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管理可行性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27:02

图书管理可行性分析篇1

【关键词】图书管理系统;设计;可行性;需求

自从有了人类社会,便产生了文字,因此用来记录文字的载体图书也随后应运而生。它的存在记录了从古至今人类历史的演变和发展,成为世界上珍贵的文献资源。而图书馆的功能之一,便是要收集、整理、加工和管理这些珍贵的资源,方便广大的读者阅读使用。图书馆是保存人类知识财富的机构,而保存人类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文化典籍便是图书馆是最古老职能。当今的社会发展迅速,产生的文献数量也同时增长;形式多样,类型复杂,传播速度块,而且部分文献时效性强,使人感觉利用起来十分不容易。如此重要的知识机构没有便捷、快速的管理方法肯定是不行的。随着现今科技的发展,计算机的使用越来越广泛。计算机是一种能够按程序运行自动进行信息处理的现代化智能电子设备,它处理的对象是信息,处理的结果也是信息,因此计算机的最大优点在于它能够迅速的进行信息处理。使用计算机对图书馆的图书信息进行控制管理,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还大大的提高了其数据安全性,因此高效而快速的图书馆管理方法由此而生。

1、可行性分析

1.1技术可行性

进行图书管理系统的开发可利用现在的主流的win7操作系统,操作简捷方便。数据库系统与开发工具也均为microsoft微软公司的microsoftSQLServer2008和microsoftVisualStudio2010,因为同属于一家软件公司所以在兼容性上三者不存在问题。开发语言为C#,不但可以开发基于.net的应用程序,也可以开发基于winForm的程序。所用软件与语言在开发中已被大量应用,技术上都较为成熟,因此系统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1.2经济可行性

(1)投资成本

设计图书馆管理系统可为C/S模式,最终运行需要一台server数据库服务器。现在的计算机购买成本并不高,且设备也可使用原有的设备。

(2)收益

图书馆管理系统可以减少图书馆的各种管理人员,减少了员工工资的开销;数据保存方便安全,可清楚的知道图书去向,防止了图书未归还或丢失时不知道借阅者是谁而无法索赔的情况。

图书管理系统对涉及各种图书管理的行业均有使有价值,通过图书管理系统可大大减轻工作人员查找图书信息的工作量,开发此系统对计算机硬件和软件配置都不需要特别的需要,且开发周期短,故在经济上可行。

1.3操作可行性

如今计算机普及度广,大多数的人都会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且图书管理系统为windows窗体应用程序,操作简单,界面直观易懂,用户能很快的掌握系统使用方法。因此,能简单的对计算机进行操作的人员,对系统稍作了解便可进行自己想要的操作。

2需求分析

2.1用户需求分析

图书馆管理系统的总的设计目标是实现图书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和自动化,实现对图书资料的集中统一的管理。图书管理系统主要实现对图书馆信息的管理,主要功能为用户管理、图书管理、借阅管理、归还管理和查询等。图书管理系统需要满足来自二方面的需求,这二个方面分别是图书借阅用户和图书馆的管理人员。

借阅用户可以通过图书名称、作者的名字、类型和出版社来查询相应的图书信息,此查询可模糊查询也可精确查询。借阅用户可通过账号和密码登录图书管理系统,查看本人当前的借阅情况以及维护部分个人信息(如:修改密码)。同时还能继续馆内图书进行查询。

图书馆管理人员登录系统便可有对图书、用户、借阅和归还进行操作的权限。如借阅时可以通过对当前借阅的图书和借阅用户的用户名的查询来验证信息是否有误,借阅后数据库中产生一条相应的借阅记录;归还时显示借阅信息(如图书编号,图书名,借阅用户编号,借阅用户姓名,借阅日期,是否过期等);根据相应的条件查询借阅信息;对图书和借阅用户进行增删改查的操作等。管理员同样也可以通过图书名称、作者的名字、类型和出版社来查询相应的图书信息。

2.2功能需求分析

(1)首页:为未登录的用户提供图书信息查询,可按条件来查询相应图书。

(2)登录系统:分学生登录与管理员登录两种用户类型。

(3)用户管理:实现用户对账号的管理,可查看账号信息与修改密码,管理员则可以增加、删除和修改学生账号信息。

(4)图书管理:管理员登录后可对图书进行管理,如增加、删除和修改图书信息等。

(5)借阅管理:显示图书基本信息和借阅人基本信息,进行图书借阅操作。

(6)归还管理:图书归库,显示图书信息,借阅人,以及借阅是否过期,过期天数等。

(7)未归还图书查询:管理员可按条件查询当前未归还的图书的记录。

2.3性能需求分析

(1)数据精确度

当进行查询、增加、删除、修改等操作时,须保证输入数据与数据库数据相匹配,从而保证数据的正确率。

(2)安全性

不同的用户类型应有不同的操作权限,来保护系统数据。对与学生用户而言,只有查询图书,查看账户信息,修改当前账户密码的操作,学生是不可随意修改自己的账户信息的,需要联系管理员核实后由管理员修改。只有管理员可以对用户、图书进行操作,图书的借阅与归还也只有经过管理员核实信息后由管理员操作。

(3)模糊查询

查询条件不一定是完整的,这就需要系统能支持模糊查询。当用户输入查询信息后,需要根据当前输入内容,查询符合或部分符合的信息。

2.4可靠性和可用性需求分析

可靠性:系统完成后预计将有大量的学生用此系统此查询相关的图书信息,管理员也将添加大量各类图书的信息,因此对系统的稳定性要求较高。如果系统不能正常工作,便会给使用者带来不便,如果产生了某些损失,很有可能就会导致使用者失去对系统的信任。

可用性:图书管理系统的潜在用户群是各个系的学生具有的身份可能会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对图书管理系统的可操作性和易用性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图书管理系统应能让任何用户除管理员外都不必借助任何操作手册或相关的系统帮助就能顺利地进行各种操作。

小结

我国图书馆自动化的发展起步较晚,从70年代中期开始,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发展初期、单向业务系统阶段和集成系统阶段。进入90年代以来,计算机网络迅速发展,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建成了部级的教育科研计算机网络,并互相连接成国际性网络。而我国计算机网络也日渐成熟,数字数据网可满足多媒体通讯和组建高速计算机通信网的需要,各类专业广域网纷纷建成并投入使用,如教育科研网CeRnet主干网已经连通并投入使用。因此,高校应该注重图书馆的管理系统的设计,给广大使用者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

参考文献:

图书管理可行性分析篇2

abstract:theconstructionandoperationofdigitallibrariesrequireasignificantinvestmentinsupportcosts,anditalsoinvolvesmanycostsoftheproject.Differenttypesofcostplaydifferentroleintheconstructionandoperationofdigitallibraries,andthecorrelationbetweenthemisalsodifferent.therefore,themeasureoftheimportanceofdifferenttypesofcostsandthereasonableallocationofthecostsfordifferenttypesofdigitallibraryhaveagreatsignificanceinthedevelopmentandfundingoftheconservation.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层次分析法;成本衡量

Keywords:digitallibrary;aHp;themeasureofthecost

中图分类号:tp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5-0183-02

1数字图书馆成本衡量的必要性

数字图书馆是运用信息技术对信息进行收集、转换、描述并以数字化形式存取,通过互联网向用户提供服务的信息系统。作为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巨大的高投入、高风险的系统工程,各方面需要很大的投入,既要投入巨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又要花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信息资源及系统等方面的建设管理。因此,数字图书馆建设及运行所需要的巨大投入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个较为突出的困难,也是目前影响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最现实、最突出的问题之一。

综上所述,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我们研究中应该重视的问题是分辨出数字图书馆各个成本的不同以及重要性顺序的不同,以保证在有限的经费条件下经营、掌握好关键性的成本支出,进而保证数字图书馆经济有效地良性发展的问题。为此,有必要对数字图书馆建设和运作中涉及到的各个成本进行重要性区别分析,找出影响数字图书馆建设和运行中至为关键性的成本指标,对这些指标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从而得到这些成本指标与数字图书馆健康运行的量化分析。数字图书馆各个成本重要性的衡量分析,对于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运行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数字图书馆成本的分类

本文按照数字图书馆的构成,包括对数字图书馆的管理、数字资源的建设、数字资源的保存、数字资源的服务、以及人力资源来分析数字图书馆的成本。

2.1数字图书馆的管理成本对数字图书馆的管理强调的是,数字图书馆的技术内容和管理相匹配的问题。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对于数字图书馆的管理也要相应地发展,而管理有与之相对应的管理成本。关于管理成本的分类,如果按照管理对象的不同,可以把数字图书馆的管理成本划分为知识管理成本、用户管理成本、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成本、数字图书馆的战略及标准化管理成本6个方面。

2.2数字资源建设成本数字资源是数字图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方面的费用支出在整个数字图书馆的成本中占很大比例。数字资源建设成本主要包括3方面的内容,即数字化成本,数字资源采购成本以及数字资源的加工处理成本。

2.3数字资源的保存成本主要包括2方面:一是数字资源存储体的成本;二是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成本。

2.4数字资源的服务成本数字资源的服务主要体现在数字资源的整和、、检索、内容提供以及用户管理等。服务成本主要涉及到与服务内容相关的软硬件购置。同时还要考虑到上述软硬件的更新成本。由于微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用户需求的增加,行业之间的竞争等因素,服务器、交换机等设备的硬件可靠性每年都会增长,软硬件的更新速度加快。所以,软硬件设施的更新很重要,这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数字图书馆的实力。除此之外,还必须面对由于电源不正常、操作失误、病毒等所造成的硬件基础设施和软件的基本维护成本。一般来说,软硬件可靠性越高,纠错越难,尤其是发现潜在的错误也越难,从而相应的纠错维护成本也就越高。

2.5人力资源成本数字图书馆对人力资源的要求比传统图书馆的要求高,馆员的数字技能直接影响着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总体来说,人力资源成本的增加不仅体现在对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还体现在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员工的工资及福利也会比传统图书馆员要高。

3层次分析法在数字图书馆成本衡量中的应用

层次分析法是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等人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对复杂问题做出决策的一种新方法。它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根据问题的总目标,以系统的观点,把问题分解成若干因素,并按其支配关系构成递阶层次结构模型,最终利用两两比较的方法确定各方案的相对重要性,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层次分析法的分析思路能很好地揭示事物组成要素及影响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能对分析问题进行深入的归因分析,并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适合于比较抽象复杂问题的定量研究。数字图书馆的成本分析是一个面向未来的、受众多层层相关因素影响的复杂决策问题,因此,在衡量数字图书馆各个成本的重要性方面,层次分析法提供了重要的分析思路。本文的主要创新是把层次分析法引入了数字图书馆不同类型的成本衡量模型之中,建立自上而下的多层次分析体系,着重分析数字资源的管理成本,资源建设成本,保存成本,服务成本和人力资源成本对数字图书馆建设和运行中的影响程度,以期得到数字图书馆的良好运行和合理开支之间的正常关系得出创新型的结论。

3.1层次分析法分析方法

3.1.1影响因素的建立简单总结一下数字图书馆的成本,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管理成本包括6个方面,即知识管理成本,用户管理成本,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成本,数字图书馆的战略升级及标准化管理成本等。数字资源建设成本包括数字化成本,数字资源采购成本,数字资源的加工处理陈本等;数字资源的保存成本包括数字资源存储体成本和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成本;数字资源的服务成本包括与服务相关的软硬件的购置成本,软硬件更新成本和日常维护成本。成本分析如表1所示。

3.1.2构造成对比较阵并设置权重层次分析法在进行变量两两比较时,用数字标度表示重要程度,具体为:用1、3、5、7和9这些奇数分别表示同等重要、稍强、强、很强和绝对强,用2、4、6和8这些偶数分别表示上述标度的中间值。这些矩阵比较值的对应数据我们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法或专家会议意见法等方式确定具体的比较重要性程度。各个标度的定义如表2所示。

3.1.3计算各指标间的特征向量对比较矩阵设置权重向量后,应该对其进行归一化处理。具体操作是由每个比较数值的得分除以对应指标的列和,再求出所得数据的行和以及行和平均值,即可求出各个影响因素对应的特征向量,也即各个影响因素间的相对权重。

3.1.4做组合一致性检验计算出特征向量后,如果对应各个影响因素归一化处理后各列都是一致的,也即各个影响因素归一化处理后得到的特征向量都是相等的,则无需进行一致性检验。反之则必须对各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一致性检验,具体由一致性指标与自由度指标进行比较得到一致性率。

具体计算步骤是:①对两两比较矩阵乘以各自指标的特征向量,所得的向量即为复权和向量。②将每个复权和向量的分向量分别除以对应的特征向量分量。③计算出上一步结果中的平均值,计入λmax。④计算出一致性指标Ci。⑤根据n的数目查表得出自由度指标Ri,再计算一致性率CR。

根据一般性规定,当CR小于或者等于0.1时,认为两两比较矩阵的一致性可以接受,否则需要重新确定两两比较矩阵的数值。

3.1.5层次分析法设计的计算公式

(1)权重:w=a∑a,(i=1,2,3…,n)

(2)特征向量:λ=(aw)w,(i=1,2,3…,n)

(3)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向量:λ=(aw)w,(i=1,2,3…,n)

(4)一致性指标Ci:Ci=(λ-n)/(n-1)其中,n为比较因素的数目。

(5)自由度指标Ri:根据n的数目,查表得出自由度指标。1-9阶判断矩阵对应的自由度指标如表3所示。

(6)一致性率CR指标:CR=Ci/Ri

3.2层次分析法结果显示选用表1所示指标体系并建立相应的比较矩阵,利用层次分析法我们可得出表4-7的计算结果。

4结论

4.1上述结论可以总结如下如果建立一个数字图书馆成本的衡量模型,则各个成本指标的量化模型可以用下式表示:

数字图书馆成本衡量模型=0.168a+0.416b+0.26c+0.293d+0.062e

a=0.13a1+0.056a2+0.061a3+0.24a4+0.382a5+0.13a6

b=0.54b1+0.16b2+0.30b3

c=0.51c1+0.32c2+0.18c3

这些公式表明以下几个结论:第一,数字图书馆建设和运作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建设成本,它对整个成本的影响度达到0.416,其次是保存成本,影响度是0.293。依次类推,可以看出各个成本类型对于总成本的影响度。第二,具体到每个成本类型的分析。数字化图书馆的战略升级成本对管理成本的影响度达0.382,知识管理成本和标准化成本对总成本的影响度均为0.13,其他的以此类推。建设成本中,数字化成本,数字资源采购成本和数字资源的加工处理成本的影响程度分别是0.54,0.16,0.30。服务成本中,与服务相关的软硬件设施的购置成本,更新成本和日常维护成本的影响度分别为0.51,0.32和0.18。

4.2层次分析的结论和上述公式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对于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运作而言,最重要的成本支出应该是建设成本和保存成本。这说明,数字图书馆的的数字化和资源的保存相对来说较为重要。第二,针对每个成本类型来说。管理成本中,数字图书馆的战略升级成本和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成本最重要。这说明,数字图书馆的数字化越来越普及,各个高校和城市都在努力实现,竞争在加剧。力图显现数字图书馆的个性化,战略升级和独特的信息资源是个性化的表现,也是每个图书馆数字化中体现自身效率的关键。建设成本中,数字化成本更为重要,因为这是一项固定成本,也是影响数字图书馆成本支出的重要因素。服务成本中,与服务相关的软硬件的购置成本明显重要于其他两项成本。这是因为,逐渐信息化的现代社会,软硬件的竞争日益激烈,软硬件的拥有代表着这个图书馆的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郭强等.数字图书馆的成本分析[J].现代情报,2008,(6):109-113.

[2]杨鑫.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中小企业筹资风险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0,(8):86-88.

[3]王芳,王佳杰.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杭州农民住房质量评价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0,(7):87-88.

[4]马燕,侯晓靖等.数字图书馆新发展模式下的成本及收益分析[J].情报方法,2004,(9):29-30.

图书管理可行性分析篇3

关键词:图书馆管理流程;行为类型特征维度;分类管理;优化方案

当前图书馆管理与服务要做到以人为本,即要强调读者中心,基于读者行为思想来展开行为管理及分类管理过程,并在管理过程中观察和利用读者所拥有的行为特征规律,如此就能提出更加优化的读者服务项目,不断提升图书馆服务质量。在本文中,基于读者中心的行为类型分析与管理技术将被应用,它会对读者行为进行维度分析及类型分类分析。

一、以读者为本的读者行为类型分析与管理研究

以读者为本的读者行为类型分析与管理过程要首先强调读者行为分析维度,然后再进行读者行为类型分类与数据分析。首先要提出读者的行为分析维度内容。1.对图书馆读者行为维度的研究。当前图书馆中知识载体与信息传播越来越复杂,其对于知识的积蓄也照比从前更加丰富。由于加入了互联网技术,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无论读者是否离馆他们都能获得相应的信息内容与知识点。所以说针对新时代图书馆的读者行为维度分析应该从更多角度来展开,例如读者的来馆目的、阅读取向、阅读方式、个人行为习惯等等都是比较重要的读者行为维度,要对这些维度进行数据监控然后展开实时分析。首先要为读者建立与图书馆之间的联系,首先满足读者之于图书馆的需求目的。第一,他们是为了获取信息知识而来;第二,他们是参与图书馆管理活动与社会交往活动而来;第三,他们是处于个人兴趣爱好而来。3种有关读者的个人兴趣行为维度鲜明,都有充分的理由。而图书馆方面则要基于这些读者的行为维度来分析他们的读书馆出入馆习惯、阅读行为习惯、阅读兴趣与阅读图书类型选择等等。其次要归纳总结读者的阅读行为方式,通过读者在图书馆中所办理的阅读卡就能了解知晓他们的行动方式,阅读行为时间以及阅读个性化需求。图书馆会根据这些来自于阅读卡的信息反馈来评判学生的基本阅读需求。为此,图书馆可以为读者设置个性化图书装箱咨询服务,同时根据传统的图书馆服务管理内容来调整学生的阅读方式,并对他们的阅读层次进行进一步的细化。最后要总结读者的个人行为习性。因为不同读者在对图书馆相关规章制度、公共道德遵守、个人文化素质表现等等方面都是极为不同的,所以要根据读者的个人行为习性来设置相关规定,尽可能为图书馆内部形成良好的阅读环境与阅读风气,保证图书馆内管理流程得到有序优化,并做到图书馆的可持续向前发展。2.对图书馆读者行为类型的分类。在对图书馆中读者行为进行全方位研究探究后,就要基于所获得数据信息来进行图书馆的读者行为属性分析,并将这些属性内容与他们阅读卡中的基本信息内容契合起来,并建立读者行为类型分析表,如表1。如表1,为图书馆内读者的行为类型建立n行列的m列矩阵阵型,表示读者的基本信息与他们的行为属性关系,这种表达更加客观全面,能够基本总结出每一个入馆的图书馆读者类型,包括他们的其他阅读习惯与特点。然后对图书馆中所设置特定时期内的读者进行分类,主要是对他们的行为数据与行为信息特点进行分类,然后对读者的管理内容进行强化,提供更多个性化服务与图书馆内管理措施内容,实现对图书馆内容内改进内容的流程优化。客观讲,图书馆基于读者行为的管理要以读者所阅读图书的主要内容与主要阅读方法为分类进行参考。比如读者的阅读类型,他们是在馆内阅读还是外借阅读,就这一点要针对馆内阅读人员进行全程监控管理,以解决某些时候所存在的图书馆节约行为高峰现象。另外,图书馆还会将“罚款处理”与“催还服务”内容相互结合,进一步实现对馆内阅读用户的有效阅读控制。最后就是根据不同类型读者的知识需求行为与信息搜索行为来判断他们的现实需要,同时也根据他们的基本信息例如年龄、性别、专业、学历、阅读履历等等来迎合他们的行为习惯与阅读方式,为读者提供特别需要咨询和阅读定位推送功能服务项目,以化解读者可能存在的抱怨行为。再一十分重要的点就是要针对读者进行内部的教育与干预,希望培养他们拥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包括公共道德水平,鼓励他们多参与到图书馆的个性化定制活动当中,并为他们定期开展专题图书馆节约活动或交流角活动,基于上述的行为维度分析来为他们设置匹配他们兴趣爱好的相应阅读功能角,这里不但拥有用户定制功能,还有一系列的系统推送、信息挖掘、馆际资源共享等等内容。如此操作建设就能真正实现“以读者为中心”的核心化服务模式,而同时该机制对于读者的直接与间接行为管理也具有一定效果。

二、以读者行为为核心的图书馆管理服务流程优化设计

传统图书馆在管理服务流程实施方面较为被动,缺乏人本管理理念,本文基于读者行为维度分析,并采集大量读者数据进行集中式处理后在实际的图书馆管理服务流程优化设计方面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内容,这里主要提出两点馆内管理服务流程的优化设计。1.实现基于“以人为本”的读者行为管理过程。文中多次强调“以人为本”是图书馆读者行为管理的核心源头内容,所以图书馆应该基于数据库信息对读者的所有数据进行综合化分析处理,最终分类总结归纳不同类型读者群体,并为新入馆读者也贴上分类标签,不断分析新读者数据来优化馆内服务内容管理过程,并强调管理过程中的差异化。这里举例来说,可以在图书馆内建立“读者之家”,它以读者作为服务核心,强调对读者积极性,包括他们与图书馆之间服务与被服务关系的有效激发和联系,加快对于图书知识内容的有效流通与传播。当然,“读者之家”中也会对图书馆服务流程进行分化重组,最终完成再造优化过程,不断提升读者的满意度和对知识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最终完成对馆内图书管理服务成本的降低。综上所述,可以基于上文所分析论述的维度管理来优化图书馆发展进程,例如分析图书馆的管理服务秩序维度、环境维度、文化氛围维度、和谐度维度来围绕读者行为特征进行对应性联系与管理内容分析,同时重视读者行为的适时演变特性,做到图书馆服务流程的动态优化与创新升级管理。2.基于企业eRp流程优化的读者行为管理过程。可考虑采用企业的eRp流程优化基本理念,基于图书馆不同类型读者的不同行为习惯特点与演变过程来分析他们的群体阅读行为演化,然后分析图书馆内部对于读者管理的有效行为与冗余行为,最终实现行为优化,构建读者行为与图书馆管理之间的有机联动机制。具体来讲,就是要依据读者需求与实际行为习惯来调整馆藏格局分布,包括对服务流程环节也进行进一步的有机调整,满足所有读者的阅读行为需求,做好eRp图书馆的资源计划管理。

三、结语

本文基于以读者为中心的图书馆管理流程优化来深入探讨了读者行为维度及行为类型分类,基本总结获得了图书馆读者管理的优化管理过程,它强调以人为本和eRp资源规划管理过程,满足了当前图书馆资源管理与读者管理的创新需求,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推广。

参考文献:

[1]李跃其.基于读者为本的图书馆管理流程优化的探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3):128-129.

图书管理可行性分析篇4

[关键词]数字网络环境 图书馆 图书馆危机 危机管理

[分类号]G250

1问题提出

危机是任何对象实体发展过程中都伴随的现象。长期以来,人们一直都试图找出对危机进行管理和控制的方法策略,但真正意义上的危机管理理论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在管理学领域建立起来。20世纪70年代的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唤起了人们对危机管理的高度重视,使危机管理研究延伸到了经济领域;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管理领域也开始大量引入危机管理理论与实践;到20世纪90年代,伴随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剧烈变化,危机管理开始走进社会研究领域,尤其是9,

1.1 事件后,危机管理理论与实践在公共管理领域得到迅猛发展。

图书馆作为社会公共领域,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危机事件。这种危机事件不仅来源于环境的各种变化引发的图书馆与环境间的不适应性,也包含图书馆自身矛盾运动所引发的各类问题。当前,随着信息环境的数字化、网络化发展,人类信息获取方式正发生前所未有的突变,人们的信息意识也空前提高和觉醒,人类正面临“信息爆炸性增长与知识贫乏”的悖论困境。社会信息环境的剧烈变化和图书馆自身矛盾运动引发的各类问题,都要求我们强化图书馆的危机意识,加强对图书馆的危机管理研究,促进图书馆适应环境的发展要求并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本文主要对图书馆危机研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梳理,并从总体上探讨图书馆危机的产生根源和主要类型以及图书馆危机管理的研究方法与技术,为后面的系统具体研究奠定基调与基础。

2图书馆危机与危机管理的相关研究

2.1国内外图书馆危机与危机管理的相关研究

文献调研表明,国内图书馆危机的研究最早始于1982年,而危机管理的研究最早始于2002年;国外对图书馆危机的关注始于1968年,图书馆危机管理的研究始于1984年。因此,国内外发展历程表明都是先注重由图书馆自身矛盾引发的各种常态性危机的研究,然后才是与具体灾难、灾害等相关的突发性危机事件的相关管理研究。

常态性的“图书馆危机”和“危机管理”研究方面,基本上都是基于系统思想与方法,从外部环境或内部因素出发,分析图书馆当前生存与发展所面临的困境与问题,并提出解决之道。就国内来说,主要是针对某种具体的图书馆危机类型展开讨论,分析其成因、表现以及应对的策略,如图书馆经费危机、图书馆藏书建设危机、图书馆期刊管理危机、图书馆服务危机、图书馆人才危机、图书馆形象危机、图书馆版权危机、图书馆安全危机、图书馆生存危机及图书馆学教育危机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如北京大学刘兹恒主持的有关图书馆危机管理项目的研究,李丹、潘梅、陈家宝等的学位论文,上海图书馆“管理创新与图书馆服务一第三届上海国际图书馆论坛”收录的部分论文。国外关于图书馆的常态性危机研究也是如此,主要涉及各种类型图书馆(如公共图书馆、学术图书馆、音乐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医院图书馆等)在技术进步的大环境下或者图书馆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如采访、编目、典藏、参考咨询服务等)所遇到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其中由各种原因造成的经费危机、图书馆学教育及人才危机、网络技术日益发展对图书馆的影响、期刊价格上涨带来的期刊订购危机等成为关注热点。总之,国内外都充分认识到图书馆作为一个社会存在当前已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其生存问题随着社会信息环境的变化而岌岌可危,因而如何重新界定与设置图书馆的社会职能、确立图书馆职业的核心价值成为当前图书馆领域的重要课题。

突发性的“图书馆危机”和“图书馆危机管理”研究,国内研究更多的是综合、全面地介绍图书馆危机或图书馆危机管理的各个方面,包括其研究背景及意义、相关的基本概念、图书馆危机的类型划分、图书馆危机的解决途径以及图书馆危机管理的内容、管理原则和管理方法等,尤其是通过分析一个或几个具体的图书馆的危机案例(如图书馆遭受水灾、地震、飓风、海啸等自然灾害,或人为造成的火灾、恐怖活动等安全危机),总结经验教训,进而得出解决此类危机的原则、方法、步骤等,典型的如汶川大地震引发的图书馆建筑问题、国图事件、苏图事件,等等。国外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强调图书馆制订灾难计划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介绍灾难计划的各组成部分和制订要点、步骤以及提供灾难恢复的方法,如英国图书馆关于灾难预案编制及评估的研究等。比较而言,国外研究更注重实际案例的分析,而国内更多是一股意义上的论述。

另外,国外较之国内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图书馆专业协会、学会在图书馆危机管理(灾难管理)研究与实践中的突显作用。这些专业学会通过召开相关的学术会议、组织大型的研究项目、传播相关的研究成果、制定相关的指导性文件以及编制实用的图书馆灾难管理手册等来积极推动图书馆危机及危机管理研究和实践的发展。

2.2 当前图书馆危机及危机管理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有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多是注重预防由图书馆自身发展在社会环境激变过程中的不适应性引发的生存危机或由于自然灾害、疾病、人为破坏、偷窃等突发性事件和公共关系问题造成的危害,对这些危机与危害的解决办法大多通过移植企业危机管理理论、参照建立社会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等方法来解决;对于社会环境变化、网络通讯技术、数字化信息环境变化引起的图书馆面临的新挑战则很少涉及,对网络时代关系图书馆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如资源管理存储、服务创新、组织变革等方面的危机研究多有缺失。而这些深层次危机问题往往才是导致各种表层性突发危机事件爆发的根源,亟需加强对这些深层次的研究。

・现有的国内外有关图书馆危机管理的研究框架性强、理论色彩浓厚,有利于树立图书馆危机意识,但可能无益于图书馆实践,有些仍缺乏实地考察,实证研究不足。切实需要对图书馆系统进行剖析,深入地分析图书馆系统中各层面的危机机理,深入调查研究,提出针对性强的危机管理策略。相对来说,国外在实证研究方面较国内要好,但由于环境的差异,国外的经验与理论不一定能适合我国的实际需要。

・对中小型图书馆生存危机关注不够。中小型图书馆因为自身的结构功能简单,抗击危机的能力相对较弱,很可能在突发的或自身的矛盾运动中被扼杀,而它们却是整个社会信息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在新的网络化、数字化环境下,中小型图书馆不仅面临突发性自然灾害和事件的危险,更主要的是会面

临严峻的生存危机,急需对中小型图书馆危机进行深入分析,形成中小型图书馆危机管理策略,进行理论与实践上的指导。这不仅对强健图书馆系统机体本身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丰富与完善社会信息共享的基础实施有现实意义。

・国外有关对灾难预警的编制评估等对我国图书馆灾难预防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显然应针对我国图书馆的特殊性进行专门的设计;已有的国内研究成果如一些预警系统的设计等还缺乏可操作性。因而,我们不仅要分析研究事物的成因,更应该提出问题的解决办法,其中,提出对危机识别、预测、管理与控制的技术方法并形成有良好操作性的预警系统是当前研究的重要内容。

3 数字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危机

图书馆作为一个社会信息处理系统(见图1),它一方面表现为一个信息资源体系,另一方面表现为一个信息服务体系,都受到社会信息环境的深刻影响。图书馆系统内部的主要构成要素是人员、服务及资源,无论哪个部分都受到具体信息环境的影响。如外部环境中信息的存在形态、信息的数量与质量、信息的流通渠道与载体形式等,都深刻影响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体系;信息用户的信息需求状态、用户信息需求的满足形式与方法、用户的信息行为模式与范式等,直接决定了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体系构成。图书馆系统作为开放的非线性系统,要从环境获得各种物质、能量与信息,系统功能是利用自身拥有或控制的资源为相关用户服务,环境的各种变化引发的各种涨落与扰动都将影响图书馆系统的生存及发展演化。

当前,图书馆系统面临的最大变化是信息交流环境的数字化与网络化以及基于此环境变迁而引发的用户信息需求满足的数字化、网络化依赖和各种数字化、网络化信息提供商的涌现。因而产生了以下一些矛盾:①图书馆资源、服务、人员素质水平与用户需求满足的不适应性;②图书馆与信息交流环境的不匹配性;③图书馆与其他信息提供商的竞争博弈关系。所有这些矛盾的任何微小危机都可能引发雪崩式的放大效应。

那么,应该如何来认识数字网络环境下各种可能因素引发的图书馆危机呢?我们认为,图书馆危机是由各种不可调和的矛盾运动产生的对图书馆系统造成严重威胁或破坏、需要图书馆人立即反应的高度震荡状态以及对图书馆系统发展有深刻长远影响的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积累涌现形态。基于此,图书馆危机大致可分为两大类:①由于环境的变化引起的快扰动,需要图书馆人立刻对之进行处理,解决的是突发性矛盾问题,可称之为突发性危机;②由于图书馆系统自身矛盾运动引起的慢涨落,需要图书馆人持续长久的关注,它是决定图书馆系统发展演化的基本动力,可称之为常态性危机。

图书馆系统的突发性危机是指那种不可预测的、破坏和影响比较大的、发生概率比较小的由自然或人为因素引发的各种灾难或灾害,如水灾、火灾、兵灾、地震、飓风、海啸、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引发的危机,以及特定环境下特定人、物关系矛盾引发的危机(如国图事件)。

图书馆系统的常态性危机是由图书馆系统自身的矛盾运动引发的发展演化过程过的不适应性,主要涉及图书馆系统自身的组成要素及与之紧密关联的环境要素,如图书馆人才危机、资源危机、服务危机、制度危机与网络安全危机等。

4 数字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危机管理

针对图书馆系统存在的各类危机,应如何进行相应的危机管理呢?我们认为,首先要认识清楚图书馆系统危机产生的内在原因,其次是要开发危机管理的技术方法。

4.1 危机管理的理论研究

危机管理的理论研究主要是探讨图书馆危机的产生机制,并依据产生机制的差异制定危机管理的策略方案。根据前面对图书馆系统因素的分析,我们认为图书馆系统危机的产生机制是图书馆各要素结构及相互作用导致的系统远离平衡而形成的与环境不相适应的过程与状态。在数字化、网络化信息环境下,主要的危机有:

・资源危机。资源是图书馆系统的基础,没有资源的图书馆也就不成其为图书馆。通过调查当前不同类型的图书馆(如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的资源状况,分析图书馆资源建设(资源类型、资源结构、资源比例、资源布局、资源获取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有可能引发的危机,如资源长期保存危机,通讯网络新技术、著作权法等环境变化引起资源建设危机,资源国家保藏危机等,分析危机产生机理并提出应对方案。

・人才危机。人才是图书馆系统存在与发展的关键,数字网络时代对图书馆人力资源提出了更高的综合素质需求。从人力结构、工作业绩、薪酬福利、岗位培训、工作满意度等多个方面对图书馆现有人力资源管理状况进行测量考察,归纳出影响优秀图书馆员缺失和离职风险的主要因素,并建立一套核心馆员的评估识别机制、防范和应对优秀馆员流失的危机管理机制。

・服务危机。图书馆作为一种公共信息产品提供制度,为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是其核心功能。通过调查和分析数字网络环境下的交流方式,研究新的交流方式下用户对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的需求与资源供给方面存在的矛盾,探索现有的服务方式对未来发展存在的可能风险及预防体系和应对方案。调查国内外图书馆外延服务方式、服务功能、服务对象的变化对图书馆存在的潜在威胁,分析威胁的类型、程度,研究可能的解决方案。

・制度危机。图书馆制度设计是保障一个社会的信息公平的基本措施。通过分析现有图书馆制度机制上存在的利与弊,从制度研究、管理视角和经济层面分析图书馆现有制度的合理性以及对图书馆未来发展可能造成的危机,改进和提出合理的制度设计,完善制度的执行机制和评价体系。

・网络安全危机。现代图书馆系统是基于网络的数字资源体系与服务体系,因而网络安全是整个图书馆系统的技术基础设施与支撑条件。通过调查掌握当前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中图书馆在资源建设、服务提供等方面带来的深刻影响与变化、存在的主要危机,分析危机的主要类型以及对图书馆功能实现的影响程度,制定出危机解决的基本策略与方案。

4.2 危机管理的技术方法研究

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的发展使信息技术成为社会执行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危机管理也必须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解决。

首先,应该开发一套危机管理预案生成的标准方法。关于危机预案的生成方法在国内外已经有比较成熟的做法(尤其是公共危机管理领域),图书馆领域可借鉴相关的国内外危机预案生成方法,开发适合我国图书馆领域需求的危机预案生成方法。

其次,应开发一套有实用价值且操作方便的危机管理系统。该系统能灵敏、准确地揭示风险前兆,并能及时提供警示信息的预警系统,能够超前反馈、及时布置、防危机于未然,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由于危机爆发所造成的图书馆各种资源的损失。一般来说,该系统应该包含危机信息的搜集、监测、危机诊断与预报功能,通过危机评估指标系统的计量,辅助生成危机报告,帮助决策者有效进行危机管理决策。

图书管理可行性分析篇5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 战略规划 战略管理 模型

[分类号]G250

面对日益复杂的环境和公众多元化的需求,公共部门的战略管理在20世纪80年代得到广泛重视。20世纪90年代末期,美国四分之三的人口超过5万的城市在其政府机构中都运用过这种技术。作为一种新实践模式和新理论范式,战略规划是一种用来确认一个组织的主要目标和具体行动的技术,在整个战略管理过程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战略执行、战略评估的首要前提,是将战略思想、战略意愿转化为战略行动的必经之路。战略规划的确立,有助于公共文化部门正确处理长远需要和目前需要、长远发展和眼前生存的关系,减少和避免短期行为的干扰,保证组织长期稳定地发展。

在当今图书馆所面临的繁杂而资源稀缺的环境中,战略规划变得必不可少。然而,大多数图书馆管理者却根本没有进行战略思考,这种思考要求观念上的转变,而这种转变则意味着过去从行动到结果的“前向式思维”模式必须朝着从理想未来向现实需求的“后向式分析”模式进行变革。事实证明,图书馆随着战略规划的开展而获得一系列的竞争优势,通过快速适应各类变革,能够从共同的目标与导向中获得最大的效益。我国图书馆界在战略管理理论领域的基础薄弱,学习国外先进运作模式的同时,更应该强调相关理论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将客观现实进行科学抽象形成的战略规划模型的构建,更是当前亟需完成的迫切任务。然而,尽管大量文献对图书馆的战略规划进行了描述和评价,但大多数均未讨论其中蕴含的理论模型。学界需要回答的问题包括:构建模型的重大意义何在?具体如何构建?模型具有哪些类别和特征?怎样高效地应用模型?针对这些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不容回避的难题,本文将结合相关理论的分析和实证研究的结论,进行尝试性的探讨。

1 模型的价值意义

模型(model)是对真实想法、系统、概念的抽象概括或陈述。现有的事业发展表明,模型的主要价值是为管理者创建一种描绘图书馆未来的基础,通过模型使现实的抽象成为颇具价值的规划工具。具体而言,模型的使用能够降低战略规划的复杂程度,模型的构建可以提供一种通用框架来评定规划过程。模型能够模拟图书馆实践并被用以描绘通过规划实施的战略行动的结果,对于行动方案的选择而言,模型在管理者的决策和分析过程中显得更为有用。

在战略管理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的Swot方法是由哈佛商学院的安德鲁斯于1971年在《公司战略概念》一书中首次提出的一种矩阵模型,目的是识别组织当前的优势和劣势与运营环境中的应对挑战或机遇利用的相关程度及组织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大小,旨在描绘一个有关组织内外环境、问题的集中图画,并激励组织调动其优势,以便最大限度地利用机会、规避风险。自20世纪80年代开展战略规划活动以来,Swot分析模型对图书馆的战略规划具有特别的价值,在图书馆战略规划中得到较广泛应用。除了战略分析,我国学者还构建了包括清晰的战略规划、合理的组织再造、架设公共服务平台、合理规划馆员的职责和角色定位、加强员工培训、形成强有力的领导风格、以用户为中心的价值观在内的7S战略,以此推动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开发与营销。在实际工作中,为考察战略目标的实现绩效,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图书馆开发了由20至30项业务性能指标组成的平衡记分卡。

我国的公共图书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便广泛重视事业发展的规划设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更加促进了战略思维的形成。相对于其他类型图书馆,公共馆对于公民信息平等的制度性保障有着更充分的体现,环境的复杂性又对其科学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模型并非能够应用于所有的图书馆规划事务和问题,许多基于隐性知识的直觉性决策和组织文化层面的管理环节,目前仍难以用模型的形式进行准确提示,但战略规划模型对于公共图书馆在愈加繁杂的公共文化环境中的指导意义却日益凸显,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变革需要借助来自于管理实践的规律性的行为抽象,模型处理特定挑战和重大进程的特性也将更加体现出战略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作用和价值。

2 模型的构建基础

2.1 战略管理理论引入

成书于公元前g00年左右的《孙子兵法》被视为最古老的战略管理著作,20世纪初,法约尔对企业内部的管理活动进行整合,提出了管理的五项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其中计划职能是企业管理的首要职能,这可以说是最早出现的企业战略思想。较为成熟的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理论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1965年,安索夫出版他的第一部战略管理著作《公司战略》(CorporateStrategy),该书的问世标志着公司战略理论的正式诞生。

战略管理理论源自企业管理的实践,但是又超越了工商领域,为包括图书馆在内的公共服务部门提供了促进思考和操作的理论、概念和工具。在图书馆的发展历史上,众多学者和工作者一直在试图引入企业界的规划方案,如零基预算(zero-basedbudgeting)、总体质量管理(tQm)等。实践证明,战略方法为图书馆事业带来了“最为全面而众多的机会”,并有望产生更加理想的实际效果。事实上,不仅利用迈克尔・波特“五力模型”针对Google、欧洲数字图书馆计划的实施对图书馆界的威胁和影响进行分析,而且基于watermanRH的“7s架构”的规划过程也已在很多图书馆中得以应用;BrysonJ在《公共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的战略规划》一书中构建了一个“战略变革周期”(StrategyChangeCycle)的模型,同样被印第安那大学Bloomington图书馆的规划实践证明其高效率、低成本地应用绩效。

2.2 战略规划文本分析

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利用网站展示对其未来的设计,这为战略规划文本的制定和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现实参考。pacios通过网络调查,对34个公共图书馆和31个高校图书馆的战略规划文本进行了内容分析,认为:“对规划文本的元素进行分析,能够帮助管理者构建一个基于最佳细节、元素、标题和段落的文本模板”。

笔者针对各国图书馆进行网络抽样调查,涉及国外图书馆210个,国内图书馆348个,前者的网站中公布有战略规划文本的占58.1%,而后者仅为10.3%。除了国内外图书馆界对战略规划的重视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外,规划文本的外表特征和内容形态也表现出各自的特色。经过统计,国外的战略规划文本中出现词语5000余个,其中频率最高的分别是:图书馆、服务、

信息、馆员、规划等;我国的高频词则分别是:服务、图书、图书馆、信息、文献等。另外,规划文本的有效期限涵盖了从1年到10年以上的跨度,制定者也出现了图书馆自身、学会、协会、联盟、专家、议会、基金等不同的团体和个人。这些现有的丰富样本和统计资料无疑为规划模型在文本结构方面的构建确立了实践依据。

2.3 战略实践实证研究

在管理科学越来越讲求实证研究的今天,图书馆的战略规划模型同样必须强调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之上,要通过经验观察的数据和实验研究的手段来揭示一般结论,最终获得关于战略规划过程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

较为成熟的实证研究方法很多,适合规划模型构建的主要包括三类:①大样本的问卷调查,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考察我国公共图书馆的战略规划现状和从业人员对规划的意义、程序、策略等方面的观点;②专家调查,具体可采用德尔菲法、问卷法和访谈法等,旨在运用专家的个人经验和分析判断能力,对符合国情规划模型做出性质和机理上的判断;③案例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典型规划案例的深入探查与跟踪分析,为规划模型的应用绩效提供评价依据。

较之寻求高度一致性规律的规范性研究,实证研究在应对复杂社会现象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能有效地处理规划活动的有序与混沌的矛盾。具体方法应用中需要秉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准则,避免主观臆断和迷信数据的偏激。

3 模型的构成形态

公共图书馆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组织建制与地区差异决定了公共图书馆的战略规划必然成为超越个体馆舍的复杂系统。以全局视角来看,规划模型应该“既要适应不同地区的图书馆工作实践,又要涵盖从国家层面的事业宏观战略到个体图书馆的发展策略”。从具体的模型构成形态来看,可分为规划文本结构、规划管理流程、规划技术方法和统计回归方程等类型。

3.1 规划文本结构

战略规划文本的结构框架由两大层面组成:形态特征与内容特征,两者分别对文本的版本要素和本质属性进行规范。

规划文本的形态特征包括文本的有效时长、制定机构、量化指标、体例结构等项,规范指标根据大样本的相关指标和高频词分析结果确定。

规划文本的内容特征包括“战略管理路径”和“战略保障体系”两个维度,前者包括使命陈述、愿景展望、发展历程、环境分析、目标体系、实施策略、部门分工、评价体系、制定过程,以及成功关键因素等10个指标;后者包括服务承诺、经费支持、组织管理、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建筑设施、技术应用、薪酬管理、危机管理以及可行性分析等10个指标。

3.2 规划管理流程

目前国外通行的观点认为战略管理过程(strategicmanagementprocess)包括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价三个阶段。其中的战略制定(strategyformulation)包括拟定远景和使命,确定组织所面临的外部机会与威胁,决定内部优势与劣势,建立长期目标,提出供选择的战略以及选择具体的战略方案。在研究公共部门的战略管理过程及阶段时,我国学者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战略规划、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价。公共部门战略规划包括了战略分析和战略选择等功能活动环节;战略分析的内容包括分析组织的历史背景、确定组织的最终目的、peSt分析、Swot分析等;战略选择的内容包括信息输入、匹配、决策等。

鉴于公共图书馆的运作特征和发展态势,本研究按其战略管理过程的逻辑顺序,由总到分,将各流程层层细化,提出管理流程概念框架,如图1所示:

战略管理是图书馆从日常业务管理到未来发展管理的一个思维转变过程,整个战略管理过程划分为战略规划、战略实施与战略评价三个阶段,通过运作机制、反馈机制相互关联。战略规划阶段又细分为战略规划分析和战略规划制定两个环节,前者包括对图书馆内外环境、利益相关者、战略资源和变革发展预期的分析,后者包括战略定位、计划编制和方案优化等步骤,彼此之间拥有基于战略思维的内在一致性。

3.3 规划技术方法

公共图书馆在战略规划的分析和制定过程中,应该掌握一系列的实用方法和操作技巧。企业界的战略管理理论与实践已经摸索出若干可资借鉴的技术,如用于环境分析的peSt方法、用于战略定位的SpaCe矩阵、用于方案选择的QSpm模型等。作为公共文化服务部门,公共图书馆因其有别于企业的特殊性,各项规划技术方法应呈现出公益、平等、文化等特色。

在战略规划分析环节中,战略环境分析是将公共图书馆内外部的主要影响因素加以辨析,明确若干最有可能面临的未来预期情景,以此预测不同演进态势中的背景选项。组织变革预期矩阵在事业投入、运作职能和社会效益等一级战略功能下设资源、馆员、设施、管理、服务、用户、形象等二级模块,分别拟定各模块中的不同发展态势,以图书馆的战略使命为宗旨。按主要社会功能确定分析框架,明确图书馆的现实定位,制定未来发展的预期目标。

在战略规划制定环节中,全息化的Swot矩阵将对传统方法进行优化和改进,旨在通过图书馆内外部发展要素的全面匹配制定战略行动计划,划分战略实施领域。同时,设置针对每一战略行动开始执行的临界触发点,如流动人口数、购书经费、图书流通量等量化指标,力求在战略规划实施过程中通过环境监测来修正行动计划,及时应对战略环境变迁,进行规划方案的调整、替换。

3.4 统计回归方程

基于回归分折的预测模型旨在使用数学方程来描述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再通过控制或给定变量的数值来估计因变量可能的数值。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取决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各种社会因素之间又存在着相互促进与制约的现象,研究一个行业的演进规律,应该同样考虑多方面的作用和关系。

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组织,公共图书馆与其他机构和行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很多社会因素在对图书馆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从宏观到微观的事业发展。GDp、总人口、高校在校生和出版图书(种数)等统计指标代表着经济、人口、教育、文化等层面的影响因素,利用历年的统计数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检测、剖析它们与代表公共图书馆事业投入产出的经费支出和流通人次之间的相关程度,进行面向关系强弱的判别。例如在相关分析中,与图书馆经费支出关系最为密切的依次是GDp、出版图书、高校在校生和总人口,流通人次则与出版图书、GDp、总人口和高校在校生具有高度相关,二者的双尾(2-tail)显著性检测均达到0.000的高水平。在回归分析中,图书馆的投入(经费支出,Y)与产出(流通人次,x)可创建复合曲线模型:Y=1807.033*1.0002X,(ad.R2=0.875,Sig,=0.000,F=146.799),在极其显著的水平上保证了较高的拟合度㈨。

4 模型的应用策略

4.1 组织运行层面:模型应用的保障体系

・组织文化方面,公共图书馆所推崇的意识形态、职业精神、行为规范、符号象征、核心价值等一套复杂的概念,构成了在生产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既保持核心理念的相对稳定性,又能在具体操作层面上体现出不断创新的思想,成为公共图书馆组织文化建设的关键。具体措施包括:奖励创新思维与质疑见解,设计畅通的建言、评议和采纳渠道,聘请外部专家监督测评服务绩效,规定中层管理者的岗位轮换,退休人员的隐性知识留存与整理,基本信念的明确文字化等。

・组织结构方面,为了适应日益复杂的战略环境,公共图书馆可能需要在结构体系中构建简单的规则以应对多元而易变的需求。契约、松散、弹性、柔性等理念伴随着业务外包和项目管理的实践,推动和丰富了组织结构科学化,增强了应对变革的灵活性和反应速度――这样的组织能够将渐进的发展变化和偶尔的革命性跳跃结合起来。尽管传统的管理方法强调控制、秩序和可预测性,但支持混沌理论的学者却认为管理者所极力控制的混乱包含着重要的富有创造性的机遇,它有助于推动能突破既定战略思考模式的学习。为了核心竞争优势的不易被模仿,公共图书馆应该被视为一个持续处于非平衡状态的系统,组织体系的波动甚至可以成为创新知识、自我颠覆或超越的有效途径。当然,设立足够的资源缓冲区,培养勇于把握机遇的人才,优化管理信息系统等举措都是必须的保障。

4.2 策略思维层面:战略考察的多视角

・个人观点视角,由于客观环境和资源分析总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静态、局部、割裂的眼光以及决策者的偏好都会导致考察结论的差异,战略规划必将成为一个意见纷呈、思想碰撞的过程。德尔菲调查法能够整合不同的观点,格式塔思维能够从总体上把握繁杂事务的实质。不同的观点应该得到集体的充分讨论,使每位规划参与者都能理解不同视角的观察结果及其理由,确保模型应用过程的民主性与科学性。

・团体思维视角,应避免在图书馆战略管理步调一致、协调行动、形成强大合力的同时,出现固守陈规、难以创新的“团体思维”。模型意味着行为的规范,但不排斥独立和变革,尤其对于战略考察,应该鼓励批判性的思考能力,弘扬富有价值的创新精神,以此提高模型应用的灵活性与适应性。

・利益相关者视角,公共图书馆在战略发展过程中因涉及到众多的利益机构和群体,必然面临着类似、交叉或冲突的诉求。厘清法律责任是响应政治环境的首要前提,协同共建联盟网络是处理相关机构的最佳选择,平等对待用户需求是持续发展的必须路径。有效的内外沟通、透明的公示机制和科学的监督评估等手段都将确保模型应用的稳定性与价值性。

4.3 规划研制层面:模型方案的次优解

规划模型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概念和直觉,规划的分析与制定实质上是战略者的认识过程。身处复杂社会环境的公共图书馆管理者要面对大量的含混信息和有限的判断时间,决策预期的准确性受到认知能力和环境变迁的限制,现实行为的“有限理性”将导致满意的准则必将代替最优化准则。“正确的过程不会是唯一的,不存在万能方案”。

除了客观条件的制约,图书馆战略管理者还会受到各类主观偏见的误导,很难保证规划方案得到最优的设计。“决策制定陷阱”的实验已经辨识出很多偏见来源,如虽然事实上可得到新的信息,但仍然倾向于采取过去合理的决策来作为现在和将来的选择,以追求一致;当特定的统计值非典型时,可能不习惯统计上期望的值,而倾向那些似乎代表假设的数据范围。

尽管不存在“完全理性”的决策状态,但规划方案还是应该提倡优化设计。保持对环境的密切监测,借鉴行为科学的研究成果,关注规划流程的信息反馈,避免片面、静止地使用模型,这些举措都能促成一系列动态的决策,使规划方案在战略发展中得到持续的优化。

4.4 战略开发层面:规划模型的创新化

图书管理可行性分析篇6

关键词:图书馆;还书;设计

图书自主还书系统具有极强的设计意义,是图书馆自助还书系统应用的发展。采用开放式的自主还书系统,可以有效的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效果,延长图书馆开馆时间、增强图书服务效率,确保图书服务质量,改善图书自助还书系统的工作流程,增加馆藏图书的流通性,实现图书自主还书系统的发展。本文将针对图书自主还书系统的优势和系统进行具体研究,分析采用自助还书系统可能具有的设计优势,分析自助还书系统的设计理念,提高自助还书系统的发展规模,减少自助还书系统的出错率,提高自助还书系统的工作效率。

一、图书自主归还系统设计的优势

1.提升图书馆开馆时间

采用自助服务还书模式,不需要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实时对还书流程进行跟进,降低了图书馆开放时间与图书馆借阅需求的矛盾。采用自助还书系统,建立自助图书馆服务管理模式,加强图书馆的自主服务管理模式,改变传统的图书馆服务理念,实现图书馆系统时间的提升。

2.提升自助服务管理模式

自主服务让读者拥有更新的服务理念知识,通过对图书馆闭关时间的分析,确定读者服务时间,极大的提升读者的借阅时间,满足读者对书籍借阅的需求时间,这是一种优化图书馆服务形象的方式,可以有效树立图书馆积极自主服务管理模式。

3.服务效率提高借阅的流通性

国内大部分图书馆还主要有人工操控为主,读者借阅图书耗费图书馆大量的工作劳动力,直接影响图书馆的工作效率。为了有效的提升服务效率,改善图书馆的流通性,采用合理的工作图书管理流程,提高读者借阅效率是极其必要的。根据图书馆基本借阅要求,将相关信息记录在电脑中,提高图书借阅信息的记录速度。设立图书馆借阅公共查询区域,提高图书管图书的查询效率,实现助主查询,自助借阅的效果。逐步提高图书馆的管理质量,提高图书使用效率,实现图书的流通作用。

4.科学化的改善图书馆服务条件

采用自助服务的方式,解放图书管理员的服务耗费时间,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有针对的个性化服务商。加强科学化的图书管理,实行合理的自助管理制度。在人员紧缺的时候,利用自主服务还书系统,提高图书馆的工作效率,减少工作员耗费的工作时间。

5.节约各项成本

自主借阅系统的售货机成本价在30万作用,而单功能性自助借阅机的成本价在20万作用。自助借阅可以对文献系统进行自助识别和查询,通过无线发射器完成各种发射模式,采取条码成本存储,具有较低的成本。自助借阅还书系统还实现了时间成本的节约,提高了还书整理和收集的效率,确保工作人员可以实时调取还书统计信息,方便工作人员查询和整理。。

二、自助还书系统的实现

自助还书系统是利用设计语言,通过编程的方式完成基础信息和功能的设计。其中硬件主要有自助借阅检测设备、自助还书系统、自助录像抽排系统,门禁系统等。还书系统的实现首先需要有扫码仪,通过读卡器完成连续扫码记录。连接电脑终端,对充磁距离进行控制,采用多次测量的方式,确定图书厚度,防止图书在充磁仪器上,实现图书的瞬间充磁,确保国产仪器的充磁效果。采用联系扫码机对电脑还书进行处理,登录哦电脑终端系统,输入基本账户信息,确定还书的权限。当还书超期的时候,不提供基本借阅服务功能。还书借阅服务功能可以使用鼠标进行操作。例如,通过电脑信息查询,完成书籍基本信息参数查询、流通类别的查询等。由于系统借阅不需要鼠标进行操作,只选择回车按钮既可以完成。因此,电脑操作设计中,可以对电脑键盘的其他键进行屏蔽处理,防止因为误按造成系统退出问题,减少非操作造成的不合理行为的产生。分析自助借阅机在系统中的库存分类标准,合理的记录书籍类别,通过确定读者图书相应的书籍存放地,确保书籍随时借阅的过程合理性。

本系统利用电脑系统操作方式,提高系统的优越性级别。根据系统基本应用硬件基础,对系统的软件设备进行分析。确定电脑设备的基本成本,分析自助还书系统存在的成本优势,对比国外借阅书籍价格区间,合理的选择还书系统,完成图书馆技术层面的改良。通过对还书人员工作的解放,实现对基本工作的整合处理,减少工作人员的使用过程,提高自助机的给工作效率。图书工作人员对基本工作进行整理,监督读者完成图书的借阅和还书过程,对借阅机无法解决的问题,采取人工处理的方式,提高有针对处理的效率。自助还书系统可以应用到高效中,高校的图书馆自助还书借阅使用,必将提高学校的图书改革,实现图书优质化管理。

自助还书系统需要具体功能进行升级,如果读者将书籍上的条形码去掉,机器就无法识别书籍,这回造成数据库显示书籍已还,造成读者偷阅的现象产生。解决这类问题需要提高借阅宣传外,还需要在自主借阅图书旁边设立自动全程监控系统,对读者的基本信息进行跟踪调查。对于借阅超期、图书损坏等问题,自主换书籍无法进行自动化处理,还是需要通过人工借还窗口,完成图书的还书程序。

三、结语

综上所述,自助借阅还书流程虽然具有较多的缺陷,但从整体上来说这是图书还书系统的服务更新升级。自主还书系统是一种新型的服务管理模式,具有较强的生命意义。通过自助还书系统,优化图书馆内部读者的服务管理流程,提高服务管理产品质量,减少图书馆的人工费用投入,加强对图书管理素质的提高。随着图书信息的发展,读者综合素质水平不断提高,自助化服务工作管理流程实现全方位的系统整理。自主借阅系统必将发挥更加合理的处理效率,实现图书服务的综合管理,减少图书自助还书系统应用的各种障碍问题,及时解决图书借阅服务管理过程。

参考文献:

[1]邢力平,姜元鹏,朱红艳,王群.条码模式下自助借还书系统的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0(12).

图书管理可行性分析篇7

[关键词]图书馆 危机管理 危机管理系统 预警系统 安全保障 应急体系

[分类号]G251

1 前言

图书馆危机管理课题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研究人员的关注,形成了分析危机管理概念――分析图书馆危机成因――建立图书馆危机管理预警系统的研究链条,为现代图书馆进行危机管理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和参考方案。在图书馆危机管理系统研究方面,现有研究成果已开始强调系统设计应建立在危机分析的基础上,而不仅仅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同时开始注重指标体系的设计和危机预案的编制。如徐冰指出为实现将危机导致的图书馆损失降到最低的目的,在建立危机预警系统之前,有必要全面清晰地分析图书馆可能发生的危机,导致危机发生的因素以及危机的表现形式。徐芳等深入分析现代图书馆面临的危机类型,设计了基于数据挖掘的图书馆预警系统。孙汝杰、郭宏伟等借鉴企业管理中的危机管理理念和模型,在研究图书馆各种内外因素冲击的基础上,运用相关方法,设计了一套图书馆危机预警系统和危机评价体系。黄荣东认为建立图书馆危机管理的预案非常重要,并提出按预警、预控、预处三个子系统来设计预案的观点。谢阳群等提出图书馆危机管理计划制订的若干问题。此外,1985年苏格兰国家图书馆出版的planningmanualforDisasterControlinScottish Li-braries(《苏格兰地区图书馆灾难控制计划手册》),内容涉及图书馆危机管理的四大主题:安全制度、资源保存与恢复、安全保障体系、突发事件管理,曾被公认为是图书馆防灾预案的范本。

纵观国内外研究可以发现,国外在较高层面,如国家层面、地区层面较重视危机管理研究,建立相关联盟并制定相关计划和管理体系,防止危机突发。我国图书馆危机预警或管理系统的研究尚处于理论探索阶段,研究面较窄,还未见有关图书馆灾难应急计划或体系方面的相关报道,尚未形成宏观的全局的危机管理系统。目前,虽然各馆已意识到这一问题,或多或少地形成了各馆的危机预案,如首都师范大学危机预案等,但由于各馆对此问题的认识深浅与重视程度不同,设计人员理念的偏差,设计的局限,预见性不强等种种原因,制定的危机管理预案存在疏漏。目前图书馆预警管理系统还没有权威的和统一的指标体系…]。现有的图书馆危机系统研究大多建立在对图书馆危机进行主观理论分析及业已发生的一些危机的基础上,未进行实地调研,因而能否解决实际问题,是否适应当今图书馆的危机解决需要,存在一定的疑惑。有鉴于此,本文在分析图书馆危机实地调研结果的基础上,提出图书馆危机管理系统建立应着重考虑的因素,深入分析图书馆危机管理系统的需求和目标,研究图书馆危机管理系统项目实施的组织保障,详细设计图书馆危机管理软件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创建危机评价指标体系。

2 图书馆危机管理系统分析

2.1图书馆危机管理系统建立需考虑的因素

图书馆在进行危机管理系统计划和实施危机管理系统过程中,需要明确以下几点:①要在分析图书馆危机成因的基础上进行。若没有对组织各项业务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挖掘其潜在的危机,那么所设计的危机管理系统就会成为空架子或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尤其是数字网络环境下,信息的采集、传播手段与传统方法不同,更需要对新环境下的危机进行深入分析,了解需求,确定目标。②需要图书馆在组织结构设计上给予保障,以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应成立专门的危机管理小组,制定危机管理制度,明确危机管理系统的实施与运行规则,确立图书馆危机管理在组织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便危机管理系统能够切实发挥危机预警与管理作用。③应涉及危机响应与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运行和评价等方面,同时提供相关工具、功能及交互界面;需要考虑日常运行及突发事件应对的方案;所建立的图书馆危机管理系统应该是有层次的。④图书馆危机管理系统并非仅仅指计算机软件系统,还需要考虑图书馆组织、危机管理领导小组和图书馆联盟的作用以及特殊部门的重要性(如图书馆档案部门保存了图书馆发展若干重要文件,以及馆藏情况)等。

2.2 数字环境下图书馆危机需求现状调研

为对数字环境下图书馆的危机有更清楚的了解,“数字化时代图书馆危机管理研究”项目组在2008年8月2009年1月对全国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和专业图书馆中高层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邮件),问卷共发放1000余份,收回有效问卷579份,统计分析结果如下:①图书馆防火防水防虫等措施比较有效,日常安全管理制度都抓得很紧,但一般没有危机处理预案,在安全管理方面缺乏监督和检查;②在被调查者中,有21%认为管理危机是所有危机类型中程度最重的危机,20%认为人才危机是程度最重的危机。另外,选择文献资源危机的有9.6%,选择生存与发展危机的占9.5%,选服务危机的占9%。③43.9%被调查者认为,危机主要来自政府或机构投入的减少(所占比例最高),38%的调查者认为资源长期保存存在危机。被调查者补充的内容有:管理上的缺失,服务人员不到位,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读者利用网络资源的上升,对图书馆生存的冲击,竞争压力等。

2.3图书馆危机管理系统建立的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图书馆危机管理系统的建设目标是充分考虑数字环境下系统需求因素,从组织设计、系统结构、辅助方案三方面实现图书馆危机预警和防控。

2.4 图书馆危机管理系统的组成

2.4.1组织保障成立危机管理部门,由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等组成。决策机构的职责包括危机预防与控制、制定危机处理预案、资源调度和宣传等;执行机构是一支执行预控保障、危机处理与恢复等任务的专业化团队;监督机构对危机管理系统的运行进行全面监督和评估,调查危机成因,评估损失,提出整改方案等。组织机构负责危机管理系统的运行与交互,体现人的作用,是危机管理系统的“大脑”。

危机管理部门可以是一个虚拟的组织,其领导由图书馆现任领导担任,具体成员由图书馆各部门负责人组成。危机管理部门设危机管理办公室,办公室设系统监督人员一名。

2.4.2 制定制度危机管理部门成立后,需制定详细的危机管理制度,包括组成人员的具体职责等。

2.4.3 编制方案编制危机预防方案,预案可公开部分需在在全馆范围内公布。总方案根据危机类型,如人才危机、服务危机、管理危机等,由各危机管理子方案组成,主要解决如下问题:对危机的判断、预防措施、

控制措施、处理措施等。各方案同时涉及的对数据流的控制包括信息的采集、危机的分类、危机评价指标体系、警报传递、资源调度以及档案的管理等。

2.4.4建立危机管理计算机系统危机管理计算机系统由危机预警管理及各危机分类子系统组成,各危机分类子系统又分别包括预控、处理、恢复和评估管理四部分。危机预警管理是危机管理系统的“感觉器官”,及时、准确、全面地采集危机信息并进行分类,根据危机评价指标体系和警界线的设置做出必要的警示或反应;危机预控管理部分按照预控方案的要求完成预防准备和保障,包括常规保障和应急保障的落实;危机处理管理部分负责启动处理预案,统一调配预控系统提供的资源,同时根据预警数据调查危机成因,为准确处理危机和及时消除隐患提供决策依据,并在危机处理结束评估造成的损失,最后形成整改方案;危机恢复管理部分按照整改方案的要求组织落实整改措施,加强抑制风险和危机的能力,并通过宣传和辅导等手段消除危机影响;危机评估管理部分负责全面评估危机管理全系统的运行状况,形成评估报告以指导危机管理系统的升级。

倍机管理计算机系统组成如图1所示,

3图书馆危机管理系统功能设计

图书馆危机管理系统主要模块包括:危机预警、预控、处理、恢复和评估管理。

3.1 危机预警管理

预警管理系统的设计目标是及时发现危机苗头,评价预警级别并准确预报。预警系统融会大量图书馆运行过程中的第一手数据,由它生成的预控方案将指导预控系统职能的展开。预警系统按设计目标由信息收集、危机评价和警示三个子系统构成,其结构与工作流程见图2。

3.1.1 信息收集子系统信息收集子系统负责全面、细致、及时和准确地收集图书馆管理、服务、资源、网络安全和自然灾害等相关数据,经过筛选等预处理手段保证数据真实、可靠。对于定量指标一般采用计算机自动收集的方式从馆内外信息源定向采集信息。对于定性指标系统提供手工录入界面,按危机不同类别和指标收集周期要求,定期录入相关信息。

信息收集子系统中关键的模块包括信息采集、信息抽取和信息筛选:信息采集模块负责与图书馆内各业务系统、网络安全管理系统以及设备设施监测系统衔接,采集相关数据。如果信息源出错或瘫痪,应利用信息筛选模块进行信息甄别和过滤,对故障信息源做出判断并及时通知管理员;信息抽取模块负责定向从馆内外网页中抽取相关信息,该模块不与具体系统建立接口程序而是通过识别信息源的网页特征自动抽取有价值信息,如气候数据、图书馆公共事件数据等;信息筛选模块负责对收集来的信息采用交叉验证和历史验证的方法,过滤干扰和虚假信息;该模块同时提供人工筛选界面。

3.1.2 危机评价子系统为提高危机捕获的效率,危机评价子系统工作之前有必要建立详细的危机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危机分类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是危机管理中重点防范的对象,不仅用来评价危机而且用来指导信息收集的工作。危机评价子系统依据危机评价指标体系对分类收集来的信息进行逐一分析评价,判断各自预警级别再计算出综合警度。

传统的图书馆危机管理以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处理为主,较少关注管理、资源以及服务等因素引发的危机;对于中小型图书馆而言,非传统因素引发的危机更应引起重视。本文提出的图书馆危机分类评价指标体系是在对前期调查表进行整理、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提炼得到的,其中一至三级部分评价指标如图3所示:

判断一项具体评价指标的预警级别的方法是首先将收集来的非量化信息作量化处理,然后将经量化的指标数据与设定的预警范围进行匹配,对符合预警条件的指标数据再进行综合警度的计算;对于不能量化的定性指标需要靠人工判断,决定其预警级别。

3.1.3 警示子系统警示子系统完成两项主要任务,一是选择合适的方式发出报警信息;二是制定预控方案。警报方式分为通过广播传送声音警报、通过网络传送电子邮件警报、通过电信网络传送短信警报、通过电脑屏幕弹出报警窗口等。警报的接收端和接收范围按综合警度应加以控制,低度警报直接传送给值班员,中度以上警报应由决策机构发出并决定知悉范围。具体危机评价指标发生异常如在三级预警级别以下则直接通知相关责任部门处理解决。警示子系统结构与工作流程见图4。

报表、预控方案模块在汇总全部危机评价指标状态信息的基础上制定预防控制危机的方案,作为危机预控管理的依据。可视化模块以图形的方式展示危机因果联系,将危机评价指标状态和可能造成的危机之问的联系揭示出来,从而推断危机成因和辅助决策。

3.2 危机预控管理

危机预控系统的目标是采取必要的措施预防危机的发生,并为危机来临时的响应处理做好前期准备。该系统由预控保障子系统和预案管理子系统组成,系统结构与工作流程如图5所示:

预控保障子系统的目标是实现各类资源的准备,包括常规准备模块和应急准备模块。常规准备模块按预控方案中“中、低警度”提出的要求进行信息资源、没施设备、服务、宣传以及法律等方面的强化与保障,以控制中、低警度危机的发生。应急准备模块按预控方案中“高警度”提出的要求进行人、财、物、通信、医疗以及交通运输等方面的保障任务,以预防特别严重危机的爆发。保障执行状况需要通过演习或演练等手段加以检验和保证。预控保障子系统管理的可调配资源将直接用于危机处理。

预案管理子系统的目标是实现危机分类预案管理,为危机处理启动相应预案做好前期准备。预案的编写依据来自危机预警系统生成的预控方案,分为常规预案和应急预案。两类预案均按危机分类有针对性地制定。应急预案是各类预案中的最高标准,常规预案应视情进行简化,以避免资源浪费。应急预案内容详见参考文献。

3.3 危机处理管理

对于自然灾害、公共事件等突发性较强的危机和决策机构认定为已经发生并开始产生严重或特别严重危害的危机,应跳过预控系统直接进行危机处理,以减少损失。危机处理系统肩负两项职能:一是启动处理预案,对危机做出及时响应;二是调查危机来源和成因寻求解决方案,评估损失危害程度,为后续恢复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危机处理系统包括响应和调查两个模块,其结构与工作流程如图6所示:

不可避免的危机分为可预测和不可预测危机。响应模块对可预测危机启动相应处理预案,对无现成处理预案的非预测危机应由决策机构及时调配由危机预控系统事先准备的保障资源,展开对危机事件的处理。危机治理过程和结果应形成处置报告,作为输出整改方案和日后评估危机处理工作的依据。对危机的妥善处理离不开对危机成因和来源的准确把握,调查模块一方面通过专家分析报警数据和警报来源,准确判断出危机发生和发展的薄弱环节,生成危机成因调查报告,作为恢复阶段重点整改内容的依据;另一方面负责客观、真实地评估危机已造成的损失和损害程度,必要时可请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进行鉴定。

3.4 危机恢复与评估管理

图书管理可行性分析篇8

【关键词】图书;管理;设计;实现;access

1.引言

图书资料的管理是高校图书馆必须切实面对的工作,但一直以来人们使用传统的人工方式管理图书资料,这种管理方式存在着许多缺点,如:效率低、保密性差且较为烦琐,另外随着图书资料数量的增加,其工作量也将大大增加,这必然增加图书资料管理的工作量和劳动强度,给图书资料信息的查找、更新和维护都带来了很多困难。

经过详细的调查,目前我国各类高等院校中有相当一部分图书资料管理还顶留在人工管理的基础上,尤其是中、小学的图书资料的管理更是如此,这样的管理机制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其管理方法将浪费许多人力和物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传统的手工管理方法必然被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管理方法所取代。

图书资料管理作为计算机应用的一个分支,有着手工管理所无法比拟的优点,如:检索迅速、查找方便、可靠性高、存储量大、保密性好、寿命长、成本低等。这些优点能够极大地提高图书资料管理的效率。因此,开发一套能够为用户提供充足的信息和快捷的查询手段的图书资料管理系统,将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十分及时的。因此可以把图书资料管理作为设计的题目,正好可以充分利用几年在校所学的各种专业知识开发一个图书管理系统来帮助相关部门进行有效的管理。

2.系统分析

2.1需求分析

2.1.1功能需求

高校院校的图书管理涉及图书信息、系统用户信息、读者信息、图书借阅信息等多种数据管理。从管理的角度出发可将图书管理分为三类:图书信息管理、系统用户管理和读者数据管理。图书信息管理包括图书征订、编目、典藏、借还和查询操作,包括系统用户类别和用户数据管理,读者数据管理包括读者类别管理和读者个人数据的录入、修改、删除。

典型的高校图书管理系统主要应具有以下功能:

图书征订:包括图书征订数据的录入、修改、删除等功能。

图书编目:包括图书编目信息的录入、修改等功能。

图书典藏:包括新书分配、库室调配等功能。

图书流通:包括图书借阅、续借,图书返还,图书书目查询等功能。

系统用户管理:包括系统用户数据的录入、修改、删除等功能。

读者数据管理:包括读者类别管理,读者个人数据的录入、修改、删除等功能。

2.1.2数据流程分析

经进行详细调查,绘制出数据流图,如图1所示。

2.1.3开发与运行环境

本系统开发与运行环境如下:

开发环境:windowsXp

开发工具:Delphi6.0

数据库管理系统:access2000

运行环境:windows98/me/2000/Xp

2.2可行性分析

在对系统初步调查的基础上就可以提出项目的开发目标,即新系统建立后所要求达到的运行指标,这是系统开发和评价的依据。新系统目标应充分体现图书馆信息工商管理的设计目标、发展方向和基本特点,直接为管理服务。同时,新系统目标应该和项目需求的各项基本功能密切相关,并且可以分期分批实现。需要指出的是,新系统目标不可能在总体规划阶段就提得非常具体,它还将在开发过程中逐步明确和定量化。新系统目标的提法不尽相同,当系统的开发目标确定后,就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对能否实现新系统目标进行可行性分析:

(1)技术可行性

根据新系统目标来衡量所需的技术是否具备,一般可从硬件、软件的性能要求、环境条件、技术人员水平和数量等方面去考虑和分析,其中开发人员的技术力量应首先考虑能力与水平,并考虑近期内可以培养和发展的技术人员。

(2)经济可行性

开发、运行和维护费用主要包括:购买和安装设备的费用:计算机硬件、系统软件、机房、电源、空调等;软件开发费用:若由本单位的技术人员开发,则该项费用可以计入下面的人员费用一项;人员费用:系统开发人员、操作人员和维护人员的工资、培训费用等;由于本项目的特殊性该部分费用可节省。消耗品费用:系统开发所用材料、系统正常运行所用消耗品,例如电费,打印纸、软盘、开发软件等开支。

系统的效益可以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方面考虑。对于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则应着重分析其社会效益。例如,系统投入运行后可以提供哪些以前无法及时提供的信息,用户查询和使用信息的方便程度提高多少、速度增加了多少,对于管理人员进行决策提供了多少帮助等等。

(3)运行可行性

对新系统运行后给现行系统带来的影响(包括组织机构、管理方式、工作环境等)和后果进行估计和评价。同时还应考虑现有管理人员的培训、补充,分析在给定时间里能否完成预定的系统开发任务等。

按上述三方面进行可行性分析、研究后,我们认为该项目是可行的。

3.系统设计

3.1系统模块设计

根据系统功能分析和高校图书管理的特点,经过模块化的分析,得到如图2所示。

3.2数据库设计

3.2.1数据字典

根据系统功能模块结构图和高校图书管理流程,以及典型高校图书管理系统的需求,总结出如下的数据字典:

系统用户数据:图书馆内部人员使用图书管理系统的身份数据,包含的数据项有用户编号、登录口令、权限代码。

读者类别数据:借阅图书读者的类别数据,包含的数据项有读者类别编号、类别名称、借书数量、借书期限、有效期限。

读者个人数据:读者个人与图书借阅有关的身份数据,包含的数据项有借阅证编号、读者类别编号、姓名、部门名称、办证时间。

馆藏书目数据:新书书目经典藏之后形成馆藏书目数据:包括的数据项有索书号、图书条码、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日期、字数、页数、内容介绍、关键词、入馆日期、复本数、可借数、库室名。(下转封三)(上接第136页)

图书借阅数据:包含的数据项有图书条码、借阅证编号、借阅日期、还书日期、图书所在库室编号。

3.2.2数据库结构设计

根据系统需要,分析出实体-关系图,如图3所示。

根据实体-关系图和数据字典,设计出高校图书管理系统数据库中的各个数据表。根据用户使用要求得到系统用户数据表,根据读者实体得到读者个人数据表,根据数据字典对读者的要求得到读者类别数据表,根据馆藏图书实体得到馆藏书目数据表,根据借阅关系得到图书借阅数据表,数据表具体结构见附件。

4.系统实现

4.1建立数据库

本数据库使用access2000,数据库名为mybase,具体过程这里就不作介绍了。

4.2建立连接

本系统使用oDBC数据源连接数据库,数据源名为mybase,建立过程就不作介绍了。

4.3程序设计

具体程序见附件,以下给出几个主要界面。

5.总结

通过这次的设计,我不仅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还在实践过程中巩固和加深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使自己的技术素质和实践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同时,在软件开发方面也累积了不少经验,特别是在对软件开发工具不很熟悉的情况下,通过自己的学习和老师的指导完成了设计任务。在系统设计过程中,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完善了自己的知识结构,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史济民,顾春华,李昌武等.软件工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

[2]刘瑞新,张志纲,张连堂等.Delphi数据库开发[m].机械工业出版社.

图书管理可行性分析篇9

[关键词]知识管理知识地图图书情报学研究结构

1引言

知识管理是目前学术界长兴不衰的研究领域,辐射了管理学、计算机信息科学、图书情报学、经济学、社会学和哲学等学科。综观近年来国内外对知识管理的研究,涉及的内容包括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电子商务、人工智能系统、管理实践、智力资本、组织行为和创新绩效9个领域,囊括了知识管理的理论研究、方法论和应用三大宏观方面以及组织、人员、系统三大微观方面。

不同的学科对同一主题的研究,在视角、方法和目的上都会有所不同,例如管理学侧重知识管理中的战略制定、人力资源管理;计算机信息科学关注智能系统和电子商务系统的内容;而图书情报学更倾向于对知识管理中的信息资源进行分析。本文即是站在图书情报学的角度,通过数据分析,研究近5年来在该领域中对知识管理的探索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及发展的趋势。

对知识管理的发展动向,国内外学者都做了大量探索,综述文献如邓湘琳的国内外知识管理的研究进展,卢金荣、郭东强的知识管理热点问题研究综述等;研究类文献如张勤、徐绪松采用共词分析和可视化技术对国外知识管理研究结构的探索,赵艳枝利用关键词的关联规则,对情报学界知识管理研究现状的分析;张勤、马费成以共词分析为方法,对国内知识管理研究结构进行了探讨,murray从企业的未来创新变革的角度对知识管理的发展重点进行了阐述,meams针对南非地区信息和知识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论研究进行了趋势探索,mohamed更多地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了知识管理的发展现状,而andriessen则提出了一个可视化的方法,来对组织的知识管理进行绘图,揭示隐性知识,等等。

上述研究各具特色,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知识管理的研究动向和发展趋势,但是由于研究所采用的数据源大多是国内文献,或者只是针对若干种国外期刊,不能全面反映国外知识管理发展的最新进展和动态,分析方法也不够完整,偏重于单纯的定性分析。本文从图书情报学的专业数据库(eBSCoLiSta)中提取2006年至今的有关知识管理的文献,采用词频统计和共词分析的方法,对这些文献的关键词进行数据分析,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基础上,绘制出知识管理的知识地图,并以此解读国外图书情报学领域中知识管理研究的侧重点,总结出发展热点和研究趋势。

2数据来源

本研究采用的数据来源于eBSCo数据库中的Ljbrarv,informationScience&technologyabstracts(LiSta)。该数据库收录了600多种期刊及书籍、研究报告和学报的索引,主题包括图书馆学、分类学、编写目录、书籍装订、在线信息检索及信息管理等内容,数据库中的文章可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该数据库中收录的期刊内容全面、广阔,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本文选取LiSta中从2006年1月至2010年3月这段时间收录的知识管理相关文献,并下载了这些文献的摘要及关键词等信息。

在LiSta数据库中,以“Kw=knowledgemanagementoRsu=knowledgemanagement”为检索式,并限定时间为“2006年01月至2010年03月”,对数据库进行检索,得出检索结果1918篇,对这些以知识管理为关键词或主题词的文献进行关键词收集整理,得出以下结果,如表1所示:

1918篇文献中,共包含不同的关键词5333个,其中除去本位词knowledgemanagement,以及文献类型关键词Book,nonfiction及Record,有效关键词为5329个,有效关键词出现的总次数为16413次,其中前100位关键词出现总次数为6699,占总数的40.82%,前30位出现的频率为25.97%。从上表中可以看到,前30位关键词的词频均大于60,且占据总词频数的25.97%。而前100位关键词也只占了40.82%,因此,本文的分析就以这30个关键词(见表2)为基础。

从表2中这些关键词可以看出,在图书情报学领域,对知识管理的研究也包括很多方面,如技术、服务、资源、企业管理、高校图书馆应用、信息素养等内容。那么,这些研究方向对图书情报学知识管理的研究各有怎样的贡献率?它们是否有更进一步的内在联系呢?我们能否从这些文献中解读出图书情报学知识管理的研究热点和研究结构?带着这些问题,本文借助社会统计软件SpSS,对以上获取的关键词进行了相关的统计分析,以期构建出图书情报学知识管理的发展知识地图。

3国外图书情报学领域知识管理研究的可视化分析及知识地图构建

知识地图起源于地理领域的地图,最早由英国情报学家布鲁克斯(BCBrookes)提出,通过分析文献的逻辑内容,找到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能够引起人们创造和思考的知识点并将其联系在一起,构成知识地图,通过知识地图揭示知识的有机结构。知识地图是基于科学计量学引文分析理论和信息科学与技术发展起来的、国际上新兴的可视化研究方法,目的是应用图示的方法揭示出学科领域的发展及演进趋势、研究课题的扩散与传播、作者或机构间的关系等。本文即采用知识地图法,首先对表2列出的前30位高频关键词进行两两的共词检验,即对高频关键词两两出现的频数进行统计,得出30*30的关键词共词矩阵,再将共词矩阵转化为相关矩阵,导入到SpSS中,通过关键词的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来绘制图书情报学领域中知识管理的知识地图。

3.1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通过尽可能少的因子来描述尽可能多的指标及指标之间的关系,其基本思想是根据相关性大小把研究对象的变量分组,使得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而不同组的变量相关性较低。

对以上提取的30个关键词进行因子分析,结果如图l所示,有8个因子被提取,这8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解释贡献率为74.943%,即是说,将这30个关键词分为8类,就解释了国外图书情报领域知识管理研究的约75%的信息。而其中前5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2.9%,根据“所提取的因子应能概括总体信息的60%以上”,本文将这30个关键词分为5类。另一方面,与因子抽取相配套的因子个数碎石图(见图2),则直观显示因子分析的前5个因子类别是比较明晰的,前5个因子对整体走势起了决定性作用,是变化最明显的部分,这说明将知识管理研究划分为5~8类都是合理的。

3.2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是依照“物以类聚”的原理,根据事物本身的特性研究个体的分类。其原理是同一类中个体有较大的相似性,不同类的个体差异却很大。本文采用聚类分析中最常用的系统聚类法对共词的相关矩阵进行聚类分析,将这30个关键词按组间连接法,即将平均距离最小的两项合并为一类,最后绘制出30个关键词的共词龙骨图(见图3),初步反映关键词之间的聚类情况,然后参考前面因子分析的因子个数,将30个关键词聚合成5类。

该龙骨图直观显示了30个关键词之间的关联度,其中越早被聚为一类的关键词之间的关联越紧密,而类的大小直接反映这个主题的集中程度和学者对它们的关注程度。一般来说,理论性强、研究方向指导性强以及较受重视的研究领域会形成较大的类。

3.3多维尺度分析

在确定了聚类的个数和基本范围后,接下来通过SpSS中的多维尺度分析,绘制出图书情报学知识管理的多维尺度分析图,并通过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得出的结果,按照5因子要素,将30个关键词按照图3的聚类,最终绘制出图书情报学知识管理的知识地图(见图4)。

图4中,横轴衡量了研究的应用性。越往右的主题与实践应用的联系越紧密;纵轴衡量了研究的理论性,越往下的主题理论性越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B类研究的实践应用性是最强的,D类研究的实践应用性相对较弱,a类研究的理论性最强,而C、e类研究的理论性比较低。

按照以上各种统计分析,我们可以根据30个高频关键词将图书情报学的知识管理研究结构分为知识管理的基本技术和理论、企业组织应用、共享与创新、知识服务组织与检索以及信息素养五大类,如表3(表内百分比为各类在五大类中所占的比重数)所示:

同时,根据同一类中关键词同时出现的次数,采用内部连接的平均值算法,得出这个主题的密度,根据该类与其他类的外部连接的总和平均值算法,得出该主题的中心度,并以中心度为横坐标,密度为纵坐标,取各个类中心度和密度的平均值为原点,绘制战略坐标图。其中密度反映的是字词聚合成主题的联系强度,也就是该主题的内部强度,它表示该类维持自己和发展自己的能力,一般来说,密度越高,说明分类中的各关键词联系越紧密,研究趋势趋向成熟;中心度反映的是一个主题和其他主题的相互影响程度,一个主题与其他主题联系的数目和强度越大,即类与类之间的联系越广泛,这个主题在整个研究工作中就越趋于中心地位。根据密度和中心度的计算方法,本文绘制出国外图书情报学知识管理发展的战略坐标图(见图5)。

从战略坐标图可以看出,五大类呈两级化的分布状态。其中a、D在第一象限,即表示知识管理的基本技术和理论以及知识服务、组织与检索是知识管理研究的中心,发展较为成熟,是当前的研究重点;而其余三类B、C、e则不同程度地分布在第三象限,表示企业组织应用、共享与创新以及信息素养的研究相对处于非核心的状态,其发展还不够成熟,未具规模。

4国外图书情报学领域知识管理发展现状的解读

根据以上国外图书情报学知识管理研究的知识地图和相应的战略坐标图,结合近年来知识管理发展的现状。以下对该领域中知识管理的研究结构和特点进行简要解读。

4.1知识管理的基本技术和理论

分类a“知识管理的基本技术和理论”是五大类中最大的一类,所占比重高达45%,包含了9个知识点。这是知识管理传统的研究方向,涉及的研究内容范围较广。涵盖了资源、技术、服务、管理、专家等各方面,是对总体构架和理论基础的研究。a类研究在图书馆情报学研究中最受重视,位于战略坐标图的第一象限。该类的密度和中心度最高。说明a类研究的核心度和成熟度在所有类别中都是最高的。从知识地图中可以看出。a类研究的理论性最强,而实践应用性中等。

4.2企业组织应用

分类B“企业组织应用”在五大类中所占比例为14%,包含了6个知识点。这是管理学非常重视的研究方向,在图书情报领域也是一个主要的研究方向。该类位于战略坐标图的第三象限,核心度和成熟度要低于a和D类,但高于C和e类。从知识地图中可以看出,B类研究的理论性中等,而实践应用性是最强的。

4.3共享与创新

分类C“共享与创新”在总类中占8%,包含了4个知识点。这也是一个研究的重点,位于战略发展图的第三象限。因为该类的主题相对较窄,虽然目前的研究越来越受重视,但是受主题范围的影响,其核心度相对较小,成熟度也不高。知识地图显示c类研究的理论性比较低,应用性较强。

4.4知识服务、组织与检索

分类D“知识服务、组织与检索”是5大类中的第2大类,所占比重高达28%,包含了6个知识点。随着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日益膨胀、数字化程度越来越高,传统的信息服务逐渐难以满足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知识创新的需求。从信息服务到知识服务,是图书馆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知识服务及涉及到的知识整合、组织、处理、检索、存储等已成为图书馆服务研究的热点,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类中的关键阋“UnitedState”直观地说明了在图书情报学领域,美国是研究知识服务、组织和检索的翘楚。该类位于战略坐标图的第一象限,其核心度和成熟度仅次于a类。从知识地图中可以看出,D类研究的理论性中等,而实践应用性则相对较弱。

4.5信息素养

e类“信息素养”是最后一个被聚入的类,其研究比重占五大类的5%,包含了3个知识点,位于战略发展图的第三象限。虽然这一类的核心度和成熟度相对其他4类而言比较低,但是近年来图书情报学对信息素养的关注已经越来越多,而信息素养也逐渐地被视为一个单独的研究主题出现在各种国际会议中,并且在各大高校中,也被认为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信息素养指的是人们为了满足各种信息需求,发现知识和利用知识的各种能力的综合表现,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方面,这都涉及到了知识的管理和应用。所以将知识管理相关的服务、方法融入到信息素养的规划和实施中,是近年来发展的一个趋势。知识地图显示e类研究的理论性比较低,应用性中等。需要注意的是,除了以上五大类别,图书情报学领域对知识管理的研究还包括许多其他内容,如数字图书馆、数据库管理、互联网、组织行为、组织结构、知识转移、竞争情报、社会网络、搜索引擎、本体等内容。这些研究也占据了一定的比例,因此,五大类只是涵盖了图书情报领域对知识管理研究的主要内容,而不是全部。有些新兴的研究因为发表的成果还不够多,尚不能体现在知识地图中。有的类别下包含了很多小类,对于具体的研究方向而言,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细分研究。此外,有些类目名称虽然不同,但内容可能是一致的,这在分类和研究中也应注意。如智力资本和知识工人,本质上都是对知识人员的描述,但是它们分属两个不同的类别。这是因为人员在不同的环境中的角色背景是不一样的,在企业管理中,知识人员承担着智囊团的角色,而在知识管理的系统分析中,知识人员大多是指服务的提供者。

以上5类研究结构,与ponzi通过文献计量方法及Subramani等人通过作者共被引分析的研究结果大体一致。结合两者的研究,他们将知识管理的研究结构大体分为:①从公司战略的高度认识知识管理;②“学习”的相关研究;③组织信息处理和it支持;④知识管理的实践。本文的各类结构基本可以在他们的结构中找到对应点,如针对企业公司的知识管理应用、信息处理及各种信息技术、知识交流和知识共享、情景学习和信息素养等。不同的是,Subramani在文中提出的“知识哲学”在本文中没有反映出来,这应归结为研究方法的不同造成的差异。在国内研究中,张勤等人对知识管理研究结构采用更细致的标准,划分出基本信息管理系统、人力管理、组织行为理论与创新绩效几大类,这些也都与本文的研究结果相互印证。

5结论

综合以上对国外知识管理研究结构的分析,可以看出:

·总体上看,国外知识管理的研究越来越趋向多元化发展,但实质上,无论是组织应用,还是知识的检索与服务,各个类别下仍可概括为信息技术与组织管理应用两大维度。

·国外知识管理的三大系统——信息科学系统、管理科学系统、社会学系统,相互交织与作用,形成了知识管理领域内容纷繁多样的研究主题,从而构成了以“技术一管理一人”为主脉络的庞大研究体系:国外知识管理从信息技术与组织管理二元范式并存发展至今,逐步融入“人”作为参与信息和知识流程的各种角色,其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正逐步成熟,促进知识管理学科的更全面深入的发展。

·除了传统的研究方向如基本理论技术和企业应用的研究外,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知识服务、信息素养和共享与创新中的应用更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尤其是技术创新和创新绩效管理,这些都是近年来知识管理在图书情报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和趋势。虽然在国内知识管理的研究与国外仍有一些差距,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研究力量的增强,国内的研究也对世界知识管理的科研成果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勤,徐绪松,共词分析法与可视化技术的结合:揭示国外知识管理研究结构,管理工程学报,2008(4):30-35

[2]邓湘琳,国内外知识管理的研究进展,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7。29(1):59-61

[3]卢金荣,郭东强,知识管理热点问题研究综述,科技管理研究,2008(1):190-192

[4]赵艳枝,情报学界对“知识管理”研究现状分析——利用关键词的关联规则挖掘,图书情报工作,2008,52(7):102-105

[5]张勤,马费成,国内知识管理研究结构探讨——以共词分析为方法,情报学报,2008,27(1):93-101

[6]murrayaJ.workplaceinnovation:theenterprisenfthefuture:tippingpointsonthehorizon.theJournalnfinformation&Knowl-edgemanagementSystems,2008,38(2):155-162

[7]mearnsma.trendsinthetheoreticalandresearchmethodologicalapproachesappliedindoctoralstudiesininformationandknowledgemanvgemenl:anexplorationoftenyearsofresearchinSouthafri-ca.SaJim:SoulhafricanJournalofinformationmanagement,2008,10(4):7-23

[8]mohamedm.Knowledgemanagementteehnalogles:the"continuumi-zafion"nfknowledgemanagementtechnology,.theJournaloflnforma-Lion&KnowledgemanagementSystems,2008,38(2):167-173

[9]aodriessenD,Kliphuise,mckenzieJ,etat.picturesofknowl-edgemanagement,developingamethodforanalysingknowledgemetaphorsinvisuals.

electronicJournalofKnowledgemanage-ment,2009,7(4):405-414

[10]陈强,廖开际,奚建清,知识地图研究现状与展望,情报杂志,2006(5):43-46

[11]姜春林,李江波,杜维滨,基于CSSCl的我国管理学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图书情报工作,2008,52(12):55-58

[12]钱峰,基于SpSS知识地图的国内数据挖掘研究现状分析,情报科学,2008,26(6):924-928

[13]魏晓俊,基于科技文献中词语的科技发展监测方法研究,情报杂志。2007(3):34-39

[14]岳洪江,思峰,国外管理学博士论文研究主题的町视化分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3):91-94

[15]陈维维,李艺,信息素养的内涵、层次及培养,电化教育研究,2002(11):7-9

[16]ponziLJ.theintellectualstructureandinterdisciplinarybreadnfknowledgemanagement:abibliometrestudyofitsearlystageofdevelopment.Scientometrics,2002,55(2):259-272

[17]Subramamninerur.examiningtheinlellectualstructurenfknowledgemanagement,1990-2002——anauthorcocitationanalysis//mi-SRCworkingpapers.minneapolis,mn:managementlnfommtioaSystemsResearchCenter,CarlsonSchoolofmanagement,ilniversi-tyofminnesota,2003:23

图书管理可行性分析篇10

一、职业道德

图书馆职业道德是图书馆这个职业集团为圆满完成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基于图书馆员的自觉意识,向社会公示集团性的职业伦理、专业素养与行业规范。自图书馆诞生之日起,图书馆事业就与人的发展和人类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以人为本努力干好本职工作,全方位服务好读者是图书馆员职业道德素质的核心方面。因此,爱岗敬业、读者第一、勤奋好学、礼貌待人是图书馆员应遵守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1、爱岗敬业:爱岗就是应该热爱图书馆本职工作,安心于本职岗位,恪尽职守地做好本职工作。敬业就是应该充分认识本职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能认识其社会意义和道德价值,具有荣誉感和自豪感,在职业活动中具有高度的劳动热情和创造性,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从事图书馆管理工作。

2、读者第一:读者是图书馆直接的服务对象,图书馆工作的任务之一是为读者服务。因此,图书馆员对事业的忠诚,对图书馆工作的热爱,都体现在对读者的认识上,这也是一种职业责任。这就需要培养一种精神,一种以服务为荣、以服务为乐的精神。

3、勤奋好学:勤奋好学不仅是图书馆事业发展对员工的基本要求,也是职业进取精神的一种体现,图书馆员只有不断的吸取新知识,学习新技术,才能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增强图书馆行业的竞争力;并且要有终身学习意识,要经常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更新知识,有了能力才能为读者做好高质量的服务。

4、礼貌待人:礼貌待人就是对他人的尊重,在与人交往态度上的诚恳和气、言语上的谈吐文明,行为上的举止谦恭的表现。它反映一个人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精神风貌。在读者服务中,要求图书馆员热情文明、真心实意地搞好读者服务工作。

二、丰富的文化专业知识

图书馆是人类智力资源中心和文献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因此,图书管理人员必须重视文化和专业知识的培养。文化基础知识是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方面,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数理化、天地生、文史哲、政经法”和外语等基础知识。管理员要具备一定的语文知识和写作能力,能够写工作计划和总结,起草报告、文件等,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提高学术研究着述能力。专业知识是实行内行领导的基础,缺乏专业知识是难于胜任图书管理工作的。图书馆学、情报学知识是图书馆各级管理者的必备专业知识。只有具备丰富的图书馆情报专业知识,懂得自己的管理对象,了解有关业务的具体情况,才能对本馆本部门确定恰当的目标,作出科学的决策,实行内行的领导。专业知识还指各行各业、各层次、各岗位管理共同需要的科学知识,如信息科学、控制论、系统论、决策科学。

随着新的技术革命的深入发展,图书馆学逐渐发展成为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应用科学互相渗透,相互交叉,彼此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因此对图书馆管理人员知识素质的要求不论在文化知识的广度方面,还是在专业技术的专深方面都提出更高的要求。

此外,图书馆是自动化、电子化、网络化、虚拟化的多功能知识服务场所。计算机将成为现代图书馆的重要标志之一,利用其管理数据库,不仅可以减轻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而且可以迅速、准确、灵活地为读者检索资料,满足读者的需求,有效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三、较高的业务能力

随着图书馆事业的不断发展,对图书馆管理人员的要求除掌握多层次知识外,还应具有宏观思维、科学的逻辑推理、预测分析、灵敏的信息与心理研究等能力,这样的人才结构才能适应新形势下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需要。

1、宏观思维能力。信息时代的图书馆管理人员,不能埋在资料堆里,必须要有宏观思维,做到从积累资料入手,从大处着眼,收集积累细小的信息;注意信息的旁系性,善于从某些信息资料中分析推断出有用的微观信息,开展立体思考,通过点滴资料的积累去揭示未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