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20:13

金融科技培训篇1

关键词:金融;信息安全;培训

一、信息安全培训的重要性

随着科技与金融业的日益融合,金融业面临的信息安全风险隐患越来越大,这给金融领域重要业务系统正常运行带来挑战。2019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在天津举行,指出,举办网络安全宣传周、提升全民网络安全意识和技能,是国家网络安全工作的重要内容。据不完全统计,约六成的金融机构处置安全事件的时间超过24小时甚至更长,修补漏洞的时间约为一周。而导致这些信息安全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信息安全意识薄弱以及缺少运行投入费用。因此,加强信息安全意识培训,是保障个人信息安全,维护公民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提升广大民众在网络空间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举措。

二、基层央行信息安全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央行干部信息安全意识不强以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以下简称“人行海口中支”)为例,人行海口中支每年举办一次为期2天的信息安全培训班,仅要求辖区各地市中支及县市支行每单位派出2名科技人员和机关各处室1名信息安全员参与。培训没有涉及辖区全体干部职工,这必然导致接受培训的受众面不广、辖区干部职工整体信息安全意识不够强。同时,参与培训人员不完全拥有计算机专业背景,对信息安全知识了解不彻底、不全面。

(二)基层央行工作繁杂,参与主动性不强一方面,基层央行干部职工需要完成岗位职责工作及上级单位的考核任务要求,对于与本职工作关联不强、日常少有应用的培训工作主动性不足,对于信息安全意识培训重视度不够,培训过程也只是应付对待,从而导致培训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另一方面,基层央行科技人员主要从事金融城域网络、业务系统、机房建设、电视会议等的日常维护,因人力资源缺乏,鲜有精力参与软件开发建设环节,对于修复漏洞、更新补丁等系统防护措施较为被动,参与信息安全培训主动性不高。

(三)培训形式单一,互动性不强目前,基层央行信息安全培训主要采取现场讲座与远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有限的学时向培训者单向灌输理论知识,而对工作中实际遇到的技术问题缺少相关培训,缺乏实践经验,这导致基层干部职工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模棱两可。由于举办培训需要综合考虑诸多因素,使得参与培训的干部职工不能充分地与讲授老师进行深层次的互动交流,“填鸭式”的培训方式以及对内容囫囵吞枣式的接收使得培训效果大打折扣。

(四)培训时间短,系统性不强基层央行组织的信息安全培训一般都是按照年初制定的培训计划来完成,培训时间较短,培训内容相对基础,因此不能很好地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再有不同的参训人员理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对于想掌握深层次理论知识和实际技术操作的职工来说,这种培训显得略为简单,系统性不强。

(五)未建立培训体系,缺少考核机制近年来组织的金融科技信息安全培训,有时仅仅是“为了培训而培训”,没有以提升信息安全意识为培训导向,未建立起有效的量化考核机制,缺乏检查手段、考核机制,极大地削减了培训学员参与培训的积极性,没有达到预期培训效果。

三、对基层央行信息安全培训模式的对策和建议

(一)将培训工作纳入绩效量化考核标准从制度上建立信息安全培训考核机制以确保培训质量。一方面,可以将信息安全作为独立的模块纳入职工绩效考核体系,对人行海口中支机关部门和下级单位开展的培训工作从多维角度采取量化的方式评分考核,如培训计划、培训时间、培训成员及效果等方面。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办法来检测参训员工的掌握情况,实践操作环节应注重培养参训人员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可以采取“以赛代训”的培训方式。竞赛方式包括信息安全理论知识竞赛、攻防演练大赛、微信小程序开发比赛等,通过竞赛的方式,调动受训人员的热情,提高受训人员的积极性与参与度。

(二)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完善的培训机制主要包括总结经验形成培训特色以及完善培训奖励促进机制。各培训单位可以在培训工作结束后进行经验总结,编发培训简报,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针对基层央行实际工作的情况,提炼出基层央行职工干部需要掌握的基本内容,并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完善,形成既符合金融科技时展要求又符合基层央行工作实际的理论框架。同时,将职工参训考核情况纳入相关培训信息系统,根据培训效果实施激励制度,鼓励基层央行干部职工参加计算机证书考试,完善员工知识架构,提升基层央行员工素养。

(三)创新培训方式1.驻点培训上级单位派出专业的科技人员到下级单位进行驻点培训,从计算机基础知识到深层次理论架构开展循序渐进的、系统的培训,着重解决实际工作中遇见的问题,该方式可以比较专业、针对性地对下级单位进行指导。同时,下级单位还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边学边问,以问题为导向主动学习,逐步建立一种互相探讨、共同进步的工作机制,从而营造积极和谐的良好氛围。2.交流学习以省为单位,组织科技人员跨省学习交流。在总结本省信息安全培训方法和经验的基础上,将本行好的做法分享给兄弟行,并发现对方在培训工作方面的特色,挖掘不同于自身的培训方式,取长补短,相互学习,从而提高信息安全培训的效果。3.多层次、多角度进行培训充分利用上级单位的资源开展信息安全培训,通过现场讲授和远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培训效果。有效利用央行外部资源定期开展信息安全培训,通过邀请业内信息安全骨干、安全专家开展讲座,辅之以必要的实地考察,掌握前沿的金融科技信息安全动态。

(四)信息安全培训与信息安全检查同时进行上级单位安排辖区下属单位将信息安全培训和信息安全检查工作同时开展,通过定期对下级单位进行信息安全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实现发现问题与整改问题同步进行,对安全检查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漏洞进行警示,从而进一步提高培训效果。

金融科技培训篇2

[关键词]产业金融立体化实训内容

[作者简介]廖霄梅(1977-),女,甘肃天水人,广西科技大学财经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区域金融理论与实践。(广西柳州54500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金融学本科人才立体化实训内容开发与教学效果评价研究”(项目编号:2014JGB186)和201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的地方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项目编号:2013JGB19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5-0171-02

一、地方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实训的意义

相比于其他应用经济学的二级学科,金融学更贴近产业的要求。对于主要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学生而言,不仅要求其掌握理论知识和前沿知识,而且要求其具有综合实践能力。构建内容全面、结构合理、强化实训和提升综合素质的实训教学体系及其实施建设,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有深远的意义和作用。

(一)适应金融学科和行业发展的根本要求

金融理论从宏观的理论分析转向了市场化的研究,现代金融学越来越多地从微观方面对金融行为进行研究,微观金融本身具有应用性和操作性强的特点,因而在教学中应强调理论和实际的有机结合,通过不同实训课程群所形成的实训平台,增强学生理论学习的目的性和方向感,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另外,金融业发展态势较快,同时伴随而来的是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这些都迫使金融行业展开对人才的竞争。这些人才既包括高端的金融产品设计人才,也包括基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人员。为此,迫切需要高校构建和实施能与就业岗位有效对接、适应社会需要的金融学专业实训,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金融学专业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体系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的金融管理人才。通过开设专业实训教学体系,学生在校内就可以模拟到实务工作情景,既训练了学生操作的基本技能,也加深了学生对金融理论知识的理解,形成与课堂理论教学的互补,还可弥补金融机构因业务资料保密性造成的校外实习效果不佳情况,最终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的“无缝”对接。

(三)彰显地方院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的重要窗口

全国已有一千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金融学专业。面对激烈的竞争,地方院校金融学本科专业在办学历史、学科建设、师资力量、生源层次等方面与研究型大学存在差距,其人才定位应该是“立足中上端的经营管理人才,兼顾少数高端精英人才,拓展中端和中下端的金融服务人才”。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突出应用性,应用性就是要强化实训教学,通过完善教学体系内的实训项目的层次、结构、内容设计,彰显地方院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

二、金融学专业实训内容体系构建的原则

(一)校内教学与行业需求实际结合原则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和就业面临着两个大的变化,一是随着经济形态产业的升级,规划的多个区域经济圈逐渐形成了自己区域的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二是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对劳动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对金融学本科人才来说,不仅需要其具备较强的金融专业核心能力,而且要系统掌握产业投融资的知识和技能,熟悉产业运行、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地方本科院校要构建适合学校定位、彰显产业金融特色的本科人才实训教学内容体系,探索校内实训与金融行业发展需求“无缝对接”的方式、方法,这样才能使培养出的学生适应未来充满变化的经济环境,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二)立体化原则

金融行业分布主要是银行业、基金和证券业、保险业,因此在设计金融学专业实训教学内容时,可以分为银行实训模块、证券实训模块和保险实训模块。对于每一个模块的设计可以将相关的课程整合起来,做到“能力分层,课程分群”,构建一套以产业金融为特色的,与理论教学相对独立而又密切联系的多层次、立体化的实训内容体系,促进各个实训环节的对接和协作,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该体系融合“一个理念”(创新能力培养与基础理论教学并重)、“二个训练阶段”(课程实验和课程群实训、专业综合实训和校外实践)、“三个能力提升”(业务操作能力、金融分析能力、综合管理能力)、“四个设计维度”(认知与操作、分析与判断、风险与检测、协调与管控)、“五个保障措施”(设计开发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建立专责实践教学指导队伍、以实践化的理念指导教学实验室建设、实践教学质量评价考核机制建立)的构建原则(如图1所示)。

三、金融学专业立体化实训内容体系的具体构建

(一)能力分层,建立动态课程调整模式

以经济和产业需求为导向,以“适应地方需要、完善课程体系、强化专业基础、拓宽专业视角、提升实践能力、培养应用人才”为思路,不断调整、改革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按照课程的开设进展和相应课程的内在逻辑联系,合理地设计课程教学顺序和实训学时,形成“课程实验―课程群实训―金融学专业综合实训―跨专业综合仿真实训”四个层次的实训体系。前两年着重开设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主要目的是为后续课程和更深入的知识学习打好理论、方法及技术基础。因此,学科基础课的实训主要凸显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教会学生正确使用相关实验软件和一些数据处理的方法。目前这类实训课程主要是“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原理”“统计学”等。后两年开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强调对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获得专业技能和专业工作能力。专业课的实训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专业综合技能的训练,教会学生金融业务处理、投资分析、投资理财咨询和综合管理能力,主要在应用性、实务性较强的“证券投资学”“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保险学”“个人理财学”等课程开设实训环节(如图2所示)。

(二)课程分群,搭建综合性实践教学平台

课程分群是指将课程内容紧密相关又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课程编排到一起,构成一个“群”,系统地进行设计项目实训。如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学生需具备宏观经济综合分析能力,可将开设的“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货币金融学”“计量经济学”等课程整合为理论金融经济学课程群,基于课程群设计开发实训项目――金融与经济环境分析。针对资本运作能力的要求,可将开设的“金融实务课程投资学”“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证券投资分析”等课程整合为产业金融课程群,来建立金融模拟试验和金融市场投融资分析与决策实训项目。基于课程群实训项目,将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夯实学生的银行业务操作与经营管理能力、公司财务分析能力、投资项目评价能力、金融风险分析与防控能力等专业核心能力,又可以拓展学生适应产业金融投资业务发展与创新的能力、管理沟通与协调能力等。在课程群实训项目的基础之上,可以搭建以产业投融资为特色的金融学专业综合实训――产业投融资综合能力实训。该实训包括筹资决策平台、投资决策平台、直接融资平台、中小企业产业金融平台。

[参考文献]

金融科技培训篇3

“十一五”期间,国家发改委将积极推动实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工程。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建立健全产学研相结合的中小企业创新支持体系,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为重点,推动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联合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快速发展。为了提高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规范和加强中小企业担保服务机构的管理,并帮助相关主管部门与企事业单位及时了解国家最新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政策,中国企业联合会培训中心定于2008年7月25日至29日在**省**市举办“提高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专

题培训班。请各单位积极组织人员参加,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培训内容

(一)国家推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

1.结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及配套政策,解

析关于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若干政策

2.我国推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金融、财税政策及走向

3.新版《科学技术进步法》的解读

4.政府对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促进措施

5.国家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支持的对象与现状分析

(二)最新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与税收激励

1.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背景、现状与意义

2.当前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现状与问题

3.新出台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主要标准与程序

4.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的税收优惠等相关扶持政策

5.中小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注意的关键问题

(三)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的申请与管理

1.政府主管部门鼓励和扶持企业技术创新的有关专项资金

2.企业申请政府专项资金的必备条件及有关要求

3.企业如何申请使用政府专项资金

4.企业如何连续使用政府专项资金

5.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监管内容申报程序审核内容资金拨付使用范围管理方式配套措施以及投入效果等

6.专项资金使用监督检查与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

(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服务机构的建设

1.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现状、趋势及存在的问题、应对

措施和持续发展的对策

2.促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发展的最新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

3.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申报程序和满足条件

4.担保机构如何建立与协作银行的业务关系(金融企业财务规则)

(五)中小企业的上市与融资

1.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分析

2.融资过程中必须控制的环节

3.中小企业发行上市的四大要素

4.中小企业发行上市的主要流程

5.中介机构的作用

6.发行上市应注意的问题

(六)企业研发(R&D)管理(案例分析)

1.R&D管理战略

2.R&D人员的选择与激励

3.R&D项目管理

4.绩效管理

二、培训形式与方法

1、培训班将邀请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中科院相关部门的领导、专家及经济金融专家和企业家授课。

2、培训班将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和互动式的授课方式,采取专题讲座与研讨、案例教学与学员交流等方法进行研讨培训。

三、培训对象

地方政府(省市县发改委、经(贸)委、中小(乡镇)企业局、科技局、经协中心等)主管部门、行业协会有关中小企业的管理人员及相关业务人员;创新型试点企业战略规划负责人、技术总监、企业科技部门和技术中心(或研究院)负责人及相关业务人员;中小企业担保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创业服务中心、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公司等中介服务机构的相关人员;银行、金融租赁公司、风险投资公司、集团财务公司等金融企业相关人员;高新技术开发区、重点大学科技园、科研院所、高校科技处、工程研究中心和科技企业孵化器相关机构管理人员。

四、培训时间、地点

时间:2008年7月25日至29日(7月25日全天报到)

地点:**市

请参加培训的同志务必于7月23日前将报名回执表填好后传真或邮寄至我中心。培训的详细地址在收到报名回执表后另行通知。

五、证书

报到时带1寸近期正面免冠照片2张,以备办理由中国企业联合会培训中心颁发的相关证书。

六、培训费用

金融科技培训篇4

资本主义发展促进了现代银行的出现,将货币经营与信用活动融为一体,虽然金融市场有所发展,但金融活动主要集中于存款货币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金融研究也主要集中于货币银行方面;20世纪30年代随着宏观经济学的出现,金融学建立起宏观货币经济学理论体系;50年代后各经济主体迅速增长的理财需求使得以金融衍生工具创新为核心的金融市场迅猛发展,金融学理论从宏观抽象理论分析转向了微观金融分析,运用投资组合理论、Capm模型和mm定理对资产组合、衍生产品定价和风险管理进行研究等逐渐成为金融学的主流。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大一统的计划金融,不存在金融市场,金融只研究宏观的货币政策、理论和银行存贷款业务管理;改革开放后从大一统的计划金融转向了多元的市场金融,形成了多元化金融机构体系,建立了多层次金融市场,微观金融发展迅速,金融研究转变为注重研究微观个体的金融决策;尤其是近年来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城市信用合作社等地方性商业银行和证券、保险、基金和租赁公司以及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全国各个地区纷纷成立,主板市场包括中小企业板市场、创业板市场、代办股份转让系统的技术产权交易所以及债券市场等多层次金融市场迅速发展,投融资工具及其衍生工具等金融工具创新,如何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成为突出问题,这就要求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出具有比较宽厚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和从事具体金融业务工作能力、能将宏观经济分析与微观业务操作与创新能力融为一体处理各类金融问题的复合应用型人才。而目前我国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还不能适应各地区经济金融迅速发展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具体表现为一方面许多金融机构招不到所需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许多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毕业学生面临相当大的就业压力,主要原因是目前我国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结构还适应不了经济金融部门对应用型金融人才的需要。因此我国金融学专业人才质量和结构的矛盾已成为我国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专业建设中必需解决的突出问题。

二、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缺乏特色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基本是由专科院校升格的新建本科院校,本科办学历史较短,其在学科专业建设、师资力量、生源层次等各方面与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大学存在较大差距,但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人才培养目标却缺乏特色,和教学研究型、研究型大学基本没有什么差别;而且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经济金融的发展,金融学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结构性失衡,再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金融人才培养目标笼统地定位为高级金融人才是适应不了我国经济金融迅速发展的需要。

(二)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目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学专业基本沿用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大学金融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选修课和实验室教学以及实践实习等设置课程体系,主要注重宏观金融基础理论、专门知识的传授和研究论文撰写的训练,新型微观金融理论和数理知识传授以及实际操作技能训练相对不足。虽然宏观金融部分教学可以使学生较好地理解金融政策,但如果缺乏微观金融基础使学生难以深入理解金融的内在本质与运行机制;数理知识的不足使得学生对现代微观金融三大核心理论Capm模型、mm定理和B-S欧式期权定价模型的学习都可能感到困难,更不用说深刻理解和运用了[1]。虽开设了与会计从业人员资格证书、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证书等相对应的《会计原理》、《证券投资学》等课程,但对加深学生对金融市场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实践性教学课程开设相对不足;只开设了商业银行业务模拟、证券实时行情分析与交易模拟、公司财务报表分析实验课程,还缺乏外汇行情分析与交易模拟、期货模拟交易与行情分析及保险实务模拟等方面的实验课程。

(三)实践性教学相对不足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学专业虽然专门安排了实践性教学,但由于与本地区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和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缺乏深入的合作关系,有的学生找不到金融机构进行各种实习,即使到金融机构的各种实习业大都流于形式、无法真正在实际业务操作中深化对金融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和强化技术技能培训。

(四)师资队伍建设相对滞后

目前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师资大部分是来自高校的博士硕士,虽然受过较为系统的经济金融学学术训练,具有较深厚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但由于大多没有在金融机构工作过的经验,自身缺乏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业务工作经验;虽然也从金融机构等实践部门聘请一些高管和业务人员来学校进行讲学,由于他们时间和精力有限,很难系统地进行课堂教学和实践指导。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创新路径探讨

(一)人才培养目标创新

由于和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大学各方面差异的实际存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生存发展必须要寻求错位发展,形成自己的培养特色。其培养目标是应该为本地区金融业发展培养应用性专门人才,在培养学生良好基本素质、掌握金融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更应突出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的特色,强化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和微观专业技术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毕业就能从事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等金融业工作。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人才培养应该是服务本地方经济发展,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培养的学生应全面掌握金融学专业基本理论体系和和专门知识以及金融领域基本工作技能,形成良好的金融专业素养;主要应关注金融及相关领域的原理性知识与专业技能的系统训练,侧重学习掌握基本经济金融理论及其应用以及金融分析的基本工具和方法,要求学生掌握现代金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管理技术,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外语和数学等现代金融活动所必须的工具以及良好的人文品德修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人才具备的应用型特色应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当然应用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是有差别的,不仅要求熟练掌握运用各种金融微观业务操作技能,更要求具有坚实的金融学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备创新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培养的人才不具备宏观理论分析能力,那就是工具主义教育,不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题中之义了。[2]

(二)课程体系创新:构建能力本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1.突出能力导向

应根据金融学专业对应的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来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应从学科本位转向能力本位,在坚持学科专业导向的基础上、强化能力导向,不必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的专精深,而应关注专业知识的广度和交叉融合,在基本掌握经济金融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突出对现代金融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以及较为系统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训练。

2.课程体系模块化

打破原有的按学科范畴设计教学内容的框架,以基本素质、经济学基本素养、分析工具、宏观抽象、微观分析、操作技能等能力培养进行金融学课程体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可分为通识模块、基础模块、方法论模块、宏观模块、微观模块、实验模块等通识模块主要强调学生品德操守、人文修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政治经济学、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等政治思想理论课程;基础模块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能力,为后续的金融学理论和专门知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包括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会计学、经济法等;方法论模块主要体现金融学的数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等的金融分析工具支出,由于金融创新出于规避风险和管制的需要,金融衍生产品如期货、期权发展迅速,其定价对于数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等金融分析工具要求很高,这是现代金融人才所必须掌握分析能力,主要包括微积分、概率与数理统计、线性规划、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程序设计等;宏观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宏观经济概念、宏观思维方法和抽象分析能力,使学生能深刻理解金融现象的本质,主要包括国际金融、中央银行学、金融监管学;微观模块主要体现金融学科的微观化、工程化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以适应金融新发展对复合型金融人才的要求,主要包括投资模块(证券投资学、金融市场学、投资银行学、金融工程学、公司金融),银行模块(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银行信贷管理、银行会计)、保险模块(保险学、个人风险与保险);实验模块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缩短理论学习与实践差距,强化理论应用实际的能力,其关键在于开发设计有效的实验课程,要涵盖金融行业银行、证券、保险和基金等主要涉及的实务操作,当然可根据各个学校不同的情况有所侧重,主要包括银行实际业务操作模拟实验(如国际结算业务、银行会计业务等)、公司财务业务模拟实验、证券投资业务模拟(如外汇、期货)、保险业务模拟、金融工程实验、金融统计分析等等。由于各教学模块中教学内容存在着较多的内容交叉与重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本地区的经济金融发展实际,确定专业建设定位与特色,在各教学模块中教学内容中注意综合平衡,做到有所取舍有所侧重,这是一项艰巨的工作,课程体系模块化改革的关键就在此。

(三)实践性教学的创新

加强本地区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和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的深入合作是实践性教学的关键。以专业导论、认知实习、专业实习、金融专题调研、毕业实习、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研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专业导论的学习,使刚入大学对金融专业所知甚少的学生对金融学专业和相关知识有个初步的了解;通过第一学年通识模块、第二学年基础模块的学习,学生初步具备了较为完备的人文素质和经济金融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这时可以安排两个月的时间送学生到银行、证券、保险和基金以及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进行认知实习,使学生得到初步业务技能的培训,学生将对未来所从事的金融职业工作有一个初步的体验认识,可以引发学生学习金融理论和专门知识的兴趣,将为下一步的专业宏观模块、微观模块、实验模块学习打下基础;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深入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使掌握金融理论知识的学生在专业实习中通过在金融机构的工作实践培养运用所学金融学基础理论与专门业务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真正以金融从业人员的身份进行专业技能实践,培养学生作为金融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利用暑期安排学生进行金融专题调研,要求形成调研报告,既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也能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实习论文写作是大学本科教育最后一个极为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带着毕业论文选题所需解决的问题到金融机构进行毕业实习,学生在金融工作实践中有针对性地深化对所学金融理论与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形成的毕业论文是对本科四年金融学专业学习的一次全面总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相关科研课题研究,可使学生开阔学术视野,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得到初步的学术研究训练。

(四)师资队伍建设创新

金融科技培训篇5

1.完善制度建设,消除业务风险隐患。建立健全并切实执行科技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不断补充完善要害岗位人员管理制度、电子化项目管理制度、应用系统准入制度、计算机安全运行、安全应急等制度,重点规范内部人员行为和内部制约机制;同时,对每一项新业务系统的开发、应用均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做到技术开发和制度建设并举,技术应用和制度保障同步。在工作中,要从小处着眼,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问题和环节,进行督察和改进,逐步建立起“查找漏洞,完善制度,堵塞漏洞,边整边改”的制度保障体系。

2.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基层央行领导要从“科技兴行”的战略高度出发,以建立和完善科技考核制度为基础,制定和实施激励机制,对科技管理和计算机安全工作做得较好的部门或个人予以奖励和提拔;提供必要的条件,适当提高科技人员岗位津贴,鼓励进行科技工作创新,进一步激发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以全面促进金融信息化工作的协调发展。正确处理好科技工作与当前人行职能转换的关系,开展分类指导,明确工作职责,强化服务意识,加强工作部署和检查,使金融信息化工作成为履行好央行职能的有力保障。

3.注重信息安全,加强信息保密工作。首先,要树立安全保密意识,健全组织。要把科技管理纳入单位领导责任制和目标管理,责任落实到人。要坚持定期检查计算机安全工作,定期召开科技管理和计算机安全形势分析会,加强对员工的计算机安全教育,研究科技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分析计算机安全状况,开展分类指导。其次,要坚决执行内外网的物理隔离制度,禁止任何人非法外联。此外,要建立计算机安全稽核系统,与公安机关计算机管理部门建立联系制度,建立辖区金融计算机案件快速反应及分析系统等。

4.开展调查研究,探索金融信息化建设规律。基层央行要结合金融工作实际,研究适应金融信息化的科技知识和前瞻性安全技防新技术,结合现状,加强计算机专业知识全员培训,提高干部职工适应金融信息化建设的能力。通过调查研究,找准金融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各业务岗位结合自身特点,群策群力,在不同视角提出合理化建议,探索金融信息化建设的规律,逐步完善金融信息化体系。

5.深入开展培训,提高科技应用水平。首先要加强对支行科技人员技术培训,特别是与重要业务系统相关的数据库管理、网络安全和病毒防治等知识的培训,提高维护水平和业务技能,使其能够为县支行的科技应用提供多层次、全方位、高质量的科技服务。其次要针对目前科技应用实际情况,开展全员培训,全面提高员工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安全意识,以适应基层人行金融信息化发展需要为目标,加大新知识新技能培训。

金融科技培训篇6

关键词:金融保险;实训基地;培养模式

金融保险专业旨在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现代金融、保险、理财、证券等方面知识;能够综合运用各种金融工具,解决金融实务问题,并能够从事银行信贷管理、公司和个人理财、证券投资、银行风险管理、保险业务等工作;能够在保险公司、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等从事金融、保险、财务管理的专门人才。在具体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中,结合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层次特点,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保险理论基础和实务应用能力、金融基本理论和交易技巧,并注重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技能操作与应用能力。要求毕业生考取英语、计算机、保险人等相关资格证书;掌握保险知识现代金融知识和金融业务操作技能,具备风险意识;具有敬业精神和行业所需的综合素质;了解国家有关经济、保险、金融方面的政策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和人文素养,能熟练处理业务。鉴于此,笔者认为应针对我校实际情况,进一步调整、完善金融保险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一、金融保险专业建设概况

金融保险专业自开设以来,学校对该专业建设与改革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使该专业的办学条件得到良好发展,专业优势明显,特别是在基础管理、师资队伍、教学设施、等方面形成了一定优势。

(一)形成较为系统的课程建设体系,并取得一批成果

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坚持“适应发展、积极探索、适时改革、不断进取”的原则,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课程改革,加强课程建设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突出实际效果。主要措施有:在教学研究上狠抓基础环节,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坚持每周都搞,每个人都搞,并形成阶段性经验积极进行推广。重视理论教学中的实践能力培养,坚持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聘请校外专家参与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革新方案,把课程建设的与时具进性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目前在金融保险专业中,遴选7门课程作为重点课程,即《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社会保险》、《人寿保险》、《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证券投资学》、《保险概论》。经过几年的努力,金融保险专业在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简易网络课程、试题库、习题集建设方面取得了扎实有效的进展,同时在每学期的学生评教活动中,保险、证券、经济法、金融方面的专职教师都得到学生高度认可与好评。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实现了师资力量提升

近两年通过对外引进,补充了师资新力量,这些年轻老师通过努力,在教学一线取得了瞩目的成绩。此外,在已有师资基础上深挖现有潜力,采取灵活的方式对教师实施能力提升和结构优化,建立与校外专家的定期讨论和研讨制度,不断完善教学中的技能与技巧。鼓励中青年教师进修深造,目前金融保险专业的专职教师中已有5名教师考上了研究生或研究生已毕业,大大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整体专业素质和学历水平。

(三)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专业教学成果丰硕

几年以来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这一成果得益于长期不懈地重视教学工作和学生能力培养。在日常教学中,每一位老师注重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采用案例教学、技能培训教学、实践观摩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法措施,积极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鼓励并支持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和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不同学科或同一学科的老师在同一学期、不同学期间相互听课,取长补短,以提高彼此的教学水平与技巧。通过这些努力和付出,培养的学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04级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生55人,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98.1%,就业率达到100%。05级金融保险专业学生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100%,06级保险人资格考试一次通过率达到93.8%。此外,部分学生参与全国股票大赛,取得二等奖。本专业还制定了切合实际的科研规划,鼓励教师“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近年来,共取得省市级科研成果3项,发表学术论文13篇,其中核心论文7篇。获院级奖励证书15件,市级奖励证书3件。

(四)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形成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努力,金融保险专业与大唐联合保险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这为学生参与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实习机会。每一届学生都可以根据开设专业的具体进展情况,分不同阶段在实训基地进行实习,具体内容由实训基地人员进行统一安排。实践活动结束后,学生针对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总结,以便于在随后的学习中弥补不足。在三年培养中,注重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包括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合作能力,并将这一理念贯穿于学生实训实践中,与实训基地人员共同打造学生成长的平台。

二、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金融保险专业建设在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在教学改革方面的欠缺

受制于实训基地的支持不足(实训基地太少)以及教师观念、社会观念等方面的因素,目前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真正推行和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教育教学改革完善的同时没有取得重大进展,难以形成有别于其他同类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

(二)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

高职教育是面向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走产学结合之路,专业建设也必须强化校企合作。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专业尚未真正形成校企互赢的合作机制。虽然建立了实习基地,但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如很多同学反映实习时间太短,无法掌握更多的业务流程。

(三)对科研的不重视导致科研力量薄弱

由于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师在评职称中对是否承担或参与过科研项目并没有明确的要求,导致很多老师不重视科研项目,只重视发表学术论文,同时限于学校层次与激励不足问题,致使专门研究、专题研究比较少,老师们缺少内在动力,科研队伍难以发展壮大。(hi138-Com)

三、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基本状况与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快金融保险专业的发展,使之更适应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笔者建议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完善教学体系。

(一)完善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专业特点以及社会对金融保险人才的规格要求,在突出基本能力、岗位能力、应变能力等各种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基础理论教学和应用。如: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多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并拓宽实习实训领域和增加时间,让学生接受系统理论知识后,能够有充足的机会得到锻炼,而不仅仅单纯追求一种形式。在目前已有模式上探索新的有效方案,突出实践部分,注重实用性,与实践单位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依据需要随时调整培养方法和培养措施,使之具有针对性,让学生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长。

(二)改革课程体系及其内容,优化课程结构

针对职业岗位特点实施教学计划,注重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的实用性和时效性,构建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个性发展需要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不同年级的不同需要,制定多个人才培养方案和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办法。重点从基本素质、专业技能、专题讲座三方面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在老师讲授中,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将一些不需用的课程内容加以削减;同时向学生传授道德、礼仪、安全、健康、法律等基本素质和修养的有关内容,以此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针对我系职专层次的学生加强专业技能基本平台建设,包括主干核心课程和专业实训、实习等内容。在此基础上,聘请校内外专家开展为加深或拓展专业方向为目标的专题讲座,开拓学生视野。

(三)改革考试方法,建立创新的评价体系

从改革考试制度入手,继续完善对学生学习效果检验的评价体系。我们可以尝试如下做法:一是文化课抽查考核必须掌握的内容,专业课强化实践考试;二是取消单纯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改为考试与综合测评、多元评价、多证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三是实行弹性学制,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或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实践,半工半读;鼓励学生选修其它专业课程,掌握多门技能,参加技能实践。在新的评价体系中,应能够充分调动各类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根据自己个性特长,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华。

(四)建设第二课堂,培养学生适应能力

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和各项资格培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将学生活动与核心课程、潜在课程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构成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整体课程体系。发动骨干学生力量,组建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以传帮带形式培养学生自适应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五)充分发挥各方力量,扩充实习实训平台

积极发挥老师、学校和毕业生力量,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建立有效的实践基地,如证券、金融基地,给学生提供多种技能的操作与应用平台。采购支持相关技能训练的应用软件,建立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平台。

(六)重视科研,推行有效激励机制

鼓励老师在授课之余从事科研项目的研究,建立报酬机制,出台评聘结合办法,深入发掘和调动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奖励优秀成果。

参考文献:

[1]Lagendijka.CornfordJ.Regionalinstitutionsandknowledgetrackingnewformsofregionaldevelopmentpolicy[J].Geoforum,2000.

[2]Leeuwis,C.andaVanDenBan.CommunicationforinnovationinagricultureandRuralResourcemanagement.Buildingonthetraditionalofagriculturalextensionoxford:BlackwellScience.2003

金融科技培训篇7

关键词:金融信息服务;人才培养;专业课程体系;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7-0097-03

一、引言

近年来,国内金融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迅猛,已经在服务外包市场中占有重要的份额,但其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不少问题,其中人才供给的结构性矛盾将金融信息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国内的服务外包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工作起步于2008年,主要涉及:人才结构和需求状况分析,培养理念、模式、策略等方面;同时,金融信息服务人才培养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如人才需求状况及培养问题研究,基于金融学专业的培养模式改革,侧重于实验教学的培养方式探索,复合型金融信息人才培养方案建构,基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金融信息服务专业(方向)建设等。2009年,杭州师范大学杭州国际服务工程学院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探索性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需要强调的是,该学院先后于2009、2011、2014年开展了金融信息服务方向的三本、二本、一本层次的学历教育工作,在金融信息服务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这里,拟详细介绍该专业(方向)的专业课程体系,为相关专业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二、金融信息服务外包对专业人员的知识及能力要求

金融信息服务外包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要求呈现多学科复合交叉的显著特征。涉及的主要学科有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经济学与金融学、外国语言学、管理学等。其中数学侧重于金融数学和数理统计的基础知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则偏向其软件开发、测试、维护等核心专业知识,经济学与金融学则主要包括银行、保险和证坏攘煊虻囊滴窭砺酆土鞒讨识。另外,扎实的外语基本功和金融信息服务的行业管理知识也是不可或缺的。金融信息服务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能力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熟悉金融信息系统的架构,了解金融业务流程;擅长金融软件的开发和维护或能够独立开展数据处理、分析及挖掘的工作;能熟练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分析和处理金融业务;具备利用专业外语、商务外语的跨行业、跨区域、跨文化的协调沟通能力,与团队或客户群体团结协作的能力。

三、专业课程体系的架构与组成

1.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架构。在充分征求国内数学、经济学、金融学、金融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管理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意见的基础上,会同金融服务外包公司企业、社会培训机构联合建构了金融信息服务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框架,即涵盖数学类、金融类、计算机类、外语类及管理类五大专业的复合型专业课程架构,各专业课程的基本比例为1∶3∶4∶1∶1,参见表1。

2.专业课程体系的具体组成。

(1)专业课程体系的横向组成。专业课程体系的横向组成充分体现了金融信息服务外包对专业人才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知识及能力要求的核心特征,现将其列表(表2)。

(2)专业课程体系的纵向组成。国际金融信息服务方向旨在培养能熟练从事金融软件的开发、测试和维护,或独立承担金融数据处理与分析工作,具备良好的外语沟通水平,熟悉行业管理知识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因而,专业课程的设置必须围绕培养目标进行,这一点从专业课程体系的纵向结构中可见一斑,参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是遵循“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实践”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的,各层次专业课之间梯度分明,衔接紧密,充分反映了金融信息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和能力要求。需要明确的是,专业核心课程中的计算机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及维护能力,金融类课程旨在使学生熟悉经济、金融、证券、保险等行业的业务知识,两者综合的目的是培养能独立承担金融ipo、Bpo、Kpo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这一点在金融软件开发、金融数据处理与分析两个专业模块课程(含“金融软件开发与实践,金融软件测试,金融数据库,金融数据分析,金融数据挖掘”等课程)设置中得以进一步明确及强化。

四、专业课程体系的特色及师资要求

1.课程体系的主要特色。多学科专业知识复合交叉是课程体系的主要特色,这里的知识复合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金融学两个专业为主干内容,辅以数学、服务科学、管理科学等专业知识。需要强调的是,金融信息服务需要的是熟悉金融行业业务知识的it专业技术人员,因而专业课程教学务必要围绕it技术在金融行业的应用能力培养这个主题进行;另一方面,充分体现金融信息服务外包对从业人员的多种能力要求是课程体系的又一特色,这些能力包括:应用it技术解决金融行业实际问题的能力,良好的外语口头沟通及书面表达能力,行业管理及业务协调能力。

2.重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专业课程体系中实践性课程主要针对传统培养模式下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欠缺的问题而设置。众所周知,传统的信息类专业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后要独立承担it类的技术性工作常常需要用人单位经过半年甚至一年的岗位培训,其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学历教育忽视实践性教学,有限的课程实验或流于形式或脱离工程应用背景。金融信息服务方向的专业课程体系高度重视实践性课程,融入了“课程实验、企业实习、公司实训、工程实践”四位一体的实践技能培养理念,意图使学生在毕业前即具备从业必须的工程实战能力。校企合作是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企业委派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直接承担部分与金融信息服务外包实务和技能相关的课程教学,并负责实践性教学的其他方面工作,包括提供实习实训基地及项目,安排具有金融软件开发和数据处理经验的专业工程师专门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训及毕业设计等工作。由校企双方共建的企业实训基地使得学生有机会直接参与企业接包项目的研发过程,了解企业文化并逐步训练职业素养。三年来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成效表明,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确实得以大幅提高。

3.课程教学对师资的要求。“国际化、复合型、应用型”是金融信息服务对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师资的基本要求。金融信息服务教师队伍由专任教师、企业工程师、行业专家等多种成分组成,呈现外语水平高、专业多样化、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多方面特征。这里要强调是部分专任教师需从金融信息服务外包企业公司专门引进,他们具有丰富的从业经验,对国际服务外包规范与服务流程以及金融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进程有充分了解,使得专业课教学具有明确的行业针对性。另外,企业工程师、行业专家主要承担实践类课程教学工作,专任教师与企业教师的有机结合,有效地实现了教师资源的优势互补。

五、结束语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是金融信息服务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杭州国际服务工程学院经过五年多的教育教学实践,逐步建立并优化了课程体系的结构,并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优化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国内金融信息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参考性方案。由于金融信息服务专业(方向)尚未列入教育部的专业目录,国内可参考的案例有限,现行的课程体系难免存在局限与不足,期望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给出指导性建议和意见。

参考文献:

[1]中国服务贸易指南网.2012全球服务外包发展报告[eB/oL].(2013-01-28).http:///i/2013-01-28/93824.shtml.

[2]李友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调研报告[J].江苏教育,2008,(4):39-42.

[3]徐敏,王莉敏.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浅析[J].成功教育,2010,(5):282-283.

[4]杨荣.基于校企合作的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3):283.

[5]余立新,储节旺.高等学校培养复合型服务外包人才初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9):3-4.

[6]陈伟,李华.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8,(1):96-98.

[7]邓玉坤.中国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知识经济,2009,(7):89-90.

[8]宋国宇.服务外包专业人才“差异化”培养模式研究――基于生态位的视角[J].北方经贸,2010,(12):110-111.

[9]巩喜云,苗冬青.我国金融服务外包业的人才需求及培养[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2,(4):31-36.

[10]魏光强.如何改进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模式[J].考试周刊,2010,(2):238-239.

[11]刘瑞林.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实验教学体系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9,(15):95-96.

[12]周志丹,郭剑波.基于服务创新的金融信息化人才需求变化与培养途径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9,(6):88-91.

[13]黄晓涛,吴驰.金融信息复合人才培养探索[J].软件导刊.2008,9,3-5.

金融科技培训篇8

一、服务工作计划的开展情况

1、银企洽谈会组织开展情况。到2012年10月30日止,县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共组织了四场银企洽谈会,累计组织了90家投融资机构、中介机构与我县604家企业进行了投融资洽谈。3月10日,该中心组织地区22家金融机构和我县160家中小企业在县武家嘴国际大酒店进行了09年首场融资银企洽谈会,106个工业项目达成融资意向,贷款意向总量17.11亿元;5月8日,该中心组织浦发银行分行等16家金融机构与我县150家中小企业在望玉岛度假村举行了银企对接会,八十多家企业与银行达成融资意向,贷款总额6.8亿元;7月15日,该中心组织了宁波银行等10家金融机构与我县112家中小企业进行银企对接洽谈,达成意向贷款5.11亿元;9月1日,该中心又组织了国家开发银行省分行等42家投融资机构、中介机构与我县182家企业进行银企对接洽谈,银行、中国银行县支行、农村合作银行、招商银行、银行等5家银行对县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有限公司进行了授信,授信额度达7亿元人民币,大大提升了担保公司的担保能力,会上,多家金融机构与相关企业达成融资意向,并到企业进行了实地考察。

2、培训开展情况。2012年,县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开展各类培训班9期,培训1561人次。4月20日,该中心邀请和组织了有关财税管理专家和县国、地税局、财政局、中小企业局的领导、业务骨干对全县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财务会计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财务管理知识、税收政策和国家、省、市对中小企业的有关优惠政策讲解说明培训班,参训人员330人;为提高服务效能,优化投资发展环境,经请示县政府同意,5月12日—15日,该中心组织全县各相关职能部门对各镇基层服务中心、开发区经济服务局的涉企服务人员分四期进行了涉企岗位培训,培训内容涉及政策咨询、前置审批、证照领取、项目建设准备、开工建设、竣工验收、生产经营等各个服务阶段,全县20个职能部门进行授课,参训人员111人次。7月20日—23日,中心联合县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对我县234名富余和新生劳动力进行了为期四天的服装加工技能培训,在培训班结束后安排了实习,现已全部推荐就业。8月16日,该中心组织我县骨干企业、重点企业、成长型企业和规模以上企业董事长、总经理参加了市局主办的“金融危机下营销管理创新与团队执行力提升”培训班,我县86人参加了培训。9月8日—9日,中心和县安监局联合开展了工业企业安全生产知识培训班,全县工业企业负责人和分管安全生产领导、专职安全员共420人参加了培训。10月22日,该中心组织全县工业企业财统人员在宾馆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财统业务培训,邀请有关资深财务管理专家、县财政局、县中小企业局业务骨干进行授课,并组织与会者到阿里巴巴公司总部进行了参观考察,参训人员380人。

3、科技对接开展情况。县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在对全县中小企业的科技需求全面调查的基础上,经过认真梳理和筛选,组织了两场企业和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科技对接活动,参加企业106家。6月2日,该中心组织我县46家企业参加了第二届中国中小企业科技项目洽谈会,和大学、东南大学、理工大学等18所高校进行了面对面的科技合作交流和洽谈,我县有32家企业和高校达成合作意向。9月24日,该中心又组织我县60家中小企业和东南大学十五个院系十八位专家教授在开发区进行了专场科技对接活动,38家企业和高校达成合作意向,部分企业还邀请专家教授到企业进行了实地考察。

二、工作成效

1、县中小企业服务中心通过今年来的四次银企洽谈会,为我县中小企业提供了与银行、投资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机构的全面交流机会和合作平台,加深了金融机构对企业的了解,不断致力优化金融环境,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县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矛盾,四场银企洽谈会共达成融资意向32亿元。

2、培训工作方面,县中小企业服务中心通过对我县中企业企业管理知识、财务管理知识、税收政策的培训,普遍提高了我县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进一步规范了会计核算,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降低了企业涉税风险;通过对涉企服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了涉企服务人员的服务水平、服务效率,进一步优化了我县的投资环境,得到了企业的一致好评;通过对农村富余劳动力、新生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一方面帮助富余劳动力掌握就业技能,提供了就业岗位,另一方面也缓解了我县部分企业的用工矛盾。

3、科技对接方面,县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积极组织了我县106家企业和科研机构、大专院校进行了两场科技合作活动,为我县中小企业的技术难题攻关、新产品开发、企业高校产学研合作提供了交流、合作的平台,提高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增强了企业持续竞争力,62家企业和高校达成了合作意向。

金融科技培训篇9

   资本主义发展促进了现代银行的出现,将货币经营与信用活动融为一体,虽然金融市场有所发展,但金融活动主要集中于存款货币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金融研究也主要集中于货币银行方面;20世纪30年代随着宏观经济学的出现,金融学建立起宏观货币经济学理论体系;50年代后各经济主体迅速增长的理财需求使得以金融衍生工具创新为核心的金融市场迅猛发展,金融学理论从宏观抽象理论分析转向了微观金融分析,运用投资组合理论、Capm模型和mm定理对资产组合、衍生产品定价和风险管理进行研究等逐渐成为金融学的主流。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大一统的计划金融,不存在金融市场,金融只研究宏观的货币政策、理论和银行存贷款业务管理;改革开放后从大一统的计划金融转向了多元的市场金融,形成了多元化金融机构体系,建立了多层次金融市场,微观金融发展迅速,金融研究转变为注重研究微观个体的金融决策;尤其是近年来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城市信用合作社等地方性商业银行和证券、保险、基金和租赁公司以及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全国各个地区纷纷成立,主板市场包括中小企业板市场、创业板市场、代办股份转让系统的技术产权交易所以及债券市场等多层次金融市场迅速发展,投融资工具及其衍生工具等金融工具创新,如何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成为突出问题,这就要求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出具有比较宽厚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和从事具体金融业务工作能力、能将宏观经济分析与微观业务操作与创新能力融为一体处理各类金融问题的复合应用型人才。而目前我国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还不能适应各地区经济金融迅速发展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具体表现为一方面许多金融机构招不到所需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许多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毕业学生面临相当大的就业压力,主要原因是目前我国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结构还适应不了经济金融部门对应用型金融人才的需要。因此我国金融学专业人才质量和结构的矛盾已成为我国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专业建设中必需解决的突出问题。

   二、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缺乏特色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基本是由专科院校升格的新建本科院校,本科办学历史较短,其在学科专业建设、师资力量、生源层次等各方面与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大学存在较大差距,但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人才培养目标却缺乏特色,和教学研究型、研究型大学基本没有什么差别;而且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经济金融的发展,金融学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结构性失衡,再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金融人才培养目标笼统地定位为高级金融人才是适应不了我国经济金融迅速发展的需要。

   (二)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目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学专业基本沿用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大学金融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选修课和实验室教学以及实践实习等设置课程体系,主要注重宏观金融基础理论、专门知识的传授和研究论文撰写的训练,新型微观金融理论和数理知识传授以及实际操作技能训练相对不足。虽然宏观金融部分教学可以使学生较好地理解金融政策,但如果缺乏微观金融基础使学生难以深入理解金融的内在本质与运行机制;数理知识的不足使得学生对现代微观金融三大核心理论Capm模型、mm定理和B-S欧式期权定价模型的学习都可能感到困难,更不用说深刻理解和运用了[1]。虽开设了与会计从业人员资格证书、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证书等相对应的《会计原理》、《证券投资学》等课程,但对加深学生对金融市场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实践性教学课程开设相对不足;只开设了商业银行业务模拟、证券实时行情分析与交易模拟、公司财务报表分析实验课程,还缺乏外汇行情分析与交易模拟、期货模拟交易与行情分析及保险实务模拟等方面的实验课程。

   (三)实践性教学相对不足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学专业虽然专门安排了实践性教学,但由于与本地区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和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缺乏深入的合作关系,有的学生找不到金融机构进行各种实习,即使到金融机构的各种实习业大都流于形式、无法真正在实际业务操作中深化对金融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和强化技术技能培训。

   (四)师资队伍建设相对滞后

   目前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师资大部分是来自高校的博士硕士,虽然受过较为系统的经济金融学学术训练,具有较深厚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但由于大多没有在金融机构工作过的经验,自身缺乏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业务工作经验;虽然也从金融机构等实践部门聘请一些高管和业务人员来学校进行讲学,由于他们时间和精力有限,很难系统地进行课堂教学和实践指导。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创新路径探讨

   (一)人才培养目标创新

   由于和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大学各方面差异的实际存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生存发展必须要寻求错位发展,形成自己的培养特色。其培养目标是应该为本地区金融业发展培养应用性专门人才,在培养学生良好基本素质、掌握金融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更应突出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的特色,强化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和微观专业技术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毕业就能从事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等金融业工作。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人才培养应该是服务本地方经济发展,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培养的学生应全面掌握金融学专业基本理论体系和和专门知识以及金融领域基本工作技能,形成良好的金融专业素养;主要应关注金融及相关领域的原理性知识与专业技能的系统训练,侧重学习掌握基本经济金融理论及其应用以及金融分析的基本工具和方法,要求学生掌握现代金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管理技术,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外语和数学等现代金融活动所必须的工具以及良好的人文品德修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人才具备的应用型特色应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当然应用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是有差别的,不仅要求熟练掌握运用各种金融微观业务操作技能,更要求具有坚实的金融学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备创新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培养的人才不具备宏观理论分析能力,那就是工具主义教育,不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题中之义了。[2]

   (二)课程体系创新:构建能力本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1.突出能力导向

   应根据金融学专业对应的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来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应从学科本位转向能力本位,在坚持学科专业导向的基础上、强化能力导向,不必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的专精深,而应关注专业知识的广度和交叉融合,在基本掌握经济金融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突出对现代金融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以及较为系统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训练。

   2.课程体系模块化

   打破原有的按学科范畴设计教学内容的框架,以基本素质、经济学基本素养、分析工具、宏观抽象、微观分析、操作技能等能力培养进行金融学课程体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可分为通识模块、基础模块、方法论模块、宏观模块、微观模块、实验模块等通识模块主要强调学生品德操守、人文修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等政治思想理论课程;基础模块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能力,为后续的金融学理论和专门知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包括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会计学、经济法等;方法论模块主要体现金融学的数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等的金融分析工具支出,由于金融创新出于规避风险和管制的需要,金融衍生产品如期货、期权发展迅速,其定价对于数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等金融分析工具要求很高,这是现代金融人才所必须掌握分析能力,主要包括微积分、概率与数理统计、线性规划、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程序设计等;宏观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宏观经济概念、宏观思维方法和抽象分析能力,使学生能深刻理解金融现象的本质,主要包括国际金融、中央银行学、金融监管学;微观模块主要体现金融学科的微观化、工程化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以适应金融新发展对复合型金融人才的要求,主要包括投资模块(证券投资学、金融市场学、投资银行学、金融工程学、公司金融),银行模块(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银行信贷管理、银行会计)、保险模块(保险学、个人风险与保险);实验模块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缩短理论学习与实践差距,强化理论应用实际的能力,其关键在于开发设计有效的实验课程,要涵盖金融行业银行、证券、保险和基金等主要涉及的实务操作,当然可根据各个学校不同的情况有所侧重,主要包括银行实际业务操作模拟实验(如国际结算业务、银行会计业务等)、公司财务业务模拟实验、证券投资业务模拟(如外汇、期货)、保险业务模拟、金融工程实验、金融统计分析等等。由于各教学模块中教学内容存在着较多的内容交叉与重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本地区的经济金融发展实际,确定专业建设定位与特色,在各教学模块中教学内容中注意综合平衡,做到有所取舍有所侧重,这是一项艰巨的工作,课程体系模块化改革的关键就在此。

金融科技培训篇10

(一)开设职业道德教育与金融服务意识培育的专门课程

目前湖北科技职业学院对投资与理财专业学生的职业礼仪和职业道德有一定的重视,而且也通过一定的途径开展了职业道德与金融意识的培养。跟大多数高职院校一样,湖北科技职业学院投资与理财专业都设置开设了礼仪类的公共选修课,开展相关讲座,教师在进行专业课程教学和实习实训中穿行职业道德的培养,但总体效果不太明显。针对这些问题,湖北科技职业学院投资与理财专业针对金融行业的特殊性增设了《金融礼仪》这门课程,使得学生意识到金融行业自身的行业特点。另外还开设了《金融法规》这门课程,金融职业道德的自律性,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长期的金融实践中,在金融法规的约束下逐渐形成的,金融法规有利于金融职业道德观的确立。因而开始《金融法规》这门课程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依靠企业平台,利用顶岗实践推进职业道德教育与金融服务意识培育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企业所需人才,既满足了企业提升人才素质、保障后备人才选拔的需要,同时也为学院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奠定了基础。尤其是对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湖北科技职业学院投资与理财专业依靠这个平台,积极开展这个方面的内容,例如在校园内显著建筑、走廊等位置上张贴校企合作企业的管理经验和企业的核心文化标语。专业实训实验室的布置要体现“教学工厂”的要求,营造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邀请企业家直接向学生宣讲企业精神等。

二、目前湖北科技职业学院投资与理财专业在职业道德与金融服务意识培育中的问题

(一)对职业道德教育与金融服务意识培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虽然有专门开设职业道德与职业礼仪的课程,但在整个高职教育中,对职业道德与职业礼仪的教学一直让位并从属于专业课程的教学,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是主要的培养目标,虽然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普遍把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全面的能适应企业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但在实际教育培养中,还是把知识与技能的训练掌握作为主要的培养目标。湖北科技职业学院也是如此。

(二)职业道德教育与金融服务意识偏重知识和规范的传授,忽视能力训练的实践

虽然湖北科技职业学院投资与理财专业开始了相关专业课程学习,但在内容上偏重道德知识和行为规范的传授,对道德选择能力和解决道德冲突能力的培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忽视了个人面临道德问题时的能力培养和训练。

(三)职业道德教育与金融服务意识内容抽象泛化,缺乏专业性、职业性

大多数教师主要讲授一般性职业道德规范,对学生专业方向对应的职业道德内容则很少涉及,教学缺乏具体案例的支撑和职业化的有效引导。有关行业职业道德教育的教材、师资等资源也极其匮乏。

三、湖北科技职业学院投资与理财专业学生职业道德与金融服务意识培养机制的构建

(一)依托区域文化,完成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对接,使学生形成职业道德与金融服务意识的认知

学院在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应该重视企业文化的引入。将企业文化教育列入到课程中,在组织学生进企业观摩学习、顶岗实习的时候,注重企业文化的熏陶;在校企合作时,突出企业文化的氛围营造以及增加企业文化课程,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接受企业培训与实践及企业文化的熏陶,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高职学生应具有什么样的职业价值观。

(二)学生在学习中对职业道德与金融服务意识的理论接触

1.把职业礼仪与职业道德全方位引入教学内容,在项目式教学中培养职业道德情感

具体说可以把职业礼仪与职业道德引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人才培养目标,把职业礼仪与职业道德作为一个重点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让职业道德与职业礼仪作为每一门专业课程教学甚至每一堂课要到达的一项能力目标。

2.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机制,明确把职业礼仪与职业道德纳入学生考核评价

考核方式的基本做法是将学生的平时学习表现、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自学成绩和实践教学的成绩综合起来评价,即(平时成绩+自学成绩+社会实践+期末考试)。除了把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考核内容之外,平时成绩也非常重要。平时成绩包括学习态度(课堂纪律、到课率)、完成作业、讨论发言和测验测试(其中包括期中考试)四方面。其中作业形式有小论文、问答题,讨论发言包括辩论、回答、讲解等,测验测试以小型练习题为主。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的成绩也是总评成绩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四个方面的综合考核,可以促进学生态度的养成,帮助形成良好的职业态度。

(三)学生在工学结合的模式下职业道德与金融服务意识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