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十篇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十篇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30:19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篇1

【关键词】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城市城市

轨道交通具有速度快、安全可靠等诸多可靠优点,对于现代城市规划布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目前,城市轨道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高度的认可和接受,我国也不断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以解决和缓解城市交通运输压力。

1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

城市轨道交通属于集多专业、多工种为一体的复杂系统,城市轨道交通主要是指用于城市客运、由在固定轨道上运行的车辆所组成的交通系统,城市轨道交通包括了地铁、轻轨、磁悬浮等一系列先进的运输设备系统。近年来,我国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的城市不断增多,申报和在建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持续增加。目前,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已经基本建设完成完善的轨道交通网络,南京、武汉、成都等城市也建成基本的轨道交通网络,济南、青岛等城市也相继开展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建设工作,使我国轨道交通总体水平达到了全新高度。不可否认,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不但能够显著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同时也能够充分带动城市GDp增长,增加大量就业岗位。但是,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工程,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管理也极具价值。运营管理中的任何疏漏和缺陷,都容易造成人员和财产的损失,甚至会带来巨大的社会影响。

2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管理模式和标准混乱

目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主要存在管理模式和标准混乱的现象。国内不同城市在资金筹集、规划等方面存在差距,在轨道交通管理模式上存在着许多区别。部分城市沿用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模式,另一些城市则采用企业运营管理模式,管理模式的差异导致运营管理的实际质量和效果参差不齐。其次,我国城市规模差距悬殊,城市轨道交通规模和建设标准也难以统一,这就导致轨道交通的管理标准也难以保持一致。尽管后期申请和在建的城市都充分借鉴和吸取了北京、上海等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经验和特点,但是受环境、资金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难以实现运营标准的统一,造成了运营管理自成一派的尴尬局面。

2.2管理评估不到位

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管理需要有科学、完善的管理评估制度。但是,目前国内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并没有形成严谨、完善的管理评估体系,无法对运营管理予以客观、全面的评价,运营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也难以被及时发现。部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流于形式,根本无法做到对指标的量化,根本无法提升轨道交通的运营质量,同时也为轨道交通的运行埋下了重大隐患。

2.3运营管理制度滞后

国内多数城市的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制度存在明显的滞后问题。健全的管理制度能够确保运营管理人员按照制度要求开展规范化的管理工作,保证交通体系的顺利运行,同时最大化地避免运营风险的产生。然而,在运营管理制度缺乏的情况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就得不到调动,运营管理人员的工作非常不到位,往往是问题发生之后再进行补救,根本无法做到对风险的发现和控制,难以满足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行需求。

2.4管理人员水平低下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多专业、多工种的系统,从建设到运营管理都需要大量高学历人才,以满足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行需求。但是,客观而言,在缺乏健全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的情况下,运营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明显不足,管理人员也非常欠缺学习主动性。在一些城市轨道交通人员技术和知识滞后的问题非常严重,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顺利运行,维护人员根本难以满足维护要求,造成了大量资源浪费,并带来了许多的安全隐患。

3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优化策略

3.1优化管理模式,统一管理标准

为促进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有序、平稳发展,必须加强对运营管理模式的优化,充分提升管理模式的科学性。在城市交通轨道的融资方面,应积极借鉴国外基础设施建设经验,以多元化投资的方式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同时引入企业管理模式,提升项目的运营管理效率,加强对运营风险的关注和重视。在运营管理标准上,应尽快形成一套统一的运营管理标准,全面提升运营管理质量。尽管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需要充分考虑地区环境和各方面因素,但轨道交通运营各项标准应尽可能统一。包括人员管理、维护管理和技术水平标准等,都必须予以标准上的统一,并尽可能避免资源上的浪费,切实保证运营管理整体效果。

3.2深化运营管理评价工作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评价需要科学的评价体系做支持。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评价应该形成多元化的评价指标,充分考察经济效益、安全管理、日常维护和运行服务等各个方面,保证城市轨道交通的综合运营水平,降低运营成本、提升运行安全。为此,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评价也可以借鉴和吸取平衡积分卡模式,提升运营管理评价的综合水平,满足轨道交通平稳运行的相关需求。

3.3加强运营管理制度建设

运营管理制度的建设,旨在规范运营人员的工作行为,确保各项运营管理工作的顺利落实,提升轨道交通系统的整体运行水平,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和约束。首先,应加强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规章的修订和优化,确定运营管理岗位职责,明确岗位的具体工作职能,保证运营工作人员“有法可依”。其次,认真落实“以人为本”的运营管理制度,规范运营人员的工作行为,规避不良操作行为,对于存在工作不当的运营人员应予以一定的惩罚和处分。其次,除了加强运营人员管理制度建设,还应该加强对乘客的管理,加强对轨道交通乘客的宣传和指导,并形成书面的管理制度,以尽可能地减少乘客的不良行为,为城市轨道运营提供切实保障。

3.4加强运营管理团队培训

为提升运营管理团队的综合能力水平,首先应制定完善的培训计划和制度,定期对运营管理人员进行全面的培训工作,帮助运营管理人员掌握和了解先进的运营管理方法和技巧,并积极运用到城市轨道交通管理活动中。其次,纠正运营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通过必要的考核制度和激励政策,提升运营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保证各项运营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此外,针对维修等技术人员,必须规范日常维护和检查行为,做好全面的维护和检查记录,并提升维修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充分避免危险事故的发生。

4结语

城市轨道交通是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规范和标准,是提升城市轨道交通运行安全和经济效益的关键。对此,运营管理企业和单位应积极优化管理模式、统一管理标准、加强运营管理团队的建设和培训等,深入落实运营管理工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行和发展提供更为可靠的保障与支持。

作者:董兵单位:乌鲁木齐城市轨道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篇2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协同机制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随着城市化进程脚步加快,城市发展与城市基础设施之间的矛盾逐渐显现,人流量大、交通拥堵、出行不便,严重制约了城市的稳健发展,在这种形式下,城市轨道交通应运而生,经过多年建设发展,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已经呈多样化趋势,无论是在建设规范,还是建设速度上,都开始步入高速发展时期。现阶段,随着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带动作用越来越明显,以轨道交通为核心辐射状城市发展,是轨道交通与城市相互发展的一种趋势。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作为城市的生命线工程,是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它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并且投资大。建设工期长与居民基本生活息息相关,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涉及到众多的城市资源,对城市发展模式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下面笔者就将从不同的层面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协同机制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1、概述

1.1、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协同机制含义

城市轨道交通涉及多种技术领域,是由土木工程、轨道车辆、机电设备、计算机系统、通信信号系统等组成的复杂交通系统。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截至2013年12月,全国运营里程己达2500余km。城市轨道交通大都建于地下,具有封闭性强、运行速度高、起停频繁、客流量大且来源复杂、设施设备科技含量高、乘客自助乘车、应急疏散难度大等特点,一旦发生危险,不仅造成设备设施的损坏,而且会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乘客的伤亡,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因此,保证安全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的首要任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协同机制就是以协同学科的理论为基石,以内部组织的方式通过对信息的处理等手段,最终形成对空间、时间以及资源的监督和调控的系统,应用协同系统的规律变化和状态参量来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水平。可见,应用协同机制,能够对安全管理的每个相关因素进行时间变化、空间变化等的全面掌控,从而做到轨道运营安全管理的事前、事中、事后全面管理,提高事故的可预见性几率,降低事故损失。

1.2、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协同机制的重要性

对于城市来说,安全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而事故的妥当处理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一旦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出现停电故障、机械故障等,如何避免故障的发生率,如何快速对故障进行定位、修复,以及如何预见故障的性质与特点等,这些都是安全管理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由于协同机制能够对安全管理进行全过程全要素的全面管理,能够有效掌握各因素之间的动态关系,所以能够很好的提高轨道运营安全管理的水平,对运营安全管理的成效促进作用非常大。

2、运营安全的影响因素

一般来讲,影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因素构成了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包括复杂机电自动化设备系统、通信信号系统、计算机系统、运营管理人员的协调组织、大流量客流,另外还涉及社会的安全现状与各种大型活动的举办等。因而,针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问题,如果只单独研究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某部门或者某个子系统,就不能完整、真实地反映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营安全的状态。

3、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问题以及相关协同机制应用的必要性

3.1、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在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各个环节上相互脱节,城市轨道交通管理体系有待进一步理顺;相关的安全管理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建设部已于去年制订颁发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办法》,但仅此是不够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相关的安全标准规范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如何制定统一的安全标准,确定事故分类、事故等级及其划分办法,进而形成完整的安全标准体系,这都是尚未解决的问题;没有形成一种全民的安全意识,要实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有序,在加强员工安全教育基础上,必须对广大乘客进行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安全防范意识。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在形成全面的安全意识方面尚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做。

3.2、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协同机制应用的必要性

目前的轨道安全管理能够对运营事故做出快速回应,能够紧急调动轨道车辆来疏散人流,但是由于管理方面的不足,往往与人群发生矛盾,而且没有对事故的性质和特点进行预测,没有用更严格的标准来考量相关应急预案的制订、演练和实操;对乘客常量和变量估计不够均等。而协同机制在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上更精细化,对事故的处理更人性化。因此,协同机制在轨道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很有必要性。

4、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协同机制依托的技术

4.1、安全预警与事故扩散分析模型

轨道线路网络应用GiS后,能够实现网格化的精细管理,应用预警扩散分析模型,对监控数据进行叠加分析,实现对重点安全区域的监测和预警。并可对事故救援所需的救援力量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全面估计,为开展安全管理和事故救援工作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

4.2、安全事件空间定位与分析模型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以线网的形式分布于广阔的空间中。该模型主要用于安全事件的空间定位,使安全管理人员实时了解安全事件周边信息。同时实现安全要素的空间化管理,随时了解各种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和类型、数量等信息,为寻找最合适的事故救援机构和人员,查找受困人员疏散地点,统计事故影响范围和破坏程度,为恢复重建提供决策依据。

4.3、安全调度路径分析与优化模型

路径分析以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网络图为基础,建立基于时变的动态网络流模型用于安全信息、组织和资源调度的路径优化,如实地反映出安全管理网络中的信息流、组织流和资源流的变化状况,形成以全系统最优为目标的安全管理调度方案。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也相应的促进了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良好的运营离不开高效的管理,在规范化运营管理机制体系之下,才能真正的确保其自身得以稳定、安全、高效的运行。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标志,因此,城市轨道交通需要结合城市的发展需求,有计划有重点的管理,进一步提高管理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协同机制的应用是十分必要的。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GiS,能够建立轨道交通运营的精细化、安全化、定位化的各种分析模型,能够更好的对事故进行预见、分析、处理,做到全面化、精细化、高效化和人性化的线路营运管理,改变轨道线路营运管理的现状,以此有效地促进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我们要特别的重视对其的分析研究以及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江涛.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方式方法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21:267.

[2]郗海柱.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协同机制[J].交通建设与管理,2014,12:158-159.

[3]孟亚东,贾崇强,韩宝明,付燕荣.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评价的现状与展望[J].都市快轨交通,2014,04:17-20+24.

[4]周利锋.浅析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J].民营科技,2014,02:118.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篇3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准化管理

abstract:alongwiththeurbanconstructiontospeedup,basedonthemoderntrafficsystemoftheurbantransportationhasbecomeanimportantaspectofthecitydevelopment.thispapermainlybasedontheproblemsofurbanrailtransitoperationdiscussed,andthenelaboratestheurbanrailtransitoperationstandardizationmanagementway.

Keywords:urbanrailtraffic;operation;mustchange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C91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前言

在地铁建设的大潮之下,标准化的运营管理平台是地铁安全运营的关键,同时也是加快我国城市建设的重要举措。然而,实际中的运营管理问题,给地铁的安全运营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而,对地铁运营的标准化管理,是我国地铁事业发展的关键。

二、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管理现状

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地铁的现代交通系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在地铁建设的大潮之下,各个城市的轨道交通在运营管理上存在诸多的不规范之处,尤其是基于现代化的管理平台的建设,缺乏科学有效性。进而,我国的交通运营标准缺乏有效的通用性,以至于城市间的地铁运营在管理上存在严重的“地方性”。

(一)管理模式的不规范化,尤其是多元化的管理模式并存。各地在地铁系统的建设中,对于投资和规划,以及管理平台建设等环节都有着明显的地方特性,因而在运营管理中,各地有着自己的管理体制和管理系统。基于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多元化,使得在安全运营的管理机制下,与国家的标准产生较大的偏差,甚至出现地方性的标准体制

(二)管理标准的多样化。基于各地城市的地铁建设需求不同,其在建设资金投入上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在建设设施、运营系统、管理机制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基于地铁建设的差异性,其在运营管理上出现多样化,尤其是运营管理方法的不标准化,造成了地铁管理的混乱问题。在当今地铁建设的多元化下,甚至出现了同一城市,多样化的管理标准,也就是说,在同一地铁平台下,不同线路的管理标准不一致。

(三)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在频发的地铁事故下,暴露出我国地铁在运营管理上的不足,尤其是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造成了管理的安全性缺失。这一点也是我国地铁在发展中的最大问题之一。诸如,深圳地铁作为我国较早建设的地铁,其在2010年运营的过程中,就出现扶梯事故,再一次暴露出地铁在运营管理上的缺失,尤其是安全管理的体制还够完善。

三、城市轨道交通的各大系统的运营标准化

城市地铁交通的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其包括系统运营管理、安全应急管理、管理平台管理等方面。因而,在地铁运营管理的标准化进程中,需要基于上述存在的问题展开,并且仅仅围绕安全管理的理念。

(一)标准化管理原则。地铁交通运营的管理需要基于多领域的有效工作。因而在管理的标准化中,需要基于管理的原则,进而达到有效的管理效果,

1.管理工作的全面性。地铁的运营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因而在标准化管理中,需要认真做到管理工作的全面性,尤其是地铁项目的验收,以及运营机构、工作人员的管理,都是在管理中容易出现纰漏的地方。

2.管理重点的突出,尤其是安全管理的有效性。地铁管理工作较复杂,但在管理工作中,要注重管理重点的突出,尤其是安全管理的标准化,可以提高地铁运营的可靠性。而且,在地铁线路的调度、车务,以及设备维修,都是标准化管理的重点工作。同时,管理工作的重点分明,可以提高标准化管理的效率。

3.完善的安全管理机制,尤其是应急预案的有效性。在地铁运营管理的标准化进程中,需要基于完善的安全管理体制。因而,需要标准设备的维修制度、运营环境管理,以及健全的应急预案。深圳地铁在管理的中,缺乏科学的安全管理机制,进而在地铁工程,以及运营中频出意外事故。

(二)地铁交通运营的各大系统的标准化管理。基于地铁运营管理的复杂性,因而在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标准化各大系统的管理机制,进而达到地铁交通运营管理平台的安全可靠。

1.地铁运营组织的标准化。地铁的在运营的过程中,应以社会价值为主,而非经济效益。也就是说,地铁的组织运营要以服务城市发展为重,进而对城市资源的进行配置。这种标准化的组织运营,可以解决当前以经济效益为主的地铁运营模式,而且基于这种标准的运营组织,可以深化地铁运营管理的机制,以及规范化管理的职责。因而,在标准化的运营组织下,地铁的运营模式更加地科学合理。

2.地铁运营管理系统的标准化。地铁运营的管理系统,是地铁正常运行的关键。其在管理中,负责着列车运行的安全、运行的时间调整,以及运力的调度。因而,对于运营管理系统的标准化,是地铁交通运营管理的重点。在运营管理系统的标准化中,主要基于如下工作展开:

(1).地铁调度平台的规范性。对于地铁运营状态下的正常调度,是保证地铁有效工作的关键,尤其是在信息平台的建立上,要标准其操作的流程,避免调度不当而造成的运营事故。

(2)客服管理。地铁作为主要的城市交通工具,其在客服管理中,主要基于客运组织、车站人工服务、投诉管理、系统监控管理、售票管理、车站设备管理工作。因而,在客服管理的工作比较繁杂,其在标准管理中,需要规范其管理的流程。

(2)列车运行的管理。在管理工作中,主要基于列车的运行状况管理、驾驶员的检查、乘务组织管理、列车设备检修,这些工作的标准化开展,是列车安全运行的关键。

3.地铁设备的维护管理。地铁的设备管理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因而标准化该项管理,是地铁安全运营的关键。对于设备的维修主要基于检修、维护、保养三个工作环节。对于地铁的电力系统,以及土建设施的有效管理,也是一项关键性的工作,对于电力系统而言,主要基于通信系统、信号系统,以及电力供应系统、电梯系统、消防系统的管理工作;土建设施的管理主要基于地铁的站台、隧道、轨道地基的管理工作。

4.安全运营的平台管理。地铁的运营基础是基于现代的高科技,因而其在运营安全管理上非常的重要。对于地铁的安全运营管理而言,主要基于安全系统管理、地铁运营的风险管理,以及事故应急管理三个方面。尤其是运行系统的安全管理工作,主要涉及安全管理平台、管理系统、信息管理、事故管理的工作。

四、结语

基于标准化的运营管理机制,是实现地铁经济价值的有效举措。因而,基于其在运营中的管理问题,对其进行标准化管理,是提高地铁运营的安全可靠性。

参考文献:

[1]何宗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规范化[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0(10)

[2]朱永现.城市轨道交通企业一体化资产管理信息平台初探[J].中国外资;2011(14)

[3]刘卡丁;周斌.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保障体系研究[J].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2011(040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篇4

【关键词】能力本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1以能力为本为目标

在能力本位高职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根据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职业能力的分析,可将该专业课程的目标定位于:面向城际轨道交通、地铁、轻轨等部门的基层单位,在生产第一线从事城市轨道交通列车乘务、车站客运组织与站务管理、调度员等工作。主要培养掌握轨道交通行车组织、客运组织及场站管理等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一定创新能力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组织、管理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以职业能力为导向

2.1专业能力分析课程的基

从职业能力分析入手,在组合相同或相似的知识的基础上,地铁运营管理专业开设相关课程。根据对地铁运营管理专业能力的分析,我们可以按照职业的核心竞争力,行业的通用能力,岗位的特定能力三个模块提供相关的课程。

2.2成立综合实践课程,增加实践课程比例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将几个单一技能组合进行综合实践教学,整个目的是使学生对专业综合能力达到一个完整清晰的认识和把握。在此基础上,地铁运营管理部门应建立与职业特点相似的实践课程,如《客运员岗位演练》、《行车调度员岗位演练》等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坚实的基础综合职业能力,在今后的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2)在课程体系中,理论和实践课程的比例和学分比例应根据岗位主要能力分配,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应占用60%-70%的比例,突出实用技能培训。

3加强课程的实践教学比例

3.1专业标准的制定,促进实践教学的发展

目前,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推行“双证制”教育,“双证书”即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学生能获取知识水平,也能获得从事职业具备的技能和素质。“双证制”的实施,很大程度的拉近了学校与企业的距离,使学生真正做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也可使高校教育制度依据岗位特定需求和特定知识培养人才。因此,我们要大力实施“双证书”制度,并尝试推动课程改革。

3.2加强内部和外部培训基地建设

高质量的培训基地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集成度和整体素质,是构建实践教学的前提。各院校应根据专业特点,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建设独特的内部和外部培训基地,使学生不再只是局限于“纸上谈兵”,而是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快的适应工作岗位。

4以能力考核为核心,设置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以能力为本位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课程评价不再局限于“知识考核”和“结果性评价”,而是转向“能力考核”,形成以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第一,评价的内容是多元化的。课程评价标准不再是单单的职业知识水平,而是依据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评价的内容既要有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评价,也要有对学生团队合作精神、职业素质、心理身体素质以及创新能力的评价;第二,评价的方式是多元化的。评价的方式采取多种方式相结合,比如静动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等,这样既可以有效避免某种评价方式的弊端,也可以有效的将多种方式融合到一体,使结果更加客观和科学。目前,可供采用的评价方式除了各种实训阶段性测试以外,还可多增设一些技能大赛和职业资格考试,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有助于职业能力的提升;第三,评价的主体是多元化的。评价主体除了传统的院校教师外,还应包括学生本身和行内企业。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同样也是评价的主体,学生内部通过自评和互评的方式,充分了解和认识自己,有利于自主学习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用人单位应积极参与到评价体系中,这样,我们才会更加有针对性的对高职院校的教学体制进行改革,使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的人才需求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5完善课程体系的保障机制

5.1教材优化设计教材以能力为主,着重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知识与技能,并进行科学合理的结合。5.2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在能力本位课程体系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素质是形成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及科研能力的基础,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力量。5.3深化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增强高职院校办学活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有效保障。

6结论

以能力为本位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工作在现阶段是一项探索性工作,同时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要根据发现的问题及时研究对策,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高职教育朝着与市场“零距离”结合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洁.能力本位当代教师专业标准建设的基石[J].教育研究,2014(10).

[2]卢洁莹.能力本位职教课程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06(05).

[3]闫宁.高等职业教育能力本位的重构[J].现代教育管理,2012(05).

[4]刘创.能力本位内涵不断拓展的现代教育理念[J].广西社会科学,2004(02).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篇5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信息化

1引言

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截止2017年1月初,全国已有28个城市开通地铁运营,运营里程3600多公里。随着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的增加,企业运营管理急需信息化技术作为支撑。由于轨道交通企业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涉及产业众多,整个企业数据信息量大,将信息化手段运用于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的运营管理之中,有利于促进城市轨道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2城市轨道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目前,就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的信息建设现状看,仍然处于初步建设阶段。第一,虽然目前系统建设工作在不断推进,但是系统相对独立,缺乏有机联系,在企业内部数据共享、交换等环节存在问题;第二,对于数据标准没有明确规范,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数据格式相对不够统一,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有效协作受到严重阻碍。第三,数据杂余问题较为严重,在没有进行合理规划之时,同一类数据信息在不同系统中重复存储,重复占据系统存储空间,并且为企业管理部门人员增添不必要的负担。第四,数据管理控制能力相对较弱,缺乏完整的数据链条把控,对城市轨道企业发展有不利影响。最后,由于系统不完善,数据信息的收集、处理、汇总能力较弱,不能与信息化进行完整融合。

3城市轨道企业信息化具体建设

3.1城市轨道交通信息化建设目标

在城市轨道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策略上,应该参考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在目前已有的信息化发展经验,吸取他们的教训,根据各城市轨道交通的实际情况,以公司整体发展布局为目标,在数据标准与规范,技术集成和基础设施以及应用需求等多方面制定未来信息化发展蓝图,达到帮助城市轨道交通公司规划一个协同办公的信息化基础环境的目的。

在实行有效规划的基础上,建设基础网络平台、数据中心和存储平台,统一各部门的硬件运行环境,并建立一个简洁、有效、可靠、安全的城市轨道交通信息化系统,实现办公自动化,统一管理、开发和利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等多方面的信息资源。运用大数据分析来协助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的运营管理,从而不断提高城市轨道交通管理、设备维护、领导决策的效率和水平。

3.2城市轨道交通信息化建设内容

在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中,根据企业流程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计算机系统:生产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

首先,生产系统是城市轨道交通的核心业务系统,比如完成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控制调度系统等。其中,生产系统产生的业务数据时管理和决策的数据来源,主要包括客流、票务、车辆调度数据,是日常业务信息的集合。管理系统系统主要面向企业的管理层,主要内容是对各类基础信息资料的管理、共享、利用以及在业务流程的驱动下,信息的合理流动和处理流程;决策支持系统则是运用相应分析模型对管理信息资源进行综合的处理和分析,从中发展轨道交通运行的相应规律,帮助领导进行科学决策。

具体到系统类型,城市轨道交通信息系统是面向管理层和普通员工的管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建设内容包括:网络通信平台建设、服务器和数据存储平台建设,以及办公自动化系统、数据资料查询系统、财务及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物流管理系统、委外维保管理系统、机电设备预测维护及专家诊断管理系统、运营数据信息分析处理系统、经营资源管理系统等软件分系统的建o。每项系统都由企业内部的各项部门员工进行单独负责管理。在建设单独系统的基础上,将各个系统进行有效联合,形成专业的数据链条,以供企业内部参考提供依据。

3.3城市轨道交通信息化总体设计原则

目前,在我国北上广港等发达地区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已经有30年的时间,已经有了部分的成功经验,综合已有的经验来看,对于信息系统的建设应该本着“统一规划、分布实施,实用为主,技术先进”的原则。

首先,注重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分阶段性,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综合考虑系统建设的总体要求,全面梳理城市轨道交通业务流程,建立初步模型。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之上,分期分批地进行系统建设,先建设系统的基础支撑层次平台系统,做好系统集成的标准体系建设,搭建好技术框架。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应该紧密结合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需要,紧密结合自己的工作内容,以实用为原则,充分利用已有的网络资源、业务资源、信息资源和环境资源,专门进行开发设计。最后,在系统规划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当前存在的先进技术和方法,保证企业使用信息化系统的充分和稳定。

4信息化运用于城市轨道交通企业运营管理经济效益评价

将大数据以及互联网平台运用到城市轨道交通企业运营之中,加强企业运营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从整个企业的经济效益而言,可以让企业及时获取轨道交通各方面的运营信息,提高企业运营管理工作的效率,实现企业运营管理的高效化,智能化,信息化。同时作为一个服务性质企业,将信息技术投入到城市轨道交通的日常运营中,有利于提高运营乘客服务质量,在客流量较大时,保证票务售出的及时和准确,车辆调动的快速准确。最终,日常运营的所有数据进入系统之后,将为企业进一步的投资决策提供准确依据。

5结语

任何一个企业和行业的信息化建设都不能一蹴而就,当前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城市轨道企业内部运营管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数据与业务,思想,管理以及内部组织架构相互融合。城市轨道交通企业运营管理人员应该紧跟当前信息化的发展浪潮,提升自身专业能力的同时,深入了解企业的业务和信息化的数据发展方向,基于大数据平台下加强城市轨道交通企业运营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充分实现数据和业务的有机融合,最终实现价值创造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朱永现.城市轨道交通企业一体化资产管理信息平台初探[J].中国外资,2011(14):149-150.

[2]王宇.浅析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中的信息化建设[J].铁道勘测与设计,2012(03):63-66.

[3]胡选宓.大数据平台下轨道交通企业财务信息化构建探析[J].财会学习,2016(17):26-27.

[4]檀勇.城市轨道企业信息化经济分析及其评价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6(30):364.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篇6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智能,施工管理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现状分析

目前国内(包括香港)各地铁的施工组织基本按下列模式进行:

审批编制施工计划时,由各有关施工单位提出施工计划申请,专职部门根据提交的计划,组织内部申报及相关单位参加计划审核会议,审核提交的计划。根据计划审核会议的结果,编制“施工行车通告”或称为“施工及工程车运输通告”,并在规定的时间向有关单位和部门。

首先,在施工计划编制过程中,各单位部门提交的施工计划无论是在审批或制定过程中很大程度上依赖人为的判断,不能从科学上做到各施工项目的合理优化安排配置。每项施工的安全防护措施和各施工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不能同时建立起来,很难有一个全局统筹的控制。特别当施工计划提报量较大时(如香港、上海、北京、广州有多条线路及运营时间较长的地铁),施工计划之间的安全防护措施难以做到周全的协调。另外在某些作业变更需要、临时删除或增加的作业计划,计划由人工审批,存在某些施工防护条件、施工区域审批错漏等问题,这将直接影响到施工安全。

其次,为了保证安全,实施过程中,各施工单位根据施工作业的要求、施工进场作业令和相关证件到指定的车站或车辆段向调度员办理施工作业请点手续。现行的每项施工作业的安全防护措施都是由人工判断。例如某项施工作业是否需要停电或挂地线,是否具备请点条件;是否有工程车经过后才能作业,有工程车配合作业的施工作业施工完毕后,回车辆段的线路是否符合行车条件;施工完毕接触网是否符合送电条件的判断等。这些都是人为把关,安全系数不高。

再次,在各种书面命令时,目前都采取手工笔录的方法;在有关命令的上使用电话方式人工记录复诵,使得作业效率大受影响。

实践证明,在地铁非常有限的作业时间里(0:00-6:00),真正有效的作业时间不到4个小时,经常只有两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作业。由于控制中心(oCC)与车站、施工站点,维修调度与各生产调度均为一对多关系,大部分宝贵时间都耗费在排队、沟通、协调上了。

最后,面对复杂、凌乱的施工作业及完成情况。人工难以对各项施工指标做出客观的、全面的统计。为施工计划的安排及管理带来较大的困难。

施工组织是否科学、高效、安全直接反映了一个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管理水平。如不能保证施工(检修、安装、调试等)的质量,直接影响了运营及乘客服务质量。

因此,为了优化施工组织、保证施工安全、提高施工作业效率,建立运营施工管理系统,通过计算机系统保证计划审批、组织(控制)施工、施工统计三个环节的科学、高效、安全等具有重大意义。

2、总体结构和功能布局

系统主要由施工计划编制、施工作业控制和施工作业统计三大模块组成,系统总体结构如下图所示。

图1系统结构框图

计划编制模块包含冲突检测和计划两个子模块;计划编制模块中的计划以后,进入施工控制模块;系统管理员模块独立运行,定制管理其他模块。它们的关系见图2。

图2系统模块关系图

2.1施工计划编制

通过采取人机对话方式,根据有关单位提交的施工申请,在施工计划编制系统中输入施工计划日期、作业单位、作业时间、作业内容、供电安排、申报人、防护措施、等要求和施工的重要性等级等因素,存储基本施工计划资料。系统根据录入的施工计划条件和因素进行判断,对满足施工条件的计划,系统接受并自动生成施工计划;对施工计划有冲突或条件不满足的施工,系统会发出报警提示,提出修改建议,直到所有条件满足后生成施工计划。施工计划生成之后,由施工计划工程师人工审核,对不妥之处进行调整,最后审核完成。

2.2施工计划信息共享与

施工计划自动编制完成后,形成施工作业图、施工行车通告、报表,在网络内部的各用户实现信息共享,自动下达施工计划信息。

2.3施工作业控制

该模块是施工实施、控制过程的核心功能。根据施工计划数据,利用计算机辅助设备对施工过程进行管理控制。施工作业控制系统主要功能有施工作业清点控制、施工作业销点控制、运营条件检查统筹控制。在施工计划实施时,维修调度、生产调度安排组织好施工人员和工具等到车辆段或正线线路上对设备进行维修施工。运营控制中心、车辆段调度、车站等对施工进行组织安排。以上所有的过程将由计算机辅助安全的检测,所有过程将并行执行。

3系统软件框架

系统软件结构采用经典的mVC架构,软件结构大致分为模型(model),视图(View)和控制(Controller)三部分,结构图如图6:

施工管理子系统软件的编程语言采用pHp、HtmL、JavaScript、SQL等语言,pHp主要负责实现后台逻辑,SQL对mySQL数据库进行数据库相关操作,HtmL及JavaScript用来编写系统界面及交互效果。网络系统结构采用B/S结构。

4系统设计原理

利用地铁公司内部网络实现系统各用户之间的信息共享。用户终端包括:计划编制用户,oCC用户(值班主任、行车调度、电力调度、环控调度),车站用户群,车辆段用户群(行值、派班员等),生产调度(部门及车间级),计划审核专业工程师,维修调度等用户。

系统使用统一的数据库进行数据存储和交互,见图3。

4.1计划编制

计划编制模块包括了施工计划的填写,审批,送审,上报,等操作。施工计划从工班填写上报至中心二级调度审批,二级调度把计划上报至计划员处汇总,最后由总部领导签发行车通告。其中各项操作都可以驳回给前一级,同时在计划上报过程中分级对其冲突进行检测和提示,逐步排除冲突。计划编制流程图见图4。

图3系统网络结构图

图4计划编制流程图

4.2施工控制

施工控制模块包括了施工作业请点,销点,进度查看,停送电,作业监控等一系列操作。施工人员根据行车通告按预定的时间到达请点地点,通过施工密码进行请销点操作,行调对施工进行统一监控和管理。施工控制流程图见图5。

图5施工控制流程

5系统实施与验证测试

系统开发完成后,在南京地铁运营分公司进行了试运行,对各项系统指标进行了严格的验证,结果如下:

数据接口功能正确率达到100%;

数据统计功能生成的报表、数据文件满足正确率大于99.999%;

冲突检测及系统所具备的条件判定功能正确率为100%;

软件引起的人机界面的故障率不高于每三十日(30)一(1)次;

软件引起的数据存储故障率不大高于每四十五(45)日一(1)次;

软件导致的叫班错误率不高于每四十五(45)日一(1)次;

由软件导致服务器崩溃、死机不高于每六十(60)日一(1)次。

图6系统软件结构图

6总结

通过南京地铁一年多的试运行,对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安全性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表明,系统建设达到了预期目标,已正式投入使用,南京地铁的运营施工管理,在国内率先进入了完全无纸化的时代。

参考文献:

[1]杨帅,刘云.城市轨道交通基础设施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铁路计算机应用,2012(2)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篇7

[关键词]轨道交通;新线;筹备组织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6.06.052

[中图分类号]U2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6-00-02

根据中国轨道交通网统计,截至2015年12月31日,中国共有25座城市开通运营轨道交通线路,运营里程达3286.51千米、车站2257座,其中新增运营334.68千米、车站259座;2015年,济南、南宁、呼和浩特、南京、南昌、长春、武汉、天津、北京、福州、深圳等12座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获批。庞大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建设带来的必将是繁重复杂的开通运营筹备压力,本文就如何牵头组织开展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新线的筹备工作进行探讨。

1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筹备的组织和人员

每个城市的首条线路开通前,运营公司几乎倾全公司之力在筹备开通,在这时,通常不需另设专门的机构或人员组织新线筹备工作,各部门根据职责分别开展相应工作即可。

在开通一条线路后,由于运营公司需要同时负责既有线路的运营和新建线路的运营筹备,因此通常会设置新线部(或室,下同)来负责运营筹备的牵头组织工作,人数5~10人不等。

2筹备组织管理

本文探讨的运营筹备组织管理是指新线部专职负责运营筹备组织的这些人员如何能将新建线路的运营筹备工作按照既定的模块和流程,将筹备工作牵头组织开展起来,重在“组织”,不同于常说的“运营筹备”。笔者总结的运营筹备组织管理主要包括运营前期参与、运营内部筹备以及试运营基本条件评审3个方面。

2.1运营前期参与

运营前期参与主要有运营需求提报、现场介入与问题整改、运营进驻使用与验收接管、综合联调等。

2.1.1运营需求的提报

这项工作,运营要站在自身的角度,与总公司(或集团公司,下同)的设计部门、建设部门、设备采购和安装部门等进行充分对接,达成一致。一是要站在运营的角度,对规划、设计、建设等各阶段的规划文件、工可报告、初步设计、施工图纸等,从安全、功能、优化的角度,提出运营具体的需求。运营需求的提报一定要统一意见、统一口径。二是要参考其他地铁经验,结合公司自身实际情况,将已成熟的运营需求,在国家设计标准的基础上,细化成运营自身的“需求技术文件”,使设计单位、建设部门、设备采购与安装部门在初期就能吸收运营的意见,为后期运营创造良好的条件。

2.1.2现场介入及问题整改

一是要明确运营与建设部门的对接联系人,包括分标段的施工负责人、业主代表、运营对接人等。二是要是明确运营各专业现场介入的专业小组及组长,确保各专业小组是在新线部的统一组织下介入现场,专业组内的所有人员是在小组的统一组织下介入现场。三是要明确问题整改途径,比如:通过现场对接可以直接解决的则在现场解决,不能现场解决的由各专业小组后期通过书面对接完成整改;无法整改的,由新线部通过运营建设对接会定期解决;需要进行设计变更的,还需要与公司设计部门对接共同完成,等等。四是运营建设对接会议机制,该会议对运营后期筹备特别是进驻或接管前几个月发现问题的解决尤其重要和有效。运营筹备组织视情况开展周/双周/月例会。

2.1.3验收接管与进驻使用

一是验收接管,包括三权(行车指挥权、属地管理权、设施设备使用权)接管。当子单位或单位工程验收出具结果后,运营公司根据筹备进度,可以选择对子单位或单位工程进行验收接管。二是进驻使用,当工程建设无法出具子单位或单位工程验收结果,而运营筹备进度又迫切需要现场条件时(如车辆调试需要试车线等),那么运营可以采取进驻使用的模式与建设对接。这时,需要建设部门出具分部、分项验收的相关合格证明,保证运营要使用的线路、设施设备等具备正常使用条件。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两种方式,都需要签订书面文件,验收接管应签订接管协议,进驻使用应签订进驻备忘录。无论是哪一种形式,其作用都是表明运营与建设双方在工程的属地管理、设施设备、遗留问题整改等问题上的一种责任的明确和细分,只是“大”与“小”区别。同时,无论是验收接管还是进驻使用,仅是运营与建设之间相关问题界限划分的问题,对于运营内部管理来讲,则几乎没有区分,运营各专业、各岗位均应按照运营制度的要求管理运作。

2.1.4综合联调

综合联调应是建设行为,在通常的费用列支上,一般每条线路的建设费用中都会有“联调联试”或类似的名目,通常都是指的综合联调。但因综合联调结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后续试运行的效果,同时考虑到目前国内各地城市对线路开通的工期要求,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运营人员不得不提前介入综合联调,甚至是直接负责综合联调,笔者所在的单位即是后者。

对于首条线路,通常建议选取一家综合联调咨询单位,帮助开展综合联调。在积累一定的经验及有相应的人员后,新线部可组织开展,制订综合联调大纲、分专业成立调试小组、组织各专业编制细则等,根据单系统调试的情况,按照调试大纲及专业调试细则实施综合联调。需要说明的是,在联调过程中,相关的会议管理、安全控制等机制一定要建立起来,以确保综合联调能够按照既定的节奏完成。

2.2运营内部筹备

2.2.1运营筹备计划

运营内部筹备的开展实施其实主要是运营各部门,新线部的人员则是通过牵头编制运营筹备计划,制定运营筹备考评办法,定期督查、督办,来达到运营内部筹备顺利、可控的目的。

运营筹备计划主要包括人员招聘与调配、物资、资金、后勤保障、技术文本编制、行车组织、客运组织、票务组织、维保组织、安全管理以及后期的试运行等模块。考虑该部分内容国内成熟度与传播度均已较高,不赘述。

2.2.2试运行

《城市轨道交通试运营基本条件》定义试运行为“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冷、热滑试验成功,系统联调结束,通过不载客列车运行,对运营组织管理和设施系统的可用性、安全性和可靠性进行检验”。因此试运行主要是运营筹备计划各模块工作完成的基础上,检验运营人员技能、运营组织与设施设备的磨合水平。此外,在此基础上,还要对应急预案进行演练和检验。

试运行组织实施时,运营公司的各项准备工作通常已经基本达到了试运营水平,因此,作为新线部一般不需要过多介入,可将精力重点放在遗留问题的解决与整改上,为试运行及试运营后提供更好的条件。

2.3试运营基本条件评审

根据国标《城市轨道交通试运营基本条件》的要求,新线部人员应首先对照国标,按照建设、运营分别应准备的项目提前分清职责、明确分工,比如:建设应取得的规划建设批复、工程用地和建设许可、工程质量验收、行车及服务设备质量验收、行车级服务设备质量验收、特种设备质量验收与消防验收等10余份文件,运营应提供试运行3个月情况说明且相关运行数据应满足要求。

通常在开通试运营6个月前,运营单位应与省级交通主管部门沟通确定试运营基本条件评审单位,并开展相关准备工作。在开通前2~3个月,应组织1~3次专家检查或进行一次预验收,以确保影响开通试运营的问题提前发现、及时整改。在开通前3~4周时,运营单位组织召开试运营基本条件评审会,根据评审结果,预留1~2周的问题整改时间。此外,还应预留至少1周时间用于评审结果报省级交通主管部门、市政府批准开通等程序。

3结语

城市轨道交通是个复杂的系统,运营筹备不仅是对所有系统的筹备,还包含所有人员、机制流程的筹备,运作等,更是复杂。本文仅从如何牵头组织、策划运营筹备的角度,简要探讨了一些做法,以期能对同行起到一些参考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得伟.柏林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运营研究[J].都市快轨交通,2011(6).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篇8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摘要:指出学生职业能力评价存在的问题,明确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的原则,提出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思想,最后构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

关键词:职业能力;评价体系;档案袋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6.023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48个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完成了轨道交通的前期规划设计,总规划里程超过5000km。城市轨道交通的巨大发展,要求城市轨道运营管理专业提供大量合格运营管理人才。作为“2009年湖北改革试点专业”,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已经顺利完成“以增强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按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和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完善基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组织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的改革工作,建立了符合学生职业能力成长规律,基于过程的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通过近年的教学实践,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1原有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1.1评价体系的内涵过于贫乏

原有评价体系是一种以结果——“技能考证”作为唯一凭证的终结性评定。科学的评价应是终结性与形成性评价的综合体,它不仅评定学生职业能力,而且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提供帮助。随着学生学习的逐渐深入,职业能力由简单发展到复杂,由专项能力发展到综合职业能力,所以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必须既有结论性评价,也应有过程性评价。

1.2评价重结论,轻指导

学生拿到的职业能力评价往往是数量化的结论,没有附加改进意见,这种评价只完成了对学生职业能力结论性的评价,没有涉及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指导,学生职业能力评价的实效性和潜在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1.3评价方法不能满足“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的教学要求

原有职业能力评价体系虽然努力想把“职业能力”作为评价对象,但其对职业能力的评价仅局限于某一项技能的评价,究其原因是对职业能力评价目标的过度分解,单纯仅以职业技能标准作为评价依据,以工作样本作为测量方法,使得原有的职业能力评价脱离能力评价的核心。这种评价方法去除了真实复杂的工作情境,只是对单一封闭的操作过程进行观察和测量,显然不能真正实现对“职业能力”的科学评价。

2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的原则

2.1过程性原则

评价的过程性原则包涵两层含义。一方面,要关注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动态发展的全过程。其评价的目的在于记录高职学生职业能力不断发展的过程,以便对整个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进行及时的导向、修正和完善,促使高职学生更快地成为一名“准职工”;另一方面,不仅要重视评价的结果,而且要重视得出评价结果的过程。

2.2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就是通过职业能力评价充分发挥学生在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是培养职业能力的主体,而职业能力需要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和练习,将心智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内化。

2.3激励性原则

激励性原则是指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能够调动学生培养职业能力的积极性。职业能力评价应从正面引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其职业能力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内在激励。

2.4可行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即可操作性,它包涵两层涵义:①指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方法在操作性上要可行;②指评价方式和评价工具应该是可行的。评价结果的统计要科学,利于职业能力评价的分析和改进。

3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思想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主要是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高职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技能训练和实习中进行的。职业能力评价体系构建以发展性评价、多元性评价和反思性评价为理论指导,以《城市轨道运营管理职业技能鉴定标准》、《轨道交通运营规章》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课程标准》为评价依据,构建科学的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体系,为城市轨道运营管理专业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提供科学的保障。

4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构建

为适应教学改革,满足学生培养职业能力的需要,建立以档案袋评价为核心、基于过程评价的城市轨道运营管理专业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

4.1选择基于过程追问的职业能力评价方法

职业能力的评价必须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完成来实施。“先前学习认定”和“行为事件访谈法”对职业能力在工作过程中这个内在建构具有识别与评价的功能,所以“先前学习认定”和“行为事件访谈法”在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时,始终坚持使用。

(1)先前学习认定。“先前学习认定”是通过对学生当前的知识和能力进行评价,确定其后续职业能力培养的措施,并融合了多种可以使用并且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2)行为事件访谈法。“行为事件访谈法”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克里兰及其研究小组首创的,它是一种开放式的行为回顾式探索技术。行为事件访谈法是一种综合的方法,它融合了“关键事件法”与“主题统觉测验”。“行为事件访谈法”关注在事件中做出的具体行为,所以比较容易判断学生职业能力的高低,能够提高评价的区分度。此法可以准确而详细地反映学生处理具体工作任务的过程。做了什么,没做什么,有效和无效的工作行为是什么?对于“工作过程”的个人职业能力建构具有揭示作用。

4.2建立基于档案袋评价的职业能力评价体系

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评价,既要反映出学生的职业能力水平,又要显示出学生职业能力形成过程的“证据”。“档案袋”能较好地收集职业能力形成的相关证据,记录学生在某一特定职业领域中的职业能力的发展状况。以城市轨道行车、客运各岗位的工作过程为核心,根据工作岗位所需掌握的职业能力,建立基于档案袋职业能力的评价体系。

4.2.1进行职业和工作任务分析

职业分析主要是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生产职业活动的整体工作任务所需能力单元分解,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工作任务分析是为确定工作的性质、任务和环境条件,以及对承担该项工作人员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对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单元逐一分解,根据职业能力单元来制定职业能力评价标准。

4.2.2选择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方法

在每一工作任务学习过程中,在学习任务开始时,使用“先前学习认定”评价方法。在学习任务完成时。使用“行为事件访谈法”评价方法。在模拟实训室内,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法综合练习的评价,实现职业能力阶段性的过程性和结论性的评价。

4.2.3课前发放“档案袋”建立指引文件

根据职业能力评价标准,针对本课程的工作任务学习,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方法和情境模拟考核题目,制定评价手册和档案袋建立指引文件。

在学生上课前,教师将学习指导和档案袋建立指引文件等发放给学生,引导学生按学习指导学习,指导学生按“档案袋指引”建立自己的档案袋。

4.2.4建立职业能力评价档案袋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按档案袋项目认真收集相关资料。教师按档案袋项目,对学生职业能力进行即时评价,真实记录完整学习过程。

针对每一项工作任务建立档案袋。学生将自己职业能力形成过程中的原始资料,按档案袋的要求,不间断地收集。其所汇集的材料应该是学生某一时期内职业能力培养的真实可见的呈现。教师定期指导学生对档案袋加以整理。阶段性的整理、总结和反思可以促使学生回顾并反思职业能力培养过程的得与失,及时调整学习状态和策略,提高职业能力培养的效果。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篇9

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监管应遵循“健全法制,依法管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权责清晰,重点突出;突出主体,多方参与”等原则,构建科学的监管体制,建立畅通的监管渠道,确定清晰的权责范围,保障轨道交通安全、高效、平稳运营,促进城市交通系统和谐发展。基于上述原则和目标,参考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监管职权范围的基础上,本研究认为轨道交通行业监管的内容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运营安全监管运营安全监管是轨道交通行业监管中最为核心的内容,这是由轨道交通的运营特点及其在城市交通中的重要作用决定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可通过三方的努力来保障:运营单位的安全生产体系、行业部门的安全监管体系、第三方机构的安全监督与评价体系,三方各尽其职,则轨道交通的安全可以保障。其中,行业监管部门应承担的主要任务包括:①宣传、贯彻各层级的安全法律、法规、政策、标准等规范性文件;②负责地方配套安全法规与地方标准的起草与制定;③负责轨道交通安全方面的日常监督检查工作;④承担轨道交通安全评价的组织工作。

2.服务质量监管轨道交通运营服务质量监管主要包括对轨道交通设施、乘车环境、时间安排、服务标准执行情况等进行监督检查,接受处理顾客对服务质量的投诉并构建反馈机制,可通过对轨道交通运行的系列定量、定性指标的考核来衡量和监督服务水平。行业监管部门应承担如下一些工作:①服务设施监管:对车站基本设施、票务、导乘、问询服务、照明设施、列车和其它辅助设施等进行检查和监管;②服务水平监管:参照行业和地方标准,对票务、导乘、行车、问询、特殊服务、应急服务、服务承诺的实施情况等进行检查和规范;③服务环境监管:检查运营企业在车站和车厢的环境卫生和环境保护状况是否达到国家和地方的要求,并提出改进的指导性意见;④服务质量定量指标监测与评价:通过采集分析准点率、列车拥挤度等业务指标数据,监测评价服务水平;⑤顾客投诉受理:接受处理顾客对服务质量问题的投诉。

3.应急管理全封闭、速度快、容量大、系统复杂等特点导致城市轨道交通若发生突发性事故或灾害,其事故后果严重,影响范围大,应急管理难度大。根据突发事件发生与处理的流程,行业主管部门的具体职责包括:①联合相关部门组建城市轨道交通应急管理机构;②制定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在预案中明确事故预警机制、应急响应等级、不同等级事故的处理流程、涉及部门的具体职责等;③承担应急演练的组织和监督工作,通过应急演练加强应急工作中涉及的各单位单位的联系与协作;④执行应急救援物资、设备、人员贮备情况的日常监督检查;⑤若发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构应承担事故现场指挥协调任务;⑥突发事件结束后,应实施突发事故的善后收尾及调查评估。

4.价格监管鉴于轨道交通对城市居民出行的重要作用,城市轨道交通价格是各城市政府严格监管的领域。从定价机制来看,国内所有城市均把轨道交通定价纳入政府定价机制中,通常由政府制定价格并监控价格变动。城市轨道交通价格监管的工作包括确定票价水平、票价结构、折扣方式、调价方式,组织召开票价听证会,对价格调整进行监督和管制等。

5.成本控制与补贴国内城市轨道交通主要由国有企业运营,一方面,容易存在高成本、低效率的问题,行业管理部门可基于运营企业的成本核算实施成本控制;另一方面,由于政府对轨道交通价格实施了管制,轨道交通企业可能面临亏损,政府应就亏损部分适当补贴。因此,运营企业成本控制在什么范围、政府补贴多少、怎么补贴才能保持运营企业的高效运转也是行业主管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这一职责的具体任务包括:①建立成本核算体系,核算运营企业“实际成本”;②建立城市轨道交通补贴的计算标准;③建立预算管理制度与财务审计制度,明确预算的硬性约束和弹性区间,主管部门每年度对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审核,并将预算执行情况作为补贴额度的一项重要依据;④根据轨道交通投资方式、投资主体、经营主体性质等特征,研究制定轨道交通运营企业补贴方式;⑤成立成本核算与补贴监督委员会,委员会依据成本与服务质量方面的考核评价标准对运营企业进行综合评定,评定结果作为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年度财政补贴的依据。

6.准入管理轨道交通运营的准入管理主要涉及市场准入和安全准入两个方面。由于我国轨道交通运营机构通常为国有企业,且不存在多个经营企业竞争性经营的问题,因此,国内轨道交通运营企业的市场准入主要集中在试运营条件的审核和轨道运营线路开通条件的审核上。安全准入方面,英国和美国等欧美国家通过建立完善的强制认证制度来设定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门槛”,而我国还未建立类似制度。在未来的行业监管体系中,安全的准入管理应逐步建立。

二、完善监管体制的保障措施

1.制定和完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相关法规、规章国内开通轨道交通的城市一般在轨道交通开通运营前地方性的规范文件,即该城市的“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办法”,该办法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基础性规范文件。然而,根据本研究对国内多个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规范的整理分析,发现许多城市缺乏针对安全、服务质量、成本标准、投诉处理等某方面具体管理问题的规范或标准,这不利于运营质量与效率的提升。因此,各城市应将运营规范具体化,提高运营规范的可操作性。例如,有必要与安监、公安等部门联合制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方面的具体规范以及城市轨道交通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一方面,可以作为运营企业提供高品质运营服务的参考;另一方面,也让监管部门考核运营企业有据可依,做到客观公正。

2.建立城市轨道交通管理的部门协作机制首先,针对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中安全、应急、质量、价格、补贴等不同管理内容,由交通行政主管部门主导,争取形成市政府或发改委等上级协调部门统一部署,各相关部门联合行动的协调机制;其次,以交通管理部门为主要力量,形成“轨道交通运营安全联席会议”等不同议题的定期协商制度,协调安全、价格、补贴等重大问题的行动;最后,建立轨道交通运营信息平台,便于信息传递与分享,促进部门间的沟通,加强部门间的联系。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篇10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线网指挥中心

中图分类号:tn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1(b)-0206-01

随着国内许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的延长,路网规模的扩大,客运需求的快速增加,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运营的任务在逐步加重,风险要素也在增多;同时,同一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有多种形式多个运营商,各条线路之间也需要进行有效和及时的运营联动,这就迫切需要成立一个城市轨道交通的线网协调指挥机构线网指挥中心来担负起这一艰巨的使命,担当线网统筹管理这一重要的角色。

1运营组织的协调性

1.1各线运营的影响

线网指挥中心对于各线运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线网指挥中心在运作上,原则上不干预各运营主体的日常运营管理,在行政上也不存在隶属关系。各运营主体负责管辖线路的日常运营,指挥中心授政府委托,从网络层面协调各线路的运营,以充分发挥轨道交通网络的整体优势,为乘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1.2各线运营的协调

线网指挥中心的建立既可以有效地组织制定各线网的运力配置计划,并对各运营商进行监督,同时又可以制定合理的线网调度规则。

线网指挥中心的运营协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突发事件情况下或运营主体有需要时,指挥中心代表政府行使指挥权,指挥线路控制中心,启动相应预案。

(2)在城市轨道交通突发事件发生时,指挥中心协调不同运营主体的线路间的配合。

(3)为城市轨道交通各运营主体提供相邻线路及对轨道交通有用的公共信息,为其制定合理的运营计划、客运组织提供依据。

(4)线网指挥中心通过整合各条线路的客运和行车数据,计算得出路网各断面分时断面流量,对路网运能运力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制定全路网的运输组织方案、运力配置和调整计划。

2运营主体的监督管理

在政府的授权下,线网指挥中心对各运营主体的服务标准进行监督管理。指挥中心成立后,根据政府授权的相关职责,及时协调解决路网日常运营中多家运营企业间、不同线路间存在的问题;根据市政府的《轨道交通路网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办法》等制度规则规定,组织运营企业制定突发事件应急协调处置预案,组织编制符合线网运营的《轨道交通路网调度规则》、《轨道交通路网突发事件信息规则》、《路网运营统计指标管理办法》、《路网运营协调管理规定》、《列车运行图编制管理办法》、《共管换乘站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配合预案》等规章制度,明确路网调度指挥中心的运营协调管理和应急指挥系统与各运营企业、政府部门及其他相关外部单位的职责分工及业务流程。

3突发事件的快速处置

线网指挥中心日常负责审查各运营商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组织和制定线网各运营商间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配合预案。当突发事件发生后,线网指挥中心协调指挥路网内各线路对突发事件进行应急处置,同时向市政府应急指挥中心及政府相关部门报送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信息。

3.1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针对于突发事件的处理原则

(1)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时,可以内部解决时,由指挥中心负责协调指挥,市交通应急指挥部总体监控。

(2)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内部无法处理时,由市交通应急指挥部负责协调指挥,指挥中心配合指挥。

3.2城市轨道交通线网指挥中心应急处理的主要功能

线网指挥中心内设置一个集运营监视、数据共享、应急指挥、辅助决策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指挥系统。该系统具有综合监视、数据共享、应急处置和辅助决策功能,主要应该包括通信系统、路网综合调度指挥信息系统。同时,指挥中心与市公安公交总队、市消防局、市急救中心、市交通委应急办等单位建立了热线电话,并将视频图像接入市公安公交总队,为轨道交通安全运营及突发事件处置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3.3城市轨道交通部分区段中断后的公交摆渡支援应急处置

各种风险导致的轨道交通区段运营中断事件发生后,大量乘客在站外滞留,如再遇恶劣天气等不利因素,情况将更加急迫。应对这种由于区段中断运营导致的乘客大量滞留的典型突发事件,需要由指挥中心牵头组织,协调各运营企业及公交总队、公交集团等单位,快速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尤其是保持轨道交通与公交联动,利用公交进行接驳和摆渡,安全及时地疏散乘客,尽力维持路网运营秩序,以杜绝由于协调措施不当和信息报送不及时、不准确造成的公众负面影响。

(1)部分区段运营中断后,运营企业应尽快组织短交路折返作业,在此前提下,以公交摆渡作为必要的补充措施,正确实施。

(2)轨道中断运营区间较长,短时无法恢复,道路交通正常,可以提供支援。

(3)指挥中心需明确掌握中断运营的站点,位置;明确已经在车站滞留和正在进行区间疏散尚未到达站台的乘客数目;根据道路路网情况,确定将乘客疏散至本线的正常运营区段,或就近疏散至路网其他正常运营地铁线路。

4多种资源共享

4.1空间资源共享

线网指挥中心通过建设容纳多条线路指挥大厦,达到线路控制中心的“物理集中”,从而实现同厅调度指挥,改变了传统“一线一中心”建设模式。

4.2人员和设施资源共享

从我国目前的现状出发,各地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存在着人员及设备重复设置的现象,线网指挥中心的设置可以实现一岗多线的综合管理的方式,同时在整个线网内人员和物资也可以统一调配。

5票款收入清分清算及信息统计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指挥中心设置了票务清分系统,票务清分系统从各运营线路中央系统接收所有交易和票务数据,根据票务清分规则,及时对各线的票务收入进行清分。同时票务清分系统将及时对客流、票务收入、车票使用等信息进行统计和分析。

线网指挥中心的建立要符合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现行体制特点,也就是“统一指挥、逐级负责、协调动作”的运营管理特点,实现调度指挥“从线向网”的转型。指挥中心承担着城市轨道交通路网日常运营组织监督协调与突发事件应急调度指挥、票款收入清分清算及信息统计等工作。因此,在许多城市的轨道交通系统中建立一个线网指挥中心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朱军,宋键.城市轨道交通资源共享探讨[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3(2):5.

[2]朱沪生,毕湘利.上海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建设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