,在教学中可以模仿立定跳远来训练学生的灵敏、协调能力,以及下肢力量。具体教法设计是:

(1)跪立在垫子上,做摆臂压腿提腰练习。目的是让学生模仿立跳动作,从而熟悉跪跳起,发展学生的身体协调素质。

(2)同上练习,学生对面站一名同伴,双手前举,手心向下。练习者做完动作后要求手背去触碰同伴的手心。目的是强化摆臂动作,牢记摆臂位置。

(3)将小垫子横放,学生模仿立跳动作,跳过前面的小垫子。目的是发展学生的下肢力量,提高身体协调灵敏素质。

(4)⑿〉孀邮放,做上面练习,强化提升学生的各项体能素质,为跪跳起练习做好准备。

2.高频法微创新

微创新思路:在体操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形式的变化和创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展学生体能素质。我们可以增加小组分组数量、最大限度提高场地利用率;可以多采用分组活动和分散活动,无器械、无保护帮助任务的同学可以原地徒手练习动作,加大练习密度;可以在教学中合理组织和调动队伍,避免学生过多排队等待和变换队形,减少无用时间,以增加学生活动机会和次数;还可以通过循环练习的方式,发展和提高学生体能素质练习的效率。

微创新案例:前滚翻教学。通过循环练习的形式减少等待时间,增加练习次数,发展学生相关体能素质。具体教法设计:

(1)教师讲解示范前滚翻。

(2)学生集体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3)将学生分成三组,循环练习。

第一站:前滚翻练习;

第二站:发展腿部力量的相关游戏――双脚跳过指定区域;

第三站:发展腰腹力量的素质练习――仰卧起坐。

课堂结束部分,也就是课尾的课课练时间,可以针对五大身体素质,把学生分为五组,定期做相关内容的循环练习。

耐力组:折返跑;

速度组:30米或50米快速跑;

柔韧组:体前屈练习;

灵敏组:在比较小的范围内进行追人或进行钻过“小树林”的游戏;

力量组:可以做蛙跳、蹲起、俯卧撑、全蹲起等练习。

每组练习的数量及次数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和本课的前期运动量灵活掌握。

3.辅助法微创新

微创新思路:在体操教学中有些项目会利用一些器械,如单杠、跳箱或者是肋木、体操凳、绳、杆等。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器械去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例如,在提高速度素质的时候,可以把单杠当把杆,双手把杆,做斜撑快跑、高抬腿跑的练习;弹性橡胶带中间绕过单杠系在练习者腰间,背向站立向前做抗阻高抬腿和后蹬跑练习,提高腿部力量。利用体操器材发展学生的功能性素质,如利用单杠发展学生的悬垂能力;利用双杠发展学生的支撑能力;利用跳马发展学生的腾跃能力。

微创新案例:跳上成正撑,前翻下教学。辅助器材:单杠+拉力绳。在单杠上固定拉力绳进行悬垂等功能性训练,发展学生的胸、肩、腹、背、臀、腿的力量素质。其优点是场地小、器械简单、动作灵活多样,具体教法设计:

(1)悬垂双臂划船运动。单杠上固定长度合适的拉力绳,直臂握拉力绳两端,身体笔直仰卧,与地面成45°,双手如划船姿势缓慢向后,扩胸拉绳至最高点停留1-2秒后,缓慢还原动作。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斜方肌、背阔肌、肱二头肌与三角肌等肌群的力量。

(2)悬垂双腿俯卧撑。单杠上固定长度合适的拉力绳,双脚搭在拉力绳两端,双臂伸直撑于地面,保持俯卧支撑姿势,双臂缓慢屈肘下压身体,大臂与地面约平行,缓慢伸直手臂,还原到初始姿势。目的是发展学生的胸大肌、肱三头肌、三角肌的肌肉力量以及核心肌群的平衡素质。

(3)悬垂双臂单腿前抬下蹲。单杠上固定长度合适的拉力绳,双手分握拉力绳两端,手臂伸直,与地面平行,微抬起一腿悬空,支撑腿固定缓慢下蹲。前抬腿保持伸直状态,蹲到大腿与地面平行,缓慢站起。目的是发展学生的股四头肌、臀大肌等下肢肌群的力量素质。

我们还要注重学生练习的趣味性,充分利用瑞士球、平衡垫、俯卧撑轮、实心球、悬吊袋等吸引学生参加锻炼,让学生了解各种器材的使用方法和锻炼价值,充分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4.组合法微创新

微创新思路:在体操教学中要善于发现体操类项目间的相互关联情况,有目的地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机的整合。例如,在进行前、后滚翻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在做完前、后滚翻练习后,继续向前做跪撑前行,为今后学习跳箱项目做好准备。低年级的学生进行爬行练习时,可以穿行“蝎子爬”,为今后的侧手翻、倒立等项目做铺垫。

微创新案例:前滚翻教学。在进行此项教学时,可以在学生初步掌握动作后,在各组练习的前方3~5米处放置一组小垫子,长度约5米,做完前滚翻练习的同学继续向前走,到小垫子处进行跪撑前行练习。目的是通过跪撑前行的练习,让学生熟悉手臂支撑、屈膝绷脚尖、压膝前送等动作,为今后的跳上成跪撑,跪跳下项目做好准备,同时发展学生的上肢力量,提高身体的协调、灵敏素质。具体教法设计是:

(1)教师讲解示范前滚翻。

(2)学生分组练习前滚翻-跪撑前行5米。

(3)教师指导、检查。

(4)针对学生错误动作进行纠正。

(5)继续分组进行前滚翻-跪撑前行练习。

5.互补法微创新

微创新思路:通过对体操类教学内容的梳理,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地选择可以搭配的游戏、小练习等,既保证教学内容的顺利实施,同时又对体能素质有所锻炼或进行补充,即教学内容与锻炼内容相互补充。在进行爬行、滚翻类的教学时,练习的同时可以搭配“快快跳起来”的小游戏,一是增加运动量,二是发展学生的下肢力量。尽可能做到技术教学、发展体能、全面锻炼身体多举并重。

微创新案例:仰卧推起成桥教学。此项动作主要发展学生的柔韧性、腕、臂、肩带和腰腹的肌肉力量。为了达到教学内容与锻炼内容的互补性,使学生体能得到全面发展,可采用的教法设计:

(1)基本部分的游戏环节设计了“障碍比赛”,该游戏由平衡区、软梯步法区、爬行区、跨跳区组合而成。

平衡区是一段长3~5米的平衡桥;软梯步法区是由5~6米软梯组成;爬行区由6~8块体操垫首尾相接而成;跨跳区是由横放的折叠体操垫组成。通过平衡走、步法灵巧训练、爬行、跨跳组合练习,发展了学生的腰腹及下肢力量,提高了学生的平衡素质和敏捷素质,弥补了主教材“仰卧推起成桥”发展上肢力量的单一性和练习密度较小的不足,对主教材体能素质的发展进行了互补。

(2)结束部分的课课练环节设计了鸭子走练习。该练习不仅发展了学生的下肢力量,同时又使背部紧张的肌群得到积极主动的拉伸放松,实现了教学内容与锻炼内容的互补。

6.追S法微创新

微创新思路:根据本节课体操教学内容所需的体能素质,相应的安排与之相符合的体能素质练习或游戏,即体能素质练习紧紧追随主教材。目的是通过多种练习方式增强学生相关的体能素质,为完成技术动作做好保障。

微创新案例:跳上成跪撑,跪跳下。本课内容所需的体能素质主要有上肢力量、腰腹肌力量。因此本课的辅教材我安排了钻过山洞的游戏,方法是让学生分组成俯卧支撑姿势,臀部高抬,游戏开始后从排头开始钻过山洞,然后迅速跑回将自己的小垫子放到队尾,自己做好俯卧支撑后喊下一名同学的名字,下一名同学按同样方法继续。这个游戏的目的是对本课要发展学生上肢力量、腰腹力量目的的延续,最终达到在技能教学的同时发展学生体能素质。

参考文献:

[1]廖婷,郑伟涛,李丹阳.核心稳定性、功能动作与青少年身体素质表现的相关性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5).

[2]林剑,关于初中生体能发展的几点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5(11).

[3]王建刚.技能教学中“素质练习”有效性的探讨[J].运动,2015(12).

前滚翻教案篇9

关键词:体育教学提问技巧教学质量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课堂提问既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教学时不在于“多问”,而在于“善问”、“巧问”、“活问”。在动态生成型课堂中,我们要不断优化课堂提问的方法、过程、内容、途径,采用科学的课堂提问方式,多角度、多层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实现教与学水融的和谐统一,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一、善问

教师要钻研教材,发掘问题,提问的内容、方法、时机、对象都要有周密的构思,同时还要预想到学生应答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和处理对策。

1.明确目的性

如在讲解“分腿腾越”时,教师应围绕“直臂顶肩推手”这一技术的重点、难点,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只有顶肩才能完成直臂推手的技术动作,要以此为突破口,既要问出所学动作技术的关键处,又要通过讲解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动作技术。

2.吸引注意力

在课堂教学中可采取“问答式”的提问法,吸引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如前滚翻动作,教师可以用圆和方的滚动作比喻进行启发,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得出圆的滚动快而方的不易滚动的原理,使学生从形象的比喻中得到启发,加深对前滚翻低头、收腹、团身动作要领的理解。

3.激发求知欲

如在中长跑教学中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可提问:“为什么长跑后肌肉有酸痛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极点?出现极点后如何消除它?”这样能有效地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探求其中的道理。

二、巧问

“准”即提问要紧扣教学目的,抓住主要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要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前提下,围绕教材的重、难点,设计关键性的提问,突出问题的目的性、趣味性、科学性、启发性、针对性和顺序性。

1.注重目标性

课堂提问应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问题的切入点通常应选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以及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过渡处和容易产生疑问的地方。提问应避免随意性、盲目性和主观性。如初学鱼跃前滚翻时,应在团身前滚翻动作熟练掌握后,再练习远撑前滚翻,然后引出鱼跃前滚翻动作。学习新动作时要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动作要领是什么、区别在哪儿、各有什么特点、如何保护与帮助等。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加深学生对动作要领的理解,从而更好更快地领会、掌握新动作。

2.加强针对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善于设疑,同时还要善于导疑、点疑。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陷入困境或对某个问题发生争执无法深入时,教师要迅速而细心地分析学生成疑的原因,及时以适当的方式点破迷津,并通过巧妙的设疑,突破难点和关键,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如前滚翻分腿起动作要领是什么,应注意哪几点,这样既可以了解学生对所学动作的理解、掌握的程度,又可以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如学生滚翻后无法直腿起,这时我通过滚翻起立接球的方法,引导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滚翻后重心前移的重要性。

3.把握时机性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提问要收到最佳的效果,就必须把握住最佳提问时机。体育课堂是动态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学练的具体情况如动作掌握情况、动作的熟练程度、学生之间的配合等,根据不同的时段出现的问题目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如教学“跳远”时,有学生提出:为什么我助跑的速度比别人快,却跳得近呢?我让他先观察其他同学的动作,然后进行思考和探讨,最后在学生答问的基础上系统归纳,重点讲解:远度与腾空的角度有关系。

这种先问后讲解的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活问

“活”就是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设计出灵活多样的问题。同样一个问题,因学生的素质差异,提问方式应有所不同。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应考虑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

1.问而有情

要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提问思考,教师必须善于用与学生商讨、征求意见和研究的口气发问;要善于鼓励学生与自己一起思考、讨论,甚至争辩。如在投篮示范时,我一时未能投进篮筐,这时我说:你们谁能帮老师找出投不进的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对于学生的回答要虚心倾听,其外在表现为凝神注目、不时点头、不打断学生的回答、不做其他事情、适时给予口语性的回应;对于意外的回答,有的可以说明情况,缓解回答,有的可以暂时回避或者坦率相告,如学生问:“蹲踞式起跑起源于何时?最早的起跑是什么样子?”如果当时无法回答便向学生说:“这个问题以后有空再讨论。”或说:“我记不太清,待查资料后再准确告诉大家。”尽量不挫伤学生的提问积极性。

2.问而有别

考虑到学生体质的个体差异,教师的提问应该关注到全体学生即提出的问题能引发大家的共同讨论与交流意向。因此问题设计必须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就要求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要有一定的层次性与难易度,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使每个学生都有感兴趣、可回答的问题,使全体学生都能通过回答问题而享受到获取新知的欢快和乐趣。

3.问而有谋

提问要灵活运用多种提问方式,注重直问与曲问相结合、正问与反问相结合、明问与暗问相结合,可结合学生学习情况采用对比式提问、上、悬念式提问、探究式提问、联想式提问等加强提问。如跳远和跳高的技术重点都是起跳,在讲解跳远的起跳技术时,可问学生它与跳高的起跳技术结构有什么异同,以此引导学生对重点技术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差异。如技巧中前、后滚翻,单杠中的前、后回环,双杠中的前、后摆挺身下,可用正、反对比式提问。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适时适度,灵活多样的提问,不仅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更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学路漫漫,让我们为学生的发展而“问”,为课堂的有效而“问”,为更好的生成而“问”,让体育课堂“问”得精彩纷呈。

参考文献:

[1]毛振明.体育教学理论问题与案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前滚翻教案篇10

摘要“掌握――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高职体育课堂对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教学中的实验研究,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以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实际教学为案例,通过收集、学习、分析整理体育课实施的合作学习案例,探讨高职体育课开展合作学习的意义,归纳出原因或规律,供广大体育教师能够分享别人成功的经验,以便更好的推动体育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更新观念,改进教育教学行为。并根据体育合作学习的实践活动与结果,对体育教学的具体措施做出相关指导。

关键词合作学习学情分析小组活动

一、高职体育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的意义

(一)关于合作学习理论应用的意义

合作学习主要是依靠小组成员的集体活动,相互协作,共同完成目标。在体育课教学任务中,将学生分成3-4人纳为一组的小组群,组员的成绩是小组成绩的整合,每一节体育课自主学习都要求组员能够与他人沟通与合作,小组共同制定体育活动完成的目标,创造条件,对运动技术的进行练习和领悟,体会运动技术掌握技巧,在小组中承担不同角色,并随学习内容的不同而变化,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学习,达到利益最大化,高质量完成体育教学活动目标,在小组群横向对比,每组成员都期待取得最好成绩。

(二)合作学习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原则

高职体育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是在小组学习的基础上,延伸出其它各种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目的是要改变现有教师为单一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的旧有的学习方式;要采用新的变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模式。体育教师要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评价的分层次性使得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有所进步,尊重学生差异,肯定了学生的缺点与不足,真正确立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二、高职教学中合作学习案例分析

(一)体育教育合作学习中的学情案例分析

以“鱼跃前滚翻”为例,本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复习前滚翻,学习和掌握鱼跃前滚翻。教学重点是提高动作的连贯性、协调性和姿态美;难点在于控制滚翻的方向和动作的连贯性。授课对象为高职大一学生,通过上节课对前滚翻技术的教学,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前滚翻的技巧,能够顺利完成动作。

学情分析:小组成员中,有些成员在动作质量和姿态上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个别组员需要在同伴的帮助下完成动作。

(二)体育教师合作学习中教学策略的实施

针对上面学情,体育教师要在课堂上采用分组练习和集体教学策略。教师要直接引入课堂,示范前滚翻动作,可以让学生进行示范表演,教师和学生代表的优美示范增强动作学习的印象。接下来,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讲解,使学生对动作目标进一步了解,提高动作学习热情,树立信心,完成动作讲解、示范到学习的过程。

体育老师对动作要领学习方法指导,首先,讲解保护与帮助方法并示范。学生分组练习,练习过程中让学生主动思考动作目标如何完成,动作要领怎样做到位。再通过对不同学习程度的同学进行分组,实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采取竞争、比赛的形式激励各组成员完成学习目标,每组成员自觉合作,与其他组别对抗,争取高质量的动作完成。体育教师和动作示范成员巡视辅导并纠正错误动作,教师分卡片指导学生自我评价,分析学生动作。对动作完成的准确性、优美性做出评价,建立高质量的动作标准,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和创新意识,树立新的目标和动机,最后完成整堂课的教学目标。

各组成员根据自己练习程度自主选择练习组别,在练习过程中采取组内互助,组内互评,组间互评的方式,提高动作技术的准确度和姿态美。同时尝到学生在练习中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错误,积极动脑探究合作。同样,在学习其他的体操动作,还可以设立实验组与对照组,对实验组学生实施合作教学,对照组学生常规教学。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讨论、交流,随时讨论体育技能要领,也可以主动向老师请教示范,以实验组为训练模板,提高整个体育课堂动作练习精准性和组员练习提高的积极性。

三、高职体育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实施

高职体育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实施,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体育课堂的教学分组,通过学生的自由组合,加上教师和各组示范员的指导,形成合作学习的目标实现格式。

合作学习过程中体育教师与各组学生、各组成员之间都会形成互动作用模式,形成多边练习、模仿和竞争的关系,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合作精神和能力的发展。

合作学习过程中,体育教师由课堂讲解示范者转变橹傅己托助者,参与到学生竞争评比中。教师教学中将会更加注重观察了解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和性格特点,以求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合理分组教学以提高合作学习的成果。

体操课有很多教学内容和教法本身就蕴含着小组合作的因素,体育老师只要注意挖掘和有意识地运用,就能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在实践中应当尽快地总结、提炼出来,与合作学习理论融合,成为体育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并将小组合作的形式贯穿于日常活动中,经常给学生展示自己优势的机会,为他们实施合作学习奠定平等互赖的基础,促进合作意识合作技能更好地形成与迁移。

参考文献:

[1]何珈.谈合作学习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