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安全管理实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08:16

企业安全管理实践篇1

关键词:供电企业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tm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5)10(b)-0218-02

1县供电企业安全管理提升管理理念

县供电企业安全管理提升,主要从安全风险管控和安全基础管理两方面开展,其中安全风险管控包含作业现场安全管理、县供电企业安全性评价、隐患排查治理和反违章管理;安全基础管理包含安全例会管理、安全日活动管理、“两票”管理和安全教育培训管理等。

2县供电企业安全管理提升管理指标体系及目标值

2.1管理指标体系

县供电企业安全管理提升管理指标体系分为业绩指标和管理指标两部分。

(1)业绩指标包含人身伤亡事件,误操作事件,6级、7级电网和设备事件3项指标;(2)管理指标包含《电力安全工作规程》考试合格率,“两票”合格率、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整改完成率、安全例会、安全日活动开展及时率、安全工器具配置合格率5个指标。

2.2目标值

(1)5级及以上人身事故零目标;(2)7级及以上电网、设备事件零目标;(3)误操作事故零目标;(4)《安规》考试合格率100%;(5)“两票”合格率100%;(6)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整改完成率100%;(7)安全例会、安全日活动开展及时率100%;(8)安全工器具配置合格率100%。

3县供电企业安全管理提升主要做法

(1)作业现场安全管理。作业现场安全管理是县供电企业安全风险管控的重点,其主要目标是通过从作业组织、作业准备、作业实施、作业结束全过程安全管控,达到确保人身安全的目的。按照“制定作业计划―现场勘查―编制作业文本―现场实施―现场监护―作业结束”标准化流程逐步执行,到岗到位管理人员全过程把关。近年来,通过实施“四不两直”安全监察(即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作业现场各类违章行为有了大幅度降低。

(2)县供电企业安全性评价。县供电企业安全性评价是诊断县供电企业安全生产状态的重要手段,每3~5年1个周期,主要依据《国家电网公司县供电企业安全性评价(2014版)》,从综合安全、电网安全、设备安全、工程建设安全、供用电安全、作业安全、信息、交通、消防和防汛安全7个方面开展自查和专家查评,按照pDCa循环模式开展问题排查与整改,提升县供电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3)隐患排查治理。县供电企业按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总体部署,制定隐患排查工作实施方法,按照“排查(发现)―评估报告―治理(控制)―验收销号”的流程形成闭环管理。隐患排查治理工作通过积极发动全员参与,落实正向激励措施等,使隐患排查工作实现“全方位覆盖,全过程闭环”,极大的提升县供电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4)反违章管理。通过日常安全检查和“四不两直”安全监察方式,深入作业现场查找现场违章行为,分析违章形成的根源,通过经济处罚和谈心方式,达到思想教育目的,提高职工遵章守纪的自觉性。县公司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按照《电力安全工作规程》或上级安全生产违章实施方案要求,组建违章稽查队,每月定期汇总检查结果,下发通报,并根据检查情况提出整改考核反馈意见,按责任归属落实整改、接受考核。

(5)安全例会管理。县供电企业安全例会分为月例会、周例会、日例会。对安全生产实行“月计划、周安排、日管控”,协调解决安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安全风险日常管控和协调机制。

(6)安全日活动管理。县供电企业班组(供电所)每周或每个轮值进行一次安全日活动,学习事故通报及有关安全要求。活动内容应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并做好记录。班组上级主管领导每月至少参加1次班组安全日活动并检查活动情况。通过提高发言率、撰写活动体会心得方式,使员工安全思想意识得到进一步提升,达到触动心灵的目的。

(7)“两票”管理。即工作票和操作票管理,“两票”是指导现场作业安全的文本依据和书面记录;县供电企业应每月对“两票”进行归档、统计、装订,由班组长、安全员、生产领导进行3级审阅,上级管理单位每季度对“两票”进行调阅。“两票”应制定统一的填写标准和执行规范,结合日常安全培训,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开展竞赛等活动,提升“两票”合格率。

(8)安全教育培训管理。县供电企业安全教育培训分为新员工安全教育、在岗生产人员安全教育和外来人员安全教育,其中新员工安全教育和在岗人员安全教育应在年初制定安全教育培训计划,培训学时不少于8学时。

(9)安全工器具配置合格率。县供电企业各班组、供电所应按要求配置足够数量的安全工器具,并按照相关规定要求存放、试验和保管。近年来,因供电企业安全工器具配置保管发生事故的屡有发生,加强县供电企业安全工器具管理,实施安全工器具统一保管,统一试验,统一出入库管理,是减少安全工器具隐患,提高配置合格率,保证人身安全的重要措施。

4县供电企业安全管理提升实践

某县供电企业开展安全管理提升,成立组织机构,明确提升工作目标,由该县公司主要负责人全面负责安全管理提升工作,各分管负责人负责分管范围内具体工作落实,对存在的问题给予及时协调、解决。该县供电企业安全监督部门协调运维检修部、发展建设部、营销部、办公室、调度控制中心等专业管理部门分专业实施提升工作任务。1年后,该县供电企业实现安全年,各类人身、设备、电网事故实现零目标,同时《安规》考试合格率、“两票”合格率、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整改完成率、安全例会、安全日活动开展及时率、安全工器具配置合格率均达到100%。

该县供电公司在抓安全基础管理的同时,员工各项安全技能和安全意识得到大幅度提升,在上级举办的安全知识竞赛等取得较好成绩,“两票”执行规范化水平得到提升,安全工器具管理实现规范化。

5存在的问题

(1)由于历史原因,县供电企业安全管理基础比较薄弱,相关基础管理资料欠缺较多。

(2)县供电企业特别是供电所人员安全技术水平不高,对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需要进一步转换思想,加强认识。

6改进方向或对策

(1)继续深入开展县供电企业安全管理提升工作,深化各提升工作开展深度和广度,完善目标体系,健全考核机制。

(2)地市公司、县供电公司要深入指导、检查安全管理例行工作的开展情况。完善奖惩规定,提高员工参与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电力安全工作规程,国家电网公司(Q/Gow1799.2-2013)[S].

[2]国家电网公司安全工作规定(国家电网企管〔2014〕1117号)[Z].

企业安全管理实践篇2

一、当前煤矿企业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1、管理法不够健全。煤矿企业职业危害的预防和救治主要有卫生部负责督查、鉴定并制定相关法律规范,依照相关规定,煤矿企业需要将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品发放给企业职工,然而实际上安监部门却缺少相应的检查实施细则以及处罚违规的细则,对职业安全健康的相关管理法不够健全[1]。

2、执法队伍素质不高。作为一项技术性较强的业务工作,职业安全监管主要对工矿商贸作业场所的职业卫生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然而该方面的技术人才比较缺乏,并且各级政府投入职业安全监管的人力财力不够,导致安检工作很难达到目标要求。

3、工会制度不够完善。与国外专职工会人员由税收支付资金来开展工会工作不同,在国内,由企业直接向工会提供资金,因而,这种不够完善的投资制度,使得工会在充分发挥劳动保护监督检查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

此外,职业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同样影响其监管职能的有效发挥。

二、建立煤矿企业企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要求及具体措施

1、建立煤矿企业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具体要求。首先,作为煤矿企业管理的一部分,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应当与煤矿企业管理的总体方针及目标一致,并且需要遵循相关的管理法规,将煤矿企业资源加以充分利用,有效达到保护企业职工以及相关人员的安全健康的效果[2]。

其次,作为煤矿企业,应当依据企业自身特点,对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范围加以合理确定,例如,可以选择煤矿企业这一整体或者几个相对独立的矿井系统作为对象,将煤层中具有煤与瓦斯突出的区域以及具有突水危险的煤层等可能引起重大事故产生的环境,作为安检的重点。

再次,在建立煤矿企业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文件化范围时,应当将其系统的复杂程度与企业生产特点保持一致,特别是需要将可能导致重大事故产生的工况考虑在内,从而有效规避重大危害,切实保护企业职工的安全健康[3]。

最后,煤矿企业职业安全健康体系的建立,还应充分考虑生产作业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如碰、砸等以及容易发生的重大事故如通风系统、瓦斯爆炸等。此外,还应将生产系统的完善以及事故救援等问题考虑在内。

2、在煤矿企业建立职业安全健康管理的具体方法。煤矿企业要想建立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应当对其建立依据、目的、职责分工、评审等加以明确规定[4]。第一,为了让所有企业员工对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管理模式均持认可的态度,煤矿企业应当定期组织员工进行学习和培训,令员工充分认识到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实施在企业以及个人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为了给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建立、实施以及建立持续改进绩效基准,应当利用初始评审初步评价现有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以及与之相关的管理制度[5]。

第三,利用初始评审的结果,对职业安全健康方针目标及管理方案进行确立,并根据该体系的标准合理分配管理者的职能,同时对该体系的文件结构、准备资源以及文件清单等加以有效确定,完成体系的整体策划。

第四,依照该煤矿企业的特点,将建立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标准的策划、目标、具体实施以及相关评审等以文件的形式加以存储,根据管理体系标准,从而实现煤矿企业对各种职业安全健康危害的有效预防和规避,使得煤矿企业职业安全管理变得更加规范[6]。

第五,煤矿企业各个生产部分及职工的生产活动,均需依据该管理体系标准要求进行,同时将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在煤矿企业中试行,对该体系的规划以及相关文件的合理有效性进行检验和评审[7]。

第六,利用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绩效审核,实现对该体系有效运行的评审,检查该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是否与预期目标一致,以便能对不符合管理体系的事故事件及时进行预防和纠正,从而进一步完善煤矿企业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

三、煤矿企业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运行实践

1、进一步明确企业各领导阶层的职责。依照先关法律法规要求,由煤矿企业供应相应的资源,在煤矿企业设置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并配置相应的管理人员,同时以最高管理层几名人员做代表,结合现行管理实际,专门负责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构建、实践以及定期的绩效审核,以组织机构图及职能分配表作为基础,对各单位要遵循的职业安全健康法律要求进行全面落实。

2、定期对职工人员做安全管理培训。煤矿企业应当坚持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让职工充分认识到在工作中潜在的危险及伤害,定期组织员工进行煤矿生产特点、工作环境潜在的危害、事故发生后的自救方式等安全管理内容的培训,认真评估各岗位人员的技能并进行相应的选拔,提高其安全意识。通过安全管理培训,让员工掌握煤矿企业中瓦斯爆炸、突水危险、机械振动以及电器等常识性的伤害[8]。

3、建立合理的管理体系文件。结合煤矿企业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安全健康关系体系文件,如重大职业安全健康危险清单、相应的防控措施、关键岗位职责、体系框架的指导文书等。煤矿企业还应有效策划对危害的辨识以及风险的控制与评价等,建立相应的管理程序,实现对瓦斯通风、粉尘、火灾以及水害等的有效控制。此外,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井下瓦斯爆炸以及火灾等事故,该管理体系还应建立相应的应急预案和相应措施,有效规避煤矿企业潜在的危险。

4、对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绩效评审。依据法律规定,对瓦斯报警设备、粉尘浓度以及通风设备等检验频次需要依照监测计划进行,监管人员通过有效的程序,对风险危害进行调查和评价,找出发生此类危险的根本原因。同时为了检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能否切实实现安全健康管理的效果,煤矿企业还应挑选相关人员,建立一个内部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审核方案,定期对该管理体系绩效进行评审。

结束语

企业安全管理实践篇3

关键词:党建工作;钻井施工;安全生产

一、主要作法

结合钻井施工生产实际,将党建工作融入安全管理为切入点,开展“两转一会”活动,着力在强化制度、落实责任、提高标准、注重细节、培育安全文化等方面下功夫,不断创新工作的方式方法,从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全面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建立责任全覆盖、管理全方位、监管全过程的安全生产党政齐抓工作局面。

(一)“两转一会”的具体内容

1.党员责任区由建立在班组转化为直接建立在现场具体作业区域。每名党员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明确作业现场作为自己的安全责任区,挂牌负责。

2.党员责任区的考核由定性考核转化为定量考核。党员责任区建立在现场具体作业区域后,每个月评选一次“优秀党员责任区”,并作为年终推荐“优秀党员”的主要依据,考核标准清晰明了,有效的激发了党员参与安全管理的积极性。

3.召开安全专题剖析会。比照党组织建设专题民主生活会的要求,各单位党支部每月召开一次专题剖析会。党员发言直接说明自身和其他党员在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上次剖析会存在问题整改情况、未能整改的原因。开展好批评与自我批评,切实解决好安全隐患的彻底整改。

(二)党建工作融入安全管理,实现“五融合”

1.在工作目标上实现融合:制定党建工作年度计划、目标责任书、主题活动方案时与安全工作融合,做到同部署、同安排、同检查、同分析、同考核。

2.在工作机制上实现融合:将党建工作融入到安全生产工作中,结合生产经营目标任务,明确党建工作任务;围绕生产安全工作,落实保障措施,把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难点,作为党建工作的重点。

3.在工作平台上实现融合:把党建工作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应用到安全管理中,充分利用党建工作各类资源和组织优势,在工作平台上实现融合。

4.在考核机制上实现融合:在党建工作责任制考核体系和党员考核评比中,充分体现安全管理工作的考核内容,以落实安全生产工作来检验开展党建工作的实效。

5.在文化建设上实现融合:把安全文化建设贯穿企业文化建设的始终,创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

二、实践与应用

(一)现场规范管理得到加强

1.强有力的安全纠违手段与灵活多样的帮教形式,提升了员工安全意识、增强了自我行为规范能力。施工现场习惯性违章,“低、老、坏”现象以及设备设施安全隐患显著减少。

2.风险评估及定期岗检制度得到规范;全员安全责任落实得到强化;安全管理水平大幅提升。公司安全工作多次得到集团公司、局、分公司、工程公司及其他检查组的赞誉和认可,并获得多项表彰奖励。

3.党员在单位的HSe管理中作用更加突出。在生产施工作业中,安全管理“五个关键”融入到责任^工作中,做到了党员干部“在关键的作业,在关键的时间,由关键人,到关键的岗位上,发挥关键的作用”。实现了关键作业环节党员有把关、关键设备有党员承包、关键任务有党员带头,消除安全“盲区”和“死角”,实现了安全管理全覆盖。

(二)现场监督管理得到强化

一是结合公司及指挥部的月度检查,党员参与属地责任区的安全监管,及时查找并协调解决现场存在的安全问题。二是党员结合自己的岗位及专业特长,以专项检查、工作指导或风险提示等方式对其承包的责任区负责到底。三是抓好检查问题的整改落实与考核。实施问题责任倒查追究,结合各类检查与考核排名,进行奖惩,进一步鼓励先进,鞭策后者,切实做到用考核推动各项工作有序进行。2016年公司共开展专项、综合检查20余次,安全周检1200余次、党员参与自检自查及日巡检更是常态化,现场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隐患排查整治取得成效

一是“两转一会”活动与“我为安全作诊断”活动相结合,党支部组织全体干部员工全方位、全过程开展诊断活动,畅通员工主动为安全建言献策的通道,全年共收集各类诊断建议2643条,隐患问题整改率100%。二是助推JSa(作业安全分析)工作,针对特殊和高风险等作业环节,党员认真落实责任区责任,针对工况、天气和周围环境开展风险危害辨识,对存在的风险因素制定出具体可行的防范措施,并做好安全交底,确保每位员工都熟练掌握作业中存在的风险隐患及防范措施。

(四)应急保障能力得到提升

党员在责任区内积极组织和参与应急演练活动。一是加强应急预案及应急处置程序的完善、培训及演练,解决好应急处置过程中的组织指挥、协同配合问题,确保演习达到实战效果。二是全年共开展消防、急救、井控等演练200余次,通过开展各类演练、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切实提高全员的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

(五)员工操作技能显著提高

近年来,公司队伍不断扩大,新员工多,严重影响井队的安全和生产效率,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井队党支部主动担负起员工培训的组织工作,并通过有针对性的举行培训、竞赛、考核、和激励机制,逐步形成一套规范、完整的新员工“学、练、比”培训模式。通过理论与实践、集中与自学相结合,由浅入深,逐步推进的方式,实现员工操作技能快速提高。

近年来,先后有十余名懂生产、识隐患、会操作、善沟通、敢管理的生产骨干升任井队长、支部书记等管理岗位,40余名司钻、副司钻走上专职安全管理岗位,近百名一般操作人员走上司钻、副司钻岗位,为员工搭建了成长、成才平台。

开展“两转一会”,构建党建工作融入安全生产新模式,充分调动了党员干部和群众职工参与安全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党政工团形成合力,定期制作黑板报、制作亲情文化园地、安全事故案例展板,设置违章、隐患曝光台,全面推进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管理氛围,有力保护了公司和职工的生命财产安全,产生了无法估量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企业安全管理实践篇4

关键词:供电企业;网络信息;安全管理

作者简介:赵孔燕(1980-),女,山东淄博人,山东惠民供电公司调度所,工程师;索玉海(1961-),男,山东惠民人,山东惠民供电公司调度所主任,工程师。(山东惠民251700)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2-0138-02

随着电力系统信息化的全面推进,信息化已经成长为增强供电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驱动力。目前,“SG186”信息化工程不断完善,国家电网资源计划系统(eRp)上线运行,相继接入企业信息网络平台的应用系统越来越多,各应用系统间的数据交换日益频繁。因此确保供电企业内部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适应当前建设智能电网和“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新的工作要求,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艰巨任务。为此,从九方面着手,来保障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

一、完善机制,落实责任

企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严格的企业制度和明确的责任分工,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开展也不例外。为提高网络信息系统整体安全防护能力,强化公司内部信息安全,山东惠民供电公司成立了信息安全组织机构,组织机构分为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其中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全面负责公司信息安全管理工作,领导实施各项信息安全各种规章制度,指导公司各种信息安全工作的开展,确保本单位不发生重大信息泄露事故。工作小组的主要职责是:负责信息安全基础防护知识的宣贯、普及工作;负责做好公司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建设准备及实施工作,落实信息安全“八不准”和“五禁止”,确保不发生任何信息安全事件;负责公司信息安全技术监控及运行、维护和管理工作,坚决贯彻执行各项信息安全规章制度和领导小组的各项指令。

二、统一部署、双网双机

按照国家电网公司要求和山东电力集团公司及市公司统一部署安排,公司实行信息外网统一出口,实现了集团公司层面的统一。信息内外网实现物理分开,双网双机,网络专用。严禁办公终端计算机私自使用拨号、移动无线连接等任何方式接入因特网。在信息外网出口安装ipS入侵防御设备,可以实时主动拦截各类黑客攻击和恶意行为,保护信息网络架构免受侵害,阻断非授权用户的使用,降低了不安全因素。

信息内网统一安装桌面管理系统,能有效控制内网计算机。计算机实名注册并进行ip地址和maC地址绑定,计算机管理员可以实时查看内网计算机的应用情况,插件的安装以及杀毒软件的运行等。启用移动存储审计策略和违规外联策略,严格控制内网设备违规外联,对公司的移动存储介质进行实名注册,严格控制信息的流入流出。

三、分区分域、等级防护

对公司的信息系统分成生产控制大区和管理信息大区,并对所有的业务系统进行等级划分,实现不同安全域之间的独立化和差异化的防护。其中生产控制大区又可以分为控制区和非控制区,调度数据网络作为专用的数据网络,划分为安全区i,它使用不同的网段单独组网,它与安全区ii之间采用国家指定部门检测认定的电力专用正向单向隔离装置。weB服务与管理信息大区之间分别安装硬件防火墙,并严格控制相互之间访问。

四、注重口令设置和数据备份

口令设置是信息安全管理中重要的一环。要求所有的服务器和每一台办公计算机都要设置开机密码,密码长度不小于8位,并且是字母和数字或特殊字符混合而成,密码不得与用户名相同并要求定期更换。另外要求每台计算机都要设屏幕保护,屏保时间设在15分钟左右,并开启恢复时使用密码功能;关闭远程桌面。这样可以有效防止外来人员访问他人电脑或内部心怀不轨的人员通过远程访问他人电脑。数据备份和恢复计算机管理员必须定期对重要的数据进行备份,这是保护信息安全的重要手段,它可以有效防止病毒入侵、操作人员误删除和设备磁盘故障等带来的数据丢失,备份要保存在当地磁盘和异地磁盘两份。个人办公计算机中重要的文件资料可以加密存放,并形成备份。

五、加强防病毒软件部署及管理

根据公司的计算机数量,统一购买安装企业版杀毒软件。为避免防病毒软件之间的冲突导致一些插件不能正常安装和运行以及文件的误删除,要求一台机器只能安装一款防病毒软件,禁止使用任何规定之外的防病毒软件。公司设专人负责定期进行病毒库的更新,并通过桌面管理系统统一发放病毒库升级通知,对机器病毒库自动进行升级,能有效防范网络病毒、木马。

六、漏洞扫描和隐患排查

漏洞扫描系统是一个自动化的安全风险评估工具,对公司的信息系统进行定期、全面、系统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发现和分析信息系统中存在的漏洞,并及时进行整改。定期开展自测评与整改。通过自测评,及时发现信息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针对发现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措施进行整改,可以有效降低信息系统安全隐患,进而将风险评估工作常态化、制度化。这也充分印证了信息管理也是遵循pDCa的过程模式,是一个动态的持续改进的过程。信息安全管理流程图如下图1所示。

七、物理安全和主机安全

公司每位职工都有保护自己办公电脑的义务,要求下班后关闭主机和显示器,这不仅可以增长机器的使用寿命也可以保护主机硬件设备,特别是雷雨天气,最好拔掉电源开关。对机房的服务器设备,首先,机房的环境应满足防风、防雨、防雷、防震等要求。其次,在机房出入口配置电子门禁系统,对进入机房的外来人员要严格登记,并有专人陪同。再次,在机房内安装机房环境监控系统,对机房的火灾自动报警,最好能够自动消防,如果不能也要配备足够的消防设备,保证机房设备的运行安全。最后,机房的温湿度也是影响设备安全运行的重要因素,因此配置温湿度调节设施,满足机房管理制度中规定的“夏季机房温度控制在23±2℃、冬季控制在20±2℃”的要求。

计算机管理员对机房服务器访问管理要严格控制,为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的不同用户分配不同的用户名和访问权限,限制默认账户的访问权限。在不影响应用系统正常运行和访问的情况下,在服务列表中关闭有可能导致系统遭受侵害的一些服务。

八、应急响应和灾难恢复

建立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和灾难恢复预案,可有效预防和正确、快速应对网络及信息安全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影响和损失,确保网络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企业安全管理实践篇5

[关键词]协同创新;工科专业;实践教学;安全;风险;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7)03-0168-02

协同创新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根据教育部“2011计划”重大需求的划分,协同创新中心分为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面向行业产业和面向区域发展四种类型,其明确指出高校应加强与其他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国际知名学术机构、政府部门、行业产业,特别是与大型骨干企业或产业化基地的深度融合,全力推进创新发展。基于“协同创新”视角下,地方高校工科专业要与当地支柱产业中重点企业或产业化基地协同创新,深度融合,开展应用型人才模式的创新探索,这就要求工科学生实习实践深入企业、深入一线,进而引发对工科学生实习实践安全管理的思考。

一、地方高校协同创新视角下加强工科学生实习实践安全管理的重要意义

工科专业是实践性和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随着科学技术综合化发展,工程制造、管理及设计环节的相互影响加大,新型化工业发展要求工程技术人才具备较强的设计、研发、管理等综合能力,这些综合素质能力只有在具体岗位上不断实践才能持续积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纷纷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角度上,大力开展实习实践模式改革。以某地方院校应用化学专业为例,该专业实习实践时长为专业见习1周+金工实习4周+暑期实践4周+毕业实习4周。通过不断探索,逐步推进与企业协同创新,延长学生在企业实践周期,推进实习实践模式改革。但在持续开展的实践改革过程中,发现最大的阻碍在于学生实习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学校、学生、企业在实践环节中的责任不清,没有切实的政策、法规保障,以至于学校、学生、企业在生产实践环节的深度合作难以推进。因此,高校为了保证地方高校工科专业学生实践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与企业协同创新顺利推进,降低实践教学的风险,切实加强实习实训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工作,提高对学生安全管理教育的重视具有重要意义。

二、地方高校协同创新视角下工科学生实习实践安全隐患分析

(一)学生缺乏系统培训

受地方院校当前教育教学模式及办学经费不足的影响,工科学生无法在理论学习阶段及时掌握行业企业生产一线仪器设备的最新信息,在进入行业企业实习时,很多先进的仪器设备都是首次接触。由于校企协同创新机制的不完善,企业在接收学生实习实训时因人数多、效率低,为了不影响正常生产,往往不会进行系统的行业培训,进而导致学生在行业企业实操不规范事故时有发生。

(二)学生缺乏安全意识

学生以实习生身份进入企业进行生产,企i无法按照正式员工进行规范要求,而学生因脱离校园约束,自身组织纪律松散,工作责任感不强,安全防范意识不足,导致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三)学校安全管理难以落实

伴随招生规模的扩大,工科学生数量剧增。据广东省教育厅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数据显示,2015年广东省本科毕业生22.1万人,工科毕业生占24.3%,是学科类别中人数占比最高的,可见,在协同创新背景下,企业要接收工科学生毕业实习压力较大,校方也无法将学生统一安排到企业生产实习。因而,工科学生实习具有岗位分散、地点分散等特点,学校无法落实统一管理,学生实习时间越长,安全管理压力越大。

(四)企业安全管理松紧不一

由于学生实习分散到多个企业,而企业可分为大、中、小型,且有国有、私有之分,不同类别的企业,安全管理情况不一,有的企业安全生产抓得很紧,有的企业重视程度不高,学生在这类企业实习,安全隐患也较大。

(五)相关法律法规缺失

我国现行《劳动法》对劳动者资格认定主要包含三个方面:1.满足法律规定的劳动年龄条件(年满16周岁),2.作为劳动者应具有的劳动能力,3.建立了劳动关系。要同时满足这三条才受到《劳动法》保护。实习学生主要不满足第三条规定。企业提供实践机会给学生,一般不可能与学生签订劳务合同,提供保障,虽然有些单位会给实习学生提供一些劳动补助,但非正式劳资关系,所以实习学生不是劳动者,不受《劳动法》的保护。

三、基于协同创新视角下地方高校工科学生实习实践安全保障对策与措施

协同创新视角下地方高校工科学生实习的安全管理必须要跳出校园的狭隘空间,实现高校―企业―政府协同管理,将安全保障问题置于社会大环境中,统筹考虑。

(一)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素质培养

地方高校工科专业的教学内容跟不上企业、行业的新技术和新工艺,工科专业实践教学与生产实际之间步调不一。解决此困局,一方面需要教师授课要结合前沿科技与企业实际,将企业内常用生产设备尽可能多地向学生介绍,帮助学生形成系统概念;一方面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要求学生主动查阅文献资料,关注行业动态,以加快适应企业生产实践。

(二)甄选合适的学生实习实践指导教师

学生实习实践指导老师的选派是确保学生安全的重要环节,地方高校应结合专业特点,甄选出责任心强,且了解行业企业现状,熟悉学生实习实践内容,具备学生管理经验的教师开展指导工作。如果仅依靠辅导员带队,虽然在学生的实习环境安全和个人安全教育及突发事件处理上肯定没问题的,但是对于实习的效果和实践的内容上,可能会有一定的偏失。如果仅依靠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虽然在实习内容上效果最好,但是在学生的个人生活上肯定会有漏洞。所以说,在学生的实习实践工作开始以前,甄选一个符合各方面条件的指导教师是完成实习实践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

(三)加强学生实习实践安全意识教育

学生实习实践安全应包括三大块内容:一是实习实践预备期教育。包括教育学生主动联系实习单位,收集联系方法,了解单位实习要求;教育学生防止联系实习单位受骗的安全防范方法;收集相关安全案例,由班主任组织班级学习。二是实习安排期教育。包括确定指导教师及实习安全动态监控直接责任人;告知学生监护人,与学生、学生监护人、实习指导教师签订安全责任书;学校、企业、学生签订实习安全责任书,树立学生责任意识。三是实习前动员。向学生强调实习工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结合相关安全案例开展教育;告知学生实习过程中出现安全事故应急处理办法;明确要求学生实习期间执行安全动态报告机制。

(四)校方、企业、家庭三方联动加强动态安全监控

一是校方实习指导教师定期通过新媒体平台收集学生实习安全报告,主管部门定期抽查实习学生安全状况,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处理;二是企业实习指导工程师每日不定期安全监控,并定期与校方指导教师沟通,发现问题及时沟通处理;三是家长随时电话安全监控,并定期与学校指导教师联系,发现问题及时沟通处理。

(五)引入第三方保障体系

校方在学生外出实习实践前,应确定参与学生购买人生意外伤害保险和医疗保险,通过购买保险,将意外发生时产生的经济压力分散到第三方保障体系,确保学生在实习期间出现安全状况后有足够的经济保障。

(六)加强与政府机构(尤其是实习企业周边的安保部门)的配合

地方高校工科w生实习实践较多是在生产一线,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周边环境相对于校园环境复杂。因此,学生外出实习实践期间,校方、企业及安保部门要保持密切联系,通力配合,为学生实习生活环境安全营造良好氛围。

四、结语

协同创新视角下,地方高校工科专业学生实践教学需要政府、学校、企业、家庭、学生和社会共同努力,才能保障学生在安全的前提下开展专业综合学习,提升自我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地方高校在制定实习安全保障体系的问题上各有不同的环境背景,但如果缺少了国家制度的根本保障,高校承担过高的安全风险,实践教学的改革将难以深入推进。协同创新,需要政府、企业、高校深度协同,共同创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协同创新和“2011计划”[eB/oL].

[2]王雪丽,闫志刚.引入保险机制,确保实习安全[J].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114-116.

[3]王全兴.劳动法[m].北京:法律出版,2007.

企业安全管理实践篇6

关键词: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工商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2-0081-03

一、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在高校人才培养

中的作用

(一)开放性

随着社会的日益开放和不断发展,教育和经济社会各领域相互影响不断加深,大学已不再是以前的“象牙塔”,“关起门来做学问”的书斋式教育已经不是大学教育的本意。高校要让大学生深入社会、企业,大学生通过接触实际,增长见识,获得全面的发展。利用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可以让大学生认识和了解企业的实际运作,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做法也能丰富学识,开阔视野,在企业的实践活动更能锻炼大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说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是高校特别是财经类高校人才培养的另一个校园[1]。

(二)多元性

由于大学生的素质及特点呈现多样化的特征,他们的兴趣、特点、知识、能力也各不相同。高校在人才培养中要注重人才培养的多样性,鼓励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特色化发展,既要培养从事科学研究的学术型人才,更要培养大量的从事实践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根据周应佳和车海云(2014)的观点,对于地方财经类教学研究型大学来说,70%左右的学生以提高综合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为主,将其培养成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对20%左右的学生,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对10%左右的学生,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卓越后备人才[2]。按照“721”这样一个大致的比例,建立梯级、多元的人才培养目标,实施分类培养的教育模式是合适的。那么,对于第一、二类学生,借助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加强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业实践能力,增强其在就业创业中的竞争力尤为必要。

(三)社会适应性

高校培养的人才最终是要走向社会和为社会服务的,财经类院校培养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要面向经济、社会建设的主战场。如果高校培养的人才仅仅掌握书本上的知识和理论,而缺乏对社会、对企业的接触和了解,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不熟悉企业经营管理实际,就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脱节。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是让大学生了解和适应社会的一个窗口和渠道,让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接触社会和企业,了解企业经营和管理实务,既能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也能更早地适应社会,增加就业能力[3]。

二、工商管理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现状

安徽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于2010年10月与安徽德力日用玻璃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002571)开始共建实践基地――工商管理实践教学基地。2011年,双方相互合作,在2011级市场营销专业中组建“市场营销德力班”;同时,学院相关专业学生多次到德力公司参观学习和岗位实践,参加公司的拓展训练,了解企业各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责和企业相关的经营策略,并参与公司的经营活动等。在此基础上,市场营销、工商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也相应进行了修订,更加重视了社会实践和课程实践,增加了课程实践的比例。

2013年,工商管理实践教育基地(德力股份)被立项为安徽财经大学校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学院围绕校企合作实践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双方联合成立导师组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赴企业进行参观学习,开展企业导师进课堂活动,选派学生赴企业进行岗位助理实践等。在积极共建的同时,学院还积极组织申报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质量工程项目。在2013年底,工商管理实践教育基地(德力股份)获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立项建设。

通过共建活动,要将工商管理实践教育基地(德力股份)建设成为创新性的、管理科学规范的应用型管理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基地,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切实为培养管理类应用型人才服务。

三、工商管理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运行成效

工商管理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成立以来,工商管理学院和共建单位(德力股份)密切合作,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形式,开展了一系列有特色的实践教学活动,基地运行和发展良好。

(一)成立校企联合导师组

要切实有效地指导学生的企业实践活动,需要构建一支由学院教师和企业管理及技术人员共同组成的热爱实践教学、专兼结合、数量充足、业务精湛、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成立校企联合导师组。工商管理学院从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和电子商务专业优选理论水平较好,社会实践水平较高,既了解和掌握工商管理实践教学领域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又热衷于企业管理和经营实践的教师作为学生小组导师。德力公司也从企业高管人员和部门经理中选派包括董事长、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等在内的15位企业家和相关部门经理担任企业导师,并根据企业导师的管理岗位进行分类,建立企业导师库。

(二)探索工商管理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形式

1.参观学习实践。主要是通过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参观和讲座来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这类组织形式属于认识型,目的在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参观学习实践主要针对大一和大二的学生。

2.企业案例进课堂。在讲授相关专业课的过程中,将基地企业经营管理的现实情况作为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提供解决问题的对策和管理决策模拟方案。企业导师和相关管理人员参与案例讨论。企业案例进课堂主要针对大二和大三的学生。

3.企业导师进课堂。企业导师进课堂的目的是将优秀的企业管理者请进课堂,讲授企业管理实践,增强学生对企业管理实际的了解,更好地培养其专业能力。企业导师进课堂主要针对大三的学生。

4.岗位助理实践。主要是让高年级的学生从事相关岗位的助理性工作,企业选择营销中心、人力资源部、企管部、办公室、配送中心等相关部门的有关岗位,选派大学生作为岗位主管助理进行企业实践。岗位助理实践主要针对大三和大四的学生。

5.调研实践。主要是让专业导师带领学生形成团

队,围绕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开展相关的调研,收集企业经营管理实践做法,编写企业管理案例,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将实践与专业理论课的学习相结合,提高分析实践问题的能力,又对学生进行科研创新训练。

(三)完善实践教学制度与教学

1.分年级确定实践教学计划。大一学生刚进高校,还未进入专业课学习,实践基地主要以增强学生对企业管理感性认知的参观学习为主,让学生了解企业的生产运营和主要管理业务,增强学生对管理实际的了解,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大二学生开始学习学科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校外实践在安排其参观学习的基础上,根据课程内容将基地企业的经营管理案例引入课堂,通过教师讲解、学习讨论,企业管理人员参与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运用理论,思考企业管理实际问题并制定相应对策方案,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领会和理解,也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三学生已全面学习专业课和专业方向课,校外实践基地主要组织更贴近企业管理实际的企业导师进课堂和岗位助理实践活动。企业导师从管理实战的角度讲解其具体负责的管理业务,以及自己对相关经营管理问题的理解和思考,这对学生以后从事实际管理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另外,三年级结束后的暑假,安排学生到企业做岗位主管助理进行实践锻炼,让其在真实的企业经营管理环境中学习和提升实践能力。大四学生专业课学习基本完成,校外实践基地主要组织学生实习,包括岗位助理实践和毕业实习,为其走向社会积累经验,做准备。

2.健全实践教学制度。学院制定了选派企业岗位助理实施办法以及学生实习管理和考核办法,完善了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学生实践活动结束后,企业导师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学生进行评价和考核,学生要写出总结报告,提交企业和学院。学院正在进一步研究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标准、质量评价标准、质量保障措施,将教学质量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结合起来,单项评价与综合性评价相结合,学校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注重教学过程与质量评价要素的有机结合,建立由教学组织管理、教学工作评价、教学过程质量管理、教学质量检查等环节组成的完善的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评价体系。

四、改进工商管理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的对策

(一)发挥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在本科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如前所述,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但要有效发挥其作用,需要考虑以下几点。

1.针对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校,校企合作实践基地的实践教学活动模式和内容应有所区别。不同类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不一样,如工科类高校培养工程师,其专业理论和技术与企业有较强的互补性,能和企业深度开展实践活动,如参与机械制图、产品设计等[4]。作为经管类高校,很多专业理论和知识属于软技术,无论是实践活动的开展还是其内在效果都让人感觉力度有限。不同层次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不一样,如应用型本科和高职院校,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校外实践采取顶岗实习,甚至为基地单位对口培养,重点利用基地提升学生的操作技能。如教学研究型和研究型高校,既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视学生的知识复合运用能力,其实践教学活动模式和内容又应不同。

2.校外实践活动应和校内实验实训活动有机结合,在现有的实验教学体系中,起辅助和深化教学作用。校外实践教学成本高,难管理,存在学生安全和意外隐患,且校外基地能接纳学生的数量有限。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应以校内的实验室开展实验实训为主,校外实践教学活动在实践教学体系中起辅助和补充作用。不应片面夸大校企合作实践基地的教学功能。实事求是地看待校企合作实践基地的地位有利于制定更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规划和方案,更好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有效组织与实施校企合作实践活动

工商管理实践教育基地既要满足营销学生的实践教学要求,又要承担社会服务及科研成果推广的工作,要真正发挥校外实践基地的职能和作用,需要制订校外实践教学计划,对校企合作的管理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组织与实施。一方面将课程实训实践与校外实践基地活动结合起来,将市场营销、市场调查与预测、网络营销、营销策划、人力资源规划、薪酬管理、企业战略等课程实训实践纳入校外实践基地活动计划中;另一方面,根据企业的现有实践条件和校外实践教育的师资力量以及不同年级大学生能力培养要求,科学制订校外实践教学计划。低年级学生由于校外实践教育主要安排熟悉企业的相关组织机构、与专业相关部门的工作流程和企业文化感知等认知型的“参观学习”型实践教学形式,每学期可安排1―2次;高年级学生以安排管理模拟实践为主,每次分成若干小组,每组6―10个人,分别到公司的相关部门进行实践学习,由于管理模拟实践的教学目标与参观学习是不同层次和水平的要求,因此要采取集中时间的连续参与;大三和毕业班学生还适用于暑期实习和顶岗实习,为让学院相关专业的学生更广泛地参与到校外实践教学中来,可考虑分批次轮流参与,轮换周期可延长至一个月或两个月。

(三)规范实践教学

加强对校企合作基地的实践教学活动的管理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前提。一方面,学院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校外实践教学的规章制度,如校外实践教学管理办法、校外实践教学考核办法等。另一方面,如安排学生到基地实践实习,则学生具有双重身份,既是一名学生,又是基地单位的一名“准员工”,要服从基地单位和学校的安排和管理,尊重实习基地单位的领导、企业实践指导教师和其他员工,还要注意自身的安全。因此,学院还要会同基地单位,制定学生实践实习行为规范、学生实践实习安全规范等制度。除此之外,为加强对校企合作基地的实践教学活动的管理,还需要学院和基地单位加强协调和密切沟通,最好双方各确定一位有一定级别的管理者作为联系人,以便于及时讨论和处理相关事宜。

(四)拓展校企合作实践基地

由于一个校企合作实践基地接纳能力有限,要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在基地进行实践实习,需要学院建立更多的实践教学基地。学院在建设实践基地和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同时,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归纳和提炼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形成一套制度化和标准化的管理办法和操作流程,然后将其复制到新建立的实践基地的管理和教学中,这样可以使新基地管理很快走上正轨,管理规范、科学、有序[5]。如工商管理学院正把“工商管理实践教育基地(德力股份)”的实践教学模式移植到“旅游管理实践教学基地(安徽嘉恒文化旅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工商管理实践教学基地(亿发久集团)”等中。虽然管理制度和教学模式可以移植,但每一个校企合作实践基地的运行和建设均要投入较大的成本,因此建议对每一个符合条件的校企合作实践基地申报质量工程建设立项项目,获批后就有充足的经费予以支持建设和运行。

参考文献:

[1]王中林.基于校企合作的经管类专业顶岗实习质量保障

体系构建[J].中国储运,2012,(1).

[2]周应佳,车海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4,(8).

[3]杨勇.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几点思考[J].

运城学院学报,2011,(2).

[4]许素安,谢敏,黄艳岩等.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高校自

动化专业控制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

学论坛,2012,(36).

[5]陈解放.合作教育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学习与

企业安全管理实践篇7

关键词:企业文化;以人为本;管理模式;制度建设

国有企业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国有企业的职工群众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力量之源。践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政治路线和重要工作方法,也是党的优良作风。加强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塑造一流文化品牌,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践行群众路线,构建科学管理型的管理模式和干群联系制度建设。

一、深刻把握群众观点,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之日起,就坚持了“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成为了我们党和国家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群众路线是国有企业的发展与党执政为民的重要平台与着力点,坚持以人为本,把群众观点融入国有企业的文化建设工作,规定了坚持以人为本是构建一流企业文化的根本价值导向。具体要把握以下原则。

第一,牢固树立企业职工群众主体观。企业的职工群众是企业历史的缔造者,也是企业改革发展的实践者,是推动企业改革创新的探路人。因此,企业的职工群众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就是对职工群众拼搏奉献的建设实践源头与改革历程的提炼与把握。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的为职工群众服务、虚心向职工群众学习,提高对职工群众主体地位的认知与尊重,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是构建强力实效的企业文化的价值理念的规定。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以企业职工为根本,让广大职工真正成为文化建设的实践者,使文化建设富有生命力。

第二,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经营观。“以人为本”是推动科学发展总的指导原则,“为民、务、清廉”是践行群众路线在新形势下的基本要求。“为民”的价值目标与“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纪念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讲到:“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这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坚持群众路线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管理理念,要相信职工群众的力量,尊重职工群众的智慧,保障职工群众的利益,坚持深入职工群众调查研究,培养职工群众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以及主人翁意识,培育共同的价值理念。同时,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也要求树立对社会大群体的责任理念,履行企业的社会职责。

第三,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信誉观。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优良的质量是员工永恒的追求。企业奉献社会、造福员工,最终都是通过提供优质的“产品”来实现的。坚持以人为本,践行群众路线,坚持群众观点归根到底是要通过优质的产品、优质的服务,造福百姓,奉献社会。在生产实践中,通过增强广大职工的技能,促进技术创新,优化生产工艺,培育一流产品,是坚持以人为本、践行群众路线构建企业文化中“务实”标准的基本要求。要坚持“人民满意度”的检验标准,杜绝企业质量管理中的“麻痹”现象,增强全体职工的质量意识,以质量赢得信誉。

第四,牢固树立“安全生产无小事”的责任观。安全责任大于天,高标准的企业“成品”和人员安全是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底线。实现安全生产无事故,就要深入生产群众的最前线,掌握一线情况,及时发现、处理问题。要围绕企业安全生产,注重人的安全意识、安全行为和安全能力的建设,以及安全制度、安全文化、安全责任制建设等。尤其是安全责任制的落实,这是保障企业职工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基本要求,也是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的最好的检验。

二、践行群众路线,构建科学服务型的管理模式

企业管理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践行群众路线在管理层面要求我们构建科学决策,服务群众的管理模式。

第一,构建科学决策型企业。科学决策不但要有科学的理论和战略作支撑,更重要的是在决策中坚持群众路线的原则。首先,企业的各级领导者要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虚心向一线职工请教并自觉开展创新性学习,把职工群众的普遍实践与科学理论结合,做到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其次,在决策形成时,要再次联系群众,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决策的科学性、可行性做做详细全面的调查研究。要坚持民主决策,广开言路,真正让职工广泛参与到企业的各项管理与决策,充分发挥和听取职工群众的声音,真正使“群众中来,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发挥作用,促进决策科学。

第二,构建服务管理型企业。坚持以人为本,践行群众路线,企业领导层和管理层要亲民务实,干事创业。一方面,要坚持以经营工作为龙头,大力开拓市场,持续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不断提高企业的发展质量和发展效益,满足广大职工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的需要,为职工提供稳定的收入,为社会创造效益。另一方面,坚持企业发展成果惠及职工群众,不断改善广大职工办公生活环境,开展帮扶解困活动,开展各种“送温暖”活动,切实保障和维护职工群众的各项权益,促进员工共同理想信念的巩固。此外,要持续加强和改进企业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不断培养和增强宗旨意识,倡导民主管理,构建规范机制,坚持为职工服务,为企业服务。

第三,构建团队凝聚型企业。坚持以人为本,践行群众路线,要加强企业团队建设,增强团队凝聚力和战斗力,发挥团队整体功能。首先,要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把践行群众路线教育活动融入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具体实践中,确保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地位。这就要求,把企业团队建设作为企业党组织的重中之中,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的能动性,建设高效型企业团队。其次,要充分利用文化建设这个载体,开展全员性企业文化建设,建立全员的共同价值理念,形成共同的奋斗目标,把全员思想行为凝聚到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上来。再次,不断加强人才培养力度,建立全员全方位全职业周期的培训教育机制,提升全员职业技能,塑造现代化的管理团队,增强团队战斗力。最后,保持团队各级领导与职工群众的“鱼水”融合,促进内部和谐,发挥领导组织在企业的主心骨作用,打造上下凝聚力、执行力强的企业团队。

三、践行群众路线,夯实干群联系制度建设

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部分,是实现文化管理和促进企业管理升级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职工群众利益的重要保障。坚持以人为本,践行群众路线,打造一流企业文化,在制度层面要夯实干群联系制度建设。

第一,干群联系制度。在国有企业,只有不断践行群众路线,从职工群众中吸取营养,依靠群众推动企业的创新,依靠群众实现企业的发展,才能有效保持良性和谐的干群关系,二者密切相关。良好的干群联系制度,是协调干群关系、化解内部矛盾、促进成果共享的保障和途径。干群联系制度的建立,包括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主要有民主决策制度、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群众民意反馈制度等,通过这些制度的建设与完善,使职工群众真正参与到企业管理中来,在促进企业发展中彰显作用。尤其是以群众切身利益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与群众信息反馈制度。

第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首先,要通过企业文化的引导,培育和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业绩观,坚持正确导向,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培养选拔机制,打造作风过硬、素质超群的领导干部队伍。领导干部队伍建设要重点抓好最高层领导班子建设和中层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的人本意识和群众意识,使以为本人的企业文化理念在企业最高领导层得到普遍的认可。其次,要关注普通职工的职业发展,关注大多数员工的利益,建立定期培训教育制度和职业生涯规划,为他们的长远发展建立平台,以满足职工对实现个人价值的需求。特别是要关心青年人才的培养,建立有效的培养与成才机制,优先给青年人才压担子、分任务,发挥他们在企业发展中的生力军作用。再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坚持人民群众来监督、人民群众当裁判的监督、评价机制,特别是关系职工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这是践行群众路线并见之于实效的重要体现。

第三,群众信息反馈制度。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集中体现了实践到认识、认识再到实践的过程,也是一种信息沟通与反馈的途径。坚持以人为本,践行群众路线,在企业运行中要坚持调查研究制度,领导干部在决策前,在问题解决中,要彻底改变“一言堂”,主由钊牖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发现职工智慧。要建立群众参与听证制度,广泛利用各种信息平台,如办公平台、总经理邮箱、企业意见箱等,对重大决策进行广泛的意见征求。在决策执行中,还要不断调查反馈,了解实效效果,收集意见反馈,保证信息的畅通和决策的有效,培育企业的民主文化。

企业的职工群众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践行群众路线,坚持“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构建科学服务的管理模式、夯实管理制度有效性实施,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推动企业创新发展、打造一流企业文化的重要路径。

参考文献:

企业安全管理实践篇8

职业综合能力提高要通过职业经验积累才能实现,而经验要通过工学结合过程获得。几年来,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十分活跃,本文根据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项目建设中的要求,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网络工程与管理方向“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和研究,旨在把我院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成特色鲜明的全国示范性专业。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设计1.1制(修)订专业教学计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以就业为导向,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为基准、以工学交替为主线,遵循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按能力等级的形成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基础到综合的原则,构建专业培养方案;将满足企业的工作需求作为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校企共建专业核心课程,充分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同时与学校申建示范高职院校的要求结合起来,制(修)订专业教学计划。1.2明确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网络工程与管理方向培养目标计算机应用教研室专业教师通过走访企业,进行毕业生跟踪调查、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等多种形式进行市场调研和论证,确立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毕业生适合的工作岗位群。以专业岗位(群)所需的必备知识和技能为基准,从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出发,制订培养计划,建立课程体系。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网络工程与管理方向培养目标明确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面向it行业从事计算机网络工程的设计、安装与调试,中小型计算机网络的管理维护,互联网应用、网页与网站的开发维护与管理等工作且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高技能人才。1.3调整教学计划突出实践教学新课程体系以“能力本位”;观课程论为主导,广泛吸收多种课程观的长处.结合社会、企业、职业、学生等因素的动态影响,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为取向。通过进行市场调研和专家论证,对课程内容进行目标能力分析,确定专业核心能力及工学结合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能力包括windows和Linux两大平台的应用服务能力、路由和交换机安装与配置能力、计算机网络工程规划设计与安装能力及网络安全管理与维护能力。工学结合核心课程包括交换与路由技术、计算机网络工程、综合布线技术与工程及网络管理4门课程。整个课程体系设计采用课程模块的形式,方便学生选课,我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分两个方向,网络工程与管理方向和电子商务方向,这次教学计划修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两个方向采用大平台课的设置方式,一年级不分专业方向,基础课程完全一样,二年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课定方向。课程模块以职业资格等级模块为主线,包括基本素质教育、英语应用、计算机技术应用、操作系统安全配置和管理、网络工程设计、网络安全管理与维护能力、高级局域网管理员考证、网络工程师考证(可选模块)、专业拓展能力、企业岗位适应能力等模块。在课程体系设计中,突出实践教学,实训(践)课程占总课时比例61.6%,实施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除了在第六学期安排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半年外,在第四学期、第五学期均安排学生下企业实习。因此,把第四学期、第五学期分为上下学期,学生下企业实习暂安排在四上学期与五上学期,为配合企业生产计划的安排,这两段下企业实习时间段可根据企业具体情况进行时间段的调整,机动灵活的安排实习周和理论周。在四上学期安排路由交换技术实习、企业网站建设与管理实习和网络管理实习,总课时占270课时。在五上学期安排了网络产品营销实习、综合布线实习及网络工程管理实习,总课时占300课时。在第六学期安排学生进行毕业综合实践,下企业顶岗实习半年,毕业综合实践(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占有480学时,并且把毕业设计(论文)和毕业实习合为一体,使学生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适应真实的职业环境。学生深入企业一线,通过顶岗实习半年,全面熟悉网络工程与管理岗位职业技能,通过指导、观察、学习、思考,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内容,使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加紧密。通过3个阶段的顶岗实习,不仅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从事windows和Linux两大平台的应用服务能力、路由和交换机安装与配置能力、计算机网络工程规划设计与安装能力及网络安全管理与维护能力,而且实现了学生校内学习与岗位工作间的无缝衔接,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层层递进,职业素质全面提升,在生产中逐步实现学生向企业员工的转变,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2学校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保证措施2.1实行严格的质量管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是以校企合作为途径、以工学结合为手段,工学交替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学生有很多时间在进行生产性实习,因此,对每名下企业的学生安排专业指导教师。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企业实习任务,对学生进行全程跟踪管理,并和企业沟通,聘请企业的兼职老师联合管理指导学生,服务学生,通过严格的质量管理提高学生的素质。2.2工学结合与专业建设相结合一是师资队伍建设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进一步加强“双师型”;素质师资队伍建设,从企业聘请一批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并落实他们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对于有讲师、副教授职称的教师,如果取得工程系列职称及证书,学院给予奖励。系、部积极支持教师进修,积极与企业联络,将青年教师优先派到企业,一方面学习,另一方面共同进行技术开发,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二是进一步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营造良好的实践训练环境。三是整个课程体系设计采用课程模块的形式,课程模块以职业资格等级模块为主线,将满足企业的工作需求作为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校企共建专业核心课程,充分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选用或自编适合高职院校教改的优质教材。3结语为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我校在2008年就已经进行了“2+1”;人才培养改革,在“2+1”;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和成绩。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的力度,积极推行工学结合,我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网络工程与管理方向对教学计划进行了修订,在新的课程体系中突出实训课程,注重生产性实习,生产性实习占总实践课时的比例达到80%,实施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除了在第六学期安排学生在企业实习半年外,在第四学期、第五学期均安排学生下企业实习。通过以上的一系列改革,可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但是,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改进、不断实践的过程,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完善,探索出一条教学改革的新路子,培养出更多高素质、复合型的网络工程与管理专业人才。

企业安全管理实践篇9

强化供电安全管理

一、供电安全管理的普遍原则。安全管理应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全员管理,即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企业干部必须实施安全管理,这是法律责任赋予的要求;企业职工必须接受供电安全管理,这是每一个职工自身利益的需要;领导干部必须模范执行安全供电管理,这是素质的表现。有关供电安全生产管理的原则、方针、政策等,除少数情况外,一般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显现优劣、成效。

二、如何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可通过直接实践和间接实践提高安全管理水平。间接实践是通过理论、规范、标准的学习而获得管理知识。因此要求我们认真学习专业的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安全工作规程、认真学习来自于专业的科学基础知识与经验教训相结合的规章制度。直接实践是要从事故中得到经验和教训,因为事故是人们违背客观规律受到的惩罚;是对各项工作进行的最公正检查;是强迫人们接受的最真实的科学实践。

抓好安全生产

一、抓干部的安全教育,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干部处于决策地位,是执行决策的决定因素,是同事故作斗争的核心。干部要把研究本单位(部门)安全生产基本特征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来抓。

二、树立科学的安全生产战略思想。事故是可以避免和预防的。事故与安全是一对永恒的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建立积极的预防思想。

三、安全生产管理三原则:一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安全是企业兴亡的基石,是企业的生命线、效益的前提,是增强企业凝聚力、吸引人才和劳动力的磁石。二是用高科技、新技术解决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做到即使发生误操作也保证不发生事故、即使设备有缺陷也要保证不发生事故。三是保证安全生产的必备条件,时刻在最佳状态。

四、解决认识问题,突出安全工作的基础地位。在电力企业处于改革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好安全与效益,安全与进度,安全与其他工作的关系,突出安全生产的基础地位,如果失去安全生产基础的支持,企业效益就无从谈起。

企业安全管理实践篇10

关键词:食品质量与安全教学改革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6(b)-0190-01

1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一个应用性、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是多学科知识组成的综合体。依据《iSo22000:2005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基本内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体系应包含四大模块内容:工程技术,生产技术,管理技术,检验技术。

1.1课程体系的调整

我们把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体系应包含四大模块内容调整为:(1)工程技术:食品工厂设计概论,食品工厂机械与设备。(2)生产技术:食品营养学,生物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工艺学,水产食品学等。(3)管理技术:食品安全卫生学,食品工厂企业管理,食品物流学,食品质量管理与安全控制,食品法规与标准等。(4)检验技术:食品毒理学,食品分析,食品微生物学,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食品安全卫生检测,食品感官检验等课程。针对广东省水产品加工业食品质量与安全的实际,水产食品企业和检验部门的要求,结合我校海洋水产特色和区域性优势水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趋势。加强了水产食品学、食品工厂企业管理等方面的课程内容。

1.2教学内容的改革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属于工科,大多数学生要到食品生产企业工作,并且相当一部分从事生产、品管、研发等工作,这需要很强的动手实践能力,综合能力与工程能力。如水产食品工厂QS、HaCCp、iSo22000认证的文件之一平面图,就包含食品工厂设计、食品车间的设计、改造、布局、绘平面图等工作。它是由食品工厂设计、水产食品学等多学科知识的集成、综合、应用和创新。为了培养学生水产食品工程设计能力,增加了水产食品工厂设计项目的毕业设计论文,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工程教育实践教学内容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

2教学方式改革与探索

为了按水产食品加工工程实际要求,水产食品加工工程技术人才的素质和要求去培养学生,对教学方式进行以下改革与探索。

2.1结合企业实践模式

根据水产食品企业需要的水产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人才和企业对学生工作能力的认可。结合一些授课教师水产品加工企业横向课题,有通过QS、HaCCp、iSo22000认证,国家、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有省名牌产品等水产食品加工企业的水产品加工工程技术的应用实例。课题内容有水产品加工企业的产品研发、提高产品质量、技术创新、工厂设计、改造设计、管理技术、制定产品质量标准、编写项目申报材料,有负责水产食品企业QS、iSo22000、HaCCp认证等水产食品企业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实践技术工作。

2.2重视实践能力培养

通过以下课堂实践教学,由学生在本课程最后2节课讲课,讲课内容强调以广东省水产食品加工为背景,围绕水产食品质量安全,结合已学《水产食品学》等课程,在几大系列水产食品自选一种水产食品,编制该水产食品生产作业指导文件的内容。各组选的水产食品不能相同。强调团队协作,由学习委员负责每班分成3组,每组11人~12人,自选一种水产食品,自选一个组长,负责各小组成员分工。如谁收集资料,谁制作课件ppt,谁代表小组主讲,每组讲课时间10分钟~15分钟。最后其它学生、教师点评、补充、讲解,通过与学生一起对不同水产食品生产作业指导文件进行评价,剖析。通过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自学能力、综合能力、应用能力。使学生达到以下目的:(1)认识水产食品生产作业指导文件的内容是水产食品企业,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文件的之一;(2)认识该文件是QS、HaCCp等认证文件中执行程序文件的支持性文件,即各种具体规定要求和详细的作业指导文件;(3)培养学生综合应用食品法规,食品标准,食品工艺学等多学科知识的实践能力;(4)认识食品生产作业指导文件应包含食品质量管理、食品卫生管理、食品安全管理的内容。

2.3采用案例教学方法

重视从实践的案例及评析,对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知识的能力进行综合锻炼和培养。如因食品安全质量管理导致损失的案例:某水产食品加工企业出口日本水产加工食品,因水产加工食品含有鸡蛋成份没有标明,被罚款,给企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评析:因鸡蛋对某些人会造成身体过敏,危害身体健康,相对这些对鸡蛋过敏的人,鸡蛋就是不安全的食品。对策:出口水产食品加工企业要熟悉进口国的食品安全质量管理的法规,包装袋标签要全部标明食品的配料成份。应将过敏原控制列为关键控制点(CCp),控制措施是产品标签加注过敏原控制。

2.4交流与互动相结合

通过加强了课堂上师生之间相互交流与互动,使学生由课堂上被动的学习者变为课堂上的主角,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学生得到个性化的培养,深受学生的欢迎。

2.5采用问题教学方法

如根据国家质检总局的要求,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备案时,应当提交书面申请和以下相关文件之一(食品厂区平面图、食品车间平面图)。先把一些上届学生设计的水产食品生产车间平面布置图发到学生邮箱,由3个学生自己组合一组,自选一份水产食品生产车间平面布置图,思维、分析、评价该平面布置图设计存在对水产食品卫生、安全、质量有影响的问题,有何创新设计,最后由其它组学生,教师点评、补充、讲解。

3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一个应用性、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单纯的理论学习不能够使学生熟练地掌握、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必须要有大量的实践环节加以辅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经常到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质监局、食品加工厂参观实习。所以必需要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以达到应有的实习教学效果。这些年,广东海洋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已与广东省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这些单位有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质监局,取得出口HaCCp认证、省、国家农业龙头企业,获得省名牌产品等水产食品加工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