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交通综合执法参公的概率十篇交通综合执法参公的概率十篇

交通综合执法参公的概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27:01

交通综合执法参公的概率篇1

【关键词】市域铁路;计价模式;计价办法

【中图分类号】tU72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727-5123(2013)05-089-02

1背景概述

《温州市城市总规划(2003-2020)》提出了建设温州大都市发展目标,将温州市的发展定位为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商贸、工业、港口、旅游城市,浙南闽东北的区域中心城市,城市发展按照“东拓、西优、南连、北接”的策略,温州“十二五”发展规划更加明确的提出了“拉开城市框架,构建‘1650’城镇空间布局”思路,温州正由单中心向多中心城市布局发展,城市规模将不断扩大。加快轨道交通建设是贯彻“1650”城乡统筹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实现“三生融合·幸福温州”的迫切需要。

根据温州市经济发展和财经能力分析,温州市已经具备建设市域铁路的条件。为了配合温州大都市发展,温州市审时度势,适时启动了市域铁路建设。

2市域铁路特点

为了拉开城市框架,缩短出行时间,早日完成审批建设,尽量节省投资,充分考虑了温州市城区南北窄东西长等特点,选择了大铁制式来发挥城市轻轨功能作用,增强城市对外辐射能力,为此温州首创了国内市域铁路的技术标准(即《温州市域铁路设计暂行规定》)。市域铁路,也称市域轨道交通,是指在城市行政管辖区域内,为中心城与周边新城或组团之间提供快捷、大容量、公交化公共交通服务的轨道交通系统。通俗地讲,就是站间距、速度目标、服务功能等介于国家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两者之间的一种交通制式。

温州市域铁路工程建设,即不同于铁道部主导的铁路建设,也不同于地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在现行的计价规则下,有铁路计价模式和地方计价模式,但两者都不能直接适用于温州市域铁路工程。由此,我们开展深入的分析两种计价模式(即铁路计价模式和地方计价模式),从中了解两种计价模式针对市域铁路的优缺点,探索出与温州市域铁路工程建设相配套的计价模式。

3采用铁路计价模式的存在问题

3.1清单计价不完善。2007年铁道部终于颁布了《铁路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指南》,然而铁路行业清单计价的步伐明显落后与地方清单计价。由于铁路行业原有的管理体系根深蒂固,市场化困难重重,实施清单计价难度相当大,在实施过程中也没有发挥工程量清单计价的优势,同时在实施过程中可操作性也不强。例如:围护工程中包含土方开挖、基坑抽水、钢支撑钻孔桩、搅拌桩、混凝土支护等工作内容,过程计量、期中结算都不方便,造价增减、成本分析等工作不好开展。

3.2设计概算偏低。市域铁路途经市区、功能区、县城等人口密度比较大的地方,势必会增加安全文明措施费的投入,这与铁路工程的野外作业大不相同。除安全文明措施费之外,在闹市区还有大量的交通疏解、管道迁改、电力迁改、临时占地等费用,在铁路计价模式中设计概算考虑会远远不够,这会导致工程造价的不合理。

3.3铁路定额不完善。铁路定额也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如地下连续墙、盾构工程等在铁路概预算定额里没有相应的定额,只能自行补充或借鉴别的专业定额。

3.4价差调整不完善。根据铁建设[2009]46号《关于铁路建设项目实施阶段材料价差调整的指导意见》的规定,只有钢材、水泥少数材料价差可以调整,满足不了市域铁路材料调价的范围。

人工价差调整按照铁建设[2010]196号《关于调整铁路基本建设工程设计概预算综合工费标准的通知》的规定,Ⅰ-1类工最高只能调到43元/工日,而《温州市工程造价信息》(综合版)2013年3月份公布的一类人工费70元/工日,铁路人工综合工费明显偏低。

机械使用费一直停留在偏低的水平。由于物价的上涨,人工费、动力燃油费也随着上涨,但机械的使用费上涨却因为没有相关的调价文件,而不能计取价差。

3.5风险包干费设置不合理。总承包风险费是指由总承包单位为支付以下风险费用而计列的金额,风险费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⑴初步设计招标的施工图量差,承包人原因引起的Ⅰ类变更设计及全部Ⅱ类变更设计引起的工程增减的费用;⑵非不可抗力造成的自然灾害损失及其采取的预防措施费用;⑶发包人供应的材料、设备以及15.4.1(4)以外的材料、设备价差;⑷建设工期重大调整以外的施工组织设计调整工期造成的损失和增加的措施费;⑸工程保险费;⑹由于变更施工方法、施工工艺所引起费用的增加;⑺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建设工期、投资控制、环境保护和技术创新考核费用。

风险包干包含的内容,让施工企业承担了承担不了的风险,捆绑了施工企业,同时也限制了操作上的灵活性。

综上所述,铁路计价模式虽然存在以上不足的地方,但从整体上来说铁路计价模式体系完整,专业齐全,箱梁制架、通信、信号更是匹配。然而市域铁路是在市区施工,涉及到很多市政配套设施工程接口,同时执行的是地方工程建设管理模式,因此在地方采用铁路计价模式会带来不够协调。

4采用地方计价模式的存在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工程量清单计价的优势越来越明显。自2003年推广《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3),至2008年推出《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8),工程量清单计价在逐步完善,走向成熟。

地方计价模式是根据国标清单计价规范制定,浙江省和温州市的有关计价文件容易执行,但由于我们采用是国铁制式,地方定额不能涵盖温州市域铁路所有专业工程。例如:轨道、电力、接触网、通信、信号、车辆段工艺等专业工程,地方定额就没有,只能采用铁路定额比较合适。

5编制温州市域铁路工程计价办法

在分析了采用铁路计价模式和地方计价模式的优缺点后,我们采取了以地方计价模式为基础,取铁路计价模式的长处,融合两种计价模式的优点,形成温州市域铁路工程计价模式,编制适用于温州市域铁路的计价办法。这样既可以节省编制时间,又可以借鉴成熟可靠的体系、经验。

为了解决上面两种计价模式中存在的不完善问题,在温州市域铁路工程计价模式中,对计价办法做了如下具体的规定:

5.1计价依据选择。

5.1.1定额使用规定。⑴路基、桥梁、隧道等土建工程消耗量采用《浙江省补充定额(杭州市地铁工程预算定额)》,缺项时依次采用我省2010版建设工程其它专业定额和铁路定额。取费根据浙江省施工费用定额(2010版)及温州市有关补充规定执行;⑵轨道、电力、接触网、通信、信号、车辆段工艺等专业工程采用铁路定额及其配套的取费办法;⑶主变电站设备工程若采用电力建设工程概算定额时,取费标准参考相关配套费用定额;⑷房屋建筑和装饰、站台及天桥工程采用浙江省建筑工程、安装工程定额、市政工程定额及其配套的费用计算规定。

当遇概算定额缺项时,可采用相对应的预算定额。

5.1.2概预算计算程序按浙江省(2010版)计价规则规定作适当调整。

5.2有关单价的确定。

5.2.1采用浙江省相关专业定额及其配套的费用定额时:应以定额的人工费及定额的机械费作为计算费用的基数,人工、机械台班的基期价格以2010版浙江省建安工程人工、机械台班的基期价格为准。

编制期人工、材料、机械价格按相应时期《温州市工程造价信息》的市场信息价为准,机械计价时以机械费中的燃料动力部分直接以定额消耗量按对应的材料市场信息价格进行计算。

采购的设备运杂费按我省相应配套政策执行。

5.2.2采用铁道部铁路定额及其配套的取费方法时:基期人工单价执行铁道部建设【2006】113号文规定综合工费标准:材料及机械台班单价执行铁道部铁建设【2006】129号文的《铁路工程建设材料基期价格(2005年度)》、《铁路工程施工机械台班费用定额(2005年度)》。

编制期人工单价执行铁道部铁建设【2010】196号文规定的综合工费标准;材料及燃油单价执行相应时期的《温州市工程造价信息》;遇缺项时按相应时期铁道部的《工程造价信息》,使用铁道部信息价时,由生产厂或铁路营业站、水运码头至工地的运杂费(含以运输费、装卸费及其他有关运输费用之和为基数计取的采购及保管费)应另行计算;无信息价时,参照市场价计算。

采购的设备按出厂价加6.1%的运杂费计价。

5.3费用计算规定。

5.3.1市域轨道交通工程(套省专业定额)概算的建安工程费用费率包括综合费用费率和随进费率,其取费计价规定统一照《浙江省建设工程施工费用定额》(2010版)的相应规定执行。其中,综合费用费率按非市区工程和市区工程进行划分,根据《浙江省建设工程施工费用定额》(2010版)的编制原则和费率水平,经测算、调整后的概算建安工程费用费率。

5.3.2市域轨道交通工程(套铁路定额)概算费率按铁路概算定额及其配套的取费办法执行。

5.3.3工程建设其他费用、预备费等按《浙江省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定额》(2010版)的相应规定,结合我市现行费用标准进行确定。工程保险费按0.8%计列,建设单位管理费暂按2.5%计入概算。

5.3.4市域轨道交通工程(套省专业预算定额)的施工取费费率包括施工组织措施费费率、企业管理费费率、利润费率、规费费率和税金费费率,其取费计价规定统一按照《浙江省建设工程施工费用定额》(2010版)的相应规定执行。其中,施工组织措施费费率分轨道交通建筑工程费率和轨道交通安装工程费率,相应的安全文明施工费费率按非市区工程、市区工程划分,轨道交通安装工程不计算行车、行人干扰增加费;企业管理费费率、利润费率不以工程类别进行划分,均按弹性区间费率进行计算;规费中的民工工伤保险费、危险作业意外伤害保险费费率按温建建【2010】317号文件的规定计算。根据《浙江省建设工程施工费用定额》(2010版)的编制原则和费率水平,经测算、调整后的施工取费费率。

市域轨道交通工程(套铁路预算定额)预算定额费率按铁路定额及其配套的取费办法执行。

交通综合执法参公的概率篇2

随着经济进步、交通发展、时代改变,我省高速公路路网全面铺开。各个管理处所辖区域均有所扩展,路政巡查工作的强度随之增加。与此同时由于路面散落物造成通行车辆事故频发,个别用路人与管理处之间争端白热化,很多诉讼案件由此产生,也让各基层单位苦不堪言。提高现有路政执法队伍的应急反应与处置能力迫在眉睫。现有巡查模式本身的弊端日益明显,最终促使了路政综合巡查管理理念的产生,以及执法工作与巡查业务的相互剥离和独立。

从2014年2月24日开始,我局决定依托路政专项巡查,全面开展综合巡查工作。所谓综合巡查,就是在继续履行路政巡查职责的基础上,要将日常的道路养护、交通工程设施、隧道设施、救助救援等巡查工作列为综合巡查工作内容,组成综合巡查。在人员配备上,巡查人员由路政人员、养护工程师、机电维护工程师等组成。为保证路政巡查的专业性、时效性和路政执法执证率的100%,各管理处要将路政巡查要与路政执法分离。每个巡查组,除驾驶员和1名路政人员参加外,工程设备科每天必须安排1名工程技术人员参加至少1次巡查,监控分中心和隧道管理部门每周必须安排1名工程技术人员参加所辖管段内全线巡查。由此,在强调综合巡查专业性保障的同时,提出了最为重要的“执法巡查分离”的概念(简称执巡分离)。

盘锦管理处按照我局执巡分离的管理模式进行了周密的计划安排和人员设施的筹措,在进行了大量繁琐细节性工作后终于得以实施。执巡分离运转至今,其成果与意义值得深思:

第一:巡查密度得以提高,巡查精细度全面铺开,路况通行安全度有所保障,争议性安全通行事故率明显降低。盘锦管理处执巡分离后,首先在巡查时间上进行了全面调整:上午巡查时间在8-9时之间,下午巡查第一次在12-13时之间,第二次在15-16时之间,上半夜在19-20时之间,下半夜在4-5时之间,以上时间为巡查专用车辆上路时间,以收费车道记录为准。上路巡逻时由巡查组带班负责人向处监控分中心通报上下路时间。执法组加巡一次,上路时间在24-1时之间。

按此调整后,我处24小时内巡查频次为6次。如此高密度的巡查,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广大用路人。不仅路面散落物的清理速度快、间隔短,路况安全监管能力更是大幅度提高。截止目前由于路面散落物造成的事故率大幅度下降。

特别是2014年8月11日6时30分许,台安路政队当班路政员在巡查归途中发现台安收费站出口匝道桥桥面上有一处塌陷。经过仔细勘查:面积大约2米见方,最深处达10公分。初步判定桥梁箱体受损,由于发现及时处理得当,避免了重特大事故的发生。成为执巡分离后我处最成功的一个受益案例。

第二:执巡分离后,更加强调了高速公路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与互助,无形中创造了一个契机和平台,增强了各科室之间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巡查组履行综合巡查任务需要工程养护、通讯监控部门的专业协助;执法组清理事故现场、处置突发事件,需要监控分中心给予及时迅捷的上传下达……这些日常工作中无所不在的协助和沟通因为管理模式的更迭,目前有了更为深层次的发展。

第三:执法组的专项设立,解决了长期存在的合同工执法现象,完善了执法队伍、提升了路政执法工作严谨性。

长期以来路政工作强度大,人员不足,合同工执法的现象在各个基层管理处普遍存在。然而根据现行法律法规要求,所有参与交通行政工作的必须是持有正规交通执法证的人员,合同工执法属于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单人执法行为,这个问题的解决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尤其在2015年国检之际,执法组的成立完全回避和解决了这个难题,可谓是让人喜上眉梢的一件好事和大事。

第四:执巡分离理念的提出,使得路政执法队伍突发事故的处置应变能力以及出警速度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广大用路人受益良多。

执法组和巡查组同时并存,在综合巡查中发现问题要及时准确记录,实行“双报告”制度。巡查工作保证了业务上的专业性和细致性,执法工作保证了出警的时效性和执法的严谨性。如遇到重特大事故或应急事件发生,执法组和巡查组同时出动、随机调动更是提高了路政执法整体的应变能力和处置能力。在救援、指挥、勘验、监管等各方面均可以为广大用路人提供快捷周到、热情完善的服务。

第五:巡查组的工作内容记载于《综合巡查日志》,执法组的相关工作记载于《路政综合巡查记录》。两者互为补充,永久存档,有利于我局责任追究制度的更好实施,同时有利于对相关突发事件证据的存留和查阅。

《综合巡查日志》的设立主要突出在全面细致专业性强,它的记录范围涵盖了:(一)路面巡查。一是对路容路貌巡查。重点是路面保洁、除雪质量、路侧及中分带白色垃圾、绿化带完整度等;二是对路况巡查。重点是路面坑槽、路面沉陷、桥头跳车、桥梁伸缩缝、跨线桥防落网等;三是对养护作业、除雪作业现场进行巡查。四是对施工现场巡查。

(二)交通工程设施巡查。一是对交通安全设施巡查。重点是钢护栏板,立交区隔离设施,通道桥和穿越村镇路段刺线、刺网封闭设施,通道桥的限高门架,中央分隔带插拔护栏,防眩设施等;二是对标志、标线巡查。重点是立交区、险工险段的标志标线;三是机电设施巡查,重点巡查路上情报板、限速板。

(三)隧道设施巡查。一是隧道衬砌巡查。重点是是大的变形、冻胀、漏水等;二是对附属设施巡查。三是消防设施巡查。重点是灭火器等是否处齐全、有效。

(四)其他。如在巡查中发现社会车辆需要救援、救助的,应主动联系,热情服务。

《路政综合巡查记录》主要涵盖了路产案件和行政处罚案件的发生和处理、安全监管、控制区管理、交通管制、巡逻车设备管理等方面情况的实时记载。突出强调了其执法监管过程记录的第一手原始资料。

交通综合执法参公的概率篇3

关键词:声誉机制内部控制自我执行

一、引言

内部控制由来已久,但是随着组织架构的日益庞大化与复杂化,内部控制显得越来越重要,它对于改善组织的管理水平、保护利益相关者权益、维护市场与社会秩序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我国在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方面迈出了较大步伐,取得了初步的效果。但是完备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建立只是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初步目标,必须要有有效的执行机制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不管是正式制度还是非正式制度,在其形成之后都面临着执行的问题,对于正式制度而言,若缺乏良好的执行机制,更是犹如空中楼阁。怎样判断某种制度的执行机制是否有效呢?一般而言,可以考察其违约成本的大小。执行机制的有效运行将使得违反该制度的成本提高。将违反该制度的成本与收益进行比较后,会发现违约行为带来的收益小于成本,所以违约是不理性的行为。已有研究成果表明,人们会在此种情况下违约――选择违约带来的预期效用大于把相应的时间、资源投入到其他事物得到的效用。因此通过执行机制的设计使得行为人的违约成本大于违约收益,将会促进制度的有效执行。

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依靠于非正式约束以及正式约束。其中非正式约束包括意识形态、风俗习性、价值观念等,是人们在长期交往中逐渐形成的,而正式约束主要依靠国家强制力的强制执行。非正式约束与正式约束是不可分割的,它们是对立统一的,它们之间既作为对方的条件与基础,同时也存在着冲突和矛盾。正式执行机制有非正式执行机制进行拓展和补充,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正式执行机制的执行成本。同时,要使非正式执行机制得到充分发挥,必须依赖于正式执行机制的支持。

理论和现在市场经济实践均已表明,声誉机制是保证契约诚实执行和维护市场有效运行的关键机制,并且自我执行的声誉机制与法律等强制执行机制相比成本更低。当事人通过声誉进行自我约束所需的成本要远远大于政府通过法律来治理违规行为所需的成本。由此可以看出,维护市场的健康、有效,离不开声誉机制,声誉机制的构建及不断发展可以促使内部控制各项制度措施得以有效执行。

二、声誉机制的理论依据

在经济学领域中,自亚当・斯密以来,声誉机制的重要作用一直得到了学者的广泛认同。telser(1980)指出,契约的诚实执行离不开声誉这种重要机制的保证。合同的双方虽然清楚地知道对方是“理性人”,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但考虑到声誉以及未来的收益,即使交易中含有潜在的机会主义行为也会继续下去,因为双方均不愿因违约而影响自己的声誉,进而影响未来的潜在收益。Fama(1980)指出:声誉机制,是使得行为主体经过整体考虑后,为了维护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而倾向于放弃短期的利益这样一种行为机制――声誉具有“隐形激励”机制的特点。根据Fama(1980)的研究,Holmstrom(1982)的研究进一步表明声誉能够代替显性激励契约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约束以及激励其行为,Holmstrom关于声誉对经营者激励效应问题的成果对日后的研究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以科斯等学者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指出,社会对个人声誉的重视,能够激励“经济人”的行为。

Kreps、milgrom、Roberts和wilson(1982)创建了标准声誉理论以及KmRw模型,该模型中引入了非对称信息构建了相应的声誉模型。最终解释了有限重复博弈中的合作现象。他们研究指出,如果在信息充分对称的条件下,有限次的重复博弈最终参与者不会产生合作现象。因为这样的条件下,信息是充分对称的,参与者缺少激励因素来构建其自身好的声誉,即不需要考虑声誉的影响。而在非对称信息下,Kmpw模型表明,在有限的重复博弈中,参与者的最终目的是使得长期收益取得最大值,如果其中一方选择有害于另一方的行为,将使得自己的声誉受到损害,另一方在接下来难免会选择报复行为,使得双方的状况均恶化,所以从长期利益的角度出发,各方参与者都会限制自身的短期机会主义行为。这样将给其他参与者留下一个“好的看法”,最终在长期的合作中获得更好的收益。Fudenberg和Levine(1992)对标准声誉理论进行了补充和完善,他们的研究表明:声誉作为一种隐性激励可以起到替代显性合约的作用。声誉是对承诺的一种更高层次的保证,对于看重长期利益的参与者而言,声誉是一种隐性的激励使其在短期内按照承诺行动。Kandori(1992)的研究成果对该问题进行了进一步论述,对于处于同一领域的不同经济主体而言,若他们之间进行的是有限次数的交易,如果他们相互之间的交易中存在欺诈行为,且存在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将该行为予以传递给其他经济主体,他们可以对欺诈行为人进行惩罚,最终将激励参与者维护自身良好的声誉。Kandori研究成果的重要意义在于,他在学者们认为声誉可以通过“自我实施”机制来加以维持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声誉还可以通过“社会实施”机制来加以维持。

milgrom(1990)、Klein(1992)、Berger(1998)和Kennes与Schiff(2002)等认为声誉信息流动对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他们还指出了声誉信息的流动对市场运作的效率也能够起到提高的作用,并对声誉的传送机制进行了更深层次的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信息经济学基本发展成熟,随着信息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tadelis(1999,2002)、mailath与Samuelson(1998)等通过运用信息经济学中的道德风险模型和逆向选择模型等方法,进一步探讨了声誉的相关问题。在实践领域中,各国学者也广泛地探讨了声誉机制对上市公司所起到的监督作用,以及其对上市公司的影响。Karpoff和Lott(1993)的研究结论表明,如果一个公司存在财务舞弊事件,事件被揭露后,其股价将显著地下跌,这充分说明,声誉对投资者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同时声誉也能够对经营者的舞弊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

三、声誉机制的作用机理

(一)声誉的特征与功能

1.声誉的概念与功能。声誉机制对于降低信息不对称以及提供激励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维持交易关系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机制。对于声誉并没有统一的概念界定,它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纵观现有主要文献,经济学中所研究的声誉,主要是指经济行为主体履行承诺和契约能力的综合反映,是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人们对某一经济主体所形成的一种共同知识和信念。声誉机制是指拥有声誉的一方在交易中会在某种规则下限制自己的行动。这种规则在于经济主体的行为将会是符合公众对其在通常情况下将做出的行动的期望的行为,且这一规则在过去已被证实是可靠的。对于一个经济主体来说,若它在此之前具有良好的守约信誉,则在未来的缔约中就能以较低的费用签订契约,相反,现在的违约将增加未来签订契约的成本。

声誉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从微观个体而言,长期来看,拥有声誉将给其带来收益,从宏观角度而言,声誉对市场有效性的提高有着重要影响。具体而言,声誉的功能有以下4个方面:分别是规范与发展市场、约束交易者机会主义行为、信号传递和降低交易成本的功能。

2.声誉的特性。声誉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方面:第一,声誉具有社会性。一方面,声誉是随着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逐渐自然形成的;另一方面,如果仅存在一个行为主体并不能形成声誉,因为声誉是行为主体中的其中一方对另外一方的行为特征及属性的判断。第二,声誉具有积累性。经过公众认知的转变,才能形成声誉,而由于噪声以及心理惯性等因素的影响,公众认知的转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不断给予正向的强化,行为主体只有通过一个较长时期的努力才会形成良好的声誉。第三,声誉具有脆弱性。只有经过长期的努力才能形成声誉,而声誉本身却是脆弱的,它具有不稳定性,如果行为主体的声誉受到损害,其他人对其预期也会受到影响,这时,声誉这项资产价值会迅速降低。因此,企业声誉“得难失易”,损毁具有短期性。第四,声誉具有综合性。通过社会网络中的利益相关者对一个行为主体进行综合评价最终才能形成该主体的声誉,其声誉效应是社会网络中的利益相关者对其协同作用的结果。声誉形成后产生的作用也是综合性的,它能为行为主体的多项行为提供支持。

(二)声誉机制的作用机理

声誉机制主要通过失信惩罚和守信激励的方式实现其功能,即通过对遵守自身已有声誉要求的经济主体的奖励与对违背自身已有声誉要求的经济主体的惩罚来实现声誉的价值。但声誉机制产生作用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

1.必须有足够多的交易次数。在交易双方博弈过程中,交易者对声誉的重视程度会随着交易频率和交易次数的上升而加大。当人们很少交易时,欺骗、舞弊等失信行为就更有可能发生,因为此时欺骗和舞弊得到的收益比他们由此产生的成本要高。由于交易者之间的博弈是基于信息的博弈,所以实践中交易次数越多,则声誉机制的效率就越高。

2.必须实现快速和有效的信息传递。在交易双方博弈过程中,交易者对声誉的重视程度会随着信息传递的速度、传递的范围而变化,信息传递越快、范围越广,交易者就越重视声誉。信息对交易者行为起到非常关键的约束作用,当某个交易者存在不守信誉的行为,这种行为被其他交易者发现得越早,这个交易者失信于人的机会就越少,给他人造成的损害也越少。现代各类媒介的广泛存在大大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扩大了信息传播的范围,而且通过媒介的渲染能够对声誉起放大作用,从而强化声誉机制的作用效果。

3.博弈双方必须具有稳定的交易。交易者与交易对象重复交易的次数及时间直接影响声誉机制的作用效果。如果一个交易者长期连续与同一对象进行交往,则其对该对象的了解就越充分。只有在这一基础上,双方的交易才能够有效地降低协商和签约成本,声誉机制的效应才能得以充分显现。

4.必须有健全的惩罚机制。如果任何失信行为都能得到相应的惩罚,那么每个人都会非常珍惜个人声誉,声誉机制也就易于构建并实施,通过两个层面可以对失信行为进行惩罚:一是来自市场自发的惩罚,如果某个交易者存在违约或失信的行为,当他希望再次与人交易时,由于其之前的违约行为会使得其他交易者拒绝与违约人进行交易,Klein(1981)指出这种惩罚方式是建立在重复购买的基础之上;二是来自法律的强制惩罚,当交易者存在失信行为时,其会受到惩罚,法律会对其进行制裁。法律强制惩罚需要依赖于法律以及相关规章的完备性。只有当法律完备,人们才能拥有较低的诉讼成本且有法可依,这时人们更能够对违规行为进行诉讼,使得其得到相应的惩罚。尽管声誉机制是一种对制度自发的执行机制,但仍需要健全的法律制度对其实行加以保障。

四、内部控制执行中声誉机制的应用分析

在内部控制执行中,声誉机制主要是通过对内部控制执行主体的声誉激励与约束,以及向市场传递声誉信号等方式来发挥作用。

(一)声誉是克服企业机会主义行为的制约机制

企业作为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主体,其经营是持续性的,所以企业同投资者和监管部门的博弈行为是重复进行的,所以声誉机制能够起到抑制企业机会主义行为的作用。根据声誉博弈理论,参与者的目的均是为了追求长期收益取得最大值,如果在重复交易过程中,某个参与者有损害其他参与者的行为,这将导致另一方终止交易以及进行额外惩罚的行为,从而使失信者失去获得长期收益的可能。企业在内部控制执行过程中由于违约所遭受的惩罚主要包括来自政府监管部门的强制性惩罚和来自市场的自发性惩罚。前者是一种现期惩罚,而后者是一种未来惩罚,无论是何种惩罚,都会导致企业收益下降。因此,企业出于对自身长远利益的考虑,会更多关注并重视监管者和投资者的利益,这样一来会使得企业在与监管者和投资者的重复博弈过程中,格外重视自身声誉,这也是声誉机制能够有效约束企业机会主义行为的原因所在。

(二)声誉可以激励企业获取长期收益

声誉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是依赖于企业在过去的经营中通过不断树立的良好声誉而获取的。一方面在现实中,投资者也往往认为声誉好的企业会有效地执行内部控制的制度,从而对投资者利益会有更大程度的保障。因此投资者会更倾向于投资声誉良好的企业,这样一来企业能够得到相较于其他企业而言更高的利润率,以及稳固的市场份额,综上可知,企业的声誉越好,企业越看重经营其自身的声誉,越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收益回报。另一方面,声誉增加了竞争者进入市场的壁垒,使得竞争者更难以进入市场,对声誉好的企业起到了保护作用。基于这样的认识,声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企业获得垄断性利润,从而鼓励企业对声誉进行持续的投资,不仅使企业获得长期利益,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市场的运行效率。

(三)声誉是投资者甄别企业质量的“信号机制”

企业的声誉是具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向信息劣势方发送的信号,可以避免逆向选择问题,改善市场的运行状况。企业在进行内控制度执行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考虑到企业内部内控制度的执行效果以及企业对外披露的内控信息质量对企业自身声誉的影响。因为声誉会影响到企业的长期受益。若企业存在失信行为或者违法行为,会损害其声誉,并导致企业未来收入和利润的减少,因此,重视声誉的企业会减少其失信行为,从而获得的声誉评级提高。为了对资本市场中的企业质量进行甄别,投资者可以参照企业的声誉评级,对不同企业的质量加以区分。因此,声誉机制具有信号显示功能,对于解决市场弈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从崔志娟、刘源(2013)的分析中得到一定程度的验证,他们通过对2008-2010年间连续披露内部控制信息及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公司进行分析,得出内部控制好的公司更愿意通过信息披露向市场传递好的信号。

(四)声誉可以降低企业内部控制执行的成本

在内部控制的执行过程中,分为以法律法规的监督约束为特征的强制执行机制和依赖声誉约束的自我执行机制。强制执行机制又称为正式执行机制,它们运行将花费高昂的人力以及物力成本,用于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以及监督等。尽管其所需的成本非常高,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及效率。这主要是因为制约其有效执行的因素非常多,其有效执行既依赖于完备的正式制度,同时也依赖于恪尽职守的执行人员。由此可以看出声誉约束的优点,声誉约束是一种自我执行机制,依赖于行为主体的自律。行为主体遵守相关规则的原因是出于自身长期利益的考虑从而主动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执行的成本。

五、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执行中声誉机制的利用情况

声誉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执行中的利用情况难以被直接观察到,通常都是通过内部控制主体的一些行为特征表现出来。通常重视声誉作用的企业会很谨慎地保护自己在市场上的形象,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不会轻易违规,并向市场主动披露企业的相关信息。因此,关于声誉机制对于企业内部控制执行的作用可以间接地从企业是否有违法违规行为以及企业自愿性信息披露行为中得以反映,上市公司披露信息越频繁、质量越高则说明声誉机制的效率就越高。另外根据声誉理论,投资者出于对公司声誉的考虑,会投资声誉好的公司,而对于违规、声誉受损的公司则会退避三舍。然而从我国现有情况来看,事实并非如此。陈国进、林辉等(2005)的研究发现声誉机制在约束我国上市公司违法、违规行为方面的作用非常有限,他们认为这与我国上市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受到较多的行政干预有关,因为市场竞争是声誉机制发挥作用的制度性基础。李远勤(2008)以深交所的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高质量声誉并没有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水平起到预期的激励作用,低质量声誉的上市公司也没有动机提高信息披露水平,她认为我国尚未形成有效的声誉激励与约束机制。李朝霞、陈俊宇等(2008)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即使了上市公司的违法违规的公告,使上市公司的声誉受到了损失,但投资者投资于此种公司的行为也并没有受到影响,这种情况在股指连续上升时期体现的尤为明显。同时他们在研究中还发现,存在违法违规事件的上市公司,在该事件被公开披露后的一年内,其公司高管离职的比例较高。这说明当上市公司的声誉受到损害时,公司高管层具有更高的离职概率,该研究指出声誉机制能够通过约束公司经营者,使得其有压力去遵循法律规范,最终使得公司内部治理更加完善。张宗新(2007)通过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存在明显的重复违规现象,有这类情况的公司达到近50%的比例,说明我国的执法威慑效应不足,不利于企业形成重视自身声誉的环境。此外,博弈双方的稳定性是声誉机制得以发挥作用的另一个重要条件,即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只有投资者在较长一段时间投资于同一个公司,并对该公司的情况有较清楚的了解,声誉机制的约束作用才能显现出来。而在我国股市高换手率的情况下,声誉机制的作用受到很大程度的抑制。

六、结论及建议

综上所述,从企业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说明我国企业对声誉重视程度普遍不够,从外部环境来看也没有形成促使企业重视声誉的机制,因此,声誉机制在企业内部控制执行中所发挥的作用还是非常有限的。我国企业目前声誉机制未发挥有效作用的原因与我国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道德文化建设滞后、公司内部外部治理机制存在缺陷有直接关系。为此,我们应加强相关制度环境建设,尤其是加强社会文化与道德体系的建设,通过各种渠道、利用各种方式提升公民的文化水平和道德意识,培育重视诚信的社会风气。同时实行对不道德、不诚信行为的严厉司法惩罚,并加大社会监督的力度,通过广泛的宣传使失信者受到社会的谴责,同时对其他人达到教育和警示的目的。此外,应建立健全社会征信系统,将司法、银行、税务等机构的信息统一起来,将公民个人和企业都纳入统一的征信系统,形成广泛的监督和约束,以此来培育社会诚信机制,提升公民道德水平,促进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发展。Z

参考文献:

1.陈国进,林辉,王磊.公司治理、声誉机制和上市公司违法违规行为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2005,(6):35-40.

2.姜英兵.论会计准则的实施[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3.晓芳.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执行机制系统构建研究[J].未来与发展,2012,(9):87-90.

4.李朝霞,陈俊宇,吕峻.关于市场声誉监督效果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8,(9):90-93.

5.张宗新,朱伟骅.证券监管、执法效率与投资者保护――基于国际经验的一种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7,(11):3-8.

6.崔志娟,刘源.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报告的可靠性评价――基于2008-2013年沪市公司年报重述的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2013,(1):64-69.

7.柳新元.制度安排的实施机制与制度安排的绩效[J].经济评论,2002,(4):48-50.

8.董志强.制度及其演化的一般理论[J].管理世界,2008(5),151-165.

9.段文斌,陈国富等.组织、激励与制度――对非价格机制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10.付泳,郭龙,李珂.新制度经济学[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8.

11.科斯,诺斯,威廉姆森等.制度契约与组织[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12.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13.Famae.agencyproblemsandthetheoryofthefirm[J].the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80,(88):288-307.

交通综合执法参公的概率篇4

一、聊城市行政执法机构概况

聊城市本级有行政执法权的部门共34个,执法队伍60支,执法人员1517人,设多支执法队伍的部门有11个。各县(市区)执法主体共397个,执法队伍169支,执法人员共7481人。执法范围涵盖食药、质监、卫生、安监、文化、环境、国土、农业、水利、城管、卫计、交通等十几个执法领域。行政执法机构庞杂繁多,执法力量分散,执法水平参差不齐,在执法过程中容易出现职责交叉、边界不清,存在一个领域多头执法、一个层级交叉执法、一个部门重复执法现象,损害了执法机关的执法权威,影响了政府形象。

二、摸底先行,确定改革路线图

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印发后,聊城市委书记徐景颜就贯彻落实文件精神作出批示,并在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上提出了“要真正解决多头执法问题,减少行政对经济社会的干预,提高行政执法的效率,真正把权力和职责调整到位,确保改革顺利推进”的工作要求。成立了市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由市长宋军继任组长,组织、人社、法制、财政等22个部门为小组成员单位,强化改革统筹协调能力,并明确改革的推进路径、时间进度、责任分工。

开展调查摸底,摸清各级各部门执法队伍、执法机构情况,是科学决策、顺利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基础和前提。聊城市编办制作了调查摸底表格,对部门行政执法权限、行使主体、法律依据、主要内容、执法对象、执法方式、执法范围、处罚频次、上下级权限边界等40多项执法和机构编制事项进行调查摸底。全面摸清了各部门执法机构、权限情况,为执法机构整合奠定坚实基础。

确定从纵向和横向两个层面统筹推进改革。一是纵向推进重心下移。针对多层执法的问题,进一步厘清各级之间的权限边界和责任,推进执法重心下移。根据不同领域执法的性质、范围、专业技术要求以及执法权限等,确定以市为主或以区为主执法。同时充分发挥基层政府就近管理的优势,完善基层执法体系,实行县级综合执法机构派驻执法队伍,建立综合执法平台,由乡镇(街道)统筹辖区内派驻机构和基层执法力量,开展联合执法。二是横向实行整合优化。聊城市执法队伍同一层级执法主体较多,导致执法交叉重叠、各自为政、分散执法的矛盾比较突出。对执法力量分散、具有多支执法队伍的11个市直部门,积极探索整合执法队伍,实行综合执法,确保“一个部门一支队伍管执法”。同时推进跨部门、跨领域综合执法,实现“多个领域一支队伍管执法”。

三、选定试点,实现试点工作“开门红”

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印发后,聊城市选定阳谷县先行探索。阳谷县组织相关人员到滕州、高密等全省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学习考察,随即开展行政执法调查摸底,先行推动了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全省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部署后,又选择了设有多支执法队伍的市交通运输局作为试点单位。

按照部署要求,聊城市交通运输局和阳谷县制定了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工作方案,明确了工作要求和改革思路。聊城市编委对改革工作方案进行了批复,制定印发了《聊城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印发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聊城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阳谷县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的批复》,并报省编办备案。

千条万条不落实都是白条,千招万招不落实都是虚招。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最终要落实到执法队伍整合上。市、县直接面对基层一线,多头执法、重复执法的问题较为突出,整合任务更加繁重,需要结合实际统筹推进。聊城市此次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工作原则上要求机构规格不升、领导职数不增。在市级层面,重点做好部门内部执法资源整合,尤其是在农业、文化、住建等领域,进一步加大整合力度,确保一个部门只保留一支执法队伍。

交通综合执法参公的概率篇5

关键词:金融监管替代汇兑系统地下钱庄反洗钱

黑钱的流动给一个国家金融系统带来巨大的潜在不稳定性,它受到各国司法监管部门的密切关注。像反洗钱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atf)、亚太区打击清洗黑钱组织(apg)等国际反洗钱组织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开始认识到这个问题,美国“9•11”事件更把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了这些通过全球金融系统洗钱的非法活动上,替代汇兑系统(ars)已经成为公认的洗黑钱和资助恐怖主义活动的核心途径之一。

ars是由不同地方的金融子系统演变而来的,比如印度的“哈瓦拉”和中国早期的“飞钱”等。普遍认为,大多数流经ars的资金都来源于与商业相关的活动,其中大部分的产生是因为一些国家对外汇或进出口贸易的严格管制引起的。因为ars服务时间长,成本低且高度匿名性,所以,该系统很容易被洗钱者和犯罪分子利用。

替代汇兑系统概述

(一)替代汇兑系统工作原理

全球ars网络之间通过不同经营者连接起来。www.133229.Com通常一家经营者在不同国家拥有不止一家相应的ars机构,他们之间常常关系紧密,并且相互信任。当接受一笔业务时,根本不需要马上划拨资金,而只需要发送一份传真即可(见图1)。月末时,如果双方互相抵消以后还有余额,这时再进行划拨资金、轧平头寸。

有时,需要办理汇款业务的也有合法生意人。由于政治原因,大陆和中国台湾之间没有直接的银行业务往来,而公司之间却不能向ars一样到月末时才进行汇总核算。因此,如果一家中国香港公司“hk”要向中国台湾的“ga”公司购买货物,而这家“ga”公司与中国台湾的ars“ha”有业务往来,那么“ga”可能会要求“hk”公司把货款直接支付给大陆的ars“hb”。为了支付货款,“hk”公司同样需要通过中国香港的ars向内地汇款。因为中国香港和内地之间可以通过边境直接把资金携带过去,所以买卖双方在账面上都没有交易,即使审计也查不出来。

(二)ars的特点

替代汇兑系统在各个地方的飞速发展,大家公认的原因是由于移民引起的。替代汇兑系统为一些移民提供大部分金融服务。移民的合法地位更是决定汇兑方式的关键因素之一。在许多国家,移民通常无法获得与拥有土地或者拥有获得信用、贷款或汇款的同等渠道。

与传统银行相比,ars更加安全和便宜,它有时被当作规避严格外汇政策的方式之一。在危地马拉(拉丁美洲),处于社会最底层的贫穷家庭的总收入中50%-60%都是通过汇款形式获得的。在喀拉拉邦(印度西南部)的海湾太太(在海湾国家工作的男人留下的女人)、在日本的菲律宾艺人、在香港的印度尼西亚人雇员都通过汇款的方式提高了他们家庭生活档次。ars还为客户提供匿名账户,这也是使用替代汇兑系统的人的动机之一,既包括合法商业活动,也包括犯罪活动,这使得执法部门侦察洗钱活动变得更加复杂。

(三)ars在香港的发展状况

香港ars的发展与移民也有或多或少的联系。上个世纪50年代,许多人从中国大陆迁移到香港,这些人对西方银行系统不信任,他们相信票号和钱庄,票号和钱庄在中国已经存在了好几个世纪,是一个类似“哈瓦拉”的系统。票号和钱庄提供汇款、存款和信用贷款等服务,从而形成了现在地下钱庄的雏形。其中部分钱庄后来成功合并为现代银行系统,例如香港永隆银行的前身就是一家票号,而现在它已经是香港一家中等规模的银行。

后来,许多从世界各地到香港经商的人带来了很多种替代汇兑模式。开始的时候,ars仅仅是为一小部分人提供汇款和小额存贷款服务。但是,ars的方便快捷很快受到了犯罪分子的青睐。

在香港,ars涉及范围非常广,从公开设立汇兑中介公司到在家中工作仅仅拥有一台传真机和银行支票的家庭主妇,许多经营者把提供汇兑服务作为他们主业之外的兼职,也有的只是为了留住他们的客户,比如航运、珠宝押运等等。因为交易中某些交割方式的需要,比如以出口货物方式的结算差额,有些公司以贸易公司、旅游甚至投资公司的名义暗中为汇兑交易提供便利,通过这种方式转移的资金数量是最难估计的。

(四)ars对全球金融和商业环境的影响

首先,金融管制松懈和货币流通限制较少的国家往往会吸引非法资金的聚集,这些经济区域的生产力和增长率通常都很低。理论上来说,投资的流向应该是经济高增长的地区,但是,“秘密货币”却反常的流向低收益率的地区。结果就是,它扭曲了国家资源的配置和全球资金的流向,世界经济增长也会受到负面影响。

其次,从国家角度来看,通常情况下资本应该投资到合法的商业中,这样才能促进gdp的增长。当资金被转移到国外参与金融恐怖主义活动、毒品交易和其他非法活动时,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将降低。同样,当很多本国资金通过ars转移至国外时,政府却一无所知,从而也没法及时调整货币政策以调控利率和国际收支平衡;实际利用外资和国际收支平衡可能被打破,最终导致国家货币政策失灵。

第三,非法资金的输入也会带来非法的活动,比如行贿受贿、走私和洗钱。犯罪分子通常会向政府官员(比如海关和税务官员)或金融机构从业人员(比如银行经理)行贿以寻求洗钱的方便。照此下去,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牵涉进去,当这些犯罪行为足以影响政府官员决策、影响他们制定金融政策时,政府部门的可信度和安全性将遭到怀疑。

ars监督博弈模型分析

香港管理ars的法律《有组织及严重罪行条例》于2000年6月颁布,自此香港共有1167家ars申请登记注册,到2005年底,总共有1009家登记在册。在这期间,有158家取消了申请或者与监管当局失去了联系。这些没有登记注册的ars不仅逃避金融当局监管,还经常违反金融管理当局有关外汇管理规定,进行一些非法的金融汇兑活动。本文采用博弈论监管博弈模型对ars的监督和管理进行分析。

(一)模型前提假设

ars执法管理部门有两个纯战略:监督、不监督;ars经营者也有两个纯战略:登记和不登记(见表1)。在这个支付矩阵中,本文假定:执法部门的支付取决于自己的战略和ars经营者的战略,ars经营者的支付也一样;只要执法部门实施有效监督,就一定能够发现ars经营者的不正当经营活动,且将对其加以处罚p;ars选择登记或者不登记不仅是出于考虑遵循监管付出的成本,还包括不登记就可以进行一些不正当经营,获取收益i,而在登记情况下必须恪守法规,不能获得这部分不正当收入。

(二)模型分析

在表1中,i表示ars违法经营获得的不正当收益,d为ars经营者遵循监管必须付出的登记成本,c表示执法部门监管成本,执法部门发现不正当经营罚款p。

现在我们来考察这个博弈是否存在混合战略纳什均衡。用p1表示执法部门监督的概率,用p2表示ars经营者不登记的概率,则执法部门以1-p1概率不监督,ars经营者以1-p2的概率选择登记,即执法部门选择混合战略为(p1,1-p1),ars经营者选择混合战略为(p2,1-p2)。

给定ars经营者选择混合战略(p2,1-p2),执法部门选择纯战略监督(p1=1)的期望收益为:p2(p-c)+(1-p2)(-c);执法部门选择纯战略不监督(p1=0)的期望收益为0。如果一个混合战略(p1≠0,1)是执法部门的最优选择,那一定意味着执法部门选择监督与不监督之间是无差异的,即p2(p-c)+(1-p2)(-c)=0。

由此得到。同样可以找出ars经营者的均衡混合战略,需要求解执法部门的最优化问题。

给定执法部门选择混合战略(p1,1-p1),ars经营者选择纯战略不登记(p2=1)的期望收益为:(1-p1)i+p1(i-p);ars经营者选择纯战略登记(p2=0)的期望收益为:-d;同理可得,(1-p1)i+p1(i-p)=-d

由此得到。

因此,混合战略纳什均衡是:,。也就是说执法部门将以的概率实施监管,ars经营者将以的概率选择不登记。

这一均衡的另一解释是:如果ars经营者选择不登记的概率大于,执法部门的最优选择是监管;反之则不监管。如果执法部门实施监管的概率大于,ars经营者的最优选择为登记;反之,则是不登记。由此得出执法部门实施有效监督的概率应为:。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监管部门决定是否进行监督的因素有:ars经营者不正当收益越多,监管部门监督的可能性就越大;被监督的ars经营者的登记成本越高,监管部门监督的可能性就越大;惩罚力度越大,监管部门越不需要对ars经营者进行监督。ars经营者决定是否登记的因素有:监督成本越高,ars经营者愈加抱有侥幸心理而不去登记;惩罚力度增加,经营者就更倾向于选择登记。

结论

综上所述,香港只是要求ars经营者必须到政府监管部门登记注册,而没有对其汇兑业务进行限制。由于ars业务对所有希望加入这个行业的个人和公司都是开放的,如果强行限制所有的汇兑服务和货币兑换,只允许银行来办理这些业务,这些严厉措施的执法成本很高,而且也不利于香港自由经济贸易区的建设。比较实际的方法是取消政府负责对汇兑中介的登记,把负责监管的主体往下释放,法律监管部门只需要负责好宣传教育和侦察监控就行了。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国际组织和政府部门查明过ars的具体规模、ars在汇兑行业的市场份额和ars在多大程度上参与了恐怖主义金融及洗钱活动,其中的原因是还有一些ars经营者还没有登记注册和接受管理。即使有了管理系统,该系统也不能确保他们就严格遵守法律和管理。为了弥补管理系统的这些缺陷,应该加强合法的自律组织建设,使ars交易详情和方式透明化,这样可以使执法部门侦察非法资金更加容易,政府部门也更容易制定管理次级金融系统的政策,使ars对社会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张宏伟.试论我国地下钱庄成因及对策.公安研究,2004

交通综合执法参公的概率篇6

   关键词:法治;法治理念;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依法治国

1 法治及其理念的价值诠释1.1 法治的概念法治理念,是关于法治的原理、精神及法治化的操作技术,它构成了一个国家或一个时代的法治理论的基本框架。因此,理解法治的概念是对法治理念的把握和解释。法治概念是在历史上产生的,在不同的国家和时代,它具有不同的具体内容。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开始关于法律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的争论。著名的“儒法之争”,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治理国家主要是靠法律,即“圣人之治(即人治)”还是主要靠个别贤明的君主,即“圣法之治(即法治)”。在西方,第一个主张依法治国者,可以说是思想家亚里士多德。他在著名的《政治学》一书中,认为“法治应该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在目前我国学术界对于“法治”的理解和认识异常活跃,纷纷提出了对法治精义的看法和解释。有学者通过认同西方社会亚里士多德以来对法治的几乎超越历史和时代的基本解释,认为法治的基本精义在于法的至上地位和法的善德质素,后者决定着前者,更具有根本意义。法的至上地位意味着不仅只有手段的功用,而且有目的和价值意义;法的善德质素要求法治不只在实施层而,更在立法层面。同时,法治作为价值理想,与自由、平等、正义、秩序、效率、民主等多元价值具有亲合关系。有学者从价值理念的角度出发,认为法治除了“治国方略”之外,是一种理性的办事原则,是一种理性的法制模式,是一种理性的法律精神,是一种理性的社会秩序。1.2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体现社会主义法治内在要求的一系列观念、信念、理想和价值的集合体,是指导和调整社会主义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方针和原则。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须从中国社会主义国体和政体出发,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发展的时代要求,以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为指导,深刻地认识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要求、精神实质和基本规律,系统地反映符合中国国情和人类法治文明发展方向的核心观念、基本信念和价值取向。

2 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与法治2.1 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是法治的具体实践从中国法治化进程的实践来看,中国法治化进程是由国家启动的,基本上是以政府推进为主的政府推进和社会演进结合型。从根本意义上,反映了市民社会与国家二元化的必然要求。“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的理论深入和展开需要国家和社会的回应,需要在实践中具体地操作中国法治化道路选择,需要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则是法治理念在城市管理中的具体实践。城市管理是依法治市、依法行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人民政府的重要职能和永恒课题。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根源于市场化改革的推动、行政机构精简和行政处罚的执法法治化要求,以解决在城市管理领域中比较混乱的行政处罚行为,《行政处罚法》将综合执法中的集中处罚纳入了法治化的轨道。城市管理的法治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国家法治水平的体现,是法治社会成熟与否的标准。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地方行政区域的具体实施,它使法治理念得以启动和深入,使法逐步由纸上的条文融入了公民的生活中,从而为法治国家最基本的“制度与人”良性互动关系的形成奠定了现实基础。2.2 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是法治的具体化,与法治政府具有密切关系城市管理领域综合执法作为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以及改革方向之一提出后,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200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就继续做好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试点工作再次发出了专门通知,要求各省政府从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高度,充分认识实行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制度的重要意义,认真研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行政执法体制。综合执法作为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新模式,其与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首先,城管综合执法与责任型政府关系密切,责任行政要求行政系统行使职权时权责对等,行政执法权高效有序地运作,这是因为,“良好的法律秩序是法律规范实施的结果,也是检验是否厉行法治的一个重要标志。”城管综合执法将以往分散行使的行政执法权相对集中,明确执法主体及其权限和责任,为“政府权力再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次,城管综合执法也体现了治理型政府的要求。治理型政府以“最好服务、最高效率”为目标,城管综合执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行政处罚领域的三乱现象,使无序变为有序,保证行政管理体制的统一和稳定,有力地推动法治政府的建设。同样,依法行政也对综合执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执法人员在执法时必须要做到秉公执法、文明执法,杜绝粗暴执法,从而为政府树立良好的行政执法形象。

3 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现状及展望在中国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如何具体实现法治的方略,体现法治的价值和要求是对我国法制改革与发展的一个巨大的挑战。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开展和深入,作为依法治国在地方行政区域内的法治实践,为中国法治化的实现提供了一条符合实际的道路。3.1 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现状(1)立法不足,法律滞后。行政执法,顾名思义就是行政机关贯彻执行法律的活动。行政执法离不开法律适用,当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活动中将抽象的法律规定具体运用于人、行为和事实并对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义务作出判断和决定时,就属于法律适用。城管综合执法作为行政执法的一种模式,在其执法的过程中也必然涉及法律适用。不同的行政执法模式各有其执法依据,就目前各地城管综合执法的法律现行的立法并不能完全适应城管综合执法的实际,在诸多方面存在不足:①中央立法过于原则,欠缺可操作性;②地方立法位阶较低,权威性不足;③执法依据分散,处于“借法执法”的尴尬局面;④部分执法依据存在着相互冲突的现象。(2)管理部门行政执法职能交叉、职责不清。综合执法机关的行政处罚权来自于行政职能机关的转让,各行政职能机关都交出一部分行政处罚权给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实施机关,由其独立行使,变多家执法为一家执法。然而,这种转让并不是传统理论中的依法转让,其理论基础和法律依据还不完善,在实践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①行政管理权与综合执法权完全割裂,管理与处罚难以衔接。“有关行政职能部门与综合执法机关之间的职责冲突,从某种程度上说对执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比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之前的职责交叉问题还要大。”②综合执法部门与原职能机关执法职能转移不完整,执法界面不清晰。根据行政法的理论,一个完整的行政处罚权是不能被分割的,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在部分职责职权的划定上,却分割了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行政处罚权。(3)执法主体定位不准,执法手段不足。现在执法队伍的执法主体资格是根据《行政处罚法》第16条的规定,在国务院法制办批复后,通过各级政府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予以确定的,由于相对集中的行政处罚权原来是由其他的法律或法规明确授予其他行政主管部门,因此,在行政处罚权执法主体资格转移过程中就存在着法律间的冲突。特别是试点工作实施以后,一些新颁布或修改的法律法规对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范围内的行政处罚权仍明确规定授予其他行政主管部门,这也给综合执法队伍的执法主体资格带来了问题。在管理上依然采取运动式的监管模式,而且执法手段较为单一,整治效果不明显。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在行使行政处罚权的实践中,还面临一个相同的难题: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以后没有行使行政强制权的权力,城市管理难以有效的进行。3.2 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完善途径法治是一个目标,是一个庞大的、理想而又可以实现的目标,而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是漫长的、艰苦的,这个过程由一系列活动所组成,是旨在实现法治的一系列具体活动的总和。充分认识到我国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现状及实现理想法治目标的必然性,更加紧迫地推进法治的进程,要着重从以下方面做起:(1)改革管理体制。“从法治的发展角度着眼,如果一种制度设计是值得并具有一定可行性的,我们就必须为它的建构迈出第一步,哪怕会遭遇种种阻力,甚至阻力过大而使得这一步走歪了。毕竟,任何制度文明的发展都是在学习、矫正、积累的过程中完成的。”一个城市的管理工作,特点是城管行政执法体制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城市管理工作的成效问题。因此,研究确立科学合理的城管行政执法新体制,对于提高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效率至关重要。通过职能、权力、机构、人员的转变与调整,以及罚缴分离、收支两条线、统一执法程序和文书等配套制度的建设,使权力彻底与利益脱钩、真正与责任挂钩,从而最终建立一整套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行政管理体制。(2)制定法律规范。任何一项制度都离不开法律的规范,尤其是对于以行政权重构为核心的城管综合执法制度而言,更需要立法权的全面规范。关于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地方性法规可作全面立法的立法选择,“所谓全面立法就是指在一部或若干部法律、法规中对行政综合执法与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作出系统规定,并将有关的主体、内容、程序等全部列举出来。”法规具体可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①主体地位问题;②人员设置问题;③执法手段问题;④执法职能及范围划分问题;⑤执法程序问题。(3)重塑执法理念。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要按照建设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的要求,切实改变“重处罚轻服务”的现象,实现由管理向服务的转变,树立权利本位、以人为本的执法理念,在执法方式上做到多样化、人性化、社会化,做到执法公开、公平、公正、公信,保障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加强内部监督制度建设,做到权力与利益脱钩、与责任挂钩,全面提高队伍和人员的素质,从而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行政管理体制的确立与完善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程燎原著.从法制到法治[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2]孙莉.依法治国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3]孙笑侠.法的现象与观念[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交通综合执法参公的概率篇7

摘要:厦门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集团公司”)成立于2011年11月,公司成立初期确定的发展战略对初创期集团公司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对集团公司在成立初期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取得的主要成果及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应关注的要点等方面作了深入分析,最后提出了本文的结论。

关键词:初创期;发展战略;全面预算管理;集团公司

一、引言

企业发展战略是企业在对现实状况和未来趋势进行综合分析和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制定并实施的中长期发展目标与战略规划。全面预算是在企业战略目标的指引下,在对未来环境预测的基础上,以货币或其他计量形式反映企业预算期内生产经营、投资决策、资产运作等活动的具体计划安排,是由业务预算、资本预算、筹资预算、财务预算等一系列预算组成的相互衔接和勾稽的综合预算体系。厦门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初期确定的发展战略对集团公司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对集团公司在成立初期强化全面预算管理体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应关注的主要方面作了深入分析,最后提出了本文的结论。

二、集团公司推行全面预算管理面临的主要困难

1.集团公司成立初期的固有限制

由于集团公司处于初创期,各项制度和组织框架还不完善,需积极推进企业内部规范化管理进程,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措施,以满足公司经营业务发展的需要。其中,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是集团强化内部控制,防范风险,贯彻、监控集团公司战略目标和经营目标实施的重要举措。但是和其他处于初创期的企业一样,集团公司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推行也面临着公司成立初期的人力、物力、组织不健全等方面所导致的固有限制。

2.全面预算管理执行力度弱

随着公司资产规模的不断增长,建设项目的不断增加,造成了公司资本链条长、管理层级多、管理跨度大等问题,再加上各建设项目存在一定的差异,这都给建设初期的预算管理工作提出了新挑战,加大了全面预算管理推行的难度,特别是有些项目的负责人存在着“重建设、轻预算”的思想,对预算管理工作存在着一定的抵触情绪,也使得全面预算工作的难度增加。

3.缺乏全面预算管理的专业人才

轨道建设项目涉及领域广泛,项目类型繁多,投资数额巨大,这就使得城轨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也就对城轨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轨企业不仅需要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专业人员,也需要各种技术和管理人才,这些人才是集团公司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实际参与者、执行者。他们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都影响着全面预算管理的成功与否。然而公司目前缺乏高素质专业人员,员工整体素质较低,全面预算管理的参与意识也不强,这些都给全面预算的推行增加了难度。

三、集团公司推行全面预算管理采取的具体措施

1.重视相关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工作

在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之初,集团公司的领导就十分重视相关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工作,在不断建立健全这些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力争在推行过程中不断修订和完善这些规章制度。针对集团公司尚处于初创期,各项规章制度还不太完善的现状,集团公司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跨职能团队合作,陆续建立健全了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

2.完善全面预算组织框架

根据《厦门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全面预算管理办法》,集团公司将全面预算的决策机构设定为“预算管理委员会”,由董事长担任主任,委员包括其他高管人员、主要职能部门(财务部、办公室、总工办、综合开发部)等;设立预算办公室负责全面预算管理的具体工作,根据集团组织框架现况,将预算办公室设在集团财务部,工作人员由财务部人员以及各职能部门指定预算专员参加;集团公司各职能部门为全面预算责任单位。

3.强化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为了推行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集团公司财务、人事、工程等相关部门的人员,从基础工作抓起,强化信息系统建设的各项基础工作:(1)努力做好系统实施前和各项准备工作,比如,系统测试、实施方案讨论与修改;制订全面预算实施方案,主要包括预算编制说明、预算编制步骤、编报时间要求、编制责任单位等内容;做好宣传培训工作,组织相关预算人员对全面预算信息系统进行上线培训,并宣传预算管理系列知识;(2)设计预算基础表格。针对集团的业务特点并有针对性地对预算编制涉及的相关表格进行了个性化设计,在预算表格设计上既体现统一性,又体现了差异性;(3)规划与设计全面预算管理的信息系统。集团公司经过多方比较与权衡,最终选用金蝶eaS预算管理系统,并制订预算管理业务蓝图,蓝图主要内容包括:预算管理目标、预算编制组织、预算管理报表、预算编制方法、预算管理模式、预算业务流程、预算分析等。建立起一套组织严密、流程顺畅、制度完善、权责明确、管理目标清晰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4)预算系统的运行。通过预算过程与业务过程的集成,将业务计划、计划审核、计划执行与控制、计划调整、经营绩效考核等过程通过信息集成与预算编制、预算审核、预算执行与控制、预算调整、预算分析与考核连接,对业务进行优化,实现业务过程和预算过程的资源共享和应用协作。

四、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主要成果

在城轨企业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不仅有利于落实集团公司发展战略,而且大大促进了城轨企业的投资、融资、开发建设、运营、维护和经营管理等各项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

主要成果一:细化并落实了集团公司的发展战略

集团公司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细化并落实了集团公司的发展战略,有效地推动了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集团公司根据国家发改委2012年5月11日印发的《厦门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制订了集团发展战略规划,为了能落实集团公司发展战略,公司领导与各预算执行部门一致认为应将发展战略细化并制定具体的落实措施。全面预算管理的推行有利于完善财务管理体系,加强资金、成本等的管理控制;细化工作安排,使财务各项工作及时、有序、自动进行并保质保量完成。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大大促进了集团公司战略规划的实施,优化了资源配置,大大节约了费用。

主要成果二:强化了集团公司的资金管理

集团公司通过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来强化资金管理。公司承担着轨道交通设施的投资、开发建设与运营,轨道建设项目项目投资数额巨大,项目类型繁多,资金投入量大,仅1号线一期工程造价就达231亿元,资金一旦投入后,在较短时期内很难对投入资金的金额与使用方向进行调整。另外,轨道交通项目建设工期长,一般要5年,涉及环节多,各种利益关系错综复杂。所以对资金进行财务管理,有效控制地铁建设资金,显得尤为重要。集团公司在创立初期,正是凭借着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有效地加强了资金控制,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实现了对资金的集中管理。资金管理上,既保证了工程建设的资金需求,又控制了资金成本。

主要成果三:形成了建设资金的立体式监管模式

集团公司正通过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实现了对建设资金使用的过程控制,逐步形成政府职能部门对城轨企业的资金监管、城轨企业和银行对承包商的资金监管、城轨企业内部资金管理的立体式资金监管模式:(1)加强政府审计部门对轨道交通建设项目的跟踪审计,实行过程控制;(2)加强财政和国资委对工程资金使用的监管作用,发挥财政审核中心的审核职能;(3)建立第三方资金监管机制,由发包方、承包方和银行三方签订资金监管协议,充分发挥金融机构在资金管理上的专业优势和技术优势;(4)加强企业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管理,包括对下属公司的资金管理。要在资金的预算管理、计划管理的基础上,建立资金内控体系和财务工作定期检查制度,防范财务风险。

主要成果四:建立了强有效的投融资体制

建设初期,尤其是1号线的建设,面临的投融资工作压力极大: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各项政策支持,尽快落实沿线土地出让、物业开发等政策,做好土地综合开发和利用;另一方面要协调项目资本金的到位,保证资本金按工程进度与银团贷款资金同比例到位。只有通过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来形成强有效的投融资体制,才能保证轨道交通的投融资、建设、运营几项工作的协调一致,相互促进。推行全面预算管理不仅保证了既定建设目标的完成,也有利于在项目建设期内集中力量,完成大规模、高强度的投资、建设、运营任务,适应了城轨企业的业务特点并有效地降低了建设与运营成本。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建立健全促进了城轨企业内外部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的形成,使轨道交通建设的投融资体制和运营模式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的局面,既保证了建设所需要的巨额资金,又提高了地铁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

主要成果五:完善了轨道建设项目的全过程管理

集团公司通过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建设,运用预算控制手段,融入轨道建设项目的过程管理,严格遵守建设程序,把握工程立项、工程招标、工程造价、工程建设、工程验收等各个环节的关键控制点,实现了地铁建设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包括项目决策、设计准备、设计、施工、动用前准备、质量保修六个阶段。必须严格按照建设程序执行,只有在完成上一环节工作后方可转入下一环节,循序渐进,扎实推进,才能真正控制工程建设风险。即保证工程建设质量,加快建设进度,节省投资,又保证安全,以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主要成果六: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强化工作计划管理

为了保障集团公司发展战略能按进度及时实施,集团公司在制定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计划时就对好各项工作的计划都作了安排,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具体如下:《经营计划管理制度》、《地铁工程建设资金计划管理办法》、《财政投融资项目资金申拨管理办法》、《采购管理办法》、《部门绩效考核管理制度》、《内部审计制度》、《经营授权管理办法》等等。目前,集团公司管理制度体系分为公司法人治理制度、党工团、纪检制度、企业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经营管理制度、行政后勤管理制度、技术管理规定、综合开发管理制度、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工程管理制度、运营筹备管理制度、过程控制标准化制度、安全文明标准示范图册等15大类。制度体系的制定,基础管理制度的出台,保证了公司起步期间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也为公司提升管理水平奠定了基础。

五、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过程中应关注的要点

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战略目标管理的重要手段,是围绕企业全面预算而展开的一系列管理活动。从目前预算执行的总体效果来看,全面预算对集团整体发展战略的实施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但是在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过程中也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要正确处理好发展战略与全面预算的关系

全面预算管理是以企业发展战略为指引的,是落实企业发展战略的一种有效手段。发展战略是为了企业的生存和长期利益,全面预算是为了实现某一时期的经营活动目标。发展战略决定全面预算,全面预算又支持和修正发展战略。通过全面预算管理,使预算的执行与企业发展战略的实现成为同一过程,预算管理过程其实就是围绕企业战略的制定、实施、控制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全过程。所以,预算管理要以企业战略为导向,同样,企业战略的有效实施也离不开预算管理。

2.要充分调动全体员工参与全面预算管理的积极性

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一项全员参与、全面覆盖和全程跟踪、控制的系统工程,涉及到集团公司内各级责任部门和个人,只有得到全体员工的认可和支持才能取得实效。因此,预算的编制、执行、控制,乃至考评体系的建立与执行等,均需要他们的参与。为此,集团公司注重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动员企业全体员工主动参与预算的编制和控制,使得企业全体员工都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全面预算管理中来,保证预算管理目标的全面达成。同时,将全面预算管理与公司“勇于承担、永无止境”的企业精神相结合,增强员工主人翁责任感和事业心,培养开拓进取,勇于奉献的精神。通过企业文化引领全面预算管理,大大激发员工参与预算管理的积极性,促进了全面预算管理水平的提升。

3.要善于抓住全面预算管理的核心点

城轨企业建设期的全面预算管理有两大核心点,一是以现金流量为核心,二是以概预算为核心。所以,要围绕以现金流量为核心和以概预算为核心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1)建立以现金流量为核心的全面预算管理。地铁建设项目资金需求巨大,适合采用以现金流量为核心的全面预算管理模式,根据地铁建设项目的现金支出预算合理安排资金的筹集和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减少资金占用,达到节约成本目的。财务部门根据各个责任部门编制的年度、季度、月度资金支出预算,汇总审核资金支出预算,并将经批准的预算下发给各责任部门执行,同时,根据资金支出预算统筹安排,适时筹集资金,最大限度的减少资金占用。在现金预算执行过程中,预算内支出的,按有关审批流程办理;对于预算外支出或超出现金预算范围的,需由经办人员详细说明原因,按照预算外审批程序,报预算管理委员会批准后方可办理执行。

(2)建立以概预算投资为核心的全面预算管理。为了严格地铁工程的投资管理,及时掌握地铁工程概算投资的支出完成情况,需要对工程建设的概算执行按年度计划与预算进行控制,通过各个责任部门对年度计划与预算的有效控制,对项目的实施状态进行周密、全面的监控,及时纠偏,并重点核查工程量变更鉴证,把投资的发生控制在批准的概算总额之内,保证项目投资管理目标的实现。

六、结论

自集团公司成立以来,通过全面预算管理系统的建设,有力地推动了集团公司各项建设项目与工作的开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实践证明: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将更有效落实集团公司轨道交通项目的开发建设等各项工作计划的完成,为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的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兰香.国有企业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内部审计,2013(1):82-84.

[2]辛歆.基于信息化平台的公司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建设研究[J].商业时代,2013(2):96-97.

交通综合执法参公的概率篇8

【关键词】融合通信指挥信息网络一体化

一、国内外发展概况

边防部队是世界各国维护国家和海洋权益的重要组成力量,是依法开展海上维权和综合执法的专业队伍,主要使命是海上维权和综合执法,维护本国海洋秩序和海洋权益。边防部队的信息化建设直接影响到海上执法维权效率和反应速度,世界各国都在大力构建符合本国国情的海警一体化指挥信息网络[1-2]。

1.1国外边海防部队信息化发展概况

美国海上警卫队是美国执行多任务的海上武装执法力量,是唯一具有行政执法权以及和平时期归政府领导的部队。美国海岸警卫队高度重视信息能力建设,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启动“深水”项目建设,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其信息系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美国海上警卫队的发展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构建了以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监视、侦察系统为核心,综合集成各类水面舰船、飞机、保障系统的信息化体系。采用了统一的技术体制,注重系统性、兼容性、技术领先型,确保了全领域的互联、互通、互操作;

重视网络中心能力建设。以信息网络为中心,大力加强各类舰船、飞机的任务电子系统(集成化的探测、通信、导航、指挥系统)建设,将各类舰船和飞机建成海域网络中的综合信息节点,注重各类装备、人员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交换和综合管理,大幅提升了海岸警卫队指挥效能和执勤效率,显著增强了内外部之间的有效协作;

选择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作为总体承包商,统一为海岸警卫队提供信息化建设的论证、规划、设计、建设、集成以及运维服务,保证了系统建设质量和有效使用;

构建独立完整通信网络。注重构建相对独立、自主管理的海岸警卫队通信系统,能够覆盖中频到UHF、2mHz到800mHz等各个频段,提供语音、数据、图像与视频等通信承载业务,实现与美国海军、空军通信系统之间的有效协作。

此外,日本海上保安厅信息系统建设主要借鉴美国海上警卫队系统建设经验,注重构建包括卫星、短波、超短波、有线等多种通信方式在内的一体化指挥信息网络体系,可实时显示作战态势、情报交换、水文气象等信息,并将各级指挥所有机连接起来。同时,大力加强各类舰船、飞机的任务电子系统建设,尤其是加强了集成化的探测、通信、导航、指控系统建设,并注重借助美军和日军的天基、空基信息系统支持,大幅提升了任务海域的精确、可持续的态势感知能力。

1.2国内信息化发展概况

我国边防部队信息化建设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全国各边防支队级以上单位构建了功能不一的指挥中心,初步具备通信指挥、协调调度、日常办公、值班管理等功能。同时,各单位建设了初级的指挥系统,形成了初步的指挥调度能力。边防部队职能部门沿用公安网拓扑结构,建有专网、专线,初步具备了可视化指挥能力。在海上舰船通信方面,岸海远程通信以短波为主,近海和编队内部以超短波通信为主,少量辅以卫星通信能力。随着我国海上执法舰艇的不断列装和海上执法队伍规模的扩大,我国海警信息化建设中出现了以下问题:

?各通信系统无法互通,指挥手段体制不一

边防部队各单位指挥中心无法互联互通,舰船信息化装备仍然以单机单控为主,综合情报研判、资源管控调度、可视化指挥能力较弱,一体化指挥系统尚未建立。军警民协同通信机制欠缺,军队、公安、海事与边防部队尚未建立深层次、成体系的协同通信机制,无法实现协同通信和资源共享。

?通信基础设施薄弱,通信能力弱

短波通信盲区较多,抗干扰能力差,通联效率低。超短波通信网覆盖面较小,互相之间不能通联。卫星通信带宽、信道不能满足执行重大任务的需求,各单位卫星通信网络设备、传输模式、视频压缩方式均不相同,各成体系。卫星信号覆盖范围不足。此外,空中平台缺乏可靠实时传输设备,飞机与舰船、飞机与陆地之间无法进行有效实时通信。

因此,构建我国海上一体化指挥信息网络,实现有线无线一体化、岸海一体化、业务交换传输一体化和网络管控一体化对提高我国海上维权和综合执法能力是至关重要的[3-5]。

二、基于融合通信的海上一体化指挥信息网络

2.1建设目标

基于融合通信的海上一体化指挥信息网络的建设目标是,通过综合运用各种有、无线通信手段,将边防部队各级指挥机构和业务部门、探测感知和情报侦察单元、海上执法舰船(飞机)接入到边防通信网络;依托融合的通信网络,实现从指挥中心到单舰单兵全程全时的指挥通信。

2.2体系架构

边防部队指挥信息网络顶层设计图如图1所示,由下往上分为传送、承载、控制、服务和应用等五个层面,运维管理系统和安全保密系统为竖面,建立一体化的边防部队通信网络,实现实时情报共享和扁平化指挥。

传送层:实现物理传送功能,通过综合运用有线、短波、超短波、集群、卫星等通信手段,实现信息的传输;承载层:实现用户、用户网络与综合业务支撑系统之间的信令/协议网关、媒体网关、媒体资源等管理,并实现各同构/异构子网的连接、各子网业务的汇聚;控制层:实现业务会话控制、用户控制、路由控制和状态控制与管理等功能;服务层:提供通信业务支撑服务、业务分级分类处理、呼叫统计管理等公共基础服务。通过标准接口调用底层网络提供的网络服务,实现语音、数据、报文、视频等统一通信业务;通过对服务的虚拟化和服务组合,为用户应用提供服务接口;应用层:通过各种业务应用终端以及标准业务接口为用户提供话音、数据、报文、视频等综合业务应用;运维管理系统:对网络各分设备进行配置管理、状态监控,提供对网络的运维支撑、安全管理等功能;安全保密系统:实现基础网络安全、计算设施安全、应用系统安全以及安全认证支撑、安全监测预警和安全保密运维管理等功能。

2.3系统组成

图2是边防部队一体化指挥信息网络系统示图,实现有线无线一体化、岸海一体化、业务交换传输一体化和网络管控一体化。系统由有线通信网、短波通信网、卫星通信网、超短波通信网、数据链等部分组成。

有线通信网包括业务管理、核心交换、核心传输和网络接入四部分,负责提供增值业务、网络管理及呼叫和连接控制功能;为各节点间进行报文、文书、文件、数据、话音、图像和视频等业务传输提供高速、可靠的传输通道;联通卫星、短波、超短波、数据链等无线网络,负责与公共网络、军队、公安、政府等专用网络进行互联。

卫星通信网主要用于岸舰、舰舰之间的远程通信保障。卫星通信速率较高,可用于承载语音、高速率数据、图像、视频等综合业务。

短波通信用于岸舰、舰舰之间的远程通信保障。主要承载语音、报文、数据等低速率业务。

超短波通信网有集群通信和自组织通信两种模式。集群通信模式下,用于海岸线几十公里舰船与岸基之间的调度指挥通信;自组织通信模式下,支持多跳传输和自动路由功能,用于海上编队内的各舰船、飞机之间的数据通信。

宽带移动通信网用于构成编队舰船之间的宽带移动骨干网络,可用于承载语音、数据、图像、视频等综合业务。

数据链系统主要实现岸基指挥中心、任务舰船(飞机)之间的协同信息、指控命令、目标指示等格式消息的低时延和高可靠传输。

对于日常指挥,岸舰远程通信主要依托卫星网络和短波网络进行通信,在卫星受到干扰时,短波可作为保底远程通信手段。考虑卫星资源非常紧张,而短波传输速率低、可靠性差等因素,编队舰船处于近海时,岸舰调度指挥和数据通信可依托超短波通信网集群模式。舰舰之间主要依托宽带移动通信网进行综合业务传输,还可依托超短波通信网进行数据业务传输;舰舰、舰机之间的态势分发、指挥命令等通过数据链网络完成。

对于军警政联合指挥,指挥所间通过岸上有线网络通信。海上执法舰船与海军舰艇可通过宽带移动网或超短波通信网进行海上协同通信;海上执法舰船与民用船只主要通过海事VHF电台通信。

三、功能性能指标

3.1系统主要功能

3.1.1业务服务功能

3.1.1.1岸基通信业务

支持岸基平台综合业务终端用户间的话音、报文、即时消息和视频等综合业务通信;支持岸基平台综合业务终端用户与岸基电话网用户之间的话音通信;支持强拆、强占、呼叫转移(含无条件呼叫转移、无应答呼叫转移、遇忙呼叫转移)、通信保持、会议、录音等程控通信功能。支持总队信息中心与信息分中心实时显示所管辖船艇位置及航迹功能,能够以主动或被动的方式获取船艇位置及航迹信息,形成船艇实时态势信息地图。信息中心可融合船舶自动识别系统的态势信息,形成综合态势图。支持信息中心可以连续或非连续地监测重点船艇的位置信息,形成重点船艇的航迹信息图。

3.1.1.2岸海通信业务

支持岸基平台综合业务终端用户与海上执法舰船话音用户的点点话音通信;支持岸基电话网用户与舰船话音用户的一号通点点话音通信;支持岸基平台综合业务终端用户与舰载综合业务终端用户的话音、报文、即时消息和视频等综合业务通信;支持岸基视频应用系统与舰船视频应用系统间视频业务传输;支持岸基指挥所用户与舰载指挥系统用户间格式化数据以及指控报文业务传输。

3.1.1.3舰船间通信业务

支持舰船间舰载综合业务终端用户间的话音、报文、即时消息和视频等综合通信业务;支持指挥终端用户无线模拟话音业务;支持传统报文业务;支持舰载指挥系统用户间的格式化数据以及指控报文业务传输。

3.1.1.4舰船内通信业务

支持指挥终端用户间的指挥话音、会议、声力、广播等舰内指挥通信业务;支持指挥终端用户与舰内自动电话用户和舰载综合业务终端用户的话音通信;支持舰载综合业务终端用户间的话音、报文、即时消息和视频等综合业务通信;支持舰内自动电话用户之间话音通信;支持强拆、强占、呼叫转移(含无条件呼叫转移、无应答呼叫转移、遇忙呼叫转移)、通信保持、话务台外部呼入、呼出转接等舰内程控通信功能。

3.1.2子网接入功能

边防部队一体化通信系统支持岸海、舰舰间多种异构子网的综合接入:舰舰间通信支持的子网包括卫星干线网、卫星支线网、编队宽带高速网、UHF子网、VHF子网、HF子网以及综合数据链等;岸海间通信支持的子网包括卫星干线网、卫星支线网、短波自动接入网、综合数据链等。

3.1.3码头接入功能

系统通过接入舰艇综合信息接入设备实现移动平台节点靠泊码头时舰岸之间话音、报文、即时消息、视频等业务的岸基接入。

3.1.4综合组网功能

实现对卫星、短波以及编队内各种无线通信手段的综合接入,实现岸海有无线网络间以及编队内无线子网间的互连。

3.1.5互联互通功能

支持对边防部队指控系统、舰船北斗系统互联互通。

3.2系统性能指标

3.2.1支持用户与业务分类分级

用户分类分级:

用户类别:8类,包含作战、情报、通信、机要、政工、后勤、保障等用户;

用户等级:8级。

业务分类分级:

业务类别:8类,包含话音、报文、即时消息、格式化数据、指控报文、视频等;

业务等级:8级。

3.2.2接入的无线子网类型

二代星tDma综合业务网和FDma综合业务网;

一代星卫星干线网和卫星支线网;

短波自动接入网;

UHF子网;

VHF子网;

HF子网;

编队宽带高速网;

综合数据链。

四、效能评估

4.1提升边防部队体系执法通信保障能力

边防部队指挥信息网络体系统型优化,着力提高边防部队网络环境标准化水平,为基于边防部队通信网络的指挥、服务保障、运行管理等各类用户系统快速、有效地使用统一标准网络提供基础支撑;同时,实现边防部队大区域、远程通信保障能力的整体提升。

4.2提高边防部队综合业务应用水平

边防部队指挥信息网络体系统型优化,在继承现有业务应用基础上,支持ip数据等新型业务应用。同时,提供话音业务一号通,实现“一点接入、全网服务”的业务综合使用效果,有力提高边防部队综合业务应用水平。

4.3增强系统装备综合使用效能

边防部队指挥信息网络统型优化以一体化建设要求为目标,在现有边防部队通信系统装备型谱下,通过对内部流程的清理和优化,实现系统装备对各类应用需求的统一支持,在不断提高网络服务效率的前提下,增强系统装备综合使用效能。

五、结论

本文通过研究基于融合通信的边防部队一体化指挥信息网络,将通信手段、通信用户及网络等要素连接成网,重点解决多种异构网之间的互连问题,实现对通信手段及设备的综合运用,并完成各种业务的自动路由、按需服务等功能,为边防部队用户提供综合一体化的信息传输服务,以充分满足海上维权和综合执法的通信需要。

参考文献

[1]李航.从分散式到一体化―我国现行海上执法体制优化对策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1.

[2]赵伟东.中国海警力量体系建设――基于新海防安全观的思考[J].公安海警学院学报,2014(4):51-56.

[3]马俊.多体制融合的海上卫星通信网络建设研究[J].互联网+健康,2016(8):107-110.

交通综合执法参公的概率篇9

关键词:地方政府;企业;节能减排;政策执行;博弈模型

中图分类号:D6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81(2012)04-0012-04

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十二五”规划也已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立为基本方略。公共政策执行是公共政策过程最为关键的环节,政策执行不力或不完全,都将导致公共政策的失败。政府作为社会秩序的维护者和公共利益的保障者,应更多地追求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节能减排政策执行过程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地方政府把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理念传递给企业的过程,而企业作为利益主体,他的个体理性追求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与地方政府追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集体理性存在一定的冲突,这种情况实际上是政府和企业各自作为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问题,应该加以重视。

一、地方政府与企业博弈关系产生的必然性

(一)政策执行中政府与企业的信息不对称

根据信息经济学的观点,博弈双方之所以产生博弈关系,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信息不对称,博弈中拥有信息的参与人被称为“人”,不拥有私人信息的参与人被称为“委托人”。在节能减排政策执行过程中政府和企业的博弈关系就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于其排污状况和所排放污染物的危害等方面的信息的了解要比地方政府全面很多,但企业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将这些信息隐瞒甚或篡改,不公示所排放废物的信息、不按照安全的标准进行生产,提供虚假的排放物种类信息。因此,在节能减排政策执行的博弈过程中,地方政府是有信息劣势的委托人,而企业则处于人的地位。在节能减排的政策执行过程中,由于政企双方信息不对称的存在,理性的企业可能会利用其在信息方面的优势来为自己谋取利益,因此就会有发生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的风险。

(二)市场经济体制下政企关系发生了一定的转变

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地方政府对于资源的分配有着绝对的控制权,企业与地方政府之间具有类似于下级服从上级的行政隶属关系。由于地方政府对企业的行政控制能力很强,企业对于地方政府所出台的各项政策,一般都会迅速做出市场反应,采取行动配合地方政府。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地方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变化很大,一个重要的转变就是政企关系正在向着契约化和交易化的方向发展。现在地方政府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企业的利益倾向,否则,交易就无法实现,政策目标也不能完成。

(三)政府与企业在节能减排政策中价值目标的不一致

在节能减排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地方政府考虑的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而企业所关注的是企业自身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利益最大化。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博弈环境是一个动态的经济社会。环境不断提供地方政府和企业各自所需要的信息,博弈双方的战略选择的调整也会对对方的利益支付产生不同的影响。为了实现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地方政府和企业双方都会通过各自所拥有的信息资源,选择最适合自身的策略组合,所以形成了双方的博弈关系。

(四)地方政府在政策执行力方面的缺陷

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的不足也是导致地方政府与企业在节能减排政策执行中发生博弈的原因之一。由于节能减排政策执行的复杂性,地方政府的各级管理部门缺乏相应的政策执行技能和理论方法的指导,导致企业有机会逃避政府监督。并且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采用以“GDp”为指标的绩效考核体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地方政府各部门在执行节能减排政策执行时可能发生凝聚力不强,政策执行过程中产生偏差的可能。

二、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博弈模型分析

(一)一般模型假设

在对节能减排政策执行弈模型进行讨论之前,根据地方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博弈关系定位和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相结合,对该模型作出如下假设:

第一,地方政府可以对有效执行节能减排政策的企业进行奖励,例如降低税收或对企业发放补贴,也可以对污染环境的企业予以罚款。地方政府获取信息,对企业进行检查时要付出相应的成本;第二,企业的策略集为冒着政府罚款的危险直接排污,或者忠实地执行政策并获得地方政府的奖励。另外,企业的排污行为被地方政府查到的影响除了经济损失之外,还有其社会形象和品牌的受损,这也会对其利益造成伤害;第三,企业对环境的污染程度是衡量企业是否有效执行节能减排政策的唯一标准,地方政府只能通过检查企业的排污状况,来决定对企业实施惩罚或是给予奖励;第四,地方政府与企业的策略集分别为:在上述的条件设定下,地方政府的策略集是:检查或不检查;企业的策略集是:执行政策或不执行政策。

(二)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博弈关系分析

1、博弈模型建立

设a表示企业执行政策,给环境带来收益;a′表示企业执行政策,企业所能获得的收益;b代表地方政府对企业进行检查所需付出的成本;b′代表企业执行节能减排政策所付出成本;c表示企业排污对社会环境造成的损失;d代表企业不执行政策时,地方政府检查后对企业给予罚款导致企业所承受的损失。根据相应的得益,可以得出相应的博弈矩阵如图1所示。

2、博弈模型分析

我们首先考虑信息完全的情况,信息完全包括两种设定:第一,企业和地方政府对于采取每一种策略后所产生的利益完全了解;第二,每一方拥有的所有策略选择对方都完全清楚。信息完全的假设可以把一些复杂的情况剔除,将博弈双方的选择精确化,便于得出有效的结论。

第一,当d-b

a’-b’>0时,利益矩阵如图2所示。

从图2的利益矩阵可以得出,这种情况下的博弈纯策略均衡是:地方政府不查,企业执行政策。

-d

a′-b′

第二,当d-b>-c时,此时无法直接得出地方政府的最优策略选择,通过划线法分析后,相应的得益矩阵如下:

a′-b′>0时,此时博弈的均衡策略选择是:地方政府不查,企业执行政策。

a′-b′

-d

通过分析,这种情况下没有纯策略。设地方政府检查的概率为q1,不检查的概率为q2;企业选择执行政策概率为p1,不执行政策的概率为p2。此时,企业选择执行政策和不执行政策的概率p1、p2,一定要让地方政府检查或不检查的利益支付相等,同样,地方政府检查和不查的概率q1、q2,也要使企业执行政策和不执行政策的利益支付相等。可以得出:

p1(a-b)+p2(d-b)=p1a-p2c

q1(a′-b′)+q2(a′-b′)=-q1d

p1+p2=1,q1+q2=1

通过以上分析计算,可以得出企业执行政策的概率p1=1-b/(d+c),地方政府对企业进行检查的概率为q1=(b′-a′)/d。当Эq1/Эb′=1/d>0,企业执行节能减排政策所付出的成本越大,地方政府对企业进行检查概率也越大。此时,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当检查的成本较大,同时地方政府对企业检查的几率较小这种情况下,企业将很有可能为省掉执行节能减排政策的成本而污染环境。而地方政府出于利益的最大化的考虑,将会有更大的几率选择检查这种策略。当Эq1/Эa′=-1/d0,Эq1/Эd=-1/d2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在地方政府和企业的节能减排政策执行博弈模型中,当地方政府对不执行节能减排政策的企业的处罚加大时,短时间内企业的排污行为会减少,会采取措施防止污染,但时间一长却只能使执法人员增加不检查概率,对排污企业偷排偷放状况不会有太大的改善。而当地方政府的对企业进行检查的技术落后,检查成本过高的话,企业选择执行节能减排政策的几率也会变小,这就需要地方政府在提高检测技术上作出努力。所以,从长期来看,只有让企业在执行政策后得到的收益加大才是避免污染事故的主要措施。也只有这样,才能调动起企业执行政策的主动积极性。

以上讨论的是基于企业和地方政府都对彼此的策略空间以及策略选择的收益都完全了解的环境,可是在现实中的政策执行中完全信息的情况几乎是不会出现的。地方政府对于企业的生产技术和排放状况不能完全了解,而地方政府有效检查企业污染环境的行为能力和地方政府对企业进行监督的成本有多高,这也是企业无法掌控的。在某些情况下,地方政府有可能为了自身小集体的某种利益,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对企业的超标排放不作为。企业也可能出于地方政府不会检查的侥幸,偷排偷放。所以,在信息不完全的环境下,可能出现下面几种情况:第一,地方政府对企业不执行节能减排政策的惩罚偏低,d不够高,甚至比企业治理污染所付出成本还低。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会无视政府的处罚污染环境,而没有执行政策的动力。第二,地方政府对企业的治污成本不了解,给予的奖励不高,企业执行政策所获得的奖励不足以弥补其所消耗的成本。如果企业执行政策只会增加自身的成本负担外,企业当然不可能主动进行节能减排。第三,地方政府对企业进行检查的成本过高,检查威胁不置信。地方政府的检查和罚款对企业来说,有很大的警示作用,是促使企业执行政策的一个有力保障。但如果地方政府对企业进行检查的成本过高,a′-b′

三、提升地方政府和企业节能减排政策执行力的路径

(一)建立以绿色GDp为导向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价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比较单一,一般来说都是把GDp当做主要的考核标准,这种考核方式可能促使地方政府重视经济快速发展,漠视生态建设,甚至不惜以生态遭受破坏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发展。各级地方政府执行节能减排政策时,可能会忽视质量的提高而只考虑GDp数据的增长,从而出现执行偏差,因此就产生了高消耗、高投入、高排放、低效率、不协调、难循环等经济发展的缺点。从节能减排政策的有效执行出发,虽然整顿或关闭那些对当地经济做出较大贡献,但却污染严重的企业可能会导致地方政府在财政收入上必然会有损失,降低经济发展的绝对速度,但却可以让地方政府节省投入环境治理、环境保护中的成本,有效提高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质量。

因此,单一的GDp评价指标对于地方政府在节能减排政策执行方面所作出的努力,无法做出有效的判断,因而地方政府缺少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动力。所以,首先必须要对绩效考核的评价指标体系作出调整,建立以生态效益为导向的“绿色GDp”综合评价体系,力求将资源利用率、环境保护效果、人居环境指数等因素引进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体系之中,使地方政府可以有动力来关注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促进其严格执行节能减排政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发挥信息公开与社会监督在地方政府节能减排政策执行中的作用

公共政策执行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有效的信息流通过程。信息是公共政策执行的重要资源,是防止政策执行偏差的重要条件,政策信息的不对称或沟通渠道受阻,都将严重影响公共政策的执行。首先,政府要创建环境信息网络,建立绿色服务中心,加强对绿色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加强与公众的有效沟通。其次,地方政府应构建一个完全信息的环境质量平台,建立信息反馈机制,鼓励公众监督企业的环境行为,及时了解企业动态,打破信息沟通和反馈的壁垒,降低群众与政府部门沟通的门槛。强化企业“声誉”市场,建立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机制,实现自然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下企业经济效益的持续、稳定增长。最后,提高公民的政策参与度,充分发挥其监督职能。新闻媒体拥有非强制性的监督功能并代表着广大的舆论,他们对企业节能减排政策的执行情况的报道以及对生态环境热点问题关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加快信息公开的进程,也便于及时反映与表达社会公众的利益诉求。地方政府应根据企业排污行为所造成的污染状况和可能由此带来的经济损失,将其告知企业和受影响的群众,并制定执行“谁污染谁负责”的惩处机制,加强群众环保意识和保护自身利益意识,发动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对企业进行监督。

(三)切实提高企业执行节能减排政策的积极性

交通综合执法参公的概率篇10

1.1文化市场存在的原因。第一,一些缺陷在文化体制内还没有完全解决。改革开放以来,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存在严重的市场壁垒,审查环节不规范,特别是歌舞厅等娱乐场所和互联网服务营业场所,缺乏有秩序的文化市场竞争。盗版盗印作为毒瘤,始终没被文化市场剔除,由于消费者比较青睐价格低廉的盗版产品,使得盗版产品盛行,广大公民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这些盗版产品的出售者多为无证照的地下经营者和一些游商,加大了文化执法的难度。一些有害的、低俗的文化产品悄然流入文化市场,毒害着青少年的思想。1.2文化市场的特点。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城市建设的不断加速,现代文化建设体系在中国已经形成,正以全球化的发展速度在现代化城市迅速展开。城市文化市场涵盖的内容非常广阔,不仅包括广播电视电影、文艺演出、艺术品、传统概念的出版等,还包括体育业、娱乐业、广告业、文化旅游业和新兴文化产业等,发展的规模已非常宏大,形成的文化市场体系也比较完善。

2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中的现状

2.1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缺乏一致的编制配备标准。为了与文化市场的发展相适应,扩充了很多地区的文化执法队伍,然而,扩充的规模不一致,有的地区只有1~3名执法人员,远远达不到文化市场发展的需求。需要相关部门立足于本地区的文化市场规模、地域面积、人口角度进行全面考虑,加大本地区执法人员的数量、规模,通常情况下,常住人口达到5万人的,可以配备执法人员2~3名。对于部分有经济实力、发展较快的县市地区,可以相应提高人员配备数额,以满足当地快速发展的文化市场需求。政府部门要建立编制总量制约管理策略,要以经济发展动态为根据,对执法人员编制进行适时调整,既要保证文化执法的效率,又要避免人员的闲置,满足当地文化市场发展的需求。2.2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缺乏统一的专项编制。虽然我国2004年出台的相关政策进一步明确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属于事业单位,但是,仍有部分地区改变了执法机构的性质,成立了行政机构。这一遗留性因素导致目前还有很多地区文化市场执法机构没有统一其专项编制,既然在文化市场设置专门的执法机构,各地就不应该存在性质不统一的情况,应该统一行政专项编制。还有,部分地区行政执法还存在授061权执法与委托执法。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执法程序的严谨性和执法主体的合法性,采用委托执法就是执法机构没有执法主体资格,产生问题需要行政复议,无疑会带来很多的麻烦,相关的立法、司法、执法等环节也会发生很多的矛盾。2.3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管理缺乏健全的体制。在部分地区执法管理体制理不顺的情况十分严重,体现在设定的文广新局与司法机关的职能不统一,行政执法与许可审批有的分属执法机构,有的分属文广新局。文广新局、执法机构与当地人民政府间的隶属关系不清晰,导致执法机关缺乏明确的权责,严重影响执法效率。改革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可有效解决机构膨胀、交叉执法等,提高执法效率,降低执法成本。2.4“管办”不分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文化市场执法“管办不分”的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文化市场的正常执法工作,成为制约文化市场执法的最大一道坎。“办文化”指的是公益文化事业,“管文化”指的是文化市场管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应整合新闻、出版、文化、广电等行政管理职能,实行统一管理地区文化市场,打破文化管办不分的现状。剥离那些文化部门的行政执法功能,让他们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转变长期依赖政府的经营性文化事业,改变公共文化事业缺少投入的局面。文化市场通过专业的执法机构管理,可以强化管理文化市场秩序,增强文化事业的活力,双管齐下,促进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

3加强文化市场执法管理的手段

3.1完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制。通过进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试点,对我国目前文化市场执法状况有了深刻认识,现阶段综合执法模式优缺点并存,文化市场行政执法体制出现问题。大部分地区三者合一,都将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统一在一起。为了统一执法下设文化综合执法大队,这对于我国文化市场管理体制来讲具有划时代的作用,是一次较为重要的改革。这样不仅提高了执法的效率,还可减少综合执法的成本,推动我国市场监督管理向规范化迈进。政府要加强修订规范性文件,编写文化执法办案用书,进一步提高执法人员的专业素质,促进文化执法规范化发展。3.2进一步重视文化执法管理。作为国家软实力战略任务的文化建设,要在国家事业全局中建设文化市场,正确认识文化建设面对的新理由、新环境。我们的文化建设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开展的,要全面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的策略、思路,促进文化市场的法制化建设。要转变过去封闭的思维环境,以适应开放环境下更加频繁的文化交流合作,满足深入发展的信息化新形势需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要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用新时代的要求全面审视我国文化建设。通过一场深层次的改革,解决旧有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当然涉及多方面的利益,需要执法机构有攻坚克难的勇气,要敢于碰硬敢于动真格,深入基层,抓住制约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的难题,促进文化市场健康的发展。3.3提高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扩大社会宣传。全面提高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在业务上加强培训。作为一个最活跃、最先进的文化市场,常常在文化市场中最先体现各种高新技术。尤其是近年来不断涌现的新型文化娱乐项目,持续兴起电子出版物、音像市场以及网络文化,具有越来越快的传播速度。然而,管理者的综合素质、文化市场的管理手段却远远没有跟上时展的步伐。必须有针对性的、有组织的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定期对各级文化市场管理人员进行培训,通过交流和集中学习,相互提高和促进,使文化执法人员全面掌握和了解文化市场的法律法规,通过依法行政,不断提高其执法水平和业务能力。预防是文化执法的重点。政府部门要利用宣传工具,如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进行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全面发挥政府职能优势,不断扩大文化市场监管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深入到学校、居民区、工厂等地,全面提高市民的法律意识和文化安全意识,从根源上抵制非法文化产品流入市场。同时,加强普及法律知识工作,树立守法经营理念。文化市场在新形势下担负着维护文化市场的繁荣稳定、净化社会文化环境的重任,这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面对的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只有拓宽思路,更新思维,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办事,不断创新,开创文化市场管理的新局面,才能促进文化市场健康顺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晓河.集中整治扎实有效———自治区开展“扫黄打非”工作综述[J].新疆新闻出版,2010,(01):72-73.

[2]商弘.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后勤管理工作委员会在京召开理事长会议[J].中国行政管理,2011,(07):1-3.

[3]王敬东.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干部的廉政建设是促进文化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4):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