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07:40

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篇1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4-136-01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西部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教育存在的不足及所面临的许多问题和困难。近年来,随着物价的逐年上涨,农村百姓为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加之城市化发展进程,大批农民进城务工,由于自身条件限制他们无法将其子女带入城市,由此产生了一个弱势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如今,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致使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逐渐凸显,而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已经成为全社会倍受关注的焦点问题。那么,在我国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又是怎么的呢?笔者通过调查了解,谈以下几点:

一、学校现状

通过近五年的灾后重建工作,当地农村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已日趋完善,受各方援助,如今的陇南各县学校,教室教具配备基本充足,计算机教室,图书,体育器材,多媒体教室,各学科仪器可谓是应有尽有,加之近年来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学生食宿得到了最大保障。但是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严重不足,首先是优秀教师不愿意进来,农村学校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民办转公办或村聘教师,学历不合格,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教育,凭经验施教,观念落后、教法陈旧,甚至胡乱施教,误人子弟。在笔者所在的县区,曾经就出现过好多闹出笑话的老教师,如把平行四边形说成是“扯边形”的,还有分不清“末”与“未”两个形近字,在教授解方程时,把“未知数”说成是“末知数”。其次是部分农村教师因为方方面面的原因,缺乏工作责任心,在平时的工作中马马虎虎,粗心大意,更谈不上创新与教学研究了。最后由于学校给教师提供外出学习培训、交流的机会特别少,多数教师不能进行专业的进修与学习,没有新的教学理念,运用不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跟不上新形式下的教学改革,导致教育科研和教学创新的步伐永远带后。

二、家庭现状

在西部农村地区,由于家长大多是农民,思想观念落后,加之文化水平又不高,平时为了忙于挣钱,照顾老人,对于子女的学习状况漠不关心。笔者记得在一次走访过程中就发现,当问及其子女的学习情况及要校表现时,父母竟然连自己的孩子上几年级都不知道,至于学习情况,就更谈不上了。有部分家长虽然平时也想去辅导自己孩子的学习,但是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现在子女所学的课程,基本上是没有能力进行专业指导的,大多家长总怕因为自己的误导害了孩子,所以在孩子的学习方面也是很少进行指导的。还有一些地理位置僻远,与外界社会极少联系的家长还普遍认同读书无用论,认为孩子在家劳动是天经地义的事,而送孩子去上学是一大损失,再加上受市场经济的影响,近年来,大学生就业整体状况不容乐观,这就更坚定了那些背负着很大债务供孩子读书家长的弃学信念,因为在他们眼里,既便是辛辛苦苦供孩子上完学,毕业后也很有可能无法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这对他们而言就会总担心这种较高的教育风险投资能否得到回报。特别是那些家庭比较困难而成绩又不好的孩子,大多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便纷纷外出打工,很少有坚持上高中的。另一方面由于灾后重建,导致物价极速上升,因为无法满足巨大的生活开支,所以,大量的农民纷纷涌进城市务工,成为我们所说的“农民工”,于是便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他们则由其爷爷奶奶照顾。子女和家长长期的分离,在生活、学习等方面都受到影响,尤其是亲情缺失,使得留守子女的这一群体存在着巨大的心理创伤,性格也变得较为孤僻,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不愿与老师交流、沟通;由于缺少家庭的约束,很多孩子学习成绩普遍偏低,厌学、逃学、甚至出现辍学。在笔者所在乡镇的中学,几乎每学期都有十几名学生因为各种原因离校外出的,大多连初二都不能读完,而在这些众多的辍学生中,笔者就发现,有近90%的学生都是父母在外地打工的留守儿童,甚至有好多学生离家出走都半年多了,家长都不曾知道。

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篇2

目前,中云中学的农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超过98%,低年级留守儿童的辍学率小于4.0%。在广大农村儿童中,独生子女不断增多。农村留守儿童在整个学校学生中所占的比重很大,初中阶段的留守学生在本校学生总数中所占的比例高达50.4%。调查结果显示,中云中学低年级留守儿童目前十分缺乏家庭教育,留守低年级初中生中属于单亲监护的占48.5%,属于隔代托管监护的有37.8%,还有11.3%的低年级留守儿童属于亲属托管,另外2.5%的儿童则面临没有人监管的问题。由于低年级留守儿童年龄较小,再加上父母不在身边,亲情十分欠缺,部分家长忽视教育问题,对儿童的教育未形成正确认识,导致低年级留守儿童在受教育过程中存在一些思想上的偏差,很容易出现一些焦虑、紧张、内向、自卑以及叛逆等心理问题以及性格问题。其次,中云中学目前的学校教育仍有待提高,部分低年级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相对较差,需要进一步加强教育以提高其学习成绩。最后,部分低年级留守儿童由于没有得到有效的监管,在学校会发生一些打架、偷窃等不遵守纪律的行为,面临思想道德上的缺失。另外,他们不具备良好的安全意识以及自我保护意识,很容易出现一些意外事故,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

二、中云中学低年级留守儿童教育对策

1.坚持教育公平。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开始追求教育上的公平,教育公平同时也是法律赋予群众的一项基本权利,我国要构建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就必须要坚持教育公平。现阶段,我国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教育存在严重的不公平问题,不同区域之间、不同性别之间的教育也未能实现真正的公平。目前,我校低年级留守儿童在受教育方面同样面临着教育不公平的问题。国家以及政府部门、社会各方应该不断增加对贫困地区低年级留守儿童的资金、资源投入,慢慢弱化和消除相关的城乡隔离制度等,保证低年级留守儿童以及农民群众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居民相同的权益,逐步实现教育公平。

2.加强沟通与交流管理。应不断优化低年级留守儿童监管机制,高度重视低年级留守儿童及其家长之间的沟通以及交流,优化其沟通交流方式,促进教育工作的开展。低年级留守儿童由于心智还不成熟,其与务工家长的沟通交流应在时间上和频率上形成一个良好的规律。针对具体沟通内容,不但要关注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而且要多多关心孩子的心理变化和心理健康。针对沟通方式,可以选择电话沟通的方式,也可以通过书信来保持联系,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家长还可以借助QQ与孩子进行交流,多多了解其心理状态和真实想法。同时,家长还要主动与儿童的班主任以及委托监护人进行频繁地联系,时刻掌握儿童的成长状况。

3.进一步推进学校教育和管理。学校必须要处理好对低年级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明确学校对于低年级留守儿童的教育责任,强化对他们的管理。首先,从生活方面以及心理方面对低年级留守儿童进行进一步的关注以及关心,要综合分析低年级留守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等,不断加强对他们的行为规范培训,强化对他们的生存教育,同时兼顾安全教育以及法治教育等,提高低年级留守儿童的综合素质,使其掌握良好的自我管理方法,提高其自我保护能力。其次,要增设和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促进低年级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再次,要加大对寄宿制学校建设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确保寄宿制学校能够建设成功,促使留守儿童能够在学校安心学习和生活,与广大教师及学生一起进步。最后,不断建立健全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设置家长联系热线,给学校以及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沟通创造条件,方便家长全面了解儿童的受教育现状。

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篇3

调研对象:留守儿童,非留守儿童、教师、临时监护人。(本文对于留守儿童的界定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而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或一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6周岁及以下的儿童)

调研内容: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性格、行为表现、品德等方面以及留守儿童生活环境的经济、文化、管理等情况。

一、概述

1.选题背景及意义

2008年,全国妇联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平均每4个农村儿童就有1个留守儿童。农村儿童“留守”虽然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如提高儿童的独立自主能力等,但从总体上看,其消极影响更为突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发展面临诸多问题。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社会性和全局性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虽然党和政府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从总体上看,效果并不明显,农村留守儿童所面临的教育问题仍然严峻。学术界的研究报告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思想道德品质和社会化以及日常安全教育等问题。但仅仅是“就事论事”,所提出的解决方案也仅仅涉及了部分社会群体,而对于大学生这一庞大的具有较高学历的知识分子群体却鲜少涉及。本文通过对大学生支教地区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进行实地调研,深入剖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从大学生支教这一角度分析其对缓解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缺失问题的意义。

2.国内研究现状

上世纪80年代,随着城镇化和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移,与之相伴的是农村留守儿童赖以生存和成长的家庭环境发生剧烈变化。随着留守儿童的数量持续增加,他们所凸显的问题越来越多,留守儿童问题逐渐成为一个显性问题,开始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2004年5月,教育部召开了“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座谈会”。2005年5月,全国妇联召开了“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援助研讨会”。随后,国内相关学者和专家对其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与探索,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理论依据。

3.本文创新之处

⑴研究方法。①采用了比较研究法,横向比较了同一村落但教育水平不同的两所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同时采用瑞文智力量表来反映留守儿童在不同的教育水平下,其智力水平的差异。②采用了自然观察法,暑期我们在当地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支教,在教学的过程中有目的的观察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以及生活情况。

⑵研究的理论依据。本文运用了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数理统计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进行了较深层次的分析,在调查数据的统计方面用统计学的一些方法,用eXCeL和SpSS来处理数据等。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分析

1.留守儿童智力水平的数据分析

在研究中,我们选取了a、B两所学校一年级与三年级共93个留守儿童作为被试。在控制了其他因素的前提下,我们假设两个学校的教育水平差异对孩子的智力水平有影响。随后我们对采集的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

a、B两个小学一年级瑞文测验的智力结果:

从智商及标准分来看,其p值均大于0.05,表明两所学校一年级孩子的智力水平是不存在差异的。也就是说a、B两所学校学生的智力水平是差不多的。同时由于本地区经济水平的限制,我们在家访时了解到这两所学校的孩子基本无任何学前教育。我们可以认为这两所学校一年级新生的智力水平在同一个水平上。

a、B两个学校三年级的学生的智力分析情况:

从标准分以及智商的p

综上表格分析,同时排除了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在教育的低级阶段(一年级),两所学校留守儿童的智力水平是不存在差异的;然而随着学校教育达到一个相对高一点的层次后,两所学校的留守儿童的智力却出现了差异,我们可以说学校的教育水平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是有影响的。

为了进一步分析同等教育水平下,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之间的智力是否存在差异。为此,我们选取了a学校一年级,三年级,五年级三个年级共85个被试,其中55个留守儿童和30个非留守儿童,并对他们的瑞文智力结果进行了分析。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智力的差异性分析情况:

表中显示p

2.留守儿童成长状况的描述性分析

⑴学习成绩的平庸性。在支教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不容乐观,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的成绩属于中等偏差。一些孩子一方面由于长时间见不到父母而产生强烈的思亲情绪而导致上课效率低下、学业成绩下滑。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留守儿童的学习动机不足,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在与他们交流过程中得知,他们更愿意像他们的父母一样出外打工,这种对学习毫无兴趣的状态致使很多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不佳。

⑵人格发展亚健康性。由于缺乏正常而必须的家庭教养,致使留守儿童的人格发展不良,心理问题突出。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留守儿童非常难管,作业不交、上课不听,特别喜欢和老师对着干,逆反心理极强;还有一些留守儿童则非常自卑,不敢与人交往、不敢参加集体活动。

⑶思想道德素养的偏差性。留守儿童的道德观念偏差性极大,并在道德行为方面的表现出现异常。部分留守儿童缺乏起码的自我道德约束,未能建立起对他人应有的尊重,也未意识到其对社会应负的责任。留守儿童的道德水平总体上是好的,但也有部分留守儿童的道德水平发展偏低,甚至有极少部分留守儿童还有违法行为。

⑷安全教育缺乏保障性。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条件均比较差,缺乏基本的卫生保健知识、疾病预防意识淡薄。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部分孩子身体擦伤,但是既不上药水也不找老师,而且吃饭的时候往往不会洗手,直接拿起馒头就吃。除此之外,留守儿童的人权意识淡薄,受到人身伤害时往往不知道去维护。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失衡的原因分析

现代的教育包括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起点,是儿童社会化的关键;学校教育是儿童学习的主要场所,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影响着儿童的生活和学习。通过暑期的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存在诸多问题正是由于家庭教育缺位、学校教育主导性不强、社会教育的环境不利造成的。本文主要分析在教育体系中占重要本分的家庭教育以及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教育方面的影响。

1.家庭教育

7-12岁属于儿童成长的早期阶段,是需要成年人进行抚育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学习社会规范,并通过父母的期望开始认识到什么行为是正确的,什么行为是错误的,从父母的期望中形成自我。双亲抚育是人类社会找到的一个最有效的抚育方式。但是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父母缺位带来的家庭结构变化,使得家庭教育处于缺位的状态,这种变化严重影响着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⑴隔代教育难以胜任。孩子的父母或父/母外出后,大都由爷爷奶奶或者是母亲来承担基本的家庭教育功能,但是他们中大多数人的文化水平都处于小学以下,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监督都缺乏科学而有效的手段。一方面由于血脉存在着天然的关系,大部分祖辈对孙子是过分溺爱的,不加管束,听之任之;有的甚至偏袒孩子的不良行为。在监护和施教中注重物质生活上的满足,缺乏道德和精神上的管束。另一方面由于祖辈受教育程度不高,绝大部分祖辈在文化知识层次上基本属于文盲或者是半文盲,不能帮助儿童科学合理的安排学习任务和计划,不能辅导他们的功课,也不能对他们的学习进行有效地监督。然而在孩子的智力发展关键期,孩子的监护者却没有文化,将会严重影响到孩子智力的发育。我们在家访时了解到,有的老人确实想在学习上帮助孩子,但是苦于自己文化低,无法在文化层面给予帮助,于是就采取体罚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想通过这种方式来达到提升孩子成绩的目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孩子的心理受到严重创伤进而产生敌视态度或报复心理。现实表明,隔代教育的弊端很多,难以使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以及学习习惯,更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

⑵家长畸形教育观念。根据我们暑期的走访调查,大部分村民还是鼓励孩子好好学习,希望孩子将来可以考上大学,但是也有部分村民对孩子的期望值较低,尤其是有的父母会把他们在外的一些感受强加到孩子的身上,并且向孩子灌输“读书无用论”。对比目前大学生找工作困难的社会现实,很多外出打工的村民却可以从事着一些无需知识也可以挣很多钱的行业,进而使得孩子坚信读书与否都一样,久而久之残酷的社会现实以及家长的消极教育观潜移默化的助长了孩子的厌学情绪以及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另外一些家长觉得自己常年在外打工,忽视了对孩子的关心,因而常通过金钱来弥补父爱、母爱;但是由于孩子尚处于成长阶段,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他们不懂得金钱的意义不止于满足口腹之欲,经常买零食玩具或者是上网,。暑期调查过程中,经常可以看到孩子不吃中午饭却拿出来一大堆的零食吃;而且一旦没有零食,就会偷偷跑出学校买,养成了盲目追求享受的不良习惯。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所作所为无时不在影响孩子,这些畸形的教育观必然会导致孩子形成畸形的价值观和畸形的心态,不利于孩子生理以及心理的健康发展。

2.学校教育

学校是家庭之外最主要的社会化群体。学校的角色在于将儿童统一起来接受国家的正规教育,这些教育显然是单个家庭不能胜任的。社会的发展是将学校教育逐渐从家庭教育中脱离出来,学校有一套预定儿童行为的规则体系,儿童将在学校学习遵守这一切。随着儿童在学校时间的不断延长,教育的重要性不断增加,教育本身的发展,都使得人们对于学校有强烈的依赖性。。因此父母外出后,儿童在学校内能否得到有力的监护与教育就变得更加重要。但是从目前的调查来看,学校的教育存在着众多问题,并未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

⑴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农村地区小学的办学资金主要来源于当地乡镇府,由于资金有限而且政府在教育上的投资往往只关注那些有影响力的示范学校,导致农村学校的发展缺乏资金支持,使得学校在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资源投入方面进退两难的境地。我们在与校长聊天的过程中了解到该校老师和校长在县示范校听课的时候,发现学校大都配备多媒体设施,可以结合图片给孩子生动的讲课,但是由于资金状况,校长无力购买。而且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体育器材的缺乏,当地老师根本无法开展体育课,导致当地学校的体育课只能流于形式,孩子们几乎无法学到基本的体育知识。

⑵教师监管陷入尴尬境地。学校教育必须与社会和家庭的密切配合才能产生应有的效果,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不可能仅仅依靠学生的课堂表现,还需要向家长了解学生的生活情况。但是由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位,老师无法向家长了解孩子的真实情况,更无法向家长及时反映孩子在学校的问题。老师的威信必须靠家长的帮助才能维持,没有家长的支持,老师对于一些难以管教的孩子几乎就没有办法。我们了解到学校虽然会召开家长会,但由于家长外出打工以及监护人不重视的原因,每次参加家长会的人数情况非常糟糕,因此造成了留守儿童监护和教育的空缺。

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篇4

关键词:留守儿童现状对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逐渐成为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机制,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在广大农村应运而生,成了这个时代的产物。特别是近几年来,其数量猛增,据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过两千万,并有逐年上升趋势。由于他们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年龄,他们的数量、生活和教育状况应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他们面临的问题亟待解决,否则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一大障碍。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令人担忧

1.监护现状堪忧。

目前“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隔代监护,即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的监护方式。对于这种监护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较放心。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一是监护者管教方式存在漏洞,溺爱现象比较严重。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二是祖孙辈年龄差距大,观念不一样,“代沟”明显,难以相互沟通。第二种是上代监护,即“留守儿童”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或他人抚养的监护方式。由于监护对象并非自己的孩子,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同时上代监护也大多采用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方式,容易使儿童较为任性。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

2.父母“关爱缺失”引起严重的“亲情饥饿”。

漫漫留守岁月使一部分“留守儿童”的亲情观念日渐淡薄。一些学者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是一群“情感饥饿”的孩子。情感的缺失会使他们在人格发展上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他们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的环节,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如普遍的自卑心理,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内心压力较大,害怕被别人欺负,寻求保护或自我保护的意识特别强,在自我保护行为上出现过激行为等。还有些儿童对父母产生怨恨,成年后会滋生怨恨社会甚至报复社会的不良心态等。由于这些影响是潜在的,平时一般不易察觉,因而在不觉中埋下了很多无法预知的“雷区”。

3.监督弱化,学校教育软弱无力。

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状况也不容乐观。学校教育不足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农村留守儿童成绩较差,二是农村留守儿童失学率居高不下。首先是成绩差的问题,这既有家庭方面的原因,又有教师方面的原因。这种现象与学习监督总体弱化有关。一般来说,大部分监护人往往对“留守儿童”要求不严,或缺乏文化知识,无法对孩子的学习进行监督。检查作业、参加家长会等对孩子最基本的学习监督职责都无人担当。处于童年时期的孩子学习自觉性、主动性、自我控制能力本来较差,在缺乏必要的鼓励和督导,甚至失去监督后,就没有学习压力和动力,学习处于放任自流状态,自然难以上进。在教师方面,虽然国家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但是“唯分论英雄”的应试教育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以分数评价学生优劣,以分数论教师水平高低的状况没有得以消除。在这种情况下,部分教师对后进生的态度难免显得粗暴,特别是对后进生中那些不服从管教者尤为突出。体罚学生的情况在所难免,且学生不忍处于这种地位,从而产生厌学情绪,这为留守儿童面临的学校教育的第二大问题――失学率高埋下了祸根。留守儿童在家受到的监护力度不够,在学校又受到老师的冷落,于是他们逃学,旷课。有的留守儿童受到父母外出务工的影响,产生“读书无用论”思想,他们认为不读书也能挣钱,于是纷纷离校外出,走上了漫漫打工路。学校对此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一个个离开校园。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应相互配合,协调一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传媒网络的普及,社会教育对人的影响显得更加突出。在农村学校,一些“留守儿童”犯了错误学校经耐心教育效果不佳而需要家长配合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请来的“监护人”,却对孩子的学习、生活、交往、性格特点等了解不够,无法配合学校做好教育孩子的工作。

二、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基本策略

综上所述,“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应当引起家长、学校、政府、社会等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视。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一是变“留守儿童”为“随行儿童”。这要求完善和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即随着条件的改善,在经济发达、民工集中的地区,让夫妻双方均有相对稳定工作的民工,享有子女就地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1.家长努力承担起教养责任。

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误区,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就可以了。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其实家长自身文化水平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班主任联系,加强沟通,这样才不至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

外出务工家长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一方面,加强与“监护人”的联系,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动态地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和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除电话外,还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瑕的“璞”,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2.学校应加强管理,倾注关爱。

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各班级应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学校统一部署管理。档案资料应全面反映“留守儿童”的各方面情况。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建立专门的教育管理措施,把抓好“留守儿童”的校内外管理列入学校管理的目标,有专门的管理计划方案等。如对于一些留守学生出现的不良倾向和在校内外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要及时处理,耐心进行说服和教育;定期家访,定期举行监护人座谈会,相互沟通交流,共同制定教育策略。

3.地方政府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农村人口进城务工会越来越多,过去那种稳定不变的家庭结构已经打破,经常性缺位的家庭结构开始形成。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短期、长期缺位的家庭生活将会越来越多。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篇5

本文以田野调查为基础,选取云南省大理市洱源县凤翔村当地的凤翔幼儿园、凤翔中心完小和凤翔一中三所学校中的留守儿童为调查对象,对凤翔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心理状况、学习成绩、家庭教育情况及家庭受教育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以获得有效的数据,为解决凤翔村留守儿童问题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期望能为凤翔村的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做一点贡献。

关键词:

田野调查;凤翔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

凤翔村位于云南省西部,洱源县西南方向,东邻右所镇,西靠炼铁乡,南接大理市花甸坝,北邻茈碧湖镇。该村常住人口98%以上都是白族,是一个典型的白族村落。这里位于亚热带高原山地气候带,气候干湿分明,经济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凤翔村共有三所学校,其中幼儿园、小学、初中各一所,它是凤羽镇在校人数最多,教育最发达的地方。早在2010年凤羽镇就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但是旅游业在这里的发展非常缓慢。

一、调查概况

1.各学校整体概况(1)凤翔幼儿园:学生共118人,留守儿童52人,占44%;汉族3人,其余都为白族。生源主要来自凤翔村,只有极少数来自周围的村,比如源胜村。(2)凤翔中心完小:学生共322人,留守儿童142人,占44%;彝族1人,其余都为白族。生源基本来自凤翔村,只有少数来自周围的村。(3)凤翔一中:学生共1107人,留守儿童688人,占62%,其中凤翔村共191人,留守儿童91人,占48%。学校学生98%以上为白族。生源来自凤羽镇各个村,其中凤翔村学生人数最多。

2.凤翔村外出务工人员情况凤翔村属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低(年均收入3000~4000元),生活相对贫困,加上农村人多地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由于以上原因,这些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逐渐向经济相对发达的县城、市区、省城方向流动。笔者根据调查了解到,凤翔村自2000~2010年这十年间外出务工人员最多,2014年以后,外出务工人员有所减少。如今,凤翔村依然存在很多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

3.留守儿童与父母相聚交流情况在我所调查的28名留守儿童中,有20名学生的父母只有过年才会回来;剩下的8名学生父母一般是2~3年回来一次,最久的是4年回来一次。他们与父母的交流非常少,基本只有电话联系。这些学生的父母大部分都在省内打工,只有3名学生的父母在省外打工。独生子女只有幼儿园的5名学生和1名初三学生,其余的家里都有2~3个孩子。

4.家庭成员受教育情况笔者通过调查了解到:爷爷奶奶辈的受教育程度一般为没受过教育或只有小学及初中水平,其中小学学历的最多,占68%以上,初中学历者最多,占67%以上。家庭成员总体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5.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不同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最大的不同就是前者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一般都是爷爷奶奶带,而爷爷奶奶的受教育程度和精力有限,他们不能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也不能在学习上帮助到孩子;爷爷奶奶只能满足孩子在物质上的需求,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这使得留守儿童相对于非留守儿童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都普遍较差。

二、个案分析

a同学,男,13岁,是一个很有个性的男孩子,对陌生人却显示出一种很腼腆的感觉。他的爷爷奶奶都是小学文化程度,爷爷在2008年患高血压,不能出去干零碎的活,只能依靠他奶奶做点绣花的活挣点钱补贴家用。据他爷爷介绍,孩子的爸妈在8年前就双双出去打工了,先是到浙江工作了4年,后又转到昆明工作,他们出去的这8年,就只回来过两次。孩子在父母出去前非常听话,学习也比较用心。但在父母出去后,他就变了一个样,非常调皮,还结交了一些不爱读书的孩子。(2)B同学,女,14岁,现就读于凤翔一中初三年级,有一个姐姐在外面打工。B同学是一个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孩子,在学校,她是老师和同学们眼中的优秀学生,在家里,她是亲人眼里孝顺、善良的好孩子。在与她的对话中,我可以感觉到她很想念自己的爸爸。因为早在六年前她的父亲就去丽江打工了,一年只回来一次;而她的妈妈由于身患疾病,一直卧床在家,所以她基本上是由奶奶照顾。(3)C同学,女,13岁,现就读于凤翔一中初一年级,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妹妹。C同学的父母在她1岁时因为感情不和离婚,之后一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她的父亲在剑川打工有7年多了,母亲在昆明,一年回来看她一次。C同学与父母交流非常少,她说跟爸爸不是一个世界的,也不想与他交流。当我问到她想不想考大学的时候,她的回答是:不想。听她的爷爷介绍,C同学的性格比较暴躁,不爱整洁,有乱花钱的坏习惯。他们都是凤翔村留守儿童中的典型例子。在我调查的所有留守儿童中,只有30%的孩子较优秀,其余的70%都存在成绩差、自控能力差、生活自理能力差、性格怪异等问题。

三、问题与建议

1.存在的问题在凤翔村,留守儿童非常普遍,而且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凤翔村的留守儿童主要存在以下三类问题:①缺乏父母的陪伴,对父爱母爱有强烈渴望。缺少父母的陪伴,孩子会因此缺乏安全感,这可能会导致孩子形成孤僻、多疑、情绪不稳定等不利于孩子成长的性格。②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疏导。留守儿童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当遇到心理上的问题没有人倾诉,久而久之,可能会造成孩子有过激行为或寻找不健康的心理寄托方式,影响孩子的正常生活与学习。③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人从一出生首先接触的就是家庭教育,而且人们在家里的时间远超于在学校的时间,学校教育永远不能代替家庭教育。因此,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往往会影响人的一生。

2.建议针对凤翔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问题,我经过思考分析,提出以下四点应对措施:①应完善国家相关法律,依法推动留守儿童权益保护工作。②由政府出面,制定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策略,大力发展旅游业及优势产业,从而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③政府与学校共同合作,制作关于陪伴孩子成长的宣传册发放到年轻父母和适婚青年手中,并定期举办相关教育活动,从而提高村民的家庭教育意识。④大力推进寄宿制学校建设,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留守儿童问题在中国普遍存在,尤其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凤翔村是一个典型的白族村落,由于交通不够便利,这里的经济发展一直比较缓慢。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也在增长。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他们逐渐向县城、市区、省会等经济发达的地区转移,孩子却被迫与父母分离,留守在家里。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留守儿童非常渴望父母的陪伴和爱。孩子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必然会出现因留守带来的种种问题。由此,父母一定要深刻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多站在孩子的角度为孩子考虑,多陪伴孩子,让他们能够健康成长。同时,国家和政府也要为我国的留守儿童多做一些努力,出台相应的政策,以减少留守儿童的出现。

参考文献:

[1].留守儿童:基于一个村落的人类学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

[2]韦俏俏,周晓涛.临洮县农村留守儿童生活与教育状况调查[J].理论前沿,2013,(12).

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篇6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

根据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留守儿童的问题在一定时间内会长期存在。这些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我国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本文通过对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进行简单分析,并指出其解决措施。

一、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简析

作为特殊社会群体,留守儿童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和重视,并进入各方面的重视。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的家乡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1]。他们往往从很小的时候就被迫与父母分开,有的甚至在婴幼儿时期就被父母送到亲戚家寄养,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很易产生性格上的缺陷和不足,如不善于与人进行交流,性格冷漠,由于他们缺少亲生父母的关爱和合理教育,没有正确三观的指引,所以难以形成对世界的正确认识,一些孩子的身心发展或许会存在一定的问题,甚至会走向犯罪。为了使这些被留守的儿童能够健全发展,他们的教育问题应该得到父母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重视。

二、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分析

1.家庭教育缺失。

家庭环境对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起着关键的作用,严重影响着孩子的学习生活。心理学家对儿童认识形成过程的研究表明,

父母平时对儿童的教诲、行为示范等对于儿童抗诱惑能力以及是非判断,均能产生积极的决定性影响[2]。但留守儿童的实际监护人多是他们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等隔代亲属。在日常生活中隔代长辈只是能保证他们的日常生活所需,而对他们心理关注过少,有些甚至会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进行体罚。对孩子进行长期体罚的结果就是使这些孩子产生很严重的逆反心理,严重的有些孩子会离家出走,甚至会因此走上犯罪的道路。

2.农村学校设施差,教学资源不足。

虽然当今社会经济不断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我国的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对适学孩子的教育投入仍然很少。这些地方的教学基础设施落后,远远跟不上当今教育的发展要。在一些农村寄宿学校里,学生的宿舍条件差,房间阴暗潮湿,假如孩子们长时间处于这样的环境中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一个房间要住十几个学生,居住空间十分狭窄。学校食堂也是很简陋,有些学校还没有专门的食堂,学生都在教室里或者是学校空地上蹲着吃饭。学校并没有专门的生活老师,通常也由班主任老师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而班主任老师往往身兼多职,工作起来有些力不从心。同时,艰苦的工作环境和极低的待遇也很难让比较优秀的老师安心工作。在一些贫困地区,在编的教师很少,存在着大量的代课老师,这些代课老师由于缺少相应的理论知识不能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

3.学校管理不足。

随着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我国的进一步推行,学校的教育职责也在不断完善。农村留守儿童作为校园中的特殊群体,相比其他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及安全问题,需要学校管理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目前学校普遍没有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制定特殊的管理方案,也没有指派专门的老师对这些留守儿童进行专门的辅导和教育。虽然有些地方通过对留守儿童实行寄宿制管理来加强管理的针对性,但这种管理方式由于工作的复杂性,也很难起到相应的效果。

三、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应对措施

1.注重亲情教育,关注孩子身心健康。

父母是孩子人生最好的老师,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是任何人都没法替代的。父母要尽可能的陪着子女,让其在有双亲关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假如父母由于各种原因必须要外出工作,那么要尽可能做到让孩子就近上学。作为父母,在给孩子提供物质条件的同时,也要关注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外出务工的地点要尽可能选在离家近的地方,以便能经常回家照看子女,让其能在亲情关爱下茁壮成长。如果父母双方必须都外出打工,那也要保证父母回家的次数,要对经常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2.主管教育部门要加大教育投入。

针对当前我国的优秀教育资源大多数集中在城市地区,而农村等偏远地区资源稀缺的不合理现状,教育行政单位应该努力加大对农村教育事业的投入。比如通过公开的教师招聘考试,选拔一些优秀的教师到农村去,并对这些教师进行一些实际补贴,以改善这些贫困地区优秀教师缺乏和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另外,当地的教育政府相关部门应根据当前形式不断调整教育发展战略,为实现城乡教育的协调发展做出努力。

3.学校管理方法的改进。

作为适学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在校时间远大于其他学生,学校在对其进行管理的时候要考虑到这个群体的特殊性。因此,学校要为每一个留守儿童建立一份特殊的成长记录档案,记录他们的基本情况和成长情况,以便实施更有效的教育[3]。同时学校还需要定期指派特定的老师对这些孩子进行家访,以便及时和孩子的监护人进行沟通。对孩子在学校中的学习生活心理等情况进行详细的交流,双方在发现问题时能共同及时有效地解决。学校做为监管部门,应该把工作具体落实到实处,避免出现具体实施不到位的形式主义。

参考文献:

[1]辜胜阻.易善策.李华.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对策[J].教育研究,2011(09).

[2]张金兰.公共政策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探析[J].特区经济SpecialZoneeconomy,2010年6月.

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篇7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调查

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9-0159-01

留守儿童(the“left-behind”children),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祖辈,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

依照家庭环境及监护性质,对留守儿童做如下分类:

(1)“自生自灭”型:这类儿童主要存在于那些生活条件差、临时监护人监护能力低下的家庭。临时监护人群年老、体弱、文化程度低、负担重。他们天天忙于农活,无暇顾及孩子。能够做到的仅仅是给孩子做做饭、洗洗衣。到了农忙季节,很多孩子中午放学不回家,在学校啃干馍,或在校外游荡。在劳动力缺乏的家庭,部分孩子还要承担繁重的体力劳动。至于如何教育孩子,则完全取决于孩子的天性,乖巧听话者让人顺心,顽劣淘气者无计可施。孩子心里想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感受?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没想到要关心。任其自然、放任自流,故称“自生自灭”型。

(2)娇生惯养型:很多留守儿童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不在家,爷爷奶奶更心痛孩子,在家里各方面都给予“关爱”。常常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让孩子玩好、吃好,对于生活细节不予指导或误导,事事顺着孩子,过分的庇护与溺爱使孩子心理发展畸形:娇气、任性,自私自利、情感脆弱,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互助互爱体验,怕困难、怕挫折。由于宠爱过度,家庭教育举步维艰。

(3)寄人篱下型:被父母寄养在亲戚、朋友家中的孩子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总感觉在亲戚家里毕竟没有在自己家里那样自由,束手束脚的,看起来胆小怕事,很本份。一旦离开了亲戚,就像老鼠离开了猫,无法无天了。也有一些孩子胆子很大,亲戚根本管不住,稍微说重了,就怀恨在心或是逃离出走,使得亲戚无可奈何,又不敢当自己孩子一样管教,只能将就凑合,以不出大问题为原则。寄养监护人和孩子心照不宣,彼此“躲猫猫”。

在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过程中,发现他们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1.学习成绩每况愈下,行为表现越来越差。进入学龄阶段的儿童一天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其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创造。据观察,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小学阶段学习兴趣还比较浓,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都还较好,优秀的也不少。但到了初中阶段,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极少的留守儿童能表现为优秀。我们调查中发现,初中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都优秀的不到10%,良好的不到30%,学习和行为习惯都很差且出现问题的儿童约占30%,而且在所有“问题儿童”中,留守儿童占80%。

2.亲情缺失严重,心理发展异常。少年儿童是个性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健康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农村留守儿童们由于其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家庭的“缺陷”使子女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生活中的烦恼无法向亲人倾诉,成长中的困惑得不到父母的正确引导和鼓励......久而久之,无助感、失落感和被遗弃感逐渐形成,严重影响着他们心理的健康成长。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父母很少见面,缺少沟通。其中,与父母见面半年一次的为23%,一年一次的为54%,两年一次的有23%,还有一个孩子的父母双双外出六年未曾回过一次家。农村留守儿童在个性心理上表现极为异常,有这样两种典型“症状”:一是性格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气暴躁、冲动易怒。

3.父母关爱失常,孩子志向模糊。外出务工的父母由于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内心往往会出现一种愧疚感。因此,他们往往对孩子采取物质补偿的方式来弥补缺失的爱,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从不迟疑也从不打半点折扣。这种爱的方式,在儿童的心里逐渐形成了“金钱万能”的价值观和“逍遥享乐”的人生观。他们没有任何勤俭节约与艰苦奋斗的概念,没有人情味,没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与人生取向。

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篇8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帮扶

中图分类号:G6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4-0016-02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务工,由此在农村产生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名词。“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其中80%左右是农民工)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体是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

克井五小位于济源克井勋掌村北,距市区约有13公里,大多数家长文化程度偏低,在市区周边打工的居多,早出晚归,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少,饮食、住、行多由爷爷奶奶负责。而在这群孩子里,有些孩子更是长期和父母分离,这些孩子的生活、学习、心里、社交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均令人担忧。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外出流动,其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绝大多数留守儿童不得不生活在结构不完整的家庭之中。留守儿童与留守的单亲生活在一起、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其他亲戚生活在一起、被寄养在别人家里等等。

通过对部分留守儿童调查发现,留守儿童托付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管的占大多数;极个别留守儿童没有监护人,独自一人生活。这些监护人都普遍认为,只要孩子能有饭吃,身体健康不生病,安全不出事就尽到了责任。甚至部分监护人,因为忙于农活,对留守儿童的生活也照料不周。同时,祖父母等临时监护人因年老体弱等多种原因无法认真行使对儿童的监护权,特别是老人防范防护能力弱,安全保护意识不强,也导致留守儿童患病不能及时医治和受到意外伤害的事件屡有发生,使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存在诸多隐患。

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孩子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特别是中小学时期,是人生行为习惯、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父母外出务工,由于收入普遍不高,居无定所难以将子女带在身边,错过对孩子教育的黄金期,对孩子影响极大;长辈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能力上也承担不了对孩子的品德培养、学习辅导的任务,使家庭教育处于零状态。

老年人年纪较大,文化层次不高,有的是文盲或半文盲,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加之新课程改革以后,教学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就连一些年轻的农村家长也难以很好地辅导学生,更不用说老年人了。

调查显示,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

二、留守儿童调查

学校三年级党浩哲出生不久母亲便离开人世,其父亲受到打击,身心受挫,慢慢养成了吸烟、酗酒的习惯,不思进取的生活态度,最终开始不务正业,长年不回家。党浩哲由姑姑、姑父抚养,而姑姑、姑父的家庭条件一般,文化程度也不高,又有自己的亲生儿女,因此对党浩哲便是疏于管理,放任其成长,甚至连最基本的吃饭、穿衣也不能完全保证,使他的生活一团糟。党浩哲长时间不洗澡,连每天都洗脸都没人管,衣服也长时间不洗,透着一股酸味儿。有次见他拿着一包方便面或一个馒头到学校,一问才知道是没有吃饭。

而他的学习情况也很糟糕,课堂上有时发愣,有时左顾右盼、东倒西歪、乱摸乱碰,唯独不学习。在班级里他也没有要好的朋友,经常独来独往,对人不表示亲密感,还有些冷漠。

五年级卫怡霏,三年前父母离异,长期和爷爷奶奶居住,至今,只见过母亲一面,爸爸在市里打工,一个月回来一次,在家呆几分钟便匆匆的离开,很明显爸爸对她已无暇顾及,只送些钱而已,爷爷奶奶都是乡下人,年龄又大,只能照顾她的生活起居。

这孩子很聪明,曾考过班里第一名,但现在沦落为倒数,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这孩子心理上极为敏感,十一岁的年龄,她怨父母,每天看上去很孤独,神情有些落寞,很需要朋友,却又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因此她基本上没有朋友,同学们都对她“敬”而远之。她在经济上应该是拮据的,她总是穿着一双球鞋,一身又破又皱的运动衣,形象很糟糕,她也不在乎,她的父亲给他买过一些漂亮的衣服,但她从来没有穿过。她说那些衣服太漂亮了,穿上扎眼。可能是对父亲的怨恨还是……

她的作业总是一团糟,从来不及时的交,字写得潦草,根本看不清,虽然老师们常常劝她、批评她,但她都是左耳进去,右耳出去,或者根本不听,依然我行我素。

三、留守儿童帮扶措施

1.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伴随人一生的终身教育,其与生俱来的天然性、亲子沟通的情感性、潜移默化的渗透性的特点,在其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因此,建立和谐良好的亲子关系、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才能真正有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学校多次进行家访,对学生在校情况及时的告知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并指导年迈的爷爷奶奶应该在哪些方面对孙儿给予更多的关注及帮助,以尽量弥补孩子们在成长中的缺失。

2.降低父母外出务工、离异的影响

父母外出务工时,最好留一个在家监护孩子的学习与生活,保持家庭的完整性和家庭教育与影响的有效存在。如果不得不双双外出,则一定要加强亲子之间的沟通。最重要的是能见到孩子们父亲或者母亲进行沟通,让他们明白孩子是一个有思想的人,需要爱,不能简单的用钱解决一切,并协商让父母亲一星期至少回家看女儿一次,每次时间不能低于两个小时,尽量参加家长会以及学校的各种活动。

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不能少了母亲或父亲的角色,随着年龄的增长,使其心理上能真正接受父母离异的事实,争取将这件事的影响降到最低。

3.学校的帮扶

(1)经济上的帮扶

学校的所有教师捐助,帮助他们买学习用品、用具及生活用品,一直持续到小学毕业。

(2)生活问题

学校生活中,老师要给予她足够的关心和爱,主要表现为生活上的照顾,言语上的表扬、赞赏,调动孩子们生活中的热情,为其创造一个轻松、快乐、愉悦的学习环境,逐渐的赶走孩子心理上的阴郁,体会到幸福的感觉。此外学校派出2-3名老师负责他们的卫生,让他们在夏天一天洗一次澡,冬天一周洗一次澡,并督促孩子们洗脸洗衣服,保证了他们的卫生问题。另外学校的小食堂为他们免除餐费,让孩子们能吃好,吃饱。

(3)学习问题

在课堂上,各位教师通过多关注、多提问、多询问的方式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必要时课下一对一辅导,逐渐树立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提升学习成绩。

(4)心理及社交问题

这一类孩子往往缺乏关爱,不敢与人沟通交流,心理自卑。学校的每一位老师都有责任多关心他们,与其多谈心,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多给一点鼓励,多给一点关爱,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的温暖,老师的疼爱,用爱的力量去感化、去温暖孩子们。让他明白人间有爱、社会有情,他们并不是一个没有人疼、没有人爱的孩子,逐渐的完善孩子们的性格,帮他建立正常健康的人际关系,有朋友有伙伴。

经过半年来的特殊照顾与关注,党浩哲等在生活学习性格等各方面均有了明显的改善,老师们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对这些孩子们更加有信心,他们一定会长成一个阳光健康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段成荣,杨舸.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8,(03).

[2]朱开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探究[J].学周刊,2015,(4).

[3]帅科,徐静.解决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成长问题的对策和建议[J].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5,(27).

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篇9

关键词:留守儿童;学前教育;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C7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0—018—03

一、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的现状及成因

留守儿童,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的14周岁以下的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是指父母外出打工或经商,留在农村由祖辈或亲友照看的3—6岁儿童的教育,其中包括家庭教育和正规的学前教育。目前,我国农村3—6岁的留守儿童不仅数量巨大,而且大部分没有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长期滞后,造成农村学前教育供需矛盾突出。

(一)学前教育不受重视,经费严重匮乏

从中央到地方,从政策到措施,都在努力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和教育环境。然而,长期以来家长观念的陈旧,政府职能部门的忽视,积重难返。农村旧的教育观念仍然存在,有些父母认为学前教育不影响孩子的教育,而祖辈们根本没有学前教育的意识,部分幼儿教师对留守儿童进行的学前教育也仅仅停留在看护或简单的拼音、识字和算术的知识传授上。学前教育经费严重匮乏是重要的因素之一。目前,农村教育管理体制已落后于现今社会需求,各级政府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投资力度不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更是少之又少,教育投入资金运行效率也较低。原因是,城市与乡镇及农村教学资源分布不均衡;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的知识培训工作不到位,大多数教师教育留守儿童的相关知识比较欠缺;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当地教育、教学资源的投入等。农村绝大部分幼儿园是私立幼儿园和家庭式幼儿园,即使有少数公办幼儿园也仅靠低廉的收费艰难运转,很难得到乡镇政府资金支持,因为多年来,学前教育经费一直未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农村正规的幼儿园收费较高,甚至远远超出当地中小学生的费用,很多农民工家庭无力承担,这也致使留守儿童不能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

(二)幼儿园数量严重不足,幼教师资水平差

与城市相比,农村幼儿的入园率低大约20个百分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幼儿入园率则更低。在中西部的22个省(市、自治区),约有一半的乡镇没有中心幼儿园,村幼儿园的数量也只占全国行政村总数的10%,90%的行政村没有幼儿园。适龄的学前儿童,近2/3的3—5岁适龄学前儿童没有幼儿园可上。农村幼儿园数量严重不足,无法满足适龄幼儿入园的需要。部分地区平均一个村只有一个幼儿园,附近幼儿都送至该幼儿园,幼儿园的生活和教育环境满足不了幼儿正常的身心发展的需要。没有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各地政府无法建立公办幼儿园,只能鼓励建立私立幼儿园。由于农村土地广阔,家庭居住面积大,儿童活动空间大,许多幼儿园以家庭作坊式为主成立幼儿园,只是对留守儿童进行看护和简单文化知识的传授,并没有整套的课程和教育理念,缺乏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而更突出的问题是,农村幼教师资差,大多数农村幼儿教师没有编制,待遇没保障,师资队伍不稳定。农村幼儿教师学历较低,最高学历是高中,甚至有些幼儿教师只有初中文化,更谈不上有任职资格证书,专业素质和能力普遍较差。原因是,农村经济相对落后,无法引进和留住人才,学前教育未被纳入义务教育,教师没有编制,经济收入低,生活条件差。留守儿童与其祖辈或亲戚生活在一起,其抚养人对留守儿童学前教育没有正确的认识,普遍认为由祖辈或亲属看护,既能保证安全,又可节省开支。

(三)家庭教育严重缺失,亲子关系疏远

家庭教育是儿童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家庭教育作为启蒙教育,关系到一个人的健康成长。留守儿童基本缺失了完整而有效的家庭教育。与父母的长期分离造成了家庭教育的弱化,家庭教育的主体由父母变成了其他抚养者。3—6岁儿童正处于成长关键期和敏感期,其教育涉及生理、心理、智育、德育等多方面内容。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不仅对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安全、心理和行为造成不良影响,而且使亲子关系疏远。特别是3岁左右的儿童,处于依恋期和模仿期,好奇、好动、好模仿,内心脆弱敏感。长期与祖辈或其他亲戚生活在一起,留守儿童较少接受新鲜事物,心理开导欠缺,甚至染上不良习气。祖辈大多文化程度不高,由于知识、观念、精力、时间等的限制,对于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没有足够的重视。父母外出打工,致使家庭不完整,缺少父母关爱的儿童,其情感和社会性发展均受到严重阻碍,甚至产生漠视亲情的不良后果。完整的家庭教育功能的发挥应该是包括父母双方对孩子的影响,父母双方的教育是保障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而留守儿童家庭结构的变化必然会部分地消解这种教育的“合力”,从而削弱家庭教育的整体功能。

(四)幼儿个性发展不均衡,幼小衔接困难

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个性发展不均。相对其他年龄段儿童,处于学前期儿童在情感、态度上更为敏感、细腻,更渴望得到认可和关注。农村留守。的学前儿童普遍存在“情感饥渴”,表现为抑郁、自我封闭、嫉妒、神经质、歇斯底里等。部分留守儿童存在性格缺陷,表现为冷漠、内向、孤独、自卑,在其交流的过程中语言少而且被动,缺少合作意识、协商调解、求助策略等,而多为粗暴、简单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此外,还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表现为心理承受力弱、意志力不强、缺乏安全感和家庭归属感;沉默寡言、悲观失望、孤僻寂寞;任性冲动、脾气暴躁、情绪焦虑、态度冷漠、性格内向、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等。年龄越小的孩子表现越突出,女生比男生突出。

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问题还表现为幼小衔接困难。目前,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关注较多,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等都得到了有效改善,为幼小衔接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然而,幼小衔接难的问题关键在于幼儿园方面,换言之,是农村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的问题。不解决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的问题,就无法顺利地进行幼小衔接。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未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加之家庭教育严重缺失,根本无法适应小学化的学习和生活,主要体现在知识储备、学习能力和学习环境、性格、同伴交往方式等方面。留守儿童一旦在小学中出现上述任何方面的问题,就会产生厌学、逃学等不良后果。

二、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问题的思考

(一)国家政策支持、政府增加投入

政府与社会各界要提高对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国家要逐渐实行义务的、免费的学前教育。目前,学前教育虽然是非义务教育,但仍是具有公益性、福利性的一项教育事业,政府对学前教育工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为了发展学前教育事业,减轻财政压力,国家一直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但在农村,由人口居住分散且经济承受能力有限,农村民办私立幼儿园获利不大,因此,单纯依靠公民个人来举办农村正规幼儿园的可能性极小。民办私立幼儿园按成本核定收费价格,就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居民的收入水平而言,很多人是难以独自承担的,这势必影响农村学前教育的普及。应以政府投入为主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不断巩固并扩大公办幼儿园的比例和规模,增加农村适龄儿童的入学机会;鼓励学校和公民个人创建幼儿园,多渠道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

(二)增加幼儿园数量,改善幼教师资

鼓励学校和个人创建幼儿园或幼儿班,增加适龄儿童的入园率。对现有资源要充分利用,如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闲置校舍和其他可用资源,鼓励中心村独自办园、邻近村联合办园,或在村小学设立幼儿园或幼儿班,以方便广大适龄幼儿就近接受学前教育。政府要放开政策,对符合条件并愿意到乡镇、农村去创办幼儿园的投资者,及时予以审批,免费办理各项手续并指导办园。同时,及时监管私立幼儿园的办园情况。对公办和私立幼儿园要一视同仁,尽可能地创造宽松的环境;及时奖励、宣传和表彰,努力形成公办和私立幼儿园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此外,还要提高幼儿教师待遇,严格落实各级政府的责任。国务院转发的《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幼儿教师享受与中小学教师同等的地位和待遇。依法保障幼儿教师在进修培训、评选先进、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资、社会保险等方面的合法权益,稳定幼儿教师队伍。”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提高工资待遇,不断改善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生活环境,对农村贫困、偏远地区教师适当发放补助,解决幼儿教师退休养老问题。在农村地区幼儿教师短缺的情况下,对这些在岗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和培训是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应鼓励城镇师资力量较强的幼儿园派出部分教师到农村幼儿园支教或传授经验,送教上门,进行现场指导,交流经验,并针对农村幼儿园的薄弱环节,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管理、教学意见和建议。农村幼儿园的园长、教师也可定期、不定期地到城镇示范园跟班学习,全面了解示范园的教育、管理体系和方法。

(三)改善家教环境,拓宽沟通渠道

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健康和谐的家庭气氛和教育环境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重点。单纯依靠家庭自觉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不现实的。因此,需要农村学前教育机构或其他职能部门,加强家庭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工作,提高留守儿童家庭的教育理念和认识。主要宣传正确育儿理念,帮助家长或其他抚养人掌握教育方法和沟通技巧,鼓励家长或其他抚养人送孩子到幼教机构进行系统的学前教育。此外,学前教育机构要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如网络、电话等,与留守儿童的家长及其他抚养人密切联系,让其了解留守儿童的发展情况,提供引导策略,与家长建立信任,获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同时,要督促外出打工父母经常和留守儿童进行电话交流沟通,关心孩子的成长和心理变化,认真聆听孩子内心的声音,多回家探望,以减少孩子内心的孤独感。外出打工的父母要尽量委托文化素质高、有责任心的人做孩子的代养人。对于只能把留守儿童代养在祖辈家里的家庭,有关部门应组织开设相关的家庭教育知识学习活动,使祖辈代养人老有所学,以使其和儿童进行有效的心灵沟通。

(四)关注幼儿心理问题,促进幼小衔接

由于家庭教育缺失而引起的留守儿童个性发展不均衡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值得社会各界关注。国内的相关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其身心发展,也对社会造成一定危害,处于学前期的幼儿,心智还不健全,更需要关注和引导。当地学前教育机构或政府职能部门,就定期对3—6岁的幼儿进行心理疏导,了解其性格和情感问题,及时提供心理帮助,必要时可采取游戏治疗等外部手段进行治疗,并定期回访,以防心理问题反复出现。同时,还要关注留守儿童代养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为幼儿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在支持。此外,解决幼小衔接困难这一问题的关键仍然在于学前教育机构。积极创建公办幼儿园,让留守儿童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并与当地小学保持联系和沟通,在留守儿童的教育方向上达成一致。也可根据当地小学教育情况,对学前教育相关方面进行适度调整。组织留守儿童到小学参观,了解学习环境和方式,帮助留守儿童尽快地适应小学教育模式,同时注意其心理变化,及时解决心理问题。农村小学应考虑当地学前教育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帮助留守儿童顺利完成幼小衔接过程。

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篇10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一、问题提出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不能跟随在父母身边接受父母照顾,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由父母一方或者其他委托人代为监护,年龄在6-16岁之间的儿童。是中国现代化与城市化进程中,人口的大量流动与迁移以及我国农村户籍二元制度限制所形成的现象。我国的留守儿童群体已成为政府、社会和学界十分关注的对象。

留守儿童现象古往今来并非中国独有,但是当前的中国留守儿童问题却变得空前重要。根据第六次人口普耍ㄒ韵录虺啤傲普”)数据估算,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已达6100万,占农村儿童的40%,占全国儿童22%。

二、留守儿童教育面临巨大挑战

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系统性破坏,他们的身心健康、学习和社会化等方面都面临着诸多问题。[1]各方面的问题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范先佐在湖北等中部四省的实地调研和访谈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在安全、行为、学习和心理方面出现的问题危及这些孩子的成长;[2]段成荣和杨舸等人在江西省修水县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调艘卜⑾郑农村留守儿童家务劳动时间较长,由于缺少关爱和辅导,学业和个性发展受到影响。[3]一些极端的农村留守儿童案例更进一步强化了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化”的认识。“农村留守儿童”最初进人人们视野时,在许多人眼中等同于“问题儿童”。因此,发现问题及成因,为现在及将来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将会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具体到留守儿童教育方面的研究,学界最初也是将其直接与“问题”挂钩。比如,已有文献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论证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成为“问题”的原因:(1)需要承担更多的农业生产和家务劳动,占用他们的学习时间;(2)祖辈监护人教育程度低,很难提供实质性的学习辅导;(3)亲子分离导致的心理、行为、性格上的不良表现传递到学业表现;(4)在“读书无用论”和农村青少年的辍影响下学习动力不足;(5)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的约束。[4][5]

实际上,发展中国家的留守儿童教育研究普遍带有“问题视角”。例如,麦肯切尔(Davidmckenzie)和哈森(GH.Hanson)等人对墨西哥留守儿童的研究表明,父母外出打工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就学率和学习成绩都有负面的影响。[6][7]来自国际方面的经验让许多中国学者更加相信,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机会处于明显弱势的地位。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再思考

1.农村留守儿童能较好完成基础教育

然而,更多的地方和全国性的调查结果与最初的设想相反,调查反映出来的结果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并不如以往学者描述的那样差,至少在基础教育阶段基本有保障。朱科蓉等人2002年对江西、湖南和河南三省600多名留守儿童的访谈调查发现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因他们的父母是否出去打工和打工时间长短而有差异。[8]段成荣、杨舸和吕利丹等根据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年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在小学阶段留守儿童教育机会与其他儿童相比不仅没有明显的劣势,甚至稍好一些。[9][10]杨菊华和段成荣的研究表明,在初中阶段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机会也明显比其他农村儿童更好。[11]联合国儿基会的研究报告也显示,在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略好于全部农村儿童、流动儿童落后于城镇儿童但好于农村儿童。[12]中国的情况与国际上类似,与在迁移与发展关系上持新劳动经济学派理论观点的学者所预料的一样外出务工父母的汇款能为留守子女接受教育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从而有助于提升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机会。[13]

一批经验研究结果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表现持更为积极的看法,这与早期比较流行的“问题视角”相矛盾,研究者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进行重新思考和定位。江立华和符平认为,从“留守儿童现象”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重视的“留守儿童问题”,经历了一个社会建构和学术建构的双重路径演化。[14]

2.高中教育机会明显较差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研究绝大多数集中于小学和初中阶段对高中及以上的教育阶段关注得不多。但这并不表示农村留守儿童的高中教育没有问题;相反,通过对为数不多的文献进行比较,笔者发现,高中教育才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重灾区”,值得重点关注。

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机会在初中阶段巳经初见端倪,进入高中阶段以后则急转直下。陆瑶(YaoLu)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的分析结果发现,留守儿童、尤其是初中及以上留守儿童的教育机会并没有从父母外出中获益;[15]杨菊华的实证研究表明,与母亲一起留守的农村留守青少年的高中教育机会最高,而与父亲一起留守的高中教育机会最低。[16]

四、文献总结

已有文献为留守儿童教育研究做了良好铺垫,为笔者提供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基本状况和现实背景。然而,由于研究者的背景不同、研究地区不同、切人角度不同对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还存在比较大的争论,在一些重要的问题上仍然缺乏有力的文献支持。

第一,大部分文献关注的是留守和的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关注较少。

第二,已有文献比较集中地关注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是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但是就教育概念而言,义务教育仅仅是教育过程的一个阶段,与义务教育阶段相衔接的还有学前教育、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等阶段;另外,已有文献大多数关注教育机会,与教育机会对应的还有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因此在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研究的内容上,也需要进一步拓展。

第三,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表现,大部分文献就留守儿童论留守儿童,缺乏比较视角,或者仅仅和农村非留守儿童相比。在数据和资料充分的情况下,扩大比较范围,与流动儿童和城镇儿童的比较也十分必要。

鉴于以上研究局限,今后的研究应多从学校教育到家庭教育、从现象到原因、从教育机会到教育质量、从单边比较到多管齐下,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表现、原因、影响和对策等展开综合论述。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多的进行大样本下的中国农村的实际调研,用一手数据得到更为准确科学的结论。

另外,伴随城镇化的进一步加快,与留守儿童相关的流动儿童也是存在的巨大问题。我国的流动人口从2000年突破亿人以后,以平均每年7%的速度持续增长,2013年底我国流动人口已达2.5亿。城镇流动儿童则从2000年的5%上升至2010年的10%。可以预料,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所占份额还将继续上升。[17]我国的儿童群体也在发生分化:在农村地区,根据父母的流动状况,可以将儿童区分为农村留守儿童和农村非留守儿童两大主要群体;在城镇地区,根据儿童的流动状态和户口性质可以将儿童分为流动儿童和城镇户籍儿童两大主要群体。

因此,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问题同样重要,也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关注。留守儿童问题、流动儿童问题与当前的人口流动、城市化等问题相互交织和影响,要帮助留守儿童应对挑战首先需要从复杂的社会问题中抽丝剥茧,从多方面和多层次的角度入手认清问题的本质,探寻对策。

[参考文献]

[1]吴帆,杨伟伟.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成长环境的缺失与重构――基于抗逆力理论视角的分析[J].人口研究,2011(6):90-99.

[2]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7):78-84.

[3]段成荣,杨舸,王莹.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J].学海,2005(6):25-29.

[4]张显宏.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的实证分析――基于学习成绩的视角[J].中国青年研究,2009(6):60-64.

[5]张俊良,马晓磊.城市化背景下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探讨[J].农村经济,2010(3):102-105.

[6]mcKenzie,D,&Rapoport,H.(2006).Canmigrationreduceeducationalattainment?evidencefrommexico.Journalofpopulationeconomics,4,1331-1358x.

[7]Hanson,G.H.,&woodruff,C.(2003).emigrationandeducationalattainmentinmexico.Unpublishedpaper,UniversityofCaliforniaatSanDiego.http://irps.ucsd.edu/assets/022/8772.pdf.

[8]朱科蓉,李春景,周淑琴.农村“留守子女”学习状况分析与建议[J].教育科学,2002(4):21-24.

[9]段成荣,杨舸.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8(3):15-25.

[10]段成荣,吕利丹,郭静,王宗萍.我国留守儿童生存和发展基本状况――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人口学刊,2013(3):37-49.

[11]杨菊华,段成荣.农村地区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和其他儿童教育机会比较研究[J].人口研究,2008(1):11-21.

[12]合国儿基会,国家统计局,联合国人口基金.中国儿童人口状况――事实与数据[R].2013.

[13]胡枫,李善同.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J].管理世界,2009(2):67-74.

[14]江立华,符平.转型期留守儿童问题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3:14.

[15]YaoLu.(2012).educationofchildrenleftbehindinruralChina.JournalofmarriageandFamily,Vol.2,328-341.

[16]杨菊华.父母流动、家庭资源与高中教育机会[J].学海,2011(2):1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