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科技职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20:12

国防科技职业篇1

【关键词】:国防计量师;考核;素质

0引言

国军标gjb6465一2008《计量人员资格鉴定与认证》(以下简称标准)已由原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于2008年3月17日,并将于2008年10月1日实施。标准规定了承担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任务的计量检定、校准、检验、测试等计量技术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资格鉴定与认证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对人员学历、实践经历和资格鉴定考试的通用要求。标准的实施标志着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人员管理将步入一个职业化管理的新阶段。本文将结合该标准对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人员职业化管理模式做一个简要介绍和分析。

1职业化管理模式的内容

1.1以素质教育为主

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人员原有的管理模式是一种短期的应试教育模式,主要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或考前培训形式来提高计量人员素质,师傅怎么教,徒弟就怎么做,对很多知识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出现了问题自然就无所适从。多数计量人员获得计量检定员资格的方式通常是考试前突击自学、临时抱佛脚,或是参加短期计量培训,取得计量检定员证之后,就书本一扔,万事大吉;而计量人员取证的类别也是按所从事的计量标准仪器或参数分类,计量十大专业共有243个种类之多,这种取证方法导致计量人员的知识面狭窄。社会的进步,特别是国防科技工业的迅猛发展,对于计量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这种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国防计量人员的素质决定了国防计量的水平,针对国防计量服务对象特殊、技术水平高精尖、工作方式特殊、计量保障贯彻科研生产全过程等特点,新的计量人员管理模式强调以素质教育为主,对计量人员综合素质要求很高,包括思想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等。

1)思想素质。国防计量是法制计量,是对国防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标准设备进行检定校准。计量人员出具数据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武器装备的质量安全,可以说数据的客观公正代表着计量人员的人格和尊严。所以,计量人员的责任重大,必须要有较高的思想素质。

2)知识素质。新的管理模式要求计量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计量基础知识,还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标准的资料性附录a中,列出了新的计量人员考核项目,将原来的104个项目、243个子项目,合并为56个项目,国防初级计量师和国防中级计量师都按项目取证,国防高级计量师按计量专业取证。这样要求的目的,就是要拓宽计量人员的知识面,提倡一专多能,因为现在我们所面临的计量仪器设备大多是多参数、多学科的,要独立完成某一项计量工作,就要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甚至要求有良好的英语和计算机知识。比如做长度计量的也应该掌握一些力学、电学等方面的知识,甚至要了解产品制造技术和控制技术。

3)能力素质。能力素质是计量人员实际动手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要求计量人员首先要有选择测量设备和测试方法的能力,常规的计量检定是按照检定规程一步步完成的,但更多的型号计量保障问题是综合的,无现成规程可依的,需要按照具体情况选择测试设备和方法;其次是学习新知识的能力,“科技要发展,计量须先行”,现在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计量人员要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吸纳新知识,掌握新技术,走在科研生产的前面;最后是技术创新能力,创新是发展的永恒动力,规程上的、教科书里的、师傅教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未必都管用,计量人员要具备不被固有的方法所束缚、勇于创新计量测试技术的能力。

1.2统一的考核标准

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人员原来按两个考核模式管理,国防一级、二级计量技术机构的计量人员由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主管部门统一考核,国防企事业单位计量技术机构的计量人员由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国防科工委(办)组织考核。由于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主管部门与各地方工办以及各地方工办之间的具体的考核要求、考试方式、考试内容都不尽相同,导致了各地区计量人员素质水平参差不齐,难以保证计量人员素质的全面提高。

新的管理模式要求所有国防一级、二级计量技术机构、企事业单位计量技术机构的计量人员,按照统一标准、统一认证的原则,由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授权的计量考核机构统一管理和实施,从而保证了考核标准的一致性,今后分布在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人员将按照统一的考试要求参加考核,这样确保了所有国防科技计量人员的考核质量,有利于整个国防计量人员队伍素质的全面提高。

1.3国防计量人员进行分级管理

国防计量人员原有考核要求不分等级,不管计量人员工作要求、工作内容差别多大,考核要求都一样,获得的资质都是国防计量检定员证书。但实际上,国防计量人员的服务贯穿于国防科技工业科研、生产和试验的全过程,计量检定校准的对象多、范围广,计量人员的工作内容、工作要求、难易程度都不尽相同,对计量人员的能力要求自然不同,按一个等级考核不利于计量人员能力与所从事岗位的一致;另外,对于计量人员自身职业生涯规划而言,考核标准单一会缺乏激励性,限制了人员自身发展,也不利于对人员的统一管理。

在新的管理模式下,国防系统内从事计量检定、校准、检验、测试等计量技术工作的计量人员,必须通过认证,获得国防计量师资格后才能开展工作,国防计量师按其相应的能力水平分为三个级别:国防初级计量师、国防中级计量师、国防高级计量师,不同级别计量师的能力要求、执业内容、报考条件都不相同。申请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按照申请条件进行相应级别国防计量师的认证,各计量技术机构也可据此制定不同级别人员的管理办法,提高管理效率。

2新模式的显著特点

2.1与国家的管理模式接轨

2006年,国家人事部与质检总局联合了《注册计量师制度暂行规定》,对从事计量技术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实行职业准人制度,纳人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统一规划。凡是从事计量法律、法规所规定计量专业的技术人员必须取得注册计量师资格,注册计量师分两级:一级注册计量师,二级注册计量师。

新管理模式坚持与国家注册计量师制度接轨,国防计量师的要求涵盖国家注册计量师的要求,其中国防初级计量师能力要求涵盖国家二级注册计量师要求,国防中级计量师能力要求涵盖国家一级注册计量师要求,同时增加国防特殊能力要求;由于国防计量的特殊性,设置了国防高级计量师。这样就保证了取得国防初级计量师资格的人员,必然达到国家二级计量师能力要求,取得国防中级计量师资格证书的人员,必然达到国家一级注册计量师的能力要求。

另外,新模式也鼓励国防系统的计量人员,特别是对国家开展服务的计量人员,积极考取国家注册计量师资格证书,对于获得国家注册计量师资格的计量人员,国防系统认同其计量基础知识能力,如果报考国防计量师,可以只考核基础知识之外的内容,考核合格后获得国防计量师资格。

2.2考核与培训分离

新模式坚持考核与培训分离,即凡是参与考试工作(包括考试试卷的命题、审题、考试的组织管理工作)的人员,不得举办与考试内容有关的培训,从而保证认证的公平、公正。但是,由于国防计量人员责任重大,出具的测量数据关系到国防军工产品的质量,在标准里还是对培训教师和培训机构进行了要求,目的是要在考培分离的前提下,对培训机构和培训教师把好关,确保培训质量,从而保证计量人员素质的提高。

2.3突出国防计量的特色

新模式具有鲜明的国防特色。首先,标准的管理对象是承担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任务的计量人员;其次,由于国防计量人员所属单位都具有军工属性,同时对人员素质要求较高,所以对计量人员的学历要求高于国家的要求,均为大专以上学历,而国家注册计量师对计量人员的学历规定为中专以上;第三,标准中参照武器装备型号计量师的相关规定,在国防中级计量师和国防高级计量师的能力要求中都加人了承担武器装备型号工程相应计量技术工作的能力要求,以提高国防计量人员型号保障能力,适应型号工作的需要。

2.4高标准、严要求

人才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决定因素,国防计量要发展必须要有高素质的计量人员,所以新模式对计量人员可以说是高标准、严要求,在标准中体现如下:一是考试合格条件提高,不是以前的60分万岁,而是提高到70分或80分(具体见标准);二是资格确认要求高,对于国防计量师证书有效期满准备延期的,除了提供相关证明外,还要参加资格确认考试,重点考核知识更新的能力,考核合格后才予以延期;三是对培训机构组织的取证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时间都有最低要求,取证培训时间不少于60小时,继续教育培训时间不少于8小时。

3新模式的实施要点

新的管理模式下,计量人员的管理将由原来的两层管理变为统一管理,管理对象涉及到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万余名计量人员。而各地区管理基础和计量人员素质各不相同,所以,在新模式开始运行前应做好顶层设计、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分步实施。

建议做好以下几点:

3.1做好过渡工作

鉴于现在整个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人员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多数人员特别是国防企事业单位计量人员与标准要求有一定差距的现状,为积极稳妥地推进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人员职业化进程,同时保证国防计量工作的连续性,建议在新模式实施前有一个过渡过程,出台相关过渡办法,保证原来持证的计量检定人员继续开展工作,同时对于资历较高、经验丰富的计量人员开展认定工作,即经过资料评审后不通过考试直接获得国防计量师资格。

3.2规范管理,提高认证质且

新的管理模式建立在对计量人员的资格鉴定与认证基础上,要尽快制定运行的配套管理办法,不断规范管理,提高认证工作质量。应根据国防计量师的能力要求,尽快制定不同级别的考试大纲,作为考生复习和指导考试的依据;应优化考试试题,提高试题质量,建立考试试题库;同时,强化能力考核内容,逐步解决“会考的不会做,会做的考不过”的问题。

应进一步严格考试制度,保证考试客观公正,对不参加继续教育或继续教育不合格的人员不予资格确认,对违法违规的人员要予以严肃处理,维护国防计量师制度的严肃性和国防计量的权威性。

3.3完善考核手段

考核手段直接影响到对计量人员的管理质量,我们看到,从2006年开始,国防计量人员考核手段已由纸质答卷形式逐渐改为计算机上机考试形式,并在航空304所建立了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人员考试中心,这样一方面使考试更加科学化、标准化,提高了考试的公平性、公正性、客观性,另一方面提高了考核的质量和效果,同时方便了考生。下一步,应按照大区域的原则继续建立区域考试中心,构建覆盖全国的大区域考试网络,将这种考试方式大力推广,在方便考生实时就近参加考试的同时,减少考生异地考试所花费的时间和考试费用。

另外,实际操作技能考试是国防计量师考试中最重要的内容,但由于实际操作的考核条件有限,考试用的计量标准器具与实际工作所用差距很大,有些考试又由于设备本身精度高,价格昂贵,实际操作只能“观摩”,影响了考核质量。下一步应积极研究实际操作计算机模拟考试系统,把实际中典型的、原理性的知识模型化,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三维仿真技术,模拟计量检定人员的实际操作过程,从而实现计量人员操作培训和考试的网络化、数字化,这样既达到了考核要求,又大大提高了考核效率。

3.4做好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是指国防计量师为保持和提升其专业素质、执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进行的学习。是否参加继续教育培训是国防计量师资格确认的一个必要条件,国内外的很多实践证明,继续教育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学习方式。今后应将继续教育培训作为提高计量人员素质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以多样、灵活的教育方式进行继续教育培训,鼓励计量人员参加各种培训班、新规程宣贯班、学术研讨班和经验交流会等活动,在工作基础上带着问题去学习,通过与同行、同事、老师或国外技术人员的讨论、交流来提高自身素质。

国防科技职业篇2

19世纪初期,美国、英国等早期工业化国家在人口普查中逐步认识到对社会职业进行分类的必要性,但直到19世纪末才开始建立初步的行业和职业分类标准。国际劳工组织的《国际职业分类标准》1949年,国际劳工组织(iLo)召开第七届国际劳工统计大会(iCLS),开始组织编写国际职业分类标准。1958年第九届iCLS大会通过首部iSCo58《国际职业分类标准》(internationalStandardClassificationofoccupa-tions)。继1968年、1988年修订版后,目前采用的2008版iSCo08《国际职业分类标准》由10个大类、43个中类、125个小类和436个细类组成,10个大类分别是:管理人员、专业人员、技术人员和专业人员助理、办事员、服务和销售人员、农林渔业技术员、工艺及有关人员、机械设备操作和装配人员、非技术工人、军人。部分国家、地区职业分类情况二战后,很多国家和地区以《国际职业分类标准》为基础建立了职业分类体系,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特别是劳动力市场变化,不断予以修订和完善。

国际劳工组织和世界主要国家、地区在职业分类体系中都设置了较完善的消防职业,其基本特点是:涵盖从“预防”到“扑救”的全过程国际消防职业的设置,普遍体现了事前预防与灾后救助并重的思路,尤其突出火灾预防,普遍在社会消防管理、消防技术服务和消防宣传教育等方面设置了相应的职业。在社会消防管理方面,普遍在“管理类”职业大类中设置了高、中级两个层面的消防管理类职业。高级管理类,主要工作是参与制定、解释和执行政府消防政策法规,并就消防工作提出建议、进行监督,如《国际标准职业分类》和加拿大的“高级政府官员”中均有“消防局长”;中级管理类,主要是各类消防机构的管理人员,主要工作包括对防火、灭火救援行动进行计划、组织、指导、指挥、评估,如韩国的“消防机构管理人员”、美国的“消防部门管理人员”。在消防技术服务方面,为体现消防工作的专业技术特性,普遍设置了专门从事消防设施安装维护保养、消防安全监督检查、消防技术研究应用等方面的职业,并根据不同的技能水平要求,分设于“专业技术类”(或“工程类”)和“安保服务类”(或“辅助技术类”)两个层面(即通常理解的“白领”与“蓝领”)。如美国的“消防检查和调查人员”、“安防和火灾报警系统安装人员”;加拿大的“消防工程师”、“消防技术人员”;韩国的“消防技术士”、“消防设备技士”、“消防设备产业技士”、“消防设施管理士”,日本的“消防设备士”、“消防设备点检资格者”等。在火灾扑救和应急救援领域,普遍在“安保服务”职业大类下设置了“消防员”,基本工作是从事火灾预防、扑救以及参与处置其他紧急事故,为保护生命和财产安全而实施救援行动。

随着灾害事故种类、形态的复杂化,灭火救援的内容也日趋复杂,消防员职业对应的具体工作岗位、职位明显多样化。如加拿大的消防员包括建筑消防员、铁路消防员、机场消防员、船舶消防员、企业消防员、军队消防员、见习消防员等共24个具体的职位。在消防教育培训方面,加拿大在“社会科学、教育”职业大类的“专科和其他职业教育讲师”下设置了“消防人员培训讲师”和“灭火救援讲师”;韩国设置了“消防安全教育士”,根据韩国消防法,取得消防安全教育士职业资格的人员可在韩国国家消防防灾厅、各市道消防本部、消防署、韩国消防安全协会及各市道分会、韩国消防产业技术院等机关和团体就职,从事面向社会公众和消防从业人员的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融入相关职业大类除从事火灾预防、应急救援等工作的“消防人员”职业类别(一般从属于“安保服务”职业大类)外,普遍在其他相关的职业类别中设置了消防职业:工程技术类消防职业。《国际标准职业分类》在“技术人员和辅助技术人员”职业大类中设置了“消防检查员”和“防火专家”、“火灾调查员”;美国在“建筑工程”职业大类中设置了“消防工程师”、“防火工程师”;加拿大在“自然和应用科学类”职业大类中设置了“消防工程师”、“消防技术人员”;韩国在“专业技术”职业大类中专门设置了“消防工程技术人员”细类,包括“消防工程设计及研究人员”、“消防设施施工技术人员”、“消防工程监理人员”等职业。技术服务类消防职业。加拿大在“自然和应用科学类”职业大类中设置了“火灾报警系统安装和维护保养人员”、“火灾报警系统技师”,在“贸易、运输和设备操作”职类大类中设置了“消防设备维修人员”、“消防设备保养人员”;韩国在“专业技术”职业大类中设置了“火灾预防专家”、“减灾防灾专家”。机械装备生产、操作类消防职业。消防设备特别是各类自动消防设备的生产、安装和操作,在具有机电设备生产安装和操作共性的同时,必须充分体现其涉及公共安全的特殊性。美国在“安装、维修”职业大类下设“火灾报警系统安装人员”,在“生产”职业大类下设“防火门制作”、“灭火器检验”、“消防水带制作”;韩国在“设备操作安全”职业大类中的“金属、机械零件组装人员”职业中专门设置了“消防设备生产工人”。其他产业类别中的消防职业。

加拿大在“第一产业”职业大类的“林业人员”职业小类下设置了“森林消防员”和“森林火灾瞭望员”;美国和加拿大分别在“办公和行政支持”、“商业、金融和行政”职业大类下设置了“911系统操作人员”、“911调度员”等火灾接警、调度职业。“二元化”分类原则国际职业分类的基本原则均强调两个关键指标:工作和胜任该工作需要的技能,体现了工作性质与技能水平相结合的“二元化”分类原则。其演进趋势是:根据经济和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在坚持工作性质相似性的同时,强调职业对技能水平的差异化需求,将职业分类的基本原则由原来“工作性质”的单一维度,发展到目前“工作性质”与“技能水平”相结合的双重维度。工作相似性是职业分类的根本依据。每个职业都是由一系列具有相似性的工作组成的集合,能否将不同的工作归并为一个职业,最重要的标准就是工作性质的相似性。按照这一基本原则,国际消防职业体系普遍分列了不同的消防职业。以《国际标准职业分类》为例,将与灭火救援有关的工作设置为“消防员”,将主要从事防火检查的工作设置为“消防检查员”,将主要从事消防管理的工作设置为“消防专员”、“消防机构管理人员”。技能水平相似性是构建职业体系的主要依据。在根据工作性质相似性确定了不同职业后,如何将数以百计的职业分门别类,合理组合到不同的大类、中类、小类,从而构成完整的职业体系,最重要的依据就是各个职业所需要的技能水平的相似性。“技能”可从“技能水平”和“技能的专业化程度”两方面衡量,其中,“技能水平”是指与任务和职责的复杂程度和范围相关的执行能力;“技能的专业化程度”由涉及的知识领域、使用的工具和设备、加工和使用的材料,以及提品和服务的种类确定。#p#分页标题#e#

以《新加坡标准职业分类》为例,该标准将“技能水平”划分为4级,如表2所示,“消防安全检查员”归入技能水平为“3级”的第三大类“辅助专业人员和技术人员”,“消防员”则归入技能水平为“2级”的第五大类“服务人员和商店与市场销售人员”。引领消防职业社会就业从国际趋势看,职业分类不仅是人口普查、行业调查等统计分类的工具,更在引导社会就业、开展职业培训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职业分类在引导社会就业方面的应用日益普及和广泛。1998年,美国劳工部基于《标准职业分类系统》,开发了职业信息网络系统o*net(occupationalinformationnetwork)。作为目前国际上影响最大、使用最广泛的职业信息网络系统,o*net能够及时提供最新的职业信息,不仅包括工作任务、工作活动以及从事该工作所需要的能力、技能、知识和人格要求等内容,还用规范化的指标体系衡量所有的职业,发展了跨职位的指标描述系统,为描述不同的职位提供了共同语言,有利于各职位之间的比较,其作用主要包括:就业和再就业、薪酬调查、企业岗位重组等。求职者可以利用这些信息,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确定可能胜任的工作。同时,o*net还标志了绿色职业(有助于环境保护、减少能耗、生态修复等的职业)、朝阳职业(就业需求在未来可能明显增长的职业)等。在o*net网站搜索“firefighter”(消防员,职业代码33-2011)和“First-linesupervisors/managersoffirefightingandpreventionworkers”(消防指挥、管理和防火人员,职业代码33-1021),即可方便地查询到消防员人员职业的基本情况(包括工作内容、工作环境、使用工具、工作时间等),以及该职业的专业训练、从业资格、晋升条件、就业规模、薪酬收入、职业展望等内容,如表3、表4所示。由于消防员的就业规模在2008-2018年可能增长19%,因此被标志为朝阳职业。

对我国完善消防职业体系的启示

当前,在制约消防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问题中,消防工作社会化进程滞后、社会消防从业人才奇缺,是“短板”中的“短板”,原因之一就是尚未建立适应消防工作社会化、现代化进程需求的消防职业体系。《国家职业分类大典》的修订,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重大机遇。借鉴国际先进经验,运用科学的职业分类理论和方法,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我国国情的消防职业体系,是关系消防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工作,对于深入推进消防工作社会化进程和全面加强消防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意义重大。

坚持客观性原则,准确把握职业内涵,充分体现消防工作的社会化属性。消防职业体系应当全面、客观、准确反映消防事业现状和发展方向,尤其要重视代表消防工作社会化发展方向、符合先进消防技术发展规律的新职业的兴起,对于有利于提高社会消防管理水平和消防科学技术水平,有相对独立从业人群,有特定的知识、技术和技能,需要定岗、定职、定级,在社会消防安全管理中活跃的职业活动现象,必须在《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修订中得到反映和体现。例如,在社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方面,参照日本、新加坡等国的“防火管理者”职业,结合我国消防法规关于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应当确定消防安全管理人的要求,应当研究设立“消防安全管理员”职业,作为单位消防安全管理的具体组织实施者,发挥消防安全管理“明白人”作用,并建立相应的职业资格制度,从根本上落实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责任。再如,为提高单位消防设施特别是自动消防系统完好率,借鉴日本、韩国设置“消防设备士”、“消防设备师”、“消防设备点检资格者”、“防火及建筑检验员”职业的良好社会效果,有必要将目前的“建(构)筑物消防员”调整为“消防设施操作员”,专门从事对消防设施的维修、保养、检测和操作工作。

国防科技职业篇3

本文作者:赵辉工作单位:南京政治学院

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抓住关键:一是建设开放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在有利于自主创新为主线的前提下,整合社会科技资源,广泛吸纳民用科技成果,鼓励民用和民营企业、科研机构、院校参与国防科学技术研究和军工科研生产,建设开放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推进国防科技成果和民用高科技成果在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中的广泛运用。二是大力推进自主创新的基础能力发展。武器装备建设进入“探索一代、预研一代、研制一代、生产一代”的体系化发展阶段后,国防科研生产能力的储备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充分发挥型号牵引的作用,促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技术集成和产品研制多环节的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加强国防科技水平基础建设和超前技术储备。三是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以“大型飞机”、“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等为代表的重大科技专项,需要一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应根据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发展需要,培养与引进数量充足、覆盖国防科技工业各个领域、结构合理的创新人才队伍。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增强科技人才自主创新的主动性,使其成为国防科技工业持续、快速、创新发展的新动力。

提高国防科技工业体系的管理水平,加快科学技术向战斗力的转化

现代国防建设经验表明,科学管理是科学技术向战斗力转化的关键因素。现代武器装备要实现科学技术的物化,有产品需求、科学技术、制造能力、军费保障固然非常重要,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一个更关键的因素,这就是要有一套科学高效的国防管理体系,要有强大的科学管理能力。这是因为,进入信息化战争时代,由于武器装备蕴涵的科学技术越来越复杂,需求的数量越来越庞大,研制生产涉及的社会部门越来越广泛,科学技术要转化为战斗力仅靠军队是无法完成的,需要多部门之间的协调。这就需要捋顺政府相关部门之间、政府相关部门与军队之间、军队相关部门之间、军队与军工企业之间的职责权限和权利义务,这样才能够在科学技术转化中有效地把基础科学转化为应用科学,把应用科学转化为工程技术,把工程技术转化为适合作战需要的武器装备,把武器装备转化为能够打赢战争的作战能力。发达国家从20世纪50年代以后就提出了“建设经济有效的国防”这一命题,在完善现代国防体系过程中把建立科学高效的武器装备领导管理体制作为重点目标之一,保证其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长期领先于世界。我国国防科技管理体系,经过60多年的建设,逐步稳定、成熟。党的十七大强调“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还明确提出要“调整改革国防科技工业体制和武器装备采购体制”。十七大以后,国防科技工业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行了新一轮的国防工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目前看来,还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重加强管理体制建设。一是破解管理结构方面的矛盾,建立统一的管理体制。目前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结构不尽完善,存在诸多影响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问题,比如多头管理,军队、政府、集团公司对各军工企业、民用单位均有管理权,容易造成管理混乱;政企不分,各军工集团资产所有权与干部管理权不统一;军民分立、行业独立,缺乏有效的协调和合作。俄罗斯作为世界上唯一能够生产所有武器及武器零部件的国家,其国防科技工业管理体系非常完善,专门建有隶属于总统的俄军事工业问题委员会,负责全面协调与管理国防科技工业的活动。这一点值得我国学习,应对国防科技工作体系实现总体规划、整体协调和顶层设计。建立统一的管理体制,优化管理职能和管理权限,奠定科学技术向战斗力转化的体制结构基础。二是破解管理职能方面的矛盾,建立高效的管理体制。当前,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主体的大军工集团公司在“干部管理、产品管理、创新技术管理”等方面存在职能缺失,缺乏必要的监管,且军队与政府、军工集团公司与政府间职责关系仍未理顺,容易造成指挥不灵、行政失效、组织管理效能低下等问题。美国国防科技工业管理体系相对于他国来说,是一个比较成熟、高效的体系,具有集中决策、分散实施的特点。国防部是军品任务科研和生产的组织管理者,美国1/3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在为国防服务,有3/4的科学技术研究单位从事与军事项目有关的研究工作,直接从事军事科研的有35万人,国防部每年管理的合同达1500多万份。美国“面向任务”国防工业管理模式对于这样一个跨越诸多领域、涉及诸多行业、存在诸多环节、配置诸多资源的复杂巨系统而言,是高效的。这一点值得我国学习,应建立一套科学高效的领导管理系统对国防工业进行强有力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奠定科学技术向战斗力转化的体制职能基础,否则资源投入再多,科技水平再高,也难以制造出高水平的武器装备。

国防科技职业篇4

高职院校建设校园文化,需要融入军工文化,首先必须明确军工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和指导思想,只有这样,才能为军工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指明方向。军工校园文化建设要服务于学院发展总体战略,立足实际,面向未来,突出军工特色。通过大力开展文化建设,弘扬军工精神,逐步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及丰富的文化生活,为培养“忠诚报国,敬业奉献;博学多才、修身求索;热爱军工、能高技强;坚韧弘毅、追求卓越”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而发挥作用。

2军工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价值

2.1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融入军工文化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生动体现大学生传承与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将军工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通常情况下,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帮助他们树立中国特色的共同理想,以及科学观、道德观等。

2.2军工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校园文化创新的动力之源

能更好地把握校园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价值多元化问题,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方向。将军工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利用军工文化宣传历史,进一步吸引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认知、情感、心理发生变化,拉近主流文化与大学生之间的距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3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中,通过融入军工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大学生抵制低俗文化

同时可以进一步净化校园环境。通过各种途径和各种形式,将军工文化与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进行融合,在大学生中,通过军工文化教育广大学生,进一步弘扬正气,同时崇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典型示范,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以及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利用军工行业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生动事例,对广大学生进行鞭策,进一步帮助广大学生培养勤俭节约、自力更生的品德;通过军工行业自主研发、创新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激励广大学生刻苦学习、成才报国。

3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军工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果

国防科技职业篇5

一般来说,高职院校军事教育的概念是在更为宽泛的意义上(即国防教育)使用的。南京陆军指挥学院的朱艾华指出:“军事教育是主体性的军校教育,它以提高军人的个体素质为目标,广义上包括全民国防教育。”可见军事教育与国防教育二者在广义上是通用的,因此,笔者使用了“国防军事教育”的概念。其目的并不是培养职业军人,更多地是一种普及教育,旨在使受教育的学生增强国防观念,掌握基本的国防知识,学习必要的军事技能,激发爱国热情,自觉履行国防义务。从高职教育与军事教育的亲缘关系入手,探讨国防军事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特殊作用,可以看出,接受国防军事教育不仅是公民的义务,更重要的是现代高职人才自身成长的内在需求。显然,对于理清高职院校国防军事教育的思路,增强教育的实效性,无疑会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国防军事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特殊作用

国外学者根据从学校到社会过渡的不同模式,把世界职业教育体系分为四类。我国的高职教育属于“更替式过渡”模式,即在普通教育完成后,通过学校本位的职业教育实现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尽管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门槛(阈限)较低,一般不会有什么问题,但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推迟到学校本位的职业教育之后,亦即学生通过在校进行与职业相关或以职业为导向的教育之后,再到就业市场寻求工作,由于学校与工作单位在机构形式上是分离的,就使得从职业教育到工作的门槛(阈限)可能较高。因此,能否顺利完成过渡成为衡量职业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高职教育的改革在某种程度上即是为了降低此阈限,衡量国防军事教育在高职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作用,同样应从此处着手。

国防军事教育在培养职业道德方面的作用德国不来梅大学教育与技术研究所所长费利克斯·劳纳教授在分析欧洲的劳动力市场时认为:“劳动力市场对工人最重要的要求就是形成职业道德”。因此,职业教育在回应职业界对学生职业能力要求的同时,必须重视职业态度与职业道德的养成。这在某种程度上或许也构成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区别。如有的调查表明,一些雇主抱怨从高中毕业生中聘来的雇员,其数学、英语等基本技能很差,并缺乏良好的工作习惯、基本的职业态度和成熟度,这使得此类毕业生难以顺利实现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劳纳教授将职业道德视为在完成工作任务时遵守规则和自我约束的责任心。这种精神显然集中体现在军人职业上,更为突出地表现在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人民军队身上。即使仅通过对《共同条令》的学习,也可以使接受军训的学生得到一次生动的纪律教育的洗礼,培养准时守纪、严格要求自己的学习精神和工作精神;在军事技能训练期间,学生与解放军战士朝夕相处,在耳濡目染中可以学习他们百折不挠的钢铁意志和高度的组织纪律性。这也是为什么许多民营企业一般会安排新进员工军训的原因。不仅如此,军人职业最突出的就是牺牲精神。所谓牺牲,宽而言之,就是忠诚于自己的职业岗位,不惜奉献个人的利益,直至个人的生命。因此,军人的牺牲精神可以说是职业道德的极致。劳纳教授认为:“职业忠诚心和责任感及质量意识是与现代职业紧密相连的。”在国防军事教育中,有意识地加大对军人牺牲、献身等事迹的宣传,可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职业的关系、思考“为己谋生”与“为群服务”的关系,进而从更深的层次理解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树立“利居众后”、“责在人先”的意识,这对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职业追求和职业忠诚,顺利实现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显然具有促进作用。

国防军事教育在培养关键能力方面的作用关键能力或核心能力是国际职业教育界特别关注的问题,是指劳动者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跨职业的基本能力,这种能力超越了某种具体的职业技能和知识范畴。按照德国学者的理解,关键能力既包括从事各专业都必须具有的基础能力(“专业关键能力”),如外语能力、数据处理能力等,也包括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方法关键能力”),如制定工作计划的步骤、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等,还包括诸如社会责任感、参与能力、合作能力等在内的社会行动能力(“社会关键能力”)。然而,如何在职业教育中培养关键能力,似乎仍是各国在努力探索的问题。如在英国现代学徒制的培训框架中,由于缺乏各行业对关键能力特殊要求的说明等原因,关键能力的培养实施困难。相反,正规军事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是关键能力超常的人,所谓练兵先练心。《孙子兵法》上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因此,一个合格的军事人才,不仅具有沉着勇毅的品格,泰山崩于前而目不瞬,而且,必须具有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智慧,以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艺术,周密利用各种资源,妥善解决实际问题。在古代,为将者须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要分析权衡道、天、地、将、法等五事;现代信息化条件下的战争以诸兵种一体化联合作战为基本形式,参战力量、作战空间、物资消耗远超常人想象,对军事人才协调能力、组织能力的要求更高。通过经典战争的案例解剖,明确战争双方在计划、组织、决定、执行、控制等环节的优劣得失,甚至通过沙盘推演等形式参与战争模拟,对学生关键方法能力的形成与锻炼无疑具有重要作用。在社会关键能力培养上,国防军事教育强调团队协作战胜困难的重要性,强调在小组工作中步调一致、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因此,在学生军训工作中,最明显的成效是团队凝聚力的加强,军训结束与教官离别的场面往往是校园里最令人感动和难以忘怀的时刻。

国防军事教育在培养终极价值方面的作用现代战争是植根于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与现代科技迅速提高人类福祉一样,现代军事技术手段迅速提高了战争打击效能。正如100年以前章炳麟所说的“善亦进化,恶亦进化”,现代科技与现代战争对人类的生存与世界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极大威胁,促使人们对战争和技术的本质进行思考。毫无疑问,战争不是目的,战争从根本上应该是为了维护国家领土与人民生命的安全。因此,国防军事教育的实质不是培养战争狂人,而是应该激起人们对生命和生态环境的尊重以及对人类终极价值的信仰。不仅如此,由于国际恐怖活动的泛滥,传统的国家安全观受到了冲击,新的国家安全观应运而生,要求人们从全球安全的视角看待人类面临的共同威胁,建设和谐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修订的《关于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建议(2001)》指出:技术与职业教育尤其应该“促进对当代文明的科学和技术方面的了解,要使人们认识他们的环境,并有能力对环境采取行动,同时对科学技术变革对社会、政治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具有批判的观点;使人们有能力通过自己的职业及其他生活领域,为有利于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因此,通过国防军事教育在高职学生中贯彻技术伦理意识与终极价值意识,是一条较为有效的途径。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国防军事教育对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具有积极、独特的作用,有利于降低从职业教育到工作的门槛(阈限),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因此,将国防军事教育纳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总体框架之中,构建以职业道德为核心、以关键能力为主轴、以终极价值为归依的具有高职特色的国防教育体系,应该成为高职院校国防军事教育工作的目标。

高职院校国防军事教育的“四合”策略

高职院校的国防军事教育一般安排在新生开学时进行。这种安排结合始业教育,便于加深高职学生对高职教育的认识及国防军事教育目的的实现。在实际工作中,国防军事教育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功能的发挥,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究其原因,首先,是学校对高职院校国防军事教育的认识不够,将其等同于一般的军事技能训练。其次,高职院校学制较短(目前只有三年),专业理论与实践实训课程学习压力大,课时安排紧张。如某高职院校非专业课程已占全部课程的三分之一,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的要求,再用36学时安排军事理论教学、两周时间安排军事技能训练已很困难,更何况国防军事教育必须采取经常教育与集中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再次,具有高职特色的军事理论教材与胜任高职国防军事教育的复合型教师缺乏。高职教育的特色之一在于课程建设上采取基于能力本位的模块课程模式,每个教学模块又对应若干教学单元,进而逐级分解每个教学单元里的知识点、能力点。而目前的军事理论教材更多注重的是知识性和系统性,所以高职院校国防军事教育可谓任重而道远。在妥善做好学科长远建设与校内教育三年规划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应该采取“四合”策略,以使国防军事教育工作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取得成效。

课程整合根据国内学者的调查,一般高校从事国防军事教育或归属于武装部,或划归思政、体育系列(见表1)。这恰好说明国防军事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需要借助多门学科教学的整体力量,形成多学科联动,包括必修、选修和讲座多形式在内的较为完善的教学体系。如在体育课教学中,可穿插攀登、定向越野、野外生存、军体拳等国防体育活动,引入素质拓展训练;在“两课”教学中,可加强国防形势与任务以及国防法规等内容;在专业课教学中,理工科可以渗透国防军事技术的学习以及业余无线电通信、航模等内容的制作,经管类可以加入国防经济知识的讲授内容等。

内外配合国防军事教育需要课堂内外的配合。《全民国防教育大纲》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应当经常在学生中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国防教育活动。”因此,在国防军事教育进课堂的基础上,还应大力推进其进网络、进社团、进公寓。如可在军事技能训练期间,通过开展内务比赛、合唱比赛等活动,强化训练效果,使学生保持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可利用全民国防教育日和征兵宣传等载体,开展系列主题活动,营造关心国防、支持国防、建设国防的浓厚氛围;可通过组建国防教育类社团、建设国防教育阵地等途径,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国防意识,强化国防观念。

虚实结合现代教育手段的丰富为国防军事教育提供了更为便利、更为有效的媒介。不仅可以通过实物模型和教师现场讲授等形式传授相关信息,而且,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使各种优质教学资源为我所用,提高教学效果。“80后”、“90后”的大学生从小伴随电脑成长,对电子游戏、网络游戏驾轻就熟,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的军训教官秦昱华因材施教,让学生从网络游戏“星海争霸”中学习孙子兵法中的战略战术,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因此,利用虚拟世界提供的战争情境,让学生从中学习指挥与决策的知识,不仅可使国防军事教育更加贴近现代青年,增加感性认识,而且也可使学生对网络游戏的理解产生理性的飞跃。

古今融合现代军事技术的迅猛发展催生了世界新军事变革,不对称战争需要提高应对多种安全威胁的能力。由于人类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战争的历史,在国防军事教育中,不仅需要学生掌握防空袭、反恐、核生化武器防护、战场救护等应对现代战争的军事技能,同时,还要通过学习古代、近代和现代国防与战争的历史,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如笔者学校所在的台州,既是抗倭名将戚继光克敌制胜、编撰《纪效新书》之地,也是我军历史上唯一一次海陆空联合渡海登陆作战之所,还有无数为国为民舍身成仁的民族英雄(如陈安宝将军、王禹九将军等)。引入当地资源,品评战争案例,缅怀先烈遗志,在提高国防意识,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同时,思接古人,“可以舒郁结之气,可以敛放纵之习”,还可以增强生命体验。

国防科技职业篇6

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在我校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长期以来,学生的就业去向主要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和职业病防治、质量监督、商检部门、出入境检疫等机构。为使高职高专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行业需求相吻合,解决毕业生就业的深层次问题,并为规范办学、深化教学改革提供基础资料,本研究于2010年3月-2011年2月对重庆地区41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力资源状况进行了调查。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重庆市4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2调查方法自行设计问卷,组织专业人员分赴重庆4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现场登记调查,将调查所得资料应用excel进行资料汇总,用SpSS13.0进行分析处理。

1.3调查内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机构人员总数(总人数、从事卫生技术人员数)、卫生检验人员职称、学历、年龄、工作年限等情况。

2结果

实际发放问卷41份,实际回收问卷31份,有效问卷29份,将调查所得资料应用excel进行资料汇总,用SpSS13.0进行分析处理。

2.1基本情况

据《重庆统计年鉴—2010》报告,2009年重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编人员为2419人[1]。本次研究调庆29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编人数1628人(占2009年重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编人员的67.36%),从事卫生技术人员(检验人员与技术管理人员)584人(占重庆29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编人员的35.87%)。其中,专职卫生检验人员363人(占重庆29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编人数的22.30%)。

2.2职称构成

在363名卫生检验人员中97.52%有技术职称,其中初级占47.38%,中级占36.09%,高级占14.05%(表1)。与2005年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岗人员学历构成进行比较(图1),重庆地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职称构成上变化显著,初级、中级、高级职称分别增长1.43倍、1.21倍、2.06倍,表明逐渐向高级职称转变。

2.3学历构成

在363名卫生检验人员中,研究生学历占1.65%,本科学历占36.09%,专科占42.15%,中专学历占20.11%(表2)。目前,重庆29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学历主要以本科和专科队伍为主(占78.24%),其中又以专科学历人员居多。与2005年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岗人员学历构成进行比较(图2),重庆地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学历比例有了显著的变化,大专、大学、研究生学历人员分别增长1.28倍、2.86倍、2.75倍,高学历人员逐渐增多。

2.4年龄构成

被调查人员中,>50岁54人,占14.88%;40岁~50岁123人,占33.88%;30岁~40岁105人,占22.31%;<30岁81人,占22.31%(表3)。重庆地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年龄基本呈现正态分布,主要集中在40岁~50岁年龄段。

2.5工作年限(工龄)构成

在363名卫生检验人员中,工龄不足3年人员34人,占9.37%;工龄3~10年人员81人,占22.31%;工龄10~20年人员89人,占24.52%;工龄20~30年人员108人,占29.75%;工龄>30年人员51人,占14.05%(表4)。

3讨论与建议

3.1卫生检验技术人员仍然是紧缺人才通过对此次调查分析可知,重庆市29个疾控机构在岗人员职称以初中级为主;学历以大专为主,本科次之;从调查人员年龄构成图(图3)可知,重庆基层疾控机构人员年龄基本呈现正态分布,但目前主要以中老年人员居多,年龄>40岁(177人,占48.76%),工龄>30年(51人,占14.05%)的人员比例密集、偏高,提示重庆基层疾控机构人力资源在未来几年内将有一大批人员退休,如何避免卫生检验技术专业人员断层,做好新老人员顺利过渡,保持技术人员常态分布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随着国家对卫生监管工作的深入,检测任务将逐渐加重,引进、补充大量卫生检验技术专业人员是保证基层疾控中心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因此,有必要加强卫生检验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

3.2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是急需专业近几年“非典”“禽流感”以及伪劣食品、药品所造成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频发,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因此,国家高度重视卫生检验及检疫工作,相续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加强了国家、省市、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基层预防保健组织的建设,强化了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的责任,并强调要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专业队伍的建设,建立三级预防制度,健全预防体系,由此,加强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建设,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

3.3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是人力资源改善的保障

国防科技职业篇7

国防科工委颁布的《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指导意见》(科工法[*]179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是指导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重要政策性文件,是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改革的重要举措,认真做好贯彻落实工作,对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更好地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认真组织开展《指导意见》宣传贯彻工作

各部门、各单位要全面掌握和领会《指导意见》的政策内容及各项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统一认识,积极推进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开放,努力营造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良好氛围。

地方国防科工委(办)负责做好本地区的宣传贯彻工作,重点做好面向社会、面向非公有制企业的宣传和引导,充分发挥新闻宣传渠道的舆论导向作用,积极宣传国家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相关政策,为非公有制企业了解、掌握国家相关政策创造有利条件。

军工集团公司负责做好本集团所属单位的宣传贯彻工作,以积极的态度对待非公有制经济的进入,把国家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精神贯彻到实际工作之中。同时,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积极应对新形势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二、积极做好《指导意见》配套政策研究制定工作

机关各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能,抓紧开展《指导意见》相关配套政策和具体措施的研究制定,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配套政策研究制定工作由政策法规司牵头,各有关司局各负其责,要按照《指导意见》明确的各项政策措施和要求,对非公有制经济投资军品科研生产项目和基础设施、承担军品任务、参与改组改制,以及推进国防科技资源共享、开展信息与交流、加强政府监督管理等各有关方面,尽快研究提出具体的实施办法,编制指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的有关目录,进一步明确政府管理程序。对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中需要审批、核准和备案的事项,要在符合保密规定的前提下,公开相应制度、条件和程序。同时,要进一步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的军品市场准入的规章和政策性规定,完善相关制度和措施,为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地方国防科工委(办)要按照国防科工委的总体要求,研究提出指导本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政策意见和具体措施,制定和完善相关管理制度,为非公有制经济顺利进入国防科技工业建设领域创造条件。

军工集团公司要结合实际研究具体措施,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优势促进本集团的发展,在为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创造良好条件的同时,积极吸纳非公有制经济的资本、技术和人才,增强发展活力,促进军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转变职能,进一步改进政府行政管理工作

机关各部门、地方国防科工委(办)要以贯彻落实《指导意见》为契机,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转变管理理念,进一步树立大国防观念,创新管理方式方法,切实履行我委行业管理职能,把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活动纳入我委行业管理范畴。

机关各部门要根据实际需要完善内部职能,要以加强行业管理为目标,及时调整行业规划、行业政策、行业法规、行业标准和行业监督的管理范围,把涉及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各项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地方国防科工委(办)要切实加强对本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工作的指导和管理,重点做好非公有制企业在军品市场准入、保密资格认证、质量体系认证等方面的指导工作。要在继续做好对已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非公有制企业进行备案管理的基础上,抓紧制定和完善登记备案管理的具体程序,落实并公布具体受理部门和责任人,逐步规范登记备案工作。要根据本地区非公有制企业的特点,积极建立军民互动信息沟通渠道,搭建信息平台,帮助非公有制企业加强与军工科研生产单位的信息沟通。

四、加强监管,促进军品市场进一步规范和有序

国防科技职业篇8

特别是在职业安全卫生防护行业,3m公司见证了中国市场的发展壮大,以及中国政府和公众对个体防护装备的重视。同时,3m中国有限公司也经历了从“幼儿时期”到“青壮时期”的成长。这期间,3m公司在中国是如何发展的,克服了哪些困难与挑战,未来还有哪些规划?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3m中国安全与标识事业部副总裁杨彤女士。

记者(以下简称“记”):作为一家拥有百年以上历史的跨国企业,3m公司进入中国已有30年了。这30年间,3m公司在中国的个人安全防护用品行业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杨彤(以下简称“杨”):3m公司的个人安全防护用品是在1991年进入中国的。在当时的中国,大众的个人安全防护意识还比较薄弱,对于劳动防护用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还缺乏基本的了解。所以,1991-2000年的这段时间里,3m中国有限公司的个人安全防护产品部,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在劳动防护概念和安全意识的普及宣教上。可以说,1991-2000年是一段以夯实基础为主的“培育期”。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经济开始高速发展,3m中国有限公司也顺应时代的潮流,开始了稳定而迅捷的成长。在2000-2006年,3m中国有限公司个人安全防护产品部,以着重培养本地人才和建立本地生产能力为主,同时也为中国市场设计研发了符合中国劳动者使用习惯的折叠式免保养防颗粒物口罩以及单罐防护面具。

2006年是第三个重要时期的拐点。在这一年的12月份,中国政府颁布了国家标准GB2626-2006《呼吸防护用品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使中国的个体防护事业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与此同时,3m个人安全产品部也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与整个行业一同进入迅速发展期。

记:职业安全卫生领域是3m公司在中国较早开展的业务之一。在这一方面,3m中国有限公司的发展理念是什么?

杨:3m公司秉承“科技举百业,产品兴万家,创新利个人”的愿景,将多元化的创新理念成功融入产品研发和业务流程之中,不断创造氛围鼓励员工创新,并容忍失败,这就是3m创新精神的根本所在。

而对于3m个人安全防护产品部来说,我们的发展理念也离不开科技、产品、创新这3个核心。

世界领先的创新科技永远是3m公司领跑职业安全防护领域的原动力。不论是呼吸、听力防护,还是焊接、眼面防护,先进的科技含量是业界认定3m品牌的首要因素。

科技要有效地应用于产品才能真正造福于人类。3m公司立足中国市场的需求,研发出安全、可靠并且佩戴舒适的劳动防护用品,使劳动者更愿意佩戴使用,从而使劳动保护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得到遵守和执行,同时也切实保障了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

除了上述提到的科技和产品的创新,3m公司还致力于安全防护理念普及推广方式的创新。例如,为了更加贴近使用安全防护用品的工人,3m公司从2011年起,开启了全国范围内的“职业健康大篷车路演”活动。在活动期间,我们将安全防护的宣传带进企业、车间、班组。在活动现场,工人可以近距离观看安全防护讲解和演示,更透彻、直接地了解到佩戴安全防护用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记:根据中国劳动者的需求,3m公司在中国主要进行了哪些创新性的研发活动?

杨:为了更好地服务中国市场,3m公司自进入中国以来,始终致力于本地化创新性产品的研发。比如在20年前,中国市场上销售的大多数劳动防护用品都是根据欧美人脸型设计的,这对于中国劳动者来说并不合适,不同人种脸型的特点,可能会造成防护用品的密合性不够,产生安全隐患。于是,3m公司专门根据中国人的脸型特点,基于“中国人头模数据库”设计了折叠口罩、防护面具和“中国款”的防护眼镜等创新产品,为中国劳动者提供最合适、最有效的劳动防护用品。

在积极研发针对中国用户的新产品的同时,3m公司还坚持将世界上先进的安全防护科技产品引进中国。如自动变光焊接面罩、听力防护验证系统等。今后,3m公司将继续研发适合中国劳动者的劳动保护用品,并进行整体安全防护解决方案的推广。

记:多年来,3m公司在中国宣传推广职业安全健康理念时,遇到的挑战是什么?如何加以应对?

杨:首先是雇主对安全防护法律和法规的重视程度不高。对此,3m公司曾多次和相关政府部门一起,用多种形式宣传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进行国内外多方面的管理经验分享,来提升雇主对于雇员职业健康保护的意识和管理水平。今后,3m公司将会继续加强职业安全健康知识的宣传普及。

其次是雇员自身的安全意识不高。我们观察到,有时雇主给工人配备了个人防护用品,但工人并不愿意佩戴,主要是感觉不舒服或不方便。因此,3m公司将继续加强科研创新,提高安全防护用品的舒适性,以增强雇员佩戴使用个体防护用品的意愿。

记:3m公司利用自己在职业健康防护方面的专业知识,除了向企业提供职业健康安全产品和个体防护的解决方案外,未来还有哪些计划?

杨:对于未来的发展,我们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在防护装备的舒适性、便捷性和整体配合性方面做到最优,通过智能化的管理来提高工人佩戴个人防护装备的合规率。

就像借助技术创新,3m公司升级了听力验证系统(e-a-RfitValidationSystem),通过听力保护装置的选用和员工培训来帮助实现最优密合。该系统只需要8s的时间,就能检测出每个使用者的听力的衰减程度,直观地表明使用特定密合性的听力保护装置后,工人所听到的噪声减少的程度。

国防科技职业篇9

关键词:职业卫生;职业病;防治管理

中图分类号:C913.2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种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的生产过程。由于生产原料的更新,境外有毒有害作业向境内的转移,新的化学物质和潜在的职业危害的大量出现,导致职业危害因素逐渐呈现出隐匿性和多元化的特点。其危害由以职业病为主向远期作用、慢性作用、多发病为主转变;职业病的发病由传统的尘肺、职业性中毒向精神心理疾病、骨骼肌肉损伤等转变。同时卫生体制的改革,使得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职业病防治机构大多归并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疗机构或其他机构,职业卫生工作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

一、职业卫生治理方面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相关政府部门,对职业卫生引发的职业病的加大了治理力度,并且结合各地区职业病分布的特点,加大工作力度,建立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将职业病防治作为改善民生和保障的重要内容之一,推动各个地区的卫生监督以及管理水平体系日益规范。各地区对职业危害进行了有效的控制,对职业中毒的预防和治疗取得了一些进展,对职业病防治科研能力和职业病事故应急处理能力明显提高,然而这些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的职业卫生引发的职业病现状的问题。

(一)各地区职业卫生治理所做的努力

1、各地区加强了对职业卫生的防治机构建设:加强对防治技术机构的投入,提高职业卫生技术队伍能力,提高职业病防治技术人员的待遇,强化职业卫生专业人员培训,并且制定了相关的职业卫生危害监测点,建立中毒控制,医疗救援网络以及职业卫生防治信息体系,在各地区设立具有资质的诊断机构,所有新取得资质的机构,均要求加强培训、定期进行考核。

2、职业卫生的报告制度得以完善:完善了职业卫生报告网络系统建设,并且修订了相关的管理制度,一旦发现疑似职业病病人,相关人员除告知职业病疑似病人和用人单位外,经审核后,报告当地的卫生监督行政部门,并立即分析处理,并报告。告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形式,确保及时上报到省级的卫生厅,同时抄送到当地的卫生局、当地的职业病防治机构。及时归类总结发现的群体性职业病危害事件。

3、加强了对职业卫生的防治技术的研究:实施职业卫生防治技术的发展规划,增加研究机构及其投入,加快职业卫生防治技术队伍建设,攻克职业卫生防治中的关键性技术、难题、列入科技攻关项目,鼓励科研机构开展专业研究,鼓励风险评估等措施,大力建设职业病防治学科、培养专业人才等。

(二)仍需完善的方面

对职业卫生的防治方面,有出行治理对策,但是治理力度不够,尤其是我国的乡镇企业、外资企业的职业危害问题越来越严重,农民工成为职业危害的最主要的受害者,职业病的防治工作,出现严重滑坡现象,由于经济体制转型,部分企业效益滑坡,职业病防治难以独善其身;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乡镇企业,或进城务工,绝大多数只能从事脏、乱、差的工种,职业病危害难以避免;境外职业危害转移,部分私营企业野蛮作业,不重视改善劳动用工条件,以牺牲劳动者的生命健康为代价换得经济效益;职业病防治机构受到冲击,有的为自谋生路而转为综合医院,人员流失情况十分严重。因此,我国的职业卫生的防治工作还有待更新完善。

二、职业卫生的管理的对策

1、应该对职业卫生专业人员加大培训:许多企业在职业卫生管理方面都有人才缺口问题,加大对职业病防治方面的投入,那么由政府用一部分的投入用以培养合格的、具有能力的、能带领企业规范职业卫生管理的职业卫生专业人员,并将这些人员派驻到各企业,则可以有效地解决企业面临的头号人才问题。提升政府和企业的责任,企业从政府的具体行动中,强化自身责任,在面对的职业卫生的问题时,不逃避问题,主动与政府共同营造健康作业环境。有利于提升防治意识,解决意识缺失问题,职业卫生专业人员对所在企业的职业卫生管理情况能够充分的了解,在帮助企业提高职业病管理的过程中,也是对企业的一种无形的监管,这是一种最有效的监督。由于职业病防治具有非常强的专业技术性,因此职业卫生专业人员在设备防护及职业病防治方面,要针对不同的职业危害因素特点,协助企业做好科学防护,进行分类管理。职业管理师应协助企业优先采用一些有利于防治职业病以及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以逐步替代存在职业病危害的技术、材料和工艺。在卫生健康监督方面,按照相关的规定,职业卫生专业人员对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工人,组织进行岗前、岗中和离岗的职业卫生健康检查,同时将检查结果真实地告知工人或劳动者;最后,加强对工伤保险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工人依法享有工伤社会保险这样一些基础保障与待遇。通过职业卫生专业人员在企业的监督,一旦发现不符合要求的企业或工作环境,要依法追究其责任,一定要明确相关人的责任并追查到底。

2、企业应主动配合管理:首先,在投入方面,应当为工人创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以及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并且采取措施以保障工人获得职业卫生保护;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方面的责任制,对本企业产生的职业病危害承担责任;工作场所应该达到下列职业卫生要求;建设项目在职业病防护设施上所需资金应当纳入建设项目工程的一般预算,并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施工、投入生产和使用。其次,在制度方面,应当做到:建设项目处于可行性论证阶段时就应向卫生行政部门提供职业病危害预评价的报告,企业应当具有必要的职业病防治管理方面的措施,制定在职业病预防与控制管理上的计划和工作行动方案、提升企业自身的职业病预防和控制方面的工作、建立和健全作业场所上的一些职业病相关危害因素的监测和评价制度和建立和健全企业的职业健康卫生档案以及职业的健康监督与保护档案;对可能会产生职业病的危害的工作岗位,企业应当在较为醒目的地方设置公告栏,公布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操作规程、规章制度、职业病危害事故发生时的应急救援措施,对可能会发生急性职业伤害的一些有毒、有害工作场所,应当设立报警装置,同时配置现场急救用品以及冲洗设备、标注应急撤离通道以及必要的泄险区。企业的负责人应当接受相关职业卫生培训,自觉遵守相关法规,主动组织本单位在职业病防治方面的工作;企业应对工人进行岗前职业卫生培训,在岗期间组织定期职业卫生培训;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进行岗前、岗中,离岗的职业健康检查,同时有义务将结果真实地告知劳动者,并且承担起其中的检查费用。取有实际效用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并且为工人提供合格的职业病个人防护用品;企业应当预留列支用于预防和治理职业病危害方面的费用,以及在作业场所卫生检测、职业健康监护和职业卫生培训等费用。

3、积极开展创建职业卫生安全文化:企业的职业健康安全文化,在企业文化的营造方面,通过职业健康安全的态度与工作、生活方式,制定职业卫生安全文化宣传,企业的职业健康安全文化很重要的一点是定好价值观并取得员工的认同,让所有员工参与企业职业健康安全文化建设的过程非常具有帮助,营造企业的职业健康安全文化可以解决责任缺失和意识缺失的问题,达到一种氛围,形成一种习惯。

结束语

由于我国的职业卫生情况比较严重,因此,首先要针对我国的职业卫生管理现状进行研究,加强我国当前的职业卫生管理,改善我国的职业卫生管理情况,从而促进我国的职业卫生管理工作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国防科技职业篇10

一、职业病防治工作开展情况

大家知道,职业病防治工作关系广大劳动者的健康,关系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非常重视职业病防治工作,做出一系列批示。近年来,我部依照职能分工和《职业病防治法》,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职业病防治机构的大力支持、努力下,职业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的成绩:

一是初步建立了与《职业病防治法》相配套的职业卫生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体系。2002年《职业病防治法》实施以来,卫生部制定了17个《职业病防治法》配套规章,制修订职业卫生标准667项,针对重点职业病危害还制定了大量职业卫生技术规范,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初步建立。

二是突出重点,加大职业病防治监督执法力度。2002年以来,根据国务院部署,卫生部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安全监管总局、全国总工会等9部门连续开展了“有毒有害化学品生产、销售和使用”和“乡镇企业、农村个体工商户职业病危害”两次专项整治工作。卫生部每年都针对职业病危害突出的行业、人群,重点开展职业卫生监督检查。

三是加强职业卫生技术机构的监督管理,不断提高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能力和水平。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目前卫生部已批准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甲级资质机构40家,化学品毒性鉴定资质机构25家,放射防护器材与含放射性产品检测资质机构7家。全国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共批准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乙级资质机构420家,职业健康检查机构1467家,职业病诊断机构397家。

四是加强建设项目职业卫生审查的监督管理,立足从源头控制职业病的发生。卫生部制定了《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建设项目职业卫生审查规定》等,加强和规范建设项目职业卫生审查工作。《职业病防治法》实施以来,建设项目职业卫生审查率逐年提高,监管力度逐步加大。

五是组织开展基本职业卫生服务试点工作,努力提高职业卫生服务的能力和可及性。2006年8月,卫生部选择劳动力人群流入、流出集中的北京、重庆等10个省份19个县(区)开展基本职业卫生服务试点,探索基层职业卫生服务模式,扩大职业卫生服务的覆盖面,试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六是加大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职业病防治的法治意识。从2002年开始,卫生部将每年4月的最后一周定为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每年确定一个主题,统一制作宣传资料,并会同有关部门开展相关宣传工作。经过几年来对《职业病防治法》的不断宣传教育,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初步形成了全社会关注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局面。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职业病防治机构充分发挥技术和业务优势,不断提高职业病防治技术和能力,在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与评价、放射卫生防护检测与评价、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诊断与鉴定、职业病报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及时向政府及有关部门提出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在此,我代表卫生部监督局对多年来为职业病防治工作付出辛勤劳动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职业病防治机构的专家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慰问!

二、目前职业病防治工作形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职业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但是,由于我国目前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职业病危害问题也日渐突出,职业病防治形势依然严峻。一是接触职业病危害人数多,患病数量大。据各地报告,截至2007年职业病累计发病69万例,其中尘肺病62万例;1991~2007年累计发生职业中毒4万多例,急性中毒达2.2万例,慢性中毒近1.9万例。我国职业病正处于高发时期。二是职业病危害分布广,中小企业问题突出。职业病危害广泛分布在煤炭、冶金、化工、建材、生物医药、电子通信设备制造等30多个主要行业。这些行业中,中小企业占90%以上。由于劳动条件差,工艺落后,缺乏有效防护措施,中小企业职业病危害突出,监管难度大。三是职业病危害流动性大,危害转移趋势明显。不仅存在境外向境内转移,而且在境内也存在从城市和工业区向农村转移,从经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从大中型企业向中小型企业转移的情况。四是职业病具有隐匿性、迟发性特点,其危害往往被忽视。我国有近2亿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城镇,由于劳动关系不固定,农民工流动性大,接触职业病危害的情况十分复杂,其健康影响难以准确估计。慢性职业病特别是尘肺病和有些化学中毒的潜伏期较长,一旦发病往往难以治疗,病死率、致残率高。近年来,职业病纠纷和职业病诊断争议引发的群体性上访事件不断增加。在某些地方职业病危害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

职业病危害形势严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责任落实不到位。一些用人单位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忽视对劳动者的健康保护;工作场所劳动条件恶劣,缺少职业病防护措施;不按规定告知劳动者职业病危害真实情况,不按规定组织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等违法行为大量存在,劳动者健康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二是一些地方对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领导不力。有的地方片面强调经济发展,忽视职业病防治工作,引进建设项目时把关不严,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严重职业病危害。有的甚至存在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职业卫生监督执法工作难以开展。三是职业病防治监管没有形成合力,监管能力严重不足。职业病防治工作涉及多个部门,由于部门之间工作协调机制不健全,信息沟通不畅,职业病防治工作存在监管不力甚至缺位的问题。四是职业病防治监管和技术服务网络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基层普遍缺乏职业卫生专业人员,人才流失,经费缺乏,职业病防治监管能力不足。职业病防治技术服务机构数量少、分布不均,不能适应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需要。

具体到我们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职业病防治机构来讲,目前普遍存在职责定位不太清楚,工作任务不太明确,经费普遍缺乏,疾控机构对职业病防治工作重视不够、人员少等问题,特别是在2003年作业场所监督检查职责调整到安全监管部门之后,有些地方的职业病防治工作有越来越弱化的趋势。一些疾控机构和职业病防治机构认为仅仅承担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工作,而忽视了职业病防治的宣传教育、职业病报告等政府工作任务。有的疾控机构和职业病防治机构甚至将职业卫生服务作为生财之道,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比如,有的机构在没有取得资质或超资质范围的情况下开展工作;有的机构恶性竞争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干扰正常的技术服务市场秩序;有的机构技术服务能力、水平和条件与实际需求还有一定差距。部分技术服务机构出具的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报告质量不高,职业卫生标准或技术规范使用错误或不规范,评价建议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等问题;有的机构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诊断不规范,导致纠纷和上访事件的发生等等。

三、下一步工作要求

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科学发展观摆上了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内涵和实质。我国职业病防治工作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挑战与机遇并存。职业病防治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特性,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这就要求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职业病防治机构进一步转变观念,围绕职责任务,进一步做好职业病防治工作。

(一)转变观念,进一步做好职业病防治有关工作。

根据卫生部《关于加强卫生监督技术支持能力建设的意见》的通知(卫监督发〔2008〕9号),卫生监督技术支持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健康危害因素风险评估、检验出证、技术仲裁、技术咨询以及参与法规标准的制定和宣传。主要任务有以下6个方面:一是建立健全健康危害因素监测网络。规范监测工作,做好监测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促进监测信息的交流和应用,为行政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并为社会提供信息服务。二是提高健康危害因素风险评估能力。通过对健康危害因素的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暴露评估、风险特征描述,为卫生监督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三是规范检验出证工作。加强质量管理,严格规范技术人员行为,不断提高卫生检验检测技术水平,保证执法检验出证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四是加强技术仲裁的规范管理。承担卫生监督技术仲裁的卫生监督技术支持机构应当严格按照规定的标准、方法和程序组织开展技术仲裁工作,保证技术仲裁的公正性、科学性和权威性。五是做好技术咨询工作。卫生监督技术支持机构应当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积极为政府和社会提供职业卫生相关的技术咨询。六是积极参与法规标准的制定和宣传。卫生监督技术支持机构应当积极配合卫生行政部门,发挥技术优势,参与卫生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的制定、宣传工作。大家可以看到,在职业卫生领域,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职业病防治机构不仅仅要定位在技术服务,更要当好当地政府及其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参谋和助手,发挥技术优势,做好职业病的监测、预警、宣传、培训等工作。

(二)认清形势,认真履行好卫生部门的职责、任务。

今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卫生部职业卫生监管职责与上一次一样,仍是4个方面的主要工作任务:拟订职业卫生法律法规和标准,对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资质认定和监督管理,负责建设项目职业卫生审查工作。为了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近期卫生部将原职业卫生与放射防护监督管理处分设为两个处:职业卫生监督管理处和放射卫生监督管理处,这项工作在卫生部得到了加强。近期,卫生部正在积极开展几项工作,我也简单跟大家通报一下。一是在原《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的基础上,修改起草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意见(代拟稿)》,目前几个部门已经形成共识,即将联合上报国务院,建议以国务院名义印发各地执行。二是正在积极争取中央财政的支持,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主要考虑要加强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标准和职业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加强职业健康检查和职业病诊断机构能力建设,加强重点职业病监测哨点建设。我们也在积极争取将职业病防治机构的建设列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给予支持和加强。三是进一步加强建章立制工作,完善规章、标准和工作程序,加强监管等。这些工作都离不开大家的支持、帮助和关心,希望大家要进一步树立信心。同时,各地要按照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加强对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领导;落实预防为主措施,加强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前期预防工作;加强职业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提高服务技术和水平;突出重点,加大职业卫生监督执法力度;加强宣传,营造全社会关爱劳动者健康的良好氛围。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职业病防治工作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三)树立法治意识和责任意识,不断规范自身行为,提高职业病防治能力和水平。

大家要充分地认识到目前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形势和我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认真做好工作。现在国家越来越强调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的问题,最近的三鹿奶粉事件,有关部门和地方也有很多教训。职业病的问题也是一个很大的隐患,按照陈竺部长的话说,职业病也是一个没有“挤破的脓包”。职业病的问题肯定会暴露出来,就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我们一定要树立起法制意识和责任意识,认认真真做好我们的工作,规范我们的行为。关于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资质认定和监管问题,关于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评价和审查工作,明年我们将下大力气进一步完善程序,明确职责定位,加强监督检查。希望大家予以支持和配合,并可以向我们提出意见和建议。

各位领导、专家,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是我们每个职业病防治工作者共同的责任。希望在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职业病防治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