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的科学知识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02:57

初一的科学知识点篇1

关键词:初中科学;高中化学;衔接教学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06-0051-04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6.022

初中科学与高中化学在课程思想和教材编写体系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初中科学课程突破了传统意义上初中化学的学科知识体系的限制,初中《科学》教材(浙教版)综合了传统意义上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为解决某一主题而将相关的知识融合起来,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线的编写特点。高中化学新课程尽管也发生着巨大变革,但学科基本体系依然是课程主体,化学学科思想鲜明。从初中科学分化到高中分科教学,对学生的学、教师的教都是一种挑战,了解两者知识间的衔接,科学地处理好两者衔接知识的教学,对帮助初中学生更好地适应高中学习具有现实意义。

一、初中科学与高中化学知识衔接分析

以初中《科学》(浙教版)和高中化学(苏教版)为研究对象,不难发现,尽管初中科学是以综合性知识与主题性问题来编写,仍存在着化学知识与概念相对集中的章节。从化学学科及高中化学相衔接的角度来看,初中化学知识分散在《科学》七年级上、八年级上、八年级下、九年级上四册教材里。这些知识多数还将在高中化学中得到新的发展和提升,少数知识不再在高中化学中阐述而成为学科常识被“固定”下来。

从上述分析可知,初中科学将有关化学学科知识分解到四册教材中,知识点分散到各章节中,淡化了学科本位思想,打乱了传统意义上的学科知识体系,强化了知识综合以及运用科学综合性知识解决问题,在解决主题问题中落实知识教学,体现了三维教学目标统领教学的课程思想。

从初中科学的合科教学到高中分科教学,在课程形式上,需要师生做好心理过渡的准备,初中科学教师宜适当介绍高中分学科教学情况,高中教师应了解初中合科教学情况,为学生平衡过渡到各学科教学做好衔接。在课程思想上,高中化学教学则要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思想,形成较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因此,高中化学对初中化学的知识起点无论从理论水平、内容深难度方面都提出了较高要求。在培养目标上,初中科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其中涉及到的化学学科部分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上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高中化学是在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对所学化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要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具体问题的解决,还要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

二、初中科学与高中化学知识重复与断层分析

虽然初中科学与新课程高中化学在编写时理念是相同的,而且都是按照新课程标准进行编写,但由于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教材编写体系与内容选择、不同的教材编写组进行编写等诸多原因,两者在某些内容上存在着重复出现与知识断层现象。

1.知识重复现象分析

有些知识点在初高中教材中呈现的内容相差无几,甚至在知识的深广度要求上也差不多,那么在教学中没有必要重新按部就班地展开教学,应充分利用好学生已有的知识,只要在学生复习回顾的基础上适当巩固、补充即可,这样既避免了重复教学,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2.知识点断层现象分析

对照浙教版的初中科学和苏教版的高中化学教材,我们会发现有些知识在初高中教材中均没有出现,但这又是学习高中新知识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初高中的某些知识存在着断层现象。这就需要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补充相关内容,以防止初高中教学内容的脱节。

三、初中科学与高中化学知识衔接教学建议

1.重视知识教学的局限性,把握不同阶段的知识科学性

化学知识和初高中学生认识的发展性决定了初中化学知识教学的局限性。学生在高中时接受的观点与初中不符是正常的,是化学知识原理的发展体现,有些学生却当作是“高中老师的说法与初中老师的说法相互打架”而不知所措。因此,初中科学教师要了解高中化学知识衔接点,把握好化学知识的科学性,既要实现教学到位,又要预留学生后续学习的知识“接口”,防止绝对化处理,杜绝为简便教学取得暂时性的教学效果而不惜灌输错误观点的做法,比如,将元素符号脱离本质意义而拼音化,不注重方程式的意义而公式化,给出“aB+CD=aD+CB”的程式让学生套用,学生在初中可能应付得了中考,但这种学习习惯却会严重影响到高中化学学习。

高中化学教师要了解初中科学中化学知识点的分布和教学要求,重视知识教学的局限性。高中化学的内容大多是初中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它又不是简单的重复,它是初中化学知识的延展和提升。因此,需要清楚知识点的衔接处与断层处,清楚初中教学的深广度。

在化学学习的初级阶段,一些概念和原理往往有它们的不完善性和不全面性,到了高中阶段有些概念和原理就不一定成立,我们应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这些概念和原理,以科学的态度来学习化学,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构建迁移思想。例如,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点的教学,由于初中科学教材中对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分别介绍、分开教学的,在讲授氧化—还原反应时,如果直接向学生说明,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不能单独存在,学生很容易产生疑问:在初中课本中,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定义不正是分开学习的吗?所以在学习这一节时,有必要先复习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定义,引起学生对这两个概念的回忆,再通过比较和实例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存在于一个化学反应中的。其次,初中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仅仅从得氧和失氧的角度建立的,有很大的局限性,对于高中化学而言已经不适用了。在教学时要利用与得氧、失氧有关的氧化—还原反应作为铺垫,进而再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等一系列概念以及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2.梳理教材体系,衔接初高中的知识内容与教学方法

初中化学知识分散到初中科学教材体系中,主要是常识性介绍,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化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较少,结构不够稳固,掌握知识内容的程度有所下降,但他们的探究能力得到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高中化学知识则以物质结构、物质的量、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氧化还原反应、反应速率、离子反应、元素周期律的理论为主干,以初中化学知识点为教学的原点,使学生的知识点逐渐形成知识面进而构建起知识网。两者在教材体系和教学目标上存在着明显差异。

高中教学要有计划地补足初中教学中没有安排而在高中化学中常出现的知识点和方法。在教学中涉及到即渗透其中,例如:化学1专题1中物质的分类和专题3中两性氧化物的概念时必然会涉及到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的概念,但在初中科学中只有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的概念,并没有出现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元素化合价、差量计算法在初中的要求都不高,但在高中化学中却是分析问题的重要方法。

高中化学1的第一专题,既是初中化学学习的总结和概括,又必须为高中化学的学习打下新的基础,这是本专题编写中选择素材的一个重要依据。把“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物质的量”、“物质的分散系”等内容穿插起来,层层迁移递进,逐渐深入,依次展开,以此作为连接初高中化学的“纽带”。

初高中化学知识衔接教学要源于初中而又高于初中,需要初中科学教学与高中化学教学的相互呼应,初中科学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高中化学的知识体系,高中化学教学要引领学生继续步入化学的殿堂。

参考文献

[1] 朱清时.初中科学(七年级至九年级全册)[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2] 王祖浩.高中化学1、化学2[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3] 黄亚婷.初高中化学知识衔接教学问题初探[J].上海教育科研,2009,(3)

初一的科学知识点篇2

关键词:初中科学课;课程改革;教学对策;发展瓶颈

一、初中科w课改革的研究意义

初中科学课以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总的教学目标,在进行这一目标的追求过程中,满足初中生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望、探索欲望,使学生能够在认识自我、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收获知识,提高能力。任何一门学科自其产生到发展就是一个从不完善到完善、从幼稚向成熟的过渡阶段,在这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中,总是会遇到新问题、新矛盾,初中科学课的发展也是如此,从一开始的初中物理、化学、生物等知识割裂开来单独教学到初中科学课将多种相关教学内容的结合,再到初中科学课的自身发展等,都需要通过改革与调整使其更加适应教育的发展,因此,我们对初中科学课改革的研究意义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促进初中生科学学科的深入学习

任何的教育教学改革与调整,其最根本的目的都在于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我们对初中科学课的教育教学进行改革与调整,其最终的受益人是初中科学的学习者――初中生,我们对初中科学课进行改革与调整,可以使其更加适应初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使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更加被初中生接受,进而使初中生能够更加深入地进行初中科学课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理论知识以及科学实践技能。

(二)为初中科学课进一步发展指引方向

任何一门学科都需要在不断调整和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向前发展,任何一门学科从诞生之日起都需要进行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完善到逐渐完善的过程,与其他学科相比,虽然科学课已经实行多年,且为多种学科的融合与升级,但仍属于新兴学科,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矛盾。我们从初中科学改革的瓶颈入手进行探索,可以为初中科学课程的发展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同时也能够为促进我国初中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指引方向。

(三)帮助初中科学课从瓶颈中走出

通过我们多年的初中科学课程教学以及通过对学生及其他初中科学教师的交流,现阶段,我国初中科学课程的教学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是需要我们去正确面对的,也就是说我国初中科学课在多个方面还存在一些瓶颈现象,是值得我们去关注的,而作为初中科学课程教师,我们有义务也有信心帮助我们的学科――初中科学课从瓶颈中走出来,促进初中科学课的健康发展。

二、初中科学课堂发展现状分析

为了能够更加科学而深刻地对初中科学课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我们采取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部分初中科学教师以及部分初中生进行了调查,现将以调查为基础的现状进行如下分析:

(一)教师对初中科学课的现状认识

针对教师对初中科学课教学现状的认识,我们针对部分初中科学教师进行了一对一访谈,访谈的内容主要围绕教师对初中科学课的认识,教师在初中科学课教学中的主要问题以及教师对初中科学课的教学预期等。针对教师的访谈结果,我们将教师对初中科学课程的现状认识总结如下:(1)科学课教学内容范围广,教师压力大;(2)学生在科学课上存在学习兴趣较差、学习效率不高的现象;(3)初中科学课需要进一步调整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

(二)学生对初中科学课的现状体会

学习者是教学成果的最终受益者,因此,我们在对初中科学课程的现状进行探究的过程中,还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授课对象进行了调查。从问卷调查的反馈结果来看,呈现出比较突出的几个问题:

1.大部分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喜欢程度要明显低于教育者的预期

从科学课的性质上来看,我们在初中阶段设置科学课,是为了将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在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讲授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以及科学能力,从这个角度来看,科学课程很容易就会成为学生喜欢的课程,然而从我们对学生的调查上来看,初中生喜爱程度最高的课程依然是美术课和体育课,科学课与其他主要学科如数学、语文、英语等并无明显差别,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喜欢程度是明显低于教育者的预先期望的。

2.部分学生对科学课程认识不足

初中科学课可以帮助学生对自我、对身边的事物现象以及对整个世界产生正确的认识,可以说初中科学课对青少年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从我们的调查发现,只有65%的初中生认为科学课具有重要的作用,而这65%的学生在对科学课重要性的认识还存在部分学生将科学课程的重要性仅仅归为该学科为中考考试中的重要学科,而并非从科学课的价值和内涵审视它的重要性。

3.部分学生对教师及教师的教学内容满意度不高

在对学生进行的有关教师喜爱程度和课堂教学内容的满意程度来看,学生总体对这两者的满意度并不高,总体在50%左右,也就是说只有一半的学生是喜欢科学老师的,只有一半的学生是喜欢科学课的教学内容的。

三、初中科学课堂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教育教学原因

我们结合学生的反馈以及自身的教学反思,认为从教师角度来看,使科学课程出现改革瓶颈的原因主要在于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选择上并没有摆脱传统物理课、化学课以及生物课的束缚,并没有将这些课程以科学为主线相融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这些内容割裂开来,且教学方法陈旧落后,与青春期阶段学生好奇心强且有极为敏感的性格不相符。除此以外,由于科学课程是近年来才实施的新型学科,大部分授课教师以前从事的都是初中的生物课、物理课或化学课,并没有同时讲授过三门课程,现将这三门以上的课程融合在一起,就为教师提供了新的挑战,这无形中也使广大科学教师产生了很大的教研压力,因此,在教学态度上往往会表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学生自身原因

从学生的特点来看,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敏感、情绪变化强烈,又容易受情绪影响,对任何知识的学习都会表现出“不屑一顾”的态度,同时青春期阶段的学生在对自身与异性的关系上产生了新的认识,更加注重与异性之间的关系,更加注重别人眼中的自己,而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学生在进行包括科学学科在内的所有课程存在上课心不在焉、学习兴趣不浓、逆反心理强的现象。

(三)家庭教育影响

大部分家长对学生学习的关注往往更多停留在学生的分数上,尤其是语、数、英三门学科的成绩,而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科研兴趣的重视程度并不高,这就导致了大部分家长对学生在科学课堂中的表现漠不关心,不闻不问,形成只关心成绩不关心能力的家庭教育观。除此之外,部分家长由于自身文化水平有限,对科学知识了解甚少,因此,即使有心想给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辅导,有心在家庭生活中为学生的科学知识学习提供帮助,却无从下手。

四、初中科学课堂瓶颈改革策略分析

(一)从学科特点出发,对学生进行个性培养

初中科学课程设置的出发点就是为了能够对学生进行生物、化学、物理等多方面知识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学到知识,还能够使学生在科学课程的学习中体会到科学知识带来的乐趣,使学生在进行科学思考和科学发现的过程中提高兴趣,找到乐趣,使学生根据自己在科学课程中的兴趣和乐趣,对自己擅长的方向进行更进一步地学习,使学生在科学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实现个性的发展。科学课与初中其他课程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科学课与现实联系密切,同时大部分知识可以通过实验和测试进行。

从初中生的特点来看,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好奇心强,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出现厌烦情绪,而对于新奇事物却容易产生好奇心,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科学课程的讲授时不妨结合学生的特点,将科学实验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在保证学生安全性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参与到科学实验中去。我们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八年级上第四章《电路探秘》――1.电路图为例,传统的教学法在对学生进行基本的电路知识:电阻、串联、并联等基本知识教学之后,往往通过大量的习题使学生掌握电流知识的,这使得学生在《电路》知识方面,能够在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却不知道该知识的真正意义,谈到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更是无从下手。因此,我们在对《电路探秘》这类科学知识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妨从学科的特点出发,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真正为学生提供电池、开关、电路、阻等内容,鼓励学生自己去研究、去体会。

以实物为研究对象的电路知识实验要比“纸上谈兵”似的绘图教学更具有直观性,同时学生以实物为学习工具进行电流的联系也可以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去体会电流的力量(小灯泡变量),这不仅可以检验学生电路连接的正确与否,还可使学生在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产生极大的兴趣,同理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八年级下第四章《电和磁》――2.电生磁和5.磁生电等知识的讲解,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七年级下第二章《运动和力》――3.力的存在和7.摩擦的利与弊等较为抽象,且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内容,都可以从鼓励学生动手实验的方式进行。而像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八年级上第一章《生活中的水》、第二章《地球的“外衣”――大气》则可以通过视频观察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解释和讲解。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知识与能力

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最大的不同点在于现代教育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以及知识的应用,因为我们在对学生进行科学课程的讲授时,应该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进行教学知识以及教学模式的安排。科学课程与其他课程最大的不同点在于科学课程涉及的大部分知识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很多理论知识也能够在日常生活的观察中找到蛛丝马迹,当学生能够将学到的知识融入日常生活中,不仅能够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所提高,还能够使学生学到的东西更具有实用性和现实意义。

“水”是人类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当教师对学生进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八年级上第一章《生活中的水》――3.水的密度,4.水的压强,5.水的浮力,6.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7.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以及9.水的利用和保护等知识的教学时,不妨在新课教学之初,给学生布置作业――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水”的各种知识提前进行了解,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对水加以利用的(水的浮力、水的密度);物质在水中分散、溶解与日常生活中的哪些行为有所联系(将感冒颗粒倒入水中);如何在生活中对水进行保护,浪费水资源的后果等,类似这些问题难度较低,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就不会存在畏难情绪,同时难度较低且与科学基础没有密切联系的问题也容易鼓励初中科学知识基础薄弱的后进生加入到科学知识学习的行列中,进而使更多的学生喜欢上科学课程,使学生逐渐因喜欢而学“科学”,而非因考试而学“科学”。对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八年级下第二章《空气与生命》――1.空气,2.氧化,5.化合作用以及7.空气污染与保护等内容,我们同样可以采取预先对学生提出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问题,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科学知识进行观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到答案之后再对学生进行新知识的讲解,采取这种形式的授课具有以下优点:(1)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预习;(2)使学生转变对科学课程的正确认识――科学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3)使学生更加直观和深刻地认识所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到科学答案。

(三)灵活使用教学方法,转变学生科学学习态度

针对上文提到的教师在初中科学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态度松散等现象,教师作为科学课程的实施者,应该成为初中科学课程改革的倡导人,因此,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态度的认识上应该具有主动性和前瞻性。要想做初中生喜爱的教师,教初中生喜爱的课程,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保持高涨的教学精神,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不断变化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不仅要考虑教学的主要内容,还应该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将两者结合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才能帮助初中科学课顺利从发展瓶颈中走出来。

(四)家校联合共同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从家庭角度来看,家长对初中生科学课程的学习情况关注并不紧密,更倾向于让子女在课余时间参加各种特长班、补习班,而给学生科学知识学习的机会并不多,因此,初中班主任教师以及科学教师不妨在对学生进行科学课程重要性教育的同时,与家长进行积极的沟通,在使学生对科学课产生正确认识的同时,提高家长对科学课的重视程度,使家长能够在家庭生活中给子女创造科学实践的机会与空间。毕竟从我们对该课程进行改革调整的策略来看,很多实验与预习都需要学生在家庭生活中来完成。

总之,本文以教师访谈、学生问卷为现实依据,对我国初中科学课程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瓶颈现象进行了细致分析,并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中的具体教学内容为例对科学课程中涉及的教师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思路等问题进行了细致的探讨,希望我们提出的教学策略能够对我国科学课程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余利军.微课在初中科学课中的设计与应用:以《物体的内能》教学为例[J].中小学电教,2015(5).

[2]郭桂周,于海波.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新《初中综合科学课程标准》述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29).

[3]胡兴昌,王昌荣.多元文化视角下港澳台沪初中科学课程标准知识结构的评析[J].全球教育展望,2011(12).

[4]杨靖.初中《生命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

初一的科学知识点篇3

【关键词】初中生物初中学生生物学习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1.042

进入初中阶段,学生要进行多学科的学习,其中一门就是生物。生物是一门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的学科,学好生物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而且对提升学生的生存能力也有很大帮助。而目前还存在一些因素影响了初中学生有效进行生物学习。

一、影响初中学生有效进行生物学科学习的因素分析

虽然现代教学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但是,依然存在一些因素影响学生有效进行生物学科学习。这些因素来自于多方面,只有对影响学生有效学习的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找出症结所在,才能真正的帮助学生更加有效的进行生物学科学习。结合一线的教学经验,目前影响初中学生有效进行生物学科学习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学生对知识点死记硬背

目前影响初中学生有效进行生物学科学习的因素之一,就是学生在生物学习的过程中,依然存在对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的现象。随着现代教学的发展,要求教师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点的能力,而不管是练习题目还是考试也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点,学生只有能够对知识点进行灵活应用,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各样的题目。而目前为数不少的初中学生在生物学习的过程中,依然对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虽然这也能够使学生掌握大量的知识点,但是学生的这种学习方法太过机械,给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点产生了不良影响,进而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二)难以将知识点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另外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将知识点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翻开初中生物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教材上的知识点与实际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将教材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对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知识点与应用知识点,都会有很大帮助。而目前初中学生在生物知识点学习的过程中,存在难以将教材上的知识点与实际生活有效结合起来的情况,影响了学生应用学习的知识点去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意识与能力的提升。

(三)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阶段学生刚刚接触到生物学科学习,因此,教师如何展开教学,如何对学生进行引导,对学生的生物学习产生重要影响。其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重视。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初中生物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做的还不够到位,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努力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十分必要,然而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势必难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也影响了学生在生物学科学习的过程中积极进行探索。

(四)对实验教学没有引起重视

实验是生物学科学习的一个重要部分,初中阶段学生刚刚接触到生物学科,因此对实验充满了好奇心。而目前初中生物教学中,依然存在教师对实验教学没有引起重视的情况。本该由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演示的实验,教师可能会省略演示环节;本该组织学生到实验室进行实际操作的实验,可能学生并没有机会进行实际的操作;教师在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做实验方面做的也不足,这些不仅影响了学生实验能力的提升,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有效进行理论知识点的学习。

二、克服影响学生有效进行生物学科学习的因素的方法

上文对目前几个较为突出的影响初中学生有效进行生物学习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不管是学生个人的原因,还是教师的原因,总之这些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应该及时发现,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针对上文中提出的目前影响初中学生有效进行生物学科学习的问题,在此本人提出如下几种有效的应对策略:

(一)克服对知识点死记硬背的现象

针对目前部分学生在生物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存在对知识点死记硬背的现象,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使学生将知识点的学习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进而在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点的基础上,也能够更好的应用知识点。本人为了使学生克服对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的状态,在授课的过程中就注重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点,并鼓励学生将知识点的记忆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较之于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引导学生将知识点的学习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针对目前初中学生在生物知识点学习的过程中,难以将知识点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的情况,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本人为了引导学生将教材上知识点的学习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一方面在授课的过程中引入生活中的案例;另一方面布置一些观察生活中某些生物现象的作业,这就大大提升了学生将生物知识点的学习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的意识与能力。

(三)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重视

d趣是最好的老师,虽然随着现代教学的发展,很多教师都能够认识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而针对目前部分初中生物教师对培养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没有引起重视的情况,教师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本人认为生物是一门能够从多个角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学科,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过程中,一定要实现途径的多样化,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培养效果。

(四)对实验教学引起重视

初一的科学知识点篇4

【关键词】初中;科学教学;必要性;策略

初中生终于思想活跃、行为叛逆的青春期,对于外界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能够接受一些新的事物和思想,所以,在科学教学中,初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创建合适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以提高w生的知识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一、在初中教育阶段开设科学教学活动的必要性

在初中教育阶段开设科学教学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科学观念是对科学学习和研究的一种内在倾向,然而人们经常会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把科学当成一种抽象、难以捉摸的概念,所以,在初中教育阶段开设科学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同时,科学知识具有严谨性和合理性的特点,在学习过程中,传授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熏陶学生的性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思想观念。因此,在科学教学活动中,初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热爱科学、运用科学,促使学生能够形成健康的人格。另外,在科学教学中,初中教师可以利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带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式实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和自主学习习惯,以实现最佳化的教学效果。

二、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科学教学的有效策略

1.利用生活现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开设科学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理解生活中一些事物发生、发展以及结果的原理,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引入生活现象,拉近科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初中学生已经拥有了较多的生活经验,在科学教学活动中,适当利用生活经验,讲解科学知识,更加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例如,教师可以列举树在水中的倒影是斜向下弯曲、水杯中的筷子是弯曲的等例子,讲解折射问题,以提高科学教学的效果。

2.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许多学生认为科学知识比较抽象、难懂,从而丧失了学习科学的兴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初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科学知识,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讲课时,初中教师可以从生活中提取教学素材,将科学知识转化为学生所熟悉的事物,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讲解石墨与金刚石的区别时,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一块金刚石,然后让学生从2B铅笔中磨出一点铅笔芯,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了解石墨和金刚石的差别。

3.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

在学习科学知识时,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自实践,感受到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而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例如,在搬运物体时,可以戴上手套,减少摩擦或者利用滑轮节省体力等,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科学知识水平。

4.拓宽知识范围,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精神

科学知识会涉及到物理、生物以及地理等方面的内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各个学科的特点,合理讲解科学知识,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知识体系,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在讲解光线的直线传播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分析光束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原因,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科学的乐趣,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讲解科学知识时,教师可以适当引入物理、生物、地理等方面的内容,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科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讲解生物链时,教师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扮演不同的生物,演示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和作用,以巩固学生的生物知识,提高科学教学的质量。

三、总结

总而言之,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教学方法,有效将科学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讲解科学知识,不断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念,从而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玲玲.探究初中科学教学的生活化策略[J].亚太教育,2016,(07):39.

[2]郑利庆.提高初中科学教学效率的方法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2,(10):142.

[3]范行焰.刍议新课标背景下的初中科学情境教学[J].现代教育科学,2011,(04):144-146.

初一的科学知识点篇5

关键词:初中物理小学科学教学衔接

对于物理这门学科来说,小学科学是启蒙课程,初中物理是入门课程,两者存在相互依靠、前后延续的关系。小学科学课应着重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浓厚兴趣,为学生顺利进入初中物理学习在心理上和知识储备上打下坚实的基础。初中物理教学应借助小学生已经具有的物理常识和基础进行。因此,初中物理与小学科学的衔接很重要。如何把小学时期所学的科学知识转化为学习初中物理知识的基础,把它们有机衔接起来,对初中物理教学极重要。把初中物理教学与小学科学教学有机地衔接起来,构建一个科学、完整的教育系统,就可以提高教与学的效率,避免学生进入中学后的物理学习的不适应,使学生在小学形成的科学素养、探究兴趣顺利地转化为初中物理学习中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从顺畅的过渡中更轻松地学到物理知识,并学以致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初中物理与小学科学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的衔接

小学科学学习主要以探究为核心,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让他们像科学家那样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增强科学探究能力。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强调:“在小学阶段,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不能过高,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或许是小学教师在探究教学时过于包办探究思路,只“扶”不“放”,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探究简单问题的能力。多数学生还不具备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面对一般探究性问题时不知所措,思维受阻。初中物理教学则力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如果把小学科学中培养的观察能力、描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顺利过渡到初中阶段要求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探究能力及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初中物理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衔接

初中物理课程和小学科学课程在基本理念上明显地表现出一致性,其核心理念包括: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倡导探究性学习,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小学科学课程侧重于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进步的关系;初中物理课程侧重于对科学的本质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的理解,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倡导探究性学习。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近年来,随着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探究式学习的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两门学科的课程标准都把它作为课程内容之一,并把它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明确提出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在活动中以自己的亲身体验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精神,突破以往以系统地传授知识为中心的观念,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放在突出位置。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已经成为小学科学和中学物理课程的重要目标。研究科学课与物理课课程标准,明确小学三年级学生经过四年的科学学习之后,应该或可能达到的程度,对指导初二年级物理教学有重要意义。

三、初中物理与小学科学课本知识的衔接

科学课的科学知识分为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三个方面,其中物质世界与初中物理联系紧密。小学科学课的物质世界部分从内容上来说是初中物理的基础,学生升入初中后对物理学科的兴趣与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密切相关。但由于多数情况下初中和小学是分开办学,教师缺乏沟通的平台,导致物理课的教学与科学课的教学相互脱节。中学物理教学和小学科学教学应该是一个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的工作,我们应研究初中物理与小学科学在内容和科学思想上有哪些衔接点,思考如何利用学生在科学课中已形成的初步概念,通过同化与顺应,建立科学的物理知识体系。

四、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衔接

初一的科学知识点篇6

在北京八中初中部的一间办公室里,一场关于初中科学课程的对话正在展开。参加对话的有北京八中初中科学课程的主要设计者程念祖老师,负责初中科学教学的郭亮亮老师和笔者。

笔者:二位老师,从北京甚至全国范围来看,本校探索初中科学教学的时间都是比较长的。程老师是本校初中科学课的开创者,郭老师则是新接手的任课教师,二位不妨先谈谈自己从事这门课设计、教学的感受。

程念祖:初中科学,或者叫初中自然科学课程的开设,一直就伴随着各种争议。我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在北京八中开设初中科学课,其问时断时续,深知其中甘苦。目前学校领导能力排众议,坚持在综合素质开发实验班开设初中科学课,我深感欣慰。

郭亮亮:我曾经看到一份材料,2006年,东北师范大学对新生进行测试,要求学生对一种物质进行辨析,来自浙江的学生会从化学、物理等各种角度去分析,而来自其他省的学生绝大部分只从化学角度考虑。浙江最早在全省范围内开设初中科学课程,这份材料有力地说明了初中科学课程的重要价值。

知识体系、科普即可与认知结构、核心概念

笔者:我发现有一种观点与初中科学课程如影随形,就是认为初中科学课程破坏了自然科学各学科的知识体系,甚至可以说是“一盘散沙”。20多年前浙江探索综合课程时如此,新世纪以来深圳、武汉等地开设这一课程时也如此。这个问题真的那么难以解决吗?

郭亮亮:既然初中科学课程意在“综合”,它就必须兼采多个学科的知识,就某一个具体学科来说,当然会显得知识不系统。不过,我觉得这个问题似乎是个假问题。因为没有人想用科学课取代具体学科,开设科学课程只是一种课程选择,不等于要否定分科课程。在我看来,所谓初中科学课就是利用具体学科的知识、方法来引导学生探究自然科学的本质、核心概念和基本方法,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从这一角度来看,初中科学课程中某一学科的知识不成体系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

程念祖:郭老师说得很好!我补充一点。这些年来,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应该怎么理解“知识体系”。我认为,知识体系不等于学科知识序列,更不等于“先教什么,后教什么”。知识体系是我们人为建构的,内部存在有机联系的结构系统。一个合理的体系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但并不等于“必然如此”,更不等于不能触碰。初中科学课程本身是有体系的。无论目前已经通过国家审查的几套初中科学教材,还是北京八中自编的讲义,都不约而同地把重点放在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结构与功能、能量与信息、人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等方面。可见初中科学本身是有内在结构和体系的,只不过这个体系是跨学科的,更加接近人类科学认知的基本结构,因此从某一学科的封闭角度来看就显得“零乱”一些而已。

笔者:谢谢两位老师。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庄子·天下》中所担心的“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和“道术将为天下裂”的现象。但我还有疑问。就是有的老师认为初中科学课最好以科普形式出现,而不是“正经”的学科内容,否则容易出现“夹生饭”的情况。你们怎么看?

程念祖:我想有必要明确初中科学课的根本目标。它绝不是简单地学某些具体知识,而是把引导学生领悟不同层次物质运动决定的不同学科的学科特征、思维特点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意在从不同层次的物质运动的角度,用典型的分科知识作为载体,使学生具有分科学习的有准备的头脑。在这个过程当中,当然要涉及具体的学科知识,一般说来也确实不像相关学科教得那么细致深入。但初中科学并非要为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做先导,打前站。因此我不太认可“夹生饭”的说法。

笔者:如果学生在初中科学课上先学了部分学科内容,会不会导致他们在此后的学习中提不起兴趣或者浅尝辄止?

程念祖:这种可能是存在的,如果初中科学教学和分科教学对同一个内容同样处理,确实有可能发生这种情况。但是如果我们考虑到初中科学和具体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本就不同,那么其教学处理本身应该有所不同。而且,目前“以教代学”、“以考定教”的情况仍然比较严重,学生没有兴趣、浅尝辄止的原因是复杂的,不能全归到初中科学课上。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如果教学处理恰当,初中科学与具体学科在教学上完全可以互相促进,而不会互相干扰。

郭亮亮:我来谈谈有关“科普”的问题。常见的“科普”,大部分还是科学知识的普及,属于“现象”层面的东西多。但科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并明确了“自然科学中的统一概念和原理”、“科学探究能力”、“系统的科学方法”等重点内容。这恐怕和“科普”没有太大的关系吧。

笔者:就是有关系,也应该是“高端”的科普了。

郭亮亮:是的。

超级教师、后设课程与现有师资、先设课程

笔者:刚才二位说了那么多,我也觉得很有道理。但是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目前敢于和能够开设初中科学课程的地区和学校似乎有越来越少的趋势,一些当初很积极的地区、学校都逐渐“向后退”甚至“向后转”。有人说,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现在高等师范学校的学生都是分科培养的,初中科学课的师资问题很难解决。

程念祖:不客气地说,这种观点正说明我们师范院校理科教学脱离实际的发展要求,但不能作为不开初中科学的理由。相反,基础教育应该用开设初中科学的实践需要,促使师范院校和其他高校进行课程内容改革。其实,我觉得一个受过合格高等教育的教师,应该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至少能够学习相邻学科的一般内容。

郭亮亮:能够有“全能教师”固然好,但我认为现有师资完全可以胜任初中科学的教学。拿我自己来说,我是学理论物理的,物理学多少懂一点儿,数学基础也有一点儿,但化学就不行,生物就更不要提了。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从物理学出发,引导学生触摸科学的实质,或者以物理为主实现多学科综合,引导他们逼近科学的“通则”和“通法”。只要多学科教师能配合得当,暂时没有“全能教师”,问题并不大。

笔者:《易经》里说“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我觉得各个具体学科的“一致”和“同归”,大概就是您说的“科学通则”和“科学通法”。

郭亮亮:您说得不错。

笔者:恐怕还要强调一点,多学科教师的配合绝对不能是“知识”、“学科”的大拼盘,而是都从自己的学科出发,逼近“科学通则”、“科学通法”。

程念祖:是的,而且这也有利于教师提高自己的水平。

笔者:我觉得,初中科学课程有助于教师站在更高的高度审视自己的学科,能帮教师去除自己身上的“匠气”。但是我还有一个疑惑——这样一门课程为什么不是在分科课程学完,或者至少在学生分科课程有了一定学习基础后再开,而是一开始就开课?

程念祖:表面上看,这种观点不无道理。有一点学科基础再学初中科学,不是更容易吗?但问题就在于当学生学习了相当多的具体科学内容后,他们反而不太容易接受初中科学的内容。由于初中科学相当多的内容就来自分科课程,学生已经学完分科课程,很难指望他们对初中科学感兴趣。这倒很容易让初中科学出现“夹生饭”现象。更重要的,学习自然科学的具体知识。远不及对知识综合过程中产生的研究和学习自然科学的一般思维范畴、核心概念思想方法来得重要。这些东西是综合的结果,更是有效学习和进一步创新的必需。初中科学课程教学目标之一就是为学生构建学习自然科学的思维操作的“脚手架”。因此,初中科学必须先行开设。

郭亮亮:美国1985年开始实施“2061计划”,认为科学教育的重点不是盲目增加学校科学课的教学内容,过多的具体内容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甚至是有害的。综合其实是更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的。孩子一开始观察、思考科学相关的内容时,会从多角度、多学科进行综合思考,而不会“分学科”思索。而科学的一些基本观念,如时空观,需要从小引导,学生也更易把握。比起具体学科,初中科学的相关知识、概念并不特别多,但教学上要求剖析深刻,其中蕴含着合理的科学历程,有着较多的思维操作。作为先设课程,初中科学课程有助于学生从更高的水平上学习分科课程。如果后设,效果恐怕要打折扣。

笔者:什么是“基础”教育?我认为就是给学生基本方法、基本态度、基础知识、基础能力的教育。这四个“基础”,具体的很重要,“抽象”的可能更重要。冯友兰先生曾经提出哲学史上的“抽象继承”,从初中科学课程来看,科学上的“抽象继承”也很值得关注。谢谢两位老师!

【现场】

对话结束,郭亮亮老师给我们播放了一段初中科学课上的师生对话,教学内容是“能量”。这些实际年龄不过10到11岁的孩子在课上的表现令笔者颇感惊讶。

师:我们经常听说“能源”这个词,也提倡节约能源、合理利用能源。那什么是能源啊?

生1:提供能量吧,比如煤燃烧,可以烧开水、发电。

师:那什么是能量?

生2:就是能用来“干活”呗。是不是原来您所提到的“做功”?

师:很好。物体或物质做功潜力越大,可能能量越多。但物体做功多,能量就多吗?

生2:等我想一想,应该不一定。

师:为什么?

生2:直觉!

师:能不能举个例子,或打个比方?

生2:嗯。比如我有100元,a有10元。他买了5根铅笔,花了4元。我买2根铅笔,花了1.6元。的确他花钱多,“做功多”,但我的购买力和他一样。

师:例子真好。那什么是能量?

生2:就是刚才说的“购买力”呗,也就是“做功潜力”。

师:好。那能量的本质是什么?

生2:不知道,有点难。

师:那我们回想一下,前面我们主要学习了几个核心概念:物质、运动、时间、空间等。哪些是物质的基本属性?

生3:运动、质量、作用力、体积等。

师:你觉得哪个属性是最最基本的?

生3:应该是运动。

师:为什么?

生3:觉得只有观察到物质的运动,才能发现其他的变化,才能发现其他的属性。

师:真好,也就是说,其他属性都是运动属性的具体表现。比如,空间的概念——运动需要一定的范围,即运动的广延性——这就是空间。时间表示物质运动的什么?

生3:运动时间,持续时间,对,应该是持续性。

师:能量呢?

生3:不好说。

师:比如打台球,运动的白球把红球撞开,这个过程中白球对红球做功,白球在撞开红球前后,运动状态变化了吗?

生4:变了,运动方向变了,速度看似也变小了。

师:白球有能量,对红球做功,自身速度变小,这之间有没有联系?

生4:可能有。白球做功,自己能量减小,速度变小。“能量”挺模糊的,看不到,只能推测。不像速度那样直观,可以看到。“潜在”性大,不好判断,只能通过它的“表现”、“引起的其他变化”来推测、判断。

师:很不错,那能量表示运动的哪方面变化?

生4:在撞球这个例子中,能量表示了速度的变化。

师:好,其实能量是物质运动的量化表现。能量虽然是一个非常常用和非常基础的物理概念,但同时也是一个非常抽象和非常难定义的物理概念。事实上,科学家一直到19世纪中叶才真正理解能量这个概念。在此之前能量常常与力、动量等概念相混。

能量是一种客观存在,自然界的万物都是它的表现形式。任何运动都需要能量。能量的形式有许多,如光能、机械能、化学能、热能、电能等。

那问你们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有反能量吗?

生5:应该有。

初一的科学知识点篇7

关键词:中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联系有效学习

一、初中科学教学和小学科学教学之间的区别

(一)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

初中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辛辛苦苦传授知识,学生却听得不是很投入,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小学和初中两个阶段的教学内容没有很好的衔接。初中科学课堂上讲的有些知识,学生在小学的科学学习中已经有了了解,有些简单的知识点学生认为在小学已经学过了,事实上他们根本没有接触过。小学和初中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把握好,只有承认和接受这种不同,才能更好地为我们初中科学的教育教学工作服务。

(二)对于知识的定性要求和定量要求的不同

由于小学生抽象思维相对较弱,对知识的学习停留在形象认识上,因此,小学科学教学中往往重视的是对科学知识的定性研究,而对科学知识的定量要求基本没有。到了初中,只追求对问题的定性认识已经不能满足这一时期的需要。初中阶段,要求从定性的思维逐步形成定量的思想。可见,初中科学教学和小学科学教学之间有着很大区别,因此在初中科学教学过程中既要紧密地联系小学教学,又要在此基础上有新鲜的教学思想和方法。

二、基于小学科学基础,展开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策略

(一)注重小学科学的传承,避免机械重复

小学科学教学中很多方法在初中阶段仍然是很值得借鉴的。小学教学过程中提倡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思想的培养和具体的探究方法的训练,到了初中仍然是学生学习的重点。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决定了要让学生真正可以运用这样的探究思想和思维方式,初中的科学教学必须继承小学时的探究精神,避免机械重复。

在小学探究的过程当中,和初中科学知识上有着循序渐进的承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对小学科学的继承,避免将小学的科学知识在初中又机械地重复一遍。

(二)注重在定性研究的基础上培养定量的分析能力

小学阶段学生对问题的研究和实验主要还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得到一个定性的结论。在初中更注重的是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定量分析能力。

如种子萌发的实验

得知:温度对种子萌发有影响,种子萌发的最佳温度是25摄氏度。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定量分析,从中应该让学生感受到,在初中的科学探究中定性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同样要求学生开始对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应该逐步引导学生在定性研究的基础之上学会定量的分析,这样探究得到的结果会更加可靠,更加令人信服。

(三)注重科学探究的延续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探究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对于已经熟悉科学探究一般程序的小学生来说,继续这种学习方式是他们所乐意的,也是有成效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探究起点,把握好程度。

如在学习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我就继续沿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做出推测并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案。

方案一: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一块竖立的半透明玻璃前,使它在玻璃中成像,然后将一支同样大小、长短的未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后,移动其位置,使它恰好与像重合。通过比较两支蜡烛的大小来找出像和物体的大小关系,通过观察两支蜡烛位置的连线与镜面的夹角,测量、比较它们到镜面的距离,找出像和物体的位置关系。

方案二:将一块半透明的玻璃竖立在一张水平放置的白纸上,在玻璃前的白纸上画一任意三角形,使它在玻璃中成像,然后在玻璃后的白纸上描出像的形状,并记录下镜面的位置。将该白纸沿镜面的位置对折,通过观察两个图形是否重合来找出像和物体的关系。

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案并动手实验,得出像和物体的关系。

通过探究让学生解决心中的疑惑,并交流看法、尝试回答、分享成功,同时又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

(四)注重科学方法指导,提升学生运用科学方法的能力

常见的科学方法有控制变量法、整体法、隔离法、物理模型法、等效替代法、数理结合法、比值定义法、假设法、类比法等等。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将学生小学阶段的活动体验上升为初中阶段的科学方法。

例如,在讲解“分子”时,教材中用了“50毫升的水和50毫升的酒精混合后,其总体积小于100毫升”这个实验来说明“分子之间存在间隔”,尽管在实验后教师向学生解释:酒精分子与水分子分别进入了对方的缝隙,但由于分子过于抽象,有的学生仍不能理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课堂中我做了两个演示实验:(1)将一定体积的米倒入一定体积的黄豆中,经过搅拌后观察其体积的变化;(2)将相同体积的水和酒精混合,经过搅拌后观察其体积有无变化。这样的类比设计,既解决了学生理解上的困难,又使学生从规律的接受者转变为规律的发现者,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同时又让学生理解了科学上的类比法。

可见,通过教学渗透科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学得到知识的同时掌握科学的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的科学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众所周知,初中科学是高中物理、化学、生物等多门科目的基础,在初中阶段,我们教师要做的是:保持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的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平稳过渡。初中科学教师要认真分析每一名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完成小学、初中之间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等的衔接,使学生能顺利步入初中科学的学习,从而使科学教学少走弯路,避免分化,节约时间,有效地提高科学的教学质量,并为引领学生步入更为广阔的科学天地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3~6年级).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7~9年级).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初一的科学知识点篇8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模式;教学质量

化学是对科学的研究,而现今教育体制对学生的要求更侧重于实践应用,初中化学是学生生平第一次接触化学,所以,他们在化学课堂中所能吸收的知识将成为以后他们化学课程的基石。化学这门学科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枯燥的理论课与有趣的实验课形成对比,使学生不能正面对待化学,这就导致初中化学教育质量没有保障。因此,现今初中化学的教学中就要求教师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一、诱导探究激兴趣

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诱导探究来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通过对学生心理特征的研究以及对学生所处环境的了解,探究有效的授课方式,激发学生内心深处对化学知识的渴望,使学生精神上对化学的热忱度提高,迫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探究化学这门学科。通过多种途径授课,激发学生感观上对初中化学的兴趣,整个过程在教师的诱导下完成,从而提高了初中化学的教学质量。

二、创新教学模式

创新教学模式,就是打破先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创造新的有吸引力的教学模式。所谓的传统教学模式,就是讲解法教学模式,及教师靠单一的讲解方式传授知识,以考试进行测评。传统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度降低,甚至产生厌恶心理,这就要求教师创造新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在初中化学中,教师通常会使用列重点、画框架等方式对初中化学知识进行讲解。这种方式使得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认识产生偏差,认为化学是一门枯燥无味的课程,对化学知识产生了抵制心理。而且教师一遍遍的讲授,浪费了学生很多时间,也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可以试图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新的教学模式。假设在上复习课的时候,教师不必按照先前列知识点、画框架的模式进行授课,可以让学生自己充当老师。每堂课的老师都在学困生中抽取,让他们对每堂课所复习的知识进行备课(备课过程中可以请求教师的帮助),在备课之前,先由优秀生进行一些知识体系的设计,这样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也使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学困生在平时学习中会产生一种自卑心理,而使用这种模式能使学困生有更多时间和机会巩固知识,调动他们在课堂上接受知识的主动性。在学困生进行讲解的时候,优秀生、中等生也进行了自我检测,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力得到锻炼。在教师看来,这种模式的成效远远高于传统模式的成效,也有利于教师在以后教学中“对症下药”地授课。

三、创新方法稳定兴趣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般使用较为枯燥的讲课方式,仅仅限于“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不仅激不起学生对初中化学的兴趣,反而使学生在长时间的死板课堂中对初中化学产生一种厌恶心理,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在授课中采取有趣的教学方法,例如自学辅导法、质疑答疑法、对比论证法、边讲边实验法、对抗赛法和化学游戏法等多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如在讲一节新课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边讲边实验法。在讲授一个新课时的时候,先将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做同样的实验,但每个小组中的实验条件有一条不同,必然产生的实验结果不同,造成这种不同的实验结果的原理就是这节课所学的知识点,这时候初中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的欲望得到激发,他们就会急于知道实验结果不同的原因,也对这节课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这种教学方式不仅锻炼了初中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也提高了他们对化学这门学科的热忱度,比“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会达到更高的教学效果。

四、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初中化学是学生一生中第一次接触化学,但这改变不了化学这门学科知识点琐碎、难点多的本质,在初中化学中许多抽象的知识无法让学生体会到,再优秀的学生也会遇到弄不懂、难掌握的知识点,这些难点的出现,使得初中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积极性大大降低,对学生以后的化学兴趣也有一定的影响。教师的责任就是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这些难点,排除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遇到的那些“跨不过去的砍”。教师想要将这些问题解决,就应该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例如,在初中化学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化学计算、气体配置等知识编成口诀,这样既活跃了初中化学的教学气氛,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达到了较高的教学质量。

五、教师的爱与鼓励

初中学生处于一个青春萌动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心理较为敏感,自尊心强。这就要求在初中教师在授课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以使得学生能在最佳的状态下学习知识。

首先,教师必须对学生充满热爱和期待。“亲其师,信其道”这句话适用于每个做教师的人,学生对教师的亲和度决定学生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的多少。教师可以在平时生活中,多和学生开一些小玩笑,改变学生长期对教师的畏惧心理,让学生从心底愿意听教师讲授的知识。

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激励性话语和和蔼的态度面对每一位学生。初中学生的心理较为敏感,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使得他们的自尊心得到满足,同时也会对教师和教师所教的科目产生兴趣。教师激励性的话语也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得到升华,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质量得到提高。

再次,教师应当从自身出发,营造一个生动又充满活力的课堂。初中学生处于逆反的青春期,一个枯燥无味的课堂气氛使得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厌恶和排斥心理。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通过新型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对这门学科的热忱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最后,教师应该本着一视同仁的态度面对所有学生,不能仅仅以学生的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标准,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教师应该针对每个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方式,寻找每个学生的发光点,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

六、结论

初中化学是学生生平第一次接触化学这门学科,如何调动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是每个教师的重要任务。通过各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师对学生各方面的关心和认识,进行相应的指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时刻做到“以学为本”,让初中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之下接受并热爱上化学这门学科,从而达到较高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初一的科学知识点篇9

关键词:中学生物教学实践方法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特别是现代生物学的学习和研究,不仅仅局限于教学课堂的传授,而是要把课堂授课与科学实验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从科学实验中,把所掌握到的生物知识运用到实践环节中,有利于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深入了解,通过对实验的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为此,初中生物教师应该按照新课改的指示,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深入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实施因材施教,适时的调整教育教学的节奏,把初中教学的课堂氛围充分的调动起来。同时还要摒弃传统单板的课堂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方法教学,让学生能够从中激发对学科学习的兴趣。同时结合课程的安排穿插生物实验室的操作,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性。

一、重视课堂教学的科学性,调动学习兴趣

初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的重要场所,把课堂教学的优势发挥出来,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激发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调动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命题式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开展对生物学知识的讨论,激发学生踊跃学习的参与性,从激烈的讨论中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动力。同时教师还可采用多媒体的手段,丰富课件教学,把学科内容在情景设立中体现出来,使学生能够在欢乐的氛围内学习知识。

二、实现教学教材的丰富性

初中教师应该具备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要按照新课改的指示要求,要克服单板的课本教学法,应该活用教学教材。摒弃传统的课本教学方式,就是把教材中的文字一板一眼的传授学生,这样是无法让学生们活用生物知识的效果,要把生物教学中的知识与生活实践相互结合起来,让知识教学更加贴近生活,让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生活中离不开知识的学习,充分体现出学科知识学习的实用性。摒弃应试教育的弊端,重视生物知识的应用性,让学生可以在生活中体会到学习学科知识的重要性。

三、重点培养课堂教学中主动学习的习惯

主动学习重点是要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初中教师只是充当课堂教学中的辅助作用,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初中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方法。传统的教学手段只是一味的教师传教,学生被动受教的过程,这样不仅降低学生对知识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还不利于对知识的整体把握。为此,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在课堂学习中,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要善于独立思考,勇于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探索知识。

四、重视生物实验的教学手段

生物实验室是生物教学的另一个重点教学场所,生物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讲授生物学知识,还要把生物学知识融入到生物实验中,让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操作更好的掌握到生物知识。这种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法,力求更多的、形式新颖的教学方法,不要过于机械化的教学,要把课堂氛围充分的调动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如观察洋葱上表皮细胞和动物的口腔上皮细胞,就要通过生物实验的方法,组成小组形式,将临时切片的洋葱放到显微镜上,调整显微镜与临时切片位置,调好后组织学生进行观察。从而培养了学生对生物学的探究习惯,实现整体学习、全面提高的目标,使整个班级的课堂教学效率达到最高。

结语

通过以上对出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建议,可以进一步促进初中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增强初中学生对生物学的全新认知。课堂是学生学生的主要场所,初中教师要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发挥其优势,使课堂教学更为科学性,带动课堂气氛,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促使学生能够端正良好的学习态度。同时教师还要重视生物实验在生物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以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探索精神,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真正成为一个学科学习的探索者。

参考文献:

[1]李玲.浅谈中学生物实验教学与实践[n].毕节日报,2010,3-4.

[2]卢宪红.生物教学应重视课外实验[n].莱芜日报,2009,4.

初一的科学知识点篇10

【关键词】创新教育初中地理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8.122

素质教育的提出旨在改善传统应试教育造成的不良影响,如过分关注学生成绩,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情感教育、创新意识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等。而初中阶段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阶段,理应将素质教育贯彻到底。初中地理具有很强的思维逻辑性,是兼文科、理科于一身的科目,初中是地理学习的基础阶段,学习该科目能够使学生初步接触宇宙、自然地理环境、资源保护、地域特点等学科知识,具有开放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

但目前,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地理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学生对于新学科具有新鲜感,随着教学的深入,新鲜感渐渐消失,不再对地理有着浓厚的兴趣。地理学科知识凌乱复杂,知识点很多,有很多需要背诵的知识,学习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厌烦情绪,且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关键,未受到教师的重视。为改善当前的教学现状,就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关键作用,将创新教育融于日常教学过程中,创建真正贯彻素质教育改革的新型教学模式,使教育真正有利于学生,以下是对于初中地理教学新模式创建提出的几点方法与建议。

一、初中地理创新教育的概念与特点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为基础的教育,其重要内容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情感。创新意识是指进行探索创新活动的欲望,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创新意识,才能进行探索创造;创新情感的培养是指创新的兴趣、态度、动机、意志的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的培养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形成。

在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情感后,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初中地理作为文科与理科兼具的学科,也具有较强的思维性,有利于发散学生思维,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将教学过程设计成鼓励学生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老师发挥在教学中的关键作用,学生发挥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教师引导学生,使学生相对独立地进行发现与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初中地理学科具有开放性、综合性、情感性,将创新教育融入初中地理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学科特点,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技巧与方法

课堂作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是教育改革的主阵地,初中地理学科知识点繁多,但其自身有趣的知识又对学生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不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渐渐失去学习地理的乐趣,作为初中地理教学工作者,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就要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以下是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的几点建议:

1.初中地理是学生接触自然知识的途径之一,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地理学科的知识本身就很吸引学生,认识地球和地图、海陆变迁、世界气候时,可以借助适当的教学工具,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直观深刻,地球仪是学生学习地理必备的学习工具,了解世界的基本结构,七大洋、五大洲、经纬网、海陆分布等知识时,学生可以事先通过研究地球仪对知识有一定的预习,然后在课堂上对不懂的知识认真学习,不放过一个知识漏洞,同时也要利用好多媒体等教学工具,将目前世界的形成过程、火山的形成等知识用视频的方式展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研究性学习同样也要应用于初中地理课堂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多采用“满堂灌”的上课方式,教师单方面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这样的课堂模式教学成果一般。我们可以在课堂上通过设置悬念,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再研究,采用地理知识抢答的游戏,活跃课堂气氛,对于基础薄弱的同学,也能在知识抢答的环节,进行知识的再复习。教师在此过程中要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和表扬,让学生树立学习地理的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形式还有很多,但学生学到知识是关键,过分追求形式反而会造成课堂时间的浪费。

2.地理学科本身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利用一些课堂所学知识展开实践,显得十分重要。生活中有许多与地理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环境保护、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将学生进行小组划分,结合其他学科设计实践活动方案,制定时间目标,进行明确分工,在对知识有一定了解和掌握的前提下,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能够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综合素质,有益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有利于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发展与迁移。在实践过程中,学生能初步认识社会现状,对我国的环境和资源有着客观的认识,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好习惯,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

同时,在进行分组实践的过程中,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在与同学合作实践的过程中,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可以集思广益,让学生帮助学生,使每一位同学都能参与到实践中,发挥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共同将任务完成。开展地理实践实践活动,除了能够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实现知识的迁移之外,还能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真正发挥学生在集体中的作用,树立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