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调研目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30:15

实践调研目的篇1

在寒假期间,管理系同学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并相应的作出了较为细致全面的调查报告。

从本期开始,我们将陆续刊载优秀调查报告。本期推出关于“大学生考研目的”的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生考研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获得高学位,便于就业(共6162人,占总数的56.28%)和提高自身素质(共3360人,占总数的30.69%);其他的学生表示考研是为搞学术研究或因为从重心理、顺大流(分别占总数的8.08%及2.23%)。

面对“考研热”,学子们有以下感言:

甲:考研人数的剧增,从现实来看“获高学位,找好工作”所占的因素我认为多得多,但我不否认还有别的因素。

就我而言,我可以说从小到大还没认真想过我究竟是为何而读的书,或确切的说我不能说清。从外表看来好象不外乎为了今后的立足。

可从自身感觉来说好象又不是,我隐约感觉到我是以提高自身素质为前提的。

因为自小到大我的学习动力就来自那无形的感觉,我学的东西除了那学校要求的外,课外的学习都是自己所感兴趣。

我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那么一种理想,一种无形的理想。

有些只是在这花花世界之中被现实压力所困惑罢了。

实践调研目的篇2

关键词:环境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调查问卷;实践基地

中图分类号:G4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9-0035-03

一、引言

为优化研究生教育内部结构,适应新阶段发展和完善研究生教育体系的需求,2009年3月份,我国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做好2009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安排工作的通知》,通知中提出,要在已下达的研究生招生计划基础上,增加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5万名[1],此举对培养应用性与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有重要意义。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自2009年起开始招收全日制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为了解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状况,我们对全日制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导师、分管领导、校外企业专家及基地管理人员等展开关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问题的系列问卷调查。其中调查对象分研究生,包括应届毕业生(占80%)和往届未工作过学生(占20%),及研究生导师两类。

二、调查情况分析

(一)全日制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两种模式的区分认识

1991年设置实施了第一种专业学位,在这之前我国并无学术型硕士与专业型硕士之分[2]。之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数逐渐增多,发展较快,直至2009年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做好2009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安排工作的通知》,国家大力支持并提供了可靠的资金保障,让专业学位硕士发展更为快速。

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初衷,是为高校和研究单位提供研究型人才,以学术研究为导向,侧重于理论和研究。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和工业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单位部门需要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复合型高水平人才,故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应运而生。专业学位更注重于实践和应用,目的是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的应用型硕士研究生。

专业学位硕士与学术型硕士在培养模式上应具有本质性的差异,然而调查结果显示,75%的研究生对两种培养模式的区别和在培养目标上的基本定位不了解或者了解不多,仅25%的研究生了解清晰;在调查的导师中,88.9%的导师认为目前专业学位硕士与学术型硕士在培养上几乎无区别或区别不大。学生对两种模式的培养认识不全面,部分导师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也尚未严格按照培养目标进行。

(二)课程设置与导师培养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两种模式的培养目标不同,应具有不同的培养方案。同济大学环境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不同,专业学位硕士要求学分为32分,学术型硕士要求学分为28分,专硕所修分数大于学硕分数,主要体现在专业学位硕士要求必修专业实践环节,此课程有6个学分。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同济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设置的专业课程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相关性较强,55.6%的老师认为目前培养方案中设置的专业课程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相关性较强,75%的研究生认为培养方案中的专业课程与培养目标相关性很强或较强,具体数据见下表。此数据说明,培养单位明确认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并能设置合理的课程供全日制学位硕士研究生选择。

(三)专业实践与基地建设

1.专业实践。专业实践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同济大学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必修课程。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参加的专业实践项目主要包括四大类:学校、学院与相关企业(单位)联合建立的研究生科研实习基地的实践工作,导师横向科研项目所涉及的现场实验和实践基地工作,学院(系、所)的大型实验室(含中心)和实践基地工作,以及经导师同意、学生自己联系的实践单位的实践工作。调查的研究生中,该四类所占比例分别是:30%、45%、0、20%,另外有调查的研究生中,有5%的学生尚未进行实习;调查的导师中,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参加以上四类实践项目的比例分别为:22.2%、55.6%、11.1%、11.1%。以上数据说明,同济大学环境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参加的实践项目中,多为学校、学院与相关企业合作建立的科研实习基地的实践工作和导师科研项目所涉及的现场实验和实践基地工作。在对培养单位分管领导的问卷调查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学院在此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合作建立了“同济大学-上海城投”环境工程专业学位实践基地,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帮助。环境工程领域的导师中也有很多与校外单位合作的纵向横向课题,在校外建设有中试及生产性试验基地,同时校外单位的技术高管也会对研究生提供技术指导。

而学生们参加实践项目的时间也不同。调查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中,15%的学生参加的专业实践项目实践在2个月或2月以下;40%的研究生的实践项目持续了约3个月;45%的研究生实践的实践约半年。85%的研究生的实践时间在3个月及3个月以上,实践时间相对充足,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获得培养单位专家更多的指导。更多的学生是在企业调研实践的基础,在实验室条件下对工程实际中的问题进行前期研究,有条件的进行现场中试或示范工程研究。总之,各种不同模式的实践方式并存,主要取决于导师和选}。

2.基地建设。调查研究中,对校内导师及教学管理人员,校外企业专家及基地管理人员进行了实践基地调查。调查结果显示,89.5%的基地容纳的实习生人数在50人以下,其中47.4%的基地可容纳1―10人,42.1%的基地可容纳10―50人。此项数据表明,实践基地能为较多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提供实践机会,减少研究生参加实践项目无处可去的担心。而各基地展开实践工作的时间也不同,16.7%的实践基地开展实践工作实践不超过1年,44.4%在1―3年之间,33.3%为3―5年,5.6%的实践经验在5年以上。在调查的基地中,其中有47.4%是主要针对一种专业学位类别展开实践工作,36.8%的实践基地具有区别与其他基地的实践特色。针对特定专业展开实践的单位,占到近一半的比例,该种类型基地能集中性地给予该专业实习生更多的技术支持和实践指导,研究生能积累更多的经验。谈及影响校外实践效果最重要的因素时,36.8%的人认为实习内容的丰富性和有用性最为关键,21.1%认为是校外导师的专业水平和素质,此外还有实习生与同学和老师交流次数、实习生个人能力、实习氛围及学校的监管程度,分别占15.8%、10.5%、10.5%和5.3%。由此看来,希望实践基地能为实习生们提供更为丰富、有用的实习内容和专业的校外导师,同时实习生们也应注重提升个人能力,增加与老师沟通探讨的次数,营造良好的实习氛围。总体来说,84.2%的调查人员对实践基地的建设较为满意,目前实践基地的运转能满足大多数实习生和导师的需求。

(四)论文选题与就业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论文选题应侧重于工程实践。在受访的研究生中,50%的论文选题依托于应用课题,着眼于解决实践当中遇到的问题;25%的论文选题虽然不依托于应用课题,但着眼于解决实践当中遇到的问题;也有25%的专业学位t士研究生的论文选题与实践和应用关联度不强。谈及是否被安排校外导师时,15%的专硕研究生有校外指导老师,65%的学生无校外导师,剩余20%虽然没有校外导师,但有校外专家进行论文指导。同济大学环境工程领域2013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论文选题未能全部实现与实践应用结合,很多研究生也没有校外专家导师的指导。

三、问题

1.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区别不明显。调查数据显示,调查的导师中,仅11.1%认为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培养上区别很大,剩余88.9%的导师观察到两种培养模式的区别不大或者几乎没有区别。虽然在培养方案中设置了包括专业实践等区分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内容,但实际中,导师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与学术型硕士培养区别不大。

2.实践基地建设和管理存在不足。校外实践基地基础建设有待提升,实践教学内容缺少实践方法上的指导,师资力量有待加强,且企业与学生互动交流亟待深化。调查的研究生反映,校外实践基地未能紧跟市场需求变化正确定位人才培养方向,也存在基地提供的实习岗位与所学专业不匹配的现象。

3.专业学位硕士在实际实习中会遇到困难。调查中的很多研究生反映,实践基地无校外老师指导,存在学不到知识技能的现象。同时住宿和实习生补贴也是一大问题。

四、建议

1.明确专业学位、学术学位类别,坚定培养目标。在招生章程中详细介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方案等内容,强化专业学位硕士和学术学位硕士类别。导师在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方面,注重培养其工程实践经验,结合生产实际,明确培养目标,提高培养质量。

2.加强实践基地建设,规范运行。实践基地与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制定教学目标、培养方案和考核标准,可联合成立实践基地工作小组,共建实践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便于师生互动,并实现对校外实践过程化管理。确保基地建设资金来源,完善基地的实践教学设备与仪器来满足教学要求,确保基地的安全应急设施和措施,同时基地要有食堂、校舍等后勤服务支撑,并考虑给实习生一定的生活补贴。

3.加强管理,推进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进程。校内培养单位合理设置培养方案,针对全日制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增设更侧重于工程实践的课程,扎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做好研究生校园研究学习与社会工作的衔接。同时培养单位跟进研究生校外实践进程,要求实习生定期在校内汇报,督促实习进程,实习生也应阐明个人目标、计划进程,整理实践成果,总结经验教训。

4.真正实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关键还是在导师。如果导师有与企业合作的、基于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科研项目,或者导师与企业有长期的产学研合作,研究生从企业实践到完成硕士论文都能在企业完成,这一过程也是企业选拔人才的过程,学生也能在工作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若能使招生、培养和就业联动,才可以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做好2009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安排工作的通知[R].2009.

[2]廖振良,雷星晖,黄建业.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与工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关系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10):8-12.

ResearchandanalysisonCultivationofenvironmentalengineeringmasterDegreeGraduates

ZHanGYong-ji,LiJian,XianGDong-fang,DenGHui-ping

(tongjiUniversityCollegeofenvironmentalScienceandengineering,Shanghai200092,China)

实践调研目的篇3

>>中职教师科研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中职教师心理状况调查与对策研究中职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探究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参加企业实践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中职教师企业实践之感悟中职学校教师下企业实践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中职教师培训课程现状与对策研究江苏省中职教师企业实践政策执行情况调查昆明地区高校女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关于中职教师动漫专业的企业实践的研究中职教师自主学习现状调查研究中德职教合作的贡献与趋势:调查项目参加者经验的总结中职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现状调查与分析中职教师到企业实践的思考论中职教师到企业实践进修难点中职教师企业实践“四四三”模式构建教师企业实践助力中职教育教学改革中职教师到企业实践面临的问题浅论中职教师企业实践的必要性职教师资培训体系中职业环境的构建与实践研究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2012―5―31/2012―12―20

[2]胡定荣.影响优秀教师成长的因素[J].教师教育研究,2006,(7):65―70

[3]耿冰冰.高职教师到企业实践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电大理工,2012,(3):7273

实践调研目的篇4

摘要:本文以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跟踪为研究,通过对实践教学实际状况的调查与分析,力图揭示当今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实践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反思当前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尝试提出对策,以期对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艺术设计;实践教学;跟踪研究;对策;借鉴

对于从事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师来说,应该重点关注如何更好地开展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重要过程,到底采用什么样的教学设计适合当今学生?应加强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重视实践教学设计。

一、艺术设计实践教学跟踪研究的缘起

随着经济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客观要求,我国高等院校为了生存和发展,教学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相继在课程教学方式上都推行了“实践教学”。相对于美院和重点大学艺术设计专业来说,民办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处于起步阶段,教学质量、教学经验都比较匮乏,如何科学合理的实施教学过程设计是首要任务和重要工作。

二、艺术设计实践教学跟踪研究的现状

“艺术设计实践教学跟踪研究”,与以往大多论著关注的教学模式、教学革新有所不同,是针对实践教学研究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式。目前国内对“实践教学”的跟踪研究论文、专著非常少,大多数只提供了一些实践教学的理论和教学的构想思考等,然而对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的实行情况、反馈、数据几乎没有,对于长期推进实践教学没有一定的参考支持,无法对实践教学及时更新与调整,保障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

三、艺术设计实践教学跟踪研究的目的、内容、思路和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

“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的跟踪研究,主要以实践教学为跟踪研究和信息的收集、存储。教学跟踪研究能全面了解教学模式实行情况,监控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环节、师资队伍、管理机制等关键点,随时掌握运作信息,及时分析、校正和反馈。因此,长期对实践教学的跟踪研究,能进一步对我国高等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发展提供一些借鉴作用。

(二)主要内容

“艺术设计实践教学跟踪研究”主要内容包括:艺术设计专业教学面临的问题;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历史、现状;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特色;构建艺术设计实践教学基本信息数据库等。

(三)思路和研究方法

1.调查法:运用问卷、个案研究等科学方式对当前的艺术设计教学状况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统计、比较、归纳,从而得出规律性的知识。

2.文献资料法:通过互联网、相关书籍文献收集关于当前实践教学的研究信息作为课题研究的佐证。

3.理论研究法:对调查收集的文献资料加工整理,以理论知识形式对当前艺术设计教学的启发和可借鉴性进行思考。

4.实践、实证研究法:以教学实践跟踪研究报告作为研究的评估和论证。

四、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跟踪研究与分析

“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跟踪研究,主要对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两所院校的实践教学进行跟踪研究。通过对这两所院校的长期教学跟踪能为我们提供教学信息、数据支持和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为我国其他高校深入推进实践教学提供一些借鉴作用。

(一)“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实践教学跟踪研究与分析

实践教学一

1.跟踪研究的课程:标志设计课程

2.跟踪研究的问题:⑴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⑵教学效果与教学方法;⑶学生的经验和学习困难;⑷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

3.跟踪研究的方法:课程实践教学以主题设计项目教学、标志类赛事参赛教学两种方式进行,并根据教学设计分阶段跟踪,阶段性信息收集与分析,储存。

4.跟踪研究的进程:⑴数据的收集:问卷调查形式;⑵数据的分析:教学效果、作品效果、学生反馈、问卷数据报告。

5.跟踪研究结果与讨论:参与这次调查的学生共33人,一半以上在毕业后会考虑从事艺术设计工作,只有部分学生会考虑读研、创业、出国深造及考公务员。考虑从事设计行业工作的学生,一是对设计行业有浓厚兴趣,二是个人性格及知识储备适合从事设计工作,三是看好设计行业的发展。关于选修标志设计课程的目的,有接近80%的学生是以帮助涉猎更多的知识,将主修和辅修专业的所学知识融汇贯通,不断巩固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另外,从数据分析显示,此次实践教学整体上看,教学情况反映良好,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较好,实践方式训练也得到了学生们的支持。教师在教学的方式、教学的方法上也存在一些问题,体现在几方面:一是理论和实践内容的分配上较平均;二是课堂氛围的活跃度较弱,学生参与度较少,应多增加一些互动性;三是实践教学项目安排缺乏趣味新颖性,内容较繁重;四是学生在进行实践训练时,普遍存在着对设计缺乏理解力、表达力、创造力,部分学生较多关注软件操作能力,不够重视设计的思维过程,从而产生了盲目抄袭和模仿,导致了学生的设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得不到应有的锻炼。

实践教学二

1.跟踪研究的课程:包装设计课程

2.跟踪研究的问题:⑴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⑵教学效果与教学方法;⑶学生的经验和学习困难;⑷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

3.跟踪研究的方法:课程实践教学以主题设计项目教学,根据项目设计的分阶段进行评判,循序渐进,层层深入。

4.跟踪研究的进程:⑴数据的收集:问卷调查形式;⑵数据的分析:教学效果、作品效果、学生反馈、问卷数据报告。

5.跟踪研究结果与讨论:参与这次调查的学生共30人,从调查显示,此次实践教学整体上看,80%以上的学生对教学情况反馈较好,理论和实践比重恰当,主题设计项目实践方式训练得到了学生们的赞同。有些学生指出了本门课程内容较多,课程时间短,不能更加充分的理解和把握。作业量较大,但很有实际作用,对包装的结构等知识了解很有用,对结课作业也很有帮助,加强了做事的严谨性。多做东西来体现问题的所在和学习内容的所在。还有些学生也对老师提出了建议,建议课程内容与潮流设计相结合;增加课堂活跃度,实施幽默教学等。

实践教学三

1.跟踪研究的课程:Vi设计课程

2.跟踪研究的问题:⑴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⑵教学效果与教学方法;⑶学生的经验和学习困难;⑷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

3.跟踪研究的方法:实际项目的设计方案老师会同企业主展开方案的评稿,直接由市场和老师的专业认可,并以项目内容分阶段的跟踪。

4.跟踪研究的进程:⑴数据的收集:问卷调查形式;⑵数据的分析:教学效果、作品效果、学生反馈。

5.跟踪研究结果与讨论:参与这次调查的学生共30人,从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基本了解到Vi设计是一门应用广泛且社会需求很大的专业技能,实用性极强;Vi设计所要求的基础知识面广,包括造型、色彩、图案设计、企业理念、市场调研与分析、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等;Vi设计的基础部分的好坏程度也决定应用部分的实际运用。大多数学生设计经验较弱,特别是Vi系统中的核心――标志设计。学习的最大困难就是将企业或客户的理念转换成图形语言来表达企业形象。通过实际项目的设计,学生树立了强烈的市场和竞争意识,同时对学生的压力转为了动力,部分设计作品得到了企业的认可,有了较大的成就感。

(二)“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实践教学跟踪研究与分析

1.跟踪研究的课程:书籍设计课程

2.跟踪研究的问题:⑴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⑵教学效果与教学方法;⑶学生的经验和学习困难;⑷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

3.跟踪研究的方法:根据教师的教学项目设计分阶段进行调查和分析。

4.跟踪研究的进程:⑴数据的收集:课后交流,随机调查;⑵数据的分析:教学效果、作品效果、学生反馈。

5.跟踪研究结果与讨论:从课后交流和对部分学生调查分析显示,在有限的课时量和教学条件下,使学生很好的掌握书籍设计课程知识和技能,只有通过实施项目制教学,可使学生在课程实践中提升设计能力,并将实践教学成果推向社会,学生的设计作品优良与否可得到设计公司或客户的检验和审美期待,从而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并激发其专业学习兴趣。另外,实践教学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责任心和团队协作能力,使学生更早的接受专业化的训练,为毕业后较快地适应工作岗位打下基础;这种教学方式要求学生真题真做,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把握书籍设计的整体设计性,增强其实际操作能力。实施项目制教学也可促使教师不断改善现有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理论知识水平,增强其实践能力。

五、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艺术设计教育要面向市场、面向世界,也要不断革新、优化。通过对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和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两所院校的课程实践教学的跟踪,说明了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应以学生为主体的,以教师为主导,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打破陈规、积极探索,研究出更高效、更科学的教学方法才能适应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迎春.艺术设计课教学研究报告[J].湖北三峡技术学院学报,2014(01)

实践调研目的篇5

一、活动内容

《20xx年教科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选题》。

二、活动对象

教科学院在校本科生(本科级12级普通本科为主)、研究生

三、重点团队和课题调研立项申报

1.申报范围

校级重点团队:能围绕今年的实践主题,开展真正让学生做奉献、长才干,使地方和学生个体双方受益的社会实践活动。

校级调研课题:各实践团队或个人围绕实践主题、今年社会热点、政府关心问题、青年成长、地方需求、高校人才培养等问题,结合社会实际,开展调查实践的研究项目。

校级实习见习项目:用人单位为我校学生提供5个以上实习见习岗位,能以各种方式妥善解决学生实习见习期间交通、食宿问题的项目。

2.申报流程

(1)立项申报:

各实践团队下载并填写《教科学院20xx年暑期社会实践立项申报书》及《20xx年教科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安全责任书》进行暑期社会实践项目的申报,需申报学校重点队伍的团队下载并填写《20xx年浙江工业大学暑期社会实践校级重点团队申报表》,同时撰写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详细策划书,策划书模板详见《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暑期社会实践策划书(参考模板)》。

同时,为促进社会实践与学术科研的紧密结合,增强社会实践的实效性和创造性,鼓励广大同学在实践过程中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提升调研成果,学校团委将开展20xx年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调研课题立项申报活动。申报的团队和个人可下载并填写《20xx年浙江工业大学暑期社会实践调研课题申报表》。

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和调研课题申报,参照但不限于《20xx年教科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选题》范围

(2)材料上报与立项评审:

各基层团委经内部初步评审后,将已盖章的汇总表与各《项目申报表》(书面稿与电子稿各一份)于规定日期前上交至学校团委。学校团委组织专家对申报调研课题的材料进行评审,最终确定准予立项的课题名单。

四、学院暑期社会实践进程安排

1.6月2日——6月4日:组队、申报阶段。

每一个社会实践团队将填写的《教科学院20xx年暑期社会实践立项申报书》及《20xx年教科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安全责任书》(附件2)(如申报校级重点团队,同时需要填写的《20xx年浙江工业大学暑期社会实践校级重点团队申报表》(附件3))、调研课题申报表及相应策划书,于6月4日8点-11点将书面稿交至畅远415办公室,鲍老师处(电话:85290488)。

注:策划书内容需详尽,时间安排请与各专业短学期安排错开。

3.6月中旬:校级重点团队及校级立项调研课题评审与社会实践领队培训,20xx年暑期社会实践启动仪式。

4.7月初—8月,实践活动展开;

5.8月中下旬,实践团队提交实践报告成果;

实践调研目的篇6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农村社会调查方法;实践与探索

一、前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掀起了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高等教育改革,以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这次高等教育改革在教育模式上,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在知识结构上,强调综合性和适应性;在素质教育上,重视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在能力培养上,突出创新性与实践性。高等教育的改革涉及高等教育发展与管理、学科建设与发展、专业课程建设与发展及课程教学模式与方法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其中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是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关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规定》中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为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目标和要求。传统的专业教学模式和方法,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理论知识的应用实践;注重教与学的结果,忽视教与学的过程。显然,这种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难以实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因而,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作为一种新的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项目教学法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然而,迄今为止,这种方法较少应用在中国本科专业教育中。项目教学法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与中国高等教育与改革尤其是本科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因而,它也应该符合新形势下本科专业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基于此,在我校农村区域发展本科专业的《农村社会调查方法》课程教学中尝试采用了项目教学法,经过师生共同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效果,当然也暴露了不少问题。本文就是对这一尝试的总结和反思,以不断完善项目教学法及其在本科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二、项目教学法在《农村社会调查方法》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1.项目教学法的简要介绍。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即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亲自实施一个项目,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内容。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实施项目中遇到的困难。项目教学法是行动或任务导向的教学方法,学生必须以小组形式,结合课程教学内容,针对具体的问题,确定和实施一个或多个项目,完成具体的任务,在完成项目或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相应的教学内容,即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因而,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教师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指导学生去获得知识,重点在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在学习和实践中锻炼各种能力,如交流沟通、团队合作、组织协调(领导)和责任感(意识)等。教师不是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而是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项目教学法将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将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将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践为中心。因而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要遵循四个原则:第一,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协助和促进作用;第二,项目的选取是学习的关键;第三,教师最主要的工作是创设学习的资源和协作学习的环境;第四,要以学生项目学习的过程和项目完成的情况,来评价学生学习效果。项目教学法实施的一般过程主要包括确立项目、制订计划、组织实施和成果展示与评估。

2.《农村社会调查方法》课程项目教学法应用的过程和主要做法。根据项目教学法设计的原则、关键要素和一般过程,及我校农区专业《农村社会调查方法》课程的定位和教学目标,《农村社会调查方法》课程项目教学法实施的过程和做法如下:(1)课程项目教学法实施框架的设计。课程项目教学法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小组形式实施一个课程项目,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从而完成课程教学目标的活动。课程项目教学法实施框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课程教学项目的确定。《农村社会调查方法》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独立开展农村社会调查与研究的能力和技能,因而,《农村社会调查方法》课程项目教学法中“项目”就是一个(农村)社会调查研究项目。一个完整的社会调查与研究项目一般包括调查研究课题的选择(选题)、调查研究设计、实地调查和资料的收集和资料的整理、分析和调查研究报告的撰写等过程,在项目教学实践中把这几个过程看成是(农村)社会调查研究项目的子项目,如,第一个子项目是如何选择社会调查研究题目,即选题,其他子项目以此类推。二是课程教学内容的模块化。目前与《农村社会调查方法》课程相关的教材都没有完全按照如上所述的农村社会调查研究过程顺序来撰写,为了便于课程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根据社会调查研究各个阶段需要了解和掌握的知识对教材的内容归类,形成与社会调查研究过程相一致的知识模块。三是教师与学生、课堂教学/讲授与自主学习、理论学习与项目实践关系的定位与协调。按照项目教学法相关的理论,在课程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是自主学习和项目实践的行动者,教师是主导,是指导者、组织者和协助者;课程知识的掌握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的课堂教学为辅,而课堂教学又包括教师的课堂讲授、学生实践成果的展示、课堂讨论;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是课程项目实践的基础,课程项目实践则是检验理论学习的重要途径,也是进一步的理论学习和提高的基础;四是建立小组的团队工作和合作学习机制。根据项目教学法的相关理论,学习者是在一定的情景中通过学习者之间的协作和对话从而实现意义建构的,通过创建互动、合作的学习共同体,促进学习者对所学知识的全面的、完善的理解,因而小组的团队工作和合作学习是课程项目教学法成功实施的关键。(2)课程项目教学法实施。《农村社会调查方法》课程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包括如下环节:①实施的准备工作。除了任课教师设计课程项目教学法程序和方法外,主要的准备工作是让学生对课程项目教学法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以及与学生分享和完善课程项目教学法程序和方法,对本课程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达成基本共识。②建立课程学习和项目实践小组。小组的建立主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实行自由组合,并自行进行角色的分工包括确定小组长。学习小组的主要工作是在个人或集体学习的基础上,共同实施一个(农村)社会调查研究项目,或者说是在课程学习的不同阶段按照顺序实施四个子项目。③确定调查研究项目。这里的项目是指每一个学习小组在课程项目实践中开展社会调查研究的课题或题目,确定调查研究的题目是课程项目教学准备工作结束后,学习小组开展第一项工作,或者说是开展第一个子项目工作,即社会调查研究的选题工作。④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和课程项目实践的实施。学生自主学习是实行课程项目教学法的基本要求和前提,因为实行项目教学法的课程教学不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主要是汇报展示项目实践的阶段结果/产出、分析和讨论项目实践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一些关键概念的讲解和方法与技能的示范等。以第一个子项目即选题为例,课程项目教学实践准备工作结束后,课前将教材中与选题相关的章节和自主学习的进度和要求告知各学习小组,同时要求学习小组组织讨论初步确定拟开展的社会调查研究的主题或题目。上课后在课堂上,各个小组分别汇报选题的情况,主要汇报选题的题目、开展该题目调研的理由、调查研究要解决的问题等。学生汇报结束后,教师就学生汇报中存在的共同问题组织开展课堂讨论,如,什么是社会调查研究?社会调查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什么叫课题以及选择课题的原则?什么叫研究问题?如何进行文献的查阅和学习?并有针对性地对其中的一些问题和概念进行讲解。这样就形成了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学习(课前)、带着问题和有准备地参加课堂讨论、带着问题和有思考地听教师讲解的意识和习惯。通过自主学习、课堂教学和课程项目实践活动的不断重复,学生逐渐掌握选题模块的相关知识和概念,选题也更加明确合理。其他模块的学习和项目实践类似,只是各个知识模块教师讲解、讨论的顺序和时间有所不同。(3)课程项目教学法活动的监督和评估。课程项目教学法活动的监督和评估是项目教学法成功实施的关键。本课程项目教学法采用了以下的监督和评估方法:一是产出或结果导向的评价。学生小组整个课程教学和实践过程中要组织实施一个社会调查研究项目或实施四个子项目,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习小组至少要完成选题报告、调查研究开题报告或调查方案的设计报告、调查提纲和问卷、完整的社会调查研究报告,对这些报告的评估是整个评估非常重要的内容。二是过程导向的评估。主要评估自主学习和参与课程课堂讨论效果,评估方法是个人完成作业的情况和参与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的质量。三是学生的评估。主要是由学习小组组长对小组成员参与课程项目实践的时间和贡献。第一、第二种方法都是老师对学生的评估,但第一种方法是对小组集体的评估,第二种方法则是对学生个体的评估,而第三种方法则是学生对学生的评估。

三、应用项目教学法的效果和存在问题

1.《农村社会调查方法》课程应用项目教学法的初步效果。尽管本课程是首次尝试采用项目教学法,在实践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但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本次《农村社会调查方法》课程项目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初步实践表明,对《农村社会调查方法》课程而言,项目教学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它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不足,能有效提高教学的效果,深受学生欢迎。①项目教学法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完全的“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难以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也不能给学生提供课堂参与及参与课程实践的机会和环境,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不高。“项目教学法”的“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学习和参与的平台,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课程教学和课程实践的积极性。②项目教学法有助于促进学生团队合作的培养。本课程的项目教学法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并以小组为单位,具体实施一个完整的调查研究项目或多个项目,在这一过程中要更好地完成他们小组的目标,他们要共同学习、反复讨论并达成共识,通过这一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协作、团队合作精神,及沟通、协调和领导能力。③项目教学法增强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教学相长。传统课程教学模式下,学生和教师之间缺乏交流和沟通,学和教分离,项目教学法强调“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的主要是项目教学法的设计和监督,而项目教学法中“项目”的实施则是以学生为主体和主导的。这样,教学相长,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果。④项目教学法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采用项目教学法,学生不但要学习基本的理论、概念和方法,更主要的是还要在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实地的调查研究项目,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不但锻炼和提高了实践能力,通过实践加深对课程理论、概念等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在项目教学法实践中学生还要不断交流、讨论、汇报等,学生综合能力也得到提高。⑤项目教学法更加体现和丰富了教育和教学的内涵。项目教学法不仅是增加了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方法或模式,它实际上是一种新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注重学生应用技能和综合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因而,项目教学法更加体现和丰富了教育和教学的内涵。

2.《农村社会调查方法》课程项目教学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尽管项目教学法在本课程的应用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在实践中也存在不少问题。①实行项目教学法比较费时和费力。采用项目教学法要求学生提前自主学习,学习小组的集体学习、讨论和项目实践,组织课堂讨论、课堂展示等,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课程项目教学法所需要的时间大大增加,由于每门课程的学时数是有限的,大多数项目实践活动只能在课外进行,增加了学生额外的学习负担。假设所有的专业课程都分别采用这样的方法,学生的学习负担是可想而知的,因而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和目的。同时,采用项目教学法需要实行课程模块化教学,需要组织讨论、答疑和讲解,需要指导学生的项目实践,任课教师需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②项目实践过程的监督较难,学生容易“搭便车”。项目教学法主要是通过学生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完成项目实践活动的,小组成员的充分参与和有效合作是必须的,但是由于时间限制,很多项目实践活动都是在课外进行,一些小组成员有时不参与、或消极参与、或不积极协作,存在“搭便车”的行为。尽管本课程建立有如上所述的针对学习小组和学生个体的监督和评价机制,但这只是事后的评价,难以起到过程监督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的作用。

四、完善项目教学法的对策和建议

基于《农村社会调查方法》课程项目教学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高校现行专业教学管理及本科专业教学与改革发展的现状,提出如下进一步完善本科专业课程项目教学法的对策和建议。

1.正确认识和理解课程项目教学法及其应用的条件。相关的研究和实践及本课程的项目教学法实践均已表明,与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相比,项目教学法是一种符合现代本科专业课程教学与改革发展方面的教学理念先进、能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教学方法,但是这种教学方法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第一,课程的性质和特点:课程体系完整、内容成熟、连贯性和逻辑性强、实践性和综合性较强,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宜采用课程项目教学法;第二、任课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教学水平和课程相关的理论水平与实践经验,教学经验不多、理论水平不高,尤其是实践经验缺乏的老师采用项目教学法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适得其反;第三、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丰富的教学资源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因而对新课程而言则不太适宜采用。教学条件主要是指要有便于学生课堂参与的较为宽敞的教室和相关设施;第四、适宜的学生人数(一般认为30人左右较为理想),学生人数太多是不适宜的。

2.制订切实可行的课程项目教学法实施计划和方案。传统课程教学一般由教师根据教材和教学大纲,按部就班地进行课程的讲授,计划和方案相对较为简单易行,而项目教学法既有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还有课程项目实践,教学形式多样,计划较为复杂,教学过程控制难度也较大,必须做好充分计划和准备。同时,计划和方案的制订还必须考虑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教师水平和经验、课程的学时以及教学资源和条件状况。

3.制订明确的课程项目教学过程监督和评价体系。总体上,本课程项目实践所采用的监督和评估方法是有效的,但是在过程监督方面难以做到及时监督和促进,往往是事后的评估,如,难以及时发现学生没有及时按要求在课前进行自主的学习、学生不参加小组讨论等,因而必须制订明确的、定量化的过程监督和评估体系和方法。同时必须改革课程考核的标准和方法,主要是增加项目实践活动包括平时参与的成绩在期末课程总成绩中的比例。

统筹考虑专业课程体系,制订一套综合的和统一的专业课程项目教学法实施方案。目前本科专业课程教学与改革的主要方向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课程的教学都在加强实践教学,但往往都是各门课程的教师自行设计,独立实施,占用学生课外时间较多,学生疲于应付,效果不好。因而,可以将一些联系较为密切的课程结合专业培养目标统筹考虑,制订统一的课程项目教学法计划和实施方案及其相应的课程实践教学过程监督与评估的体系和方法,尽量减轻学生课程项目实践的负担,增强课程项目实践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徐云霞,刘春艳.浅谈课程项目教学法在《统计学原理》课程的应用[J].经济研究导刊,2010,(26).

[2]王玲,陈军.专业综合型项目教学法在实践中应用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63).

实践调研目的篇7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管理流程

当前,全国各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上都下了很大工夫,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从更高标准的角度来看,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尤其要设计出一套科学、合理、有效的管理流程,以为增强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奠定良好的基础。我们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分为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三个阶段在教学管理上有着不同的要求,它们一起构成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的管理流程。

一、准备阶段的管理

(一)实践教学目标的确定

实践教学的目标是保障实践教学环节沿着预期方向正常进展的控制要素。确定实践教学的目标是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过程的第一步。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过程的初始环节,实践教学目标的确立首先应该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之理论教学的目标保持一致,即要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总目标而设立,并根据实践教学自身的特点和相应规律,确定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分别要达到的要求。在实践教学所要达到的各种目标之中,培养大学生将思想政治理论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实践能力是根本性的,也是最为重要的,其他目标都要围绕这一根本目标而确定。

(二)实践教学计划的制定

有了宏观指导性的教学目标,实践教学还不能进入实施环节,实践教学实施之前还需要通过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而使教学目标分解为明确的任务,师生在接受了明确的任务之后才能开始实践教学的具体操作,因而在这个意义上,实践教学计划是实践教学目标的具体化,确定教学目标的下一步就是制订教学计划。制订有效教学计划的过程中最需要注意的就是保证教学计划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实践教学计划的内容大致包括教学大纲的设计,教学任务的分解,学分学时的安排,时间地点的明确,人员构成的安排,考核评价的规定,奖励表彰的办法,等等。

二、实施过程中的管理

(一)四种基本实践教学形式

经过前期的理论研究及长期的实践经验,我们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大致分为社会调查、比赛活动、公益活动和教育基地等四种基本形式,这几个形式有着不同的特点,在实施的过程中也有着不同的要求。各种形式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环节如下:其一,在社会调研这种形式的实施过程中授课教师的任务是组织分组,提供选题,确定调研题目,讲解调查问卷设计的方法,调查研究的操作程序,以及掌控调研的进展、定期收取小组活动原始材料和阶段性成果、最终成果,等等;学生的任务是进行选题、讨论、设计问卷、开展调查、撰写报告,等等。其二,比赛活动形式的实施过程大致包括由每个班级推选出一名代表组成活动筹备小组,对比赛进行宣传、动员和协调,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门则要负责聘请评委、组织评审和评优表彰。其三,公益活动形式的实施过程中大致分为选定主题、开展活动、进行总结等步骤。要特别注意提醒学生在活动结束后上交活动原始材料(活动的照片、车票、所在单位领导的意见等),撰写活动感想并进行经费报销;创作性的公益活动组还要进行作品创作、组织排练,任课教师组织不同班级的交流汇演及评优评奖,等等。其四,教育基地形式的实施过程大致是,任课教师负责前期联系、经费落实、时间安排、分组并指定负责人、提出参观要求,等等;学生负责人负责后期联系,根据经费选择交通工具,组织本小组进行参观活动;活动参加成员应遵守活动要求,撰写观后感并上交。

(二)实践小组的组建和监督

实践小组是大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教学最为基本的组织形式,如何更有效地发挥实践小组的功能和作用,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关键要素,我们对此进行了单独分析。其一,实践小组的组建。参加实践教学环节的学生,应以自愿为原则或者由老师编排,按小于10人的规模来组织小组,并由小组自己推举组长1人。实践教学小组原则上不跨学院组织。其二,活动主题选择和活动计划制订。实践教学活动主题的选择,以实践小组为单位按照教师规定的基本命题和要求进行申请。申请前小组成员应就拟申请的课题进行研讨,分析从事该题目研究的优势和不足,形成针对性的工作计划和分工,联名书面提出申请。每种实践教学形式之中同一活动主题原则上接收不超过2个实践小组,且这2个实践小组的侧重点应有所区别,指导教师从各小组提交的申请材料中择优选择,保留合理的选题,去除不合理的选题,这样就保证了实践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其三,集中辅导、过程指导和小组研究。任课教师在实践教学任务开始之初就要详细介绍好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程序性规定及可能出现的其他情形,并在任务进展期间灵活安排集中辅导,听取实践小组有关工作汇报,进一步落实工作计划安排和小组分工,还要与各小组一起研究实施中遇到的问题,提供有关建议或思考,并记录在案。实践小组原则上应由组长参加指导教师组织的集中辅导,并由组长在小组活动中传达。其四,实践小组的集中活动。实践小组可以采取成员分头活动的做法,但仍要保持一定数量的集中活动,例如,可以规定每一小组集中讨论或研究的次数不得少于4次等,在小组集中活动中成员轮流担任讨论记录工作。在进行讨论或研究时,成员应事先准备书面发言内容或发言提纲。其五,实践小组总结和交流。小组总结或研究报告应通过小组内的讨论,适当加以任务分解,由各成员分别完成,并由一人加以统稿。在提交小组研究报告前,应通过小组总结的方式,系统审阅拟提交的报告,同时形成小组成员自评分并分别签字确认。小组总结或研究报告提交后,指导教师应尽快审阅并进行讲评。

(三)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的进度控制

在实践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时间控制和进度安排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有了科学的进度安排及合理的时间控制,才能确保实践教学实施过程的顺畅并最终完成任务。根据我们的经验,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的进度控制可以按照如下步骤进行:其一,在教学第一、二周,教师向学生布置实践教学任务,讲解相关流程和注意事项,组建学生的实践小组,进行初步的活动内容和主题的选择。其二,在教学第三周,各实践小组最终确定活动内容和主题选择。其三,第四、五周各实践小组确定本小组的实践计划,教师在此过程中至少要集中指导两次,各实践小组至少要集中活动一次。其四,第五周至第十周是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集中指导,让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并要注意保留活动的信息或纪律,各实践小组在实施过程中至少要集中活动两次。其五,第十一、十二周,学生进行总结汇报,教师评定成绩,开展总结表彰等。其六,第十三周、十四周,教学管理部门和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门进行实践教学的评估总结等收尾工作。

三、总结阶段的管理

(一)考核评价的基本流程

一般来说,课堂中的理论教学看重的是期末考试成绩,与之不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更侧重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整体表现的认定。每门实践教学课都应成立实践教学考核小组,组长由各门课教研室主任担任,考核小组对每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都应制定相应的考核表,不同的实践教学形式考核侧重点有所不同。例如,社会调研形式主要对小组成员进行态度和能力等方面的考核:任课教师可从调研报告的分工和日常考核记录之中考察各组成员的表现;对于调研报告本身的考核评价也同样重要,考核小组要对所有报告进行总体检查,对拟评优的报告还要进行专门检查,以为最终评优评奖和表彰活动做准备。公益活动形式侧重对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和各种能力的考核,这可以以教师本人在带领学生参与公益活动中的观察为依据,也可以学生参加完活动的口头总结汇报作为依据,还可以把接受公益的人或家庭的评价作为依据,而纸面的活动总结一般来说只是一个参考。总的来说,对学生的考评要坚持实践课程实施的过程与结果、学生的认知与行为、动态评价和静态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相结合的原则,建立规范、合理、客观、系统、多元的实践教学考评体系,促使教师认真教学,学生认真参与,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深入开展和实际成效。

(二)实践教学的评估环节

实践调研目的篇8

被调查者参加社会实践的类型,以志愿服务最为突出,66.93%的同学参加过志愿服务。而课题研究、社会调查、外出参观、挂职锻炼分布较为均匀,分别为22.97%、38.61%、8.71%、22.97%。这与医学生积极参与义务健康咨询等志愿活动、社会实践类型广泛的特点相符。在累计参加社会实践的时间方面,80小时以下、80~160小时、160~320小时、320小时以上的分别为49.1%、29.5%、11.5%、9.9%。进行卡方检验后发现年级对累计时间有影响(p<0.05),随着年级的增加,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时间增加。在参加社会实践的目的方面,分别有27.7%和25.7%的同学是为了达到实践学分的要求和提高专业技能。说明实践学分要求对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有督促作用,同时由于医学的专业特点,医学生也有希望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提高专业技能的主动要求。18.6%和16.2%以了解社会和奉献爱心为目的,体现了我校学生希望与社会融合的愿望和医者乐于奉献的精神。在社会实践中最想学到的内容调查中,47.1%的同学希望加强与人的交流与合作,28.7%和16.8%的同学希望巩固专业知识和学习处理人际关系。说明医学生不仅认识到在社会实践中要巩固专业知识,提高操作技能,还认识到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这对医学生将来就业正确处理医患关系至关重要。

在医学生社会实践必要性的调查中,34.3%的同学认为很有必要,59.2%的同学认为有必要,表示有合适的机会可以尝试。这说明医学生认识到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并表达了参加的愿望。说明医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认可,有利于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在认为最能提高就业能力的实践形式的调查中,有65.5%的同学认为到单位实习更能帮助他们提高就业能力。15.2%、9.5%、7.7%的同学认为课题研究、社会调查和志愿活动对提高就业能力影响更大。到各单位进行实习,例如到医院进行见习、做导医以及到相关卫生部门实习,使同学更加了解医疗行业的现状、就业状况以及自己的优劣势,为未来的能力提高和就业方向提供导向。由于医学的专业性极强,科研能力是医学生的必备能力,课题研究和社会调查可以帮助医学生提高科研创新能力。而在以义务健康咨询为主的志愿活动的过程中,医学生可以站在医生的角度为群众服务,对夯实医学知识,提高医学专业素养,加强与患者的沟通能力都有促进作用。

2社会实践对就业能力的影响

本部分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来测量社会实践对就业能力各方面的影响程度。在7项指标中,实践能力、职业道德、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和学习意愿的影响率均达到70%以上,而责任意识、艰苦奋斗、奉献精神等心理素质和人际交往、团队合作、抗压能力等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率达到80%以上。这五项能力均属于就业通用能力,在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都能够得到锻炼。数据表明医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就业通用能力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而科研创新能力和理论知识水平则需要课题研究等特定的实践形式来提高。这种能力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有助于提高科研及理论水平的社会实践活动数量较少,无法满足医学生在这方面的需求(见表1)。在对医学生影响最大的就业能力调查中,分别有40.6%、26.1%和12.7%的同学认为社会实践对提高实践操作技能、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素质方面的影响最大。数据表明,在目前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医学生在这些方面能力的提高作用较为突出,这也与李克特等级量表的结果相符。提高实践操作技能与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相符,说明在实际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医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参加社会实践的目的。实践操作技能诸如临床操作等技能是医学生的重要技能,也是就业的重要技能,该方面能力的提高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医疗行业不仅需要专业知识能力强的人才,更需要能适应医疗行业现状、心理素质好、富有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人才,社会适应能力与心理素质能力的提高是促进医学生就业,增强其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方面(见表1)。

3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

在对就业能力影响因素的分析中,社会实践的类型对科研能力提高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科研能力培养的专业性有关,医学院校应该多开展偏向学术化的实践类型如课题研究与社会调查等等,以提高医学生的科研能力。社会实践累计时间对七项就业能力指标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践目的对于除了心理素质之外的另外六项就业能力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医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就业能力的提高与参加社会实践的时间长短无必然联系。医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积极主动性和对社会实践的态度等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同学们社会实践的效果。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最想学到的内容对就业能力的操作技能、职业道德、心理素质、学习意愿和行业选择方面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他们最想加强操作技能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相符合。医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操作技能和人际关系能力这两项对就业能力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从数据中可以看到,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最想学到的内容对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提高的影响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的专业性相关,也与上文中的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受影响程度小相符合(见表2)。医学生认为的最有利于实现其就业的实践形式对各方面就业能力提高的影响都具有统计学意义。由于各学院学生的特点不同,对其各方面能力的要求也不同,因此选择符合各专业医学生特点的社会实践形式有利于不同专业学生提高其符合社会需求的就业能力。

4结语

从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医学院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对医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道德、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等就业能力的培养均有影响。以义务健康咨询为主的志愿服务是医学生参加最广泛的实践类型,有利于提高医学生的专业技能、人际沟通能力等。但是,在调查中发现,社会实践对医学生理论知识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影响程度不高,说明医学生的理论知识还是主要来自于第一课堂教育,医学院校课题研究和社会调查类的实践活动相对较少,不能满足医学生在这方面的需求。医学院校可以加强和鼓励学生自主组队进行社会调查和课题研究,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资金支持。

实践调研目的篇9

关键词:文科;实践教学;实践能力;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0-0135-05

一、导言

(一)教学模式的实践转向

教学模式实质上就是人们在实践状态下,在某一教学思想和教学原理的指导下,系统综合地组合教学过程的诸因素,整体地操作教学活动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形式。教学模式是一个由理念、主题、目标、程序、内容、条件和评价等要素构成的有机系统。根据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和研究,以下将初步探索构成这些要素的内容和组合方式在实践教学模式中的运作,分析其理论依据及实现目标、途径、内容等,以便更好地掌握社会学实践教学模式,促进教学实践的发展。

长期以来,高校教学模式大都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的理论教学,忽视了高等教育是一种为社会发展提供资源的手段。在教学中,特别是大学生的实践教学,长期被忽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与大学扩招、教育结构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更多地从知识为主转向能力为主。因而,教学模式的实践转向在我国更多地是教育结构大众化阶段对社会结构转型升级的一种被动适应或调整。实践教学是大学生从理论学习向社会实践、从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关键环节,也是21世纪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为改革与完善现有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多角度、全方位为实践教学搭建平台,推进高校教学从“理论为本”转向“能力为本”,我们以社会学专业为例探索了以实践教学为重心,综合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实践教学模式。

从社会学对学生的专业培养要求来看,它表现为较强的创造性和技术性,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很大一部分必须通过实践教学方式转化为具体技能才能熟练掌握和运用,社会科学实证研究包括一整套方法论和一系列具体操作程序,学生要掌握其中的内容和达到能力要求,必须要在理论上熟知实证研究的方法论,并且熟知实证研究各个环节,在实践上能够具体操作。

(二)文献回顾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有关高校文科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文献中,包括社会学等文科专业的有关研究都在逐步展开。从内容上看,研究在以下三个层面取得了进展。

1.关注实践教学的定位问题。实践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一是实践教学学科化的定位问题,二是有效的操作化标准的问题。有学者指出,社会学实践教学的根本问题在于其制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有学者认为,围绕社会调查的应用型能力培养是社会学实践教学的重要任务。

2.对实践教学内容的研究。文献普遍关注了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与实践教学的团队建设;社会调查的基本形式;有学者还关注了文科大学生就业难与实践教学的关系问题。

3.社会学实践教学的初步探索。兰州大学社会学系、南京大学社会学系等高校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教学实践,从社会调查、社会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探索,积累了经验。

上述成果围绕着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定位、必要性、组织形式、实践教学的内容等作了基本阐述,提供了研究的基本思路,也为本研究提供了积极启发。但是,从方法论的视角上看,一些论述往往不自觉地存在着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对立起来的二元论倾向;从内容而言,以往文献多是思路性、概括性、规范性的表述,缺乏实证调研和数据支撑;从运用价值来看,现有研究更多停留在构想阶段,迫切需要与实际结合,探索有效的实施手段与实用的操作流程。即使对于实践教学已经开展得较好的高校,也有一个如何使其不断完善并长效化的问题。

二、文科专业实践教学项目设计

实践教学形式是指高校社会学专业实践教学内在要素的结构或表现形式。要实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参观实习、课堂讨论、SpSS教学、社会调查、论文写作及社会实践是文科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

1.参观实习。参观实习就是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组织学生到国家机关、企业或社会团体参观考察社会现象,体会专业理论与方法,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感性认识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参观实习是进行经验性认知实践教学的重要手段,是提高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参观实习教学便于学生运用观察法,理论联系实际,弥补教学实习经费之不足。组织参观性实习是可行的有效方法。参观实习使学生离开课堂,也是一次生动的田野体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记忆的强化。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一次从课本向实践的过渡,提高了专业知识、对概念的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也在实践中扩展了人文视野、提升了自我。

2.课堂讨论。课堂讨论是指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中的基础理论或主要疑难问题,共同进行讨论、辩论的教学组织形式。目的在于启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训练口头表达能力。课堂讨论作为社会学专业课内实践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有些专业理论类课程,因为其内容较为艰涩难懂,单纯依靠教师的口头讲解,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为了修正这种教学方式上的欠缺,我们的做法是有针对性的引入专题式讨论。在主题发言的学生之后,全班学生可以进行自由讨论。最后,由教师来总结,并对课堂教学的内容做出有效回应。

3.数据分析技术教学。数据分析技术(SpSS)课程是社会学教学的重要内容,熟练掌握一门数据分析技术,不仅有助于学生完成创新性课题、论文写作,而且有助于其毕业后就业。因此,数据分析技术(SpSS)已成为社会学等许多文科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在教学中,任课教师使用以实践教学为主,以课堂教学为辅;以学生实践为主,以教师引导为辅的教学实践方式,能够在更好地契合数据分析技术课程的性质的同时,使得学生在动手实践、亲身体验的基础上,获得更为直观的认识。

4.社会调查。社会调查实践教学指贯穿于社会学专业教育中,以社会研究方法课程为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直接参与和实施的所有社会调查过程。在本科阶段,主要包括社会学研究方法等相关课程中的社会调查实践、论文写作研究中的社会调查实践和专业实习中的社会调查实践。

社会调查实践教学不仅是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而且是社会学专业实践教学的重点形式,被誉为社会学的“成人仪式”。社会调查是社会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一条主线。社会调查是一个集学习和研究于一体的系统性学术研究和实践活动。既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能力,锻炼学生的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参与社会、认识社会。

5.论文写作。毕业论文写作属于研究型实践教学,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社会学理论知识与研究方法,写出探讨社会学理论问题或解决实际社会问题的一种实践性教学活动。论文写作是本科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本科培养目标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论文写作是高度综合而浓缩的东西,专业论文的写作,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选择课题研究能力,文献检索、设计研究方案、操作数据分计软件的能力,撰写调查报告等多项能力。由于论文写作往往要通过社会调查方法来完成,对指导教师而言是综合性教学,对学生而言是综合性智力活动――综合了选题、文献、理论、调查和写作等要素。

6.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这是为了引导学生深入社会、体验社会生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主动参与社会公益服务。这主要是由学生处、团委负责的。近年来,文科大学生主要参加了暑期社会调研、大学生创新项目、各类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在实践中,学生往往把其与专业实践教学混同起来,因而需与专业实习互相沟通,加强资源整合与共享。

参观实习、上机操作、课堂讨论、社会调查、论文写作及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这六个不同的实践教学环节,并非孤立的,毫无联系的。参观实习是一种感性的认知性实践,课堂参与作为互动式实践教学,侧重于交流、沟通能力的培养,SpSS教学作为一种实训性实践教学,则属于工具性技能的培育;社会调查和论文写作及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均属于综合性实践教学形式,社会调查是从经验到理论的过程,论文写作则是一个验证性的教学活动。

尽管建立在不同实践范式基础之上的实践教学形式各有其自己的特点,但各个环节又都围绕着共同的目标――社会学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的培养,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因而,可以说,在社会学教学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逐步形成了一个递进式的“六环节、一主线”的实践教学模式,即参观实习、上机操作、课堂讨论、社会调查和论文写作及社会服务六个环节。其中,社会调查是贯穿实践教学的主线,其对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的要求,对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需求,使其成为社会学专业进行实践教学的基本途径。实践教学的各环节都无法独立实现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需要通过整合单项实践教学项目如课程参观实习、上机操作、课堂讨论及民俗采风等,综合性实践教学项目如社会调查、案例教学、学年论文、毕业论文撰写等实践教学环节整体设计,把它们连结成一个有机的、系统的整体。

三、文科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以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育理念是实践教学改革的理念性前提

马克思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观、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是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理论基础。马克思认为,社会的发展为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提供了条件;反之,人又通过实践活动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在学习过程中,人的主体性通过实践教学得以体现。功能主义关于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人社会化,使每个人成为有用之才的阐释,为实践教学提供了社会学基础。

素质教育是我国新时期以来提出和践行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现代教育观的重心也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从重教师向重学生的转变;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创新人才。这一基本价值观可以具体化为不同的要求。今天,社会要求未来的大学生具备的与其说是现时经过专门培训的能力,不如说是掌握经验、关心问题、灵活解决问题以及善于动员力量的能力。在国外,随着国际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与思潮,引领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其核心是强调人的能力培养,包括掌握知识能力、创造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等。

扩招带来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理念的变化,教育形式和功能的多样化。人数的增长也意味着学生的家庭背景、动机、志向、兴趣和经历的多样性。这些对高校形成了一定压力,要求高校以同样的多样性来反映教育中学生的多样性――课程、教学形式等方面。大学要认识到,“在新社会中,教育的意义己经从地位和政治领域转向经济和职业领域。在白领生活及其成功模式中,个人生涯中教育所占的比例成了决定他整个职业命运的关键因素。”因而社会学专业目标的设定既要有专业性,还要具有宽广的适应性、综合性,才能适应社会需求。也就是说,培养目标除了专业型研究人才这一目标之外,还应该更加关注培养市场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或复合型人才。

循此思路,在实践教学改革中,需要贯彻以培养能力、激励个性的人才培养思想,坚持以学生为本,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贯穿于实践教学全过程,从人才培养整体出发,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合理构建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是实践教学改革的结构性前提

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结合学科特点,我们依据人才培养规格和专业能力要求,分析社会学专业人才应具有的专业理论知识、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构建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社会学专业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在能力培养上既互相联系又各有侧重。社会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设置,在于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重点在专业理论知识的训练、逻辑思维的训练。实践课程的设置,在于培养学生的多种实践技能,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并进而把理论贯穿在社会实践之中,以便学生毕业后能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

把实践教学真正理解为一个必要的、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教学体系中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两个重要环节。相比较而言,实践教学在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又具有理论教学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长期以来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实践教学“走过场”现象。无论在教学质量上,还是在课程的数量上,与理论教学不成比例。与国外相比,实践教学占的比重过低。

加强实践教学,这不仅因为实践教学的设置深刻地体现着一种教育指导理念,更在于它也是文科理论的继续、补充和深化,具有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明确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思想认识上真正明确实践教学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基本教学环节,才能在人力、物力、财力和教学管理上真正解决实践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做到有教学计划、有教学大纲、有实施步骤、有监督管理措施等,以保证实践教学不流于口号和形式。而要做到这一点,其途径就是解决实践教学的“课程化”问题。

作为两种不同的教学思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教学中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是可以转化的。课堂理论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为目标,但也可通过以思维能力的培养来传承知识,理论教学的成果还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教学得到进一步地加深理解和落实。

我们结合社会学专业实际,将不同层次实践教学内容、实践项目统筹设计,避免内容重复。较好地解决了实践教学环节相对独立后普遍存在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衔接问题。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合理安排基础理论课程与实践应用课程的比重,注重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第二,注重科研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第三,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和志愿活动,培养学生的志愿精神和社会服务的意识,使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构建以社会调查为主线的适合不同层次要求的实践教学平台,满足创新、就业等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是实践教学改革的主要形式

实践教学平台是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必要条件,只有建立起科学、系统的实践教学平台体系,才能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我们针对如何构建以学生为本,使实训、实习和科研训练为一体的实践教学条件建设问题,采取了以下措施:根据人才培养总体方案要求,结合学科发展特点,建设了以社会调查为中心的实践教学平台:包括课堂实践教学――毕业论文、学年论文写作教学――参观实习基地教学等多种形式。各种教学形式之间互动、贯通,使就业、创新和各类人才的培养形成了科学、系统的过程。社会调查是社会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核心,但并不能因此而忽视或偏废甚至替代其他形式的实践教学,需多渠道、多层次开展实践教学,使实践教学形式多样化。例如,还可采取案例教学、专业实习、访问学者制度等形式。

(四)探索符合认知规律的实践教学方法是实现实践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

科学的实践教学方法应有利于教学思想和教育理念的贯彻,有利于学生实践兴趣和积极性的调动,有利于推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建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实践教学方法,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注重学生社会调查习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是提高学习质量的诸多重要条件之一。要让学生了解社会调查的重要性并把握初步使用方法,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使学生逐步掌握和使用调查的技能。二是充实和加强课堂实训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充实实训内容,在实践中探索实践教学的规律性。

(五)建设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团队是实践教学改革的组织保障

在传统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占绝对主导地位,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但是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由主角转为导演,从台前走向幕后,发挥指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以调查与科研项目提升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带动实践教学。社会学专业多数教师学历较高,但是实践经验较为缺乏,这就限制了他们实践课程开发能力、实践与创业活动指导能力。我们要求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项目,指导一定数量的实践项目。这样,教师不仅能够合理地分配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和科学研究的时间与精力,而且还能结合自己的科研工作更新、改造研究项目。培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实践能力。

2.改善教师队伍的素质结构。要通过多种途径改变教师队伍的素质结构,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例如,为教师提供培训、挂职等社会实践的时间与机会,邀请社区管理等各类有实践经验的人员进课堂等。

3.树立团队意识。多年来从事社会学实践教学的教师互相协作、相互配合,初步解决了高水平教师指导本科生实践教学中管理与知识结构的缺陷问题。以指导教师为保障,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推动学生的专业学习及能力的提高。

(六)把握实践教学的规范性、程序性和灵活性、主动性的内在张力是实践教学改革的制度性保障

实践教学的自主性、开放性和创新性是与理论教学的系统性、规范性以及程序的确定性既相互对立又互为补充、相辅相成。也就是说,二者的侧重点差异性很大。它们的内在冲突,构成了实践教学管理发展的张力。

从教学内容来看,理论教学主要侧重于知识的传授、逻辑的训练,理论性、系统性、规范性强;而实践教学有实践主题,运用的知识是多方面的,是现场的案例教学,涉及内容富有强烈的现实性,具有非规范性的特点。这需要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的制度建设,实现社会学实践教学的程序化、制度化。作为一个基本的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应该明确地被定位为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训练性教学,是对所学专业基础知识的实践性学习。探索并形成实践教学的流程模式,使得从开始动员到成果考核均有规可循,以使其程序化、规范化。以暑期社会调查为例,要求教学运行管理各类文件齐全,包括实践教学计划、社会调查、实践教学日志、实践课程教案等;实行实践教学检查制度,每项活动至少进行三次(活动初、活动中、活动毕)检查。可单独制定实践教学大纲,对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要求、时间、形式和手段等做出明确规定,由专业教师、教务人员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进行论证,加强过程管理。

从内涵上看,实践教学是一种开放、主动的教学方式,在本质上是非线性的,各环节考核与评审的客观性、标准化尺度不易把握。作为一种面向实践的、以创造性能力培育为目标的实践教学,若按传统的“统一标准”评价模式进行考察,往往会出现导致人们非常规的、创造性活动被抑制,发散性思维受到限制,阻碍教学目标的实现。因而,从教学管理层面上看,仍需实现初步的、宽松的、具有弹性的管理。要从变动着的实际出发,从激励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出发,尊重学生的自和选择权,鼓励学生发挥个性特长。采用多维考核评价方法。具体考核可依据学生的日常表现、实习单位评价、调查报告、实习报告质量、实际问题解决方案设计等多种形式进行。既看结果,又看过程,鼓励探索。建立一套具有弹性的、简便实用的、柔性管理制度。

突破把课堂教学作为唯一规范的教学形式。如果说学科概念下的课程建构偏重于认知取向的话,实践教学的课程则强调实践取向。要允许听取学术报告、参与学术活动获得学分。这些项目不一定要有很多创新的内容,以掌握技术、解决问题、理论联系实际为主,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评价则可以突破考试,以提交科研报告、论文、研究成果等多种形式进行。建立有效的管理模式,保障实践教学各项改革顺利进行。

四、结语

本研究从我们的教学实践出发,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社会应用性人才为目标,试图构建文科实践教学的模式。

第一,实践教学模式的初步构建。在这一体系模式中,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与管理理念,是指导实践教学改革的理念性前提;构建合理有效的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创新体系,使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和科学研究有机结合,是实践教学改革的结构性前提;二者构成了实践教学的背景变量,指引着实践教学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构建以社会调查为主线的适合不同层次要求的实践教学平台,从而满足创新、就业等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是实践教学改革的主要形式;建设高水平实践教学与管理创新团队是实践教学改革的组织保障;科学管理,建立实践教学运行的长效机制,是实践教学改革的制度性保障。这三个方面构成了实践教学的基本变量。选择合理的实践教学组织形式、教师队伍和组织管理制度决定着实践教学基本目标的实现。建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实践教学方法是实现实践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则成为实践教学的进一步变量,不同的实践教学方法将会带来实践教学运行的不同结果。

第二,形成了以社会调查为主线的实践教学基本路径。通过对教学模式中各要素的分析把握,以我们近年来专业实践教学经验为基础,借鉴其他高校的经验,形成了以社会调查为主线的实践教学的“六个环节、一条主线”基本路径,建设了符合实际的实践教学平台。通过整合单项实践教学项目如参观实习、上机操作、课堂讨论等,综合性实践教学项目如社会调查、论文写作等实践教学环节,初步凝练、整合设计自己的实践教学体系。

第三,实用性、应用性。要实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在经费短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短期内难以满足需求的情况下,强调重视日常教学中参观实习、课堂讨论、SpSS教学、社会调查和论文写作、社会实践与社会服务等环节作为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探索和创新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途径。

经过多年努力探索,我校文科专业实践教学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并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通过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可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打破既定的思维惯性,通过面向实践的研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有所提高,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其研究潜能得到挖掘。

参考文献:

[1]刘勤.社会学专业实践教学的不足与创新:围绕社会调查的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1,(19).

[2]文建新.从文科大学生就业难,反思我们的实践教学[C].第八届全国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建设研讨会论文集,2008:58.

[3]靳国庆,等.高等学校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6.

[4]刘苇江.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问题初探[J].科教纵横,2008,(11).

[5]张余华.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经验[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9,(6).

[6]陈文江.面向21世纪的高校文科实践教学改革[J].科学・经济・社会,2003,(2).

[7]米尔斯.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m].杨小东,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302.

[8]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宏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实践调研目的篇10

摘要:本文从现代高等院校项目化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入手,结合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具体论述了国内外在项目化教学改革方面所取得的研究和成就以及有待解决的问题,分析了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项目化教学研究与实践的实施前提和改革发展目标,同时解读了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项目化教学研究与实践的具体的研究内容,以及可行有效的研究思路和科学系统的研究方法。此研究以有效地提高和促进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商务翻译实践能力为目标,服务于高职项目化创新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深化和发展以及高职商务英语翻译课程建设,致力于培养社会亟需的应用型商务翻译人才。

关键词:商务英语翻译课程;项目化教学研究与实践;应用型商务翻译人才

随着现代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发展,商务英语翻译作为沟通世界贸易的有效桥梁,在国际贸易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无论从功能对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到诠释学派、操纵学派、文艺学派、符号学派等,都是针对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的理论研究。但从国际贸易的具体客观实际出发,任何商务翻译理论都必须随着国际商务贸易实践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发展变化。大量的商务理论和实践,语言的专业性极强也是商务英语翻译的另一显著特征。而高校商务英语翻译普遍的“重记忆,轻实践”的被动接受式学习遏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散以及动手翻译技能的提高。因此,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项目化教学研究与实践就提上了议事日程。

τ诟咧霸盒i涛裼⒂镒ㄒ档难生而言,扎实的职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是未来就业的优势和特长,因此无论是在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应该打下坚实的基础,应着力解决知识能力短板问题,从而拓宽他们的未来就业渠道,为社会输送一批亟需的商务英语翻译应用型人才。

一、国内外对于项目化教学的研究现状

国内商务英语翻译课教学研究以纯定性研究为主(91%),如对教学经验的总结、对课堂教学的设置等,定量研究所占的比例相当低(9%),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可以实现不同的研究目的。但是,实证性研究在国内外应用语言学的研究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运用。所以,对于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教学研究,以系统的统计数据为基础的实证性研究应该引起更多的关注和运用,项目化教学就能实现这一特征。近些年国内很多高职类院校多年来致力于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研究和教学改革,全面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创立很多诸如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实践教学模式。各个学校的校企合作和实训基地的建立,这些都为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项目化教学研究与实践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平台。

国外对于语言的项目化教学研究已久,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英语教学界(eLt)就认同了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强调协作学习和通过实施任务而学习,并认识到具体项目任务对于促进有意义的语言互动具有巨大的潜力。对于实践性很强的商务英语翻译课程而言,项目化教学的实施就尤为必要。

二、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项目化教学研究与实践的实施前提和预期目标

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项目化教学研究与实践的实施对象是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参与指导人员应该是具有多年丰富教学经验的一线商务英语专业教师,这些教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商务英语专业或翻译方向教学,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对任务式项目化教学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为项目的研究和实践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同时,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项目化教学研究与实践要能积极听取来自具有代表性的外贸企业相关业内人员的建议和意见,并且让业内人员参与到具体项目指导和实施,这些都能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客观条件保障和技术支持。

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项目化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研究目标就是科学合理地构建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教学平台,找到不断提升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方法和技巧,让具体的项目化教学实践为学生未来就业服务,从而让学生不断积累项目实际操作经验,不断拓宽他们的未来就业渠道,进一步达到培养社会亟需的应用型商务翻译人才的目的。同时不断丰富发展诸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等相关理论。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可以用格式塔心理美学相关理论进行尝试性指导。

三、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项目化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指引下,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项目化教学研究与实践的内容应该着眼于具体研究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项目化教学的实际培养和操作模式,找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商务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技巧。另外借助校企合作的有效平台,在具体项目化任务实践和实施过程中不断发现和解决人才培养中的问题,积累项目化教学研究与实践的实际操作经验,并且不断完善校企合作各项机制,在具体实践中去检验和丰富相关指导理论。

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项目化教学研究与实践的具体的研究思路应该是首先深入调查研究,发现现行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此基础上制定项目具体实施计划;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和比较研究,发现存在问题,确定项目具体实施计划;通过深入分析存在问题,对商务英语翻译项目化实施方案进行不断修正;在此基础上进行第二次实证研究来提高研究的科学性;进行问卷、访谈等方式,整理分析搜集的数据和研究结果,进一步得出结论,从而找到有效培养途径。在此过程中应当把传统教学和项目化教学的优势有效结合,积极做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四、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项目化教学研究与实践的具体的研究方法

融合了经济贸易常识、心理学和哲学思想的格式塔整体性原理可以对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项目化教学研究与实践有积极有效的指导作用。格式塔心理美学观指导下的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项目化教学研究与实践是个认知的动态的过程,在整个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需注意突出整体性、培养学生翻译的情感因素、拓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等因素,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商务英语翻译水平的目的。在格式塔心理美学的角度来解读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项目化教学研究与实践,可以通过具体的实践方式,如企业参观与实习、具体商务翻译项目实训操作、外贸企业人士参与讲座与实践教学、校企合作以及商务翻译实训平台的建立等来探索研究商务英语翻译项目化教学的具体实施途径。从作为商务英语翻译主体的学生角度研究。格式塔心理美学提倡把直接经验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自然观察。这对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就是加强实践学习。例如专门安排课时,让学生去相关的外贸企业或机构去实习,从而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商务运行基本流程,掌握更多的商业术语,并且了解其确切的使用语境。同时,应该不断地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并将格式塔心里美学的整体原则应用到实际的实践教学研究之中。商务英语翻译教师应该用自己不断完善的经验和理论来指导学生的翻译行为,而学生的翻译行为是基于自身对于商务实务的实践认知过程。应该安排该课程教师进行实地调研,用不断更新的商务英语发展的实际情况来丰富理论和指导教学改革。在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项目化教学研究与实践中遵循一定的格式塔心理美学指导原则,针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应对策和措施,对于培养商务英语翻译的实践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项目化教学研究与实践的具体的研究方法应该在具体实践中不断检验和修正。总的来说,首先应采用文献研究法,搜集、整理和运用当前国内外在项目化教学发面所取得的成果和最新研究,并且对国内外的项目化教学模式进行归纳总结,进行分析研究;其次采用比较研究法,对比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项目化教学研究与实践前后差异,从而根据客观具体情况不断调整具体项目任务实施方案;继而采用行动研究法,项目研究者均应为多年从事一线商务英语教学工作的老师和具有丰富外贸工作经验的外贸企业业内人士,在此项目研究中可以结合自身教学工作经验,对所总结和检验的理论和实践进行科学性地改进修正,并探讨其落实于具体项目工作的相关策略方法;再次采用实证分析法,针对具体的项目实例进行分析,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发现问题,提出其合理之处。并对其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这为后期不断调整项目实施方案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最后采用问卷调查法,项目实施过程中提出的许多检验指标与项目参与者的自身体验紧密相关,因此需要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予以验证,避免出现经验性错误或总结性失误。

五、结语

奈达曾经说过优秀的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由于商务英语翻译课程本身所具备的特性,更能体现创造性这一特征,而创造性只有在具体实践中才能被理解和挖掘出来。因此应该通过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项目化教学研究与实践,找到服务于深化高职项目化创新型教学改革与实践、高职商务英语翻译课程建设、以及培养社会亟需应用型商务翻译人才的有效途径。同时让新时期的商务英语教育改革紧跟经济和时展步伐,为高职学生未来就业起到强大助力作用。

参考文献:

[1]丁艳.项目课程模式下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改革探析[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2]段梦敏.现代商务英语翻译策略[J].中国科技翻译,2005(3).

[3]蒋阳建.商务翻译项目化教学设计[J].上海翻译,2005(3).