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中的心理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3:01:16

管理中的心理学篇1

关键词:管理学;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员工管理

什么是管理学?

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它是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产生的,其目的是:研究在特定的环境下,如何通过合理地组织和配置人、财、物等因素,提高生产力的水平以及实现组织既定目标。

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及动物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心理学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人格、行为和人际关系等许多领域,并尝试解释个体心理机能在社会行为与社会动力中的角色。

其实“管理”是一个很广义的词,它包含的内容有很多。一场运动会,一次演讲比赛,甚至一次考试,都涉及到管理,可以说“管理”无处不在。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以及各个学科的不断发展,学科间相互交叉和渗透也越来越明显,使管理出现了新的特点,从而开始了由“硬”管理向“软”管理转变的时代。即:泰罗的科学管理制梅奥的行为管理学马斯洛的“人本管理”。员工也逐渐由“经济人”向“社会人”转变。

管理活动追求的是通过人的参与而完成组织的既定的目标。因此,为了使人们更积极主动地工作,要将心理学与管理学结合起来,通过了解并满足员工的心理需求,从而激发员工的潜能,提高工作效率。企业员工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只有在充分了解员工心理活动的基础上并通过科学分析总结才能对症下药,使管理工作取得最满意的结果。这就要求管理者必须要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才能为科学的管理提供依据。

当心理学与管理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后,便形成了管理心理学,从而有利于实现最佳的管理。管理心理学属于心理学的范畴,是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应用于管理领域的应用性心理学,在如今的企业员工管理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在21世纪的企业中,只有充分尊重人性,才能充分发挥个性。有效地利用管理心理学,找到适宜的激励措施,建立理想的、非强制的“奖惩体制”,能够使员工从内心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提高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组织意志变为员工自觉积极的行动。

学习研究管理心理学对提高企业效率和员工工作积极性,促进现代化企业制度都将起着积极地推动作用。

首先,企业生产活动需要管理,而管理工作需要运用管理心理学。现代科技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组织结构和生产分工的发展,要求管理者必须精通并运用管理心理学知识去弄清生产、设备与人的关系,科学地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提高人的内在潜力,使设备、设施通过人发挥出更大的潜力和作用,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发挥各个生产环节的积极性,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

其次,现代化的管理需要管理工作者学习掌握管理心理学的知识。作为组织的管理者要将所有人聚集到一起,让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就要求管理者必须学习掌握并了解应用管理心理学知识,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安排他们的工作,使每个人都能各得其所,最大限度地调动整体的积极性。

最后,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管理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发生的原因,通过激励机制,促进并改造行为,提高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那么,如何运用管理心理学知识实现企业的员工管理呢?

第一,管理者自身要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管理者要做到心底坦诚无私,要学会谦虚,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驾驭自己的脾气;擅长用笑容来征服别人,对工作报以感恩的心态;头脑机智变通,学会游刃有余,善于接纳对自己的批评,勇于改正错误;管理者还要能够始终对自己的工作保持自信的心态以及对工作的尽职尽责。

第二,管理者要能够解读下属的心理状态。要注意观察员工的心理,尊重员工的个性,鼓励员工兴趣,能够安抚情绪不稳定的员工;引导工作态度不积极的员工端正态度努力工作,积极诱导不合群的员工融入到企业大家庭里去;管理者还要能够驯化傲慢无礼的下属,对下属的讨好保持谨慎,赏罚分明,多嘉奖任劳任怨的下属。

第三,管理者要与员工心连心。要坚持以人为本,拉近和员工的距离,站在员工的立场考虑问题,经常和员工沟通;用心呵护失意的员工,用感动打工员工的心,批评员工不能声色俱厉,注意减轻员工的心理压力;对下属的冒犯采取宽容的态度,注意采纳员工的建议。

第四,管理者要能够运用自己的权力和魅力领导下属。要坚持是非原则,讲究领导艺术;要寓情于理,情理交融,统筹安排人力资源,人尽其才,合理安排员工工作,相互弥补,讲究配合;管理者还要以身作则,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员工,做到权责分明,分工明确。

管理中的心理学篇2

【关键词】管理心理学档案管理 激励

档案是人类社会各项实践活动的真实记录,是社会的宝贵财富,是人类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档案工作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统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工作从狭义上讲,就是档案业务工作,它是档案室和档案馆围绕档案所进行的一系列业务工作,是利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管理档案,为社会各项事业服务的工作。机关档案工作是机关工作的组成部分,是提高机关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必要条件,是维护机关历史真实面貌的一项重要工作。?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档案工作管理体制,?就要首先重视和研究档案工作人员的心理行为问题。因为人是最基本的生产力,?是社会的主体,?也是档案工作部门的主体。档案管理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档案工作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科学。研究这门科学,有助于建设一支具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档案工作队伍,提高队伍素质,促进档案工作效率提高,从而加速档案管理科学、现代化的进程,同时也是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档案事业的成败关键在人,抓档案工作的切入点是档案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档案管理人员除了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文化业务索质和身体素质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是完成档案管理活动的基本条件和重要保证。

一、档案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心理问题可称为职业倦怠症,又称“职业枯竭症”,它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是上班族在工作的重压之下所体验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尽的感觉,这和肉体的疲倦劳累是不一样的,而是缘自心理的疲乏。据专家介绍,按照国际公认的定义,衡量职业倦怠的三项指标分别为:情绪衰竭、玩世不恭、成就感低落。

(一)档案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的表现特征

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有职业倦怠,第一是看你的情绪是不是衰竭了,第二是看你是不是玩世不恭,第三是看你的成就感是不是低落。职业倦怠会给人带来不良的情绪,而且影响我们的人际关系,影响我们的快乐和工作效率。档案工作是单位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涉及门类广、时间跨度大,相比其他职业,往往更具枯燥性、复杂性、繁琐性。因此,档案工作人员更易产生职业倦怠。笔者调查发现,产生职业倦怠的档案管理人员一般具有以下行为特征:

第一,对档案工作丧失热情,对前途感到无望。情绪烦躁、易怒,对人和事漠不关心。第二,工作态度消极,对档案管理工作没耐心,徽衍了事甚至经常出错,工作责任感减退,?惶惶不可终日。

第三,对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和价值评价下降,工作常常迟到早退,有的甚至开始打算转岗位,后悔选择了档案管理工作,有无力感或降低个人成就感,?消极地评价自己,对前途感到渺茫。

(二)档案管理人员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

1.缺乏成就认可和发展的机会。调查发现,一些单位重业务重发展,却忽视了对档案管理人员的重视。有的单位由于经费的紧张和管理体制问题,档案人员缺少培训、进修的机会,知识落后。档案工作缺乏先进科学的管理模式,个人发展受阻,而同代人却因不乏机会而遥遥领先,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上也体现出不平衡,时间长了,难免有失落感。

2.工作负担过重,缺乏工作自主性。档案管理人员干好档案管理工作不仅需要热情、细心、耐心,还必须有高度的保密意识,还要掌握档案管理的专业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由于任务繁杂,往往缺乏工作自主性。

3.工作内容或职场环境的失衡。面对大量的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鉴定、编目、保管、检索、统计、编研、利用等缺乏自主性的日常工作,经常被动应付,容易引起心理疲劳。

4.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档案记录着一个单位的发展轨迹。档案管理人员使档案具备成为现代信息机构的基础和可能,未来的发展应该是前程灿烂的。但是,现状与未来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尤其是这种差距长期未能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使一部分人对未来的前景产生了怀疑,对档案事业的发展丧失了信心,甚至怀疑自已的未来前途,以致对档案职业失去了兴趣。

二、管理心理学在档案管理中的作用

引进管理心理学对进一步完善档案馆管理,使档案馆管理更加科学化、现代化有着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推进档案馆管理现代化。档案馆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只有通过有效的科学管理,才能更好地实现档案馆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管理心理学是现代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档案馆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调动档案人员的积极性,实现档案馆管理效能化、科学化、现代化将起到积极作用。

2.进一步调动馆员积极性。加强档案馆管理必须着眼于搞好对馆员的管理。档案馆管理的主要对象是馆员,是通过对馆员的管理达到预期的目标。充分调动广大馆员的积极性,是搞好档案管理的关键。

3.有利于科学安排和使用人力资源。长期以来,在强调馆员服从档案馆需要的前提下,往往忽视了工作性质和人的心理差异,在馆员的选拔、考核和培训方面缺乏有力的科学依据,这也是造成一些档案馆馆员素质不高的主要原因。管理心理学在群体心理管理机制中,对个人的气质、性格、能力、需要、动机、态度和价值观等存在的共性及差异性做了深刻的研究和阐述。档案馆领导者应该承认并详细了解、分析这些共性和差异性,更加合理地安排和使用人力资源,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管理中的心理学篇3

abstract:thebaldness,complexity,trivialnessoflibrarymanagementoftenleadstothatmanagementpersonnelaredepressed,theirsenseofachievementisnothigh,andjobburnout.itcanfurthestarouseinitiative,enthusiasmandcreativityofthelibrarianstousethemanagementpsychologyintolibrarymanagement,toimproveworkperformance,perfectandoptimizethelibrarymanagementmechanism.

关键词:管理心理学;图书馆管理;职业倦怠

Keywords:managementpsychology;thelibrarymanagement;careerburnout

中图分类号:G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6-0230-02

0引言

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图书馆管理体制,就要首先重视和研究图书馆员的心理行为问题。因为人是最基本的生产力,是社会的主体,也是图书馆工作部门的主体。图书馆管理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图书馆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科学。研究这门科学,有助于建设一支具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图书馆工作队伍,提高队伍素质,促进图书馆工作效率提高,从而加速图书馆管理科学、现代化的进程,同时也是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图书馆事业的成败关键在人,抓图书馆工作的切入点是图书馆员素质的提高。图书馆员除了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是完成图书馆管理活动的基本条件和重要保证。

1图书馆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图书馆员的职业心理问题可以称为职业倦怠症,又称“职业枯竭症”,它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是上班族在工作上的重压之下所体验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尽的感觉,这和肉体的疲倦劳累是不一样的,而是缘自心理的疲乏。据专家介绍,按照国际公认的定义,衡量职业倦怠的三项指标分别为:情绪衰竭、玩世不恭、成就感低落。

1.1图书馆员职业倦怠的表现特征据《职业倦怠自治手册》,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有职业倦怠,第一是看你的情绪是不是衰竭了,第二是看你是不是玩世不恭,第三是看你成就感是不是低落。职业倦怠总会给人带来不良的情绪,而且影响我们的人际关系,影响我们的快乐和工作效率。图书馆工作是单位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涉及门类广,时间跨度大,相比其他职业,往往更具有枯燥性、复杂性、繁琐性。因此,图书馆员更易产生职业倦怠,笔者调查发现,产生职业倦怠的图书馆员一般具有以下行为特征:第一,对图书馆工作丧失热情,对前途感到无望。情绪烦躁、易怒,对人和事漠不关心。第二,工作态度消极,对图书馆管理工作没耐心,敷衍了事甚至经常出错,工作责任感减退,惶惶不可终日。第三,对图书馆工作的重要特征和价值评价下降,工作常常迟到早退,有的甚至开始打算转岗位,后悔选择了图书馆工作,有无力感或降低个人成就感,消极地评价自己,对前途感到渺茫。

1.2图书馆员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

1.2.1缺乏成就认可和发展的机会调查发现,一些单位重业务、重发展,却忽视了对图书馆员的重视。有的单位由于经费的紧张和管理体制问题,图书馆员缺少培训、进修的机会,知识落后。图书馆缺乏先进科学的管理模式,个人发展受阻,而同代人却因不乏机会而遥遥领先,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上也体现出不平衡,时间久了,难免有失落感。图书馆工作相对于其他职业来说,各项工作环节、操作程序也明显受条例、规则限制,长期跟图书、文献、资料、电脑打交道,工作琐碎、单调、枯燥、重复性较强,缺乏新鲜感,缺少机遇和挑战性,个人能力得不到发挥,没有成就感,缺乏认同感。

1.2.2工作负担过重,缺乏工作自主性图书馆员做好图书服务工作不仅需要热情、细心、耐心,还必须有高度的服务意识,还要掌握图书馆的专业知识和文献信息的收集。由于任务繁重,往往缺乏工作自主性。

1.2.3工作内容和职业环境的失衡面对大量的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编目著录、检索、编研、利用等缺乏自主性的日常工作,经常被动应对,容易引起心理疲劳。

1.2.4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轨迹,使图书馆成为现代信息机构的基础和可能,未来的发展应该是前程灿烂的。但是,现状与未来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尤其是这种差距长期未能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使一部分人对未来的前景产生了怀疑,对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丧失了信心,甚至怀疑自己的未来前途,以致对图书馆职业失去了兴趣。

2管理心理学在图书馆中具体运用

管理心理学(managerialpsychology)是把心理学的知识应用于分析、说明、指导管理活动中的个体和群体行为的工业心理学分支,是研究管理过程中人们的心理现象、心理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管理心理学以组织中的人作为特定的研究对象,重点在于对公共经营管理目标的人的系统的研究,以提高效率,在一定的成本控制下,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当今的管理心理学都是以人为本思想为前提的,它有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改善组织结构和领导效率,提高工作生活质量,建立健康文明的人际关系,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发展生产的目的。管理心理学在图书馆中的具体运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满足合理需要需要是产生行为的动力源,满足图书馆员的合理要求是调动图书馆员的积极性的根本途径。图书馆管理者应对图书馆员的需求有一定的了解,图书馆员不仅有物质需求,还有精神方面的需求。人都想成为社会群体中的一员,希望自己能够得到照顾和关心,这是人的社会性需求,人还有包括荣誉、地位、受人注意和人格尊严等内在的自尊需求,人都有想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欲望,这就是自我实现的需求。例如,提高工作地位,实行工作绩效奖励制,不断提高经济收入,建立新的评价体系,调整竞争机制,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经常开展图书馆员的技能竞赛,激发竞争意识等,能使他们的郁闷和疑惑得到及时排除。

2.2激励管理激励管理主要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激励也可以说是调动积极性的过程。通过激励可以使图书馆员充分地发挥其技术和才能,变消极为积极,从而保持工作的有效性和高效性。激励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外在激励,包括福利、晋升、表扬、嘉奖、认可等;二是内在的激励,包括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责任感、荣誉感、胜任感、成就感等。外在的激励虽然能显著提高效率,但不易持久,处理不好有会降低工作情绪;而内在的激励,虽然激励过程需时较长,但一经激励,不仅可提高效率,且能持久。

2.3个人差异管理由于个人经历、智力、体力、成长的环境、工作性质、价值观的不同,从而形成相互间差异。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经验和能力上,且表现在某种情绪因素上,如态度、信念、气质、理想等。对组织讲,个人差异有利有弊。一方面,个人之间的差异,反映了各人的特长和优点,正是创新、解决问题和组织获得成就的动力;另一方面,这种差异反映了各人的缺点和不足,是分歧、矛盾、冲突的起因,影响组织成就,造成办事效率低下。这就要求图书馆管理者,应该了解馆员的差异,并实行不同的管理办法。

2.3.1扬长避短对个人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差异,可以采取一些补救方法。首先对馆员进行培训,并辅以适当的奖惩措施,以增强培训效果;其次是保持个人的心理均衡,使个人对自己与环境都有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以求得个人的成长,促进态度与行为的改善,增强对环境的适应性。

2.3.2合理分工兼顾组合需要与个人专长,使每个人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创造工作成绩。

2.3.3主动疏导对由于个人差异而产生的矛盾和冲突,通常采用或分而治之,或压制、或疏导,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采用不同的策略,但基本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是疏导。

2.4提高组织意识,增强凝聚力要从根本上长久地调动馆员的积极性,必须提高他们热爱图书馆事业和与图书馆事业同呼吸、共命运的组织意识。组织意识是图书馆工作凝聚的“粘结剂”。要使馆员同心协力为图书馆事业的目标奋斗,就需要有一种组织意识把大家凝聚在一起,并把群体的内聚力变成提高工作效率的动力。

2.4.1培养集体意识图书馆的集体意识是“图书馆团队精神”,培养馆员的共同价值观,使每个人都有一种工作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2.4.2相互信任在组织成员之间形成关系稳定,彼此坦诚的文化氛围。

2.4.3团结协作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馆员之间形成相互依赖,休戚与共的团体意识,及求大同、存小异的团结精神,使图书馆各部门成为一个有战斗力的集体。

2.5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优化个人心理、生活和工作的管理图书馆管理者应尽可能突出情感化的管理特色,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组织相关的心理培训和学习,引导馆员正确认识自我,认清自我价值,提高自身心理健康的认识能力和运用心理策略的能力,从而寻求积极的方式对自己的心理、生活和工作进行管理。

参考文献:

[1]水.管理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

[2]户盛忠.管理心理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3]李宝霞.浅谈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倦怠[J].图书与档案管理,2007,(25):258.

[4]熊川武.学校管理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5]戴翠萍,张玲.管理心理学在高校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社会科学论坛,2005(12):1062108.

管理中的心理学篇4

        【关键词】学校管理;心理学;激励

        人们运用科学的原理和方法,遵照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合理组织人力,有效地使用各种资源,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进行的指挥、组织、协调的活动过程就是学校管理。要提高学校管理的效能,除了制订正确的学校管理目标,还要摸清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及其特点,才能管好人、用好人。在学校管理中,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都可以得到广泛的应用。

         一、教师选拔中的心理学应用

        在学校管理中,教师选拔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师选拔要考虑到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客观情况,即工作特点、工作条件、工作环境;另一方面是主观条件,即教师的气质、能力、知识水平和性格特征等。不同的职业对人们的心理品质有着不同的要求,而每一个人所具有的心理品质又是各不同的,人对客观事物的感觉、知觉、思维、评价是不同的,每个人的兴趣、需要、动机、信念、世界观、能力、气质、性格等也是千差万别的。这是由于人的先天素质、后天的生活条件、文化素养、社会实践的不同所造成的。所以在选拔教师时,要考虑到教师这一“特殊”职业所特别需要的某些心理品质。在进行教师选拔时,应根据职业的要求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心理测试,这对教师的选拔具有重要的意义。

        1.性向测试。进行此项测试的目的,在于通过测定个人对某种专业或职业的特殊能力,来判断应测者是否适合于教师行业。当一个人所从事的专业或职业与其性向相符合时,就容易取得较大的成就。

        2.能力测试。进行能力测试的目的,主要是测定个人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应用能力、记忆能力、推理能力、判断能力、想象能力等。被使用者的知识水平、表达能力与其工作的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这对教师这个行业表现得尤为突出。

        (3)兴趣测试。一个人对专业或工作是否有兴趣,对于工作的进展和个人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无数事实表明,一项工作,如果让有兴趣的人来担任,其成效肯定比由没有兴趣的人担任要大得多,高度的兴趣,往往能导致创造性的成就。

        二、教师使用中的心理学运用

        教师的选拔是为了使用,“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目标,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使学校的全体成员,对学校集体的目标产生认同感,形成共识,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群策群力,共同努力使学校目标与各部门及其成员的个体目标融为一体,产生心理合力,从而提高学校管理的效能,即心理认同。这是学校管理中最重要和核心的原则,因为目标具有启动、导向、激励、聚合、评价等作用。但是,学校目标若不能内化为各部门及其成员的个体目标,则这些目标的作用也荡然无存,甚至会起相反的作用。因此搞好学校目标的内化,使各部门及其成员的个体目标与学校目标一致,是值得研究的。要做到这一点,首要根据学校的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目标。目标的要求一定要符合实际,切实可行,若目标的要求过高,给人以高不可攀、无法实现的感觉,就不可能被全体成员认同,就失去了目标的启动、导向作用。若目标要求过低,给人以无需努力、轻而易举的感觉,就失去了目标的激励、聚合的作用。其次要提供各种积极的诱导和榜样,引导学校全体成员认识学校集体目标的正确性、必要性以及与自己的相关性。最后要重视目标的强化工作。就是要根据目标制定出相关的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把目标和制度、准则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个体目标与集体目标尽快地结合起来,合二为一。 

        2.学校教育是通过教师塑造学生的一种社会活动,因而学校管理则是“通过人管理人”的一种反射活动。管理对象的能动性,是教育管理的根本特点之一。充分运用这种能动性,引发师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更好地发挥领导在管理中的指挥、调控作用,是实现科学化管理,提高管理绩效的根本。因此,要提高学校管理效能,就必须贯彻心理参与原则。首先是发挥好各职能部门的管理作用。学校管理者及各职能部门应分工明确,做到有职、有权、有责,各司其职。学校领导不能一手包办,而是尊重他们,帮助他们提高业务的能力和水平。要对他们进行定期考核,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切实做好各自的工作,发挥好他们的作用。其次是发挥好工会、团委等群体组织工作的作用,虚心听取他们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件的决定必须先听取他们的看法,邀请有关的教师一起参加讨论。发挥好这些群体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因此,学校管理者一定要全心全意地把集体所有制成员当成管理的主人。这样就可以提高每个成员的心理参与的意识,同时也有利于形成一个内聚力强的集体,以保证目标的顺利完成。

        3.依据评教系统,进行激励。激励就是指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即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过程。心理激励就是利用人的心理因素来调动其积极性的过程。要提高学校管理的效能就必须贯彻心理激励。因为它可调动学校所有成员的潜在积极性和创造性,出色地去实现既定的目标。激励方式可以分为两种:

        其一,是适当的物质激励。就是把教师的工作质量同奖金挂钩,制定出相应的奖励制度,对工作认真、成绩突出的教师进行物质奖励。而对工作马虎、成绩较差的教师进行适当的处罚,以此来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当然,物质激励要有一定的限度,过多反而会起负面作用。

        其二,是精神激励。就是把教师的工作质量同评比先进、职务晋升、年度考核等结合起来,把思想品德好、业务水平高、工作成绩突出的教师推荐出来,并加以宣传。应该看到,精神激励所产生的作用比物质激励的大,并且持续的时间也较长。另外,在贯彻心理激励原则时,还必须注意激励的时机、激励的对象、激励的程度,只有这样,才能起到激励应有的作用。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而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对于培养和造就我国21世纪的一代新型大学生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因此,我们在高等教育的建设中必须有新的探索,运用心理学理论拓展新思路、探索新模式和新方法。

【参考文献】

[1]殷智红,管理心理学,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4.

管理中的心理学篇5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管理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3.082

1引言

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时代背景下,国内综合国力的逐步提升,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国内的高等教育工作,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制度与相关体制也在探索中不断的完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办好高校教育的关键环节,是完成国家高校教育计划的重要保证。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逐步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硬件设施,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教师队伍,管理过程中能够做到以学生为本,完善相关鼓励与惩罚机制,实现对高校学生文化与生活上的科学管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在不断的探索、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暴露出管理过程忽略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个体差异性以及在有些制度的实施过程中比较生硬,缺少人性化等一系列问题。

2管理心理学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实践运用研究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首要解决学生的思想与行为问题,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引入管理心理学的公平理论,遵循以学生为本,以互信互爱为管理基础,从学生本身发展的角度出发,发自内心的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的内心世界,研究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核心价值观。健全的学生管理制度是学生高尚品德与学习品格的形成的基础保障。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学生的群体心理、把握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内心期望,挖掘学生的个体差异,实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学、系统管理。国内高校在学生管理的实践中,要充分运用学生的群体心理现象,从管理心理学理论出发,建立相应的鼓励、激励机制,激发学生自发学习的兴趣;运用管理心理学期望理论,帮助高校学生建立可实现的学习目标,强化高校学生的就业指导,培养大学生形成优秀的学习品格;同时引入学生个体差异理论、积极心理学理论、人格理论等,重视高校学生个体的学习动机与发展差异,关注与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为高校学生成长环境注入健康向上的积极元素。

3探究管理心理学在实践运用过程中的关键步序

3.1理论调查与综合分析

国内全面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环境背景下,社会家庭培养的学生在个人思想、价值观取向、知识素养与追求目标存在一定的差异。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要以一定的调查数据为理论基础,学生管理工作中深入到学生内部,通过调查问卷、访谈、座谈等途径全面了解高校学生的内心诉求,获取真实的学生成长信息。调查数据是高校实施学生管理工作的第一手资料,针对调查数据的科学分析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成败的关键。高校要高度重视对调查数据的综合分析,在全面、科学的数据分析后,制定学生管理的工作决策与相关措施,实现高校学生的科学管理。

3.2反馈效果与实践引导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效果反馈机制的建立是高校进行学生管理的关键环节,是全面分析学生心理状态、学生学习动机、思想的重要理论依据。通过对学生管理工作反馈效果的分析,把握学生内心的变化状态,建立相适应的反馈机制,充分了解高校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尽可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便利条件。针对在思想与行为上需要纠正的学生,要做好教育疏导工作,引导学生思考努力学习的重要意义,树立爱国主义、形成与社会主流文化发展相契合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实践工作中要高度重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与校园总体发展方向的融合,针对不同的学生的生活状况与自身基础水平,创建出更加适合本校工作与学生个性化并存的学生管理机制,避免在相关制度实施的过程中出现生硬的现象,达到学校管理更加民主、透明、和谐,更加适应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弥补个体存在的差异。高校学生管理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学生学习品格的培养,引导学生具备全局观,以社会需要为学习基础,开展一系列的教育宣传活动,培养高校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优秀人才。

4总结与建议

高校管理工作是高校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提高自身素质和个人修养,展示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客观需要。实践工作中,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要强化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引入管理心理学的理论思维,强化高校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究高校学生管理理念、运行机制、反馈机制、管理方法与评价标准的全面改革与创新,培养高校学生具备优秀的学习品格,为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输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皮晓媛.管理心理学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5):128-129.

[2]贺剑锋,杨继平.运用管理心理学理论指导高校学生管理工作[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S1):248.

[3]谭竺雯.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引入学生参与式管理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8,(33):63-64.

管理中的心理学篇6

职业学校的学生多是升高中落选,而且父母是外来务工人员,或是家庭破裂、父母关系不和。学生在思想和言行上多数不同于同年龄阶段的高中学生,在行为上多有偏差,部分学生在情绪的调控上存在问题。笔者根据自己在职业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和班主任工作中积累的经验,整理出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在中职班主任工作中的几点经验:教育者先接受教育,用自身的心灵成长做示范;营造彼此认可和欣赏的氛围,提升班级正能量;违纪是结果,是对学生错误思维模式的照见和修正的机会;用音乐和转变教师与学生的关注点提升学生的内心能量状态和感受生活的能力。

关键词:

心理学;中职;班级管理

职业学校学生,很多是升高中或重点高中落选的,而且很多来自农村或贫困家庭,或是家庭破裂、父母关系不和。职业学校学生在思想和言行上多数不同于同年龄段高中学生,常常令家长和老师头疼。但归根结底,这些都取决于他们内在的心理现状与发展情况。概括而言,当今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大致表现出如下一些矛盾及特点:独立意识强,行为依赖性也强:参与意识强,行为能力参差不齐:自我意识强,正确处理与集体关系的能力尚待提高:自尊与自卑同在;就业的希望与悲观并存;爱交际,但对朋友定位不准。职业学校学生由于自身的心理特点、特殊的教育环境和剧烈的身心发展,在心理上还存在许多其他的不良现象。比如逆反心理,崇尚主体,纪律松懈,社会和集体责任感欠缺;惰性心理,贪图享受,不尊重他人,自私任性,厌学旷课;从众心理,他们中有的成群结伙抽烟、喝酒,有的有意破坏公物,甚至打群架;攀比心理,在生活上相互攀比,为在同学特别是异性面前炫耀,不顾家庭条件而花钱如流水。笔者在职业学校工作十四年,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九年,当班主任十年,在中职班主任工作中一直尝试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应用其中,经过几年的摸索,不断调整定位和方法,有了一些自己的心得和浅见,与大家探讨。

1教育者的自我教育,用自身的成长带动学生成长

在工作之余,我及时充电,参加心理培训以及个人成长班。在生活中,把在心理学学到的知识用到自己身上,用来发现自己、修炼自己。让自己活得更真实,更精彩。近五年中,我不仅在工作上不断的取得成绩,家庭和谐,儿子带的健康、阳光,同时,把自己的外形也打理的得体而优雅。陪伴学生一年级,二年级到实习的过程中,学生也看到我渐渐变得更加自信,有气质,不断超越自己和绽放,见证了我的成长。亲其师,信其道。先用心理学来成就自己的人生,增加自己的人格魅力,成为看得见的,摸得着的榜样。在每天的接触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常有实习的学生在回来看望我的时候说:“工作以后,这两年在学校学的东西都没什么印象了,就记得在您身上学到的东西。”“我在遇到事情的时候经常会想,如果是班主任,她会怎样做?她会对我说什么?”

2发现美,传递爱,营造彼此认可和欣赏的氛围,提升班级正能量

来到职业学校的学生,多数在家里和学校都很少能得到家长和老师的认可。学生的自我价值感也很低。我每次到班里,有同学默默的为班里做了一些事情,或是主动的给别人一些帮助,甚至有学生今天头发比平时收拾的更整齐我也会在正式或是非正式的场合,总之,是班里有很多人的时候大声的、很认真而具体的说出我看到的那个行为带给我的感受。而得到称赞的学生在一开始即开心又羞涩,好像我说的不是她一样,因为在内心她不相信自己可以是这么美好。可我说的话句句经得起验证,一次、两次、三次,她们内心的那份自卑开始动摇,开始相信自己是美好的。我在班里发起了“发现美,传递爱—班级正能量在传递”的活动,鼓励班里的学生去发现别人值得认可和欣赏的地方,表达出来。一开始没有人响应。让他们说别人的缺点似乎更容易。一次在和班里的一个性格比较孤僻的走读生梅做辅导的过程中,她谈到很喜欢班里一个性格比较开朗的女生玲,欣赏她的自信和洒脱。可是她还不敢主动告诉玲,和她说话。第二天,午读欣赏音乐的时候,玲在下面唱的很开心,我邀请她上台唱,她扭扭捏捏不好意思了,我说:“班里有一个同学一直很欣赏你的自信,尤其是你自信的笑容常常打动着她”玲听了很惊奇,下来一直问我是真的么,还有那个人是谁。到第二天,玲又到我的办公室来很认真的问这件事。我笑而不答,让她谈谈当她听到有人欣赏她的自信时,带给她的感受是什么。玲很认真的说:“我很感谢她能这么关注我,欣赏我,当我知道的时候,我又多了一份自信。”我又问她在班里是否有关注到一个和她接触并不多的同学。她谈到了班里一个在大家看来脾气比较古怪,常常会发脾气的女生荣,玲说:班里同学常常会表达对荣的不满,可是荣一直承受着,坚持着。看到荣,她常常为她在心里打抱不平,同时,因为荣的做到让她觉得没有什么挺不过去的难事。下午,我在班里给玲一段时间,玲在班里分享了她的感受,并在全班面前表达了对荣那份坚持的欣赏和带给自己的触动。大家都看着荣,荣的第一反应是撇着眼说:“不是我”。可是在解散的时候,走到门口时,荣悄悄递给我一块巧克力。她用这样的方式表达了她内心的喜悦。

3违纪是结果,是对学生错误思维模式的照见和修整的机会

利用每一次违纪或是师生、生生之间的冲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盲点和可以被修正的思维模式。当学生纠结在事件中的你错我对的时候,我常常问他们的一句话是:你是要证明你是对的,还是要在你以后的生活中再遇到这样的人际冲突时能更很好的面对和处理。学生也很智慧,都会选后者。一次,班里的一名学生因为和一个任课老师在课堂上争吵起来,我被叫去调节,在班里向任课教师询问了事情的经过后,我把学生叫到教室外面,让老师先继续上课。这名学生在我接班以后这一年里从一开始的抽烟,捣闲话,不和老师打招呼,不爱做值日,到成为劳动委员并得到同学们的认可,并能在和老师迎面而过的时候很热情的和老师打招呼。她已经有了很大的成长。我很平静的询问她是怎样被老师激怒的以及当时的感觉,带领她看到当老师否定她的提议时,她内心感觉是自己整个人都被否定了。通过重组语言,“我被否定了”到“我的一个提议被否定了”把人和事分离。她的情绪平静了许多。之后,我又柔和的问老师是如何被她激怒的。她愣了一下,觉察到自己的语气和表情让老师感觉到不被尊重,她低下了头。然后再问她接下来打算怎么办?她真诚的说要和老师道歉。这时,她之前的愤怒和不满已经没有了。班里劳动委员在一开始工作的时候,我总看见她在干活,可班里的卫生还总是扣分。我把她叫到办公室,问她怎么回事,她说:“我叫她们了,她们都不听。”我轻轻地问她:“别人不听你的话,你认为自己的话值得被别人听吗?”她的头一下低了下去,摇了摇。我带她回到初中的那段经历,她很不接纳那个自己,很讨厌她,当我让她看到那只是一个在家里没有得到安全感,内心没有依靠的小女孩以为自己找到了那个可以依靠的港湾,于是她义无反顾。只是她太单纯,缺乏分辨的能力。听到这劳动委员流泪了,不再讨厌心中的那个小女孩,愿意帮助她。我又帮她在内心做了一个接纳自己的功课。之后,劳动委员也渐渐的越来越敢说话了,学生也不再有人和她故意顶撞了。

4用音乐和转变关注点提升学生内心力量和感受生活的能力

音乐对人的情绪影响很大。曲调欢快、歌词积极向上的音乐可以让人情绪舒畅,愉快,热爱生活;哀伤的曲调,消沉的歌词可以让人情绪低落,丧失生活兴趣。利用积极的音乐和提问,巧妙引导学生关注和感受生活中积极的,正向的地方。第二学期,我早读和午读进班的时候不再针对班里宿舍以及班级卫生出现的问题点评。我拷贝了《我相信》《不要认为自己没有用》《父亲》《相亲相爱一家人》等歌曲以及《世界因我而美丽》《羊皮卷》等很好的文章在早读和午读的时间里和学生一起欣赏好的音乐,一起朗读好的文章。我允许每一个学生以她自己的方式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我也只是全然的体验音乐和文章的美好。也会用以下的几个问题来引导学生的关注点。这几个问题是:

1、今天发生了怎样美好而有趣的事,你的感觉怎样?

2、今天走进教室,你看到,听到,闻到,触摸到什么,你的感觉怎样?

3、你有怎样的行为帮助到自己或是同伴目标达成或是能量提升?

4、今天你做到了什么是你以前做不到的,感觉怎样?

5、明天还可以有的突破是什么?

一两个星期之后,突然我感觉查班的时候所有的同学都按时到了,班里做值日的水平和及时的程度也明显提高。中职学校的学生在成长中遇到了更多的课题,更需要心理上的支持。而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在学校,班主任与学生有着长期的密切接触。一位有着较深厚心理学背景,自我整合良好的班主任,是能够利用班级管理的契机发现并帮助学生平复创伤,整合内在资源,构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正向价值观,促进学生成为内心和谐的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彭琼,积极心理学在中职班级管理中的应用初探[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4,(2):40-41

[2]李慧颖,中职教育合理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究[J].神州(下旬刊),2012,(7):106

管理中的心理学篇7

关键词:班级管理;心理特点;心理学策略

一、何为班级管理

班级是学校开展管理及教学工作的最小单位,而所谓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现代班级管理强调以学生为核心,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这就要求班级的管理者了解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并借助相应的心理策略进行班级管理。而采取相应的心理学策略的前提是了解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二、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学生的初中阶段大约从11、12岁开始到14、15岁结束,这一阶段正处于人生长发育的青春期。所谓青春期是由儿童少年发育到成年的过渡时期,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人的身体和心理以加速度发展和变化。青春期是人精力奔放、智慧焕发时期,有人以“狂飙期”、“危机期”、“心理断乳”期来形容青春期的剧烈变化。处于这一过渡阶段的初中学生的心理现象也是交织矛盾的,主要具有以下几个心理特点。

(一)自我意识高度膨胀。

初中学生希望能尽快进入成人世界,希望尽快摆脱童年时的一切,寻找到一种全新的行为准则,扮演一个全新的社会角色,获得一种全新的社会评价,重新体会人生的意义。因此这一时期又被称为心理断乳期。因此,初中学生容易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倾向,其表现为任性、思考问题总是从自己出发,而在某些事情上又由于父母的溺爱具有某些依赖心理,缺乏独立意识。

(二)叛逆心理。

由于自我意识的高度膨胀,学生就会有叛逆的心理倾向。而这一时期的学生最主要的心理特征也是叛逆心理。叛逆心理是指人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初中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而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产生了叛逆心理,从而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同时,初中学生又敏感自卑,容易产生嫉妒心理。

(三)智力水平迅猛提高而自控能力较差。

思维活跃,对事物的反应能力提高,分析能力、记忆能力增强。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理解能力不断提高,但尚不成熟,缺乏社会经验,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初中生分析鉴别事物的能力和自我控制的能力较低,缺乏计划和布局的头脑。在这个心理矛盾错综复杂,心理发展明显失衡的前提下,自然会有一批学生忘却了自己的身份,不会选择正确的方式而我行我素。

(四)人际交往欲望强烈。

由于自我意识的增强,初中生对于朋友的需要开始膨胀,而和家长开始疏远。同时由于性意识的发展,初中生开始关注自己身体的变化,对异性神秘并好奇,表现出更多的关注,乐于接近异性,甚至对某一个异性若有所思、若有所失,这种关切若得不到控制将引发早恋,造成对学习没有兴趣(厌学)、上课走神,精神恍惚。

三、初中班级管理中的心理学策略

对于初中班级管理,一定要抓住初中生的心理特点,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公平原则。

初中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尊心,所以有争强好胜的心理,而同学们又都各有所长,所以,初中生有时又会有自卑、嫉妒的心理。因此,教师首先要把握公平原则。初中生出去情绪不稳定阶段,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如果学生感到教师在班级管理上没有公平原则,就会产生逆反等心理失衡心理。教师把握了公平原则,就会让所有的同学感到自己受到平等的对待与重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乐于接受班主任的对班主任的管理活动,并主动的参与到班级活动之中。反之,如果学生感到教师偏袒他者,而班级的管理针对自身,那么他就会产生逆反心理,从而产生逆反行为。

(二)表扬原则。

由于学生的自尊心比较强,因此在教学管理活动中,要以鼓励为主。鼓励学生的前提是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要在管理活动中,从细微之处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鼓励学生继续努力。人总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教师还要多组织能发挥学生特长的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初中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已经提高到一定层次,因此,对他者的鼓励,也是激励另一些人的过程。

(三)发挥榜样作用。

列宁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处于心理成长过渡期的初中学生,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具有一定上进心,甚至争抢好胜。同时,处于这一时期的初中生又善于模仿。因此,在班级管理中树立榜样,能激励学生在行动上效而仿之。这一原则首先要求教师要以身作则,要有真诚,坦诚的做人品质。其次,树立的榜样要贴切学生的现实。初中的学生几乎都有喜欢的明星,班主任要因势利导,发掘这些明星的优点,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最后,在学生中树立榜样要体现公平性原则。每个学生几乎都能发掘出优点,因此,树立的榜样可以落实到个人,而是落实到其中的某个优点。这种树立榜样的方式不但起到了激励作用,还起到表扬鼓励的作用。

(四)以情感人,和学生保持良好的沟通。

初中学生由于自我意识的增强,因此希望得到他者的理解、尊重和认同。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还要去了解学生,知道他们心里的需要是什么,他们要表达什么。在日常的班级教学管理中班主任要对学生的行为多一些理解和尊重。初中生对人际交往的欲望比较强烈,同时和家人的关系却比较冷谈,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家长和学生之间没有进行良好的沟通。因此,班主任要真诚地、平等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并在沟通中理解并关心学生,力求教师和学生之间能够相互理解信任。同时,对于学生的合理需要要尽量支持满足。由于初中学生对自身的行为控制能力较差,在遇到学生的不良行为及倾向时,教师要及时通过沟通经行疏导,而不是以管制为主。班主任教师如果以一个管理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会产生逆反的心理,而以良师益友的立场出现,学生在心理上对教师的管理活动支持和认同。

参考文献

[1]张艳红.班级管理中的心理导向[J].安徽教育,1999(2).

[2]闭锦华.心理学原则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浅探[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1).

管理中的心理学篇8

―、积极心理学相关原理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的一场革命,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中的一个新里程碑,是一门从积极角度研究传统心理学研究内容的新兴科学。积极心理学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形成,以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2000年1月发表的论文《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它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幸福,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

积极心理学是建立在积极人格特质的基础上,是以人类的自我管理、自我导向和有适应性的整体为前提理论假设的。积极人格特质主要是通过对个体各种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加以激发和强化,当激发和强化使某种现实能力或潜在能力变成一种习惯性的工作方式时,积极人格特质也就形成了。积极人格有助于个体采取更有效的应对策略,其中引起关注较多的是自我决定论和乐观。积极心理学家认为培养这些特质的最佳方法之一就是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积极心理学在研究视野上摆脱了过分偏重个体层面的缺陷,在关注个体心理研究的同时,强调对群体和社会心理的探讨。另外,在对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原因的认知及其理论假设的建构上,积极心理学强调人的内在积极力量与群体、社会文化等外部环境的共同影响与交互作用。尽管积极心理学者强调个体的心理、人格的良好品质,但仍十分重视社会文化环境,如人种、政治、经济、教育、家庭等因素对个体情绪、人格、心理健康、创造力以及对心理治疗的影响。积极心理学主张个体的意识和经验既可以在环境中得到体现,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环境的影响。

二、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

(一)生源素质下降,自我约束力低下。受招生压力影响,几乎所有中职学校都实行面试注册人学,甚至有些学生连初中都未毕业,思想道德素质、基本生活技能甚至是心理体魄都不健全。这些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集体荣誉感、社会责任感淡薄,法律意识、组织观念不强,组织纪律、道德品质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自我管理能力相当低下。

(二)年龄因素偏小,自我意识强烈。由于中职生大多是15岁~17岁之间的未成年人,正处在由少年走向青年的过渡的叛逆期,独立意识有所增强,有着展示自己才华的冲动,有着向往独立工作的心理渴求。但他们自我管理能力仍然极度缺乏,不仅思想上不成熟,思想不稳定,自我管理意识淡薄,自控能力普遍较差,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同时易冲动,且解决问题的手段过于简单粗暴,致使中职学生管理工作面临新的难题。

(三)社会大环境影响,自制力不强。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各种思潮和价值观都在发生着悄然变化,加之中职生远离了父母的庇护,面对外面的诱惑,缺乏理智的判断和自制力,容易受到腐蚀和侵害。

三、中职学校学生自我管理的现状

(一)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不足。这种不足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没有办法管住或调节自己。比如公开场合紧张的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抵抗不住玩耍的诱惑、抑制不了怒气而大发雷霆大打出手、遭受挫折或打击之后情绪低落沮丧等等。另一种情况是目标太高,学生没有办法达到。维果茨基提出过“最近发展区”的概念,认为学生的目标设定在“最近发展区”内最好,而一些学生对自己的要求远远超出自己的能力所及,因此很难达到。

(二)自我管理在学生管理中的效果不明显。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文化基础差,对学习没兴趣,也没什么目标,更没有养成对学习自我管理的意识,这些直接影响到以后的学习态度,才会导致上课迟到,甚至旷课,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等一些不好的现象。中职学生中普遍存在学习困难甚至是厌学现象,由于学生的厌学情绪,导致在课堂学习时不思进取,不认真听讲,课堂上睡觉、说话、玩手机,迟到旷课现象严重,长期发展下去,学生的学习兴趣转移到其他方面,就可能出现上网打游戏、抽烟、喝酒、打架等违纪现象,进而影响学生的管理工作,增加了学生管理工作难度。

(三)缺少系统的理论支持。面对中职学生管理的挑战,很多学校也在开始不断尝试、摸索新的管理模式,通过各种方式来加强引导学生自我管理,从而到自我教育、自我成长。但也仅仅还是局限在坚持人本主义的原则,没有一个系统的理论支持。

四、积极心理学下的中职学生管理对策

基于积极心理学相关知识和中职学生自我管理的有关现状,笔者就中职学生自我管理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注重中职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积极的人格特质对心理健康起着直接的预防促进作用,有助于个体构建持续的生理、智力及人际等资源,提高主观幸福感,从而为中职学生实现自我管理提供重要的保障。另外积极心理学不仅关注人格问题的解决,更注重潜能开发,注重积极人格力量的激发,强调乐观、自尊、自主性等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作用,这些理念为中职学生自我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二)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中职学生应该积极投身到学校的各种活动和校园生活中去,注重对自己学习生活实践的安排。职业学校的生活与普教的学校生活大不相同,除了必要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外,还有种类繁多的各种课外活动,如各种社团活动、文艺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等,这些活动都是正面的、积极的,也正是中职学生进行自我管理的活动载体,尽量多地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同时通过各种活动来熟悉新环境、接触新人员、建立新的人际关系。

(三)科学规划自己的人生目标。目标是激发人的积极性、产生自觉行为的动力,中职学生正处在富有朝气和理想的时期。很多学生的学习生活缺乏认真的规划和长远的打算,因而,这些学生感到校园生活很是空虚、茫然、枯燥无味,很难从传统的被动接受知识模式转化到以学习自主、生活自理的新要求,从而感动无所适从,这就要求他们积极主动地去规划自己的人生,确定自己的目标。

(四)积极构建中职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中职学生的核心价值观,说到底就是成人成才的根本动力,及决定着成为什么样的人,也决定着中职学生发奋有为,并发挥其成人成才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就要求应用积极心理学有关知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载体,努力抓好中职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提高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五)培养学生积极的未来认识理念。对未来的认识与期盼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个体的现实行动产生重大影响。如果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认识是积极的、准确的,则其现实生活中也表现的十分积极,反之,则是消极的、逃避的、退缩的。因此,明确的生活方向是个体发展内在驱动力,以及个体前行的巨大动力。

五、结语

管理中的心理学篇9

【关键词】心理学;高中;班主任;管理

一、高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一)渴望独立却不够成熟

高中时期是由未成年到成年转变的关键时期,他们渴望独立生活,但是在思想上还是不成熟的,缺乏生活经历和社会经验,在生活上、经济上、思想上对成年人还有很大的依赖。基于这点,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时,一是要尊重高中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培养他们在学习、生活、交际等方面的独立能力,并对他们的合理性建议接纳、鼓励;二是班主任要对高中生进行积极的监督,适度的引导,及时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二)渴望表现自我却过分盲目

高中生往往渴望表现自我,得到他人的认可,自我成就感较强,参加社会活动的需要增强。但是他们在表现自我的时候,容易盲目,过分自我,难以实现心里的预期目标,当目标无法实现的时候,就会产生挫败感。基于这点,班主任应引导高中生正确地评估自己的能力,确定符合实际的目标和期望值,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及时调整,在引导过程中,不能浇灭他们的热情,应适时地肯定他们,鼓励他们,在需要的时候为他们创造条件,在他们成长的路上充当“引路人”的角色。

(三)好奇心、求知欲强烈却不够持久

学生在高中时期心智渐趋成熟,对外界世界和未知知识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但是高中生心理发展还不够成熟,缺乏社会阅历,想法比较单纯,这种好奇心和求之欲望持续性不强,他们往往对新事物、新知识产生的是一时的好奇,当深入学习或反复学习后便觉得索然无味,产生放弃的念头。基于这点,班主任一方面要保护高中生的好奇心和求之欲望,激发他们的创造精神,提高他们判断是非的能力,并引导他们培养专注、专研的精神,对新知识、新事物并不是一时兴起,更需要对新知识、新事物进行探究式学习。

二、班主任管理运用心理学的必要性

(一)家庭教育存在问题

高中生的心理方面存在的很多问题都和他们的家庭环境有关。在现代社会中,家庭环境变得愈加复杂,比较普遍的存在留守教育、异地就读、家庭暴力、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等现象,许多高中生从小就缺少家庭对他们的呵护和关心,另一方面,由于很多学生是独生子女,家庭成员对他们又过分地溺爱,家长成了“包办式”家长,这也不利于高中生的成长,不利于他们独立性的培养。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学生在学校中就表现为不服从学校、老师管理,我行我素。对这部分学生,高中班主任更应该去把握他们的心理,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成长轨道。

(二)网络、媒体带来负面影响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学生接触网络、媒体的机会越来越多,受网络、媒体的影响也越来越早,高中生对网络、媒体中尚未接触过的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而网络、媒体中的信息良莠不齐,高中生缺乏甄别和判断能力,往往容易在一些负面信息中迷失自我,形成非正常的心理及不良的审美观,甚至走向歧途。

(三)学校的教育模式和方法不当

虽然我国对教育方面一直提倡素质教育,也积极地进行各种课程改革,但是受传统模式的影响,学校在教育模式和方法方面还是过分侧重提高学生分数,而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高考的压力之下,高中的教学模式更是如此。高中生在这种“唯分数至上”的教育模式下,容易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使得他们的生活过分的单调、死板,压抑了他们的创造性,一旦在学习成绩方面表现不理想时,就会产生挫败、失去信心、自卑、消极、怠慢等负面心理,甚至对学校、班主任老师的管理产生对抗心理。

三、心理学在高中班主任管理中的具体运用

(一)自信心训练

在高中生群体中存在自信心不足、焦虑、自卑等心理困扰的学生不少,作为班主任应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强化自我成就感。例如可以结合班级文化,鼓励大家“不对自己说不”,可以要求学生每天早上起床后或者睡觉前对着镜子中的自己说“我行,我能行,我一定行”,增强自我支持的心理强度,并在一些班级活动中鼓励大家自我激励、自我欣赏,对困难勇敢地说“不”,还要提倡同学之间互相激励,彼此认同。

(二)意志力训练

处于渐趋成熟阶段的高中生,自我控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由于心理还不够成熟,意志行为的持久性还有待加强,部分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挫折和困难便自我否定、自我放弃,处于相对优越社会、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高中生心理耐挫能力不强。因此,班主任应培养学生“百折不挠”的精神,学习就像一场长跑,要鼓励学生持久学习、专注学习。例如,班主任老师要利用班会及其它各种场合对学生进行“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阳光总在风雨后”、“谁笑到最后谁才是成功者”等思想教育,还可以开展一些意志力锻炼、耐力锻炼的体育活动或游戏在实践中培养高中生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精神。

管理中的心理学篇10

一、管理心理学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组织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和规律的一门学科,主要运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把心理学知识应用于分析解释个体和群体在组织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活动,是工业心理学的一门分支。现代管理心理学多以人本主义思想为前提,马斯洛认为人有不同的需要,并且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不同,动机不同。罗杰斯强调人的自我完善,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所以管理心理学主要从人本身的角度出发,以寻找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的方法。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指在经济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等理论指导下,对企业和组织内外人力资源进行管理并进行有效运用,在满足组织发展需要的同时,为企业带来高额利润,使组织目标实现和员工得到发展。早在1954年,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就在其著作《管理实践》提出了人力资源这一概念,以后随着人才竞争越发激烈,人的因素越发重要,各种关于人力资源的管理理论不断发展,通过有效地人事管理,企业也实现了快速又健康的发展。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主要分为六大模块: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录用、培训与开发、绩效考评、薪酬发放和劳动关系管理。如何在有限的资本条件下,实现最大限度的人力资源开发与运用,是人事管理活动的主要课题。

因为人的作用逐渐被重视,将心理学研究运用于社会活动中的各方面是十分必要的,而科学研究的跨学科化也将这种需要变成了可能。管理心理学与人事管理具有极大的学科交叉性,并且二者都是以在组织管理活动中的人为研究对象,管理心理学偏重于理论解释和预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更注重实践和事实检验。作为管理学分支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应更多地与心理学相结合,符合企业的利益追求,满足员工的发展需要。将管理心理学应用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先要找到二者的重要结合点,进而寻求具体实践方法,这对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二、管理心理学与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结合点

1.个体心理与人力资源管理。员工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土壤,每一个员工保证了企业从生产到销售到售后服务的整条产业链的良性循环。正因为企业离不开它的员工,而每一个员工都是一个有独立思想和不同需要的个体,所以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活动要充分考虑个性心理。管理心理学从个体差异出发,研究人与人不同的复杂心理现象,同时总结出在面对相同或类似的组织情景时,个体心理所具有的一致性和不同个体所具有的相似性。个体心理包括人的需要、动机、能力、性格等心理倾向和特征。最成功的人岗匹配,不是录用最优秀的人,而是让最适合的人在最适合的岗位。一份全面透彻的岗位说明书,可以为人员招聘起到指导作用。另外企业在招聘新员工和岗位轮换时,辅助的心理测验可以作为重要的参考,如霍兰德职业倾向性测验和以荣格性格学说为原理编制的性格测试越来越得到人事部工作人员的青睐。

2.群体心理与人力资源管理。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必然隶属于某个群体,如家庭、班级、学校、工作单位等,企业是其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群体心理是一个群体的成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共有的心理活动。管理心理学对群体心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包括人际关系、群体凝聚力、信息沟通、公平意识和公平敏感性等。尽管个体心理在人事活动中十分重要,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还是致力于对群体的共同管理。另外,个体离不开群体,群体的共同心理往往也反应着群体内大部分个体的共同需要和愿望。与正式群体相比,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更容易忽视非正式群体,由霍桑实验的结果表明,非正式群体时刻影响着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其核心人物往往比正式群体的领导人更具影响力和说服力。如绩效考核时,如果考核标准过于单一,只有某个部门整体考核要求,而在非正式群体内,可能有人超额完成却获得相同的薪酬,那么由此产生的不公平感会显著降低工作效率。如何把握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平衡,是人事工作者必须要考虑到的问题。

3.组织心理与人力资源管理。个体组成了群体,而比群体更加正式的企业形式是组织,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实际上就是在组织中对个体和群体的管理。管理心理学所研究的人的个体心理和群体心理也都是在组织中的特殊存在,而不是社会心理学中的普遍存在。组织心理的研究内容包括组织结构、组织环境、组织变革、组织文化等,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对组织心理有一个良好的认识与应用。以企业文化为例,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与精髓,研究表明,优秀健康的企业文化不仅有利于员工的发展,而且会显著延长企业的寿命。赫茨伯格认为,企业不仅要满足造成员工不满的保健因素,更要尽力创造使员工满意的激励因素,而良好的组织文化意味着和谐公平的工作环境和氛围,这样可以有效减少员工的不满和彼此纠纷,对于企业的劳动关系管理会有极大帮助。

4.领导心理与人力资源管理。领导心理是指企业的领导者在管理企业和组织的过程中所具有的典型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管理心理学研究的领导心理包括领导素质、领导能力、领导方式和领导艺术等。在企业的层次结构中,广大员工是基础,而中高层领导是关键。一个企业的领导方式选择,通常决定了企业的组织形式、集权程度、文化氛围甚至发展空间。人事管理活动往往是由企业中高层来决策、组织和执行的,有效的领导方式是成功人事管理的保证。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活动,要求企业重视领导心理的决定作用,平衡员工与组织的目标并使目标趋向一致,使员工与企业达到双赢。

三、如何将管理心理学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

1.加大研究力度,促进理论的发展与完善。管理心理学从某种层面上来说为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基础,因此必须通过各种实验研究来推动理论本身的进步与完善,而梅奥主持的霍桑实验便是很好的例证。霍桑实验比起其他实验而言更能推动理论的发展的重要之处在于,其实验过程完全是在真实情景之下,而这一点正好符合了管理心理学理论所要求的情境性和适用性,并且霍桑实验对于企业绩效的增加也预示着以管理心理学为基础促进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可能与潜力。

2.管理者要加大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过程的引导。企业领导者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必须加大领导者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推动和引导作用。首先,领导者要树立良好的形象,为企业员工提供行为榜样。海尔集团的首席执行官张瑞敏通过亲手销毁质量有问题的冰箱并且同时带头扣除自己工资的方式,起到了树立形象和规范行为的双重作用,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提供了良好的范本。第二,领导者要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科学的驾驭企业的管理过程。领导者一方面要掌握基本的管理学原理和科学的管理方法,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同时还要加深对于企业和员工的了解,确立适合企业发展和员工进步的战略规划与具体目标,从而科学得把握管理的全过程,进而促进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进步。第三,领导者要采取激励手段,如提高员工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的参与水平等方式,保证员工在人力资源管理环节中的基础性作用,从而增加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工作满意感,促使员工更好地投入到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去。

3.建立反馈机制,加快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一方面许多经典的管理心理学理论如“经济人假设”已经不再适用,一方面企业面临着来自社会环境的许多新的挑战,这就给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发展增加了许多困难。因此从科研的角度而言,研究者必须跟紧时展的潮流,立足于社会环境的变化,转变固有的僵化的观念,将企业实际运营情况反馈到理论的更新过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促进管理心理学理论与人力资源管理在实践水平上的结合。从企业的角度而言,是否给企业带来了利润,才是检验管理心理学应用于企业人事活动是否有效的根本标准。所以要立足于企业发展的实际,检验企业的绩效变化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并分析这些变化是由什么原因带来的。另外可以通过调查员工的工作满意度等方式,从员工本身获得真实的反馈,检验在将理论运用到实际后,是否真正有助于改善员工的工作和心理情况。所以将管理心理学理论运用到企业人事管理实践,要建立研究者、企业、员工三方面的反馈机制,加快信息流动,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效率,加快管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进程。

四、将管理心理学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

将管理心理学应用到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中,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意义,而且可以带来重要的现实和实践意义,更能推进企业员工的不断完善和自我发展。

管理心理学为人力资源六大模块提供了理论基础,并通过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实践来拓宽自身的理论研究。纵观西方管理心理学的三大发展阶段,从古典管理心理学阶段的“经济人”理论到行为管理学阶段的“自我实现人”假设再到现代管理学阶段注重个性发展和人际关系,管理心理学不断深入如何运用心理学来管理人的研究,不断地指导和完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代,人力资源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给管理心理学带来了新的研究课题,管理心理学本身的发展也迫切需要开展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实践。管理心理学在企业人事活动的作用日益显著,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日益亲密。

将管理心理学运用到人力资源管理,实现最大限度的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企业以盈利为目的,任何管理方式都是为了增加经济效益,而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最大化才能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管理心理学对个体、群体、组织和领导的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能够充分增强企业凝聚力,改善领导的管理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潜能,使人力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运用,进而达到甚至超额完成企业的绩效目标,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在足够的经济实力下,企业才能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通过增加就业岗位和投资公益事业等方式,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企业与员工是社会的重要构成部分,员工自身的发展也有利于企业的进步,两者共同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现代管理心理学更注重马斯洛和罗杰斯人本主义思想,主要从人本身的角度出发,将其运用到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有利于增强员工的自我效能感,促进员工的自我发展和人格完善。如今,员工不再是企业中的工作机器,人力资源是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在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的同时,实现员工的自我完善,已不仅仅是企业追求商业利益的手段。人的完善,要求人知道自己生存的价值,努力寻求有意义的人生。员工的身心健康发展,不仅需要提高经济水平,与主观幸福感相关的精神追求也要得到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