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的原因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07:41

留守儿童的原因篇1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原因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7-0041-02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加快,特别是城乡经济教育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的不平衡,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选择离开农村外出务工,由于政策、体制机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原因,他们无法或无力将子女一同带出,便不得不将孩子留在农村。由于父母双方或其中一方长期在外,就出现了农村留守儿童由父母一方监管或他人代管或无人监管的现象,这些农村留守儿童缺乏亲情关爱、缺少家庭教育和监管,加之学校教育失当、社会教育不足和自我教育不严,致使他们在学习、生活、道德、行为和心理等方面出现诸多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既有制度性原因,也有政策性原因;有学校教育因素,也有家庭教育的因素,需要认真分析研究。

一、政府原因

(一)现有的体制机制障碍

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的制度效应已逐步减弱,出现了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农村经济增速较缓,使得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由于户籍制度为主的城乡二元结构制度限制,绝大部分外出打工的父母无法将孩子一同随身带出。另外,由户籍制度派生出来的其他一系列制度如教育制度、保险制度和住房制度等,对农民工子女到务工地读书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和障碍。特别是现行的一些制度使得农民工子女入学受到诸多不平等待遇,高昂的学习费用是一大障碍,各地考试制度、教材、科目设置等方面的差别也是一大障碍。虽然现在提出了一些针对农民工子女教育的解决方案,但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的解决方案与现行义务教育制度的安排存在种种矛盾,实现起来较为困难。即便有农民工将子女带到务工地,但受到各种因素影响,他们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安全状况等也是不尽人意。

(二)政府的重视和投入不够

目前,对于学校特别是广大农村学校,教育经费主要还是靠政府解决,但这些费用在满足基本的教育开支后,就不能给留守儿童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了,政府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特别是没有专门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经费,导致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举步维艰,一些有利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解决的措施难以实施,同时也难以留住优秀的辅导教师和管理者。也没有专门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在人才和技术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扶持,导致很多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积少成多。

(三)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

当今,一方面城市化、城镇化加快发展,另一方面农村经济发展却相对滞后,特别是在边远地区和交通不便的山区,农民就业创业的机会更少,农民为了改善家庭经济生活条件,让孩子有更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摆脱祖祖辈辈难以摆脱的困境,这些父母不得不选择离开家乡到经济发达的地区打工以养家糊口,改善家庭经济条件,因而他们的孩子便在不完整的家庭环境中长大。所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也是引起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重大原因。

二、家庭原因

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但总的来说,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在正面影响方面,父母外出务工可以增加家庭经济收入,提高生活质量,增强教育支付能力,改善家庭经济环境;外出父母在外接受了新思想、新事物,在教人育人方面思想会有所进步,从外界获取的信息和知识增多,有利于扩大留守儿童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精神和生活世界;有些农村留守儿童能深知父母外出务工的不易,会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生活上更加节俭且独立性和责任感更强。但总的来说,父母外出对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

(一)缺乏情感交流

人从生下来面临的第一个对象就是父母,第一个环境就是家庭,家庭是每个人成长的首要场所,血缘关系则注定父母要给孩子上第一堂课,父母对孩子不只是养育,还有教育,尤其是那些学龄前、小学、初中的孩子,他们更需要父母对他们的关爱和家庭教育,缺少一方或双方的教育都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造成阻碍。调查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父母打工地较远,回家成本较高,回家的次数很少,有的甚至一年到几年才回家一次。因此,留守儿童与父母的联系更多的是通过电话或书信等联系,且大部分留守儿童与打工父母之间的联系频率很低,缺乏足够的思想沟通与正常的情感交流,从而无法实现正常的完整的家庭教育。农村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务工后,表现出很多的不适应,产生了孤独、寂寞和无助等消极情绪,很多留守儿童特别是年龄较小的留守儿童根本不知道父母在外从事何种工作,而且对父母的生活安全等全然不知,常常会在儿童心中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而外出务工的父母在情感上不能像非留守儿童父母一样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情感关怀和安慰。因此,打工父母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在精神上都不能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照顾,从而导致了彼此之间情感上的生疏和隔膜。

(二)临时监护人教育监管方式不当

对于那些父母一方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在家照顾他们的父母由于精力和知识有限,又为生活所累,对留守儿童的监督较少,有的抱着“棍棒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的旧观念,采取粗暴的方式,更是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幼小心灵,对于年龄较小的留守儿童,本身接受能力差、是非分辨能力弱,缺乏有效监护引导和监督的情况下,易受到一些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往往导致农村留守儿童道德失范和价值观、世界观扭曲。由(外)祖父母监护的留守儿童,照顾他们的长辈即便有年轻化的趋势,大部分的文化素质较往年往代有所提高,对小学及学龄前的儿童教育基本能辅导,但对于初高中儿童的教育辅导就显得力不从心了,即便如此他们的知识结构、知识储备和现在提倡的文化教育、科技教育也有很多不适应。因此,他们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更多的是让孩子自觉去学习,去摸索,而在生活和物质上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是偏爱和顺从。

(三)过多依赖学校教育

近年来,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农村孩子上学的负担大大减轻,农村学校教育也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农村学校教育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农村家庭教育的惰性。在实地走访调查中发现,很多留守儿童的父母都是初高中文化,临时监护人的文化程度也偏低,他们认为自己知识有限,已有的知识水平也不足以辅导孩子的教育,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责任,应由学校和教师来承担,认为自己的责任主要是照顾孩子的生活,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道德水平的高低等是孩子个人素质和能力的体现,是学校的责任,家长的责任很小。有教师反映大部分留守儿童的家长和临时监护人很少与学校和教师沟通,有的家长连学校的家长会都不参加,对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不管不问,根本不配合学校的教育。出现这类情况的原因是:一是家长的不负责任造成的;二是家长自身能力、精力、知识和时间有限,无暇顾及孩子各方面的教育;三是家长过多相信学校的教育是万能的,依赖性较强。这种过多依赖学校教育的教育方式不仅对孩子的学习成长不利,而且也不利于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教育教学管理等工作的开展,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不利于学生的素质提升和全面发展。

三、学校原因

(一)缺乏针对性的教育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对孩子的道德、安全和心理教育较少,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作为教育学生的学校和教师便担负起更多的责任。据调查,农村留守儿童一般不会主动与教师交流和联系,很多临时监护人和父母更少与教师联系,而对于教师而言,由于班上人数多、教学任务重,更是没有更多精力和时间主动给农村留守儿童更多关心。教师与留守儿童的关系更多的是在课堂上,课堂之外很少甚至没有沟通交流。受物质条件和师资力量等因素制约,广大农村中小学的课程安排不能完全适应农村留守儿童实际和成长发展需要。在心理教育、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和道德教育等方面缺乏针对性,收效甚微,主要是教育形式过于死板僵化、内容与现实脱节,更多的是抽象化的教化,原理、原则性的内容更重,内容大而空,不符合新时期儿童学习需求,有的教师甚至直接占用被认为不重要的“豆芽科”,认为一学期学习一两次宣传教育片就算完成部分科目的教学任务,对于处于启蒙教育阶段的儿童来说,根本还不能完全理解,亦步亦趋式的死记硬背现象严重,认为得分高就是学习好,根本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

留守儿童的原因篇2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农村留守儿童网络成瘾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通过文献分析与现实调查,本文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个方面系统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网络成瘾的原因。分析结果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网络成瘾的预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网络成瘾;成因分析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而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引导,亲情的沟通,很多农村留守儿童沉溺于网络,家长的悲痛欲绝,孩子对网络的痴迷,一度让农村留守儿童网络成瘾问题成为了社会所关注的问题。本文希望通过系统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网络成瘾的原因,从而对预防与矫正提供指导与借鉴。

一、农村留守儿童自身的原因

1.补偿心理作怪

处于青春期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当遇到挫折、困难的时候,根本不会第一时间内与父母进行沟通,他们觉得也不会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他们的情感处于饥渴状态,这时候的他们感到孤独,他们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寻找可归依的群体,这可以帮助他们宣泄内心的苦闷彷徨,逃避不愿面对的现实,在网上寻求安慰、刺激和快乐。一个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学生坦陈:“上网的过程中,我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扮演一个满意的角色,这样我就可以轻易取得在现实中不易取得的成就感、力量感和自尊感。我在上网的过程中,由于不需要验明身份,所以可以使我把自己的好的一面展现出来,也能够展示我人格在现实中以外的另一面。”

2.缺乏自制力

留守儿童正处于青春期,这个时期的孩子自我意识强烈,但他们的自制力较差,他们的身心发育也不成熟,所以一旦上网就会被网络上那些五花八门且新颖独特的游戏所吸引,很难抵制网上这些新奇刺激的信息所诱惑,本身道德责任感就不高的他们,因此,他们很容易沉迷于网络之中。案例1:赵天明是我班的尖子生,初入学的时候成绩很优异,一直是父母的骄傲,其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一般隔三四个月能轮流回来,他跟着外公外婆生活,一天晚上,突然很晚才回家,问他原因,他说给同学补课来。接下来的日子里,回家越来越晚,有时甚至彻夜不归,即使回家也是一副萎靡不振的样子,好像好久没睡觉似的,这时候他的外公外婆才觉得事情严重了,赶忙把他的父母叫回来。他的父母回来后到学校一了解才知道:他们的孩子已经好几天没去上课了,这几天一直呆在网吧里。这个曾经让父母引以为豪的孩子,如今却连续好几天逃课,作为家长也懊悔不已,家长以为经历过这次风波后,他能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行为,可没想到,儿子一瞅空就跑去网吧,而且有时候成好几天的在网吧里,连饭都顾不上吃,直到最后辍学。

3.破罐破摔心理

由于升学的压力,亲情的缺失,父母的缺位,农村部分留守儿童出现了“亲情饥渴”状态,导致了这些孩子学习成绩差、纪律差等一系列的问题,他们处于孤立状态,遭到同伴的冷落,老师的不关注,从而让他们感受到了很强烈的自我否定感,他们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再怎么努力也无济于事,加上基础较差,学习成绩也不理想,就“破罐破摔”,干脆脱离现实生活而投身于网络的虚幻。

二、家庭原因

俗话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问题的孩子背后一定有个有问题的家庭,家庭中父母的教育模式、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李冬霞的研究发现,网络成瘾的留守儿童与非网络成瘾的留守儿童在民主型家庭教养方式、溺爱型家庭教养方式、严厉型家庭教养方式、冷漠型家庭教养方式等父母教养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说明留守儿童的网络成瘾与父母不良的教养方式密切相关。调查显示,上网成瘾的孩子中有90%是因为家庭教育环节出了问题,其他原因只占10%。不健康的家庭教育出来的孩子,往往失去正确的人生方向,其向上的潜能被严重的扭曲或挫伤。

1.父母无法对留守儿童的行为做出有效地指导

在对班主任教师及留守儿童进行访谈时,发现留守儿童的父母文化程度水平普遍偏低,最高学历为高中,大部分都是初中水平甚至以下,迫于生计,他们不得不常年在外,为了方便与家人联系或与孩子交流,就给孩子买上了电脑,拉上网线,但远在他方的父母缺乏对网络的正确的认识,也无法对孩子上网的时间进行有效地监督、控制,更无法给孩子做出正确的引导,鞭长莫及。

2.有的父母长期与孩子分离,与孩子之间缺乏情感沟通

由于常年在外,在孩子的教育上,作为家长根本没有耐心,说不上几句就大发雷霆,管教方式简单粗暴,从自己的主观意愿出发,当发现孩子沉溺于网络的时候,采用“权威式”教育方式,禁止孩子上网,此时的孩子正到了人生中最具有反抗精神的青春期,他们把父母通过电话传达的指令根本不当回事,继续我行我素,你让我往东我非得往西,一步一步地陷入网络漩涡之中而不能自拔。案例2:王晓,男,13岁,个高、体胖,六年级学生。调皮淘气并捣蛋,学习成绩中游偏下,做事坚持性弱,自我约束力差,课堂上从来不听讲的,坐不住,自制力超差,有时还情不自禁地说话,对于老师的教诲充耳不闻,我行我素,爱惹事生非,经常打架斗殴,许多同学是他的攻击对象,经常受到他的攻击。但我观察了解,这孩子的种种行为不是有意而为之。有些时候,这孩子不自觉地就做出了你意想不到的行为,最要命的是经常成一天地泡在网吧里,任凭奶奶爷爷磨破嘴也不愿意从游戏中下来,因为这个问题还曾在大庭广众之下与奶奶爷爷发生冲突,他平时在家在校有以下表现:1、学习缺乏主动性,经常不能完成作业,2、性格倔强、固执。经常打人,处事情绪化,易冲动,脾气臭,虚荣心较强。3、感情冷漠,上课经常嘲笑回答问题错误的同学,下课也是,不间断地去嘲笑同学,影响教学秩序。上课时坐不住,总是喜欢扭头或转身看别人在干什么。4、生活自理、自主能力较差。有依赖和惰性心理。5、喜欢泡吧,几乎天天去上网,上网时间从一个小时到一天不等,周末几乎吃住在网吧,经常逃课去上网。在与他的交谈中我了解到,原来他也是那么喜欢被肯定,那种无所谓的表现都是表象,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引起父母的注意,父母已经有两年没回来了,他很相信他们,但他不知道该怎么办,他有了心事没人诉说,有了困难只能自己去想办法解决,因此,他开始迷上了网络,陷入了网瘾的漩涡而无法自拔,用他的话说:“我也不愿意回到现实中来,因为我在那里得不到肯定,得不到认同,得不到赏识,而这一切,我在网络中都能得到,我在游戏里面可以称王,在聊天中可以诉说苦闷,我为什么要走出来呢?”

3.有的父母就是对孩子一直有愧疚心理,对孩子采取溺爱式教育

家长觉得自己常年在外,好不容易回家又忙这里忙那里,感觉自己陪伴孩子的时间过少,老有种亏欠孩子太多的心理,想用金钱来弥补缺失的亲情,对孩子的要求无论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都一律满足,慢慢地就膨胀了孩子的贪欲却一发而不可收拾。然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容易攀比,并且精力充沛,但又缺乏自制力,手头有了钱,同时又缺乏对资金的管理能力,他们会呼朋唤友地去消费,对于他们,最体面的最有面的消费场所就是网吧,久而久之,他们的上网时间越来越长,尤其当他们在网络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就越发地对网络形成了依赖,最终成为了网瘾少年。案例3:初三男生李某,成绩中等,父母离异后由父亲抚养,父亲是那种好吃懒做之人,常年在外,把李某交给了年迈的奶奶管教,奶奶岁数大,耳朵聋,因此李某经常哄骗老人学校要交这个钱那个钱,老人不懂,孩子要多少钱就给多少钱,而李某拿到钱后,就会去网吧消费,从一天一小时到一天两小时,慢慢地到一天四个小时,等过了一段时间后,自己找别人代替父亲请假,说他病了,干脆就在网吧里“上学”,等我们发现真相的时候,孩子已经无法从网络中解脱出来了,父亲也因此懊悔不已。

三、学校原因

1.学校对留守儿童教育的重视不足

留守儿童本来就处于青春期,对很多新生事物充满好奇,他们接受能力强,但学校却未能重视这些孩子的发展特点,缺乏心理辅导老师对留守儿童进行积极引导,从而错失了教育这些孩子的良机。

2.学习压力过大

学校一味片面追求升学率,对学生进行传统式教学,忽视了教学效果,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这是农村留守儿童网络成瘾的一个重要原因,父母的背井离乡,辛苦劳作,给他们更多的反思教育,他们都想通过读好书来改变自己及家人的命运,这种压力让他们喘不过气来,而自由、开放的网络世界正好给留守儿童提供了释放心理压力、弥补自信心和满足感的平台。他们继续在网络中寻求自我,实现了自我价值,慢慢就会沉迷于网络,以致网络成瘾。

四、社会原因

1.社会宣传的负面影响

这几年社会大肆宣传各种网络传奇、网络英雄,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这些留守儿童,他们幻想着能够成为一夜暴富的神话,也觉得自己可能通过网络得到第一桶金,为了这个虚无飘渺的梦想,他们把大部分的时间用来上网,最终沉迷于网络中而形成网瘾。

2.网吧管理混乱

政府对青少年网络的使用管理也存在着漏洞,根据对留守儿童上网状况的问卷调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在网吧里上网,这些网吧我们称之为“黑网吧”,黑网吧里环境差,卫生差,但那里提供“吃、喝、玩、乐”一条龙服务,这些黑网吧将法律法规视为儿戏,公然向中小学的未成年留守儿童开放,再者,社会对网吧管理措施不得力,相关法规执行监督缺位,为农村留守儿童沉迷于网络中提供了客观条件。

3.网络世界的虚拟性诱惑着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在现实中缺失关注,自卑心重,但在网络中他们找到了自信,在网络中不必要透露自己的真实身份,他们可以在这虚拟的世界宣泄自己的不满,达到减压目的,这都会让留守儿童对网络的信任度增加,对其着迷,最后形成网络成瘾。结语农村留守儿童网络成瘾的问题是当今社会所关注的问题,其形成的原因各种各样,最主要的还是与其自身的自制力、家庭环境及学校环境、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对农村留守儿童网络成瘾原因进行分析,对其进行对策研究有着指导性的意义,也为今后对我校农村留守儿童网络成瘾进行干预提供了依据,为促进我校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邵梅.中职学生网络成瘾的成因及对策[D].苏州:苏州大学,2010.10.

[2]谢永华.中职学生网络成瘾的成因及对策[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3.3.

[3]薛纪超.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D].信阳:信阳师范学院,2011.3.

[4]普琳.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研究现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6.

[5]赵静.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的干预研究[D].安徽:蚌埠医学院,2012.5.

[6]何丹娜.大学生网络依赖现状与干预措施研究[D].云南:云南大学,2010.10.

[7]王倩.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现状及其干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2.4.

[8]杨婷,李辉.网络成瘾分析及其伦理要求[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11.

[9]陈琳.试析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J].丝绸之路,2010.4.

留守儿童的原因篇3

关键词留守儿童原因保护机制

theReasonofLeft-behindChildrenproblemsandprotectionmechanism

YanGXueli

(DepartmentofSocialSciences,tongrenUniversity,tongren,Guizhou554300)

abstractChildrenleftbehindisaspecialgroupappearsinsocialtransition.Urbanandregionaleconomicdevelopmentisuneveneconomicreasonsbehindchildrenissuesarising;urban-ruraldualstructureandrelatedpoliciesandsystemsareinstitutionalreasonsbehindchildrenissuesarising;guardianshipineffectiveorabsentisthedirectcauseofleft-behindchildren'sissuesarising;lawsandregulationsunsoundisanimportantreasonbehindchildren'sproblems.Forthesereasons,itshouldbuildthereductionmechanismtoreducethenumberofchildrenleftbehind;strengthenparentalguardianship;reviseandimproverelevantlegalsystem,strengthentheprotectionofchildrenleftbehind.

Keywordschildrenleft-behind;cause;protection;mechanism

1994年以来,留守儿童问题逐渐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关于留守儿童的调查、报道、研究不断增加和深入。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关爱活动也逐年增多。但是,不能否认的是,留守儿童的规模正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规模的扩大而不断扩大。全国妇联课题组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与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五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万。①根据媒体报道和调查,留守儿童因监护不力甚至缺失,在学习、心理、品德、安全等方面均存在一些问题,②这些问题必须得到重视和关注。虽然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重视和关注越来越多,但是由于没有形成保护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无法真正对留守儿童提供可靠有效的保护。因此,探讨留守儿童保护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1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

构建留守儿童保护机制,首先应该分析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才能使保护机制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1)我国城乡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经济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整体有了巨大的发展,但是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仍然是一个突出的问题。这是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发达地区转移的重要原因。转移到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农村劳动力大部分属于青壮年,为了获得相对较高的收入,容易发生将年幼子女留在原籍的现象。

(2)城乡二元结构及有关政策和制度是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体制原因。我国目前正处于城镇化关键期,但是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及其衍生的政策、制度、法律法规和社会心理不利于进城农民融入城市。转移到城市的农村劳动力无法与城市居民享有相同的权利,受户籍和教育制度等方面的制约和经济实力的影响,大部分工作、生活在城市的外来务工人员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这是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体制原因。

(3)监护不力甚至缺失是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构建了以家庭保护为基础的未成年人保护网络,但是由于我国监护制度缺乏可操作性,对父母的约束性较弱,很多外出务工人员为了经济收入忽视对子女成长的关注,导致大量留守儿童的产生,使得留守儿童的监护和以家庭为核心的保护无法落到实处,家庭的亲情教育、情感交流和关爱保护功能几乎丧失。从一定意义上讲,监护不力甚至缺失导致了很多留守儿童在学习、心理、品德和安全等方面产生问题。

(4)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是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民法通则规定了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监护责任,未成年人保护法构建了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四位一体的保护网络。但是,有关的法律规定过于原则性,缺乏可操作性,不仅使得很多父母不认真履行甚至不履行法定监护责任,家庭保护流于形式;而且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也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2留守儿童保护机制的构建

留守儿童问题事关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农村社会稳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涉及三农问题、劳动力转移、城镇化、用工制度、户籍制度、教育制度等多方面的综合性问题,必须构建合理有效的保护机制,呵护留守儿童。

(1)构建减量机制,减少留守儿童数量是保护留守儿童的根本出路。对留守儿童的真正保护是解决其不能与父母共同生活的难题。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根源是城乡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劳动力异地转移和城乡二元结构及相关政策、法规、制度导致的进城农民无法与子女共同生活。可以通过两个途径实现留守儿童的减量:一是加快新农村建设和西部大开发缩小城乡、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吸引更多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和创业,使农民可以不用离乡离土即能够获得较高的收入,解决不能与子女共同生活的问题,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二是加快城镇化进程,把城镇化与农民市民化相结合,修改阻碍外来务工农民及其子女融入城市的政策、制度和法规,这既是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合理方法,也是减少留守儿童数量的重要途径。

(2)强化父母监护职责是保护留守儿童的重点。《民法通则》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但是,大量留守儿童无法与父母一起生活的现实状况,使得父母对留守儿童的监护和《未成年人保护法》构建的以家庭为核心的保护无法落到实处。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特别是出现了部分“留守儿童”遭受不法侵害和走上违反犯罪道路的现象。因此必须强化父母对子女的监护职责,不能为了经济收益忽视孩子。在无法监护的情况下,应当选择有监护能力的亲属,妥善解决好委托监护问题。

(3)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是保护留守儿童的关键。留守儿童监护不力甚至缺失,与我国相关法律规定的不完善有极大关系。虽然我国已经建立起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民法通则、婚姻法、义务教育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较为完整的法律体系,但由于上述立法相对滞后,法律之间衔接存在问题,规定的可操作性较弱等原因,没有在留守儿童保护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加以完善。

一是要设立亲权制度。留守儿童保护中出现的监护不力甚至缺失与我国现行法律中没有确立亲权制度有很大关系。在我国民法通则、婚姻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中有关于亲权内容的规定,但是并没使用亲权这一概念。从亲权内容来看,规定较为简略,仅包括抚养、教育、管教、保护等权利和义务及未成年子女造成他人损害时的赔偿义务,且权利义务要求不够明确,缺乏可操作性。从各国经验来看,亲权制度是规范亲子之间保护教养关系的最佳模式。在我国立法上建立亲权制度,明确亲权的具体内容,有利于规范父母行使亲权,从而解决留守儿童监护不力甚至缺失问题。

二是健全监护制度。民法通则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对监护制度作了比较全面的规定,但是没有明确监护人履行职责的方式,对父母无法监护、无力监护时的委托监护缺乏具体规定,对于监护人履责的监督机制及不履行职责的责任规定缺乏明确性和可操作性。这些问题在未来的立法中应该加以明确,强化父母的监护意识和责任意识,这样才能使父母切实履行监护职责。同时,我国对于监护问题基本限于私法领域,虽然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构建了家庭、学校、社会、司法四位一体的保护机制,但是由于规定过于简略和缺乏可操作性,公权力未有效介入监护问题,这对于未成年人特别是留守儿童的保护显然是不利的。我们应当借鉴国外经验,确立各级政府牵头的,教育部门、司法机关和社会各界有序参与的公权力介入机制,加强对未成年人特别是留守儿童的保护。

三是修改户籍和义务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城乡二元结构及户籍、义务教育法等相关政策、法规的规定是外出务工人员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就读的体制,也是导致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要原因。上述政策法规和制度与我国城镇化发展趋势相违背,不利于外来人员的融入,必须加以修改,不断破解二元结构,构建自由流动、外来人员有序融入城市的合理机制,减少留守儿童数量,切实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项目编号:铜仁学院科研启动基金tR057

注释

①全国妇联课题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2013年5月).转引自中国妇联新闻:

②潘从武.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境遇亟待关注.法制日报,2010-03-16:007.叶敬忠.对留守儿童的情感欠债隐忧在未来.中国教育报,2014-05-29:2.

参考文献

[1]赵富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原因探析[J].郑州大学学报,2009(9).

留守儿童的原因篇4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成因解决策略

对我校26个班级“留守儿童”深入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人数占全校的22%,有的班甚至达到1/3,其中由隔代监护的占近70%,也就是说这些留守儿童由老人监护的占大多数。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留守儿童”人数将呈上升趋势。而小学阶段是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道德修养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除了学校教育外,家庭教育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一、“留守儿童”教育方面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家庭教育相对缺失,他们的学习和性格个性的表现都明显有别于有正常家庭教育的孩子。其主要表现为:

1.学习成绩较差,作业不认真完成,有的同学就连作业本子都找不着,无心向学。我在平时的检测中作了统计发现,“留守儿童”的平均成绩要比班上其他学生的平均分低8~12分。

2.性格内向、孤僻,胆小怕事,遇到问题不敢向老师或亲属反映,长期积压在内心深处,心理压力很大,容易造成心理障碍。

3.不关心班集体,打架斗殴,破毁公物,经常违反纪律且屡教不改,对待他人冷漠,我行我素。

那么,造成“留守儿童”有以上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个人认为存在以下三个方面原因:

1.父母长期在外,缺乏家庭教育。家庭教育通常是以父母的言传身教给孩子施加影响,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品格的培养以及理想抱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由于家庭教育的相对缺失,会造成孩子的心理的扭曲,容易产生对父母的怨恨,甚至报复社会的不良心态。

2.“隔代教育”的不足。多数“留守儿童”是被托付给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形成“隔代教育”。他们文化素质和思想觉悟都很低,90%以上老人都采用溺爱的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上的满足,对孩子宽容、放任。有些“留守儿童”由其叔、伯、姨等亲属监护。作为临时的监护人,他们有所顾虑:不是亲生儿女,不好严格管教。这很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同时,“留守儿童”与监护人难以形成情感、语言上的沟通,从而造成性格孤僻。

3.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不到位。由于“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特殊的社会群体,学校、老师对他们的家庭背景、心理状况没有作全面的、深层次的分析,加之班额人数之多,对他们的认识几乎也是一片空白。老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难以实现,对“问题儿童”难以管理,造成一些老师对他们失去信心,干脆把责任又推给孩子父母的身上,对他们放任不管。

二、“留守儿童”教育方面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这是对社会尤其是学校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困惑。作为教师有责任教育好这些学生,为他们创造良好教育和健康成长的环境。

1.从心理着手,矫正他们的心理

“留守儿童”的根本问题就是心理问题,这得从心理入手。首先,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要对本班的“留守儿童”有充分的了解,为他们建立起“心理健康卡”,留意每个学生的心理变化,并作详细记录,对他们不正常的行为表现及时干预和引导。其次,对于留守儿童和父母之间的这种情感空白,教师应更多地从情感入手加以弥补。要深入到学生当中去,经常和这些学生进行情感和语言上的交流,以填补他们缺少父母呵护的空白。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建立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机。再次,教师要教会学生经常以书信、电话的方式来加强同父母的情感交流,指导他们学会把生活和学习中的苦乐告诉父母,使情感得以抒发。此外,教师还要多与学生家长电话沟通,在思想上去掉他们那种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情不正确的思想,重视子女的教育,平时要多对孩子进行“电话教育”。

2.教师要引导留守儿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教师在和他们交流过程中要正确引导他们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艰辛,让他们懂得“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道理,珍惜现在难得的学习机会,努力学习。增强他们是非观、判断力和责任感,使他们对父母的理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事实上,有些孩子除了完成学习任务外还要承担繁重的家务,照顾弟弟妹妹甚至老人。在长期的生活中,他们的意志变得坚强起来,思想变得成熟起来,学习也很用功。而这些品质是其他孩子所没有具备的。教师要善于发掘留守孩子身上的优点,对他们吃苦耐劳、自立自强的精神加以表扬。这些学生当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后就会增强对学习的信心,有了正确的学习动机后,就能极大地促进学习。

3.政府部门要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

留守儿童的原因篇5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应对措施

1、留守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

儿童良好的行为模式及心理发展的成熟,需要建立一个稳定和有安全感的环境,儿童与父母的依恋行为是促使儿童心理成熟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与父母分离,缺少父母关爱和情感交流是导致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父母与孩子的分离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与父母分离的时间越长,孩子的心理问题越突出。而个体早期这种情感的缺乏则会随个体的逐渐发展产生一种孤独、无助的性格,难以与他人相处,因而也更容易产生心理异常。其中留守儿童常遇到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1.1情绪不稳定

由于受经济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所迫,父母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农村留守儿童过早地品尝生活的艰难。一方面,由于远离父母,缺少家庭温暖,他们在情绪方面极其不稳定,固执、孤僻、为人处事不合群、多疑敏感,以致同周围的人关系紧张,甚至仇视一切。另一方面,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的压力导致他们过早地思考一些对他们而言太过沉重、太过成熟的人生问题。如:“为什么我们这么穷?怎样才能挣很多钱?”在经历过生活的贫困到父母的离别到生活的改观的一系列过程后,孩子的心理变得比同龄人敏感、早熟。

1.2道德意识模糊

留守儿童受父母的道德教育很少,在学校的思想教育又存在不切实际的说教问题。临时监护人及隔代老人,精力和能力有限,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对孩子的照顾往往局限在生活上,很少关心孩子心理和道德意志的发展。留守儿童几乎生活在无任何管教状态下,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只有靠自己形成自己的道德观了,没人爱他们,在他们构建的道德观里大概无论如何也找不到“爱别人”的理由。

1.3逆反心理严重

农村留守儿童逆反心理极强,对抗情绪严重。他们爱与人对着干,即使老师和家人的话也不肯听,常喜欢闹对立。他们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怀疑,他们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他们距人于千里之外,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充满不信任,这种潜意识中的不信任导致了他们的逆反行为,常表现为“不听话”、“不礼貌”、“不谦虚”、“恶作剧”等。留守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对老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

1.4冷漠乏信

长期得不到亲人关爱的农村留守儿童渐渐淡漠了对亲情的渴望。根据笔者的调查,有18%的孩子认为自己和父母的感情“淡薄了”,41%的孩子表示只是通过电话与父母联系,其主要内容是“要钱”,一些留守孩子甚至表示把父母当成了“提款机”。亲情呵护的缺位,孩子在一个缺乏温情的环境中长大,使得孩子们不懂得去享受爱,去关爱别人;心理支持的缺失,孩子缺乏应有的鼓励和肯定,导致孩子自信心不强,以至对成功的期望值偏低。

2、农村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透析

2.1家庭教育的缺失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通常是父母一方或双方都外出务工,将孩子交由单方照管或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嫡系亲属代为照管,这样势必会造成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农村贫困家庭不能为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且,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在家还要承担大量的家务和农活;代管人要么年事已高,除照顾孩子的基本生活外,无力教育孩子,要么是文化素质低下,无力辅导孩子的学习,其家庭也缺少文化氛围,从而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另一方面,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的失调和弱化,完整的家庭教育功能的发挥应该是包括父母双方对孩子的影响,父母双方的教育“合力”是保障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结构的变化必然会部分地消解这种教育的“合力”,从而削弱家庭教育的整体功能。

2.2学校教育方面的影响

学校侧重在校时段教学管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对那些“问题儿童”难以管理,有的学校注重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的“关心”,而对成绩差或一般的学生管理冷淡,有的学校在教育无效时干脆放任不管,一推了之。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承担的责任更重,也最关键,但存在的问题也最多。

2.3社会环境影响

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多,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对一些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管理,也使一些留守儿童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少年儿童的好奇心和求异心理极强,很容易受现代传媒和新型娱乐方式的影响。现代传媒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可以说无孔不入,以致少数庸俗和低级趣味的作品很容易影响到缺乏选择和判断能力的孩子们。

2.4自我调控因素

以上引起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原因均属于外部因素,而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人格的自我调控系统就是人格发展的内部因素。所谓的自我调控系统是指人格中的内控系统或自控系统,具有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其作用是对人格的各种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和谐。自我调控因素包括自我认知和自我控制。自我认知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有些留守儿童正是因为不能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只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感觉处处不如别人,则产生孤僻、自卑、自负、丧失信心、做事畏缩不前、忧郁等情绪问题。而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的最后环节。

3、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应对措施

做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工作,需要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共同配合和努力。它关系到农村人口素质问题,也关系到农村的下一代的成长问题。因此,必须采取正确有效的措施加以防范。

3.1加强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要有一个正确的亲情教育观。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学阶段的孩子,对事物的好坏、对错、是非等判断力较弱,正处在一个生理急速变化、心理发育不稳定的阶段,家长要尽可能地关注孩子的成长,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正直、善良、诚实的人。千万不能因为外出务工赚钱而错过了孩子一生中最好的教育时间段。

3.2鼓励留守儿童发挥自身“弹性”作用

环境是外部客观因素,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作用还要通过儿童自身的内因,儿童不是被动的受影响者,抚养行为与儿童行为之间并不是单向的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儿童本身的特点会影响着父母或监护人的教养行为。因此,我们要积极鼓励留守儿童在面临家庭困境时,要以自强、自立、积极进取的心态对待困难,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战胜不利的环境因素给自己带来的消极影响,发挥“钢化效应”和“弹性”作用,成为生活的强者。留守儿童的学校及社会要大力宣传自强不息战胜困境的留守儿童,使他们成为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的榜样。

3.3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

作为留守儿童所在地的教育机构,应该尽可能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早尽力、多尽力。首先,在人口流动集中的地区,开办学前班,做好儿童的早期教育。第二,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定期的或专题的教育培训,教给他们儿童教育的科学观念和方法。第三,学校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配备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心理咨询室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档案,全面了解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为留守儿童建立成长记录卡,发现问题,及早解决。针对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进行心理的个别疏导和帮助。第四,发挥学校少先队、共青团等力量,组织多样的心理成长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课外生活等等。第五,有条件的学校可采用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对教师进行留守儿童心理卫生及保健方面的培训,提高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和咨询的理论实践能力,进而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抵抗能力和调解能力。

3.4教师的爱心教育

留守儿童的原因篇6

论文关键词留守儿童监护现状法律完善

一、留守儿童的产生原因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尤其注重农业作业的机械化和新技术的推广,使得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减少。加之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本来就十分有限的耕地变得越来越紧张,农村人地矛盾突出。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中,为了生存,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涌入城市寻找就业机会,而由于户籍制度、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已为人父母且子女尚未成年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不得不丢下子女长期在城市艰难地打拼着,他们的孩子们组成了中国一个特殊而又令人心酸担忧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

二、留守儿童的监护现状

监护是对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进行监督和保护的一种民事法律保护制度。其中,履行监督、保护职责的人,称为监护人;而被监督、保护的人则称为被监护人。关于留守儿童的监护问题,我国尚未制定清晰具体的法律、法规予以明确规范,目前,只能适用《民法通则》和《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相关规定。然而,现实中留守儿童的监护现状却显得比较特殊,原因在于留守儿童的父母既没有死亡,也不是没有监护能力而无法履行监护职责,而只是由于他们的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从而导致不能行使监护权,因此在法律意义上留守儿童的法定监护人依然是他们的父母,但是实际上具体履行监护职责的却大多是留守儿童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其他的亲戚朋友,甚至还存在少数留守儿童完全没有人监护的情况。对于接受委托对留守儿童行使监护权的人,我国还没有相关法律、法规对他们的资格、权利、义务等问题作出明确规定,也没有专门的制度保障那些完全无人监护的留守儿童能够及时得到救助和监管,这种法律与现实的脱节,制度与实际需求的不配套,使得我们在关注留守儿童,关注留守儿童监护问题的时候多少有些尴尬。

根据当前留守儿童的监护现状,并且按照监护主体的不同,可以将我国留守儿童的监护分为五种,分别是单亲监护、隔代监护、上代监护、同代监护及自我监护。

1.单亲监护。父亲或者母亲一方在外务工,留下的一方负责履行对子女的监护职责。这种类型的监护实际上与单亲家庭对子女的监护基本相同,都是只有父亲或者母亲一方长期地照顾、教育孩子。这影响影响了留守儿童积极性格的培养和良好习惯的养成。

2.隔代监护。由于父母双方均外出务工,而将子女交由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监护,从而形成爷孙两代共同生活的状态。这种类型的监护在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中是最为普遍的,同时也是不利因素最多的。一方面,一般情况下祖父母、外祖父母大都年事已高,有的还体弱多病,造成祖辈的负担过重,这样对儿童的监护也是要大打折扣的;另一方面,由于祖父母、外祖父母文化水平偏低、思想保守,忽视对儿童思想道德及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积极引导和培养,同时也缺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导致监护不到位。

3.上代监护。父母双方均外出务工,将子女交由与父母同辈的人照看,大多情况是交由叔、舅、姑、姨实际履行监护职责。这种类型的监护容易使被监护的儿童产生寄人篱下的自卑感,他们通常过于内向、孤僻,而且做事格外小心翼翼,比正常的同龄儿童显得成熟内敛。

4.同代监护。父母双方均外出务工,由已经成年的兄、姐来照顾尚未成年的弟、妹。这种监护方式可以说几乎没有,但如果已成年的兄或姐身体有残疾不宜外出打工,比如聋、哑,或者肢体虽有残疾,但经过长期训练能够照顾自己和他人饮食起居的,可以担任未成年留守儿童的监护人。

5.自我监护。没有上述四种监护条件,父母又迫于生计不得不外出务工,在这种情况下,留守儿童只能自己照顾自己。由于留守儿童属于未成年人,在法律上他们无行为能力或者限制行为能力,不具备监护资格,因而自我监护实际上就是无人监护。

至此,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现状令人堪忧,而要改变这种状况,那么就要追根溯源,究其原因,然后再对症下药。

三、留守儿童监护不力的原因

关于造成留守儿童监护不力或者缺失的原因有很多,但各方意见不甚一致,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1.立法缺失。一方面,我国现有的涉及未成年人监护内容的法律、法规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简称《民通意见》),而其中的相关规定要么过于原则化,要么不能适应当前监护形势的发展需要,在现实生活中缺乏具体的操作依据,可执行性差。例如,有关监护人的资格、委托监护的条件、非法定监护人的权利义务以及监护监督等问题在现有法律中都缺乏明确具体的规定。另一方面,由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几年才日益凸显出来的社会问题,公众对留守儿童的关注才刚刚开始,而对该群体监护现状及监护制度的思考也只是处于讨论探索阶段,尚未形成一个比较成熟统一的法律或制度构想,因此有关农村留守儿童监护的法律规范除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六条的一句原则性规定外,再无其他法律依据可循。立法的不完善,甚至缺失,使得留守儿童监护问题被搁浅于法律之外,没有依据,没有保障。

2.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的种种壁垒。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由来已久,最能够体现“二元”,同时也是该体制下最为基础性的第一道壁垒就是户籍制度。我国的户籍制度按照地域和家庭成员关系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这样的划分首先造成了农民工和城里人身份地位上的不平等,进而在住房、消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资源共享等方面也体现出三六九等,而造成农民工子女不得不留守农村的主要因素就是教育不公。同时,陈旧的户籍制度以及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其他各种制度壁垒就这样无情地将农民工与其子女分隔两地,客观上直接导致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形成,继而引发留守儿童监护不力或缺失问题。

3.社会责任缺失。之所以将留守儿童监护不力的原因之一归结为社会责任的缺失,这是因为留守儿童是我国在特殊时期、特殊背景下产生的特殊群体,不会长期存在。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问题会因为重重制度壁垒的破除而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也有人提出将留守儿童的监护问题上升为国家责任,由国家出台法律或者政策予以解决。其次,各地政府在落实国家政策、法律的过程中也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执行方案,并且需要时间适应,才能熟练运作。因此,我认为,由留守儿童这一群体存在的暂时性和当前其监护问题解决的紧迫性决定,目前,在相关比较成熟的政策法令出台之前,社会公益慈善组织更适宜承担起解决留守儿童监护问题的责任,将留守儿童的监护问题当做公益慈善事业来做,由社会成立专门的关爱留守儿童公益慈善基金,用于建立留守儿童监护机构及相应的监督体系,以防止因问题久拖不决而引起其他次生的社会问题。

四、留守儿童监护制度法律完善的几点建议

关爱留守儿童,妥善解决留守儿童监护问题,除了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破除各种制度壁垒,强化社会责任等途径外,还有一个极为必要的途径就是建立和完善留守儿童监护的法律体系,把留守儿童的监护制度上升至法律层面,以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来保障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对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强化留守儿童法定监护人的监护地位和职责。留守儿童的父母作为留守儿童的法定监护人,其监护是具有亲权性质的,任何他人都无法替代,即使父母因外出务工或者其他原因与子女长期分离,也不能完全免去其监护职责。相反,父母应尽一切可能对留守子女的生活学习、心理情感等进行指导、关心和抚慰,而不能不管不问。法律应当强化未成年人法定监护人的监护地位和职责,对与子女长期分离的父母的监护职责做出明确规定,例如,父母应当及时支付子女在学习生活上的各项花费;务工地离家距离比较近的,父母应当经常回家看望子女,务工地离家距离远的,父母也应当经常与子女保持联系,询问学习生活情况,表达关切;对父母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故意逃避监护责任的,法律也应当规定相应的惩治措施等等,以切实保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

2.在法律的框架内建立规范的委托监护制度。首先,明确适用委托监护的条件,即必须是父母外出务工且没有条件或者不宜将子女带在身边的,或者因其他原因父母不得不长期与子女分离的,才可以将子女委托他人监护。其次,明确被委托监护人的资格和范围。被委托监护人除了应当是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人以外,还应当具备一定的能够提供监护的经济条件,身体健康、品行良好,有足够监护儿童的精力;被委托监护人的范围应当是除因各种原因根本无力或者能力有限的人以外的关系亲密的亲属、朋友,并且近亲属优先。再次,明确被委托监护人的监护职责。被委托监护人应当负责保障被监护人的人身安全和身体健康,保障被监护人基本的生活学习和休息娱乐的正常进行,在此范围之外的涉及财产、管教、民事活动、诉讼等问题,应当在书面的委托协议中做出明确约定。此外,法律应当赋予被委托监护人要求合理的监护报酬的权利。

留守儿童的原因篇7

基于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我们社团总会为了调研留守儿童相关问题,前期由覃桂东团长等同学来到覃排社区考察调研场地。

一、明确调研目的:

关爱留守儿童,提高自身认识,增强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和谐

二、考察调研背景

1.文化技术素质较低,劳动力素质低,科技应用推广不足,造血功能差,是造成覃排社区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全居居民文化水平较低。

2、经济结构单一,覃排社区的产业结构以种养业为主,粮食作物主要是水稻、玉米,经济作物以糖蔗、葡萄、百香果种植为主,缺乏特色产品和名优产品。

3、因病(因残)致贫,覃排社区属于边远山区,工作条件、医疗条件、卫生条件等生活条件较差,各疾病发生较高。

4、因学致贫,现在学生上学费用较高,特别是大学学费,因此使有大部分学生的家庭致贫。

三、调研时间

XX年x月19日—x月25日

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

通过和覃排初中蓝老师的谈话中得知,覃排社区的儿童中95%

的儿童为留守儿童。很多父母长期没有和子女在一起,部分留守儿童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着突出问题。

一是留守儿童生活问题。由于没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

二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父母在外打工,一些留守儿童农活、家务活增多,学习成绩下降,有些还由于厌学等原因逃学辍学。

三是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由于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四是留守儿童道德行为问题。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约束,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出现行为偏差,留守儿童违法违纪案件呈现上升趋势。

五是留守儿童安全问题。据全国妇联对12省市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显示,部分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经常受到同学、邻居的欺负。一些地方还出现了****留守女童的恶性案件。

覃排社区外出打工主要原因

1.文化技术素质较低,劳动力素质低,科技应用推广不足,造血功能差,是造成覃排社区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全居居民文化水平较低。

2、经济结构单一,覃排社区的产业结构以种养业为主,粮食作物主要是水稻、玉米,经济作物以糖蔗、葡萄、百香果种植为主,缺乏特色产品和名优产品。

3、因病(因残)致贫,覃排社区属于边远山区,工作条件、医疗条件、卫生条件等生活条件较差,各疾病发生较高。

4、因学致贫,现在学生上学费用较高,特别是大学学费,因此使有大部分学生的家庭致贫。

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

XX年x月22日,调研组在覃排社区第一书记黄书记的带领下,来到瓦窑庄,为留守儿童进行安全课的宣讲。

通过对瓦窑庄覃书记的采访得知,瓦窑庄是一个由清水河环绕的村落,由于上学需要通过摆渡,然而很多儿童未到达能够掌握摆渡的年龄,而村庄里的教学条件也不能满足适龄学生,庄内只有一个教学点,教学点只有16个学生,而且由于年龄相差较大,而且数量较少,学校采取复式教学的方法,16个学生开一个班,而3到6年级的学生则寄宿学校,一周只能周末回家。

因此家庭教育亲情缺失、学校教育安全缺失和社会教育空白,使得各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出现。

(一)亲情的缺失是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缺少孩子成长过程中必要的关爱,留守儿童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孤儿”。这种感情的欠缺影响到他们对外界的认识,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父母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的变化,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

(二)监护人的溺爱或放纵加重了留守儿童的问题

原父母的监护责任除了向家庭一方转移外,还呈现出监护责任向祖辈转移,由孩子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监护,这是一种隔代监护。隔代监护的监护人大部分对留守孩子过分溺爱、迁就、百依百顺、百般呵护,生怕不能在儿女面前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所以过分的要求一般都能得到满足,并且有时还要替孩子所造成的过错承担责任。另外,由于受到中国传统习惯的影响,隔代亲成为了教育的障碍,老年人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监护人的过度溺爱或放纵在无形中助长了留守儿童在心理等各方面的不良发展。

留守儿童的原因篇8

关键词: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成因;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151-01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日益突出,其中,农村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的一方或者双方进城打工,儿童则交由祖辈朋友或者邻居进行照看,而农村留守儿童的不良行为习惯问题日益突出,值得社会的广泛关注与研究。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建设与发展,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务工,而农村的留守儿童数量则日渐增多,调查研究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不良行为习惯问题表现多种多样,一部分的留守儿童的表现优秀,会遵守老师与监护人的规则,按照要求完成学业,表现出懂事的状态。然而,另一部分的留守儿童,则缺乏一定的自控能力,将自己沉浸在武侠小说的虚幻世界中,甚至某些留守儿童受到社会不良习性的影响,开始学会抽烟与喝酒,严重者则进行打架、斗殴等活动,且与社会不良群体关系密切,不服从家长与教师的管教与约束,出现较多的逃学与厌学等问题。某些开始出现不良的行径,作出违法的事情,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1]。

二、农村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分析

1、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需要忙于工作,没有较多的时间对儿童的日常行为习惯进行良好的塑造,一直以来,留守儿童都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不能够给予儿童正确的习惯引导。留守儿童只能够在爷爷奶奶等监护人的监护下成长。然而,由于监护人的年纪较大,文化程度较低,与儿童存在较少的共同语言。因此,其虽然重视对留守儿童的养育,却忽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虽然给予儿童一定的物质保障,却忽视留守儿童的内心感受,一般只要确保留守儿童可以按时回家,保障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则不会出现较大的差错,不关心对留守儿童的习惯的养成,采用放任式的养育方式。此外,由于爷爷奶奶的岁数较大,他们的身体素质较差,缺乏足够的精力照料好留守儿童,对留守儿童的不良行为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2、缺乏良好的学校教育。据调查研究表明,一部分的农村学校会聘请教师代表家长照看学生,学校会为留守儿童安排适当的老师,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与教育,扮演者父母的角色,各个班级的教师则要负责本班的留守儿童的问题,给予其生活与学习上更多的关爱。然而,由于留守儿童的数量日渐增多,教师不仅要负责繁重的教学任务,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致使教师无暇顾及每一个留守儿童的生活问题,影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2]。

3、缺乏来自于社会的关爱。现阶段,社会各界没有提高对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视,并没有举办针对于留守儿童问题的活动,没有建立健全有效的工作机制,更没有形成全面覆盖的网络体系。相关职能部门不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不良行为习惯问题,在留守儿童出现不良行为问题的苗头时,相关部门没有及时地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治理,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日益恶化。此外,由于社会上存在的不良风气,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学校周围开遍各种网吧、游戏厅与歌舞厅等。由于留守儿童自身缺乏一定的自制力,缺乏抵制不良诱惑的能力,大量的留守儿童荒废自己的学业,沉迷于网络游戏中,出现大量的退学与辍学等事情。此外,一部分的留守儿童被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所利用,在不法分子的威胁、恐吓下,则被迫从事违法犯罪等事情。

4、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如:孤单、焦虑与失落等。一些留守儿童缺乏做事的动力与持久力,经常好吃懒做。此外,一部分留守儿童对于来自于父母的批评指责等,表现出强烈的排斥心理,且将自己与周围环境隔绝开来,不愿意与他人进行沟通与交流,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的心理成长。

三、纠正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措施

1、提升监护人的责任感。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出于生计,常年在外务工,没有较多时间照料与看管留守儿童。因此,爷爷奶奶等作为重要的监护人,则需要承担养育与照看留守儿童的责任。所以,监护人一方面应保障留守的儿童的生活起居,另一方面则要关心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耐心与爱心。此外,监护人在工作中,应不断地提升自我的专业素质,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为留守儿童的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2、正确引导儿童的行为。学校是留守儿童学习的场所,应为留守儿童开设多种形式的课余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加强留守儿童与教师间的沟通与了解,促使教师能够对留守儿童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给与留守儿童更多的帮助,使其树立起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以健康阳关的心态面对日常的生活。

3、加快农村经济建设。应发展农村龙头企业,为农民工创设更多的工作岗位,进而减少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其中,在发展农村龙头企业的过程中,应充分地利用本地的优势资源,充分地吸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让家长与孩子创造更多相处的机会与时间,进而减少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3]。

四、结语

随着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增加,人们越来越担忧农村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问题,探究其原因可以指导,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不可以简单的归结为儿童的个人问题,而需要综合地考虑家庭学校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问题,加强对留守儿童不良行为问题的矫正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吴薇,杜壹明.城市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对策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50:5-6.

留守儿童的原因篇9

【关键词】留守儿童;成长问题;隔代监管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户籍制度的逐步松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开始弱化,加上过快的人口增长速度,土地劳作机会的缺失以及进城务工改善生活水平的愿望,促使大批年轻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大规模农民工进城促进了我国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而在此背后,由于自身条件与政策制度,入城务工的农民工被迫只能将子女留在农村,长时间与父母分离的孩子就是我们所称的留守儿童。国家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作为全国农民工主要流入地的同时亦是全国劳务输出大省。广东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庞大,留守儿童的问题不再是孩子们是否有学上的问题,而是在特殊的成长环境里,诱发出的教育、安全、心理等问题,研究如何避免减少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让其群体健康阳光的成长迫在眉睫。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定义与规模

学术界一般认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而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7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

广东目前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巨大,据2013年全国妇联公布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其中广东省农村留守儿童约150万,主要分布在广东的经济欠发达地区,茂名、梅州、肇庆、汕尾是四个留守儿童较为集中的地级市。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的原因

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的大量出现以及越轨和安全问题频发的原因有两个方面,宏观上我们从城乡差距入手,微观上从父母的外出与监护人责任进行分析。

宏观上农村工业化水平较低,城乡差距大是造成大量留守儿童出现的主要原因,粤北粤西农村的工业化水平低,基础建设较差,很难吸引外来投资,这造成了农村的就业机会少,工资低,无法满足农民工就业需求,迫于生活的的压力,农村劳动力只能到城市需求就业,而他们的子女留在家乡成为留守儿童。

微观上留守儿童父母在照顾子女与经济收入间的取舍,是造成留守儿童成长问题凸显的直接原因,父母外出务工,没有时间和剩余精力去关心子女的生活,不能及时察觉和关注子女的真正需求以及心理变化,另一方面,据调查,广东留守儿童中近1/3是采用隔代监护,隔代监护人大多文化程度较低,对孩子的照顾过分溺爱,很少关注孩子的精神需求与心理成长。

三、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的具体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功能缺失对其成长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有行为上的影响也有心理上的影响。这些影响形成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生活、教育安全、心理情感等三个维度的成长问题。

(一)基本生活问题

在儿童的成长阶段,家庭对其承担着养育和教育的功能。父母的外出对农村留守儿童来说不仅仅是少了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更是少了生活上的照料、关心和帮助。留守儿童监护人受家庭经济条件、生活习惯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影响,对于孩子的照料只管温饱,忽视儿童健康饮食的营养搭配。有些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吃饭不按时、作息不按时、生活不规律造成营养不良以及养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卫生习惯。

(二)教育安全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主要集中在成绩低下,沉迷网络、电视,据羊城晚报的报道,粤北农村留守儿童中75%成绩处于中下游水平,这主要是监护人缺乏对儿童学习和生活的指导,导致儿童在学习动机和行为习惯上出现问题。除教育外,安全状况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家庭结构松散,监管不力,儿童的思想单纯,辨析能力弱导致了留守儿童安全事故频发,如2014年1月在广东高州,留守的三姐弟在村里池塘溺亡。广东省教育厅数据显示每年有数以千计儿童发生意外伤害其中一部分是农村留守儿童。

(三)心理情感问题

童年时期是儿童心理情感形成的关键期。留守儿童家庭结构上的不完整、缺乏情感沟通和亲子互动,对儿童心理的发展和人格的健全都会带来深远的影响,2008年广东留守儿童调查显示,近一半的被访留守儿童存在自我意识水平低下。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累积过程,儿童时期留守的经历以及期间的心理发展间接地影响着这留守儿童的一生。

四、留守儿童成长问题的对策与启示

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纷繁复杂,究其原因是在于留守儿童父母的外出打工,家庭结构的解体造成的,虽然短时间内无法改变农村劳动力大规模的进程务工,但是通过留守儿童的其他社会系统的努力能够避免和改善一些成长问题。

(一)改变外出务工方式

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留守儿童父母尽量不要同时外出务工,婴幼儿小学阶段母亲最好不要外出务工,初中阶段父亲最好不要外出务工。同时在务工期间,多与子女进行电话上沟通,跟进他们的学习生活状况,增加回家频率,多进行亲子互动交流,使父母缺席状况将到最低。

(二)优化社会环境

优化留守儿童成长环境,减少来自社会的不良影响,有关部门加大对校园周边环境监管整治力度,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成长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积极向上的成长氛围,让校园成为留守儿童的精神家园。

(三)引进社工服务

在农村留守儿童极为聚集的地区,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引进社工服务,建立留守儿童社工服务中心,由具有专业素养的社工为留守儿童建档,提供长期的服务,关注关心留守儿童的成长。

研究分析广东农村留守儿童成长问题,对于广东农村人员的素质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如若留守儿童的问题得不到改善必然有碍于农村人力资本的提升和广东经济竞争力的稳固。

参考文献

[1]全国妇联.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R].2013.

[2]刘成斌,吴新慧.留守与流动[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3]徐向东.家庭功能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与对策[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11):35-41.

留守儿童的原因篇10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目前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达到6000多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农村留守儿童主要集中在四川、河南、安徽、云南、广东、湖南等劳务输出大省。县内跨乡流动的儿童占全国流动儿童的比例最高,跨省流动儿童占全省第二。农村留守学龄儿童义务教育良好,部分中西部省份留守儿童受教育程度相对较差,流动儿童最多的省份是广东,占全国的12.13%,规模大434万。调查显示,46.74%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这些孩子中,与祖父母一起居住的比例最高,占32.67%。单独居住的留守儿童占所有留守儿童的3.37%,高达205.7万。

二、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1.农村留守儿童的日常行为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很少回家,对孩子的监管不到位,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存在很多的不良行为习惯。主要表现为:说谎,在家欺骗爷爷奶奶,在学校欺骗老师同学,经常为完成不了作业或者上学迟到早退找借口。内心自闭,脾气大,难管教,经常和长辈顶撞或沉默不语,我行我素。对老师的教导不以为然,屡教不改,学习成绩差。

2.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问题

由于在外打工的父母不能及时和留守儿童进行沟通,无法对孩子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进行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极易在成长过程中产生思想认识扭曲,价值观偏离,心理发展异常。他们内心冷漠,不易被感化,害怕遭受歧视和不公平对待,有的人甚至会走上犯罪道路。由于父母榜样作用的缺失,留守儿童的道德问题比其他孩子多。

3.农村留守儿童的性格、心理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存在很大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波动性大,孤独感强烈,性格内向,喜欢独来独往,生性敏感多疑等特征。主要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缺少亲情关爱、缺少沟通对象、没有安全感、爷爷奶奶监管方式不当学校教育不当和社会关爱程度不够等多重因素交织所引起的。

三、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方法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当今社会状况下亟需解决的问题,也是一项复杂的问题,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多方面的积极配合,充分发挥互补功效,统筹兼顾,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一)家庭方面

1.要充分发挥家长的监护作用和引导作用

进一步强化家长的监护责任,让留守儿童的亲情不能缺失。留守儿童的家长及临时监护人应切实承担起监护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外出有能力的家长可以带上孩子跟随自己读书生活,如果条件不允许,家长一方最好在家一起生活。需要通过爱心教育,召回家长的亲情,督促外出务工人员时常回家看看子女,通过写信、打电话等方式多与子女联系和沟通,让留守儿童的亲情不能缺失。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以身作则,正确对其人格进行引导教育。对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

2.家庭要加强和子女的沟通和联络

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在满足其子女的基本生活需要的同时,还要多关心他们的精神成长。父母应该定期回家看望孩子,实现他们的一些愿望,或者定期打电话和写信了解他们的成长状况和生活点滴。平时,他们需要多关心留守儿童在家庭和学校的表现,关心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状况和身体发育情况,多和女子进行朋友式的平等交流。同时,留守儿童的父母也要及时和学校、老师进行沟通,多关心老师和同学对其子女的评价,从而找到更多更好的教育留守儿童的渠道,学校也应该积极建立起父母和老师关爱留守儿童的桥梁。

(二)学校方面

1.加强农村寄宿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

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强农村寄宿学校的建设,不断改善农村中小学生生活的基础设施,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温暖舒适的学习环境,是维护进城打工的农民父母的权益的最温暖的举措。这需要充分发挥学校和老师的管理职能和教育职能,从而满足农村留守儿童的寄宿需要。同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增加当地的教育资源,发展多元化教学理念,加之学校老师的正确教学和指导,采取正确的措施帮助他们,一定能提高留守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使他们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

2.老师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老师应该更加重视。老师应该增强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主动承担起家长或者监护人的部分义务。学校应该开设心理健康课,专门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常见心理问题进行讲解。针对留守儿童的品的行为偏差和心理问题,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矫正工作。留守儿童普遍存在胆小孤僻、性格怪异、敏感不安等情况,老师们应该利用平时教学之便,秉承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之职,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通过这些举措,使留守儿童树立生活的信心,打开心扉,放下对其他同学的芥蒂,适应集体生活,健康地成长。

(三)社会方面

1.加强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目前,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度不够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一系列问题的客观原因之一,因此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亟需加强。进一步加强政府的主导地位,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管理机制。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纳入我国统筹城乡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去,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三农”政策,将教育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向农村倾斜。留守儿童较之普通儿童只是由于生活环境中约束因素、沟通与指导因素的缺失,而具有一种被周围不良环境影响的更高的可能性。为此,应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加强农村经济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