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运营的定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20:12

产品运营的定义篇1

论文摘要:基于产业组织理论和通信经济学理论,总结分析了我国电信业技术进步的特点、推动因素,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电信产业的发展趋势,分析在现行市场条件下,电信业运营商产生多样化生产动机的原因。依据产业经济学理论和通信经济学等理论,对电信技术进步与产品多样化这种现象展开理论分析,并用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实例证明电信业技术进步与产品多样化之间存在相关性。

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信息技术浪潮席卷整个世界,我国电信业在信息化浪潮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短短的20多年间,我国电信业技术快速发展。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电信运营商的经营范围不断延伸,出现了大量的新产品、新业务;另一方面基于新技术的各种新业务的不断推出大大增加了电信产品的多样化程度。这种现象表现为伴随着电信技术进步产品多样化程度逐渐提高。本文结合电信产业的发展趋势,分析了现行市场条件下,电信技术进步与电信产品多样化的内在关系。

1 电信技术进步的涵义

电信技术进步是发生在电信产业内的技术进步活动,因此需要首先界定电信业的概念,然后依据本文研究方向对电信技术进步概念进行界定。

1.1 电信业的概念

依据产业经济学的定义结合国际电信联盟所用术语定义,将电信产业的概念划分广义和狭义概念。广义的电信业是指提供电信服务或产品的企业的集合。从广义的角度来看目前的电信业,可简单的将其划分为电信制造业和电信运营业两大类。电信制造业主要包括电信设备制造和电信产品制造,前者为电信运营商提供基础设备。电信运营业主要是建设电信网络,提供市内电话、长途电话、移动通信、增值业务等服务。而从狭义的角度看,电信业仅包括电信运营业,不包含电信制造业。

1.2 电信技术进步的概念

依据技术进步的概念,电信技术进步可以分为广义电信技术进步和狭义电信技术进步。广义的电信技术进步指我国电信企业在近十多年的发展中,不断的大力引进新设备、提高员工能力素质、引入科学的管理手段和方法。狭义的电信技术进步是指在电信行业中,电信运营商通过对原有技术装备、生产设备的升级、更新及引进新设备的现象。

从本文研究出发,在本文研究中采用电信技术进步的狭义概念。即将电信运营商依靠电信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或升级、更新旧设备的现象定义为电信技术进步。

2 电信技术进步下产品多样化的界定

产品多样化又称产品多角化或产品多元化,是指企业同时经营两种以上基本经济用途不同的产品或服务,即指企业新生产的产品跨越并不一定相关的多种行业,且生产多为系列化的产品。

本文研究的产品多样化是指通信提供商利用现有的核心通信技术,开发出多种产品,来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的现象。电信业产品多样化的特点是同心多样化,即在核心技术的支撑下提供多种产品用数字传输技术向消费者提供了大量服务产品,从基本的通话业务、短信业务,到电子钱包、在线支付业务等等。

3 电信技术进步下产品多样化动因分析

3.1 电信业产品多样化推动因素分析

电信运营商生产经营自身具有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等特点,且电信市场竞争及消费者需求结构变化都对电信产品多样化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3.1.1 电信运营商生产特征推动产品多样化

电信产业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有着不同与其他产业的生产特征,概括起来说就是:规模经济、范围经济、边际成本不相关性及成本分布不均性。电信产业内部的这些生产特征决定了电信运营商必须进行产品多样化生产。

电信范围经济性主要体现在利用一个综合电信物理网络既传送电话、电报和传真,又传送计算机数据和各类电视图像比独立建设形形色色的网络成本要低,基于原有网络开发和提供一项新业务比单独建网提供一项新业务成本要低。

电信业的规模经济性就是指电信网络、设施在提供产品和服务时所依赖的网络系统具有规模经济性。随着电信产量的增加,电信产品的平均成本会不断下降。单一产品的市场容量有限制约了运营商追求成本优势,故运营商通过产品多样化,扩大市场容量,提供更多种类的产品,从而能有效的降低产品的平均成本。

边际成本不相关性指的是边际成本与业务量的不相关性,是指在既定的网络容量条件下,业务量的增减与边际成本的关联程度不高。电信运营商在网络容量范围内,利用边际成本不相关的特性开发新产品,新产品的出现不会使电信运营商生产成本显著上升,反而会有效的降低企业的平均成本。

综上所述,电信产业内,运营商追求成本优势的动机及电信业生产特征决定了电信运营商具有产品多样化生产的特征。

3.1.2 电信市场竞争推动产品多样化

加入wto后在来自国外电信巨头加剧国内电信业竞争的同时,国内电信业竞争也在不断的加剧。2008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三部委宣布对中国电信业进行第三次重组。运营商的数量减少,但是实力都增强了,相互之间的实力差距缩小,整体市场竞争的不平等性得以缓和,竞争三方实力相对更为均衡。重组后竞争主体的运营商都具有全业务运营牌照,可以在电信运营的各个业务领域展开全面的同质竞争和异质竞争。同时由于电信运营商业务的重叠和通信业市场经过高速发展后,出现了基本业务市场饱和甚至萎缩的现象。这种状况下运营商原有基本业务利润空间被压缩,使得电信运营商的营业重点从增加原有业务市场份额转变为,在保持原有业务市场的基础上,通过开发新业务增大市场容量,来推动经营利润的增长。这种来自于外部的动力,推动了电信运营商进行产品多样化生产。

3.1.3 消费者需求结构变化推动产品多样化

消费者是电信业产品的最终购买者,电信运营商利润的源泉,是电信产品多样化的重要推动因素。一方面,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使消费者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带来了消费者需求结构向更高层次转变;另一方面,消费者消费需求多样化要求运营商提供更多种类的通信产品,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消费者需求结构的变化,直接推动了通信产品多样化。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服务性需求逐渐增加,这种变化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消费者的需求结构发生变化,需求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化,趋同性需求向个性化、多样化需求转变。电信运营商出于为获取利润、占据竞争有利地位的考虑,必须适应这种消费需求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变化,运营商通过电信产品多样化来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3.2 电信技术进步下产品多样化分析

通过前文对电信业产品多样化的动因分析,可以得知运营商进行产品多样化生产的动因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电信运营商生产特点、市场竞争决定了运营商多样化的动机。另一方面,消费者需求的多样性要求电信运营商提供多样化的产品满足消费市场。

3.2.1 成本优势动机下的技术进步与产品多样化分析

对于电信行业来说,由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等特点的存在,在现有市场需求规模下,电信运营商的平均成本、边际成本随产量的增大而递减。电信运营商不能采用边际成本制定资费,否则会出现亏损,假设运营商依据平均成本制定其资费。如图1所示,aC0、mC0是运营商在原有技术生产条件下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D0为市场需求曲线;而aC1、mC2为采用新技术后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需求曲线为D0,需求曲线不发生变化是因为运营商在新技术条件下尚未提供新产品,但是由于成本下降使得资费价格得以下降,所以表现出更大的市场需求;aC2、mC2的进一步下降,则是因为运营商在新技术条件下,进行了多样化生产,这种变化不仅带来了成本进一步下降,同时使得市场容量扩大。D2表示的需求弹性较D0大,是因为电信产品种类的增多,导致了消费者需求弹性变大。因此在电信运营商追求成本优势的动机下,电信技术进步会带来产品多样化现象。

3.2.2市场竞争下的技术进步与产品多样化分析

市场竞争的表现分为价格竞争和市场占有率的竞争两个方面。日趋激烈的电信市场竞争导致了电信产品资费价格不断下降,同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几乎没有企业能高度偏离成本进行定价,因此电信资费的降低最终归因于成本的降低。技术进步能通过两个阶段有效降低运营商平均成本,导致产品多样化,这一点在前文已经论述过,这里不再展开讨论。

电信运营商市场份额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因为运营商在市场竞争中无法获得短期成本优势,从而通过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实现其长期平均成本优势。因为电信业属于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这种行业生产设备昂贵、初始投资成本高,运营商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一方面能有效、快速的回收设备购置成本,另一方面实现其长期平均成本最低的目标。在新技术支撑下运营商向市场提供新产品、新业务,获得先发优势、率先满足市场需求,从而达到提高市场占有率的竞争目的。

综上所述,在市场竞争环境下,一方面,运营商通过技术进步,降低了成本,获得价格优势;另一方面,依靠新技术,向市场提供多样化的产品来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从而提高了市场占有率,从而进一步使降低成本。

3.2.3 需求多样性下的技术进步与产品多样化分析

消费者需求多样性要求电信运营商必须提供种类更加丰富的电信产品,才能满足消费市场需求。U1和U2分别表示未采用新技术前和采用新技术后,消费者的总效用曲线,S1,S2则表示技术水平发生变化后,电信运营商供给曲线发生了从S1到S2的移动。假设在引入新技术前消费者支付p1价格,可以享受到产品种类数为n1的产品组合;当服务提供商采用新技术后,消费者在支付原有价格p1的情形下,可以得到产品种类数为n2的产品组合,而对应n2的产品组合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C大于未采用新技术时的效用a。如图2所示。

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电信运营商必需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在新技术支持下电信运营商具备了提供多样化产品的能力,这使得消费者需求得以满足。

4 结论

通过分析可见电信运营商产品多样化生产是内外力量共同推动的。产生这种力量的原因可以主要归结为电信业技术进步。电信业技术进步影响了内外三种力量,使得企业进行产品多样化生产成为电信业技术进步结果的一种表现形式。

首先来自企业内部的推动力量归结为企业追求成本优势的动机。技术进步从两个层次影响了产品多样化。第一,运营商通过引进新技术缩减企业生产的平均成本;第二,在新技术的支撑下运营商有能力提供新产品,并且电信运营商生产的经济及成本特征决定了运营商有产品多样化的动机。

其次,技术进步通过来自企业外部的市场竞争推动了电信产品多样化。市场竞争的本质是成本的竞争,为了应对市场竞争运营商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通过技术进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而在技术进步后进一步降低电信业生产成本的方法就是产品多样化。这种来自于市场的外部动力作用于企业产品多样化的过程和来自运营商内部的动力作用机制是相同的。

最后,消费者需求结构变化通过技术进步推动了产品多样化。这种作用过程是消费需求结构变化产生了多样化化需求,而满足多样化需求就必须提供新产品。在原有生产技术条件下,运营商无法提供多样化的产品使其必须采用新技术,进行技术进步活动。即表述为消费者需求多样化,运营商通过技术进步,提供新产品,满足多样化需求。其整个作用过程如图3所示。

从图3可以看出,运营商多样化生产的动机主要是由消费者需求多样化、市场竞争及电信企业生产特征三种内外力量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为了满足多样化生产的动机,电信运营商必须进行技术进步活动,这样才能实现其产品多样化动机,并表现为向市场提供多样化产品。产品多样化生产一方面在市场中满足了消费者,另一方面应对了市场竞争。

综上所述,由于电信行业的生产特征、市场竞争及消费者需求结构的变化都会促使运营商产生多样化生产的动机,电信运营商通过技术进步来实现这种动机,从而带来产品多样化现象产生。

参考文献

[1] Yang,X.andH.Shi,1992,“SpecializationandproductDiversity”[J],americaneconomicReview82(2):112-116.

[2] 辛 利.关于自主创新,加快产业技术进步的几个问题[J].国防科技工业,2005,(9):23-24.

[3] 张广利.热点聚焦.世界产业技术进步的5个趋势[J].现代焊接,2005,(2):56.

[4] 刘国亮,赵英才.区域电信技术进步与创新的贡献率测算[J].长春邮电学院学报,2000,18(3):43-47.

[5] 徐碧祥.我国电信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初探[J].技术经济,2006,(3):45.

[6] 何锦义,刘晓静,刘树梅.当前技术进步贡献率测算中的几个问题[J].统计研究,2006,(5):32-34.

产品运营的定义篇2

2003年,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审理了被称为"中国虚拟财产第一案"的李宏晨诉北极冰公司案。案中"红月"是一款多人在线的网络游戏,公司职员李宏晨发现自己游戏装备丢失,希望游戏公司找回装备,结果被拒绝,于是他将该公司告上法庭,要求赔偿损失。朝阳区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判令游戏运营商恢复李宏晨的虚拟装备。本案是网络游戏中因发生装备、金币丢失被盗而产生纠纷的典型。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在虚拟环境中游戏和工作,网络虚拟财产成为互联网的一个特殊的产物,接着网络市场逐步形成。然而游戏产业在创造着市场价值的同时,关于网络虚拟财产的纠纷也应运而生。近年来纠纷的案件层出不穷,有几何级增长的趋势。面对大量的案件,我国法律不能有效的解决。目前法律对于虚拟财产的规定一般都是行政法规甚或行政规章,不仅法律阶位较低,且主要还是从行政管理方面制订的,许多方面仍不完善,阻碍了互联网行业的发展。

李宏晨案的发生,在学界引起了虚拟财产法律性质的争议。由于在立法中没有明确的规定,何为网络虚拟财产?它的法律属性是什么?这是现代法学对传统法学的新挑战。现阶段对网络虚拟财产属性的观点主要有物权说、债权说和知识产权说。

(一)物权说

它来源于我国台湾地区法务部的函释。该函释认定虚拟物品属于电磁记录,而电磁记录在刑法诈欺可看作动产。随着科技发展,物的范围早已不局限于有形有体的范围,这些电磁记录应属于物的范畴。

(二)债权说

这种学说认为,网络虚拟财产反映了网络游戏玩家与网络游戏运营商之间的服务合同关系,网络运营商提供平台,玩家按照合同可享有运营商提供的特定服务内容的权利。

(三)知识产权说

这种观点认为,网络虚拟财产属于智力成果,因其具有创造性、新颖性、可复制性,应列为知识产权的范畴。

二、网络虚拟财产的概念及现阶段学说的评析

(一)网络虚拟财产的概念特征

关于网络虚拟财产概念众说纷纭。有学者认为,网络虚拟财产就是网络游戏中的装备、游戏币等。还有学者认为只要是通过网络服务器产生的,有财产价值的虚拟物品都属于网络虚拟财产,不仅指网游中的,还包括收费的邮箱、QQ币、网站积分、网站贵族特权等。

以上学者的观点尽管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不能概括网络虚拟财产的含义,笔者认为网络虚拟财产具有虚拟性、稀缺性和期限性,它与许多法律概念一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狭义上来讲,网络虚拟财产主要是指网络游戏中的游戏币、装备等在现实中具有交易价值的网络虚拟财产。从广义上来看,网络虚拟财产是存在于网络服务器和网络空间中的专属性财产,不仅包括网游中的道具,还包括电子邮箱、QQ号等一切信息类的产品。本文主要对狭义的网络虚拟财产权利属性进行探讨。

(二)现阶段网络虚拟财产诸学说的评析

1.网络虚拟财产不属于物权。首先,网络虚拟财产是运营商给玩家提供的一种服务行为,玩家具有享有这种服务的权利。因为债权客体是行为,所以虚拟财产归于债权更合理。其次,虚拟财产没有排他性。物权指对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虚拟财产是在运营商的运营下产生的,玩家必须要签订合同才能进入游戏获得,而运营商通过合同在提供的平台上可以任意的更改虚拟物品,要实现对虚拟财产的支配需运营商配合,包括技术支持、互联网环境、遵守游戏规则等规定。最后,虚拟财产的期限不是永久的。所有权是永久性的,有期限的用益物权也是法律规定期限范围。而虚拟财产期限取决于运营商的经营状况,资金链断裂、市场不景气、研发滞后都可导致服务器关闭,即该期限是不确定的。

2.虚拟财产不属于知识产权。首先虚拟财产无专有性,除"合理使用"等法定情形外,只有权利人享有知识产权。但虚拟装备数量众多,大部分玩家可拥有相同装备,因此虚拟财产无专有性。其次虚拟财产有期限性。知识产权具有法定期限性,虚拟财产的期限只能由游戏运营状况来决定,随时可能不复存在。

3.虚拟财产性质与债权相似。虚拟财产的产生是建立在运营商提供的网络平台上,玩家首先要同意协议才能够成功的注册账号,注册账号等于签订合同。另一方面,虚拟财产可看做是运营商服务内容的证据,则虚拟财产的法律性质与债权相似,通过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若将虚拟财产归属于债权范畴会更加妥当。

三、网络虚拟财产是一种特殊的债权

(一)网络虚拟财产法律性质属于债权

1.从法律关系上看,网络虚拟财产属于债权。主体上双方是债权人和债务人,虚拟财产背后主体是游戏玩家和运营商,债权人是玩家,债务人是运营商。从这一点上,符合债的要素中法律关系的主体构成。内容上虚拟财产反映了玩家和运营商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即玩家享有通过游戏取得装备的权利,运营商负有提供服务器等义务。

2.从产生原因上看,民事行为是债产生的主要原因,合同又是主要的民事行为,因此合同是债发生最常见的原因。虚拟财产的产生是基于玩家与运营商的合同。玩家首先要接受运营商的意思表示,才能有这种权利,即虚拟物品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合同的产生。

3.从债的任意性来看,债权具有任意性,运营商对虚拟财产的更改,可随合同的修改任意的变动,如对装备数量的减少,属性的减弱,掉落率等,每周例行对服务器的维护或版本更新中的调整,使旧版本稀有装备在新版本中变的普通。若虚拟物品属于物权,不会有如此大的限制。

4.虚拟财产期限性与债权有相同之处。债权是有期限的权利,虚拟财产的期限是运营商决定的,若运营商停止一款游戏,则游戏中的虚拟物品会在客观上消灭。若因公司经营不善,无法盈利,必然会终止游戏的运行。

(二)网络虚拟财产的特殊性

1.传统债权的转让债权人需通知债务人。债权人负有告知义务。虚拟财产的转让指将虚拟物品交易给别的玩家,该行为并没有通知作为债务人的运营商,运营商虽不知晓,却默认发生了效力,被公众所认可,这与传统的债权规定是相违背的。因此玩家转让虚拟财产却没有通知债权人,有其特殊性。

2.救济力度是不够的。大多游戏合同有禁止玩家间交易虚拟物品的规定,可推出玩家间的交易是违约行为,运营商可不承认在玩家间发生权利的转移。但司法实践中,往往是让运营商承担了帮助玩家找回虚拟财产及帮助的义务,保证玩家对虚拟财产的权益。这显然不利于对玩家的保护,即债权救济力度是不够的。

参考文献:

【1】刘慧荣著:虚拟财产法律保护体系的构建,法律出版社,2008

【2】王利明著:民法学,法律出版社,2009

产品运营的定义篇3

关键词:电影产业;后电影产品;整合营销传播

一、后电影产品的相关概念

在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作为文化产业主力军的电影产业异军突起,繁荣发展。而一般意义上的传统电影产业链:制片——发行——放映已无法满足现代电影产业的发展要求,电影产业需要向着大电影产业方向发展,而后电影产品的开发与营销正是大电影产业的有力表现,能够使电影企业的收入不仅仅局限于票房。但对于后电影产品的含义阐述尚无明确定义,理解后电影产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后电影产品的“后”并不是特指在电影产业链的末端,实际上后电影产品既可以出现在电影放映后,又可以与电影同期出现甚至是先于电影放映之前出现。

2、理解后电影产品需先了解后电影市场的基本含义。后电影市场主要是指非电影票房收入的,由电影而产生并与其密切相关的所有的产业市场。例如电影品牌、玩具、电子游戏、主题公园等衍生产品市场;网络点击、有线电视和电影频道放映的电影市场等;由此可见,后电影产品与电影本身密不可分。

3后电影产品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将电影的内容和版权向电视、音像制品、图书、网络等媒介形式的转换;另一种形式是充分挖掘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声音、故事情节等,以此开发电影周边产品。

因此,开发后电影产品主要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掘除电影放映之外的附加产值,围绕电影内容形成丰富的文化娱乐产品。

二、整合营销传播的基本内容

整合营销传播自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被首先提出后,作为市场营销学的一个新概念受到了企业界的极大关注,并已广泛运用到企业的营销活动之中。

1、整合营销传播的含义

关于整合营销传播的含义有多种表述,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菲利普·科特勒对整合营销传播所下的定义,整合营销传播是大众传媒(广告)、人员推销、营业推广、公共关系、直复营销、包装及其他工具进行统一,从而发出关于公司及其产品的清晰、一致和有说服力的广告信息。另外舒尔兹在其所著的《整合营销传播》一书中传递了有关整合营销传播的基本思想:整合营销传播是组合运用各种信息传播手段,以获得明确的、连续一致的和最大的传播影响。可见,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强调利用丰富多彩而又更加集中的促销工具,整合的目的是沟通信息“清晰一致、有说服力”。

2、整合营销传播的特点

第一,整合营销传播强调双向沟通,顾客与企业是在同等地位上进行交流与沟通,企业要倾听消费者的声音而非简单的说服,而非单向的传递信息。

第二,整合营销传播充分运用各种传播工具,整合营销传播注重与顾客的交流和反馈,对于所有可能传递信息的工具都要运用和管理。

第三,整合营销传播要求信息前后一致,虽然整合营销传播是对各种营销传播技能和工具的整合,但是其传递的思想、信息必须与企业主题、形象和定位相一致。

三、后电影产品整合营销传播的意义

后电影产品的整合营销传播是以观众的需求为出发点,通过与观众的双向沟通,了解观众的需求偏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结合影片的内容与题材开发出最有吸引力的后电影产品,再以便捷有效的方式将后电影产品呈现给观众。这种理念有助于确保后电影产品与观众需求的紧密联结,能够最大化满足电影观众的需求。整合营销传播理念应用于后电影产品的开发与营销,有着如下几方面的积极意义:

1、树立后电影产品营销理念,更好的满足观众需求

2、拓宽后电影产品的分销渠道,整合渠道有效资源

3、完善后电影产品宣传方式,提高传播效率与效果

4、后电影产品链接电影的制作—发行—放映全过程

四、后电影产品整合营销传播的策略

后电影产品对于电影产业来说蕴含着巨大的增值价值,而后电影产品的整合营销传播贯穿于电影制作、发行和放映的全过程,合理有效运用整合营销传播策略有助于后电影产品价值的开发。

1、准确定位目标观众,以观众需求为出发点

只有从准确调查观众喜爱的电影类型与题材入手,掌握观众的观影心理和行为方式,才能创作和制作出符合市场需求的电影,从而才能根据电影开发出符合观众需求的后电影产品。例如,风靡全球的《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的题材类型、内容、演员、场景、道具、情节和教育效果等都非常符合小孩及家长的审美观点,能真实展现孩子心中的幻想,由此衍生出来的哈利·波特相关产品也如电影一样风靡全球。

2、整合电影分销渠道,为后电影产品营销提供便利

随着现代化多功能影院的出现,观众消费电影的模式已悄然发生了变化,从单一的看电影逐渐转变为看电影与其他休闲娱乐共享。可见,整合渠道是后电影产品营销制胜的关键,特别是让观众方便,快捷、成本低廉地享受到电影带来的后电影产品。例如,《哈利·波特》放映后,以影片人物为原形的儿童系列玩具,与电影内容相关的卡片、文具、糖果、服装、饰品等相继开发出来,还特别设计了《哈利·波特》电子游戏。这些后电影产品利用影院涉及的广泛的分销渠道,使影迷与观众及时便捷的享受,相关企业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3、以电影宣传带动后电影产品的推广

为了激发影迷的热情,吊足观众的胃口,很多影片都在上映前加大宣传力度。如能在宣传中加入后电影产品的推广计划,既节约了宣传成本,又为后电影产品的推广与营销奠定了基础,使得影片与后电影产品形成联动机制,强化后电影产品的宣传效果。例如,《哈利·波特》在国内上映时,发行方与新华书店进行联动,一方面为《哈利·波特》相关书籍的推广做出贡献,激发观众阅读小说的兴趣,将影迷转化成小说的现实顾客,提高小说的发行量。另一方面为影片的宣传推广也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让更多的小说读者能够走进电影院去观看影片。

参考文献:

[1]魏婷、张兴健,浅析中国电影市场营销问题及解决方案,经济问题探索,2008

产品运营的定义篇4

   第一,从经济形态的发展历程看商法调整对象的特定性。商法的调整对象是指商法调整什么样的社会经济关系。它是商法学研究的起点问题,也是核心问题,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商法的地位和命运。因此,商法理论研究的任务就在于科学地探索并界定商法的调整对象及范围。商品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简单商品经济、自由市场经济和现代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相适应,产生了三种不同性质的调整商品经济的法制,即民法、商法和经济法。

   原始社会后期,产生了私有制,出现了简单商品经济的萌芽。到了奴隶社会初期,简单商品经济逐步缓慢发展。商品是商品所有者通过市场交换的产品,这就必然产生了以商品、市场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简单商品经济关系。作为所有制和商品交换关系法律表现的私法也应运而生并发展起来,其典型便是古代罗马法,即后世所称的民法。民法的个人本位、权利能力平等、契约自由、私人财产不可侵犯等一系列的法律原则及其相应的法律制度,集中体现了这种简单商品经济关系的性质,准确而有效地调整着商品所有者之间的经济关系。在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确定以后,简单商品经济过渡到自由市场经济,商品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这时的商品经济,从交易规模、交易空间、交易时间、交易范围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原先作为“简单商品生产即资本主义前的商品生产的完善的”民法,已经不能适应发展了的商品经济即近代自由市场经济的需要。虽然民法调整领域不断扩大,内容不断更新,但是民法不可能将平等主体间发生的所有财产关系全部纳入自己的调整领域。于是,适应这种以组织为本位的新的法律部门,即商法便应运而生。如果说,民法调整的是简单商品经济的话,那么,商法则是调整大规模发展条件下充分竞争的近代自由市场经济关系。这一经济关系的性质确定了商法的调整对象只能是营利性主体的营利行为。因为民事主体之间进行商品交换的目的,是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即民事主体是为自身的需要而进行商品交换,是“为需而买”;而商事主体之间进行商品交换的目的,是为了营利,是“为卖而买”。营利主体要营利,必须要求商品交易行为具有简便、敏捷、确定、安全、公平的属性,因此,对营利性主体的营利性行为,必须采用不同于民法的一般原则来调整,即采用一整套特有的与商事行为的特点相适应的商事原则来调整。比如,在商事行为的形式上更加注重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在商事中,进一步简化交易程序;与交易的公平性相适应,商法遵循交易公平原则,体现了强制主义、公示主义、外观主义、严格责任等原则。上述原则均是商法的基本原则,贯穿于各项制度之中,但在民法中却不能称为基本原则,民法中有的制度虽然也有类似规定,但仅仅是个别的规定而非普遍现象。

   由此可见,商法调整对象的特定性,决定了其调整原则的特殊性,而商法调整对象的特定性和调整原则的特殊性,决定了民法不能调整商事行为,商法应当作为一部独立的法律部门存在,区别于民法。在自由市场经济时期,经济运行主要靠价值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自发调节,国家并不干预经济。但是自由竞争的结果导致了垄断,导致了日益频繁严重的经济危机,造成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资产阶级国家从此开始运用多种手段干预经济,对社会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国家通过制定法律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便产生了经济法。所以,经济法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因此,现代市场经济关系必须靠民法、商法和经济法来共同调整。

   我国商法将营利性主体的营利行为所引起的经济关系作为调整对象,体现了我国商法调整对象的两大特点。其一是商法只调整营利性主体。对非营利性主体,商法不作调整,这是其前提条件。其二,商法只调整营利性主体的营利行为,不调整营利性主体的非营利行为,营利性主体的非营利行为分别由民法、行政法等法律部门调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的市场经济主体参与市场交换的行为都是以营利为目的的行为,商法调整商事行为的目的,就是要规范商主体的市场交换行为,使之符合市场运行的要求,商法的全部法律制度及法律原则,都是这种导向的具体措施。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商法就是现代市场法。

   总之,商法把营利性主体的营利性行为,作为自己特定的调整对象,并采用与之适应的特殊的调整原则,表明商法区别于其他一切法律部门,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商法应当区别于民法和经济法而独立存在。

产品运营的定义篇5

一、市场营销的概念

在西方国家,不仅认为企业存在着市场营销活动,而且认为社会、政治、法律、文化等领域的组织和团体的活动也与市场营销有着共同之处,市场营销学的应用事实上已经超出了经济活动的范围。这样,"市场营销"就有了一个最一般的定义:任何以营利或不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或组织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以及对变化着的环境做出反应的动态过程。根据这一定义来认识企业的市场营销是无不可,但未免过于抽象,流于一般。

现代市场营销学认为,推销是市场营销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不是最重要的部分;推销是企业营销人员的职能之一,但不是最重要的职能;如果企业搞好市场营销研究,了解购买者的需要,按照购买者的需要来设计和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同时合理定价,做好渠道选择、销售促进等市场营销工作,那么这些产品就能顺利地销售出去。

美国市场营销协会(ama)定义委员会1960年给市场营销下过这样的一个定义:"市场营销是引导货物和劳务从生产者流向消费者或用户的企业商务活动过程"这一解释尽管较之"营销=销售(推销)"的认识进了一步,但仍然是失之于偏狭,仍不能全面概括和准确表述现代企业营销活动的全过程。事实上,为了占领市场,扩大销售,实现企业的预期目标,企业不只是要进行引导流向消费者或用户这一段的经济活动,而是还要进行"产前活动"(如市场调研、产品开发)和"售后活动"(如售后服务、收集反映)。这就是说,市场营销活动既包括企业在流通过程结束后的售后活动,不仅要以顾客为全过程的终点,更重要的是以顾客为全过程的起点。

由此看来,所谓市场营销,就是在变化的市场环境中,旨在满足消费需要、实现企业目标的商务活动过程,包括市场调研、选择目标市场、产品开发、产品定价、渠道选择、产品促销、产品储存和运输、产品销售、提供服务等一系列与市场有关的企业业务经营活动。市场营销去过程的质的规定性,则是商品交换过程。

理解市场营销的定义要把握以下几点:

1.营销活动的主题是营销者即企业。企业是交换的主动者和积极的一方,千方百计促成交换。也就是说企业在千方百计地想把产品销售出去,而不是消费者千方百计想购买。

2.消费者和用户是企业营销的对象,营销活动的核心。也就是上文提到的"谋划"、"筹划"的核心问题是识别、确定并满足消费者和客户的需要。这是市场营销的最主要、最精微的含义,也是企业经营的目标。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企业把消费者称为"上帝"。

3.市场营销是一个商务活动过程,它包括市场调研、选择目标市场、产品开发、产品定价、渠道选择和建立、产品促销、产品储存和运输、提供服务等一系列有计划的活动。绝不仅指"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具体、瞬间行为。这种具体、瞬间行为只是市场营销的结果(甚至不是最终的结果,因为完成交换之后还有售后服务等)。它在市场营销中不但不是全部内容而且其作用也是微不足道的,因为一系列有计划的营销活动完成好以后,具体的交割手续是自然而然的事。企业谋划的是消费者需求是什么,怎样才能满足这种需求,而不是怎么办理买卖手续。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是场营销使得交易本身变得微不足道。

二、市场营销的功能

市场营销的根本任务,就是通过努力解决生产与消费的各种分离、差异和矛盾,使得生产者方面各种不同的供给与消费者或用户方面各种不同的需要与欲望相适应,具体地实现生产与消费的统一。因而,市场营销在求得社会生产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平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市场营销的功能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便利功能。便利功能系指便利交换、便利物流的功能,包括资金融通、风险承担、信息沟通、产品标准化和分级等。借助资金融通和商业信用,可以控制或改变产品的流向和流量,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给买卖双方带来交易上的方便和利益。风险承担,是指在产品交易和产品储运中,必然要承担的某些财务损失,如产品积压而不得不削价出售;产品损坏、短少、腐烂而造成的经济损失等。市场信息的收集、加工和传递,对于生产者、中间商、消费者或用户都是重要的,没有信息的沟通,其他功能都难以实现。产品的标准化和分等分级,可以大大简化和加快交换过程,不但方便储存与运输,也方便顾客购买。

2.市场需求探测功能。企业面临的是动态市场,市场环境在一刻不停地变化着。也就是说消费者的需求在不断变化。比如服装,年年推出流行色,随时可能流行新款式;刚推出的"时髦"皮鞋,很快就在消费眼里变得"俗气"了。在令人眼花缭乱的变化中,要准确识别、确定甚至根据趋势成功地预测消费者需求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而对企业来说,不能随时把握消费者的需求,就意味着不能获取它、满足它。更谈不上企业目标的实现。有效的市场营销活动则可以成为"市场需求探测器",使企业清楚地了解消费者需求的方向、结构及其分布,从而为企业指明生存、发展的机会。

3.产品开发推进器。企业之所以要不断改进原有产品,不断推出新产品,不断进行产品更新换代,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不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作为新产品开发承担者的科研、技术部门就会变成瞎子、聋子。迷失方向,失去动力。有效的市场营销通过市场需求信息的反馈为产品改进、产品开发、产品换代指明方向。客观上也督促、推动着产品开发系统的快速运转。正是从这个意义,我们把市场营销称作"产品开发推进器"。

产品运营的定义篇6

一、铁路经营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一)经营与经营文化

传统的经营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经营”仅限于企业的经营,而且是与生产相对应的一个名词,是指企业的生产活动以外的活动,即企业的供销活动。广义的“经营”主要是指导企业经营的技术活动如生产、制造、加工;商业活动如购买、销售、交换;财务活动如筹集和利用资本;安全活动如保护财产和人员;会计活动如成本、统计等。现代经营的概念,是指个人或团体为了实现某些特定的目的,运用经营权使某些物质(有形和无形的)发生运动从而获得某种结果的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在经营活动中形成的观念、思想、感情、心理等就是经营文化。经营与文化具有天然的情结,有经营就有文化,经营文化的建设水平,对经营工作好坏具有重要作用。经营文化是企业经营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铁路经营和铁路经营文化的内涵

铁路经营的范围宽泛,包括了铁路客货运输及相关服务业务、铁路工程建设及相关业务、铁路专用设备及其他工业设备制造、维修,物资购销、物流服务、对外贸易、广告旅游、电子商务等。铁路经营文化是铁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铁路安全文化、服务文化一样,都是铁路企业文化的子文化,共同构成铁路企业文化的完整系统,并在系统中发挥着不同作用。从概念上说,铁路经营文化是铁路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为全体员工广泛认同和共同遵守的企业经营价值理念、行为准则、制度体系的总和。加强铁路经营文化建设就是确定用什么理念和方法获取效益,用什么理念和方法对待干部职工、对待旅客货主、对待企业社会。因此,建设铁路经营文化,应该侧重于铁路企业的经济活动,重点围绕铁路客货运输、资产经营开发来展开。

(三)铁路经营文化的基本特征

1.效益性与公益性的统一。经济效益是企业生存之本,企业发展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这也是企业开展经营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但铁路作为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大众化交通工具和重要的民生工程,在谋求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要讲政治、讲大局,承担起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讲究社会效益,这是由铁路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也是铁路企业获得长期效益的重要保证。2.传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中国铁路有着优秀的历史文化传承。开展铁路经营文化建设,必须在继承好、发展好铁路人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的同时,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着眼广大旅客货主的新期待,结合铁路行业特点,发挥好运量大、方便、舒适、快捷等优势,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在经营理念、经营思维、工作方法和管理举措等方面不断创新。3.开放性与独特性的统一。构建铁路经营文化,必须以开放的视野和开放的心态,打破思想桎梏,顺应时代需求,积极学习吸纳国内外先进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模式,充分借鉴吸收和融合多元文化,保持创新活力,与世界接轨。同时,铁路经营文化必须源于铁路改革发展实践,特别是近几年来铁路在市场化转型中的积极探索,应当具有鲜明的铁路特色和行业特点。4.人本性与群众性的统一。铁路是运输企业,以人为本是基本的要求,铁路运输经营必须始终以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为出发点,让社会公众在选择铁路消费过程中感受铁路的文化魅力和良好体验。职工是企业经营的主体,也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第一资源,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为先,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充分发挥职工群众的主体作用,发动广大职工群众贡献聪明才智,参与经营文化建设,促进企业经营发展。

二、加强铁路经营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是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灵魂,也是主线。铁路经营文化作为铁路企业文化的子文化,不能脱离这一灵魂和主线。加强铁路经营文化建设,提高铁路行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既反映了铁路造福职工、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又体现了铁路企业积极发挥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骨干作用、争当国民经济强力引擎的先行意识,本身就是践行“安全优质、兴路强国”新时期铁路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因此,加强经营文化建设,既对铁路职工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引领作用,也让广大人民群众在享受铁路发展“红利”的同时享受到社会发展的便利。

(二)是推动铁路企业转型发展的内在需要。铁路总公司党组提出铁路要走转型发展之路,三年成为世界一流物流企业,对铁路经营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实现铁路从传统的运输型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需要实现经营理念、经营管理、经营制度、产品品牌等一系列的转型升级。实现这一目标,要求我们以促进铁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作为出发点,自觉把经营文化建设渗透到铁路运输经营的各个方面,教育引导干部职工增强市场竞争意识和效率效益意识,用文化的力量不断改进和加强企业管理,大力推动铁路工作的创新发展。

(三)是提升铁路企业市场竞争力的迫切要求。企业是市场的主体,竞争是市场的特质。企业发展的成败,取决于能否认识并驾驭竞争。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一系列重大措施的实施,铁路货运量下滑、竞争力下降的形势不容乐观,土地综合开发、商业、广告、旅游等方面也需要进一步提升经营质量。适应新常态,应对市场挑战,迫切要求我们通过加强经营文化建设,发挥文化所特有的理念引领、融入渗透、感染熏陶等方面作用,更好地发挥行业和资源优势,不断推出适销对路的运输产品,拓展经营开发领域和质量,提升铁路走向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四)是深化铁路企业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把文化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格局。总公司党组坚持把加强铁路企业文化建设,作为铁路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别召开安全、服务文化建设现场会,对深化铁路安全、服务文化建设作出总体部署。作为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铁路企业文化既具有一般企业文化的基本属性,又具有铁路的行业特征。铁路安全文化、服务文化和经营文化,构成了铁路企业文化完整体系,三者互为补充,缺一不可。整体推进三大文化建设,对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高素质的职工队伍,促进和保证企业改革发展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三、加强铁路经营文化建设的着力点

(一)要在培育市场观念上下功夫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铁路要走向市场,提高市场竞争力,提升经营效益,关键取决于干部职工的观念能否跟上市场变化、适应市场要求。加强经营文化建设,必须要形成适应市场需求的经营思想,培育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效益观念。要把培育市场观念与“转观念、闯市场、增效益”主题教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强化经营形势任务教育,引导干部职工认清经营形势,认清市场与生存、市场与发展、市场与效益的关系,增强经营创效的责任感。要强化市场经营理念教育,深入总结在铁路经营管理实践中形成的工作理念和管理理念,不断提炼完善,逐步形成具有铁路经营特色的核心经营理念,并通过形式多样的群众性学习宣传、教育和岗位实践活动,强化干部职工收入来自市场、效益来自市场的思想意识。同时,要强化经营法规和诚信经营教育,面向干部职工特别是领导干部深入开展经营法规宣传教育,增强依法经营、诚信经营意识,有效规避经营风险,树立良好企业形象。

(二)要在强化营销宣传上下功夫

强化营销宣传,首先要统筹和盘活各类宣传资源,把新闻宣传与营销宣传结合起来,加强铁路客货运输的新产品、服务旅客货主的新举措的宣传和推介,加大铁路客货运输品牌、铁路资产经营开发等方面宣传力度,让我们的产品走出铁路、走向社会、家喻户晓。其次要创新营销宣传的方式方法。树立“互联网+”思维,实现“互联网+”与营销宣传的有机结合。运用人员推销、广告公关,以及拍摄制作宣传片、在列车视频和新媒体平台播放微视频等方式,发挥好铁路自媒体在营销宣传中的作用,提高营销宣传的吸引力。最后要提升营销宣传的能力。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发现和挖掘一大批市场营销优秀团队和营销明星、营销状元,通过总结营销典型的营销工作法,开展营销创效小故事征集等方式,开阔全员市场营销思路,提升营销能力。

(三)要在打造经营品牌上下功夫

品牌是给企业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资产。打造经营品牌,扩大品牌效应是企业经营的一项重要战略。要加强品牌设计,围绕铁路运输、市场经营等环节,精心遴选品牌培养对象,加强策划包装、重点培养、宣传推介,打造知名运输产品品牌;发挥非运输企业作用,围绕铁路沿线土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站车商业开发等,打造知名非运输企业品牌。要注重品牌管理,建设铁路经营品牌管理和创新机制,加强常态化管理。规范铁路企业形象视觉识别系统在经营领域的应用,提升企业形象,强化品牌推广。发挥客户服务中心平台功能,建立开放式品牌评价体系,听取客户意见建议,持续提升品牌品质。要强化宣传推介,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推介品牌,大力提升产品的社会影响力、知名度。注重品牌的保护,增强品牌保护意识,对铁路优质品牌做好专利申请、商标注册等工作,营造尊重知识产权、维护自主品牌的浓厚氛围。

(四)要在提升创效能力上下功夫

产品运营的定义篇7

关键词:公共产品;生产力;资源配置

轨道交通由于具有快速、环保、运能大等特点,已成为各大城市发展公共交通优先考虑的项目。据统计,我国现有20多个城市正在建设或规划建设地铁等轨道交通项目,在建线路总长度超过390公里,有1500公里线路正在规划建设中。轨道交通在给人们带来便捷舒适的同时,也面临着由于人、车辆、机电以及社会灾害等因素而导致的安全问题。

轨道交通的安全性,对城市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有必要从经济学角度对轨道交通安全问题作出一些思考。

1轨道交通安全的“公共产品”特性思考

“公共产品”是指具有非竞争性和排他性的产品。非竞争性是指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就是同一单位的公共产品可以供许多人共同消费,某些人对该产品的享用,并不影响他人的享用;排他性是指公共产品一旦提供给公众,不论何人都可以享用,任何人不得加以排斥。地铁公司作为企业,其力量毕竟有限,不可能无限制地承担这类公共安全的社会责任。市场取向的改革带来了发展和繁荣已被实践证明,但市场不是万能的。公共产品的特性导致市场失灵,使政府调节成为必要。关系到社会整体利益的公共交通安全问题,单个企业无力承担起全部义务,政府应当作为公共产品来供给。

公共产品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的公共产品是指政府通过微观参与提供生产性基础设施。轨道交通的投资与建设可由政府部门负责,授权地铁运营公司以经营权,并将基础设施以租赁形式租赁给地铁运营公司,象征性地收取租赁费。由于轨道交通安全所具有的公共产品特性,决定了国有企业能够更好地完成相关任务。国有企业的投资主体主要是国家,国家比任何个人更有全局观念,更关注社会的均衡发展与民众的利益,能够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充分考虑社会效益。相对而言,非国有市场主体往往更注重经济效益,不愿意为承担社会责任而承受利益损失。因此,从轨道交通安全所具有的“公共产品”特性出发,经营轨道交通产业一般仍应以国有经济为主,有条件地允许一部分非国有经济的介入。

广义的公共产品除了基础设施外,还包括立法执法、反恐防暴、公共政策、各项制度安排等。针对地铁运营中可能发生的灾害性事故,需要政府向社会提供防治这些社会性灾害的公共产品。为保证轨道交通运行的安全,越来越需要政府提供如公共政策、政府规制等广义的公共产品。公共政策是政府实施调控和管理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可以为轨道交通各经营主体提供行为规范、基本准则和行动指南,并为广大乘客制定安全乘车的行为依据。政府规制作为政府的一种治理工具,意味着政府通过制定特定规则约束企业经营者的经营行为,也就是要约束因为个人利益最大化动机的过分膨胀而导致他人与社会公众安全利益受损。

在保证轨道交通安全问题上,政府的作用应当进一步加强,要根据需要和可能不断推进政策创新,保证公共产品供给的安全性。

2轨道交通安全的生产力特性思考

安全不仅仅是一种技术物态和条件,还是一种具有经济效益的活动,是通过对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合理组织、控制和调整,以减少事故和降低事故损失,达到人、技术、环境的最佳结合,间接促进了经济增值的一种活动。安全活动既具有自然属性,又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它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同时,还受到社会生产关系的影响,因此,安全具有生产力的特性。

生产力是生产能满足人类需要的有用物品的能力。轨道交通安全具有生产力特性,一方面是指它体现了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具有一定的社会和经济属性,由于轨道交通安全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已成为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方面轨道交通安全状况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从一定程度上讲,轨道交通安全程度是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

生产力是由人的要素和一系列物的要素结合而成的有机体系,轨道交通安全也是受到人、车辆、机电等人的和物的因素的作用。近年来,国内外轨道交通事故分析证明,这些因素是导致轨道交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从人的因素看,既有因乘客未遵守安全乘车规则所导致的事故,也有因为工作人员职责疏忽而引发的险性事故。从物的因素看,车辆、轨道、供电、信号等故障都可导致事故的发生。

生产力反映的是人类的劳动能力,生产力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类劳动能力的发展,是人类科学知识、实践经验、操作技能和社会结合能力不断累积和提高的结果,因而人是生产力中的首要因素。

统计表明,几乎每一起重大事故都与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有关,所以抓运行安全首先要抓对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包括法制教育,技术教育,安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工作人员牢记“安全第一”的运营准则,任何时候都不能心存侥幸和麻痹大意。

迅速的反应和正确的措施是处理紧急事故和灾害的关键,只有增强员工对突发性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才能把事故与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为了保证轨道交通运营安全,除了加强对员工的安全思想教育,还必须进行事故应急处理模拟演练,逐步提高各有关专业和工种工作人员的应变能力、协同配合能力和对事故的综合救援能力,达到锻炼员工队伍的目的。

为了提高轨道交通的运营安全和运输效能,提高生产力水平,还必须抓住其他车辆、轨道、供电、信号设备等一系列物的因素,因为这些因素都直接关联到列车的安全运行,必须引起建设和运营企业的高度重视,采取相应对策。

生产力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的能力的发展,而人的能力的发展又归根结底是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通过革新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扩展新的劳动对象、提高劳动者素质和促进管理的科学化等多种途径,被运用于生产过程,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越来越多地取决于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取决于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应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的作用渗透于轨道交通安全的每一个要素,离开了现代科学技术的综合应用,安全运营就不可能得到强有力的保证。首先要用科学技术促进人员素质提高,用科学的理论和正确的思想观念教育广大员工,使他们掌握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工作方法,掌握岗位所需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其次要提高车辆等装备的科技含量,用新技术、新设备提高运营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其中采用自动化程度高、安全性能好的系统设备,是提高运营系统安全性的重要基础。现代城市中,地铁是人流最为密集的公共场所之一,其可靠运行是地铁安全运营的前提条件。把这些机电设备纳入统一的智能化的管理,通过自动化系统对这些设备进行科学高效的监控管理,是确保地铁内安全的关键因素。

3轨道交通安全的资源配置特性思考

满足人类欲望的物品可分为“自由物品”和“经济物品”。“自由物品”是指人类无需通过努力就能取用的物品,如阳光、空气等,它的数量是无限的;“经济物品”是指人类必须付出代价方可得到的物品,即必须借助生产资源通过人类加工出来的物品。相对于人的无穷无尽的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的资源是不足的,稀缺的。从经济资源稀缺性的事实出发,就产生了资源配置的问题。

轨道交通安全属于“经济物品”,它是通过政府、企业、乘客和车辆、轨道、控制系统等一系列因素相结合而生产出来的。社会资源是有限的,社会对安全的投入受到客观经济水平的限制,它的数量不是无限的,如何在有限的安全投入下,获得最大的安全效益?这使轨道交通安全具有了资源配置的特性,即必须在现有的条件下,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最大限度地增进轨道交通的安全,实现最优化。

安全资源配置是安全活动与安全产品生产之间的资源配置比例和安全活动各环节之间的资源配置比例问题。可以这样认为,轨道交通的设计和建设属于安全产品的生产,而轨道交通的运营则属于安全活动。

一方面,在一定时期可控资源是一定的,这些资源一部分配置在产品生产上,另一部分配置在安全活动上。产品生产与安全活动之间的资源配置比例决定着生产与安全之间能否协调统一,决定着轨道交通安全所能达到的广度和深度。所以,在安全资源配置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安全资源配置问题首先要解决多少资源配置在产品生产上、多少配置在安全活动上,安全资源配置应该以最优化作为配置效率的标准,以实现安全产品生产与安全活动的协调统一。

过去,政府或企业抓轨道交通安全基本不介入轨道交通建设项目,只是在投入运营后承担起安全监管或实施工作,将安全资源倾力投在运营中,这是不合理的配置方式。实践证明,运营环节能否正常和安全,和前期的方案论证、设备和信号的选型、以及设计和施工环节具有前因后果的关系。因此,在轨道交通建设、开通运营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一体化”经营的优势,在设计、建设、运营中,有效实现安全资源的合理整合,通过运营部门全过程参与新线的设计、建设和调试,将运营现场的经验与实际问题带到设计工作中,使设计充分考虑运营安全的需要,将安全的关口前移到设计、建设阶段,把对事故的事后的弥补转变为事前的主动控制,使安全资源在安全产品生产和安全活动中得到合理配置。

产品运营的定义篇8

【关键词】经营者;知情权;告知义务

一、问题提出

笔者在北大法宝上以告知义务、知情权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将与经营者告知义务与消费者知情权有关的案例进行梳理。总结来看,在搜集的案例中,消费者一方认为经营者侵犯,经营者一方提出抗辩的依据主要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行业惯例、产品说明书、国际惯例、格式条款等。下面笔者将以这些抗辩依据为分析的切入点,讨论经营者告知义务中告知的范围和告知的方式。

二、经营者告知义务的范围

(一)基于规范性文件的规定

应飞虎认为,法律在界定经营者信息提供义务的范围时可综合采取三种方式,第一,明确排除不需说明的事项,第二,明确必须说明的事项,第三,消法对经营者信息提供义务的范围只能做原则性规定,具体的规则由实施细则或地方性法规加以明确。

1.需要告知的事项已经为法律、法规、规章或者行业标准所明确要求,则该信息属于消费者知情权的涵摄范围,经营者应当告知而未告知的构成对消费者知情权的侵犯。这是法官判案的基本思路。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我国行业标准属于规章以下的其他规范性文件,是非正式的法律渊源,按理说不能作为法律依据或审判依据,但行业标准中的强制性标准可以在裁判理由中被引用和评述。可以作为经营者告知义务的来源。

2.如果法律、法规、规章乃至行业标准未明确规定应向消费者告知某一事项,这并不必然免除经营者的告知义务。

在“黄金荣与北京铁路局铁路旅客运输合同纠纷上诉案”中,被未告知车票含有基本票价2%的强制保险费,黄金荣认为自己的消费者知情权受到了侵犯。但被告方认为自己的行为符合相关规章的规定,其具体依据是《铁路旅客意外伤害强制保险条例》、《铁道部关于铁路接办铁路旅客意外伤害强制保险后各项具体工作的规定》均规定,保险费包括在票价内,对旅客不另签发保险凭证。保险费的收入已包括在票价内视作运输收人不再单独提出。法院认为被告的做法符合规章的规定,合法有据,认定被告的行为不构成侵权。

在“刘雪娟诉乐金公司、苏宁中心消费者权益纠纷案”中,原告所购买的由被告生产、销售的化妆品外包装上,仅标明限用期限到2007年11月21日,但没有标注开瓶后的使用期限以及正确的使用方法。一审法院认为现国家法律和行业规范都没有强制规定化妆品要标注开瓶后的使用期限,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二审法院则认为乐金公司只按国家标准的规定标注了“限用合格日期”,没有按《产品质量法》的规定标注产品的安全使用期,侵害了上诉人刘雪娟和其他消费者依法享有的知情权,判令两被告应当告知原告该产品的开瓶使用期限。

从上面两个案例可以看出,法律、法规甚至行业标准未明确规定告知义务的并不意味着经营者可以对特定事项不予告知。

在法律、法规、规章乃至行业标准未明确规定应向消费者告知某一事项时,应当按照何种标准判定消费者知情权的范围呢?从合同法角度来看,当事人在缔约过程中负有告知义务。告知的程度是重要的或实质的信息。实质信息是指一个合理的人认为做出缔约决定所需的相应的信息。判断的依据,关键看其性质是否影响合同成立、是否作为合同的基础及条件。如果没有该信息,任何一个理性的人都无法作出是否订立合同的决策。因此,重要性是确定合同当事人是否具有告知义务的前提。合同法中的这一制度规定可以引申到消费者法领域,笔者认为可以按照重要性标准判定消费者知情权的范围。在我国司法实践中也采用了此种思路。例如在“黄金荣与北京铁路局铁路旅客运输合同纠纷上诉案”中,二审法院认为现有法律法规和规章没有规定铁路部门售票时必须向旅客告知火车票票价的构成,况且根据交易习惯,铁路部门一般只要告知旅客票价,及车次、乘车区间、开车时间、座(铺)别及座(铺)号、有效期限、安全运输应注意的事项等与双方订立和履行铁路旅客运输合同有关的重要事由即可。车票含有基本票价2%的强制保险费不是影响消费者交易的重要事项,售票人员未对此进行告知并没有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而在“刘雪娟诉乐金公司、苏宁中心消费者权益纠纷案”中,法院认为消费者购买化妆品,其目的不是为了长期收藏,而是要用它来清洁、保护、美化肌肤。化妆品一旦变质,通过消费者肌肤的吸收、渗透,必将对消费者的身体产生伤害。因此,消费者真正关心的,不是化妆品在未启封条件下的保质期,而是启封后的使用期。

在商品上贴标签是经营者履行告知义务的方式之一,转基因食品的生产方法不同于普通食品,应否在转基因食品的标签上指明基因的修改内容是一个很难确定的问题。支持一方认为,消费者对于他所购买的食物有知情权,有权知道该食物是否是转基因的。但联邦食品药品监督局却反对这一观点,联邦食品药品监督局认为,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消费者的知情权不是强制生产者贴标签的充分条件。大部分的美国人自己不种植食物,因此他们依赖于别人向他们提供食物。生产者因此获得了大众的信任。消费者希望生产者提供的产品信息能够真实,公众希望对影响消费的关键因素能够在产品标签上披露出来,但基因的修改内容是否是影响消费的关键因素还有待商榷。

产品运营的定义篇9

【关键词】中小型运输企业物流经济企业转型

现代物流经济发展的经济学分析

在政治经济学视角当中,物流伴随着市场营销过程完成企业的剩余价值的实现。企业内部生产过程中的物流活动,主要由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管理进行维系和运转。物流活动的基本内涵决定物流本身在政治经济学的一般分析当中具有独特的地位,物流的快捷程度和技术水平直接决定企业本身的产品销售过程的速度和质量,对剩余价值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政治经济学原理当中,具有较高剩余价值转化速度的企业将具有较高的市场销售速度,从而能够以更快的速度完成资本的循环过程,完成资本的不同职能形式的转化。在资本循环过程不断重复的情况下,将形成更加快速的资本周转水平,进而直接决定企业的年剩余价值水平。因此,如果可以将物流过程进行优化,加快产品的物流速度,将可能实现节约全部预付资本、提高企业年利润率的效果,对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对市场物流行为重视程度的提高,直接带来物流需求的逐步增加。物流需求是产品生产过程的重要延续。在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中,物流过程被普遍认为是价值形成过程的重要延伸。物流过程消耗的劳动力的价值,直接扩大企业产品的不变资本的使用总额,而不变资本总量的大小将成为企业的平均成本的重要决定因素。

我国现代物流经济的发展面临着众多的问题。物流行业本身进入的门槛相对较低,需要的资金投入水平相对较少,大量的中小型物流企业可以直接进入物流市场。伴随着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物流市场的供求信息能够更加准确地传递给物流产品的需求者和供给者。然而由于企业掌握的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并且针对一般性产品的物流产品之间差别度较小,因此产生了严重的相互替代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市场的竞争程度将会越来越高。激烈的市场竞争除了将直接带来利润率的下降之外,也将产生巨大的要素市场的需求扩张。要素市场的需求扩张过程将有可能带来要素价格上升的趋势,从而进一步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

经过对比分析,物流市场本身比较符合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因此,物流市场本身应当比较符合完全竞争市场结构的基本规律,市场在长期将呈现出平均利润水平不断降低的基本趋势。通过大量的资本和厂商不断进出市场的基本过程,市场本身在长期将基本实现相对的出清。同时,市场本身也具有趋于均衡的能力和机制,在实现均衡时,市场本身将呈现出较低的利润水平,同时市场的供求状况将基本稳定。

物流经济视角下中小运输企业转型的必要性

在现代市场经济当中,对商品的销售过程中产生的运输需要,已经基本可以通过物流过程加以解决。物流行业和运输行业已经具有很大程度上的叠合层面,这对市场中较小规模的运输企业来说意义重大。小规模运输企业本身具有的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产品本身的竞争力较差。在原有运输行业已经基本处于饱和的情况下,一些较小的运输企业可以通过向物流行业的转型,降低竞争成本,实现扩大企业发展空间的目的。

运输企业向物流行业进行转移,可以降低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所要面临的竞争限制。在原有的运输行业价格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其本身的竞争能力将直接决定其生存能力。在经济学视角下,企业的竞争能力主要包括企业产品的差别化程度、企业预算约束水平和企业产品规模的大小。由于中小运输企业本身面临着企业资金相对匮乏,产品本身技术含量相对较低,产品差别化程度较小等问题,产品本身的竞争能力相对于其他竞争者将处于劣势。因此,转向物流行业,将有利于中小运输企业的加速发展。

物流经济视角下中小运输企业的转型对策

企业的主营业务方向的转型策略。企业的主营业务方向是企业的营业利润的主要来源,因此企业主营业务方向的转型是中小运输企业向物流行业进行转型的首要环节。企业的主营业务方向的选择将直接决定企业所需要的各种要素的投入比重,同时企业的预算约束将通过主营业务的需要决定其本身的要素形态。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当中,不同的主营业务将需要货币资本转化为不同的生产资本。因此,在企业的资本循环和周转过程当中,资本职能形态的转化过程将成为企业资本增值和价值形成的起点。

第一,基本价值增值过程。主营业务的转型策略应当最先分析企业所面临的物流市场和物流产品的基本价值增值过程。价值增值过程在步骤上和程序上等同于价值形成过程,企业在主营业务转型之后,将进行新产品的价值形成和价值增值,其最终结果都需要以物质形态的产品作为企业内部价值运动的最终形态。因此,应当明确物流产品的价值构成形式,即任何企业的价值增值过程的最终结果在价值上都表现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加总。然后根据价值构成制定相应的策略。

第二,初始阶段调整。在明确了新的主营业务的产品价值构成之后,应当进行企业生产经营的初始阶段调整,首先应购置或更新企业需要的不变资本中的固定资产部分。有些中小运输企业在进行经营活动之前已经具有一定的可用作物流行业经营的运输工具,但部分企业的运输工具可能不能适应企业的生产经营需要,因此需要进行重新购置。

在可变资本的价值构成中,其调整和转变主要体现在为员工学习更多知识和技能并接受相应的培训需要的资本消耗。由于运输企业本身所需要的可变资本构成同物流企业具有相近性,因此不需要进行全面更新。但是根据国家运输管理有关部门的相应规定,部分原有的运输企业的驾驶人员可能不能够适应物流企业的运输设备驾驶需要。对这一部分人员进行重新培训是转型过程中需主要负担的转型成本。同时,由于现代物流行业的飞速发展,物流本身所需要的技术要求将不断提高,相关人员进行培训的支出将直接构成企业的新增可变资本。

运输物流行业本身的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涵盖了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两种基本形式。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绝对延长劳动实践,以直接延长剩余劳动实践的企业生产模式。但物流行业对劳动者的状态具有较高的要求,企业的生产经营应当主要采用相对延长劳动时间而维持总劳动时间来恒定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模式。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减少企业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总量大小,以实现企业剩余价值和利润总额增加的企业经营方式。

由于某一生产周期中实际消耗的不变资本部分是企业固定资产折旧的直接结果,固定资产折旧水平的高低主要受到其自身的磨损程度和技术更新速度的影响。在物流行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当中,应当主要采用注重车辆和其他运输设备的保养和及时更新的办法减少企业的固定资产减值,以降低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中的固定资产部分。

企业转型过程当中的财务管理策略。第一,完善股利分配模式的构建。股利分配是将企业的营业利润,按照企业的所有者权益的构成方式进行合理的划分,实现企业所有者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结束之后应当享有的权利。只有具有较好的股利分配模式,才能在进入新的市场的过程当中吸引足够的投资,扩大企业本身的资产规模,延展企业的预算约束水平。同时,股利分配模式将涉及企业的经营权与所有权之间相互分离的问题,这也是公司的治理结构不断改良的过程。

第二,加强长期投资能力的建设。长期投资主要是对固定资产进行更新的生产经营活动,固定资产投资的改善工作需要根据财务管理学中的企业资产价值核算原理进行。企业资产价值核算主要体现在未来现金流思想和资金等值计算的思想,在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情况下,核算长期投资后的某种资产的现金流量的大小,将为企业的长期投资行为带来量化的决策依据。在中小运输企业在转型过程当中,需要对固定资产进行相应的更新,而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固定资产在现代物流经济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中小运输企业的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小运输企业转型过程当中的营销管理。中小运输企业在市场的经营过程应当转型为具有较强营销能力的物流企业,其营销需要从分销渠道、促销手段、价格和产品等方面制定策略。对于中小运输企业而言,产品策略本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产品运营的定义篇10

本文主要探讨了虚拟财产的本质和属性。以批判的态度针对当前的虚拟财产一些观点进行了分析。从政治经济学的价值认定角度论述了虚拟财产价值的产生和运用。提出了虚拟财产是用益权利的观点。并且运用汇率原理分析了这种虚拟财产用益权的价值实现、权利认定和诉讼依据。

对于网络游戏的不同方面主要涉及到了三大块问题:1,虚拟财产问题;2,外挂问题;3,私服问题。这三大问题涉及到了不同角度和层面的法律关系。虚拟财产主要关系到了游戏产品本身以及其衍生品、附产品所带来的权利属性和价值认定问题。外挂则是典型的知识产权中与著作权相关的侵权问题。私服则是涉及到我国的互联网公共政策和众多知识产权的问题。

从某种角度看,只有虚拟财产问题才是我们所面临的全新问题。而其他两个问题通过我们现有的法律理论和制度基本上是可以解决的。

哲学上对物的定义有很多种说法,一般而言在国内主流的比较倾向于唯物主义哲学的定义: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因而我们法律上对待物也应该是基于这一哲学上的认识而判断的。对于虚拟财产是否应当属于法律所调整的物的客体必然要也需要从哲学上寻找依据。现在主要有两种对立的意见,一种认为虚拟财产应该属于物权的调整范围,具有财产权属性;一种认为虚拟财产不具备民法上物的构成要件,最多属于著作权范围。

对于把虚拟财产看作物权的观点,其主要支持的论点在于虚拟财产在理论上的可计算性,以及由此推导出来的虚拟财产的商品属性。这种观点认为由于虚拟财产在现实社会中交易所体现出了货币价格,因此这种价格就代表了虚拟财产具备商品的交换价值。虚拟财产在特定人群中的有用性,赋予了其使用价值。而货币是一般等价物,体现了一定的价值。综上所述,他们认定虚拟财产是商品,而商品恰恰是民法调整的主要财产范围。在国外有些国家和地区也的确把虚拟财产认定为了“动产”①。

我认为上述推论是经不起推敲的,因为从其观点来看他只是借用了政治经济学中一些术语,在没有认真理解什么是价值,使用价值,交换价值的前提下就不恰当的使用这些词进行论证。以下两点作为虚拟财产物权理论运用的结论是站不住脚的。

批判观点:1、通过计算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以计算虚拟财产的价值。

我们不能认为虚拟财产在形式上可以作为类似的商品流通就一定具备了直接的价值,就凝结了人类无差别的劳动。本质上讲,玩家对网络游戏使用是一种纯粹的娱乐行为而不是生产劳动行为。这是属于消费环节上产生的,并且玩家在游戏中的行为本身并不是一种劳动行为,更不存在所谓的创造价值活动。有价值的是占有虚拟财产的这种权利,而不是虚拟财产本身。因而一个游戏玩家无论在游戏中花费的多少时间,都不属于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不属于个别劳动时间,更不能用社会劳动时间来计算。政治经济学上的劳动创造价值,是在生产阶段产生的,而不是在消费环节产生的。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作为商品,首先它必须满足人的某种需要而存在,这便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还有其特殊性。第一,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是为了满足他人的需要。第二,它供给别人满足需要,不是无代价的奉献或赠与,而是通过交换转移到别人手里。显然这种使用价值是一种社会属性。

网络游戏中的虚拟物品,首先,不具备普遍的社会属性,它仅仅是对社会中很小一部份玩家来说具有使用价值;其次,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说的,而是针对购买者来说的,即该虚拟物品不是满足自己使用的,而是满足他人使用。从虚拟物品本身来讲并不能独立承担起满足其他玩家需要的功能,而需要游戏运营商的配合才可以,当游戏运营商修改了某种道具的属性时,该虚拟物品所承载的权利价值亦会有所改变;再次,网络游戏中的道具取得一般都是一种概率事件,不是必然能得到。而做为商品存在的其他财产一般而言都是一种劳动的必然产物(除了某些自然资源以外)。玩家得到的虚拟物品不是出自玩家自己的创造和生产,而是由网络游戏运营商有控制的投放的。虚拟物品的属性是由游戏运营商开发,制定和修改的。玩家没有权利直接参与到这一活动中来,仅仅是在游戏中享受该物品在开发商的规定下所享有的权利。

批判观点:2、虚拟财产具有物的载体,可以根据玩家的投入成本计算价值。

虚拟财产是否可以找到其物的实在载体?从表面现象来看虚拟财产似乎仅仅是存在于网络中的一种意向,至多属于无形物的范畴。但是虚拟物又不像“电”这样的物质是一种自然存在的无形物,而是一种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在虚拟社区中的社会存在,因此虚拟财产在实质上我们可以认定是一种基于社会存在的物。我们无法否定其社会存在物的性质。

网络本身应该是一种客观的社会存在,是对现实社会的延伸。网络的载体是各种客观存在的信息数据。这些信息数据包含着网络的内容,规则等一系列体现网络价值的东西。从这个角度上看,任何有价值的网络资源都是建立在信息数据上的,网络游戏中的虚拟财产自然也不例外。我们从表面上看到的只是一些虚拟的东西,但是在这些虚拟物背后都必然存在着一定的信息数据(具体而言这些数据包括:玩家的个人的资料,玩家通过某种特定程序生成的数据,玩家从合法渠道得到的数据,如转让,赠与,互易,买卖等)在物理层面上玩家是在利用自己所控制的一段程序数据或信息数据来实现虚拟物的流转的。可见虚拟财产是可以找到其物质附着体的。但是真正有价值的并不是这些附着体本身,而是对这些数据的使用权。这有些类似于有价证券,它代表着一定的价值而它本身却没有价值。台湾一些学者认为这些基于磁介质的数据就是虚拟财产的物的载体。我不否认,但是这些载体的存在并不能当然成为民法上所调整的物。因为占有这些数据并没有价值,有价值的是在特定网络环境中对这些数据的使用权。

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假设:

前提,储存在磁盘上的数据就是法律作调整的虚拟财产本身。

玩家甲通过诉讼胜诉了,法院判决返还虚拟财产。运营商将这一段数据复制给了玩家。此时玩家得到了作为载体的数据。但是玩家是否真的实现了自己的权利呢?显然没有。玩家个人占有游戏中的某一段数据是没有意义的,只有运营商把这一段数据运用到游戏中,玩家使用时才会发生作用。

网络游戏不同于一般的单机版电脑软件。它的特点就在于单机运行是无意义的。因而游戏的数据自始至终都是由运营商占有的,玩家的客户端仅仅是提供接入服务而已。

结论,这种一味的基于物的概念而认定的虚拟财产在法律上的实现是荒谬的。

虚拟财产是否是著作权的客体?

作为著作权的客体要求至少要具有原创性,独创性。我们可以明显的区别开玩家和游戏相关的两种活动。一种是纯粹的基于游戏本身的娱乐行为;一种是脱离游戏之外的衍生品制作活动。

对于前一种行为,玩家并没有完全的自由意志而是在游戏所限定的规范内的活动。如玩家给自己命名,完成游戏中的指定任务,得到特定的游戏道具。这一系列行为都是游戏运营商事先规定好的,玩家的自由选择度是一种规范化,模式化,有严格限制的行为。因此我们不能认为基于这种活动而产生的虚拟人物及其物品是游戏玩家的创造行为产生的。

对于后一种行为,玩家脱离了游戏本身。发挥自己的才智进行自由创作,例如,同人漫画,动画,文字作品等。玩家仅仅是利用了原来游戏中的某些元素而进行的完全自主的独立创作活动。毫无疑问在这种条件下的产物是一种受保护的作品。也可以看作是游戏题材相关的衍生品,演绎,改编等周边作品。

从这个角度看,在网络游戏内产生的虚拟物品是不能被认定为著作权的。它不属于玩家的自由创作,更不具备独创性。

这些虚拟物品也不属于运营商著作权的邻接权范围。虚拟物品包括虚拟账号的交易行为是玩家对自己权利的自由转让,只要这种行为不是通过利用非法的程序漏洞进行的,对运营商来讲,由此引发的纠纷就与自己无关。这里就涉及到了如何认定不同的侵权行为和利益所有者的问题。

虚拟财产是用益权利的凭证

网络游戏是一种服务,而各种虚拟的道具则是在游戏中可以享受某种特定服务的权利凭证。这种特定的服务通常都是由网络游戏提供商制定和提供的,而不是出于玩家自由意识创造出来的产物。例如:“大话西游2”中的变身卡,玩家购买以后使用该卡片就可以享受在游戏中变身的权利;“传奇2”中的屠龙刀,戒指等道具都有一定的附加属性在上面,这些附加属性就是游戏服务商为持有该物品的玩家提供的特殊服务,玩家一旦拥有了这些道具就享有比其他玩家更好的保护,更强的杀伤力,更容易进行游戏等权利。

游戏中产生的数据自始至终都是由游戏运营商占有的,玩家享有的是游戏数据的使用权。这有些类似于占有权和使用权分离的现象。并且这种分离对于网络游戏来说是必然的、也是必需的。

这种权利是否具有价值属性从外在大环境来看至少需要从两方面来认定。第一,该游戏是免费运营还是收费运营。如果是免费运营,则无法找到相应的等价物来衡量其价值大小,因此不具备可诉性。如是收费运营,由于虚拟货币的存在如Q币等。或是官方直接确定其固定兑换比率,或是间接通过其他手段维持一定的与真实货币的对价。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计算得出其价值。(具体分析见下文游戏币汇兑机制)第二,该游戏是合法运营还是非法运营。如果是合法当然受到保护,如果是非法或者没有经过有关机构批准而擅自经营的自然不受保护。

从内在环境来看也需要两方面来认定。第一,是否具有交易价值。即在游戏中的的需求和数量。第二,取得手段的合法性。非法利用游戏漏洞复制或盗窃其他玩家的物品出售的当然不能认定其合法权益。

游戏币和现实货币的兑换机制在实质上起到了一种类似于汇率机制的体系。

运营商可以通过对游戏定物品的定价和回收来实现对于虚拟汇率机制的调节,稳定游戏内的物价水平。例如网易的大话西游2中就利用可回收的矿石和炼妖石等其它物品来作为标的物,给该物品规定一定的官方回收价格。从而使游戏中的虚拟货币“大话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进而影响游戏中点卡交易的价格。游戏中的点卡交易在事实上已经很普遍了。这种点卡交易的流程如下:

1,玩家甲用人民币购买了运营商发行的点卡(现在存在实物点卡和虚拟点卡两种形态,实际上两者只是形式的不同,在实质上都是交易和该点卡邦定的帐号和密码,类似于电话卡或手机充值卡的性质)

2,玩家甲将点卡上载明的帐号和密码交与第三方中间人(网易则是由官方提供的npC点卡交易人)

3,玩家乙持有游戏中的虚拟货币,将虚拟货币交付中间人。

4,有中间人负责将玩家甲需要的虚拟货币交给甲,乙则得到了该点卡所栽有的权利。

这中间我们不难发现,以点卡为核心的虚拟交易实际上起到了赋予虚拟货币交换价值和价值的属性。从经济学的角度上讲,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就是交换价格。玩家甲对于游戏点卡的购买就是承认了游戏点卡是一种商品。而这种商品必然是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否则就没有交换的意义。虚拟货币在游戏中的使用价值可以用交易游戏点卡这一间接的形式转化为现实世界的真实货币,某种程度上我们无法否认其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存在。

这一交易过程等于是间接的赋予了虚拟财产权利的一定类似于商品的属性,即具有价值,交换价值和特定的使用价值。因为现实货币本身就是代表一定量价值的符号,作为一般等价物和具有交换价值的商品交换和支付是其基本功能。但是从本质上不能把它看作商品。

虚拟货币是衡量游戏虚拟财产权利价值的唯一标准和尺度。因此对于稳定虚拟货币和现实货币之间的汇率关系是运营商必需要把握的关键,也是将来处理虚拟财产权利纠纷、确定财产权利价值的必要手段。

侵权的认定和责任、义务划分

玩家进入游戏时与服务商订立的合同本身就应该是一个附期限的合同(终期)玩家和运营商事合同关系,并且是一种持续性的合同关系,玩家应该拥有在游戏中使用虚拟人物以及相关数据的用益权利。这些游戏数据应该是属于运营商所有的,玩家所购买的是运营商的游戏服务,对于基于游戏而产生的数据的用益权也应当属于玩家自己。并且这些数据对于玩家以外的人,运营商应当承担保密和保管的义务。

由于玩家和运营商在地位权利属性,责任、义务分配等各个方面都不相同,因此侵犯玩家和侵犯运营商形成的法律关系是不同的。针对虚拟财产形成的侵权主要是关系到玩家的,但是运营商在解决争端中所其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此处运营商的义务应该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如保存一定期限内的用户资料备份(一般应不少于6个月);在用户提供有效的身份证明后有提供数据资料查询和出具证明材料的义务。

运营商作为网络游戏服务的提供者若不保存相关数据资料,则纠纷往往无法解决。让其负保存义务并不是加重其负担,而是其应该提供的必要服务,但是由于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来规范运营商的行为,所以运营商往往逃避责任,尤其是在法律没有明确赋予其责任的情况运营商往往为了压缩成本而不重视对用户历史数据的保存。因此在法律上明确运营商的法律地位和法律责任已是急待解决的问题。

当然运营商是否也承担相应的责任需要进行过错认定。如果是由于程序本身的漏洞被利用而导致玩家损害的,无论第三方是否故意利用,运营商都应当承担相应的过错责任。如果是由于玩家自身过错泄漏用户名、密码等信息导致自己损失的,运营商无过错则不应当承担责任。但是对于合法用户对于账号交易信息查询的申请,运营商有义务协助查询并出具证明材料。

玩家基于相互信任而进行交易,在上当受骗后,被骗物品转手的。该虚拟财产权利不应该具备追及效力。这是应为虚拟世界本身的复杂性考虑的,我们不仅紧要考虑到保护权利人利益也要考虑到在计算机技术上的可是实现性。虚拟财物再次转手之后涉及到了复杂的身份认定程序,很难用很低的成本实现。可以说是一种过重的负担,因此不益再做追究。也可适用民法中的善意第三人制度。

如何认定虚拟财产权利所有者身份:用户名和密码,注册时提供的身份证或其它证件复印件,注册时提供的有效邮箱,和该帐号邦定的手机或小灵通,注册时提供的有效电话,近期消费凭证至少三张(如充值点卡,交费收据或清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