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小学平行与相交的知识十篇小学平行与相交的知识十篇

小学平行与相交的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02:53

小学平行与相交的知识篇1

关键词:人教版四年级数学平行相交互相平行

一、探究新知:

1、画图感知,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1.1使学生猜想在同一个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在一个平面上任意画两条直线有什么特点?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怎么样的?会有哪几种不同的情况?

1.2使学生画出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各种位置关系。

2、观察分类,了解平行与垂直的特征

2.1展示各种情况

2.2进行分类

①小组汇报分类情况。

②引导学生分类。

二、场景设计:

1.揭示平行的概念

这几组直线就真的不相交了吗?怎样验证?

在数学上,像这样的两条直线就叫做平行线。(板书:平行线)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平行线?

将这两根小棒想象成两条直线,(摆在同一个平面上),它们平行吗?(摆在不同的平面上)现在呢?为什么?

这两根小棒不在同一个平面上,难怪它们既不相交,也不平行。所以,我们还要给互相平行加上一个条件:“在同一平面内”。

现在,谁能完整地说说,什么是平行线呢?

要判断一组直线是不是平行线,要具备什么条件?我们还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小结: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会出现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其中,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揭示垂直的概念

咱们再来看看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况。你发现了什么?

这几组两条直线相交有的成直角,有的是锐角,还有的是钝角。

你认为在这几组相交的直线中哪种最特殊?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

怎么证明这几个是直角呢?

像这样的两条直线,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怎么样才互相垂直?(出示互相垂直的概念)

如图:我们可以说直线a和直线b互相垂直。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还可以怎么说?

直线b和直线a互相垂直;直线a是直线b的垂线;也可以说直线b是直线a的垂线。

小结:我们已经探讨了在同一个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与垂直。

3.本课小结:

你学会了什么?说给同学们听听。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分类活动,认识了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不同的位置关系,其中两种比较特殊的是平行与垂直。

三、板书设计:

平行与垂直

两条直线的不相交---平行

(在同一个平面内)

位置关系相交---垂直

四、总结:

本课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及角的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何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如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发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并得出结论?本课主要通过预习观察、合作讨论、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去感知、理解、发现和认识。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发现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不同情况,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并且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使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如对看似不相交而实际相交情况的想象,对两条直线永远不相交的想象等等。围绕这些目标,我在设计教案时努力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创设预习的情境,感受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本课在设计导入时,从游戏入手,把学生课堂上将要学习的知识延伸到课前,让学生课前仍两支小棒的位置关系,其实学生在生活中把小棒碰掉在地上的现象是经常发生的,让学生根据两支小棒的位置关系来想象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也是可能的,但真正去扔小棒得出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发生平行和垂直的机率很小,于是我让学生在桌子上任意画出两支筷子的位置关系,课上根据所画出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来引入。这样设计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为了体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的理念,另外也是为了让学生养成操作的习惯。在学生自己确定了想法之后,再在小组中交流。充分利用学生自己的学习能力,在小组中进行整理,选出不同关系的直线进行展示。

2.以分类为主线,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体会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间的位置关系。

在设计教案时我们大胆地让学生以分类为主线,通过小组分类,汇报,再根据学生分类的不同情况,让学生把思维局限在两个种类中,这样学生会出现找不到家的或找错家的情况,抓住这一时机进行梳理分类,通过班级争论、教师点拨等活动,帮助学生在复杂多样的情况中逐步认识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相交中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两种情况。通过两次分类、分层理解,培养学生初步的问题研究意识。这样学生们也经历了一个从个人──小组──全班的逐层递进的过程。学生把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进行分类,具有一定不可预料性,大致设想有三种。

在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积极讨论下达成分类的共识,即相交一类、不相交一类。这样就顺其自然地引出,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它们互相平行。在这里进一步提出“在同一平面内”,教师利用自制教具进行演示,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从相交后形成的角度来看,让学生找到一种最特殊的情况――相交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从而引出互相垂直的概念。

引导学生用工具验证相交后成直角的现象。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使数学生活化,从学生的身边发现数学知识。找到垂直与平行的现象。

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进一步在生活中发现垂直与平行。

3.在知识探究的过程中完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意识与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3.1学生根据所画的情况找出两种直线的位置关系,体现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小学平行与相交的知识篇2

课标要求:了解生活中平行线的实际例子;理解平行线的概念;理解符号表示两条直线平行;掌握平行线的表示法和画法;掌握基本事实“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仅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能用三角尺和直尺过直线外一点话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研究平行线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已有平行线的认知的基础上,从性质和判定两个方面对平行线进行深入的认识和理性学习,共有四个知识点,平行线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平行线的画法、平行线的两个性质和平行线的判定事实,学好这节课将为学生的几何学习起到启蒙作用,同时也为以后学习几何证明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平行线”,是在上一节研究了相交线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两条直线不相交的情况,这节课与现实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平行线的形象在生活中比较常见,学生理解起来应该不会有太大困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平行线的概念,会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2、了解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理解并掌握“经过已知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能体会到这个事实的正确性。

3、掌握“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并能应用它进行简单的推理。

4、通过画平行线和按几何语句画图的题目练习,提高画图能力;通过判定两直线平行的推理过程,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进行推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加强画平行线和按几何语句画图的题目练习,通过实际画图训练,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总结出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平行线概念的学习,体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

通过平行线图形,进一步领略几何图形美。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平行线的概念、平行线的性质及两直线平行的判定基本事实。

难点是学会按几何语句画图。

教学策略:

本节内容与现实生活有紧密的联系,首先要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感受“平行线”的广泛存在及应用,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实际操作和多媒体课件来让学生体会并总结出平行线的性质及平行线的判定方法的基本事实,并通过一些练习来巩固这些知识。:通过实际操作及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引导学生讨论归纳,并以练习加以巩固。

教学方法:

教具、及多媒体直观演示法、启发引导、尝试研讨、讲练结合。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角板、木条制成的相交直线的模型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导学,揭示主题:

1、大家知道,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上节课,我们已经对相交线进行了研究,并且知道相交线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那么你们想了解一下两条直线不相交的情形吗?他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联系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7.3平行线。

2、大屏幕展现生活中平行线的实例,让学生观察,感受平行美。

3、从图片中抽象出平行线,让学生到黑板上画出平行线的草图,初步认识认识平行线。

【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探究内容,并认识到本节所学内容与生活密切相关,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在演示过程中把平行公路抽象成平行线,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确实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所以要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二、自主学习,个体构建:

(一)课前我们已经对本节课知识进行了预习,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对自主学习内容进行组内交流,解决在自学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自主学习内容见导学卡)在学生交流过程中,老师进行巡视,穿插学生中间,帮扶学习有困难的小组,对小组进行启发、点拨、引导,以便使学生更多地自主解决问题,提高自学效果。

【设计意图:布置学生课前预习的目的是一方面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而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能使学生受益终生;组内交流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组内互学,实现兵教兵,进一步解决预习中的疑难。】

(二)老师结合课件内容检查学生自学效果:

1、  请大家想一想,在实际生活中平行线的实例。

(铁路的两条铁轨、两条高压电线、马路的两边等)

【设计意图: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

2、理解识记定义: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3、让学生利用手中笔演示两直线平行的情况。

老师追问:为什么要强调“在同一平面内”,去掉行不行?(举出异面直线的情况:立体交叉公路、房屋、长方体或正方体的棱)

【设计意图:使学生真正理解平行线的含义。】

4、学行线的表示方法:                                 

记法:如图2-41(1),直线aB与直线CD平行,记作aB∥CD,也可记作CD∥aB;如果直线a平行于直线b,记作a∥b,读作a平行于b。 

 

5、学画平行线:

(1)老师指导学习方法:对画图过程进行观察,弄清楚使用什么工具,怎样放置,移动三角板的过程中应注意什么。(时间5分钟)

(2)老师展示课件,示范演示用两种不同的放置方法画平行线,并总结画图过程。

<1>教师演示,并强调:

画图工具:一把直尺和一块三角板或用两块三角板。(一块代替直尺)

画法:①三角板要两贴紧,一边贴紧直线l,另一边贴紧直尺。②向下滑动,也可向上推动。④直尺不能动。⑤不能徒手画。⑥两条线段平行,指它们所在的直线平行。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就是使学生更清楚的认识平行线的画法,熟练地画出平行线,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运用现代技术的能力,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6、让单号组的代表到到黑板上用平移三角板的方法任意画两条直线,双号组的同学观察纠错。

7、双号组的同学代表“经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单号组的同学观察纠错。

8、在学生观察、猜想、并实践验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平行线的性质: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设计意图】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亲自作图,熟练掌握平行线的画法,通过作图并测量,发现平行线的性质,增加感性认识,从而提升到理性认识,比老师直接给出结论会更有说服力。同时也为后面探究平行线的基本事实埋下伏笔,单双号同学轮流到展板画图,体现了公平性原则。

三、小组讨论、合作提升:

在上面学生正确画出平行线的基础上,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以下三个为问题:

    问题1:经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最多能画几条?

问题2:通过不同的画平行线的方法,你认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画出的两条直线才是平行的?

问题3:除了以上画平行线的方法,你还能想出其它的方法吗?与同学交流,动手画一画,看哪个组的办法多?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学会交流,敢于质疑,充分发表见解,认识大家拾柴火焰高的道理。】

四、展示交流,评研深化

1、找两名优秀学生再次到展板上过点p画直线l的平行线: 

在学生实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平行线的基本事实。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设计意图】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比老师讲解会更明白。

2、再次演示画平行线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总结:

在画平行线的过程中,将三角尺沿着固定的直尺平移,实际上是为了使两直线被直尺边缘所在的直线所截的什么角相等?

通过讨论及演示,总结“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事实。

【设计意图】再次演示画平行线的过程,目的是进一步使学生认清同位角只有在相等的情况下,两条直线才平行的事实,从而突破了难点。】

3、找学生到前面用电脑中的画笔分别在网格图中、点阵图中画平行线;用三角板和直尺画平行线;

4、展示用折纸的方法画平行线。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就是使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熟练地画出平行线,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运用现代技术的能力,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五、反馈达标、拓展延伸:

1、大屏幕展示例题,学会说理。

2、巩固练习,强化知识:

3、【归纳总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与方法?

 “通过我们一起探索,获得了有关平行线的知识,谁能给大家讲讲对平行线的认识呢?”

学生畅所欲言:从知识、能力、情感等多方面来谈。

【设计意图:及时总结归纳,培养了学生反思交流的能力。】

课外作业:利用星期天或节假日设计一些有关平行线和垂线的一些漂亮的图案。

板书设计:

7.3平行线

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表示方法:aB∥CD或a∥b

平行线的性质: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平行线的判定基本事实: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课后反思:   

本节课结束后,我对本节课进行了认真的反思,自己认为做得较好的有以下几方面:

1、从现实生活入手,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平行线,感受平行美,不但使学生进入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同时也对平行线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2、把生活中的平行线抽象出来,自然引入本节课题,同时也让学生切实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体现了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理念。

3、使用导学卡导学,培养了学生的预习习惯,导学卡前置,节约了课堂时间,导学卡中有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4、老师演示课件,示范平行线的画图过程,变抽象为直观,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体现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5、全班交流时,让学生到黑板演示,既起到了示范的作用,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6、展示时单双号交替到板前画图,体现了公平性原则,小组合作学习充分有效,展示效果好。

7、让学生到前面运用电脑使用不同方法画行线,体现了信息技术与数学知识的整合,激发学生学习和运用电脑技术的兴趣,增强了教学效果。

8、利用手中的笔演示异面直线的情况,充分利用学具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利用折纸的方法画平行线,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9、能及时鼓励和激励学生发言,并进行相应的加分奖励,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

10、及时小结,总结归纳,培养了学生反思交流的能力。

我认为有待改进之处有:

小学平行与相交的知识篇3

关键词:自主活动;初中数学;高效课堂

初中数学作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不仅与学生成绩的高低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对学生思维的拓展,对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以及学生素质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师要组织多种自主活动来为高效数学课堂的构建做出相应的贡献,同时,也为学生良好的发展做好保障工作。因此,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如何组织多种自主学习活动来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进行论述,以促使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一、独立思考活动的组织

独立思考能力是每个学生都应该具备的能力之一,也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保障。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给学生搭建独立思考的平台,引导学生积极地利用所学的知识对相关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以确保学生在相关问题的探究中轻松地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锻炼能力,进而也为高效数学课堂的顺利实现做好保障

工作。

例如,在四边形aBCD中,两组对边aB、DC延长交于点e,BC、aD延长后交于F,且eF∥BD,aC的延长线交eF于点G,求证:eG=GF。

这是一道基础性的有关四边形的试题,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也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思维拓展能力,

在本题的解答过程中,我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并提出多种不同的解题思路,比如,通过过e作eH∥BF交aG的延长线于点H,证明aBC∽aeH来证明结论。又如,过点C作mn∥eF交ae于m,交aF于n进行证明;再如,过点F作FH∥BD交aG的延长线于点H;等等。之后,引导学生对试题进行延伸,通过对相似问题的思考来灵活地应用所学知识,进而在确保高效课堂顺利实现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数学思维水平的提高,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

二、小组学习活动的组织

小组学习活动的组织也是开展自主学习活动的有效方式之一,更是课改下所倡导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所以,在数学新课教授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在独立学习之后与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交流,以锻炼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进而也能为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做出相应的贡献。

例如,在教学《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中的“矩形”时,我选择了小组学习活动,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互相交流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首先,我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明确平行四边形与矩形的性质之间的区别、矩形的性质、矩形的判定定理等等,之后,组织学生带着目标进行自主学习,之后,再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对“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这两个理论进行自主证明,并在小组交流中强化认识,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最后,再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在自主学习过程和证明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能够加强生生之间的交流,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进而大幅度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自主讲评活动的组织

一直以来,讲评课是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其存在的价值不仅能够明确学生的薄弱环节,明确改进的方向,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为了有效地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也为了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要有意识地将讲评活动的主体归还给学生,鼓励学生以“小老师”的身份来进行交流,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而且也能让学生在“讲评”中巩固知识,提高效率。

还以上文“在四边形aBCD中,两组对边aB、DC延长交于点e,BC、aD延长后交于F,且eF∥BD,aC的延长线交eF于点G,求证:eG=GF”这道题的讲评为例,在学生提出不同的解题方法之后,我组织学生以“小老师”的身份将自己的解题过程讲述给其他同学。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清本题的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同时也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对高效课堂的实现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总之,在课程改革下,教师要相信学生,要有意识地给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引导学生在主动求知、自主探究中掌握知识,同时,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以及数学素养中确保高效数学课堂顺利实现。

小学平行与相交的知识篇4

协作学习的重点是每个学习者都是学习的主动参与者,他们合作交流的方式非常灵活且富有趣味性。国外协作学习实践证明,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与其他学习方式相比,协作学习属于群体学习方式,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培养小组成员的互相包容能力和相互尊重意识,并帮助学生树立自尊心、自信心。著名美国学者peggya.ertmer对协作学习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他认为在协作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会紧密合作,相互促进,共同分享学习成果,共同进步,最终的目标达成是每名学习者的成功。很早以前由于受网络社交技术所限,协作学习模式仅限于小组、小团队等,难以形成规模和系统。当今社会社交网络的蓬勃发展,博客(blog)、微博、QQ、mSn等一些网络社交软件的出现,协作学习模式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协作教学也绝不等同于传统的分组教学。在网络环境下,协作教学该如何进行,究竟如何才能把协作学习建立在社会关系网络上,如何引入信息领域的新技术进行高效的网络协作教学,让协作学习彻底发挥优势都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而本文将主要针对网络协作教学法进行研究和探讨。

二、网络协作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理论

协作教学促进了建构主义理论的完善:一是主动建构知识的心理过程。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是认知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借助其他人的帮助,主动利用学习资源,完成自我建构知识的过程。二是新知识建构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原有的知识和经验非常重要,建构的过程中,除了不断改造和重组旧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发展新的知识和信息。三是心理干预、对话实现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真实的学习情境、良好的心境有利于学习者进入知识建构角色,在相互合作交流中有效激发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建构主义理论中,不管是何种观点,虽然出发点不尽相同,但其相似之处都是强调原有的知识支撑和相互协作作用。

(二)群体动力理论

群体动力理论创始人库尔特•勒温(KurtLewis)认为,支配人行为的心理因素来源于自身的需求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群体动力理论认为群体动力的实质是指个体在活动中心理倾向的总和,即为完成目标所产生的心理动力。勒温实验提示我们,在合作性群体中,个体不仅具有较强的学习动机,而且能够相互激励和包容,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快捷畅通,学习效率明显提高。该理论证明:其一,在协作知识建构过程中,具有不同智力、知识结构、认知能力的学习者可以“互补”。在学习过程中个体间通过相互启发与分享知识,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从而产生新的知识。其二,协作学习的方式使个体间建立了彼此的信任,增进了友谊,有效地培养了学习者的人际交往能力。群体动力理论指出,协作教学的理论核心即相互合作,即所有成员为了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而聚集在一起,相互支持,共同提高。相互协作为每个成员提供了动力,小组成员也甘愿为小组成功完成目标而努力,并且协作最能增加组员之间的接触和信任感。

三、网络协作教学法设计

通过网络平台、协作学习机制及知识体系建构,学生利用到了最需要的学习资源,在开放的学习环境、平等的师生关系、真实的学习情境、轻松的交流氛围中,引导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然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也必然呈现出它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它也必然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断进行重构和创新。就网络协作学习支持平台来说,国外研究起步早,发展迅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协作学习教学支撑平台。例如,webCt的特点是互动渠道的通畅。moodle是一个虚拟学习环境的教学平台,它可以帮助教师、专家创建在线学习社团,使学习效率更高。网上协作教学平台一般具有如下特点:内容完善,功能全面,教学目标明确,教师参与简便,师生信息共享,部分平台支持协作小组讨论等。尽管学者们赞同网络环境下协作学习是现代教育中的有效形式,是信息社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国内协作学习的创新发展和利用相对于国外还有差距。我国目前处于协作学习的初级阶段,广为人知的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基于web的协作学习平台(webCL)。目前国内这样的教学系统对协作学习的支持是很有限的,多数平台只是加入了一些交流工具来实现协作功能,如电子白板、聊天室、BBS、e-mail等工具,缺乏协作的系统性和完善的知识管理,对学习者的社会性关系网络不够重视,导致协作效果并不好。近几年还出现了用wiki来实现协作学习平台,但协作学习作用仍很有限。在职业教育中,网络协作教学法还在尝试阶段,尤其是要开发一个完整的网络学习系统更是难事。所以,在教学中,我们采用一些网络互动系统作为教学平台,常用的主要有博客、微博、QQ、微信、mSn等,这些网络教学平台都在改变着师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让知识的传递更加便捷。在这些互动系统中,微博在众多的网络教学平台中优势明显:一是距离适中。微博既没有传统博客、电子邮件等通讯方式的延迟性,也没有QQ等即时通信工具的紧迫感,保证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适中的距离。二是随时随地。微博设置了传统教学流程中不能实现的师生交流互动,学生主体性得到了发挥,有利于培养其创新能力。教师和学生在课外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利用手机、平板电脑、pC和手提式电脑畅所欲言、共享资源、释疑解惑。三是互助协作。微博的内容是公开的,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小组互相转发、评论和交流,从而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四是永久保存。微博的内容、评论、收藏的微博、收发的私信都会按时间先后永久保存,科学分类,通过标签功能随时查找。由此可见,微博这一网络教学平台在众多的教学平台中优势显著,下文我们将以它为例,论述一下网络协作教学法的设计过程。

(一)利用微博平成网络协作教学构成要素组合

1.学习群体。以班级为单位,或者将班级依据学习风格、学习水平、兴趣爱好等原则分成小组,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网络学习中。

2.交流氛围。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必须实现大多数学生能够积极参加讨论,互相帮助,答疑解惑,真正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3.指导监督。教师作为指导者、督促者,同时也作为一个交流成员,网络教学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协作教学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要求老师具备更高水平的媒介素养、专业知识深度、拓展知识广度、沟通能力、组织能力等。

4.中心话题。无话可说,再好的平台也只是摆设,因此教师要经常与学习相关的微主题来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

(二)利用微博平成网络协作教学法的设计流程

基于以上四个构成要素,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方法对学习群体做一个全面的分析后,根据实际情况创建一个微博学习群,利用这个平台,信息、交流、互动,实现资源的共享,最后对学习内容做一个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1.前期分析。网络协作教学法最主要的是网络平台,前期分析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或访谈法,了解学生对微博平台的认识及所在学习环境中的硬件条件,包括手机、电脑及周围的网络条件等,学生群体中微博的使用情况等。

2.创建网络平台。通过前期的分析,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微博平台的功能介绍,明确学习目标,下一步是创建微博网络平台。这时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认知水平、学习风格以及学生对网络平台的了解程度来创建。如学生有多少使用微博,熟练程度如何。如果学生未曾使用过微博,对其一知半解,要适当地进行帮助:如何注册成为微博用户、如何设置和保护个人资料、如何转发、如何评论、如何关注感兴趣的人,如何发私信等。由于网络平台的开放性和丰富性,在使用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好教育引导,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善于利用网络资源提高学习效果。

3.创建协作学习小组。学习环境轻松,无人监管,学生态度容易松懈。划分小组,组建微博社区,可以让学生之间在组内活动,相互评价。这时,教师要经常与主题相关的资源,积极地引导学生关注与本学科相关的专业权威人士或是机构,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4.互动过程。学习平台建成之后,教师和学生便开始根据相应的角色进行互动,为了使微博在协作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互动过程中,设计教学内容等应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1)注重能力培养。将教师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紧密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协作能力、社交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

(2)注重教学拓展。网络协作教学可以应用到很多课程的教学中,要结合所讲课程特点,精心设计与现实密切相关的教学微资源,充分激发学生兴趣。

(3)注重引导交流。将网络应用到教学中,目的就是利用网络平台的及时性,且微博的宣传口号就是“随时随地发生新鲜事”,所以教师要按时间段去学习社区查看最新情况,解答学习疑问,指导学习方法。这样师生、生生随时随地地交流学习内容,分享学习资源,解决疑问,提高信息素养,增强自信心,最终每个人完成自身知识意义的建构。

5.教师与学生微博。在以微博为平台的网络协作学习中,教师的微博主要用来发送资源、话题、激发兴趣、答疑解惑、反馈评价等;学生的微博主要用来学习知识、互动交流、总结感想、分享资源等。要想实现有效互动,中心话题至关重要。中心话题可以是由教师精心设计并,也可以由学生提出教师审核,其目的就是激发学生兴趣,让其自主学习。中心话题也可以是学生遇到困难提出的疑问或者发现优质资源进行的分享。中心话题的设置充分实现了资源共享、答疑解惑、回顾总结、情感交流,这样不但实现了教书,在育人方面也是优势显著。

小学平行与相交的知识篇5

1立体几何的教育价值

立体几何学作为世界文明史的一个科学体系和几何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虽经历各种曲折和磨难,却显得更加璀璨,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立体几何本身的价值决定了它具有无可替代的教育价值.立体几何课程以几条简单且清楚的公理为起点,以严格的逻辑顺序进行推理,得到一系列有用的、正确的定理和结论,让人们真正看到了理性的力量、逻辑的魅力.立体几何学作为一个严谨的逻辑体系,精密的推理过程呈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理性精神;立体几何材料具有深刻的逻辑结构,丰富的直观背景和鲜明的认知层次,是一种有效的训练手段,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立体几何学是对思维进行系统的p较为严格的训练的一门学科,是演绎推理系统自然发展的一部分,有利于发展学生演绎推理和逻辑推理能力.

2目前传统立体几何教学的缺失

纵观目前的传统立体几何教学,笔者觉得现在的学生较之笔者自己读书那会儿逻辑推理能力存在一定的缺失.当然客观的原因是新课程改革后,在某些程度上淡化了几何的演绎推理,人教a版必修2传统立体几何中的很多定理的证明都删去不作要求,有些内容也进行了精简.引进了空间向量,空间向量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工具,很多学生在学习了空间向量之后,就把传统立体几何方法抛之脑后,认为空间向量是万能方法,使用起来也非常便捷,不需要繁琐的推理证明.主观原因是教师自身也存在偏向空间向量法的倾向,很多时候(特别是当使用传统方法比较繁琐时)只讲授空间向量方法就完事了,觉得只要问题解决了就可以了.在讲授传统立体几何新课时,对于定理的证明教学(教材中要求的证明)也采用不讲或者一笔带过的态度.尤其对于“平行系统”的教学特别缺失,原因是高考中对“平行”的证明出现的较少,特别是涉及到“面面平行”的题目更少,大部分考题都落在“垂直系统”中,导致学生对“平行系统”相关定理印象浅薄,推理过程错误百出.再从传统立体几何整体证明书写来看,学生的逻辑推理思维显得混乱,漏洞百出,缺乏必要的严密性.

3基于微课的性质定理探究

基于以上传统立体几何教学中存在的缺失,笔者觉得有必要加强传统立体几何的定理探究教学,尤其是性质定理,因为所谓“性质定理”就是已知“线面平行”、“面面平行”、“线面垂直”、“面面垂直”能得到哪些性质?较之“判定定理”,“性质定理”有更大的供学生探究的空间,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推理能力.下面笔者以“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探究”为例,借助于“翻转课堂”的模式,通过让学生观看微课视频之后,带着疑问和困惑进入课堂,进行“性质”的展示、交流、探索活动.3.1依托翻转,微课引领

制作微课视频,将学生进行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分组,让有条件的小组自己集中观看探究微课视频中的内容,没有条件的小组笔者创造条件让小组成员集中学习.

微课视频内容概要:

(1)温故知新

之前已经学习了空间点、线、面的各种位置关系,又系统地学习了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以及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微课视频引领学生回顾这些知识,并启发学生思考“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的作用分别是什么,进一步对“平行系统”的定理和知识展开系统的梳理.

(2)引领探究

“平行系统”中还存在知识缺漏,需要学生将其补充完整.已知两平面平行,我们可以得到哪些性质?一般需要添加一些条件,可以是“直线”、“平面”等等.如何从公理体系的角度证明这些性质?

(3)任务驱动

以小组为单位,集思广益,收集“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并思考在诸多性质中以哪些性质作为定理比较合适.并思考教材确定“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的缘由.同时将在探究过程中碰到的疑问与困惑记录下来,待课堂上与教师、同学们交流探讨.3.2成果展示,集中探究

让学生带着探究成果进入数学课堂,每个小组将各自探究出来的“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展示出来,当然这些成果中有些是重复的,所以笔者将其进行整理,按照一定的体系重新展示出来.

(1)已知两平面平行,则一个平面内任意一条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2)已知两平面平行,则分别包含在两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平行或异面,不可能相交;(3)已知两平面平行,和其中一个平面平行的直线和另一个平面平行,或包含在另一个平面内;(4)已知两平面平行,和其中一个平面相交的直线也和另一个平面相交;(5)已知两平面平行,第三个平面和其中一个平面平行,则和另一个平面也平行;(6)已知两平面平行,第三个平面和其中一个平面相交,则和另一个平面也相交;(7)已知两平面平行,第三个平面与这两个平面相交,则交线平行;(8)已知两平面平行,夹在这两个平行平面间的平行线段长相等;(9)已知两平面平行,一个平面内任意一个点到另一个平面的距离相等;(10)已知两平面平行,一条直线垂直于其中一个平面,则也垂直于另一个平面;(11)已知两平面平行,一条直线与这两个平面斜交,则斜线与这两个平面所成的角相等;(12)已知两平面平行,第三个平面垂直于其中一个平面,则也垂直于另一个平面;(13)已知两平面平行,第三个平面与这两个平面斜交,则第三个平面与这两个平面所成的角相等.

其中(1)(2)(3)(4)涉及了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5)(6)(7)涉及了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8)涉及了距离,而(9)(10)(11)(12)(13)涉及了垂直关系,需留待学完“垂直关系”后再研究.所以课堂上主要针对(1)-(8)进行详细探究.3.3证明当先,释疑解惑

提出性质或许具有猜想的成分,体现了学生数学想象能力与猜想能力,证明这些性质就含有演绎数学的成分,估计学生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笔者在此环节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此小组提出的疑问让彼小组回答.若是全班同学都存在疑问的知识点,笔者就引领大家一起探究.此环节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新课改精神.

学生1:我来说性质(1),由定义可知,两平面平行,则两平面无交点,则一个平面内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也无交点,由定义可知,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

学生2:我来说性质(2),由定义可知,两平面平行,则两平面无交点,则一个平面内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内的直线也无交点,所以两直线的位置关系是平行或异面.

学生3:性质(3)(4)(5)(6)我认为肯定是成立的,但看似简单却很难用现有的定理或定义证明.

教师:那不如先让我们来看性质(7),因为教材上以性质(7)作为性质定理.请大家用数学符号写出“已知”与“求证”.

学生4:如图1所示,已知平面α∥β,平面γ∩α=a,γ∩β=b,求证:a∥b.

教师:谁来证明这个性质?

学生5:因为α∥β,所以α与β无公共点,

而aα,bβ,所以a与b也无公共点.

又aλ,bγ,所以a∥b.

教师:非常好!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看(4).

师生共同:如图2所示,已知平面α∥β,直线c∩α=a,求证:直线c与平面β也相交.

证明在平面α内过点a作直线a,再过相交直线a与c作平面γ,γ∩β=b.

因为α∥β,所以由性质(7)得到a∥b.而直线a,b,c均在平面γ内,且c∩a=a,所以c∩b=B.

又因为bβ,所以c∩β=B,即直线c与平面β也相交.

教师:在以上的证明过程中,大家有什么发现吗?

学生6:性质(4)的证明用到了,性质(7).

教师:对于(3),有哪位同学有想法?

学生7:如图3所示,已知平面α∥β,直线c∥α,求证:直线c∥β或cβ.

证明过直线c作平面γ∩α=a,γ∩β=b,

因为α∥β,所以由性质(7)可知a∥b.

又因为c∥α,且过直线c作平面γ∩α=a.

所以由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可知c∥a且a∥b.

所以c∥b.又bβ,若cβ则由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得c∥β;否则有cβ(若直线c与平面β相交,则有性质(4)可知直线c与平面α也相交,这与条件“直线c∥α”相矛盾.)

教师:很好!性质(3)的证明同样用到了性质(7).下面看性质(5),哪位同学有高见?

学生8:如图4所示,已知平面α∥β,且γ∥α,求证:γ∥β.

证明作平面δ∩α=a,δ∩γ=b,δ∩β=c,再作平面∩α=a′,∩γ=b′,∩β=c′,其中a与a′,b与b′,c与c′均为相交直线.

因为α∥β,所以由性质(7)a∥c,a′∥c′.

又因为γ∥α,所以由性质(7)a∥b,a′∥b′.

所以由平行公理4得b∥c,b′∥c′.

所以由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可得b∥β,b′∥β且b与b′为相交直线,且bγ,b′γ.

所以由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可得γ∥β.

教师:性质(5)的证明用到了性质(7)、“平行公理4--平行的传递性”、“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让我们继续看性质(6).

学生9:如图5所示,已知平面α∥β,γ∩α=a,求证:γ与β也相交.

证明(反证法)假设γ∥β,则有性质(4)可知γ∥α.

这与条件γ∩α=a相矛盾,所以假设不成立,γ与β也相交.

教师:到此为止,我们证明了性质(3)(4)(5)(6)(7),通过上面的证明,大家应该能体会出教材为什么将性质(7)作为性质定理的缘由了吧.

学生10:因樾灾剩3)(4)(5)(6)均可以由已学的定理加上性质(7)共同证明.

教师:很好!在面面平行的众多性质中选择合适的性质作为定理很重要,我们可以看出,做出这样的选择不是随意而盲目的,而是以一定的数学公理化思想为依据.下面让我们继续探究性质(8).

学生11:我来证明性质(8).

如图6所示,已知平面α∥β,aB∥CD,a∈α,C∈α,B∈β,D∈β,求证:|aB|=|CD|.

证明因为aB∥CD所以aB与CD确定一个平面γ,且γ∩α=aC,γ∩β=BD.因为α∥β,所以由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可得aC∥BD.

所以四边形aBDC是平行四边形.所以|aB|=|CD|.

3.4梳理知识,构建网络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是“平行系统”的结语,为了给“平行系统”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需要让学生对所学与“平行”有关的知识进行梳理,形成一条线索.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对“平行”知识的回顾反思,而且还为接下来“垂直”知识的系统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引导学生为下面“平行系统”中知识网络进行填空,以完善知识系统.

学生12:第①个应该是“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学生13:第②个应该是“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学生14:第③个应该是“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学生15:第⑥个就是今天新学的“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学生16:第⑤个好像没有现成的定理,那就应该连续使用“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学生17:剩下的第④个好像也没有现成的定理啊!

教师:请大家回顾我们今天探究的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1)――(8),其中哪一条可以放入④比较合适?

学生18:性质(1).

教师:对!性质(1)的证明比较简单,所以在平时的证题中我们一般可以直接拿来用.

3.5自主编题,开放交流

较之教师给出例题让学生解答,由学生自主命题的活动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充分体现“生本”理念,让学生体验命题的滋味,揭开命题的神秘感,克服面对考试的恐惧心理.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本节课学习的“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当然也可以结合之前学过的定理,自主编拟一些问题.

笔者给出编题载体:人教a版必修2第62页a组题第8题:如图8所示,直线aa′、BB′、CC′相交于点o,ao=a′o,Bo=B′o,Co=C′o,求证:平面aBC∥平面a′B′C′.

引导学生适当改变、添加条件或结论得到一些新的问题,并能使此新问题在解答过程中运用今天新学的“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然后对于学生编制的一些质量较好的题目,笔者将之展示出来请大家一起探讨解答.

学生19:如图9所示,平面aBC∥平面a′B′C′,直线aa′与直线BB′相交于点o.求证:aB∥a′B′.

教师:请哪个小组的成员来解答一下.

学生20:因为直线aa′与直线BB′相交于点o,所以直线aa′与直线BB′确定一个平面,

记作平面aBa′B′.

又因为平面aBC∥平面a′B′C′,且平面aBa′B′∩平面aBC=aB,

平面aBa′B′∩平面a′B′C′=a′B′,所以aB∥a′B′.

学生21:如图8所示,平面aBC∥平面a′B′C′,aBC与a′B′C′是两个全等的等边三角形,直线aa′、BB′、CC′相交于点o.求证:aB′∥a′B,BC′∥B′C,aC′∥a′C.

学生22:因为直线aa′与直线BB′相交于点o,所以直线aa′与直线BB′确定一个平面,记作平面aBa′B′.

又因为平面aBC∥平面a′B′C′,且平面aBa′B′∩平面aBC=aB.

平面aBa′B′∩平面a′B′C′=a′B′,所以aB∥a′B′.

又因为aBC与a′B′C′是两个全等的等边三角形,所以|aB|=|a′B′|,所以四边形aBa′B′是平行四边形.

所以aB′∥a′B.同理可CBC′∥B′C,aC′∥a′C.

学生23:我也来编一题.如图8所示,平面aBC∥平面a′B′C′,aBC与a′B′C′是两个全等的边长为2的等边三角形,直线aa′、BB′、CC′相交于点o,|B′C|=4,|a′B|=23.求证:异面直线a′C′与aB′所成角为直角.

学生24:首先由前面那位同学的证明可知:四边形aBa′B′是平行四边形.

所以aB′∥a′B且|aB′|=|a′B|=23,

又|B′C|=4,aBC与a′B′C′是两个全等的边长为2的等边三角形,

所以由勾股定理得aB′aC.

又由“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可知:aC∥a′C′,

所以相交直线aC与aB′所成直角或锐角就是异面直线a′C′与aB′所成角.

小学平行与相交的知识篇6

关键词 Blog 综合实践活动 活动策略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对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学习方式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随着网络化的快速发展,一种新网络宠儿――Blog,应运而生。

Blog中文意思是“网络日志”,又称“部落格”或“博客”。它简单易用,技术要求低,是一种十分简易的傻瓜式的个人信息方式。学习者可以随意写下自己看到、听到或想到的信息,随时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信息摘录到Blog中,以便日后更好地加以整理和利用。Blog正以它的读写灵活性、操作方便性、言论自由性,铺天盖地地充斥着整个网络,成为当今网络时代的宠儿,同时也影响到了在校的学生。在教学中,我根据城市家庭电脑基本普及的条件,尝试利用Blog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一、活动的实施

下面就以《丹山赤水自助游》为例详细说明活动的实施。

(一)活动的准备。

开学初,我利用信息技术课,根据Blog注册程序指导每位学生为自己注册一个Blog,在这个Blog中,学生可以根据活动、爱好等来进行分类。

(二)活动的过程。

1,小组自由分配任务。小组讨论确定主题,然后成员分配任务确定分工,制定自己的计划,比如:要求小组对本课要求进行讨论,最后确定具体路线及主要分工(诸如导游、后勤等),然后成员根据自己的分工制定自己相应的旅游计划,将自己的分工及计划到Blog相应的板块。

2,上网查找资料。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分工和计划在网上查找资料并进行相应的的整理,到Blog上去以便同组同学交流参考。小组成员a负责导游,他将具体出行的旅行路线整理并,告知其他成员各旅游景点的具体方位,方便后勤等同学实时查看,便于开展下一步活动。

3,制作并成果。小组成员将自己的作品以不同的形式完成后,可以根据老师指导的程序到Blog中,实时让同组同学参考并交流。

4,交流评价。当所有作品都到Blog平台上时,我们这个Blog群就形成了一个多维的评价平台,组内评价、组间评价、师生评价、生生评价,每位同学都可以得到来自不同同学毫无保留的意见。

二、活动的策略

1,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课改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代替了传统教学中主动传授、被动接受的教育方式。所以在实际教学中,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我让所有学生将我的Blog和同组成员的Blog设置为好友,方便查看和回复。同学们选用自己喜欢的匿名注册,避免有所顾虑,能够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2,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氛围,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这种学习方式,根据本学科的特点,我们采用的是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小组讨论确定主题、分配任务、制定计划、分工合作来完成学习任务,使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去。Blog作为一个操作平台,利用其实时交互的特点,帮助同学们进行更有效合作,他们在活动过程中,就可以在Blog平台上互相学习,相互指导。Blog平台潜移默化地将老师的责任转移到各个小组间,形成小组协作、资源共享的合作学习模式。

3,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交流氛围,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新课标要求“尽可能地把时间留给学生,把空间留给学生,把主角留给学生,把精彩留给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Blog的出现,使得老师更容易接近学生,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给学生以安全感。Blog延续了bbs的回帖形式,促使同学们踊跃跟帖说出自己的想法,从而达到了每节课必交流、每个活动必交流的课程要求。学生在这种环境里主体意识逐渐增强,能积极思考,大胆陈述,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

三、活动的体会

在实践中,我发现Blog为学生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1,知识积累,资源共享。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有很多经验是值得其他同学借鉴的,有了Blog之后,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资源共享的平台,促进学生个人隐性知识显性化,实现学生知识的积累、资源的共享。

2,相互沟通,加深理解。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感受、收获与观点,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拓展,从而做到共识、共享、共进,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的学,将不断被师生互教互学所代替。教师在课后可以将经验总结发表在Blog上,学生可以匿名登陆,无所顾虑、畅所欲言地进行回复,这无疑给老师与学生提供了一个平等、有效的交流平台。

3,锻炼思维,开发智能。Blog,是一个把“自己的话”写出来的空间,要不断写作才能表达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以Blog是培养语言智能的最佳选择技术手段。Blog应用在培养语言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方面有独到的作用。

Blog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合作交流的平台,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教师使用博客教学,意味着在课堂上多使用一种教学工具,为此要对网络上的内容进行严格的筛选、过滤。在初始引导学生使用博客的过程中,正确引导他们管理自己的博客,破除学生对于博客的顾虑心理,做到畅所不言、言无不尽,成为一种健康、积极的自主性的学习。有效利用BLoG,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赵倬艺

摘要 随着网络化的快速发展,一种新网络宠儿――Blog,应运而生。Blog以它的读写灵活性、操作方便性、言论自由性,铺天盖地地充斥着整个网络,同时也影响到了在校的学生。利用Blog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这样的尝试在知识积累、资源共享、相互沟通、加深理解、锻炼思维、开发智能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 Blog 综合实践活动 活动策略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对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学习方式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随着网络化的快速发展,一种新网络宠儿――Blog,应运而生。

Blog中文意思是“网络日志”,又称“部落格”或“博客”。它简单易用,技术要求低,是一种十分简易的傻瓜式的个人信息方式。学习者可以随意写下自己看到、听到或想到的信息,随时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信息摘录到Blog中,以便日后更好地加以整理和利用。Blog正以它的读写灵活性、操作方便性、言论自由性,铺天盖地地充斥着整个网络,成为当今网络时代的宠儿,同时也影响到了在校的学生。在教学中,我根据城市家庭电

脑基本普及的条件,尝试利用Blog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一、活动的实施

下面就以《丹山赤水自助游》为例详细说明活动的实施。

(一)活动的准备。

开学初,我利用信息技术课,根据Blog注册程序指导每位学生为自己注册一个Blog,在这个Blog中,学生可以根据活动、爱好等来进行分类。

(二)活动的过程。

1,小组自由分配任务。小组讨论确定主题,然后成员分配任务确定分工,制定自己的计划,比如:要求小组对本课要求进行讨论,最后确定具体路线及主要分工(诸如导游、后勤等),然后成员根据自己的分工制定自己相应的旅游计划,将自己的分工及计划到Blog相应的板块。

2,上网查找资料。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分工和计划在网上查找资料并进行相应的的整理,到Blog上去以便同组同学交流参考。小组成员a负责导游,他将具体出行的旅行路线整理并,告知其他成员各旅游景点的具体方位,方便后勤等同学实时查看,便于开展下一步活动。

3,制作并成果。小组成员将自己的作品以不同的形式完成后,可以根据老师指导的程序到Blog中,实时让同组同学参考并交流。

4,交流评价。当所有作品都到Blog平台上时,我们这个Blog群就形成了一个多维的评价平台,组内评价、组间评价、师生评价、生生评价,每位同学都可以得到来自不同同学毫无保留的意见。

二、活动的策略

1,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课改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代替了传统教学中主动传授、被动接受的教育方式。所以在实际教学中,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我让所有学生将我的Blog和同组成员的Blog设置为好友,方便查看和回复。同学们选用自己喜欢的匿名注册,避免有所顾虑,能够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2,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氛围,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这种学习方式,根据本学科的特点,我们采用的是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小组讨论确定主题、分配任务、制定计划、分工合作来完成学习任务,使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去。Blog作为一个操作平台,利用其实时交互的特点,帮助同学们进行更有效合作,他们在活动过程中,就可以在Blog平台上互相学习,相互指导。Blog平台潜移默化地将老师的责任转移到各个小组间,形成小组协作、资源共享的合作学习模式。

3,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交流氛围,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新课标要求“尽可能地把时间留给学生,把空间留给学生,把主角留给学生,把精彩留给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Blog的出现,使得老师更容易接近学生,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给学生以安全感。Blog延续了bbs的回帖形式,促使同学们踊跃跟帖说出自己的想法,从而达到了每节课必交流、每个活动必交流的课程要求。学生在这种环境里主体意识逐渐增强,能积极思考,大胆陈述,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

三、活动的体会

在实践中,我发现Blog为学生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1,知识积累,资源共享。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有很多经验是值得其他同学借鉴的,有了Blog之后,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资源共享的平台,促进学生个人隐性知识显性化,实现学生知识的积累、资源的共享。

2,相互沟通,加深理解。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感受、收获与观点,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拓展,从而做到共识、共享、共进,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的学,将不断被师生互教互学所代替。教师在课后可以将经验总结发表在Blog上,学生可以匿名登陆,无所顾虑、畅所欲言地进行回复,这无疑给老师与学生提供了一个平等、有效的交流平台。

小学平行与相交的知识篇7

关键词:“游戏教学法”;小学数学;交换游戏;竞赛游戏;操作游戏

小学阶段的学生实际年龄较小,对既好玩又有趣的游戏情有独钟,分外热爱。甚至不少人说:“假如学习也能像做游戏一样新鲜有意思就好了”。针对学生的这一主观心理需求,笔者在自身的数学教育实践中,将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游戏灵活而多变地运用到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并都取得了预期中的理想教育效果。

一、交换性质游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所谓交换性质的游戏并不是指实物的相互交换,而是学习知识与学习知识之间的交换。在学习了“认识负数”这一章节的内容之后,班上的学生大多数已经对负数形成了初步的认识与了解,以此为基础,笔者在课堂上带领学生进行“交换性质”的课堂游戏,具体要求如下:学生可以告诉老师一个自己所了解的“负数”相关知识,作为回报,该名学生可以向老师提问一个自身迫不及待想得到解答的一个问题,但是该问题必须与“负数”有关。

有的学生告诉笔者:“比0℃低的温度要用‘-’来表示,如,零下二十五摄氏度应记作-25℃”,但同时,也提出了他心头的疑问:“0属于正数还是负数呢?”有的学生告诉笔者:“虽然4前面没有‘+’号,但是我也知道它是正数。”此外,也提出了他对于“负数”的不解之处:“是不是任何一个负数都比正数要小呢?”……学生纷纷跃跃欲试,乐此不疲,课堂学习气氛得到了空前的愉悦与融洽。

如此,借助这一师生“交换性质”的课堂游戏,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热情与积极性,更为重要的一点在于使学生清楚地表达出了自己对于负数知识的认识与理解,从而为笔者得以全面、宏观地把握班上学生对“负数”的真实了解情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进而为接下来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负数”相关知识的针对性、有效性教学做好了充分的前提准备工作。真正起到了借助交换性质游戏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良好作用。

二、竞赛性质游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小学阶段的学生虽然实际年龄较小,但他们也同成年人一样有着较强的竞争意识及好胜欲望。鉴于此,笔者在自身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活动中,就会有意识地利用小学生的上述主观心理特征,并灵活、科学地设置一些竞赛性质较强的课堂小游戏。

如,在学习了“分数乘法”这一章节的具体知识点之后,笔者就在课堂上为学生精心编制了一道道的分数乘法练习题目:六(1)班有40人,女生占全班人数的2/5,女生有()人,男生有();一袋大米10kg,已经吃了它的2/5,吃了()kg,还剩()kg。鼓励学生在笔者给出题目之后,就快速进行抢答,看究竟谁能又快又准确地计算出正确的答案;待到该题目被完全解答完之后,再进行下一道题目,依此类推。

这样,就在这种浓烈的竞争氛围中,极大地锻炼与发展了学生数学思维的灵敏度,进一步巩固、深化了他们灵活运用“分数乘法”相关知识进行数学计算的实践应用意识及能力,真正取得了一举多得的良好的课堂教育教学效果。

三、操作性质游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小学阶段的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喜欢动手进行实践操作。这就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运用操作性质的游戏展开具体知识点的教学提供了充分的客观心理依据。

在对小学生的这一特征形成深刻的认知之后,笔者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中就会结合实际情况将操作性质较强的游戏适当融入小学数学课堂知识点的教学活动之中。如,在学习“圆”这一章节时,笔者带领学生进行了如下操作性质感十足的课堂游戏:每个人利用小剪刀裁剪出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不同形状的平面图形,然后尝试将其想象成是自行车的车轮,用两手推动“想象中的车轮”,看究竟哪个形状的“车轮”能灵活自如地进行运转?哪个形状的“车轮”不能进行正常的运转?如此,通过该操作性质较强的实践活动,学生就能直观且形象地感受到“圆形”在自行车车轮中运用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笔者再趁势讲道:“自行车车轮为什么设计成圆形,其实是有着严格的科学依据的,这就跟‘圆’的相关知识有着密切的关系……”便很自然地实现了新课的顺利导入。如此,便在满足学生实践操作需求的同时,帮助他们实现对于“圆”更多相关知识的深入了解做好了充分的前提准备工作。

总而言之,在运用“游戏教学法”时,小学教师应当确保其与具体的学习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等情况形成密切的联系,这样才能在充分诱发学生游戏参与兴趣的同时,促使他们以游戏为载体,实现对于所学数学知识点的更深刻认识、理解与灵活掌握。

小学平行与相交的知识篇8

一、最近发展区理论揭示了新型会计教学观

1.转变教师角色――由主导者到“支架”建构者。传统的教学论认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因此教师的职责是全面指导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然而,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支架”构建者而非主导者,通过辅助手段来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如“线索、提示、鼓励,或者是将问题加以分解,提供样例,或者是能使学生成为独立的学习者的任何其他事情”。

在教学任务的初始阶段,为了促使学生达到“潜在的发展水平”,教师应当为其提供大量的基础知识。但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学习者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获得了进一步自主学习的能力,因而所需要的帮助越来越少,这时教师就应该逐步撤下“支架”。当最终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任务时,标志着学生已经达到了其“潜在的发展水平”。

2.发现同伴的力量――同伴间的互助合作。最近发展区理论注重同伴间的互助合作。由于个体知识的建构得益于与同伴的相互交往,因而在教学活动中可采取分组学习的形式将班级学生分为若干小组,由于组内同学有着不同的经历和观点,因而每一个个体都有机会向他人学习并为他人提供帮助。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当进行明确的分工,给每个成员机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共同制订小组的工作计划,“在合作学习的小组中,成员间会产生一种积极的相互依赖感,组内成员互相交流,互相信任,也会产生一种个人责任感”。小组合作能够完成许多个体难以完成的任务,帮助学习者达到其潜在的发展水平。

二、新型教学观在会计教学中的运用

1.分层教学。由于在同一个会计教学班级中,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因而潜在的最近发展区也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教师依据学生的现有水平对其进行分层教学,为不同水平的同学设定不同的发展目标与教学方式。对于会计基础较好的同学,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鼓励其自主查阅英文文献和最新最前沿的会计发展研究动向;对于会计基础一般的同学,应当着力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加强会计知识和方法的学习与理解;对于会计基础薄弱的同学,应当辅助其加强对会计基础的学习和对基本概念的熟悉。

小学平行与相交的知识篇9

        当前,合作交流是当今世界首选的最佳学习形式,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广泛交流,形成不同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性格特征等的优势互补,这样不但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而且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对成功的渴求。因此合作交流式教学为多数教师所青睐。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围绕中心议题展开合作交流,能充分展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化,促使学生主动地、开放地学习。同时它能充分发扬民主,吸引学生参与,激活思维火花,开启智慧闸门,给学生以发展个性、展示才华的机会,使学生的探索能力得到提高与发展,另外还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下面首先谈谈合作交流在课堂中的作用。

一、课堂合作交流可以激发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所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达到获取知识,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而且兴趣的培养应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与教师讲述和个人自学相比,课堂合作交流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因此在合作交流时,学生总是兴趣盎然,热情很高,究其原因,主要是:1、由于学生生性爱动、好玩,乐于交往,在合作交流活动中,他们的这种心理要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2、合作交流具有一定的民主性和自由探索性,学生没有因说错而受批评嘲笑的顾虑,可以大胆交流,因而情绪高涨,思维活跃。教育实验表明:当人们通过民主和自由意志参加某项工作,而不是被迫去做这项工作,他们就会对工作表现出巨大的积极性和兴趣。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课堂合作交流正是这样的教学法。

二、课堂合作交流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提高教学效果是教学改革追求的一个具体目标,课堂合作交流有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它可以使学生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合作交流,合作学习,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充分发挥集体智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因为在合作交流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呈开放状态,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路,可以广泛地交流,并得到及时地反馈,从而促进思维的有序发展,提高思维活动的有效性、广泛性。同时通过合作交流,集思广益,协作功关,使片面的、支离破碎的结论,渐渐地互相配合起来,从而有效地使认识趋于完整,使结果趋于完美。另外在合作交流中,学生逐步学会学习,通过不同学生的各抒己见,为困难学生创造发问机会,在优等生帮助下,达到求知的目的;优等生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也使自己的知识条理化,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培养,思维更加敏锐、精确,同时他们在合作交流中,受其他同学的启发,思维更加开阔、深刻,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中等生如鱼得水,在他人的启发下,跳一跳摘到了“桃子”。从而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地发展和提高,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英国教育家哈里麦多克斯在其所著的《学习方略》中说:“若要使你的成绩保持在高水平上,有一种有效的方法,就是去和那些在学习上很努力的人交往。”“小组合作交流对于那些学习速度较们慢的人来说往往具有‘加快’作用。”这些都是对小组合作交流在提高学习效益方面的肯定。

三、课堂合作交流可以发挥教育作用

小组合作交流中,学生可以学会尊重别人的意见,接受别人的批评,从而在处事上变地更加宽容和谦虚;同时小组合作交流是一个集体活动,在小组活动中,学生可以学会组织协调、学会情感交流、学会团结交往、学会取长补短、学会谅解接纳、学会奋力拼搏,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另外,小组合作交流有利于学生“互助”、“合作”、“合群”、“民主”以及“求实”、“求是”、“求真”等道德观念和时代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并能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对集体负责的精神。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合作交流呢?

1、在新旧知识衔接,沟通知识之间联系时进行合作交流。

小学数学知识大部分是从原来知识的基础上引申发展的。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并设法沟通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的差异,有的同学能很好地进行知识的正迁移,而有的同学却感到困难,有许多疑问等待解决。这时,让学生合作交流一番,说出各自的解题思路和疑惑,相互启发,发挥互补作用,达到共同认识的效果。例如,当学生学会了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后,教师可让学生操作合作交流梯形、三角形等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合作交流可以使学生明白,原有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是原有知识的引申和发展,又是原有知识的概括和总结,进而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2、在教材的重点、难点处进行合作交流。

教材的重点、难点,一般也是学生理解掌握的难点,这时要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主动学习。只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攻克教学重点、难点,才能真正理解。例如教学“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我没有直接说出或用一连串的相关问题引出规律,而是提出一个有一定包容量的问题:“从上往下看,等号左边小数点的位置是怎样移动的,等号右边小数大小发生了什么变化?”然后分组交流,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甚至争论,加深了印象,同时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提高。

3、归纳法则,规律和概念时,进行合作交流。

当要揭示法则、规律、概括概念时,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提取学生思维精华,使学生参与总结过程,锻炼学生思维。教学长方体体积公式时,让学生对“长方体体积跟长方体的什么有关”这一问题进行合作交流,研究,并利用手中的小方块分组合作,让他们用小方块拼出大小不等的长方体,相互启发,补充、辨论、进行多向信息交流,最终研究出长方体的体积与它长、宽、高的关系,这时人人都是学习的主人,个个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4、解答开放性题目时进行合作交流。

开放性习题是指一个数学问题,它的答案不是唯一或有多种解法,因而它的解答策略也多种多样,在解答开放性题目时,采用合作交流形式,可让学生拓展解题思路,取长补短,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意识。例如,教学完平面图形后,出了一道练习题:王奶奶想利用围墙(8米)围一个鸡舍,她现在有6.28米篱笆,你能帮她围一个鸡舍吗?学生合作交流非常热烈,小组间的互补学习热情高涨,最终形成了共识。这样不仅给学生提供一个运用知识、展示才能的舞台,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也有很大帮助。

总之,课堂合作交流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有利于优化教学成果,它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灵魂,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生命线。 

小学平行与相交的知识篇10

关键词:转化思想;再创造;合作交流

几何是研究空间和空间图形的学科,是数学学科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小学几何知识的学习则是小学数学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儿童空间观念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小学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教学是儿童发展空间大小的重要方面,是促进儿童空间观念和空间思维发展的有效方法。下面就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谈谈有关小学几何图形形体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培养观察能力,促进创新能力提高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的教学应尽可能地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发现。教师应提供给学生学习用的实物、模型,给他们创设一个探究、发现的环境,让他们观察、记录、思考、研究,再把他们的发现在群体中交流。通过交流讨论,把每个学生所看到的、想到的集中起来,集思广益,使学生对知识有个全面的认识,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在研讨中,学生可以自由地表达观点或阐明自己的观点,表达知识间的联系,使探究中所获得的表象转化为概念,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这样的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较为扎实的知识,而且可以发展包括创新能力在内的一系列能力。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中,教师给学生一个长方体框架和普通模型。教师提问,我们今天学习长方体的认识,应从哪几方面去研究?学生回答,从点线角面去研究。按照这一顺序,学生先是个人观察、记录、思考,再把个人的发现带到4人小组中讨论,学生发现,点:8个顶点;线: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角: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有4个直角;面:有6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面面积相等。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整理归纳,找到长方体的特征:长方体有6个面,6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2个面是正方形),相对面面积相等,8个顶点,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在观察中学生又发现,虽然长方体也有点、线、角、面,但与长方形不相同,这就将体和面的表象清晰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本课中的发展练习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让学生看图提问,教师出示长、宽、高各为5米、4米、6米的长方体图形,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1)长方体长的总和是多少米?(2)宽的总和是多少米?(3)高的总和是多少米?(4)棱长的总和是多少米?(5)6个面的总面积是多少?可见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学生的提问也为下面学习表面积埋下了伏笔。学生在探究发现获取知识的同时,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促进他们进一步去开拓、创新。

二、渗透转化思想,为自主探索图形面积计算作策略准备

转化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在学生学习和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这一思想方法贯穿于平面图形面积教学过程的始终,对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如教学梯形面积计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是把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从而求出三角形面积,进而启发学生研究梯形面积公式时,是否可以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再求出面积。通过这样的渗透,为学生自主探索梯形面积计算作了方法上的准备,突出了转化思想对解决新问题的重要性,为学生自主探索梯形面积降低了难度,找到了突破口。

三、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几何知识的“再创造”过程

弗赖登塔尔认为: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学生学习新的数学知识是将那些已经被发现或创造的数学知识作为实践性活动性活动的任务,让他们自己去“再发现”和“再创造”,而不是要求学生去模仿或重复数学家们发现并创造数学的过程。学生学习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是一个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再创造”数学知识的过程。如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教师让学生课前把教材附页中的三角形剪下来,由于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让学生经历操作,把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并把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底、高和面积分别填在课本表格里,为进一步的比较和交流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好教材附页中为学生提供的各种平面图形,切实组织好学生的操作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剪、移、拼的过程,并把操作所获得的数据填在表格里,积累感性经验,为下一环节由具体问题向抽象数学公式提供实例支撑。

四、交流合作,引导学生自主构建数学模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的,主动和具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数学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操作和感性经验的层面上,必须对感性经验进行重新建构,使之上升为数学结论。教师在组织学生操作时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自主构建数学模型。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时在操作填表的基础上设计三个合作讨论题。(1)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两个梯形有什么关系?(2)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梯形的上底、下底有什么关系?平行四边形高与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每个梯形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呢?(3)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怎样求梯形的面积?第一、二两个讨论题,主要指向转化前后的两个图形之间的联系,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对转化前后两个图形的比较,弄清两者之间的面积关系,以及决定这些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相关线段之间的联系,逐渐把学生在操作阶段的表象上升为理性认识。第三个讨论题,直指问题的本质,引导学生用文字方式归纳出新图形的面积计算方式,接着让学生用字母表达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以完成数学建模的过程。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具体的问题出发,经历“依赖操作解决问题,运用数学语言进行推理,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逐步建构数学知识,实现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五、巧设实践,“享用”数学

在几何图形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运用生活来帮助学生获得更精确、更稳定的概念,达到“享用”数学。例如,学习了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后,让学生回家测量长方形餐桌的有关数据并算出它的面积;学习了计算长方体的体积之后,让学生回家后实地测量长方体鞋盒的相关数据,并算出它的体积。这样的实践练习,既避免了枯燥、乏味的练习题,也使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也在加强,学习兴趣就更不言而喻了。

只要我们数学教师,认真学习贯彻新课程标准,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儿童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强化体验,合理练习,学生的空间观念就一定能够得到充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