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基础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26:53

管理学基础知识篇1

⒈政府职能的发展变化

自然状态下的政府职能主要为“御外”、“安内”,一方面表现为统治职能的极端强化,另一方面表现为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职能的相对弱化;近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职能主要为“御外”、“安内”、“建设公共设施”;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职能主要有: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稳定宏观经济,调节社会分配,维护市场秩序。

⒉政府职能的重要地位

政府职能体现了公共行政的本质要求,是公共行政的核心内容,也是公共行政的本质体现,直接体现公共行政的性质和方向;政府职能是政府机构设置的根本依据;政府职能的转变是行政管制体制和机构改革的关键;政府职能的实施情况是衡量行政效率的重要标准。政府职能的实施手段主要是依法行政。

⒊政府的基本职能

()政治职能,政治职能亦称统治职能,主要包括:军事保卫职能;外交职能;治安职能;民主政治建设职能。其中,以通过政府活动,推进国家政权完善和民主政治发展为目的的民主政治建设职能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国家行政管理的基本原则。

()经济职能,主要包括:宏观调控;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市场监管。市场必须在一定的规则下才能够有效运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市场经济也称为“法制经济”。

()文化职能,主要包括:发展科学技术;发展教育;发展文化事业;发展卫生体育事业。

()社会职能,主要包括:调节社会分配和组织社会保障;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促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提高人口素质,实行计划生育。

⒋影响与制约政府职能转变的因素

()社会环境的变迁。社会环境变迁是决定政府职能转变的外在动因。

()公共行政的科学化。公共行政的科学化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在动力。要按照统一、精简、高效的原则大力精简机构和人员;要按照权责统一的原则,合理划分和界定各级各部门的事权和职能分工。

()技术手段的创新。技术手段的创新是政府职能转变的根本保障。举例:政府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工具可以间接、宏观地对市场进行调控;政治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发展使政府的机构设置和组织运作更加合理有效。

()传统行政文化的影响。传统行政文化是影响政府行政职能转变的因素。如何吸收精华、剔除糟粕,克服传统行政文化不良因素所带来的惰性和惯性,是政府职能能否发生实质性转变的重要因素。

⒌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容

政府职能转变,不仅包括政府职能内容的转变,还包括政府行政职能方式的转变、政府职能的重新配置以及相应政府机构的调整和改革。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政府职能的外部转移。指政府将不属于自己的职能还给企业以及社会中介组织,防止政府职能的“越位”,将属于政府自己的职能收回,防止政府职能的“缺位”。

()政府职能的系统转移。在纵向层级之间要按照必要的集中与适当的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职能范围,明确各自的权力和责任;在横向部门之间要按照相同或相近的职能由一个部门承担的原则,合理配置和划分政府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要在管理运行上按封闭原则进行分类。

()行政管理方式的转变。行政管理方式,即政府行使能的方式,包括工作方式、工作作风、运行程序等,管理手段的转变,就是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一行政手段,转向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⒍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政企分开

()政企分开的主要内容:政府与企业社会职能的分开;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开;政府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与行政职能的分开。

政府不应直接管理企业,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得随意截留企业的权利,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

()政企分开的主要措施:解除政府主管部门与所办经济实体和直属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大量裁减专业经济部门和各种行政性公司,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加强和改善国有企业的监管方式。

作为过渡性措施,要保留部分专业部门,主要职能为制定行业规划和引导行业产品结构的调整。

⒎国家机构的组成

国家机构由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审判机关、国家检察机关、国家军事机关组成。政府机关为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政机构的行政权力与国家权力机关的立法权力、国家审判机关和国家检察机关享有的司法权力,分工不同,相互合作,共同构成国家权力系统。

⒏群众组织

群众组织亦称人民团体、群众团体,包括各种依法定程序成立的群众团体、专业团体、群众自治组织等,如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三大群众团体;文联、红十字会、慈善会等专业团体;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等群众自治组织。

⒐机构编制管理

机构编制管理是行政管理的基础工作之一,是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政治体制状况以及行政管理科学化程度,通过运用技术手段综合分析,以确定国家各类法定组织的职能范围、职责权限、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并进行调控和监督,以实现国家管理系统的精简、统一、高效。

我国的机构编制工作采取“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领导体制;其在编制管理方面的主要任务是:职能管理;机构管理;人员管理。

政府机构的名称一般包括域名(地理位置或管理范围)、矢名(管理内容)、格名(表明规格级别)。

三定:定职能、定机构、定人员编制。

⒑政府机构设置原则

()职能优先原则,即:职能是机构存在的前提;科学界定政府总体职能;科学配置和划分政府职能;以政府职能是否顺利实现来检验政府机构设置的合理性。

()完整统一原则,即:政府职能是完整统一的;行政权力是完整统一的;政府机构设置是完整统一的。

()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相适应的原则,在实际应用中,应遵循以下几条规律:

在管理对象和内容不变的情况下,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成反比;管理幅度事务的难易程度成反比;管理幅度同管理者的能力以及管理手段的先进程度成正比;管理幅度与下属人员的能力成正比关系;管理层次与组织效率成反比。

()权责一致原则,指在机构设置中,要使机构的职权与职责相称、平衡,它包含三层意思:设计合理的职位体系;权责相称的制约机制;奖惩分明的激励机制。

()精简与效能原则,即做到机构设置要精简;人员编制要精干;办事程序要简化。

()依法设置原则

⒈政府机构改革

政府机构改革的动因: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精简机构和人员的需要;减轻财政负担的需要;提高行政效率的需要。

年机构改革。一是提出干部的“四化”,即革命化、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特别在解决干部队伍老化和领导职数过多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二是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并将其写入宪法。

年机构改革。一是提出转变政府职能的概念,并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政府机构改革的关键;二是提出政企分开、党政分开原则,初步理顺党政关系、政府与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的关系、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央政府同地方政府的关系。

年机构改革。一是在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机构改革的目标;二是强调了转变职能的根本途径是政企分开;三是提出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概念,扩大了机构改革的内涵。

⒉年机构改革目标与原则

改革目标: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干部队伍,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

改革原则:一是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来,把生产经营的权力真正交给企业;二是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调整政府组织机构,实行精兵简政,加强宏观经济调控部门,调整和减少专业经济部门,适当调整社会服务部门,加强执法监管部门,发展社会中介组织;三是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调整政府部门的职责和权限,明确划分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相同或相近的职能交由一个部门承担,克服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弊端;四是按照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强行政体系的法制建设,实现政府机构、职能、编制、工作程序的法定化。

⒊垂直管理部门

垂直管理部门的工作业务、人事任免、经费拨付,均由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决定,其职能具有专属性、执法性、监控性特点,目前,实行中央业务主管部门垂直管理的机构有中国人民银行、海关、国家税务等系统,实行省级垂直管理的机构有地方税务、工商管理、质量技术监督管理等系统。

⒋我国公务员制度建立的过程

()第一阶段-年,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创立。这一阶段主要以研究、草拟、修改公务员法规为重点,以克服传统人事行政弊端为背景,以实现国家公务员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为落脚点。

第一阶段可分为如下三个小阶段:-年,制定《国家行政槎作人员条例》;-年,将上述条例更名,并在党的十三大和七届全国人大会议上,分别将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作为政治体制及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形成了公务员制度的三大要件:人事部、国家行政学院、公务员法规;-年,根据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的精神,先后在审计署、海关总署、环保局、税务局、统计局、建材局个部门和深圳、哈尔滨两个市进行试点,并于年月日正式颁布布《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

()第二阶段以全面施行、分步推进、不断完善各项配套的法规为重点,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深化为背景,以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国家公务员队伍为落脚点。-年,根据统筹规划、从上而下、由易到难的原则,积极而稳妥地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公务员制度。

⒌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特色

()同西方文官制度比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搞“政治中立”;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国家公务员不是独立的利益集团;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国家公务员不搞“两官分途”;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

()同传统人事制度比较:具有比较完善的法规体系;具有比较科学的竞争激励机制;具有正常的新陈代谢机制;具有廉政勤政的保障机制。

⒍国家公务员建设高素质、专业化

“完善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国家公务员,已在党的十五大和九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确定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

国家公务员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公务员队伍学风:刻苦钻研,积极探索,民主研讨,求真务实。

当前在业务精通方面普遍缺乏敬业乐业和精益求精的精神。

高素质的内涵主要包括:思想政治上的高标准与道德品质上的高境界;理论素养与知识运用上的高水平;廉政勤政建设上的高风尚、高效率;业务上的精通;身心上的健康。

专业化指公务员队伍建设的专业化,主要体现为身份职业化、职业专门化、知识与能力专业化,其内涵主要包括:科学决策与有效执行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学习创新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表达能力。

⒎公务员制度的发展目标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发展目标: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创造一个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建立一套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满活力的管理机制,形成一套法制完备、纪律严明的监督体系。

⒏国家公务员录用制度

录用原则: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德才兼备、因事择人。上述几个原则是以竞争为核心的有机整体一,公开是竞争的前提,平等是竞争的保证,择优是竞争的目的,考度是国家公务员录用的基本竞争方式。

新录用的国家公务员,要进行为期一年的试用,在试用期内应接受培训;省以上政府工作部门按照特殊规定录用无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应当安排在基层工作一至二年;试用期满合格的正式任职,不合格的,可以原岗位上延长试用期,最多不超过半年,也可调换岗位延长试用期,最多不超过个月,期满仍不合格的,取消录用资格。

⒐受纪律处分的公务员考核办法

受警告处分的公务员,对其进行考核,但在受处分的当年不得定为优秀等次;

受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处分的公务员,对其进行考核,但在受处分期间只写评语,不定等次,在解除处分的当年及以后,按正常情况对待。

受党内警告处分的公务员,处分当年参加考核,但不得定为优秀等次;

受党内严重警告的公务员,处分当年参加考核,因与职务行为有关的错误而受严重警告处分的,确定为不称职等次,因其他错误而受严重警告处分的,只定评语不定等次。

受处分的公务员,处分当年参加考核,确定为不称职;一年处分的第二年,参加年度考核,只写评语不确定等次;受二年处分的,第二年和第三年参加考核,只写评语不确定等次。

受处分的公务员,处分当年参加考核,确定为不称职;第二年和第三年参加考核,只写评语不定等次;

涉嫌违犯党纪被立案检查的公务员,可以参加考核,但在其检查期间不确定等次,结案后,相应按上述办法处理。

、公务员奖励的种类及权限

公务员奖励的种类有嘉奖、记三等功、记二等功、记一等功、授予荣誉称号五种形式。其具体的权限为:

嘉奖、记三等功,由县(地)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设市(地)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批准。

记二等功,由市(地)以上人民政府或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批准。

记一等功,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上人民政府或国务院工作部门批准。

国务院授予荣誉称号,经国务院人事部门审核后,由国务院批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授予荣誉称号,经本级政府人事部门审核后,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

国务院工作部门授予荣誉称号,经国务院人事部门审核后,由国务院工作部门批准。

⒈公务员行政处分的原则及种类

公务员行政处分的原则:依法定事由,经法定程序;适用行政纪律一律平等;行政处分的轻重与国家公务员违纪行为应承担的纪律责任相适应;惩前毙后,治病救人,惩戒与教育相结合。

行政处分的种类有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共六种。根据违纪行为的错误性质、情节轻重、危害程度、责任大小,参照本人的一贯表现和认错态度,区别对待:对于违反行政纪律情节较轻,造成一定不良后果的,给予警告或记过处分;对违反纪律,给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严重损失的,给予记大过、降级;对严重违纪,不适合继续任现职的,给予撤职;对严重违纪,不适合继续在政府任国家公务员的,给予开除。

⒉公务员处分的权限

()给予国务院任命的国家公务员行政处分和给予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选举产生的国家公务员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处分,须报国务院批准。

()给予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选举的公务员撤职、开除处分,须先由本级人大罢免或人大常委会免职,再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决定,报国务院批准后执行。在罢免和免职前,国务院认为必要时可以停止或撤销其职务。

()给予国务院各组成部门任命的正副司局长包括相当职务的国家公务员行政处分,由本部门决定后执行,报国务院备案。

()给予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任命的国家公务员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处分,由本级人民政府决定后执行,报本级人大常委会备案并报国务院备案,给予这些国家公务员撤职、开除处分,先由本级人大常委员免职,再由本级人民政府决定后执行,报国务院备案。

⒊解除公务员行政处分的期限

警告处分自决定之日起满半年;记过、记大过、降级处分自决定之日起满一年;撤职处分自决定之日起满两年。被处分人员在受行政处分期间有特殊贡献的,可以提前解除行政处分。提前解除期限不得超过原行政处分解除期限的一半。

⒋公务员培训的根据、原则和类型

根据: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职位的需要。其原则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学用一致、按需施教、讲求实效的原则。公务员培训类型主要有:

()新录用人员培训。在试用期间进行,不少于天。

()晋职培训。培训时间不少于天。

()专门业务培训。

()更新知识培训。每年不少于天。

⒌国家公务员辞退制度

有五种情形之一的:连续两年不称职的;不胜任现职又不接受其他安排;因单位调整、撤销、合并或者缩编减编制员额需要调整工作,本人拒绝合理安排的;旷工或者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连续超过天,或一年内累计超过天的;不履行公务员义务,不遵守公务员纪律,经多次教育仍无转变或者造成恶劣影响,又不宜给予开除处分,应当辞退。

被辞退的公务员可以领取“低于国家办事员最低工资、高于社会救济”的辞退费,工作连续一年以上两年以下,发三个月;连续满四年,发四个月;连续满两年以上,每增一年增发一个月,最多不超过二十四个月。辞职的公务员不能领这部分费用。

⒍行政领导体制的类型

()按照负最后决策职责的不同,分为首长制、委员制和混合制。混合制中成效的好坏关键在于领导的素质和作风。

()按照上下级之间享有的决策、指挥监控职权的大小分为集权制、分权制和均权制。

()按业务性质和管辖范围不同,分为层级制、职能制和并用制。层级制也称“直线制”、“分级制”、“系统制”,其特点在是有利于指挥统一,节制严明,相互衔接,行动迅速,但有时难免草率;职能制亦称“分职制”、“机能制”、“幕僚制”,其特点在于分工精细,专业明确,有力于推动专业化和高效化。

()按指挥监控权是否集中或分散于一个或多个主体的不同,分为完整制和分离制。完整制也称“集约制”、“一元统属制”,俗称“一元化领导”;分离是也称“独立制”、“多元化统属制”,俗称“多元化领导”。

⒎非领导职务指数的限制

八个非领导职务:巡视员、助理巡视员、调研员、助理调研员、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科员、办事员。

国务院各部门的巡视员和助理巡视员职数,不超过该部门司局级领导职数的三分之一,其中巡视员不超过,调研员和助理调研员职数,不超过处级领导职务职数的。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设置的巡视员、助理巡视员职数,不超过厅(局)级领导职务职数的三分之一,巡视员不超过,调研员和助理调研员职务职数,不超过处级领导职数的。

省辖市(行署、州、盟、直辖市的区)人民政府机关设置的调研员和助理调研员,不超过处级领导职务职数的三分之一,其中调研员不超过,主任科员和副主任科员职数,不超过科级领导职务职数的。

县级(地辖市、旗、省辖市的区)人民政府机关各部门,设置主任科员和副主任科员职数,不超过科级职务职数的。

⒏行政领导职务晋升的条件

()在近两年度考核为优秀或近三年年度考核为称职以上。

()晋升科、处级正职,应分别任下一级职务两年以上;晋升科、处、司、部级副职,应分别任下一级职务三年以上。

()晋升处级职以上领导职务,一般应具有五年工龄和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晋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副职和国务院各工作部门司级副职,应具有在下一级两个以上工作部门任职的经历,晋升地(市)级以上政府机关处级以上职务的,需有三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

()晋升科级正副职,应具有高中、中专以上文化;晋升副处级到正司级职务,应具有大专以上文化;晋升副部级职务,应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

⒐行政决策转向科学决策的标志

()决策主体由个人转向集体。

()决策过程由主观随意转向程序化。

()“谋”与“断”的相对分离。

()“断”与“行”的相对分离。

()决策手段的运用日益增强,量化和技术化,成为现代科学行政决策的标志。

、行政执行基本知识

行政决策执行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

编制行政执行计划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进行工作安排;进行人力安排;进行物力安排;进行时间安排。

行政执行通过确定目标、衡量成效、纠正偏差三个步骤,对决策执行进行控制。

⒈行政协调的分类

()以协调的主客体及其内容为标准,可划分为三种:与外部环境的行政协调;内部纵横向的行政协调;内外部、纵横向人际关系的行政协调。

()以协调所解决的中心问题及其具有的性质为标低头不语,可划分为四种:以解决与外部环境之间矛盾冲突为中心的,即适应性的行政协调;以解决内部纵横向之间矛盾冲突为中心,即结构性的行政协调;以解决内部运作过程中各环节之间矛盾冲突为中心,即动态性的行政协调;以解决内外部、纵横向之间矛盾冲突为中心,即沟通性的行政协调。

()以协调所涉及的管理层次和管理手段为标准,可划分为:高层协调,中层协调,基层协调;权责体制协调与规制协调,利益协调与心理协调。

⒉行政监督

法制是加强依法监督的保证,教育是加强依法监督的基础。

行政监察机关依照法律拥有检查权、调查权、建议权和一定的行政处分权。

监察机关受理的申诉指国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不服行政机关给予的行政处分决定向监察机关提出的申诉,它不包括不服监察机关的行政处分的申诉,也不包括不服原处理决定而要求重新处理的申诉。同时,人大、政协、工青女等单位所属的工作人员,不服本单位给予的行政处分而的申诉,不属于监察机关受理的申诉范围。

审计机关拥有检查权、调查权、建议权和处理权。

⒊行政系统的外部监督

我国行政系统的外部监督主要包括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监督、政党监督和社会及舆论监督。

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听取和审议工作报告;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计划和财政算、决算;审查政府的法规、规定和命令;质询和询问;代表视察和执法检查;罢免政府组成人员。

管理学基础知识篇2

化学是一门严肃的自然科学,它遵循大自然的变化规律,就其学科的特点而言,它是通过可知的物质世界,研究物质间的反应规律,再把这些规律性的知识运用到未知领域中去,从而得出研究未知领域的方法和理论,并指导实践。任何重大的发现都要靠化学实验予以证实。在化学领域中,任何一点小小的失误都将造成巨大损失,延缓科学发展,因此,严谨、求实、准确的态度是从事科学的工作者必备的品德。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科学家优秀事迹为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科学精神、文化素养的教育。教育学生要诚实、不说假话、不弄虚作假、不作弊浮夸、不马马虎虎、不粗枝大叶,要有一种精益求精、不断追求的科学精神。化学史上被称为“第三位小数的发现”是一个极好的例子。1892年英国科学家瑞利多次测定发现,从空气中得到的氮气每升重1.2572克,从氮气的氧化物中得到的氮气每升重1.2506克,两者在第三位小数上存在差异,相差0.0066克,相当一个跳蚤的质量。瑞利没有忽略这一差异,更不认为是实验本身的“误差”加以“修正”,而是把他的实验结果与研究的论文一起公开发表,这引起了他的朋友拉姆塞的注意,并开始研究这个问题。这就是惰性气体最初被发现的过程。试想瑞利如果忽视了小数点第三位差异,会使惰性气体发现推迟多少年呢?化学史上这一著名的发现,真正体现了诚实和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这一事例对学生的影响很大。

二、设计科学性训练提纲,培养学生准确的表达能力

准确的表达和准确的记忆是分不开的。教学中要按照科学的记忆精心安排训练内容,训练题可根据内容有规律地排列起来。训练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准确的记忆和表达,首先让学生掌握教材的内容,带领学生进行分析,把它的基本精神和逻辑结构找出来,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它们概括,进而准确地叙述下来,这就是通常学习时所作的提纲。经过自己的分析,用自己的语言作过提纲的材料是比较容易记忆和保持的。记忆是建立在联系和巩固的基础上的,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一些直观的材料,如实物、图片、模型、图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等,并与之建立广泛的联系,有助于记忆,这比单独的记忆效率高。另外,复习在记忆中起决定性的作用,记忆是建立联系、巩固联系的过程,联系要经过强化才能巩固,复习的作用就在于强化联系。同时复习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机会,促进理解,使记忆更牢固。我们学过的知识,如果经常复习,就可长期不会忘记,能够准确记忆的知识,也就能够准确地表达出来。

管理学基础知识篇3

关键词:案例教学管理学基础应用

案例教学是以客观事件为基础运用到课堂教学过程当中,需教师在依托教材的基础上,运用有效方式引导学生对客观案例进行独立思考和分析,并要求学生理性提出自己的观点判断,从而提高学生客观理性分析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把案例教学的方法合理有效地运用到高职的《管理学基础》课程中,可以有效提高学生把理论基础知识运用到管理实践中的能力。

一、案例教学的作用

(一)案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案例教学的方法在管理学课程的教学中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案例教学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能有效增强学生配合课堂讲授的积极性,接受课程理论知识的主动性。案例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从多个切入点对案例进行讨论,从而激发学生对课堂基础性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突出体现案例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的重要作用。

(二)案例教学的革新作用

案例教学是在传统教学基础上的一次至关革新。传统教学是让学生刻板接受理论概念和知识,然后用客观实例演绎论证课堂中的基础理论,这种方法对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的滞后性明显。案例教学的方法是将在客观实践中得到的经验问题渗入课堂教学讲授中,把诸多经典案例运用到课堂知识概念中,并要求学生主动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方案。这样使学生主动把接受的理论知识融入客观案例问题中,从而加强学生对理论基础知识的巩固,真正对知识进行记忆和提高解决客观实践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是颠覆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轴的新型教学方式,让学生扮演主动角色的有效新型的教学方法。

(三)案例教学在具体实践中的作用

在《管理学基础》教学过程中,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的前提是使教学课堂中的理论知识在管理实践中得以应用,在实践中让理论知识得以巩固。但是学生用于管理实践的时间是有限的,在真正意义上从实践中得到理论基础巩固的机会也是有限的。案例教学的方法就有效解决了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在实践中巩固基础的问题,因为案例教学是把客观的管理实践案例和管理活动情景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可以解决客观管理实践中的问题,为学生进行管理实践提供真实的经验途径条件,做到在客观案例实践中巩固基础知识。

二、《管理学基础》的案例形式

(一)用客观案例引出问题

案例:讲述阿里巴巴公司提出未来五年对淘宝线上商品的假货率降低的质疑和材料,引出质疑问题和制定措施目标的要求,让学生进行自主讨论并制定对策。

(二)用案例巩固基础知识

案例:三鹿企业的衰亡,证明管理决策的错误给全局带来的消极后果及给整体格局带来的重大损失的基本原理,从而得到决策者的决策必须与整体目标保持一致。

三、案例教学在《管理学基础》中的实施

(一)课前案例整辑

客观案例在《管理学基础》的课堂教学中占有核心地位,课前教师必须对相关管理案例进行搜集,筛选与本堂课程相关度最高的案例进行素材整合,提前发送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课前准备,整理出自己或小组的独到见解和分析思路。

客观管理实践案例的选择不仅要与需要教授的《管理学基础》中的教学任务和目标相吻合,还要考虑到学生接受分析问题的能力程度和教师的知识储备、问题处理能力。管理案例所传达的内容应有其真实背景,不能编造和虚构。最后案例的选择应与课堂时间相结合,所以案例篇幅应简洁精准、信息合理,否则不利于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

(二)课中案例讨论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组织学生对课堂管理实践案例的讨论都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所以首先需要把课堂理论基础知识用传统讲授的方式传达给学生,这也是进行案例讨论分析的基础。如果是没有理论知识的超纲案例,则不仅不能使学生的综合管理能力得到提高,反而会使学生不能正确理解案例所述,误入歧途。分组是案例讨论的核心要素,分组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形成合作分析,这样使课堂讨论分析更加深入和多元。最后在讨论发言中,教师的配合和支持是课堂气氛组织的决定性因素,不能草率否定学生的讨论分析成果,因为案例没有限定答案标准。

(三)课后分析检验

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掌握程度,需要进行量化考核,这是衡量教学方法是否成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检验学生是否进步的依据。通过系统化、科学化的考核,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学习上是否进步及能够确立学习的目标和方向,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总结的能力。

四、案例教学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认识到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方法的区别与联系,不能刻板认知案例教学或者坚持传统教学拒绝教学方法革新。其次教师素质在案例教学中有很高要求,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实施案例教学。最后教学手段决定案例教学质量,应多以多媒体为讲授手段,避免一味地使用传统的讲授方式。

把案例教学这种现代教学的手段应用到教学课程当中,是管理类专业教学的一种重要事件教学方法。但是高职《管理学基础》在运用案例教学时对学生和教师的要求也很高,所以必须紧密吻合教学目标和任务,灵活应用案例教学,真正提高《管理学基础》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管理学基础知识篇4

〔关键词〕CDio知识管理教学模式课程改革

1引言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200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联合瑞典查尔姆斯技术学院(ChalmersUniversityoftechnology)、瑞典林克平大学(LinkpingUniversity)、瑞典皇家技术学院(theRoyalinstituteoftechnology)共四所工程大学,创立了CDio工程教学理念[1]。CDio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四个英文单词的缩写[2]。CDio教学大纲由四部分组成:①技术知识和推理能力;②个人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③人际交往技能,团队协作与交流;④企业和社会的构思、设计、调试和运行系统。目前,全球已有七大地区,总计151个院校参与CDio项目,共同开发并完善CDio教学模式,其中,欧洲有63所高校,北美有19所高校,亚洲有32所高校,拉丁美洲有14所高校,英国-爱尔兰有13所高校,澳大利亚-新西兰有八所高校,非洲有两所高校[3]。CDio于2015年被引入中国,其教学大纲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代表着先进的教育方法,符合工程人才培养的规律,引起了我国高等院校的关注与参与[4]。目前,我国共有8所高等院校成为CDio项目成员:汕头大学(2006年)、清华大学(2009年)、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成都信息工程学院(2011年)、北京石油化工学院(2012年)、大连东软信息学院(2012年)、燕山大学(2013年)、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5]。CDio起源于工程领域,随着CDio模式的开发与完善,它在人文社科等领域也有所发展,如日语视听说教学模式改革、国贸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构建、会计教学改革等[6-8]。知识管理是网络新经济时代的新兴管理思潮与方法,学者彼得杜拉克早在1956年就认为“知识将取代土地、劳动、资本与机器设备,成为最重要的生产因素”。美国生产力与质量中心认为,知识管理是组织有意识采取的一种战略,可以帮助人们共享信息,进而通过不同方式付诸实践,最终达到提高组织业绩的目的[9]。可见,在网络新经济时代,知识管理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从企业到国家乃至整个社会对知识管理人才都有日趋增长的需求。相较于商业团体和组织,高校所提供的知识管理教育和培训,具有理论性强、更加系统全面的优势,已经成为了知识管理教育的主要机构。目前,我国教育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强调个人学术能力而忽视团队协作精神、重视知识学习而轻视开拓创新的培养等问题。在网络新经济时代,高校能否建立一套完善的知识管理人才培养机制,对于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基于此,本研究将CDio理念引入知识管理课程教学创新实践中,从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四个方面,设计知识管理课程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知识管理基础、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以此促进我国知识管理教学和人才培养,并为从事知识管理教学的高校教师提供借鉴。

2传统知识管理课程教育的缺陷

当前的教育教学中,知识管理课程在众多高校仍沿用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灌输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在整个课程学习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收状态,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减弱,对所学基础知识、方法技能和应用工具等掌握不牢,不能及时完成课程任务,难以具备课程要求的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其他综合能力。这种被动学习的现象同样也会降低教师教学的主动性和教学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水准,达不到教师授课、学生学习的目的[10]。此外,由知识管理课程的教学目的可以看出,知识管理课程旨在重点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方法和工具分析已有问题、寻求最佳解决方案的能力,即“学中做”。这种“学中做”的宗旨,同样也造成了学生缺乏主观能动性的现状。知识管理课程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及“学中做”的课程宗旨亟需得到改革与完善。知识管理课程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管理的基础理论、方法和应用工具,学会运用理论方法与工具分析已有问题、寻求最佳解决方案,还要培养学生在知识管理实践应用中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即“做中学”。因此,知识管理课程教育应做到“学中做”与“做中学”并重,CDio理念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个人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系统把握能力四个方面的能力,这与知识管理课程教育“学中做”“做中学”的理念是一致的。

3CDio理念下的知识管理课程教育模式设计与实践

基于CDio理念,知识管理课程教育模式将从构思—设计—实现—运作四个环节进行设计。

3.1知识管理课程构思

网络新经济时代,知识正逐渐取代传统资源如自然资源、金融资本等,成为国家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同时在社会生产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在知识创造与传播过程及知识管理活动中,人和技术至关重要。培养具有一定知识管理基础或专门技能的优秀人才,是国家、企业及个人开展知识管理活动的必然选择。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已经设置了《知识管理》及其他相关课程,如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提供了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的多层次、全方位知识管理课程教育,为我国知识管理优秀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结合CDio教学大纲对人才能力的要求及国家、企业、社会等对知识管理人才能力的需求,知识管理课程应更加注重对知识管理人才的全面培养。在知识管理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学中做”与“做中学”相结合的方式,着重提升学生对知识管理基础知识、分析方法和应用工具的掌握与利用,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网络新经济时代,信息知识量之大、变化速度之快,远远超出了个人处理能力的范畴,团队合作成为必然。知识管理人才应具备良好的沟通技能和团队协作精神。因此,CDio理念下的知识管理课程应将团队协作能力纳入学生能力培养的范围之内。总之,基于CDio理念的知识管理课程教育,应注重“学中做”与“做中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个人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系统把握能力,充分运用知识管理理论基础、分析方法与应用工具来发现、分析并解决知识管理领域中的实际问题,为今后的工作和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3.2知识管理课程设计

鉴于传统授课模式中的教师、学生积极性不高,课程教育缺乏创新性和主观能动性,为培养学生“学中做”“做中学”及四大能力,本研究从授课模式、案例选择、考核方式等方面对知识管理课程进行设计。

3.2.1知识管理课程授课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以灌输模式进行教学,导致学生学习被动,对所学知识不理解、掌握不牢固,进而失去学习兴趣,丧失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意识。长此以往,这也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水准。案例教学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提高学生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等[11]。CDio理念下的知识管理课程教育将一改传统的知识灌输模式,采用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知识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课程的性质决定了一些基础性的概念知识无法融入案例,学生只有通过教师授课,才能掌握基础知识,保证后续案例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将知识管理的基础理论、方法和技术等融入案例中,通过案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达到知识管理课程的教学目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案例学习,既加深了对知识管理基础知识、方法和技术等的理解、掌握与运用,又养成了善于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增强了学习主动性。此外,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可以设置知识管理课程学习小组,通过小组协商与合作,共同完成授课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这一过程,既增进了学生之间的同学情谊,又提升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CDio理念下的知识管理课程教育模式将为国家、社会、企业培养大量的综合性知识管理人才,为我国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2.2知识管理课程案例选择

由于CDio理念下的知识管理课程教育采用案例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方式,其课程案例的选择成为关键。案例选择是否具有典型性、真实性以及案例的难易程度都将影响知识管理授课的质量,选择知识管理案例应注意以下几点:(1)所选案例的典型性。案例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基础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典型的案例与课程教学目标及核心教学内容高度一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深化学生对基础知识、方法和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2)所选案例的真实性。源于生活、贴近实际的真实案例更具有感染性和启发性。在案例分析中,以真实的案例教学能够使学生明晰课程的重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提升学习的主观能动性。(3)所选案例的难易性。所选案例的难易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了影响了课程授课的效果与质量。难度系数较高的案例使学生望而生畏,会弱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难度系数较低的案例又弱化了学生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两者都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因此,教师应选择难易系数适中的课程案例进行授课。

3.2.3知识管理课程考核方式

传统考核方式注重课程结课时的笔试成绩,导致学生将学习重心放在基础理论上,忽略了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的培养。随着高等院校课程改革的深化,课程考核方式也随之多元化,如授课教师采用的“出勤成绩+作业成绩+考试成绩”方式。CDio理念下的知识管理课程教育模式在“学中做”“做中学”的过程中,重在培养学生的四大能力,考核方式也呈现多元化。试题式考核、情景式考核、即兴式考核、互评式考核可以作为知识管理课程的考核方式[12]。(1)试题式考核。试题考核是目前课程结课中最常见的一种方式,用于考核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试题考核一般分为闭卷考核和开卷考核。闭卷考核侧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落实与巩固;而开卷考核则为学生展现个人能力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能让学生在考核过程中对所学知识善加利用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知识管理学是一门开放性和发展性较强的综合性交叉边缘学科,涉及众多学科领域,宜采用开卷考核。(2)情景式考核。情景式考核是指给定一个具体情景(如某一案例),并围绕该情景展开考核。这种考核方式能够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就某一特殊情景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设法解决,通过汇报、演讲、论文等方式将结论或解决方案反馈给课程教师。(3)即兴式考核。即兴式考核用于考核学生日常课程学习情况,提升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同时,授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评估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方法与技能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授课计划。课程知识回顾提问、课程学习推动提问等均可采用即兴式考核方式。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可以通过记录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发言情况、出勤次数等,来综合评定并给出学生的课程考核成绩。(4)互评式考核。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老师可将课程教育成绩评定权交予学生,在课程考核方式上引入互评式考核,即学生依据自身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发言的积极性、逻辑性、深刻性等客观给出自己的课程考核成绩。学生通过参与成绩评议,可以对比发现自己在知识的掌握、理解和应用能力等方面的不足,明确学习目标,敦促自我提升。上述几种考核方式,在课程成绩评定时,可单独使用也可以互相结合,全方位、多层次地评定学生的综合能力。总之,CDio理念下的知识管理课程教育一改传统的授课模式,采用案例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在知识管理教学内容及考核方式上皆有所转变。为了提升知识管理课程教育效果与质量,在案例选择时,授课教师应选择具备典型性和真实性且难易程度适中的案例。在考核方式上,采用试题式考核、情景式考核、即兴式考核、互评式考核等多元化考核方式,综合评定学生的知识管理课程学习情况。

3.3知识管理课程实现与运作

CDio理念下的知识管理课程教育模式的实践以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2015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知识管理》授课过程为例,展现CDio理念下的知识管理课程的实现。本文以CDio理念下的知识管理课程构思为指导思想,从授课、考核等方面重点展现CDio理念下的知识管理课程教学过程。

3.3.1知识管理课程授课

CDio理念下的知识管理课程授课模式采用案例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如,在知识管理战略与策略内容的授课过程中,首先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先向学生们讲授知识管理战略的类型(知识领先战略、知识差异化战略、知识整合战略),知识管理战略的实施方法,知识管理的主要策略(市场化策略、系统化策略、社会化策略),知识管理策略的选择及实施等基本知识。其次,教师讲解相关案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管理战略与策略内容的理解。本课程采用美国知识领先战略的经典案例——以知识和最新科技成果提高市场竞争力。案例提到:“1992年,美国率先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的口号。1994年开始实行‘全美永久性信息基础设施计划’。1996年,美国仅在信息产业的投资就达100亿美元,超过日本和欧洲的总和。1997年,克林顿正式采用“知识经济”的提法。”这指明了美国保持强劲的竞争实力和竞争优势所采用的知识领先战略措施。再次,学生选择并分析案例。围绕知识管理战略和策略,学生自主选择相关案例并加以分析,最终形成案例分析报告。这一过程,体现了知识管理教学的“学中做”“做中学”目的:通过教师讲解案例的过程,学生得以从案例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技巧等,学会分析案例;通过自主选择案例并加以分析,学生得以在案例分析的整个实践过程(案例选择、案例分析及案例汇报等)中,学会思考、重于实践。

3.3.2知识管理课程考核

在实际知识管理课程考核中,上述四种考核方式——试题式考核、情景式考核、即兴式考核、互评式考核,本课程均有涉及。依据课程特点,在试题式考核中,试题注重考核学生对知识管理基础理论、方法和应用工具的掌握程度与应用能力,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表达能力等。试卷设置了选择题、案例分析题以及论述题三种题型,其中,论述题采用选择作答(3选2作答),既凸显了试卷的灵活性,又强化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课程选择给予学生两周时间自主选择案例并开始准备,案例范围包括:有关知识管理战略的案例,有关知识管理策略的案例,有关知识管理模式的案例和有关知识管理系统的案例。在这两周内,学习小组完成案例选择、案例分析以及汇报案例结果的ppt。ppt展示设置了以下流程:将报告(ppt)拷入计算机(课前)—确定报告次序(课前)—分发同学评议表(课前,见表1)—报告—提问环节—同学评议—教师点评。课程制定了以下规则:①出于课程时间限制及训练学生突出表达重点的考量,要求各小组用10—15分钟的时间汇报所选案例、分析过程及分析结构;②各小组自主推选两位同学,一位参与ppt汇报,另一位参与互相评议;③其他小组成员针对该小组的汇报内容等进行提问,该小组其他成员可以协助汇报学生作答,体现团队合作精神;④各小组完成成绩评定后,将评议表交还授课教师或助教。由于《知识管理》课程考核第一次采用互评式考核,在考核过程中,授课教师也对各小组的知识管理课程知识及相关表现进行有关记录,以对比或修订学生的评定成绩。对比发现,学生给出的考核成绩与授课教师给出的考核成绩基本一致。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两点:第一,学生掌握了运用知识管理基础知识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客观公正地评估了其他同学的成绩;第二,这种考核模式具有一定的可取性。最后,《知识管理》课程的授课教师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学生评议分值等给出学生最终的综合成绩。

4结语

管理学基础知识篇5

一、大學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发展历程

我国计算机基础教育起始于80年代初期,主要是由于国际appll和微软mS-DoS的创立,带动了我国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发展,但是这个阶段我国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初级阶段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主要学习计算机语言和微机原理,还有少数电类学科。至90年代,在奔腾系列芯片、图形界面操作系统的带动下,计算机基础教育逐渐被普及,进入到普及阶段,尤其是在internet的出现,使计算机的网络技术应用和计算机技术逐渐被广泛的应用,直至21世纪初期,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技术和无线接入技术等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的高潮。

二、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现状

(一)管理过于粗放

虽然大学计算机课程出现在课程设置中,但是实际上大部分学校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设置仅仅只给出了一个大概,其中的大部分环节并没有明确给出标准。正是由于课程的开发人员资格认定、课程设置原则等没有给出明确的规定,课程设置也未采取相关的操作程序进行,导致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专业设计不够严谨科学,甚至缺乏专业性,仅仅是依照国外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设计进行的,有的甚至只是国外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缩减版。

(二)教师专业基础知识薄弱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知识更新的速度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是目前最突出的两大问题。通过实际调查显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授课教师由于依然沿用传统的教育观念,因此在教授课程的过程中依然使用的是几年前甚至是几十年前的理论知识,无法跟随时代的潮流,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计算机学习很难产生兴趣,也无法了解到计算机行业的最新发展动向。

(三)不够重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实践性

轻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实践性是现阶段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在计算机课程中,教师只注重传授基础的计算机理论知识给学生,而相关的计算机基础性操作却被严重忽视。但是计算机基础教育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课程,利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是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的关键,也是重点,作为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师更应该重视计算机的实践操作。

三、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建议

(一)注重实践教学,顺应计算机发展

教育来自劳动时间,但是现阶段教育都处于脱离实践的一种状态,大部门的教育课程教师仅仅是利用单一的理论性知识进行传道授业解惑,学生能学习到的也仅仅是老师灌输的间接性经验,把学习学生的学习过程简单的划分为了对知识的重复记忆和重复出现的过程,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也仅仅是对知识的记忆,逐渐学生变成了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虽然间接性的学习积累性的知识是学习中的一种重要方式,但是不能忽略直接经验的学习,也就是实践。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是学生通过课程知识学习了解计算机的最佳途径也是基本途径,但是教学中若理论知识学习脱离了实践性的学习,那么学生所了解到的计算机知识也是狭隘的知识,计算机的发展也是片面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实践教学是一种集实践与理论、自主与开放性的教育活动,它注重学生的实践性学习,并且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了解也是通过实践得到的,作为教学的主要引导者,教师和学校应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能通过实践学习到与时代接轨的计算机知识。

(二)以学生为主体,提高计算机基础教育实施的有效性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引导者和组织者,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也应该遵守这个教育规则,因此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应该建立有效课堂教学,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实现平等民主的师生和谐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保证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形成最佳的学习状态。作为教师应该时刻注意到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科学合理的安排课堂教学,对设计的问题情境、教学过程和练习等都要进行精心的安排,鼓励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提高计算机基础教育实施的有效性。

管理学基础知识篇6

企业管理概论是职业院校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的综合性课程。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与技能,从而适应基于现代技术环境与科学管理条件下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因此,本文提出,教师在企业管理概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会学生用经济观点、管理观点去观察、分析问题。

关键词:

职业院校;企业管理;课程教学

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是在社会经济大环境中进行的,企业的战略、营销、财务、生产组织、技术选择、人力资源等各方面的管理,既需要管理原理和管理方法,也需要基础经济知识。因此,从市场经济学、管理学再到企业管理,为我们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研究和管理经济组织的基本思路。通过这三门课的融合,可以更有效地解决企业经济活动问题。在此背景下,企业管理概论课程应运而生,其落脚点是对现代企业的运作及管理进行研究,指导管理实务,使人们的生产经营活动更具有针对性。当前,职业教育也处在巨大的变革中,人才培养已从封闭、单一型的教育转向开放、复合型的教育。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提高素质,成为中职、高职教育的重要目标。加强对学生经济管理素质的培养正是适应这一转变、达到这一目标的重要措施。因此,不少职业院校相继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加入企业管理概论这门课程,以期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就业做准备。

一、课程内容

企业管理概论课程是以市场经济学和管理学为理论基础,融市场经济基础知识和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于一体的一门综合性课程。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及科学的管理方法与技术,树立经济观念和现代管理观念,以适应基于现代技术环境与科学管理条件下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职业院校教学的主要对象都是非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加之生源,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所以应以市场经济学、管理学为理论基础,以现代企业管理为重点构建这门课程。将该课程的培养目标设置为,以让学生了解、理解必备的经济与管理的基本知识为出发点,介绍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及实务。其中,“现代企业管理”模块涵盖了企业管理实务、企业运作过程及管理、企业资源配置及管理、企业与企业环境等内容;“经济管理基础”模块涵盖了管理组织,管理职能与管理原理,消费者、生产者与政府行为,市场供求分析,市场经济基础等内容。这样就突破了以往的企业管理教材结构体系,以现代企业管理为主线,将经济基本知识、管理基本知识和企业管理实务融为一体,简明扼要、通俗易懂,也便于教师根据各专业的实际需要对教材内容做出取舍。

二、课程意义

我国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经济管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正是中职、高职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在开放的现代社会中,一名专业技术人员掌握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与技能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笔者学院近年来毕业生的就业跟踪调查反馈,我们发现企业中的许多工作、问题都与管理和技术密切相关,企业一线的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生产技术规律和经济规律,懂得企业管理知识,树立经济观念,掌握技术经济分析方法。为此,学院近年来不断加大企业管理概论课程的教学力度,收到了良好的成效。许多学好这门课程的学生更能胜任管理岗位,也能更好地规划自身的职业生涯,为将来的发展、成才提供了保证。

三、课程教学

1.课程要求企业管理概论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因此,对职业院校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要求上要有所降低。为此,我们将本课程的要求设置为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市场经济的基础知识;熟悉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方法和现代化管理的基本手段;了解现代企业运行的基本规律以及企业主要部门的管理内容,学会沟通、协调与配合;树立经济观念,初步具备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

2.教学方法企业管理概论综合性、实践性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首先让学生树立经济意识和管理意识,指导学生学会用经济观点、管理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其次,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企业管理是对管理的规律性的认识,是对企业管理实践的总结与概括。这就要求教师教学切忌照本宣科,而应深入实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企业管理知识。最后,要注重知识的综合应用。企业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在教学过程中涉及哲学、心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以及各种专业技术。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各种知识的综合应用,从而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管理学基础知识篇7

论文关键词:企业知识管理文献研究oem企业知识管理

1导言

20世纪9o年代开始,受到知识经济有关研究的影响和推动,企业知识管理逐渐成为我国学术界和企业界关注的焦点。

从企业知识管理理论的发展来看,当前的研究重点正由第一代知识管理向第二代知识管理转变,与第一代知识管理只强调知识集成不同,第二代知识管理包括知识生成和知识集成,同时强调两者的平衡。从国内外企业知识管理实践的进展看,英国石油公司、施乐公司、iBm公司和中国惠普公司、tCL公司等的知识管理实践是其中的代表。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我国的学术界和企业界更多地是把企业知识管理作为一种企业战略来对待。分析国内外知识管理战略理论与应用研究的现状可以发现知识管理战略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战略管理中的资源观和市场观;知识管理战略划分为基于资源观的、基于市场观的以及基于流程导向的3个流派;知识管理战略的应用研究主要在企业中进行。在操作层面,可以在总结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的类型、选择依据及评价要素的基础上,运用适当的分析工具探讨企业知识管理的构架。

通过以上基本梳理,我们可以对企业知识管理研究有一个大致了解。为了进一步推动企业知识管理理论及实务研究,作者将在本文中对重要及新近的有关书籍、博士论文等重点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后续研究打下可靠基础,同时为类似研究提供借鉴。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于2004年出版的“哈佛商业评论精粹译丛”之知识管理》一书,是国际上知识管理乃至企业知识管理领域最重要的经典读物之一。该书包括了8个方面的研究内容,主题依次为知识型企业、知识创新型企业、学习型组织的建立、个人的学习能力、组织整体的学习能力、学习型历史文献、再造公司的研究活动和专业智能的管理,概言之,知识型企业需要不断创新、不断学习,从而更好地存活与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员工与整体的学习能力、知识管理工具、组织结构设计以及激励系统是四个重要的元素。简言之,学习能力、管理工具、组织设计、激励系统是企业知识管理的四个重要维度,它们的互动,影响并不断改造着企业自身的结构,从而为其适应外部环境、赢得竞争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由此作者提出知识管理的四要素。

2重要著作

继续来看4本国外学者的研究著作。《智慧型组织:绩效、能力、知识一体化管理对领导层如何创建并发展一个适应未来的理想型组织做出了深入剖析。全书分为组织化学习、绩效管理、能力管理、知识管理和智慧型组织五个部分强调真正了解学习过程的重要性;指出绩效管理最重要的手段是围绕计划与发展展开的各项讨论;强调清晰认识组织能力管理基本概念的重要性;认为知识管理是一个创造获取、积累、分享和应用知识的过程;提供了一系列可操作的步骤和结构,以便通过评估组织现状来提高组织成员能力,达到造就智慧型组织的目标。而《知识管理:有效实施的蓝图》没有纠缠于学术理论重点关注了知识在提高组织绩效上的作用。本书对知识管理涉及的领域进行了广泛调查,从理论和战略到技术、工具和变革的环境,提供了建立和管理知识管理试点项目的方法,尤其要指出的是本书还建立了一个理论框架来指导如何利用知识管理的方法和技术,改进组织能力、实现战略目标。《个人平衡记分卡》提出的个人平衡计分卡方法是作者所提出的全面绩效计分卡的一部分,包含了对自我认知、自我发现和自我控制的探讨。个人平衡计分卡提供了企业人员管理及改善企业战略、文化和效率的系统方法,能够改变员工行为,提高员工的自我意识、个人责任感和积极性,其本质就是“自我认识+自我学习+思考+行动+挑战+幸福感+个人抱负与个人道德行为及公共抱负匹配=个人和组织持续发展”。《大雁的力量:信任创造绩效》认为高信任是组织成功的重要因素。本书将信任的概念引入现实的工作,其指引主要集中在四个原则上,即有能力、公开、可靠和公平,对应的实践包括八项,即选择合适的人果断地领导、告诉他们数字分值、行为正直、使他们负责、给予反馈、了解他们关心什么和不断学习。本书包含了很多案例研究和操作性指引,对企业组织的相关实践具有直接的借鉴价值。

再来看7本国内学者的研究著作。

(1)实务派。《知识管理:理论、技术与运营》一书的写作要旨在于:揭示知识管理的生命力所在;通过知识转化的规律来研究知识的运作机制;从管理科学角度,构建知识管理的理论体系;从管理实践角度,研究知识管理技术的基础理论;从知识管理到应用价值的实现角度,研究知识运营的相关理论;提供研究知识管理的知识资源。内容虽较为庞杂,但在散乱处仍有思想的火花。《知识管理:正确概念与企业实务》作者陈柏村是台湾amazonKnowledgeon-demandinc.的执行长,全书以知识管理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迷惑为出发点,从知识管理发展脉络、知识管理原理与应用剖析、知识策略规划以及知识管理导人流程与实务四个方面,系统论述了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该书内容涉及知识成长与学习发展动态模型、知识管理四大原理及若干智慧资本发展的实践经验与操作流程,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操作性,对企业具有直接的借鉴作用。《知识管理理论与实务全面总结了重要的知识管理理论,将知识管理的观点分为基本概念、策略、流程、科技、组织管理和实施六个方面,并对相关理论进行了系统介绍,通过入作者在知识管理领域的研究成果和丰富案例,说明了知识管理理论如何应用于企业管理实践。

(2)学院派。《:企业知识管理》的绪论很精彩,有“提纲挈领”之功用。

但也构成一家之言。《企业知识管理方法论研究:利益协调软系统方法论的应用的突出特点在于,将利益协调软系统方法论纳入系统方法论,再结合企业知识管理本身的方法论,提出了企业知识管理的系统方法论。全书首先介绍了知识管理及其方法论、系统方法论新进展、行动研究范式等企业知识管理方法论的理论基础,然后对现有的企业知识管理理论进行整合,其中“多视角知识演化具有独创性。进一步该书提出了知识管理问题情景下的企业系统隐喻,并以一个实际企业为对象进行了检验。全书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基于行动研究的企业知识管理方法论的逻辑步骤与框架并对之进行检验。《企业知识资本管理及其绩效评价主要研究了企业知识资本管理的机理和绩效评价的方法论,具体内容包括¨从知识生产及消费的角度,分析知识商品化的条件及过程,进而得到知识转化为资本的一般路径;探讨了知识资本的生成、积累、扩张机理基本模式;分析了企业知识流动及显隐性知识转化的过程;建立企业知识资本的价值链,以之为基础分析企业知识资本绩效,并提出了基于实物期权的知识资本投资决策方法;从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关系资本的角度分析其与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联,给出了运营对策。教材《企业知识管理n的框架体系的逻辑性较好,但在具体章节内容的衔接及安排上不够紧密,其中“企业知识管理风险的预警~节很有新意,可对企业知识管理形成指导。

在作者研究过程中,通过查找中国期刊网,发现了5篇和“企业知识管理”直接相关的博士学位论文。考虑到博士论文研究的理论性和系统性,故在此按照一定的主题顺序,对这5篇文献中的有关内容进行综述。

3博士论文

(1)知识管理的历史发展

作为一个哲学或认识论上的概念,苏格拉底、柏拉图、苟子等对“什么是知识”进行过论述。作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影响因素,则是从熊彼特、奈特、哈耶克等开始,历经德鲁克、马尔萨克、马克卢普、鲁宾、库帕、罗宾逊、泰勒、谢曼特、罗默等人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考察,揭示了知识在其中的作用,从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同时,现代经济学关于企业本质的探讨和研究,逐步发展出以资源为基础的理论。它把企业视为各种有形、无形资源的集合,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企业所独有的宝贵资源。在它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以知识为基础的企业理论,将知识作为企业发展特有的资源。企业的资源观与经济学中对于知识作用研究的融合催生了知识经济理论的到来。

(2)知识管理及其主要学派

知识管理是通过获取、创造、选择、分享、应用和更新等活动来管理企业的知识,并实现将合适的知识在适当的时机用适当的表达方式传送到合适的人手中,以提升组织绩效和价值创造。earlmichael基于他在案例研究、与20位知识首席执行官访谈、公司知识管理研讨会和专业杂志上发表的文章等四方面的资料,对知识管理的工作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整理,将知识管理工作划分为系统、图解式、工程、商务、组织、空间、战略七个学派,其中前三个又划为“技术方法的,第四个为“经济学的”,后面三个称为“行为学的”。

(3)个人知识、组织知识及其相互转换和作用

关于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相互作用的研究,最著名的是nonaka提出的SeCi模型。这一工作基于polanyl对知识的划分,即知识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nonaka基于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及其相互作用和促进的深入认识,尤其是显性知识、隐性知识在知识的转化、运用和创新中的相互联系,提出了SeCi过程模型。将SeCi动态过程与对应的创新活动的场所相联系,nonaka又提出了创新活动相互作用的共享空间“吧”。

(4)企业知识管理理论

企业知识管理理论建立在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基础之上,以企业知识理论、知识资本理论和组织行为理论为核心。企业知识理论是一科新的管理思想,它是基于分析知识的基本特性如隐含性、实体性和共享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对知识经济社会中企业的基本特征和行为提出了全新的解释。知识资源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进行企业管理必须重视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知识资本理论是知识经济社会中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指导理论,是现代经济增长方式条件下企业经营战略、企业能力及经营优势分析的新方法与新思想。知识资本理论为现代企业尤其是知识型企业的知识共享、交流、应用、创新和保护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框架。根据企业知识管理的实践,可以将知识资本划分为人力资本、市场资本、结构资本和知识产权四部分。组织行为理论是建立在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和政冶学等等多门行为科学基础上的一种管理思想的结晶,它研究企业等组织中人的行为、态度、角色、取向以及组织动力、组织文化、组织设计和组织创新等等,为企业组织有效地实施知识管理指明了方向。:

(5)企业知识管理的构架与流程

概要地说,企业知识管理的构架包括人力资本管理、组织结构管理、信息技术管理、企业文化营造和合作网络管理,而企业知识管理的流程则包括知识的采集与编码、知识的积累与存储、知识的共享与交流以及知识的创新与增值。

(6)企业知识流管理

在研究过程中,作者还发现了l篇重要的期刊论文《企业知识管理的内容框架研究》,针对企业知识流管理,文章提出了企业“知识流小车”模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因此在此进行转述。在企业知识流小车模型中,小车的最上部,企业和企业外部实体:之间形成一个知识流环;在小车的中间,员工个人知识和企业的公共知识库之间形成了第二个知识流环;在小车的底部,是三个“轮子”,分别是知识创新、知识共享和知识应用,正是这三个轮子持续不停地运转,才保证了企业知识流系统正常的新陈代谢,推动了整个企业知识流的良性流动。

4结语

管理学基础知识篇8

关键词:知识产权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改进方法

一、知识产权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目标

知识产权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是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重要保障,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直接决定了课程设置的任务和目标。知识产权人才主要分为专利审查人才、知识产权实务人才和知识产权管理、诉讼人才等三类。本科层次培养的知识产权人才主要是知识产权实务人才和知识产权管理、诉讼人才。知识产权实务人才主要指知识产权实务机构中执业的专利人,或具有专利资格的律师事务所律师,从事专利申请、商标注册申请、著作权或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等工作、知识产权侵权案件等工作。知识产权管理、诉讼人才主要是指在大中型企业的知识产权部门从事与之相关工作的知识产权专门工作人员,主要从事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划,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制订。知识产权实务人才、知识产权管理和诉讼人,是我国知识产权本科人才培养方向。因此,本科阶段的知识产权专业课程设置应该注重培养学生以下能力:

1.基本能力。除了所有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学习能力、表达交流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技能外,知识产权本科学生还必须重点把握专利文献检索、专利地图制作、商标查询的基本方法,并熟练运用。该项能力是知识产权人才的低阶要求。

2.实践能力。主要指独立分析知识产权实务的能力,在熟练检索查询的基础上,能够独立分析知识产权案件、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规划,具备在实务机构开展工作时最快熟悉业务的能力。

3.系统性思维能力。系统性思维能力是指对事物的宏观把握和整体思考的能力,是学生思维成熟的标志。知识产权专业学生将综合处理、诉讼、管理等诸多实务问题,系统性思维模式能够正确划分事物与外在环境的边界。

二、现行知识产权本科课程设置的问题

1.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各高校知识产权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大致可以划分为基础法学类、知识产权法学类、知识产权管理类、理工科基础类四大板块。各高校的培养方案在这四类课程的比重不同,但基本的做法为:①开设主干课程:即知识产权法学课程和知识产权管理课程;②开设两类基础课程:一类为经整合和压缩14门法学类核心课程,即精简而成的基础法学类课程;另一类为理工科基础类课程,包括工业设计、机械制图、物理等。这样课程设置的结果是:一方面,知识产权专业学生的课程压力大,对于压缩后的法学基础类课程,没有精力自主深入理解和掌握,导致法学基础不牢。同时,宽泛的理工科基础课程,无法让学生建立起某一类理工专业的专门知识体系,以适应今后进入该行业的需要。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就业、深造和未来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大量缩减的法律类课程,削弱了该专业学生的法学知识基础,不利于学生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和法学类研究生入学考试。

2.课程设置偏重理论教学在实际课程教学方法设计中,对基础课程和主干课程未作区别对待,都以理论教学为主。例如:在主干课程中,注重讲授包括著作权法、商标法和专利法等知识产权法律知识,而忽略对知识产权规划、转化等与商业和科研实践联系紧密的内容讲授和实验设计。

3.师资学缘结构单一、类型不足。知识产权人才有多种类型,而现有教育培训机构的师资能够培训的主要是法律型的知识产权人才和综合型的知识产权人才,明显缺乏培养科技型知识产权人才和专项知识产权人才的师资。师资队伍中,专职教师较多,很多老师没有知识产权实际工作经验,缺乏跨学科背景。同时具备法律、经济、管理、技术、外语等五项知识的教师缺乏,影响了我国知识产权本科人才的培养质量。

三、改革知识产权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措施

1.制订合理的课程大纲。知识产权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知识产权方面的基础人才,即定位于学生的知识产权专业素养,以具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为目标,为学生今后从事各类专门的知识产权实务工作和继续深造打好基础。既区别于知识产权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也区别于全能型的知识产权人才的塑造。因此,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某一方面或某一行业的知识产权专门人才,收缩过宽的知识面口径。在综合考虑高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市场的需求,以及高校既有的学科优势、师资队伍特色以及办学条件的情况下,解决好法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复合的问题,有意识地设计好各类课程的比重关系,明确课程主干的知识体系。

2.优化课程结构和学时结构。按照通行的做法将课程体系分为法学类、管理学类、技术类以及其他学科,并按照这种板块来安排学时,这种做法并不合理。通常法学学科课程包括主干的知识产权法律类、以及民法、经济法、刑法、诉讼法、国际法等基础法律课程;管理和经济学科课程包括主干的知识产权管理,以及基础的管理学、运筹学、经济学、工程经济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学等管理和经济基础课程;技术类学科课程包括物理、化学、电子技术基础、机械设计基础、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理工科基础课程;其它学科课程包括文献检索与利用、信息科学导论等。这种划分方法是按照全才培养的目标来进行设计的,不利于学生选择感兴趣的专业领域进行发展。合理的做法是,将这些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个板块,在必修课中体现知识产权法律知识基础、知识产权管理知识基础、以及方法实务课程。而在选修课中,体现学生的兴趣特长,学生可以选择原来第二板块中的会计作为自己将来发展的领域,也可以选择原来第三板块中的电子或计算机作为深入研究的领域。如此,就不用浪费时间粗浅广泛地涉猎所有领域的知识,而是有针对的及早地塑造该领域的知识产权技能。

3.注重实践课程的开设。实践课程是培养“知识――实践”型知识产权管理人才的重要环节。课程设计中应当适度增加教学实践和实验环节的比重,在实践课程环节中,培养学生知识产权技术、管理和法律实务方面的实践能力,以匹配知识产权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可以通过各种类型论文的写作和课题的研究,来提高学生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和研究专门问题的能力;对接包括政府主管部门、法院、知识产权中介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等实务机构,寻找课题的研究方向,建立稳定的专业实习场所,为学生提供多种实践机会和多样化的学习平台。

4.加强知识产权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实务型兼职教师聘请知识产权实务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这是美国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我国可以借鉴这种做法,聘请知识产权实务人员为兼职教师,讲授知识产权管理实务、知识产权诉讼实务等实践型课程,以及担任认识实习、毕业实习的指导老师;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实务人员来校举办讲座,以拓宽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请法院的知识产权庭在学校模拟法庭开庭审理案件,让学生对案件的审理过程有直观的学习。鼓励教师到企业、政府相关部门、法院等实务部门进行调研,获取实际经验。

参考文献:

[1]李玉壁.我国知识产权教育及政策研究[J].教育研究,2005,(5):59-60.

[2]王国金.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高校知识产权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6,(20):4142.

[3]胡开忠.当前高校知识产权教学改革的方向[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

[4]陈美章.中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思考[J].知识产权,2006,(1):310.

管理学基础知识篇9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类(非会计学)专业的知识体系受到了较大的影响。构成经济信息系统重要部分的会计与财务系统的作用日益重要,经济类(非会计学)专业原有的会计与财务管理教学知识体系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经济类专业的毕业生无论在企业还是非盈利组织工作,都需要懂得和熟练应用会计与财务知识。因此,在新的环境下如何对经济类(非会计学)专业的会计与财务管理知识体系进行调整与创新非常必要,而且经济类(非会计学)专业应用于会计与财务管理知识课程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应用现代教育理论与技术,在配合专业教育的条件下,科学合理地确定教学知识体系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对这些非会计专业学生实施合理的会计教育,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成为研究的重点。

一、调整《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结构

在经济管理相关专业完整的知识体系中,会计学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目前,许多高等院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的教学大纲都把会计学课程设为必修课。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传统的对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采用简化会计专业教学内容的做法不能较好地满足非会计专业学生的需要,应该对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的内容进行调整,以适应非会计专业的专业特点,设置《会计基础》这门课。根据非会计学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目的,笔者认为,会计基础课程的内容既不应是《初级会计学》的照搬,也不应是对《初级会计学》和《中级财务会计学》的简单组合形成的《会计学》,而应是对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设计。会计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是会计教学的重要环节。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学完《会计学》后掌握了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各种经济业务的核算。但这种教学只注重会计方法的灌输、会计制度的记忆、具体会计方法的详细介绍。即只侧重会计信息的数据来源,忽视了会计的实践教学环节。具体地说,教材内容以具体方法为主,面面俱到而太过细化,教师在有限的学时内难以完成教学任务,也很难结合经济管理类专业讲解透彻。学生完全建立在抽象理论基础上的理解也很难抓住重点。因此在对会计学内容讲解时,应结合经济管理类专业要求突出重点,调整《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同时加入简单的会计实践课程,形成《会计基础》这门课。

经济管理相关专业的《会计基础》课程应包含以下具体内容:第一章概述:本章从会计信息对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性导出会计的概念、特点,会计对象和会计要素,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应遵循的会计原则、会计规范等会计基本知识。第二章会计循环:本章主要对会计等式、会计循环的基本程序、会计科目与账户,会计凭证和账簿、试算平衡、结账进行介绍,使学生初步熟悉会计循环的基本程序,理解会计的思维方式和角度,对会计工作循环有初步的了解。第三章结合专业特点的借贷记账法的应用:从各专业的特点出发,介绍用借贷记账法对各行业企业的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中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使学生能够根据记账规则对简单的经济业务活动熟练地进行账务处理。第四章财务会计报告:本章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使学生加深对各种会计报表的认识,理解各种报表对企业管理工作的独特作用,为下一步进行财务综合分析的学习打基础。第五章实践环节:从经济业务发生产生原始凭证开始到会计报表的编制,进行一个会计循环的模拟实践,使学生在学习会计理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会计实务有一个全面而真实、形象而具体的认识,从而了解会计在所学专业中的作用。第六章会计报表分析方法:介绍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三大会计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使学生树立会计报表分析整体性、综合性的观念,在理解财务报告编制的基础上,掌握财务会计报表的分析方法。

这样的教学内容设计,能够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帮助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树立会计思维方式,了解会计工作实践,对会计理论及会计实务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全面认识会计与其专业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其他职能管理的关系,达到为其专业服务的目的。

二、调整会计与财务管理知识体系

经济类(非会计学)专业对会计与财务管理知识体系掌握的深度和广度的要求有所不同。会计与财务管理知识体系包括的专业课程有:初级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学、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财务分析、会计信息系统、会计电算化、西方会计、非盈利组织会计、行业比较会计等。这些课程可以根据其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财务会计体系、管理会计体系和财务管理体系。财务会计体系包括:初级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会计信息系统、会计电算化、西方会计、非盈利组织会计、行业比较会计;管理会计体系包括:成本会计学、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体系包括:财务管理、财务分析。笔者认为,应该根据经济类(非会计学)专业的特点,对会计与财务管理课程体系重新设置。

首先设置会计学体系课程,会计学体系课程是奠基管理基础知识的课程体系。其内容主要包括:初级会计学、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学、会计电算化、财务分析与企业业绩评价等。该课程体系包括了原有三个方面知识体系的基础部分,以经济活动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分析、决策为主线,阐述会计与财务的基本理论、方法;提供了认识、核算企业经济活动、看懂企业财务报告、分析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知识基础与技能,为学生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其次是工商管理提高层,设置决策与控制会计、财务管理课程、其内容包括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学、证券投资等课程的主要内容。该部分以对经济活动的决策与控制为主线,阐述会计与财务应用在企业内部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以及酬资、投资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经济类(工商管理类非会计)各专业可在学习会计学课程的基础上开设本课程。将会计与财务体系划分为两个层次、重新组织设置课程,与只开设会计学与财务管理两门课程相比更广阔地包括会计与财务知识体系的主要内容,使知识体系更加完整、科学合理。

调整之后的课程体系除初级会计学、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的内容外,还包括财务报告分析与企业业绩评价等内容,并且更加注重市场经济中的主体――企业。会计必须满足企业经济决策的需求为经济决策服务的观念,吸取美国、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会计学教材的精华,使教学内容与国际相协调更好地满足培养经济(非会计)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需要。

三、实现会计学与经济类(非会计学)专业课程的交叉互补

经过以上会计学课程内容结构的调整和会计、财务管理知识体系的调整,在对经济类(非会计)专业开设课程时注意两类专业课程的交叉互补、融会贯通。

国外许多高等学校在经济类(非会计)专业本科教学的专业设置上往往把本专业需要的非专业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有机结合,设置复合式专业。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会计学和经济类(非会计)专业的课程,如企业管理、金融学等是企业内部与外部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会计学中有很大一部分与企业管理中的会计核算与控制的问题相关。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不够完善,企业竞争也不尽规范,目前不少企业的管理停留在传统阶段。反映在教学上也相对落后,从教材到教师的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沿用传统模式,有关会计的核算与控制、财务管理内容的教学并未完全进入经济类(非会计)专业教学中,或是不能有机结合。为此,应在经济类(非会计)专业必修课或选修课上进一步促进两个专业间的交叉融合,可在经济类(非会计)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中增设会计学知识体系和财务管理知识体系的有关课程,并统筹考虑课程训练、技能实践和专业实习,做到外在结合和内在结合的统一,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管理学基础知识篇10

关键词:多元化;财务管理;考试评价体系;建设与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0063-01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计算机网络普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力推进和现代用人机制的变革,作为高等学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如何摆脱教学现状,强化对学生的基本能力和操作技能的培养,并通过考试评价体系加以科学引导,就成为我们从事财务管理教学者研究的新课题。多年来,我们立足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实际,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载体,辅以实践教学和技能教学以新的内涵,不断探索新形势下的财务管理专业考试评价模式、考试策略和考试考核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毕业生的财务管理基本能力得到提高,操作技能熟练,积极适应了社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探究了一条"以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能力为主体,强化技能培训和实践教学为主要内容,通过考试评价建设促进学生成才的、新型的教学方法。"

1突出基本理论教学,以试卷考试为主体,不断检测与激励学生掌握基本的财务管理知识和基本的应用能力

课堂教学是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基础知识学习与能力提高的主要方式,也是对学生进行综合知识能力培养与基本应用能力培养的基础,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要想让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够做到熟练应用基本技能,综合创新操作能力,将已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生产、建设、服务、流通行业中,必须强化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并通过考试、考核等手段,加以巩固与提高,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除认真做好课堂教学外,我们积极研究与创新考试评价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考试中,对于基础知识的检测与评价,我们基本上是以笔试为主体,具体的做法是:精选和编选,与财务管理专业相对应的考试试题,试题体现知识的基础性、灵活性与应用性,重点突出综合创新的能力。其目的是进一步检测学生对财务基础知识的学习,寻找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为强化基础教学而提供手段保障。

比如,大一学年结束,我们基本上是以财务管理最基本的知识为主,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并结合财务管理的入门综合知识进行辐射性检测,这样,学生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对基础理论的学习中去,调动学生学习基础理论的积极性,为后续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础。大二结束的考试评价,我们以基本的操作能力为主体,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检测,目的是强化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培养,为全面提升专业学习而创造基础。大三的学年结束考试,我们在对基础理论与基础知识考试评价时,适时结合计算机录入、账目理清与账目处理综合开展,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大四的理论考试,基本上是以创新现代财务管理实践为主体,让学生全面接触财务管理的内涵,并逐步与动手能力培养、适应能力培养相结合,以为就业打好基础。

虽然考试评价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但在教学中必须有所侧重,体现它的内涵与实用原则,体现创新与应用这个主题,通过考试评价内容的转换,促进学生对财务基础知识与理论的综合学习。

2建立动手操作能力考试检测机制,强化实践性教学考核制度的落实,以促进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学生就业与成才的需求

高职的财务管理专业,表面上看基础性很强,需要学习者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基础知识,但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要想进入社会财务管理,从事财务及其有关的社会活动,其技能和操作水平的高低十分重要,如果一名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只有基础和理论,而没有操作技能,那么他就会失去从事财务管理的一切机遇,甚至失业。面对计算机网络的快速普及与发展、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力推进、面对现代社会用人机制的改变,加强对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技能培养与考核、检测的管理,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到本专业学生教学质量与学习质量的提高,影响到未来学生就业的生命力。为此,我们在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中,首先建立和完善了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技能考核标准和实施意见,并结合学生的实践学习与技能学习,同步落实;第二,将技能考核标准与实施细则,分化为若干个部分,依据各专业技能学习进行有序实施;第三,将对财务管理学生的综合技能考核与学业成绩紧密相连,形成了系统的学业考核体系,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与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一是每个学期中,我们均集中对财务管理学生进行综合技能训练,这也叫学作业训练。学生通过专业教师的指导与自我学习,比较系统地掌握现代财务管理的基本内涵,初步掌握合格财务管理人员的从业标准,为全面掌握财务理论与技能奠定基础。二是集中训练与专业一一对应。专业学习是为提高能力而服务的,而训练则是为提高技能而奠定基础的,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处理问题、解决问题和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例如,大二我们开展专业实训教学,在专业实训教学时,我们严格按照考试标准组织实训与检测,对于成绩不合格的学生,组织重新学习,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技能掌握与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有的学生在不间断学习中,积极参与企业的财务管理与模拟训练,接受企业财务管理氛围的熏陶,其综合知识得到了迅速提高。第三,在毕业前的综合实训中,我们建立了以企业、用人单位独立考核的办法,使学生倍感就业的压力,学习动力受到冲击与引导,技能学习与训练空前高涨。

总之,在多元化环境下,高职财务管理专业考试机制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也是我们教学与改革是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更需要我们努力去实践、去创新、去实现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最优化,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客观需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